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苹果树腐烂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
苹果 树 栽培概述出版时间:2011该苹果生态适宜区位于辽宁南部、华北和中原地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安徽,以及江苏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东南部、湖北东北部和浙江北部。该苹果生态适宜区,包括山西中北部、陕西西部与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新疆的伊犁盆地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喀什、库尔勒、和田和哈密等地。我国栽培的西洋苹果,最早于1871年由美国引入山东烟台。其后又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先后引入,逐渐形成辽南和胶东两大苹果产区,并传入河北、陕西和四川等省。1949年以后,苹果生产发展较快,生产区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共有25个省(区)生产苹果,但苹果产区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等四大产区,其中黄土高原和渤海湾地区是我国苹果的优生区,并以陕西省和山东省的苹果面积与产量最大。该区域中重点区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辽西部分地区和河北的秦皇岛地区,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产量和面积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产区,优质果商品率高。从气候条件的差异上,又可分为辽南与辽西产区、山东产区和河北与京津产区3个小区。本区包括范围很广,东起山西中北部,包括陕西中北部,宁夏、内蒙古阴山以南,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黄河—湟水沿岸海拔低于2000米的地区,西至新疆的伊犁、阿克苏和喀什等地。本区地势高(苹果栽培区平均海拔在800~2000米),纬度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水量少,特别适合苹果生产,果实产量高、品质好,病虫害轻。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也是我国苹果的优生区和主要的出口基地。本区主要的集中产地有延安市、运城市、天水市和庆阳市等,其栽培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本产区以南到淮河、秦岭以北,东起连云港,经徐州、郑州,西至宝鸡,是中国新兴的一条最长的苹果栽培带。该区苹果种植面积较大,但苹果表面果锈较重,同时由于夏季高温和温差小,因而果实品质一般。该产区主要包括黄河故道产区和秦岭北麓产区。本区以四川省为主(四川盆地除外),包括西藏、云南和贵州等地低纬度的高山区。本区早在20世纪初已有零星的苹果生产,品种主要来自美国、法国和印度,但局限于个别庄园或其附近栽植。从20世纪50年代起,才逐步发展起来,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优质出口苹果基地之一,该区主栽苹果品种有金冠、元帅和红星等。苹果树的一生要经历生长、结果、衰老、更新和死亡过程,整个过程称为年龄时期。实生繁殖的果树年龄时期分幼年阶段(童期)、成年阶段和衰老期;无性繁殖的果树年龄时期划分为营养生长期、结果期和衰老期。种子萌发至真叶展开为幼苗期。指从种子萌发起,到具备开花潜能的这段时期。童期是果树特有的生命现象,实生苗在童期时芽小、枝密、多针刺枝。叶小而薄,叶肉发育差、栅栏组织和叶脉都不发达。即果树部分部位开始结果的时期。此期枝条先端开始形成少量质量较差的花芽,能开花结果,坐果率低。结果部位以下枝条仍处于童年阶段。所结果实含水量高、皮厚,味较酸,品质较差。大部分部位都结果的时期,年生长量趋于稳定。叶、芽、花等在形态上表现出该树固有特性。成花容易,结果部位扩大,果实品质达最佳状态,产量达最高水平。生长、结果和花芽形成达到平衡。经过一定的年限后,树势开始衰弱,表现树体骨干枝、骨干根逐步衰亡,枝条生长量小,纤细,结果枝或结果母枝比例下降,果实品质变差,产量下降。树冠更新复壮能力及抗逆性显著下降,果树较易感染各种病虫害。苹果和其他落叶果树一样,在一年中和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相适应进行有节奏地变化,表现为萌芽、展叶、开花、坐果、果实生长和成熟、花芽分化、新梢生长和成熟、落叶、休眠等物候期。各器官的物候期是按一定顺序,而不同器官是相互交错进行的。为了正确地制定年周期中的管理措施,需要正确了解苹果在年发育期中物候阶段性的特点。当日夜平均气温达10℃左右时,叶芽即开始萌动,同一株树萌芽期可延续一个月。强树、成年树发芽早,弱树、幼树发芽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苹果品种萌芽期的先后顺序基本一致。苹果芽萌动后约10天即进入展叶期,鳞片内第1~2片为稚叶,甚小,在展开后不久先后脱落,为非功能叶。展叶是指第一片功能叶平展,全树以5%发育枝顶芽展叶为准。在大于3℃的积温达到214℃以上时,苹果即开花。苹果开花期的早晚,与盛花期前40~50天内的旬平均最高气温的累积值密切相关。如果这一时期旬最高气温累积值高,开花期即早,相反就晚。不同品种所需积温值不同,所以开花早晚不同,早捷、萌、藤牧1号和陆奥开花早,富士、元帅系和津轻其次,国光最迟。开花物候期又分为花簇期、花蕾分离期、蕾铃期、初花期、盛花期和落花期。苹果落花后进入果实发育期,从坐果至果实成熟所经历的天数。不同品种的果实发育期差异较大。果实发育大体可分为果实细胞分裂期与果实细胞膨大期。苹果新梢生长期从新梢开始生长起,到顶芽形成为止。不同枝型生长历期长短不一:短枝、叶丛枝为30天左右;中长枝为45~60天;营养枝则为75~90天或更长。即芽能够分化为花芽的时期。整个植株,枝条是陆续停止生长的,花芽分化也是陆续开始的。盛果期大树短果枝多,分化期集中;初结果树,长果枝、中果枝、短果枝均有,分化期拖延较长;幼树枝条停止生长晚,开始分化的也晚。在华北地区,苹果在6月初开始分化花芽。果实发育至具有一定的果形、色泽、香气和硬度等特征,表现出其品种固有特性的时期。此期果实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果实内的淀粉逐渐减少,糖增多,含酸量降低;叶绿素降解过程加速,果实底色由绿变黄,香气增加,进入生理成熟。温度是影响落叶的主要因素,当旬平均温度低于10℃,日照缩短至12小时,即开始准备落叶。全树变黄叶片开始脱落,至25%的叶片脱落为开始落叶期,正常生长的叶片落完为落叶末期。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苹果落叶在11月份,西南地区在12月份。是指苹果从秋季自然落叶后至春季萌芽止。这一时期外表上看不出任何生长,但树体内部仍然进行着各种活动,如呼吸作用、水分蒸腾、芽的分化和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合成,以及树体内养分的转化等,只是这些活动比生长期微弱很多。根据树体休眠的状态,可分为自然休眠和强迫休眠。苹果树的根系因繁殖方法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由种子实生繁殖所形成的根系为实生根系,如以海棠、山定子等为实生砧木的根系;由扦插、压条繁殖所形成的根系为茎源根系,如一些矮化砧的根系;由根蘖繁殖所形成的根系为根蘖根系。实生根系主根发达,根系分布较深,生命力强,对外界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个体间差异较大。茎源根系和根蘖根系则主根不明显,根系浅,抗逆性较差,但个体间较为一致。地上的所有枝叶组成了苹果的树冠,包括主干、主枝、侧枝和枝组。良好的苹果树冠结构对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净光合速率、促进花芽分化和提高产量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果树整形修剪就是维持合理树冠结构的重要手段。描述树冠结构的主要参数有叶面积指数、主枝数、亩枝量、叶幕厚度、树高和干高等。苹果叶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叶缘有钝锯齿,幼嫩时两面均具柔毛,成长后正面柔毛脱落,叶缘有锯齿。全树总叶片的自然分布构成叶幕。叶幕结构对苹果的产量、果实品质有决定性影响,因为叶幕层的厚度和叶子分布的疏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光合作用效率。叶幕的形状与整形修剪制度有关。苹果叶幕有半圆形、纺锤形等。如采用主干疏层形叶幕为2~3层,纺锤形叶幕有3~5层,开心形叶幕只有1层。从生产实践上看,叶幕厚度以2~2.5米为宜,这样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芽是枝、叶或花的雏体,是枝、花形成过程中的临时性器官,由枝、叶、花的原始体以及生长点、过渡叶、苞片和鳞片构成。芽还具有与种子相似的特点,在繁殖条件下可形成新的植株,芽或带芽的枝可用于嫁接、扦插繁殖。苹果芽依芽在枝上的位置分为顶芽、侧芽和不定芽。依芽的性质分为叶芽和花芽。依芽的萌发早晚可分为早熟性芽、晚熟性芽和潜伏芽。依同一节上芽的主副可分为主芽和副芽。叶芽芽体小,略长而尖,芽内只包含有枝叶原始体,萌芽后抽生出新梢。苹果叶芽除有中间的主芽外,两侧为副芽。一般情况下,只有主芽生长,而副芽潜伏不萌发。苹果的花芽为混合芽,以顶生为主,芽体大,充实饱满,既有花原基,也有叶原基,在春季萌芽后既长枝又开花。苹果花序为伞房花序(图1-1),每序有5~7朵花,当树势衰弱或树势过旺时花芽发育不好,只有3~5朵花。苹果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子房和花托构成。花瓣白色,含苞未放时带粉红色,雄蕊20,花柱5。图1-1 苹果的花序苹果的果实为合生心皮下位子房与花托、萼筒共同发育而成(图1-2)。食用部分主要由肉质花托发育而成,心皮形成果心,所占比例较小,称为仁果,属假果。子房有5个心室,每个心室多有2个胚珠,可形成2粒种子。果实的生长物候期分为果实发育期、萼片闭合期、梗洼形成期、果实色泽变化期、采收期和自然成熟期。苹果树生长季对有效积温的要求为2500~3000℃,不同物候期对有效积温要求不同。苹果开花和果实成熟分别需要419℃和1099℃的有效积温。苹果在冬季最冷月旬平均温度低于-12℃或绝对低温达-30℃以下时,即发生严重冻害。冬季需要≤7.2℃温度1400小时左右的低温,才能满足苹果顺利通过休眠期对低温的要求。生长季(4~10月份)平均气温为12~18℃,夏季(6~8月份)平均气温为18~24℃,最适宜苹果生长,35℃以上则表现生长不良。根系一般可耐-12℃的低温,花蕾只能经受短期-2.5℃的低温,花期遇-1.5~1.7℃的低温,即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幼果期经较长时间0~1℃低温,萼周就会出现霜环。图1-2 苹果的果实苹果是喜光树种,光照充足才能正常生长,一旦光照恶化,就会影响花芽分化和果实品质。所以,要采用高光效树形。红色品种要求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以上,或成熟期日照量不低于150小时。紫外线对节间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树体矮小、侧枝增多,而且可促进花芽的分化,有助于果实花色素的合成,使红色果实的色泽更加艳丽。一般苹果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在800微摩/(平方米·秒),饱和点高的品种补偿点也高。苹果在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且分布均匀的地区生长良好。花期多雨,影响授粉和坐果;夏季、秋季多雨,会造成枝叶徒长,病虫害严重,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春旱和伏旱对苹果产量影响最大。苹果喜微酸性至中性土壤,适宜pH值为5.4~6.8,pH值4以下生长不良,pH值7.8以上常发生严重的失绿现象;土壤含盐总量在0.13%以下时生长正常。苹果树的生长发育,最适宜于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保持在1米以下,富含有机质,心土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风、海拔对苹果栽培也有影响。在大风地区,苹果易出现偏冠、落花落果重的现象,因此栽培时必须营造防护林。海拔高度的差异,造成气温、光照等一系列因子的变化,从而影响苹果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如同一地区,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出现苹果物候期和品质上的差异,海拔高的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类(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果实着色好,综合品质高。我国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800~1500米,非常有利于苹果品质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生产技术规程,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的物质和转基因产品;允许存在有害物残留,只要不超过标准规定就可以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更适合当前国内消费市场,还不能在国际市场通行。无公害苹果生产主要技术包括:基地环境的选择,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和质量检测技术等。涉及苹果无公害生产的标准有:NY/T 5012—2001《无公害食品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3—2001《无公害食品 苹果产地环境条件》等。无公害苹果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区域。此外,对空气的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也有具体要求。无公害苹果产地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日平均低于0.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低于0.1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低于0.12毫克/立方米,以及氟化物低于7微克/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和土壤质量必须符合表1-1和表1-2的要求。项目指标值项目指标值(毫克/升)项目指标值(毫克/升)pH值5.5~8.5总砷≤0.1氟化物≤3.0总汞(毫克/升)≤0.001总铅≤0.1氰化物≤0.5总镉(毫克/升)≤0.005铬(六价)≤0.1石油类≤10.0表1-1 无公害苹果产地农田灌溉水质量要求无公害苹果生产要求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土壤结构,一般生产高档苹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要达到2%~3%,最好能达到3%~5%,而我国苹果产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以下,因而需要进行土地改良。主要通过深翻和果园生草的方法改良土壤。苹果树的土壤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同时,所施用的肥料不应对果园环境和果实品质产生不良影响。项目指标值(毫克/千克)pH值<6.5pH值为6.5~7.5pH值>7.5镉≤0.3≤0.30.6总汞≤0.3≤0.51总砷≤40≤30≤25铅≤250≤300≤350铬≤150≤200≤250铜≤150≤200≤200表1-2 无公害苹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病虫害防治是实现无公害苹果生产最关键的环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以预防为主,坚持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如果必须采用化学防治,则应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使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低毒有机合成农药,有限度地使用中毒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无公害苹果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如表1-3。指标名称汞,铅,镉,砷,氟敌敌畏乐果,杀螟硫磷倍硫磷残留量≤(毫克/千克)0.01,0.2,0.03,0.5,0.50.21.0,0.40.05表1-3 无公害优质苹果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限量 -
报告十四、
苹果 树 病虫害出版时间:2015(1)症状:主要为害树皮,造成树皮腐烂,主要发生于苹果树的主干、大枝、侧枝上,也发生在小枝条上。发病症状表现为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溃疡型主要发生于主干、主枝和侧枝上以及剪锯处;发病初期,病部略显湿润、红褐色,以后病部逐渐扩大,组织质地变软,腐烂;春季发病时,病部呈红褐色,水渍状,稍隆起,有时流出红褐色汁液,最后病部失水下陷,颜色变深,表面出现黑色小颗粒。枯枝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在小枝上形成病斑,病斑不呈水渍状,有时候下陷,当病斑环绕枝条一周时,枝条枯死。(2)农业防治:合理修剪,疏花疏果。采用科学的修剪技术,形成合理的株型,促进果树健壮生长;同时采取疏花疏果技术,避免大小年的形成,增强树体抗病能力;加强果树栽培管理,提高果树抗病力,这是预防腐烂病发生的根本措施。苹果腐烂病病果苹果腐烂病树干症状(3)化学防治:及时刮除病斑。在春季和秋季刮除病斑,并涂药杀菌,以防复发。常用药剂有45%代森铵水剂100倍涂抹;重病园在春季果树发芽前喷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以消灭树体上的病菌。(1)症状:此病害为害枝干,也为害果实;树干被害后,初期以皮孔为中心产生红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多种病斑连在一起,树皮极为粗糙;病斑不仅发生在大枝上,2~3年生的小枝上也有发生。果实受害后,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近圆形的褐色斑点,到果实采收前,病斑扩展很快,烂到果肉。病部呈黄褐色腐烂,经常流出茶褐色黏液,全果容易腐烂。苹果轮纹病病果(2)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轮纹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并有潜伏侵染特性,在树势强壮的情况下,发病较轻;树势衰弱,发病则重。(3)化学防治:在早春刮除树干上的病瘤,清楚越冬菌源。刮除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腐霉利等直接涂在病瘤上;生长期喷药保护使用药剂种类、时期、次数,与果实套袋或不套袋有密切关系。①对不套袋的果实,苹果谢花后立即喷药,每隔15~20天喷药1次,连续喷5~8次。可选择下列药剂交替使用: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②对套袋果实,防治果实轮纹病关键在于套袋之前用药。谢花后即喷80%代森锰锌等,套袋前果园应喷一遍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待药液干燥后即可套袋。(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造成早落,也为害新梢和果实,影响树势和产量。叶片染病初期出现褐色圆点,其后逐渐扩大为红褐色,边缘紫褐色,病部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果实染病,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病部有时呈灰褐色疮痂状斑块,病健交界处有龟裂,病斑不剥离,仅限于病果表皮,但有时皮下浅层果肉可呈干腐状木栓化。斑点落叶病病叶斑点落叶病病果(2)农业防治:严格检疫,尽量不从病区引进苗木、接穗;严格清理园区,秋冬认真扫除落叶,剪除病枝,集中烧埋。(3)化学防治:发芽前喷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铲除病原;斑点落叶病在春梢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和秋梢期(6月底至7月中下旬)发病重,重点保护早期叶片,立足于防,第一遍药应在5月中旬,7天后喷第二遍药,6月、7月、8月中旬再各喷一遍药,注意多药交替使用。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10%多氧霉素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症状:叶片肥厚肿胀,背面有黄色毛状突起是其典型特征。锈病菌侵染7~10天后,叶片正面出现直径1~2毫米的褪绿斑,中央产生针尖大小的橘黄色小点,病斑发展迅速。苹果锈病病叶苹果锈病病果(2)化学防治:锈病菌主要在柏树上越冬,条件允许条件下,建园时周围尽量不栽植柏树;开花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其他病虫害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常用药剂有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等。(1)症状:病菌主要为害果实,症状主要有果实心霉变和果实腐烂两种类型。果实心霉变发病初期,在果实心室与萼筒相连的一端出现淡褐色、不连续的点状或条状小斑,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黑色斑块,导致心室壁变色;有的病果在心室内出现白色、灰白色、黑色或粉红色霉状物,严重时种子腐烂。心室以外的果肉完好,果实仍可食用。果实腐烂是在果心部发生病变向周围的果肉扩展,引起腐烂,有时可达果皮以下。苹果霉心病病果(2)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随时摘除病果,搜集落果,秋季翻耕土壤,冬季剪去树上各种僵果、枯枝等,均有利于减少菌源。(3)化学防治: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从开花时喷施,连续2~3次喷施,间隔期约10天。(1)为害特点: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为害叶片时,幼虫将叶片卷起,在其中取食。为害果实时,幼虫大多在果、叶相贴处啃食果品。(2)农业防治:早春刮除树干和剪锯口处的翘皮,消灭越冬幼虫。在苹果生长期间,可人工灭杀卷叶中的幼虫,减轻其为害。苹果小卷叶蛾幼虫苹果小卷叶蛾成虫(3)物理防治:果园内可设置糖醋液、杀虫灯,诱杀成虫。(4)生物防治:①性诱捕技术。成虫扬飞前悬挂苹小卷叶蛾性信息素诱芯,配套三角型诱捕器进行监测,悬挂高度为树干中下部阴面通风处。若诱捕到害虫,增加诱捕器数量进行防治。监测每公顷用1套,防治每亩用3~5套。1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诱芯。②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在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良好。苹果园苹果小卷叶蛾诱捕器诱捕效果(5)化学防治:越冬幼虫出蛰期和各代幼虫孵化期是树上喷药时期,药剂有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00倍液。(1)为害特点:幼虫从叶背潜入叶内,取食叶肉,形成椭圆形虫斑。叶片正面虫斑稍隆起,出现白色斑点,后期虫斑干枯,有时脱落,形成穿孔。虫斑常发生在叶片边缘,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一片叶有数个虫斑则叶片扭曲。金纹细蛾幼虫叶背潜入状叶面虫斑隆起状金纹细蛾幼虫为害叶片金纹细蛾成虫(2)农业防治:晚秋及早春清除园内落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蛹;由于其第一代成虫多集中产卵于树下萌蘖上,在第一代幼虫化蛹前,彻底剪除萌蘖并加以处理,可减少此虫上树为害。苹果园金纹细蛾诱捕器诱捕效果(3)生物防治:性诱捕技术:成虫扬飞前悬挂金纹细蛾性信息素诱芯,配套三角型诱捕器进行监测,悬挂高度为树干中下部阴面通风处。若诱捕到害虫,增加诱捕器数量进行防治,监测每公顷用1套,防治每亩用3~5套,1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诱芯。(4)化学防治:重点防治时期在成虫第一代和第二代发生期,控制第二代和第三代幼虫为害。常用25%灭幼脲等。(1)为害特点: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受害初期出现白色小斑点,后期叶片变白,为害处有少量蜘蛛网分布。苹果红蜘蛛(2)物理防治:可使用粘虫胶或者粘虫胶带防止其上下树,减少螨类为害。(3)生物防治:利用捕食螨防治害螨;可选用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在初期稀释600~700倍喷雾,盛发期稀释500~600倍喷雾防治;0.3%苦参碱水剂轻发期稀释1000倍喷雾,高发期稀释800倍喷雾防治。(4)化学防治:早春苹果发芽前消灭越冬卵;生长期间要抓住越冬卵化期和第二代若螨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20%四螨嗪2000倍液、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浏阳霉素1000倍液等。为害特点与防治方法同桃树桃小食心虫。为害特点与防治方法同梨树梨小食心虫。物候期时间防治对象防治方法备注休眠期12月至翌年3月上旬越冬虫卵、越冬菌类结合修剪刮树皮并涂白,除治树皮缝越冬的叶螨、食心虫类等虫卵,除治病斑上越冬的菌类刮除的树皮集中烧毁萌芽期3月中下旬全面清园,降低越冬病虫基数①45%晶体石硫合剂30~50倍液芽前喷施;②腐烂病严重的果园用45%代森铵300倍液石硫合剂要单喷,并要和相邻喷药间隔15天花期4月介壳虫、蚜虫、螨类、卷叶蛾类、白粉病①用22%氟啶虫胺腈4500倍液+1.8%阿维菌素+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②用22.4%螺虫乙酯4000倍液+10%吡虫啉2000~3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月初可用防虫胶带缠树等绿控措施幼果期5月上中旬蚜虫、卷叶蛾类、轮纹病、斑点落叶病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00倍液+5%己唑醇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用捕食螨防螨类,要慎用杀虫杀螨剂5月下旬至6月上旬螨类、蚜虫、卷叶蛾类1.8%阿维菌素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或25%灭幼脲1500倍液6月中下旬食心虫类、轮纹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果实膨大期7月螨类、卷叶蛾类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00倍液+15%哒螨灵1500倍液波尔多液使用要间隔7天以上8月螨类、炭疽病①喷施1次波尔多液;②1.8%阿维菌素2000倍液+80%炭疽福美700倍液果实成熟期9月至10月炭疽病、黑星病、轮纹病①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②80%代森锰锌800倍液+80%炭疽福美800倍液采收前15天停止施药落叶期11月越冬虫卵,越冬菌类①刮除病灶用45%代森铵涂抹;②树干涂白,配方为水∶生石灰∶食盐∶石硫合剂∶动物油=20∶6∶1.5∶1∶0.6病灶刮至健康组织苹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
报告
苹果 树 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出版时间:2011同时能去除病虫枝、僵果,但要对剪、锯口进行保护;五是合理施肥和排灌,要及时掌握树体和土壤营养状况,科学施肥,多使用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结构,目前多数果园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抗病力,如增施钾肥可提高抗苹果树腐烂病 能力发生的主要病害有苹果树腐烂病 、早期落叶病、轮纹病和白粉病;主要害虫有桃蛀果蛾、苹果树叶螨(以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为主)、卷叶虫、蚜虫和金纹细蛾等。这些病虫害对苹果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影响较大。对苹果树腐烂病 在苹果发芽前用植物农药腐必清混加低剂量福美胂或腐烂敌铲除菌源。用腐烂敌、腐必清和843康复剂涂抹刮治病部,防止复发。苹果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苹果树腐烂病 、早期落叶病、霉心病等,主要害虫有卷叶蛾、山楂叶螨、梨叶斑蛾和桃蛀果蛾。对这些病虫进行综合防治,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第一,对苹果树腐烂病 于发芽前喷福美胂铲除菌源,病疤刮后涂福美胂、腐必清和843康复剂。第二,对白粉病在开花前后喷硫悬浮剂各1次。 -
报告
苹果 腐烂 病 的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关键技术探讨出版时间:2007苹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目前全国苹果种植面积达190万hm2以上,产量达2110万t,居世界前列[1]。近几年来,苹果腐烂病在我国尤其是冀北地区,连续多年中偏重到大发生,已成为对苹果生产影响最大的病害,严重制约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目前针对苹果腐烂病的研究较多,但始终未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致使该病发生势头有增无减,蔓延十分迅速,甚至在新栽果园内都能找到大量病株。因此对该病的流行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对防治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势在必行。苹果腐烂病又称串皮湿、臭皮病、烂皮病,是一种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损失极大的苹果树病害,全国各苹果产地均有发生,尤其是近1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蔓延较迅速。该病轻者造成枝干枯死、结果能力锐减、产量和品质下降、结果年限缩短,重者可导致整树枯死,甚至毁园。据笔者近5年来调查,冀北地区苹果园苹果腐烂病感染率几乎达到100%,成龄果树病株率35%以上,严重的果园达到80%以上,幼树病株率也有10%左右,目前已有20%苹果园因此病而毁园。通过对产量损失率的调查,仅该病就达到20%左右,占苹果树整个病虫损失率的50%以上。苹果腐烂病的病原物是苹果黑腐皮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苹果腐烂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弱的兼性寄生菌,具杀生寄生性。该病侵入寄主后,先处于潜伏状态,不立即致病,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或果树进入休眠期,生理活动减弱、抗病力降低时,病菌才由侵入部位向外扩展,进入致病状态[2]。因此,苹果树本身的抵抗能力强弱是该病能否发生的前提条件。2.1.1 施肥水平明显不足 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苹果是冀北地区许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管理比较精细,平均每年每株果树施优质农家肥50 kg以上,夏季还要进行压青草、扩水盘、改良土壤、追施肥料等措施,冬季一般都要进行树干涂白。另外在病虫防治上,也基本上做到了及时防治、统一防治。因此,果树树势较强,各种病害发生均较轻。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近5 年以来,随着果品价格下降,果农积极性下降,管理比较粗放。据调查,目前有90%以上的苹果树不施用有机肥,50%以上的苹果树不追施肥料,20%以上的苹果树不施任何肥料,即使是施肥的,也多是在春季每株基施磷酸二铵等0.5 kg左右,不但养分含量单一,而且施肥量明显不足。2.1.2 掠夺式生产现象比较严重 大多数果农只追求眼前利益,一是不舍得疏花疏果,使果树负担过重,大小年现象严重,使树体过早衰弱,抵抗力下降;二是为了争取多挂果,普遍采取环剥措施,尤其是主干环剥现象还比较常见,造成环剥就有花芽、不环剥就没有花芽的恶性循环,不但造成树体衰弱、抵抗力下降、各种病害泛滥,而且使果树结果高峰期明显缩短。另外,近几年天气干旱,有的果园不能及时灌水,也是粗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防治不当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施药次数不足。部分果农对苹果树重视不够,有的全年只施一、两次药,甚至有的果农完全不施药,也不进行其他管理,早期落叶病、瘤蚜等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树势极度衰弱,进而促使腐烂病大发生,提供了充足菌源,也危及到了整个果园;二是施药时期把握不好。苹果腐烂病萌芽前用药消灭枝干上的菌源十分重要,许多果农不重视此次施药,萌芽后刮除病斑必须进行,而多数果农到了花期以后病斑明显时才刮除,病斑扩展迅速,还会使病原菌大量传播;三是病斑刮除不彻底。发现病斑后,应刮除至木质部,边缘要超过病部1cm左右,而有的果农刮得浅或刮得范围小,造成病斑复发率较高,还有的果农不将刮下的病皮带走,再次形成侵染源;四是药剂选择不合理。目前用于防治腐烂病的药剂较混乱,许多果农选择不当,也是造成防治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五是不注重夏秋季施药。多数果农只注重春季涂药,不注重夏秋季喷药保护和秋季涂药保护,形成新增病斑。20世纪80年代之前,冀北地区苹果主要品种是国光,其次是金冠、元帅、红星、白龙、倭锦、鸡冠等,苹果腐烂病很少发生,但随着品种间异地交流的广泛进行,富士等新品种开始传入,腐烂病也开始迅速发生。随着果农不断栽植和对老树进行改接换头,几乎所有果园均有外来接穗不断引入,目前这些已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菌源的不断传入,因此,品种间异地交流是苹果腐烂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苹果腐烂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中心内容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健身栽培是指在苹果生产过程中,利用农业和物理等措施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增加苹果的产量,提高品质。健身栽培是目前生产无公害苹果最有效、最根本、最安全、最经济的手段,也是防治苹果腐烂病的最重要手段。3.1.1 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 在秋季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增施以有机肥为主,N、P、K、微肥配合的基肥,适时追肥,叶面喷施氨基酸叶肥、沼渣沼液等,要根据不同树龄、不同土壤条件、不同时期采取平衡施肥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补充叶肥等手段,增强树体对腐烂病的抵抗能力;萌芽前、春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采果后和封冻前要及时根据灌水指标灌水,保证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尤其要防止春旱,但也要注意雨季及时排水,保证树体含水量正常,降低病菌扩展能力,促进伤口愈合。3.1.2 及时修剪,合理负担 大小年现象是造成树势衰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通过疏花疏果、修剪等措施,合理负担,避免树体消耗过大;适时冬剪和夏剪还可剪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以减轻其他病虫害的为害,从而提高树势。3.1.3 及时清理病虫及残体,减少菌源 病枝、病树皮中有大量的腐烂病菌,因此要及时剪除病枝和病果、及时清理将刮下的树皮,带出园外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止孢子飞散传播。3.1.4 减少环剥,避免树势衰弱 环剥在一程度上可以提高花芽分化率,从而增加挂果量,但也会造成树势衰弱,尤其是主干环剥,后果更严重,因此,应优先选用施沼渣沼液、喷芸薹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涂抹促花剂等方法,尽量少环剥。3.1.5 增加保护,防止冻害发生 冻害是诱发腐烂病的重要因素,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要通过树干涂白等措施,防止冻害发生。苹果腐烂病刮除病斑工作应根据其发生规律,及时进行。当春季气温回升后,树液开始流动,营养向生长点转移,造成树体枝干营养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抗病能力迅速降低,病菌则乘机扩展蔓延,形成春季发病高峰。另外,秋季果实迅速膨大,营养向果实大量转移,也会造成树体枝干营养相对缺乏,形成秋季发病高峰。因此,刮除病斑应在每年春、秋季分别进行。通过实践表明,每年进行3次比较合适,第一次在萌芽期,此时病斑尚未蔓延;第二次在苹果花期,尤其是降过一场春雨过后,此时病斑最容易辨别,可及时发现第一次未发现的病斑;第三次是在9月份,此时是该病蔓延的另一个高峰。刮病斑时,要刮至露出木质部,边缘要超过病部1cm左右,刮好后及时涂药保护。通过笔者调查和试验,目前防效较好的涂抹药剂有:3.315%甲硫·萘乙涂抹剂(灭腐新)原液、2.12%腐殖酸铜水剂(腐烂净)原液、4%腐殖酸铜水剂(843康复剂)原液、21%过氧乙酸水剂(果富康)5倍液、精制木酢液原液、40%氟硅唑(杜邦福星)15倍液等,一般防治效果可达80%~90%。病斑涂药保护时,有一些不易发现的病斑往往被忽略,造成年年涂药年年有新发病斑。因此,全树喷药防治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有效消灭树皮浅层病菌,预防发病。可在萌芽前、谢花后2~4天、落皮层形成期(7月份)、果实生长中后期(8月下旬~9月上旬)各喷一次药,尤其是萌芽前施药尤为重要,可有效消除树体上潜伏的病菌。萌芽前喷施药剂可选用18%过氧乙酸水剂200倍液、石硫合剂5波美度、2.12%腐殖酸铜水剂100倍液、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300~400倍液等;萌芽后喷施药剂可选用18%过氧乙酸水剂500倍液以及腐殖酸铜水剂等;秋季涂抹药剂可选用3.315%甲硫·萘乙涂抹剂(灭腐新)原液、腐殖酸铜类药剂等。另外,在苹果腐烂病发生高峰期,还可用21%的过氧乙酸200倍液进行树干淋洗或3~5倍液涂刷树干及骨干枝、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100~200倍液涂刷树干及骨干枝,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在5~9月份,其中以5~6月份最好,用锋利的刀将所有的病皮、粗翘皮全部刮除,露出白绿或黄白色皮层为止,不要触及形成层,皮层中若有坏死病斑也一律刮除。重刮皮可将多年积累的各种类型病变组织和侵染点彻底清除,且可刺激树体产生愈伤组织,增强抗病力。对于主干上病疤较大、为害较严重的果树,要及时采取桥接或脚接的方式,促进树势恢复。 -
报告
苹果 园规划与果树 栽植出版时间:2011苹果园选址首先要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生态条件是否适合苹果树的生长,能否生产出优质苹果。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小气候环境,因为小气候状况会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苹果喜欢夏季冷凉、光照充足的地区,我国的环渤海湾地区、华北、西北和黄河故道地区等都是苹果的适生区。苹果园对地形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苹果园大都选择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或比较缓和的山坡丘陵地带,这样不但有利于高产稳产,也便于管理。坡度角一般不要超过25°,在山坡建园,还要修建好梯田,并做好水土保持措施。苹果喜欢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土层的厚度和养分状况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和结果。过于瘠薄或养分含量太低的土壤,在建园前一定要先进行土壤改良。灌溉条件对果树生长也有影响,若在干旱地区建园,应选择地势比较平坦,附近有灌溉水源和配套设施的地方。在雨水量大的地方建园,还要做好夏季排涝措施,防止积水。苹果建园不但要能够满足苹果树正常的生长发育,还要交通方便,便于果实的运输、销售和加工。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建园前,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分析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前景、品种结构、发展水平、生产目标和经济效益预测等发展情况。如果可行性强,发展前景好,各方面条件齐备,就应下决心、加大投资建造标准化果园。苹果园内品种的搭配不宜过多,相对集中在几个主栽品种上,注意成熟期搭配,以形成特色和规模效益。生产上要进行集约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管理,最好能够进行有机生产,或者在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向有机生产逐步转型,做到高投入、高产出,以期早结丰产,尽快受益。建园规模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人力、技术和交通等条件,量力而行。否则,容易出现建园规模过大、管理粗放、水肥投入不足、劳动力缺乏等问题,进而造成树势弱、产量低、品质差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这是应当加以防止的。为了便于管理,果园常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小区。小区的形状和大小,根据地形、地势、土壤、气候及生产管理水平而定。小区的划分要兼顾“园、林、路、渠”进行综合规划,一般以2~3.34公顷为宜。过大不便管理,过小又会增加非生产用地,浪费土地。小区的形状通常以长方形为宜,其长边与短边的比例一般为2~5:1。其长边,即小区走向,应与防护林的走向一致,这样可以减轻风害。山地丘陵、缓坡地可用带状、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状,其长边可随地势起伏,沿等高线方向弯曲延伸,以便修水平梯田,保持水土。用滴灌方式供水的果园,小区可按管道的长短和间距划分。原有的建筑物或水利设施均可作为栽植小区的边界。目前我国多数农村的果园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小区规划时需要按承包户、组、队所承包的面积划分栽植小区。道路应以建筑物为中心,以便于全园的管理和运输。道路由干路、支路和小路组成。主路居中,贯穿全园,并与公路、包装场等相接。山地果园的道路可呈“之”字形绕山而上,上升的坡度角不要超过7°。干路路面宽6~8米。支路是果园小区之间的通路,需沿坡修筑,路面宽4~5米。小路又称作业道,是田间作业用道,如行驶小车或机动喷雾器等,路面宽2米左右。山地窄梯田边埂可作小路用,不必再修作业道。平地果园道路常与排灌渠道和林网相结合,以便节约土地。在规划果园时,应做好辅助建筑物规划,包括管理用房、仓库、农具室、包装场及农药配制场等。包装场应尽可能设在果园的中心位置,药池和配药场宜设在交通方便处或小区的中心。山地果园的畜牧场,应设在积肥、运肥方便的稍高处,包装场、贮藏库等应设在稍低处,而药物贮藏室则应设在安全的地方。1.灌水系统由水井(或灌水池)、干渠和支渠组成。干渠、支渠应设在果园较高处,山地果园干渠应设在沿等高线走向的上坡;滩地、平地干渠可设在干路的一边,支渠可设在小区道路的一侧。干渠的作用是将水引至果园中,纵贯全园;支渠将水从干渠引至作业区。为保证及时且充分供水,平地果园每4~6.67公顷需配一眼水井,山地果园需修梯田蓄水,临河果园需修渠引水到园。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如果无法灌溉,最好采用穴贮肥水、积蓄雨水等方式,为苹果树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我国水资源短缺,所以应大力提倡节水灌溉,目前主要有滴灌、渗灌、树下喷灌和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灌溉可以避免渠道灌溉中水分渗漏和蒸发损失的缺点,但一次性投资大。喷灌的投资和效益介于渠道灌溉和滴灌之间。从苹果生产的发展看,发展滴灌、喷灌更经济。山地果园采用喷、滴灌方式,可以不用造梯田和平整土地,辅之以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可节省大量的投资。2.排水系统对于夏季雨水大、容易积水,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建立排水系统非常必要。排水系统由排水干沟、排水支沟和排水沟组成,分别配于全园和小区内。一般排水干沟深80~100厘米,宽2~3米;排水支沟较排水干沟浅些、窄些,深50~100厘米,上宽80~150厘米,底宽30~50厘米。各级排水沟相互连通,以便顺畅排水出园。在雨季来临前,要及时检查排水沟是否通畅;在大雨后,要及时检查积水是否都已排出。我国苹果的种植长期坚持“上山下滩、不与粮争地”的原则,许多苹果园是建在山坡、丘陵或高原上。据统计,我国坡地苹果园占总面积的2/3以上。加之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降雨集中,暴雨频发,果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丘陵和坡度大的山地苹果园,水土保持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每一位苹果园业主都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通过改造地形、密植、种林带、种草、改土和建设蓄水坝等措施,才能有效地集存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充分发挥保持土、肥、水的作用。修建梯田,是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山坡地水土保持手段。等高梯田是山地果园应用普遍的一种水土保持形式,它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便于机械作业和果园灌溉。按修筑梯田所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石壁梯田和土壁梯田。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区,由于土质比较松散,梯田埂最好用石头砌,其坚固耐用,维护费用较低。西北地区土质坚硬,可以用土堆筑梯田埂。梯田面的宽度和梯田埂的高度,可视果园的坡度而定。一般坡度越大,梯田面的宽度就越要窄一些,这样可以相应地降低梯田埂的高度,增强抗雨水冲击的能力。梯田面的外侧要略高于内侧,以利于蓄水抗旱,防止水土流失。另外,还有撩壕和鱼鳞坑等方式,撩壕常用于坡度小的地方,而鱼鳞坑多用于地形复杂的山区。果园生草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结构,又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最好实行生草制度。通过果园生草、种绿肥和紫槐穿带(梯田壁半腰种植)等,可以形成良好的枝叶覆盖层,水土保持效果非常好。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风沙大,时有沙尘暴发生,严重影响苹果开花、授粉和受精。大风还能刮去肥沃表土,使土壤变得瘠薄,肥力下降。另外,沿海滩涂果园时常受到台风、海风的危害。所以,在苹果园四周营造防风林,对苹果树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在没有建立起农田防风林网的地区建园,都应在建园之前或同时营造防风林。防风林由主、副林带相互交织成网格。防风林带的有效防风距离为树高的25~35倍,最佳防护范围为树高的15~20倍。大风通过林带后,风速降低19%~56%。防风林不但可以降低风速减少风害,还能增加空气温度和湿度,促进提早萌芽和有利于授粉媒介的活动。主林带以防护主要有害风为主,其走向垂直于主要有害风的方向。如果条件不许可,交角在45°以上也可。副林带则用以防护来自其他方向的风,其走向与主林带垂直。根据当地最大有害风的强度设计林带的间距大小,通常主林带间隔为200~400米,副林带间隔为600~1000米,组成12~40公顷大小的网格。山谷坡地营造防风林时,由于山谷风的风向与山谷主沟方向一致,主林带最好不要横贯谷地,谷地下部一段防风林,应稍偏向山谷口,并且采用透风林带。林带的树种应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与果树没有共同病虫害、生长迅速的树种,同时防风效果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北方地区防护林常用树种:乔木有各种杨树、泡桐、银杏、白蜡、法国梧桐、水杉、臭椿、苦楝、沙枣、山定子、杜梨和核桃等;灌木可用紫穗槐、酸枣、枸杞和枸橘等。林带的宽度,以主林带不超过20米、副林带不超过10米为宜。林带距果树北面要大于20~30米,南面为10~15米。为了不影响果树生长,在果树和林带之间要挖一条宽60厘米、深80厘米的断根沟。断根沟可与排水沟和道路结合安排。进行苹果园苗木栽植规划时应确定栽植密度、栽植方式和品种配置。苹果乔化苗木、半矮化苗木和矮化苗木,在不同立地果园的栽植密度,如表3-1所示。栽植苹果苗木时,可根据苗木类型、立地条件具体确定栽植的密度,并根据密度准备充足的苗木。立地条件乔化(普通型乔化砧)半矮化(普通型矮化中间砧、短枝型乔化砧)矮化(普通型矮化自根砧、短枝型矮化中间砧)株行距(米×米)株数(株/亩)株行距(米×米)株数(株/亩)株行距(米×米)株数(株/亩)平原地、水肥地4~5×6~816~283~4×4~533~562.5~3×3~456~89高原干旱地4×5~628~333×4~544~562~3×3~456~111表3-1 苹果园栽植密度苹果园苗木栽植时,采取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混栽的方式。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置方式有中心式和行列式两种。中心式是每隔两行主栽品种配置一行含授粉品种的苗行,而在含有授粉品种苗的行中,又是每隔两株主栽品种苗配置一株授粉品种苗。行列式是每栽四行主栽品种苗就栽一行授粉品种苗。具体的配置方式如图3-1所示。苹果是异花授粉果树。一个苹果品种的花,必须授以适宜品种的花粉,才能坐果。这就是建立苹果园时,需要配置授粉品种的原因所在。苹果主要品种的适宜授粉组合如表3-2所示,在建立苹果园时可以选择采用。图3-1 授粉树配置图主栽品种适宜授粉品种元帅系富士系、金冠系、嘎拉、千秋、津轻金冠系元帅系、富士系、秦冠富士优系金冠系、元帅系、津轻、千秋、秦冠嘎拉优系富士系、美国8号、藤牧1号、粉红佳人乔纳金优系富士系、元帅系、金冠系、嘎拉千秋优系嘎拉系、富士系、元帅系、津轻藤牧1号珊夏、美国8号、嘎拉系、津轻美国8号嘎拉系、珊夏、藤牧1号、元帅系澳洲青苹富士系、元帅系、嘎拉、津轻粉红佳人富士系、元帅系、美国8号津轻元帅系、嘎拉系、金冠系华冠嘎拉系、元帅系、富士系表3-2 苹果主要品种适宜授粉组合在栽植前3~6个月,要挖好定植沟(穴)。其规格为:沟深0.8米,宽1.0米,长与行长同;穴深0.8米,长、宽各1米。挖掘时,应把25厘米厚的表层土,独放一边备用。定植沟(穴)的回填,应按图3-2所示的顺序,由下往上地逐层进行。图3-2 栽植沟回填示意图回填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沟(穴)内45厘米以下的回填。把杂草、秸秆与生土分三层回填沟底;促其在高温、有氧条件下腐烂;同时,还可蓄雨水。时间为15~30天。土与肥下陷后可再补填。第二阶段是沟(穴)内45厘米以上的回填。在15~45厘米深处,用原来的表层熟土,与腐熟好的农家肥混匀,用来回填。上层15厘米用原生土回填,以便收蓄雨水,以备栽植。目前,北方多以春季栽植为主。要提倡秋季栽植,特别是本地育苗的,可在9~10月份带土栽植(图3-3)。秋季栽植的,在冬季要做好防寒防旱工作。栽植时要拉线定点。将栽植坑挖在准备好的定植沟(穴)中。根据苗木根系大小,一般挖0.3米×0.3米×0.3米的栽植坑。图3-3 带土栽植栽植苹果苗木,要掌握好以下原则:伤根修剪,蘸好泥浆;根系舒展,根颈地平;回土填实,栽后浇水;保墒增温,促根生长。土壤是指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土壤具有肥力,即土壤供给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水、肥、气、热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土壤的组成物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任何一种土壤都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固体部分包括矿质土粒、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一般占土壤总体积的40%左右。土壤固相是土壤的主体,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它的组成、性质、颗粒大小和配合比率,也是土壤性质的产生和变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根据组成可分成三大类(表3-3)。1.沙土(热性土)含沙量≥50%,营养缺乏,能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差,易升温,易出苗,施肥浇水易分多次进行。2.黏土(冷性土)黏粒含最≥30%,养分充足,能透性差,保水保肥力强,难升温,出苗难,后劲大。3.壤土(二合土)沙黏适中,养分充足,土壤孔隙度适当,保水、保肥力强,土温暖,耕性好,有后劲,壤土最适合苹果生长。质地类型质地名称颗粒组成(%)沙粒1~0.05毫米粗粉粒0.05~0.01毫米黏粒<0.001毫米沙土粗沙土细沙土面沙土>7060~7050~60壤土沙粉土粉土粉壤土黏壤土沙黏土>20<20>20<20>50>40—<40——<30—>30>30—黏土粉沙土壤黏土黏土30~3535~40>40表3-3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中大小不同的矿物质及有机物质颗粒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般通过多种途径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各样的团聚体。土壤颗粒之间不同的结合方式,决定了土壤孔隙的大小、数量及相互间的比例,决定了土壤固、液、气三相的比例。它不仅影响到土壤中许多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对土壤的水、肥、气、热各种肥力因素影响很大,而且直接决定土壤的耕作性能。此外,黏粒和腐殖质及其二者的结合物都是土壤胶体,这些胶体的带电性和具有的表面能,具有很强的吸附物质能力,从而影响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及其他诸多性质。苹果生长的土壤环境是否适宜,不仅决定于土壤的基本组成,还与土壤的基本性质密切相关。土壤的酸碱度,对苹果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强酸性土壤会影响硅酸、镁、磷酸等的吸收,造成根部发育不良;强碱性土壤会造成氮、磷、铁、钙等吸收不良,引起果树发生缺素症,影响树体的健康。不同的营养元素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因其存在状态和形式不同,元素的有效性不同。一般来说,铁、锰、锌、铜、钴在酸性条件下有效性较高,其他营养元素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有效性较高。苹果最喜欢弱酸性土壤,以pH值在5.4~6.8为最好(图3-4)。图3-4 不同土壤pH值之下微生物和营养元素的活化状态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一个果园肥力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果园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是进行土壤改良的核心内容。土壤有机质是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形态有机成分,主要有新鲜的有机质、半分解有机残余物和腐殖质(图3-5)。土壤腐殖质是改良土壤、供给树体营养、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基础,特别是在进行高品质的果品生产时,必须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水平。我国中低产田有薄层土壤、盐碱土和风沙土等,通过土壤改良的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培肥改土、提高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图3-5 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利用过程 -
报告南方
果树 病害出版时间:2018【症状】 黄龙病是我国南部柑橘产区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其特征性病状是初期病树出现的 “黄梢” 和叶片的黄化。“黄梢” 病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上出现一枝或几枝叶片黄化的枝梢。黄化是从叶片主侧脉附近和叶片基部开始黄化,黄化部分逐渐扩散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而后全叶黄化。有的品种果蒂附近变橙红色,而其余部分仍为青绿色,称为 “红鼻子果”。黄龙病可通过嫁接、柑橘木虱等传播。【发生规律】 柑橘黄龙病全年均能发病,春、夏、秋梢都可出现症状。幼年树和初期结果树多为春梢发病,新梢叶片转绿后开始褪绿,使全株新叶均匀黄化;夏、秋梢发病则是新梢叶片在转绿过程中出现无光泽淡黄,逐渐均匀黄化。投产的成年树则表现为树冠上有少数枝条新梢叶片黄化,翌年黄化枝扩大至全株,使树势衰退。【防治方法】(1) 严格实行检疫制度,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和接穗。(2) 建立无病苗圃,培育种植无病毒苗木。(3) 严格防治传病昆虫——柑橘木虱。大范围叶片黄化染病后的 “红鼻子果”(4) 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症状】 溃疡病是柑橘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枝、果实,一般以夏梢为害最重。叶部发病初期,在叶背着生黄色针头大油渍状斑点;后扩大成椭圆形、正反两面隆起、表面粗糙、中间凹陷开裂的黄褐色或灰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最后病斑木栓化。果实上病斑分散较大,硬化突起,开裂更显著。病部只限于果皮,不扩散到果肉。【发生规律】 湖南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病,直至9月中旬才逐渐减轻。高温高湿 (相对湿度80%~90%) 是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全年一般以夏梢受害最重,春梢次之,秋梢较轻。春梢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旬,夏梢发病高峰期在6月下旬,秋梢发病高峰期在9月下旬,其中以6—7月夏梢和晚夏梢受害最重。气温在条件下,雨量越多,病害越重。柑橘溃疡病病叶【防治方法】 4—7 月喷药 5~8 次。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可杀得2000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1%酒精溶液浸30~60分钟,倍量式波尔多液+1%茶籽麸浸出液等。【症状】 柑橘炭疽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枝梢、花、果实,亦为害苗木、大枝和主干。感病叶片多在叶缘或叶尖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浅灰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清晰,病叶脱落缓慢。雨后高温时也常呈急性型炭疽病,病叶多自叶尖、叶缘或沿主脉发生淡青色或青褐色如开水烫伤状的叶斑。炭疽病受害叶片炭疽病病果【发生规律】 5月中下旬,当年春叶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为当年春叶第一个发病高峰期,11月中下旬起进入第二个发病脱叶高峰期。【防治方法】(1) 加强管理。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施用磷钾肥;及时排灌、治虫、防冻,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2) 减少病原。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叶、衰老叶、交叉枝及过密枝,将病叶、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并全面喷布0.5~0.8波美度石硫合剂一次,以减少菌源,并保持树冠通风透光。(3) 药剂防治。早春萌芽前喷0.8~1.0波美度石硫合剂1次;春芽米粒大时喷0.5%等量式波尔多液1次;5月下旬至6月上旬喷25%咪酰胺乳油500~1000倍液、10%甲醚苯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次;9—10月喷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次。【症状】 柑橘疮痂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果和新梢的幼嫩组织。叶片发病初期着生油渍状小点,后变为黄褐色、木栓化、圆锥状疮痂。病斑往往只有一面突起,另一面凹陷,常以叶背突起居多。果实感病后一是散生或群生突起病斑,易引起早期脱落或发育不良;二是果皮组织被害后常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以致病部果皮较健部为薄。柑橘疮痂病病叶【发生规律】 湖南一般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5月及6月上中旬为春梢和幼果发病盛期。幼果长至豆粒大小时最易感病。病菌一般只侵害幼嫩组织,以春梢及幼果受害较重。苗木、幼树因抽梢多、抽梢期长发病较重,壮年树次之,15年生以上橘树发病很轻。一般来说橘类最感病,柑、柚中度感病,甜橙、金橘抗病性较强。湖南的感病品种为建柑、酸橙、温州蜜柑、南丰蜜橘、朱红橘等。柑橘疮痂病病果【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应采取以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1) 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叶,并集中烧毁。(2) 在春芽萌动至芽长2~3mm和谢花2/3时 (幼果初期)各喷1次药。如抽夏梢时遇低温阴雨,则应喷第3次药,以保护夏梢及果实。防治溃疡病的药剂均可兼治本病。此外还可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必得利MZ-12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萃丰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症状】 果实染病后,出现橘黄色圆形斑。病斑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使全果软腐,病部变软,果皮易脱落。后期出现白色黏状物,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整个果实出水腐烂并发生酸败臭味。柑橘酸腐病为害果实的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从伤口侵入,故首先在伤口附近出现病斑。由果蝇传播及接触传染,本病具较强的传染力。在密闭条件下容易发病。【防治方法】 参照柑橘青霉病与绿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烂果与流出的汁液。【症状】 地衣是一类菌藻共生物,呈青灰色或灰绿色的叶状体组织附生于果树的枝干上,呈圆形膏药状紧贴于枝干树皮上,不易剥离,青灰色或灰绿色。【发生规律】 地衣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树龄,其他如果园的地势、土质以及栽培管理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温暖潮湿的季节,繁殖蔓延快,一般在10℃左右开始发生,晚春和初夏期间 (4—6月) 发生最盛,为害最重,夏季高温干旱,发展缓慢,秋季继续生长,冬季寒冷,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幼树和壮年树,生长旺盛,所以发生较少,老龄树生长势衰弱,且树皮粗糙易被附生,故受害严重。柚子地衣病为害枝干症状【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采果后,清洁果园,及时修剪整枝,增强园内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科学施用肥料,增强果树长势。适度药剂防治:采用挑治法和刮疗法。于春季雨后,用竹片或削刀刮除枝干上的地衣和苔藓,然后用药治疗。刮除下来的地衣和苔藓必须收集烧毁。用10%~15%的石灰水涂刷。或用下列药剂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1%~1.5%硫酸亚铁溶液;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症状】 此病因受高温和强烈的阳光照射引致果皮组织灼伤。在果实尚未成熟时,果顶受害部分黄褐色,发育停滞。在果实成熟时,受害部位果皮出现暗褐色,果皮生长停滞,表面粗糙,干疤坚硬,果形不正。果实轻度受害,灼伤部位只限于果皮;受害重的,灼伤部位的中央为木栓状,伤及汁胞,汁胞下缩、粒化,汁少而味淡,品质低劣。柑橘日灼病果实受害状【病因】 该病在高温季节、气候干燥、日照强烈时容易发生。一般于7月开始出现,8—9月发生最多,尤其是西南方向的果实和幼年结果树的顶生果实,因日照时间长,受害程度最重。西向的坡地果园或无防护林的暴露果园也较严重发生。【防治方法】 在开园种植时,应在园的西南方向营造防护林以减少烈日照射。选用发生日灼病较少的品种。种植温州蜜柑早熟品系时,宜选用软枝型品系,并适当密植。幼龄结果树在生理落果结束时促放夏梢,以梢遮果,可减轻日灼程度。温州蜜柑抹春梢保果,应适当保留部分春梢营养枝。在果园行间间种高秆绿肥,或提倡园内生草法管理,以调节果园小气候。在高温干旱期利用水源定期喷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相对湿度,降低气温。在8—9月检查果园,发现受害果实,可用白纸粘贴受害部位或涂石灰乳,对轻度受害的果实可恢复正常。【症状】 主要发生在果实上,初期仅发生于果皮油胞层上,以后逐渐扩展深入到果皮的白皮层,最后直至果肉,使果肉变质,发生异味。病果蒂缘下陷,褐色,果皮上出现网状、片状、点状等不规则的褐斑。病果被次生性病菌侵入后,可发生果实腐烂。柑橘果实干疤病为害果实症状【病因】 此病发生与柑橘品种有关。果皮细密光滑、柔软及蜡质层薄的甜橙类发病较严重;果皮较粗糙、蜡质层较厚的品种发病较轻。温度4~9℃时贮藏果发病重;1~3℃和10~12℃发病较。此外,果实迟采收、贮藏时二氧化碳浓度极微时此病发生多。【防治方法】 依据品种的成熟期,适当提早采收,以减少发病。控制温度。采果后果实经保鲜处理后,在常温下 “发汗”,在室温下贮藏1个月,再调控温湿度和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贮藏,可减少此病发生。保鲜处理后进行薄膜袋单果包装,也可用保鲜纸包装保湿,或用水果保鲜剂浸果,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症状】 首先在果实近顶部开裂,随后果皮纵裂开口,瓤瓣亦相应破裂,露出汁胞,有的横裂或不规则开裂,形似开裂的石榴,最后脱落。柑橘裂果症状【病因】 裂果主要是由于土壤缺少水分和水分供应不均衡,久旱骤雨引起的。干旱时果皮软而收缩,雨后树体大量吸收水分,果肉增长快,而果皮的生长尚未完全恢复,增长速度比果肉慢,致使果皮受果肉汁胞迅速增大的压力影响而裂开。一般出现在9—10月,11月时有发生。【防治方法】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裂果少或不裂果的品种种植。加强栽培管理,果园进行深耕改土,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实行氮磷钾合理搭配的配方施肥和结合适量微肥,提高土壤肥力,创造密、广、深的根群,增强树体抗逆能力,减少裂果发生。8月进行树冠地面覆盖杂草绿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倡生草法栽培,改善和调节土壤含水量的稳定;壮果期均衡供应水分和养分,是防止裂果的重要措施。【症状】 新梢纤细,叶片小而薄,淡绿色至黄白色,落花落果严重。严重缺氮,新梢叶片全部发黄,开花结果少或几乎不开花。植株下部老叶先发生不同程度黄化,最后全叶脱落。长期缺氮,树体矮小,枝枯,果小,果皮苍白光滑,常早熟,风味差。【病因】 土壤缺乏氮素,氮肥又施用不足;夏季降雨量大,轻沙土壤保肥力差,致使土壤氮素大量流失;果园积水,土壤硝化作用不良,致使可给态氮减少,或根群受伤吸收能力降低;施钾素过量,酸性土壤一次施用石灰过多,影响了氮素的吸收;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微生物在其分解过程中,消耗了土壤中原有的氮素,造成柑橘吸收氮素量减少而表现暂时性缺氮。【防治方法】 经常注意施用适量的氮肥。若在结果期间缺氮,应立即使用速效氮。砂质重的土壤应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根系强大,提高吸收能力。在采用青料压绿改土时,应在青绿料中施入石灰粉。搞好果园排灌系统,避免雨天积水。在瘦瘠土壤开垦新园,种植前应施好基肥,并坚持年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质肥料,可有效避免缺氮和其他缺素症。柑橘缺氮症状【症状】 嫩叶受害,出现叶面暗褐色,叶背灰绿色近圆形的斑点,最后形成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点;成叶受害,叶尖或叶缘出现黄褐色小圆斑,然后迅速向叶基扩展,形成大灰斑,其上有小黑点。嫩梢受害,病部呈黑褐色,严重时整条嫩枝枯死,病、健部界限明显。花枝受害,花穗变褐枯死。近成熟或采后的果实受害,果面出现黄褐色小点,后变成近圆形或不定形的褐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后期果实变质腐烂发酸,湿度大时在病部产生朱红色针头大液点。【病原】 主要是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 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荔枝炭疽病为害叶片状【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病害在13~30℃均可发生,最适温度22~29℃,并要求要高湿,因此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发病特别严重。病菌靠风雨传播,树势衰弱、幼果期、嫩枝叶、果实过熟、伤口多,有利于病菌入侵,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雨季果园要搞好排除积水工作。冬季清园,修剪病枯枝、扫集落叶、落果,加以烧毁或深埋。清园后喷一次0.5~0.8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喷一次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②喷药保护,春、夏、秋梢抽出后叶片初展时,花蕾期,幼果期 (5~10mm),每隔7~10d 喷1次,连喷2~3次,大雨后加喷1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 (施保功)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45%咪鲜胺水乳剂15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 (世高) 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加25%瑞毒霉锰锌 (1∶1) 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荔枝炭疽病病果【症状】 幼果受害,呈水渍状,黑褐色,很快脱落。近成熟果实和成熟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处先出现不规则水渍状褐斑,迅速扩大到全果。天气潮湿时,长出白色霉状物,果肉糜烂发酸并有褐色的汁液渗出,病果易脱落。花穗受害后变褐腐烂,遇潮湿时也形成白色霉状物。嫩叶发病,叶面上有不规则的淡黄色或褐色的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霉状物;较老熟叶发病常在中脉处断断续续变黑,沿中脉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淡黄色不规则的病斑。【病原】 Peronophythora Iitchii Chen ex Ko et al,属鞭毛菌亚门,霜疫霉属真菌。荔枝霜疫霉病为害花穗荔枝霜疫霉病为害幼果状【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部组织或落入土壤中越冬。4—5月当温湿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并萌发形成游动孢子,由风雨传播或直接萌发为芽管,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病菌初次侵入后2~3d即可发病,病部再生孢子囊,继续为害。5—6月在果实近成熟到成熟期,遇4~5d雨天,且是南风天气,病害发生严重。凡园地低洼,土壤比较肥沃,施氮肥过多,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严重;同一株树,树冠下部阴蔽处,发病早而重;近成熟的果比不成熟的果发病较重。早、中熟种易感病。【防治方法】 ①果园要修好排灌系统,排除果园积水,降低荔枝园的湿度。采收后把病虫枝、弱枝以及过密的枝剪去,使园区通风透光良好,并清除地面上的落果、烂果、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卵孢子形成落入土中越冬,并喷 1 次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减少病源。3月至4月上旬在卵孢子萌发时期用1%硫酸铜溶液,也可用30%氧氯化铜300倍液喷洒荔枝园地面,并加撒石灰。②上一年发病严重的果园,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实近成熟期各喷药1~2次,特别是近熟期和成熟期,遇多雨天要抢晴天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 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 (凯润) 乳油1000~2000倍液、25%嘧菌酯 (阿米西达) 悬浮剂800~1500倍液、25%双炔酰菌胺 (瑞凡) 悬浮剂1000~2000倍液、50%烯酰吗啉 (安克) 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 (百泰) 水分散粒剂800~1500倍液。(1) 灰斑病【症状】 灰斑病又名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斑多从叶尖向叶缘扩展。初期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赤褐色,后逐渐扩大,或数个斑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病斑产生黑色粒点 (分生孢子盘)。【病原】 Pestalotiopsis pauciseta (Speg.) Stey,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真菌。龙眼灰斑病(2) 白星病【症状】 白星病又名叶点霉灰枯病。初期叶面产生针头大小圆形的褐色斑,扩大后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明显,斑点上面生有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器),叶背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明显。【病原】 phyliosticta sp.,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3) 褐斑病【症状】 又名壳二孢褐斑病,初期产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叶面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背病斑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常数个斑合成不规则大病斑。【病原】 Asochyta sp.,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白星病龙眼褐斑病(4) 叶枯病【疲状】 为害成叶,多始发于叶尖,从叶顶向两边延伸,呈“V” 形,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病原】 Phomopsis guiyuan Zhang et Chi,及Phomopsis longa-nae Chi et Jiang,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是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借风雨传播,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后侵入叶片为害。此病以夏秋较多发生。严重的可引起早期落叶。老果园、栽培管理差、排水不良、树势衰弱以及虫害严重的果园容易发病。荔枝叶枯病【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质肥,及时排除果园积水,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对衰老果园要更新修剪,同时注意抓好清园,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对有发病史的果园,夏秋要经常检查,发现有病害发生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龙眼叶枯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成叶或老叶上,叶片正面多见。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针头大的小斑,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斑点,病斑上有灰绿色或黄褐色毛绒状物,是藻类的藻丝体 (营养体),后期转为锈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嫩叶受害,叶片上密生褐色小斑,在叶片中脉常形成梭形或条状黑色斑,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病原】 Cehaleuros virescens Kunze,属藻状菌中的头孢藻。弱寄生性,以藻丝体在病叶上越冬。【发生规律】 果园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越冬的营养体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传播,侵入寄主内,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生长蔓延,并伸出叶面,形成新的营养体,随后再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辗转侵染为害,使病害扩大蔓延。在多雨季节有利于藻类繁殖,病害迅速扩展蔓延。【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及时排除积水,合理修剪,使树体既健壮又不互相阴蔽,减少病害发生。②发病初期以及清园后喷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荔枝藻斑病龙眼藻斑病【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表现出暗褐色霉斑,继而向四周扩展成绒状的黑色霉层,严重时全叶被黑色霉状物覆盖,故称煤烟病。严重的在干旱时部分自然脱落或容易剥离,剥离后叶表面仍为绿色。后期霉层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器)或刚毛状突起 (长型分生孢子器)。【病原】 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其种类多达10余种,其中除Meliola butleri Syd.,称小煤炱菌,为纯寄生外,其余均为寄主表面附生菌,包括 Capnodium spp.煤炱菌等。龙眼藻斑病后期症状荔枝煤烟病叶面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部越冬,翌年,温湿适宜条件下,越冬病菌产生孢子,借风雨及昆虫活动而传播。由于多数煤烟菌以昆虫分泌的蜜露为养料而生长繁殖,故其发生轻重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发生为害关系密切,因此,凡介壳虫、蚜虫、粉虱等发生严重的果园煤烟病发生严重。此外,花期的花蜜散布在叶片上可诱发煤烟病,阴蔽和潮湿的果园、树势衰弱的果园亦容易发生此病。龙眼煤烟病叶背症状【防治方法】 参考柑橘煤烟病防治。【症状】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巴拿马病、黄叶病,是维管束受害引起的病害。发病时假茎和球茎的维管束逐步褐变,呈斑点状或线状,后期呈长条形或块状。根的木质导管变为红褐色,一直延伸到球茎内。外部症状有叶片倒垂形和假茎基部开裂形两种。前者发病蕉株下部及靠外的叶鞘先出现黄化,叶片黄化先在叶缘出现,后逐渐扩展到中脉,染病叶片很快倒垂枯萎;后者病株先从假茎外围的叶鞘近地面处开裂,渐向内扩展,层层开裂直到心叶,并向上扩展,裂口褐色干腐,最后叶片变黄,倒垂或不倒垂,枯株枯萎相对较慢。粉蕉枯萎病病叶枯黄、叶柄下垂倒挂【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Snyder.et Hansen,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本菌已知有4个生理小种,1号生理小种主要为害粉蕉、粉大蕉、龙牙蕉和西贡蕉,4 号小种已在我国台湾及菲律宾发现为害香芽蕉,列为重要检疫对象。【发生规律】 病菌从根部侵入导管,产生毒素,使维管束坏死。全株枯死后,病菌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几年甚至20年。蕉苗、土壤、流水、农具均可带病菌传播。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雨季 (5—6月) 感病,10—11月达到高峰期。排水不良及伤根会促进该病的发生。我国南方20世纪50年代引种粉蕉时发现有此病。现是粉蕉、龙牙蕉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②种植无病健壮组培苗,或不带病的吸芽。③发病率高于20%,多点发生时应改种水稻等,也可改种抗病品种。应用荣宝氰氨 (石灰氮) 60kg,淋透水后覆盖地膜,消毒15d后定植。④发现零星病株时可用下列药剂淋灌根部:9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3%络氨铜水剂600倍液、20%龙克菌 (噻菌铜) 悬浮剂500~600倍液。每隔5~7d淋1次,连续淋2~3次。【症状】 香蕉炭疽病主要为害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尤以贮藏果受害最烈。一般果实黄熟时果皮出现褐色,绿豆大病斑,俗称梅花点,后扩大并连合呈近圆形或不规则深褐色稍下陷的大斑或斑块,其上密生黑褐色小点,潮湿时出现黏质朱红色小点。叶片受害,病斑长椭圆形,生长后期小黑点布满叶片。香蕉炭疽病【病原】 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et Curt.) Arx,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或昆虫传播。条件适合时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侵入果皮内,并发展为菌丝体。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病果的病斑上长出大量的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不断进行重复侵染。贮藏期间,温度25~32°C时发病最为严重。香蕉炭疽病显梅花点粉蕉炭疽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②及时清除和烧毁病花、病轴、病果,并在结果初期套袋,可减少病害发生。③香蕉断蕾后开始喷药,每隔10~15d 喷1 次,连喷2~3 次。药剂可选用;50%咪鲜胺锰盐 (施保功) 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果实采收后用45%特克多悬浮剂500~1000倍液浸果1~2min,可减少贮运期间烂果。【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青果。叶片发病,叶面及中脉上散生或群生许多小黑粒,后期小黑粒周围呈淡黄色,然后叶片变黄而凋萎。青果发病,初期在果指弯腹部分,严重时全果果面出现许多小黑粒,随后许多小黑粒聚集成堆,使果面粗糙。果实成熟时,在每堆小黑粒周围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褐色小斑,不久病斑呈暗褐色或黑色,周围呈淡褐色,中部组织腐烂下陷,其上的小黑粒突起。【病原】 Phyllosticta musarum (Cke.) Petr.= Macrophoma musae (Cooke) Berl.et Vogl.,称香焦叶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香蕉黑星病【发生规律】 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和病残体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到叶片和果实上,侵入为害,产生分生孢子继续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密植、高肥、阴蔽、积水的蕉园发病严重。香蕉高度感病,粉蕉次之,大蕉抗病。香蕉黑星病为害果指弯背部症状【防治方法】 ①经常清除病叶残株,增施钾肥与有机肥,避免多施氮肥,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预防病害发生。②发病初期,套袋前后喷杀菌剂杀菌。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2500~3000倍液等。③果实套袋,减少病菌感染。【症状】 香蕉冠腐病是采后的重要病害,首先蕉梳切口出现白色棉絮状霉层并开始腐烂,继而向果扩展,病部前缘水渍状,暗褐色,蕉指散落。后期果身发病,果皮爆裂,其上生长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果僵硬,不易催熟转黄,食用价值低。【病原】 导致冠腐病的真菌涉及近10个属,广东主要为镰刀菌引起,有串珠镰孢Fusaariun moniliforme Sheldon,双孢镰孢fusariun dimerun Penzig,半裸镰孢 fusariun semitectum Berk.et Rav,亚镰黏团串珠镰孢 Fusariun moniliforme var. subgiutinans Wollenw.et Rienk.,其中以串珠镰孢菌为主。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从伤口侵入,采收时去轴分梳以及包装运输时造成的伤口,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极易发病。香蕉冠腐病 (高乔婉提供)【防治方法】 ①尽量减少采收、脱梳、包装、运输各个环节的机械伤。②采后包装前要及时进行药物处理。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600~1000倍液 (加高脂膜200倍液兼防炭疽病病)、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以及50%双胍辛胺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或浸果1min捞起晾干然后进行包装、贮运,减少病害发生。香蕉褐缘灰斑病又称黄叶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短杆状,暗褐色,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斑,病斑中央灰色,周边黑褐色,大多单独存在,近叶缘表面病斑数量比近中脉的多。病斑上产生稀疏的灰色霉状物。大量病斑出现后,叶片迅速早衰变黄枯死。香蕉褐缘灰斑病香蕉褐缘灰斑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病残物上越冬。在温度适宜的高温季节,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凡排水不良、土壤潮湿以及象鼻虫严重为害的蕉园发病严重。大蕉较香蕉感病,粉蕉较耐病。【防治方法】 ①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及时排除蕉园积水,摘除下部病叶。②5—10月风雨季节及时喷药保护以防感染。药剂可选用:高效低毒或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如12.5%腈菌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隔10~15d喷1次,连续2~3次。香蕉灰纹病又称暗双孢霉叶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椭圆形褐色小斑,然后扩大为两端略尖的长椭圆大斑。中央呈灰褐色至灰色,周边呈褐色。近病斑的周缘有不明显的轮纹,病斑外绕有明显的黄晕,病斑背面有灰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香蕉灰纹病【病原】 Cordancnmisae (Zimm.) V.Hohn,称香蕉暗双孢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与褐缘灰斑病基本相同。香蕉煤纹病又称小窦氏霉叶斑病。【症状】 病斑多出现在中下部叶缘,短椭圆形,褐色,斑面明显轮纹较明显,故也称轮纹病,多发生在叶缘。病健部分界明显,潮湿时病斑背面可见许多黑色霉状物。大蕉常见典型病斑。【病原】 Deightoniella torulose (Syd.) M.B.Ellis,称香蕉小窦氏霉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与褐缘灰斑病基本相同。香蕉煤纹病【症状】 主要为害幼龄植株,也为害成株与果实。幼株被害,植株初期叶片仍呈青绿色,仅叶色稍变暗无光泽,心叶黄白色,容易拔起,肉眼不易觉察。以后病株叶色逐渐褪绿变黄或变红黄色,叶尖变褐干枯,叶基浅褐色或黑色水渍状腐烂,腐烂组织变成乳酪状,病、健部交界处呈深褐色,随后次生菌入侵,组织腐烂发臭,最终全株死亡。成株被害,主要是根系变黑腐烂,心叶褪绿,较老叶片枯萎,病株果实味淡。【病原】 病原菌有多种,其中有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Dastur) Waterh,称寄生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菠萝心腐病【发生规律】 病菌在田间病株和土壤中存活或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溅散和流水传播,使病害在田间迅速蔓延。高温多雨季节,特别是秋季定植后遇暴雨,往往发病严重。连作、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田块较易发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壮苗,选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种植。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喷洒菠萝植株,10~15d喷1次,连喷2~3次。【症状】 主要发生在成熟的果实上,被害果外观与健果难于区别,剖开果实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果变褐色或黑褐色,感病组织略变干、变硬,不易扩展到健康组织;另一种是近果轴处变暗色、水渍状,后变成褐色或黑色。【病原】 有认为小果变黑是欧氏杆菌细菌 ( Erwinia sp.) 引起的。果轴处受害是由链格孢真菌 ( Alternaria sp.) 引起的。菠萝褐腐病小果病状【发生规律】 小果褐腐病是菠萝开花期间病菌侵入蜜腺管和花柱沟引起的。在幼果生长发育期,病菌呈休眠状,当果实进入成熟期,病菌就活跃起来,扩大侵染范围,使蜜腺管壁和花柱沟变褐色,进而使小果呈褐色或黑褐色而导致腐烂。花期遇低温多雨,易诱发病,采果和贮运过程伤口多,发病较重。广州地区8—9月菠萝果实成熟期常发生,以卡因类菠萝发生较普遍。【防治方法】 ①花前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保护发育中的花序。②收获、运输及贮藏,小心轻放,减少伤口。雨天不收果,晴天收果也不宜堆放过厚,贮藏室要通风干燥。远途运输时应采用冷藏车运输,温度保持7~8°C。菠萝褐腐病果轴病状【症状】 苗期与成株期均会受害,病斑多发生在植株中下部叶片两面,发生初为淡黄色,绿豆大小的斑点,条件适宜时扩大,中央变褐色并下陷。后期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常几个小斑愈合成大斑,边缘深褐色,外有黄色晕环,中央灰白色,上生黑色刺毛状小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原】 Annellohcinia dinemasporioides Sutton,称痕裂盘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菠萝枯斑病【发生规律】 病菌和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内越冬,翌年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侵入嫩叶。高温多湿天气易发病,夏秋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及时排除积水,可减少病害发生。②抽新叶期,隔15d喷药1次,连喷2~3次,保护新叶不受感染。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十一、菠萝凋萎病菠萝凋萎病又名菠萝粉蚧凋萎病。【症状】 发病初期基部叶片变黄发红,皱缩失去光泽,叶缘向内卷缩,以后叶尖干枯,叶片凋萎,植株生长停止,部分嫩茎和心叶腐烂。地下部根尖先腐烂发展到根系部分或全部腐烂,植株枯死。菠萝凋萎病【病原】 多数人认为是菠萝粉蚧 Dysmicoccrus brevipes Cockerell为害引起。近年国外从有粉蚧凋萎症状的病株中发现病毒,属甜菜黄化病毒组Clostero virus 2型病毒。现基本确定此病是菠萝粉蚧传播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发生规律】 初侵染源是带有菠萝粉蚧 (若虫和卵) 越冬的病株。冬天粉蚧在植株基部和根上越冬。一般高温、干旱的秋季和冬季易发病。但低温阴雨的春天也常见此病。新开荒地发病少,熟地发病多。卡因种较其他品种易感病,卡因杂交种抗性较好。蛴螬、白蚁、蚯蚓等吸食地下根部会加重凋萎病发生。【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苗木,采用高畦种植。②做好菠萝粉蚧和地下害虫的防治。③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症状】 嫩叶受害,最初出现黑褐色、圆形或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小斑,多个小斑扩大合成大枯死斑,穿孔或脱落。嫩梢受害,生黑褐色斑,扩大环绕枝一圈,病斑上部枯死,表面生褐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盘)。老叶受害,多生近圆形、多角形病斑,其上散生黑色粒点。花梗受害,花序和花凋萎枯死,称“花疫”。幼果在果核未形成前染病,生小黑斑,迅速扩大引起部分果或全果皱缩、变黑、脱落。成熟果实受害,产生黑色、形状不一的病斑,略凹陷有裂纹,常多个病斑合成大斑,病部常深入果肉,致使果实在田间或贮运过程腐烂。当大量分生孢子从感病枝或花序上随雨水冲溅到果实上,果表面生成大量小斑,形成污果斑。【病原】 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C. mangiferae,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 Spauld.et Sch.,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靠风雨传播。发生流行要求高温 (24~30°C)、高湿 (90%以上),如嫩梢期、开花期至幼果期遇多雨季节,则此病发生严重。此病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多潜在果梗处的果皮、果肉内。管理不善,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较重,采收、包装、运输操作不当,贮藏条件差会加速采后果实腐烂。【防治方法】 ①搞好冬季清园,减少越冬菌源。②适时喷药保护。盛花期花开放2/3 时,是防治关键时期,应及时喷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其他含苯醚甲环唑类药剂及时喷布。杧果急性炭疽病为害叶片杧果炭疽病为害叶片状【症状】 嫩叶受害从叶背开始发病,病斑由针头大小逐步扩大为突起的圆形或近椭圆形斑点。随叶片成长老熟,病斑停止扩展,形成木栓化组织,稍突起,灰色至紫褐色。发病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果实受害,多为落花后的幼果开始出现黑褐色小病斑,后随果实增大,病斑逐渐扩大,中间组织粗糙,木栓化,灰褐色,严重的病斑连成一片。【病原】 有性阶段为 Elisinoe mangiferae Bilcourt et Jankins,称杧果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菌属真菌。无性阶段为 Sphaceloma mangiferae Jenk,称杧果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属真菌。前者国内未发现。杧果疮痂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组织上越冬,翌年靠气流与雨水传播。远距离传播是带病种苗。该病主要发生期是梢期和幼果期,果园管理差的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施肥以有机质肥为主,合理搭配其他肥。果园要通风透光,春季排除积水,改善果园环境。②抓适期喷药防治,当谢花约70%时开始喷药,隔10~15d喷1次,连续喷药2~3次,以保护新梢及幼果。药剂可选用:0.5%等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100倍液、57.6%冠菌清干粒剂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杧果疮痂病为害果实状杧果细菌性黑斑病又称细菌性角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初期会再现许多小黑点,后发展成多角形病斑,周围有黄晕;严重时病斑合成大块坏死斑。叶柄叶脉被害,局部变黑开裂,造成大量落叶。果实受害,初期出现针头大小、水渍状、暗绿色的小斑,后发展为黑褐色,圆形或稍不规则形斑,中央常纵裂,流出胶液。大量细菌随雨水流淌,在果皮表面出现条状污斑,果实最终腐烂,腐烂速度较炭疽病缓慢。【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 indicae,属黄色假单胞属细菌。【发生规律】 以细菌在病枝组织越冬,翌年靠风雨传播到叶片、果实为害。高温多湿条件下,特别是暴风雨后,发病严重。杧果细菌性黑斑病为害叶片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杧果细菌性黑斑病为害果实状【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②适时喷药防护。一般在3月新梢抽生期开始喷药,隔15d喷1次,连喷2~3次。可选用铜剂如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③种苗可用120单位农用链霉素消毒后种植。【症状】 受害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果面出现近圆形的水渍状软斑,病健界限明显,果心及周围变褐色,生灰白色菌丝,果肉腐烂。【病原】 Thielaviopsis paradoxa (de Seynes) V.Hohnel.,半知菌亚门,根串珠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从伤口侵入,采前湿气大易发生此病。管理差、虫害多,采收、包装、贮运过程损伤多的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除虫,特别要重视套袋前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5%施保克乳油2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枇杷心腐病【症状】 果皮裂开,出现不同程度的果肉和果核外露,感染病菌,果实变质腐烂。【发生条件】 本病主要是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果实着色前后,遇久旱骤降大雨或连续下雨,果肉细胞吸水后迅速膨大,引起外皮破裂。【防治方法】 ①遇干旱及时灌水,雨季及时排除积水,使土壤水分保持相对均衡。②在幼果迅速膨大期,勤根外追肥,如喷0.2%的尿素、硼砂或磷酸二氢钾等。③实行果实套袋。④果皮转淡绿时,喷0.1%的乙烯利。枇杷裂果病【症状】 果皮皱缩、干瘪,病果挂在树上。【发生条件】 本病主要是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采收前长期低温、干旱天气有利于此病发生。【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做好疏花疏果和剪除病枝工作。②在幼果迅速膨大期,进行根外追肥,喷水或施用叶面水分蒸发抑制剂,如ABION-207500倍液。③实行果实套袋。枇杷皱果病【症状】 早期侵染并潜伏于果实内,当果实成熟时才开始显现症状。果面初生暗褐色圆形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内部组织腐烂,并发出酒味,病部发生许多朱红色小点,严重时全果腐烂。【病原】 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果实上,特别是在迟熟及留在树上的病果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多湿的季节发病严重。采后贮运和销售过程继续为害。杨桃炭疽病杨桃炭疽病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园。采果后清除遗留在树上的病果和小果以及落地果,集中深埋,减少翌年侵染源。②采果时注意不使果实受伤,防止病菌侵入。③严重发病果园,在小果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先出现黄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5mm的红褐色病斑。叶缘的病斑多呈半圆形,赤色,周缘有不明显黄色晕圈。有时病斑呈赤色或紫褐色,边缘赤色,斑外有黄圈,最后灰白色,病斑坏死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叶上病斑多时,叶片变黄脱落。杨桃赤斑病【病原】 Cercosppora averrhoae Petch,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叶越冬的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翌年4月,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以后病斑又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多湿的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土壤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3月新梢抽生期开始喷药,隔15d再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铜剂,如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也可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25%施保克乳油2000倍液等。【症状】 主要为害果园地势平坦、水位比较高的杨桃老龄树枝干,使表皮与木质腐朽。然后长出不同形状的病原子实体,使树势衰弱,叶片发黄早落,严重时全株枯死。【病原】 担子菌亚门、木耳科等真菌。杨桃木腐病 (长出子实体)【发生规律】 地势平坦、水位比较高的老龄果园,树势较弱、雨季时间较长,容易发生此病。【防治方法】 ①挖深排水沟,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②树干与主枝每年冬季要涂白,涂白剂用石灰水加硫黄合剂。③种植太密的果园要及时修剪或间伐,保持通风透光。【症状】 叶片受害,从叶片中央或叶缘开始发病,会生成圆形或半圆形灰白色病斑,有的合并成不规则形斑,大小 2~12mm,边缘水渍状,病健分界明显。叶腐,自叶尖或叶缘处开始发病,褐色腐烂,病部扩展快,病健分界不明显。叶柄受害,变褐,易产生离层,导致叶片早落,形成秃枝。枝梢受害,产生褐色凹陷近椭圆形病斑。果实受害初呈水渍状褐色小点,后为褐色病斑,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斑继续发展,致使果实腐烂或干缩成僵果。杨桃木腐病 (长出子实体与苔藓)【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果及带病枝梢上越冬,翌春温湿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昆虫传播为害。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容易发病,果园排水差,偏施氮肥,枝叶密蔽,阴雨连绵,发病较重。5—7月为发病盛期。【防治方法】 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方法。黄皮炭疽病为害叶片状【症状】 幼芽、幼叶受害,变褐坏死、腐烂,潮湿时表面生大量白霉和橙红色黏孢团。顶端嫩梢受害呈黑褐色至黑色,病部干枯收缩,呈烟头状。叶片受害,叶尖、叶缘褐腐,有的扩展到叶的大部或全部,病健分界处呈深褐色波纹。枝受害,病斑褐色梭形,四周隆起,中央下凹,病斑表面木栓化,粗糙不平。果受害,病斑圆形、褐色水渍状,潮湿时生大量白霉。【病原】 Fusarium lateritium,是黄及砖红镰孢长孢变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在病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湿润易发病,土壤带菌率高发病重。4—8月为发病盛期,春梢发病重于秋梢。黄皮梢腐病症状黄皮梢腐病枝梢症状【防治方法】 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方法。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见第一章第一节柑橘疮痂病。橄榄肿瘤病在福建称树瘿病。黄皮梢腐病果腐症状黄皮疮痴病【症状】 多在主干与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有小突起,以后患部逐渐增大,形成肿瘤,表面粗糙龟裂,严重时树势衰退,枝叶稀疏,产量低。【病原】 病原不详。【发生规律】 砧穗亲和力差的树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种植砧穗亲和力好的种苗,耕作时尽量保护好树干,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入侵机会。②主干或主枝发现受感染,要及时刮除病部,然后涂药。药剂可用100倍液氧氯化铜浆,或用75%百菌清加50%瑞毒霉 (1∶1) 50~100倍液等。每隔15~20d涂1次,连涂3次。③加强对处理后的病树的肥水管理,做好松土培肥及根外追肥工作,使树势逐渐恢复。橄榄流胶病橄榄肿瘤病【症状】 幼果受害,一般干枯脱落或干果挂在树上。成熟果实被害,果面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中央凹陷,呈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其上生粉红色至橘红色小点。新梢嫩叶受害,叶尖、叶缘焦枯脱落,严重枝梢变褐枯死,病部生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番石榴炭疽病【病原】有性阶段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的围小丛壳真菌。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盘长孢状刺盘孢真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柑橘炭疽病。【症状】 成熟果实最易感病,多从两端开始发病,病斑圆形淡褐色,后期暗褐色至黑色,最终整个果实黑腐,病部长出许多小黑点 (分生孢子器)。番石榴炭疽病后期症状番石榴焦腐病【病原】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Diplodia natalensis Pole-Evans ( Physalospora rhodina Berk.et Curt.),称可可毛色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球色单隔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果组织内和病枯枝上越冬,翌年春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高温多雨、靠近地面的果容易发生。【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剪除病枝,清除地面病果,集中烧毁。②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症状】 果实受害,果实表面生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期果面出现凹陷,表面密生小黑点,随着病斑扩大和增多,终致全果腐烂。【病原】 Phoma psidii Ahmad,属半知菌亚门,茎点霉属真菌。番石榴褐腐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生分孢子器在病果组织上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高温多雨、排水不良的环境下容易发病,近成熟果实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参考番石榴焦腐病的防治。【症状】 叶片受害生不规则形病斑,褐色、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隆起,深褐色,与叶健部分界明显,病部中央生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番石榴灰斑病【病原】 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um (Thuem.) Stey.(=Pestalotia disseminatum Thuem.),称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在病部组织中或随病残体进入土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越冬后的分生孢子或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以后逐步蔓延。气温25~28℃,相对湿度80%~85%或遇雨易发病。【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和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适时喷药防护。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初生圆形病斑,中央白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2~4mm。病斑多时,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上现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脱落穿孔,严重时穿孔斑密布,叶片呈破烂状。番木瓜白星病【病原】 Phyllosticta caricaepapayae Allesch,称番木瓜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暖多雨的天气有利发病,幼株较成株叶片易发病,偏施氮肥或肥料不足、生长势差的植株易发病。【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及早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硫黄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70%硫菌灵 (1∶1) 1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番木瓜白星病【症状】 发病初期,在茎、叶脉及嫩叶的支脉间出现水渍斑,随后在嫩叶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状。嫩茎及叶柄水渍状斑,逐渐合并成水渍状条纹,新长出的叶也成花叶。感病果实表皮上也出现水渍状圆斑,几个圆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为害严重时,病株结小果,品质差。病株1~3年内死亡。【病原】 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称番木瓜环斑病毒,马铃薯Y病毒属。【发生规律】 自然传播媒介为桃蚜和棉蚜,且传播率非常高。摩擦非常容易传毒,田间病株叶片与健株叶片进行接触摩擦,便可传染。温暖干燥年份有利于蚜虫的发育和迁飞,该病发生严重。番木瓜环斑病病株症状番木瓜环斑病果实症状【防治方法】 ①选择种植耐病品种。现有栽培品种中,穗中红48、蜜红3号和6号具较高的耐病性。②改变耕作方式。改秋植为春植,当年收果,当年砍伐,以保产量。③及时挖除病株。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并用生石灰消毒。④消灭病源,适当隔离。老果园在种植前应清除病株,新果园距离老果园2000 m以上。避免与瓜类蔬菜间作,应远离瓜类蔬菜种植。⑤嫩芽、嫩叶期以及蚜虫迁飞高峰期,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应及时防治蚜虫,并注意清除果园周围蚜虫喜欢栖息的杂草。药剂可用:10%的吡虫啉 1500~2000倍液与病毒必克、病毒宁、菌克毒克等混用。番木瓜环斑病番木瓜环斑病【症状】 叶片变小,叶柄缩短,幼叶叶尖变褐枯死,叶片可卷曲、脱落,雌花可变雄花,花常枯死。染病果实很小时就大量脱落。留下的果实在幼果期乃至成熟初期均有乳汁流出的症状,且多在果实向阳面流出,流出汁液后果皮会慢慢溃烂、变软,溃烂部分会变褐色,没有溃烂的果实会有瘤状突起,凹凸不平。严重的病果种子退化败育,幼嫩白色种子变成褐色坏死。番木瓜瘤肿病【发病原因】 主要由土壤缺硼引起,属生理性病害。【防治方法】 可进行土壤施硼或根处施硼,选用硼酸或硼砂。在植株旁挖一小穴,每穴施2~5g硼砂,或施3g硼酸,施1~2次。根外施硼可喷0.2%硼酸水,每隔1 周喷1 次,共喷2~3次。施放硼砂或硼酸应在番木瓜植株现蕾时完成。【症状】 果实受害,一般从蒂部开始发病,初为水渍状小圆点,后扩大为褐色圆斑,后期果实腐烂,果实外部木栓化变成黑褐色,然后落果,或变成僵果挂在树上。叶片受害,导致变褐,腐烂落叶。枝梢受害,变褐干枯,呈典型的梢枯状。幼苗受害似青枯病。番荔枝黑腐病【病原】 无性阶段为Botryodiplodia theothromae Pat.,称可可球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为 Botryosphaeria rhodina (Cke.) Arx,称柑橘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越冬后的分生孢子或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以后逐步蔓延。喜高温高湿,菌丝最适温度32℃。土壤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力。雨季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可减轻为害。冬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②一般在新梢抽生期或谢花坐果期喷药保护,隔15d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面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浅红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直径4~8mm。后期在病斑中央长出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子囊果。当叶片上有较多病斑时,病叶即干枯脱落。受害严重时全树叶片落光,仅剩秃枝,直接影响树势、产量和品质。杨梅褐斑病叶片症状【病原】 Mycosphacrcalla myricac Saw,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科的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初,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成熟,下雨后释放出来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8月下旬出现新病斑,9—10月病情加剧,并开始大量落叶。该病一年发生1次,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无性孢子,但在P DA 培养基上很容易产生。土壤瘠薄,树势衰弱,5—6 月阴雨天多,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新种植杨梅,尽量选择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山地。种后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春季剪除枯枝,扫除落叶,减少病害传染源。②5 月下旬,果实采后喷 1 次0.5%的波尔多液,隔15d 喷1 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症状】 有两种类型:①急性青枯型。病树初期症状不甚明显,仅在树体枯死前两个月有所表现。主要是叶色褪绿、失去光泽,树冠基部部分叶片变褐脱落。如遇高温天气,树冠顶部部分枝梢出现失水萎蔫,但次日清晨又能恢复。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采果后,如气温剧升,常会引发树体急速枯死。枯死的病树叶色淡绿,并陆续变红褐色脱落,地下部根系及根颈变深褐腐烂。翌年不能萌芽生长,1~2年全株枯死。②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树冠春梢抽生正常,而秋梢很少抽生或不抽生,地下部根系须根较少,逐渐变褐腐烂。后期病情加剧,叶片变小,树冠下部叶大量脱落。在高温干旱季节的中午,树冠顶部枝梢呈萎蔫状,最后叶片逐渐变红褐色而干枯脱落,枝梢枯死,3~4年全株枯死。【病原】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et De Not.,属座囊菌目,葡萄座腔菌真菌。无性阶段Dothiorella sp.,属球壳孢目,小穴壳菌真菌。【发生规律】 该病先从杨梅根群的须根上发生,后向侧根、根颈及主干扩展蔓延。在病根的横断面上可见两个褐色坏死环,即为根的形成层和木质部维管束变褐坏死的环,最后导致树体衰败直至枯死。其中急性青枯型主要发生在10~20年生的盛果树上,占枯死树的70%左右。慢性衰亡型主要发生在衰老树上,从出现病症到全树枯死,需3~4年。据调查,该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无相关性,管理精细、生长茂盛的杨梅树也同样患病死亡。整株枯死根颈部腐烂根腐烂【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与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通透性。遇到干旱灌水,雨季排水,防止积水。②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挖除后的植穴,撒上生石灰。③初发病株,挖出侧根,剪去烂根,刮除根部病部,然后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每株0.25~0.5kg加生根粉拌土撒施,同时树冠多次喷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杀菌剂加叶面肥,促进病株恢复,但重病树无效。【症状】 果实受害,先在果实表面产生稍凹陷的红色小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呈褐色,果面出现小黑点 (分生孢子盘)。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多数病斑融合成大斑,有的破裂。枝条染病产生褐色凹陷斑、叶片染病产生黄褐色干枯小病斑,后扩大为大斑,病部也会生黑色小粒点。【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莲雾染病叶片脱落后,在枯叶上产生有性态,遇水喷出子囊孢子,侵染莲雾叶片、枝条或果实,台湾南部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发病较少,4—6月进入雨季,梅雨多,有利于病菌传播蔓延,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参考橘炭疽病防治方法。莲雾炭疽病为害果实症状【症状】 果实受害,先在果实表面产生淡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后期果面出现小黑点 (分生孢子盘)。潮湿时表面溢出粉红色黏质物 (分生孢子),病斑继续发展,致使果实腐烂。叶片受害,叶表面初现近圆形褐斑,病斑扩大连成不规则大斑,后期病部生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原】 无性阶段为 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与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合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暖多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病,果园排水差,偏施氮肥,枝叶密蔽,阴雨连绵,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参考柑橘炭疽病。青枣炭疽病为害果实状【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正、反两面均可出现少量白色粉状物,然后白粉逐渐增多,严重时叶片失绿,形成淡黄褐色不规则病斑,后期白粉层颜色变为淡黄色,叶片呈黄褐色,易脱落。嫩枝受害时,严重时白色粉状物布满整个枝条,嫩枝呈黄褐色皱缩、枯死。幼果受害,果面初期出现少量白色粉状物,严重时白色粉状物布满全果,后期小果皱缩,变黄褐色而脱落。成果被害,多出现褐色病斑,果面粗糙,大大降低商品价值。【病原】 无性阶段为Oidiun sp.,为粉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青枣白粉病为害枝叶症状青枣白粉病为害叶片症状【发生规律】 果园潮湿、通风不良、树冠郁蔽的植株,发病重。台湾青枣品种群中,高朗1号、世纪枣、黄冠等抗病性强,碧云种易感白粉病。【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采果后,对果树进行重修剪,将发病的枝条全部剪除并集中烧毁,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控制病害的扩展和蔓延。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胶体硫悬浮剂25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等。青枣白粉病为害幼果症状【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在果实表面上产生浅褐色至褐色水渍状病斑,后病斑迅速扩展,呈湿腐状,直至全果腐烂,条件适宜时在病部表面可见灰色毛绒状霉层,即为病原菌子实体。火龙果桃吉尔霉果腐病幼果症状【病原】 桃吉尔霉 Gilbertella persicaria (Eddy) Hesseltine,称桃吉尔霉,属接合菌亚门,吉尔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适温25~35℃,高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流行。【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症状】 茎干受害,初期在茎干表皮形成中央褐色、外围蜡黄色革质状的疮痂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斑中央褐色部分结痂状翘起或脱落,病斑上可见黑色小点 (病原菌子实体),发病重时病斑连成片,并产生黑色霉状物,形成黑斑。火龙果黑斑病初期症状【病原】 Alternaria sp.,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火龙果黑斑病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病原】 Fusarium semitectum,称半裸镰孢; F. oxysporum,称尖镰孢; F. moniliforme,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症状】 茎部受害,茎组织变褐软化,严重时组织溃烂,病斑处凹陷,茎脊常见缺刻状病症,有时仅剩中央维管束组织。【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症状】 茎部受害,初期在棱茎表面或茎脊上形成灰褐色结痂状病斑,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原菌子实体),也可造成茎干缺刻状或仅剩中央维管束组织。【病原】 Phomopsis sp.,称拟茎点霉属真菌; Septogloeum sp.,称黏隔孢属真菌。 Ascochyta sp.,称壳二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Epicoccum nigrum,称黑附球菌,属半知菌亚门,附球菌属真菌。 Botryosphaerla sp.,称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部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发病。【防治方法】 参考溃疡病的防治。火龙果茎斑病后期症状【症状】 叶片受害,先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暗褐色坏死。果实受害,初呈褐色小斑,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导致果实变褐腐烂,后期在病部上长有许多小黑点 (病菌的子实体)。【病原】有性阶段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叶及病果上越冬。翌年越冬的病菌作为初次侵染来源,侵染嫩叶及幼果,病菌侵入后在幼果内潜伏,待果实成熟时便开始发病。一般果园田间管理不善、树势弱,病害都会较为严重。木菠萝炭疽病病果症状【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加强管理,收果后,应进行松土,增施有机肥料,尽量剪除树上的病枝叶及病果。②化学防治:花期及幼果期要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 (苯醚甲环唑) 1000倍液、40%灭病威胶悬剂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症状】 叶片受害,自叶缘开始,发生褐色、水渍状病斑。花受害,呈花腐。幼果受害,出现褐色、水渍状、果软腐,并长出灰色毛绒霉状物,挂在树上或脱落。木菠萝小果灰霉病症状【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称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开花结果时,随气流传播,侵入寄主组织为害。开花期、幼果期遇多雨、低温、高湿容易发病。【防治方法】 ①田间病残体及时清除,集中烧毁。②花期及幼果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凯泽 (啶酰菌胺) 水分散粒剂1200~1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症状】 为生理性病害。果实在接近成熟时常产生裂果,多表现为纵向开裂,少数为横向开裂。裂开的果肉初呈黄白色,稍后果肉会长出黑色霉状物而变黑甚至腐烂。木菠萝裂果症状【发病条件】 6—8月果熟期,久旱遇雨或久雨骤晴,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容易诱发裂果。【预防方法】 久旱时注意喷水和喷叶面肥。雨季注意排水,防止受涝和积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病叶面上出现黄色褪绿斑,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病斑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遇潮湿天气病斑上长出黑绒球状霉丛;叶背面病斑的霉层较稀疏,以后小病斑联合成大病斑,整叶枯萎,脱落。枝蔓受害,病部表皮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水渍状的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或肿胀,后纵裂呈溃疡状病斑,病部表皮或坏死组织产猕猴桃黑斑病为害状生黑色小粒点或灰色绒霉层。果实受害初为灰色绒毛状小霉斑,逐渐扩大,绒霉层脱落,形成0.2~1.0cm 的近圆形凹陷病斑,刮去表皮可见果肉呈褐色至紫褐色坏死,形成锥状硬块。果实后熟期间果肉最早变软发酸,不堪食用。【病原】 有性阶段为称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 Deighton,称假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有性子实体在枝蔓病部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在枝蔓病部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然后再行侵染。远距离靠带病苗木传播,近距离借气流传播。阴蔽潮湿、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果园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冬季彻底清园,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枝,消除病源。②春季萌芽前喷布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③花芽膨大至终花期进行第一次喷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后每隔15~20d喷1次,连续喷药4~5次,基本可控制此病害发生。【症状】 猕猴桃果实熟腐病又称腐烂病,在收获的果实一侧出现类似大拇指压痕斑,微微凹陷,褐色,酒窝状,直径大约5mm,其表皮并不破,剥开皮层显出微淡黄色的果肉,病斑边缘呈暗绿色或水渍状,中间常有乳白色的锥形腐烂,数天内可扩展至果肉中间乃至整个果实腐烂。猕猴桃果实熟腐病为害状【病原】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et De Not.,称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腔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新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花或幼果,在果内潜伏,直至果实后熟期才呈现症状。土壤排水不良、肥水不足、氮肥过多、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修剪的枝条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幼果套袋:谢花后1周开始幼果套袋,避免侵染。③从谢花后两周至果实膨大期,15d喷1次药。药剂可选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病斑多从叶片中部或叶缘开始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病健交界不明显,灰褐色,具轮纹,上生灰色霉状物,病斑较大,常为1~3cm,春季发生较普遍。猕猴桃灰纹病为害叶片【病原】 Clacbsporium oxysporum Berk et Crut.,称芽枝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组织内越冬,翌年3—4月产生分生孢子,依靠风雨传播,飞溅于叶面,在露滴中萌发,从气孔侵入为害,进而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复侵染,直至越冬。【防治方法】 清除病叶,减少初侵染源。生长期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症状】 根部受害,初期在根颈部出现暗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后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病部皮层和木质部逐渐腐烂,有酒糟气味,菌丝大量发生后经8~9d 形成菌核,似油菜籽大小,淡黄色。根系逐渐变黑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脱落,树体萎蔫死亡。【病原】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Karst,属担子菌纲,密环菌属真菌。猕猴桃根腐病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卵孢子在根部病组织皮层内越冬或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近距离传播,靠病残体接触,或随耕作和地下昆虫传播。远距离传播,靠带病苗木。翌春气温回升,遇雨开始发病,气温达25℃时,进入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季节,果园积水,施肥距主根较近或施肥量大,翻地时造成大的根系损伤,栽植过深,土壤板结,挂果量大,土壤养分不足,栽植时苗木带菌,这些情况都容易引发根腐病。【防治方法】 ①雨季及时排水、及时中耕除草,避免肥害和大的根系损伤,促进根系生长。②药物防治:成株发病,在早春和夏末进行扒土晾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然后用30%DT(琥胶肥酸铜) 悬浮剂100倍液、70%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40%的多菌灵悬浮剂500 倍液灌根,药用量0.3~0.5kg/株。并喷施叶面肥。受害严重的病株,及时挖除。【症状】 主要为害根系,受害嫩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念珠状的根瘤,数个愈合成根结团。根瘤初期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再变为深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受根结线虫为害的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长势不旺,叶发黄,提早落叶,结果少,果小品质差。重病树常突然萎蔫枯死。【病原】 Meloidogyne javanica、 Meloidogyne incognita,本病属垫刃目,垫刃亚目,根结科,根结线虫属。由爪哇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组成的混合种群,但以爪哇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猕猴桃线虫病症状【发生规律】 以成虫、幼虫和卵在土壤中或受害根部越冬。远距离传播,靠带病苗木。带病土壤和病根,是主要初侵染来源。翌年借雨水传播,以二龄幼虫侵染新根辗转为害。雌成虫产卵于体末端胶质囊内或土壤中,卵经一段时间孵化为幼虫。适温 (20~25℃)、有一定湿度,利于幼虫侵入根部和繁殖。沙质土壤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引进种苗应严格检疫。定植地及苗圃地避免原来种过猕猴桃、葡萄、番茄的地块,最好采用水旱轮作地作苗圃地和定植地。要重视植株的整形修剪,合理密植,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一经发现病苗及重病树要挖出烧毁。②药剂防治:患病轻的种苗可先剪去发病的根,然后将根部浸泡在0.5%阿维菌素溶液中1h。对有根结线虫的园地定植前每667m2用10%噻唑膦颗粒剂3~5kg,进行沟施,然后翻入土中。猕猴桃园中发现轻病株可在病树冠下5~10cm的土层撒施10%噻唑膦颗粒剂 (每 667m2撒入 3~5kg),施药后浇水,也有防治效果。【症状】 叶片受害,背面初生黄白色至黄褐色小疱斑,后疱斑表皮破裂,散出锈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堆和夏孢子。严重时病斑融合呈块斑,造成叶片卷缩、焦枯或脱落。无花果锈病叶面症状无花果锈病叶背症状【病原】 Phakopsora fici-erectae Ito et Otani,称天仙果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层锈菌属真菌; Uredo sawadae Ito,属担子菌亚门,夏孢锈菌属真菌。无花果锈病叶背后期症状【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堆在病部越冬,夏孢子借气流传播。7—8月条件适宜时开始侵染,主要发生在8—9月。降雨日多、降水量大,以及偏施氮肥的植株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修剪过密枝条,以利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冬季注意清除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②发病初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症状】 初期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稍凹陷,中间转为灰褐色。病健分界清楚。【病原】 Gloeosporium sp.,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温暖潮湿的天气或通透性差的果园容易发病。无花果炭疽病病果【防治方法】 参考木菠萝炭疽病的防治。【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油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展为淡褐色圆斑,边缘水渍状,后期病斑色泽转深,其上长出黑色小点 (分生孢子器)。叶片受害,症状与果实相似。【病原】 Phomopsis passiflorae Lue et Chi,属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春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果实、叶片为害。【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扫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化学防治。生长季节和开花2/3时开始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等。西番莲褐斑病病叶初期症状西番莲褐斑病病果初期症状【症状】 叶片受害,表现皱缩、畸形、花叶,有鲜艳的黄色斑驳。果实受害,果面有圆形环斑,外果皮变厚、变硬、木质化、畸形。全株生长不良,结实率明显下降。【病原】 Passion fruit virus (PFV),称西番莲病毒。【发生规律】 蚜虫及嫁接等方式传毒。【防治方法】 ①严格检疫,发现病苗及时烧毁。②培育和种植无病苗。③及时防治蚜虫。西番莲病毒病初期症状西番莲病毒病皱缩畸形症状【症状】 幼果被害,果面呈暗褐色,发育停滞,萎缩硬化。稍大的果实发病,初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的小粒点(分生孢子盘) 长出。被害的幼果,除少数干缩成为僵果,留在枝上不落外,大多数都在5 月间脱落。果实将近成熟时染病,开始在果面产生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橘红色小粒点,并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纹。最后病果软化腐败,多数脱落。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的病斑,病、健分界明显,后病斑中部有橘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长出。桃果实炭疽病【病原】 无性世代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s Penz.,异名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在树上的僵果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为害幼果及新梢,为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雨水是传病的主要媒介。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成熟期,则以温暖、多云、多雾、高湿的环境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冬季或早春剪除病枝梢及残留在枝条上的僵果,并清除地面落果。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桃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②早春桃芽刚膨大尚未展叶,喷洒2次3~4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0.3%五氯酚钠。落花后7~10d喷1次,连喷4~5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世高) 1000~15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 (嘧菌酯) 1000~1500倍液等。【症状】 果实受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小病斑,如环境适宜,病斑在数日内便可扩及全果,果肉也随之变褐软腐烂,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绒状霉丛,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但不少失水后变成僵果,悬挂枝上经久不落。花部受害,自雄蕊及花瓣尖端开始,先发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延至全花,随即变褐而枯萎。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丛生灰霉,若天气干燥时则萎垂干枯,残留枝上,长久不脱落。嫩叶受害,自叶缘开始,病部变褐萎垂,最后病叶残留枝上。【病原】 Sclerot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称果生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Monilia fructicola P oll.,称果生丛梗孢。【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僵果或枝梢的溃疡部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逢温暖、多云多雾、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发病严重。前期低温潮湿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则易引起果腐。桃褐腐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①消灭越冬菌源。②及时防治害虫:如桃象虫、桃食心虫、桃蛀螟、桃樁象等虫害,减少伤口。③桃树发芽前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10d左右喷布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等。桃黑星病又称疮痂病。【症状】 果实受害,多在肩部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逐渐扩大至2~3mm,后呈黑色痣状斑点,严重时病斑聚合成片。病菌扩展一般仅限于表皮组织。当病部组织坏死时,果实仍继续生长,病斑处常出现龟裂,呈疮痂状,严重时造成落果。枝梢发病,病斑暗绿色,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叶片受害,开始于叶背,形成不规则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引起落叶。桃黑星病为害果实症状【病原】 Fusicladiun carpophilum (Thum) Oud.,称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梢的病部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形成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来源,经风雨传播,病菌侵染果实时潜育期可达40~70d,侵染新梢和叶片为25~45d。4—6月多雨潮湿发病重。地势低洼潮湿、栽植过密或树冠郁闭利于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 ①冬剪,剪除病枝梢,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源。重视夏剪,加强内膛修剪,促进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②药剂防治参见桃褐腐病。【症状】 叶片受害,初现近圆形或不定形的白色霉点,后霉点逐渐扩大,发展为白色粉斑,粉斑可互相连合为斑块,严重时叶片大部分乃至全部为白粉状物所覆盖,恰如叶面被撒上一薄层面粉一般。被害叶片褪黄,甚至干枯脱落。桃白粉病为害叶片桃白粉病为害叶片症状【病原】 Podosphaera tridactyla (Wallr.)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叉丝单囊壳属;另一种Sphaerotheca pannosa var. persicae Woron.,属子囊菌亚门,桃单壳丝菌。两个菌属的无性阶段均为Oidiun spp.,半知菌亚门的粉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在广东,桃白粉病菌以无性态的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病害越冬期也不明显。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的桃产区,白粉病初侵染接种体为子囊孢子,再次侵染接种体为分生孢子,以菌丝体和闭囊壳越冬。在这些病区,桃白粉病的病征,前期为粉状物,后期为小黑粒 (闭囊壳)。桃白粉病为害叶果症状【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可选用:50%三唑酮硫悬浮剂1000~1500倍液、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连喷2~3次。【症状】 新枝受害,以皮孔为中心树皮隆起。出现直径1~4mm的疣状物,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大枝及树干受害,树皮表面龟裂,粗糙,后瘤皮开裂陆续溢出树脂,透明、柔软状,树脂与空气接触后,由黄白色变成褐色、红褐色至茶褐色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朽,树势衰弱,叶片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果实受害,由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有时龟裂,严重影响桃果品质和产量。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主干症状【病原】 Botryosphaeria ribis Tose Grossenb.et Dugga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干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皮孔、伤口侵入。1年中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5、6月间和8、9月间。当气温15° C左右时,病部即可渗出胶液,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一般直立生长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严重,侧生枝干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的部位,枝干分杈处受害亦重;土质瘠薄,肥水不足,负载量大,均可诱发该病。黄桃系统较白桃系统感病。【防治方法】 ①结合冬剪,彻底清除被害枝梢;桃树萌芽前,用抗菌剂402100倍液涂刷病斑,杀灭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源。②加强桃园管理,增强树势。低洼积水地注意开沟排水,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合理修剪,控制树体负载量,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③在桃树生长期喷药,每隔15d 喷1 次,药剂可选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或50%硫黄悬浮剂800倍液等。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严重,胶掉落满地桃侵染性流胶病为害主枝症状【症状】 桃非侵染性流胶病又称生理性流胶病。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肿胀,早春树液开始流动时,从病部流出半透明黄色树胶,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褐色,呈胶胨状,干燥后变为红褐色至茶褐色的坚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果实受害,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严重时龟裂,不能生长发育,无食用价值。【发生规律】 一般4—10月,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骤降暴雨,树龄大的桃树发病严重,幼龄树发病轻。果实流胶与虫害有关,椿象为害是果实流胶的主要原因。沙壤和砾壤土栽培流胶病很少发生,黏壤土和肥沃土栽培流胶病易发生。【防治方法】 ①加强桃园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酸性土壤应适当施用石灰或过磷酸钙,改良土壤。修剪在休眠期进行,减少枝干伤口。②防治桃树上的害虫如介壳虫、蚜虫、天牛等。冬春季树干涂白,预防冻害和日灼伤。③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雨后流胶)【症状】 叶片受害,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围呈水渍状黄绿晕环,随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引起大量早期落叶和枝梢枯死。【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ye,异名Xanthomonus pruni (Smith) 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桃非侵染性流胶病 (缺硼流胶)桃非侵染性流胶病【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翌年春随气温上升,从溃疡斑内流出菌液,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叶片气孔和枝梢皮孔侵染,引起当年初次发病,一般3月开始发病,10—11月多在被害枝梢上越冬。温度适宜、雨水频繁、多雾季节、土壤瘦瘠、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果园郁闭发病较重。桃细菌性穿孔病为害症状【防治方法】 ①注意开沟排水,达到雨停水干,降低空气湿度。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②适当增加内膛疏枝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使树体生长健壮。③冬季清园修剪,彻底剪除枯枝、病梢,及时清扫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菌源。④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1∶1∶100倍式波尔多液铲除越冬菌源。发芽后喷10%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幼果期喷代森锌600倍液,或用10%农用硫酸链霉素1000倍液,6月末至7月初喷第1次,15~20d喷1次,共喷2~3次。【症状】 叶片受害,初生圆形、紫色或紫红色小斑,逐步扩大呈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2~6mm,后期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多时叶片脱落。新梢、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桃真菌性穿孔病为害症状【病原】 Clasterosporium carpophihim (Lev.) Aderh,称嗜果刀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oryneun beyerinckii Oud;另一种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称核果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rcospora cerasella Sacc.。【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适温25~28℃,低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防治方法】 ①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烧毁或深埋。桃树萌芽前,喷施1次80%五氯酚钠300倍液。如需防治越冬害虫,可加进3~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使用。喷药时间桃芽鳞片膨大,但尚未露出绿色细嫩组织时最好。②于早春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1∶ (100~160) (硫酸铜∶石灰粉∶水) 波尔多液等。【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心材,使木质腐朽。然后长出不同形状的病原子实体,使树势衰弱,叶发黄早落,严重时全株枯死。【病原】 真菌,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的几种菌:①伞菌目彩绒革盖菌 Coriolus versicolar Quel,②伞菌目裂褶菌 Schizophyllum commune Fr.,③非裕菌目暗黄层孔菌 Fomes fulvus (Scop.) Gill.,称暗黄层孔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在被害部产生子实体,形成担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锯口或虫伤等伤口侵入。老树、病虫弱树及管理不善的桃园常发病严重。桃木腐病长出子实体【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及早铲除病残株烧毁,对衰弱树增施肥料。②伤口涂药保护,伤口可用1%硫酸铜液消毒,再涂波尔多浆或煤焦油等保护。③随时检查,刮除病部子实体,清除腐朽木质,用煤焦油消毒保护,以消石灰与水和成糊状堵塞树洞。【症状】 为害果实和叶片。叶片染病时,先出现橙黄色、稍隆起的近圆形斑点,后病部扩大,病斑颜色变深,出现深红色的小粒点。后期病斑变成红黑色,正面凹陷,背面隆起,上面出现黑色小点。发病严重时,病叶干枯卷曲,引起早期落叶。果实受害,果面产生橙红色圆形病斑,稍凸起,边缘不明显,初为橙红色,后变为红黑色,散生深色小红点。李红点病为害叶片初期症状【防治方法】 在李树开花末期至展叶期,喷施下列药剂:1∶2∶200倍式波尔多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从李树谢花至幼果膨大期,连续喷施下列药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李红点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等,间隔10天左右,遇雨要及时补喷,可有效防治李树红点病。【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叶片、枝干。在落花后即显症,初呈圆形或袋状,后变狭长略弯曲,病果表面平滑,浅黄至红色,失水皱缩后变为灰色、暗褐色至黑色,冬季宿留树枝上或脱落。病果无核,仅能见到未发育好的雏形核。叶片染病,在展叶期变为黄色或红色,叶面肿胀皱缩不平,变脆。枝梢受害,呈灰色,略膨胀,弯曲畸形、组织松软;病枝秋后干枯死亡,发病后期湿度大时,病梢表面长出一层银白色粉状物。第二年在这些枯枝下方长出的新梢易发病。【防治方法】 掌握李树开花发芽前,可喷洒下列药剂:李袋果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李袋果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3~4波美度石硫合剂;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以铲除越冬菌源,减轻发病。自李芽开始膨大至露红期,可选用下列药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一年生嫩枝染病,初产生以皮孔为中心的疣状小凸起,渐扩大,形成瘤状凸起物,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被害枝条表面粗糙变黑,并以瘤为中心逐渐下陷。严重时枝条凋萎枯死。多年生枝干受害产生 “水泡状” 隆起,并有树胶流出。李侵染性流胶病为害枝干初期症状李侵染性流胶病为害枝干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改良土壤,盐碱地要注意降盐排盐,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预防病虫伤口。药剂防治可参考桃树侵染性流胶病。【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亦为害枝梢和叶片。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至果实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发病严重时,病斑密集,聚合连片,随着果实的膨大,果实龟裂。新梢和枝条被害后,呈现长圆形、浅褐色病斑,继后变为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叶片受害,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后转色暗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发病严重时可引起落叶。李疮痂病为害果实症状【防治方法】 早春发芽前将流胶部位病组织刮除,然后涂抹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80%的五氯酚钠原粉200~300倍液,或用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铲除病原菌。李树腐烂病为害枝条症状生长期于4月中旬至7月上旬,每隔20天用刀纵、横划病部,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笔蘸药液涂于病部。可用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50倍液;1.5%多抗霉素水剂100倍液处理。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见本节桃真菌性穿孔病。梅真菌性穿孔病【症状】 叶片受害,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有2~3圈红褐色轮纹,中间灰白色,后期病斑出现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梅轮纹病为害叶片症状【病原】 Pestalotiopsis adusta (Ell.et Ev.) Stey.,称茶褐斑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叶上病斑组织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防治方法】 参考桃炭疽病。【症状】 果实受害,初期果面出现深褐至黑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深色凹陷病斑,病斑中部密生灰色至黑色隆起小点,略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涌出粉红色黏质分生孢子团。病菌深入扩展,果肉形成黑硬结块,一个病果常发生1~2个病斑,多者达10多个。新梢受害,发生黑色小圆斑,病斑渐扩大,呈长椭圆形,褐色,凹陷,纵裂,长10~20mm,并产生黑色小点。病部木质腐朽,易折断。叶片受害,先自叶脉、叶柄变黄,后变黑,叶片病斑呈不规则形。【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柿炭疽病为害果实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斑组织中越冬,也可在叶痕、冬芽、病果中越冬。翌年初夏,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害新梢和果实。病菌从伤口侵入其潜育期为3~6d,穿过表皮直接侵入其潜育期为6~10d。在北方柿区,枝梢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到雨季进入发病盛期,后期继续侵害秋梢。果实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开始落果。多雨年份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清除侵染源发芽前剪除病枝,烧毁或掩埋。②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1∶5∶ (400~600) 的波尔多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世高) 1000~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2%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正面出现黄绿色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较模糊,斑内叶脉变黑色,随病斑的扩展,颜色逐渐加深,呈浅黑色,以后中部颜色褪为浅褐色。由于病斑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形状变为多角形,其上密生黑色绒状小粒点,病斑背面开始呈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成为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边缘,但不及正面明显,黑色小粒点也较正面稀少。柿蒂染病,由蒂的四角开始向内扩展,形状不定,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色绒状小粒点。【病原】 Cercospora kaki Ellis et Everh,称柿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角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蒂及病叶中越冬,挂在树上的病蒂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和传播中心,一般5—8月雨日多,雨量大,降雨早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发病早而重,越靠近君迁子的柿树发病越重。柿角斑病为害叶面与叶背症状【防治方法】 ①清园时清除挂在树上的病柿蒂,减少病菌来源。②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条件。③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20~30d,喷2~3 次药预防。药剂可选用1∶1∶100 的波尔多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柿角斑病为害叶面症状柿角斑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产生圆形小斑点,正面浅褐色,无明显边缘,以后病斑渐变为深褐色,中心色浅,外围有黑色边缘,在病叶变红的过程中,病斑周围出现黄绿色晕环,后期在病斑背面出现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病叶在5~7d内即可变红脱落,仅留柿果,接着柿果也变红、变软、脱落。柿蒂上的病斑圆形,褐色,出现时间晚于叶片,病斑一般也较小。柿圆斑病为害叶片症状【病原】 Mycosphaerella nawae Hiura et Lkata,称柿叶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果在病叶上越冬,此病无再侵染现象,一般来说,上一年病叶多,当年6—8月雨水多时,树势衰弱,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参考柿角斑病的防治。【症状】 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个叶背面,甚至叶正面布满黑霉,叶片枯黄,早期脱落。果实受害,初期出现淡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后病斑木栓化,坚硬、凹陷并龟裂。果实成长期,则在果面生大小不等的圆形黑色病疤,病斑硬化,表面粗糙,开裂,果实不畸形。成熟果实受害,果面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病原】 Venturia nashicola Ttanaka et Yarnamoto,称纳雪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或枝梢病部,或以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一般在新梢基部最先发病,病梢是重要的侵染中心。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附近的叶、果上,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病菌最适温度11~20℃。以后病叶和病果上又能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陆续造成再次侵染。由于气候条件不同,梨黑星病在各地发生的时期也不一样。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不良、湿度较大的梨园,以及树势衰弱的梨树,都易发生黑星病。梨黑星病为害果实状【防治方法】 ①秋末冬初清扫落叶和落果,早春梨树发芽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梢、叶片及果实,集中烧毁,减少病菌侵染源。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合理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②幼叶幼果期、果实加速生长、接近成熟的果实,易感染黑星病,必须在发病初期抓紧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40%氟硅唑(福星) 乳油4000~5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 (世高) 水分散颗粒剂2000~2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直径0.5~1.5mm,后出现轮纹,病部变灰白色,并出现黑色小点,叶片上发生多个病斑时,病叶往往干枯脱落。果实受害,多在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褐色水渍状斑,渐扩大,呈暗红褐色至浅褐色,具清晰的同心轮纹,病果很快腐烂,发出酸臭味,并渗出茶色黏液。有的病果渐失水成为黑色僵果,表面布满黑色粒点。梨轮纹病为害叶面梨轮纹病为害叶背梨轮纹病为害果实【病原】 有性阶段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称轮纹大莲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于枝干病斑中越冬。分生孢子翌年2月底在越冬的分生孢子器内形成,借雨水传播。轮纹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温暖、多雨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秋冬季清园,清除落叶、落果,剪除病梢,集中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③生长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克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3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 (绿得保) 400~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④果实套袋,保护果实。【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 (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黏液,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丛灰黄色毛状物,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梨锈病为害状梨锈病叶面症状【病原】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pd,称梨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在整个生活史上可产生4 种类型孢子:性孢子器 (性孢子,受精丝)、锈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梨锈病叶背症状梨锈病为害幼果【发生规律】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转主寄主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年3月形成冬孢子角,遇雨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梨树上,后期形成的锈孢子不再为害梨树,而随气流转至转主寄主上越夏和越冬。病害发生的轻重与转主寄生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直接有关。此外,还与梨树萌芽展叶期降水量的多少和品种的抗病性有关。【防治方法】 ①清除梨园周围5km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园时,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如有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②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d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隔10~15d再喷1次。若防治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叶片正面出现病斑 (性孢子器) 时,喷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症状】 初在叶背面产生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布满叶片,相应的叶正面为黄色病斑。后期在霉部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色的小粒点 (闭囊壳)。秋季,在梨树的基部叶片背面产生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圆形褐色病斑,常扩展到全叶,病斑上形成灰白色粉层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粒点 (为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初期黄色,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梨白粉病【病原】 有性阶段为Phyllactinia pyri (Cast.) Homma,属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梨球针壳。【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病枝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子囊壳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梨树叶片上进行初侵染。当年老熟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越冬子囊壳6—7月成熟,7月开始发病,秋季为发病盛期。密植和树冠郁闭的梨园易发病,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的梨园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疏除过密枝条。冬季清除园内落叶、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源。②初发病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症状】 灰斑病多发生于生长中后期。病斑初期近圆形、淡灰色,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银灰色,病健交界处有一微隆起的褐色线纹;后期,病斑表面可散生许多小黑点。【病原】 Phyllostica pirina Saccardo,称梨叶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为害,7—8月为发病盛期。多水年份发病重,多雨季节发病快。梨灰斑病为害叶片【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彻底清除落叶,减少病源。②发病严重果园,在7—8月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800~10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及1∶1∶100波尔多液等。【症状】 叶片受害,叶片上初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发病严重的叶片,往往有病斑数十个,多数病斑合并,形成不规则形褐色斑。病斑后期边缘褐色,中间呈灰白色,密生黑色小点。梨褐斑病为害叶片【病原】 有性阶段为Mycosphaerella sentina (Fr.) Schrot,称梨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 Septoria piricola Desm.,称梨生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落叶的病斑上越冬。翌年春季通过风雨传播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孢子沾附在新叶上,环境条件适宜时,发芽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在梨树生长期中,病斑上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其中成熟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传播,再次侵害叶片,陆续引起叶片发病。在5—7月,多雨、潮湿,发病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也多。【防治方法】 ①冬季扫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病源。②加强梨园管理,增施有机肥,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雨后注意园内排水,降低果园湿度,以防病害发展蔓延。③早春在梨树发芽前,结合梨锈病防治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0.6%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落花后,当病害初发时,4月中下旬喷第二次药,药剂及浓度同上。在天气多雨,有利于病害盛发的年份,可于5月上中旬再喷射0.6%波尔多液1次。一般喷药2~3次,即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症状】 主要发生在果实上。染病的幼果,初期仅在向阳面变红,果肉逐渐木质化,后致果实开裂,裂口处果肉干缩变黑,湿度大或多雨时,病菌乘机从伤口侵入,引致果腐。梨裂果病【发病条件】 属生理病害。多认为是水分供应不均匀引起的。树势衰弱或染有腐烂病、黑星病的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梨园管理,做到水肥均衡供应,科学修剪,如疏剪或缩剪,调节坐果率。②及时防治腐烂病、黑星病、日灼病。【症状】 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至圆形,褐色或暗褐色,常有红褐色的细边缘,上生许多小黑点。芽被害后,病部发褐腐烂,新梢最终枯死。小枝被害,易遭风折。栗蓬受害,于基部出现褐斑。栗果受害,在种仁上发生近圆形、黑褐色或黑色的坏死斑,后果肉腐烂、干缩,外壳的尖端常变黑。板栗炭疽病为害叶片【病原】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小壳属真菌。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梢组织内越冬。或在感病栗蓬上越冬。翌春条件合适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幼芽和新梢,经皮孔或自表皮直接侵入,并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辗转为害嫩叶与栗蓬。管理粗放、缺肥、枝梢纤弱、栗瘿蜂等害虫较多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毁。②清园喷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5月和8月上旬,各喷1次下列药剂: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缘、叶脉处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橘红色病斑,边缘褐色,中央散生黑色小粒。随着病斑的扩大,叶面病斑连在一起,看上去像 “半叶枯”,引起叶片提前大量脱落。板栗赤斑病为害叶片【病原】 Phyllosticta castaneae Ell.et Ev,称叶莲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病斑上越冬,为翌年初侵染的病源,翌年春季板栗叶片展开时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到新叶上,从伤口或气孔处侵入叶内扩展蔓延。6—7月出现大量落叶、落果。【防治方法】 ①冬季将落叶及修剪的病枝枯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源。②春季在栗树展叶期用1∶1∶160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板栗叶片和幼苗。发病初期,叶背散生淡黄绿色小点,后逐渐长出黄褐色突起 (夏孢子),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黄粉;叶面相对应位置,现褪绿小点,边缘不规则,后变为黄色或暗褐色,无光泽。冬季孢子在叶背面着生,黄色或黄褐色,后期表皮不破裂。板栗锈病病叶初期症状板栗锈病病叶中期症状【病原】 Pucciniastrun castaneae Diet,称栗膨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膨痂锈菌属真菌。【发生规律】 以冬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9月下旬出现冬孢子堆。干旱、气温高的年份以及较郁闭的栗园,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源。②喷药保护,在栗树萌芽前,用3波美度石流合剂喷一次,发病初期,喷0.3波美度石流合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夏季气温高,喷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容易发生药害,可改用2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症状】 果实受害,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而周缘紫褐色,似 “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黏质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叶片受害,开始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紫褐色至黑褐色,直径l~4mm。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叶脉被害,病斑呈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新梢、蔓、叶柄或卷须果梗和穗轴等处的症状与新梢相似。【病原】 无性阶段为Sphaceloma ampelium (de Bary),称葡萄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痂圆孢菌属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果园低洼、排水不良、枝叶郁闭、遇多雨高湿,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①冬季修剪时,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刮除病、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烂果等,然后集中烧毁,减少病源。②种植抗病品种。③化学防治:芽鳞膨大,但尚未出现绿色组织时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开花前后各喷1 次1∶0.7∶250 的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葡萄黑痘病嫩枝嫩叶症状葡萄黑痘病卷须症状葡萄黑痘病蔓上症状葡萄黑痘病叶片症状葡萄黑痘病果实症状【症状】 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落。嫩梢受害,形成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也产生白色霜霉。病重时新梢扭曲,生长停止,甚至枯死。卷须、穗轴、叶柄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嫩梢相似。幼果被害,病部褪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霉,很易萎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软腐早落。果实着色后不再侵染。【病原】 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t Curt.) Berl.et de Toni,称葡萄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真菌。葡萄霜霉病症状【发生规律】 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华东地区5月开始发生,6—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广东5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为发病盛期。冷凉潮湿,多雨多露,易引起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架面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葡萄霜霉病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①秋季彻底清扫果园,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②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夏剪,引缚枝蔓,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选用无滴消雾膜做设施的外覆盖材料,并在设施内全面积覆盖地膜,降低其空气湿度和防止雾气发生,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④化学防治,芽前地面喷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芽后每10d左右喷1次杀菌保护剂,药剂可选用:1∶0.7∶200 的波尔多液、69%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症状】 南方葡萄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叶片被害,初期叶面出现零星单个小黄点,周围水渍状,之后叶片背面形成橘黄色夏孢子堆,逐渐扩大,沿叶脉处较多。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布满整个叶片,致叶片干枯或早落。秋末病斑变为多角形灰黑色斑点,形成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偶见叶柄、嫩梢或穗轴上出现夏孢子堆。【病原】 Phakopsora ampelopsidis Diet.et Syd.,称葡萄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属复杂生活环锈菌。葡萄锈病初期症状【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越冬。翌春初侵染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裂开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叶片上有水滴及温度适宜时,夏孢子长出芽孢,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吸器刺入细胞吸取营养,后形成夏孢子堆。生长季节,条件适宜多次进行再侵染,至秋末又形成冬孢子堆。高湿利于夏孢子萌发,光线对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夜间的高温成为此病流行必要条件。生产上有雨或夜间多露的高温季节利于锈病发生,管理粗放且植株长势差易发病重。【防治方法】 ①加强葡萄园管理。入冬前施足有机肥,果实采收后仍要加强肥水管理。发病初期清除病叶,既可减少田间菌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葡萄园湿度。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20%三唑酮 (粉锈宁) 乳油1500~2000倍液、20%三唑酮·硫悬浮剂1500 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500 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等。隔15~20d喷1次。葡萄锈病中期症状葡萄锈病后期症状【症状】 叶片受害,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质霉,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灰白色小斑,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最后变为黑色。果实受害,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现褐色花纹,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受害幼果容易开裂。【病原】 Uncinula necanor (Schw.) Burr,称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真菌。无性阶段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发病规徘】 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组织后,菌丝蔓延于表皮外,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8° C,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也能萌发。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渐入发病盛期,9—10月停止发病。夏季干旱和温暖而潮湿或闷热多云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栽植过密、枯叶过多、通风不良时利于发病。葡萄白粉病症状葡萄白粉病前、中、后期症状【防治方法】 ①秋后剪除病梢,清扫病叶、病果及其他病残体,集中烧毁。②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心绑蔓,剪除副梢及卷须,保持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和根施复合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③化学防治。参考葡萄锈病的化学防治。【症状】 只为害葡萄叶片,有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两种。大褐斑病初在叶面长出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直径达3~10mm。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背病斑呈淡黑褐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可多达数十个,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后期在病斑背面产生深褐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梗束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干枯破裂,以至早期脱落。小褐斑病在叶片上呈现深褐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病斑直径2~3mm,大小比较一致。葡萄小褐斑病症状葡萄大褐斑病症状【病原】 Pseudocercospora vitis (Lev.) Speg,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初夏长出新的分生孢子梗,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旧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发芽后从叶背气孔侵入,发病通常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经过一段时期,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第二批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造成陆续发病。【防治方法】 ①秋后彻底清扫果园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菌源。②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黑痘病、炭疽病等,药剂可选用: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等。每隔10~15d喷1次,连续喷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葡萄炭疽病是在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市普遍发生,南方高温多雨的地区发生最普遍。高温多雨的地区,早春也可引起葡萄花穗腐烂,严重时可减产30%~40%。【症状】 主要为害果粒,造成果粒腐烂。严重时也可为害枝干、叶片。果实着色后、近成熟期显现症状,果面出现淡褐或紫色斑点,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渐扩大,变褐色至黑褐色,腐烂凹陷。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涌出粉红色黏稠点状物,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斑可蔓延到半个至整个果粒,腐烂果粒易脱落。嫩梢、叶柄或果枝发病,形成长椭圆形病斑,深褐色。果实近成熟时,穗轴上有时产生椭圆形病斑,常使整穗果粒干缩。卷须发病后,常枯死,表面长出红色病原物。叶片受害多在叶缘部位产生近圆形或长圆形暗褐色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亦可长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团。【防治方法】 春季幼芽萌动前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0.5%五氯酚钠。在葡萄发芽前后,可喷施1∶0.7∶200倍式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波美3度石硫合剂+80%五氯酚钠原粉200倍液。葡萄炭疽病为害情况葡萄落花期,病害发生前期,可喷施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6月中旬葡萄幼果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下列药剂: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倍液;1%中生菌素水剂250~500倍液;35%丙环唑·多菌灵悬浮剂1400~2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5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4000~6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40%克菌丹·戊唑醇悬浮剂1000~1500倍液;葡萄幼果期炭疽病发生前期症状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5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2500倍液;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800~15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3~5次。灰霉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和贮藏的重要病害。目前,在河北、山东、辽宁、四川、上海等地发生严重。春季是引起花穗腐烂的主要病害,流行时感病品种花穗被害率达70%以上。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病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发生腐烂。【症状】 主要为害花序、幼果和已成熟的果实,有时亦为害新梢、叶片和果梗。花序受害,似热水烫状,后变暗褐色,病部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灰霉,被害花序萎蔫,幼果极易脱落。新梢及叶片上产生淡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亦长出鼠灰色霉层。花穗和刚落花后的小果穗易受侵染,发病初期受害部呈淡褐色水渍状,很快变暗褐色,整个果穗软腐,潮湿时病穗上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层。成熟果实及果梗被害,果面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整个果实软腐,长出鼠灰色霉层,果梗变黑色,不久在病部长出黑色块状菌核。葡萄灰霉病为害幼果症状葡萄灰霉病为害果实症状【防治方法】 春季开花前,喷洒1∶1∶200 等量式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1~2次,有一定的预防效果。葡萄灰霉病为害花序症状4月上旬葡萄开花前,可喷施下列药剂进行预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病害发生初期,可用下列药剂:葡萄灰霉病为害初期症状40%嘧霉胺悬浮剂1000~12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625~10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双胍辛胺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2~3次。【症状】 花受害,病菌从将开放的花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片受害,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 “V” 形黄褐色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受害,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草莓灰霉病【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灰葡萄抱真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空气湿度大,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②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③化学防治。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消毒灭菌。在结果期有发病中心出现,要及时喷药防扩散,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症状】 果实受害,变褐软腐,淌水,表面密生白色绵毛,上有点点黑霉,即病原菌的孢子囊。果实堆放,往往发病严重。【病原】 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ex Fr.) Vuill.,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中的匍枝根霉真菌。曾有研究用11种根霉接种草莓,结果都能为害,但主要是匍枝根霉。草莓软腐病【发生规律】 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内、空气中及各种残体上。自伤口侵入,匍枝根霉的孢子萌发后,并不直接侵染,而必须生长一定量后才能为害寄主。通常先在接触土壤的果实为害,潮湿情况下产生大量孢子囊,经风雨、气流扩散,进行再侵染。贮藏期间继续接触,振动传病。由于病菌的菌丝体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间的果胶层,结果组织崩溃,细胞间隙积聚了果汁,最终造成淌水。温度较高或相对湿度低都不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 ①果实接近成熟时避免积水。②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
报告
苹果 抗炭疽菌叶枯病 基因的SSR标记筛选及遗传定位出版时间:2019培育抗病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成为解决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首选。传统的抗病育种主要依赖于植株的表现型选择 (P he-notypical selection),但是由于环境条件、基因间互作、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多种因素大大影响表型选择效率。如抗病性的鉴定就受发病的条件、植株生理状况、评价标准等条件的影响。一个优良抗病品种的培育往往需要花费7~8年甚至十几年时间。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其表现稳定、数量多、多态性高等优点已被广泛的运用于植物遗传图谱的构建、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遗传定位、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品种指纹图谱的绘制等方面,尤其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育种,相较传统育种能极大地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与育种预见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简单重复序列 (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称 SSR) 又称微卫星(microsatellite) 广泛地分布于果树基因组的不同位置。SSR位点多态性的形成是基于基本单元重复次数的不同。由于每个SSR位点两侧一般都具有相对保守的单拷贝序列,所以可以根据此特点在SSR两侧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来扩增 SSR 序列。通过对 PCR 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显示不同 SSR 标记的分子多态性。由于SSR标记具有大量的等位差异、多态性好、操作简便、稳定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的遗传图谱构建、指纹图谱绘制、目标性状基因的标记定位、物种起源进化及品种纯度鉴定等 (Hemmat,1994)。本试验利用SSR标记与集团分离分析法BSA (bulk segregant anal-ysis) 相结合,快速有效地寻找与质量性状遗传的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抗病性的早期鉴定。本试验选择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试验基地 (山东省胶州市) 2009年种植的,经过室内离体接种鉴定的 ‘金冠’ב富士’ 的207 株F1杂交群体实生树为材料,于2015 年4 月底,每株采摘幼叶 5~6 片,用液氮处理后,置于-70℃冰箱保存。参考Doyle和Doyle (1987) 及 Cullings (1992) 提取基因组DNA的CTAB法,并加以改进 (附录一)。(1) 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取 4μl DNA 样品与 2μl 6×Lodding buffer 混匀,在 1%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 (120V,30min),最后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中成像并记录保存。若成像为一条整齐、单一、清晰的 DNA 条带,且点样孔没有亮光,则表明所提样品较纯;若条带不清晰、拖尾或出现涂抹带,则表明 DNA 发生了降解,降解严重会看不到条带;若在胶片下部有弥散的荧光区出现,则表明样品中存有 RNA 杂质;若点样孔处有明显的亮光,则说明样品中含蛋白质和大分子杂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方法见附录二。(2) 分光光度计检测。运用分光光度计NanoDrop 2000 进行 DNA纯度及浓度的量化测定。若 OD260/OD280 值在 1.8~2.0,并且 OD260/OD230 值大于2.0,则表示此样品DNA纯度适宜。将提取、纯化的基因组 DNA,稀释到浓度为10ng/μl。根据该组合群体的离体接种鉴定结果,将杂交后代单株分为抗病和感病两大类型。按照BSA分析方法的要求,选取 10 份高抗单株 (无任何病斑)的DNA,等量混合构建DNA抗池;选取10份高感单株 (病斑个数大于20) 的DNA等量混合构建DNA感池。两个基因池用于筛选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从网站 https://www.rosaceae.org/gb/gbrowse/malus_x_domestica/下载目标区域的 contig 序列,然后通过网站 http://archive.gramene.org/db/markers/ssrtool搜索该区域碱基序列中所有的 SSR 位点。搜索参数设置为:碱基重复单位为 2、3、4、5、6 个碱基,相应的重复次数依次为 8 次、6 次、4 次、3 次、3 次。利用 Primer 3.0 P lus软件设计SSR引物,引物设计时应注意:引物与SSR位点间的距离一般大于50 bp 个碱基序列。引物 GC 含量为40%~70%,最适值为50%;引物长度在18~24 bp;退火温度50~65℃,左右引物退火温差小于 5℃;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 150~350 bp。引物的评估利用Oligo软件进行,避免引物二聚体、发夹结构和错配等情况的发生。引物序列 (附表1)。所有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合成。SSR反应体系为15 μl,内含10 ng/μl基因组DNA 2 μl,1×Master Mix 7.5 μl,0.2 μmol/L左右引物各0.8 μl。进行初步筛选时的 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 5min,然后按 94℃变性 30 s,55℃退火40 s,72℃延伸30 s的程序进行 10 个循环,每个循环的退火温度降低0.5℃,然后按94℃变性30 s,50℃退火40 s,72℃延伸30s的程度进行25个循环,最后72℃延伸8 min,筛选能扩增出有差异条带的SSR引物。最终筛选的 PCR 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 5min,然后按94℃变性30 s,相应的退火温度40 s,72℃延伸30 s的程序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8 min,4℃保存。PCR产物使用3.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者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见附录三。从 HiDRAS 网站 (http://www.hidras.unimi.it/) 和 GenBank (http://www.ncbi.nlm.nih.gov/genbank) 网站下载了 300 对均匀分布于苹果17条染色体上的已发表的 SSR 引物,在亲本及抗感池中进行初步筛选,选出在抗亲、抗池与感亲、感池中有多态性条带的引物,然后在207个做图群体上进行筛选。最终选出与抗性基因位点连锁的标记,根据所筛选出的SSR标记的已知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染色体,然后将 SSR 标记序列与苹果基因组数据库 (http://www.rosaceae.org) 进行BLAST比对,将其定位在染色体的具体位置上。初步定位后,从网站 https://www.rosaceae.org/gb/gbrowse/malus x domestica/下载与目标基因位点连锁的 SSR 标记间的 contigs序列,根据SSR标记设计的方法,设计了 276 对新引物。这些引物首先在抗亲、抗池与感亲、感池中进行筛选,将产生多态性条带的引物再进行群体验证。对检测群体中各单株的 SSR 标记基因型分别赋值并记录,与抗池带型相同的记为 “A”,与感池带型相同的记为 “B”。将这些SSR标记在群体上的基因型数据进行孟德尔1R∶1S遗传符合度的卡方检验。并将表型抗性鉴定结果与标记基因型数据相结合,采用 JoinMap 4.0软件,对标记及抗性基因 R gls位点的连锁关系进行分析。利用软件中的Kosambi函数功能将重组率转化为遗传距离,其他参数设置为默认值。将筛选获得的与抗性基因 R gls位点最近的两个 SSR 标记,在两个亲本上进行PCR扩增。将差异片段进行胶回收。回收产物连接到载体pMD-19T simple,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进行扩繁。将菌液PCR检测为阳性的克隆送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测序。每个样挑取3个单菌落作为测序重复。测序结果用 DNAMAN 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具体操作方法见附录四。用CTAB法提取的苹果叶片基因组 DNA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DNA条带清晰,完整无降解 (附图3-1)。可以用于后续的研究。从 HiDRAS 网站 (http://www.hidras.unimi.it/) 下载的 300 对均匀分布于苹果17条染色体上的已发表的 SSR 引物在亲本及抗感池中进行初步筛选,选出54 对在抗亲、抗池与感亲、感池中有多态性条带的引物。再将这54 对引物用于作图群体的207 个单株以筛选与抗性基因位点连锁的 DNA 标记。最终筛选出2 个可以清晰区分抗感双亲、抗感池和杂交群体抗感单株的 DNA 标记,CH01d08 和CH05g05。引物序列如表3-1中所示,因为这两个标记已被报道位于苹果15号连锁群上 (Liebhard et al.,2002),所以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抗性基因 (命名为Rgls) 位点定位于15号连锁群上。连锁分析表明这两个标记分别位于Rgls基因位点两侧,通过 BLAST算法与苹果基因组数据库 (http://www.rosaceae.org) 进行比对,SSR 标记 CH01d08位于15 号染色体的 Contig MDC021953.346 上,标记 CH05g05 位于MDC016699.237 上,物理位置分别位于染色体的 2343 kb 和13699 kb处,两个标记覆盖了染色体上11.3Mb区域 (表3-1)。根据苹果基因组 CH01d08 和 CH05g05 标记之间的核苷酸序列,自行设计了276对SSR引物。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9对引物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的引物 (附图3-2、附图3-3),分别为 S0607039、S0607001、S0506206、S0506001、S0506078、S0405195、S0405127、S0304673、S0304011 (表3-1)。连锁分析表明,标记S0405127和S0304673与Rgls基因位点的距离最近,位于该基因两侧,分别存在2个、4个重组个体。通过对这11个SSR标记在做图群体上的基因分型比例分析,符合 1R∶1S 的理论比值, P 值大于0.05 (表3-2)。SSR编号引物序列重复基序产物长度/bp退火温度/℃位点CH01d08aF:5′-CTCCGCCGCTATAACACTTC-3′R:5′-TACTCTGGAGGGTATGTCAAAG-3′ag29056MDC021953.346chr15∶13688903..13699651CH05g05aF:5′-ATGGGTATTTGCCATTCTTGC-3′R:5′-CCTGAAGCAAGGGAAGTCATAC-3′ag14356.5MDC016699.237chr15∶2343805..2349433S0607039F:5′-AACGCACCGACCCATTTC-3′R:5′-CCAGCTCGCATAACCACC-3′ct18654MDC011529.272chr15∶6103161..6122652S0607001F:5′-ATGAAAGCGAGTCGGAGTG-3′R:5′-GGGGAGGGTTGGTGGTTA-3′caggtcaggt26956MDC004171.329chr15∶5986277..6005012S0506206F:5’-GCTGAGATTTCCCCCATT-3′R:5′-GCTGCGGACACTGCTTAG-3′ttggatgtg24354MDC007696.347chr15∶5714203..5748693S0506078F:5’-AGAAAGGCCCTCAAACAG-3′R:5′-CTGCAGAAGGTGGGTATG-3′aaaagc30455MDC002692.183chr15∶5005415..5011924S0506001F:5′-CATGAAAAGGTAGGCAGTGG-3′R:5′-GAGGTTCTTGGGCAAGTGTT-3′acaaccaa30454MDC013564.245chr15∶5006247..5017709S0405195F:5′-AGACGGGCAAATTAGTTGAGAT-3′R:5′-TCCCTTCTATGATGAATGACACC-3′tg25853MDC016041.193chr15∶4672532..4691912S0405127F:5′-GGCACAATGTAGGAGGGATA-3′R:5′-GCTATGAGGAAATTGGCTCT-3′at33055MDC043871.6chr15∶4622388..4626535S0304673F:5′-GTTTGCACATTGTAATGCTG-3′R:5′-CAGTTTTCTAGTGATGTCGTTG-3′tg(ga)33353MDC013859.580chr15∶4121053..4135560表3-1 定位在15号连锁群上与Rgls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序列及引物SSR编号引物序列重复基序产物长度/bp退火温度/℃位点S0304011F:5′-GCCGAATCTGCGGAATTG-3′R:5′-TCCCACTTCCTCACCGTCTC-3′ag21056MDC015994.315chr15∶3183972..3196801表3-1 定位在15号连锁群上与Rgls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序列及引物(续)-1SSRmarkerObservedratio(R∶S)Expectedratio(R∶S)x2PS030401184∶123103.5∶103.53.670.06Ch05g0590∶117103.5∶103.51.760.18S030467393∶114103.5∶103.51.070.30S040512791∶116103.5∶103.51.510.22S040519588∶119103.5∶103.52.320.13S050607894∶113103.5∶103.50.870.35S050600192∶115103.5∶103.51.280.26S060700188∶119103.5∶103.52.320.13S060703998∶109103.5∶103.50.290.59S050620695∶112103.5∶103.50.70.40Ch01d08104∶103103.5∶103.500.96表3-2 SSR标记在207株 ‘金冠’ב富士’ F1 群体中的分离将Rgls位点附近的11个SSR标记在 ‘金冠’ב富士’ 杂交组合F1 群体的207个单株上进行连锁分析。将表型抗性鉴定结果与标记基因型数据相结合采用 JoinMap ver.4.0软件计算出重组率和遗传距离如附图3-4 所示。连锁图谱上标记的顺序依次为 S0304011、CH05g05、S0405195、S0304673、S0405127、S0506078、S0506001、S0506206、S0607001、S0607039、CH01d08,重组率分别为:13.0%、8.7%、5.3%、1.9%、1.0%、6.8%、6.8%、7.2%、7.7%、8.7%、24.6%。遗传距离分别为15.4 cM、7.2 cM、3.1 cM、0.9 cM、0.5 cM、3.0 cM、4.8 cM、6.4 cM、8.2 cM、10.7 cM和33.8 cM。 Rgls基因被定位于 S0304673 和S0405127之间。距离目标基因最近的标记为 S0405127,在抗性基因Rgls位点与S0405127标记之间仅发现两个重组个体,遗传距离为0.5 cM。S0304673 的遗传距离为 0.9 cM。在 ‘Fiesta’בTotem’-15 (F×T) (Fernández-Fernández et al.,2008) 的遗传图谱中,SSR标记CH05g05与Ch01d08的遗传距离为33.7 cM,而在本研究中二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41.0 cM (附图3-4)。为了确定抗性基因Rgls位点的物理位置,将11 个标记序列与金冠苹果染色体基因组序列 (http://www.rosaceae.org) 进行 BLAST 比对,确定这些标记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2.3~13.6 Mb。 Rgls被定位于标记S0405127和S0304673之间,跨度为4.1~4.6 Mb,两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500 kb (附图3-5)。对S0304673 和 S0405127 进行测序分析。S0304673 标记能够在双亲中扩增出差异条带,而 S0405127 标记只在 ‘金冠’ 上扩增出一条带,所以对S0304673 标记在双亲中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而只对S0405127标记在 “金冠” 上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 (附图 3-6、附图3-7)。测序结果表明,SSR标记 S0304673 和 S0405127 的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333 bp和330 bp。标记S0304673在 ‘富士’ 中的扩增片段比在 ‘金冠’ 中的扩增片段存在三处8~10 bp的碱基缺失,分别是 CT-CAGTGTGT、AGAGAAAG、CTTCTTACTT,另外还存在着一处两个碱基差异和六处单碱基差异。在 ‘金冠’ 中的扩增片段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有两处单碱基的差异,分别为 A/T和 G/A的碱基变化。标记S0405127在 ‘金冠’ 中的扩增片段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除在参考基因组中有两未知碱基以外,其余完全一致。本次测序确定了参考基因组序列的两处未知碱基分别为G和A。集团分离分析法 (BSA法) 是分子标记研究中的最经典的研究方法之一。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能够快速、有效地检测到与目的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能够在连锁图谱中标记稀疏区或末端寻找到新的标记,并以此作为侧翼标记 (flanking marker),为继续寻找更紧密的连锁标记、构建高分辨率的连锁群、物理图谱和进行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基础 (廖毅,2009)。其原理简单、操作方便,而且克服了许多物种没有或者难以创建近等基因系的限制,被广泛地应用于作物育种中。同时必须注意到,物种基因组大小对标记与目标基因连锁距离是有影响的,一般来说基因组大,多态性少的物种,获得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标记的可能性也比较小。BSA法所能检测到的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的可信遗传距离一般在 15~25 cM,所以此法并不是在每一物种上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目的标记 (Mackay and Caligari,2000)。DNA池的质量对BSA法的检测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是保证DNA 的纯度和浓度。杂质会影响紫外光的吸收率,高浓度的 DNA 溶解不均匀。因此混池时,尽可能使用高纯度 DNA,并适当稀释,否则会影响分池的精确性。二是避免 DNA 池污染。DNA 污染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基因重组率、本身的表型效应、性状鉴定误差、DNA 混合误差、PCR 效率不均等。我们可以通过减少PCR 循环次数、减少混池单株数、构建多池、重复实验等方法来降低实验误差,否则这些误差将会导致多态性被覆盖而找不到目标标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分子标记被成功的应用于控制农艺性状的重要基因的遗传定位及遗传图谱的构建。如 RAP D标记、RFLP 标记、SCAR 标记、CAPs 标记、SSR 标记、SNP 标记等。在这些标记中,SSR标记具有重复性好、可靠性高、共显性和适合自动化操作等优点,成为基因定位和遗传图谱构建的首选。而且,SSR标记广泛从布于整个基因组。据统计,大约有163426个 SSR 位点公布在苹果17条染色体上 (关玲等,2011)。苹果基因组序列的公布,使SSR标记的批量开发及相应引物的设计变的更加便捷 (Guan et al.,2011)。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 SSR标记对整个基因组进行筛查,快速的将目标基因所在区域进行锁定。然后在该区域查找SSR并设计合成新的引物,进一步缩小基因所在范围。在本研究中,576 个 SSR 标记,包括300对以前发表的标记和276 对新开发的标记被首次应用于抗炭疽菌叶枯病基因位点的定位。从300对已发表并定位的SSR标记中成功的获得了2 个与抗性基因 Rgls位点连锁的 SSR 标记,CH01d08和CH05g05。这两个标记被定位于 ‘Fiesta’בTotem’ 遗传图谱的第15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序列 MDC021953.346 和 MDC016699.237上,位于抗性基因 R gls位点的两侧。这一初步定位的结果为后续标记的开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明确了 R gls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及区域范围。随后9个位于CH01d08和CH05g05之间与Rgls位点连锁的新标记被开发出来。最近的标记与抗性基因 R gls位点间的遗传距离为0.5 cM。在前人的研究中,SSR标记 CH01d08 和 CH05g05 被定位在 ‘Fi-esta’בTotem’ 的遗传图谱中,遗传距离为 33.7 cM.而在本研究中,它们间的遗传距离为41.0 cM。这种类似的现象Paolo等 (2013)也报道过。他们在利用四个分离群体构建与柱型基因 Co位点紧密连锁的遗传图谱时发现,特定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会因不同群体,甚至同一群体不同群体大小而不同。这有可能是由于采样不同或遗传因素控制的局部的和全基因组的重组频率不同造成的 (Doligez et al.,2006;Vezzulli et al.,2008;Moriya et al.,2009)。理论上,标记在基因组上的遗传位置与物理位置应该是对应的。但是在本研究中发现,部分标记的遗传位置与物理位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从附图3-4和附图3-5中可以看出,共有8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上的位置与在 ‘金冠’ 基因组序列中的物理位置是一致,另外3个标记,S0506078、S0405195 和 S0304011在遗传图谱上的位置与物理图谱上的位置不一致。这有可能是由于当前的苹果基因组重叠群序列产生装配错误,也有可能是苹果基因组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造成的。对引物S0405127 和 S0304673在亲本金冠的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发现,所测序列中有四处碱基与参考基因组存在差异。这四个差异碱基及上述的三个与理论顺序不符的标记有可能会纠正基因序列组装错误。在本研究中位于抗性基因 Rgls位点两侧的标记 S0405127 和S0304673间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的对应关系显示,1.4 cM 对应着500 kb个碱基 (物理距离/遗传距离=357 kb/cM)。在对苹果抗黑星病基因Vf位点的分子标记遗传定位的研究结果中显示,每cM 的遗传距离对应423~857 kb的物理距离 (Patocchi et al.,1999)。而在对控制苹果柱型基因 Co位点的遗传定位研究中,每 cM 的遗传距离对应702 kb的物理距离 (Paolo B et al.,2013)。这与本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不相符。这有可能与研究材料的群体大小、DNA提取的纯度及表型鉴定的准确性有关。本研究中所利用的SSR标记,特别是新设计的276 对引物,有很大比例在亲本间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而在抗感池间无差异。虽然这部分标记与抗性基因 R gls不存在连锁关系,但仍可用于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其他性状标记的筛选。在对PCR产物的检测中,使用了3.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方式。采用3.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清晰,分辨率高,可以清楚的显示差异条带,而且操作简单,电泳速度快,但是存在显示的条带少的缺点。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产生的条带很多,分辨率极高,甚至能分离1 bp的碱基差别,但是制备和操作复杂。本试验主要采用3.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所以可能会导致一些引物因产生的多态性条带间差异小,没有显示出来而被淘汰。本研究首次开展了与抗炭疽病叶枯病基因 R gls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筛选,并构建了第一张与抗性基因 R gls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通过对207株 ‘金冠’ב富士’ 杂交组合F1 群体的验证,11个与Rgls位点连锁的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苹果基因组第15条染色体上,覆盖了49.2 cM的遗传距离,标记S0405127 和 S0304673分别位于抗性基因位点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 0.5 cM 和 0.9 cM,对应于 ‘金冠’ 苹果基因组的物理距离为500 kb。这两个标记可以应用于抗炭疽菌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定植前对幼苗进行抗性筛选。这将会显著的降低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育种的成本,缩短育种时间。本研究结果对深入开展抗炭疽菌叶枯病的遗传机理和分子机制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并为进一步的抗性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基因功能验证奠定基础。 -
报告
苹果 对炭疽菌叶枯病 抗性遗传的研究出版时间:2019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植物病害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对筛选与炭疽菌叶枯病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采用两个高抗苹果炭疽菌叶枯病品种 (系) ‘富士’和‘QF-2’ (‘秦冠’ב富士’ 杂交后代中的高抗品系);两个高感病品种 ‘金冠’ 和 ‘嘎拉’ 为亲本配制了4个杂交群体,采用室内人工离体接种的方法对4个杂交组合的F1 单株进行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鉴定,以期揭示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为发掘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展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分子育种奠定基础。选择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试验基地 (山东省胶州市) 2009—2014年种植的4个杂交组合的F1 群体及4个亲本作为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的试验材料。4个群体分别是:‘金冠’ב富士’ F1 代 207 株、‘富士’ב金冠’ F1 代95 株、‘嘎拉’ב富士’ F1 代 262 株、‘富士’בQF-2’ F1 代198株。取样期间不喷施农药,其他管理正常。室内人工离体接种采用的病菌取自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上庄村的‘嘎拉’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叶。经鉴定病原为围小丛壳 G. cingulata (Wang et al.,2012)。将收集到的 ‘嘎拉’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叶在25℃室内保湿培养3 d,从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中,挑取单孢,在PDA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纯培养菌株,并在5℃冰箱中保存。接种前将保存的菌种转接到PDA培养基中,25℃活化,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2/3时,用接种环刮除气生菌丝,25℃继续培养2~3 d,直至培养基中长出橘黄色分生孢子角。用接种环挑取适量分生孢子角,放入盛有无菌蒸馏水的烧杯中摇匀,用血球计数板检测孢子悬浮液浓度,调至104 个/ml备用。孢子悬浮液现配现用,放置时间不超过1h。在洁净的单凹载玻片上滴一滴苹果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然后盖上盖玻片,放入底面盛有少许水的培养皿中,盖上皿盖,放入 25℃培养箱中培养12 h。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力。孢子平均萌发力在20%以上均为可用。从供试苹果树上剪取一年生健壮的新梢,每个材料取 4 个枝条(2个用于接种鉴定,2 个用作对照),剪除枝条两端,保留顶部4 个完全展开的叶片。用0.6%的次氯酸钠对叶片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沥干,用小型喷雾器将摇匀后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到叶片正反两面,至叶片刚刚开始流水为止。将接种及喷有无菌蒸馏水的枝条 (对照)均匀分插到两个孔穴盘上,置于装有适量蒸馏水的泡沫箱内,加盖密封保湿,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暗培养。4d 后进行抗性鉴定和数据记录,将叶片上无病斑的定为 “抗病”,记为 (R),把有病斑的定为“感病”,记为 (S)。卡方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鉴于该病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为防止病原传播,作者未进行田间接种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对4个杂交组合中的4 个亲本及1 个相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 (表2-1)。‘富士’ 和 ‘QF-2’ 的叶片无病斑,表现为对炭疽菌叶枯病的高度抗性;‘金冠’ ‘嘎拉’ 和 ‘秦冠’ 的叶片均出现病斑,且病斑数均在20 个以上,表现出对炭疽菌叶枯病易感染性。亲本叶片平均病斑数抗病性富士0抗病(R)QF-20抗病(R)金冠21.1感病(S)秦冠22.8感病(S)嘎拉22.4感病(S)表2-1 不同苹果品种 (系) 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的室内接种鉴定离体接种鉴定结果 (附图 2-1) 表明,不同品种和 F1 杂交后代单株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感表现差异明显。而且这一结果与田间抗性调查结果相符 (附图2-2)。在安徽砀山发病区,‘嘎拉’ (附图2-2 左图) 和 ‘秦冠’ (附图2-2右图) 苹果树干上嫁接 ‘富士’ 枝条,染病后,‘嘎拉’ 和 ‘秦冠’ 的叶片已经全部脱落,‘嘎拉’ 仅剩下光秃的枝干,‘秦冠’ 仅剩下果实,与 ‘富士’ 枝条上翠绿的叶片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充分显示不同品种 (系) 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遗传性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上述品种 (系) 可以作为苹果炭疽叶枯病遗传规律研究的典型材料。在 ‘金冠’ב富士’ 组合的F1 代群体中,共调查了207株,其中抗病株为 93 株,感病株为 114 株,经适合性检验, x20.05=1.07 ( P>0.05);在 ‘富士’ב金冠’ 组合的 F1 代群体共调查 95 株,其中抗病株为 40 株,感病株为 55 株, x20.05=1.20 ( P>0.05) (表2-2)。二者卡方值均小于 x20.05=3.84, P 值均大于0.05,说明样本的抗病与感病的表型比值符合1∶1的理论分离比,初步判断该试验组合中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计算 ‘金冠’ב富士’ 组合正反交之间抗感差异得卡方值0.21 (小于 x20.05=3.84),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为细胞核遗传,不受胞质遗传物质影响,即不存在母性遗传效应。杂交组合株数总株数抗病感病抗感比抗感比期望值x2P金冠×富士207931140.82∶11∶11.070.30富士×金冠9540550.73∶11∶11.200.27嘎拉×富士26242580.02∶10∶1—0.12富士×QF-2198195365∶11∶0—0.25表2-2 杂交F1 代植株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在 ‘嘎拉’ב富士’ 杂交后代群体中,共调查了262 株,出现了4株抗病单株,经适合性检验, P值为0.12,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符合0∶1 的理论比值,表明该杂交后代抗病对感病呈隐性单基因遗传;‘富士’בQF-2’ 杂交后代群体中共调查了198 株,出现3株感病植株, P值为0.25,符合1∶0的理论比值 (表 2-2),说明该杂交后代抗病性受单基因控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综合不同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后代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抗性的表型性状分析结果,可以假设本试验群体中,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表现为抗病的植株基因型为rr,感病植株为 RR或 Rr,并由此推测出供试亲本品种 (系) ‘富士’ ‘金冠’ ‘嘎拉’ ‘QF-2’ 的基因型分别为 rr、Rr、RR和rr,‘秦冠’ 为Rr (附图2-3)。病害的发生是寄主与病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接种条件和病原菌的致病性对寄主的抗性鉴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Wang等 (2015) 的试验结果,25℃是苹果炭疽菌叶枯侵染的最适温度,自由水或高湿条件是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接种后第4d病斑数达到最大值,特征最明显。本试验所采用的接种方法和试验条件是根据Wang等 (2015) 所得出的试验结论进行的,采用适宜的孢子浓度、温度、湿度和最佳病斑计数时间,使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得到充分体现。所用的病原菌是从 ‘嘎拉’ 感病叶片上采集、分离、纯化的,对 ‘嘎拉’ ‘金冠’ ‘秦冠’ 等具有强致病性,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对于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一些报道还仅限于对引起病害的相关因素、病原菌的生理学、致病机制、寄主响应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González,2006;Wang et al.,2012;Velho et al.,2014;Araujol and Stadnik,2013;Wang et al.,2015;王薇等,2015),对于抗性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定位等研究少有报道。作者利用4个杂交群体的后代个体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苹果杂交后代中抗炭疽菌叶枯病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结论,这与Dantas等 (2009) 研究认为 ‘嘎拉’ ‘富士’ 等苹果品种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结果相一致。作者认为抗病基因型为rr,感病基因型为 RR或 Rr,由此推测供试杂交群体的亲本品种 (系) ‘富士’ ‘金冠’ ‘嘎拉’ ‘QF-2’ 的基因型分别为rr、Rr、RR和rr,‘秦冠’ 的基因型为Rr。由于苹果在遗传构成上高度杂合,又是自交不亲和植物,杂种树童期较长,对苹果树抗病遗传规律的研究很难采用和借鉴其他作物的遗传群体创建方法,如通过自交,回交,侧交等手段获得 F2、BC 等分离群体。本试验采用 4个不同的杂交群体后代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进行表型鉴定,这一方法可以为类似的果树抗病性遗传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