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微生物肥料
出版时间:2012康丽华(2002)研究 了桉树与联合固氮菌相互作用的效果,利用联合固氮苗—催娩克氏菌接种桉树的苗木,研究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马海宾(2007)研究 了联合固氮菌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纸碟法和液体比浊法研究 了联合固氮菌对桉树青枯病菌茄拉尔氏菌的抑制作用。郑少玲(2007)研究 了解磷细菌对难溶性磷(磷矿粉)的有效化作用。胡振琪(2007)采用盆栽模拟方法研究 了镉污染土壤的菌根修复的影响,分别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diaphanum和Glomus mosseae接种于镉污染土壤中,研究 两种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对Cd梁利宝(2010)研究 了不同培肥处理对晋南地区采煤塌陷地复垦不同年限土壤熟化的影响,该采煤塌陷复垦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的北石店镇大张村,连续3年种植玉米进行土壤培肥熟化研究 。 -
报告猕猴桃育苗与建园
出版时间:2018自1978年以来,我国在借鉴新西兰猕猴桃产业苗木繁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特定的气候及栽培区域环境条件开展了猕猴桃繁殖方法的试验研究 ,并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建立了猕猴桃商品苗圃,不断研究 和改进育苗方法和技术我国对猕猴桃的嫁接方法研究 颇多,针对猕猴桃枝梢生长特性,进行了嫁接方法的多种改进,嫁接技术也日益完善。研究 表明,砧木 “凯迈” 可以提高 “海沃德” 品种的花芽量及产量;用大籽猕猴桃嫁接中华猕猴桃,有树体矮化的表现特性。猕猴桃组织培养繁殖研究 始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以猕猴桃茎段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的研究 。我国相继对猕猴桃不同器官,例如茎段、叶片、根段、顶芽、腋芽、花药、花粉、胚、胚乳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 ,并开展了组织培养技术有关基础理论及应用的研究 。 -
报告Primary Study on Screening Bacteria to Protect Soybean Seedling From Low Temperature
出版时间:2007本研究 旨在从大豆根际土壤中筛选出能够提高大豆抗寒性的细菌菌株,为防御大豆低温冷害、促进增产增收打下基础。沈阳农业大学线虫研究室保存的细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大豆和黄瓜根际土壤。多数研究 表明,植物的抗冷性与细胞的含糖量呈正相关,但也有少数不相关[5]。有人在研究 棉花抗冷性与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关系中得出结论,可将低温处理后可溶性糖的提高率作为划分棉花抗冷级别的生化指标之一[6]。冯乃杰等[7]研究 表明低温胁迫时化控处理提高了POD和SOD的活性,丙二醛的含量增加的幅度减小,因而可减少膜质过氧化作用对细胞的伤害。由于本试验仅为初步研究 ,没有对低温胁迫下保护性细菌处理的大豆幼苗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研究。今后,将进一步研究 以探究低温保护性细菌诱导大豆幼苗产生抗寒性的机理。 -
报告棉花枯萎病病原菌
出版时间:2012为此,张莉等(2005)采用营养体亲和性技术,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病原种群进行了变异监测研究 。在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小种及其遗传进化关系的研究 中,通过突变体的诱发而进行的营养体亲和群判别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重要研究 方法之一,但在突变体的诱发与鉴定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方法不一,试验的稳定性较差。这种种群上遗传多变性决定了必须依靠更为客观的研究 方法来研究 它。VCG是依靠真菌自身遗传特征来划分的,不仅能反映菌系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而且有助于真菌繁殖方式及其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扩大棉花枯萎病菌的研究 种群,并结合更多的研究 技术,包括分子技术,对日益复杂化的棉花枯萎病菌的种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张莉等(2000)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新疆棉花枯萎病菌酯酶同工酶,同时结合以往研究 分析其酶谱类型与生理小种的关系。 -
报告棉花抗枯萎病育种
出版时间:2012是进行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也是研究 棉属遗传、起源、进化和分类的基本材料。因此,广泛、持续收集、保存、研究 和利用种质资源,是棉花遗传育种研究 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此后,世界各产棉国对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我国棉花杂种优势研究 始于20世纪20年代。冯泽芳等(1923)研究 并发现了亚洲棉品种间的杂种优势。(1)研究 亲子关系对于利用F1杂种优势的育种工作,由于双亲杂交直接决定了F1表现的好坏,没有后代的分离选择过程。所以,亲子相关研究 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制种效率,有关单位做了大量的制种方法研究 。湖南澧县研究 了冷藏花粉不去雄授粉法,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研究 了不去雄强制授粉法,江西省棉花所研究 了麦秸套管授粉法,湖北南梓县研究 了花冠直套法,河南研究 了全株去雄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种效率 -
报告棉花枯萎病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
出版时间:2012Bugbee(1970)的研究 也认为,抗性品系的木质部导管比感病品系形成的多。对髓射线的研究 各学者的意见较统一,即髓射线越多抗萎蔫病越强。王敬之等(1982)提出,把PAL活性作为植物抗病的生理指标加以研究 。在棉花上,冯洁等(1990)研究 了棉花抗、感品种感染枯萎病后体内PAL的动态变化。故研究 棉花抗感品种接种病原物前后几种酶系的活性变化,优化酶系统选择指标,建立综合选择指标体系,将会提高选择准确性,提高育种效率,同时也将推动与棉花对该病原物抗性有关的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Friend等(1973)研究 表明,绿原酸可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生长和产孢。宋凤鸣等(1996,1998)就儿茶素对棉枯萎病菌的影响以及在棉花抗枯萎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 -
报告自然环境与人体洋葱伯克氏菌的毒力比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951)。
出版时间:2007虽然大量与囊性肺纤维化患者致病相关的Bcc致病菌及生防菌已被用来风险评估,但其他来源Bcc菌的毒力研究 相对较少。近年来研究 表明,苜蓿可以作为评估Bcc基因型毒力因子侵染的植物模型。研究 结果表明,来源于医院的基因型Ⅰ和Ⅲ菌株均对苜蓿幼苗有较强的毒力,幼苗子叶黄化或白化,根短小、畸形,对苜蓿幼苗的平均发病率分别达到69%和68%。同时研究 表明,在这些Bcc菌株中,未检测到BCESM和cblA这两个毒力基因。 -
报告沙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叶永发作者简介:叶永发(1968~ ),男,福建沙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基层农作物植保技术的研究 和推广,电话:0598 5821611,E-mail:yyf 21611@163.com。5 结合病虫测报开展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治专项研究 充分利用本站多年积累的田间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数据和灯诱资料,对当前田间发生的重大病虫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多项研究成果,本站将这些研究成果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在国内多家农业专业多年来,本站结合测报工作的开展,进行的农作物病虫害专项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项。,在总结沙县多年稻瘿蚊发生防治研究 和田间应用成果基础上撰写的《稻瘿蚊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的研究 应用》一文发表在2007年《江西农业学报》第7期上;由于对稻瘿蚊灯下虫情消长动态缺乏规律性认识,一度影响了本站对稻瘿蚊测报工作的开展本站撰写了《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分析》一文发表在《华东昆虫学报》2006年第4期上,这两项研究成果弥补了国内稻瘿蚊发生防治研究 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