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苹果轮斑病
知识图谱:全部
-
-
报告(二十)双
斑 长蚹萤叶甲(Double Spotted Leaf Beetle)出版时间:2009双斑 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名双斑 萤叶甲、双圈萤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双斑 长跗萤叶甲主要为害玉米、高粱、棉花、辣椒、花生、马铃薯等,还可为害马唐、狗尾草、苋菜等野生杂草。幼虫和成虫均能为害玉米。幼虫期生活在地下3~5cm土中,取食禾本科作物的根部组织,为害不显著。成虫在玉米叶脉间纵向啃食玉米下表皮及叶肉,仅存上表皮和叶脉,形成带状不规则透明斑 。严重时斑块相连,表皮干枯脱落,叶片支离破碎。玉米抽雄吐丝后,成虫群集取食雄花小穗、花丝、苞叶及嫩粒。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黄白色斑 ,斑 前方缺刻较小。胸部、腹部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足大部黄色,胫节端部和跗节黑褐色。卵椭圆形,棕黄色。图3-49 双斑 长跗萤叶甲在我国北方,双斑 长跗萤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期30~40天,经3个龄期。近年来,由于虫量大,幼虫也为害玉米的苗根和嫩茎。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生物防治出版时间:2012930菌株932菌株大豆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油菜核盘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小斑 病菌枯萎病圃土(作为棉花育种抗病性鉴定病 圃连作棉花10年以上病 圃土壤)平均发病率55.3%,病 指27.2,抑菌效果43.9%。感病 品种棉田土发病率72.8%,病 指66.9,无抑菌效果。(辽棉6号),发病率为80.2%,病 指为47.8;多年没有种植过棉花的小麦田土发病率为92.2%,病 指为65.0。发病率和病 指比连作10年病 圃分别高27.7%和18.5%,而抑菌效果低36.6%。还可看到未接菌小区连作10年和5年病 圃田,枯萎病指分别为8.1和14.1,这说明病 圃连作年限愈长,病 圃衰退愈明显,而对枯萎病菌抑菌效果也就愈显著。 -
报告五、黑松枝枯
病 的防治技术出版时间:2015故从新发枝条、新生针叶长度、黑松根干重3个方面调查黑松生长势的变化,黑松生长势变化与黑松枝枯病 的相关性。表2 新发枝条的长度 (单位:cm)表3 新生针叶长度 (单位:cm)表4 黑松根干重 (单位:g)表5 黑松枝枯病 的发病情况表2~表5表明,采取复壮措施后,黑松新梢的生长量、针束长度、单位面积的根干重都比以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8 黑松枝枯病 疏密与修枝防治效果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黑松及时修剪病 枯枝、轮 生枝、过密枝等措施,增加通光透气和减少黑松枝枯病 的菌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病情指数下降了11.3~24.4,相对防效达到40.5%图77 黑松疏枝图78 清除黑松枯枝图79 清理黑松枯枝落针在八大关黑松枝枯病 暴发的3~4月,在2009年4月2日、4月12日、4月22日,喷药3次,间隔10天。表9 黑松枝枯病 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表9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相对防效为88.2%。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病原菌出版时间:2012因此认为,除已被证明的许多作物或杂草是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植物外,实际上还有更多植物是棉花枯萎病菌的不表现症状的带菌体;这就是在枯萎病区推行与旱作物轮 作对防治枯萎病无效的道理。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及新疆广大棉区,对非棉属寄主表现为“R”(发病株率为0)或“W”型(发病株率为50%以下),在棉属寄主上以“S”型(病 指为20.1以上)为主。按各菌系在8个棉属鉴别寄主上平均病 指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群,4个菌系为强致病类型,17个菌系为中等致病类型,7个菌系为弱致病类型。对非棉属寄主均为“R”或“W”型;对陆地棉Rowden均为“R”型(病 指为0),对海岛棉Coastland均为“S”型。研究的结果还表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AFLP多态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基于AFLP标记划分的AFLP类群与基于寄主病 指划分的致病力类群间关系不一致。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发生与为害出版时间:2012半边无症状下部发病叶片可长出新枝叶叶片顶端叶片一般先显症下部叶片先显症,逐渐向上发展表1-2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症状比较项目枯萎病黄萎病叶脉叶脉常发黄色,呈明显的黄色网纹叶脉绿色、脉间叶肉及叶绿变黄色呈斑 块状叶形常增厚可见,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 品种,只要收获自病 田的,均可能带菌,只是带菌率高低不同而已。黄仲生等(1979)进行棉花枯萎病株残体传病 试验,施用病 叶和病 秆沤制的堆肥,枯萎病率为84.1%;施用病 叶、病 秆喂猪所积的粪肥,枯萎病发病率为14.0%;而施不带菌厩肥或粪肥的对照区,则没有发现病株。试验结果不仅说明病 叶、病 秆等病株残体在传播枯萎病上所起的作用,而且还证明病 叶、病 秆经过猪的消化道后,病菌仍不能全被杀死,其粪肥也能传播病害。1963年,前苏联学者测定,相同重量的病 叶接种土壤比病 茎秆接种土壤,棉株的显症发病率要高出2~3倍,比病 棉根接种土壤的显症率又要高出5~6倍,可见,病 叶是病害流行中很重要的环节。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农业防治出版时间:20121985年调查,未改种的连作棉田泗棉2号枯萎病发病率85%、病 指52;改种水稻2年后,第一年种棉花结果枯萎病病 指在0.06~1.12,改水稻2年后第三年种棉花的,枯萎病病 指在0.25~2.25。病 田轮 作和消灭病株残体是棉枯萎病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病菌的生存力顽强,病 田旱地轮作,即使不种寄主作物,也要4年以上病菌的致病力才有所下降。因此,病 田轮作,实质上只能起到减少发病的作用,短期的旱地轮 作对根除病 原是无济于事的。中国有的棉区棉农习惯于将整枝后的棉株枝、叶作泡清粪施于棉田,助长了病害的发生,加重了为害。年份病 土保存期(年)川F5陕F9浙F2冀F8新F1新接川F5(CK)病 指比1981年±%病 指比1981年±%病 指比1981年±%病 指比1981年±%病 指比1981另外,轮作还可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促使对病 原物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的加强,从而抑制病 原物的滋长。轮作作物的有效性,要依据病 原物的寄主范围及病 原物在土壤中存活年限而确定。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出版时间:2012棉花枯萎病在子叶期即表现病状,可分为黄色网纹型、紫红型、黄化型和急性青枯型,但以黄化型为基本性状,表现为叶子黄色兼有大块变色枯焦斑 ,最后叶子脱落。后来在该部位呈黄色网纹状及大块枯焦斑 。入秋后叶的横切面观察,叶柄的维管束可呈现黑色,细胞壁加厚,导管中可看见菌丝的存在,但不普遍,如具菌丝,多为扭曲或分枝状。至于接种后感病 品种SOD活性快速上升而高于对照,可能是因为这种高水平的酶活性可以清除植物—病 原物亲和性互作产生的超氧阴离子,使感病 品种受到病 原物侵染后不发生过敏性反应,病 原物可以在寄主内扩展,从而表现为感病 、青霉(Penicillumspp)、疣孢漆斑 菌(Myrithecium verracaria),而感病 品种冀棉7号和河南69分别共分离出14属30种和13属27种根际真菌,其优势种则为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抗病、耐病 和感病 品种不仅在受到病 原物侵入前就存在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染病后抗性与其产生抗性机制的速度和程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