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A New Method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s
出版时间:2007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真菌病害,能够侵染75个科450多种的植物。核盘菌在作物的各个生长期都能引起发病,并造成严重危害。2006年,核盘菌已经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但是由于缺乏一个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滞后。Jeffery等(2001)利用PEG介导的方法对核盘菌的原生质体进行了转化,并获得成功,而其他人在重复试验时未得到结果。Richard等(2006)利用农杆菌介导对核盘菌的子囊孢子进行转化,开辟了核盘菌介导转化的新途径,但是在实验室里诱导产生子囊孢子十分困难,限制了这种转化方法的使用。江明等(2006)报道用核盘菌菌丝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核盘菌技术体系,但该方法转化效率低,整个操作过程易被杂菌污染。为此,我们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并降低了污染频率,现简要报道如下:将核盘菌在PDA平皿上活化,移至新PDA平皿上培养2天,用打孔器(φ 6mm)于菌落边缘打取菌丝块。将菌丝块与带有转化载体的农杆菌置于铺有玻璃纸的共培养基上于20℃培养室黑暗培养2天。将菌丝块移走后,将带有菌丝的玻璃纸平铺于无菌的培养皿中,加入15~20ml含有潮霉素(30μg/ml)的PDA培养基,在乙酰丁香酮的作用下,3~4天后在培养基表面有小的菌落形。将小菌落抑制含有潮霉素(50μg/ml)的PDA培养基上进一步筛选,获得候选转化子。经PCR鉴定,证实为转化子;转化子性状稳定,在不含潮霉素的PDA培养基上继代培养6代之后仍然能保持潮霉素的抗性。这种转化方法效率较高,且结果稳定,平均每个培养皿中会有1~3个转化子。目前,正在研究通过改变乙酰丁香酮的浓度和共培养时间等条件来提高转化效率,以便得到更多的转化子,为下一步筛选表型异常的突变菌株建立平台。 -
报告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Wilt of Coleus Forskohlii
出版时间:2007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kohlii Briq)系唇形科鞘蕊花属植物,是一种多年生、半肉质的脆性草本药用植物。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疾病,其提取物forskolin 具有降压、强心和抗炎等作用,可治疗心血管疾病、皮肤病等。同时它还可以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而调节各种组织,是一种其他药物的活化剂。也可作为生化试剂而广泛应用。湖北通城县新磨苗圃基地从云南昆明植物所引种的毛喉鞘蕊花,最近几年连续发生严重的枯萎病,直接降低当地经济效益以及药用开发。其种植土壤为砂壤土,pH值5.5~6.5。每年7月初开始发病,7月下旬到8月初发病最严重,9月份开始减轻。阴雨连绵天气其发病程度加重。因此,自2004年起对其发生为害、病原以及防治进行研究。毛喉鞘蕊花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但不同生育阶段为害程度有所不同,苗期表现较轻,生长中期发病较重。苗期症状表现为:下部叶片最先卷曲,而后下垂,接着整株叶片逐渐萎蔫,似缺水状,数日后叶片呈褐色干枯状,植株萎缩,严重时全株死亡;中后期发病时,接近地面的根茎最先显现症状,表皮粗糙明显变褐,接着沿着根茎向上蔓延,直至全株根茎变褐,剖开其茎部,可见其维管束腐烂呈黑褐色。阴雨天气可见病部表面有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株采自湖北省通城县新磨苗圃基地。在发病根茎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根茎组织,按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在PDA培养基上分离菌株。在菌落边缘挑取形态比较单一的小块菌丝块转移到新的平板上培养,重复纯化2~3次。最后进行单孢纯化后保存于PDA斜面上置4℃冰箱内贮存备用。采用伤根蘸孢悬液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接种7天后可观察到与田间病株相同的发病情况。再分离可得到与接种菌一致的分离物,说明病害即为该病原菌所致。在 PDA平板上观察培养的菌落,再根据病原菌产孢表型、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等形态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生长3天气生菌丝茂盛,白色絮状,略带浅紫色;培养基反面菌丝呈辐射状分布,5天菌丝由浅紫色变为深紫色。产孢表型观察,气生菌丝有隔、分枝、透明,直径3~5μm,产孢细胞瓶梗状。小型分生孢子0~1 个分隔,卵形或椭圆形,假头状着生,大小为4~11μm× 1.8~4μm。大型分生孢子为典型的镰刀状轻度弯曲,向两端逐渐狭细,顶细胞渐尖并弯曲成喙状,基细胞足状,多数为3隔,少数4~7隔,大小为19~45μm× 2.5~3.5μm。菌落生长 10 天左右大量产生厚垣孢子,多数单个,球形,细胞壁粗糙,直径7~10μm。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将该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分子鉴定进行辅助鉴定。利用CTAB法提取菌株的DNA,以ITS1与ITS4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的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该菌株与登陆号为DQ002550.1、DQ016211.1~DQ016203.1 Fusarium oxysporum的菌株序列达到最高的同源性,能够比对上的碱基数目最多,E-value值为最小值0。根据生物信息学同源性比对的结果再结合形态学鉴定,将该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 -
报告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 Associated with Root-rot Disease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
出版时间:2007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别名北柴胡、竹叶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和东北,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1]。柴胡过去多为野生,病害零星发生,随着人工抚育及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柴胡根腐病害的发生和为害程度不断增加。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柴胡根腐病的系统报道,对其发生、流行规律,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尚不清楚,因此生产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防治手段。为了尽快明确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柴胡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就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为进一步开展柴胡根腐病害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和本所柴胡试验基地采集病害标样。病原菌的分离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具体操作参照方中达[2]编著的《植病研究方法》。观察柴胡根腐病对柴胡根部的为害症状;菌落的形状、色泽;在显微镜下观察大、小分生孢子的形状及多少,测量其大小,观察有无隔膜及隔膜的数目,观察产孢细胞的类型,厚垣孢子的有无以及着生部位和子实体类型等。1.3.1 室内离体根组织接种 选取健康无病的柴胡根组织,用无菌水清洗干净,采用针刺法接种,保湿培养。1.3.2 室内活体植株接种 将取自田间的柴胡植株移栽于室内花盆,将配好的孢子悬浮液用微孔注射器注入柴胡根部,定期观察柴胡发病情况。1.4.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病原菌接种PDA培养基,分别于5℃、10℃、15℃、20℃、25℃、30℃和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天后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3次。1.4.2 培养基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培养基灭菌后,分别调节pH4、6、8、10、12,接种后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天后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3次。1.4.3 分生孢子萌发 孢子萌发试验采用载玻片孢子悬滴萌发法。每1h计数孢子萌发数量,计算孢子萌发率。1.4.4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共设5℃、10℃、20℃、25℃、30℃和35℃共6个温度梯度,24h镜检记录孢子萌发数,计算萌发率。每个处理重复3次。1.4.5 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pH值分别为2、4、6、8、10、12的水溶液配制孢子悬浮液,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测定孢子萌发率。每个处理3次重复。1.4.6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在密闭容器中分别配制(NH4)2SO4、ZnSO4、NH4H2PO4和CaSO4饱和溶液,使其相对湿度(RH,Relative Humidity)分别维持在81%、90%、93%和98%,以清水(RH=100%)作对照,于25℃下培养,24h后测定孢子萌发率。每个处理3次重复。1.4.7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产孢的影响 分别配制PDA和小麦汁培养基,25℃恒温箱中培养,8天后观察分生孢子的产生情况。每个处理3次重复。1.4.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将孢子悬浮液装在200μl离心管中,在PCR仪上以温度35~70℃(温度间隔为5℃)处理10min后,于25℃恒温箱中培养24h,观察孢子萌发情况。得到分生孢子致死的大致温度范围后,再以1℃为温度间隔求得精准致死温度。2.1.1 病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柴胡的主根,亦可为害侧根。发病初期,自根茎交界处产生黑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发病后期,根部表皮自顶端向下产生纵向干裂,裂口变褐或发黑并逐渐加宽、加深。裂口多为竖条形,椭圆形或菱形。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发病后期裂口遍及根部整个外周,病部稍膨大、变硬、变脆,裂口深及木质部并造成水分、营养运输中断,最终导致整个植株萎蔫死亡。一年生柴胡当年秋季地上部枯萎后至结冻前即有发生,来年5~8月份为病害盛发期。2.1.2 柴胡根腐病菌培养性状 自柴胡根部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在PDA培养基培养,菌落呈乳白色,气生菌丝发达,菌落底部呈浅褐色;在麦汁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颜色呈灰白色,气生菌丝稀少。显微镜观察发现,麦汁培养基上培养的菌丝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大量簇生,且菌丝上直接长有大量厚垣孢子。PDA培养基上培养的菌丝中间有隔,上面无分生孢子梗,也未发现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图1 柴胡根腐病田间发病症状Figure 1 The symptom of root-rot disease in Bupleurum chinense DC.图2 柴胡根腐病菌的菌落形态Figure 2 The appearance of Fusarium solani isolated from Bupleurum chinense DC.2.1.3 病原菌鉴定 室内镜检发现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大、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一般簇生、直立,分隔。小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形、长椭圆形或短棒状,无隔膜;大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细长椭圆形,1~3个隔膜(3个隔膜者占到总数的96%以上)。厚垣孢子近圆形,在菌丝顶端单生。参考真菌分类相关文献,确认柴胡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2.1.4 致病性测定 接种一定时期后,接种部位开始表现症状,且与田间发病症状类似。在接种病株上再次分离病原菌,经PDA培养基培养数天后,显微镜观察发现再次分离到的病原菌与接种的病原菌为同一病原菌。图3 柴胡根腐病菌孢子形态Figure 3 Fusarium solani Conidia isolated from Bupleurum chinense DC.2.2.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菌丝在10~30℃范围内均能生长,25~30℃是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环境温度≤5℃或≥35℃均对菌丝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2.2.2 培养基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柴胡根腐病菌菌丝在pH值4~12的PDA培养基上均能够生长。在pH值4培养基上菌丝的生长速度较其他培养基上的菌丝慢,且菌落的背面呈红褐色,其他培养基上的菌落背面呈暗白色。2.2.3 分生孢子萌发 在20℃条件下培养,分生孢子萌发速度较快。4h萌发率达到14%,6h萌发率为46%,9h萌发率达到98%,10h后分生孢子全部萌发。图4 柴胡根腐病菌分生孢子在20℃下的萌发率Figure 4 Germinating ratio of Fusarium solani Conidia isolated from Bupleurum chinense DC.at 20℃2.2.4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温度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十分关键。由表1可以看出,20~25℃是最适宜的产孢温度,温度低于10℃,孢子不能萌发,温度高于30℃,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温度(℃)Temperature(℃)分生孢子Conidia萌发率(%)Germinationrate(%)重复1Repeat1重复2Repeat2重复3Repeat3平均值Mean51020253035Ma0000Mi0000Ma0000Mi0000Ma100969898Mi80848684Ma95969395Mi90949292Ma80838181Mi40454644Ma60646262Mi10868表1 温度对镰刀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Table 1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to germination of Fusarium solani conidia isolated from Bupleurum chinense DC.2.2.5 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pH值对分生孢子存在显著影响,且大、小分生孢子对pH值的敏感程度也明显不同。从表2可以看出,大分生孢子在pH值2~10的范围内均能维持较高的萌发率(>90%),pH值大于12值萌发率显著降低;而小分生孢子在pH值4~6的范围内能够维持较高的孢子萌发率(大于或接近90%),pH值小于2或大于6时,孢子萌发率均显著降低。pH值pH分生孢子Conidia萌发率(%)Germinationrate(%)重复1Repeat1重复2Repeat2重复3Repeat3平均值Mean24681012Ma90949091Mi40353737Ma100989999Mi95979495Ma100969898Mi90869289Ma100949697Mi40453639Ma90928990Mi20182421Ma60566259Mi10121011表2 pH值对镰刀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Table 2 The effect of pH to germination of Fusarium solani conidia isolated from Bupleurum chinense DC.2.2.6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发现,病原菌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均能够萌发,萌发率与相对湿度呈线性正相关,分生孢子的最适相对湿度为100%;相对湿度低于90%,分生孢子不能萌发。2.2.7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产孢的影响 分别用PDA和麦汁培养基培养柴胡根腐病菌。培养8天后,PDA培养基上的病菌气生菌丝发达,颜色纯白,挑取少量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未发现分生孢子;麦汁培养基上培养的病菌气生菌丝稀少,颜色发暗,挑取少量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的大、小分生孢子。2.2.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研究发现,柴胡根腐病菌分生孢子在35~50℃之间均能够萌发,而在55~70℃均不能正常萌发。进一步研究发现,51℃为柴胡根腐病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表3)。处理时间(min)Treattime(min)温度(℃)Temperature(℃)35404550515253545560657010++++--------表3 柴胡镰刀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Table 3 Lethal temperature of Fusarium solani conidia isolated from Bupleurum chinense DC.本研究通过对柴胡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1 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认柴胡根腐病病原为镰刀菌(Fusarium solani)。3.2 实验结果表明,柴胡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pH值6~12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相对湿度为100%,最适pH值为4~6。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1℃。3.3 柴胡根腐病早有发现,但因以前多为野生,病害只是零星发生。近年来,随着柴胡需求量的逐年提高,柴胡的人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这为柴胡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柴胡根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目前,尚未见有关柴胡根腐病的发生、流行及防治策略的研究报道,开展柴胡根腐病害的侵染、流行及综合防治领域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
报告Report of Rust Disease on Calystegia soldanella in Qingdao District
出版时间:2007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Linn.)R.Br.]为多年生匍匐性草本植物,地下茎较粗长,地上茎光滑,平卧,不缠绕,叶互生,肾形至近圆形,基部凹缺,边缘波状,具长柄。在我国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省等沿海省区的砾石海滩上,是我国沿海地带盐性砾土的指示植物,在世界各海滩也均有分布。它总是作为沙质、沙砾质、砾石质草场优势种或伴生种出现在海滨,具有很高的护滩抗风性能。由于其茎秆脆嫩、纤维素含量少,叶片肥厚,气味纯正,为多种家畜所喜食,所以是一种近海沙滩地上的好盐牧草。肾叶打碗花还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花前期放牧或刈割,其再生草量可达第一次收草量的75%以上,这在土壤条件比较差的盐性海涂沙地上,确系一种高产牧草,因而具有很高的利用和饲用价值[1]。2006年在黄岛进行植物采样中发现肾叶打碗花上发生一种由旋花柄锈菌(Puccinia convolvuli Castagne)引起的锈病。该锈病严重的降低了肾叶打碗花的产量和饲用价值,因而本文将从该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入手,详细报道该病的发生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肾叶打碗花锈病标本于2006~2007年采集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海滩和仰口海滩。从病叶片的正反两面用挑或刮的方法将病原菌制片,进行初步观察。为进一步观察病原菌在寄主体上的着生状况,可进行冷冻切片的制作,即将病斑从叶片上切下,约4mm×4mm大小,然后用石蜡冷冻切片机进行冷冻切片,把切好的组织用细毛刷挑在载玻片上摆放整齐,然后在体视镜下观察,将切得较好的组织用细挑针挑于另一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描述形态特征并进行拍照。5月初至5月中旬开始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形成红褐色圆形病斑(图1),边缘色稍淡,性孢子器米黄色或红褐色,单生或聚生。5月中下旬在病斑背面对应性孢子器处产生淡黄色突起,后突破寄主表皮形成杯状锈孢子器(图2),淡黄色至米黄色,边缘白色。6月初至6月中旬,在叶片病斑两面产生淡褐色的疱状斑,后破裂露出褐色的粉状物,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图3)。10~11月在夏孢子堆上产生肉桂褐色冬孢子堆(图4),散生或聚生,隆起,后期破裂,在叶片上及茎蔓上均可产生。图1 叶片正面的性孢子器;图2 叶片背面的杯状锈孢子器; 图3 叶片上的夏孢子堆; 图4 叶片上的冬孢子堆;图5 性孢子器(白箭头)及锈孢子器(黑箭头); 图6 锈孢子;图7 夏孢子;图8~9 冬孢子堆;图10 冬孢子性孢子器黑色,球形,80~100μm(图5);锈孢子器杯状,336~432μm×250~384μm(图5),锈孢子无色,但内部具黄色的内容物,因而稍显淡黄色,双壁,不光滑,具细刺,圆形至不规则形,17.5~20μm×12.5~5μm(图6);夏孢子褐色,圆形或卵圆形,双层壁,较厚,壁光滑或有细刺,25.0~30.0μm×22.5~27.5μm(图7);冬孢子双胞,具柄,淡黄色至黄褐色,25~42.5μm×15.3~25μm(图8~图10)。经查阅资料并进行鉴定,肾叶打碗花锈病的病原菌为旋花柄锈菌(P.convolvuli Castagne)。经过观察和鉴定,肾叶打碗花锈病的病原菌是柄锈菌属旋花柄锈菌(P.convolvuli Castagne)。通过对病原菌在寄主上的生长状况的观察,发现其为单主寄生全锈型锈菌,在叶片正面产生性孢子器,背面产生杯状的锈孢子器,在叶片两面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2],对于担孢子未进行冬孢子的萌发观察。旋花柄锈菌(P.convolvuli Castagne)仅在我国旋花科6属9种植物上引起锈病[3~6],如头花银背藤[Argyreia capitata(Vah.)Arn.ex Choisy],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ex Roxb.)、鼓子花[C.sepium auct.non(L.)R.Br.]、肾叶打碗花[C.soldanella(Linn.)R.Br.]、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牵牛花[P.nil(L.)Choisy]、甘薯(Ipomoea sp.)、鳞蕊藤[Lepistemon binectariferum(Wall.ex Roxb.)O.Kuntze]。肾叶打碗花锈病仅在山东烟台地区报道过[3],而在我国其他地区未见报道。此次为该病在青岛地区的首次报道。致谢:感谢青岛农业大学孙丽娟老师和植保专业2003级学生韩建强帮助采集肾叶打碗花病害标本。 -
报告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Hot Pepper
出版时间:2007内生真菌是指那些生活在植物组织内的真菌,用以区分生活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对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末,在100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3,7~9]。内生真菌与植物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理代谢调控和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还未发现不存在内生真菌的植物种类。我国也从大量的植物中报道了内生真菌的存在,寄主种类涉及林木、蔬菜及花卉植物[10~16],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植物内生菌没有被研究过,进一步深入开展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对于丰富各类菌物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植物内生菌资源的应用开发具有十分重大意义。辣椒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蔬菜作物,但发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较多,对辣椒的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内生真菌表现巨大生防潜力的前提下,未见到辣椒内生真菌的报道,因而开展辣椒内生真菌的研究,以期从中筛选出有生防价值的内生真菌,必将会促进辣椒的生产并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山东省莱阳市莱阳农学院园艺系蔬菜大棚种植干制椒型辣椒。选择生长性良好、无病虫害症状的健康辣椒植株的叶片、茎秆及果实,分别于发芽期、幼苗期、开花坐果期和结果期采样。植株采下后装入无菌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立即进行分离。1.2.1 内生真菌的组织分离法 所有的叶片和茎秆样品在蒸馏水冲洗2次,然后浸没在70%酒精1min,3%次氯酸钠4min,然后再在70%酒精中浸没30s,灭菌水中洗3次,每次洗1min。经过表面消毒的组织,切成5~7mm的组织块,无菌操作下转移至PDA培养基(pH值6.8,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5g;121℃灭菌15min)上,倒平板前加入100μg/ml的土霉素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取最后一次冲洗组织的灭菌水倒于平板上,以检查表面消毒是否彻底。1.2.2 内生真菌的稀释分离法 组织表面消毒的方法同1.2.1,将经过表面消毒的叶片和茎秆在灭菌的研钵中研碎,加入等体积的灭菌水稀释,然后用移液器吸取1ml组织悬浮液转于PDA培养基(加入100mg/ml的土霉素)上,然后用灭菌玻棒涂平。1.2.3 种子内部真菌的分离 将种子用70%酒精浸泡30s,很快放入无菌水中冲洗3次,然后置于铺有灭菌滤纸的培养皿内,并加入少量灭菌水,加入的量以润湿滤纸为佳,每皿中放入5粒种子。1.2.4 内生真菌的培养、纯化、保藏及计数 为了便于分离生长缓慢的真菌和产孢能力低的真菌的生长,将一半平板放入26℃培养箱中培养,另一半平板放入37℃中培养。每天进行检查,一直到30天后,将长出的真菌及时进行分离、纯化及保藏(4℃,PDA斜面)以便进一步进行鉴定,并记录不同部位分离出的菌株数。1.2.5 内生真菌的鉴定 从培养的菌落上挑取菌丝制成临时玻片进行观察,如果观察的菌丝及分生孢子梗大量聚集在一起,不易看清结构,则应先将菌丝置于滴有1滴70%酒精的载玻片上10s,然后将玻片倾斜倒去酒精,并用吸水纸将酒精彻底吸净后,再在菌丝及分生孢子梗上滴1滴水制成临时玻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测量孢子大小,并记录形态特征,所有鉴定的菌种均以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特性为标准,参考有关书籍进行鉴定[4~6]。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得到的菌株数不同,稀释分离法得到的菌株数较多,而经组织分离法得到的菌株数少(表1),但稀释分离法得到的菌株不易纯化,而组织分离法得到的菌株易纯化。从种子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数量较少,仅占到总分离菌株数的7.8%;叶片和茎秆上分离到的菌株数无多大差别。tissuedilutedisolationmethodtissueisolationmethodnumberofisolatesfrequenceofisolationnumberofisolatesfrequenceofisolationleaf4730.03219.1stem4023.83621.4seed——137.8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endophytic fungi isol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经过对辣椒叶片、茎及种子823份材料中内生真菌的分离,共得到168株菌株,定殖率为20.4%,图1表明了暗色丝孢菌是最常见的分离菌。经鉴定属于14属20种真菌(表2)。其中,弯孢属Curvularia、链格孢属Alternari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芽枝孢属Cladosporium、黑附球属Epicoccum、细基格孢属Ulocladium、皮司霉属Pithomyce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枝顶孢属Acremonium、镰刀菌属Fusarium是常见的内生真菌,而黑团孢属Periconia和矛束霉属Doratomyces是首次分离到的内生真菌,从种子中分离获得,对其形态学特征描述见2.3。大多数的菌株在28℃分离培养获得,而在37℃得到的是一些不孕性菌丝。2.3.1 小孢矛束霉(图1~图2)Doratomyces microsporus(Sacc.)F.J.Morton&G.Smith,Mycol.Pap.86:77,1963.KindsSpeciesKindsSpeciesNondemati-aceousgen-eraPaecilomycessinensisQ.D.ChenPenicilliumdigitatum(Pers.)Sacc.PenicilliumexpansumLinkAspergillusnigerTieghAspergillusochraceusG.WilhAspergillusversicolor(Vuill.)TirabAcremoniumroseogriseum(S.B.Saksena)W.GamsFusariumoxysporumvar.liniSnyder&H.N.HansenDematia-ceousgeneraCurvularialunatusR.R.Nelson&HaasisCurvulariaintermediaBoedijnUlocladiumconsortiale(Thüm.)E.G.SimmonsPithomycessacchari(Speg.)M.B.Ellis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Alternariabrassicicola(Schwein.)WiltshireAlternariatenuissima(Kunze)WiltshireBipolarisaustraliensis(Ellis)Tsuda&UeyamaCladosporiumherbarum(Pers.)LinkPericoniabyssoidesPers.SterilehyphaeEpicoccumnigrumLinkDoratomycesmicrosporus(Sacc.)F.J.MortonTable 2 Kinds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hot pepper菌落在CMA上平展,粉状,灰绿色或灰褐色,背面褐色,培养后期明显可见直立的孢梗束。菌丝体表生或大部分埋生,淡褐色或褐色,常形成菌丝束。孢梗束高100~800μm,柄部暗褐色,由紧密压在一起的分生孢子梗组成,头部圆柱形。产孢小梗多个簇生在分生孢子梗中上部。分生孢子卵形,端部多数尖,基部平钝,无色至淡棕色,聚集在一起呈暗褐色,光滑,3.5~5.5μm×2.5~4μm。2.3.2 黑团孢(图7~图8)Periconia byssoides Pers.ex Schweinitz,Persoon,syn.Meth.Fung.(G?ttingen):686,1801.Figure 1~2 Doratomyces microsporus 1.Conidiophore 2.Conidia; Figure 3 Conidia of Fusarium oxysporum var. lini; Figure 4~5 Cuvurlaria lunatus 4.Conidia; 5.Conidiophores and conidia;Figure 6 Conidiophore of Bipolaris australiensis; Figure 7~8 Periconia byssoides 7.Conidiophores; 8.Conidia; Figure 9~10 Epiccocum nigrum 9.Conidia; 10.Conidiomata菌落在CMA上絮状,稀薄,白色。菌丝体表生或埋生,无色。26℃培养1周左右,单根或2~5个簇生、直立、黑色的分生孢子梗从菌落中长出,基部暗橄榄褐色或褐色,光滑或粗糙,不分枝,梗长1.0~1.5mm,宽10~15μm,3~6隔膜,顶端为分生孢子和产孢细胞聚集形成的头部结构。产孢细胞近无色,椭圆形,产生单生或链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初淡黄色,后暗褐色,粗糙,壁厚,直径15~17.5μm。本文首次研究了辣椒内生真菌的种类,共得到15属20种真菌,均属于无性态真菌。其中暗色丝孢菌数量及种类居多,与已报道的植物内生真菌种类及数量较一致[10,13~16],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次报道了黑团孢(P.byssoides)和小孢矛束霉(D.microsporus)是内生真菌,均由种子内分离得到。总结有关内生真菌的文献,发现内生真菌多数为无性态真菌,其次为子囊菌,接合菌居第三,担子菌及鞭毛菌极少存在[10,13~16],而本次试验分离出的全部是无性态真菌,未见其他类群的真菌,这并不说明辣椒内生真菌中就不存在其他种类的真菌,下一步应改进分离培养方法并采集不同生长时期的组织和部位进行大量分离,以期全面准确地了解辣椒内生真菌的种类,并对内生真菌进行抗活性的筛选工作。组织分离是目前内生真菌分离的主要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有些真菌在人工基质上不能生长,因而不能得到全部的内生真菌,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首次将组织研碎,采用稀释分离的方法分离内生真菌,获得的菌株种类上与组织分离法无多大差异,但较组织分离法获得的菌株数量多,在没有更好的内生真菌分离方法的情况下,应尝试采用多种分离方法和多种培养基进行分离,掌握合适的分离培养条件,尽可能多的得到内生真菌。 -
报告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出版时间:2019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植物病害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对筛选与炭疽菌叶枯病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采用两个高抗苹果炭疽菌叶枯病品种 (系) ‘富士’和‘QF-2’ (‘秦冠’ב富士’ 杂交后代中的高抗品系);两个高感病品种 ‘金冠’ 和 ‘嘎拉’ 为亲本配制了4个杂交群体,采用室内人工离体接种的方法对4个杂交组合的F1 单株进行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鉴定,以期揭示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为发掘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展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分子育种奠定基础。选择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试验基地 (山东省胶州市) 2009—2014年种植的4个杂交组合的F1 群体及4个亲本作为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的试验材料。4个群体分别是:‘金冠’ב富士’ F1 代 207 株、‘富士’ב金冠’ F1 代95 株、‘嘎拉’ב富士’ F1 代 262 株、‘富士’בQF-2’ F1 代198株。取样期间不喷施农药,其他管理正常。室内人工离体接种采用的病菌取自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上庄村的‘嘎拉’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叶。经鉴定病原为围小丛壳 G. cingulata (Wang et al.,2012)。将收集到的 ‘嘎拉’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叶在25℃室内保湿培养3 d,从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中,挑取单孢,在PDA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纯培养菌株,并在5℃冰箱中保存。接种前将保存的菌种转接到PDA培养基中,25℃活化,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2/3时,用接种环刮除气生菌丝,25℃继续培养2~3 d,直至培养基中长出橘黄色分生孢子角。用接种环挑取适量分生孢子角,放入盛有无菌蒸馏水的烧杯中摇匀,用血球计数板检测孢子悬浮液浓度,调至104 个/ml备用。孢子悬浮液现配现用,放置时间不超过1h。在洁净的单凹载玻片上滴一滴苹果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然后盖上盖玻片,放入底面盛有少许水的培养皿中,盖上皿盖,放入 25℃培养箱中培养12 h。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力。孢子平均萌发力在20%以上均为可用。从供试苹果树上剪取一年生健壮的新梢,每个材料取 4 个枝条(2个用于接种鉴定,2 个用作对照),剪除枝条两端,保留顶部4 个完全展开的叶片。用0.6%的次氯酸钠对叶片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沥干,用小型喷雾器将摇匀后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到叶片正反两面,至叶片刚刚开始流水为止。将接种及喷有无菌蒸馏水的枝条 (对照)均匀分插到两个孔穴盘上,置于装有适量蒸馏水的泡沫箱内,加盖密封保湿,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暗培养。4d 后进行抗性鉴定和数据记录,将叶片上无病斑的定为 “抗病”,记为 (R),把有病斑的定为“感病”,记为 (S)。卡方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鉴于该病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为防止病原传播,作者未进行田间接种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对4个杂交组合中的4 个亲本及1 个相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 (表2-1)。‘富士’ 和 ‘QF-2’ 的叶片无病斑,表现为对炭疽菌叶枯病的高度抗性;‘金冠’ ‘嘎拉’ 和 ‘秦冠’ 的叶片均出现病斑,且病斑数均在20 个以上,表现出对炭疽菌叶枯病易感染性。亲本叶片平均病斑数抗病性富士0抗病(R)QF-20抗病(R)金冠21.1感病(S)秦冠22.8感病(S)嘎拉22.4感病(S)表2-1 不同苹果品种 (系) 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的室内接种鉴定离体接种鉴定结果 (附图 2-1) 表明,不同品种和 F1 杂交后代单株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感表现差异明显。而且这一结果与田间抗性调查结果相符 (附图2-2)。在安徽砀山发病区,‘嘎拉’ (附图2-2 左图) 和 ‘秦冠’ (附图2-2右图) 苹果树干上嫁接 ‘富士’ 枝条,染病后,‘嘎拉’ 和 ‘秦冠’ 的叶片已经全部脱落,‘嘎拉’ 仅剩下光秃的枝干,‘秦冠’ 仅剩下果实,与 ‘富士’ 枝条上翠绿的叶片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充分显示不同品种 (系) 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遗传性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上述品种 (系) 可以作为苹果炭疽叶枯病遗传规律研究的典型材料。在 ‘金冠’ב富士’ 组合的F1 代群体中,共调查了207株,其中抗病株为 93 株,感病株为 114 株,经适合性检验, x20.05=1.07 ( P>0.05);在 ‘富士’ב金冠’ 组合的 F1 代群体共调查 95 株,其中抗病株为 40 株,感病株为 55 株, x20.05=1.20 ( P>0.05) (表2-2)。二者卡方值均小于 x20.05=3.84, P 值均大于0.05,说明样本的抗病与感病的表型比值符合1∶1的理论分离比,初步判断该试验组合中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计算 ‘金冠’ב富士’ 组合正反交之间抗感差异得卡方值0.21 (小于 x20.05=3.84),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为细胞核遗传,不受胞质遗传物质影响,即不存在母性遗传效应。杂交组合株数总株数抗病感病抗感比抗感比期望值x2P金冠×富士207931140.82∶11∶11.070.30富士×金冠9540550.73∶11∶11.200.27嘎拉×富士26242580.02∶10∶1—0.12富士×QF-2198195365∶11∶0—0.25表2-2 杂交F1 代植株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在 ‘嘎拉’ב富士’ 杂交后代群体中,共调查了262 株,出现了4株抗病单株,经适合性检验, P值为0.12,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符合0∶1 的理论比值,表明该杂交后代抗病对感病呈隐性单基因遗传;‘富士’בQF-2’ 杂交后代群体中共调查了198 株,出现3株感病植株, P值为0.25,符合1∶0的理论比值 (表 2-2),说明该杂交后代抗病性受单基因控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综合不同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后代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抗性的表型性状分析结果,可以假设本试验群体中,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表现为抗病的植株基因型为rr,感病植株为 RR或 Rr,并由此推测出供试亲本品种 (系) ‘富士’ ‘金冠’ ‘嘎拉’ ‘QF-2’ 的基因型分别为 rr、Rr、RR和rr,‘秦冠’ 为Rr (附图2-3)。病害的发生是寄主与病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接种条件和病原菌的致病性对寄主的抗性鉴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Wang等 (2015) 的试验结果,25℃是苹果炭疽菌叶枯侵染的最适温度,自由水或高湿条件是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接种后第4d病斑数达到最大值,特征最明显。本试验所采用的接种方法和试验条件是根据Wang等 (2015) 所得出的试验结论进行的,采用适宜的孢子浓度、温度、湿度和最佳病斑计数时间,使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得到充分体现。所用的病原菌是从 ‘嘎拉’ 感病叶片上采集、分离、纯化的,对 ‘嘎拉’ ‘金冠’ ‘秦冠’ 等具有强致病性,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对于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一些报道还仅限于对引起病害的相关因素、病原菌的生理学、致病机制、寄主响应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González,2006;Wang et al.,2012;Velho et al.,2014;Araujol and Stadnik,2013;Wang et al.,2015;王薇等,2015),对于抗性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定位等研究少有报道。作者利用4个杂交群体的后代个体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苹果杂交后代中抗炭疽菌叶枯病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结论,这与Dantas等 (2009) 研究认为 ‘嘎拉’ ‘富士’ 等苹果品种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结果相一致。作者认为抗病基因型为rr,感病基因型为 RR或 Rr,由此推测供试杂交群体的亲本品种 (系) ‘富士’ ‘金冠’ ‘嘎拉’ ‘QF-2’ 的基因型分别为rr、Rr、RR和rr,‘秦冠’ 的基因型为Rr。由于苹果在遗传构成上高度杂合,又是自交不亲和植物,杂种树童期较长,对苹果树抗病遗传规律的研究很难采用和借鉴其他作物的遗传群体创建方法,如通过自交,回交,侧交等手段获得 F2、BC 等分离群体。本试验采用 4个不同的杂交群体后代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进行表型鉴定,这一方法可以为类似的果树抗病性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
报告杧果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台农一号、青皮芒、水英达、鸡蛋芒(粤西一号)、白玉象牙。金煌芒、红象牙芒、玉文芒6号、贵妃、黄金煌、紫花芒(又名农院3号)、象牙22号、金穗芒、桂热10号、金兴、桂热120、吕宋、田阳香芒、串芒、象牙芒、红金煌芒。桂七芒、凯特芒、红苹芒、印度一号、桂香芒。杧果的主根发达、侧根少,生长较深。根的生长一年中有两次生长高峰期,第一次在果实采收后到秋梢萌芽前,第二次在秋梢停止生长后到冬季低温来临前。杧果树在8—10月抽生的秋梢和11月上中旬抽生的早冬梢是次年主要的结果母枝。早中熟品种在11—12月,晚熟品种在1—2月,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花芽分化期因气候的差异可能相差15~25d。顶生或腋生的圆锥状花序;花型有雄花和两性花两种,雄花量大,两性花量少,雄花子房退化。早中熟品种的开花期在11月至翌年2月,晚熟品种如栽培管理适宜开花期在3—5月。花期授粉:杧果是典型的虫媒花植物,传粉主要昆虫是蝇类,因此,花期要在果园采取措施吸引蝇类。果实生长期110~150d。华南地区主栽的早熟品种一般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中熟品种一般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晚熟品种成熟期大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杧果适宜在年平均气温20~24℃。临界低温-3℃范围内生长;杧果耐湿、耐旱,但花期如阴雨连绵则不利花朵的授粉受精;杧果生长结果良好要求充足的光照;pH值为5.5~7.0的各种类型土壤均可栽植杧果。(1)常用砧木。一般选用土杧、扁桃(柳叶杧)的实生苗。(2)常用嫁接方法。单芽枝腹接、切接。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丘陵坡地建园。采用等高定点开坑或按等高线开垦成简易梯田后定点开坑。坑直径1m、深0.8m;在定植前2个月左右挖好,坑底填入绿肥或草皮20kg、厩肥30kg、过磷酸钙1kg及石灰0.5kg混合堆沤,使之在定植前腐解沉实。一般选择春植(3—4月)和秋植(9—10月)。以选择在春季进行为佳,其次是秋植,此时雨水少,气候干燥,必须注意淋水。定植规格可依据园地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确定,一般株行距(3~5)m×(4~6)m;每667m2栽22~55株;配置授粉树。(1)淋足定根水,并覆盖杂草在树盘。(2)在苗旁宜用竹子或树枝支撑果苗,以防风吹摇动伤根而影响成活。(1)花前肥。在2月上中旬施,氮、磷、钾配合。一般施复合肥0.5~1.5kg/株;如干旱结合灌水施肥。(2)壮果肥。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谢花后施肥。施速效氮肥和钾肥各0.5~1.0kg/株,花量小的植株可不施氮肥。(3)采果肥。在8—9月采果后施,以氮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速效氮肥0.5~1.0kg/株加复合肥0.5~1.0kg/株。10月中旬结合灌水追施速效尿素促进晚秋梢和早冬梢萌芽;可起到延迟次年花期的效果。(4)基肥。在8—9月结合采果肥与基肥同时施入。结合深翻改土进行,沿树冠滴水线开环状沟,沟深40cm,沟宽30cm,基肥以厩肥、堆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施30~50kg/株、磷肥1.0~1.5kg/株。一般直径在0.7~0.9cm的结果母枝易成花且坐果率高,过粗的不易成花,过小的易成花但坐果难。通过两次修剪来培养结果母枝:第一次在8月下旬前完成采果后的修剪;第二次在10月中旬全园灌水并施少量尿素或其他速效性氮肥,促使全园在10下旬到11月上旬有60%以上的枝梢萌芽。第二次在萌发的秋梢长到5~10cm时进行,此时疏剪过密、过弱或过强的新梢,每剪口留梢2~3条,促使选留的新梢生长壮实,在12月中下旬老熟,顺利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开始抽生花穗。由于早春低温阴雨对杧果的授粉受精的危害较大,必须避开此时开花,因此,必须进行花期调整,主要方法如下所述。(1)人工摘除早花穗。生产上将2月中旬前抽生的花穗视为早花。一般都要控制。紫花杧等一些品种的花序再生能力强,可通过摘除早期抽生的顶生花穗,促进腋芽进行花芽分化,可推迟花期15~20d,避开3月低温阴雨天气对开花的影响。(2)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在合适时段叶面喷雾(试用参考浓度800~2000mg/L),可延迟花期10d左右,1—2月早抽生的花穗人工摘除后每隔7~10d喷一次多效唑(试用参考浓度400~800mg/L),喷1~2次可延迟花期30d左右。(3)树体管理。分为采果后修剪和果实生长期修剪。(4)采果后修剪。结果树的修剪一般在采果后10~15d进行,不宜延迟到9月下旬以后才修剪。初结果树修剪量小。成年结果树要疏剪顶生和外围的过密枝、衰老弱枝、下垂枝、病虫害枝、枯枝回缩树冠之间的交叉枝;短截过长营养枝和结果母枝,保证树冠通风透光。(5)果实生长期修剪。为提高果实品质,要保证树冠通风透光,6月上中旬疏剪挂果部位中上部的营养枝:疏剪遮盖果实的枝叶和果实旁“老鼠尾”状的花穗残梗;每果穗选留果实2~3个,其余的疏除。剪除影响主枝生长的辅助枝,着生位置不当的重叠枝、交叉枝以及病虫枝、徒长枝,剪掉过长、过旺枝,促进有效分枝生长。杧果套袋一般根据品种果实的大小,选用相应规格且质量好的杧果专用纸袋进行果实套袋。杧果一般在谢花后35~45d,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时进行(像鸡蛋大小)。华南地区一般要求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雨季来临之前进行,套袋时间过早,由于果柄幼嫩,易受损伤而影响以后果实的生长,同时由于果实太小,不易确定果实的形状是否端正,或因生理落果而影响套袋的成功率。套袋过晚,果实过大增加了套袋的难度,易将果实套落,同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套袋应选在晴天进行。(1)套袋前的准备。套袋前修剪,疏除病虫枝、交叉枝,并起先疏果,并剪去落果果梗;再用1∶1∶100波尔多液或800倍液施保克或500倍液大生等杀菌剂喷施果面。果面干后套袋,要求当天喷药当天套完。(2)套袋操作。套袋前先将整捆果袋放在潮湿处,让它们返潮、柔韧,以便于使用,套袋时先将纸袋撑开,并用手将底部打一下,使之膨胀起来,然后,用左手两指夹着果柄,右手拿着纸袋,将幼果套入袋内,袋口按顺序向中部折叠,最后弯折封口铁丝,将袋口绑紧于果柄的上部,使果实在袋内悬空,防止袋纸贴近果皮造成摩擦伤或日灼。 -
报告苹果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苹果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苹果外观艳丽,营养丰富、供应期长、耐储藏,又有较广泛的加工用途,能满足人们对果品的多种需求。根系分布受砧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乔化砧木根系分布在15~60cm的土层内,矮化砧分布在15~40cm的土层内。土温达3℃时开始生长,7℃时生长加快,20~24℃最适合根系生长。苹果根系一年有3次生长高峰。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80%最适合苹果根系生长。苹果的芽按性质分为叶芽、花芽两种。苹果的花芽为混合芽。叶芽萌发要求的平均温度为10℃左右。花芽是8℃以上时开始萌动。枝一年有两次明显的生长高峰,称为春梢和秋梢。苹果的花芽分化,多数品种都是从6月上旬(短果枝和中果枝停止生长)开始至入冬前完成。花序为伞房状聚伞花序。每花序开花5~8朵,中心花先开,边花后开,以中心花的质量最好,坐果稳,结果大,疏花疏果时应留中心花和中心果。苹果树长、中、短果枝均能结果,盛果期以短果枝结果为主。苹果是异花授粉植物,大部分品种自花不能结实。苹果一般有4次落花落果。第一次在末花期,称为落花。原因是未能受精的花。第二次在落花后2周左右,子房略见增大,可持续5~20d,称为前期落果,原因是受精不完全。第三次在第二次落果后的2~4周,北方的物候期发生在6月,故称“6月落果”,新梢生长与果实生长竞争养分。第四次在果实采收前3~4周,落下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故称采前落果。苹果的果实是由子房和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果实的发育只有一次生长高峰。呈单“S”形生长曲线。生长过程分为果肉细胞分裂期和细胞体积膨大期。苹果属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年平均温度在7.5~14℃的地区,都可以栽培苹果。苹果需要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含丰富有机质,微酸性到微碱。适宜的pH值为5.7~7.5。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80%为宜。生长后期维持在50%左右。苹果是喜光树种,光照充足,才能生长正常。日照不足,花芽分化少,营养贮存少,开花坐果率低,果实含糖量低,着色差。我国引进和选育的栽培品种有250个,用于商品栽培的主要品种只有20个左右。早熟品种主要有:早捷、藤牧1号、新嘎啦、珊夏等,阴历5月中旬成熟。中熟品种有:美国8号、元帅系、津轻、金冠、新乔纳金等,阴历8月初成熟。晚熟品种主要有:着色富士系、王林、澳洲青苹、短枝富士等,阴历9月上中旬成熟。以上品种分矮化和长枝两种,密植高产,果形果色优良,甜度高,季节性强,正规管理当年培养花芽,可二年结果,三年大幅增产。苹果对土壤适应性较强,要求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地块建园。苹果植地选好后,在建园时,要重视修建排灌水沟,使到旱天有水可灌,雨季涝能排。种植前要做好深耕细耙,碎土,去除杂草,接着进行挖穴,穴深80cm,直径100cm,挖好后,待土壤熟化,就进行回土入穴,在回土前要在穴内放入厩肥50kg,并将厩肥与土混合,待以栽植。秋栽有利苗木伤根恢复,成活率高,恢复生长早。对于肥沃园地每667m2栽植28株,一般园地栽植32株,而瘠薄园地栽植50株即可。(1)萌芽前整地、中耕除草。全园喷1次杀菌剂,可选用10%果康宝、30%腐烂敌或腐必清、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花芽膨大期,对花量大的树进行花前复剪;追施氮肥,施肥后灌一次透水,然后中耕除草。丘陵山地果园进行地膜覆盖穴贮肥水。(3)花序伸出至分离期,按间距法进行人工疏花,同时,疏去所留花序中的部分边花。全树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0%多抗霉素、50%异菌脲)加10%吡虫啉。上年苹果棉蚜、苹果瘤蚜和白粉病发生严重的果园,喷一次吡虫啉加硫磺悬浮剂。(4)随时刮除大枝、树干上的轮纹病瘤、病斑及腐烂病和干腐病病皮,并涂腐植酸铜水剂(或腐必清、农抗120、843康复剂)杀菌消毒。(1)人工辅助授粉或果园放蜂传粉,蜜蜂授粉。(2)盛花期喷1%中生菌素加300倍液硼砂防治霉心病和缩果病;喷保美灵、高桩素以端正果形,提高果形指数;喷稀土微肥、增红剂1号促进苹果增加红色;花量过多的果园进行化学疏花。(3)对幼旺树的花枝采用基部环剥或环割,提高坐果率。(1)花后及时灌水1~2次。结合喷药,叶面喷施0.3%尿素或氨基酸复合肥、0.3%高效钙2~3次。清耕制果园行内及时中耕除草。(2)花后7~10d,喷1次杀菌剂加杀虫杀螨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加入四螨嗪或三唑锡。花后10d开始人工疏果,疏果需在15d内完成。疏果结束后,果实套袋前2~3d,全园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加入25%除虫脲或25%灭幼脲。施药后2~3d红色品种开始套袋,同一果园在1周内完成。监测桃小食心虫出土情况,并在出土时地面喷布辛硫磷等药液。(3)夏季修剪。应及时疏除萌蘖枝及背上枝。对果台副梢和结果组中的强枝摘心,对着生部位适当的背上枝、直立枝进行扭梢。(1)采用1∶2∶200波尔多液、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等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治轮纹病、炭疽病,每隔15d左右喷药1次,重点在雨后喷药。斑点落叶病病叶率30%~50%时,喷布多抗菌素或异菌脲。未套袋果园视虫情继续进行桃小食心虫地面防治,然后在树上卵果率达1%~1.5%时,喷联苯菊酯或氯氟氰菊酯或杀铃脲悬浮剂,并随时摘除虫果深埋。做好叶螨预测预报,每片叶有7~8头活动螨时,喷三唑锡或四螨嗪。腐烂病较重的果园,做好检查刮治及涂药工作。(2)春梢停长后,全园追施磷钾肥,施肥后浇水,以后视降水情况进行灌水。覆盖制果园进行覆盖,清耕制果园灌水后及时中耕除草,生草制果园刈割后覆盖树盘。晚熟品种在果实膨大期可追一次磷钾肥,并结合喷药叶面喷施2~3次0.3%磷酸二氢钾溶液。(3)提前进行销售准备工作。早熟品种及时采收并施基肥。(4)继续做好夏季修剪工作。(5)山地果园进行蓄水,平地果园及时排水。(1)采收前20~30d红色品种果实摘除果袋外袋,经3~5d晴天后摘除内袋。同时采前20d全园喷布生物源制剂或低毒残留农药,如1%中生菌素或百菌清或27%铜高尚悬浮剂,用于防治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树干绑草把诱集叶螨。果实除袋后在树冠下铺设反光膜,同时进行摘叶、转果。秋剪疏除过密枝和徒长枝,剪除未成熟的嫩梢。(2)全园按苹果成熟度分期采收。采前在苹果堆放地,铺3cm细沙,诱捕脱果做茧的桃小食心虫幼虫。采后清洗分级,打蜡包装。黄色品种和绿色品种可连袋采收。(3)果实采收后(晚熟品种采收前)进行秋施基肥。结合施基肥,对果园进行深翻改土并灌水。检查并处理苹果小吉丁虫及天牛。拣拾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的病果。(4)落叶后,清理果园落叶、枯枝、病果。土壤封冻前全园灌防冻水。(1)根据生产任务及天气条件进行全园冬季修剪。结合冬剪,剪除病虫枝梢、病僵果,刮除老粗翘皮、枝干残留的病瘤、病斑,将树下的病残组织及时深埋或烧毁。然后全园喷1次杀菌剂,药剂可选用波尔多液、农抗120水剂、菌毒清水剂、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进行市场调查。制定年度果园生产计划,准备肥料、农药、农机具及其他生产资料,组织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