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一、营养缺乏及毒害(Nutrient Deficiencies and Toxicities)
出版时间:2013高粱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较多的称大量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硫等;需要量很少的称为微量元素,如铁、硼、锰、锌、钼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剩均能导致高粱植株营养失调症产生。元素不足时高粱会表现病态,即通常所说的缺素症。如果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会对高粱产生毒害,也会表现病态,甚至死亡。高粱植株表现营养失调症状,除了与土壤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剩有关,还与多种环境条件如土壤pH值、温度、通风情况、光照及其他因子等关系密切。近年来,我国北方春季低温冷凉地区,高粱缺锌症时有发生,影响幼苗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缺苗现象,严重地块可导致减产30%~50%,损失甚至超过某些侵染性病害。由于营养失调所致症状与侵染性病害或某些生理病害相似,有时很难区分。例如,镁、钾、锰元素的缺乏症与磷元素过多症状非常相似,而钙元素缺乏症与高粱顶腐病症状有相似之处。因此,应熟悉症状、发病原因,做出正确诊断,根据缺素病害症状确定土壤营养缺乏状况,提出科学的调控措施,减少营养失调导致的产量损失。氮素缺乏症从高粱幼苗到成熟期的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通常高粱缺氮时表现植株矮小、瘦弱细长、叶色淡黄、生长缓慢。若缺氮情况持续不变,下部老叶片的氮素会向幼嫩组织转移,所以,从基部老叶片开始,叶尖逐渐发黄,叶片中心较边缘部分先变黄色,中部叶片淡绿;当黄色扩展到叶鞘时,叶鞘会逐渐变黄枯死,继之整个叶片变黄褐色而死亡;病株根系衰弱,自主根开始变红褐色。缺氮植株,常表现抽穗期延迟,或穗发育不良;穗小而籽粒少,产量降低。在自然条件下,氮素是一种最容易贫乏的元素。低温冷害、大雨淋溶、淹水潮湿、少雨干旱、有机肥施用不足等,均会加重缺氮症的发生。如果追施氮肥过多、过迟,或磷钾肥供应不足,以及前茬作物施氮过多,土壤残留氮过多等,还会引起高粱氮营养过剩症。植物可利用两种氮的形式(硝态氮和铵态氮),在同样的浓度下,硝态氮的毒害要低于铵态氮。过量的硝态氮在叶片上形成淡黄色和深红色条斑,最终呈长条状坏死斑布满叶脉间。铵态氮过多引起叶片边缘变黑,呈现皮革状纹理,最终死亡。图2-1 缺氮叶片(黄化)图2-2 缺氮根系(红色)高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缺磷症状,以苗期最为明显。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矮小、瘦弱,叶片暗红褐色,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变色先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至心叶,严重时叶尖枯萎。幼嫩植株表现尤为严重,初在叶尖和叶缘处变灰色或紫灰色,随着植株生长发育,整个叶片呈灰绿色;有的植株叶片基部和中脉呈灰紫色;叶鞘和茎秆变红色;幼苗根部变红褐色。缺磷植株的叶片与正常植株的叶片相比会更加直立。缺磷常导致高粱抽穗延迟,影响花期授粉和籽粒灌浆,高粱穗小,籽粒不饱满,成熟期推迟。通常土壤中磷素不易流失,发生缺磷状况较少。容易发生缺磷的主要是酸性土壤和有机质含量低的花岗岩、砂岩形成的贫瘠土壤;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中的磷易转化成为作物不能吸收形态,易导致缺磷;早春气温低、高寒山区、冷浸田土壤等有机磷分解释放慢,或氮肥用量偏大,磷肥用量不足以及高粱早期根系遭虫害、药害、肥害等危害,均易于出现缺磷症状。土壤中磷元素过多时,许多高粱品种的老叶叶尖和边缘出现红色斑点,老叶上斑点较嫩叶上多。有资料报道磷过多会抑制根的生长。此外,磷素过多时会抑制植株生长,引起铁、锌、铜元素的缺乏。图2-3 正常植株(左)缺磷植株(矮小、叶片灰绿)(右)图2-4 缺磷叶片(自顶端干枯,呈灰褐色)图2-5 缺磷叶片(基部和中脉呈灰紫色)图2-6 缺磷幼苗(根部红褐色)近年来生产上有机肥施用量锐减,故高粱田土壤缺钾情况普遍发生,且有逐年加重趋势。高粱缺钾症在苗期即有表现,拔节到授粉期尤为明显。初期下部老叶尖开始沿叶缘向下褪绿,产生坏死斑和红色斑点。严重缺钾时,整个叶片的叶脉间区,沿叶脉产生黄色、棕色条纹,并逐渐坏死。幼苗缺钾,幼叶生长速度减慢,呈黄色至黄绿色,叶尖枯焦状;根系不发达,须根减少,有的呈现褐色坏死;长期缺钾植株生长缓慢,节间变短,矮小瘦弱,支撑根减少,抵御病虫害能力下降,且易发生倒伏。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产量下降。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较低,而且有效钾易于随水流失而致土壤缺钾;沙质土壤、钙质土壤和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易于缺钾;长期不施有机肥或不进行秸秆还田的土壤会导致缺钾加重。钾元素过量的现象很少发生,除非植株生长在钾元素过多的特殊环境。钾素过多会引起整个叶片均匀地发白、萎蔫和变褐。症状从叶尖延伸到叶基部,老叶发病重于幼叶。图2-7 缺钾植株(叶尖和叶缘黄化、坏死)图2-8 缺钾植株 (叶片黄绿相间条纹)图2-9 缺钾幼苗 (根部褐色斑)缺钙症首先表现在高粱分生组织和新生叶片上,幼叶叶尖经常粘连在一起,叶片扭曲、叶缘发白、形成刀切状开裂或缺刻现象,与高粱顶腐病症状有相似之处。有时可见植株心叶青枯、死亡。钙元素在韧皮部中相对稳定存在,因此,老叶通常含有充足的甚至较高浓度的钙。如果缺钙现象持续,植株分生组织不能正常发育,高粱穗分化受阻,从而导致穗不能正常形成,严重影响高粱产量。图2-10 缺钙植株(叶尖褪绿、扭曲)图2-11 缺钙植株(心叶青枯、死亡)图2-12 缺钙植株 (心叶畸形卷裹)图2-13 缺钙幼苗 (根部褐色斑)在温室和人工培养箱中生长的高粱经常出现缺钙现象,这与蒸腾作用的减少(阴天或湿度高)或光照强度的减弱有关。铝浓度过高可引起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产生缺钙现象。缺镁通常抑制高粱植株生长,延迟生殖生长。缺镁症一般在植株拔节期以后发生。缺镁症状首先在老叶上表现,叶尖、叶边缘先出现相对较小的坏死斑,并均匀地扩展至叶基部和主脉,叶片呈深红色、红褐色(因品种而异)坏死斑,根部呈现红褐色坏死斑。极度缺镁时,脉间组织干枯死亡,整个叶片变红、或变褐色,叶尖则变成红褐色或黑褐色。缺镁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的沙质土壤,如北方淋溶性土壤及南方许多酸性土壤;含钠量高的盐碱土及草甸碱土;大量施用石灰、过量施用钾肥以及铵态氮肥等也容易诱发缺镁;长期不施有机肥料和含镁肥料等,均会导致土壤中有效镁含量不足而引起高粱缺镁。高浓度的铝存在更易加重植株缺镁症状产生。图2-14 缺镁植株(叶片红褐色条纹、坏死斑)图2-15 缺镁植株 (叶缘、叶尖黑褐色)图2-16 缺镁植株 (根部红褐色坏死斑)高粱苗期缺硫常导致上部叶片黄化,继之茎部和叶片变红,植株矮小。高粱缺硫时新叶呈均一的黄色,叶基部紫褐色或红褐色,老叶基部变暗褐色;有的根部出现黄褐色坏死斑。生长在缺硫土壤上的高粱,在施用氮肥而不施硫时,出苗后30天即呈现黄化现象。图2-17 缺硫症状(心叶黄化,叶片基部紫褐色)图2-18 缺硫植株(心叶黄化,叶片基部红褐色)图2-19 缺硫植株(根系变红褐色)高粱缺硫症状与缺氮有些相似,但缺氮是在较老叶片上出现症状,而缺硫的基本特征则是幼叶失绿。缺硫症多发生在有机质少、质地轻、离子交换量低的沙质土壤,如温暖多雨、风化程度高、淋溶作用强、含硫量低的土壤,南方丘陵山区、半山区的冷浸田,长期不施有机肥和含硫化肥的土壤以及远离城镇和工矿区降水量中含硫少的偏远地区的土壤。关于硫素过多而使植物中毒的现象较为少见,因为植物对硫酸盐并不敏感。植株体内硫过多,可能是工业燃煤厂和矿物燃料排放而引起的空气污染所致,长期暴露在低浓度的二氧化硫中也能够使植株中毒。近年来,高粱缺锌症在生产上多有发生,已造成一定损失,而倍受人们关注。高粱幼苗期和生长中期缺锌,新生叶片条状褪绿,呈现黄绿相间条纹,渐变为黄色,严重时枯死,有的根系渐变为红褐色。变色过程由基部逐渐向叶尖蔓延,有的叶片边缘有明显的红线。高粱缺锌时,致使植株体内生长素不足,影响细胞壁伸长,发育缓慢,节间变短,有时心叶卷裹,不能正常展开。穗发育不良,结实率低,产量降低。图2-20 缺锌植株(左:新叶条状褪绿;右:叶缘红褐色)图2-21 缺锌植株(叶片条状褪绿,叶尖干枯)图2-22 缺锌植株(心叶卷裹)图2-23 缺锌植株(根系变红褐色)一般高粱很少发生锌过剩现象,锌元素过剩时叶片呈淡黄色,并具黄绿相间条纹。高粱缺锌常发生在pH值>6.3的中性和碱性土壤,特别是石灰性土壤,其中,有机质贫乏和熟化度低的土壤更易发生缺锌。土壤或肥料中含磷过多、酸碱度高、有机质含量低、冷凉多湿、长期连作等,均有可能导致缺锌症发生。高粱缺铁时,幼叶和新生叶片黄化,叶脉间失绿,叶脉为绿色,呈清晰的条纹状。严重缺铁时,新叶变成黄色、白绿色,或心叶难以抽出,植株生长不良,矮缩,生育期延迟,或不能正常抽穗。极度缺铁时,全株黄化,变褐,导致死亡;植株根系衰弱,须根严重减少,变红褐色坏死。土壤有效铁含量低,或土壤pH值较高呈碱性时,易于发生缺铁症状。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石灰性土壤和盐碱土,土壤中的铁主要以 Fe3+ 和碳酸铁盐形式存在,难被作物吸收利用,易于发生高粱缺铁症状。南方酸性土壤施用过量石灰,或锰元素过多,也能引起缺铁失绿症。有效磷含量高或施用磷肥过多的土壤,由于颉颃作用使铁失去生理活性;长期不施有机肥有效铁的供给减少的土壤等,均能诱发缺铁症状。此外,作物根系受损、土壤通气不良等,也能诱发缺铁。图2-24 缺铁植株与正常植株比较(右:缺铁植株心叶白化)图2-25 缺铁植株 (心叶黄化,脉间失绿)图2-26 缺铁植株 (根系红褐色坏死)通常铁过剩状况较少发生。有研究表明,过多的铁元素可导致锰、铜、锌缺乏症发生。高粱缺锰时,初在幼叶上表现症状,新叶褪绿、黄白色,叶片披散不挺立,上部叶片脉间褪绿,有白色条纹。缺锰严重时,白色条纹延长,症状多出现于叶片中央部位,叶片出现卷曲,断裂现象。缺锰可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株严重矮化,甚至倒伏和死亡,根尖褐色坏死。缺锰症状常与缺铁或缺锌症同时发生而相互掩盖和混淆。图2-27 缺锰植株(叶片披散,黄白色条纹)图2-28 缺锰植株 (心叶黄化,叶脉间褪绿)图2-29 缺锰植株 (根尖褐色坏死)高粱上一般很少发生缺锰现象。在碱性土壤上生长的高粱易发生缺锰症。此外,富含钙的土壤,尤其是冲积土和沼泽土容易产生锰缺乏症,酸性土壤大量施用石灰石时会诱发高粱缺锰症状产生。锰元素过多也会对高粱造成毒害,多发生在热带酸性土壤,或淹水条件下生长的高粱上。发生锰元素毒害时,高粱叶片出现均一的暗紫色小圆点或斑块,严重时叶脉间出现白色条纹。缺硼植株新叶狭长、披散,上部叶片叶脉间出现透明条纹,以后逐渐黄化。幼叶不能展开,生长点发育不良,形成簇生叶,根系发育不良,锈褐色坏死。严重缺硼时,植株矮小,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穗小,易造成败育,导致减产。缺硼多发生在水溶性硼含量低、有机质含量少的沙质土壤,如丘陵花岗岩、片麻岩发育的泥沙土,碱性、石灰性土壤中硼易被固定,也易发生缺硼。高温干燥、持续干旱,酸性土壤过量施用石灰,都容易诱发缺硼。偏施氮肥,使N/B比过大,能促进或加重缺硼。图2-30 缺硼植株(叶片狭窄、披散)硼元素过多会对高粱造成毒害,用含有较高硼浓度的污水灌溉,高粱易出现硼过多或毒害症状。高粱硼中毒时,植株生长受抑制,叶尖及叶缘黄化,严重时叶尖及叶缘焦枯,叶片上有褐色坏死斑,有时与高粱缺钾症状相似。图2-31 缺硼植株(心叶黄化)图2-32 缺硼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锈褐色)高粱缺铜时,植株幼叶或新生叶尖端变褐、卷曲、或边缘破裂;叶片颜色变淡,严重时黄化,心叶卷曲,难以展开;根系变褐色,发育不良,根毛减少。图2-33 缺铜植株(叶片淡绿、弯曲)高粱很少出现缺铜症状,缺铜症可能与钙缺乏紧密相关,因缺铜植株叶片尖部钙的含量明显降低。图2-34 缺铜植株(心叶畸形、卷曲、皱褶)图2-35 缺铜植株 (叶皱褶、黄化)图2-36 缺铜植株 (根毛减少)铜元素过量的毒害症状与缺铁症相似,前者叶基部脉间变黄更为严重。缺钼症状多表现在新叶上,与缺钙和缺铜症有相似之处。叶尖褪绿、黄化、披散、卷曲,常有开裂、变褐、枯萎;通常根系发育近于正常。一般高粱上很少发生缺钼症状。在酸性土壤中,钼元素可被土壤微粒固定,高粱易发生缺钼现象。图2-37 缺钼植株(叶片黄化、披散、弯曲)图2-38 缺钼植株 (叶片生褐色坏死斑)图2-39 缺钼植株 (根系发育近于正常)高粱对高浓度的钼具有耐性而不受损害。钼过量导致叶片变为暗红色,很难与磷缺乏症相区分,在诊断上应特别注意。【营养失调症防控要点】在营养失调症中,以缺素症为多。高粱发生的缺素病,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营养供应失调引起的一类生理性病害。解决缺素问题,必须根据高粱生育各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规律,加强栽培管理,调控各种营养成分的数量,平衡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控。1.轮作倒茬 高粱连作特别是长期连作,是连续消耗土壤中高粱所需营养成分导致缺素的主要原因。轮作倒茬则可以调节微生物种群,活化各种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调整营养成分,恢复地力,从而缓解缺素问题。特别是高粱与豆科等作物轮作,效果更好。2.适期播种 低温寒害会导致缺氮、缺磷、缺硫、缺锌等多种缺素症的发生。因此,在易于发生低温寒害的地区,应适期晚播,待地温稳定在8~10℃时播种,可有效控制上述缺素症的发生。3.改良土壤,加强管理 即通过土壤改良和加强管理改变缺素症发生的条件。缺素症状发生与土壤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有很大关系。土壤过湿、沙性或潮湿板结易于缺钾,pH值高、湿度大、通气不良时易于缺铁,含磷过多易于引致缺锌。因此,应根据各类土壤的基本性状和缺素症的种类、危害程度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土壤改良,加强田间管理,防止或缓解缺素症的发生。4.科学施肥 根据缺素症的种类、发生程度及引发的原因等科学施肥。提倡基肥和追肥结合,有机肥和化肥结合,土壤施肥和根外追肥结合,适时适量,合理施用。(1)土壤施肥 总体上,增施有机肥,对多种缺素症均有较好的调整和缓解作用。有些缺素症发生属于基质中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所致,需通过土壤施肥加以补充。有些则是土壤中并非缺乏某种元素,而是这种元素以不可吸收态存在,或因土壤溶液中含盐类太多,各种离子间的颉颃作用,使该元素不能被利用。对于后者情况,应设法使不可吸收态转变为可吸收态,或采用土壤施肥的办法直接补充可吸收态的该种元素。(2)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即叶部施肥)也可补充营养、缓解缺素症的危害。对微量元素缺乏症,采取叶面喷施方法针对性补充更为快捷有效。如缺锌、缺钼、缺锰等,均可通过根外叶面喷施的方法快速缓解。 -
报告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5无公害小麦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小麦。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产地、优良的品种、整地、种子处理、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和适时收获入仓等技术,其中核心技术是肥料的施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施肥以增施有机肥为主,要农化结合、氮、磷、钾肥配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化肥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防止收、贮、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生产基地应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周边2km内没有污染源(如工厂、医院等),产地环境符合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及农田土壤标准。种植区土壤应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土壤结构,具备获得高产的基础。具体的适宜指标为土壤容重在1.2g/cm3左右,土壤耕作层空隙度在50%以上,有机质含量1%以上。播前要按照“早、深、净、细、实、平”标准,及早腾茬、灭茬,高标准、高质量整地。耕层要达到23cm以上,犁细耙透,上虚下实,地面平坦,无明暗坷垃,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通透性能。按照“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微肥相补充”的原则,进行优化配方施肥。宜使用的优质有机肥有堆肥、厩肥、腐熟人畜粪便、绿肥、腐熟的作物秸秆、饼肥等。允许限量使用的化肥及微肥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磷肥(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等)、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锌、硫酸锰、硼砂等。每亩施优质粗肥600~1000kg,纯氮18~30kg,五氧化二磷6~8kg、氧化钾5kg、锌肥1~1.5kg,其他微量元素适量。每亩用5%的辛硫磷颗粒剂3kg混拌20kg细土进行土壤处理,以防治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用2.5%的适乐时种子包衣剂包衣(或拌种),以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根部病害。一般半冬性品种播期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播期为10月15~25日。应采用精播半精播技术、机械化播种。一般半冬性品种播量7~9kg/亩,弱春性品种播量8~10kg/亩。小麦出苗后,及时进行田间苗情检查,对缺苗(株距达5cm以上)断垄的地方,及时进行补苗。在小麦播种至出苗期间,如遇到降水,待地面干燥后及时松土,破除板结,促进种子及早萌发、出苗。当土壤水分含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时应及时灌水。灌水时间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时进行为宜。在起身初期应进行划锄,以增温、保墒、促进麦苗生育。对于麦田杂草应结合划锄进行清除,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减少药剂的污染。必须使用化学除草剂时,一定要选用高效易分解的低残留类型药剂,且严格控制药剂用量。结合春季第一次肥水重施拔节肥,每亩普施尿素6~7kg。红蜘蛛发生地块可用0.9%阿维菌素5000倍液或20%扫螨净20g/亩及时进行防治。此期是小麦一生叶面积大、绿色部分最多的时期。从发育上看,幼穗分化处于四分体形成期,部分分化的小花开始向两极分化,是需水的临界期。因此,应保证该期土壤中具有充足的水分,土壤含水量低于该生育期适宜的水分含量指标(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要及时灌溉。对叶色发黄、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酌量补施适量氮肥,一般用量控制在氮素2~3kg/亩。当白粉病病株率达10%时、或锈病病株率达2%以上时,或发现发病中心时,开展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g加水50kg喷雾。小麦吸浆虫,每小方土样(10cm×10cm×20cm)有虫2头以上时进行防治,可用33.5%甲敌粉或4.5%甲基异柳磷粉拌土均匀撒施于麦垄。小麦扬花期如气象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在雨前喷施12.5%禾果利1.5g/亩或40%的多菌灵50~80g/亩,预防小麦赤霉病。当麦田土壤水分含量低于适宜的指标(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时要及时灌水,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灌水应根据苗情及天气情况掌握好灌水时间和灌水量。搞好叶面喷肥可以加速该期光合产物及后期营养器官中的贮藏物质向籽粒中运转,使小麦生育后期仍保持一定的营养水平,以延长叶片功能,提高根系活力。具体方法是用2%~3%的尿素溶液,于下午5时后无风天气条件下喷施40~50kg/亩。对于抽穗期叶色浓绿、发黑不易转色的麦田,可喷施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40~50kg/亩。为避免叶面喷肥对籽粒造成污染,喷施时间应严格控制在小麦收获20天以前进行,如喷施期距收获不足20天严禁使用。当小麦90%成熟时为收获适期,过迟过早都会影响外观和加工品质,收获方式以机械化联合收脱为主,不宜用割后堆捂或碾压脱粒,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的地方晒脱,不宜在水泥场上摊晒,以免受到人为污染。做到分品种单收、单打、单贮,确保小麦纯度和品质。采用机条播、深耕,施用腐熟肥料,精选麦种,并结合中耕进行人工除草,另外,要根据草情进行化学除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使用苯磺隆、噻磺隆等除草剂防除,以禾本科为主的田块使用骠马、骠灵等防除。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生物防治上要保护天敌,利用和释放天敌控制有害生物发生,进行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在物理防治上采取黑光灯、振频、杀虫灯等装置诱杀麦叶蜂、黏虫、蚜虫等,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病虫的预测预报,科学使用农药。主要防治地下害虫、黑穗病、全蚀病及根腐病。防治措施如下。1.选用抗病虫的品种和无病菌种子小麦黑穗病易发区,留种地选用无病地、播无病种、施无病肥、单收单打。散黑穗病区的留种地要远离生产麦田。药剂拌种。在小麦黑穗病易发区,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g拌小麦种子100kg或50%多菌灵200g拌小麦种子100kg,拌匀后堆闷2~3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的0.2%~0.3%的70%的托布津拌种或闷种。也可采用石灰水浸种,方法是用生石灰0.5kg对水50kg浸麦种30kg,浸种时水面要高出种子面7~10cm,播前20~25℃下浸种2~4天,浸种时气温越高,浸种时间越短。浸种时不要搅拌,捞出后晾干播种。在小麦黑穗病和地下害虫混发区,可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方法是用50%的辛硫磷乳油0.05kg加20%多菌灵150~200mL,混匀后喷洒在50kg种子上,堆闷3小时晾干播种。主要防治小麦丛矮病和地下害虫。防治措施:防治小麦矮丛病。对于小麦收获后再种植夏粮作物的回茬麦田,要清除田边、地头和地边的杂草,压低传毒昆虫的虫源,重病麦田在出苗率达50%左右时,辛硫磷等杀虫剂沿地边向田里喷7~10m的保护带;对于间作套种麦田,要全田施药防治。重点防治麦田杂草、小麦矮丛病和红蜘蛛。防治措施如下。(1)防治麦田杂草。常年宜在2月上中旬,以猪秧秧、播娘蒿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75%苯磺隆干悬剂1g,或用20%二甲四氯钠盐水剂250mL,或用赛磺隆有效成分1~1.5g加水50kg喷雾。以野燕麦、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用6.9%骠马乳油40mL,加水50kg喷雾。(2)防治小麦矮丛病。在小麦起身期调查灰飞虱虫口密度,一般地块每0.33m2有2头虫时开始防治。对于秋季发病严重的麦田,要全田进行药剂防治。(3)平均每33cm行长有150~300头红蜘蛛时可用20%的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对水50kg喷洒,同时兼治蚜虫。(4)在纹枯病和白粉病发生区可用20%粉锈宁乳1000倍液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防治。主要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和小麦吸浆虫。防治措施如下。1.防治小麦白粉病在麦田白粉病株的发生率达20%~30%,平均严重度达2级时,用粉锈宁每亩6~18g,对水50~75kg,进行常规喷雾。2.防治小麦锈病在小麦条锈病叶达2%以上时施药,方法同白粉病。3.防治小麦吸浆虫发生较重地块,根据吸浆虫的发育进度,防治两次。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吸浆虫蛹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mL对水2kg配成母液,均匀拌细土25~30kg,均匀撒施于麦垄。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50~250mL加水50kg喷雾。同时抽穗前要彻底拔除杂草。主要防治小麦蚜虫和小麦吸浆虫。防治措施如下。1.防止麦蚜要以保护麦田天敌为主,当麦田天敌较少且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200, 或百株蚜量500 头时施药。可亩用25%灭幼脲35 mL,或用吡虫啉可湿粉剂20~40 g,加水50 kg喷雾。2.防治赤霉病刚抽齐穗时就喷药预防,防效好。特别是在连续有雨或者大雾天气时,更要及时防治。每亩用40%多菌灵悬浮剂100g,加水50kg喷雾。3.防治小麦吸浆虫主要是对发生较重的地块进行喷雾扫残,方法同孕穗期。4.预防干热风和青枯为害可用磷酸二氢钾250~300液喷雾防治。主要防治黑穗病。防治措施:蜡熟期前后,进行田间普查,拔除田间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期对发病麦田要单收单打,不能留种。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标准要求;区域范围明确;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的标准要求;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提倡生物防治和生物生化防治,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的农药应三证齐全(农药生产登记证、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避免重复使用;禁止使用禁用目录中(含砷、锌、汞)的农药。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肥料使用总量(尤其是氮化肥总量)必须控制在土壤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在40mg/L以下。必须按照平衡施肥技术,氮、磷、钾要达到合适比例,以优质有机肥为主。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应当树立标示牌,标明范围、产品品种、责任人。1.无公害小麦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申请书。正式文本可以向当地农业部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机构申领,也可以从中国农业信息网下载。2.申请人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企业单位需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事业单位需提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社会团体需提供社会团体登记证书;个人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如申请的小麦有注册商标的,需提供其注册商标的复印件。同时提交保证申请材料真实性和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及规范的声明。3.小麦质量安全控制措施。4.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5.符合规定的《产地环境检验报告》和《产地环境现状评价报告》。6.符合规定的小麦检验报告。7.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省级工作机构对申请人申报的材料从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初审。根据需要,实地核实,现场检查,并对认证小麦抽样检测。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种植业认证分中心对申请材料和认证的小麦进行复审。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对申报材料和认证的小麦进行终审,并对评审产品的技术资料和评审结果进行保密。终审合格,发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购买无公害农产品防伪标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需继续使用的,证书持有人应当在有效期满90日内按照本程序重新办理。 -
报告(二十六)高粱条螟(Sorghum Striped Borer)
出版时间:2013高粱条螟(Proceras venosatumWalker,异名Diatraea venosata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ea)。世界上,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亚洲国家有发生。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高粱条螟主要以幼虫蛀食作物茎秆为害。初孵化幼虫潜入心叶丛取食,仅存表皮、呈薄纸状,龄期增大则咬成不规则小孔或蛀入茎内取食为害,有的咬伤生长点,使高粱形成枯心状,受害茎秆易折。高粱进入孕穗期,幼虫取食穗节。受害植株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衰,遇风倒伏则损失更大。此外,高粱条螟为害常常引发高粱穗、粒腐病,加重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高粱条螟主要为害高粱、玉米、甘蔗和谷子等禾本科作物。成虫黄灰色,雌蛾体长10~14mm,翅展25~34mm,雄蛾稍小。成虫头、胸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灰黄色,顶角尖锐,其下部略向内凹,外缘略成一直线,翅面上有20多条黑褐色纵线,中室外端有一小黑点,外缘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色较淡,雄蛾淡黄色,雌蛾银白色。卵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深黄色,表面有细微的龟甲状纹。卵常以数粒至数十粒排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的卵块。老熟幼虫淡黄色,体长20~30mm。幼虫分夏、冬两型,夏型腹部各节背面有4个黑色斑点,上生刚毛,排成正方形,前两个卵圆形,后两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各节毛片白色。各型幼虫越冬前蜕皮1次,蜕皮后体背出现4条褐色纵纹,黑色斑点消失。蛹红褐或暗褐色,有光泽,长14~15mm,腹部末端较钝圆,背面有2对尖锐的小凸起,蛹外有薄茧。图3-72 高粱条螟为害状(啃食叶片、钻蛀茎秆)图3-73 高粱条螟为害状(啃食籽粒导致霉烂、穗早衰)图3-74 高粱条螟幼虫(左:冬型;右:夏型)图3-75 高粱条螟(左:成虫;右:蛹)(王振营摄)高粱条螟在我国东北南部、华北大部和黄淮流域1年发生2代,江西发生4代,广东及台湾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秆及玉米秆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化蛹,南方于3月上中旬即可出现成虫,成虫喜夜晚活动。卵多产在叶背的基部及中部,也有产在叶面和茎秆上,每头雌虫可产卵200~300粒,卵期5~7天。二代区幼虫于6月中下旬为害春玉米及高粱。初孵幼虫极为活泼,孵化后迅速爬至叶腋,再向上钻入心叶内,少数吐丝下垂落在下部叶上啃食叶肉,留下透明表皮,稍大后蛀成不规则小孔。在心叶内为害约10天发育至3龄,其后蛀入茎内或在叶腋间继续为害。钻蛀部位多在茎节中间,与玉米螟多在茎节附近蛀入不同。幼虫食害茎节的肉质部,做环形为害,遇风折断如刀割状。幼虫一般分6、7龄,有的可达9龄,幼虫期20~30天。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产卵盛期在8月中旬,幼虫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高粱,直到收获,以老熟幼虫越冬。在南方,1~4代幼虫从4~11月均可为害甘蔗,冬季以第4代幼虫在甘蔗干枯叶鞘茎内及落地残碎叶片中越冬。高粱条螟越冬基数较大,自然死亡率低,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第一代发生重,一般田间湿度较高对其发生有利。参照玉米螟防治方法进行,但要注意心叶期施药应在条螟蛀茎之前进行,即幼虫在心叶内为害时最好。 -
报告(二十一)玉米异跗萤叶甲(Flavovirens Corn Leaf Beetle)
出版时间:2009玉米异跗萤叶甲[Apophylia flavovirens(Fairmaire)],又名旋心虫、黄米虫、钻心虫等,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在我国,1975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发现该虫为害玉米、高粱幼苗。近年来,在辽宁省、吉林省玉米、高粱上普遍发生,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图3-50 为害植株致叶片出现黄白色条纹玉米异跗萤叶甲以幼虫为害为主,幼虫从玉米幼苗近地面处的茎基部钻入,螺旋状蛀食幼苗心叶,其蛀孔不外露,须剥开茎基部才见到蛀孔,故易漏检和误诊。被害后的玉米苗茎基部略变粗,植株矮化,重者造成枯心苗,轻者玉米的叶片出现浅黄色纵条纹,该条纹与幼虫蛀食部位密切相关。由于生长锥被蛀食,随玉米生长发育,从基部又发出多个幼芽,形成分蘖丛生的畸形株,玉米植株不抽穗,造成绝收。剖开被害株基部,可见黑褐色虫道,偶有虫粪,被害部位不腐烂。发生严重地块常连片缺苗断垄,甚至毁种。图3-51 钻蛀根茎部形成孔洞或缺刻成虫体长5~6mm,全体密被黄褐色细毛。头黑褐色,复眼黑色。触角11节丝状,基部4节黄褐色,余黑褐色。前胸暗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无侧缘。胸节和鞘翅上满布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足暗黄色。卵椭圆形,初产时乳黄色,渐变枯黄色至褐色。老熟幼虫体长8~11mm。头褐色,腹部姜黄色,前胸背板红褐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两侧各有5个。臀节臀板呈半椭圆形,背面中部凹下,腹面也有毛片突起。裸蛹长6mm,黄色。图3-52 玉米异跗萤叶甲(左:成虫;右:幼虫)玉米异跗萤叶甲在辽宁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6月卵孵化,7月上中旬幼虫为害最盛,幼虫除主要为害玉米外,也为害高粱、谷子等。7月下旬在土内化蛹。8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出土,产卵越冬。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不为害玉米等作物,喜食某些唇形科、菊科的植物。每头雌虫产卵20余粒,卵散产于玉米田疏松土中或植物根部,成团状,多者达十几粒。幼虫多自根茎处蛀入为害,有转株为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即于根际附近2~3cm深处做土茧化蛹,蛹期为5~8天,7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1.农业防治 适当轮作倒茬,避免连作。与马铃薯、豆类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可明显减轻旋心虫为害。秋翻整地,破坏其越冬场所;结合间苗、定苗,拔除被蛀苗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可压低旋心虫转株率。2.化学防治 含有呋喃丹成分的玉米种衣剂处理种子,防治效果较好。为害初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300ml兑细土15kg的毒土围苗处理;或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稀释后灌根。 -
报告十三、梨树病虫害
出版时间:2015(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为害梨树的所有绿色组织,包括芽鳞、花序、叶片、果实、果柄、新梢等。受害处先出现黄色斑,逐渐扩大后在病斑叶背面生出黑色霉层。其中东方梨最易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较抗病。(2)农业防治:冬季、春季清园;病芽梢初现期,及时剪除病芽梢。(3)化学防治:发芽前喷50%代森胺杀死菌源;生长季喷40%氟硅唑乳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梨黑星病(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及果实,叶片很少受害。枝干上发病多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病斑,略突起。次年病瘤上产生黑色小突起,病果很快腐烂,但仍保持果形不变,失水干缩后变成僵果。其中白梨较为抗病,西洋梨抗病能力较差。(2)化学防治:刮病皮清除菌源,而后涂抹腐殖酸铜,或12%的843康复剂5~10倍液等;喷药保护果实,5ü 8月喷施50%多菌灵、40%氟硅唑等。梨轮纹病(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为害沙梨系果实、叶片和新梢。叶片开始发病时为圆形,黑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时微现轮纹。潮湿时病斑遍生黑霉。果实受害初期产生黑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遍生黑霉。梨黑斑病(2)农业防治:秋季做好园区清理工作。(3)化学防治:梨树发芽前喷施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季在花前、花后各喷一次杀菌剂,连续喷3~5次。选用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或波尔多液。(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该病仅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面产生圆形小斑点,边缘清晰,后期斑点中都呈灰白色,病斑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状突起,造成大量落叶。梨褐斑病(2)农业防治:秋后入冬清理园区枯枝落叶、发病植株及枯枝落叶。(3)化学防治:雨季到来前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波尔多液1∶2∶200倍液。(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幼果和新梢。发病初期病斑为橙黄色圆形小点,逐渐扩大且叶正面病斑凹陷,后期病斑正面密生黑色颗粒状小点,后变成黑色。病斑背面隆起,其上生长出黄褐色毛管状物,成熟后释放出大量孢子。病菌在组织中越冬。(2)农业防治:清除病菌寄主树体。(3)化学防治:早春全园喷施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发病严重的地区,花前或者花后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梨锈病为害叶片梨锈病为害幼果(1)为害特点:梨木虱的成虫、若虫均可为害,以若虫为害为主。若虫多在隐蔽处,并可分泌大量黏液,常使叶片粘在一起或粘在果实上,诱发煤污病。梨木虱以成虫在树皮裂缝、落叶、杂草过冬,早春梨树花开时出蛰为害。梨木虱为害状梨木虱(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在天敌发生期间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可选用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在初期稀释600~700倍喷雾,盛发期稀释500~600倍喷雾防治;0.3%苦参碱水剂在轻发期稀释1000倍喷雾,高发期稀释800倍喷雾防治。(3)化学防治:在越冬成虫出蛰盛期至产卵前喷施石硫合剂,或人工捕杀成虫等;在落花后第一代幼虫集中期,喷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1)为害特点:梨小食心虫是梨树的主要害虫,蛀入梨果实心室内为害,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多有虫粪自虫孔排出,常使周围腐烂变黑,逐渐扩大,俗称“黑心病”。苹果蛀孔周围不变黑;一代、二代幼虫为害,多从上部叶柄基部蛀入髓部,向下蛀入木质化处便转移,蛀孔流胶并有虫粪,被害嫩梢渐枯萎,俗称“折梢”。(2)农业防治:建园时应避免梨桃混栽,减少梨小食心虫转移为害;结合清园时刮除树上粗枝翘皮,消灭越冬幼虫;用糖醋液和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杀成虫。梨小食心虫(3)生物防治:①利用迷向技术。成虫扬飞前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散发器于果树中上部,每棵树之间交叉悬挂。一年悬挂两次,每次每亩用量60~80根,在坡度较高和主风方向边缘处加倍悬挂。同时每公顷悬挂1套梨小食心虫诱捕器监测和诱捕雄成虫。②赤眼蜂防治技术。以梨小食心虫诱芯为监测手段,在成虫发生高峰后1~2天,人工释放松毛赤眼蜂,每公顷150万头,每次30万头/公顷,分4~5次放完,可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为害。(4)化学防治:在二代、三代成虫羽化盛期和产卵盛喷药防治,药剂为30%阿维·灭幼脲或菊酯类药物。(1)为害特点:此虫食性单一,目前所知只为害梨,尚无发现其他寄主植物。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果实萼洼处为害繁殖,虫口密度大时,可布满整个果面。受害果萼洼处凹陷,逐渐变黑腐烂,后期形成龟裂的大黑疤,产生褐色晕圈,最后变成褐色斑,造成果实腐烂。梨黄粉蚜(2)农业防治:早春人工刮粗树皮及清除残附物,重视梨树修剪,增加通风透光。需转运的苗木,如发现此虫,可将苗木泡于水中24小时以上,再阳光暴晒,可杀死其上的虫和卵。(3)化学防治:梨果被害时可喷施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3000倍液25%,或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套袋栽培使用防虫药袋,在套袋之前喷一次杀蚜剂。(1)为害特点:又名山楂红蜘蛛,在北方地区梨树栽植地方均有发生,吸食叶片及幼嫩芽的汁液。叶片严重受害后,先是出现很多失绿小斑点,随后扩大连成片,严重时全叶变为焦黄而脱落,严重抑制了果树生长,甚至造成二次开花,影响当年花芽的形成和次年的产量。(2)农业防治:树木休眠期刮除老皮,重点是刮除主枝分杈以上老皮,主干可不刮皮以保护主干上越冬的天敌;山楂叶螨主要在树干基部土缝里越冬,可在树干基部培土拍实,防止越冬螨出蛰上树。(3)化学防治:发芽前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可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柴油乳剂,特别是刮皮后施药效果更好;花前是进行药剂防治叶螨和多种害虫的最佳施药时期,在做好虫情测报的基础上,及时全面进行药剂防治,喷施杀螨剂,可控制在为害繁殖之前。山楂叶螨物候期时间防治对象防治方法备注休眠期12月至翌年3月上旬越冬虫卵、越冬菌类结合修剪刮树皮并涂白,除治树皮缝越冬的叶螨、食心虫类等虫卵,除治病斑上越冬的菌类刮除的树皮移除出园集中烧毁萌芽期3月中下旬全面清园,降低越冬病虫基数①45%晶体石硫合剂30~50倍液芽前喷施;②喷施40%氟硅唑8000倍液或12.5%腈菌唑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石硫合剂要单喷,并要和相邻喷药间隔15天花期4月梨木虱、梨蚜、黑星病、黑斑病①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1.8%阿维菌素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②用22.4%螺虫乙酯4000倍液+10%吡虫啉2000~3000倍液防治梨木虱月初可用防虫胶带缠树等绿控措施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物候期时间防治对象防治方法备注幼果期5月梨蚜、康氏粉蚧、黄粉虫、黑点病50%多菌灵600倍液+10%吡虫啉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有瓢虫(梨木虱、蚜虫天敌)谨慎用药幼果期6月上旬螨类、梨木虱、盲椿象、康氏粉蚧、黑斑病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45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40%氟硅唑8000倍液用捕食螨防螨类,要慎用杀虫杀螨剂幼果期6月中下旬康氏粉蚧、梨木虱、黄粉虫、黑点病22.4%螺虫乙酯4000倍液+80%代森锰锌(大生)800倍液代森锰锌当月可使用1次果实膨大期7月红白蜘蛛、梨叶锈螨、轮纹病、黑斑病22%噻虫·高氯氟3000倍液+15%哒螨灵30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用捕食螨防螨类,要慎用杀虫杀螨剂果实膨大期8月梨小食心虫、黑星病、轮纹病①喷施1次波尔多液;②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3000倍液两次使用要间隔7天以上果实成熟期9月至10月黑星病、轮纹病、食心虫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采收前15天停止施药落叶期11月越冬虫卵,越冬菌类①刮除病灶用45%代森铵涂抹;②树干涂白,配方为水∶生石灰∶食盐∶石硫合剂∶动物油=20∶6∶1.5∶1∶0.6清园要彻底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续)-1 -
报告棉花枯萎病的农药防治
出版时间:2012防治棉花枯萎病的农药包括除草剂类、化学类和生物类。除草剂类农药主要是氟乐灵;化学类农药是指杀菌剂和特殊的化学物质;生物类农药是具有防病作用的生物制剂。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剂可以影响由真菌、细菌、线虫或病毒等引起的植物病害。除草剂对植物病害的影响存在着正负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即使同一种除草剂对同一种植物病害的影响也有差异。氟乐灵等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已有许多报道(Buczacki,1973;Grau等,1997;Teasdale等,1979);而且有研究证明,属于二硝基苯胺类的胺氟灵和胺硝草能减轻棉花枯萎病的发生(Youssef等,1985)。Grinstein等(1984)报道了氟乐灵能抑制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但也有报告说,在温室试验中,土壤经氟乐灵处理后增加了感病品种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率(Youssef等,1982)。这种在同一除草剂与植物病害系统中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所采用的技术、除草剂的剂量与质量、病原菌,土壤类型及作物品种等多种因子对除草剂与植物病害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Papavizas等,1979)。宋凤鸣等(1990、1992、1993、1994、1995)和张元恩等(1994)就氟乐灵防治棉花枯萎病的效果及其机制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从枯萎病发病的时间动态看,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枯萎病的株发病率和病指显著低于对照。在接种后的第6天,处理组和对照组棉苗均开始表现枯萎病症状,且株发病率无明显的差异,此后,氟乐灵处理组枯萎病的株发病率增加较缓慢,接种12天后,株发病率增加趋于稳定,而对照组株发病率增加很快,接种后第18天达最高(图7-1)。图7-1 氟乐灵处理后棉苗枯萎病发病的时间动态(宋凤鸣等,1995)从病指看,氟乐灵处理显著降低轮作地苗床和连作地苗床上棉苗枯萎病的发病率及病指,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7-1)。5月10日处理组病害发病率及病指比对照降低80%以上,均高于5月21日的下降率(在40%~60%),可见,氟乐灵处理减轻枯萎病发病的作用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连作地苗床和轮作地苗床上枯萎病发生和病指相差不大。来自氟乐灵处理苗床的棉苗移栽到大田后,在现蕾初期枯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指均明显低于对照棉苗(表7-2)。处理棉苗枯萎病发病率一般降低65%左右,病指降低65%~75%。从大田枯萎病发病率及病指来看,以连作地苗床棉苗移栽到连作棉田为最重,轮作地苗床棉苗移栽到连作棉田次之,轮作地苗床棉苗移栽到轮作棉田为最低。这也证明了轮作可以减轻棉花枯萎病的发生。苗床类型处理5月10日5月21日发病率(%)病指发病率(%)病指连作地苗床对照7.78±0.803.50±0.5114.67±1.357.45±0.24氟乐灵1.22±0.68**(84.53%)0.45±0.33**(87.14%)8.22±1.78*(43.97%)3.33±0.87**(55.30%)轮作地苗床对照7.33±0.843.14±0.2314.45±1.137.25±0.30氟乐灵1.31±0.29**(83.36%)0.42±0.14(86.62%)6.44±0.68**(55.43%)3.81±0.20**(61.24%)表7-1 氟乐灵处理后对苗床上棉苗枯萎病的抑制作用(宋凤鸣等,1995)苗床类型大田类型处理发病率(%)病指轮作地苗床连作棉田对照6.37±0.593.02±0.71氟乐灵2.15±0.12**(66.25%)1.07±0.16**(64.57%)轮作地苗床轮作棉田对照4.98±0.352.68±0.16氟乐灵1.76±0.35**(64.66%)0.69±0.14**(74.25%)连作地苗床连作棉田对照9.19±4.183.95±0.91氟乐灵3.22±0.61**(64.98%)1.17±0.35**(70.38%)表7-2 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对棉花现蕾期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宋凤鸣等,1995)张元恩等(1994)也报道了相类似的研究结果(表7-3)。处理病指生长箱中田间小区30天40天50天30天70天对照4954654095氟乐灵处理1520241145除草通1925371043表7-3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对棉花抗枯萎病的抑制作用由氟乐灵诱导的棉花抗病性增加,不是氟乐灵对枯萎病菌抑制的结果,不是根部分泌物变化的结果,也不是促进益菌生长,拮抗病原菌的结果。因为氟乐灵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十分有限(表7-4),也不影响枯萎病菌对棉花根部的侵入,而棉花抗枯萎性的提高,是棉花本身抗性机理变化的结果。处理萌发率菌落半径(cm)3h后6h后3天6天9天12天15天菌丝重(g)对照13.7741.893.105.506.727.338.000.63620.64100.6305氟乐灵20.6860.643.405.797.207.968.700.74120.72310.6954表7-4 氟乐灵对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张元恩等,1994)氟乐灵对棉花本身抗枯萎病性的机理变化体现在以下7方面(宋凤鸣等,1933,1995)。出苗后周数1周2周3周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氟乐灵(μg/g)11.151.41**2.05**1.73**3.08**3.67**51.21*1.45**2.07**1.78**2.82**3.53**101.24*1.49**2.27**1.91**3.08**3.72**对照丙酮0.941.031.241.181.641.75灭菌水0.830.971.031.191.461.70表7-5 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后棉苗植株内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经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出苗后1~3周,2个供试品种棉苗植株内木质素含量均高于对照,这表明氟乐灵促进了木质素的合成与积累。但在5~10μg/g的氟乐灵处理浓度范围内,木质素含量没有差异。出苗后1~5周内,处理植株与对照植株内木质素含量的差异逐渐增大表明,氟乐灵处理对木质素合成与积累的诱导作用在这一期间是持续的。氟乐灵对抗病品种中棉所12木质素合成与积累的促进作用强于对感病品种浙肖棉1号的作用。出苗后周数1周2周3周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氟乐灵处理(μg/g)132*3351**68**82**93**533*3248**74**80**106**1036*3755**76**88**109**对照丙酮223030435460灭菌水212527415061表7-6 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后棉苗植株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氟乐灵处理后,增加了2个供试品种棉苗植株内PAL的活性,说明氟乐灵对棉苗PAL活性具诱导作用,但在不同浓度处理之间,PAL活性差异不明显。在处理出苗后第二周内,2个供试品种棉苗植株内PAL活性的增加大于处理后第三周内的增加,表明氟乐灵对PAL活性的诱导作用发生较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诱导作用逐渐减弱。氟乐灵对抗病品种中棉所12 PAL活性的诱导作用大于对感病品种浙肖棉1号PAL活性的诱导作用。但在中棉所12出苗后1周时,处理植株中,PAL活性与对照中的PAL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氟乐灵对中棉所12棉花的诱发作用较迟有关。氟乐灵处理后,2个供试品种棉苗植株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对照,表明氟乐灵对过氧化物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对抗病品种中棉所12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强于对感病品种浙肖棉1号的作用。但在不同浓度处理之间,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出苗后周数1周2周3周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氟乐灵处理(μg/g)160.2**68.563.4*77.4**77.8**90.3**564.9**70.0*68.8**76.8**79.5**93.9**1071.0**69.2*73.6**78.8**92.5**表7-7 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后棉苗植株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出苗后周数1周2周3周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浙肖棉1号中棉所12浙肖棉1号中棉所12对照丙酮52.861.254.663.457.065.8灭菌水53.282.455.064.657.867.0表7-7 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后棉苗植株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续)-1图7-2显示出,浙肖棉1号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5条共同谱带[A(Rf=0.53)、B(0.47)、C(0.40)、D(0.32)和E(0.25)];中棉所12则有4条共同谱带[A’(0.46)、B’(0.41)、C’(0.35)和D’(0.28)]。氟乐灵处理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组成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些新谱带;且氟乐灵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随着处理后时间的推移而不同。在出苗后第一周和第二周,浙肖棉1号增加了F(0.17)、G(0.13)和H(0.05)3条新谱带;在出苗后第三周时又增加了I(0.21)、J(0.07)和K(0.11)3条新谱带。在出苗后第一周,中棉所12增加了E’(0.19)带;第二周又增加了G’(0.15)带;第三周则又增加了F’(0.30)谱带。在不同浓度处理之间,2个供试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没有差异。图7-2 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后棉苗植株内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经氟乐灵诱发处理再接种病菌后,棉苗体内维管束组织中类萜烯醛的积累水平明显大于对照组。虽然对照组棉苗在接种后18天时,也有较高水平的类萜烯醛积累量,但在接种后的15天内,其积累水平很低。相反,处理组棉苗在接种后第9天时,就有较高水平的类萜烯醛积累量,而且其积累量呈直线增加,可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在18天时类萜烯醛的量占中柱组织的85%(平均4.2级)以上。图7-3 发病棉苗体内类萜烯醛的积累动态棉枯萎病菌侵入棉花植株后,由于棉花自身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受侵染植株可能不表现症状。因此,外观发病率及严重度可能不完全反映枯萎病菌的实际侵染及在植株内的扩展情况,为此,在棉花收获后进行了剖秆检查,以了解枯萎病菌的实际侵染率及茎秆木质部病变程度。由表7-8可知,氟乐灵处理组中棉株枯萎病发病株率降低,茎秆木质部的病变程度减轻。这可能说明,氟乐灵处理后使棉花植株增强了抵抗枯萎病菌侵入的能力(表现为侵染率的下降),同时,抑制了侵入枯萎病菌在木质部内的生长与扩展(表现为木质部病变程度的下降),从而阻止了病害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氟乐灵处理后对枯萎病发病株率的减少要低于对木质部病变程度的降低,这表明,氟乐灵减轻枯萎病发病主要是通过抑制侵入枯萎病菌在棉株内的生长与扩展而起作用的。品种处理侵染率(%)病指沪棉2011对照75.24±0.9140.69±2.38处理63.19±3.86(16.02)31.73±1.65(22.02)中棉所12对照62.82±0.8326.70±0.62处理45.97±2.27(26.82)17.00±1.10(36.33)表7-8 氟乐灵处理后剖秆检查结果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组织中,枯萎病菌的菌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部位的菌量(图7-4)。接种后第9天起,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菌量差异加大;同时,茎部组织的菌量差异大于根部。从菌量增加的时间动态来看,接种后12天内,根部组织中菌量增加缓慢,但在接种后12~15天增长加快。对照组棉苗茎部组织中,菌量的增加动态与根部相似,在接种后的12~15天增加较快,而处理组棉苗茎部组织中的菌量在接种后的15~18天才有较大的增加。说明处理组茎部菌量增长滞后于对照。综上所述,播前氟乐灵施用后能减轻枯萎病的发生,主要是氟乐灵诱发棉花产生了诱导抗性,这种诱导抗性的机制,主要表观在抵抗病原菌的侵入和对入侵病原菌在棉株体内生长的抑制。氟乐灵是旱地作物棉花的除草剂,主要采用播前混土法施药。宋凤鸣等(1995)推荐施药量每亩用48%乳油65~175ml,视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而定。氟乐灵处理组在轮作地苗床和连作地苗床的出苗率均高于对照组,其原因是处理组苗前死亡率降低。处理组在连作地苗床上的苗前死苗率比对照组减少79.80%;在轮作地苗床上比对照组减少52.91%(表7-9)。播前施用按推荐氟乐灵施药量对棉花出苗是安全的。图7-4 氟乐灵处理后棉苗体内枯萎病菌菌量的变化动态苗床类型处理出苗率(%)苗前死苗率(%)连作地苗床对照77.90±2.6711.93±2.67氟乐灵84.81±2.632.41±0.11**轮作地苗床对照82.88±1.147.73±1.26氟乐灵86.56±0.45*3.64±0.50**表7-9 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对棉花出苗及苗前死苗的影响(宋凤鸣等,1995)棉花枯萎病系种子与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从子叶期至成株期整个生育阶段皆可侵染发病。其化学防治的关键在于药剂的速效与长效。速效即药剂施用后能迅速被吸收,运转至维管束中,并累积达到能抑制、杀死病原菌的有效浓度;长效即药剂具有缓释作用及不易受环境影响而分解、变性的性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系列是一类具广谱杀菌活性的内吸杀菌剂,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病害,并且已知它们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存留期至少达数月之久。鉴于此类药剂用于大田治疗,因棉株对多菌灵等内吸利用率低,而导致防效较差的问题,郭敦成等(1993)依据农药对生物体表穿透的相近相通规律,着意提高多菌灵极性,以增加其对棉根的穿透能力,同时,亦注重新配方的土壤稳定性研究,使新配方对棉花枯萎病的控制既具有速效又具有长效。经几年试验研究,研制出以多菌灵为主体,以调整其油水分配系数为目的,添加水杨酸、冰醋酸等助剂复混而成的新型杀菌剂治萎灵,除了具有原多菌灵的广谱杀菌特性外,还具有速效、高效、长效和促进棉花生长的特点。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毒力是多菌灵的16.5倍(表7-10),施药后10天即可见效。治疗效果为82.3%(对照多菌灵的治疗效果为56.2%),有效控制期可达60~80天(表7-11,表7-12)。药剂菌丝生长抑制率(%)5.0002.50012500.6250.313(mg/kg)EC50(mg/kg)增效倍数多菌灵60.6243.2242.4942.0029.671.6810—多菌灵+助剂Ⅰ100.00100.0056.7248.3647.010.64531.91多菌灵+助剂Ⅱ100.0065.1861.1946.2710.510.78391.39多菌灵+助剂Ⅰ+助剂Ⅱ82.0576.9275.2767.0358.610.107316.53表7-10 助剂对多菌灵的增效作用试验地点稀释倍数调查天数(天)(距离药期)用药前/后病指对照区用药区治疗效果(%)备注湖北石首230250.00/7.620.00/0.6092.1350.00/14.880.00/2.2684.8无病土育苗移栽棉湖北石首250105.15/25.399.12/16.1081.4205.15/31.999.12/14.5690.7305.15/38.949.12/19.6883.1直播棉湖北鄂州2002037.5/41.6737.5/12.9286.38537.5/28.7537.5/1.6794.2直播棉湖北鄂州200200.00/11.000.00/4.3860.6850.00/2.670.00/0.1694.0直播棉湖北枝江300100.00/5.580.00/0.5073.1300.00/4.080.00/0.1589.0450.00/2.570.00/0.0697.5移栽棉湖北松滋300203.50/8.751.25/1.5086.7直播棉山东聊城3001065.5/68.0061.5/32.5051.54562.5/48.0061.5/3.0095.8直播棉安徽望江300208.44/30.303.20/9.7068.0408.44/39.403.20/4.7075.8678.44/12.503.20/2.0084.0直播棉安徽怀宁3002030.0/55.0040.0/18.5074.73030.0/64.0040.0/10.0088.3直播棉表7-11 各试验点治萎灵对棉枯萎病的治疗效果总汇病株级别用药后第35天用药后第63天处理区病情对照区病情治疗效果处理区病情对照区病情治疗效果Ⅰ级病株11.2521.2547.061.256.2580.00Ⅱ级病株31.2540.0021.888.7517.5050.00Ⅲ级病株59.2068.7513.8934.2150.0031.58表7-12 治萎灵对不同级别病株的治疗效果(%)治萎灵商品制剂为12.5%液剂,属低毒(由同济医科大学测定,1989)、高效、内吸性农药,具有保护与治疗作用,使用方便,可用作拌种、苗床泼浇和大田灌根及药钵育苗。以灌根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但为节约成本、稳定效果,似宜采用环环把关的系统施药法:即对移栽棉采用药钵法育苗或拌种加苗床法泼浇(或定根水施药)再加大田挑治或普治;对直播棉采用拌种(定苗施药)加挑治或普治。为省药与安全起见,拌种浓度宜为0.8%(占用种量),灌根与泼浇以200~300倍稀释液为宜。在发病率不超过5%、病株级别不超过Ⅰ级时用药为宜。市场上用于防治枯萎病的商品农药品种较多,不同农药品种防治效果不尽相同(表7-13、表7-14),此外,不同用药方法,防治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对不同农药防治效果的鉴别与方法值得研究。潘劲松等(2000)在实验室对市场上12个防治枯萎病的杀菌剂进行毒力测定,以EC50值作为抑制枯萎病菌生长的指标,值越小,抑菌效果越好,反之,则差。结果是多菌灵(沪产)0.77、多菌灵(杜邦产)0.96、恶霉灵1.14、甲基托布津6.28、喷克7.16、稳长一号11.62、代森锰锌16.65、腈菌唑18.28、菌毒清19.34、敌克松23.58、五氯硝基苯32.13、络氨铜52.20。这表明,在常规杀菌剂中,以多菌灵对棉花枯萎病病原菌毒力作用最强。处理施药前病指药后7天药后14天病指病指减退率(%)防效(%)病指病指减退率(%)防效(%)91%克萎星SP700倍液6.336.67-5.3713.415.3914.8551.0832%克菌EC2000倍液11.1712.00-7.4311.7312.28-9.9436.8330%菌无菌EC2000倍液13.5011.6713.5628.9712.666.2246.1250%枯黄萎灵WP800倍液11.8312.17-2.8715.477.1536.5665.2725%使百克EC1500倍液9.008.5024.6322.406.5527.2258.181.5%菌立灭EW1200倍液12.839.677.8338.0711.2412.3949.6650%枯萎绝WP600倍液8.507.83-21.7024.315.3337.2964.02清水(CK)9.1711.1615.96-74.05表7-13 7种农药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黄学军等,2002)处理(g/667m2)施药前病指第一次施药后7天调查第二次施药后7天调查病指防效(%)病指防效(%)32%乙蒜酮乳油13.312.17.1291.493.332%乙蒜酮乳油17.38.94.5550.199.532%乙蒜酮乳油20.07.34.6540.199.520%粉锈宁乳油13.35.74.8523.284.5清水(CK)5.010.0—21.0—表7-14 32%乙蒜酮乳油防治棉花枯萎病试验结果(李凤瑞等,2005)在对商品农药防治效果筛选方法方面,单文荣等(2001)通过滤纸条的抑菌法和离体组织抑菌法有机结合对市售农药及有选择性的组织进行药性测定和预选,找出了一些对棉花枯萎病菌防治有效的药剂和组配。试验除了注重筛选对病菌杀抑作用好的药剂,还注重筛选对病菌并无明显的杀抑作用,但通过寄主组织后却能较好地抑制病菌扩展的药剂,同时,也注重筛选有上下传导作用的药剂,并认为药剂复配后对棉花枯萎病杀抑效果更佳。具体方法如下。①针对市售药剂单筛时,方法如下:将配制的孢子悬浮液(10/10显微镜下观察约有50个孢子)均匀滴入改良PDA平板培养基上,使用经不同药剂不同剂量处理后的滤纸条(长约2.5cm,宽约0.4cm)分别进行抑菌测定,将各培养皿置28℃恒温箱培养3~5天后,与对照相比,判断各不同药剂不同剂量下的抑菌效果。②针对市售药剂有选择性两两组配筛选时,方法如下:将孢子悬浮液均匀滴入改良PDA平板培养基上,各药剂按不同剂量配制成药液,分别用滤纸条浸过不同药液,按一定组配分别十字交叉放入培养基上,置28℃恒温箱培养,根据滤纸条交叉处产生的抑菌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出增效、相加、拮抗、独立、相互拮抗、拮增作用的组配。①针对市售药剂单筛时,方法如下:将配制的孢子悬液(10/10显微镜下观察有50个左右孢子)倒入改良PDA平板培养基上,使用经不同药剂不同剂量处理后的离体组织分别进行抑菌,置28℃恒温箱培养3~5天后,与对照相比,判断各不同药剂不同剂量下的抑菌效果。②针对市售药剂有选择性两两组配筛选时,方法如下:将孢子悬液均匀倒入改良PDA平板培养基上,各药剂按一定剂量和组配两两配制成药液,分别处理离体组织,将药剂处理过的离体组织分别放入培养基上,设清水(对照),待7~10天后,观察各两两组配通过离体组织对枯萎病的抑制等情况。选择几种抑制效果较优良的组配,对水培离体组织进行先接菌后施药,与对照相比,观察效果。①滤纸条抑菌试验。药剂学单筛记载方法:5级:抑菌半径大于0.5cm;4级:抑菌半径在0.3~0.5cm;3级:抑菌半径在0.1~0.3cm;2级:抑菌半径在0.1cm以下;1级:几乎无抑菌现象,但在滤纸条周围菌落有减菌等现象;0级:同于对照。②离体组织抑菌试验记载方法:5级:抑菌圈半径0.5cm以上,离体组织上不着菌;4级:抑菌圈半径0.1~0.5cm,离体组织上不着菌;3级:抑菌圈半径0.1cm以内,离体组织上没有明显可见的菌丝;2级:离体组织上微见菌丝,不见抑菌圈;1级:离体组织上长满菌丝,但不如对照发达;0级:同于对照,布满菌丝且发达。一般说来,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用药方法有浸种法、浇灌法(浇根)、茎叶喷雾法和茎部注射法(待棉苗一片真叶完全展开时,用微量注射器每株注射20μl,注射部位为茎近地面1cm处)。目前,生产上以茎叶喷雾法为主要方法。刘峰等(2005)比较了这4种方法后指出,注射法防效最高,喷雾法、药液浇灌法、浸种法防效较差。注射法对棉苗产生一定伤害,但根据诱导抗病理论,伤害本身也是一种诱导方式,因此,诱导抗病和药剂的联合作用可能是该法防效较高的原因。多菌灵水杨酸浸种、浇灌和注射对枯萎病防治均有一定防效,而喷雾防效较低,表明该药剂可以由根吸收和向上输导。氟硅唑注射和喷雾防效高于多菌灵水杨酸,浇灌和浸种则均没有明显效果,可能是由于其向下输导作用强于向上输导作用所致。而敌菌丹尽管没有内吸活性,但其注射和喷雾防效也高于具有内吸活性多菌灵水杨酸,其作用机制有待明确(表7-15)。处理浓度(μg/ml)注射茎叶喷雾病株率(%)病指防效(%)病株率(%)病指防效(%)敌菌丹10009.763.0572.2712.03.3357.36菌毒清150025.717.1435.0925.48.33-6.66氟硅唑100013.794.3160.8214.464.2245.97多菌灵水杨酸100019.355.6548.6421.056.5815.75清水对照—36.011.0—18.757.81—表7-15 药剂注射和喷雾防治棉花枯萎病效果二氧化氯ClO2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氧化型杀菌消毒剂,具有高效、广谱、快速、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突出优点,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列为A1级产品,其杀菌消毒原理是凭自身强氧化性,对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的细胞壁有很好的吸附性和透过性、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的酶,迅速控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而动植物的酶系统主要存在于细胞的细胞器中,加上动植物自身保护系统,从而可基本保证不会受ClO2的伤害。但由于ClO2在国内应用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外其应用范围大多都局限于医疗、水质处理、漂白、食品工业、防腐保鲜等领域,而在农业应用方面,国外的报道很少,在我国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王化明等(2003)根据二氧化氯本身具有高效、广谱、无毒、无有害残留等特点,凭自身的强氧化性,通过破坏病原菌蛋白质结构而起到杀灭菌毒作用,结合棉花枯萎病的发病情况,经田间试验表明,其防治枯萎病效果好于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表7-16)。从表7-16中可以看出,在所有试验药剂中,以80mg/kg的ClO2溶液防治棉花枯萎效果最佳,其应用后调查统计其平均发病株率只有2.7%,其次是40mg/kg和120mg/kg的ClO2溶液,其平均发病株率分别为8.2%和10.3%,而200mg/kg和10mg/kg的ClO2溶液防效较差,且200mg/kg处理已出现叶子烧焦等药害,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的平均发病株率明显高于80mg/kg的ClO2溶液处理。由此可见,用1%~2%棉花专用添加剂的80mg/kg的ClO2溶液比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对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有更强的杀灭及更好的对病害起到防治作用。在随后的追踪调查中还发现,和清水(对照)试验相比,40mg/kg、80mg/kg、120mg/kg ClO2等处理后,棉花的黄萎病也大大减少,棉花成铃多,且纤维质量都比没用的有所提高,说明对棉花品质有所改善,对黄萎病防治也有很好的作用。处理(mg/kg)清水(对照)ClO2104080120200600倍液多菌灵750倍液甲基托布津3次重复的平均发病株率(%)51.342.78.22.710.117.619.316.2表7-16 几种药剂防治棉花枯萎病田间试验结果由于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害棉株的维管束,目前,世界各国防治棉花枯萎病的主要措施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以及采取一些农业措施,至今尚缺乏高效的防治药剂。农抗120是一种广谱内吸型抗真菌病害的农用抗生素生物杀菌剂,对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等多种作物病害具有较好防效。它与多种化学杀菌剂混配具有增效作用,但存在着施药量大,成本偏高的不足。农抗120与多菌灵均为内吸性杀菌剂,开发两者混配的新型农药,在生产上防治棉花枯萎病,不仅具有生物农药的环保无公害特点,而且能延缓化学农药多菌灵的抗性发展,显著提高防效。韩新才等(2008)在室内进行农抗120与多菌灵不同的配比混剂对棉花枯萎病菌联合毒力测定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表7-17),农抗120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浓度区间为285.7~666.7 mg/L。多菌灵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浓度区间为333.3~1000mg/L。农抗120 EC50值为407.4mg/L,小于多菌灵EC50值574.5mg/L表明,农抗120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毒力大于多菌灵。农抗120与多菌灵不同配比混剂,其EC50值为223.5~230.9mg/L,小于农抗120单剂EC50值407.4mg/L和多菌灵单剂EC50值574.5mg/L表明,两者混配其联合毒力远大于两个单剂。农抗120与多菌灵1∶1、1∶2、2∶1比例混配其增效系数(SR)分别为2.13,2.19,1.99,均大于1.5,表现为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配比为1∶2时,SR值最大,为2.19,而配比增加为2∶1时,SR值下降为1.99,说明农抗120与多菌灵以1∶2比例混配,为具有最佳增效作用的混配比例。农抗120对植物病原菌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孢子萌发,导致菌丝畸变和原生质体凝聚等(朱薇玲等,2006),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多菌灵的作用方式是干扰菌丝体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黄伯俊等,2004)。两者混配对棉花枯萎病菌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增效机理及田间试验需进一步研究。处理毒力回归方程rEC50(mg/L)EC(th)50(mg/L)SR农抗120y=-14.1326+7.3331x0.9789407.4——多菌灵y=-3.3149+3.0133x0.9839574.5——农+多(1∶1)y=-8.8202+5.8892x0.9890223.5476.12.13农+多(1∶2)y=-12.5832+7.4457x0.9893230.9505.72.19农+多(2∶1)y=-9.1611+6.0229x0.9813226.5450.71.99表7-17 不同配比农抗120与多菌灵混剂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毒力及增效作用农抗(SO24)是由链霉菌YBO24(StreptomycesYBO24)产生的、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如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imiaearum)、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turcicum)等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一种新型生物农药。现在已经完成其产生菌的选育、发酵工艺和分离纯化工艺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为加快该农抗的研制和推广应用,文才艺等(2007)研究以禾谷丝核菌和棉花枯萎病菌为指示菌,对农抗SO24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指出,SO24对禾谷丝核菌和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处理2天后,菌丝体逐渐皱缩,菌丝变得稀疏易分开;8天后,处理菌丝均全部溶解,而对照组菌丝生长正常。SO24对禾谷丝核菌和棉花枯萎病菌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图7-5、图7-6),处理24h后,菌丝形态无明显变化;处理2~7天后,部分菌丝细胞内含物减少,液泡变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泡,透光度降低,且空泡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处理8天后,菌丝体溶解、断裂,液泡消失,原生质外渗明显;对照菌丝体则粗细均匀且表面光滑,原生质正常,液泡清晰可见。由此可见,SO24对禾谷丝核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菌丝有明显的破坏作用。不同浓度SO24对禾谷丝核菌生长的抑制强度不同,用20%的SO24处理时,禾谷丝核菌菌丝全部溶解,培养8天后未见生长;用10%的SO24处理时,仅部分溶解,而未处理对照组的菌丝生长良好。进一步用生物测定法研究其抑菌能力的结果表明,在PDA平板上各浓度间的抑制率差异明显(表7-18),随浓度的增大,SO24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20%时,抑制率可达81%说明,SO24对禾谷丝核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作为生物农药开发和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发酵效价和优化分离纯化工艺。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抑制作用机理,分别将10%和20%SO24处理8天后的禾谷丝核菌丝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水冲洗后接种于PDA平板上,28℃条件下培养,结果发现,表观上已经溶解的菌丝在解除SO24的作用后仍能正常生长。由此可见,SO24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的作用表现为抑制,而不是杀死。这一结果与目前已报道农用抗生素如井冈霉素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类似。项目CKSO24浓度(%)51020直径(mm)4836239抑制率(%)0255281表7-18 不同浓度的SO24发酵液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试验结果还表明,SO24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照组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正常,48h后萌发率达到97.5%;而SO24处理后,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并且处理时间越长、SO24浓度越高,孢子萌发率的降低越显著。20%的SO24处理48h后,孢子萌发率为零,即20%发酵液能完全抑制孢子的萌发。由此可见,SO24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具有持续的抑制作用。图7-5 SO24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图7-6 SO24对禾谷丝核菌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随着化学农药在使用中产生的一系列公害问题被发现,如环境污染、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3R(Residue,Resistance,Resurgence)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无公害农药,逐渐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昆虫、病原菌与植物经过几亿年的共同进化,植物体内形成了多种能有效抗御有害生物侵袭的机制,包括植物的形态、行为以及体内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超过40万种,其中,大多数化学物质如萜烯类、生物碱、类黄酮、甾体、酚类、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均具有杀虫或抗菌活性。从植物体内的次生物质中寻找能抑制有害生物的有效成分,人工直接提取应用或明确有效成分结构后人工合成制作农药,已成为无公害农药的开发热点之一。苍耳(Xanthium sibiricumPart)系菊科苍耳属植物,在山东省分布很广泛,是一种常见的田间杂草。果实苍耳子是常用中药,是中医临床上散热、解疮毒、通鼻窍、痹症的要药。苍耳子还有消炎、镇痛、抗病毒、抗细菌的药理作用。苍耳叶提取的挥发油对某些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在农业上可用来防治菜青虫等农业害虫。苍耳对一些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苍耳虽有抑菌活性,但未见对苍耳的抑菌作用详细、深入的报道。为此,刘林等(2003)对苍耳中抑菌物质的提取溶剂及活性部位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苍耳中含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开发研究价值。其中,苍耳全株和苍耳叶的乙醚、丙酮提取液抑菌作用较强(表7-19)。乙醚和丙酮是比较适合的提取溶剂,可以从苍耳中较有效地提取抑菌活性成分;苍耳中抑菌活性最高的部位是苍耳叶,苍耳根的抑菌活性也较好。苍耳提取液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某些成分可能会对某些病菌具有促进生长作用。若对提取液进一步分离纯化,可能会得到只对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且抑菌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供试菌种乙醚丙酮石油醚全株根果实茎叶全株根果实茎叶全株根果实茎叶棉花枯萎病菌抑制率(%)79.243.236.236.083.676.858.927.939.688.458.032.441.019.042.3苹果腐烂病菌抑制率(%)100.089.347.561.9100100.079.714.091.310090.583.036.820.241.1葡萄白腐病菌抑制率(%)100.075.320.842.0100100.085.426.016.710090.869.814.619.465.4构巢曲霉抑制率(%)—59.041.113.175.3—64.029.833.286.9—59.021.57.251.8表7-19 苍耳根、茎、叶提取液对4种病菌的抑制作用芹菜(ApiumL.)为伞形花科(Umbelifer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约有20个种,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而中国仅有2个种,分别为旱芹(Apium graveilensL.又叫药芹或香芹)和细叶旱芹(Apium leptophyllum),其中,旱芹为模式种。芹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及挥发性芳香成分,并具有极好的药用功能,还有一定的抑菌杀虫活性。Sipaiiiene等(2003)发现,芹菜叶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coli)等6种菌具有高度的抑制作用。Afek等(1995)亦曾发现,旱芹的诱导产物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gre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有较高活性。Oussalah等(2006)研究报道,旱芹精油能抑制引起肉类腐烂的Pseudomonas putida菌株。刘福光等(2009)对11种伞形科植物粗提物进行了农用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试验,结果发现,旱芹粗提物有很好的抑菌活性。Monir等(2001)研究发现,旱芹种子中的3-正丁基4,5-二氢内酯(3-N-butyl-4,5-dihydrophthalide)在12.5μg/ml和5μg/ml浓度下,对线虫P.redivivus和C.elegans杀灭率可达100%;研究中还发现,此化合物对埃及伊蚊( Aedesaegypt)也有较好的杀灭作用。金阳等(2006、2008)研究发现,芹菜中莰酮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并对此类物质进行了合成。魏立强等(200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盆栽活体试验,研究旱芹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旱芹粗提物灌根对棉花枯萎病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下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病指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浓度为10μg/ml时,病指为11.07,防治效果达到77.71%,明显高于对照药剂的相对防效27.77%(表7-20)。处理浓度(μg/ml)病指防治效果(%)旱芹粗提物2011.1877.491011.0777.71517.7564.262.521.6254.461.2525.00CK49.66—表7-20 旱芹粗提物灌根对盆栽棉花枯萎病的防效蒿属植物含有许多单萜及倍半萜化合物,生理活性成分种类较多,经常被应用于传统医学实践,加之植物原料来源丰富,所以,蒿属植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郭艳等(2009)在试验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以棉花枯萎病菌为供试菌,对茵陈、黄蒿、艾蒿3种蒿属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3种蒿属植物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尤以艾蒿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强而稳定,48~96h对上述枯萎病菌的菌丝抑制率均达80%以上(表7-21);丙酮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强于乙醇提取物,前者的EC50为1.4785mg/L,后者的为3.2090mg/L。间歇振荡法、超声波法、冷浸法提取物对供试菌的72h菌丝抑制率分别为84.34%、84.56%和88.70%,可见,同种溶剂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提取物抗菌活性基本一致。供试植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率(%)48h72h96h茵陈(Artemisiacapilaris)71.0863.1151.81黄蒿(A.annual.)77.1161.7224.7艾蒿(A.argyi)83.7388.780.19表7-21 不同蒿属植物提取物对枯萎病菌的抗菌活性植物精油作为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结构简单且生物活性多样,在有害生物控制的应用方面,具有低毒、高效、环保、选择性高等优点,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八角茴香(Illicillm verumHook.f.)是木兰科八角属植物,对八角茴香精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及其在医药及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刘志希等(2010)以棉花枯萎病菌为靶标菌,用八角茴香精油为植物材料,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精油,在利用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的基础上,柱层析分离纯化了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反式茴香醚,最后通过比较八角茴香精油与反式茴香醚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由图7-7可知,棉花枯萎病菌菌丝在带药培养基中的生长受八角茴香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的抑制,并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在供试浓度高于1.00μl/ml时,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93.3%;在浓度低于0.50μl/ml时,菌丝生长抑制率小于30.0%;抑制中浓度(EC50)为0.50~1.00μl/ml。在相同测试浓度下,该精油与其主成分反式茴香醚的抑制活性接近,精油的活性略高,这表明反式茴香醚是八角茴香精油中的主要抗真菌活性成分(含量高达94.57%),其他组分可能起协同增效作用。从已知抗菌活性成分反式茴香醚的结构看,丙烯基苯的结构单元可能是抗菌活性的毒性基团,Moliszewska等(2003)的研究证实,具有丙烯基苯结构单元的天然产物,如α-细辛醚,β-细辛醚,丁香酚,3,4-二甲氧基-丙稀苯等对水稻纹枯病菌、灰葡萄孢菌、小麦镰刀菌等植物病原真菌在一定浓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因此,对丙烯基苯类衍生物的合成、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图7-7 八角茴香精油及反式茴香醚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抗菌活性辣椒为茄科植物辣椒(Capsicum frultescenceL.)的果实。辣椒果实中的主要药用成分是辣椒碱,它是一种极度辛辣的香草酰胺类生物碱,为辣椒果实中辛辣的主要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杀虫的药理作用,主要分布在辣椒籽及果皮内表细胞之中。研究表明,辣椒粗提液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茶皂素是从茶子饼中提取的一种皂苷类物质,在茶子饼中的含量为10%~14%。具有皂苷的一般通性,味苦,辛辣。茶皂素在农药上可用作杀虫剂、杀菌剂和农药助剂。一是利用茶皂素本身杀虫、灭菌功能产生农药作用;二是利用茶皂素良好乳化、扩散、湿润等性能作农药助剂。因此,可用其配制成生物农药,此生物农药对人畜、农作物无害,且耐雨水冲刷。关于辣椒碱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所见报道不多。李芳等(2011)用该实验室研制的植物源农药5%辣椒碱·茶皂素微乳剂对棉花枯萎病防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5%辣椒碱·茶皂素微乳剂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表7-22)。当其质量浓度低于5mg/ml时,抑菌圈直径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当其质量浓度达12.5mg/ml时,抑菌圈直径与对照间有显著差异。将高浓度试剂处理后完全不生长的菌饼转移到PDA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后,菌体能够生长表明,5%辣椒碱·茶皂素微乳剂对棉花枯萎病菌起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但并未将菌丝杀死。对培养后的菌丝悬浮液镜检,与空白对照相比,药剂处理后的菌丝出现以下变化:①菌丝短,分枝较少,粗细不均。②菌丝形成膈膜明显弯曲、多、长短不一、分布不规则。③菌丝内含物变稀、变少、分布不均匀。茶皂素作为一种优良的表面活性剂,与辣椒碱混用后,对抑制棉花枯萎病菌丝的生长有增效作用。辣椒碱和茶皂素及两者的混剂对菌丝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只是抑制生长,而不是杀死,这与辣椒碱是内吸性杀菌剂的性质是一致的。至于辣椒碱与茶皂素的混剂对抗性菌株的作用特性和活体作用效果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质量浓度(mg/L)5%辣椒碱·茶皂素微乳剂抑菌率(%)5%辣椒碱抑菌率(%)茶皂素抑菌率(%)5.031.5061.653.986.2538.0264.5610.0712.561.3767.2010.0325.067.2469.489.4750.080.6772.289.42表7-22 5%辣椒碱·茶皂素微乳剂抑菌试验结果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工作,提升植保公共服务水平
出版时间:2010钟玲作者简介:钟玲(1966~ ),女,江西省植保植检局副局长,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病虫测报和植保技术推广与管理工作,电话:0791-8119285,E-mail:zhonglingjxn@sohu.com。 程丽霞 邱高辉 施伟韬 史建苗(江西省植保植检局 江西南昌 330096)摘要:以江西为例,总结了测报体系建设和测报工作取得的成效与经验,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经费投入、社会认同四个方面分析了测报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指出了测报工作面临任务更加繁重、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保障不足、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人员专业化、设施现代化、调查标准化、预警数字化、管理制度化、保障法制化和服务优质化”的测报工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关键词:病虫害;测报;公共服务;成效;对策农作物病虫害是重要的农业自然灾害,事关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科学有效地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前提和关键,是政府决策生产、服务广大农民的公共服务工作。加强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对确保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江西为例,总结测报工作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分析测报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测报工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1 测报工作取得的成效与经验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以省为中心,市为重点、县为骨干、乡为基础的四级植保体系,测报基础设施和监测预警手段明显改善,测报调查规范和会商汇报制度逐步完善,系统监测预报的病虫害种类增加,预测预报准确率提高、时效性增强,预报信息发布多样化、可视化步伐加快,覆盖率和到位率明显提高,对保障粮食连续增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1 公共植保体系初步建立1980年全省恢复了省、市、县植保机构,30年来逐步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形成了以省为中心,市为重点、县为骨干、乡为基础的四级植保体系,由省、市、县植保机构专业测报人员和乡镇植保员承担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目前,省级参照公务员管理,职能明确,测报人员专业、学历较高、素质较好,经费有保障;11个设区市植保机构中,宜春市、吉安市、赣州市、九江市更名为植保植检局,赣州市增挂农药管理局,宜春市参照公务员管理,其余为事业单位;县级机构基本健全,95%的县(市、区)有植保机构,崇仁县、万年县、莲花县更名为植保植检局,52.2%为独立法人,47.8%为非独立法人。大多数县市每个乡镇都有1名植保员,部分县的乡镇植保员“三权”归县。10%左右的村由村干部兼任村农技员,兼做查虫工作。1.2 测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1984~1997年,建设18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区域性测报站,每站投资6万~30万元。1998~2003年,建设江西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控分中心和15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区域性测报站,分中心投资200万元,区域站每站投资30万~60万元。2004~2010年,在36个县安排全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每个区域站投资276万~398万元,总投资11 66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 710万元。经过建设,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防控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1.3 测报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一是监测预报的病虫害种类增加。20世纪70年代为29种,80年代增加到33种,90年代后期增加到近40种,现在全省系统监测预报对象包括粮、棉、油、果、菜、茶、蔗等农作物的50余种病虫害,自80年代中期起对农田害鼠开展系统监测和预测预报。二是测报办法逐步规范。除执行《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主要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和《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外,还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制定了《江西省水稻病虫测报调查规范》、《蔬菜病虫预测预报试行办法》、《稻瘿蚊预测预报试行办法》和《江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专用电报电码》,由省标准局发布《棉红铃虫测报与防治规程》和《稻瘟病圃调查规程》。三是虫情会商汇报制度逐步完善。现已形成年度会商、季度会商、关键时段会商和周会商制度,以及周报、候报、不定期汇报,电话汇报、电码汇报、纸质情报汇报、网络汇报相结合的虫情汇报制度。四是监测预报信息量增加、预报准确率提高、时效性增强。据统计,监测预报信息量增加5倍以上,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病虫信息及时进村入户率提高了20~30个百分点。五是研究推广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7年,全省有137项植保科研推广成果获得国家、农业部和省级奖励,100项成果获省农业厅和地市科技成果奖,80%以上的成果都有测报技术研究内容。测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用以下6 句话来概括:病虫测报是是植物保护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性的最重要体现,监测系统、预报准确、发布及时是测报工作的基本目标,健全体系、稳定人员、完善设施是测报工作发展的基础,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保障经费是测报工作发展的关键,加强研究、注重创新、提升能力是测报工作发展的动力。2 测报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1 测报工作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对植保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二是植保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农业部在抓紧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准备发布《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管理办法》。三是各级财政对植保的投入增加。下一期植保工程有望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区),对进一步完善测报基础设施十分有利,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经费有望逐年增长。四是社会各界对病虫测报的认识和认同增加,测报工作对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控和专业防治的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强化。2.2 测报任务更加繁重江西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常发区、重发区、多发区,病虫种类多、发生面积大、成灾频率高、为害损失重测报任务艰巨。据统计,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年发生面积1 000万~2 000万公顷次,其中水稻病虫害600万~1 000万公顷次,棉花病虫害33万~53万公顷次,柑橘病虫害66万~100万公顷次,蔬菜病虫害130万~165万公顷次,农田害鼠73 万~100 万亩次。据监测,水稻病虫害的自然为害损失80年代为10% ~25%,90年代为15% ~35%,近几年为35% ~45%,重发年份和重发地区(田块)为50% ~80%;棉花病虫害自然为害损失为18% ~55%。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异常气候发生频率增多,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加,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重大病虫灾害暴发频繁,稻曲病、棉盲蝽等次要病虫明显上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新病虫时有发生并逐年加重,测报任务加重,难度加大。随着省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农作物种苗和植物产品的调运频率加快,植物疫情传播蔓延风险加大,2007年以来江西每年都发现一种新的重大植物疫情,疫情监测任务加重。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增加,经济作物病虫害测报任务加重。随着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发展,面向专业防治组织和专业防治区域的点对点的测报公共服务成倍增加。随着植保技术和产品推广的多元化以及网络、通讯的快速发展,病虫预报信息发布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加大。2.3 测报能力仍然薄弱一是测报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江西已投资建设的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仅37个,占全省市、县数的1/3,每1.3万公顷农作物只有1个,且未建设县以下监测点。除了已投资建设的区域站以外,绝大多数市县近三十年来没有或仅少数投资测报基础设施建设,监测手段和工具落后,缺乏标准的先进的监测设施,调查监测仍以手查目测为主,下乡调查仍以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为主,不仅影响测报调查的广度、深度和效率,也影响监测预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造成监测“盲点”较多,始料未及的病虫突发成灾事件时有发生。二是经费保障仍然不足。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植保的投入增加,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少量的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补助费和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专项经费,省财政每年安排植保专项经费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经费,但与实际需求相差很大,且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没有监测预警专项经费。设区市、县、乡三级测报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县级测报人员经费不足,约半数县的乡镇植保员工资没有解决或仅部分有保障。三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江西县、乡两级测报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偏少,且非专业、无专业、无职称的人员占20%,急需通过培训更新知识,增强素质,提高技能。3 测报工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测报工作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稳步推进“七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1 推进测报人员专业化病虫测报技术性极强,责任重大,专业化是测报人员的基本要求。县级以上测报人员应当具有植物保护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乡镇植保员应当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参照气象预报首席预报员制度的做法,建立病虫测报首席预报员制度,建设首席预报员团队。首席预报员应当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理论基础和业务技能,具有较强的病虫资料应用能力、病虫预报技术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科研、技术总结能力,具有丰富的病虫测报经验,在全国、全省具有相当影响力。加强测报人员业务和管理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业务和管理能力,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要选送到国外和境外培训。3.2 推进测报设施现代化要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良好机遇,争取植保工程立项,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覆盖全国主要农业县区的总体要求,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指导和应急防控基础设施以及软硬件设备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农作物病虫害标准观测场,配备精度、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的仪器设备,达到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先进水平。3.3 推进测报调查标准化标准化、规范化是病虫测报的必然要求,是确保预报准确的关键。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的制定工作,使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都有监测调查规范;另一方面,要适应农业、科技、信息、通讯等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修订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提高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使其更符合数字化标准。3.4 推进监测预警数字化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和预报发布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等技术,开发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平台,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运机制,实现监测预警数据采集标准化、传输网络化、处理自动化、存储规范化、显示图形化、发布可视化、决策智能化。3.5 推进测报管理制度化为保证测报质量,使测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级测报机构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一是设立病虫测报业务工作岗位,明确分工;二是建立健全预报员负责制度,应急预警报首席预报员把关制度和灾害警报领导签发制度;三是病虫预报会商制度和灾害预警应急会商制度;四是建立测报人员考核制度、持资格证上岗制度;五是建立预报业务质量检验评价评比制度和奖励制度;六是实行病虫预报统一发布制度,由各级植保机构负责发布,其他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公开发布。3.6 推进测报保障法制化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早发布《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管理办法》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管理办法》,加快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颁布《植物保护法》。要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植保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地位,规范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预防控制等行为,保障基础设施不受侵犯,保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稳定增加投入。各级财政设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专项经费,用于重大病虫害监测补助、监测预警设施的运行维护以及监测技术培训。3.7 推进测报服务优质化测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基础性、公益性公共服务,服务对象上至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下至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进测报服务优质化,就是要在“完善、创新、提升”上下工夫,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要提前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成灾风险、可能造成的为害等情况报告给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当好领导决策指挥病虫害防治的参谋。要创新预报发布方式,除了印发病虫情报和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发布病虫预报外,还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咨询电话、信息服务台、信息网站等现代信息手段,向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大众提供病虫预报防治信息,促进病虫预报防治信息进村入户,提高覆盖率和到位率。同时,加强面向各类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防治组织的病虫预报监测预警信息服务、防治指导服务和人员培训服务,帮助其增强防治技能和服务水平,降低防治成本,增加防治效益。参考文献[1]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1[2]刘万才,曾娟,刘宇等.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中国植保导刊,2009,29 (9):31~33[3]刘万才.病虫测报的研究进展.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4):41~44[4]姚文辉.福建省植保工作的若干思考.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2):16~17[5]李仲惺,周学杰.改革测报体制,发展测报事业.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2):31~34[6]江西植保志编纂委员会.江西植保志.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报告健全植保体系,强化植保社会化服务功能
出版时间:2010胡艳萍 范继强 张美珍 李革(山东省章丘市植保站 山东章丘 250220)长期以来,化学农药作为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的主要技术手段,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仅2009年,我国农药年用量就达130万吨,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正在损害我们的环境与健康。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植保体系建设,为保护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章丘市植保站以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为契机,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为理念,先后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建立了由专业化防治队伍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全程承包的防治体系、建立了多种媒体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体系,在注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着力培育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了以政府公益性与社会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植保服务体系。1 章丘植保站植保体系发展现状1.1 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夯实测报基础为全面掌握章丘市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动态,有效地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充分发挥章丘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成并投入运行的优势条件,市植保站根据章丘市地理条件,农作物布局、病虫害发生特点,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其中建有16个村级监测站,每个站选用一名土专家作为专职监测员,并为每个站配备了自动虫情测报灯、电脑、显微镜、数码相机、交通工具,调查工具。县、乡、村三级监测站都进行了电脑联网,并安装了远程诊断系统,使章丘市的三级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更加完善,可及时、全面地掌握全市的病虫发生发展动态,确保了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1.2 建立多种媒体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体系植保站根据大田调查情况、基层监测点的测报数据结合多渠道(如媒体、来访群众)的反馈信息,制定防治方案,并及时通过多种媒体(电视、网络、报纸)发布预报,将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使多元防治组织及广大群众迅速反应,及时开展预防及防治,将病虫为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农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章丘市自2001年始在章丘电台每晚20∶00和中午12∶00的《绿野清风》栏目发布《章丘市农作物病虫预报》,至今已开播10年,发布预报200余期,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1.3 围绕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建立多种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章丘市植保站为使绿色植保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政府扶持等措施,积极创新植保技术,努力探索农业有害生物无害化防治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控制为中心,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广泛利用物理和生物防治为重点的控制手段的防治体系。近几年,绿色防控技术在章丘市开展的如火如荼。频振式电子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黄板、蓝板诱杀成虫、植物源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已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并于2007年始,将成熟的绿色防控措施进行优化集成,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大葱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香稻绿色防控示范区、白莲藕绿色防控示范区、芦笋绿色防控示范区,为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形象直观的作用,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应用绿色植保技术的积极性。1.4 转变服务方式,建立多元化植保社会服务体系章丘市植保站以国家大力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为契机,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组建不同模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因地制宜开展服务。通过几年的运作,在章丘市有这样几种防治队伍摸索出适宜各自发展的模式,并逐步获得了生命力。一是以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对作物病虫害实行全程承包防治。章丘市有各类形式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457家,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根据生产需求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这一部分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根据协会章程进行组织管理,成员多,覆盖面广,组织能力强,影响力大。在作物生长全程,由专业化防治队伍统一安装维护绿色防控设施、对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治,农户不再自行防治。这样不但有效的控制了农药的使用种类和使用量,杜绝了乱用农药现象,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能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二是以村级班子好、经济实力强、组织化程度高的村为组织形式成立专业化防治队伍。这种队伍一般由村集体经济负担全部或部分统防统治费用。这一举措,能充分体现国家的惠农政策,并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三是以农资经销大户为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不但给农资经销大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给农民带来了便利和实惠,同时为专业化防治队伍注入了活力,为植保专业化防治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 章丘植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村级测报员没有专项经费章丘市有一支稳定的村级测报队伍,工作设施运转及人员工资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上级没有固定的工作经费,只有靠当地农业局东拼西凑来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运转。2.2 乡级测报队伍相对不稳定县级植保部门对乡镇农技人员没有直管权力,有些工作难以协调。2.3 统防统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还存在一定难度植保服务组织以为农服务为主,赢利少、风险大,且工作时间集中,闲的时候多。多方面因素制约了各类服务组织的发展。3 对现代化植保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3.1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公共植保,从字面上讲,就是公家的植保,大家的植保,只有唤起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及广泛参与,才能真正使“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深入人心,使农民朋友尽早掌握“绿色植保”技术,在全社会掀起“绿色植保”热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3.2 进行高起点的科技储备目前,国内仍有部分企业在研究生产某些发达国家30年前普遍应用的施药设备,在造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植保的发展。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科技储备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把关,多研发适宜中国现代化植保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