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出版时间:2010帕丽达姆·塔依尔 闫婵娟 孟庆国(新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新疆阿克苏 842100)摘要:通过对新和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发展现状的回顾,系统总结了新和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和提高测报水平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现状;改进对策多年来,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是制约农作物单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新和县每年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面积70.5万亩左右。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依据,是病虫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趋势,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农作物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本文对新和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新和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应采取的主要对策。1 新和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报预测工作现状1.1 组织形式及运行模式1.1.1 组织形式新和县采用集中县、乡农技、林业技术力量,固定村级测报员的形式,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病虫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做到县有防治中心,乡镇有预测预报站,村有预报员。全县现有固定植保预测预报员134人,其中县级测报员8人,由全额事业编专业植保人事组成,乡镇测报人员16人,由乡分管农技、林业技术员抽调,村级测报人员110 人,由技术、经验、知识性强的农民或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组成。1.1.2 运行模式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由县农林有害生物防治中心统一管理,办公地点固定在县农技站。县级测报员主要负责常发性病虫害的大田普查、系统调查、重点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以及下级测报网络调查数据的汇报,病虫害发生趋势的预测,防治建议的制定,预测预报的发布等任务。乡级测报员协助一级测报员开展各项测报工作以及对村级测报员的知识讲座和专业技术培训。村级测报员落实具体的定时、定点监测记录和调查、普查工作,对农民进行病虫害预防的指导工作。由村级测报员详实记录各项指标并及时上报上一级,乡级测报员对各村上报数据做汇总后上报县级,县级测报员对全县记录数据做统计汇总及时综合处理分析,做出科学有效的病虫草害防治方法和合理的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并以简报、测报或电视测报节目等方式发布病虫情报。1.2 工作开展情况1.2.1 领导重视、多部门协作,为预测预报做坚实后盾各级植保部门都把农作物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县广播电视台同我站一起制作病虫害防治测报节目,极大地提高了病虫预报的时效性,同时病虫预报通过电视进行空中传播,不受地域和交通条件限制,病虫预报信息的覆盖面和普及率显著提高。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不仅起到了信息发布的作用,还起到植保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作用。1.2.2 多种预测预报模式共同开展一是建立病虫害固定监测点。根据多年历史资料,确定病虫害监测点,按照“四定一查”要求,认真调查记载,及时发布病虫预报防治信息。建立棉蚜、红蜘蛛、棉铃虫监测点3 个,枣瘿蚊、介壳虫、黄刺蛾、苹果蠹蛾监测点4 个。运用佳多频振式测报灯,对地老虎、棉铃虫、黄刺蛾、春尺蠖等害虫的成虫收集分类,为各类害虫的短期预报提供分析依据,并为本县这些害虫的发生规律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数据。二是大田普查、系统调查相结合。为了详细掌握常发行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时间和田间消长规律,在各乡各村建立了观察点,每周进行数次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在调查中,严格按自治区“四定一查,施细则”及坚持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点面”调查方法,保证测报数据真实,可靠。1.2.3 综合分析,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每周及时向地区植保站汇报一次虫情,实行“急情急报”制度,及时上报至县委、政府,由各主管部门将情报信息及时、准确的上传下达,指导防治工作的开展。同时,还不断向广播电视台提供植保信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场会等形式,宣传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方法。1.2.4 继续加强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是新阶段农业有害生物发生为害预报方式的重大创新,也是提高植保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的有效途径。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协调县广播电视台,专门组织一批队伍与全站人员共同拍摄、制作病虫电视预报,免费为本站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段滚动播出。电视预报的制作和播放的内容主要是拍摄采集的病虫害调查过程和发生实况,然后由技术人员介绍病虫害的种类、识别方法、发生程度、发生趋势、防治措施以及现场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对一些重大病虫如棉蓟马、棉红蜘蛛和棉蚜的电视预报播放时,以专题形式进行播出,增强了节目的指导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很容易被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技术人员接受,达到了病虫预报和防治宣传的目的。2 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植保人员社会化服务意识不强,影响服务效果乡镇农业技术部门植保社会化服务意识不强,大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没有专门从事植保社会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公益性的植保社会化服务职能在乡镇一级出现断档。部分农资经营人员,只注重经济利益,不注重植保技术的学习,不能正确指导群众对症(虫)用药和适期防治,由于农药选购不当或施用时期不佳,造成防治效果差甚至造成药害事故时有发生。2.2 植保人员知识老化,推广项目技术含量不高由于缺少工作经费,单位难以挤出资金对技术人员进行派出去,请进来,技术干部知识老化,对新农药,新技术,新器械和新的病虫信息了解的不够全面,能进行多媒体宣传和可视预报的技术干部无几。推广的植保技术大多是棉花生产传统技术,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的不多,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3 改进对策和建议改进和提高病虫测报水平,需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入手,即在体系和队伍建设方面,要稳定队伍、完善体系、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报准确率;在技术改进方面,要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质量,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处理水平及病虫信皂、的咨词服务水平,达到提高整个病虫测报工作的技术水平;另外,要搞好经营创收工作,增强测报队伍的实力和活力,促进测报工作的发展。3.1 加强队伍和体系建设3.1.1 稳定测报队伍,保护好现有人才资源测报工作专业性较强,和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有多年从事该方面工作的经验。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利益分配不均等原因,一大批多年从事测报工作的老同志先后离开测报岗位,测报工作面临“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由于测报工作主要为农民服务,体现为社会效益,迫切需要国家对该行业重点进行扶持和支持,在机构改革中,本推广站感到测报队伍机构不能撤,人员不能减,经费不能少,而是应切实解决好测报人员的工作、生活等实际困难,提高测报人员待遇,并搞好专业技术培训,调动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防止测报人员再次流失,使他们主动、愉快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对农民、对社会的服务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减少投入,增加效益。否则,一旦重大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突发,全国的农民都将因为不能及时得到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耽误防治时机而造成严重损失。3.1.2 加强测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测报准确率和水平,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加强管理。当前,测报工作中出现一些信息反映不及时,调查不仔细、不认真,漏报、错报的现象,影响了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工作跟不上,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较低。无论从全国、省级植保部门,还是县级植保部门,其面对的病虫监测对象很多,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通过严格管理,规范病虫调查、汇报和信息交流制度,确保每一个测报站都能正常工作,其所承担的各种测报对象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地认真调查,并及时按要求汇报调查结果,使各级植保站都能及时获得一套(批)可信、可比的预测数据。那么,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条件下,病虫测报的准确性和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3.2 加强测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3.2.1 提高病虫信息的采集水平即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水平,因为调查是病虫监测和预报的基础,提高病虫预报准确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水平,全国必须按照统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并进行病虫信息的汇报、交流,才能更好地对病虫害实施有效的监测和预报。在病虫发生情况标准化调查的基础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测报历史资料,使测报资料系统化,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测报技术方法,提高测报水平。3.2.2 提高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病虫发生信息是一种短时效的信息,只有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才能更好地利用其价值。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加快病虫发生信息的传递速度提供了物质保障,除了电话,电报和传真等在常规病虫情报传递方面应用外,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计算机联网,同时开发合适的专业网络软件,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目前,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计算机联网在技术上已无问题,关键是要有相应的设备,同时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开发适合测报专业特点的网络软件上。3.2.3 提高病虫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预测结果通过哪些途径及时发布,并到达农户手中,这方面有待加强。除了印发病虫情报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发布预报外,要加强信息咨询同站建设,通过设立预报咨询电话,提高预报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使预报真正从生产中发挥效力。目前,山东,江苏等省一些地、县已有设立“农业110电话”的经验和做法,他们通过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利用电话对农民无偿进行技术咨询,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本站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切实采取措施,将病虫预报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使病虫信息在病虫防治和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达到病虫防治经济,安全,高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3.3 搞好技术服务,增强测报体系的实力和活力当前,新和县测报体系中存在主要问题就是“经费不足、队伍不稳、人手不够、手段落后、水平不高”,其中“经费不足”是关键,由此引发了队伍、测报手段及技术水平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积极宣传、呼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投资,以改善测报手段和测报人员的工作条件及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当前我国还不够发达,国家的投资是有限的,需要本站在工作中努力开拓,寻求发展道路。从长远看,根本的出路是要在搞好病虫监测预报的基础上,结合测报技术优势,技物结合,搞好防治物资经营服务,增加测报队伍的经济实力,增强测报工作发展的后劲。通过自身努力,改善测报手段和工作条件,确定工作目标,促进测报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从全国来看,目前地、县级植保部门,凡经营服务搞得好的,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测报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好,水平较高。要提高对“搞好经营创收服务工作”的认识,它符合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发展的总体思路。只有创收服务搞好了,技术工作才有了经济支柱,各项应开展的业务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开展,测报工作水平提高才能真正实现。 -
报告概述
出版时间:2015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小麦的播种面积一直居谷物作物的第一位,与水稻、玉米、薯类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粮食作物。全球以小麦为主食的人口占35%以上,小麦总消费量占全球谷物消费量的1/3,发展中国家小麦消费量占一半以上。在当前中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小麦占到43%左右。中国小麦在面积与产量上仅次于玉米、水稻,是第三大粮食作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既能在温度较高的南方生长,也能忍受北方-20℃的严寒,无论山地、丘陵、平原的砂土和黏土均可种植。小麦可与多种作物实行间、套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小麦在耕作、播种、收获等环节中都便于实行机械化操作,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化生产。在我国,小麦主要用来加工面粉,是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主要食粮。现代科学证明,小麦籽粒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通常小麦籽粒中营养成分的平均含量:碳水化合物约70%以上,蛋白质13%左右,有些品种高达18%以上,脂肪2%左右,矿物质1.8%左右,此外,还含有纤维素、可溶性糖类、多种维生素。其所含氨基酸种类多,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对人体的健康有益,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能使面粉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加工后副产品中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物质,是良好的饲料。麦秆还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也可作为造纸原料。籽粒含水量较低,易于贮藏和运输,是主要的商品粮之一,在国际国内的粮食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此外,小麦也是酿酒、饲料、医药、调味品等工业的主要原料。我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南界海南岛,北至漠河,西起新疆,东至海滨,遍及全国各地。从盆地到丘陵,从海拔10m以下的平原至海拔4000m以上的西藏高原地区,从N53°的严寒地带,到N18°的热带范围,都有小麦种植。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类型和生产水平的差异,形成了明显的种植区域,既能种植冬小麦又能种植春小麦。我国小麦历年种植面积为全国耕种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我国冬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84%~90%,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主要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其中河南、山东种植面积最大。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主产省有黑龙江、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甘肃、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青海等省(自治区)。我国栽培的小麦绝大部分是冬小麦,它与水稻、玉米、甘薯、棉花等秋季作物配合,可以调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我国小麦种植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可划分为10个生态类型区域,分别如下。包括山东全省、河南除信阳以外全部地区,河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以及甘肃天水地区。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及51%以上,5月中旬至6月下旬成熟。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北部,辽宁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和京、津两市,麦田面积占全国的8%,成熟期通常为6月中下旬。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地区,东至滨海,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12%,成熟期在5月下旬。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麦田面积和总产均为全国的12%左右,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海南和台湾5省(区)及云南南部。麦田面积只占全国的1.6%。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及内蒙古东北部。全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8%。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伊盟及巴盟,北临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7%。7月上旬成熟,最晚可至8月底。全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1%。8月上旬左右成熟。小麦种植面积为全国的4.5%。冬麦品种为强冬性,8月中旬播种,8月初成熟。包括西藏(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0.5%。成熟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世界小麦的种植面积大约为32.43亿亩(15亩≈1公顷,全书同)左右。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荷兰连续多年平均单产名列世界第一,并在1993 年创造了全国平均单产591 kg的世界最高纪录。世界小麦出口大国主要有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美国小麦产量的50%、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产量的70%及加拿大产量的80%以上用于出口。世界小麦进口国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口补充型,也就是本国也生产小麦,但需进口一部分补充国内较高的消费需求,这类国家主要有中国、意大利、巴西和埃及等国;另一类是完全依赖型,也就是本国几乎不生产小麦,但消费需求较高,所需小麦完全依赖进口,这类国家主要有日本和韩国等。世界小麦种植以普通小麦为主,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0%以上,硬粒小麦的播种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6%~7%。小麦栽培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与春小麦的面积比例约为3∶1。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种植面积约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春小麦主产国是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约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很快,全国小麦生产无论面积、单产和总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对保障我国口粮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 年全国平均亩(1亩≈667m2。全书同)产仅43kg,而2012年的亩产达到了333 kg,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7 倍。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推动,中国小麦生产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4 年我国小麦产量高位爬坡,连续11年增产,实现产量12617.1万吨。近年来,我国研究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利用新培育的高产品种,出现了小面积达到亩产800 kg和较大面积达到650 kg的高产典型,使小麦的产量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全国小麦高产创建田的平均产量比全国小麦平均产量高出30%~50%,说明只要改善生产条件,把各项技术落实到位,我国的小麦生产还有很大潜力。2015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4亿公顷,与目前国内良好的小麦长势不同,国产小麦市场仍然处于低迷之中。分析1~3月国家临时贮存小麦竞价交易情况,呈现“三降”格局。一是成交量下降。3个月计划交易量8301270t,实际成交量4396699t,仅占计划成交量的47%。二是成交率下降。从1月6日的89.29%,下降到3月的36%以下,平均成交率48.22%。三是成交价格下降。白小麦成交价格从1月6日的每吨2600元,下降到2400多元,3月24日为2455元,平均成交价2482.7元;混合小麦从1月6日的每吨2598元,下降到2450多元,3月24日为2456元,平均成交价2486.4元。从美国进口小麦价格呈现大“V”字形。1月3日到中国完税后价格,每吨折合人民币2091元,达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下降到1900多元以下,3月初更是下降到1800多元以下。从3月中旬又开始上涨,3月23日达到1992元。与国产小麦相比,美国进口小麦有着多种优势。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小麦基本上是优质强筋小麦,总体上优于国产小麦;美国小麦到中国完税后价格低廉。1~3月,进口美国小麦到我国完税后平均价格每吨1939元,比国产白小麦每吨2482.7元、混合小麦每吨2486.4元,分别低28.04%、28.24%。有关方面预计,今年我国进口小麦将在250万~300万吨。据农业部2014年10月16日农情调查,2015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4亿公顷,较2014年下降0.7%。3月19日,农业部种植业司介绍:“当前苗情长势是近年较好的一年。小麦返青期一二类苗比例达88.8%,同比高1.8个百分点,是近十年同期比例最高的一年。特别是占全国小麦面积40%以上的河南、山东两省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今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虽然略微下降,但从目前形势判断,生产后期若无大的自然灾害依然是一个丰收年。过去的一年,我国小麦生产量、收购量均创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粮食产量公告,2014年我国小麦产量高位爬坡,连续11年增产,实现产量12617.1万吨,较2013年增加404.5万吨,增幅3.5%;小麦播种面积24064000hm2,较上年减少76000hm2。2014年,我国冬小麦产量继续增长,达11989.9万吨,较2013年增加423万吨。至2014年9月底收购期结束,全国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企累计收购新产小麦7363万吨,比2013年增加1973万吨,成为执行托市政策以来进度最快、收购最多的一年。对于2015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简称,全书同)已经明确保持2014年每千克0.59元水平不变。在国产小麦库存增加、进口小麦价格低廉、新年小麦生产形势乐观的格局下,预计今年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将难有起色。中国小麦作物年度产量与面积(1991/1992—20013/2014) -
报告创新机制推进地方病虫测报工作新发展
出版时间:2010杨爱华 李延伦(河南省中牟县植保站 河南中牟 451450)摘要:系统阐述了地方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发展状况和信息传递手段及技术改进情况,介绍了县级植保部门发布预报的种类和过程。就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测报工作和体系建设提出三方面建议。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摸索,积极探索适合地方植保发展新思路。即以测报手段为基础,通过示范展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效果,积极建立“植保村级服务站、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体系,推动当地测报工作发展,高效服务“三农”。关键词:病虫害;预测预报;发展新思路河南省中牟县植保站为农业部病虫测报区域站。省、市主管部门从政策、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以扶持。多年来,本站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通过不断强化、测报体系的服务职能,组织创建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使我县病虫测报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三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进入21 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测报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测报工作发展,顺应绿色消费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出在新形势下,推进地方测报工作发展,高效服务“三农”的新思路。就推进县级植保、测报工作新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 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测报工作和体系建设1.1 以人为本建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植保、测报队伍。现有人员4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24人,技术员11人。具有10年以上测报工作经历的有12人。为充分调动全站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植保体系充分体现公益职能,社会效益最大化,采取“三优先”措施,强化植保、测报队伍建设。“三优先”一是优先在职工中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二是优先安排业务进修,近年先后选派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南京农大进行业务进修,促使更新知识,精通业务,成为植保站的业务骨干。三是优先聘用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同时利用自身区域优势,与“河南农大”“河南省农校”等科研单位、“上级业务部门”取得很好的联系,通过试验、示范等方式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将他们的新技术在试验示范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1.2 强化功能夯基础。1.2.1 仪器设备逐步更新,使测报事业如虎添翼近两年在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下本站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仪器、设施、设备得以逐步更新,使测报事业如虎添翼,实现了昆虫诱测半自动化、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电脑化。使病虫测报范围由粮油作物延伸到蔬菜、果树等产业,实现全天候测报和区域联网。1.2.2 建立病虫测报网点,使测报扎根基层围绕全县作物布局,根据不同地区条件,在全县重点乡镇设立8 个病虫测报网点,在有代表性的乡镇确定13个病虫测报信息员,完善充实了县、乡病虫测报网络。在本县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两迁”害虫和东亚飞蝗监测和防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这些“虫口夺粮”的战役中,基层测报网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应迅速。通过黑光灯和孢子捕捉仪监测,结合田间系统调查,在第一时间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提前2~5天发布病虫发生趋势,及时向上级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部署防治工作争取了大量时间。二是调查全面,数据充分、可靠。各基点配合县、市站,系统调查和普查相结合。在全面掌握病虫情况的基础上,保证了重大病病虫害报的早、报的准。三是积极宣传,迅速指导。在防治关键时期,利用基层测报点优势,在第一时间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宣传发动,迅速开展防治。1.2.3 完善的测报保障措施测报采取“两保证”措施:一是保证测报经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测报经费10 万元;二是保证测报用车。根据病虫测报工作时效性强的特点,只要测报用车,都优先予以保证。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稳定了测报队伍,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我县病虫测报工作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1.3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及时准确服务“三农”病虫测报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研究对象不但具有生命性,且受自然环境、作物布局、耕作制度等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为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病虫测报信息体系,力求准确、及时、高效地服务农民,指导农业生产,本站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3.1 重视病虫测报工作,规范测报调查技术和预报技术,加快测报网络建设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预测预报担负着主要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监测任务,为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提供病虫信息服务,指导防治工作。病虫测报工作包括病虫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宣传,病虫田间调查、统计、对比,信息收集,病虫情报的书写传递等。为适应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特别是食物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规范病虫测报调查技术和预报技术。在近几年的测报工作中总结出应注重信息的收集工作。特别是县级和乡级测报技术人员应多深入田间地头注意观察病虫发生为害规律,为有效综合防治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中牟县常年种植45万亩小麦为例,具体测报工作为:一数据汇报为病虫每5天向农业部、省、市植保站上报一次病虫发生实况,数据体现与往年同期对比、趋势分析等,特殊情况下每2~3天汇报一次。这些在常人看来只不过是一堆数字和一些文字,可站在本站测报的角度而言它就是技术参数、就是科学依据,本站对待该数据非常认真。通过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按照统一标准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库,做到“一虫一病一档案”,以求信息共享。病虫资料归档有纵向同期对比,有横向区域作物对照,规范表格数据填写。二具体调查为病虫定点、定期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每乡抽取有代表性田块,每块田5 点取样,用GPS定位,调查株用白色塑料绳子系好,做到定点、定株系统调查,保证数据的准确、连续性。通过对历年数据、文字及图片的归档和整理,形成系统、完整的病虫害资料库。便于测报工作者顺利高效开展工作。1.3.2 改善预测预报手段,及时准确服务“三农”在详细调查基础上,结合实际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作物病虫进行短、中、长期预测预报。每年发布《病虫情报》31期3万份,并利用短信、电子邮件、广播电视等传递预报信息,做到病虫信息传递网络化、可视化。在《中牟农业信息网》和县电视台《社会观察》栏目定期做农作物病虫预报,与河南电视台9套“河南乡村科技”栏目等新闻媒体建立了病虫预报协作关系,形象生动地将病虫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趋势、防治措施及时准确地传进农家,正确指导农户适时防治。2 积极探索植保社会化服务新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种植制度、气候环境、栽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多、程度也日趋严重,农民识别、防治病虫难的问题更为突出,故有植保服务体系难以跟上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本站测报部门必须由原来单一的预测预报向测报与防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向农民群众提供综合服务。通过近几年的摸索,结合本县实际探索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地方植保社会化服务新模式。2.1 引进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防治技术连续5年在本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推广以杀虫灯、性引诱剂、杀虫板为主的“三诱”绿色防控技术。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全年可减少用药3~4次,降低了虫口密度、延缓了害虫抗药性、亩节约成本65元左右。农药残留抑制率平均低1.41个百分点;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种群及多样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本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进程,促进了本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2 引进新型植保药械引进新型植保药械主要有:一是OR-4烟雾机;二是泰山18型机动弥雾机;三是自走式机动喷雾机(3WX~280H);四是悬挂式喷杆喷雾器(3WWX-650)。上述药械通过在全县推广应用,具有省工、省时、省药、高效等特点。2.3 推广新型药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本站连续几年承担了“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区”项目,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专业化防治区防治的同时指导辐射区农民及时进行防治,并分别对病害不防区、虫害不防区、草害不防区进行相应处理。结果显示:各区相对完全不防区都有不同程度增产,其中以专业化防治区和辐射带动区产量较高,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分别为348.8%和247.2%。产量方差分析:专业化防治区产量最高,专业化防治区与辐射区产量差异显著,专业化防治区、辐射区与其他区产量差异均极显著;病害不防区、虫害不防区、草害不防区、自防区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与完全不防区差异显著。2.4 建立基层服务机构体系、推动我县农业发展农民是“三农”的主体,是农业服务推广的终端。植保技术推广工作须立足农村基层,围绕农民需求,结合地方实际建立以下服务体系。2.4.1 建立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基层植保技术棚架是长期困扰植保部门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目前农村经营体制,经过近几年的大胆实践和探索,建立了165个村级服务站。将每期《病虫情报》通过村站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病虫动态和防治措施,并且在病虫害发生盛期组织农民进行不定期培训。2.4.2 建立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为增强对重大作物病虫害的应急控制能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问题,本县自2005年开始组建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目前县植保站已注册一个“中牟县惠农专业合作社”,并牵头成立了植保专业联合体。在全县建立了15个植保专业合作社,共有23个机防专业队,拥有队员255人、大中型机械571台、日作业能力3 400公顷;彻底解决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3 新形势测报工作的思考通过近几年积极努力的工作,结合本县实际,探索出以测报为基础,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植保服务新模式。该模式已在本县开展了将近5年,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期间全体测报人员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本站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今后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也创造了无限的机遇——围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在成功积累经验之上,大力推广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加快植保、测报改革步伐,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生物科学时代的新挑战。 -
报告(十四)大灰象甲(Big Gourd Shaped Weevil)
出版时间:2013大灰象甲(Sympiezomias velatusChevrolat),别名象鼻虫、土拉驴,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安徽和湖北等地均有发生。大灰象甲幼虫和成虫均可为害。幼虫取食腐殖质和植物根系,或将叶片卷合并在其中取食,为害一段时间后再入土为害作物根部。成虫取食作物嫩叶、幼茎,轻者造成缺刻或孔洞,使植物组织受损,重者把幼苗吃成光秆,造成缺苗断垄。图3-39 田间幼苗被害状(缺刻)除为害高粱外,还为害烟草、玉米、花生、马铃薯、辣椒、甜菜、瓜类、豆类、苹果、梨、柑橘、核桃和板栗等。成虫体长7.3~12.1mm,宽3.2~5.2mm。雄虫宽卵形,雌虫椭圆形,体黑色,密覆灰白色具金黄色光泽的鳞片和褐色鳞片,褐色鳞片在前胸中间和两侧形成3条纵纹,在鞘翅基部中间形成长方形(近环状)斑纹。鞘翅卵圆形,末端尖锐,中间有1条白色横带,横带前后、两侧散布褐色云斑,鞘翅各具10条刻点列。小盾片半圆形,中央具1条纵沟。前足胫节端部向内弯,有端齿,内缘有1列小齿。雄虫胸部窄长,鞘翅末端不缢缩,钝圆锥形,雌虫腹部膨大,胸部宽短,鞘翅末端缢缩,且较尖锐。卵呈椭圆形,大小1mm×0.4mm,初乳白色,两端半透明,经2~3天变暗,孵化前乳黄色,数十粒卵黏在一起,成块状。老熟幼虫体长约14mm,乳白色,头米黄色。上颚褐色,先端具二齿,后方具一钝齿,内唇前缘有4对齿状凸起,中央有3对齿状小凸起,后方的2个褐色纹均呈三角形,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2节。腹部第9节末端稍扁,骨化,褐色。蛹长9~10mm,长椭圆形,乳黄色,复眼褐色,喙下垂达前胸,上颚较大,触角垂至前足腿节基部,头顶及腹、背疏生刺毛,尾端向腹面弯曲,其末端两侧各具1根刺。图3-40 大灰象甲成虫(左:侧面;右:背面)大灰象甲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成虫隔年交替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从土内钻出,群集于幼苗取食,先取食杂草。成虫于5~6月份陆续转移到作物上取食新芽、嫩叶。白天多栖息于土缝或叶背,清晨、傍晚和夜间活跃。6月份产卵,产于叶片上,呈块状,6月下旬陆续孵化。幼虫期生活于土内,取食腐殖质和须根,对幼苗为害不大。随温度下降,幼虫下移,9月下旬钻入60~100cm土深处,筑土室越冬。翌春越冬幼虫上升表土层继续取食,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在原地越冬。成虫不能飞行,主要靠爬行转移,动作迟缓,有群居性和假死习性。参见蒙古土象防治。 -
报告(二十九)高粱蚜(Sorghum Aphid)
出版时间:2013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Zehntner),异名Longiunguis sacchari Zehntner,别名甘蔗蚜、甘蔗黄蚜,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高粱蚜分布广泛,遍及我国各高粱栽培区。高粱蚜在高粱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以成蚜、若蚜集聚在高粱叶背刺吸植株汁液。初发期多在下部叶片为害,逐渐向上部叶片扩散。叶背布满虫体,并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叶面和茎秆上,油亮发光,故称“起油株”。蜜露覆盖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且易引起霉菌寄生,致被害植株长势衰弱,发育不良。蚜虫为害后,叶片变红、枯黄,小花败育,穗小粒少,产量与品质下降。此外,蚜虫还可传播高粱矮花叶病毒,对产量影响更大。图3-81 高粱蚜虫田间为害状在田间,高粱蚜主要在寄主叶片背面,由下向上扩展为害,而玉米蚜主要在心叶或穗部刺吸为害。高粱蚜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谷子、小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高粱蚜的体色有两种:一种为淡黄色或黄豆色,另一种为紫红色。无翅孤雌蚜体长1.5~2.0mm,腹部中央有成列的褐色横纹。触角6节,为体长的1/2,除第5节端部和第6节为黑色外,其余为淡褐色。腹部第1~5节背侧各有1条暗色斑纹。腹管短,黑色。尾片黑色,圆锥形,与腹管等长,基部稍缢缩。有翅孤雌蚜体长1.5mm,有翅。头、胸部、触角、足、腹管、尾片、尾板均黑色,其余均黄色。触角6节,为体长的2/3,第3节有8~13个感觉圈。腹部第1~7节背面各有1条深色横带。卵椭圆形,黑色,长约0.5mm。图3-82 高粱蚜虫(紫色型)为害状(叶片霉污)(右)图3-83 高粱蚜虫(黄色型)为害状高粱蚜发生世代短,繁殖快,每年可繁殖16~20代。北方以卵在荻草上越冬,南方以成虫及若虫在被害株的茎秆及叶鞘内越冬,广西南部全年都可繁殖为害。高粱蚜越冬卵孵化后,在荻草上繁殖1~2代后,迁入高粱田繁殖为害,9月份回迁到荻草上产卵越冬。高粱蚜发生数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以气象和天敌因素最为密切,春夏干旱极易导致蚜虫大发生。高粱蚜具有两性世代和孤雌胎生世代。图3-84 高粱蚜虫(紫色型)(若虫、成虫)图3-85 高粱蚜虫(黄色型)(若虫、成虫)高粱蚜在平均气温7℃以上即可繁殖为害,旬均气温23℃、相对湿度85%左右最适于生存。暴雨会使得高粱蚜被冲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粱蚜天敌种类多,有蜘蛛、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步行甲及蚜霉菌等。天敌密度高时对其种群数量增长有抑制作用。不同高粱品种的抗蚜性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各地均有一些抗蚜或耐蚜品种。1.种植抗虫品种 高粱杂交种如辽杂6号、辽杂7号、辽杂10号、锦杂93号等对高粱蚜虫具有抗性,应因地制宜选用抗虫品种。高粱品系TAM428、L407A、L407B等对高粱蚜虫具有高度抗性,可作为抗蚜育种材料。2.农业措施防治 可采用高粱、大豆间作,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湿度,控制高粱蚜繁殖为害。3.化学防治 在蚜虫早期点片发生期及为害盛期前进行药剂防治。①施撒毒砂:用40%乐果乳油50ml,对等量水拌匀后,再加入10~15kg细沙,制成毒砂扬撒在高粱株上。②乐果涂茎:将40%乐果乳油稀释成100倍液进行涂茎(1~2)节,逐株涂抹,不可漏涂。③喷雾:10%吡虫啉乳油,或50%抗蚜威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或40%乐果乳油喷雾。禁用对高粱敏感的敌敌畏、敌百虫等有机磷农药,以免造成药害。 -
报告(三十)麦二叉蚜(Greenbug)
出版时间:2013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异名Toxoptera graminum Rondani,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分布于我国各小麦栽培区。麦二叉蚜在高粱等作物叶片上吸食营养,初发期多在下部叶片为害,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散。叶背布满虫体,并分泌大量蜜露,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植株叶色变红,穗小粒少,有的严重败育,米质涩,严重影响高粱的产量与品质。麦二叉蚜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高粱、水稻、狗尾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图3-86 麦二叉蚜为害状无翅孤雌蚜圆形或卵圆形,体长1.5~2.0mm,有翅型略小,淡绿色和黄绿色,腹部背面有绿色纵条带。腹管长圆筒形,长0.25mm,腹淡绿色,中胸部腹岔具短柄。翅中脉分支1次。复眼漆黑色。触角6节,为体长的1/2~2/3。尾片长圆锥形,长0.16mm,长为基宽的1.5倍。喙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长为基宽的1.6倍。麦二叉蚜发生世代短,繁殖快,每年可繁殖20~30代,代数多少因地区而异。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小麦和高粱根际或四周的土块缝隙中越冬,有的可在背风向阳的麦田麦叶上继续存活。成蚜、若蚜受震动易坠落。在冬麦、春麦、高粱混种地区,秋苗出土后蚜虫开始迁入麦田繁殖,3叶期至分蘖期出现一个小高峰,进入11月上旬以卵在冬麦田残茬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在冬麦上繁殖几代后,有的以无翅蚜继续繁殖,有的产生有翅胎生蚜在冬麦田扩展,4月中旬迁至春麦田和高粱田进行大量繁殖,5月中旬大量繁殖,出现为害高峰。有的在小麦收获前形成有翅蚜,迁至附近高粱田中进行为害。麦二叉蚜在10~30℃发育速度与温度正相关,7℃以下存活率低,22~30℃生长发育快,42℃迅速死亡。该蚜虫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力强,发育历期短。图3-87 麦二叉蚜虫(若虫、成虫)图3-88 高粱蚜、麦二叉蚜混合发生1.种植抗虫品种 许多高粱品种对麦二叉蚜虫具有明显的抗性,应因地制宜选用相应的抗虫品种。2.农业防治措施 可采用机耕深翻,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倒茬,改善田间小气候,控制蚜虫繁殖为害。3.化学防治 宜在早期点片发生期及为害盛期前进行。首先要做好虫情调查,当麦二叉蚜刚刚迁入高粱田(6月上中旬)后,选株进行蚜量调查,当出现“起油株”,即需防治。①喷粉:用1.5%乐果粉剂喷粉,每亩1.5~2kg。②撒施毒砂:用40%乐果乳油50ml,对等量水拌匀后,再加入10~15kg细沙,制成毒砂扬撒在高粱株上。③喷雾: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喷雾。 -
报告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和防治指导,提升植保现代化水平
出版时间:2010王彩灵2第一作者简介:王彩灵,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电话:15047003262,E-mail:hletg33@163.com。 舒拉1 张友1 金鸿飚1 朱晓红2 杨林森3(1.呼伦贝尔市植保植检站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2.海拉尔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3.牙克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牙克石 021008)摘要:介绍了几年来呼伦贝尔市针对不能有效防控草地螟等重要农作物生物灾害为害的现状,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及经验体会,同时对今后工作思路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针对不能有效防控草地螟等重要农作物生物灾害为害的现状,建立健全病虫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使病虫害防控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技术支撑,同时,提高了测报技术水平和监测预警能力,在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在农作物病虫测报和防控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提升了病虫害防控能力,取得了新的成效。1 加强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近几年,呼伦贝尔市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病虫测报网络,形成了以各级植保系统为依托,统防统治专业化组织为支撑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1.1 加强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病虫测报网络为保证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建设中心测报站10 个,乡镇测报站(点)35 个。同时,通过国家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6 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基层植保部门的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病虫监测的能力明显增强。6 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与全市10 个中心测报站、35 个乡镇测报站(点)构成了呼伦贝尔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通过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指导等设施、设备建设,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数字化,显著提高本市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水平。1.2 完善防控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使病虫害防治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技术支撑。全市建立以各级植保系统为依托,统防统治专业化组织为支撑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按照科研与推广服务相结合、调查监测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防治技术研究培训、组织防治相结合的系列化综合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应对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内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技术防控系统、应急防控系统、农药管理及农药质量检测系统、专业化防治组织。各系统按照呼伦贝尔市的统一部署和指挥完成各自职能工作,一是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充分发挥各监测网点作用,严格按照病虫测报规范的要求,做好预测预报、病虫数据化信息和可视化信息采集、处理、制作、发布工作,同时提出防治预案,供领导指挥决策;二是技术防控系统,负责呼伦贝尔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农民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三是应急防控系统,对突发性、暴发性农业重大生物灾害按照《农业重大生物灾害处置应急预案》要求,根据属地原则组织草地螟的防治工作;四是农药管理及农药质量检测系统;五是专业化防治组织。提升了病虫害防控能力,提高了防效,确保农业生产安全。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是技术性强、工作环节多,劳动强度大,对测报技术人员要求高的一项工作。因此,测报技术人员只有掌握农作物病虫科学的调查方法和预测方法,在经过系统的病虫调查基础上,结合气象、品种、管理等相关因子,进行科学分析,制做出准确的病虫情报,并及时发布预报信息,指导农作物病虫的防治工作。呼伦贝尔市为加强测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召开现场观摩培训会;邀请国家、自治区的植保专家来培训;组织测报人员参加全国病虫测报培训班学习;为基层订阅《中国植保导刊》等国家级科研期刊;发放挂图、软盘等资料,通过多种形式扩大测报人员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基层测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切实提高测报人员的业务水平,为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发挥重要作用。3 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指导的重任。因此,全市对草地螟、小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开展系统监测和重点监测,做到随时掌握其发生动态和趋势。旗市区植保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病虫情动态监测、信息调度等工作,严格按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工作规范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将病虫调查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上传下达,为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测报对象监测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严格执行发生和防治信息周报制度,发生关键时期实行值班制度和防控进度日报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4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测报水平病虫测报的首要任务,是要把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报做好。全市加强对草地螟、小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提高病虫发生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先进实用的自动病虫监测工具,由本市植保植检站组织引进自动虫情诱测灯、性诱剂等测报工具,提高病虫害观察调查数据的自动采集水平,提高了病虫测报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5 加强农药管理,切实提高安全用药水平植保机构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支持,及早采购和储备必要的防控物资,积极做好应急防控物资准备。同时,农药管理及农药质量检测系统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和调度工作,杜绝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事件,确保适销对路农药供应。6 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提升农作物植保水平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加强对专业化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组织实施联防联治、统防统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阿荣旗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专业化防治;牙克石市、海拉尔区依托垦区及家庭农场机械化程度高优势积极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7 加强测报宣传,争取各方支持各级植保部门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病虫测报工作情况和病虫情报,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谋。同时,将病虫预报结果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病虫简报等形式发布,提高病虫测报的到位率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病虫测报在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控制生物灾害蔓延中的作用。加大病虫测报成果、贡献的宣传,扩大测报工作影响,提升测报工作地位,形成全社会关心测报、支持测报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病虫测报事业的健康发展。 -
报告二、除草剂药害(Herbicide Injuries)
出版时间:2009除草剂超量使用或使用浓度过高,玉米生长势弱,抗除草剂能力差,会发生除草剂药害。导致幼苗生长势变弱,出土能力变差,颜色不正常,叶片上出现斑点,茎叶扭曲,根茎发育不正常,植株矮小。除草剂药害症状易与病害、虫害和营养缺乏症状混淆,鉴定时应予注意。除草剂为害加重玉米苗期根部病害及其他病害发生,产生多种并发症状。掌握除草剂的使用技术,正确使用除草剂是防止除草剂药害的重要措施。除草剂的用量和所用的喷雾器种类不当均可导致药害发生。玉米品种间的抗药性差异明显,在抗性差的品种上应选择对玉米安全的除草剂种类应用。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大多数品种为选择性输导型土壤处理剂,抑制脂肪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甲草胺(alachlor)、乙草胺(acetochlor)、异丙甲草胺(metolachlor)、萘丙酰草胺(napropamide)、吡氟酰草胺(diflufenican)、噻吩草胺(dimethenamid)、氟噻草胺(flufenacet)等。症状 该类除草剂做土壤处理主要抑制幼芽的生长,茎叶扭卷、弯曲,植株表现为矮缩、畸形。受害严重时,叶片蜷缩并紧裹心叶,不易展开(图2-13至图2-18)。图2-13 乙草胺药害(植株产生分蘖)萘丙酰草胺做土壤处理,表现根系明显缩短,叶片中脉两侧叶脉间变黄,形成黄绿相间条纹。吡氟酰草胺做土壤处理,表现出苗后第一个叶片以中脉分界,半面褪绿变白。图2-14 乙草胺药害图2-15 乙草胺药害图2-16 乙草胺药害根系变褐、须根减少图2-17 精异丙甲草胺(金都尔)药害(叶片黄化、畸形、蜷缩)图2-18 精异丙甲草胺(金都尔)药害(根系变褐)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或施药后遇不良环境条件可产生药害。地势低洼冷凉、土壤湿度大及遇低温易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该类除草剂避免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应用。三氮苯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主要品种有莠去津(atrazine)、氰草津(cyanazine)、西玛津(simazine)、嗪草酮(metribuzin)等。症状 该类除草剂用做土壤处理,经玉米根系吸收受害,表现为从叶片尖端及边缘开始叶脉间褪绿变黄,后变褐枯死;光合作用较强的老叶片先受害。用做茎叶处理,药害症状表现为在药液接触部位逐渐褪绿成枯斑,枯死组织可发展成火烧状(图2-19,图2-20)。图2-19 莠去津药害图2-20 莠去津药害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或施药后遇不良环境条件可产生药害。氰草津或西玛津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砂质土或盐碱地的条件下易出现药害。氰草津在玉米4叶期后使用,易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该类除草剂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应用。氰草津、嗪草酮等避免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砂质土或盐碱地应用。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为打破植物的激素平衡,使受害植物扭曲、肿胀等,最终导致死亡。主要品种有2,4-D丁酯(2,4-D butylate)、2甲4氯钠盐(MCPA-Na)等。症状 该类除草剂做土壤处理,表现幼芽弯曲,胚根缩短,幼苗矮缩,叶片扭卷。做茎叶处理,表现不同药害症状,有叶片变窄、皱褶、卷曲,叶色变浓,茎秆变脆易折,地上支持根融合或变形,易倒伏(图2-21至图2-24)。图2-21 2,4-D丁酯药害图2-22 2,4-D丁酯药害图2-23 2,4-D丁酯药害(次生根铰联成板状根、主根畸形)图2-24 2,4-D丁酯药害致害原因 玉米出苗前施药或 3~4叶期施药,一般不产生药害。过早施药、过晚施药、施药量过高或施药不均匀都会产生药害。在砂壤土、砂土等轻质土壤以及施药后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药剂会被雨水淋溶至玉米种子所在的土层中,种子或胚芽直接与药剂接触,导致药害产生。预防 茎叶处理不宜超过 5 叶期,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苯甲酸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与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相似,也是打破植物体内的激素平衡。主要品种有麦草畏(dicamba)等。症状 药害症状与2,4-D丁酯的相似,表现茎部弯曲,叶片扭卷,叶尖、叶缘枯干,茎秆变脆易折,地上支持根融合或变形(图2-25)。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或施药后遇不良环境条件可产生药害。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易产生药害。预防 茎叶处理不宜超过 5 叶期,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避免麦草畏与玉米种子直接接触。图2-25 麦草畏+氟吡草腙混配药害(叶片现白条斑)联吡啶类除草剂为非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作用机制是抑制光合系统I。主要品种有百草枯(paraquat)。用于玉米田定向喷雾。症状 叶片接触药液处药害症状出现迅速、发展快,表现叶片先迅速产生水渍状灰绿色斑,通常在叶片接触药液处先形成小的坏死斑,边缘常黄褐色。斑点有大有小,可连成片。受害严重时,叶片枯萎下垂,植株枯死(图2-26至图2-28)。图2-26 百草枯药害(幼苗黄化)图2-27 百草枯药害(幼苗叶片枯死)图2-28 百草枯药害(叶片白色枯斑)致害原因 药液喷到玉米茎叶上,或有雾滴飘移到玉米茎叶上是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施药时苗小,施药量过高也会产生药害。预防 不可将百草枯直接喷洒到玉米茎叶上,应在喷雾器上加戴保护罩进行定向喷雾,尽可能减少雾滴接触叶片,尤其避免接触植株生长点。避免邻近地块施用百草枯造成的飘移药害。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触杀型土壤处理剂,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分化。主要品种有氟乐灵(trifluralin)、二甲戊乐灵(pendimethalin)等。症状 根系生长受抑制,特别是次生根和侧根受抑制明显,幼根少而短,根尖膨大呈棒状,对地上部影响可使叶片缩短、变宽,有时出现略带紫红色叶片(图2-29至图2-33)。图2-29 二甲戊乐灵药害(叶片白化)图2-30 二甲戊乐灵药害(叶片黄化)图2-31 二甲戊乐灵药害图2-32 二甲戊乐灵药害图2-33 二硝基苯胺药害致害原因 玉米对氟乐灵较敏感,土壤中残留或误施可能造成药害。二甲戊乐灵土壤处理后接触到玉米种子,或施药后遇低温、高湿天气,或施药量过高易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避免在氟乐灵残留的地块播种。磺酰脲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是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阻碍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烟嘧磺隆(nicosulfuron)、噻吩磺隆(thifensulfuron)、氯嘧磺隆(chlorimuron)、氟嘧磺隆(primisulfuron)、砜嘧磺隆(rimsulfuron)、苯磺隆(tribenuron)、氯磺隆(chlorsulfuron)、甲酰胺磺隆(foranmsulfuron) 等。症状 茎叶处理受害,表现叶片从基部开始叶脉间褪绿变浅黄、黄白色或变紫红色,特别是在心叶处更明显,有时心叶不易展开,节间缩短。土壤处理,玉米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次生根及侧根变短,呈瓶刷状。由土壤中残留造成的药害症状多为玉米3~4叶期前叶片呈现紫红色和紫色(图2-34至图2-38)。图2-34 氯嘧磺隆药害(幼叶褪绿、黄条斑)图2-35 氯嘧磺隆药害图2-36 甲酰胺磺隆药害图2-37 甲酰胺磺隆药害图2-38 甲酰胺磺隆药害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某些玉米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或施药后遇到低温、多雨等天气以及土壤湿度过大等原因可导致药害产生。施用有机磷杀虫剂后再施用烟嘧磺隆等也可能产生药害。玉米对氯嘧磺隆、苯磺隆、氯磺隆等较敏感,土壤中残留、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避免在有氯嘧磺隆等敏感除草剂残留的地块播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除草剂相似,也是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阻碍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咪唑乙烟酸(imazethapyr)、咪唑喹啉酸(imazaquin)、甲氧咪草烟(imazamox)等。症状 茎叶处理受害,表现叶脉间褪绿变黄,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土壤残留药害,表现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受抑制,根系短成瓶刷状。由残留造成的药害,在玉米3~4叶期前叶片可能出现紫红色。受害严重时,植株严重矮化、叶片卷曲、枯死(图2-39,图2-40)。图2-39 咪唑乙烟酸药害(幼叶褪绿、植株矮化)图2-40 咪唑乙烟酸药害(叶片紫红色)致害原因 玉米对咪唑乙烟酸等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敏感,土壤中残留、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咪唑乙烟酸等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不宜用于玉米田,前茬大豆田施用药量过高或不均匀,后茬不宜种植玉米。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为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阻碍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喹禾灵(quizalofop)、吡氟禾草灵(fluazifop)、恶唑禾草灵(fenoxaprop)等。症状 茎叶处理受害,首先从幼嫩心叶基部变黄,干枯;心叶基部坏死,使心叶易从基部断开(图2-41,图2-42)。图2-41 吡氟禾草灵药害(心叶基部褪绿)图2-42 吡氟禾草灵药害(叶片紫红色)致害原因 玉米对喹禾灵等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敏感,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喹禾灵等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不宜用于玉米田,邻近地块施用应留出足够距离的隔离带,施药时注意风向和风力,防止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上。环己烯酮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除草剂,作用机制与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相似,也是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阻碍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烯禾啶(sethoxydim)、烯草酮(clethodim)等。症状 茎叶处理受害,首先心叶从基部开始褪绿,叶片变黄色,褐色或紫色,干枯;受害严重,整株枯死(图2-43,图2-44)。图2-43 烯草酮药害(心叶枯黄)图2-44 烯草酮药害(叶片紫色)致害原因 玉米对烯禾啶等环己烯酮类除草剂敏感,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烯禾啶等环己烯酮类除草剂不宜用于玉米田,邻近地块施用应留出足够距离的隔离带,施药时注意风向和风力,防止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上。有机磷类除草剂为输导型除草剂,其中草甘膦等大多数品种为非选择性茎叶处理剂,少部分品种为选择性土壤处理剂。作用机制为抑制 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的活性,阻碍芳氨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草甘膦(glyphosate)等。症状 草甘膦做茎叶处理,药害症状出现较慢,接触药液部位开始出现水浸状,叶片失绿变黄白色或灰白色而枯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图2-45,图2-46)。图2-45 草甘膦药害图2-46 草甘膦药害致害原因 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到玉米植株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不可将草甘膦直接喷洒到玉米茎叶上,应在喷雾器上加戴保护罩进行定向喷雾,尽可能减少雾滴接触叶片。避免邻近地块施用草甘膦造成的飘移药害。苯腈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其中溴苯腈是典型的解偶联剂,抑制植物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主要品种有溴苯腈(bromoxynil)等。症状 用做茎叶处理,药剂接触部位表现叶片的尖端、边缘变黄、淡褐色。受害严重时,叶片大部分枯死(图2-47,图2-48)。图2-47 溴苯腈药害(叶片枯斑)图2-48 溴苯腈药害(幼苗枯死)致害原因 施药量过高或施药后遇不良环境条件可产生药害。高温、高湿易产生药害。预防 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该类除草剂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应用。异恶唑烷酮类除草剂为选择性输导型土壤处理剂,抑制光合作用中某些色素,尤其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破坏叶绿素,导致植株叶片组织变白色。主要品种有异恶草酮(clomazone)等。症状 土壤处理,表现出苗后叶片褪绿变黄,变白或变紫色。受害轻时,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白化斑;受害严重时,全株枯死(图2-49至图2-52)。图2-49 异恶草酮药害(幼叶黄化)图2-50 异恶草酮药害(幼叶白化)图2-51 异恶草酮药害图2-52 异恶草酮土壤残留药害致害原因 玉米对异恶草酮敏感,土壤中残留、误施或邻近地块药液飘移均能产生药害。预防 异恶草酮不宜用于玉米田,避免在有异恶草酮残留的地块种植玉米。避免邻近地块施用异恶草酮造成的飘移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