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柿的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柿是我国主要果树树种之一,柿树具有寿命长、产量高、收益大、易管理的优点,发展柿树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柿树嫁接后5~6年开始结果,15年后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在100年以上。丰产园3~4年开始结果,5~6年进入盛果期。柿根系分布取决于砧木。君迁子作砧木,根系发达,分枝力强,细根多。根系大多分布在10~40cm深土层中;垂直根深达3m以上,水平分布为冠径的2~3倍。柿根系单宁含量多,受伤后难愈合,发根困难,应注意保护根系。根系春季开始生长晚于地上部,一般地上部展叶时开始生长。柿枝条分为营养枝、结果枝和结果母枝。结果母枝是指着生混合花芽的枝条;结果枝是指由混合花芽抽生的枝条,大多由结果母枝的顶芽及其以下1~3个侧芽发出,再往下的侧芽的抽生为营养枝。营养枝是不能开花结果的枝,其上着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其一般短而弱。柿结果枝第3~7节叶腋间着生花蕾,开花结果,着生花的各节没有叶芽,开花结果后成为盲节。柿在平均温度12℃以上时萌芽。新梢生长以春季为主,成年树一般只抽生春梢,生长量较小,幼龄树和生长势旺的树可生长2~3次梢。柿树顶端优势和层性都比较明显,但新梢生长初期先端有下垂性,枯顶后不再下垂。柿树芽分叶芽和花芽两种。花芽为混合花芽。叶芽较瘦小,着生于1年生枝的中下部,萌发后抽生营养枝。花芽较肥大,位于1年生枝的顶部1~3节,萌发后抽生结果枝。柿树枝条顶芽为伪顶芽。枝条基部有两个鳞片覆盖的副芽,常不萌发而成为潜伏芽,其寿命较长。柿树的花芽分化在新梢停止生长后1个月,大约在6月中旬,当新梢侧芽内雏梢具有8~9片叶原始体时,自基部第3节开始向上,在雏梢叶腋间连续分化花的原始体。每个混合花芽一般分化3~5朵花。柿树的花有雌花、雄花、两性花三种类型。一般栽培品种仅生雌花,单生于结果枝第3~7节叶腋间,雄蕊退化,可单性结实。雄花1~3朵聚生于弱枝或结果枝下部,呈吊钟状。柿树在展叶后30~40d,日均温达17℃以上时开花,花期3~12d,大多数品种为6d。柿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浆果。果实发育过程分为3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开花后60d以内,幼果迅速膨大,最后基本定形;第二阶段自花后60d至着色,果实停长后或间歇性膨大;第三阶段从果实着色至采收,果实又明显增大。柿的落花落果包括落蕾、落花和落果。开花前落蕾,落花在5月上中旬,部分花脱落。幼果形成后有落果现象,以后2~3周较重,6月中旬以后落果减轻,8月上中旬至成熟落果很少。柿树喜温耐寒。在年平均温度10.0~21.5℃,绝对最低温度不低于-20℃的地区均可栽培,但以年平均气温13~19℃最为适宜。并且甜柿耐寒力比涩柿弱,要求生长期(4—11月)平均气温在17℃以上。冬季低于-15℃时易发生冻害。柿树耐湿抗旱。在年降水量500~700mm、光照充足地方,生长发育良好,丰产优质。由于柿树根系分布深广,故较耐旱,一般在年降水量450mm以上地方,不需灌溉,但在开花坐果期,发生干旱,易造成大量落花落果。柿树喜光,但也较耐阴。一般在光照充足地方,柿树生长发育好,果实品质优良。对于甜柿要求4—10月日照时数在1400h以上。柿树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区、丘陵、平地、河滩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1m、土壤pH值6.0~7.5、含盐量0.3%以下、地下水位在1.5m以下,保水排水良好的壤土和黏壤土为宜。柿树开花前疏花蕾。保留结果枝发育最大,开放最早的花蕾,其余疏除。始果期幼树主侧枝上花蕾全部疏除。甜柿品种果园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花期喷0.1%硼砂+300mg/kg赤霉素;或用0.3%尿素+0.1%硼砂+0.5%磷酸二氢钾,以提高坐果率。花后35~40d早期生理落果后疏果。首先疏除病虫果、伤果、畸形果、迟花果及易日灼果,保留不受日光直射的侧生果或下垂果,保留个大、整齐、深绿色,萼片大而完整的果实。保留1枝1~2个果,或15~18片叶留1个果。叶片在5片以下的小枝和主侧枝延长枝上不留果。根据柿果用途适期采收。榨取柿漆用果实在单宁含量最高的8月下旬采收;涩柿鲜食品种在果实由绿变黄尚未变红色时采收;制柿饼用果实在果皮黄色减褪呈橘红色时采收;软柿(烘柿)鲜食,在充分成熟、呈现固有色泽而未软化时采收;甜柿品种在充分成熟、完全脱涩、果皮由黄变红色、果肉尚未软化时采收。采收采用折枝法或摘果法。折枝法是用手、夹杆或挠钩将果实连同果枝上中部一同折下。摘果法是用手或采果器将柿果逐个摘下。二者交替使用。采收时轻拿轻放,采后及时剪去果柄,并在分级时将萼片摘去。 -
报告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
出版时间:2019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果树生产中非常关键和综合性极强的一项技术,也是果园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苹果腐烂病是我国北方苹果树的主要病害,除为害苹果及其苹果属植物外,也为害梨、桃、樱桃和梅等多种落叶果树。图22-1 苹果腐烂病为害枝及果实(1)田间诊断。苹果腐烂病俗称烂皮病,主要为害果树枝干,病部树皮腐烂,表现为溃疡型和枝枯型。溃疡型病斑主要发生在冬春和极度衰弱的树体上。发病初期为红褐色,略隆起,呈水渍状,组织松软,病皮易于剥离,内部组织成暗红褐色,有酒糟气味。溃疡型病斑在早春扩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大型病斑,围绕枝干造成环切,使上部枝干枯死。枝枯型多发生在2~3年生或4~5年生的枝条或果苔上,在衰弱树上发生更明显。病部为红褐色,呈水渍状,不规则,迅速延及整个枝条,使其枯死。病枝上的叶片变黄,后期病部产生小粒点。果实上的病斑为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轮纹,边缘清晰。病组织腐烂,略带酒糟气味。(2)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通过合理调整结果量、改善立地条件、实行科学施肥、合理灌水、防治病虫害等方法调整。②铲除树体所带病菌。通过采用重刮皮、药剂铲除、枝干喷药等方法铲除果树落皮层、皮下干斑、皮下湿润坏死点、树杈夹角皮下的褐色坏死点来清除潜伏病菌。③治疗病斑。采用刮治和包泥方法及时治疗病斑。④桥接复壮。治疗后及时做好桥接工作,其具有恢复树势的作用。苹果轮纹病也称粗皮病、轮纹褐腐病,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梨、山楂、桃、栗和枣等果树。(1)田间诊断。苹果轮纹病为害树干和果实,树干以皮孔为中心产生红褐色圆形病斑,中心隆起瘤状,后凹陷为眼状,又称为粗皮病,一般在病健交界处开裂,病斑翘起或剥落。图22-2 苹果轮纹病为害果实和树干(2)防治方法。①药剂防治。轻微发病时,按靓果安800倍液稀释喷洒,10~15d用药一次。病情严重时,靓果安按500倍液稀释,7~10d喷施一次。②清除侵染源。晚秋、早春刮除粗皮,集中销毁,并喷45%代森铵水溶液1000倍液或75%五氯酚钠粉100~200倍液,3月下旬至4月初喷3°Bé石硫合剂为宜。③果实套袋。落花后一个月内套完,每果一袋,红色品种采收前一个星期拆除即可。④生长期涂树干。8月用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50倍液涂刷粗皮病部,可加药液1%的腐植酸钠,促进健皮生长。⑤储藏期管理。严格剔除病果,注意控制温、湿度。苹果白粉病在我国苹果产区发生普遍,除了为害苹果外,还为害沙果、海棠、槟子和山定子等。图22-3 苹果白粉病为害叶片、嫩梢及果实(1)田间诊断。苹果白粉病为害苹果树的幼苗、嫩梢、叶片、芽、花及幼果。嫩梢染病,生长受抑,节间缩短,其上着生的叶片变得狭长或不开张,变硬变脆,叶缘上卷,初期表面被覆白色粉状物,后期逐渐变为褐色,严重的整个枝梢枯死;叶片染病,叶背初现稀疏白粉,新叶略呈紫色,皱缩畸形,后期白色粉层逐渐蔓延到叶正反两面,叶正面色泽浓淡不均,叶背产生白粉状病斑,病叶变得狭长,边缘呈波状皱缩或叶片凹凸不平;严重时,病叶自叶尖或叶缘逐渐变褐色,最后全叶干枯脱落。幼果受害多发生在萼的附近,萼洼处产生白色粉斑,病部变硬,果实长大后白粉脱落,形成网状锈斑,变硬的组织后期形成裂口或裂纹。(2)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控制灌水,使果树生长健壮;增施有机肥和磷、钾,提高抗病力;合理密植抗病品种,逐步淘汰高感抗品种。②清洁田园。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梢、病芽;早春复剪,剪掉新发病的枝梢,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分生孢子传播。③药剂防治。发芽前喷洒70%硫黄可湿性粉剂150倍稀释液;春季在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12.5%特谱唑2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20d喷一次,共喷3~4次。在苗圃中幼苗发病初期,可连续喷2~3次0.2°~0.3°Bé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简称炭疽叶枯病,是近年来发生在嘎拉、花冠、秦冠、晨阳、新红星、早熟红富士等众多早、中熟品种上的一种新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及果实,高温季节雨后,病菌繁殖迅速,短短3~5d便可导致大量枯叶及果实布满病斑而失去商品价值。图22-4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1)田间诊断。初发病时,叶片上分布多个干枯病斑,病斑初为棕褐色,在高温及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1~3d内可蔓延至整张叶片,3~5d即可致全树叶片干枯脱落。枯叶颜色发暗,呈黑褐色。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叶片上会形成大小不等的枯死斑,病斑周围的健康组织随后变黄,病重叶片很快脱落。病斑较小、较多时,病叶的病状与褐斑病的症状非常相似。受害果实果面出现多个直径2~3mm的圆形褐色凹陷病斑,病斑周围果面呈红色,病斑下果肉呈褐色海绵状,深约2mm。自然条件下果实病斑上很少产生孢子梗,与常见苹果炭疽病的症状明显不同。(2)防治方法。①栽植抗病品种和提高叶片生理功能。建立新园时,尽量选择不易感病的苹果品种,如美国8号、藤牧1号、晚熟红富士系列品种等,并实行起垄栽培。此外,在苹果树进入生长季后,结合喷药加入功能性液肥强壮树势,提高叶片抗病能力。②铲除越冬病菌。例如,早春彻底清理果园,清扫枯枝落叶,并及时喷施清园药剂;苹果萌芽后,继续选用杀灭性较强的铲除剂和叶面肥,目的是铲除在枝条及休眠芽和健壮叶片上越冬的病菌。③高温季节防治。自6月中旬后,可交替喷施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叶面肥800~1000倍液或60%百泰(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1500倍液+叶面肥800~1000倍液或80%丙森锌600倍液+叶面肥800~1000倍液与其他防治该类病菌的药剂(如45%咪鲜胺水乳剂20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1500倍液等交替混合喷雾)。每10~15d施用一次,保证每次出现超过两天的连续阴雨前,叶面和枝条都处于药剂的保护之中。④雨后补药。如果降雨前没有及时喷药,可在连续阴雨间歇期或雨后及时补喷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500~800倍液+60%百泰(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1500倍液+叶面肥800~1000倍液,对发病严重的苹果园,可间隔7d左右,连喷两次,以后按照高温季节防治方法进行用药。苹果褐斑病为常发性病害,是造成苹果早期落叶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果实和叶柄。若防治不当,可引起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导致果实品质低劣,严重影响到当年经济效益及来年树体的正常生长发育。(1)田间诊断。叶片上病斑的形状可分为轮纹型、针芒型及不规则混合型病斑三种类型。轮纹型病斑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出现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至直径10~15mm的圆形病斑,病斑中心暗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形成同心状轮纹,叶的背面暗褐色;针芒型病斑斑点较小,呈放射状向外扩展,这是由于黑色菌索穿行于表皮组织之下而形成的,病斑背面为绿色;混合型病斑兼有轮纹型和针芒型两者的特点。三种病斑都使叶片变黄,但病斑边缘仍旧保持绿色形成晕圈,这是此病的重要特征。老病斑中央多呈灰白色,病叶稍触即落。叶柄受害后有长圆形黑色斑,使输导组织受阻致病叶枯死。果实染病时,表皮上初生浅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稍凹陷的病斑直径为6~12mm,病部果肉疏松干腐,褐色,中间产生黑色小点,有光泽,一般不深入果肉内部。图22-5 苹果褐斑病(2)防治方法。①合理修剪,控制树冠大小及骨干枝数量,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②秋季、冬季剪除树上残留的病枝和摘除病叶并清扫地面落叶,深埋或烧毁。③喷药保护。一般从发病前15d左右开始喷药,隔15d左右一次,连喷4~6次。常用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1∶2∶(180~200)]、43%戊唑醇2000~2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百泰(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15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注意在幼果期慎用波尔多液以防果锈产生。苹果害虫的种类约有350种,根据发生轻重的不同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主要害虫,包括食心虫类、卷叶蛾类、红蜘蛛类,统称为苹果的三大害虫;第二类为较主要害虫,包括毛虫类、蚜虫类、蛀虫害虫类;第三类为一般害虫,包括刺蛾类、吸果夜蛾类、金龟子类、潜夜蛾类、蚧壳虫类。桃小食心虫又称桃蛀果蛾,简称桃小,国内各果区都有发生,还为害桃、梨、山楂和酸枣等树种。(1)田间诊断。幼虫多从果实萼洼蛀入,蛀孔流出泪珠状的果胶,干涸呈白色蜡质粉末。幼虫入果直达果心,在果肉中乱窜,排粪便于隧道中,没有充分膨大的幼果受害多呈畸形,俗称“猴头果”。被害果实渐变黄色,果肉僵硬,俗称黄病。图22-6 桃小食心虫(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通过更换无冬茧的新土,减少越冬虫源基数;清除树盘内的杂草及其他覆盖物,随时捕捉;在越冬幼虫出土前,用宽幅地膜覆盖。②生物防治。在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释放桃小寄生蜂;在幼虫初孵期,喷施细菌性农药(Bt乳剂),也可使用桃小性诱剂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进行诱杀。③化学防治。地面防治采用撒毒土或地面喷施40%辛硫磷乳油8倍液,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喷湿地面,耙松地表;树上防治在幼虫初孵期,喷施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倍液或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苹果红蜘蛛又名苹果全爪螨,分布全国,尤以北方发生普遍,为害苹果、月季、海棠、榆、梨、樱花等。(1)田间诊断。苹果红蜘蛛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受害初期出现白色小斑点,后期叶片苍白,光合作用减弱。虫口密度大时,叶片布满螨蜕,但很少落叶。图22-7 苹果红蜘蛛(2)防治方法。①在早春树木发芽前,用20号石油乳剂20~40倍液喷树干,或者用石硫合剂300~500倍液喷树干,以消灭越冬雌成虫及卵。②及时消除花圃、果园的杂草。③为害期喷施扫螨净1000倍液或螺螨酯、哒螨灵等药剂防治,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要注意炔螨特和三唑锡可能会产生药害,慎用。螨类易产生抗药性,要注意杀螨剂的交替使用。④保护和引进天敌。苹果小卷叶蛾又名小黄卷叶蛾、棉褐带卷叶蛾、苹小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主要为害苹果、梨、桃、山楂等果树。图22-8 苹果小卷叶蛾(1)田间诊断。幼虫主要为害苹果、梨、桃等的嫩叶、新芽、花蕾和果实。幼虫吐丝卷叶,食害叶肉或缠绕新芽和花蕾,使芽、蕾不能展开。大龄幼虫啃食叶片覆盖下的果皮组织,形成深浅不一的条、点状斑痕,影响果品的质量。(2)防治方法。①冬春刮除老鞘皮,清除部分越冬幼虫。春季结合疏花疏果,摘除虫包,集中处理。生长季节及时摘除虫叶、虫梢。②花芽分离期至盛花期及幼虫发生期是全年喷药防治的重点时期,可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或4.5%氟铃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甲维盐2000~2500倍液及时进行喷雾防治,成虫期用黑光灯或杀虫剂消灭成虫。③在各代成虫发生期,采用“迷向法”在果园内各个方向的果树上挂性诱芯,使雄性成虫不能和雌蛾进行交配,阻止其繁育后代为害。④在各代卷叶虫卵发生期,根据性外激素诱蛾情况释放赤眼蜂。绵蚜群落寄生在苹果树上,吸取树液,消耗树体营养。果树受害后,树势衰弱,寿命缩短,世界各国都把苹果绵蚜列为进出口检疫对象。(1)田间诊断。成虫、若虫群集于背光的树干伤疤、剪锯口、裂缝、新梢的叶腋、短果枝端的叶群、果柄、梗洼和萼洼等处,为害枝干和根部,吸取汁液。被害部膨大成瘤,常因该处破裂,阻碍水分、养分的输导,严重时树体逐渐枯死。幼苗受害,可使全枝死亡。图22-9 苹果绵蚜(2)防治方法。①冬季修剪。彻底刮除老树皮,修剪虫害枝条、树干,及时清除杂草和干枯树枝,破坏和消灭苹果绵蚜栖居、繁衍的场所。②人工繁殖释放或吸引苹果蚜小蜂、瓢虫、草蛉等天敌。③苗木、接穗及包装材料要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浸泡2~3min。④加强检疫。禁止从苹果绵蚜发生疫区调进苗木、接穗。⑤生长季树上喷药,可选用1500~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要喷透剪锯口、伤疤、缝隙等处。所用药剂要注意交替使用,以免发生抗性。苹果山楂叶螨又名山楂红蜘蛛、樱桃红蜘蛛,主要为害梨、苹果、桃、樱桃、山楂、李等多种果树。(1)田间诊断。苹果山楂叶螨吸食叶片及幼嫩芽的汁液。叶片严重受害后,先是出现很多失绿小斑点,随后扩大连成片,严重时全叶变为焦黄而脱落,严重抑制了果树生长,甚至造成二次开花,影响当年花芽的形成和次年的产量。图22-10 苹果山楂叶螨(2)防治方法。①释放、吸引和保护天敌,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次数或使用不杀伤天敌的药剂,在树木休眠期刮除老皮,主要刮除主枝分杈以上老皮,主干可不刮皮以保护主干上越冬的天敌。②在树干基部培土拍实,防止越冬螨出蛰上树。③发芽前,刮皮后喷洒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含油量3%~5%的柴油乳剂;在花前繁殖前,施用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或15%扫螨净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2500~3000倍液或20%螨卵酯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除螨酯(酚螨酯)乳油1000~2000倍液等多种杀螨剂。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可延缓叶螨抗药性的产生。我国已知的梨树病害约有80种。梨树主要病害包括梨黑星病、腐烂病、干腐病、轮纹病、锈病、黑斑病和褐斑病。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是梨树的一种主要病害。我国梨产区均有发生。(1)田间诊断。梨黑星病为害所有幼嫩的绿色组织,以果实和叶片为主。果实发病初期产生浅黄色圆形斑点并逐渐扩大,以后病部稍凹陷,长出黑霉,最后病斑木栓化,凹陷并龟裂。叶片和新梢受害后可长出黑色霉斑。图22-11 梨黑星病(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晚秋清除落叶、病果、病枯枝等,减少越冬病原;生长期及早摘除病花丛和病梢。②化学防治。花蕾膨大期及落花后期各喷一次药,后隔2~3周喷一次,共3~4次。要特别注意喷叶背。可用0.5∶1∶100的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梨锈病又称赤星病、羊胡子,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为害,仅在果园附近种植桧柏类树木较多的风景区和城市郊区造成较重为害。梨锈病除为害梨树外,还能为害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等。(1)田间诊断。梨锈病为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受害时,在叶面上出现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直径4~5mm,中部为橙黄色,边缘为浅黄色,外圈的黄绿色的晕环与健部分开,病斑性孢子器由黄色变为黑色后向叶背面隆起,叶面微凹,以后病斑变黑。发病严重时引致早期落叶。新梢、幼果及果柄病斑与叶相似。幼果受害畸形、早落;新梢受害易被风折断。转主寄主为柏科植物桧柏(圆柏)等。图22-12 梨锈病(叶部)(2)防治方法。①梨园5km内不种植桧柏,中断转主寄主。②梨园附近有桧柏,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桧柏上喷1°~2°Bé石硫合剂,杀灭越冬后的冬孢子和担子孢子。③从梨展叶开始至5月下旬为止,可喷1∶3∶(200~24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也可选用氟硅唑(或氟环唑)+醚菌酯、特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开花期不能喷药,以免产生药害。梨黑斑病是梨树主要的病害之一,在中国主要梨区普遍发生。西洋梨、日本梨、酥梨、雪花梨最易感病。图22-13 梨黑斑病(1)田间诊断。梨黑斑病主要为害果实、叶和新梢。叶部受害,幼叶先发病并形成黑褐色圆形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为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为黑褐色。病叶焦枯、畸形,早期脱落。果实受害,果面出现一个至数个黑色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浅,形成浅褐色至灰褐色圆形病斑,略凹陷。发病后期病果畸形、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果面和裂缝内产生黑霉,引起落果。果实近成熟期染病,前期表现与幼果相似,但病斑较大,黑褐色,后期果肉软腐而脱落。新梢发病,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纺锤形,浅褐色或黑褐色,略凹陷,易折断。(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发芽前剪除病梢,清除落叶落果,认真清园。改善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低洼果园雨季及时排水。重病树要重剪,以通风透光,清除病原。②药剂防治。发芽前喷药铲除树上越冬病菌,生长期及时喷药预防侵染以保护叶和果实。南方一般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间隔10d左右喷洒一次。华北从初见病叶到雨季喷药4~6次,可基本控制此病害。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10%多抗霉素1000~1500倍液对黑斑病效果最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240波尔多液等也有一定效果。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异菌脲和多抗霉素应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③果实套袋。④在病害流行地区选栽抗病品种。我国梨树害虫记载有697种,目前为害严重的害虫有梨二叉蚜、梨小食心虫、梨木虱、梨黄粉蚜、山楂叶螨、梨大食心虫。梨二叉蚜是梨树的主要害虫。全国各梨区都有分布,以辽宁、河北、山东和山西等梨区发生普遍。图22-14 梨二叉蚜(1)田间诊断。梨二叉蚜以成虫、若虫群集于芽、嫩叶、嫩梢上吸取梨汁液。早春若虫集中在嫩芽上为害。随着梨芽开绽而侵入芽内。梨芽展叶后,则转至嫩梢和嫩叶上为害。被害叶从主脉两侧向内纵卷成松筒状。(2)防治方法。①早期摘除被害叶,集中处理,消灭蚜虫。②抓好开花前喷药防治工作,在越冬卵全部孵化未造成卷叶时应喷药。用10%吡虫啉(一遍净)2000倍液等。③保护并利用天敌。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又名梨小蛀果蛾、东方果蠹蛾、梨姬食心虫、桃折梢虫、小食心虫、桃折心虫)小卷叶蛾科。梨小食心虫在各地果园均有发生,是梨树的主要害虫,在梨树、桃树混栽的果园为害尤为严重。图22-15 梨小食心虫(1)田间诊断。梨小食心虫为害果实和新梢。幼虫蛀果多从萼洼处蛀入,直接蛀到果心,在蛀孔处有虫粪排出,被害果上有幼虫脱出的脱果孔。幼虫蛀害嫩梢时,多从嫩梢顶端第三叶叶柄基部蛀入,直至髓部,向下蛀食。蛀孔处有少量虫粪排出,蛀孔以上部分易萎蔫干枯。(2)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早春刮树皮,消灭翘皮下和裂缝内越冬的幼虫;秋季幼虫越冬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入冬后或翌年早春解下烧掉,消灭其中越冬的幼虫;春季发现部分新梢受害时,及时剪除被害梢,深埋或烧掉,消灭其中的幼虫。②药剂防治。在各代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为防止果实受害,重点防治第二、第三代幼虫。用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诱捕器监测成虫发生期,指导准确的喷药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成虫出现高峰后即可喷药。在发生严重的年份,可在成虫发生盛期前、后各喷一次药,控制其为害。在没有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情况下,可在田间调查卵果率,当卵果率达到1%时就可喷药。常用药剂有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8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3000倍液。③生物防治。在虫口密度较低的果园,可用松毛虫赤眼蜂治虫。成虫产卵初期和盛期分别释放松毛虫赤眼蜂一次,每100m2果园放蜂4500头左右,能明显减轻为害。④果实套袋是防止梨小食心虫为害的较好方法。⑤刮皮消灭越冬幼虫。梨木虱又叫梨虱,主要寄主是梨树。梨木虱是梨园常见且为害十分严重的一种害虫,套袋果园常受害较重。图22-16 梨木虱(1)田间诊断。若虫常聚集于叶背主脉两侧为害,使叶片沿主脉向背面弯曲,呈匙状,叶片皱缩,甚至枯黄、变黑、脱落。幼龄若虫将叶片沿叶缘卷曲成筒状,受害部位虫体分泌的黏液在秋季湿度大时会引起煤污病,污染叶和果面,造成落叶及枝条和果实发育不良。(2)防治方法。①清除虫叶。早期摘除被害卷叶,集中处理。②药剂防治。蚜卵孵化,梨芽尚未开放至发芽展叶期是防治最适期。在梨木虱严重发生时,可选用螺虫乙酯、虫螨腈、阿维菌素防治梨木虱。若要求速效,可添加菊酯类药剂。因梨木虱对吡虫啉等药剂抗性的加大,使用时应缩小倍数并轮换用药。③保护天敌。梨蚜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应注意加以保护。我国已知的桃树病害有50余种,其中桃褐腐病、桃疮痂病、桃细菌性穿孔病、桃炭疽病和桃缩叶病是主要的桃树病害。桃褐腐病又名菌核病、灰腐病、灰霉病,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可为害桃、李、杏、梅及樱桃等核果类果树,主要发生在浙江、山东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1)田间诊断。桃褐腐病主要为害花、叶、枝梢和果实。果实染病后,果面开始出现小的褐色斑点,后急速扩大为圆形褐色大斑,果肉为浅褐色,并很快全果烂透。同时,病部表面长出质地密结的串珠状灰褐色或灰白色霉丛,初为同心环纹状,并很快遍及全果。烂病果除少数脱落外,大部分干缩呈褐色至黑色僵果,经久不落;病花瓣、柱头初生褐色斑点,渐蔓延至花萼与花柄,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长出灰色霉层。气候干燥时则萎缩干枯,长留树上不脱落。嫩叶发病自叶缘开始,初为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并很快扩展至叶柄,叶片萎垂如霜害,病叶上常具灰色霉层,也不易脱落;枝梢发病多为病花梗、病叶柄及病果中的菌丝向下蔓延所致,渐形成长圆形溃疡斑,边缘为紫褐色,中央微凹陷,灰褐色,病斑周缘微凸,被覆灰色霉层,初期溃疡斑常有流胶现象。病斑扩展环绕枝条一周时,枝条即萎蔫枯死。图22-17 桃褐腐病为害果实(2)防治方法。①清除病原。休眠期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树上和树下的病枝、病叶、僵果,集中烧毁。秋冬深翻树盘,将病菌埋于地下。②药剂防治。芽膨大期喷布石硫合剂+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花后10d至采收前20d喷布65%代森锌400~5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50%硫悬浮剂500~800倍液,或用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用20%三唑酮乳油3000~4000倍液等药剂。药剂应交替使用。③生长期及时防治蝽象、象鼻虫、食心虫、桃蛀螟等害虫,减少伤口。桃疮痂病又名黑星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尤以高温多湿的江浙一带发病最重,主要为害果实,油桃更容易感染。此病除为害桃外,还能侵害李、梅、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1)田间诊断。桃疮痂病主要为害桃树果实、枝梢和叶片。果实发病先发生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严重时病斑融合连片,随果实增大,果面往往龟裂。当果柄被害时,病果常脱落。枝梢染病后,起初发生浅褐色椭圆形斑点,边缘带紫褐色。秋季病斑表面呈紫色或黑褐色,微隆起,常流胶。翌年春季,病斑变灰色,产生暗色绒点状分生孢子丛。叶片初发病时,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渐变为褐色或紫红色,后期形成穿孔,严重时落叶。图22-18 桃疮痂病(2)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增施有机肥,控制速效氮肥的用量,适量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树体抵抗力。合理修剪,注意桃园通风透光和排水。②清除病原。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清除园内树上的病枝、枯死枝、僵果、地面落果,集中处理,以减少初侵染源。③药剂防治。芽膨大前期喷布石硫合剂+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铲除越冬病原;花露红期及落花后间隔10~15d喷布一次10%苯醚甲环唑2000~2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氟硅唑1000~1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注意药剂交替使用。桃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上最常见的叶部病害,在世界各桃产区都有发生,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桃产区。(1)田间诊断。桃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在桃树新梢和果实上均能发病。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整形病斑,边缘有黄绿色晕环,以后病斑干枯、脱落、穿孔,严重时病斑相连,造成叶片脱落。新枝染病,以皮孔为中心树皮隆起,出现直径1~4mm的疣,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大枝及树干上,树皮表面龟裂、粗糙。之后瘤皮开裂,陆续溢出树脂,透明、柔软状,树脂与空气接触后,由黄白色变成褐色、红褐色至茶褐色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叶片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果实发病,由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初为浅褐色水渍状小圆斑,稍凹陷,以后病斑稍扩大,天气干燥时病斑开裂,严重影响桃果品质和产量。图22-19 桃细菌性穿孔病(2)防治方法。①加强桃园综合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是防治穿孔病最重要的措施。②新建桃园注意选栽抗病品种,选好土壤、地势条件。③药剂防治。可参考桃炭疽病、褐腐病、疮痂病的药剂防治方法,综合进行喷药。桃炭疽病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于全国各桃产区,尤以长江流域、东部沿海地区发病较重。(1)田间诊断。桃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枝叶。果实被害处先产生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大呈暗褐色圆形斑,斑稍凹陷,病斑上产生黑褐色颗粒状点(分生孢子盘),组成同心轮纹状。后期病斑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状的分生孢子盘,雨季孢子盘变成红色或粉红色黏质颗粒状,病害严重时常造成大量落果。新梢受害出现暗褐色病斑,略凹陷。病斑蔓延后可导致枝条死亡。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可出现橘红色小点,叶片发病后呈纵筒状卷曲。图22-20 桃炭疽病(2)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排除果园积水。夏季及时去除直立徒长枝,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冬季修剪时,彻底剪除干枯枝和残留在树上的病僵果,集中烧毁。②药剂防治。在花芽膨大期,喷洒1∶1∶160波尔多液,或用5°Bé石硫合剂。落花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根据天气情况,可间隔10~15d喷一次药,注意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桃树蚜虫分为桃蚜、桃粉蚜、桃瘤蚜(图22-21)三种,分布范围广,在国内大部分桃产区都有发生。以成蚜、若蚜密集在叶背面吸食汁液,导致桃树生长缓慢或叶片卷缩,其排泄物可诱发煤污病。图22-21 桃蚜、桃粉蚜、桃瘤蚜(1)田间诊断。春季桃树萌芽长叶时,桃蚜群集在嫩梢、嫩芽及幼叶背面,使被害部位叶片扭曲,卷成螺旋状,严重时造成落叶,新梢不能生长,影响产量及花芽形成。桃蚜还为害花蕾,影响坐果,降低产量。其桃蚜排泄的蜜露,污染叶面及枝梢,易造成煤污病,桃蚜还能传播桃树病毒。(2)防治方法。①清除虫源。桃树落叶后,如清理枯枝落叶、树干涂药等。②药剂防治。桃花期前后及幼果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日平均气温小于30℃)。可选用10%的吡虫啉1000~1500倍液+40%吡蚜酮1500~2000倍液或25%丁硫克百威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中后期(日平均气温大于30℃),可选用5%啶虫脒1000~1500倍液+4%吡蚜酮1500~2000倍液或22.4%螺虫己酯4000倍液或40%噻嗪酮3000~4000倍液混合喷雾,注意药剂要交替使用。桃红颈天牛俗称水牛、铁炮虫、木花,全国各桃产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桃、杏、李、梅、樱桃、苹果、梨、柳等,对核果类果树为害尤为严重,是桃树主要害虫之一。图22-22 桃红颈天牛(1)田间诊断。以幼虫蛀食干和主枝,小幼虫先在皮层下串蛀,然后蛀入木质部,深达干心,受害枝干被蛀中空阻碍树液流通,引起流胶,使枝干未老先衰,严重时可使全株枯萎。蛀孔外堆满红褐色木屑状虫粪。(2)防治方法。①清除虫源。幼虫孵化期,人工刮除老树皮,集中烧毁。成虫羽化期,人工捕捉,主要利用成虫中午至下午两三点钟静栖在枝条上,特别是下到树干基部的习性,进行捕捉。成虫产卵期,经常检查树干,发现有方形产卵伤痕,及时刮除或以木槌击死卵粒。②药剂防治。对有新鲜虫粪排出的蛀孔,可用小棉球蘸敌敌畏煤油合剂(煤油1000g加入80%敌敌畏乳油50 g)塞入虫孔内,然后再用泥土封闭虫孔,或者注射80%敌敌畏原液少许,洞口敷以泥土,可熏杀幼虫。③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管氏肿腿蜂。桑白蚧又称桑盾蚧、桃白蚧,分布遍及全国,是为害最普遍的一种介壳虫。桑白蚧除为害桃外,还有樱桃、山毛桃、李、杏、梨、核桃、桑、国槐等。(1)田间诊断。以若虫和成虫群集于主干、枝条上,以口针刺入皮层吸食汁液,也有在叶脉或叶柄、芽的两侧寄生,造成叶片提早硬化。图22-23 桑白蚧(2)防治方法。①清除虫源。果树休眠期用硬毛刷或钢丝刷刷掉枝条上的越冬雌虫,剪除受害严重的枝条。②药剂防治。可喷洒石硫合剂,或者用95%机油乳剂50倍液喷布;在各代若虫孵化高峰期尚未分泌蜡粉介壳前,全树喷布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或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在药剂中加入0.2%的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治效果。桃球坚介壳虫又叫朝鲜球坚介壳虫、球形介壳虫、树虱子,我国南方、北方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桃、杏、李、梅等,是桃、杏树上普遍发生的害虫。(1)田间诊断。主要以若虫和雌成虫集聚在枝干上吸食汁液,被害枝条发育不良,出现流胶现象,树势严重衰弱,树体不能正常生长和花芽分化,严重时枝条干枯,一经发生,常在一、二年内蔓延全园,如防治不利,会使整株植株死亡。图22-24 桃球坚介壳虫(2)防治方法。①清除虫源,铲除越冬若虫,在春季雌成虫产卵以前,采用人工刮除的方法防治。②药剂防治。早春芽萌动期,用石硫合剂均匀喷布枝干,也可用95%机油乳剂50倍液混加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布枝干。6月上旬卵进入孵化盛期时,全树喷布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③保护天敌。注意保护黑缘红瓢虫等天敌。桃蛀螟又叫桃蠹螟、桃实螟、桃蛀虫等,我国各地均有分布,长江以南为害桃果特别严重,主要为害桃、梨、李、苹果等多种果树及向日葵、玉米等农作物,为杂草性害虫。(1)田间诊断。桃蛀螟主要为害果实,幼虫孵化后多从果蒂部或果与叶及果与果相接处蛀入,蛀入后直达果心。被害果内和果外都有大量虫粪和黄褐色胶液。幼虫老熟后多在果柄处或两果相接处化蛹。图22-25 桃蛀螟(2)防治方法。①清除虫源。冬季或早春及时处理向日葵、玉米等秸秆,并刮除桃树老皮,清除越冬茧。生长季及时摘除被害果,集中处理。②诱杀处理。秋季采果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集中杀灭或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③药剂处理。在第一、第二代卵高峰期树上喷布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3000~4000倍液以保护桃果。每个产卵高峰期喷两次药,间隔期7~10d。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俗称“鸟眼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1)田间诊断。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感病部位产生褐色斑点,叶片、嫩梢、卷须等扭曲、皱缩,幼果畸形。图22-26 葡萄黑痘病(病穗)图22-27 葡萄黑痘病(病果)(2)防治方法。①苗木消毒。由于黑痘病的无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菌的苗木或插条,因此,葡萄园定植时应选择无病的苗木,或者先进行苗木消毒处理。常用的苗木消毒剂有10%~15%的硫酸铵溶液或3%~5%的硫酸铜溶液或硫酸亚铁硫酸液(10%硫酸亚铁+1%的粗硫酸)或3°~5°Bé石硫合剂等。方法是将苗木或插条在上述任一种药液中浸泡3~5min取出即可定植或育苗。②选育抗病品种。③清除病原。晚秋将葡萄园落叶枯枝、病枝、病果等彻底清除烧毁。剪枝时将病枝彻底剪除,剪枝后喷5°Bé石硫合剂或硫酸铜200倍液。④喷药防治。喷药应抓早期防治,开花前、落花后、幼果期连喷三次可以控制病害,可喷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1∶0.5∶(180~200)]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也可选用吡唑醚菌酯2000倍液或百泰(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1500倍液进行防治。葡萄白腐病俗称“水烂”或“穗烂”,是华北黄河流域及陕西关中等地经常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在多雨年份常和炭疽病并发流行,造成很大损失。图22-28 葡萄白腐病(病穗)图22-29 葡萄白腐病(病枝)(1)田间诊断。葡萄白腐病主要为害果穗,病果呈褐色,水渍状,后期变软腐,容易脱落。葡萄叶片感病产生近圆形浅褐色病斑,呈不明显的同心轮纹状,后期叶片干枯脱落。枝蔓易在损伤处发病,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纤维乱如麻,枝体生理受阻,枝叶渐枯死。(2)防治方法。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②做好清园工作,冬季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枝蔓和挂在枝蔓上的干病穗,扫净地面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第二年的侵染源。③生长季节摘除病果、病蔓、病叶,冬剪时把病组织剪除干净。搞好排水工作以降低园内湿度,适当提高果穗离地表距离,可减少病菌侵染,减轻发病。④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小气候湿度,及时除草、及时摘心,剪副梢,提高结果部位,减少离地面很近的果穗。⑤药剂防治。在发病严重地区的多雨年份,在6—8月每隔10~15d喷一次700~800倍液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或75%百菌清,也可喷200倍半量式波尔多液(1∶0.5∶200)。还可选用氟硅唑2000倍液、吡唑醚菌酯2000倍液和拜耳拿敌稳75%水分散粒剂(25%肟菌酯+50%戊唑醇)3000倍液中的任意一种进行防治。⑥地面撒药。在发病前地面可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每667m2施药0.5kg;也可用福美双1份、硫黄粉1份、碳酸钙1份,三者混合均匀,于葡萄架下撒施,每667m2施药1.5~2kg,施药后用耙荡平。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发生较为普遍,为害果实较严重;在南方高温多雨的地区,早春也可引起葡萄花穗腐烂。图22-30 葡萄炭疽病(果穗)图22-31 葡萄炭疽病(果实)(1)田间诊断。葡萄炭疽病主要为害着色或接近成熟的果实。果实受害表面产生豆粒大的褐色圆形斑点,后凹陷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严重时果粒软腐,逐渐失水干缩或成僵果。(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清除病原。结合葡萄冬剪彻底清园,将植株上剪下的枝蔓、穗柄、僵果、卷须及地上落叶、铁丝与绑绳等全部清除出园,并焚烧或深埋以清除病原。③加强栽培管理。在葡萄生长期内要及时摘心、合理夏剪、适度负载,随时清除剪下的副梢、卷须,提高园中通透性;注意排水、中耕,尽可能降低园中湿度;科学施肥,特别注意氮、磷、钾肥的比例,切忌氮肥过多,还要注意增施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④药剂防治。初见发病开始(6月中旬)每10~15d喷药一次直至采收。可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或百菌清800~1000倍液交替使用,连喷4~6次即可控制其为害。也可选用巴斯夫百泰、巴斯夫健达(21.2%吡唑醚菌酯+21.2%氟唑菌酰胺)和拜耳露娜森(21.4%氟吡菌酰胺+21.4%肟菌脂)的任意一种进行防治。(1)田间诊断。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的重大病害之一,葡萄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嫩梢、花序、幼果等幼嫩组织。葡萄叶片正面产生浅黄色水浸状病斑,背面生有灰白色霜样霉状物,果粒、果梗发病均布满白霜,果梗褐变坏死,果粒肩部变褐凹陷甚至脱落。(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清除越冬病原。晚秋剪除病枝,清除落叶落果和其他病组织,集中深埋或烧毁。图22-32 葡萄霜霉病(病叶)图22-33 葡萄霜霉病(发病植株)③喷药防治。可根据不同年份降雨和发病早晚来决定喷药时期和次数,一般在开花前后即需要进行喷药防治,尤其对多雨年份和多雨季节,更应及早进行防治。药剂以选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40%悬浮剂为主,使用倍数为1000倍液,再加上其他辅助药剂,如94%霜脲氰800~1000倍液或30%醚菌酯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50%异菌脲悬浮剂1000~2000倍液或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等。(1)田间诊断。白粉病能为害所有绿色组织。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等部位,以幼嫩组织最敏感。葡萄展叶期叶片正面产生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黄色或褪绿色小斑块,病斑正反面均可见一层白色粉状物,粉斑下叶表面有褐色花斑,严重时全叶枯焦。新梢、果梗和穗轴初期表面产生不规则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下面形成雪花状或不规则的褐斑,可使穗轴、果梗变脆,枝梢生长受阻。幼果先出现褐绿色斑块,果面出现星芒状花纹,其上覆盖一层白粉状物,病果停止生长,有时变成畸形,果肉味酸;开始着色后果实在多雨时感病,病处裂开,之后腐烂。图22-34 葡萄白粉病(病果)图22-35 葡萄白粉病(病叶)(2)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冬季修剪时合理留枝,生长期间及时摘心、除副梢,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杜绝发病。②秋季清除病原,剪除病组织,清除枯枝落叶和落果。在发病初期摘除病组织。③发芽前喷5°Bé石硫合剂。发芽后喷1~2次0.3°~0.5°Bé石硫合剂或硫悬乳剂400倍液,也可喷托布津700~800倍液或醚菌酯1000~1500倍液。葡萄二星叶蝉又叫葡萄小叶蝉、葡萄斑叶蝉、葡萄二星浮尘子,属同翅目,叶蝉科。它分布于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西、台湾、天津、北京等地。受害叶片失绿变色,影响光合产物生成,降低果实品质和枝条发育,造成叶片早期脱落。图22-36 葡萄二星叶蝉(1)田间诊断。以成虫、若虫为害叶片,虫体在叶背面为害,失绿斑在叶面表现突出,被害处产生灰白色失绿斑;很多斑相连则叶面变灰白色,叶背面被害处为浅黄褐色枯斑。(2)防治方法。①清除落叶及杂草,消灭越冬成虫。②夏季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心、整枝、中耕、锄草、管理好副梢,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③喷药防治。第一代若虫期喷敌杀死2000~3000倍液,防治效果95%以上,连喷两次,消灭第一代若虫可以控制全年虫害。也可喷敌敌畏1000倍液或功夫菊酯2000~3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等。葡萄根瘤蚜属同翅目,瘤蚜科。它在辽宁、山东、陕西、台湾等地的局部葡萄园发生,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葡萄园一旦发生,为害严重,所以已被列为主要检疫对象。(1)田间诊断。葡萄根瘤蚜对美洲品种为害严重,既能为害根部又能为害叶片;对欧亚品种和欧美杂种,主要为害根部。根部受害,须根端部膨大,出现小米粒大的、略呈菱形的瘤状结,在粗根上形成较大的瘤状突起。叶上受害,叶背形成许多粒状虫瘿。因此,葡萄根瘤蚜有“根瘤型”和“叶瘿型”之分。受害植株树势衰弱,提前黄叶、落叶,产量大幅度降低,严重时全株枯死。图22-37 葡萄根瘤蚜(2)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防治传播。严禁已发生区的苗木、枝条外运或引种。②苗木消毒。对苗木和枝条进行药剂处理时,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菊酯类农药浸泡1min,以杀死苗木上的虫体。③土壤处理。对有根瘤蚜的葡萄园或苗圃,可用二硫化碳灌注。方法:在葡萄茎周围距茎25cm 处,每平方米打孔8~9 个,深10~15cm,春季每孔注入药液6~8g,夏季每孔注入4~6g,效果较好。但在花期和采收期不能使用,以免产生药害。还可以用50%辛硫磷 500g 拌入 50kg 细土,每 667m2 用药土 25kg,于15∶00—16∶00施药,随即翻入土内。葡萄透翅蛾又称葡萄透羽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它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吉林、内蒙古、江苏和浙江等地普遍发生,是葡萄产区主要害虫之一。(1)田间诊断。葡萄透翅蛾主要为害葡萄枝蔓。幼虫蛀食新梢和老蔓,被害处逐渐膨大,蛀入孔有褐色虫粪,是该虫为害标志。幼虫蛀入枝蔓后,向嫩蔓方向进食,严重时,被害植株上部枝叶枯死。图22-38 葡萄透翅蛾幼虫图22-39 葡萄透翅蛾(2)防治方法。①剪除虫枝。因被害处常有黄叶出现或枝蔓膨大增粗,冬、夏季经常检查,发现被蛀蔓要及时剪除、烧毁或深埋。②挖幼虫或虫孔灌药。当发现大蔓被害又不能去掉时,可用刀将蛀孔剥开,找到虫道,将幼虫挖出并向虫道内注入敌敌畏100倍液或塞入浸敌敌畏原液的棉球,而后用塑料薄膜将孔包扎封死,以熏杀幼虫。此外,虫口密度大的果园在成虫发生期可选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药交替使用,连喷2~3次。葡萄短须螨又称葡萄红蜘蛛属蜱螨目,细须螨科。此虫是我国葡萄产区主要的害虫之一,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发生较普遍。(1)田间诊断。以幼虫、若虫、成虫为害新梢、叶柄、叶片、果梗、穗梗及果实。新梢基部受害时,表皮产生褐色颗粒状突起。叶柄被害状与新梢相同。叶片被害,叶脉两侧呈褐锈斑,严重时叶片失绿变黄,枯焦脱落。果梗、穗梗被害后由褐色变成黑色,脆而易落。果粒被害前期有浅褐色锈斑,果面粗糙硬化,有时从果蒂向下纵裂。后期受害时,成熟果实色泽和含糖量降低,对葡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图22-40 葡萄短须螨(2)防治方法。①剪除被害严重的枝条。②晚秋剪枝后喷3°~5°Bé石硫合剂,喷药前去掉粗裂翘起的老皮。春季芽萌发前喷3°Bé石硫合剂。③生长季节喷药防治。展叶后,一般在5—6月造成严重为害前喷灭扫利、功夫菊酯2000~3000倍液及0.3°Bé石硫合剂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7—8月可再喷一次。一般每年喷两次杀螨剂即可控制虫害。引起枣锈病的病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枣锈病别名串叶、雾烟病,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江苏、浙江、台湾、福建等地的枣产区均有发生,常造成严重灾害,影响枣果产量和品质。(1)田间诊断。枣锈病主要为害树叶。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多在中脉两侧及叶片尖端和基部散生浅绿色小点,逐渐形成暗黄褐色突起,即锈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埋生在表皮下,后期破裂,产生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发展到后期,在叶正面与夏孢子堆相对的位置出现绿色小点,使叶面呈现花叶状。病叶逐渐变为灰黄色,失去光泽,干枯脱落。树冠下部先落叶,逐渐向树冠上部发展。在落叶上有时形成冬孢子堆,黑褐色,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图22-41 枣锈病(2)防治方法。①栽培不易过密,疏去过密枝保持树冠通风透光。②及时排除枣园积水。③7月中旬和8月中旬各喷一次20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枣疯病是枣树的毁灭性病害,在河北、辽宁、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四川、广西、云南、湖北等地的枣产区都有发生,有些地区发病株率高达20%~30%,病株大多3~5年后死亡。(1)田间诊断。田间诊断如下。①花变叶或枝。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②丛枝状。芽不正常萌发,病株一年生发育枝的主芽和多年生发育枝上的隐芽均萌发成发育枝,其上的芽又大部分萌发成小枝,如此逐级生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丛状,叶片小而萎黄。图22-42 枣疯病③花叶。叶片病变,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以后整个叶片黄化,叶的边缘向上反卷,暗淡无光,叶片变硬、变脆,有的叶尖边缘焦枯,严重时病叶脱落。花后长出的叶片比较狭小,具明脉,翠绿色,易焦枯。有时在叶背面主脉上再长出一片小的明脉叶片,呈鼠耳状。④病果。病花一般不能结果。病株上的健枝仍可结果,果实大小不一,果面着色不匀,凸凹不平,凸起处为红色,凹处为绿色,果肉组织松软,不堪食用。⑤病根。疯树主根由于不定芽的大量萌发,往往长出一丛丛的短疯根,同一条根上可出现多丛疯根。后期病根皮层腐烂,严重者全株死亡。(2)防治方法。①及时刨除病株,清除病原。②育无毒苗,繁殖发展新果园。③消灭传播昆虫。枣炭疽病又称焦叶病。北方各枣区均有发生,以山西梨枣和新郑灰枣最易感病。该病多在果实近成熟期发生,导致产品品质降低,病果常提前脱落,严重者造成枣园绝产,失去经济价值。(1)田间诊断。枣炭疽病主要侵害果实,也可侵染各种营养器官,如枣吊、叶片、枣股等。受害叶片多为黄绿色,也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状悬挂在枣吊上;果实受害初期在果肩或果腰处会出现浅黄色水渍状斑点,并进一步扩大为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块,病斑中间呈圆形凹陷状,连片病斑呈红褐色。病果着色稍早,在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时,病斑上常产生许多黄褐色小突起,并分泌粉红色黏液。图22-43 枣炭疽病(2)防治方法。①早春清除枣园树体及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和病果,园外烧毁或深埋。②枣树发芽前喷5°Bé的石硫合剂进行清园。③当果实进入白熟期前15d左右开始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60%百泰(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1500倍液或30%醚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等交替使用。枣褐斑病也称黑斑病、斑点病,是枣果实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北方枣区均有发生。(1)田间诊断。当枣果豆粒大便可受到侵染。初期幼果表面会出现针尖状大小的浅白色至白色突起,并迅速扩大,挤压破裂后会流出带菌的脓汁,病斑发展后期在果面上会产生形状不一的褐色病斑,导致果面溃烂,果实提早脱落。图22-44 枣褐斑病(叶片)图22-45 枣褐斑病(果实)(2)防治方法。①搞好早春清园。清扫枯枝、落叶、病果,园外烧毁。②萌芽前树体喷施3°~5°Bé的石硫合剂一次。③6—8月进行药剂防治,参考枣炭疽病。枣黏虫属鳞翅目,卷蛾科,又叫镰翅小卷蛾,在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江苏等枣产区普遍发生,有的地区为害成灾,主要为害枣和酸枣。图22-46 枣黏虫(1)田间诊断。以幼虫为害叶片,常将枣吊或叶片吐丝缠卷成团或小包,将叶吃成缺刻和孔洞,串食花蕾并啃食幼果,幼果被啃食成坑坑洼洼的。(2)防治方法。①刮树皮消灭越冬蛹。②诱杀成虫。利用灯光或性诱剂诱杀成虫。9月树干绑草,诱集准备越冬的幼虫去化蛹,早春解除烧毁。③抓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喷药防治,可喷二溴磷800倍液,也可喷敌敌畏800倍液或敌杀死2000倍液或喷功夫菊酯2000倍液及天王星等。集中发生期的前期和盛期各喷一次可控制此虫全年为害。密度大时第二代幼虫期再喷一次。成虫集中发生期可用20%甲氰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菊酯类农药交替使用,间隔10~15d,连喷2~4次以杀死幼虫。枣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枣产区普遍发生,在河北保定、石家庄大枣产区及沧州小枣产区常造成严重为害。此虫可造成叶片枯黄、枣果萎蔫、树势衰弱。(1)田间诊断。枣粉蚧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爬行为害,受害叶片枯黄,受害果实萎蔫,枝条衰弱,被害枝上常可看到披有白粉的虫体活动。此虫分泌白色透明的蜡质胶黏物招致黑霉,污染叶面和果面变黑。(2)防治方法。①发芽前刮树皮消灭越冬幼虫。②第一代幼虫期喷药防治,可参照枣黏虫的防治用药。枣步曲又叫枣尺蠖,俗名“顶门吃”,属鳞翅目,尺蛾科,以幼虫为害枣芽、叶片、枣吊、花蕾和新梢等绿色组织部分。幼虫在爬行时身体一曲一伸,故名“步曲”。此虫在北方各枣产区均有发生,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枣产区常造成严重为害。枣树刚发芽时,幼虫啃吃幼芽;密度大时可将全部幼芽吃光,也可将叶片吃光造成绝产或严重减产,而且影响下年产量,是枣树大害虫之一。(1)田间诊断。虫口密度小时将叶片吃成缺刻,芽被咬成孔洞。虫口密度大时,嫩芽被吃光,甚至将芽基部啃成小坑。后期幼虫将叶片吃光并啃食花蕾,只留下没叶片的枣吊。图22-47 枣步曲(幼虫行走状)(2)防治方法。①早春或晚秋挖越冬蛹,将树干周围1m范围内的土壤、深10cm的土层内的蛹挖出杀死。②树干距地15cm处,缠塑料裙阻止雌蛾上树,每天捕捉雌蛾杀死。树干基部10~15cm处涂粘虫环杀死上树雌蛾。可用蓖麻油1 kg、松香1 kg、石蜡10 g,将蓖麻油熬开加入石蜡,停火后放入松香,溶化即可。杀虫环宽10cm。③幼虫发生期,即枣萌芽期喷药防治。可喷敌杀死5000倍液等即可控制此虫为害。枣瘿蚊俗名“卷叶蛆”,属双翅目,瘿蚊科,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枣产区均有发生,有的年份可造成严重为害,引起落叶而减产。此虫主要为害各种枣和酸枣。(1)田间诊断。以幼虫为害叶片,主要为害嫩叶,叶受害后红肿,从叶面两侧向叶正面纵卷呈筒状,并变为紫红色,而后逐渐变黑枯萎脱落。图22-48 枣瘿蚊为害状(2)防治方法。①地面喷药消灭越冬幼虫。在发生严重的枣园,于5—6月树下喷洒1000倍液辛硫磷、敌杀死等。②枣树萌芽期展叶前喷药防治,可参照枣黏虫的防治用药。图22-49 枣瘿蚊(成虫)果树生长发育既需要氮(N)、磷(P)、钾(K)、钙(Ca)等大量元素,又需要镁(Mg)、铁(Fe)、硼(B)、锌(Zn)等微量元素。果树生长需要均衡营养,平衡施肥,所有元素不缺乏,这样才能达到果树生长健壮、果实品质最好和产量最高的目的。果树在生长过程中缺少哪种营养元素都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例如,缺铁出现黄叶;缺锌出现小叶;缺钙发生流胶、黑点、枯梢、裂果;缺硼出现畸形果、粗皮枝、果肉褐化等。所以说,果树营养元素的平衡是果树正常发育和结果的重要条件,任何一种元素的缺乏都会对果树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病害。因此,生产上可以根据果树表现,判断缺乏的营养元素,及时补充,就能取得好的增产、增质效果。氮肥可以促进果树的营养生长,提高光合效能,减少落花落果,加速果实膨大,并能促进花芽分化,增进果实的品质和产量。磷能促进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促进果实、种子成熟,改进果实品质,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果树抗寒、抗旱、抗盐碱等方面的能力。钾充足时,能促进枝条加粗生长,提高抗旱、抗寒、耐高温和抗病虫的能力,特别能使果实肥大和成熟、着色良好、品质佳、裂果少、耐储藏,所以,有人把钾肥称作“果实肥”。钙有利于植物抗旱、抗热,在果树内起着平衡生理活性的作用。钙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杀虫灭菌也有较好的效果。(1)缺氮。若氮素不足,则树体营养不良,叶片黄化,新梢细弱,落花落果严重,缩短寿命。长期缺氮,则导致树体衰弱,抗逆性降低。防治方法:及时追施尿素、硝酸铵等氮素化肥。(2)缺磷。磷素不足表现为果树萌芽、开花延迟,新梢和细根生长减弱,并影响果实的品质,抗寒和抗旱力降低。防治方法:展叶后,叶面喷布0.5%~1%过磷酸钙;在根系分布层施磷肥颗粒。(3)缺钾。缺钾果树叶小、果小,裂果严重,着色不良,含糖量低,味酸,落果早。防治方法:6—7月追施草木灰、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钾肥,叶面追施浓度为3%~10%的草木灰浸出液,以上其他钾肥浓度为0.5%~1%。并增施有机肥料,注意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4)缺钙。缺钙果树的根系生长不良,枝条枯死,花朵萎缩,核果类果树易得流胶病和根癌病。果实腐烂和缺钙密切相关,含钙多的果实的耐储性明显提高。防治方法:在生长季节叶面喷施氯化钙200倍液,连喷3~4遍,最后一次宜在采收前三周进行;干旱季节适时灌水,雨季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料,适期、适量使用氮肥,以增加钙的有效度。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需要氮、磷、钾、钙等大量元素外,还需要镁、铁、锌、锰、硼等微量元素。在果树生产中,若果树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则会出现小叶病、黄叶病、缩果皮硬病等生理病害,这就是缺少微量元素症。(1)缺镁。镁是叶绿素的组成部分,缺镁时果树不能形成叶绿素,叶变黄而早落,首先在老叶中表现。(2)缺铁。铁对叶绿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缺铁的典型症状就是幼叶首先失绿,叶肉呈浅绿色或黄绿色,随病情加重,除中脉及少数叶脉外,全叶变黄甚至为白色,发生我们平时常说的黄化现象,即黄叶病。(3)缺锌。锌是许多酶类的组成成分,在缺锌的情况下,生长素少,植物细胞只分裂而不能伸长,又缺乏蛋白质,所以苹果、桃等果树常发生小叶病。典型症状是幼叶小,簇生,有杂色斑和失绿现象,枝条生长受阻。严重缺锌时,果树生长不均匀,缺锌的枝条上芽不萌发或早落,形成光秃的枝条,只在顶端有一丛簇叶。葡萄缺锌时,叶片靠近叶柄的裂片变宽,果穗疏松,颗粒大小不齐,但果形正常。核果类缺锌时,沿叶缘有不规则的失绿区,然后从叶脉到叶缘出现一条连续的黄色带,花芽少,果实也少,果实小且常成畸形果,其中桃和李的果实变得扁平。(4)缺硼。硼能促进开花结果,促进花粉管萌发,对子房发育也有一定作用,缺硼常引起输导组织的坏死,使苹果、梨、桃等果树发生缩果病,同时还发生枯梢及簇叶现象。果实发生症状往往在枝叶之前,不同树种或不同缺硼程度的表现有一定差异。苹果与梨的表现症状基本一致。早期缺硼果实不发育、畸形、果面凹凸不平似猴头,果皮上有水渍状坏死区,以后变硬呈褐色,果皮发生裂缝、皱缩,果肉内形成木栓;如果果实生长后期缺硼,则果实大小不变,但果肉内呈分散的木栓组织,有时则是大片溃疡。梨缺硼时,果实萼凹末端常有石细胞。李子缺硼时,果肉有褐色下陷区,或呈斑点状或布满整个果实,下陷部的果肉变硬,有时硬肉可达果心,受害果着色早、易早落、果肉内形成胶状物空穴。葡萄则因缺硼影响浆果的生长,以致果实呈扁球形。桃树缺硼后在果实近核处发生褐色木栓区,常会沿缝线裂开。苹果缺硼,枝条的顶端韧皮部及形成层中呈现细小的坏死区,这种坏死区常发生在叶腋下面的组织。另外,葡萄缺硼时叶片皱缩,杏缺硼时叶片常发生卷曲现象。缺硼的果树,一般叶片上都有坏死斑或坏死区。(5)缺锰。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在代谢中通过酶的反应保持体内氧化还原电位平衡。缺锰时,果树也常常表现失绿。叶片沿主脉从边缘开始失绿,以后逐渐扩展到侧脉。症状首先在完全展开的叶片上发生,以后蔓延至全树,但顶梢的新生叶仍为绿色。苹果、梨、桃严重缺锰时,生长受阻;葡萄缺锰时,叶片靠近叶柄的裂片不变宽。在果树生产中,如果发现果树患小叶病、黄叶病、缩果病等生理病害,应及时补施硫酸锌、硫酸亚铁、硼砂等微量元素,以恢复果树正常发育。(1)叶面喷施。叶面喷施是一种常规方法,把微量元素加水稀释后,在生长季节直接喷洒到叶面上(以叶片为主),从上至下让果树均匀挂液,微量元素可从叶表皮细胞和气孔进入树体内发挥效能。若发生黄叶病,每半月可喷一次0.3%~0.5%的硫酸亚铁溶液;若发生小叶病,可喷0.1%~0.4%的硫酸锌溶液;当果实出现畸形、果皮变硬、皱缩时,可用0.1%~0.5%的硼砂溶液或0.1%~0.5%的硼酸溶液喷洒树冠;如果叶变黄、早落,应及时喷洒15%的硫酸镁溶液治疗;缺锰的果树也表现为失绿,可用0.3%~0.5%的氧化锰溶液喷洒。(2)土壤施。将硫酸亚铁、硼砂、氧化锰、硫酸镁等与有机肥料混合,于早秋果实采收后与基肥一起施入根系分布区。盛果期的果树每棵施硼砂150~250 g、硫酸亚铁240~260 g、氧化锰15~18 g。(3)树干引注法。先取两个50 ml的玻璃瓶,内装待补微量元素溶液,在距地面20cm高的树干两侧钻孔,深至形成层,并在每个孔附近各挂一个瓶,然后用棉花捻成棉芯,将其一端插在树干孔内,另一端放入瓶内,让其慢慢吸收。注射0.2%的硫酸亚铁溶液可防治黄叶病,注射0.25%的硼砂溶液可防治缩果。(4)树根吸湿法。选择容积100ml的玻璃瓶,内盛待补的微量元素营养液,在距果树根1 m处挖坑,当露出树根后,挑选一个粗0.5~1cm的树根,剪去根梢,把连接树根的那段根插入瓶内,瓶口用塑料布包裹,把树根连同瓶子一起埋入地下,让其缓慢吸收。(5)涂枝法。在果树发芽后,对于病枝,可把配好的待补微量元素溶液用刷子或毛笔蘸液抹刷1~2年生枝条,隔10~15d再抹一次,能使果树较快地恢复生机。冻害是指果树受0℃以下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冻害在整个冬季均可发生,但每个具体时期所受害的部位及表现又有差别。(1)树干冻害。树干冻害部位大致是距地表15cm以上至1.5 m以下处。表现为皮层的形成层变黑色,严重时木质部、髓部都变成黑色;受冻后有时形成纵裂,沿缝隙脱离木质部。核果类果树多半有流胶现象,轻者可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愈合;严重时裂皮外翘不易愈合,植株死亡。(2)枝条冻害。一年生枝以先端成熟不良部分最易受冻,表现为自上而下地脱水和干枯。多年生枝,特别是大骨干枝,其基角内部、分枝角度小的分支处或有伤口的部位,很易遭受积雪冻害或一般性冻害。枝条冻害常表现为树皮局部冻伤,最初微变色下陷,皮部变黑、裂开和脱落,逐渐干枯死亡;如受害较轻,形成层没有受伤,则可逐渐恢复。枝干受冻后极易感染腐烂病和干腐病,应注意预防。(3)根颈冻害。根颈冻害指地上部与地下部交界的部位受冻。根颈受冻后,表现为皮层变黑,易剥离。轻则只在局部发生,引起树势衰弱;重则形成黑色,环绕根颈一圈后全树死亡。(4)根系冻害。各种果树的根系均较其地上部耐寒力弱。根系受冻后变褐,根韧皮部与木质部易分离。地上部表现为发芽晚、生长弱。(5)花芽冻害。花芽冻害多出现在冬末春初,另外,深冬季节如果气温短暂升高,也会降低花芽的抗寒力,导致花芽被冻害。花芽活动与萌发越早,遇早春回寒就越易受冻。花芽受冻后,表现为芽鳞松散,髓部及鳞片基部变黑。严重时,花芽干枯死亡,俗称“僵芽”。花芽前期受冻是花原基整体或其一部分受冻,后期为雌蕊受冻,柱头变黑并干枯,有时幼胚或花托也受冻。(1)选择抗寒品种,利用抗寒砧木。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抗寒品种。利用抗寒砧木是预防冻害最为有效而可靠的途径。而对于成龄果园,如所栽植品种抗寒能力差,则应考虑高接,换成抗寒能力强的品种。(2)适时保护树干。在土壤结冻前,对果树主干和主枝涂白、干基培土、主干包草和灌足封冻水。在多雪易成灾的地区,雪后应及时震落树上的积雪,并扫除树干周围的积雪,防止因融雪期融冻交替,冷热不均而引起冻害。(3)阻挡冷气入园。新建果园应避开风口处、阴坡地和易遭冷气袭击的低洼地。已建成的果园,应在果园上风口栽植防风林或挡风墙,减弱冷气侵入果园的强度。(4)保护受冻果树。对已遭受冻害的果树,应及时去除被冻死的枝干,并对较大的伤口进行消毒保护,以防止腐烂病菌侵入。(5)加强综合管理,提高树体储藏营养的水平,增强树体抗冻性。主要包括:做好疏花疏果工作,合理调节负载量;适时采收,减少营养消耗;秋季早施基肥,利用秋季根系生长高峰期,以提高树体储藏营养水平;树体生长后期,叶面多次喷施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提高树体的抗冻性。果树抽条是指冬末春初果树枝条失水后皱条、抽干,一般多在一年生枝上发生,随着枝条年龄的增加,抽条率会下降。抽条的发生是因为枝条水分平衡失调所致,即初春气温升高,空气干燥度增大,幼枝解除休眠早,水分蒸腾量猛增,而地温回升慢,温度低,根系吸水力弱,导致枝条失水抽干。(1)冬春期间由于土壤水分冻结或地温过低,根系不能或极少吸收水分,而地上部枝条蒸腾强烈,这是造成抽条的根本原因。(2)晚秋树体贪青旺长,落叶推迟,枝条组织疏松幼嫩,病虫害较重等均会引起严重抽条,相反则抽条较轻或不抽条。(1)适地建园。根据各地区的气象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宜的树种和品种。小面积栽植时,可选择小气候好、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疏松的地段建园,避开阴坡、高水位和瘠薄地建园。(2)创造良好的根际小气候,提高地温。于土壤结冻前,在树干西北侧距树干50cm左右的地方,培高40cm左右的半月形土埂,为植株根际创造一个背风向阳的小气候环境,从而使地温回升早,结冻提前。有条件的果园,若能在土埂内覆盖地膜,则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防止抽条效果更佳。(3)对树体进行保护。埋土防寒是防止树枝抽条最可靠的保护措施。在土壤结冻前,在树干基部有害风向(一般是西北方向)处先垫好枕土,将幼树主干适当软化后使其缓慢弯曲,压倒在枕土上,然后培土压实,枝条应全部盖严不外露、不透风。翌春萌芽前挖出幼树并扶直。此法可有效地防止幼树抽条,但仅适用于1~2年生小树,主干较粗时则难以操作。而针对较大的植株防止抽条时,则多用扎草把、缠塑料薄膜条、喷聚乙烯醇或羧甲基纤维素等措施。具体方法是:用塑料膜条缠树干时可选用较宽的塑料膜条,缠枝时可用较窄的塑料膜条,操作时要缠绕严、紧,不得留空隙。另外,扎草把时,要将草把扎到主枝分枝处,在其底部堆土培严即可。无论缠塑料条、扎草把均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萌芽前及时去除根颈培土和绑缚物。(4)加强综合管理,提高树体储藏营养的水平,提高树体抗寒性。方法同冻害防治技术。(5)保护抽条树。对已发生抽条的幼树,在萌芽后,剪除已抽干枯死部分,促其下部潜伏芽抽生枝条,并从中选择位置好、方向合适的留下,培养成骨干枝,以尽快恢复树冠。果树日灼病,又名日烧病,简称灼伤或灼害,是由于强烈的阳光长时间直射在树干、树叶和果实上,破坏了照射部位的细胞和组织,使其不能再生长发育。受害的苹果表现为阳面失水焦枯,产生红褐色近圆形斑点,斑点逐渐扩大,最后形成黑褐色病斑,周围有浅黄色晕圈,严重影响苹果商品价值。7—8月是预防日灼病的关键时期,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该病的发生。灼伤部常因病菌侵染而引发其他病害,对此应积极预防。(1)受树体病害影响(腐烂病、根腐病、干腐病)。(2)受果园土壤水分含量低影响。高温下蒸腾量猛增,根部吸收水分远不能满足蒸腾损失,严重破坏了果树体内水分平衡,使干旱果园出现严重的叶片烫伤,套袋果实袋内温度比自然界温度高出10%以上,一般在48℃以上,发生日灼。日灼病对套袋苹果和树势弱的梨树叶片危害极为严重,常使部分果园出现严重烫伤。经调查,苹果树病果率一般在5%~20%,梨树病叶率一般在5%~15%,严重的高达30%左右。(1)灌水法。在高温期前全园浇水,提高土壤含水量。据试验,未灌水区日烧果率为14%,而灌水区日烧果率只有5%,并且单果较大。(2)施肥法。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多施磷肥,促进根系向深层生长,使果树生长根健壮,或者间种绿肥作物,掩青沤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持水力。并且多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增强树体抗御高温的能力。(3)覆盖法。在高温、干旱来临之前,在树盘上覆一层20cm厚的秸秆、草或麦糠等,既可保墒,又能降低地温,可以防止日灼病的发生。一般覆盖区比裸露区土壤含水量高出2%~3%。此法尤其适用沙地果树。(4)果面遮盖。在易出现日灼病的果实阳面覆盖叶面积较大的桐树叶、蓖麻叶或阔叶草等,可减少烈日直射。(5)喷涂石灰乳。在苹果阳面涂抹一层石灰乳,既能反光,防止日烧,又能杀菌。(6)涂白法。用生石灰10~12份、石硫合剂2份、食盐1~2份、黏土2份、水36~40份,先将石灰用水化开,滤去不溶的渣砾,倒入已化开的食盐水,用刷子涂在树干及大枝上,利用白涂剂反射日光,使日光直射光折回一部分,减轻日灼的发生。(7)结合喷药傍晚喷清水。如果出现苹果日灼病可能发生的天气,应在太阳落山时或斜射时向树叶片和果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或者向树冠喷清水,以减轻日灼。未选用优质的果实袋、套袋果实未悬在袋内当空而是靠贴在袋上,以及一次性除去套袋或在高温且强日照天气时除去套袋,套袋苹果也会引发日灼。此外,树势衰弱、挂果部位不好、果树管理较差,都会使套袋苹果发生日灼。防治套袋苹果发生日灼,首先要选择优质袋,套袋的技术操作要规范。套袋时间以8∶00—10∶00和14∶00—16∶00为宜。除袋要分次进行,不要在中午高温天气时去袋,上午除去树冠西、北两侧的套袋,下午除去东、南两侧的套袋。如果天气干旱,套袋前或除去套袋前3~5d要各浇水一次。霜冻是指果树在生长期夜晚土壤和植株表面温度暂时降至零度或零度以下,引起果树幼嫩部分遭受伤害的现象。而霜冻又有早霜和晚霜之分。在秋末发生的霜冻,称为早霜。早霜只对一些生长结果较晚的品种和植株形成危害,常使叶片和枝梢枯死,果实不能充分成熟,进而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早霜发生越早,危害越重。在春季发生的霜冻,称为晚霜。它于自萌芽至幼果期发生,并且发病越晚则造成的危害越重。(1)选择适地建园。霜冻是冷空气集聚的结果,如空气流通不畅的低洼地、闭合的山谷地容易形成霜穴,使霜害加重,这就是果农常说的“风刮岗、霜打洼”。因此,新建果园时,应避开霜穴地段,可减轻霜冻危害。(2)选择抗冻品种。选择花期较晚的品种躲避霜害或花期虽早但抗冻力较强的树种和品种。(3)果园熏烟防霜。熏烟防霜是指利用浓密烟雾防止土壤热量的辐射散发,烟粒吸收湿气,使水汽凝成液体而放出热量,提高地温。这种方法只能在最低温度为-2℃的情况下才有明显的效果。当果园内气温降到2℃时,及时点燃放烟。防霜烟雾剂的常用配方是:硝酸铵20%~30%,锯末50%~60%,废柴油10%,细煤粉10%,将其搅拌均匀装入容器内备用,每667m2地设置3~4个发烟器即可。(4)延迟萌芽期,避开霜灾。有灌溉条件的果园,在花开前灌水,可显著降低地温,推迟花期2~3d。将枝干涂白,通过反射阳光,减缓树体温度升高的速度,延迟花期3~5d。树体萌芽初期,全树喷布氯化钙200倍液,可延迟花期3~5d。(5)保护受霜害的果园。对花期遭受霜害的果树加强人工授粉,树体喷施氨基酸微肥,增强树体营养,喷施硼砂或硼酸等提高坐果率,降低减产幅度。 -
报告菠萝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菠萝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凤梨科凤梨属,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菠萝品种分为3类:皇后类、卡因类、西班牙类。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就属于这三大类。栽培品种有皇后、金皇后、菲律宾(巴厘)、纳塔尔、神湾、鲁比等;菲律宾(巴厘)是华南地区主栽品种。栽培品种有无刺卡因(又名“夏威夷”“沙捞越”)、台凤、希路等。栽培品种主要有西班牙、土种、新加坡罐用种、卡比宗那等。菠萝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比较强,但更适应于温暖湿润的气候,菠萝栽培区要求年平均气温20~27℃,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0℃;菠萝耐旱性较强,雨水过于集中对根系生长不利;光照不足,植株生长势弱,果小品质差,阳光过强时叶片变成红黄色,果实易受日灼;疏松、透气性好、pH值为4.5~6.0的土壤种植菠萝最适宜。利用老熟菠萝粗壮的顶芽、托芽和吸芽,通过假植培育后作种苗。菠萝组织培养苗一般由专业机构进行培育。组织培养苗适应性强,生长快速、成熟整齐、品质较好。园地应选择缓坡丘陵山地,排水良好,pH值为4.5~5.5疏松的酸性土,坡向以西南向为佳,东向次之。华南全年均可定植,5—8月是定植的主要季节,充分利用采果后摘下的各种芽体作种苗,且此时各种芽体老熟,高温多湿的气候也适宜定植后的幼苗生根和新叶生长。(1)耕翻。全园深翻20~30cm,多犁少耙,保持泥团直径5~8cm大小的块状,有利好气性的菠萝根系生长良好;土壤过碎,泥土易板结,大雨时泥土溅积到植株心部,妨碍植株新叶的生长发育。(2)整畦。方式有平畦、垒畦和浅沟畦三种:畦面宽度1.0~1.5m;畦沟宽0.3~0.4m、深0.2~0.25m。不易保水的沙地可开宽度1.0m、深0.30~0.35m的浅沟畦。要求选留一定面积土地作育苗地。(3)施基肥。整畦时施基肥,施入猪牛粪等优质有机肥20000~2500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麸肥750kg/hm2,石灰1000kg/hm2,肥土混匀。(1)定植方式。可选用双行、3行和宽窄畦4行3种方式。(2)定植密度。卡因品种植45000~60000株/hm2;菲律宾种植60000~75000株/hm2;肥水充足时,密度大,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单果重则下降,抽蕾期、成熟期也晚半个月左右;小行距30~35cm,株距20~30cm。(3)种植方法。种苗要分级分地段种植,中等大小的种苗要健壮,叶肥厚浓绿,叶数8~12张。深耕浅种,以生长点不入土为原则,以免泥土溅入株心。生产上一般按顶芽入土3~4cm,吸芽入土4~5cm,大吸芽入土6~8cm进行浅种:入土后小苗要扶正压实。种后0~40d要查苗补苗。种苗要分级分地段种植,中等大小的种苗要健壮,叶肥厚浓绿,叶数8~12张。生长结果需钾量最多,氮居中,磷较少,氮、磷、钾三要素适宜比例为(3~4)∶1∶(3~4)。一般采果后施。施猪牛粪等优质有机肥20000~2500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饼肥750kg/hm2。也可用三元复合肥1500kg/hm2代替上述肥料。(1)壮苗肥。密植园根际施肥不方便时,在施足基肥基础上,每月叶面追肥2次,肥料溶液参考配方为每3000kg水加尿素25kg、硫酸钾25~30kg、硫酸镁2kg、硫酸亚铁2kg、硫酸锌2kg溶解。如果追肥为根际施肥,壮苗肥在定植后20d左右施尿素或碳铵750kg/hm2。(2)促蕾肥。在定植后5~6个月施复合肥900kg/hm2,促进花芽分化。(3)壮果催芽肥。在定植后9~10个月施复合肥300kg/hm2;壮芽肥在采果后施尿素250~300kg/hm2、复合肥250kg/hm2。投产菠萝园一年至少施促蕾肥和壮芽肥。新开垦的菠萝园,杂草还比较少,一般一年除草4次左右,第一次在3—4月进行,浅锄轻铲;第二次除草在5—6月进行;第三次除草在正造果采收后即7—8月结合施重肥进行;第四次除草在秋冬季进行。已投产一年的菠萝地除草可减少至每年2次,一次在5—6月,另一次在秋冬季。但行间和畦面上的零星杂草每月至少拔除1次,以免杂草结籽散落在畦面和行间,造成危害。生长期间的培土,一般在雨后和采果后进行。采果后培土高度要盖过吸芽的基部。防止因雨水冲刷,导致一些根系裸露,使植株早衰和结果后倒伏。在雨后进行轻培土,即将被雨水冲到畦沟的表土培的畦面,盖住裸露的根系。被冲塌的叠畦壁,也应立即修复,等高畦内沟在雨季必须挖通,避免渍水造成菠萝烂根,导致凋萎或心腐。(1)封顶。新种植株营养生长达到催花标准时(“菲律宾”40cm长的叶片25张、卡因种34张时)即进行催花。当果实谢花后7d左右,顶芽长到5~7cm高时即进行封顶,具体做法是:一手扶果,另一手四指掌握幼果,扶稳,用大拇指将小顶芽推断。(2)托芽。果实发育的同时果柄上的托芽也大量萌生,常常影响果实正常发育,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在托芽萌发到3~4cm长时则分期分批摘除,每次摘除1~2个,摘2~3次;用托芽作繁殖材料,卡因种可采取留近果柄基部2个芽,其余分批摘除。(3)激素催花。菠萝植株的催花标准是:“菲律宾”品种有长35cm以上、宽4.5cm的叶片30张以上,植株重为1.5kg以上;卡因种有长40cm以上、宽5.5cm的叶片35张以上,植株重为3.0kg以上。采用乙烯利进行催花:乙烯利的浓度和用量要根据季节气温变化和品种来决定:一般高温季节宜在阴天或傍晚进行,使用浓度稍低些,如在5—7月“菲律宾”品种一般用乙烯利1500倍液,即1ml乙烯利对水1.5kg,附加尿素15g,每株灌心20ml;卡因种则要用1000倍液,即1ml乙烯利对水1kg,附加尿素10g,每株灌心30ml。而开春和入秋气温偏低,浓度要高些,如2—4月或8月以后,“菲律宾”品种要用乙烯利1000倍液,每株灌心25ml;卡因种则需用乙烯利500倍液,每株灌心30ml。5d后花芽就开始分化,25~28d抽蕾,抽蕾率通常达90%以上,抽蕾和成熟期也比较一致。应用激素喷果,对菠萝果实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菠萝果实经激素处理后,还可以延长其成熟期。常用来喷果的激素有赤霉素、萘乙酸和萘乙酸钠。(1)赤霉素喷果。在菠萝上使用浓度为50mg/kg和70mg/kg,即1g赤霉素用5ml酒精溶解后,对水20kg或14.5kg,再加入0.1kg尿素混合拌匀喷果至湿润即可。喷后用草盖果则效果更好。大田生产通常喷2次,第一次在花蕾小花全部谢花时,可用50mg/kg浓度喷;喷后20d左右再以70mg/kg浓度喷第二次,可有效促进果实发育。(2)萘乙酸和萘乙酸钠喷果。通常在开花末期用万分之一喷第一次;隔15~20d再用万分之二喷第二次。每次都应加0.5%的尿素一起喷果,以提高激素的增产效果。应注意,萘乙酸及其钠盐,在浓度超过50mg/kg时,对吸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用时不能将药液喷到或流到叶腋和茎部,更不能喷到中小吸芽上,以免引起早抽蕾,果小,经济效益低。(3)乙烯利催熟。菠萝生产上常用乙烯利催熟,效果较好,特别是秋、冬果采用乙烯利催熟,不仅使果肉色泽良好,而且还能提早果实成熟,提前加工。同时,果实成熟一致,便于采收,降低生产成本。用乙烯利催熟时的果实成熟度,一般掌握在七成熟时进行。若按抽蕾至催熟时的天数计算,夏果约在100d,秋果110d左右,冬果则需120~130d。催熟过早,品质差,产量下降。 -
报告猕猴桃常见种类及品种
出版时间:2018猕猴桃主要分为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和种间杂种猕猴桃。目前主栽的品种多数属于美味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少数来源于毛花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种间杂种猕猴桃。(1) 美味猕猴桃。嫩枝具黄褐色或红褐色硬毛,叶背和叶柄也被有糙毛。芽基大而突出,芽体大部分隐藏。聚伞花序,花朵较大。果面被长硬毛,果形多变。花期5月上中旬,果实成熟期为9—10月。(2) 中华猕猴桃。一年生枝无毛或被茸毛,毛秃净、易脱落。芽体外露,球形,外被芽鳞。叶片纸质,老叶革质。聚伞花序,初花期时花呈白色,后变为淡黄色。果形多变,果面被柔软茸毛,并易脱净。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果实成熟期为9月。相对来说,美味猕猴桃品种长势较中华猕猴桃强旺、果个较大,产量较高、成熟较晚、货架期较长;而中华猕猴桃中多早熟品种,果实较美味猕猴桃偏甜。颜色分类主要分为:绿心猕猴桃、黄心猕猴桃和红心猕猴桃。果心颜色为绿色的猕猴桃品种的总称。目前生产中仍以绿心猕猴桃的品种为主,如海沃德、秦美等。图2-1 绿心猕猴桃果心颜色为黄色的猕猴桃品种的总称。其果型一般为长圆柱形,单果重约为100克,果面较光滑,茸毛较少。图2-2 黄心猕猴桃由于其品质优良,也极具发展前途,近年部分地区把黄心猕猴桃称为 “黄金果”。其主要品种有金桃、金阳、金霞、金丰、庐山香、金早等。果心颜色为红色的猕猴桃品种的总称。红心猕猴桃果肉细嫩,香气浓郁,口感香甜清爽,酸度较低。绿色果肉中间有红色的果心,易使人有 “看之饱眼福、食之饱口福” 的感受,效益较高。主要品种有红阳、红华、红美、楚红等。图2-3 红心猕猴桃除了以上3种主要的分类方式以外,猕猴桃还可以按照雌、雄分为雌性品种和雄性品种;或者按照成熟期分为早熟品种 (9月上中旬)、中熟品种 (9月下旬)、晚熟品种 (10月上中旬)、极晚熟品种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或者按照果实的利用途径分为鲜食品种、加工品种及鲜食和加工兼用型品种。系西安市猕猴桃研究所选育,于2008年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果实美观端正、整齐、椭圆形 (与新西兰Hort-16A相似),横径3.5~4厘米,长7~7.5厘米;最大单果重130克,平均单果重82克,单株树上有70%的果实单果重可达100克,商品率90%;果肉深绿色,味香甜,芳香味浓,品质佳,适口性好,质地细而果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可达17%以上,总糖含量5.5%,总酸含量1.3%,维生素C含量为1850毫克/千克鲜果肉。该品种具有早熟、丰产、口感浓香、果肉翠绿、抗寒、抗风、抗病等优点 (图2-4)。图2-4 翠香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选育,于2009年通过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果实长椭圆形,整齐美观,单果重120 克左右,果面密被黄褐色短茸毛,果点小;果实后熟后易剥皮,食用方便;果心呈浅黄色、长椭圆形,果肉翠绿,肉质细腻,风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达17.4%,可滴定酸1.8%,总糖含量9.2%,维生素C含量为724~1040毫克/千克;耐贮性强,常温条件下可贮藏20~30天,货架期7~10天。系江苏省海门市三和猕猴桃服务中心选育,于2010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果实长圆柱形,平均单果重90克,最大单果重120克;果皮青褐色,有短茸毛;果心细柱状,乳白色,质软可食;果肉翠绿色,肉质细,汁液多,有香气,风味甜,品质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2%,总糖含量11.69%,总酸含量1.07%;在江苏省海门市,果实8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90~100天,是极早熟品种。系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选育,于201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平均单果重85.5克,果皮较粗糙,黄褐色,具短茸毛,易脱落;果肉黄色,子房鲜红色,呈放射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7.6%,维生素 C 含量 1471毫克/千克,总糖含量12.0%;抗旱性和抗病力较强,抗涝力较弱。定植后第三年全部结果,第四年进入盛果期。株产 20~30 千克,每公顷产量达15000~22500千克。系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桑果工作站等单位选育,于2009年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列为秦巴猕猴桃产区中晚熟新品种推广栽培。果实长椭圆形,果个均匀、整齐,平均单果重91克,最大单果重132 克,较红阳 (平均单果重75 克,最大单果重 130克) 大;果顶突出或平,梗洼浅,而红阳果实顶部稍大 (图2-5、 图2-6),萼洼内陷;果面绿褐色,皮厚,被褐色软毛;果实成熟后果肉黄绿色,红心,质细多汁,味甜爽口,风味浓香,品质优。10月中旬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4%,维生素C含量972毫克/千克,总酸含量1.19%,总糖含量12.05%;后熟期20~30天,室温下可贮放40天左右,在0.5℃冷藏条件下可贮存4个月。果实软熟后仍能维持可食状态2周以上,较红阳货架期长1周。图2-5 晚红图2-6 红阳系河南省西峡猕猴桃研究所选育,于2010年通过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果实圆柱形,平均单果重96克,最大单果重167克,果实浅棕黄色或棕黄色;果心小且软,果肉黄绿色,肉质细,汁液多,香气浓郁,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5.50%~16.80%,总糖含量10.18%,总酸含量0.82%,维生素C 含量1210~1720毫克/千克;在河南省西峡县,果实9月中旬成熟,属于早熟品种。系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和长沙楚源果业有限公司选育,于2010年通过湖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现场评议。该品种果实近椭圆形,平均单果重59.8 克;果顶部略凹陷,果面光洁无茸毛,果皮深绿色,光滑细腻、皮孔小;果实为红心类型,肉质细嫩多汁,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6%,维生素C含量2040~2580毫克/千克;8月上旬达到采收成熟度,贮藏性优异,红心性状稳定;较抗高温干旱,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系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和长沙楚源果业有限公司选育,于2010年通过湖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现场评议。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重110 克;果顶平坦,果面光滑无毛,果皮黄绿色,色泽光亮,整齐度高;果肉黄绿色,肉质细嫩,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0%,维生素C含量1560毫克/千克;丰产性好,成熟期为9月中下旬;较抗高温干旱,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选育,于2011年5月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品种权号为CNA20080411.1。果实短圆柱形,平均单果重70克,最大单果重110克;果皮暗绿色,果面绒毛稀少,有小而密的果点;果肉黄绿色,肉质细腻,风味浓郁;含可溶性固形物17.0%~20.0%,可溶性总糖12.1%,可滴定酸1.28%,维生素C 1322毫克/千克;在武汉地区9月上旬成熟。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于2008年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同年进行农业部新品种保护登记。果实长椭圆形,平均单果重18.5克,最大单果重34.2克;果实横截面为卵形,果喙端形状微尖凸,果皮光洁无毛,其上均匀分布稀疏的黑色小果点,果肩形状方形;成熟后,果皮、果肉和果心均为玫瑰红色,而且无须后熟即可食用;果心较大,种子小且多,果实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以上,总糖含量12.1%,总酸含量1.12%。果实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适于带皮鲜食,或做成 “迷你” 猕猴桃精品果品,并适于加工成红色果酒、果醋、果汁等;该品种适应性较强,成熟期不太一致,有少量采前落果现象,不耐贮藏 (常温下贮藏2天左右),所以栽培时需要分期、分批采收,推荐休闲果园栽培。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于2008年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同年进行农业部新品种保护登记。果实卵圆形或扁卵圆形,平均单果重12.02 克;平均果梗长度3.2厘米,果实光洁无毛,成熟后果皮、果肉和果心均为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果实有香味,味道酸甜适口;果实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适于带皮鲜食、做成贝贝猕猴桃精品果品,并适于加工成果酒、果醋、果汁等,推荐休闲果园栽培。系浙江省农业科学皖园艺研究所选育,于2008年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品种权号为CNA20050673.0。果实长圆柱形,单果质量82~94克,是野生种的2~4倍,最重达132.2克;果皮绿褐色,密集灰白色长绒毛;果肉绿色,髓射线明显,肉质细腻,略酸,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7%,总糖含量9.00%,可滴定酸含量1.24%,维生素C 含量6280毫克/千克;结果能力强,少量落花落果,徒长枝和老枝均可结果;果实常温下可贮藏3个月。 -
报告柑橘生理性病害与防治
出版时间:2018冻害症状:冬季0℃左右的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或遇极值温度低于-5℃时,柑橘枝梢叶片将严重受冻。从叶尖、叶缘向中脉方向纵卷,并产生大块相连的灰褐色枯死斑;秋梢嫩茎也变褐枯死;老叶受冻,症状与前述相似,但枯斑面积较小,一般不卷曲。3月底至4月初春梢抽发时,受冻叶片纷纷脱落,形成秃枝,嫩梢发育差,花蕾小,坐果率低,对产量影响很大。如措施不力,树势很难在当年恢复(图9-1、图9-2)。图9-1 蜜橘类低温寒害和冻害图9-2 柑橘整株结冰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人为因素。冬季,尤其是春节前由广东向华北、东北、西北调运柑橘时,途中需几天时间,防寒设施跟不上很易出现冻害。(1)预防低温寒害对接芽和果实的伤害,应注意把握好农事季节,特别要掌握好当地的气温变化规律,即破膜露芽时间最好在柑橘园20%~30%植株芽萌发5mm长左右(贵州在4月初)。(2)预防冻害首先应培育壮树,控制秋梢抽发过度,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mg/kg,在秋梢抽发3cm左右时喷枝梢至湿透,可达到控制树梢矮壮、促进花芽分化、提高翌年坐果率之目的;受冻后,3月灌水浇透,可减少落叶、落花和落果;春季萌芽前及时剪除冻伤枝梢,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中间态的中弱枝转换成果枝;全园进行2~3次叶面喷肥,第一次生理落果期可加10mg/kg的2,4-D钠盐保果;全年注意合理施肥,防治好重要病虫害,尽快恢复冻前的树势。(3)冬季柑橘调运时,设法用空调车,防止贮运途中受害。(4)为了防止柑橘类冻害提倡喷洒3.4%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碧护)7500倍液,不仅可防止寒害和冻害,还可生产碧护柑橘美果。干旱初期表现为幼嫩枝叶萎蔫、卷曲、干枯;随着干旱程度加剧,老熟叶片卷曲、脱落,土壤表层根系死亡;严重时,枝梢甚至整株枯死(图9-3、图9-4)。干旱易诱发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柑橘红蜘蛛、柑橘锈壁虱和柑橘炭疽病等。图9-3 干旱导致叶片卷曲图9-4 干旱导致叶片失水干枯(1)尽量选择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建园,如果水源条件不好,要因地制宜修建蓄水设施。(2)通过深翻改土、压埋有机质等措施改良土壤,柑橘园的改土深度应达到80cm以上,增强土壤保水能力。(3)采用生草栽培,以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4)采用滴灌、微喷灌、地下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5)没有灌溉条件的柑橘园,遇到严重干旱时,应首先剪除未老熟的新梢;如果干旱有长期持续的趋势,应进一步剪除部分枝叶,减少树体水分蒸发。低洼地、水田等改造的柑橘园,由于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位过高,会导致柑橘树根系处于积水缺氧状态。长时间根部积水,首先表现为须根变褐、腐烂,随后侧根皮层腐烂,木质部腐朽;树冠表现为叶片变黄、脱落,部分新梢枯死,生长势衰弱,严重时树冠全部死亡(图9-5、图9-6)。图9-5 低洼果园淹水状图9-6 淹水后枝干流胶洪涝灾害时,沿江果园由于洪水冲袭,易造成主干从环割口、嫁接口断裂,或从主枝分叉处劈裂;河滩果园土层被严重冲刷,露出根系或严重倾倒。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由于淹没深度和时间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未成熟叶片对淹水敏感,淹水后叶片全部呈水浸状,继而腐烂干枯;多数老叶和部分成熟叶片卷曲、脱落,少量1~2年生枝枯死;长时间淹水后,落叶严重,大部分1~2年生枝枯死,部分3~5年生枝枯死,严重的整株树死亡。果实淹水后会导致幼果脱落或在枝梢上变黑,长时间淹水后会导致大量落果。另外,树体受害程度与洪水状态也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水流较慢或基本静止,淹没高度不超过树冠(枳砧)高度的1/2,浸泡1~2天仍可维持基本正常,不会出现大量落叶落果(成熟期果树除外);如果洪水无污染,流速较快,则浸泡2~3天仍可维持基本正常。另外,柑橘果实成熟期雨水过多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浮皮发泡、裂果、难以储藏、大量落果及腐烂发霉等。水涝灾害易诱发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柑橘炭疽病、柑橘溃疡病、柑橘枝干流胶病等。(1)选择合适的果园地址。果园应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尽量避免在河滩地、低洼地等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建园。(2)做好果园排水系统水田、平地建设柑橘果园,应根据地下水位情况,起垄栽培、深挖排水沟和建设畅通的排灌系统。(3)洪涝灾害后橘园的救治措施。及时排水:洪水退去后,立即挖沟疏渠,清除障碍物,及时清除淤泥,排尽积水,加速表土干燥。冲洗树冠:在淹水退去时,应及时清洗树冠,去除树冠淤泥;同时将挂留在树上的树枝、杂草及垃圾等杂物清理干净。因树修剪、清除病枯枝:树体正常、长势一般的成年树,只剪除黄叶而任其挂果;幼树或长势差、流胶病严重的树,除疏果外,还需疏剪丛生枝、交叉枝和衰弱枝,缩剪夏梢,减少叶面水分蒸发和树体养分消耗,加速树势恢复;落叶严重又烂根的树,回缩多年生枝条。病虫害防治:水淹后树冠和根系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易使病菌入侵,地面和树冠要及时喷药1~2次,以预防炭疽病、溃疡病及流胶病等。培土及中耕松土:退完水后,将冲倒或冲歪的树扶正并固定,对泥土被冲走、根系外露的果树进行培土;整个果园在脚踩表土不感觉黏烂时,及时中耕松土,翻土深度10cm左右,以免伤根。合理施肥:淹水后不宜立即在根际施肥,可用0.3%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2次,每次间隔10~15 天。恢复后(1个月左右)成年结果树可每株沟施粪水或沤熟麸肥20~25kg,尿素100~200g,促进新根萌发。同时开环状沟重施一次基肥,每株施菜麸肥1.5~2.5kg、复合肥250~500g。树干涂白:柑橘树受涝后造成大量枯枝落叶,致使主干和主枝暴露在烈日下,易发生日灼病,用生石灰1份、水10份,充分溶解后涂刷在主干和主枝上,保护树体。近成熟果实阳面果皮易受害,初呈青灰色,后变黄褐色,灼伤部果皮呈焦灼状变硬、粗糙,有的稍下陷。受害轻的焦灼部仅限于果皮;受害重的可深入到囊肉,致使囊瓣、汁胞干缩呈海绵状,汁少而味淡,品质和品级下降(图9-7、图9-8)。图9-7 日灼症状(1)图9-8 日灼症状(2)(1)营造防护林,实行生态防除。(2)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增强根系活力,使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保持平衡。(3)果面涂白,对顶生无绿叶遮挡的果实用比例为1∶4:0.2的石灰、水、猪油调匀后的混合物涂至果面。果皮在生长后期纵裂开口,瓤瓣亦裂开露出汁泡,失水后干枯或受次生真菌侵入引起腐烂。久旱遇骤雨、水分供应不均匀;缺钙;果皮较薄的品种易发生(图9-9、图9-10)。图9-9 脐橙裂果症状(1)图9-10 脐橙裂果症状(2)改善果园排灌条件,果实生长期均匀供水和养分,后期避免灌水过多;喷洒3.4%赤·吲乙·芸薹可湿性粉剂7500倍液。新梢抽发少且叶片小而薄,老叶发黄直至全叶发黄,树势弱。枝叶稀少而细小;叶片薄黄,呈淡绿色至黄色,以致全株叶片均匀黄化,提前脱落;严重时,枯梢,树冠光秃;花芽分化少,坐果率低,果小,果皮苍白光滑,常早熟(图9-11、图9-12)。图9-11 柑橘缺氮果实及叶片症状图9-12 柑橘氮过量果实症状确定合理的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以及施用方法;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保肥能力;不要偏施钾肥。氮肥用量一般在0.5~1.2kg/株,分2~4次施用,最好沟施或穴施或对水施用;也可叶面喷施1%~1.5%的尿素。氮过量:枝叶繁茂,树势生长过旺,夏秋梢旺盛,叶色浓绿,多为徒长枝,花少果少,果实变旺,果皮加厚,着色不良,含糖少,不耐储藏,严重时会导致缺钾和缺钙。老叶片变为淡绿色至暗绿色或青铜色,失去光泽,下部叶片发紫以致早落;枝条细弱,新梢上有小而窄的稀疏叶片,叶片狭小,密生;果小皮厚而粗糙,无光泽,出现皱皮,味酸(图9-13)。图9-13 柑橘缺磷果实症状过酸土壤通过施用石灰类肥料矫正土壤酸度,并选择施用碱性的钙镁磷肥,并通过重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干旱季节注意灌溉,防止土壤干旱导致缺磷。磷肥施用量:过磷酸钙0.5~1.0kg/株,分2~4次施用;酸性土则施用钙镁磷肥;或者叶面喷施0.5%~1.0%过磷酸钙或1%磷酸铵,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磷过量:会诱导锌、铁、硼等元素的缺乏,果实会浮皮(皱皮)。生产中施用1∶1:1(N:P2O5:K2O)复合肥的柑橘产区,易因磷施用比例高诱发钙、硼、锌等的缺乏。老叶叶尖和上部叶叶缘首先变黄,逐渐向叶部中心扩展,变为黄褐色至褐色焦枯,叶缘向上卷曲,叶片畸形,叶尖枯落;新梢纤细,叶片较小;严重时,开花期大量落叶,枝梢枯死;果小皮薄光滑,着色不好,汁多酸少,果汁味淡,易腐烂脱落(图9-14)。图9-14 柑橘缺钾果实症状沙质土、红壤等钾易流失的土壤,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其保水保肥能力,减少钾的流失;根据柑橘对各种矿质营养的需求量及需求比例,进行配方施肥,减少因氮、磷、钙、镁等肥料施用过多导致的缺钾。钾肥施用量:硫酸钾0.5~1kg/株,分2~4次施用;或叶面喷施0.5%硝酸钾、硫酸钾或磷酸二氢钾溶液,1周喷施1次。钾过量:目前在柑橘园还未见钾过量对树体和果实外观产生影响,但已有的研究表明,钾过量会导致果实糖/酸比下降,影响果实品质。嫩叶由叶尖开始黄化,黄化区域沿叶缘向下扩大,叶幅变窄,叶形变小,枝条端部枯死。钙移动性差,故缺钙一般发生于幼嫩部位,生长点和根尖受害最重。缺钙时新梢短弱早枯,先端呈丛芽,叶片褪绿先在叶缘出现,后逐渐扩展到叶脉间,这是与缺硼枯梢的区别所在。植株缺钙,果实膨大期易产生裂果。在酸性土壤中,钙含量偏低;在温暖多雨地区,土壤中钙素易被淋溶而流失掉,导致土壤中钙素不足;土壤中过量施用氨态氮化肥(如硫酸铵、硝酸铵等),或土壤中钾、镁、锌、硼元素含量多,在干旱时造成元素不均衡,易诱发缺钙(图9-15、图9-16)。图9-15 柑橘缺钙图9-16 沙糖橘缺钙每亩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至5.5~6.5为宜。在嫩梢期和幼果期,喷施液体钙。树盘覆盖、适时淋水与叶面喷施液体钙结合,防止裂果。老枝、成叶先显症,但老叶形状正常。老叶初期中脉两侧叶肉呈黄白色,主侧脉仍呈绿色,肋骨状,后期大部分黄化,仅叶尖处及主脉为绿色,叶片基部呈现一个绿色倒“V”字形。以夏末和秋季发病较多,特别是果实接近成熟时发病最多,以老叶和果实附近的叶片表现较为突出。柑橘缺镁和缺硼往往同时出现(图9-17、图9-18)。图9-17 金柑缺镁图9-18 柑橘缺镁果实症状镁在酸性土或轻沙质土中易流失;磷、钾肥施用过多易诱发缺镁;柑橘多核品种比无核或少核品种更易产生缺镁病。(1)叶面喷施0.2%硫酸镁(添加0.3%尿素)2~4次,或在叶面喷施1%硝酸镁(5月以后使用)。(2)对严重缺镁的植株,最好采用镁肥混合堆肥根施,效果更好。酸性土(pH值<6)宜施用石灰镁(0.8~1.0kg/株),微酸性至碱性土宜施用硫酸镁或硝酸镁,酸性土中每株树施1kg氧化镁作基肥。新叶色淡透明,黄化起泡,形成黄色斑点;叶片反卷失去光泽,叶脉稍肿大,老叶主、侧脉木栓化,纵向破裂,呈暗色;果小,皮厚而硬,汁少渣多,常称为“石头果”,果心及海绵层均有褐色胶状物。初夏,开始时幼果果皮呈现乳白色凸起小斑,随后斑点变黑下陷,形成不规则黑斑,同时中果果皮、果心出现褐色胶状物。严重缺硼时,幼芽突然变黑枯落。酸性土壤中硼易流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等成土母质,硼含量低;碱性土壤中硼的有效性低;磷肥或石灰施用过多,或土壤干旱,影响硼的有效性和根系对硼的吸收,均容易缺硼;酸橙对硼的吸收力弱,以酸橙做砧木的品种容易缺硼(图9-19、图9-20)。图9-19 夏橙缺硼症状图9-20 柑橘缺硼叶片症状(1)每亩果园土壤施硼砂250~500g,要与有机肥或土壤混合施用,避免硼肥和根系直接接触,以免伤根。沙质土宜浅施,黏重土土施比叶面喷施效果好,或土施持力硼。硼砂、大粒硼难溶于水,最好在春季施基肥时,将其混入肥料中撒施,每株施50g。(2)花期喷硼是矫治缺硼的关键时期,叶面喷施0.1%~0.2%的硼酸或硼砂溶液(如速乐硼、持力硼等),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禾丰硼和金钾硼为速溶性硼,可用1000~2000倍液喷雾。新梢幼叶先显症。具体表现为嫩叶不均匀黄化(即嫩叶主、侧脉间的叶肉黄化,主脉、侧脉及其附近仍呈绿色);嫩叶变得窄小、直立;叶肉黄化,经常在褪绿区出现小绿点;枝叶丛生。在弱酸至强酸性土壤中锌含量低;黄泥土和石灰性土缺锌,在碱性土壤中锌元素虽存在,但溶解度低,不能被柑橘植株吸收利用;土壤有机质缺乏、瘦瘠;氮、磷、钾和钙施用过量,或镁、铜元素不足,皆易缺锌(图9-21)。图9-21 柑橘缺锌叶片症状(1)酸性土施硫酸锌(100g/株)。(2)叶面喷施0.2%硫酸锌,连喷2~3次。初发病时,幼枝长而柔软,稍呈三角形,上部扭曲下垂或呈“S”形,叶片变大且浓绿,叶面不平整,中脉弯曲呈弓形。严重时病株抽生大量不定芽,形成丛生枝且很快枯死。轻度缺铜时,果实表面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随着果实成熟斑点变成黑色,内果皮出现树脂斑,果皮变厚且畸形。发病特别严重的病株,根群大量死亡,病枝的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呈现袋状树脂泡包围中心柱而产生的流胶(图9-22、图9-23)。图9-22 缺铜枯梢图9-23 缺铜枝条导管凝胶淋溶性强的酸性或碱性沙质土以及酸性腐泥土易缺铜;大量施用磷肥以及氮肥施用过多均易引起缺铜。春梢萌动前,叶面喷施0.1%的硫酸铜液,每隔10天喷1次,喷1~2次,须注意硫酸铜容易烧伤叶片,故嫩叶及炎夏慎用;为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叶面喷施硫酸铜、石灰、水配比为0.5∶0.5∶100的波尔多液。田间症状主要是叶片出现黄斑。病斑在初春叶片叶脉间呈水渍状,后发展成圆形褪绿小点,最后变成圆形黄斑,叶片和果实的向阳面黄斑较为普遍。晚夏及初秋较低的叶片分泌树脂胶状物,并很快变成黑色。严重时褪绿部分坏死,叶斑破裂穿孔,落叶落果(图9-24、图9-25)。图9-24 柑橘褪绿叶片图9-25 柑橘缺钼叶片症状土壤酸性过重或锰过量,抑制钼的吸收;长期使用硫酸铵等酸性肥料,使土壤中的钼难以被果树吸收。(1)对酸性过重的土壤,每亩施150kg石灰,调节土壤pH值,使其在5.5~6.5。(2)春季叶面喷0.008%~0.015%的钼酸钠或0.008%~0.025%钼酸铵溶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为防止新梢受药害,只能在幼果期喷施。(3)每亩用20~35g钼酸铵与钙镁磷根施。叶脉间区域变黄色,叶脉及侧脉保持绿色,病叶呈现绿色的网状脉,严重时,仅叶片中脉保持绿色,叶片呈乳白色。石灰性土壤,土壤水分过多、透气不良;磷酸氢根离子含量高,营养元素不平衡;碱性土壤,枳砧品种易缺铁(图9-26至图9-28)。图9-26 沙糖橘缺铁图9-27 甜橙缺铁图9-28 柑橘缺铁叶片症状(1)改良土壤,多施有机肥和绿肥,搞好排灌,保持土壤疏松、通透。(2)在酸性土壤中,土施螯合铁(EDTA-Fe),每株施10~20g,配合灌水或与有机肥混施效果更好,但对碱性土无效。(3)叶面喷0.2%柠檬酸铁或硫酸亚铁,喷施时加等量石灰水,以免产生药害。严重缺锰时,叶片在淡绿色的底色上呈现暗绿色的网状脉纹;缺锰较轻时,叶脉和主脉、侧脉及附近叶肉呈暗绿色不规则色带,其余叶肉呈黄绿色。缺锰时叶片大小形状正常,与缺锌的叶片变窄小有别。(1)叶面喷施0.3%硫酸锰(加0.1%熟石灰)或有机螯合锰3000~5000倍液,连喷2~3次,最好在春季施用。(2)酸性土施锰,每亩施硫酸锰3.0~4.0kg,与有机肥混施;中性和碱性土施锰无效(图9-29)。图9-29 柑橘缺锰叶片 -
报告柑橘采收及贮藏保鲜
出版时间:2018采果时,准备工作是否周全,采果是否适期,方法是否得当,都直接关系到采果质量,影响果品的贮藏保鲜。严格把好采果质量关,减轻果实贮藏期的病害,对搞好果品贮藏保鲜,至关重要。采收前应准备好采果工具。主要工具如下。(1)采果剪。采果时,为了防止刺伤果实,减少柑橘果皮的机械损伤,应使用采果剪。作业时,齐果蒂剪取。采果剪采用剪口部分弯曲的对口式果剪。果剪刀口要锋利、合缝且不错口,以保证剪口平整光滑。(2)采果篓或袋。采果篓一般用竹蔑或荆条编制,也有用布制成的袋子,通常有圆形和长方形等形状。采果篓不宜过大,为了便于采果人员随身携带,容量以装5kg果实左右为好。采果篓里面应光滑,不至于伤害果皮,必要时篓内应衬垫棕片或厚塑料薄膜。采果篓为随身携带的容器,要求做到轻便坚固。(3)装果箱。有用木条制成的木箱,也有用竹编的箩或筐,还有用塑料制成的筐。这些容器,要求光滑和干净,里面最好有衬垫,如用纸做衬垫,可避免果箱伤害果皮。(4)采果梯。采用双面采果梯,使用起来较方便,既可调节高度,又不会因紧靠树干损伤枝叶和果实。采收时期的早晚,对柑橘的产量、品质、树势及翌年的产量均有影响。适时采收,应按照柑橘果鲜销售或贮藏所要求的成熟度进行。若过早采收,果实的内部营养成分尚未完全转化形成,影响果品的产量和品质;采收过晚,也会降低品质,增加落果,容易腐烂,不耐贮藏。适时采收的关键是掌握采收期。柑橘通常在11月中旬至翌年1月上旬成熟时采收。采果时,应遵循由下而上、由外到内的原则。先从树的最低和最外围的果实开始,逐渐向上和向内采摘。作业时,一手托果,一手持剪采果,为保证采收质量,通常采用“一果两剪”法。即第一剪带果梗剪下果实,第一剪齐果蒂剪平。采时不可拉枝和拉果。尤其是远离身边的果实不可强行拉至身边,以免折断枝条或者拉松果蒂。为了保证采收质量,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做到轻采、轻放、轻装和轻卸。对于采下的果实,应轻轻倒入有衬垫的篓(筐)内,不要乱摔乱丢。果篓和果筐不要盛得太满,以免果实滚落和被压伤。果实倒篓和转筐时都要轻拿轻放,田间尽量减少倒动,以防止造成碰伤和摔伤。对伤果、落地果、病虫果及等外果,应分别放置,不要与好果混放。提示:不要在降雨、有雾或露水未干时采摘,以免果实附有水珠引起腐烂。采下的果实,及时地进行防腐保鲜处理、果品分级和包装,对搞好果品贮藏保鲜,提高果品商品价值,是相当重要的。对采下的果实,应及时地进行防腐处理,可防止病菌传染,减少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的腐烂损失;同时可去除果面尘埃、煤烟等,使果品色泽更鲜艳、商品价值更高。对柑橘进行防腐处理用水按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执行,使用的清洗液,允许加入清洁剂、保鲜剂、防腐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通常赤霉素一般为20mg/L,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抑霉唑、噻菌灵和双胍盐为500~1000mg/L。处理时,柑橘常用多菌灵500mg/L (即将药对水成2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1000mg/L (即将药对水成1000~2000倍液)溶液洗果。如果加用赤霉素20mg/L混合洗果,效果更好,既可防腐,又能保持青蒂。药物处理后30天内不得上市。而“叶橘”上市因时间短,一般不用药物处理,采摘后,可用清洁剂清洗,经药物处理,要符合国家最新的无公害食品柑橘类水果农业标准的规定,方可上市。采摘后的柑橘果实,经预冷和挑选后,即可用保鲜剂进行处理。保鲜剂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打蜡可提高柑橘果实的耐藏性及外观,可提高售价和延长果品供应期,是果实商品化处理的重要环节。经涂果打蜡的柑橘果实,能抑制水分的蒸发、保持新鲜,减少腐烂,改善外观,增强商品竞争力。剥皮食用柑橘所用蜡液和卫生指标按农业标准(NY/T 869—2004)的规定执行。目前,使用的有虫胶涂料。它由漂白虫胶加丙二醇、氨水和防腐剂制成。虫胶涂料可与水任意混合。柑橘果实保鲜使用2号或3号涂料。2号虫胶涂料还加了甲基托布津,3号涂料加了多菌灵。贮藏柑橘果实用1:(1~1.5)的比例。使用虫胶涂料处理柑橘果实时,应现配现用。一般1kg原液可涂果1500kg左右。柑橘果打蜡前果面应清洁、干燥。打蜡后一个半月内销售完毕,以免因无氧呼吸而产生酒味,最好在销售前进行打蜡。采用手工打蜡操作时,适用于量少或带叶果实,用海绵或软布等蘸上加入防腐剂的蜡液均匀涂于果面。采用机械操作打蜡时,适用于数量较大和不带枝叶的果实。机械操作时,高效、省工、省保鲜剂。重庆师范学院研制出液态膜保鲜剂,有SM-2、SM-3、SM-6、SM-7和SM-8。其中SM-6用于柑橘果实保鲜,防衰老;液态膜的乳白色溶液,对人体无害。使用时,将SM保鲜剂倒入盆(桶)内,先加少量热水充分搅拌,使之完全溶化,再加冷水稀释至规定倍数,冷却至室温,将无病伤的柑橘果实放入浸泡,并翻动几十秒钟,然后捞出沥干水,晾干后入库贮藏。刚采下的柑橘果实,果皮鲜脆,容易受伤,水分含量高,并带有大量的田间热,未经过预贮,易造成贮藏库内或箱内温度过高,包果纸异常潮湿,有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发生严重的腐烂,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通常应将采下的果实,放在通风处,经2~4天的预贮,以便散失其带有的田间热,起到降温、催汗和预冷的作用。同时,经预贮的果实,让果皮的水分蒸发一部分,可使果皮软化,并具有弹性,能减少在包装贮运过程中的碰、压伤,并可降温降湿和减缓果皮呼吸强度,后期的果实枯水率可大大减少。另外,经预贮的果实,使果实的轻微伤口得到愈合。这样,果实进入贮藏库内以后,就不至于使贮藏库的温度骤增,影响果实的贮藏性。理想的预贮温度为7℃,相对湿度为75%,经2~4天以后,用手轻捏果实,有弹性感觉,即可出库,进行包装和运输。果品经营要实现商品化和标准化,就必须实行分级。果实分级执行农业部柑橘分级标准(NY/T 869—2004)。分级方法:对无带叶的柑橘果实,可用打蜡分级机进行,整个过程都由机器完成,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漂洗→清洁剂洗刷→冷风干→涂蜡(或喷涂允许加入杀菌剂的醋液)→擦亮→热风干→选果→分级生产“叶橘”时,根据客户或市场需求,采用手工操作。柑橘手工分级操作时,果实大小的横径可用分级板或分级圈进行。果重用称重法计量。将分出的各级果实,按果实大小进行包纸。目前,柑橘的包装应推广纸箱包装,每箱装果10~15kg。经包装的果实,规格一致,方便贮藏、运输和销售。但内销的果实,大多采用竹篓和塑料篓等容器包装,竹篓每篓5~10kg,塑料篓每篓1.5~2.5kg。这些容器材料来源充足,成本低廉。不管采用何种容器包装,对于产自同一产区、同一品种和级别的果实,应力求包装型号和规格一致,以利于商品标准化的实施。应注意箱(篓)底、箱(篓)内应有衬垫物,防止擦伤果实。运输要求便捷,轻拿轻放,空气流通,严禁日晒雨淋、受潮、虫蛀和鼠咬。运输工具要清洁、干燥、无异味。远途运输需要具备防寒保暖设备,防冻伤。果品贮藏保鲜方法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农家简易库贮藏,又有采用现代技术的贮藏方法,如气调贮藏和冷藏等。采用何种贮藏方法,既要从经济技术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又要有长远打算,规模效益。通风贮藏库,主要利用室内外存在的温差和库底温度的差异,通过开关通风窗,来调节库内温度和湿度,并排除不良气体,保持稳定而较低的库温。通风库贮藏,库容量大,结构坚固,产区和销售区均可采用。农家简易库多是砖墙瓦面平房或者砖柱瓦房,依靠自然通风换气来调节库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贮藏。因此,要求仓库门窗关启灵活,门窗厚度要超过普通平房。仓库四周和屋顶应加设通风窗,安装排风扇。入库前,仓库及用具可用500~1000mg/L多菌灵消毒。果实入库前,需要经过防腐保鲜剂处理,并预贮2~3天,挑选无病虫、无损伤的果实,用箱或篓装好,按“品”字形进行堆垛,并套上或罩上塑料薄膜,保持湿度,垛与垛之间、垛与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通风和入库检査。库房的管理与通风贮藏库相似。 -
报告葡萄品种
出版时间:2018(1)欧洲葡萄。如玫瑰香、无核白等。(2)美洲葡萄。如康可等。(3)圆叶葡萄。如凯旋等。(4)河岸葡萄。如光荣等。(5)沙地葡萄。如裘洛。(6)冬葡萄。如种质资源圃引进的北美种群的一些品种。(7)山葡萄。如双庆、双优等。(8)刺葡萄。如塘尾葡萄等。(1)欧美杂交品种。系欧洲葡萄与美洲种杂交、回交或多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如巨峰、金星无核等。(2)山欧杂交种。为欧洲葡萄与山葡萄之间杂交育成的葡萄品种,如北醇、公酿1号、公酿2号等。(3)美系杂交品种。如黑虎香、卡托巴等栽培品种,著名的砧木品种贝达(美洲葡萄与河岸葡萄的杂交种)、SO4、3309C等。成熟期的分类:主要根据葡萄从萌芽开始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和所需要的积温量进行分类,这样可以把葡萄品种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5类。(1)极早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00~115天,有效活动积温(≥10℃)为2000~2400℃·日。如夏至红、维多利亚等。(2)早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15~130天,有效活动积温(≥10℃)为2400~2800℃·日。如绯红、弗雷无核等。(3)中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30~145天,有效活动积温(≥10℃)为2800~3200℃·日。如巨峰、阳光玫瑰等。(4)晚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45~160天,有效活动积温(≥10℃)为3200~3500℃·日。如红地球、圣诞玫瑰等。(5)极晚熟品种。葡萄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天数为160天以上,有效活动积温(≥10℃)为3500℃·日以上。如东方之星、魏可等。葡萄品种的成熟期分类,是生产上葡萄品种分类的主要方法,对葡萄的栽培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各地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葡萄的成熟期有所不同,生产上可以根据当地的栽培经验进行成熟期的分类。另外,葡萄品种的分类还可以按照葡萄果实的用途、形态、果实风味、倍性以及葡萄的生态地理起源和分布进行分类,在此不一一阐述。欧亚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绯红×玫瑰香。目前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栽培。该品种果穗圆锥形,无副穗,果穗大,穗长15~25厘米,宽10~13厘米,平均单穗质量750克,最大超过1300克,果穗上果粒着生紧密,果穗大小整齐。果粒圆形,紫红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粒大,纵径1.5~2.3厘米,横径1.3~1.5厘米,平均单粒质量8.5克,最大可达15克,果粒整齐,皮中等厚,果粉多,肉脆,硬度中,无肉囊,果汁绿色,汁液中等,果实充分成熟时为紫红色到紫黑色,果肉绿色,果皮无涩味,果梗短,抗拉力强,不脱粒,不裂果。风味清甜可口,具轻微玫瑰香味,品质极上。夏至红具有早果丰产特性,植株生长发育快,枝条成熟早。可以达到早期丰产的目的,2年生的夏至红,每亩产量超过1200千克,3年生每亩产量为1750~2000千克(彩图2-2-1、彩图2-2-2)。夏至红在沙壤土、黏土、黄河冲积土均表现结果良好,对葡萄霜霉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黑痘病均有良好抗性。成熟期遇雨没有裂果现象。保护地栽培中,生长势中庸偏强,连续丰产性能优良。具有良好栽培适应性和抗病性。架式选择为篱架、棚架、高宽垂架等均可。别名:黑夏、夏黑无核。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日本山梨县果树试验场1968年杂交育成。亲本为巨峰×无核白。1997年8月进行品种登录。1998年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从日本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间或有双歧肩,大,穗长16~23厘米,平均穗重415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紧密或极紧密。果粒近圆形,紫黑色或蓝黑色,平均粒重3~3.5克。果粉厚。果皮厚而脆,无涩味。果肉硬脆,无肉囊。果汁紫红色。味浓甜,有浓草莓香味。无种子。可溶性固性物含量为20%~22%。鲜食品质上等。此品种为早熟鲜食无核品种。甜而爽口,有浓郁草莓香味。是一个集早熟、大粒、易着色、优质、抗病、耐运输于一体的优良鲜食品种。在早熟品种中综合性状十分优异。在江苏省张家港,浆果成熟后可在树上留置到10月。经赤霉素处理,平均穗重达608克,最大穗重940克,果粒可增大一倍以上。适合全国各葡萄产区种植(彩图2-2-3、彩图2-2-4)。郑州早玉,欧亚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葡萄园皇后×意大利(彩图2-2-5、彩图2-2-6)。果穗圆锥形,无副穗,果穗大,穗长15~20厘米,宽10~13厘米,平均单穗重500~650克,最大可达1000克以上,果穗上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穗大小整齐。果粒椭圆形,黄绿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粒大,平均单粒重8~10克,最大可达15克,果粒整齐,皮薄,果粉少,肉脆,无肉囊,果汁绿色,汁液中,硬度中,平均每果粒中种子数1~4粒,果实充分成熟时为黄绿色,果肉绿色,果皮无涩味,果梗较短,抗拉力强,不脱粒。风味清甜可口,略有玫瑰香味,品质极上。该品种抗病性中等,对葡萄黑痘病、葡萄霜霉病等抗病力中等。果实成熟期遇雨易产生裂果现象,在生产上要注意防止。栽培要点:①选择土壤肥力较好,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方建园。②栽培株行距为:篱架,2米×1米;小棚架,4米×1米;高宽垂架式,3米×1.5米。③该品种的抗病力中等,要注意防止后期的霜霉病为害。④该品种进入盛果期后,要注意配方施肥,施肥的具体比例为:前期N:P:K=1.2:1:1;后期N:P:K=1:1:1.5;以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⑤该品种的冬芽易萌发,要注意夏季的修剪方式。⑥保护地栽培时注意低温休眠和发芽问题。该品种适应范围较广,我国黄河故道地区,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均可进行栽培。特别适合于保护地栽培。别名红巴拉多。欧亚种。原产地日本。2005年进行品种登记。是一个优良的极早熟红色葡萄品种。果穗圆锥形,果粒着生中等紧密,大小整齐,穗重500~600克,大穗可达1500克,果粒椭圆形,平均粒重8~12克。鲜红或花红色,果粉薄,皮薄,肉脆,味甜,糖度在18~21度。红巴拉多长势强,花芽分化好,抗病性较强,充分成熟后在树上留果时间长,疏果整穗简单,省力,南北方都可以种植,南方要采用大棚避雨栽培较好。冬季修剪留中、长梢壮枝为好。维多利亚(Victoria)属欧亚种。原产地罗马尼亚。由罗马尼亚德哥沙尼葡萄试验站Dr.Victoria Lepadatu和Dr.Gh.condei共同育成。亲本为绯红×保尔加尔。1978年进行品种登记,1996年由布加勒斯特农业大学引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果穗圆锥形或圆柱形,平均穗重630克,最大182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大,长椭圆形,平均粒重10克(横径2.31厘米,纵径3.21厘米),最大17.2克。果皮黄绿色,中等厚,果肉硬,味甘甜,品质极上。该品种植株前期生长较缓,中后期长势中等。结果枝率极高,结实力强。副梢结实力较强,果实成熟后,不落粒,挂果期长。栽后第二年亩产达1430千克左右;第三年达1800~2000千克。该品种抗逆性强,几乎不发生黑痘病、炭疽病,少量发生灰霉病、霜霉病,白腐病发生极轻,耐旱、耐涝性强。欧美杂交种。黑色甜菜葡萄原名布拉酷彼特,系日本雄本县宇城市不知火町的河野隆夫用藤稔和先锋杂交育成,属四倍体。果穗圆锥形或圆柱形,较紧密,个别果穗有副穗,疏果后穗重600~800克,与藤稔相当。果粒短椭圆形,平均粒重15克,大小较一致,略小于藤稔。果实先着色后成熟,成熟后呈深紫黑色至黑色。果粉厚,外观秀丽,果皮厚、韧,易剥离。果肉硬,口感脆爽没有异味,含糖量18%~21%,品质风味优于藤稔。该葡萄品种生根能力差,需嫁接栽培。抗病性与藤稔相当,全国能栽培葡萄的地方均可栽培。别名:火焰无核、红光无核、费蕾无核、红珍珠等。欧亚种。原产美国。由美国Fresno园艺实验站培育成功。我国1983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目前,在我国河北、河南、山西、辽宁等地栽培。该品种穗形大,果穗圆锥形,平均单穗重580~890克,最大穗重可以达到1500克以上。果实鲜红色,圆形。平均单粒重4克,最大粒重达到6克。果肉硬,脆,皮薄,味甜,不裂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7.0%,品质优良。该品种生长势较旺,生产上宜采用棚架或“高、宽、垂”架式栽培。果实宜采用赤霉素处理,可以膨大到7克以上,以增加果实的商品性。适合于保护地栽培。别名:丘比特玫瑰。欧亚种。原产地中国。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玫瑰香×京早晶。果穗中等大,平均穗重220.3克,平均穗长14.6厘米,穗宽10.0厘米,圆锥形,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中等大,平均粒重2.3克,最大粒重3.5克,经赤霉素处理后(花后一次)可增大到4克左右。果粒椭圆形,果皮中等厚,红紫—紫黑色,果粉薄,果实风味甜。该品种树势强,抗性强,成熟期极早,果实品质上乘,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无核型,外观美,为一极早熟无核鲜食高档新品种。欧亚种。原产地美国。亲本为粉红葡萄×瑞比尔。1973年由保加利亚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大,平均单穗重500~700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较大,椭圆形,平均单粒重8~10克,成熟时为紫红色,果粉薄,果皮薄而较脆,中厚,肉质脆,汁中等多。风味甜,微有玫瑰香味。鲜食品质上等。果粒着生牢固,耐运输。浆果早熟。抗霜霉病力较弱。果实着色期、成熟期遇雨裂果较严重。别名:早红提、兴华一号、矢富罗莎。欧亚种。原产地日本。是由日本东京都町田市矢富良宗育成。1994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从日本引入我国。果穗分枝圆锥形,大,平均穗重800克,最大1000克。果粒着生疏松。果粒椭圆形,鲜紫红色,大,平均单粒重7.6克,最大粒重10克以上。果粉中等厚,果肉硬、脆,汁液中等,味甜。前端稍尖,形状像里扎马特,生长紧凑,果皮粉红至紫红色,着色整齐一致。果皮薄,难与果肉分离,果汁多,肉质稍脆,味甜爽,口感清香。品质优良。浆果早熟。抗葡萄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的能力中等偏强。欧亚种。原产地中国。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育成。玫瑰香×莎芭珍珠的后代73-7-6为母本,‘绯红’为父本。果穗圆锥形带副穗,中等大,长15.13厘米,宽10.8 厘米,平均质量322.5克,最大穗重503.4克。穗形大小均匀,紧密度中等。果粒近圆形,绿黄色或金黄色,大,纵径2.41厘米,横径2.35厘米,平均质量7.58克,最大9.7克。果皮绿黄色(完全成熟时金黄色),薄,质地脆,无涩味,果粉厚度中等。果肉硬,质地脆、细,有极浓郁的玫瑰香味。酸甜适口,品质上等。此品种为早熟鲜食品种。在多雨年份及地区有裂果现象,应注意水分管理、套袋和适时采收。负载量过大时易形成大小粒,需及时疏花疏果和控制负载量。宜干旱、半干旱地区栽培,中短梢修剪为主,适于保护地栽培。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是日本原田富一氏于1982年用美人指×Seneca杂交育成。1993年登记注册,1997年引入我国。果穗中等大,长圆锥形,着粒松紧适度,平均穗重445克,最大980克。果粒长椭圆形至长形,略弯曲,呈菱角状,黄白色,平均粒重7.5克,最大可达10克。每果含种子0~3粒,多为1~2粒,有瘪籽,无小青粒,果粉厚,极美观,果皮薄,可剥离。有浓郁的冰糖味和牛奶味,品质极上,商品性极高。不易裂果,耐挤压,耐贮运性强,货架期长(彩图2-2-7、彩图2-2-8)。抗寒性强,成熟枝条可耐-18℃左右的低温;抗病性强,按照巨峰系品种的常规防治方法即无病虫害发生;抗涝性、抗干旱性均强,对土壤、环境要求不严格,全国各葡萄产区均可栽培。欧美杂种。四倍体。原产地中国。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亲本为沈阳玫瑰×巨峰。1993年杂交,2002年8月通过大连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果穗圆锥形,穗长19.7厘米,宽14.2厘米,有比较大的副穗,平均穗重675克,最大穗重1150克。果粒大小整齐,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椭圆形,紫红色,大,纵径2.77厘米,横径2.37厘米,平均粒重9~10克,最大粒重15克。果皮中等厚,着色好,果粉中多。果肉与种子易分离,肉较脆,汁液多,无肉囊,具有浓郁的玫瑰香风味,品质极佳(彩图2-2-9、彩图2-2-10)。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2006年进行品种登记。果穗圆锥形,单穗重600~800克,最大穗重100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单粒重8~10克,短椭圆形,果皮薄,黄绿色,果粉少,果皮与果肉不易分离。幼果至成熟果都有光泽。果肉硬脆,香甜可口,无涩味,兼有玫瑰香和奶香复合型香味,食用品质极佳(彩图2-2-11、彩图2-2-12)。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亲本为石原早生×森田尼。1937年杂交,1945年正式命名发表。1959年,原北京农业大学从日本引入我国。在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河南、陕西、广西、福建等地均有大面积栽培。果穗圆锥形带副穗,中等大或大,穗长24厘米,穗宽10厘米,平均穗重400克,最大穗重1500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椭圆形,紫黑色,大,纵径2.6厘米,横径2.4厘米。平均粒重8.3克,一般粒重10克以上,最大粒重20克。果粉厚,果皮较厚而韧,有涩味。果肉软,有肉囊,果汁多,绿黄色,味酸甜,有草莓香味。鲜食品质中上等(彩图2-2-13、彩图2-2-14)。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在多雨地区和年份,仍应注意病害的防治,特别是对黑痘病、穗轴褐枯病、灰腐病、霜霉病的防治。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栽培。棚、篱架栽培均可,宜中、长梢修剪。欧美杂种。原产地中国。西安市葡萄研究所育成。从巨峰系品种中选出。果穗圆锥形带副穗。果穗大,穗长30厘米,穗宽18厘米,平均穗重600克以上,最大穗重1000克以上。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或较紧密,果穗大小较整齐。果粒近圆形,紫红至紫黑色。果粒大,平均粒重10.4克,最大粒重18克,果皮厚,稍有涩味。果粉厚。果肉较软,肉囊不明显。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果汁较多,有淡草莓香味。鲜食品质中上等,制汁品质较好。此品种为中早熟鲜食品种。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在多雨地区和年份,仍应注意病害的防治。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栽培,尤其适应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棚、篱架栽培均可,宜以中梢修剪为主。欧美杂种。原产地中国。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亲本为7601(玫瑰香芽变)×巨峰。现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四川、陕西、浙江等地。果穗圆锥形,无副穗,大,纵径19.7厘米,横径14.8厘米,平均穗重802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紧密。果粒倒卵圆形,金黄色,大,纵径为3.4厘米,横径为2.6厘米,平均粒重13.0克,最大粒重19.1克。果粉中等,果皮中等厚,脆。果肉软,汁多,味极甜,有茉莉香味。鲜食品质优。棚架、篱架栽植均可。整形以双蔓为主,也可以多蔓。以中、短梢修剪为主,结合超短梢修剪。别名:世纪无核、青提。原产美国,欧亚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P.Olmo于1966年用Gold×Fzdi(Emperor×Pirovam75)杂交育成。我国1987年引进。目前,在新疆、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辽宁、上海、浙江等地种植。果穗大,长圆锥形,平均单穗重为629克,最大穗重可以达到120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黄绿色,鸡心形,中等大小,平均单粒重4~5克,最大粒重8克。果皮薄,果肉脆硬,有轻微麝香味。品质极上,是鲜食和制干的优良品种。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由日本葡萄专家青木一直育成。亲本为红蜜(井川682)×先锋。1986年引入我国。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有大面积栽培。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福建等地均有栽培。果穗圆柱形或圆锥形带副穗,中等长,穗长16~24厘米、宽12~17厘米,单穗重450~55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短椭圆形或球形,紫红或紫黑色,大,平均粒重12克以上。果皮中等厚,有涩味,果肉中等脆,有肉囊,汁中等多,味浓甜。鲜食品质中上等。此品种为早中熟鲜食品种。果粒特大,形美色艳,品质优良,商品性高,深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棚架、篱架栽培均可,宜中梢修剪。欧亚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美人指×玫瑰香。果穗圆锥形,无副穗,果穗大,穗长18~23厘米,宽15~18厘米,平均单穗重850克,最大穗重可达1200克以上,果穗上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穗大小整齐。果粒尖卵形,鲜红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粒大,纵径2.9~3.3厘米,横径1.5~1.7厘米,平均单粒重8.3克,最大粒重可达10.1克,果粒整齐,皮薄,果粉中等厚,肉较脆,细腻,无肉囊,果汁无色,汁液中等多,果皮无涩味,果梗中长,抗拉力强,不脱粒,不裂果。风味甜,品质上。在河南省郑州地区,水晶红(中葡萄6号)4月3—7日萌芽,5月18—22日开花,花后浆果开始生长膨大迅速,浆果8月上旬开始着色,果实开始成熟在9月10—15日。果实整个发育期为114天(彩图2-2-15、彩图2-2-16)。欧亚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亲本为圣诞玫瑰×玫瑰香。果穗圆锥形,无副穗,果穗大,穗长15~25厘米,宽10~13厘米,平均单穗重870克,最大穗重可达1500克以上,果穗上果粒着生中等,果穗大小整齐。果粒长椭圆形,鲜红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粒大,纵径1.8~2.3厘米,横径1.3~1.5厘米,平均单粒重8.9克,最大可达13.4克,果粒整齐,皮薄,果粉中等厚,肉脆,硬度大,无肉囊,果汁无色,汁液中等多,果皮无涩味,果梗短,抗拉力强,不脱粒,不裂果。风味甜香,具有别致的复合香型,品质极上(彩图2-2-17、彩图2-2-18)。在河南省郑州地区,神州红(中葡萄15号)4月2—6日萌芽,5月11—15日开花,花后浆果开始生长膨大迅速,浆果8月上旬开始着色,果实开始成熟在8月15日至25日。果实整个发育期为97天。欧亚种。原产地美国。由美国加州大学H.P.Olmo育成。亲本为C12-80×S45-48。在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山西、甘肃、新疆、陕西、河南等地栽培面积较大。果穗短圆锥形,极大,穗长26.4厘米,穗宽16.8厘米,平均穗重880克,最大达2500克。果穗大小较整齐,果粒着生较紧密。果粒近圆形或卵圆形,红色或紫红色,特大,平均粒重12克,果粒着生整齐一致,无大小粒现象。果粉中等厚,果皮薄而韧,与果肉较易分离。果肉硬而脆,可切片,汁多,味甜,爽口,无香味。鲜食品质上等(彩图2-2-19、彩图2-2-20)。此品种为晚熟鲜食品种。是世界著名的优良鲜食葡萄品种。穗大,粒大,色艳,果肉硬脆,优质。耐贮运,丰产,喜肥水。极易感黑痘病等真菌性病害,要注意预防。易小棚架或高宽架栽培,采用以中、短梢修剪为主的长、中、短梢混合修剪。欧亚种。原产地日本。由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育成。亲本为优尼坤×巴拉蒂。1984年杂交。1991年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大,穗长21~25厘米,穗宽15~18厘米,平均穗重600~800克。果穗大小整齐,果粒着生疏松。果粒尖卵形,鲜红色或紫红色,大,平均粒重12克。果粉中等厚,果皮薄而韧,无涩味。果肉硬脆,汁多,味甜。鲜食品质上等。对气候及栽培条件要求严格。注意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生长期宜多次摘心,抑制营养生长。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在南方栽培,需大棚避雨和精细管理。平棚架或高、宽、垂架式栽培均可,宜中、长梢结合修剪。欧亚种。原产地日本。日本山梨县志村富男1987年用Kubel Muscat与甲斐路杂交育成,1998年品种登录,1999年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果穗大,穗长18~25厘米,穗宽12~14厘米,平均穗重450克,最大穗重575克。果粒大小整齐,果粒着生疏松。果粒卵形,紫红色至紫黑色,果粒大,纵径2.23~3.63厘米,横径1.69~2.5厘米,平均粒重10.5克,最大粒重13.4克。果皮厚度中等,韧性大,无涩味,果粉厚,果肉脆,无肉囊,汁多,极甜。鲜食品质上等。浆果极晚熟。抗病力较强。欧美杂种,原产地摩尔多瓦。摩尔多瓦葡萄是由摩尔多瓦共和国的M.S.Juraveli和I.P.Gavrilov等人育成的,杂交亲本为古扎丽卡拉(GuzaliKala)×SV12375。1997年引入我国。果穗圆锥形,中等大,平均穗重650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粒大,短椭圆形,平均粒重8.5克,最大粒重10.5克。果皮蓝黑色,着色整齐一致,果粉厚。果肉柔软多汁,无香味。摩尔多瓦属欧美杂交种,抗病性极强。高抗霜霉病,较抗黑痘病和白腐病。篱架、棚架栽培均可。圣诞玫瑰,又叫秋红。欧亚种。原产地美国。由美国加州大学H.P奥尔姆育成。亲本为S44~3SC×9-1170。1981年在美国正式发表。1987年沈阳农业大学从美国引入,1995年通过品种审定。在辽宁、山东、新疆、山西、甘肃、河北、河南、北京和上海等地有栽培。果穗长圆锥形,大,平均穗长30厘米以上,穗宽24厘米,平均穗重880克,最大3200克。果穗大小较整齐,果粒着生较紧密。果粒长椭圆形,深紫红色,大,纵径2.8厘米,横径2.2厘米,平均单粒重7.8克。果粉薄。果皮中等厚而韧,与果肉较易分离。果肉细腻,硬脆,可切片,汁中等多,风味浓,味酸甜,稍有玫瑰香味。鲜食品质上等。浆果极晚熟。抗霜霉病和白腐病力较强,抗黑痘病力弱。小棚架或篱架栽培均可,以中、短梢修剪为主。别名:鲁贝无核、宝石无核等。原产美国,欧亚种。1968年,H.P.olmo以皇帝与Pirovan075杂交培育而成。我国1986年引进,目前,山东、河南、辽宁地区栽培,其中,山东面积最大。果穗大,长圆锥形,平均单穗重600~700克,最大穗重可达2000克以上,果粒着生紧密。果粒宝石红,有果霜,果粒椭圆形,平均单粒重3克,最大粒重为5.6克。果肉浅黄绿色,果肉半透明,脆,风味甜。品质上佳。适应能力强,抗病性强,果实耐贮运性强。成熟期遇雨易产生裂果现象。适合于棚架栽培,短梢修剪为主。别名:绯红无核、淑女红。原产美国,欧亚种。1983年美国加州农学院的David Ramming和Ron Tarailo用皇帝和C33199杂交培育而成。我国1998年引进。目前,山东、辽宁、陕西、河南等地有栽培。果穗中等大小,有歧肩,圆锥形,平均单穗重500克,最大穗重1000克。果粒亮红色,充分成熟时为紫红色,上有较厚的白色果霜,平均单粒重4克,最大粒重6克。果肉浅黄色,半透明肉质,果肉较硬,果皮中等厚,不易与果肉分离,风味甜。品质极佳。目前最晚熟的无核品种。该品种对赤霉素和环剥处理较为敏感,均可以促进果粒的膨大。适应性强,抗病性强。栽培中,应注意控制生长势,防止枝条生长过旺。欧美杂种,原产地日本。果穗圆锥形,穗重500克左右,最大穗重可达1000克。果粒为短椭圆形,果粒大,平均单粒重10克。果粉多。果皮色呈紫红色,果皮较薄,难剥离。果肉硬,含糖量20%左右,有香味,酸味少,无涩味,不裂果,不脱粒,特耐贮运。果实可做无核化处理。东方之星长势强,抗逆性、抗病性强,适合我国南北方栽培,生产上注意多留些副梢,并采取多种措施强壮树势,才能实现高产、稳产优质。欧亚种。原产地日本。由日本山梨县志村葡萄研究所的志村富雄氏杂交培育。果粒巨大,单粒重25~30克。皮薄,肉质爽口,可以连皮食用。充分成熟时果粒黄色。树势生长旺盛,需注意病害的防治。 -
报告(三十一)玉米蚜(Corn Leaf Aphid)
出版时间:2013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或称玉米缢管蚜,俗称腻虫、蚁虫、蜜虫,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玉米蚜分布广泛,遍及我国各玉米、高粱栽培区。玉米蚜在高粱苗期或成株期群集于心叶为害,虫体数量大时造成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死亡。随植株生长发育,主要集中在新生的叶片上为害,孕穗期多集中在旗叶内、叶鞘上或幼嫩的穗上为害,严重时穗中小花败育,籽粒不实。玉米蚜虫吸取高粱汁液的同时,排泄大量蜜露,覆盖叶面,影响光合作用,穗上蜜露常加重高粱穗腐病发生,造成产量损失和品质降低。此外,玉米蚜虫还可传播高粱矮花叶病毒。图3-89 玉米蚜为害状(心叶、顶部叶片密布虫体)玉米蚜可为害玉米、高粱、大麦、水稻等作物及一些禾本科杂草。图3-90 玉米蚜虫为害状(穗部、茎秆布满蚜虫)有翅孤雌蚜体长1.6~1.8mm,宽1.0mm左右,卵圆形,黄绿或黑绿色,头、胸黑色发亮,复眼红褐色,第3~5腹节两侧各具1个黑色小点。触角6节,短于虫体。腹管圆筒形,上具复瓦状纹。尾片乳突状,每侧各有刚毛2根,腹管与尾片均为黑色。无翅孤雌蚜体长1.8~2.2mm,长卵形,淡绿或深绿色,上浮一层白色粉状物,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为体长的1/3,第3~5节无次生感觉圈。玉米蚜冬季以无翅成蚜、若蚜在麦类根际地下及早熟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在黄淮海及长江流域,翌春3~4月份在小麦、杂草等寄主上开始活动为害繁殖,4~5月小麦旗叶期至黄熟期,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往春玉米、春高粱、二熟早稻、莠草上为害,孤雌生殖,虫口密度快速增加。春玉米露雄期、高粱抽穗期,玉米蚜转移到上部叶片及幼嫩雄穗上为害,此时气温23~25℃,适宜玉米蚜生长发育,虫口密度激增,为害加重。春玉米进入乳熟后期,产生大量有翅蚜,大量迁往夏玉米田。夏玉米抽雄期种群增长速度达到高峰,在散粉吐丝期及高粱雌穗成熟前期虫口密度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以后随玉米植株进入黄熟,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增大,又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回冬小麦田和附近的杂草上繁殖并进入越冬。图3-91 玉米蚜虫(若虫、成虫及有翅蚜虫)图3-92 蚜虫天敌在东北春玉米区,6月中下旬玉米蚜潜入玉米田、高粱田;7月中旬正值玉米、高粱开花期,玉米蚜繁殖速度加快,出现第二次有翅蚜迁移高峰;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激增,虫口密度达到最高;8月下旬开始,由于昼夜温差大等环境条件不利于蚜虫发育,有翅蚜增加,开始迁出玉米、高粱田。玉米蚜在平均气温7℃以上,即可繁殖为害,旬均温23℃、相对湿度85%左右最适生存。玉米蚜天敌种类有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草蛉、蚜茧蜂、步行甲及蚜霉菌等。天敌密度高时对其种群数量增长有抑制作用。不同高粱品种的抗蚜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各地均有一些抗蚜或耐蚜品种。1.农业措施防治 清除田边、沟渠及田间杂草,减少虫源。尽量减少种值感蚜品种,增加抗蚜品种播种面积,品种合理布局。2.化学防治(1)施用颗粒剂 用40%乐果50ml,对水0.5kg,拌15kg沙土,每株心叶撒施1g。(2)喷雾 50%抗蚜威乳油,40%蚜灭克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3)药剂涂茎 在玉米蚜发生初盛期,采用40%乐果乳油100倍液涂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