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图片腐烂病0043
发布时间: -
图片腐烂病0042
发布时间: -
图片腐烂病0025
发布时间: -
图片腐烂病0022
发布时间: -
图片腐烂病0015
发布时间: -
图片腐烂病0004
发布时间: -
图片苹果锈病
发布时间:2020 -
报告 果树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出版时间:2008苹果是重要果树,苹果病害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据报道,苹果病害约有100余种,其中为害严重的病害有轮纹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腐烂病、银叶病、霉心病、病毒病等。苹果轮纹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地区;斑点落叶病在以渤海湾和黄河故道地区受害较重;褐斑病在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腐烂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中南、西南的部分苹果产区;炭疽病在黄淮及华北地区发生较重;花叶病在我国陕西、河南、山东、甘肃、山西等地发生最重;银叶病在河南、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为害较重。分布为害 苹果轮纹病分布在我国各苹果产区,以华北、东北、华东果区为重。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侵染枝干多以皮孔为中心,初期出现水渍状的暗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瘤状物。病部与健部之间有较深的裂开,后期病组织干枯并翘起,中央突起处周围出现散生的黑色小粒点。发生严重时,病部树皮粗糙,呈粗皮状。果实进入成熟期陆续发病。发病初期在果面上以皮孔为中心出现圆形、黑至黑褐色小斑,逐渐扩大成轮纹斑。病原 有性态Physalospora piricola称梨生囊壳孢,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Macrophoma kawatsukai称轮纹大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壳在寄主表皮下产生,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子囊长棍棒状,无色,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基部较窄。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具有乳头状孔口,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单胞,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于春季开始活动,随风雨传播到枝条和果实上。在果实生长期,病菌均能侵入,其中从落花后的幼果期到8月上旬侵染最多。侵染枝条的病菌,一般从8月份开始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新病斑,翌年病斑继续扩大。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休眠期清除病残体。果实套袋能有效保护果实,防止烂果病的发生。刮除枝干上的病斑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方法,一般可在发芽前进行。刮病斑后可喷一次波美2~3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300 ~400倍液,效果更好。药剂防治的3个关键时期,第一次应在5月上中旬病害开始侵入期;第二次应在6月上旬(麦收前)病害侵入和初发期;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可根据病情施药,一般每个时期喷药2~3次,间隔10~15天。可喷施5%菌毒清水剂400~5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乙霉威)1 000~1 500倍液、40%霉粉清可湿性粉剂(三唑酮·多菌灵·福美双)600~750倍液、20%多·戊唑可湿性粉剂(多菌灵·戊唑醇)1 000~1 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福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福美双)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腈菌·锰锌可湿性粉剂(腈菌唑·代森锰锌)800~1 0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8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在防治中应注意多种药剂的交替使用。分布为害 苹果炭疽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黄淮及华北地区发生较重。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枝条。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淡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软腐下陷,腐烂果肉剖面呈圆锥状。病斑表面逐渐出现黑色小点,隆起,排列成轮纹状,潮湿时突破表皮涌出绯红色黏稠液滴。病原 Collettorichum gloeosporioides称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埋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涌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内平行排列一层圆柱形或倒钻形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常成团,呈绯红色,单胞,长卵圆形,两端含两个油球。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病果、僵果、果台枝条等处越冬。第二年春天,越冬病菌形成分生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主要通过雨水飞溅传播。苹果坐果后便可受侵染,在北方5月底、6月初进入侵染盛期;南方生育期早,4月底、5月初进入侵染盛期。幼果自7月开始发病,每次雨后有1次发病高峰,烂果脱落。果实生长后期也是发病盛期,储藏期继续发病烂果。防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精细修剪,提高抗病力。及时中耕除草,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树上的枯死枝、干枯果台等。生长期发现病果或当年小僵果、应及时摘除。在果树发芽前喷洒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100倍液、5%~10%柴油乳剂、五氯酚钠150倍稀释液,可有效铲除树体上越冬的病菌。一般从谢花后10天的幼果期(5月中旬)开始喷药,以后每隔10~15天,连续喷5~6次。可用药剂有40%霉粉清可湿性粉剂(三唑酮·多菌灵·福美双)600~900倍液、40%福·酮可湿性粉剂(三唑酮·福美双)600~800倍液、2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福·甲·硫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硫磺)400~5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乙霉威)800~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600~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500~600倍液等,喷药时,可加入黏着剂(如0.3%皮胶等),以提高药效,最好有两种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分布为害 苹果斑点落叶病在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以渤海湾和黄河故道地区受害较重。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幼果。叶片染病初期出现褐色圆点,其后逐渐扩大为红褐色,边缘紫褐色,病部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可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秋梢嫩叶染病严重。果实染病,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病原 Alternaria mali称苹果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伸出,成束,暗褐色,弯曲多胞。分生孢子顶生,短棒锤形,暗褐色,有短柄。发生规律 以菌丝在受害叶、枝条或芽鳞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两个活动高峰。第一高峰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导致春秋梢和叶片大量染病,严重时造成落叶;第二高峰在9月份,这时会再次加重秋梢发病的严重度,造成大量落叶。高温多雨病害易发生,春季干旱年份,病害始发期推迟;夏季降雨量多,发病重。防治方法 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夏季剪除徒长枝,减少后期侵染源,改善果园通透性,低洼地、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在苹果发芽前全树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可减少树体上越冬的病菌。生长期喷药,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喷药时间和喷药次数。如辽宁在7月上旬和8月上旬各喷药1次;河北、河南从5月中旬落花后开始喷药,云南、四川等地,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喷药,间隔10~15天连喷3~4次。可用药剂有:2%宁南霉素水剂400~8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代森锰锌)400~6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7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2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 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600~8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7 000倍液、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800倍液,生产上可交替使用,喷药时一定要周到细致,使整株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匀着药,达到淋洗程度。分布为害 苹果褐斑病是引起苹果树早期落叶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发展成3种类型病斑。①同心轮纹型:病斑圆形,中心为暗褐色,四周为黄色,周围有绿色晕,病斑中出现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②针芒型:病斑似针芒状向外扩展,病斑小,布满叶片,后期叶片渐黄,病斑周围及背部绿色。③混合型:病斑多为圆形或数斑连成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上散生无数黑色小粒,边缘有针芒状索状物。后期病叶变黄,而病斑周围仍为绿色。病原 Marssonina coronaria称苹果盘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生、圆柱形,栅状排列。分生孢子无色、双胞、中间缢缩,上胞大且圆,下胞小而尖,呈葫芦状。发生规律 以菌丝、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经春季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叶的正面或背面侵入,以叶背面为主,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为发病盛期。冬季不干、春雨早且多的年份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特别是春秋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大的年份,病害大流行。防治方法 冬季耕翻也可减少越冬菌源。土质黏重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同时注意整形修剪,使树通风透光。落叶后及时清除病叶,结合修剪,剪除树上病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药剂防治从发病始期前10天开始,喷第一次药;以后根据降雨和田间发病情况,从5月中旬到8月中旬,间隔10~15天连喷3~4次。可用药剂有5%己唑醇悬浮剂800~1 0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500~600倍液等。分布为害 苹果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中南、西南的部分苹果产区。其中黄河以北发生普遍,受害严重。症状 主要为害结果树的枝干,幼树和苗木及果实也可受害。枝干症状有两类:①溃疡型:多在主干分叉处发生,初期病部为红褐色,略隆起,呈水渍状湿腐,组织松软,病皮易于剥离,有酒糟气味。后期病部失水干缩,下陷,硬化,变为黑褐色,病部表面产生许多小突起,顶破表皮露出黑色小粒点。②枝枯型:多发生在衰弱树上,病部红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迅速延及整个枝条,终使枝条枯死。果实症状:病斑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轮纹,边缘清晰。病组织腐烂,略带酒糟气味。潮湿时亦可涌出黄色细小卷丝状物。病原 Cytospora mandshurica为苹果壳囊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病部表皮下面的外子座中。分生孢子器黑色,器壁细胞扁平,褐至暗褐色,最内层无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不分枝或分枝。分生孢子香蕉形,无色,单胞,两端钝圆。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等在病树皮内越冬。翌春,在雨后或高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排放出大量孢子,通过风、雨水冲溅传播,从伤口侵入。腐烂病一年有两个高峰期,即3~4月和8~9月,春季重于秋季。地势低洼后期果园积水时间过长及贪青徒长、休眠期延迟的果园,发病也重。防治方法 秋季施肥可增加树体的营养积累,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春季发病高峰时的病情。实行重刮皮,以5~7月刮皮最好,此时树体营养充分,刮后组织可迅速愈合;在冬春不太寒冷,不易发生冻害的地区,春秋两季也可进行刮皮,尤以落叶前较好。刮治病斑的最好时期是春季高峰期,即3~4月份。同时,刮治病斑应该常年坚持,以便及时治疗。刮治必须达到以下标准:一要彻底,不但要刮净变色组织,而且要刮去0.5cm左右的好组织;二要光滑,即刮成梭形,不留死角,不留毛茬,以利伤口愈合;三要表面涂药,如波美10度石硫合剂、5%菌毒清水剂20~40倍液、45%代森铵水剂200~400倍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倍液等。为防止病斑复发,要连续涂药,一般保护性药剂应每月涂一次,连续4~5次。分布为害 苹果花叶病在我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以陕西、河南、山东、甘肃、山西等地发生最重。症状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重型花叶病叶片上出现大型褪绿斑区,鲜黄色,后为白色,幼叶沿叶脉变色,老叶上常出现大型坏死斑。轻型花叶,病叶上出现黄色斑点。沿叶脉变色型,主脉及侧脉变色,脉间多小黄斑,有时有坏死斑,落叶较少。病原 苹果花叶病(Apple mosaic virus,简称AMV)由李属坏死环斑病毒苹果株系侵染引起。病毒粒体球形。发生规律 苹果树感染花叶病后,便成为全株性病害。病毒主要靠嫁接传播,无论砧木或接穗带毒,均可形成新的病株。此外,菟丝子可以传毒。树体感染病毒后,全身带毒,终生为害。萌芽后不久即表现症状,4~5月发展迅速,其后减缓,7~8月基本停止发展,甚至出现潜隐现象,抽发秋梢后又重新发展。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毒接穗和实生砧木,采集接穗时一定要严格挑选健株。在育苗期加强苗圃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拔除销毁。对病树应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农家肥料,适当重修剪。干旱时应灌水,雨季注意排水。大树轻微发病的,增施有机肥,适当重剪,增强树势,减轻为害。春季发病初期,可喷洒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2%寡聚半乳糖醛酸水剂300~5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3~4次。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果实受害是从心室开始,逐渐向外扩展霉烂。病果果心变褐,充满灰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当果心霉烂发展严重时,果实胴部可见水浸状不规则的湿腐斑块,斑块可彼此相连,最后全果腐烂,果肉味苦。病原 该病由多种病菌引起,Alternaria spp.称链格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称粉红单端孢菌,Cephalosporium sp.头孢霉等,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果或坏死组织内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始侵入果心的时期一般为5月下旬,果实开始发病的时间为6月下旬。自5月下旬至储藏期,病菌可不断侵入果心,无明显集中的侵入期。阴湿地区比干旱地区发病重,晚春高湿温暖,夏季忽干忽湿都有利于发病;果园管理粗放,结果过量,树势衰弱等因素都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喷硝酸钙250倍液1~2次,能延缓果实衰老,减轻该病发展。在初果期,叶面适时喷施磷、钾、钙等微量元素,可促使果树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苹果发芽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用0.3%的五氯酚钠,减少田间菌源。苹果盛花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间隔15天连喷3次。可用药剂有: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乙霉威)1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1 000倍液、3%多抗霉素水剂8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分布为害 苹果银叶病在河南、山东、安徽、山西、河北、江苏、上海、甘肃、云南、贵州、黑龙江等地均有发生,在黄河故道为害较重。症状 主要表现在叶片和枝上。病叶呈淡灰色,略带银白色光泽。病菌侵入枝干后,菌丝在木质部中扩展,向上可蔓延至一、二年生枝条,向下可蔓延到根部、使病部木质部变为褐色,较干燥,有腥味,但组织不腐烂。在一株树上,往往先从一个枝上表现症状,以后逐渐增多,直至全株叶片变成“银叶”。银叶症状越严重,木质部变色也越严重。在重病树上,叶片上往往沿叶脉发生褐色坏死条点,用手指搓捻,病叶表皮易碎裂、卷曲。病原 Stereum purpureum称银叶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树病枝死后长子实体。子实体稍圆形或呈支架状,初为紫色,后变灰色,边沿色泽较浅。平伏生长的子实体直径1~115mm,有时伸展成片,多于树干或大枝的阴面发生。边沿反卷的子实体上面有绒毛,底面平滑。正面绒毛灰褐色,纵向生长,有轮纹。子实层混生有梨形泡状体。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树木质部或以子实体在病树上越冬。江淮流域、黄河故道的4~5月雨水多。春、秋雨水频繁湿度高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子实体在春夏之间多雨时形成。病菌侵入寄主后,需要很长时间才发病。在9月至11月份,病菌又形成新的、第二次的子实体,又进行侵染。果园土壤黏重,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树势衰弱发病较重;大树易发生病害,幼树较少。防治方法 增强树势,清洁果园,减少病菌污染。果园内应铲除重病树和病死树,刨净病树根,除掉根蘖苗,锯去初发病的枝干,清除蘑菇状物。防止园内积水。防治其他枝干病虫害,以增强树势,减少伤口。药剂治疗:展叶后向木质部注射灰黄霉素100倍液,1支药加水1kg,连续注射2—3次,秋后再注射一次,注射后加强肥水管理。对早期发现的轻病树,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基础上,采取药剂治疗。根据国外资料,对银叶病可用硫酸-8-羟基喹啉进行埋藏治疗。用蒜泥防治:在每年的5~7月份,选择红皮大蒜,去皮,在器皿中捣烂成泥。用钻从患银叶病的主干基部开始向上打孔,每隔15~20cm打5~6个孔,深度以穿过髓部为宜。把蒜泥塞入孔内,将孔洞塞满,但不要超出形成层,以防烧烂树皮,然后用泥土封口,再用塑料条把孔口包紧。采用此法治疗苹果中前期银叶病,治愈率可达90%以上。症状 主要表现于果实,其症状可分为3种。①锈果型:发病初期在果实顶部产生深绿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沿果面纵向扩展,发展成为规整的木栓化铁锈色病斑。锈斑组织仅限于表皮。随着果实的生长而发生龟裂,果面粗糙,果实变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②花脸型:病果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着色后,果面散生许多近圆形的黄绿色斑块,致使红色品种成熟后果面呈红、黄、绿相间的花脸症状。③锈果-花脸型:病果表面有锈斑和花脸复合症状。病果着色前,多在果实顶部产生明显的锈斑,或于果面散生锈色斑块。病原 由类病毒侵染所致,一种是环状低分子量RNA,存在于染病成熟果实及枝条中;另一种也是环状分子,存在于病树枝条中。发生规律 通过各种嫁接方法传染,也可通过病树上用过的刀、剪、锯等工具传染。梨树是此病的带毒寄主。梨树普遍潜带病毒但不表现症状。与梨树混栽的苹果园内或靠近梨园的苹果树发病较多。苹果树一旦染病,病情逐年加重,成为全株永久性病害。防治方法 防治此病最根本的办法是栽培无毒苹果苗。严禁在疫区内繁殖苗木或外调繁殖材料;砍伐淘汰病树。果区发现病株,立即连根刨出烧毁。拔除病苗,刨掉病树。建立新果园时,要避免与梨树混栽。在病树较多,园地较偏僻地区进行高接换种。药剂防治。①把韧皮部割开“门”形,上涂50万单位四环素或150万单位土霉素、150万单位链霉素,然后用塑料膜绑好,可减轻病害的发生。②根部插瓶。病树树冠下面东南西北各挖一个坑,各坑寻找直径0.5~1cm的根切断;插在已装好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150~200mg/kg的药液瓶里,然后封口埋土,于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各治疗一次,共治3次有明显防效。苹果病害防治是保证苹果丰产的一个重要工作。一般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有腐烂病、轮纹病、斑点落叶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在苹果收获后,要总结病害发生情况,分析发生特点,拟订明年的防治计划,及早采取防治方法。(1)休眠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华北地区苹果一般从11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处于休眠期,多种病菌也停止活动,大多数在病残枝、叶、树枝干上越冬。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剪除、摘掉树上的病枝、僵果,扫除园中枝叶,并集中烧毁。二是药剂涂刷枝干,进行树体消毒。这一时期是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病盛期,要及时彻底地刮除腐烂病病斑。在冬前11月份,发现病斑,立即刮除,再涂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0倍液等药剂消毒。(2)萌芽前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3月上、中旬,气温已开始回升变暖,病菌开始活动,这时期苹果尚未发芽,可以喷一次灭生性农药,铲除越冬病原菌。在彻底刮除苹果树皮腐烂病和轮纹病的基础上,于苹果树发芽前,喷布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100倍液、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50%硫悬浮剂100倍液。(3)发芽展叶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3月下旬到4月上旬,幼叶展开,果树开始生长。白粉病开始为害,腐烂病开始进入一年的盛发期。这一时期是刮治腐烂病的重要时期,用锋利的刀子刮除病患部,并刮除一部分边缘好的树皮,深挖到木质部,而后涂抹药剂,可以用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倍液、5度石硫合剂、0.1%升汞液、14%络氨铜水剂10~2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30倍液,涂抹病疤,最好再喷以27%无毒高脂膜100~200倍液。防治白粉病,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均匀喷雾。(4)幼果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5月上、中旬,是幼果发育和春梢旺盛生长期。这一时期要注意防止生理落果,同时由于幼果抵抗力弱,田间不宜用波尔多液等刺激性农药,以免影响果面品质,可以喷洒一些保护膜抵制阴雨、寒冷、农药对果面的影响。病害方面,这一时期是苹果早期落叶病、轮纹病、炭疽病的侵染期,是预防保护的关键时期。可均匀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4 000倍液等药剂。(5)花芽分化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5月下旬到6月上旬,苹果生长旺盛,春梢快速生长,幼果开始长大。也是苹果炭疽病、轮纹病、斑点落叶病、霉心病的重要侵染时期。防治这一阶段的病害,可以使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500~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600~1 0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30%琥珀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均匀喷施,如果天气阴雨,可以喷洒1∶2∶200波尔多液并加入0.5%~1%明胶。(6)果实膨大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6月中、下旬到7月中、下旬,春梢生长基本停止,花芽继续分化,果实迅速膨大。多种病害混合发生,是加强病害防治、保证丰收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苹果早期落叶病不断地扩展,进入发病高峰,应及时防治。苹果炭疽病和轮纹病、霉心病等也在不断的侵染,并开始发病。防治早期落叶病,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等。(7)果实成熟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7月下旬以后,苹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苹果炭疽病、轮纹病开始大量发病,在田间开始出现病斑时,应及时喷药治疗。这时一般天气阴雨、湿度大,霉心病、疫腐病、褐腐病也有发生,应注意防治。防治苹果炭疽病、轮纹病,并兼治其他病害,可以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8)营养恢复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进入9月份以后,多数苹果已经成熟、采摘,苹果生长进入营养恢复期。这一时期苹果树势较弱,一般天气多阴雨、潮湿,腐烂病又有所发展,应及时刮除树皮腐烂部分,按前面的方法涂沫药剂。这一时期还有炭疽病、轮纹病、早期落叶病的为害,应喷施1~2次1∶2∶200倍的波尔多液。梨树病害是影响梨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障碍,目前我国梨树病害有90多种。其中对梨树生产为害较大,发生较普遍的病害有黑星病、轮纹病、锈病、黑斑病、腐烂病。黑星病以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陕西等省发生较重;锈病在南方各省附近栽有桧柏的梨区发生较重;轮纹病在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为害较重。分布为害 梨黑星病在我国北方梨区普遍发生,以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陕西等省发生较重,在南方各梨区其为害也在逐年加重。症状 能够侵染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刚展开的幼叶最感病,叶部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背面,以叶脉处较多。幼果发病,果柄或果面形成黑色或墨绿色的圆斑,导致果实畸形、开裂,甚至脱落。成果期受害,形成圆形凹陷斑,病斑表面木栓化、开裂,呈“荞麦皮”状。病原 Fusicladium virescens为梨黑星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粗而短,无分枝,直立或弯曲。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葵花籽形、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但少数在萌发时可产生一个隔膜。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芽鳞片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借雨水传播造成叶片和果实的初侵染;一般年份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进入雨季,叶、幼果发病严重;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近成熟的梨果发病重。防治方法 清除落叶,彻底防治幼树上的黑星病,加强肥水管理,适当疏花、疏果,控制结果量,保持树势旺盛,合理修剪,使树膛内通风透光。梨树萌芽前喷布1~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硫酸铵10倍液进行淋洗式喷洒,或在梨芽膨大期用0.1%~0.2%代森铵溶液喷洒枝条。芽萌动时,喷洒药剂进行预防,如40%氟硅唑可湿性粉剂6 000~8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倍液等。花前、落花后幼果期,雨季前,梨果成熟前30天左右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时期。各喷施1次药剂。可用药剂有: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 000—5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 000~7 000倍液、50%多·福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福美双)400~600倍液、50%腈·锰锌可湿性粉剂(腈菌唑·代森锰锌)800~1 000倍液、4%己唑醇乳油1 000~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多·烯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烯唑醇)1 000~1 500倍液、40%代·腈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腈菌唑)1 000~1 500倍液、25%联苯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1 250倍液等,为了增加展着性,可加入0.03%皮胶或0.1%6501辅剂。分布为害 梨黑斑病是梨树常见病害,也是储藏期主要病害之一。全国普遍发生,以南方发生较重。症状 病叶上开始时产生针头大、圆形、黑色的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微现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果实染病,初在幼果面上产生一个至数个黑色圆形针头大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遍生黑霉。果实长大时,果面发生龟裂,裂隙可深达果心,在裂缝内也会产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病原 Alternaria kikuchiana称菊池链格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或黄褐色,单一,少数有分枝。分生孢子为短棍棒状,基部膨大,顶端细小,有横隔膜4~11个,纵隔膜0~9个,隔膜所在处略缢缩。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梢、芽及病叶、病果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新旧病斑上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重复侵染。在南方梨区,一般从4月下旬开始发生至10月下旬以后才逐渐停止,而以6月上旬至7月上旬,即梅雨季节发病最严重。在华北梨区,一般从6月开始发病,7~8月雨季为发病盛期。防治方法 在果树萌芽前应做好清园工作。剪除有病枝梢,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全部加以销毁。在果园内间作绿肥,或增施有机肥料,促使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抵抗力,以减轻发病。套袋可以减轻发病。可于梨树发芽前喷药保护,约3月上、中旬,喷一次0.3%~0.5%五氯酚钠、混合波美5度石硫合剂、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65%五氯酚钠粉剂100~200倍液,以消灭枝干上越冬的病菌。果树生长期,一般在落花后至梅雨期结束前,即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喷药保护,间隔期为10天左右,共喷7~8次。为了保护果实,套袋前必须喷1次,开花前和开花后各喷1次。可用药剂有: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86.2%氧化亚铜干悬浮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 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敌菌丹可溶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等。药剂浸果,对采收后仍可发病的果实,用内吸性杀菌剂处理果实,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浸果10分钟。分布为害 梨轮纹病是我国梨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发生和为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为害较重。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有时也可为害叶片。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先形成暗褐色瘤状突起,病斑扩展后成为近圆形或扁圆形暗褐色坏死斑。果实病斑以皮孔为中心,初为水渍状浅褐色至红褐色圆形烂斑,在病斑扩大过程中逐渐形成浅褐色与红褐色至深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叶片病斑初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略显同心轮纹。病原 Physalospora piricola称梨生囊孢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Macrophoma kawatsukai称轮生大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壳埋生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有短喙。子囊长棍棒形。子囊孢子无色至淡黄色,椭圆形。无性态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钝纺锤形至长椭圆形。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发芽时继续扩展侵害枝干。北方梨产区枝干上的老病斑一般4月上中旬开始扩展,4月下旬至5月扩展较快,落花后10天左右的幼果即可受害。从幼果形成至6月下旬最易感病,8月份多雨时,采收前仍可受到明显侵染。防治方法 合理修剪,合理疏花、疏果。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料要合理配施,避免偏施氮肥,使树体生长健壮。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减少和消除侵染源,果实套袋。发芽前喷铲除剂,可喷施0.3%~0.5%的五氯酚钠和3~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可杀死部分越冬病菌。如果先刮老树皮和病斑再喷药则效果更好。果树生长期,喷药的时间是从落花后10天左右(5月上中旬)开始,到果实膨大为止(8月上中旬)。一般年份可喷药4~5次、即5月上中旬、6月上中旬(麦收前)、6月中下旬(麦收后)、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如果早期无雨,第一次可不喷,如果雨季结束较早,果园轮纹病不重,最后一次亦可不喷。雨季延迟,则采收前还要多喷一次药。可用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600~800倍液、4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氟硅唑可湿性粉剂8 000~10 000倍液等。分布为害 梨锈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南北梨区普遍发生,在果园附近有松柏等松柏科植物较多的地区,发病较为严重。症状 主要为害幼叶、叶柄、幼果及新梢。起初在叶正面发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淡黄色,最外面有一层黄绿色的晕圈。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黏液。病斑组织逐渐变肥厚,叶片背面隆起,正面微凹陷,在隆起部位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幼果初期病斑大体与叶片上的相似。病果生长停滞,往往畸形早落。病原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称梨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叶正面病组织的表皮下,孔口外露,内生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锈子器细圆筒形,有长刺状突起,内生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发生规律 只在春季侵染1次,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的发病部位越冬,春天3月间产生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在梨树发芽展叶期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至梨树的嫩叶、新梢及幼果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梨树从展叶开始直至展叶后20天容易被感染。刚落花的幼果易受害,成长期的果实也可被侵染。3月下旬与4月下旬的雨水多发病重。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是控制初侵染来源,新建梨园应远离桧柏、龙柏等柏科植物,防止担孢子侵染梨树,是防治梨锈病的根本途径。在梨树萌芽前在桧柏等转主寄主上喷药1~2次,以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较好的药剂有2~3Be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与石硫合剂的混合液或1∶1~2∶100~160的波尔多液等。生长期喷药保护梨树,一般年份可在梨树发芽期喷第1次药,隔10~15天再喷1次即可;春季多雨的年份,应在花前喷1次,花后喷1~2次,每次间隔10~15天。可用药剂有:20%三唑酮乳油1 500~2 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200~4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800~1 000倍液等。分布为害 梨褐腐病是仁果类生长后期和储藏期重要病害,在全国各梨产区普遍发生较重。症状 只为害果实。在果实近成熟期发生,初为暗褐色病斑,逐步扩大,几天可使全果腐烂,斑上生黄褐色绒状颗粒成轮状排列,表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树上多数病果落地腐烂,残留树上的病果变成黑褐色僵果。病原 Moniliafructigena称仁果丛梗孢。病果表面产生绒球状霉丛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其上着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丛状,顶端串生念珠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树上僵果和落地病果内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自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8月上旬至9月上旬果实近成熟期多雨潮湿时发病重。在果实储运中,靠接触传播。在高温、高湿及挤压条件下,易产生大量伤口,病害常蔓延。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初侵染源,发现落果、病果、僵果等立即清出园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早春、晚秋实行果园翻耕。适时采收,减少伤口。严格挑选,去除病、伤果,分级包装,避免碰伤。储窖保持1~2℃,相对湿度90%。发病较重的果园,花前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药剂保护。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喷药2次,药剂选用1∶2∶200波尔多液、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7%氢氧化铜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分布为害 梨树腐烂病是梨树主要枝干病害,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黄河故道地区都有发生。症状 为害枝干引起枝枯和溃疡两种症状。枝枯型:多发生在极度衰弱的梨树小枝上,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很快包围整个枝干,使枝干枯死,并密生黑色小粒点。溃疡型:树皮上的初期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皮层组织变松,呈水渍状湿腐,红褐色至暗褐色。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并溢出红褐色汁液,此时组织解体,易撕裂,并有酒糟味。果实受害,初期病斑圆形,褐色至红褐色软腐,后期散生黑色小粒点,并使全果腐烂。病原 Valsa ambiens称梨黑腐皮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座散生,分布较密,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子囊棍棒状,顶部圆或平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无性阶段为Cytospora ambiens称迂回壳囊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子座内,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不分枝。分生孢子两端钝圆,单胞,无色。发生规律 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组织上越冬,春天形成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造成新的侵染。1年中春季盛发,夏季停止扩展,秋季再活动,冬季又停滞,出现两个高峰期。结果盛期管理不好,树势弱,水肥不足的易发病。防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料,适期追肥;防止冻害;适量疏花疏果;合理间作,提高树势。结合冬剪,将枯梢、病果台、干桩、病剪口等死组织剪除,减少侵染源。早春、夏季注意查找病部,认真刮除病组织,涂抹杀菌剂。刮树皮:在梨树发芽前刮去翘起的树皮及坏死的组织,刮皮后结合涂药或喷药。可喷布5%菌毒清水剂50~100倍液、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倍液、95%银果原药(邻烯丙基苯酚)5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加植物油2.5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加植物油1.5份混合等,以防治病疤复发。梨树病害发生严重。一般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有梨黑星病、黑斑病、腐烂病、轮纹病、锈病。我们在梨果收获后,要总结梨树病害发生情况,分析病害发生特点,拟定明年防治计划,及早采取防治方法。(1)休眠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华北地区梨树从11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处于休眠期,多数病菌也停止活动,在病残枝、叶、树枝干上越冬。这一时期的防治工作有3个,一是剪除、摘掉树上病枝、僵果,扫除园中枝叶,并集中烧毁;二是深翻土壤,特别是树基周围,注意深挖、曝晒;三是药剂涂刷树干,进行树体消毒,常用涂白剂(见苹果休眠期防治方法),还可以刮除老皮,再涂沫5波美度石硫合剂保护。冬季修剪时,最好在刀口处涂抹消毒剂,可用0.1%升汞水、波尔多液等。(2)萌芽前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3月上、中旬,气温回升变暖,病菌开始活动,而梨树尚未发芽,可喷一次广谱性铲除剂,可铲除大量越冬病菌,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用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3~5波美度石硫合剂、65%五氯酚钠粉剂2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倍液、4%~5%柴油乳剂,全树喷淋,对树基部及基部周围土壤也要喷施。(3)萌芽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3月下旬到4月上旬,梨树开始萌芽,开始生长。梨树腐烂病进入一年的盛发期,特别是一些老果园,要及早刮治;这时梨树白粉病、锈病、褐斑病开始侵染发生,此时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要结合果园的病害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喷药措施。这一时期是刮治梨树腐烂病的重要时期,用锋利的刀子刮除病患部,并刮除边缘一部分好的树皮,深挖到木质部,而后涂抹药剂,可以用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0.1%升汞液、14%络氨铜水剂10~20倍液、5%菌毒清水剂10~4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30倍液,涂抹病疤。如白粉病、锈病较重,可以喷洒20%三唑酮乳油300~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50%硫悬浮剂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落花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梨花相继脱落,幼果开始生长,树叶也开始长大。该期白粉病、锈病开始为害,梨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褐斑病也开始侵染为害。防治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褐斑病等,可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 000~7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药剂。(5)果实膨大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5月下旬到7月上、中旬,梨树生长旺盛,幼果迅速增大,是病害防治上的关键阶段。在这50~60天的时间内,如遇合适的条件,黑星病、轮纹病、黑斑病会随时严重发生,应注意调查与适时防治。该期一般需要施药3~6次,间隔10~15天,可以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35%胶悬铜悬浮剂300~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6)果实成熟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7月下旬以后,梨果陆续进入成熟期,黑星病、轮纹病等开始侵染果实,该期高温、高湿、多雨,是病害流行的有利时机,应加强防治。防治梨黑星病、轮纹病等可用50%多·福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福美双)400~600倍液、50%腈·锰锌可湿性粉剂(腈菌唑·代森锰锌)800~1 000倍液、30%多·烯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烯唑醇)1 000~1 500倍液、40%代·腈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腈菌唑)1 000~1 500倍液等。桃是重要的核果类果树,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栽种面积大,是深受人们青睐的营养佳品。我国已记载的桃树病害有90多种。常见的病害有穿孔病、褐腐病、腐烂病、疮痂病、缩叶病、流胶病等。桃细菌性穿孔病在全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褐腐病在浙江、山东沿海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病较重;缩叶病以沿海和滨湖地区发生较重;桃根癌病在我国各桃产区均有发生;疮痂病在高温多湿的江浙一带发病最重;炭疽病分布于全国各桃产区,以南方桃区受害最重。分布为害 桃细菌性穿孔病在全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沿海,沿湖地区,常严重发生。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受害,开始时产生半透明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整圆形,紫褐色或褐色,周围有淡黄色晕环。天气潮湿时,在病斑的背面常溢出黄白色胶黏的菌脓,后期病斑干枯,在病、健部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很易脱落形成穿孔。枝梢上有两种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称夏季溃疡。春季溃疡病斑油浸状,微带褐色,稍隆起;春末病部表皮破裂成溃疡。夏季溃疡多发生在的嫩梢上,开始时环绕皮孔形成油浸状、暗紫色斑点,中央稍下陷,并有油浸状的边缘。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称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型,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菌体短杆状,单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次春气温升高后越冬的细菌开始活动,枝梢发病,形成春季溃疡。桃树开花前后,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叶片的气孔和枝梢、果实的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病害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生,6月梅雨期蔓延最快。夏季高温干旱天气,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至秋雨期又有一次扩展过程。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保持适度结果量,合理整形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芽膨大前期喷1∶1∶100倍波尔多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300~500倍液杀灭越冬病菌。展叶后至发病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施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33.5%喹啉铜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8%宁南霉素水剂2 000~3 0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6.2%氧化亚铜悬浮剂1500~2 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800~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等药剂。分布为害 我国各桃区均有发生,尤以北方桃区受害较重,在高温多湿的江浙一带发病最重。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亦为害枝梢。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至果实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病菌扩展局限于表层,不深入果肉。发病严重时,病斑密集,随着果实的膨大,果实龟裂。新梢被害后,呈现长圆形、浅褐色的病斑,后变为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病部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原 Cladosporium carpophilum为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梗短,簇生,暗褐色,有分隔,稍弯曲。分生孢子单生或呈短链状,单胞,偶有双胞。圆柱形至纺锤形或棍棒形,近无色或浅橄榄色,孢痕明显。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病菌侵入后潜育期长,然后再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我国南方桃区,5~6月发病最盛;北方桃园,果实一般在6月开始发病,7~8月发病率最高。果园低湿,排水不良,枝条郁密,修剪粗糙等均能加重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 秋末冬初结合修剪,认真剪除病枝。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铲除枝梢上的越冬菌源。落花后半月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1 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邻烯丙基苯酚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 000~10 000倍液均匀喷施,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间隔10~15天喷药1次,共3~4次。分布为害 桃褐腐病是桃树的重要病害之一。江淮流域,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每年都有发生,北方桃园多在多雨年份发生流行。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花、叶、枝梢。果实被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病斑,果肉也随之变褐软腐。继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绒状霉丛,常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但不少失水后变成僵果。花部受害自雄蕊及花瓣尖端开始,先发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延至全花,随即变褐而枯萎。新梢上形成溃疡斑,长圆形,中央稍凹陷,灰褐色,边缘紫褐色,常发生流胶。病原 Moniliafructicol称果生丛梗孢,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短,丛生,有时有分枝。分生孢子串生,无色,单胞,椭圆形。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上及落地的僵果内或枝梢的溃疡斑部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通过病虫伤、机械伤或自然孔口侵入。花期低温、潮湿多雨,易引起花腐。果实成熟期温暖多雨雾易引起果腐。病虫伤、冰雹伤、机械伤、裂果等表面伤口多,会加重该病的发生。树势衰弱,管理不善,枝叶过密,地势低洼的果园发病常较重。防治方法 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枝。及时防治害虫,如桃蛀螟、桃蝽象、桃食心虫等,减少伤口,减轻为害。及时修剪和疏果,使树体通风透光。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桃树萌芽前喷布80%五氯酚钠加石硫合剂、1∶1∶100波尔多液,铲除越冬病菌。初花期、开花盛期、落花期是喷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硫悬浮剂500~800倍液、8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发病严重的桃园可每15天喷1次药,采收前3周停喷。分布为害 桃流胶病是桃树的一种常见的严重病害,世界各核果栽培区均有分布,在我国南方桃区发生较重。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一年生嫩枝染病,初产生以皮孔为中心的疣状小突起,当年不发生流胶现象,翌年5月上旬病斑开裂,溢出无色半透明稀薄而有黏性的软胶。被害枝条表面粗糙变黑,并以瘤为中心逐渐下陷,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多年生枝干受害产生“水泡状”隆起,并有树胶流出。病原 Botryosphaeriaribis称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Dothiorella gregaria称桃小穴壳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革质,孔口处有小突起。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支。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纺锤形。子囊棍棒状,壁较厚,双层,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或纺锤形,两端稍钝,多为双列。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枝里越冬,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散发出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经伤口和皮孔侵入。一年中有两个发病高峰,第1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二次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一般在直立生长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严重;枝干分叉处易积水的地方受害重。防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桃树落叶后树干、大枝涂白,防止日灼、冻害,兼杀菌治虫。涂白剂配制方法:生石灰12kg,食盐2~2.5kg,大豆汁0.5kg,水36kg。先把优质生石灰用水化开,再加入大豆汁和食盐,搅拌成糊状即可。早春发芽前将流胶部位病组织刮除,然后涂抹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喷石硫合剂加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铲除病原菌。生长期于4月中旬至7月上旬,每隔20天用刀纵、横划病部,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笔蘸药液涂于病部,全年共处理7次。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50倍液、1.5%多抗霉素水剂100倍液处理。分布为害 桃树腐烂病在我国大部分桃区均有发生,是桃树上为害性很大的一种枝干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造成树皮腐烂,致使枝枯树死。自早春至晚秋都可发生,其中4~6月发病最盛。发病初期,病部皮层稍肿起,略带紫红色并出现流胶,最后皮层变褐色枯死,有酒糟味,表面产生黑色突起小粒点。病原 有性态为核果黑腐皮壳Valsaleucostoma,属子囊菌亚门黑腐皮壳属。无性态为核果壳囊孢Cytospora leucostoma。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扁圆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形,略弯,两端钝圆。子囊壳埋生在子座内,球形或扁球形,有长颈。子囊棍棒形或纺锤形,无色透明,基部细,侧壁薄,顶壁较厚。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微弯,腊肠形。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器在树干病组织中越冬,翌年3~4月份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自伤口及皮孔侵入。病斑多发生在近地面的主干上,早春至晚秋都可发生,春秋两季最为适宜,尤以4~6月发病最盛,高温的7~8月受到抑制,11月后停止发展。施肥不当及秋雨多,桃树休眠期推迟,树体抗寒力降低,易引起发病。防治方法 适当疏花疏果,增施有机肥,及时防治造成早期落叶的病虫害。防止冻害。防止冻害比较有效的措施是树干涂白,降低昼夜温差,常用涂白剂的配方是生石灰12~13kg,加石硫合剂原液(20波美度左右)2kg、加食盐2kg,清水36kg;或者生石灰10kg,加豆浆3~4kg,加水10~50kg。亦可防止枝干日烧。在桃树发芽前刮去翘起的树皮及坏死的组织,然后喷布5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生长期发现病斑,可刮去病部,涂沫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加植物油2.5份、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等药剂,间隔7~10天再涂1次,防效较好。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幼嫩组织,其中以嫩叶为主,嫩梢、花和幼果亦可受害。春季嫩叶刚从受侵芽鳞抽出即可受害,表现为病叶变厚膨胀,卷曲变形,颜色发红。随叶片逐渐展开,卷曲加重,病叶肿大肥厚,皱缩扭曲,质地变脆,呈红褐色,上生一层灰白色粉状物。枝梢受害呈黄绿色,病部肥肿,节间缩短,多形成簇生状叶片。严重时病梢扭曲,生长停滞,最后整枝枯死。病原 Taphrina deformans称畸形外囊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裸生,栅状排列成子实层。子囊圆筒形,上宽下窄,顶端扁平。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圆形或椭圆形。芽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发生规律 以子囊孢子在桃芽鳞片和树皮上越夏,以厚壁的芽孢子在土中越冬。翌年春桃树萌芽时,芽孢子萌发,直接从表皮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正在伸展的嫩叶,进行初侵染。一般不发生再侵染。一般在4月上旬展叶后开始发生,5月份为发病盛期。春季桃芽膨大和展叶期,由于叶片幼嫩易被感染,如遇10~16℃冷凉潮湿的阴雨天气,往往促使该病流行。防治方法 做好土、肥、水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树势,增强树体的抗病性。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果树休眠期,喷布3~5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在桃花芽露红而未展开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施1次5波美度的石流合剂、1∶1∶100波尔多液、50%硫悬浮剂6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就能控制初侵染的发生,效果很好。桃树有许多病害为害严重。在病害中以细菌性穿孔病和褐腐病发生最普遍;缩叶病在桃树萌芽期低温多雨年份常严重发生;炭疽病在一些地区的早熟桃品种上发生严重;腐烂病可造成桃树枝干死亡,局部果园发生严重;流胶病在各地发生普遍,严重削弱树势,是桃树的重要病害。在桃收获后,要认真总结桃树病害发生情况,分析病害的发生特点,拟订明年的病害防治计划,及早采取防治方法。(1)休眠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华北地区桃树从10月中、下旬到第二年的3月份处于休眠期,多数病菌也停止活动,一些病菌在病残枝、叶、树干上越冬。这一时期的病虫防治工作有3个:一是剪除、摘掉树上的病枝、僵果,扫除园中枝叶,刮除树干和主枝基部的粗皮,并集中烧毁;二是翻耕土壤,特别是树干周围要深挖、曝晒;三是药剂涂刷树干,进行树体消毒,可以用涂白剂(见苹果休眠期防治方法),也可以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冬季修剪时,最好在刀口处涂抹消毒剂,可以用0.1%升汞水、波尔多液等。(2)萌芽前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3月上、中旬,气温已开始回升变暖,病菌开始活动,这时期桃树尚未发芽,可喷施一次广谱性铲除剂,一般效果较好,可以铲除越冬病原菌。药剂有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65%五氯酚钠粉剂2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倍液、4%~5%柴油乳油,进行全树喷淋,对树基部及基部周围土壤也要喷施。桃树发芽较早,为防止冻害,可以在上述药液中混加黄腐酸盐1000倍液。(3)落花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4月中、下旬,桃花相继败落,幼果开始生长,树叶也开始长大。桃细菌性穿孔病、缩叶病、流胶病、腐烂病开始发生为害,桃褐腐病、炭疽病、疮痂病等开始侵染,生产上应以刮治流胶病,防治缩叶病为主,考虑兼治其他病害。防治桃树流胶病,先刮除病斑、胶块,后用抗菌剂80%乙蒜素乳油1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100倍液涂刷病斑,杀灭越冬病菌。防治缩叶病、流胶病等病害的发生与侵染,又要减少药剂对幼果的影响,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500倍液。(4)幼果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5月上、中旬,新梢生长旺盛,果实开始生长。该期桃缩叶病、褐腐病、流胶病发生较重,炭疽病、细菌性穿孔病也开始发生。防治该期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6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35%胶悬铜悬浮剂300~~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800~1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喷雾。(5)果实膨大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5月下旬到6月中旬,大多数品种果实迅速生长膨大。该期病害以褐腐病、疮痂病、桃树缩叶病较重,生产管理上应注意调查,及时防治。杀菌剂可以参考前期用药。(6)成熟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6月中、下旬以后,桃开始成熟采摘。这时多高温、多雨,桃褐腐病、炭疽病发生严重,应注意适时防治,同时还要兼治桃疮痂病、细菌性穿孔病等病害。杀菌剂使用上,应以防治炭疽病、褐腐病为主,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并注意轮换使用35%胶悬铜悬浮剂300~500倍液、1∶1∶200倍波尔多液。(7)营养恢复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7月份以后,桃相继成熟、采摘,这时树势较弱,开始进入营养恢复期。这期间桃细菌性穿孔病、褐锈病等较重,导致大量落叶,有时流胶病发生严重,一般要持续到8月份。这期间除应不断使用保护剂如1∶1∶160~200倍波尔多液、35%胶悬铜悬浮剂300~500倍液,还应注意及时喷施治疗剂,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乙霉威)1 500~2 500倍液等。8月份以后,还应再喷1~2次波尔多液或胶悬铜,以保护叶片。葡萄是一种色艳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水果,葡萄适应性很强,我国广大地区均可种植。我国已报道的葡萄病害有40多种,其中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灰霉病等是葡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黑痘病在我国以北方沿海和春夏多雨潮湿的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地区发生最重;白腐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地区;霜霉病在我国沿海、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发生较重;炭疽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市普遍发生;灰霉病目前在河北、山东、辽宁、四川、上海等地发生严重。分布为害 葡萄黑痘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此病分布广,发生普遍,我国所有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发生。以北方沿海和春夏多雨潮湿的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地区发生最重。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嫩叶发病初期,叶面出现红褐色斑点,周围有褪绿晕圈,逐渐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呈灰白色,边缘呈暗紫色,后期常干裂穿孔。新梢发病形成长圆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间凹陷开裂,呈灰黑色,边缘紫褐,数斑融合,常使新梢上段枯死。幼果发病,果面出现深褐色斑点,渐形成圆形病斑,四周紫褐色,中部灰白色,形如鸟眼。病原 有性态为Elsinoe ampelina称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Sphaceloma ampelinum称葡萄痂圆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产孢细胞圆筒形,短小密集,无色,单胞。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长圆形,稍弯,中部缢缩。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在病枝梢、叶痕或病残组织上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升高,葡萄开始萌芽展叶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葡萄开始萌动、展叶、开花,病菌即可开始初侵染,6月中、下旬以后,气温升高,如有较多的降雨,植株可受到严重为害,此时是盛发高峰期。秋季又有一次生长旺季,大量抽出新的枝梢,又出现一个发病高峰期。防治方法 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结合夏季修剪,及时绑蔓,去除副梢、卷须和过密的叶片。及时清除地面杂草和杂物,保持地面清洁。适当疏花疏果,控制果实负载量。葡萄芽鳞膨大,但尚未出现绿色组织时,喷布铲除剂,如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80%五氯酚钠原粉200~300倍液、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葡萄花前花后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施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6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800~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200~1 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86.2%氢氧化铜悬浮剂1 000~1 4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药剂。若遇下雨,要及时补喷。控制了春季发病高峰后,还应注意控制秋季发病高峰。分布为害 葡萄白腐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地区。症状 主要为害果穗、穗轴、果粒。果穗受害,多发生在果实着色期。一般先从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开始发病。先在穗轴和果梗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进而病部皮层腐烂,手捻极易与木质部分离脱落,并有土腥味。果粒受害,多从果柄处开始,而后迅速蔓延到果粒,使整个果粒呈淡褐色软腐,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极易受震脱落,重病园地面落满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枝蔓多在有机械伤或接近地面的部位发病,最初出现水浸状、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沿纵轴方向发展的长条形病斑,色泽也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叶片先从植株下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多在叶尖、叶缘或有损伤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并略具同心轮纹,其上散生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且以叶脉两边居多,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病原 Coniothyrium diplodiella称白腐盾壳霉,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灰褐至暗褐色,底部壳壁突起呈丘状;分生孢子梗单孢,不分支。分生孢子初无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单孢,卵圆形至梨形。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地表和土中越冬,也能在枝蔓病组织上越冬。分生孢子靠雨水溅散传播,经伤口或皮孔侵入而形成初次侵染。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6~8月份一般高温多雨,适宜病害的发生。幼果期开始发病,着色期及成熟期感病较多。防治方法 生长季节摘除病果、病蔓、病叶,冬剪时把病组织剪除干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调节负载量,注意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花后对果穗进行套袋,以保护果实。对重病果园要在发病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份、硫磺粉1份、碳酸钙1份,3种药混匀后撒在葡萄园地面上,每亩撒1~2kg,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1 000倍液喷洒地面,可减轻发病。在葡萄发芽前,喷布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50%硫悬浮剂2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对越冬菌源有较好的铲除效果。生长季节,6月下旬开花前后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4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9%白腐霜克悬浮剂(甲霜灵·多菌灵)400~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800~1 25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间隔10~15天再喷1次,多雨季节防治3~4次。分布为害 葡萄霜霉病在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我国沿海、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此病广泛流行。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叶柄、卷须、幼果、果梗及花序等幼嫩部分。叶片受害,初期在叶正面产生半透明油渍状的淡黄色小斑点,边缘不明显;随后渐渐变成淡绿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大斑,后变黄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叶片背面形成白色的霜霉状物。新梢、叶柄受害产生水浸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幼果从果梗开始发病,受害幼果呈灰色,果面布满白色霉层。病原 Plasmopara viticola称葡萄单轴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管状。孢子囊椭圆形,透明,着生在树枝状的孢囊梗上。孢囊梗呈束状,无色,单轴,分枝处呈直角,圆锥状,末端钝,孢子囊即着生在小鞭上。流动孢子,有双鞭毛,能游动。游动孢子为单细胞,呈肾形。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后的卵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叶片上,通过气孔侵入。多雨、多雾露、潮湿、冷凉的天气利于霜霉病的发生。果园地势低,栽植过密,栅架过低,荫蔽,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 结合冬季修剪进行彻底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秋冬季深翻耕,雨后及时排出积水。葡萄发芽前,可在植株和附近地面喷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杀灭菌源,减少初侵染。从7月上旬坐果初期开始喷药防治,以后间隔10~15天,连喷3~4次,效果较好。防治葡萄霜霉病有效的药剂有: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甲霜灵·代森锰锌)500~7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500~600倍液、25%嘧菌酯水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50%氟吗啉·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57.6%氢氧化铜干粒剂1 000~1 3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氟吗啉·代森锰锌)750~1 000倍液、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800倍液、56%氧化亚铜悬浮剂1 0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600~800倍液等,喷雾时要注意叶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喷洒均匀。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分布为害 葡萄炭疽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市普遍发生,南方高温多雨的地区发生最普遍。症状 主要为害着色或近成熟的果粒,造成果粒腐烂。果实着色后、近成熟期显现症状,果面出现淡褐或紫色斑点,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渐扩大,变褐至黑褐色,腐烂凹陷。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涌出粉红色黏稠点状物,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斑可蔓延到半个至整个果粒,腐烂果粒易脱落。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称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发生规律 以菌丝潜伏在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和叶痕等部位越冬,残留在架面的病枝、病果也是重要的侵染源。第二年春季,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到寄主体,发生初侵染。从幼果期开始侵染,至果实着色近成熟时发病。在果实近成熟期高温、多雨、湿度高的地区,果穗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结合修剪清除留在植株上的副梢、穗梗、僵果、卷须等,并把落于地面的果穗、残蔓、枯叶等彻底清除。及时摘心、绑蔓,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注意合理施肥,雨后要搞好果园的排水工作,防止园内积水。春季萌芽前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0.5%五氯酚钠。在葡萄发芽前后,可喷施1∶0.7∶200倍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波美度石硫合剂+200倍五氯酚钠、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500倍液。生长季节重点是保护果穗,6月下旬葡萄落花幼果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5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500~600倍液、30%爱苗乳油(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 000~4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 000~2 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3~5次。分布为害 灰霉病在河北、山东、辽宁、四川、上海等地发生严重。症状 主要为害花序、幼小果实和已成熟的果实,有时亦为害新梢、叶片和果梗。病初花序似热水烫状,后变暗褐色,病部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灰霉,被害花序萎蔫,幼果极易脱落。花穗和刚落花后的小果穗易受侵染,发病初期被害部呈淡褐色水渍状,很快变暗褐色,整个果穗软腐,潮湿时病穗上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层。新梢及叶片上产生淡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亦长出鼠灰色霉层。成熟果实及果梗被害,果面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整个果实软腐,长出鼠灰色霉层,果梗变黑色,不久在病部长出黑色块状菌核。病原 无性态Botrytis cinerea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细长,灰黑色,呈不规则的树状分支。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菌核褐色,形状不规则。发生规律 以菌核、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在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花穗上。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又靠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有两个明显的发病期,第一次发病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花前及幼果期)主要为害花及幼果,造成大量落花落果。第二次发病期在果实着色至成熟期。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能促进发病。防治方法 彻底清园,春季发病后,摘除病花穗。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枝梢徒长,适当修剪,增加通风透光。开花前喷1 ~2次药剂预防,喷洒1∶1∶200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4月上旬葡萄开花前可喷药防治,可用30%爱苗乳油(苯醚甲环唑·丙环唑)5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 500~1 700倍液、40%双胍辛胺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2~3次。分布为害 葡萄褐斑病分布广泛,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和为害,以多雨潮湿的沿海和江南各省发病较多。症状 仅为害叶片。病斑定形后,直径3~10mm的称大褐斑病;直径2~3mm的称小褐斑病。大褐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叶背面病斑周缘模糊,淡褐色,后期上生灰色或深褐色的霉状物。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叶干枯破裂而早期脱落。小褐斑病:病斑较小,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一致,边缘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病原 大褐斑病病原Phaeoisariopsis vitis称葡萄假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小,球形。分生孢子梗紧密成束,孢梗束下部紧密,上部散开。分生孢子梗暗褐色,不分枝,多个隔膜,曲膝状,具齿突。分生孢子顶生,褐色至暗褐色,倒棍棒形,具喙,直立或稍弯曲。小褐斑病病原Cercospora rossleri称座束梗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无色,半球形。分生孢子梗疏散不成束,暗褐色,直或稍弯曲,隔膜多,近顶端膝曲状,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直或稍弯曲,暗褐色。发生规律 以病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由叶背气孔侵入,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晚而轻,壮树发病轻,弱树发病重。发病通常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发生最盛。发病时期一般5~6月始,7~9月为盛期。防治方法 秋后及时清扫落叶烧毁,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合理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春季萌芽后可喷施53.8%氢氧化铜悬浮剂1 000~1 2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5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 000—5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减少越冬菌源。展叶后6月中旬,即发病初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1 000~1 2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10~15天,连喷2~3次,防效显著。在葡萄栽培中,有许多病害为害严重。在多种病害中以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为害重。在葡萄收获后,要认真地总结病害发生和为害情况,分析病害发生特点,拟定明年的病害防治计划,及早采取防治方法。(1)休眠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华北地区葡萄树从10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份处于休眠期,树体停止生长,多数病菌也停止活动,开始在病残枝、叶、蔓上越冬。这一时期应结合修剪,清扫枯枝、落叶、病蔓,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病源。同时深翻土壤,并充分曝晒。(2)萌芽前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3月下旬到4月上旬,气温已开始回升变暖,病菌开始活动,这一时期葡萄尚未发芽,可以喷施一次广谱性保护剂,一般效果较好,能够铲除越冬病原菌。可喷洒波美2~3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200~300倍液、65%五氯酚钠粉剂200倍液、5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等,全面喷洒枝、蔓及基部周围的土表。(3)展叶及新梢生长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葡萄开始萌芽展叶,新梢开始迅速生长。这一时期许多病菌开始产孢子,侵染、为害新梢,如黑痘病、白粉病、灰霉病等,应注意使用保护剂必要时喷洒治疗剂。这一阶段,一般应喷洒1~3次保护剂,可用1∶0.7∶160~240倍波尔多液、30%胶悬铜悬浮剂、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600倍液喷雾;如果往年白粉病发病较重,可用一次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对于巨峰葡萄或往年灰霉病发病较重的葡萄树,除用上述保护剂外,还应在5月上旬临近葡萄开花前喷洒1次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5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4)落花后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5月下旬到6月上旬,葡萄花期相继结束,幼果开始形成。天气一般白天温暖、晚上凉湿,葡萄灰霉病进入第一个为害盛期,葡萄白粉病、葡萄黑痘病开始为害,有时发生严重。其他病害,如炭疽病、褐斑病进入侵染盛期。防治上应针对病情及时治疗,并注意使用保护剂。该期一般要使用1~2次保护剂,如喷洒1∶0.7∶160~200倍波尔多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或35%胶悬铜悬浮剂400~600倍液。并结合病情、天气情况,可用有机合成保护剂与治疗剂混合喷施,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 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 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5)幼果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葡萄生长旺盛,一般品种幼果进入迅速膨大生长期。如气温较高,白粉病一般发生较重。有些也有部分霜霉病发生,黑痘病发生常导致落果,其他病害如炭疽病也开始侵染和部分发病。该阶段病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各种病害的蔓延。保护剂的选用要根据天气而定,阴雨天气可以使用30%碱式硫酸铜或35%胶悬铜悬浮剂300~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1∶0.5∶160~24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天气晴朗无雨干旱,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该季节一般需喷洒保护剂2~4次,视天气与病情,一般5~8天喷1次。如田间白粉病发生较重,可以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及时喷洒50%多硫悬浮剂400~6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等,并可以兼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等。如遇霜霉病、毛毡病的发生,也要采取措施及时防治,防止扩展为害。(6)成熟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7~8月份,华北地区多数葡萄品种相继成熟,开始采摘。该期葡萄生长势有所降低,天气多为阴雨连绵,空气湿度大,为病虫发生盛期,生产上务必注意防治,保证丰产。这一时期,葡萄炭疽病、白腐病、房枯病、灰霉病、黑痘病、霜霉病等都有大发生的可能,生产上要加强预防和治疗。要将保护剂与治疗剂交替使用,视天气和病情,间隔5~10天喷1次。发现病情,及时治疗,防治炭疽病、白腐病、黑痘病等,可用50%甲·福可湿性粉剂(甲霜灵·福美双)4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等。防治灰霉病还可以使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如该期发现霜霉病为害,可以喷施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50%甲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药剂。(7)营养恢复期农药复配防治技术 8月份以后,华北地区葡萄大部分已经成熟采摘。葡萄长势开始恢复,天气潮湿、多雨、湿凉。该期霜霉病、褐斑病等仍发生较重,应按上述方法及时防治。同时注意不断使用保护剂,确保正常的营养恢复,为下一年葡萄丰产打好基础。目前,各枣区报道的枣树病害有20多种,但在生产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有枣锈病、枣疯病、炭疽病、缩果病等。枣锈病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枣区更为严重;枣疯病在全国大部枣区均有发生,河北、北京、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广西等枣区发生较严重;炭疽病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以河南灵宝大枣和新郑灰枣受害最重。缩果病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甘肃、辽宁等省。分布为害 枣锈病是枣树重要的流行性病害,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枣区更为严重。症状 仅为害叶片,病初在叶片背面散生淡绿色小点,后逐渐突起成黄褐色锈斑,多发生在叶脉两侧及叶尖和叶基。后期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叶片正面,在与夏孢子堆相对处呈现许多绿色小斑点,叶面呈花叶状,逐渐失去光泽,最后干枯早落。病原 Phakopsora zizyphi-vulgaris称层锈菌,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形状不规则。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黄色或淡黄色,表面生短刺。冬孢子堆比夏孢子堆小,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平滑,顶端壁厚,下端稍薄,上部栗褐色,基部淡色。发生规律 主要是以夏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为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翌年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新生叶片上,在高湿条件下萌发。一般从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症状,8月下旬至9月初夏孢子堆大量出现,通过风雨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使病害加重。7、8月份的雨早、雨多发病严重。防治办法 合理密植,修剪过密枝条,雨季及时排水,防止果园过湿,行间不种高秆作物和西瓜、蔬菜等经常灌水的作物。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扫枣园内落叶,集中烧毁或深翻掩埋土中,消灭初侵染来源。在7月上旬枣锈病的盛发期喷药防治,可用2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间隔15天再喷布1次。分布为害 枣疯病是枣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全国大部枣区均有发生,河北、北京、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广西等省枣区发生较严重。症状 枣疯病的发生,一般是先从一个或几个枝条开始,然后再传播到其他枝条,最后扩展至全株,但也有整株同时发病的。症状特点是枝叶丛生,花器变为营养器官,花柄延长成枝条,花瓣、萼片和雄蕊肥大、变绿、延长成枝叶,雌蕊全部转化成小枝。病枝纤细,节间变短,叶小而萎黄,一般不结果。病树健枝能结果,但其所结果实大小不一,果面凹凸不平,着色不匀,果肉多渣,汁少味淡,不堪食用。后期病根皮层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病原 主要是质原体(Phytoplasma)。发生规律 疯枣树是枣疯病主要的侵染来源,病原体在活着的病株内存活。北方枣产区自然传病媒介主要是3种叶蝉,即凹缘菱纹叶蝉、橙带拟菱纹叶蝉和红闪小叶蝉。地势较高,土地瘠薄,肥水条件差的山地枣园病重;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枣园病重。防治方法 加强枣园肥水管理,对土质差的进行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枣树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可减缓枣疯病的发生和流行。枣产区尽量实行枣粮间作,避免病株和健株根的接触,以阻止病害传播。发现病苗应立即刨除;严禁病苗调入或调出;及时刨除病树;及时去除病根蘖及病枝,减少初侵染来源。于早春树液流动前和秋季回流至根部前,注射1 000万单位土霉素100ml、0.1%四环素500ml。4月下旬、5月中旬和6月下旬为防治的最佳时期,共喷药3~4次。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拟菱纹叶蝉初龄幼虫;5月中旬花期前,喷布10%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防治第1代若虫,兼治凹缘菱纹叶蝉;6月下旬枣盛花期后,喷布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防治第1代成虫;7月中旬喷布20%氰戊菊酯乳油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等进行防治。分布为害 枣炭疽病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以河南灵宝大枣和新郑灰枣受害最重。症状 主要侵害果实,也可侵染枣吊、枣叶、枣头及枣股。染病果实着色早,在果肩或果腰处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黄褐色斑块,中间产生圆形凹陷病斑,病斑扩大后连片,呈红褐色,引起落果。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长出许多黄褐色小突起。剖开病果,果核变黑,味苦,不能食用。叶片受害后变黄绿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状悬挂在枝头。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sporides称胶胞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位于表皮下。分生孢子长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单胞,中央有1~2个油点。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枣吊、枣股、枣头和僵果中越冬。翌年春季雨后,越冬病菌形成分生孢子盘,涌出分生孢子,遇水分散,随风雨传播,或昆虫带菌传播。枣果、枣吊、枣叶、枣头等从5月即可能被病菌侵入,带有潜伏病菌,到7月中、下旬才开始发病,出现病果。8月雨季,发展快。降雨早,连阴天时,发病早而重。防治方法 摘除残留的越冬老枣吊,清扫掩埋落地的枣吊、枣叶,并进行冬季深翻;再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枯枝,以减少侵染来源。增施农家肥料,可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于发病期前的6月下旬喷施一次杀菌剂消灭树上病原,可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于7月下旬至8月下旬,间隔10天,喷洒2次1∶2∶200倍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保护果实,至9月上、中旬结束喷药。分布为害 枣缩果病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目前已成为威胁枣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分布于河北武邑,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甘肃、辽宁等省。症状 为害枣果,引起果腐和提前脱落。病果初在肩部或腹部出现淡黄色晕环,逐渐扩大,稍凹呈不规则淡黄色病斑。进而果皮呈水渍状,散布针刺状圆形褐点;果肉土黄色、松软,外果皮暗红色、无光泽。病部组织发软萎缩,果柄暗黄色,提前形成离层而早落。病果小、皱缩、干瘪,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病原 目前对缩果病的病原尚无统一定论。1987年报道是一种细菌侵染引起;1992年又报道是原生小穴壳菌等。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于枣果变白至着色时发病。8月上旬至9月上旬是发病盛期。降雨量大,发病高峰提前。如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容易暴发成灾。防治方法 秋冬季节彻底清除枣园病果烂果,集中处理。若大龄树,在枣树萌芽前刮除并烧毁老树皮。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合理间作,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对枣树害虫,特别是刺吸口器和蛀果害虫,如桃小食心虫、蚧壳虫、蝽象等害虫的防治,可减少伤口,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前期喷施杀虫剂,以防治食芽象甲、叶蝉、枣尺蠖为主;后期8~9月结合杀虫,施用氯氰菊酯等杀虫剂与烯唑醇混合喷雾,对枣缩果病的防效可达95%以上。根据气温和降雨情况,7月下旬~8月上旬喷第一次药,间隔10天左右再喷2~3次药,枣果采收前10~15天是防治关键期。目前比较有效的药剂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喷药时要均匀周到,雾点要细,使果面全部着药,遇雨及时补喷。目前,已发现的山楂病害有20多种,其中发生普遍、为害较重的有山楂白粉病、花腐病、锈病等。分布为害 山楂白粉病是山楂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山楂产区都有发生,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北京等省、直辖市的山楂产区。症状 主要为害新梢、幼果和叶片。由发病嫩芽抽发新梢时,病斑迅速扩延到幼叶上,出现褪绿黄色斑块,很快在正反两面产生绒絮状白色粉层,病梢生长瘦弱,节间缩短,叶片窄小扭曲纵卷,严重时枝梢枯死。幼果在落花后发病,先在近果柄处出现病斑并布满白色粉层,果实向一侧弯曲,病斑蔓延至果面易早期脱落。病原 Podosphaera oxyacanthae称蔷薇科叉丝单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Oidium crataeg称山楂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闭囊壳暗褐色,球形,顶端具刚直的附属丝,基部暗褐色,上部色较淡,具分隔。闭囊壳内具1个子囊,短椭圆形或拟球形,无色,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肾脏形。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分生孢子念珠状串生,无色,单胞。发生规律 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春雨后由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先侵染根蘖,在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再重复侵染。5~6月间新梢速长期和幼果期此病发展很快,为发病盛期,7月以后减缓,10月间停止发生。春季温暖干旱、夏季有雨凉爽的年份病害易流行。防治方法 冬春刨树盘,翻耕树行,铲除自生根蘖、野生山楂树,清除树上树下的残叶、病枝、落叶、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控制好肥水,不偏施氮肥,不使园地土壤过分干旱,合理疏花、疏叶。于山楂生长季节的4月中下旬(花蕾期),5月下旬(坐果期)和6月上旬(幼果期)各喷施1次,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20%邻烯丙基苯酚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2 000倍液等。分布为害 山楂锈病是山楂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山楂产区均有发生。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新梢、果实及果柄。叶片正面病斑初为橘黄色小圆斑,后病斑扩大,稍凹陷,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并分泌蜜露,后期叶背病斑突起,产生灰色至灰褐色毛状物。最后病斑变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叶柄染病病部膨大,呈橙黄色,生毛状物,后变黑干枯,叶片早落。病原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称梨胶锈菌山楂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性孢子器烧瓶状,初橘黄色后变黑色,性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锈孢子橙黄色,近球形,表面具刺状突起。冬孢子有厚壁和薄壁两种类型。厚壁孢子褐色至深褐色,纺锤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薄壁孢子橙黄色至褐色,长椭圆形或长纺锤形。担孢子淡黄褐色,卵形至桃形。发生规律 以多年生菌丝在桧柏针叶、小枝及主干上部组织中越冬。翌春遇充足的雨水,冬孢子角胶化产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为害。5月份降雨早晚及降雨量直接影响该病的发生。展叶20天以内的幼叶易感病。防治方法 山楂园附近2.5~5km范围内不宜栽植桧柏类针叶树。不宜砍除桧柏时,山楂发芽前后,可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以除灭转主寄主上的冬孢子。在5月下旬~6月下旬,冬孢子角胶化前及胶化后喷2~3次药剂,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硫悬浮剂4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0%三唑酮·硫悬浮剂600~800倍液,间隔15天左右喷1次。分布为害 山楂花腐病是山楂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于辽宁、吉林、河北、河南等省山楂产区。症状 主要为害花、叶、新梢和幼果。嫩叶初现褐色斑点或短线条状斑,后扩展成红褐至棕褐色大斑,潮湿时上生灰白色霉状物,病叶即焦枯脱落。新梢上的病斑由褐色变为红褐色,环绕枝条一周后,导致病情枯死。以萌蘖枝发病重。幼果上初现褐色小斑点,后色变暗褐腐烂,表面有黏液,酒糟味,病果脱落。花期病菌从柱头侵入,使花腐烂。病原 Moniliniajohusonii称山楂褐腐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子囊盘肉质,初为淡褐,成熟时灰褐。子囊棍棒状、无色,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分生孢子单胞,柠檬状串生,孢子串有分枝。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落地僵果上越冬,4月下旬在潮湿的病僵果上开始出现,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5月上旬达到高峰,到下旬即停止发生。低温多雨,则叶腐、花腐大流行。高温高湿则发病早而重。防治方法 晚秋彻底清除树上僵果,干腐的花柄等病组织,扫除树下落地的病果、病叶及腐花并耕翻树盘,将带菌表土翻下,以减少病源。地面撒药,4月底以前在树冠下的树盘地面上,喷65%五氯酚钠1 000倍液,也可撒3∶7的硫磺石灰粉3~3.5kg/亩。发病初期可喷2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可控制叶腐。盛花期可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能有效控制果腐。症状 主要为害新梢、叶片,也为害花和果实。发病新梢生长缓慢。节间短粗,叶片簇生。病梢表皮初为暗褐色,后变为黄绿色,病梢常枯死。叶片变黄、增厚,呈革质。以后病叶变红黄色,向下卷曲。最后病叶变黑褐色,质脆易碎,但成簇留在枝上不易脱落。花受害后不易开放,花蕾增大,萼片及花瓣不易脱落。果实染病后生长停止,果面有淡黄色病斑,其上散生黄褐色小点。后期病果干缩,脱落或挂在枝上。病原 Polystigma deformans称杏疔座霉,属于囊菌亚门真菌。子座扩散型,橙黄色,上生黑色圆点状性孢子器。性孢子线形,弯曲,单胞,无色。子囊壳近球形。子囊棍棒形,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发生规律 以孢子囊在病叶越冬,第2年春天子囊孢子从子囊中释放出来,借风雨或气流传播到幼芽上,遇到适宜条件很快萌发并侵入幼枝。随着幼枝及新叶的生长,菌丝在组织内蔓延,继而侵染叶片。5月间出现症状,新梢长到10~20cm时症状最明显。该病1年只发生1次,没有第2次侵染。防治方法 在秋、冬结合树形修剪,剪除病枝、病叶,清除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并予烧毁。生长季节出现症状时亦进行清除,连续清除2~3年,可有效地控制病情。在杏树冬季修剪后到萌芽前(3月上中旬),对树体全面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在杏树展叶时喷1∶1.5∶200波尔多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300~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间隔10~15天1次,防治1~2次,效果良好。连续2~3年全面清理病枝、病叶的杏园可完全控制杏疗病。症状 可侵害花、叶及果实,尤以果实受害最重。花器受害,变褐萎蔫,多雨潮湿时迅速腐烂,表面丛生灰霉。嫩叶受害,多自叶缘开始变褐,迅速扩展全叶,使叶片枯萎下垂,如霜害状。幼果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尤以近成熟期发病最严重。病果最初发生褐色圆形病斑,果肉变褐软腐,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也可失水干缩变成褐色或黑色僵果,悬挂在树上经久不落。病原 Monilia cinerea称灰丛梗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Monilinia laxa称核果链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僵果和病枝溃疡处越冬。第二年春季,病菌在僵果和病枝处产生分生孢子,依靠风雨和昆虫传播,引起初侵染。分生孢子萌发后,由皮孔和伤口侵入树体。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从5月15日果实着色期开始发病,迅速蔓延,至5月25日达发病高峰。多雨高湿条件适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 在春、秋两季,彻底清除僵果和病枝,予以集中烧毁。秋季深翻土壤,将有病枝条和树体深埋地下或烧毁。防止果实产生伤口,及时防治害虫,以减少虫伤,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药剂防治可参考桃褐腐病。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和枝梢。叶片发病,开始在叶背产生水渍状淡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周围具有水渍状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干枯,与周围健康组织交界处出现裂纹,脱落穿孔。枝条发病后,形成春季和夏季两种溃疡斑。春季溃疡斑发生在上年夏季长出的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常造成枝条枯死,病部表皮破裂后,病菌溢出菌液,传播蔓延。夏季溃疡斑发生在当年生嫩梢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暗紫色水渍状斑点,后变成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病斑,不易扩展,很快干枯。病原 Xanthomnas campestris称黄单胞杆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桃穿孔致病型,属细菌。发生规律 病菌在被害枝条组织中越冬,翌春病组织内细菌开始活动,杏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春季溃疡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夏季气温高,湿度小,溃疡斑易干燥,外围的健全组织很容易愈合。该病一般于5月间出现,7~8月发病严重。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发病重。防治方法 加强杏园管理,增强树势。注意排水,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杏园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清除越冬菌源。秋后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药剂防治参考桃细菌性穿孔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侵害枝梢和叶片。果实上发病多在果实肩部,先出现暗绿色圆形小斑点,发生严重时病斑聚合连片呈疮痂状,至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变为紫黑色或黑色,随果实增大果面往往龟裂。枝梢染病后,出现浅褐色椭圆形斑点,边缘带紫褐色,后期变为黑褐色稍隆起,并常流胶,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叶片发病多在叶背面叶脉之间,初时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渐变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落叶。病原 Cladosporium carpophilum称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杏树枝梢的病部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可以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而入侵。一般从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高温有利发病。春、夏季降雨多少是影响此病大发生的主要条件。果园低洼潮湿或枝条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可促进该病发生。防治方法 秋冬季结合修剪清除树上病枝梢,集中烧毁,减少菌源。生长季适当整枝修剪,剪除徒长枝,增进树冠内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轻发病。春季萌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铲除枝梢上的越冬菌源。药剂防治可参考桃疮痂病。症状 为害花、叶、枝梢及果实,其中以果实受害最重。花部受害自雄蕊及花瓣尖端开始,先发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延至全花,随即变褐而枯萎。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丛生灰霉,若天气干燥时则萎垂干枯,残留枝上,长久不脱落。嫩叶受害,自叶缘开始,病部变褐萎垂,最后病叶残留枝上。在新梢上形成溃疡斑。病斑长圆形,中央稍凹陷,灰褐色,边缘紫褐色,常发生流胶。果实被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病斑,如环境适宜,病斑在数日内便可扩及全果,果肉也随之变褐软腐。继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绒状霉丛,常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但不少失水后变成僵果,悬挂枝上经久不落。病原 病原有3种:①果生核盘菌Sclerotiniafructicola,无性态为果生丛梗孢Moniliafructicola;②桃褐腐核盘菌Scleroinialaxay,无性态为灰丛梗孢Monila cinerea;③果生核盘菌Sclerotiniafructigena,无性态为仁果丛梗孢Monilia fructigena。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树上及落地的僵果内或枝梢的溃疡斑部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通过病虫伤、机械伤或自然孔口侵入。花期低温、潮湿多雨,易引起花腐。果实成熟期温暖多雨雾易引起果腐。树势衰弱,管理不善,枝叶过密,地势低洼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枝、病叶、僵果,集中烧毁。秋冬深翻树盘,将病菌埋于地下。及时防治害虫,减少伤口。及时修剪和疏果,搞好排水设施,合理施肥,增强树势。药剂防治可参考桃褐腐病。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叶片。在落花后即显症,初呈圆形或袋状,后变狭长略弯曲,病果表面平滑,浅黄至红色,失水皱缩后变为灰色、暗褐色至黑色,冬季宿留树枝上或脱落。病果无核,仅见未发育好的雏形核。叶片染病,在展叶期变为黄色或红色,叶面肿胀皱缩不平,变脆。病原 Taphrina pruni称李外囊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多年生,子囊形成在叶片角质层下,细长圆筒状或棍棒形,足细胞基部宽。子囊孢子球形,能在子囊中产出芽孢子。发生规律 主要以芽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芽鳞片外表或芽鳞片间越冬,也可在树皮粗缝中越冬。当李树萌芽时,越冬的孢子也同时萌发,产生芽管,进行初次侵染。早春低温多雨,延长萌芽期,病害发生严重。病害始见期于3月中旬,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一般低洼潮湿地、江河沿岸、湖畔低洼旁的李园发病常重。防治方法 注意园内通风透光,栽植不要过密。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树体抗病能力。在病叶、病果、病枝梢表面尚未形成白色粉状层前及时摘除,集中深埋。冬季结合修剪等管理。剪除病枝,摘除宿留树上的病果,集中深埋。掌握李树开花发芽前,可喷洒3~4波美度石硫合剂、1∶1∶100式波尔多液,以铲除越冬菌源,减轻发病。自李芽开始膨大至露红期,可选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等,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先产生多角形水渍状斑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边缘水渍状,后期病斑干枯、脱落或部分与病叶相连,形成穿孔。果实发病,先在果皮上产生水渍状小点,后病斑中心变褐色,最终可形成近圆形、暗紫色、边缘具水渍状的晕环,中间稍凹陷,表面硬化、粗糙的病斑。病原 Xanthomonas prun伪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型,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升高后越冬的细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从病组织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叶上的气孔和树梢、果实上的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病害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生,6月梅雨期蔓延最快。夏季高温干旱天气,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至秋雨期又有一次扩展过程。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综合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合理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冬夏修剪时,及时剪除病枝,清扫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药剂防治可参考桃细菌性穿孔病。症状 主要为害花器和果实。花器染病时,花萼上初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病斑,导致幼果湿软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呈水渍状病斑,继而演变成灰褐色斑,空气潮湿时病果湿软腐化,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天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最终造成果实坠落。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属于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丛生,直立,淡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单生、顶生,无色至淡褐色,单胞。发生规律 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残体和病株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病菌以花器侵染为主,可直接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在适温条件下,伤口侵入发病速度快且严重。借风雨及病果间的互相接触引起再侵染。低温、高湿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偏施氮肥发病也重。防治方法 经常剔除烂果、病残老叶,并将其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的再侵染。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透光,适当降低密度,选择透气,排灌方便的沙壤土;避免施用氮肥过多。地膜覆盖,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避免感染病害。定植前每亩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kg,而后耙入土中。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65%甲霉灵(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多霉灵(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6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草莓进入开花期后开始喷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4次,重点喷花果。防治大棚或温室草莓灰霉病,可采用熏蒸防治,用6.5%甲霉灵(甲基硫菌灵·乙霉威)粉尘剂1kg/亩、20%嘧霉胺烟剂0.3~0.5kg/亩、10%腐霉利烟剂200~250g/亩、4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熏烟,间隔9~11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法交替使用2~3次,防治效果更理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果柄、花萼。叶片染病后,初形成小而不规则的红色至紫红色病斑,病斑扩大后,中心变成灰白色圆斑,边缘紫红色,似蛇眼状,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果柄、花萼染病后,形成边缘颜色较深的不规则形黄褐至黑褐色斑,干燥时易从病部断开。病原 Ramularia tulasnei称杜拉柱隔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分枝或不分枝,基部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圆筒形至纺锤形,无色,单胞。发生规律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斑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传播和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苗和表土上的菌核是主要传播载体。秋季和春季光照不足,天气阴湿发病重。防治方法 控制施用氮肥,以防徒长,适当稀植,发病期注意多放风,应避免浇水过量。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被害叶集中烧毁。发病严重时,采收后全部割叶,随后加强中耕、施肥、浇水,促使及早长出新叶。发病初期,喷淋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剂35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10天喷1次,共喷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分布为害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的重要病害,尤其以大棚草莓受害严重。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症状 主要为害草莓叶片、叶柄、花、梗及果实。叶片受侵染初期在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叶缘也向上卷曲变形,叶质变脆,最后病叶逐渐枯黄。花蕾受害不能开花或开花不正常。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其表面明显覆盖白粉,严重影响浆果质量。病原 Sphaerotheca macularis称斑点单壳孢,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外生,具1个子囊,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且与菌丝相互纠结。发生规律 北方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塑料大棚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湿度大利其流行,低湿也可萌发,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菌源时易于流行。一般10月上中旬(盖膜前)初发,至12月下旬盛发。防治方法 在草莓定植缓苗后至扣棚前,彻底摘除老、残、病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生长季节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在草莓生长前期,未感染白粉病时,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保护性强的杀菌剂喷雾,具有长期的预防保护效果。在草莓生长中、后期,白粉病发生时,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9 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 000倍液等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喷雾防治。棚室栽培草莓可采用烟雾法,即用硫磺熏烟消毒,定植前几天,将草莓棚密闭,每100m3,用硫磺粉250g,锯末500g掺匀后,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分放在室内,于晚上点燃熏1夜,此外,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00~250g,分放在棚内4~5处,点燃发烟时闭棚,熏一夜,次晨通风。分布为害 草莓轮斑病是草莓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可发生,以春、秋季发病较重。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红褐色的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后中间呈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呈紫黑色,病健分界处明显。在叶尖部分的病斑常呈“V”字形扩展,造成叶片组织枯死,发病严重时,病斑常常相互联合,致使全叶片变褐枯死。病原 Dendrophoma abscurans称草莓刺环毛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寄主角皮层下,球形,具孔口,暗褐至黑色,散生或集生。分生孢子梗无色,有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候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随气流、雨水、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多次侵染。多发生于12月至翌年4月。连作地发病重,田间积水或植株过密的地块病害发生亦较重。新叶时期极易受侵染,其次是叶片湿度大时也很易受侵染,特别是整株淹没灌溉和潮湿多雨期。防治方法 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及时清除销毁病叶。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于田外烧毁埋葬,消灭越冬病菌。新叶时期使用适量的杀菌剂预防。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在移栽前浸苗10~20分钟,晒干后移植。发病初期可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间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温室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1kg/亩喷粉防治。症状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托叶、花瓣。初始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黑色,溃疡状,稍凹陷;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随着病情加重,全株枯死。根茎部横切面观察,可见自外向内发生局部褐变。病原 C.gloeosporioides为胶孢炭疽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圆形,呈地毯状平铺,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橄榄绿,最终变为灰黑色;菌丝由白色至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絮状或绒状。分生孢子盘呈垫状突起,暗褐色至黑色,圆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圆桶形或棍棒形,短小。分生孢子圆柱形或圆筒状、单胞、无色、两头钝圆,内含2~3个油球。有性态G.lomerella为球壳目小丛壳,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球形、褐色;子囊长棒状;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弯月形,两端较尖。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中越冬,主要由雨水等分散传播。翌年现蕾期开始在近地面幼嫩部位侵染发病。盛夏高温雨季此病易流行。一般从7月中旬到9月底发病,气温高的年份发病时间可延续到10月。连作田发病重,老残叶多或氮肥过量植株柔嫩或密度过大造成郁闭易发病。防治方法 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制。注意清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老叶等带病残体。连续出现高温天气时灌“跑马水”,并用遮阳网遮阳保护降温。见有发病中心时,注意喷药预防苗床应在匍匐茎开始伸长时进行喷药保护,一般间隔5~7天,喷药3~4次。定植前1周左右,在苗床喷药1次,再将草莓苗移栽到大田,可减少防治面积和传播的速度。在大棚草莓发病初期,防治用药可选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8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100倍液、1%武夷菌素水剂1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2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700~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注意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喷药液要均匀,棚架上最好也要喷到,可提高防病效果。症状 主要为害叶芽和芽部以及花、花蕾、花托,新叶歪曲成畸形,叶色变浓,光泽增加,植株活力降低,易受真菌、细菌等病菌的侵染;严重受害则植株萎蔫,芽和叶柄变成黄色或红色。主芽受害后腋芽可以生长,造成植株芽的数量明显增多;为害花芽时,轻者使花蕾、萼片以及花瓣变成畸形,严重时,花芽退化、消失,不开花或者坐果差;被害植株不能抽生花序,不结果,严重的甚至造成绝收。病原 为害草莓的线虫约有10余种之多。但寄生在草莓芽上的主要是草莓芽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une infognita。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雌成虫梨形,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发生规律 草莓芽线虫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种苗携带,连作地主要是土壤中残留的芽线虫再次为害所致。在田间芽线虫主要在草莓的叶腋、生长点、花器上寄生,靠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夏秋季常造成严重为害。南方根结线虫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和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翌春条件适宜时,雌虫产卵,孵化后以2龄幼虫为害形成根结。防治方法 繁殖种苗时,如发现有被害症状的幼苗及时拔除烧毁。发病重的地块进行2~3年轮作。加强夏季苗圃的管理,消除病残体及杂草,集中烧毁。草莓栽植前,将休眠母株在46~55℃热水中浸泡10分钟,可消除线虫。用50%多菌灵·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浸洗后,摊开晾干水分种植。每亩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1.0~1.5kg,与细土或砂拌和成毒土,于栽前15天撒入穴中,浇水覆无病虫土。在花芽分化前7天用药防治,用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8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9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 000倍液浇灌有效。定植成活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喷2次;若有虫害可加入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500~1 000倍液。发现病株连同匍匐茎一起拔除,以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