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稳定测报队伍
出版时间:2010杨顺龙(云南省文山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文山 663000)摘要:在经济建设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的今天,提高粮食产量及其品质成为目前植保工作的重点,为了保证粮食生产,把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生产出安全、优质、高产的粮食,就必须及时加强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稳定测报队伍,在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中,进行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测报体系建设;稳定队伍;发展对策文山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境内辖15个乡(镇)125个村委会1 081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41.4万亩,其中:地30.1 万亩,田11.3 万亩。最高海拔2 991米,最低海拔680 米,年平均气温17.8℃,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县内由于地势复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各不相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也越来越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为加强测报体系建设,稳定测报队伍,保证了测报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文山县粮食生产提供保障。1 文山县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文山县经济建设持续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文山县在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影响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表现出多样性。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向安全、优质、高产等发展,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文山县已建设成为一套城乡网络机构。县属部门有测报人员5名,全县15个乡(镇)农技站都有1名植保员,并建设了病虫害测报工作流程,通过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的形式,及时把病虫害测报数据汇报到县植保植检站,县植保植检站对其进行整理后,制定出防控方案,再由县农业局进行决策,并组织防控工作的开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文山县积极加强了测报队伍的建设,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并通过组织参观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提升技术员的测报水平。为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推进测报体系建设进程,2009年在农业局的大力组织下,通过县属各部门和各乡(镇)农技站的共同努力,完成对稻飞虱防治7.2 万亩,稻瘟病防治6.3 万亩,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6 709份,在防控工作中积极动员并组织群众参与病虫害防治,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完成全县病虫害防治201.8 万亩次,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1.5 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5.2亿元,为文山县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 文山县测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技术人员缺少,劳动强度高文山县有15个乡(镇),有125个村委会1 081个自然村,平均1名技术员要负责8~9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而每个乡(镇)只有1名技术员负责测报工作,多数村委会分布又相对较分散,个别地区进行测报工作也要1~2天的时间,技术员负责如此大的量,单靠1个人的能力,对全乡(镇)病虫害进行测报,要很长的时间,难以做到汇报测报工作的及时性。而植物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每天都要求进行,如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赶蛾调查、稻飞虱田间调查、稻瘟病观测等。由于技术人员缺少,加上劳动强度高,许多面上的病虫害动态调查无法按照测报规范要求进行,工作中难免出现测报不及时的现象,致使病虫害测报的汇报数据代表性不强。2.2 设施落后进行测报工作,没有植保设备的情况下,对病、虫害进行鉴别、分类、记录等工作难以进行,测报工作难免会出现错误和误差,测报工作效果极差。而且每天诱杀的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大,要一一进行鉴别,也需要一定的设备进行分析,测报数据才真实可靠,数据才具有代表性。2.3 投入不足病虫测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要推进测报体系建设,更好地提高粮食生产。关键在于:一是要对全县15个乡(镇)进行统一配置测报装置,这样能有效促进测报工作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并降低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因个人因素造成的误差和错误。二是要进行技术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技术员的测报水平和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测报工作的统一性。三是要在稳定测报队伍的基础上,培训部分有能力的群众进行测报工作,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四是要进行乡(镇)植保工作器件的配置工作,方便技术员进行观测、分析和记载,更准确、及时地汇报病虫发生情况和及时安排防治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一定的资金进行启动。2.4 交通不便文山县是丘陵半山区地势,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进行测报工作必须深入田间地头,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如雨水季节部分地区机动车不能正常行使。技术员测报工作只能徒步下乡,往返乡与村需要1~2天的时间,就形成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汇报不及时,也不能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等现象,从而导致统防统治的最佳时期错过。形成有的地方病虫害发生后再防治的情况,先防治的地方却又有病虫发生,防治效果极差。2.5 测报技术滞后由于乡(镇)农技站在没有测报灯和其他测报设施的情况下,只能靠人工进行观察记载,对病、虫为害的观测往往因人而异出现了误差和错误。这样的测报工作耗时间又耗人力,测报工作的进度差,严重影响了测报工作的效率。3 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3.1 发展思路病虫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病虫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防治效果。要及时加强工作、信息和各方面的交流,统一工作方法。抓住国家重大病虫害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机遇,推进文山县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建设,从而把病、虫为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证粮食生产向安全、优质、高产等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文山县粮食稳定生产。3.2 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3.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提高粮食生产,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户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把测报和防治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如稻瘟病和稻飞虱的发生,都可以引起水稻减产20% ~30%,严重时造成减产50% ~6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在提高对病虫害认识的基础上,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把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好,并负责协调好病虫害防治项目资金的落实,制定相应的防治规划,合理安排并组织统防统治和监督管理等工作。3.2.2 稳定测报队伍,提高测报效率病虫测报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具有测报工作的责任感,需要有从事多年测报工作经验的人进行测报工作。测报工作的目的是为农民服务,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高产、稳产。只有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培训等工作,稳定测报队伍,切实解决好测报技术人员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测报技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提高测报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同时要改善测报工作的进度,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技术员的业务水平,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形式开展测报工作,为更好地指导农民进行生产。3.2.3 多方面筹集资金为把文山县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好,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要多方面加大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争取国家部分投入;二是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各项整合资金和单位的自筹资金;三是发动群众筹集等方式筹集资金。3.2.4 改善交通条件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道路建设改造专项资金的利用,建设好乡村道路。改善文山县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更好地保障农民在种植好农作物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农民能卖个好价钱,促进农民真正增产增收,更好地保证和加快文山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3.2.5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推广使用植保设备进行测报工作,对病虫害进行鉴别、分类、记录,测报数据才具有代表性。所以,要在统一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乡(镇)计算机网络、电话、测报灯及其他植保工作器件的配置,逐步完善对测报设施的安装、使用和管理工作。如:在各乡(镇)每一个或者2个村委会之间建立测报点,安装测报灯进行测报工作。同时协调和安排好当地干部或有植保工作经验的农户进行参与,做到“测报—汇报—防治”一条龙。从而增强病虫害的测报力度,更有效地保障防治工作的开展。3.2.6 建立病虫害测报体系,改善测报技术要强化病虫害测报体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要建立统一的测报网络机构,充分利用电话、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植保器件提高测报技术,对病虫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进行观察、记载和汇报。县级部门对其汇报材料进行分析后,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方案,并组织防治工作的开展。对大面积发生或者会引起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重大疑难病症、检疫性病虫的发生要及时汇报给领导机构,由专家组进行测定后,及时组织现场指导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各测报点的联系,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要及时整理成信息资料,发给上级领导部门和农户,并迅速组织群众进行防治。要定期和不定期加强病虫害测报的宣传力度,进行上门服务,并开展科技下乡,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安全使用的培训,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增强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3.2.7 大力推广测报体系的管理和应用要建立县与乡(镇)之间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工作中要做到统一结合、协调配合,通过开培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大力宣传植保工作,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测报体系的管理和应用。同时提高技术员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力度,全面提升文山县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要把工作做到群众中去,提高群众对病虫害的认识能力,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
报告四川省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成就与经验
出版时间:2010沈丽 罗林明 李刚 廖华明 王胜 马利 张伟 封传红(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 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四川省按照“项目建体系、体系促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展病虫测报体系建设,通过多年努力,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测报基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测报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提高,测报体系运行情况基本良好,为各级农业部门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总结其建设的基本经验,认为在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中领导重视是根本、稳定投入是关键、队伍建设是保障。通过基层运行情况调查,发现目前测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工作对策。关键词: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经验;启示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公益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四川省按照项目支撑体系,体系促进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展病虫测报体系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以省级为中心、21个市州为依托、29个全国区域站和67个省级重点站为骨干、其余县区级为重要补充的三级病虫测报体系,确保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各级农业部门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1 四川省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的成就1.1 测报基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四川省以实施植保工程项目为契机,大力争取省级财政投入,不断改善测报体系硬件条件。1998年以来,四川省共计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资金27 134.5万元改善病虫测报基本条件。其中,利用植物保护工程新建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试验站12个(投入3 000万元)、蝗虫地面应急防控站3个(600万元)、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50 个(18 765.5万元)、省级病虫监控分中心1 个(209万元)。利用汶川地震灾害重建项目新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7 个(2 710万元)。1993~1998年,省财政投入了420万元,建设了42个重点测报站;1999年、2001年投入100多万元实行政府采购为各测报站配备微机及其相关设备;2006~2008年省财政投入480万元,为96个主要农区县改善测报基本仪器设备;2010年省财政投入850万元,为85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和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重点产能县改善测报基本手段。通过项目实施和建设,新建或改建病虫检测、监测、预警等相关业务工作用房近70 000平方米,购置病虫检测、监测和预警相关专业仪器设备18 000多台(套),新建病虫观测圃(场)690多亩,改变了过去基层测报站工作环境简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的局面。1.2 测报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提高人是主导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队伍建设。2004年以来,四川省每年举办省级病虫测报员培训,2005年四川省农业厅颁发了《四川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员管理办法》,对于稳定测报队伍和提高专业测报整体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四川省已连续举办了6期省级病虫测报员培训班,经培训考核合格颁发省级病虫测报员证书408 个。除此之外,还举办各类专题培训和技术交流,例如病虫监测信息化技术培训、病虫电视预报制作技术培训、经济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等,以及开展病虫测报田间技能大比拼、病虫电视预报大奖赛等活动,不断推进测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提高专业测报的整体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要求。另外,四川省各基层植保站主要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聘用群测员充实测报队伍,各重点测报站和大部分非重点测报站有群测点3~5个,全省有群测点500余个,形成了由500余个基层群测员和400多个专职测报员构成了测报人员网。1.3 测报体系运行状况基本良好四川省各级植保部门通过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和实施产业项目解决测报经费问题,目前全省约有20%左右的基层测报站点可争取到地方财政的支持;50%左右的靠实施项目解决部分或全部测报经费,例如实施重大病虫监测项目、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等,总体运行状况基本良好。围绕“测报管理规范化、情报传递信息化、病虫预报可视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测报体系网络化”目标,把实现公益性职能与服务性功能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对38种主要作物的60多个病虫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年均发布各类病虫预报、警报1 000期以上,病虫电视预报800期以上。加强测报体系的考核管理是确保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四川省自1993年开始对重点测报站进行考核,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切合四川实际的量化考核标准,对重点测报站实现标准化考核。年度考核结果由厅领导在年底的植保工作总结会上宣布,实行重点测报站资格动态管理,并建立了末尾淘汰制度。对于每年考核的优秀站和测报先进个人,每三年由农业厅给予表彰一次,并在项目安排和工作经费上给予更大支持。2 经验与启示2.1 领导重视是根本由于病虫测报的基础性地位和专业性特点,易被外行忽视或是忽略,得不到领导上尤其是行政领导的应有重视。重不重视其关键在认识,因此各级植保部门应在提高领导对病虫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下功夫。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植保部门自身对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病虫测报工作放到农业生产的大局中去认识,加强与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主动汇报、撰写专报、书面请示等方式,主动宣传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和公益性,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2 稳定投入是关键病虫测报作为公益性事业,需要得到各级财政的支持,尤其以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和稳定的运行经费保障最为迫切,才能确保测报体系的正常运转和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四川省本着“项目建体系,体系促工作”的总体思想,积极争取植保工程、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灾后农业恢复重建等项目,加强体系建设,改善监测站点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手段。各级植保部门通过争取地方财政投入,解决测报工作经费。近期四川省对病虫测报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80%的基层测报站点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其中20%严重不足。调查数据表明,解决测报工作运行经费不足问题仍是今后整个测报体系所面临的工作重点。通过法制化渠道,把测报工作运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才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举。2.3 队伍建设是保障测报体系的正常运转除了基本的硬件条件保障外,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是关系到体系运转正常、测报事业健康的核心保障。四川省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较强的测报队伍,并通过专业技能比赛、评优表彰等活动不断激发队伍活力和战斗力,确保测报体系的正常运转。但经调查,目前四川省仍有87%的测报站点存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知识和技能亟待提高的现象。测报工作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测报工作的“规范化、网络化、自动化、可视化”,给测报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继续培养一支专业化、肯吃苦、善学习的测报队伍,是测报事业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是今后测报体系建设和继续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参考文献邵振润,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1):37~39 -
报告二 茬口安排与品种选择
出版时间:2015我国北方辣(甜)椒保护地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日光温室栽培有冬春茬、秋冬茬,塑料大中拱棚栽培有春提前和秋延后茬口,这几种栽培茬口对改善辣(甜)椒的周年供应,尤其是对丰富冬春季蔬菜市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根据棚室的设施类型、种植模式。慎重选择适宜的品种。越冬茬一般选用耐低温、耐弱光的品种如红罗丹、索菲娅、世纪红等;早春选用玛索、冀研12、冀研13号、农大冀星7号、硕源3号品种;越夏露地品种选用耐热、耐强光的品种。辣(甜)椒越冬棚室所用塑料薄膜最好使用紫光膜(醋酸乙烯转光膜)或聚乙烯白色无滴膜,以使透光性好和最大限度减少因雾滴产生的霉菌污染。根据当地市场销售渠道和价格优势选择品种,根据种植模式、季节及管理水平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品种。不选择没有在当地经过示范试验的品种,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减产纠纷。买种子不同于买农药,若农药的药效不理想,还可以补救,用其他农药进行救治。种子一旦出现问题,则错过种植季节,这就是农民常说的“有钱买籽,没钱买苗”的道理。更不要听从不负责任的种子经销商的诱惑和忽悠。在没有经过当地技术部门大面积示范的前提下,任何许诺、诱使、赊欠种子的行为,都会给菜农埋下经济损失的隐患,这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尤其是越冬、早春栽培品种,其品种的耐寒性、弱光性、低温下的坐果率都是影响辣(甜)椒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选择品种的关键。 -
报告七 主要病虫害与绿色防控技术
出版时间:20151 症状 猝倒病主要发生在番茄苗期。幼苗感病后在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倒伏,即猝倒。番茄苗初感病时秧苗呈暗绿色,感病部位逐渐缢缩,病苗成片折倒死亡。染病后期茎基部变成黄褐色干枯。2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表层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幼苗。通过雨水、浇水和病土传播,带菌肥料也可传病。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土温10~13℃,气温15~16℃病害易流行发生。播种、移栽或苗期浇大水,又遇连阴天低温环境发病重。3 生态防治 清园切断越冬病残体组织,穴盘育苗尽量采用未使用过的蛭石或灭菌消毒的营养土,或用大田土和腐熟的有机肥配制育苗营养土,或采用配制好的营养块育苗。严格限制化肥用量,避免烧苗。合理分苗,密植、控制湿度、浇水是关键。应降低棚室湿度。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种子药剂包衣:选6.25%亮盾悬浮剂种衣10毫升,对水150~200毫升包衣3~4千克种子,可有效预防苗期猝倒病和其他苗期病害。◎ 苗床土药剂处理:取大田土与腐熟的有机肥按6∶4混均,并按每立方米苗床土加入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100克和2.5%咯菌腈悬浮剂100毫升拌土一起过筛混匀。用这样的土装入营养钵或作苗床土表土铺在育苗畦上,可以考虑在种子包衣播种覆土后用600倍液的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药液进行土壤封闭。◎ 药剂淋灌:可选择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600倍液(折合每100克药水对45~60升),或7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等对秧苗进行淋灌或喷淋。1 症状 茎基腐病是秧苗移栽田间后在缓苗到生长期的病害。发病是在地上部刚出土表的部位。茎秆基部缢缩变暗黑腐烂。拔出病苗根系良好,只是接触地表部分病变。秧苗因茎秆基部输导组织感病出现营养供应不足逐渐萎蔫而死亡。生产中保护地棚室、越夏种植方式的番茄均有发生。此病主要与栽培方式、施肥的腐熟情况,浇水的时间、水量有关。定植后的生长发育期感病除茎基部变褐黑色坏死外,病部以上叶片变黄褐色,逐渐枯死,叶片多残留在枝干上不脱落。2 发病原因 病原为腐生疫霉菌,卵孢子随病残体越冬。高温高湿、多雨、低洼黏重的土壤发病重。通过浇水、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种植中平畦定植番茄,浸浇大水,加之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地面感染随水污染秧苗、定植时浇水温差大,夏季气温较高,秧苗长时间在炎热高温污水环境下浸泡和蒸腾造成茎基腐病大发生。严重损失的秧苗占3~4成,造成缺苗断垄,毁种现象发生普遍。3 生态防治◎ 高垄栽培:浇水时浸浇小水。高温季节采用高垄栽培浇水可以避免井水的冷刺激,井水从沟中浸水到垄上水温已经缓和,不会造成秧苗茎秆基部的温度剧烈刺激,降低幼苗的抗病性,也不会受浸泡的干扰感病。◎ 把好浇水关:定植当天早晨早浇水。越夏种植的番茄,一般定植时间多在7月下旬或8月初。此时的天气温度正值北方的高温盛夏季节,棚室的温度可高达60℃左右,低温也在50℃左右,地下抽上来的井水温度一般在15℃左右,中午浇水会对定植的秧苗在大于40℃土壤环境里直接冷刺激,给本已因移栽幼嫩秧苗弱而易损害的状况,又加刺激,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因此,越夏栽培的浇水可尽量提早在清晨以减少温差。早春栽培时应尽可能棚膜晒水以提温浇苗。◎ 基肥深施入土:将腐熟好的有机肥与秸秆等一起深施入土,耙整好,避免有机肥,尤其是没有腐熟好的圈肥暴露在土壤表层,以减少因高温产生有害气体对秧苗造成危害和污染。◎ 清除病残体,及时排水。4 药剂防治◎ 营养土消毒配方参考猝倒病救治方法。◎ 移栽前淋灌或浸盘:除在育苗时配好消毒苗床土消毒防治茎基腐病及苗期病害外,在移栽田间前应对定植苗进行预防用药。对苗盘、育苗的番茄可以用配好的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进行浸盘浸根防治,即将配好的药液放置在一个大盆或开放的方形容器里,将苗盘放置盆中浸泡,以药液浸透为适宜,充分吸取药液后即可移栽。最好在移栽前淋灌主动预防效果好一些。◎ 定植前的地面药剂处理土壤表面防控方案:即配制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等喷雾或淋灌。◎ 发病后的救治:保苗救秧。可选用可选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3000倍液淋喷。对定植田间的定植穴坑进行封闭土壤表面喷施,而后进行秧苗定植,这种方法是当前菜农科技示范户生产操作中最有效的防控黑茎基腐病(根黑脚脖病)的经验。1 症状 番茄灰霉病是棚室冬春季节栽培、越冬栽培番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花幼果和叶片。感染灰霉病的叶片,病菌先从叶片边缘侵染,呈典型性“V”字形病斑。病菌从花期侵染,病菌残留在柱头,继而向青果、果面、果柄扩展,致使感病青果呈灰白色,软腐,长出大量灰绿色霉菌层。近年来,随着国外硬果型番茄品种的引入,这种特菜品种感染灰霉病的特点是病果从果皮直接侵染,形成外缘白色、中间绿色,直径3~8毫米的俗称“鬼脸斑”的病果,是国内品种中不常见的一种灰霉病症状。2 发病原因 灰霉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从伤口、衰老的器官和花器侵入。番茄蘸花后不易脱落的花瓣、柱头是容易感病的部位,致使果实感病软腐。花期是灰霉病侵染高峰期。借气流传播和农事操作传带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气温20~23℃,相对湿度90%以上低温高湿、弱光有利于发病。大水漫灌又遇连阴天或阴霾天气、雾天均是诱发灰霉病的重要因素。密度过大、放风不及时、氮肥过量造成碱性土壤缺钙、生长衰弱均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和扩散。3 生态防治◎ 保护地棚室要高畦覆地膜栽培,地膜下渗浇小水。有条件的可以考虑采用滴灌措施,节水控湿。注意不要在阴雨天气进行整枝打杈。合理密植、高垄栽培、控制湿度是关键。◎ 加强通风透光,尤其是阴天除要注意保温外,严格控制灌水,严防过量。早春将上午放风改为清晨短时间放湿气,清晨尽可能早地放掉棚室里的雾气,其方法是:尽可能大地拉开棚膜风口,人不要走开,待棚里雾气排清,尽快进行湿度置换,空气透明度提高后,迅速合上风口从而加快提温有利于番茄生长。◎ 及时清理病残体、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清除集中烧毁和深埋病枝蔓。氮磷钾肥均衡施用,育苗时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因番茄灰霉病是花期侵染,番茄蘸花时的药剂预防作用就非常重要。其配药方法是:将配好的蘸花药液,例如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番茄灵、果霉宁、2,4-D蘸花药液中每1500~2000毫升加入10毫升2.5%咯菌腈悬浮剂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3克,或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2克等进行蘸花或涂抹,使花器均匀着药,也可单一用保果宁2号、丰收2号保花药每袋药对水1.5升充分搅拌后直接喷花或浸花。果实膨大期至花生粒大小时需要进行重点对幼果灰霉病进行绝杀喷雾。◎ 喷雾施药法:可采用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对着幼果进行重点喷雾。◎ 单独进行灰霉防治时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喷施预防。◎ 重度发生时摘除病果后对所有植株和茎叶进行50%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1 症状 番茄早疫病主要侵染叶、茎、果实。典型性症状是形成具有同心轮纹的不规则的轮纹型病斑。一般叶片受害严重,发病初期针尖似的小黑点,不断扩展成轮纹状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黃色晕环,轮纹表面稍有凹陷为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感病部位生有刺状不平坦物,潮湿时病斑处长出霉状物。茎秆感病多在分叉处。果实感病多在花萼附近,初期为椭圆形或不规则褐黑色凹陷病斑,后期感病部位较硬,也生有黑色霉层。2 发病原因 其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从植物表皮、气孔直接侵入。借助气流和灌溉水进行传播。棚室温度21℃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连续2天以上时病害易流行。坐果期,浇水多,通透气差,病害发生严重。早春番茄开花初期是感染早疫的发病高峰,此时正值多雾、高湿、棚室温度不好把握的敏感阶段。秋延后种植的番茄移栽结果初期感病,此时正值秋爽,气温渐凉,遇大水漫灌或高湿环境易感病重。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浙粉704、金盾、惠裕、正粉5号、齐达利、意佰芬、荷兰8号等较抗(耐)病品种。◎ 把握好移栽定植后的棚室温湿度,注意通风,不能长时间闷棚。4 药剂防治◎ 预防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治疗防治药剂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喷施或喷淋和涂抹茎蔓病部,尤其是果柄部位感病植株以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涂抹病部效果更好。1 症状 番茄晚疫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流行性病害。早春和晚秋保护地和陆地多雨温差大的季节容易大发生和流行,大发生时会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此病在番茄整个生育期中均有为害。它侵染幼苗、叶、茎和果实,以叶和果实为害最重。一般从棚室前端开始发病,先侵染叶片和幼果,逐渐向茎秆、叶柄蔓延致使其变黑褐色,重症植株会使病叶枯干垂挂在叶柄上。植株易萎蔫、折断。感病果实坚硬,凹凸不平,初期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一般情况下感病果实不变软和腐烂。湿度大时叶正背面病健交界处均可以看到白色霉状物。2 发病原因 晚疫病菌主要在深冬季保护地栽培的番茄上和茄果类越冬。也可以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也有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其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和表皮直接侵入。保护地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于15℃,相对湿度高于85%时容易发病。连阴雨或多雾天气,栽培上过度密植,氮肥过重,平畦栽培,大水漫灌病害发生严重。3 生态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如惠裕、齐达利、冬悦、中研998、浙粉702、东风4号等。◎ 清园切断越冬病残体组织、合理密植、高垄栽培、控制湿度是关键。地膜下渗浇小水或滴灌。以降低棚室湿度、清晨尽可能早地放风——既放湿气,尽快进行湿度置换,以利快速提高气温。◎ 氮磷钾肥均衡施用,育苗时苗床土注意消毒及药剂处理。4 药剂防治◎ 预防为主是防治晚疫病的技术关键。在掌握了发病规律的季节里最好在未发病时喷药预防。药剂可选用40%精甲霜灵·百菌清悬浮剂10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折合100克药/袋对水60升),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保健性预防。发现中心株后,应立即全面喷药,并及时把病枝病叶病果摘除带出田间或棚外烧毁。药剂救治可选择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控制流行速度+68%精甲霜灵·锰锌可分散粒剂600倍液进行阻断性防控,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68%精甲霜灵·锰锌可分散粒剂600倍液(折合100克药/袋对水45升),或64%杀毒钒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重度发生时62.75%银法利悬浮剂800倍液+嘧菌酯1000倍液混合等喷雾、喷淋或涂抹病部,尤其是感病植株茎秆以涂抹病部效果更好。1 症状 叶霉病在进口硬果型番茄品种中发生较重。主要侵染叶片,叶片受害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向上部叶片扩展。叶片正面先出现不规则浅黄色褪绿斑,叶背面病斑处长出初为白霉层,继而变成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霉层。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正面也可长出黑霉,随着病情严重发展叶片反拧卷曲,植株长势呈卷叶干枯症状。2 发生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表皮内越冬。借助气流传播,叶面有水湿条件即可萌发,长出芽管经气孔侵入。高温高湿是叶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气温22℃,相对湿度大于90%时利于叶霉病的发生。温度在30℃以上时有抑制病菌的作用,可以考虑适当时机高温烤棚抑制病害流行。叶霉病在春季番茄种植后期棚室温度升上来后遇湿度大时易发生,秋延后种植的在前期秋夏气温略有下降时遇雨水或高湿环境易大发生流行。一些引进硬果品种在中国种植时对叶霉病抗病性较弱,应引起注意。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抗病品种是即抗病又节约生产成本的救治办法。品种中有许多抗叶霉病的优良品种。一般抗寒性强的品种在抗叶霉病方面相对较弱。可选用倍赢、抗病金棚、沈粉3号等相对抗病的品种。◎ 加强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将温度控制在28℃以下,相对湿度75%以下不利于发病的温湿条件内。适当通风增强光照。适当密植,及时整枝打杈通风透光,对已经开始转色的下部穗位的番茄果实周围及时去掉老叶,增加通风透气。配方施肥,尽量增施生物菌肥,减少因氮素过剩造成的叶霉病多发因素,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和根系吸肥活力。4 药剂防治◎ 喷雾施药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2%加收米水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生长后期重度发生时可以考虑施用25%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6000倍液等喷雾。1 症状 番茄灰叶斑病中不是国内传统的栽培品种主要病害,但随着我国引进国外硬果型番茄品种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在一些硬果型番茄中灰叶斑病已经成为重要发生病害。灰叶斑病菜农生产中也称作灰芝麻斑病。其主要为害中叶片,重症时也侵染叶柄。发病初期叶面布满浅褐色小圆点,病斑水浸状呈不规则状,病斑中部为灰褐色至黃褐色,病斑边缘为浅黄褐色晕圈,病斑凹陷直径2~5毫米,后期病斑易穿孔。2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溉水、雨水反溅传播,从气孔侵入。温暖潮湿,阴雨天气及密植、窝风环境易发病。大水漫灌,湿度大,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一般春季保护地种植比秋季发病几率高,流行速度快,硬果种植基地因其品种产量高,需投入足量的有机肥和复合肥,相反因肥力不当、管理粗放而造成病害流行损失不可避免,应引起高度重视,提早预防。3 生态防治◎ 合理密植,引进品种一般要比国内常种的品种密度要小,产量却高一些。◎ 应适当增施生物菌肥、磷钾硼肥。◎ 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土壤消毒。4 药剂防治◎ 预防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6%百菌清·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32.5%苯醚甲环唑·建议采用番茄病虫害保健性防控整体解决方案。但此病突发性强,防不胜防。嘧菌酯悬浮剂1200倍液,或32.5%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保健性预防措施会有非常好的效果。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1 症状 幼苗、茎秆至幼果及结果盛期均可感染溃疡病。病菌通过植株的输导组织韧皮部和髓部进行传导和扩展,在主茎上形成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剖开茎秆可见茎内褐变,向上下两边扩展。感病后期茎秆基部变粗,茎干上有庖斑,秆内中空病斑下陷或裂开。潮湿条件下病茎和叶柄会有溢出菌脓,重症时会全株枯死。植株上部呈萎蔫青枯状。叶片边缘褪绿萎蔫或干枯。果实染病可见果面隆起的白色圆点,每一个圆斑中央有一个微小的浅褐色木栓化突起,成为“鸟眼斑”,几个鸟眼斑连在一起在果面形成病区。不同的季节和栽培条件下,番茄溃疡病的发生症状不尽相同。早春移栽及整枝打杈和高湿环境会造成枝茎和叶片感病。鸟眼斑是诊断番茄溃疡病害的典型性症状。夏播多雨季节,有喷灌的大棚和温室,果实易感病。近年来引进硬果型品种发生较重。2 发病原因 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上越冬,土壤中可存活2~3年。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包括整枝打杈时损伤的叶片、枝干和移栽时的幼根,也可从幼嫩的果实表皮直接侵入。由于种子可以带菌,其病菌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和鲜果的调运;近距离传播靠雨水和灌溉。保护地大水漫灌会使病害扩大蔓延,人工农事操作接触病菌或溅水也会传播。长时间结露和暴雨天气发病重。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3 生态防治◎ 种子消毒可以温水浸种;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70℃干热灭菌72小时。◎ 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烧毁,病穴撒入石灰消毒。采用高垄栽培,严禁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4 药剂防治◎ 预防番茄溃疡病或用硫酸链霉素200毫克/千克种子药液浸种2小时。◎ 预防溃疡病初期可选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300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或灌根。◎ 用每亩3~4千克撒施硫酸铜浇水处理土壤可以预防溃疡病,使用细菌灵喷雾或涂抹枝干和伤口也不错。1 症状 番茄病毒病的感病症状有花叶、条斑、丛枝(黄顶)、蕨叶、癌肿(巨芽)、卷叶等多种病型症状。生产中最常见的主要为花叶、丛枝黄顶型。花叶型病毒病的典型性症状是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斑驳、叶脉透明、叶子皱缩等不正常现象,植株略矮些。蕨叶型病毒症状是植株不同程度地出现矮化现象。叶片由上而下的出现全部或部分的线状,底部叶片向上卷叶。条斑型病毒病症状是在叶、茎、果实上出现不同形状的条斑、斑点、云纹皱缩褐色坏死斑。有些感病植株的症状是复合发生,一株多症的现象很普遍。2 发病原因 病毒是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只能靠冬季尚还生存、保护地种植的蔬菜或多年生杂草、蔬菜种株作寄主存活越冬。翌年在现存活寄主上发病传播,再由蚜虫、飞虱取食传播,因此,蚜虫、粉虱是病毒病害发展蔓延的重要传毒途径。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繁殖和传毒,进而病毒病发生严重病毒增殖快,发病重。管理粗放,田间杂草丛生和紧邻十字花科留种田的地块发病重。因此,防治病毒病铲除传毒媒介非常关键。3 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和防控烟粉虱是防治该病毒病的两大关键措施,两者缺一不可。◎ 选用抗病毒品种,如齐达利、惠丽、金盾、正粉5号、意佰芬、浙粉704、荷兰8号、金棚10号、迪芬尼等。◎ 加强田间管理。包括肥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等栽培措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也可喷施叶绿宝、芸薹素内酯、古米钙、瑞培绿等营养剂,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清洁田园:生育期间发现感病植株,及时拔除并掩埋。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植株秸秆、落叶和周边的各种杂草,保持田间卫生,减少虫源。◎ 设施棚室栽培时还要做好棚室的熏杀残虫工作,防止烟粉虱扩散传毒。间作:根据烟粉虱的取食习性,与烟粉虱更加偏爱的一些寄主植物进行间作,可以降低番茄作物上烟粉虱的虫口密度。采用番茄与黄瓜间作的栽培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发病率。设置防虫网:育苗及定植棚室均设置60目的防虫网,严防烟粉虱侵入。若设施内温度过高,可以在下部风口处使用防控烟粉虱:B型烟粉虱抗药性很强,必须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综合措施,以生长发育前期为重中之重。60目防虫网,上部风口处仍使用40目防虫网。棚室栽培的番茄,风口加设40目防虫网,棚顶上风口仍然需要设置防虫网,大棚门也要吊挂防虫网帘,操作人员出入要快出快进,不要敞开网帘,尽量减少飞虱进入棚室的机会。需要对烟粉虱严防死守,阻断隔绝。设置诱杀黄板:利用烟粉虱的趋黄习性,在栽培田内悬挂黏着黄板,诱杀烟粉虱。保护利用天敌:在世界范围内烟粉虱有45种寄生性天敌,62种捕食性天敌,其中对烟粉虱影响较大的天敌是丽蚜小蜂。在栽培田内人工释放丽蚜小蜂,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的为害。4 药剂防治◎ 秧苗淋灌,灌根用药可用强内吸剂35%噻虫嗪悬浮剂3000倍液,或70%噻虫嗪悬浮剂一次性灌根防治,持效期可长达25~30天。方法是在移栽前2~3天,也可采用上述药剂喷淋幼苗,使药液除喷叶片以外还要渗透到土壤中。平均1平从封闭棚室开始对烟粉虱零星发生就进行喷施用药。用药剂杀灭大量留存棚室里的烟粉虱后,可以吊挂黄板诱杀,保持设施棚里不受烟粉虱骚扰传毒威胁。交替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方米苗床喷药液2~3千克或10~20克药对水15升喷淋10平方米穴盘苗有很好治虫预防病毒作用。◎ 喷施用药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22.45%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剂1500倍液灭虱灭蚜。◎ 苗期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 症状 番茄线虫病菜农俗称“根上长土豆”的病。其主要为害植株根部或须根。根部受害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剖开根结感病部位会有很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埋藏其中。植株地上部分会因发病致使生长衰弱,中午时分有不同程度的萎蔫现象,并逐渐枯黄。2 发病原因 线虫生存在土壤5~30厘米的土层之中。以卵或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借病土、病苗、灌溉水传播可在土中存活1~3年。线虫在条件适宜时由寄生在须根上的瘤状物,即虫瘿或越冬卵,孵化形成幼虫后在土壤中移动到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点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称根结。田间土壤的温湿度是影响卵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一般喜温蔬菜生长发育的环境也适合线虫的生存和为害。随着北方深冬季种植番茄面积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越冬保护地栽培番茄给线虫越冬创造了很好的生存条件。连茬、重茬的种植棚室番茄,发病尤其严重。越冬栽培番茄的产区线虫病害发生普遍,已经严重影响了番茄生产和经济效益。3 生态防治◎ 冬季断茬,水灌深翻冻晒,自然死亡法:打破线虫周年食物链和生存环境,利用冬季摄氏零下温度,减少线虫生存数量。◎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连续种植番茄的棚室,土传病害逐年严重,造成减产。如青枯病、枯萎病、茎基腐及根结线虫等病日益加重。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及高温闷棚技术不仅能有效防治这些土传病害,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高地温、增加棚内CO2浓度。按照日光温室的种植习惯,南北向挖沟,沟宽80厘米,深45~50厘米,长度与温室的种植行相同,挖沟时间在每年的7~8月,正处夏季高温委节,沟挖好后,沟内填麦秸至沟深的1/2处时,踩压找平。以种植面积667平方米计,每亩施秸秆速腐菌种2千克,随之加第二层麦秸,再撒4~5千克菌种,然后覆土3~4厘米,沟内灌水以充分湿透秸秆为宜,然后以30厘米×40厘米距离打孔,孔径3~4厘米,发菌7~8天,再进行第2次覆土,覆土厚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结合第2次覆土可施入腐熟圈肥,每亩地7000~8000千克,鸡粪2~3立方米,在做小高垅之前施入尿素30千克,磷酸二铵4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小高畦做好后再一次打孔。秸秆速腐菌属好气性微生物,只有在有氧条件下,菌种才可能活动旺盛,发挥其功效。因此,在建设秸秆反应堆的过程中,打孔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棚室高温闷棚:水淹土壤灭菌。番茄拉秧后的夏季,土壤深翻40~50厘米混入沟施生石灰每亩200千克,可随即加入松化物质秸秆每亩500千克,挖沟浇大水漫灌后覆盖棚膜高温闷棚,或铺施地膜盖严压实。15天后可深翻地再次大水漫灌闷棚持续20~30天,可有效降低线虫病的为害。处理后的土壤栽培前注意增施磷、钾和生物菌肥。4 药剂防治◎ 无虫土育苗:选大田土或无病虫的土壤与不带病残体的腐熟有机肥6∶4比例混均1立方米营养土加入1.8%阿维菌素乳油100毫升混均用于育苗。如果使用本棚育苗,建议把育苗盘或营养钵架起来,不使育苗土或根系接触地面,减少幼苗根系感染。◎ 处理土壤:定植前沟施10%噻唑磷颗粒剂1.5~2千克/亩,施后覆土、洒水封闭盖膜一周后松土定植,或10%噻唑磷(施立清)颗粒剂1.5~2千克/亩,沟施用药。◎ 对已经定植的植株生长早期可以进行灌根,每株1~2克抓穴灌水施药,但是必须在采摘前40天施用。 -
报告淮南稻茬小麦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5淮南稻茬麦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地区,东至滨海,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驻马店市的确山、南阳市的唐河、桐柏3个县的部分地区。此区地处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兼有山地气候特点,是我国的主要稻茬麦区,也是弱筋小麦适宜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12%。本节以河南为例,介绍稻茬麦区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全区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平均220~230天,年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10年平均为966.4小时。小麦返青期气温回升快,变化幅度大,晚霜冻害经常发生。淮南稻茬麦区年均降雨量900~1400mm,降雨丰沛,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小麦全生育期内降水十分丰富,罗山县气象资料显示,近十年内,10月平均降水量为67.11mm,4月平均降水量为71.96mm,5月平均降水量为103mm,单月平均降水9天左右,特别是4月、5月降水过多,田间湿度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屡屡成灾,渍害较重发生,植株早衰叶片早枯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灌浆,造成减产。淮南稻茬麦区土壤为水稻土、黄棕壤、棕壤、砂姜黑土和潮土等类型,其中沿河地带包括淮河干流,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和竹竿河支流两岸的土质砂化程度高,透水透气性好,小麦产量水平高,占到全区耕地面积的24.6%,是重要的弱筋小麦适宜区;缓丘陵岗地土质黏重,透水透气性差,可耕性差,影响小麦根系发育,产量水平低,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5%,适宜种植普通小麦的高产品种。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8g/kg左右,全磷0.2~0.4g/kg,贫氮贫磷现象严重,管理粗放,总体产量水平较低。气象资料显示,淮南麦区在小麦生育季节降雨较多,雨水分布不均,其中以10月和4月、5月降水最多,单月最大降水量可达170mm以上,土壤水分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小麦根系缺氧,渍害常较重发生。播种期和苗期发生渍害,可造成种子霉烂,出苗率低,已出苗迟迟不发生分蘖,次生根少,苗小叶黄,形成弱苗;拔节、抽穗期发生渍害,可造成上部功能叶发黄,叶片较短,株高变矮,小穗、小花数减少,穗粒数和成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扬花至灌浆期发生渍害,可使功能叶片早衰,光合作用减弱,甚至有渍死苗现象发生,千粒重可下降20%~30%,对产量影响最大。不同年份不同时期降水分布不均,可造成局部时段的干旱灾害,对小麦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播种、出苗期发生干旱,延迟小麦出苗时间,造成出苗不整齐,缺苗断垄现象发生;越冬期发生干旱,可降低小麦的抗寒能力,冻害加重;拔节孕穗期发生干旱,对小麦成穗和幼穗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少成穗数和穗粒数;扬花、灌浆期发生干旱,常伴有干热风的发生,小麦表现为青枯死亡或高温逼熟等非正常成熟现象发生,千粒重显著降低,此种类型的干旱是淮南麦区干旱减产的主要类型。3月份,淮南麦区频频遇到冷空气袭击,气温变化幅度大,播种过早和旺长麦田常常会受到晚霜冻危害。起身—拔节期受到冻害,可造成植株叶尖枯死,叶片发黄,主茎不能抽出新叶,仅靠分蘖或次生分蘖成穗,穗子明显变小,减产幅度较大;孕穗期遇晚霜冻危害常造成穗部小穗或籽粒缺位,穗粒数减少,不利于小麦获得高产。4~5月淮南麦区正处春夏交替时节,降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经常发生,常常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从生产情况看,淮南麦区平均每年倒伏面积都在10%以上,倒伏重的年份达到50%,倒伏时期不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不相同。灌浆后期发生倒伏,小麦干物质积累基本完成,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前或灌浆初期发生倒伏,小麦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生产上要重点防止。淮南麦区大部分土壤属于水稻土类型,耕作层土壤淹水时柔软呈泥浆状,落干后龟裂成碎块状,整地质量差,影响小麦出苗。犁底层经多年淀积黏重坚实,小麦根系不易下扎,水分下渗速度慢,是造成渍害的重要原因。水稻土总体肥力水平较低,不同水稻土类型的养分含量各不相同,肥力水平低是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淮南麦区病、虫、草害每年均较重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病害中以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为害较重。近些年来,生产中筛查发现,对纹枯病防治不当,发病重的地块抽穗后常引起倒伏或枯白穗发生,小麦减产严重。据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2007年全县有22%的麦田发病,枯白穗率达到5.8%;2008年全县有27%的麦田发病,枯白穗率达到7.1%,发病麦田减产可达6%以上。淮南小麦害虫主要有小麦红蜘蛛、麦蚜、黏虫和小麦吸浆虫等,地下害虫因水旱轮作发生较轻。小麦红蜘蛛在沿河、山区、丘岗等地区为害较重;麦蚜在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能为害。草害也是影响淮南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淮南麦区在小麦生长期问降雨较多,田间湿度大,冬季气温偏高,为杂草的发芽、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每年草害都能较重发生。淮南麦田杂草种类多、分布广、生长快、密度大、繁殖迅速、抗逆力强,主要种类有看麦娘、牛繁缕、繁缕、大巢菜、猪殃殃、春蓼、婆婆纳、光头稗、野燕麦和酸模叶蓼等。杂草不仅与小麦争夺水分、养料、光照和生存空间,而且传播小麦病虫害,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发育。淮南稻茬麦区与淮北冬麦区相比,由于气候、地势、土质差异很大,耕作制度、栽培水平各不相同,所以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虽然小麦栽培管理的基本原理大体上一致,但淮南稻茬麦栽培技术有自己的特点。提高小麦的播种标准主要是选用抗逆性好、品质优的高产品种和播种品质好的种子,达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的要求,克服稻茬田整地质量差的困难,保证苗全、苗匀、苗齐、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苗全是指没有缺苗断垄现象,苗数达到预期要求。苗匀是在苗全的基础上,分布均匀,既没有成堆的“疙瘩苗”,又不是稀稀拉拉。苗齐是指出苗整齐,一般集中在一周内齐苗,这是培育个体健壮,群体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基础;苗壮既要求个体健壮,又要求群体适中。淮南麦区常用的壮苗标准是:出苗迅速整齐;幼苗粗壮,分蘖较多,次生根发达,越冬前平均单株有分蘖(包括主蘖)3~5个,群体在50万~60万,叶色浓绿,无拔节起身现象,生长既不旺,也不过弱。淮南稻茬麦要做到适时播种,必须因品种而异,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播种过早,淮南稻茬麦区秋季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温度高,出苗以后,麦苗容易受纹枯病的侵害;淮南稻茬麦区使用的小麦品种以弱春性品种为主,播种过早,由于温度高,植株生长迅速,常常导致冬前旺长,越冬时易受冻害。播种过晚,由于温度低,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出苗,幼苗在土壤中时间越长,养料消耗越多,越易受病菌侵袭,常常导致出苗率低、群体较弱、黑穗病发生;晚播小麦出苗后生长缓慢,不利于形成冬前分蘖,次生根不发达,同样易发生冻害;晚播小麦生育进程推迟,抽穗、开花、成熟期后移,易遇阴雨和高温天气危害,赤霉病、锈病发生机率增大,干热风危害经常发生,灌浆期缩短,因此,千粒重降低,减产十分明显。淮南稻茬小麦适时播种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和温度这两个因素。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16℃时播种比较适宜,半冬性品种在10月15日左右播种,弱春性品种在10月25日左右播种。小麦此时播种,种子能迅速萌发出苗,而且从苗到进入越冬期,还有60~70天的生长时间,半冬性品种可形成5~6个分蘖,弱春性品种可形成3~5个分蘖,有利于小麦盘墩扎根,形成冬前壮苗,因此,淮南素有“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的说法。在适播期内,瘦地发苗慢,可以先播,肥田发苗快,可以后播;丘陵岗地,土壤黏重,透气性差,发苗慢,可先播;砂壤十,透气性好,发苗快,可后播;土壤墒情较差的应抢墒早播;积水田块应及早挖沟排水,适时播种。因多年稻麦轮作,淮南稻茬麦区水稻土犁底层深厚黏实,透水透气能力差,麦田积水难以下渗,渍害常较重发生。通过适当深耕能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的厚度,提高水分的下渗速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耕作深度以23cm左右为宜,不足23cm的要在原有耕作层的基础上逐步加深,不能一次加深太多,以免翻出大量生土降低土壤肥力。稻茬麦的整地质量必须达到“虚、实、平、净、细”,三沟配套。虚是指耕层上部的土壤疏松,有利于苗和保墒。实是指耕层下部的土壤适当压实,有利于小麦下扎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吊死苗现象发生。平是指田面平整,有利于麦刚灌排水,要达到寸水棵棵到的标准。净是指地要干净,没有大的稻茬。细是指土壤要细碎,没有大坷垃,既有利于保墒,又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三沟配套是指整地播种后要及时开好厢沟、腰沟、围沟,一般每厢按5~7m开一条宽40cm、深25cm的厢沟,厢中间横开一条宽40cm、深30cm的腰沟,麦田的四周开一条宽40cm、深35cm的围沟,三沟相通,便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做到这些是达到苗全、苗匀、苗壮、防渍的重要保证。要达到上述整地要求,首先在水稻收割后要及时翻耕灭茬。水稻收割到小麦适播期还有40天左右的空闲时间,这期间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水稻收后及时进行翻耕灭茬,可以增加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加速秸秆的腐解,减轻草害,防旱保墒。翻耕耙平后要及时用犁开沟,防止田间积水,确保小麦在适播期内能及时整地播种。其次,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整地方法。淮南稻茬田宜用旋耕机整地,旋耕机整地有4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破除稻田土壤板结,达到土细的要求;二是机械旋耕能打碎稻兜,避免稻兜压苗现象发生;三是耕地深度容易控制,深浅一致;四是旋耕机整地较平,有利于田间灌排水。第一遍旋耕要深,前进速度要慢,便于破除板结,破碎土壤。第二遍旋耕(播前整地)要浅,达到上虚下实的要求。对不便用旋耕机整地的田块,在翻耕耙平后要人工捡除稻兜,为下一步提高播种质量创造条件。对前茬收获较晚,已超过小麦播种适宜期的田块,要做到随施肥、随灭茬、随耕地、随耙地、随播种,尽量争取早播,降低因晚播造成的损失。根据淮南的自然条件,生产上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一是抗病、抗倒、抗涝、抗寒、抗干热风,产量比较稳定,在抗病方面重点要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4种病害,抗涝耐湿性好;二要有较高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吸收、利用水肥能力强,光合性能好,灌浆速度快,成穗多,中高秆;三是小麦品质要与土质类型相适应,沿河砂质土壤类型宜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低的弱筋专用品种,岗岭黏质土壤类型要以中筋品种为主。选用良种必须要合理搭配不同的品种。搭配品种时要掌握3个原则:一是品种不宜过多,主次要分明,在同一土壤类型上宜选用2~3个品种,要有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二是品种特性要相对互补,增强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同一土壤类型要选用品质相同的品种,便于优质小麦防杂保优和粮食部门收购、加工。从淮南稻茬麦的生产情况看,合理密植要考虑麦田的水、肥条件、播种方式、品种特性、播期等综合因素,然后确定适宜的播种量。近年来,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场通过适当降低播种量,提高用肥量,采用条播的播种方式,小麦单产连年稳定在6000kg/hm2左右,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30%以上,为淮南稻茬麦获得高产积累了宝贵经验。淮南稻茬麦一般采用条播或撒播两种播种方式,条播小麦落籽深浅一致,盖土均匀,出苗整齐迅速,种子损失少,宜减少播种量;撒播小麦落籽深浅不一,盖土有深有浅,掩埋过深的不易出苗,浮籽易被鸟食,种子损失较多,应增加播种量。在考虑播种方式的同时,还要结合小麦品种特性适当增减播种量,半冬性品种播种较早,分蘖较多,应减少播种量;弱春性品种播种较晚,分蘖较少,应增加播种量。在适播期内,机播半冬性品种用种量一般为9kg/亩,弱春性品种用种量一般为10kg/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0万亩。提高播种质量要从3个方面着手。1.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要对种子进行晾晒,提高种子活力;要对种子进行精选,除去秕粒、病粒、碎粒和草籽、泥沙等夹杂物,选用饱满粒做种子;要对所选用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了解其发芽率、发芽势,作为确定播种量的参考依据,防止因发芽率低造成缺苗现象的发生。一般播种用的种子发芽率应在85%以上。2.要采用科学的播种方式近年来淮南稻茬麦机播面积逐年增大,播种质量逐年提高。使用机械播种时,播种前要对播种机进行适当调整:播种量达到设计播量的要求,行宽20cm,入土深度3~5cm,根据墒情适当加、减入土深度。机械操作时要达到:播行直,下种匀,深浅一致,覆土良好,接茬准,镇压实,行距稳定,提放整齐,做到不重播、漏播、播得整齐,覆土良好,便于管理。人工撒播的田块要在单次直耙后撒种,防止覆土过深,影响出苗,撒种分两次进行,先全面,后补稀,做到均匀一致,然后横耙、直耙两次覆土,尽量多盖籽,提高出苗率。3.要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淮南稻茬田种植水稻时淹水时间长,地下害虫较少,应重点防治田埂、地边的地下害虫,病害以黑穗病、纹枯病和土传花叶病为主,可进行土壤处理或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淮南稻茬麦此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壮苗,保证苗全、苗匀、苗齐、安全越冬。苗壮就是分蘖较多、粗壮、叶宽色深,根系发达;苗全就是保证整块麦田全苗,没有漏播和缺苗断垄现象;苗匀就是要求麦苗分布均匀,无疙瘩苗;苗齐是指整块麦田出苗、生长整齐;安全越冬就是要减轻麦苗冻害,减少枯叶、死蘖,防止冻死苗现象发生。淮南稻茬麦区冬季降水较多,水分管理上应以排除田间积水为主,防止渍害发生。麦播结束后,要及时清理三沟积土和杂物,保持三沟通畅,降雨后要视田间积水情况及时修整,排除积水。在个别严重干旱年份,也可结合施肥进行冬灌。降雨或冬灌结束后,要适时耧划松土,避免因土壤板结,发生龟裂危害,拉断小麦根系。淮南稻茬麦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常常导致死苗、死蘖、死心和籽粒缺位。发生冻害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如下。1.因播期不当发生冻害淮南稻茬麦以弱春性品种为主,如果播种过早,温度较高,小麦生长较快,进入越冬期就可以拔节,抗寒能力大大降低;播种过晚,麦苗瘦弱,冻害也会较重发生。生产上注意选用抗冻品种,提高品种的抗冻能力;要适时播种,培育冬前壮苗,使植株制造较多的有机养料,增加植株体内特别是分蘖节细胞糖的含量;越冬前要及时划锄,防止龟裂,使地面土壤细碎、平整,防止透风;要壅土、盖粪或浇水,改善分蘖节处的温度状况。2.旺长小麦突遇寒流造成的冻害近年来,暖冬年份时有发生。暖冬常使小麦在年前出现旺长,植株抗寒能力降低,如果温度突然下降,冻害就会发生。防止此类冻害,对有旺长苗头的田块要推迟施用越冬肥,采用深耘断根措施有良好的效果,能断老根,长新根,深扎根,促进根系发育,对地上部可控制旺长,减少分蘖;对已发生冻害的田块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因为年前旺长,土壤中养分消耗较多,特别是发生主茎死心的田块,需要促使次生分蘖成穗,因此,需要补施速效氮肥,促使麦苗由弱转壮,提高亩穗数,增加穗粒数。淮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条件恶劣,弱苗面积较大,在冬前和冬季管理时要尽早查明弱苗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使麦苗由弱变壮。(1)由于雨雪天气多,降水量大,土壤黏重,排水不畅,通气不好,造成根系发育不良,形成麦苗瘦弱,叶尖发黄。此类麦田应及时排除积水,抢晴天中耕松土,散墒通气。(2)由于土壤墒情不好,或板田翻后就撒籽播种,掩种过深,造成小麦出苗时间长,籽粒营养消耗过多,麦苗瘦弱,叶片细长。应及时排查,除去表土,帮助麦苗出土,或进行清棵,使麦苗分蘖节盖土厚度变浅,以促进麦苗茁壮成长。(3)由于整地粗放,暗坷垃较多,土壤过于疏松,小麦根系扎得不好,麦苗缩心、黄叶、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应采取镇压、浇水等措施补救。(4)由于秋季温度较高,播种较早、播量较大,麦苗前期生长过旺,后期脱肥麦田,要及早深耕断根,以控制新分蘖的增加和小分蘖的旺盛生长,促使大蘖缓慢生长,在此基础上适当补施氮肥。(5)由于严重缺氮、缺磷。缺氮的叶窄、色淡,应及时追施氮肥;缺磷的,苗小叶黄,根系不发达,次生根发生很少,有时叶尖发紫,应追施磷肥。(6)由于地下害虫、纹枯病、土传花叶病等为害而形成苗黄、死苗的,应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春季麦田管理任务,针对不同苗情分类管理。一类苗群体一般为60万~80万/亩,属于壮苗麦田。在管理措施上,应注意促控结合,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壮秆大穗为主。(1)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已重施越冬期肥、群体70万~80万/亩的一类麦田。这类壮苗,群体大、分蘖多、肥力高,于返青期进行深锄或深耕断根,可以促进根系发育,控制无效分蘖,有利于有效分蘖的良好生长,促成大穗。肥料运筹上可实施氮肥后移,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作用的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一般在小麦拔节期的中末期结合降雨,迫施尿素6kg/亩,以获得更高产量。(2)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万~70万/亩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降雨追尿素90kg/hm2。此类苗的群体一般为45万~60万/亩,属于弱苗和壮苗之间的过渡类型。春季管理的重点是促麦苗早返青、早生长,培育壮苗,促进麦苗春季分蘖发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冬春分蘖的成穗率。已经施过越冬肥,土壤水分适宜,不缺墒的麦田,早春应抢晴天划锄,以破除板结,松土、保墒、通气,提高地温。如果地力水平较高,群体50万~60万/亩,在小麦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施尿素7.5kg/亩;如果地力水平一般,群体45万~50万/亩,在小麦起身期追施尿素7.5kg/亩。三类苗的群体在675万/hm2(45万/亩)以下,属于弱苗类型,要在促使麦苗早返青、早生长、育壮苗上多下工夫。如有缺苗断垄的,还要在早春开展疏苗移栽,疏密补稀,尽量减少缺苗断垄。肥水管理上以促为主,加大管理措施,促蘖增根,提高成穗率,力促穗多。(1)对群体在40万/亩以下的弱苗麦田,春季追肥应立足“早”字,分次追肥,第一次,于返青始期,追施尿素150kg/hm2,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第二次在拔节后期,追施尿素37.5kg/hm2,提高穗粒数。(2)对基本苗较大,群体在40万~45万/亩的麦田,一般在返青至起身期追肥,追施尿素150kg/hm2。(3)对于严重干旱引起的弱苗麦田,应结合施肥在返青期浇水抗旱;对因渍害引起的弱苗,在施好返青肥的基础上,要及时排干田间积水,抢晴天划锄破土。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追肥中配施磷酸二铵。这类麦田一般年前茎蘖数达80万/亩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极易发生早春冻害。拔节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易倒伏。春季肥水管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控为主,促控结合的管理措施。(1)对于播种过早,年前植株营养体生长过旺,地力消耗过大,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果群体不大,早春每亩总茎数在80万/亩左右,可以看苗情在返青后、起身前期追肥。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期追肥。一般追施尿素7.5kg/亩左右,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形成小穗。(2)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要综合采取下列措施:深耕断根控制无效分蘖;早春不急于施肥浇水,在拔节前后分蘖两极分化已基本完成,叶色开始自然落黄时再追肥,追尿素75kg/hm2;拔节初期喷洒矮壮素进行化学控制,缩短基部节间,防止倒伏。(1)预防小麦的晚霜冻害根据天气预报,在冷空气来临前,对极易受冻的旺长麦田及时浇水,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是预防或减轻晚霜冻害的有效办法。霜冻已经发生,应立即施用速效氮肥,并浇水,以促进未受冻害的小分蘖和新生分蘖快速健壮发育,减少损失。受冻后麦田施肥浇水越早越好,否则减产严重。(2)及早防治病虫害由于淮南稻茬麦区越冬期和春季温度总体较高,害虫极为活跃,主要以红蜘蛛、蚜虫和黏虫为主,病害以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主,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早防治。麦田后期要十分重视水分管理,如果降雨时间过长,雨水过多,要在降雨前后及时清理厢沟,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水位,增加土壤透气性,保持根系活力,达到延长根、叶功能期的目的。淮南稻茬麦后期一般不再浇水,如果出现严重干旱天气,已严重影响到籽粒正常灌浆时,有灌溉条件的田块要根据情况适当浇抽穗扬花水和灌浆水,使麦田土壤含水量达到20%~22%,以满足植株对于水分的要求。浇灌浆水时,由于麦穗已较沉重,要注意有风不浇,以防止倒伏。试验证明,在小麦抽穗到乳熟期进行根外追肥,能及时为小麦后期生长提供所需的氮、磷养料,延迟次生根早衰,使叶片功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有利于籽粒饱满。生产中一般喷施磷酸二氢钾15kg/hm2,同时能达到抗干热风的作用。小麦抽穗以后,每年经常发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黏虫和蚜虫等的为害,必须积极主动防治。实践证明,小麦抽穗以后,无论哪种病虫害,如果遭受严重为害而不防治,均可造成严重减产。渍害是淮南稻茬麦经常发生的一种灾害,全生育期均能受害,其中以小麦生长后期的为害最重,这时渍害发生时常造成植株枯死,千粒重降低,减产十分严重,生产中应重点防治。渍害的发生通常有以下3种原因。一是降雨过多造成渍害。淮南稻茬麦区在小麦抽穗后连续阴雨7天以上或大雨3天以上均能发生渍害,常引起根系早衰,叶片早枯,籽粒变秕。特别是灌浆后期,往往因大雨过后猛晴,气温骤然升高,形成渍害型高温逼熟,粒重可比常年降低7g左右。防止此类湿害一般采用清沟排水,选用耐湿能力强的品种加以解决。二是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渍害。此类渍害一般发生在岗岭阶梯式麦田里,由于上下麦田地势落差大,导致下田地下水位高,麦田土壤长期含水过多,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造成苗黄苗弱。也有的是因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透水性差,田间沟渠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易升不易降,如果遇到阴雨天气,麦田排水很慢,使麦根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从而影响根系下扎并造成烂根,常常造成植株枯死。防止此类渍害一要开好三沟,深挖围沟,降低地下水位;二要搞好农田排水系统建设,确保雨天能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三是因土质黏重引起的渍害。淮南稻茬麦区土质多为黏土和黏壤土,犁底层深厚,保水能力强,透水性差,再加上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要求水稻田有一定的保水性,长时间浸水减缓了水分的下渗,不利于排除“潜水层”,造成“土壤渍害”。防止此类渍害一要适度深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水分下渗能力;二要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降低土壤因透水、透气性差造成的危害。淮南小麦收获,一要做到适时,即小麦在蜡熟期收获,此时穗下节间呈金黄色,籽粒已全部转黄,但内部呈蜡质状,含水量为25%~30%。一般根据天气,抢在雨前进行收获晾晒。如果收割过早,小麦灌浆不充分,籽粒不饱满,产量反而不高,品质也不好,收割过晚,产量同样不高,所以收割小麦必须强调适时。在适宜收获期内,人工收割要适当提前,机械收割宜在蜡熟后期进行。二要在收获时做到分类进行,根据小麦不同的品质和用途,分类收割,分类晾晒,分类贮运,提高小麦的经济价值和商品质量,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
报告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5根据国际和我国有关旱区的划分标准,河南省旱地区域属于半湿润偏旱区,是半湿润地带与半干旱地带的过渡区、河南旱作麦区主要分布在33°40′N以北(平顶山、鲁山一线以北)、京广铁路(大约113°5′E)以西的太行山余脉和山前丘陵以及熊耳山、崤山山脉的丘岗缓坡地带,海拔在200~700m。该区小麦生育期间日照1377~1410小时,光照比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2.4~14.5℃,小麦全生育期大于0℃积温1701~2218℃·天,冬前积温605~650℃·天,冬季负积温-166.6~-54.1℃·天,前期低温干旱不利于小麦形成壮苗,后期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开花和籽粒灌浆。该区年降水量650mm上下,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仅150~250mm,年蒸发量达1700mm,降水不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需要。地下水源埋藏较深,开发困难,干旱缺水是本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干旱年出现频率为79.2%。重旱年频率为30%,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该区沟壑纵横,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土壤以褐土的各个亚类、土属为主。一些旱塬地的立黄土(典型褐土),土层深厚,熟化度高。许多岗丘还分布着红黏土,质地黏重,通气性差,适耕期短,在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又缺乏水源与灌溉条件,加之劳畜力不足,经济条件差,小麦管理粗放,广种薄收,产量多在2250kg/hm2左右。种植制度是以小麦为主的轮作换茬制,多数为二年三熟,亦有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旱地小麦由于干旱缺水,土壤瘠薄,耕作粗放,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与水肥地相比,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丘陵旱区秋季气温下降早而快,冬季气温较低,结冻早,小麦生长速度比较缓慢,表现为叶片小,根系少,分蘖慢或缺位,植株瘦小,冬前不易形成壮苗。春季气温回升较慢,因此,小麦返青迟,起身晚,从播种到返青约需170天,比平原水地多20天左右。丘陵旱地由于秋末气温下降早,冬季寒冷时间长,春性品种和晚播弱苗易受冻害。丘陵旱地由于雨季在土壤中积蓄了一定的水分,冬前可形成一定数量的分蘖,但冬春雨雪稀少,开春以后蒸发量逐渐加大,土壤水分迅速下降。由于墒情变差,春季基本不再产生分蘖。因此,旱薄地只有冬前一个分蘖盛期,返青前即达到高峰,返青后就开始两极分化,而且速度快而集中,致使旱地小麦的有效分蘖时间缩短,分蘖成穗率低。丘陵旱地由于缺水,小麦的幼穗分化时间比平原水地要长,但分化的小穗和小花数少,尤其是退化量大,所以穗粒数偏少。从持续时间看,其特点是“开始早,时间长,前期慢,后期快”。一般10月下旬幼穗开始伸长,但由于“春旱”,后期快速进入四分体期,使大量小花退化,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灌浆期间虽然温度、日照等条件有利,但因干旱而使根系、叶片早衰,植株提早干枯,缩短了灌浆时间,粒重偏低,且因年际间降雨量不同而变幅较大,造成产量低而不稳。长期以来,旱地小麦受自然降水的制约,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锐减,使旱地复种指数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旱地小麦的产量,已成为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适宜于旱地小麦的一整套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即围绕一个中心,打好3个基础和改进5项措施”的“135”栽培技术模式。北方旱作冬麦区,年降水量为400~600mm,且60%~7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而小麦生长季节的降水仅有100~200mm。据多年的研究资料,旱地小麦单产达到3000~4500kg/hm2时,在一般情况下约需水400mm。因此,降水量少,成为限制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据洛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0~200cm土体每毫米贮水能生产小麦1.41kg,在洛宁县旱塬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良好的栽培技术可使每毫米贮水生产小麦1.46kg,而一般栽培条件仅能生产小麦0.61kg。高产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结果说明,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必须以提高土壤单位水分的生产效益为中心,坚持做好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等工作,围绕这个中心,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栽培技术,使有限的水分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旱地小麦产量持续增长。据河南农业大学在巩义市和新安县的研究资料,旱地麦田0~200cm土体在小麦播种前贮水150~450mm,小麦产量与播前土壤蓄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播前土壤贮水越多,小麦产量越高。这说明在丘陵旱作麦区,小麦播种以前做好蓄水保墒工作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基础。北方旱作麦区全年的降水量有60%~70%集中在6~9月,这就为播前蓄水创造了有利条件。资料表明,无论是晒旱地还是回茬地,在小麦播前土壤的蓄水能力还是很大的。据在洛宁旱塬的研究结果,小麦播前晒旱地0~200cm土层蓄水量丰年最多可达到435mm。在夏玉米地进行秸秆覆盖和春玉米地进行地膜覆盖均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一般在玉米收获期0~200cm土层蓄水较不覆盖的多50m3左右。综合各地实践经验,旱地小麦播前蓄水保墒的主要措施有以下3方面。1.改张口过伏为合口过伏即伏前深耕粗耙轻耙,而后遇雨即耙,半月无降雨要进行干耙,播前只耙不耕,做到“耕作层内张外合,滴水归田防蒸发,上虚下实无坷垃”。2.前茬作物秸秆覆盖即在夏玉米定苗后,在玉米自然株高达35cm左右时,每公顷均匀撒盖4500~6000kg麦秸或麦糠(0.5kg/m2),这样既能蓄水保墒,又能抑制杂草生长,不仅使夏玉米增产,还为小麦蓄贮了底墒。3.前茬作物地膜覆盖即在玉米田进行地膜覆盖,在玉米收获后揭膜立即清茬浅耙,再深耕细耙,麦播前遇雨即耙。因春玉米收获早,距麦播还有较长时间,耕后地表裸露蒸发量大,必须坚持遇雨即耙,重耙细耙,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底墒。增施肥料,特别是增施有机肥,不但能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养分,而且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增施氮、磷、钾化肥,以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相结合,可显著提高产量。据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旱地小麦单施有机肥,每增施1.5万kg/hm2农家肥,可增产小麦112.5kg,增产11.4%;而有机肥与氮素化肥相结合,可增产小麦150~300kg/hm2(除去氮素化肥的增产量)。河南旱地曾因缺磷严重制约了小麦产量,通过增加磷肥用量,产量有了显著提高。但随着产量的提高,旱地小麦缺钾问题又暴露出来。研究表明,每公顷用150kg钾肥,单株次生根增加1~4条,每穗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6g,公顷增产小麦450kg。因此,在旱地要有机肥、氮、磷、钾化肥配合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土壤中单位水分的增产作用。适时偏早播种能够经济有效地利用温、光自然条件,协调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有利于小麦次生根和分蘖生长,培育壮苗,提高成穗率,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旱地小麦产量的高低,穗数是决定因素,而穗数多少与冬前大分蘖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旱地小麦适时早播可促进冬前分蘖和提高成穗率。10月1日前后播种的田块,11月分蘖的成穗率达68%,12月上旬的分蘖成穗率只有5%,以后的分蘖则多为无效分蘖。冬前生长好的麦苗对麦田起到覆盖作用,耕层水分含量高,而晚播麦田麦苗生长弱,麦田覆盖度差,耕层水分含量低,不仅穗数少而且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因而造成减产。适时偏早播种是促进小麦根系发育的有效措施。多年研究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冬前及拔节期初生根入土深度、次生根条数、长度等均有明显的影响。据观察,9月26日播种的越冬期总根量分别是10月4日和10月13日播种的1.51倍和2.31倍,而40~100cm土层内的根量,前者则为后两者的2.30倍和2.34倍。所以适时偏早播种是提高旱地小麦抗旱性、有效利用土壤水分、促根、增蘖、促穗的中心环节。为保证河南旱地小麦冬前总茎数达到750万~900万/hm2(50万~60万/亩),实现450万~525万/hm2(30万~35万/亩)穗和冬前积温达到500~7000℃的生产要求,必须认真做好适时偏早播种。晒旱地播期应在9月25日至10月5日,回茬地在10月10日以前播种为宜。在过去,丘陵旱作麦区限制小麦产量的突出问题是“一旱二薄”,选用的小麦品种多为耐旱耐瘠品种。但随着蓄水保墒措施的应用与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耐旱耐瘠品种丰产潜力较低的矛盾逐渐显现,于是出现了盲目在丘陵旱地种植高水肥地品种的现象,结果造成了减产。因此,丘陵旱作麦区应选用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丰产潜力大,在旱地表现稳产的品种。小麦沟播,可促可控,能够显著提高旱地小麦产量。1.沟播可以促根增蘖沟播具有剥去干土层使种子种在湿土层和深播浅盖的作用,又因沟底温度比地面高0.3~0.8℃,一般出苗和分蘖期比平播早1~2天,冬前单株分蘖多0.1~0.6个,次生根多1.2~1.4条,成穗数增加0.5万~12.1万个/亩,穗粒数多0.1~6.2粒,沟播较平播增产8%~12%。遇到早年,播种时底墒不足,平播极易造成缺苗断垄,而沟播则出苗齐全,并且在冬季降雪时,雪可在沟内积存,能防止被风刮走,起到集纳雨雪、蓄水保墒的作用。2.沟播可以控制麦苗旺长在丘陵旱地适时偏早播种是成功的增产经验,但在冬暖年份,麦苗容易旺长,不仅多消耗水肥,甚至遇到倒春寒会冻死麦苗。而沟播麦田可在越冬或返青期进行平沟培土,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的滋生和加速两极分化,且培上后可防止分蘖节受冻害,又可多产生次生根,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因而增产作用显著。过去,由于旱地缺水少肥,小麦生产一直沿用的是大播量靠主茎成穗的增产途径,播种量多在10kg/亩以上,有的高达15~20kg/亩。随着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措施的应用,土壤的水肥状况有所改善,但大播种量造成麦田群体过大,根系发育不良,耐旱性差,难以获得高产;而播量过小,虽个体生长良好,但成穗数少,产量也不高。试验表明,在河南适时偏早播种的情况下,晒旱地和早茬地基本苗以14万~16万/亩为宜,夏玉米等回茬地以基本苗16万~18万/亩为宜。因此,改大播种量为适宜播种量,不仅可节省种子,而且还能增产小麦30~50kg/亩。在一般情况下,旱地麦田实行粗肥、氮、磷、钾肥底施“一炮轰”的施肥方法,一般不进行追肥。但在土壤水分状况改善以后,冬春遇到较多降水仍不进行追肥,将造成土壤水分生产效益降低。据试验,在冬春降雨后0~20cm土壤含水量大于17%的情况下,追纯氮5kg/亩,可增产8%~17%。但若0~20cm土壤含水量在17%以下追肥,则增产效果不明显或不增产。因此,旱地小麦应改不迫肥为看墒追肥,即墒情差不追肥,墒情好可适量追施速效氮肥。丘陵旱作麦区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小麦播种工作。但在生产上存在着“一年与麦见两面”,即种时见一次面,收时再见一次面的重种轻管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应加强旱地麦田的管理,通过看墒追肥、中耕保墒、镇压提墒、防治小麦蜘蛛和穗蚜等增产措施的应用,改变“旱地麦田重种轻管”的思想,实现“种、管并举”,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所谓适墒播种就是指在旱地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内,土壤墒情适宜,播种能正常出苗。一般来说,小麦出苗要求的适宜土壤墒情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但由于土壤质地不同,小麦种子萌发出苗所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不同,一般要求砂土为14%~16%,壤土16%~18%,黏土20%~24%,当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10%、13%和16%时,就会影响到萌发出苗。因此,要种好旱地小麦,就必须及时做好播前准备工作,尽量做到适墒、适期播种,为旱地小麦的稳产、丰产奠定基础。旱地小麦多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制,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前茬作物特点进行精细整地。晒旱地麦田多为一年一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精细整地,能够达到“深、净、细、实、平”的要求。晒旱地麦田的整地应以保墒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接纳伏雨,增加土壤深层水分贮备。旱地耕作应改三犁九耙为一次深耕,晒旱地于7月上旬深耕25~30cm,随深耕施入底肥,做到合口过伏,遇雨即耙,先粗耙,轻耙,后复耙细耙,若半月无降雨,要进行干耙,小麦播种前只耙不耕,达到“耕层内张外合,滴水归田防蒸发,上虚下实无坷垃”。前茬为秋作物的秋茬麦地,秋收种麦,时间紧迫。秋收后,土壤常比较板结,因此,整地首先应抓好碎土、保墒工作。首先在秋作物的生长后期进行中耕,以利接纳较多的降雨,蓄水保墒,为麦播整地创造条件。其次,对于早秋茬作物,秋收后到种麦尚有一段时间,可以先浅耕灭茬,而后深耕,耕后可以进行短期晒垡,但晒到垡头发白时,就要及时耙平保墒,以免遇到秋旱,表墒不足,土块难以耙碎。对于晚秋茬则要做到快收、早耕。结合施底肥随犁随耙,保住底墒。在干旱年份,为了防止跑墒,也可不进行耕翻,直接用旋耕机旋耕10~15cm,再耙2~3遍,使麦田平整塌实,即可播种。施足底肥和巧用种肥,是保证小麦生长发育有充足养分供应的前提,同时施足底肥,也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丘陵旱地来说,旱与薄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施足底肥,才能促使小麦在冬前早分蘖,多分蘖,增加单株次生根条数,达到穗多,穗大,提高抗寒、抗旱能力。所以群众有“三追不如一底”“年内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的施肥经验。旱地小麦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速效N、P、K肥。目标产量在300kg/亩以上的地块,在施有机肥200kg/亩的基础上,化肥施用总量为纯氮10~12kg/亩、P2O58~10kg亩、K2O 5kg/亩。可将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和70%~80%的氮肥做底肥,剩余的20%~30%氮肥于第二年春季土壤返浆期开沟追施。旱地高产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土层厚、地力好的旱肥地,应选用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丰产潜力大、在旱地表现稳产的品种。如郑旱1号、洛旱2号、洛旱6号等。根据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及冬前壮苗对积温的要求,在适墒情况下,应先播冬性品种,再播半冬性品种,最后播春性品种。一般情况下,在日平均温度16~18℃播冬性品种,14~16℃播半冬性品种,13~15℃时播春性品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旱地小麦的基本苗可控制在12万~20万/亩,冬性品种可采用适宜范围的下限,弱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可采用上限。播种偏早的基本苗可减少1万~2万/亩,偏晚的可适当增加2万~3万/亩。沟播的基本苗可控制在15万~20万/亩。播种方式以20cm等行距或18~23cm的大小行为宜。播种深度3~4cm。若采用机械沟播,则沟距36~42cm,沟深9cm,沟宽12~15cm,每沟内播种2行小麦。播种深度3~4cm。播种时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各项工序最好一次完成。旱地小麦播种后应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利于提墒保墒、全苗苗壮。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对缺苗的地块要及时补种,对密度过大的要及时疏苗。旱地小麦应于早春土壤返浆期借墒追施速效氮肥,墒情较差的地块,应以镇压为主;墒情较好的地块,应以划锄为主;对土壤不实、坷垃较多的麦田,先镇压、后划锄;要结合划锄灭除杂草。防治麦田红蜘蛛、蚜虫等害虫为害。小麦开花后可以用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进行叶面喷肥,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蜡熟末期,适时收获。旱地小麦的欠墒播种是指在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内,土壤墒情较差,土壤0~20cm含水量在10%~15%的范围内,但采取适当的措施播种后,小麦能够出苗。欠墒播种技术主要有抢墒早播、沟播、覆膜穴播等措施。抢墒播种是指土壤0~20cm含水量在11%~15%的范围内,按照“有墒不等时”的原则,采取多耙提墒的方法,适时偏早抢墒播种。抢墒播种,因为土壤中有底墒,小麦种子在土壤水分不太充足的条件下,可以缓慢地吸收水分而萌发,出苗率可达90%以上。抢墒播种是旱地小麦利用时间、墒情,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抢墒播种,比雨后播种方式提前早出苗17~136天,平均提前57.5天;单株分蘖多2.4~2.9个,单株次生根多1.8~2.5条,接近正常,每公顷穗数可达267万~523万,穗粒数25.8~31.6粒,千粒重32.6~38.0g。因此,抢墒播种与其他抗旱播种方式相比,具有播种出苗早,苗情发育好,产量高的特点。1.及时整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趁墒整地,边耕翻耙边镇压保墒。2.适时偏早播种当土壤0~20m含水量在11%~15%的范围内时,可按照“有墒不等时”的原则,采取多耙提墒的方法适时偏早抢墒播种,但播种不可盲目提前,在一般情况下,播种期可提前10~15天。3.精选品种抢墒早播应选择抗旱耐寒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不可选用春性品种,以免造成年前拔节而受冻害。4.增大播量,抢时早播由于墒情较差,出苗率较低。因此,在播种时,应比适墒播种时增加播量10%左右,以确保基本苗。5.播深适宜抢墒播种深度要适宜,不可过浅,以免种子落干,也不可过深,一般以4~5cm为宜。6.药剂拌种抢墒早播由于出苗早,温度高,前期病虫为害较重。因此,在播种时,要用药剂拌种,以免病虫为害。小麦沟播是指采用开沟播种方式,深播种、浅覆土,播种后留下浅沟,并结合冬春培土的一种栽培技术。小麦沟播,虽然播种较深,但覆土浅,所以在土壤墒情较差时,能够起干种湿,有利于早出苗,出全苗,多分蘖和培育冬前壮苗。因此,沟播是确保旱地小麦适时播种,实现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技术措施。1.沟播在欠墒时能保证适时偏早播种,且容易一播全苗旱地有70%的年份,小麦播种时因表层墒情不足,很难一播全苗。过去小麦播种时遇到干旱,群众多采用探墒播种(即深播8~10cm),由于播种过深,出苗和分蘖推迟,冬前很难形成壮苗;如果播种遇到降雨,还容易造成闷芽,缺苗断垄严重。而沟播则能起干种湿,达到深播种浅覆土,使种子正好种在湿土层上,因此,出苗快,苗齐,苗全,分蘖早,冬前容易实现壮苗。达到促根、增蘖、稳穗数,无论旱年或正常年份均能获得稳产高产。2.沟播可以增温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率小麦沟播后,由于沟埂的屏障作用,使沟内昼夜温差变小,沟内温度明显提高。据测定,小麦越冬期间沟播较平播地面温度高0.6~2℃。沟播后沟底土壤水分适宜,加之地温较高,同时沟内覆土较浅,因而一般沟播较平播出苗快,分蘖早,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同时垄沟还有纳雪集雨作用,因此,沟播较平播墒情好。据测定,小麦越冬期间,0~5cm、5~10cm、10~20cm的土壤含水量,沟播比平播分别提高1.5%、1.1%和0.3%,返青期分别提高0.7%、1.1%和0.3%。因此,沟播有效提高了旱地小麦水分利用率。3.沟播可以有效控制分蘖,实现节水增效冬前能否达到壮苗是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关键。小麦沟播后,因温度和水分条件的改善,即使旱年或冬前降温较早,也容易实现壮苗,如果冬前温度偏高,生长过旺,则可以利用中耕平沟培土来控制小分蘖,节水节肥。据试验,越冬期培土,能有效地抑制小分蘖,越冬和返青两次培土,对促大蘖,控小蘖作用更强。小麦沟播一般可分为一沟单行和一沟双行两种方式。一沟单行指用耧沟播或用单行沟播机播种,其沟播规格多为沟距23~24cm、沟深5~6cm、种子覆土深度3~4cm。一沟双行指用沟播机播种,其规格多为沟距30~35cm,沟深10~12cm,沟内播两行小麦,行距13~14cm,种子覆土深度3~4cm。目前沟播多用一沟两行的沟播机进行播种,沟播机由四轮拖拉机牵引,沟距为36cm、行距9cm、一沟双行、沟深8~10cm、种子覆土3~4cm并且可随意调节播种量和沟行距,可以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完成。此外,还有长葛农机修造厂生产的两沟四行畜力沟播机,新乡农机研究所生产的三沟三行沟播机,以及西安农机厂研制的一沟两行沟播机。在没有沟播机的地方,也可在普通耧铧的上部,加设铁皮制成翅形分土器,做成简易沟播机耧,播种后适当镇压。穴播栽培是近年来在旱地小麦栽培上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由于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作用,因此,进行覆盖穴播栽培是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有效途径。旱地小麦覆膜穴播增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地膜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地膜覆盖阻断土壤与大气间水分交换,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土壤的供水状况。在无雨补偿水分的情况下,覆盖的时间越长,保墒效果越明显。据测定,0~10cm土层含水量覆膜比裸地增加4.8%,10~20cm增加4%,20~30cm增加2.4%,所以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保墒作用,为旱地小麦的播种出苗提供了较好的水分条件。2.覆膜穴播有显著的增温效应地膜覆盖在地表形成一层土壤与大气交换的障碍层,隔离了膜内外的空气流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气流热交换,同时也减少了土壤热量向大气中的散发,在这种小气候条件下,可使膜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据测定,冬前覆膜穴播较裸地5cm地温提高1.3~1.8℃,增加积温100℃左右,2月中旬至拔节提高0.5~1.0℃,增加积温50℃左右。地温的提高,积温的增加,有利于小麦分蘖和延长穗分化的时间,对增加穗数和形成大穗有利。3.覆膜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地膜覆盖使土壤温度增加,水分适宜,因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小麦对矿物质营养的利用率。4.覆膜穴播促进了小麦的生育冬小麦覆膜后,由于提高了土壤温湿度,使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多,大分蘖增加,成穗率提高,幼穗分化早、历时长,穗部发育良好,因而使产量增加。一般在当年的7月深耕晒垡,8月中旬浅耕耙保墒,播种前施肥整地,然后按70~80cm宽进行平作覆膜,膜面宽60cm、膜与膜间距20cm,覆膜后5~7天用小麦穴播机进行播种。每带种4行,行距20cm、穴距10cm,每穴7~8粒。由于采取早整地、早覆膜,因而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加上采用穴播机播种,播种深度一般4~5cm。因此,在土壤水分不太足的情况下,有利于小麦的萌发出苗,出苗率一般可达90%以上。覆膜穴播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和促进小麦生育的作用,因而,在应用时应注意,要施足底肥、精细整地,灭净根茬、消灭坷垃,这样不仅有利于出苗,而且还可以防止损伤薄膜。此外,还要按地膜宽度做畦打埂,以便于覆膜。覆膜穴播,宜选用弱冬性、分蘖力较强的丰产品种,不宜选用春性品种。在播种时还要掌握适宜的播种量,播种量应适当增加。旱地小麦无墒播种是指在小麦适宜播种期内或适宜播种期已过,土壤仍干旱无墒、含水量在8%以下,不能满足小麦发芽的最低墒情时的播种技术。旱地小麦在长期干旱无墒的情况下,多采用干旱寄种或雨后晚播的应变措施。在长期干旱的生产过程中,农民朋友积累了丰富的小麦抗旱播种经验,对旱地小麦的播种提出了“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的原则,其“时到不等墒”就是在播种时间已经到了的情况下,不要再等墒即可播种,即干旱寄种。研究表明,在干旱年份,小麦寄种时,只要一次降雨在15mm以上时均可实现全苗。因此,寄种是旱地小麦抗旱播种的积极措施。1.小麦种子萌动后具有一定的耐旱性试验表明,萌发后的小麦种子在0~5cm土壤水分下降到3.6%以下,5cm以下土壤水分下降到5.25%以下,断水42天后供水,其成活率达98.7%以上,而断水86天后,再供水,其平均成活率仍在90%以上,说明种子萌动后具有一定的耐旱性。2.种子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存活时间试验表明,在土壤含水量8%以下的环境条件下,小麦种子在土壤中经历40~169天,降雨后出苗率仍可达60%~80%。种子入土后,气温下降,土壤疏松,通气良好,在干旱无雨的情况下,能保持相对干燥,不易出现种子霉烂;已萌动的种子,因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不会完全丧失,所以萌动的种子一般不会回芽。3.寄种对小麦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寄种与正常播种相比,小麦各生育期均明显依次向后推迟,各生育时期推迟时间的多少依次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即分蘖期、拔节期推迟较多,抽穗期、成熟期推迟较少,但寄种与雨后晚播相比,则出苗早,单株发育快,产量也高于雨后晚播麦田。干旱寄种是旱地小麦抗旱播种的积极措施,与雨后晚播相比,寄种具有出苗旱、苗情发育好、产量高的特点。但寄种又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播种技术,应用不当反而会造成出苗不齐、产量降低的现象。1.根据土壤含水量来确定播种方式在土壤0~20cm含水量小于8%时,可根据“时到不等墒”的原则进行干旱寄种,不要等天靠雨。如果土壤含水量在8%~10%的范围内,则不能采取干旱寄种的方式播种。2.选择合适品种干旱寄种宜选用弱春性品种,因为春性品种冬前达到壮苗所要求的积温较少,可以晚播早熟。3、适当增加播量寄种麦田主要靠主茎成穗。因此,为保证有足够的穗数,则必须增加播量,一般应比正常播量增加20%~50%,每公顷播量在180~225kg(12~15kg/亩)为宜。4.严格掌握播种深度干旱寄种往往容易造成播种过深,通气性差,会使种子发生霉烂,即使出苗,也因播种过深,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少,而造成减产。因此,应严格掌握播种深浅,一般播种深度在4~5cm为宜。5.精选种子,药剂拌种干旱寄种,种子在土壤中停留时间长,养分消耗多。因此,所用种子一定要经过精选,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播种,还要进行药剂拌种,以防病虫为害。雨后晚播是指土壤墒情在既不适应抢墒早播,又不适合探墒播种和干旱寄种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应变措施。当土壤0~20cm的含水量在8%~10%的范围内,如果采用干旱寄种,则容易造成回芽。因此,应采取雨后晚播来作为补救措施。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1.晚播小麦的生育期随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时期均明显依次向后推迟,但对各生育阶段的影响却不同。播种至出苗和出苗至分蘖,播期越晚,经历的天数越多,而以后各个阶段则是播种越晚,经历天数越少,抽穗以后各个生育阶段历时天数则与正常播种的差距逐渐缩小,直至成熟。2.晚播小麦冬前叶片小,分蘖期短,单株分蘖和单株成穗数都相应减少但雨后晚播小麦冬前分蘖更少,春季分蘖是其成穗的基础,因而争取雨后晚播小麦的冬春季分蘖,是争取晚播小麦稳产丰产的重要措施。3.晚播小麦幼穗分化晚播小麦的幼穗分化特点是开始晚,时间短,进程快,但后期与适期播种小麦接近一致。4.晚播小麦的籽粒形成与灌浆雨后晚播小麦开花晚,但开花后籽粒灌浆速度快,灌浆历时短,因此,易受高温等不良天气的影响。1.精细整地,待雨抢种雨后晚播小麦由于播前土壤墒情一般较差。因此,应抓紧时间,精细整地,最好按一定的行距开沟待雨。只要一次降雨使沟内有3cm的湿土,就可播种,播后将沟上湿土覆盖在沟内即可。2.选用晚播早熟良种由于雨后晚播小麦的生育期相应缩短,在品种应用上宜选用春性品种。3.根据播期早晚适当增加播种量4.增加磷肥用量5.采用地膜覆盖等 -
报告(三十一)玉米蚜(Corn Leaf Aphid)
出版时间:2013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或称玉米缢管蚜,俗称腻虫、蚁虫、蜜虫,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玉米蚜分布广泛,遍及我国各玉米、高粱栽培区。玉米蚜在高粱苗期或成株期群集于心叶为害,虫体数量大时造成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死亡。随植株生长发育,主要集中在新生的叶片上为害,孕穗期多集中在旗叶内、叶鞘上或幼嫩的穗上为害,严重时穗中小花败育,籽粒不实。玉米蚜虫吸取高粱汁液的同时,排泄大量蜜露,覆盖叶面,影响光合作用,穗上蜜露常加重高粱穗腐病发生,造成产量损失和品质降低。此外,玉米蚜虫还可传播高粱矮花叶病毒。图3-89 玉米蚜为害状(心叶、顶部叶片密布虫体)玉米蚜可为害玉米、高粱、大麦、水稻等作物及一些禾本科杂草。图3-90 玉米蚜虫为害状(穗部、茎秆布满蚜虫)有翅孤雌蚜体长1.6~1.8mm,宽1.0mm左右,卵圆形,黄绿或黑绿色,头、胸黑色发亮,复眼红褐色,第3~5腹节两侧各具1个黑色小点。触角6节,短于虫体。腹管圆筒形,上具复瓦状纹。尾片乳突状,每侧各有刚毛2根,腹管与尾片均为黑色。无翅孤雌蚜体长1.8~2.2mm,长卵形,淡绿或深绿色,上浮一层白色粉状物,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为体长的1/3,第3~5节无次生感觉圈。玉米蚜冬季以无翅成蚜、若蚜在麦类根际地下及早熟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在黄淮海及长江流域,翌春3~4月份在小麦、杂草等寄主上开始活动为害繁殖,4~5月小麦旗叶期至黄熟期,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往春玉米、春高粱、二熟早稻、莠草上为害,孤雌生殖,虫口密度快速增加。春玉米露雄期、高粱抽穗期,玉米蚜转移到上部叶片及幼嫩雄穗上为害,此时气温23~25℃,适宜玉米蚜生长发育,虫口密度激增,为害加重。春玉米进入乳熟后期,产生大量有翅蚜,大量迁往夏玉米田。夏玉米抽雄期种群增长速度达到高峰,在散粉吐丝期及高粱雌穗成熟前期虫口密度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以后随玉米植株进入黄熟,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增大,又产生大量有翅蚜,迁回冬小麦田和附近的杂草上繁殖并进入越冬。图3-91 玉米蚜虫(若虫、成虫及有翅蚜虫)图3-92 蚜虫天敌在东北春玉米区,6月中下旬玉米蚜潜入玉米田、高粱田;7月中旬正值玉米、高粱开花期,玉米蚜繁殖速度加快,出现第二次有翅蚜迁移高峰;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激增,虫口密度达到最高;8月下旬开始,由于昼夜温差大等环境条件不利于蚜虫发育,有翅蚜增加,开始迁出玉米、高粱田。玉米蚜在平均气温7℃以上,即可繁殖为害,旬均温23℃、相对湿度85%左右最适生存。玉米蚜天敌种类有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草蛉、蚜茧蜂、步行甲及蚜霉菌等。天敌密度高时对其种群数量增长有抑制作用。不同高粱品种的抗蚜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各地均有一些抗蚜或耐蚜品种。1.农业措施防治 清除田边、沟渠及田间杂草,减少虫源。尽量减少种值感蚜品种,增加抗蚜品种播种面积,品种合理布局。2.化学防治(1)施用颗粒剂 用40%乐果50ml,对水0.5kg,拌15kg沙土,每株心叶撒施1g。(2)喷雾 50%抗蚜威乳油,40%蚜灭克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3)药剂涂茎 在玉米蚜发生初盛期,采用40%乐果乳油100倍液涂茎。 -
报告(十三)蒙古土象(Mongolia Weevil)
出版时间:2013蒙古土象(Xylinophorus mongolicusFaust),别名蒙古象鼻虫、蒙古灰象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我国发生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国外,蒙古、俄罗斯、朝鲜半岛等有发生。图3-35 田间被害状(叶片形成缺刻和穿孔)蒙古土象幼虫和成虫均可为害。幼虫取食腐殖质和植物根系;成虫啃食作物嫩叶和幼茎,使植物组织受损,出现缺刻,甚至啃成秃桩,造成缺苗断垄。蒙古土象可为害高粱等粮食作物,还可为害棉花、麻类、花生、豆类、牧草和果树等作物。成虫卵圆形,体长4.4~5.8mm,宽2.3~3.1mm,被有褐色和白色鳞片,鳞片间散布细毛,褐色鳞片在前胸背板上形成3条淡纵纹,白色鳞片在前胸近外侧形成2条淡纵纹,在鞘翅第3、第4行间基部和肩部形成白斑,每侧翅有10行纵列刻点。触角11节,膝状。喙短而扁平。前足胫节内缘有1列钝齿,端部向内外放宽。雄虫前胸背板窄长,鞘翅末端钝圆锥形;雌虫前胸背板宽短,鞘翅末端圆锥形。卵椭圆形,大小0.9mm×0.5mm,初乳白色,经24h后变黑褐色,进而变黑色。老熟幼虫体长6~9mm,乳白色;上颚黑色,有2尖齿;内唇前缘具4对齿状长凸起,中央有3对齿状小凸起;其侧后方的2个三角形褐色纹于基部连在一起,并延长呈舌形;下颚须、下唇须均为2节。蛹椭圆形,直径5~6mm,乳黄色;复眼灰色;喙下垂,末端达后足跗节基部;头部及腹部背面生褐色刺毛。图3-36 啃食叶片、叶鞘形成缺刻蒙古土象在我国一般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成虫隔年交替越冬。在辽宁成虫4月中下旬出土活动,在地面上或近地表的幼苗上取食为害,5月上旬在土中产卵,5月下旬出现新孵化幼虫,在土中为害作物幼嫩根,9月末做土室越冬。成虫只爬不飞,有群居性和假死习性。卵散产于土中。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冬季灌水、春季精耕细作等,改变象甲生存条件,可降低虫口密度,减轻为害。图3-37 蒙古土象成虫(左:背面;右:侧面)图3-38 蒙古土象成虫交配2.化学防治 播种前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苗期成虫大发生时,可用35%甲基硫环磷乳油加水30倍和沙土300倍制成毒土,撒于幼苗周围地表,诱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