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观赏海棠轮纹病病原的初步
研究 出版时间:2007本研究 对其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奠定基础。观赏海棠(M.spp.)植株为山东省泰安市区栽植树种。本研究 初步确定其病原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并测定了其部分生物学特性。 -
报告植物细菌性病害
研究 初探出版时间:2007川成都植物病害是由植物—病原—环境三者在一定适宜条件下,引起植物体发病,构成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干扰与破坏,最终造成植物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减产,品质降低,给人类的农业、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是指能寄生于植物体并导致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生物。植物病害分成菌物(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类病害、线虫类病害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植物细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发生为害较重、发病规律比较难以掌握、防治技术要求高、防治效果很难凑效的一类病害。植物病原细菌是属于原核生物中的一个生物类群,它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及组成成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细胞结构和组分上的差异,导致了细菌性病害比真菌性病害更难以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中比较著名的病害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白菜软腐病、番茄青枯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柑橘溃疡病、梨火疫病、马铃薯环腐病。还有近年来被国际柑橘病毒学家确认的柑橘黄龙病等,这些植物细菌性病害给我国农业、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危害。本文将对植物细菌性病害做了以下6个方面的初步探讨。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诗经》中已经将生物划分成了植物、动物和蕈类三大类。1593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和人类三大类。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以林奈为代表的生物分类学家将生物分成两界(即动物界Animaliae和植物界Plantae),这两界系统被人类科技界沿用了200多年。16~18世纪,随着显微镜发明和细胞学说的建立,人类才发现了单细胞生物——细菌。对于细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专家们普遍认为:细菌的出现应该是在植物和动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1969年魏泰克将生物界分成五界系统,即:(1)以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界;(2)以单细胞原生动物和藻类为主的原生生物界;(3)多细胞生物中以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的植物界;(4)以多细胞为主吸收营养的真菌界;(5)多细胞生物中以摄取食物为营养来源的动物界。1974年黎德勒认为:取消原生生物界,将生物化分成四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1977年我国科学家陈世骧提出了生物学界的三总界构成六界系统,即:无细胞总界——(病毒界);原核生物总界——(细菌界、蓝藻界);真核生物总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1988~1989年(Cavalier-Smith),将生物学界划分成:两个总界组成的八界系统,即:一、细菌总界:①真细菌界;②古细菌界;二、真核总界:③古菌界;④原生动物界;⑤植物界;⑥动物界;⑦真菌界;⑧藻界。到2003年,他取消了古细菌界和古菌界,改为二总界六界学说。许志刚教授在2005年正式提出三域七界的最新分类体系,即无细胞生物域的病毒界;原核生物域的细菌界;真核生物域的原生生物界、真菌界、藻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反映了当前人们的认识水平。从上述分类系统可以看出,细菌的分类始终处于原核生物界内,它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及其组成成分上存在着许多本质上的差异。原核生物是以单位膜为界的,细胞核质无核膜包围,呈原核状态。含肽聚糖的细胞壁有或无;核糖体在细胞质内70S。染色体的数目为1。细菌的质粒DNA游离于细胞质中。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膜外都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革兰氏阳性细菌)或脂多糖(革兰氏阴性细菌)构成的坚韧细胞壁。真核生物:具有以单位膜为界的细胞器,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细胞核有核膜包围,呈真核状态,核糖体80S,在细胞器内的核糖体70S。细胞内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叶绿体有或无、有微管系统。染色体中有组蛋白;有核仁;要发生有丝分裂;细胞器有DNA(如线粒体);配子能够融合;DNA不单向转移形成部分二倍体。最典型的是真核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以及其他细胞器组成成分。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它由核膜包着与核外的细胞质分开。核膜内有核仁和核质。植物病理学家们长期以来将植物细菌性病原种与对寄主的致病性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要依据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性状和血清学性状等指标来综合确定植物病原细菌的种。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七版出版时已经命名的植物病原细菌种有200多种。根据生物学命名中优先命名权不能侵犯的原则,确定每一个新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以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八版中将植物病原细菌种由原来的200多种削减为几十种,以保证所有种都可以用生化试验来进行鉴定并尽量保证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重复实验,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和重复性。1994年,根据《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九版的系统分类:将细菌分成了四大类35个群。2000年以后,《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二版分五卷陆续出版发行,该版本的最新分类体系中将细菌界包括了16门、26组、27纲、62目、163科、814属,共计4727种。植物病原细菌属于细菌界中普罗特斯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普罗特斯门细菌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组成,肽聚糖含量较少,因而革兰氏染色阴性。放线菌门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革兰氏染色阳性。厚壁菌门中的病原生物包括植原体(Phytoplasma)和螺原体(Spiroplasma)。已经描述的引起植物病害的原核生物有28个属。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主要分成五大类别。第一类: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黄单胞菌属是细菌中的特殊类群,目前文献中描述的黄单胞菌属的种几乎都是植物病原细菌。它可以为害120多种单子叶植物和270多种双子叶植物。黄单胞菌引起许多重要植物病害,比较典型的病害有:(1)甘蓝黑腐黄单胞菌(X.campestris pv.campestris);(2)水稻白叶枯病(X.oryzae pv.oryzae);(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oryzae pv.oryzicda);(4)柑橘溃疡病(X.campestris pv.citri)。由黄单胞菌属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大多数症状为叶枯、坏死、萎蔫等症状。第二类: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细菌大多数都是土壤、水、其他基质上的腐生菌,有些是植物病原细菌。它的生态适应性广,表型差异大,是一个非常异质的组群。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能为害多种植物。在《伯杰氏细菌学手册》第九版中正式命名的植物病原细菌有7个种。第三类:欧文氏菌属(Erwinia)。欧氏菌属细菌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植物病原细菌。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欧氏菌属细菌一部分是植物病原细菌,最常见的是各种植物的软腐病,也有萎蔫和坏死。典型的病害有:梨火疫病(E.amylovora);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stewartii);马铃薯和大白菜的软腐病等。由欧氏菌引起的细菌性软腐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生分布。第四类: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土壤杆菌属细菌是一类习居于土壤的细菌,在土壤中广泛的分布。常见的致病性细菌种有根癌土壤杆菌和发根土壤杆菌。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能为害多种双子叶植物,在近土根茎部形成恶性肿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s),在侵染双子叶植物幼根后形成丛生的毛发状根群,称之为发根。第五类: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它是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中分列出来的一个新属。国内发现的植物病原棒形杆菌属细菌中,最典型的病害有马铃薯环腐病菌(C.m.pv.sepeadonicum)在国内马铃薯产区均有分布。由于该病菌是以种薯传带的,所以在调运马铃薯种薯时必须要实施检疫。小麦蜜穗病菌(C.tritici)在国内华北冬麦区、山东、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已有发生。植物病原细菌从植物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伤口侵入寄主。植物细菌性病害主要见于高等被子植物和栽培植物上较多。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两个方面。所谓病状:是指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有:(1)变色:指整个植株、叶片或叶片部分变色。(2)坏死:指植物体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3)腐烂:整个植物的组织和细胞被破坏和消解。(4)萎蔫:植物病害中的萎蔫是指植物的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而造成不可逆转性的萎蔫。(5)畸形: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萎缩、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所谓病症:是指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上所表现的特征。主要表现有:(1)霉状物。(2)粉状物。(3)锈状物。(4)粒状物。(5)根状菌索。(6)菌脓。菌脓:是指发病部位产生的胶黏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菌脓是细菌性病害在田间特有的病症。从多年田间病害症状诊断的实践环节看,植物细菌性病害田间症状诊断上着重注意几点:细菌性病害往往会出现局部坏死斑点,如柑橘溃疡病的病斑。腐烂:很多蔬菜类作物上出现的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等。萎蔫:作物上出现的青枯病,全株性萎蔫。菌脓: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叶上出现的胶黏脓状物。细菌性病害往往不会出现整株变色、叶片上不会出现霉状物、粉状物、丛枝、萎缩等症状。细菌性病害会出现发根和肿瘤等症状。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并非易事。从理论上探讨,所有植物病原细菌都可以通过种子传带。细菌附着在种子表面,也可以存活于种皮内,以及块茎组织内部。细菌在植物种子上一般存活1~2年。植物病原细菌一般产生胞外多糖,且一般具有鞭毛结构。因而,雨水的溅射和细菌自身在水中的游动可导致其传播。此外,随着灌溉水的流动,细菌可以在田块间传播。在20世纪60~70年代,水稻白叶枯病在四川省水稻产区流行蔓延,造成水稻产量严重减产,损失惨重。植物病原细菌可以通过苗木、接穗传播。嫁接工具、人为操作不当的行为均可以传播植物细菌性病害。柑橘溃疡病在我国柑橘主产省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为害。狂风暴雨夹带雨滴是沿海岸线柑橘产区柑橘溃疡病蔓延猖獗的主要环境因素。通过媒介昆虫可以传带细菌性病害。柑橘黄龙病传毒主要媒介是柑橘木虱。要使柑橘黄龙病发生蔓延的几大因素是:一是要有柑橘黄龙病病树存在;二是要有传毒的媒介昆虫;三是要有感病的寄主。同时,昆虫的越冬寄主枳壳、九里香等存在为病菌的越冬和第二年的病菌的侵染循环创造了条件。如何掌握植物细菌性病害发病规律,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植物的种子、苗木、接穗等一切繁殖材料均有可能携带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病原,并能在植物体表或表皮内较长时期的存活,是远距离传播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主要原因。(2)由于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胞有胞外多糖,在有水膜存在下可以加快细菌侵染速度,为害程度由点到片逐步加重。在雨季、大风、甚至飓风条件下加快了点片发生与为害的程度。(3)有灌溉水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加快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流行蔓延,是大面积造成为害损失的主要诱因。(4)有媒介昆虫的发生、越冬寄主的存在,为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再次侵染循环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5)嫁接工具、农事活动操作不当均可以造成寄主大量伤口,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侵入,导致田间植物细菌性病害近距离传播为害。(6)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加速了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循环。根据植物细菌性病害发病的诱因和发病基本规律可以看出:种子、苗木可以带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侵染途径多;远距离传播与近距离扩散相辅相成,加快了细菌性病害点、片发生,具有暴发成灾、损失严重的特点。植物细菌性病害很难防治,药剂防治效果很难奏效。四川省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柑橘黄龙病等细菌性病害中都不是单一地采用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只能作为综合治理植物细菌性病害技术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柑橘溃疡病防治技术中,国内外至今尚未见到仅仅依靠药剂防治来完全控制其为害蔓延的成功范例。柑橘黄龙病的综合治理更是如此。(1)建立无病虫种子、苗木繁殖基地,生产健康无检疫性病虫的种子苗木。(2)种子苗木调运前实施田间产地检疫和抽样实验室检验相结合,保证调出种子苗木是无病的。(3)调入地尽量集中成片种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有利于生产管理和病虫害综合治理。(4)加强田间病虫害预测预报,发现细菌性病害点、片发生时,及时拔除病株销毁,并用药剂对周围植株进行保护性防治。(5)严格对发病田块的肥水管理,防止有病田块流水串灌或漫灌。(6)对较大面积发生细菌性病害的发病区要及时隔离,防止上游流水继续向下游流传,造成更大面积的细菌性病害流行。同时对发病区要进行较大规模的药剂防治。(7)及时换种、加强轮作换茬,防止细菌性病害在田间菌量的不断积累和再次暴发成灾。(8)注意嫁接工具的消毒,防止农事活动中人为的传播感染。 -
-
报告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体系现状及对策
研究 出版时间:20103.2 加强测报技术的研究 与开发3.2.1 提高病虫信息的采集水平即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水平,因为调查是病虫监测和预报的基础,提高病虫预报准确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水平,全国必须按照统一的在病虫发生情况标准化调查的基础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测报历史资料,使测报资料系统化,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 和开发新的测报技术方法,提高测报水平。今后本站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及实践工作,切实采取措施,将病虫预报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
-
报告冀北地区苹果锈病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技术
研究 出版时间:2007苹果锈病在冀北地区历年来均属零星发生,但近2年来在部分果园突然开始大发生,其中,2007年部分果园发病株率达到100%、病叶率90%以上,苹果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经济效益损失接近100%。笔者于2007年对冀北地区苹果主产地的宽城、兴隆、承德等县的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苹果锈病在该地区普遍发生,给当地苹果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苹果锈病又名赤星病、羊胡子,有的地区俗称黄斑病、长毛病。该病可为害叶片、新梢、果实,叶片先出现橙黄色、油亮的小圆点,后扩展,中央色深,并长出许多小黑点(性孢子器),溢出透明液滴(性孢子液),此后液滴干燥,性孢子变黑,病部组织增厚、肿胀(也就是群众所称的叶子上长了黄疙瘩),病斑多呈纺锤形,以后叶背面或果实病斑四周,逐渐长出黄褐色丛毛状物(锈孢子器,即群众所称的长胡子、长毛毛),内含大量褐色粉末(锈孢子);果实发病,多在萼洼附近出现橙黄色圆斑,直径10mm左右,后变褐色,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呈畸形。苹果锈病病原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ouabe)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是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梨树上形成性孢子和冬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以后萌发产生担孢子[1]。转主寄主主要是桧柏,其次是括高塔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2]。该病每年只侵染1次,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天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内的胶状物质遇雨吸水膨胀,其中的冬孢子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不能侵染桧柏,而是随气流传到苹果树上,致使苹果树发病,开始在叶片正面出现性孢子器,以后在叶背面出现锈孢子器,产生的锈孢子再随气流传到桧柏上为害、越冬,从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从苹果锈病的侵染循环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桧柏类植物,苹果锈病就不能完成侵染循环,也就不能发生。据有关资料[3]介绍,桧柏类植物上的担孢子传播距离一般为2.5~5km,最远50 km。因此,苹果锈病的发生与否或发生轻重主要决定于周围5 km有无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存在。该病作为初侵染源的冬孢子角的萌发和冬孢子、锈孢子的侵染都需要适当降雨和相对湿度大于90%的条件。因此,该病的发生轻重和早晚与春季降雨早晚和雨量大小关系密切,降雨早则发病早,雨量大则发病重。据笔者调查,在冀北地区,一般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降雨量达到15mm以上时,桧柏类植物上的菌瘿开始迅速吸水膨大,形成花瓣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随即萌发形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至苹果树染病,一般从5月下旬叶片正面开始出现病斑,6月上旬大量发病,至8月份叶背面开始出现锈孢子器。冀北地区农村历来有翠柏栽植,但一般都长在较偏僻的陡峭山上,距离苹果园较远,而桧柏只是在城镇有少量栽植,即使偶尔有苹果锈病的担孢子飞散传播,数量也相当少。因此,该地区苹果锈病历年均零星发生或不发生,果农对该病也比较陌生。近3年来,各地大搞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了绿化和美化农村环境,开始在农村的路边、房前屋后、群众休闲活动广场等地大量栽植桧柏类植物,这些地点一般距离苹果园较近,给苹果锈病完成侵染循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致使这些地区苹果锈病在2007年偏重发生或大发生。据笔者对冀北地区6个距离桧柏不同远近的果园调查,凡是附近栽植桧柏的果园,苹果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发生轻。一般建在路边距离桧柏近的果园,苹果锈病发生重,建在山坡上距离桧柏相对较远的果园则发生轻,而发生程度与距离桧柏远近呈明显的正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与桧柏距离50m以内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达到90%以上,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3.7个;与桧柏距离80~12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率略有下降,但仍达到7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2.3个;与桧柏距离180~23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率为2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1.6个;与桧柏距离500~630m的苹果树,病株率为58.5%,病叶率1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1.15个;与桧柏距离2100~2250m的苹果树,感染率为20%左右,病叶率仅为1.2%,每个病叶上仅有1个病斑;与桧柏距离5100~5200m的苹果树,感染率急剧下降,仅为4.5%,病叶率仅为0.2%,每个病叶上仅有1个病斑。与桧柏距离(m)50以内80~120180~230500~6302100~22505100~5200病株率(%)100.0100.0100.058.519.64.5病叶率(%)91.571.622.610.51.20.2平均百叶病斑数336.2166.736.512.11.20.2表1 苹果锈病的发生程度与距离桧柏的远近关系调查表(2007年6月14日,河北宽城)苹果锈病虽然不是冀北地区果园新发病害,但是由于其具有需转主寄主才能完成侵染循环的特性,发生极少,不如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等常发病害那样清楚,绝大多数果农根本不认识,因此预防意识淡薄,盲目引进了桧柏类植物,而在春季又没有对其进行防范措施,导致了该病的重发生。切断苹果锈病的侵染循环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手段,新建果园时,应当远离桧柏、翠柏、龙柏类植物5km以上,对于5km之内已有桧柏等植物的,有条件的建议彻底清除。对于彻底清除5km之内桧柏等植物有难度的果园,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冬孢子萌发。第一,可以在早春苹果萌芽前,剪除桧柏类植物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或喷药抑制冬孢子萌发;第二,可以喷药清除菌源。应根据天气情况,在苹果萌芽期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尤其是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遇有15mm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时,必须及时在桧柏类植物上及时喷洒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或三唑酮等药剂,清除越冬病菌;第三,苹果锈病发生重的果园,还应在秋季喷药保护桧柏类植物,防治锈病侵染。对于附近有桧柏类植物的果园,除了清除转主寄主的菌源以外,还应对果树进行树上喷药保护,一般在苹果花芽露红和落花后各施一次药,发病严重的还应在落花后10~15天施第三次药。常用的药剂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戊唑醇(富力库)水乳剂1000~2000倍液、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1000~4000倍液、40%氟硅唑(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等。苹果锈病的担孢子可飞散传播5km以上,但由于冀北地区属山区,自然屏障较多,因此,以200m以内传染为害较重,如菌量充足,可使该范围内绝大多数苹果树发病,对产量影响极大,200~500m之间发生程度中等;距离转主寄主5km以上的苹果树虽然也可以发病,但发病率较低,对产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失。切断侵染循环是防治苹果锈病的根本所在,而喷施药剂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
报告山东省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规范的
研究 制定与应用出版时间:2010本站通过总结多年来的测报经验,统计分析大量数据,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经过实践验证,研究 制定了12项病虫测报技术标准。成果如下。一年后,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意见,将意见分类处理,根据耕作制度、环境、气象条件等,再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调查测产,研究 分析,调整修改,反复进行3~4次讨论验证,最后,请专家再行论证,确定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2研究 制定22种主要病虫的36个测报模式电报规范2.1 指导思想及内容为了及时、准确发布短、中、长期病虫鼠发生量和发生期预报,推进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准确化和速度化,本站制定了粘虫第一阶段研制当前急需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的10种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标准,同时加强对蔬菜、果树病虫研究 ,第二阶段再制定蔬菜、果树的11种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标准。4.6 项目研究成果应用情况在整个项目的研究 过程中,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进展,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应用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
报告苹果霉心病综合防治技术
研究 出版时间:2007为了更好地掌握苹果霉心病防治技术,从2005年开始,本站对苹果霉心病防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具体研究 如下:2005年,在陈村乡鱼池村进行了花期喷药防治红富士品种苹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