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污染技术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苹果霉心病综合防治
技术 研究出版时间:2007为了更好地掌握苹果霉心病防治技术 ,从2005年开始,本站对苹果霉心病防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2005年,在陈村乡鱼池村进行了花期喷药防治红富士品种苹果试验。 -
-
报告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高产栽培
技术 出版时间:2015强筋、弱筋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与普通中筋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大部分是相同或相似的,也有各自的突出特点和技术 环节。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秸秆还田技术 的日益普及,秸秆还田在培肥地力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 ,值得大力推广。目前,生产上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秸秆粉碎还田。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时,要做好配套措施的应用,确保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果。一是秸秆还田的地块要保持田间水分充足。一般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是根据强筋小麦不同品种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当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采用种子包衣技术 ,不仅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病虫害,降低强筋小麦籽粒黑胚率,而且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对小麦春季病害具有一定预防控制效果。 -
报告七、防治
技术 小结与建议出版时间:2015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以黑松复壮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 ,采取地上与地下共同治理技术 ,有效控制住黑松枝枯病的发生发展,相对防效达99.8%。复壮沟或复合透气井技术 ,增加了黑松根系的透气性、吸水性和营养成分,对改善黑松的生长势起到良好的效果。 -
报告试论
技术 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出版时间:2009技术 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如何把企业的技术 能力转换为竞争优势更为关键,那么技术创新就是联结技术 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纽带。“技术 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企业的技术 积累中包含大量暗默性的知识和技能,模仿却能够让一个企业在不解析原理和结构的情况下,有效地“复制”另一个企业的知识技能而丰富其技术 积累,再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新的探索,而在技术 积累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次,在模仿创新中实现高效的技术 积累,再在高效的技术 积累基础上将技术 积累的重点后移,即将注意力和主要资源投入到工艺、批量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在这些方面形成丰厚的技术 积累,从而建立起核心竞争能力。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技术 竞争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技术 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即使是技术 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会面临技术 资源短缺的问题,单个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取得技术 进展越来越难 -
报告周氏啮小蜂繁殖及释放
技术 出版时间:2009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属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姬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周氏啮小蜂属Chouioia,是杨忠歧等在1985年调查美国白蛾天敌昆虫时发现,并于1989年记述发表的一个新属新种。成虫 雌成虫体长1.1~1.5mm。红褐色稍带光泽,但头部、前胸及腹部色深;触角各节褐黄色;上额、单眼褐红色;3对足及下额、下唇复合体均为污黄色。头部正面观宽大于高(24:19),触角窝中部位于复眼下缘的连线上。前胸背板后缘有1排鬃毛,其他部分也生有较密的黑色短毛。中胸背片中叶及侧叶上的刚毛较密,但三角片上无毛。中胸小盾片略呈八边形,有比较明显的网状刻纹,在中部处刻纹明显较密且小,似乎形成1纵线。前翅长为宽的2倍,翅面被毛。3对足的腿节外方、胫节及跗节上生有密的刚毛,这些刚毛比雄性的短。雄成虫体长1.4mm左右,近黑色略带光泽,胸腹节色较淡,腹柄节、腹部第1节基部为淡黄褐色,触角及2分裂的唇基片黄褐色,足除基节色同触角外,其余各节均为污黄色。头部正面观宽显著大于高(22:14),在两触角窝之间的脸部的倒“V”字形缺口两侧各着生相向生长的刚毛5根;2唇基裂片外侧、颜面端部与上颚前端部形成的半圆形凹入部处的缘部生有很密的刷状毛。腹部背观卵圆形,背面及腹面均生有密毛,宽度与长度都比胸部显著为小。卵 初产时白色,半透明,牡蛎形,长0.054~0.065mm,大的一端宽0.021~0.033mm。幼虫 蛆形,无头无足,自由生活于寄主蛹内。蛹 蛹长1.2~1.7mm,体白色,腹部收缩,体色逐渐由白色变为浅黄色,腹部微呈黑色。周氏啮小蜂一年可发生4~7代。以老熟幼虫在美国白蛾蛹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初成蜂羽化。周氏啮小蜂发育起点温度为6.14℃,有效积温为(365.12±15.56)日·度。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85%时,一世代发育时间为15.7天。周氏啮小蜂雌成虫在羽化后的当天即可产卵。既可咬破美国白蛾蛹体外的薄茧将卵产于蛹体上,也可找到美国白蛾的老熟幼虫,爬附于幼虫体上,用产卵器刺蜇寄主,注入毒液,促使其提前化蛹。化蛹时将雌蜂也包在茧内,一旦寄主化蛹完成,雌蜂即开始产卵,产卵时间可长达6~10小时。卵产于寄主体内的组织中,一头雌蜂最多能产卵680粒。产卵后2~3天,孵化为幼虫。幼虫以寄主的血淋巴器官组织为食。经7~8天后,幼虫开始化蛹。周氏啮小蜂的蛹为裸蛹,蛹期约5~6天。雌蜂在羽化后12~24小时即可交配,1头雄蜂可和多头雌蜂交配,雌蜂一生只交配1次,无重复交配现象。待一个寄主蛹内所有的雌蜂均与雄蜂交配后,咬开一不规则的圆孔爬出寄主体外。雌成虫在饥饿条件下可存活8天以上。人工繁育周氏啮小蜂的主要设施有:寄主冷藏库、成品蜂冷藏库、接种室、寄生暗室、培养室、暖蜂室、选蜂室、贮物室,此外,还应有办公室、实验室等。主要设备有:空调、冰箱、冰柜、加湿器、操作台、恒温恒湿箱、消毒设备、解剖镜、显微镜、电脑、打印机等。常用工具有:接种箱、玻璃试管、削茧刀、镊子、剪刀、软毛刷、棉花、胶带、消毒药液等。周氏啮小蜂虽然在自然界中寄主的种类很多,不仅可寄生美国白蛾,还可寄生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天幕毛虫、榆毒蛾、舞毒蛾、侧柏毒蛾、杨雪毒蛾、银杏大蚕蛾、野蚕、柞蚕、亚洲玉米螟、菜粉蝶、卫茅巢蛾、国槐尺蛾、卫茅尺蛾、大袋蛾、杨扇舟蛾及桃剑纹夜蛾等多种昆虫的蛹,也可重寄生于寄生蝇的幼虫或蛹,但在大规模人工繁育生产中,以柞蚕蛹为寄主为好。主要是因为柞蚕蛹容易被周氏啮小蜂寄生、个体大、繁殖系数高,且资源丰富,成本低,易于获得,能终年大量供应。柞蚕蛹宜在入冬前大量准备,收购回的柞蚕蛹应进行低温贮藏,温度控制在-2~2℃。贮藏时,将茧装入竹筐或塑料筐中,交错摆放,不宜过密,保持通风,防止受热。寄主的健康状况是繁蜂成败的关键,接蜂时必须剔除死亡、感病及不健康的蛹,只选用健康的柞蚕蛹作为繁育寄主。接蜂前,将柞蚕茧外面的浮丝剥去,首先在带有茧蒂的一侧削开一口,观察蛹的颅顶板。若颅顶板发白、且色泽新鲜则为健康蛹,如果颅顶板发黄或色泽发污,则为死蛹或不健康蛹。然后,再于茧的另一端削开一口,并用刀尖挑出柞蚕化蛹时的蜕皮。削茧时应掌握好下刀的深度,避免削到蛹体,两端的开口为直径约1.5~1.8cm的圆形或椭圆形。削好的茧既可直接用于接蜂,也可放回冷藏室贮藏备用。人工繁育周氏啮小蜂所用的种蜂,主要采用人工野外采集获得。在冬季,到美国白蛾的老发生区,人工野外采集美国白蛾蛹,以获得自然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的周氏啮小蜂。将采回的美国白蛾蛹放入指形管或矿泉水瓶中,视指形管及矿泉水瓶的大小,装入约1/3的美国白蛾蛹,用棉花或黑布将口封好,放在22~26℃的暗室内或培养箱中培养,约10~15天,便可从白蛾蛹中羽化出周氏啮小蜂。从野外采集的种蜂数量是有限的,大规模人工繁育时,可根据防治需要再进行1~2次扩繁,从扩繁的种蜂中淘汰弱蜂,选择体壮、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的蜂作为种蜂进行成品蜂繁育生产。将削好的茧蛹放入繁蜂箱中,摆放最多不超过2层,按1头柞蚕蛹接65~75头雌蜂的比例将周氏啮小蜂接入繁蜂箱中,及时用胶带将箱缝密封。接蜂后的繁蜂箱,放入恒温箱或暗室中,在暗光条件下,周氏啮小蜂在柞蚕蛹上产卵寄生。暗室的温度控制在23~25℃,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36小时后,打开繁蜂箱,将繁蜂箱转入培养室中培养,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3~28℃,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7~10天后,蛹体内的啮小蜂进入老龄幼虫期,这时便可进行被寄生柞蚕蛹的挑选。被寄生柞蚕蛹可通过颅顶板或蛹体腹部的节间处看到蛹体内寄生的小蜂幼虫。健康的柞蚕蛹,周氏啮小蜂寄生率可达90%以上,单蛹出蜂量在4000~8000头,平均5000头,最多的可达10000头以上。将被寄生的柞蚕蛹挑选出后,装入筐中,放入15℃左右的过渡室中2~3天后便可转放6~10℃的冰箱或冷藏室中贮藏,贮藏时间以不超过30天为宜。出蜂时间应与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吻合,放蜂防治时间确定后,应将冷藏的成品蜂提前10~15天取出,放在暖蜂室进行升温。暖蜂温度应逐渐升高,每2~3小时升高5℃,1天后温度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并应注意通风。出蜂前1~2天即可进行林间释放。在恒温条件下人工繁育周氏啮小蜂多代后,产生蜂种会产生退化,影响繁蜂质量和防治效果。蜂种退化现象表现为同一批蜂出现羽化不整齐、羽化率低、体型变小、飞翔能力弱、寿命短、群体雄蜂数显著增多。为了防止蜂种退化,应在人工繁殖5~6代后进行蜂种复壮。利用自然界的蜂种进行复壮是一个有效措施,由于其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练,故生命力旺盛。每年繁育周氏啮小蜂的种蜂应来自于野外采集的美国白蛾越冬蛹。冬季在上年放蜂地点或美国白蛾老发生区大量采集美国白蛾蛹,将采集回的美国白蛾蛹放入培养室中培养出蜂,然后,收集培养出的周氏啮小蜂进行种蜂扩繁,根据当年的繁蜂计划数量,将种蜂扩繁2~3代。繁育用于防治的成品蜂时,应采用扩繁的种蜂进行接蜂,不得用繁育的成品蜂作种蜂,尽量减少蜂的代数,控制退化现象的发生。周氏啮小蜂可以爬附在美国白蛾的老熟幼虫体上刺蛰,促其提前化蛹,然后产卵于美国白蛾蛹中,也可在美国白蛾蛹期直接在蛹体上产卵寄生。因此,放蜂防治的最佳时期是美国白蛾化蛹初期。由于美国白蛾的发育常常很不整齐,化蛹期持续时间较长,因此,1个世代应放蜂2次,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一次在首批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或化蛹初期,第二次放蜂应在第一次放蜂7~10天进行。也可将不同发育期的周氏啮小蜂(相差3~7天)混合,一次性放蜂。在自然环境中,周氏啮小蜂一年可繁殖4~7代,因此,为提高放蜂效果,放蜂应尽量在美国白蛾的第1代和第2代进行,第3代美国白蛾蛹期,很快就进入冬季休眠期,放蜂的利用率较低。释放周氏啮小蜂应选择风和日丽的晴天进行,阴雨和大风天气放蜂效果差。放蜂时最好选择下午日落之前和日出之前,这一段时间气象因子较为稳定,无风,空气湿度较为适宜。如果放蜂量较大时,放蜂时间可选择在5:00~9:00时和17:00~20:00进行。炎热的中午时段,不适合放蜂作业。在美国白蛾发生的林中,如果树冠较低或树干上有细枝条,可将小细枝折断,将寄生有周氏啮小蜂的柞蚕茧蛹从削口处挂在树枝上即可。如果树冠较高或树干上没有细枝条,则可用大头针将茧蛹固定在树干上。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可采用逐株放蜂,也可只在有美国白蛾发生的树上放蜂。一般情况下,1头周氏啮小蜂雌蜂可以寄生1头美国白蛾。如果将自然界中的多种不利因素考虑在内,放蜂量应适当加大。放蜂量可根据美国白蛾虫口密度的调查结果,按蜂虫比(3~5):1的比例计算。每个网幕美国白蛾按300头幼虫计算,每个柞蚕蛹出蜂量按5000头计算。天敌防治不同于一般药物防治,周氏啮小蜂放蜂后,具有在自然环境中多次繁殖、多次寄生的作用,所以防治效果调查应在放蜂后的各代美国白蛾蛹期进行调查,并以一年内总的寄生率来评价放蜂防治效果。寄生率调查,在放蜂后10~12天便可进行。分别在放蜂区和未放蜂区采集美国白蛾蛹,调查寄生情况,并计算出寄生率和防治效果。放蜂寄生率(%)=被寄生蛹数/调查总蛹数×100放蜂防治效果(%)=(放蜂区寄生率-对照区寄生率)/(1-对照区寄生率)×100%周氏啮小蜂在自然界中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害虫的蛹,这些害虫的蛹期相互衔接,为周氏啮小蜂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我们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时,周氏啮小蜂不仅可以寄生美国白蛾的蛹,而且,在两代美国白蛾蛹期之间,小蜂可以在其他害虫的蛹上寄生,等到下一代美国白蛾蛹期时,又可转到美国白蛾的蛹上寄生,从而达到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利用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仅能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而且对其他害虫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收到“一虫多治”的效果。 -
报告七 主要病虫害与绿色防控
技术 出版时间:20154 药剂防治◎ 预防为主是防治晚疫病的技术 关键。在掌握了发病规律的季节里最好在未发病时喷药预防。◎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在连续种植番茄的棚室,土传病害逐年严重,造成减产。如青枯病、枯萎病、茎基腐及根结线虫等病日益加重。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及高温闷棚技术 不仅能有效防治这些土传病害,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高地温、增加棚内CO2浓度。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
技术 研究,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出版时间:20101.4 创建数据库数字化测报就是将数字技术 、计算机与多媒体应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测报工作各个方面,做到病虫监控工作的规范化、精准化、数字化,传输工作的网络化,分析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发布的可视化。2 创新测报技术 2.1 开展病虫种群数量时序预报预警研究2.1.1 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为了提示粮油菜一些重大病虫空间分布信息和种群行为特征,组织开展了单季稻稻田褐飞虱、灰飞虱,水稻黑条矮缩病,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西兰花黑腐病、西兰花烟粉虱,黄瓜烟粉虱、番茄烟粉虱、柑橘黄龙病等空间分布研究,测定其空间格局参数特征,建立了一套理论抽样数模型与抽样技术 ,为病虫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蔬菜以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烟粉虱等为重点的预测预报技术 ,其准确精度一般达9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水平。,防治意见包含防治策略、防治适期、防治对象田、药方配方、喷施技术 和注意事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