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创新发布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的实践与探讨
出版时间:2010曾伟 王敏(四川省达县植保植检站 四川达县 635006)摘要:近年来,达县通过对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认识了创新病虫电视预报发布的重要作用,探索了电视预报的发布方式,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发布方式2000年以前,达县农作物有害生物(以下称“病虫害”)预报信息的发布均采用“接力棒”传递方式,因其环节多,历时长,一些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病虫信息传到农民手中为时已晚,一些病虫“警报”也成了“马后炮”,预报信息难以及时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农作物病虫预报发布方式,有效解决病虫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了植保部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01年以来,达县对电视预报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一步深化认识开播电视预报的重要作用,总结实践经验与成效,探讨电视预报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提高预报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特点及作用1.1 主要特点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是指应用计算机、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作物病虫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为媒体向社会发布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通过实践认为,电视预报之所以能深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信函传播方式相比具有独特之点:一是传播快捷、时效性强。节目从播放到接收都是电视系统,信息发布与接收基本同步。二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电视预报采取图像、字幕与配音相结合方式,将病虫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趋势、防治措施等形象生动地直接展现在信息接受者特别是农民的眼前,便于理解、掌握和运用。三是覆盖面广,普及率高。预报信息通过电视网络进行传播,不受地域和交通条件限制,可及时有效地扩散到广大城乡地区,信息覆盖面和普及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1.2 重要作用1.2.1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提高了病虫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电视预报开播后,病虫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及时,为防灾减灾决策者科学指导农民开展病虫防控工作争取了更为充裕的准备空间,提高了抵御病虫灾害能力,尤其对控制流行性、暴发性、迁飞性、突发性病虫的为害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信函邮递方式比,在达县可缩短传播时间1~6天,传播时效性和效率大大提高。1.2.2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宣传和推广了植保科技开展电视预报,不仅起到发布病虫信息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了宣传、普及和推广植保科技的作用。因其具有直观形象、覆盖面广等特点,易被农民接收,激发了农民开展病虫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植保技术到位率,为促进全县农业安全生产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1.2.3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提升了植保部门的公益性形象电视预报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业推广方法,是当前植保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亮点,是贯彻落实“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迫切需要和具体举措,直接体现和强化了植保部门的社会公益性地位和为“三农”服务的职能。1.2.4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推进了植保社会化服务开播电视预报后,植保部门与农民群众这种农技推广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增强,提高了植保部门及科技人员在农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技术推广,推进了植保社会化服务。近10年来,直接来人或电话咨询的农民明显增加,本站年均接待农民来站技术咨询200 次以上,电话咨询250 次以上,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中疑难问题,同时也掌握了更多的病虫发生信息。2 做法与成效2.1 节目播放形式自上级业务部门提出病虫预报可视化要求后,2001年,达县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县农业局和县有线电台的重视和支持下,首次成功合办了宣传农业工作的《今日农业》栏目,该节目定在每周三的《达县新闻》中播出,每期播放3次,即在当晚黄金时间19∶30~19∶55首播,当日22∶00~22∶30及次日午间12∶30~12∶55分别重播一次。《今日农业》栏目总播时间3~5分钟,主要介绍农业方面的技术、新闻、信息、政策法规等,包括《直通田间》、《共同关注》、《法规天地》、《信息天地》等板块,由农业局下属单位提供每期节目内容及交通工具,达县有线台负责拍摄、编辑及后期制作播放等,电视预报节目就不定期安排在《今日农业》栏目中。为提高播放质量,达县年初拟定好电视预报节目计划,抓住重点病虫防治宣传关键时期,努力突出病虫预报专题特色,使达县电视预报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由于《今日农业》栏目宣传成效明显,2006年,县委宣传部、县府办、县有线电台、县农业局和其他涉农部门为此专门召开了电视宣传工作会,会上充分肯定了《今日农业》的播放效果,并将《今日农业》更为《关注三农》栏目,对播放内容进行了有效扩充,《关注三农》栏目得到丰富后,达县病虫电视预报节目仍作为重要农业节目被纳入其中固定下来,并坚持长期播放。2.2 播放内容设计播放内容设计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演说”动态播放方式,也是达县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即由县有线电台实况摄录采访植保技术人员,然后由技术人员直接介绍病虫识别、发生趋势情况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及技术,采访背景中插入病虫特征及为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生实况及防治操作措施等方面的实况图像,增强感性认识,这种方式播时较长,图文并茂,技术人员现场操作,农民易接受,这种节目主要安排在《关注三农》的《共同关注》板块中。第二种是“图文静态”播放方式,即在播音员口播的同时,在电视画面上插入病虫田间症状识别、发生趋势、对路药剂等文字内容,作为静态版面,增强视听效果,常发性病虫害的预报信息等也主要以这种形式安排在《关注三农》的《信息天地》等板块中。第三种是“滚动字幕”播放方式,主要是针对重大病虫害需紧急控制而采取的一种补充宣传方式,2007年达县稻飞虱大发生,为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连续剧节目播出画面下,将稻飞虱将大发生及防治信息以“滚动字幕”的形式不间断播出,提高了信息传播率。此三种方式可视性强,传播速度快,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2.3 取得的成效2.3.1 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开办电视预报节目以来,达县每年播发了15 期以上电视预报节目,主要涉及了水稻、玉米、柑橘、蔬菜等粮经作物10多种重要病虫的发生及防治预报,宣传推广农药品种20余种,累计播时100分钟以上。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等一些重要病虫预报节目有时还被县电视台重新剪辑,在《一周要闻》、《达县新闻》等栏目中进行重播,部分节目并送达州市电视台在《达州新闻》中播出。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党政领导、农技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据2006年对收视情况调查,全县64个乡镇都能按时收到播放信息,调查农户中,95.6%的农户收看过本地的电视预报节目, 85.2%的农户能基本看懂节目内容,其中90.5%的农户在收看节目后能在节目预报的指导下开展防治并觉得防效较好。2.3.2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连续开播电视预报,宣传效果明显,病虫预报准确及时,有力推动了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别是在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中,其宣传指导作用尤为突出,因指导防控及时,防灾减灾成效显著。近年在可视化预报指导下,每年可挽回病虫损失4.12 万吨,折合产值7 000万元以上,病虫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同时,一些优质、高效、低毒的农药新产品得到了推广,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有效解决了高毒农药禁用问题,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2007年稻飞虱大发生,达县积极开展电视预报,在7月上中下旬分别通过《达县新闻》及《共同关注》栏目播发了3期《稻飞虱发生趋势及防治》节目,“滚动字幕”方式连续播发10次,为稻飞虱防控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撑,广大农民因直接收看到电视预报节目而及时采取了紧急控制措施,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经四川省防控专家组实地测评,防效达97.79%,全县共挽回损失2.26 万吨,折合产值3 842.0万元,实际损失仅1 200吨,与病虫电视预报开播前同为大发生的1991 年相比,减少损失18 680吨,折合产值3 175.6万元。2.3.3 节目独立制作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深入开展电视预报工作,促进和提高了植保部门对节目的独立制作水平,达县在2007年,积极深入田间采集电视预报素材,按照《四川省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试行)》,自行设计创作了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稻飞虱发生与防治》,参加了达州市及四川省首届“佳多杯”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评比大赛,均获得一等奖。通过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规范化制作实践,为探索和提高后期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动力。2.3.4 提升了植保工作的质量与成效由于电视预报通过电视媒体将植保信息,面向社会各界广大观众进行公开播放,植保部门必须自觉接受广大农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监督,其内容、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准确性,从而促进和推动了植保工作的积极开展。近年来,达县加大了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甜菜夜蛾、柑橘矢尖蚧等重要病虫的监测和调研力度,为准确发布电视预报,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撰写论文5篇在《中国植保导刊》等杂志发表,取得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近年农作物病虫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3%以上,植保工作的质量与成效均得到了明显提升。3 问题与探讨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业务部门提出的技术标准化、内容多样化、制作专业化、管理一体化等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目前开展形式尚未完全形成类似天气预报相对固定规范的专业预报特色模式;二是缺乏制作的部分高质量硬软件设备,制作技术和节目质量有待提高;三是植保部门从独立或合作制作节目到专题播出的费用开支较大,尚需经费投入;四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节目制作的专职人员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发展前景可观,需继续稳步推进并得以可持续发展,有待继续探索和创新,推进电视预报工作再上新台阶。3.1 要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创造有利发展的良好条件植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多方支持,加强与有线电台等宣传部门的交流和合作,争取理解与支持,把电视预报办成类似天气预报式的独立固定的专用栏目,适应农民收视习惯,灵活掌握和固定播放时间,发挥电视预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和潜力,推进可视化工作可持续发展。3.2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独立创制条件积极争取并利用“植保工程”、“现代农业”等项目,把购置电视预报设备设施和升级换代作为建设重点内容,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和电视预报规范,建设必要设施,购置和完善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为节目独立制作创造条件。3.3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提升节目制作水平开展电视预报是植物保护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视媒体的综合集成,培养和发挥好专门人才的作用,是开展电视预报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继续加强电视预报的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多形式的工作交流,多培养和引进一些既懂专业又懂影视拍摄、编辑、制作等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专门人才,有效提升节目制作水平和质量。3.4 要紧扣“三农”宗旨,提高电视预报服务质量电视预报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在巩固现有资源,持续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在内容、形式和节目制作质量上狠下功夫,不断创新,力求规范和统一,做到内容更丰富、画面更清晰、语言贴切、通俗易懂,更富有感染力,把病虫电视预报办成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黄金栏目”。参考文献[1]王胜,沈丽,封传红.四川省病虫电视预报取得巨大社会效益.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 (8):44[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病虫电视预报工作进展迅速.中国植保导刊,2006,26(9):43 -
报告创新农作物病虫预报发送方式初探
出版时间:2010王朝伟 裴强 乔兴华 颜邦荣 程文云 秦小禾(重庆市万州区植保植检站 重庆万州 404000)摘要:农作物病虫预报是指导农户进行病虫防治的重要依据,病虫防治工作的关键在预报准确,核心在农户掌握防治技术。用传统文字格式通过邮寄的方式发布,传递层次多、时间长,难以送达农户。病虫电视预报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向社会发布,滚动字幕和网络发布以及内部办公系统发布是新的探索和尝试。手机短信群发是进一步提高信息覆盖率的有益补充。关键词:病虫预报;发布方式;创新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现有耕地5.3万公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3.5万公顷、玉米1.9万公顷、小麦1.6万公顷。近年来,万州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问题愈加突出,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为害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突发和暴发的频率增加,为害加剧,对全区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万州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频繁,主要农作物上的主要病虫有:水稻螟虫类、飞虱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小麦蚜虫、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玉米螟、大、小斑病,纹枯病;油菜菌核病、蚜虫;洋芋晚疫病;柑橘红、黄蜘蛛,矢尖蚧,锈壁虱,黑刺粉虱;稗草、牛毛草、莎草、慈姑、鸭舌草等杂草及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等。一般年份,全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5.7万公顷(次),损失粮食1.5万余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500万元。在强化病虫监测工作、及时搞好病虫调查、掌握病虫发生情况、准确预测预报病虫信息的同时,如何让各级领导、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农作物病虫情信息,明白防治知识,准确掌握施药时间、施药技术,科学、及时地组织病虫防治,我站在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创新发布病虫防治信息的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1 认真搞好病虫测报病虫测报是防治的基础,是防治的前提,是各级领导决策病虫防治工作的依据,是发布病虫信息的前置条件。本站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强化农作物病虫测报,及时组织防控病虫为害,全面推进植保工作新发展,积极为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服务。常年本站确定4名技术干部专司其职,制定了测报人员岗位职责,做到责、权、利配合落实测报工作,同时加大投入,确保测报工作所需经费。根据病虫监测情况,实时提出防治意见,及时发布病虫预报。2 预报发布的主要方法2.1 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植保体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的目标,是历史赋予新时期植保工作义不容辞的重任。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在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尤显重要。为此,病虫预测预报可视化则作为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本站于2001 年3 月率先在电视台开辟《植保信息》专栏节目,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旨在贯彻植保方针,为及时指导广大干部群众科学合理推广应用化学及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是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电视画面、字幕与配音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播放方式向社会发布。通过电视节目将农作物病虫特征、为害症状、防治技术措施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农民的眼前,便于理解、记忆、运用。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由片头、概述、预报内容、防治意见和片尾组成。在每期节目制作前先根据当前病虫发生情况拟定文字稿,再到田间拍摄所需素材,主要包括气象条件、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发生区域等内容,若为害症状还没有表现出来,也可借用以前的素材。防治意见包括防治适期和防治药剂,采取字幕和配音同步进行,推荐二三种防治技术措施,便于农民掌握运用。2.2 网络发布目前互联网络发达,履盖率高。从网络获取病虫情况成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优点。2005年,万州区农业局建成了《万州农业信息网》,区植保站初步尝试了利用互联网发布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农民朋友只要登陆网站就可查阅到已发布的病虫信息。2.3 内部办公系统发布本站利用内部办公系统,以内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植保病虫信息发送到各镇、乡农业服务中心,以方便镇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第一时间掌握病虫情况,及时指导广大农民朋友进行病虫防治。2.4 党政网络发布利用部门党政网络,将病虫信息传送到区、街道(镇、乡)党、政领导的手中,以方便领导在第一时间了解病虫发生情况,为领导决策病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5 滚动字幕在即将到达农作物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病虫预报发布时,采取插播滚动字幕的方式将防治信息在有关电视频道上播出。一般在病虫防治适期前5 ~7 天,于每晚20∶00 ~21∶00 不间断地滚动播出。这样也能提示农民及时进行病虫防治。2.6 手机短信手机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普及率高,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本站积极利用手机短信群发业务发布病虫害防治信息,发布对象为各有关部门、各镇乡的负责人、种田大户及乡、镇农药经营大户等。2010年发送手机短信2 000余条,以方便农户在不上网、不看电视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到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等信息。3 结论和讨论一直以来,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都是用文字格式对外发布,通过邮局逐级邮递的病虫情报发布方式,信息传递层次多、传递时间长,难以送达农户,解决不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的发展,预报信息发布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更直观、方便、快捷。电视预报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生动及时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为本区广大农民朋友科学及时开展病虫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确保病虫不成灾,为本区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对于一些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病虫害,防治时机要求严格,如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及时送到农户,容易错过防治适期,造成为害损失。病虫电视预报采取电视画面、字幕与配音相结合的方式,将病虫特征特性、为害症状、应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农民眼前,农民看得懂、听得见、记得住、用得上。因此,不仅起到了信息发布的作用,还起到了植保科学知识普及的宣传作用,如果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栏目播放,适应农民的收视习惯,逐步提高收视率,将会大大提高病虫预报和防治信息的时效性,使农民能够准确、快捷、科学地防治病虫害,避免盲目用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电视台插播滚动字幕,字幕的总长度受到限制,只能发布防治对象和时间,由于是滚动播出,不利于记忆,只能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网络发布比较及时,对于能上网的农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目前在农村的主要还是一些老人和儿童,对于网络知识的获取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部办公系统发送邮件针对的是各部门、镇、乡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不能直接发送到农户。手机短信群发是进一步提高信息覆盖率的有益补充。参考文献项飞,巫小云.病虫发布方式的创新和体会.现代农业科技,2008(9):101~107 -
报告贯彻公共植保理念,推进“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
出版时间:2010朴春树 张万民(辽宁省植物保护站 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辽宁省创新病虫预警发布方式,完善以“纸介信息预报、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网络信息发布、电话热线咨询”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弥补了传统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纸介信息发布过程缓慢的不足,提高了公共植保服务水平。关键词:公共植保;病虫监测;机制创新受近年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状况增多和耕作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辽宁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呈现渐趋加重趋势,重大病虫害突发、暴发几率明显提高,玉米螟、二化螟、稻水象甲、粘虫、稻瘟病、灰飞虱、条纹叶枯病、草地螟等病虫害发生不确定性增强,这些病虫害发生新情况新态势大大增加了监测预警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传统的监测预警手段和纸介发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需要。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拓宽病虫监测信息发布渠道,创新病虫预警发布方式势在必行。近年来,在农业部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正确指导下,在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本站努力更新植保工作理念,强化公共植保理念,探索公共服务手段,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以“纸介信息预报、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网络信息发布、电话热线咨询”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纸介信息发布过程缓慢的不足,提高了公共植保服务水平。“五位一体”的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内各种发布方式,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纸介信息预报是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的基础,病虫电视预报是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的重点,网络发布、手机信息发布是监测预警信息的延伸和放大,电话咨询是监测预警信息的补充和完善。现将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和应用有关事项汇总如下。1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过程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过程可以追溯到10 年前。从2001 年开始,辽宁省植物保护站开始探索和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当年省植保站采购摄像机、高性能计算机,自主拍摄和制作病虫电视预报节目,送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配音播出,这是辽宁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的雏形。2002年、2003年仍持续2001年的制作和播出模式,在电视黑土地栏目不定期播出,年发布病虫电视预报数量10条左右,这三年是辽宁省病虫电视预报的起步阶段。从2004年开始,省财政将病虫电视预报列入财政预算项目,病虫电视预报有了经费支持,开始定期、定栏目播出,每周二、周五播出两次,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各年制作播出量在40~60期左右,这一时期是本省病虫电视预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省内市县级植保部门纷纷行动,通过本级电视台的新闻或农业专题栏目发布本级本辖区内的病虫电视预报。2007 年以后,本省各级植保部门病虫电视预报节目逐渐走入正规、定期、定栏目播出时期。省植保站除了定期在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播出电视预报外,还在每周三下午18∶18的气象资讯栏目中开辟了病虫预报专栏。实现了省本级每年制作播出100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全省每年制作播出600期左右病虫预报节目的目标。“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是以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开展为契机,以省财政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与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项目为支撑,通过项目整合逐步发展起来的。2007年省植保站采购了一套手机短信息群发系统,开始运作手机短信预报发布。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发布从2003年辽宁省植保网开通后即开始运行,为了适应需要,2006年省植保站开通了植保服务热线咨询电话,后与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合作,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控咨询服务,通过热线电话了解田间病虫发生动态,咨询电话成为及时了解病虫发生动态的一个重要渠道。2008 年后,“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基本成型。2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应用和实践从2008年后,辽宁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逐渐完善并正常运作。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的5月、6月、7月、8月、9月份,重点针对粮食作物,10 月、11 月、12 月份至第二年1 月、2月、3月、4月份重点对保护地作物开展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通过发布体系的应用,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信息,晓谕农民,让了解病虫发生动态,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病虫防控。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体系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入户率高、信息形象直观等特点,使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病虫发生信息与科学防治技术,并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同时,辽宁省植保站“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应用,带动了全省各市县“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与应用,截止到2010年9月份,实现了14个市级植保站可视化预报无缝覆盖,90%以上县级植保站开展了电视预报工作,7 个市县级植保站开展了手机短信预报发布,28 个市县级植保站开展了网络信息发布。在“五位一体”的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应用带动下,全省每年发布纸介预报接近1 000期次,10 万余份,电视预报600 余期,手机短信预报100 余期,直接受益100万人次,病虫信息网络发布1 000多期次,全省各级植保部门每年接受电话咨询7 000多次。全省因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信息发布每年受益农民达到20亿人次,农民基本能够及时了解病虫发生动态,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减少农药投入,降低病虫害为害损失,仅此一项全省每年减少农作物损失1 000多吨,挽回经济损失4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6元。3 “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心的体会回顾近年来开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经历,本站深知广大农民对该项工作是欢迎的,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更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此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财政支持是保证、项目牵动是核心、机制创新是动力。3.1 领导重视是关键近年来,本站始终把“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作为全省植保工作的重点,并把它作为树立和坚持公共植保理念的重要措施和有效载体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辽宁省农委领导对“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十分重视,自2004 年以来连续5 年在全省植保工作会议上进行动员和部署,并且把此项工作纳入全省农业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2010年4月,省农委召开主任专题办公会议,专门研究植保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大力发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为重点的“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全省十四个市级农委或植保部门也纷纷多次发文,要求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有声有色。3.2 财政支持是保障“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既是一项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纯公益性事业,也是一种投入较大的农作物病虫信息发布形式,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很难开展工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部门进行宣传争取工作。比如辽宁省站“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就是由省植保站先期先期投入部分资金开站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有关工作,然后将发布有关内容、电视预报节目等分送各相关领导和财政部门审查,增加相关人士的感性认识,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从2003年起通过多方努力,省财政部门根据农业部门的申请和要求,将相关内容列入财政预算。初步统计,8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8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此外,沈阳、大连、辽阳、朝阳等市财政部门也投入一定规模资金支持当地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基本保证了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3.3 项目牵动是核心为了切实开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本站采取以项目牵动促进“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开发的工作方针,项目建设成为推动“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发展的核心。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工程和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提升全省“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整体水平。辽宁省农委明确要求凡是承担国家或省里重大项目(包括蝗虫地面应急防治站、重大病虫害预警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的地区都必须将病虫电视预报、手机短信预报、病虫信息网络发布等能力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配备相应的预报设备,以利开展工作。辽宁省农委多次召开会议和印发文件,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意见和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要设施和预警信息采集与发布设备由省里进行统一采购,保障项目总体功能的发挥和“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开展。目前全省已建和正在建设中的30多个国家级植保工程项目,都设计和配置了具有较强功能的电视预报设施和设备。二是结合全省开展的植保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发挥测报体系的网络优势,积极构筑“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的基础平台。通过标准化站建设,全省79个市、县(区)植保站全部实现了日常办公网络化,各地的病虫信息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在上、下级部门之间进行传输,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较为完善的新型农作物病虫预报体系。三是以全省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在优势作物产地的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和种粮大户相继建立50余个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采集点,及时收集病虫发生信息,及时会商,及时发布。基本形成了以省站为中心、市站和区域站为主体、县站和安全控害示范区为端点的三级病虫可视化信息采集、发布网络。3.4 机制创新是动力在开发“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工作过程中,本中心把创新作为工作的主要动力。在推进工作方式方面,本中心实行行政推动与评比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把“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作为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同时,本中心通过开展优秀电视预报节目评比的形式,奖励先进,促动落后,形成奖励激励机制,推进工作开展。在发展模式方面,本中心采取多方合作、上下联动的方式,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格局。在建立发展“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长效机制方面,重点加强了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同时,在“五位一体”病虫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方面,广泛征求基层植保站及农民的意见,使语言通俗、易懂、规范,使推广的防治技术简便易行,有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愿望和要求。 -
报告四川基层植保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出版时间:2010王胜 沈丽 马利(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 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通过对四川38个县(市、区)和1 766个乡(镇)植保队伍建设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四川县、乡两级基层植保队伍的基本情况,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关键词:植保队伍;现状;问题;对策县、乡两级基层植保队伍是整个植保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植保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是植保技术推广应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现阶段,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机构改革的全面深入,基层植保队伍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了全面了解四川当前县、乡两级植保队伍面临的现状和问题,笔者在2005 年和2007 年调查收集了38 个县(市、区)和1 766个乡(镇)植保农技人员的有关信息,就当前基层植保队伍的现状及如何加强队伍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探讨。1 基层植保队伍的调查现状由于四川乡(镇)一级未设置专门的植保机构,因此只能用乡镇农技人员的调查情况来反映乡级植保队伍的现状。县级植保队伍现状:(1)人员基本稳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比例合理,但有下滑趋势。38个县站2005年总人数322人,专业技术人员274人占85.1%;2007年总人数为323人,增加1人、专业技术人员267人减少7人减2.4%。(2)年龄结构合理。30岁以下、30~50岁和50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所占比例分别为17.3%、76.8%和5.9%。(3)文化程度、职称情况不容乐观。大学(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比例分别为36.5%、55.1%和8.4%,高级职称仅占5.3%,中级职称占42.1%,初级和初级以下占52.6%。乡级农技队伍现状:(1)人员在流失。1 766个乡镇2005 年农技人员总数为5 364人,2007 年为4 970人,减少394人,减少7.3%。(2)文化程度、职称情况普遍偏低。大学(大专)学历占16.6%,中专(高中)学历占64.4%,初中以下学历占19.0%。高级职称17 人,占0.3%,中级职称仅813人,占16.4%,初级职称以下4 070人,占81.9%。(3)人员分工不合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2 302人,仅占46.3%,其中专门从事植保工作仅657人,占13.2%,而从事农药经营等非农技工作的人员高达2 668人,占53.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摸清了队伍状态,才能有效地开展队伍建设工作。由于体制政策和历史遗留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影响当前四川县乡两级植保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2.1 县级植保部门业务经费缺乏,政府投入少,工作条件差现在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县级农业局一般都实行分灶管理,每年初将人头经费、办公费用等一齐下到业务站,不足部分自己找。2000年以前农药经营情况较好,植物检疫收费也不错,可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而现在统防统治严重滑坡,农药市场竞争激烈,收入来源有限,压力非常大。许多县级植保站人头事业费用人均仅3 000~5 000元,人员工资都无法保证,其他诸如办公费用、差旅费、奖金等更无从谈起。政府投入逐年减少,工作条件得不到改善,严重影响了业务工作的开展。植保基础设施落后,测报仪器设备仍是20世纪60~70年代产品,且年久失修,效果很差。2.2 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整个植保技术推广网络在乡镇严重脱节县级植保部门职能专一,但乡镇农技站工作一把抓,村、社又无人抓,造成县与乡镇及村、社推广机构严重脱节,农业实用新技术不能快速有效地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乡级农技站是全省整个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由于乡级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许多乡镇大量削减农技人员,个别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植保网络在乡镇一级已是“网破、线断、人散”。乡镇农技站虽属事业编制,但由于属农业局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往往造成都不管和无人管的尴尬局面。加之农业生产效益的低下,致使部分乡镇领导认识偏差,重视不够,待遇上实行双重标准,农技植保人员地位和待遇低,工作不安心,不愿从事这项工作或者改行。部分县植保站为了维持植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只好从有限的业务经费中挤出一点聘请乡镇专职测报员。2.3 部分基层人员素质低,知识老化,思想保守受市场经济和待遇低的影响,许多基层植保人员不钻研业务,对植保新技术、新药剂了解不多。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表现特别突出,不认识农作物主要病虫的人很多,有的技术员为了一些小利,甚至销售使用国家或省上禁用的剧毒、高残留农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植保人员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够,工作缺乏主动性,“等”、“靠”思想严重,而现在国家放开农药市场,农药经营竞争更加激烈,大宗农药几乎无利可图,利润逐年降低。因此,植保部门必须及时改变经营机制,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创新才能在新形势下生存、发展壮大;(1)植保技术推广的思路要从计划经济的旧模式中跳出来;(2)植保技术的推广运作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3)重建推广网络,变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网络为市场经济下利益互动的经济网络。2.4 一些地方非专业人员过多,植保部门资产被频繁挤占、平调农业技术是一门专业技术,必须经系统全面的学习才能掌握,农技植保部门非专业人员过多,势必影响业务工作的开展。2007年武胜县植保站9人中有4人是非农技专业,占45%,学植保的只有3人。全县75名乡镇农技人员有39名属非农技专业毕业,占52%。农技植保部门的任务是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到广大农户,但一些地方不但不支持他们的工作,反而频繁挤占、平调农技植保部门的资产。江油市2007年41个乡镇中有21个占用农技站办公用房,共占用63间,“挪用”(不还)农技站资金的乡镇有23个,近两年被“挪用”资金达77万元,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技体系的健康发展。3 加强基层植保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3.1 加强自身业务工作、突出社会公益性职能植保技术推广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虽无直接经济效益,但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将会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当前植保工作的重心已全面转移到经济作物上,由保产为主要目标向保证农产品质量拓展,由产中服务为主转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由只注重经济效益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因此,一方面必须积极开展宣传,宣传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宣传植保工作的社会公益性,争取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植保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植保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3.2 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阶段植保部门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过去旧的一套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手段。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稳定的基础上,立足技术创新和服务创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工作要转变到以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指导为主。植保服务可以探索开展产前签定服务合同,产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农药供应,产后进行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服务。应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植保体系建设思路,以县为依托,通过严格考察测评,大力发展乡镇和村社民营植保网点,特别要加强村级服务站的建设,使村服务站在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真正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组建多种形式的下层机构,成立植保协会,组建股份制公司,建立直销点等,在全县形成有效的植保技术推广网络,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开展植保技术培训,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植保疑难问题。3.3 完善基层植保队伍管理体制,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严格按四川《农技推广法实施办法》规定,对乡镇农技站占编和不在岗人员进行清理,本着专业对口原则,定编定员,事业经费和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基本工资和工作经费;管理上,从原有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强化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和指导,严格考核聘用,实行竞争上岗,定期不定期开展新技术培训。有条件的乡镇应有一名专职植保员。建议各级政府对县、乡植保队伍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弥补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禁止挤占、挪用和变卖农技植保部门的资产,解决好农技人员的待遇、职称等问题,使他们能安心开展好工作,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这支队伍。3.4 利用技术优势,加快实体发展植保事业的发展,最终还靠植保部门自身势力的强大,通过人才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技术优势向效益优势的转化,增强服务实力,实现自身发展。要有市场经济的观点,要利用病虫预报、试验示范、抗性监测引导和加强自身实体的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在求生存中求发展,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测报质量
出版时间:2010谢茂昌 王凯学 林作晓 王华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 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植保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建立了一套自治区、市、县三级测报网络,规范调查测报办法,创新了病虫情报发布方式,制定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提高病虫测报质量。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广西地处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年都有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病、虫、草、鼠等农作物灾害发生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达200 多种,为害较重的有80多种。2009年农作物病虫发生面积达1 800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 733万公顷次,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品质和效益,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病虫测报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如何使基层病虫测报站能够坚持系统的观测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病虫测报部门,构建一套比较健全的县(市、区)、市、自治区三级测报网络系统,是自治区级测报工作的中心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从1989年起,通过制定科学的调查表格,规范调查测报办法,应用管理学的理论,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的特点,制定出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考核和管理,全面提高广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质量。1 建立健全的三级测报网络体系1.1 建立县、市、自治区三级测报站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各级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广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病虫测报工作,在全区各县、市和自治区都建立有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具体负责当地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的监测和预报。目前,全区共有101个县级测报站、14个市级植保站和1个省级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自下而上的县、市、自治区三级病虫测报站,共同承担全自治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任务。各级植保部门都把农作物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1.2 加强和完善县级测报站建设近年来,广西农业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和完善县级测报站的建设,从2004年至今国家农业部已批准建设广西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3个,通过建设检验检测室、应急药品及施药器械库、田间观测场和购置先进的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大大地提高农作物病虫信息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的能力。从2005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安排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安排龙州等45个重点区域站专项经费,用于病虫观测圃建设、病虫信息传输与发布、病虫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仪器设备的采购,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广西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1.3 确定和落实监测任务由于广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甚大,病虫发生流行情况亦各不相同,为方便分类指导工作,根据分批建设,以重点带一般的原则,以各地的作物种类、自然生态类型、病虫发生的特点等各种因素为依据,将县级测报站划分为两种类型,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区域站——广西区域站和一般测报站,并规定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其中区域站的工作任务有:主要病虫害的系统监测调查,每年发布病虫情报15期以上,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认真整理历史资料和严格的汇报制度等,而一般测报站重点做好一般观测和大田调查等工作。2 改善监测调查手段2.1 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标准病虫观测场近年来,国家已安排广西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3个,目前已经建成12个,每个区域站都建设有农作物病虫标准观测场,观测场面积13.3公顷以上,内有一个0.67公顷以上的病虫观测圃,并安装自动虫测报灯、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孢子捕捉仪等先进的病虫信息采集仪器设备,进行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观测和调查,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信息。2.2 增加投入购置各种病虫监测工具根据测报工作需要,广西植保总站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和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购置了自动虫情测报灯120 台,分配到全自治区所有县级病虫测报站安装使用,达到每个县级测报站都有1~2台测报灯;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广西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重点区域站,升级完善项目县还购置了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孢子捕捉仪、田间调查统计器、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和专用交通工具等设备,用于农作物病虫信息的采集和预测预报工作。3 规范测报调查技术,提高预报准确性3.1 规范测报调查技术为了加强广西病虫测报工作,全面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从1985年开始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业务管理、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情报验证、职责考核的技术标准,并于1990年编纂出版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对水稻、玉米等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发生为害程度划分标准等进行规范。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全球气候及农业环境的变化,有害生物种类、发生规律等随之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变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广西植保部门相继制定了25种主要经济作物病虫的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在《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的基础上,于2009年编辑出版《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明确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要求,规范了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甘蔗等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3.2 制定测报技术新标准(规范)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2004年以来广西植保部门相继制定了甘蔗黑腐病、甘蔗赤腐病、甘蔗蓟马,番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萝卜蚜、菜粉蝶、黄瓜霜霉病、朱砂叶螨、茶黄螨和柑橘红蜘蛛等14个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并通过广西技术监督部门批准予以发布实施。各级植保部门按照这些测报技术标准进行病虫害的监测调查与预报,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3.3 制定水稻主要病虫情报发布及验证规范广西植保总站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广西水稻主要病虫情报发布及验证规范》,具体规定水稻主要病虫的预报对象、情报类别、各类情报额定(低限)期数及预报准确率的评定等内容,规范了水稻主要病虫情报的发布及验证办法。4 逐步实现病虫信息传输网络化4.1 电子邮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自治区各级病虫测报站通过互联网以电子邮件形式及时将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和预报信息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各县专业测报站按照规范化调查要求,坚持“天天调查,五天一报,重大病虫灾害实时汇报”的工作制度,向市、自治区测报站汇报,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每个专业测报站每年汇报“五天一报”表50份(桂南稻区)或46份(桂北稻区),6个单季中稻区汇报32份,全年总共4 018份以上;各专业测报站每年还按要求汇报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实况同期对比表1 700多份、主要病虫鼠害信息卡336份,大田普查汇总表170多份,植保专业统计表1 500多份等,保证自治区测报站能准确掌握全区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做出全区性病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全自治区24个区域测报站还同时向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汇报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主要病虫监测对象的发生动态,为全国性农作物病虫特别是迁飞性害虫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充分发挥了区域测报站的病虫监测作用。4.2 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广西植保总站和有关单位共同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构筑广西整个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控制体系基础通信平台。系统包括各县病虫调查数据信息的系统化采集、统计、分析、发布,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以自治区病虫测报站为主体、市级植保站为骨干、覆盖自治区各个县的三级网络。2010年初完成系统的安装调试,并举办了应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全区各县级测报站专业人员。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传输和分析处理的工作效率。5 多种形式发布病虫情报,提高传递速度和覆盖率5.1 电子邮件各级病虫测报站深入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全区各级测报站每年共发布病虫情报约1 500期,平均每县发布16期以上,市级和自治区发布病虫情报250期以上,预报准确率均达85%以上。各级测报站都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在做好粮食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作物结构特点,开展了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一般每个测报站每年发布经济作物病虫情报3~5期。自治区和各市、县测报站之间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交流病虫发生动态信息。5.2 网站2005年广西植保总站建立了广西植物保护网,并在广西植物保护网开辟病虫测报专栏,实时发布全区性农作物病虫情报。全自治区各市及大部分县测报站也在当地的植保网或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当地病虫情报。目前,全自治区已形成了一个连接各县级重点区域测报站、市植保站和自治区病虫测报站的农作物病虫信息网络传输发布系统。5.3 公共媒体各级专业测报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发布和传播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广西植保总站在经过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于1999年与广西电视台合作开办《走进农家·植保专栏》节目,播放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2004年起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于每周四在《金土地》栏目中发布病虫发生动态预警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解答农民群众的来信问题等。此外,还在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科技报等报刊上发布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大大地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率。全区14个市和30多个县相继开展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特别是玉林、桂林、贵港等市,能做到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预警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6 采取有利措施,保障测报体系运转6.1 加强病虫测报业务管理自1989年广西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技术考核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为监控广西测报业务的动态,调整工作重点,促进全广西测报业务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核内容由基本业务和附加业务两大部分构成,包括测报业务的业务技术总结、病虫情报、系统观测(“五天一报”)、大田普查、信息发布、植保专业统计、病虫信息卡、病虫发生和残虫实况同期对比表、大田普查情况表等;基本业务是各个测报站必需完成的业务,它是测报业务考核的主要内容;附加业务是各个测报站增加完成的业务工作,与基本业务一起,构成了基层测报站业务工作的全部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各测报站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实绩。6.2 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人员素质广西植保系统每年都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病虫测报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等;根据工作需要和病虫发生特点,广西植保总站还不定期地举办测报技术培训班,邀请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植保专家来讲学,如2007年举办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研究进展的培训,2010 年举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控技术等,培训全自治区测报技术人员,全面提高测报技术水平。6.3 开展技术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广西植保部门在推广应用测报新技术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技术总结工作。近年广西推广应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很好的诱虫效果,广西植保及时总结并于2007年通过自治区财政采购了一批测报灯,安排全自治区所有县级测报站安装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近,又在试验性诱技术等,进一步提高全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水平。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测报业务工作的考核对稳定广西全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测报工作均衡地向前发展。通过每年的业务考核结果进行内部通报和不定期的奖励,调动了广大基层测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引起各级农业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病虫测报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王凯学,王华生,谢茂昌等.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广西植保总站.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
报告构建现代化病虫测报体系,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
出版时间:2010文耀东 冯小军 谢飞舟 刘延虹(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陕西西安 710003)摘要:对全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进行全面调查,客观分析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策支持、科技保证和测报基础设施改善三方面阐述了构建现代化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可行性,并根据陕西省测报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的应对措施。关键词:病虫测报;监测预警;数字化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是有效防控病虫害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思维思考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全面把握病虫监测预警现状,科学确定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1 当前陕西省病虫害监测预警现状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陕西省的主导产业已由原来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逐渐向以粮食、果业并重转移,结合地域特色,逐渐形成了陕北小杂粮、关中粮食作物、陕南中药材的产业格局。作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病虫害发生种类也不断增多,为害程度连年加重,对陕西省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这对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1.1 病虫监测形势不容乐观陕西省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5 500万亩左右,全省常年发生的小麦条锈病、蚜虫、玉米螟、蝗虫等重大病虫害50多种,发生面积1.5 亿亩次左右。近年,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不断增大,作物复种指数高、播期不一,病虫害发生频繁,部分重大病虫发生呈趋重态势,突发性病虫时有发生。陕西省各市、县、区现有植保机构114个,技术干部1 200多人。各市专业技术干部所占比例较高,县级比例偏低,个别县甚至没有植保专业技术干部,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严重。全省有18个全国病虫重点测报站和20个省级区域测报站承担着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的监测任务,病虫监测网络不健全、设备配备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仪器设备陈旧和老化问题严重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全省病虫预测预报与防治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1.2 病虫害监测任务繁重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颁发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农作物病虫预报的重点是做好粮、棉、油、果、菜、茶、桑、糖等主要作物病虫,特别是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和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的预报。陕西省设大宗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点80多个,各监测点根据各地种植情况的差异,分别对小麦条锈病、蚜虫、玉米螟、蝗虫、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早期落叶病、棉铃虫等重大病虫进行监测,要求在病虫发生防治关键时期,每周调查1次病虫发生情况,及时掌握和上报病虫发生动态,监测任务重,工作效率有待提高。1.3 监测设备比较落后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地县测报站缺少病虫观测场及基本测报设备,交通工具缺乏,工作繁重,效率低,调查范围小,取样数据少,缺乏代表性。病虫害监测预警仍以人工观测、调查,结合经验预测为主。近年来,各地陆续添置了一些测报灯等监测设备,但多数县区现有的基础设施简陋,黑光灯等仪器设备陈旧,老化问题严重,远远不能满足监测工作开展的需要。近几年,随着植保工程项目的实施,陕西省40%的市县区植保站和省站实现了微机联网,绝大多数县站的现代化测报设备几乎是空白,病虫信息传递仍以信函为主,运行缓慢,直接影响了病虫情监测、信息传递、数据处理、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许多县没有电脑和照相、摄像设备,大多数县没有复印机和投影仪,65个县没有观测场,甚至还有一些县没有显微镜、解剖镜等基本仪器,难以满足测报工作的需求。1.4 病虫监测规范化程度较低农作物病虫监测调查规范化是实现测报现代化的基础,今后总站将通过购置和发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开展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培训班等方式,加大测报调查规范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测报调查数据规范化程度,为实现测报现代化打好基础。2 实现病虫测报现代化的条件2.1 相关政策出台为发展测报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重点开发信息采集……农业灾害预警等技术”,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这也为植保工作的发展特别是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发展现代化病虫测报提供了政策支撑。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指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2 植保工程建设为测报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陕西省目前已建立起由全省农作物病虫监控中心、区域病虫监测站、苹果非疫区项目、蝗虫、小麦条锈病防治试验站等组成的全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控制网络,承担了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长、中期预测预报任务,具备了及时收集、发布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等病虫发生信息的能力,各地能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准确发布长、中、短期预报,科学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2.3 现代电子网络技术为测报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地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及其数据处理系统已经成熟和完善,电话传真、网络、电视等信息传输设备发展是新月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电子图像设备已日趋成熟,价格合理,为总站实现测报现代化提供了能满足需要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平台。3 用现代科技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为此要抓住机遇,积极建设手段先进、预警能力强的农作物病虫观测场,改变测报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不提升病虫监测预警水平,提高陕西省农业抗风险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3.1 完善测报管理办法,强化监测预警体系管理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管理办法是总站开展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指导性条文,是提高植保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总站要尽快制定陕西省农作物农作物病虫测报管理办法,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病虫发生趋势的会商、病虫信息处理和发布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年度总结考核评比,互相沟通和交流,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技术水平。3.2 坚持病虫监测规范,加快监测预警现代化进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是实现测报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全国和陕西省虽有一定数量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报表格式、健全的考核机制等有效管理形式,监测调查自由度较大,影响了数据采集的广度、深度、质量、利用率和可比性,数据采集标准体系尚未形成,病虫害监测预报标准化程度低。今后,总站要加快重大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的制定和应用推广进度,逐步实现监测预警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的数字化。3.3 加强病虫测报标准观测场建设,提高病虫监测调查准确性农作物病虫测报标准观测场是集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技术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植物生态观测体系,网络健全、设施完备、手段先进、预警防控能力强。如何在自然状况下取得第一手的病虫发生和消长资料,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对准确预警十分重要。以往各级病虫测报站基本没有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标准病虫观测场,病虫调查只能在农民田中进行,人为因素干扰较大,调查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影响了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标准病虫观测场统一配备田间自动气候观测仪、自动虫情观测灯和病菌孢子捕捉器等病虫和气候数据采集仪器和设备,大大提高了病虫调查资料的准确性。总站今后要有计划地加快建设病虫测报标准观测场进度,争取在3~5年内,在全省重点县区建立病虫测报标准化观测场,提高病虫调查准确性。3.4 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病虫预警信息传递速率在植保工程实施带动下,基层部分县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整体较为落后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普遍缺乏性能较高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网络化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数据传递滞后,影响了预报和决策的时效性;传统的病虫测报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通过信件邮寄、电话汇报、传真和模式电报等方式进行的。截止目前,全省大约80%的市县区已经配备了传真机。这三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传递速率、信息保存方面存在着信息时效性相对滞后、信息不易保存等缺点,不能适应当今测报工作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电子邮件、QQ及MSN、手机短信和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系统等形式,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图片和视频短片,大大增加了病虫信息传递的多样性,提高了传递速率和质量,逐步取代了纸张传递信息的方式,向无纸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今后要以实施植保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全国区域病虫测报站和省级重点测报站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已建的监测站作用,逐步建成以省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为核心,省级、国家级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为骨干,各县级站为主体的高效运转、反应快速、功能齐全、覆盖全省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网络。3.5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高病虫监测数据分析处理水平当前,陕西省各地测报站在处理病虫监测调查数据时,一是数据分析处理手段较为缺乏。大部监测预警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等仍以手录笔算为主,效率较低、方法不一,计算结果出错率高、可比性差、可信度低,影响了数据分析处理工作效率和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较低,急需通过有效手段予以规范。二是数据管理自动化程度不高。大部监测调查数据以纸质档案表册分地存放,虽然部分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数据的电子化管理,但格式各不相同、收集整理仍以人工录入为主,全省协调统一、自动化处理程度高的网络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尚未建成,影响了监测预警数据收集、利用效率,信息共享难。今后,总站要在全国有害生物监控预警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陕西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汇总录入、分析处理、上报网络化,病虫害监测数据信息共享。3.6 用现代传媒技术,加快病虫预报可视化推广进程农作物病虫可视化预报是实现测报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指应用电视媒体、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预报、防治技术信息制作成电视节目,以电视媒体向社会发布。它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传递迅捷,时效性强、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的特点。它改变了传统信息发布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时效性,是广大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者多年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所期盼的,更是病虫测报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今后,通过制定和完善电视预报管理办法、举办电视预报培训班、开展考察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电视预报的制作水平,加大可视化预报的推广力度。参考文献[1]高灵旺,沈佐锐,夏冰等.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技术链研究与设想.中国植保导刊,2009, 11(32):32~35[2]刘万才,刘宇,曾娟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中国植保导刊,2009,10 (11):11~15[3]张孝羲,张跃进.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张跃进,王建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
报告(二十六)梨剑纹夜蛾(Rumex Dagger Moth)
出版时间:2009梨剑纹夜蛾[Acronicta rumicis(Linnae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分布于东北地区、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北、贵州等地;国外日本、印度有发生。主要为害棉花、大豆、梨、李、山楂、梅等植物。幼虫为害玉米,取食叶片呈缺刻或孔洞状,有的仅剩叶柄。幼虫数量大时,由于叶片遭到破坏,可以造成玉米显著减产。图3-67 叶片被害状(下:咬食致缺刻)成虫体长约14mm,翅展32~46mm。头、胸部暗棕灰杂黑白色。前翅基线短粗,黑色;内横线黑色波曲;环纹灰褐,黑边,肾纹淡褐色,半月形,有1黑条从前缘脉达肾纹;外横线双线锯齿形,在中脉处有1新月形白纹;缘线、亚缘线白色,外侧有1列三角形黑斑,缘毛白色。后翅棕黄色,边缘较暗,缘毛白褐色。外缘黑褐色。卵直径约0.6mm,宝塔形,表面具纵脊及褐色花斑。幼虫体长28~33mm,灰褐色。头部红褐色,冠缝及傍额片白色。体背线有黄白色点刻及1列黑斑,亚背线有1列白点,气门上线灰褐色,气门下线白色或灰黄色,腹面紫色,第4及11体节微隆起,足黄褐色。蛹体长约19mm,宽约6mm,圆筒形,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4节前缘及第5~7节整个前缘密布圆形小刻点,臀节末端具1对臀棘,并密生许多短毛。图3-68 梨剑纹叶蛾梨剑纹夜蛾在辽宁1年发生2代,自4月下旬至8月上旬均可诱到成虫。以蛹在土中越冬。幼虫5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害大豆,8月上旬至9月中旬在棉花、大豆、花生上均有幼虫为害。幼虫不活泼,行动迟缓。药剂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至3龄前,如果田间幼虫密度较高,及时喷施农药,如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也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此虫。 -
报告(二十五)黏虫(Oriental Armyworm)
出版时间:2009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又名东方黏虫,俗称行军虫、五花虫、剃枝虫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迁飞性害虫。黏虫是一种多食性间歇发生的暴食性害虫。大发生时可在一两天内吃光大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图3-64 植株被害状黏虫主要为害多种禾谷类作物,大发生时也可为害棉、麻、豆类、果树、林木及牧草等。黏虫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潜伏在心叶中,啃食叶肉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为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只剩植株主脉,再结队转移其他田为害,损失较大。图3-65 黏虫幼虫(左:初龄幼虫;右:老熟幼虫)成虫淡褐或黄褐色,体长15~20mm,翅展35~45mm,触角丝状,胸发达。前翅中央近前缘有两个淡黄色圆斑,外圆斑下方有1小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翅顶角有1向内伸的斜线。卵半球形,直径0.5mm,初乳白色,渐黄褐色,孵化前黑灰色,有光泽。每个卵块由数十粒至数百粒组成,多为3~4行排列成长条状。叶片上的卵块常包被在筒条状的卷叶内。幼虫共6龄,有多种体色,多有浅黄绿、灰绿及黑褐色。头黄褐色,中央有1黑褐色“八”字纹,腹背线白色,亚背线蓝色或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5~38mm。蛹褐色,长20mm,腹背5~7节各有1排小点刻。尾刺3对,中间1对粗直,侧面2对细而弯曲。图3-66 黏虫成虫和蛹(引自:商鸿生)黏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若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宜时可终年繁殖为害。发生世代,随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而异,冬季生活状态也不同,在北纬33°以北地区基本不能越冬,南岭以南冬季尚可为害。成虫具有迁飞习性,每年有规律地进行南北往返远距离迁飞,从而构成全国各发生区虫源的紧密衔接。根据发生特点,我国基本划分为5个发生区。(1)越冬代发生区:位于粤、桂、滇、闽及黔南地带,1年可发生5~6代。(2)1代发生区:位于长江及黄淮流域以及鲁南地带,1年可发生3~4代。(3)2代发生区:位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15省、市,1年发生2~3代。(4)3代发生区:位于东北三省、内蒙古、冀、鲁、晋及京津地区,一年发生2~3代。(5)晚秋世代发生区:主要为越冬代发生区的部分地区。成虫喜食蜜露,羽化后须补充营养方可正常产卵繁殖。白天栖息在植株间,傍晚活动。成虫喜生长茂密的农田,将卵块产在叶尖及枯黄的叶片上,并分泌胶质物将卵裹住。每块卵10余粒至数百粒,每头雌虫最多可产卵1000~3000余粒。卵期3~6天。幼虫6个龄期22~25天。初孵幼虫怕光,集聚在心叶内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4~6龄为暴食期,食量占总量的90%以上。幼虫老熟后爬至根部3~5cm处作土茧化蛹,蛹期9~11天。黏虫在气温19~23℃和相对湿度50%~80%时生存最适。30℃以上产卵量降低。在蛹羽化及卵盛孵期,雨水过多不利其存活。1.农业防治 在越冬区,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压低越冬虫量,控制次年的一代虫源。在北纬33°以南地区,秋季应结合作物的中耕,铲除杂草、控制3代黏虫,减少越冬虫源,降低第1代发生区的发生程度。在1~3代发生为害区,通过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水肥管理等,控制田间小气候,可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2.诱杀防治 成虫发生期,田间插放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放置糖醋盆诱杀成虫,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密度。成虫产卵期在作物田插放谷草把诱卵,定期集中烧毁处理,或人工采卵,降低田间虫口密度。3.化学防治 应在幼虫3龄前及时防治,用20%灭幼脲1号胶悬剂,或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喷雾。其他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粉剂、20%氰戊菊酯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4.生物防治 应用苏云金杆菌、中华卵索线虫、黏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杀虫剂,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