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四 不同茬次注意事项
出版时间:2015棚室辣(甜)椒冬春茬栽培重点是解决早春到初夏甜椒供应短缺的问题。此期栽培管理比较简单,经济效益比较好。华北中南部地区一般10月中下旬育苗,1月中下旬定植,3月底至4月初开始收获。这时南菜北运基地的辣(甜)椒生产已经结束,而北方地区塑料大拱棚春提前栽培的辣(甜)椒,在5月中旬左右开始收获,此期间正值供应淡季,经济效益较高。1 选用适宜品种 该茬口栽培实质是早熟栽培,必须注重品种的早熟性,兼顾丰产性和抗病性等。根据以上要求,宜选用中早熟品种玛索、冀研12号、冀研新6号、红英达、红罗丹、索菲娅、硕源3号、湘研系列等。2 因地制宜,确定适宜播期 棚室辣(甜)椒冬春茬生产,前茬为日光温室秋冬茬,一般在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拉秧,播种期可根据温室内前茬作物可腾地的时间和实际需要的日历苗龄来确定。前茬作物可腾地的时间确定后,需有90~100天时间,秧苗可长到10片叶左右,显现小花蕾,达到生产用苗的标准。日光温室辣(甜)椒冬春茬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种育苗。3 适时定植,提早上市,抢占辣(甜)椒淡季市场 为使甜辣椒果实能在3月底至4月上旬上市,供应甜椒市场淡季,在1月中下旬,抓紧时间腾茬整地,进行定植。一般要求定植温室亩施优质粪肥或堆肥5000千克,磷酸二铵50~100千克,硫酸钾20千克,饼肥100~200千克,硫酸铜3千克,硫酸锌1千克,持效硼肥10千克。深翻使肥料与土充分混匀。采用小高畦地膜覆盖、膜下暗灌的栽培方法,小高畦间距1.1~1.2米,每畦栽双行,采用大小行栽培,小行距0.45~0.5米,大行距0.65~0.7米,株距0.4米,亩栽2500株左右。生长势较弱的早熟品种栽培密度可适当大些,亩栽3000株。定植应选晴天上午进行,而且期望定植后能遇到连续几个晴天,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定植前,将垄沟先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进行地面药剂封闭杀菌,然后再定植。定植时要把大小苗分开,一垄之上大苗在前,小苗在后摆好,栽苗深度以覆土不超过子叶节为宜,栽后分穴浇水。或采用“水稳苗”方法栽苗,即按一定的株距挖穴,穴内浇水,尔后坐水栽入苗坨,再填土整平。为了创造更有利于秧苗早发的环境,定植后要盖小拱棚增温。栽苗1~3天后地温稍有回升,再浇定植水。4 定植后分期管理 管理可分为前、中、后三期。(1)前期(定植到采收前):定植后至缓苗前要尽量创造高温高湿条件,白天温室保持在30℃左右,夜间力求达到18~20℃,促进缓苗。定植后5~7天要密封温室和小拱棚,不通风,提高室温,栽苗1~3天后地温稍有回升,再浇定植水。心叶开始变绿、生长即已缓苗。缓苗后(定植10天左右)顺沟浇水1次,以后通风降温,并在行间中耕,中耕要由深到浅、由近到远,避免伤根,反复进行,促进秧苗健壮生长。坐果以前尽量少浇水,以防徒长。开花时温度较低,为防止落花落果,用30~50毫克/升番茄灵或20~30毫克/升的2,4-D涂抹花柄,促进坐果。前期历时40~50天,此期管理不仅要竭力促根,还要促进枝叶生长。(2)中期(采收初期到采收盛期):此期是定植后的40~75天,是既发根又长果的时期,也是辣(甜)椒生产的关键时期。温度对花器素质和果实膨大生长都有重要作用。白天尽量不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夜间温度维持在19℃左右,最低也要控制在16~18℃,低于13℃果实易形成僵果和畸形果。土壤要保持湿润,一般结果前期7~10天浇一水,结果盛期6~7天浇一水。结合浇水亩追施速效氮肥10~15千克,同时,配合施入钾肥,硫酸钾15千克。进入盛果期,应水水带肥,三元复合肥、速效氮肥、冲施肥交替使用。3月底去除草苫,当露地最低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揭去棚围子,设上防虫网。(3)后期:采收盛期过后,植株趋向衰老,故此期管理应维持长势为主,不能缺水缺肥。追肥应以氮、钾肥为主,并做到追肥与浇水结合。中后期除进行正常追肥外,还需适当进行根外追肥,一般进入盛果期后,结合防病每周喷1次0.3%瑞培绿、或螯合锌+螯合硼微肥叶面肥喷施。及时整理植株,清理下部老、黄叶片及空枝弱枝,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植株通风见光,促进坐果。秋冬茬栽培是为解决秋延晚生产结束后供应上市的一茬生产。一般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开始育苗,苗龄30~40天,定植后40~50天始收,1月中旬至2月初结束。因其后期光照时间短、强度小、温度低。为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到产量,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要“重促、忌控”,并尽最大努力防治初秋高温蚜虫迁飞传染病毒病的发生和为害。1 选用适宜秋冬茬的品种 育苗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开始,时值高温多雨季节,应搭建遮阳防雨棚,采用营养钵或穴盘护根育苗方法,以减轻病虫为害。2 秋延后育苗方法 由于辣(甜)椒塑料大棚栽培育苗时值高温多雨季节,为避免雨涝和毒病危害,育苗场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搭建防雨遮阳棚。搭棚时要注意覆盖物不宜过厚,一般以造成花荫凉为宜,覆盖物还应随着幼苗的生长逐渐撤去,否则幼苗易徒长,难于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此外,塑料大棚去掉围子,棚顶上覆盖遮阳网,两侧设防虫网是夏季育苗的理想场所。育苗中注意的几个环节:◎播种前一定要进行种子消毒。◎整个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虫和病毒病,喷1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防治蚜虫、白粉虱,预防病毒病。◎在夏秋高温季节育苗为减少伤根和病害为害,建议尽量采用营养钵或穴盘护根育苗方法。◎播种后苗床或育苗穴盘上铺盖旧报纸、遮阳网等不透明覆盖物保湿降温,待出苗时及时去掉苗床上的覆盖物见光。◎幼苗出齐,子叶展平后要降低苗床温度,防止幼苗徒长,形成“高脚苗”。同时延长光照时间,保证子叶肥大,叶柄长度适中,生长健壮。◎要求苗龄30~40天,植株长有7~9片真叶时即可定植。3 定植 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定植。在整地前,每亩施入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以上,同时施入速效的氮磷钾复合肥50~60千克,硫酸铜3千克,硫酸锌1千克,硼砂1千克,生物钾肥1千克。各种肥料可随着深翻细耙,与土壤充分混合。然后起垄,采用大小行栽培,小行距0.45~0.5米,大行距0.65~0.7米,垄高0.15~0.18米,株距0.4米,亩栽2500株。生长势较强的中晚熟品种栽培密度可适当小些,亩栽2000株左右即可。定植期正值高温季节,应选择下午、傍晚或阴天定植,定植覆土不超过子叶节为宜。随栽随浇定植水,要把垄洇透,防止萎蔫发生。4 田间管理(1)定植后管理:定植后第二天浇1次缓苗水,水后浅中耕(深约3厘米),缓苗后浇第三水,以后加强中耕保墒,促进根系发达。蹲苗7天左右再开始浇水,此后保持畦内见干见湿,一般7~10天浇1次水。(2)缓苗后的管理:缓苗后浇1次缓苗水,以后以中耕提高土壤温度为主,白天温度以22~28℃为宜,温度过高及时放风降温。坐果前尽量少浇水,以防徒长。(3)开花期的管理:为防止徒长,促进坐果,开花期切忌浇水和施用氮肥,应进行蹲苗。温度过高时应及时放风降温促进坐果。可喷施爱多收、瑞培绿等辣椒促进坐果的生长调节剂,提高坐果率。结合喷洒螯合硼、新禾硼、速乐硼效果更好。发现植株徒长可用0.03%~0.05%的缩节胺药液或0.5%矮壮素药液控制。(4)结果期的水肥管理:门椒坐住后,开始浇水,一般结果期7~10天浇1水,保持土壤湿润。结合浇水亩施水溶性冲施肥(氮钾肥比1∶2)10~15千克,或亩追施生物海藻菌复合肥12~15千克。进入结果期,每浇1水或两水追肥1次。每冲施1~2次水溶肥,间隔冲施一次生物菌肥,如海藻菌或芽孢杆菌生物肥,以期改善辣椒根系生命活力。每7~10天喷1次90%益施帮生物活性剂,或0.2%磷酸二氢钾+螯合锌或瑞培锌、瑞培绿。增强植株抗性,提高坐果率。(5)注意及时防治蚜虫,防止病毒病的发生。同时防治茶黄螨。(6)当夜温低于16~18℃以前,及时扣上棚膜。扣膜初期要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和温度,防止植株徒长和落花落果及病害的发生,在整个生长期内都要做好通风降湿工作。白天温度25~28℃,夜间不低于16~18℃。温度范围不能保证时,要及时加盖草苫、纸被。随着气温降低,适当减少浇水次数,保持土壤湿润即可。1 施足底肥,平衡施肥 根据甜椒生长需求和土壤营养状况,春提前大棚在整地前,每亩施入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以上,磷酸二铵50~80千克,硫酸钾20千克,饼肥100~200千克,昆卡硼镁锌钙中量元素2~3千克,各种肥料可随着深翻细耙,与土壤充分混合。如果肥量不足可利用沟施、条施,进行补充施肥。2 提早扣棚,适时定植 定植前15天扣好棚暖地,当棚内10厘米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进行定植。华北地区一般于3月中下旬定植。采用大小行栽培,小行距0.45~0.5米,大行距0.65~0.7米,株距0.4米,亩栽2500株,生长势较弱的早熟品种栽培密度可适当大些,亩栽3000株。3 定植后的田间管理(1)温度管理:春季为促进缓苗,定植后一般闷棚5~7天,棚内温度不超过35℃不放风,以提高棚内温度,促进幼苗早发根、早缓苗。采用多层薄膜覆盖的,白天应将保温帘膜(二道幕)揭开,以利透光和提高地温,晚上再盖严保温。约一周后,幼苗叶色转绿,心叶开始见长,即可浇缓苗水,水后开始逐渐放风。晴天白天保持25~28℃,夜间维持在17℃以上,4月中旬后,一般当棚温上升至25℃以上时就应进行小放风。此后,随外界气温升高,逐渐扩大放风口。放风时,从背风面揭开棚膜,大风天气要随时注意放风口管理,风向改变,放风口随之改到背风面。当棚温下降至20℃以下时逐渐关闭风口。采用多层覆盖的,夜间棚内温度在15℃以上时可不再覆盖。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晚上不再关闭风口,即可进行昼夜通风。5月中旬选择阴天傍晚撤去棚模,避免闪苗萎蔫。撤下的棚膜折叠好置于阴凉处保存,以备后用。有些地区夏季只撤棚围子,不撤膜棚。(2)水肥管理:定植水后2~3天即可中耕,以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缓苗。定植后1周左右浇缓苗水,以后进入中耕蹲苗期,待绝大部分植株门椒坐果后(果有核桃大小)结束蹲苗,开始浇水追肥。此后经常保持大棚内土壤湿润,一般结果期7天左右浇1次水,进入结果盛期4~5天左右浇1次水。浇水宜在晴天上午进行,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甜椒喜肥不耐肥。门椒坐果后开始浇水追肥,可参见棚室冬春茬栽培。在植株封垄前应进行培土,培土不宜过早,否则易使根部处于相对较深的土层中,地温回升慢,根系发展也慢,从而影响地上部生长。不同栽培模式,整枝打杈及吊秧方式有所不同。一年一大茬生产多采取2杈整枝方式,同时结合坐果的连续性进行疏花疏果。随着整枝打杈双秆整枝,枝干伸长可以采用绳索吊挂棚内,以免因果实赘秧。吊秧方法参考番茄吊蔓方法。同时,为防止果实赘秧,影响中、上层开花坐果和果实膨大变色应及时采收。1 冬季连阴冷天气 连续阴天,低温、寒流天气时,在注意加强防寒保温的同时,无论雨雪如何都应照样揭盖草苫,可以适当晚揭早盖,但幼苗要有一定时间的散射光。在连续阴雪天外界温度低时,中午前后要揭苫见光。夜间增加覆盖物保温,日光温室也可采用释放“美喜平”气体30升/亩(剪开口的气袋在棚内来回走动2~3圈,直至气体全部放出)。用以改善因天气寒冷造成的作物寒害,或采用临时性加温措施。2 雨雪天气 雨雪天时应加盖一层薄膜,既可保持草苫干燥,又可增加保温效果。湿透的草苫,天晴后抓紧晒干。温室管理上注意控水和适当放风,防止温室内湿度过大而发病,可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病。也可采用释放“美喜平”气体30升/亩,剪开口的气袋在棚内来回走动2~3圈,直至气体全部放出。改善因天气寒冷造成的作物寒害。连续几天阴雨雪天晴后,可揭开草苫,必须注意观察,发现植株萎蔫,应立即回苫,恢复后再揭开,经过几次反复便不再萎蔫。3 大风天气 把薄膜固定好,夜间把草苫压住,以防秧苗受冻。后期遇大风,应放小风,顺风防风,避免冷风直接吹入,以防闪苗。 -
报告模块一 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方法
出版时间:2011病原微生物种农业昆虫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按照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农业昆虫等有害生物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病原微生物种植食性昆虫从寄主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从生物生存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如果它们的生存不足以造成作物的严重损失,即它们的种群种数量能保持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不是要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种有害昆虫,而是要与这些生物种谐相处,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农业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种物理措施等,经济有效地将它们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与这些有害生物种谐相处的基本要求: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种社会效益。综合防治必须坚持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种社会学观点。综合防治的三个层次: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以某一作物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对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作通盘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抑制因素,协调地使用必要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副作用,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达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种农作物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高产、优质、低成本、无污染、少公害。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保护种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种自身调节能力,能有效保证农业生态系统步人良性循环,农业生产安全、持续、稳定、高产、优质、低成本、少公害。开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将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相关链接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搞清当地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病虫害的种类及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种兼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 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作用、与作物物候关系等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病虫害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种防治的有利时期。● 研究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密度与为害损失程度的关系,结合防治成本、作物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定科学的经济数值或防治指标。● 在对各种防治对象的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按照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系统的防治措施。方案的实施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并对其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再行改进。1.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对病害实施有效的综合防治的前提:确诊病害、调查病害发生为害的实际状况、分析病害发生流行的条件种规律,提出防治的对策种措施。病害诊断是病害防治的第一步,其基本程序:从感病植物的症状人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慎重。首先是仔细观察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症状特点,如有无病征、是否大面积同时发生等。其次是仔细分析,包括询问种查对资料在内,要掌握尽量多的病例特点,结合镜检、剖检等全面检查。病害特征变化万千,典型症状并不真是典型,例外的事是常有的。因此,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 症状的识别与描述;● 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 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 专项检测;● 运用逐步排除法得出适当结论。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种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1)坏死 坏死是细胞种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出各种症状。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种叶枯。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幼苗近土面茎组织的坏死,有时引起所谓猝倒种立枯。果树种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坏死的主要是木质部,病部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木栓化,限制了病斑进一步扩展。(2)变色 即感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变色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见。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种黄化。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有时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是很清楚,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3)腐烂 腐烂是植物组织被较大面积的分解种破坏。根、茎、叶、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幼嫩或多肉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与坏死有时很难区别。一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种细胞受到破坏种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腐烂可以分为干腐、湿腐种软腐3种。(4)畸形 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可分为增生、增大、减生种变态 4 种。增生是病原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使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如马铃薯的癌肿、桃根癌病等;细小的不定芽或不定根的大量萌发成为丛枝或发根也是增生的结果。增大是病原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但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线虫在根部取食时,在线虫头部周围的细胞因受线虫分泌毒素的影响、刺激增大而形成巨型细胞,外表略呈瘤状凸起。稻苗受恶苗病菌侵染后,叶部细胞延长而瘦小但细胞数并无增加,成为黄叶高脚苗。减生是病部细胞分裂受阻,生长发育亦减慢,造成植株的矮缩、矮化、小叶、小果等症状。矮缩是由于茎秆或叶柄的发育受阻,叶片蜷缩,如水稻矮缩病;矮化是枝叶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均受阻,器官受害程度种减少比例相仿,出现矮化,如玉米矮化病等。变态或变形是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如花变叶、叶变花、扁枝种蕨叶等。(5)萎蔫 植物的萎蔫有各种原因。茎基的坏死种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使根部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致使地上部枝叶表现出萎垂。典型的萎蔫症状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还是完好的。凋萎如果只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发生,最终仍能恢复的则称为暂时性萎蔫,出现后不能恢复的则称为永久性萎蔫。萎蔫的程度种类型亦有区别,有青枯、枯萎、黄萎等不同。防治病害的途径很多,按照其作用原理,通常分为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抗种治疗。每个防治途径又发展出许多防治方法种防治技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种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对于非侵染性病害,防治措施提出的原则是消除不良环境条件,或增强植物对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对于侵染性病害,要培育种选用抗病品种,或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防止新的病原物传人,对已有的病原物或消灭其越冬来源,或切断其传播途径,或防止其侵人种侵染;通过栽培管理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2.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虫害防治,首先是防止外来新害虫的侵人,对本地害虫或压低虫源基数,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害虫于严重为害之前;第二是培育种种植抗虫品种,调节植物生育期躲避害虫为害盛期;第三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农作物发生虫害,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有害虫的虫源。其次,害虫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繁殖发展到足以为害农作物生产的群体数量。再次,有些害虫只能在其寄主作物一定的生育期才能为害或为害程度更加严重。虫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有三:● 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不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具体措施有:消灭或减少虫源;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害虫抑制在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相关链接几大类病害的田间诊断发生在农作物种蔬菜上的病害多达几百种,但病原基本上可分为五大类: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真菌病害、线虫病害种非侵染性生理病害。现将这几大类病害的田间简单诊断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病毒病害:病毒是一种用肉眼种普通光学显微镜都无法看到的极其微小的病原物,它靠昆虫传播或接触摩擦传播。几乎所有的农作物种蔬菜都可感染病毒病害,农作物种蔬菜受侵染后,往往出现维管束系统坏死。主输导组织受害后,全株出现受害症状;支输导组织受害后,局部表现受害症状;微支输导组织受害后,形成坏死斑点或斑块。病毒发病症状,没有脓溢、穿孔、破溃等现象,这是田间鉴别病毒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水稻黄矮病、番茄病毒病、辣椒病毒病、西葫芦病毒病等。细菌病害:一是病变部位有腐烂、斑点、枯萎(维管束病变所致)、溃疡现象,但无明显附着物;另一个特征是发病后期发病部位往往有菌脓溢出,可用两块同样大的平玻璃片滴上一滴清水,推平,然后用大头针挑取病斑处一点放在水中,静置数秒钟,将两块玻璃片在一起压紧,对光观察,可见放射形水漩,这是其他病害所没有的现象,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青枯病等。真菌病害:此类病害有病斑且病斑较大,尤其是在发病中后期病斑上病症(包括轮纹、黑色、霉层、粉状物、黑点等)十分明显,如黄瓜霜霉病、灰霉病,番茄早、晚疫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炭疽病等。线虫病害:可造成植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地下部分膨大异形,似肿瘤状。非侵染性生理病害:从整个大田观察,作物出现的症状是成块成块地发生,而不是像侵染性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线虫病那样,先出现发病中心,再向四周扩散蔓延。在农作物种蔬菜上发生的害虫种类很多。害虫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每年全世界因害虫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常见的农业害虫在昆虫分类中主要分属于以下几个目。鳞翅目:如棉铃虫、甜菜夜蛾等(有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鞘翅目:如金龟子等(身体表面一般有硬质鞘翅外壳)。同翅目:如蚜虫、飞虱等。直翅目:如蝗虫、蟋蟀等。半翅目:如网蝽、绿盲蝽等。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成虫一般有两对翅。昆虫的生命周期短,繁殖量大,其繁殖方式一般有胎生(如蚜虫等)种卵生(大多数昆虫)两种。昆虫的一生往往有多种变态,常见卵生昆虫的一生一般有三变态(卵、若虫、成虫)种四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两种。不同害虫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方法等均不相同。 -
报告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
出版时间:2010赵书文 王晋瑜(山西省忻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山西忻州 034000)摘要:结合忻州市的工作实际,提出要在巩固和办好农作物病虫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的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测报站(点)这样一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认为这是符合当前植保技术推广特点的,并已在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关键词:病虫测报;两条腿走路;工作经验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当前植保技术推广体制的情况下,采用巩固和办好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积极发展乡村测报站(点)这样一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乃是符合植保技术推广特点,最为经济、安全、便利的有效办法。1 “两条腿走路”是忻州病虫测报工作坚持多年的成功实践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就是发挥国家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由农业植保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投资,固定站址,固定人员,固定测报对象和观测对象,着力办好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对草地螟、土蝗等重大病虫坚持系统观察和记载,定期向国家、省、市植保部门报送病虫鼠害观察报表、模式电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科学防治,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同时,在植保部门的指导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不离村、不离土的乡村测报站(点),立足为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观察、防控服务,也为省、市、县、乡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及时提供地下害虫、杂谷螟虫、梨木虱等重要病虫的发生消长情况,作为植保部门和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的必要补充。从忻州50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这种办法对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有益的,适用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中心测报站和乡村测报站(点)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1.1 单靠专业测报站难以担当重任忻州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全市辖有14个县(市区),190个乡镇(办事处),4 895个行政村,总人口3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35 万人,总土地面积为 2.57 万公里,其中山地占 51.1%,丘陵占34.3%,平川占14.6%。全市已知的农业害虫、害螨485种,常发性的病害230多种,害鼠15种。病虫测报工作肩负着直接为全市48万公顷耕地、5.33万公顷果园、2 700公顷设施农业和81.7万公顷天然草地监控病虫鼠害服务,为国家、省农业植保部门提供病虫鼠害信息和分析,为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当好防控重大病虫参谋的艰巨任务。显然,如此大的服务范围,如此广的服务领域,如果单纯依靠几个专业测报站的力量,肯定是难以胜任的。1.2 乡村测报人员的独特优势乡村测报人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般都具有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与农业生产和植保工作自小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从现在仍坚持工作的乡村测报员来看,他们都具有热爱家乡,钻研植保技术,关心父老乡亲,吃苦耐劳,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和分析,甘愿奉献的良好品质。他们一年四季在农田、果园、大棚中辛勤劳作,十分留心观察各种病虫鼠害的发生为害情况,在劳作之余、聊天之际就掌握到了当地病虫害发生的资料。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工作的地域不同,关注的病虫种类不同,又有点多、面广等特点,既是村里左邻右舍新技术推广的好帮手、好参谋,又是植保部门分布在各地的“侦察员”和信息员,还是村里防治农作物病虫鼠害的义务宣传员、示范户,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无可替代,也十分明显。1.3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成效显著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忻州市植保站就专门派出技术人员蹲点,在忻府区卢野、定襄县智村、五寨县右所等村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测报员,他们取长补短、紧密配合,为减轻玉米螟、马铃薯晚疫病、黄鼠等的为害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观测资料,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病虫测报工作者,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不为名不为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对当地主要病虫害辛勤地观察着、分析着、服务着。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市已建立了忻府区南胡、五寨县前所、河曲县坪泉等4 个病虫测报中心站,在乡级农科站、村级农科队建立了300多个病虫测报站(点),全市病虫测报队伍发展到了400多人。在农作物病虫盛发的春、夏、秋三个季节里,忻州市植保站每天平均可收到病虫情报30份左右,初步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病虫测报服务网。近30年来,草地螟、土蝗、玉米红蜘蛛、高粱蚜等先后在忻州市大面积发生。由于坚持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各级植保部门、病虫测报站主办的《植物保护》、《病虫情报》、《病虫信息》,都及时地发出了重大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适期预报,特别是2003年之后,忻州市推广了病虫信息可视化预报,加上《忻州日报》、《忻州新闻网》、《忻州科技》等新闻媒介的宣传,有力地加快了农作物病虫信息的进村入户到地头的传递速度,扩大了适期防控、专业化防控的技术推广覆盖面,有效地减少了病虫造成的损失。2008年,第一代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大发生,由于本站把预测预报工作做到了前头,忻州市政府及时召开了“双防”(防汛、防虫)会议,经全民动员,强化专业化防治,忻府区、代县、五寨等地灭虫保苗率平均达到96%以上。2 病虫测报工作陷入了困境2.1 病虫测报组织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突出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搞好病虫测报工作,是本市50多年来巩固和发展病虫测报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在推广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这种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在最近20多年来受到了冲击,陷入了困境。病虫测报工作陷入困境的表现,一是建站30多年的繁峙县代堡中心测报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消失了,二是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多数乡村测报站(点)渐行解体,或者名存实亡了。到现在,有人员、有诱集器具,能够坚持观察当地主要病虫的测报站(点)在全市已是屈指可数的了,大部分县没有安装一支黑光灯,成了病虫测报工作上的“空白区”。三是从病虫测报员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业余测报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老化,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2 网破线断的原因分析2.2.1 编制问题从本市植保部门主办的忻府、五寨、河曲三个专业测报站来看,建站时间最短的也35年了,现每站各有测报人员2名,共6名。其中纳入事业编制的计划内合同工有4人,拿不到工资的“三定”人员1人,临时工1人(其中1人已于2009年办了退休,现仍坚持工作)。其文化程度构成状况是农播校毕业的2人,高中生3人,初中生1人。平均年龄50岁,从事测报工作的时间最长的32年,最短的也有12年了。从现在的趋势来分析,这6 个专业测报人员,转为正式国家人员的希望比较渺茫。为此,他们从内心里感到干测报工作没有前途,没有出路。2.2.2 工作条件和经费、报酬问题近几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扶持下,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都配齐了电脑,使用上了虫情测报灯,工作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由于多年来植保部门经费紧缺,只能维持专业测报站的日常开支,没有汽车、摩托车等必要的交通工具,养虫笼、恒温箱、冰箱、病虫观测圃等必需的工作条件都不具备,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测报技术水准的提高,以致测报方面的科研活动多年来举步维艰,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病虫观察、记载和预报上。从专业测报人员的报酬来看,6人中最高的月工资1 800元,最低的月工资不足400元,津贴、补贴都很少,其收入均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平均水平线之下。乡村测报站(点)的人员多年生活在农村,也热爱、熟悉农技植保工作,有一部分人凭着自己的辛苦和专长,经销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兼做病虫测报工作,还有的坚持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把掌握的农业植保技术运用到自己承包的农田、果园,已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或学科技、用科技带头人,这些测报人员的年收入都高于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大部分业余测报人员,除了耕种一些责任田外,植保部门每年给的测报误工补贴仅500~2 000元左右。对绝大多数测报员而言,收入水平整体上是低而不稳的,经济待遇上缺乏吸引力。2.2.3 社会地位问题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测报站是为弱质产业、弱势群体直接服务的穷单位。要办成一件事情,往往难度很大。病虫测报工作者,岗位平凡、责任重大,每天都要顶着风吹日晒和土坷垃打交道,和虫虫牛牛打交道,不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辛。但是这些默默无闻、辛勤奉献的人,在享受待遇的时候,往往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入党、提拔、评模、晋升职称的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搞了一辈子病虫测报,临退休前还只是一个“测报员”。勿庸讳言,病虫测报员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令人羡慕的地方不多。以致现在有文化的青壮年,宁愿外出打工或从事别的工艺,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现在忻州市的病虫测报员队伍已经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地步了。3 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完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从多方面强化病虫测报工作“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是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基本方针,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又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化。要坚持和完善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就要从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业环境和人畜的生命安全这个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重要意义,对病虫测报站和测报人员实行倾斜政策,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强化病虫测报工作。3.1 恢复和健全病虫测报服务网络农业、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增加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的工作人员编制,每个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5~8人。录用方式要通过从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现有的专业测报人员中择优选拔,并通过专业技能考试后竞争上岗,其待遇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按正常渠道晋升技术职称。各乡、镇、办事处都要选配1~2名农作物病虫测报员,其人员从乡(镇)农科站、大学生村官和回乡知识青年中通过考试选拔,同时吸收村里原有的植保员、测报员参加,力争用2~3年的时间实现乡乡都有测报站(点)。乡(镇)测报站也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县级农业主管部门。3.2 确实加大对病虫测报事业的投入为尽快改善病虫测报站的工作条件,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国家、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确实加大对病虫测报站的投入,下决心武装病虫测报系统的基本设施建设。对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都要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病虫观测圃、养虫笼、化验分析室等,乡村测报站(点)也要做到有办公地址、有电脑电话、有测报灯和必需的工作经费。初步概算,每个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每年约需经费10 万元,每个乡村测报站每年约需经费0.5万~1万元。由国家、省级农业部门和市、县地方财政共同筹集解决。3.3 加强对病虫测报技术的学习、培训和提高各级农业植保部门都要重视病虫测报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每个测报站都应公费订阅党报和专业杂志,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讨论,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学习体会。省、市植保部门每年都要举办1~2次测报技术培训会,为测报人员传授国内外新的病虫发生动态和先进的专业技术。省、市、县植保部门的专家每年都要深入到基层测报站(点),在掌握病虫发生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具体指导和提高测报站(点)的工作。3.4 建立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实行奖惩结合的工作机制每个测报站,都要根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业务重点,明确目标、细化责任,把工作任务分解到人,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市、县植保部门每年都要对各测报站(点)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业务工作突出、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并在晋升职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平平,或对重大病虫观察、分析有误,报表不及时或敷衍应付,给工作带来损失的,要视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技术职称的聘任。3.5 提高测报人员的社会地位国家、省级农业植保部门,每隔2~3年都要召开1次高规格的病虫测报工作表彰大会或经验交流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病虫测报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以振奋军心,鼓舞士气。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都要重视和关心病虫测报人员的培养和工作,以实际行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要充分考虑测报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测报人员的入党、提干、晋升职称和子女就业等问题。还要加大力度,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测报工作开绿灯。对乡村病虫测报员的误工补贴,可按他们报送病虫情报、观察报表的业绩以季寄发,每份病虫情报的补贴宜在100元左右,每份病虫观察报表的补贴不应低于20元。3.6 解放思想,努力开创测报工作的新局面病虫测报战线上的干部职工,都要胸怀世界风云,立足本职工作,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岗位,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等待观望、听天由命、怨天尤人、不敢从争先的后进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惰性思维、慢半拍的低效习惯中解放出来,树立创新工作和争先创优的意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用最先进的测报技术武装自己,争取尽快成为能够独挡一面开展工作的技术骨干,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春蚕和蜡烛般的精神,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
报告加强病虫监测预报,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出版时间:2010王成刚作者简介:王成刚(1969~),男,主任,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工作。联系电话:13993238186。E-mail:rdb100@163.com。 杜玺 张振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技中心 甘肃定西 743000)摘要:根据定西市安定区的自然条件及病虫害发生为害现状,阐述了本站对病虫害监测预报采取的措施和监测预报的具体方法,提出了以后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病虫害;监测;预报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全区辖12镇7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流域面积3 638公里,耕地面积179 万亩,总人口4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 万人,年均气温6.3℃,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且分配不均,一年中约56%以上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其中马铃薯、玉米、小麦为主要种植作物,此外还有豆类、糜谷、荞麦等小杂粮,农作物种植面积约16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在100万亩以上。全区农作物常发性病虫有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茎基腐病、地下害虫等50余种,常年发生面积350万亩(次)。本区自1986年建立病虫测报站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病虫测报体系和网络,测报技术水平和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为指导病虫害防治,减轻病虫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贡献。1 各级领导重视,病虫测报体系逐步健全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1986年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组建了本区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建设了办公场所、养虫室、病虫实验室和塑料大棚,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配套田间渠系和道路,建立病虫观察圃,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并在本区的巉口、内官、团结三个重点乡镇农技站建立了病虫监测网点。观察圃土地肥力足、灌溉方便、病虫发生条件好,种植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作物感病品种,在病虫害发生流行期不喷药防治,监测主要病虫害发生期,为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提供主要依据。从2008年开始,在石泉、高峰、香泉等乡镇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和马铃薯交易市场建立了10个马铃薯甲虫监测点,在310国道、312国道、平定高速公路交通要道设立4个苹果蠹蛾监测点和宣传栏。每半月监测一次,掌握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本区发生动态,严防疫情的传入和扩散。甘肃省植保植检站在设备、资金和技术培训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通过区委、区政府积极努力,争取到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的正式立项和批复实施。该项目计划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使本区的病虫监测手段更加先进,预报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2 及时规范调查,预报准确性逐步提高本着对农业生产的高度责任感,测报人员坚持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对马铃薯晚疫病、小麦蚜虫、吸浆虫、麦茎蜂、条锈病、白粉病、粘虫、玉米螟、玉米蚜、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中华鼢鼠等3大类的10多种虫害、3种病害、1种鼠害,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和《甘肃省地方标准》执行,做到调查范围、调查时间、取样方法、取样数量、发生程度分级、数据记载准确无误,对于未制定标准的病虫害,按照发生和为害特点相近的病虫执行标准进行调查。对于常发性病虫害,坚持每五日一查一报。对于重大病虫害,如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粘虫等以及突发性或偶发性病虫,如草地螟、蝗虫、玉米顶腐病等,坚持每三日一查,五日一报。每年向省、市植保部门和区级主管部门报送主要病虫调查表50余份,为全市乃至全省发生趋势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在病虫害发生期,本区农技中心每周组织测报人员召开一次病虫发生情况诊断会,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作物长势、气象预报,分析主要病虫当前发生情况及今后一周传播流行趋势,发布病虫警报,提出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根据预报趋势与实际发生程度比较,近几年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3 引入现代技术,信息传递速度逐步加快本区农技中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传真、邮件等各种媒体,每年发布《植物病虫情报》10期以上,传播和宣传农作物病虫预报预警信息和防治技术,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率。利用邮件和邮箱将《植物病虫情报》发送到各乡镇农技站、农资经营单位,并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区农业局及市植保站,为有关部门筹措防治资金,准备农药器械,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开展防治提供信息服务,为区政府当前工作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短期内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避免了防治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2007年,本中心在安定区农业信息网开辟了《植保专栏》,发布病虫发生动态、预报预警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药安全使用、农药中毒急救等栏目,并且解答农民的来信和疑难等。每年对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粘虫、麦蚜、玉米蚜等重大病虫,与区电视台合作,对每种病虫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一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4 严格管理考核,测报队伍逐步稳定本区农技中心现有植保技术人员11 人,其中4 名为病虫测报人员,经常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病虫害调查、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区农技中心始终把病虫害预测预报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建立了中心主任负总责,分管副主任分工抓,植保站长具体抓,测报人员专门抓的四级责任负责制。根据单位实际,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特点,制定了《安定区农技中心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考核和管理。对考核结果进行内部通报,作为测报人员职称晋升和业绩奖罚的主要依据,形成了测报人员积极进取、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精、组织协调能力强,技能熟练、操作规范,吃苦耐劳、尽职敬业的植保队伍,保证了全区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顺利开展。5 明确植保目标,强化重点工作病虫测报工作关系病虫害防治成效,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今后,本中心将一如既往,进一步做好病虫监测预报工作。5.1 尽快建成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已经立项,目前,正在准备建设前期各项工作,本中心将按照项目要求,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建设质量,把项目落实好,以使本区的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病虫害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5.2 建设田间小气候自动监测点安定区流域面积大,从南到北,气候差异明显,仅靠市、区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很难准确预报各地病虫害发生流行趋势。本中心计划分西南部、东南部、北部三个不同区域各建立1 个田间小气候自动监测点,掌握不同区域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降雨等气象资料,以进一步提高病虫预报的针对性。5.3 拓宽病虫测报服务范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改革,病虫害发生种类和为害有了新的变化。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白粉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叶枯病、软腐病、病毒病、小菜蛾、菜青虫、白粉虱和潜叶蝇等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以前从未发生的玉米螟、棉铃虫、白星花金龟甲、疯顶病,近几年在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只有增加病虫测报种类,拓宽检测预报面,才能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5.4 加强病虫测报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成后,测报人员将需要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本中心争取用两年的时间,把病虫测报人员和植保人员送到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培训和实践,使他们熟练掌握病虫调查监测、病虫分类鉴定、数据观察分析、预测预报、仪器设备操作以及图片的制作和传输等知识,从而整体提高病虫测报技能,提升服务水平。5.5 编排广播电视专栏坚持收集资料,积极与区广播电视台合作,对主要病虫害预报和防治技术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影音资料,排成广播电视节目,在电视台定期定时播出,使广大农民对病虫害发生特点、为害程度和防治技术的了解更加直观,一看就明白,这也便于加快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增加覆盖面、授众面。 -
报告洛阳市病虫监测预报工作实践与探索
出版时间:2010王国强 赵宗林 刘武涛 张莉(河南省洛阳市植保植检站 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本文从测报队伍和网络建设、引进现代化测报仪器、病虫信息采集和发布四个方面论述了洛阳市病虫监测预报工作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制约病虫测报的几个主要因素,提出了下一步全市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四点设想。关键词:病虫害;预测预报;实践与探索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全市耕地面积48.67万公顷,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6.67万公顷。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有蝗虫、棉铃虫、甜菜夜蛾、麦蚜、粘虫、小麦吸浆虫、麦蜘蛛、麦叶蜂、玉米螟、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玉米小斑病、杂草等,年发生为害面积173.3万公顷次,是影响本市农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为有效控制病虫灾害,我们积极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测报方法和技术,尽最大努力用现代设备装备病虫监测,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病虫监测,提高农业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的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1 主要做法1.1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监测网络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市、县(区)植保站为主体,以农村测报基点为补充的三级测报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测报队伍得到了补充加强。目前,全市市、县两级植保站共有专职测报人员35名,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8名,农艺师15名,助理农艺师11名。根据生态类型、农作物品种布局的实际,建立有代表性的病虫测报基点49个,监测对象70余种,其中重大病虫害32种,培训农民测报员53个。按照全国和省植保站测报办法要求,制定了翔实的测报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测报程序。1.2 引进现代化测报仪器,提高病虫监测手段在农业部、省植保站和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先后引进了一批现代化的病虫测报仪器设备,使本市病虫监测的手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孢子扑捉仪3台、佳多自动测报灯5台、黑光灯38台。1.3 系统开展病虫普查,准确掌握病虫信息根据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规律,严格按照测报规范开展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坚持定期调查与不定期调查相结合,系统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重点调查和一般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掌握病虫信息,为政府决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指导农民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4 及时、快捷发布病虫信息,科学指导大田防治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决定着防治速度和效果。加快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可使农民在最佳时间段开展防治,就可以掌握防治的主动权。为及时、快捷发布病虫信息,提高信息的时效性、覆盖面和普及率,在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预报的基础上,本站采取三种方法进行发布:一是以纸张为载体,将病虫情报邮寄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主要领导以及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在洛阳农业信息网的病虫害防治栏目发布,通过网络传递病虫信息。三是以电视为载体,配置专业的采集、编辑设备,定期制作病虫信息节目,与洛阳市电视二台合作在《洛阳经济报道》栏目上定期播出,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直观,在第一时间把全市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发生趋势和防治技术要点等,快速、准确地传递到千家万户。多种方法并举,为农民及时开展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也促进了植保技术的推广和普及。2 存在的问题2.1 测报经费不足受几十年惯例的影响,测报经费一直没有列入工作经费预算,测报费用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其他项目经费。据调研统计,目前本市市、县两级植保事业经费不足,相应的测报经费也不能满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的开展、测报技术的提高和测报设备的更新换代。本市建有国家级病虫区域测报站3个,省级病虫区域测报站2个,这些测报站建成以后,没有后续的测报经费和设备维护更新费用,也是一个不足。2.2 仪器设备落后,缺乏测报数据自动采集的手段和方法,采集水平较低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引进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测报仪器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开展测报工作需要,多数地方仍以测报人员眼看手查为主,先进的测报仪器如孢子扑捉仪只有3 个县有,占16 个县(市、区)的18.8%;佳多自动测报灯只有4个县有,占25%。2.3 在测报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上计算机网络使用不够普及,病虫信息发布手段滞后目前,市、县、农村测报基点测报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以电话和信件邮寄为主,多数县(市、区)病虫信息发布仍以纸张为载体,邮寄时间需要1~3天,信息传递时间长、范围小,广大农民几乎得不到病虫信息。市植保站虽然在洛阳市电视二台《洛阳经济报道》栏目上定期播出病虫电视预报,但洛阳二台农民收视率不高,有些地方还覆盖不到,影响了信息的传播范围。2.4 病虫监测范围相对较小现在本市病虫监测的范围主要是农作物,如蔬菜、果品、食用菌等方面由于有相应的管理站(所)而涉及较少,病虫监测覆盖面不够全面。3 未来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几点设想3.1 继续完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完整的病虫监测体系应包括市、县、乡、村四级,以市、县植保站为主体,以乡级测报站为基础,以村级测报点为补充。目前由于机构改革和经费短缺等多种因素影响,本市乡级测报基本中断,村级测报基点数量较少不能满足需要。建议市、县政府要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大测报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测报站、点。3.2 扩大监测范围目前本市植保部门对农业病虫害的监测,重点放在粮食作物上,虽然近几年也向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扩展,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导致测报数据不完整,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对病虫发生趋势的分析,相应的也就制约了经济作物的健康发展。下一步要增加人力和经费投入,在搞好粮食作物病虫测报的基础上,扩大监测范围,向经济作物,特别是新引进的经济作物上发展。3.3 完善监测设备,全面提升我市病虫监测水平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实现本市测报工作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可视化的目标已迫在眉睫。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本站将优先购进一批智能型虫情测报灯、小气候采集系统、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自动控温昆虫培养箱等先进的监测设备,充实到各测报站、点,建立集病虫害监测预警、病虫生物特性和昆虫生态观测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准化观测场,全面提升我市病虫监测的水平。3.4 拓宽信息发布体系,扩大发布范围借助电视和网络,将病虫害的监测、传递、发布等环节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实现快捷、及时、准确、直观的可视化监测预报。目前,本市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但电视预报仅在洛阳电视二台节目上播出,覆盖范围小。多数县(市、区)还没有开展电视预报。下一步本站将加强协调,争取病虫电视预报能上洛阳电视一台节目的黄金时段,帮助更多的县级植保站开展电视预报,以扩大信息的发布范围,让农民及时掌握病虫信息,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及时控制为害,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
报告丹阳市对当前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几点体会
出版时间:2010洪素娣洪素娣,(1971~ ),女,江苏省丹阳市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电话:0511-6541975,E-mail:hsd8597@163.com。(江苏省丹阳市植保植检站 江苏丹阳 212300)摘要: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随着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田间管理等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演变,给测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测报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队伍不稳定、测报数据采集范围不广等。笔者在多年的测报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关键词:病虫测报;病虫演变;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指导好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它为各级领导正确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丹阳市有数据资料记载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几十年来,丹阳市的病虫发生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测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也给测报技术人员带来了一些体会与思考。1 病虫演变情况由于气候的逐渐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防治水平的提高,近30年来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也发生了一些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末年到80年代初,丹阳市水稻种植模式以双季稻和杂交稻为主,小麦以宁麦品种为主,发生的主要病虫水稻以纹枯病、稻瘟病、螟虫、飞虱、纵卷叶螟等为主,小麦以蚜虫、粘虫、赤霉病、白粉病为主,当时小麦粘虫也是测报的重点。进入90年代以后,小麦粘虫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到21世纪初小麦粘虫已不再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监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由于沙蚕毒素类农药的长期使用,螟虫对其产生了明显的抗性,一度造成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但由于三唑磷等药剂的使用,种群数量很快得到了控制。但从2002年开始,纵卷叶螟等迁飞虱害虫在丹阳市已连续多年达偏重至大发生程度。值得一提的是褐飞虱从2005年大发生以后,也是连续几年在水稻穗期出现“翘尾”现象。病害方面,由于21 世纪初开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扬麦系列为主,白粉病、锈病等不再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水稻上由于粗秆大穗型品种的种植以及单产水平的提高,氮肥的使用量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稻曲病也成了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病虫种群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同时原先的一些主要病虫害演变为零星发生,例如水稻稻曲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等已成为近年来丹阳市水稻上的主要病害,而30年前发生较重的小麦粘虫近年来却是零星发生。由于病虫的演变,以往的测报方法与手段也很难适应当前防治工作的需要。为了搞好测报工作,更好地指导大面积上开展防治,根据多年在测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思考,以不断完善测报方法,提高测报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2 测报工作面临的问题2.1 乡镇测报技术人员面临断档2.1.1 乡镇机构改革造成从2001年以来,丹阳市乡镇已经过了2~3次撤并,由于每次乡镇机构改革时,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都要定员定岗,原有的人员超过一般会编制人数,各乡镇为了减少改革中的矛盾,往往都是在年龄上实行“一刀切”。于是部分乡镇技术人员在经验和精力都很充足的时候就办理了提前退养,而后乡镇安排的植保员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2010年又面临着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虽然目前各乡镇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出台,但是仍有部分乡镇存在“超编”,人员又面临新一轮的“精简”。2.1.2 人员主观原因造成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从事植保工作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勤劳与汗水,虽然现在的测报手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但是还没有根本改变植保技术人员社会地位不高这样一种形象。所以虽然目前丹阳市有50%的乡镇植保员年龄在40岁以下,但是这部分人员往往吃苦精神不足,不愿从事田间的基础调查和测报,对市县级组织的培训也不是很重视,往往只是走走过场,主观上造成技术断档。2.1.3 领导不重视造成丹阳市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所占乡镇经济比重小,乡镇领导主要精力都放在抓工业经济,对农业不是很重视。往往农业条线上出现了一个好的苗子就调整到其他部门去了。这也是造成农业技术人才断档的一个重要原因。2.2 病虫害预测预报数据采集范围不广由于丹阳市地理条件较为特殊,兼具有宁镇扬丘陵、洮鬲平原、孟河平原和沿江圩区等多种不同的地理特点,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病虫害监测过程中,特别是田间调查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病虫害预测预报数据采集不是十分规范和到位,数据的代表性不是很强、准确性也不很高,对局部地区突发性的病虫预警还没有完全到位。3 对测报工作的几点体会与建议病虫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病虫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防治效果。病虫测报工作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必须争取领导重视,加大国家及地方投入,增强植保防灾、减灾的应变能力,最大程度发挥预测和防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1 体会3.1.1 稳定的技术队伍是做好测报工作的前提测报工作既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有从事多年该方面工作经验的人。由于测报工作主要是为农民服务,体现社会效益,是一种纯公益性质的工作,苦劳多于功劳,因此需要国家对该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支持。在机构改革中,笔者认为该行业的人员不能减少,一定要保持测报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来调动测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为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测报人员从事的是野外作业,付出了比其他行业人员多得多的勤劳和汗水。而且病虫害发生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也较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承受的压力也大得多。因而经费上应该向该行业有所倾斜,要切实解决好测报人员工作、生活等实际困难,调动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防止测报人员流失,使所有的测报人员主动、愉快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对农民、对农业的服务水平。3.1.2 规范调查是做好测报工作的基础首先,掌握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和重点监测对象的调查技术规范,记住各阶段的重点调查内容,其次,要了解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和重点监测对象,熟悉主要病虫害在本地的发生规律,结合好部省市各时段的重点汇报内容,安排好调查种类和日程,并计划好全年准备发布病虫信息的大致时段,做好病虫发生程度的中长期预测,制定好防治预案。特别是主要农作物在5~9月重点病虫的主要发生时期,每月初还要制定月度工作计划和调查内容。做到及时调查,不漏调查,确保测报工作有序开展。另外,乡镇测报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丹阳市乡镇测报点的选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典型区域,既有代表丘陵地区的、也有代表平原区和沿江圩区的测报点,保证了病虫监测数据的代表性。3.1.3 加强测报技术研究是做好测报工作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快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丹阳市从2005年开始对所有测报灯进行了更换,结合“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到2007年丹阳市测报点已由白炽灯全部更换为佳多牌自动虫情测报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杜绝了原先的“毒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测报技术人员的为害。监测数据与原先的普通白炽灯相比也更加有代表性。例如丹阳市2005年在练湖农场同时点了两盏不同的测报灯进行数据的采集,结果表明,智能灯诱集的稻飞虱虫量是普通白炽灯的6.5 倍,纵卷叶螟的诱集量是普通白炽灯的18.4倍,二化螟的诱集量是普通白炽灯的6.8倍。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更高。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设施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除了利用电视和报纸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外,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已普及网络,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设备传输病虫的信息。再者我国的手机普及率已超过50%,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布预报信息已成为当前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3.1.4 广泛联系是做好测报工作的根本方法一是与周边地区和历年数据联系。在测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既要有自已的监测数据也要做好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特别是在“两迁”害虫的测报上,在6月下旬纵卷叶螟迁入期,往往全市6个测报点只有一、两个调查点有明显的虫迁入,其余的调查点却不见虫,这时就要及时与周边地区进行联系和沟通,同时与历年的发生情况作比对,来确定发生量和可能的为害程度,从而做出准确预报,及时发布预报信息。二是要与相关行业人员联系。由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栽培方式、苗情、水浆管理、施肥水平、气候条件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因而也要与相关行业人员进行联系和沟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3.2 建议3.2.1 早列计划,做好基础性调查工作,并适时调整病虫害测报工作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调查内容和测报重点,调查内容纷繁而复杂,而且年度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列计划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在年初就应该列一个全年的调查和测报计划。例如根据丹阳市农作物病虫发生大致情况,各主要阶段的工作重点大致如下:3月上旬结合部省市的预测趋势发布全年病虫发生的中长期趋势预测,并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制定全年测报工作方案和病虫发布的方案。3月中下旬重点开展油菜菌核病和小麦纹枯病的测报工作。4~5月主要针对小麦赤霉病、蚜虫、螟虫越冬基数、灰飞虱冬后基数和麦田一代发生情况开展调查和预测。5~9月是全年病虫测报的关键时期。水稻生产是丹阳市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多种病虫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从5月初开始我市开始点灯诱虫,一般到9月底结束。这一时期,本站一般3天左右开展一次系统调查,4~5天一次大田普查,遇到病虫发生量大的情况,还要适当增加调查次数。10~12月份主要是针对秋播作物进行田间的调查和对秋熟作物进行全年病虫发生程度的考察和汇总工作。3.2.2 普查时,要多记录相关内容、技术要素,多收集信息除了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还应该记录农作物当前栽培管理情况、生育期、作物品种、当天气候条件及其他相关数据,并常联系其他条线的技术人员,还要注意收集周边县市病虫害发生发展状况更加明确病虫的发生发展状态,做到“胸有成竹”。3.2.3 做个有心人,养成一个好的记录习惯,注意观察周边环境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周边事物,例如一方田的四周种的是什么植物,往往某种植物会对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存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和归类、存档,为提高测报工作水平打基础。 -
报告关于推进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建设的体会
出版时间:2010倪玉杰(乐亭县农牧局植保站 河北乐亭 063600)摘要:农业生物灾害预警与防控是紧密围绕有害生物种群暴发、扩散及其进化与适应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试图阐明种群增长与调节的生态生物学机制,揭示有害生物暴发成灾的机制,提出无公害可持续控制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服务于国家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关键词:生物预警;控制站;项目管理;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站的建设工作是河北省的一项重点工作。齐心协力,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本着“绿色植保,公益植保”方向,团结“控害,优质、高效、安全、环保、防灾、减灾”目标,服务于结构调整,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认真开展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工作,提高了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应急能力,大力普及了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新技术,提升了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扎实推进了以种子为主的植物检疫工作,从而推动整个植保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1 当前情况做好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本站上报的乐亭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通过农业部审批,利用2006 年1 ~2 月份时间,本站技术人员三跑秦皇岛,三上石家庄,跑遍全县近10个单位,查资料,打证明,办手续,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起草了“乐亭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初步设计备选型,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的安排等,与秦皇岛维拓建筑设文字叙述部分,包括项目总说明、总体规划,工艺设计与设计有限公司协作共同完成了项目工程初步设计,按省站要求,提前5天报送到省站,5 ~6 月份,利用2 个月时间办理了土地确权、观测圃签订协议,等建设区域站的近20种手续,手续繁杂、工作量大。1.1 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一个。土建1 664.92平方米,观测场温室等1 500平方米,院内修整3 000平方米,购置观测点信息处理设备,检验与检测仪器共783 台(套)。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及时、准确、规范的预警预报与控制,减轻生物灾害损失。1.2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412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45 万元,地方配套67 万元。其中购买仪器设备资金为134.8万元,1.3 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固定资产412万元,每年减少粮食损失1 200万公斤,节约用药成本820万元,即每年可增直接经济效益2 140万元左右,另外,可获得间接经济效益5 000万元,可提高粮食质量、带动相关事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效益1 500万元。2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水平显著提高乐亭县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频繁,农民对病虫防治信息需求迫切,为减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损失,确保“优质、高产、高效”目标,本站进一步强化了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公益性职能,加强了病虫预警软硬件环境建设,规范了测报调查技术,狠抓了基层测报站点的管理,加速了病虫信息的传递,提高了病虫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2.1 做好病虫基数调查工作,准确预测病虫发生趋势自项目建成以来,本站对蝗虫、稻水象甲、棉铃虫、玉米螟、蝼蛄、金针虫、麦田杂草等越冬基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按规范要求,多点取样,认真调查,准确统计调查结果,依据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气象等因素及时发布了全年重大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展望,提前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2.2 突出对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跟踪监测,做到不漏报不误报对一些突发性、迁飞性等重大病虫草害进行跟踪监测,做到不漏报,不误报,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及时指导农民的防治工作。几年来,对蝗虫、稻水象甲、棉铃虫、玉米蓟马、蔬菜霜霉病、灰霉病、番茄晚疫病等近20种病虫害进行了系统预测预报,发放病虫情报一年十几期,700多份,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每期情报都及时送到县电视台播放,有效地指导了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尤其对蝗虫的监测上做了大量工作。全县东亚飞蝗一年发生面积3.5万亩,防治面积1万亩,稻蝗土蝗等一年发生面积7万亩,防治面积2 万亩,共挽回经济损失730 吨,出动查蝗人员200 多人,普查面积达200 000多亩,治蝗人次400余人,出动手动、机动喷雾器200多台,投入杀虫药剂3 500多公斤。把蝗虫及时扑灭,做到了不起飞,不为害,把经济损失控制在3%以内。2.3 按时完成省总站下达的蔬菜病虫监测任务本站承担着省蔬菜区域测报站任务,按省总站要求,本站对美洲斑潜蝇、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甜瓜枯萎病等10多个监测对象进行了监测,取得监测数据1 300多个,向省、市站传递信息,按规范较好地完成了每年的任务。3 顺应时代,加快发展从乐亭县的情况可以看出,实干模式框架开的很好,但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往精细里去做,进一步改进,查找不足,继续努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所以农业也要紧跟步伐随之快速发展,农业也需要科技,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建设项目不能停留不前,为适应时代潮流也要不断地进行加强与改进。3.1 解决劳力不足问题随着土地的流转、集中,劳动力的转移,一些村镇面临劳力短缺的新局面,出现了病虫害防治困难的新问题。为适应新的农业发展形势需要,解决一些乡镇和种植大户劳动力短缺,病虫害防治困难的问题,实现病虫害防治专业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农业生产形势飞速发展,农产品生产发展就得减少劳动力,增加农业机械和病虫害防治等仪器设备,去代替部分甚至大部分劳动力,下乡下村、户,这样既解放了劳动力,又使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大大提高。比如有些灭虫灯之类的仪器会使农民用药机大大减少,从而也减少对生态平衡的破坏。3.2 解决技术人员不足问题技术员、信息员等科技人员的数量还是不够,下乡下村的力度还是要大大加强。可以看出农民朋友对农业科学知识的认识和需求欲望特别强烈。应该多招收大学生下乡下村为他们服务,传授新科学、新技术。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农业科技也不甘落后需要快速发展,赶上时代的召唤,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思想有创新有魄力的农业人才来充实壮大科技队伍。制定技术方案,落实示范任务;做好技术培训宣传,开展巡回指导;搞好调查记载,不断总结提高都直接需要这样的农业人才。3.3 提高网络化水平现在电脑下乡,电脑下村。村委会不但有电脑,而且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电脑了。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电子产品制作一个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的网页。不仅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新讯息,还要建立一个有问有答的窗口,及时解答农民朋友遇到的各类难题,使与农民朋友的距离更拉近一步。网页的建立可以使宣传面扩大,宣传力度增强,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大局稳定。认真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工作,可提高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应急能力,从而推动整个植保工作实现新的跨越。3.4 寻求厂家支持农业项目所用仪器设备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生产厂家少,也不能形成有效竞争。所生产的仪器设备,其功能相仿,使用效果不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达不到该项目要求。据了解,2004年度河北有6个区域站项目,在仪器设备上,其应用效果不是很好,应建立几家农业专门所用仪器设备厂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生产合格的农业仪器设备。这样既可提高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应急能力,在农业发展上也将会有一个大的跨越。加强项目管理是一项繁重、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期盼通过广大工程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总结、相互交流,将项目管理水平推向前进并获得成功。 -
报告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报准确率的措施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王向阳 宋爱颖(安徽省萧县植物保护站 安徽萧县 235200)摘要:根据萧县植物保护站多年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的实践,从规范病虫测报调查和资料统计、开展天敌调查和预测、预测方法的改进和开发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报准确率的措施。关键词: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萧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处黄淮海平原南缘。作物种类多,种植结构复杂,在安徽淮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萧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主要开展棉花蚜虫的调查测报, 1970年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站址固定在唐庙农场,以后就以此为基点开展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病虫和天敌调查测报,使病虫测报工作走向正轨;1997年以来,又开展梨、苹果、葡萄、桃等果树病虫调查测报。目前开展小麦白粉病、棉铃虫、玉米螟、梨木虱等16 种(类)病虫和天敌的系统调查测报,同时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的30余种病虫草害开展大田普查和一般监测。在几代测报人员的努力下,积累了提高病虫害预报准确率的成功做法和实践经验,现予以归纳,供同行参考。1 规范积累调查数据1.1 坚持调查地点不变1970年以来,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病虫草鼠的系统调查坚持在唐庙测报基点进行,1993年测报人员搬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但测报调查基点仍在唐庙农场。多年来,测报人员克服交通不便、经费紧张等困难,坚持去测报基点调查至今,从而保证了测报调查数据的质量延续和纵向可比性。1.2 坚持调查方法不变多年来,本站一直按照1981年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编写的《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农业出版社)和1995年安徽省植保总站编写的《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与技术》(中国致公出版社)开展各种病虫调查测报,病虫的取样和调查方法、调查和记载内容一直坚持不变。部分病虫调查测报方法上升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或安徽省地方标准后,为前后衔接,仍保留一些传统调查方法,如棉铃虫杨枝把诱蛾,已积累了自1972年以来的连续调查数据;为减轻调查工作量,白粉病调查坚持只调查病株严重度,不调查病叶严重度。1.3 坚持调查资料统计方法不变调查资料的统计是测报工作的重要环节,测报资料积累一定年限后,必须科学地统计才能发挥其作用。多年来本站坚持使用病田率、病株率、侵茎率、病叶率、病情指数,统计病害发生量;使用虫株(叶)率、卵株(叶)率、百株(叶)虫量、百株(叶)卵量、卷叶(变色)株率等,统计虫害发生量。部分调查内容调整后,本站利用积累的历史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代换公式,通过资料代换增强横向可比性。如小麦白粉病病株病指与病叶病指的转换、棉花伏蚜和叶螨百株蚜(螨)量与百株三叶蚜(螨)量的转换、棉叶螨百株螨量与螨害级数的转换、棉铃虫累计卵量与理论幼虫量的转换等。发生期的统计用三块系统田调查数据平均值的消长进行划分,5天或3天一次的调查数据用“DPS数据处理软件”提供的插值处理校正成每天一次的数据,坚持用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终见期表示发生期,消长曲线有明显始末期出现的,可直接确定世代的始末期;世代重叠时,以两代间数量低谷的中心点作为两世代的交界期;有明显代次的害虫,如棉铃虫、梨木虱等,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指当代累计发生量达到全代总累计发生量16%、50%、84%的日期;没有明显代次的害虫和病害,始盛期和盛末期分别指发生量上升到和下降到防治指标的日期,始盛期与盛末期之间发生量最高的日期为高峰期。发生程度的统计采取轻发生、中等偏轻发生、中等发生、中等偏重发生、大发生5 级分级法。轻发生指发生量在防治指标以下,大发生指当地最高年份的发生量,中等发生指当地历年发生量的平均值,中等偏轻发生和中等偏重发生分别指轻发生与中等发生、中等发生与大发生的发生量。根据上述方法,本站把历史资料积累时间较长的病虫进行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的划分,制定成发生模式,为预报准确率的验证提供依据。棉铃虫在1992~1997年暴发,百株累计卵量远远高于大发生级别,是大发生级别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再采用传统发生程度划分法不足以表达其发生的严重性,本站又在大发生上面又增加特大发生、大暴发两个级,即采用7级划分法,这样原来的大发生年份还是大发生,而1992~1997年属特大发生和大暴发年份,很好地解决了棉铃虫暴发年份发生程度的与前后的衔接。2 研究制定病虫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及测报资料统计标准萧县是安徽省的水果生产大县,也是全国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果树栽培面积40余万亩。果树病虫害种类多,为害大,严重影响了果树生产安全,为指导果树病虫防治,本站于1997年开始开展果树病虫调查测报,边摸索边工作,积累一定数据和经验后,2003年借助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梨树主要病虫调查测报方法的研制与应用”的实施,本站参与开展梨树、苹果、葡萄、桃主要病虫调查测报方法研制与应用,先后参与起草梨木虱等25种果树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和测报资料统计方法,均被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并发布为安徽省地方标准。“标准”科学选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方法、界定专业术语,以保证调查资料具有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比性。按照优化、简化、规范化的要求,吸取本站多年果树病虫测报的实践经验,统一了25种果树病虫的调查工具和各种仪器的放置、使用方法,统一了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和记载内容,统一了测报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汇总、传递和保存方法,统一了果树病虫害的发生期划分、发生量表示和发生程度划分方法。这些标准的统一,奠定了果树病虫测报的基础,推进了病虫测报工作的规范化,也为提高果树病虫测报准确率提供了保障。3 注重天敌调查与预测天敌与害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天敌与害虫在数量、时间、空间三个方面都存在紧密的追随关系,天敌是害虫自然控制的重要因子。因此,准确开展害虫预测必须掌握田间天敌发生动态。1972年至今,本站一直坚持开展棉田天敌的调查,1989年以来又开展麦田天敌的调查,在进行害虫预测时始终把田间天敌发生情况作为预测依据之一。通过研究多年积累的天敌调查资料,本站界定了棉田天敌的发生阶段和发生期,制定了发生量表示方法,明确了影响棉田天敌消长的因子,从数量影响程度、生态位、聚集攻击效应、群落演替等方面,研究了棉田天敌对棉花害虫的控制作用。对于麦田天敌,本站科学评价了优势天敌种群,制定了麦田天敌测报调查资料的统计标准,明确了麦田天敌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并开展了麦田天敌中期、长期、超长期预测。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本站开展棉田和麦田害虫预测提供了天敌依据,显著提高了棉田和麦田害虫的预测准确率。4 传统预测方法不断修正与改进病虫发生期的传统预测方法主要有历期推算法、期距法、物候法,工作中应用最普遍的是历期推算法。随着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作物品种、品质、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加上气候变化,使害虫的发育历期也随之改变,害虫预测的历期推算法也要随之调整,与时俱进。如萧县棉铃虫各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本站一直沿用本站1972年室内饲养的结果,在1995年以前预测都很准确,但1996年后预测误差有所增大,2002年本站根据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对历期推算法进行了调整,在传统方法预测出的二代、三代、四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日相应增加4天、减少3天、减少5天,使棉铃虫各代产卵高峰日的预测更加准确。病虫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传统预测方法主要有对比法、演绎法、归纳法,工作中应用较普遍的是对比法中的相似年份(相似代)比较法,但这是一种以经验为主的预测方法。为让这种方法具有指标化,本站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找出不同阶段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用于赤霉病的预测,使相似年份比较法应用更简便、更量化,是对传统相似年份比较法的改进,也提高了赤霉病的预测准确率。5 数理统计预测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数理统计预测是应用数学方法分析多年观察累积的病虫资料及气象、栽培等资料,探讨某种因素(如气候因素、物候现象等)与病虫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的关系,进行数理统计运算,组建各种预测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克服了数理统计预测过程中繁杂的运算,使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病虫发生趋势预测。近年来,本站对测报历史资料积累时间较长的病虫开展了数理统计预测。如:应用多元回归建立了小麦纹枯病中长期预测模型,应用逐步回归建立了小麦白粉病中长期预测模型,应用二次多项逐步回归建立了麦田天敌、棉铃虫中长期预测模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了麦田天敌超长期预测模型。从具体应用效果看,预测准确率较高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实践经验和病虫自身侵染流行特点、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等,搜集相关预测因子,再通过相关分析选择相关显著的预测因子,最后用逐步回归或二次多项逐步回归建模,根据回测、预测结果和生物学意义,选择最佳预测模型。在做出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时,不能只依据数理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只能把它当做预测依据之一,再与其他传统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综合分析,最后做出预报,这是本站多年来保持较高预测准确率的成功做法。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是病虫害综合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检测病虫未来流行和种群变动趋势的重要工作,是根据病虫害过去和现在的变动规律、调查取样、作物品种和栽培变化、气象预报等资料,来正确估测病虫害未来发生趋势,并向各级政府和社会提供情报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一门应用技术。通过规范化调查取样技术和多方面测报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对历史资料积累时间长的常发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蚜、棉铃虫、棉蚜、梨木虱等,发生期的预测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发生程度的预测准确率能达到90%左右,较10年前提高五到十个百分点,尤其病虫大发生时基本没有错报。对于当地菌源和虫源的病虫,其菌源、虫源的积累和侵染、流行、繁殖都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加强普查和系统调查,可提前掌握发生趋势的征兆,因此预测准确率较高;但对于异地菌源和虫源的病虫,如小麦条锈病、甜菜夜蛾等,突发性、区域性强,有时相邻乡镇发生程度悬殊很大,不仅预测难度大,预测结果也不好验证,因此今后要加强迁飞性害虫和跨区流行性病害预测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整体测报技术。另外,天敌的调查预测、发生规律和优势种的变化、对各种害虫控制作用的大小,仍是病虫害预测中的薄弱环节,这方面的研究也要加强。参考文献[1]李刚,段继合,王向阳等.安徽省棉铃虫、红铃虫预测预报区划和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的研究∥屈西峰.中国棉花害虫预测预报标准、区划和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王向阳.淮北棉蚜测报资料统计中分级标准的探讨.安徽省植物保护学会编.安徽省植物保护科技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3]王顺建,王向阳,宋爱颖等.淮北地区棉铃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的商榷.屈西峰,姜玉英,邵振润.棉铃虫预测预报新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王向阳,宋爱颖,黄绢等.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子观察分析.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9):20~22[5]王向阳,王顺建,刘家成等.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间格局及其数量关系.武夷科学, 2002,18:174~177[6]刘家成,王向阳,王顺建等.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与害虫时空生态为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22(增刊):6~11[7]王向阳,缪勇,王顺建等.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影响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16~19[8]王向阳,王顺建,宋爱颖等.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对害虫的聚集攻击效应.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35~43[9]缪勇,刘家成,王向阳等.安徽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动态分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 29(1):40~43[10]黄绢,刘光荣,王向阳等.麦蚜天敌优势种群的评价.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5):9~11[11]宋爱颖,王向阳,刘光荣等.麦田天敌监测资料统计标准的研究.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 (2):8~11[12]宋爱颖,刘光荣,王向阳等.淮北麦田天敌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安徽农业科学,2003,31 (1):117~118[13]王向阳,刘光荣,黄绢等.麦田天敌中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747~749[14]王向阳,刘光荣,宋爱颖等.麦田天敌消长演替规律及超长期预测的研究.华东昆虫学报, 2003,12(1):46~52[15]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新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6]宋爱颖,王顺建,王向阳等.发育进度法预测棉铃虫发生期技术改进的探讨.中国棉花,2003, 30(2):15~16[17]王向阳,黄咏沧,刘升等.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气象指标分析及在测报上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1):35~36,38[18]王向阳.小麦纹枯病流行预测的初步研究.植保技术与推广,1997,17(5):10~11[19]王向阳.淮北麦区小麦白粉病中长期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刘万才,邵振润,姜瑞中主编.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0]宋爱颖,王向阳,黄绢等.棉铃虫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