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物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农
作物 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出版时间:2008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 连作,发病严重,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累。防治方法 与麦类及非作物 隔年或3年轮作。春麦区适当晚播,要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抵抗力。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与禾本科作物 轮作,增施底肥和种肥,促进大豆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可相对减轻损失。播种前种子处理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如遇秋旱,油菜长出两片子叶后即需喷药防治,并注意防治周围作物 蚜虫。甘薯是我国重要的薯类作物 ,已发生甘薯病害30多种,其中发生普遍并为害较重的有黑疤病、根腐病、软腐病、茎线虫病等。 -
报告眉县农
作物 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实践与发展思路出版时间:2010同时结合植保站业务和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对农药使用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资市场检查通报、植物检疫等多方面与农业生产实际相接、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进行宣传,内容涉及粮食、果树、经济作物共6 类作物 -
报告农
作物 病虫预报发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出版时间:2010易巧玲 吴齐仟 陈文革(融安县植保植检站 广西融安 545400)融安全县耕地总面积2.5966万公顷,其中水田1.6348万公顷,旱地0.9618万公顷;全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和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罗果、八角、桑蚕;果树以金橘、沙田柚、椪柑、脐橙、板栗、柿子和桃等为主。蔬菜大宗产品主要有大白菜、萝卜、大头菜、番茄、辣椒、茄子、瓜类和豆角等。据资料统计,县内70多种农作物发生病害220多种,害虫220多种,害鼠5 种,常年病、虫、草害发生面积在12万公顷左右,每年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在20期以上。随着农药市场管理及农业部门机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融安县在农作物病虫预报发布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要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存在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对预报发布工作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近年来在病虫预报发布工作上有所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1 农作物病虫预报发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 农药经营部门私自乱发情报,群众错误防治病虫害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农药原有经营格局的改变,农药经营部门多,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农药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加上大多数人员未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药产品销售与生产技术服务脱节,据调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私自乱定防治时期,造成群众防治失时;二是不能针对当前病虫害提供防治有效的农药,胡乱配药、加多配药种类,造成群众防治成本增加却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三是乱发布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有意夸大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度,误导群众加大农药购买量,为自己谋取私利。1.2 乡镇农技部门存在病虫预报发布力度不够、情报覆盖率低的问题由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机构改革,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归乡镇管理,由于政府工作繁多,许多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被安排做乡镇各种中心工作,没有充分的精力去开展业务工作,部分乡镇病虫情报发布力度不够,病虫情报覆盖率低。据调查,2000~2005年期间全县病虫预报乡级覆盖率为100%,村级覆盖率为45%,屯一级覆盖率仅为10%。1.3 传统的发布方式速度慢,不能迅速组织起群众开展防治工作,容易造成防治失时,影响防治效果过去病虫预报传递的传统方式主要是:乡镇收到县植保站情报后,再手写转抄,这样一来乡镇通过邮寄方式收到县植保站的情报往往要2天时间,再通过手工抄写发到各村,至少也要2 ~3 天时间,而短期预报的防治时期往往也就是二三天的事,因此,农户见到情报时,往往已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1.4 病虫信息发布没有固定宣传栏发布地点随意性太大,不利于群众及时查看。1.5 传统发布方式单调,群众接受植保新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过去发布形式主要靠手抄情报张贴、宣传标语的形式发布,不能形象生动地向农民群众传播预报及防治信息,群众不能很好的接受。2 创新发布形式,解决存在问题2.1 更新预报信息传递模式2.1.1 扩印大张情报,及时快捷张贴到各个村屯,提高情报发布的覆盖率及准确率。2006~2010年期间,本站在发布病虫情报时,及时到印刷厂印刷大张情报(A2纸)。每期印刷1 500份,通过汽车站将大张情报送到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把情报免费送到农药经营门面,并告知经营者一定要按要求张贴,严禁自行发布病虫信息。同时利用乡镇政府包村组干部的力量及时下到村屯张贴病虫情报。这样既保证了情报能及时快捷的传递,又能确保病虫情报发布的准确性。由于减少了各乡镇转抄情报这一环节,据调查,这种发布方式比常规农技服务中心转抄要快3 天以上,短期情报及时发布的效果十分显著。因此病虫情报发布覆盖得到大幅提高。情报覆盖全县12个乡镇,138个行政村(包括社区),1 100多个自然屯,乡、村、屯三级病虫情报覆盖率达100%。2.1.2 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加印“明白纸”,通过各乡镇农技中心发放到各农药经营门市,同时通过乡镇政府包村组干部力量,将明白纸发放到农户手中。据统计,至2006年以来,在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根据病虫情报编制的“明白纸”每一期都在10 000份以上,为指导农户科学防治病虫害创造了有利条件。2.2 情报通过短信形式发布自2008年以来,本站与广电局合作,将病虫预报及防治信息通过短信形式发布,收到了良好效果。据调查,全县共有4.5万移动手机农户,全县农村人口为25.1519 万,全县17.9%的农民能通过手机短信收到植保信息。2.3 充分利用电视这一新闻媒体,做好预报发布2.3.1 制作电视预报节目,通过形象生动的宣传形式,提高了农户掌握植保知识的能力。至2007年以来,本站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尝试根据《广西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自行制作电视预报节目。主要用的编辑软件是会声会影X2和Photopshop。在制作过程中,对病虫害的发生症状、发生预计及防治意见进行重点阐明,每期的预报节目幕头幕尾及音乐固定。制作后主要通过融安有线电视播放,播放时间固定在每天的7∶30、12∶30、20∶30、22∶00四个时段。每期连续播放5~7天。由于图文并茂,得到农民的喜爱和接受,通过形象生动的宣传发布,农民群众的植保知识得到提高。据统计,全县12个乡镇、70%的农户能收看到我们的电视预报节目。2.3.2 在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期,通过字幕形式在融安电视台连续滚动播放,每天播放次数在15 次以上,每个信息连续播放5~7天。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群众对病虫预报的晓知率。2.4 在乡镇的村委建立固定病虫预报发布宣传栏,解决群众了解病虫信息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县12个乡镇138 个行政村(包括社区)中,已经有116 个村委建立了固定宣传栏,农民群众能及时方便的观看到病虫害发布信息。3 做好农作物病虫预报发布工作的几点建议3.1 要做好预报发布工作,必须加强农药经营门市发布预报的整治随着农药经营市场的放开,农药经营者的素质急待提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农业技术部门要加强对经营者的培训,使他们了解什么是防治适期,正确掌握农药的用途、使用方法、用量等相关知识,同时加深思想认识,这样在才能避免因发布错误造成群众损失的现象发生。二是严把许可关。工商部门、安监部门、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协作,每年要对农药经营者开办植保技术培训班,严格按照“《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经营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第二款:有熟悉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过考试合格后才准许经营。三是完善《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办法》。1993年农业部以 [(1993)农(农)字1号]颁布了《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但该办法尚不够完善,其中完全没有处罚条款,现实中难以实施。农业部门应设法完善并升级《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使得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有法可依。四是加强查处力度。工商部门、安监部门、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协作,在各自执法范围内相互配合,加强对农药经营网点的管理,对为谋取私利,擅自乱发病虫情报,造成群众损失的行为,要严肃处理。3.2 要做好预报发布工作,仅仅凭县植保站技术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极大地调动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力量一是要尽快理顺对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管理,使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交归农业部门管理。目前的现状是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归当地乡镇管理,由于乡镇工作繁重,很多乡镇农业科技人员不能全身心地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在农作物病虫预警与发布工作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二是要乡镇农技人员要加强植保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病虫预报的质量,从而指导广大农民群众科学防治病虫害,确保全县农作物生产安全。 -
报告广西农
作物 病虫测报业务的考核管理出版时间:2010刘建文 王华生 谢茂昌(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 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广西实施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已经有20年的历史。管理办法通过制定科学的表格,规范测报调查办法,并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的特点,应用管理学理论,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考核和管理,涵盖:业务工作的量化管理、考核评比、管理实施和奖励机制等4个方面。规范、科学的测报业务管理对于激励基层植保人员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提高整个测报体系的运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关键词:农作物;病虫;测报;考核;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南亚、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长年有农作物生长,病、虫、草、鼠等农作物灾害发生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达200多种,2009年发生面积达2.7亿亩次。为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广西全区在县一级设立了101个测报站,测报技术人员超过500人,测报业务涉及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规范、科学的测报业务管理对于激励基层植保人员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提高整个测报体系的运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下文,作者就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的考核管理情况进行简要介绍。1 考核管理办法简介从1985年开始,广西就组织全区多年从事测报工作的植保科技人员对病虫测报技术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论证,并于1988年制定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及其管理办法,1989年正式开始实施,应用至今,已经有20年历史。管理办法通过制定科学的表格,规范测报调查办法,并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的特点,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的考核和管理。其主要涵盖:业务工作的量化管理、考核评比、管理实施和奖励机制等4个方面。2 业务工作的量化管理测报业务分为基本业务和附加业务两部分,共10项,各项业务的工作量均用数字化的分值标定。2.1 基本业务它是各专业测报站进行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必需完成的基本业务。基本业务包括下面7 项内容,满分为130分,各测报站在这7项基本业务上的考评得分之和为该站的基本分。2.1.1 业务总结它由技术总结、工作总结、调查汇报等书面材料构成。具体评分标准是,全年业务工作总结10分;上半年的业务工作总结、其他技术总结、调查分析等每份计5分,满分为10分。完成较好的计满分20分,但达不到要求时每一项要扣1~3分;未完成的不计分。2.1.2 病虫情报病虫情报包括重大病虫的实时动态分析、未来趋势预报(或灾变预警)、防治技术指导等内容,满分为20分。2.1.3 系统观测(“五天一报”)系统观测就是通过定期定点观测田间病虫的发生情况,掌握病虫的实时发生动态和演变规律。系统观测的结果通过“五天一报表”来整理、汇总数据并以此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满分为30分。2.1.4 大田普查每个县级植保站上、下半年必须各完成当地5种主要病虫的普查工作,按规定完成了大田普查任务的计满分20分。未完成的,每少普查一种病虫扣2分;超额完成的,每多普查一种病虫在附加业务“大田普查”中加0.2分,最多不超过20分。2.1.5 信息发布与利用信息发布是指在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发布病虫信息一次0.5分,满分为10分。信息利用是指所提供病虫信息被上级业务部门应用的情况,还包括重大病虫发生情况汇报和临时情况调查等内容,满分为10分。2.1.6 植保专业统计主要内容是农作物病虫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统计、农业防治措施、植物检疫、农药销售及库存、药械销售、植保人员分工、植保测报网络建设等,按规定填写的给满分10分,填写较差的扣1~5分。2.1.7 信息卡就是应用历史资料,结合品种、栽培和气象预报等进行综合分析,对病虫发生的长期趋势(1 ~6个月内)进行简要的预报分析。信息卡每年上报4期,每期2.5分,满分为10分,对填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表格每张要扣0.5分。2.2 附加业务附加业务是各测报站追加完成的业务工作,与基本业务一起,构成了基层植保站业务工作的全部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各站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实绩,构成附加业务的3项内容满分为50分,各站在各项附加业务上的考评得分之和为该站的附加分。2.2.1 同期对比调查虫害主害代和病害主要侵害期的病虫发生实况,并与历史资料进行统计比较,调查统计数据填写在规范的表格上。每份1分,满分为20分,调查填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表格每张要扣0.1~0.2分。2.2.2 普查汇总对农作物病虫防治前后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推算病虫在全县总体发生(为害)程度、面积,损失情况等。普查汇总的调查统计结果填写在一张规范的表格上,一年调查统计2 次(即要填写2张表格),每张10分,满分为20分,对调查填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表格每张要扣1~3分。2.2.3 病虫情报指超过额定发报期数的病虫情报,予以加分,最多不超过10分。2.3 考核内容的变化情况面对测报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的情况,为适应测报工作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管理系统对考核内容做出了适当的调整(表1)。总的变化趋势是,系统观察(“五天一报”)的分值增加,信息利用和发布业务不断得到强化,防治效果评定和预报验证等业务被简化或取消。表1 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管理考核内容的变化情况3 考核评比3.1 考核评比流程3.1.1 每年年终,由自治区植保总站测报站组织技术人员将各县测报站完成并上报的各类表格,按统一规定进行整理、统计、评分。3.1.2 凡基本分上线的站可计算总分(基本分+附加分),参加评选。3.1.3 将各测报站总分、基本分、其他单项分输入计算机软件,由软件从高到低自动排出名次。3.1.4 来年的测报趋势会通报考核评比的成绩,同时根据自治区农业厅的要求,确定奖励名额,划分评优获奖分数线。3.2 考核评分办法管理系统针对每项业务都有客观规范的评分标准,而且随着测报业务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评分标准也日趋完善。3.3 考核等级标准由于测报业务考核内容在不断调整,考核等级标准在保持基本原则不变的基础上,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其中2006年以后考核等级标准见表2所示。表2 2006年以后广西各县县测报站测报业务考核等级标准3.4 近年来测报业务考核评比结果3.4.1 病虫情报统计1999~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病虫情报”等级情况(表3),可见,均值除2007年较高外,其他年份维持在均值3.00左右,说明全区各地开展病虫情报业务的水平比较均衡。表3 1999~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病虫情报”等级分布表3.4.2 “五天一报”表统计1999~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五天一报”等级情况(表4),可见,均值除2006年较高外,其他年份维持在均值3.00左右,说明全区各县测报站开展系统观测业务的水平比较均衡。表4 1999~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五天一报”表等级表3.4.3 植保专业统计表统计2004~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植保专业统计表上报情况(表5),可见,2004 ~2007 年这4年,县站植保专业统计表还存在缺报、漏报和迟报的现象。2008年和2009年完成情况良好。表5 2004~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植保专业统计表上报情况汇总表3.4.4 同期对比表统计2004~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同期对比表上报情况(表6),可见,2004~2009年这6年,县站同期对比表上报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缺报、漏报和迟报的现象。表6 2004~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同期对比表上报情况汇总表3.4.5 信息卡统计2004~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信息卡上报情况(表7),可见,除2009年少报2份外,2004~2008年这5年,信息卡上报完成率达到100%。表7 2004~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信息卡上报情况汇总表3.4.6 大田普查汇总表统计2004~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大田普查汇总表上报情况(表8),可见,2004 ~2008 年这5年,县站同期对比表上报整体情况较好,只存在个别缺报的现象。2009年更是超额完成了上报任务。表8 2004~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大田普查汇总表上报情况汇总表4 管理实施所谓管理实施就是如何使系统在全区整个测报体系中运行起来,保障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为此,自治区植保总站主要采取以下措施。4.1 业务培训1989~2009年间,总站除积极推荐各县站的技术人员参加全国农业技术中心测报处在南京举办的测报技术培训班外,还不定期举办了多期形式多样的测报技术培训班。4.2 督促检查4.2.1 不定期检查广西自治区植保总站测报站在每个正常工作日都会对各县站上报的业务材料进行整理。一旦发现有填报不规范的内容,即通过电话与该站联系,指出不足,并给出正确的方法。4.2.2 定期检查广西自治区植保总站分上半年和全年对全区各县测报站的业务工作进行考评。其中每年7 月中旬主要考核基本业务中的病虫情报和系统观测,以及附加业务中的同期对比表、信息卡等4 项业务;年终对全年业务进行考评。5 奖励机制为了调动广大基层植保工作者参加测报业务评比的积极性,总站在系统内部开展测报业务先进评选,每隔3~5年总评一次,由自治区农业厅进行表彰。此外,自治区植保总站在系统内部达成共识,县站每年测报业务考核成绩是县站申报国家植保、自治区植保项目、植保经费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6 存在问题与成效管理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县站病虫情报预报依据缺乏田间调查数据,或者预报的病虫发生期、发生程度不够明确,原因分析不够充分等;有些县站“五天一报”表填报观测区各病害调查项目栏时,稻纹枯病只填病丛率、不填病情指数,稻叶瘟只填病株率,不填病叶率、病情指数等,从报表上看不出发病严重程度和发生面积;个别县站的测报灯开灯不正常;信息传递不及时。有些县站的病虫信息传递迟缓,情报及有关业务表格迟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但是,更应该看到,该管理系统对于促进广西各地测报工作均衡地向前发展,稳定全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实施整整20年的历史中,各地没有出现因病虫测报失误而造成农作物较大面积的产量损失。每年通过对测报业务考核结果进行内部通报和不定期的奖励,调动了广大基层测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引起了各级农业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病虫测报工作健康和稳定地向前发展。参考文献[1]王华生,廖皓年.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业务管理.植物保护,1999,(1):1~4[2]王凯学等.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廖皓年等.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
报告山东省农
作物 主要病虫测报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应用出版时间:20101.2 研制标准的过程及方法在1984年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印发的《农作物病虫预报质量评定办法》中制定的22种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历年病虫发生情况、生产水平、产量损失等,重新布点,分作物 、分病虫发生程度(虫口密度、病叶率等)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分工协作,重点攻关,经过试验研究,并经有关专家两次讨论修改后,制定出不同作物 、不同病虫种类的分级标准初稿,印发到各市、县植保站试用。3 病虫测报调查规范的研究与推广3.1 明确主要测报调查对象通过对全省各地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蔬菜、果树等主要作物 等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和为害损失情况调查,查阅资料,明确了在山东省发生普遍 -
报告创新农
作物 病虫测报和信息发布的尝试与思考出版时间:2010为此,本站植保部门把各个时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防治办法、防治适期、如何用药以及注意事项等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病虫信息节目,不定期地在原平市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农民朋友可以及时了解不同作物 同一时期该防治哪种病虫1.3 利用热线电话,解答病虫防治技术问题2010年本站还开通了植保服务热线电话,通过热线电话以有问有答的形式,将当时不同作物 上需要防治的病虫草害、防治办法和防治时间等及时发布出去,并对农民在防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迄今共接受电话咨询1 800余次,使得粮果菜等作物 病虫害防治准确及时,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
报告思南县农
作物 病虫测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出版时间:20101.4 工作开展情况1.4.1 监测对象农作物病虫测报分为系统测报和常规测报,系统测报对象主要有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小麦条锈病,常规测报对象以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油菜等作物 重大病虫为主3.5 增加监测对象,拓宽测报范围长期以来,本县病虫测报工作一直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优势作物 病虫为主要监测对象。 -
报告关于加强农
作物 病虫测报工作的思考出版时间:2010郭跃华(江西省植保植检局 江西南昌 330096)摘要:通过对当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中存在的法制、体制、队伍、经费、信息技术链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应加强测报工作的法律保障,改革测报管理体制,稳定发展病虫害测报队伍,多渠道广范围筹集测报经费,提升测报信息化水平,促进测报工作全面发展。关键词:病虫害;测报工作;问题;发展对策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频发和重发大国。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1 000多种,常年造成严重为害的重大病虫害近100种,发生面积达70亿亩次。若不采取防控措施,我国每年因病虫害为害将损失粮食1 500亿公斤、油料68亿公斤、棉花1.9亿公斤、果品和蔬菜1 000亿公斤,潜在经济损失达5 000亿元以上。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栽培制度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频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暴发频率逐年提高,损失逐年加重。近10年每年暴发的病虫害种类达30多种,比前10年增加1倍以上,如蝗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连年猖獗为害,部分地区减产30%以上。同时,外来病虫害不断入侵,进一步加重了农业生物灾害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农作物病虫害暴发频率越来越高,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有效防控病虫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也是广大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者、技术人员和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病虫害测报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测报体系逐步完善,监测网络逐步健全,测报物质装备明显改善,业务管理不断强化,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测报规范化、标准化深入发展,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报的时实效性极大提高等。病虫害测报技术水平和监测预警能力的不断提高,为科学有效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减轻病虫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没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本人在基层测报部门工作期间,查阅了有关资料,听取了测报老前辈的意见,对当前测报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疏理和分析,并对加强测报工作进行了思考,现整理报告如下。1 当前测报工作存在的问题1.1 测报法制建设滞后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它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测报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如测报机构和人员不稳,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测报设施常常遭到破坏或受到其他设施的干扰,预报发布管理不规范,随意发布病虫害预报情况时有发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1.2 测报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从中央、省、市、县到乡的较为完善的病虫害测报体系。但是以行政区域设立的各级测报部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1.2.1 上级测报部门对下级测报部门监督管理力度弱目前,我国的病虫害测报系统在人、财、物上由当地农业部门管制,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测报部门指导,造成了管人、管钱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和钱,上级测报部门对下级测报部门监督管理力度弱,除了业务上的来往,对其工作好差基本上无权监督,造成一些测报部门消极怠工。1.2.2 地市级测报部门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相对县级测报部门来说,地市级测报部门具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通过植保工程建设的600个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基本上都在县级,地市级测报部门纳入植保工程的比例较少,同时测报经费都是省直拨给市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市级测报部门。1.2.3 乡级和村级植保(测报)力量非常薄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级和村级植保(测报)员在测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据2007年底统计,全国乡(镇)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归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仅占乡级推广机构总数的13.3%,归乡级政府管理的占70.0%,实行以乡级府为主,县乡共同管理的占16.7%。由于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人事分离,乡级测报力量普遍出现“在编不在岗”的现象,测报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经济、计划生育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造成乡级植保(测报)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地方基本上没人负责这项工作。1.3 测报队伍建设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测报工作专业性较强,更需要有多年从事该方面工作的经验。但是,目前的测报队伍建设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1.3.1 测报人员收入较低,人员流失严重目前,90%以上的测报部门属于事业编制,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的收入差距较大,加上测报工作十分辛苦,导致部分测报工作人员心中有怨言,人员不断流失。以福建省为例,据统计,目前省县级测报部门在编人员307 人,其中在岗人数258 人,只占编制数的84%,有的地区在岗人数仅占编制数的65%。1.3.2 测报人员素质偏低以福建省为例,省县级测报部门大专文化学历仅占在岗人数的69%,高级职称的仅占12%。各地测报队伍中许多新同志经验不足、知识不全,有的甚至未掌握测报的基本技能,更不用说遵循系统复杂的测报调查方法。1.3.3 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的测报队伍中,非专业人士比例较高,同时一大批多年从事测报工作的老同志先后离开测报岗位,测报工作面临“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1.4 运行经费不足,保障措施不力近年来,通过植保工程的建设,全国病虫害测报网600 个区域站的基础性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的需要。但是,当前全国病虫害测报部门普遍存在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日常测报工作的需要。如许多基层测报站基本的办公、通讯、交通费用不足,影响下乡调查、大田普查等测报工作的正常进行,难以发挥病虫害测报指导防治的作用。1.5 测报信息技术链较为落后从总体上来看,病虫害测报存在一个“数据采集→数据报送与管理→数据处理与预测预报→病虫害预报信息发布”的信息链,信息技术能够为病虫害测报工作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但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级病虫害测报部门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较少,测报工作存在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1.5.1 数据采集水平较低目前,一些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还沿用以前开展病虫害科学研究的调查方法,项目多、内容全、取样多,工作繁重,缺乏测报数据自动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如利用害虫性诱剂的专一性开发出的专用性诱剂测报工具现在才刚刚起步;虫情自动测报灯虽然实现了自动开启、自动转格逐日接虫,但在计数和种类鉴定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1.5.2 数据报送与管理还未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病虫害采集数据的报送速度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预测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也是目前困扰省部级测报站的重要难题。部分基层测报站报送的数据没有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数据调查、填写,使报送的数据难以进行系统化归总和整理。有相当多的测报站由于历史资料整理不规范,使用率十分有限,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目前,病虫害信息虽然实现了网络传递,但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的自动报警和智能化管理才列入议事日程,距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1.5.3 数据处理手段较为单调对于测报数据的分析处理,目前主要为一些常规的数据统计分析,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等,模拟模型、专家系统等虽有较多的研究和报道,但真正应用于测报实践的比较少。1.5.4 病虫害预测信息的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规范、拓展预报结果的发布主要通过印发“病虫情报”和利用广播、电台、电视等途径实现,但还没有完全走向规范,特别是预测结果咨询服务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2 改进对策与建议2.1 以立法为契机,促使测报工作得到法律的保护为了规范病虫害测报及防治工作,日本、印度、美国、韩国等100 多个国家颁布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内1989年颁布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对规范和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控方面,我国除河北、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颁布了植物保护条例以外,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因此,尽快研究制定颁布《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条例》及《植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病虫害信息发布和防治行为,对于规范和保障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 适应测报需求,改革测报管理体制测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级测报部门对下级测报部门的管理力度弱,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进行改革。2.2.1 垂直管理模式各级测报部门的人事、财力归上级测报部门管理,上级测报部门有权对下级测报部门做出人事决定,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拨款。2.2.2 实行地方行政管理,上级测报部门有权进行监督测报部门人员归所在地行政部门管理,上级测报部门有权对下级测报部门进行监督,对那些工作不力、应付了事者,既不调查、也不汇报者,上级测报部门向所在地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辞退、待岗等建议,由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实行。2.2.3 因地制宜建立跨县区的测报部门在现有行政地级市前提下,测报部门脱离县级植保站,根据区域范围、生态类型、作物布局、病虫害发生种类与分布等因素而设立跨县区的测报区域站,区域站下面再设几个区域点,区域站由地级市测报站统一管理,形成一个中央、省、市站、区域站、区域点的系统测报网络。2.3 多管齐下,稳定发展病虫害测报队伍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测报队伍是测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为了稳定发展病虫害测报队伍,按照“政治上有荣誉,岗位上能成才,经济上得实惠”的原则可以有效化解这个问题。2.3.1 测报人员公务员化病虫害测报事业作为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它本身不产生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服务于社会,测报系统必须实行公务员制度。对工作踏实、成绩突出的测报人员要给予奖励,并推荐其担任农业植保部门的领导职务,使其在政治上有荣誉。2.3.2 加强测报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培训对测报人员进行职业责任教育,提高其对测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测报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和定期轮训制度,加快知识更新,扩大测报人员的知识面,使测报人员熟练掌握病虫害调研、数据分析、规律把握和趋势判断等方面技能,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使其在岗位上能成才。2.3.3 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公务员化来提高测报人员的工资待遇,通过法律法规来保证测报人员的办公经费,积极探索加大测报调查补贴和表彰奖励等措施,提高测报人员待遇,使其经济上得实惠,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4 以情、理、法为框架,多渠道广范围筹集测报经费《公务员法》颁布之后,国家强制规定公务员单位不能搞创收经营,绩效工资改革之后,国家将对公益性、行政性事业单位的创收行为进行规范,这就意味着植保测报部门搞经营创收服务的行为成为历史。为了解决病虫害测报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多渠道广范围筹集测报经费。2.4.1 立法保障测报工作经费通过颁布《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条例》及《植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从根本上解决测报部门的经费问题。2.4.2 积极争取测报经费积极向社会宣传、向政府财政部门汇报,让社会和政府财政部门认识到测报对病虫害防治、环境生态、农产品安全等的重要性,争取财政增加测报经费,以改善测报手段和测报工作条件。同时,积极申请测报科研课题和有关项目支持。2.5 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提升测报信息技术链测报信息技术链的改革要遵循“数据采集工作强度减少,数据报送与管理快捷方便、数据处理与预测预报科学、准确,病虫害预报信息发布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的原则。2.5.1 提高病虫害信息的采集水平研究一套行之有效、方便准确、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调查方法,通过严格管理,规范病虫害调查、汇报和信息交流制度,确保每一个测报部门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调查,并及时按要求汇报调查结果,使各级植保站都能及时获得一套可信、可比的调查数据。在病虫害发生情况标准化调查的基础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测报历史资料,使测报资料系统化,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测报技术方法,提高测报水平。2.5.2 开发网络软件和建设数据库,促进数据报送与管理更方便快捷,预测预报更科学准确开发适合测报专业特点的网络软件,对病虫害发生信息自动化处理,如绘制病虫害发生分布图、对多点病虫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提供统计结果等。同时,要对现有测报历史资料进行标准化整理,组建病虫害测报数据库。并将各种较为成熟的预测方法和统计方法置入数据库,随时对有关测报历史和现实数据的调用与处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2.5.3 提高病虫害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除了印发病虫情报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发布预报外,要加强信息咨询网站建设,借鉴日、韩等国设立预报咨询电话的方式,使病虫害信息在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参考文献[1]江宜航.农药管理难题,专家呼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立法.中国经济时报,2010-09-06(6)[2]刘万才,曾娟,刘宇等.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中国植保导刊,2009,29 (9):31~33[3]刘万才.病虫测报的研究进展.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4):41~44[4]张隆国,周文科.加快改革创新,迎接世纪挑战.中国植保导刊,2001,21(2):7~8[5]李仲惺,周学杰.改革测报体制,发展测报事业.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2):31~34[6]石敏,曾国珍.广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博罗县的调查实证.广东农业科学,2009,(7):314~317[7]姚文辉.福建省植保工作的若干思考.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2):16~17[8]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1[9]高灵旺,沈佐锐,夏冰等.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技术链研究与设想.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11):32~35[10]张隆国,彭传华,许红.试论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的发展趋势.中国植保导刊,2002, 22(11):36~37[11]文洪英.《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9月1日起实施.农民日报,2005-09-14(2)[12]柯炳生,朱守银,朱平国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05 (2):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