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因定位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棉花抗枯萎病育种
出版时间:2012而在海岛棉中,他认为,是由一个显性基因 和几个微效基因 所决定的。Kelkar等(1947)也指出,海岛棉的抗枯萎病性是由1个显性基因 和1个到多个修饰基因 所控制的。这些品种可以作为培育耐低磷胁迫的棉花抗病品种以及开展棉花耐低磷QTL定位 与克隆等研究的重要资源。鉴于新疆长绒棉枯萎病迅速蔓延,给长绒棉生产带来巨大威胁,生产上迫切需要长绒棉抗病品种来减轻枯萎病的为害。在主动抗病性中,有两套基因 先后起作用,即抗病基因 和防卫反应基因 。抗病基因 产物对病菌无毒基因 产物有识别作用,从而可诱导防卫基因 表达,产生一系列防卫机制,所以,抗病基因 产物有识别作用。一方面通过寻找与抗病基因 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定位 抗病基因 ;另一方面用与抗病基因 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能够把多个基因 聚合在同一个品种中,从而实现抗原积累,提高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并能把抗性与棉花的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结合起来它们除了在抗病性状方面有差异外,其纤维品质性状具有互补性,试验所用作图群体的F2∶3株行,在均匀的枯萎病重病试验田种植,整个生育期内,进行了多次的病指统计鉴定,试验数据可靠,重复性好,对枯萎病QTL的定位 比较可靠 -
报告灰飞虱体内沃尔巴克氏体的检测? 河北省财政专项。
出版时间:2007对来自33个不同寄主的38个不同Wolbachia株系的ftsZ基因 (细胞周期基因 )研究表明,Wolbachia 株系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Wolbachia 株系分为A组群和B组群[2]。Zhou等在wsp(编码Wolbachia表面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将沃尔巴克氏体细分为12个亚群(Subgroup),并设计了12个亚群wsp基因 诊断的PCR扩增特异引物[2]。PCR检测与序列分析,其中wsp基因 是目前报道的Wolbachia基因 中进化最快的基因而被广泛用于Wolbachia的PCR检测与分子鉴别[1,3,6,7]。将扩增的wsp基因 片段进行基因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从所检测的样品中扩增出的Wolbachia的wsp基因 片段长度为601~603bp。用NCBI网站提供的BLAST分析工具进行基因 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灰飞虱体内感染的Wolbachia wsp基因 与Wolbachia pipientis 的wFur、wStri 2个品系的wsp基因 的同源性为 -
报告棉花枯萎病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
出版时间:2012根据“基因 对基因 ”假说,植物抗病性是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抗性基因 (Resistance Genes)和与之相对应的侵染病原物所具有的无毒基因 (Avirulencegenes)结合时所表现出来的(Hammond,并启动植物抗毒素合成基因 的转录。抗病基因 SNC 1来自拟南芥。雷江荣等(2010)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SNC 1基因 转入中35和军棉1号两个品种,通过选择鉴定育成转基因棉中35和军棉1号。图3-3 不同抗性品种间健株与病株蕾期叶片POD酶带图3-4 同一品种感病株和健株POD活性变化(李妙等,1995)图3-5 棉株叶片接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分析POD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不同细胞定位 ,这些不同细胞定位 的POD在植物抗病性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 -
报告Functional Analysis of Plant Viral Genes Via Reverse Genetics
出版时间:2007正向(经典)遗传学是通过生物的表型来推测其遗传物质的组成、分布和传递规律等,而反向遗传学是在已知基因 序列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理论和技术,通过核苷酸序列的定点突变、缺失和插入等创造突变体并研究突变所造成的表型效应Nicotiana benthamiana plants inoculated with different constructs based on PVX 201将SPCSV P22、P28和RNaseIII等基因 克隆到PVX201载体上,根据接种后出现的症状判断哪个基因 能增强PVX对本氏烟的致病力。SPCSV P28和RNase III等基因 连接到PVX201后对症状无影响,但P22能提高PVX对本氏烟的致病力,导致了接种植株的死亡,说明P22是致病性的增强子。 -
报告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Phytoplasmas Associated with Witches' Broom in Rose and Spiraea
出版时间:2007Schneider等[5]对翠菊黄化组、stolbur组和X-disease组的tuf基因 进行RFLP分析,认为tuf基因 可以作为划分植原体的依据,并且对植原体的检测可以达到单拷贝基因 的水平。本研究利用巢式PCR对表现丛枝症状的绣线菊和玫瑰进行植原体分子检测,并将克隆到的16S rRNA基因 、延伸因子tuf基因 及核糖体蛋白基因 序列与已知植原体16Sr各组中植原体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初步明确了两分离物的分类地位以提取的玫瑰丛枝植原体的总DNA为模板,参照Schneider等[11]和Lim等[12]报道的延伸因子tuf基因 、核糖体蛋白基因 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表1)。以玫瑰丛枝植原体的总DNA为模板,用PCR扩增16S rRNA基因 、tuf基因 和核糖体蛋白基因 ,分别得到了约1.5kb、830bp和1.3kb的目的片断,与预期大小一致,表明植株中存在植原体。序列分析表明,两分离物的16S rRNA基因 、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 和核糖体蛋白基因 核苷酸同源性都在99.9%以上,从而确定玫瑰丛枝植原体与泡桐丛枝植原体属同一病原物,属于西方翠菊黄化植原体。 -
报告Re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Resistance of Systemic Fungicides used for Controlling Oomycete Disease
出版时间:2007通过对抗药和敏感菌株杂交后代的分析,表明抗药性是由隐性的单基因 或核内的单作用位点控制,发展速度快,抗性水平高,抗药菌株遗传稳定,适合度、致病力几乎与野生的敏感菌相同,故经过施药的选择敏感菌很快消亡,抗性菌在群体中得以繁殖发展研究表明敏感菌系细胞核中有编码敏感 RNA 聚合酶的基因 ,而抗性菌系则不含这个基因 ,因而对药物的反应不敏感而表现抗药性。第一种是细胞色素b基因 上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与药剂的亲和力,主要是143位甘氨酸被丙氨酸取代(G143A)(如黄瓜霜霉病菌、小麦白粉病菌、葡萄霜霉病菌等)和129位苯丙氨酸被亮氨酸取代(F129L由于cyt bc1基因 是线粒体编码的,其抗性遗传方式表现为母性遗传。 -
报告美国白蛾防治技术与策略
出版时间:2009前期准备要从六方面着手:一要准备GPS定位 及绘制飞防作业图。根据调查的虫情及飞防条件,对计划飞防的作业点进行GPS定位 ,定位 结束后,将所有作业点进行绘图,一般以当地行政图为底图在其上绘制飞防作业图。在图上准确绘出每个作业点的形状、位置,标明GPS定位 经纬度和作业点面积,以及飞防作业区电塔、高压线、高大建筑物、养鱼、养虾池等位置,并在图上根据每架次飞机作业面积编排好作业架次和顺序。 -
报告四、遗传性病害 (Diseases Caused by Genetic Factors) (图2-132至图2-135)
出版时间:2013有些基因 表达可导致高粱植株非正常的形态和颜色变化,此类基因 多为隐性遗传,只有少数为显性遗传。如果某些基因 变异,常常会导致全株或局部组织器官发生性状改变而受到危害,限制植株体内叶绿素合成,导致植株白化,或植株叶片产生白色、黄色条纹、斑驳等复杂多样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