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害虫
- 苹果白粉病
- 苹果白星病
- 苹果斑点落叶病
- 苹果痘斑病
- 苹果干腐病
- 苹果干枯病
- 苹果根癌病
- 苹果根腐线虫病
- 苹果果肉褐变病
- 苹果果锈病
- 苹果褐斑病
- 苹果褐烫病
- 苹果黑点病
- 苹果黑腐病
- 苹果黑星病
- 苹果花腐病
- 苹果灰斑病
- 苹果苦痘病
- 苹果立枯病
- 苹果链格孢烂果病
- 苹果轮斑病
- 苹果轮纹病
- 苹果霉心病
- 苹果泡性溃疡病
- 苹果日灼病
- 苹果树白绢病
- 苹果树白纹羽病
- 苹果树丛枝病
- 苹果树粗皮病
- 苹果树腐烂病
- 苹果树根结线虫病
- 苹果树花叶病
- 苹果树木腐病
- 苹果树缺氮症
- 苹果树缺钾症
- 苹果树缺磷症
- 苹果树缺镁症
- 苹果树缺铁症
- 苹果树衰退病
- 苹果树细菌毛根病
- 苹果树小叶病
- 苹果树枝枯病
- 苹果树枝溃疡病
- 苹果树紫纹羽病
- 苹果水心病
- 苹果缩果病
- 苹果炭疽病
- 苹果锈病
- 苹果锈果病
- 苹果疫腐病
- 苹果银叶病
- 苹果圆斑病
- 苹果圆斑根腐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猕猴桃常见种类及品种
出版时间:2018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选育,于2011年5月获得农业部植物 新品种保护授权,品种权号为CNA20080411.1。系浙江省农业科学皖园艺研究所选育,于2008年获得农业部植物 新品种保护授权,品种权号为CNA20050673.0。 -
报告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Tomato Bacterial Stem Necrosis
出版时间:20071.1.2 供试植物 番茄品种加西亚和中蔬四号、烟草、马铃薯。1.1.3 培养基制备 KB固体培养基[1]、牛肉汁固体培养基[1]。1.2.5 鉴定方法 细菌的形态特性、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及碳源利用等项实验方法,主要参照《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1]、《植物病害研究方法》[2]、N.W.Schaad编著的《植物 病原细菌鉴定实验指南》[3]、《植物 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4]等书中的方法进行。2.1.2 烟草过敏反应 pnt21,pnt30和对照菌株3553注射部位表现过敏性枯斑反应(HR),这证明了其对植物 有致病作用。试验结果见表1。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工作,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出版时间:2010特别是近两年来农作物各种病虫为害日趋严重,水稻中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 时常暴发,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等病毒病发生愈来愈普遍,一些次生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
-
报告Report of Rust Disease on Calystegia soldanella in Qingdao District
出版时间:20072006年在黄岛进行植物 采样中发现肾叶打碗花上发生一种由旋花柄锈菌(Puccinia convolvuli Castagne)引起的锈病。旋花柄锈菌(P.convolvuli Castagne)仅在我国旋花科6属9种植物 上引起锈病[3~6],如头花银背藤[Argyreia capitata(Vah.)Arn.ex Choisy],打碗花( -
报告绿色木霉菌Tr9701的抑病机理及其在黄瓜叶片、根部定殖初探
出版时间:2007生防菌在植物 表面的定殖能力反映了生防菌在植物 表面与病原菌竞争空间和营养的能力。本研究表明,绿色木霉菌可以在黄瓜叶面和根部定殖。 -
报告Cloning and Analysis of 3′-terminal Genomic Sequence of a Beet Mosaic Virus Isolate from Lettuce*
出版时间:2007BtMV寄主主要是藜科植物 ,可系统侵染甜菜(Beta vulgaris),局部侵染菠菜(Spinacia oleracea)、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先前报道BtMV寄主主要是甜菜、菠菜等藜科植物 ,而不易侵染莴苣。本文首次报道BtMV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侵染莴苣并造成危害。 -
报告棉花枯萎病病原菌
出版时间:2012许如琛等(1964)用人工接菌盆栽试验,甘薯、玉米、薄荷、黄麻、烟草、荞麦、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大豆、豌豆、蚕豆、四季豆、胡萝卜、黄瓜、萝卜、莴苣、油菜、菠菜、青菜和婆婆纳等共47种植物 因均不发病,棉花枯萎病菌在很多植物 上只能停留于植物 的根表皮,但不能深入导管系统,所以,往往出现隐症状态。因此认为,除已被证明的许多作物或杂草是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植物外,实际上还有更多植物 是棉花枯萎病菌的不表现症状的带菌体;这就是在枯萎病区推行与旱作物轮作对防治枯萎病无效的道理。植物 病原菌在不同环境、营养条件和寄主植物影响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再加上自身的遗传变异,致病力不断地变化。但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的类型,这就是在种和变种以下所区分的转化型、生理型或小种。由于AFLP综合了RAPD和RFLP的技术优点,因而在植物 病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遗传图谱、标定基因、辅助育种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