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栽培技术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桃生产
技术 出版时间:2019桃果实风味优美,营养丰富,具特殊香味,为夏秋季市场上的主要鲜销果品,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适应性强,栽培容易,结果早,易丰产。桃为落叶小乔木。根系属浅根性,生长迅速,伤后恢复能力强。芽具有早熟性,萌发力强,在主梢迅速生长的同时,其上侧芽能相继萌发抽生二次梢、三次梢。但在二次梢、三次梢上,无芽的盲节很多。桃的成枝力也较强,且分枝角常较大,故干性弱,层性不明显,中心主干易早期自然消失。不同品种间分枝角度不同,形成开张、半开张和较直立的不同树姿。隐芽少而寿命短,其自然更新能力常不如其他树种。桃花芽容易形成,进入结果期早。树冠中长、中、短各类枝条均易成为结果枝,花芽为纯花芽。大部分桃品种能自花结实,异花授粉能提高结实率。果实发育可分快—慢—快3个时期。其中第二期为硬核期,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品种仅7~10d,常使胚发育不全,或形成软核。生理落果分前后两期。前期落果在花后3~4周内发生,主要是由于受精不完全所引起。后期落果是受精幼果的脱落,主要发生在硬核期开始的前后。此期正处于植株的养分转换期,落果与碳水化合物及氮素的供应不足有关,干旱也能促进脱落。但是,如果此期供应的氮素和水分过多,引起新梢徒长,器官间对养分的竞争加剧,则同样会导致落果。桃属喜温性的温带果树树种,适宜的年平均温度南方品种群为12~17℃,北方品种群为8~14℃。冬季通过休眠阶段时需要一定时期的相对低温,一般需0~7.2℃的低温750h以上,低温时数不足,休眠不能顺利通过,常引起萌芽开花推迟且不整齐,甚至出现花芽枯死脱落的现象。花期要求10℃以上的气温,如花期遇气温降至-11~-3℃时,花器就容易受到寒害或冻害。桃性喜干燥和良好的光照。耐旱性极强,不耐涝,适宜于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长。光照充足,则树势健壮,枝条充实,花芽形成良好;光照不足时,内膛枝条多易枯死,致结果部位很快外移。桃的栽培品种很多,我国有1000个左右。依成熟期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五类;依果肉色泽可分为黄肉桃和白肉桃;依用途可分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以及观花用的观赏桃等;依果实特征可分为普通桃、油桃、蟠桃三大类型。春艳、仓方早生、大久保、莱州仙桃、寒露蜜、冬雪蜜桃、春美、春蜜、北农早艳、北农晚艳、红冠、新川中岛、朱砂红、雨花露、冈山早生、砂子早生、北农2号等优良品种。丽春、超红珠、春光、华光、瑞光1号、瑞光2号、瑞光3号、瑞光5号、中油16、中油14、中油13、518、五月火、曙光、艳光、早美光、潍坊1号、阿姆肯、中农金辉、中农金硕、早红艳、双喜红、早红珠、早红霞、早丰甜、丽格兰特等优良品种。早露蟠桃、新红早蟠桃、早蜜蟠桃、碧霞蟠桃、蟠桃皇后、瑞蟠2号、瑞蟠4号、瑞蟠13号、瑞蟠14号、中农蟠桃10号、仲秋蟠桃、白芒蟠桃、撒花红蟠桃、陈圃蟠桃和油蟠桃品种红油蟠1号、红油蟠2号、红油蟠3号、玫瑰红等优良品种。生产上桃树育苗多用嫁接繁殖。砧木普遍用毛桃或山桃。进行矮化栽培时,可用毛樱桃、郁李作为桃的矮化砧。接穗以选用复芽或带有复芽的枝段为最佳。种子秋播或春播都可以。秋播出苗整齐,出苗早,幼苗生长快而健壮,且可省去种子沙藏手续,一般在晚秋至初冬土壤结冻前进行。春播种子需经沙藏层积处理,毛桃需100~120d,然后在种子萌动前播入土中。沙藏天数不足时影响发芽率。每667m2需种子75~120kg,可育苗8000~10000株。也有先在苗床中集约播种育苗,而后再行移栽的。桃秋季生长停止较苹果和梨为早,砧木生长速度也快,芽接时期早于苹果和梨,长江流域一般多在7—8月进行。如能提前至6月中旬以前芽接,成活后并采用折砧或两次剪砧的方法,可在当年成苗出圃。具体嫁接方法,过去采用T形芽接法为多,近年多用嵌芽接法。夏秋来不及芽接或芽接未活的砧木苗,可用枝接法补接。枝接一般采用切接法。长江流域在秋季9—10月及翌年春萌芽前均可进行,淮北地区宜掌握在春季桃芽萌发之前。注意保持好接口和接穗剪口的湿度,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桃树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建园。盐碱土应先行改良,否则易患缺铁性黄叶病。土壤黏重的丘陵坡地应开沟建园,避免土壤下层积水。老园地重茬植桃,常导致树体生长不良、枝干流胶、叶片失绿、新根褐变等,严重时造成成片死树,建园时应予避免。品种方面要因地制宜。城市近郊可多选软溶质的品种,早熟品种的比例也可大一些。城市远郊及山区适宜发展较耐储运的硬肉桃或硬溶质的品种。当果园中栽植不产生花粉或花粉少并缺乏生活力的一些品种时,一定要配植授粉品种。即使是自花能结实的品种,选用几个品种相互配植,也能提高结实率和产量。不同成熟期的品种还可避免劳力过分集中和延长鲜果的供应时期。栽植密度根据品种生长势、土壤肥瘠和管理条件而定。一般平地株行距4~5m,山地株行距(3~4)m×(4~5)m。桃枝伸展速度快,特别在高温多湿地区不宜过分密植,否则前期虽可获得高产,后期树冠交接后产量即锐减。有管理经验的地区,密度可大一些。桃树根系呼吸作用旺盛,正常生长要求土壤有较高的含氧量。除秋冬落叶前后结合施用基肥进行深翻外,生长期间宜经常中耕松土,保持树盘范围内的土壤通气性良好。遇有滞水、积水现象应及时排除,不使根系受渍。桃树比较耐瘠薄。幼树期需肥量少,施氮过多易引起徒长,延迟结果。进入盛果期后,随产量增加和新梢的生长需肥量渐多。综合各地桃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的比例,大体为10∶(3~4)∶(6~16)。每生产100kg的桃果,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别为0.5kg、0.2kg和0.6~0.7kg。具体施肥量最好以历年产量变化及树体生长势作为主要依据。叶分析的适量标准值,据原北京农业大学测定,三要素分别为:2.8%~4.0%(N),0.15%~0.29%(P2O5)和1.5%~2.7%(K2O)。具体施肥要求如下:第一次为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化肥,特别是磷肥,结合晚秋深耕施入,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50%~70%。第二次为壮果肥,以氮肥为主,结合磷、钾肥,在定果后施用。第三次在果实急速膨大前施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结合施用氮肥,主要对中、晚熟品种,可促进果实肥大,提高品质,并可促进花芽分化。此外,有条件时,在8—9月中、晚熟品种收获后,以氮肥为主施用一次补肥,有利于枝梢充实和提高树体内贮藏营养的水平。必要时还应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桃树需水量虽少,但发生伏旱时仍应进行必要的灌溉。夏季炎热季节灌溉需掌握在夜间到清晨土温下降后,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并宜速灌速排,不使多余水分在土壤中滞留。正常管理条件下,桃多数品种的结实率较高,任其自然结实,果实变小,品质变劣,并削弱树势。生产上应疏果两次,最后定果不迟于硬核期结束。留果数量主要根据树体负载量,并参考历年产量、树龄、树势及当年天气情况等而定。具体疏果时可按(0.8~1.5)∶1的枝果比标准留果,或按长果枝留果3~5个,中果枝1~3个,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留1个或不留,二次枝留1~2个的标准掌握。先疏除萎黄果、小果、病虫果、畸形果和并生果,然后再根据留存果实的数量疏除朝天果,附近无叶果及形状较短圆的果实。 -
报告枣生产
技术 出版时间:2019枣树实生根系有明显的主根,水平根和垂直根均很发达,一年生实生苗主根向下深达1~1.8m,水平根长达0.5~1.5m。一般在15~40cm土层内分布最多,约占总根量的75%。树冠下为根系的集中分布区,约占总根量的70%。枣芽分主芽和副芽,主芽又称正芽或冬芽,外被鳞片裹住,一般当年不萌发。主芽着生在一次枝与枣股的顶端和二次枝基部,主芽萌发可形成枣头。枣股每年生长量仅1~2cm。副芽又称夏芽或裸芽。副芽为早熟性芽,当年萌发,形成脱落性和永久性二次枝及枣吊,枣吊叶腋间副芽形成花。当年萌发发红的枝条,又叫发育枝或营养枝,由主芽萌发而成。枣头由一次枝和二次枝构成。枣头一次枝具有很强的加粗生长能力,因此能构成树冠的中央干、主枝和侧枝等骨架。二次枝既枣头中上部长成的永久性枝条。枝型曲折,呈“之”字形向前延伸,是着生枣股的主要枝条,故又称“结果枝组”。由主芽萌发形成的短缩性结果母枝,主要着生在二次枝上。枣股是枣树上最基本的结果部位,是枣树上特有的一种短缩型结果母枝。保持一定数量壮龄枣股和尽量延长壮龄枣股的结果年限,是保证枣树连年丰产稳产的关键。又称脱落性枝,枝形纤细柔软,浅绿色,每个叶腋能形成一个花序结果。秋季落叶后,这些枝条逐渐脱落,枣吊上着生叶片,每个叶片都是一个绿色小工厂,其中的叶绿素,利用根系吸收的水,矿质营养和叶片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所以,叶面积的大小,叶片的薄厚、颜色的深浅等,都直接影响着枣树的生长和结果。一般每个枣吊着花30~50朵,花期很长,多在30d以上。枣树与其他果树一样,要求适宜的立地条件。土壤、地势、气温、雨量及光照等,是影响枣对生长发育和结果状况的主要因素。温度是影响枣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枣树的分布,花期日均温度稳定为22℃以上、花后到秋季的日均温下降到16°C以前果实生长发育期大于100~120d的地区,枣树均可正常生长。枣树为喜温树种,其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表现为萌芽晚,落叶早,温度偏低坐果少,果实生长缓慢,干物质少,品质差。因此,花期与果实生长期的气温是枣树栽种区域的重要限制因素。枣树对低温、高温的耐受力很强,在-30℃时能安全越冬,在绝对最高气温45℃时也能开花结果。枣树的根系活动比地上部早,生长期长。在土壤温度7.2℃时开始活动,10~20℃时缓慢生长,22~25℃进入旺长期,土温降至21℃以下生长缓慢直至停长。枣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年降水量100~1200mm的区域均有分布,以降水量400~700mm较为适宜。枣树抗旱耐涝,在沧州年降水量100多mm的年份也能正常结果,枣园积水1个多月也没有因涝致死。枣树不同物候期对湿度的要求不同。花期要求较高的湿度,授粉受精的适宜湿度是相对湿度70%~85%,若此期过于干燥,影响花粉发芽和花粉管的伸长,导致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严重,产量下降。相反,雨量过多,尤其是花期连续阴雨,气温降低,花粉不能正常发芽,坐果率也会降低。果实生长后期要求少雨多晴天,利于糖分的积累及着色。雨量过多、过频,会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加重裂果、浆烂等果实病害。“旱枣涝梨”指的就是果实生长后期雨少易获丰产。土壤湿度可直接影响树体内水分平衡及器官的生长发育。当30cm土层的含水量为5%时,枣苗出现暂时的萎蔫,3%时永久萎蔫;水分过多,土壤透气不良,会造成烂根,甚至死亡。枣树的喜光性很强,光照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生长和结果。光照对生长结果的影响在生产中较常见。密闭枣园的枣树,树势弱,枣头、二次枝、枣吊生长不良,无效枝多,内膛枯死枝多,产量低,品质差;边行、边株结果多,品质好。就一株树而言,树冠外围、上部结果多,品质好,内膛及下部结果少,品质差。因此,在生产中,除进行合理密植外,还应通过合理的冬、夏修剪,塑造良好的树体结构,改善各部分的光照条件,达到丰产优质。土壤是枣树生长发育中所需水分、矿质元素的供应地,土壤的质地、土层厚度、透气性、pH值、水、有机质等对枣树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枣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抗盐碱,耐瘠薄。在土壤pH值5.5~8.2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土壤含盐量0.4%时也能忍耐,但尤以生长在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中的枣树树冠高大,根系深广,生长健壮,丰产性强,产量高而稳定;生长在肥力较低的沙质土或砾质土中,保水保肥性差,树势较弱,产量低;生长在黏重土壤中的枣树,因土壤透气不良,根幅、冠幅小,丰产性差。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为枣树提供的营养物质和生长环境不同所致。因此,建园尽量选在土层深厚的壤土上,对生长在土质较差条件下的枣树,要加强管理,改土培肥,改善土壤供肥、供水能力和透气性,满足枣树对肥水的需求,达到优质稳产的目的。微风与和风对枣树有利,可以促进气体交换,改变温度、湿度,促进蒸腾作用,有利于生长、开花、授粉与结实。大风与干热风对枣树生长发育不利。枣树在休眠期抗风能力很强,萌芽期遭遇大风可改变嫩枝的生长状态,抑制正常生长,甚至折断树枝等;花期遇大风,尤其是西南方向的干热风降低空气湿度,增强蒸腾作用,致使花、蕾焦枯,落花落蕾,降低坐果率;果实生长后期或熟前遇大风,由于枝条摇摆,果实相互碰撞,导致落果,称为“落风枣”,效益降低。枣树常用树形主要有主干疏层形、自由纺锤形、自然半圆头形和开心形。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少雨干旱多风,容易造成剪口干旱失水,从而影响剪口芽萌发,故每年春季3—4月进行休眠期的修剪。盛果期枣树修剪以培养或更新结果枝组为重点,延长盛果期的年限,长期维持较高的产量,可采用疏枝、短截、衰老骨干枝回缩相结合的方法。春季土壤解冻后、枣树萌芽前进行追肥,目的是促进早萌芽,保证萌芽所需营养,提高花芽分化质量。此次追肥以氮肥为主,每株追施纯氮肥0.4kg,锌铁肥0.25~0.75kg,施肥后及时灌透水。灌水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翻耕,保持土壤疏松,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吸收肥水能力。萌芽后,当芽长到5cm时,及时抹去无用芽、方向不合适的芽,目的是防止嫩芽萌发形成大量的枣头,节省养分,促进枣树健壮生长和结果。摘心是摘除枣头新梢上幼嫩的梢尖。枣头一次枝摘心为摘顶心,二次枝摘心为摘边心。新梢生长期摘心可削弱顶端优势,促进二次枝生长,形成健壮结果枝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密植枣园可全园覆草,枣粮间作园可在树行内进行覆草,普通枣园可在树盘覆草。枣园覆草可减少地面60%的蒸发量,提高土壤含水量10%左右,同时长期覆草,由于覆草后经过雨季一般会烂掉,因而可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主要以麦秸、杂草和树叶为主,每667m2用量1500~2000kg。覆草厚度一般在15~20cm为宜,覆盖后在草上面盖一层薄土,防止火灾。 -
报告果实套袋与增色
技术 出版时间:2011果实套袋技术,是利用特制口袋保护果实的果实管理技术。实施时,在幼果期将果实套入特制的纸袋或塑膜袋内,可对果实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护。使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免受阳光的直接照射和空气中尘埃与农药等物的污染,阻挡害虫、病菌的侵入,从而减少病虫的为害,减轻农药残留量,提高果实外观质量与内在品质(图5-1)。果实在袋中发育,受到较好的保护。果实快成熟时,去掉果袋,可使果面在短期内迅速着色,并保持洁净细腻。因果实在生长期被保护,减少了喷药次数,所以大大提高了优质果率和经济效益(图5-2)。图5-1 苹果套袋状图5-2 套袋红富士所用果袋的质量高低,是决定套袋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决定果实套袋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行果实套袋,要选择标准合格、质量上乘的果袋。苹果专用果袋,是由袋口、袋切口、捆扎丝、袋体、袋底、除袋切线和通气放水孔等部分组成,如图5-3所示。套果时,由袋口把果实套入袋内,袋切口可使果袋易于撑开,也可以把果柄固定在此处,以保证果实处于袋中央,防止果实与袋壁接触而引起烧伤、水锈或被椿象为害;袋口一端的捆扎丝(4厘米长的细铁丝)是用于捆扎袋口的;除袋切线是摘除果袋时沿此线撕开果袋用的;通气放水孔可使袋内空气相对流通和排出灌进袋内的雨水(套袋操作不严格或降水过多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图5-3 苹果专用果袋示意图制作苹果专用袋的纸张,首先应具有强度大、风吹雨淋不变形和不破碎的特点。其次应具有较强的透隙度,避免袋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另外,果实外袋的外表颜色应浅,这样可以反射掉较多的光线,避免果袋温度过高,或升温过快。同时,应用防水胶作处理。果袋用纸的透光率和透光光谱是果袋质量的重要指标。应根据不同的果树品种、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套袋目的,选用不同的纸张及适宜的纸袋种类,使果袋具有适宜的透光率和透光光谱范围。还应对果袋喷布杀虫杀菌剂,使之套上果实后在一定的温度下,其内产生短期雾化作用,阻止害虫入袋或杀死袋内的病菌和害虫。图5-4 套塑膜袋果袋的种类很多。按袋体的层数分,有单层袋、双层袋和三层袋;按照果袋的大小分,有大袋和小袋;按捆扎丝的位置分,有横丝袋和纵丝袋;按照涂布药剂的种类分,有防虫袋、杀菌袋和防虫杀菌袋;按照袋口形状分,有平口袋、凹形口袋和“V”字形口袋等;按照袋体原料分,有纸袋和塑膜袋(图5-4)。双层纸袋一般比单层纸袋遮光性强,但成本也较高,一般为单层纸袋的两倍左右。三层袋对果实的着色及光洁度等效果更佳,但成本更高。塑膜袋价格低廉,一般用于综合管理水平低及非优生区的地方。果袋袋型的选择和套袋、去袋的时期见表5-1。苹果种类品种套袋目的推荐袋型套袋时期去袋时期黄绿色品种金冠、金矮生、王林预防果锈石蜡单层袋原色单层袋落花后10天采果前5~7天易着色的红色中熟、中晚熟品种新红星、新乔纳金、红津轻果实全红遮光单层纸袋5月底至6月初采果前10~15天难着色的红色品种富士系着色面大、均匀、鲜艳双层遮光袋落花后40~50天采果前20~30天表5-1 苹果袋型的选择与套袋、去袋时期在选用袋型时,还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例如,较难着色的红富士,在海拔高、温差大与光照强的地区,采用单层遮光袋也能促进果实着色;而在海洋性气候或内陆温差较小的地区,必须采用双层纸袋才能促进着色。在高温多雨的地区,适宜选用通气性能良好的果袋;在高温少雨的地区,则宜采用反光性强的纸袋,而不宜用涂蜡袋。套袋前对果树喷药,是套袋成败的又一关键环节。除进行果园的全年正常病虫害防治外,在谢花后7~10天,应喷药一次,一般应以喷保护性杀菌剂的代森锰锌等为主。盛花期禁喷高毒农药。套袋前2~3天,必须对全园喷一次杀虫杀菌剂,以保证不将病菌害虫套在袋内。喷药时,喷头应距果面50厘米远,不能过近,以免因药液冲击力过大而形成果锈。喷出的药液要细而均匀,喷洒周到(图5-5)。图5-5 套袋前普遍喷一次药剂套袋的适宜时期确定之后,还应掌握一天中套袋的具体适宜时间。一般情况下,自早晨露水干后到傍晚都可进行。但在天气晴朗、温度较高和太阳光较强的情况下,以上午8时30分至11时30分和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为宜(图5-6)。这样可以提高袋内温度,促进幼果发育,并能有效地防止日烧。需要强调的是,早晨露水未干时不能套袋,否则,果实萼端容易出现斑点。因为露水通常具有一定的酸性,会增加果面上药液的溶解度,导致果皮中毒产生坏死斑点。同理,喷药后药液未干也不能套袋,下雨时更不能套袋。生产中必须规范操作,否则会酿成不良的后果。图5-6 天晴时不适宜套袋的时间套袋时,先小心地除去附在幼果上的花瓣及其他杂物,然后左手托住纸袋,右手撑开袋口,或用嘴吹开袋口,使袋体膨胀,袋底两角的通气放水孔张开。手执袋口下2~3厘米处,使袋口向上或向下,将果实套入袋内。套入后使果柄置于袋口中央纵向切口基部,然后将袋口两侧按折扇方式折叠于切口处,将捆扎丝反转90°,扎紧袋口于折叠处,使幼果处于袋体中央,并在袋内悬空,不紧贴果袋,防止纸袋摩擦果面,避免果皮烧伤和椿象叮害等。切记不要将捆扎丝缠在果柄上。同时,应尽量使袋底朝上,袋口朝下。套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套袋时用力方向要始终向上,以免拉掉果子。用力宜轻,尽量不触碰幼果,袋口不要扎成喇叭口形状,以防雨水灌入袋内。袋口要扎紧,防止害虫爬入袋内或纸袋被风吹掉。二是在同一株树上,套袋要按照先上部后下部,先内膛后外围的顺序,逐一进行。套袋时切勿将叶片或枝梢套入袋内。三是为了降低果园管理成本,减少喷药次数,可在果园实施全套袋技术,即全园全套。全园全套的步骤是:先选择部位较好、果形端正(图5-7)、果肩较平的下垂果,以及壮枝上的优质果,套双层纸袋,以生产优质全红的高档果。对剩下的内膛果,可选套塑膜袋和单层纸袋,以防止病虫为害及降低农药残留。对数量不足的树体外围果及树冠西侧的果实,可选套单层遮光纸袋,以减轻或防止果实日烧。这样,既可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较好地保护果实,获得较多的商品果,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方法应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图5-7 一些苹果品种的标准果型四是雨后要及时检查。近年来,套袋果黑点病多有发生,特别在夏季多雨年份发生更多。所以,雨后应及时开袋检查。对纸袋两角排水孔小、不易开启的,可用剪刀适当剪一下;对袋内存有积水的塑膜袋,要撑大下部的排水口排出积水。塑膜袋封口不严时,可用细漆包线再绑一下。对雨后已经破碎的劣质塑膜袋,要及时换掉。将套袋果去袋后,应及时摘除靠近果实的遮光叶片,并转动果实,促进着色。并结合秋剪,铺设反光膜。这也是促进套袋果实全面着色的有效方法。秋剪,不仅能增加光照,而且能提高果实的品质。树体要有一个良好的受光环境,就必须进行合理的整形修剪。而仅靠冬季一次修剪,是远远不能满足果实正常生长所需光量的。树冠内的相对光照量以控制在20%~30%为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剪除树冠内的徒长枝、剪口枝和遮光强旺枝,疏除外围竞争枝,以及骨干枝上的直立旺枝。这样,就能大大改善树冠内的光照条件。树冠下部的裙枝和长结果枝,在果实重力作用下容易压弯下垂。可以对它们采取立支柱顶枝(图5-8)或吊枝(图5-9)等措施,解决其受光不足的问题。图5-8 顶枝摘叶,是指用剪子将影响果实受光的叶片剪除,仅留叶柄。适当摘叶,对红富士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无多大影响,但可明显提高果实的着色状况。图5-9 吊枝摘叶应在去袋后3~5天开始进行,在7天左右内完成。对于不同品种来说,可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确定摘叶时间的早晚。嘎拉、津轻和千秋等中熟品种,因果实发育期较短,可在采前15天左右摘叶;新红星、首红和艳红等元帅系短枝型品种,由于着色容易,遮果叶多,摘叶量大,为减少摘叶后对后期光合作用的影响,摘叶的时期可稍晚一些,以采前10~15天摘叶为宜。对红富士等晚熟品种,则宜在采收前20~30天摘叶。摘叶时,要先摘除贴果叶片和上部、外围距果实5厘米范围以内的遮阴叶片(图5-10),包括发黄的、体薄的和下部的老叶,以及面窄的小叶。3~5天后再摘其他遮光叶片,包括树冠内膛与下部的、果实周围10~20厘米以内的全部叶片,以及叶柄发红叶和处于生长中的秋梢叶。摘叶时应注意:第一,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光照条件和树体长势和综合管理水平,适时适量地进行摘叶,不得过早;否则,会降低果实产量,影响来年花芽质量和产量。第二,摘叶前必须进行秋剪。应先疏除遮光强的背上直立枝、内膛徒长枝、外围竞争枝和多头枝。第三,为了有效地增进着色,摘叶时应多摘枝条下部的衰老叶片,少摘中上部的高效功能叶片;多摘果台基部叶片,适当摘除果实附近新梢基部到中部的叶片。第四,摘叶时切记保留叶柄。图5-10 摘叶转果的目的是让果实阴面获得直射的阳光,使果面全部着色。在去袋后4~8天内开始转果。据观察,去袋后的8天内(指8个晴天,阴雨天要扣除),是果实阳面的集中着色期。其中去袋后4天,果实阳面几乎可全部上色,这时就可开始转果。转果后15~20天内,原来不着色的阴面,朝阳后也能全面着色,从而使整个果面变得浓红漂亮。如果去袋后8天再开始转果,虽然阳面着色浓红,但阴面转向阳面后长时间也不着色,采收时阴阳面色度反差较大,果面总体色差。用手托住果实,轻轻地朝一个方向转动90°~180°,将原来的阴面转向阳面,使之受光即可(图5-11)。当果实背光的一侧有邻接的枝条时,果实被转后可用窄而透明的胶带固定在邻接枝条上,以防果实回转。对于下垂果,因为没有可供转果固定的地方,故可用透明胶带将转果连接在附近合适的枝条上。图5-11 转果①转果应顺着同一方向进行,并尽量在阴天、多云天气和晴天的早晨与下午进行。切勿在晴天中午高温时转果,以防阴面突然受到阳光直射而发生日灼。②转果时切勿用力过猛,以免扭伤果柄,造成损失。③对于果柄短的新红星等元帅系短枝型品种,可分两次转果:第一次转动90°,7~10天后再朝同一方向转动90°。④在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对红富士和乔纳金等品种转果时,也可采用两次转果的方法,避免日灼。实践证明,采取摘叶转果的方法,可大大提高苹果的着色状况,改善苹果的品质。套袋栽培的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可提高全红果率。树冠下部和内膛往往接受不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处于低光照区,这些部位的果实一般着色差,含糖量低。这在密植栽培的果园尤为突出。套袋果的萼洼也难以着色。如果在树下铺设反光膜,就能明显提高树冠下部的光照强度。铺设反光膜的时期,在果实着色期。一般晚熟苹果为9月上中旬到采收前,而套袋苹果在去袋后则应立即进行。铺设反光膜的位置,为树冠下的地面。要将树冠整个投影面积铺严,反光膜的边缘要和树冠的外缘对齐。在宽行窄株的密植果园,可于树两侧各铺一条长反光膜(图5-12)。在稀植果园可于树盘内和树冠投影的外缘,铺设大块的反光膜。如果用GS﹣2型果树专用反光膜,每行树下排放3幅,每幅宽1米,树行两边各铺1幅,株间的1幅裁开铺放。铺好后用装土、沙、石块或砖块的塑料袋,多点压实,防止被风卷起和刺破。每亩用膜350~400平方米。图5-12 铺反光膜铺反光膜的果园必须通风透光。若地面光照不足,将会大大影响反光效果。因此,铺设反光膜的果园,首先应是综合管理水平高的果园,树形规范,枝量适中,一般每亩的枝量控制在8万~10万条。对于密植郁闭型果园,在铺膜前要很好地进行秋剪,并疏除和回缩拖地裙枝。采果前要及时收膜。将反光膜小心地揭起,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卷叠整齐,贮放在室内无腐蚀性的环境条件下,以备待用。 -
报告美国白蛾防治
技术 与策略出版时间:2009美国白蛾繁殖量大,发生期长,且发生地点复杂,对其防治在技术上要区别于一般次要害虫的方法,要采取“人工与物理防治相结合、化学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地面与空中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按照“一代为主,地面为主,村庄为主”的防治方针,依照“一挖二剪三喷四飞五放”的防治程序,进行全覆盖、多措施、不间断的防治。美国白蛾化蛹场所主要为树皮缝、墙缝、砖瓦堆下及枯枝杂草下等处,且化蛹比较集中。在越冬、越夏时期,组织人员在这些地方挖蛹,将挖得的蛹集中后埋入沙坑,坑口用网布封口,便于天敌羽化飞出。通过挖蛹可以大大降低美国白蛾发生基数,取得较好防治效果。每年的3月底至5月初、7月上旬、8月下旬,在美国白蛾发生地块,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悬挂高度、挂灯间隔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杀虫灯具体确定。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例:悬挂高度为离地面1.5m,悬挂间隔以100m为宜,每天从19:00至次日6:00开灯。在距离灯中心点50~100m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诱成虫,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即1~4龄幼虫在树上为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因此,在幼虫网幕期(分别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9月上、中旬)人工剪除网幕,就可以达到直接防治的目的。人工剪网防治是一种最环保、最直接和成本最低的防治方法,同时也是效果极为明显的防治手段。具体方法:在美国白蛾各代幼虫4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可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也应立即杀死。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此方法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零星树木。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美国白蛾为害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6月下旬,8月中旬,10月上旬),在树干离地面1~1.5m处,用谷草、稻谷、麦秸、杂草或草帘等,在树干上围绑起来,要求上松下紧,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化蛹期间如果虫口密度过大时,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将换下来的草把集中销毁。喷药防治主要是在人工防治的基础上,在每一代幼虫破网前后进行。药剂选择主要以对环境和人、畜无害的仿生、生物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喷药可根据发生区域分地面喷药和飞机喷药进行。喷药地点:地面喷药主要适用于较低片林、村庄内零星分布疫点,以及飞机不便作业地点。喷药器械:地面喷药器械主要有担架式喷雾器、车载式高压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和喷烟机等。喷药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喷药器械,担架式主要适合于村庄内零星疫点的防治,车载式高压喷雾器主要适合于绿化道两旁林木发生的美国白蛾防治,背负式喷雾器主要适合于较低的花草、绿化带上发生的美国白蛾防治,喷烟主要适合于林分密度较大的片林中发生的美国白蛾防治。喷药方法:对有网幕的树进行两次喷药;对剪除网幕的进行补充喷药;对发生的疫点周围扩大20~30m范围的林木进行预防喷药。喷药时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留死角。药剂选择:在美国白蛾防治上,药剂选择除了选择使用环保、高效和无公害药剂外,还要根据美国白蛾幼虫发育阶段选择长效或速效的药剂。在进行大面积预防或提前喷药及幼虫破网前要选择药效比较长的药剂,在幼虫破网后要选择速效药剂。目前美国白蛾防治中选用药剂和使用浓度:20%除虫脲悬浮剂4000~5000倍液、20%米满胶悬剂1500~2000倍液、25%灭幼脲三号胶悬剂1500~2000倍液、杀蛉脲2000~3000倍液、森得保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4000~5000倍液、1%苦参烟碱1000~1500倍液、1.2%苦·烟乳油1000~2000倍液喷药。选用1.2%苦·烟乳油,在清晨或傍晚气温产生递增时,采用苦·烟乳油:柴油为1:10或1:20的比例喷烟;另外,可使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100倍液;或1.6万单位BT剂1000倍液。飞防地点:飞机喷药防治主要适合于大面积片林、绿色通道和河渠路堤两侧等村庄外窗口地带的林木。飞防机型:目前在林业有害生物飞防中使用的飞机机型有R44直升机、S-300型直升机、蜜蜂轻型飞机、运五型固定翼飞机、B-3105型通用飞机等。目前飞防中运用比较多的是前3种轻型飞机。与其他飞机相比较,轻型飞机在喷药防治中的优越性表现在:一是硬件条件容易满足。轻型飞机机动灵活,作业方便,受机场、跑道等硬件条件限制小,一般就地找一个净空比较好的学校操场,或两侧比较开阔的一段200m长公路,就可以满足轻型飞机的起降点条件,不需要远距离寻找机场或专门修建跑道。二是作业效率高。由于飞机起降点与作业点在同一地区,受气候环境影响小,且空飞路径少,机身小巧灵活,作业点转弯半径小,作业效率高。三是作业准确度高。轻型飞机一般均带有GPS导航仪,不需要人员领航。作业时飞机操作人员根据地面GPS定位图,与机载GPS相对应,进行定点喷药作业,作业准确度高,误差小。四是防治效果好。轻型飞机飞行高度低,一般在树上5~7m,加上旋翼卷风带动树叶翻转,喷施的雾滴均匀,且不限叶正面,叶背面也有雾滴,防治效果好。五是轻型飞机机场与作业点较近,喷药存在问题,可以很快反馈到起降点,及时进行补喷。前期准备要从六方面着手:一要准备GPS定位及绘制飞防作业图。根据调查的虫情及飞防条件,对计划飞防的作业点进行GPS定位,定位结束后,将所有作业点进行绘图,一般以当地行政图为底图在其上绘制飞防作业图。在图上准确绘出每个作业点的形状、位置,标明GPS定位经纬度和作业点面积,以及飞防作业区电塔、高压线、高大建筑物、养鱼、养虾池等位置,并在图上根据每架次飞机作业面积编排好作业架次和顺序。二要制定实施方案。飞机喷药作业是一项大规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为了确保飞防工作顺利进行,保障飞行作业安全,提高防治效果,每一次飞防作业都要根据情况制定飞防实施方案,确定飞防任务、飞防作业区、资金预算、采用飞机机型、使用药剂、地勤服务和保障等方面工作措施。三要租赁飞机和采购药剂。飞防物资的采购招标也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为了确保飞机和药剂及时到位,飞防作业能够按时进行,要提前对飞防物资进行采购。根据飞防实施方案确定的飞机机型和飞防药剂类型,在飞防前一个月进行提前采购。四要选择飞机起降点。不同作业机型选择的飞机起降点不同,轻型飞机起降点条件要求较低,在飞防作业区附近一般能够就近找到满足起降条件的场所。如四周空旷,面积约4000m2的学校操场,或两侧开阔约长200m的宽公路,均能满足轻型飞机的起降。为了提高飞防效率,缩短空飞路径,可根据飞防作业区的大小、远近,选定多个起降点,飞防时可就近起飞作业,节约飞防时间和成本。五要进行飞防公告。飞防作业区一般在郊外,由于这些地方往往有养鱼、养虾养殖场所以及放风筝等情况的存在,为了避免引起纠纷和保障飞行安全,在飞防前要以当地政府的名义在飞防作业区各村街和养殖场所张贴飞防公告,告知群众飞防的时间、范围、使用的药剂以及注意事项。六要进行飞防作业参数测定。由于不同的机型及装载喷药设备不同,所以喷药时的参数不同,为了计算每架次飞防面积、调整喷雾雾滴,必须在飞防开始前对飞机飞防作业参数进行精确测定。飞机飞防作业参数主要有喷管长度、雾线角度、喷药时间、喷药压力、作业高度、作业速度等。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定,计算每架次飞防作业面积,根据每架次作业面积和每亩用药量,确定每架次的加药量和加水量。飞防药剂:飞机喷药作业主要用于有害生物除治和大面积预防,因高空作业,雾滴容易飘散,在飞防药剂选择上主要以药效较长、对环境污染小和对人、畜无害的药剂为主,为了提高雾滴沉降速度,在加药时配合加食盐,一般每架次加盐1kg。飞防作业一般包括作业保障、后勤保障、药滴测试、防效调查四方面内容。飞防时的地面作业保障直接影响飞防作业进度。由于飞机喷药作业受风、雨、雾、气温、气压和高空能见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飞防作业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晨5~9时、下午16~18时,一天当中真正有利于飞防作业的时间为6个小时,当飞防作业面积较大,虫情较紧时,如果地面作业保障跟不上,就会大大影响飞防作业进度,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飞防时要充分做好地面保障。地面保障主要是加药、加水,作业保障人员一般分组轮流进行,每组按加药、加水进行分工。为了提高加药、加水速度,在飞机起飞作业后,就开始准备下一架次的药剂和水,保证飞机一降落立即开始加药和水,不因药和水配制耽误时间。一般正常的加药和加水时间为3~5分钟。药和水准备好后要盖好,以防飞机降落时带起的扬尘弄脏了药和水,堵塞喷头。飞防作业后勤保障主要指飞机安全保障、起降点秩序维护和飞防物资的供应等工作。后勤保障组按分工可分作业区安全保障、起降点秩序维护和飞防物资供应三个小组。飞机安全保障主要是飞行作业区周围放风筝、高空气球等可能影响飞行安全活动的事前勘察和排除。由于飞机喷药对大多数作业区的群众来说是一件新鲜事,围观群众较多,所以要做好起降点秩序维护,要用红色警戒绳划出飞机起降区,派专人负责维护秩序,保证观看群众和飞机起降安全。为了保证飞防物资及时、足量到位,后勤保障组要根据需要及时补充飞防用药和油及其他物资,并根据作业情况,在向下一个起降点飞机转场前把飞防物资及时送到。飞防喷药是现代较高水平的机械喷药作业,由于是树上部较高位置喷药,对喷药雾滴的测试,除了在喷药前测定外,还要在喷药作业区设置标准地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按照喷药要求对喷头和压力进行调整,以达到喷药雾滴大小和数量要求。具体方法:在作业区内的四个角和中间设置5个点,每个点在树下部挂置2~3个硬质黑纸板,飞机喷药过后,检查黑板上雾滴大小,并测量每平方厘米内的雾滴数量。一般以低量喷药为好,雾滴直径0.8~1.0mm,雾滴数量为每平方厘米2滴以上。防效调查是对作业质量和药剂药效的检查。一般在标准地内设10株标准株,每个标准株设置1~3个标准枝(标准枝长50cm)。飞防前调查并记载有虫数及虫口密度,飞防后7日、11日和15日,分别调查标准枝上的虫口数,统计虫口死亡率。飞防条件是指作业区条件和气象条件。作业区条件要求:飞防片林面积应在666.7hm2以上,且郁闭度达到0.5以上;飞防绿色通道、河渠路堤两侧林木宽度不能小于一个喷幅;作业区内不存在高塔和高压线。气象条件要求: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和飞防效果,风速超过5m/s时不能喷药作业;由于降雨冲刷作用,影响药滴在树上着固,根据气象预报在6~12小时内有降雨时不能喷药作业;气温较高、上升气流较强时,雾滴容易飘失,不容易着落,气温达30°C以上时不能作业。天敌防治与病毒防治一样,与喷药防治相比较而言,控制时间长,且防治靶标专一,不会对天敌造成伤害,是一种较经济、防治效果较好的防治方法。美国白蛾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多种,目前能够大量繁育生产,并在防治中大量运用的主要有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放蜂时期: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蛹寄生天敌,在田间放蜂时间的掌握是关键,一般选择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进行放蜂。放蜂条件: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要选择在美国白蛾低虫口密度的地区释放,才能达到较好防治效果。放蜂数量:根据调查的美国白蛾基数,确定防治区的放蜂数量,一般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数量为(3~5):1,为了提高放蜂效果,可采2次放蜂的方法进行放蜂,即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期分2次放。放蜂方法:确定放蜂地点和数量后,放蜂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9时以后。放蜂时把繁殖周氏啮小蜂的蚕茧用细铁丝或细绳挂在靠近树干树枝上,或用图钉固定在树干上即可。美国白蛾作为世界性检疫害虫,自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市后,经过多年的扩散、蔓延,目前已在我国7个省、市发生,对当地的经济、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几年大力防治,已取得了明显防治效果。美国白蛾防治就是一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攻坚战”,这场“战役”除了把握好战术措施外,还要在战略上到位。美国白蛾是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同时也是我国两种极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之一。防治美国白蛾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属于社会防灾减灾范畴。美国白蛾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坚决措施才能取得真正的防治效果。因此,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条例》的有关规定,美国白蛾防治必须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把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计划,统一部署,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具体实施。一是成立防治指挥部。指挥部由各级政府逐级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财政、林业、农业、园林、水利、交通、教育、房管等相关部门参加,确定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应急组织方案。二是签订防治责任状。按照总体防治指标,划分防治目标和任务,并以此逐级签订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相关部门责任状。责任状明确签订单位的防治任务和完成的防治目标,并明确完成目标或未完成目标时的相应责任。三是组织发起防治动员活动。美国白蛾防治开展前,由政府组织各相关单位领导和下级政府领导参加的防治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美国白蛾防治前期准备工作和防治期防治开展工作,以及全年防治方案和任务。四是政府牵头,进行督导检查。根据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需要,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在防治期巡回督导检查各地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五是防治资金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根据美国白蛾防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美国白蛾防治资金要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做到优先安排,重点保证。美国白蛾主要发生在村庄,在防治上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作用,建立县、乡、村三级专业防治体系,形成组织有效的快速反应防治机制,这样在防治上才能做到及时开展,有效防治。防治网络的建立可以在县级林业部门建立防治技术服务队,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的基础上,按照“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防治战略,以乡、村、户为单位,建立防治体系。在乡级建立2~3个防治专业队,并成立防治组织机构,负责防治专业队统一调配和村防治工作的督导。在村级设置查防员,成立防治小分队,对村内防治任务按片进行责任划分,由责任人每天对责任区进行巡查和防治。进入防治期后,由乡防治专业队根据查防员上报的查防情况,调配防治专业队逐村进行规模化防治。村级防治小分队主要负责村范围内零星疫点除治,村查防员主要负责村内美国白蛾发生情况的查防和上报,以及简单防治(剪网)。县、乡、村三级专业防治网络的建立,形成了“技术一线指导、防治多点开展、查防专人负责”的美国白蛾防治体系,对控制美国白蛾疫情的发生及蔓延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根据美国白蛾第一代幼虫虫口密度小、网幕期长、发生疫点比较零散、且危害林木部位较低,有利于防治的特点,坚持以“一代为主、地面为主”作为防治美国白蛾的整体策略。第一代美国白蛾防治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防治基础,影响到全年防治成果。第一代美国白蛾防治,从越冬蛹开始,在蛹期、成虫羽化期、幼虫期和幼虫化蛹期等美国白蛾发生的各个阶段,先后利用挖蛹、灯光诱杀、剪网幕、地面喷药、释放天敌等多种措施,进行各虫态全覆盖,多环节连续防治的手段,实现“全覆盖、多措施、不间断”的防治战略,重点突出地面防治工作,地面防治开展坚持以树为目标普遍喷药预防,以疫点为中心扩大范围二次喷药,以普遍查防为主消灭死角死面的措施,达到对第一代美国白蛾普遍防治的目的。在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资金的保障是防治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美国白蛾防治投入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应制定完善的资金投入政策,依据“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以林主自筹防治资金为主,省、市、县、经营单位(林主)按比例配套投资,建立多元化、长效型的防治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使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全面提高美国白蛾防治能力。群众对美国白蛾了解得越多,参与得也就越多,美国白蛾防治就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了基层广泛力量的支持,防治工作就更容易开展。美国白蛾基层防治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利用村广播、黑板报、明白纸等形式,大力宣传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状、识别特点,以及美国白蛾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让群众深入了解美国白蛾对林木、人类生活,乃至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和影响。通过深入的宣传,消灭群众对美国白蛾可防可不防的消极思想,树立防治美国白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群众参与美国白蛾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形成美国白蛾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
报告龙眼生产
技术 出版时间:2019主栽品种有八月鲜、扁匣榛、红壳、粉壳、大广眼、油潭本等。主栽品种有广眼、大乌圆、双孖木、粉壳、石硖、红核仔、乌龙岭、水南1号等。主栽品种有草铺种、福眼、白露、储良、立冬本。龙眼生长结果需充足日光:要求年平均气温18~26℃,最低温2~3℃,冬季12月至翌年1月要求有适当低温8~14℃,温度在0~2℃会遭受冻害使顶梢枯萎;3月平均气温较低,也难以成花。龙眼耐旱忌水浸,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有充足水分,年雨量1000~1200mm地区生长良好。龙眼对土壤适应能力强,除碱性土外的平地、冲积土以及山丘地,除碱性土外,沙壤土、红壤土、黏质土等各种土壤都能适应,瘠薄土壤宜增施有机肥或进行土壤改良。育苗一般有高压育苗和嫁接育苗两种。一般在2—8月均可进行,但以3—4月进行时发根良好,成功率高。操作方法是:选择生长良好的优良母株,在其上选2~4年生的健壮枝条进行环状剥皮,宽约4cm,刮净红色皮层至见白为度,7d以后,待剥口长出瘤状物用催根材料包扎,经过约100d以后待根长多后,再锯下假植。(1)砧木选用。共砧以及大乌圆、广眼等大核种子品种的实生苗。(2)嫁接方法。切接(含改良切接)、枝腹接、芽腹接、舌接。(3)嫁接时间。最好在每年的3—5月进行,嫁接后1个月可检查其成活与否,未成活者可进行补接,若已成活,则解绑,在10~15d后剪砧。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方便的丘陵坡地建园。采用等高定点开坑或按等高线开垦成简易梯田后定点挖坑。龙眼种植前1~2个月要挖好种植坑,种植坑的规格为长1m、宽1m、深1m为好,挖坑时要将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定植前将土放回种植坑中,先放进杂草、绿肥,并撒上石灰与表土拌匀,再放入农家肥与松细土拌匀回至高出地面30cm。平地筑土堆,开浅穴定植。龙眼定植可分为春植和秋植。春植在3—4月进行,秋季在9—10月进行。一般采用的种植株行距为:行距5~6m、株距3~5m。种植株数平地为每667m2 20~35株,山地为每667m2 35~40株;也可进行矮化密植。栽植苗木应选择品种纯正、粗壮、直立的嫁接苗,以营养钵苗或者带土团的苗木为好。栽苗时在种植坑中心挖一个小坑,把苗放入坑中,种下回土以不盖嫁接节位为宜,轻压松紧适度。淋透定根水,并用稻草覆盖整个树盘。种后如果遇到干旱天气每隔2~3d要淋水1次,保持树盘湿润。下雨后要检查及时排去积水。结果树的施肥数量宜根据品种特性、树龄大小、树势强弱、果园土壤肥力状况、上年产量和当年的花果量多少等情况而定。周年施肥技术如下所述。(1)基肥。要求在1月上中旬施,株施麸肥0.25~0.5kg,磷肥1kg。同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3%尿素溶液或根际淋施复合肥,促使花芽及时萌动。(2)壮花肥。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花穗抽出后施;株施氯化钾0.3~0.4kg加复合肥0.3~0.4kg,麸肥0.25~0.5kg,对水或浅沟淋施,以促进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抽穗率和增大花穗。(3)保花果肥。每年4月下旬至5月在谢花后至果实黄豆般大小时施下。株施腐熟人粪尿40kg加麸肥0.2~0.3kg,复合肥0.2~0.3kg,促进果实生长,减少生理落果每株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0.5kg。(4)促梢壮梢肥。一般于每年7—8月采果前后5d和9月下旬分两次施肥,结合灌水施速效肥,梢前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恢复树势,促进采后第一次秋梢及时抽发并在9月下旬老熟、第二次秋梢在10月中旬抽发能在12月中旬老熟。根据种植地气候、树势和树龄的不同,通过采果前后的肥水管理和采果后的修剪,培养次年的结果母枝。防止植株在冬季抽生冬梢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导致次年无花或花量少。如只培养一次秋梢作结果母枝,结果母枝抽发期安排在9月下旬到10上旬。这种秋梢的结果母枝老熟后抽发冬梢可能性极小,次年抽穗率高;如要培养两次秋梢,并以第二次秋梢作次年主要的结果母枝。第一次秋梢抽发期安排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促使本次秋梢在9月下旬老熟,第二次秋梢抽发期安排在10月中下旬,促使二次秋梢在12月中旬老熟。(1)采果后适期培养次年结果母枝。(2)培养秋梢的追肥以速效性肥为主,并控制氮肥用量,加大钾肥用量,不宜施用大量的迟效有机肥,末次秋梢老熟后不再施入氮肥。(3)采后及时修剪,刺激新梢抽生。(4)壮旺树在11—12月对其一级枝和二级枝的树皮光滑处进行螺旋环割。环割宽度0.2~0.4cm,螺旋线间距为3~5cm。螺圈2~3个。(5)在末级秋梢老熟后沿树冠滴水线处深翻约4cm,锄断部分根系并晾根5~7d。(6)冬梢萌发时人工及时摘除。(7)喷药促控。在11—12月使用浓度200~400mg/L的乙烯利;浓度200~400mg/L的多效唑(注意只能间隔几年使用一次),浓度800~1000mg/L的B9溶液等化学药剂控制。这些药剂喷雾一次能抑制枝梢生长期限约25d。也可试用花果灵、龙眼和荔枝杀梢促花素和龙眼丰产素等市场推广的控梢药剂。 -
-
报告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
技术 出版时间:2018严格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传播蔓延是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目前已公布了19种(属)柑橘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3种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一方面,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加强检疫检验和检疫处理,并通过建立疫区、非疫区和阻截带,杜绝柑橘危险性和检疫性病虫害扩散蔓延和传入新区;另一方面,已发生为害的疫区,应积极开展防治和根除工作,使检疫性病虫害控制在低度流行和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保证柑橘的安全生产。不同于其他作物病害,柑橘病毒病和黄龙病、溃疡病等类似病害的发生与为害有其显著特点。第一,柑橘作为一种多年生植物,一旦感染,终身带毒,为害持久,难以根除;第二,柑橘属于嫁接繁殖,一旦母株带毒,即会通过嫁接、接穗、插条等传播扩散。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柑橘病毒及类病毒有柑橘速衰病毒、温州蜜柑矮缩病毒、柑橘碎叶病毒、柑橘裂皮类病毒,检疫性病害有柑橘黄龙病、溃疡病等,严重影响柑橘安全生产。因此,培育柑橘无病毒苗木并应用是保障柑橘安全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新建果园特别是危险性检疫性病害疫区都应选择脱毒苗。柑橘无病毒育苗的主要方法有热处理脱毒、茎尖培养脱毒、微芽嫁接及化学处理等。热处理脱毒也称温热疗法,是利用病毒等病原与植物的耐热性不同,将植物材料在高于正常温度的环境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使植物体内的病原失活、病毒钝化,使植物的新生部分不带病毒,取该无病毒组织培育即可获得无病毒植株。茎尖培养脱毒也称为分生组织培养或生长点培养,原理是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一般顶端生长点的分生组织病毒浓度低,大部分细胞不带病毒,因此取顶端生长点培养可获得无病毒植株。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生长点部位,不含病毒的部分是极小的(0.1~0.5mm),在常规育苗中无法繁殖利用,现在可通过自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病毒组织培养。微芽嫁接脱毒是组织培养与嫁接相结合,获得无病毒苗木的一种技术方式,通常是在无菌条件下,切取待脱毒样品的微小茎尖嫁接到试管中培养的实生砧木苗上,愈合发育为无毒的完整植株。化学脱毒是指使用能抑制植物病毒复制和扩散的化学物质处理植物材料,处理后,植株的新生部分可能不携带病毒,进而取无病毒部分繁殖获得无病植株。除上述常用脱毒技术外,柑橘珠心胚培养技术也可有效脱毒,珠心胚是由珠心细胞形成的无性胚,由珠心胚培育的植株保持母株的遗传特性,加之胚的屏障作用,珠心胚培育的植株一般不带病毒。农业防治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基础,根据农田环境、寄主植物与害虫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农事活动,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使之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冬春季清园、科学修剪、生草栽培、抹芽控梢等技术。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精耕细作,中耕除草等,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同一品种连片种植,适时施肥、浇水,并通过强树多保果,以果抑梢;慎施稳果肥,强树不施,果少不施,避免因肥促梢;如必要可化学抹梢,实现控梢,使抽梢整齐,减少柑橘木虱、粉虱、潜叶蛾、蚜虫等害虫为害嫩梢;橘园周边可适当种植非芸香科植物防护林和生态隔离带,既可防风,减少柑橘果面机械性伤痕“风癫”,又可阻止或延缓柑橘木虱等病虫害扩散;铲除九里香、黄皮等柑橘木虱寄主,木防己、木通、通草等吸果夜蛾(幼虫)中间寄主等柑橘病虫害寄主或过渡寄主植物等。合理间作或套作,驱避害虫,如东南亚湄公河口地区橘园采用番石榴与柑橘间作有利于驱避柑橘木虱,防治柑橘黄龙病,但是由于番石榴是橘小实蝇最嗜好的寄主,因此该方法在橘小实蝇为害区要慎用,以免加重橘小实蝇的为害;增加橘园行距(40~60棵/亩),以增加橘园通风透光性、降低湿度,改善橘园小气候,使之不利于柑橘粉虱、蚜虫和介壳虫等的发育繁殖而抑制其发生为害。冬季害虫下树越冬前及时对树干束草或用废布片包扎主干,诱捕恶性叶甲、蜗牛等隐蔽越冬的害虫。冬春季及时剪除病虫枯枝、刮除树干老翘皮,清除园内的残枝、落叶、杂草等,挖除黄龙病病株;砍除带柑橘爆皮虫、天牛等的枯枝、虫枝,集中销毁,以消除螨类、粉虱、潜叶蛾、卷叶蛾、蚜虫、木虱、叶甲、天牛和吉丁虫等虫源以及溃疡病、疮痂病、黑点病等的越冬病菌,降低翌年病虫基数。冬季翻耕既有利于疏松土壤,又可以破坏柑橘害虫的越冬环境,消灭实蝇、叶甲、花蕾蛆、橘蕾实瘿蚊等土壤越冬害虫,使其或因机械损伤致死或暴露于地表冻死或被鸟类啄食。在柑橘生长发育期,结合橘园管理,清除螨类、粉虱、潜叶蛾、卷叶蛾、天牛、吉丁虫、蚜虫、木虱、溃疡病、疮痂病、黑点病等病虫枝叶,及时摘除虫果,捡拾烂果、落果,集中除害处理:深埋(>50cm)、水浸(>8天)、塑料袋密封(熏蒸)等处理虫果;也可以倒入沤肥水池长期浸泡或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7500倍液浸泡2天,以降低实蝇、桃蛀螟、橘蕾实癭蚊等蛀果害虫虫口数量;柑橘花蕾期,人工摘除受柑橘花蕾蛆为害的花蕾,园外深埋,减少柑橘花蕾蛆虫口数量。剪除螨类、潜叶蛾、天牛、吉丁虫、木虱、蚜虫、介壳虫类和粉虱类等病虫为害重的枝梢,以及过度郁闭的衰弱枝和干枯枝,及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既可以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又增加树体通风、透光性,改善橘园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橘园生草栽培是在树体行间或全园种植草本植物覆盖土壤的一种生态果园培育模式。生草栽培有着重要的生理生态作用:①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分蒸发。调节土壤温度,缩小地表温度变幅,可栽培百喜草等。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在30cm厚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为0.5%~0.7%的果园,连续五年种植鸭茅和白三叶草,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到1.6%~2.0%。③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橘园种植白三叶草,显著增加了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可食率。④提高橘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为寄生蜂、捕食螨、草蛉等天敌提供补充食物,创造其适合的生存环境,增加天敌数量,提高益害比例,以控制病虫为害。⑤抑制杂草,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夏秋梢期要及时抹芽控梢,摘除过早或过晚抽发的不整齐嫩梢,将零星抽发的不到2cm长的夏秋梢全部抹除,5~7天1次,连抹数次;统一放秋梢,促使秋梢抽发整齐健壮,放梢应根据树龄、品种和嫩梢期害虫成虫发生低峰时间而定,一般立秋前后一周放早秋梢,放梢时喷药保护;避开蚜虫、木虱、粉虱和潜叶蛾等嫩梢期害虫成虫产卵高峰期,缩短新梢嫩叶期,也可以将放梢时间统一掌握在成虫的低峰期,即当新梢顶部5片叶,嫩梢期害虫的卵和初孵数量显著减少时,抹净最后一次芽再放梢,中断其产卵场所和食料来源,抑制其种群的增长。控梢方法:①强树多保果,以果抑梢。②慎施稳果肥,强树不施、果少不施,避免因肥促梢,改一年多次施肥为集中施肥以及配方施肥,防止氮肥过多引起徒长。③人工抹梢。④化学抹梢,较人工抹梢工作量小,成本低,但需注意化学药剂的筛选和浓度,以保证对柑橘果实和老叶的安全。目前有报道采用0.05%和0.10%啶嘧磺隆以及0.010%和0.042%氟磺胺草醚对果实和成熟枝叶安全。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我国柑橘病虫的生物防治历史悠久,公元304年我国就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1888年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是最成功和经典的生物防治案例。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利用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以菌治虫(利用病虫的病原微生物)、利用昆虫激素(如保幼激素和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等。据统计我国柑橘害虫天敌多达100多种,其中以寄生蜂种类居多,其次是瓢虫类、蜘蛛类、捕食螨类、步甲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寄生蝇类、草蛉类以及寄生菌类,这些天敌为控制柑橘害虫、维护橘园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敌等生物防治资源利用方式多样。(1)利用、保护本地天敌。如橘园生草栽培,改善橘园生态环境,为寄生蜂、捕食螨、草蛉等天敌提供补充食物,创造其适合的生存环境;束草诱集,引入室内蛰伏等,保护天敌昆虫安全过冬,挂人工巢箱,招引益鸟等;合理用药,注意用药种类、浓度、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用选择性农药,忌用广谱性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昆虫;人工助迁,如异色瓢虫在山间集中越冬,收集并放到需要的田间。(2)天敌规模化扩繁、病原微生物等商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赤眼蜂、平腹小蜂、金小蜂等,特别是70年代后,开始研究机械化生产赤眼蜂,如俄罗斯等国已实现机械化生产赤眼蜂。苏云金杆菌已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其制剂占生物农药的90%以上。(3)引进、移植外地天敌。我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引入澳洲瓢虫、孟氏隐唇瓢虫、日光蜂、丽蚜小蜂、黄色花蝽等分别防治吹绵蚧、粉蚧、苹果绵蚜、白粉虱和仓储甲虫。在我国,已有记载的柑橘害虫寄生蜂有41种,隶属于5门23属。主要有赤眼蜂科、缘腹卵蜂科(黑卵蜂)、平腹蜂科、缨小蜂科,其中缨小蜂是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能寄生10多个目60多科1000多种害虫的卵,最常见的寄主是同翅目昆虫卵,其次是鞘翅目、半翅目昆虫卵,以及双翅目实蝇类的卵和幼虫。目前已在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有:防治柑橘木虱的亮腹釉小蜂、柑橘木虱啮小蜂;防治矢尖蚧的矢尖蚧蚜小蜂、矢尖蚧金黄蚜小蜂、褐圆蚧纯黄蚜小蜂;防治紫牡蛎蚧的紫牡蛎蚧金黄蚜小蜂;防治红圆蚧的蚜小蜂;防治黑刺粉虱的粉虱细蜂、斯氏扑虱蚜小蜂;防治卷叶蛾类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红蜡蚧的扁角跳小蜂等。亮腹釉小蜂是柑橘木虱的专性寄生蜂,美国佛罗里达已规模化扩繁释放用于防治柑橘木虱。它不仅能寄生柑橘木虱各龄若虫,雌成虫还可以取食低龄的柑橘木虱若虫。据统计,1头亮腹釉小蜂雌虫通过取食和寄生,一生可以杀死500多头柑橘木虱若虫。通过吸取柑橘木虱若虫的血淋巴,亮腹釉小蜂可以获得营养保证其后代卵的发育。亮腹釉小蜂也能取食柑橘木虱分泌的白色分泌物,进而减少柑橘类植物上煤污病的发生。矢尖蚧蚜小蜂是矢尖蚧的优势寄生蜂。此蜂营体外寄生,寄主较为专一,且寄生虫态具选择性,主要寄生于矢尖蚧未产卵雌成虫的前中期,少数寄生于雌二龄幼蚜后期。矢尖蚧蚜小蜂的寄生率高峰出现在7月,寄生率达70%;其次为9—10月。越冬期间的寄生率为17%~25.6%,5—6月则为全年寄生率最低阶段,寄生率仅为0.3%~7.6%,年平均寄生率15.3%。粉虱细蜂对黑剌粉虱的自然寄生率为23.8%~100%、平均为84.2%,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粉虱细蜂将卵产于粉虱一至二龄若虫体内,1头寄主体内产卵1~2粒,多时3~4粒,孵化后便在粉虱体内营寄生生活,将其体液消耗殆尽。粉虱细蜂雌蜂每头能繁殖子蜂71~136.7头,能有效地消灭黑刺粉虱蛹11~204头,平均为62.5~81.7头。粉虱细蜂目前多采用人工助迁和田间保护。即将有被寄生黑刺粉虱的叶片摘下装于开口的纸袋内,再挂于黑刺粉虱较多的柑橘树上让寄生蜂羽化后产卵于黑刺粉虱幼虫体内。松毛虫赤眼蜂在我国分布很广,可寄生210余种昆虫的卵,如松毛虫(枯叶蛾科)、夜蛾科、卷叶蛾科、麦蛾科、灯蛾科、刺蛾科和尺蛾科。它对柑橘卷叶蛾防治效果很好。寄主卵越新鲜出蜂率越高。它对刚产出的松毛虫卵寄生率可达93%,平均每卵可出寄生蜂139头。田间以6—10月为多。松毛虫赤眼蜂目前可在室内用柞蚕卵、米蛾卵、蓖麻蚕卵制成卵卡来繁殖,在害虫卵期释放。在柑橘园主要用于防治卷叶蛾,一般每亩释放25000头,连放3~4次,控制效果很好。捕食性天敌是用来控制柑橘害虫最大的天敌类群。在我国所记载的53种捕食性天敌中,瓢虫科为最主要类群,共占30种。利用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是我国在生物防治方面的成功案例;而捕食螨在捕食性天敌中应用最广。目前已在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捕食性天敌有:防治红蜘蛛的尼氏钝绥螨、纽氏钝绥螨、胡瓜钝绥螨、巴氏钝绥螨、江原钝绥螨、长刺钝绥螨;防治柑橘粉蚧、球粉蚧的孟氏瓢虫;防治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防治非洲大蜗牛的玫瑰蜗牛、加纳蜗牛等。胡瓜钝绥螨是国际上各天敌公司的主要产品,作为商品销售已经有10余年历史。1997年,胡瓜钝绥螨首次被引入中国,用于防治柑橘全爪螨和锈壁虱。胡瓜钝绥螨能捕食各虫态柑橘全爪螨,但喜欢取食其卵与幼螨。一头捕食螨一生能捕食红蜘蛛300~350头,或锈壁虱1500~3000头,或粉虱、蓟马80~120头。橘园释放捕食螨后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控制期达6个月,每年都要释放1~2次,可显著改善柑橘园益害螨的比例,改善柑橘园生物群落。目前,该螨自然抗性种群已被发现,人工大量饲养释放技术也已成熟,应用前景广阔。此外,作为我国橘园捕食螨优势种,江原钝绥螨的释放不但可以防治柑橘全爪螨,还可以降低柑橘粉虱和黄胸蓟马的种群数量,但三者同时存在时,江原钝绥螨捕食的主要对象是柑橘全爪螨,由于属于本地种,相对引进种胡瓜钝绥螨而言,更适合我国橘园环境,因此应该加大江原钝绥螨的规模化扩繁与推广应用。捕食螨易人工驯化与繁殖,一旦在田间、果园、温室定殖能迅速建立种群并自然扩散。一般选择树龄在4年以上且生长良好,适度留草或间作豆科作物的柑橘园释放捕食螨,效果比较好。果园释放捕食螨可参照如下方法。(1)清园。在释放捕食螨前10~15天对橘园当前或近期内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用低毒、低残留、持效期短的化学或生物农药进行全面防治。应选择对捕食螨毒性小的农药品种。一般而言,对捕食螨杀伤力从小到大依次为:植物性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菊酯类农药。(2)调查害螨基数。释放前调查害螨的虫口基数,当柑橘红蜘蛛(包括卵)每叶少于2头时释放(每百叶平均值)。若基数过高,如平均每叶超过2头以上,采用0.3%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和机油乳剂等植物性和矿物性农药喷布1次,以压低虫口密度。喷药后10天左右,害螨达到上述基数时再释放。(3)释放时间。每年的4—9月(温度20℃以上)均可释放,但一般在5—6月进行为宜。晴天要在16时后释放,阴天可全天进行,雨天不宜进行。释放后1周内不宜有雨。(4)释放方法。释放时先将纸袋的背面1/3处轻剪开3~4cm长的小口,以捕食螨不撒出为宜,然后用塑料膜将纸袋上方盖住,避免下雨时雨水淋入,用图钉将纸袋连同塑料膜固定在不被阳光直射的枝杈处,并使纸袋的一面与枝干充分接触,有利于捕食螨从袋里爬出沿枝干到叶面上捕食,每株树挂1袋(500头/袋以上)。(5)释放后的橘园管理。捕食螨释放后40天内是捕食螨与害螨的对抗期,若发现少量红蜘蛛不必担心,更不能急于喷药。释放后,如需防治其他病虫,可选择对捕食螨杀伤力小的低毒低浓度生物农药,或配合使用黄板、诱虫灯、性诱剂等方法,效果更好。释放捕食螨的橘园,如遇伏旱或秋旱应及时灌水,以增加园内湿度,减少捕食螨死亡和增强树势,减少病虫害。花绒寄甲是大型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最为有效的天敌昆虫。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可达60%~70%,但是多年来有效利用这一天敌的限制因素是人工批量繁殖成虫的成本较高。在野外释放花绒寄甲时,一方面应考虑为害橘树不同种类天牛生活史和生态位的差异,而且部分种类世代需跨年甚至多年才能完成,在防治时应尽量选择龄期较为一致的区域和时间段,或通过分阶段多次释放来提升防效。另一方面,应综合花绒寄甲的适生季节和寄生特性,避开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选择日均气温在20~30℃的春季和秋季,在天牛的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天敌。澳洲瓢虫是专食性昆虫,只捕食吹绵蚧,是其特效天敌,是目前生物防治最成功的典范。澳洲瓢虫卵多产于吹绵蚧腹面和背面,初孵幼虫常聚集取食卵粒,稍大后则分散取食害虫各虫态。目前多在室内进行越冬保种饲养,其繁殖适温在25℃左右。由于它繁殖快,在有吹绵蚧时,只要引移少量放于吹绵蚧多的园内,便会很快将其消灭。远距离引种一般用木箱或纸盒装运,但容器内必须要有足够的饲料,封好,以防止它因缺食自相残杀或逃逸,放虫时最好集中放于害虫多的树上以利繁殖。红点唇瓢虫主要捕食矢尖蚧、糠片蚧、桑盾蚧等多种阶类,其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蚧类害虫,一头成虫或幼虫一天可捕食矢尖蚧一龄、二龄若虫7~120头。其卵产在矢尖蚧雌成虫介壳的孔口处最多。可在室内用马铃薯繁殖桑盾蚧后,再用以繁殖红点唇瓢虫,以在20~25℃温度和每日12h以上光照条件下,桑盾蚧和红点唇瓢虫繁殖快,繁殖量最大。田间释放时按瓢虫:矢尖蚧为1:(100~200)的益害比释放经济效益好。两种天敌释放后,在害虫未消灭之前果园最好不施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广谱杀虫剂,以免伤害天敌,降低防治效果。病原微生物是指用来控制柑橘害虫的病毒、细菌、真菌等。据报道,世界上记载的虫生真菌有100多属800多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在我国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有:粉虱座壳孢、汤普逊多毛菌等。粉虱座壳孢可寄生柑橘粉虱、绵粉虱、烟粉虱、双刺姬粉虱、桑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等,尤喜柑橘粉虱。对其寄生率高,控制效果最好。其易侵染一龄至三龄粉虱幼虫,以二龄幼虫的侵染率最高,达到98%,很少侵染四龄幼虫,对其卵和成虫不侵染。粉虱座壳孢侵染率随处理时间延长、接种浓度增加而增大,被侵染的粉虱幼虫通常在处理后的下一个龄期死亡。该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干旱时给树冠喷水有利其侵染寄生。如湿度足够高,菌丝可穿出体表产孢再侵染新害虫。福建省用挂枝法引进粉虱座壳孢,10多年来推广应用面积达6.67万hm2(次),四川省应用推广面积达13.34万hm2(次),有效地控制了柑橘粉虱发生。虫生真菌与肉食性昆虫(天敌昆虫)联合用于控制昆虫数量的报道很多。在我国,应用粉虱座壳孢与蚜小蜂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种群。田间可将粉虱座壳孢较多的柑橘叶片摘下,转移悬挂于柑橘粉虱严重为害的橘园中,让其自然传播,或将带有孢子的叶片捣碎,按1000个菌落加水500~1000ml喷雾,效果均较好,但悬挂叶片或喷雾最好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张宏宇等人研制了粉虱座壳孢的微胶囊悬浮剂。该制剂能稳定储存。汤普逊多毛菌主要用于柑橘锈壁虱的防治,在美国、苏里南、以色列和我国都作为真菌杀螨剂试用于防治柑橘锈壁虱以及其他螨类害虫。目前有研究发现汤普逊多毛菌可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混用防治柑橘害虫。被寄生的螨体体色发黄发锈,行动迟缓,最后死亡。汤普森多毛菌防治柑橘锈壁虱的有效时间在2个月以上,有研究表明施用汤普森多毛菌的橘园不但在当年有效,翌年还有后效。另外还要注意化学农药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橘园杀菌剂如波尔多液、多菌灵、硫菌灵、石硫合剂、敌敌畏等对多毛菌都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杀蚜素则没有或仅有很小的抑制作用;杀灭菊酯对多毛菌也没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多毛菌流行季节,尽量避免使用杀菌剂,特别不宜使用波尔多液等对多毛菌杀伤力强的铜素杀菌剂。汤普逊多毛菌在真菌培养基上培养,每隔6周移植1次,储藏5年之后仍然具有活力。另外,菌株储藏在-20℃条件下能持续保持毒力。玫烟色棒束孢和桔形被毛孢是柑橘木虱的有效病原真菌。在国外对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比较多,在荷兰已经开发出专门防治粉虱类柑橘害虫的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国内外研究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成虫和若虫均有明显的致病力。有研究发现桔形被毛孢可侵染柑橘木虱成虫、若虫,侵染率可达80%以上,被侵染致死的柑橘木虱成虫呈干尸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菌丝。张宏宇等研究了桔形被毛孢、玫烟色棒束孢的发酵条件和制剂。这两种病原真菌对柑橘木虱及黄龙病综合治理,特别是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昆虫性信息素是指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一般是雌虫)的特殊分泌腺体分泌并引起同种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或行为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性信息素具有高度专一性,不同昆虫之间的性信息素不能相互替代。我国已研制出6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并可以大规模生产,在害虫预测预报及防治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果树上防治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天牛等。性信息素已广泛应用于柑橘害虫的防治,橘园中已确定的昆虫性信息素有橘小实蝇、地中海实蝇、红圆蚧、黑刺粉虱、柑橘粉虱、柑橘粉蚧,潜叶蛾等。华中农业大学张宏宇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柑橘大实蝇的性信息素,并在田间应用,效果显著。昆虫性信息素用于害虫防治的方法主要有诱杀法和交配干扰法(迷向法)。诱杀法是在田间大量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虫,导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减少雌雄的交配行为,降低子代种群密度。大量诱捕法在低虫口密度下有效,而虫口密度过高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首先利用性信息素进行预测,施用农药压低虫口密度,再使用大量诱捕法防治,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柑橘害虫大量发生前(尤其是越冬代和第一代)在橘园布置诱杀。可制备诱捕器(诱捕器中通常装有农药或者涂布昆虫胶),在其上方固定性诱剂诱芯,一般每亩挂3~5个诱芯即可达到防控目的。每隔5m放置一个诱捕器,定时检查诱捕虫数,及时更换黏板或清空诱捕器。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橘小实蝇在国内外较为普遍,配合使用自制矿泉水瓶诱捕器和国外的Steiner诱捕器对橘小实蝇的诱杀效果较好。干扰交配法,俗称“迷向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弥漫性信息素的环境中,雄虫丧失对雌虫的定向行为能力,或是由于雄虫的触角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使得雌虫交配概率降低,导致下一代种群密度降低。该法对非迁飞性而寄主范围较窄的昆虫有效。由于性信息素易挥发,一旦打开包装应尽快使用,保存时应远离高温环境,诱芯应避免暴晒。物理防治是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利用物理因素、人工或机械防虫的方法。物理防治技术以灯光、色板的应用最为广泛。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性诱杀害虫,不仅成本低,还有利于保护环境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光近距离、波远距离引诱害虫成虫扑灯,灯外配频振高压电网,使成虫遭电击后落入灯下的专用接虫袋内,以达到杀灭害虫、控制为害的目的。诱虫光源主要有火光与电转换光2类,应用中除沼气灯是火光外,其他基本是电转换光。电转换光主要有3类:①白炽灯:只包括部分可见光段,诱虫种类少,热能散失快,光效率低,能耗高;②汞灯:利用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根据汞蒸气压力大小又可分为低压、高压、超高压3类,其中低压汞灯是一类杀虫效果较好且节能的光源,包括紫外灯(黑光灯,330~400nm长波紫外光,可诱杀多种害虫,是杀虫理想光源)、双波灯(三色灯)、频振灯、紧凑型单端荧光灯(节能灯)和节能宽谱诱虫灯(波长320~680nm,诱虫种类多,效果好,使用方便);③LED灯:节能,但多是单色光,光谱狭窄。杀虫灯可诱杀鞘翅目、鳞翅目等10种以上的柑橘害虫,其中,对金龟甲的诱杀力最强,其次是刺蛾和吸果夜蛾。这3种害虫的数量占总诱虫量的86%,杀虫效果明显。近年来出现一种新颖的理化一体化多功能杀虫灯。其采用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融合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对害虫进行综合诱杀,从而显著提高诱杀害虫的范围和效率,特别增加了对实蝇等日出性害虫的诱杀作用,节约人力物力。灯光诱杀的使用时间大概为3月初到11月,即靶标害虫成虫发生期。灯光诱杀以单灯控制范围3.3hm2左右、装灯高度距地100~120cm、间距控制在20~30m诱捕效果最好,切忌安装过多、过密,实际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开灯期间,每天务必根据靶标害虫活动时间把握开灯时段,无靶标害虫为害的橘园不必安装,否则反而大量杀伤自然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色板诱杀是利用害虫趋向某种特定颜色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杀的技术之一。色板诱杀技术及操作简便,无农药污染,成本低,可用于降低田间相关靶标害虫种群密度,同时也可作为监测、调査害虫种群数量、种群季节消长和迁移规律的有效手段,目前已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色板对多种柑橘害虫也具有引诱作用,但不同害虫趋向的颜色不同,应用时必须根据害虫的趋色特性选用不同颜色的色板,蚜虫、粉虱、木虱、实蝇、蜡蝉等对黄色有趋性,而蓟马则趋向深蓝色、蓝色。每亩橘园可悬挂20~30张色板,挂板高度控制在1.2m,色板间距控制在4~5m诱捕效果最好。应注意在害虫易被诱捕的成虫发生期放置色板,尽量避开其天敌。无靶标害虫为害的橘园不必挂色板,否则既增加成本,又杀伤自然天敌,破坏生态平衡。钩杀使用小钩或铁丝,主要防治天牛等蛀干害虫。我国已有记载为害柑橘的天牛有20余种,主要以幼虫钻蛀枝干和成虫咬食树皮为害,导致树枝枯黄,形成枯梢甚至整株死亡。6—8月注意检查树干,若发现有泡沫状物(内有虫卵和幼虫),用小刀刮除,刮后涂药,防止幼虫蛀入木质部为害。李娜等研制了匙状开孔器,先用开孔器清理天牛粪便及木屑,通过旋转开口器扩大排粪口口径,以便钩杀丝的进入。将钩杀丝头端插入虫主道,顺时针方向旋转钩杀。果实套袋是预防实蝇、吸果夜蛾、食心虫、橘实雷瘿蚊等蛀果害虫在橘果上产卵、取食等为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果实套袋技术可以减轻虫害的发生为害,减少农药防治次数,提高果品质量和销售价格。柑橘树疏花、疏果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果实套袋,套袋前应喷施1次杀虫剂和杀菌剂,彻底清除病虫害,然后及时套袋(果袋口必须向下,若袋口向上,将造成严重落果,降低产量),套袋时间以晴天9—11时和15—18时为宜,为保证果面光洁,果袋最好选择柑橘专用果袋。每年在初夏和初冬对橘树树干进行涂白,防止天牛等蛀干害虫产卵为害,还能减轻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对树干的伤害。方法是先将主干上的青苔、翘皮刷去或刮除,再将涂白剂均匀刷于主干上。一般是用生石灰加水熟化后掺上其他辅助物料(如硫黄、食盐、动物油、石硫合剂原液等)搅拌均匀,配制比例可依据不同用途、不同用药时间予以调整。可参照如下配方配制:石灰硫黄涂白剂(生石灰5kg+硫黄0.5kg+水20kg+盐0.1kg+油0.1kg)、硫酸铜石灰涂白剂(硫酸铜25g+生石灰0.5kg+水1.5~2kg)、石硫合剂生石灰涂白剂(石硫合剂原液0.25kg+食盐0.25kg+生石灰1.5kg+油脂适量+水5kg)。糖醋液是比较传统的害虫食物饵剂,可加敌百虫等农药配制成毒饵,用于诱杀实蝇、卷叶蛾、吸果夜蛾等害虫。利用这些害虫成虫产卵前有取食补充营养(趋糖性)的生活习性,在实蝇、吸果夜蛾、卷叶蛾成虫羽化产卵盛期,用矿泉水瓶自制诱杀瓶或专用诱捕器,配制糖醋液诱杀其成虫,实蝇糖醋液毒饵配方:90%敌百虫1000倍液+3%红糖或者3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3%红糖或甜橙汁65g、酒65g、醋65g、糖130g、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5g,加水670g混合均匀后配成1000g诱杀液;吸果夜蛾、卷叶蛾糖醋液毒饵配方:糖8%、醋1%、敌百虫0.2%配成糖醋液。诱杀瓶挂在橘园行间,每1.5亩10个瓶,每瓶100~200g毒饵,高1~1.5m。每3天检查1次诱杀效果,及时清除虫尸,对被虫尸污染严重的诱杀瓶,视情况及时更换毒饵,这是保证诱杀效果的关键。从1952年Steiner报道用水解蛋白防治橘小实蝇以来,各个国家均用水解蛋白防治实蝇类害虫。在成虫羽化产卵盛期,配制水解蛋白引诱剂:水解蛋白和马拉硫磷以4∶1的比例配制加水或者用酵素蛋白0.5kg+25%马拉硫磷可湿性粉剂1kg,加水30~40kg。李杖黎等通过筛选获得一种能产生芳香性风味物质的酵母菌株JM2,其水解蛋白发酵液对柑橘大、小实蝇均有很好的引诱效果。目前市场上也有蛋白饵剂商业产品销售。水解蛋白诱杀瓶悬挂方式参照糖醋液饵剂。利用植物源引诱剂诱杀成虫具有微量高效、兼容配套、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目前柑橘害虫上已有研究的有橘小实蝇、地中海实蝇、柑橘粉虱等引诱活性物质。植物提取物的浓度也影响引诱作用,高浓度芳樟醇对柑橘粉虱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植物源提取物可直接毒杀柑橘木虱,有研究发现海芋乙醇提取物0.5h内对柑橘木虱有较强的毒杀作用,且接种该提取物后2个月后,树体未检测到黄龙病菌。说明海芋乙醇提取物防治柑橘木虱的同时,遏制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此外,某些植物提取物对柑橘害虫也能产生胃毒和触杀作用。袁伊旻等发现胡椒、菖蒲、石菖蒲提取物对橘小实蝇成虫具有很好的胃毒和触杀作用。科学精准用药是橘园化学防治的基本原则,目的是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减药增效,避免错误用药、盲目增加用药量,减少农药对农产品、人畜和环境的危害,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柑橘绿色、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应根据当地橘园具体情况,确定施药方案。然后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及其发生规律和动态选择合适的农药,确定施药时期和施药部位,并根据农药特性,选用适当的施药方法。(1)核对药名、剂型及成分。选购农药时要特别注意查看标签上标注的名称、剂型、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对于信息不全的,净含量未标注或标注不明确的农药不要购买。我国从2008年7月1日起生产的农药,不再用商品名,如害极灭、高巧、螨必死等,只用通用名称或简化通用名称,如阿维菌素、吡虫啉、噻虫嗪等。农药的剂型是指工厂生产的原药与其他物质配合在一起,经过加工后,使该药剂有效地具备所应有的作用,也是用户最后购买时的农药形态。我国规定了120个农药剂型的名称及代码(GB/T 19378—2003)。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在册的农药产品约有2.7万个,其中原药/母药约占11.6%。从农药剂型分类统计比例看,乳油(EC)占有最大比重(38%),其次是可湿性粉剂(WP)(24%),再次是水剂(AS)(7%)和悬浮剂(SC)(6%)、水分散粒剂(WG)(3%),以及水乳剂(EW)、微乳剂(ME)、可溶粉剂(SP)、气雾剂(AE)、悬浮种衣剂(FSC)、电热蚊香片(MV)、饵剂(RB)等。农药有效成分指农药产品中对病、虫、草等有毒杀活性的成分。工业生产的原药往往只含有效成分80%~90%。原药经过加工按有效成分计算制成各种含量的剂型,如3%粉剂、15%可湿性粉剂及2.5%乳油。(2)检查包装及三证是否齐全。观察产品的包装和标签外观,合格产品除了质量合格外,产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也应印制清晰,还要查看标签的内容是否齐全。我国农业部规定国产农药必须具备农药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生产批准号“三证”,购买时应向经销商核对农药登记证复印件与药品标签上是否一致,不相符的不要购买。(3)查看使用范围。首先要根据柑橘病、虫、草害的防治需求,选择与药品标签上标注的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一致的农药,不一致的不要购买;其次核实所标注农药的施用方法是否适合自己使用;再者当有几种产品可选择时,要优先选择用量少、毒性低、残留小、安全性好的产品。在柑橘上用药禁止选择高毒、剧毒农药。(4)注意有效期。农药标签上应当标注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净含量,不购买未标注生产日期的农药;不购买已过期的农药。(5)检查产品外观。合格农药产品的外观应具备以下特点:粉状产品应当为疏松粉末,无团块;颗粒产品应当粗细均匀,不应含有较多的粉末;乳油或水剂等流动状态的产品应当为均相液体,无沉淀或悬浮物。(6)参考价格。农药价格与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产品质量和包装规格等有关,要将前面提到的因素综合分析。要选择诚信度高的企业所生产的长期使用的、效果好的农药;避免片面追求价格便宜;不要购买价格与同类产品存在很大差异的农药,价格明显低于同类产品和以往的价格的,假冒的可能性大。使用农药时应当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等使用,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此外不得使用禁用农药,见下表。种类禁止使用的农药限制使用的农药(采收期不得使用)禁限用原因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六六六、艾氏剂、狄氏剂林丹、硫丹高残毒有机氯杀螨剂三氯杀螨醇含有滴滴涕有机汞杀菌剂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剧毒、高残毒氟制剂氟乙酰胺氟化钙、氟化钠、氟化酸钠、氟硅酸钠剧毒、高残毒有机氮杀菌剂双胍辛胺慢性毒性杂环类杀菌剂敌枯双致畸取代苯类杀菌剂五氯硝基苯、五氯苯甲醇、五氯酚钠、苯菌灵致癌、高残毒除草剂除草醚草枯醚慢性毒性卤代烷类熏蒸杀虫剂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环氧乙烷、溴甲烷致癌、致畸、高毒二甲基甲脒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虫脒慢性毒性、致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克百威、涕灭威、灭多威丁(丙)克百威高毒、剧毒表 无公害柑橘生产禁限用农药种类禁止使用的农药限制使用的农药(采收期不得使用)禁限用原因有机磷杀虫剂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灭线磷、硫环磷、氯唑磷、水胺硫磷、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对硫磷、磷胺、苯线磷、甲基硫环磷、地虫硫磷、蝇毒磷、氧乐果、杀扑磷、乙酰甲胺磷、丁硫克百威、乐果乙拌磷、丙线磷高毒、剧毒无机砷杀虫剂砷酸钙、砷酸铅高毒有机砷杀菌剂甲基砷酸胺、福美甲胂甲基砷酸锌高残留有机锡杀螨剂杀菌剂三苯基醋酸锡、三苯基氯化锡、三苯基羟基锡、三环锡高毒、慢性毒性表 无公害柑橘生产禁限用农药(续)-1化学防治在柑橘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如果对病虫害的诊断失误,错用农药,则会贻误防治适期,影响树体生长发育,甚至造成药害和人畜急性或慢性中毒。一般来说,产生药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与农药的使用和操作有关。滥用农药,随意加大用药量,不按农药使用说明书用药,盲目使用不宜在柑橘上使用的药剂,或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防治病虫害,不合理混用农药,随意提高浓度等极易导致药害。(2)与农药剂型和施用方式有关。一般水溶性强的无机农药易产生药害,而水溶性弱的有机农药比较安全;乳剂易产生药害,可湿性粉剂次之,粉剂和颗粒剂比较安全;除草剂和杀菌剂易产生药害,而杀虫剂比较安全;施药方式上多次重复使用,雾点大,喷头太靠近作物等易产生药害。(3)与植物本身有关。禾本科作物、蔬菜耐药性较强,但是柑橘等果树和豆科植物易产生药害,特别是苗期、抽梢期和花蕾期耐药性差。(4)与气候环境有关。一般温度高,阴天湿度大,雾露重,干旱及大风条件下易产生药害;沙质土有机质少,药剂淋溶到植物根部也易产生药害。柑橘一旦发生药害,会出现斑点、畸形、枝叶枯萎、落花落果甚至生长停滞,因此要清楚识别药害的症状,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控制措施。(1)急性药害。一般药害发生快,症状明显,表现为叶片出现麻状斑点,穿孔,焦灼,枯萎,黄化,卷叶,甚至落叶;果实上则出现斑点,畸形,变小,甚至落果;花瓣表现枯焦,落花,落蕾;根部粗短肥大,缺根毛,甚至腐烂;整体植株生长延缓,矮化,茎秆扭曲,甚至枯死。(2)慢性药害。症状不明显,不易判断,一般表现为光合作用延缓,发育不良,果变小,早期落果,品质下降。(3)残留药害。一般施药时,约一半药剂残留到地面,由于长期积累进而影响作物生长,产生药害。药害会给柑橘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但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完全可以防止药害。(1)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剂量。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剂量,合理混用农药,不能任意加大浓度和药量,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合理配合使用,才能提高防治效果。(2)正确的施药方法。喷洒农药要均匀,周到,特别是悬浮性或乳化性不良的一些可湿性粉剂,应边施用边搅动,避免喷药前后有效成分不均而造成药害。(3)作物不同生育期耐药力不同。一般苗期、抽梢期和花蕾期耐药性差,组织幼嫩,抗逆能力弱,容易发生药害,喷药时应尽量避开这类生育期,即使此时用药也应注意用药种类和剂量,适当降低用药浓度。另外,花蕾期和果实着色前期慎用机油乳油。(4)气候条件。气温过高(30℃以上)或干燥(湿度低于50%)天气易产生药害,尽量避开风雨或烈日等气候条件用药。(1)喷水冲洗。若叶片和植株因喷洒药液引起药害,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以减少植株对农药的吸收,反复冲洗3~4次,尽量把植株表面的药液冲刷掉,还可以通过浇水增加细胞的水分,从而降低植株体内药物的相对含量。(2)中和缓解。首先要暂停使用同类药剂。如果用药发生错误,发现又较及时,可在懂药理的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经水洗后进行异性中和。即酸性农药发生药害可用碱性农药中和化解,也可撒施一些生石灰或草木灰,药害较强的还可用1%漂白粉溶液叶面喷施。(3)追施速效肥料。产生药害后,一般可通过浇水并增加追肥来增强作物的长势,提高对药害的抵抗力。此外,还要叶面喷施0.3%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以促使植株生长,提高自身抵抗药害能力,可显著降低药害造成的损失。(4)加强栽培管理。对受药害柑橘树可采取适量修剪,除去受害已枯死的枝叶,防止植株体内的药剂继续传导和渗透,防止枯死部分蔓延或受到感染。加强中耕松土,深度10~15cm,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橘园施药人员应身体健康,且经过培训,具备一定的果园管理和植保知识,施药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老、弱、病、残、孕、小孩和哺乳期妇女不能接触和使用农药。(2)使用安全的施药器械(具)。在喷雾前,应检查喷药器械是否完好。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不要用嘴去吹堵塞的喷头,应用牙签、草秆或水来疏通喷头。喷雾器中的药液不要装得太满,以免药液溢漏,污染皮肤和衣物,施药场所应备有足够的水、清洗剂、急救药箱、修理工具等。(3)施药时要穿戴防护衣具。如帽、口罩、眼镜、橡皮手套、塑料雨衣、长筒鞋等防止药液沾上或吸入造成中毒。如果没有,至少应穿长衣、长裤、戴帽子、手套等,施用高毒农药时应戴护目镜、面罩,防止农药进入眼睛、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施药期间不准进食、饮水、吸烟等。(4)注意施药时的安全。把握喷药时间,注意天气条件,大雾、大风、高温和下雨天,作物上有露水时不得喷施农药,不要逆风施药,否则会造成农药大量流失和飘移,并容易发生人员中毒事故;每次施药时间不要超过4h。(5)施药后做好安全警示。告知无关人员不要靠近或进入施药现场,尤其是熏蒸施药现场,以免对人产生毒害。施药后要用肥皂洗澡、洗衣,注意将防护用品和其他衣物分开清洗。不要在河流、小溪、池塘、井边施药,以免污染水源。(6)施药人员如有头痛、乏力、头昏、恶心、呕吐、皮肤红肿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离开施药现场,脱去被农药污染的衣服,漱口,擦洗手、脸和皮肤等暴露部位,及时送医院救治。 -
报告浅析高新
技术 产业集群中的技术 创新出版时间:2009产业集群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高新技术产业是由处于时代前沿的先导性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特征的产业,知识和技术是其投入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在高技术领域内具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机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两种基本形式:与大企业共生的中小企业聚集网络和依靠技术合作与创新形成的企业聚集网络。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通行做法是根据R&D(研究开发)投入在总产出中所占比例来界定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将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企业往往以“集聚”的方式集中布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许多新的特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体以相当数量的技术为依托,以创新为基础,企业间联系以知识、信息为核心。集群中的环境因素有利于技术的创新、传播。技术的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企业集聚就是为了利用区域中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可迅速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可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例如中关村科技园区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其新增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到北京市新增产值的一半,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另外,与传统产业集群还有不同的是,新型人力资本因素和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的配套能力已经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高低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成效似乎跟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关系,地方化的创新网络似乎比跨国技术联盟更能持久。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当创新系统研究发展到区域创新阶段,已经开始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也日益密切。技术创新是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专业化人才、资金、信息、公共服务等等,其中,专业化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一方面,有为企业提供人才供给的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本身对人才的强烈吸纳能力造成大量人才慕名而来,也形成专业化人才的供给。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而竞争会随着市场上参与企业个数的增多而加剧。在产业集群的相对狭窄的地理范围内通常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线还是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者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形中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竞争压力和利润驱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由市场的需要引起,企业通过组合各种创新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并进行生产,最终进行商业化,当它商业化成功、企业取得利益时,这项技术创新才算成功(也有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还包括技术扩散)。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发展了,由企业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才能生存、发展。同时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品、工艺的升级和换代,这也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活力,延长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集群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开放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区域内、国内同行的竞争,而是全球同行的竞争,其中不乏本行的佼佼者。面对这么激烈的竞争和自身拥有资源的不足,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我做起,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就是众多方法中较好的一个。无数公司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竞争中能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使技术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源泉。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单个企业是难以支配创新的全过程的,因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创新过程中集群企业不是孤立的,他们处于由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机构构成的社会网络中。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但需要大学与研究机构、其他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五大行动主体构成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这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反映了集群中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结,信息、技术、资源在网络内部不断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仅产业集群内的同类企业之间要形成一种网络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要与非同类企业之间也要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产业的区域集聚就为形成创新的产业网络奠定了基础。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首先,在产业集群内,由于有大量相关企业的存在,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和消费者,需求信息流量大、快而且集中,使企业在感知市场动向方面比较方便,能够迅速抓住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会,进行技术创新,以填补市场需求空白。在研发阶段,创新资源大量积聚,如人才、资金等,同时大家对彼此又十分了解,合作的可能性更大,这也降低了创新的风险。面对竞争的压力、利益的驱动力,各个企业必然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在产品化阶段,由于集群内集聚了大量相关企业,以及由此形成的交易、技术、社会网络,各个企业通过分工与合作方式进行生产,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节省了创新时间,同时相匹配的创新也会在先创新企业的带动下进行起来,这种创新的波动效果会使新产品的相关配套设施迅速完备,加快新产品商业化的过程;最后,在商业化阶段,由于产业集群内已经形成了完善而发达的各种渠道和中介服务机构,加上产业集群本身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使商业化的时间更短,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集群呈现繁荣景象,完整的创新链形成。成熟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高度动态的有序的自组织的创新系统,大量的渐进创新不断涌现出来,产品和工艺不断被更新,它们之间或是互相竞争、互相替代或是互相协同、互相促进。成熟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根本动力来自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规模扩张以及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这种创新的扩散。技术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扩散效果。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扩散系统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应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高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事实上,产业集群内并非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技术创新,少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竞争能力增强等多方面的影响,绝大部分是通过技术创新扩散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成功并不仅仅依靠技术的深度和创新的先进性,更大程度上还要根据市场的接受程度,即技术创新的扩散程度来判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过程,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与政府的相关政策作用。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进程中应该积极制定培育政策,采取相关措施推进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第一,政府在扶植高新区发展时,一方面应增加R&D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制定R&D优惠政策,给予积极创新的企业以一定的补偿。由于技术的非独占性,社会希望技术溢出越多越好,而从企业出发,创新的技术溢出越少越好,所以政府必须在二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使创新的私人受益率与社会受益率趋于协调。政府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和完善的产权交易制度,保护创新主体的正当权益,并通过使创新者享有某种特定的津贴,比如税收优惠、利率优惠等政策,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第二,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吸引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人才。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研究生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高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机制。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第三,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中来,转化和扩大企业投资主体,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以便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给优秀的项目和有很大潜力的高技术项目,从而得到资金保障。积极寻求相匹配的国外直接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规范化的运作经验,从而有利于集群质量的改善和集群稳定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形式,产业的空间集聚对产业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的经济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明显转变。由于外部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殊意义,外部规模经济使得集聚区内的技术信息增加和共享,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容易捕捉的机会,企业能更方便地接近市场,了解顾客的消费倾向,减少企业的学习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