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苹果银叶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秦皇岛市植保信息传播现状与对策
出版时间:20102.1.4 积极推进植保技术集成化、直观化,提高农户接受能力农作物病 虫草害识别,是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病 虫草害防治能力的有效手段,做好农作物病 虫草的正确诊断,有助于开展农作物病 虫草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 -
报告五 定植
出版时间:2015月底塑料大棚大棚早春栽培在3月中下旬定植秋冬茬7月底至8月初定植大棚延秋栽培在7月上中旬定植越冬栽培8~11月均有定植大棚越夏栽培一般在5月定植表4 不同种植模式定植时间过去生产上常采用带蕾定植,生理苗龄一般是7~8片叶 ;目前,生产上多采用4~5片叶 的小龄苗定植,一是缓苗快,二是受穴盘育苗营养面积所限。 -
报告四、高粱线虫病害(Sorghum Diseases Caused by Nematodes)
出版时间:2013线虫不但直接造成高粱减产,同时,也是病毒的传播介体,传染多种病毒病 。高粱品种间的耐病 性有差异,高粱品种B35-6和Tx378B对马丁线虫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线虫病害的重要措施。高粱品种对各种线虫病表现不同的抗病性和耐病 性,但同一个杂交种或品种对各属线虫抗性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应用抗病品种。短体线虫生活史与其他寄生性线虫的生活史相似,雌性成虫在病 组织或土壤中产卵,初龄和2龄幼虫在卵中蜕皮,从卵中孵化后经3次蜕皮变为成虫。高粱根分泌物刺激线虫孵化。人工接种感病 高粱品种,在26℃条件下,经15~18天后,根部产生球形雌性成虫。在高粱上,26℃条件下,经过34天,完成其生活史,而在30℃条件下需31天。 -
报告一 辣(甜)椒生物学特性
出版时间:2015辣椒植株较开展,分枝能力强,叶片小,比甜椒的叶 窄而长,根系发达,果实多呈羊角形、牛角形、线形、圆锥形,果肉较薄,胎座不发达,形成较大空腔,辣椒种子腔多为2室,果实含有辣椒素,果味辛辣。因甜椒叶 大,生长势较强,光合效率较高,所以,一般品种的产量都比辣椒高,要想达到辣(甜)椒高产高效栽培目的,必须了解辣(甜)椒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满足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才能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益氮素肥料不足,则植株长势弱,株丛矮小,分枝不多,叶 量不大,花数减少,果实也难于充分膨大,并使产量降低。 -
报告(二十五)黏虫(Oriental Armyworm)
出版时间:2013黏虫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潜伏在植株心叶 中,啃食叶肉造成孔洞。3龄后幼虫为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仅存植株主脉,再成群转移至附近田块为害,损失重大。叶片上的卵块常包被在筒条状的卷叶 内。幼虫分6龄,老熟幼虫体长35~38mm,头黄褐色,中央有1个黑褐色“八”字纹,腹背线白色,亚背线蓝色或黑褐色。幼虫期22~25天,初孵幼虫怕光,集聚在心叶 内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4~6龄为暴食期,食量占总量的90%以上。幼虫老熟后移至植株根部做土茧化蛹,蛹期9~11天。 -
报告淮南稻茬小麦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5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淮南麦区病 、虫、草害每年均较重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病害中以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为害较重。淮南麦田杂草种类多、分布广、生长快、密度大、繁殖迅速、抗逆力强,主要种类有看麦娘、牛繁缕、繁缕、大巢菜、猪殃殃、春蓼、婆婆纳、光头稗、野燕麦和酸模叶 蓼等。淮南麦区常用的壮苗标准是:出苗迅速整齐;幼苗粗壮,分蘖较多,次生根发达,越冬前平均单株有分蘖(包括主蘖)3~5个,群体在50万~60万,叶 色浓绿,无拔节起身现象,生长既不旺,也不过弱。肥料运筹上可实施氮肥后移,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 的光合作用的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麦田后期要十分重视水分管理,如果降雨时间过长,雨水过多,要在降雨前后及时清理厢沟,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水位,增加土壤透气性,保持根系活力,达到延长根、叶 功能期的目的。 -
报告四 定植
出版时间:2015覆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防除杂草,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减少棚内空气湿度,避免蔓接触地,从而也减少了菌核病 、白绢病 等土传病害。4 栽植深度 “黄瓜露坨,茄子没脖”是菜农民间谚语。坨面应高于畦面2厘米。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秧苗移栽时茎基腐病 和立枯病以及菌核病 的为害。实践中常采用地面、穴坑喷施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于地表面封闭杀菌来减少土表病菌的为害,收到良好的效果。 -
报告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 Associated with Root-rot Disease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
出版时间:2007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柴胡根腐病 的系统报道,对其发生、流行规律,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尚不清楚,因此生产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防治手段。病原菌的分离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具体操作参照方中达[2]编著的《植病 研究方法》。、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1 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认柴胡根腐病 病 原为镰刀菌(Fusarium solani)。3.3 柴胡根腐病 早有发现,但因以前多为野生,病害只是零星发生。近年来,随着柴胡需求量的逐年提高,柴胡的人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这为柴胡根腐病 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柴胡根腐病 的发生逐年加重。目前,尚未见有关柴胡根腐病 的发生、流行及防治策略的研究报道,开展柴胡根腐病害的侵染、流行及综合防治领域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