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Inhibiting Effect of Fungicides on Head Smut, Common Corn Smut and 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
出版时间:2007玉米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和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广泛分布各玉米产区。在我国,自20世纪70、80年代采用种植抗病品种和药剂处理种子的方法后,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得到了控制,但是近些年,由于杂交品种的推广,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和频繁交流,病害又从零星发生恢复到大面积发生的情况,对玉米的田间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玉米小斑病在夏玉米产区发生为害也逐年加重,因此筛选有效的杀菌剂,对于防控病菌的传播、为害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杀菌剂对3种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对病原菌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构建用于以上3种病害防治的种衣剂奠定了基础。结果如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米西达、杀毒矾对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比较强,EC50分别为5.09μg/ml和1.72μg/ml;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1种药剂对瘤黑粉病菌的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福美双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69μg/ml和3.97μg/ml;采用酶联板—浑浊度法进行10种药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室内毒力。戊唑醇和福美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0.038μg/ml和0.15μg/ml。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可以选择这几种对病原菌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药剂进行相互配伍,扩大其防治谱,构建出新型种衣剂用以3种病害的田间防治。 -
报告Research Advances of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Plant Essential Oils
出版时间:2007植物精油(essential oil)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且具有一定香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它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由脂肪族、芳香族、萜类(单萜和倍半萜)、含氮或含硫等易挥发的成分组成。植物精油具有杀(抗)菌、杀(驱)虫、香熏治疗和多种药理作用,在香料、化妆品、食品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是制作药品、化妆品、食品的原料或添加剂。由于精油具有无毒、无害、纯天然等特点,研究精油作为杀菌剂用于食品或果蔬的防腐保鲜和贮运,以及作为农用或医用杀菌剂,是近年来精油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植物精油的研究十分迅速,本文对有关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作用机制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近年来对精油抗菌活性进行研究的植物主要包括:唇形科、菊科、桃金娘科、伞形科、金丝桃科、樟科、禾本科、芸香科、马鞭草科、姜科等,估计进行过精油抗菌活性研究的植物达250余种。这些精油多分布在植物的花、果、叶、根或根茎、种子等器官中,有的也存在于植物的全草和树胶中。精油中的抗菌成分主要为:香芹酚、丁子香酚、薄荷醇、百里酚、柠檬烯、乙酸牻牛儿酯、乙酸丁子香酚酯、反-肉桂醛、桉树脑、β-月桂烯、香叶醇、对-伞花烃、γ-松树烯、香芹酮等。精油是由多种类型的化合物组成的,它们对微生物可能有多个作用位点(靶标),因此精油的抗菌作用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对精油抗菌作用机制的了解还十分粗浅,精油对细菌作用机制的研究要比对真菌深入。由于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特殊的脂质结构,精油的疏水性和分子大小使之极易穿过细胞膜或直接作用于膜结构,已有的研究证明精油对细胞结构的作用有:(1)导致细胞壁结构的降解;(2)细胞膜损伤;(3)膜蛋白损伤;(4)导致细胞内成分的外流;(5)细胞质成分凝固;(6)消耗质子流等。对病原菌有强烈抗菌作用的精油一般含有高含量酚类化合物如香芹酚、丁子香酚和百里酚等,这些酚类化合物破坏了细胞质膜、质子动力(proton motive force,PMF)、电子流、成分的主动传输和胞内成分的凝固,从而使精油具有抗菌活性。精油中的单一成分应该有其准确的作用方式,且有明显的构效关系。如乙酸牻牛儿酯较牻牛儿醇具有更好的抗细菌活性。含烯烃基团的非酚类化合物成分的抗菌活性要强于含烷烃基团的化合物,如柠檬烯的抗菌活性要强于对-伞花烃。精油中的活性成分也会影响镶嵌在细胞质膜中的蛋白质活性,它们可以在脂双分子层之间发生累积,阻止膜蛋白与底物的结合;也可能直接与膜蛋白(如ATP酶)中的疏水部分结合,使之变性。一般精油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要比对革兰氏阴性菌强,可能与革兰氏阴性菌围绕在细胞壁的外的一层隔膜阻碍了疏水性物质的扩散通过这一特性有关。精油及其成分的抗菌作用机制在许多细节上尚未完全阐明,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精油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未来一段时间,植物精油的研究领域将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1)精油对镶嵌在细胞质膜中的蛋白质的作用以及对膜中的磷脂的作用研究;(2)精油成分对细菌细胞的抗菌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对一些模式细菌的作用机理研究;(3)精油成分对真菌的作用机理研究;(4)精油中抗菌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SAR)研究,为新型杀菌剂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依据,并对抗菌活性做出预测;(5)精油在抗菌活性方面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需要更好地研究。植物精油作为杀(抗)菌剂在植物病害防治、食品和果蔬防腐保鲜,以及作为医用抗菌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具有丰富的精油植物资源,在植物精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还比较薄弱,大多停留在精油的提取和室内的活性测定,研究的植物种类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今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多地开展工作:(1)进行精油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活性筛选;(2)从精油中筛选高活性的抗菌化合物,为新型杀菌剂的合成提供先导结构;(3)产品的开发研究,即将植物精油加工成合适的剂型(如气雾剂、缓释剂、熏蒸剂),有效地发挥其活性。近年来,许多合成杀菌剂被限制使用,甚至禁用,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杀菌剂种类。植物精油作为杀菌剂应用在低毒、高效、维护生态平衡等各方面都是比较理想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环境、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食品、果蔬的保鲜和贮运过程中,植物精油作为抗菌药剂有着诸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样必将加快对精油的研究,以及精油类农药的创制及其工业化的进程。 -
报告Inhibition Activity of Two Kinds of Plants Extracts on Fusarium oxysporan
出版时间:2007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随着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态及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以高效,低毒农药逐步替代传统的高毒农药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植物源农药可在环境中迅速分解,对环境无任何影响,是符合环境保护,农业持续发展方向的[1]。藜芦(Veratrum nigrum L.),问荆(Equisetum arvense)多年生草本植物,据《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记载,全草入药,具有清热,止咳,祛痰等功效,在中药学上有广泛的用途[2~3]。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an)又叫萎蔫病,属世界性病害,在黄瓜的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是保护地和黄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4]。本实验就问荆和藜芦的甲醇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抑制作用进行了室内测定,旨在为开发出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新型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1.1.1 供试样品 试验所用问荆、藜芦采自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将采集的植物材料洗净后在室内阴干(约25℃),放入恒温箱内(40~45℃)烘干,磨碎,过60目筛,备用。1.1.2 供试菌种 黄瓜枯萎病菌,由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实验室提供。1.2.1 问荆、藜芦提取物的制备 分别准确称取问荆、藜芦全株干粉50g,装入500ml小烧杯内,加入干粉5倍量的有机溶剂甲醇,室温下(30±2)℃浸泡3~5天后,过滤并浓缩至稠膏状,称取一定的量,并依次配成实验所需的浓度。1.2.2 抑菌活性测定 生长速率测定法[5],用打孔器取6mm菌落边缘生长旺盛的菌种,放在加药的PDA平板上培养,以培养基内加等量无菌水作对照,每次重复3次,置25℃下培养。用十字交叉法测每个菌落的直径,以其平均值代表菌落的直径,以下式求出抑制菌丝生长率:抑制菌丝生长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0.6)×100%将问荆、藜芦甲醇提取物配制成浓度为2mg/kg的溶液进行生物活性测定(所有生物活性测定对照均为1%吐温80溶液)。由表1可以看出,两种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问荆的抑制率达到57.8%,藜芦为59.1%。同时与对照相比,处理的菌丝在培养皿中出现消减,变粗等现象。植物提取物菌落直径(mm)与抑制率(%)ColonyRadiusandInhabitingrate72h抑制率Inhabitingrate96h抑制率Inhabitingrate120h抑制率Inhabitingrate问荆Equisetumarvense2.4756.503.6057.804.2754.00CK4.90—7.70—8.80—藜芦VeratrumnigrumL.1.9859.102.8154.003.8151.00CK3.82—5.4—7.15—表1 问荆、藜芦甲醇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Table 1 Inhabiting of the extracts of Equisetum arvense and Veratrum nigrum L.seeds against Fusarium oxysporum由表1可以看出问荆、藜芦甲醇提取物对病原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确定其生物活性,将两种植物甲醇提取物稀释成5个不同浓度(4mg/kg、2mg/kg、1mg/kg、0.5mg/kg、0.25mg/kg),对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进行测定,分别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见表2、表3。两种植物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都是随着浓度的增大,抑菌活性逐渐增强。且浓度为4mg/kg时问荆和藜芦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4.0%和79.2%,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抑菌效果逐渐降低。植物提取物浓度(mg/kg)Concentration菌落直径(mm)与抑制率(%)ColonyRadiusandInhabitingrate72h抑制率Inhabitingrate96h抑制率Inhabitingrate120h抑制率Inhabitingrate问荆Equisetumarvense藜芦VeratrumnigrumL.4.0001.0274.001.9572.202.6570.12.0001.6257.702.9857.103.8056.81.0002.1244.203.8045.104.8344.90.5002.5732.004.7031.205.6335.70.2502.8324.904.8529.706.5525.1CK3.75—6.87—8.72—4.0001.7279.201.8873.502.4769.702.0001.9059.702.7555.503.4553.901.0002.3246.603.3543.104.3539.300.5002.4343.203.6037.904.7233.300.2502.6037.903.9530.605.0827.50CK3.82—5.43—6.78—表2 不同浓度问荆、藜芦甲醇提取物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Table 2 Inhabiting of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extracts of Equisetum arvense and Veratrum nigrum L.seeds against Fusarium oxysporan处理Treatment毒力方程RegressiveequationEC??50相关系数r问荆EquisetumarvenseY=1.6167+1.0975X1.2100.9918藜芦VeratrumnigrumL.Y=2.0920+0.9915X0.8750.9644表3 问荆、藜芦甲醇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毒力Table 3 Virulence of the extracts of Equisetum arvense and Veratrum nigrum L.seeds against Fusarium oxysporan抑菌剂主要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细胞膜的膜透性或某些酶作用从而抑制代谢过程发挥作用的。具体来说,是抑制新陈代谢中某些酶或蛋白质的合成或活性发挥,或者抑制核酸的合成,也有的是通过改变细胞透性,如干扰细胞壁的组成物质合成等,也有许多抑菌剂则是作为代谢拮抗物影响代谢的进行而发挥抑菌作用的,一般说来抑菌剂的分子结构特征与生物膜脂分子结构特征愈相似,则愈易进入菌体从而更易发挥抑菌作用[6~7]。许多植物组织具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可挥发性物质,如单萜、倍半萜、醛类、酯类、酸类、醇类和一些芳香类物质。它们几种或多种共同作用使得植物组织具有较强抵御病菌侵入能力[8]。本实验研究表明问荆、藜芦甲醇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确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21mg/ml,0.857mg/ml。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问荆、藜芦作为一种生物农药,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至于问荆、藜芦粗提物对其他病菌的活性,及其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均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
报告枯草芽孢杆菌C27对番茄采后灰霉病的防效初探
出版时间:2007番茄被认为是蔬菜中的一种重要的健康食品。它含有丰富的营养,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而且不含胆固醇,脂肪的含量也较低。近来培育的鲜食品种之一——樱桃番茄,兼有水果和蔬菜的特点,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其风味独特,果汁富含甘汞,对肝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有利尿、保肾等功能;果皮茸毛能分泌路丁,可降血压、预防动脉硬化和脑溢血,还有杀菌、美容、解毒等作用。由于自身的生物特性等原因,番茄果实在果实采前,采收期以及在果实采后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原真菌的侵染,从而导致采后病害的发生。其中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是采后的主要病害,常在贮藏期以及货架期引起果实腐烂,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番茄采后病害仍主要采用化学杀菌剂来防治,如使用多菌灵或扑海因浸泡果实,速克灵或农灵利喷洒果实等。化学药剂控制采后病害有良好效果;但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效;同时,农药在果实上的残留量增加而威胁人类健康,并造成环境污染。生物防治作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果实采后病害的新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枯草芽孢杆菌C27(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C27)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植物细菌及病害生物防治实验室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细菌。前期研究发现,其对番茄苗期和成株期灰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探索了C27菌株用于采后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治。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C27代谢液能明显抑制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在25°C和2°C下对番茄果实灰霉病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与不刺伤和刺伤接种无菌水的对照相比,C27处理在25°C和2°C下均能提高番茄果实内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增加果实的总酚含量(TPC)。C27菌株对番茄果实灰霉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在于对病原菌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对果实抗病防御反应的诱导作用。 -
报告绿色木霉Tr9701人工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出版时间:2007为了减少化学杀菌剂对环境的污染和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环境友好的生防微生物制剂受到普遍重视。在已经研究的生防菌中,木霉属下的若干种因适应能力强、抗病谱广、拮抗机制多样化而被广泛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研究发现木霉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抗菌、溶解、竞争、重寄生等,目前还发现木霉制剂除具有直接抑菌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物产生抗性的作用,这对提高木霉防病的持效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具有很强生长势的木霉,经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通过体外拮抗试验,证明该菌具有极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快速地占据生长空间、获取营养,对灰葡萄孢霉、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茄链格孢等均有强烈的抑制效应,盆栽接种和温室防治试验试验表明对立枯丝核菌所致茄子立枯病和灰葡萄孢霉所致番茄灰霉病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因此,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纯生物的植物病害防治剂。作为一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木霉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木霉的培养及发酵条件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木霉菌制剂的前提。本文主要对我们筛选出的生防有效菌绿色木霉的放大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对于绿色木霉和多功能生物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绿色木霉Tr9701(Trichoderma viride),由天津植保所病害室筛选、鉴定、保存菌株。1.2.1 不同培养基与绿色木霉生长和孢子形成、萌发的关系 将绿色木霉菌丝块(直径5mm)分别置于MA培养基、小麦粉培养基、豆粉浸出液培养基、PDA培养基、PSA培养基、土壤浸液琼脂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CA培养基等上,在25℃下培养,每处理重复4皿,24h、48h、72h、96h、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观察菌落生长和孢子着生情况。将木霉菌孢子在1%葡萄糖营养液、1%蔗糖营养液、10%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25℃培养,0h、4h、6h、24h后调查孢子萌发情况。1.2.2 温度与绿色木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关系 将菌块移入PSA平板培养基上(定量为12ml),置于10~35℃共6个温度梯度内培养,分别于培养24h、48h、72h、96h、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比较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差异,并观察各处理中产孢情况。同时将试管斜面上培养4天的木霉菌分别放入温度为35℃、45℃、55℃、65℃的水浴锅内,每温度放4个试管,分别在5min、10min、15min、20min各取1管,在无菌条件下将菌丝挑入PSA平板上,于25℃温箱内培养,观察木霉菌生长情况,明确持续高温对绿色木霉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1.2.3 pH值与绿色木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关系 将灭菌后的PSA培养基,用HCl和NaOH调节其pH值分别为1、2、3、4、6、7、8、9、10、11、12、13,在不同pH值培养基上接种菌块,25℃恒温培养,24h、48h、72h、96h、7天后观察pH值对绿色木霉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1.3.1 固体发酵基质原料的确定及培养基的优化 试验设计的培养基配方由固定成分和附加成分组成,固定成分以小麦全麦为主,附加部分黄豆粉、糖类和酵母浸膏(具体见表7)。利用设计的配方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不同配方培养下绿色木霉菌丝和产孢量的情况,确定利于绿色木霉培养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1.3.2 固体发酵基质中含水量的确定 由筛选获得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水分。含水量试验设计为麦粒:水比例1:0.6、1:0.8、1:1、1:1.2、1:1.4,利用设计的不同含水量配方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不同含水量下培养绿色木霉菌丝和产孢量的情况,确定利于绿色木霉培养的固体基质中含水量。1.3.3 培养时间对绿色木霉产孢的影响 以筛选获得的固体基质配方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绿色木霉(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基质:菌液=10:1),观察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定时取样,以血球计数板计数培养物中绿色木霉孢子着生量。1.3.4 利用食用菌废料的固体发酵基质原料的确定及添加成分、比例的优化 首先通过可行性试验明确食用菌废料是否能够提供木霉菌繁殖的基本营养。配方筛选试验设计的培养基配方由固定成分和随机成分组成,固定成分以食用菌废弃培养料(自然风干)为主,附加部分麦麸和无机营养元素;随机成分有酱油渣、玉米芯、黄豆渣、锯木屑、稻杆等(自然风干)废弃物。以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盐为固定成分分别与其他废弃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称量350g,料:水为1:1,放在广口玻璃瓶中,灭菌后接种木霉孢子悬浮液(接种浓度5×106个孢子/ml,35ml/瓶),设4次重复,25℃恒温培养,6天后调查结果。用不同培养基25℃培养绿色木霉,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知,绿色木霉菌在供试的几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从生长速度上看,以小麦粉和豆粉浸出液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是其生长的最适培养基,菌丝培养72h即长满全皿,且菌丝浓密;PDA、PSA、CA培养基相对次之,三者之间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绿色木霉在水琼脂培养基上7天可以长满全皿,但菌落极为稀疏;以MA培养基、土壤浸出液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慢,25℃培养7天菌落直径分别为26.00mm和26.25mm。培养基菌落直径(mm)24h48h72h96h7天MA培养基5.258.1310.5013.7526.00小麦粉培养基14.2558.50满豆粉浸出液15.2550.50满PDA10.5041.7579.25满PSA11.0037.7568.50满土壤浸出液5.007.3811.3815.5026.25水琼脂5.5022.5040.2557.50满CA培养基13.0041.0068.75满表1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条件下菌落生长速度用不同培养基培养观察其孢子着生情况(结果见表2)。由结果可知,该菌在几种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孢子,从孢子形成的速度和数量上看,以小麦粉和PDA培养基孢子生成的速度最快,产生的孢子数量最多;其次是豆粉浸出液、PSA和CA培养基;以MA培养基、土壤浸出液和水琼脂3种培养基上孢子生成速度最慢,产生量最低。培养基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96h7天附注MA培养基005.885.886.00+小麦粉培养基0034.25满++++豆粉浸出液0022.2561.00满+++PDA014.6330.25满+++PSA07.0023.7565.00满+++土壤浸出液00008.5+水琼脂0000满+CA培养基07.2519.0061.00满++表2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孢子着生情况由绿色木霉分生孢子在不同营养液中萌发试验可知(结果见表3),其分生孢子在几种营养液中均可萌发,但以1%葡萄糖溶液中萌发效果最好,24h萌发率为30%,48h萌发率为95.5%;10%土壤浸出液中萌发效果最差,24h萌发率为1.5%,48h萌发率为45%;其他几种液体中孢子萌发率24h为4.00%~5.67%之间,48h为76.0%~78.2%。营养液孢子萌发率(%)0h4h6h24h48h1%葡萄糖00030.0095.51%蔗糖0004.0076.010%土壤浸出液0001.5045.0蒸馏水0005.6778.2表3 绿色木霉不同营养液中孢子萌发情况绿色木霉于不同温度下培养,测量其生长速度结果见表4。由结果可知,绿色木霉在10~35℃均能生长,25℃时72h内就能长满培养皿,20℃、30℃时需要96h,15℃时则需要7天,10℃、35℃时第7天仍未长满全皿。20~30℃为绿色木霉的生长适温,25℃为生长最适温度。培养温度(℃)菌落直径(mm)24h48h72h96h7天106.256.317.759.6338.35158.7510.0627.1344.50满2013.5045.3879.83满2519.6358.50满3018.8855.1377.67满3511.3112.2512.5013.7516.5表4 绿色木霉不同温度下菌落生长速度将绿色木霉于不同温度下培养,观察其孢子着生情况、测量其孢子蔓延速度,结果见表5。从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在15~30℃均能形成分生孢子,其中适宜适温为20~30℃,温度在20℃以下和30℃以上能产生分生孢子但速度减慢,如25℃时96h内产生的分生孢子就能布满培养皿,20℃、30℃时需要7天,15℃时第7天分生孢子仍未布满全皿。因此,25℃为绿色木霉的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培养温度(℃)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96h7天100000015000066.50200017.7576.5满2506.543.00满300047.2584.5满3500000表5 绿色木霉不同温度下孢子着生情况绿色木霉在不同pH条件下培养,结果见表6。由结果可明显看出,pH值在5~9环境下培养,绿色木霉可以生长,其中pH在5.5~6间生长最适,pH值在8以上生长较为缓慢,由此可见绿色木霉喜好在中等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绿色木霉孢子着生也表现相似规律,pH值在5~8环境下孢子均可着生,以pH在5.5~6间最适。pH菌落直径(mm)孢子分布直径(mm)24h48h72h7天24h48h72h7天100000000200000000300000000400000000512.0036.0063.38满0015.560.05.52163.38满0033.5满621.6366.38满06.242.0满79.5030.5054.00满0028.2满807.7515.5045.75005.549.25907.008.0022.0000001000000000110000000012000000001300000000表6 pH值对生防木霉菌菌丝伸长、孢子着生的影响不同固体发酵基质原料培养绿色木霉效果见表7。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小麦粒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糖类和酵母浸膏,菌丝量和产孢量最高,如果在发酵过程多次搅拌,可保证整个基质内、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在加入其他成分的配方中菌丝、产孢量均不及前者多,因此通过试验获得的绿色木霉固体发酵基质原料配方为:小麦粒+葡萄糖+酵母浸膏。配方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说明全麦粉+黄豆粉+葡萄糖+酵母浸膏++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全麦粉+葡萄糖+酵母浸膏+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全麦粉+黄豆粉++仅表面分布黄绿色孢子通气性较差小麦粒+黄豆粉+葡萄糖+酵母浸膏++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麦粒和豆粉附着性稍差小麦粒+葡萄糖+酵母浸膏+++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小麦粒+黄豆粉++麦粒表面密生黄绿孢子麦粒、豆粉附着性稍差表7 绿色木霉孢子发酵配方筛选试验将固体发酵基质中加入不同比例水培养绿色木霉效果见表8。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小麦粒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不同水量,其对绿色木霉的菌丝量和产孢量影响较大,以固麦粒和水比例为1:0.8~1:1.0的菌丝、产孢量最多,如果在发酵过程多次搅拌,可保证整个基质内、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处理含水比例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说明麦粒:水1∶0.6++菌丝着生处生长黄绿色孢子含水量过低菌丝少麦粒:水1∶0.8+++整个料体着生黄绿色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麦粒:水1∶1+++整个料体着生黄绿色孢子适宜木霉菌生长麦粒:水1∶1.2++孢子主要在上半层分布基料下层含水量较高麦粒:水1∶1.4+孢子着生较少含水量过高表8 绿色木霉固体发酵基质中含水量试验以筛选获得的固体发酵基质配方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绿色木霉,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见表9,接种48h后,内部有菌落产生,第3~4天,整个基质全部被白色菌丝覆盖,随后,料体表面有黄绿色孢子大量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木霉的孢子量增长迅速,到第6天培养料中孢子量达332.4×106个/g,以后孢子量增长缓慢。因此为了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成本,发酵6天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重复孢子密度计数(×106个孢子/g)2天3天4天6天8天平均8.3351.798.9332.4357.4表9 不同时期绿色木霉孢子种群密度变化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本试验设计以食用菌废弃培养料为主,附加部分麦麸和无机营养元素;随机成分有5种废弃物。配方设计及其培养木霉孢子效果见表10。由结果可以看出,在以食用菌废料为主的固定成分中加入黄豆渣,菌丝量和产孢量最高,整个基质外表充满黄绿色孢子,内部由于光照不充足产孢量较少,如果在发酵过程搅拌1~2次,可以促进产孢。在加入其他成分的配方中菌丝、产孢量均不及前者多,因此通过试验获得的最佳配方为:食用菌废料+麦麸+黄豆渣+无机营养元素。配方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酱油渣++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玉米芯++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黄豆渣+++料体整个表面有黄绿色孢子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锯木屑+几乎没有黄绿色孢子产生食用菌废料+麦麸+无机营养元素+稻杆++上表面零星分布黄绿色孢子表10 木霉菌利用食用菌废料等的发酵配方筛选以筛选获得的食用菌废料培养基作为木霉菌发酵基质培养木霉菌,发酵过程中木霉菌在培养基质中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见表11,接种48h后,内部有菌落产生,第3~4天,整个基质全部被白色菌丝覆盖,随后,料体表面有黄绿色孢子大量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木霉的孢子量增长迅速,到第6天培养料中孢子量达248×106个孢子/g,以后孢子量增长缓慢。因此为了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成本,发酵6天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重复孢子密度计数(×106个孢子/g)2天3天4天6天8天平均7.153.899.8248.7259.3表11 不同时期绿色木霉孢子种群密度变化迄今为止,利用木霉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已有近60年的历史,并且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木霉菌资源的筛选和作用机理方面,在木霉菌人工发酵方面的报道较少。我们通过对生防木霉菌培养条件的研究,进一步获得了其以麦粒为主及食用菌废料为主的固体发酵技术,可以用于绿色木霉的人工发酵,这将为绿色木霉菌产品的制剂化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报告盾壳霉在土壤中随水分进行的扩散研究
出版时间:2007重寄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一种重要生防菌。这种生防菌在其自然生境—土壤中寄生致腐核盘菌菌核,从而达到阻断核盘菌侵染循环及防治核盘菌的目的。为了充分挖掘盾壳霉的防病潜力,必须了解盾壳霉在土壤中的扩散规律。在以前的研究中,获得了一株对杀菌剂农利灵表现高度抗性的突变菌株SV-5-2,以之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选择性分离盾壳霉的方法(Yang等,2007)。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分离的方法探讨了盾壳霉在5种不同土壤(黄棕壤、红壤、潮土、黑土、沙子)中的垂直扩散和水平扩散的动态规律。垂直扩散的研究结果表明:盾壳霉的分生孢子可以随水分在5种不同土壤中垂直扩散到20cm深处。盾壳霉的种群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呈数量级减少。例如,在40%含水量黄棕壤中扩散24h后,土壤表层(0~2cm)盾壳霉的数量为4.0×107cfu/g干土,而底层盾壳霉的数量为(16~20cm)则为0.6×103cfu/g干土。研究还发现:盾壳霉在沙子中的垂直扩散效果最好。这可能与土壤中的含沙量、黏性和吸附性有关。同时盾壳霉在40%和60%含水量(绝对含水量)的土壤中的垂直扩散没有显著差异(P>0.05)。水平扩散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盾壳霉的分生孢子可以随水分在4种不同的土壤(黄棕壤、红壤、潮土、黑土)中水平扩散距离为10cm,在沙子中水平扩散距离为20cm。盾壳霉的种群数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呈数量级减少。例如,在黄棕壤中,距离接种点0~5cm处盾壳霉的数量为为4.4×106cfu/g干土,在5~10cm距离中下降到1.3×104cfu/g干土,超过10cm距离的土壤中检测不到盾壳霉。盾壳霉在沙子中的水平扩散效果明显好于其他4种土壤(黄棕壤、红壤、潮土、黑土),这可能与土壤中的含沙量、黏性和吸附性有关。盾壳霉能随水分垂直扩散20cm深,水平扩散10cm远,基本覆盖了土壤的耕作层和油菜种植的行间距。这为田间通过浇水使用盾壳霉孢子进行土壤处理来寄生核盘菌菌核,从而防治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报告西瓜非侵染性病害防治
出版时间:2019西瓜果肉恶变一般称倒瓤瓜、水脱瓜,夏季又称高温发酵瓜。近年来,大棚栽培西瓜发生果肉恶变的现象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成为主要病害。大棚西瓜果肉恶变在夏秋茬种植发生较为普遍,在春茬结果期遇上台风或连续降雨、水浸等也较易发生。发育成熟的果实,在外观上与正常果一样,但拍打时发出敲木声,与成熟瓜、生瓜不同,剖开时发现瓜肉呈水浸状,紫红色(图3-1),严重时种子周围细胞崩裂似渗血状,果肉变硬,半透明状,同时,可闻到一股酒味,严重的病瓜,种子周围的瓜瓤变紫溃烂,完全失去食用价值。果实在花后20天,由于土壤水分骤变,高温、叶面积不足等因素都容易引发此病。低根系活性,同时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叶片受障碍,加上髙温,使果肉内产生乙烯,引起呼吸异常,使肉质变劣。一般在阴雨天后骤晴时,出现叶烧病的植株容易形成果肉恶变瓜。此外,坐瓜后的植株感染黄瓜绿斑花叶病毒也会引起果实的异常呼吸而发生果肉恶变。生育期间土壤干湿剧变,植株长势衰弱,出现生理性障碍等,也容易产生果肉恶变瓜。图3-1 果肉恶变西瓜果肉恶变是生理病害。果实膨大期任何管理不当造成的果实营养、水价供应不良,均会导致新陈代谢紊乱而造成病害发生,一般认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1)长期处在35℃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抵制了叶片的光合作用。(2)空气湿度长期在85%以上,降低了蒸腾作用,影响根系的吸收力。(3)光照过强,特别是久旱后暴晴,使叶片、果实温度过高,破坏了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在连阴天后骤晴时如植株出现叶烧症,也容易使瓜肉恶变。(5)膨瓜期干旱缺水,或浇水太多造成水涝及土壤干湿剧变等影响营养制造。(6)坐瓜后大量整枝,减少了果实内的营养供应。(7)坐瓜后缺肥,植株早衰。(8)植株长势衰弱。(9)病毒病或炭疽病生产严重;在果实发育中后期,如果发生绿斑病也会使瓜瓤软化甚至产生异味。此外,如果植株发生绵腐病、疫病、日灼病等亦可导致瓜瓤变色、变质甚至失去食用价值。夏秋茬西瓜种植要挑选一些较抗病毒病、耐高温、生育强健、不易早衰的品种。夏季高温时,果实要用叶片覆盖,避免受阳光暴晒,如果叶片不够用,可用报纸或杂草覆盖。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在夏秋季大棚增加降温措施,如打开前后膜及侧膜,增加通风量达到降温、降湿。适当整枝,必要时留1~2条侧枝确保植株有一定的功能叶面积,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促进曀的正常发育,时时在干旱情况下不要进行整枝。做好大棚周围的排水设施,防止水浸。挂果后需肥需水大增,要适度追肥及增加灌水量,喷施中微量元素叶面肥,使植株生长强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防止早衰现象的产生。灌水以滴灌及小水勤浇为佳,忌大水漫灌。尽量避免连茬种植,防止连作障碍的产生。如无法避免,最好对土壤或基质进行水洗,以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减少病害的发生。西瓜花芽分化期或果实发育过程中,遇到不良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不当容易形成畸形瓜,严重影响西瓜的品质和经济价值,使农民的收益降低。常见的畸形瓜主要有歪瓜和葫芦瓜。歪瓜又称偏头瓜,是指西瓜一侧充分膨大,另一侧发育不良的果实(图3-2)。歪瓜形成的主要原因有2种。一是西瓜花芽分化期(1~5片真叶期),遇到低温形成畸形花,而畸形花必将发育成畸形果了;二是开花坐果期间授粉受精不良,致使果实中种子分布不均,种子多的部位,果皮瓜瓤相应膨大,没有种子部位,果实发育较慢,从而形成歪瓜。图3-2 歪瓜长形果或椭圆形果品种容易发生。其特点是果肩部没有充分发育,而果实中部和果蒂部发育正常,形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果实(图3-3)。其形成原因是结果前期、中期肥水不足,尤其是缺水,植株生长不良坠秧、病虫害等,使幼果发育严重受阻。而果实发育中后期条件改善,果实又迅速发育而形成葫芦形。预防措施是在果实褪毛后及时浇膨瓜水,并追施膨瓜肥。图3-3 葫芦瓜西瓜果实畸形的原因如下。一是受精不良。据研究西瓜果实内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刺激果实的发育。瓜内种子发育好而多的部位果肉发育也好;反之,果肉发育就差。如果开花时遇到低温、降雨或传粉昆虫较少受精不完全很容易导致果实畸形。二是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适宜。据研究西瓜果实发育前期以纵向生长为主后期则依靠横向发育来完成一定的果形和大小。对于早熟栽培的西瓜前期因外界气温低纵向生长缓慢而在果实生长后期外界气温升高横向生长相对加快最后发育成了横径明显大于纵径的扁圆瓜。三是栽培管理不当。果实着地的一面由于晒不到阳光瓜皮呈黄白色瓜瓤发育也差如不及时翻转很容易出现畸形;果实发育前期遇到严重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果实膨大近于停止而后期条件适合、特别是土壤条件适宜时果实又继续发育而且生长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一头小、一头大的葫芦形瓜。四是机械损伤。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虫害或机械损伤受损部位往往生长缓慢也会使西瓜出现畸形。另外,在花芽分化时进入子房中的钙素不足也易发生畸形。(1)虽然各类畸形果的形成原因略有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在花芽分化期或雌花发育期经受低温,易形成畸形花而发育成畸形果;发现前期出现畸形瓜胎,如果外界气温低,不要急于摘除,可暂时保留第一和第二雌花瓜,待出现第三雌花时,外界气温也升高,及时摘除第一和第二雌花瓜,保留第三雌花瓜,一般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2)开花坐瓜期遇到高温、干旱,花粉发芽率降低,致使授粉受精不良,果实膨大期肥水不足或偏施氮肥,土壤中氮、磷、钾失衡;留瓜节位过高或过低,影响同化物质对果实的供应;人工授粉技术失误,进行偏斜授粉;病虫为害,特别是病毒病为害等,均可导致畸形果的形成,应针对具体情况,在开花坐果期,控制生长,以防徒长,避免高节位坐瓜,进行人工授粉,加强田间管理,水分均衡供应等栽培措施,防止畸形瓜的产生。西瓜化瓜表现为瓜蔓变粗而脆,不易坐瓜;雌花开放时,瓜梗细且短子房纤小,幼瓜易萎缩(图3-4),这种现象称“化瓜”。化瓜主要表现为幼瓜发育一段时间后慢慢停止生长,逐渐褪绿变黄,最后萎缩坏死。图3-4 化瓜一是开花后雌花未授粉受精。西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花期如果遇到阴雨天,花粉就会吸湿破裂;或授粉昆虫较少,雌花不能正常进行授粉,使子房不能正常膨大生长而脱落。二是雌花花器或雄花器不正常。如花器柱头过短,无蜜腺,花药中不产生花粉或雌蕊退化等,都会引起西瓜化瓜现象的发生。三是植株生长过盛或过弱都会引起化瓜。由于植株生长不协调,生成营养物质分配不均匀,使幼瓜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化瓜。四是花期土壤水分不合理。水分过多,使茎叶旺长,雌花因营养不良而化瓜;水分过少,又导致植株因缺水而落花。五是环境条件不利。花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花粉管伸长,使受精不良,引起落花;光照不足,使光合作用受阻,子房暂时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而导致化瓜。六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营养生长过旺会导致雌花发育不良,而引起化瓜。由于造成化瓜的原因较复杂,防止化瓜需及时查明化瓜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安排好播期,避开不利于西瓜开花坐果的时期;育苗过程中给予幼苗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花芽分化,降低畸形花出现概率。科学施肥浇水。播种前要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速效氮肥、磷肥及钾肥等。抽蔓期施肥,应酌情减少氮肥用量,要掌握施肥原则,并适当控制浇水,使其生长稳健,避免发生旺长。人工辅助授粉。在西瓜花期,于上午7:00~10:00时把雄花摘下,剥去花冠,用花蕊均匀地涂抹雌花柱头,每朵雄花可抹2~3朵雌花。授粉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柱头。捏茎控旺稳瓜。植株生长过旺的瓜田,在幼瓜正常授粉后,将瓜后茎蔓用力一捏,这样可减少水肥向顶端的输送能力,集中养分供应幼瓜,减少化瓜现象。西瓜果实内部出现开裂、缝隙、空洞等为空洞果(图3-5)。分横断空洞瓜和纵断空洞瓜2种。从西瓜果实的横切面上观察,从中心部沿着子房心室裂开后出现的空洞果是横断空洞果,从纵切面上看,在西瓜着生种子部位开裂的果实属纵断空洞果。图3-5 空洞果空洞瓜是在低温和干旱条件下,瓜瓤内不同部分生长发育不均衡引起。横断空洞果多发生在靠近根部低节位上结的瓜,或者在低温和干旱时所结的瓜,这些瓜因种子数量少,心室容积不能充分增大,养分输送不足,种子周围没有很好地膨大,遇到高温时加快了成熟,也促进果皮的发育,从而形成空洞果。纵断空洞果是在果实膨大后期形成的,当种子周围已趋成熟,而靠近果皮附近的一部分组织仍在发育,由于瓜内部组织发育不均衡,而使种子周围的瓜瓤开裂形成空洞瓜。(1)设施栽培在结果期注意保温,让果实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坐果和膨大,采用三蔓整枝时选择主藤上的2~3朵雌花坐瓜。(2)科学施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追肥每667m2可选用微补冲施肥500g加微补促根增甜液300g,或赛德海藻有机液肥5kg补充各种营养元素,保证养分运输,同时在幼瓜期喷施微补盖力600倍液,有利于减少空心。(3)结瓜后要注意合理整枝,控制营养生长,保证果实正常发育。瓜膨大期停止整枝,保证足够叶片的光合作用。黄心瓜,又称黄带果,粗筋果。西瓜膨大初期,在瓜的中心或着生种子的胎座部分,从顶部的脐部至底部瓜梗处出现白色或黄色带状纤维,并继续发展成为黄色粗筋(图3-6)。图3-6 黄心瓜黄心瓜产生与温度、水、肥有关。在高温干燥年份,植株结瓜过多,土壤中缺钙,高温、干旱,土层干燥,缺硼等不利因素影响钙的吸收,黄心瓜就增多。(1)合理施用氮肥,防止植株徒长。使植株营养生长和结果相协调,保证果实可以得到充足的同化物质和水分。(2)深耕土层,增施有机肥,地面覆盖,防止土壤干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每667m2增施大粒硼200~400g,同时,在幼瓜期喷施微补盖力500倍液加微补硼力2000倍液,促进植株对钙、硼的吸收。西瓜日灼病是强光直接长时间照射果实所致。主要发生在夏季露地西瓜生长中后期的果实上,果实被强光照射后,出现白色圆形或椭圆至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的白斑(图3-7)。图3-7 日灼病症状果实日灼斑多发生在朝西南方向的果实上。这是因为在一天中,阳光最强的时间是午后13:00~14:00时,此时太阳正处于偏西南方向。日灼斑的产生是由于被阳光直射的部位表皮细胞温度增高,导致细胞死亡。此外,水肥不足,导致植株生长过弱,枝叶不能遮挡果实都会增加发病概率。注意合理密植,栽植密度不能过于稀疏,避免植株生长到高温季节仍不能“封垄”,使果实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有条件可进行遮阳网覆盖栽培。加强肥水管理,施用过磷酸钙作底肥,防止土壤干旱,促进植株枝叶繁茂。瓜类作物是喜温作物,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西瓜的生长发育适温为18~32℃,开花期要求25℃左右,结果期30℃为好。厚皮甜瓜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白天25~30℃,夜晚15~18℃,而40℃以上高温和13℃以下低温对生长发育不利。冻害在早春苗床和移栽田均可发生。西瓜受冻后,轻者子叶、真叶边缘发白(图3-8),造成短暂的生长停顿和缓苗;稍重者叶缘卷曲,逐渐干枯,生长点受冻后停止生长,造成较长时间的缓苗,甚至僵苗,严重受冻时,整株成片的秧蔓冻死,生理失水后,叶片变成黑色(图3-9)。图3-8 中度冻害叶缘干枯图3-9 重度冻害叶片变黑低温季节,棚室两头漏风处、门缝处瓜秧最容易受冻害;西瓜苗弱,没有及时炼苗,遇低温时易发生冻害;冷空气来时,棚内干燥或没有及时加小拱棚等保护设施,易造成冻害。(1)改善育苗环境,培育生长正常,根系发育好、苗龄适当的健壮苗。(2)注意天气变化,在冷空气前做好防护措施,同时,用微补果力600倍液叶而喷雾,增加湿度,降低冻害。(3)西瓜幼苗受冻后,小拱棚内可进行适当通风降温,不使其棚温迅速上升,让其慢慢缓解消冻。使其不致迅速生理失水。触杀性除草剂,如百草枯,喷到西瓜叶片会造成叶片灰白色或灰褐色斑(图3-10);内吸性除草剂,如草甘膦,药液飘移到西瓜植株上,引起新叶落黄,花蕾干枯(图3-11);马拉松药害在叶片上形成白斑,丙环唑药害抑制嫩梢生长,叶片卷缩。图3-10 百草枯药害状图3-11 草甘膦低温残留造成的药害状西瓜在土壤封闭除草或西瓜苗期施用除草剂不当,或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飘移都会发生药害;使用一些对西瓜敏感的杀虫剂、杀菌剂而产生药害;大棚西瓜栽培时熏蒸产生药害;使用农药浓度过高或多种农药混用产生药害;以前种植过水稻或小麦地施用过甲磺隆或绿磺隆等除草剂。清楚瓜田以前除草剂的施用情况,掌握好激素用药时机,准确合理使用,切忌随意增加或减少药剂浓度或混配用药;谨慎使用多种农药混配;大棚熏蒸后要注意及时放风、透气;不要使用草甘膦、乙草胺等易对两瓜造成伤害的除草剂;百草枯等除草剂喷雾时加防护罩。尽量不用腐霉利、三唑酮、马拉松、敌敌畏,乙膦铝、二甲戊乐灵、咪鲜胺(大棚)等对西瓜敏感的药剂。 -
报告浅析企业人才培养
出版时间:200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当今世界经济竞争表现为产品的竞争,更是技术竞争、人才的竞争。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每个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而人才资源已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才之争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的发展面向新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要在严峻的挑战面前稳操胜券,企业应有自己良好的人才理念、企业文化、经营思想和品质策略,一个企业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它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人才的重要作用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企业必须要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确保一个企业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所谓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专门技能的人群,是人力资源中有较高素质的、更具价值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素质:一是要永远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是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涌动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是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思维能力。五是要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现代企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理念、人才需求息息相关,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思想,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并使其达到系统效率最优,是使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培训员工是一个公司成熟的标志,企业如果想要留住优秀人才,关键是应给企业员工提供完整的培训计划,并且帮助员工找到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让员工在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兴趣、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尽量使其所长与公司所需一致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只有用好一切有能力的人,培养一切愿意进步的人,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不同层次雇员的能力,并通过岗位轮换、层层筛选等方式,以期发现和培养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提前给予他们晋升机会,安排合适的工作。从知识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快速更新,企业的各种培训,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人才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取信于广大职干人员,树立起个人的形象。现阶段的人才是在和平年代和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与变化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现代企业当中的人才具有的思想敏锐、思路开阔、勇于开拓进取等优点;但在面对名利、权力、金钱、色情、人情这道道关卡,有的人还缺乏坚强的抵御能力,必须加强教育。使他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管理人才,必须系统地学习领导科学理论,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举办管理岗位培训班,按照不同层次管理人才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系统地学几门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的课程,提高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实践锻炼是培养领导能力的更重要的方面,对与现阶段的管理人才,企业应该对后备人才早压担子促其早成才,通过日常处理领导事务的实践和“爬台阶”的锻炼使管理人才增长才干,同时还要注意创造环境,有意识地使管理人才受到锻炼。一是企业的管理人才,让其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又发挥其专业所长,积极参与技改、科研工作中,成为又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二是注意因才施教,对管理人才中业务拔尖的人才,要逐人详细做好业务方面培养规划,保证其在从事领导工作的同时,不影响业务的发展。保证人才有从事业务工作的良好的环境条件,要避免因对人才使用不合理,而造成人才的浪费。人员培训其根本是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对于员工而言,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技能,而且还可以丰富职业生涯和提高事业成就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公司的忠诚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企业人才缺失的一个原因在于现在企业缺乏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员工的待遇与对企业的贡献不符,从而使员工觉得不公平。而通过建立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并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挂钩,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新的技能人才评估体系,让员工既能看到通过努力工作而得到的待遇,又能看到自己对企业的贡献。企业人才的选拔,企业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其中不乏人才,要在芸芸众生中做到对人才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必须在人才的选用上做到:创造宽松环境,引入竞争机制,拓宽识人渠道。创造宽松环境。首先,选人用人观念上要有大转变,不可否认,受传统观念束缚,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论资排辈的思想还占有一定地位,要彻底冲破这一禁锢,必须在观念上实现突破。其次,坚持管理人才能上能下的制度,为管理人才上岗铺平道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对管理人才定期考核,实行能上能下,任期届满适时调整或换岗交流的制度,保证青年管理人才有崭露头脚的机会。再次,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活力的最本质的内在因素,有竞争才有比较和鉴别,才能显示出孰优孰劣,要使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就要在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引入竞争机制。最后,拓宽识人渠道。视野开阔,才能将优秀管理人才尽收眼底。现在的时代,我们应该把领导、组织部、人力资源部的视野与群众的视野对接起来,公开选拔目标和基本条件,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举荐人才的氛围。传统的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将员工视为企业的成本负担,以被管理的对象为对立面,忽视了管理对象——人本身的能动作用。“设计工作报偿必须体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原则,改变企业与员工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的传统观念,在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创造一批高收入者”。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让企业与员工成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促使员工进行有效劳动,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对企业中的人做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继而调动企业中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来锻炼人的体力和智力,完善人的意志和品质,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促进人的智力提高,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人本管理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能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在现代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企业竞争力的保持有赖于其与外部竞争环境的协调,这样的协调与其创新意识、创新成果密切相关,企业的创新又完全取决于企业内所有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经营者应当切实进行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观念的创新,当前最重要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企业经营者无论是在经营理念上还是于经营实践中都应将企业的员工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把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放在企业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对企业员工生理、心理等方面需要的满足,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使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最终实现通过员工来实现企业的成长。与企业人才开发管理工作相关的企业内部管理主要体现为企业的人才机制与企业的产权制度两个方面。从企业的人才机制来看,企业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战略规划,主要经营者应在经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学习、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以保证自己获得经营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在企业用人机制的构建上,最为重要的是制定出一个动态的人才结构,要使高中低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保持合理的比例,并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以“任人为贤”为选人用人的目标,为企业人才的使用和脱颖而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企业的产权来看,建立有利于激发企业人才积极性性与创造性发挥的产权制度。要求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对产权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其根本是使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能尽可能地享受到企业增量的分割权,特别是对那些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键作用的非出资管理者(高级管理者、核心技术人员)的产权进行有效保护,以此来使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实现,从而保证企业的员工能将自己的发展融入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企业不能不面对的重大课题。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随着企业不断的深化改革与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人才,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企业单位人才的选拔,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伟大工程,人力资源部必须站在新高度,拓宽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认认真真地抓好每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地培养出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