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苹果圆斑根腐病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棉花抗枯萎
病 育种出版时间:2012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阻止病原菌侵入寄主后的进一步扩展和定植,表现为潜育期较长,病 斑 小而少,病原菌繁殖体的数量相对较少。因而病害发展的速度较缓慢,程度较轻。图5-2 MAR体系中抗病基因与其他性状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从图5-2中可得知:①抗细菌性角斑病与枯萎病(根结线虫病复合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②抗细菌性角斑病与黄萎病、根 腐 病 以及种皮抗霉菌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小,但显著;③抗枯萎病(根结线虫病复合体)与黄萎病、根 腐 病 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④在低温(13~18℃)条件下,降低发芽速度与抗黄萎病、苗期病害有关;⑤种皮抗霉菌的特性与产量、早熟性之间有高度相关;⑥小种子与在低温下发芽快采用培养钵伤根 法,接种到转SNC1基因的T1代植株,转SNC1基因的棉花品种发病率较非转基因品种均有明显的降低。说明转化外源SNC1基因的棉株对棉花枯萎病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这仅是对T1代植株的室内接菌结果,仍须种植于大田病 圃中,继续进行剖根 鉴定。 -
报告(二十)双
斑 长蚹萤叶甲(Double Spotted Leaf Beetle)出版时间:2009双斑 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名双斑 萤叶甲、双圈萤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成虫在玉米叶脉间纵向啃食玉米下表皮及叶肉,仅存上表皮和叶脉,形成带状不规则透明斑 。严重时斑块相连,表皮干枯脱落,叶片支离破碎。玉米抽雄吐丝后,成虫群集取食雄花小穗、花丝、苞叶及嫩粒。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黄白色斑 ,斑 前方缺刻较小。胸部、腹部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足大部黄色,胫节端部和跗节黑褐色。卵椭圆形,棕黄色。图3-49 双斑 长跗萤叶甲在我国北方,双斑 长跗萤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期30~40天,经3个龄期。近年来,由于虫量大,幼虫也为害玉米的苗根 和嫩茎。成虫交尾前期约20天,卵散产或几粒黏结产于杂草丛根 际表土中,偶见产在玉米花丝和苞叶等处。卵耐干旱,即使卵壳表面干瘪,经吸水后仍可恢复原形,条件适宜时即可发育孵化。春季湿润、秋季干旱的年份发生较重。 -
视频如何防治桃树褐
腐 病 发布时间:2020 -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发生与为害出版时间:2012半边无症状下部发病叶片可长出新枝叶叶片顶端叶片一般先显症下部叶片先显症,逐渐向上发展表1-2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症状比较项目枯萎病黄萎病叶脉叶脉常发黄色,呈明显的黄色网纹叶脉绿色、脉间叶肉及叶绿变黄色呈斑 块状叶形常增厚、根 腐 线虫(Pratylenchusspp.)和刺线虫(Belonolaimus longicaudatus)。此外,其他的植物线虫属如剑线虫(Xiphinemaspp.)刘存信(1978)研究认为,各类棉枯萎病株根 围线虫群体数量普遍比健株多;各地棉田病株根 旁和行间的线虫数都比健株多,不同棉区大多数重病田比轻病 田的线虫群体多。棉花枯萎病病株的根 、茎、叶等残体均带有枯萎病菌,这些病残体成为第二年的病菌主要来源。早期发病的病 叶及残枝,落在田间也可以引起当年的再侵染。1963年,前苏联学者测定,相同重量的病 叶接种土壤比病 茎秆接种土壤,棉株的显症发病率要高出2~3倍,比病 棉根 接种土壤的显症率又要高出5~6倍,可见,病 叶是病害流行中很重要的环节。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病原菌出版时间:2012棉花枯萎病菌在很多植物上只能停留于植物的根 表皮,但不能深入导管系统,所以,往往出现隐症状态。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及新疆广大棉区,对非棉属寄主表现为“R”(发病株率为0)或“W”型(发病株率为50%以下),在棉属寄主上以“S”型(病 指为20.1以上)为主。按各菌系在8个棉属鉴别寄主上平均病 指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群,4个菌系为强致病类型,17个菌系为中等致病类型,7个菌系为弱致病类型。对非棉属寄主均为“R”或“W”型;对陆地棉Rowden均为“R”型(病 指为0),对海岛棉Coastland均为“S”型。研究的结果还表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AFLP多态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基于AFLP标记划分的AFLP类群与基于寄主病 指划分的致病力类群间关系不一致。 -
报告五、黑松枝枯
病 的防治技术出版时间:2015故从新发枝条、新生针叶长度、黑松根 干重3个方面调查黑松生长势的变化,黑松生长势变化与黑松枝枯病 的相关性。表2 新发枝条的长度 (单位:cm)表3 新生针叶长度 (单位:cm)表4 黑松根 干重 (单位:g)表5 黑松枝枯病 的发病情况表2~表5表明,采取复壮措施后,黑松新梢的生长量、针束长度、单位面积的根 干重都比以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6还说明根 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增加复合渗水透气井达到了纵向深层引根 的效果。表8 黑松枝枯病 疏密与修枝防治效果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黑松及时修剪病 枯枝、轮生枝、过密枝等措施,增加通光透气和减少黑松枝枯病 的菌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病情指数下降了11.3~24.4,相对防效达到40.5%表9 黑松枝枯病 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表9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相对防效为88.2%。 -
报告棉花枯萎
病 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出版时间:2012棉花枯萎病在子叶期即表现病状,可分为黄色网纹型、紫红型、黄化型和急性青枯型,但以黄化型为基本性状,表现为叶子黄色兼有大块变色枯焦斑 ,最后叶子脱落。后来在该部位呈黄色网纹状及大块枯焦斑 。入秋后叶的横切面观察,叶柄的维管束可呈现黑色,细胞壁加厚,导管中可看见菌丝的存在,但不普遍,如具菌丝,多为扭曲或分枝状。根 与叶内的PAL活性加以比较,根 内PAL活性显著高于叶内PAL活性,前者是后者的3~4倍,这可能是根 与病 原物的作用更直接的缘故。抗病品种根 际微生物数量显著多于感病 品种,其中,又以根 际真菌数量更为明显,两类品种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两类品种之内无明显的差异。在根 际细菌数量方面,根 际放线菌数量,均为抗病品种的数量多于感病 品种。、青霉(Penicillumspp)、疣孢漆斑 菌(Myrithecium verracaria),而感病 品种冀棉7号和河南69分别共分离出14属30种和13属27种根 际真菌,其优势种则为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