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机制初探?
出版时间:2007黄瓜连作障碍的主要症状为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枯萎病等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导致黄瓜连作障碍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养分供应失衡,土壤中病原微生物、根结线虫增多,根系残茬及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积累。尽管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来自土壤,其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是导致作物减产、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将丛枝菌根真菌,作为缓解连作障碍的有益菌株,利用筛选的合成有机物或菇渣为营养,与培养好的拮抗木霉制剂一起合成生物土壤添加剂,结合太阳能消毒土壤,从改善土壤养分促进养分吸收,抑制土传病害、分解或转化自毒物质,诱导抗性物质等方面,减缓连作障碍的发生。本研究组配制的生物土壤添加剂已在盆栽黄瓜和连作温室内应用,表现较好的抑菌防病作用。有必要对生物土壤添加剂克服黄瓜连作障碍的防病机制,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和诱导抗病性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明确其促进植株生长,抑菌防病的机制,为合理利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供试生物土壤添加剂(Biologic soil amendment BSA)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制的一种由有机物、无机物及生防木霉菌和VA菌剂组成的混合物。生物土壤添加剂中含有机发酵肥60%以上,木霉菌剂的孢子数达106cfu/g,VA菌剂孢子20个/g,具有改良土壤,抑制病害的作用。木霉菌剂(Tr9801)为菇渣培养物含量为107cfu/g。黄瓜品种:津春2号,经25℃催芽露白后挑选发芽一致的种子播于营养钵内。供试土壤采自天津郊区北辰区日光温室,每年春秋两茬黄瓜,黄瓜枯萎病等土传病害严重发生的连作9年的重茬土。供试病原菌: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病害研究室保存。将F.oxysporum用PDA液体培养基25℃ 培养1周后,血球计数板镜检,将孢子悬浮液调整为106cfu/ml,备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分别按1%、3%、5%与土壤搅拌混匀,每营养钵装土400g,以不加添加物的连作土为空白对照。用枯萎病菌的孢子悬浮液浸泡已催芽的黄瓜种子30s,每钵3粒种子,每处理12盆,3次重复。播种后7天、14天、21天、28天调查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区系。取根部样品,自来水强力冲洗后,用滤纸吸干,装入保鲜袋,放入-20℃低温冰箱中保存。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采用土壤稀释分离法。土壤和根际真菌、放线菌、细菌分别以10-3, 10-5,10-7的稀释浓度,分别采用马丁氏培养基、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分离。在26℃,28℃,30℃培养箱内培养6天、8天、10天,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对优势菌属进行鉴定并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对黄瓜枯萎病菌抑菌作用。不同处理根系的酶活性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参照朱广廉的方法,采用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525 nm处的OD值,以每分钟OD值变化0.001为1个酶活单位U;根系脱氢酶采用TTC法。根系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参照Folin 试剂比色法。施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后各种微生物数量明显上升,各处理间真菌数量变化不大,细菌数量明显增加。随施着用量增加,根际微生物总量呈上升趋势,细菌数量增多,放线菌的数量也呈上升状态。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增幅较大,真菌变化相对较小。各处理土壤细菌的优势菌株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不同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可以拮抗黄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真菌主要为半知菌类,是土壤中常见的类群,不同处理产生的真菌类群主要为木霉菌,其次是青霉菌、毛霉属、根霉属、镰孢霉属及曲霉属,其他菌属所占比例较少。优势菌中的青霉、木霉和毛霉对黄瓜枯萎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土壤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其中优势菌为黄孢类群、灰褐类群、白孢类群及粉孢类群,放线菌大多可以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真菌,添加剂处理中黄孢类群、灰褐类群较对照增加,并且这两类菌株对黄瓜枯萎病镰刀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接种后第7天达到酶活性高峰,随着病原菌的侵染,POD酶活性下降,生物土壤添加剂的各处理显著高于对照。根系PPO活性随着添加剂施用量的增加呈现上升,在接菌后7天出现明显的酶活高峰,之后各处理逐渐下降,添加剂各处理的酶活性一直高于仅接枯萎病菌的对照。根系脱氢酶的活性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其活性增强,随着病菌的侵入各处理的根系活力均有所下降。植株根系防御酶系POD酶及PPO酶活性变化与生物土壤添加剂的抗病性有直接关系,即抗病性越强,其植株内这两种酶的活性越高。酶活性含量越高,变幅越小,其抗性越强。生物土壤添加剂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根系脱氢酶的活性。增强了根主动吸收的能力,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在病原菌的侵入期至潜育期总酚含量逐渐下降,但施用添加剂处理其酚类含量始终高于对照,这可有效阻止病原菌的入侵,植株开始发病时,根系酚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酚类化合物是由植物体内自身合成的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次生代谢物质。酚类物质在植株体内的含量会受到外源病菌的侵入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启动自身防御体系有关,以此来抵抗病原菌的侵害。生物土壤添加剂防病机制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既有土壤微生物的调节作用,又有添加物的诱导抗病性。生物土壤添加剂对连作障碍的防治作用可归为: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对土传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增强。②土壤添加剂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可以补充作物生长的需要,促进根系的发育,增强植株的抗病性。③施用添加剂后,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从生态水平上缓解了连作的发生。④生物土壤添加剂具有诱导抗病性,可以诱导植株体内与抗病有关的POD酶、PPO酶及根系脱氢酶的活性,提高植株体内抗病物质酚类化合物的含量。⑤生物土壤添加剂中的一些有机物对土传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 -
报告Inhibition of A New-type Bioagent“luye”to Primary Postharvest Pathogens
出版时间:2007植物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都受到环境条件和病原微生物及附生微生物的影响,在适宜的条件下植物及其产品都会产生病害,严重影响到植物及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联合国在1975年第七次特别会议就通过一项采后损失的决议,来要求一些国家重视减少采后损失的问题。但化学防治也带来了一系列生理生态问题,如农残、药害等现象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生物防治在这种情况下应时而生。为了生产“绿色食品”的需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研究所在研制对人体无毒的植物源农药、兽药,获得了实验室产品“绿液”。“绿液”在动物上对鸡新城疫I系病毒、马立克氏火鸡疱疹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医药上,对格兰氏阴性菌、格兰氏阳性菌、链球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兼性厌氧菌,口腔中的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小韦荣氏球菌、放线菌、罗氏普氏菌、产黑普氏菌均具有杀灭作用。此外,对乙肝病毒中的HBSAg具有灭活作用,对菱孢774亦有抑制作用;在植物上对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烟草花叶病毒、芫菁花叶病毒均有防治效果,在食品上对酵母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均有抑制作用。为此,本文研究了生物制剂“绿液”对采后主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以期为采后病害防治提供新途径。“绿液”,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绿色食品研究所提供。苹果轮纹菌(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苹果炭疽菌(Gloeospirium fructigenum Berk),青霉菌(Penicillum sp.),草莓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将“绿液”原液分别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然后分别吸取2ml至培养皿,把冷却到45~50℃的PDA培养基18ml加入含药剂的培养皿中,混匀凝固,配成相应浓度分别为0.10μg/ml、0.33μg/ml、0.65μg/ml、1.00μg/ml、3.33μg/ml、6.54μg/ml、10.00μg/ml、100.00μg/ml和1000.00μg/ml的含药平板。每皿移接一枚直径为0.6cm的供试病原菌的菌碟于其中央,置25℃光照培养箱中培养,重复3次,逐日定时定点在菌丝生长前沿划线,按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计算药剂对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按最小二乘法求回归式,计算EC50。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在低浓度下,苹果轮纹菌、苹果炭疽菌、青霉菌、黄曲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都为负值,苹果轮纹菌在“绿液”浓度为1.00μg/ml时,才对苹果轮纹菌有抑制作用;苹果炭疽菌在“绿液”浓度为0.65μg/ml时,才对苹果炭疽菌有抑制作用;烟青霉菌在“绿液”浓度为0.65μg/ml时,才对青霉菌有抑制作用;黄曲霉菌在“绿液”浓度为0.65μg/ml时,才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从而说明“绿液”在低浓度下对苹果轮纹菌、苹果炭疽菌、青霉菌和黄曲霉菌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在高浓度下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比较而言,“绿液”对草莓灰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草莓灰霉菌的菌丝生长。在高浓度下,“绿液”对苹果轮纹菌、苹果炭疽菌和草莓灰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在“绿液”浓度为100μg/ml与1000μg/ml时对苹果轮纹菌、苹果炭疽菌和草莓灰霉菌的抑制率达到100%;而对烟青霉菌和黄曲霉菌是抑制作用就相对较差,在“绿液”浓度为1000μg/ml时对烟青霉菌的抑制率为50.6%,对黄曲霉菌的抑制率为54.0%。结果见表2。“绿液”对草莓灰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2.18μg/ml;对苹果炭疽菌和苹果轮纹菌抑制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3.97μg/ml和7.39μg/ml;“绿液”对青霉菌和黄曲霉菌的抑制效果也较差,EC50分别为982.06μg/ml和472.79μg/ml。浓度(μg/ml)苹果轮纹菌苹果炭疽菌烟青霉菌草莓灰霉菌黄曲霉0.10-23.3-2.60-6.801.00-10.80.33-18.5-0.70-3.101.90-4.300.65-9.603.707.409.205.401.008.9011.011.711.210.23.3317.034.112.345.018.36.5423.759.719.891.023.410.0023.779.927.295.128.1100.00100.0100.029.0100.032.41000.00100.0100.050.6100.054.0表1 不同浓度对各菌种的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菌株回归方程相关系数EC50(μg/ml)苹果轮纹菌Y=2.5992lgx+2.74120.91417.39苹果炭疽菌Y=2.4640lgx+3.52530.99193.97烟草青霉菌Y=0.4198lgx+3.74390.9623982.06草莓灰霉菌Y=2.1732lgx+4.26460.98482.18黄曲霉菌Y=0.4709lgx+3.74050.9540472.79表2 绿液对不同病原菌的毒力作用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绿液”对草莓灰霉菌、苹果轮纹菌和苹果炭疽菌的作用效果明显,EC50分别为2.18μg/ml、3.97μg/ml和7.39μg/ml;而对烟草青霉菌和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最差,在“绿液”溶液浓度为1000μg/ml时对青霉菌的抑制率才达50.6%,对黄曲霉的抑制率达54.0%。此外“绿液”溶液在低浓度的时候对苹果轮纹菌、苹果炭疽菌、烟青霉菌和黄曲霉菌的菌丝生长不仅没有抑制作用,还对其菌丝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因此,在应用“绿液”时应注意浓度的使用。“绿液”在低浓度下对病菌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在较高浓度下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机理有待于深入研究。 -
报告早春保护地薄皮甜瓜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出版时间:2007甜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按其生态形分为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济宁市种植薄皮甜瓜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大面积集中栽培还是在近些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发展,目前仅在任城区、金乡县、鱼台县西部、嘉祥县南部保护地种植面积就达5万余亩,成为山东省最大的薄皮甜瓜种植基地。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甜瓜病害不断加重,特别是苗期病害,由于甜瓜多采用大棚育苗,育苗时间一般在1月下旬,常常遭遇低温,棚内温湿度不宜控制,病害容易发生,经常因防治不当,苗床大量死苗或移栽后造成大量死亡,若控制不力,将会对甜瓜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几年来笔者针对为害较大的甜瓜苗期病害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试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掌握该类病害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经济有效的防治。已有国内外学者对该类病害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较多[1~4],而对保护地苗床期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方法却少见报道。1.1.1 症状 发病初期,出土幼苗茎基部出现水烫状病斑,继而病斑逐渐加深为淡黄褐色,同时绕茎扩展,病部缢缩呈细线状,幼苗因失去支撑而折倒,刚折倒的病苗子叶短期内仍为绿色。发病严重时,种子未萌发或刚发芽时,即受病菌侵害,造成烂种、烂芽。湿度大时,成片幼苗猝倒,在病苗或病芽附近常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1.1.2 病原菌 该病原菌为真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sp.属鞭毛菌亚门,为瓜果腐霉菌。此外,甜瓜疫霉(P.melonis Katsura)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等也可引起蔬菜幼苗猝倒病。1.1.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等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可长期存活。遇有适宜条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田间病菌主要随水的移动、飞溅等进行传播蔓延。湿度大时,病苗上产生孢子囊和流动孢子,进行重复传染。低温高湿是猝倒病发生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低温高湿不利于幼苗生长,但病菌仍能活动。一般猝倒病适宜地温为10℃左右。所以猝倒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上,尤其当幼苗期遇连阴天,光照不足,出现低温高湿环境,极易发生猝倒病。有的苗床开始发病时,是从棚顶滴水处的个别幼苗上先表现病症,几天后以此为中心,向周围蔓延扩展。该病也是甜瓜苗期的一种重要病害。据笔者几年调查,新苗床30%以上,老苗床50%以上可发现该病害。特别是老苗床,如不注意温湿度管理和及时防治,整个苗床可在几天基本死光,为害很大。是所有甜瓜种植区均能形成为害的一种病害。1.2.1 症状 刚出土的幼苗即可受害,以中后期发病为多。发病初期,病苗茎基部变褐,产生椭圆形病斑,叶片白天萎蔫,早晚尚可恢复。随病情发展,病斑渐凹陷、扩大,绕茎一周,叶片萎蔫不能复原,最后病部收缩干枯,病苗枯萎死亡。但病苗不呈猝倒状,病部有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网状菌丝。这一特点是本病与猝倒病相区别的主要特征。1.2.2 病原菌 该病原菌为真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半知菌亚门,为立枯丝核菌。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传播和繁殖。菌丝从无色变为黄褐色。病菌可产生菌核,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无色、浅褐色至黑褐色。有性阶段Pellicularia filamentosa(Pat.)Rogers.为丝核薄膜革菌。1.2.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能存活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为害。病菌生长适温为24℃。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此病。1.3.1 症状 该病害为一种生理性病害。幼苗出土后不长新根或不定根,幼根表面开始为锈褐色,尔后腐烂。沤根后地上部子叶或真叶呈黄绿或乳黄色,叶缘开始枯焦,严重的整叶皱缩枯焦,生长极为缓慢。在子叶期出现沤根,子叶即枯焦。在真叶期发生沤根,真叶就会出现枯焦。1.3.2 病因及发生条件 主要是苗床地温12℃以下持续时间较长,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加之浇水过量或遇阴雨天气,苗床地温过低,致使幼苗根部呼吸作用减弱,活性降低。如此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发生沤根。甜瓜育苗应选择土壤松而不散、黏而不硬、通气透水性良好、保肥保水力强的壤土新地或轮作3~5年的无病地育苗,大棚苗床必须选用无病土育苗。如用连作地或病地土壤,则苗床需深翻或用药剂消毒,常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与40%五氯硝基苯粉剂消毒,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8~10g,与20~30kg细干土拌匀成药土,待苗床所浇底水渗下后,取1/3药土作垫土铺底,种子播下后再将其余2/3药土覆在种子上,播后保持床面湿润;或将以上药土制成营养钵,再播种育苗。应用该方法进行防治,两年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8.63%,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兼治甜瓜猝倒病和甜瓜立枯病。加强苗床管理应以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地温、降低苗床湿度为中心。为给幼苗创造良好生长条件,增强抗病能力,育苗前选用土质肥沃,不积水的苗床,施足优质腐熟有机肥,采用营养土育苗;提供使用无土育苗基质进行育苗。播种前浇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或少浇水,播种要均匀,密度不宜过大,防止床土过湿。出苗后,如果后,如果苗床出现过湿情况,可用小锄划锄或撒施干草木灰,以降低湿度;早春采用大棚育苗,必须做好增温保温工作。为了有效增加苗床温度,可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地热线育苗或火坑育苗,以缩短苗期时间。苗床还要尽量多地增加光照,并且苗床的通风、降湿,尤其在连续阴天、光照不足时更要抓住时机通风降湿;苗床要早分苗,使苗健壮,提高抗病力。出苗后如有少量病苗时应立即挖除,移出苗床处理,并选择下列杀菌剂在病苗及全苗床喷雾防治:以猝倒病为主时使用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百得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立枯病为主时使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70%敌克松原粉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平方米苗床喷淋药液2~3L,视病情发展情况,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在瓜苗移栽定植前选择广谱性杀菌剂如百菌清、杀毒矾、代森锰锌、多菌灵等再喷雾一次,带药移栽定植。选用土壤疏松,透气、透水性好的田园土,施足优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肥,采用营养土育苗,提倡使用无土育苗基质进行育苗,播种前浇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或少浇水,播种密度不宜过大,出苗后如果出现苗床过湿,可采用小锄划锄或撒施干草木灰,以降低湿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最低应在12℃以上,如果苗床出现沤根,应立即控制浇水,采取各种降湿升温措施。除划锄或撒施干草木灰以外,还可用生石灰降湿除潮。方法是:选新烧制的生石灰,分散放入苗床小拱棚内,充分吸潮后,进行更换,但注意生石灰不能与瓜苗直接接触。 -
报告Factor Analysis of Epidemics of Rice Stripe Disease
出版时间:2007Zhuji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Center,Zhuji 311800,China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发生严重的水稻病毒病。从2004年以来,浙江诸暨市的单季稻上条纹叶枯病发生明显上升,病害扩展蔓延速度快,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调查探讨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流行规律,防范病害发生流行,从2004年起,我们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影响发病几个关键因素和上升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综合整理如下:从2004~2006年调查情况看,浙江诸暨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具有以下特点:2005 年大田调查,平均丛发病率 0.93%(0~ 2.80%), 株发病率 0.28%(0~0.740%)。2006 年面上调查109 块田,平均丛发病率为2.51%(0~16.8%), 株发病率0.49%(0~3.64%), 丛发病率大于2%的田块占42%,株发病率大于1%的田块占14%。2006 年观测区调查平均丛发病率为 0.85%(0.05%~1.9%), 株发病率为 0.16%(0.004%~0.44%), 而2005年平均丛发病率为0.19%,株发病率为0.05%。2006年发病比2005年明显加重,条纹叶枯病在本市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和扩展。单季稻是近年发病的主要稻作类型,而作为籼稻类型的早稻2006年也有条纹叶枯病发生。2006年5月30日在王家井会议桥机插(4月20日机插)早稻的早22品种上发现条纹叶枯病,5月底开始发病,开始是零星的发生,6月中旬加重,6月下旬调查平均丛发病率为2.33%(1.94%~2.74%),株发病率为0.06%(0.04%~0.07%)。在相同地点的连作晚稻(秀水09)上也发生了条纹叶枯病。据面上调查统计,2006年全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在12万亩左右,比2005年6万亩扩大1倍以上。2006年单季稻条纹叶枯病6月中旬(常年则在7月上旬至中旬)在早播早插的制种田(浬浦镇大、小兼溪村)首先发病,其后各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相继发生,比往年提早10天左右,呈现出面较广、个别田块发生程度较重(丛发病率达到14%~30%)的状况,7月上旬为条纹叶枯病发病高峰期。调查表明,单季稻条纹叶枯病有随播种和移栽时间的提早而提早发病的趋势。早稻、单季稻和制种田及连作晚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定田定点观察,不同稻作类型条纹叶枯病发生消长趋势亦有不同。单季稻的条纹叶枯病发生如图1和图2所示,发病有两个高峰期;制种田的发病情况与单季稻相似,也有两个高峰,峰间相隔15~20天;早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从6月2日开始上升,抽穗期达到最高峰;连作晚稻(秀水09)条纹叶枯病8月14日始见病株,其后丛发病数上升,株发病数则是达到一个高峰后开始下降,过段时间又上升,这可能是由于早发病株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死亡,从而造成病株数下降,后又产生一发病高峰而再次上升,见图3。图1 单季稻条纹叶枯病丛、株发病动态图2 单季稻制种田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图3 连作晚稻条纹叶枯病丛、株发病动态几年来对主要推广品种在不同示范方中的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从调查结果看,影响病害轻重的主要栽培因子有:2.1.1 播种或移栽时间 播种早的田块比播种迟的田块发病重,同一块秧苗不同时间移栽的迟移栽的重于早移栽田。如江藻镇汪王村、山下湖镇祥头村和枫桥镇择墅下村3个示范方种植秀优5号,王家井镇楼许村、山下湖镇义燕村和枫桥镇新店湾村3个示范方种植加优1号,阮市镇阮市村示范方种植秀水110,虽然种植的品种不同,但调查结果都表明,播种期越迟发病越轻,一般在5月底6月初播种的发病普遍轻于此前播种的。又如浬浦镇大、小兼溪村制种田5月8日播种,6月中旬就发病,6月下旬调查丛发病率为2.7%~3.6%,株发病率为0.6%,而马郦村制种基地6月5日播种,6月27日秧田仅见零星条纹叶枯病病株,月底移栽后发病很轻,丛发病率在0.1%以下。同一秧田的秧苗移栽早的田块发病要轻于移栽迟的田块,如枫桥毛家村毛国贤户有两块在同一地点的移栽田(品种秀水110,5月25日播种),分别在6月25日和6月30日移栽,7月24日调查,6月25日移栽田的条纹叶枯病丛发病率为14.5%,6月30日移栽的丛发病率达到30%,迟移栽的发病比早移栽的重1倍。分析原因可能是播种时间早,最易感病的秧苗期与灰飞虱一代成虫盛发迁入高峰期相吻合的机会多和时间长,被传毒的机率大,所以发病重;而迟播的则可能避开了成虫盛发迁入高峰期,因而发病轻。同一秧田的秧苗早栽田比迟栽田发病轻,则是由于受拔秧影响而使传毒灰飞虱集中到剩余秧苗上而大大增加被传毒的几率,靠近秧田旁边的稻苗发病重也是这个原因。示范地点栽培方式播种时间(月.日)调查块数丛发病率(%)株发病率(%)幅度平均幅度平均>1%的田块数汪王直播6.10120~0.200.090祥头育秧6.01140~3.20.90~1.040.2641择墅下育秧5.2570.4~14.04.040.07~3.641.042楼许育秧6.0360.2~1.81.240.04~0.620.180义燕育秧5.25140.2~4.41.460.12~1.020.381新店湾育秧5.23101.2~6.22.860.2~1.450.641阮市育秧5.26151~10.45.040.27~2.771.066表1 水稻栽培方式与条纹叶枯病发生关系2.1.2 种植方式 育秧移栽的比直播田发病重。如秀优5号在汪王作直播种植的发病要比其他两个示范方轻得多,除了因播种时间不同而造成差异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直播的农户在播种前都要进行清园整田后才播种,使传毒媒介灰飞虱的生存场所和食料遭到破坏而减少传毒虫量,因而播种后迁入的带毒虫量少而发病较轻;相反,育秧移栽的由于播种到移栽有20多天的秧苗期,播种时大田不翻耕整理,秧田周围也不清园等,秧苗受到周围杂草上的带毒灰飞虱传毒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增加,因而发病加重。2006年在陈潘和木桥进行秧田周围清园和不清园的比较试验,结果清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株发病率为0.032%和 0.039%,不清园的为1.153%和1.06%,清园比不清园的发病要轻。浬浦马郦制种基地条纹叶枯病发生轻,除播种时间比较迟外,播种之前6~7天,整个田畈用克芜踪防除杂草,以破坏灰飞虱的生存场所和断绝其食物链的清园工作。两种种植形式的发病程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秧苗周围是否有较多的带毒灰飞虱存在,破坏灰飞虱的生存场所和断绝它的食物链是减少毒源的主要措施。2.1.3 播种形式 采用常规水田育秧要比旱地(蔬菜地)育秧发病重。如10个展示品种的秀水63、E8、浙粳22、秀水09、秀优5号、春江026、浙优9号、加乐优2号、甬优5号、加优1号在枫桥择墅下和王家井楼许都是采用育秧移栽,但楼许点采用的是旱地育秧强化栽培,择墅下点仍是常规水田育秧,结果择墅下点除E8外所有参展品种都发病,而楼许点只有秀水63、浙粳22、秀水09、春江026、加优1号发病,且发病程度要比择墅下点轻。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旱地上育秧,周围灰飞虱数量少。强化栽培育秧由于秧龄短(12天左右)、密播,可在房前屋后的旱地甚至在水泥地面(铺上一层泥)上育秧,从而避免受到较多灰飞虱的侵入而减少被传毒的机会,达到减轻病情的目的。几年调查结果表明,甬优系列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感染率相对较低,在条纹叶枯病发生加重的情况下,可以以甬优系列中的一些品种作为过渡。同一地点、种植方式和播种时间相近,但不同品种间发病有较大差异。通过品试田及大田的调查观察,大多数晚粳糯品种(系)为条纹叶枯病感病品种(系),但品种间发病程度有较大差异。从2006年对品种感病情况调查的结果看,E8在多点调查或试验中都没有发现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在引种品试中E44、F104、杂5和联检品试中春优59、05G364、浙优2611、05G361、05G227也没有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大面积示范的甬优8号,以及种植多年的甬优6号也没有发生条纹叶枯病。从种质资源看,籼粳杂交基因类型的品种基本不发病,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如甬优6号和E8。秀字、加字系列或一些浙粳类的粳糯稻品种发病相对较重,如秀水110等。集中育秧管理的好坏影响发病的轻重。阮市示范方和楼许示范方,采用集中浸种育秧,分户移栽,株发病率为1.06%;而楼许示范方也是集浸种育秧,但株发病仅为0.18%;除了楼许示范方播种时间比阮市示范方迟5天外,不同的是楼许点育秧前期搭棚覆盖地膜,出苗后喷施杀虫剂防治,而阮市点在秧田期管理比较粗放,针对性杀虫工作做得较差。水稻在发病后加强管理也可减轻病害损失,如枫桥毛家村毛贤佰户,种植的品种为秀水110,前期丛发病率为14%~30%,通过加强肥水管理,拔除病株,喷施菌克毒克的病毒钝化剂,后期调查丛发病率下降为9.8%~17%,株发病率下降为1.8%~3.4%,发病程度明显减轻。2.4.1 毒源地广,虫口基数高(1)种植模式的单一化造成毒源寄主多,传毒媒介昆虫生存条件好。自进入21世纪后本市水稻生产模式从原三熟制、二熟制转向大部分一熟制(单季晚稻)、部分二熟制的局面,大部分地区冬春两季都是荒芜休闲,田埂、道路、沟渠和田里杂草丛生,条纹叶枯病毒的越冬寄主广泛,为传毒媒介灰飞虱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2)灰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①灯下诱虫量 2005~2006年灯下诱集灰飞虱情况如图4所示。前期虫量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出现较大诱虫峰;8月下旬诱集量增加,9月份出现全年数量最高峰。图4 2005~2006年灯下灰飞虱诱集情况②水稻秧田和本田灰飞虱发生情况 秧田灰飞虱虫量调查,6月8日平均亩虫量为8160头,均为成虫;6月16日调查,亩虫量为4140头,成虫占85.5%;6月26日调查,亩虫量为4300头,其中成虫占72%。6月12日和16日灰飞虱卵量调查,每百株秧苗有效卵分别为13粒和7粒。从单季稻3年的田间灰飞虱虫量消长调查情况看,2006年与2004年在7月上中旬都有较高的虫量,单季稻条纹叶枯病在7月29日左右有一个发病高峰期,两者发生较相吻合;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田间虫口数量下降,8月中旬又有所上升,到9月下旬末期灰飞虱虫量急增,为全年数量最高;进入10月灰飞虱迁入越冬场所,田间虫量下降,见图5。图5 单季稻田间灰飞虱虫量消长曲线③灰飞虱的越冬与越夏场所 初步调查结果,灰飞虱在田埂、路边的看麦娘等杂草上越冬,以3、4龄若虫为主。越冬代成虫高峰在3月24日~4月30日;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下旬至6月初;二代成虫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灰飞虱越夏场所调查,千金子、稗草、狗牙根、马唐上发现较多灰飞虱,以成虫为主;其次为双穗雀稗、游草、狗尾草;蟋蟀草、莎草、丁香蓼上尚未见灰飞虱。从多年药剂试验的结果看,扑虱灵等对基部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不明显;从晚稻穗部灰飞虱的防治示范看,每亩用80%敌敌畏300ml,或用48%乐斯本100ml加水30kg,采用喷雾法的效果在70%~80%左右;毒死蜱类加异稻瘟净对灰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主治药剂吡虫啉对灰飞虱防治效果仅为40%~50%,有可能出现抗药性或耐药性。缺乏高效药剂,有利于虫源积累和上升。鉴于水稻条纹叶枯病和传毒媒介灰飞虱发生情况,影响发病因素调查分析在防控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综合治理”的对策,因地制宜地推广抗病品种,狠抓秧田和本田前期灰飞虱防治,以控制条纹叶枯病暴发为害。 -
报告辣椒“三落”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出版时间:2007辣椒的落叶、落花、落果通称“三落”。这是辣椒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落花率达20%~40%,落果率达10%左右,有的更为严重。引起三落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辣椒生长过程中要求中等强度的光照,光照过强或不足,会引起“三落”。强光直射会造成生长不良,易发生日灼病,导致“三落”;光照不足同样引起生长不良,引发“三落”。温度过低(低于15℃)或温度过高(高于35℃)影响授粉及花粉管的伸长,造成辣椒子房不能受精,引起落花。气候干燥,土壤干旱,造成授粉不良或引起病毒病流行,易引起“三落”。雨涝或灌水不当,根系吸收能力减弱,致使植株生理失调或伤根,引起“三落”或死株。1.4.1 实行间作 每4行辣椒种1行玉米,玉米种在畦埂上,株距1m,每穴2株。可防止强烈阳光直射,灼伤叶片;更重要的是阻止蚜虫迁飞传毒;诱集蛀果性害虫,集中产卵于玉米叶面上,集中处理,减轻蛀果性害虫为害。1.4.2 干旱时要浇水防旱,田间喷清水增加湿度 雨涝或田间有积水时要及时防涝排水。氮肥过多,磷、钾肥相对偏少,使枝叶徒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平衡,引起落花,落果。氮肥过少,使植株脱肥,叶黄枝瘦,造成“三落”。防治方法: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尤其要注意硫酸锌及磷酸二氢钾的叶面追肥。根据情况及时补充磷钾肥(上述两种物质,中、前期不少于3次,后期要增施1~2次)。3.1.1 病毒病 病毒病是辣椒的重要病害。轻型病毒病只出现花叶,不会造成畸形和落叶。重型病毒病会使叶片褪绿、黄化、蕨叶;造成植株矮化、形成丛枝,畸形,引起“三落”。3.1.2 辣椒细菌性斑点病 该病又名“落叶瘟”,属细菌性病害,常会引起早期大量“三落”,影响产量。一般情况会形成疮痂病斑,高温高湿条件下不形成疮痂,而是迅速扩展为叶缘焦枯,成长叶片上形成许多小斑点,之后引起大量落叶。重茬地,生长差的田快发病较重(抗性差)。3.1.3 辣椒疫病 这是辣椒生产中为害最大的病害。常会造成整株枯死,大片死亡。3.1.4 辣椒白粉病 该病能引起叶片早落,严重者可使全株叶片落尽。此病一般在叶背形成白粉状霉层,正面出现浅黄色斑,气温高相对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重,且传播速度快。3.1.5 炭疽病 该病为害叶片和果实,以为害果实为主,严重时会引起大量果实腐烂,造成落果。高温多雨,田间湿度大,氮肥过多会加重此病。该病俗称“撒墨水”,最初病斑呈深绿色水浸状圆点,然后扩大成圆形至椭圆形,并形成同心轮纹黑褐色,湿度大时,果面病斑上出现黑色霉层。3.1.6 蛀果型害虫 主要有棉铃虫和烟青虫,蛀食会引起落果。培育壮苗,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性,特别在炎热的夏季要及时追肥、灌水和排水,及时防治病虫害。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①培育无病适龄壮苗。播种前要用10%的磷酸三钠浸种20~30min捞出,充分洗净(如不洗净会影响种子发芽,漂洗3~4次漂洗1~2h),再催芽播种;用无病土育苗,防蚜,适时定植,壮苗定植。②促发棵,壮棵。③增施有机肥。④搞好中耕除草,及时防治蚜虫(整个生育期都防治)。⑤及时清除田间病叶、果、株残体。4.4.1 病毒病可用1.5%植病灵水剂1000倍液喷雾或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辣椒细菌性斑点病可用硫酸链霉素(200万单位)4000倍液,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辣椒疫病可用72%的杜帮克露800倍液喷雾防治或70%代森锰锌600倍液喷雾防治。辣椒白粉病、炭疽病用55%的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叶面、叶被喷雾。4.4.2 蛀果型害虫可用半枯带叶杨、柳枝,10根一捆,每亩插放10捆,晚放晨收扑,可诱杀一定量成虫(杨、柳枝全枯时要更换);用BT乳剂400~500倍液防治;用敌杀死、杀灭菊酯或灭扫利喷药防治。 -
报告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ice Sowing Time and the Occurrence of Rice Stripe Virus
出版时间:2007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RSV)在浙江嘉兴市呈快速上升态势,2007年全市发病面积达26.4万亩,对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的因素很多,如传毒媒介灰飞虱种群数量与带毒率、水稻品种抗病性、耕作制度、气候条件等。为了探索水稻播种期与灰飞虱迁移传毒和条纹叶枯病发病间的关系,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6~2007年进行了水稻不同播种期对病害发病程度的影响试验,现将结果综合整理如下。移栽单季晚稻,品种为秀水09。2006年与2007年均分4期播种,播种时间分别为5月15日、5月22日、5月29日和6月5日,每期间隔7天,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大田面积在0.5亩。播种前未做药剂浸(拌)种处理,按照处理要求时间,依次分期播种,待30天秧龄时依次分期移栽。秧田期、大田前期正常肥水管理,但不用杀虫剂、杀菌剂,让其自然发病。调查方法:秧苗移栽前调查病株率;大田期在移栽后至病情稳定期,各处理区用五点式取样法选定5点,每点40丛,计每区200丛,每隔5天调查1次,调查丛发病率与株病率,观察各处理区发病动态变化。秧田期各播种期间发病程度差异较为明显,2006年 5月15~22日播种的株病率高,分别为3.26%和2.25%,显著高于5月29日播种的0.24%,6月5日播种秧田未发病。2007年调查结果与2006年相似,见表1。调查试验表明,秧田期播种期越早,发病越重。年度播种期(月/日)5/155/225/296/520063.262.250.240.020074.205.300.370.33表1 水稻秧田不同播种期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 (浙江嘉兴,2006~2007)在大田病情稳定期(7月中旬)调查,各播种期与病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年度间、重复间基本一致。2006年的4个播种期中,从早到迟平均病丛率依次为18.5%、10.0%、5.67%和1.5%,平均病株率依次为4.07%、2.69%、1.89%和0.42%。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病情递减。2007年的4个播种期中,前2个播种期病情重,病丛率分别为16.2%和16.67%,病株率分别为5.18%和7.31%,而后2个播种期的病丛率分别为2.7%和1.5%,病株率分别为1.9%和0.7%。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播种期与发病程度间的密切关系,即播种期越早,发病越重,反之,则发病越轻。年度播种期(月/日)病丛率(%)病株率(%)重复1重复2重复3平均0.050.01重复1重复2重复3平均0.050.01200620075/1517.516.521.518.5aA4.163.164.884.07aA5/2210.510.59.010.0bB2.553.332.182.69bAB5/296.04.56.55.67cC2.021.072.571.89bBC6/52.00.52.01.5dD0.630.130.500.42cC5/1516.017.015.516.2aA6.225.214.115.18aA5/2218.015.516.516.67aA9.315.826.807.31aA5/293.03.02.02.7bB2.472.350.891.90bB6/52.01.01.51.5bB0.770.680.640.70bB表2 水稻播种期与大田条纹叶枯病发病关系调查 (浙江嘉兴,2006~2007)水稻不同播种期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差异明显,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传毒介体与条纹叶枯病的流行规律所决定的。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在一定的带毒虫源基数下,灰飞虱成虫高峰的早迟直接影响病害的流行与否。2006~2007年灰飞虱在嘉兴市的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中、下旬,如在此期间播种,出苗后正与一代成虫传毒高峰相吻合,此时水稻播种面积小,大量灰飞虱成虫迁移在秧苗上集中传毒,病害发生就重;而推迟至6月上旬播种,灰飞虱正处低龄若虫期或卵期,迁移能力不强,且随着气温的升高,灰飞虱数量减少,此时播种,传毒机率大为降低,病害发生就轻。观察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与其他病害一样,经历始病期、剧增期、稳定期、下降期4个阶段。始病期随着播种期的不同而不同,播种越早,发病也越早,一般在移栽后2~7天开始出现病害症状;剧增期是病情急速发展的时期,各播种期间较为一致,2006年在6月25日~7月10日,历时15天;2007年在6月28日~7月12日,历时14天。病害稳定期各播种期间差异较小,2006年、2007年均在7月10日左右,此后病情开始缓慢下降,见图1、图2。图1 大田期各播种期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浙江嘉兴,2006)水稻播种期对条纹叶枯病发病有较大影响,在自然发病情况下,秧田期与大田期播种期早,病情重;播种期迟,病情轻。分析原因这与灰飞虱迁移和传毒特性有关,水稻播种期如与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相吻合,发病就重。在浙江嘉兴市,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一般在5月中下旬,此时播种容易造成集中传毒。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在目前缺乏抗病品种的情况下,适期播种是控制病害流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水稻播种期的选择,应根据水稻品种的特性、灰飞虱成虫传毒高峰而定,在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影响较小和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水稻播种期应避开灰飞虱成虫传毒高峰期,应提倡适当推迟、同期播种,在浙江嘉兴市推迟至5月底至6月中旬播种较为适宜。图2 大田期各播种期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浙江嘉兴,2007) -
报告甘蓝型油菜抗病毒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出版时间:2007本文以甘蓝型油菜一个抗病毒品种和一个感病毒品种为试材,利用转基因手段进行了油菜抗病毒病相关研究。利用乙烯、甲基茉莉酸、水杨酸类似物苯丙噻重氮3种化学物质诱导处理油菜叶片,提取处理前后各材料的RNA,标记探针后与拟南芥芯片进行杂交,通过对基因表达谱的分析,获得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从中选择3个与病毒抗性相关的基因BNP5、BNP7和BNP10。其中BNP7和BNP10为全长序列,BNP5 5'端部分序列缺失,通过5'-RACE的方法获得该基因全长序列,分别构建3个植物过表达载体pGA5、pGA7和pGA10和3个RNAi载体pGR5、pGR7和pGR10(过表达和RNAi载体均带有除草剂抗性基因bar)。采用本实验室发明的高通量花蕾原位转化法分别对所选材料进行转化。转基因当代植株收获的种子播种以后,幼苗期喷施除草剂进行筛选,并经PCR鉴定,存活幼苗80%以上为阳性植株。目前正在进行阳性植株T1代幼苗病毒抗性鉴定及相关的后续实验。 -
报告Applic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Research Methods in Plant Pathology
出版时间:2007基因表达是基因在生物体内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的过程,在真核生物中,约有10万个基因,而表达的基因只占基因组的15%左右,了解不同条件下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控制生命过程的机理[13]。对于植物来说,在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的时空表达受到严密的调控。当植物受到病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的侵袭时,植物体内存在防御机制,诱导相关基因表达,或者诱导相关基因表达量增加,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或表达抗性基因,从而抵御病原物的侵袭。因此研究植物基因表达变化水平对于揭示植物抗感病机理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措施中,抗病虫转基因植物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而基因表达分析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检测抗病虫基因能否高效的表达,以及能否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或者特定的组织器官中表达。基因表达研究方法有Northern杂交法、表达序列标签、mRNA差别显示技术、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方法和基因表达芯片等,本文对主要基因表达研究方法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概述。Northern杂交技术是用于测定真核生物RNA样品中特定mRNA分子的量和大小以及估计其丰度的技术,是研究基因转录产物的重要手段[14]。Northern杂交技术是在Southern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体的步骤是首先从要研究的组织或细胞中分离完整的mRNA,然后将RNA根据大小用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再通过毛细管作用或负压法装置使RNA条带转移到纤维膜上,进行必要的处理后,用固相RNA与探针分子杂交,对特异结合的探针分子的图象进行检测、捕获和分析[15]。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主要是应用于检测特异rnRNA,以分析已知基因的表达情况。李子银等[16]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从抗稻瘟水稻品种窄叶青8号第一链cDNA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个与植物抗病基因同源的序列,利用Northern杂交技术,显示其中一个基因在水稻叶片、幼茎和根中均有转录。程志强等[17]利用已知的植物R类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作为随机引物,分析水稻愈伤组织受白叶枯病菌诱导的mRNA表达丰度差异,获得3个差异片段。Northern杂交结果证实该片段受白叶枯病菌诱导表达,且在抗性品种中的诱导表达明显强于感病品种的诱导表达。黄萱等[18]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设计引物,从抗锈病小麦品种西农88基因组DNA扩增触3条与植物抗病基因同源的序列,通过Northern杂交表明其中一个同源序列在小麦中受水杨酸调控,属于诱导型表达的抗病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是由Adams等[1]提出的。典型的真核基因mRNA是由5’帽子,5’-UTR,编码区,3’-UTR,3’polyA尾巴五部分组成,其中5’-UTR和3’-UTR对基因具有特异性,3’或5’端的一段序列就可以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基因的表达情况[19]。表达序列标签即在不同的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不同的克隆,进行克隆的部分测序从而产生的cDNA序列。目前,已经建立了大量的EST数据库,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处理、不同组织,不同条件下EST数据的比对,鉴别特异表达的基因。但是,此技术对实验室的仪器、测序、经费等要求高。马金彪等[20]利用EST技术构建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通过序列分析,了解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表达的基因,为从分子水平揭示寄主与病原菌亲和互作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mRNA差别显示技术,又称差示反转录PCR(differential display of reverse transcriptional PCR),简称DDRT-PCR,它是将mRNA反转录技术与PCR技术二者相互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RNA指纹图谱技术。几乎所有的真核基因mRNA分子的3’末端都带有poly(A)尾巴,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以oligo(dT)为引物合成出cDNA链[21]。此技术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灵敏度高,但同时它也存在局限性,如:假阳性比例高,可达50%~70%;扩增的片段分子量比较小;工作量大等[13]。mRNA差别显示技术最初是为动物研究设计的,但是从其原理来看,在植物基因表达的研究上也存在很大的潜力,可以应用于植物抗病基因的表达研究上,研究发现,抗病基因中很多都是多基因家族,这样的多基因家族在抗、感病品种中都存在,只是其中的成员有所不同,有的基因缺失,这可能就是造成抗病品种抗病、感病品种感病的原因。所以,可以应用mRNA差别显示技术分析比较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差异表达的基因,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黄旭等[22]通过外源DNA浸泡幼胚将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en)抗稻瘟系YD1005总DNA导入受体粳稻寒丰S(Oryzasativa ssp.japonica)育成一抗稻瘟病变异株(D1代),利用mRNA 差别显示技术分离得到一个原品种中没有的与抗稻瘟病相关的一个cDNA。饶志明等[23]人利用mRNA差别显示技术对水稻感病品系G71受苯并噻二唑诱导3天的应答反应进行分析,从抗病及其相关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的10个引物组合的反应中获得11个受BTH诱导的cDNA差异片段,进一步利用Northern杂交证实其中一个阳性片段的表达受BTH和稻瘟病菌的诱导。由于差别杂交技术、mRNA差别显示技术各有缺点,不能够提供全面的表达分析图谱,不能够全面系统的分析基因转录组。因此,在此基础上,1995年Velculesue等[2][3]描述了一种基因表达的序列分析技术(SAGE),该技术能快速详细的分析成千上万个转录子,能够全面的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分析,而无须依赖以前的转录信息。在一个转录物中,可以找到一段特异的序列,这个特异的序列就可以代表这个转录物,该序列即转录序列标签(SAGE标签),一般为9~10bp;SAGE 标签经随机连接、扩增并集中在1个克隆中测序,标签重复出现的次数代表该转录物的拷贝数。根据其占总标签数的比例即可分析出其所对应的编码基因的表达频率。SAGE是分析诱导表达的抗病基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Matsumara等[4]应用SAGE 技术研究水稻在白粉病菌侵染后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旨在发现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新基因;Mitchell 等[5]利用SAGE 方法对水稻与稻瘟病菌之间相互识别及病理反应进行全基因组分析,以了解与病原菌致病力和寄主抗性相关的基因。Mysore 等[6]以番茄为材料,分析了不亲和的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经诱导产生或被抑制的基因表达图谱。基因芯片技术最早是由Fodor[7]等提出的,基因芯片是一种用于合成和分析生物分子的微型装置。其原理是指是指将大量生物讯息密码,以预先设计的方式固定在玻片、硅片、塑料和尼龙膜等固相载体上组成的密集分子阵列。微阵列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反应结果用化学荧光法、酶标法、同位素法显示,再用扫描仪等光学仪器进行数据采集,最后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8]。微阵列芯片主要有两种:基于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和基于cDNA 片段的微阵列芯片。虽然寡核苷酸阵列芯片的检测灵敏度高,可检测出一个碱基的错配,但寡核苷酸芯片的制作是基于DNA 序列已知的基础上,而cDNA 片段可以来自序列未知的cDNA 克隆、EST 克隆,隐含的基因组克隆,或已知的基因组序列的扩增ORFs [24]。因此,基因表达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对两种组织或细胞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并且克服了核酸杂交技术的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检测效率低等问题[19]。Whitham等[9][25]通过使用微阵列技术,对不同种RNA病毒对易感的拟南芥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种RNA病毒在易感植物宿主中诱发相同的反应,此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RNA病毒致病机理。在遗传上有显著差异的植物病原菌Xylellafastidiosa(Xf)的菌株导致了许多种植物病害,在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Nunes 等[10]以Xf 9a5c 菌株(导致柑橘花斑缺绿症)的基因组为参照,使用以微阵列技术为基础的方法,比较了12 个Xf 分离菌株,并对菌株间的基因组组成差异进行全面的评价。定量RT-PCR技术是在反转录和定量PC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特定基因表达量的技术,可以根据PCR扩增产物的量确定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26]。包括相对定量RT-PCR,竞争性定量RT-PCR、比较定量RT-PCR 和实时定量RT-PCR[27]。朱建裕等[28]根据番茄环斑病毒(ToRSV)各株系RNAⅠ聚合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和1条Taqman荧光探针,建立了对ToRSV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Chang JH等[11]根据番茄Pto基因家族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验证了Pto基因家族成员在抗感病番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to基因家族成员LescFen、Lescpth2和Lescpth5在感病番茄Rio Grande 76S中表达,Pto、Fen、Lpimpth2和Lpimpth5在抗病番茄Rio Grande 76R中表达。Gene calling是Shimkets等[12]人于1999年提出的,该技术受专利保护(USPYO5871697和USPYO5972693)。主要分为三步:①限制内切酶双酶切②加接头③PCR扩增,并对每个片段回收测序,测序结果数据库比对。具体步骤如下:合成双链cDNA,限制内切酶双酶切,对酶切产物加接头,然后用接头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引物分别用生物素和FAM标记,扩增产物毛细管电泳分离,并对每个片段回收测序,测序结果数据库比对。它可以对同一位点的基因表达种类和表达丰度进行分析[29]。此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新的、稀少的表达基因;②当植物受到病原物侵袭时,可以快速检测到特异表达的基因;③可以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比较种间基因差异,从而确定基因功能;④可以敏感地确定基因表达的微量变化等。另外,还有一些基因表达研究方法,如差异杂交,但仅适用于基因组基因组复杂程度较低的基因组,如酵母;S1核酸酶保护分析法间接的检测mRNA,适用于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但是费时费力费用高;噬菌斑原位杂交可以分离cDNA中的目的基因,但费用较高;基因表达指纹技术,它采用酶切代替了PCR扩增,所获结果含有一定的编码信息,但是仅能得到高表达的基因,并且受电泳技术限制。在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基因表达分析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病原菌的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检测、植物病原物互作机理的研究以及植物抗病信号转导研究等方面,使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根据不同时期基因表达的变化,揭示植物抗感病机理、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以及选育植物抗病品种。虽然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是相信随着各种基因表达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上将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