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
出版时间:2010赵书文 王晋瑜(山西省忻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山西忻州 034000)摘要:结合忻州市的工作实际,提出要在巩固和办好农作物病虫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的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测报站(点)这样一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认为这是符合当前植保技术推广特点的,并已在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关键词:病虫测报;两条腿走路;工作经验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当前植保技术推广体制的情况下,采用巩固和办好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积极发展乡村测报站(点)这样一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乃是符合植保技术推广特点,最为经济、安全、便利的有效办法。1 “两条腿走路”是忻州病虫测报工作坚持多年的成功实践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就是发挥国家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由农业植保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投资,固定站址,固定人员,固定测报对象和观测对象,着力办好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对草地螟、土蝗等重大病虫坚持系统观察和记载,定期向国家、省、市植保部门报送病虫鼠害观察报表、模式电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科学防治,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同时,在植保部门的指导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不离村、不离土的乡村测报站(点),立足为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观察、防控服务,也为省、市、县、乡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及时提供地下害虫、杂谷螟虫、梨木虱等重要病虫的发生消长情况,作为植保部门和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的必要补充。从忻州50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这种办法对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有益的,适用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中心测报站和乡村测报站(点)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1.1 单靠专业测报站难以担当重任忻州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全市辖有14个县(市区),190个乡镇(办事处),4 895个行政村,总人口3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35 万人,总土地面积为 2.57 万公里,其中山地占 51.1%,丘陵占34.3%,平川占14.6%。全市已知的农业害虫、害螨485种,常发性的病害230多种,害鼠15种。病虫测报工作肩负着直接为全市48万公顷耕地、5.33万公顷果园、2 700公顷设施农业和81.7万公顷天然草地监控病虫鼠害服务,为国家、省农业植保部门提供病虫鼠害信息和分析,为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当好防控重大病虫参谋的艰巨任务。显然,如此大的服务范围,如此广的服务领域,如果单纯依靠几个专业测报站的力量,肯定是难以胜任的。1.2 乡村测报人员的独特优势乡村测报人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般都具有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与农业生产和植保工作自小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从现在仍坚持工作的乡村测报员来看,他们都具有热爱家乡,钻研植保技术,关心父老乡亲,吃苦耐劳,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和分析,甘愿奉献的良好品质。他们一年四季在农田、果园、大棚中辛勤劳作,十分留心观察各种病虫鼠害的发生为害情况,在劳作之余、聊天之际就掌握到了当地病虫害发生的资料。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工作的地域不同,关注的病虫种类不同,又有点多、面广等特点,既是村里左邻右舍新技术推广的好帮手、好参谋,又是植保部门分布在各地的“侦察员”和信息员,还是村里防治农作物病虫鼠害的义务宣传员、示范户,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无可替代,也十分明显。1.3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成效显著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忻州市植保站就专门派出技术人员蹲点,在忻府区卢野、定襄县智村、五寨县右所等村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测报员,他们取长补短、紧密配合,为减轻玉米螟、马铃薯晚疫病、黄鼠等的为害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观测资料,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病虫测报工作者,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不为名不为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对当地主要病虫害辛勤地观察着、分析着、服务着。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市已建立了忻府区南胡、五寨县前所、河曲县坪泉等4 个病虫测报中心站,在乡级农科站、村级农科队建立了300多个病虫测报站(点),全市病虫测报队伍发展到了400多人。在农作物病虫盛发的春、夏、秋三个季节里,忻州市植保站每天平均可收到病虫情报30份左右,初步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病虫测报服务网。近30年来,草地螟、土蝗、玉米红蜘蛛、高粱蚜等先后在忻州市大面积发生。由于坚持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各级植保部门、病虫测报站主办的《植物保护》、《病虫情报》、《病虫信息》,都及时地发出了重大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适期预报,特别是2003年之后,忻州市推广了病虫信息可视化预报,加上《忻州日报》、《忻州新闻网》、《忻州科技》等新闻媒介的宣传,有力地加快了农作物病虫信息的进村入户到地头的传递速度,扩大了适期防控、专业化防控的技术推广覆盖面,有效地减少了病虫造成的损失。2008年,第一代小地老虎在忻定盆地大发生,由于本站把预测预报工作做到了前头,忻州市政府及时召开了“双防”(防汛、防虫)会议,经全民动员,强化专业化防治,忻府区、代县、五寨等地灭虫保苗率平均达到96%以上。2 病虫测报工作陷入了困境2.1 病虫测报组织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突出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搞好病虫测报工作,是本市50多年来巩固和发展病虫测报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在推广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这种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在最近20多年来受到了冲击,陷入了困境。病虫测报工作陷入困境的表现,一是建站30多年的繁峙县代堡中心测报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消失了,二是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多数乡村测报站(点)渐行解体,或者名存实亡了。到现在,有人员、有诱集器具,能够坚持观察当地主要病虫的测报站(点)在全市已是屈指可数的了,大部分县没有安装一支黑光灯,成了病虫测报工作上的“空白区”。三是从病虫测报员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业余测报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老化,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2 网破线断的原因分析2.2.1 编制问题从本市植保部门主办的忻府、五寨、河曲三个专业测报站来看,建站时间最短的也35年了,现每站各有测报人员2名,共6名。其中纳入事业编制的计划内合同工有4人,拿不到工资的“三定”人员1人,临时工1人(其中1人已于2009年办了退休,现仍坚持工作)。其文化程度构成状况是农播校毕业的2人,高中生3人,初中生1人。平均年龄50岁,从事测报工作的时间最长的32年,最短的也有12年了。从现在的趋势来分析,这6 个专业测报人员,转为正式国家人员的希望比较渺茫。为此,他们从内心里感到干测报工作没有前途,没有出路。2.2.2 工作条件和经费、报酬问题近几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扶持下,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都配齐了电脑,使用上了虫情测报灯,工作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由于多年来植保部门经费紧缺,只能维持专业测报站的日常开支,没有汽车、摩托车等必要的交通工具,养虫笼、恒温箱、冰箱、病虫观测圃等必需的工作条件都不具备,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测报技术水准的提高,以致测报方面的科研活动多年来举步维艰,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病虫观察、记载和预报上。从专业测报人员的报酬来看,6人中最高的月工资1 800元,最低的月工资不足400元,津贴、补贴都很少,其收入均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平均水平线之下。乡村测报站(点)的人员多年生活在农村,也热爱、熟悉农技植保工作,有一部分人凭着自己的辛苦和专长,经销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兼做病虫测报工作,还有的坚持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把掌握的农业植保技术运用到自己承包的农田、果园,已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或学科技、用科技带头人,这些测报人员的年收入都高于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大部分业余测报人员,除了耕种一些责任田外,植保部门每年给的测报误工补贴仅500~2 000元左右。对绝大多数测报员而言,收入水平整体上是低而不稳的,经济待遇上缺乏吸引力。2.2.3 社会地位问题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测报站是为弱质产业、弱势群体直接服务的穷单位。要办成一件事情,往往难度很大。病虫测报工作者,岗位平凡、责任重大,每天都要顶着风吹日晒和土坷垃打交道,和虫虫牛牛打交道,不论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辛。但是这些默默无闻、辛勤奉献的人,在享受待遇的时候,往往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入党、提拔、评模、晋升职称的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搞了一辈子病虫测报,临退休前还只是一个“测报员”。勿庸讳言,病虫测报员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令人羡慕的地方不多。以致现在有文化的青壮年,宁愿外出打工或从事别的工艺,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现在忻州市的病虫测报员队伍已经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地步了。3 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完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从多方面强化病虫测报工作“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是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基本方针,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又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化。要坚持和完善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就要从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业环境和人畜的生命安全这个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重要意义,对病虫测报站和测报人员实行倾斜政策,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强化病虫测报工作。3.1 恢复和健全病虫测报服务网络农业、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增加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的工作人员编制,每个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5~8人。录用方式要通过从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现有的专业测报人员中择优选拔,并通过专业技能考试后竞争上岗,其待遇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按正常渠道晋升技术职称。各乡、镇、办事处都要选配1~2名农作物病虫测报员,其人员从乡(镇)农科站、大学生村官和回乡知识青年中通过考试选拔,同时吸收村里原有的植保员、测报员参加,力争用2~3年的时间实现乡乡都有测报站(点)。乡(镇)测报站也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县级农业主管部门。3.2 确实加大对病虫测报事业的投入为尽快改善病虫测报站的工作条件,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国家、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确实加大对病虫测报站的投入,下决心武装病虫测报系统的基本设施建设。对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都要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病虫观测圃、养虫笼、化验分析室等,乡村测报站(点)也要做到有办公地址、有电脑电话、有测报灯和必需的工作经费。初步概算,每个区域测报站、中心测报站每年约需经费10 万元,每个乡村测报站每年约需经费0.5万~1万元。由国家、省级农业部门和市、县地方财政共同筹集解决。3.3 加强对病虫测报技术的学习、培训和提高各级农业植保部门都要重视病虫测报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每个测报站都应公费订阅党报和专业杂志,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讨论,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学习体会。省、市植保部门每年都要举办1~2次测报技术培训会,为测报人员传授国内外新的病虫发生动态和先进的专业技术。省、市、县植保部门的专家每年都要深入到基层测报站(点),在掌握病虫发生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具体指导和提高测报站(点)的工作。3.4 建立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实行奖惩结合的工作机制每个测报站,都要根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业务重点,明确目标、细化责任,把工作任务分解到人,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市、县植保部门每年都要对各测报站(点)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业务工作突出、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并在晋升职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平平,或对重大病虫观察、分析有误,报表不及时或敷衍应付,给工作带来损失的,要视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技术职称的聘任。3.5 提高测报人员的社会地位国家、省级农业植保部门,每隔2~3年都要召开1次高规格的病虫测报工作表彰大会或经验交流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病虫测报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以振奋军心,鼓舞士气。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都要重视和关心病虫测报人员的培养和工作,以实际行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要充分考虑测报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测报人员的入党、提干、晋升职称和子女就业等问题。还要加大力度,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测报工作开绿灯。对乡村病虫测报员的误工补贴,可按他们报送病虫情报、观察报表的业绩以季寄发,每份病虫情报的补贴宜在100元左右,每份病虫观察报表的补贴不应低于20元。3.6 解放思想,努力开创测报工作的新局面病虫测报战线上的干部职工,都要胸怀世界风云,立足本职工作,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岗位,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等待观望、听天由命、怨天尤人、不敢从争先的后进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惰性思维、慢半拍的低效习惯中解放出来,树立创新工作和争先创优的意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用最先进的测报技术武装自己,争取尽快成为能够独挡一面开展工作的技术骨干,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春蚕和蜡烛般的精神,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
报告加强病虫监测预报,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出版时间:2010王成刚作者简介:王成刚(1969~),男,主任,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工作。联系电话:13993238186。E-mail:rdb100@163.com。 杜玺 张振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技中心 甘肃定西 743000)摘要:根据定西市安定区的自然条件及病虫害发生为害现状,阐述了本站对病虫害监测预报采取的措施和监测预报的具体方法,提出了以后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病虫害;监测;预报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全区辖12镇7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流域面积3 638公里,耕地面积179 万亩,总人口4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 万人,年均气温6.3℃,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且分配不均,一年中约56%以上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其中马铃薯、玉米、小麦为主要种植作物,此外还有豆类、糜谷、荞麦等小杂粮,农作物种植面积约16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在100万亩以上。全区农作物常发性病虫有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茎基腐病、地下害虫等50余种,常年发生面积350万亩(次)。本区自1986年建立病虫测报站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病虫测报体系和网络,测报技术水平和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为指导病虫害防治,减轻病虫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贡献。1 各级领导重视,病虫测报体系逐步健全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1986年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组建了本区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建设了办公场所、养虫室、病虫实验室和塑料大棚,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配套田间渠系和道路,建立病虫观察圃,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并在本区的巉口、内官、团结三个重点乡镇农技站建立了病虫监测网点。观察圃土地肥力足、灌溉方便、病虫发生条件好,种植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作物感病品种,在病虫害发生流行期不喷药防治,监测主要病虫害发生期,为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提供主要依据。从2008年开始,在石泉、高峰、香泉等乡镇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和马铃薯交易市场建立了10个马铃薯甲虫监测点,在310国道、312国道、平定高速公路交通要道设立4个苹果蠹蛾监测点和宣传栏。每半月监测一次,掌握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本区发生动态,严防疫情的传入和扩散。甘肃省植保植检站在设备、资金和技术培训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通过区委、区政府积极努力,争取到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的正式立项和批复实施。该项目计划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使本区的病虫监测手段更加先进,预报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2 及时规范调查,预报准确性逐步提高本着对农业生产的高度责任感,测报人员坚持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对马铃薯晚疫病、小麦蚜虫、吸浆虫、麦茎蜂、条锈病、白粉病、粘虫、玉米螟、玉米蚜、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中华鼢鼠等3大类的10多种虫害、3种病害、1种鼠害,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和《甘肃省地方标准》执行,做到调查范围、调查时间、取样方法、取样数量、发生程度分级、数据记载准确无误,对于未制定标准的病虫害,按照发生和为害特点相近的病虫执行标准进行调查。对于常发性病虫害,坚持每五日一查一报。对于重大病虫害,如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粘虫等以及突发性或偶发性病虫,如草地螟、蝗虫、玉米顶腐病等,坚持每三日一查,五日一报。每年向省、市植保部门和区级主管部门报送主要病虫调查表50余份,为全市乃至全省发生趋势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在病虫害发生期,本区农技中心每周组织测报人员召开一次病虫发生情况诊断会,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作物长势、气象预报,分析主要病虫当前发生情况及今后一周传播流行趋势,发布病虫警报,提出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根据预报趋势与实际发生程度比较,近几年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3 引入现代技术,信息传递速度逐步加快本区农技中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传真、邮件等各种媒体,每年发布《植物病虫情报》10期以上,传播和宣传农作物病虫预报预警信息和防治技术,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率。利用邮件和邮箱将《植物病虫情报》发送到各乡镇农技站、农资经营单位,并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区农业局及市植保站,为有关部门筹措防治资金,准备农药器械,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开展防治提供信息服务,为区政府当前工作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短期内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避免了防治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2007年,本中心在安定区农业信息网开辟了《植保专栏》,发布病虫发生动态、预报预警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药安全使用、农药中毒急救等栏目,并且解答农民的来信和疑难等。每年对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粘虫、麦蚜、玉米蚜等重大病虫,与区电视台合作,对每种病虫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一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4 严格管理考核,测报队伍逐步稳定本区农技中心现有植保技术人员11 人,其中4 名为病虫测报人员,经常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病虫害调查、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区农技中心始终把病虫害预测预报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建立了中心主任负总责,分管副主任分工抓,植保站长具体抓,测报人员专门抓的四级责任负责制。根据单位实际,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特点,制定了《安定区农技中心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考核和管理。对考核结果进行内部通报,作为测报人员职称晋升和业绩奖罚的主要依据,形成了测报人员积极进取、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精、组织协调能力强,技能熟练、操作规范,吃苦耐劳、尽职敬业的植保队伍,保证了全区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顺利开展。5 明确植保目标,强化重点工作病虫测报工作关系病虫害防治成效,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今后,本中心将一如既往,进一步做好病虫监测预报工作。5.1 尽快建成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已经立项,目前,正在准备建设前期各项工作,本中心将按照项目要求,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建设质量,把项目落实好,以使本区的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病虫害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5.2 建设田间小气候自动监测点安定区流域面积大,从南到北,气候差异明显,仅靠市、区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很难准确预报各地病虫害发生流行趋势。本中心计划分西南部、东南部、北部三个不同区域各建立1 个田间小气候自动监测点,掌握不同区域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降雨等气象资料,以进一步提高病虫预报的针对性。5.3 拓宽病虫测报服务范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改革,病虫害发生种类和为害有了新的变化。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白粉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叶枯病、软腐病、病毒病、小菜蛾、菜青虫、白粉虱和潜叶蝇等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以前从未发生的玉米螟、棉铃虫、白星花金龟甲、疯顶病,近几年在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只有增加病虫测报种类,拓宽检测预报面,才能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5.4 加强病虫测报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成后,测报人员将需要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本中心争取用两年的时间,把病虫测报人员和植保人员送到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培训和实践,使他们熟练掌握病虫调查监测、病虫分类鉴定、数据观察分析、预测预报、仪器设备操作以及图片的制作和传输等知识,从而整体提高病虫测报技能,提升服务水平。5.5 编排广播电视专栏坚持收集资料,积极与区广播电视台合作,对主要病虫害预报和防治技术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影音资料,排成广播电视节目,在电视台定期定时播出,使广大农民对病虫害发生特点、为害程度和防治技术的了解更加直观,一看就明白,这也便于加快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增加覆盖面、授众面。 -
报告洛阳市病虫监测预报工作实践与探索
出版时间:2010王国强 赵宗林 刘武涛 张莉(河南省洛阳市植保植检站 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本文从测报队伍和网络建设、引进现代化测报仪器、病虫信息采集和发布四个方面论述了洛阳市病虫监测预报工作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制约病虫测报的几个主要因素,提出了下一步全市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四点设想。关键词:病虫害;预测预报;实践与探索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全市耕地面积48.67万公顷,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6.67万公顷。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有蝗虫、棉铃虫、甜菜夜蛾、麦蚜、粘虫、小麦吸浆虫、麦蜘蛛、麦叶蜂、玉米螟、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玉米小斑病、杂草等,年发生为害面积173.3万公顷次,是影响本市农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为有效控制病虫灾害,我们积极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测报方法和技术,尽最大努力用现代设备装备病虫监测,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病虫监测,提高农业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的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1 主要做法1.1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监测网络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市、县(区)植保站为主体,以农村测报基点为补充的三级测报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测报队伍得到了补充加强。目前,全市市、县两级植保站共有专职测报人员35名,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8名,农艺师15名,助理农艺师11名。根据生态类型、农作物品种布局的实际,建立有代表性的病虫测报基点49个,监测对象70余种,其中重大病虫害32种,培训农民测报员53个。按照全国和省植保站测报办法要求,制定了翔实的测报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测报程序。1.2 引进现代化测报仪器,提高病虫监测手段在农业部、省植保站和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先后引进了一批现代化的病虫测报仪器设备,使本市病虫监测的手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孢子扑捉仪3台、佳多自动测报灯5台、黑光灯38台。1.3 系统开展病虫普查,准确掌握病虫信息根据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规律,严格按照测报规范开展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坚持定期调查与不定期调查相结合,系统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重点调查和一般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掌握病虫信息,为政府决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指导农民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4 及时、快捷发布病虫信息,科学指导大田防治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决定着防治速度和效果。加快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可使农民在最佳时间段开展防治,就可以掌握防治的主动权。为及时、快捷发布病虫信息,提高信息的时效性、覆盖面和普及率,在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预报的基础上,本站采取三种方法进行发布:一是以纸张为载体,将病虫情报邮寄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主要领导以及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在洛阳农业信息网的病虫害防治栏目发布,通过网络传递病虫信息。三是以电视为载体,配置专业的采集、编辑设备,定期制作病虫信息节目,与洛阳市电视二台合作在《洛阳经济报道》栏目上定期播出,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直观,在第一时间把全市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发生趋势和防治技术要点等,快速、准确地传递到千家万户。多种方法并举,为农民及时开展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也促进了植保技术的推广和普及。2 存在的问题2.1 测报经费不足受几十年惯例的影响,测报经费一直没有列入工作经费预算,测报费用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其他项目经费。据调研统计,目前本市市、县两级植保事业经费不足,相应的测报经费也不能满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的开展、测报技术的提高和测报设备的更新换代。本市建有国家级病虫区域测报站3个,省级病虫区域测报站2个,这些测报站建成以后,没有后续的测报经费和设备维护更新费用,也是一个不足。2.2 仪器设备落后,缺乏测报数据自动采集的手段和方法,采集水平较低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引进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测报仪器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开展测报工作需要,多数地方仍以测报人员眼看手查为主,先进的测报仪器如孢子扑捉仪只有3 个县有,占16 个县(市、区)的18.8%;佳多自动测报灯只有4个县有,占25%。2.3 在测报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上计算机网络使用不够普及,病虫信息发布手段滞后目前,市、县、农村测报基点测报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以电话和信件邮寄为主,多数县(市、区)病虫信息发布仍以纸张为载体,邮寄时间需要1~3天,信息传递时间长、范围小,广大农民几乎得不到病虫信息。市植保站虽然在洛阳市电视二台《洛阳经济报道》栏目上定期播出病虫电视预报,但洛阳二台农民收视率不高,有些地方还覆盖不到,影响了信息的传播范围。2.4 病虫监测范围相对较小现在本市病虫监测的范围主要是农作物,如蔬菜、果品、食用菌等方面由于有相应的管理站(所)而涉及较少,病虫监测覆盖面不够全面。3 未来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几点设想3.1 继续完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完整的病虫监测体系应包括市、县、乡、村四级,以市、县植保站为主体,以乡级测报站为基础,以村级测报点为补充。目前由于机构改革和经费短缺等多种因素影响,本市乡级测报基本中断,村级测报基点数量较少不能满足需要。建议市、县政府要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大测报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测报站、点。3.2 扩大监测范围目前本市植保部门对农业病虫害的监测,重点放在粮食作物上,虽然近几年也向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扩展,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导致测报数据不完整,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对病虫发生趋势的分析,相应的也就制约了经济作物的健康发展。下一步要增加人力和经费投入,在搞好粮食作物病虫测报的基础上,扩大监测范围,向经济作物,特别是新引进的经济作物上发展。3.3 完善监测设备,全面提升我市病虫监测水平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实现本市测报工作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可视化的目标已迫在眉睫。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本站将优先购进一批智能型虫情测报灯、小气候采集系统、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自动控温昆虫培养箱等先进的监测设备,充实到各测报站、点,建立集病虫害监测预警、病虫生物特性和昆虫生态观测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准化观测场,全面提升我市病虫监测的水平。3.4 拓宽信息发布体系,扩大发布范围借助电视和网络,将病虫害的监测、传递、发布等环节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实现快捷、及时、准确、直观的可视化监测预报。目前,本市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但电视预报仅在洛阳电视二台节目上播出,覆盖范围小。多数县(市、区)还没有开展电视预报。下一步本站将加强协调,争取病虫电视预报能上洛阳电视一台节目的黄金时段,帮助更多的县级植保站开展电视预报,以扩大信息的发布范围,让农民及时掌握病虫信息,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及时控制为害,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
报告丹阳市对当前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几点体会
出版时间:2010洪素娣洪素娣,(1971~ ),女,江苏省丹阳市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电话:0511-6541975,E-mail:hsd8597@163.com。(江苏省丹阳市植保植检站 江苏丹阳 212300)摘要: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随着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田间管理等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演变,给测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测报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队伍不稳定、测报数据采集范围不广等。笔者在多年的测报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关键词:病虫测报;病虫演变;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指导好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它为各级领导正确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丹阳市有数据资料记载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几十年来,丹阳市的病虫发生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测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也给测报技术人员带来了一些体会与思考。1 病虫演变情况由于气候的逐渐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防治水平的提高,近30年来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也发生了一些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末年到80年代初,丹阳市水稻种植模式以双季稻和杂交稻为主,小麦以宁麦品种为主,发生的主要病虫水稻以纹枯病、稻瘟病、螟虫、飞虱、纵卷叶螟等为主,小麦以蚜虫、粘虫、赤霉病、白粉病为主,当时小麦粘虫也是测报的重点。进入90年代以后,小麦粘虫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到21世纪初小麦粘虫已不再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监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由于沙蚕毒素类农药的长期使用,螟虫对其产生了明显的抗性,一度造成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但由于三唑磷等药剂的使用,种群数量很快得到了控制。但从2002年开始,纵卷叶螟等迁飞虱害虫在丹阳市已连续多年达偏重至大发生程度。值得一提的是褐飞虱从2005年大发生以后,也是连续几年在水稻穗期出现“翘尾”现象。病害方面,由于21 世纪初开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扬麦系列为主,白粉病、锈病等不再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水稻上由于粗秆大穗型品种的种植以及单产水平的提高,氮肥的使用量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稻曲病也成了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病虫种群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同时原先的一些主要病虫害演变为零星发生,例如水稻稻曲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等已成为近年来丹阳市水稻上的主要病害,而30年前发生较重的小麦粘虫近年来却是零星发生。由于病虫的演变,以往的测报方法与手段也很难适应当前防治工作的需要。为了搞好测报工作,更好地指导大面积上开展防治,根据多年在测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思考,以不断完善测报方法,提高测报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2 测报工作面临的问题2.1 乡镇测报技术人员面临断档2.1.1 乡镇机构改革造成从2001年以来,丹阳市乡镇已经过了2~3次撤并,由于每次乡镇机构改革时,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都要定员定岗,原有的人员超过一般会编制人数,各乡镇为了减少改革中的矛盾,往往都是在年龄上实行“一刀切”。于是部分乡镇技术人员在经验和精力都很充足的时候就办理了提前退养,而后乡镇安排的植保员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2010年又面临着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虽然目前各乡镇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出台,但是仍有部分乡镇存在“超编”,人员又面临新一轮的“精简”。2.1.2 人员主观原因造成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从事植保工作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勤劳与汗水,虽然现在的测报手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但是还没有根本改变植保技术人员社会地位不高这样一种形象。所以虽然目前丹阳市有50%的乡镇植保员年龄在40岁以下,但是这部分人员往往吃苦精神不足,不愿从事田间的基础调查和测报,对市县级组织的培训也不是很重视,往往只是走走过场,主观上造成技术断档。2.1.3 领导不重视造成丹阳市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所占乡镇经济比重小,乡镇领导主要精力都放在抓工业经济,对农业不是很重视。往往农业条线上出现了一个好的苗子就调整到其他部门去了。这也是造成农业技术人才断档的一个重要原因。2.2 病虫害预测预报数据采集范围不广由于丹阳市地理条件较为特殊,兼具有宁镇扬丘陵、洮鬲平原、孟河平原和沿江圩区等多种不同的地理特点,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病虫害监测过程中,特别是田间调查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病虫害预测预报数据采集不是十分规范和到位,数据的代表性不是很强、准确性也不很高,对局部地区突发性的病虫预警还没有完全到位。3 对测报工作的几点体会与建议病虫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病虫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防治效果。病虫测报工作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必须争取领导重视,加大国家及地方投入,增强植保防灾、减灾的应变能力,最大程度发挥预测和防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1 体会3.1.1 稳定的技术队伍是做好测报工作的前提测报工作既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有从事多年该方面工作经验的人。由于测报工作主要是为农民服务,体现社会效益,是一种纯公益性质的工作,苦劳多于功劳,因此需要国家对该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支持。在机构改革中,笔者认为该行业的人员不能减少,一定要保持测报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来调动测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为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测报人员从事的是野外作业,付出了比其他行业人员多得多的勤劳和汗水。而且病虫害发生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也较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承受的压力也大得多。因而经费上应该向该行业有所倾斜,要切实解决好测报人员工作、生活等实际困难,调动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防止测报人员流失,使所有的测报人员主动、愉快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对农民、对农业的服务水平。3.1.2 规范调查是做好测报工作的基础首先,掌握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和重点监测对象的调查技术规范,记住各阶段的重点调查内容,其次,要了解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和重点监测对象,熟悉主要病虫害在本地的发生规律,结合好部省市各时段的重点汇报内容,安排好调查种类和日程,并计划好全年准备发布病虫信息的大致时段,做好病虫发生程度的中长期预测,制定好防治预案。特别是主要农作物在5~9月重点病虫的主要发生时期,每月初还要制定月度工作计划和调查内容。做到及时调查,不漏调查,确保测报工作有序开展。另外,乡镇测报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丹阳市乡镇测报点的选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典型区域,既有代表丘陵地区的、也有代表平原区和沿江圩区的测报点,保证了病虫监测数据的代表性。3.1.3 加强测报技术研究是做好测报工作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快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丹阳市从2005年开始对所有测报灯进行了更换,结合“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到2007年丹阳市测报点已由白炽灯全部更换为佳多牌自动虫情测报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杜绝了原先的“毒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测报技术人员的为害。监测数据与原先的普通白炽灯相比也更加有代表性。例如丹阳市2005年在练湖农场同时点了两盏不同的测报灯进行数据的采集,结果表明,智能灯诱集的稻飞虱虫量是普通白炽灯的6.5 倍,纵卷叶螟的诱集量是普通白炽灯的18.4倍,二化螟的诱集量是普通白炽灯的6.8倍。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更高。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设施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除了利用电视和报纸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外,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已普及网络,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设备传输病虫的信息。再者我国的手机普及率已超过50%,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布预报信息已成为当前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3.1.4 广泛联系是做好测报工作的根本方法一是与周边地区和历年数据联系。在测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既要有自已的监测数据也要做好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特别是在“两迁”害虫的测报上,在6月下旬纵卷叶螟迁入期,往往全市6个测报点只有一、两个调查点有明显的虫迁入,其余的调查点却不见虫,这时就要及时与周边地区进行联系和沟通,同时与历年的发生情况作比对,来确定发生量和可能的为害程度,从而做出准确预报,及时发布预报信息。二是要与相关行业人员联系。由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栽培方式、苗情、水浆管理、施肥水平、气候条件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因而也要与相关行业人员进行联系和沟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3.2 建议3.2.1 早列计划,做好基础性调查工作,并适时调整病虫害测报工作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调查内容和测报重点,调查内容纷繁而复杂,而且年度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列计划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在年初就应该列一个全年的调查和测报计划。例如根据丹阳市农作物病虫发生大致情况,各主要阶段的工作重点大致如下:3月上旬结合部省市的预测趋势发布全年病虫发生的中长期趋势预测,并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制定全年测报工作方案和病虫发布的方案。3月中下旬重点开展油菜菌核病和小麦纹枯病的测报工作。4~5月主要针对小麦赤霉病、蚜虫、螟虫越冬基数、灰飞虱冬后基数和麦田一代发生情况开展调查和预测。5~9月是全年病虫测报的关键时期。水稻生产是丹阳市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多种病虫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从5月初开始我市开始点灯诱虫,一般到9月底结束。这一时期,本站一般3天左右开展一次系统调查,4~5天一次大田普查,遇到病虫发生量大的情况,还要适当增加调查次数。10~12月份主要是针对秋播作物进行田间的调查和对秋熟作物进行全年病虫发生程度的考察和汇总工作。3.2.2 普查时,要多记录相关内容、技术要素,多收集信息除了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还应该记录农作物当前栽培管理情况、生育期、作物品种、当天气候条件及其他相关数据,并常联系其他条线的技术人员,还要注意收集周边县市病虫害发生发展状况更加明确病虫的发生发展状态,做到“胸有成竹”。3.2.3 做个有心人,养成一个好的记录习惯,注意观察周边环境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周边事物,例如一方田的四周种的是什么植物,往往某种植物会对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存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和归类、存档,为提高测报工作水平打基础。 -
报告关于推进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建设的体会
出版时间:2010倪玉杰(乐亭县农牧局植保站 河北乐亭 063600)摘要:农业生物灾害预警与防控是紧密围绕有害生物种群暴发、扩散及其进化与适应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试图阐明种群增长与调节的生态生物学机制,揭示有害生物暴发成灾的机制,提出无公害可持续控制的新技术和新理论,服务于国家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关键词:生物预警;控制站;项目管理;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站的建设工作是河北省的一项重点工作。齐心协力,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本着“绿色植保,公益植保”方向,团结“控害,优质、高效、安全、环保、防灾、减灾”目标,服务于结构调整,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认真开展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工作,提高了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应急能力,大力普及了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新技术,提升了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扎实推进了以种子为主的植物检疫工作,从而推动整个植保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1 当前情况做好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本站上报的乐亭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通过农业部审批,利用2006 年1 ~2 月份时间,本站技术人员三跑秦皇岛,三上石家庄,跑遍全县近10个单位,查资料,打证明,办手续,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起草了“乐亭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初步设计备选型,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的安排等,与秦皇岛维拓建筑设文字叙述部分,包括项目总说明、总体规划,工艺设计与设计有限公司协作共同完成了项目工程初步设计,按省站要求,提前5天报送到省站,5 ~6 月份,利用2 个月时间办理了土地确权、观测圃签订协议,等建设区域站的近20种手续,手续繁杂、工作量大。1.1 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一个。土建1 664.92平方米,观测场温室等1 500平方米,院内修整3 000平方米,购置观测点信息处理设备,检验与检测仪器共783 台(套)。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及时、准确、规范的预警预报与控制,减轻生物灾害损失。1.2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412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45 万元,地方配套67 万元。其中购买仪器设备资金为134.8万元,1.3 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固定资产412万元,每年减少粮食损失1 200万公斤,节约用药成本820万元,即每年可增直接经济效益2 140万元左右,另外,可获得间接经济效益5 000万元,可提高粮食质量、带动相关事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效益1 500万元。2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水平显著提高乐亭县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频繁,农民对病虫防治信息需求迫切,为减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损失,确保“优质、高产、高效”目标,本站进一步强化了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公益性职能,加强了病虫预警软硬件环境建设,规范了测报调查技术,狠抓了基层测报站点的管理,加速了病虫信息的传递,提高了病虫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2.1 做好病虫基数调查工作,准确预测病虫发生趋势自项目建成以来,本站对蝗虫、稻水象甲、棉铃虫、玉米螟、蝼蛄、金针虫、麦田杂草等越冬基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按规范要求,多点取样,认真调查,准确统计调查结果,依据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气象等因素及时发布了全年重大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展望,提前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2.2 突出对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跟踪监测,做到不漏报不误报对一些突发性、迁飞性等重大病虫草害进行跟踪监测,做到不漏报,不误报,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及时指导农民的防治工作。几年来,对蝗虫、稻水象甲、棉铃虫、玉米蓟马、蔬菜霜霉病、灰霉病、番茄晚疫病等近20种病虫害进行了系统预测预报,发放病虫情报一年十几期,700多份,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每期情报都及时送到县电视台播放,有效地指导了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尤其对蝗虫的监测上做了大量工作。全县东亚飞蝗一年发生面积3.5万亩,防治面积1万亩,稻蝗土蝗等一年发生面积7万亩,防治面积2 万亩,共挽回经济损失730 吨,出动查蝗人员200 多人,普查面积达200 000多亩,治蝗人次400余人,出动手动、机动喷雾器200多台,投入杀虫药剂3 500多公斤。把蝗虫及时扑灭,做到了不起飞,不为害,把经济损失控制在3%以内。2.3 按时完成省总站下达的蔬菜病虫监测任务本站承担着省蔬菜区域测报站任务,按省总站要求,本站对美洲斑潜蝇、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甜瓜枯萎病等10多个监测对象进行了监测,取得监测数据1 300多个,向省、市站传递信息,按规范较好地完成了每年的任务。3 顺应时代,加快发展从乐亭县的情况可以看出,实干模式框架开的很好,但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往精细里去做,进一步改进,查找不足,继续努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所以农业也要紧跟步伐随之快速发展,农业也需要科技,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建设项目不能停留不前,为适应时代潮流也要不断地进行加强与改进。3.1 解决劳力不足问题随着土地的流转、集中,劳动力的转移,一些村镇面临劳力短缺的新局面,出现了病虫害防治困难的新问题。为适应新的农业发展形势需要,解决一些乡镇和种植大户劳动力短缺,病虫害防治困难的问题,实现病虫害防治专业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农业生产形势飞速发展,农产品生产发展就得减少劳动力,增加农业机械和病虫害防治等仪器设备,去代替部分甚至大部分劳动力,下乡下村、户,这样既解放了劳动力,又使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大大提高。比如有些灭虫灯之类的仪器会使农民用药机大大减少,从而也减少对生态平衡的破坏。3.2 解决技术人员不足问题技术员、信息员等科技人员的数量还是不够,下乡下村的力度还是要大大加强。可以看出农民朋友对农业科学知识的认识和需求欲望特别强烈。应该多招收大学生下乡下村为他们服务,传授新科学、新技术。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农业科技也不甘落后需要快速发展,赶上时代的召唤,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思想有创新有魄力的农业人才来充实壮大科技队伍。制定技术方案,落实示范任务;做好技术培训宣传,开展巡回指导;搞好调查记载,不断总结提高都直接需要这样的农业人才。3.3 提高网络化水平现在电脑下乡,电脑下村。村委会不但有电脑,而且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电脑了。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电子产品制作一个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的网页。不仅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新讯息,还要建立一个有问有答的窗口,及时解答农民朋友遇到的各类难题,使与农民朋友的距离更拉近一步。网页的建立可以使宣传面扩大,宣传力度增强,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大局稳定。认真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工作,可提高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应急能力,从而推动整个植保工作实现新的跨越。3.4 寻求厂家支持农业项目所用仪器设备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生产厂家少,也不能形成有效竞争。所生产的仪器设备,其功能相仿,使用效果不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达不到该项目要求。据了解,2004年度河北有6个区域站项目,在仪器设备上,其应用效果不是很好,应建立几家农业专门所用仪器设备厂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生产合格的农业仪器设备。这样既可提高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应急能力,在农业发展上也将会有一个大的跨越。加强项目管理是一项繁重、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期盼通过广大工程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总结、相互交流,将项目管理水平推向前进并获得成功。 -
报告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报准确率的措施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王向阳 宋爱颖(安徽省萧县植物保护站 安徽萧县 235200)摘要:根据萧县植物保护站多年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的实践,从规范病虫测报调查和资料统计、开展天敌调查和预测、预测方法的改进和开发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报准确率的措施。关键词: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萧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处黄淮海平原南缘。作物种类多,种植结构复杂,在安徽淮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萧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主要开展棉花蚜虫的调查测报, 1970年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站址固定在唐庙农场,以后就以此为基点开展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病虫和天敌调查测报,使病虫测报工作走向正轨;1997年以来,又开展梨、苹果、葡萄、桃等果树病虫调查测报。目前开展小麦白粉病、棉铃虫、玉米螟、梨木虱等16 种(类)病虫和天敌的系统调查测报,同时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的30余种病虫草害开展大田普查和一般监测。在几代测报人员的努力下,积累了提高病虫害预报准确率的成功做法和实践经验,现予以归纳,供同行参考。1 规范积累调查数据1.1 坚持调查地点不变1970年以来,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病虫草鼠的系统调查坚持在唐庙测报基点进行,1993年测报人员搬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但测报调查基点仍在唐庙农场。多年来,测报人员克服交通不便、经费紧张等困难,坚持去测报基点调查至今,从而保证了测报调查数据的质量延续和纵向可比性。1.2 坚持调查方法不变多年来,本站一直按照1981年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编写的《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农业出版社)和1995年安徽省植保总站编写的《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与技术》(中国致公出版社)开展各种病虫调查测报,病虫的取样和调查方法、调查和记载内容一直坚持不变。部分病虫调查测报方法上升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或安徽省地方标准后,为前后衔接,仍保留一些传统调查方法,如棉铃虫杨枝把诱蛾,已积累了自1972年以来的连续调查数据;为减轻调查工作量,白粉病调查坚持只调查病株严重度,不调查病叶严重度。1.3 坚持调查资料统计方法不变调查资料的统计是测报工作的重要环节,测报资料积累一定年限后,必须科学地统计才能发挥其作用。多年来本站坚持使用病田率、病株率、侵茎率、病叶率、病情指数,统计病害发生量;使用虫株(叶)率、卵株(叶)率、百株(叶)虫量、百株(叶)卵量、卷叶(变色)株率等,统计虫害发生量。部分调查内容调整后,本站利用积累的历史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代换公式,通过资料代换增强横向可比性。如小麦白粉病病株病指与病叶病指的转换、棉花伏蚜和叶螨百株蚜(螨)量与百株三叶蚜(螨)量的转换、棉叶螨百株螨量与螨害级数的转换、棉铃虫累计卵量与理论幼虫量的转换等。发生期的统计用三块系统田调查数据平均值的消长进行划分,5天或3天一次的调查数据用“DPS数据处理软件”提供的插值处理校正成每天一次的数据,坚持用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终见期表示发生期,消长曲线有明显始末期出现的,可直接确定世代的始末期;世代重叠时,以两代间数量低谷的中心点作为两世代的交界期;有明显代次的害虫,如棉铃虫、梨木虱等,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指当代累计发生量达到全代总累计发生量16%、50%、84%的日期;没有明显代次的害虫和病害,始盛期和盛末期分别指发生量上升到和下降到防治指标的日期,始盛期与盛末期之间发生量最高的日期为高峰期。发生程度的统计采取轻发生、中等偏轻发生、中等发生、中等偏重发生、大发生5 级分级法。轻发生指发生量在防治指标以下,大发生指当地最高年份的发生量,中等发生指当地历年发生量的平均值,中等偏轻发生和中等偏重发生分别指轻发生与中等发生、中等发生与大发生的发生量。根据上述方法,本站把历史资料积累时间较长的病虫进行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的划分,制定成发生模式,为预报准确率的验证提供依据。棉铃虫在1992~1997年暴发,百株累计卵量远远高于大发生级别,是大发生级别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再采用传统发生程度划分法不足以表达其发生的严重性,本站又在大发生上面又增加特大发生、大暴发两个级,即采用7级划分法,这样原来的大发生年份还是大发生,而1992~1997年属特大发生和大暴发年份,很好地解决了棉铃虫暴发年份发生程度的与前后的衔接。2 研究制定病虫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及测报资料统计标准萧县是安徽省的水果生产大县,也是全国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果树栽培面积40余万亩。果树病虫害种类多,为害大,严重影响了果树生产安全,为指导果树病虫防治,本站于1997年开始开展果树病虫调查测报,边摸索边工作,积累一定数据和经验后,2003年借助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梨树主要病虫调查测报方法的研制与应用”的实施,本站参与开展梨树、苹果、葡萄、桃主要病虫调查测报方法研制与应用,先后参与起草梨木虱等25种果树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和测报资料统计方法,均被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并发布为安徽省地方标准。“标准”科学选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方法、界定专业术语,以保证调查资料具有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比性。按照优化、简化、规范化的要求,吸取本站多年果树病虫测报的实践经验,统一了25种果树病虫的调查工具和各种仪器的放置、使用方法,统一了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和记载内容,统一了测报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汇总、传递和保存方法,统一了果树病虫害的发生期划分、发生量表示和发生程度划分方法。这些标准的统一,奠定了果树病虫测报的基础,推进了病虫测报工作的规范化,也为提高果树病虫测报准确率提供了保障。3 注重天敌调查与预测天敌与害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天敌与害虫在数量、时间、空间三个方面都存在紧密的追随关系,天敌是害虫自然控制的重要因子。因此,准确开展害虫预测必须掌握田间天敌发生动态。1972年至今,本站一直坚持开展棉田天敌的调查,1989年以来又开展麦田天敌的调查,在进行害虫预测时始终把田间天敌发生情况作为预测依据之一。通过研究多年积累的天敌调查资料,本站界定了棉田天敌的发生阶段和发生期,制定了发生量表示方法,明确了影响棉田天敌消长的因子,从数量影响程度、生态位、聚集攻击效应、群落演替等方面,研究了棉田天敌对棉花害虫的控制作用。对于麦田天敌,本站科学评价了优势天敌种群,制定了麦田天敌测报调查资料的统计标准,明确了麦田天敌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并开展了麦田天敌中期、长期、超长期预测。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本站开展棉田和麦田害虫预测提供了天敌依据,显著提高了棉田和麦田害虫的预测准确率。4 传统预测方法不断修正与改进病虫发生期的传统预测方法主要有历期推算法、期距法、物候法,工作中应用最普遍的是历期推算法。随着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作物品种、品质、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加上气候变化,使害虫的发育历期也随之改变,害虫预测的历期推算法也要随之调整,与时俱进。如萧县棉铃虫各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本站一直沿用本站1972年室内饲养的结果,在1995年以前预测都很准确,但1996年后预测误差有所增大,2002年本站根据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对历期推算法进行了调整,在传统方法预测出的二代、三代、四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日相应增加4天、减少3天、减少5天,使棉铃虫各代产卵高峰日的预测更加准确。病虫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传统预测方法主要有对比法、演绎法、归纳法,工作中应用较普遍的是对比法中的相似年份(相似代)比较法,但这是一种以经验为主的预测方法。为让这种方法具有指标化,本站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找出不同阶段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用于赤霉病的预测,使相似年份比较法应用更简便、更量化,是对传统相似年份比较法的改进,也提高了赤霉病的预测准确率。5 数理统计预测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数理统计预测是应用数学方法分析多年观察累积的病虫资料及气象、栽培等资料,探讨某种因素(如气候因素、物候现象等)与病虫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的关系,进行数理统计运算,组建各种预测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克服了数理统计预测过程中繁杂的运算,使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病虫发生趋势预测。近年来,本站对测报历史资料积累时间较长的病虫开展了数理统计预测。如:应用多元回归建立了小麦纹枯病中长期预测模型,应用逐步回归建立了小麦白粉病中长期预测模型,应用二次多项逐步回归建立了麦田天敌、棉铃虫中长期预测模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了麦田天敌超长期预测模型。从具体应用效果看,预测准确率较高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实践经验和病虫自身侵染流行特点、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等,搜集相关预测因子,再通过相关分析选择相关显著的预测因子,最后用逐步回归或二次多项逐步回归建模,根据回测、预测结果和生物学意义,选择最佳预测模型。在做出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时,不能只依据数理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只能把它当做预测依据之一,再与其他传统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综合分析,最后做出预报,这是本站多年来保持较高预测准确率的成功做法。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是病虫害综合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检测病虫未来流行和种群变动趋势的重要工作,是根据病虫害过去和现在的变动规律、调查取样、作物品种和栽培变化、气象预报等资料,来正确估测病虫害未来发生趋势,并向各级政府和社会提供情报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一门应用技术。通过规范化调查取样技术和多方面测报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对历史资料积累时间长的常发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蚜、棉铃虫、棉蚜、梨木虱等,发生期的预测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发生程度的预测准确率能达到90%左右,较10年前提高五到十个百分点,尤其病虫大发生时基本没有错报。对于当地菌源和虫源的病虫,其菌源、虫源的积累和侵染、流行、繁殖都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加强普查和系统调查,可提前掌握发生趋势的征兆,因此预测准确率较高;但对于异地菌源和虫源的病虫,如小麦条锈病、甜菜夜蛾等,突发性、区域性强,有时相邻乡镇发生程度悬殊很大,不仅预测难度大,预测结果也不好验证,因此今后要加强迁飞性害虫和跨区流行性病害预测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整体测报技术。另外,天敌的调查预测、发生规律和优势种的变化、对各种害虫控制作用的大小,仍是病虫害预测中的薄弱环节,这方面的研究也要加强。参考文献[1]李刚,段继合,王向阳等.安徽省棉铃虫、红铃虫预测预报区划和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的研究∥屈西峰.中国棉花害虫预测预报标准、区划和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王向阳.淮北棉蚜测报资料统计中分级标准的探讨.安徽省植物保护学会编.安徽省植物保护科技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3]王顺建,王向阳,宋爱颖等.淮北地区棉铃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的商榷.屈西峰,姜玉英,邵振润.棉铃虫预测预报新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王向阳,宋爱颖,黄绢等.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子观察分析.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9):20~22[5]王向阳,王顺建,刘家成等.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间格局及其数量关系.武夷科学, 2002,18:174~177[6]刘家成,王向阳,王顺建等.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与害虫时空生态为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22(增刊):6~11[7]王向阳,缪勇,王顺建等.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种群数量影响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16~19[8]王向阳,王顺建,宋爱颖等.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对害虫的聚集攻击效应.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35~43[9]缪勇,刘家成,王向阳等.安徽淮北棉田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动态分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 29(1):40~43[10]黄绢,刘光荣,王向阳等.麦蚜天敌优势种群的评价.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5):9~11[11]宋爱颖,王向阳,刘光荣等.麦田天敌监测资料统计标准的研究.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 (2):8~11[12]宋爱颖,刘光荣,王向阳等.淮北麦田天敌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安徽农业科学,2003,31 (1):117~118[13]王向阳,刘光荣,黄绢等.麦田天敌中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747~749[14]王向阳,刘光荣,宋爱颖等.麦田天敌消长演替规律及超长期预测的研究.华东昆虫学报, 2003,12(1):46~52[15]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新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6]宋爱颖,王顺建,王向阳等.发育进度法预测棉铃虫发生期技术改进的探讨.中国棉花,2003, 30(2):15~16[17]王向阳,黄咏沧,刘升等.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气象指标分析及在测报上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1):35~36,38[18]王向阳.小麦纹枯病流行预测的初步研究.植保技术与推广,1997,17(5):10~11[19]王向阳.淮北麦区小麦白粉病中长期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刘万才,邵振润,姜瑞中主编.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0]宋爱颖,王向阳,黄绢等.棉铃虫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66~67 -
报告山东省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0董保信 纪国强 关秀敏(山东省植保总站 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有害生物种群也有所变化,本文为提高病虫预测预报水平,更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通过统计分析大量测报数据,总结多年的测报经验,经过实践验证,制定发布了12 项病虫测报技术标准,有效地提高病虫测报的科学性、时效性。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模式电报;测报调查规范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为害严重。常年发生面积5亿~6亿亩,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已查明的农业有害生物多达1 755种,其中病害934种,害虫808种,害鼠13种,有害软体动物2种,杂草254种,其中常造成灾害的有110多种,构成了为害农作物的庞大有害生物群体。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同时,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因素,致使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也随之变化,重大病虫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些原有的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为害加重,潜隐性病虫常有突发,新病虫不断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威胁。为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控制病虫为害,统一的测报标准,规范测报方法成为当前病虫预测预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站通过总结多年来的测报经验,统计分析大量数据,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经过实践验证,研究制定了12项病虫测报技术标准。成果如下。1 制定103种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1.1 研制标准的依据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的分级是依据农业部1983年制定的《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岗位责任制》中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把农作物病虫发生分为轻发生(1 级)、中等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中等偏重发生(4级)和大发生(5级)。1.2 研制标准的过程及方法在1984年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印发的《农作物病虫预报质量评定办法》中制定的22种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历年病虫发生情况、生产水平、产量损失等,重新布点,分作物、分病虫发生程度(虫口密度、病叶率等)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分工协作,重点攻关,经过试验研究,并经有关专家两次讨论修改后,制定出不同作物、不同病虫种类的分级标准初稿,印发到各市、县植保站试用。一年后,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意见,将意见分类处理,根据耕作制度、环境、气象条件等,再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调查测产,研究分析,调整修改,反复进行3~4次讨论验证,最后,请专家再行论证,确定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随着新病虫的增加原有的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需要,本站通过组织各地植保系统研究本地主要病虫为害损失,制定本地的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汇总各地标准,并进行重点重复试验,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初稿,最后通过专家讨论,严格论证,制定出了包括63种粮食作物病虫、19种经济作物病虫、20种蔬菜病虫和1 种益虫七星瓢虫共103 种病虫的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试行),印发各地执行。经过5年试行,修改,证明本标准简明、科学、实用,客观系统地反映省内病虫发生程度的大小,对指导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2 研究制定22种主要病虫的36个测报模式电报规范2.1 指导思想及内容为了及时、准确发布短、中、长期病虫鼠发生量和发生期预报,推进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准确化和速度化,本站制定了粘虫、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丛矮病、麦蜘蛛、小麦蚜虫、七星飘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稀点雪灯蛾、玉米螟、棉铃虫、花生蚜、豆田二代大豆造桥虫、暗黑金龟甲、秋播地下害虫、番茄二代棉铃虫、二代菜青虫、白菜蚜虫、白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等22种主要病虫的36个测报模式电报规范。2.2 研制方法2.2.1 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和实践验证1984年根据农业部的测报电码制定了17种病虫电码模式电报,在全省推广应用,在应用中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于1987年又召集各地测报人员根据前几年的应用情况,对现有的病虫电码模式电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制定了26种病虫测报模式电报要全省应用;1989年又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各地测报人员制定了蔬菜病虫测报模式电报。1991年根据各地意见,经内部充分讨论,个别地方进行修改,邀请全省教学、科研、推广单位专家教授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定稿。2.2.2 充分利用和综合现有测报科研的技术成果根据全国和山东省有关病虫测报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新成果,如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产量损失、经济阈值与防治指标的研究成果,对部分病虫模式电报内容如调查项目、调查时间、抽样方法、取样数量、发报时间等做了适当修改。3 病虫测报调查规范的研究与推广3.1 明确主要测报调查对象通过对全省各地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蔬菜、果树等主要作物等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和为害损失情况调查,查阅资料,明确了在山东省发生普遍、为害损失严重、预测预报难度大、防治适期难以掌握的主要病毒种类:小麦上有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4种;在玉米上有稀点雪灯蛾、玉米2种;大豆上有大豆造桥虫1种;花生上有花生棉铃虫、花生蚜虫、花生叶斑病3种;棉花上有棉铃虫、棉蚜2种;蔬菜上有菜青虫、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晚疫病、蔬菜灰霉病5种;果树上有苹果桃小食心虫、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金纹细蛾、苹果轮纹病、苹果斑点落叶病6种,共计23种。这些病虫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发生为害严重,是病虫防治工作中的重点,需要制定统一的测报调查标准。因全面制定需要做大量工作,棉花上的棉铃虫、棉蚜2 种害虫农业部已制定出病虫测报调查国家标准,加上当时蔬菜、果树病虫测报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测报资料,制定标准难度大,所以确定将制定测报调查标准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制当前急需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的10种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标准,同时加强对蔬菜、果树病虫研究,第二阶段再制定蔬菜、果树的11种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标准。3.2 编制过程及方法3.2.1 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和实践验证在制定标准前首先参照了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1979年制定、1980年出版的《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由山东省测报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方法提出具体内容,汇成初稿,然后印发至全省承担系统调查任务的各植保站试用,经几年的实践应用后,各植保站提出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又进行了会议讨论,做了适当的修改、补充。调查方法、取样单位、记载项目等重要内容,集中各方面的意见,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都进行了充分讨论,以保证调查规范的科学性,广适性和可靠性。编制的格式及用语,也力求符合标准化文件要求,使之措辞准确,逻辑严谨。3.2.2 充分利用和缩事现有测报科研和技术成果在测报调查规范的编写过程中,充分参考和利用了关于农作物病虫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等方面的测报科研新成果,对一些有疑问和随种植结构调整,病虫生理小种和数量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发生规律的变化,又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使规范中的重要技术要点更科学和合理。3.3 调查规范的主要技术特点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都是在原病虫测报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实践应用的经验和标准经的要求,做了大量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工作,使现行的测报调查规范具有以下特点。3.3.1 科学简化调查方法这是制定技术标准的基本原则。病虫调查是一种重复性的技术劳动,费工费时,劳动量大,山东省有不少植保工作中除承担全国及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对象调查任务外,同时还要针对本地病虫测报对象进行调查,任务繁重。因此,病虫调查方法的简化,也是测报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简化后,各调查规范的构成更加精炼、合理,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减少了调查中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如:麦蚜调查规范中,苗期调查一项,过去为5点取样,每点查100茎,通过试验后,现在改为5点取样,每点查20茎,当百株蚜量达到1 000头时,又可改为5点取样每点查10茎。穗期调查一项,过去为5点取样,每点查100茎(穗)改为现在的10茎(穗),从而大大地减轻了调查工作量,其他病虫调查规范也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处理,使之较原来调查方法在调查取样量上都有不同程度减少。3.3.2 统一规范中病虫的观测方法、调查时期、记载标准等这样,既有利于省站掌握各地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又有利于各地掌握本地区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同时又能了解同一病虫在不同区域内的发生发展情况。从而使调查资料的可比性增强,利用价值提高。也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农药调配,更科学合理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3.3.3 科学、合理改进记载内容和方法根据病虫测报新的需要,增加必要的新项目,如麦蚜调查规范中,增加了网捕成蚜一项,更真实地反映了麦蚜的消长情况,除操作简化外,还能更真实地反映病虫田间发生分布的状态,提高了测调查的准确性和数据资料的代表性。同时,在制定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调查规范过程中,力求改进预测技术方法,达到方法简单统一、科学合理的目的,以便在测报调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测水平,为准确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发生与为害。4 实施推广的主要措施和应用情况本“地方标准”发布后,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为实施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4.1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广造舆论多次召开由市地和部分县植保站长、新闻单位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农业厅厅长和省技术监督局局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标准”的重要性,并布置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4.2 行政推动,强化落实每年年初由省植保总站印发认真贯彻测报规范,努力提高测报水平的通知,分配任务,具体落实,并纳入年终考核的内容。4.3 广泛培训,普及推广为提高“标准”的实施质量,加大推广力度,尽快在全省推广开,每年3月份的病虫测报会商会上,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时,根据各点交来的附录A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讨论分析,纠正错误,发扬成绩,力争使“标准”不走样的贯彻落实。各市站再培训到县区植保站,全省在17个市站和65个重点县(区)站实施推广了“标准”。4.4 搞好服务,推动“标准”实施“标准”发布后,“标准”合订本印刷500本,供各地学习、存档用,单订本印刷2 000本,供承担任务的站人手一册,随时学习,“标准”中的附录A印刷8 000册,供调查记载、上报用。每年年底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站将附录A报省站存档,全省统一汇总装订成册,至2000年已印《山东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观测数据集3册,涵盖了山东省1959~2000年的系统资料,为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数据。4.5 及时发布“标准”的补充内容在推广实施“标准”过程中,对补充、改进的内容,及时发文公布,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以鲁植保字 [2000]第13号 〈关于调整测报工作任务的通知〉,公布17个增添的模式电报或动态模式电报,以便于各站及时应用。公布实施后,确实对病虫动态时空监测起了重要作用。如2001年小麦条锈病在山东省普遍发生,是1990年以来较重的一年,通过动态时空跟踪监测,表明无流行的可能,因此,只进行密切监控,未发动防治,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4.6 项目研究成果应用情况在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进展,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应用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市、县各级植保部门开展病虫害调查,严格按“标准”进行,承担省站测报任务的站,按一病一虫填好表册上报省站,已积累了可比性、科学性的资料,为今后的测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
报告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的实践与成效
出版时间:2010刘初生 江买主 高杏生(都昌县植保植检站 江西都昌 332600)都昌县地处鄱阳湖畔,三面环湖,辖24个乡镇,农业人员72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大县。全县常年种植水稻77万亩,其中早稻34万亩、晚稻35万亩、中稻8万亩;油菜35万亩;棉花15万亩;果树6万亩。都昌县主要农作物病虫灾害频发,农民因防治对象和防治方法掌握不当,往往错过最佳防治适期,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为了提高病虫情报传递速度和进村入户率,都昌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作物《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即建立“十”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组织“百”名乡镇基层农技人员(植保员)进入“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传递病虫测报防治信息,宣传病虫防治技术,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的进村入户率提高到93.6%。1 建立“十”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确保“病虫情报”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时效性1.1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为了准确、及时、有效地搞好主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提高病虫灾害的防治效果,都昌县建设了10个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其中水稻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5个(早、晚稻各2个,中稻1个),棉花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2个,油菜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1个,果树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1个,农区鼠害监测和防治示范基地1个。在示范基地开展病虫害灯诱、性诱和田间系统调查及大面积普查,结合水稻、棉花、油菜、早熟梨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以及水稻、棉花用药减量控害增产示范和农区统一灭鼠示范等形式,在主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之前召集乡镇植保员进行会商,制定防治意见,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病虫情报》。1.2 提高病虫情报技术含量,积极推广简捷实用、易懂易操作的防治技术1.2.1 确定最佳防治适期及时准确确定最佳防治适期需要植保人员深入实地多调查、勤监测,掌握病虫发生发展规律,通过灯诱、性引诱和田间调查,参考病虫害历史发生资料和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预测病虫害发生程度和防治适期,尽可能减少人为主观判断上的偏见,分析得出最佳防治适期。1.2.2 选定高效安全对路的防治药剂防治处方是病虫情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都昌县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病虫情报中范规范书写病虫害防治处方,严格做到:(1)绝不在病虫情报中出现未经试验示范的农药品种;(2)农药名称一律用通用名、不写商品名,并将百分含量和剂型等重要信息一并列入,以便农民适时适地选择同类产品;(3)防治一种病虫只选最适合当地使用的1~2个品种药物,并用通俗不引起歧义的语言介绍用药方法,不罗列多个品种,以免出现胡乱搭配或全部混用等错误用药行为。1.2.3 推广简单、适用的防治技术用水量、防治部位及操作方法力争做到实用简便。2 组织“百”名乡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快速准确发送病虫情报都昌县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县”,被江西省农业厅列为“全省病虫情报进村入户试点县”,全县100名乡镇基层农技干部列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指导员(其中乡镇植保员23名),每位指导员联系1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县农业局统一规定,指导员每月入户不得少于3 次。进村入户病虫情报每季作物不得少于2次,县植保站病虫情报下发到乡镇后必须在3天内由农技人员送达对接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家里,并面对面培训示范户,做到快速准确指导防治。为了确保病虫情报,县站植保人员对每次进村入户的病虫情报都要仔细研讨,科学编写,进村入户前组织指导员进行交流,进村入户后进行总结,确保每次进村入户的病虫情报都能达到预报准确及时、技术先进实用、方法简单易行、措施有效经济。在认真调查了解各示范户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各示范户的生产特点、和薄弱环节,为各户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细则,确定每次入户的时间、内容,制定集中培训的计划,全年集中培训4次,入户指导12次以上。为了确保农技人员发送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取得实效,都昌县农业局领导和县植保站专业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地上户抽查,对病虫情报入户率没有达到90%以上的予以通报批评,达到95%以上的给予奖励。3 发动“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施群防群治和统防统治高素质的示范户是病虫情报入户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结合“全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全县遴选出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有宣传、有辐射带动能力的1 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0户农户,登记造册,责任到户。县农业局每年组织示范户进行培训,使示范户做到“四会”,即会看懂病虫情报,会认识、会调查、会防治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实践证明,科技示范户的素质举足轻重,高素质示范户的技术推广功能明显,比一般示范户作用突出。通过以点带面、以先带后、以一传十的辐射带动效应,延伸服务链条,提高病虫情报应用率,带动农作物病虫害的群防群治,实现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大部分示范户都说“《病虫情报》进了村,防病治虫放了心;《病虫情报》入了户,粮食增产靠得住。”4 辅助其他多种途径,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4.1 病虫情报上电视可视化发布《病虫情报》存在覆盖面广、收发快捷、直观易懂、节时省力等优点。都昌县从2004年开始将每期病虫情报都通过县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向社会发布,每期播放3天,一天播放4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4.2 抓好培训会从2005年开始,都昌县农业局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先把全县范围内的农技干部集中起来进行病虫情报内容和防治技术的培训,然后由农技干部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实地培训,白天、晚上连续进行,面对面地把病虫情报送入农业科技示范户,经济、实惠、效果好。4.3 用好宣传牌2006年,都昌县在比较集中的大村庄发放了100块病虫情报宣传牌,由农业科技示范户保管,及时张贴病虫情报。4.4 动用宣传车在重大病虫害发生期,及时组织宣传车深入乡村宣传,向农户宣讲病虫情报。5 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全县共有23个乡镇1 000户示范户直接受益,辐射带动20 000户农民受益,受益农户及时准确掌握了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防治哪些病虫害等基本防治技能,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提高了农民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减少了农药对环境、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实施农作物《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完善了乡镇植保员为民服务的平台,明显提高了病虫情报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植保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树立了政府为民办事的公共服务形象。实践证明,实施农作物《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十百千”行动,是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的植保服务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