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栽培技术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七 主要病虫害与绿色防控
技术 出版时间:20151 症状 猝倒病主要发生在番茄苗期。幼苗感病后在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倒伏,即猝倒。番茄苗初感病时秧苗呈暗绿色,感病部位逐渐缢缩,病苗成片折倒死亡。染病后期茎基部变成黄褐色干枯。2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表层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幼苗。通过雨水、浇水和病土传播,带菌肥料也可传病。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土温10~13℃,气温15~16℃病害易流行发生。播种、移栽或苗期浇大水,又遇连阴天低温环境发病重。3 生态防治 清园切断越冬病残体组织,穴盘育苗尽量采用未使用过的蛭石或灭菌消毒的营养土,或用大田土和腐熟的有机肥配制育苗营养土,或采用配制好的营养块育苗。严格限制化肥用量,避免烧苗。合理分苗,密植、控制湿度、浇水是关键。应降低棚室湿度。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种子药剂包衣:选6.25%亮盾悬浮剂种衣10毫升,对水150~200毫升包衣3~4千克种子,可有效预防苗期猝倒病和其他苗期病害。◎ 苗床土药剂处理:取大田土与腐熟的有机肥按6∶4混均,并按每立方米苗床土加入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100克和2.5%咯菌腈悬浮剂100毫升拌土一起过筛混匀。用这样的土装入营养钵或作苗床土表土铺在育苗畦上,可以考虑在种子包衣播种覆土后用600倍液的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药液进行土壤封闭。◎ 药剂淋灌:可选择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600倍液(折合每100克药水对45~60升),或7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等对秧苗进行淋灌或喷淋。1 症状 茎基腐病是秧苗移栽田间后在缓苗到生长期的病害。发病是在地上部刚出土表的部位。茎秆基部缢缩变暗黑腐烂。拔出病苗根系良好,只是接触地表部分病变。秧苗因茎秆基部输导组织感病出现营养供应不足逐渐萎蔫而死亡。生产中保护地棚室、越夏种植方式的番茄均有发生。此病主要与栽培方式、施肥的腐熟情况,浇水的时间、水量有关。定植后的生长发育期感病除茎基部变褐黑色坏死外,病部以上叶片变黄褐色,逐渐枯死,叶片多残留在枝干上不脱落。2 发病原因 病原为腐生疫霉菌,卵孢子随病残体越冬。高温高湿、多雨、低洼黏重的土壤发病重。通过浇水、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种植中平畦定植番茄,浸浇大水,加之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地面感染随水污染秧苗、定植时浇水温差大,夏季气温较高,秧苗长时间在炎热高温污水环境下浸泡和蒸腾造成茎基腐病大发生。严重损失的秧苗占3~4成,造成缺苗断垄,毁种现象发生普遍。3 生态防治◎ 高垄栽培:浇水时浸浇小水。高温季节采用高垄栽培浇水可以避免井水的冷刺激,井水从沟中浸水到垄上水温已经缓和,不会造成秧苗茎秆基部的温度剧烈刺激,降低幼苗的抗病性,也不会受浸泡的干扰感病。◎ 把好浇水关:定植当天早晨早浇水。越夏种植的番茄,一般定植时间多在7月下旬或8月初。此时的天气温度正值北方的高温盛夏季节,棚室的温度可高达60℃左右,低温也在50℃左右,地下抽上来的井水温度一般在15℃左右,中午浇水会对定植的秧苗在大于40℃土壤环境里直接冷刺激,给本已因移栽幼嫩秧苗弱而易损害的状况,又加刺激,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因此,越夏栽培的浇水可尽量提早在清晨以减少温差。早春栽培时应尽可能棚膜晒水以提温浇苗。◎ 基肥深施入土:将腐熟好的有机肥与秸秆等一起深施入土,耙整好,避免有机肥,尤其是没有腐熟好的圈肥暴露在土壤表层,以减少因高温产生有害气体对秧苗造成危害和污染。◎ 清除病残体,及时排水。4 药剂防治◎ 营养土消毒配方参考猝倒病救治方法。◎ 移栽前淋灌或浸盘:除在育苗时配好消毒苗床土消毒防治茎基腐病及苗期病害外,在移栽田间前应对定植苗进行预防用药。对苗盘、育苗的番茄可以用配好的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进行浸盘浸根防治,即将配好的药液放置在一个大盆或开放的方形容器里,将苗盘放置盆中浸泡,以药液浸透为适宜,充分吸取药液后即可移栽。最好在移栽前淋灌主动预防效果好一些。◎ 定植前的地面药剂处理土壤表面防控方案:即配制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等喷雾或淋灌。◎ 发病后的救治:保苗救秧。可选用可选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3000倍液淋喷。对定植田间的定植穴坑进行封闭土壤表面喷施,而后进行秧苗定植,这种方法是当前菜农科技示范户生产操作中最有效的防控黑茎基腐病(根黑脚脖病)的经验。1 症状 番茄灰霉病是棚室冬春季节栽培、越冬栽培番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花幼果和叶片。感染灰霉病的叶片,病菌先从叶片边缘侵染,呈典型性“V”字形病斑。病菌从花期侵染,病菌残留在柱头,继而向青果、果面、果柄扩展,致使感病青果呈灰白色,软腐,长出大量灰绿色霉菌层。近年来,随着国外硬果型番茄品种的引入,这种特菜品种感染灰霉病的特点是病果从果皮直接侵染,形成外缘白色、中间绿色,直径3~8毫米的俗称“鬼脸斑”的病果,是国内品种中不常见的一种灰霉病症状。2 发病原因 灰霉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从伤口、衰老的器官和花器侵入。番茄蘸花后不易脱落的花瓣、柱头是容易感病的部位,致使果实感病软腐。花期是灰霉病侵染高峰期。借气流传播和农事操作传带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气温20~23℃,相对湿度90%以上低温高湿、弱光有利于发病。大水漫灌又遇连阴天或阴霾天气、雾天均是诱发灰霉病的重要因素。密度过大、放风不及时、氮肥过量造成碱性土壤缺钙、生长衰弱均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和扩散。3 生态防治◎ 保护地棚室要高畦覆地膜栽培,地膜下渗浇小水。有条件的可以考虑采用滴灌措施,节水控湿。注意不要在阴雨天气进行整枝打杈。合理密植、高垄栽培、控制湿度是关键。◎ 加强通风透光,尤其是阴天除要注意保温外,严格控制灌水,严防过量。早春将上午放风改为清晨短时间放湿气,清晨尽可能早地放掉棚室里的雾气,其方法是:尽可能大地拉开棚膜风口,人不要走开,待棚里雾气排清,尽快进行湿度置换,空气透明度提高后,迅速合上风口从而加快提温有利于番茄生长。◎ 及时清理病残体、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清除集中烧毁和深埋病枝蔓。氮磷钾肥均衡施用,育苗时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因番茄灰霉病是花期侵染,番茄蘸花时的药剂预防作用就非常重要。其配药方法是:将配好的蘸花药液,例如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番茄灵、果霉宁、2,4-D蘸花药液中每1500~2000毫升加入10毫升2.5%咯菌腈悬浮剂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3克,或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2克等进行蘸花或涂抹,使花器均匀着药,也可单一用保果宁2号、丰收2号保花药每袋药对水1.5升充分搅拌后直接喷花或浸花。果实膨大期至花生粒大小时需要进行重点对幼果灰霉病进行绝杀喷雾。◎ 喷雾施药法:可采用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对着幼果进行重点喷雾。◎ 单独进行灰霉防治时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喷施预防。◎ 重度发生时摘除病果后对所有植株和茎叶进行50%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1 症状 番茄早疫病主要侵染叶、茎、果实。典型性症状是形成具有同心轮纹的不规则的轮纹型病斑。一般叶片受害严重,发病初期针尖似的小黑点,不断扩展成轮纹状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黃色晕环,轮纹表面稍有凹陷为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感病部位生有刺状不平坦物,潮湿时病斑处长出霉状物。茎秆感病多在分叉处。果实感病多在花萼附近,初期为椭圆形或不规则褐黑色凹陷病斑,后期感病部位较硬,也生有黑色霉层。2 发病原因 其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从植物表皮、气孔直接侵入。借助气流和灌溉水进行传播。棚室温度21℃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连续2天以上时病害易流行。坐果期,浇水多,通透气差,病害发生严重。早春番茄开花初期是感染早疫的发病高峰,此时正值多雾、高湿、棚室温度不好把握的敏感阶段。秋延后种植的番茄移栽结果初期感病,此时正值秋爽,气温渐凉,遇大水漫灌或高湿环境易感病重。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浙粉704、金盾、惠裕、正粉5号、齐达利、意佰芬、荷兰8号等较抗(耐)病品种。◎ 把握好移栽定植后的棚室温湿度,注意通风,不能长时间闷棚。4 药剂防治◎ 预防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治疗防治药剂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喷施或喷淋和涂抹茎蔓病部,尤其是果柄部位感病植株以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涂抹病部效果更好。1 症状 番茄晚疫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流行性病害。早春和晚秋保护地和陆地多雨温差大的季节容易大发生和流行,大发生时会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此病在番茄整个生育期中均有为害。它侵染幼苗、叶、茎和果实,以叶和果实为害最重。一般从棚室前端开始发病,先侵染叶片和幼果,逐渐向茎秆、叶柄蔓延致使其变黑褐色,重症植株会使病叶枯干垂挂在叶柄上。植株易萎蔫、折断。感病果实坚硬,凹凸不平,初期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一般情况下感病果实不变软和腐烂。湿度大时叶正背面病健交界处均可以看到白色霉状物。2 发病原因 晚疫病菌主要在深冬季保护地栽培的番茄上和茄果类越冬。也可以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也有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其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和表皮直接侵入。保护地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于15℃,相对湿度高于85%时容易发病。连阴雨或多雾天气,栽培上过度密植,氮肥过重,平畦栽培,大水漫灌病害发生严重。3 生态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如惠裕、齐达利、冬悦、中研998、浙粉702、东风4号等。◎ 清园切断越冬病残体组织、合理密植、高垄栽培、控制湿度是关键。地膜下渗浇小水或滴灌。以降低棚室湿度、清晨尽可能早地放风——既放湿气,尽快进行湿度置换,以利快速提高气温。◎ 氮磷钾肥均衡施用,育苗时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预防为主是防治晚疫病的技术关键。在掌握了发病规律的季节里最好在未发病时喷药预防。药剂可选用40%精甲霜灵·百菌清悬浮剂10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折合100克药/袋对水60升),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保健性预防。发现中心株后,应立即全面喷药,并及时把病枝病叶病果摘除带出田间或棚外烧毁。药剂救治可选择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控制流行速度+68%精甲霜灵·锰锌可分散粒剂600倍液进行阻断性防控,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68%精甲霜灵·锰锌可分散粒剂600倍液(折合100克药/袋对水45升),或64%杀毒钒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重度发生时62.75%银法利悬浮剂800倍液+嘧菌酯1000倍液混合等喷雾、喷淋或涂抹病部,尤其是感病植株茎秆以涂抹病部效果更好。1 症状 叶霉病在进口硬果型番茄品种中发生较重。主要侵染叶片,叶片受害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向上部叶片扩展。叶片正面先出现不规则浅黄色褪绿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初为白霉层,继而变成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霉层。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正面也可长出黑霉,随着病情严重发展叶片反拧卷曲,植株长势呈卷叶干枯症状。2 发生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表皮内越冬。借助气流传播,叶面有水湿条件即可萌发,长出芽管经气孔侵入。高温高湿是叶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气温22℃,相对湿度大于90%时利于叶霉病的发生。温度在30℃以上时有抑制病菌的作用,可以考虑适当时机高温烤棚抑制病害流行。叶霉病在春季番茄种植后期棚室温度升上来后遇湿度大时易发生,秋延后种植的在前期秋夏气温略有下降时遇雨水或高湿环境易大发生流行。一些引进硬果品种在中国种植时对叶霉病抗病性较弱,应引起注意。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抗病品种是即抗病又节约生产成本的救治办法。品种中有许多抗叶霉病的优良品种。一般抗寒性强的品种在抗叶霉病方面相对较弱。可选用倍赢、抗病金棚、沈粉3号等相对抗病的品种。◎ 加强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将温度控制在28℃以下,相对湿度75%以下不利于发病的温湿条件内。适当通风增强光照。适当密植,及时整枝打杈通风透光,对已经开始转色的下部穗位的番茄果实周围及时去掉老叶,增加通风透气。配方施肥,尽量增施生物菌肥,减少因氮素过剩造成的叶霉病多发因素,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和根系吸肥活力。4 药剂防治◎ 喷雾施药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2%加收米水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生长后期重度发生时可以考虑施用25%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6000倍液等喷雾。1 症状 番茄灰叶斑病中不是国内传统的栽培品种主要病害,但随着我国引进国外硬果型番茄品种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在一些硬果型番茄中灰叶斑病已经成为重要发生病害。灰叶斑病菜农生产中也称作灰芝麻斑病。其主要为害中叶片,重症时也侵染叶柄。发病初期叶面布满浅褐色小圆点,病斑水浸状呈不规则状,病斑中部为灰褐色至黃褐色,病斑边缘为浅黄褐色晕圈,病斑凹陷直径2~5毫米,后期病斑易穿孔。2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溉水、雨水反溅传播,从气孔侵入。温暖潮湿,阴雨天气及密植、窝风环境易发病。大水漫灌,湿度大,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一般春季保护地种植比秋季发病几率高,流行速度快,硬果种植基地因其品种产量高,需投入足量的有机肥和复合肥,相反因肥力不当、管理粗放而造成病害流行损失不可避免,应引起高度重视,提早预防。3 生态防治◎ 合理密植,引进品种一般要比国内常种的品种密度要小,产量却高一些。◎ 应适当增施生物菌肥、磷钾硼肥。◎ 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土壤消毒。4 药剂防治◎ 预防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但此病突发性强,防不胜防。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保健性预防措施会有非常好的效果。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1 症状 幼苗、茎秆至幼果及结果盛期均可感染溃疡病。病菌通过植株的输导组织韧皮部和髓部进行传导和扩展,在主茎上形成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剖开茎秆可见茎内褐变,向上下两边扩展。感病后期茎秆基部变粗,茎干上有庖斑,秆内中空病斑下陷或裂开。潮湿条件下病茎和叶柄会有溢出菌脓,重症时会全株枯死。植株上部呈萎蔫青枯状。叶片边缘褪绿萎蔫或干枯。果实染病可见果面隆起的白色圆点,每一个圆斑中央有一个微小的浅褐色木栓化突起,成为“鸟眼斑”,几个鸟眼斑连在一起在果面形成病区。不同的季节和栽培条件下,番茄溃疡病的发生症状不尽相同。早春移栽及整枝打杈和高湿环境会造成枝茎和叶片感病。鸟眼斑是诊断番茄溃疡病害的典型性症状。夏播多雨季节,有喷灌的大棚和温室,果实易感病。近年来引进硬果型品种发生较重。2 发病原因 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上越冬,土壤中可存活2~3年。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包括整枝打杈时损伤的叶片、枝干和移栽时的幼根,也可从幼嫩的果实表皮直接侵入。由于种子可以带菌,其病菌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和鲜果的调运;近距离传播靠雨水和灌溉。保护地大水漫灌会使病害扩大蔓延,人工农事操作接触病菌或溅水也会传播。长时间结露和暴雨天气发病重。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3 生态防治◎ 种子消毒可以温水浸种;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70℃干热灭菌72小时。◎ 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烧毁,病穴撒入石灰消毒。采用高垄栽培,严禁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4 药剂防治◎ 预防番茄溃疡病或用硫酸链霉素200毫克/千克种子药液浸种2小时。◎ 预防溃疡病初期可选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300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或灌根。◎ 用每亩3~4千克撒施硫酸铜浇水处理土壤可以预防溃疡病,使用细菌灵喷雾或涂抹枝干和伤口也不错。1 症状 番茄病毒病的感病症状有花叶、条斑、丛枝(黄顶)、蕨叶、癌肿(巨芽)、卷叶等多种病型症状。生产中最常见的主要为花叶、丛枝黄顶型。花叶型病毒病的典型性症状是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斑驳、叶脉透明、叶子皱缩等不正常现象,植株略矮些。蕨叶型病毒症状是植株不同程度地出现矮化现象。叶片由上而下的出现全部或部分的线状,底部叶片向上卷叶。条斑型病毒病症状是在叶、茎、果实上出现不同形状的条斑、斑点、云纹皱缩褐色坏死斑。有些感病植株的症状是复合发生,一株多症的现象很普遍。2 发病原因 病毒是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只能靠冬季尚还生存、保护地种植的蔬菜或多年生杂草、蔬菜种株作寄主存活越冬。翌年在现存活寄主上发病传播,再由蚜虫、飞虱取食传播,因此,蚜虫、粉虱是病毒病害发展蔓延的重要传毒途径。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繁殖和传毒,进而病毒病发生严重病毒增殖快,发病重。管理粗放,田间杂草丛生和紧邻十字花科留种田的地块发病重。因此,防治病毒病铲除传毒媒介非常关键。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和防控烟粉虱是防治该病毒病的两大关键措施,两者缺一不可。◎ 选用抗病毒品种,如齐达利、惠丽、金盾、正粉5号、意佰芬、浙粉704、荷兰8号、金棚10号、迪芬尼等。◎ 加强田间管理。包括肥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等栽培措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也可喷施叶绿宝、芸薹素内酯、古米钙、瑞培绿等营养剂,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清洁田园:生育期间发现感病植株,及时拔除并掩埋。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植株秸秆、落叶和周边的各种杂草,保持田间卫生,减少虫源。◎ 设施棚室栽培时还要做好棚室的熏杀残虫工作,防止烟粉虱扩散传毒。间作:根据烟粉虱的取食习性,与烟粉虱更加偏爱的一些寄主植物进行间作,可以降低番茄作物上烟粉虱的虫口密度。采用番茄与黄瓜间作的栽培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发病率。设置防虫网:育苗及定植棚室均设置60目的防虫网,严防烟粉虱侵入。若设施内温度过高,可以在下部风口处使用防控烟粉虱:B型烟粉虱抗药性很强,必须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综合措施,以生长发育前期为重中之重。60目防虫网,上部风口处仍使用40目防虫网。棚室栽培的番茄,风口加设40目防虫网,棚顶上风口仍然需要设置防虫网,大棚门也要吊挂防虫网帘,操作人员出入要快出快进,不要敞开网帘,尽量减少飞虱进入棚室的机会。需要对烟粉虱严防死守,阻断隔绝。设置诱杀黄板:利用烟粉虱的趋黄习性,在栽培田内悬挂黏着黄板,诱杀烟粉虱。保护利用天敌:在世界范围内烟粉虱有45种寄生性天敌,62种捕食性天敌,其中对烟粉虱影响较大的天敌是丽蚜小蜂。在栽培田内人工释放丽蚜小蜂,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的为害。4 药剂防治◎ 秧苗淋灌,灌根用药可用强内吸剂35%噻虫嗪悬浮剂3000倍液,或70%噻虫嗪悬浮剂一次性灌根防治,持效期可长达25~30天。方法是在移栽前2~3天,也可采用上述药剂喷淋幼苗,使药液除喷叶片以外还要渗透到土壤中。平均1平从封闭棚室开始对烟粉虱零星发生就进行喷施用药。用药剂杀灭大量留存棚室里的烟粉虱后,可以吊挂黄板诱杀,保持设施棚里不受烟粉虱骚扰传毒威胁。交替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方米苗床喷药液2~3千克或10~20克药对水15升喷淋10平方米穴盘苗有很好治虫预防病毒作用。◎ 喷施用药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22.45%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剂1500倍液灭虱灭蚜。◎ 苗期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 症状 番茄线虫病菜农俗称“根上长土豆”的病。其主要为害植株根部或须根。根部受害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剖开根结感病部位会有很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埋藏其中。植株地上部分会因发病致使生长衰弱,中午时分有不同程度的萎蔫现象,并逐渐枯黄。2 发病原因 线虫生存在土壤5~30厘米的土层之中。以卵或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借病土、病苗、灌溉水传播可在土中存活1~3年。线虫在条件适宜时由寄生在须根上的瘤状物,即虫瘿或越冬卵,孵化形成幼虫后在土壤中移动到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点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称根结。田间土壤的温湿度是影响卵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一般喜温蔬菜生长发育的环境也适合线虫的生存和为害。随着北方深冬季种植番茄面积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越冬保护地栽培番茄给线虫越冬创造了很好的生存条件。连茬、重茬的种植棚室番茄,发病尤其严重。越冬栽培番茄的产区线虫病害发生普遍,已经严重影响了番茄生产和经济效益。3 生态防治◎ 冬季断茬,水灌深翻冻晒,自然死亡法:打破线虫周年食物链和生存环境,利用冬季摄氏零下温度,减少线虫生存数量。◎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连续种植番茄的棚室,土传病害逐年严重,造成减产。如青枯病、枯萎病、茎基腐及根结线虫等病日益加重。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及高温闷棚技术不仅能有效防治这些土传病害,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高地温、增加棚内CO2浓度。按照日光温室的种植习惯,南北向挖沟,沟宽80厘米,深45~50厘米,长度与温室的种植行相同,挖沟时间在每年的7~8月,正处夏季高温委节,沟挖好后,沟内填麦秸至沟深的1/2处时,踩压找平。以种植面积667平方米计,每亩施秸秆速腐菌种2千克,随之加第二层麦秸,再撒4~5千克菌种,然后覆土3~4厘米,沟内灌水以充分湿透秸秆为宜,然后以30厘米×40厘米距离打孔,孔径3~4厘米,发菌7~8天,再进行第2次覆土,覆土厚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结合第2次覆土可施入腐熟圈肥,每亩地7000~8000千克,鸡粪2~3立方米,在做小高垅之前施入尿素30千克,磷酸二铵4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小高畦做好后再一次打孔。秸秆速腐菌属好气性微生物,只有在有氧条件下,菌种才可能活动旺盛,发挥其功效。因此,在建设秸秆反应堆的过程中,打孔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棚室高温闷棚:水淹土壤灭菌。番茄拉秧后的夏季,土壤深翻40~50厘米混入沟施生石灰每亩200千克,可随即加入松化物质秸秆每亩500千克,挖沟浇大水漫灌后覆盖棚膜高温闷棚,或铺施地膜盖严压实。15天后可深翻地再次大水漫灌闷棚持续20~30天,可有效降低线虫病的为害。处理后的土壤栽培前注意增施磷、钾和生物菌肥。4 药剂防治◎ 无虫土育苗:选大田土或无病虫的土壤与不带病残体的腐熟有机肥6∶4比例混均1立方米营养土加入1.8%阿维菌素乳油100毫升混均用于育苗。如果使用本棚育苗,建议把育苗盘或营养钵架起来,不使育苗土或根系接触地面,减少幼苗根系感染。◎ 处理土壤:定植前沟施10%噻唑磷颗粒剂1.5~2千克/亩,施后覆土、洒水封闭盖膜一周后松土定植,或10%噻唑磷(施立清)颗粒剂1.5~2千克/亩,沟施用药。◎ 对已经定植的植株生长早期可以进行灌根,每株1~2克抓穴灌水施药,但是必须在采摘前40天施用。 -
报告五、黑松枝枯病的防治
技术 出版时间:2015调查前海一线黑松,查明黑松生长衰弱的原因后,研究以黑松复壮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采取地上与地下共同治理技术。“树上生长看树下”,只有树下根系生长好了,才能给树上部分提供营养元素,使其健康生长。2009年3月在鲁迅公园进行试验示范性研究,观察分别施用含微量元素的有机肥、根外菌根剂、更换土壤并使用含微量元素的有机肥3种方法对黑松生长势的影响。经过一个生长周期后,从实验点采取复壮措施的黑松中随机选取30株作为实验对象,周边不采取任何措施的黑松作为对照,详见表2~表5。(1)施用有机肥 在每株黑松树冠投影垂直约2/3处即距主干1.5~2m处环绕树体挖复壮沟3处,宽度30~40cm,深度为40~60cm,每株施“八福仙”牌高级动植物有机肥料(动植物有机质占30%以上,含有30%以上的氮、磷、钾大量元素,还含有钙、镁、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菌群,土壤有益菌≥2亿/g)5~10 kg与挖出的表土混匀,培土浇水,施肥1 000株。为防止一次性伤根过多,每棵树分3年完成。并在相邻区域选取生长状况相近10株黑松作为对照。(2)使用菌根菌制剂 对部分生长衰弱的黑松接种中国林科院生产的菌根菌制剂——丰林菌根菌衣剂(是一种由菌根真菌菌体为主,吸水剂、黏着剂、膨胀剂、稳定剂和湿润剂组成的具有黏着和包裹植物材料特性和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菌根菌制剂),将该制剂稀释1 000倍,与上述土壤快速而平稳地混合1~2min,每株施用100 g,挖到黑松的毛细根处灌根,最好涂抹在毛细根处,处理100株。并在相邻区域选取生长状况相近10株黑松作为对照。(3)砌筑鱼鳞坑 对坡度较大的鲁迅公园部分黑松在坡地上砌筑“鱼鳞坑”,大约1~1.5m3,添加种植土与八福仙”牌高级动植物有机肥(混合比例5 ∶ 1),处理120株。并在相邻区域选取生长状况相近10株黑松作为对照。新发枝条越长,黑松的生长越旺盛;针束是黑松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松针越长越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越有利,越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势;根系是黑松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单位面积的根系越多其吸收作用越强,越有利于黑松生长状况的改善。故从新发枝条、新生针叶长度、黑松根干重3个方面调查黑松生长势的变化,黑松生长势变化与黑松枝枯病的相关性。表2 新发枝条的长度 (单位:cm)表3 新生针叶长度 (单位:cm)表4 黑松根干重 (单位:g)表5 黑松枝枯病的发病情况表2~表5表明,采取复壮措施后,黑松新梢的生长量、针束长度、单位面积的根干重都比以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建鱼鳞坑(图61-1 已建成的鱼鳞坑)换土掺加有机肥料复壮效果最好,但费用是3种复壮措施中最高的,主要适用于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换土与“八福仙”牌高级动植物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比单一采用一种复壮措施更有利于恢复黑松长势的结果显示,有机肥料与菌根肥结合施用或换土、有机肥料与菌根肥三者混合施用将比单独采用一种复壮措施效果要好得多。3种不同的复壮措施均能产生一定的防治效果,平均病情指数下降37.5~50.1,相对防效在71.0%~94.9%(图61-2 关于黑松施基肥的报道)。图61-1 已建成的鱼鳞坑图61-2 关于黑松施基肥的报道在八大关、栈桥、东海路绿地等前海一线黑松林推广使用复壮沟时发现,土壤板结重的区域在雨季复壮沟易成为积水沟,反而导致黑松根部受损。由于青岛为丘陵地区,土层浅,复壮沟大部分仅能挖到30~40cm,再往下沙石较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多,成本比较高,难应用于黑松的日常养护中。听过北京植物园熊德平博士的讲座后,认为其复合渗水透气井理念比较适合青岛地区,操作简单,多用途(可以是透气孔、深层浇水孔、施肥孔、注药孔等),成本较低,污染小,应用前景广阔。我们根据青岛的地形地质特点对复合渗水透气井进行改良,打孔深度随地形地质灵活掌握,一般控制在50~80cm,复合渗水透气井设计高度分为4种型号,50cm、60cm、70cm、80cm(图62~图63复合渗水透气井的结构与原理)。专用基质的配方:有机羊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天然羊厩肥)、松针土、发酵过的树叶(园林绿化废弃物再利用)、外生菌根(外生菌根存在于健康松林下的新鲜腐殖土中,当天采集的菌根土,掺加一定量的玉米面有利于外生菌根的繁殖)、功能菌群(芽孢杆菌、酵母菌群、乳酸菌群、双歧杆菌、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光合菌群、丝状菌群、硝化细菌等)(图64~图67 专用基质混配)。2014年11月~12月在百花苑公园进行试验研究,使用地钻和洛阳铲在每棵树的树冠投影附近打孔4个(图68~图76 复合渗水透气井的应用),观察复合渗水透气井对生长虚弱的黑松影响。结合黑松休眠期使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次,2015年4月10日通过复合透气井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1次。经过一定生长期后,从实验点采取复壮措施的黑松中随机选取8个复合透气井的根系,观察不同土层根系的生长状况,测定复合渗水透气内土壤。详见表6和表7。图62 复合透气井结构与原理解析 (摄于熊德平讲座)图63 复合透气井结构图64 功能菌群图65 玉米面填加剂图66 采集健康松林下的根外菌根图67 功能菌、玉米面、根外菌根与发酵过的落叶混合为基质图68 打孔机图69 洛阳铲图70 打孔机打孔图71 洛阳铲破砂砾层图72 孔内土层黏重少根图73 打好的孔图74 向复合透气井内填充基质图75 捣实基质图76 清理现场表6显示,根茎径级越大,根越少,毛细根(根直径0.1~0.2mm)较多,占测量根系43.09%,黑松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加强了。表6还说明根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增加复合渗水透气井达到了纵向深层引根的效果。表7与表1比较,说明复合渗水透气井基质可改善周边土壤的营养成分,加入的功能菌改善土壤结构,进而促进根系的健康生长。采取治疗与复壮相结合的措施,平均发病率为3%,平均病情指数为0.1,病情指数下降了52.7,相对防效高达99.8%。表6 黑松不同地表深度和根茎径级内根系数量 (单位:根)表7 黑松复合透气井专用基质测定结果在鲁迅公园、东海路公共绿地选取黑松集中的地块,2009年4月10~15日分别疏密、修枝、间伐和剪除被害干梢、虫果,及时清理枯枝落针。修枝强度以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作为修枝强度指标,初次修枝强度不要超过树高的1/3。间伐本着留优去劣、留大砍小、留稀去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病虫为害严重和枯死木应首先作为间伐首选对象。处理100株,随机选取30株标记观察,对照区设在距防治区500m外,不采取任何措施,于2010年春季4月20日调查发病率(表8)。表8 黑松枝枯病疏密与修枝防治效果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黑松及时修剪病枯枝、轮生枝、过密枝等措施,增加通光透气和减少黑松枝枯病的菌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病情指数下降了11.3~24.4,相对防效达到40.5%~87.5%(图77~图79 黑松疏枝、修枝、清理落针)。图77 黑松疏枝图78 清除黑松枯枝图79 清理黑松枯枝落针在八大关黑松枝枯病暴发的3~4月,在2009年4月2日、4月12日、4月22日,喷药3次,间隔10天。随机选取90株黑松,在第一次喷药后4月29日(即第27天)对不同药剂进行防效调查,对照区设在距防治区800m外,不采取任何措施(表9)。表9 黑松枝枯病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表9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相对防效为88.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0.3%尿素混合喷洒防治效果更好,相对防效为90.1%,也可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即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0.3%尿素或与0.2%磷酸二氢钾交替喷洒。同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以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交替与叶面喷肥混合喷洒,防治效果明显。由于黑松林郁闭度较大(58%~100%),栽植常绿草坪生长虚弱,越来越多的黑松林下改种丹麦草、扶芳藤、常春藤、小蔓长春花等,避免了常绿草坪生长期经常浇水,黑松根系生长不良的弊端(图80~图82 黑松林下植被)。图80 常春藤图81 小蔓长春花图82 丹麦草地被黑松地势低的区域需逐年撒土抬高地势,雨季及时排水,防止黑松树穴周边积水。 -
报告五 主要病虫害与绿色防控
技术 出版时间:20151 症状 猝倒病主要发生在辣(甜)椒苗期的病害。幼苗感病后在出土表层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倒伏,即猝倒。椒苗初感病时秧苗成暗绿色,感病部位逐渐缢缩,病苗折倒坏死。染病后期茎基部变为黄褐色干枯成线状。2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表层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幼苗。通过雨水、浇水和病土传播,带菌肥料也可传病。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土温10~13℃,气温15~16℃病害易流行发生。播种或移栽或苗期浇大水,又遇连阴天低温环境发病重。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甜椒玛索、红英达、红世纪、方舟、冀研系列等品种。◎ 清园切断越冬病残体组织、用异地大田土和腐熟的有机肥配制育苗营养土。严格施用化肥用量,避免烧苗。◎ 或采用配制好的营养块育苗方法。合理分苗、密植,控制湿度是防控病害发生的关键。浇水也是关键,要降低棚室湿度。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种子药剂包衣:选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剂10毫升,对水150~200毫升包衣3~4千克种子,可有效预防苗期猝倒病和其他苗期病害。◎ 苗床土药剂处理:取大田土与腐熟的有机肥按6∶4混均,并按每50千克苗床土加入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20克和2.5%咯菌腈悬浮剂10毫升拌土一起过筛混匀。用这样的土装入营养钵或做苗床土表土铺在育苗畦上。◎ 药剂淋灌:救治可选择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600倍液(折合100克药对水45~60升),或64%杀毒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等对秧苗进行淋灌或喷淋。1 症状 疫病是全生育期均可以感病染的病害。辣(甜)椒均可普遍感病。茎秆、果实、叶片都能感病。感病后茎秆节间处或根基部呈黑褐色腐烂症状,干枯茎秆长出白色霉状物。幼苗茎秆枯干死亡常称为茎基腐病,棚室或空气湿度大时感病部位表面会长出少量稀疏白色霉层。叶片染病,从叶边缘开始,初期有不定形水浸状暗绿色、黄绿色直至暗褐色大块病斑。病重时叶片腐烂、整株枯死。果实感病大多从果蒂开始,初期呈水浸状不规则暗绿软果。后期果实变褐绿色水浸状圆形大病斑。2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由于北方设施棚室保温条件的增强,辣(甜)椒可以安全越冬栽培,病菌可以周年侵染,借助雨水、灌溉水传播。发病适宜温度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时极易发病。保护地棚室内空气湿度越大、浇水过量,叶面有水珠或露水是病菌萌发游动侵入的有利条件。定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排水不良,积水地块发病重,病害流行快。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玛索、迅驰、世纪红、康大系列、红英达、方舟、冀研系列等。◎ 清园切断越冬病残体组织、合理密植、高垄栽培、注意排水,控制湿度是关键。设施栽培的辣(甜)椒应采用膜下渗浇小水或滴灌,节水保温,以利降低棚室湿度。◎ 清晨尽可能早地放风,即放湿气,尽快进行湿度置换,增加通风透光性能。氮磷钾均衡施用,育苗时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预防为主,移栽棚室缓苗后预防可采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0克药对水60升),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建议采用辣(甜)椒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浮剂1000倍液,或40%精甲霜灵·百菌清悬浮剂800倍液。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全面喷药,并及时清除病叶带出棚外烧毁。◎ 救治可选择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600倍液(折合100克药对水45~60升)加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800倍液一起喷施。或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等交替间隔喷施。或40%精甲霜灵·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或62.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700倍液等喷施。1 症状 灰霉病主要为害幼果和叶片。病菌从开花后雌花的花瓣侵入,花瓣腐烂,果蒂顶端开始发病,果蒂感病向内扩展。致使感病果呈灰白色,软腐,长出大量灰绿色霉菌层。2 发病原因 灰霉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从伤口、衰老的器官和花器侵入。柱头是容易感病的部位,致使果实感病软腐。花期是灰霉病侵染高峰期。借气流传播和农事操作传带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气温18~23℃,相对湿度90%以上低温、弱光有利于发病。大水漫灌又遇连阴天是诱发灰霉病的最主要因素。密度过大,放风不及时,氮肥过量造成碱性土壤缺钙,生长衰弱均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和扩散。3 生态防治◎ 合理密植、高垄栽培、控制湿度是关键。保护地棚室要高畦覆地膜栽培,地膜下渗浇小水。有条件的可以考虑采用滴灌措施,节水控湿。◎ 加强通风透光,尤其是阴天除要注意保温外,亦需严格控制灌水,严防过量。早春将上午放风改为清晨短时放湿气,清晨尽可能早地放风,尽快进行湿度置换,降湿提温有利于番茄生长。◎ 及时清理病残体、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清除集中烧毁和深埋。◎ 氮磷钾均衡施用,育苗时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喷雾施药药剂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预防,或选用40%嘧霉建议采用辣(甜)椒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环胺水分散粒剂(瑞镇)1200倍液,或50%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4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50%乙霉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1 症状 病毒病的感病症状有花叶、黄化、坏死、畸形等多种。生产中常见的主要为花叶,出现病症时,叶片叶脉稍透明,叶色深浅不一,形成斑驳花叶,但植株没有明显畸形或矮化。重症时叶片除有斑驳花叶外,叶片凹凸不平,皱缩畸形,植株生长缓慢严重矮化;黄化症状的感病叶片明显变黄,容易出现落叶落花现象。坏死症,植株叶片或枝条组织出现坏死斑。畸形症,植株整株变形,叶片变成线形蕨叶,植株矮小分支多。果实有坏死条纹和畸形果。有些感病植株的症状是复合发生,一株多症的现象很普遍。2 发病原因 病毒是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只能靠冬季尚还生存、种植的蔬菜、多年生杂草等作寄主存活越冬。翌年存活寄主上依靠虫传和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整枝打杈等农事活动传染。蚜虫取食传播,是病害发展蔓延的主要传毒渠道。高温干旱适合病毒病发生增殖,有利于蚜虫繁殖和传毒。管理粗放,田间杂草丛生和紧邻十字花科留种田的地块发病重。3 生态防治◎ 防治病毒病铲除传毒媒介是非常关键中的关键。◎ 彻底铲除田间杂草和周围越冬存活的蔬菜老根,尽量远离十字花科制种田。◎ 引进选用较抗病或耐病品种,如甜椒冀研12号、冀研13号等系列,先辣系列,红罗丹、玛索、索菲娅、冀星7号及湘杂系列等。◎ 增施有机肥,培育大龄苗、粗壮苗,加强中耕,及时灭蚜,增强植株本身的抗病毒能力是关键。◎ 秋延后种植除要适当晚播避开蚜虫迁飞时机外,最好在育苗时加防虫网,采用两网一膜(即防虫网、遮阳网、棚膜)来降低棚温和蚜虫、白粉虱、蓟马的为害,加防虫网是设施蔬菜棚室最有效阻断传毒媒介的措施。没有条件的地方夏季育苗可采用小规模的小拱棚防虫网,利用蚜虫忌避性可采用银灰膜避蚜。◎ 露地种植田可以采用间作套种一些高秆作物遮阴降温,如与玉米套种。◎ 利用昆虫对颜色的趋性,悬挂黄板诱蚜。4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分钟而后清水冲洗催芽播种。◎ 灌根用药(懒汉灌根施药法):用强内吸剂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次性防治,持效期可长达25~30天。在移栽前2~3天,也可用35%噻虫嗪悬浮剂1500~2500倍液(或15升水加10毫升药剂)喷淋幼苗。使药液除喷叶片以外还要渗透到土壤中。平均1平方米苗床喷药液2千克左右有很好治虫预防病毒病作用。◎ 喷施用药:可选用35%噻虫嗪悬浮剂2500~5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灭蚜。苗期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对病毒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 症状 辣(甜)椒炭疽病主要侵染叶片、幼果,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炭疽病典型病斑为圆形,初呈浅灰色。幼苗期发病,近地面部位变黄褐色,病斑逐渐凹陷,致使幼苗折倒。辣(甜)椒生长时期棚室高湿条件下病斑呈圆形,稍凹陷,初期浅绿色,后期暗褐色,病斑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辣椒病果初为褪绿色水浸状斑点,后变成褐色,斑点中间淡灰色,近圆形轮纹斑。重症后期病果感病处黑褐色干枯。2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或拟菌核于植株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借雨水传播。发病适宜温度27℃,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棚室温度高,多雨或浇大水,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氮肥过量的生长环境病害发生重,易流行。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一般春季保护地种植后期发病几率高,流行速度快。管理粗放也使病害流行。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应引起高度重视,提早预防。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抗病品种是既抗病又节约生产成本的救治办法。◎ 重病地块轮作倒茬。可以与葫芦科或豆科蔬菜进行2~3年的轮作。◎ 加强棚室管理,通风放湿气。设施栽培建议地膜覆盖,沟灌或滴灌降低湿度,减少发病机会。晴天进行农事操作,避免阴天整枝、采收等易人为传染病害的机会。4 药剂防治◎ 种子包衣防病。即选用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10毫升对水150毫升对种子进行杀菌种子处理。因病害有潜伏期,发病后防不胜防。建议采用辣(甜)椒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即一生病害防治大处方进行整体预防。◎ 种子进行温汤浸种。55~60℃恒温浸种15分钟,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冲洗干净催芽。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苗床土消毒,减少侵染源(参照疫病苗床土消毒配方方法)。◎ 采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进行前期灌根系统性预防,会有非常好的效果,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加收米)600倍液,或25%苯醚甲环唑乳油(势克) 4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喷施。10天防治1次。1 症状 辣(甜)椒全生育期均可以感病。主要感染叶片。发病重时感染枝干、茎蔓。发病初期主要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圆形霉状物粉斑点,从下部叶片先开始染病,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感染后叶面会有一层白色霉层。发病后期感病部位白色霉层呈灰褐色,叶片发黄坏死。2 发病原因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越冬栽培的棚室内作物上越冬。借气流、雨水和浇水传播。温暖潮湿、干燥无常的种植环境,阴雨天气及密植、窝风环境易发病,易流行。大水漫灌,湿度大,肥力不足,植株生长后期衰弱发病严重。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白粉的优良品种,一般选用的品种有先辣3号、先辣5号、玛索、皖椒系列、冀研等系列。◎ 适当增施生物菌肥、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土壤消毒。◎ 棚室应及时进行硫磺熏蒸灭菌和地表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灌根施药有非常好的效果,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8%氟吡建议采用辣(甜)椒保健性整体解决防控方案即一生病害防治大处方进行整体预防。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治疗防治药剂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喷施。1 症状 辣(甜)椒菌核病在重茬地、老菜区发生比新菜区要严重。整个生长期均可以发病。成株期发生较多,各部位均有感病现象。先从主干茎基部或侧根侵染,呈褐色水浸状凹陷;主干病茎表面易破裂,湿度大时,皮层霉烂;叶片染病呈水浸状大块病斑,偶有轮纹,易脱落;感病后期病部凹陷,病株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2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田间或棚室保护地中或混杂在种子里越冬。春天子囊孢子随气流、伤口、叶孔侵入,也可由萌发的子囊孢子芽管穿过叶片表皮细胞间隙直接侵入,适宜发病温度为16~20℃,早春低温高湿、连阴天、多雾天气发病重。3 生态防治◎ 保护地栽培地膜覆盖,阻止病菌出土,尽早排湿、保温。◎ 摘除老叶,净化生长环境。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烧毁。4 药剂防治◎ 土壤表面药剂处理每100千克土加入2.5%咯菌腈10毫升,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20克拌均匀撒在育茄苗床上,或药液封闭土壤表面。◎ 喷雾施药药剂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预防,或50%咯菌腈可湿性建议采用辣(甜)椒保健性整体保健性防控方案即一生病害防治大处方进行整体预防。粉剂3000倍液,或40%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62%咯菌腈·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农利灵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50%乙霉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喷雾。1 症状 辣(甜)椒在苗期、生长、结果盛期均可感染疮痂病。病菌通过植株的输导组织韧皮部和髓部进行传导和扩展,在叶片上形成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剖开茎秆可见茎内褐变,向上下两边扩展。感病后期茎秆基部皮层腐烂。秆内中空病斑下陷或纵裂开。潮湿条件下病茎和叶柄会有溢出菌脓,重症时会全株枯死。叶片染病病斑边缘退绿,病斑圆形或不规则水浸状斑点,黑绿色至黄褐色。果实染病可见果面隆起的白色圆点。病斑融合连在一起可形成较大隆起的疙瘩。疮痂病可以引起叶片脱落。不同的季节和栽培条件疮痂病的发生症状不尽相同。早春移栽及整枝打杈和高湿环境会造成枝茎和叶片感病。夏播多雨季节,有喷灌的大棚和温室,果实易感病。近年来国外引进品种发生较重。2 发病原因 辣(甜)椒疮痂病是细菌性病害。病菌侵染幼苗、茎秆至幼果及结果盛期均可感染疮痂病。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上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包括整枝打杈时损伤的叶片、枝干和移栽时的幼根。也可从幼嫩的果实表皮直接侵入。由于种子可以带菌,其病菌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和鲜果的调运;近距离传播靠雨水和灌溉。保护地大水漫灌会使病害扩大蔓延,人工农事操作接触病菌、溅水也会传播。长时间结露和暴雨天气发病重。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3 生态防治◎ 清理病株和病残体并烧毁,病穴撒入石灰消毒。采用高垄栽培。避免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打杈等操作。◎ 种子消毒可以温水浸种;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70℃干热灭菌48~72小时。4 药剂防治◎ 硫酸链霉素200毫克/千克药液浸种2小时。◎ 预防疮痂病初期可选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7.12%铜高尚悬浮剂800倍液喷施或灌根。用硫酸铜每亩3~4千克撒施浇水处理土壤可以预防疮痂病。30%DT杀菌剂50倍液;新植霉素或链霉素30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DT米)500~600倍液;或脂铜粉尘每亩1千克。对于真细菌混合发生的现象,建议采用“阿加”组合喷防即嘧菌酯+春雷王铜早期混合施药预防效果良好。1 症状 线虫病菜农俗称“根上长痘豆”的病或称根上长疙瘩的病。其主要为害植株根部或须根。根部受害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剖开根结感病部位会有很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埋藏其中。地上植株会因发病致使生长衰弱,中午时分有不同程度的萎蔫现象,并逐渐枯黄。2 发病原因 此虫生存在5~30厘米的土层之中。以卵或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借病土、病苗、灌溉水传播可在土中存活1~3年。线虫在条件适宜时由寄生在须根上的瘤状物,即虫瘿或越冬卵,孵化形成幼虫后在土壤中移动到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点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称根结。田间土壤的温湿度是影响卵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一般喜温蔬菜生长发育的环境也适合线虫的生存和为害。我国南方温湿环境发生较为普遍。随着北方深冬季设施蔬菜种植辣(甜)椒面积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越冬保护地栽培辣(甜)椒给线虫越冬创造了很好的生存条件。连茬、重茬的种植棚室辣(甜)椒,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越冬栽培辣(甜)椒的产区,茄科作物连作重茬,线虫病害发生普遍,已经严重影响了冬季辣(甜)椒生产和效益。3 生态防治◎ 无虫土育苗。选大田土或没有病虫的土壤与不带病残体的腐熟有机肥6∶4比例混均,1立方米营养土加入100毫升1.8%阿维菌素混均用于育苗,生产中有采用阿维菌素发酵产生的剩渣与混合菌肥施用病菌田间的效果不错。◎ 生物氮反应堆法处理棚室土壤:生物氮也叫石灰氮。其学名叫氰氨化钙。其原理是氰氨化钙遇水分解后所生成的气体单氰胺和液体双氰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等有害生物有广谱性杀灭作用。氰氨化钙分解的中间产物单氰胺和双氰胺最终可进一步生成尿素,具有无残留、不污染的优点。使用方法:前茬蔬菜拔秧前5~7天浇1次水,拔秧后将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或农作物碎秸秆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立即将60~80千克/亩的氰氨化钙均匀撒施在土壤表层,旋耕土壤10厘米使其混合均匀,再浇1次水,覆盖地膜,高温闷棚7~15天,然后揭去地膜,放风7~10天后可做垄定植。处理后的土壤栽培前注意增施磷钾和生物菌肥。4 药剂防治◎ 处理土壤:定植前沟施10%噻唑膦颗粒剂1.5~2千克/亩,施后覆土、洒水封闭盖膜一周后松土定植。或10%施立清颗粒剂2~3千克/亩,沟施用药。或40%辛硫磷乳油2千克+1.8%阿维菌素200克混施穴灌处理穴灌。注意穴施噻唑膦颗粒剂时剂量要减半。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
技术 研究,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出版时间:2010汪恩国作者简介:汪恩国(1959~ ),男,站长、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与防控技术研究,电话:0576-85389228,E-mail:tzlh001@163.com。(浙江省临海市植物保护站 浙江临海 317000)摘要:为了提高粮油菜重大病虫监测预警水平,近年来临海市植物保护站运用生物信息原理,在开展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病虫测报技术研究,以构建监测网络为入手,科学地采集田间数据为基础,建立数据库载体,创建预警模型和数字化预报系统,探索数字化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创新病虫情报传递机制,提升了监测预警能力和预报准确率,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及时为指导农户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关键词:病虫害;监测网络;数据库;测报技术;病虫情报临海市地处浙江中部沿海,常年种植大小麦0.4 万多公顷、油菜0.15 万公顷、水稻(单季稻为主)2.0万多公顷、蔬菜(西兰花为主)1.2万多公顷,为浙江粮油菜重点生产县市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品种结构的变化、种植格局的多元化、栽培方式的多样化、农田生态调控弱势化、冬季气候趋暖化等综合影响,粮油菜重发病虫种类增加,灾发频率升高,总体病虫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使之形成新一轮的高发周期。加强粮油菜重大病虫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对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粮油菜重大病虫发生为害的复杂性和预报防控的艰巨性,笔者运用生物信息原理,带领全站同事开展重大病虫预警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病虫测报技术研究,以构建监测网络入手,科学地采集田间数据为基础,建立数据库载体,创建预警模型和数字化预报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创新病虫情报传递机制,努力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及时为指导农户科学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有效保障现代农业安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1 创建监测网络1.1 建立粮油菜病虫监测网根据临海市地貌特征和作物布局类型特点,在大田平原稻区设立水稻病虫专用观测场和稻麦油作物病虫监测区的基础上,在沿海稻区的杜桥大汾、桃渚田头,以及丘陵稻区的白水洋水对郑设立了3个粮食作物病虫监测点,在古城郊区蔬菜基地和西兰花基地设立了2 个蔬菜病虫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面积5~10公顷,安装测报灯1盏,调查员1名,按照浙江省粮油菜病虫监测规范要求,定点定田定类型系统采集田间病虫发生数据,从而形成以市站观测场和监测区病虫监测为中心、5个监测点为配套的粮油菜病虫监测网络。1.2 建立水稻专用病虫观测场在大田农业科技实验园内建立了水稻病虫专用观测场,占地面积4 800平方米,其中格子化水田2 600平方米、旱地2 200平方米,对场内道路和主干田埂进行水泥硬化。建成水泥养虫槽7.5平方米,安装了佳多日别式自动诱虫灯、孢子捕捉器、气象仪等仪器设备;设立水稻病虫不防治观察圃和其他类型监测作业区,系统开展以水稻为主体的不同类型病虫发生监测和田间数据采集。1.3 建立粮油菜病虫监测区根据生产实际和茬口情况,市站还在大洋洛河等地的农户种植区建立水稻病虫监测区、大小麦病虫监区和油菜病虫监测区,监测区面积10 公顷,系统监测农户自行种植条件下的病虫发生动态。1.4 创建数据库数字化测报就是将数字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应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测报工作各个方面,做到病虫监控工作的规范化、精准化、数字化,传输工作的网络化,分析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发布的可视化。在抓好数据采集的基础上,按监测点、作物、病虫、灯诱、性引诱、系统调查、普查、田间调查日记等项目创建了病虫数据库。同时,将历史测报数据输入Excel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平台,随时掌握粮油菜田间病虫发生动态。1.5 建立虫情报告制度对市站自身监测数据采取随查随录,对下设的监测点(目前尚未配备电脑)监测数据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采取电话或农民信箱汇报输录。同时建立虫情报告制度,按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坚持周报,通过数据库系统,综合自动监测与田间系统调查,以及面上普查情况做出周报分析进行汇报,对一些应急发生或监测到的重大虫情做到随时上报。2010年组织向上级业务部门传报虫情50多批次,较及时地上报了当地虫情实况,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地虫情态势。2 创新测报技术2.1 开展病虫种群数量时序预报预警研究2.1.1 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为了提示粮油菜一些重大病虫空间分布信息和种群行为特征,组织开展了单季稻稻田褐飞虱、灰飞虱,水稻黑条矮缩病,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西兰花黑腐病、西兰花烟粉虱,黄瓜烟粉虱、番茄烟粉虱、柑橘黄龙病等空间分布研究,测定其空间格局参数特征,建立了一套理论抽样数模型与抽样技术,为病虫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2.1.2 种群数量时序变化研究(1)种群数量长期运动规律 应用病虫测报历史资料,开展了二化螟、灰飞虱、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长期运动规律研究,明确了这些病虫的长期运动周期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一套长期预报技术,经实践检验具有良好决策应用效果。(2)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 通过网罩接虫试验及系统监测,组织开展了单季稻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与数量变化规律、水稻黑条矮缩病季节性流行规律、小菜蛾成虫数量季节消长规律、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等一系列季节性种群数量变化研究,创成了一套种群数量拐点预报理论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模型,形成了一套中长期预报技术,对提高预警能力和实时指导具有良好应用效果。(3)防治指标修定 针对当前粮油菜重大病虫种群数量变动情况,组织开展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超级稻褐飞虱、单季稻二化螟、西兰花斜纹夜蛾、西兰花甜菜夜蛾、柑橘黄龙病等病虫的发生数量与为害损失试验测定,制定或修正了防治指标,为病虫监测预报与决策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2.2 创建预测预警模型近10多年来,在参与10余项省级课题协作攻关研究中,组创了以时序为基轴分析田间病虫种群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预测原理,建立重大病虫种群数量时序动态模型,主要有稻田主要生态要素关系模型、褐飞虱种群长期运动的ARIMA模型和Logistic模型、单季稻褐飞虱灾发预警模型、二化螟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模型、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染扩散模型、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模型、小菜蛾成虫数量累计推进预测模型、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种群数量动态模型、烟粉虱时序种群气候变化模型、柑橘黄龙病疫情扩散模型等,创建了一套水稻灾发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技术、蔬菜以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烟粉虱等为重点的预测预报技术,其准确精度一般达9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水平。2.3 创建预报系统坚持定点调查与面上普查相结合、系统监测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经验测报与模型预报相结合,短期测报与中长期预报相结合,常规测报与预警预报相结合的原则,创建测报体系。经多年努力,初步建成了以监测布点网络化为前提,田间数据标准化采集为基础,数据库信息化处理为平台,预警模型精准化为支撑,时序经验测报为辅助的数字化预报系统,通过改进或简化测报办法,运用现代测报技术,提升了预测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3 病虫情报发布与传递3.1 规范病虫情报制作为了增强病虫情报技术权威性,减少农资市场对病虫情报的干扰,近年来加强了病虫情报制作规范,内容分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其发生趋势包含发生期、发生量、预测适期、预测程度,防治意见包含防治策略、防治适期、防治对象田、药方配方、喷施技术和注意事项等。页眉为植物病虫情报,以及发布单位、期数和日期,页脚为撰写、校对、签发、印数等。从发布到防治的预报期一般提前5~7天,无论内容多少大体上每期用1张A4纸,规范格式书写,以便镇、街道统一放大复印后张贴。3.2 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应用数据库、预测模型和预报系统所创建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开展开展数字化分析,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病虫情报发布原则上以作物生育期病虫组合发生趋势分析预报为主,分一般预报情报、大发生警报情报和紧急警报情报3种,2010年发布的病虫情报主要有3月1日的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3月20日的油菜中后期菌核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3月22日的大小麦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4月22日的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4月17日的早稻一代螟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6月18日的早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7月9日的单季稻前期和早稻后期病虫发生趋势警报、8月9日的当前单季稻和晚稻“两迁”害虫等大发生趋势警报、8月24日的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等大发生趋势警报、9月8日的单季稻后期褐飞虱等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蔬菜病虫情报因品种类型和茬口复杂,加上病虫种类多,基本上按月度发布,全年主要是在春季和6至9月发布蔬菜病虫情报,对及时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开展有效防治,收到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3.3 改进病虫情报传递加快病虫情报传递,是当今农技推广体制下的重要课题。针对当前实际,狠抓病虫情报信息发布和传递创新,在抓好常规渠道发布,将病虫情报传递到各镇、街道政府部门和农技部门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递资源,狠抓多渠道传递:一是抓网上发布,在《现代临海农业信息网》建立病虫情报专栏;二是通过“农民信箱”及时将病虫情报以短信形式发送到相关用户及其植保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三是通过《今日临海》报纸开辟“病虫情报”专栏,以及临海电视台《种田洋》栏目、临海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及时将病虫情报信息输送到千家万户,提升了病虫情报信息传递效率。3.4 组织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当市站每次发出病虫情报信息后,特别是在关键季节和防控时期,各镇、街道农技部门在当地分管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及时从网上下载病虫情报或将原病虫情报打印纸放大复印,由驻村干部或责任农技员直接送到村和合作社,并在宣传窗上进行张贴。据统计全市80%镇、街道开展“病虫情报进村入户”行动,每期印发和张贴5 000多份,较好地提高了农户病虫情报知晓率,较及时地指导农户搞好病虫科学防治。4 预测预报及其效果粮油作物病虫监测预报,从3月起组织定期田间调查,特别是进入5月下旬随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的迁入以及纹枯病等发生,坚持每3~5天开展田间调查1次,采集各种病虫数据;蔬菜病虫监测坚持长年累月进行,逐日逐候采集烟粉虱、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病虫数据。应用粮油菜重大病虫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测报技术研究,常年执笔发布粮食作物病虫预报10~15期、油菜病虫预报2~3期、蔬菜病虫5~10期,准确率达到90%以上。2010年主持起草发布大小麦病虫预报2期、油菜病虫预报2期、早稻病虫预报3期、单季(晚)稻病虫预报5期、蔬菜病虫预报5期,突出的是应用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拐点理论与预警模型、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模型、二化螟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模型、小菜蛾成虫数量累计推进预测模型、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种群数量动态模型、烟粉虱时序种群气候变化模型等对水稻和蔬菜病虫进行了数字化预报,准确率达98%,其中撰写的《2010年单季稻病虫发生趋势预警与防控对策》,分别在“浙江省单季(晚)稻 ‘两迁’ 害虫和稻瘟病防控工作会议”和“台州市晚稻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会议”上作了预警分析,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推动政府决策和指导农户科学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战胜了粮油菜重大病虫的高发为害,保障了粮油菜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参考文献[1]王华弟,张学辉,汪恩国等.粮食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王会福,汪恩国,陈伟强.单季稻褐飞虱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中国农学通报,2010,26 (12):270~273[3]罗鉴多,汪恩国.水稻田灰飞虱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11~113[4]汪恩国,陈克松.水稻黑条矮缩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浙江农业科学,2003(增):117~118[5]汪恩国,陈克松,李达林等.玉米田斜纹夜蛾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昆虫知识,2004,41(6):585~588[6]汪恩国,陈克松,李达林.斜纹夜蛾在青花菜上种群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浙江农业学报, 2005,17(1):15~18[7]郑永利,汪恩国.青花菜田甜菜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浙江农业科学,2006,(2):186~188[8]汪恩国,陈克松,李达林.青花菜黑腐病空间分布格局测定及其应用.中国植保导刊,2004,24 (2):30~31[9]虞轶俊,汪恩国等.烟粉虱成虫在西兰花菜地种群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浙江农业学报,2007,19 (6):444~448[10]任典东,陈林松,汪恩国.黄瓜地烟粉虱空间格局参数特征及其应用.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10):147~149[11]汪恩国,陈林松,蒋尚军等.番茄地烟粉虱空间格局参数特征及其应用.植物保护,2007,33 (6):113~116[12]叶志勇,余继华,汪恩国等.柑橘木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中国植保导刊,2007, 27(6):35~37[13]汪恩国.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植物保护,1999,25(1):14~17[14]谢宝玉,汪恩国.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植物保护,2000,26(6):45~47[15]陈克松,方学县,汪恩国.单双季稻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与成因分析.浙江农业科学, 2007,(4):465~467[16]汪恩国.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模型测报技术研究.植物保护,2007,33(3):102~107[17]杨廉伟,汪恩国等.晚稻褐飞虱长期运动规律与ARIMA模型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0,26 (15):310~313[18]汪恩国,徐建章,蒋尚军.农田害鼠长期运动规律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6, 22(9):341~345[19]汪恩国,陈克松,林凌伟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季节性流行规律及灰稻虱带毒率估测模型研究.科技通报,2000,16(增):7~11[20]汪恩国,关梅萍,林凌伟.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植物保护,2002,28(2):23~24[21]汪恩国,郑永利.浙江临海小菜蛾成虫数量季节消长规律.昆虫知识,2007,44(2):271~274[22]虞轶俊,汪恩国等.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模型测报技术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23 (9):440~444[23]汪恩国,李宝福.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动态模型研究.植物保护,1998,24(3):43~45[24]汪恩国,王华弟等.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为害及防治指标初探.中国农学通报,2005,21 (1):279~282[25]王会福,陈伟强,汪恩国等.超级稻甬优6 号褐飞虱发生为害与防治指标研究.植物保护, 2010,36(1):110~114[26]汪恩国,刘伟明.西兰花苗期斜纹夜蛾发生与防治指标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0, (3):603~605[27]汪恩国,刘伟明.西兰花苗期甜菜夜蛾发生为害与防治指标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0,26 (5):232~235[28]余继华,汪恩国 .柑橘黄龙病发生为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2009,21(4):370~374[29]虞轶俊,汪恩国等.单季稻不同移栽期“两迁”害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与蜘蛛调控能力研究.中国稻米,2008,(4):50~53[30]余继华,汪恩国 .柑橘黄龙病入侵与疫情扩散模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387~391 -
报告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
技术 出版时间:20181.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株停止生长,叶片失水,萎蔫下垂。以后病斑绕茎一周扩展,缢缩、干枯,根部变黑直立枯死。潮湿条件下,病部有褐色菌丝体和土粒状菌核。2.病原幼苗立枯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3.发病特点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为害。病菌可借雨水、农具等传播。苗床高湿,播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条件差,均有利于发病。4.防控技术(1)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段种植。(2) 实行轮作,合理密植。(3) 盆栽植株,雨后要排出盆中积水。(4) 定植后每隔10d喷施1次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防控。1.症状识别幼苗猝倒病发病初期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斑,后逐渐变为淡褐色,并凹陷缢缩。病斑迅速绕茎基部一周,幼苗倒伏,幼叶依然保持绿色。最后病苗腐烂或干枯。当土壤湿度较高时,病苗及附近土表常有白色絮状物出现,即菌丝体。2.病原由多种真菌引起,其中最主要的是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病菌腐生性较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3.发病特点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或游动孢子,借气流、灌溉水和雨水传播,也可由带菌的播种土和种子传播,引起幼苗发病和蔓延。育苗土湿度大、播种过密,有利于猝倒病的发生。连作或重复使用病土,发病严重。4.防控技术(1) 选择排水较好、通风透光的地段育苗。(2) 苗期要控制浇水量,土壤不宜过湿,播种不宜过密。(3) 病害严重的地区,避免连作,或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喷施,用塑料布覆盖7d左右,1周后方可播种。(4) 发病初期,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40%乙磷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1.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植株主干基部,有时也发生于根颈或侧根上。发病初期病部产生乳白色或肉色肿瘤,逐渐变成褐色或深褐色,圆球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有龟裂。根系发育不良,细根极少,地上部生长缓慢,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落,甚至全株枯死。根癌病2.病原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ns(Smith et Towns) Conn.,属细菌界,薄壁菌门、土壤杆菌属细菌。3.发病特点病菌在寄主癌瘤组织皮层内和土壤中越冬。病菌可随癌瘤组织在土壤中存活几个月到1年左右。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侵入后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大量分生组织,从而形成癌瘤。苗木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呈碱性而潮湿的土壤,伤口多的寄主,发病严重。4.防控技术(1) 严格检疫,有肿瘤的苗木必须集中销毁。(2) 苗木栽种前用1%硫酸铜液浸5min,用水洗净后栽植。(3) 挖除病根后,周围的土壤用硫磺粉50~100g/m2消毒。(4) 苗圃应设在无根癌病的地区,如病区可实行2年以上轮作。果树根结线虫病种类很多,常危害果树根部及球茎等,导致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叶片发黄,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萎蔫枯死。1.症状识别根结线虫病线虫为害根部,在幼根上产生许多小根结,长大后似绿豆大小,近圆形,上生有细根毛。地上部长势衰弱,新生叶片尖、缘皱缩,呈黄白色,后渐变枯黄,提早落叶,严重者全株死亡。2.病原有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Chitwood等。属动物界,线虫门,根结线虫属。可为害多种蔬菜、果树及观赏果树。3.发病特点以卵和幼虫在根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土壤中幼虫开始侵染新的须根,并借土壤、灌溉水等不断传播、繁殖、危害。4.防控技术(1) 加强检疫,勿栽植带线虫的苗木。(2) 发现病根及时处理,在病株周围穴施或沟施98%棉隆微粒剂30~40g/m2 ,或施用10%福气多颗粒剂2kg/667m2 ,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灌根,用药后盖土。(3) 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紫花地丁等野生寄主,减少病源。(三) 白纹羽病1.症状识别主要为害果树根部和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皮层组织松软,出现近圆形褐色病斑。以后病部呈水渍状腐烂,深达木质部,并有黄褐色汁液渗出。后期病部组织干缩纵裂,木质部枯朽,表面有白色柔嫩的根状菌索缠绕,后转变为灰褐色或棕褐色。树势衰弱,叶片自上而下变黄凋萎,枝条干枯,最后全株枯死。2.病原树木白纹羽病褐座坚壳菌 Rosellinia necatrix (Hart.) Berl.,属子囊菌亚门、褐座坚壳属。可为害多种果树及观赏果树。3.发病特点病菌以菌核和菌索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当菌丝体接触到寄主果树时,菌丝体即从根部表面皮孔侵入。根部死亡后,菌丝穿出皮层,在表面缠结成白色或灰褐色菌索。菌索可以蔓延到根际土壤中,或铺展在树干基部土表。一般从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8月为发病盛期,10月以后停止发生。4.防控技术(1) 严格实行苗木检疫制度,对可疑苗木用1∶1∶100倍波尔多液浸根1 h,或用1%硫酸铜液浸根3 h,或用2%石灰水浸根0.5 h,浸后用清水洗净栽植。(2) 选用无菌土壤和肥料栽培。(3) 重病区应实行轮作。(4) 加强栽培管理,促使植株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提高植株抗病力。(5) 轻病株应刮去病部腐烂变色的组织或切除腐朽的根并销毁,对伤面可用70%酒精消毒,然后再涂以5%硫酸铜。亦可在病穴内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防控。对重病株应及时挖除,集中销毁,并用20%石灰水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果树根部害虫又称地下害虫,是指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以成、幼 (若) 虫为害果树的地下部分 (如种子、地下茎、根等) 和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造成死株缺苗,是果树害虫中的一个特殊生态类群。我国已知地下害虫320多种,主要包括地老虎类、蝼蛄类、蛴螬类、金针虫类、蟋蟀类、地蛆类。地老虎属鱗翅目,夜蛾科,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为害果树严重的有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大地老虎A. tokionis和黄地老虎A. segetum等。其中小地老虎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百合科蔬菜、果树、花卉、苗木等100 多种果树。地老虎低龄幼虫昼夜活动,取食子叶、嫩叶和嫩茎,3龄后昼伏夜出,可咬断近地面的嫩茎,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1.形态识别小地老虎大地老虎成虫黄地老虎成虫2.防控技术(1) 设置灭虫灯,或糖酒醋毒液诱杀成虫。(2) 清除苗圃杂草,减少着卵量及恶化低龄幼虫食料条件。(3) 泡桐树叶诱集,或清晨于断苗周围人工捕杀幼虫。(4) 在低龄幼虫期,叶面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防控3龄后的幼虫用青草拌90%晶体敌百虫毒饵诱杀,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蝼蛄,俗称土狗、地狗、拉拉蛄等,属直翅目,蝼蛄科。常见的有东方蝼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华北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两种。东方嵝蛄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南方为多。华北蝼蛄主要分布于北方。蝼蛄食性很杂,为害菊花、一串红、翠菊等多种花卉和草坪草。以成虫、若虫在土中为害多种果树种子、幼根、幼苗、茎、块根,块茎,被害处呈乱麻状。此外,蝼蛄在表土层活动时,造成纵横隧道,拱倒幼苗,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萎,造成缺苗断垄。1.形态识别东方蝼蛄成虫华北蝼蛄成虫2.防控技术(1) 施用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减少蝼蛄产卵机会。(2) 灯光诱杀成虫。在闷热天气或雨前的夜晚在19:00—22:00时开灯诱杀。(3) 鲜草或鲜马粪诱杀。在苗床的步道上每隔20 m左右挖一小土坑,将鲜草、马粪放入坑内,次日清晨捕杀,或施药毒杀。(4) 毒饵诱杀。用炒香的麦麸、豆饼等加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拌匀,于傍晚撒施,诱杀成虫及若虫。(5) 在蝼蛄产卵盛期,挖产卵洞 (洞口下5~10 cm) 捕杀卵及成虫。(6) 灌药毒杀。在受害植株根际或苗床浇灌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毒杀成虫和若虫。金龟甲类害虫的幼虫统称蛴螬,属鞘翅目,鳃金龟科。为害果树严重的有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黑绒鳃金龟Serica orientalis Motschulsky等。金龟甲类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成虫咬食樱花、梅花、桃花、海棠、月季、木槿、金橘、榆、刺槐、唐菖蒲、大丽花、杨、柳、柿、葡萄、桑等果树叶片,造成不规则缺刻,严重时,食尽叶片,仅剩叶柄。或将花瓣、雄蕊、雌蕊吃光。幼虫咬食果树根部,影响果树正常生长,甚至枯萎。1.形态识别铜绿丽金龟黑绒鳃金龟2.防控技术(1) 人工捕杀,或设置灭虫灯诱杀成虫。(2) 深耕土壤,促进幼虫、蛹、成虫死亡。(3) 成虫为害期喷施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用40%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杀成虫。在幼苗生长期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拌于豆饼、油饼上,撒施于土穴 (沟) 中,诱杀幼虫。是用3%辛硫磷颗粒剂施于土中,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杀幼虫。叩头甲类害虫的幼虫统称金针虫,俗名铁丝虫。在我国为害果树的主要有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两种。细胸金针虫分布广泛,主要是幼虫咬食果树的种子和幼芽,也能咬食幼茎,受害部分不完全被咬断,切口不整齐。幼苗长大后,便蛀入根茎内取食,也能蛀入大粒种子及薯块内为害,被害严重时,果树逐渐枯黄而死。1.形态识别沟叩头甲细胸叩头甲2.防控技术(1) 成虫盛发期,在田埂上堆青草,诱集成虫,清晨捕杀。(2) 冬季翻地灭幼虫。(3) 用3%辛硫磷颗粒剂施于土中,或用40%辛硫磷乳油对水灌根杀灭幼虫。(4) 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1 份,拌和豆饼碎渣、麦麸等16份,制成毒饵,用量为15~25 kg/hm2。蟋蟀类属直翅目,蟋蟀科。以大蟋蟀分布较广,为害严重。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多种果树幼苗,是重要的苗圃害虫。1.形态识别成虫体长40~50mm,黄褐色或暗褐色,头较前胸宽。前胸背板中央有1纵线,其两侧各有1个颜色较浅的楔形斑块。后足胫节具2列4~5个刺状突起。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大蟋蟀2.发生特点1年1代,以3~5龄若虫在洞内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6—7月成虫盛发,9月开始出现若虫,12月初若虫开始越冬。大蟋蟀为穴居昆虫,昼伏夜出,常在洞口附近觅食,除就地取食外,常将嫩茎切断拖回洞中。通常5~7d才出穴1次,但在交尾盛期外出较频繁,晴天闷热无风或久雨初晴的夜晚,出穴最多。此虫多发生于沙壤土,沙土,植被稀疏或裸露、阳光充足的休闲地,荒芜地或全垦林地等,潮湿壤土或黏土很少发生。3.防控技术(1) 毒饵诱杀。用敌百虫、辛硫磷等拌炒过的米糠、麦麸或炒后捣碎的花生壳,或切碎的蔬菜叶,施于其洞口附近,或直接放在苗圃的株行间,诱杀成虫或若虫。用毒饵诱杀,在播种前或者苗木出土前进行,效果较好。(2) 白天寻找大蟋蟀洞穴,拨开洞口封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灭虫灵乳油2000~3000倍液灌入洞内,使其爬出或死于洞中。地蛆又名根蛆,是对为害果树地下部分蝇类幼虫的统称。国内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有种蝇和韭蛆等。种蝇属双翅目,花蝇科,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害白菜、甘蓝、萝卜、瓜类、豆类、葱蒜类等多种果树。1.形态识别种蝇2.防控技术(1) 合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 冬灌或春灌可消灭部分幼虫,减轻为害。(3) 成虫发生期,用糖醋毒液诱杀。(4) 及时清除受害植株,集中处理。(5) 成虫羽化盛期,用 10%菊马乳油 3000 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成虫;在幼虫危害盛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用2.5%功夫乳油1500~2000倍液灌根。 -
图书苹果矮化高产
栽培 及病虫害防治该书首先介绍了苹果矮化高产栽培技术 的基础知识及每一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阐述了矮化优质苗木的繁育、栽培、整形、修剪、管理等先进经验;详细描述苹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最新防治措施及用药技术。 -
-
报告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
技术 出版时间:2008我国栽培的十字花科蔬菜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等,其中以白菜的栽培面积最大。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病害很多,据记载有50多种,其中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称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分布最广、为害最大,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细菌性黑腐病、黑斑病、炭疽病、根肿病、白斑病等,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分布为害 我国各蔬菜产区均有发生,在黄河以北和长江流域地区为害较重。症状 白菜受害,子叶发病时,叶背出现白色霉层,真叶正面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幼苗枯死。成株期,叶正面出现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周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为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叶背密生白色霉层。病斑多时相互连接,使病叶局部或整叶枯死。甘蓝受害,初期在叶面出现淡绿或黄色斑点,扩大后为黄色或黄褐色,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空气潮湿时,在相应的叶背面布满白色至灰白色霜状霉层。花椰菜受害,子叶染病呈水浸状,后迅速枯死。真叶染病,叶片边缘呈“V”字形病斑,边缘常具黄色晕圈,病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致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湿度大时,病部腐烂。萝卜受害,病叶初时产生水浸状、不规则的褪绿斑点,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变黄、干枯。病原 Peronospora parasitica称寄生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不具隔膜,吸器圆形至梨形或棍棒状。孢囊梗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无分隔,主干基部稍膨大。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卵孢子球形,单孢,黄褐色,表面光滑,胞壁厚,表面皱缩或光滑。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里、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留种株上越冬。翌春由卵孢子或休眠菌丝产生的孢子囊萌发芽管。经气孔或表皮细胞间侵入春菜寄主,春菜收后,病菌以卵孢子在田间休眠两个月后侵入秋菜。借助风雨传播,使病害扩大和蔓延。气温忽高忽低,日夜温差大,白天光照不足,多雨露天气,霜霉病最易流行。菜地土壤黏重,低洼积水,大水漫灌,连作菜田和生长前期病毒病较重的地块,霜霉病为害重。防治方法 适期播种,要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早间苗,晚定苗,适度蹲苗。小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清除病苗,拉秧后也要把病叶、病株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9月中旬发病初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0%灭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氟吗啉·代森锰锌)400~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1 0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溶性液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6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50~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分布为害 软腐病在全国均有分布,以黄河以北地区发病严重,严重时发病率可达20%以上,减产50%以上。症状 白菜受害,多从包心期开始发病,病部软腐,有臭味。发病初时外叶萎蔫,继之叶柄基部腐烂,病叶瘫倒,露出菜球。也有的茎基部腐烂并延及心髓,充满黄色黏稠物。也有少数菜株外叶湿腐,干燥时烂叶干枯呈薄纸状紧裹住菜球,或菜球内外叶良好,只是中间菜叶自边缘向内腐烂。甘蓝受害,主要在生长后期发生,多从外叶叶柄或茎基部开始侵染,形成暗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迅速发展使根茎和叶柄、叶球腐烂变软、倒塌,并散发出恶臭气味。有时病菌从叶柄虫伤处侵染,沿顶部从外叶向心叶腐烂。花椰菜受害,在生长中后期,特别是花球形成期,植株老叶发黄萎垂,茎基部出现湿润状淡褐色病斑,不断扩大逐渐变软腐烂,压之呈黏滑稀泥状;腐烂部位逐渐向上扩展致使部分或整个花球软腐。萝卜受害,根部染病常始于根尖,初呈褐色水浸状软腐,使根部软腐溃烂成一团。叶柄或叶片染病,呈水浸状软腐。干旱时停止扩展,根头簇生新叶。病健部界限分明,常有褐色汁液渗出,致整个萝卜变褐软腐。病原 Erwinia carotovora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属细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灰白色,圆形或不定形;菌体短杆状,周生鞭毛2~8根,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发生规律 病原菌随带菌的病残体、土壤、未腐熟的农家肥中越冬,成为重要的初侵染菌源。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土壤、昆虫等多种途径传播,由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不断发生再侵染。高温多雨有利于软腐病发生。高垄栽培不易积水,土壤中氧气充足,有利于根系和叶柄基部愈伤组织形成,可减少病菌侵染。防治方法 病田避免连作,换种豆类、麦类、水稻等作物。清除田间病残体,精细翻耕整地,暴晒土壤,促进病残体分解。雨后及时排水,增施基肥,及时追肥。发现病株后及时挖除,病穴撒石灰消毒。9月中旬发病初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有效药剂有0.5%氨基寡糖素水剂600~8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700倍液、77%氢氧化铜悬浮剂1 000倍液、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喹菌酮水剂1 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药剂宜交替施用,间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重点喷洒病株基部及地表,使药液流入菜心效果为好。分布为害 病毒病在我国各蔬菜产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多在夏秋季发病较重。一般病株占5%~15%,严重时病株率可达20%以上。症状 白菜受害,苗期被害,叶片出现明脉和沿叶脉褪绿,后变为淡绿与浓绿相间的花叶,叶片皱缩不平,心叶扭曲,生长缓慢。成株期被害,叶片皱缩、凹凸不平,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在叶脉上也有褐色的坏死斑点或条纹,严重时,停止生长,矮化,不包心,病叶僵硬扭曲皱缩成团。甘蓝受害,苗期叶脉附近的叶肉黄化,沿叶脉扩展。有的叶片上出现圆形褪绿黄斑或褪绿小斑点,后变为浓淡相间的绿色斑驳。成株发病,嫩叶表现浓淡不均斑驳,老叶背面有黑褐色坏死环斑。有时叶片皱缩,质硬而脆,新叶明脉。萝卜受害,多整株发病,叶片现出叶绿素不均,深绿和浅绿相间,有时发生畸形,有的沿叶脉产生耳状突起。病原 Turnip mosaic virus(TuMV)称芜菁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称黄瓜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称烟草花叶病毒3种。发生规律 病毒在窖藏的白菜、甘蓝的留种株上越冬,或在田间的寄主植物活体上越冬,还可在越冬菠菜和多年生的杂草的宿根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主要靠蚜虫把病毒传到春季种植的十字花科蔬菜上。一般高温干旱利于发病,苗期,6片真叶以前容易受害发病,被害越早,发病越重。播种早的秋菜发病重,与十字花科蔬菜邻作,管理粗放,缺水、缺肥的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深耕细作,彻底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及时拔除病株。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作为底肥,根据当地气候适时播种。苗期采取小水勤灌,一般是“三水齐苗,五水定棵”,可减轻病毒病发生。在天旱时,不要过分蹲苗。幼苗5~6叶期,可均匀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0%乐果乳油1 000~2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蚜虫。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施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4%密肽霉素水剂200~3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300~4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水乳剂(三十烷醇·硫酸铜·十二烷基硫酸铜)1 000倍液,间隔5~7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分布为害 黑腐病分布很广,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可发病,以夏秋高温多雨季发病较重。症状 白菜受害,各个时期都会发病。幼苗子叶发病,边缘水浸状,根髓部变黑,迅速枯死。成株期从叶片边缘出现病变,逐渐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黑褐色病斑,周围变黄。病斑内网状叶脉变为褐色或黑色。叶柄发病,沿维管束向上发展,可形成褐色干腐,叶片歪向一侧,半边叶片发黄。严重发病植株多数叶片枯死或折倒。甘蓝受害,幼苗子叶呈水浸状,逐渐枯死或蔓延至真叶,使真叶的叶脉上出现小黑点或细黑条。成株期多为害叶片,呈“V”字形病斑,淡褐色,边缘常有黄色晕圈,病部叶脉坏死变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致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花椰菜受害,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后迅速枯死。真叶染病,叶片边缘呈“V”字形病斑,边缘常具黄色晕圈,病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致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病菌进入茎部维管束后,逐渐蔓延到球茎部或叶脉及叶柄处,剖开球茎,可见维管束全部变为黑色或腐烂,干燥条件下球茎黑心或呈干腐状。湿度大时,病部腐烂。萝卜受害,叶片叶缘呈“V”字形病斑,灰色至淡褐色,边缘常有黄色晕圈,叶脉坏死变黑。根茎受害,部分外表表皮变为黑色,或不变色,内部组织干腐,维管束变黑,髓部组织也呈黑色干腐状,甚至空心。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属黄单胞杆菌甘蓝黑腐黄单胞菌黑腐致病变种细菌。菌体杆状,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有荚膜,菌体单生或链生,革兰氏染色阴性。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随种子和田间的病株残体越冬,也可在采种株或冬菜上越冬。带菌种子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春季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带到叶片上,经由叶缘的水孔、叶片的伤口、虫伤口侵入。最适感病的生育期为莲座期到包心期。暴风雨后往往大发生。易于积水的低洼地块和灌水过多的地块发病多。在连作、施用未腐熟农家肥,以及害虫严重发生等情况下,都会加重发病。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秋后深翻,施用腐熟的农家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防虫,减少传菌介体。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播种前可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播种。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30%琥珀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25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间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各种药剂应交替施用。分布为害 近年为害呈上升趋势,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以秋季多雨发病严重。症状 白菜受害,多从外叶开始,病斑圆形,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周缘有时有黄色晕圈,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部穿孔,发病严重的,致半叶或整叶枯死。茎和叶柄上病斑成纵条状,暗褐色,稍凹陷。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甘蓝受害,发病初期在叶面产生水渍状小点,逐渐变成灰褐色近圆形小斑,边缘常具暗褐色环线,以后向外发展形成浅色或浸润状暗绿色晕环,随病害发展,病斑呈同心轮纹,最后发展成略凹陷较大型斑。空气潮湿,病斑两面产生轮纹状的灰黑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叶片枯萎死亡。花椰菜受害,叶片上产生黑色小斑点,扩展后成为灰褐色圆形病斑,轮纹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较多黑色霉。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致使叶片变黄早枯。萝受害,叶片上的病斑圆形、深褐色,常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周缘稍具黄色晕圈。潮湿时,病部产生淡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多个汇合连成片,至干枯脱落。病原 Alternaria brassicae称芸薹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榄褐色,不常分枝。分生孢子单生,孢身具5~12个横隔膜,若干纵隔膜,灰榄褐色,喙具1~6个横隔膜,孢身至喙渐细。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或冬贮菜上越冬。翌年产生出孢子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借助风雨传播。在春夏季,侵染油菜、菜心、小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后传播到秋菜上为害或形成灾害。秋菜初发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流行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连阴雨,病害即有可能流行。播种早,密度大,地势低洼,管理粗放,缺水缺肥,植株长势差,抗病力弱,一般发病重。防治方法 施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并增施磷、钾肥,病叶、病残体要及时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种子处理,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9月中旬至9月底是防治黑斑病的关键时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分布为害 炭疽病分布广泛,长江流域发病较重。一般病株率10%~30%,重病地块常达50%以上。症状 白菜受害,叶片染病,病斑中央白色,边缘褐色的水渍状近圆形,稍凹陷,后期病斑白色至灰白色半透明纸状,易破裂穿孔。叶柄或叶脉染病,多形成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显著凹陷,黄褐至灰褐色,边缘色深,有的向两端开裂。病害严重时整片叶和整个叶柄病斑密布,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短期内使叶片萎黄枯死。萝卜受害,叶片病斑水浸状斑点,不规则、深褐色的较大斑。后开裂或穿孔,叶片黄枯。茎部病斑近圆形至梭形,颜色稍深,凹陷。病原 Colletotrichumhigginsianum称希金斯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透明,有隔膜。分生孢子盘很小,散生,子座暗褐色。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基部膨大,色深,顶端较尖,色淡,正直或微弯。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倒锥形,顶端较窄。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柱形至梭形,或星月形,两端钝圆,内含颗粒物。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在田间经雨滴飞溅和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北方早熟白菜先发病。7~9月高温多雨,或降雨次数多发病较重。一般早播白菜,种植过密或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田间积水,种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植株生长衰弱的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轮作。适时晚播,施足粪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注意田园清洁,收后深翻土地。种子消毒,可用50℃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800倍液、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氧氯化铜)600~800倍液,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喷2~3次。茄科蔬菜主要包括番茄、茄子、辣椒和马铃薯等。在生产上,茄科蔬菜的病害种类很多,目前我国发现的已有100多种。如苗期猝倒病、灰霉病、病毒病等是茄科蔬菜上的共有病害。另外,番茄晚疫病、早疫病、叶霉病;茄子黄萎病、绵疫病、褐纹病;辣椒疫病、疮痂病;马铃薯环腐病等病害在各地发生普遍。症状 番茄受害,在2片子叶至2~3片真叶的小苗上发病。接触地面幼苗茎基部发生,先出现水渍状病斑,然后变黄褐色,干缩成线状,在子叶尚未出现凋萎前倒伏。最初发病时往往株数很少,白天凋萎,但夜间仍能复原,如此2~3天后,才出现猝倒症状。潮湿时被害部位产生白霉或腐烂。茄子受害,染病幼苗近地面处的嫩茎出现淡褐色、不定形的水渍状病斑,病部很快缢缩,幼苗倒伏,此时子叶尚保持青绿,潮湿时病部或土面会长出稀疏的白色棉絮状物,幼苗逐渐枯干死亡。辣椒受害,种子萌发的胚芽或子叶在未出土时就受到侵染,种子出土前侵染造成烂籽,幼苗出土后,在近地面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即变黄、缢缩、凹陷,叶子还未凋萎即猝倒,用手轻提极易从病斑处脱落,地面潮湿时病部可见白色棉毛状霉层。病原 Pythium aphanidermatum称瓜果腐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体丝状,无分隔,菌丝上产生不规则形、瓣状或卵圆形的孢子囊。孢子囊呈姜瓣状或裂瓣状,生于菌丝顶端或中间。发生规律 病菌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粪肥、农具、种子传播。苗床土壤高湿极易诱发此病,浇水后积水窝或棚顶滴水处,往往最先形成发病中心。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纤细、徒长、抗病力下降,也易发病。防治方法 应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地块做苗床。肥料要充分腐熟,并撒施均匀。苗床内温度应控制在20~30℃,地温保持在16℃以上,注意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切忌大水漫灌。严冬阴雪天要提温降湿,发病初期可拔除病苗。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10g,拌入10~15kg干细土配成药土,施药时先浇透底水,水渗下后,取1/3药土垫底,播种后用剩下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表面,防治效果明显。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3%的70%敌磺钠原粉拌种。药剂防治:出苗后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并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恶霉灵·甲霜灵水剂200~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4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1 0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症状 番茄受害,多从苗的上部或伤口外发病,病部灰褐色,腐烂,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成株期叶片发病,从叶缘开始向里产生淡褐色“V”形病斑,水浸状,并有深浅相间的轮纹,表面生灰色霉层,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色或灰绿色霉层,叶片逐渐枯死。果实发病时,病菌多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侵染,逐渐向果实扩展,果实蒂部呈灰白色水浸状软腐,产生灰色至灰褐色霉层。茄子受害,常发生于成株期,以门茄和对茄受害最重。在幼果顶部及其附近产生水浸状的褐色病斑,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纹状的很厚的灰色霉层。叶片发病,叶缘处先形成水浸状浅褐色病斑,扩展后呈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并轮纹的大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密布灰色霉层。辣椒受害,幼苗染病时子叶变黄,而幼茎缢缩,病部易折断,致使幼苗枯死。成株染病,叶片腐烂或枯死,湿度大时生有灰色霉状物。茎染病时,出现水浸状不规则条斑,逐渐变为灰白色或褐色,病斑绕茎一周,其上端枝叶萎蔫死亡,潮湿时其上长有霉状物。病原 Botrytis cinerea称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菌丝透明无色,有隔膜。发生规律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形式在病株残体里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冬春低温季节或于寒流期间棚室内发生较严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防治方法 温度开始升高时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高畦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防止植株早衰。适当控制浇水,发病田减少浇水量,必须浇水时,则应在上午进行,且水量要小。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和病枝,带出田外,集中深埋。在定植前、缓苗后10天,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幼苗定植前,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剂800倍液。在缓苗后10天左右,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预防。从花期开始,病害发生初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96~100g/亩、16%腐霉利·己唑醇悬浮剂150~300ml/亩、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3.3g/亩、40%嘧霉胺悬浮剂66.7ml/亩对水40~50kg均匀喷施;也可用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乙霉威)1 000~2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7~10天,连喷3~4次。保护地栽培时,还可用25%百·速烟雾剂(百菌清·腐霉利)450g/亩、15%腐霉利烟剂200g/亩、30%百菌清烟剂200g/亩,在发病初期放烟剂熏烟。由于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在防治中要轮换用药、混合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症状 番茄受害,主要有蕨叶型、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是系统感染病害。病株心叶沿叶脉褪绿,变成细长的小叶,有的呈螺旋形下卷,下部叶片卷成筒状。病果畸形,果肉呈浅褐色。花叶型:在叶片出现明脉或黄脉相间的斑驳,叶片皱缩,植株生长缓慢,病重时落花落果。条斑型:叶、茎、果上初为深褐色斑,后叶片上出现纹状不规则茶褐色斑。茎上呈条状褐色斑,病部稍凹陷。果实上病斑浅褐色,表皮凸凹不平。辣椒受害,症状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为斑驳花叶型,植株矮化,叶片呈黄绿相间的斑驳花叶,叶脉上有时有褐色坏死斑点,主茎和枝条上有褐色坏死条斑,以致整株死亡。二为叶片畸形和丛枝型,叶片畸形丛生,叶脉褪绿,出现斑驳,花叶,叶片增厚,变窄呈线状,茎节间缩短,有时枝条丛生,后期植物矮化,果实上呈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花斑,有疣状突起,病果畸形,易脱落。马铃薯受害,症状主要有花叶、坏死、卷叶3种类型。花叶型:叶片沿叶脉出现深绿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轻花叶斑驳,叶片稍有缩小和一定程度的皱缩。坏死型:叶、叶脉、叶柄、枝条、茎出现黑褐色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脱落。卷叶型:病株叶缘向上翻卷,叶片黄绿色,严重时叶片卷成筒,但不表现皱缩,叶质厚而脆,易折断。病原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称黄瓜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称烟草花叶病毒;Potato virus X,PVX称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Y,PVY称马铃薯Y病毒等。发生规律 黄瓜花叶病毒在多年生宿根植物或杂草上越冬,靠迁飞的蚜虫传播。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残体和多种作物上越冬,种子也可带毒。通过摩擦接触传播。在高温、强光、干旱及有蚜虫为害情况下容易发病。5月底和6月上旬的病毒病易感期。果实膨大期缺水干旱,土壤中缺钙、钾等元素,易发病。防治方法 定植时不要伤根,在田间操作时不要损伤植株。冬季深翻土壤,适期早种、早栽、保护覆盖栽培,培育壮苗大苗,使植株早发棵、早成龄,及时消灭蚜虫、粉虱等传毒害虫。种子消毒,播种前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40分钟水洗后浸种催芽。及时防治蚜虫,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等,降低蚜虫传毒引发病毒病的机会。发病初期,可用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166~250g/亩、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60~100ml/亩、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166.5~250g/亩、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166~250ml/亩对水40~50kg均匀喷施;或用2%宁南霉素水剂26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6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施,间隔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分布为害 各地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晚疫病以往多在保护地发生,但近几年特别多雨年份一年四季都能发生。症状 番茄受害,幼苗期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叶柄或茎上出现水渍状褐色腐烂,病部缢缩倒折,空气湿度大时,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成株期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叶片表面出现水浸状淡绿色病斑,逐渐变为褐色,空气湿度大时,叶背病斑边缘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茎和叶柄的病斑呈水浸状长条形,褐色,凹陷,最后变为黑褐色并腐烂,引起植株萎蔫。果实上的病斑有时有不规则形云纹,后变为暗褐色,边缘明显。果实质地坚硬不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长有少量白霉。马铃薯受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叶尖或叶缘产生近圆形或不定形,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晰,湿度大时外缘出现一圈白霉。天气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茎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发病的植株叶片萎垂、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茎染病,表面呈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褐色,逐渐扩大腐烂。病原 Phytophthorainfestans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菌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孢囊梗无色,3~5根成丛从气孔伸出,顶生孢子囊卵形或近圆形。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温室番茄植株上越冬,或以厚垣孢子形式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风雨传播,由植株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一般3月份发生,4月份进入流行期,以叶片和处于绿熟期的果实受害最重。高湿低温,特别是温度波动较大,有利于病害流行。氮肥过多,栽植密度过大,保护地放风不及时等因素均可诱发病害。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透光,保护地栽培时要及时放风,避免植株叶面结露或出现水膜,以减轻发病程度。番茄初花期、幼果期、结果盛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及时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5%福·烯酰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烯酰吗啉)8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氟啶胺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800倍液、86.2%氧化亚铜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9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等药剂,间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保护地栽培时,还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g/亩,傍晚封闭棚室,将药分放于5~7个燃放点,间隔7~8天用药1次,与喷雾防治交替进行效果更好。分布为害 早疫病在露地、保护地均可发生,北京、河北、山西等省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症状 番茄受害,主要侵染叶、茎、花、果。叶片发病初呈针尖大小的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黑褐色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出现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不平坦物,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霉物。茎和叶柄受害,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有同心轮纹。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马铃薯受害,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叶片病斑近圆形,黑褐色,有同心轮纹,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发生严重时,病斑互相连合成黑色斑块,致叶片干枯脱落。块茎染病,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病斑,稍凹陷,边缘时显,病斑下薯肉组织亦变成褐色干腐。病原 Alternaria solani称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隔膜,暗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棍棒状,顶端有细长的嘴胞,黄褐色,具纵横隔膜。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发病。病菌可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此病大多数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高温多雨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重茬地、低洼地、瘠薄地、浇水过多或通风不良地块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施足腐熟的有机底肥,合理密植。露地栽培时,雨后及时排水。早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带出田外集中销毁。番茄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残余植株、落花、落果。大棚内要注意保温和通风。种子消毒,可用10%磷酸二钠浸种15~20分钟,浸后用清水洗净;或将种子用冷水浸4小时后捞出浸入1%硫酸铜溶液10分钟,再浸入1%肥皂水中5分钟捞出,洗净、催芽、播种。苗床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进行消毒,培育无病壮苗。番茄开花座果期即发病初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1 000倍液、40%乙膦铝可溶性粉剂4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750~1 0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霜脲氰·代森锰锌)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等药剂,间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棚室栽培番茄时,在定植后1~3天内,用45%百菌清烟雾剂或40%腐霉利烟剂200~250g/亩闭棚熏烟一夜,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面出现灰紫色至黑褐色茂密的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病原 Cladosporiumfulvum称黄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色,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变为褐色,中间长出一个隔膜,形成2个细胞。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存活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上越冬。靠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致病。8月份、9月份和10月上旬正是病原生育适温期,秋大棚比温室发病重,温室比露地发病重。过于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发病严重。阴雨天气或光照弱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防治方法 加强水分管理,苗期浇小水,定植时灌透,开花前不浇,开花时轻浇,结果后重浇,浇水后立即排湿。露地栽培时,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并进行叶面喷肥。及时整枝打杈、绑蔓,植株坐果后适度摘除下部老叶。种子消毒,种子要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2%武夷霉素水剂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拌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加水150~200ml,混匀后可拌种3~5kg,包衣后播种;或用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00倍液浸种5~12小时。发病初期先摘除病叶,再喷洒药液,要注意叶背面用药。可用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多·嘧霉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嘧霉胺)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2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氧氯化铜)800~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7~8天1次,连喷2~3次。保护地番茄,可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g/亩熏蒸,间隔8~10天左右1次。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病部产生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的肥肿、畸形瘤状结。剖开根结有乳白色线虫。发病轻时,地上部症状不明显,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变黄,结果小。高温干旱时病株出现萎蔫或提前枯死。病原 Meloidogyneincognite称南方根结线虫。雄成虫细长,无色透明,尾端钝圆;雌成虫梨形,乳白色。发生规律 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孵化为幼虫或经幼虫直接侵入新根为害,通过病土、病苗传播。夏秋季高温,少雨时发病重,连作地、土壤湿度小,管理不良的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植株自身抗逆能力,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理。在播种或定植时,用3%氯唑磷颗粒剂5kg/亩、10%苯线磷颗粒剂5kg/亩、1.8%阿维菌素乳油200ml/亩、0.3%印楝素乳油100ml/亩、0.15%阿维菌素·印楝素颗粒剂4kg/亩、35%威百亩水剂5~6kg/亩兑细土100kg撒施,盖土后移栽。番茄生长期,病害发生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灌根,每7~8天灌1次,连灌2~3次。症状 幼苗期茎基部呈水浸状,发展很快,常引发猝倒,致使幼苗枯死。成株期叶片感病,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具有轮纹,褐色或紫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少量白霉。茎部受害呈水浸状缢缩,有时折断,并长有白霉。果实受害最重,开始出现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黑褐色。病部果肉呈黑褐色腐烂状,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长有白色絮状菌丝,病果易脱落或干瘪收缩成僵果。病原 Phytophthora parasitica称寄生疫霉,属于鞭毛菌亚门。菌丝无色,无隔。孢囊梗大都不分枝,基部有不规则弯曲或短的分枝。孢子囊单胞,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卵孢子圆形,壁厚,表面光滑,无色至黄褐色。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株残留组织上越冬。卵孢子经雨水溅到植株体上后直接侵入表皮。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茄子盛果期7~8月间,降雨早,次数多,雨量大,且连续阴雨,则发病早而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偏施氮肥、过度密植、连茬栽培等,也会加剧病害蔓延。防治方法 与非茄科、葫芦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择高燥地块种植茄子,深翻土地。采用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增施磷、钾肥,及时整枝,适时采收,发现病果、病叶及时摘除,集中深埋。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1份,与泥土3份混合后,用种子重量的0.1%拌种。在茄苗定植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或75%敌磺钠粉按1∶100配成药土,每亩穴施或沟施75~100kg。坐果后,要周密喷药保护果面及茎叶。发病初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近根部灌药液150ml左右,间隔7~10天灌1次。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700~8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霜脲氰·代森锰锌)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9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即可有效的控制此病的发生。浸果,在连续降雨过后天转晴时实施。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600倍液,另加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配成混合液,将所有茄果涂或浸1遍。此法虽费工,但效果很好,可挽回大部分损失。症状 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凹陷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造成幼苗猝倒或立枯。成株期受害,先在下部叶片上出现苍白色圆形斑点,而后扩大为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间浅褐色或灰白色,有轮纹,后期病斑上轮生大量小黑点。茎部产生水浸状梭形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后期表皮开裂,露出木质部,易折断。果实表面产生椭圆形凹陷斑,深褐色,并不断扩大,其上布满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天气潮湿时病果极易腐烂,病果脱落或干腐。病原 Phomopsis vexans称茄褐纹拟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寄生在寄主表皮下,球形,孔口凸出,黑色。分生孢子有两种,在叶片上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内有两个油球;在茎秆上线形,单胞,无色,稍弯曲。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和重复侵染。北方7~8月份为发病期。相对湿度高于80%,连续阴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流行。植株生长衰弱,多年连作,通风不良、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幼苗瘦弱、偏施氮肥时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尽可能早播种,早定植,使茄子生育期提前,要多施腐熟优质有机肥,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性。夏季高温干旱,适宜在傍晚浇水,以降低地温。雨季及时排水,防止地面积水,以保护根系。适时采收,发现病叶、病果及时摘除。种子处理,用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0.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或用0.1%升汞浸5分钟;或1%高锰酸钾液浸30分钟,浸种后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后晾干备用。药剂拌种,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1份与干细土3份混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1%拌种。床土消毒,每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g拌细土2kg制成药土,播种时,取1/3药土下垫,2/3药土上盖。苗期或定植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 000倍液1~2次。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0~1 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5%碱式硫酸铜胶悬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共2~3次,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在长期阴雨和棚内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发病初期,可采用10%百菌清烟剂或20%腐霉利烟剂300~400g/亩,间隔5~7天1次,共2~3次。症状 坐果后发病最重。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和叶脉间褪绿变黄,逐渐发展到全叶。晴天的中午病叶发生萎蔫,下午或夜间天气凉时恢复正常,以后渐渐不能恢复正常,病叶由黄变褐,严重时病叶全部脱落,茎部维管束变成褐色,有时全株发病,有时半边发病。植株明显矮化,叶片皱缩,变黄变褐色,甚至全部脱落。病原 Verticillium dahliae称大丽花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初无色,老熟时变褐色。分生孢子梗无色纤细,基部略膨大。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随病残体在土中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借风雨、流水、农具传播,从幼苗根部或伤口侵入。病菌当年不重复侵染。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形成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侵入;茄子定植至开花期,日温低,持续时间长,植株发病重;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肥料,灌水不当,连作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料,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灌水及中耕,雨后或灌水后要及时中耕。后期中耕以保墒防裂为目的,要浅、要细,尽量少伤根。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种子量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也很好。药剂处理土壤,在整地时每亩撒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kg或多地混剂2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kg+20%地茂散0.5kg混合而成),耙入土中消毒。定植缓苗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ml,每隔10天灌1次,连灌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上述药剂喷雾防治。症状 疫病是辣椒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茎基部呈水浸状暗褐色,而后枯萎死亡。成株发病时,病叶上有淡绿色近圆形斑点,扩大后边缘呈黄绿色,中间暗褐色,湿度大时可见白霉,叶片软腐脱落。病茎有水浸斑,逐渐扩展成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植株折倒。病果的果蒂部有水浸状暗绿斑,潮湿时长有绿色霉状物,病部呈褐色腐烂,干燥后成为褐色僵果。病原 Phytophthora capsici称辣椒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丝状,孢子囊卵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萌发时释放出许多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淡黄色。厚垣孢子球形,单胞,黄色,壁厚平滑。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及种子上越冬,次年借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活动传到茎基部及近地面果实上发病。病部产生孢子囊,经风雨、气流重复侵染。露地辣椒5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上旬遇到高温高湿或雨后暴晴天气发病快而重。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深耕晒地,清除田间病残体。施足底肥,合理密植,采用高畦或高垄栽培方式,及时排除积水。发现病株后立即拔除,带到田外深埋。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的58%甲霜灵粉剂拌种后播种,或用1%硫酸铜液浸种5分钟,取出拌少量石灰或草木灰中和酸度。定植缓苗后特别是雨季之前,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乙膦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左右喷雾1次,连用2次。辣椒结果盛期即发病初期,喷施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850~1 150倍液、6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750~1 000倍液、53.8%氢氧化铜悬浮剂4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0%丙硫咪唑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注意各种药剂交替使用,间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症状 幼苗期发病,先在子叶上产生银白色小斑点,进而呈水浸状,最后发展为暗色凹陷斑。成株期叶片上初生水浸状黄绿色小斑,扩大后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中央稍凹陷,严重的病叶,叶缘、叶尖变黄干枯,破裂,最后脱落。茎蔓上病斑为水浸状不规则条斑,以后中间暗褐色,隆起,纵裂,呈疮痂状。果实上的病斑为暗褐色隆起的小点,或呈泡疹状,逐渐扩大为黑色疮痂,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液溢出。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称野油菜黄单胞辣椒斑点病致病型。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具极生单鞭毛,能游动。菌体排列链状,有荚膜,革兰氏阴性,好气。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旺长期易发生,病菌从叶片上的气孔侵入,在潮湿情况下,病斑上产生的灰白色菌脓借雨水飞溅及昆虫做近距离传播。高温多湿条件时病害发生严重,多发生于7~8月份,尤其在暴风雨过后,容易形成发病高峰。防治方法 结合深耕,以促进病残体腐烂分解,加速病菌死亡;定植以后注意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雨后注意排水。发病初期和降雨后及时喷洒农药,常用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77%氢氧化铜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氧氯化铜)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松脂酸铜油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天喷1次,连喷3~4次。症状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全株浸染。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病原 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称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短杆状,无鞭毛,单生或偶尔成双,好气性,革兰氏染色阳性。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在种薯中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传播。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病株穴处撒生石灰消毒。播种前清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mg/kg硫酸铜、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薯10分钟有较好效果。切块种植,切刀应用75%酒精消毒,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浸种5分钟,或80%乙蒜素乳油1 500倍液、新植霉素2 000倍液、47%加瑞农(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分钟。(1)苗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在幼苗期,有些病害严重影响出苗或小苗的正常生长,如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晚疫病等;也有一些病害,是通过种子传播的,如黄萎病、枯萎病、早疫病等;另外,如病毒病等也能在苗期发生。因此,播种期、小苗期是防治病害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育苗田,可以结合平整土地,进行土壤药剂处理。选择药剂时要针对本地情况,调查发病种类,参考前文介绍,可选用如下药剂:用甲醛消毒,在播种2周前进行,每平方米用30ml甲醛,加水2~4kg,喷浇在床土上,用塑料膜覆盖4~5天,除去覆盖物,耙平土地,放气2周后播种;或用70%五氯硝基苯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每平方米施药8g,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g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g,掺细土4~5kg,待苗床平整、浇水后,将1/3的药土撒于地表,播种后再把剩余的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对于大棚也可以用硫磺熏蒸,开棚晾风后播种。对于直播田,也都可以进行种子处理。可以用种子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72.2%霜霉威水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对于病毒病较重的田块可以混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50分钟,捞出催芽,最好在播种前用黄腐酸盐拌种。(2)生长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移栽缓苗后到开花结果期,幼苗生长旺盛,多种病害开始侵染,部分病害开始发生,一般说该期是喷药保护、预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常发生的病害有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炭疽病等。施药重点是使用好保护剂,预防病害的发生。常用的保护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对于大棚还可以用10%百菌清烟剂800~1 000g/亩,熏一夜。也可以使用一些保护剂与治疗剂的复配制剂,如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5天喷1次。(3)开花结果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进入开花结果期,长势开始变弱,生理性落花落果现象普遍,加上多种病害的为害,直接影响着果实的产量与品质。为了确保丰收,生产上经常使用多种类型农药,合理混用较为重要。这一时期病毒病、枯萎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等时常严重发生。病毒病、枯萎病混合严重发生时,可用10%双效灵水剂300~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并配以黄腐酸盐1 000~3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40ml,或喷雾处理,每亩用药液40~50kg。当灰霉病、早疫病等混合发生时,可以使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均匀喷雾,隔7~10天喷1次。对于大棚可用10%腐霉利烟剂200~300g/亩、45%百菌清烟剂200~300g/亩,二者轮换使用,每次熏上一夜。对于番茄晚疫病发生较重的田块,结合其他病害的预防,可以喷施64%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我国的豆科蔬菜主要有菜豆、豇豆、蚕豆、豌豆和扁豆等。豆科蔬菜的病害种类很多,为害较严重的有枯萎病、锈病、病毒病、炭疽病、灰霉病等。分布为害 枯萎病是豆科蔬菜重要的土传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渐加重,造成大片死秧。症状 根系发育不良,根部皮层腐烂,新根少或没有,容易拔起。剖开根、茎部或茎部皮层剥离,可见到维管束变黄褐色至黑褐色。一般进入花期后,病株先呈萎蔫状,开始早晚可恢复正常,后期枯死。地上部症状,植株下部叶片先变黄,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叶脉两侧变为黄色至黄褐色,叶脉呈褐色,严重时,全叶枯焦脱落。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称菜豆尖镰刀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和菌丝初为白色,后为褐色,棉絮状。分生孢子有两种,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圆筒形至纺锤形或镰刀形,顶端细胞尖细,基部细胞有小突起,多具2~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单胞;厚垣孢子无色或黄褐色,球形,单生或串生。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通过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侵入,主要靠水流进行短距离传播,扩大为害。春播菜豆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低洼地、肥料不足,又缺磷钾肥,土质黏重,土壤偏酸和施未腐熟肥料时发病重。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低洼地可采取高畦或半高畦地膜覆盖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田间不能积水。拉秧时,要将菜地中的藤蔓、残叶、病荚等集中烧毁。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6%多·硫悬浮剂50倍浸种3~4小时,浸后用清水冲净再播种。药剂灌根,田间发现有个别病株时,马上灌药液防治,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等药剂灌根,每株灌200ml稀释药液,7~10天后再灌1次,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蔓延。也可用上述药剂喷雾防治,或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3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分布为害 锈病是生长中、后期的重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可达100%,严重影响品质。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蔓、叶柄及荚。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呈黄褐色近圆形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四周生紫黑色疱斑。后期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叶片枯黄脱落。茎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病原 Uromyces appendiculatus称疣顶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单胞,椭圆至长圆或卵圆形,浅黄或桔黄色,表面有稀疏微刺,具芽孔1~3个。冬孢子单胞,长圆至椭圆形,褐色,顶端有较透明乳突,下端具无色透明长柄,孢壁深褐色,表面光滑。发生规律 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暖地区以夏孢子越冬。翌春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直接侵入。华北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盛期在5~10月,华南在区发病盛期在4~7月。豆科蔬菜进入开花结荚期,气温20℃左右,高湿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此病易流行,秋播豆类及连作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时发病重。防治方法 春播宜早,清洁田园,深翻土壤,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密植,及时整枝,雨后及时排水。锈病流行性较强,因此在防治策略上要立足于早治。一般在发病初期病斑未破裂前即应当进行防治。豆类锈病的发生季节性很强,可在发病季节的初始即开始用药。可选用的药剂有:15%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1 000倍液、2%武夷霉索水剂150~2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4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药,连喷2~3次即可。分布为害 炭疽病是豆科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国内各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潮湿多雨的地区,为害严重。症状 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叶、茎、荚、种子都可被侵染。幼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隆起,内部凹陷。叶片病斑发生在叶背的叶脉上,沿叶脉扩展成多角形小斑或多条斑,先为红褐色,后呈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的病斑与子茎上的病斑相似,叶柄受害后,可造成叶片萎蔫。豆荚上最初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病斑直径可达1cm,圆形或长圆形,中间黑褐色或黑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潮湿时,常溢出粉红色黏稠物。种子上的斑点为黑褐色,只发生在种子表面组织上。病原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称豆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圆形或近圆形。分生孢子梗短小,单胞,无色。分生孢子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两端较圆,或一端稍狭,孢子内含1~2个近透明的油滴。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残体、种子内和附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染病,借雨水、昆虫传播。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进行初侵染,从伤口或直接侵入,并进行再侵染。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盛期为4~5月,8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秋季闷热多雨发病重。气温低、湿度高、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栽培过密、土壤黏重、氮肥过量等因素会加重病情。防治方法 深翻土地,增施磷、钾肥,及时拔除田间病苗,雨后及时中耕,施肥后培土,注意排涝,降低土壤含水量。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止或减轻土壤病菌传播,降低空气湿度。种子处理,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冲洗晾干后播种,也可用60%多菌灵盐酸盐粉剂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喷药要周到,特别注意叶背面,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分布为害 病毒病又称花叶病,是豆科蔬菜的重要病害,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以夏(秋)季露地栽培豆科蔬菜发生严重。症状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嫩叶初呈明脉、失绿或皱缩,新长出的嫩叶呈花叶。浓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呈袋状,叶片向下弯曲。有些品种感病后变为畸形。病株矮缩或不矮缩,开花迟或落花。病原 常见的有3种,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即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即菜豆黄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phaseoli,CMV黄瓜花叶病毒菜豆株系。发生规律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引起的花叶病主要靠种子传毒,此外也可通过桃蚜、菜缢管蚜、棉蚜及豆蚜等传毒;菜豆黄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菜豆株系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寄主,在田间也可通过桃蚜和棉蚜传播。土壤中缺肥、菜株生长期干旱,蚜虫发生多,发病重。防治方法 适期早播早收,避开发病高峰,减少种子带毒率。适当密播,以降低地湿和保持土壤水分。苗期进行浅中耕,使土壤通气良好。及时搭架引蔓,开花结荚期适量浇水、注意防涝。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积极防治蚜虫是预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有条件时可覆盖防虫网。必要时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蚜虫。发病初期,可用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20%盐酸吗啉·铜可湿性粉剂(盐酸吗啉胍·乙酸铜)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5~7天喷1次,连续施药2~3次。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背产生黄褐色斑点,扩大后呈紫褐色斑,其上覆一层稀薄白粉,后病斑沿叶脉发展,白粉布满全叶,严重的叶面也显症,致叶片枯黄,引起大量落叶。病原 Erysiphe polygoni称蓼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闭囊壳附属丝多,闭囊壳扁球形,黑褐色;子囊长卵形,无色;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发生规律 南方以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现象;北方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在多年生植物体内、花卉上或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植株受干旱影响,尤其是土壤缺水,会降低对白粉病的抗性。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状况不良;施氮肥过多;管理粗放等都有利于白粉病发生。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控病措施,注意田间通风降湿和增加透光;天旱时要及时浇水;开花结荚后及时追肥,但勿过量施氮肥,可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早衰。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可用25%腈菌唑乳油2 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3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间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我国种植的葫芦科蔬菜主要有黄瓜、西葫芦、西瓜、苦瓜、丝瓜、甜瓜、南瓜、冬瓜等10多种。据报道,葫芦科蔬菜的病害有100多种,其中为害较重的有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病毒病、银叶病、灰霉病等。不同地区病害发生的种类也不同。分布为害 霜霉病是最普通、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对瓜类蔬菜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症状 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不规则小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病原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称古巴假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基部稍膨大,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淡褐色,单胞。发生规律 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也可由南方随季风而传播。夏季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在北方,霜霉病是从温室传到大棚或小拱棚,又传到春季露地上,再传到秋季露地,最后又传回到温室内。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防治方法 应选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底肥施足,合理追施氮、磷、钾肥。雨后适时中耕,以提高地温,降低空气湿度。培育无病壮苗,育苗地、生产地要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弱苗。种子处理,温汤浸种:用水量为种子量的3倍,水温在50~55℃,恒温浸种15分钟后,待水温降至25~28℃时催芽。或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水温在25~28℃浸种30分钟后捞出,置于25~28℃条件下催芽。土壤处理,苗床应选用无病虫土壤,底肥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拌药土“上铺下盖”,播种前将1/3药土铺在浇透水苗床面上,播种后再将2/3药土撒盖在种子面上。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 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700倍液喷施;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175~200g/亩、70%代森锰锌乙膦铝可湿性粉剂175~200g/亩、50%氟吗啉·乙膦铝可湿性粉剂100g/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g/亩、30%氟吗啉水分散片剂20~40g/亩、25%嘧菌酯悬浮剂48~60ml/亩、60%霜脲氰·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70g/亩对水40~50kg喷施,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棚室栽培时,可在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200g/亩、15%霜脲氰烟剂250g/亩,按包装分放5~6处,傍晚闭棚由棚、室里面向外逐次点燃后,次日早晨打开棚、室,进行正常田间作业。6~7天熏蒸1次,熏蒸次数视病情而定。分布为害 白粉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北方温室和大棚内最易发生此病。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扩展成边缘不明显圆形白色粉状斑,严重时整叶面都是白粉,后呈灰白色,叶片变黄,质脆,失去光合作用,一般不落叶。叶柄、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病原 Sphaerotheca cucurbitae称瓜类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不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串生。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附属丝无色至淡褐色。发生规律 北方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保护地瓜类上越冬;南方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喜温湿但耐干燥,发病适温20~25℃,相对湿度25%—85%均能发病,但高湿情况下发病较重。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防治方法 应选择通风良好,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要适当配合使用磷钾肥,防止脱肥早衰,增强植株抗病性。阴天不浇水,晴天多放风,降低温室或大棚的相对湿度,防止温度过高,以免出现闷热。在黄瓜苗期发病前或在成株期病害发生初喷药保护。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25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 000~7 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12%腈菌唑乳油2 500倍液、25%嘧菌醚悬浮剂1 250~2 5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1%武夷霉素水剂300倍液、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腈菌唑·代森锰锌)800~1 2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间隔7~10天,连喷3~4次。棚室栽培时,发病初期,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300g/亩、10%多百粉尘剂(多菌灵·百菌清)1kg/亩进行熏蒸,间隔7天喷1次,连续3~4次。分布为害 疫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常造成大面积死秧,成为影响瓜类蔬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症状 以幼茎、嫩尖受害最重。幼苗被害嫩尖初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病部缢缩,后干枯萎蔫。成株发病,先从近地面茎基部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病部软化缢缩,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全株枯死。叶片发病,初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扩展很快,病叶迅速腐烂。干燥时,病斑发展较慢,边缘为暗绿色,中部淡褐色,常干枯脆裂。果实发病,先从花蒂部发生,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病斑,后果实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白色稀疏霉状物。病原 Phytophthora melonis称德氏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无色、多分枝。初生菌丝无隔,老熟菌丝长出瘤状节结或不规则球状体,内部充满原生质。孢囊梗直接从苗丝或球状体上长出,平滑,中间偶现单轴分枝,个别形成隔膜。孢子囊顶生,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卵孢子淡黄色或黄褐色。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土杂肥中越冬,主要借助流水、灌溉水及雨水溅射而传播,也可借助施肥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助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迅速蔓延。如雨季来得早,雨量,雨天多,该病易流行。连作、低湿、排水不良、田间郁闭、通透性差,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发病重。防治方法 采用高畦栽植,避免积水。苗期控制浇水,结瓜后做到见湿见干,发现疫病后,浇水减到最低量,控制病情发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严禁雨前浇水。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种子处理,可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催芽,或按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苗床或大棚土壤处理,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g/m2与适量土拌匀撒在苗床上;大棚于定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淋地面。在测报基础上于发病前开始喷药,尤其雨季到来之前先喷1次预防,雨后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后,立即喷洒或浇灌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溶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0~1 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600~1 000倍液、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1 000倍液、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株根灌药液250~300ml,隔7—10天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5天,连续防治3~4次。棚室栽培时,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g/亩熏蒸,每隔7~10天用药1次。分布为害 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等地区普遍发生,尤其东北、内蒙古保护地受害严重,华北春大棚发病也很重,病叶率有的高达70%左右。症状 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真叶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黏液。干燥时病部开裂,有白色菌脓。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称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具端生鞭毛1~5根,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发生规律 病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塑料棚低温高湿利于发病。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每年7月中旬为角斑病发病高峰期,棚、室黄瓜4~5月为发病盛期。防治方法 培育无病种苗,用新的无病土苗床育苗;保护地适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露地实施高垄覆膜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收获结束后清除病株残体,翻晒土壤等。种子处理,用50%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小时;或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53.8%氢氧化铜悬浮剂700倍液、41%乙蒜素乳油70—80g/亩、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8%土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60%琥胶肥酸酮·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2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施,间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保护地在发病初期,可喷5%加瑞农(春雷霉素·氧氯化铜)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早上或傍晚进行,间隔7天喷1次,连续3~4次。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并发时,可用23%氢氧化铜·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60%琥胶肥酸酮·甲霜灵·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倍液喷雾,施药间隔5~7天,喷洒次数视病情发展而定。分布为害 病毒病是分布广泛,各地普遍发生,保护地、露地种植都可受害,一般发病率10%~15%,严重时病株达80%以上,常减产3~4成,其果实品质低劣。症状 该病从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有花叶型、黄化皱缩型及两者混合型。花叶型:表现嫩叶明脉及褪绿斑点,后呈淡而不均匀的花叶斑驳,严重时顶叶变为鸡爪状,染病早的植株可引起全株萎蔫。黄化皱缩型表现植株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叶面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继而叶片黄化,皱缩下卷,叶片变小或出现蕨叶、裂片、植株矮化,病株后期扭曲畸形,果实小,果面出现花斑,或产生凹凸不平的瘤状物,严重时植株枯死。病原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称黄瓜花叶病毒;Melon mosaic virus,MMV称甜瓜花叶病毒。发生规律 病毒可在保护地瓜类、茄果类及其他多种蔬菜和杂草上越冬。翌年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接触传播,种子本身也可带毒。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病毒病发生,西葫芦生长期管理粗放、缺水缺肥、光照强、蚜虫数量多等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防治方法 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加强育苗期间的管理,早春育苗要保证床温,促使幼苗健壮生长。适期早定植,定植时淘汰病苗和弱苗。施足底肥,适时追肥,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性。注意浇水,防止干旱。及时浇水降温防止干旱,并注意防治苗床蚜虫,以防蚜虫传播病毒。种子消毒,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然后洗净催芽播种;也可用55℃温水浸种40分钟,或干种子70℃热处理3天。育苗后的定植期及时防治蚜虫和白粉虱。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10g/亩对水40~50kg防治蚜虫;喷施2.5%联苯菊酯乳油3 000倍液防治白粉虱,还可采用黄板诱杀或银灰色塑料薄膜避蚜。发病前期至初期,可用3.95%三氮唑核苷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水剂(三十烷醇·硫酸铜·十二烷基硫酸钠)4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倍液喷洒叶面,间隔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症状 叶片初期表现为沿叶脉变为银色或亮白色,以后全叶变为银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但叶背面叶色正常,常见有白粉虱成虫或若虫。幼瓜及花器柄部、花萼变白,半成品瓜、商品瓜也白化,呈乳白色或白绿相间。被害植株生长势弱,株型偏矮,叶片下垂,生长点叶片皱缩,呈半停滞状态,茎部上端节间短缩。病原 Whitefly transmitted geminivirus(WTG)粉虱传双生病毒。病毒粒子为孪生颗粒状,基因组为单链环状DNA。发生规律 WTG为广泛发生的一类植物单链DNA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均由烟粉虱传播。此病春、秋季都可发生,受烟粉虱为害后即感染此病,多数棚室发病率很高,受害轻时后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防治方法 调整播种育苗期,避开烟粉虱发生的高峰期。加强苗期管理,把育苗棚和生产棚分开。清除杂草和残株,通风口用尼龙纱网密封,控制外来虫源进入。发生烟粉虱及时用烟剂熏杀,培育无病苗。可选用22%敌敌畏烟剂、12%哒异烟剂、10%异丙威烟剂300~400g/亩、5%高效氯氰菊酯烟剂150~200g/亩,在傍晚点燃,闭棚熏杀;或喷雾防治,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氟虫腈悬浮剂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等杀虫剂,交替使用,连续防治3~4次,每次间隔4~5天。症状 主要为害幼瓜。先侵染花,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枯萎、腐烂,而后向幼瓜扩展,致脐部呈水渍状,病部褪色,表面密生霉层。叶片一般由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茎上发病,能引起茎部的腐烂,瓜蔓折断,植株枯死。病原 Botrytis cinerea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数根丛生,褐色,顶端有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结瓜期是该病侵染和烂瓜的高峰期。北方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长江流域3月中旬以后棚温在10~15℃时,加上春季多雨,病害发生重。防治方法 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晚放风,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3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50%多菌灵·嘧霉胺悬浮剂600~8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800~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间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棚室栽培时,在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用10%腐霉利烟剂200~250g/亩、45%百菌清烟剂250g/亩,熏3~4小时。粉尘法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百合科蔬菜主要有葱、洋葱、大蒜、韭菜等。病害种类繁多,其中为害较严重的有锈病、紫斑病、灰霉病、病毒病等。另外,葱霜霉病、大蒜叶枯病、韭菜疫病发生也较普遍。症状 主要为害叶、花梗。发病初期表皮上产出黄色小点,扩大后呈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表皮破裂向外翻散出橙黄色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夏孢子堆形成黑褐色稍隆起不规则形的疱斑,破裂时散出暗褐色粉末,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疱状斑,使叶片枯黄。病原 Puccinia allii称葱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单胞,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细疣。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淡褐色,表面平滑,有1个隔膜和无色的小柄。发生规律 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暖地区以夏孢子在葱蒜韭菜等寄主上辗转为害,翌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秋季多雾,露大易发病。气温低的年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肥料不足及生长不良发病重。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配方施肥;避免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适度用水做好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稳生稳长,增强抗病力。大蒜在播种前将蒜瓣晾晒2~3天,然后放入0.4%磷酸二氢钾、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中,浸泡10~12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 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 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2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1 000~3 000倍液、45%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1 000倍液、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间隔10~15天1次,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花梗,叶片和花梗染病,初呈水渍状白色小点,后变淡褐色圆形或纺锤形稍凹陷斑,继续扩大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深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致全叶变黄枯死或折断。鳞茎染病,多发生在鳞茎颈部,造成软腐和皱缩,茎内组织深黄色。病原 Altemaria dauci称香葱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或5~10根束生,有隔膜2~3个,不分枝或分枝少;分生孢子褐色,长棍棒状,具横隔膜5~15个,纵隔膜1~6个;喙胞较长,有时分枝。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温暖地区以分生孢子在葱类植物上辗转为害;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温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播种过早、种植过密、旱地、早苗或老苗、缺肥及葱蓟马为害重的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与非葱类蔬菜实行1~2年轮作。合理施肥,雨后做好排水工作,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种子处理,播前可用40%甲醛300倍液浸种3小时,浸后及时洗净。鳞茎消毒,可用45℃左右的温水浸泡1.5小时。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 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00~2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喷雾或灌根,间隔5~7天1次,连喷3~4次。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上初生白色至浅灰褐色的小斑点,正面多于背面,后斑点逐渐扩大,相互融合成椭圆形眼状棱形大斑,直至半叶或全叶腐烂。湿度大时,病斑可密生灰褐色绒毛状霉层或霉烂、发黏、发黑。刀割茬口处易染病,染病后向下腐烂,初呈水浸状淡绿色病斑,后病组织黄褐色,表面有灰褐至灰绿色绒毛状霉层。病原 Botrytis squamosa称葱鳞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从叶组织内伸出,密集或丛生,直立,淡灰色至暗褐色,具0~7个分隔,基部稍膨大,分枝处正常或缢缩,分枝末端呈头状膨大,其上着生短而透明的小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至梨形,光滑,透明,浅灰至灰褐色。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菌核越冬和越夏。翌春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又产生分生孢子,或由菌丝、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浇水传播为害。早春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田间病叶,防止病害蔓延,采取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多菌灵硫磺胶悬剂1 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症状 主要为害叶及花梗,也可侵染洋葱鳞茎。叶片染病,从中下部开始,病部以上渐干枯下垂。花梗染病,初生黄白色或乳黄色较大侵染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其上产生白霉,后期变为淡黄色或暗紫色。假茎染病多破裂,弯曲。鳞茎受害,地上部生长不良,叶色淡,无光泽,叶片畸形或扭曲,植株矮缩,表面产生白色霉层,扩大后软化易折断。病原 Peronospora schleidenii称葱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单生或丛生,顶端有3~6次二叉状分枝,无色,无隔膜。孢子囊单胞,卵圆形,淡褐色。卵孢子球形,具厚膜,呈黄褐色。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在寄主或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阴凉多雨或常有大雾的天气易流行。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高、易排水的地块种植,并与葱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3年轮作。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质肥,合理密植,及时追肥,适度灌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0.3%的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温水浸种25分钟,再浸入冷水中,捞出晾干后播种。在幼苗长至3~4片叶时,可选用1∶1∶(240~280)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9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乙膦铝·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喷洒幼苗和地面,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症状 主要为害叶或花梗。叶片染病,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花梗染病,易从病部折断,最后在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原 Pleosporaherbarum称枯叶格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Stemphylium botryosum称匐柄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稍弯曲,暗色。分生孢子灰色或暗黄褐色,单生,卵形至椭圆形,表面有疣状小点。子囊壳球形。子囊孢子椭圆形,黄褐色,有纵横分隔。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散发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大蒜出苗后,借气流和雨滴飞溅传播侵染发病。年前10~11月份,年后3~5月份,如降水多,田间湿度过大,病害易于流行。种植过早,冬前苗大,年前发病就较重。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倒茬,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保肥、保水性能强的地块。施足基肥,苗期以控为主,适当蹲苗,抽薹分瓣后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尽量降低田间湿度。在叶枯病常发重病区,当大蒜苗期病株率达1%时,防治发病田块;当植株上部病叶率达5%时,应全面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1 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800倍液、78%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间隔7~10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2~3次。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根部和花茎等部位,引起腐烂。叶片多由中、下部开始发病,出现边缘不明显的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扩大后可达到一半以上。病部组织失水后缢缩,呈蜂腰状,叶片黄化萎蔫,花茎萎垂。湿度大时病部软腐,上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鳞茎受害时呈浅褐色至暗褐色水浸状腐烂,纵切可见内部变褐。根部受害,根毛减少,后变褐腐烂。病原 Phytophthora nicotianae称烟草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子梗从气孔伸出,无色,无隔,细长,不分枝。孢子囊倒洋梨形、圆形至卵圆形,偶具乳头状突起。卵孢子球形,淡黄色。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形成初侵染。借风雨和浇水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夏季是露地韭菜疫病的主要流行时期,夏季多雨年份常常发生大流行。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发期,以后随降雨减少而流行减缓,10月下旬停止发生。7~8月份雨多,高温高湿,容易发病。防治方法 重病地块与非葱蒜类蔬菜实行2~3年轮作。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生长期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病残植株,集中深埋或妥善处理。发病初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2%霜霉威水剂800~1 200倍液、60%琥胶肥酸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上述药剂灌根,每墩灌250g,间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伞形花科蔬菜有芹菜、胡萝卜等。在生产上,病害也是威胁这些蔬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为害较重的有芹菜斑枯病、早疫病、软腐病、病毒病;胡萝卜黑斑病、黑腐病等。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也可受害。叶片发病,从下部的老叶开始,初为淡褐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中部呈褐色坏死,外缘多为深红褐色且明显,中间散生少量小黑点。病斑外常具一圈黄色晕环。叶柄或茎部发病,病斑初为水渍状小点,褐色,后扩展为长圆形淡褐色稍凹陷的病斑,中部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叶枯,茎杆腐烂。病原 Septoria apiicola称芹菜壳针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生于寄主表皮下,大斑型多散生,孔口直径较小,小斑型多丛生,孔口直径较大。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直或微弯,顶端稍尖,基部略钝,0~7个分隔,多为3个。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在病残体及病株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幼苗,或通过风、雨、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初次侵染。从气孔或直接透过表皮侵入。常发生于6月至晚秋多雨时期,尤其以梅雨季节为多。生长期多阴雨或昼夜温差大,白天空气干燥,夜间结露多、时间长,或大雾等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分期播种可有效避开发病高峰期,适当密植栽植,看苗追肥浇水,基肥要充足,追肥要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保护地芹菜栽培,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高于20℃及时放风,夜间10~15℃,缩小昼夜温差;切勿大水漫灌,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叶、病茎等,带到田外集中沤肥或深埋销毁,以减少菌源,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落叶。种子处理,用48~50℃温水浸种30分钟,再用凉水浸泡降温后晾干后播种,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4~6小时。从株高2~3cm时开始喷药保护,即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2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胶肥酸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1次,可交替使用,连喷2~3次疗效极佳。保护地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g/亩,间隔5天左右熏1次,连熏2~3次。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绿色水浸状病斑,扩大后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内部病组织多呈薄纸状,周缘深褐色,稍隆起,外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成斑块,终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病斑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陷。发病严重的全株倒伏。病原 Cercospora apii称芹菜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叶两面生,子座较小,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褐色,顶端色淡,近截形,多不分枝,多具膝状屈曲,其上孢痕明显。分生孢子无色,鞭状,正直或略弯,顶端较尖,向下逐渐膨大,基部近截形。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随种子、病残体或在保护地内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浇水及农事操作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春夏季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发病重。防治方法 适当密植,合理灌溉,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病残体。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入50℃温水中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浸种25分钟后立即投入凉水中散热。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晾干直接播种。发病初期,喷洒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恶霜灵·代森锰锌)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氧氯化铜)400~5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续用药2~3次。保护地条件下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9~11天1次;或施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g/亩,隔9天左右1次,连续或交替施用2~3次。症状 主要发生于叶柄基部。叶柄基部先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斑,然后迅速向深广发展,湿度大时,病部扩展成湿腐状,变黑发臭,薄壁细胞组织解体,仅剩下维管束。病原 Erwinia carotovora称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属细菌。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留种株或保护地的植株上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芹菜成株期至采收期易感病。春、夏、秋季温度高,多雨时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氮肥施用过多发病重。防治方法 病田避免连作,换种豆类、麦类、水稻等作物。清除田间病残体,精细翻耕整地,暴晒土壤,促进病残体分解。避免因早播造成包球期的感病阶段与雨季相遇。药剂防治可参考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症状 为系统性病害。全株发病,病叶表现为明脉和黄绿相间的斑驳,并出现褐色枯死斑或病叶上出现黄色病斑,全株黄化。严重时,卷曲,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皱缩畸形,扭曲甚至枯死。病原 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芹菜花叶病毒(Celery mosaic virus,CeMV)侵染引起。发生规律 病毒在温室蔬菜,越冬芹菜及杂草等植株上越冬。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人工操作接触摩擦传毒。春季5~6月和秋季10~11月发病较重。栽培管理条件差,干旱、蚜虫数量多发病重,夏季高温易发病。防治方法 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春季栽培时,采取早育苗,简易覆盖或棚室栽培,以提早收获。高温干旱时期应搭棚遮阴。定植时剔除病苗。在发病初期,可用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等药剂喷雾。间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症状 叶片受害多从叶尖或叶缘侵入,出现不规则形深褐色至黑色斑,周围组织略褪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发生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缘上卷,叶片早枯。茎染病,病斑长圆形黑褐色、稍凹陷。病原 Alternaria dauci称胡萝卜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短且色深。分生孢子倒棍棒形,壁砖状分隔,具横隔膜5~11个,纵隔膜1~3个。发生规律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通过气流传播蔓延。雨季,植株长势弱发病重,发病后遇天气干旱利于症状显现。防治方法 从无病株上采种,做到单收单藏。实行2年以上轮作。增施底肥。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拌种双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开始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65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药剂,间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症状 主要为害肉质根、叶片、叶柄及茎。叶片上病斑暗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叶柄上病斑长条状。茎上病斑多为梭形至长条形,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表面密生黑色霉层。肉质根上形成不规则形或圆形稍凹陷黑色斑,严重时深达内部,使肉质根变黑腐烂。病原 Alternaria radicina称胡萝卜黑腐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单生或数根束生,膝曲状,深棕色。分生孢子深褐色,串生,卵形或椭圆形至倒棒状,无喙。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残留在土表越冬,生长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秋播胡萝卜,9~10月份在肉质根开始膨大期间,病菌从伤口侵入。秋季及初冬天气温暖、多雨、多雾湿度大及植株过密时有利于发病,在生长中、后期,肉质根膨大过程中,如地下害虫为害严重,也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 从无病株上采种,做到单收单藏。实行2年以上轮作。增施底肥,促其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土壤消毒。因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播种时每亩用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或50%五氮硝基苯2kg,拌细土25kg,均匀撒于地表翻入土内,能有效的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间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药剂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