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四、遗传性病害(Diseases Caused by Genetic Factors)
出版时间:2009玉米中许多基因表达导致植株非正常的形态和颜色变化,玉米大多基因是隐性遗传,只有少数基因为显性遗传。如果某些基因变异,常常会导致玉米植株或局部组织器官发生性状改变而受到为害。诸如某些基因变异,限制植株体内叶绿素合成,导致植株白化,或植株叶片产生白色、黄色条纹、斑驳等复杂多样的症状。在玉米生产上,常见的遗传性病害有:花叶病、斑点病、枯斑病、条纹病、黄色条斑病、黄化苗、白化苗、轮纹斑病、多穗症、雄穗结实症等10余种症状(图2-76至图2-91)。有些叶斑和花叶症状与真菌、病毒所致的病害症状相似,有些和除草剂药害的症状易于混淆。如美国自交系C103和Mo17表现的遗传性花叶症状,与病毒侵染所致的花叶症状极为相似,在诊断上应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遗传病害症状多见于育种圃或亲本繁殖田中,生产田杂交种上偶尔可见。对于此类病害的预防,应注重种子纯度,加强品种资源的选择和纯化,以减少遗传性病害的发生。图2-76 遗传性花叶病叶片症状图2-77 遗传性花叶病植株症状图2-78 遗传性斑点病症状图2-79 遗传性斑点病(左:病叶)图2-80 遗传性枯斑病症状图2-81 遗传性条纹病症状(均匀条纹)图2-82 遗传性条纹病症状图2-83 遗传性黄色条斑病症状图2-84 遗传性黄化苗(田间症状)图2-85 遗传性黄化苗(左)图2-86 遗传性白化苗症状图2-87 遗传性轮纹斑病田间受害状图2-88 遗传性轮纹斑病植株图2-89 遗传性轮纹斑病叶片症状图2-90 遗传性多穗症图2-91 遗传性雄穗结实症 -
报告二、除草剂药害(Herbicide Injuries)
出版时间:2009除草剂超量使用或使用浓度过高,玉米生长势弱,抗除草剂能力差,会发生除草剂药害。导致幼苗生长势变弱,出土能力变差,颜色不正常,叶片上出现斑点,茎叶扭曲,根茎发育不正常,植株矮小。除草剂药害症状易与病害、虫害和营养缺乏症状混淆,鉴定时应予注意。除草剂为害加重玉米苗期根部病害及其他病害发生,产生多种并发症状。掌握除草剂的使用技术,正确使用除草剂是防止除草剂药害的重要措施。除草剂的用量和所用的喷雾器种类不当均可导致药害发生。玉米品种间的抗药性差异明显,在抗性差的品种上应选择对玉米安全的除草剂种类应用。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大多数品种为选择性输导型土壤处理剂,抑制脂肪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甲草胺(alachlor)、乙草胺(acetochlor)、异丙甲草胺(metolachlor)、萘丙酰草胺(napropamide)、吡氟酰草胺(diflufenican)、噻吩草胺(dimethenamid)、氟噻草胺(flufenacet)等。症状 该类除草剂做土壤处理主要抑制幼芽的生长,茎叶扭卷、弯曲,植株表现为矮缩、畸形。受害严重时,叶片蜷缩并紧裹心叶,不易展开(图2-13至图2-18)。图2-13 乙草胺药害(植株产生分蘖)萘丙酰草胺做土壤处理,表现根系明显缩短,叶片中脉两侧叶脉间变黄,形成黄绿相间条纹。吡氟酰草胺做土壤处理,表现出苗后第一个叶片以中脉分界,半面褪绿变白。图2-14 乙草胺药害图2-15 乙草胺药害图2-16 乙草胺药害根系变褐、须根减少图2-17 精异丙甲草胺(金都尔)药害(叶片黄化、畸形、蜷缩)图2-18 精异丙甲草胺(金都尔)药害(根系变褐)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或施药后遇不良环境条件可产生药害。地势低洼冷凉、土壤湿度大及遇低温易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该类除草剂避免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应用。三氮苯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主要品种有莠去津(atrazine)、氰草津(cyanazine)、西玛津(simazine)、嗪草酮(metribuzin)等。症状 该类除草剂用做土壤处理,经玉米根系吸收受害,表现为从叶片尖端及边缘开始叶脉间褪绿变黄,后变褐枯死;光合作用较强的老叶片先受害。用做茎叶处理,药害症状表现为在药液接触部位逐渐褪绿成枯斑,枯死组织可发展成火烧状(图2-19,图2-20)。图2-19 莠去津药害图2-20 莠去津药害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或施药后遇不良环境条件可产生药害。氰草津或西玛津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砂质土或盐碱地的条件下易出现药害。氰草津在玉米4叶期后使用,易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该类除草剂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应用。氰草津、嗪草酮等避免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砂质土或盐碱地应用。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为打破植物的激素平衡,使受害植物扭曲、肿胀等,最终导致死亡。主要品种有2,4-D丁酯(2,4-D butylate)、2甲4氯钠盐(MCPA-Na)等。症状 该类除草剂做土壤处理,表现幼芽弯曲,胚根缩短,幼苗矮缩,叶片扭卷。做茎叶处理,表现不同药害症状,有叶片变窄、皱褶、卷曲,叶色变浓,茎秆变脆易折,地上支持根融合或变形,易倒伏(图2-21至图2-24)。图2-21 2,4-D丁酯药害图2-22 2,4-D丁酯药害图2-23 2,4-D丁酯药害(次生根铰联成板状根、主根畸形)图2-24 2,4-D丁酯药害致害原因 玉米出苗前施药或 3~4叶期施药,一般不产生药害。过早施药、过晚施药、施药量过高或施药不均匀都会产生药害。在砂壤土、砂土等轻质土壤以及施药后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药剂会被雨水淋溶至玉米种子所在的土层中,种子或胚芽直接与药剂接触,导致药害产生。预防 茎叶处理不宜超过 5 叶期,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苯甲酸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与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相似,也是打破植物体内的激素平衡。主要品种有麦草畏(dicamba)等。症状 药害症状与2,4-D丁酯的相似,表现茎部弯曲,叶片扭卷,叶尖、叶缘枯干,茎秆变脆易折,地上支持根融合或变形(图2-25)。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或施药后遇不良环境条件可产生药害。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易产生药害。预防 茎叶处理不宜超过 5 叶期,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避免麦草畏与玉米种子直接接触。图2-25 麦草畏+氟吡草腙混配药害(叶片现白条斑)联吡啶类除草剂为非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作用机制是抑制光合系统I。主要品种有百草枯(paraquat)。用于玉米田定向喷雾。症状 叶片接触药液处药害症状出现迅速、发展快,表现叶片先迅速产生水渍状灰绿色斑,通常在叶片接触药液处先形成小的坏死斑,边缘常黄褐色。斑点有大有小,可连成片。受害严重时,叶片枯萎下垂,植株枯死(图2-26至图2-28)。图2-26 百草枯药害(幼苗黄化)图2-27 百草枯药害(幼苗叶片枯死)图2-28 百草枯药害(叶片白色枯斑)致害原因 药液喷到玉米茎叶上,或有雾滴飘移到玉米茎叶上是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施药时苗小,施药量过高也会产生药害。预防 不可将百草枯直接喷洒到玉米茎叶上,应在喷雾器上加戴保护罩进行定向喷雾,尽可能减少雾滴接触叶片,尤其避免接触植株生长点。避免邻近地块施用百草枯造成的飘移药害。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触杀型土壤处理剂,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分化。主要品种有氟乐灵(trifluralin)、二甲戊乐灵(pendimethalin)等。症状 根系生长受抑制,特别是次生根和侧根受抑制明显,幼根少而短,根尖膨大呈棒状,对地上部影响可使叶片缩短、变宽,有时出现略带紫红色叶片(图2-29至图2-33)。图2-29 二甲戊乐灵药害(叶片白化)图2-30 二甲戊乐灵药害(叶片黄化)图2-31 二甲戊乐灵药害图2-32 二甲戊乐灵药害图2-33 二硝基苯胺药害致害原因 玉米对氟乐灵较敏感,土壤中残留或误施可能造成药害。二甲戊乐灵土壤处理后接触到玉米种子,或施药后遇低温、高湿天气,或施药量过高易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避免在氟乐灵残留的地块播种。磺酰脲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是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阻碍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烟嘧磺隆(nicosulfuron)、噻吩磺隆(thifensulfuron)、氯嘧磺隆(chlorimuron)、氟嘧磺隆(primisulfuron)、砜嘧磺隆(rimsulfuron)、苯磺隆(tribenuron)、氯磺隆(chlorsulfuron)、甲酰胺磺隆(foranmsulfuron) 等。症状 茎叶处理受害,表现叶片从基部开始叶脉间褪绿变浅黄、黄白色或变紫红色,特别是在心叶处更明显,有时心叶不易展开,节间缩短。土壤处理,玉米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次生根及侧根变短,呈瓶刷状。由土壤中残留造成的药害症状多为玉米3~4叶期前叶片呈现紫红色和紫色(图2-34至图2-38)。图2-34 氯嘧磺隆药害(幼叶褪绿、黄条斑)图2-35 氯嘧磺隆药害图2-36 甲酰胺磺隆药害图2-37 甲酰胺磺隆药害图2-38 甲酰胺磺隆药害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某些玉米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或施药后遇到低温、多雨等天气以及土壤湿度过大等原因可导致药害产生。施用有机磷杀虫剂后再施用烟嘧磺隆等也可能产生药害。玉米对氯嘧磺隆、苯磺隆、氯磺隆等较敏感,土壤中残留、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避免在有氯嘧磺隆等敏感除草剂残留的地块播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除草剂相似,也是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阻碍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咪唑乙烟酸(imazethapyr)、咪唑喹啉酸(imazaquin)、甲氧咪草烟(imazamox)等。症状 茎叶处理受害,表现叶脉间褪绿变黄,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土壤残留药害,表现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受抑制,根系短成瓶刷状。由残留造成的药害,在玉米3~4叶期前叶片可能出现紫红色。受害严重时,植株严重矮化、叶片卷曲、枯死(图2-39,图2-40)。图2-39 咪唑乙烟酸药害(幼叶褪绿、植株矮化)图2-40 咪唑乙烟酸药害(叶片紫红色)致害原因 玉米对咪唑乙烟酸等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敏感,土壤中残留、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咪唑乙烟酸等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不宜用于玉米田,前茬大豆田施用药量过高或不均匀,后茬不宜种植玉米。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为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阻碍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喹禾灵(quizalofop)、吡氟禾草灵(fluazifop)、恶唑禾草灵(fenoxaprop)等。症状 茎叶处理受害,首先从幼嫩心叶基部变黄,干枯;心叶基部坏死,使心叶易从基部断开(图2-41,图2-42)。图2-41 吡氟禾草灵药害(心叶基部褪绿)图2-42 吡氟禾草灵药害(叶片紫红色)致害原因 玉米对喹禾灵等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敏感,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喹禾灵等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不宜用于玉米田,邻近地块施用应留出足够距离的隔离带,施药时注意风向和风力,防止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上。环己烯酮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与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相似,也是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阻碍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烯禾啶(sethoxydim)、烯草酮(clethodim)等。症状 茎叶处理受害,首先心叶从基部开始褪绿,叶片变黄色,褐色或紫色,干枯;受害严重,整株枯死(图2-43,图2-44)。图2-43 烯草酮药害(心叶枯黄)图2-44 烯草酮药害(叶片紫色)致害原因 玉米对烯禾啶等环己烯酮类除草剂敏感,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烯禾啶等环己烯酮类除草剂不宜用于玉米田,邻近地块施用应留出足够距离的隔离带,施药时注意风向和风力,防止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上。有机磷类除草剂为输导型除草剂,其中草甘膦等大多数品种为非选择性茎叶处理剂,少部分品种为选择性土壤处理剂。作用机制为抑制 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的活性,阻碍芳氨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草甘膦(glyphosate)等。症状 草甘膦做茎叶处理,药害症状出现较慢,接触药液部位开始出现水浸状,叶片失绿变黄白色或灰白色而枯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图2-45,图2-46)。图2-45 草甘膦药害图2-46 草甘膦药害致害原因 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不可将草甘膦直接喷洒到玉米茎叶上,应在喷雾器上加戴保护罩进行定向喷雾,尽可能减少雾滴接触叶片。避免邻近地块施用草甘膦造成的飘移药害。苯腈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其中溴苯腈是典型的解偶联剂,抑制植物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主要品种有溴苯腈(bromoxynil)等。症状 用做茎叶处理,药剂接触部位表现叶片的尖端、边缘变黄、淡褐色。受害严重时,叶片大部分枯死(图2-47,图2-48)。图2-47 溴苯腈药害(叶片枯斑)图2-48 溴苯腈药害(幼苗枯死)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或施药后遇不良环境条件可产生药害。高温、高湿易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该类除草剂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应用。异恶唑烷酮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土壤处理剂,抑制光合作用中某些色素,尤其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破坏叶绿素,导致植株叶片组织变白色。主要品种有异恶草酮(clomazone)等。症状 土壤处理,表现出苗后叶片褪绿变黄,变白或变紫色。受害轻时,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白化斑;受害严重时,全株枯死(图2-49至图2-52)。图2-49 异恶草酮药害(幼叶黄化)图2-50 异恶草酮药害(幼叶白化)图2-51 异恶草酮药害图2-52 异恶草酮土壤残留药害致害原因 玉米对异恶草酮敏感,土壤中残留、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异恶草酮不宜用于玉米田,避免在有异恶草酮残留的地块种植玉米。避免邻近地块施用异恶草酮造成的飘移药害。 -
报告八、豆类蔬菜病虫害
出版时间:2015(1)症状:在叶片正、背面初生淡黄色小斑点,稍有隆起,渐扩大,出现黄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锈褐色粉末,即夏孢子。有时在夏孢子堆的四周,产生许多新的夏孢子堆围成一圈,发病重的叶子,满布锈疱状病斑,使全叶遍布锈粉。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背面,正面对应部位形成褪绿斑点。后期,夏孢子堆转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或者在叶片上长出冬孢子堆。不久冬孢子堆中央纵裂,露出黑色的粉状物,即冬孢子。茎部受害产生的孢子堆较大,呈纺缍形。发病重时,易使茎、叶早枯。豇豆锈病叶正面大豆锈病叶背面(2)药剂防治:同葱蒜类蔬菜锈病防治方法。(1)症状:炭疽病也是豆类常见而重要的一个病害。通常以菜豆、豇豆和菜用大豆较易受害,从小苗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子叶、子茎、叶片、叶柄、茎蔓、荚果及种子皆可受害。病菌侵染,子叶上病斑呈圆形,红褐色至黑褐色,凹陷;茎上病斑为褐色或红锈色,细条形,凹陷和龟裂。成株叶片上病斑主要发生于叶脉上,呈多角形,红褐色至黑褐色;茎上病斑与苗期茎上的相似;荚上病斑呈长椭圆形或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边缘常隆起,中央部凹陷,潮湿时各患部斑面上出现朱红色小点或小黑点。(2)药剂防治: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50%硫黄·甲硫灵400~800倍液对水喷雾。豆类炭疽病为害状(1)症状:叶斑病常见的有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煤斑病是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1~2厘米,有时汇合成大斑。褐缘白斑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灰褐斑病和褐轮纹斑病的病斑与褐缘白斑病有明显的同心轮纹。以上4种叶斑病的病斑背面均生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其中以煤斑病产生的霉状物较多较浓密,其他的叶斑病产生的霉状物则较少较稀。豆类叶斑病病叶背面(2)药剂防治: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1)症状:此病为害根系和根茎部。初在主根或侧生根上产生红褐色水渍状斑,逐渐向上下发展使根系坏死,以后变褐腐烂,并向根茎发展,终致根茎坏死腐烂。(2)药剂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1×106个孢子/克寡雄腐霉3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架豆根腐病(1)症状:病毒病是为害较大的一类传染性病害。豆类病毒病的症状依每一种豆类感染的病毒病不同而各有特点。如多种豆类的花叶病,叶片表现明脉、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花叶、叶片畸形皱缩、叶片变小。又如,豇豆丛枝病,除叶片变小,叶面皱缩、卷曲外,其最大特点是叶腋簇生多条不定枝而表现为丛枝状,豆荚短而卷曲,尾端尖细如鼠尾状。上述豆类病毒病症状的共同点是:病株矮小,开花迟缓或易落花,或不开花结荚,荚果少而小,畸形或变色。病株荚果产量和质量都大为降低,经济损失明显。(2)药剂防治: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方法。可通过防控蚜虫、蓟马、粉虱等传毒介体进行预防。豆类病毒病病叶(1)为害特点:豆蚜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嫩茎、花及豆荚的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嫩荚萎缩,影响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其常常引起煤污病、病毒病等间接为害。(2)药剂防治:同葫芦科蔬菜蚜虫防治方法。豆蚜为害状(1)为害特点:幼虫蛀荚,取食豆粒,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2)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前翅狭长,沿前缘有一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②卵。椭圆形,长约0.5毫米,表面密布不明显的网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孵化前呈浅菊黄色。③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初孵幼虫为淡黄色。以后为灰绿直至紫红色。4~5龄幼虫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④蛹。体长9~10毫米,黄褐色,臀刺6根,蛹外包有白色丝质的椭圆形茧。豆荚螟为害花与荚(3)药剂防治:可选用10%溴虫氰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000倍液、10%氯氰·敌敌畏乳油6000~8000倍液、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8000倍液喷雾。(1)为害特点:若螨、成螨在叶背面吸食汁液,致叶片出现褪绿斑点,逐渐变成灰白色斑和红色斑。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田块如火烧状,造成植株早衰,缩短结果期,降低产量和品质。(2)药剂防治: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0.5%藜芦碱可溶液剂3000倍液、43%联苯肼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喷雾。(1)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为害蔬菜花器,影响开花结实,也为害幼苗、嫩叶和嫩荚。严重时显著降低产量和质量。(2)药剂防治:同葫芦科蔬菜蓟马防治方法。豆类蓟马为害状 -
视频苹果省力化修剪技术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苹果园高纺锤形树形建造与管理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从中国和欧美苹果产业的对比看我国苹果产业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如何防治桃树流胶
发布时间:2020 -
视频桃子为什么会缺钙
发布时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