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栽培技术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加强农作物病虫害测报
技术 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率出版时间:2010冀菊梅第一作者简介:冀菊梅,陕西省洛南县植保植检站,电话:0914-7326253,E-mail:luonanzhibao@163.com。 郝兆宏 梁晓青 卢碧智 杨黎宏(陕西省洛南县植保植检站 陕西洛南 726000)摘要:根据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发展状况及成就,总结病虫害监测和预报体系的先进经验,提出测报信息传递手段的改进对策、建议,加强测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关键词:病虫害测报;手段改进;技术研究多年来,洛南县政府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非常重视,从政策、资金、设备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使洛南县的病虫测报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预报及时,防治工作准备充分,防治主动性增强,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减少了损失,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防治成本和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起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 我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发展状况及成就1.1 发展简史洛南县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已接近50年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病虫测报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农业领导部门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为保障农业丰收作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部就提出对小麦粘虫、小麦吸浆虫的测报工作。通过田间调查,提出预测大田病情的方法。1955年农业部颁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方案》,先后将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粘虫、小麦红蜘蛛,小麦蚜虫等病虫列为全国测报对象,并制定了这些病虫的测报办法。1997年1月洛南县农业局专门成立植保站,负责全县主要病虫的预测预报及测报技术开发和管理,接着植保站又在东、西、北三路的乡镇成立了3个测报站。为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先后制定了测报岗位责任制和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规范》。对各测报站的业务考核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形成激励机制,根据各测报站的工作情况和业务考核结果,先后对全县3个测报站进行了调整,将部分工作差、业务汇报少、力量不足的站调整出去,并增补一些力量比较强、工作比较好的测报站作全县区域站。按照国家标准,编制和发布了主要病虫害调查标准,提高了病虫测报资料的标准化水平。1.2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报体系洛南县自成立植保站以来,并在洛南县范围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病虫监测和预报组织体系,负责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管理工作,除和乡镇(测报)站互换病虫信息并对其进行业务管理,乡镇测报站负责对重大病虫进行系统观察和大田普查,发布的病虫预报除供当地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外,同时在规定时间通过电报(统一调查内容、统一汇报时间、统一电报格式的模式电报)、电话、邮寄等通讯手段,及时将有关病虫信息向上汇报给县、市、省级植保(测报)站,省植保站根据其汇报的工作,同时及时向下反馈信息,指导全县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保证全县病虫测报网络的正常运转,本站根据《病虫测报站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测报站的职责及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其后各测保站相继制定了测报岗行办法》责任制。并按照《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区域站工作规范》和《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组建了“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网计算机管理系统”。从而从制度和管理方面,保障了病虫测报工作的开展。1.3 测报信息传递手段的改进为加快病虫发生信息传递速度,传递迅速准确,实现信息共享,省植保站开发了用于病虫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Pest_ net)”,目前已与洛南县病虫测报站实现了联网,它的开发和完善必将对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测报2.1 农作物病虫害预报种类洛南县发布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按预测期限分,主要有短、中、长期预测。2.2 病虫发生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和预报的发布发布病虫预报,主要包括测报信息调查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处理与预报的发布等环节的工作。其中洛南县需要收集多点病虫的发生信息和测报资料,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动态,预测全县病虫的发生情况洛南县植保站主要负责发布本县主要农作物病虫的中、短、长期预报。根据当地病虫近期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结合全县及各测报站提供的病虫预测信息、天气情况和病虫的发生发展速度,发布病虫发生的中短期预报,重点确定病虫是否防治和防治适当时间,进一步宣传和动员农民,适时开展防治工作,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3 改进对策和建议改进和提高病虫测报水平,需要从三大方面入手,即在体系和队伍建设方面,要稳定队伍、完善体系、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报准确率;在技术改进方面,要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质量,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处理水平及病虫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达到提高整个病虫测报工作的技术水平;另外,要搞好经营创收工作,增强测报队伍的实力和活力,促进测报工作的发展。3.1 加强队伍和体系建设3.1.1 稳定测报队伍,保护好现有人才资源测报工作专业性较强,和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有多年从事该方面工作的经验。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利益分配不均等原因,一大批多年从事测报工作的老同志先后离开测报岗位,测报工作面临“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由于测报工作主要为农民服务,体现为社会效益,迫切需要国家对该行业重点进行扶持和支持,在机构改革中,笔者感到测报队伍机构不能撤,人员不能减,经费不能少,而是应切实解决好测报人员的工作、生活等实际困难,提高测报人员待遇,并搞好专业技术培训,调动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防止测报人员再次流失,使他们主动、愉快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对农民、对社会的服务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减少投入,增加效益。否则,一旦重大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突发,全县农民都将因为不能及时得到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耽误防治时机而造成严重损失。3.1.2 完善测报体系,改善测报手段洛南县从2000年开始,对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进行投资建设,采用市、县地方二级配套资金的方式,基本改善了县测报站的调查、交通、通讯和办公设备,对于稳定测报队伍,改善测报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全县病虫测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乡镇测报站还没有进行投资和完善,需要搞好后期待建项目的建设工作。另外,从全县来看,病虫种类很多,就每个病虫而言,乡镇测报站只有3个,其覆盖和辐射范围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根据病害流行和害虫迁飞路线与特点,适当增加乡镇测报站数量和调整监测对象,以不断适应社会对测报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3.1.3 加强测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测报准确率和水平,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加强管理,当前,测报工作中出现一些信息反映不及时,调查不仔细、不认真,漏报、错报的现象,影响了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工作跟不上,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较低。无论从全国,还是省级植保部门,其面对的区域站数量及病虫监测对象都很多,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通过严格管理,规范病虫调查、汇报和信息交流制度,确保每一个测报站都能正常工作,其所承担的各种测报对象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地认真调查,并及时按要求汇报调查结果,使县级植保站、乡镇测报站都能及时获得一套(批)可信、可比的预测数据。那么,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条件下,病虫测报的准确性和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3.2 加强测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3.2.1 提高病虫信息的采集水平即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水平,因为调查是病虫监测和预报的基础,提高病虫预报准确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水平,全县必须按照统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并进行病虫信息的汇报、交流,才能更好地对病虫害实施有效的监测和预报。目前,我县对农作物病虫害如: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红蜘蛛,蚜虫,粘虫;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主要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已制定标准,但目前的工作基础还远不能适应病虫测报规范化工作的需要,还有许多病虫急需制定标准。在病虫发生情况标准化调查的基础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测报历史资料,使测报资料系统化,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测报技术方法,提高测报水平。3.2.2 提高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病虫发生信息是一种短时效的信息,只有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才能更好地利用其价值。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加快病虫发生信息的传递速度提供了物质保障,除了电话、邮寄等在常规病虫情报传递方面应用外,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计算机联网,同时开发合适的专业网络软件,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目前,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计算机联网在技术上已无问题,关键是要有相应的设备,同时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开发适合测报专业特点的网络软件上。3.2.3 提高病虫信息的分析处理水平如何快速将所获得的病虫发生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分析,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并加大预报期限,一直是测报技术研究的重点。综观国际病虫测报发展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完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通过开发合适的网络软件,达到对病虫发生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如绘制病虫发生分布图,对多点病虫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结果。二是要搞好病虫测报数据库建设。对现有测报历史资料进行标准化整理,组建病虫测报数据库,同时数据库应包括现有的各种较为成熟的预测方法和统计方法,以达到随时对有关测报历史和现实数据的调用与处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测报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系统(RS)在病虫监测预测及管理方面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在一定范围得到了应用。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也已作了一些前期性的工作,待技术及条件成熟,将逐步应用于病虫监测和预报,以提高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的技术水平。3.2.4 提高病虫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预测结果通过哪些途径及时发布,并到达农户手中,这方面有待加强。除了印发病虫情报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发布预报外,还要加强信息咨询网站建设,通过设立预报咨询电话,提高预报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使预报真正在生产中发挥效力。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切实采取措施,将病虫预报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使病虫信息在病虫防治和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达到病虫防治经济、安全、高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3.3 搞好技术服务,增强测报体系的实力和活力当前,洛南县测报体系中存在主要问题就是“经费不足、队伍不稳、人手不够、手段落后、水平不高”,其中“经费不足”是关键,由此引发了队伍、测报手段及技术水平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积极宣传、呼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投资,以改善测报手段和测报人员的工作条件及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当前我国还不够发达,国家的投资是有限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努力开拓,寻求发展道路。从长远看,根本的出路是要在搞好病虫监测预报的基础上,结合测报技术优势,技物结合,搞好防治物资经营服务,增加测报队伍的经济实力,增强测报工作发展的后劲。通过自身努力,改善测报手段和工作条件,确定工作目标,促进测报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只有创收服务搞好了,技术工作才有了经济支柱,各项应开展的业务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开展,测报工作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
报告加快公共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推进绿色防控
技术 发展出版时间:2010徐梦萧 魏长安 李霞(山西省临汾市植保植检站 山西临汾 041000)摘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是准确监测和预报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信息,及时指导病虫防治工作,是保障农业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的重要环节。临汾市多年来从多方着手进行公共测报体系建设,经过几年发展,全市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本文通过对测报体系建设工作的分析探讨,整理出了实践工作的经验及作法,以及对发展不足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关键词:测报;体系;建设;问题;对策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部门承担的一项很严肃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是植保部门的技术体系,是植保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先导,是体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关键,责任十分重大。搞好公共测报体系建设,对公益性植保事业是个很大的促进。临汾市针对测报工作实际,从2003年起,进行了多项测报体系建设的尝试,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现公共测报体系建设已初有规模,有效提高了临汾市病虫测报工作质量,促进了全市植保工作的开展,推动了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进程。1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树立测报新理念1.1 稳定老队员,培养新队员临汾市目前有病虫测报站4个,其中市区域性病虫测报站1个,其他三个是洪洞中心测报站、曲沃中心测报站、安泽中心测报站。在测报站数量上不少,但测报员队伍却十分薄弱。首先是人员不足。由于测报工作辛苦,待遇低,在植保工作岗位上属于留不住人的岗位,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严重。老测报员面临退休离岗,新测报员无人出手去接测报接力棒,这给测报队伍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全市4 个测报站,专职测报员仅5个。测报工作又是专业非常强的工作,如测报员偶有特殊情况,将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市站协同各中心站负责人,共同为测报站充实人员努力,目前,全市病虫测报专兼职人员共有10人,其中临汾市区域性病虫测报站共有专兼职测报员4人,其余各中心站均有2名专职测报员,有力地保障了病虫测报站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是测报员业务水平更新慢。为使测报员专业水平尽快得到提升,临汾市站多次派员外出学习测报专业技术。特别是对新测报员,每年都要多次去省、市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现代测报技术水平。1.2 发展村镇基层监测员,制定监测员管理制度广泛收集各类病虫信息,为各级政府部门、生产单位及广大农民提供准确的病虫信息服务,指导防治工作,县级和村镇级基层测报技术人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加强基层测报队伍建设,临汾市通过3年的时间,逐步完成了村镇级测报员队伍组织建设,并充分发挥了其作用。1.2.1 建立乡村病虫监测组织通过逐级推荐与试用,经过3 年,临汾市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乡镇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组织。并实行分级管理,逐级上报的方式,对监测员进行管理。目前全市有乡、村级监测员100 名,均是乡镇级推荐试用后留下来的优秀监测员。监测员的组成为乡镇级植保技术人员占40%,村级监测员60%;有从事专业技术经验者占30%,乡村农科技术能手占70%。监测人员均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有观测病虫发展动态的优良条件,可在第一时间发现当地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1.2.2 对监测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凡被录用的监测人员,均要实行先进行专业学习,内容包括病虫害症状特点、调查方法及其他植保方面的知识,使监测人员对植保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然后进行田间实地观测,并由市、县两级测报专业人员检验所报数据的准确性,合格后方可上岗,进行测报调查工作。该市站每年要对乡镇级监测员进行2次以上的测报专业培训,并深入监测员所属调查田手把手对监测员进行现场指导,以期监测员所报数据更准确详实,具有更高的科学参考价值。1.2.3 制定监测员管理制度为强化临汾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员管理,确保病虫信息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市站制定了严格的监测员管理制度,以使乡镇级监测体系发展更科学规范。首先,要树立监测员的专业形象。监测员既是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员,又是植保新技术推广人员,要认真学习植保新技术,做农民信赖的农业科技带头人,种高标准示范田,完成市、县下达的各项调查任务。其次,要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必须按要求在规定日期上报主管部门,以保证病虫信息的时效性,严禁误报、漏报和瞒报。第三,监测员要妥善保管调查数据,待调查任务结束,交市站作为考核依据。第四,每份调查情报,依据工作量大小、调查与汇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市、县植保部门均按规定给予一定的劳务补助。第五,奖励。如监测员及时发现当地大面积发现突发性的农作物病虫害或者新发生的病虫草害,并及时报告市、县植保部门,经市、县植保站认可后,将给予奖励。第六,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员由市县植保站共同考核,每年考核一次,制定了优秀、良好、不合格三个档次,对优秀、良好的监测员给予年终奖励,对工作不合格者取消监测员资格。1.3 严肃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式病虫测报是非常严肃的科学性工作。每个测报员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病虫测报工作包括病虫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宣传,病虫情况田间调查、统计、对比,信息收集,病虫情报的书写传递等。具体如:病虫“五天一报表”、周报表、同期对比表、信息卡、旬报、病虫发生实况与趋势分析等。这些在常人看来只不过是一堆数字和一些文字,可对工作植保而言它就是技术参数、就是科学依据,应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为此,临汾要求测报员在工作中都要做到“一虫一病一档案”,病虫资料归档有纵向同期对比,有横向区域作物对照,还有就是规范表格数据填写。从2003年开始,本站即建立各类病虫害电子档案,从1979年始建立区域性测报站至今,全站已保存了小麦、玉米、棉花、果树、蔬菜等5种作物35种病虫害的电子档案。方便了临汾市植保工作者查阅历史资料,总结历史病虫发生规律,利于政府部门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掌握区间历年病虫发生实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2 多方完善构建测报平台,推进病虫测报体系规范化为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病虫害测报体系,临汾市在原有的测报体系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了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2.1 扩大病虫测报区域临汾市原有四个病虫测报站,担负着全市21 种作物种病虫害测报任务。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制约了测报数据的广泛代表性。为此,市站扩大了病虫测报区域,由以前的点片代表向现在的广泛代表扩展。目前,全市各县均建有病虫观测点,除县级植保站定点、系统观测外,还增加了乡镇级监测员和观测点。每个县最少有定点观测村3个,每个村代表面积最少为500亩,监测对象为当地主要种植作物,种类和常发性病虫害。2.2 使用先进测报工具,规范测报方法,提高测报准确率全市目前有4个测报站使用专业自动测报灯4台,黑光灯9台,GPS地理信息定位仪4个,全年共完成定点系统监测病虫10种,一般监测病虫20种的调查任务。按照《山西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方法》对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发生为害程度划分标准等进行规范。各级测报员深入田间生产一线调查研究,使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更加准确,对农业安全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各个专业测报站能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坚持每五天一报、一周一报、十天一报制度,向省、市测报站汇报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对于重大突发性的病虫害做到及时汇报,并且向当地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汇报。全年共上报各种周报、旬报240期,发布病虫情报175期,其中临汾市站发布病虫情报10期,重大病虫预警3期,上报模式电报24份,上报重大病虫旬报40份,上报小麦病虫周报13份,上报有害生物周报表17份,上报病虫调查表400 余份,上报农作物病虫发生实况13 份,占全年要求的98%以上,保证了省市测报站能准确掌握临汾市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并及时做出全省性病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2.3 多种预测预报方式并存,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率为更加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各县植保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传播和宣传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目前,该市站每年在《临汾日报》新农村版发布病虫预报24期,在临汾电视台播放《临汾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24期,播出192次,在临汾植保网发布病虫情报24期,与临汾广播电台9∶30农业节目合作制作节目9期,在临汾移动通信公司发布病虫预报短信12条。全市17个县市均能以电子邮件方式向市站及省级等上级部门发送病虫情报。目前,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连接各县(市、区)植保站和各病虫测报站的农作物病虫信息网络传送体系。全市17个县(市、区)也逐步开展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特别是侯马、襄汾、曲沃、洪洞、安泽等县(市),都能做到和当地电视台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3 存在问题与对策公共测报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工作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够顺利进行测报体系建设。3.1 领导对测报工作不够重视测报工作作为植保工作的一个技术体系支撑,在整个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有着重要影响。但这个认识仅限于专业领域,政府部门对这个作用认识不够,不能够从行政方面进行支持帮助。建议能和政府部门沟通,使领导认识到这是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工作,以期引起领导重视,获取行政支持,使测报工作更顺利开展。3.2 测报队伍不稳定长期以来在一线辛苦工作的测报人员,他们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植保事业,而测报员的待遇及社会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其抱怨心态将影响下一批接班人,继而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建议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测报人员实行优先待遇,例如职务、职称、补助、福利等设立测报标准,以激励更多的测报专业人员投身到公共测报队伍中来。3.3 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目前大多数县(市、区)级测报站都没有测报业务经费,直接影响到病虫信息数据的调查收集和病虫情报的发布传播;部分测报站的观测灯由于城市建设扩大后影响诱虫效果,或者撤消后没有及时重新安装使用。建议申报专项的测报经费,以满足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要求专款专用,杜绝挪移他用,影响测报工作进展。3.4 测报信息网络建设缓慢,使用测报工具落后全市目前仅有9个县配备有专业测报计算机,其他县市配备困难,使测报数据的信息共享不能够实现。新型高效的诱虫灯、孢子捕捉器、气象数据自动监测仪等先进的测报工具还不能投入使用,也影响了测报工作开展的全面性。建议,加快植保网络建设,配备基本的信息工作设备,通过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分门别类的数据库,以求信息共享。推广使用新型高效的诱虫灯、孢子捕捉器等先进的测报工具,提高测报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3.5 基层病虫监测员水平有待提高在稳定乡镇级病虫监测员队伍的同时,要注重提高监测员专业水平。监测员监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测报工作质量,影响植保工作效果,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安全。所以,要在稳定地基础上多搞专业学习,特别是实践学习,以巩固公共测报体系的建设。参考文献[1]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中国植保导刊,2010(1):5~9[2]郭海明,欧高财,张政兵等.新时期病虫信息与植保技术进村入户工作探索.中国植保导刊, 2008(5):44~45[3]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8):28~31[4]刘万才,曾娟,刘宇等.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中国植保导刊,2009(9):31~33[5]魏长安,徐梦萧.坚持电视虫情预报,创新植保社会化服务.山西植保,2007(4):29~32[6]吕国强,赵文新,王建敏等.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中国植保导刊, 2009(11):36~39 -
报告冀北地区苹果锈病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
技术 研究出版时间:2007苹果锈病在冀北地区历年来均属零星发生,但近2年来在部分果园突然开始大发生,其中,2007年部分果园发病株率达到100%、病叶率90%以上,苹果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经济效益损失接近100%。笔者于2007年对冀北地区苹果主产地的宽城、兴隆、承德等县的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苹果锈病在该地区普遍发生,给当地苹果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苹果锈病又名赤星病、羊胡子,有的地区俗称黄斑病、长毛病。该病可为害叶片、新梢、果实,叶片先出现橙黄色、油亮的小圆点,后扩展,中央色深,并长出许多小黑点(性孢子器),溢出透明液滴(性孢子液),此后液滴干燥,性孢子变黑,病部组织增厚、肿胀(也就是群众所称的叶子上长了黄疙瘩),病斑多呈纺锤形,以后叶背面或果实病斑四周,逐渐长出黄褐色丛毛状物(锈孢子器,即群众所称的长胡子、长毛毛),内含大量褐色粉末(锈孢子);果实发病,多在萼洼附近出现橙黄色圆斑,直径10mm左右,后变褐色,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呈畸形。苹果锈病病原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ouabe)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是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梨树上形成性孢子和冬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以后萌发产生担孢子[1]。转主寄主主要是桧柏,其次是括高塔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2]。该病每年只侵染1次,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天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内的胶状物质遇雨吸水膨胀,其中的冬孢子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不能侵染桧柏,而是随气流传到苹果树上,致使苹果树发病,开始在叶片正面出现性孢子器,以后在叶背面出现锈孢子器,产生的锈孢子再随气流传到桧柏上为害、越冬,从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从苹果锈病的侵染循环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桧柏类植物,苹果锈病就不能完成侵染循环,也就不能发生。据有关资料[3]介绍,桧柏类植物上的担孢子传播距离一般为2.5~5km,最远50 km。因此,苹果锈病的发生与否或发生轻重主要决定于周围5 km有无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存在。该病作为初侵染源的冬孢子角的萌发和冬孢子、锈孢子的侵染都需要适当降雨和相对湿度大于90%的条件。因此,该病的发生轻重和早晚与春季降雨早晚和雨量大小关系密切,降雨早则发病早,雨量大则发病重。据笔者调查,在冀北地区,一般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降雨量达到15mm以上时,桧柏类植物上的菌瘿开始迅速吸水膨大,形成花瓣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随即萌发形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至苹果树染病,一般从5月下旬叶片正面开始出现病斑,6月上旬大量发病,至8月份叶背面开始出现锈孢子器。冀北地区农村历来有翠柏栽植,但一般都长在较偏僻的陡峭山上,距离苹果园较远,而桧柏只是在城镇有少量栽植,即使偶尔有苹果锈病的担孢子飞散传播,数量也相当少。因此,该地区苹果锈病历年均零星发生或不发生,果农对该病也比较陌生。近3年来,各地大搞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了绿化和美化农村环境,开始在农村的路边、房前屋后、群众休闲活动广场等地大量栽植桧柏类植物,这些地点一般距离苹果园较近,给苹果锈病完成侵染循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致使这些地区苹果锈病在2007年偏重发生或大发生。据笔者对冀北地区6个距离桧柏不同远近的果园调查,凡是附近栽植桧柏的果园,苹果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发生轻。一般建在路边距离桧柏近的果园,苹果锈病发生重,建在山坡上距离桧柏相对较远的果园则发生轻,而发生程度与距离桧柏远近呈明显的正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与桧柏距离50m以内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达到90%以上,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3.7个;与桧柏距离80~12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率略有下降,但仍达到7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2.3个;与桧柏距离180~23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率为2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1.6个;与桧柏距离500~630m的苹果树,病株率为58.5%,病叶率1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1.15个;与桧柏距离2100~2250m的苹果树,感染率为20%左右,病叶率仅为1.2%,每个病叶上仅有1个病斑;与桧柏距离5100~5200m的苹果树,感染率急剧下降,仅为4.5%,病叶率仅为0.2%,每个病叶上仅有1个病斑。与桧柏距离(m)50以内80~120180~230500~6302100~22505100~5200病株率(%)100.0100.0100.058.519.64.5病叶率(%)91.571.622.610.51.20.2平均百叶病斑数336.2166.736.512.11.20.2表1 苹果锈病的发生程度与距离桧柏的远近关系调查表(2007年6月14日,河北宽城)苹果锈病虽然不是冀北地区果园新发病害,但是由于其具有需转主寄主才能完成侵染循环的特性,发生极少,不如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等常发病害那样清楚,绝大多数果农根本不认识,因此预防意识淡薄,盲目引进了桧柏类植物,而在春季又没有对其进行防范措施,导致了该病的重发生。切断苹果锈病的侵染循环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手段,新建果园时,应当远离桧柏、翠柏、龙柏类植物5km以上,对于5km之内已有桧柏等植物的,有条件的建议彻底清除。对于彻底清除5km之内桧柏等植物有难度的果园,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冬孢子萌发。第一,可以在早春苹果萌芽前,剪除桧柏类植物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或喷药抑制冬孢子萌发;第二,可以喷药清除菌源。应根据天气情况,在苹果萌芽期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尤其是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遇有15mm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时,必须及时在桧柏类植物上及时喷洒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或三唑酮等药剂,清除越冬病菌;第三,苹果锈病发生重的果园,还应在秋季喷药保护桧柏类植物,防治锈病侵染。对于附近有桧柏类植物的果园,除了清除转主寄主的菌源以外,还应对果树进行树上喷药保护,一般在苹果花芽露红和落花后各施一次药,发病严重的还应在落花后10~15天施第三次药。常用的药剂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戊唑醇(富力库)水乳剂1000~2000倍液、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1000~4000倍液、40%氟硅唑(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等。苹果锈病的担孢子可飞散传播5km以上,但由于冀北地区属山区,自然屏障较多,因此,以200m以内传染为害较重,如菌量充足,可使该范围内绝大多数苹果树发病,对产量影响极大,200~500m之间发生程度中等;距离转主寄主5km以上的苹果树虽然也可以发病,但发病率较低,对产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失。切断侵染循环是防治苹果锈病的根本所在,而喷施药剂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
-
-
报告附录 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主要
技术 指标出版时间:2012项目剂型液体粉剂颗粒外观无异臭味液体粉状、湿润、松散颗粒、无明显机械杂质有效活菌数(cfu)/[亿/g(ml)]≥1.00.500.50水分/(%)≤—35.020.0纤维素酶活/(μ/ml)≥30.030.030.0蛋白酶活/[μ/g(ml)]≥15.015.015.0淀粉酶活/[μ/g(ml)]≥10.010.010.0pH值5.0~8.55.5~8.55.5~8.5有效期/月≥612表1 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技术指标(NY 609—2002)项目指标备注外观、气味乳白色或灰白色均匀混浊液体或稍有沉淀,无酸臭气味根瘤菌活菌个数(108/ml)≥5.0杂菌率(%)≤5pH值6.0~7.2用耐酸菌株生产的菌液,pH值可以大于7.2寄主结瘤最低稀释度10-6此项仅在监督部门或仲裁检验方认为有必要时才检测有效期(月)≥3此项仅在监督部门或仲裁检验方认为有必要时才检测表2 液体根瘤菌肥料技术指标(NY 410—2000)项目指标备注外观、气味粉末状、松散、湿润无霉块,无酸臭味,无霉味水分含量(%)25~50根瘤菌活菌个数(108/g)≥2.0杂菌率(%)≤10pH值6.0~7.2吸附剂颗粒细度大粒种子(大豆、花生、豌豆等)用的菌肥,通过孔径0.18mm标准筛的筛余物≤10%;小粒种子(三叶草、苜蓿、紫云英)用的菌肥通过孔径0.15mm标准筛的筛余物≤10%寄主结瘤最低稀释度10-6此项仅在监督部门或仲裁检验方认为有必要时才检测有效期(月)≥6此项仅在监督部门或仲裁检验方认为有必要时才检测表3 固体根瘤菌肥料技术指标(NY 410—2000)项目剂型液体粉剂颗粒有效活菌数(cfu)/[亿/g(ml)]≥0.50≥0.20≥0.20总养分(N+P2O5+K2O)(%)≥4.0≥6.0≥6.0杂菌率(%)≤15.0≤30.0≤30.0水分(%)—≤35.0≤20.0pH值3.0~8.05.0~8.05.0~8.0细度(%)—≥80.0≥80.0有效期(月)≥3≥6表4 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技术指标(NY 798—2004)项目剂型液体粉剂颗粒外观、气味紫红色、褐红色、暗红色、棕红色、棕黄色的液体、略有沉淀、略具清淡的腥味粉末状、略具清淡的腥味颗粒状、略具清淡的腥味pH值6.0~8.56.0~8.56.0~8.5水分(%)—20.0~35.05.0~15.0细度筛余物(%)孔径0.18mm孔径1.00~4.75mm——≤20.0——≤20.0有效活菌数/[个/ml(个/g)]≥5.0×1082.0×1081.0×108杂菌率(%)≤10.015.020.0霉菌杂菌[106/g(ml)]≤3.03.03.0有效期不得低于6个月不得低于6个月不得低于6个月蛔虫卵死亡率(%)≥95粪大肠菌群[个/g(ml)]≤100表5 光合细菌菌剂技术指标(NY 527—2002)指标项目剂型液体固体冻干外观、气味乳白或淡褐色液体,混浊,稍有沉淀,无异臭味黑褐色或褐色粉状,湿润、松散,无异臭味乳白色结晶,无味水分(%)—25.0~35.03.0pH值5.5~7.06.0~7.56.0~7.5细度[过孔径0.18mm标准筛的筛余物(%)]≤520.0有效活菌数[个/ml(个/g、个/瓶)]≥5.0×1081.0×1085.0×108杂菌率(%)≤5.015.02.0有效期(月)≥3612表6 固氮菌成品技术指标(NY 411—2000)项目指标外观、气味浅黄或灰白色混浊液体,稍有沉淀,微臭或无臭味有效活菌数(ml)有机磷细菌肥料≥2.0无机磷细菌肥料≥1.5杂菌率(%)≤5pH值4.5~8.0有效期(月)≥6表7 液体磷细菌肥料技术指标(NY 412—2000)项目指标外观、气味粉末状、松散、湿润、无霉菌块、无霉味、微臭水分(%)25~50有效活菌数(亿个/g)有机磷细菌肥料≥1.5无机磷细菌肥料≥1.0细度(粒径)通过孔径0.20mm标准筛的筛余物≤10%pH值6.0~7.5杂菌率(%)≤10有效期(月)≥6表8 固体磷细菌(粉状)肥料技术指标(NY 412—2000)项目指标外观、气味松散、黑色或灰色颗粒,微臭水分(%)≤10有效活菌数(亿个/g)有机磷细菌肥料≥0.5无机磷细菌肥料≥0.5表9 固体磷细菌(颗粒状)肥料技术指标(NY 412—2000)项目指标细度(粒径)全部通过2.5~4.5mm孔径的标准筛pH值6.0~7.5杂菌率(%)≤20有效期(月)≥6表9 固体磷细菌(颗粒状)肥料技术指标(NY 412—2000)(续)-1项目剂型液体固体颗粒外观无异臭味松散,无异臭味黑褐色或褐色粉状,湿润黑色或褐色颗粒水分(%)—20.0~50.0<10.0pH值6.5~8.56.5~8.56.5~8.5细度筛余物(%)孔径0.18mm—≤20—孔径5.0~2.5mm——≤10有效期内有效活菌数[108/ml(g)]51.21.0杂菌率(%)≤5.015.015.0有效期(月)≥366表10 硅酸盐细菌肥料成品技术指标(NY 413—2000)项目指标含孢量高孢粉≥1000亿孢子/g低孢粉100(土10)亿孢子/g孢子萌发率高孢粉≥90%低孢粉≥90%表11 球孢白僵菌粉剂控制项目指标(GBT 25864—2010)项目指标毒力LT50高孢粉LT50≤5d低孢粉LT50≤6d杂菌率高孢粉≤5%低孢粉≤10%干燥减量高孢粉≤10%低孢粉≤10%细度高孢粉全部通过160目筛低孢粉全部通过35目筛贮存稳定性在5℃条件下贮存180d,孢子萌发率大于标明值的80%表11 球孢白僵菌粉剂控制项目指标(GBT 25864—2010)(续)-1项目指标毒素蛋白(%)≥32000IU/mg16000IU/mg8000IU/mg毒力效价([PxIU/mg][HaIU/mg])≥4.02.01.0pH值6.0~7.5细度(75pm)(%)≥98悬浮率(有效成分)(%)≥70湿润时间(min)≤3水分(%)≤4.0表12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控制项目指标(FIG 3617—1999) -
报告农作物病虫测报
技术 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出版时间:2010刘莉作者简介:刘莉(1980 ~ ),女,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电话:0311 -86685226,E-mail:liulicbk@163.com。 高军 李秀芹 姜京宇 曹烁 张连生(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河北石家庄 050011)摘要: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准确率,依赖于测报技术水平的整体加强。本文就当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测报技术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测报调查;问题;建议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植保服务工作的关键,其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的重任。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控,首先要有准确的预测预报。要做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就要有精确地调查数据,科学的测报标准,这些都依赖于规范化的、标准化的测报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测报技术水平涉及到理论、方法、设备、人员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就测报调查方法方面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测报技术水平提高。1 当前测报技术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1 测报调查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测报调查规范是农作物有害生物调查的基础,是测报人员进行病虫害监测调查的基本参照标准。工作人员主要依据测报调查规范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病情和虫情的监测、调查、记录,预测。测报调查规范的科学性及实用性直接影响到预测预报工作的准确率。目前测报调查规范中存在主要问题如下。1.1.1 已实施的国家农作物病虫测报行业标准数量有限目前具有统一规范化的测报标准涵盖的病虫害种类还很有限,尤其是对于蔬菜、果树等方面的一些重大病虫害的测报标准很少。国家只颁布实施了30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调查规范》,涵盖的病虫害种类还很有限。随着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及重要地位的提升,蔬菜等经济作物上的病虫害监控在农业生产安全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目前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的《测报技术调查规范》中涉及到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只有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软腐病、小菜蛾、甜菜夜蛾4种病虫。1.1.2 部分规范标准只达到了统一性未达到规范化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差异较大,这就使得同一病虫害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会有自身的发生特点,如果在制定监测标准时只是简单的一刀切的统一化,上报数据将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实际发生情况。比如,对于具有不同数量天敌的地区施行同一样的分级标准,则上报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不同地区的发生程度。1.1.3 测报规范中的一些监测技术未能与时俱进目前,病虫害调查技术中的许多调查方法仍然沿用以前繁琐的病虫调查方法,并且有的调查方法已与现实的种植结构情况不相适应。例如,在对粘虫的监测调查中,河北省多数地区已不多或只有单户很小面积种植谷子、高粱等作物,如果仍然沿用多年前寄主调查范围,调查结果已不能真实反映出实际的发生情况。1.1.4 新发、上升病虫害规范标准制定实施滞后随着种植结构、种植品种等的改变,一些新的病虫害开始出现,如河北省2005年新发生的玉米害虫二点委夜蛾;同时一些次要的、潜在的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随抗虫棉的种植,棉铃虫的为害程度已下降,棉花盲蝽蟓上升为造成棉花损失的主要为害对象。主要病虫害种类出现变化,但这些“新”的主要病虫害的调查规范未能及时制定发布,或各地施行不同的监测调查标准,使得各地在进行调查时采用的监测方法、调查标准、记载内容和统计标准等千差万别,异地监测数据不具可比性,不便于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和省内、省际间资料的交流及更大范围的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2 测报人员对测报规范重视程度问题部分基层人员对规范的认识水平及认识程度还不够。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部分基层测报人员因未能对规范中的一些调查标准等很好地理解及重视,使得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时期、取样方法、调查株数(面积)等方面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从而使调查数据缺乏代表性及统一性。不利于市、省、国家相关部门综合评定某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而影响对防治的准确指导。例如,在进行病虫害的系统监测调查中,如果基层测报站不采用统一的间隔调查时间,有的3天一调查,有的5天一调查,那样在进行不同地区间的横向对比时,数据将不具有可比性。1.3 测报工具中存在的问题1.3.1 测报调查工具研究滞后在实际测报调查中,许多病虫害的调查工具还是沿用多年来应用的人工计数法,调查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这与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发展方式不相适应。1.3.2 部分测报调查工具未能与种植结构与时俱进随种植结构的调整,一些测报调查工具已与现实不相适应。如对于部分昆虫的诱蛾监测中,杨树枝把已不易找到,继续用杨树枝把诱蛾与现实不相符。1.3.3 测报工具规范性较差在进行实际田间调查时,不同地区间调查工具种类繁多,而不同的调查工具所得结果不同,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如何开发出适于多区域标准化的测报工具也将是今后测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任务。2 优化对策和建议2.1 加快对多种作物病虫害测报标准办法的研究与制定各级测报部门要加强同科研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快对于新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特点等的研究。基层测报技术人员要积极进行新发、上升病虫害的影响因子、预测预报因素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上层测报机构要及时组织全国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测报技术人员,对还未制定的但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病虫害进行研讨,及时制定出相关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同时在制定调查技术规范时要综合考虑,不能使技术规范只是简单地一刀切的同一,还应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即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使不同地区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不同标准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分级标准、防治指标等规范标准。2.2 定期对已实施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基层测报人员作为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的实际使用及操作人员,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对简化、优化现行测报调查方法的研究,注重研究病虫害新的为害特点,并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上级测报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测报专家对已成形的调查规范进行研讨、修订,对于寄主作物、栖居环境等有所变化的病虫害调查标准,要及时做出调整,制定出在现阶段更符合科学、合理、简便、实用原则的病虫测报调查规范,从而使调查数据更有代表性,更为准确的反应出实际发生情况,以使测报调查标准最适合当前农业生产调查。2.3 加强区域性农业病虫害监测对象及测报标准的研讨对于不属于全国监测范围的重大、重发病虫害,仅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局部地区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地方各级植保部门应加强对该病虫害测报调查标准的研究,同时加强同发地区的研讨,共同研究调查经验,制定出适于发生区的统一的调查标准。从而使区域性农业病虫害的监测数据资料能形成系统累积。同时,在研讨过程中注意研究病虫害动态变化情况,将基层监测任务及时进行调整,以使监测对象与农作物主要为害对象相一致,加大对农业病虫害防控的指导意义,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2.4 加强对现有预测预报标准办法的指导与应用加强对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推广。各级植保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测报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对于实施病虫害测报标准的重要性的认识。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技术要点进行解释说明,尤其是对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基层测报点,培养出一支具有高技术、高标准的测报专家队伍,进一步提高测报调查数据的规范化,提高测报准确率。2.5 加大对测报工具的研究加强对测报工具技术上的研究,开发新的简便可操作的调查工具、统计工具,提高病虫害观察调查数据的自动采集水平。同时要注重新的监测工具与旧的监测工具所记录数据的衔接性,以保持系统资料的累积。参考文献[1]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2]姜京宇,李秀芹,许佑辉等.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植物保护,2008,34(3):123~126 -
图书主要蔬菜病虫害防治
技术 及研究进展内 容 提 要本书由我国126位植物保护专家、教授合作编著。第一部分内容包括主要蔬菜11类(种)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 以及有关应用基础研究新进展;第二部分内容从南、北菜区和保护地栽培的生态特征出发,详细列出五种主要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全书总结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研究成果,体现了我国蔬菜病虫防治水平和发展趋势。本书取材新颖,科学性和实用性强,可供农业、蔬菜有关部门领导、广大科技人员和农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和对外交流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