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培训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淮南稻茬小麦栽培
技术 出版时间:2015淮南稻茬麦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地区,东至滨海,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驻马店市的确山、南阳市的唐河、桐柏3个县的部分地区。此区地处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兼有山地气候特点,是我国的主要稻茬麦区,也是弱筋小麦适宜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12%。本节以河南为例,介绍稻茬麦区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全区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平均220~230天,年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10年平均为966.4小时。小麦返青期气温回升快,变化幅度大,晚霜冻害经常发生。淮南稻茬麦区年均降雨量900~1400mm,降雨丰沛,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小麦全生育期内降水十分丰富,罗山县气象资料显示,近十年内,10月平均降水量为67.11mm,4月平均降水量为71.96mm,5月平均降水量为103mm,单月平均降水9天左右,特别是4月、5月降水过多,田间湿度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屡屡成灾,渍害较重发生,植株早衰叶片早枯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灌浆,造成减产。淮南稻茬麦区土壤为水稻土、黄棕壤、棕壤、砂姜黑土和潮土等类型,其中沿河地带包括淮河干流,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和竹竿河支流两岸的土质砂化程度高,透水透气性好,小麦产量水平高,占到全区耕地面积的24.6%,是重要的弱筋小麦适宜区;缓丘陵岗地土质黏重,透水透气性差,可耕性差,影响小麦根系发育,产量水平低,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5%,适宜种植普通小麦的高产品种。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8g/kg左右,全磷0.2~0.4g/kg,贫氮贫磷现象严重,管理粗放,总体产量水平较低。气象资料显示,淮南麦区在小麦生育季节降雨较多,雨水分布不均,其中以10月和4月、5月降水最多,单月最大降水量可达170mm以上,土壤水分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小麦根系缺氧,渍害常较重发生。播种期和苗期发生渍害,可造成种子霉烂,出苗率低,已出苗迟迟不发生分蘖,次生根少,苗小叶黄,形成弱苗;拔节、抽穗期发生渍害,可造成上部功能叶发黄,叶片较短,株高变矮,小穗、小花数减少,穗粒数和成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扬花至灌浆期发生渍害,可使功能叶片早衰,光合作用减弱,甚至有渍死苗现象发生,千粒重可下降20%~30%,对产量影响最大。不同年份不同时期降水分布不均,可造成局部时段的干旱灾害,对小麦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播种、出苗期发生干旱,延迟小麦出苗时间,造成出苗不整齐,缺苗断垄现象发生;越冬期发生干旱,可降低小麦的抗寒能力,冻害加重;拔节孕穗期发生干旱,对小麦成穗和幼穗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少成穗数和穗粒数;扬花、灌浆期发生干旱,常伴有干热风的发生,小麦表现为青枯死亡或高温逼熟等非正常成熟现象发生,千粒重显著降低,此种类型的干旱是淮南麦区干旱减产的主要类型。3月份,淮南麦区频频遇到冷空气袭击,气温变化幅度大,播种过早和旺长麦田常常会受到晚霜冻危害。起身—拔节期受到冻害,可造成植株叶尖枯死,叶片发黄,主茎不能抽出新叶,仅靠分蘖或次生分蘖成穗,穗子明显变小,减产幅度较大;孕穗期遇晚霜冻危害常造成穗部小穗或籽粒缺位,穗粒数减少,不利于小麦获得高产。4~5月淮南麦区正处春夏交替时节,降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经常发生,常常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从生产情况看,淮南麦区平均每年倒伏面积都在10%以上,倒伏重的年份达到50%,倒伏时期不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不相同。灌浆后期发生倒伏,小麦干物质积累基本完成,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前或灌浆初期发生倒伏,小麦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生产上要重点防止。淮南麦区大部分土壤属于水稻土类型,耕作层土壤淹水时柔软呈泥浆状,落干后龟裂成碎块状,整地质量差,影响小麦出苗。犁底层经多年淀积黏重坚实,小麦根系不易下扎,水分下渗速度慢,是造成渍害的重要原因。水稻土总体肥力水平较低,不同水稻土类型的养分含量各不相同,肥力水平低是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淮南麦区病、虫、草害每年均较重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病害中以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为害较重。近些年来,生产中筛查发现,对纹枯病防治不当,发病重的地块抽穗后常引起倒伏或枯白穗发生,小麦减产严重。据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2007年全县有22%的麦田发病,枯白穗率达到5.8%;2008年全县有27%的麦田发病,枯白穗率达到7.1%,发病麦田减产可达6%以上。淮南小麦害虫主要有小麦红蜘蛛、麦蚜、黏虫和小麦吸浆虫等,地下害虫因水旱轮作发生较轻。小麦红蜘蛛在沿河、山区、丘岗等地区为害较重;麦蚜在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能为害。草害也是影响淮南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淮南麦区在小麦生长期问降雨较多,田间湿度大,冬季气温偏高,为杂草的发芽、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每年草害都能较重发生。淮南麦田杂草种类多、分布广、生长快、密度大、繁殖迅速、抗逆力强,主要种类有看麦娘、牛繁缕、繁缕、大巢菜、猪殃殃、春蓼、婆婆纳、光头稗、野燕麦和酸模叶蓼等。杂草不仅与小麦争夺水分、养料、光照和生存空间,而且传播小麦病虫害,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发育。淮南稻茬麦区与淮北冬麦区相比,由于气候、地势、土质差异很大,耕作制度、栽培水平各不相同,所以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虽然小麦栽培管理的基本原理大体上一致,但淮南稻茬麦栽培技术有自己的特点。提高小麦的播种标准主要是选用抗逆性好、品质优的高产品种和播种品质好的种子,达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的要求,克服稻茬田整地质量差的困难,保证苗全、苗匀、苗齐、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苗全是指没有缺苗断垄现象,苗数达到预期要求。苗匀是在苗全的基础上,分布均匀,既没有成堆的“疙瘩苗”,又不是稀稀拉拉。苗齐是指出苗整齐,一般集中在一周内齐苗,这是培育个体健壮,群体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基础;苗壮既要求个体健壮,又要求群体适中。淮南麦区常用的壮苗标准是:出苗迅速整齐;幼苗粗壮,分蘖较多,次生根发达,越冬前平均单株有分蘖(包括主蘖)3~5个,群体在50万~60万,叶色浓绿,无拔节起身现象,生长既不旺,也不过弱。淮南稻茬麦要做到适时播种,必须因品种而异,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播种过早,淮南稻茬麦区秋季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温度高,出苗以后,麦苗容易受纹枯病的侵害;淮南稻茬麦区使用的小麦品种以弱春性品种为主,播种过早,由于温度高,植株生长迅速,常常导致冬前旺长,越冬时易受冻害。播种过晚,由于温度低,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出苗,幼苗在土壤中时间越长,养料消耗越多,越易受病菌侵袭,常常导致出苗率低、群体较弱、黑穗病发生;晚播小麦出苗后生长缓慢,不利于形成冬前分蘖,次生根不发达,同样易发生冻害;晚播小麦生育进程推迟,抽穗、开花、成熟期后移,易遇阴雨和高温天气危害,赤霉病、锈病发生机率增大,干热风危害经常发生,灌浆期缩短,因此,千粒重降低,减产十分明显。淮南稻茬小麦适时播种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和温度这两个因素。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16℃时播种比较适宜,半冬性品种在10月15日左右播种,弱春性品种在10月25日左右播种。小麦此时播种,种子能迅速萌发出苗,而且从苗到进入越冬期,还有60~70天的生长时间,半冬性品种可形成5~6个分蘖,弱春性品种可形成3~5个分蘖,有利于小麦盘墩扎根,形成冬前壮苗,因此,淮南素有“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的说法。在适播期内,瘦地发苗慢,可以先播,肥田发苗快,可以后播;丘陵岗地,土壤黏重,透气性差,发苗慢,可先播;砂壤十,透气性好,发苗快,可后播;土壤墒情较差的应抢墒早播;积水田块应及早挖沟排水,适时播种。因多年稻麦轮作,淮南稻茬麦区水稻土犁底层深厚黏实,透水透气能力差,麦田积水难以下渗,渍害常较重发生。通过适当深耕能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的厚度,提高水分的下渗速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耕作深度以23cm左右为宜,不足23cm的要在原有耕作层的基础上逐步加深,不能一次加深太多,以免翻出大量生土降低土壤肥力。稻茬麦的整地质量必须达到“虚、实、平、净、细”,三沟配套。虚是指耕层上部的土壤疏松,有利于苗和保墒。实是指耕层下部的土壤适当压实,有利于小麦下扎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防止吊死苗现象发生。平是指田面平整,有利于麦刚灌排水,要达到寸水棵棵到的标准。净是指地要干净,没有大的稻茬。细是指土壤要细碎,没有大坷垃,既有利于保墒,又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三沟配套是指整地播种后要及时开好厢沟、腰沟、围沟,一般每厢按5~7m开一条宽40cm、深25cm的厢沟,厢中间横开一条宽40cm、深30cm的腰沟,麦田的四周开一条宽40cm、深35cm的围沟,三沟相通,便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做到这些是达到苗全、苗匀、苗壮、防渍的重要保证。要达到上述整地要求,首先在水稻收割后要及时翻耕灭茬。水稻收割到小麦适播期还有40天左右的空闲时间,这期间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水稻收后及时进行翻耕灭茬,可以增加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加速秸秆的腐解,减轻草害,防旱保墒。翻耕耙平后要及时用犁开沟,防止田间积水,确保小麦在适播期内能及时整地播种。其次,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整地方法。淮南稻茬田宜用旋耕机整地,旋耕机整地有4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破除稻田土壤板结,达到土细的要求;二是机械旋耕能打碎稻兜,避免稻兜压苗现象发生;三是耕地深度容易控制,深浅一致;四是旋耕机整地较平,有利于田间灌排水。第一遍旋耕要深,前进速度要慢,便于破除板结,破碎土壤。第二遍旋耕(播前整地)要浅,达到上虚下实的要求。对不便用旋耕机整地的田块,在翻耕耙平后要人工捡除稻兜,为下一步提高播种质量创造条件。对前茬收获较晚,已超过小麦播种适宜期的田块,要做到随施肥、随灭茬、随耕地、随耙地、随播种,尽量争取早播,降低因晚播造成的损失。根据淮南的自然条件,生产上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一是抗病、抗倒、抗涝、抗寒、抗干热风,产量比较稳定,在抗病方面重点要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4种病害,抗涝耐湿性好;二要有较高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吸收、利用水肥能力强,光合性能好,灌浆速度快,成穗多,中高秆;三是小麦品质要与土质类型相适应,沿河砂质土壤类型宜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低的弱筋专用品种,岗岭黏质土壤类型要以中筋品种为主。选用良种必须要合理搭配不同的品种。搭配品种时要掌握3个原则:一是品种不宜过多,主次要分明,在同一土壤类型上宜选用2~3个品种,要有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二是品种特性要相对互补,增强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同一土壤类型要选用品质相同的品种,便于优质小麦防杂保优和粮食部门收购、加工。从淮南稻茬麦的生产情况看,合理密植要考虑麦田的水、肥条件、播种方式、品种特性、播期等综合因素,然后确定适宜的播种量。近年来,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场通过适当降低播种量,提高用肥量,采用条播的播种方式,小麦单产连年稳定在6000kg/hm2左右,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30%以上,为淮南稻茬麦获得高产积累了宝贵经验。淮南稻茬麦一般采用条播或撒播两种播种方式,条播小麦落籽深浅一致,盖土均匀,出苗整齐迅速,种子损失少,宜减少播种量;撒播小麦落籽深浅不一,盖土有深有浅,掩埋过深的不易出苗,浮籽易被鸟食,种子损失较多,应增加播种量。在考虑播种方式的同时,还要结合小麦品种特性适当增减播种量,半冬性品种播种较早,分蘖较多,应减少播种量;弱春性品种播种较晚,分蘖较少,应增加播种量。在适播期内,机播半冬性品种用种量一般为9kg/亩,弱春性品种用种量一般为10kg/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0万亩。提高播种质量要从3个方面着手。1.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要对种子进行晾晒,提高种子活力;要对种子进行精选,除去秕粒、病粒、碎粒和草籽、泥沙等夹杂物,选用饱满粒做种子;要对所选用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了解其发芽率、发芽势,作为确定播种量的参考依据,防止因发芽率低造成缺苗现象的发生。一般播种用的种子发芽率应在85%以上。2.要采用科学的播种方式近年来淮南稻茬麦机播面积逐年增大,播种质量逐年提高。使用机械播种时,播种前要对播种机进行适当调整:播种量达到设计播量的要求,行宽20cm,入土深度3~5cm,根据墒情适当加、减入土深度。机械操作时要达到:播行直,下种匀,深浅一致,覆土良好,接茬准,镇压实,行距稳定,提放整齐,做到不重播、漏播、播得整齐,覆土良好,便于管理。人工撒播的田块要在单次直耙后撒种,防止覆土过深,影响出苗,撒种分两次进行,先全面,后补稀,做到均匀一致,然后横耙、直耙两次覆土,尽量多盖籽,提高出苗率。3.要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淮南稻茬田种植水稻时淹水时间长,地下害虫较少,应重点防治田埂、地边的地下害虫,病害以黑穗病、纹枯病和土传花叶病为主,可进行土壤处理或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淮南稻茬麦此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壮苗,保证苗全、苗匀、苗齐、安全越冬。苗壮就是分蘖较多、粗壮、叶宽色深,根系发达;苗全就是保证整块麦田全苗,没有漏播和缺苗断垄现象;苗匀就是要求麦苗分布均匀,无疙瘩苗;苗齐是指整块麦田出苗、生长整齐;安全越冬就是要减轻麦苗冻害,减少枯叶、死蘖,防止冻死苗现象发生。淮南稻茬麦区冬季降水较多,水分管理上应以排除田间积水为主,防止渍害发生。麦播结束后,要及时清理三沟积土和杂物,保持三沟通畅,降雨后要视田间积水情况及时修整,排除积水。在个别严重干旱年份,也可结合施肥进行冬灌。降雨或冬灌结束后,要适时耧划松土,避免因土壤板结,发生龟裂危害,拉断小麦根系。淮南稻茬麦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常常导致死苗、死蘖、死心和籽粒缺位。发生冻害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如下。1.因播期不当发生冻害淮南稻茬麦以弱春性品种为主,如果播种过早,温度较高,小麦生长较快,进入越冬期就可以拔节,抗寒能力大大降低;播种过晚,麦苗瘦弱,冻害也会较重发生。生产上注意选用抗冻品种,提高品种的抗冻能力;要适时播种,培育冬前壮苗,使植株制造较多的有机养料,增加植株体内特别是分蘖节细胞糖的含量;越冬前要及时划锄,防止龟裂,使地面土壤细碎、平整,防止透风;要壅土、盖粪或浇水,改善分蘖节处的温度状况。2.旺长小麦突遇寒流造成的冻害近年来,暖冬年份时有发生。暖冬常使小麦在年前出现旺长,植株抗寒能力降低,如果温度突然下降,冻害就会发生。防止此类冻害,对有旺长苗头的田块要推迟施用越冬肥,采用深耘断根措施有良好的效果,能断老根,长新根,深扎根,促进根系发育,对地上部可控制旺长,减少分蘖;对已发生冻害的田块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因为年前旺长,土壤中养分消耗较多,特别是发生主茎死心的田块,需要促使次生分蘖成穗,因此,需要补施速效氮肥,促使麦苗由弱转壮,提高亩穗数,增加穗粒数。淮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条件恶劣,弱苗面积较大,在冬前和冬季管理时要尽早查明弱苗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使麦苗由弱变壮。(1)由于雨雪天气多,降水量大,土壤黏重,排水不畅,通气不好,造成根系发育不良,形成麦苗瘦弱,叶尖发黄。此类麦田应及时排除积水,抢晴天中耕松土,散墒通气。(2)由于土壤墒情不好,或板田翻后就撒籽播种,掩种过深,造成小麦出苗时间长,籽粒营养消耗过多,麦苗瘦弱,叶片细长。应及时排查,除去表土,帮助麦苗出土,或进行清棵,使麦苗分蘖节盖土厚度变浅,以促进麦苗茁壮成长。(3)由于整地粗放,暗坷垃较多,土壤过于疏松,小麦根系扎得不好,麦苗缩心、黄叶、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应采取镇压、浇水等措施补救。(4)由于秋季温度较高,播种较早、播量较大,麦苗前期生长过旺,后期脱肥麦田,要及早深耕断根,以控制新分蘖的增加和小分蘖的旺盛生长,促使大蘖缓慢生长,在此基础上适当补施氮肥。(5)由于严重缺氮、缺磷。缺氮的叶窄、色淡,应及时追施氮肥;缺磷的,苗小叶黄,根系不发达,次生根发生很少,有时叶尖发紫,应追施磷肥。(6)由于地下害虫、纹枯病、土传花叶病等为害而形成苗黄、死苗的,应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春季麦田管理任务,针对不同苗情分类管理。一类苗群体一般为60万~80万/亩,属于壮苗麦田。在管理措施上,应注意促控结合,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壮秆大穗为主。(1)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已重施越冬期肥、群体70万~80万/亩的一类麦田。这类壮苗,群体大、分蘖多、肥力高,于返青期进行深锄或深耕断根,可以促进根系发育,控制无效分蘖,有利于有效分蘖的良好生长,促成大穗。肥料运筹上可实施氮肥后移,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作用的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一般在小麦拔节期的中末期结合降雨,迫施尿素6kg/亩,以获得更高产量。(2)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万~70万/亩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降雨追尿素90kg/hm2。此类苗的群体一般为45万~60万/亩,属于弱苗和壮苗之间的过渡类型。春季管理的重点是促麦苗早返青、早生长,培育壮苗,促进麦苗春季分蘖发生,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冬春分蘖的成穗率。已经施过越冬肥,土壤水分适宜,不缺墒的麦田,早春应抢晴天划锄,以破除板结,松土、保墒、通气,提高地温。如果地力水平较高,群体50万~60万/亩,在小麦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施尿素7.5kg/亩;如果地力水平一般,群体45万~50万/亩,在小麦起身期追施尿素7.5kg/亩。三类苗的群体在675万/hm2(45万/亩)以下,属于弱苗类型,要在促使麦苗早返青、早生长、育壮苗上多下工夫。如有缺苗断垄的,还要在早春开展疏苗移栽,疏密补稀,尽量减少缺苗断垄。肥水管理上以促为主,加大管理措施,促蘖增根,提高成穗率,力促穗多。(1)对群体在40万/亩以下的弱苗麦田,春季追肥应立足“早”字,分次追肥,第一次,于返青始期,追施尿素150kg/hm2,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第二次在拔节后期,追施尿素37.5kg/hm2,提高穗粒数。(2)对基本苗较大,群体在40万~45万/亩的麦田,一般在返青至起身期追肥,追施尿素150kg/hm2。(3)对于严重干旱引起的弱苗麦田,应结合施肥在返青期浇水抗旱;对因渍害引起的弱苗,在施好返青肥的基础上,要及时排干田间积水,抢晴天划锄破土。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追肥中配施磷酸二铵。这类麦田一般年前茎蘖数达80万/亩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极易发生早春冻害。拔节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易倒伏。春季肥水管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控为主,促控结合的管理措施。(1)对于播种过早,年前植株营养体生长过旺,地力消耗过大,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果群体不大,早春每亩总茎数在80万/亩左右,可以看苗情在返青后、起身前期追肥。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期追肥。一般追施尿素7.5kg/亩左右,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形成小穗。(2)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要综合采取下列措施:深耕断根控制无效分蘖;早春不急于施肥浇水,在拔节前后分蘖两极分化已基本完成,叶色开始自然落黄时再追肥,追尿素75kg/hm2;拔节初期喷洒矮壮素进行化学控制,缩短基部节间,防止倒伏。(1)预防小麦的晚霜冻害根据天气预报,在冷空气来临前,对极易受冻的旺长麦田及时浇水,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是预防或减轻晚霜冻害的有效办法。霜冻已经发生,应立即施用速效氮肥,并浇水,以促进未受冻害的小分蘖和新生分蘖快速健壮发育,减少损失。受冻后麦田施肥浇水越早越好,否则减产严重。(2)及早防治病虫害由于淮南稻茬麦区越冬期和春季温度总体较高,害虫极为活跃,主要以红蜘蛛、蚜虫和黏虫为主,病害以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主,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早防治。麦田后期要十分重视水分管理,如果降雨时间过长,雨水过多,要在降雨前后及时清理厢沟,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水位,增加土壤透气性,保持根系活力,达到延长根、叶功能期的目的。淮南稻茬麦后期一般不再浇水,如果出现严重干旱天气,已严重影响到籽粒正常灌浆时,有灌溉条件的田块要根据情况适当浇抽穗扬花水和灌浆水,使麦田土壤含水量达到20%~22%,以满足植株对于水分的要求。浇灌浆水时,由于麦穗已较沉重,要注意有风不浇,以防止倒伏。试验证明,在小麦抽穗到乳熟期进行根外追肥,能及时为小麦后期生长提供所需的氮、磷养料,延迟次生根早衰,使叶片功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有利于籽粒饱满。生产中一般喷施磷酸二氢钾15kg/hm2,同时能达到抗干热风的作用。小麦抽穗以后,每年经常发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黏虫和蚜虫等的为害,必须积极主动防治。实践证明,小麦抽穗以后,无论哪种病虫害,如果遭受严重为害而不防治,均可造成严重减产。渍害是淮南稻茬麦经常发生的一种灾害,全生育期均能受害,其中以小麦生长后期的为害最重,这时渍害发生时常造成植株枯死,千粒重降低,减产十分严重,生产中应重点防治。渍害的发生通常有以下3种原因。一是降雨过多造成渍害。淮南稻茬麦区在小麦抽穗后连续阴雨7天以上或大雨3天以上均能发生渍害,常引起根系早衰,叶片早枯,籽粒变秕。特别是灌浆后期,往往因大雨过后猛晴,气温骤然升高,形成渍害型高温逼熟,粒重可比常年降低7g左右。防止此类湿害一般采用清沟排水,选用耐湿能力强的品种加以解决。二是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渍害。此类渍害一般发生在岗岭阶梯式麦田里,由于上下麦田地势落差大,导致下田地下水位高,麦田土壤长期含水过多,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造成苗黄苗弱。也有的是因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透水性差,田间沟渠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易升不易降,如果遇到阴雨天气,麦田排水很慢,使麦根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从而影响根系下扎并造成烂根,常常造成植株枯死。防止此类渍害一要开好三沟,深挖围沟,降低地下水位;二要搞好农田排水系统建设,确保雨天能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三是因土质黏重引起的渍害。淮南稻茬麦区土质多为黏土和黏壤土,犁底层深厚,保水能力强,透水性差,再加上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要求水稻田有一定的保水性,长时间浸水减缓了水分的下渗,不利于排除“潜水层”,造成“土壤渍害”。防止此类渍害一要适度深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水分下渗能力;二要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降低土壤因透水、透气性差造成的危害。淮南小麦收获,一要做到适时,即小麦在蜡熟期收获,此时穗下节间呈金黄色,籽粒已全部转黄,但内部呈蜡质状,含水量为25%~30%。一般根据天气,抢在雨前进行收获晾晒。如果收割过早,小麦灌浆不充分,籽粒不饱满,产量反而不高,品质也不好,收割过晚,产量同样不高,所以收割小麦必须强调适时。在适宜收获期内,人工收割要适当提前,机械收割宜在蜡熟后期进行。二要在收获时做到分类进行,根据小麦不同的品质和用途,分类收割,分类晾晒,分类贮运,提高小麦的经济价值和商品质量,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
报告旱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
技术 出版时间:2015根据国际和我国有关旱区的划分标准,河南省旱地区域属于半湿润偏旱区,是半湿润地带与半干旱地带的过渡区、河南旱作麦区主要分布在33°40′N以北(平顶山、鲁山一线以北)、京广铁路(大约113°5′E)以西的太行山余脉和山前丘陵以及熊耳山、崤山山脉的丘岗缓坡地带,海拔在200~700m。该区小麦生育期间日照1377~1410小时,光照比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2.4~14.5℃,小麦全生育期大于0℃积温1701~2218℃·天,冬前积温605~650℃·天,冬季负积温-166.6~-54.1℃·天,前期低温干旱不利于小麦形成壮苗,后期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开花和籽粒灌浆。该区年降水量650mm上下,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仅150~250mm,年蒸发量达1700mm,降水不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需要。地下水源埋藏较深,开发困难,干旱缺水是本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干旱年出现频率为79.2%。重旱年频率为30%,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该区沟壑纵横,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土壤以褐土的各个亚类、土属为主。一些旱塬地的立黄土(典型褐土),土层深厚,熟化度高。许多岗丘还分布着红黏土,质地黏重,通气性差,适耕期短,在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又缺乏水源与灌溉条件,加之劳畜力不足,经济条件差,小麦管理粗放,广种薄收,产量多在2250kg/hm2左右。种植制度是以小麦为主的轮作换茬制,多数为二年三熟,亦有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旱地小麦由于干旱缺水,土壤瘠薄,耕作粗放,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与水肥地相比,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丘陵旱区秋季气温下降早而快,冬季气温较低,结冻早,小麦生长速度比较缓慢,表现为叶片小,根系少,分蘖慢或缺位,植株瘦小,冬前不易形成壮苗。春季气温回升较慢,因此,小麦返青迟,起身晚,从播种到返青约需170天,比平原水地多20天左右。丘陵旱地由于秋末气温下降早,冬季寒冷时间长,春性品种和晚播弱苗易受冻害。丘陵旱地由于雨季在土壤中积蓄了一定的水分,冬前可形成一定数量的分蘖,但冬春雨雪稀少,开春以后蒸发量逐渐加大,土壤水分迅速下降。由于墒情变差,春季基本不再产生分蘖。因此,旱薄地只有冬前一个分蘖盛期,返青前即达到高峰,返青后就开始两极分化,而且速度快而集中,致使旱地小麦的有效分蘖时间缩短,分蘖成穗率低。丘陵旱地由于缺水,小麦的幼穗分化时间比平原水地要长,但分化的小穗和小花数少,尤其是退化量大,所以穗粒数偏少。从持续时间看,其特点是“开始早,时间长,前期慢,后期快”。一般10月下旬幼穗开始伸长,但由于“春旱”,后期快速进入四分体期,使大量小花退化,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灌浆期间虽然温度、日照等条件有利,但因干旱而使根系、叶片早衰,植株提早干枯,缩短了灌浆时间,粒重偏低,且因年际间降雨量不同而变幅较大,造成产量低而不稳。长期以来,旱地小麦受自然降水的制约,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锐减,使旱地复种指数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旱地小麦的产量,已成为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适宜于旱地小麦的一整套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即围绕一个中心,打好3个基础和改进5项措施”的“135”栽培技术模式。北方旱作冬麦区,年降水量为400~600mm,且60%~7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而小麦生长季节的降水仅有100~200mm。据多年的研究资料,旱地小麦单产达到3000~4500kg/hm2时,在一般情况下约需水400mm。因此,降水量少,成为限制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据洛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0~200cm土体每毫米贮水能生产小麦1.41kg,在洛宁县旱塬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良好的栽培技术可使每毫米贮水生产小麦1.46kg,而一般栽培条件仅能生产小麦0.61kg。高产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结果说明,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必须以提高土壤单位水分的生产效益为中心,坚持做好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等工作,围绕这个中心,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栽培技术,使有限的水分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旱地小麦产量持续增长。据河南农业大学在巩义市和新安县的研究资料,旱地麦田0~200cm土体在小麦播种前贮水150~450mm,小麦产量与播前土壤蓄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播前土壤贮水越多,小麦产量越高。这说明在丘陵旱作麦区,小麦播种以前做好蓄水保墒工作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基础。北方旱作麦区全年的降水量有60%~70%集中在6~9月,这就为播前蓄水创造了有利条件。资料表明,无论是晒旱地还是回茬地,在小麦播前土壤的蓄水能力还是很大的。据在洛宁旱塬的研究结果,小麦播前晒旱地0~200cm土层蓄水量丰年最多可达到435mm。在夏玉米地进行秸秆覆盖和春玉米地进行地膜覆盖均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一般在玉米收获期0~200cm土层蓄水较不覆盖的多50m3左右。综合各地实践经验,旱地小麦播前蓄水保墒的主要措施有以下3方面。1.改张口过伏为合口过伏即伏前深耕粗耙轻耙,而后遇雨即耙,半月无降雨要进行干耙,播前只耙不耕,做到“耕作层内张外合,滴水归田防蒸发,上虚下实无坷垃”。2.前茬作物秸秆覆盖即在夏玉米定苗后,在玉米自然株高达35cm左右时,每公顷均匀撒盖4500~6000kg麦秸或麦糠(0.5kg/m2),这样既能蓄水保墒,又能抑制杂草生长,不仅使夏玉米增产,还为小麦蓄贮了底墒。3.前茬作物地膜覆盖即在玉米田进行地膜覆盖,在玉米收获后揭膜立即清茬浅耙,再深耕细耙,麦播前遇雨即耙。因春玉米收获早,距麦播还有较长时间,耕后地表裸露蒸发量大,必须坚持遇雨即耙,重耙细耙,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底墒。增施肥料,特别是增施有机肥,不但能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养分,而且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增施氮、磷、钾化肥,以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相结合,可显著提高产量。据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旱地小麦单施有机肥,每增施1.5万kg/hm2农家肥,可增产小麦112.5kg,增产11.4%;而有机肥与氮素化肥相结合,可增产小麦150~300kg/hm2(除去氮素化肥的增产量)。河南旱地曾因缺磷严重制约了小麦产量,通过增加磷肥用量,产量有了显著提高。但随着产量的提高,旱地小麦缺钾问题又暴露出来。研究表明,每公顷用150kg钾肥,单株次生根增加1~4条,每穗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6g,公顷增产小麦450kg。因此,在旱地要有机肥、氮、磷、钾化肥配合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土壤中单位水分的增产作用。适时偏早播种能够经济有效地利用温、光自然条件,协调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有利于小麦次生根和分蘖生长,培育壮苗,提高成穗率,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旱地小麦产量的高低,穗数是决定因素,而穗数多少与冬前大分蘖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旱地小麦适时早播可促进冬前分蘖和提高成穗率。10月1日前后播种的田块,11月分蘖的成穗率达68%,12月上旬的分蘖成穗率只有5%,以后的分蘖则多为无效分蘖。冬前生长好的麦苗对麦田起到覆盖作用,耕层水分含量高,而晚播麦田麦苗生长弱,麦田覆盖度差,耕层水分含量低,不仅穗数少而且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因而造成减产。适时偏早播种是促进小麦根系发育的有效措施。多年研究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冬前及拔节期初生根入土深度、次生根条数、长度等均有明显的影响。据观察,9月26日播种的越冬期总根量分别是10月4日和10月13日播种的1.51倍和2.31倍,而40~100cm土层内的根量,前者则为后两者的2.30倍和2.34倍。所以适时偏早播种是提高旱地小麦抗旱性、有效利用土壤水分、促根、增蘖、促穗的中心环节。为保证河南旱地小麦冬前总茎数达到750万~900万/hm2(50万~60万/亩),实现450万~525万/hm2(30万~35万/亩)穗和冬前积温达到500~7000℃的生产要求,必须认真做好适时偏早播种。晒旱地播期应在9月25日至10月5日,回茬地在10月10日以前播种为宜。在过去,丘陵旱作麦区限制小麦产量的突出问题是“一旱二薄”,选用的小麦品种多为耐旱耐瘠品种。但随着蓄水保墒措施的应用与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耐旱耐瘠品种丰产潜力较低的矛盾逐渐显现,于是出现了盲目在丘陵旱地种植高水肥地品种的现象,结果造成了减产。因此,丘陵旱作麦区应选用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丰产潜力大,在旱地表现稳产的品种。小麦沟播,可促可控,能够显著提高旱地小麦产量。1.沟播可以促根增蘖沟播具有剥去干土层使种子种在湿土层和深播浅盖的作用,又因沟底温度比地面高0.3~0.8℃,一般出苗和分蘖期比平播早1~2天,冬前单株分蘖多0.1~0.6个,次生根多1.2~1.4条,成穗数增加0.5万~12.1万个/亩,穗粒数多0.1~6.2粒,沟播较平播增产8%~12%。遇到早年,播种时底墒不足,平播极易造成缺苗断垄,而沟播则出苗齐全,并且在冬季降雪时,雪可在沟内积存,能防止被风刮走,起到集纳雨雪、蓄水保墒的作用。2.沟播可以控制麦苗旺长在丘陵旱地适时偏早播种是成功的增产经验,但在冬暖年份,麦苗容易旺长,不仅多消耗水肥,甚至遇到倒春寒会冻死麦苗。而沟播麦田可在越冬或返青期进行平沟培土,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的滋生和加速两极分化,且培上后可防止分蘖节受冻害,又可多产生次生根,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因而增产作用显著。过去,由于旱地缺水少肥,小麦生产一直沿用的是大播量靠主茎成穗的增产途径,播种量多在10kg/亩以上,有的高达15~20kg/亩。随着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措施的应用,土壤的水肥状况有所改善,但大播种量造成麦田群体过大,根系发育不良,耐旱性差,难以获得高产;而播量过小,虽个体生长良好,但成穗数少,产量也不高。试验表明,在河南适时偏早播种的情况下,晒旱地和早茬地基本苗以14万~16万/亩为宜,夏玉米等回茬地以基本苗16万~18万/亩为宜。因此,改大播种量为适宜播种量,不仅可节省种子,而且还能增产小麦30~50kg/亩。在一般情况下,旱地麦田实行粗肥、氮、磷、钾肥底施“一炮轰”的施肥方法,一般不进行追肥。但在土壤水分状况改善以后,冬春遇到较多降水仍不进行追肥,将造成土壤水分生产效益降低。据试验,在冬春降雨后0~20cm土壤含水量大于17%的情况下,追纯氮5kg/亩,可增产8%~17%。但若0~20cm土壤含水量在17%以下追肥,则增产效果不明显或不增产。因此,旱地小麦应改不迫肥为看墒追肥,即墒情差不追肥,墒情好可适量追施速效氮肥。丘陵旱作麦区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小麦播种工作。但在生产上存在着“一年与麦见两面”,即种时见一次面,收时再见一次面的重种轻管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应加强旱地麦田的管理,通过看墒追肥、中耕保墒、镇压提墒、防治小麦蜘蛛和穗蚜等增产措施的应用,改变“旱地麦田重种轻管”的思想,实现“种、管并举”,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所谓适墒播种就是指在旱地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内,土壤墒情适宜,播种能正常出苗。一般来说,小麦出苗要求的适宜土壤墒情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但由于土壤质地不同,小麦种子萌发出苗所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不同,一般要求砂土为14%~16%,壤土16%~18%,黏土20%~24%,当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10%、13%和16%时,就会影响到萌发出苗。因此,要种好旱地小麦,就必须及时做好播前准备工作,尽量做到适墒、适期播种,为旱地小麦的稳产、丰产奠定基础。旱地小麦多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制,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前茬作物特点进行精细整地。晒旱地麦田多为一年一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精细整地,能够达到“深、净、细、实、平”的要求。晒旱地麦田的整地应以保墒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接纳伏雨,增加土壤深层水分贮备。旱地耕作应改三犁九耙为一次深耕,晒旱地于7月上旬深耕25~30cm,随深耕施入底肥,做到合口过伏,遇雨即耙,先粗耙,轻耙,后复耙细耙,若半月无降雨,要进行干耙,小麦播种前只耙不耕,达到“耕层内张外合,滴水归田防蒸发,上虚下实无坷垃”。前茬为秋作物的秋茬麦地,秋收种麦,时间紧迫。秋收后,土壤常比较板结,因此,整地首先应抓好碎土、保墒工作。首先在秋作物的生长后期进行中耕,以利接纳较多的降雨,蓄水保墒,为麦播整地创造条件。其次,对于早秋茬作物,秋收后到种麦尚有一段时间,可以先浅耕灭茬,而后深耕,耕后可以进行短期晒垡,但晒到垡头发白时,就要及时耙平保墒,以免遇到秋旱,表墒不足,土块难以耙碎。对于晚秋茬则要做到快收、早耕。结合施底肥随犁随耙,保住底墒。在干旱年份,为了防止跑墒,也可不进行耕翻,直接用旋耕机旋耕10~15cm,再耙2~3遍,使麦田平整塌实,即可播种。施足底肥和巧用种肥,是保证小麦生长发育有充足养分供应的前提,同时施足底肥,也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丘陵旱地来说,旱与薄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施足底肥,才能促使小麦在冬前早分蘖,多分蘖,增加单株次生根条数,达到穗多,穗大,提高抗寒、抗旱能力。所以群众有“三追不如一底”“年内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的施肥经验。旱地小麦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速效N、P、K肥。目标产量在300kg/亩以上的地块,在施有机肥200kg/亩的基础上,化肥施用总量为纯氮10~12kg/亩、P2O58~10kg亩、K2O 5kg/亩。可将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和70%~80%的氮肥做底肥,剩余的20%~30%氮肥于第二年春季土壤返浆期开沟追施。旱地高产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土层厚、地力好的旱肥地,应选用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丰产潜力大、在旱地表现稳产的品种。如郑旱1号、洛旱2号、洛旱6号等。根据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及冬前壮苗对积温的要求,在适墒情况下,应先播冬性品种,再播半冬性品种,最后播春性品种。一般情况下,在日平均温度16~18℃播冬性品种,14~16℃播半冬性品种,13~15℃时播春性品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旱地小麦的基本苗可控制在12万~20万/亩,冬性品种可采用适宜范围的下限,弱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可采用上限。播种偏早的基本苗可减少1万~2万/亩,偏晚的可适当增加2万~3万/亩。沟播的基本苗可控制在15万~20万/亩。播种方式以20cm等行距或18~23cm的大小行为宜。播种深度3~4cm。若采用机械沟播,则沟距36~42cm,沟深9cm,沟宽12~15cm,每沟内播种2行小麦。播种深度3~4cm。播种时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各项工序最好一次完成。旱地小麦播种后应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利于提墒保墒、全苗苗壮。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对缺苗的地块要及时补种,对密度过大的要及时疏苗。旱地小麦应于早春土壤返浆期借墒追施速效氮肥,墒情较差的地块,应以镇压为主;墒情较好的地块,应以划锄为主;对土壤不实、坷垃较多的麦田,先镇压、后划锄;要结合划锄灭除杂草。防治麦田红蜘蛛、蚜虫等害虫为害。小麦开花后可以用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进行叶面喷肥,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蜡熟末期,适时收获。旱地小麦的欠墒播种是指在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内,土壤墒情较差,土壤0~20cm含水量在10%~15%的范围内,但采取适当的措施播种后,小麦能够出苗。欠墒播种技术主要有抢墒早播、沟播、覆膜穴播等措施。抢墒播种是指土壤0~20cm含水量在11%~15%的范围内,按照“有墒不等时”的原则,采取多耙提墒的方法,适时偏早抢墒播种。抢墒播种,因为土壤中有底墒,小麦种子在土壤水分不太充足的条件下,可以缓慢地吸收水分而萌发,出苗率可达90%以上。抢墒播种是旱地小麦利用时间、墒情,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抢墒播种,比雨后播种方式提前早出苗17~136天,平均提前57.5天;单株分蘖多2.4~2.9个,单株次生根多1.8~2.5条,接近正常,每公顷穗数可达267万~523万,穗粒数25.8~31.6粒,千粒重32.6~38.0g。因此,抢墒播种与其他抗旱播种方式相比,具有播种出苗早,苗情发育好,产量高的特点。1.及时整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趁墒整地,边耕翻耙边镇压保墒。2.适时偏早播种当土壤0~20m含水量在11%~15%的范围内时,可按照“有墒不等时”的原则,采取多耙提墒的方法适时偏早抢墒播种,但播种不可盲目提前,在一般情况下,播种期可提前10~15天。3.精选品种抢墒早播应选择抗旱耐寒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不可选用春性品种,以免造成年前拔节而受冻害。4.增大播量,抢时早播由于墒情较差,出苗率较低。因此,在播种时,应比适墒播种时增加播量10%左右,以确保基本苗。5.播深适宜抢墒播种深度要适宜,不可过浅,以免种子落干,也不可过深,一般以4~5cm为宜。6.药剂拌种抢墒早播由于出苗早,温度高,前期病虫为害较重。因此,在播种时,要用药剂拌种,以免病虫为害。小麦沟播是指采用开沟播种方式,深播种、浅覆土,播种后留下浅沟,并结合冬春培土的一种栽培技术。小麦沟播,虽然播种较深,但覆土浅,所以在土壤墒情较差时,能够起干种湿,有利于早出苗,出全苗,多分蘖和培育冬前壮苗。因此,沟播是确保旱地小麦适时播种,实现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技术措施。1.沟播在欠墒时能保证适时偏早播种,且容易一播全苗旱地有70%的年份,小麦播种时因表层墒情不足,很难一播全苗。过去小麦播种时遇到干旱,群众多采用探墒播种(即深播8~10cm),由于播种过深,出苗和分蘖推迟,冬前很难形成壮苗;如果播种遇到降雨,还容易造成闷芽,缺苗断垄严重。而沟播则能起干种湿,达到深播种浅覆土,使种子正好种在湿土层上,因此,出苗快,苗齐,苗全,分蘖早,冬前容易实现壮苗。达到促根、增蘖、稳穗数,无论旱年或正常年份均能获得稳产高产。2.沟播可以增温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率小麦沟播后,由于沟埂的屏障作用,使沟内昼夜温差变小,沟内温度明显提高。据测定,小麦越冬期间沟播较平播地面温度高0.6~2℃。沟播后沟底土壤水分适宜,加之地温较高,同时沟内覆土较浅,因而一般沟播较平播出苗快,分蘖早,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同时垄沟还有纳雪集雨作用,因此,沟播较平播墒情好。据测定,小麦越冬期间,0~5cm、5~10cm、10~20cm的土壤含水量,沟播比平播分别提高1.5%、1.1%和0.3%,返青期分别提高0.7%、1.1%和0.3%。因此,沟播有效提高了旱地小麦水分利用率。3.沟播可以有效控制分蘖,实现节水增效冬前能否达到壮苗是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关键。小麦沟播后,因温度和水分条件的改善,即使旱年或冬前降温较早,也容易实现壮苗,如果冬前温度偏高,生长过旺,则可以利用中耕平沟培土来控制小分蘖,节水节肥。据试验,越冬期培土,能有效地抑制小分蘖,越冬和返青两次培土,对促大蘖,控小蘖作用更强。小麦沟播一般可分为一沟单行和一沟双行两种方式。一沟单行指用耧沟播或用单行沟播机播种,其沟播规格多为沟距23~24cm、沟深5~6cm、种子覆土深度3~4cm。一沟双行指用沟播机播种,其规格多为沟距30~35cm,沟深10~12cm,沟内播两行小麦,行距13~14cm,种子覆土深度3~4cm。目前沟播多用一沟两行的沟播机进行播种,沟播机由四轮拖拉机牵引,沟距为36cm、行距9cm、一沟双行、沟深8~10cm、种子覆土3~4cm并且可随意调节播种量和沟行距,可以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完成。此外,还有长葛农机修造厂生产的两沟四行畜力沟播机,新乡农机研究所生产的三沟三行沟播机,以及西安农机厂研制的一沟两行沟播机。在没有沟播机的地方,也可在普通耧铧的上部,加设铁皮制成翅形分土器,做成简易沟播机耧,播种后适当镇压。穴播栽培是近年来在旱地小麦栽培上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由于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作用,因此,进行覆盖穴播栽培是旱地小麦稳产丰产的有效途径。旱地小麦覆膜穴播增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地膜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地膜覆盖阻断土壤与大气间水分交换,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土壤的供水状况。在无雨补偿水分的情况下,覆盖的时间越长,保墒效果越明显。据测定,0~10cm土层含水量覆膜比裸地增加4.8%,10~20cm增加4%,20~30cm增加2.4%,所以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保墒作用,为旱地小麦的播种出苗提供了较好的水分条件。2.覆膜穴播有显著的增温效应地膜覆盖在地表形成一层土壤与大气交换的障碍层,隔离了膜内外的空气流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气流热交换,同时也减少了土壤热量向大气中的散发,在这种小气候条件下,可使膜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据测定,冬前覆膜穴播较裸地5cm地温提高1.3~1.8℃,增加积温100℃左右,2月中旬至拔节提高0.5~1.0℃,增加积温50℃左右。地温的提高,积温的增加,有利于小麦分蘖和延长穗分化的时间,对增加穗数和形成大穗有利。3.覆膜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地膜覆盖使土壤温度增加,水分适宜,因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小麦对矿物质营养的利用率。4.覆膜穴播促进了小麦的生育冬小麦覆膜后,由于提高了土壤温湿度,使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多,大分蘖增加,成穗率提高,幼穗分化早、历时长,穗部发育良好,因而使产量增加。一般在当年的7月深耕晒垡,8月中旬浅耕耙保墒,播种前施肥整地,然后按70~80cm宽进行平作覆膜,膜面宽60cm、膜与膜间距20cm,覆膜后5~7天用小麦穴播机进行播种。每带种4行,行距20cm、穴距10cm,每穴7~8粒。由于采取早整地、早覆膜,因而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加上采用穴播机播种,播种深度一般4~5cm。因此,在土壤水分不太足的情况下,有利于小麦的萌发出苗,出苗率一般可达90%以上。覆膜穴播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和促进小麦生育的作用,因而,在应用时应注意,要施足底肥、精细整地,灭净根茬、消灭坷垃,这样不仅有利于出苗,而且还可以防止损伤薄膜。此外,还要按地膜宽度做畦打埂,以便于覆膜。覆膜穴播,宜选用弱冬性、分蘖力较强的丰产品种,不宜选用春性品种。在播种时还要掌握适宜的播种量,播种量应适当增加。旱地小麦无墒播种是指在小麦适宜播种期内或适宜播种期已过,土壤仍干旱无墒、含水量在8%以下,不能满足小麦发芽的最低墒情时的播种技术。旱地小麦在长期干旱无墒的情况下,多采用干旱寄种或雨后晚播的应变措施。在长期干旱的生产过程中,农民朋友积累了丰富的小麦抗旱播种经验,对旱地小麦的播种提出了“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的原则,其“时到不等墒”就是在播种时间已经到了的情况下,不要再等墒即可播种,即干旱寄种。研究表明,在干旱年份,小麦寄种时,只要一次降雨在15mm以上时均可实现全苗。因此,寄种是旱地小麦抗旱播种的积极措施。1.小麦种子萌动后具有一定的耐旱性试验表明,萌发后的小麦种子在0~5cm土壤水分下降到3.6%以下,5cm以下土壤水分下降到5.25%以下,断水42天后供水,其成活率达98.7%以上,而断水86天后,再供水,其平均成活率仍在90%以上,说明种子萌动后具有一定的耐旱性。2.种子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存活时间试验表明,在土壤含水量8%以下的环境条件下,小麦种子在土壤中经历40~169天,降雨后出苗率仍可达60%~80%。种子入土后,气温下降,土壤疏松,通气良好,在干旱无雨的情况下,能保持相对干燥,不易出现种子霉烂;已萌动的种子,因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不会完全丧失,所以萌动的种子一般不会回芽。3.寄种对小麦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寄种与正常播种相比,小麦各生育期均明显依次向后推迟,各生育时期推迟时间的多少依次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即分蘖期、拔节期推迟较多,抽穗期、成熟期推迟较少,但寄种与雨后晚播相比,则出苗早,单株发育快,产量也高于雨后晚播麦田。干旱寄种是旱地小麦抗旱播种的积极措施,与雨后晚播相比,寄种具有出苗旱、苗情发育好、产量高的特点。但寄种又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播种技术,应用不当反而会造成出苗不齐、产量降低的现象。1.根据土壤含水量来确定播种方式在土壤0~20cm含水量小于8%时,可根据“时到不等墒”的原则进行干旱寄种,不要等天靠雨。如果土壤含水量在8%~10%的范围内,则不能采取干旱寄种的方式播种。2.选择合适品种干旱寄种宜选用弱春性品种,因为春性品种冬前达到壮苗所要求的积温较少,可以晚播早熟。3、适当增加播量寄种麦田主要靠主茎成穗。因此,为保证有足够的穗数,则必须增加播量,一般应比正常播量增加20%~50%,每公顷播量在180~225kg(12~15kg/亩)为宜。4.严格掌握播种深度干旱寄种往往容易造成播种过深,通气性差,会使种子发生霉烂,即使出苗,也因播种过深,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少,而造成减产。因此,应严格掌握播种深浅,一般播种深度在4~5cm为宜。5.精选种子,药剂拌种干旱寄种,种子在土壤中停留时间长,养分消耗多。因此,所用种子一定要经过精选,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播种,还要进行药剂拌种,以防病虫为害。雨后晚播是指土壤墒情在既不适应抢墒早播,又不适合探墒播种和干旱寄种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应变措施。当土壤0~20cm的含水量在8%~10%的范围内,如果采用干旱寄种,则容易造成回芽。因此,应采取雨后晚播来作为补救措施。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1.晚播小麦的生育期随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时期均明显依次向后推迟,但对各生育阶段的影响却不同。播种至出苗和出苗至分蘖,播期越晚,经历的天数越多,而以后各个阶段则是播种越晚,经历天数越少,抽穗以后各个生育阶段历时天数则与正常播种的差距逐渐缩小,直至成熟。2.晚播小麦冬前叶片小,分蘖期短,单株分蘖和单株成穗数都相应减少但雨后晚播小麦冬前分蘖更少,春季分蘖是其成穗的基础,因而争取雨后晚播小麦的冬春季分蘖,是争取晚播小麦稳产丰产的重要措施。3.晚播小麦幼穗分化晚播小麦的幼穗分化特点是开始晚,时间短,进程快,但后期与适期播种小麦接近一致。4.晚播小麦的籽粒形成与灌浆雨后晚播小麦开花晚,但开花后籽粒灌浆速度快,灌浆历时短,因此,易受高温等不良天气的影响。1.精细整地,待雨抢种雨后晚播小麦由于播前土壤墒情一般较差。因此,应抓紧时间,精细整地,最好按一定的行距开沟待雨。只要一次降雨使沟内有3cm的湿土,就可播种,播后将沟上湿土覆盖在沟内即可。2.选用晚播早熟良种由于雨后晚播小麦的生育期相应缩短,在品种应用上宜选用春性品种。3.根据播期早晚适当增加播种量4.增加磷肥用量5.采用地膜覆盖等 -
报告龙眼生产
技术 出版时间:2019主栽品种有八月鲜、扁匣榛、红壳、粉壳、大广眼、油潭本等。主栽品种有广眼、大乌圆、双孖木、粉壳、石硖、红核仔、乌龙岭、水南1号等。主栽品种有草铺种、福眼、白露、储良、立冬本。龙眼生长结果需充足日光:要求年平均气温18~26℃,最低温2~3℃,冬季12月至翌年1月要求有适当低温8~14℃,温度在0~2℃会遭受冻害使顶梢枯萎;3月平均气温较低,也难以成花。龙眼耐旱忌水浸,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有充足水分,年雨量1000~1200mm地区生长良好。龙眼对土壤适应能力强,除碱性土外的平地、冲积土以及山丘地,除碱性土外,沙壤土、红壤土、黏质土等各种土壤都能适应,瘠薄土壤宜增施有机肥或进行土壤改良。育苗一般有高压育苗和嫁接育苗两种。一般在2—8月均可进行,但以3—4月进行时发根良好,成功率高。操作方法是:选择生长良好的优良母株,在其上选2~4年生的健壮枝条进行环状剥皮,宽约4cm,刮净红色皮层至见白为度,7d以后,待剥口长出瘤状物用催根材料包扎,经过约100d以后待根长多后,再锯下假植。(1)砧木选用。共砧以及大乌圆、广眼等大核种子品种的实生苗。(2)嫁接方法。切接(含改良切接)、枝腹接、芽腹接、舌接。(3)嫁接时间。最好在每年的3—5月进行,嫁接后1个月可检查其成活与否,未成活者可进行补接,若已成活,则解绑,在10~15d后剪砧。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方便的丘陵坡地建园。采用等高定点开坑或按等高线开垦成简易梯田后定点挖坑。龙眼种植前1~2个月要挖好种植坑,种植坑的规格为长1m、宽1m、深1m为好,挖坑时要将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定植前将土放回种植坑中,先放进杂草、绿肥,并撒上石灰与表土拌匀,再放入农家肥与松细土拌匀回至高出地面30cm。平地筑土堆,开浅穴定植。龙眼定植可分为春植和秋植。春植在3—4月进行,秋季在9—10月进行。一般采用的种植株行距为:行距5~6m、株距3~5m。种植株数平地为每667m2 20~35株,山地为每667m2 35~40株;也可进行矮化密植。栽植苗木应选择品种纯正、粗壮、直立的嫁接苗,以营养钵苗或者带土团的苗木为好。栽苗时在种植坑中心挖一个小坑,把苗放入坑中,种下回土以不盖嫁接节位为宜,轻压松紧适度。淋透定根水,并用稻草覆盖整个树盘。种后如果遇到干旱天气每隔2~3d要淋水1次,保持树盘湿润。下雨后要检查及时排去积水。结果树的施肥数量宜根据品种特性、树龄大小、树势强弱、果园土壤肥力状况、上年产量和当年的花果量多少等情况而定。周年施肥技术如下所述。(1)基肥。要求在1月上中旬施,株施麸肥0.25~0.5kg,磷肥1kg。同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3%尿素溶液或根际淋施复合肥,促使花芽及时萌动。(2)壮花肥。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花穗抽出后施;株施氯化钾0.3~0.4kg加复合肥0.3~0.4kg,麸肥0.25~0.5kg,对水或浅沟淋施,以促进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抽穗率和增大花穗。(3)保花果肥。每年4月下旬至5月在谢花后至果实黄豆般大小时施下。株施腐熟人粪尿40kg加麸肥0.2~0.3kg,复合肥0.2~0.3kg,促进果实生长,减少生理落果每株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0.5kg。(4)促梢壮梢肥。一般于每年7—8月采果前后5d和9月下旬分两次施肥,结合灌水施速效肥,梢前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恢复树势,促进采后第一次秋梢及时抽发并在9月下旬老熟、第二次秋梢在10月中旬抽发能在12月中旬老熟。根据种植地气候、树势和树龄的不同,通过采果前后的肥水管理和采果后的修剪,培养次年的结果母枝。防止植株在冬季抽生冬梢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导致次年无花或花量少。如只培养一次秋梢作结果母枝,结果母枝抽发期安排在9月下旬到10上旬。这种秋梢的结果母枝老熟后抽发冬梢可能性极小,次年抽穗率高;如要培养两次秋梢,并以第二次秋梢作次年主要的结果母枝。第一次秋梢抽发期安排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促使本次秋梢在9月下旬老熟,第二次秋梢抽发期安排在10月中下旬,促使二次秋梢在12月中旬老熟。(1)采果后适期培养次年结果母枝。(2)培养秋梢的追肥以速效性肥为主,并控制氮肥用量,加大钾肥用量,不宜施用大量的迟效有机肥,末次秋梢老熟后不再施入氮肥。(3)采后及时修剪,刺激新梢抽生。(4)壮旺树在11—12月对其一级枝和二级枝的树皮光滑处进行螺旋环割。环割宽度0.2~0.4cm,螺旋线间距为3~5cm。螺圈2~3个。(5)在末级秋梢老熟后沿树冠滴水线处深翻约4cm,锄断部分根系并晾根5~7d。(6)冬梢萌发时人工及时摘除。(7)喷药促控。在11—12月使用浓度200~400mg/L的乙烯利;浓度200~400mg/L的多效唑(注意只能间隔几年使用一次),浓度800~1000mg/L的B9溶液等化学药剂控制。这些药剂喷雾一次能抑制枝梢生长期限约25d。也可试用花果灵、龙眼和荔枝杀梢促花素和龙眼丰产素等市场推广的控梢药剂。 -
报告葡萄高效栽培
技术 出版时间:2018根据葡萄对修剪反应的基本原理,提出以下修剪的基本原则。(1)处理好削弱与加强的关系。任何时期的修剪都将削弱树体总的负载能力,但却能增加修剪部位局部枝条的生长势,从而有利于枝梢的更新。一种合理的修剪,要尽量做到少削弱树体的总体生长,又能增强枝梢的生长势。(2)调节结实负载量。结果过多会降低第二年枝梢生长量和产量,因此应当将每年产量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3)处理好枝条留量。标准植株的生产能力与枝条数量呈正相关。重剪树的枝条长势强,但枝条数目少,总叶面积低于轻剪树,因而生产能力降低。另外,枝条长势与枝条数量和结果量均成反比,一株树上所留枝条数目越少,结果越少,则每个枝条长势越强。实践中,幼树整形中,可以留枝数目少些,使其生长旺盛,以迅速形成骨干枝。(4)正确认识枝条长势。枝条长势由弱变强时,其芽眼花芽分化增加;若长势超过正常水平,则其花芽形成又趋减少。枝梢的长势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修剪调节是重要的措施之一。(5)利用好枝蔓极性。虽然葡萄为藤本植物,但其顶端优势和垂直优势仍明显,表现为直立枝生长旺盛,剪口芽对基部芽的萌发有抑制作用,由此往往造成架上部或顶部枝叶生长良好,而架下部或基部的枝条生长细弱,容易光秃。葡萄栽培中,要充分利用这种极性现象。如幼树以整形为主,要利用直立枝和长枝加速成形,而在成龄树的修剪中,要注意植株各部分的平衡,防止某一部分生长过旺。(6)以树定产。一个植株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能负载一定量的果实,若超过植株的负载量就会引起果实延迟成熟。同一株树上粗壮枝蔓比细弱的生产力高,粗壮枝蔓应相应轻剪多留果,或者适当地多留结果母枝数量。(7)因地制宜,灵活修剪。在不同的地理生态条件下,葡萄枝条的生长状况和要求的树形及叶幕形会有所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1.经验法通过多年的修剪反应观察,然后确定相应的剪留标准。首先应观察植株和枝条的长势,以确定修剪量。2.枝条称重法产量和葡萄枝条的修剪量之比为确定留芽量的标准。最适留芽量(Y)=产量(F)/枝条生长量。当值为4~6时,表示留芽量适宜;当Y值大于6时则表明负载过高,修剪时要减少留芽量;当Y值小于4时,表明负载量过轻,修剪时应该适当地增加留芽量。3.计划产量法即根据计划的产量,来确定单株或单位面积的留芽量。计划产量依据品种、树龄、栽培管理水平和以往的产量综合考虑,根据计划产量和栽植密度确定单株产量,再按照以下公式确定单株的留芽量:式中:Y——留芽量;Q——单株产量(千克);P——果穗平均重(千克);K——结果系数;A——芽眼死亡率(%);B——好芽未萌发率(%)。上式中,1-0.01×(A+B)可以近似看作萌芽率,即不考虑因各种灾害引起的芽的死亡情况,这样公式可以简化为:Y=Q/(P·K·M),其中M为萌发率。修剪时期可以分为冬季休眠期修剪和夏季修剪。从落叶后到第二年开始生长前,任何时候修剪都不会显著地影响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营养,也不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结果。在埋土防寒地区,为了便于埋土防寒,大都在埋土之前进行修剪;在极端寒冷地区,为了防止芽眼受冻,可以在埋土之前轻剪,春季出土后再进行复剪。不埋土的地区从落叶以后到第二年伤流期前一个月或严寒期过后进行修剪。在早春容易发生霜冻的地区,最好在新梢生长到3~5厘米时再进行修剪,这样推迟萌芽7~10天。夏季修剪是指从萌芽到落叶之前的修剪,可以根据需要而随时进行。1.多主蔓自然扇形植株基部一般留3~5个主蔓,每个主蔓上分生侧蔓或直接着生结果枝组,所有的枝蔓在架面上呈扇形分布(图5-1)。多主蔓自然扇形因主蔓较多,一般不会形成粗硬的枝干,对于冬季进行埋土的地区,较为方便。植株的更新容易,负载量容易调节,结果较早。缺点是:结果部位较低,容易感染真菌性病害;新梢直立生长,需要及时地引缚,比较费工;遮阴,浆果的品质较差。图5-1 多主蔓自然扇形2.龙干形该种树形适合于棚架。根据龙干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独龙干、双龙干、多龙干等不同的形式(图5-2)。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一般龙干的长度为4~8米或更长,视棚架行距的大小来确定。龙干均匀地分布在架面上。在每条龙干上,分布许多的结果枝,经过多年的短梢修剪,形成龙爪形的结果枝组,龙爪上所有的结果枝在冬季修剪时均采用短梢修剪,只在龙干的先端留一个6~8芽的延长头。3.单干双臂树形该树形适合于篱架和“高、宽、垂”架。植株一个主干,高1~1.2米,在主干的顶部沿铁丝方向分出两个臂,每一个臂上均匀分布5~7个结果枝。如果是篱架栽培,则在第一道铁丝的上部25~30厘米处拉第二道铁丝,需要的时候,可以拉第三道铁丝,一般为三道铁丝,向上引缚葡萄的新梢,最上部要进行新梢的反复摘心,以控制树势(图5-3)。如果采用“高、宽、垂”栽培,则将结果母枝上生出的新梢分向两边,分别引缚在横梁两端的铁丝上,大部分新梢随生长而自然下垂。该种树形整形修剪容易,光照条件好,产量较高。图5-2 龙干形树形4.“干”字形它是单干双臂树形的发展。一般主干高1米左右,在其上选留第一主蔓,第二主蔓在高1.3~1.7米处。根据主蔓高度,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主蔓处各拉一道铁丝,在第二层铁丝之上30~40厘米处拉第三道铁丝。在干臂上每20~30厘米配备一个结果部位,可行短梢修剪(图5-4)。“干”字形树适合生长势较强的品种,在生长期长的地区也可以采用。具体树形为:植株培养两个主干(或栽双株于一穴),分别在第一和第二道铁丝上伸出双臂,其上面分出结果部位。新梢仍按一般习惯直立向上生长,因此需要将新梢绑缚。在北方冻害易发生的地区,宜采用此树形。其结构特点是双层间距离较大,上层主干离地面1.8米,下层离地面仅0.3米。下层每年埋土过冬,在上层枝芽遭受冻害的情况下,可由下层枝蔓获得部分产量。图5-3 单干双臂树形1.多主蔓自然扇形树的整形(图5-5)定植时,根据枝条的粗细每株留3~5个芽短截。在定植后第一年,从地面附近可培养出3~4根新梢作为主蔓,秋季落叶后,将其中较粗的1~2根1年生枝留50~80厘米短截,而较细的1~2根留2~3芽进行短截。到第二年,上年长留的一年生枝,当年可抽出几根新梢,秋季落叶后选留枝端较粗壮的一年生枝作为延长蔓进行长梢修剪,其余的留2~3芽短截,用来培养枝组,从而形成1~2个主蔓。而上年短截的枝条,到第二年可以长出1~2根较长的新枝,秋季落叶后选其中一根较粗的作为第二或第三主蔓培养,对其进行长梢修剪。进入第三年后,按上述原则培养形成第二或第三主蔓,而第二年形成的主蔓在第三年继续向上延伸到规定的标准即可。第一年主蔓达到3~4个枝组时,树形基本完成(图5-5)。常规篱架扇形树的整形需3~4年时间。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夏季摘心和对副梢的利用,也可以使整形年限适当缩短。图5-4 “干”字形树形2.单干双臂树形的整形(图5-6)苗木定植后,当年发生的新梢,选择健壮的新梢,只留一个作为延长枝,培养主干,其余萌发的芽眼全部去掉。在主干生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主干生长的直立性。主干生长到1~1.2米时,摘心,留两个副梢,用来培养双臂,其余的副梢全部去掉。副梢萌发后,将它们分向两边,重新沿铁丝方向向两边引缚,随着新梢的生长延伸,及时地引缚,引缚的位置不要距离新梢太近,以免影响新梢的生长。当相邻的两植株生长交叉时,及时地摘心。当年冬季,根据所留枝条的粗度进行修剪,剪口粗度要达到1厘米左右。若枝条粗壮,则可在相邻两植株之间进行修剪,修剪的间距为10厘米左右;若枝条细弱,则适合于短截,或在靠近主干处选一个下芽短截,下年继续培养另一个臂。主干上除两个臂之外的其他侧枝一律疏除,两个臂上一般在第一年不留短枝,但如果臂生长的较好,可以达到1厘米的粗度,则可以留少数枝条,进行重短截。如果两个臂已经达到规定的长度,可以将其拉平,并绑缚在铁丝上。图5-5 多主蔓自然扇形的整形过程图5-6 单干双臂树形的整形过程第二年植株开始生长时,抹掉臂上萌发的下芽,留上芽,上芽之间的间距为10~20厘米,同时去除主干上的萌蘖。若当年结果较多,则应当适当疏除。新梢生长到第二道铁丝时,绑缚,以防止结果蔓的反转,另外,在我国北方,还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当年冬季的修剪方法为:在臂上,每隔10~20厘米留一个枝条进行短截(留2~4芽),其余的枝条全部疏除。进入第三年,在生长季节要注意双臂的生长势,及时去掉双臂上的徒长枝,到冬季修剪时,进行短梢修剪,树形的培养到此已经完成(图5-6)。土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加上良好的管理措施,植株生长势较强的,在两年即可完成树形的培养。“高、宽、垂”树形的培养与此相同。3.龙干树形的整形(图5-7)对当年定植的苗木,留1~2个健壮的新梢,将其引缚向上,其余的新梢全部抹去。主梢(未来的龙干)上的副梢,基部30厘米以内的全部抹去,上部的副梢留2~4片叶摘心,所有的2次副梢均留1~3片叶摘心。当主梢生长至2米以上时,对其进行摘心,以促进枝条的充分成熟。冬季修剪时,此枝长留,剪口的枝条粗度保持在1厘米左右为宜,一般一年可以留1.5~2.5米。第二年,上年修剪留下的长枝本身就是良好的结果枝,所以第二年即可结果。在冬季修剪时,除顶端延长枝仍然长留,使龙干继续在棚面上延伸外,其余的一年生枝条一律留1~2芽短截。以后逐年的修剪手法基本与第二年相同,这样,到第三年冬季修剪后,完成了龙干形的整形,并进入了结果盛期(图5-7)。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一些冬季埋土防寒地区,为了埋土、出土的方便,在培养龙干时,要注意龙干与地面的夹角,特别是基部30厘米左右这一段,与地面的夹角要尽量小,一般控制在20°以下。冬季修剪方法和注意事项。(1)短截。就是一年生枝剪去一段,留下一段的剪枝方法。短截可分为极短梢修剪(留一芽)、短梢修剪(留2~3芽)、中梢修剪(4~6芽)、长梢修剪(7~10芽)和极长梢修剪(11芽以上)。图5-7 独龙干树形的整形过程短截的作用:减少结果母枝上过多的芽眼,对剩下的芽眼有促进萌发和生长的作用;把优质的芽眼留在合适部位,萌发出最好的结果枝和更新发育枝;根据整形和结果的需要,进行新梢密度和结果部位的调整。短截是冬季修剪的主要手法,根据短截的轻重,可以分为长梢修剪、中梢修剪和短梢修剪三种不同的修剪方式。(2)疏剪。把整个枝条(一年生或多年生)从基部剪除的修剪方法。疏剪的主要作用是:去除过密的枝条,改善植株的光照条件和营养物质的合理分配;去除衰老枝条,留下健壮枝条,保持植株的生长势;去除徒长枝,留下健壮的中庸枝,均衡树势;去除病虫枝,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3)缩剪。把二年生以上的枝条剪去一段的修剪方法。其主要作用为:促进枝蔓的更新,防止结果部位的转移,改善光照条件和均衡树势。以上三种基本的修剪方法(图5-8),以短截法应用最多。图5-8 葡萄修剪的三种方法1.结果母枝的更新为避免结果部位的逐年上移所造成植株中、下部位的光秃,应进行结果母枝的更新,修剪的主要方法如下。双枝更新:结果母枝按所需长度修剪,将其下面邻近的成熟新梢留2芽短截,作为预备枝。预备枝在翌年冬季修剪时,上一枝留作新的结果母枝,下一枝再进行极短截,使其形成新的预备枝;原结果母枝于当年冬剪时被回缩掉[图5-9(a)]。以后逐年采用这种方法依次进行。双枝更新要注意预备枝和结果母枝的选留,结果母枝一定要选留那些发育健壮充实的枝条,而预备枝应处于结果母枝的下部,以免结果部位下移。图5-9 结果母枝的更新单枝更新:冬季修剪时不留预备枝,只留结果母枝(图5-9b)。次年萌芽后,选择下部良好的新梢,培养为结果母枝,冬季修剪时仅剪留枝条的下部。单枝更新的母枝剪留不能过长,一般应采取短梢修剪,不使结果部位外移。2.多年生枝蔓的更新经过多年的修剪,多年生枝蔓上的“伤疤”增多,影响输导组织的畅通;对于过分轻剪的葡萄园,下部出现光秃,结果部位外移,造成新梢细弱,果穗果粒变小,产品质量下降,出现以上的几种情况,就需要对一些大的主蔓或侧枝进行更新。大更新 从基部除去主蔓,进行更新的称为大更新。在大更新以前应培养出一个代替原来枝蔓的新枝,使其成为新主蔓枝。小更新 对侧枝蔓的更新称为小更新。一般在肥水条件差的情况下,侧蔓4~6年更新一次,一般采用回缩修剪的方法。1.修剪步骤可用四个字概括,即一“看”、二“疏”、三“截”、四“查”,具体的做法如下。看:即修剪前的调查分析。要看品种,看树形,看架式,看树势,看与邻株之间的关系,大体确定修剪量的标准。疏:指疏去病虫枝、细弱枝、枯枝、过密枝、需局部更新的衰弱主、侧蔓以及无利用价值的萌蘖枝。截:根据修剪量的标准,确定适当的母枝留量,对一年生枝进行短截。查:经修剪后,检查一下是否有漏剪、错剪。总之,看是前提,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无目的修剪。疏是主要的手法。截是加工,决定每个枝条的留芽量。查是结尾。2.修剪的注意事项剪口:剪截一年生枝条时,剪口要高出枝条节部的3~4厘米,剪口向芽的对面倾斜,保证剪口芽的正常萌发和生长。在节间较短的情况下,剪口可以放在上部的芽眼上。疏枝:疏枝时,剪口不要剪的太靠近母枝,以免冬季寒冷造成枝条的干枯。老蔓的处理:去除老蔓时,锯口应平整,利于愈合。不同年份的修剪伤口,尽量留在主蔓的一侧,以免造成对口伤。对于冬季不埋土防寒的葡萄产区,冬季修剪后,枝蔓应随即引缚在架面的铁丝上。当年新梢生长到一定长度时,一般为40厘米时,将其合理地引缚在架面的铁丝上。冬季需要埋土防寒的产区,这些工作应在春季葡萄出土后进行。无论是骨干枝蔓或是新梢的引缚形式均可分为三种:垂直引缚、倾斜引缚和水平引缚。这三种引缚形式的效应和作用有所不同。垂直引缚,树液流动旺盛,生长强、消耗多、积累少,抽发的新梢粗而节间长,甚至徒长;倾斜引缚时,枝条发育中强,节间稍短,对开花有利;水平引缚有利于缓和生长势,新梢发育均匀。骨干枝蔓的引缚要结合树形合理进行。要求枝条分布均匀,同时对一些长的结果母枝常引缚成水平或弧形,以缓和生长势。新梢引缚一般在开花坐果后进行,凡是先端弯曲下垂的新梢,均要及时向上引缚。(见后面章节)新梢摘心和副梢处理是葡萄夏季修剪管理的重要内容。新梢摘心是把主梢嫩尖和数片幼叶一起摘去。它可以暂时终止该梢的延长生长,减少梢尖和幼叶对养分、水分的消耗。对结果枝来说,摘心可以改善花序或果穗的营养。副梢处理是指把夏芽或冬芽副梢抹去或留叶摘心。副梢处理可以把养分转移到花序或果穗,使开花坐果良好,提高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1.结果枝摘心结果枝摘心,主要用于因养分竞争而容易出现严重落花落果的品种。为了防止过度的落花落果,摘心时期十分关键,一般来说,摘心应在始花期到盛花期之间进行。除了摘心时期以外,摘心的程度对摘心效果影响也极大。生产中为了方便起见,常以保留花序以上的叶片数多少,作为摘心程度的标准。一般摘心程度掌握在花序上保留4~8片叶。对生长势较强的结果枝可以适当地多留一些叶片,生长势弱的则留的相对较少,而生长很弱的结果枝一般不宜摘心。有时也以新梢顶端叶片的大小作为摘心程度的标准,以摘心处叶片的叶面积为正常叶片面积的1/3为标准,而不论花序上留下多少叶片,摘心效果较好。摘心程度除了考虑自身生长势的因素外,应当与摘心时期结合起来。一般说,摘心晚者,去掉的叶片数量较多,相对的摘心程度要重些。但是不论摘心早晚,其保留叶片数量应大致相当。2.发育枝摘心对发育枝摘心主要考虑如下情况,决定其摘心的时期和程度。(1)骨干枝蔓的培养。对准备培养为主蔓、侧蔓的发育枝,当其长度达到需要分枝的部位时,即可摘心,以用摘心口下的副梢适应整形要求。(2)竞争枝。对结果母枝上的发育枝,当其生长过旺,影响到附近结果枝的生长时,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摘心,以控制生长。(3)预备枝。对准备留作下一年结果母枝的发育枝,一般不进行早期摘心,而让其自由生长,只有当生长过长或架面无法容纳时,才对其摘心,以限制其延长生长;同时,也能促进留下的枝芽健壮充实。而对上年预备枝上长出的新梢,无论结果与否,都应该推迟摘心或不摘心,使其充分地生长发育。3.副梢的处理(见后面章节)剪梢是将新梢顶端过长部分剪去30厘米以上,其目的在于改善植株内部和下部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促使新梢和果穗能够更好更快地成熟。摘叶一般是在6—7月摘去果穗以下的老叶片,以使果穗自由悬垂,减少碰撞,保持果粉完好,有利于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剪梢要去掉大量的成龄叶片,对树势削弱较大。特别是当修剪过重或次数过多时,反而会降低果实品质,推迟成熟期,甚至还会影响下一年的产量。所以,剪梢时一定要注意每一果枝上仍需要保持正常生长和结果所必需的叶片数量。摘叶也不能够过重,否则也会削弱树势,延迟果实成熟。复剪 需复剪的两种情况:冬季修剪时由于技术劳力或其他原因,修剪未完全按要求进行,修剪的质量尚存在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在春季出土后需进行复剪。在冬季易发生冻害的地区,秋后修剪葡萄时只进行不同程度的预剪,留下较多的枝蔓防寒过冬,第2年出土后根据枝芽越冬后的存活状况,再对植株进行最后剪定。复剪之前需要检查葡萄芽眼越冬情况,根据芽眼存活的百分率,来判断植株埋土过冬状况,并据此确定应保留的芽眼负载量。欧洲葡萄的许多品种,越冬后的死芽率常可达20%~50%,根据当年越冬后植株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复剪,可以更好地保证产量。复剪时除按冬季修剪要求外,还要注意剪除出土碰伤的枝蔓,去掉干枝,清除架上的残枝卷须等。上架绑蔓 植株经过复剪后即可上架绑蔓。首先,要注意使枝蔓在架面上分布均匀,将各主蔓尽量按原来的生长方向绑缚在架上,保持各枝蔓间距离大致相等。如棚架上各龙干间距保持50~60厘米,尽量使其平行向前延伸。结果母枝的绑缚要特别注意,除了分布要均匀外,还应避免垂直引缚,以缓和枝条生长的极性,一般可呈45°角引缚,长而强壮的结果母枝可偏向水平或呈弧形,以促进下部芽眼萌发和保持各新梢生长的均衡。葡萄枝蔓绑缚可用塑料绳、马蔺、稻草、柳条等多种材料,绑缚时既要注意给枝条加粗生长留有余地,又要使枝蔓在架上牢固附着。通常采用“8”字形引缚,使枝条不直接紧靠铅丝,留有增粗的余地。在芽已经萌动但是尚未展叶时,对萌芽进行选择去留即为抹芽。当新梢生长到15~20厘米时,已经能辨别出有无花序时,对新梢进行选择去留称为定枝。抹芽和定枝是进一步调整冬季修剪量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一般先发出的、扁平而肥胖的芽多半是结果枝,后发的、瘦小尖细的多半是发育枝。为了避免结果部位的迅速外移,使结果部位靠近主蔓,抹芽和定枝要尽可能利用靠近母枝茎部的芽和枝,必要时,也可以利用结果母枝基部和前端的枝芽,疏去中间枝、芽,这样有利于冬季修剪时,利用基部的枝进行回缩。留用枝芽的部位必须有可供顺利生长的空间,要留用向外、向上生长的枝芽,不可留用夹在结果母枝和其他多年生枝蔓中间的枝芽。对没有生长点,发育不完全的要去掉,必要的潜伏芽发出的新梢加以利用。抹芽和摘心必须及早进行,使得贮藏于体内的营养物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养分更多地供应给留下的枝芽、花序的生长发育。另外,合理的留枝量,可以改善架面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新梢枝芽的充实发育。留枝多少比较灵活,除了考虑其他修剪因素外,一般应根据新梢在架面上的密度来确定留枝量。对于篱架、枝条平行引缚时,则单篱架上的枝距为6~10厘米,双篱架上的枝距为10~15厘米。而新梢下垂的管理方式,其留枝密度尚可以适当加大。葡萄的花穗有300~1500朵小花,花序的管理工作应在开花前完成。在生产上,不宜在结果枝上先留几个花序,到坐果后再选优去劣,这样,将使营养分散,坐果率低,过多地消耗树体营养。花序修整是防止掉粒、提高葡萄果品质量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大穗型的品种,花序如果不进行修整,则容易造成果穗大,果粒多,在果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果粒的膨大,很容易造成果粒的相互挤压,果粒腐烂,杂菌污染,果实商品性下降,严重时,果实丧失商品价值。另外,果穗太大,造成果实成熟期推迟、含糖量低、品质差、穗形不整和果实的包装运输的困难。通过花序的修整和果穗的管理,可以使果穗大小适中、松紧适度、形状美观、品质提高,极大地促进果粒的发育,形成高质量的果品。花序修整最好在开花前未使用生长调节剂的时间进行。花序修整的方法为:首先去掉副穗;主穗过长的,去掉穗尖;主穗过大的,还要去掉花序上部的大的分支花序。大粒品种,只要留下中部、下部的14~16个支穗足矣。留下的支穗,过长的,还要适度剪短。副梢处理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主梢摘心后,顶端留1个(生长势极强的可以留2个)副梢延长生长,此副梢留4~6片叶摘心,其上发出的2次副梢,仅留先端1个,并对其留3~5片叶摘心,其余的2次副梢均除去。对先端2次副梢上的各次副梢仅留1~2片叶摘心,或者完全除去。同时对主梢中、下部的其余副梢,有如下处理的方法:①有的副梢均留1~2片叶摘心,2次副梢再留1~2片叶摘心,3次副梢全部摘除。这种处理方法有利于主梢冬芽的发育,适用于龙蔓干延长枝、生长旺及有较大的空间发育的新梢。②夏芽副梢部分保留。通常是以花序以上的副梢留1~2叶反复摘心,花序以下的副梢除去;对采用短梢修剪的植株,为了促进枝条基部冬芽的结实力,可以保留基部数节的副梢,留1~2芽摘心,而将其余副梢全部抹去;还有只保留花序附近1~2个副梢,留1~2个叶摘心,其余全部抹去,旨在为果实遮阴,防止日灼。③夏芽副梢全部抹去。(2)主梢摘心后,分次抹去所有副梢,逼迫主梢顶端冬芽萌发,再将冬芽副梢留4~6片叶反复摘心。该方法省工、简单,并且能够有效控制新梢生长,也能够大大促进坐果。(3)副梢的单叶绝后处理。主梢摘心后,对每一副梢都留1叶摘心,同时将该叶的腋芽完全掐除,使其丧失发生2次副梢的能力。这样由副梢上所留下的1片叶的生长势很强,几乎能够接近主梢叶片的大小。因此,可以增加有效光合叶面积,但是比较费工。坐果后,疏去坐果不好的和过多的果穗;果穗过密的,还要疏去1~2支穗;果穗过大、形状不良或小青粒等,也要适当进行修整。生产大粒、无核的葡萄,还要逐穗疏粒。坐果后,疏粒越早,增大果粒的效果就越明显。在有足够叶面积的条件下,幼果期进行生长调节剂处理和环剥,可进一步促进果粒的膨大。因葡萄一花序中可有300~1500个花朵,大部分花朵要在坐果期落掉,所以应去除一部分花蕾和花朵。葡萄疏花,一般是通过掐花序尖和花序整形来实现的。通常不是疏除单个的花,而是疏除花序中的各级穗轴分枝(小穗)。掐穗尖和花序整形以在花前一同进行为宜,一般在开花前 5~10天进行,将发育差的弱小花序和分布密或位置不适当的花序疏掉,使养分集中供给保留下的优良花序。1个结果枝上常有1~2个花序,以留1个发育良好的花序为宜,一般强壮的结果枝可保留2穗,中庸结果枝留1穗,弱结果枝尽量不留花序,并掐穗尖。掐穗尖的程度,一般掐去花序长的1/5~1/4。掐穗尖后,不仅达到了疏除部分花朵的目的,而且还减少了果穗尖端易发生软尖或水罐子病的危险。然后对花序进行适当修整。对坐果率低、果穗疏散的品种如红提、巨峰等应在开花前4~6天剪去副穗和掐去穗尖一部分,以提高坐果率;坐果率高的品种,往往果粒拥挤,造成裂果和果粒成熟不一致,应在花后10~20天用尖头小剪子进行疏粒,以增大果粒、提高品质。在经过掐穗尖和花序整形后,花序中坐果的果粒数一般减少很多,但有时为了生产果穗整齐、果粒硕大的葡萄,还要将过多的果粒除去。在着果后用手轻拍果穗,使部分幼果脱落,或大量灌水,使部分(往往小粒者多)的幼果脱落。要求疏果后,使单粒质量保持在10~20克,单穗质量保持在500~600克。最好在果实绿豆大小时进行第1次疏果,坐住果(果粒达黄豆大小时)后进行第2次疏果(定果)。疏果可与掐穗尖和花序整形配合进行。近几十年来,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迅速。目前,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种类很多,有几十种之多,但分为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类激素;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具有多种作用和强大活性的芸薹素内脂,并认为它可能是另类植物激素。这些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存在,并对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激素被发现后,人们采用各种方法,生产出与植物激素有相似作用的化合物,这类物质统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葡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较为广泛的作物种类之一。合理应用这些物质,对葡萄的生产可以起到极好的效果。在促进葡萄果粒膨大、增加产量、改进品质、保花保果、提高抗性和果实的耐贮藏运输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常用的生长调节剂有如下种类(表5-1)。名称英文简称作用使用浓度吲哚乙酸IAA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20~1000毫克/千克吲哚丁酸IBA同上同上萘乙酸NAA同上同上赤霉素(赤霉酸)GAs(GA3)拉长细胞,促进细胞的膨大10~500毫克/千克促生灵4-CPA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10~15毫克/千克细胞分裂素BA、KT-30、CPPU促进细胞的分裂和膨大10毫克/千克青鲜素MH60毫克/千克生长抑制剂矮壮素、比久、多效唑CCC、B9、PP333植物生长延缓,主要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合成10~25毫克/千克表5-1 葡萄果粒膨大常用的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无核葡萄膨大的生长调节剂中,最常用的是赤霉素,配合其他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可以显著地提高无核葡萄的坐果率,显著增大果实。现介绍几种无核葡萄果实膨大处理技术。1.赤霉素处理单用赤霉素处理,可以分为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方法为花前和花后两次处理,具体方法为:第一次处理在花前7天进行,使用浓度为50~100毫克/千克,主要作用为拉长果穗,提高坐果率。处理过早,则花序过度伸长,果粒着生松散,处理过晚,无效果。第二次处理时间以花后7~15天完成,最晚要在20天内处理结束,二次处理的作用主要是促使果粒的膨大,处理的适宜浓度为50~100毫克/千克。处理的方法为蘸穗或喷施,在喷施时,应注意一定要均匀地喷洒在果粒表面,防止畸形果的发生。在配制赤霉素液的过程中,可以加入0.3%~0.5%的土温,以利于赤霉素液的蘸着能力,提高处理效果。第二种方法为花期和坐果后两次处理,对于花前处理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红宝石无核等,作用效果较好,减少了花前处理的副作用,保证果粒的发育。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在始花期到盛花期之间,用10~3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蘸穗。花后10~15天,用25~5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处理。可以获得很好的果粒膨大效果。2.赤霉素附加其他生长调节剂处理为提高处理无核葡萄的综合效果,如提高坐果率、增大果粒、改进品质、减轻穗轴的硬化等,在处理无核葡萄果穗时,同时还要添加其他生长调节剂。如上述处理方法,在第二次处理中,可以在赤霉素液中加入5~10毫克/千克的BA、KT-30、CPPU等,可以显著地提高果粒膨大效果。对于赤霉素处理,穗轴严重膨大畸形的品种,可以加入10毫克/千克的4-CPA,可以显著地降低处理后的穗轴畸形的副作用。另外,一些常用的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比久(B9)等配合赤霉素和其他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会在各个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赤霉素处理过程中,加入细胞分裂素,可以显著提高果粒中细胞的个数,起到膨大果粒的目的。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无核葡萄膨大剂,一般都是由各种生长调节剂经过复配而成,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葡萄三高素”等。3.生长调节剂处理和栽培措施的协同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并不能代替栽培措施的作用,单纯依靠生长调节剂,不但不会带来高产高效,有时会造成葡萄的畸形发展,造成果实品质下降、畸形果增多,严重时无商品果的产出。获得无核葡萄的丰产和丰收,是建立在栽培技术和生长调节剂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的,严格来讲,栽培技术措施比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在用生长调节剂处理后,由于果粒的膨大,需要的营养物质更多,应加强土肥水的管理和植株管理。如加强土壤肥力、培养较多的辅养枝、修剪手法较重一些等。及时浇水、施肥,补充树体营养和水分。(1)重视栽培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营养物质,也不是灵丹妙药。葡萄的高产、优质、高效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合理的栽培技术和管理上。(2)准确地选定使用时期。不同时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效果不同,而且可能造成无效,甚至有副作用产生。(3)适当的浓度和次数。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应用范围不同,效果持续时间不同。因此,要合理地使用,在使用浓度和次数上要根据树体状况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来定。(4)注意残毒。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低,经过雨水的冲刷和降解作用,一般在果实中残留极少,较为安全。一些有剧毒或不能被降解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果穗套袋是保证果穗外形美观和洁净的重要措施,不但可以防止日灼、病害、虫害、鸟、果蝇等对果穗的伤害,还有利于防止农药污染和减轻裂果。生产出的葡萄果品色泽良好,果粉保存完整,充分体现品种的自然美。葡萄套袋一般在果穗整理后进行。套袋前,先喷一次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广谱性杀菌剂,待药液干后即可进行套袋。葡萄袋一般采用纸质袋,可以自己制作,或购买专门用于葡萄的商品袋。葡萄纸袋的长度为35~40厘米,宽20~25厘米,具体长度和宽度可以根据果穗的大小来定。袋子三面要密封或粘合,下方留两个透气孔。套袋时将纸袋张开,小心地将果穗套进袋内,然后,将袋口小心地绑在果柄着生的结果枝上。套袋后,进行田间管理时要注意,尽量不要碰到果穗部位。有色品种在采收前应先将袋子去掉,以充分着色。采收时,将果穗和袋子同时取下来。土壤管理包括:深翻,中耕除草,土壤覆盖,清耕,间作,种草以及改良土壤等。葡萄根系深,土层的深浅与葡萄的生长结果有密切的关系。深翻能促发新根的形成,增强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促使植株枝条生长健壮,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产量的提高。深翻的时期和深度:主要在采果后结合秋施基肥进行。要根据土壤质地进行深翻。在葡萄的生长期间,由于人为条件或自然条件造成的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植株的发育,因此,在植株的生长期间,要多次进行中耕,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同时也起到除草、保墒的作用。除草的方法除了中耕除草以外,还有化学药剂除草。除草剂的种类很多,有在土壤表面喷施的,也有直接喷施到杂草的茎、叶上的。根据不同的喷施方法介绍以下几种。(1)草甘膦。对人畜低毒,安全,对多年生宿根杂草有明显的作用。(2)利谷隆。对人畜低毒,安全,主要破坏杂草的光合作用而导致杂草的死亡。(3)乙草胺。对人畜低毒,安全,是一种广谱性的除草剂。有麦、稻秸秆或草覆盖和塑料薄膜覆盖两种方法。塑料薄膜覆盖: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具有提高早春地温,保墒防旱,抑制消灭杂草,促使根系生长,还能促使土壤有机质分解等优点。覆盖时期:在南方,12月开始覆盖,在黄河以北地区早春2—3月整地后进行。麦、稻秸秆或草覆盖:由于覆盖的时期不同,既可以提高地温,也可以降低地温。在南方高温地区,夏季覆草可以降低地温,有利于根系生长。在幼龄葡萄行间种植豆类作物、蔬菜和耐阴药用植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增加经济收入。但沿葡萄行两侧需保持50~100厘米的清耕带,以免影响葡萄的生长发育。种草可以养地增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长江以南地区的红、黄壤质地黏重,酸性强,缺乏有机质,肥力差。需要通过土壤改良降低土壤酸性。根据土壤酸碱度的不同,石灰的用量也不同,具体的石灰用量如表5-2所示。土壤酸度(pH值)<44.0~4.54.6~5.05.1~5.55.6~6.0沙壤泥炭沼泽土550~700350~400200~300100~150—轻壤土650~800450~550300~400200~250100~150中壤土800~900550~650400~500300~350150~250重壤土950~1050650~750500~600400~450250~300表5-2 酸性土壤使用石灰数量 单位:克/平方米1.确定施肥时期的依据葡萄需肥时期与物候期有关。养分首先满足生命活动最旺盛的器官,生长中心也就是养分的分配中心。葡萄主要的生长中心有开花、坐果、幼果膨大、花芽分化等时期。2.掌握土壤中营养元素和水分变化规律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与葡萄园的耕作制度有关。清耕园一般春季含氮少,夏季有所增加,钾的含量与氮相似;磷的含量春季多,夏秋季少。因此应根据不同时期的肥料含量决定施肥的时期和多少。3.基肥和追肥施用时期(1)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一般在秋季果实采收后立即施用效果较好。可以每隔一年施用一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每年施用。(2)追肥。追肥又叫补肥,追肥的次数和时期与气候、土质、树龄有关。高温多雨或沙质土追肥次数可多些;幼树追肥次数宜少,随树龄增长,结果量增多长势减缓时,追肥次数要逐渐增多,以调节生长和结果的矛盾。生产上对成年结果树一般每年追肥约2~4次。主要的追肥时期有:花前追肥。葡萄萌芽、开花需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早春植株的吸收能力较差,主要消耗树体养分,若树体的养分过少会导致大量落花落果,影响营养生长,对树体不利,所以要特别注意花前施肥。花后施肥。花后幼果和新梢迅速生长要消耗大量的氮肥,此次施肥可以促进新梢正常生长,扩大叶面积,提高光合效能,减少生理落果。一般的花前和花后施肥可以相互补充,如果花前施肥量大,花后也可不施。幼果发育和花芽分化期施肥。在此生长期,部分新梢停止生长,花芽正在分化,追肥既可保证当年产量,又为来年结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克服大小年结果也有良好的效果。此次追肥要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复合肥料还可使植株的病害显著减轻。果实生长后期追肥。这次追肥主要解决大量结果造成树体营养亏缺和花芽分化的矛盾,晚熟品种后期追肥更为重要。葡萄的需肥量因数量、品种、产量、土壤和肥料的种类而不同。计算施肥量前应先测出葡萄各器官每年从土壤中吸收各营养元素量,计算公式如下:1.土壤施肥土壤施肥必须根据根系分布特点,将肥料施在根分布层内,便于根系吸收。追肥因为是速效性养分,在葡萄急需前施肥的情况下,增产效果显著。不同的肥料追施深度也不一样,常用的追施方法如下。(1)环沟施肥。又叫做轮状施肥。方法为:在主干外围30~50厘米处挖深、宽各20~30厘米的环状沟。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经济用肥;但是,在挖沟的过程中容易把水平根切断,并且施肥的范围较小,一般多用于幼树的施肥(图5-10)。(2)辐射沟施肥。在离主干30~50厘米处,向四方各开一条由浅到深的沟,长度依株、行距而定。这种方法伤根较少,但是,在挖沟的时候也要躲开主根,可以每隔1~2年更换放射沟的位置施肥一次(图5-10)。(3)条沟施肥。在行间、株间或隔行用人工或机械开沟施肥,也可结合深翻进行(图5-10)。(4)全园施肥。成年树或密植园,当根系已布满全园时,将肥料均匀撒入园内再翻入土中。但是,因施肥较浅,常导致根系上移,降低根系抗逆性。(5)灌溉式施肥。在进行浇水的时候随水施肥。用这种方法施肥,肥力分布均匀,不破坏耕作层土壤结构,肥料利用率高,成本低,尤其对山地、坡地的成年园和密植园更为合适。图5-10 三种施肥方法2.根外追肥又称叶面施肥,将肥料溶入水中,稀释到一定的浓度(0.05%~0.3%)后直接喷于植株上,通过叶片、嫩梢及幼果等绿色部分进入植物体内。优点:经济、省工、肥效快,不受营养分配中心的影响,避免与其他肥料的肥效相冲突。根外追肥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在夏季炎热的时候,最好在10:00以前和16:00以后进行,以免喷施后水分蒸发过快,影响叶面吸收和发生药害;雨前也不宜喷施,以免使肥料流失。灌水的时期一般在生长前期,要求水分供应充足,有利于生长与结果;生长后期要控制水分,保证及时停止生长,使葡萄进入休眠期,做好越冬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灌水时期。(1)发芽前后到开花期。在这一时期,土壤水分一定要充足,加强新梢的生长,增大叶面积,加强光合作用,使开花和结果正常。可使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2)新梢生长和幼果膨大期。这一时期为葡萄的需水临界期。新梢生长最旺盛,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状况最敏感。如水分不足,叶片和幼果争夺水分的结果,常使幼果脱落,严重时导致根尖区的根毛死亡,地上部生长明显减弱,产量显著下降。土壤的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5%。(3)果实迅速膨大期。这一时期既是果实迅速膨大期,也是花芽大量分化期,及时灌水对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有重要意义。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4)采果后及休眠期。结合秋季深翻施肥灌水,有助于肥料的分解和根系吸收,为翌春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寒地在土壤结冻前灌一次封冻水,对越冬十分有利。最适宜的灌水量,应在一次灌溉中使葡萄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土壤湿度达到最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的程度。要强调一次浇透,达到浸湿土层1米左右。葡萄在不同的生长期需要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65%~85%,各次的灌水量可根据下述公式计算:灌水量(立方米)=灌溉面积(平方米)×土壤容重×土壤浸湿深度(米)×(田间持水量-灌前土壤湿度)例如:灌溉10亩的葡萄园,使1米深度的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某种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23%,土壤容重为1.25,灌溉前根系分布层的土壤湿度为15%,灌水量为:灌水量=10×666.67平方米×1.0米×1.25×(0.23-0.15)=666.67立方米灌溉前的土壤湿度在灌溉前测量,其他可以每年测量一次。各种土壤的持水量、水分当量、萎蔫系数及溶剂情况见表5-3。土壤种类持水量(%)适宜持水量(%)水分当量萎蔫系数容重细沙土28.817.3~23.05.02.71.74沙壤土36.722.8~29.010.05.41.62壤土52.331.4~41.820.010.81.48黏壤土60.236.1~48.225.013.51.40黏土71.242.7~57.032.017.31.38表5-3 各种土壤的持水量、水分当量、萎蔫系数及容重1.沟灌在葡萄的行间开沟,深20~25厘米,宽40~50厘米,并与灌溉水道垂直。行距2米的成年葡萄园在两行之间开一条沟即可,灌溉完毕将沟填平(图5-11)。因灌溉水经沟底和沟壑渗入土中,对全园土壤浸湿较均匀,因而水分蒸发量与流失量较少,经济用水,防止土壤结构破坏。所以沟灌是地面灌溉的一种较合理的节水方法。图5-11 葡萄园沟灌(单位:米)2.穴灌在主干周围挖穴,将水灌入其中,以灌满为度。穴的数量依树龄大小而定,一般为4~8个,直径30厘米左右穴深以不伤根为准。灌溉后将土还原。穴灌用水经济,浸湿根系范围的土壤较宽而均匀,不会引起土壤板结。3.滴灌是“滴水灌溉”的简称。是利用其灌溉系统设备,把灌溉水或溶于水中的化肥溶液加压(或地形自然落差)、过滤,通过各级管道输送到果园,再通过滴头将水以水滴形式不断地湿润果树根系主要分布区的土壤,使其经常保持在适宜果树生长的最佳含水状态,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1)滴灌系统的工程与主要设备。①水源工程。有小水库、池塘、抽水站、蓄水池等。②滴灌系统。把灌溉水从水源输送到果树根部的全部设备,如抽水装置,化肥注入器、过滤器、流量调节阀、调压阀、水表、滴头及管道系统等称为滴灌系统(图5-12)。图5-12 葡萄园滴灌系统示意图管道系统由干管、支管和毛管组成。干管和支管应根据葡萄园地形、地势和水源状况布置。毛管顺行沿树干铺设,长度应控制在80~120厘米。滴头是灌溉系统的关键,有几种类型,普遍应用的是微管滴头,内径有0.95毫米、1.2毫米和1.5毫米。干管和支管应根据葡萄园地形、地势和水源情况进行布置。丘陵地区,干管应布置在较高的地方,沿等高线进行铺设,支管应垂直于等高线铺设,向毛细管供水。在葡萄园比较平整的地区,干管应铺设在葡萄园的中部。毛细管沿行向铺设,长度控制80~120米。滴头是滴灌系统的关键,较为常用的是微管滴头。滴头安装在葡萄主干周围,数量根据定植的株、行距来定,一般每株安装滴头2个以上。(2)滴灌的优点。①节约用水。试验表明,滴灌比喷灌用水量少一半左右,在气温高、干旱的地区,滴灌的节水效果较为显著。②提高产量。滴灌能经常对根域土壤供水,使根系处于良好的需水状态。据实验,当滴灌使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0%~80%,葡萄根系比对照增重13%~22%。由于植株根系发育良好,新梢生长健壮,因而滴灌可提高葡萄产量30%~80%。如果滴灌结合施肥,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③适应地域广。滴灌适用于平原、山区、沙漠、盐碱地。滴灌时水分不向深层渗漏,因而土壤底层的盐分或含盐的地下水不会上升并积累至地表,所以不会产生次生盐碱地。(3)滴灌的主要缺点。需要管材较多,投资较大;管道和滴头容易堵塞,严格要求良好的过滤设备;滴灌不能调节小气候,不适用于结冻期间。4.渗灌(1)渗灌系统的设置。渗灌工程主要有蓄水池、阀门和渗水管。根据灌溉面积的大小,管道可分设干、支、毛管三级。5~10亩的葡萄园,须修建一个半径1.5米,高2米,容水量13吨左右的圆形蓄水池和一级渗水管。塑料渗水管长100米,直径2厘米。每隔40厘米在渗水管的左、右两侧各打一个(共三个)针头大的渗水孔。每个渗水管上安装过滤网,以防堵塞管道。行距2~3米的葡萄园,在每行中间铺设,深埋40厘米。(2)渗灌的优点。投资少,省水,提高果实和产品的质量。5.喷灌喷灌比传统的地面灌溉有许多优点,但因受果树树冠高大和株行距的限制,喷灌在果园中应用很少。 -
报告李、杏生产
技术 出版时间:2019杏树是蔷薇科、李属梅亚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在自然生长时,树冠高达10m以上,树龄一般50~80年,如条件适合,单株寿命可达200~300年。杏是深根性果树,根系生长能力极强,侧根多呈直角着生,多数分布在10~50cm土层。根组织细胞体积小,厚壁细胞壁厚、细胞排列紧密,组织不易失水,所以杏根具有较高的抗旱力。杏树的芽属早熟性芽,很小,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分为叶芽和花芽两大类,叶芽瘦小,呈长三角形,内含有枝叶原始体,萌发后根据营养状况及着生的位置,成为长、中、短枝,是扩大树冠和增加结果面积的基础。杏树的花芽是纯花芽,比较肥大。杏树潜伏芽的寿命很长,20~30年后,当主枝受到强烈刺激时,仍可萌发成枝,这为进入衰老期的杏树树冠更新复壮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杏树具有早熟性的芽,因种子实生繁殖的杏苗,一般在3~4年后开始结果、用嫁接法繁殖杏树苗第二年就可开花结果,定植后7年左右进入盛果期,以15~30年生杏树产量最高,盛果期可维持30~40年之久,如果栽培管理条件能够满足杏树生长要求,盛果期持续时间还会更长,杏的花芽多为侧芽,生长过旺的徒长枝上不易形成花芽,在生长势中庸和健壮的结果枝上,花芽形成较多。1.砧木李树栽培上应用的多为嫁接苗木,砧木绝大部分为实生苗,少数为根蘖苗。李树的根系属浅根系,多分布于距地表5~40cm的土层内,但由于砧木种类不同根系分布的深浅有所不同,毛樱桃为砧木的李树根系分布浅,0~20cm的根系占全根量的60%以上,而毛桃和山杏砧木的分别为49.3%和28.1%。山杏砧李树深层根系分布多,毛桃砧介于二者之间。2.根系活动规律根系的活动受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土壤营养状况以及树体营养状况的制约。根系一般无自然休眠期,只是在低温下才被迫休眠,温度适宜,一年之内均可生长。土温达到5~7℃时,即可发生新根,15~22℃为根系活跃期,超过22℃根系生长减缓。土壤湿度影响到土壤温度和透气性,也影响到土壤养分的利用状况,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是根系适宜的湿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根系的生长。根系的生长节奏与地上部各器官的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幼树一年中根系有三次生长高峰,一般春季温度升高根系开始进入生长高峰,随开花坐果及新梢旺长生长减缓。当新梢进入缓慢生长期时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随果实膨大及雨季秋梢旺长又进入缓长期。当采果后,秋梢近停长土温下降时,进入第三次生长高峰。结果期大树则只有两次明显的根系生长高峰。了解李树根系生长节奏及适宜的条件,对李树施肥、灌水等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树的芽分为花芽和叶芽两种,花芽为纯花芽,每芽中有1~4朵花。叶芽萌发后抽枝长叶,枝叶的生长同样与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在北方李树一年之中的生长有一定节奏性,如早春萌芽后,新梢生长较慢,有7~10d的叶簇期,叶片小、节间短,芽较小,主要靠树体前一年的贮藏营养。随气温升高,根系的生长和叶片增多,新梢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期枝条节间长,叶片大,叶腋间的芽充实、饱满,芽体大。此时是水分临界期,对水分反应较敏感,要注意水分的管理,不要过多或过少。此期过后,新梢生长减缓,中、短梢停长积累养分,花芽进入旺盛分化期。雨季后新梢又进入一次旺长期—秋梢生长。秋梢生长要适当控制,注意排水和旺枝的控制,以防幼树越冬抽条及冻害的发生。李树是喜光果树,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树势旺盛、生长健壮、叶片浓绿、产量高、品质好。若光照不足,枝条细弱,花芽少而不充实,产量低。所以,李树要通过整形修剪的办法,避免枝条重叠,使叶面积分布匀称,提高光能利用率。在李树的建园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园地,合理安排栽培密度和方式。李树对温度适应性较强,但在它的生长季节,仍然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使生长发育与开花结果良好。李树花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2~16℃,不同发育阶段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不同,如花蕾期-1.1~5.5℃就会受害;花期和幼果期-0.5~2.2℃则会受害。李树的花期早,花易遭受晚霜严重冻害,为了获得李树的高产稳产,应采取有效的防霜措施。可采用树干涂白、霜前灌水及熏烟防霜法。李树对土壤水分反应敏感。在开花期多雨或多雾能妨碍授粉;在生长期,如果水分过多,能使李树的根缺乏氧气,而且土壤中还积累了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等有毒物质,因而影响了根系的发育,严重的可使植株窒息而死。所以,李树宜栽在地下水位低、无水涝危害的地方;在幼果膨大初期和枝条迅速生长时缺水,则严重影响果实发育而造成果实的脱落,减少产量。李树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土层较深、土质疏松、土壤透气良好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和山地都可以种植。对低洼地必须挖深沟,起高畦种植,以利于排水防涝。杏树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极强。在我国普通杏树从北纬23°~48°,海拔3800m以下都有分布。主产区的年平均气温为6~14℃。杏树休眠期能抵抗-40~-30℃的低温,例如:龙垦1号可抵抗-37.4℃低温,但品种间差异较大。杏树的适宜开花温度为8℃以上,花粉发芽温度为18~21℃。早春萌芽后,如遇-3~-2℃低温,已开的花就会受冻,受冻的花中雌蕊败育的比例较高。在中国杏树的主产区花期经常发生晚霜为害。杏果实成熟要求18.3~25.1℃。在生长期内杏树耐高温的能力较强。杏树喜光。光照充足,生长结果良好。光照不良则枝叶徒长,雌蕊败育花增加,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杏树抗旱力较强,但在新梢旺盛生长期、果实发育期仍需要一定的水分供应。杏树极不耐涝,如果土壤积水1~2d,会导致病虫害严重,果实着色差,品质下降,发生早期落叶,甚至全株死亡。杏树对土壤要求不严,平原、高山、丘陵、沙荒、轻盐碱土上均能正常生长,但以排水良好、较肥沃的沙壤土为好。李、杏树初果期长势很旺,生长量大,生长期长。此期的修剪任务主要是尽快扩大树冠,培养全树固定骨架,形成大量的结果枝,为进入结果盛期获得丰产做好准备。李树休眠期修剪以轻剪缓放为主,疏除少量影响骨干枝生长的枝条,对于骨干枝适度短截,促进分枝,以便培养侧枝和枝组,扩冠生长。李子树一般延长枝先端发出2~3个发育枝或长果枝,以下则为短枝、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直立枝和斜生枝多而壮,有适当的外芽枝可换头开张角度。杏树休眠期修剪任务主要是短截主、侧枝的延长枝,一般剪去1年生枝的1/4~1/3为宜。少疏枝条,多用拉枝、缓放方法促生结果枝,待大量结果枝形成后再分期回缩,培养成结果枝组,修剪量宜轻不宜重。在核果类果树中,杏萌芽率和成枝率较低。一般剪口下仅能抽生1~2个长枝,3~7个中短枝,萌芽率在30%~70%,成枝率在15%~60%。杏幼树生长强壮,发育枝长可达2m,直立,不易抽生副梢,多呈单枝延长。发育枝短截过重,易发粗枝,造成生长势过旺,无效生长量过大;短截过轻,剪留枝下部芽不易萌发,会形成下部光秃现象。因此,杏初果期树的延长枝短截应以夏剪为主,通过生长期人工摘心或剪截可促发副梢,加快成形。盛果期的李树,因结果量逐年增加,枝条生长量逐年减少,树势已趋稳定,修剪的目的是平衡树势,复壮枝组,延长结果年限。盛果期骨干枝修剪要放缩结合,维持生长势。上层和外围枝疏、放、缩结合。加大外围枝间距,以保持在40~50cm为宜。对树冠内枝组疏弱留强,去老留新,并分批回缩复壮。盛果期杏树产量逐年上升,树势中等,生长势逐渐减弱。修剪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关系,平衡树势,防止大小年的发生,延长盛果期的年限,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主要任务有:延长枝剪去1/3~1/2,疏除部分花束状结果枝。对生长势减弱的枝组回缩到抬头枝处,恢复生长势,改善光照条件。骨干枝衰老后,可按照粗枝长留,细枝短留原则,剪留1/3~1/2。此期的杏树,树冠内包括徒长枝在内的新梢,几乎都能着生花芽而成为结果枝,花量大,修剪时应根据预期产量、败育花率、坐果率、单果重等,在留足花芽的前提下,通过疏截过多的果枝,控制留花量,以减少养分浪费。李树、杏树定植后3~4年、树冠尚未覆盖全园时,可以间作一年生豆科作物、蔬菜、草莓、块根与块茎作物、药用植物等矮秆作物。成龄园多进行覆盖或种植绿肥及生草。覆盖有机物后,使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减小,早春上升缓慢且偏低,有利于推迟花期,避免李、杏树遭受晚霜危害。李树、杏树追肥时期为萌芽前后、果实硬核期、果实迅速膨大期和采收后,后两次可合为一次。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生长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氮磷钾比例为1∶0.5∶1,土壤及品种不同,比例有所差异。追肥量可按每667m2施尿素25~30kg、钾肥20~30kg、磷肥40~60kg的量,分次进行。除土壤追肥外,也可进行叶面喷施。如萌芽前结合喷药喷施3%~5%的尿素水溶液,可迅速被树体吸收。谢花2/3后叶面喷0.3%磷酸二氢钾+0.2%硼砂,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李、杏树栽培区多干旱,冬春旱尤为严重,对萌芽、开花、坐果极为不利。为了果园丰产、优质,早春李园、杏园必须及时灌水。春季花前灌水会使花芽充实饱满,为充分授粉和提高坐果率打好基础。早春灌水量不宜过大,以水渗透根系集中分布层,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花前灌水可结合追肥同时进行。树盘漫灌费水,沟灌、穴灌、喷灌、滴灌相对节水,可酌情采用。李树、杏树花量大,坐果多,往往结果超载。适当疏花疏果可以提高坐果率,增大果个,提高质量,维持树势健壮。疏花越早越好,一般在初花期就要疏花。疏花时先疏去枝基部花,留枝中部花。强树壮枝多留花,弱树弱枝少留花。在花后15~20d进行,但早期生理落果严重的品种,应在花后25~30d,确认已经坐住果后进行。一般进行两次,第一次先疏掉各类不良果和过于密集的果,10d以后进行定果。生产上可根据果实大小、果枝类型和距离留果。小型果品种,一般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留1~2个果,果实间距4~5cm;中型果品种每个短果枝留1个果,果实间距6~8cm;大型果品种,每个短果枝留1个果,果实间距10~15cm。中果枝留3~4个果,长果枝留5~6个果。要根据树冠大小、树势强弱和品种特性,确定单位合理产量,如大石早生李盛果期树产量应控制在1500~2000kg/667m2,黑宝石李盛果期树产量应控制在3000~4000kg/667m2。杏树疏果宜早不宜迟,在花后15~25d进行,最迟在硬核前完成,以利果实膨大,避免营养浪费。一般短枝留1个果,中枝留2~3个果,长枝留4~5个果。也可按距离进行,即小型果间距3~5cm,中型果间距5~8cm,大型果向距10~15cm,保证全树20片叶以上留1个果。鲜食杏的产量控制在1000~1500kg/667m2为宜。疏果时要注意疏去小果、病虫果、发育不正常果、双果中直立向上果、过大过小果、果形不正及有伤的果。 -
报告七、绿色防控
技术 出版时间:2015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绿色防控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为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它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有如下指导原则:(1)栽培健康作物;(2)保护利用生物多样性;(3)保护应用有益生物;(4)科学使用农药。蔬菜作物绿色防控的核心技术包括:(1)无病虫育苗;(2)产前消毒预防技术;(3)产中科学防控技术;(4)产后残体处理技术。蔬菜绿色防控产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种子处理技术:根据不同蔬菜种子所传带的重要病虫,有针对性选择温汤浸种或药剂处理,非药剂处理种子的技术有温汤浸种、干热处理、酸处理、碱处理等。(2)高温闷棚技术:夏季每亩均匀撒入300~500千克碎稻草和生石灰,混匀深翻后,每1米南北向做一沟一垄,沟内灌满水,然后在垄上盖地膜,外面棚膜也要盖上,封闭棚室10~15天,使30厘米土温达54℃以上。(3)土壤处理技术:一般采用土壤臭氧处理技术与土壤20%辣根素水乳剂处理两种方式进行。(4)棚室表面消毒技术:在作物收获后,清除棚内病残体,棚外密闭棚膜,用自控臭氧消毒常温烟雾施药机对地表面、棚膜、墙壁、立柱和架材等所有暴露表面进行表面灭菌,密闭3天后,打开棚膜,种植作物。这种技术主要针对灰霉病、白粉病、叶霉病等气传性病害的防治。绿色防控产前技术温汤浸种是种植户最常用的一种种子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是采用50~55℃的温水浸泡种子一定时间,将种子表面所带病虫杀灭来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碱处理是进行种子处理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种子传带病毒病的预防。常用的碱是磷酸三钠,通常处理浓度是0.3%,处理时间为20~30分钟,处理过的种子需要用清水多次反复搓洗干净后播种。将土壤翻耕后,起高垄,沟深50厘米,垄上盖一层膜,密闭后开启自控臭氧消毒机将臭氧气体持续通入膜下土壤中,这样密闭3~5天后,可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生物。土壤20%辣根素水乳剂处理技术要点是将保护地内土壤翻耕起垄,垄高30~50厘米,垄上通一根滴灌管,用完整的棚膜覆盖地表,四周压实后,打开滴灌,清水滴灌一定时间后,土壤充分润湿关闭阀门。在施肥罐中按照20%辣根素水乳剂2~5升/亩的用量配备适量溶液,并打开滴灌阀门直到水量适合为止。滴完后,密闭地膜3天,揭开地膜2天后即可种植作物。蔬菜绿色防控产中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健体栽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从增强农作物本身抗耐病虫能力出发,降低病虫害为害的一种方法。生产上我们可以采用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比重来达到抗/耐病虫和丰产增收的目的。(2)双网覆盖技术。在大棚通风口根据防治对象的不同覆盖40~60目防虫网,并在夏季高温强光季节根据蔬菜对光强的要求覆盖遮光率60%~70%的遮阳网。双网覆盖可改善设施内温光及环境,防止害虫成虫飞入设施内,有效抑制害虫进入和害虫传播病害的蔓延,同时防止高温造成灼伤。(3)色板诱杀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来达到防控目的的物理防治方法,经济有效。色板一般有黄色、蓝色、橙黄、金黄色、荧光蓝等多种颜色,农户可以根据作物种类和病虫发生情况选择颜色,进行正确悬挂,并及时进行更换。应用时一般每亩20~30块,悬挂式可与作物行垂直或平行,下端距生长点10~20厘米为宜。(4)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害虫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诱杀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技术。(5)性诱剂诱杀技术。性引诱剂是模拟昆虫的雌性信息素的一种仿生产品,可引诱雄虫前来交配,利用这一原理,可设置诱捕器消灭害虫。一般每亩安装3个性诱捕器,诱芯高出作物生长点30~50厘米。(6)天敌控制技术。目前在蔬菜主要应用的天敌为捕食螨和丽蚜小蜂。(7)科学使用农药。产中绿色防控技术在蔬菜上使用防虫网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选用防虫网。防虫网目数增加,网内温度提高,通风通气性能减差。白色网较银灰色网和黑色网内温度高。银灰色具有避蚜作用。因此生产上建议选用较密的防虫网,如40~60目的银灰色网。(2)采用适当覆盖方式。防虫隔离栽培有全网覆盖和网膜覆盖两种方式。①全网覆盖法,即在棚架上全棚覆盖防虫网,按棚架形式可分为大棚覆盖、中小棚覆盖、平棚覆盖。这种覆盖方式,盖网前先按常规精整田块,下足基肥,同时进行化学除草和土壤消毒,随后覆盖防虫网,四周用土压实,棚管间拉绳压网防风,实行全封闭覆盖。大棚覆盖可栽培小白菜、豇豆等作物,中小棚、平棚等主要用于栽培小白菜等蔬菜。②网膜覆盖法,即防虫网和农膜结合覆盖。这种覆盖方式是棚架顶盖农膜,四周围防虫网。网膜覆盖,避免了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起到保护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湿度,避雨防虫的作用。全网覆盖和网膜覆盖均有避虫、防病等作用。但对各种异常天气适应能力不同,应灵活运用。在高温、少雨、多风或强台风频发的夏秋天,应采用全网覆盖栽培。在梅雨季节、或连续阴雨天气可采用网膜覆盖栽培。(3)实行全程覆盖。防虫网遮光率小,夏秋季节覆盖栽培不会对蔬菜作物造成光照不足影响。为切断害虫为害途径,整个生育时期都要进行防虫网覆盖,要先覆网后播种。盖网前进行土壤深翻。覆网时,防虫网的四周要压严压实,防止害虫潜入产卵。播种前要土壤消毒,杀死残留在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悬挂诱虫色板是一项利用蔬菜害虫对颜色的趋向性防治虫害的新技术,主要用来防治蚜虫、斑潜蝇和粉虱等多种害虫。该项技术具有成本低、保护环境、制作方便等特点,在有效杀灭害虫的同时,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减少环境污染,提升蔬菜品质。正确使用色板为确保使用效果,提醒农户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1)悬挂时间。应在作物苗期和定植后,害虫发生前期至初期开始使用。(2)颜色选择。种植瓜类、番茄的温室适宜悬挂黄板;种植茄子的温室适宜悬挂蓝板。种植辣(甜)椒的温室适宜黄板、蓝板搭配使用。黄板主要用于诱杀粉虱、有翅蚜虫、斑潜蝇类、潜叶蝇、葱蝇成虫等;篮板主要用于诱杀花蓟马、西花蓟马、葱蓟马等多种蓟马。(3)悬挂高度。通常在苗棚内以色板底边高出蔬菜作物顶端5~10厘米为宜;在生产棚室内以高出20厘米左右为宜。太高害虫不容易粘附,太低易被作物遮挡,影响诱集较远处害虫。色板还应随作物生长不断调整高度。(4)悬挂位置。跨度在7米以内棚室,可在棚室中间位置顺向挂置1行;跨度在7~11米的棚室,可在棚室内按“之”字形悬挂2行。(5)悬挂数量。初期应先悬挂3~5片色板,用于监测害虫种类及数量,当虫量较多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色板数量,通常每亩设置中型板(25厘米×30厘米)30块左右,大型板(30厘米×40厘米)25块左右。(6)更换处理。色板通常45天左右更换一次,但在虫量较多,色板粘满害虫时需及时更换,并妥善处理。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诱杀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是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趋性信息的特性,将光的波长、波段、波的频率设定在特定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诱导害虫本身产生的性信息引诱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的接虫袋内,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昆虫信息素主要包括以下5类:(1)性信息素。也称性外激素,俗称“性诱剂”,一般由专门的腺体分泌于体外,能影响同种异性个体产生求偶行为和相应的生理反应。(2)聚集信息素。引起同种两性的其他个体定向至释放源聚集的挥发性信息化学物质。(3)示踪信息素。社会性昆虫分泌的,能标示其行踪的信息化学物质,使种内其他个体能追随其行踪,以找到食物或返回巢穴。(4)告警信息素。由昆虫释放,向同种其他个体通报有敌害来临的挥发性信息化学物质。(5)产卵信息素。昆虫在其产卵场所、食物源或巢穴附近所留下的、有提示作用的信息化学物质。昆虫信息素引诱剂产品主要分为农业类、果树类、林业类、卫生类、仓储类、检疫类等,其化学成分主要是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植物源挥发物。迷向产品是将昆虫性信息素置于缓释装置,通过在田间释放高浓度的性信息素,干扰雄虫,使之无法辨别雌虫的方向,雄虫难以找到雌虫,大大降低交配率,且会推迟交配,交配的推迟会迫使雌虫通过消化卵来获得能量,结果是雌虫不能积累足够的卵,虫口密度下降,从而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信息素产品引诱过来的是雄成虫,既不会取食为害,也不会产卵;绝大部分雄成虫会被捕获,不会增加交配机会,不会增加为害;使用信息素产品时,作物面积越大效果越好,信息素的叠加效应,可更好的捕获防治范围内的雄成虫。昆虫性信息素诱芯及配套诱捕器的作用是监测和防治害虫。(1)监测:①监测田间害虫的种类;②测报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消长情况,从而可以指导用药;③作为其他防治效果的监测;④用于检疫害虫监测。(2)防治:根据害虫发生情况,使用性信息素诱芯配合诱捕器或粘胶板诱捕雄成虫,或是通过诱芯将雄成虫引诱过来,配合农药或病毒将雄成虫杀死,减少雄成虫数量,减少雌雄交配,降低后代虫口密度。使用昆虫信息素产品应注意以下事项:(1)信息素产品尽量大面积连片使用。作物面积较小时,设置信息素产品应该采取“外密内疏”法,做到隔离外围的害虫和诱出内部的害虫。(2)信息素产品使用前应在阴凉密闭处或是冰箱中冷藏或冷冻保存(不同产品不同要求),保质期18个月,一旦打开包装,应尽快使用并密封保存。(3)信息素产品引诱的是成虫,所以诱捕器应在成虫期前开始设置。(4)昆虫触角具有较灵敏的嗅觉系统,所以使用信息素产品前后要洗手,以免污染诱芯,在诱芯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避免交叉污染。(5)根据信息素产品的持效期,定期更换诱芯。(6)运输及使用过程中,防止重压,避免高温。昆虫信息素产品在防治初期成本较高,由于其有可重复利用的特点,长期使用可降低虫口基数,减少防控产品的投入,在以信息素为主的综合防治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成本逐年降低,甚至低于化学防治的成本。另外,其不伤害天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北京市正在推广的性引诱剂有小菜蛾性引诱剂(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性引诱剂(防治十字花科、茄科斜纹夜蛾)、棉铃虫性引诱剂(防治棉铃虫)、烟青虫性引诱剂(防治烟青虫)、桃蛀螟性引诱剂(防治桃蛀螟)、玉米螟性引诱剂(防治玉米螟)。生物农药主要指以动物、植物、微生物本身或者它们产生的物质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农药。生物农药大致可分为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烟碱等;微生物源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天敌生物农药,如松毛虫、赤眼蜂、捕食螨、丽蚜小蜂等;生物化学农药,如赤霉素、矮壮素等;蛋白或寡聚糖类农药,如香菇多糖、几丁聚糖等;农用抗生类农药,如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使用生物农药有以下优点:(1)对人畜比较安全。绝大多数生物农药为低毒或微毒,不易对使用者产生毒害。(2)更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农药容易分解,不易污染农产品,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有保证,安全放心。(3)选择性强,防治对象相对单一。大部分生物农药选择性强,只对防治的病虫害有效,病毒、性诱剂等农药只对相应的病虫害起作用,不伤害蜜蜂、鸟、鱼、青蛙,而且容易分解,用后又回归到了自然界。例如,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只对甜菜夜蛾起防治作用。(4)不容易产生抗性。生物农药治标更治本,不容易产生抗药性,使用多年一样有效。北京市正在推广的生物天敌有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异色瓢虫(防治番茄蚜虫、小麦蚜虫)、巴氏钝绥螨(防治叶螨、蓟马)、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茄子红蜘蛛、草莓红蜘蛛)、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应用捕食螨防治红蜘蛛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为生产绿色和有机草莓提供了新途径。那么,如何在温室大棚内用好捕食螨呢?以京郊地区应用较为广泛的巴氏新小绥螨为例,这种捕食螨属于广食性捕食螨类,可捕食以二斑叶螨为代表的多种叶螨和蓟马等小型刺吸性害虫。该螨的包装形式多数为纸袋,里面包含捕食螨卵、若螨、成螨3种螨态。(1)释放时期:捕食螨应在害螨发生初期、密度较低时释放。一般每叶害螨或害虫数量在2头以内应用效果最佳。天气晴朗、气温超过30℃时宜在傍晚释放,多云或阴天可全天释放。(2)释放量与次数:全棚害螨发生较轻(每叶螨数≤10头)且分布均匀时,可每亩释放70~100袋(活动态捕食螨200只/袋)。整个生长季节释放1次,如释放后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其他虫害,需在用药后10~15天再补充释放1次。棚内叶螨呈点片状发生时,通常在棚口或通道处的植株上叶螨密度大于棚室内侧的植株,这种情况下,可用重点株撒施法进行防治。按照捕食螨∶叶螨为1∶10进行释放。其他发生不严重的区域可少放或不放。释放捕食螨后要持续观察效果,严重植株可在1~2周后再补充释放1次。(3)释放方法:在温室草莓中释放时,可选用挂袋法或撒施法。挂袋法适用于叶螨发生较轻的情况,其具有持效期长的特点。撒施法适用于叶螨发生较重的情况,其具有速效的特点。可根据草莓叶螨发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释放方法。①挂袋法。将捕食螨包装袋侧面中部按标示剪口,做为捕食螨的释放出口,再将包装袋上部悬挂孔一侧剪开,可悬挂于植株的茎、叶柄上,避免阳光直射。按规定的释放量将捕食螨袋平均分布在释放区域。②撒施法。将捕食螨包装袋剪开,将巴氏新小绥螨连同培养料一起均匀的撒施于草莓叶片上,2天内不要进行灌溉,以利于洒落在地面的捕食螨转移到植株上。释放捕食螨(4)注意事项:目前已知巴氏新小绥螨不能与阿维菌素、除虫菊酯、多杀菌素、吡螨胺、吡虫啉等农业生产常用的化学药剂同时使用,如需防治其他病虫害,应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安全的药剂。捕食螨为生物活体,不耐贮存,购买后应及时使用,确需贮存时应置于15~20℃的阴凉、防雨处。捕食螨产品在推荐的贮存方法下保质期为10天,如在10天以后使用,请先检查包装袋中的捕食螨数量,再增大相应的亩用量。此外,运输时应避免阳光暴晒,不得与农药、肥料等有害物质同贮同运,不得挤压包装袋。丽蚜小蜂属于蚜小蜂科,孤雌生殖。吸引丽蚜小蜂去搜索寄主的物质,主要是粉虱所分泌的蜜露,成蜂取食蜜露后可存活28天左右,如无营养补充,成虫不取食只能存活1个星期左右,通常在温室中可存活10~15天。产卵的丽蚜小蜂雌蜂以触觉探查粉虱若虫,然后产卵寄生,粉虱若虫不活动的虫态均可被寄生,一般成蜂喜好选择3龄若虫期和4龄蛹前期的粉虱寄生。在植株上具有粉虱各个虫态时,一般选择适龄虫期进行寄生。寄生后粉虱若虫仍可发育,到4龄中期停止,起到防治的效果。(1)释放时间:温室作物定植1周后,开始释放丽蚜小蜂。(2)释放方法:一是将事先准备好的丽蚜小蜂蜂卡挂在植株中上部分支上。二是丽蚜小蜂分次释放,每隔7~10天释放一次,释放4~5次,每次释放2000~3000头/亩。丽蚜小蜂羽化后自动寻找温室中的白粉虱幼虫寄生,有效控制白粉虱为害。(3)注意事项:一是温室白天温度控制在20~35℃,夜间控制在15℃以上。二是控制温室湿度,防止水滴将蜂卡润湿,使丽蚜小蜂窒息或霉变,不能羽化。以往防治蚜虫主要依靠喷洒化学农药,但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造成蚜虫产生抗药性,而且对环境也造成污染,更会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寻求更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法,天敌昆虫——瓢虫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蚜虫的防治上。(1)释放时期:①黄板监测。出现两头蚜虫即开始防治。②人工观察。作物定植后每天观察,一旦植株上发现蚜虫,即应开始防治。(2)释放数量与次数:建议在作物的整个生长季节内,释放3次瓢虫。预防性释放,以温室大棚为例,每棚每次释放100张卵卡,约2000粒卵。治疗性释放,需根据蚜虫发生数量进行确定,一般瓢虫与蚜虫的比例应达到1∶(30~60),以蚜虫“中心株”为重点进行释放,2周后再释放一次。(3)释放方法:①释放卵。傍晚或清晨将瓢虫卵卡悬挂在蚜虫为害部位附近,以便幼虫孵化后,能够尽快取食到猎物,悬挂位置应避免阳光直射。②释放幼虫或成虫。将装有瓢虫成虫或幼虫的塑料瓶打开,将成虫或幼虫连同介质一同轻轻取出,均匀撒在蚜虫为害严重的枝叶上。释放瓢虫利用瓢虫防治蚜虫(4)注意事项:瓢虫各虫态对杀虫杀螨剂均十分敏感,建议在释放瓢虫的前后15天内避免使用杀虫杀螨剂。瓢虫属于活体商品,产品不宜长时间贮存;搬运或释放时轻拿轻放,以免对瓢虫造成人为伤害;释放时禁止将包装盒置于地面,以防蚁类侵害和人为操作造成损失。释放后10天内应减少园艺和农事操作,降低瓢虫受损量。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京郊蔬菜绿色防控种植基地正采用熊蜂授粉替代激素蘸花,不仅减少了化学激素的使用,使生产的番茄更加绿色安全,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熊蜂授粉还减少了人工成本,结出的果实饱满、大小均匀、形状色泽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这里介绍一下熊蜂授粉的使用技术,方便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1)放蜂数量:一箱熊蜂可用于1亩地番茄授粉,当棚室面积超过1.3亩地后增加到2箱。(2)放蜂时间:多于25%的番茄开花后,开始使用熊蜂。(3)放蜂位置:秋季、冬季蜂箱摆放要高于作物或者放置在棚室过道处,蜂箱进出口不能有遮挡物。(4)蜂群合适的授粉条件:温度为12~30℃,湿度为50%~90%。(5)确认授粉成功标志:熊蜂授粉后会在花柱上留下棕色的印记(称为“吻痕”),一般授粉36小时以后吻痕标记已比较明显,熊蜂授粉要定期检查,一周最少2次,70%以上花朵出现褐色吻痕可视为正常访花。熊蜂授粉(6)农药使用:杀虫剂对熊蜂的影响很大,使用时要将蜂箱搬到棚外,过间隔期以后再将熊蜂放回棚室,具体农药的间隔期请咨询技术人员。尽量选择对熊蜂毒性低的农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类农药持效期长,放蜂期间不宜使用。寡雄腐霉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攻击性很强的寄生真菌,能在多种农作物根围定殖,不仅不会对作物产生致病作用,而且还能抑制或杀死其他致病真菌和土传病原菌,诱导植物产生防卫反应,减少病原菌的入侵;同时,寡雄腐霉产生的分泌物及各种酶,是植物很好的促长活性剂,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养分吸收。使用方法:(1)拌种。作物播种前,取寡雄腐霉1克对水1千克,一般可拌种20千克,将待拌的种子放入大容器中,用喷雾器将稀释液均匀喷施到种子上,边喷边搅拌使种子表面全部湿润,拌匀晾干后即可播种。拌种能够杀灭种皮内的病原菌及孢子,减少病害侵入。(2)浸种。播种前根据种子实际用量,将寡雄腐霉稀释为10000倍液,以浸没种子为宜。根据种子种皮的厚薄、干湿程度掌握好浸种时间,然后播种。浸种时间因种皮厚薄、吸胀能力强弱和气温差异而有所不同。蔬菜、小麦等种子浸泡5~10小时,水稻、棉花等硬壳种子需浸24小时以上。浸种能促进种子发芽率,增强幼苗发根能力,培养壮苗,减少病害侵入。(3)苗床及土壤喷施。苗床及土壤喷施寡雄腐霉,可以有效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等多种苗期病害发生,还可提高苗床土壤内有益菌活性,促进幼苗根系发育,培养壮苗。(4)灌根。作物大田定植后使用寡雄腐霉灌根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可有效杀灭作物根系土壤内的病原真菌,预防立枯病、炭疽病、枯萎病等苗期病害的发生。(5)喷施。从作物花期开始叶片喷施,能有效预防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还能促使作物提高系统抗性,增强抵御病害的能力;另外,作物病害发生初期喷施寡雄腐霉,可以有效杀灭病害,防治病害蔓延。(6)蘸花。可以提高作物坐果率,预防果实病害。注意事项:(1)寡雄腐霉是活性真菌孢子,不能和化学杀菌剂类产品混合使用。化学杀菌剂会杀灭寡雄腐霉产品中的有效成份;喷施化学杀菌剂后的作物,在药效期内禁止使用寡雄腐霉;使用过化学杀菌剂的容器要充分清洗干净后方可使用寡雄腐霉。(2)喷施寡雄腐霉的喷洒面要彻底,植株、叶片两面、花和果都应喷到,部分液体应下渗到根;喷施要选择在晴天无露水、无风条件下及雨后,上午9时前、下午16时后进行,不宜在太阳暴晒或下雨前使用。(3)寡雄腐霉可与氨基酸肥、腐殖酸肥、其他有机肥以及杀虫剂混合使用。(4)寡雄腐霉应贮存在干燥、阴凉、通风、防雨处,保质期2年。可以的。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染病死亡的甜菜夜蛾体内提取而来的。该产品是纯生物产品,正常使用技术条件下对人畜和作物低毒、低抗性风险,对甜菜夜蛾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病毒进入害虫体内后迅速大量复制,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害虫染病而亡,病死虫的尸体腐烂后又可释放出新的病毒,感染其他健康虫和下代虫,在害虫种群中引发“虫瘟”,最终达到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为害的目的。白粉病是冬春季节设施草莓、辣椒、瓜类等蔬菜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常规防治是药剂喷雾法,但喷雾增加了棚室内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病害发生。另外,多数病害是从叶片背面侵染,喷雾法难以保证药剂在叶片背面沉积分布,因此防治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将硫黄熏蒸技术作为一项绿色防控技术用于设施蔬菜白粉病的防治,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省工省时,升华的硫黄粒子能均匀分布在靶标正反两面,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和施药用水量。生产中一般使用电热硫黄熏蒸器将固态硫黄升华为硫黄粒子,分散沉积到一定范围空间内,起到杀菌作用。硫黄对人畜低毒,对蜜蜂几乎无毒,是有机食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植物保护产品。电热硫黄熏蒸器应按如下方法正确使用:(1)数量控制在每亩5~8个。研究表明熏蒸器有效熏蒸距离为6~8米,覆盖范围为60~100平方米,田间使用时熏蒸器间距可设为12~16米。硫黄熏蒸(2)高度距地面1.5米。熏蒸器在这个高度时硫黄粒子在水平靶标背面的沉积密度相对较高,有利于作用于靶标作物叶片背面的病原菌。熏蒸器不能距棚膜太近,以免棚膜受损。(3)位置距后墙3~4米。受重力影响,距离熏蒸器1~3米处沉积的硫黄粒子多,随距离增大,沉积的粒子密度变小。棚室南北跨度一般为8米,因此将熏蒸器放在中间位置将有利于硫黄粒子的扩散。(4)熏蒸时间为18时至22时。选择这个时间段熏蒸既保障人员安全又能实现全棚密闭,还可以避开中午气温较高时段,以免对作物造成药害。熏蒸结束后,保持棚室密闭5小时以上,再进行通风换气。(5)每次用硫黄20~40克。硫黄投放量不要超过钵体的2/3,以免沸腾溢出。需要注意的是棚室内电线和控制开关应有防潮和漏电保护功能。蔬菜植株残体无害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太阳能臭氧农业垃圾处理站无害化处理。太阳能臭氧农业垃圾处理站,是以太阳能为能源,利用臭氧强杀菌功能对植株残体所带病虫彻底杀灭后做有机肥料利用。处理站由处理熔池、臭氧发生系统、臭氧输送与传输系统、垃圾前处理系统、太阳能供电系统和自动控制等系统构成。熔池为水泥钢筋结构,容积大于等于30立方米,每个处理站可以辐射1000亩地,减少覆盖园区的农业生产垃圾污染以及植株残体所带病虫的传播。(2)移动式臭氧农业垃圾处理车无害化处理。蔬菜采收结束,将移动式臭氧农业垃圾处理车开到棚室边,将拉秧后带病虫的植株残体粉碎后送到臭氧处理车内,将所带病虫全部灭杀后,无病虫有机废弃物就地还田利用。(3)废旧棚膜高温密闭堆沤无害化处理。不同时期按一定面积设置蔬菜植株残体堆沤发酵处理专用水泥地,放入蔬菜植株残体后盖透明塑料膜,或在田间地头向阳处将蔬菜植株集中后覆盖透明塑料膜进行高温发酵堆沤,透明膜四周压实。堆沤时间根据天气情况决定,天气晴好气温较高,堆沤10~20天,阴天多雨则需适当延长。蔬菜残体无害化处理如果蔬菜植株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路边、河道等处,不但会污染生活环境,而且也会为某些病虫害的滋生和繁衍提供场所,助长了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积累与蔓延,从而增加了蔬菜生产成本,不利于蔬菜的生产。如果蔬菜残体处理得当,这些富有矿物质、有机质等营养成分的植株残体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还田,从而降低了蔬菜生产成本。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注意以下事项:(1)农户领到蜂卡后要在当日的上午放出,不可久储。遇到小雨时可以释放,遇大雨不能放蜂,可暂时储存,选择阴凉通风的仓库,把蜂卡分散放置,切勿与农药放在一起,雨停后再放。(2)用手撕蜂卡,不能用剪子。撕蜂卡时掉下的卵粒,要收集起来,用胶水粘到白纸上。(3)挂卡时,叶片不可卷得过紧,以免影响出蜂,更不可放到玉米心叶里或随意夹在叶腋上,以免蜂卡失效。(4)蜂卡挂到田间后,经2~3天陆续出蜂,在出过蜂的卵壳上可见圆形的羽化孔。(5)不能用大头针等物别蜂卡,以防收获时扎伤玉米采收人员或做饲料时扎伤牛胃,发生事故。(6)释放时要根据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大时,应在上风口适当增加布点或释放量,下风口可适当减少。(7)放蜂的玉米田,放蜂前4天,放蜂后20天内不准使用杀虫剂。粘虫带主要根据害虫具有越冬、趋光、趋色,以及上树取食枝叶、花、果实或下树取食根茎等生活习性,并且都会有沿树干往上或往下爬行这一特点研制。主要用于果园、公园、花卉苗圃、绿化带、森林等林木上。粘虫带的使用方法如下:(1)在3—4月和8—10月这两个时间段内应及时使用,使用时在树干分枝以下离地面50~100厘米处(根据不同林木缠绕高度有所差异)。(2)先剔除树干上的一圈宽度8~10厘米的老皮,然后将粘虫带无胶面贴着树干缠绕一圈。(3)接合缝镶嵌2厘米左右即可(根据树干粗细接合处镶嵌宽度做适当调整,以防掉落)。(4)粘虫胶带要在早春害虫上树前和害虫发生初期使用,否则将会影响产品使用效果。 -
报告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
技术 出版时间:2018严格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传播蔓延是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目前已公布了19种(属)柑橘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3种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一方面,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加强检疫检验和检疫处理,并通过建立疫区、非疫区和阻截带,杜绝柑橘危险性和检疫性病虫害扩散蔓延和传入新区;另一方面,已发生为害的疫区,应积极开展防治和根除工作,使检疫性病虫害控制在低度流行和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保证柑橘的安全生产。不同于其他作物病害,柑橘病毒病和黄龙病、溃疡病等类似病害的发生与为害有其显著特点。第一,柑橘作为一种多年生植物,一旦感染,终身带毒,为害持久,难以根除;第二,柑橘属于嫁接繁殖,一旦母株带毒,即会通过嫁接、接穗、插条等传播扩散。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柑橘病毒及类病毒有柑橘速衰病毒、温州蜜柑矮缩病毒、柑橘碎叶病毒、柑橘裂皮类病毒,检疫性病害有柑橘黄龙病、溃疡病等,严重影响柑橘安全生产。因此,培育柑橘无病毒苗木并应用是保障柑橘安全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新建果园特别是危险性检疫性病害疫区都应选择脱毒苗。柑橘无病毒育苗的主要方法有热处理脱毒、茎尖培养脱毒、微芽嫁接及化学处理等。热处理脱毒也称温热疗法,是利用病毒等病原与植物的耐热性不同,将植物材料在高于正常温度的环境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使植物体内的病原失活、病毒钝化,使植物的新生部分不带病毒,取该无病毒组织培育即可获得无病毒植株。茎尖培养脱毒也称为分生组织培养或生长点培养,原理是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一般顶端生长点的分生组织病毒浓度低,大部分细胞不带病毒,因此取顶端生长点培养可获得无病毒植株。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生长点部位,不含病毒的部分是极小的(0.1~0.5mm),在常规育苗中无法繁殖利用,现在可通过自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病毒组织培养。微芽嫁接脱毒是组织培养与嫁接相结合,获得无病毒苗木的一种技术方式,通常是在无菌条件下,切取待脱毒样品的微小茎尖嫁接到试管中培养的实生砧木苗上,愈合发育为无毒的完整植株。化学脱毒是指使用能抑制植物病毒复制和扩散的化学物质处理植物材料,处理后,植株的新生部分可能不携带病毒,进而取无病毒部分繁殖获得无病植株。除上述常用脱毒技术外,柑橘珠心胚培养技术也可有效脱毒,珠心胚是由珠心细胞形成的无性胚,由珠心胚培育的植株保持母株的遗传特性,加之胚的屏障作用,珠心胚培育的植株一般不带病毒。农业防治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基础,根据农田环境、寄主植物与害虫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农事活动,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使之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冬春季清园、科学修剪、生草栽培、抹芽控梢等技术。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精耕细作,中耕除草等,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同一品种连片种植,适时施肥、浇水,并通过强树多保果,以果抑梢;慎施稳果肥,强树不施,果少不施,避免因肥促梢;如必要可化学抹梢,实现控梢,使抽梢整齐,减少柑橘木虱、粉虱、潜叶蛾、蚜虫等害虫为害嫩梢;橘园周边可适当种植非芸香科植物防护林和生态隔离带,既可防风,减少柑橘果面机械性伤痕“风癫”,又可阻止或延缓柑橘木虱等病虫害扩散;铲除九里香、黄皮等柑橘木虱寄主,木防己、木通、通草等吸果夜蛾(幼虫)中间寄主等柑橘病虫害寄主或过渡寄主植物等。合理间作或套作,驱避害虫,如东南亚湄公河口地区橘园采用番石榴与柑橘间作有利于驱避柑橘木虱,防治柑橘黄龙病,但是由于番石榴是橘小实蝇最嗜好的寄主,因此该方法在橘小实蝇为害区要慎用,以免加重橘小实蝇的为害;增加橘园行距(40~60棵/亩),以增加橘园通风透光性、降低湿度,改善橘园小气候,使之不利于柑橘粉虱、蚜虫和介壳虫等的发育繁殖而抑制其发生为害。冬季害虫下树越冬前及时对树干束草或用废布片包扎主干,诱捕恶性叶甲、蜗牛等隐蔽越冬的害虫。冬春季及时剪除病虫枯枝、刮除树干老翘皮,清除园内的残枝、落叶、杂草等,挖除黄龙病病株;砍除带柑橘爆皮虫、天牛等的枯枝、虫枝,集中销毁,以消除螨类、粉虱、潜叶蛾、卷叶蛾、蚜虫、木虱、叶甲、天牛和吉丁虫等虫源以及溃疡病、疮痂病、黑点病等的越冬病菌,降低翌年病虫基数。冬季翻耕既有利于疏松土壤,又可以破坏柑橘害虫的越冬环境,消灭实蝇、叶甲、花蕾蛆、橘蕾实瘿蚊等土壤越冬害虫,使其或因机械损伤致死或暴露于地表冻死或被鸟类啄食。在柑橘生长发育期,结合橘园管理,清除螨类、粉虱、潜叶蛾、卷叶蛾、天牛、吉丁虫、蚜虫、木虱、溃疡病、疮痂病、黑点病等病虫枝叶,及时摘除虫果,捡拾烂果、落果,集中除害处理:深埋(>50cm)、水浸(>8天)、塑料袋密封(熏蒸)等处理虫果;也可以倒入沤肥水池长期浸泡或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7500倍液浸泡2天,以降低实蝇、桃蛀螟、橘蕾实癭蚊等蛀果害虫虫口数量;柑橘花蕾期,人工摘除受柑橘花蕾蛆为害的花蕾,园外深埋,减少柑橘花蕾蛆虫口数量。剪除螨类、潜叶蛾、天牛、吉丁虫、木虱、蚜虫、介壳虫类和粉虱类等病虫为害重的枝梢,以及过度郁闭的衰弱枝和干枯枝,及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既可以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又增加树体通风、透光性,改善橘园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橘园生草栽培是在树体行间或全园种植草本植物覆盖土壤的一种生态果园培育模式。生草栽培有着重要的生理生态作用:①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分蒸发。调节土壤温度,缩小地表温度变幅,可栽培百喜草等。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在30cm厚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为0.5%~0.7%的果园,连续五年种植鸭茅和白三叶草,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到1.6%~2.0%。③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橘园种植白三叶草,显著增加了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可食率。④提高橘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为寄生蜂、捕食螨、草蛉等天敌提供补充食物,创造其适合的生存环境,增加天敌数量,提高益害比例,以控制病虫为害。⑤抑制杂草,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夏秋梢期要及时抹芽控梢,摘除过早或过晚抽发的不整齐嫩梢,将零星抽发的不到2cm长的夏秋梢全部抹除,5~7天1次,连抹数次;统一放秋梢,促使秋梢抽发整齐健壮,放梢应根据树龄、品种和嫩梢期害虫成虫发生低峰时间而定,一般立秋前后一周放早秋梢,放梢时喷药保护;避开蚜虫、木虱、粉虱和潜叶蛾等嫩梢期害虫成虫产卵高峰期,缩短新梢嫩叶期,也可以将放梢时间统一掌握在成虫的低峰期,即当新梢顶部5片叶,嫩梢期害虫的卵和初孵数量显著减少时,抹净最后一次芽再放梢,中断其产卵场所和食料来源,抑制其种群的增长。控梢方法:①强树多保果,以果抑梢。②慎施稳果肥,强树不施、果少不施,避免因肥促梢,改一年多次施肥为集中施肥以及配方施肥,防止氮肥过多引起徒长。③人工抹梢。④化学抹梢,较人工抹梢工作量小,成本低,但需注意化学药剂的筛选和浓度,以保证对柑橘果实和老叶的安全。目前有报道采用0.05%和0.10%啶嘧磺隆以及0.010%和0.042%氟磺胺草醚对果实和成熟枝叶安全。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我国柑橘病虫的生物防治历史悠久,公元304年我国就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1888年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是最成功和经典的生物防治案例。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利用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以菌治虫(利用病虫的病原微生物)、利用昆虫激素(如保幼激素和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等。据统计我国柑橘害虫天敌多达100多种,其中以寄生蜂种类居多,其次是瓢虫类、蜘蛛类、捕食螨类、步甲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寄生蝇类、草蛉类以及寄生菌类,这些天敌为控制柑橘害虫、维护橘园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敌等生物防治资源利用方式多样。(1)利用、保护本地天敌。如橘园生草栽培,改善橘园生态环境,为寄生蜂、捕食螨、草蛉等天敌提供补充食物,创造其适合的生存环境;束草诱集,引入室内蛰伏等,保护天敌昆虫安全过冬,挂人工巢箱,招引益鸟等;合理用药,注意用药种类、浓度、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用选择性农药,忌用广谱性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昆虫;人工助迁,如异色瓢虫在山间集中越冬,收集并放到需要的田间。(2)天敌规模化扩繁、病原微生物等商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赤眼蜂、平腹小蜂、金小蜂等,特别是70年代后,开始研究机械化生产赤眼蜂,如俄罗斯等国已实现机械化生产赤眼蜂。苏云金杆菌已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其制剂占生物农药的90%以上。(3)引进、移植外地天敌。我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引入澳洲瓢虫、孟氏隐唇瓢虫、日光蜂、丽蚜小蜂、黄色花蝽等分别防治吹绵蚧、粉蚧、苹果绵蚜、白粉虱和仓储甲虫。在我国,已有记载的柑橘害虫寄生蜂有41种,隶属于5门23属。主要有赤眼蜂科、缘腹卵蜂科(黑卵蜂)、平腹蜂科、缨小蜂科,其中缨小蜂是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能寄生10多个目60多科1000多种害虫的卵,最常见的寄主是同翅目昆虫卵,其次是鞘翅目、半翅目昆虫卵,以及双翅目实蝇类的卵和幼虫。目前已在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有:防治柑橘木虱的亮腹釉小蜂、柑橘木虱啮小蜂;防治矢尖蚧的矢尖蚧蚜小蜂、矢尖蚧金黄蚜小蜂、褐圆蚧纯黄蚜小蜂;防治紫牡蛎蚧的紫牡蛎蚧金黄蚜小蜂;防治红圆蚧的蚜小蜂;防治黑刺粉虱的粉虱细蜂、斯氏扑虱蚜小蜂;防治卷叶蛾类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红蜡蚧的扁角跳小蜂等。亮腹釉小蜂是柑橘木虱的专性寄生蜂,美国佛罗里达已规模化扩繁释放用于防治柑橘木虱。它不仅能寄生柑橘木虱各龄若虫,雌成虫还可以取食低龄的柑橘木虱若虫。据统计,1头亮腹釉小蜂雌虫通过取食和寄生,一生可以杀死500多头柑橘木虱若虫。通过吸取柑橘木虱若虫的血淋巴,亮腹釉小蜂可以获得营养保证其后代卵的发育。亮腹釉小蜂也能取食柑橘木虱分泌的白色分泌物,进而减少柑橘类植物上煤污病的发生。矢尖蚧蚜小蜂是矢尖蚧的优势寄生蜂。此蜂营体外寄生,寄主较为专一,且寄生虫态具选择性,主要寄生于矢尖蚧未产卵雌成虫的前中期,少数寄生于雌二龄幼蚜后期。矢尖蚧蚜小蜂的寄生率高峰出现在7月,寄生率达70%;其次为9—10月。越冬期间的寄生率为17%~25.6%,5—6月则为全年寄生率最低阶段,寄生率仅为0.3%~7.6%,年平均寄生率15.3%。粉虱细蜂对黑剌粉虱的自然寄生率为23.8%~100%、平均为84.2%,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粉虱细蜂将卵产于粉虱一至二龄若虫体内,1头寄主体内产卵1~2粒,多时3~4粒,孵化后便在粉虱体内营寄生生活,将其体液消耗殆尽。粉虱细蜂雌蜂每头能繁殖子蜂71~136.7头,能有效地消灭黑刺粉虱蛹11~204头,平均为62.5~81.7头。粉虱细蜂目前多采用人工助迁和田间保护。即将有被寄生黑刺粉虱的叶片摘下装于开口的纸袋内,再挂于黑刺粉虱较多的柑橘树上让寄生蜂羽化后产卵于黑刺粉虱幼虫体内。松毛虫赤眼蜂在我国分布很广,可寄生210余种昆虫的卵,如松毛虫(枯叶蛾科)、夜蛾科、卷叶蛾科、麦蛾科、灯蛾科、刺蛾科和尺蛾科。它对柑橘卷叶蛾防治效果很好。寄主卵越新鲜出蜂率越高。它对刚产出的松毛虫卵寄生率可达93%,平均每卵可出寄生蜂139头。田间以6—10月为多。松毛虫赤眼蜂目前可在室内用柞蚕卵、米蛾卵、蓖麻蚕卵制成卵卡来繁殖,在害虫卵期释放。在柑橘园主要用于防治卷叶蛾,一般每亩释放25000头,连放3~4次,控制效果很好。捕食性天敌是用来控制柑橘害虫最大的天敌类群。在我国所记载的53种捕食性天敌中,瓢虫科为最主要类群,共占30种。利用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是我国在生物防治方面的成功案例;而捕食螨在捕食性天敌中应用最广。目前已在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捕食性天敌有:防治红蜘蛛的尼氏钝绥螨、纽氏钝绥螨、胡瓜钝绥螨、巴氏钝绥螨、江原钝绥螨、长刺钝绥螨;防治柑橘粉蚧、球粉蚧的孟氏瓢虫;防治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防治非洲大蜗牛的玫瑰蜗牛、加纳蜗牛等。胡瓜钝绥螨是国际上各天敌公司的主要产品,作为商品销售已经有10余年历史。1997年,胡瓜钝绥螨首次被引入中国,用于防治柑橘全爪螨和锈壁虱。胡瓜钝绥螨能捕食各虫态柑橘全爪螨,但喜欢取食其卵与幼螨。一头捕食螨一生能捕食红蜘蛛300~350头,或锈壁虱1500~3000头,或粉虱、蓟马80~120头。橘园释放捕食螨后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控制期达6个月,每年都要释放1~2次,可显著改善柑橘园益害螨的比例,改善柑橘园生物群落。目前,该螨自然抗性种群已被发现,人工大量饲养释放技术也已成熟,应用前景广阔。此外,作为我国橘园捕食螨优势种,江原钝绥螨的释放不但可以防治柑橘全爪螨,还可以降低柑橘粉虱和黄胸蓟马的种群数量,但三者同时存在时,江原钝绥螨捕食的主要对象是柑橘全爪螨,由于属于本地种,相对引进种胡瓜钝绥螨而言,更适合我国橘园环境,因此应该加大江原钝绥螨的规模化扩繁与推广应用。捕食螨易人工驯化与繁殖,一旦在田间、果园、温室定殖能迅速建立种群并自然扩散。一般选择树龄在4年以上且生长良好,适度留草或间作豆科作物的柑橘园释放捕食螨,效果比较好。果园释放捕食螨可参照如下方法。(1)清园。在释放捕食螨前10~15天对橘园当前或近期内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用低毒、低残留、持效期短的化学或生物农药进行全面防治。应选择对捕食螨毒性小的农药品种。一般而言,对捕食螨杀伤力从小到大依次为:植物性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菊酯类农药。(2)调查害螨基数。释放前调查害螨的虫口基数,当柑橘红蜘蛛(包括卵)每叶少于2头时释放(每百叶平均值)。若基数过高,如平均每叶超过2头以上,采用0.3%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和机油乳剂等植物性和矿物性农药喷布1次,以压低虫口密度。喷药后10天左右,害螨达到上述基数时再释放。(3)释放时间。每年的4—9月(温度20℃以上)均可释放,但一般在5—6月进行为宜。晴天要在16时后释放,阴天可全天进行,雨天不宜进行。释放后1周内不宜有雨。(4)释放方法。释放时先将纸袋的背面1/3处轻剪开3~4cm长的小口,以捕食螨不撒出为宜,然后用塑料膜将纸袋上方盖住,避免下雨时雨水淋入,用图钉将纸袋连同塑料膜固定在不被阳光直射的枝杈处,并使纸袋的一面与枝干充分接触,有利于捕食螨从袋里爬出沿枝干到叶面上捕食,每株树挂1袋(500头/袋以上)。(5)释放后的橘园管理。捕食螨释放后40天内是捕食螨与害螨的对抗期,若发现少量红蜘蛛不必担心,更不能急于喷药。释放后,如需防治其他病虫,可选择对捕食螨杀伤力小的低毒低浓度生物农药,或配合使用黄板、诱虫灯、性诱剂等方法,效果更好。释放捕食螨的橘园,如遇伏旱或秋旱应及时灌水,以增加园内湿度,减少捕食螨死亡和增强树势,减少病虫害。花绒寄甲是大型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最为有效的天敌昆虫。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可达60%~70%,但是多年来有效利用这一天敌的限制因素是人工批量繁殖成虫的成本较高。在野外释放花绒寄甲时,一方面应考虑为害橘树不同种类天牛生活史和生态位的差异,而且部分种类世代需跨年甚至多年才能完成,在防治时应尽量选择龄期较为一致的区域和时间段,或通过分阶段多次释放来提升防效。另一方面,应综合花绒寄甲的适生季节和寄生特性,避开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选择日均气温在20~30℃的春季和秋季,在天牛的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天敌。澳洲瓢虫是专食性昆虫,只捕食吹绵蚧,是其特效天敌,是目前生物防治最成功的典范。澳洲瓢虫卵多产于吹绵蚧腹面和背面,初孵幼虫常聚集取食卵粒,稍大后则分散取食害虫各虫态。目前多在室内进行越冬保种饲养,其繁殖适温在25℃左右。由于它繁殖快,在有吹绵蚧时,只要引移少量放于吹绵蚧多的园内,便会很快将其消灭。远距离引种一般用木箱或纸盒装运,但容器内必须要有足够的饲料,封好,以防止它因缺食自相残杀或逃逸,放虫时最好集中放于害虫多的树上以利繁殖。红点唇瓢虫主要捕食矢尖蚧、糠片蚧、桑盾蚧等多种阶类,其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蚧类害虫,一头成虫或幼虫一天可捕食矢尖蚧一龄、二龄若虫7~120头。其卵产在矢尖蚧雌成虫介壳的孔口处最多。可在室内用马铃薯繁殖桑盾蚧后,再用以繁殖红点唇瓢虫,以在20~25℃温度和每日12h以上光照条件下,桑盾蚧和红点唇瓢虫繁殖快,繁殖量最大。田间释放时按瓢虫:矢尖蚧为1:(100~200)的益害比释放经济效益好。两种天敌释放后,在害虫未消灭之前果园最好不施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广谱杀虫剂,以免伤害天敌,降低防治效果。病原微生物是指用来控制柑橘害虫的病毒、细菌、真菌等。据报道,世界上记载的虫生真菌有100多属800多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在我国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有:粉虱座壳孢、汤普逊多毛菌等。粉虱座壳孢可寄生柑橘粉虱、绵粉虱、烟粉虱、双刺姬粉虱、桑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等,尤喜柑橘粉虱。对其寄生率高,控制效果最好。其易侵染一龄至三龄粉虱幼虫,以二龄幼虫的侵染率最高,达到98%,很少侵染四龄幼虫,对其卵和成虫不侵染。粉虱座壳孢侵染率随处理时间延长、接种浓度增加而增大,被侵染的粉虱幼虫通常在处理后的下一个龄期死亡。该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干旱时给树冠喷水有利其侵染寄生。如湿度足够高,菌丝可穿出体表产孢再侵染新害虫。福建省用挂枝法引进粉虱座壳孢,10多年来推广应用面积达6.67万hm2(次),四川省应用推广面积达13.34万hm2(次),有效地控制了柑橘粉虱发生。虫生真菌与肉食性昆虫(天敌昆虫)联合用于控制昆虫数量的报道很多。在我国,应用粉虱座壳孢与蚜小蜂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种群。田间可将粉虱座壳孢较多的柑橘叶片摘下,转移悬挂于柑橘粉虱严重为害的橘园中,让其自然传播,或将带有孢子的叶片捣碎,按1000个菌落加水500~1000ml喷雾,效果均较好,但悬挂叶片或喷雾最好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张宏宇等人研制了粉虱座壳孢的微胶囊悬浮剂。该制剂能稳定储存。汤普逊多毛菌主要用于柑橘锈壁虱的防治,在美国、苏里南、以色列和我国都作为真菌杀螨剂试用于防治柑橘锈壁虱以及其他螨类害虫。目前有研究发现汤普逊多毛菌可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混用防治柑橘害虫。被寄生的螨体体色发黄发锈,行动迟缓,最后死亡。汤普森多毛菌防治柑橘锈壁虱的有效时间在2个月以上,有研究表明施用汤普森多毛菌的橘园不但在当年有效,翌年还有后效。另外还要注意化学农药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橘园杀菌剂如波尔多液、多菌灵、硫菌灵、石硫合剂、敌敌畏等对多毛菌都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杀蚜素则没有或仅有很小的抑制作用;杀灭菊酯对多毛菌也没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多毛菌流行季节,尽量避免使用杀菌剂,特别不宜使用波尔多液等对多毛菌杀伤力强的铜素杀菌剂。汤普逊多毛菌在真菌培养基上培养,每隔6周移植1次,储藏5年之后仍然具有活力。另外,菌株储藏在-20℃条件下能持续保持毒力。玫烟色棒束孢和桔形被毛孢是柑橘木虱的有效病原真菌。在国外对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比较多,在荷兰已经开发出专门防治粉虱类柑橘害虫的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国内外研究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成虫和若虫均有明显的致病力。有研究发现桔形被毛孢可侵染柑橘木虱成虫、若虫,侵染率可达80%以上,被侵染致死的柑橘木虱成虫呈干尸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菌丝。张宏宇等研究了桔形被毛孢、玫烟色棒束孢的发酵条件和制剂。这两种病原真菌对柑橘木虱及黄龙病综合治理,特别是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昆虫性信息素是指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一般是雌虫)的特殊分泌腺体分泌并引起同种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或行为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性信息素具有高度专一性,不同昆虫之间的性信息素不能相互替代。我国已研制出6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并可以大规模生产,在害虫预测预报及防治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果树上防治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天牛等。性信息素已广泛应用于柑橘害虫的防治,橘园中已确定的昆虫性信息素有橘小实蝇、地中海实蝇、红圆蚧、黑刺粉虱、柑橘粉虱、柑橘粉蚧,潜叶蛾等。华中农业大学张宏宇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柑橘大实蝇的性信息素,并在田间应用,效果显著。昆虫性信息素用于害虫防治的方法主要有诱杀法和交配干扰法(迷向法)。诱杀法是在田间大量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虫,导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减少雌雄的交配行为,降低子代种群密度。大量诱捕法在低虫口密度下有效,而虫口密度过高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首先利用性信息素进行预测,施用农药压低虫口密度,再使用大量诱捕法防治,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柑橘害虫大量发生前(尤其是越冬代和第一代)在橘园布置诱杀。可制备诱捕器(诱捕器中通常装有农药或者涂布昆虫胶),在其上方固定性诱剂诱芯,一般每亩挂3~5个诱芯即可达到防控目的。每隔5m放置一个诱捕器,定时检查诱捕虫数,及时更换黏板或清空诱捕器。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橘小实蝇在国内外较为普遍,配合使用自制矿泉水瓶诱捕器和国外的Steiner诱捕器对橘小实蝇的诱杀效果较好。干扰交配法,俗称“迷向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弥漫性信息素的环境中,雄虫丧失对雌虫的定向行为能力,或是由于雄虫的触角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使得雌虫交配概率降低,导致下一代种群密度降低。该法对非迁飞性而寄主范围较窄的昆虫有效。由于性信息素易挥发,一旦打开包装应尽快使用,保存时应远离高温环境,诱芯应避免暴晒。物理防治是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利用物理因素、人工或机械防虫的方法。物理防治技术以灯光、色板的应用最为广泛。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性诱杀害虫,不仅成本低,还有利于保护环境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光近距离、波远距离引诱害虫成虫扑灯,灯外配频振高压电网,使成虫遭电击后落入灯下的专用接虫袋内,以达到杀灭害虫、控制为害的目的。诱虫光源主要有火光与电转换光2类,应用中除沼气灯是火光外,其他基本是电转换光。电转换光主要有3类:①白炽灯:只包括部分可见光段,诱虫种类少,热能散失快,光效率低,能耗高;②汞灯:利用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根据汞蒸气压力大小又可分为低压、高压、超高压3类,其中低压汞灯是一类杀虫效果较好且节能的光源,包括紫外灯(黑光灯,330~400nm长波紫外光,可诱杀多种害虫,是杀虫理想光源)、双波灯(三色灯)、频振灯、紧凑型单端荧光灯(节能灯)和节能宽谱诱虫灯(波长320~680nm,诱虫种类多,效果好,使用方便);③LED灯:节能,但多是单色光,光谱狭窄。杀虫灯可诱杀鞘翅目、鳞翅目等10种以上的柑橘害虫,其中,对金龟甲的诱杀力最强,其次是刺蛾和吸果夜蛾。这3种害虫的数量占总诱虫量的86%,杀虫效果明显。近年来出现一种新颖的理化一体化多功能杀虫灯。其采用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融合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对害虫进行综合诱杀,从而显著提高诱杀害虫的范围和效率,特别增加了对实蝇等日出性害虫的诱杀作用,节约人力物力。灯光诱杀的使用时间大概为3月初到11月,即靶标害虫成虫发生期。灯光诱杀以单灯控制范围3.3hm2左右、装灯高度距地100~120cm、间距控制在20~30m诱捕效果最好,切忌安装过多、过密,实际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开灯期间,每天务必根据靶标害虫活动时间把握开灯时段,无靶标害虫为害的橘园不必安装,否则反而大量杀伤自然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色板诱杀是利用害虫趋向某种特定颜色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杀的技术之一。色板诱杀技术及操作简便,无农药污染,成本低,可用于降低田间相关靶标害虫种群密度,同时也可作为监测、调査害虫种群数量、种群季节消长和迁移规律的有效手段,目前已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色板对多种柑橘害虫也具有引诱作用,但不同害虫趋向的颜色不同,应用时必须根据害虫的趋色特性选用不同颜色的色板,蚜虫、粉虱、木虱、实蝇、蜡蝉等对黄色有趋性,而蓟马则趋向深蓝色、蓝色。每亩橘园可悬挂20~30张色板,挂板高度控制在1.2m,色板间距控制在4~5m诱捕效果最好。应注意在害虫易被诱捕的成虫发生期放置色板,尽量避开其天敌。无靶标害虫为害的橘园不必挂色板,否则既增加成本,又杀伤自然天敌,破坏生态平衡。钩杀使用小钩或铁丝,主要防治天牛等蛀干害虫。我国已有记载为害柑橘的天牛有20余种,主要以幼虫钻蛀枝干和成虫咬食树皮为害,导致树枝枯黄,形成枯梢甚至整株死亡。6—8月注意检查树干,若发现有泡沫状物(内有虫卵和幼虫),用小刀刮除,刮后涂药,防止幼虫蛀入木质部为害。李娜等研制了匙状开孔器,先用开孔器清理天牛粪便及木屑,通过旋转开口器扩大排粪口口径,以便钩杀丝的进入。将钩杀丝头端插入虫主道,顺时针方向旋转钩杀。果实套袋是预防实蝇、吸果夜蛾、食心虫、橘实雷瘿蚊等蛀果害虫在橘果上产卵、取食等为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果实套袋技术可以减轻虫害的发生为害,减少农药防治次数,提高果品质量和销售价格。柑橘树疏花、疏果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果实套袋,套袋前应喷施1次杀虫剂和杀菌剂,彻底清除病虫害,然后及时套袋(果袋口必须向下,若袋口向上,将造成严重落果,降低产量),套袋时间以晴天9—11时和15—18时为宜,为保证果面光洁,果袋最好选择柑橘专用果袋。每年在初夏和初冬对橘树树干进行涂白,防止天牛等蛀干害虫产卵为害,还能减轻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对树干的伤害。方法是先将主干上的青苔、翘皮刷去或刮除,再将涂白剂均匀刷于主干上。一般是用生石灰加水熟化后掺上其他辅助物料(如硫黄、食盐、动物油、石硫合剂原液等)搅拌均匀,配制比例可依据不同用途、不同用药时间予以调整。可参照如下配方配制:石灰硫黄涂白剂(生石灰5kg+硫黄0.5kg+水20kg+盐0.1kg+油0.1kg)、硫酸铜石灰涂白剂(硫酸铜25g+生石灰0.5kg+水1.5~2kg)、石硫合剂生石灰涂白剂(石硫合剂原液0.25kg+食盐0.25kg+生石灰1.5kg+油脂适量+水5kg)。糖醋液是比较传统的害虫食物饵剂,可加敌百虫等农药配制成毒饵,用于诱杀实蝇、卷叶蛾、吸果夜蛾等害虫。利用这些害虫成虫产卵前有取食补充营养(趋糖性)的生活习性,在实蝇、吸果夜蛾、卷叶蛾成虫羽化产卵盛期,用矿泉水瓶自制诱杀瓶或专用诱捕器,配制糖醋液诱杀其成虫,实蝇糖醋液毒饵配方:90%敌百虫1000倍液+3%红糖或者3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3%红糖或甜橙汁65g、酒65g、醋65g、糖130g、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5g,加水670g混合均匀后配成1000g诱杀液;吸果夜蛾、卷叶蛾糖醋液毒饵配方:糖8%、醋1%、敌百虫0.2%配成糖醋液。诱杀瓶挂在橘园行间,每1.5亩10个瓶,每瓶100~200g毒饵,高1~1.5m。每3天检查1次诱杀效果,及时清除虫尸,对被虫尸污染严重的诱杀瓶,视情况及时更换毒饵,这是保证诱杀效果的关键。从1952年Steiner报道用水解蛋白防治橘小实蝇以来,各个国家均用水解蛋白防治实蝇类害虫。在成虫羽化产卵盛期,配制水解蛋白引诱剂:水解蛋白和马拉硫磷以4∶1的比例配制加水或者用酵素蛋白0.5kg+25%马拉硫磷可湿性粉剂1kg,加水30~40kg。李杖黎等通过筛选获得一种能产生芳香性风味物质的酵母菌株JM2,其水解蛋白发酵液对柑橘大、小实蝇均有很好的引诱效果。目前市场上也有蛋白饵剂商业产品销售。水解蛋白诱杀瓶悬挂方式参照糖醋液饵剂。利用植物源引诱剂诱杀成虫具有微量高效、兼容配套、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目前柑橘害虫上已有研究的有橘小实蝇、地中海实蝇、柑橘粉虱等引诱活性物质。植物提取物的浓度也影响引诱作用,高浓度芳樟醇对柑橘粉虱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植物源提取物可直接毒杀柑橘木虱,有研究发现海芋乙醇提取物0.5h内对柑橘木虱有较强的毒杀作用,且接种该提取物后2个月后,树体未检测到黄龙病菌。说明海芋乙醇提取物防治柑橘木虱的同时,遏制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此外,某些植物提取物对柑橘害虫也能产生胃毒和触杀作用。袁伊旻等发现胡椒、菖蒲、石菖蒲提取物对橘小实蝇成虫具有很好的胃毒和触杀作用。科学精准用药是橘园化学防治的基本原则,目的是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减药增效,避免错误用药、盲目增加用药量,减少农药对农产品、人畜和环境的危害,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柑橘绿色、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应根据当地橘园具体情况,确定施药方案。然后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及其发生规律和动态选择合适的农药,确定施药时期和施药部位,并根据农药特性,选用适当的施药方法。(1)核对药名、剂型及成分。选购农药时要特别注意查看标签上标注的名称、剂型、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对于信息不全的,净含量未标注或标注不明确的农药不要购买。我国从2008年7月1日起生产的农药,不再用商品名,如害极灭、高巧、螨必死等,只用通用名称或简化通用名称,如阿维菌素、吡虫啉、噻虫嗪等。农药的剂型是指工厂生产的原药与其他物质配合在一起,经过加工后,使该药剂有效地具备所应有的作用,也是用户最后购买时的农药形态。我国规定了120个农药剂型的名称及代码(GB/T 19378—2003)。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在册的农药产品约有2.7万个,其中原药/母药约占11.6%。从农药剂型分类统计比例看,乳油(EC)占有最大比重(38%),其次是可湿性粉剂(WP)(24%),再次是水剂(AS)(7%)和悬浮剂(SC)(6%)、水分散粒剂(WG)(3%),以及水乳剂(EW)、微乳剂(ME)、可溶粉剂(SP)、气雾剂(AE)、悬浮种衣剂(FSC)、电热蚊香片(MV)、饵剂(RB)等。农药有效成分指农药产品中对病、虫、草等有毒杀活性的成分。工业生产的原药往往只含有效成分80%~90%。原药经过加工按有效成分计算制成各种含量的剂型,如3%粉剂、15%可湿性粉剂及2.5%乳油。(2)检查包装及三证是否齐全。观察产品的包装和标签外观,合格产品除了质量合格外,产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也应印制清晰,还要查看标签的内容是否齐全。我国农业部规定国产农药必须具备农药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生产批准号“三证”,购买时应向经销商核对农药登记证复印件与药品标签上是否一致,不相符的不要购买。(3)查看使用范围。首先要根据柑橘病、虫、草害的防治需求,选择与药品标签上标注的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一致的农药,不一致的不要购买;其次核实所标注农药的施用方法是否适合自己使用;再者当有几种产品可选择时,要优先选择用量少、毒性低、残留小、安全性好的产品。在柑橘上用药禁止选择高毒、剧毒农药。(4)注意有效期。农药标签上应当标注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净含量,不购买未标注生产日期的农药;不购买已过期的农药。(5)检查产品外观。合格农药产品的外观应具备以下特点:粉状产品应当为疏松粉末,无团块;颗粒产品应当粗细均匀,不应含有较多的粉末;乳油或水剂等流动状态的产品应当为均相液体,无沉淀或悬浮物。(6)参考价格。农药价格与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产品质量和包装规格等有关,要将前面提到的因素综合分析。要选择诚信度高的企业所生产的长期使用的、效果好的农药;避免片面追求价格便宜;不要购买价格与同类产品存在很大差异的农药,价格明显低于同类产品和以往的价格的,假冒的可能性大。使用农药时应当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等使用,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此外不得使用禁用农药,见下表。种类禁止使用的农药限制使用的农药(采收期不得使用)禁限用原因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六六六、艾氏剂、狄氏剂林丹、硫丹高残毒有机氯杀螨剂三氯杀螨醇含有滴滴涕有机汞杀菌剂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剧毒、高残毒氟制剂氟乙酰胺氟化钙、氟化钠、氟化酸钠、氟硅酸钠剧毒、高残毒有机氮杀菌剂双胍辛胺慢性毒性杂环类杀菌剂敌枯双致畸取代苯类杀菌剂五氯硝基苯、五氯苯甲醇、五氯酚钠、苯菌灵致癌、高残毒除草剂除草醚草枯醚慢性毒性卤代烷类熏蒸杀虫剂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环氧乙烷、溴甲烷致癌、致畸、高毒二甲基甲脒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虫脒慢性毒性、致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克百威、涕灭威、灭多威丁(丙)克百威高毒、剧毒表 无公害柑橘生产禁限用农药种类禁止使用的农药限制使用的农药(采收期不得使用)禁限用原因有机磷杀虫剂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灭线磷、硫环磷、氯唑磷、水胺硫磷、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对硫磷、磷胺、苯线磷、甲基硫环磷、地虫硫磷、蝇毒磷、氧乐果、杀扑磷、乙酰甲胺磷、丁硫克百威、乐果乙拌磷、丙线磷高毒、剧毒无机砷杀虫剂砷酸钙、砷酸铅高毒有机砷杀菌剂甲基砷酸胺、福美甲胂甲基砷酸锌高残留有机锡杀螨剂杀菌剂三苯基醋酸锡、三苯基氯化锡、三苯基羟基锡、三环锡高毒、慢性毒性表 无公害柑橘生产禁限用农药(续)-1化学防治在柑橘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如果对病虫害的诊断失误,错用农药,则会贻误防治适期,影响树体生长发育,甚至造成药害和人畜急性或慢性中毒。一般来说,产生药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与农药的使用和操作有关。滥用农药,随意加大用药量,不按农药使用说明书用药,盲目使用不宜在柑橘上使用的药剂,或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防治病虫害,不合理混用农药,随意提高浓度等极易导致药害。(2)与农药剂型和施用方式有关。一般水溶性强的无机农药易产生药害,而水溶性弱的有机农药比较安全;乳剂易产生药害,可湿性粉剂次之,粉剂和颗粒剂比较安全;除草剂和杀菌剂易产生药害,而杀虫剂比较安全;施药方式上多次重复使用,雾点大,喷头太靠近作物等易产生药害。(3)与植物本身有关。禾本科作物、蔬菜耐药性较强,但是柑橘等果树和豆科植物易产生药害,特别是苗期、抽梢期和花蕾期耐药性差。(4)与气候环境有关。一般温度高,阴天湿度大,雾露重,干旱及大风条件下易产生药害;沙质土有机质少,药剂淋溶到植物根部也易产生药害。柑橘一旦发生药害,会出现斑点、畸形、枝叶枯萎、落花落果甚至生长停滞,因此要清楚识别药害的症状,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控制措施。(1)急性药害。一般药害发生快,症状明显,表现为叶片出现麻状斑点,穿孔,焦灼,枯萎,黄化,卷叶,甚至落叶;果实上则出现斑点,畸形,变小,甚至落果;花瓣表现枯焦,落花,落蕾;根部粗短肥大,缺根毛,甚至腐烂;整体植株生长延缓,矮化,茎秆扭曲,甚至枯死。(2)慢性药害。症状不明显,不易判断,一般表现为光合作用延缓,发育不良,果变小,早期落果,品质下降。(3)残留药害。一般施药时,约一半药剂残留到地面,由于长期积累进而影响作物生长,产生药害。药害会给柑橘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但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完全可以防止药害。(1)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剂量。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剂量,合理混用农药,不能任意加大浓度和药量,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合理配合使用,才能提高防治效果。(2)正确的施药方法。喷洒农药要均匀,周到,特别是悬浮性或乳化性不良的一些可湿性粉剂,应边施用边搅动,避免喷药前后有效成分不均而造成药害。(3)作物不同生育期耐药力不同。一般苗期、抽梢期和花蕾期耐药性差,组织幼嫩,抗逆能力弱,容易发生药害,喷药时应尽量避开这类生育期,即使此时用药也应注意用药种类和剂量,适当降低用药浓度。另外,花蕾期和果实着色前期慎用机油乳油。(4)气候条件。气温过高(30℃以上)或干燥(湿度低于50%)天气易产生药害,尽量避开风雨或烈日等气候条件用药。(1)喷水冲洗。若叶片和植株因喷洒药液引起药害,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以减少植株对农药的吸收,反复冲洗3~4次,尽量把植株表面的药液冲刷掉,还可以通过浇水增加细胞的水分,从而降低植株体内药物的相对含量。(2)中和缓解。首先要暂停使用同类药剂。如果用药发生错误,发现又较及时,可在懂药理的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经水洗后进行异性中和。即酸性农药发生药害可用碱性农药中和化解,也可撒施一些生石灰或草木灰,药害较强的还可用1%漂白粉溶液叶面喷施。(3)追施速效肥料。产生药害后,一般可通过浇水并增加追肥来增强作物的长势,提高对药害的抵抗力。此外,还要叶面喷施0.3%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以促使植株生长,提高自身抵抗药害能力,可显著降低药害造成的损失。(4)加强栽培管理。对受药害柑橘树可采取适量修剪,除去受害已枯死的枝叶,防止植株体内的药剂继续传导和渗透,防止枯死部分蔓延或受到感染。加强中耕松土,深度10~15cm,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橘园施药人员应身体健康,且经过培训,具备一定的果园管理和植保知识,施药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老、弱、病、残、孕、小孩和哺乳期妇女不能接触和使用农药。(2)使用安全的施药器械(具)。在喷雾前,应检查喷药器械是否完好。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不要用嘴去吹堵塞的喷头,应用牙签、草秆或水来疏通喷头。喷雾器中的药液不要装得太满,以免药液溢漏,污染皮肤和衣物,施药场所应备有足够的水、清洗剂、急救药箱、修理工具等。(3)施药时要穿戴防护衣具。如帽、口罩、眼镜、橡皮手套、塑料雨衣、长筒鞋等防止药液沾上或吸入造成中毒。如果没有,至少应穿长衣、长裤、戴帽子、手套等,施用高毒农药时应戴护目镜、面罩,防止农药进入眼睛、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施药期间不准进食、饮水、吸烟等。(4)注意施药时的安全。把握喷药时间,注意天气条件,大雾、大风、高温和下雨天,作物上有露水时不得喷施农药,不要逆风施药,否则会造成农药大量流失和飘移,并容易发生人员中毒事故;每次施药时间不要超过4h。(5)施药后做好安全警示。告知无关人员不要靠近或进入施药现场,尤其是熏蒸施药现场,以免对人产生毒害。施药后要用肥皂洗澡、洗衣,注意将防护用品和其他衣物分开清洗。不要在河流、小溪、池塘、井边施药,以免污染水源。(6)施药人员如有头痛、乏力、头昏、恶心、呕吐、皮肤红肿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离开施药现场,脱去被农药污染的衣服,漱口,擦洗手、脸和皮肤等暴露部位,及时送医院救治。 -
报告小麦超高产栽培
技术 出版时间:2015关于小麦产量水平的划分,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至今在小麦界并无明确标准。在河南省以及黄淮麦区,在20世纪70年代一般把亩产400kg作为高产水平。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把亩产500kg作为高产主攻目标。90年代中期以后,全省重点研究大面积亩产600kg的高产栽培技术,出现多点示范达到亩产600~650kg的高产纪录。2003年之后由于全省小麦连年丰收,各地不断出现600~650kg的高产纪录,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都把亩产650~700kg作为超高产主攻目标。2005年全国超级小麦研讨会提出超级小麦育种总体指标,即2006~2010年小麦百亩方平均亩产稳定在650kg。小麦栽培研究也在配合超级小麦育种,良种良法在更高水平上运行,我们习惯称之为高产超高产栽培。所谓超高产栽培,是在一般高产栽培常规技术基础上,物资投入略有增加,关键措施要求做到时效、准确、精细、完善,达到精准栽培的标准。现根据已有超高产田块的技术措施和有关高产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报道,提出有关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几项技术要点,供各地生产中参考应用。2014年黄淮冬麦区高产新闻报道令人惊喜,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出现了一批亩产突破800kg的超高产典型,这对黄淮冬麦区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摘录部分供读者了解。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17日讯 大河网报道:6月14日,“三夏”已近尾声,焦作小麦生产突破6项全国纪录,其中小位村攻关田亩产达821.4kg,这一喜讯很快传遍全国。5月31日,国家小麦专家验收组经实地实打测算,结果让专家们震惊。温县整县建制推进10万亩连片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650.9kg;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7.1万亩平均亩产677.9kg;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97.1kg;修武县周庄乡孟村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13.7kg;修武县周庄乡孟村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55kg;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821.4kg……这一验收结果,让国家小麦专家组的专家们难以置信,该组副组长郭天财说:“今年,焦作小麦生产连破多项全国纪录是一个奇迹,为黄淮海冬麦区乃至全国夏粮生产树立了样板,其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2014-06-17《农民日报》报道:近日,河南省农业厅组织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小麦专家,对焦作市修武县小位村的“周麦27号”110亩高产示范方进行现场实打验收。专家组在示范方中随机收获1.03亩“周麦27号”,现场称重,除去杂质,测定小麦籽粒含水量,按国家粮食入库安全含水量13%计算实际亩产,平均亩产821.7kg,创造了冬小麦单产新纪录。2013年6月5日,河南省农业厅曾组织专家,对修武县周庄乡郜屯村“周麦27号”百亩高产攻关田测产验收和实打验收,实测面积15亩,折合实际亩产为794.8kg,并创造了当年全国测产小麦单产最高成绩。2014-06-13《农民日报》报道:6月12日上午,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局农技专家对永年县刘备村种粮大户武延平的麦田进行“实打实收”,平均亩产达818.6kg,创全省小麦单产新高。武延平流转耕地面积200多亩,为小麦、玉米轮作。这次测产为随机收取地块,经实地丈量、机械清仓、认真称重、监测水分等环节,该麦田长154.8m,宽19m,面积4.41亩,实收小麦3539.55kg,水分11%,折合标准水分13%后,平均亩产达818.6kg。2014-06-09《农民日报》报道:6月7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部分成员和有关专家,对山东省齐河县实施农业部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了实打验收。专家组查看了项目初测验收报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随机选取了焦庙镇周庄村等6个样点进行了小麦实打验收,合计实打面积20.1万亩,平均单产715.97kg。2014-06-18 齐鲁网(济南)消息: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农业部今天组织专家在招远市辛庄镇马连沟村,对招远市承担的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的十亩攻关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经过丈量、机械收获脱粒、称重、水分测定、取样测定杂质率等环节,实收3.14亩,小麦鲜重2558.7kg,按13%标准水含量换算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17kg,创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14-06-16 新农网消息:6月10日,山东省农业厅专家组对桓台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内10亩攻关田进行了实打验收,种植品种鲁原502,实打面积3.16亩,亩产812.2kg,再创鲁中地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辐射带动了全县小麦的高产稳产。2014年6月14日《农民日报》报道:选用国审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亩穗数达到60.7万,穗粒数30.2粒,实收平均亩产814.6kg,创下了经专家实产验收的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也是安徽小麦首次单产突破800kg大关。6月7日,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胡承霖教授一行在对宿州市城东办事处十里村一块100多亩的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进行实产验收后宣布。品种的遗传特性是形成产量的内在基础。据统计,小麦单产增长因素中,品种更换占35%~40%。要想达到超高产水平,必须首先选择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小麦单产由中产向高产、超高产发展,各阶段代表性品种的成产三因素构成有规律的变化,标志着小麦品种生产潜力逐步提高。(1)1987—1991年,代表品种豫麦13,22个高产点平均单产534.7kg/亩,三要素结构为:亩穗数47.45万、穗粒数31.4粒、千粒重38.4g。(2)1997年,代表品种温麦6号,多点示范,平均单产627.5kg/亩,三要素结构:亩穗数48.5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2.6g。(3)2003年之后,全省超高产示范田连续出现,高产品种如周麦16、周麦18、豫麦49-198、矮抗58、徐州9233、周麦22、众麦998等典型,高产块亩产达到650kg以上,它们的三要素构成为亩穗数50万左右、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5g以上。(4)山东省龙口市出现的亩产超700kg的小麦品种8079-2等,三要素构成为亩穗数47万~57万、穗粒34~44粒、千粒重38~44g。显示出随着成产三因素协调增长,小麦生产潜力相应提高。从以上省内外超高产小麦的三要素构成看,多穗是高产的主导因子,而且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每亩穗数由40万上升到50万以上。同时,小麦粒重也明显增高,“高密度、大籽粒、中等穗型”成为超高产品种的主要表征。超高产品种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新品种区域试验的结果而决定。目前,一般认为,高产超高产小麦的形态应当是:株高70~80cm,穗长不低于10cm,结实小穗18~20个,码不宜过密;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叶片斜立,倒一叶基角50°左右,叶长20cm左右;倒二叶基角40°左右,叶长25cm上下,叶片稍窄而较厚。基部第一、第二节间较一般品种短,上部穗下节和倒三节间较长,茎秆粗细适中,韧性好,抗倒能力强。超高产品种要求抗病性较强,不能有某种病害过重发生;同时,籽粒灌浆要快,成熟期不能过晚,落黄较好。小麦一生吸收的营养元素大部分来自土壤。一般中产麦田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约60%以上来自土壤,高肥土壤上小麦一生吸收氮量的80%以上来自土壤。大量的研究证明,禾本科作物要获得高产超高产,必须有高肥力的地力基础。很多县的配方施肥证明,只有当基础肥力(无肥区)小麦产量达到400kg/亩左右,才能实现小麦亩产600kg以上的超高产水平。这些都充分说明培肥地力,创造一个营养丰富、结构良好的高肥力土壤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如果在原有肥力很低的田块,既是当季施用再多肥料,也难以实现超高产目标。为了说明土壤基础与高产、超高产的关系,笔者收集了省内外小麦亩产600kg以上田块的土壤肥力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小麦高产田耕层土壤都具有很高的肥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在1.5%以上,高的达到2%以上;全氮量在0.1%以上。速效氮大多在90mg/kg,最低70mg/kg;速效磷差异较大,低的仅11mg/kg;速效钾普遍较高;微量元素含量也比较丰富。小麦单产要突破650kg/亩,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是首要措施,“没有超高土壤肥力”就不可能获得超高产小麦产量。当前,小麦施肥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有机粗肥越来越少,大多数田块除玉米秸秆还田外,就不再施用有机肥,很多地方玉米秸秆也不还田,只靠化肥攻高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苗全苗匀是小麦群体在田间的有序、规则分布。试验证明,在播量相同、基本苗相近状态下,由于植株分布的均匀度不同,缺苗断垄状况不同而对小麦单株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植株分布的非均匀状态,使部分植株营养面积过小,受光不足,生长受到过分抑制,造成分蘖量减少,个体生育不良,叶片细小,茎秆细弱,显著降低了个体生产力。同时在单位面积株数大致一定的情况下,局部植株过密必然与局部植株过稀相伴生。处于局部过稀状态的植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个体长势强,在同一群体内的个体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对处于过密状态的植株会产生较强的竞争力,进一步抑制那些本来就已经受到抑制的植株的生长,使群体整齐度随生育进展而越来越差。植株分布状况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影响。亩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每穴株数增加而减少。每穴20株与每穴1株的处理相比,上述各项指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2.87%、25.53%、21.59、6.29%、27.97%和34.97%;不孕小穗数随每穴植株数增加而增加。经济系数除每穴20株的处理明显降低外,其他处理间差异不大,表明经济系数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性状,在一定范围内植株分布状态对其影响不大,植株非均匀分布引起的产量下降,主要是生物产量减少造成的。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植株分布状况主要是通过穗数和穗粒数来影响产量,千粒重与植株分布状况关系不大。说明植株分布状况与群体的光能利用和物质生产性能有密切关系。提高植株分布均匀度,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措施,也是提高麦田群体质量的基础。缺苗断垄就会造成小麦植株在田间分布不匀,有的密集成为“堌堆苗”,有的空一定长度没有麦苗。据调查测定,目前大田生产断垄面积平均达到13.5%(7cm以上无苗为断垄),小麦减产10%以上,对高产田而言,即使增施肥料,增加灌水也不能弥补由于缺苗断垄而造成的损失。缺苗断垄已成为超高产麦田达到产量目标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因此,如何提高麦苗分布均匀度已成为今后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把实现苗全苗匀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措施予以落实。要达到苗全苗匀,除了有优良种子和良好播种技术外,最重要的是精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超高产田要求还田秸秆细碎,深耕25~30cm,然后用钉齿耙直耙、斜耙数遍,要耙深耙透,地面平整,上虚下实。禁用旋耕代替深耕。如果深耕后用旋耕机打碎坷垃,必须旋后镇压,或者用钉齿耙耙磨,以免表土过松,造成播种过深,影响出苗;造成冬季幼苗根不沾土而冻害严重。同时,要保证足墒下种。如果播前降雨较少,土墒不足,要浇好底墒水,保证一播全苗。高产超高产田的播种期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而决定,尤其对某些偏春性品种,播期不宜提早,一定要依据有关试验确定最佳播期。关于播种量,根据很多试验结果认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的多穗型小麦品种,每亩基本苗以10万~15万为宜,对中大穗品种,基本苗15万~20万才较好。对于行距配置,目前大多15~20cm行距,比普通大田行距变窄,这有利于植株在田间分布比较均匀,能够吸收更多光照,提高光能利用率。也有的超高产田开始试用加宽播幅的播种方式,但究竟如何配置行距,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搞好小麦生育中后期田间管理,特别是肥水运筹,是实现超高产目标的重要技术环节。对于小麦高产施肥问题,国内外已进行大量研究,尤其对氮肥施用技术的报道最多。近几年,国内外更高产量600~700kg/亩的施肥问题也有不少研究,虽然因地力条件、品种差异、产量水平不同,所得结论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规律是比较一致的。概括而言,超高产小麦的氮肥运筹和施用技术应掌握以下5点。一是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单位小麦产量所吸收的氮素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9000kg/hm2以上)每100kg吸氮量比一般中高产水平的小麦吸氮量约增加10%以上,因而,超高产小麦的施氮量比一般产量水平小麦有所增加。二是多点试验证明,在秸秆还田和有机粗肥基础上,超高产小麦需施化肥氮一般为18~22kg/亩。三是与中高产水平相比,超高产小麦生育中后期吸氮量增高,小麦生育前、中、后期吸氮比例由5∶3.5∶1.5变为4∶4∶2,产量愈高中后期吸氮比例愈高。四是超高产小麦的氮肥运筹原则:适当增加总氮量,氮后移,重施拔节孕穗肥;底氮与追肥氮比例以6∶4或5∶5为宜;基础肥力越高,前期幼苗长势越旺,中后期氮肥比例可适当提高。五是超高产小麦的最佳追氮肥期为幼穗的雌雄蕊分化至药隔形成期,即拔节—孕穗期。具体追肥日期要根据地力基础,底肥数量、前期群体状况的不同,因苗制宜,灵活掌握。追肥数量一般为尿素300kg/hm2(20kg/亩)左右。超高产小麦的磷肥施用量也有所提高,目前一般用量为P2O5 10kg/亩,高的达到20kg/亩,而且多采用优质磷肥或复合肥,最好用磷酸二铵或三元复合肥。为了提高磷肥利用率,促进苗期分蘖,形成冬前壮苗,不少超高产麦田采用分层施肥,在施磷肥总量20kg/亩中拿出20%~30%于耕地前撒施,供小麦幼苗及时吸收,可显著增加冬前大分蘖,提高成穗数,小麦可增产5%以上。随着小麦产量提高,单位产量所吸收的钾素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 600~750 kg/亩)比高产小麦( 500 kg/亩)每 100 kg小麦吸收钾的数量增加20%~28%,在三要素中钾所占比例提高12%~16%。因此,超高产小麦必须增加钾肥数量。多点试验认为,超高产小麦钾肥适宜用量为每亩12~36kg(K2O),产量愈高,钾肥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钾肥施用方法也应有所改进,要把过去将钾肥全做底肥改为底肥追肥相结合,按底、追比7∶3 的数量,在拔节期追施钾肥(可以和氮肥混合同时施用),试验证明,这种“前钾后移”施肥方法可显著提高钾肥利用率,增加千粒重(2g以上),有良好增产效果,有试验报道,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7.4kg/亩),增产效果可达10%以上。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是一种常用的小麦生育中后期补充磷、钾的施肥措施,超高产小麦也很适用,有试验报道,在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抽穗扬花和灌浆期连续几次喷洒磷酸二氢钾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超高产小麦,如果秸秆还田和增施粗肥,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一般可满足小麦生育的需要,但在一些基础肥力较差的麦田,要重视补充微肥,据试验,在河南省潮土、褐土区,微肥施用效果顺序是锌>铜>锰>铁>钼和硼。因此,多数超高产麦都用锌肥做底肥(1.5kg/亩)。麦田灌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当年的降水状况,土壤保水性能、施肥和小麦产量的不同,对任何一块高产麦田都需要根据当年情况确定合理灌水时期和数量。要做到合理灌水,必须了解小麦的耗水规律和当时的土壤含水量。据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多年研究.麦田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5%~80%为宜,下降到40%~55%就产生轻度水分胁迫,高产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维持在60%。目前公认的高产麦田的优化灌水方案是: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拔节后为小麦耗水的关键时期。对于越冬水(封冻水)各地有不同的试验结果,是否浇越冬水,要根据底墒状况和苗情而定。在正常年份,一次灌水以拔节一孕穗期效果最好,两次灌水拔节和扬花期为宜。同时,灌水必须与追肥相配合。小麦病虫害种类繁多,超高产麦田病虫为害更为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麦高产良种对病虫害的综合抗性较差。在选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时,多偏重是否具有较大的高产潜力,以及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而对其他病虫害,只要是易于防治的,往往不求全责备,故其综合抗性较差,致使病虫害发生较重。二是小麦高产田中前茬作物遗留的秸秆未经充分腐熟而且不能掩入土壤的深层。不少地方只提倡秸秆还田,不注意深埋盖严灭菌。未经高温堆沤或牲畜过腹还田的秸秆,携带有较多的病原菌,易造成病菌传播。三是病原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或病虫抗药性增加。四是在肥水充足和群体较大的条件下,高产麦田小气候恶化,株间光照不足,湿度较大,通风不良,有利于大多数病虫害的滋生蔓延。以纹枯病为例,以往并不威胁小麦生产,但在高产超高产麦田成了严重的病害。通过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确定超高产麦田主要病虫害为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等,其他病虫害如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黑穗病、黏虫、吸浆虫等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为害。所以在夺取小麦高产超高产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尤其是要搞好病虫测报和化学防治,控制病虫为害,确保高产稳产。超高产麦田各阶段应注意监控或防治的病虫害如下。小麦播种前:应注意一些种传的危险性病虫害如腥黑穗病、全蚀病(可通过植物检疫来控制其随小麦种子的传播)及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可通过选用相应的抗病虫品种加以控制)等的防治。小麦播种期:通过土壤、植物残体和田间杂草进行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等;种传、土传以及苗期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锈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蚜虫等。小麦苗期(返青拔节):要加强对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红蜘蛛以及传播病毒病的蚜虫和灰飞虱的监测及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点片发生期,控制或推迟其发生为害。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注意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黑胚病、蚜虫、黏虫、麦叶蜂、吸浆虫等。超高产麦田必须把病虫为害控制到最低程度,为此,搞好监测预报,及时防治,把病虫消灭在始发阶段,达到一生全程保健,是超高产小麦栽培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小麦生育阶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高产超高产麦田防治病虫应着重抓好4个关键时期:①切实搞好土壤处理,目前药物用辛硫磷拌干土在犁地前撒施。②采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目前多数包衣剂以防治地下害虫药物为主,对某些病害发生较严重的地块,如全蚀病要用全蚀净拌种。如果采用以防病为主的包衣剂或药物拌种,则必须进行土壤处理,抑制地下害虫为害。③返青起身期重点防治纹枯病,此期喷洒三唑酮或井冈霉素可有效防治纹枯病,对后期的白粉病、锈病及叶枯病防治也有一定作用。在纹枯病严重的地块和品种,应当在第一次喷药后隔7~10天再喷一次。如有红蜘蛛发生,要同时喷洒治虫药物。④抽穗扬花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目前主要采用混合药物同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和蚜虫、吸浆虫等,主要药物有三唑酮、多菌灵、抗蚜威、吡虫啉等,按用药量要求混合成药液在抽齐穗至扬花30%左右及时喷洒,尤其遇阴天湿度大,赤霉病易发生,必须掌握用药时期,及时防治,不能错过日期。为了增加小麦生育后期营养元素,也可以在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0.2%浓度)或尿素(1.5%~2%浓度)叶面喷洒。进入灌浆之后,蚜虫会多次发生,为害很大,因此,要密切关注田间蚜虫发生情况,及时喷药,多次喷药,不能疏忽大意。超高产麦田的田间管理与一般中高产麦田基本相同,除了上述的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外,还应当搞好中耕锄草,目前这是麦田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高产麦田由于肥水充足,杂草也长势繁茂,农民多采用除草剂消灭杂草,人工中耕除草愈来愈少。超高产麦田应当采用人工中耕除草,特别是浇水之后必须中耕,打破表土板结,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最好在冬前和返青拔节期进行两次中耕。超高产麦田预防倒伏是重要环节。预防倒伏是一项综合技术,要选择抗倒性强的品种,掌握好播量播期,控制好底肥用量。如果以上几项未能完全达到要求,必须采取相应的抗倒措施,较常见的技术有两项:一是在冬前、返青起身化控采用15%多效唑每亩30~50g,对水50kg均匀喷雾,或用50%矮壮素水剂500倍液40kg,均匀喷洒,抑制麦苗生长过快,预防旺长。二是冬前镇压,对有旺长趋势麦田于小麦5~6叶期进行镇压,有良好效果。为提高小麦粒重,市场上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洒。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河南农业大学(国麦中心)不同年份试验,各种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年份的效果很不一致,基本趋势是在灌浆期气候条件不好的年份,调节剂增粒重效果较好,气候条件较好年份,调节剂效果不明显,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一辅助增产技术。2015年6月6日,在济源市梨林镇前荣村,省科技厅组织对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千亩示范方进行了机收实打验收。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尹钧宣布:经三个机收点实打测产,千亩方平均亩产达到752.46kg,打破了我国千亩示范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小麦按品质可分为强筋、中筋、弱筋3种。强筋适合做面包,中筋适合做馒头、面条,弱筋适合做饼干。据“郑麦7698”的育种人、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分子育种研究室主任胡琳博士介绍,“郑麦7698”是兼具高产与优质强筋特性的小麦新品种,2011年在商丘市梁园区岳庄村15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756kg,此次千亩方平均亩产达到了752kg,在小面积和大面积示范中均刷新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表明我省优质强筋小麦遗传改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是想不到,一亩地播种25斤(12.5kg)的‘郑麦7698’,比其他小麦一亩地播40斤(20kg)的产量还高!”在实打验收现场,前荣村村民高孝英兴奋地说,她家种了18亩地,每亩要比过去种其他小麦多产三四百斤(一二百千克)。据济源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成冬梅研究员介绍,该院为发展济源市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引入了“郑麦7698”。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认为该品种适宜在济源市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