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苹果痘斑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二十二)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
出版时间:2009此外,玉米螟为害常引发玉米穗、茎腐病 的感染,加重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内横线明显、呈波状纹,有一小深褐色的环形斑 及一肾形的褐斑,环形斑 和肾形斑 之间有一黄色小斑 。外横线锯齿状,内折角在脉上,外折角在脉间,外有一明显的黄色“Z”形暗斑 ,缘毛黄褐色。后翅浅黄色,斑纹暗褐色,在中区有暗褐色亚缘带和后中带,其间有一黄色斑 。雌蛾翅展26~30mm,较雄性颜色淡,前翅浅灰黄色,横纹明显或不明显。后翅正面浅黄色,横线不明显或无。 -
报告模块一 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方法
出版时间:2011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 。幼苗近土面茎组织的坏死,有时引起所谓猝倒种立枯。果树种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坏死的主要是木质部,病 部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木栓化,限制了病 斑 进一步扩展。对于侵染性病害,要培育种选用抗病品种,或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防止新的病 原物传人,对已有的病 原物或消灭其越冬来源,或切断其传播途径,或防止其侵人种侵染;通过栽培管理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 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病毒发病症状,没有脓溢、穿孔、破溃等现象,这是田间鉴别病毒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水稻黄矮病 、番茄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 、西葫芦病毒病 等。细菌病害:一是病变部位有腐烂、斑点、枯萎(维管束病变所致)、溃疡现象,但无明显附着物;另一个特征是发病后期发病部位往往有菌脓溢出,可用两块同样大的平玻璃片滴上一滴清水,推平,然后用大头针挑取病 斑 处一点放在水中真菌病害:此类病害有病斑 且病 斑 较大,尤其是在发病中后期病 斑 上病症(包括轮纹、黑色、霉层、粉状物、黑点等)十分明显,如黄瓜霜霉病、灰霉病,番茄早、晚疫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炭疽病等。 -
报告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Coniothyrium minitans ZS-1 o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Ep-1PN
出版时间:2007它们的致病力较强,病 斑 扩展速度在1.0~1.4cm/天之间,其中16株培养物的病 斑 扩展速度在1.15~1.3cm/天之间,有9株培养物的扩展速度大于1.3cm/天;而Ep-1PN菌株仅能形成微小的病 斑 ,或不形成病 斑 。 -
报告Report of Rust Disease on Calystegia soldanella in Qingdao District
出版时间:2007从病 叶片的正反两面用挑或刮的方法将病原菌制片,进行初步观察。为进一步观察病原菌在寄主体上的着生状况,可进行冷冻切片的制作,即将病 斑 从叶片上切下,约4mm×4mm大小,然后用石蜡冷冻切片机进行冷冻切片,把切好的组织用细毛刷挑在载玻片上摆放整齐,然后在体视镜下观察5月初至5月中旬开始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形成红褐色圆形病 斑 (图1),边缘色稍淡,性孢子器米黄色或红褐色,单生或聚生。5月中下旬在病 斑 背面对应性孢子器处产生淡黄色突起,后突破寄主表皮形成杯状锈孢子器(图2),淡黄色至米黄色,边缘白色。6月初至6月中旬,在叶片病 斑 两面产生淡褐色的疱状斑 ,后破裂露出褐色的粉状物,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图3)。 -
报告早春保护地薄皮甜瓜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出版时间:20071.1.1 症状 发病初期,出土幼苗茎基部出现水烫状病 斑 ,继而病 斑 逐渐加深为淡黄褐色,同时绕茎扩展,病 部缢缩呈细线状,幼苗因失去支撑而折倒,刚折倒的病 苗子叶短期内仍为绿色。湿度大时,病 苗上产生孢子囊和流动孢子,进行重复传染。低温高湿是猝倒病 发生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低温高湿不利于幼苗生长,但病菌仍能活动。一般猝倒病 适宜地温为10℃左右。发病初期,病 苗茎基部变褐,产生椭圆形病 斑 ,叶片白天萎蔫,早晚尚可恢复。随病情发展,病 斑 渐凹陷、扩大,绕茎一周,叶片萎蔫不能复原,最后病 部收缩干枯,病 苗枯萎死亡。但病 苗不呈猝倒状,病 部有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网状菌丝。这一特点是本病 与猝倒病 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出苗后如有少量病 苗时应立即挖除,移出苗床处理,并选择下列杀菌剂在病 苗及全苗床喷雾防治:以猝倒病 为主时使用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百得富可湿性粉剂 -
报告一、营养缺乏及毒害(Nutrient Deficiencies and Toxicities)
出版时间:2013过量的硝态氮在叶片上形成淡黄色和深红色条斑 ,最终呈长条状坏死斑 布满叶脉间。铵态氮过多引起叶片边缘变黑,呈现皮革状纹理,最终死亡。缺镁症状首先在老叶上表现,叶尖、叶边缘先出现相对较小的坏死斑 ,并均匀地扩展至叶基部和主脉,叶片呈深红色、红褐色(因品种而异)坏死斑 ,根部呈现红褐色坏死斑 。图2-14 缺镁植株(叶片红褐色条纹、坏死斑 )图2-15 缺镁植株 (叶缘、叶尖黑褐色)图2-16 缺镁植株 (根部红褐色坏死斑 )高粱苗期缺硫常导致上部叶片黄化,继之茎部和叶片变红,植株矮小。高粱硼中毒时,植株生长受抑制,叶尖及叶缘黄化,严重时叶尖及叶缘焦枯,叶片上有褐色坏死斑 ,有时与高粱缺钾症状相似。高粱发生的缺素病 ,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营养供应失调引起的一类生理性病害。 -
报告Comparison of Viruliferous Rate of Rice Stripe Virus in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Homoptera: Delphacidae) by Bioassay and Dot-immuno Binding Assay
出版时间:2007由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 最早于1897年在日本关东发现,后在朝鲜、乌克兰均有发生。1962年我国在江苏、浙江首先发现RSV。RSV由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灰飞虱的带毒虫量是水稻条纹叶枯病 发生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检测灰飞虱带毒率的方法对于预测水稻条纹叶枯病 的流行及病害防治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用于检测灰飞虱带毒率的方法主要有ELISA、RT-PCR和Northern杂交等。在生物法测定灰飞虱传毒率的试验中,被取食供试苗最早于接虫后13天初见发病症状,首先从水稻叶脉附近出现褪绿的斑点,并且斑点排成和叶脉平行的直线,随后病 斑 逐渐增多,连成互相平行的多条病 斑 ,最后整个叶片发黄直至卷曲以上结论初步明确了浙江嘉兴、湖州两地越冬代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叶枯病 带毒率与传毒率之间的关系,为两种检测方法数值转换和病害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但其他世代灰飞虱带毒率与传毒率之比是否与此一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