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十二)八字地老虎(Spotted Cutworm)
出版时间:2009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Linnae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参见小地老虎的为害状。成虫体长11~13mm,翅展29~36mm。头、胸灰褐色,足黑色有白环。前翅灰褐色带紫色;基线双线黑色,外缘翅褶处黑褐色;内横线双线黑色,微波形;环纹具淡褐色黑边;肾纹褐色,外缘黑色;前方有2黑点;中室黑色,从前缘起具1淡褐色三角形,顶角直达中室后缘中部;外横线双线锯齿形外弯,各脉有小黑点;亚缘线灰色,前端有1黑斑;端区各脉间有中黑点。后翅淡黄色,外缘淡灰褐色。卵半球形,初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3~37mm,头亮黄褐色,有1对黑色弧形纹,近八字形。颅侧区具暗褐色不规则网纹。身体由黄色至褐色,背及侧面满布褐色不规则花纹,体表较光滑,无颗粒。背线灰色,亚背线由不连续的黑褐色斑组成,从背面看,呈倒八字形,愈后端愈明显。从侧面看,亚背线上的斑纹和气门上线的黑斑纹则组成正八字形。臀板中央部分及两角边缘颜色较深。蛹黄褐色,长约19mm。触角末端达中足末端稍前方。腹部第4节至第7节背、腹面前缘具5~7排圆形和半圆形凹纹,中间密些,两侧较少。腹端生1对红色粗曲刺。背面及两侧生2对淡黄色细钩刺。图3-35八字地老虎(左:雌成虫;右:幼虫) (张治良摄)八字地老虎在我国北方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幼虫春、秋两季为害。杂食性,为害植物种类与小地老虎大体相同。参见小地老虎防治。 -
报告(三)沟金针虫(Groov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09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叩头虫的幼虫称为金针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河南等地。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主要为害幼芽和种子,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被害株后期干枯而死亡。图3-7 根部被蛀幼苗萎蔫图3-8 幼苗生长点被害心叶枯死图3-9 幼苗茎基部被钻蛀状成虫深褐色,密生黄色细毛,雌雄异型。雄虫大小为14~18mm×4mm;雌虫16~17mm×5mm。雄虫体瘦狭,背面扁平;触角较细,12节,第1节粗、棒状、略弓弯,第2节短小,第3~6节明显增长而宽扁,自第6节起至端部略长、渐细,末节顶端尖锐;鞘翅狭长,两侧近平行,前端略狭,末端略尖;足细长。雌虫体宽阔,背面拱隆;触角11节,短粗,后弯稍过鞘翅基部,第3~10节各节基细端粗;鞘翅肥阔,末端钝圆,表面拱凸;足粗短。爪均为单齿式。卵初呈乳白色,球形,直径约0.7mm。老熟幼虫金黄色,长20~30mm;体宽、略扁平,背部中央有1细纵沟,体表覆黄细毛;头扁平,上唇、唇基和额愈合不分,前缘具齿状突起;尾节黄褐色,背面呈略近圆形的凹陷,密布粗刻点,两侧缘隆起,具3对锯齿状突起,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弯曲。蛹纺锤形,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前缘两侧各具1伸向前方的尖刺;腹端部两侧有1对伸向斜后方的刺状突起。图3-10 沟金针虫成虫图3-11 沟金针虫蛹图3-12 沟金针虫幼虫沟金针虫在我国大部地区3年完成1代,少数个体4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因其生活历期较长,幼虫发育不整齐,故有世代重叠现象。老熟幼虫8、9月在地下13~20cm处化蛹,9月初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而越冬,第二年3、4月上升活动,4月上旬盛发。雌虫行动缓慢,不能飞翔,有假死性,在麦根附近交尾后于3~7cm土中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200余粒。6月上中旬为卵盛孵期,幼虫期最长可达1150天,在土中活动为害,10月中下旬向深层移动越冬。翌春10cm土温达6℃左右时开始上升活动为害。一般春雨较多,土壤湿润,对其发生有利,而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害虫生存。秋翻和田间灌水等均会影响害虫种群数量,而减轻为害。1.农业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虫源。2.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虫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也可用该药剂1:200的比例拌细土进行田间撒施,然后翻耕。 -
报告三、环境因子伤害(Environmental Factors Injuries)
出版时间:2009环境因子伤害包括旱害、涝害、低温冷害和雹害、高温障碍、空气污染毒害和肥料毒害等。总体讲,环境因子伤害多与自然因素有关,但在当今的现代农业生产中,与人为活动影响的关系更加密切。准确判断和正确掌握环境因子伤害的症状和原因,对于有效控制其为害,减少其为害所致的损失,有着重要意义。玉米幼株的上部叶片卷起,并呈灰暗色。成株表现为矮化、细弱,叶丛变为黄绿色,严重时叶片边缘或叶尖变黄,继而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干枯。在疏松沙土上幼苗干枯而死。当播种时土壤干旱,种子出苗率低,少数出苗株,幼胚易腐烂,发生苗枯。干旱严重时,植株严重矮化,叶片上形成不规则褐色至黄色斑点,持续干旱植株死亡。图2-53 田间苗期干旱症状图2-54 幼苗缺水萎蔫图2-55 植株喇叭口期旱害图2-56 植株秋旱(叶片干枯)玉米生长期遇有较长时间缺雨,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玉米受害后,表现为叶色褪绿,植株基部呈紫红色并出现枯黄叶,造成生长缓慢或停滞,严重的全株枯死。玉米是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超过最大持水量80%以上时,玉米就发育不良,尤其在苗期表现更为明显。玉米种子萌发后,涝害发生得越早受害越重,淹水时间越长受害越重,淹水越深减产越重。一般淹水4天减产20%以上,淹没3天,植株死亡。玉米出现涝害以后应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图2-57 田间涝害(底叶枯黄)图2-58 植株涝淹图2-59 低温致幼叶产生黄色斑点图2-60 低温致幼苗黄化低温冷害主要是指玉米在生育过程中因热量不足,或生育后期易遇低温、霜冻而造成减产。在温度5~15℃,晴天、多露的夜间或清晨,可造成玉米冻害。植株叶片表面产生不规则的浅灰色、银灰色斑点或条斑,有时叶片上纵向出现枯白色带状环纹。春季低温,主要通过延迟出苗的方式作用于玉米,可导致大田的出苗率明显降低。夏季低温(凉夏)持续时间长,抽穗期推迟,在持续低温影响下玉米灌浆期缩短,在早霜到来时籽粒不能正常成熟。秋季降温早,籽粒灌浆期缩短。初霜到来早,灌浆期气温低,灌浆速度缓慢,且灌浆期明显缩短,籽粒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图2-61 低温致幼苗灰绿色图2-62 低温导致幼苗缺磷状当遭遇冰雹天气,不仅冰雹直接打折玉米茎秆和叶片,还能导致植株受冻害。低温为害后常易诱使玉米真菌和细菌病害发生。图2-63 田间冰雹为害状图2-64 叶片被害状图2-65 茎秆倒折图2-66 茎秆被害状当土壤水分含量低,伴随有干热风,遇到38~52℃的高温,既便是短时间,植株叶片就会发生灼伤。玉米植株顶部叶片首先褪绿,然后卷曲,叶片呈现漂白色斑。授粉期遇到高温,导致花丝枯萎,授粉不充分,果穗不结实或结实率低,造成严重减产。玉米品种间的耐高温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种植耐高温品种将降低高温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图2-67 田间受害状图2-68 叶片日灼斑空气污染易引起玉米等作物的叶部受害和植株生长受阻,有时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首先是由于放出对玉米有毒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其次是在日光照射下,由氧化氮和碳化氢之间进行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盐等物质。图2-69 田间被害状图2-70 叶尖及叶边缘开始枯黄1.氟化物中毒症 氟化物中毒表现,沿叶缘和叶尖呈现褪绿斑驳或斑点,叶脉间出现小的不规则褪绿斑,并形成连续的褪绿条带。受害严重时,脉间和叶缘可产生坏死斑。缺锌、缺钾和螨类等为害与氟化物毒害状相似,要注意区分。2.臭氧病 臭氧病发生在甜玉米上,在叶片上形成暗色、灰绿色、水浸状的病斑,严重时在叶片两面产生褐色至白色的坏死斑。有些品种,在叶片的一面或两面的横带上产生小的银灰色至褐色的坏死斑。臭氧中毒,通常表现为老叶基部受害,较老叶片中部受害,而嫩叶则顶部受害。叶片受害,往往叶缘较重,而中脉附近仍保持正常。臭氧中毒状易与昆虫或螨类的伤害、氯或氟的毒害以及自然衰老状相混淆,要注意区分。对空气污染,不同品种间敏感程度差异比较显著,一般甜玉米比普通生产玉米敏感。防除时除注意切断或减少污染源外,选用抗污染的品种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可溶性氮、钾、游离NH3、氮、磷等肥料施用过量,或直接接触种子,会抑制种子萌发,发芽势弱,出苗缓慢,幼苗出土后,往往死亡,残存者严重矮化,叶片变黄,叶尖坏死。幼苗根变短,变褐,侧根稀疏,白根比例显著减少,无或很少有根毛。含硼的肥料使用不当更易对幼苗产生毒害。在干燥的气候条件、砂性土壤、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和使用高盐肥料时,易发生幼苗毒害症状。图2-71 田间症状在高酸性或碱性土壤,施用含铝和铁的肥料易发生幼苗被害症状,表现幼苗根冠和节间维管束褐变。镍和铬过量使用,造成植株矮化,叶脉褪绿,叶片边缘皱缩。严格控制可溶性氮、钾等肥料的用量,土壤施用要注意建立隔离层,避免种子与化肥直接接触,可有效控制肥料毒害。图2-72 植株黄化、叶片坏死条斑图2-73 植株根部受害导致缺磷状图2-74 植株根部受害状图2-75 植株根部受害导致叶尖失绿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稳定测报队伍
出版时间:2010杨顺龙(云南省文山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文山 663000)摘要:在经济建设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的今天,提高粮食产量及其品质成为目前植保工作的重点,为了保证粮食生产,把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生产出安全、优质、高产的粮食,就必须及时加强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稳定测报队伍,在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中,进行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测报体系建设;稳定队伍;发展对策文山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境内辖15个乡(镇)125个村委会1 081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41.4万亩,其中:地30.1 万亩,田11.3 万亩。最高海拔2 991米,最低海拔680 米,年平均气温17.8℃,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县内由于地势复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各不相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也越来越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为加强测报体系建设,稳定测报队伍,保证了测报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文山县粮食生产提供保障。1 文山县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文山县经济建设持续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文山县在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影响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表现出多样性。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向安全、优质、高产等发展,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文山县已建设成为一套城乡网络机构。县属部门有测报人员5名,全县15个乡(镇)农技站都有1名植保员,并建设了病虫害测报工作流程,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的形式,及时把病虫害测报数据汇报到县植保植检站,县植保植检站对其进行整理后,制定出防控方案,再由县农业局进行决策,并组织防控工作的开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文山县积极加强了测报队伍的建设,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并通过组织参观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提升技术员的测报水平。为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推进测报体系建设进程,2009年在农业局的大力组织下,通过县属各部门和各乡(镇)农技站的共同努力,完成对稻飞虱防治7.2 万亩,稻瘟病防治6.3 万亩,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6 709份,在防控工作中积极动员并组织群众参与病虫害防治,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完成全县病虫害防治201.8 万亩次,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1.5 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5.2亿元,为文山县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 文山县测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技术人员缺少,劳动强度高文山县有15个乡(镇),有125个村委会1 081个自然村,平均1名技术员要负责8~9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而每个乡(镇)只有1名技术员负责测报工作,多数村委会分布又相对较分散,个别地区进行测报工作也要1~2天的时间,技术员负责如此大的量,单靠1个人的能力,对全乡(镇)病虫害进行测报,要很长的时间,难以做到汇报测报工作的及时性。而植物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每天都要求进行,如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赶蛾调查、稻飞虱田间调查、稻瘟病观测等。由于技术人员缺少,加上劳动强度高,许多面上的病虫害动态调查无法按照测报规范要求进行,工作中难免出现测报不及时的现象,致使病虫害测报的汇报数据代表性不强。2.2 设施落后进行测报工作,没有植保设备的情况下,对病、虫害进行鉴别、分类、记录等工作难以进行,测报工作难免会出现错误和误差,测报工作效果极差。而且每天诱杀的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大,要一一进行鉴别,也需要一定的设备进行分析,测报数据才真实可靠,数据才具有代表性。2.3 投入不足病虫测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要推进测报体系建设,更好地提高粮食生产。关键在于:一是要对全县15个乡(镇)进行统一配置测报装置,这样能有效促进测报工作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并降低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因个人因素造成的误差和错误。二是要进行技术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技术员的测报水平和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测报工作的统一性。三是要在稳定测报队伍的基础上,培训部分有能力的群众进行测报工作,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四是要进行乡(镇)植保工作器件的配置工作,方便技术员进行观测、分析和记载,更准确、及时地汇报病虫发生情况和及时安排防治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一定的资金进行启动。2.4 交通不便文山县是丘陵半山区地势,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进行测报工作必须深入田间地头,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如雨水季节部分地区机动车不能正常行使。技术员测报工作只能徒步下乡,往返乡与村需要1~2天的时间,就形成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汇报不及时,也不能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等现象,从而导致统防统治的最佳时期错过。形成有的地方病虫害发生后再防治的情况,先防治的地方却又有病虫发生,防治效果极差。2.5 测报技术滞后由于乡(镇)农技站在没有测报灯和其他测报设施的情况下,只能靠人工进行观察记载,对病、虫为害的观测往往因人而异出现了误差和错误。这样的测报工作耗时间又耗人力,测报工作的进度差,严重影响了测报工作的效率。3 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3.1 发展思路病虫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病虫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防治效果。要及时加强工作、信息和各方面的交流,统一工作方法。抓住国家重大病虫害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机遇,推进文山县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从而把病、虫为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证粮食生产向安全、优质、高产等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文山县粮食稳定生产。3.2 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3.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提高粮食生产,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户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把测报和防治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如稻瘟病和稻飞虱的发生,都可以引起水稻减产20% ~30%,严重时造成减产50% ~6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在提高对病虫害认识的基础上,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把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好,并负责协调好病虫害防治项目资金的落实,制定相应的防治规划,合理安排并组织统防统治和监督管理等工作。3.2.2 稳定测报队伍,提高测报效率病虫测报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具有测报工作的责任感,需要有从事多年测报工作经验的人进行测报工作。测报工作的目的是为农民服务,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高产、稳产。只有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培训等工作,稳定测报队伍,切实解决好测报技术人员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测报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提高测报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同时要改善测报工作的进度,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技术员的业务水平,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形式开展测报工作,为更好地指导农民进行生产。3.2.3 多方面筹集资金为把文山县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好,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要多方面加大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争取国家部分投入;二是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各项整合资金和单位的自筹资金;三是发动群众筹集等方式筹集资金。3.2.4 改善交通条件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道路建设改造专项资金的利用,建设好乡村道路。改善文山县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更好地保障农民在种植好农作物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农民能卖个好价钱,促进农民真正增产增收,更好地保证和加快文山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3.2.5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推广使用植保设备进行测报工作,对病虫害进行鉴别、分类、记录,测报数据才具有代表性。所以,要在统一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乡(镇)计算机网络、电话、测报灯及其他植保工作器件的配置,逐步完善对测报设施的安装、使用和管理工作。如:在各乡(镇)每一个或者2个村委会之间建立测报点,安装测报灯进行测报工作。同时协调和安排好当地干部或有植保工作经验的农户进行参与,做到“测报—汇报—防治”一条龙。从而增强病虫害的测报力度,更有效地保障防治工作的开展。3.2.6 建立病虫害测报体系,改善测报技术要强化病虫害测报体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要建立统一的测报网络机构,充分利用电话、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植保器件提高测报技术,对病虫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进行观察、记载和汇报。县级部门对其汇报材料进行分析后,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方案,并组织防治工作的开展。对大面积发生或者会引起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重大疑难病症、检疫性病虫的发生要及时汇报给领导机构,由专家组进行测定后,及时组织现场指导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各测报点的联系,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要及时整理成信息资料,发给上级领导部门和农户,并迅速组织群众进行防治。要定期和不定期加强病虫害测报的宣传力度,进行上门服务,并开展科技下乡,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安全使用的培训,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增强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3.2.7 大力推广测报体系的管理和应用要建立县与乡(镇)之间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工作中要做到统一结合、协调配合,通过开培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大力宣传植保工作,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测报体系的管理和应用。同时提高技术员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力度,全面提升文山县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要把工作做到群众中去,提高群众对病虫害的认识能力,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
视频苹果的选址与建园技术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苹果砧木选育与生产应用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3 -
视频桃子采收时果个偏小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