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污染技术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加强农作物病虫害测报
技术 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率出版时间:2010梁晓青 卢碧智 杨黎宏(陕西省洛南县植保植检站 陕西洛南 726000)摘要:根据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发展状况及成就,总结病虫害监测和预报体系的先进经验,提出测报信息传递手段的改进对策、建议,加强测报技术 的研究与开发3 改进对策和建议改进和提高病虫测报水平,需要从三大方面入手,即在体系和队伍建设方面,要稳定队伍、完善体系、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报准确率;在技术 改进方面,要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质量,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3.2 加强测报技术 的研究与开发3.2.1 提高病虫信息的采集水平即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水平,因为调查是病虫监测和预报的基础,提高病虫预报准确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提高病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水平,全县必须按照统一的在病虫发生情况标准化调查的基础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测报历史资料,使测报资料系统化,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测报技术 方法,提高测报水平。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也已作了一些前期性的工作,待技术 及条件成熟,将逐步应用于病虫监测和预报,以提高全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的技术水平。 -
-
报告加快公共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推进绿色防控
技术 发展出版时间:2010关键词:测报;体系;建设;问题;对策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部门承担的一项很严肃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是植保部门的技术 体系,是植保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先导,是体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关键,责任十分重大。按照《山西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方法》对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 、发生为害程度划分标准等进行规范。各级测报员深入田间生产一线调查研究,使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更加准确,对农业安全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2.3 多种预测预报方式并存,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率为更加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各县植保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传播和宣传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 。全市17个县(市、区)也逐步开展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特别是侯马、襄汾、曲沃、洪洞、安泽等县(市),都能做到和当地电视台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 。3.1 领导对测报工作不够重视测报工作作为植保工作的一个技术 体系支撑,在整个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有着重要影响。 -
报告渑池县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技术 出版时间:2007小麦是渑池县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渑池县20世纪50~60年代比较普遍,80年代以后大部分地区已基本绝迹。近年来,小麦腥黑穗病在部分地区开始暴发,而且发生面积逐年加大,有大面积漫延之势。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开始大都为零星发生,病株率较低,加上大部分群众对该病害不具备识别能力,早期不易引起群众的足够重视。一般经过2~3年病菌的传播、扩散和病菌的积累后,随着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和田间病穗率的提高。小麦腥黑穗病病穗比正常小麦麦穗落黄时间晚3~5天。当正常小麦麦穗已变黄时,小麦腥黑穗病病穗略显暗绿色,颖壳和麦芒稍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比好麦粒粗短,初为暗绿色,以后变为灰黑色或淡灰色,外面包着一层灰白色膜,里面充满鱼腥味的黑粉(病菌的厚垣抱子),所以俗称腥乌麦或臭黑疸。病株一般比健株矮小,分蘖增多。小麦腥黑穗病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Tilletia 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粉菌),另一种是Tilletia 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 ntraversa 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两种病原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小麦脱粒时,病粒破裂,病菌孢子飞散,粘附在种子表面,调运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病菌的种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群众相互间的种子串换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扩散的主要原因。混有病菌的麦糠、麦秸、淘麦水等沤粪或喂牲口,使粪肥中带有病菌,施入麦地,也可以传病;若多户群众共用一个麦场,在小麦脱粒或晾晒时也可以传病;在个别寒冷干燥的地区,落在土中的病菌孢子存活时间较长,也可传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小麦播种后,当种子发芽时,粘附在种子表面或粪肥、土壤中的病菌孢子发芽并侵入小麦幼芽,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病菌在麦株内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最后到达花部,破坏花器正常发育,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即为病粒。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但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病菌只能侵害未出土的幼芽,而不能侵害小麦的幼苗或植株,小麦一旦出苗后,病菌就不再侵染。所以小麦腥黑穗病防治必须抓好播种期这一关键时期。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一般播种愈深愈晚,出土愈慢,发病愈重。土壤温度在5~12℃、土壤湿度中等时,最容易侵染。因此,冬麦迟播,春麦早播,发病较重。4.1 小麦腥黑穗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种子传播。4.2 受小麦腥黑穗病侵染的小麦,从播种到抽穗前,田间基本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只是到小麦落黄以后症状才表现出来。4.3 当种子发芽时,病菌孢子一旦侵入小麦幼芽使小麦感病,难以用药剂进行防治。4.4 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病菌的小麦有毒,人一旦食用,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引起中毒。5.1 违章调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新的种子法实施后,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私拉乱调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调种单位检疫意识淡薄,逃漏检现象突出,检疫不严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5.2 近年来群众对麦播药剂拌种重视不够,白种下地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连年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5.3 群众更换新品种不及时,自留种现象普遍。一般是购买一次种子,连种3~5年,造成病菌积累,小麦腥黑穗病逐年加重。5.4 农户之间相互串换种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不同乡、村之间快速扩散和严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小麦品种更换上,大部分群众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不到正规的种子门店购种,而是相互之间串换,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村、户之间或村、村之大面积传播发病,基本上发病一家,传遍全村。5.5 播种晚出苗时间长是部分年份发病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气候原因,部分年份小麦播种期较晚,地温低,小麦在土壤中发芽出苗时间延长,使小麦腥黑穗病病菌侵染机会增加,来年发病就重。6.1.1 加强检疫执法力度,开展产地检疫和种子抽样室内检验,严把引种、调种和种子外调关。6.1.2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重的地区(病穗率超过0.6%,含0.6%)的小麦必须销毁处理,秸秆必须进行焚烧,严禁沤肥或喂牲口。发病轻的地区(病穗率小于0.6%),要及时拔除,毁灭病株,单打单收,禁止留作种用。6.1.3 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及时更换新品种,严禁群众间相互串种。小麦腥黑穗病主要是通过种子传播,实践证明及时更换品种,是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最有效措施。一般做到年年更换新品种,经过3~5年的品种连续更换,即可将小麦腥黑穗病完全根除;购种时必须到正规的种子部门,选购经过检疫部门检疫合格的种子。6.1.4 轮作倒茬、适时早播。发生小麦腥黑穗病的田块可改种其他作物,或与油料、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在小麦播种时,播种不易过迟、过深,覆土不易过厚,缩短小麦出苗时间。6.2.1 药剂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15%的20%的粉锈宁乳油拌种,可防治此病,还可兼防治小麦秋苗期白粉病和锈病。也可用2.5%适乐时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15%拌种,防效均较好。6.2.2 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石灰1kg加水100kg浸小麦,种子60kg,以水淹过种子10~13cm为宜。气温20℃浸3~4天,25℃时浸2天,30℃时浸1天。种子入水后禁止搅动以防破坏水面石灰膜,浸后晒干待播。6.2.3 在粪肥或土壤传染地区,除用药剂拌种外,还需采用以下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每亩用纯六氯代苯0.5kg(50%的用1kg)加干细土2.5~7.5kg,拌匀制成毒土,与种子混合均匀,用耧播下;用豆饼、花生饼、芝麻饼、菜籽饼等油饼磨成粉末,每亩园22.5kg,加入10~15倍细土或土粪拌匀,和麦种同时播下;在病粪中加入人粪尿、油饼、青草等有机质,经堆积腐熟,然后施用。适时早播。注意事项:一切参与小麦收割的农事工具及车辆在离开疫情发生地块前,使用5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消毒处理。 -
视频苹果的选址与建园
技术 发布时间:2023 -
报告冀北地区苹果锈病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
技术 研究出版时间:2007苹果锈病在冀北地区历年来均属零星发生,但近2年来在部分果园突然开始大发生,其中,2007年部分果园发病株率达到100%、病叶率90%以上,苹果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经济效益损失接近100%。笔者于2007年对冀北地区苹果主产地的宽城、兴隆、承德等县的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苹果锈病在该地区普遍发生,给当地苹果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苹果锈病又名赤星病、羊胡子,有的地区俗称黄斑病、长毛病。该病可为害叶片、新梢、果实,叶片先出现橙黄色、油亮的小圆点,后扩展,中央色深,并长出许多小黑点(性孢子器),溢出透明液滴(性孢子液),此后液滴干燥,性孢子变黑,病部组织增厚、肿胀(也就是群众所称的叶子上长了黄疙瘩),病斑多呈纺锤形,以后叶背面或果实病斑四周,逐渐长出黄褐色丛毛状物(锈孢子器,即群众所称的长胡子、长毛毛),内含大量褐色粉末(锈孢子);果实发病,多在萼洼附近出现橙黄色圆斑,直径10mm左右,后变褐色,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呈畸形。苹果锈病病原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ouabe)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是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梨树上形成性孢子和冬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以后萌发产生担孢子[1]。转主寄主主要是桧柏,其次是括高塔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2]。该病每年只侵染1次,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天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内的胶状物质遇雨吸水膨胀,其中的冬孢子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不能侵染桧柏,而是随气流传到苹果树上,致使苹果树发病,开始在叶片正面出现性孢子器,以后在叶背面出现锈孢子器,产生的锈孢子再随气流传到桧柏上为害、越冬,从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从苹果锈病的侵染循环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桧柏类植物,苹果锈病就不能完成侵染循环,也就不能发生。据有关资料[3]介绍,桧柏类植物上的担孢子传播距离一般为2.5~5km,最远50 km。因此,苹果锈病的发生与否或发生轻重主要决定于周围5 km有无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存在。该病作为初侵染源的冬孢子角的萌发和冬孢子、锈孢子的侵染都需要适当降雨和相对湿度大于90%的条件。因此,该病的发生轻重和早晚与春季降雨早晚和雨量大小关系密切,降雨早则发病早,雨量大则发病重。据笔者调查,在冀北地区,一般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降雨量达到15mm以上时,桧柏类植物上的菌瘿开始迅速吸水膨大,形成花瓣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随即萌发形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至苹果树染病,一般从5月下旬叶片正面开始出现病斑,6月上旬大量发病,至8月份叶背面开始出现锈孢子器。冀北地区农村历来有翠柏栽植,但一般都长在较偏僻的陡峭山上,距离苹果园较远,而桧柏只是在城镇有少量栽植,即使偶尔有苹果锈病的担孢子飞散传播,数量也相当少。因此,该地区苹果锈病历年均零星发生或不发生,果农对该病也比较陌生。近3年来,各地大搞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了绿化和美化农村环境,开始在农村的路边、房前屋后、群众休闲活动广场等地大量栽植桧柏类植物,这些地点一般距离苹果园较近,给苹果锈病完成侵染循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致使这些地区苹果锈病在2007年偏重发生或大发生。据笔者对冀北地区6个距离桧柏不同远近的果园调查,凡是附近栽植桧柏的果园,苹果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发生轻。一般建在路边距离桧柏近的果园,苹果锈病发生重,建在山坡上距离桧柏相对较远的果园则发生轻,而发生程度与距离桧柏远近呈明显的正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与桧柏距离50m以内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达到90%以上,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3.7个;与桧柏距离80~12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率略有下降,但仍达到7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2.3个;与桧柏距离180~23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率为2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1.6个;与桧柏距离500~630m的苹果树,病株率为58.5%,病叶率1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1.15个;与桧柏距离2100~2250m的苹果树,感染率为20%左右,病叶率仅为1.2%,每个病叶上仅有1个病斑;与桧柏距离5100~5200m的苹果树,感染率急剧下降,仅为4.5%,病叶率仅为0.2%,每个病叶上仅有1个病斑。与桧柏距离(m)50以内80~120180~230500~6302100~22505100~5200病株率(%)100.0100.0100.058.519.64.5病叶率(%)91.571.622.610.51.20.2平均百叶病斑数336.2166.736.512.11.20.2表1 苹果锈病的发生程度与距离桧柏的远近关系调查表(2007年6月14日,河北宽城)苹果锈病虽然不是冀北地区果园新发病害,但是由于其具有需转主寄主才能完成侵染循环的特性,发生极少,不如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等常发病害那样清楚,绝大多数果农根本不认识,因此预防意识淡薄,盲目引进了桧柏类植物,而在春季又没有对其进行防范措施,导致了该病的重发生。切断苹果锈病的侵染循环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手段,新建果园时,应当远离桧柏、翠柏、龙柏类植物5km以上,对于5km之内已有桧柏等植物的,有条件的建议彻底清除。对于彻底清除5km之内桧柏等植物有难度的果园,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冬孢子萌发。第一,可以在早春苹果萌芽前,剪除桧柏类植物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或喷药抑制冬孢子萌发;第二,可以喷药清除菌源。应根据天气情况,在苹果萌芽期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尤其是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遇有15mm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时,必须及时在桧柏类植物上及时喷洒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或三唑酮等药剂,清除越冬病菌;第三,苹果锈病发生重的果园,还应在秋季喷药保护桧柏类植物,防治锈病侵染。对于附近有桧柏类植物的果园,除了清除转主寄主的菌源以外,还应对果树进行树上喷药保护,一般在苹果花芽露红和落花后各施一次药,发病严重的还应在落花后10~15天施第三次药。常用的药剂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戊唑醇(富力库)水乳剂1000~2000倍液、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1000~4000倍液、40%氟硅唑(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等。苹果锈病的担孢子可飞散传播5km以上,但由于冀北地区属山区,自然屏障较多,因此,以200m以内传染为害较重,如菌量充足,可使该范围内绝大多数苹果树发病,对产量影响极大,200~500m之间发生程度中等;距离转主寄主5km以上的苹果树虽然也可以发病,但发病率较低,对产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失。切断侵染循环是防治苹果锈病的根本所在,而喷施药剂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
报告农作物病虫测报
技术 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出版时间:20101 当前测报技术 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1 测报调查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测报调查规范是农作物有害生物调查的基础,是测报人员进行病虫害监测调查的基本参照标准。国家只颁布实施了30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 调查规范》,涵盖的病虫害种类还很有限。随着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及重要地位的提升,蔬菜等经济作物上的病虫害监控在农业生产安全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目前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的《测报技术 调查规范》中涉及到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只有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1.1.3 测报规范中的一些监测技术 未能与时俱进目前,病虫害调查技术 中的许多调查方法仍然沿用以前繁琐的病虫调查方法,并且有的调查方法已与现实的种植结构情况不相适应。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技术 要点进行解释说明,尤其是对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基层测报点,培养出一支具有高技术、高标准的测报专家队伍,进一步提高测报调查数据的规范化,提高测报准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