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枝枯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棉花
枯 、黄萎病的防治探索出版时间:2007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气候、栽培管理、品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棉花枯 、黄萎病在开封市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严重制约着开封市的棉花的优质高产。通过多年来的大面积调查,认为生产上导致棉花枯 、黄萎病偏重发生的主要因素有3种。由于枯 、黄萎病菌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病原菌很难根除等特点。连作棉田,土壤中、病残体等含有大量病菌,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目前开封市大面积种植的抗虫棉品种如鲁棉21、欣抗3号、欣抗4号、丰抗6号、豫棉19等对枯 黄萎病都有一定的抗性,但大多品种对枯萎病抗性较好,对黄萎病抗性较差,没有一个兼抗枯 黄萎病的品种。根据开封市病害的发生特点,在枯 、黄萎病特别是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推荐种植晋棉38、欣抗3号、欣抗4号、豫棉21等,在枯 、黄萎病特别是枯萎病发生较重的地块推荐使用鲁棉21、丰抗6号、豫棉19等。如遇大雨,要及时排涝、中耕松土,可非常有效的减轻枯 、黄萎病的发生程度。 -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生物防治出版时间:2012经初步鉴定,H110和H184为枯 草芽胞杆菌,H216、B316和B382为地衣芽胞杆菌。由此认为,枯 草芽胞杆菌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怍用主要依赖于其生活过程中产生于体外的某种抗高温的代谢产物,即抗菌物质,它可使病菌孢子和菌丝畸形,细胞崩解,内含物外泄,从而使病菌丧失对植物的侵染能力,在许多枯 草芽胞杆菌防治病害的试验中事实上,在大量培养枯 草芽胞杆菌时,当单位容积中的菌体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或培养时间超过21h,大部分该菌细胞即开始自融,起防病作用的还是培养液中的代谢物,因此,从抗菌素的角度来研究枯 草芽胞杆菌的开发利用,可能更有价值田间防治枯 、黄萎病效果,不同施用量,链霉菌S-5对枯 、黄萎病的防病效果差别明显。使用2.5kg/667m2拌种,对枯萎病防病效果为81.8%;对黄萎病防病效果为100%。枯萎病圃土(作为棉花育种抗病性鉴定病 圃连作棉花10年以上病 圃土壤)平均发病率55.3%,病 指27.2,抑菌效果43.9%。感病 品种棉田土发病率72.8%,病 指66.9,无抑菌效果。 -
报告棉花抗枯萎
病 育种出版时间:2012据1984年的全国棉花枯 、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的统计,全国种植棉花面积约8800余万亩,而黄、枯萎病的发病面积近2200万亩,占调查面积的31.3%,年损失皮棉75万~100万t,折合人民币2亿~3抗枯 、黄萎病性鉴定,原则上是在人工接种、发病均匀的病 圃中进行,也可在重发病区选择发病均匀的自然病 圃中进行。抗虫性鉴定需在人工隔离环境中接种一定量的害虫数。抗旱性鉴定需设置遮雨和防止地下水浸入等设施。棉田单一的枯 、黄萎病区较少,多为混生病区,因此,培育具有兼抗特性的品种,在制定抗病育种目标时也应加以考虑。F2代种植在育种基地枯 、黄萎病的重病土上;淘汰抗性差的不良组合;保留组合进一步淘汰劣变个体后混收其种子。F3代海南异地种植,进行不去雄的群内混交。枯 、黄萎病的病 指保持在高抗和抗的水平;②扩大遗传变异幅度;③改善性状间关系,加强了产量与铃数、铃重间正相关,降低株铃数与铃重、籽指与衣分率之间负相关,皮棉产量与纤维比强度的遗传相关系数由-0.397变为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发生与为害出版时间:20121982年农业部开展全国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普查,病 田面积上升到2223万亩,其中,大部分为枯 、黄萎病混生区。发病面积接近或超过100.5万亩的产棉省有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和四川等。此外,症状表现往往因品种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如抗病品种中的感病株多呈青枯 型、黄化型。而同期的感病 品种则有多种症状型,气温低时为紫红型,雨后转晴时呈青枯 型,严重的呈皱缩型、枯斑型,再严重的呈光秆型。在枯 、黄萎病混生地区,两病 可以同时发生在一株棉花上,叫做同株混生型,有的以枯萎病症状为主,有的以黄萎病症状为主,使症状表现更为复杂,调查时需注意加以区分。兹将两病 发病症状比较如表1-2所示。调查时剖开茎秆或掰下空枝 、叶柄,检查维管束是否变色,这是田间识别枯萎病的可靠方法,也是区别枯萎病与红(黄)叶茎枯 病 ,排除旱害、碱害、缺肥、蚜害、药害等原因引起类似症状的重要依据。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农药防治出版时间:2012从枯萎病发病的时间动态看,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枯萎病的株发病率和病 指显著低于对照。图7-1 氟乐灵处理后棉苗枯萎病发病的时间动态(宋凤鸣等,1995)从病 指看,氟乐灵处理显著降低轮作地苗床和连作地苗床上棉苗枯萎病的发病率及病 指,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7-1)。连作地苗床和轮作地苗床上枯萎病发生和病 指相差不大。来自氟乐灵处理苗床的棉苗移栽到大田后,在现蕾初期枯萎病的发病率和病 指均明显低于对照棉苗(表7-2)。处理棉苗枯萎病发病率一般降低65%左右,病 指降低65%~75%。处理施药前病 指药后7天药后14天病 指病 指减退率(%)防效(%)病 指病 指减退率(%)防效(%)91%克萎星SP700倍液6.336.67-5.3713.415.3914.8551.0832%克菌EC2000 -
报告观赏海棠轮纹
病 病原的初步研究出版时间:2007但是,这些观赏海棠不少品种的植株枝 干上往往产生大量轮纹状、马鞍形的瘤状突起,严重时,病 斑相连,导致树皮粗糙,严重影响树势甚至引起枝干坏死。受害海棠枝干从皮孔开始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斑点,暗褐色,凹陷,边缘稍隆起;随后病 斑中央突起,呈瘤状,质地坚硬,成为灰白色;病 健交界处发生龟裂,病 皮翘起,有点呈马鞍状,或呈轮纹状;病 斑表面产生黑色的小粒点严重时,病 斑相连,病 皮粗糙,导致部分枝干死亡。从发病枝 干上分离培养获得病原菌纯培养,菌落初灰白色,逐渐呈灰黑色,气生菌丝浓密,呈絮状隆起,后期菌落中产生灰黑色子座。经鉴定,认为该病害的病 原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病害为观赏海棠轮纹病 。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病原菌出版时间:2012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及新疆广大棉区,对非棉属寄主表现为“R”(发病株率为0)或“W”型(发病株率为50%以下),在棉属寄主上以“S”型(病 指为20.1以上)为主。按各菌系在8个棉属鉴别寄主上平均病 指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群,4个菌系为强致病类型,17个菌系为中等致病类型,7个菌系为弱致病类型。对非棉属寄主均为“R”或“W”型;对陆地棉Rowden均为“R”型(病 指为0),对海岛棉Coastland均为“S”型。从各供试菌系对9个品种的发病始期及发病程度看,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强致病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疆主要棉区,部分菌系属中等致病型,枯萎病菌为害时期较早,棉株出苗后10~12天,造成棉苗子叶青枯 萎蔫或叶脉黄化网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弱致病型主要分布在东疆棉区,枯萎病菌为害时期均较晚,较南、北疆棉区发病始期晚5~7天,即棉花出苗后15~20天才出现子叶青枯 萎蔫或叶脉黄化网纹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