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二十九)茶翅蝽(Yellow-Brown Stink Bug)
出版时间:2009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属半翅目Hemiptera,蝽科Pentatomidae。我国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国外日本、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发生报道。图3-73 植株被害状(下:雌穗苞叶有黄褐色斑点)茶翅蝽主要为害梨等果树以及豆类等植物,近年发现其为害玉米。成虫、若虫刺吸玉米叶片汁液,也可为害花丝。叶片被害,初为淡黄色小点,后呈现白色不规则斑块,多个斑块汇合布满整个叶片,似雪花状,其后叶片失水,导致干枯。图3-74 叶片被害状(左:正面观;右:背面观)图3-75 强光时茶翅蝽聚集叶背避光成虫体长12~16mm,宽6.5~9.0mm,椭圆形,略扁平,体淡黄褐色、黄褐色、灰褐色、茶褐色等,均略带紫红色。触角5节,黄褐色至褐色,第4节两端及第5节基部黄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有密集的黑褐色刻点。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黄褐色小点。小盾片基部有5个小黄点。卵短圆筒状,高1mm,顶部有盖,周缘有刺。卵初产时灰白色,孵化前变黑褐色,20余粒排列成块。若虫胸部两侧有刺状突起。腹部背面中部有横长方形黑斑5个,呈纵向排列,各黑斑上有黄褐色小点。腹部每节腹板两侧均具乳头状黑斑。图3-76 茶翅蝽茶翅蝽在我国北方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屋檐下、空房、树洞、草堆等处越冬。有群集性,经常几头或十几头聚在一起。5月中、下旬开始为害梨树,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卵产于叶片背面,20余粒排成1块。6月下旬至7月下旬孵化出若虫。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转入玉米田为害。成虫活动性极强,经常在邻近果园或果园和防风林间往返迁飞转移,9月下旬起逐渐转移越冬。1.捕杀成虫 茶翅蝽在越冬成虫入蛰前,在果园、房檐下、墙壁上、背风向阳的地方爬行或在一些植物枝叶上群集,秋冬季节可进行人工捕捉。2.药剂诱杀 利用茶翅蝽喜食甜液的特性,配制毒饵,用蜂蜜:水:20%灭扫利乳油按20:19:1的比例,混合成毒饵进行诱杀。3.生物防治 茶翅蝽的主要天敌有蝽象沟卵蜂和蝽象黑卵蜂等,寄生茶翅蝽的卵。在梨园等地块,寄生蜂对茶翅蝽的卵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可于茶翅蝽产卵期,在果园外围植物上释放,减少入园的茶翅蝽数量。 -
报告二 茬口安排与品种选择
出版时间:2015蔬菜生产设施类型多种多样,但不管其结构如何变化,用来进行黄瓜生产,首先必须在温度上满足黄瓜生长需求。所以正常情况下,设施内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0℃。目前,黄瓜生产的设施主要有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根据不同设施类型,塑料大棚黄瓜生产主要有早春茬栽培、秋延后栽培;日光温室有冬春茬栽培、秋冬茬栽培和越冬周年一大茬的长季节栽培。1 早春大拱棚栽培 一般在2月上中旬开始播种,苗期45天左右,3月底定植,5月上旬开始收获,直到6月底拉秧。2 秋季大棚栽培 大棚秋延后栽培可在6月中下旬育苗,7月中旬定植,8月中下旬到11月采收完毕,但7~8月正值夏季高温季节,易出现植株徒长,因此,播种期可适当后延至7月中旬,苗期20~25天,8月上中旬定植,9月份到11月采收。3 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 一般在11月中下旬到12月中下旬播种,1月中下旬到2月中旬定植,3月下旬开始收获一直到6月底结束。4 日光温室秋冬茬栽培 日光温室秋冬茬栽培较塑料大棚晚1个月,一般在8月份育苗,9月份定植,10月份开始收获,视元旦节假日市场价格情况决定拉秧时间。5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长季节栽培 日光温室越冬长季节栽培一般在10月初育苗,10月中下旬嫁接,10月底到11月初定植,12月开始收获,一直到第二年6月结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多种栽培形式的发展,为适应不同生产地区、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季节生产,我国现已培育了许多适宜不同要求,具备不同优良性状的适宜消费者食用口味的优良品种。生产上有两种类型的黄瓜:一种是水果型黄瓜,以光滑无刺、易清洗、味甜、品质好逐渐受到南北方消费者的欢迎。另一种是传统有刺黄瓜,其产量高,符合传统消费者的习惯,在南北方占有很大市场。目前,在设施棚室里主要的栽培品种有:津优315、金胚系列、以及满田系列品种,满田700、满田706,博美系列耐低温弱光温室专用品种。品种选择除了要看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外,还要根据自己当地的设施类型、品种特性、管理能力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当地市场销售渠道、青果商采购订单和价格优势选择品种。在当地没有种植过的品种,一定要先进行示范。不选择没有在经过示范试验的品种,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减产纠纷。尤其是越冬和早春栽培品种,其品种的耐寒性、弱光性、低温下的坐瓜率以及抗病性都是影响黄瓜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应该强调的是:任何新品种只有在适应的地区、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才能显示出增产、增收的潜力。黄瓜的“高产、优质、高效益”生产,有赖于新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相配套,二者缺一不可。 -
报告创新机制推进地方病虫测报工作新发展
出版时间:2010杨爱华 李延伦(河南省中牟县植保站 河南中牟 451450)摘要:系统阐述了地方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发展状况和信息传递手段及技术改进情况,介绍了县级植保部门发布预报的种类和过程。就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测报工作和体系建设提出三方面建议。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摸索,积极探索适合地方植保发展新思路。即以测报手段为基础,通过示范展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效果,积极建立“植保村级服务站、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体系,推动当地测报工作发展,高效服务“三农”。关键词:病虫害;预测预报;发展新思路河南省中牟县植保站为农业部病虫测报区域站。省、市主管部门从政策、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以扶持。多年来,本站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通过不断强化、测报体系的服务职能,组织创建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使我县病虫测报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三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进入21 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测报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测报工作发展,顺应绿色消费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出在新形势下,推进地方测报工作发展,高效服务“三农”的新思路。就推进县级植保、测报工作新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 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测报工作和体系建设1.1 以人为本建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植保、测报队伍。现有人员4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24人,技术员11人。具有10年以上测报工作经历的有12人。为充分调动全站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植保体系充分体现公益职能,社会效益最大化,采取“三优先”措施,强化植保、测报队伍建设。“三优先”一是优先在职工中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二是优先安排业务进修,近年先后选派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南京农大进行业务进修,促使更新知识,精通业务,成为植保站的业务骨干。三是优先聘用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同时利用自身区域优势,与“河南农大”“河南省农校”等科研单位、“上级业务部门”取得很好的联系,通过试验、示范等方式转化他们的科研成果,将他们的新技术在试验示范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1.2 强化功能夯基础。1.2.1 仪器设备逐步更新,使测报事业如虎添翼近两年在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下本站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仪器、设施、设备得以逐步更新,使测报事业如虎添翼,实现了昆虫诱测半自动化、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电脑化。使病虫测报范围由粮油作物延伸到蔬菜、果树等产业,实现全天候测报和区域联网。1.2.2 建立病虫测报网点,使测报扎根基层围绕全县作物布局,根据不同地区条件,在全县重点乡镇设立8 个病虫测报网点,在有代表性的乡镇确定13个病虫测报信息员,完善充实了县、乡病虫测报网络。在本县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两迁”害虫和东亚飞蝗监测和防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这些“虫口夺粮”的战役中,基层测报网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应迅速。通过黑光灯和孢子捕捉仪监测,结合田间系统调查,在第一时间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提前2~5天发布病虫发生趋势,及时向上级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部署防治工作争取了大量时间。二是调查全面,数据充分、可靠。各基点配合县、市站,系统调查和普查相结合。在全面掌握病虫情况的基础上,保证了重大病病虫害报的早、报的准。三是积极宣传,迅速指导。在防治关键时期,利用基层测报点优势,在第一时间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宣传发动,迅速开展防治。1.2.3 完善的测报保障措施测报采取“两保证”措施:一是保证测报经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测报经费10 万元;二是保证测报用车。根据病虫测报工作时效性强的特点,只要测报用车,都优先予以保证。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稳定了测报队伍,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我县病虫测报工作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1.3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及时准确服务“三农”病虫测报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研究对象不但具有生命性,且受自然环境、作物布局、耕作制度等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为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病虫测报信息体系,力求准确、及时、高效地服务农民,指导农业生产,本站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3.1 重视病虫测报工作,规范测报调查技术和预报技术,加快测报网络建设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预测预报担负着主要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监测任务,为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提供病虫信息服务,指导防治工作。病虫测报工作包括病虫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宣传,病虫田间调查、统计、对比,信息收集,病虫情报的书写传递等。为适应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特别是食物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规范病虫测报调查技术和预报技术。在近几年的测报工作中总结出应注重信息的收集工作。特别是县级和乡级测报技术人员应多深入田间地头注意观察病虫发生为害规律,为有效综合防治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中牟县常年种植45万亩小麦为例,具体测报工作为:一数据汇报为病虫每5天向农业部、省、市植保站上报一次病虫发生实况,数据体现与往年同期对比、趋势分析等,特殊情况下每2~3天汇报一次。这些在常人看来只不过是一堆数字和一些文字,可站在本站测报的角度而言它就是技术参数、就是科学依据,本站对待该数据非常认真。通过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按照统一标准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库,做到“一虫一病一档案”,以求信息共享。病虫资料归档有纵向同期对比,有横向区域作物对照,规范表格数据填写。二具体调查为病虫定点、定期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每乡抽取有代表性田块,每块田5 点取样,用GPS定位,调查株用白色塑料绳子系好,做到定点、定株系统调查,保证数据的准确、连续性。通过对历年数据、文字及图片的归档和整理,形成系统、完整的病虫害资料库。便于测报工作者顺利高效开展工作。1.3.2 改善预测预报手段,及时准确服务“三农”在详细调查基础上,结合实际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作物病虫进行短、中、长期预测预报。每年发布《病虫情报》31期3万份,并利用短信、电子邮件、广播电视等传递预报信息,做到病虫信息传递网络化、可视化。在《中牟农业信息网》和县电视台《社会观察》栏目定期做农作物病虫预报,与河南电视台9套“河南乡村科技”栏目等新闻媒体建立了病虫预报协作关系,形象生动地将病虫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趋势、防治措施及时准确地传进农家,正确指导农户适时防治。2 积极探索植保社会化服务新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种植制度、气候环境、栽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多、程度也日趋严重,农民识别、防治病虫难的问题更为突出,故有植保服务体系难以跟上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本站测报部门必须由原来单一的预测预报向测报与防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向农民群众提供综合服务。通过近几年的摸索,结合本县实际探索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地方植保社会化服务新模式。2.1 引进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防治技术连续5年在本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推广以杀虫灯、性引诱剂、杀虫板为主的“三诱”绿色防控技术。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全年可减少用药3~4次,降低了虫口密度、延缓了害虫抗药性、亩节约成本65元左右。农药残留抑制率平均低1.41个百分点;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种群及多样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本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进程,促进了本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2 引进新型植保药械引进新型植保药械主要有:一是OR-4烟雾机;二是泰山18型机动弥雾机;三是自走式机动喷雾机(3WX~280H);四是悬挂式喷杆喷雾器(3WWX-650)。上述药械通过在全县推广应用,具有省工、省时、省药、高效等特点。2.3 推广新型药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本站连续几年承担了“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区”项目,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专业化防治区防治的同时指导辐射区农民及时进行防治,并分别对病害不防区、虫害不防区、草害不防区进行相应处理。结果显示:各区相对完全不防区都有不同程度增产,其中以专业化防治区和辐射带动区产量较高,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分别为348.8%和247.2%。产量方差分析:专业化防治区产量最高,专业化防治区与辐射区产量差异显著,专业化防治区、辐射区与其他区产量差异均极显著;病害不防区、虫害不防区、草害不防区、自防区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与完全不防区差异显著。2.4 建立基层服务机构体系、推动我县农业发展农民是“三农”的主体,是农业服务推广的终端。植保技术推广工作须立足农村基层,围绕农民需求,结合地方实际建立以下服务体系。2.4.1 建立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基层植保技术棚架是长期困扰植保部门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目前农村经营体制,经过近几年的大胆实践和探索,建立了165个村级服务站。将每期《病虫情报》通过村站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病虫动态和防治措施,并且在病虫害发生盛期组织农民进行不定期培训。2.4.2 建立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为增强对重大作物病虫害的应急控制能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问题,本县自2005年开始组建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目前县植保站已注册一个“中牟县惠农专业合作社”,并牵头成立了植保专业联合体。在全县建立了15个植保专业合作社,共有23个机防专业队,拥有队员255人、大中型机械571台、日作业能力3 400公顷;彻底解决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3 新形势测报工作的思考通过近几年积极努力的工作,结合本县实际,探索出以测报为基础,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植保服务新模式。该模式已在本县开展了将近5年,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期间全体测报人员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本站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今后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也创造了无限的机遇——围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在成功积累经验之上,大力推广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加快植保、测报改革步伐,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生物科学时代的新挑战。 -
视频苹果省力化修剪技术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苹果园高纺锤形树形建造与管理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从中国和欧美苹果产业的对比看我国苹果产业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桃子为什么会缺钙
发布时间:2020 -
视频桃子为何会出现软果现象
发布时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