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福建省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工作之实践
出版时间:2010潘初沂 孔丽萍 关瑞峰(福建省植保植检站 福建福州 350003)摘要:为适应新时期植保工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福建省从2008年起开始在全省40多个县聘用200多个村级农民植保员开展以病虫害监测预警为主的实践工作,使福建省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本文着重阐述了此项工作开展背景、开展情况、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关键词:村级农民植保员;监测预警体系;实践与探索病虫测报(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决策系统的基础,而完善的测报组织体系、稳定的测报队伍、高素质的测报人员又是病虫测报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保障。改革30多年来,福建省的测报队伍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贡献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因气候变化、种植制度改变、对外交流频繁等,福建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越趋加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病虫并重,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机率不断增大,新病虫亦不断出现,重大病虫发生演变与更替加快,监测预警与防控任务日趋繁重,而福建省植保技术人员的结构与数量已无法适应21世纪植保工作的需要。首先,骨干力量县级植保技术人员普遍缺乏,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据2009年统计,福建省县级植保站平均只有4个编制,且在编不在岗现象比较严重,实际从事植保工作的只有2~3人,专职从事测报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队伍年龄偏大、梯队结构不合理,已难以适应与满足当前福建省日益繁重的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任务。其次,县级以下植保机构严重断层、脱节,阻碍了植保工作顺畅开展,导致病虫防治信息传递速度慢、防控技术推广难,直接影响到病虫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控决策的科学性。目前,乡(镇)级没有专门的植保技术人员,以前主要由农技员开展工作,但由于机构改革,农技员人事管理权下放到各乡镇,造成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农技员奔波于其他工作上,从事农技推广时间很少。而处基层最前沿的村级植保技术人员更是从未设立过。鉴于上述原因,为适应新时期植保工作,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加快植保科技进村入户,健全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福建省经过充分调研,认真研讨,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机制,从2008年起开始在全省40多个县聘用200多个村级农民植保员,建立起一支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在农作物主要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中能起示范、推广、带动作用的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1 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工作开展情况1.1 选聘情况2008~2009年,根据全省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面积及病虫发生情况,在50个县(市、区)聘用200名村级农民植保员,每县3~5名,一般要在装有虫情测报灯的村选聘。村级农民植保员要符合选聘条件,经所在县农业局植保站对其资格评审后,送设区市植保站初审,再报省植保站审批聘用。2010年,根据厅领导的指示精神,结合近几年来各县(市、区)植保站对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省植保站下达的监测任务完成情况,对福建省现有的监测预警体系做适当的调整,村级农民植保员聘用调整为40个县(市、区)240名,每县6名且每人配1盏虫情测报灯,其中3~4名负责水稻主要病虫监测、2~3名负责主要经济作物重要病虫监测。1.2 村级农民植保员的职责要求(1)能积极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带领村民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做贡献。(2)要完成省植检站分配的当地水稻等主要病虫监测调查任务。明确责任,按照相关测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田间与灯下调查,定期将调查数据上报县(市、区)植保站,再由县(市、区)植保站汇总后通过“福建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上报有关病虫数据。(3)积极开展所在村的水稻等主要病虫防治示范与推广工作。1.3 村级监测点的组织和管理(1)县级植保站要做好村级农民植保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正常的业务培训范畴,每年组织1~2次培训,提高村级农民植保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2)县级植保站要在年终对村级农民植保员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不称职的,报省植保站同意后重新调聘,对考核优秀的要结予适当奖励。(3)加强村级监测点的测报灯维护与管理。由于各地许多测报灯直接裸装在田间,风吹日晒雨淋,没有有效遮挡物,虫情测报灯经常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工作,加上厂家维修服务速度慢,严重影响了测报工作。省站于2010年9月要求240个村级监测点的测报灯全部按统一规格加装遮雨棚与通透围栏,测报灯统一编码与GPS定位,制作全省分布图。(4)加强经费支持与管理。村级农民植保员的津贴由省植保站从各项植保业务经费中挤出,2008~2009年津贴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 000元,2010年提高到3 000元。各县市农业局对村级植保员津贴实行专项管理,由各地根据情况按月或年度发放,确保津贴费足额发到村级植保员手中。2 工作成效通过2008~2010年在40~50个县聘用200~240名村级农民植保员开展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调查为主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1 病虫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一是监测预警时效性得到保证。全省240 个村级监测点按照相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定期上报田间与灯下调查数据(水稻重大病虫5天1次,经济作物主要病虫7天1次)到县级植保站,县级植保站汇总后立即通过填报“福建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相关表格直接上报到省站服务器的数据库,遇重大紧急病虫信息要求随时通过电话等快速上报。这比之前单靠县级植保站个别技术员下乡调查,病虫监测预警时效性得到了明显保证与提高。二是病虫监测调查数据更具代表性。全省按照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面积、病虫发生情况及地理差异等,合理布局,选出40个代表县(占全省71个主要农业县的57.1%)作为福建省病虫监测预警的主力,每个县建立3~4个水稻病虫监测点和2~3个主要经济作物病虫监测点,使本省病虫监测调查数据更具代表性,如水稻重大病虫在全省有40个县142个村级监测点、蔬菜主要病虫在全省有25个县35个村级监测点、茶树主要病虫在全省有18个县25个村级监测点、柑橘主要病虫在全省有17个县18个村级监测点等。三是病虫监测预警准确性得到提高。通过合理布局县与村级监测点,严格按照相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定期由县级植保站汇总通过信息系统平台上报数据,使福建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监测,病虫监测数据更加及时性、代表性、完整性,较大提升了福建省对农作物重大病虫的准确快速的预警能力,使主要病虫中短期预测准确性有了进一步保证和提升。2.2 县级监测预警压力得到缓解通过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进行病虫监测调查,县级植保站负责收集汇总监测点数据及面上普查后再上报省站,有效解决了县级植保站由于人员普遍缺乏难以适应与满足日益繁重的病虫调查任务的问题,县级监测预警压力得到缓解,减少了病虫监测预警工作量,使县级整个植保工作开展的更加顺畅。2.3 病虫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全省形成了县级以上植保机构为主导、县级植保机构为骨干、村级农民植保员和虫情测报灯为基点的主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弥补了县级以下植保机构严重缺失的局面,使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极大改善和提高了福建省现阶段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准确快速的监测预警能力。3 存在的问题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在适应新时期植保工作的需要、完善病虫监测预警网格体系、健全农村基层科技服务等中发挥应有成效,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3.1 运作经费不足,影响工作开展随着福建省经济不断发展,劳务工资上涨,聘用村级农民植保员的补贴费也水涨船高,各地想聘到合适的人员就比较难。2008~2009年省站补贴村级农民植保员标准为每人每年2 000元,每年投入资金40万元;2010年提高到每人每年3 000元,共72万元,但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仍难以聘到人。补贴经费未列入专项资金预算,是从各项植保经费中挤出开展工作,没有固定或专项资金来源,势必影响今后此项工作顺利开展。3.2 人员整体业务能力有待提高选聘的村级农民植保员学历偏低,大多是初中学历,年龄偏大,20世纪50~60年代出生居多,接受知识、掌握技术就比较慢,在农技示范、应用、推广方面更是有待于加强。3.3 村级监测点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40个县240个监测点只能维持基本的监测预警工作需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 对策和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要构建以“县级以上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聘用的村级农民植保员为基点”的多元化专业植保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第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将聘用经费列入每年专项预算资金,保障经费持续有效投入,不断提高人员待遇,稳定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吸引更高学历的农村青年加入监测预警队伍。第二,加强培训,逐步提高队伍业务素质。县级以上植保机构要不断完善村级农民植保员的日常培训制度,加强指导,每年进行考核,进行奖励与调聘等措施,使整个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第三,制定相关制度,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议农业部制定和落实公共植保体系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的目标,确保农业重大生物灾害的区域监测和预警网络建设,稳定和加强各级植保体系建设。建议属国家级、省级重点区域测报站的县级站,须配备3 ~5 名专职测报技术人员;根据区域作物布局、种植面积和代表性设置监测预警网点,水田按每3万~5万亩设立一个监测点,并配备一名兼职测报员,蔬菜、水果、茶树等其他经济作物则根据区域作物布局、作物类型、种植面积等合理设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乡镇至少要有一名专职(或兼职)公共植保员,培育发展一批村级、种植业生产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专(兼)职植保员,并落实经费保障等措施。总之,福建省的村级农民植保员聘用工作是解决农村基层植保人员短缺及植保预警与控制“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力尝试与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仍然存在经费、待遇、管理以及体制认可上的种种问题,还需要认真去研究解决,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出台正式的规范管理办法,也需要得到农业部的认定和认可,并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的长期确立、基本待遇、管理培训等。 -
报告十二、樱桃病虫害
出版时间:2015(1)症状: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发病植物表现为坐果少、果实小、叶片出现斑驳、失绿、卷叶、扭曲、破碎、坏死、穿孔、树势衰退、骨干枝甚至整株死亡等。主要通过砧木嫁接、蚜虫及修剪、苗木引进等途径传播。樱桃病毒病(2)防治方法:①隔离病原与中间寄主,一旦发现,及时铲除。②防治和控制传播媒介。嫁接繁殖过程中尽量避免带病毒的砧木和接穗嫁接繁殖苗木;种子繁殖不采用带病毒树体的种子进行繁殖。③培养无病毒苗木。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养脱毒苗。最佳防治时期:萌芽期、谢花2/3后及摘果后3个时期。(1)症状:此类病害在各类树体上具有发生,幼树及健壮的树发病较轻,老树及残、弱树发病较重。在树皮、皮孔、裂缝、芽体基部流出无色半透明稀薄的胶质物,干后变黄褐色,质地变硬,结晶状。染病后树势衰弱,抗旱、抗寒性减弱。樱桃流胶病(2)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改良土壤,合理修剪,雨季及时排水,避免机械性损伤等;②冬季用生石灰混合液,200倍50%多菌灵,300倍70%甲基托布津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③生长季节,刮治发病部位,用100倍50%多菌灵加维生素B6涂抹病斑,后塑料薄膜包扎密封。(1)症状:此类病害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主根、侧根也有发生,瘤形状不定,多为球形。主要以地下害虫和线虫传播,伤口侵入,苗木带菌可远距离传播。(2)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和苗木消毒。严格控制苗木远距离传播,消毒带病的苗木和接穗,用1%的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或用2%的石灰液浸泡1~2分钟,后再定植。②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结构;及时排除雨水,降低土壤湿度;加强肥水管理,提高苗木抗病性。③刮除病瘤或清除病株。个别染病植株,用小刀将肿瘤彻底切除,至露出木质部;及时清除病毒植株,集中烧毁。樱桃根瘤病(1)症状:穿孔病是为害叶片主要细菌性病害,也为害枝梢和果实。主要在落叶和枝梢上越冬,春季抽梢展叶时细菌溢出,通过雨水传播,雨季为发病盛期。(2)防治方法:①冬季修剪,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菌源;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能力。②发芽前喷施4~5波美度石硫合剂;对细菌性穿孔病,可在5—6月份喷60%代森锰锌500倍液;对真菌性霉斑穿孔病,可用70%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发病时要以防为主,可在展叶后喷1~2次7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800倍液。穿孔病(1)症状: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发病初期病斑暗褐色,不规则形,病皮坚硬,后病部干缩凹陷,周缘开裂,表面生小黑点,可烂到木质部,枝干干缩枯死。(2)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多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涂药保护伤口,防治冻害。5月喷1∶2∶240倍波尔多液2次进行树体保护;及时检查并刮治病斑,后使用30%甲基硫菌灵糊剂20~30倍液涂药保护。樱桃干腐病(1)为害特点:此类虫害以幼虫蛀食皮层和木质相连部分皮层的木质,造成树体中空,输导组织被破坏,吸食部位也有流胶现象。(2)防治方法:成虫大量出现时,中午活跃时人工捕杀;利用天敌昆虫,在4—5月份释放管氏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成虫发生期间,按照生石灰∶硫黄粉∶水=10∶1∶40配制成混合液涂干。樱桃红颈天牛(1)为害特点:此类虫害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严重时灰白色的蚧壳密集重叠,形成枝条表面凹凸不平,树势衰弱,枯枝增多,甚至全株死亡。(2)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瓢虫等进行天敌防治。(3)化学防治:早春喷施5%矿物油;在虫孵化期、爬行期扩散阶段喷药防治,可喷4000倍22.4%螺虫乙酯悬浮剂,也可喷4500倍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等新型农药。樱桃桑白蚧(1)为害特点:其中东方金龟子以成虫啃食樱桃的芽、幼叶、花蕾、花和嫩枝。苹毛丽金龟子幼虫啃食树体幼根,成虫在花蕾至盛花期为害最严重,约1周。(2)农业防治:成虫在大量发生时期,利用其假死性人工震动树枝、枝干,落到地上的成虫集中收集,人工捕杀。樱桃金龟子(3)物理防治:利用趋光性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化学防治:地面撒施辛硫磷颗粒剂或者树冠下喷施50%辛硫磷乳油;喷洒20%甲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为害特点:主要为害植物的叶、茎、花等,刺吸植物的茎叶,使受害部位水分减少,表现为失绿变白,叶表面呈现密集苍白的小斑点,卷曲发黄。为害严重时植株发生黄叶、焦叶、卷叶、落叶和死亡等现象。红蜘蛛还是病毒病的传播介体。樱桃红蜘蛛(2)物理防治:诱捕器诱捕。诱芯可用糖醋液替代,配制比例为糖∶醋∶水∶酒=1∶2∶10∶0.5。配制方法为先把糖和水放于锅中煮沸,然后加入醋闭火放凉后加入白酒半斤(1斤=500克),根据园区情况,可加入杀虫剂(敌百虫等)搅匀即成,可放入少量洗衣粉,增加黏性;若有营养液,可适量加入营养液增加诱虫效果。(3)化学防治: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15%哒螨灵1500倍液喷施。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到收获时相隔的天数),采收后及时喷施一次杀虫剂,减少来年虫口基数。(1)为害特点:主要发生在春梢及秋梢抽生期,发病时叶片很少红色或者褐斑,几天便扩大传播,防治不力导致叶片发黄脱落。(2)防治方法:开春使用石硫合剂全园喷施;可选用生物农药防治,用有效成分含量1×106个孢子/克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防治。斑点落叶病物候期时间防治对象防治方法备注休眠期12月至翌年2月越冬病菌和越冬虫卵剪除病枝、刮除流胶疤用45%代森铵涂抹处理,残枝落叶、流胶疤等集中烧毁或深埋萌芽期3月介壳虫、红蜘蛛、干腐病、细菌性穿孔病、褐腐病、萌芽前用45%石硫合剂晶体100倍液喷施石硫合剂单独使用花期、幼果期4月上中旬介壳虫、叶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15%哒螨灵1500倍液+22.4%螺虫乙酯4000倍液或22%氟啶虫胺腈4500倍液喷施施药时可加氨基酸叶肥,可在施药后使用微量元素防虫胶果实膨大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黑斑病、疮痂病、卷叶虫、食心虫80%代森锰锌8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喷施果实成熟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介壳虫、红蜘蛛、细菌性穿孔病、叶斑病、褐斑病22%氟啶虫胺腈4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农用链霉素喷施采收前15天停止施药芽分化期6月下旬卷叶蛾、叶部病害预防75%的百菌清600倍液或用波尔多液喷施,施药后7天用25%灭幼脲1500倍液喷施新梢生长期7月至8月螨类、卷叶蛾、斑点落叶①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00~3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喷施;②喷施波尔多液预防病新枝旺长施药时加促控剂,波尔多液单施新梢缓长期9月至10月促树势喷施赤·乙·芸苔素提高抗性落叶期11月越冬害虫、越冬病菌①剪除病枝,刮除老翘皮、流胶疤,用45%代森铵100倍液涂抹;②树干涂白,涂白剂配方为水∶生石灰∶食用盐∶石硫合剂∶动物油=20∶6∶1.5∶1∶0.6病枝、病果、枯叶、刮除物一定集中烧樱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
报告苗木繁育
出版时间:2018葡萄的再生能力很强,枝蔓上的节或节间都可以诱发不定根。一般来说,枝蔓节间生根较少,根的发生主要集中在节部。在单芽扦插时,朝芽的一侧生根多,背芽的一侧生根少。另外,一年生的枝条生根好,多年生的枝条生根差,因此,葡萄的扦插主要用一年生的枝条。1.影响葡萄扦插生根的因素(1)温度。温度是葡萄扦插生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试验表明:在25~28℃时,发芽生根率高,幼苗生长快,叶色正常,新梢粗壮;在30℃以上时,发芽生根的速度很快,但幼苗叶色较淡,枝条细弱;温度高于35℃时,发芽明显受到抑制;40℃以上时,则芽眼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枯死。由此可见,葡萄扦插育苗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8℃左右。为提高葡萄的扦插成活率,在生产上常用加温催根,然后扦插到苗圃地中。需要指出的是,经过催根处理的插条,在扦插时,低温一定要达到生根的温度,否则,催根就不起作用。(2)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插条生根、发芽的重要因素。含水量的高低与土壤结构密切相关,通常用来进行葡萄扦插育苗的沙壤土的含水量占土壤重量的14%左右较为适宜。(3)空气条件。空气条件对插条生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产中常见到植物的根在寻找空气和养分的情况。用塑料营养袋育苗,发现在不同介质中根的营养分布是不一样的。以沙土做介质的,由于紧密度较大,空气条件不如锯屑和煤渣做介质的好。前者葡萄根系仅沿着袋内边沿向下生长,袋内沙土中间无根系;而后二者袋中满布根系。因此,介质空隙度越大,根系越发达。在沙培时,如浇水量过大,扦插的芽段生根部位几乎全在沙表层。故要插条根系正常,在选择土壤或配营养土时,一定要疏松,透气性良好,同时要经常保持适宜的含水量。2.扦插育苗技术(1)插条准备。结合冬季修剪采集无病毒、节间短、髓部小、色泽正常、生长健壮、芽眼饱满、无病虫危害的枝条做插条;细弱或徒长的枝条成活率低,苗木生长不良,不宜选用。如果繁殖材料缺乏时,也可选用成熟良好的2次枝做插条。春季取出插条,按2~3个芽长度剪截。插条上端离芽眼1.5厘米处平剪,下端离芽眼0.5厘米处(芽的对面)剪成马蹄形。插条上的所有芽眼,特别是上端的1~2个芽眼要充实饱满。3芽枝扦插后,如第一芽受损害,第二芽眼容易萌发出土,有利于提高扦插成活率。(2)催根处理。春季露地扦插时,常因气温变化大,白昼气温高于地温,插条先发芽,后生根,萌发的嫩芽常因水分、营养供应不上而枯萎,降低扦插成活率。人工加温催根,目的就是创造条件使葡萄枝蔓根原体细胞旺盛活跃起来。①电热温床催根:这种方法功效高,目前在中国已被广泛应用于葡萄育苗生产中。电热温床可设置在常温室内或塑料大棚中。为保持温度,地面上先铺一层4~5厘米厚的稻草、麦秸或锯末等,其上铺塑料膜。温床两边安放拉地热线用的木条,木条上钉约3厘米长的铁钉。一条长100米、功率为800瓦的地热线,5厘米线距,形成近5平方米的床面。每平方米可插5000~8000个插条。根据苗木数量,确定布线面积。整个温床布线后,上面铺5~6厘米厚的沙,将插条一个挨一个地紧紧插入沙中,芽露沙表。插好后用喷壶或淋浴喷头喷水,使沙层湿润。通过控温仪使根际部沙温达到25℃左右。10~15天绝大部分插条产生愈伤组织,少数生根,此时即可扦插入圃。塑料营养袋育苗采用单芽芽段。为保证每个营养袋中的芽段萌发成苗,催根处理到10天左右,大部分芽段已产生愈伤组织,而芽眼少数萌发或尚未萌发时,宜在床面上铺盖塑料布,以提高芽部温度与湿度,促进发芽。其后将已萌发的芽段插入营养袋中。②火炕催根:北方葡萄产区常用家庭火炕或甘薯育苗炕进行葡萄催根。门窗朝北的土房室温低,插条顶端芽眼处在较低的温度中,火炕催根效果好。火炕上先铺5厘米的锯末或沙,顶端芽眼露在外面。插好后充分喷水,使木屑湿透。生根处温度保持20~30℃,待插条绝大部分产生愈伤组织和部分生根时,即可移植苗圃或定植。③植物生长调节剂:用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插条能提高酶的活性,促进分生细胞的分裂,加速生根,以提高扦插成活率。(3)苗圃地准备。苗圃地应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向阳背风,排灌条件好的地方。在南方由于雨水多,应选排水良好的缓坡地或平原高燥地,坡度在2°~5°。平原的地下水位宜在1米以下,低洼地不宜建圃。苗圃地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pH值以6.5~7.5为宜。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须经改良后才能利用。(4)扦插与管理①扦插:春季扦插前,北方地区于3月中、下旬,南方于2月底3月初,每公顷再施腐熟的厩肥22500~30000千克或腐熟的菜籽饼1500千克,过磷酸钙750千克,然后浅耙,整成长宽(8~10)米×1米的畦子。南方雨水多,为了排水方便畦面应高出地面20厘米。覆膜前1~2天用150倍丁草胺液喷洒畦面,以消灭杂草。扦插时期,北方在3月中、下旬,南方在2月中下旬,地温稳定在10℃以上。经过催根处理的插条,由于部分已经发芽,为避免晚霜危害,扦插时期比未催根处理的要晚一些,地温应达到15℃左右。为提高苗床温度,扦插前可覆盖黑色地膜或架设塑料小拱棚。扦插斜度以30°为宜,深度以上部芽露出2厘米为宜(图3-1)。注意防止倒插。株行距(12~15)厘米×(50~60)厘米,每公顷插12000~15000条。插后浇水。垄插是一种提高葡萄成活率较好的育苗方法。垄插将葡萄条插在垄背上,第一芽处在垄背的表土下。插后在垄沟内浇水,保持垄沟上部土壤疏松,利于插条萌芽出土。枝条下端接近浅沟面,土温高,通气性好,生根快,一般垄插比平畦扦插成活率高,在生产中多为群众所采用。图3-1 葡萄扦插②管理:北方地区春季干旱,透水性强的沙质土壤,扦插后一般7~10天浇一次水;持水性强的黏重土壤,浇水的次数不宜过多,以防降低地温或通气不良,影响生根。插条发芽后,根据土壤湿度可浇水4~5次。北方7—8月为雨季,到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了有利于枝条成熟,一般应停止浇水。南方7—8月葡萄生长中后期降雨少,需根据实际情况浇水。为了提高地温,改良土壤通气条件,降雨及浇水后要及时中耕。中耕深度开始宜浅,以后逐渐加深。南方4月下旬至6月上旬,北方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苗木进入迅速生长期,需要大量的养分,故应追施速效性肥料2~3次。第一次以氮肥为主,第二次以磷、钾肥为主。追肥量每公顷人粪尿15000~22500千克(或硝酸铵150~225千克,磷酸二铵150~225千克),过磷酸钙225~300千克,草木灰450~525千克。7—8月,幼苗主梢长至8叶以上摘心,副梢留1~2叶摘心,3次梢同样留1~2叶摘心。幼苗基部的2~3个副梢从基部摘除,以利通风。如幼苗生长高度不够时,应适当推迟摘心时期,到8月底、9月上旬高度不够的,也应一律摘心。(1)苗地准备。由于营养袋育苗不需要利用场地的土壤,因而建大棚和阳畦时可不考虑土壤质地,但必须建在向阳、背风、有水、电条件的地方。阳畦的建造很容易,仅用砖在平地上砌成内宽130厘米,高10厘米,长度不定的畦子,用竹片扎成拱高60厘米左右的支架,上覆塑料薄膜,背面用土将膜压住,加盖草帘即可。(2)营养土配制。营养袋育苗的培养土系用土、沙、肥配制而成。土壤应富含熟化的有机质,绝对禁止使用盐碱土和老墙土;沙以较粗粒的为好,带胶泥的细沙透水性差,不宜选用;肥料宜用腐熟的农家肥为好,不可用生的农家肥。营养土配置前,土、沙、肥应过筛,按2:2:1的比例配制,均匀地混合。(3)制袋、装袋与放置。塑料袋的大小以高14~16厘米、宽8厘米、口径5厘米为宜。袋的底部中央留好直径为1厘米的排水孔。袋装满营养土后,稍微蹾实,使土面与袋口平齐。然后,将袋整齐直立,紧密地摆在温室、塑料大棚或育苗地内,每平方米内约420个左右。(4)枝条剪截与处理。将准备好的健壮枝条,剪成单芽段。在芽眼的上方1厘米平剪,芽眼的下方4~5厘米处剪成“马蹄口”。茎段剪好后,在电热温床上催根,待绝大多数茎段产生愈伤组织和部分已经生根时,即可将萌发的芽眼插入袋中。在催根时,可以加生长激素来促进发根,常使用的生长激素为萘乙酸、吲哚丁酸等,使用浓度一般为:1000毫克/千克条件下,速蘸3秒;200~300毫克/千克条件下,室温,浸泡剪口1~2厘米,8~12小时。(5)扦插与管理。营养袋育苗的时间为:北方地区一般为3月上中旬开始为宜;南部地区可适当提前。过早,由于外界温度低,温室加温的时间需提前,消耗能源多,加大成本费用,大棚或阳畦由于保温条件简单,白天吸收的热量晚间不宜保存,温度提不高,影响插条发芽与生根;过晚,幼苗生长后期气温过高,棚内、畦内温度难以控制,影响幼苗生长。扦插前,用轻喷水的方法,先将袋内的土壤慢慢地喷透,然后扦插芽段。扦插深度以芽眼与袋土表面平齐,或略高于土表面(图3-2)。扦插时苗床袋温须在10℃以上。图3-2 营养袋育苗芽段扦插后,管理方面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掌握袋内含水量。土壤过干,轻则影响芽段生根、发芽与生长,重则使芽段或已萌发的幼苗干枯死亡;土壤过湿,芽段不生根,生了根的幼苗,也会因空气不足而死亡。由于塑料袋透气性差,在生产中易发生水量过大,导致育苗失败。扦插后,前期由于气温不高,土壤蒸发量小,每隔2~3天喷一次水。后期由于气温高,苗木大,叶片增多,蒸发量大,每隔1~2天或1天喷一次水。要根据土壤湿度及苗木的生长情况喷水,不要盲目地喷水。二要掌握好温度。早春外界气温低,要依靠加温或覆盖草帘提高温度,白天温度保持在25℃左右。晚上袋温不低于13℃。春末夏初气温转暖,此时应保持畦内温度在25~30℃,最高不超过35℃。空气湿度应保持在:前期90%左右,后期降到70%~80%。用此法育苗,当年定植,当年成园。只需二三个月,不用大的育苗场地,可培育出大批整齐一致的苗木,建立大型的葡萄生产基地。(1)苗床准备。绿枝扦插苗床一般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也可设置在建筑物北侧,每日有直射光照数小时的地方。床宽1.21~1.5米,长可根据需要而定,高20厘米左右,四周用砖砌成。苗床铺1.3~1.6厘米厚的沙子。(2)插条准备。开花期后一个月内选择半木质化粗壮副梢或主梢,从芽上1厘米处平剪成双芽枝或单芽枝。如为单芽枝,可在芽下3~5厘米处剪断;如为双芽枝,可在高处芽以上1厘米处平剪。(3)扦插与管理。将剪好的插条,立即浸入水中或盖上湿布,放在阴凉处。扦插前用500~1000毫克/千克吲哚丁酸或萘乙酸、吲哚乙酸(生长素)溶液浸蘸插条基部3~5秒,取出后扦插于苗床中,株、行距10厘米×12厘米,深度以芽露出沙面1厘米为宜。插完后充分洒水并盖上塑料棚,晴天10时到16时棚外要遮阴,使光强度为自然光照的30%~50%,降低苗床温度。为保持棚内90%以上的湿度,不使枝条脱水,棚内最好安装喷雾设备。绿枝扦插最适温度为25~28℃,在18~35℃范围内也能获得较好的生根效果。绿枝扦插两周左右即可生根,成活率可达86%~100%。当幼苗具有3~5个叶片和良好发育的根系时,可进行炼苗,再后移入苗圃或定植。用来进行压条繁殖的新梢长至1米左右时,进行摘心并水平引缚,以促使萌发副梢。副梢长至20厘米时,将新梢平压于15~20厘米深的沟中,填土10厘米左右,待新梢半木质化,高度50~60厘米时,再将沟填平。夏季对压条副梢进行支架和摘心,秋季挖起压下的枝条,分割若干带根的苗木。春季萌芽前,将植株基部预留作压条的一年生枝条平放或平缚,待其上萌发新梢高度15~20厘米时,再将母枝平压于沟中,露出新梢(图3-3)。如不宜生根的品种,在压条前先将母枝的第一节进行环割或环剥,以促进生根。压条后,先浅覆土,待新梢半木质化后逐渐培土,以利于增加不定根数量。秋后将压下的枝条挖起,分割为若干带根的苗。老葡萄产区,也有用压老蔓方法在秋季修剪时进行。先开挖20~25厘米的深沟,将老蔓平压沟中,其上1~2年生枝蔓露出沟面,再培土越冬。在老蔓生根过程中,2~3次切断老蔓,促进发生新根。秋后取出老蔓,分割为独立的带根苗(图3-4)。图3-3 二年生枝压条繁殖图3-4 多年生枝压条繁殖嫁接苗是由接穗与砧木两部分组成,它兼有发挥二者特性的作用。接穗采自性状稳定的优质丰产植株,因而能保证母本的优良性状;利用砧木的抗逆性,可以加强品种的抗旱、抗涝、抗寒、抗盐碱和抗病性,以扩大葡萄的种植范围。如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冬季严寒地区,广泛地利用山葡萄、贝达等作为葡萄栽培品种的抗寒砧木,可以大大地提高葡萄品种的抗寒能力,提高了葡萄品种的越冬能力;在我国黄河故道地区,有大面积的盐碱地,也可以通过抗性砧木的利用,来增加葡萄品种的丰产性和葡萄果品的品质。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主要决定于砧木和接穗的嫁接亲和性。葡萄嫁接时,除了亲和性外,砧木与接穗的质量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接穗必须品种纯、健壮、芽饱满、不带病毒。夏季绿枝嫁接接穗应采用当年半木质化新梢,粗度以0.4~0.6厘米为宜。硬枝接穗结合冬剪进行采集并沙藏。绿枝接穗应剪去叶片,留0.5厘米的叶柄,用湿毛巾和塑料薄膜保湿,边采集边嫁接。新梢半木质化时,芽眼易从枝条上剥取。南方在5—6月,北方在6—7月为芽接时期。葡萄芽接一般采用盾形或方块形两种方法。此两种方法均不带木质部,成活率高。盾形削芽法系用嫁接刀从芽上1厘米处横切再从芽两侧向下切成盾形切口,深达木质部。方块形削芽法在接穗芽眼上、下、左、右各切一刀同样深达木质部。将芽切成长2.5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块,取下芽片。在砧木离地面20~30厘米的节上,去掉与接芽同样大小,不带木质部的长方形片,然后将接芽粘贴在砧木节上的接口处,并用塑料条绑好(图3-5),接芽和叶柄露在外面。然后约经过10天进行检查,接活的芽,芽片新鲜,叶柄一触即脱落。15天以后,将塑料条去掉。如果当年可以成苗的,可及时在接芽的上方2~3厘米处,剪掉砧木枝条,去掉砧木上的萌蘖。当年不可以成苗的,剪砧和除萌的工作应放在秋末、冬初进行。图3-5 方块芽接法枝接法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劈接和舌接。劈接又分为绿枝嫁接和硬枝嫁接。1.绿枝嫁接绿枝嫁接是葡萄育苗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嫁接的时期在5—6月,砧木和接穗的枝条都达到半木质化时进行。品种的主梢和副梢均可以作为接穗的来源。采下的绿枝应及时去除叶片,仅留1~2厘米的叶柄,并用湿布包好,以防止水分的散失。接穗可以有1~2个芽,最好是刚刚萌发尚未吐叶的夏芽(图3-6)。嫁接的时间以阴天和多云天气最好,如果是晴天,则在10时前和17时后进行较好。夏季的绿枝嫁接苗,当年秋季即可出圃。该种方法比较简单,成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图3-6 绿枝嫁接法2.硬枝嫁接硬枝嫁接有舌接和劈接两种方法。舌接法主要在室内进行,劈接法在室外进行。用作接穗和砧木的枝条(或苗木)应生长充实,成熟良好。接穗剪留一芽,芽上端留1.5厘米,下端4~6厘米。砧木长约20厘米。舌接法的砧木与接穗的粗度应相同,劈接法的砧木可等于或粗于接穗。舌接法是先将接穗或砧木接口处削成斜面,斜面长为枝粗的1.5~2倍;再在砧木斜面上靠近尖端1/3处和接穗斜面上靠近尖端2/3处,各自垂直向下切一刀,深1~2厘米,然后将两舌尖插合在一起(图3-7)。劈接法是先将接穗下端削成尖楔形,两边的斜面长度应相等,长约2厘米,砧木上端中央纵切一刀。然后将接穗插入砧木裂缝中,并对准形成层。劈接方法简便,但不如舌接牢固,需用塑料薄膜带等绑扎(图3-8)。生产上,劈接法也常被用来更换老品种。在北方地区,嫁接时期为葡萄伤流前或伤流期间进行,即3—4月;南方地区可以适当提前。图3-7 舌接法图3-8 劈接法为了提高穗、砧枝条接口愈合率,可在电热温床或火炕上加温处理,经15天左右,结合处已愈合,下部大多形成愈合组织或生根,此时即可定植。栽植时,接口应与地面平,以免接穗生根。由于愈合组织与砧木上的细根极易风干,栽植前嫁接好的插条应放入水中或用湿布包扎。栽植后应保持土壤湿润。葡萄起苗在秋末冬初落叶或霜后进行。起苗前应先做好准备工作。起苗后进行必要的剪根,根据苗的粗度确定留梢长度。分级要求:品种纯正、地上部成熟枝条健壮、充实,具有一定的高度与粗度,芽饱满,根系发达,须根多,无严重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接合部位要良好。苗木的分级标准,可以按照农业部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NY 469—2001)进行。表3-1、表3-2是国家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葡萄苗木标准。项目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品种纯度≥98%根系侧根数量≥5≥4≥4侧根粗度(厘米)≥0.3≥0.2≥0.2侧根长度(厘米)≥20≥15≤15侧根分布均匀舒展表3-1 葡萄自根苗标准项目级别一级二级三级枝干成熟度木质化枝干高度(厘米)20枝干粗度(厘米)≥0.8≥0.6≥0.5根皮与枝皮无新损伤芽眼数≥5≥5≥5病虫危害情况无检疫对象表3-1 葡萄自根苗标准(续)-1项目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品种与砧木纯度≥98%根系侧根数量≥5≥4≥4侧根粗度(厘米)≥0.4≥0.3≥0.2侧根长度(厘米)≥20侧根分布均匀舒展枝干成熟度充分成熟枝干高度(厘米)≥30接口高度(厘米)10~15粗度硬枝嫁接(厘米)≥0.8≥0.6≥0.5绿枝嫁接(厘米)≥0.6≥0.5≥0.4嫁接愈合程度愈合良好根皮与枝皮无新损伤接穗品种芽眼数≥5≥5≥3砧木萌蘖完全清除病虫危害情况无检疫对象表3-2 葡萄嫁接苗标准苗木检疫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措施。苗木出圃时要进行消毒。消毒的方法一般用喷洒法和浸泡法,也有用熏蒸法。苗木多用3波美度石硫合剂;也可用2.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1%升汞水浸苗10~20秒,然后用清水冲洗根部。用800倍50%水胺硫磷溶液浸泡接穗2~3秒,对防治粉介壳虫效果良好。用湿沙埋放在荫凉的房屋内,或选避风背阳、不积水的地方挖假植沟,深约30厘米,长、宽视苗木数量而定,苗木约1/3埋入土中,根部用湿沙填充。如埋放时间过长,要勤检查,以防湿度过大,使根部霉烂或沙、土过干而致苗木脱水死亡。严寒天气应采取防冻措施。营养袋苗需用木箱装运。营养袋直径5厘米,苗高15厘米左右,箱子的高度不应低于25~30厘米。每个底面为60厘米×30厘米的箱子,能装70~80株苗。苗木要直立、整齐、紧密地放在箱内。装苗前一天须喷透水。 -
报告十三、梨树病虫害
出版时间:2015(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为害梨树的所有绿色组织,包括芽鳞、花序、叶片、果实、果柄、新梢等。受害处先出现黄色斑,逐渐扩大后在病斑叶背面生出黑色霉层。其中东方梨最易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较抗病。(2)农业防治:冬季、春季清园;病芽梢初现期,及时剪除病芽梢。(3)化学防治:发芽前喷50%代森胺杀死菌源;生长季喷40%氟硅唑乳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梨黑星病(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及果实,叶片很少受害。枝干上发病多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病斑,略突起。次年病瘤上产生黑色小突起,病果很快腐烂,但仍保持果形不变,失水干缩后变成僵果。其中白梨较为抗病,西洋梨抗病能力较差。(2)化学防治:刮病皮清除菌源,而后涂抹腐殖酸铜,或12%的843康复剂5~10倍液等;喷药保护果实,5ü 8月喷施50%多菌灵、40%氟硅唑等。梨轮纹病(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为害沙梨系果实、叶片和新梢。叶片开始发病时为圆形,黑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时微现轮纹。潮湿时病斑遍生黑霉。果实受害初期产生黑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遍生黑霉。梨黑斑病(2)农业防治:秋季做好园区清理工作。(3)化学防治:梨树发芽前喷施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季在花前、花后各喷一次杀菌剂,连续喷3~5次。选用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或波尔多液。(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该病仅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面产生圆形小斑点,边缘清晰,后期斑点中都呈灰白色,病斑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状突起,造成大量落叶。梨褐斑病(2)农业防治:秋后入冬清理园区枯枝落叶、发病植株及枯枝落叶。(3)化学防治:雨季到来前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波尔多液1∶2∶200倍液。(1)症状:属于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幼果和新梢。发病初期病斑为橙黄色圆形小点,逐渐扩大且叶正面病斑凹陷,后期病斑正面密生黑色颗粒状小点,后变成黑色。病斑背面隆起,其上生长出黄褐色毛管状物,成熟后释放出大量孢子。病菌在组织中越冬。(2)农业防治:清除病菌寄主树体。(3)化学防治:早春全园喷施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发病严重的地区,花前或者花后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梨锈病为害叶片梨锈病为害幼果(1)为害特点:梨木虱的成虫、若虫均可为害,以若虫为害为主。若虫多在隐蔽处,并可分泌大量黏液,常使叶片粘在一起或粘在果实上,诱发煤污病。梨木虱以成虫在树皮裂缝、落叶、杂草过冬,早春梨树花开时出蛰为害。梨木虱为害状梨木虱(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在天敌发生期间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可选用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在初期稀释600~700倍喷雾,盛发期稀释500~600倍喷雾防治;0.3%苦参碱水剂在轻发期稀释1000倍喷雾,高发期稀释800倍喷雾防治。(3)化学防治:在越冬成虫出蛰盛期至产卵前喷施石硫合剂,或人工捕杀成虫等;在落花后第一代幼虫集中期,喷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1)为害特点:梨小食心虫是梨树的主要害虫,蛀入梨果实心室内为害,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多有虫粪自虫孔排出,常使周围腐烂变黑,逐渐扩大,俗称“黑心病”。苹果蛀孔周围不变黑;一代、二代幼虫为害,多从上部叶柄基部蛀入髓部,向下蛀入木质化处便转移,蛀孔流胶并有虫粪,被害嫩梢渐枯萎,俗称“折梢”。(2)农业防治:建园时应避免梨桃混栽,减少梨小食心虫转移为害;结合清园时刮除树上粗枝翘皮,消灭越冬幼虫;用糖醋液和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杀成虫。梨小食心虫(3)生物防治:①利用迷向技术。成虫扬飞前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散发器于果树中上部,每棵树之间交叉悬挂。一年悬挂两次,每次每亩用量60~80根,在坡度较高和主风方向边缘处加倍悬挂。同时每公顷悬挂1套梨小食心虫诱捕器监测和诱捕雄成虫。②赤眼蜂防治技术。以梨小食心虫诱芯为监测手段,在成虫发生高峰后1~2天,人工释放松毛赤眼蜂,每公顷150万头,每次30万头/公顷,分4~5次放完,可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为害。(4)化学防治:在二代、三代成虫羽化盛期和产卵盛喷药防治,药剂为30%阿维·灭幼脲或菊酯类药物。(1)为害特点:此虫食性单一,目前所知只为害梨,尚无发现其他寄主植物。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果实萼洼处为害繁殖,虫口密度大时,可布满整个果面。受害果萼洼处凹陷,逐渐变黑腐烂,后期形成龟裂的大黑疤,产生褐色晕圈,最后变成褐色斑,造成果实腐烂。梨黄粉蚜(2)农业防治:早春人工刮粗树皮及清除残附物,重视梨树修剪,增加通风透光。需转运的苗木,如发现此虫,可将苗木泡于水中24小时以上,再阳光暴晒,可杀死其上的虫和卵。(3)化学防治:梨果被害时可喷施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3000倍液25%,或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套袋栽培使用防虫药袋,在套袋之前喷一次杀蚜剂。(1)为害特点:又名山楂红蜘蛛,在北方地区梨树栽植地方均有发生,吸食叶片及幼嫩芽的汁液。叶片严重受害后,先是出现很多失绿小斑点,随后扩大连成片,严重时全叶变为焦黄而脱落,严重抑制了果树生长,甚至造成二次开花,影响当年花芽的形成和次年的产量。(2)农业防治:树木休眠期刮除老皮,重点是刮除主枝分杈以上老皮,主干可不刮皮以保护主干上越冬的天敌;山楂叶螨主要在树干基部土缝里越冬,可在树干基部培土拍实,防止越冬螨出蛰上树。(3)化学防治:发芽前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可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柴油乳剂,特别是刮皮后施药效果更好;花前是进行药剂防治叶螨和多种害虫的最佳施药时期,在做好虫情测报的基础上,及时全面进行药剂防治,喷施杀螨剂,可控制在为害繁殖之前。山楂叶螨物候期时间防治对象防治方法备注休眠期12月至翌年3月上旬越冬虫卵、越冬菌类结合修剪刮树皮并涂白,除治树皮缝越冬的叶螨、食心虫类等虫卵,除治病斑上越冬的菌类刮除的树皮移除出园集中烧毁萌芽期3月中下旬全面清园,降低越冬病虫基数①45%晶体石硫合剂30~50倍液芽前喷施;②喷施40%氟硅唑8000倍液或12.5%腈菌唑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石硫合剂要单喷,并要和相邻喷药间隔15天花期4月梨木虱、梨蚜、黑星病、黑斑病①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1.8%阿维菌素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②用22.4%螺虫乙酯4000倍液+10%吡虫啉2000~3000倍液防治梨木虱月初可用防虫胶带缠树等绿控措施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物候期时间防治对象防治方法备注幼果期5月梨蚜、康氏粉蚧、黄粉虫、黑点病50%多菌灵600倍液+10%吡虫啉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有瓢虫(梨木虱、蚜虫天敌)谨慎用药幼果期6月上旬螨类、梨木虱、盲椿象、康氏粉蚧、黑斑病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45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40%氟硅唑8000倍液用捕食螨防螨类,要慎用杀虫杀螨剂幼果期6月中下旬康氏粉蚧、梨木虱、黄粉虫、黑点病22.4%螺虫乙酯4000倍液+80%代森锰锌(大生)800倍液代森锰锌当月可使用1次果实膨大期7月红白蜘蛛、梨叶锈螨、轮纹病、黑斑病22%噻虫·高氯氟3000倍液+15%哒螨灵30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用捕食螨防螨类,要慎用杀虫杀螨剂果实膨大期8月梨小食心虫、黑星病、轮纹病①喷施1次波尔多液;②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3000倍液两次使用要间隔7天以上果实成熟期9月至10月黑星病、轮纹病、食心虫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采收前15天停止施药落叶期11月越冬虫卵,越冬菌类①刮除病灶用45%代森铵涂抹;②树干涂白,配方为水∶生石灰∶食盐∶石硫合剂∶动物油=20∶6∶1.5∶1∶0.6清园要彻底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续)-1 -
报告南方果树病害
出版时间:2018【症状】 黄龙病是我国南部柑橘产区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其特征性病状是初期病树出现的 “黄梢” 和叶片的黄化。“黄梢” 病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上出现一枝或几枝叶片黄化的枝梢。黄化是从叶片主侧脉附近和叶片基部开始黄化,黄化部分逐渐扩散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而后全叶黄化。有的品种果蒂附近变橙红色,而其余部分仍为青绿色,称为 “红鼻子果”。黄龙病可通过嫁接、柑橘木虱等传播。【发生规律】 柑橘黄龙病全年均能发病,春、夏、秋梢都可出现症状。幼年树和初期结果树多为春梢发病,新梢叶片转绿后开始褪绿,使全株新叶均匀黄化;夏、秋梢发病则是新梢叶片在转绿过程中出现无光泽淡黄,逐渐均匀黄化。投产的成年树则表现为树冠上有少数枝条新梢叶片黄化,翌年黄化枝扩大至全株,使树势衰退。【防治方法】(1) 严格实行检疫制度,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和接穗。(2) 建立无病苗圃,培育种植无病毒苗木。(3) 严格防治传病昆虫——柑橘木虱。大范围叶片黄化染病后的 “红鼻子果”(4) 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症状】 溃疡病是柑橘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枝、果实,一般以夏梢为害最重。叶部发病初期,在叶背着生黄色针头大油渍状斑点;后扩大成椭圆形、正反两面隆起、表面粗糙、中间凹陷开裂的黄褐色或灰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最后病斑木栓化。果实上病斑分散较大,硬化突起,开裂更显著。病部只限于果皮,不扩散到果肉。【发生规律】 湖南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病,直至9月中旬才逐渐减轻。高温高湿 (相对湿度80%~90%) 是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全年一般以夏梢受害最重,春梢次之,秋梢较轻。春梢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旬,夏梢发病高峰期在6月下旬,秋梢发病高峰期在9月下旬,其中以6—7月夏梢和晚夏梢受害最重。气温在条件下,雨量越多,病害越重。柑橘溃疡病病叶【防治方法】 4—7 月喷药 5~8 次。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可杀得2000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1%酒精溶液浸30~60分钟,倍量式波尔多液+1%茶籽麸浸出液等。【症状】 柑橘炭疽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枝梢、花、果实,亦为害苗木、大枝和主干。感病叶片多在叶缘或叶尖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浅灰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清晰,病叶脱落缓慢。雨后高温时也常呈急性型炭疽病,病叶多自叶尖、叶缘或沿主脉发生淡青色或青褐色如开水烫伤状的叶斑。炭疽病受害叶片炭疽病病果【发生规律】 5月中下旬,当年春叶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为当年春叶第一个发病高峰期,11月中下旬起进入第二个发病脱叶高峰期。【防治方法】(1) 加强管理。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施用磷钾肥;及时排灌、治虫、防冻,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2) 减少病原。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叶、衰老叶、交叉枝及过密枝,将病叶、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并全面喷布0.5~0.8波美度石硫合剂一次,以减少菌源,并保持树冠通风透光。(3) 药剂防治。早春萌芽前喷0.8~1.0波美度石硫合剂1次;春芽米粒大时喷0.5%等量式波尔多液1次;5月下旬至6月上旬喷25%咪酰胺乳油500~1000倍液、10%甲醚苯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次;9—10月喷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次。【症状】 柑橘疮痂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果和新梢的幼嫩组织。叶片发病初期着生油渍状小点,后变为黄褐色、木栓化、圆锥状疮痂。病斑往往只有一面突起,另一面凹陷,常以叶背突起居多。果实感病后一是散生或群生突起病斑,易引起早期脱落或发育不良;二是果皮组织被害后常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以致病部果皮较健部为薄。柑橘疮痂病病叶【发生规律】 湖南一般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5月及6月上中旬为春梢和幼果发病盛期。幼果长至豆粒大小时最易感病。病菌一般只侵害幼嫩组织,以春梢及幼果受害较重。苗木、幼树因抽梢多、抽梢期长发病较重,壮年树次之,15年生以上橘树发病很轻。一般来说橘类最感病,柑、柚中度感病,甜橙、金橘抗病性较强。湖南的感病品种为建柑、酸橙、温州蜜柑、南丰蜜橘、朱红橘等。柑橘疮痂病病果【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应采取以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1) 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叶,并集中烧毁。(2) 在春芽萌动至芽长2~3mm和谢花2/3时 (幼果初期)各喷1次药。如抽夏梢时遇低温阴雨,则应喷第3次药,以保护夏梢及果实。防治溃疡病的药剂均可兼治本病。此外还可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必得利MZ-12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萃丰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症状】 果实染病后,出现橘黄色圆形斑。病斑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使全果软腐,病部变软,果皮易脱落。后期出现白色黏状物,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整个果实出水腐烂并发生酸败臭味。柑橘酸腐病为害果实的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从伤口侵入,故首先在伤口附近出现病斑。由果蝇传播及接触传染,本病具较强的传染力。在密闭条件下容易发病。【防治方法】 参照柑橘青霉病与绿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烂果与流出的汁液。【症状】 地衣是一类菌藻共生物,呈青灰色或灰绿色的叶状体组织附生于果树的枝干上,呈圆形膏药状紧贴于枝干树皮上,不易剥离,青灰色或灰绿色。【发生规律】 地衣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树龄,其他如果园的地势、土质以及栽培管理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温暖潮湿的季节,繁殖蔓延快,一般在10℃左右开始发生,晚春和初夏期间 (4—6月) 发生最盛,为害最重,夏季高温干旱,发展缓慢,秋季继续生长,冬季寒冷,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幼树和壮年树,生长旺盛,所以发生较少,老龄树生长势衰弱,且树皮粗糙易被附生,故受害严重。柚子地衣病为害枝干症状【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采果后,清洁果园,及时修剪整枝,增强园内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科学施用肥料,增强果树长势。适度药剂防治:采用挑治法和刮疗法。于春季雨后,用竹片或削刀刮除枝干上的地衣和苔藓,然后用药治疗。刮除下来的地衣和苔藓必须收集烧毁。用10%~15%的石灰水涂刷。或用下列药剂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1%~1.5%硫酸亚铁溶液;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症状】 此病因受高温和强烈的阳光照射引致果皮组织灼伤。在果实尚未成熟时,果顶受害部分黄褐色,发育停滞。在果实成熟时,受害部位果皮出现暗褐色,果皮生长停滞,表面粗糙,干疤坚硬,果形不正。果实轻度受害,灼伤部位只限于果皮;受害重的,灼伤部位的中央为木栓状,伤及汁胞,汁胞下缩、粒化,汁少而味淡,品质低劣。柑橘日灼病果实受害状【病因】 该病在高温季节、气候干燥、日照强烈时容易发生。一般于7月开始出现,8—9月发生最多,尤其是西南方向的果实和幼年结果树的顶生果实,因日照时间长,受害程度最重。西向的坡地果园或无防护林的暴露果园也较严重发生。【防治方法】 在开园种植时,应在园的西南方向营造防护林以减少烈日照射。选用发生日灼病较少的品种。种植温州蜜柑早熟品系时,宜选用软枝型品系,并适当密植。幼龄结果树在生理落果结束时促放夏梢,以梢遮果,可减轻日灼程度。温州蜜柑抹春梢保果,应适当保留部分春梢营养枝。在果园行间间种高秆绿肥,或提倡园内生草法管理,以调节果园小气候。在高温干旱期利用水源定期喷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相对湿度,降低气温。在8—9月检查果园,发现受害果实,可用白纸粘贴受害部位或涂石灰乳,对轻度受害的果实可恢复正常。【症状】 主要发生在果实上,初期仅发生于果皮油胞层上,以后逐渐扩展深入到果皮的白皮层,最后直至果肉,使果肉变质,发生异味。病果蒂缘下陷,褐色,果皮上出现网状、片状、点状等不规则的褐斑。病果被次生性病菌侵入后,可发生果实腐烂。柑橘果实干疤病为害果实症状【病因】 此病发生与柑橘品种有关。果皮细密光滑、柔软及蜡质层薄的甜橙类发病较严重;果皮较粗糙、蜡质层较厚的品种发病较轻。温度4~9℃时贮藏果发病重;1~3℃和10~12℃发病较。此外,果实迟采收、贮藏时二氧化碳浓度极微时此病发生多。【防治方法】 依据品种的成熟期,适当提早采收,以减少发病。控制温度。采果后果实经保鲜处理后,在常温下 “发汗”,在室温下贮藏1个月,再调控温湿度和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贮藏,可减少此病发生。保鲜处理后进行薄膜袋单果包装,也可用保鲜纸包装保湿,或用水果保鲜剂浸果,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症状】 首先在果实近顶部开裂,随后果皮纵裂开口,瓤瓣亦相应破裂,露出汁胞,有的横裂或不规则开裂,形似开裂的石榴,最后脱落。柑橘裂果症状【病因】 裂果主要是由于土壤缺少水分和水分供应不均衡,久旱骤雨引起的。干旱时果皮软而收缩,雨后树体大量吸收水分,果肉增长快,而果皮的生长尚未完全恢复,增长速度比果肉慢,致使果皮受果肉汁胞迅速增大的压力影响而裂开。一般出现在9—10月,11月时有发生。【防治方法】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裂果少或不裂果的品种种植。加强栽培管理,果园进行深耕改土,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实行氮磷钾合理搭配的配方施肥和结合适量微肥,提高土壤肥力,创造密、广、深的根群,增强树体抗逆能力,减少裂果发生。8月进行树冠地面覆盖杂草绿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倡生草法栽培,改善和调节土壤含水量的稳定;壮果期均衡供应水分和养分,是防止裂果的重要措施。【症状】 新梢纤细,叶片小而薄,淡绿色至黄白色,落花落果严重。严重缺氮,新梢叶片全部发黄,开花结果少或几乎不开花。植株下部老叶先发生不同程度黄化,最后全叶脱落。长期缺氮,树体矮小,枝枯,果小,果皮苍白光滑,常早熟,风味差。【病因】 土壤缺乏氮素,氮肥又施用不足;夏季降雨量大,轻沙土壤保肥力差,致使土壤氮素大量流失;果园积水,土壤硝化作用不良,致使可给态氮减少,或根群受伤吸收能力降低;施钾素过量,酸性土壤一次施用石灰过多,影响了氮素的吸收;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微生物在其分解过程中,消耗了土壤中原有的氮素,造成柑橘吸收氮素量减少而表现暂时性缺氮。【防治方法】 经常注意施用适量的氮肥。若在结果期间缺氮,应立即使用速效氮。砂质重的土壤应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根系强大,提高吸收能力。在采用青料压绿改土时,应在青绿料中施入石灰粉。搞好果园排灌系统,避免雨天积水。在瘦瘠土壤开垦新园,种植前应施好基肥,并坚持年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质肥料,可有效避免缺氮和其他缺素症。柑橘缺氮症状【症状】 嫩叶受害,出现叶面暗褐色,叶背灰绿色近圆形的斑点,最后形成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点;成叶受害,叶尖或叶缘出现黄褐色小圆斑,然后迅速向叶基扩展,形成大灰斑,其上有小黑点。嫩梢受害,病部呈黑褐色,严重时整条嫩枝枯死,病、健部界限明显。花枝受害,花穗变褐枯死。近成熟或采后的果实受害,果面出现黄褐色小点,后变成近圆形或不定形的褐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后期果实变质腐烂发酸,湿度大时在病部产生朱红色针头大液点。【病原】 主要是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 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荔枝炭疽病为害叶片状【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病害在13~30℃均可发生,最适温度22~29℃,并要求要高湿,因此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发病特别严重。病菌靠风雨传播,树势衰弱、幼果期、嫩枝叶、果实过熟、伤口多,有利于病菌入侵,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雨季果园要搞好排除积水工作。冬季清园,修剪病枯枝、扫集落叶、落果,加以烧毁或深埋。清园后喷一次0.5~0.8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喷一次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②喷药保护,春、夏、秋梢抽出后叶片初展时,花蕾期,幼果期 (5~10mm),每隔7~10d 喷1次,连喷2~3次,大雨后加喷1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 (施保功)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45%咪鲜胺水乳剂15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 (世高) 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加25%瑞毒霉锰锌 (1∶1) 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荔枝炭疽病病果【症状】 幼果受害,呈水渍状,黑褐色,很快脱落。近成熟果实和成熟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处先出现不规则水渍状褐斑,迅速扩大到全果。天气潮湿时,长出白色霉状物,果肉糜烂发酸并有褐色的汁液渗出,病果易脱落。花穗受害后变褐腐烂,遇潮湿时也形成白色霉状物。嫩叶发病,叶面上有不规则的淡黄色或褐色的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霉状物;较老熟叶发病常在中脉处断断续续变黑,沿中脉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淡黄色不规则的病斑。【病原】 Peronophythora Iitchii Chen ex Ko et al,属鞭毛菌亚门,霜疫霉属真菌。荔枝霜疫霉病为害花穗荔枝霜疫霉病为害幼果状【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部组织或落入土壤中越冬。4—5月当温湿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并萌发形成游动孢子,由风雨传播或直接萌发为芽管,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病菌初次侵入后2~3d即可发病,病部再生孢子囊,继续为害。5—6月在果实近成熟到成熟期,遇4~5d雨天,且是南风天气,病害发生严重。凡园地低洼,土壤比较肥沃,施氮肥过多,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严重;同一株树,树冠下部阴蔽处,发病早而重;近成熟的果比不成熟的果发病较重。早、中熟种易感病。【防治方法】 ①果园要修好排灌系统,排除果园积水,降低荔枝园的湿度。采收后把病虫枝、弱枝以及过密的枝剪去,使园区通风透光良好,并清除地面上的落果、烂果、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卵孢子形成落入土中越冬,并喷 1 次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减少病源。3月至4月上旬在卵孢子萌发时期用1%硫酸铜溶液,也可用30%氧氯化铜300倍液喷洒荔枝园地面,并加撒石灰。②上一年发病严重的果园,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实近成熟期各喷药1~2次,特别是近熟期和成熟期,遇多雨天要抢晴天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 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 (凯润) 乳油1000~2000倍液、25%嘧菌酯 (阿米西达) 悬浮剂800~1500倍液、25%双炔酰菌胺 (瑞凡) 悬浮剂1000~2000倍液、50%烯酰吗啉 (安克) 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 (百泰) 水分散粒剂800~1500倍液。(1) 灰斑病【症状】 灰斑病又名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斑多从叶尖向叶缘扩展。初期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赤褐色,后逐渐扩大,或数个斑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病斑产生黑色粒点 (分生孢子盘)。【病原】 Pestalotiopsis pauciseta (Speg.) Stey,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真菌。龙眼灰斑病(2) 白星病【症状】 白星病又名叶点霉灰枯病。初期叶面产生针头大小圆形的褐色斑,扩大后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明显,斑点上面生有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器),叶背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明显。【病原】 phyliosticta sp.,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3) 褐斑病【症状】 又名壳二孢褐斑病,初期产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叶面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背病斑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常数个斑合成不规则大病斑。【病原】 Asochyta sp.,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白星病龙眼褐斑病(4) 叶枯病【疲状】 为害成叶,多始发于叶尖,从叶顶向两边延伸,呈“V” 形,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病原】 Phomopsis guiyuan Zhang et Chi,及Phomopsis longa-nae Chi et Jiang,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是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借风雨传播,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后侵入叶片为害。此病以夏秋较多发生。严重的可引起早期落叶。老果园、栽培管理差、排水不良、树势衰弱以及虫害严重的果园容易发病。荔枝叶枯病【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质肥,及时排除果园积水,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对衰老果园要更新修剪,同时注意抓好清园,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对有发病史的果园,夏秋要经常检查,发现有病害发生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龙眼叶枯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成叶或老叶上,叶片正面多见。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针头大的小斑,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斑点,病斑上有灰绿色或黄褐色毛绒状物,是藻类的藻丝体 (营养体),后期转为锈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嫩叶受害,叶片上密生褐色小斑,在叶片中脉常形成梭形或条状黑色斑,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病原】 Cehaleuros virescens Kunze,属藻状菌中的头孢藻。弱寄生性,以藻丝体在病叶上越冬。【发生规律】 果园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越冬的营养体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传播,侵入寄主内,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生长蔓延,并伸出叶面,形成新的营养体,随后再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辗转侵染为害,使病害扩大蔓延。在多雨季节有利于藻类繁殖,病害迅速扩展蔓延。【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及时排除积水,合理修剪,使树体既健壮又不互相阴蔽,减少病害发生。②发病初期以及清园后喷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荔枝藻斑病龙眼藻斑病【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表现出暗褐色霉斑,继而向四周扩展成绒状的黑色霉层,严重时全叶被黑色霉状物覆盖,故称煤烟病。严重的在干旱时部分自然脱落或容易剥离,剥离后叶表面仍为绿色。后期霉层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器)或刚毛状突起 (长型分生孢子器)。【病原】 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其种类多达10余种,其中除Meliola butleri Syd.,称小煤炱菌,为纯寄生外,其余均为寄主表面附生菌,包括 Capnodium spp.煤炱菌等。龙眼藻斑病后期症状荔枝煤烟病叶面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部越冬,翌年,温湿适宜条件下,越冬病菌产生孢子,借风雨及昆虫活动而传播。由于多数煤烟菌以昆虫分泌的蜜露为养料而生长繁殖,故其发生轻重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发生为害关系密切,因此,凡介壳虫、蚜虫、粉虱等发生严重的果园煤烟病发生严重。此外,花期的花蜜散布在叶片上可诱发煤烟病,阴蔽和潮湿的果园、树势衰弱的果园亦容易发生此病。龙眼煤烟病叶背症状【防治方法】 参考柑橘煤烟病防治。【症状】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巴拿马病、黄叶病,是维管束受害引起的病害。发病时假茎和球茎的维管束逐步褐变,呈斑点状或线状,后期呈长条形或块状。根的木质导管变为红褐色,一直延伸到球茎内。外部症状有叶片倒垂形和假茎基部开裂形两种。前者发病蕉株下部及靠外的叶鞘先出现黄化,叶片黄化先在叶缘出现,后逐渐扩展到中脉,染病叶片很快倒垂枯萎;后者病株先从假茎外围的叶鞘近地面处开裂,渐向内扩展,层层开裂直到心叶,并向上扩展,裂口褐色干腐,最后叶片变黄,倒垂或不倒垂,枯株枯萎相对较慢。粉蕉枯萎病病叶枯黄、叶柄下垂倒挂【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Snyder.et Hansen,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本菌已知有4个生理小种,1号生理小种主要为害粉蕉、粉大蕉、龙牙蕉和西贡蕉,4 号小种已在我国台湾及菲律宾发现为害香芽蕉,列为重要检疫对象。【发生规律】 病菌从根部侵入导管,产生毒素,使维管束坏死。全株枯死后,病菌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几年甚至20年。蕉苗、土壤、流水、农具均可带病菌传播。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雨季 (5—6月) 感病,10—11月达到高峰期。排水不良及伤根会促进该病的发生。我国南方20世纪50年代引种粉蕉时发现有此病。现是粉蕉、龙牙蕉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②种植无病健壮组培苗,或不带病的吸芽。③发病率高于20%,多点发生时应改种水稻等,也可改种抗病品种。应用荣宝氰氨 (石灰氮) 60kg,淋透水后覆盖地膜,消毒15d后定植。④发现零星病株时可用下列药剂淋灌根部:9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3%络氨铜水剂600倍液、20%龙克菌 (噻菌铜) 悬浮剂500~600倍液。每隔5~7d淋1次,连续淋2~3次。【症状】 香蕉炭疽病主要为害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尤以贮藏果受害最烈。一般果实黄熟时果皮出现褐色,绿豆大病斑,俗称梅花点,后扩大并连合呈近圆形或不规则深褐色稍下陷的大斑或斑块,其上密生黑褐色小点,潮湿时出现黏质朱红色小点。叶片受害,病斑长椭圆形,生长后期小黑点布满叶片。香蕉炭疽病【病原】 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et Curt.) Arx,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或昆虫传播。条件适合时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侵入果皮内,并发展为菌丝体。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病果的病斑上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不断进行重复侵染。贮藏期间,温度25~32°C时发病最为严重。香蕉炭疽病显梅花点粉蕉炭疽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②及时清除和烧毁病花、病轴、病果,并在结果初期套袋,可减少病害发生。③香蕉断蕾后开始喷药,每隔10~15d 喷1 次,连喷2~3 次。药剂可选用;50%咪鲜胺锰盐 (施保功) 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果实采收后用45%特克多悬浮剂500~1000倍液浸果1~2min,可减少贮运期间烂果。【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青果。叶片发病,叶面及中脉上散生或群生许多小黑粒,后期小黑粒周围呈淡黄色,然后叶片变黄而凋萎。青果发病,初期在果指弯腹部分,严重时全果果面出现许多小黑粒,随后许多小黑粒聚集成堆,使果面粗糙。果实成熟时,在每堆小黑粒周围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褐色小斑,不久病斑呈暗褐色或黑色,周围呈淡褐色,中部组织腐烂下陷,其上的小黑粒突起。【病原】 Phyllosticta musarum (Cke.) Petr.= Macrophoma musae (Cooke) Berl.et Vogl.,称香焦叶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香蕉黑星病【发生规律】 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和病残体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到叶片和果实上,侵入为害,产生分生孢子继续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密植、高肥、阴蔽、积水的蕉园发病严重。香蕉高度感病,粉蕉次之,大蕉抗病。香蕉黑星病为害果指弯背部症状【防治方法】 ①经常清除病叶残株,增施钾肥与有机肥,避免多施氮肥,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预防病害发生。②发病初期,套袋前后喷杀菌剂杀菌。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2500~3000倍液等。③果实套袋,减少病菌感染。【症状】 香蕉冠腐病是采后的重要病害,首先蕉梳切口出现白色棉絮状霉层并开始腐烂,继而向果扩展,病部前缘水渍状,暗褐色,蕉指散落。后期果身发病,果皮爆裂,其上生长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果僵硬,不易催熟转黄,食用价值低。【病原】 导致冠腐病的真菌涉及近10个属,广东主要为镰刀菌引起,有串珠镰孢Fusaariun moniliforme Sheldon,双孢镰孢fusariun dimerun Penzig,半裸镰孢 fusariun semitectum Berk.et Rav,亚镰黏团串珠镰孢 Fusariun moniliforme var. subgiutinans Wollenw.et Rienk.,其中以串珠镰孢菌为主。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从伤口侵入,采收时去轴分梳以及包装运输时造成的伤口,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极易发病。香蕉冠腐病 (高乔婉提供)【防治方法】 ①尽量减少采收、脱梳、包装、运输各个环节的机械伤。②采后包装前要及时进行药物处理。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600~1000倍液 (加高脂膜200倍液兼防炭疽病病)、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以及50%双胍辛胺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或浸果1min捞起晾干然后进行包装、贮运,减少病害发生。香蕉褐缘灰斑病又称黄叶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短杆状,暗褐色,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斑,病斑中央灰色,周边黑褐色,大多单独存在,近叶缘表面病斑数量比近中脉的多。病斑上产生稀疏的灰色霉状物。大量病斑出现后,叶片迅速早衰变黄枯死。香蕉褐缘灰斑病香蕉褐缘灰斑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病残物上越冬。在温度适宜的高温季节,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凡排水不良、土壤潮湿以及象鼻虫严重为害的蕉园发病严重。大蕉较香蕉感病,粉蕉较耐病。【防治方法】 ①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及时排除蕉园积水,摘除下部病叶。②5—10月风雨季节及时喷药保护以防感染。药剂可选用:高效低毒或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如12.5%腈菌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隔10~15d喷1次,连续2~3次。香蕉灰纹病又称暗双孢霉叶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椭圆形褐色小斑,然后扩大为两端略尖的长椭圆大斑。中央呈灰褐色至灰色,周边呈褐色。近病斑的周缘有不明显的轮纹,病斑外绕有明显的黄晕,病斑背面有灰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香蕉灰纹病【病原】 Cordancnmisae (Zimm.) V.Hohn,称香蕉暗双孢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与褐缘灰斑病基本相同。香蕉煤纹病又称小窦氏霉叶斑病。【症状】 病斑多出现在中下部叶缘,短椭圆形,褐色,斑面明显轮纹较明显,故也称轮纹病,多发生在叶缘。病健部分界明显,潮湿时病斑背面可见许多黑色霉状物。大蕉常见典型病斑。【病原】 Deightoniella torulose (Syd.) M.B.Ellis,称香蕉小窦氏霉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与褐缘灰斑病基本相同。香蕉煤纹病【症状】 主要为害幼龄植株,也为害成株与果实。幼株被害,植株初期叶片仍呈青绿色,仅叶色稍变暗无光泽,心叶黄白色,容易拔起,肉眼不易觉察。以后病株叶色逐渐褪绿变黄或变红黄色,叶尖变褐干枯,叶基浅褐色或黑色水渍状腐烂,腐烂组织变成乳酪状,病、健部交界处呈深褐色,随后次生菌入侵,组织腐烂发臭,最终全株死亡。成株被害,主要是根系变黑腐烂,心叶褪绿,较老叶片枯萎,病株果实味淡。【病原】 病原菌有多种,其中有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Dastur) Waterh,称寄生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菠萝心腐病【发生规律】 病菌在田间病株和土壤中存活或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溅散和流水传播,使病害在田间迅速蔓延。高温多雨季节,特别是秋季定植后遇暴雨,往往发病严重。连作、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田块较易发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壮苗,选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种植。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喷洒菠萝植株,10~15d喷1次,连喷2~3次。【症状】 主要发生在成熟的果实上,被害果外观与健果难于区别,剖开果实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果变褐色或黑褐色,感病组织略变干、变硬,不易扩展到健康组织;另一种是近果轴处变暗色、水渍状,后变成褐色或黑色。【病原】 有认为小果变黑是欧氏杆菌细菌 ( Erwinia sp.) 引起的。果轴处受害是由链格孢真菌 ( Alternaria sp.) 引起的。菠萝褐腐病小果病状【发生规律】 小果褐腐病是菠萝开花期间病菌侵入蜜腺管和花柱沟引起的。在幼果生长发育期,病菌呈休眠状,当果实进入成熟期,病菌就活跃起来,扩大侵染范围,使蜜腺管壁和花柱沟变褐色,进而使小果呈褐色或黑褐色而导致腐烂。花期遇低温多雨,易诱发病,采果和贮运过程伤口多,发病较重。广州地区8—9月菠萝果实成熟期常发生,以卡因类菠萝发生较普遍。【防治方法】 ①花前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保护发育中的花序。②收获、运输及贮藏,小心轻放,减少伤口。雨天不收果,晴天收果也不宜堆放过厚,贮藏室要通风干燥。远途运输时应采用冷藏车运输,温度保持7~8°C。菠萝褐腐病果轴病状【症状】 苗期与成株期均会受害,病斑多发生在植株中下部叶片两面,发生初为淡黄色,绿豆大小的斑点,条件适宜时扩大,中央变褐色并下陷。后期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常几个小斑愈合成大斑,边缘深褐色,外有黄色晕环,中央灰白色,上生黑色刺毛状小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原】 Annellohcinia dinemasporioides Sutton,称痕裂盘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菠萝枯斑病【发生规律】 病菌和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内越冬,翌年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侵入嫩叶。高温多湿天气易发病,夏秋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及时排除积水,可减少病害发生。②抽新叶期,隔15d喷药1次,连喷2~3次,保护新叶不受感染。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十一、菠萝凋萎病菠萝凋萎病又名菠萝粉蚧凋萎病。【症状】 发病初期基部叶片变黄发红,皱缩失去光泽,叶缘向内卷缩,以后叶尖干枯,叶片凋萎,植株生长停止,部分嫩茎和心叶腐烂。地下部根尖先腐烂发展到根系部分或全部腐烂,植株枯死。菠萝凋萎病【病原】 多数人认为是菠萝粉蚧 Dysmicoccrus brevipes Cockerell为害引起。近年国外从有粉蚧凋萎症状的病株中发现病毒,属甜菜黄化病毒组Clostero virus 2型病毒。现基本确定此病是菠萝粉蚧传播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发生规律】 初侵染源是带有菠萝粉蚧 (若虫和卵) 越冬的病株。冬天粉蚧在植株基部和根上越冬。一般高温、干旱的秋季和冬季易发病。但低温阴雨的春天也常见此病。新开荒地发病少,熟地发病多。卡因种较其他品种易感病,卡因杂交种抗性较好。蛴螬、白蚁、蚯蚓等吸食地下根部会加重凋萎病发生。【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苗木,采用高畦种植。②做好菠萝粉蚧和地下害虫的防治。③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症状】 嫩叶受害,最初出现黑褐色、圆形或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小斑,多个小斑扩大合成大枯死斑,穿孔或脱落。嫩梢受害,生黑褐色斑,扩大环绕枝一圈,病斑上部枯死,表面生褐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盘)。老叶受害,多生近圆形、多角形病斑,其上散生黑色粒点。花梗受害,花序和花凋萎枯死,称“花疫”。幼果在果核未形成前染病,生小黑斑,迅速扩大引起部分果或全果皱缩、变黑、脱落。成熟果实受害,产生黑色、形状不一的病斑,略凹陷有裂纹,常多个病斑合成大斑,病部常深入果肉,致使果实在田间或贮运过程腐烂。当大量分生孢子从感病枝或花序上随雨水冲溅到果实上,果表面生成大量小斑,形成污果斑。【病原】 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C. mangiferae,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 Spauld.et Sch.,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靠风雨传播。发生流行要求高温 (24~30°C)、高湿 (90%以上),如嫩梢期、开花期至幼果期遇多雨季节,则此病发生严重。此病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多潜在果梗处的果皮、果肉内。管理不善,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较重,采收、包装、运输操作不当,贮藏条件差会加速采后果实腐烂。【防治方法】 ①搞好冬季清园,减少越冬菌源。②适时喷药保护。盛花期花开放2/3 时,是防治关键时期,应及时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其他含苯醚甲环唑类药剂及时喷布。杧果急性炭疽病为害叶片杧果炭疽病为害叶片状【症状】 嫩叶受害从叶背开始发病,病斑由针头大小逐步扩大为突起的圆形或近椭圆形斑点。随叶片成长老熟,病斑停止扩展,形成木栓化组织,稍突起,灰色至紫褐色。发病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果实受害,多为落花后的幼果开始出现黑褐色小病斑,后随果实增大,病斑逐渐扩大,中间组织粗糙,木栓化,灰褐色,严重的病斑连成一片。【病原】 有性阶段为 Elisinoe mangiferae Bilcourt et Jankins,称杧果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菌属真菌。无性阶段为 Sphaceloma mangiferae Jenk,称杧果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属真菌。前者国内未发现。杧果疮痂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组织上越冬,翌年靠气流与雨水传播。远距离传播是带病种苗。该病主要发生期是梢期和幼果期,果园管理差的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施肥以有机质肥为主,合理搭配其他肥。果园要通风透光,春季排除积水,改善果园环境。②抓适期喷药防治,当谢花约70%时开始喷药,隔10~15d喷1次,连续喷药2~3次,以保护新梢及幼果。药剂可选用:0.5%等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100倍液、57.6%冠菌清干粒剂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杧果疮痂病为害果实状杧果细菌性黑斑病又称细菌性角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初期会再现许多小黑点,后发展成多角形病斑,周围有黄晕;严重时病斑合成大块坏死斑。叶柄叶脉被害,局部变黑开裂,造成大量落叶。果实受害,初期出现针头大小、水渍状、暗绿色的小斑,后发展为黑褐色,圆形或稍不规则形斑,中央常纵裂,流出胶液。大量细菌随雨水流淌,在果皮表面出现条状污斑,果实最终腐烂,腐烂速度较炭疽病缓慢。【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 indicae,属黄色假单胞属细菌。【发生规律】 以细菌在病枝组织越冬,翌年靠风雨传播到叶片、果实为害。高温多湿条件下,特别是暴风雨后,发病严重。杧果细菌性黑斑病为害叶片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杧果细菌性黑斑病为害果实状【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②适时喷药防护。一般在3月新梢抽生期开始喷药,隔15d喷1次,连喷2~3次。可选用铜剂如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③种苗可用120单位农用链霉素消毒后种植。【症状】 受害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果面出现近圆形的水渍状软斑,病健界限明显,果心及周围变褐色,生灰白色菌丝,果肉腐烂。【病原】 Thielaviopsis paradoxa (de Seynes) V.Hohnel.,半知菌亚门,根串珠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从伤口侵入,采前湿气大易发生此病。管理差、虫害多,采收、包装、贮运过程损伤多的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除虫,特别要重视套袋前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5%施保克乳油2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枇杷心腐病【症状】 果皮裂开,出现不同程度的果肉和果核外露,感染病菌,果实变质腐烂。【发生条件】 本病主要是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果实着色前后,遇久旱骤降大雨或连续下雨,果肉细胞吸水后迅速膨大,引起外皮破裂。【防治方法】 ①遇干旱及时灌水,雨季及时排除积水,使土壤水分保持相对均衡。②在幼果迅速膨大期,勤根外追肥,如喷0.2%的尿素、硼砂或磷酸二氢钾等。③实行果实套袋。④果皮转淡绿时,喷0.1%的乙烯利。枇杷裂果病【症状】 果皮皱缩、干瘪,病果挂在树上。【发生条件】 本病主要是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采收前长期低温、干旱天气有利于此病发生。【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做好疏花疏果和剪除病枝工作。②在幼果迅速膨大期,进行根外追肥,喷水或施用叶面水分蒸发抑制剂,如ABION-207500倍液。③实行果实套袋。枇杷皱果病【症状】 早期侵染并潜伏于果实内,当果实成熟时才开始显现症状。果面初生暗褐色圆形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内部组织腐烂,并发出酒味,病部发生许多朱红色小点,严重时全果腐烂。【病原】 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果实上,特别是在迟熟及留在树上的病果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多湿的季节发病严重。采后贮运和销售过程继续为害。杨桃炭疽病杨桃炭疽病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园。采果后清除遗留在树上的病果和小果以及落地果,集中深埋,减少翌年侵染源。②采果时注意不使果实受伤,防止病菌侵入。③严重发病果园,在小果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先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5mm的红褐色病斑。叶缘的病斑多呈半圆形,赤色,周缘有不明显黄色晕圈。有时病斑呈赤色或紫褐色,边缘赤色,斑外有黄圈,最后灰白色,病斑坏死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叶上病斑多时,叶片变黄脱落。杨桃赤斑病【病原】 Cercosppora averrhoae Petch,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叶越冬的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翌年4月,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以后病斑又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多湿的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土壤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3月新梢抽生期开始喷药,隔15d再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铜剂,如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也可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25%施保克乳油2000倍液等。【症状】 主要为害果园地势平坦、水位比较高的杨桃老龄树枝干,使表皮与木质腐朽。然后长出不同形状的病原子实体,使树势衰弱,叶片发黄早落,严重时全株枯死。【病原】 担子菌亚门、木耳科等真菌。杨桃木腐病 (长出子实体)【发生规律】 地势平坦、水位比较高的老龄果园,树势较弱、雨季时间较长,容易发生此病。【防治方法】 ①挖深排水沟,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②树干与主枝每年冬季要涂白,涂白剂用石灰水加硫黄合剂。③种植太密的果园要及时修剪或间伐,保持通风透光。【症状】 叶片受害,从叶片中央或叶缘开始发病,会生成圆形或半圆形灰白色病斑,有的合并成不规则形斑,大小 2~12mm,边缘水渍状,病健分界明显。叶腐,自叶尖或叶缘处开始发病,褐色腐烂,病部扩展快,病健分界不明显。叶柄受害,变褐,易产生离层,导致叶片早落,形成秃枝。枝梢受害,产生褐色凹陷近椭圆形病斑。果实受害初呈水渍状褐色小点,后为褐色病斑,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斑继续发展,致使果实腐烂或干缩成僵果。杨桃木腐病 (长出子实体与苔藓)【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果及带病枝梢上越冬,翌春温湿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昆虫传播为害。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容易发病,果园排水差,偏施氮肥,枝叶密蔽,阴雨连绵,发病较重。5—7月为发病盛期。【防治方法】 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方法。黄皮炭疽病为害叶片状【症状】 幼芽、幼叶受害,变褐坏死、腐烂,潮湿时表面生大量白霉和橙红色黏孢团。顶端嫩梢受害呈黑褐色至黑色,病部干枯收缩,呈烟头状。叶片受害,叶尖、叶缘褐腐,有的扩展到叶的大部或全部,病健分界处呈深褐色波纹。枝受害,病斑褐色梭形,四周隆起,中央下凹,病斑表面木栓化,粗糙不平。果受害,病斑圆形、褐色水渍状,潮湿时生大量白霉。【病原】 Fusarium lateritium,是黄及砖红镰孢长孢变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在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湿润易发病,土壤带菌率高发病重。4—8月为发病盛期,春梢发病重于秋梢。黄皮梢腐病症状黄皮梢腐病枝梢症状【防治方法】 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方法。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见第一章第一节柑橘疮痂病。橄榄肿瘤病在福建称树瘿病。黄皮梢腐病果腐症状黄皮疮痴病【症状】 多在主干与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有小突起,以后患部逐渐增大,形成肿瘤,表面粗糙龟裂,严重时树势衰退,枝叶稀疏,产量低。【病原】 病原不详。【发生规律】 砧穗亲和力差的树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种植砧穗亲和力好的种苗,耕作时尽量保护好树干,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入侵机会。②主干或主枝发现受感染,要及时刮除病部,然后涂药。药剂可用100倍液氧氯化铜浆,或用75%百菌清加50%瑞毒霉 (1∶1) 50~100倍液等。每隔15~20d涂1次,连涂3次。③加强对处理后的病树的肥水管理,做好松土培肥及根外追肥工作,使树势逐渐恢复。橄榄流胶病橄榄肿瘤病【症状】 幼果受害,一般干枯脱落或干果挂在树上。成熟果实被害,果面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中央凹陷,呈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其上生粉红色至橘红色小点。新梢嫩叶受害,叶尖、叶缘焦枯脱落,严重枝梢变褐枯死,病部生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番石榴炭疽病【病原】有性阶段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的围小丛壳真菌。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盘长孢状刺盘孢真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柑橘炭疽病。【症状】 成熟果实最易感病,多从两端开始发病,病斑圆形淡褐色,后期暗褐色至黑色,最终整个果实黑腐,病部长出许多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番石榴炭疽病后期症状番石榴焦腐病【病原】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Diplodia natalensis Pole-Evans ( Physalospora rhodina Berk.et Curt.),称可可毛色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球色单隔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果组织内和病枯枝上越冬,翌年春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高温多雨、靠近地面的果容易发生。【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剪除病枝,清除地面病果,集中烧毁。②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症状】 果实受害,果实表面生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面出现凹陷,表面密生小黑点,随着病斑扩大和增多,终致全果腐烂。【病原】 Phoma psidii Ahmad,属半知菌亚门,茎点霉属真菌。番石榴褐腐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生分孢子器在病果组织上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高温多雨、排水不良的环境下容易发病,近成熟果实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参考番石榴焦腐病的防治。【症状】 叶片受害生不规则形病斑,褐色、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隆起,深褐色,与叶健部分界明显,病部中央生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番石榴灰斑病【病原】 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um (Thuem.) Stey.(=Pestalotia disseminatum Thuem.),称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在病部组织中或随病残体进入土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越冬后的分生孢子或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以后逐步蔓延。气温25~28℃,相对湿度80%~85%或遇雨易发病。【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和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适时喷药防护。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初生圆形病斑,中央白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2~4mm。病斑多时,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上现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脱落穿孔,严重时穿孔斑密布,叶片呈破烂状。番木瓜白星病【病原】 Phyllosticta caricaepapayae Allesch,称番木瓜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暖多雨的天气有利发病,幼株较成株叶片易发病,偏施氮肥或肥料不足、生长势差的植株易发病。【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及早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硫黄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70%硫菌灵 (1∶1) 1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番木瓜白星病【症状】 发病初期,在茎、叶脉及嫩叶的支脉间出现水渍斑,随后在嫩叶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状。嫩茎及叶柄水渍状斑,逐渐合并成水渍状条纹,新长出的叶也成花叶。感病果实表皮上也出现水渍状圆斑,几个圆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为害严重时,病株结小果,品质差。病株1~3年内死亡。【病原】 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称番木瓜环斑病毒,马铃薯Y病毒属。【发生规律】 自然传播媒介为桃蚜和棉蚜,且传播率非常高。摩擦非常容易传毒,田间病株叶片与健株叶片进行接触摩擦,便可传染。温暖干燥年份有利于蚜虫的发育和迁飞,该病发生严重。番木瓜环斑病病株症状番木瓜环斑病果实症状【防治方法】 ①选择种植耐病品种。现有栽培品种中,穗中红48、蜜红3号和6号具较高的耐病性。②改变耕作方式。改秋植为春植,当年收果,当年砍伐,以保产量。③及时挖除病株。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并用生石灰消毒。④消灭病源,适当隔离。老果园在种植前应清除病株,新果园距离老果园2000 m以上。避免与瓜类蔬菜间作,应远离瓜类蔬菜种植。⑤嫩芽、嫩叶期以及蚜虫迁飞高峰期,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应及时防治蚜虫,并注意清除果园周围蚜虫喜欢栖息的杂草。药剂可用:10%的吡虫啉 1500~2000倍液与病毒必克、病毒宁、菌克毒克等混用。番木瓜环斑病番木瓜环斑病【症状】 叶片变小,叶柄缩短,幼叶叶尖变褐枯死,叶片可卷曲、脱落,雌花可变雄花,花常枯死。染病果实很小时就大量脱落。留下的果实在幼果期乃至成熟初期均有乳汁流出的症状,且多在果实向阳面流出,流出汁液后果皮会慢慢溃烂、变软,溃烂部分会变褐色,没有溃烂的果实会有瘤状突起,凹凸不平。严重的病果种子退化败育,幼嫩白色种子变成褐色坏死。番木瓜瘤肿病【发病原因】 主要由土壤缺硼引起,属生理性病害。【防治方法】 可进行土壤施硼或根处施硼,选用硼酸或硼砂。在植株旁挖一小穴,每穴施2~5g硼砂,或施3g硼酸,施1~2次。根外施硼可喷0.2%硼酸水,每隔1 周喷1 次,共喷2~3次。施放硼砂或硼酸应在番木瓜植株现蕾时完成。【症状】 果实受害,一般从蒂部开始发病,初为水渍状小圆点,后扩大为褐色圆斑,后期果实腐烂,果实外部木栓化变成黑褐色,然后落果,或变成僵果挂在树上。叶片受害,导致变褐,腐烂落叶。枝梢受害,变褐干枯,呈典型的梢枯状。幼苗受害似青枯病。番荔枝黑腐病【病原】 无性阶段为Botryodiplodia theothromae Pat.,称可可球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为 Botryosphaeria rhodina (Cke.) Arx,称柑橘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越冬后的分生孢子或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以后逐步蔓延。喜高温高湿,菌丝最适温度32℃。土壤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一般在新梢抽生期或谢花坐果期喷药保护,隔15d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面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浅红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直径4~8mm。后期在病斑中央长出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子囊果。当叶片上有较多病斑时,病叶即干枯脱落。受害严重时全树叶片落光,仅剩秃枝,直接影响树势、产量和品质。杨梅褐斑病叶片症状【病原】 Mycosphacrcalla myricac Saw,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科的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初,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成熟,下雨后释放出来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8月下旬出现新病斑,9—10月病情加剧,并开始大量落叶。该病一年发生1次,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无性孢子,但在P DA 培养基上很容易产生。土壤瘠薄,树势衰弱,5—6 月阴雨天多,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新种植杨梅,尽量选择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山地。种后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春季剪除枯枝,扫除落叶,减少病害传染源。②5 月下旬,果实采后喷 1 次0.5%的波尔多液,隔15d 喷1 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症状】 有两种类型:①急性青枯型。病树初期症状不甚明显,仅在树体枯死前两个月有所表现。主要是叶色褪绿、失去光泽,树冠基部部分叶片变褐脱落。如遇高温天气,树冠顶部部分枝梢出现失水萎蔫,但次日清晨又能恢复。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采果后,如气温剧升,常会引发树体急速枯死。枯死的病树叶色淡绿,并陆续变红褐色脱落,地下部根系及根颈变深褐腐烂。翌年不能萌芽生长,1~2年全株枯死。②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树冠春梢抽生正常,而秋梢很少抽生或不抽生,地下部根系须根较少,逐渐变褐腐烂。后期病情加剧,叶片变小,树冠下部叶大量脱落。在高温干旱季节的中午,树冠顶部枝梢呈萎蔫状,最后叶片逐渐变红褐色而干枯脱落,枝梢枯死,3~4年全株枯死。【病原】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et De Not.,属座囊菌目,葡萄座腔菌真菌。无性阶段Dothiorella sp.,属球壳孢目,小穴壳菌真菌。【发生规律】 该病先从杨梅根群的须根上发生,后向侧根、根颈及主干扩展蔓延。在病根的横断面上可见两个褐色坏死环,即为根的形成层和木质部维管束变褐坏死的环,最后导致树体衰败直至枯死。其中急性青枯型主要发生在10~20年生的盛果树上,占枯死树的70%左右。慢性衰亡型主要发生在衰老树上,从出现病症到全树枯死,需3~4年。据调查,该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无相关性,管理精细、生长茂盛的杨梅树也同样患病死亡。整株枯死根颈部腐烂根腐烂【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与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通透性。遇到干旱灌水,雨季排水,防止积水。②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挖除后的植穴,撒上生石灰。③初发病株,挖出侧根,剪去烂根,刮除根部病部,然后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每株0.25~0.5kg加生根粉拌土撒施,同时树冠多次喷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杀菌剂加叶面肥,促进病株恢复,但重病树无效。【症状】 果实受害,先在果实表面产生稍凹陷的红色小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呈褐色,果面出现小黑点 (分生孢子盘)。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多数病斑融合成大斑,有的破裂。枝条染病产生褐色凹陷斑、叶片染病产生黄褐色干枯小病斑,后扩大为大斑,病部也会生黑色小粒点。【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莲雾染病叶片脱落后,在枯叶上产生有性态,遇水喷出子囊孢子,侵染莲雾叶片、枝条或果实,台湾南部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发病较少,4—6月进入雨季,梅雨多,有利于病菌传播蔓延,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参考橘炭疽病防治方法。莲雾炭疽病为害果实症状【症状】 果实受害,先在果实表面产生淡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后期果面出现小黑点 (分生孢子盘)。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斑继续发展,致使果实腐烂。叶片受害,叶表面初现近圆形褐斑,病斑扩大连成不规则大斑,后期病部生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原】 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与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暖多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病,果园排水差,偏施氮肥,枝叶密蔽,阴雨连绵,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参考柑橘炭疽病。青枣炭疽病为害果实状【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正、反两面均可出现少量白色粉状物,然后白粉逐渐增多,严重时叶片失绿,形成淡黄褐色不规则病斑,后期白粉层颜色变为淡黄色,叶片呈黄褐色,易脱落。嫩枝受害时,严重时白色粉状物布满整个枝条,嫩枝呈黄褐色皱缩、枯死。幼果受害,果面初期出现少量白色粉状物,严重时白色粉状物布满全果,后期小果皱缩,变黄褐色而脱落。成果被害,多出现褐色病斑,果面粗糙,大大降低商品价值。【病原】 无性阶段为Oidiun sp.,为粉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青枣白粉病为害枝叶症状青枣白粉病为害叶片症状【发生规律】 果园潮湿、通风不良、树冠郁蔽的植株,发病重。台湾青枣品种群中,高朗1号、世纪枣、黄冠等抗病性强,碧云种易感白粉病。【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采果后,对果树进行重修剪,将发病的枝条全部剪除并集中烧毁,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控制病害的扩展和蔓延。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胶体硫悬浮剂25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等。青枣白粉病为害幼果症状【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在果实表面上产生浅褐色至褐色水渍状病斑,后病斑迅速扩展,呈湿腐状,直至全果腐烂,条件适宜时在病部表面可见灰色毛绒状霉层,即为病原菌子实体。火龙果桃吉尔霉果腐病幼果症状【病原】 桃吉尔霉 Gilbertella persicaria (Eddy) Hesseltine,称桃吉尔霉,属接合菌亚门,吉尔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适温25~35℃,高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流行。【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症状】 茎干受害,初期在茎干表皮形成中央褐色、外围蜡黄色革质状的疮痂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斑中央褐色部分结痂状翘起或脱落,病斑上可见黑色小点 (病原菌子实体),发病重时病斑连成片,并产生黑色霉状物,形成黑斑。火龙果黑斑病初期症状【病原】 Alternaria sp.,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火龙果黑斑病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病原】 Fusarium semitectum,称半裸镰孢; F. oxysporum,称尖镰孢; F. moniliforme,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症状】 茎部受害,茎组织变褐软化,严重时组织溃烂,病斑处凹陷,茎脊常见缺刻状病症,有时仅剩中央维管束组织。【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症状】 茎部受害,初期在棱茎表面或茎脊上形成灰褐色结痂状病斑,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原菌子实体),也可造成茎干缺刻状或仅剩中央维管束组织。【病原】 Phomopsis sp.,称拟茎点霉属真菌; Septogloeum sp.,称黏隔孢属真菌。 Ascochyta sp.,称壳二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Epicoccum nigrum,称黑附球菌,属半知菌亚门,附球菌属真菌。 Botryosphaerla sp.,称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火龙果茎斑病后期症状【症状】 叶片受害,先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暗褐色坏死。果实受害,初呈褐色小斑,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导致果实变褐腐烂,后期在病部上长有许多小黑点 (病菌的子实体)。【病原】有性阶段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叶及病果上越冬。翌年越冬的病菌作为初次侵染来源,侵染嫩叶及幼果,病菌侵入后在幼果内潜伏,待果实成熟时便开始发病。一般果园田间管理不善、树势弱,病害都会较为严重。木菠萝炭疽病病果症状【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加强管理,收果后,应进行松土,增施有机肥料,尽量剪除树上的病枝叶及病果。②化学防治:花期及幼果期要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 (苯醚甲环唑) 1000倍液、40%灭病威胶悬剂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症状】 叶片受害,自叶缘开始,发生褐色、水渍状病斑。花受害,呈花腐。幼果受害,出现褐色、水渍状、果软腐,并长出灰色毛绒霉状物,挂在树上或脱落。木菠萝小果灰霉病症状【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称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开花结果时,随气流传播,侵入寄主组织为害。开花期、幼果期遇多雨、低温、高湿容易发病。【防治方法】 ①田间病残体及时清除,集中烧毁。②花期及幼果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凯泽 (啶酰菌胺) 水分散粒剂1200~1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症状】 为生理性病害。果实在接近成熟时常产生裂果,多表现为纵向开裂,少数为横向开裂。裂开的果肉初呈黄白色,稍后果肉会长出黑色霉状物而变黑甚至腐烂。木菠萝裂果症状【发病条件】 6—8月果熟期,久旱遇雨或久雨骤晴,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容易诱发裂果。【预防方法】 久旱时注意喷水和喷叶面肥。雨季注意排水,防止受涝和积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病叶面上出现黄色褪绿斑,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病斑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遇潮湿天气病斑上长出黑绒球状霉丛;叶背面病斑的霉层较稀疏,以后小病斑联合成大病斑,整叶枯萎,脱落。枝蔓受害,病部表皮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水渍状的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或肿胀,后纵裂呈溃疡状病斑,病部表皮或坏死组织产猕猴桃黑斑病为害状生黑色小粒点或灰色绒霉层。果实受害初为灰色绒毛状小霉斑,逐渐扩大,绒霉层脱落,形成0.2~1.0cm 的近圆形凹陷病斑,刮去表皮可见果肉呈褐色至紫褐色坏死,形成锥状硬块。果实后熟期间果肉最早变软发酸,不堪食用。【病原】 有性阶段为称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 Deighton,称假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有性子实体在枝蔓病部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在枝蔓病部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然后再行侵染。远距离靠带病苗木传播,近距离借气流传播。阴蔽潮湿、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果园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园,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枝,消除病源。②春季萌芽前喷布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③花芽膨大至终花期进行第一次喷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后每隔15~20d喷1次,连续喷药4~5次,基本可控制此病害发生。【症状】 猕猴桃果实熟腐病又称腐烂病,在收获的果实一侧出现类似大拇指压痕斑,微微凹陷,褐色,酒窝状,直径大约5mm,其表皮并不破,剥开皮层显出微淡黄色的果肉,病斑边缘呈暗绿色或水渍状,中间常有乳白色的锥形腐烂,数天内可扩展至果肉中间乃至整个果实腐烂。猕猴桃果实熟腐病为害状【病原】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et De Not.,称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腔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新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花或幼果,在果内潜伏,直至果实后熟期才呈现症状。土壤排水不良、肥水不足、氮肥过多、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修剪的枝条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幼果套袋:谢花后1周开始幼果套袋,避免侵染。③从谢花后两周至果实膨大期,15d喷1次药。药剂可选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病斑多从叶片中部或叶缘开始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病健交界不明显,灰褐色,具轮纹,上生灰色霉状物,病斑较大,常为1~3cm,春季发生较普遍。猕猴桃灰纹病为害叶片【病原】 Clacbsporium oxysporum Berk et Crut.,称芽枝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组织内越冬,翌年3—4月产生分生孢子,依靠风雨传播,飞溅于叶面,在露滴中萌发,从气孔侵入为害,进而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复侵染,直至越冬。【防治方法】 清除病叶,减少初侵染源。生长期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症状】 根部受害,初期在根颈部出现暗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后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病部皮层和木质部逐渐腐烂,有酒糟气味,菌丝大量发生后经8~9d 形成菌核,似油菜籽大小,淡黄色。根系逐渐变黑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脱落,树体萎蔫死亡。【病原】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Karst,属担子菌纲,密环菌属真菌。猕猴桃根腐病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卵孢子在根部病组织皮层内越冬或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近距离传播,靠病残体接触,或随耕作和地下昆虫传播。远距离传播,靠带病苗木。翌春气温回升,遇雨开始发病,气温达25℃时,进入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季节,果园积水,施肥距主根较近或施肥量大,翻地时造成大的根系损伤,栽植过深,土壤板结,挂果量大,土壤养分不足,栽植时苗木带菌,这些情况都容易引发根腐病。【防治方法】 ①雨季及时排水、及时中耕除草,避免肥害和大的根系损伤,促进根系生长。②药物防治:成株发病,在早春和夏末进行扒土晾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然后用30%DT(琥胶肥酸铜) 悬浮剂100倍液、70%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40%的多菌灵悬浮剂500 倍液灌根,药用量0.3~0.5kg/株。并喷施叶面肥。受害严重的病株,及时挖除。【症状】 主要为害根系,受害嫩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念珠状的根瘤,数个愈合成根结团。根瘤初期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再变为深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受根结线虫为害的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长势不旺,叶发黄,提早落叶,结果少,果小品质差。重病树常突然萎蔫枯死。【病原】 Meloidogyne javanica、 Meloidogyne incognita,本病属垫刃目,垫刃亚目,根结科,根结线虫属。由爪哇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组成的混合种群,但以爪哇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猕猴桃线虫病症状【发生规律】 以成虫、幼虫和卵在土壤中或受害根部越冬。远距离传播,靠带病苗木。带病土壤和病根,是主要初侵染来源。翌年借雨水传播,以二龄幼虫侵染新根辗转为害。雌成虫产卵于体末端胶质囊内或土壤中,卵经一段时间孵化为幼虫。适温 (20~25℃)、有一定湿度,利于幼虫侵入根部和繁殖。沙质土壤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引进种苗应严格检疫。定植地及苗圃地避免原来种过猕猴桃、葡萄、番茄的地块,最好采用水旱轮作地作苗圃地和定植地。要重视植株的整形修剪,合理密植,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一经发现病苗及重病树要挖出烧毁。②药剂防治:患病轻的种苗可先剪去发病的根,然后将根部浸泡在0.5%阿维菌素溶液中1h。对有根结线虫的园地定植前每667m2用10%噻唑膦颗粒剂3~5kg,进行沟施,然后翻入土中。猕猴桃园中发现轻病株可在病树冠下5~10cm的土层撒施10%噻唑膦颗粒剂 (每 667m2撒入 3~5kg),施药后浇水,也有防治效果。【症状】 叶片受害,背面初生黄白色至黄褐色小疱斑,后疱斑表皮破裂,散出锈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堆和夏孢子。严重时病斑融合呈块斑,造成叶片卷缩、焦枯或脱落。无花果锈病叶面症状无花果锈病叶背症状【病原】 Phakopsora fici-erectae Ito et Otani,称天仙果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层锈菌属真菌; Uredo sawadae Ito,属担子菌亚门,夏孢锈菌属真菌。无花果锈病叶背后期症状【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堆在病部越冬,夏孢子借气流传播。7—8月条件适宜时开始侵染,主要发生在8—9月。降雨日多、降水量大,以及偏施氮肥的植株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修剪过密枝条,以利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冬季注意清除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②发病初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症状】 初期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稍凹陷,中间转为灰褐色。病健分界清楚。【病原】 Gloeosporium sp.,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温暖潮湿的天气或通透性差的果园容易发病。无花果炭疽病病果【防治方法】 参考木菠萝炭疽病的防治。【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油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展为淡褐色圆斑,边缘水渍状,后期病斑色泽转深,其上长出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叶片受害,症状与果实相似。【病原】 Phomopsis passiflorae Lue et Chi,属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春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果实、叶片为害。【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扫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化学防治。生长季节和开花2/3时开始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等。西番莲褐斑病病叶初期症状西番莲褐斑病病果初期症状【症状】 叶片受害,表现皱缩、畸形、花叶,有鲜艳的黄色斑驳。果实受害,果面有圆形环斑,外果皮变厚、变硬、木质化、畸形。全株生长不良,结实率明显下降。【病原】 Passion fruit virus (PFV),称西番莲病毒。【发生规律】 蚜虫及嫁接等方式传毒。【防治方法】 ①严格检疫,发现病苗及时烧毁。②培育和种植无病苗。③及时防治蚜虫。西番莲病毒病初期症状西番莲病毒病皱缩畸形症状【症状】 幼果被害,果面呈暗褐色,发育停滞,萎缩硬化。稍大的果实发病,初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的小粒点(分生孢子盘) 长出。被害的幼果,除少数干缩成为僵果,留在枝上不落外,大多数都在5 月间脱落。果实将近成熟时染病,开始在果面产生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橘红色小粒点,并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纹。最后病果软化腐败,多数脱落。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的病斑,病、健分界明显,后病斑中部有橘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长出。桃果实炭疽病【病原】 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s Penz.,异名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在树上的僵果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为害幼果及新梢,为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雨水是传病的主要媒介。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成熟期,则以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的环境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冬季或早春剪除病枝梢及残留在枝条上的僵果,并清除地面落果。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桃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②早春桃芽刚膨大尚未展叶,喷洒2次3~4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0.3%五氯酚钠。落花后7~10d喷1次,连喷4~5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世高) 1000~15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 (嘧菌酯) 1000~1500倍液等。【症状】 果实受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小病斑,如环境适宜,病斑在数日内便可扩及全果,果肉也随之变褐软腐烂,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绒状霉丛,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但不少失水后变成僵果,悬挂枝上经久不落。花部受害,自雄蕊及花瓣尖端开始,先发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延至全花,随即变褐而枯萎。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丛生灰霉,若天气干燥时则萎垂干枯,残留枝上,长久不脱落。嫩叶受害,自叶缘开始,病部变褐萎垂,最后病叶残留枝上。【病原】 Sclerot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称果生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Monilia fructicola P oll.,称果生丛梗孢。【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僵果或枝梢的溃疡部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逢温暖、多云多雾、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发病严重。前期低温潮湿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则易引起果腐。桃褐腐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①消灭越冬菌源。②及时防治害虫:如桃象虫、桃食心虫、桃蛀螟、桃樁象等虫害,减少伤口。③桃树发芽前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10d左右喷布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等。桃黑星病又称疮痂病。【症状】 果实受害,多在肩部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逐渐扩大至2~3mm,后呈黑色痣状斑点,严重时病斑聚合成片。病菌扩展一般仅限于表皮组织。当病部组织坏死时,果实仍继续生长,病斑处常出现龟裂,呈疮痂状,严重时造成落果。枝梢发病,病斑暗绿色,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叶片受害,开始于叶背,形成不规则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引起落叶。桃黑星病为害果实症状【病原】 Fusicladiun carpophilum (Thum) Oud.,称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梢的病部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形成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来源,经风雨传播,病菌侵染果实时潜育期可达40~70d,侵染新梢和叶片为25~45d。4—6月多雨潮湿发病重。地势低洼潮湿、栽植过密或树冠郁闭利于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 ①冬剪,剪除病枝梢,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重视夏剪,加强内膛修剪,促进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②药剂防治参见桃褐腐病。【症状】 叶片受害,初现近圆形或不定形的白色霉点,后霉点逐渐扩大,发展为白色粉斑,粉斑可互相连合为斑块,严重时叶片大部分乃至全部为白粉状物所覆盖,恰如叶面被撒上一薄层面粉一般。被害叶片褪黄,甚至干枯脱落。桃白粉病为害叶片桃白粉病为害叶片症状【病原】 Podosphaera tridactyla (Wallr.)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叉丝单囊壳属;另一种Sphaerotheca pannosa var. persicae Woron.,属子囊菌亚门,桃单壳丝菌。两个菌属的无性阶段均为Oidiun spp.,半知菌亚门的粉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在广东,桃白粉病菌以无性态的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病害越冬期也不明显。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的桃产区,白粉病初侵染接种体为子囊孢子,再次侵染接种体为分生孢子,以菌丝体和闭囊壳越冬。在这些病区,桃白粉病的病征,前期为粉状物,后期为小黑粒 (闭囊壳)。桃白粉病为害叶果症状【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可选用:50%三唑酮硫悬浮剂1000~1500倍液、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连喷2~3次。【症状】 新枝受害,以皮孔为中心树皮隆起。出现直径1~4mm的疣状物,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大枝及树干受害,树皮表面龟裂,粗糙,后瘤皮开裂陆续溢出树脂,透明、柔软状,树脂与空气接触后,由黄白色变成褐色、红褐色至茶褐色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朽,树势衰弱,叶片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果实受害,由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有时龟裂,严重影响桃果品质和产量。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主干症状【病原】 Botryosphaeria ribis Tose Grossenb.et Dugga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干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皮孔、伤口侵入。1年中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5、6月间和8、9月间。当气温15° C左右时,病部即可渗出胶液,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一般直立生长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严重,侧生枝干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的部位,枝干分杈处受害亦重;土质瘠薄,肥水不足,负载量大,均可诱发该病。黄桃系统较白桃系统感病。【防治方法】 ①结合冬剪,彻底清除被害枝梢;桃树萌芽前,用抗菌剂402100倍液涂刷病斑,杀灭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源。②加强桃园管理,增强树势。低洼积水地注意开沟排水,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合理修剪,控制树体负载量,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③在桃树生长期喷药,每隔15d 喷1 次,药剂可选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或50%硫黄悬浮剂800倍液等。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严重,胶掉落满地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主枝症状【症状】 桃非侵染性流胶病又称生理性流胶病。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肿胀,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从病部流出半透明黄色树胶,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褐色,呈胶胨状,干燥后变为红褐色至茶褐色的坚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实受害,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严重时龟裂,不能生长发育,无食用价值。【发生规律】 一般4—10月,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骤降暴雨,树龄大的桃树发病严重,幼龄树发病轻。果实流胶与虫害有关,椿象为害是果实流胶的主要原因。沙壤和砾壤土栽培流胶病很少发生,黏壤土和肥沃土栽培流胶病易发生。【防治方法】 ①加强桃园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酸性土壤应适当施用石灰或过磷酸钙,改良土壤。修剪在休眠期进行,减少枝干伤口。②防治桃树上的害虫如介壳虫、蚜虫、天牛等。冬春季树干涂白,预防冻害和日灼伤。③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雨后流胶)【症状】 叶片受害,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围呈水渍状黄绿晕环,随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引起大量早期落叶和枝梢枯死。【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ye,异名Xanthomonus pruni (Smith) 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缺硼流胶)桃非侵染性流胶病【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翌年春随气温上升,从溃疡斑内流出菌液,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叶片气孔和枝梢皮孔侵染,引起当年初次发病,一般3月开始发病,10—11月多在被害枝梢上越冬。温度适宜、雨水频繁、多雾季节、土壤瘦瘠、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果园郁闭发病较重。桃细菌性穿孔病为害症状【防治方法】 ①注意开沟排水,达到雨停水干,降低空气湿度。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②适当增加内膛疏枝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使树体生长健壮。③冬季清园修剪,彻底剪除枯枝、病梢,及时清扫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菌源。④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1∶1∶100倍式波尔多液铲除越冬菌源。发芽后喷10%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幼果期喷代森锌600倍液,或用10%农用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6月末至7月初喷第1次,15~20d喷1次,共喷2~3次。【症状】 叶片受害,初生圆形、紫色或紫红色小斑,逐步扩大呈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2~6mm,后期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多时叶片脱落。新梢、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桃真菌性穿孔病为害症状【病原】 Clasterosporium carpophihim (Lev.) Aderh,称嗜果刀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oryneun beyerinckii Oud;另一种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称核果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rcospora cerasella Sacc.。【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适温25~28℃,低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防治方法】 ①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烧毁或深埋。桃树萌芽前,喷施1次80%五氯酚钠300倍液。如需防治越冬害虫,可加进3~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使用。喷药时间桃芽鳞片膨大,但尚未露出绿色细嫩组织时最好。②于早春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1∶ (100~160) (硫酸铜∶石灰粉∶水) 波尔多液等。【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心材,使木质腐朽。然后长出不同形状的病原子实体,使树势衰弱,叶发黄早落,严重时全株枯死。【病原】 真菌,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的几种菌:①伞菌目彩绒革盖菌 Coriolus versicolar Quel,②伞菌目裂褶菌 Schizophyllum commune Fr.,③非裕菌目暗黄层孔菌 Fomes fulvus (Scop.) Gill.,称暗黄层孔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在被害部产生子实体,形成担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锯口或虫伤等伤口侵入。老树、病虫弱树及管理不善的桃园常发病严重。桃木腐病长出子实体【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及早铲除病残株烧毁,对衰弱树增施肥料。②伤口涂药保护,伤口可用1%硫酸铜液消毒,再涂波尔多浆或煤焦油等保护。③随时检查,刮除病部子实体,清除腐朽木质,用煤焦油消毒保护,以消石灰与水和成糊状堵塞树洞。【症状】 为害果实和叶片。叶片染病时,先出现橙黄色、稍隆起的近圆形斑点,后病部扩大,病斑颜色变深,出现深红色的小粒点。后期病斑变成红黑色,正面凹陷,背面隆起,上面出现黑色小点。发病严重时,病叶干枯卷曲,引起早期落叶。果实受害,果面产生橙红色圆形病斑,稍凸起,边缘不明显,初为橙红色,后变为红黑色,散生深色小红点。李红点病为害叶片初期症状【防治方法】 在李树开花末期至展叶期,喷施下列药剂:1∶2∶200倍式波尔多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从李树谢花至幼果膨大期,连续喷施下列药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李红点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等,间隔10天左右,遇雨要及时补喷,可有效防治李树红点病。【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叶片、枝干。在落花后即显症,初呈圆形或袋状,后变狭长略弯曲,病果表面平滑,浅黄至红色,失水皱缩后变为灰色、暗褐色至黑色,冬季宿留树枝上或脱落。病果无核,仅能见到未发育好的雏形核。叶片染病,在展叶期变为黄色或红色,叶面肿胀皱缩不平,变脆。枝梢受害,呈灰色,略膨胀,弯曲畸形、组织松软;病枝秋后干枯死亡,发病后期湿度大时,病梢表面长出一层银白色粉状物。第二年在这些枯枝下方长出的新梢易发病。【防治方法】 掌握李树开花发芽前,可喷洒下列药剂:李袋果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李袋果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3~4波美度石硫合剂;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以铲除越冬菌源,减轻发病。自李芽开始膨大至露红期,可选用下列药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一年生嫩枝染病,初产生以皮孔为中心的疣状小凸起,渐扩大,形成瘤状凸起物,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被害枝条表面粗糙变黑,并以瘤为中心逐渐下陷。严重时枝条凋萎枯死。多年生枝干受害产生 “水泡状” 隆起,并有树胶流出。李侵染性流胶病为害枝干初期症状李侵染性流胶病为害枝干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改良土壤,盐碱地要注意降盐排盐,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预防病虫伤口。药剂防治可参考桃树侵染性流胶病。【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亦为害枝梢和叶片。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至果实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发病严重时,病斑密集,聚合连片,随着果实的膨大,果实龟裂。新梢和枝条被害后,呈现长圆形、浅褐色病斑,继后变为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叶片受害,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后转色暗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发病严重时可引起落叶。李疮痂病为害果实症状【防治方法】 早春发芽前将流胶部位病组织刮除,然后涂抹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80%的五氯酚钠原粉200~300倍液,或用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铲除病原菌。李树腐烂病为害枝条症状生长期于4月中旬至7月上旬,每隔20天用刀纵、横划病部,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笔蘸药液涂于病部。可用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50倍液;1.5%多抗霉素水剂100倍液处理。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见本节桃真菌性穿孔病。梅真菌性穿孔病【症状】 叶片受害,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有2~3圈红褐色轮纹,中间灰白色,后期病斑出现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梅轮纹病为害叶片症状【病原】 Pestalotiopsis adusta (Ell.et Ev.) Stey.,称茶褐斑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叶上病斑组织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防治方法】 参考桃炭疽病。【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深褐至黑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深色凹陷病斑,病斑中部密生灰色至黑色隆起小点,略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涌出粉红色黏质分生孢子团。病菌深入扩展,果肉形成黑硬结块,一个病果常发生1~2个病斑,多者达10多个。新梢受害,发生黑色小圆斑,病斑渐扩大,呈长椭圆形,褐色,凹陷,纵裂,长10~20mm,并产生黑色小点。病部木质腐朽,易折断。叶片受害,先自叶脉、叶柄变黄,后变黑,叶片病斑呈不规则形。【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柿炭疽病为害果实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斑组织中越冬,也可在叶痕、冬芽、病果中越冬。翌年初夏,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害新梢和果实。病菌从伤口侵入其潜育期为3~6d,穿过表皮直接侵入其潜育期为6~10d。在北方柿区,枝梢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到雨季进入发病盛期,后期继续侵害秋梢。果实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开始落果。多雨年份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清除侵染源发芽前剪除病枝,烧毁或掩埋。②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1∶5∶ (400~600) 的波尔多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世高) 1000~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2%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正面出现黄绿色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较模糊,斑内叶脉变黑色,随病斑的扩展,颜色逐渐加深,呈浅黑色,以后中部颜色褪为浅褐色。由于病斑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形状变为多角形,其上密生黑色绒状小粒点,病斑背面开始呈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成为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边缘,但不及正面明显,黑色小粒点也较正面稀少。柿蒂染病,由蒂的四角开始向内扩展,形状不定,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色绒状小粒点。【病原】 Cercospora kaki Ellis et Everh,称柿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角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蒂及病叶中越冬,挂在树上的病蒂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和传播中心,一般5—8月雨日多,雨量大,降雨早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发病早而重,越靠近君迁子的柿树发病越重。柿角斑病为害叶面与叶背症状【防治方法】 ①清园时清除挂在树上的病柿蒂,减少病菌来源。②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条件。③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20~30d,喷2~3 次药预防。药剂可选用1∶1∶100 的波尔多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柿角斑病为害叶面症状柿角斑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产生圆形小斑点,正面浅褐色,无明显边缘,以后病斑渐变为深褐色,中心色浅,外围有黑色边缘,在病叶变红的过程中,病斑周围出现黄绿色晕环,后期在病斑背面出现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病叶在5~7d内即可变红脱落,仅留柿果,接着柿果也变红、变软、脱落。柿蒂上的病斑圆形,褐色,出现时间晚于叶片,病斑一般也较小。柿圆斑病为害叶片症状【病原】 Mycosphaerella nawae Hiura et Lkata,称柿叶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果在病叶上越冬,此病无再侵染现象,一般来说,上一年病叶多,当年6—8月雨水多时,树势衰弱,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参考柿角斑病的防治。【症状】 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个叶背面,甚至叶正面布满黑霉,叶片枯黄,早期脱落。果实受害,初期出现淡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后病斑木栓化,坚硬、凹陷并龟裂。果实成长期,则在果面生大小不等的圆形黑色病疤,病斑硬化,表面粗糙,开裂,果实不畸形。成熟果实受害,果面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病原】 Venturia nashicola Ttanaka et Yarnamoto,称纳雪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或枝梢病部,或以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一般在新梢基部最先发病,病梢是重要的侵染中心。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附近的叶、果上,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病菌最适温度11~20℃。以后病叶和病果上又能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陆续造成再次侵染。由于气候条件不同,梨黑星病在各地发生的时期也不一样。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不良、湿度较大的梨园,以及树势衰弱的梨树,都易发生黑星病。梨黑星病为害果实状【防治方法】 ①秋末冬初清扫落叶和落果,早春梨树发芽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梢、叶片及果实,集中烧毁,减少病菌侵染源。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合理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②幼叶幼果期、果实加速生长、接近成熟的果实,易感染黑星病,必须在发病初期抓紧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40%氟硅唑(福星) 乳油4000~5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 (世高) 水分散颗粒剂2000~2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直径0.5~1.5mm,后出现轮纹,病部变灰白色,并出现黑色小点,叶片上发生多个病斑时,病叶往往干枯脱落。果实受害,多在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褐色水渍状斑,渐扩大,呈暗红褐色至浅褐色,具清晰的同心轮纹,病果很快腐烂,发出酸臭味,并渗出茶色黏液。有的病果渐失水成为黑色僵果,表面布满黑色粒点。梨轮纹病为害叶面梨轮纹病为害叶背梨轮纹病为害果实【病原】 有性阶段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称轮纹大莲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于枝干病斑中越冬。分生孢子翌年2月底在越冬的分生孢子器内形成,借雨水传播。轮纹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温暖、多雨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秋冬季清园,清除落叶、落果,剪除病梢,集中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③生长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克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3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 (绿得保) 400~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④果实套袋,保护果实。【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 (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黏液,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丛灰黄色毛状物,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梨锈病为害状梨锈病叶面症状【病原】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pd,称梨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在整个生活史上可产生4 种类型孢子:性孢子器 (性孢子,受精丝)、锈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梨锈病叶背症状梨锈病为害幼果【发生规律】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转主寄主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年3月形成冬孢子角,遇雨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梨树上,后期形成的锈孢子不再为害梨树,而随气流转至转主寄主上越夏和越冬。病害发生的轻重与转主寄生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直接有关。此外,还与梨树萌芽展叶期降水量的多少和品种的抗病性有关。【防治方法】 ①清除梨园周围5km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园时,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如有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②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d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隔10~15d再喷1次。若防治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叶片正面出现病斑 (性孢子器) 时,喷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症状】 初在叶背面产生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布满叶片,相应的叶正面为黄色病斑。后期在霉部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色的小粒点 (闭囊壳)。秋季,在梨树的基部叶片背面产生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圆形褐色病斑,常扩展到全叶,病斑上形成灰白色粉层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粒点 (为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初期黄色,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梨白粉病【病原】 有性阶段为Phyllactinia pyri (Cast.) Homma,属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梨球针壳。【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病枝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子囊壳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梨树叶片上进行初侵染。当年老熟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越冬子囊壳6—7月成熟,7月开始发病,秋季为发病盛期。密植和树冠郁闭的梨园易发病,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的梨园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疏除过密枝条。冬季清除园内落叶、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源。②初发病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症状】 灰斑病多发生于生长中后期。病斑初期近圆形、淡灰色,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银灰色,病健交界处有一微隆起的褐色线纹;后期,病斑表面可散生许多小黑点。【病原】 Phyllostica pirina Saccardo,称梨叶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为害,7—8月为发病盛期。多水年份发病重,多雨季节发病快。梨灰斑病为害叶片【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彻底清除落叶,减少病源。②发病严重果园,在7—8月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800~10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及1∶1∶100波尔多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叶片上初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发病严重的叶片,往往有病斑数十个,多数病斑合并,形成不规则形褐色斑。病斑后期边缘褐色,中间呈灰白色,密生黑色小点。梨褐斑病为害叶片【病原】 有性阶段为Mycosphaerella sentina (Fr.) Schrot,称梨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 Septoria piricola Desm.,称梨生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落叶的病斑上越冬。翌年春季通过风雨传播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孢子沾附在新叶上,环境条件适宜时,发芽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在梨树生长期中,病斑上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其中成熟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传播,再次侵害叶片,陆续引起叶片发病。在5—7月,多雨、潮湿,发病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也多。【防治方法】 ①冬季扫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病源。②加强梨园管理,增施有机肥,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雨后注意园内排水,降低果园湿度,以防病害发展蔓延。③早春在梨树发芽前,结合梨锈病防治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0.6%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落花后,当病害初发时,4月中下旬喷第二次药,药剂及浓度同上。在天气多雨,有利于病害盛发的年份,可于5月上中旬再喷射0.6%波尔多液1次。一般喷药2~3次,即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症状】 主要发生在果实上。染病的幼果,初期仅在向阳面变红,果肉逐渐木质化,后致果实开裂,裂口处果肉干缩变黑,湿度大或多雨时,病菌乘机从伤口侵入,引致果腐。梨裂果病【发病条件】 属生理病害。多认为是水分供应不均匀引起的。树势衰弱或染有腐烂病、黑星病的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梨园管理,做到水肥均衡供应,科学修剪,如疏剪或缩剪,调节坐果率。②及时防治腐烂病、黑星病、日灼病。【症状】 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至圆形,褐色或暗褐色,常有红褐色的细边缘,上生许多小黑点。芽被害后,病部发褐腐烂,新梢最终枯死。小枝被害,易遭风折。栗蓬受害,于基部出现褐斑。栗果受害,在种仁上发生近圆形、黑褐色或黑色的坏死斑,后果肉腐烂、干缩,外壳的尖端常变黑。板栗炭疽病为害叶片【病原】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小壳属真菌。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梢组织内越冬。或在感病栗蓬上越冬。翌春条件合适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幼芽和新梢,经皮孔或自表皮直接侵入,并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辗转为害嫩叶与栗蓬。管理粗放、缺肥、枝梢纤弱、栗瘿蜂等害虫较多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毁。②清园喷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5月和8月上旬,各喷1次下列药剂: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缘、叶脉处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橘红色病斑,边缘褐色,中央散生黑色小粒。随着病斑的扩大,叶面病斑连在一起,看上去像 “半叶枯”,引起叶片提前大量脱落。板栗赤斑病为害叶片【病原】 Phyllosticta castaneae Ell.et Ev,称叶莲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病斑上越冬,为翌年初侵染的病源,翌年春季板栗叶片展开时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到新叶上,从伤口或气孔处侵入叶内扩展蔓延。6—7月出现大量落叶、落果。【防治方法】 ①冬季将落叶及修剪的病枝枯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源。②春季在栗树展叶期用1∶1∶160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板栗叶片和幼苗。发病初期,叶背散生淡黄绿色小点,后逐渐长出黄褐色突起 (夏孢子),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黄粉;叶面相对应位置,现褪绿小点,边缘不规则,后变为黄色或暗褐色,无光泽。冬季孢子在叶背面着生,黄色或黄褐色,后期表皮不破裂。板栗锈病病叶初期症状板栗锈病病叶中期症状【病原】 Pucciniastrun castaneae Diet,称栗膨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膨痂锈菌属真菌。【发生规律】 以冬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9月下旬出现冬孢子堆。干旱、气温高的年份以及较郁闭的栗园,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源。②喷药保护,在栗树萌芽前,用3波美度石流合剂喷一次,发病初期,喷0.3波美度石流合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夏季气温高,喷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容易发生药害,可改用2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症状】 果实受害,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而周缘紫褐色,似 “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黏质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叶片受害,开始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紫褐色至黑褐色,直径l~4mm。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叶脉被害,病斑呈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新梢、蔓、叶柄或卷须果梗和穗轴等处的症状与新梢相似。【病原】 无性阶段为Sphaceloma ampelium (de Bary),称葡萄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菌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果园低洼、排水不良、枝叶郁闭、遇多雨高湿,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冬季修剪时,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刮除病、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烂果等,然后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种植抗病品种。③化学防治:芽鳞膨大,但尚未出现绿色组织时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开花前后各喷1 次1∶0.7∶250 的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葡萄黑痘病嫩枝嫩叶症状葡萄黑痘病卷须症状葡萄黑痘病蔓上症状葡萄黑痘病叶片症状葡萄黑痘病果实症状【症状】 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落。嫩梢受害,形成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也产生白色霜霉。病重时新梢扭曲,生长停止,甚至枯死。卷须、穗轴、叶柄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嫩梢相似。幼果被害,病部褪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霉,很易萎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软腐早落。果实着色后不再侵染。【病原】 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t Curt.) Berl.et de Toni,称葡萄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真菌。葡萄霜霉病症状【发生规律】 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华东地区5月开始发生,6—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广东5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为发病盛期。冷凉潮湿,多雨多露,易引起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架面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葡萄霜霉病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①秋季彻底清扫果园,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②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夏剪,引缚枝蔓,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选用无滴消雾膜做设施的外覆盖材料,并在设施内全面积覆盖地膜,降低其空气湿度和防止雾气发生,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④化学防治,芽前地面喷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芽后每10d左右喷1次杀菌保护剂,药剂可选用:1∶0.7∶200 的波尔多液、69%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症状】 南方葡萄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叶片被害,初期叶面出现零星单个小黄点,周围水渍状,之后叶片背面形成橘黄色夏孢子堆,逐渐扩大,沿叶脉处较多。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布满整个叶片,致叶片干枯或早落。秋末病斑变为多角形灰黑色斑点,形成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偶见叶柄、嫩梢或穗轴上出现夏孢子堆。【病原】 Phakopsora ampelopsidis Diet.et Syd.,称葡萄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属复杂生活环锈菌。葡萄锈病初期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越冬。翌春初侵染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裂开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叶片上有水滴及温度适宜时,夏孢子长出芽孢,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吸器刺入细胞吸取营养,后形成夏孢子堆。生长季节,条件适宜多次进行再侵染,至秋末又形成冬孢子堆。高湿利于夏孢子萌发,光线对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夜间的高温成为此病流行必要条件。生产上有雨或夜间多露的高温季节利于锈病发生,管理粗放且植株长势差易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葡萄园管理。入冬前施足有机肥,果实采收后仍要加强肥水管理。发病初期清除病叶,既可减少田间菌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葡萄园湿度。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20%三唑酮 (粉锈宁) 乳油1500~2000倍液、20%三唑酮·硫悬浮剂1500 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500 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隔15~20d喷1次。葡萄锈病中期症状葡萄锈病后期症状【症状】 叶片受害,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质霉,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灰白色小斑,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最后变为黑色。果实受害,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现褐色花纹,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受害幼果容易开裂。【病原】 Uncinula necanor (Schw.) Burr,称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真菌。无性阶段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发病规徘】 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组织后,菌丝蔓延于表皮外,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8° C,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也能萌发。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渐入发病盛期,9—10月停止发病。夏季干旱和温暖而潮湿或闷热多云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栽植过密、枯叶过多、通风不良时利于发病。葡萄白粉病症状葡萄白粉病前、中、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①秋后剪除病梢,清扫病叶、病果及其他病残体,集中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心绑蔓,剪除副梢及卷须,保持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和根施复合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③化学防治。参考葡萄锈病的化学防治。【症状】 只为害葡萄叶片,有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两种。大褐斑病初在叶面长出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直径达3~10mm。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背病斑呈淡黑褐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可多达数十个,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后期在病斑背面产生深褐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梗束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干枯破裂,以至早期脱落。小褐斑病在叶片上呈现深褐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病斑直径2~3mm,大小比较一致。葡萄小褐斑病症状葡萄大褐斑病症状【病原】 Pseudocercospora vitis (Lev.) Speg,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初夏长出新的分生孢子梗,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旧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发芽后从叶背气孔侵入,发病通常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经过一段时期,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第二批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造成陆续发病。【防治方法】 ①秋后彻底清扫果园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菌源。②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黑痘病、炭疽病等,药剂可选用: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等。每隔10~15d喷1次,连续喷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葡萄炭疽病是在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市普遍发生,南方高温多雨的地区发生最普遍。高温多雨的地区,早春也可引起葡萄花穗腐烂,严重时可减产30%~40%。【症状】 主要为害果粒,造成果粒腐烂。严重时也可为害枝干、叶片。果实着色后、近成熟期显现症状,果面出现淡褐或紫色斑点,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渐扩大,变褐色至黑褐色,腐烂凹陷。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涌出粉红色黏稠点状物,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斑可蔓延到半个至整个果粒,腐烂果粒易脱落。嫩梢、叶柄或果枝发病,形成长椭圆形病斑,深褐色。果实近成熟时,穗轴上有时产生椭圆形病斑,常使整穗果粒干缩。卷须发病后,常枯死,表面长出红色病原物。叶片受害多在叶缘部位产生近圆形或长圆形暗褐色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亦可长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团。【防治方法】 春季幼芽萌动前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0.5%五氯酚钠。在葡萄发芽前后,可喷施1∶0.7∶200倍式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波美3度石硫合剂+80%五氯酚钠原粉200倍液。葡萄炭疽病为害情况葡萄落花期,病害发生前期,可喷施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6月中旬葡萄幼果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下列药剂: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倍液;1%中生菌素水剂250~500倍液;35%丙环唑·多菌灵悬浮剂1400~2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5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4000~6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40%克菌丹·戊唑醇悬浮剂1000~1500倍液;葡萄幼果期炭疽病发生前期症状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5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2500倍液;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800~15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3~5次。灰霉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和贮藏的重要病害。目前,在河北、山东、辽宁、四川、上海等地发生严重。春季是引起花穗腐烂的主要病害,流行时感病品种花穗被害率达70%以上。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病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发生腐烂。【症状】 主要为害花序、幼果和已成熟的果实,有时亦为害新梢、叶片和果梗。花序受害,似热水烫状,后变暗褐色,病部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灰霉,被害花序萎蔫,幼果极易脱落。新梢及叶片上产生淡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亦长出鼠灰色霉层。花穗和刚落花后的小果穗易受侵染,发病初期受害部呈淡褐色水渍状,很快变暗褐色,整个果穗软腐,潮湿时病穗上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层。成熟果实及果梗被害,果面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整个果实软腐,长出鼠灰色霉层,果梗变黑色,不久在病部长出黑色块状菌核。葡萄灰霉病为害幼果症状葡萄灰霉病为害果实症状【防治方法】 春季开花前,喷洒1∶1∶200 等量式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1~2次,有一定的预防效果。葡萄灰霉病为害花序症状4月上旬葡萄开花前,可喷施下列药剂进行预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病害发生初期,可用下列药剂:葡萄灰霉病为害初期症状40%嘧霉胺悬浮剂1000~12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625~10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双胍辛胺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2~3次。【症状】 花受害,病菌从将开放的花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片受害,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 “V” 形黄褐色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受害,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草莓灰霉病【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灰葡萄抱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空气湿度大,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②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③化学防治。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消毒灭菌。在结果期有发病中心出现,要及时喷药防扩散,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症状】 果实受害,变褐软腐,淌水,表面密生白色绵毛,上有点点黑霉,即病原菌的孢子囊。果实堆放,往往发病严重。【病原】 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ex Fr.) Vuill.,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中的匍枝根霉真菌。曾有研究用11种根霉接种草莓,结果都能为害,但主要是匍枝根霉。草莓软腐病【发生规律】 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内、空气中及各种残体上。自伤口侵入,匍枝根霉的孢子萌发后,并不直接侵染,而必须生长一定量后才能为害寄主。通常先在接触土壤的果实为害,潮湿情况下产生大量孢子囊,经风雨、气流扩散,进行再侵染。贮藏期间继续接触,振动传病。由于病菌的菌丝体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间的果胶层,结果组织崩溃,细胞间隙积聚了果汁,最终造成淌水。温度较高或相对湿度低都不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 ①果实接近成熟时避免积水。②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
报告一、生产、经营农药应注意避免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出版时间:2015(1)经营过期农药,违反了《农药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超过产品质量保证期限的农药产品,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检验,符合标准的,可以在规定期限内销售;但是,必须注明“过期农药”字样,并附具使用方法和用量。(2)经营过期农药的处罚依据是《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经营未注明“过期农药”字样的超过产品质量保证期的农药产品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3)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擅自修改农药标签和赠送过期农药适用法律问题的函”的规定,农药经营者以赠送、奖励、捆绑销售等名义向消费者提供农药产品的,应当认定为经营农药的行为。赠送过期农药产品且未注明“过期农药”字样的,应当认定为经营未注明“过期农药”字样的超过产品质量保证期农药产品的行为,依照《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予以处罚。(1)生产、经营假农药,违反了《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禁止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农药。(2)生产、经营劣质农药,违反了《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禁止生产、经营和使用劣质农药。(3)处罚依据是《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以及《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如下:生产、经营假农药、劣质农药的,依照刑法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或者生产、销售伪劣农药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部门没收假农药、劣质农药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由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吊销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如下:对生产、经营假农药、劣质农药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部门,按以下规定给予处罚:(一)生产、经营假农药的,劣质农药有效成分总含量低于产品质量标准30%(含30%)或者混有导致药害等有害成分的,没收假农药、劣质农药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生产、经营劣质农药有效成分总含量低于产品质量标准70%(含70%)但高于30%的,或者产品标准中乳液稳定性、悬浮率等重要辅助指标严重不合格的,没收劣质农药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三)生产、经营劣质农药有效成分总含量高于产品质量标准70%的,或者按产品标准要求有一项重要辅助指标或者二项以上一般辅助指标不合格的,没收劣质农药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四)生产、经营的农药产品净重(容)量低于标明值,且超过允许负偏差的,没收不合格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生产、经营假农药、劣质农药的单位,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负责处理被没收的假农药、劣质农药,拖延处理造成的经济损失由生产、经营假农药和劣质农药的单位承担。(1)无农药中文通用名称,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七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标签应当注明农药名称、有效成分及含量、剂型、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产品标准号、企业名称及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重量、产品性能、用途、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毒性及标识、注意事项、中毒急救措施、贮存和运输方法、农药类别、像形图及其他经农业部核准要求标注的内容。产品附具说明书的,说明书应当标注前款规定的全部内容;标签至少应当标注农药名称、剂型、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产品标准号、重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企业名称及联系方式、毒性及标识,并注明“详见说明书”字样。(2)擅自扩大防治范围,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标签和说明书上不得出现未经登记的使用范围和防治对象的图案、符号、文字。(3)擅自使用商品名称,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44号的规定:自2008年7月1日起,农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农药产品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4)擅自标注带有宣传、广告色彩的文字、符号、图案,擅自标注企业获奖和荣誉称号,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标签不得标注任何带有宣传、广告色彩的文字、符号、图案,不得标注企业获奖和荣誉称号。法律、法规或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5)未在标志带标注农药类别文字,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农药类别应当采用相应的文字和特征颜色标志带表示。不同类别的农药采用在标签底部加一条与底边平行的、不褪色的特征颜色标志带表示。(6)标签农药名称标注位置不符,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农药名称应当显著、突出,字体、字号、颜色应当一致,并符合以下要求:(一)对于横版标签,应当在标签上部三分之一范围内中间位置显著标出;对于竖版标签,应当在标签右部三分之一范围内中间位置显著标出;(二)不得使用草书、篆书等不易识别的字体,不得使用斜体、中空、阴影等形式对字体进行修饰;(三)字体颜色应当与背景颜色形成强烈反差;(四)除因包装尺寸的限制无法同行书写外,不得分行书写。(7)未在农药名称的正下方(横版标签)或正左方(竖版标签)相邻位置醒目标注有效成分和剂型,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有效成分含量和剂型应当醒目标注在农药名称的正下方(横版标签)或正左方(竖版标签)相邻位置(直接使用的卫生用农药可以不再标注剂型名称),字体高度不得小于农药名称的二分之一。混配制剂应当标注总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各种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和含量。各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及含量应当醒目标注在农药名称的正下方(横版标签)或正左方(竖版标签),字体、字号、颜色应当一致,字体高度不得小于农药名称的二分之一。(8)擅自粘贴、剪切、涂改农药标签或说明书,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五条的规定: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应当真实、规范、准确,其文字、符号、图案应当易于辨认和阅读,不得擅自以粘贴、剪切、涂改等方式进行修改或者补充。(9)标注其他机构的,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十条的规定:企业名称是指生产企业的名称,联系方式包括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进口农药产品应当用中文注明原产国(或地区)名称、生产者名称以及在我国办事机构或代理机构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除本办法规定的机构名称外,标签不得标注其他任何机构的名称。(10)未标注毒性标识,违反了《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个级别,分别用“”标识和“剧毒”字样、“162135”标识和“高毒”字样、“162135”标识和“中等毒”字样、“162135”标识、“微毒”字样标注。标识应当为黑色,描述文字应当为红色。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个级别,分别用“”标识和“剧毒”字样、“162135”标识和“高毒”字样、“162135”标识和“中等毒”字样、“162135”标识、“微毒”字样标注。标识应当为黑色,描述文字应当为红色。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个级别,分别用“”标识和“剧毒”字样、“162135”标识和“高毒”字样、“162135”标识和“中等毒”字样、“162135”标识、“微毒”字样标注。标识应当为黑色,描述文字应当为红色。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个级别,分别用“”标识和“剧毒”字样、“162135”标识和“高毒”字样、“162135”标识和“中等毒”字样、“162135”标识、“微毒”字样标注。标识应当为黑色,描述文字应当为红色。由剧毒、高毒农药原药加工的制剂产品,其毒性级别与原药的最高毒性级别不一致时,应当同时以括号标明其所使用的原药的最高毒性级别。(11)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处罚依据是《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三)项:生产、经营产品包装上未附标签、标签残缺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产品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1)擅自生产、经营未取得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的农药产品,违反了《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或者使用未取得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的农药。(2)处罚依据是《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一)项的规定:未取得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擅自生产、经营农药的,或者生产、经营已撤销登记的农药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3)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擅自修改农药标签和赠送过期农药适用法律问题的函”,农药经营者以赠送、奖励、捆绑销售等名义向消费者提供农药产品的,应当认定为经营农药的行为。赠送、奖励、捆绑销售未取得农药登记证农药的,应当认定为经营未取得农药登记证农药的行为,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一)项予以处罚。(1)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届满未办理续展手续,违反了《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七条第(二)项规定(摘录):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可以续展,累积有效期不得超过三年。(2)处罚依据是《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二)项的规定: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限届满未办理续展登记,擅自继续生产该农药的,责令限期补办续展手续,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补办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停止生产、经营,吊销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1)该行为违反了《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假冒、伪造或者转让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农药登记证号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或者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收缴或者吊销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由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收缴或者吊销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2)处罚依据是《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见本款上文)。 -
报告(三十三)高粱芒蝇(Sorghum Shoot Fly)
出版时间:2013高粱芒蝇(Atherigona soccataRondani),别名高粱秆蝇,俗称蛀秆蝇,属双翅目(Diptera),蝇科(Muscidae)。在南欧、北非、西非、南亚、东南亚(缅甸、泰国)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为分布。中国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地。高粱芒蝇以幼虫为害。被害典型症状为植株死心、死苗、分蘖增多,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初孵幼虫由心叶间隙钻入生长点附近取食,造成幼苗生长点坏死,导致心叶枯萎和死亡,成“死心”状。枯死心叶易从心叶基部断裂,易拔出,并有腥臭味。在高粱出苗后1~4周是芒蝇严重为害期。高粱苗期被害后,生育期推迟,植株矮小,分蘖增多,致成株期失去授粉时机,严重影响繁育。高粱芒蝇主要为害高粱和野生高粱。图3-97 高粱芒蝇田间为害状成虫体长4mm左右,体黄褐色、灰黄色,背面有3条灰黑色纵纹。雌成虫前足腿节的基半部黄色,端半部黑色,腹部可见节的第2~4节背面各有1对黑色斑;雄虫腿节全为黄色,或端部部分黑色,腹部仅第2~3节各有1对黑斑。雄虫腹部尾节隆起略呈枕状,两侧突呈短扁柱状,腹部尾节隆起略呈枕状,两侧突呈短扁柱状。卵白色,椭圆形,大小0.8~1.2mm×0.2mm,中央纵行隆起,具网状纹。成熟幼虫(3龄)体长8~10mm,蛆形,初浅黄白色半透明,腹末色暗,老熟时黄色或鲜黄色,中央1对黑色气门显著凸起,口钩黑色,全体共11节,第11节末端黑色,这是该种区别于其他种的主要特征。蛹长3.5~5mm,棕红至棕黑色,圆筒形,前端平截边缘隆起似桶盖。西南年发生5~7代,华南年发生11~12代,以幼虫或蛹在生育后期高粱的分蘖苗里及土中越冬。华南南部可终年活动,无越冬现象。蛹期7天 左右。成虫羽化后经补充营养交配产卵,每只雌蝇一生可产卵24~34粒,多把卵散产在幼苖心叶背面,每株1~3粒,孵化期2~3天。初孵化幼虫从叶片向叶鞘或心叶爬行移动,从心叶缝侵入,为害幼苗生长点。幼虫以腐烂的植物组织为食,幼虫期7~10天。高粱芒蝇成虫对腐烂鱼虾的腥臭味有较强的趋性,可利用该特点进行集中诱捕灭杀。高粱品种间对芒蝇抗感性存在差异。图3-98 高粱芒蝇为害(分蘖和分枝增多)图3-99 高粱芒蝇为害(植株生长点被害、心叶枯死)图3-100 高粱芒蝇成虫图3-101 高粱芒蝇幼虫和蛹1.农业措施防治 高粱出苗后1~4周最易受芒蝇为害。应调整播期,使高粱幼苗敏感期躲过害虫盛发期。在芒蝇严重发生地区,加大高粱播种量,发现死心及被害苗及时拔除,带到田外深埋或焚烧,杀死幼虫。品种间存在一定的抗感差异,推广种植抗虫和耐虫品种。清除田埂、路边和田间的杂草及枯枝落叶,耕整土地以消灭越冬虫源和早春寄主。2.物理防治 利用高粱芒蝇成虫对腐烂鱼虾的腥臭味有较强的趋性,在芒蝇成虫发生期,于高粱田边放置装有腐烂鱼虾的容器,集中诱杀。3.化学防治 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拌种。在幼虫侵入之前,施用2.5%敌杀死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 -
报告(二十六)高粱条螟(Sorghum Striped Borer)
出版时间:2013高粱条螟(Proceras venosatumWalker,异名Diatraea venosata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ea)。世界上,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亚洲国家有发生。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高粱条螟主要以幼虫蛀食作物茎秆为害。初孵化幼虫潜入心叶丛取食,仅存表皮、呈薄纸状,龄期增大则咬成不规则小孔或蛀入茎内取食为害,有的咬伤生长点,使高粱形成枯心状,受害茎秆易折。高粱进入孕穗期,幼虫取食穗节。受害植株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衰,遇风倒伏则损失更大。此外,高粱条螟为害常常引发高粱穗、粒腐病,加重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高粱条螟主要为害高粱、玉米、甘蔗和谷子等禾本科作物。成虫黄灰色,雌蛾体长10~14mm,翅展25~34mm,雄蛾稍小。成虫头、胸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灰黄色,顶角尖锐,其下部略向内凹,外缘略成一直线,翅面上有20多条黑褐色纵线,中室外端有一小黑点,外缘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色较淡,雄蛾淡黄色,雌蛾银白色。卵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深黄色,表面有细微的龟甲状纹。卵常以数粒至数十粒排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的卵块。老熟幼虫淡黄色,体长20~30mm。幼虫分夏、冬两型,夏型腹部各节背面有4个黑色斑点,上生刚毛,排成正方形,前两个卵圆形,后两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各节毛片白色。各型幼虫越冬前蜕皮1次,蜕皮后体背出现4条褐色纵纹,黑色斑点消失。蛹红褐或暗褐色,有光泽,长14~15mm,腹部末端较钝圆,背面有2对尖锐的小凸起,蛹外有薄茧。图3-72 高粱条螟为害状(啃食叶片、钻蛀茎秆)图3-73 高粱条螟为害状(啃食籽粒导致霉烂、穗早衰)图3-74 高粱条螟幼虫(左:冬型;右:夏型)图3-75 高粱条螟(左:成虫;右:蛹)(王振营摄)高粱条螟在我国东北南部、华北大部和黄淮流域1年发生2代,江西发生4代,广东及台湾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秆及玉米秆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化蛹,南方于3月上中旬即可出现成虫,成虫喜夜晚活动。卵多产在叶背的基部及中部,也有产在叶面和茎秆上,每头雌虫可产卵200~300粒,卵期5~7天。二代区幼虫于6月中下旬为害春玉米及高粱。初孵幼虫极为活泼,孵化后迅速爬至叶腋,再向上钻入心叶内,少数吐丝下垂落在下部叶上啃食叶肉,留下透明表皮,稍大后蛀成不规则小孔。在心叶内为害约10天发育至3龄,其后蛀入茎内或在叶腋间继续为害。钻蛀部位多在茎节中间,与玉米螟多在茎节附近蛀入不同。幼虫食害茎节的肉质部,做环形为害,遇风折断如刀割状。幼虫一般分6、7龄,有的可达9龄,幼虫期20~30天。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产卵盛期在8月中旬,幼虫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高粱,直到收获,以老熟幼虫越冬。在南方,1~4代幼虫从4~11月均可为害甘蔗,冬季以第4代幼虫在甘蔗干枯叶鞘茎内及落地残碎叶片中越冬。高粱条螟越冬基数较大,自然死亡率低,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第一代发生重,一般田间湿度较高对其发生有利。参照玉米螟防治方法进行,但要注意心叶期施药应在条螟蛀茎之前进行,即幼虫在心叶内为害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