首页 < 作物—杂草—防治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Preliminary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ice Stripe Virus Incidence and Rice Grain Yield Loss
出版时间:2007为了调查测定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害与损失,为制订防治 指标提供科学依据,2005~2006年我们在浙江嘉兴对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害损失进行较为系统的测定,现将结果综合整理如下:单季晚稻,秀水09。该调查结果为条纹叶枯病发病为害损失评估,制订防治 指标提供科学依据。 -
报告(三)沟金针虫(Groov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13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虫源。田间发现萎蔫或枯死苗,人工检查幼苗茎基部,捕捉幼虫,降低金针虫种群数量。2.药剂防治 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死苗,减轻为害。 -
报告(二十四)棉铃虫(Cotton Bollworm,Corn Earworm)
出版时间:20131.农业措施防治 秋后进行土壤深耕和冬灌,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越冬蛹,压低越冬虫口基数。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2、3代虫口的密度。2.诱杀防治 在棉区,可在棉田边缘种植数行春玉米,能够诱集棉铃虫成虫产卵,集中灭杀,对棉铃虫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高粱田周边种植洋葱、胡萝卜,能够诱集大量棉铃虫成虫,及时施药集中灭杀。也可喷施Bt乳剂,或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进行防治 。4.化学防治 在棉铃虫幼虫3龄前,喷施75%拉维因可湿性粉剂,或50%辛硫磷乳油,可有效杀灭幼虫。 -
报告Screening and Appraisal of Antagonistic Organism against Verticillium dahliae*
出版时间:2007棉花黄萎病的防治 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的难题。国内外在抗病育种、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控制此病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3,4]。由于生物防治能克服上述弊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防治 方法,而获得高效拮抗菌是生物防治的基础。关于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国内外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目前生产上对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 ,由于缺乏高抗丰产品种和有效化学药剂,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防治 途径[18]。本研究从安徽主要棉区棉花根围土样中筛选出了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拮抗微生物,为研制开发防治 棉花黄萎病的新型生防制剂提供了基础和试验依据,对于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 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减轻棉花黄萎菌的抗药性 -
报告 杀菌剂基础知识
出版时间:2008使用杀菌剂是防治 植物病害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杀菌剂是我国重要的农药品种,在我国农药生产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杀菌剂的产量增长较快。近半个世纪以来,杀菌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防治 真菌病害的药剂方面,而对于防治 细菌和病毒引起病害的药剂还研究开发得很不够。曾经作为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药剂叶枯散,也是抑制14C腺苷向枯草杆菌DNA部分的摄入,抑制DNA的合成。这类杀菌剂广泛用于藻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的防治 。关于苯基酰胺类的作用机理,一般认为是抑制了病原菌中核酸的生物合成,主要是RNA的合成。黑色素合成还原酶抑制剂如三环唑(tricyclazole)和四氯苯酞(phthalide)等已被用于防治 水稻稻瘟病。 -
报告九江市植保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
出版时间:2010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数量大、为害重,监测预警与防治 任务重,压力大。1.1.2 职能负责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 指导、植保管理、植物检疫和农药监督管理等工作。1.1.3 人员结构在编6人,全为技术人员,其中正高1名,副高2名,农艺师3名。2006年以前,从事农药经营的微利可以弥补经费不足,2007年后经营停止,工作经费主要依赖中央和省财政下拨的水稻重大病虫补助和专业化防治 经费。1.2.2 职能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治 指导、植保技术推广、植物检疫等,农药监理职能仅都昌、星子两县承担,其他县(市、区)都由执法大队管理。 -
报告盾壳霉在土壤中随水分进行的扩散研究
出版时间:2007这种生防菌在其自然生境—土壤中寄生致腐核盘菌菌核,从而达到阻断核盘菌侵染循环及防治 核盘菌的目的。为了充分挖掘盾壳霉的防病潜力,必须了解盾壳霉在土壤中的扩散规律。这为田间通过浇水使用盾壳霉孢子进行土壤处理来寄生核盘菌菌核,从而防治 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报告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 Associated with Root-rot Disease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
出版时间:2007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柴胡根腐病的系统报道,对其发生、流行规律,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尚不清楚,因此生产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防治 手段。为了尽快明确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柴胡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就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为进一步开展柴胡根腐病害的防治 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尚未见有关柴胡根腐病的发生、流行及防治 策略的研究报道,开展柴胡根腐病害的侵染、流行及综合防治 领域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