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ice Sowing Time and the Occurrence of Rice Stripe Virus
出版时间:2007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RSV)在浙江嘉兴市呈快速上升态势,2007年全市发病面积达26.4万亩,对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的因素很多,如传毒媒介灰飞虱种群数量与带毒率、水稻品种抗病性、耕作制度、气候条件等。为了探索水稻播种期与灰飞虱迁移传毒和条纹叶枯病发病间的关系,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6~2007年进行了水稻不同播种期对病害发病程度的影响试验,现将结果综合整理如下。移栽单季晚稻,品种为秀水09。2006年与2007年均分4期播种,播种时间分别为5月15日、5月22日、5月29日和6月5日,每期间隔7天,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大田面积在0.5亩。播种前未做药剂浸(拌)种处理,按照处理要求时间,依次分期播种,待30天秧龄时依次分期移栽。秧田期、大田前期正常肥水管理,但不用杀虫剂、杀菌剂,让其自然发病。调查方法:秧苗移栽前调查病株率;大田期在移栽后至病情稳定期,各处理区用五点式取样法选定5点,每点40丛,计每区200丛,每隔5天调查1次,调查丛发病率与株病率,观察各处理区发病动态变化。秧田期各播种期间发病程度差异较为明显,2006年 5月15~22日播种的株病率高,分别为3.26%和2.25%,显著高于5月29日播种的0.24%,6月5日播种秧田未发病。2007年调查结果与2006年相似,见表1。调查试验表明,秧田期播种期越早,发病越重。年度播种期(月/日)5/155/225/296/520063.262.250.240.020074.205.300.370.33表1 水稻秧田不同播种期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 (浙江嘉兴,2006~2007)在大田病情稳定期(7月中旬)调查,各播种期与病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年度间、重复间基本一致。2006年的4个播种期中,从早到迟平均病丛率依次为18.5%、10.0%、5.67%和1.5%,平均病株率依次为4.07%、2.69%、1.89%和0.42%。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病情递减。2007年的4个播种期中,前2个播种期病情重,病丛率分别为16.2%和16.67%,病株率分别为5.18%和7.31%,而后2个播种期的病丛率分别为2.7%和1.5%,病株率分别为1.9%和0.7%。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播种期与发病程度间的密切关系,即播种期越早,发病越重,反之,则发病越轻。年度播种期(月/日)病丛率(%)病株率(%)重复1重复2重复3平均0.050.01重复1重复2重复3平均0.050.01200620075/1517.516.521.518.5aA4.163.164.884.07aA5/2210.510.59.010.0bB2.553.332.182.69bAB5/296.04.56.55.67cC2.021.072.571.89bBC6/52.00.52.01.5dD0.630.130.500.42cC5/1516.017.015.516.2aA6.225.214.115.18aA5/2218.015.516.516.67aA9.315.826.807.31aA5/293.03.02.02.7bB2.472.350.891.90bB6/52.01.01.51.5bB0.770.680.640.70bB表2 水稻播种期与大田条纹叶枯病发病关系调查 (浙江嘉兴,2006~2007)水稻不同播种期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差异明显,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传毒介体与条纹叶枯病的流行规律所决定的。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在一定的带毒虫源基数下,灰飞虱成虫高峰的早迟直接影响病害的流行与否。2006~2007年灰飞虱在嘉兴市的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中、下旬,如在此期间播种,出苗后正与一代成虫传毒高峰相吻合,此时水稻播种面积小,大量灰飞虱成虫迁移在秧苗上集中传毒,病害发生就重;而推迟至6月上旬播种,灰飞虱正处低龄若虫期或卵期,迁移能力不强,且随着气温的升高,灰飞虱数量减少,此时播种,传毒机率大为降低,病害发生就轻。观察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与其他病害一样,经历始病期、剧增期、稳定期、下降期4个阶段。始病期随着播种期的不同而不同,播种越早,发病也越早,一般在移栽后2~7天开始出现病害症状;剧增期是病情急速发展的时期,各播种期间较为一致,2006年在6月25日~7月10日,历时15天;2007年在6月28日~7月12日,历时14天。病害稳定期各播种期间差异较小,2006年、2007年均在7月10日左右,此后病情开始缓慢下降,见图1、图2。图1 大田期各播种期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浙江嘉兴,2006)水稻播种期对条纹叶枯病发病有较大影响,在自然发病情况下,秧田期与大田期播种期早,病情重;播种期迟,病情轻。分析原因这与灰飞虱迁移和传毒特性有关,水稻播种期如与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相吻合,发病就重。在浙江嘉兴市,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一般在5月中下旬,此时播种容易造成集中传毒。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在目前缺乏抗病品种的情况下,适期播种是控制病害流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水稻播种期的选择,应根据水稻品种的特性、灰飞虱成虫传毒高峰而定,在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影响较小和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水稻播种期应避开灰飞虱成虫传毒高峰期,应提倡适当推迟、同期播种,在浙江嘉兴市推迟至5月底至6月中旬播种较为适宜。图2 大田期各播种期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浙江嘉兴,2007) -
报告甘蓝型油菜抗病毒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出版时间:2007本文以甘蓝型油菜一个抗病毒品种和一个感病毒品种为试材,利用转基因手段进行了油菜抗病毒病相关研究。利用乙烯、甲基茉莉酸、水杨酸类似物苯丙噻重氮3种化学物质诱导处理油菜叶片,提取处理前后各材料的RNA,标记探针后与拟南芥芯片进行杂交,通过对基因表达谱的分析,获得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从中选择3个与病毒抗性相关的基因BNP5、BNP7和BNP10。其中BNP7和BNP10为全长序列,BNP5 5'端部分序列缺失,通过5'-RACE的方法获得该基因全长序列,分别构建3个植物过表达载体pGA5、pGA7和pGA10和3个RNAi载体pGR5、pGR7和pGR10(过表达和RNAi载体均带有除草剂抗性基因bar)。采用本实验室发明的高通量花蕾原位转化法分别对所选材料进行转化。转基因当代植株收获的种子播种以后,幼苗期喷施除草剂进行筛选,并经PCR鉴定,存活幼苗80%以上为阳性植株。目前正在进行阳性植株T1代幼苗病毒抗性鉴定及相关的后续实验。 -
报告Oligochitosan Induc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Tobacco Cell Suspension
出版时间:2007The term"programmed cell death"(PCD)is used to describe cell death that results from the activation of a cell suicide pathway that is encoded by the genome of the dying cell[1].So PCD is an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for selective cell elimin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or following damage in multicellular organisms[2].Characteristic morph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PCD include cytoplasmic shrinking,chromatin condensation and nuclear DNA fragmentation[3].In plants,PCD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facet of development,defence response and architecture,which shares som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with animal apoptosis[4].Plant PCD is involved in anther,megagametophyte and vascular tissu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 senescene,pollination,and sex determination[5].It is also employed as a controlled response to different biotic and abiotic stimuli[6,7].The 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during the incompatible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 may be the most typical defence-related PCD process in plants[8].The PCD can be induced at the site of pathogen invasion as an attempt to isolate the pathogen and prevent it spreading to non-infected parts of the plant.Besides HR,plant also respond to a variety of externally added inducer by initiating PCD.These include elicitors(N-acetylchitooligosaccharides,chitosan)[9,10],signaling moleculars(hydrogen oxide, nitric oxide)[11,12] and environmental extremes(temperature stress,UV radition)[13,14].Chitosan and its fragments,the natural component of the fungi cell wall,have been shown to act as potent elicitor signals in several plant system.These include the induction of jasmonate synthesis[15],enhancement of cell wall lignification and phytoalexin production as well as to induce salicylic acid and PR proteins[16,17].In the present study,the events leading to the death of cultured tobacco cells treated with various doses of oligochitosan have been investigated.It is thus shown that oligochitosan can induce programmed cell death features in cultured tobacco cells including cell shrinkage,chromatin condensation,suggest the death process may be programmed.Oligochitosan with 85%N-deacetyl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degree from 2 to 10 was self-prepared by enzymatic hydrolysis method,solubilized(50mg/ml)in deionized water.Suspension cultures of tobacco(Samsun NN)were grown in Murashige and Skoog(MS)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3%sucrose,0.5μg/ml 2,4-D.The culture were incubated with rotation(120rpm)at 25℃ with 16-hour photoperiod,on a 14 day growth cycle(10%v/v inoculum).After 12 days in culture,the cells were harvested,resuspended in fresh culture medium.All procedures were done under aseptic conditions.Oligochitosan used were sterilized by filtration through a millpore filter(0.22μm).Intracellular H2O2production was measured using 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 DCFH-DA) as a probe.The cells were stained for 5 min with 2.5uM and then viewed under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with an excitation wavelength of 480nm.Cell viability was evaluated as described elsewhere[18],Briefly,cells in suspension culture were deprived of culture medium and incubated for 15min with 0.05%trypan blue.After several washings with deionized water to remove the excess of the dye,dye bound to dead cells was solubilized in 50%methanol/ 1%SDS and quantifi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by measuring the absorbance at 595nm.Hoechst 33342(HO)and Propidium Iodide(PI)was used to detect cellular change.After different times of treatment,the cells were incubated in the dark with 5μg/ml HO and 5μg/ml PI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30min and 15min respectively,then observed under fluorescent microscopy by using an excitation wavelength of 350nm and 570nm.Oligochitosan dose-dependently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suspension-cultured cells of tobacco(Figure 1).Growth inhibition was estimated by determining the fresh weight of the cultures after 7 days of exposured to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oligochitosan.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 of oligochitosan in tobacco suspension cultures was due to growth arrest or cell death,we analysed cell viability.Administration of 5~200μg/ml oligochitosan to tobacco cells for 6h and 24h caused cell death,as measured by trypan blue staining.The degree of cell death rose with the increase in elicitor concentration and length of treatment.The highest value was observed with 200μg/ml oligochitosan for 24h(about 55.6%),where as 50μg/ml caused about 30.6%cell death after the same time of elicitor incubation.5μg/ml is similar to control tobacco cell cultures exhibited about 5.3%of trypan blue stained cells(Fig-ure 2).Figure 1 Oligochitosan inhibits tobacco cells proliferation.Tobacco suspension(1g/100ml liquid medium),were treated with the indicated concentrations of oligochitosan, after 7 days of treatment, cell proliferation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fresh weight.Figure 2 Effect of oligochitosan on viability of tobacco cells. Exponential growing cells(1g/100ml liquid medium),were treated with the indicated concentrations of oligochitosan, after 6h (closed bar) and 24h (open bar) treatment.The 100% value corresponds to heat treatment (30min 100℃).Data are means ±SD of three independent experiments.To further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cell death induced by oligochitosan,we analyz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in PCD hallmarks recognized for plant cells such as morphological changes,nuclear morphology,and DNA fragmentation,focusing our attention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50μg/ml.Under light microscopy control cells showed a well defined structure with round nuclei, while oligochitosan-treated cells were found to undergo various progressive morphological changes.Cells treated for 24h with 50μg/ml,oligochitosan showed a cell disorganization with a gradual condensation of the cytoplasm and a consequent detaching of the plasma membrane from the cell wall(Figure 3 E).Different degrees of cell disorganization were found coexist,indicating a different sensitivityto the elicitor molecule in an asynchronized cell population.Treatment with 200μg/ml led to highly collapsed cells after 24h.Figure 3 Chromatin condensation and cytoplasm shrinkage induced by oligochitosan for 24h in tobacco cells. Aliquiots of both control (A,C) and oligochitosan-induced(B,D,E) cells were collected ,stained with Hoechst 33342(A,B) and Propidium Iodide(B,D),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r stained with trypan blue(E), and visualized under light microscopy. Pictures represent typical examples.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cellular changes induced by oligochitosan a double staining of cells with HO/PI dyes were carried out.This staining allows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the early stages of apoptotic cells(HO+ and PI- nuclei)and of late apoptotic(HO+ and PI+ nuclei)or necrotic cells(mainly HO- and PI+ nuclei).As showen in Figure 3, Nuclei of tobacco control cells exhibited a large central nucleolus surrounded by uniformly stained chromatin,whereas the chromatin had a granular appearance with lobated nuclei in cells after oligochitosan treatment,resembling those observed during apoptosis in animals cells.Taken together the present data are suggestive of the induction by 50μg/ml oligochitosan of a cell death pathway showing some PCD-like features recognized for animal apoptosis.In the light of the crucial role played by ROS in PCD,we investigated production of ROS in oligochitosan-induced suspension-cultured tobacco cells by monitoring H2O2 production.Generation of H2O2,measured by following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dye 2′,7′-dichlorofluorescin produced from the cell-permeable non-fluorescent probe 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 DCFH-DA)in the presence of H2O2.Fluorescence occurred in the majority of cells immediately after oligochitosan treatment,as shown in Figure 4,whereas production of ROS in control cells was negligible.Figure 4 Production of H2O2 in tobacco cells induced by oligochitosan. The cells were stained with DCFH-DA.and H2O2 production was visualized by fluorescent microscopy as described in "Materials and Methods." Pictures represent typical examples.Plant cells can activate their intrinsically programmed cell death when respond to a variety of extracellular stimulus.This process may be related with plant resistance[1].Oligochitosan has been shown to be a potent elicitor,in this paper tobacco suspension cell cultures treated with exogenous oligochitosan showed some programmed cell death features including cell shrinkage,chromatin condensation,suggest the death process may be programmed.By contrast to the degradation of DNA to nucleosomal fragments observed in several plant PCD process,no detectable DNA ladder was observed in tobacco cells undergoing cell death in the considered time interval.Anna and his coworkers found that chitosan can induce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soybeans,and they do not observe DNA ladder either[10].Nevertheless,the lack of apoptotic bodies in plants is not surprising,if their fuction is to facilitate phagocytosis of their contents by neighboring cells.There is no way for typical apoptotic bodies to pass through the cell wall[19].Plants have an arsenal against the invasion of a broad array of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s.These include preexisting structure and chemical barriers as well as induced-defenses.Plants can combined different kinds of weapons to deal with enemies.Although PCD is a kind of death,it is still an active defense-related process which under plants control.Tobacco cells treated by oligochitosan produce ROS.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reported already for cells subject both to pathogen attack or to abiotic stress[21,22].Oligochitosan may trigger the death program,which involve the alter of cellular redox homeostasis.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n the cascade of events leading to cell death,the cellular level of ROS is critical.A threshold level of ROS is required to activate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that result in PCD,but at high doses,the process is subverted and death occurs rapidly by necrosis[23].These data are suggestive of the induction of PCD pathway depending on the amounts of ROS accumulated in given cells.On the whole our data suggest that tobacco cell suspension can trigger cell death program shared features with animal apoptosis when responded to oligochitosan,and it may be a kind of plant defense mechanism. -
报告柑橘侵染性病害与防治
出版时间:2018病菌能侵染嫩叶、嫩梢、花蕾、花梗和幼果,产生褐色至黑色的斑点,斑点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较小叶龄病斑如针头状黑点,无黄色晕圈;较大叶龄病斑较大,黄色晕圈明显,并常沿着维管束扩散、沿叶脉扩展,形成类似带尾须的病斑。病叶、病果极易脱落。枝梢发病时,大部分嫩叶感病后脱落,随后整个枝梢枯死,严重时还会蔓延到大枝上,造成死树。重发病果园,当年春梢叶片可全部落光,只剩下上一年梢上的少数叶片,地面可见落叶一层。潮湿时病斑上有墨绿色霉层,为病原菌的菌丝和孢子(图8-1至图8-4)。图8-1 贡柑嫩梢柑橘褐斑病症状(1)图8-2 贡柑嫩梢柑橘褐斑病症状(2)图8-3 贡柑嫩梢柑橘褐斑病症状(3)图8-4 贡柑受害严重树(1)清园后树冠喷0.8~1.0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在新梢长至3~5cm时及幼果期及时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1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花期遇连续阴雨,花瓣上先出现水渍状小圆点,随后迅速扩大为黄褐色的病斑,引起花瓣腐烂,其上长出灰黄色霉层。若天气干燥,则呈淡褐色干腐。腐烂的花瓣若落在幼叶、嫩枝和幼果上,就可使其发病。嫩叶上的病斑,在潮湿天气时呈水渍状软腐;干燥时呈淡黄褐色,半透明。小枝受害后常枯萎。幼果受害易脱落,若不落,病斑则会木栓化,或稍隆起,呈形状不规则的花斑果(图8-5、图8-6)。图8-5 柑橘灰霉病果实症状图8-6 柑橘灰霉病花症状(1)栽培管理。冬季结合清园,剪除病枝、病叶,将其带出果园集中烧毁。花期遇雨,则进行摇花。花期发病,早上趁露水未干时摘除病花,以减少侵染源。(2)药剂防治。开花前喷1~2次药预防,可用400g/L嘧霉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在被害枝干上长出的子实体,如同贴着膏药一般,故称柑橘膏药病。白色膏药病的子实体表面较平滑,乳白色或灰白色,在条件适宜时,边缘常扩展新的菌膜,严重时菌膜包围枝条。褐色膏药病的子实体表面呈厚丝绒状,略隆起,通常呈栗褐色,周缘有狭窄的灰白色带。两种病菌的子实体,后期常龟裂,易剥离(图8-7、图8-8)。图8-7 白色膏药病发病症状(1)图8-8 白色膏药病发病症状(2)(1)栽培管理。加强管理,结合修剪,清除带病枝条和过密枝条,使柑橘园通风透光,减少发病。(2)药剂防治。在蚧壳虫幼蚧孵化盛期和末期,以及蚜虫发生期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用刀刮除病部子实体后,涂抹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亦可用10%波尔多液涂刷病部子实体1~2次。病树往往大部分枝条同时发病,病枝不发或少发新梢。新梢上部分叶片黄化,继而老叶失去光泽,主脉、侧脉附近明显黄化,叶片褪色后不久逐渐脱落,部分仅叶身脱落,叶柄仍留在枝上。落叶后从腋芽长出的新梢弱而直立,叶小,色灰淡,主脉黄化,开花特别多。根系是细根先腐烂,然后大根逐渐腐烂。地上部许多小枝相继枯死,病树逐渐衰退,有的病树则在初期症状出现几个月后,突然萎蔫枯死,叶片干挂树上,此类型为急性衰退病(图8-9、图8-10)。图8-9 植株衰退病毒后表现的明脉症状图8-10 衰退病毒后表现的茎陷点症状(1)严格检疫,防止病毒传入。(2)种植无病毒苗木,不用带病接穗繁殖。(3)选择抗病砧木,如酸橘、江西红橘、枳、枳橙、红橘、粗柠檬和檫檬等作砧木。(4)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防治蚜虫。最典型的症状是以枳或枳橙作砧木的柑橘树,感染了柑橘碎叶病毒后,嫁接部位出现褶折黄环,接穗基部肿大,地上部黄化、落叶,植株生长衰弱、矮化,结果很少,甚至枯死。在抗病、耐病砧木上无症状。在腊斯克枳橙上叶片表现黄色透明斑点,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叶片边缘缺损,叶片畸形且叶脉透明。在茎上首先出现水溃状的纵向条沟,后变成黄白色条斑,稍凹陷,剥开嫁接口的树皮,接穗与砧木的木质之间有一圈缢缩线,受强风等外力的作用,砧木与接穗之间容易断裂,裂面整齐。以枳橙、厚皮柠檬作接穗发病后,新叶上呈现黄斑和叶缘缺损扭曲。有时条斑联合成斑块,枝条弯曲。严重时,植株矮化(图8-11、图8-12)。图8-11 病树接穗基部肿大图8-12 病树嫁接(1)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从田间选取健康的优良单株,经指示植物腊斯克枳橙检测,证明不带柑橘碎叶病毒后,方可作为接穗无病母树。也可选取健康的优良单株嫁接苗,在30~44℃环境中处理40天以上,在生长点切取0.2mm微芽进行茎尖嫁接,即可获得无柑橘碎叶病毒的繁殖材料。(2)采用抗病、耐病砧木。避免用枳作砧木,可采用枸头橙、酸橘、红橘等作砧木。(3)更换砧木。凡感染碎叶病毒而出现黄化、生长衰弱的幼龄树,可以靠接2~3株抗病砧木,一年后树势便可以得到恢复,且获得一定产量。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尤其易侵染幼嫩组织。叶片染病,初生蜡黄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渐扩大,形成灰白色至暗褐色圆锥状疮痂,后病斑木质化凸起,叶背突出,叶面凹陷,病斑不穿透叶片,散生或连片,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新梢染病,与叶片症状相似,枝梢与正常枝相比较为短小,有扭曲状。幼果染病,果面密生茶褐色小斑,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质化的瘤状突起(图8-13、图8-14)。近成熟果实发病,病斑小不明显。合理修剪、整枝,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控制肥水,促使新梢抽发整齐;结合修剪和清园,彻底剪除树上残枝、残叶;并清除园内落叶,集中烧毁。对外来苗木实行严格检疫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30min。图8-13 柑橘疮痂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图8-14 柑橘疮痂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可为害地上部的各个部位。叶片受害症状分叶斑型及叶枯型两种。叶斑型(图8-15至图8-17):症状多出现在成长叶片、老叶边缘或近边缘处,病斑近圆形,稍凹陷,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至深褐色;潮湿时可在病斑上出现许多朱红色带黏性的小液点,干燥时为黑色小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状或呈散生。叶枯型(图8-18):症状多从叶尖开始,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渐变为黄褐色,叶卷曲,常大量脱落。枝梢症状分为两种:急性型:发生于连续阴雨时刚抽出的嫩梢,似开水烫伤状,后生橘红色小液点。慢性型:多自叶柄基部腋芽处发生,病斑椭圆形淡黄色,后扩大为长梭形,一周后变灰白枯死,上生黑色小点。幼果初期症状为暗绿色凹陷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湿度大时,出现白色霉层及红色小点,后变成黑色僵果。成熟果发病,一般从果蒂部开始,初期为淡褐色,以后变为褐色凹陷而腐烂。泪痕型:受害果实的果皮表面有许多条如眼泪一样的红褐色小凸点组成的病斑。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8-15 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叶斑型症状图8-16 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叶斑型叶背症状图8-17 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叶斑型叶缘受害症状加强橘园管理,重视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雨后排水;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修去树冠上衰弱枝、交叉枝、扫帚枝。图8-18 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叶枯型症状冬季清园时喷施1次0.8~1波美度石硫合剂,同时可兼治其他病害。在病害发生前期,可喷施下列药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在春、夏、秋梢及嫩叶期、幼果期各喷药1次,可喷施下列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800~1250倍液;80%福美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枝、叶、花、果及根部均可显症,尤以夏、秋梢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部分新梢叶片黄化,树冠顶部新梢先黄化(图8-19),逐渐向下发展,经1~2年后全株发病,3~4年后失去经济价值。叶肉变厚、硬化、叶表无光泽,叶脉肿大,有些肿大的叶脉背面破裂,似缺硼状(图8-20、图8-21)。病树开花早而多,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腐烂,其严重程度与地上枝梢相对称(图8-22)。果实受害,畸形,着色不均,常表现为“红鼻子”果。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8-19 柑橘黄龙病为害新梢症状图8-20 柑橘黄龙病为害叶片初期症状加强检疫。杜绝病苗、病穗传入无病区和新建的橘园。对幼龄树,在生长季节的4—8月,每月施1次稀薄水肥,年施肥4~6次。对结果树,每年要施好萌芽肥、稳果肥、壮果肥和采果肥。同时,也要科学地进行水分管理,要保证水分及时、适量供应。图8-21 柑橘黄龙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图8-22 柑橘黄龙病为害后期症状播种前砧木种子用50~52℃热水预浸5min,再用55~56℃温水浸泡50min。接穗选自无病毒的高产优质母树,用1000mg/kg盐酸四环素液浸泡2h,取出后用清水洗净再嫁接。在嫩梢抽发期对病树进行治疗。重病树立即挖除;轻病树,可在主干基部钻孔,深达主干直径的2/3,从孔口注射药液,每株成年树注射1000mg/kg盐酸四环素液2~5L。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枝梢。叶片染病,初在叶背产生黄色或暗黄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叶面隆起,呈米黄色海绵状物;后隆起部破碎呈木栓状或病部凹陷,形成褶皱;后期病斑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并在病健部交界处形成一圈褐色釉光;凹陷部常破裂呈放射状(图8-23、图8-24)。果实染病,与叶片上症状相似(图8-25、图8-26);病斑只限于在果皮上,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果。枝梢染病,初生圆形水渍状小点,暗绿色,后扩大灰褐色,木栓化,形成大而深的裂口,最后数个病斑融合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明显。图8-23 柑橘溃疡病为害叶片症状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控制橘园肥水,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树上与树下的残枝、残果或落地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控制夏梢,抹除早秋梢,适时放梢;及时防治害虫。图8-24 柑橘溃疡病为害叶片背面症状图8-25 柑橘溃疡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图8-26 柑橘溃疡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培育无病苗木,在无病区设置苗圃,所用苗木、接穗进行消毒,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min,或用0.3%硫酸亚铁浸泡10min。冬季清园时或春季萌芽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50~70倍液。春季开花前及落花后的10天、30天、50天,夏、秋梢期在嫩梢展叶和叶片转绿时,各喷药1次。可用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500倍液;20%噻菌铜胶悬剂300~500倍液;20%乙酸铜水分散粒剂800~1200倍液。主要为害柑橘成熟叶片,有时也可为害果实和小枝,常见有两种症状。一种是黄斑型:发病初期在叶背生1个或数个油浸状小黄斑(图8-27),随叶片长大,病斑逐渐变成黄褐色或暗褐色,形成疮痂状黄色斑块。另一种是褐色小圆斑型(图8-28):初在叶面产生赤褐色略凸起小病斑,后稍扩大,中部略凹陷,变为灰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斑,后期病部中央变成灰白色,边缘黑褐色略凸起,在灰白色病斑上可见密生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果实受害,果面产生褐色的斑点,后逐渐扩大,至整个果面。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8-27 柑橘黄斑病为害叶片黄斑型初期症状图8-28 柑橘黄磁病为害叶片症状(褐色小圆斑型,正面)加强橘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松土、排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清除地面的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第1次喷药可结合疮痂病防治,在落花后,喷施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间隔15~20天喷1次,连喷2~3次。主要为害果实,症状分黑星型和黑斑型两类。黑星型(图8-29):病斑圆形,红褐色,后期病斑边缘略隆起,呈红褐色至黑色,中部略凹陷,为灰褐色,常长出黑色粒状的分生孢子器。果上病斑达数十个时,可引起落果。黑斑型(图8-30):初期斑点为淡黄色或橙黄色,以后扩大形成不规则的黑色大病斑,中央部分有许多黑色小粒点。病害严重的果实,表面大部分可以被许多互相联合的病斑所覆盖。叶片上的病斑与果实上的相似。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8-29 柑橘黑星病病果黑星型图8-30 柑橘黑星病病果黑斑型加强橘园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节氮、磷、钾比例;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修剪时,去除过密枝叶,增强树体通透性,提高抗病力;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并清除地上落叶、落果,集中销毁,同时喷洒1~2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初侵染源。柑橘落花后,开始喷洒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症状青霉病多发生于储藏前期。病果初期呈现水溃状黄褐色圆形病班。2~3天后长出白色霉状物,随后病部中央产生青(蓝)色粉状霉层。病部边缘整齐明显。腐烂速度较慢,全果腐烂约需15天。病果有发霉气味,不会黏附在包装纸或箱子上。病原特征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顶端2~5个分枝,呈扫帚状。小梗瓶状,顶端渐尖细。分生孢子念珠状串生,单胞无色,近球形,(3.1~6.2)μm×(2.9~6.0)μm(图8-31、图8-32)。图8-31 青霉病病果图8-32 柑橘青霉病初期病果(1)不要在雨后或晨露未干时进行采收。从采收开始就应避免机械损伤。(2)拟储藏的果实采下时应立即用50%万利得乳油2000~2500倍液、25%戴唑霉乳油1000~1500倍液、45%扑霉灵乳油2000倍液等浸泡1min。症状多发生于储藏后期。病果初期症状与青霉病的相同。孢子丛绿色。病部边缘不整齐,不明显。腐烂速度较快,全果腐烂约需7天。病果具芳香气味,黏附在包装纸或箱子上(图8-33、图8-34)。图8-33 绿霉病病果图8-34 柑橘绿霉病后期病果同柑橘青霉病。橘树染病后致枝叶凋萎或整株枯死。枝干染病,有流胶和干枯两种类型。流胶型:病部初期呈灰褐色水渍状,组织松软,皮层具细小裂缝,后期流有褐色胶液,边缘皮层干枯或坏死翘起,致木质部裸露。干枯型:皮层初呈红褐色、干枯稍凹陷,有裂缝、皮层不易脱落,病健部相接处具明显隆起界线,流胶不明显。果实染病,表面散生黑褐色硬质凸起小点,有的很多密集成片,呈砂皮状(图8-35、图8-36),果心腐烂比果皮快,当果皮1/3~1/2腐烂时,果心已全部腐烂,故又称“穿心烂”。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8-35 柑橘树脂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加强管理,主要是防冻、防涝、避免日灼及各种伤口,以减少病菌侵染。剪除病枝,收集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图8-36 柑橘树脂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可于春芽萌发期喷1次0.8∶0.8∶100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洒时注意主干及大枝部分。认真刮除病枝或病干上病皮,病部伤口涂抹下列药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8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若施药后再用无色透明乙烯薄膜包扎伤口,防效更佳。主要为害根颈部,地上部也可受害。根颈部染病(图8-37),初期病部褐色,湿腐,具酒糟气味,流有胶液。后期如天气干燥,病部常干裂,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严重的环绕整个树干,致橘树死亡。果实发病时,先为圆形的淡褐色病斑,后渐变为褐色水渍状软腐,长出白色菌丝(图8-38),有腐臭味,病健部明显,干燥时病斑干韧。图8-37 脚腐病症状图8-38 柑橘脚腐病为害果实症状选用抗病砧木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措施。嫁接时,适当提高嫁接口位置,不宜定植太深。加强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避免间作高秆作物。发现病树,及时将腐烂皮层刮除,并刮掉病部周围健全组织0.5~1cm,然后于切口处涂抹下列药剂:10%等量式波尔多液;2%~3%硫酸铜液;8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初期仅在病部生一层暗褐色小霉点,后期逐渐扩大,直至形成绒毛状黑色或暗褐色霉层,并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图8-39、图8-40)。图8-39 柑橘煤烟病为害叶片前期症状及时防治蚧壳虫、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加强橘园管理。图8-40 柑橘煤烟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发病初期,喷施下列药剂:40%g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0.5∶1:100倍式波尔多液;90%机油乳剂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主要为害果实。果面近脐部变黄,似成熟果,后病部变褐,呈水溃状,不断扩大,呈不规则状,四周紫褐色,中央色淡,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气生菌丝,后转为墨绿色,致果瓣腐烂,果心空隙长出墨绿色绒状霉菌,严重的果皮开裂。幼果染病,多发生在果蒂部,后经果柄向枝上蔓延,造成枝条干枯,致幼果变黑或成僵果早落(图8-41、图8-42)。图8-41 柑橘黑腐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图8-42 柑橘黑腐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加强橘园管理,在花前、采果后增施有机肥,做好排水工作,雨后排涝,干旱时及时浇水,保证水分均匀供应。及时剪除过密枝条和枯枝,及时防虫,以减少人为伤口和虫伤。发病初期,可喷施下列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新梢少或部分小枝枯死,叶片小或叶脉附近绿色叶肉黄化,似缺锌状,病树树势弱但开花多,落花落果严重。枝条纤细,丛生,树冠矮化。砧木部分树皮纵向开裂,翅起延至根部,皮层剥落,木质部外露呈黑色(图8-43、图8-44)。图8-43 枳壳站木皮层纵裂图8-44 靠接枳壳砧木皮层纵裂操作前后用5%~20%漂白粉或25%福尔马林溶液加2%~5%氢氧化钠溶液或5%次氯酸钠浸洗嫁接刀、枝剪、果剪等工具和手1~2s,进行消毒,以防接触传染。果实染病后,出现橘黄色圆形斑。病斑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使全果软腐,病部变软,果皮易脱落。后期出现白色黏状物,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整个果实出水腐烂并发生酸败臭味(图8-45、图8-46)。图8-45 柑橘酸腐病为害果实的症状图8-46 酸腐病病果表面的白色霜霉层(左)和烂柿子状病果(右)参照柑橘青霉病与绿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烂果与流出的汁液。地衣是一类菌藻共生物,呈青灰色或灰绿色的叶状体组织附生于果树的枝干上,呈圆形膏药状紧贴于枝干树皮上,不易剥离,青灰色或灰绿色(图8-47、图8-48)。图8-47 地衣病为害枝干症状图8-48 壳状地衣加强栽培管理,采果后,清洁果园,及时修剪整枝,增强园内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科学施用肥料,增强果树长势。适度药剂防治:采用挑治法和刮疗法。于春季雨后,用竹片或削刀刮除枝干上的地衣和苔藓,然后用药治疗。刮除下来的地衣和苔藓必须收集烧毁。用10%~15%的石灰水涂刷。或用下列药剂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1%~1.5%硫酸亚铁溶液;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主要发生在春梢上,夏秋梢因高温不表现症状。病树春梢新芽弓形。梢黄,向外侧反转,节间缩短,丛生状。叶小,凹凸皱缩状,下卷呈船形。低温时症状明显,较暖时,叶尖缩短,生长停止,成匙形。树冠萎缩,发病后期果实小,果皮粗厚,品质差(图8-49、图8-50)。图8-49 蜜柑船形叶症状图8-50 蜜柑匙形叶症状(1)种植无病苗木。(2)及时砍伐病树,在树周围开深沟以防止病情蔓延。(3)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4)枝剪、嫁接刀等在使用前,用20%漂白粉液(或10倍漂白粉液)或1%次氯酸钠液进行消毒。病斑可发生在果面任何部位,初为淡褐色小斑,后病斑迅速扩展成圆形暗褐色水渍状软腐,有腐臭味,病果很快脱落。高温高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旱时病斑干韧。有时叶片亦受害,病斑呈水溃状,似开水烫伤,病、健部交界不明显,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初期颜色较浅,随后迅速转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易误诊为急性炭疽。病菌为害柑橘主干基部则引起皮层腐烂,称为“脚腐病”(图8-51、图8-52)。图8-51 疫菌褐腐病病叶图8-52 疫菌褐腐病病果(只侵染白皮层,不烂及果肉)(1)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雨季及时开沟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冬季清园,修剪过密及分枝过低的枝条,剪除病虫枝,清除病果,并将其集中烧毁,保持地面光洁和果园通风透光。(2)药剂防治。及时在全园喷药防治,重点对树冠中下部、内膛和地面喷药,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7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主要为害嫩叶、新梢和幼果。在嫩叶的正面、背面和新梢表面呈现一层白色粉状物。病叶组织开始呈水渍状,后逐渐褪绿,最后呈黄色。病叶多为畸形、扭曲状。病部由叶柄传播到新梢,致使整条新梢和嫩叶被白色粉状物覆盖。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落果,新梢枯死(图8-53、图8-54)。图8-53 柑橘白粉病病枝、病叶图8-54 白粉病为害叶片在春梢萌芽前,喷洒药剂,可选用99%矿物油乳油2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等。在容易发病的新梢期喷洒药剂,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主要为害柑橘主干,其次在主枝,小枝上也可发生。初发病时,皮层出现红褐色小点,疏松变软,水渍状,并开裂和流胶。之后病斑扩大,且病斑不定形,病部皮层变褐色,流胶增多。感染至木质部后,除引起流胶症状外,病树常出现枯枝,叶片黄化脱落,树势弱,产量低,病树果实小,提前转黄,味酸,严重时引起植株木质部坏死,导致整株树死亡,甚至摧毁整个果园(图8-55、图8-56)。图8-55 柑橘流胶病树干症状(1)图8-56 柑橘流胶病树干症状(2)(1)栽培管理。合理修剪,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雨季注意果园及时排水;减少树体机械伤口和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冬季树干涂白。(2)药剂防治。晴天刮除病斑腐烂部分,刮除时采取浅刮深刻(即将病部的粗皮刮去,再纵切裂口数条,深达木质部,刮至健处韧皮部)的方法,待刮除部位风干水分后涂抹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等,将药剂稀释至30~50倍液使用,各药剂于发病期涂抹2~3次,间隔30天涂1次。因发病时期不同,可出现3种症状类型。(1)感染刚出土或尚未出土的幼芽,使病芽在土中变褐腐烂,形成芽腐。(2)幼苗顶部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定形淡褐色病斑,并迅速蔓延,叶片枯死,形成枯顶病株。(3)苗木靠近土表的基部缢缩,变褐色腐烂,叶片凋萎不落,苗木不倒伏,形成青枯病株,此为典型症状(图8-57、图8-58)。图8-57 柑橘苗木立枯病病株图8-58 柑橘苗木立枯病症状药剂防治。幼苗发病初期,立即用1%硫酸亚铁或70%敌克松500倍液施于苗木根颈部。如苗床较干,则配成液剂施用于苗木根颈部.施用之后随即用清水喷洗苗木,以防茎、叶部分受药害。如发现茎、叶腐烂型立枯病,要立即喷波尔多液[硫酸铜、石灰、水的比例为1∶1:(120~170)],每隔10~15天喷1次。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发病前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期可用80%代森锰锌6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400倍液。每5天喷1次,连续喷3次。该病主要为害柑橘幼苗的嫩叶、顶芽和嫩梢。苗木顶芽或嫩梢感病后,最初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变成暗绿色或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向四周扩展,直至嫩梢基部,使整条新梢或整株幼苗变为褐色而枯死。在潮湿天气下,新鲜的病部出现散生较薄的白色霉层,此为病原菌的孢子囊、孢子囊梗和菌丝体。根部在苗木枯死前无明显腐烂症状(图8-59、图8-60)。图8-59 柑橘苗疫病症状(1)图8-60 柑橘苗疫病症状(2)(1)选择抗病砧木。选择红橘、枳壳等对疫病抗性较强的实生苗作砧木。(2)苗圃地选择。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新地或作高畦栽培。(3)加强管理。育苗前整地要精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苗期雨天要注意排水,及时挖除病苗或剪除零星受害叶片,清除病源中心,并喷药控制蔓延。(4)药剂防治。发现少数病苗时,及时剪除病部,将其集中烧毁并立即喷施农药1次,以后每隔10~14天再喷1次,共喷2~3次。有效的药剂有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0.5%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根结线虫侵害果树根部,使根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根瘤大多数发生在细根上,感染严重时又会产生次生根瘤,并出现大量小根,根系盘结成须根团。新生根瘤乳白色,后期变成黄褐色至黑褐色,腐烂坏死。果树受害后,枝短梢弱,叶片变小,生长衰退,成年树开花多,结果少。受害严重时,叶色发黄,叶缘卷曲,似缺水状,最后可造成叶片干枯脱落,直至全株凋萎死亡(图8-61、图8-62)。图8-61 柑橘根结线虫为害 根系症状(1)图8-62 柑橘根结线虫为害根 系症状(2)(1)加强苗木检疫。外来苗木必须经过检疫,防止病苗传入无病区。(2)培育无病苗木。选用无病原的土地育苗。(3)苗木处理。对带病苗木用48℃热水浸根15min,可杀死病原线虫。(4)药剂防治。成年病树每株用1.5%阿维菌素颗粒剂150~200g或10%噻唑磷颗粒剂150~200g,在树盘外围开环状沟施入,也可每株用10.5%阿维·噻唑磷颗粒剂150~200g树盘撒施或2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粉剂25~33g在树盘外围开环状沟施入。柑橘根线虫侵害根部,受害根部没有明显的根瘤,须根比正常根粗大,表面不平,严重时小根粗短、畸形,易碎裂,无光泽。由于柑橘根线虫的穿刺,组织坏死呈黑色。严重受害时,可使皮层和中柱分离。柑橘受害后,叶片逐渐发黄或呈青铜色,严重受害时造成叶片脱落,小枝枯萎。有些病树整株落叶,有些病树仅1/2或1~2个枝条落叶,病树一般不枯死(图8-63、图8-64)。图8-63 根线虫病(1)图8-64 根线虫病(2)同柑橘根结线虫病防治方法。为害树干时,初期表现为黄绿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绿色斑块,直至包被整个树干。为害叶片时,先在中脉、叶尖和边缘处出现黄色小点,黄色小点逐步连成一片,最后形成一层绿色苔斑,俗称“青苔”。为害果实时,一般在果蒂附近先出现黄色小点,后逐步向其他部位蔓延,最后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污斑,生产上常称其为“绿斑病”。该病主要在树冠的中下部发生,严重时整株受害,对树体光合作用及果实外观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图8-65、图8-66)。图8-65 柑橘虚幻球藻为害的枝干图8-66 柑橘虚幻球藻为害的果实(1)栽培管理。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注意果园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合理修剪,增强果园通风透光性,以减轻发病程度。(2)药剂防治。发病果园在冬季清园时,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喷施;在柑橘生长季节,发病果园用80%乙蒜素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均匀喷雾,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次。在贮藏期间,果实多从果蒂或近果蒂处开始发病,初期呈浅褐色水渍状,之后扩大,病部边缘呈波纹状,深褐色。由于果实内部较果皮腐烂快,当病斑扩大到果皮的1/3~2/3时,果心已经全部腐烂。病部表面大多会散生黑褐色的小粒点(图8-67、图8-68)。图8-67 褐色蒂腐病病果环绕果蒂呈水渍状图8-68 褐色蒂腐病病果内部白色菌丝(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2)精细采收,尽量减少和避免机械损伤。(3)采果前2~4周,用50~100mg/L的2,4-D溶液喷湿果实。(4)果实采摘后3天内,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500~1000倍液等浸果1~2min,晾干后贮藏。(5)贮藏前剔除病果、伤果。(6)在5 ℃左右的温度条件下贮藏果实。果实发病多自蒂部或近蒂部伤口开始。病部呈褐色病斑,之后蔓延全果。病斑可随瓤瓣排列而蔓延,使果面形成深褐色带纹,由蒂部直达脐部。病果表面常溢出琥珀色黏液。在高湿条件下,病果表面长出气生菌丝,起初呈污灰色,后渐变成淡黑色;在干燥条件下,则成黑色僵果。感病果实内部腐烂,并长出污灰色菌丝,瓤瓣、果皮最后变黑色。在菌丝中也产生黑色点粒(图8-69、图8-70)。图8-69 黑腐病病果心腐型图8-70 黑腐病病果内部症状枝干发病常从小枝顶端开始,迅速向下蔓延,或在小枝与树干的其他部位发病。病部红褐色,树皮开裂、流胶,严重时引起枝干枯死,病部密生黑色小粒点。参考柑橘褐色蒂腐病的防治方法。 -
报告科学建园与栽培管理
出版时间:2018在建园前要根据柑橘(柑橘)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建园地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环境条件,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择园地。园地选定后,应根据建园要求与当地自然条件,本着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间和便于经营管理的原则,进行全面的规划。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作业小区的划分、道路设置、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排灌系统的设置以及辅助建筑物的安排等。1.修筑等高梯田梯田是山地果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水土保持形式,是将坡地改造成台阶式平地,使种植面的坡度消失,从而防止了雨水对种植面土壤的冲刷。同时,由于地面平整,耕作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因而所栽植的柑橘(柑橘)生长良好,树势健壮(图4-1)。图4-1 水平梯田2.挖鱼鳞坑坡度较大、地形复杂的山坡地,不适合修水平梯田和撩壕时,可以挖鱼鳞坑(图4-2)进行水土保持,或因一时劳力不足、资金紧缺等原因,不能及时修筑梯田的山坡,可先修鱼鳞坑,以后逐步修筑水平梯田。图4-2 鱼鳞坑(1)定定植点。修筑时,先定基线,测好等高线,其方法与等高梯田相同。在等高线上,根据果树定植的行距来确定定植点。(2)挖坑。以定植点为中心,从上部取土,修成外高内低半月形的小台面,大小为2~5m2,使之一半在中轴线内、一半在中轴线外,台面的外缘用石块或土堆砌,以利保蓄雨水。将各小台面连起来看,好似鱼鳞状排列。(3)回填表土和有机肥。在筑鱼鳞坑时,要将表土填入定植穴,并施入有机肥料。这样,栽植的果树才能健壮生长。3.撩壕撩壕,是在山坡上,按照等高线挖成的等高沟。把挖出的土在沟的外侧堆成垄,在垄的外坡栽果树,这种方法可以削弱地表径流,使雨水渗入在撩壕内,既保持了水土,又可增加坡的利用面积(图4-3)。图4-3 撩壕1.平地果园的开垦平地包括旱田、平缓旱地、疏林地及荒地。规模在10hm2*以上的果园,可采用重型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犁(30cm),重耙2次后,与坡度垂直方向定线开行和定坑,根据果树树种确定行株距。如坡度在5°~10°可按等高线定行,按同坡向1hm2或2~3hm2为一小区,小区间留1m宽的小道,4个以上的小区间设3m宽的作业道与支道相连。果园内设等高防洪、排水、蓄水沟,防洪沟设于果园上方,宽约100cm、深约60cm;排水和蓄水沟深约30cm、宽约60cm。规模在10hm2以下的小果园,由于设在平地或平缓地,应精心开垦和进行集约化栽培管理,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夺取最高效益。开垦中尽量采用大马力重型拖拉机进行深耕并重耙2次,然后根据地形地势和果树树种按等高线或直线确定行株距。地势坡度为5°~10°,可采用水平梯田开垦,根据果树树种确定行株距;地势坡度在5°以下,地形完整的经犁耙可按直线开种植畦,畦中开浅排水沟,沟宽约50cm、深约20cm,种植坑直径约1m、深0.8~1m。如在旱田或地下水位高的旱地建园,必须深沟高畦,以利排水和果树根系正常生长。2.丘陵果园开垦在海拔高度为400m以下、坡度为20°以内的丘陵地建果园较为适宜。(1)兴建10hm2以上的果园。坡度在10°~15°、坡地面积在5hm2以上、海拔在200m以下的丘陵地,可采用45匹马力(1马力≈735W)左右履带式或中型机具挖土和推地于一体的多功能拖拉机,先按行距等高定点线推成2~3m宽水平梯带,而后再按株距定点挖种植坑(1m3)。海拔在200~400m高、坡高度在15°~20°、坡地面积在5hm2以下的丘陵地,先按行距等高定点线推成1~1.5m宽水平梯带,而后按株距定点挖成0.6m×0.6m×0.6m的种植坑。(2)兴建10hm2以下的果园。可根据开垦地海拔高度、坡度,以坡面大小进行等高定行距,先开成水平梯带,然后按株距挖坑;或者根据行距等高线定株距挖坑。种植后力求在2年内,结合扩坑压施绿肥、作物秸秆、有机肥改土时逐次修成水平梯带,方便今后作业、水土保持和抗旱。开垦和挖坑应在回坑、施基肥前2个月完成,使种植坑壁得到较长时间的风化。1.优质壮苗选择壮苗是柑橘(柑橘)早结丰产的基础。壮苗的基本要求:品种纯正,地上部枝条生长健壮、充实,叶片浓绿有光泽。苗高35cm以上,并有3个分枝。根系发达,主根长15cm以上,须根多,断根少。无检疫性病虫害和其他病虫害,所栽苗木最好是自己繁育或就近选购的,起苗时尽量少伤根系,起苗后要立即栽植。2.营养篓假植苗营养篓假植苗木与大田苗木直接上山定植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成活率高。春季定植,多数为不带土定植。由于取苗伤根,特别是从外地长途调运的苗木,往往是根枯叶落,加上瘦土栽植,成活率低,通常只有70%~80%。而采用营养篓假植苗木移栽,苗木定植后成活率达98%以上。(2)成园快。常规建园栽植,由于缺苗严重,不但补栽困难,而且成活苗木往往根系损伤过重,春梢不能及时抽发,影响正常生长,造成苗木大小不一,需要2~3年才能成园。而营养篓假植苗木,可充分发挥营养篓中营养土和集中培育管理的作用,使伤根及早得到愈合,春季能正常抽发春梢,不但避免了春栽的缓苗期,同时还减少了缺株补苗过程,可使上山定植苗木生长整齐一致,实现一次定植成园。(3)投产早。营养篓假植苗,由于营养土供应养分充足,避免了缓苗期,上山栽植当年就能抽生3~4次梢,抽梢量大,树冠形成快,投产早。(4)集中管理。由于营养篓假植苗木相对集中,可以采用塑料薄膜等保温措施,防止苗木受冻;同时,还可以集中防治病虫害。由于营养篓假植苗定植时不伤根,没有缓苗期,因此可以周年上山定植。合理密植是现代化果园发展的方向,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地,使柑橘(柑橘)提早结果,提早收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早收回投资。提倡密植,但并不是愈密愈好,栽植过密,树冠容易郁闭,果园管理困难,植株容易衰老,经济寿命缩短。通常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气候温暖、管理条件较好的地区,栽植可适当稀些,株行距可采用2.5m×3m的规格,每亩栽植88株左右。在山地和河滩地,以及肥力较差、干旱少雨的地区栽植可适当密些,株行距为2m×3m,每亩栽植110株左右。1.栽植时期柑橘(柑橘)的栽植时期,应根据其生长特点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在新梢老熟后至下一次新梢抽发前,均可以栽植。(1)大田繁殖苗木的栽植时期。通常分为春季栽植和秋季栽植。春季栽植,以2月底至3月进行为宜,此时春梢转绿,气温回升,雨水较多,容易成活,可省去秋植灌水之劳。秋季栽植,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秋梢老熟后进行,这时气温尚高,地温适宜,只要土壤水分充足,栽植苗木根系的伤口就愈合得快,而且还能长出一次新根,有利于翌年春梢的正常抽生。秋季栽植常会遇秋旱,需要有灌溉保证,而且还有可能遭受寒冻,因此秋季栽植可用营养篓(袋)假植。秋植比春植效果好,这是因为秋季时间长,可充分安排劳力,而且当年伤口易于愈合,根系容易恢复,所以秋植苗木成活率高,翌年春苗木长势好。栽植最好选在阴天或阴雨天进行,遇毛毛雨天气可以栽植,但大风大雨不宜栽植。(2)营养篓假植苗栽植时期。营养篓假植苗通常不受季节限制,随时可以上山定植,但夏秋干旱季节,降水少、水源不足栽植会影响成活率。所以,最佳移栽时期是春梢老熟后、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2.栽植方法(1)大田苗木栽植方法。栽植前,解除薄膜,修理根系和枝梢,对受伤的粗根剪口应平滑,并剪去枯枝、病虫枝及生长不充实的秋梢。栽植时,根部应蘸稀薄黄泥浆,泥浆浓度以手沾泥浆不见指纹而见手印为适宜。泥浆中最好加入适量的细碎牛粪,并将1.8%复硝酚钠水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混合,加入泥浆中搅拌均匀,然后蘸根,以促进生根。注意泥浆不能太浓,否则会引起烂根;复硝酚钠加入太多会引起死苗。种植时,两人操作,将苗木放在栽植穴内扶正,理顺根,让新根群自然斜向伸展,随即填以碎土,一边埋土,一边均匀踩实,并将树苗微微振动上提,以使根、土密接,然后再加土填平。栽植后在树的周围覆盖细土,土不能埋过嫁接口部位,并要做成树盘。树盘做好后,充分灌水,水渗下后,再于其上覆盖一层松土,以利保湿。栽植过程,要真正做到苗正、根舒、土实和水足,并使根不直接接触肥料,防止肥料发酵而烧根。树盘可用稻草、杂草等覆盖。(2)营养篓苗栽植方法。定植前,先在栽植苗木的位置挖定植穴(穴深与篓等高为宜),将营养篓苗置于穴中央,去除营养篓塑料袋后,用肥土填于营养篓四周,轻轻踏实,然后培土做成直径1m左右的树盘,浇足定植水,栽植深度以根颈露出地面为宜。树盘做好后覆盖稻草,可保湿、防杂草滋生、保持土壤疏松。柑橘(柑橘)苗木定植后如无降雨,在定植后的3~4天,每天均要淋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后视植株缺水情况,每隔2~3天淋水1次,直至成活。栽植后7天,穴土已略下陷可插竹枝支撑固定植株,以防风吹摇动根群,影响成活。若发现卷叶严重,可适当剪去部分枝叶,以提高成活率。一般植后15天左右部分植株开始发根,30天后可施稀薄肥,可用腐熟人粪尿加水5~6倍,或0.5%尿素溶液,或0.3%三元复合肥溶液浇施,每株浇施1~2kg。如果用绿维康液肥100倍液浇施,则效果更好,可促使幼树早发根、多发根。以后每月淋水肥1~2次,注意淋水肥时不要淋在树叶上,施在离树干10~20cm的树盘上即可。新根未发、叶片未恢复正常生长的植株不宜过早施肥,以免引起肥害,影响成活。土壤是柑橘树生长结果的基础,是水分和养分供给的源泉。土壤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和增进地力,使柑橘树的根系充分扩大,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以满足柑橘树生长发育的需要。我国柑橘产区主要分布在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区域,这些区域一般土质瘠薄,土壤结构不良,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碱度也不完全适合柑橘树的生长。因此,加强柑橘园土壤管理,优化土壤环境是柑橘园实现持续优质丰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柑橘、春甜橘、明柳甜橘、W·默科特、金柑、滑皮金柑结果早、产量髙,对肥水的要求较高,如果肥水管理跟不上,就容易造成树体营养失调,树势衰退,产量下降,柑橘、春甜橘、明柳甜橘、W·默科特还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因此,应因地制宜,合理施肥。许多豆科植物都具有一定的固氮作用,且其茎叶组织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果每年坚持绿肥还田就可使这些营养物质转化为土壤养分,从而大大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提高土壤含氮量。可见,合理利用柑橘园行间绿肥间作或生草,并适时刈割压埋或覆盖于表土,对减少果园水土流失、调节土壤温度、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有机质和矿质营养的积累等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幼年柑橘园,合理间作不仅可促进幼年树的生长发育,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果园早期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效果。对三峡库区坡地紫色土柑橘园的间作试验区(木豆、黄豆)和清耕试验区的土壤进行分析后表明,在前述两种豆科作物种植的当年,除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钾含量较清耕试验区差异不明显以外,木豆和黄豆种植区土壤的碱解氮、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都有明显增加,其中木豆和黄豆种植区土壤的碱解氮分别增加了20倍和12倍,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增加了1.18倍。滋生于柑橘园的杂草,尤其是株间、行间的杂草,可利用其保持水土,降低土温,繁衍天敌,增加果园有机物生产量。但在失控的情况下,杂草往往会与柑橘树竞争养分,并且为病虫害的潜伏、繁衍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应对柑橘园杂草进行有效控制。柑橘园间作(生草)和土壤覆盖,对柑橘园杂草的控制均有极为显著的效果。作者通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盆栽场连续两年的观察发现,在春季至夏季,柑橘园间作黑麦草的试验小区,几乎见不到杂草的滋生。光叶紫花苕、白三叶、百喜草等因具有耐瘠薄、须根发达等优点,对杂草的抑制能力也很强。实践证明,不论对杂草控制的效果,还是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间作(生草)和土壤覆盖都应是柑橘无公害栽培的首选技术。此外,对果园自然滋生的杂草合理控制,便可变害为利。即只要控制住恶性杂草的生长,对柑橘树生长影响较小的其余草类予以保留,也可达到生草覆盖的效果。柑橘园中(浅)耕除草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杂草的多少而定。一般在杂草出苗期进行浅耕除草、在结籽前进行中耕除草的效果较好,能消灭大量杂草,减少除草次数。浅耕除草深度应小于10cm,中耕除草深度以10~15cm为宜。在越靠近主干的地方中耕深度应越浅。为了有效防控杂草,有条件的柑橘园最好使用割草机割草,既可控制杂草高度,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壤板结。杂草较多的柑橘园,可限量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除草剂。除草剂的选择应针对柑橘园主要杂草种类。草甘膦、莠去津、氟乐灵、二甲戊乐灵、乙草胺、氟草烟、茅草枯等是柑橘无公害生产允许使用的除草剂,可根据除草剂效能和杂草对除草剂的敏感度、忍耐力决定使用浓度和使用时间。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一年中使用的次数不宜超过2次。使用除草剂除草,应在杂草新叶大量形成时期或花期进行,春季于5月上中旬、夏季于7月上中旬施用。要求能控制住杂草的旺盛生长,但果园还应有一定的覆盖度。这样既能保证柑橘树的生长发育,又可保持果园土壤的生态稳定,还可大大减少除草剂的施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山地柑橘园梯壁上的杂草一般不宜使用除草剂控制,以免加剧雨水的冲刷,致使梯壁垮塌。水分是柑橘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缺水会使植株萎蔫枯死,而土壤水分过多或湿度过大,则会造成烂根或发病落叶,导致植株衰退甚至死亡。因此,加强水分管理,对柑橘早结、丰产、稳产、优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产上,如果阴天叶片出现轻微萎蔫症状,或在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卷曲的叶片在傍晚不能及时恢复正常,就要及时淋水,保证树体对水分的需要。柑橘在春梢萌动期及开花期(2—4月)、果实膨大期(5—10月)对土壤含水量十分敏感。当土壤含水量沙土<5%、壤土<15%、黏土<20%时,就要及时淋水。一般柑橘、春甜橘裂果期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这个时期如遇到连续干旱,那么每隔15天左右应淋水1次,保持土壤水分均衡,防止因缺水而影响果实膨大,并防止久旱下大雨导致裂果。同时,在秋冬季节利用果园生草,树盘覆盖,保持土壤湿润。一般柑橘在秋、冬季及秋梢老熟后要适当控水:一是防止水分过多,不利于花芽分化;二是抑制抽发晚秋梢和冬梢,使树体更好地积累养分;三是为了提高果实的含糖量,增进果实的风味,同时提高果实耐贮性,在果实采收前1个月内也要适当控制水分,保持土壤适当干旱。果实采收前的10~15天需完全停止灌水,以降低土壤含水量,提高果实品质。长期干旱会使土壤水分大量减少,导致柑橘植株缺水,叶片褪绿、卷缩,果实生长发育停止,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枝叶干枯等,甚至出现植株死亡现象。反之,柑橘受涝时间过长或果园低洼长期浸水,植株容易发生根系腐烂、叶片黄化、枯枝等。因此,旱季要注意防旱,雨季注意防涝。主要措施有:第一,建园时搞好果园供水、排水系统,做到能灌能排;第二,改良土壤,每年通过深翻压绿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抗旱性,使土壤水分能排能蓄;第三,在干旱前和大雨过后,及时中耕松土,使空气进入土壤孔隙,可降低土温,减少水分蒸发;第四,在树盘覆盖稻草、杂草或反光薄膜,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土壤温度;第五,果园生草栽培,除树盘杂草要铲除外,株间、行间非恶性杂草宜保留,或人工种植白花草等。当柑橘进入10月底、11月后,一般都已经进入了花芽分花期。有种植经验的果农都清楚,促花是柑橘细化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翌年柑橘成花和挂果的数量与质量。当然也有人说,不做控梢促花处理的果园也能成花,如果想要花质量高,翌年春寒天气坐果率高,必须进行有效的控梢促花工作。抽发大量晚秋梢,会消耗结果母枝养分,影响成花。通过叶面喷施药、肥抑制晚秋梢、冬梢的抽发,提高结果母枝营养水平,可以保证翌年成花数量和质量。影响柑橘落花落果的原因很多,如长期低温阴雨、缺乏光照、高温、栽培管理不当、树势衰弱、养分供应不足、树势生长过旺、砧木不当、新梢过多与花果争夺养分、病虫害严重等都会导致落花落果。因此,如何把保花保果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做好非常重要。主要的保花保果技术如下。主要作用是壮蕾、壮花及提高花的质量,提高坐果率,柑橘从花芽分化开始到新梢萌芽至开花结果,树体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特别是采用避雨避寒栽培技术后,柑橘、明柳甜橘、W·默科特、夏橙、春甜橘、金柑留树挂果时间长,更要及时补充足够的养分,才能保证树体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因此,在春梢萌芽前15天左右,沿树冠滴水线附近开环沟施1次花前肥。特别是对衰弱树,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在现蕾期和谢花后,人工抹芽控梢,把部分营养春梢和谢花后无果的营养枝抹去,可减少落蕾落花。同时,在6月中下旬前,对结果树萌发的早夏梢全部抹除,以减少大量的养分消耗,防止大量落果。在花蕾期、谢花期和幼果期分别进行根外追肥,能及时补充养分,减少落花落果。在花蕾期喷施0.2%~0.3%尿素液+0.2%磷酸二氢钾+0.1%硼砂或速乐硼10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喷2次。谢花后可喷1次0.3%~0.4%复合肥液加含微量元素的叶面肥。也可在花蕾期、生理落果期喷施600倍果叶康3~4次。春季雨水多,开花后花瓣和花丝容易黏附在子房和花托上,造成小果腐烂而落果。因此,可在开花期间每隔5~7天定期摇花,把凋谢的花瓣摇落。人工抹梢成本高,采用药物控梢见效快、效果好。在夏梢期喷杀梢素、控梢素能有效杀死已萌发的夏梢,抑制夏梢生长。但在使用时要严格控制浓度,切忌浓度过高,同时不能与叶面肥、农药混合使用,以免产生药害。在柑橘开花、生理落果期,根据品种的不同,特别是对无核的品种,适当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减少落花落果,提髙坐果率。出现异常天气时,更要注重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大多数果树为虫媒花,故花期果园放蜂可明显地提高授粉率和增加坐果。一般每亩放蜂一群即可,蜂箱距离以不超过500m为宜。在花期尽量不要喷药,以防蜂群中毒。在大风、低温阴雨天,蜜蜂不能活动,则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果树开花时,如气温高,空气干燥,可在果树盛花期喷水,使空气湿润,有利花粉发芽。同时可在水中加入少量蜂蜜,能招引蜜蜂。人工辅助授粉,一般可提高坐果率70%~80%。首先,在授粉前2~3天,从授粉亲和力高的品种树上,采花蕾或初开的花朵,置于室内清洁的纸上摊开,经1~2天花药即开裂散出花粉,收取花粉备用。然后进行授粉。授粉方法有以下几种。(1)点授。用小毛笔、橡皮头等在花朵开放当天的上午柱头新鲜湿润时进行点授,如苹果、梨每一花序上点2~3朵即可。(2)喷雾。采用喷雾可提高人工授粉效率,是把花粉与糖、硼酸等配成水悬液,用喷雾器向花朵上喷洒。如梨树花粉溶液的配制比例:花粉50g,蔗糖1kg,水10kg,硼酸10g。最好随配随用。(3)喷粉。将花粉用填充剂(滑石粉等)稀释。花粉与填充剂的比例为1:(50~250)。用喷粉器向花朵上喷撒。(4)挂花枝。在开花初期剪授粉品种的花枝,插在广口瓶、竹筒等中,挂在需要授粉的树上。疏花疏果是疏去过多的花果,减少生理落果,维持生长与结果的平衡,保证树体健壮,防止大小年,达到优质、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了节省营养,疏花疏果越早越好。冬剪时,可剪除过多的花芽,使留下的花芽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发育良好;疏花宜在果树盛花期进行;疏果一般从谢花后1周开始,在短期内完成。具体时间,要依据树种、品种、开花迟早和坐果多少先后分批完成。一般来说,开花早、易坐果、坐果多的品种可先疏,早定果;开花晚、不易坐果、坐果少的品种,要晚疏,晚定果。留果量应根据树势、树的枝叶量、枝的强弱与果实的分布状况来决定。确定留果量方法有多种,可根据枝果比、叶果比,也可根据树冠体积留花留果。1.人工疏花疏果人工疏花疏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可以实现“看树定产”“按枝定量”的疏果原则。“看树定产”就是看树龄、树势、品种特性及当年的花果量,确定适当负荷量。“按枝定量”就是根据枝条生长情况、着生部位和方向、枝组大小、副梢发生的强弱等来确定留果量。一般经验是强树、强枝多留,弱树、弱枝少留;树冠中下部多留,上部及外围枝少留。疏花,对花序较多的果枝可隔一去一,或隔几去一,疏去花序上迟开的花,留下优质早开的花。疏果,先疏弱枝上的果、病虫果、畸形果,然后按负荷量疏过密过多的果。2.化学疏花疏果人工疏花疏果效果较好,但需要较多劳力,成本高,工效低。目前国内外均在试用或应用化学药剂疏花疏果。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石硫合剂、蔡乙酸、疏桃剂等。在疏花疏果的同时,对果实进行套袋。套袋的作用:一是能促进果面着色,防除果锈,保持果面光洁度及避免枝叶擦伤果皮,提高水果的外观质量;二是能减少尘土污染、能预防病、虫和鸟类的为害,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提高果实耐储性,提高商品价值,增加经济效益。但套袋后果实的含糖量降低、风味变淡。一般在果树疏果、定果后,细致喷施长效杀虫、杀菌剂,然后及时套袋。套袋可选用专门生产的果袋,也可自制报纸袋。套袋时先用手撑开袋口,将袋口对准幼果扣入袋中,并让果在袋内悬空,不可让果实接触袋纸,在果柄或母枝上呈折扇状收紧袋口,反转袋边用预埋扎丝扎紧袋口,再拉伸袋角,确保幼果在袋内悬空。 -
报告柑橘的育苗栽培
出版时间:2018柑橘砧木种类很多,在砧木的选用上,应就地取材,适当引种。引种砧木应对其特性有充分了解或先行试验,表现良好的方能大量引进、推广。选择砧木主要依据下列几点:第一,砧木与接穗具有良好的亲和力,通常同种之间亲和力最高,同属之间有的亲和力好,有的差。一般综合考虑,大多砧木在同属之间选择。第二,砧木应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对栽培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强。第三,砧木种源丰富、繁殖系数高、繁殖工艺简单、成本低。第四,砧木对接穗的生长和开花结果有良好影响,并能保持接穗原有的优良品性。1.确定T字形芽接时期生长期凡接穗、砧木皮层能够剥离时均可进行。苗木繁育时,如当年出圃宜在6月份进行嫁接;如第二年出圃应在8月份进行,具体日期应根据各地生长季长短适当调整。图3-1 切砧木2.嫁接(1)削芽片。选接穗上的饱满芽作接芽。先在芽的上方0.5厘米处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然后在芽的下方1厘米处下刀,由浅入深略倾斜向上推刀至横切口,用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芽的两侧,左右轻轻一掰,取下一个盾状芽片,注意芽片不带木质部。(2)切砧木。在砧木离地面3~5厘米处,选择光滑无疤部位,用刀切一T字形切口。方法是先横切一刀,宽1厘米左右,再从横切口中央往下竖切一刀,长1.5厘米左右,深度以切断皮层而不伤木质部为宜(图3-1)。(3)嫁接和绑缚。用刀尖或嫁接刀的骨柄将砧木上T字形切口撬开,将芽片从切口插入,直至芽片的上方对齐砧木横切口(图3-2),然后用塑料薄膜条绑紧,要求叶柄芽眼外露(当年萌发)或不外露(来年萌发)。图3-2 嫁接1.确定嵌芽接时期嵌芽接是带木质芽接。在接穗保存好的前提下不受时期限制,在春季萌芽前和生长季节内均可进行。但春季嫁接以砧木进入萌芽期以后为宜,秋季不能过晚,夏季温度过高时也不宜嫁接,以免影响成活。2.嫁接(1)削芽片。在接穗上选饱满芽,从芽上方1~1.2厘米处向下斜削入木质部(略带木质但不宜过厚),长1.5~2厘米,然后在芽下方0.5厘米处斜切(呈30°)到第一刀口底部,取下带木质盾状芽片(图3-3)。(2)削砧木。在砧木离地面5厘米处,选光滑部位,先斜切一刀,再在其上方2厘米处由上向下斜削入木质部,至下切口处相遇。砧木削面可比接芽稍长,但宽度应保持一致(图3-3)。(3)嫁接与绑缚。将接芽嵌入,如果砧木粗,削面宽时,可将一边形成层对齐。然后用塑料薄膜条由下往上缠绑到接口上方,绑紧包严(图3-3)。图3-3 嵌芽接硬枝嫁接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的3—4月进行。只要接穗保存良好,处于尚未萌发状态,嫁接时间可以延续到砧木展叶以后,一般在砧木大量萌芽前结束为宜。葡萄、猕猴桃等伤流严重的树种,应在伤流期结束后进行。嫩枝嫁接在生长期进行。1.劈接劈接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嫁接方法,在砧木不离皮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其操作如下:(1)削接穗。剪截一段带有2~4个饱满芽的接穗,在接穗的下端削一个2~3厘米的斜面,再在这个削面背后削一个相等的斜面,使接穗下端呈长楔形,插入砧木的内侧稍薄,外侧稍厚些,削面光滑、平整(图3-4)。(2)劈砧木。先将砧木从嫁接处剪(锯)断,修平茬口。然后在砧木断面中央垂直劈一切口,长度略长于接穗的削面长。(3)嫁接与绑缚。将接穗厚的一面朝外,薄的一面朝内插入砧木垂直切口,形成层至少一侧对齐,削面上端露出切面0.3~0.4厘米(俗称露白),使砧、穗紧密接触,有利于伤口愈合。较粗砧木可插入2个接穗(劈口两端各1个)。然后将砧木断面和接口用塑料薄膜条缠绑严密(图3-4)。较粗砧木要用薄膜方块覆盖伤口,或罩套塑料袋,以免漏气失水,影响成活。图3-4 劈接2.切接(1)削接穗。剪一段带有2~4个芽的接穗,在接穗下端斜削一个长2~3厘米的长削面,削掉约2/3木质部。再在这个长削面背后尖端削一个长1厘米的短削面(图3-5)。(2)切砧木。先在砧木近地面处选光滑无疤部位剪断,削平茬口,然后在砧木皮层光滑的一侧纵切一刀,切口宽度尽量与接穗宽度一致,长度略短于接穗(图3-5)。(3)嫁接与绑缚。将接穗长削面向内,紧贴木质部插入,使两者形成层对齐、靠紧。长削面上端应在砧木平断面之上外露0.3~0.4厘米,使接穗保持垂直,接触紧密。然后用塑料条绑紧包严(图3-5)。图3-5 切接图3-6 插皮接3.皮下接(插皮接)(1)削接穗。剪一段带有2~4个芽的接穗,在接穗下端斜削1个长约3厘米的长削面。再在这个长削面背后尖端削1个长0.3~0.5厘米的短削面,并将长削面背后两侧皮层削去少量,但不伤木质部(图3-6)。(2)切砧木。先在砧木近地面处选光滑无疤部位剪断,削平剪口,然后在砧木皮层光滑的一侧纵切1刀,长度约2厘米,不伤木质部。(3)嫁接与绑缚。用刀尖将砧木纵切口皮层向两边拨开。将接穗长削面向内,紧贴木质部插入,长削面上端应在砧木平断面之上外露0.3~0.4厘米,使接穗保持垂直,接触紧密。然后用塑料条包严绑紧(图3-6)。压条育苗是在枝条不与母株分离的情况下,将枝梢部分埋于土中,或包裹在能发根的基质中,促进枝梢生根,然后再与母株分离成为独立植株的繁殖方法。果树用于压条繁殖的树种较多。常见的落叶果树有苹果、梨、榛子、树莓、樱桃、石榴、无花果、李、葡萄等;南方果树有荔枝、龙眼、柑橘类、油梨、人心果等。直立压条又称为垂直压条或堆土压条。主要用于发枝力强、枝条硬度较大的树种。方法是在春季重剪枝条,促进基部萌发多数分枝。当新梢长到20~3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培土,培土前可去掉新梢基部几片叶片或进行纵向刻伤等以利生根(图3-7)。培土厚度约为新梢长度的1/2。当新梢长到40~50厘米时进行第2次培土,在原土堆上再增加厚10~15厘米的土。每次培土前要视土壤墒情灌水,保证土壤湿润,一般20天左右即可生根。入冬前或翌春即可分株起苗,起苗时扒开土壤,在靠近母株处留桩短截,剪完后对母株立即覆土以防受冻或风干,第二年春继续进行压条繁殖。图3-7 直立压条示意图水平压条适用于枝条柔软、扦插生根较难的树种。方法是在早春发芽前,选择离地面较近的枝条,将整个枝条压入沟中,用枝杈固定,覆上薄土,使每个芽节处下方产生不定根,上方芽萌发新枝,待生根成活后分别切割,使之成为各自独立的新植株。这种方法每个压条可产生数株苗木。苹果矮化砧用水平压条时,早春将母株按行距1.5米、株距30~50厘米定植,植株与沟底呈45°角倾斜栽植,定植当年即可压条。将枝条顺行压入5厘米深的斜沟中,用枝杈固定后覆以浅土。枝条上的芽眼萌发生长,待新梢长至15~2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培土,培土高度约10厘米,宽25厘米。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培土,培土高度20厘米,宽40厘米。枝条基部未压入土中的芽眼处于顶端的优势地位,应及时抹去强旺萌蘖。秋季落叶后即可分株,靠近母株基部的地方,应保留1~2株,以供来年再次压条时用(图3-8)。图3-8 矮化砧水平压条示意图图3-9 空中压条示意图空中压条又称高压法,适用于枝条坚硬、不易弯曲或树冠太高以及扦插生根较难的珍贵树种的繁殖。在整个生长季均可进行,但以春季和夏季为好。选择发育充实的1~3年生枝条,在枝条基部5~6厘米处环剥,宽3~4厘米,在伤口处用毛笔涂抹5000毫克/千克的吲哚丁酸(IBA)或萘乙酸(NAA)等生长素或生根粉,然后在环剥处覆以保湿生根基质,如沙壤土、细沙、锯末、蛭石等,用塑料膜或油纸包紧,适量灌水。一般2~3个月即可生根,发根后剪离母株成一新植株(图3-9)。 -
报告葡萄生理性病害
出版时间:2018氮是保证葡萄正常生长结果最主要的元素之一,是原生质和酶的必要成分。氮能调节生长及结实,当其他的任何一种元素缺乏时也不会和缺氮一样很快地引起生长的停止,任何一种元素作为肥料施入土壤时也不能像氮一样迅速而明显地起作用,甚至其他元素过量地施入,也不能和氮一样表现出相反的效果。因此,氮肥管理是葡萄施肥管理中的重点。氮供应充足时,可以大大促进植株或群体的光合总产量;但若过量施氮,可使叶片生长和发育过速,叶片内的含氮量“稀释”,并增加其他元素相对缺乏的可能性;同时枝叶旺长导致相互遮阴,光合效率下降,且枝叶旺长消耗大量营养,果实成熟期推迟、果实着色差、风味淡,不利于养分积累等,产生众多副作用。氮素缺乏常表现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失绿黄化、叶柄和穗轴呈粉红色或红色等,氮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强,可从老龄组织中转移至幼嫩组织中,因此,老叶通常相对于幼叶会较早表现出缺素症状。在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葡萄生产上一般可在三个时期补充氮素化肥,即萌芽期、末花期后、果实采收后,每亩施尿素30~40千克或相当氮素含量的其他氮素化肥。磷元素参与生物基本代谢与合成,在能量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及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元素以磷酸根离子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单价磷酸根离子()和二价磷酸根离子(233223),土壤中磷酸根离子态受土壤pH值影响,当pH值小于7时,呈233223态,为主要吸收态,pH值大于7时呈233223态,易被吸附固定成不被植物利用状态,为缺素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良土壤可使被吸附固定的磷重新被释放而被植物利用。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磷元素参与生物基本代谢与合成,在能量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及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元素以磷酸根离子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单价磷酸根离子()和二价磷酸根离子(233223),土壤中磷酸根离子态受土壤pH值影响,当pH值小于7时,呈233223态,为主要吸收态,pH值大于7时呈233223态,易被吸附固定成不被植物利用状态,为缺素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良土壤可使被吸附固定的磷重新被释放而被植物利用。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磷元素参与生物基本代谢与合成,在能量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及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元素以磷酸根离子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单价磷酸根离子()和二价磷酸根离子(233223),土壤中磷酸根离子态受土壤pH值影响,当pH值小于7时,呈233223态,为主要吸收态,pH值大于7时呈233223态,易被吸附固定成不被植物利用状态,为缺素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良土壤可使被吸附固定的磷重新被释放而被植物利用。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磷元素参与生物基本代谢与合成,在能量代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及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磷元素以磷酸根离子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有单价磷酸根离子()和二价磷酸根离子(233223),土壤中磷酸根离子态受土壤pH值影响,当pH值小于7时,呈233223态,为主要吸收态,pH值大于7时呈233223态,易被吸附固定成不被植物利用状态,为缺素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改良土壤可使被吸附固定的磷重新被释放而被植物利用。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葡萄植株缺乏磷元素时表现叶片较小、叶色暗绿、花序小、果粒小、果实小、单果重小、产量低、果实成熟期推迟等,一般对生殖生长的影响早于营养生长(彩图11-1-1)。葡萄磷元素的补充仍以土壤施入为主,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宜在花期前后和果实采收后施入适当化肥,可选用磷酸铵、磷酸二氢钾或含磷的果树专用肥料等。每亩施过磷酸钙10~15千克或相当磷素的其他磷肥。钾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积累和运转有关,可提高果实含糖量、降低含酸量,促进芳香物质和色素的形成,有利浆果成熟,同时对细胞壁加厚和提高细胞液浓度有良好的作用,从而促进枝蔓成熟,加强养分的贮藏和积累,提高抗病力和抗寒性。钾还对葡萄花芽的分化、根系发育有促进作用。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良好,可再利用。葡萄有“钾质植物”之称,在生长结实过程中对钾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缺钾时,常引起碳水化合物和氮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受阻,植株抗病力降低;枝条中部叶片表现扭曲,以后叶缘和叶脉间失绿变干,并逐渐由边缘向中间焦枯,叶子变脆容易脱落;果实小、着色不良,成熟前容易落果,产量低、品质差。钾过量时可阻碍钙、镁、氮的吸收,果实易得生理病害(彩图11-1-2)。葡萄钾元素的补充以土壤施入为主,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宜在花期前后和果实采收后施入适当化肥,可选用硫酸钾或含钾的果树专用肥料等。每亩施入20千克硫酸钾或相当钾素量的其他钾肥。钙元素参与细胞壁形成、调节光合作用,是一些酶的激活剂,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钙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差,缺钙时新梢嫩叶上形成褪绿斑,叶尖及叶缘向下卷曲,几天后褪绿部分变成暗褐色,并形成枯斑。缺钙可使浆果硬度下降,贮藏性变差等。葡萄缺钙常发生在酸度较高的土壤上,同时过多的钾、氮、镁供应也可以使植株出现缺钙症状。葡萄根系对钙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花期到转色期,吸收量占全年总量的60%。可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pH值,土壤施入硝酸钙或氧化钙,控制钾肥施入量,调节葡萄树体钾/钙比例。根据叶柄营养分析,使钾/钙比在1.2~1.5为宜,如果高于此值,减少钾或增加钙。钙也可通过叶面喷肥加以补充,缺钙严重的果园,一般可于葡萄生长前期、幼果膨大期和采前1个月叶面喷布钙肥,如硝酸钙、氯化钙等,浓度以0.5%为宜。钙在葡萄体内移动性差,因此,以少量多次喷布效果为佳。硼能促进葡萄花粉管的萌发和生长,促进授粉受精,提高坐果率,减少无籽小果比率,提高产量,促进芳香物质的形成,提高含糖量,改善浆果品质。同时,硼可以促进新梢和花序的生长,使新梢成熟良好。葡萄缺硼时可抑制根尖和茎尖细胞分裂,生长受阻,表现为植株矮小,枝蔓节间变短,副梢生长弱;叶片小、增厚、发脆、皱缩、向外弯曲,叶缘出现失绿黄斑,叶柄短、粗。根短、粗,肿胀并形成结,可出现纵裂。硼元素对花粉管伸长具有重要作用,缺乏时可导致开花时花冠不脱落或落花严重,花序干缩、枯萎,坐果率低,无种子的小粒果实增加(彩图11-1-3)。硼的吸收与灌溉有关,干旱条件下不利于硼的吸收,另一方面,雨水过多或灌溉过量易造成硼离子淋失,尤其是对于沙滩地葡萄园,由此造成的缺硼现象较为严重。硼缺素症的防治可在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注意适时适量灌水的基础上,在花前1周进行叶面喷硼,可喷21%保倍硼2000倍液或0.3%硼酸(或硼砂)等,在幼果期可以增喷一次。在秋季叶面喷硼效果更佳,一是可以增加芽中硼元素含量,有利于消除早春缺硼症状,二是此时叶片耐性较强,可以适当增加喷施浓度而不易发生药害。在叶面喷肥的同时应注意土壤施硼,缺硼土壤施硼宜在秋季每年适量进行,每亩每年施入硼砂500克,效果好于间隔几年一次大量施入。土壤施入硼时应注意均匀,以防局部过量而导致不良效果。锌元素参与多种酶促反应和植物激素的合成,尤其是与植物生长素和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缺锌时植株生长异常,新梢顶部叶片狭小,呈小叶状,枝条纤细,节间短。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叶脉间失绿黄化,呈花叶状。果粒发育不整齐,无籽小果多,果穗大小粒现象严重,果实产量、品质下降。锌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差,在植物体内,当锌充足时,可以从老组织向新组织移动,但当锌缺乏时,则很难移动(彩图11-1-4、彩图11-1-5)。葡萄树栽植在沙质土壤、高pH值土壤、含磷元素较多的土壤上,易发生缺锌现象。防治缺锌症可从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做起,补充树体锌元素最好的方法是叶面喷施。茎尖分析结果表明,补充锌的效果仅可持续20天,因此锌应用的最佳时期为盛花期前2周到坐果期。可应用锌钙氨基酸、硫酸锌等。另外,在剪口上涂抹150克/升硫酸锌溶液对缺锌株可以起到增加果穗重、增强新梢生长势和提高叶柄中锌元素水平的作用。落叶前使用锌肥,可以增加锌营养的贮藏,对于解决锌缺乏问题非常重要和显著;落叶前补锌,开始成为重要的补锌形式。铁元素是植物许多蛋白和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叶绿素的重要组成物质,同时参与体内一系列代谢活动。铁在植物体内不易移动,葡萄缺铁时首先表现的症状是幼叶失绿,叶片除叶脉保持绿色外,叶面黄化甚至白化,光合效率差,进一步出现新梢生长弱,花序黄化,花蕾脱落,坐果率低(彩图11-1-6)。葡萄缺铁常发生在冷湿条件下,此时铁离子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差,不利于根系吸收。同时铁缺乏还常与土壤较高pH值有关,在此条件下铁离子常呈不为植物所利用形态。克服铁缺素症的措施应从土壤改良着手,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盐碱化和过分黏重,促进土壤中铁转化为植物可利用形态。同时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对铁缺素症进行矫正,可在生长前期每7~10天喷一次螯合铁2000倍液或0.2%硫酸亚铁溶液。铁缺乏症的矫正通常需要多次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葡萄气灼病,亦称为缩果病,是与特殊气候条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理性病害,为水分生理失调和高温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属于“生理性水分失调症”之一。气灼病为红地球葡萄常见病害之一,尤其是果实套袋后发生较多;在其他葡萄品种上,气灼病也时有发生,有些年份非常严重。气灼病发生严重时,病穗率可在80%以上,产量损失可达10%~30%。在我国1998年的宁夏葡萄产区(贺兰山东麓)、2001年山西省晋南葡萄产区均发生了大范围的且比较严重的气灼病,损失惨重。在葡萄生产中,有些地区的果农把气灼病误认做“日烧病”。严格的讲,两者在发生时期、为害症状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应区别对待。气灼病一般发生在幼果期,从落花后45天左右,至转色前均可发生,以幼果期至封穗期发生最为严重。首先表现为失水、凹陷、浅褐色小斑点,并迅速扩大为大面积病斑,整个过程基本上在2小时内完成。病斑面积一般占果粒面积的5%~30%,严重时一个果实上会有2~5个病斑,从而导致整个果粒干枯。病斑开始为浅黄褐色,而后颜色略变深并逐渐形成干疤(几个病斑的果实,整粒干枯形成“干果”)。病斑常发生在果粒近果梗的基部或果面的中上部,在果粒的侧面、底部也可发生(彩图11-2-1至彩图11-2-3)。发生部位与阳光直射无关,在叶幕下的背阴部位、果穗的背阴部及套袋果穗上均会发生。如土壤湿度大(水浸泡一段时间后)、遇雨水(在葡萄粒上有水珠)后,若忽然高温,在有水珠的部分易出现气灼病。气灼病是由于“生理性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病害,与特殊气候、栽培管理条件密切相关。任何影响葡萄水分吸收、加大水分流失和蒸发的气候条件、田间操作,都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连续阴雨后,土壤含水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天气转晴后的高温、闷热天气,易导致气灼病发生。这可能是由于根系被水长时间浸泡后功能降低,影响水分吸收;而高温需要蒸腾作用调节体温,需要比较多的水分,植株需水与供水发生矛盾,导致水分生理失调而发生气灼病。气灼病发生情况在品种间有差异,如红地球、龙眼、白牛奶等品种气灼病相对较易发生。葡萄套袋,尤其是套袋前大量疏果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土壤通透性差(土壤黏重、长期被水浸泡)、土壤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会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葡萄气灼病的防治,从根本上是保持水分的供求平衡。因此,防治气灼病要从保证根系吸收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水分的稳定供应入手。首先要培养健壮、发达的根系,可采用增施有机肥来提高土壤通透性、调整负载量、防治根系和地上部病虫害等措施,有利于根系呼吸和根系功能正常,避免或减轻气灼病。水分的供应,包括土壤水分供应和水分在葡萄体内的输导两个方面。在易发生气灼病的时期(大幼果期),尤其是套袋前后,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水分供应一般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土壤不能缺水,缺水后要注意浇水。滴灌是最好的浇水方法,如果大水漫灌,要注意灌溉时间,一般在18:00至早晨浇水,避免中午浇水。第二,保持水分。有机质含量丰富、覆盖草或秸秆等,都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减少或避免气灼病。另一方面,主蔓、枝条、穗轴、果柄出现问题或病害,会影响水分的输导,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尤其是穗轴、果柄的病害,如霜霉、灰霉、白粉等病害,及镰刀菌、链格孢为害,均影响水分传导。所以,花前花后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花序和果穗的病害防治非常重要。从近几年的调查看,病虫害规范防治的葡萄园,可有效避免或减少穗轴、果柄伤害,能减轻或避免气灼病的发生。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衡关系。如果根系弱,要减少地上部的枝、叶、果的量,保持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一致,会减轻或避免气灼病。主要发生在浆果近成熟期,表现为果皮开裂。裂果不仅影响果实的外观,而且会导致外源微生物的侵染,发生腐烂(酸腐病),严重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彩图11-3-1)。葡萄裂果一般是由于水分吸收不平衡而导致的果皮破裂,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葡萄果实在较长时间的干旱条件下突然大量吸水,引起果实含水量急剧增加,使果实皮层细胞的体积大幅度增加,而果实表皮细胞膨大较慢造成果实内外生长失调而形成裂果。引起葡萄裂果的原因还有果穗的粒间过于紧凑,后期因果实膨大而互相挤压造成裂果;病虫的为害和机械损伤,使果皮受到一定的损害,进而降低了果皮抗内压的能力,从而导致裂果;药害造成的果皮伤害,导致果皮韧性减小等。因此,影响葡萄裂果的主要因素如下。(1)水分供求平衡问题。尤其是在持续高温久旱的情况下,突遇大雨或大水灌溉,造成土壤和空气湿度急剧变化,使果肉细胞迅速膨大,易造成裂果。(2)与土壤条件有关。一般在地势低洼、易板结、排水不良、通透性差、易旱易涝的黏土上易裂果;土层厚、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沙壤土上裂果轻。(3)与品种有关。一般乍娜、里扎马特、香妃等品种裂果严重,而京亚、红地球等品种不易发生裂果。(4)与果皮强度有关。果皮强度随着果实成熟急剧下降,同一果粒不同部位降低的幅度不同。如玫瑰露葡萄,果粒密集,接触部位果皮薄,果皮强度降低幅度大;巨峰着色期,果顶部出现小龟裂或从蒂部到果粒中部产生纹状凹陷,这些部位果皮强度低,易裂果。(5)与某些病虫害有关。白粉病为害后,果皮硬化失去弹性,硬核期后从果顶纵裂。红蜘蛛为害后,果面形成褐色锈斑,多为果蒂纵裂。(6)与栽培管理有关。一般树势弱、光照差、通风不良及施氮肥过多的果园裂果重。负载量大、叶果比小、着色延迟,易诱发裂果。(7)与农药使用有关。幼果期,尤其是落花后的45天以内,农药的品种或使用不当,造成果皮伤害,后期容易裂果;喷布乙烯利或赤霉素易造成裂果。在易发生裂果的地区首先选择不易裂果的品种;栽培措施中应着重保持果实发育后期水分的供求平衡与水分供应的稳定性,防止土壤水分急剧变化现象的发生;做好花果管理工作,通过疏穗、疏粒控制负载量和果粒着生状况;易裂果品种不使用乙烯利或赤霉素;落花后农药品种的科学选择和使用;加强病虫害防控工作,减少病虫为害导致的裂果现象发生。葡萄成熟的果穗中有时会出现许多小粒果实,多数小粒果实不着色,但也有部分小粒果亦可着色、成熟,一般小粒果实中没有种子,但小粒果没有商品价值(彩图11-4-1)。果穗中出现较多小粒果的现象称为果实大小粒,它不仅影响果穗整齐度,使外观品质下降,也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在果实第一次速长期时,由于部分果实停止生长,果实体积不再增大,从而形成大小粒现象。葡萄大小粒的形成主要与授粉受精不良和树体营养及生长势有关。良好的授粉受精可使葡萄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成为生长中心,可调运营养,满足果实的迅速生长发育之需,如授粉受精不良,导致果实发育受阻而形成小果。葡萄前期如果生长势过于旺盛,营养生长过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平衡,花芽分化过程中性细胞分化不良,常加重果实大小粒现象的发生。生产上前期若施氮肥过多、营养元素供应不平衡尤其是锌元素的缺乏、供水过多、修剪不合理等,易导致果实出现大小粒现象。合理修剪,调节树势。对新梢摘心时间和强度及副梢处理方式务必考虑品种特性,因品种而异。平衡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对缺锌植株及时补充锌肥(参见锌肥施用方法)。花前或花期使用硼肥,促进授粉受精。合理灌溉,花前控制水分供应,减少枝梢旺长。及时进行花、穗管理,如修整果穗、掐穗尖、疏果等。葡萄上的药害分两个方面:葡萄园使用的药剂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葡萄园周围农田使用药剂,药液飘移造成的药害(彩图11-5-1至彩图11-5-11)。(1)代森锰锌。代森锰锌是混配型、安全性比较好的杀菌剂,但原药杂质高或质量不高(悬浮率等)时,容易造成药害。所以,注意选择使用质量比较好的品牌,或在花前及套袋前不使用,在套袋后及采收后使用。使用代森锰锌的混配制剂,代森锰锌原药的质量直接决定混配制剂的质量;如果代森锰锌原药选择不当,其混配产品产生药害的风险增大。(2)百菌清。在某些品种上有药害,用百菌清混配的制剂存在相同的药害风险。(3)溴菌腈(炭特灵)。在果皮比较薄的品种上产生药害。(4)三唑类。所有三唑类杀菌剂在葡萄上使用,几乎都存在药害的风险。最严重的药害是抑制果实、新梢、叶片的生长。其次是造成叶片的早衰。当然,这类产品差异性很大,有些比较安全。同时,葡萄的品种多,有些药剂对某些品种安全,但对另一些品种就存在比较大的药害风险。比较安全的三唑类农药有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5)克菌丹(开普敦)。我国在葡萄上很少使用,但国外报道在葡萄果实上使用克菌丹存在严重的药害,请谨慎选择和使用或避开幼果期使用。(6)硫制剂使用不当会在果实和叶片上存在药害。药害的发生,与产品质量、温度有直接关系:分散性、悬浮率不好,容易造成药害;温度高于30℃,容易产生药害。所以,我国一般在葡萄发芽前后、落叶前等时期使用硫制剂。(7)退菌特在葡萄上使用不当有药害。(8)赤霉素使用过量会影响花芽形成,影响第二年的产量和质量。(9)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类的物质往往造成叶片畸形。(10)其他。国外报道了乙烯菌核利、硫丹、甲基砷酸铁铵钠盐(田安)、百草枯、草甘膦、敌草隆、麦草畏、西玛津等对葡萄的药害。因我国在葡萄园使用比较少,不作介绍。由于分田到户,每家葡萄园面积不大,周围被其他人的农田包围;如果其他农田使用药剂(尤其是除草剂),药剂飘移到葡萄园,造成药害。这种情况在东北地区非常严重,已经成为危害葡萄生产的重大问题,造成乡亲、邻里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但影响葡萄生产和葡萄质量,还影响社会和谐。葡萄采收后,需要经过贮藏运输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鲜食葡萄贮运期,会受到病害的困扰;发生的病害也有多种,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另一类是生理性病害。贮藏期的侵染性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按照病原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又可分为两类。即适于常温、亚常温和较低温度的一类病害,为了便于区别另一类病害,我们给这一类病害起名为低温病害,这类病害发生较多的有以下几种。1.葡萄灰霉病由于灰霉菌在-0.5℃仍可生长,因此,它是葡萄低温贮藏中的主要病害,也是鲜食葡萄贮藏中具毁灭性的病害。葡萄对此病的抵抗力很弱,各品种葡萄皆易感染。灰霉病在葡萄种植园的为害也时有发生,易在被侵染部位形成黑色的菌核,这些菌核在干燥或不利的条件下长期存活。菌核在潮湿的条件下则萌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能侵染幼芽、花和浆果。在贮藏期间,目前尚无有效药剂可在防治灰霉病腐烂和总的适用性方面超过SO2的性能和效果。2.葡萄青霉病葡萄青霉病是葡萄贮运期间一种较常见的病害。(1)病原。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有几个不同的种,其中指状青霉(P.digitatum Sacc.)是较常见的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茂盛;菌落绒状,暗黄绿色,后变榄灰色,背面无色或淡暗褐色,有特殊的香味,分生孢子梗较短,直径4~5微米,帚状枝大而不规则;小梗在不同的高度上形成,尺度为(14~21)微米×(2.8~6.5)微米。(2)症状。初期病原菌在葡萄上形成2~8毫米水浸状圆形凹斑,果面皱缩,果实软化,组织腐烂并有一种霉味。受害的果实,组织稍带褐色,逐渐变软腐烂,果梗和果实表面常长出一层相当厚的霉层。霉层开始出现时呈白色,较稀薄,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当其大量形成时,霉层变为青绿色,较厚实。受害果实均有腐败的气味。在密闭的包装箱里,一旦出现病果,腐烂便会迅速地扩展,造成大量葡萄果实腐烂,甚至全箱腐烂,危害甚为严重。(3)发病规律。青霉菌是弱寄生性菌,发生侵染的部位通常是因为操作粗放、包装过紧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果实伤口。病害的扩展主要与湿度有关,在包装箱内湿度高的条件下,病菌侵入果实后,可以很快地繁殖,并扩散到烂果接触的邻近果实上。青霉菌的发生还与葡萄种类、环境温度有关。在鲜食和制干葡萄生产区,如果温度太高,不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扩散,青霉病就发生的少;对于冷凉地区的酿酒葡萄品种来说,由于葡萄穗上的果粒紧密,较低的温度又有利于病菌的扩展,青霉病一般发生较为严重。(4)预防措施。参考葡萄灰霉病。青霉菌在低温0℃以下生长缓慢。在运输和贮藏期间可用SO2杀死或抑制青霉菌发展。精细采收与贮运,也是防止伤果、防止青霉菌为害所不可忽视的有效措施。3.葡萄黑斑病(1)病原。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有多枝孢霉(Cladosporium herbarum)、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葡柄霉(Stemphylium),是葡萄贮藏后期的重要病害。各品种葡萄都易发生此病,其中以欧洲种葡萄发病为重。(2)症状。初期发病果实上有不规则近圆形浅褐色斑,表面光滑干燥,后形成黑色或浅绿色霉层;多发生在穗梗、果梗基部及果粒侧面,并使果梗迅速失水、干缩、失绿,易侵入果刷而导致果实落粒。(3)发病规律。病菌主要由采前经田间侵入,在1~2℃的冷库中仍然能发病。枯死的花易被侵染并成为传播源,孢子借空气传播。即使在无雨的条件下,病菌也能直接侵入健康的成熟果实组织,在潮湿条件下,葡萄果实会大量发病。(4)预防措施。参考葡萄灰霉病、炭疽病的防治。上述这些病害的特点,在环境温度0~2℃下分生孢子可以萌发,菌丝还可以缓慢生长,低温下危害较大,是长期贮藏防治的对象。这类病害的病原菌需在5℃以上的温度,菌丝才能生长并开始为害。随着温度不断升高,为害不断增强,是长途运输期的主要防治对象。常见的这类病害如下。1.葡萄黑霉病(1)病原菌。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病原菌不能在-0.5~0℃条件下生长。它是在高温运输、存放或土窖贮藏时常出现的病害。常见于马奶、无核白等葡萄早、中熟品种。(2)症状。发病初期菌丝侵入果实,先出现褐色水浸状斑,后果实流汁、软烂,果皮易脱落,病组织可迅速感染健康组织。发病果实上长出绒毛状灰色黑头菌层,故称黑霉。病菌子实体出现之前,症状类似青霉菌引起的腐烂。(3)发病规律。黑根霉是一种喜温的弱寄生菌,它主要通过果实表面的伤口侵入,因此,葡萄园管理和采收、包装操作粗放,容易为病菌侵入创造条件,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特别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病菌生活在土壤或植物残体中,其孢子借空气传播。初侵染多从伤口进入,可迅速传播并侵染邻近的健康果实。(4)预防措施。参考葡萄灰霉病。降低贮藏温度,防止果实碰伤和用SO2防腐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采后葡萄迅速预冷可大大降低因根霉菌引起的腐烂。2.葡萄曲霉腐烂病(1)病原。引起黑粉病的主要病原菌是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em),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分生孢子穗灰黑色至炭黑色,圆形至放射状,直径0.3~1毫米;分生孢子梗尺度为(200~400)微米×(7~10)微米;顶囊球形或近球形,表面生小梗两层;分生孢子成熟时球形,初光滑,后变粗糙或有细刺,有色物质表面沉积成瘤状、条状或环状,直径2.5~4微米;有时产生菌核。(2)症状。黑粉病的主要特征是烂果表面产生大量的黑粉或紫黑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烂果常有一股潮湿的腐败气味。葡萄成熟时开始发生,到收获时,烂果常剩下一层干壳,用手轻碰整个腐烂的果穗,便会释放出尘埃状的孢子粉末。(3)发病规律。黑曲霉也是一种喜温好湿的弱寄生菌,21~38℃的高温最有利于黑曲霉的扩展。因而,此病常见于湿热地区。黑曲霉的侵染需要伤口和高湿度。病菌的分生孢子存在于各种基质和空气中,但只有果皮破裂或受损伤才会侵染。(4)预防措施。葡萄在采收、包装、运输、贮藏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机械伤。为此,应轻拿轻放,防止挤压,避免二次装箱和倒箱。病害防治方法参考葡萄灰霉病。鲜食葡萄采后在贮运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引起生理代谢失调,发生的病变,均属于生理病害。生理病害按其病变的原因,分以下几种。1.症状SO2是葡萄常用的防腐保鲜剂,使用不当极易使葡萄中毒,果皮出现漂白色,以果蒂与果粒连接处周围的果面或在果皮有裂痕伤处最严重,中毒葡萄粒上产生许多黄白色凹陷的小斑,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晰;严重时一穗上大多数果粒局部成片褪色,甚至整粒果实呈黄白色,有时整穗葡萄受害。2.发病规律鲜食葡萄冷藏指南的国际标准(ISO 2168—1974)中明确提出,“为了防止真菌繁殖,特别是灰霉菌的繁殖,可使用杀菌剂。目前通常用二氧化硫进行预处理”。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二氧化硫使用不当,特别是采用直接注入二氧化硫或点燃硫磺产生二氧化硫熏蒸时,往往因用量不当,二氧化硫与空气混合不均匀等原因,使葡萄褪色或出现异味。伤害程度取决于进入果粒的二氧化硫量。葡萄对二氧化硫忍耐最弱处是浆果与果柄之间的连接处。如果果粒表面有伤口,则二氧化硫也很容易从伤口处进入。一般来讲,果实温度高的葡萄吸收二氧化硫比果实温度低的葡萄快;未成熟的葡萄吸收二氧化硫比成熟的快;薄皮品种比厚皮品种吸收快;果穗松散的比紧密的吸收二氧化硫快。破碎、损伤、潮湿及发霉的葡萄吸收二氧化硫比自然状态良好的葡萄迅速;果蒂部对二氧化硫比果粒更敏感。研究和生产实践都表明,葡萄不同品种对二氧化硫的耐受性存在较大差异。巨峰、龙眼、玫瑰香、泽香、秋黑等葡萄品种较耐二氧化硫,而红地球、木纳格、马奶等品种对二氧化硫敏感。因此,耐二氧化硫的品种和对二氧化硫敏感的品种,在保鲜剂的使用量和配置方面是不相同的。以下情况会加速SO2释放而引起漂白和加重SO2对果实的污染:果箱袋内严重结露湿度过大;果箱垛码过紧,果箱间温度差异大,贮藏前期(15天)果实温度高于0℃;冷库预冷不达标,冷库温度波动大;药剂投放量偏多或使用粉剂型且释放速度快的药剂;药剂扎眼数多或孔很大;果实质量差,引起裂果和呼吸强度大;果实伤害较多,引起呼吸强度升高。3.防治措施对葡萄采用点燃硫磺产生二氧化硫的方法处理时,应采用低浓度、分次处理的方法。对于不耐二氧化硫的品种,一要使用较低的浓度,并要先做剂量试验,以免造成较大的损失。研究指出,导致葡萄吸收5~18毫克/千克的二氧化硫熏蒸处理,足以控制灰霉病的发生,在连续作用条件下,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应保持在80~300毫克/千克,这样宽的浓度幅度在实际应用时就应充分考虑,根据不同品种和其他情况灵活掌握。如果采用亚硫酸盐缓释剂与葡萄一起放入保鲜袋,则果实封袋前对葡萄必须进行良好的预冷处理,必须把果实的温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降到0℃后(正常年份巨峰葡萄的预冷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2小时,红地球葡萄的预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再扎紧袋口。贮藏期间保持-1~0℃的恒定低温,以保证袋内不结露和出现水汽,就可使二氧化硫的挥发缓慢均匀,减免二氧化硫伤害。必须注意不同的品种对二氧化硫的忍耐性相差很大,绝不能把贮藏巨峰、龙眼等葡萄的保鲜剂用量,用于不耐二氧化硫的红地球等品种上。根据运输距离决定是否使用保鲜剂;用于贮运的葡萄分别使用运输用保鲜剂和贮藏用保鲜剂,注意药剂种类、品种选择等以控制二次污染;注意SO2型防腐保鲜剂在箱内的均匀摆放与药剂释放量的调控。总之,不要采摘成熟不良或采前灌水的葡萄用于贮藏;对SO2较敏感的品种如里扎马特、牛奶、粉红葡萄、皇帝、无核白、红地球等,要通过增加预冷时间、降低贮藏温度、控制药剂用量和包装膜扎眼数量或者使用复合保鲜剂,适当减少SO2释放量;减少人为碰伤,一旦果皮破伤或果粒与果蒂间有肉眼看不见的轻微伤痕,都会导致SO2伤害而出现果粒局部漂白现象。另外,挤压伤也会引起褐变,压伤部位呈暗灰色或黑色,并因吸收SO2而被漂白。1.病状裂果是葡萄贮藏过程中最易发生的生理病害,多在果顶或梗附近发生果皮与果肉破开。2.发病原因及条件粉红葡萄、红马拉加、无核白、乍娜、里扎马特、美国黑大粒等品种易发生裂果。若采前灌水或成熟期多雨,即使果皮较厚的巨峰葡萄,在贮藏期间也会发生裂果,随贮藏期的延长而加重。此病应通过栽培措施加以控制。开裂的果实在贮藏过程中不但自身易腐烂和出现漂白斑点,而且裂果易造成“保鲜剂局部积累过多”,其余部分葡萄果实周围的“药劲不足”。3.防治措施采收前防止裂果,请参考生理性病害。在贮藏过程中要防止裂果,主要办法是:①降雨量大的年份,或者生长前期干旱后期降雨量大的年份应延迟采收并延长预冷时间。②采收前喷布100倍CT葡萄涂膜剂。③严禁有裂果的葡萄入库贮藏。④防止贮藏过程中保鲜袋内的结露。⑤采收及贮藏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挤压、颠簸,包装容量不宜过大,应以单位重量5千克以下为宜。1.症状虽然略低于冰点的温度并不伤害果实,但可使果梗变成深绿色,呈水渍状态,贮藏时易受SO2侵害,出现浅褐色腐烂,最后造成果梗干缩变褐。果实受冻时可呈褐色、蔫软,或渗出果汁。冻害还导致霉菌侵染,引起霉变腐烂。2.发病原因及条件北方地区,晚熟、极晚熟品种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采收期推迟,常会在晚秋遇到早霜冻。冻害既可能发生在田间,也可能因冷库温度低于葡萄冰点引起冻害。在长城以北地区,极晚熟品种采收期极易遇早霜、轻霜,若持续时间不长,对果穗影响不大;经受重霜或霜冻危害的葡萄则不能用于贮藏。3.防治措施(1)采收期不宜过晚,应在早霜之前采收完毕。(2)贮藏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0.5℃±0.5℃。(3)靠近冷风机附近的葡萄应加覆盖物。(4)及时观察库内的情况,一旦看到葡萄出现冻结情况应及时调控温度,如果冻结时间不很长,通过逐步升温可以缓解。1.症状葡萄果肉褐变在不同品种上的表现不同,红色品种褐变表现为果实色泽发暗,一些白色品种更易显现,如牛奶、无核白、意大利、白马拉加等欧洲种的脆肉型品种。这类品种在贮藏后期也易出现果肉内部褐变。一般是从维管束开始褐变向果肉扩展。2.发病原因及条件葡萄的褐变由多种因素引起,衰老也是褐变的一种表现,冻害或损伤也能引起果肉褐变。此外灰霉病等病菌的侵染,果实贮藏过程中气体不适也会引起果肉褐变。3.防治措施贮藏期应随时注意观察褐变的初始迹象,并及时出库销售。(1)贮藏温度过低,但未达到冰点,引起生理代谢失调,发生果皮、果梗及果穗褐变,属于冷害。(2)气调贮藏中,过低的O2(2%以下),过高的CO2(10%以上),产生的低O2和高CO2伤害。(3)贮藏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引起的大量脱粒;或采前使用催熟剂,发生脱粒。采前葡萄生育期的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葡萄质量对采后各类微生物病害、生理病害均可产生影响(表11-1)。采前不利因素可能引起的贮藏病害花前多雨灰霉病菌侵入、潜伏,贮藏期发病霉烂果实成熟期多雨灰霉等病菌侵入、发病,贮藏期裂果、霉烂、SO2漂白果实熟期连续干旱裂果、干梗果实采前轻霜冻果梗SO2漂白、霉变黑梗产量过高或施氮过多裂果、SO2漂白、果穗内部腐烂花前花序拉长剂过量干梗果实熟期使用催熟、催红药脱粒、裂果后期感染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干梗和果实腐烂采前灌水裂果、腐烂和SO2漂白表11-1 采前因素对葡萄贮藏病害的影响由于引起葡萄贮藏期果实腐烂的病原主要是一些由伤口侵染的弱寄生菌,其中有些是早期侵入后,由于寄主的抗性较强而潜伏于果实内,待果实成熟时才出现症状,引致腐烂;此外,多数是在高湿度和高温、不通风的贮藏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展。因此,对这类病害的防治,应以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为主。1.采收前葡萄园应进行精细管理,通过修剪清除受伤和已发病的果实;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适当疏果,使果穗不要过于紧密,以防成熟前或成熟过程中,由于果粒膨大相互挤压造成果皮伤裂;在刚坐果和果实成熟时,应慎重用水,避免造成太大的田间湿度和在果实表面长时间留下自由水,而给病菌创造有利的侵染条件。此外,田间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决定性作用。2.采收时采收时期过早,果实含糖量低、酸度高,会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采收过晚,有的品种易出现落粒现象,而且果实过熟往往不利于贮藏。因此,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市场的需要,选择相适宜的采收期。由于葡萄果实皮薄汁多,采收时,剪、拿、运、送等操作都要十分细致小心,尽量减少损伤,防止擦去果粉,采收的时间宜选择晴朗天气露水干后的上午或气温凉爽的傍晚,在露水未干的清晨、阴雨天,特别是雨后烈日暴晒的情况下不宜采收,不然会降低品质和不利于贮藏。3.采收后采收后应迅速将果实运送到阴凉处摊开散热,然后进行整修、分级包装。整修时应将所有病果、虫伤和机械损伤的果实剪除。装箱后要进行预冷,以消除田间带来的热气,及降低呼吸率,还可以预防果梗变干、变褐及果粒变软或落粒,利于延长贮存时间。贮藏前用二氧化硫熏蒸,不但能杀死果实表面各种可能引起果腐的病原菌,而且可以降低果实呼吸率,减少糖分的消耗,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果色和保持果穗梗的新鲜状态。4.综合防治贮藏真菌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如下。(1)加强果园田间病害防治。(2)长期贮藏的葡萄可于采前对果穗喷一次杀菌剂。(3)采收时认真筛选栽培管理好的无病果园和挑选果穗,剔除病、虫、伤果。(4)轻拿、轻放、轻运,防止人为伤果。(5)迅速降低库温,保持温度稳定。(6)气调贮藏,选择适合不同品种的保鲜袋。(7)使用防腐保鲜剂。采后葡萄产品质量是葡萄贮藏病害防控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国葡萄质量虽有很大的进展,但与贮藏果品的质量要求还有差距。1.葡萄标准化栽培方面(1)整形修剪。葡萄果穗生长期间,可使用生长调节剂调控或进行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培育出适合的穗形和果粒。一般果穗在300~500克,大穗型在700~800克。亩产不超过1500~2000千克。(2)架式改良与机械化利用技术。通过架式以及栽培方式的改良,使得葡萄果实穗形、成熟度等各方面标准统一,既有利于采后葡萄果实外观以及品质质量,又方便机械化操作。(3)肥料使用技术。果穗生长期间,适量施用氮肥,适期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4)节水灌溉技术。葡萄采前10~15天内停止灌溉,遇雨应推迟采收并及时排水。(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葡萄采前在田间病虫害的规范化防治,采前应喷1~2次食品添加剂级防腐保鲜剂。(6)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使用技术。适量使用膨大剂和无核剂。严禁使用催熟、催红、催甜等激素。(7)葡萄栽培生产中,果实套袋管理。可调节果色,减少病虫污染和减少农药使用。(8)记录葡萄生产档案,建立质量追溯系统。控制葡萄源头的质量是确保物流中鲜食葡萄质量和安全的源头,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可实施产地标识,即在包装箱上清楚标记生产农户、产品名称、地点、产品标准、等级等,进行质量跟踪,提高安全意识。2.采收关键环节应在早晨露水干后或下午气温凉爽时采收,避免在雾天、雨天、烈日暴晒时采收。同一果园葡萄应多次采收。应选择果穗紧凑、穗形适宜,果粒均匀,且无病虫害的果实采收。人工采收应用圆头剪刀,一手握采果剪,一手提起主梗,贴近母枝处剪下,尽量带较长的主梗。轻采轻放,尽量避免机械伤害。采收同时,对果穗上的伤粒、病粒、虫粒、裂粒、日烧粒等进行剪除,并对果穗进行修整和挑选。落地果、残次果、腐烂果、沾泥果不能用于贮存。对田间经修整和挑选的葡萄,可直接放入贮藏容器或运输容器中,对未经修整和挑选的葡萄可放入采收容器中,运到包装间,进行修整和挑选处理。采收后,果实应放到阴凉处,或尽快运到包装间,避免日晒雨淋。果实随采、随运,采后田间停留不应超过2小时,应在6小时内进入预冷过程或冷藏环境。1.把好入贮质量关葡萄贮藏保鲜是葡萄生产的继续,提供代谢正常、田间带菌量低、质量好、耐贮藏、抗病强的葡萄入库贮藏,才能为产品长期贮藏获得良好的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要选择耐藏的优良品种。葡萄不同品种之间的耐藏性差异很大;一般情况晚熟品种比早熟、中熟品种耐贮藏,中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龙眼是北方常见的栽培品种,果实柔软多汁,味酸甜,果粉厚,果皮中厚,抗病,耐旱,耐贮运性很强;巨峰是各地主栽品种,果实味甜酸多汁,品质较好,果粒大,抗病力强,耐贮运性中上;玫瑰香属我国最早引入品种,果实含糖量高,味甜,有浓郁的玫瑰香味,鲜食品味极佳,果皮中厚且韧,耐藏性中等;牛奶品种肉质硬脆多汁,味甜无香味,品质上,皮薄,果粉薄,耐藏性中下;其他果皮厚韧,果面和穗轴含蜡质和含糖量高的晚熟优良品种:红提、秋黑、甲斐路、红宝石、红瑞宝耐藏性都较好;一些7月、8月份采收的莎巴珍珠、京亚、87-1、无核白鸡心等早熟品种,耐藏性差。2.库房消毒葡萄贮运设施(包括简易贮藏场所、通风库、机械冷藏库和运输车辆等),是葡萄贮藏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之一,对贮运设施进行清洁和消毒可有效地减少和杀灭贮运设施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贮藏病害的发生。因而,在每次贮运产品前必须对贮运设施进行彻底清扫,地面、货架、塑料箱等应进行清洗,以达到洁净卫生。同时要对贮运设施、贮藏用具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常用的杀菌剂及使用方法如下。(1)高效库房消毒剂。CT高效库房消毒剂,为粉末状,具有杀菌谱广,杀菌效力强,对金属器械腐蚀性小等特点。使用时将袋内两小袋粉剂混合均匀,按每立方米5克的使用量点燃,密闭熏蒸4小时以上。(2)二氧化氯。该剂为无色无臭的透明液体,对细菌、真菌都有很强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市售消毒用二氧化氯的浓度为2%。(3)过氧乙酸。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强烈氧化作用的广谱液体杀菌剂,对真菌、细菌、病毒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分解后无残留,但腐蚀性较强。使用方法是,将市售的过氧乙酸消毒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加水配制成0.5%~0.7%的溶液,按每立方米空间500毫升的用量,倒入玻璃或陶瓷器皿中,分多点放置在冷库中,或直接在库内喷洒(注意保护操作人员的皮肤眼睛等,也不能将药液喷洒在金属表面),密闭熏蒸。(4)高锰酸钾和甲醛的混合液(福尔马林含40%甲醛,使用时要折算成甲醛)。按1:1的重量比将高锰酸甲加入甲醛液体中,使用量为每百立方米1千克,操作时要注意安全,迅速撤离,密闭库房48小时以上。此法适用于污染较重的老库。(5)漂白粉溶液。贮运设施消毒常用4%的漂白粉溶液喷洒,在葡萄贮藏期间结合加湿,也可喷洒漂白粉溶液。3.温度、湿度、气体的控制在葡萄贮运保鲜过程中,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控制与防腐保鲜剂的使用,是保持产品质量和延长贮运期限的四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葡萄贮藏的适宜低温为-1~0℃,适宜的低温在葡萄贮运保鲜的所有措施中可占60%~70%甚至更高的效应,这是因为低温能明显地降低葡萄的呼吸强度,延缓生理代谢过程,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提高葡萄对病菌侵染的抵抗力;低温对病菌孢子的萌发、生长和致病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葡萄保鲜的目的,从一个角度来理解,可认为是“保水”,水分散失较多,鲜度就会降低较多,通常当葡萄的水分散失量超过5%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萎蔫皱缩,因此,葡萄贮运期间要求较高的相对湿度,一般应保持在90%~95%。气体调节可延缓葡萄的衰老,特别是葡萄果梗的衰老,并对病菌孢子的萌发、生长和致病力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将CO2控制在5%~8%尤为重要。葡萄在没有保鲜剂使用的情况下即使对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不太长的贮藏期内其腐烂程度仍然是相当严重的,防腐保鲜剂的使用结合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的控制,才能对葡萄进行较长期的贮运保鲜,一般使用可控释放SO2的亚硫酸盐作为葡萄的保鲜剂。(1)冷藏。温度是一切水果和蔬菜贮藏的基础条件,一般说来,葡萄的最佳贮藏温度为0~10℃。葡萄粒的冰点为-3.7~-2℃,这种冰点差异主要来自于品种、成熟度以及果实的含糖量。如晚采的龙眼葡萄,含糖量达到15%以上时,其冰点为-3.5℃,这种葡萄即使贮藏在-3℃温度下,葡萄粒也不会遭受冻害。但当温度低于-1℃以下时,便会造成果梗和穗梗不同程度的冻害(果梗的冰点在-1.1℃,穗梗的冰点在-1.3~1.1℃)。所以,鲜食葡萄长期贮藏中,温度不宜过低,应在-1~0℃。但温度又不可过高,当贮藏温度长期在1℃以上时,便会加大病害的危害程度,腐烂率增高。这里简单介绍不同处理阶段的温度参数:①冷藏温度:-1~0℃。②变温贮藏:-1~10℃(不超过20天)。③预冷温度:1~3℃(12~18小时)。不同的品种适于冷藏或变温贮藏均有明显差异,以巨峰和龙眼两个品种为例,巨峰葡萄极适于冷藏,果实采后立即预冷(1~3℃),将其贮藏在-1~0℃的条件下,效果较好。而龙眼葡萄则以变温贮藏效果最佳。鲜食葡萄贮运中的适宜相对湿度为90%~95%。(2)气调贮藏。应用气调进行鲜食葡萄的保鲜,虽然国外在生产上并未大量应用,而我国传统的贮藏方法中早已应用。民间采用的沙(土)埋、糠藏、囤藏以及后来的缸藏,均为气调贮藏的一种方式。目前,采用PVC或PE塑料小包装进行冷藏和变温贮藏,也是一种简易气调贮藏技术。试验证明,气调贮藏不但能保持果实水分和熏蒸防腐,更重要的是改变贮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达到果实保鲜和果梗保绿,并防止果实脱粒。鲜食葡萄贮藏中的气体成分,不同品种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并不十分明显,大体趋势为:通常鲜食葡萄在气调贮藏过程中,对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是不敏感的,但过高的二氧化碳和过低的氧也会产生伤害。伤害的初期症状表现为,产生刺鼻的乙醇味,继而出现果皮褐变,果梗及穗梗发生浅褐色的病变。4.防腐保鲜葡萄柔软多汁,贮藏期内很易发生青霉病、灰霉病和褐腐病。在-1℃低温下仍可使病害传染,造成腐烂变质。多年贮藏实践总结的经验是葡萄贮藏必须配合使用防腐措施。(1)硫黄熏蒸。土窖和通风库入贮前,需每立方米用10~15克硫黄,窖内布点燃烧密闭熏蒸杀菌一昼夜,然后通风换气。采用装筐(箱)不封袋,或在窖内堆摆,或吊挂方法贮藏葡萄,入窖后按每立方米4克硫黄量熏蒸,前一个月10天熏1次,以后每月熏1次,用量为每立方米2克硫黄,开春3—4月,再增加到每立方米4克。(2)二氧化硫熏蒸。熏蒸应分次进行,首次可用0.5%的二氧化硫熏蒸20分钟,必须使二氧化硫迅速而均匀地达到每箱的每个果穗中,以确保防效而不致引起病害。再次熏蒸时,二氧化硫浓度用0.1%熏蒸30分钟。这种处理大约每隔7~10天进行一次。葡萄贮藏期用二氧化硫消毒,除了熏蒸法以外,还有其他多种处理方法,可参考其他的有关资料。(3)防腐保鲜片。采用衬薄塑料袋装箱,冷库堆垛的可在入库敞口预冷后或在田间按每千克葡萄加4片CT-保鲜片(每小袋2片,用大头针在小袋两层膜上扎2个透眼)。5.包装包装分为预包装、短期冷藏及运输包装和长期冷藏包装。预包装包括用软绵纸单穗包裹、用纸袋或用果实套袋单穗包装、用开孔塑料或塑料与纸做成的T-形袋、圆底袋或方形袋单穗包装。也有以300~500克装入塑料盒、塑料盘、纸盘和泡沫塑料盘,再用自粘膜或收缩膜进行裹包。短期冷藏及运输包装一般装入5~10千克。包括不衬塑料膜(袋)箱装和塑料膜(袋)衬里箱装。不衬塑料膜(袋)箱装是把无预包装或经预包装的葡萄单层放入瓦楞纸箱、塑料箱(筐)、泡沫塑料箱或木箱;塑料膜(袋)衬里箱装是用0.02~0.03毫米厚有孔或无孔塑料膜(袋)展开,衬放瓦楞纸箱、塑料箱(筐)、泡沫塑料箱或木箱后,再把无预包装或经预包装的葡萄单层放入。两者最后要进行托盘包装,也就是将葡萄包装箱摆放在托盘上,用拉伸(收缩)塑料膜或塑料网缠绕包裹。长期冷藏包装包括不衬塑料膜(袋)箱装和塑料膜(袋)衬里箱装。不衬塑料膜(袋)箱装是把无预包装的葡萄,单层直接放入瓦楞纸箱、塑料箱(筐)、泡沫塑料箱或木箱;塑料膜(袋)衬里箱装是用0.02~0.03毫米厚塑料膜(袋)展开,衬放瓦楞纸箱、塑料箱(筐)、泡沫塑料箱或木箱,再把无预包装的葡萄单层放入。 -
报告葡萄设施栽培
出版时间:2018葡萄促成栽培常用的设施类型是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常见的塑料大棚是用竹木、钢材等材料支成拱形骨架,覆盖塑料薄膜而成。塑料大棚是寒地葡萄生产的新形式,同温室葡萄相比,具有投资少,效益高,设备简易,不受地点和条件限制等优点。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取材方便、造价便宜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日光温室或称薄膜温室,是由保温良好的单、双层北墙,东西两侧山墙和正面坡式倾斜骨架构成,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而形成一面坡式的薄膜屋面,薄膜上盖草帘或保温被保温。由于它是利用阳光照射的热量使室内升温,故称为日光温室或薄膜温室。设计与建造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时,最重要的参数包括采光参数和保温参数。建造方位、高度、跨度、采光屋面角、采光屋面形状、后坡仰角和后坡水平投影长度及日光温室间距等是日光温室建造时重要的采光参数;而塑料大棚建造时的采光参数主要包括建造方位和大棚高度等。1.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建造方位日光温室建造方位以东西延长、坐北朝南,南偏东或南偏西最大不超过10°为宜,且不宜与冬季盛行风向垂直。建造方位偏东或偏西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温室的主要生产季节确定。一般来说,利用严冬季节进行生产的温室,如当地早上晴天多,少雾,且气温不太低,可充分利用上午阳光,以抢阳为好。这是因为葡萄上午的光合作用强度较高,建造方位南偏东,可提早0~40分钟接受太阳的直射光,对葡萄的光合作用有利。但是,高纬度地区冬季早晨外界气温较低,提早揭开草苫,温室内温度下降较大。因此,北纬40°以北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部、新疆北部和内蒙古等地以及宁夏、西藏和青海等高原地区,为保温而揭苫时间晚,日光温室建造方位南偏西,有利于延长午后的光照蓄热时间,为夜间储备更多的热量,有利于提高日光温室的夜间温度。北纬40°以南,早晨外界气温不是很低的地区,如山东、北京、江苏、天津、河北南部、新疆南部和河南等地区,日光温室建造方位可采用南偏东朝向。但若沿海或离水面近的地区,虽然温度不是很低,但清晨多雾,光照不好,需采取正南或南偏西朝向。塑料大棚建造方位以东西方向,南北延长,大棚长边与真北线(子午线)平行为好。若利用罗盘仪确定建造方位,需要进行矫正。这是因为罗盘仪所指的正南是磁南而不是真南,真子午线(真南)与磁子午线之间存在磁偏角,各地磁偏角见表6-1。建造方位也可用标杆法确定。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度高。具体操作:在地面将标杆垂直立好,接近中午时,观测标杆的投影,最短的投影方向为真南方向,把投影延长,就是真南真北延长线;再用勾股法作真子午线的垂直线,便是真东西方向线。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北京5°50′(西)合肥3°52′(西)沈阳7°44′(西)兰州1°44′(西)天津5°30′(西)银川2°35′(西)大连6°35′(西)长春8°53′(西)济南5°01′(西)许昌3°40′(西)太原4°11′(西)徐州4°27′(西)西安2°29′(西)哈尔滨9°39′(西)包头4°03′(西)西宁1°22′(西)南京4°00′(西)乌鲁木齐2°44′(东)郑州3°50′(西)武汉2°54′(西)呼和浩特4°36′(西)满洲里8°40′(西)拉萨0°21′(西)漠河11°0′(西)表6-1 不同地区的磁偏角2.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高度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随高度变化明显。以棚膜为光源点,高度每下降1米,光照强度便降低10%~20%。因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高度要适宜,并不是越高越好。日光温室一般以2.8~4.0米为宜,而塑料大棚一般以2.5~3.5米为宜。3.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跨度温室跨度等于温室采光屋面水平投影与后坡水平投影之和,影响着温室的光线截获量和土地利用率。跨度越大,截获的太阳直射光越多。但温室跨度过大,温室保温性能下降,且造价显著增加。实践表明,在使用传统建筑材料、透明覆盖材料,并采用草苫保温的条件下,在暖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山东、山西南部、陕西、江苏、安徽北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新疆南部等)建造日光温室,其跨度以8米左右为宜;暖温带的北部地区和中温带南部地区(辽宁、内蒙古南部、甘肃、宁夏、山西北部、新疆中部和东部等),跨度以7米左右为宜;在中温带北部地区和寒温带地区(吉林、新疆北部、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等)跨度以6米左右为宜。上述跨度有利于使日光温室同时具备造价低、高效节能和实现周年生产三大特性。塑料大棚跨度和其高度有关。一般地区跨比(高度/跨度)以0.25~0.3最为适宜。因此,其跨度一般以8~12米为宜。4.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长度从便于管理且降低温室单位土地建筑成本和提高空间利用率考虑,日光温室长度一般以60~100米为宜。塑料大棚主要从牢固性方面考虑,其长跨比(长度/跨度)以不小于5为宜,长度一般以40~80米为宜。5.日光温室采光屋面角日光温室采光屋面角根据合理采光时段理论确定,即要求日光温室在冬至前后每日要保持4小时以上的合理采光时间,即在当地冬至前后,保证10时至14时(地方时)太阳光对日光温室采光屋面的投射角均要大于50°(太阳对日光温室采光屋面的入射角小于40°)。确定公式如下:式中:h10——冬至上午10:00时的太阳高度角;φ——地理纬度;δ——赤纬,即太阳所在的纬度;t10——上午10:00时太阳的时角*;α——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表6-2、表6-3)。季节夏至立夏立秋春分秋分立春立冬冬至日/月21/65/57/820/323/95/27/1122/12赤纬δ+23°27′+16°20′0°-16°20′-23°27′表6-2 各季节的太阳赤纬δ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季光照良好,日照率高。因此,日光温室的采光屋面角可在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的基础上下调3°~6°。塑料大棚因为建造方位为南北延长,所以不存在合理采光屋面角确定的问题。北纬h10α北纬h10α北纬h10α30°29.23°23.65°36°24.09°29.29°42°18.87°34.89°31°28.38°24.59°37°23.22°30.23°43°17.99°35.82°表6-3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北纬h10α北纬h10α北纬h10α32°27.53°25.53°38°22.35°31.17°44°17.12°36.74°33°26.67°26.47°39°21.49°32.10°45°16.24°37.67°34°25.81°27.42°40°20.61°33.04°46°15.36°38.58°35°24.95°28.36°41°19.74°33.97°47°14.48°39.49°表6-3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续)-16.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温室采光屋面形状与温室采光性能密切相关。当温室的跨度和高度确定后,温室采光屋面形状就成为日光温室截获日光能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平面形(A)、椭圆拱形(B)和圆拱形(C)屋面三者以圆拱形(C)屋面采光性能为最佳(图6-1)。图6-1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在圆拱形采光屋面的基础上,在不改变采光屋面角和温室高度的基础上将温室采光屋面形状由一段弧的圆拱形改为“两弧一直线”三段式曲直形,简称曲直形(D)(即上下两段弧,中间为两弧的切线),将温室主要采光屋面的采光效果大大改善。与日光温室不同,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与大棚采光好坏关系不大。但与大棚稳定性密切相关。以流线形采光屋面的塑料大棚稳定性最佳。流线形采光屋面由以下公式确定(采光屋面曲线的原点是地平线与棚面曲线左端的交点,见图6-2)。式中:y——大棚流线形曲线的纵坐标;x——对应于相应y值的横坐标;h——大棚的矢高;L——大棚的跨度;h/L(高跨比,矢高与跨度之比)以0.25~0.3为宜;低于0.25会导致棚内外差值过大,棚内压强对膜举力增大;高于0.3时,棚面过陡而使风荷载增大两者均影响大棚的稳定性。由上面公式确定的流线形采光屋面是最理想的曲线。但是,它的两侧太低,会严重影响栽培操作。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流线形采光屋面进行适当调整,得到三圆复合拱形流线形采光屋面。图6-2右图是三圆复合拱形流线形采光屋面的放样图。图6-2 流线形采光屋面塑料大棚①首先确定跨度L(米),然后设定高跨比,一般取高跨比h/L=0.25~0.3;②绘水平线和它的垂线,两者交于C点,点C是大棚跨度的中心点;③将跨度L的两个端点对称于中点C,定位在水平线上;④确定高h(h=0.25L),将长度由C点向上伸延到D点(CD=h);⑤以C为原点,以AC为半径画圆交垂直轴线于E点;⑥连接AD和BD形成两条辅助线,再以D为圆心,以DE为半径画圆,与辅助线相交于F和G点;⑦过AF和GB线的中心分别作垂线交EC延长线于O1点,同时与AB线相交于O2和O3;⑧以O1为圆心,以O1D为半径画弧线,分别交于O1O2和O1O3延长线的H、I点;⑨分别以O2、O3为圆心,以O2A和O3B为半径画弧,分别于H、I点相交得到大棚基本圆拱形AHDIB。7.日光温室后坡仰角后坡仰角是指日光温室后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其大小对日光温室的采光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后坡仰角大小应视日光温室的使用季节而定。在冬季生产时,尽可能使太阳直射光能照到日光温室后坡面内侧;在夏季生产时,则应避免太阳直射光照到后坡面内侧。对后坡仰角,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将以前的短后坡小仰角进行了调整。调整为长后坡高仰角(表6-4),后坡仰角以大于当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15°~20°为宜,可以保证10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之间正午前后后墙甚至后坡接受直射阳光,受光蓄热,大大改善了温室后部光照。北纬h12α北纬h12α北纬h12α30°36.5°51.5°~56.5°36°30.5°45.5°~50.5°42°24.5°39.5°~44.5°31°35.5°50.5°~55.5°37°29.5°44.5°~49.5°43°23.5°38.5°~43.5°32°34.5°49.5°~54.5°38°28.5°43.5°~48.5°44°22.5°37.5°~42.5°33°33.5°48.5°~53.5°39°27.5°42.5°~47.5°45°21.5°36.5°~41.5°34°32.5°47.5°~52.5°40°26.5°41.5°~46.5°46°20.5°35.5°~40.5°35°31.5°46.5°~51.5°41°25.5°40.5°~45.5°47°19.5°34.5°~39.5°表6-4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后坡仰角8.日光温室后坡水平投影长度日光温室后坡长短直接影响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及其内部的光照情况。当日光温室后坡长时,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提高。但这样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就会出现温室后坡遮光现象,使日光温室北部出现大面积阴影。而且日光温室后坡长,其前屋面的采光面将减小,造成日光温室内部白天升温过慢。反之,当日光温室后坡面短时,日光温室内部采光较好。但保温性能却相应降低,形成日光温室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也快的情况。实践表明,日光温室的后坡水平投影长度一般以1.0~1.5米为宜。9.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间距日光温室间距的确定原则:保证后排温室在冬至前后每日能有6小时以上的光照时间,即在9:00至15:00,前排温室不对后排温室构成遮光。计算公式:式中:L——前后排温室的间距;D1——温室的脊高;D2——草苫或保温被等保温材料卷的直径,通常取0.5米;h9——冬至9:00时的太阳高度角;t9——9:00时的太阳时角,为45°;l1——后坡水平投影;l2——后墙底宽。塑料大棚间距一般东西以3米为宜,偏于通风透光。但对于冬春雪大的地区至少4米以上;南北间距以5米左右为宜(表6-5)。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30°3~421.24°4.9~6.736°3~416.88°6.7~9.042°3~412.42°9.7~12.931°3~420.51°5.1~7.037°3~416.13°7.1~9.543°3~411.67°10.5~13.932°3~419.79°5.4~7.338°3~415.40°7.5~10.044°3~410.92°11.3~15.033°3~419.07°5.7~7.739°3~414.66°8.0~10.745°3~410.17°11.8~15.7表6-5 不同纬度地区合理日光温室间距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34°3~418.34°6.0~8.140°3~413.92°8.5~11.346°3~49.42°12.9~17.235°3~417.61°6.3~8.541°3~413.17°9.1~12.147°3~48.66°14.2~18.9表6-5 不同纬度地区合理日光温室间距(续)-110.透明覆盖材料——塑料薄膜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塑料棚膜主要有聚乙烯棚膜、聚氯乙烯棚膜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棚膜三大类。(1)聚乙烯(PE)棚膜。具有密度小、吸尘少、无增塑剂渗出、无毒、透光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棚膜品种。其缺点是保温性差,使用寿命短,不易黏接,不耐高温日晒(高温软化温度为50℃)。要使聚乙烯棚膜性能更好,必须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许多助剂改变其性能,才能适合生产的要求。主要产品:①PE普通棚膜。它是在聚乙烯树脂中不添加任何助剂所生产的膜。最大的缺点是使用年限短,一般使用期为4~6个月。②PE防老化(长寿)膜。在PE树脂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吹塑成膜,可克服PE普通膜不耐高温日晒、不耐老化的缺点。目前我国生产的PE防老化棚膜可连续使用12~24个月,是目前设施栽培中使用较多的棚膜品种。③PE耐老化无滴膜(双防膜)。是在PE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又加入流滴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功能助剂吹塑成膜。该膜不仅使用时间长,而且可使露滴在膜面上失去亲水作用性,水珠向下滑动,从而增加透光性,是目前性能安全、适应性较广的棚膜品种。④PE保温膜。在PE树脂中加入保温助剂(如远红外线阻隔剂)吹塑成膜,能阻止设施内的远红外线(地面辐射)向大气中的长波辐射,从而把设施内吸收的热能阻挡在设施内,可提高保温效果1~2℃,在寒冷地区应用效果好。⑤PE多功能复合膜。在PE树脂中加入防老化助剂、保温助剂、流滴助剂等多种功能性助剂吹塑成膜。目前我国生产的该膜可连续使用12~18个月,具有无滴、保温、使用寿命长等多种功能,是设施冬春栽培理想的棚膜。(2)聚氯乙烯(PVC)棚膜。它是在聚氯乙烯树脂中加入适量的增塑剂(增加柔性)压延成膜。其特点是透光性好,阻隔远红外线,保温性强,柔软易造型,好黏接,耐高温日晒(高温软化温度为100℃),耐候性好(一般可连续使用1年左右)。其缺点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增塑剂析出,吸尘严重,影响透光;密度大,一定重量棚膜覆盖面积较聚乙烯棚膜减少24%,成本高;不耐低温(低温脆化温度为-50℃),残膜不能燃烧处理,因为会有有毒氯气产生。可用于夜间保温性要求较高的地区。①普通PVC膜。不加任何助剂吹塑成膜,使用期仅6~12个月。②PVC防老化膜。在PVC树脂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吹塑成膜,可克服PVC普通膜不耐高温日晒、不耐老化的缺点。目前我国生产的PVC防老化膜可连续使用12~24个月,是目前设施栽培中使用较多的棚膜品种。③PVC耐老化无滴膜(双防膜)。是在PVC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又加入流滴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功能助剂吹塑成膜。该膜不仅使用时间长,而且可使露滴在膜面上失去亲水作用性,水珠向下滑动,从而增加透光性。该膜的其他性能和PVC普通膜相似,比较适宜冬季和早春自然光线弱、气温低的地区。④PVC耐候无滴防尘膜。是在PVC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保温助剂、流滴助剂等多种功能性助剂吹塑成膜。经处理的薄膜外表面,助剂析出减少,吸尘较轻,提高了透光率,同时还具有耐老化、无滴性的优点,对冬春茬生产有利。(3)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棚膜。一般使用厚度为0.10~0.12毫米,在EVA中,由于醋酸乙烯单体(VA)的引入,使EVA具有独特的特性。①树脂的结晶性降低,使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②具有弱极性,使膜与防雾滴剂有良好的相容性,从而使薄膜保持较长的无滴持效期。③EVA膜对远红外线的阻隔性介于PVC与PE之间,因此保温性能为PVC>EVA>PE。④EVA膜耐低温、耐冲击,因而不易裂开。⑤EVA膜黏接性、透光性、爽滑性等都强于PE膜。综合上述特点,EVA膜适用于冬季温度较低的高寒山区。(4)漫反射棚膜。漫反射棚膜是PE树脂中掺入调光物质(漫反射晶核),使直射的太阳光进入棚膜后形成均匀的散射光,使作物光照均匀,促进光合作用。同时,减少设施内的温差,使作物生长一致。(5)PO农膜。PO系特殊农膜,是以PE、EVA树脂为基础原料,加入保温强化助剂、防雾助剂、抗老化助剂等多种助剂,通过2~3层共挤工艺生产的多层复合功能膜,克服了PE、EVA树脂的缺点,使其具有较高的保温性;具有高透光性,且不沾灰尘,透光率下降慢;耐低温;燃烧不产生有害气体,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可达3~5年。缺点:延伸性小,不耐磨,形变后复原性差。(6)氟素农膜。氟素农膜是由乙烯聚合物为基质制成,是一种新型覆盖材料。主要特点:超耐候性,使用期可达10年以上;超透光性,透光率在90%以上,并且连续使用10~15年,不变色,不污染,透光率仍在90%;抗静电力极强,超防尘;耐高、低温性强;可在-180~100℃温度范围内安全使用,在高温强日下与金属部件接触部位不变性,在严寒冬季不硬化、不脆裂。氟素膜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燃烧处理,用后必须由厂家收回再生利用;另一方面是价格昂贵。该膜在日本大面积使用,在欧美国家应用面积也很大。1.墙体(1)三层夹心饼式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蓄热系数大的砖石结构(厚度以24~37厘米为宜),并用深色涂料涂抹为宜,为增加受热面积,提高蓄热、放热能力,可添加穹形构造;中间为保温层,一般为空心或添加蛭石、珍珠岩或炉渣(厚度20~40厘米为宜)或保温苯板(厚度以5~20厘米为宜),以保温苯板保温效果最佳;外层为承重层或保护层,一般为砖结构,厚度12~24厘米为宜。(2)两层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砖石结构(厚度要求24厘米以上),同样用黑色涂料涂抹为宜,为增加受热面积,提高蓄热放热能力,可添加穹形构造;外层为保温层,一般为堆土结构,堆土厚度最窄处以当地冻土层厚度加20~40厘米为宜。(3)单层结构。墙体为土壤堆积而成,墙体最窄处厚度以当地冻土层厚度加60~80厘米为宜。2.后坡(1)三层夹心饼式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水泥构件或现浇混凝土构造(厚度5~10厘米为宜),并用黑色涂料涂抹为宜;中间为保温层,一般为蛭石、珍珠岩或炉渣(厚度20~40厘米为宜)或保温苯板(厚度以5~20厘米为宜),以保温苯板保温效果最佳;外层为防水层或保护层,一般为水泥砂浆构造并做防水处理,厚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2)两层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水泥构件或混凝土构造(厚度5~10厘米为宜);外层为保温层,一般为秸秆或草苫、芦苇等,厚度以0.5~0.8米为宜,秸秆或草苫、芦苇等外面最好用塑料薄膜包裹,然后再用草泥护坡。(3)单层结构。后坡为玉米等秸秆、杂草或草苫、芦苇等堆积而成,厚度一般以0.8~1.0米为宜,以塑料薄膜包裹,外层常用草泥护坡。3.保温覆盖材料在葡萄设施栽培中,除覆盖透明材料外,为了提高设施的防寒保温效果,使葡萄不受冻害,还要覆盖草苫、纸被和保温被等保温材料。(1)草苫(帘)。草苫(帘)是用稻草、蒲草和芦苇等材料编织而成。草苫(帘)一般宽1.2~2.5米,长为采光面之长再加上1.5~2米,厚为4~7厘米。盖草苫一般可增温4~7℃。但实际保温效果与草苫厚度、材料有关。蒲草和芦苇的增温效果相对较好一些,制作草苫简单方便,成本低,是当前设施栽培覆盖保温的首选材料,一般可使用3~4年。(2)纸被。在寒冷地区和季节,为了弥补草苫保温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保温防寒效果,可在草苫下边增盖纸被。纸被系由4层旧水泥袋或6层牛皮纸缝制成和草苫大小相同的覆盖材料。纸被可弥补草苫缝隙,保温性能好,一般可增温5~8℃,但冬春季多雨雪地区,易受雨淋而损坏,应在其外部包一层薄膜可达防雨的目的。(3)保温被。一般由3~5层不同材料组成,外层为防水层(塑料膜或无纺布或镀铝反光膜等),中间为保温层(旧棉絮或纤维棉或废羊毛绒或工业毛毡等),内层为防护层(一般为无纺布,质量高的添加镀铝反光膜以起到反射远红外线的作用)。其特点是重量轻、蓄热、保温性高于草苫和纸被,一般可增温6~8℃,在高寒地区可达10℃。但造价较高。如保管好可使用5~6年。缺点是中间保温层吸水性强。针对这一缺点目前开发出中间保温层为疏水发泡材料的保温被。4.防寒沟在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四周设置防寒沟,对于减少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热量通过土壤外传,阻止外面冻土对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土壤的影响,保持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较高的地温,以保证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边行葡萄植株的良好生长发育特别重要。防寒沟要求设置在温室四周0.5米内为宜,以紧贴墙体基础为佳。防寒沟如果填充保温苯板厚度以5~10厘米为宜,如果填充秸秆杂草厚度以20~40厘米为宜;防寒沟深度以大于当地冻土层深度20~30厘米为宜。5.地面高度建造半地下式温室即温室内地面低于温室外地面可显著提高温室内的气温和地温,与室外地面相比,一般宜将温室内地面降低0.5米左右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半地下式温室排水是关键问题。因此,夏季需揭棚的葡萄品种,如果在夏季雨水多的地区栽培,不宜建造半地下式温室。1.进出口与缓冲间温室进出口一般设置在东山墙上,和缓冲间相通,并挂门帘保温;而塑料大棚进出口一般设置在其南端。与进出口相通的缓冲间不仅具有缓冲进出口热量散失,作为住房或仓库用外,还可让管理操作人员进出温室时先在缓冲间适应一下环境,以免影响身体健康。2.蓄水池北方地区冬季严寒,直接把水引入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灌溉作物会大幅度降低土壤温度,使作物根系造成冷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形成,因此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山墙旁边修建蓄水池以便冬季用于预热灌溉用水,对于设施葡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3.配套设备(1)卷帘机。卷帘机是用于卷放草苫和保温被等保温覆盖材料的设施配套设备。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卷帘机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顶卷式卷帘机,二是中央底卷式卷帘机,三是侧卷式卷帘机。其中顶卷式卷帘机卷帘绳容易叠卷,从而导致保温被或草苫卷放不整齐,需上后坡调整,容易将人卷伤甚至致死;而侧卷式卷帘机由于卷帘机设置于温室一头,一边受力,容易造成卷帘不整齐导致一头低一头高,容易损毁机器;中央底卷式卷帘机克服了上述两类卷帘机的缺点,操作安全方便,应用效果最好。(2)卷膜器。卷膜器是主要用于卷放棚膜等透明覆盖材料以达到通风效果的设施配套设备。主要分为底卷式和顶卷式两种。底卷式卷膜器主要用于下面通风口棚膜的卷放,而顶卷式卷膜器主要用于上通风口棚膜的卷放。选择适合设施栽培的葡萄品种。在设施内栽植葡萄,因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较多、种植成本高,所以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慎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早熟性状好。设施栽培葡萄的主要目的是提早成熟,提早在市场上供应浆果。不同的设施形式保温性能不同,浆果提早成熟的程度也不同。就同一品种而言,超早期加温可以提早70天成熟;后期加温可以提早40天左右成熟;塑料大棚可以提早20~30天成熟。露地栽培时;不同品种之间的成熟期差异很大,所以,选择品种时尽可能选择早熟品种,避免保护地内种植晚熟品种,使得其成熟期与露地或简易设施栽培的品种的成熟期一致,影响销售价格。(2)品质优良。葡萄的品质包括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保护地种植葡萄因投资大、成本高,所以最好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以便能充分体现其商品价值,使得季节差价增大,最终实现高效益栽培的目的。(3)通过保护地栽培可以提高品质。乍娜、绯红、红双味等很多欧亚种群的品种具有优良的内在品质和外观形象,但露地栽培时裂果极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果实成熟前土壤含水量不稳定。但在保护地栽培时土壤含水量易于控制,湿度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干、湿的急剧变化,裂果轻微,可以恢复到原有的外观形象。(4)耐弱光。设施内由于塑料薄膜的覆盖,其内部的光照度只有露地的80%左右,使葡萄的光合效率下降,枝条徒长,花芽分化及坐果不良。品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选择品种时尽可能选用耐弱光的品种。(5)生长势相对较弱。由于棚内的空间较小,葡萄的生长范围小,加之棚内的生长期较长,葡萄生长量较大,生长旺盛的品种在棚内管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选择棚栽葡萄时最好选择树势中庸偏弱的品种。(6)耐空气湿度。棚内空气湿度高,易于霜霉病、灰霉病等的发生,同时影响葡萄植株的生长。不同葡萄品种或种类在耐湿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选择品种时最好选择耐湿抗病品种。(7)低温需求量少。葡萄从正常落叶到来年春天树液流动前为休眠期。华北地区葡萄的休眠期多在11月上旬至来年4月上旬。一般气温低于8~10℃时,地上部均处休眠状态。休眠分为自然休眠和被迫休眠。自然休眠也称生理休眠。正常落叶后,在0~5℃的范围内经过1个月,即可完成生理休眠。此后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即可萌发生长。棚栽葡萄宜选择需冷量少、自然休眠期短的品种。在生理休眠期内需加温栽培的品种,则需要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解除休眠,才能正常的生长。而在被迫休眠期内随时可以加温栽培。生理休眠期的长短,不同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异。西欧品种群和黑海品种群有较长的休眠期,而东方品种群的休眠期较短。栽培上尽可能选用休眠期短的品种。所以,选用品种时,了解生理休眠期的长短对指导保护地栽培具有重要意义。(8)选用欧亚种品种。一般认为,欧亚种品种的抗病力较欧美杂种差,而在北方的保护地条件下,只要合理地控制负载量,做到架面通风透光,控制好棚内的温度、湿度,并保持棚内地面清洁,在生长结实过程中,也可以在不使用农药的条件下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葡萄果实。无论是从市场的需求和价格上,还是从栽培的角度上讲,选用欧亚种葡萄品种比欧美杂交种葡萄品种更具优越性。一是欧亚种葡萄品质较好,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售价也高,有时比欧美杂交种高2~3倍;二是欧亚种葡萄品种比欧美杂交种更适合保护地栽培,它们萌芽早,萌芽整齐,结果率高,着色一致,糖分高,酸度低,风味好,容易生产出高档果品。适合棚室栽培的主要葡萄品种有夏黑、醉金香、爱神玫瑰、郑州早玉、夏至红、黑巴拉蒂、绯红等。1.园地选择园地选择的好坏与温室或塑料大棚的结构性能、环境调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关系很大。因此,园地选择须遵循以下原则。(1)为了利于采光,建园地块要南面开阔、高燥向阳、无遮阴,且平坦。(2)为了减少温室或塑料大棚覆盖层的散热和风压对结构的影响,要选择避风地带。冬季有季风的地方,最好选在上风向有丘陵、山地、防风林或高大建筑物等挡风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又往往形成风口或积雪过大,必须事先调查。另外,要求园地四周不能有障碍物,以利于高温季节通风换气,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3)为使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基础牢固,要选择地基土质坚实的地方,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方,以防为加大基础或加固地基而增加造价。(4)虽然葡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对土壤条件没有严格要求,但是,设施葡萄建园最好选择土壤质地良好、土层深厚、便于排灌的肥沃沙壤土地构建设施。切忌在重盐碱地、低洼地和地下水位高及种植过葡萄的重茬地建园。(5)应选离水源、电源和公路等较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块建园,以便于管理与运输。但不能离交通干线过近。同时,要避免在污染源的下风向建园,以减少对薄膜的污染和积尘。(6)在山区,可在丘陵或坡地背风向阳的南坡梯田构建温室,并直接借助梯田后坡作为温室后墙。这样不仅节约建材,降低温室建造成本,而且温室保温效果良好,经济耐用。(7)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土地潜力,结合换土与薄膜限根栽培模式,可在戈壁滩等荒芜土地上构建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2.园地改良建园前的土壤改良是设施葡萄栽培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设施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加大建园前的土壤改良力度,尤其是土壤黏重、过沙或低洼阴湿的盐碱地。针对不同的土壤质地,应施以不同的改良方法。如黏重地应采取掺沙、底层通透等方法改良;过沙土壤应采取沙土混泥或薄膜限根的方法改良;盐碱地应采取淡水洗盐、草被压盐等方法改良。但土壤改良的中心环节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高的疏松土壤,不仅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尤其是有利于葡萄吸收根的发生,而且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使地温回升快,且稳定,对葡萄的生长发育产生诸多有利影响。一般于定植前,每亩施入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10000千克,并混加500千克商品生物有机肥,使肥土混匀。3.苗木选择选用根系分布均匀,长于15厘米的主根4~5条,有4个以上的饱满芽体,无严重损伤及病虫为害症状的大苗、壮苗。栽植前用清水浸根一昼夜或用泥浆浸泡,对根系适当短截,栽植时使根系在已挖好的0.3米×0.3米栽植穴中充分伸展,回填细土,填至一半时轻轻提苗,使根土密接,再填土至原苗木地表痕,浇透水,水渗下后,再填土至原苗木地表痕,并用脚踏实后再浇一次透水。栽植后留3~4个饱满芽进行定干,剪口抹油漆保湿,地面立即覆盖地膜,苗木成活后随气温升高再逐步除去地膜。4.架式选择设施栽培因为不需要下架防寒或只需简易下架防寒,因此架式比较灵活,可根据品种特性和设施结构类型来确定。设施内常用的架式有两种。①篱架。由于密植,适于生长势中庸的品种。这种架式有利于逼迫冬芽2次结果,2次果产量较高。②棚架。架面平坦,通风透光良好,枝蔓生长势缓和,适于生长势强旺的品种和宽度较大的设施内采用。行向 设施内葡萄篱架栽培时以南北行向为宜,这样光照均匀,有利于管理作业。棚架栽培则多选择东西行向。5.株行距及栽植方法设施内采用单篱架栽培,株行距以1米×2米较好。塑料大棚内用棚架栽培时,可采用2种栽植方式:一种是在棚中央1个栽植沟内(沟宽 1~1.5米)栽2行,在栽植沟两侧各设2排立柱;后排立柱分别与两边大棚骨架相连,拉好架线后形成两个相反方向的倾斜小切架。另一种是在棚的两侧各栽1行,搭成屋脊式棚架。二者的株距均为0.5~1.0米。温室内采用棚架时,应在温室南边栽植,栽植沟距温室边1米左右,以利于管理。(1)放苗。一般在4月上中旬,待发芽后要及时破膜放苗稳苗,每株留2个新芽。(2)施肥。待苗长到40~60厘米高时,进行追肥,每株施尿素50~100克,或葡萄专用复合肥50~100克,以后进行多次叶面喷施100倍的惠满丰或0.3%的磷酸二氢钾液。秋季建棚前施1次基肥,每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或优质鸡肥1500千克。建棚后,一般在萌芽开花前追氮、磷、钾全营养肥1次,每亩施尿素15~20千克,磷肥50~100千克,钾肥50千克。坐果到浆果开始着色期及果实采摘后,可追肥2~3次,以磷、钾肥为主。秋季施基肥1次,一般施肥量应比露地葡萄增加20%~30%。(3)浇水。应根据土壤、气候和葡萄生长发育情况而定,一般应浇好催芽水、花前水、膨大水、着色水、采果后浇水及封冻水共5~6次,浇水要与施肥结合进行。浇水时,葡萄生长前期要小水浇灌,后期浇大水,以利地温稳定。有条件的提倡滴灌与渗灌。(1)及时选留主蔓。设施促成栽培葡萄,由于其栽植密度大,与传统的整枝方式有很大区别,一般采用独龙干整枝法。即定植后的苗木,一般每株选留2~3个主蔓。定蔓的原则是留下不留上,留强不留弱,多余副梢全部疏除。(2)分段摘心。所留主蔓新梢长到80厘米时进行第1次摘心,摘心后留顶端副梢继续延长生长,其余副梢留1片叶摘心,充分促进主蔓发育。当顶端保留的延长梢长到4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2次摘心,副梢的处理同上。依次类推,进行第3次、第4次摘心。8月以后,如果生长势仍较强,顶端可保留2~3个副梢延长生长,下部萌发的副梢可适当放长,留4~6片叶摘心。(3)及时立柱绑蔓,摘除卷须。主蔓长到30厘米左右时即可绑缚。以后每长30~40厘米绑缚1次。在绑缚的同时摘除卷须。(4)冬剪。葡萄植株落叶后及时冬剪。生长衰弱、枝蔓少而纤细的在近地表处进行3~5芽的短修剪;生长中庸健壮枝蔓,可留50厘米左右剪留至壮芽,水平绑缚在第一道铁丝的两侧。但选用个别强旺枝蔓进行长梢修剪,以达到占领空间,增加前期枝量。结果母蔓上尽量着生饱满的壮实冬芽,为扣棚后丰产奠定基础。萌芽期防治金龟子、象鼻虫等啃食嫩芽。防治方法:可喷布多菌灵+吡虫啉。预防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可喷布200倍的半量式波尔多液。在设施葡萄促早栽培中,葡萄进入深休眠后,只有休眠解除即满足品种的需冷量才能开始加温,否则过早加温会引起不萌芽,或萌芽延迟,且不整齐,而且新梢生长不一致,花序退化,浆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因此,在促早栽培中,我们常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葡萄休眠提前解除,以便提早扣棚升温进行促早生产。在生产中常采用人工集中预冷等物理措施和化学破眠等人工破眠技术措施达到这一目的。1.设施葡萄常用品种的需冷量葡萄解除内休眠(又称生理休眠,自然休眠)所需的有效低温时数或单位数称为葡萄的需冷量,即有效低温累积起始之日至生理休眠解除之日止时间段内的有效低温积累。(1)常用估算模型。①低于7.2℃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7.2℃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始日期,常用5日滑动平均值法确定。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以打破生理休眠所需的≤7.2℃低温累积小时数作为品种的需冷量,≤7.2℃低温累积1小时记为1小时,单位为小时。② 0~7.2℃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7.2℃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始日期,常用5日滑动平均值法确定。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以打破生理休眠所需的0~7.2℃低温累积小时数作为品种的需冷量,0~7.2℃低温累积1小时记为1小时,单位为小时。③犹他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负累积低温单位绝对值达到最大值时的日期即日低温单位累积为0左右时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点。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不同温度的加权效应值不同,规定对破眠效率最高的最适冷温1个小时为一个冷温单位,而偏离适期适温的对破眠效率下降,甚至具有负作用的温度其冷温单位小于1或为负值,单位为C·U。换算关系如下:2.5~9.1℃打破休眠最有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为一个冷温单位(1C·U)。1.5~2.4℃及9.2~12.4℃只有半效作用,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5个冷温单位。低于1.4℃或12.5~15.9℃则无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个冷温单位。16~18℃低温效应被部分抵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5个冷温单位。18.1~21℃低温效应被完全抵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1个冷温单位。21.1~23℃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2个冷温单位。上述需冷量估算模型均为物候学模型。因此,其准确性受制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究竟以何种估算模型作为我国设施葡萄品种需冷量的最佳估算模型有待深入研究。(2)设施葡萄常用品种需冷量见表6-6。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87-1(欧亚)573573917布朗无核(欧美)573573917红香妃(欧亚)573573917莎巴珍珠(欧亚)573573917京秀(欧亚)645645985香妃(欧亚)6456459858612(欧美)7177171046奥古斯特(欧亚)7177171046奥迪亚无核(欧亚)7177171046藤稔(欧美)756958859表6-6 不同需冷量估算模型估算的不同品种群品种的需冷量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红地球(欧亚)7627621036矢富罗莎(欧亚)7811030877火焰无核(欧亚)7811030877红旗特早玫瑰(欧亚)8041102926巨玫瑰(欧美)8041102926巨峰(欧美)8441246953红双味(欧美)8578611090夏黑无核(欧美)8578611090凤凰51(欧亚)97110051090优无核(欧亚)97110051090火星无核(欧美)97110051090无核早红(欧美)97110051090表6-6 不同需冷量估算模型估算的不同品种群品种的需冷量(续)-12.促进休眠解除的技术措施(1)物理措施。利用夜间自然低温进行集中降温的预冷技术,是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人工破眠措施,即当深秋、初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7~10℃时,进行扣棚,并覆盖草苫。在传统人工集中预冷的基础上,采用三段式温度管理人工集中预冷技术,具体操作是:人工集中预冷前期(从覆盖草苫始到最低气温低于0℃止),夜间揭开草苫并开启通风口,让冷空气进入,白天盖上草苫,并关闭通风口,保持棚室内的低温;人工集中预冷中期(从最低气温低于0℃始至白天大多数时间低于0℃止),昼夜覆盖草苫,防止夜间温度过低;人工集中预冷后期(从白天大多数时间低于0℃始至开始升温止),夜间覆盖草苫,白天适当开启草苫,让设施内气温略有回升,升至7~10℃后覆盖草苫。人工集中预冷的调控标准:使设施内绝大部分时间气温维持在2~9℃,一方面使温室内温度保持在利于解除休眠的温度范围内,另一方面避免地温过低,以利于升温时气温与地温协调一致。(2)化学措施。①石灰氮Ca(CN)2。在使用时,一般是调成糊状进行涂芽或者经过清水浸泡取高浓度的上清液进行喷施。石灰氮水溶液的一般配制方法是将粉末状药剂置于非铁容器中,加入4~10倍的温水(40℃左右),充分搅拌后静置4~6小时,然后取上清液备用。为提高石灰氮溶液的稳定性及其破眠效果,减少药害的发生,适当调整溶液的pH值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在pH值为8时,药剂表现出稳定的破眠效果,而且贮存时间也可以相应延长,调整石灰氮溶液的pH值可用无机酸(如硫酸、盐酸和硝酸等),也可用有机酸(如醋酸等)。石灰氮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浓度因处理时期和品种而异。一般是1份石灰氮对4~10份水。②单氰胺(H2CN2)。一般认为单氰胺对葡萄的破眠效果比石灰氮更好。目前在葡萄生产中,主要采用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含有50%有效成分(H2CN2)的稳定单氰胺水溶液——Dormex(多美滋),在室温下贮藏有效期很短,如在1.5~5℃条件下冷藏,有效期至少可以保持一年以上。单氰胺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浓度因处理时间和品种而异。一般是0.5%~3%。配置H2CN2或Dormex水溶液时需要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般按0.2%~0.4%的比例)。一般情况下,H2CN2或Dormex不与其他农用药剂混用。③注意事项。第一,使用时期。促进休眠解除:温带地区葡萄的冬促早栽培或春促早栽培使休眠提前解除,促芽提前萌发,需有效低温累积达到葡萄需冷量的2/3~3/4时使用一次。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葡萄的露地栽培,为使芽正常整齐萌发,需于萌芽前20~30天使用一次。施用时期过早,需要破眠剂浓度大,而且效果不好;施用时期过晚,容易出现药害。逆转休眠:葡萄的避眠栽培或两季生产(秋促早栽培),促使冬芽当年萌发,需于花芽分化完成后至达到深度自然休眠前结合剪梢、去叶等措施使用一次。第二,使用效果。破眠剂解除葡萄芽内休眠使芽萌发后,新梢的延长生长取决于处理时植株所处的生理阶段。处理时期不能过早,过早葡萄芽萌发后新梢延长生长受限。第三,使用时的天气情况。为降低使用危险性,且提高使用效果,石灰氮或单氰胺等破眠剂处理一般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气温以10~20℃最佳,气温低于5℃时应取消处理。第四,使用方法。直接喷施休眠枝条或直接涂抹休眠芽。如用刀片或锯条将休眠芽上方枝条刻伤后再使用破眠剂破眠效果将更佳。第五,安全事项。石灰氮或单氰胺均具有一定毒性,因此,在处理或贮藏时应注意安全防护,要避免药液同皮肤直接接触。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醇溶性,所以操作人员应注意在使用前后1天内不可饮酒。第六,贮藏保存。放在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于避光干燥处保存,不能与酸或碱放在一起。3.科学升温设施栽培各地扣膜时间都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定,有些品种需要很长时间的休眠,休眠时间的长短又与休眠期间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要在葡萄完成自然休眠后开始扣膜。葡萄从落叶时开始进入休眠期,河南省在1月上旬可以解除休眠;辽宁省熊岳地区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可以解除休眠。如果利用日光温室或加温温室进行栽培,在葡萄的生理休眠解除后即可扣膜升温。如果在生理休眠期内进行扣膜升温,则对开花不利。华北地区一般在1月中下旬进行扣膜升温。利用塑料大棚进行栽培时,由于其保温条件较差,易受外界降温的影响,一般是在当地露地萌芽前的50天左右进行扣膜升温。华北地区一般是在2月下旬开始扣棚。1.温度栽培设施为其中的葡萄生长创造了先于露地生长的温度条件。设施内温度调节的适宜与否,严重影响栽培的其他环节,其主要包括气温调控和地温调控两方面的内容。气温调控:一般认为葡萄设施栽培的气温管理有四个关键时期:休眠解除期、萌芽期、开花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地温调控:设施内的地温调控技术主要是指提高地温技术,使地温和气温协调一致。葡萄设施栽培,尤其是早熟促成栽培中,设施内地温上升慢,气温上升快,地温、气温不协调,造成发芽迟缓,花期延长,花序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葡萄坐果率和果粒的第一次膨大生长。另外,地温变幅大,严重影响根系的活动和功能发挥。(1)气温调控。①调控标准。第一,休眠解除期。休眠解除期的温度调控适宜与否和休眠解除日期的早晚密切相关。如温度调控适宜则休眠解除日期提前;如温度调控欠妥当,则休眠解除日期延后。调控标准:尽量使温度控制在0~9℃。从扣棚降温开始到休眠解除所需日期因品种差异很大,一般为25~60天。第二,催芽期。催芽期升温快慢与葡萄花序发育和开花坐果等密切相关。升温过快,导致气温和地温不能协调一致,严重影响葡萄花序发育及开花坐果。调控标准:缓慢升温,使气温和地温协调一致。第一周白天15~20℃,夜间5~10℃;第二周白天15~20℃,夜间7~10℃;第三周至萌芽白天20~25℃,夜间10~15℃。从升温至萌芽一般控制在25~30天。第三,新梢生长期。日平均温度与葡萄开花早晚及花器发育、花粉萌发和授粉受精及坐果等密切相关。调控标准:白天20~25℃;夜间10~15℃,不低于10℃。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要40~60天。第四,花期。低于14℃时影响开花,引起授粉受精不良,子房大量脱落;35℃以上的持续高温会产生严重日烧。此期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避免夜间低温,其次还要注意避免白天高温的发生。调控标准:白天22~26℃;夜间15~20℃,不低于14℃。花期一般维持7~15天。第五,浆果发育期。温度不宜低于20℃。积温因素对浆果发育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如果热量累积缓慢,浆果糖分累积及成熟过程变慢,果实采收期推迟。调控标准:白天25~28℃;夜间20~22℃,不宜低于20℃。第六,着色成熟期。适宜温度为28~32℃,低于14℃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昼夜温差对养分积累有很大的影响。温差大时,浆果含糖量高,品质好,温差大于10℃以上时,浆果含糖量显著提高。此期调控标准:白天28~32℃,夜间14~16℃,不低于14℃;昼夜温差10℃以上。②调控技术。第一,保温技术。优化棚室结构,强化棚室保温设计(日光温室方位南偏西5°~10°,墙体采用异质复合墙体。内墙采用蓄热载热能力强的建材,如石头和红砖等,并可采取穹形结构增加内墙面积,以增加蓄热面积,同时,将内墙涂为黑色,以增加墙体的吸热能力,中间层采用保温能力强的建材,如泡沫塑料板;外墙为砖墙或采用土墙等),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并正确揭盖、多层覆盖,挖防寒沟,人工加温。第二,降温技术。通风降温,注意通风降温顺序为先放顶风,再放底风,最后打开北墙通风窗进行降温;喷水降温,注意喷水降温必须结合通风降温,防止空气湿度过大;遮阴降温,这种降温方法只能在催芽期使用。如果不注意降温,易产生日烧。(2)地温调控。①起垄栽培结合地膜覆盖。该措施切实有效。②建造地下火炕或地热管和地热线。该项措施对于提高地温最为有效,但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应用。③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合理控温。④生物增温器。利用秸秆发酵释放热量提高地温。⑤挖防寒沟。防寒沟如果填充保温苯板厚度以5~10厘米为宜,如果填充秸秆杂草(最好用塑料薄膜包裹)厚度以20~40厘米为宜;防寒沟深度以大于当地冻土层深度20~30厘米为宜。防止温室内土壤热量传导到温室外。⑥将温室建造为半地下式。2.湿度空气湿度也是影响葡萄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湿度过高,会使葡萄的蒸腾作用受到抑制,并且不利于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体内养分的输送。持续的高湿度环境易使葡萄徒长,影响开花结实,并且易发多种病害。同时,使棚膜上凝结大量水滴,造成光照强度下降。而相对湿度持续过低不仅影响葡萄的授粉受精,而且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由于避开了自然雨水,为人工调控土壤及空气湿度创造了方便条件。(1)调控标准。①催芽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不仅延迟葡萄萌芽,还会导致花器发育不良,小型花和畸形花增多;而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适宜,则葡萄萌芽整齐一致,小型花和畸形花减少,花粉生活力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②新梢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严重影响葡萄新梢正常生长,同时,影响花序发育;而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过高,则葡萄新梢生长过旺,并且容易诱发多种病害。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为宜。③花期。土壤和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开花、坐果。土壤湿度过高,新梢生长过旺,往往会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养分竞争,不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坐果,导致坐果率下降。同时,树体郁闭,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土壤湿度过低,新梢生长缓慢或停长,光合速率下降,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空气湿度过高,树体蒸腾作用受阻,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导致花药开裂慢,花粉散不出去,花粉破裂和病害蔓延。空气湿度过低,柱头易干燥,有效授粉寿命缩短,进而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5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65%~70%为宜。④浆果发育期。浆果的生长发育与水分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浆果快速生长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促进果实的细胞分裂和膨大,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70%,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为宜。⑤着色成熟期。过量的水分供应往往会导致浆果的晚熟、糖分积累缓慢、含酸量高、着色不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因此,在浆果成熟期适当控制水分的供应,可促进浆果的成熟和品质的提高。但控水过度也可使糖度下降,并影响果粒增大,而且控水越重,浆果越小,最终导致减产。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50%~60%,土壤相对湿度要求55%~65%为宜。(2)调控技术。①降低空气湿度技术。第一,通风换气。是经济有效的降湿措施,尤其是室外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通风换气可以有效排除室内的水汽,使室内空气湿度显著降低。第二,全园覆盖地膜。土壤表面覆盖地膜可显著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第三,改革灌溉制度。改传统漫灌为膜下滴/微灌或膜下灌溉。第四,升温降湿。冬季结合采暖需要进行室内加温,可有效降低室内相对湿度。第五,防止塑料薄膜等透明覆盖材料结露。为避免结露,应采用无滴消雾膜或在透明覆盖材料内侧定期喷涂防滴剂,同时在构造上,需保证透明覆盖材料内侧的凝结水能够有序流到前底角处。②增加空气湿度技术。喷水增湿。③土壤湿度调控技术。主要采用控制浇水的次数和每次灌水量来解决。3.光照调控葡萄是喜光植物,对光很敏感。光照不足节间细长,叶片薄、淡黄、光合产物少,易引起严重的落花、落果,浆果质量差、产量低。针对果树设施内光照强度弱、光谱质量差、光照时间短的特点,在光照因子的调控上应采取下列措施:建造优型棚室,减少建筑材料遮光。选择透光率高的覆盖材料,常用的有普通、无滴、漫反射、复合功能的棚膜,可根据经济状况选用;并应经常清洗棚膜上的灰尘、杂物,提高透光率。铺设反光地膜,或在棚内墙上悬挂镀铝膜,增强反射光照。适当早揭帘、晚盖帘,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对树体的综合管理。在阴雨天,应在棚内铺设农用反光膜及吊电灯补光。避雨栽培是以避雨为目的地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树冠顶部的一种方法,它是介于无加温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之间的一种类型(彩图6-2-1至6-2-8)。在中国南方多湿生态条件下,露地葡萄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特别是欧亚种葡萄常被限制在年降水量600毫米以北地区栽培。葡萄避雨栽培在我国经过10多年的实践,已显示出很多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北方发展欧亚种葡萄难度降低。河南、山东、陕西等省的葡萄栽培环境,虽然没有南方的栽培环境条件恶劣,但是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7月、8月,同样处在温度高、雨量大的季节。这些省份发展品质优良的欧亚种葡萄,也会出现病害多、生产难度大的情况,由于病害多喷药,不利于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发展避雨栽培会降低病害的发生,减少打药次数,便于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2)南方可发展品质优的欧亚种葡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方种植的葡萄品种基本上是适于暖湿地区、抗病性较强的欧美杂种巨峰系。品质优良的欧亚种因不耐湿、不抗病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农学院、浙江省海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引进欧亚种采用大棚栽培和避雨栽培相继成功,推动了上海、浙江、苏南地区欧亚种葡萄的发展。浙江省海盐县欧亚种无核白鸡心等品种种植面积达35公顷,占全省葡萄面积25.3%;上海金提园艺公司于1996—1997年建立10公顷单栋大棚和联栋大棚,主栽品种为秋红和意大利,获得成功。使上海、浙江、江苏地区葡萄品种结构得到了调整,对提高葡萄经济效益,调节南方果品市场起到积极作用。(3)避免气象灾害,减少、减轻病害。在葡萄的生长期,尤其是新梢生长、开花坐果、果实膨大直至成熟期,经历春雨绵绵,梅雨集中,大风暴雨,会造成为害葡萄的黑痘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的病菌繁殖快、传播快、为害重,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以及经济效益。采用避雨栽培,覆盖薄膜期避免了雨淋,杜绝了一些病菌的传播途径,能有效地减轻病害的发生。避雨栽培时,雨水直接降在避雨薄膜上,没有降在葡萄植株上,避免病菌随雨水传播。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下部、内膛的叶片干燥无水,仅上部边缘少数叶片有少量雨水。雨后次日早上观察,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正反两面仅有一层薄薄的水膜,露水主要结在避雨棚膜上;而不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正反两面都结有大量的露水。避雨栽培的葡萄叶片上的露水在日出之后迅速蒸发干;而露地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上的露水蒸发慢,在叶片上持留的时间长。(4)减少打药次数,减轻农药污染,为生产无公害果品创造条件。(5)改善品质,提高坐果率,减轻裂果。(6)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技术措施及时实施。(7)提高经济效益。由于葡萄是藤本植物,茎蔓柔软,一般不能挺立生长。在栽培上必须设立支架,才能使葡萄树保持一定的树形,使之通风透光,果实、枝叶才能合理而均匀地分布,生产出的果实才能色泽鲜艳,品质好。架式关系到光能和土地的利用,通风透光程度,工人操作便利与否,规范化栽培程度,葡萄产量与品质等诸方面内容。避雨栽培避雨期光照减弱,架式的选择更为重要。避雨棚结构根据葡萄架式确定。采用何种架式和避雨棚结构应根据品种生长势强弱等特性,当地栽培习惯选定。避雨棚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小避雨棚,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棚宽1.8~2.5米;另一种是大避雨棚,2行葡萄一个避雨棚,棚宽5~6米。单臂篱架是我国葡萄栽培常用的架式。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地以单臂篱架为主,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单臂篱架占有较大的面积,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单臂篱架也有较大的面积。1.单臂篱架一般行距1.5~2.2米。一行葡萄立一行水泥柱,架柱高1.8~2.2米(埋入地下的0.5米未包括在内),架头立柱埋时向外与地面呈45°角倾斜,并用8号铁丝加锚石拉紧,埋入地下0.5米深处,夯实。沿行向柱间距离为4米,每行立柱上拉12号铁丝3~4道,第一道铁丝距离地面50~60厘米,往上每隔50厘米左右拉一道铁丝,沿行向组成立架面。枝蔓分布在篱架面上,果穗挂在篱架面上、中、下各部位。该架式适于长势中庸或偏弱的品种和采用自由扇形或单、双臂水平型树形。这种架式栽植密度较高,早期丰产。存在的问题:顶端优势明显,上部枝蔓生长旺,下部枝蔓弱,如果冬季修剪不当,结果部位上移;枝蔓集中在篱面上,光能利用较差;通风透光性较差,易发生各种病害;果实裸露比例较高,西边果实容易日灼;先密后稀,措施不到位,一密到底,若干年后单株的树体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管理难度较大等。2.避雨棚结构(1)避雨棚的宽度。行距2米左右可采用一行一个小避雨棚,利用原有的架柱。行距1.5米左右可采用一行一个小避雨棚或3行一个中避雨棚,利用原有的架柱。(2)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①棚柱。利用单臂篱架的架柱,用竹、木等加高到离地面2.3米,柱顶高度必须一致。②避雨横梁。柱顶下35厘米处架一根横梁,横梁长度视行距大小,横梁长度应小于行距30~50厘米,即行距2.2米,横梁长1.7米;行距2米,横梁长1.6米;行距1.8米,横梁长1.5米。棚膜中间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利于高温期散热,有利通风,覆膜期能增加一些光照。③避雨棚横梁架材。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横梁长度按上述长度决定。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横梁边要对齐,使避雨棚整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再架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采用这种办法架柱横向必须对齐(如立柱横向不对齐的只能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要拉加固钢绞丝,固定在路边埋入50厘米以下的锚石上。一个园两头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④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2条),共3条。用钢绞丝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的固定按用毛竹等横梁的位置固定。柱顶不宜用竹架。3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固定在土中50厘米深的锚石上。⑤拱片。用毛竹拱片。长按横梁长度1:1.25左右计,即横梁1.7米,拱片2.1米;横梁1.6米,拱片2米;横梁1.5米,拱片1.85米。拱片宽度窄的一头2.5~3厘米。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⑥覆膜。棚面的宽度按拱片的宽度,厚度0.03毫米(3丝)。棚面覆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膜要拉紧,盖得平展。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条布按拱片距离斜向将棚面压紧,台风、大风地区应来回压膜。⑦注意事项。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2.5厘米以下的,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⑧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2.0米长的拱片480根(行距按2米计,下同),1.6米长横梁55根,横向毛竹净总长约90米(如用钢绞丝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1000米,2米宽的棚膜350米(厚0.03毫米,重约18千克),竹(木)夹约1900只,压膜带约1000米(台风、大风频繁地区要来回压膜,膜带则需约2000米)。(3)三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行距1.5米左右的高密度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如一行一个避雨小棚搭建成本较高,操作管理也较麻烦,可采用三行葡萄搭建一个避雨棚。①棚柱。利用3行葡萄的架柱,适当加高,中间行的柱加高至2.5米,两边两行的架柱加高至2.2米,加高后各行柱的高度必须一致。②避雨横梁。根据行距两棚中间应不少于30厘米的空间;如行距1.5米,3行为4.5米,避雨横梁应4.2米,即架好后,2根边柱中间向外的距离为60厘米。横梁固定位置为中间棚柱顶下60厘米处。如3行葡萄架柱横向不对齐的,横梁固定在其中两行的柱上;如架柱对齐的,横梁则固定在3根柱上,这样更加牢固。如全园葡萄架柱横向对齐的,可全园东西向拉钢绞丝代替横梁,可节省投资。一个葡萄园两头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柱架连接固定。③拉丝。3行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共5条。柱顶不宜用竹架。用槲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固定的位置在用毛竹等横梁的位置上。5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1米处固定在50厘米深的锚石上。④毛竹拱片。长5.2米,宽为窄头粗不少于5厘米,每隔0.7米1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行的钢绞丝上,然后再固定在其他4条钢绞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⑤覆膜。膜的宽度与拱片的宽度相同,即5.2米,厚度为0.06毫米(6丝)。棚膜覆盖在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按拱片距离斜向将棚膜压紧。⑥ 注意事项。中间高度不能低于2.5米,两棚之间必须留有30厘米的空间,有利于闷热天气散热和通风;拱片粗度不小于5厘米,因5.2米长的拱片,粗度不够不牢固;应用工厂生产的压膜带,不宜用布条。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2.5厘米以下的,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⑦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5.2米长的拱片210根,4.2米长的横梁约35根(如用钢绞丝约200米),葡萄园两头横向毛竹净总长约30米(视葡萄园宽度定),直向钢绞丝约2500米,5.2米宽的棚膜约160米,竹(木)夹约900只,压膜带约1000米。1.双十字“V”形架双十字“V”形架是浙江省海盐县杨治元创造的新型实用架式。至2002年,这种架式已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推广面积达4000多公顷。(1)适用品种。适于长势中等的、偏弱的和稍强的品种。(2)结构。由架柱、2根横梁和6根拉丝组成。①立柱。行距2.5~2.7米立一行水泥柱(或竹、木、石柱),柱距4米,柱长2.9~3米,埋入土中0.6~0.7米,柱顶离地面2.3~2.4米(与避雨棚结合,一步到位)。要特别注意立柱是直向和横向均要对齐,有利于搭避雨棚。②架横梁。种植当年夏季或冬季修剪,每个柱架2根横梁。下横梁长60厘米,扎在离地面115厘米处,上横梁80~100厘米长,扎在离地面150厘米处(长势中庸的品种)或155厘米(长势强的品种)处。两道横梁两头及高低必须一致。横梁以毛竹(一根劈两片)为好,钢筋水泥预制横梁、角铁横梁、钢管横梁均可。木横梁不妥,木横梁易腐烂,使用年限缩短。③拉丝。离地面90厘米处柱两边拉两条钢丝,两道横梁离边5厘米处打孔,各拉一条钢丝。形成双十字6条拉丝的架式。横梁两边4条不宜用拉丝扎在横梁上,否则每年整理拉丝时较费工。6条拉丝最好用钢绞丝(电网上用的7股钢绞丝),耐用而不锈,且成本低。上横梁两边的拉丝可用旧电线,枝蔓固定其上不易断枝蔓,且枝蔓不会移动。需用材料:每亩地的柱65~70根,长、短横梁各65~70根,拉丝1600米左右。(3)特点。夏季护理叶幕呈“V”形,葡萄生长期叶幕形成三层:下层为通风带,中部为结果带,中、上部为光合带。蔓果生长规范,两边的果穗较整齐地挂在离中间架柱15~20厘米处,在避雨条件下,雨水一般不会淋至果穗上。(4)优越性。①增加光合面积。根据测定,叶幕面积为地面面积的110%~120%。②提高叶幕层光照度。据测定整个叶幕层一天中均有半天以上的受光。东边外侧、东边内侧、西边外侧、西边内侧四个侧面的光照度,晴天受光面上部1.5米处叶幕平均光照度为3.04万勒克斯,下部为2.16万勒克斯,明显优于单臂架和棚架。③提高光合效率。④提高萌芽率、萌芽整齐度和新梢生长均衡度。顶端优势不明显。⑤提高通风透光率。有利于减轻病害,有利于提高果品质量。⑥省工、省力、省架材、省农药。规范栽培,操作容易;蔓果管理部位在1~1.6米,操作时不吃力,能提高功效;架柱与避雨棚架柱结合,可减少架材。2.避雨棚结构(1)棚柱。利用双十字“V”形架的架柱。架柱高出地面2.3~2.4米。架柱一步到位长2.9米可直接利用;原架柱离地面不到2.3米的,用毛竹、木等加高至2.3米。柱顶高低必须一致,使避雨棚高低一致。(2)避雨横梁。柱顶下40厘米处架一根横梁。有两种做法。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长度为1.8米。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横梁边要对齐,使避雨棚对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再架1.8米的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采用这种办法架柱横向必须对齐(如立柱横向不对齐的只能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钢绞丝固定在柱顶下40厘米处。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要拉加固钢绞丝,固定在路边埋入50厘米以下的锚石上。这种办法既牢固又投资少(因钢绞丝比毛竹等架材便宜很多)。风力较大的葡萄园在两根架柱中间再拉一条横丝,能提高抗风力。不论采用哪种材料架横梁,一个葡萄园的两头都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避雨棚就比较牢固。(3)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两条)共3条。用钢绞丝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固定的位置,柱中心点左右各85厘米,即两边钢绞丝的距离为170厘米(与用毛竹横梁距离相等),柱顶不宜用竹架,否则易造成薄膜破损。(4)拉丝牵引锚石固定。避雨棚的3条钢绞丝引到架柱外1米处,挖50厘米深的穴埋入锚石,将3条钢绞丝固定在锚石上,泥土填上敲实。用毛竹等作为避雨棚横梁的,长度超过50米的葡萄园,在东西两边也要拉若干条加固钢绞丝并牵引锚石。(5)拱片。用2.2米长,窄的一头2.5~3厘米宽的毛竹拱片,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两边固定在边丝上。拱片两边应对齐,利于覆膜。(6)覆膜。用2.2米宽,0.03~0.05毫米厚(3丝至5丝)的棚面覆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布条按拱片的距离斜向将棚膜压紧,台风、大风频繁地区应来回压膜。(7)注意事项。①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必须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②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在2.5厘米以下,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③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8)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2.2米长的拱片370根,1.8米长横梁35根,横向毛竹总长约180米(如用钢绞丝作横梁,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800米,2.2米宽的棚膜270米(3丝约16千克,5丝约27千克),竹(木)夹约1500个,压膜带约900米(台风、大风频繁的地区膜带要来回压膜,则需1800米)。毛竹、拉丝可用5年以上,较粗的拱片可用3年以上(每年均要调换少量不牢固的拱片),棚膜用1年,竹(木)夹用2年以上(每年均要调换已坏的竹、木夹),标准压膜带可用5年以上,布条每年要整理。1.高宽垂架葡萄高宽垂架栽培20世纪20年代创始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根廷、巴西、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等国家都相继推广这种栽培方式。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这种栽培方式,逐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湖南省避雨栽培多数用高宽垂架。(1)适用品种。各品种均适用,长势旺的品种最适宜。(2)结构。由架柱、一根横梁和8条拉丝组成。①立柱。行距3米立一行水泥柱(或竹、木、石柱),柱距4米,柱长3米,埋入土中0.6米,柱顶离地面2.4米。纵横距离一致,柱顶成一平面,两头边柱需向外倾斜30°。②架横梁。用2米长的横梁扎在离地面1.7米的柱上。横梁两头及高低必须一致。横梁以毛竹为好,角铁横梁、钢管横梁均可。木横梁不妥,因易腐烂,使用年限短。③拉丝。离地面1.3米处柱两边拉2条铁丝;在横梁离柱20厘米、50厘米和离横梁边5厘米处打孔,各拉一条铁丝,共拉8条拉丝。横梁上的6条拉丝不宜用拉丝扎在横梁上,否则每年整理拉丝较费工。8条拉丝最好用钢绞丝(电网上用的7股钢绞丝),耐用又不锈,且成本低。需要材料:每亩需柱60根左右,拉丝1800米左右。(3)特点。结果部位高(1.5米),叶幕宽(水平2米多),中后期发出新梢下垂。(4)优越性。①枝蔓分两边均衡分布,能提高叶幕层光照度,提高光合效率。②枝蔓在架面上水平生长,减弱生长势,有利花芽分化,适宜用长势强旺的品种。③结果母枝冬剪后水平绑缚,能提高萌芽率、整齐度和新梢生长均衡度,顶端优势不明显。④结果部位提高,减轻病害,避免、减轻日灼。⑤能计划定梢、定穗、控产,实行规范化栽培,提高果品质量。2.避雨棚结构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1)棚柱。利用高宽垂架的架柱,架柱高出地面2.4米。架柱一步到位3米可直接用;原架柱离地面不到2.4米的用竹、木等加高至2.4米。柱顶高低一致,使避雨棚高低一致。(2)避雨横梁。柱顶下40厘米处(离地面2米)架一根横梁。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长度为2.4米。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一行的横梁边要对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用2.4米的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架柱横向对齐的葡萄园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钢绞丝固定在柱顶下40厘米处。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应用钢绞丝固定在埋入土中50厘米处以下的锚石上。不论采用哪种材料架横梁,一个葡萄园的两头都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3)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2根),共3条。用钢绞丝作横梁的,两边钢绞丝的固定位置,柱中心点左右各115厘米,即两根钢绞丝距离为230厘米(用毛竹横梁距离相等)。柱顶不宜用竹架。3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1米处,固定在土中50厘米深的锚石上。(4)拱片。用毛竹拱片,长3米,窄的一头3厘米,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两边固定在边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5)覆膜。用3米宽0.03~0.05毫米(3丝到5丝)厚的棚膜平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布条按拱片距离斜向将塑膜压紧,台风、大风频繁地区应来回覆膜。(6)注意事项。①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于覆膜。②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在2.5厘米以下,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③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7)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3米长的毛竹拱片320根,2.4米长横梁30根,横向毛竹净总长80米(如用钢绞丝作横向横梁,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700米,3米宽0.03~0.05毫米厚棚膜230米,竹(木)夹1300只,压膜带约900米。1.北方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覆膜期和揭膜期北方避雨栽培地区是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山东和华北、东北诸省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集中降雨期是7月、8月两个月,正值葡萄果实膨大期,早熟品种为浆果成熟期,红地球等欧亚种葡萄因多雨而极易发病。这些地区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和揭膜期应根据当地的雨季和发病情况掌握。(1)覆膜期①多数地区应在雨季前覆膜。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和当地的天气预报应在雨季前覆膜,即6月下旬至7月初覆膜;有些年份雨季提前,覆膜期也相应提前。集中降雨期要全期覆膜避雨,确保葡萄安全。②遇特殊病害应提前覆膜。有些年份霜霉病等病害早期发生,就应提前覆膜。(2)揭膜期。①不抗白腐病、炭疽病的欧亚种揭膜期应在葡萄采收后。葡萄浆果上色成熟期,不抗白腐病、炭疽病的品种(如京秀葡萄不抗炭疽病、粉红亚都蜜不抗白腐病)若遇秋雨易导致白腐病、炭疽病发生造成危害。这类品种避雨覆膜到葡萄果实采收后。②红地球葡萄揭膜期应在葡萄采收后。红地球葡萄中、后期继续覆膜不仅可减轻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危害,减少浆果损失;而且浆果成熟期在覆膜条件下,膜下的光照度减弱25%~35%,可减轻红地球葡萄因光照过强而导致上色过重成为紫地球。③较抗病的欧亚种葡萄。较抗病的欧亚种葡萄在集中降雨期后,转为正常的天气时可解除棚膜,如果秋雨经常出现的地区也应在葡萄采收后揭膜。(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北方葡萄避雨栽培地区是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少雨年份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7月、8月集中降雨期,月降水量一般在100毫米以上,少雨年份在50毫米以下。因此在避雨栽培中,应根据当年降雨量情况,不宜全期覆膜避雨,晴云天气时段可揭除棚膜,根据天气情况仅在雨期覆膜,使葡萄较长时间在全光照下生长,同时可延长棚膜使用期,如当年覆膜在2个月以内,还可使用1年,节省成本。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10毫米以下的降水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2.北方欧美杂种葡萄避雨栽培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欧美杂种葡萄较耐湿、较抗病,应根据品种的抗病性和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覆膜和揭膜。①萌芽前覆膜的地区。对黑痘病防治缺乏经验,每年均因新梢生长期发生黑痘病造成一定危害的地区,或上年秋季黑痘病发生严重而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应在萌芽期。新梢生长在避雨栽培条件下可避免黑痘病发生。②开花前覆膜的地区。对容易感染穗轴褐枯病的品种,或春季阴雨天气比较长导致霜霉病早发的年份,避雨栽培覆膜期在开花前。(2)揭膜期。一般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揭膜。在葡萄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继续覆膜,能有效防止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欧美杂种葡萄的抗病性相比欧亚种葡萄要强,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方要少得多。在避雨栽培中期应根据葡萄品种的抗病性和天气情况进行揭膜。如果栽培的品种为巨玫瑰(不抗叶片霜霉病),而生长期雨水又较多,应该全期覆膜。如果栽培的品种抗病性较强,而生长期雨水较少应短期揭膜。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3.南方欧亚种葡萄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①多数地区萌芽前覆膜。欧亚种葡萄不抗病、不耐湿,在南方避雨栽培,多数地区覆膜期应在萌芽前。从萌芽开始就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避免雨淋,新梢生长期就能有效地防止黑痘病等病害的传播和为害。②少数地区可在开花前覆膜。春季雨水少的地区,能控制住新梢生长期黑痘病的条件下,也可推迟到开花前覆膜,使蔓、叶、花序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有利于蔓叶营养积累和花序发育。(2)揭膜期。①一般可在葡萄采收后揭膜。揭膜后几个月,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有利于蔓叶营养积累,有利于花芽继续分化。根据杨治元观察,很多欧亚种葡萄品种在北方花芽分化正常,花序较多,产量年份间较稳定;在南方栽培结果枝率下降,花芽分化不正常,年份间花序不稳定,导致产量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南方光照不足,南方比北方日照时数平均减少1000小时左右(大棚、避雨栽培光照减少25%~35%);日温差较少,南方比北方减少2~3℃,导致树体营养积累不足,影响到当年的花芽分化和下一年的花芽补充分化,这是导致欧亚种葡萄品种在南方栽培花芽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②遇到的问题。葡萄采收后揭除棚膜,遇到的问题是易导致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如不及时防治,易造成秋季早期落叶,也影响花芽分化。如何处理好果实采收后及时揭膜使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又要防治好霜霉病,防止秋季早期落叶,这是南方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③视品种特性掌握揭膜期。根据杨治元的实践、研究和调查,认为应根据品种的特性和当地霜霉病病情科学地掌握揭膜期。第一,结果枝率70%以上的品种可推迟揭膜期。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不大,连续避雨栽培结果枝率仍较稳定。属于这类品种的有87-1、绯红、香妃、秋红、黑玫瑰、瑞比尔等。第二,结果枝率中等或较低的中、晚熟品种采果后应适时揭膜。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较大,在葡萄采收后应及时揭膜,秋季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有利于营养积累,有利于花芽分化和下一年花芽补充分化。对成熟较早的品种,采收果实后可推迟7~15天揭膜,使树体生长有个过渡期。揭膜后及时喷用必备、科博、波尔多液等保护性无公害农药,视天气和发病情况,喷若干次,直至10月上旬控制住霜霉病。属于这类品种的有无核白鸡心、京玉、里扎马特、红地球、红意大利、秋黑、美人指等。第三,结果枝中等的早熟品种采收后可视情况适当推迟揭膜。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也较大。由于成熟早,采收采果后仍是雨季应推迟揭膜期,待雨季过后再揭膜,或夏季高温后再揭膜。在秋季必须控制住霜霉病,保护好叶片。属于这类的品种有早玉、京秀、早熟红、无核白等。(3)覆膜过程中揭膜。欧亚种葡萄在南方栽培,如何提高叶幕的受光量,对花芽分化至关重要,尤其中、晚熟品种,覆膜期较长,由于光照不足,影响树体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对结果枝率中等或较低的中、晚熟品种在避雨阶段的中期,视天气在晴天揭膜,雨天覆膜,增加蔓、叶、果的管理,对蔓、叶、果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是极为有利的。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使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在揭膜阶段密切注视天气变化,根据天气预报,雨前及时覆膜,雨后再揭膜,这样既起到避雨的作用,又能在光照较足的条件下生长发育。4.南方欧美杂种葡萄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欧美杂种较耐湿、较抗病,各地根据前期黑痘病发生和防治情况合理掌握。①萌芽前覆膜的地区。对黑痘病防治缺乏经验,每年均因新梢生长期发生黑痘病造成一定危害的地区,或上年秋季黑痘病发生严重而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应在萌芽期。新梢生长在避雨栽培条件下可避免黑痘病发生。②开花前覆膜的地区。黑痘病防治有经验,每年在新梢生长期黑痘病完全能控制住的地区,避雨栽培覆膜期应在开花前。萌芽至开花多数品种需40~45天,在这段时间露地生长,光照较足,有利于新梢蔓叶生长,提高光合效率,增加营养积累,并有利于花序的发育。③视情况确定覆膜期的葡萄园。南方春季多雨,黑痘病防治有经验的地区,如遇春雨绵绵,新梢生长期已发生黑痘病,而且很难控制住,应立即覆膜。因覆膜后蔓叶不受雨淋,能有效地防治黑痘病传播,结合药剂防治,能控制住黑痘病。不能死搬硬套等到花前覆膜。(2)揭膜期。一般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揭膜。在葡萄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继续覆膜,能有效防止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南方梅雨明显的地区,一般梅雨结束即转入炎热的高温期,中、晚熟品种在葡萄果穗套袋的前提下,梅雨期(或雨期)过后转入晴热天气,可中期揭膜。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从萌芽到开花前为露地栽培期,适当的降水对土壤有益,但要注意防止黑痘病对葡萄幼嫩组织的危害。覆盖后,葡萄白粉病和虫害有加重的趋势,要注意做好防治工作。具体的防治方法为:在芽眼萌动前,喷施3度石硫合剂加200倍五氯酚钠,开花后可喷施0.3~0.5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覆盖后土壤易干旱,注意及时灌水,采用滴灌效果最好。注意温度管理,覆盖设施内易出现高温,注意及时通风,其他栽培管理方法与露地栽培葡萄基本相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栽培上的利用,主要在促进芽眼的萌发、坐果、果实的着色、果实的膨大、果实的无核化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效果。(1)促进发芽。葡萄保护地栽培,葡萄的芽眼萌发率较露地栽培低得多。葡萄萌芽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葡萄的产量和效益。打破休眠,使葡萄早发芽、早结果、早上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是葡萄保护地栽培者的心愿。(2)促进成熟。在保护地葡萄栽培中,促进葡萄果实的成熟是很重要的。常用的促进葡萄成熟的生长调节剂为乙烯利。一般乙烯利的使用浓度为30~50毫克/升,处理时间为果实接近成熟时,即从果实转色期到充分成熟期之间。(3)促进葡萄果粒膨大。促进葡萄果粒的膨大,现在有较多的生长调节剂可以使用,且有成品出售,如: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大果宝”、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葡萄膨大剂和赤霉素等。促进果粒膨大在无核葡萄品种上更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葡萄的无核品种果粒都较小,但无核葡萄品种的品质很好,果粒的增大可大大提高其商品性。促进葡萄果粒膨大的生长调节剂的用法为:对于欧亚种的栽培品种处理方法是分两次处理,第一次为盛花期,即每花序上有80%的花朵开放时应用;第二次在开花期后10~15天进行处理。对于巨峰系品种也分两次处理,第一次为开花期后一周,第二次为开花后期15天左右。(4)巨峰系品种的无核化处理。无核化处理是针对有核品种来说的,对葡萄的无核化处理,各个品种的适应性差别较大,较为适合的巨峰系品种有巨峰、先锋、黑奥林、红富士等。处理时间为:盛花前2~5天,尽量接近开花期,以减少处理的副作用。处理方法:用配比好的药剂蘸穗或用小型的喷雾器进行喷洒,常用的药剂为赤霉素等。给葡萄果实套袋可以极大地减少葡萄果实病虫害的发生,减少裂果,防止药剂污染,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给葡萄果实套袋应在果穗整形后立即进行(彩图6-3-1)。(1)防止病、虫为害果实。葡萄的主要病害如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等,都是传染性病害,其中白腐病和霜霉病是造成近几年葡萄减产乃至导致绝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果实套袋后,由于纸袋的保护作用,使果穗与外界隔离,阻断了病菌对果实的侵染途径,有效地起到防止病菌侵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害虫入袋为害果实,从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有些防病防虫专用袋(如防茶黄螨、蓟马专用袋等)还涂有杀虫剂、杀菌剂,可以有效避免进入袋内的病菌和害虫为害。(2)有效地防止、减轻日灼。葡萄幼果期遇高温天气在强光下果粒易产生日灼。(3)减轻裂果。葡萄果粒裂果的原因:遗传因子,如绯红;病害因子,如白粉病果粒;挤压因子,因果粒膨大过程由于果穗太紧密,中部果粒挤破;生理因子,土壤水分时干时湿,当水分短期大量进入果粒会导致裂果。裂果期下雨,植株根系大量吸水,果穗、蔓叶也会直接吸收少量水分,果穗套袋,免受雨淋,不直接吸收水分,能减轻裂果;但不能防止裂果,因根系吸收水分是主要的。果穗套袋后,果袋不仅阻止了果面直接吸水,而且可以保持果粒周围环境湿度的相对稳定,减轻了果粒的干湿变化幅度,能有效地防止葡萄果顶部的裂果,即使发生裂果,果粒也能形成干缩状,一般不传染好的果粒,危害较小,因而成为防止葡萄裂果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套袋对果蒂部裂果的防治效果较差。(4)防止、减轻鸟类食害。随着保护鸟类的深入开展,麻雀已列为二类保护动物,鸟类食害葡萄果粒日益严重。既要保护鸟类,又要防止鸟类食害,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选用既防病虫、日灼的危害,又能防止鸟类食害的果穗袋,在套袋期间能防止、减轻鸟类的危害。(5)防止果面污染,降低农药残留。一般栽培条件下,葡萄果实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灰尘、杂物、废气等的污染,加上多次喷药,特别是波尔多液等农药,一方面使果穗表面沾满了杂物,食用时脏污难以去除;另一方面果粒中的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因而降低了葡萄的商品价值。而果穗套袋后,由于果穗受到纸袋的保护,与外界环境隔离,不仅避免了灰尘杂物的污染,保持果粒完整,使果面整洁、干净、美观,而且还可以阻隔农药直接喷布于果面,同时还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果实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生产无公害果品。(6)提高果品质量和浆果耐贮性。能提高果穗外观品质。套袋的果穗,防除了药液的斑点和灰尘,使果面洁净,果粒完整,颜色鲜艳,色调明快,展现了该品种的固有色泽,极大地提高了果实的商品价值。(7)增强果实的耐贮性。葡萄果实汁多柔软,无论皮薄还是皮厚,在贮运过程中,都存在因挤压而造成果粒脱落、破损、腐烂等问题。果穗套袋后,一是套袋尽管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提高了果实硬度,增强了耐贮性;二是由于果袋的保护,使果实受到病虫侵染的机会减少,果面伤口少,贮运期间不易受病虫侵害;三是带袋采收可使整个果穗形成一个整体,增强抗压力,减轻挤压损失;四是可以等到适宜贮运的成熟度,进行分期分批的采收,不必担心后期的病虫侵害,从而提高果实的贮运性能。我国葡萄果穗套袋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在应用过程中表现为“应用在先,研究落后”。因而在果袋销售市场中适宜各生产区的系列果袋少,低劣纸袋充斥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规范的套袋配套技术,不合理使用套袋给果农带来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1)低档劣质果袋所占比例较大。目前果袋市场质量良莠不齐,伪劣纸袋大量上市,这些果袋虽然价格较低,但质量较差,生产中应用会带来巨大损失。有的纸袋纸质差,强度不够,风吹、雨淋、日晒极易破损,有的劣质涂蜡纸袋会造成袋内温度过高,灼伤幼果。目前很多果袋是用旧报纸、普通花纸、黄条纹纸等黏糊而成,南方用于巨峰、藤稔、京亚等欧美杂种葡萄的果袋多数是用旧报纸,由果农自己黏糊或缝制,有的欧亚种葡萄也用旧报纸袋。这类果袋疏水差,抗拉力差,极易破损,纸袋没有经药物处理,并有油墨污染,不符合无公害栽培的果袋质量。(2)不分地区、不分品种盲目选用果袋。我国葡萄生产现状是品种多、地域广,气候类型多样而复杂,而各葡萄产区没有研制出适宜不同品种、不同气候类型的果袋。一纸多用、一袋多用极为普遍。果袋厂生产的不同规格的果袋仅以大小而分为小号袋、中号袋、大号袋,这与我国葡萄生产的品种、地域、气候多样性极不适应。美人指、红地球品种果袋防病、防虫、保持果面光洁的同时,防日灼是主要目的,有的用透气塑膜袋,易使袋内温度升高的白纸袋用在这两个品种上会加重日灼。(3)缺乏规范的套袋配套技术。在葡萄套袋应用中,研究和规范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各主要生产区如在套袋时期、套袋时间、摘袋时期掌握不准,套袋前配套技术配合不当,套袋后管理(特别是遭遇异常气候)不到位,都会造成损失。(4)科研滞后,缺乏统一标准。近几年葡萄套袋发展较快,套袋面积迅速扩大,而对套袋生物学研究、果袋质量选择及制造工艺研究,适宜不同品种、地域、气候类型专用袋的生产技术标准参数研究等仅少数科研单位刚开始起步;依据各葡萄主产区的气候特征、品种,总结推广各自独特的配套技术尚未普遍开展,套袋技术培训基本没有进行;至今果袋没有地方质量标准,更没有全国质量标准,果袋质量无序等,均影响套袋的增效增值,有的甚至减效减值。1.纸袋种类的选择葡萄套袋应根据品种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使用适宜的纸袋种类。一般巨峰系葡萄采用巨峰专用的纯白色经过双氧水处理的聚乙烯纸袋为宜;红色品种可用透光度大的带孔玻璃纸袋或塑料膜袋。但生产中应注意选择使用葡萄专用的成品果袋。葡萄用纸袋种类很多,主要依据由原纸质地、透光光谱和透光率、涂药配方、捆扎丝的放置位置、袋子的规格及式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区分。(1)原纸质地。要求重量较轻,纸质经过强化,对果实增大无不良影响;透明度高,能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促进着色,提早成熟;透气性、透湿性强,有效防止日灼、裂果等生理病害。(2)透光光谱和透光率。目前关于光谱对葡萄花色苷形成的影响研究尚嫌不足,一般认为紫外光有利于葡萄的着色。据刘小海(1997年)报道,用原纸色调波长560~580纳米,透光率23.94%~26.43%范围内的果实袋套袋后,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比不套袋果高0.97%~1.58%,说明在一定色调光谱条件下,透光率过高或过低对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调整果实的透光率对提高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一定效果。(3)涂药配方。葡萄用果袋有不涂药普通袋和涂有各种药剂的防虫、防病专用袋。普通袋可通过隔离作用减轻病虫危害,但对进入袋内的病原菌及害虫无能为力,而涂药袋可以有效地杀灭入袋害虫及病菌。当然,即使是防病、防虫袋,在套袋前也要按防治病虫的要求,仔细地喷布农药,并且袋口一定要扎严扎紧。涂药袋在存放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冷凉的暗处密封保存,以防药剂失效。(4)纸袋规格。葡萄用袋的规格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穗形大小来选择,一般有175毫米×245毫米、203毫米×290毫米等几种类型,在袋的上口一侧附近有一条长约65毫米的细铁丝作封口用,底部两角各有一个排水孔。用塑料薄膜制成的果袋还要有多个透气孔。2.套袋时期葡萄套袋要尽可能早,一般在果实坐稳定、整穗及疏粒结束后立即开始,赶在雨季来临前结束,以防止早期侵染的病害及日灼。如果套袋过晚,果粒生长进入着色期,糖分开始积累,不仅病菌极易侵染,而且日灼及虫害均会有较大程度的发生。另外,套袋要避开雨后的高温天气,在阴雨连绵后突然晴天,如果立即套袋,会使日灼加重,因此要经过2~3天,使果实稍微适应高温环境后再套袋。3.套袋方法及注意事项(1)套袋方法。套袋前,全园喷布1~2遍杀菌剂,重点喷布果穗,或用药液浸蘸果穗,待药液晾干后再开始套袋。套袋时先撑开袋口,使果袋张开,两手用手指握住已张开两边的袋口,从下而上将果穗套在袋内,然后将袋口从两边向中间穗轴处折叠,将撕折袋口的铁丝反转将袋口扎在穗轴上,袋边没有黏铁丝的用自备的铁丝或其他扎袋带将折叠好的袋口扎在穗轴上,使果穗悬空在袋中。(2)套袋注意事项。①按果穗大小选用不同型号的袋。大穗形用大号袋,小穗形用小号袋。套袋时要分批操作,先套大穗形或小穗形,不要大小型袋混合套。②袋口要折叠好,扎铁丝时松紧适度。太松,雨水会从穗轴流入果穗内,增加袋内湿度,甚至一些病菌随雨水流入果穗中,导致袋内发病。③穗轴着果部位至穗轴基部较短的果穗,袋口可扎在结果枝上。④两穗紧靠的果穗要单果分开套袋,不宜双果套在一个袋中。⑤套袋结束后检查一遍。袋口未扎好或扎的太松的应重扎,果穗漏套的应补套好。没有几颗葡萄的小穗也应套好,否则会成为病菌繁殖源。4.套袋期的管理(1)破袋及时更换补套。经常检查果袋破损情况。导致果袋破损的原因:①果袋质量差,如旧报纸袋和一些劣质纸袋;②遇大风暴雨,劣质纸袋和旧报纸袋极易破损;③果袋太小,果穗膨大过程中胀破;④鸟害导致破损;⑤果穗由于果粒太紧密,膨大过程挤破果粒,流出果汁,导致果袋破损;⑥果穗内发病导致烂果,流出果汁导致烂袋等。发现破损将原袋除去,烂粒果、病粒果、虫害果、鸟食果剪去,补套新袋。不宜在旧袋外套新袋,一是烂果、病果、虫害果、鸟食果未剪除,还会使好果粒腐烂,已烂果发霉,污染好果;二是套双袋影响袋内光照,影响着色。(2)膨胀袋及时调换。大袋套大穗,小袋套小穗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大穗形品种果实膨大过程中未到成熟采收期,果袋已胀得鼓鼓的,如用劣质纸袋、旧报纸袋会胀破,用塑膜袋、优质纸袋是胀不破的,会影响果粒的膨大。因此在果实第二膨大期要经常检查鼓胀袋,要及时调换,一则不影响果粒膨大,二则袋尚未破还可利用。(3)脱落袋和袋口松开袋及时重套和重扎。经常查看果袋时发现脱落袋及时重套,发现袋口松开袋及时重新扎紧。5.除袋时期及方法葡萄除袋时,不要将纸袋一次性摘除,先把袋底打开,使果袋在果穗上部戴一个帽,以防止鸟害及日灼。去袋时间宜在10时以前和16时以后,阴天可全天进行。设施条件下,由于保温需要,常使葡萄处于密闭环境,通风换气受到限制,造成设施内CO2浓度过低,影响光合作用。研究表明,当设施内CO2浓度达室外浓度(340微克/克)的3倍时,光合速率提高2倍以上,而且在弱光条件下效果明显。天气晴朗时,从上午9时开始,设施内CO2浓度明显低于设施外,使葡萄处于CO2饥饿状态。因此,CO2施肥技术对于葡萄设施栽培而言非常重要。(1)多施有机肥。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补充二氧化碳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棚室土壤中增施有机肥,而且增施有机肥同时还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2)施用固体二氧化碳气体肥料。由于对土壤和使用方法要求较严格,所以该法目前应用较少。(3)燃烧法。煤、焦炭、汽油、煤油、沼气、液化气或天然气等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该方法使用不当容易造成CO中毒。(4)干冰或液态CO2。该法使用简便,便于控制,费用也较低,适合附近有液态CO2副产品供应的地区使用。(5)加强通风换气。通风时要注意开花坐果期以前只开上面的通风口,坐果后温度较高时,除开上部通风口外,还应将下部通风口打开。如棚室持续高温不下,要加大全天通风换气时间,以降低温度和增加室内二氧化碳含量。(6)化学反应法。利用化学反应法产生CO2,操作简单,价格较低,适合广大农村的情况,易推广。目前应用的方法有:盐酸—石灰石法、硝酸—石灰石法和碳铵—硫酸法,其中碳铵—硫酸法成本低、易掌握,在产生CO2的同时,还能将不宜在设施内直接施用的碳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可直接用作追肥的硫酸铵,是现在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但使用硫酸等具有一定危险性。(7)二氧化碳生物发生器法。利用生物菌剂促进秸秆发酵释放二氧化碳气体,提高设施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方法简单有效,不仅释放二氧化碳气体,而且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提高地温。具体操作:在行间开挖宽30~50厘米,深30~50厘米,长度与树行长度相同的沟槽,然后将玉米秸、麦秸或杂草等填入,同时,喷洒促进秸秆发酵的生物菌剂,最后秸秆上面填埋10~20厘米厚的园土。园土填埋时注意两头及中间每隔2~3米留一个宽20厘米左右的通气孔,为生物菌剂提供氧气促进秸秆发酵发热。园土填埋完,从两头通气孔浇透水。于叶幕形成后开始进行CO2施肥,一直到棚膜揭除后为止。一般在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天气条件下于上午日出1~2小时后开始施用,每天至少保证连续施用2~4个小时,全天施用或单独上午施用,并应在通风换气之前30分钟停止施用较为经济。阴雨天不能使用。施用浓度以1000~1500毫升/升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