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苹果树缺氮症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Tomato Bacterial Stem Necrosis
出版时间:2007的产生H2Sproduction---卵磷酸酶Lecithinasetest+(1-3、12、13)+++[5]葡萄糖酸氧化Gluconateoxidation+++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testOOO脱氮 反应4]H2S的产生H2Sproduction----[6]卵磷酸酶Lecithinasetest-++d[5]葡萄糖酸氧化Gluconateoxidation+++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testOOO脱氮 反应-+H2S的产生H2Sproduction----[6]卵磷酸酶Lecithinasetest-+++[5]葡萄糖酸氧化Gluconateoxidation+++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testOOO脱氮 反应KOH拉丝,不产生吲哚,不产生硫化氢,在pH值5.0和pH值7.0下果胶凹陷,明胶液化、过氧化氢酶(接触酶)和葡萄糖酸氧化均为阳性;乙酰甲基甲醇测定(V.P.试验)、3-酮基乳糖的产生、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脱氮 反应均为阴性 -
报告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与生物学特征
出版时间:2009老龄幼虫食叶呈缺 刻和孔洞,严重时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直接影响了城镇环境绿化和美化,给林业生产也造成重大损失,对当地的经济、生态和人文景观影响严重。前足胫节端有一对短齿,一个长而弯,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缺 中距,仅有一对端距。 -
报告(二)单刺蝼蛄(Mongolian Mole Cricket)
出版时间:2013前足进化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缺 刻明显;后足胫节背侧内缘具1根棘,个别也有2根的或完全消失。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尾须细长。卵黄褐色至暗灰色,椭圆形,大小1.6~2.8mm×0.9~1.7mm。 -
报告(二十)双斑长蚹萤叶甲(Double Spotted Leaf Beetle)
出版时间:2009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黄白色斑,斑前方缺 刻较小。胸部、腹部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足大部黄色,胫节端部和跗节黑褐色。卵椭圆形,棕黄色。 -
报告(十三)蒙古土象(Mongolia Weevil)
出版时间:2013图3-35 田间被害状(叶片形成缺 刻和穿孔)蒙古土象幼虫和成虫均可为害。幼虫取食腐殖质和植物根系;成虫啃食作物嫩叶和幼茎,使植物组织受损,出现缺 刻,甚至啃成秃桩,造成缺苗断垄。图3-36 啃食叶片、叶鞘形成缺 刻蒙古土象在我国一般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成虫隔年交替越冬。 -
报告二、玉米细菌病害(Maize Diseases Caused by Bacteria)
出版时间:2009幼苗被侵染后,叶片初现水浸状条斑,灰绿色,逐渐变为褐色,严重时幼苗茎基内部腐烂,犹如缺 肥失水状,矮缩卷曲、枯萎死亡。偏施氮肥或土壤缺 钾会加重病情。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致病力强的菌株,能侵染各龄期的玉米,致病力弱者则仅能侵染14天以上的幼苗。品种间对病菌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病斑多沿着叶缘向顶端部位形成,似缺 钾的初期症状,后期病斑汇合引致叶片大面积枯死。该病害仅发生于缺 钾的土壤。受风吹造成叶片伤口可促进侵染发病。参照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
报告(三十二)东亚飞蝗(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出版时间:2009图3-82 田间被害状成虫和蝗蝻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为害玉米果穗,被取食叶片呈现大片缺 刻。大量发生成群迁飞时,成片的农作物被吃成光秆。喜食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粟等。 -
报告(二十五)黏虫(Oriental Armyworm)
出版时间:20133龄后幼虫为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缺 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仅存植株主脉,再成群转移至附近田块为害,损失重大。图3-68 植株被害(叶片缺 刻,主脉残存)黏虫发生世代随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而异。冬季生活状态也不同,在北纬33°以北地区基本不能越冬,南岭以南冬季尚可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