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Hot Pepper
出版时间:2007内生真菌是指那些生活在植物组织内的真菌,用以区分生活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对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末,在100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3,7~9]。内生真菌与植物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理代谢调控和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还未发现不存在内生真菌的植物种类。我国也从大量的植物中报道了内生真菌的存在,寄主种类涉及林木、蔬菜及花卉植物[10~16],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植物内生菌没有被研究过,进一步深入开展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对于丰富各类菌物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植物内生菌资源的应用开发具有十分重大意义。辣椒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蔬菜作物,但发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较多,对辣椒的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内生真菌表现巨大生防潜力的前提下,未见到辣椒内生真菌的报道,因而开展辣椒内生真菌的研究,以期从中筛选出有生防价值的内生真菌,必将会促进辣椒的生产并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山东省莱阳市莱阳农学院园艺系蔬菜大棚种植干制椒型辣椒。选择生长性良好、无病虫害症状的健康辣椒植株的叶片、茎秆及果实,分别于发芽期、幼苗期、开花坐果期和结果期采样。植株采下后装入无菌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立即进行分离。1.2.1 内生真菌的组织分离法 所有的叶片和茎秆样品在蒸馏水冲洗2次,然后浸没在70%酒精1min,3%次氯酸钠4min,然后再在70%酒精中浸没30s,灭菌水中洗3次,每次洗1min。经过表面消毒的组织,切成5~7mm的组织块,无菌操作下转移至PDA培养基(pH值6.8,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5g;121℃灭菌15min)上,倒平板前加入100μg/ml的土霉素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取最后一次冲洗组织的灭菌水倒于平板上,以检查表面消毒是否彻底。1.2.2 内生真菌的稀释分离法 组织表面消毒的方法同1.2.1,将经过表面消毒的叶片和茎秆在灭菌的研钵中研碎,加入等体积的灭菌水稀释,然后用移液器吸取1ml组织悬浮液转于PDA培养基(加入100mg/ml的土霉素)上,然后用灭菌玻棒涂平。1.2.3 种子内部真菌的分离 将种子用70%酒精浸泡30s,很快放入无菌水中冲洗3次,然后置于铺有灭菌滤纸的培养皿内,并加入少量灭菌水,加入的量以润湿滤纸为佳,每皿中放入5粒种子。1.2.4 内生真菌的培养、纯化、保藏及计数 为了便于分离生长缓慢的真菌和产孢能力低的真菌的生长,将一半平板放入26℃培养箱中培养,另一半平板放入37℃中培养。每天进行检查,一直到30天后,将长出的真菌及时进行分离、纯化及保藏(4℃,PDA斜面)以便进一步进行鉴定,并记录不同部位分离出的菌株数。1.2.5 内生真菌的鉴定 从培养的菌落上挑取菌丝制成临时玻片进行观察,如果观察的菌丝及分生孢子梗大量聚集在一起,不易看清结构,则应先将菌丝置于滴有1滴70%酒精的载玻片上10s,然后将玻片倾斜倒去酒精,并用吸水纸将酒精彻底吸净后,再在菌丝及分生孢子梗上滴1滴水制成临时玻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测量孢子大小,并记录形态特征,所有鉴定的菌种均以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特性为标准,参考有关书籍进行鉴定[4~6]。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得到的菌株数不同,稀释分离法得到的菌株数较多,而经组织分离法得到的菌株数少(表1),但稀释分离法得到的菌株不易纯化,而组织分离法得到的菌株易纯化。从种子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数量较少,仅占到总分离菌株数的7.8%;叶片和茎秆上分离到的菌株数无多大差别。tissuedilutedisolationmethodtissueisolationmethodnumberofisolatesfrequenceofisolationnumberofisolatesfrequenceofisolationleaf4730.03219.1stem4023.83621.4seed——137.8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endophytic fungi isol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经过对辣椒叶片、茎及种子823份材料中内生真菌的分离,共得到168株菌株,定殖率为20.4%,图1表明了暗色丝孢菌是最常见的分离菌。经鉴定属于14属20种真菌(表2)。其中,弯孢属Curvularia、链格孢属Alternari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芽枝孢属Cladosporium、黑附球属Epicoccum、细基格孢属Ulocladium、皮司霉属Pithomyce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枝顶孢属Acremonium、镰刀菌属Fusarium是常见的内生真菌,而黑团孢属Periconia和矛束霉属Doratomyces是首次分离到的内生真菌,从种子中分离获得,对其形态学特征描述见2.3。大多数的菌株在28℃分离培养获得,而在37℃得到的是一些不孕性菌丝。2.3.1 小孢矛束霉(图1~图2)Doratomyces microsporus(Sacc.)F.J.Morton&G.Smith,Mycol.Pap.86:77,1963.KindsSpeciesKindsSpeciesNondemati-aceousgen-eraPaecilomycessinensisQ.D.ChenPenicilliumdigitatum(Pers.)Sacc.PenicilliumexpansumLinkAspergillusnigerTieghAspergillusochraceusG.WilhAspergillusversicolor(Vuill.)TirabAcremoniumroseogriseum(S.B.Saksena)W.GamsFusariumoxysporumvar.liniSnyder&H.N.HansenDematia-ceousgeneraCurvularialunatusR.R.Nelson&HaasisCurvulariaintermediaBoedijnUlocladiumconsortiale(Thüm.)E.G.SimmonsPithomycessacchari(Speg.)M.B.Ellis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Alternariabrassicicola(Schwein.)WiltshireAlternariatenuissima(Kunze)WiltshireBipolarisaustraliensis(Ellis)Tsuda&UeyamaCladosporiumherbarum(Pers.)LinkPericoniabyssoidesPers.SterilehyphaeEpicoccumnigrumLinkDoratomycesmicrosporus(Sacc.)F.J.MortonTable 2 Kinds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hot pepper菌落在CMA上平展,粉状,灰绿色或灰褐色,背面褐色,培养后期明显可见直立的孢梗束。菌丝体表生或大部分埋生,淡褐色或褐色,常形成菌丝束。孢梗束高100~800μm,柄部暗褐色,由紧密压在一起的分生孢子梗组成,头部圆柱形。产孢小梗多个簇生在分生孢子梗中上部。分生孢子卵形,端部多数尖,基部平钝,无色至淡棕色,聚集在一起呈暗褐色,光滑,3.5~5.5μm×2.5~4μm。2.3.2 黑团孢(图7~图8)Periconia byssoides Pers.ex Schweinitz,Persoon,syn.Meth.Fung.(G?ttingen):686,1801.Figure 1~2 Doratomyces microsporus 1.Conidiophore 2.Conidia; Figure 3 Conidia of Fusarium oxysporum var. lini; Figure 4~5 Cuvurlaria lunatus 4.Conidia; 5.Conidiophores and conidia;Figure 6 Conidiophore of Bipolaris australiensis; Figure 7~8 Periconia byssoides 7.Conidiophores; 8.Conidia; Figure 9~10 Epiccocum nigrum 9.Conidia; 10.Conidiomata菌落在CMA上絮状,稀薄,白色。菌丝体表生或埋生,无色。26℃培养1周左右,单根或2~5个簇生、直立、黑色的分生孢子梗从菌落中长出,基部暗橄榄褐色或褐色,光滑或粗糙,不分枝,梗长1.0~1.5mm,宽10~15μm,3~6隔膜,顶端为分生孢子和产孢细胞聚集形成的头部结构。产孢细胞近无色,椭圆形,产生单生或链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初淡黄色,后暗褐色,粗糙,壁厚,直径15~17.5μm。本文首次研究了辣椒内生真菌的种类,共得到15属20种真菌,均属于无性态真菌。其中暗色丝孢菌数量及种类居多,与已报道的植物内生真菌种类及数量较一致[10,13~16],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次报道了黑团孢(P.byssoides)和小孢矛束霉(D.microsporus)是内生真菌,均由种子内分离得到。总结有关内生真菌的文献,发现内生真菌多数为无性态真菌,其次为子囊菌,接合菌居第三,担子菌及鞭毛菌极少存在[10,13~16],而本次试验分离出的全部是无性态真菌,未见其他类群的真菌,这并不说明辣椒内生真菌中就不存在其他种类的真菌,下一步应改进分离培养方法并采集不同生长时期的组织和部位进行大量分离,以期全面准确地了解辣椒内生真菌的种类,并对内生真菌进行抗活性的筛选工作。组织分离是目前内生真菌分离的主要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有些真菌在人工基质上不能生长,因而不能得到全部的内生真菌,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首次将组织研碎,采用稀释分离的方法分离内生真菌,获得的菌株种类上与组织分离法无多大差异,但较组织分离法获得的菌株数量多,在没有更好的内生真菌分离方法的情况下,应尝试采用多种分离方法和多种培养基进行分离,掌握合适的分离培养条件,尽可能多的得到内生真菌。 -
报告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出版时间:2019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植物病害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对筛选与炭疽菌叶枯病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采用两个高抗苹果炭疽菌叶枯病品种 (系) ‘富士’和‘QF-2’ (‘秦冠’ב富士’ 杂交后代中的高抗品系);两个高感病品种 ‘金冠’ 和 ‘嘎拉’ 为亲本配制了4个杂交群体,采用室内人工离体接种的方法对4个杂交组合的F1 单株进行了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鉴定,以期揭示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为发掘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展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分子育种奠定基础。选择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试验基地 (山东省胶州市) 2009—2014年种植的4个杂交组合的F1 群体及4个亲本作为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的试验材料。4个群体分别是:‘金冠’ב富士’ F1 代 207 株、‘富士’ב金冠’ F1 代95 株、‘嘎拉’ב富士’ F1 代 262 株、‘富士’בQF-2’ F1 代198株。取样期间不喷施农药,其他管理正常。室内人工离体接种采用的病菌取自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上庄村的‘嘎拉’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叶。经鉴定病原为围小丛壳 G. cingulata (Wang et al.,2012)。将收集到的 ‘嘎拉’ 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病叶在25℃室内保湿培养3 d,从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中,挑取单孢,在PDA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纯培养菌株,并在5℃冰箱中保存。接种前将保存的菌种转接到PDA培养基中,25℃活化,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2/3时,用接种环刮除气生菌丝,25℃继续培养2~3 d,直至培养基中长出橘黄色分生孢子角。用接种环挑取适量分生孢子角,放入盛有无菌蒸馏水的烧杯中摇匀,用血球计数板检测孢子悬浮液浓度,调至104 个/ml备用。孢子悬浮液现配现用,放置时间不超过1h。在洁净的单凹载玻片上滴一滴苹果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然后盖上盖玻片,放入底面盛有少许水的培养皿中,盖上皿盖,放入 25℃培养箱中培养12 h。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力。孢子平均萌发力在20%以上均为可用。从供试苹果树上剪取一年生健壮的新梢,每个材料取 4 个枝条(2个用于接种鉴定,2 个用作对照),剪除枝条两端,保留顶部4 个完全展开的叶片。用0.6%的次氯酸钠对叶片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沥干,用小型喷雾器将摇匀后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到叶片正反两面,至叶片刚刚开始流水为止。将接种及喷有无菌蒸馏水的枝条 (对照)均匀分插到两个孔穴盘上,置于装有适量蒸馏水的泡沫箱内,加盖密封保湿,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暗培养。4d 后进行抗性鉴定和数据记录,将叶片上无病斑的定为 “抗病”,记为 (R),把有病斑的定为“感病”,记为 (S)。卡方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鉴于该病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为防止病原传播,作者未进行田间接种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对4个杂交组合中的4 个亲本及1 个相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 (表2-1)。‘富士’ 和 ‘QF-2’ 的叶片无病斑,表现为对炭疽菌叶枯病的高度抗性;‘金冠’ ‘嘎拉’ 和 ‘秦冠’ 的叶片均出现病斑,且病斑数均在20 个以上,表现出对炭疽菌叶枯病易感染性。亲本叶片平均病斑数抗病性富士0抗病(R)QF-20抗病(R)金冠21.1感病(S)秦冠22.8感病(S)嘎拉22.4感病(S)表2-1 不同苹果品种 (系) 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的室内接种鉴定离体接种鉴定结果 (附图 2-1) 表明,不同品种和 F1 杂交后代单株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感表现差异明显。而且这一结果与田间抗性调查结果相符 (附图2-2)。在安徽砀山发病区,‘嘎拉’ (附图2-2 左图) 和 ‘秦冠’ (附图2-2右图) 苹果树干上嫁接 ‘富士’ 枝条,染病后,‘嘎拉’ 和 ‘秦冠’ 的叶片已经全部脱落,‘嘎拉’ 仅剩下光秃的枝干,‘秦冠’ 仅剩下果实,与 ‘富士’ 枝条上翠绿的叶片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充分显示不同品种 (系) 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遗传性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上述品种 (系) 可以作为苹果炭疽叶枯病遗传规律研究的典型材料。在 ‘金冠’ב富士’ 组合的F1 代群体中,共调查了207株,其中抗病株为 93 株,感病株为 114 株,经适合性检验, x20.05=1.07 ( P>0.05);在 ‘富士’ב金冠’ 组合的 F1 代群体共调查 95 株,其中抗病株为 40 株,感病株为 55 株, x20.05=1.20 ( P>0.05) (表2-2)。二者卡方值均小于 x20.05=3.84, P 值均大于0.05,说明样本的抗病与感病的表型比值符合1∶1的理论分离比,初步判断该试验组合中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计算 ‘金冠’ב富士’ 组合正反交之间抗感差异得卡方值0.21 (小于 x20.05=3.84),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苹果抗炭疽菌叶枯病为细胞核遗传,不受胞质遗传物质影响,即不存在母性遗传效应。杂交组合株数总株数抗病感病抗感比抗感比期望值x2P金冠×富士207931140.82∶11∶11.070.30富士×金冠9540550.73∶11∶11.200.27嘎拉×富士26242580.02∶10∶1—0.12富士×QF-2198195365∶11∶0—0.25表2-2 杂交F1 代植株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在 ‘嘎拉’ב富士’ 杂交后代群体中,共调查了262 株,出现了4株抗病单株,经适合性检验, P值为0.12,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符合0∶1 的理论比值,表明该杂交后代抗病对感病呈隐性单基因遗传;‘富士’בQF-2’ 杂交后代群体中共调查了198 株,出现3株感病植株, P值为0.25,符合1∶0的理论比值 (表 2-2),说明该杂交后代抗病性受单基因控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苹果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综合不同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后代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抗性的表型性状分析结果,可以假设本试验群体中,对苹果炭疽菌叶枯病表现为抗病的植株基因型为rr,感病植株为 RR或 Rr,并由此推测出供试亲本品种 (系) ‘富士’ ‘金冠’ ‘嘎拉’ ‘QF-2’ 的基因型分别为 rr、Rr、RR和rr,‘秦冠’ 为Rr (附图2-3)。病害的发生是寄主与病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接种条件和病原菌的致病性对寄主的抗性鉴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Wang等 (2015) 的试验结果,25℃是苹果炭疽菌叶枯侵染的最适温度,自由水或高湿条件是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接种后第4d病斑数达到最大值,特征最明显。本试验所采用的接种方法和试验条件是根据Wang等 (2015) 所得出的试验结论进行的,采用适宜的孢子浓度、温度、湿度和最佳病斑计数时间,使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得到充分体现。所用的病原菌是从 ‘嘎拉’ 感病叶片上采集、分离、纯化的,对 ‘嘎拉’ ‘金冠’ ‘秦冠’ 等具有强致病性,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对于苹果炭疽菌叶枯病的一些报道还仅限于对引起病害的相关因素、病原菌的生理学、致病机制、寄主响应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González,2006;Wang et al.,2012;Velho et al.,2014;Araujol and Stadnik,2013;Wang et al.,2015;王薇等,2015),对于抗性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定位等研究少有报道。作者利用4个杂交群体的后代个体对炭疽菌叶枯病抗性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苹果杂交后代中抗炭疽菌叶枯病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结论,这与Dantas等 (2009) 研究认为 ‘嘎拉’ ‘富士’ 等苹果品种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结果相一致。作者认为抗病基因型为rr,感病基因型为 RR或 Rr,由此推测供试杂交群体的亲本品种 (系) ‘富士’ ‘金冠’ ‘嘎拉’ ‘QF-2’ 的基因型分别为rr、Rr、RR和rr,‘秦冠’ 的基因型为Rr。由于苹果在遗传构成上高度杂合,又是自交不亲和植物,杂种树童期较长,对苹果树抗病遗传规律的研究很难采用和借鉴其他作物的遗传群体创建方法,如通过自交,回交,侧交等手段获得 F2、BC 等分离群体。本试验采用 4个不同的杂交群体后代对炭疽菌叶枯病的抗性进行表型鉴定,这一方法可以为类似的果树抗病性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
报告猕猴桃采收及采后贮藏保鲜
出版时间:2018猕猴桃采收期,可根据果实的生长期、果实硬度及果面特征变化来确定,不同品种和地区的采收时期不同。判断猕猴桃果实成熟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根据果实的生育期来估测。如中华猕猴桃的果实生育期为140~150天,美味猕猴桃则需要170~180天,当生长期达到需要的生育期时,才能采收。栽培品种按照成熟期来划分,早熟品种一般到9月上中旬果实成熟,中熟品种到9月下旬,晚熟品种到10月上中旬,极晚熟品种则要到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果实才成熟。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来确定。测定时,削取少量果肉,将汁挤到糖量计中,观察读数即可。一般来说,可溶性固形物达6.5%~7.5%时,即为可采成熟度;达9%~12%时为食用成熟度;超过12%时则达到了生理成熟度。一般用于贮藏的,达到可采成熟度就可以采收了。而用于鲜销的,则应采得稍晚些,待达到食用成熟度时再采,需要外销的可在些基础上稍为提早。用于加工果脯、果干的,可在七八成熟时采收,而用于加工果汁、果酱的则要求达九成熟时采收。有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两种方式,见下页表。采收方式优点缺点人工采收轻拿轻放、避免损伤,减少腐烂效率低机械采收效率高容易造成机械损伤、影响贮藏效果表 采收方式优缺点比较现今,提倡生产 “精品” 和 “高档” 产品,国内外猕猴桃采收主要靠人工采收。在采收前20天、10天分别喷施0.3%氯化钙溶液各1 次,以提高果实耐贮性。为长途运输销售和贮藏,在采前10 天左右,果园应停止水。如下雨,在雨后3~5天进行采收。在晴天上午或晨雾、露水消失以后采摘。避免阳光直射和阴雨天采摘。一棵树上的果实成熟期也略有不同,釆收时应先下后上,由外向内。猕猴桃果实果皮薄,容易受到机械伤和挤压伤,表皮茸毛易脱落,在采收过程中要避免多次倒箱。猕猴桃果实进行标准分级的优点是:保证质量,促进高质量生产,并能实行优质优价;将好与劣的果实分开可减少病菌感染,防止腐烂,便于检疫;有利包装、运输并减少周转中的损耗。机械分级速度快、精确度髙,但投资大,而且机械分级也需要人工辅助操作。为便于识别,一些国家在分级机旁挂一张标准图,果形不正、病虫和损伤果等的图样旁有 “×” 记号,提醒操作人员把 “×” 果挑出,标准果入选。海沃德大体可分为8级,供参考。新西兰为保证猕猴桃果实出口的质量,在果实采收后用铲车将盛果实的木箱运到包装厂房,输入滚动式分级机;输送台有很好的照明设备,每次有6~8个果实移动、传送到输送台上;有经验的操作者很快会将有污染、损坏或病虫的果实挑出来,再由自动机械按不同重量分级后,分装入有塑料袋的托盘。有的分级机是轨道型的,当果实投掷到空中后,会按果实重量的差别,在不同的间隔距离上掉落在帆布制成的斜槽中。我国目前多数采用人工分级,中华猕猴桃开发集团曾提出分级标准的试行草案。鲜果的质量标准如下。(1) 单果重在60克以上,分60~80克、80~100克和100克以上3个等级。(2) 果形端正、美观,无污点、病虫斑点。(3) 每100克鲜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为100毫克以上。(4) 可溶性固形物在12%以上 (以开始软化时为准)。(5) 甜酸可口,无异味。(6) 耐贮性好,美味猕猴桃在常温条件贮藏10天以上不软化,(0±1)℃冷藏可保存3个月以上,货架期3~5天,中华猕猴桃可适当缩短期限。(7) 农药残留量不得超过国际允许标准。(8) 要求品种纯正。包装是商品流通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能保证商品果实的质量。市场上可以看到各种小包装,但多数还是仿制托盘包装。这种包装能使猕猴桃保存在较好的温湿度环境中;防止果实擦伤和挤压;运输方便,适合批发和零售两用。托盘按果实分级有8种规格,每个托盘装果实约3.6千克,有一个木制的卡片纸板或塑料的外盖,旁边有通气孔;一个预制的塑料容器垫,垫内有很厚的浅绿色聚乙烯衬垫膜可以保持有限的空气湿度,避免果实脱水。果实成排或按对角线装在盘内预制的塑料容器盒内,盒外用聚乙烯薄膜包裹,上下都有瓦楞纸板。托盘包装好后在一端标明果实数量、规格、品种名称、栽培者及注册商标,还有铁路和水运的记号等。每个托盘里只允许一种规格的猕猴桃。174个托盘用绳带绑紧,摞放在货盘 (集装箱) 上,准备预冷、贮藏或运输。分级和包装密切结合,组合内容可用图解表示 (图7-1)。包装业务复杂,必须参与手工操作。包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个劳动力每天采摘的果实需要2~3个人完成包装。一般的包装厂每天需要用50个工人才能完成4000个托盘的包装业务。自动化程度高的包装厂,1分钟可装20个托盘,运转完全由计算机控制。除托盘外也有用木箱的,规格:长、宽、高为45厘米×18厘米×18厘米或40.5厘米×30.5厘米×11.5厘米,这种木箱约装9千克;或40.5厘米×15.2 厘米×11.5 厘米规格的可装4~4.5千克;也有的果实散装,到达目的地后再改用小纸箱包装出售。我国除托盘包装外也有用小纸匣,或中间用框格隔开的,容量有0.5千克、3千克和3.5千克,但在山区或交通不发达的农村仍用竹筐、柳条筐等,其筐内需要用山草、稻草等作衬垫。果实需轻拿轻放,为防止果皮擦伤,可用地膜或低压聚乙烯膜单果包裹,效果也很好。产品的外包装最好能设计成与产品协调的图案,力求简单大方,不宜华丽装饰。图7-1 猕猴桃分级包装示意将充分冷却的鲜果装入垫入有0.03毫米聚乙烯塑料袋的果箱中,每袋内放猕猴桃保鲜剂一包或放入一些用饱和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碎砖块,用橡皮筋扎紧袋口,放于阴凉的房间或地下,每隔半个月检查一次。适用于冷凉地区少量存放。塑料袋一般采用50厘米×35厘米×15厘米规格,每袋装2.5千克为宜。为防止猕猴桃发酵变质,用抗氧化剂0.2%赤藻糖酸钠溶液浸果3~5 分钟,晾干后装在聚乙烯袋内,可提高贮藏效果。适用于个体经营者短期贮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贮藏方法。选择阴凉、地势平坦处,铺15厘米厚的干净细沙,然后一层猕猴桃一层沙子排放。一层沙子的厚度约5厘米,果与果之间约有1厘米间隙,厚度1.2~1.5厘米,外盖10~20厘米湿沙,以保温保湿。沙子湿度要求以手握成团,手松微散为宜。此法可使猕猴桃放置2个月左右。应注意的是,10天左右检查一次果品质量,及时剔除次果、坏果,以免相互感染,使病情蔓延。检查时间以气温较低的清晨为好。将采收的果实放在冷凉处过夜降温,然后把果实放入铺有松针和湿沙的木箱或筐中,一层果实一层松针和沙,放在阴凉通风处。土窑贮藏技术是一种结构简单、建造方便的节能贮藏设施,但是无法精确控制温度。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土质坚实、干燥的地方建窑,窑门最面向北或西北方向。窑门宽1.2~1.5米,高2~2.5米。每次贮藏前和结束后,对窑洞进行彻底清扫、通风,把使用器具搬到洞外晾晒消毒。一般可采用硫黄燃烧熏蒸,用量为5~10克/平方米,药剂在库内要分点施放或者按每100立方米容积用1%~2%甲醛3千克或漂白粉溶液对库内地面和墙壁进行均匀喷洒消毒。消毒时,将贮藏所用的包装容器、材料等一并放入库内,密闭1~2 天,然后开启门窗通风 1~3 天,之后方可入贮猕猴桃。通风库是在良好的绝热建筑和灵活的通风设备的情况下,利用库内外温度的差异,以通风换气的方式来保持库内低温的一种场所。选在交通方便、接近产地或销售的地方。库房宽度7~10米,长度不限,高度3.5~4.5米。库顶有抽风道,屋檐有通风窗,地下有进风道,构成循环系统 (图7-2)。图7-2 通风库剖面果实入库前2~3周,库房用硫黄熏蒸消毒。采用堆贮和架贮两种形式。入库后1~2周以降温排湿为主,除雨天、雾天外,打开所有通风窗,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 10℃ 以下,相对湿度85%~90%。贮藏后期的库房管理主要是降温,夜间开窗通风,日出前关上门窗和通风窗,以阻止外部热空气进入。可使用SM-8 保鲜剂,防止果实腐烂、失水和软化,保鲜效果良好。果实采收后立即用SM-8保鲜剂8倍稀释液浸果,晾干后装筐,每筐净重12.5千克左右,码放存贮于通风库中,晚上打开进气扇和排风扇通风排气,将库温控制在16.2~20℃,相对湿度在78%~95%。贮藏前期和后期库温较高时,每隔8小时开紫外灯30分钟,利用产生的臭氧清除乙烯,同时臭氧也具有强烈的灭菌作用。经过SM-8保鲜剂处理过的果实可贮藏160天,好果率达90%,果肉仍保持鲜绿,而且色、香、味俱佳。是目前果蔬贮藏的一种较好的贮藏方式。作为存贮果品的采收指标一般以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8.0%时采果较为适宜,过早或过晚采收都对贮藏不利。采收后应立即进行初选分装,伤残果、畸形果、病虫果和劣质果都不得入库贮藏。从采收到入库降温一般不超过 48小时。最适贮藏温度一般在0℃左右,在果品入库之前库温应稳定控制在0℃左右。一次入库果品不宜过多,一般以库容总量的10%~15%为好,这样不致引起库温明显升高,有利于猕猴桃的长期贮藏。适合猕猴桃贮藏的相对湿度为90%~98%。冷库内果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如乙烯等,当这些气体积累到一定浓度就会促使果实成熟衰老。因此,必须通风换气,降低气体的催熟作用。一般通风时间应选在早晨,雨天、雾天外界湿度大时,不宜换气。果实入库后要经常检查果品质量、温度和湿度变化、鼠害情况以及其他异常现象等,并做好记录,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冷库贮藏的基础上加装1台乙烯脱除器,将库内乙烯浓度降低至阀值 (0.02 毫克/千克) 以下,为低乙烯冷库,可以更好的保持果实外观鲜艳饱满,风味正常。是在冷藏的基础上,把果蔬放在特殊的密封库房内,同时改变贮藏环境气体成分的一种贮藏方法。在贮藏过程中适当降低温度,控制相对湿度、减少氧气含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大幅度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和自我消耗,抑制催熟激素乙烯的生成,延缓果实的衰老,达到长期保鲜贮藏的目的。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优质猕猴桃鲜果几乎全都采用了气调保鲜技术。一般每袋贮果5~10千克,薄膜厚0.03~0.05毫米,比较适合个体户少量贮藏。方法是选择成熟度适中的无伤硬果放入袋内,置于阴凉处、过夜降温后放入少量乙烯吸收剂,扎紧袋口放在低温处贮藏。也可选用0.03~0.05毫米厚的聚乙烯薄膜自行加工保鲜袋,方法与硅窗袋相似。猕猴桃果实的商品化处理有一系列的处理措施,其流程如图7-3所示。图7-3 猕猴桃果实的商品化处理流程合理的包装是果实商品化、标准化、安全运输和贮藏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包装可减少果实在搬运、装卸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使果实安全运输到目的地。同时,还可减少果实腐烂程度,延长贮藏寿命。因此,合理的包装处理在果实贮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装材料质地要坚固、轻便,容器大小、重量要适合,便于运输和堆码;容器内部要光滑,以避免刺破内包装和果品;容器不要过于密封,应使内部果品与外界有一定的气体和热量交换。包装容器要美观、方便,对顾客有一定吸引力。目前我国生产上一般采用硬纸盒、硬纸箱包装,也有用木条箱和塑料箱等。在箱底铺垫柔软的纸张或辅以P E、P VC塑料保鲜膜贮藏。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 研制生产的P E、P VC防结露保鲜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湿性,对猕猴桃的贮藏保鲜作用效果良好。果实收获后,除极少数就地供应销售外,大量的需要转运至贮藏库、加工厂、人口集中的城市、工矿区及集市贸易中心进行贮藏、加工和销售。运输的基本要求如下。果实采摘后应及时装运,尽量缩短产品在产地和运输途中的滞留时间。猕猴桃含水量高、组织脆嫩、遭受损伤易腐烂,在装卸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必须做到轻装轻卸,精细操作,确保果实完好无损。保鲜贮运的适宜温度为0~2℃,冰点在-2℃左右。研究表明,猕猴桃果实品种之间耐贮性差异很大。耐贮性好的品种一般可以贮藏4~5个月,最长可达半年以上。猕猴桃贮藏的适宜温度0~1℃,相对湿度90%~95%,气调时氧含量为2%~4%、二氧化碳含量为5%。发生在果实后熟期。果实内部发生软腐,失去使用价值,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 症状。果实后熟末期,果皮出现小指头大小的凹陷。剥开凹陷部的表皮,病部中心部呈乳白色,周围呈黄绿色,外围深绿色呈环状,果肉软腐 (图7-4)。图7-4 猕猴桃软腐病(2) 防治。彻底清园,缩短后熟期,后熟期温度尽量控制在15℃以下。从5月下旬开花期开始到7月下旬,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3~4 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灰霉菌引起的花腐病。是贮运期常见病害,在0℃时也可出现腐烂。(1) 症状。初期感病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斑,褐色软腐,3天后其上长出白色霉层,随着白色霉层向外扩展,病斑中间生出黑色粉状霉层。(2) 防治。轻拿轻放,减少果面损伤;应用仲丁胺防腐剂,效果较好。猕猴桃软化是影响贮藏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引起果实腐烂的因素。其防治方法如下。1.采后及时预冷猕猴桃采后最好能及时预冷,预冷分为强风冷却、冰水冷却和真空预冷却等方式。在采后8~12小时内用强制冷却的方式,将果实温度降至0℃,并在包装前维持恒温。运输时应采用机械冷藏车和保温车,这是延缓果实软化最有效的方法。2.小包装箱内衬聚乙烯膜袋经预冷的猕猴桃以小包装的形式 (木箱或瓦愣纸箱,箱壁打孔,每箱10~15千克),内衬聚乙烯 (0.04~0.07毫米) 薄膜或用硅窗气调保鲜袋单层包装,可保持高湿和5%左右二氧化碳浓度,这样有利于快速降温和长期贮藏。3.放置乙烯吸收剂猕猴桃对乙烯极敏感,在乙烯浓度极低 (0.2 毫克/千克)的情况下,即使在0℃条件下冷藏,也会加快果实软化,促使猕猴桃成熟与衰老。因此,在装有猕猴桃的聚乙烯薄膜袋内加入一定量 (0.5%~1%) 的乙烯吸收剂,可延缓猕猴桃的衰老。 -
报告猕猴桃土壤、肥料和水分管理
出版时间:2018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质肥料,可以有效地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深翻时期与深翻时间以采果后结合秋施基肥 (10—11 月)进行效果最佳,此期深翻改土,既节约了劳动力,又由于此时地温较高,伤根易愈合,尚可发新根,有利于年生长,结果,有益无害,且由于结合施基肥,有利于树体贮藏营养的积累,从而促进猕猴桃根系的活动及树体的生长发育。若劳力不足,深翻也可在冬季封冻前及早春解冻后萌芽前及早进行。但春季风大干旱又无灌溉条件的果园,不宜在春季进行。深翻的深度常以主要根系分布层为准。一般60~80 厘米。幼树定植后,可逐年深翻,深度逐年增加。开始深翻40厘米,然后60厘米,最后到80厘米深。1.扩穴 (放树窝子)对于挖定植穴栽植的园地,幼树定植2~3年后,原有的定植穴已不能满足逐年扩大的根系生长的需要,因此宜用此法扩大根系生长范围。即每年或隔年从原来的定植穴向外扩大,挖深60~80厘米的沟,一般挖环状沟,沟宽度视劳力而定。扩穴需逐年连续进行,直至株、行间全部翻遍为止。此法每次深翻范围小,适于劳力少的园地。2.隔行深翻密植园每年隔一行翻一行,稀植成年树可每年深翻树盘的一侧,即在株间或行间撩通壕,每四年深翻一遍。第一次梯田可先翻株间 (株间也可同时翻两侧),第二次翻内侧,第三次翻外侧。此法伤根少,便于机械化操作。1.深翻时要注意改变树苗栽在穴里伸展不开的状况扩穴时一定注意要与原来定植穴打通,不留隔墙,打破“花盆” 式难透水的穴,隔行深翻宜注意使定植穴与沟相通。对于撩壕栽植的猕猴桃园,宜隔行深翻,且应先于株间挖沟,使扩穴沟与原栽植沟交错沟通,并与坎下排水沟沟通,彻底解决原栽植沟内涝问题,对于黏重土果园尤为重要,以达到既深翻改土又治涝的目的。2.深翻一定结合施有机肥深翻时,将地表熟土与下层的生土分别堆放,回填时须施入大量有机物质和有机肥料。一般将生土与碎秸秆、树叶等粗有机物质分层填入底层,并掺施适量石灰;熟土与有机肥、磷肥等混匀后填在根系集中层,每翻1立方米土加施有机肥20~40千克。3.深翻深度应视土壤质地而异黏重土壤应深翻,并且回填时应掺沙;山地果园深层为沙砾时宜翻深些,以便拣出大的砾石;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宜浅翻,以免使其与地下水位连接而造成为害。4.深翻时尽量减少伤根,以不伤骨干根为原则如遇大根,应先挖出根下面的土,将根露出后随即用湿土覆盖。伤根剪平断口,根系外露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干旱或阳光直射,以免根系干枯。5.使土壤与根系密切接合深翻后必须立即浇透水,使土壤与根系密切接合,以免引起旱害。成年园土壤耕作宜进行3~4次。第一次在秋季落叶前后,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深度在靠主干处稍浅,一般为5~10 厘米,株行间可较深,常在20~30厘米。在营养生长期中,视猕猴桃园土壤板结及杂草生长情况中耕2~3次,深度5~10厘米。发芽前 (3月上中旬),结合追肥松土一次。5月上中旬果实迅速生长期,结合除草追肥松土一次。对幼年园,可结合间作的管理,多次进行清除树盘杂草的工作,以保持无杂草疏松的土壤环境。夏季进行树盘覆盖是防止土壤干旱的措施之一。树盘覆盖可以降温保湿,盛夏可降低地表温度6~10℃,有利于根系生长;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保湿抗旱,覆草后,10厘米土层含水量比清耕提高11%~12%;防止杂草生长;覆盖物翻入土中,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和水土流失。树盘覆盖方法是利用稻草、杂草、山青、秸秆、锯木屑、塘泥等材料,在旱季前中耕后覆盖于树盘。厚度20厘米,近主干处留空隙。旱季过后,要及时翻入土中。丘陵山地猕猴桃园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易使根部裸露。大量须根露出土面,夏季雨后天晴高温时,易造成大量须根死亡、枝叶萎蔫现象。因此,采用培土和客土是果园土壤改良及保护根系的一项有效措施,可起到增厚土层、改良土壤结构、保肥保水的作用。培土或客土多在晚秋或初冬进行。培用土壤根据果园土质情况而定,一般就地取材,黏重土壤培沙性土,沙性土壤培黏性土。山地果园宜就近挑培腐殖质土,丘陵和平地果园可结合冬季清园、整修梯田和清理沟渠,挑培草皮土、沟泥、塘泥等。沟泥、塘泥等湿土,必须风干捣碎后再培。一般每株培土150~250千克,但培土厚度以5~10厘米为宜,培土前,必须先耕松园土,然后耕耙或浅刨,使所培土与原来土壤掺混,切忌形成两层皮,即原有土层与新培土分开。也可于秋末初冬将所培 (客) 土置于树盘周围分散堆放,经冬季冻融松散后,翌春萌芽前将其与原土均匀混合,覆盖在树盘附近。国外果园普遍采用生草法,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草的种类主要是豆科与禾科牧草。猕猴桃园种植绿肥,具有很多优点。果园种植豆科绿肥,如三叶草,以每公顷产鲜草30吨计,则每公顷可增加氮素112.5~187.5千克,相当于225~375千克尿素所含氮素。钱粮湖农场种植的白三叶草,每公顷产鲜草达60多吨。新鲜绿肥中含有10%~15%的有机物,压入土中后,可以成为腐殖质,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从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高温季节,种植绿肥作物的土壤表面温度要比土壤清耕的低9~16℃。园内种植绿肥投资少,收效大,不需修筑梯田,水土保持效果好。1.幼年园定植1~3年内的幼树,根系少而嫩,分布浅,吸肥量不大。为促使多次新梢生长,迅速形成树冠,早日进入结果期,根据“少吃多餐” 的施肥原则,在3—8月追施速效氮肥3~4次,11月施一次基肥。基肥中除速效肥外,还要有厩肥、堆肥等,以增加树体养分积累。2.成年园(1) 基肥。基肥最好在秋末冬初,猕猴桃采收后,全部落叶以前,结合深翻改土进行。施入量为全年用量的60%~70%。用沟施方法,在藤蔓周围交叉开沟,每年在对侧方向的沟内施肥,2~3年后藤蔓周围可以轮施一遍。(2) 萌芽催梢肥。萌芽前使用,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春季枝梢抽发量大,是早形成结果枝及下一年结果母枝的主要时期。此次施肥宜早不宜迟。以速效氮肥为主,一年2/3的氮肥在早春以前施入。磷钾肥也可于2—3月一次施入。(3) 壮果肥。5月上旬至6月是果实迅速生长期,又是新梢生长旺盛期,此期根系吸收力强。此时的肥料具有加速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及促进新梢生长的作用,对提高当年产量、打下明年丰产基础影响极大。壮果肥以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后期尽量少施氮肥。猕猴桃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叶大而肥厚,其枝梢生长量远比一般果树大,同时其结实多,挂果时间长 (一般达150~180天),故树体养分消耗量大,需肥量较多,且养分种类要全面,不仅需注意氮、磷、钾肥的施用,而且宜适时补充微肥。猕猴桃施肥量取决于树龄、树势、结果多少、土壤肥力状况与土壤保肥性,各地施肥量有所差异。新西兰幼龄猕猴桃园的经验施肥量为:第一年,全年株施纯氮14克 (相当于尿素30 克),从4 月至8 月 (北半球,下同) 分3~4次施入,施入范围1~2平方米。翌年,3月株施纯氮55克 (尿素120克),施入范围3~4平方米,4—8月补施3次追肥,每次施纯氮28克 (尿素60克)。第三年,3月全园普施纯氮115千克/公顷,5月补施纯氮55千克/公顷。新西兰成年猕猴桃园施肥量:3 月全园普施纯氮113千克/公顷,纯磷56千克/公顷,纯钾100~150千克/公顷,5月补施纯氮57千克/公顷。适量补施钙、镁、硼肥。我国猕猴桃幼年园经验施肥量一般为每株施基肥腐熟厩肥50千克或饼肥0.5千克,全年追肥每株施尿素300克,分3~4次施下。成年园则每株每年施入厩肥或堆肥、人粪尿、猪粪尿等农家肥料50~70千克,草木灰1.5~2.5千克,硫酸铵0.3~0.5千克,过磷酸钙0.5千克,硫酸钾0.3~0.5千克,或者每株施入农家肥50千克,混入磷、钾肥各1.5千克。如陕西省周至县秦美丰产园施肥经验为:冬季每株施菜枯饼1.5千克,桐油渣0.5千克,磷肥0.5千克,鸡粪1千克。展叶期每株施碳酸氢铵或尿素0.5千克,花后一周施氮磷钾复合肥0.5千克。我国猕猴桃施追肥多采用穴施或撒施。(1) 穴施。即在树盘外缘 (树冠滴水线稍外沿处) 挖4~6个长、宽各为 20~30 厘米,深 15~20 厘米的洞穴,将肥料施入。(2) 撒施。幼年园多在树盘内撒施,成年园由于根系已布满全园,应行全园撒施。将肥料均匀撒入土面,结合浅耕或挖园,将肥料锄入 (翻入) 土中,施后灌水。也有施肥 (多为化肥) 后不锄土,直接灌水即可。国外追肥多结合灌溉,将肥料溶于水中,随喷灌或滴灌施入土中。施基肥主要采用环状沟施肥和条沟状施肥,环状沟施肥是以树干为中心,距干60厘米左右 (依树冠大小而变动) 挖一条环状沟,沟深40~50厘米,宽20~30厘米,施肥入沟,拌匀肥料后盖土。以后随树龄与树冠的扩大,环状沟逐年向外扩展。条沟状施肥是在距树干30厘米左右 (树冠滴水线外) 的株间或行间两边各挖一条深40~50厘米、宽30~40厘米的条状沟,隔年交替更换开沟方向与位置。对于已封行的猕猴桃园,特别是水平棚架园地,可采用全园施肥,即将肥料均匀撒入园地,再结合深耕翻入土中。注意在土壤有墒时施入,或施后灌水。但长期采用全园撒施,则施肥浅,易导致根系上浮,降低根系抗逆性,故需与条沟施肥交替配合使用。根外追肥就是用猕猴桃生长所需的某些营养元素,以适当的浓度喷布叶片,使叶片直接吸收养分。其优点是吸收养分快,可及时满足猕猴桃树的急需,用肥量少,肥料利用率高。但由于施肥量有限,起作用的时间不长,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追肥的方法。根外追肥使用的肥料种类与浓度一般为:尿素 0.3%~0.4%,磷酸二氢钾0.3%~0.4%,过磷酸钙浸出液0.5%~1%,硫酸亚铁 0.05%~0.1%,腐熟人尿 10%~20%,硼砂0.05%~0.1%。进行根外追肥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 掌握好浓度。根据天气,树龄、叶龄,决定合适的浓度,最好先做个小试验。(2) 注意喷布天气。以阴天或傍晚喷施效果好。(3) 喷布要均匀、周到。叶面尤其是叶背要喷到、喷匀。猕猴桃对各类营养元素的需要量较大,而且从萌芽以后,至开花和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具有差异。根据新西兰有关叶分析资料表明,春季萌芽至坐果这段时期内,氮、钾、锌、铜在叶片中积累的数量为全年总量的80%以上。磷、硫的吸收也主要在春季。钙、镁、铁、硼和锰的积累在整个生长季节是基本一致的。猕猴桃坐果以后,钾、氮、磷等营养元素已逐渐从营养器官向果实转移。根据分析还发现,猕猴桃对氯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大得多,一般作物为0.025%,而猕猴桃却含有0.8%~2%,尤其是在钾的含量不足时,对氯的需要量更大。各类矿质营养元素供应均衡而适量时,则猕猴桃树体生长结果良好。但当某种营养元素过多或不足时,会造成树体生长发育不良,表现出中毒或缺素症状。猕猴桃抗旱性和耐溃性均弱,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但又不能渍水。排水是猕猴桃园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首先,园地不要建在低洼、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由于南方各省春季多雨,因此要在地块周围及行间开好排水沟,疏通沟渠,使排水通畅。特别对于质地黏重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地果园,或者是红壤丘陵果园的低洼地带,在4—6月梅雨季节内,往往雨水过多,造成果园积水而诱发黄叶病,甚至引起根系腐烂、整株死亡。故雨季及时清沟排水特别重要,至少要求土层深度0.8米以下无积水现象。高温干旱季节经常性地灌水,此时要注意掌握灌水时间,做到速灌速排,否则极易发生涝害。因猕猴桃园的不同类型,所处地带,灌水的方法、时期及灌水量有所不同。在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中山区,7—9月气温普遍比丘陵、平地低,7 月平均气温、雨量条件下,一般极少出现大旱。因此这种类型的猕猴桃园,应以排水防洪为主,开设洪水沟、排水沟等。园内多挖山塘、水池,将雨水截留下来,供干旱时使用。建在丘陵、山地或平地的猕猴桃园,则首先要有灌溉条件。采用何种方式灌溉,需视水源条件、果园地形地势、投资力量而定。地面灌水简单易行,投资少,但耗水量大,土壤易板结,不便于果园操作机械化,管理不好,易发生涝害,可采用沟灌、穴灌等。进行地面灌水要特别注意,一次灌水不能太多,要少量多次,随灌随排,防止造成涝害。切忌漫灌。地面灌水适用于盛夏气温不太高、水源充足、土块平整、投资不足的园地。喷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先进灌溉方法,尤其适用于高温干旱地区及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地猕猴桃园,可分为高喷、高微喷、低微喷。喷灌能调节猕猴桃园小气候及生态环境,在高温季节 (7—8月) 进行喷灌不仅及时补充了土壤水分,而且在喷灌当天及第二天内,明显地提高空气相对湿度7%~32%,降低园内气温3.5~8.5℃,降低土表温度1.6~3℃,降低叶温和果温3~11℃。同时喷灌省水、省工、保土、保肥,不占用土地面积,与沟灌相比,不但节约用水约60%,而且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25%~45%,且喷后不致造成土壤板结和过湿,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能。对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地缺水果园更为适用。喷灌时期要根据气候条件、猕猴桃生长情况及土壤条件等正确掌握。南方地区喷灌时期主要在7—9月高温干旱期。盛夏时,高喷、微喷的轮喷周期分别为4~6天和2~3天。以土壤湿润深度20~40厘米 (猕猴桃根系密集层) 为度,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滴灌是将水沿着安装在园内的低压管道系统运到滴头,然后一滴一滴地经常不断地浸润到猕猴桃根系分布的土层,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保持适宜于猕猴桃生长的含水量。滴灌具有省水、省肥、不板土等优点,适用于丘陵山区缺水果园。据报道,滴灌一季用水量相当于喷灌一次用水量。在缺乏灌溉条件的丘陵山地果园,应在修筑高质量梯田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保水防旱工作。目前,一般采用地面覆盖的方法保水。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土壤中的气态水,在地表冷凝而不致大量蒸发损失掉。具体做法是在4—5月间就地割刈枝叶及幼嫩的山青,覆盖于树盘周围,厚度是15~20厘米,行间空地任其自然生草;7—8月旱季来临之前,进行第二次覆盖,并将行间杂草就地割刈,自然摊放;果实采收后的10月间结合施用基肥,进行全园翻耕,并将覆盖的有机物翻入土中作肥料,然后再割刈梯壁杂草覆盖地面。这样,既能全年保持树盘土壤疏松湿润,起到良好的保水防旱作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
报告西瓜非侵染性病害防治
出版时间:2019西瓜果肉恶变一般称倒瓤瓜、水脱瓜,夏季又称高温发酵瓜。近年来,大棚栽培西瓜发生果肉恶变的现象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成为主要病害。大棚西瓜果肉恶变在夏秋茬种植发生较为普遍,在春茬结果期遇上台风或连续降雨、水浸等也较易发生。发育成熟的果实,在外观上与正常果一样,但拍打时发出敲木声,与成熟瓜、生瓜不同,剖开时发现瓜肉呈水浸状,紫红色(图3-1),严重时种子周围细胞崩裂似渗血状,果肉变硬,半透明状,同时,可闻到一股酒味,严重的病瓜,种子周围的瓜瓤变紫溃烂,完全失去食用价值。果实在花后20天,由于土壤水分骤变,高温、叶面积不足等因素都容易引发此病。低根系活性,同时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叶片受障碍,加上髙温,使果肉内产生乙烯,引起呼吸异常,使肉质变劣。一般在阴雨天后骤晴时,出现叶烧病的植株容易形成果肉恶变瓜。此外,坐瓜后的植株感染黄瓜绿斑花叶病毒也会引起果实的异常呼吸而发生果肉恶变。生育期间土壤干湿剧变,植株长势衰弱,出现生理性障碍等,也容易产生果肉恶变瓜。图3-1 果肉恶变西瓜果肉恶变是生理病害。果实膨大期任何管理不当造成的果实营养、水价供应不良,均会导致新陈代谢紊乱而造成病害发生,一般认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1)长期处在35℃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抵制了叶片的光合作用。(2)空气湿度长期在85%以上,降低了蒸腾作用,影响根系的吸收力。(3)光照过强,特别是久旱后暴晴,使叶片、果实温度过高,破坏了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在连阴天后骤晴时如植株出现叶烧症,也容易使瓜肉恶变。(5)膨瓜期干旱缺水,或浇水太多造成水涝及土壤干湿剧变等影响营养制造。(6)坐瓜后大量整枝,减少了果实内的营养供应。(7)坐瓜后缺肥,植株早衰。(8)植株长势衰弱。(9)病毒病或炭疽病生产严重;在果实发育中后期,如果发生绿斑病也会使瓜瓤软化甚至产生异味。此外,如果植株发生绵腐病、疫病、日灼病等亦可导致瓜瓤变色、变质甚至失去食用价值。夏秋茬西瓜种植要挑选一些较抗病毒病、耐高温、生育强健、不易早衰的品种。夏季高温时,果实要用叶片覆盖,避免受阳光暴晒,如果叶片不够用,可用报纸或杂草覆盖。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在夏秋季大棚增加降温措施,如打开前后膜及侧膜,增加通风量达到降温、降湿。适当整枝,必要时留1~2条侧枝确保植株有一定的功能叶面积,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促进曀的正常发育,时时在干旱情况下不要进行整枝。做好大棚周围的排水设施,防止水浸。挂果后需肥需水大增,要适度追肥及增加灌水量,喷施中微量元素叶面肥,使植株生长强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防止早衰现象的产生。灌水以滴灌及小水勤浇为佳,忌大水漫灌。尽量避免连茬种植,防止连作障碍的产生。如无法避免,最好对土壤或基质进行水洗,以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减少病害的发生。西瓜花芽分化期或果实发育过程中,遇到不良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不当容易形成畸形瓜,严重影响西瓜的品质和经济价值,使农民的收益降低。常见的畸形瓜主要有歪瓜和葫芦瓜。歪瓜又称偏头瓜,是指西瓜一侧充分膨大,另一侧发育不良的果实(图3-2)。歪瓜形成的主要原因有2种。一是西瓜花芽分化期(1~5片真叶期),遇到低温形成畸形花,而畸形花必将发育成畸形果了;二是开花坐果期间授粉受精不良,致使果实中种子分布不均,种子多的部位,果皮瓜瓤相应膨大,没有种子部位,果实发育较慢,从而形成歪瓜。图3-2 歪瓜长形果或椭圆形果品种容易发生。其特点是果肩部没有充分发育,而果实中部和果蒂部发育正常,形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果实(图3-3)。其形成原因是结果前期、中期肥水不足,尤其是缺水,植株生长不良坠秧、病虫害等,使幼果发育严重受阻。而果实发育中后期条件改善,果实又迅速发育而形成葫芦形。预防措施是在果实褪毛后及时浇膨瓜水,并追施膨瓜肥。图3-3 葫芦瓜西瓜果实畸形的原因如下。一是受精不良。据研究西瓜果实内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刺激果实的发育。瓜内种子发育好而多的部位果肉发育也好;反之,果肉发育就差。如果开花时遇到低温、降雨或传粉昆虫较少受精不完全很容易导致果实畸形。二是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适宜。据研究西瓜果实发育前期以纵向生长为主后期则依靠横向发育来完成一定的果形和大小。对于早熟栽培的西瓜前期因外界气温低纵向生长缓慢而在果实生长后期外界气温升高横向生长相对加快最后发育成了横径明显大于纵径的扁圆瓜。三是栽培管理不当。果实着地的一面由于晒不到阳光瓜皮呈黄白色瓜瓤发育也差如不及时翻转很容易出现畸形;果实发育前期遇到严重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果实膨大近于停止而后期条件适合、特别是土壤条件适宜时果实又继续发育而且生长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一头小、一头大的葫芦形瓜。四是机械损伤。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虫害或机械损伤受损部位往往生长缓慢也会使西瓜出现畸形。另外,在花芽分化时进入子房中的钙素不足也易发生畸形。(1)虽然各类畸形果的形成原因略有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在花芽分化期或雌花发育期经受低温,易形成畸形花而发育成畸形果;发现前期出现畸形瓜胎,如果外界气温低,不要急于摘除,可暂时保留第一和第二雌花瓜,待出现第三雌花时,外界气温也升高,及时摘除第一和第二雌花瓜,保留第三雌花瓜,一般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2)开花坐瓜期遇到高温、干旱,花粉发芽率降低,致使授粉受精不良,果实膨大期肥水不足或偏施氮肥,土壤中氮、磷、钾失衡;留瓜节位过高或过低,影响同化物质对果实的供应;人工授粉技术失误,进行偏斜授粉;病虫为害,特别是病毒病为害等,均可导致畸形果的形成,应针对具体情况,在开花坐果期,控制生长,以防徒长,避免高节位坐瓜,进行人工授粉,加强田间管理,水分均衡供应等栽培措施,防止畸形瓜的产生。西瓜化瓜表现为瓜蔓变粗而脆,不易坐瓜;雌花开放时,瓜梗细且短子房纤小,幼瓜易萎缩(图3-4),这种现象称“化瓜”。化瓜主要表现为幼瓜发育一段时间后慢慢停止生长,逐渐褪绿变黄,最后萎缩坏死。图3-4 化瓜一是开花后雌花未授粉受精。西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花期如果遇到阴雨天,花粉就会吸湿破裂;或授粉昆虫较少,雌花不能正常进行授粉,使子房不能正常膨大生长而脱落。二是雌花花器或雄花器不正常。如花器柱头过短,无蜜腺,花药中不产生花粉或雌蕊退化等,都会引起西瓜化瓜现象的发生。三是植株生长过盛或过弱都会引起化瓜。由于植株生长不协调,生成营养物质分配不均匀,使幼瓜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化瓜。四是花期土壤水分不合理。水分过多,使茎叶旺长,雌花因营养不良而化瓜;水分过少,又导致植株因缺水而落花。五是环境条件不利。花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花粉管伸长,使受精不良,引起落花;光照不足,使光合作用受阻,子房暂时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而导致化瓜。六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营养生长过旺会导致雌花发育不良,而引起化瓜。由于造成化瓜的原因较复杂,防止化瓜需及时查明化瓜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安排好播期,避开不利于西瓜开花坐果的时期;育苗过程中给予幼苗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花芽分化,降低畸形花出现概率。科学施肥浇水。播种前要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速效氮肥、磷肥及钾肥等。抽蔓期施肥,应酌情减少氮肥用量,要掌握施肥原则,并适当控制浇水,使其生长稳健,避免发生旺长。人工辅助授粉。在西瓜花期,于上午7:00~10:00时把雄花摘下,剥去花冠,用花蕊均匀地涂抹雌花柱头,每朵雄花可抹2~3朵雌花。授粉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柱头。捏茎控旺稳瓜。植株生长过旺的瓜田,在幼瓜正常授粉后,将瓜后茎蔓用力一捏,这样可减少水肥向顶端的输送能力,集中养分供应幼瓜,减少化瓜现象。西瓜果实内部出现开裂、缝隙、空洞等为空洞果(图3-5)。分横断空洞瓜和纵断空洞瓜2种。从西瓜果实的横切面上观察,从中心部沿着子房心室裂开后出现的空洞果是横断空洞果,从纵切面上看,在西瓜着生种子部位开裂的果实属纵断空洞果。图3-5 空洞果空洞瓜是在低温和干旱条件下,瓜瓤内不同部分生长发育不均衡引起。横断空洞果多发生在靠近根部低节位上结的瓜,或者在低温和干旱时所结的瓜,这些瓜因种子数量少,心室容积不能充分增大,养分输送不足,种子周围没有很好地膨大,遇到高温时加快了成熟,也促进果皮的发育,从而形成空洞果。纵断空洞果是在果实膨大后期形成的,当种子周围已趋成熟,而靠近果皮附近的一部分组织仍在发育,由于瓜内部组织发育不均衡,而使种子周围的瓜瓤开裂形成空洞瓜。(1)设施栽培在结果期注意保温,让果实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坐果和膨大,采用三蔓整枝时选择主藤上的2~3朵雌花坐瓜。(2)科学施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追肥每667m2可选用微补冲施肥500g加微补促根增甜液300g,或赛德海藻有机液肥5kg补充各种营养元素,保证养分运输,同时在幼瓜期喷施微补盖力600倍液,有利于减少空心。(3)结瓜后要注意合理整枝,控制营养生长,保证果实正常发育。瓜膨大期停止整枝,保证足够叶片的光合作用。黄心瓜,又称黄带果,粗筋果。西瓜膨大初期,在瓜的中心或着生种子的胎座部分,从顶部的脐部至底部瓜梗处出现白色或黄色带状纤维,并继续发展成为黄色粗筋(图3-6)。图3-6 黄心瓜黄心瓜产生与温度、水、肥有关。在高温干燥年份,植株结瓜过多,土壤中缺钙,高温、干旱,土层干燥,缺硼等不利因素影响钙的吸收,黄心瓜就增多。(1)合理施用氮肥,防止植株徒长。使植株营养生长和结果相协调,保证果实可以得到充足的同化物质和水分。(2)深耕土层,增施有机肥,地面覆盖,防止土壤干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每667m2增施大粒硼200~400g,同时,在幼瓜期喷施微补盖力500倍液加微补硼力2000倍液,促进植株对钙、硼的吸收。西瓜日灼病是强光直接长时间照射果实所致。主要发生在夏季露地西瓜生长中后期的果实上,果实被强光照射后,出现白色圆形或椭圆至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的白斑(图3-7)。图3-7 日灼病症状果实日灼斑多发生在朝西南方向的果实上。这是因为在一天中,阳光最强的时间是午后13:00~14:00时,此时太阳正处于偏西南方向。日灼斑的产生是由于被阳光直射的部位表皮细胞温度增高,导致细胞死亡。此外,水肥不足,导致植株生长过弱,枝叶不能遮挡果实都会增加发病概率。注意合理密植,栽植密度不能过于稀疏,避免植株生长到高温季节仍不能“封垄”,使果实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有条件可进行遮阳网覆盖栽培。加强肥水管理,施用过磷酸钙作底肥,防止土壤干旱,促进植株枝叶繁茂。瓜类作物是喜温作物,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西瓜的生长发育适温为18~32℃,开花期要求25℃左右,结果期30℃为好。厚皮甜瓜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白天25~30℃,夜晚15~18℃,而40℃以上高温和13℃以下低温对生长发育不利。冻害在早春苗床和移栽田均可发生。西瓜受冻后,轻者子叶、真叶边缘发白(图3-8),造成短暂的生长停顿和缓苗;稍重者叶缘卷曲,逐渐干枯,生长点受冻后停止生长,造成较长时间的缓苗,甚至僵苗,严重受冻时,整株成片的秧蔓冻死,生理失水后,叶片变成黑色(图3-9)。图3-8 中度冻害叶缘干枯图3-9 重度冻害叶片变黑低温季节,棚室两头漏风处、门缝处瓜秧最容易受冻害;西瓜苗弱,没有及时炼苗,遇低温时易发生冻害;冷空气来时,棚内干燥或没有及时加小拱棚等保护设施,易造成冻害。(1)改善育苗环境,培育生长正常,根系发育好、苗龄适当的健壮苗。(2)注意天气变化,在冷空气前做好防护措施,同时,用微补果力600倍液叶而喷雾,增加湿度,降低冻害。(3)西瓜幼苗受冻后,小拱棚内可进行适当通风降温,不使其棚温迅速上升,让其慢慢缓解消冻。使其不致迅速生理失水。触杀性除草剂,如百草枯,喷到西瓜叶片会造成叶片灰白色或灰褐色斑(图3-10);内吸性除草剂,如草甘膦,药液飘移到西瓜植株上,引起新叶落黄,花蕾干枯(图3-11);马拉松药害在叶片上形成白斑,丙环唑药害抑制嫩梢生长,叶片卷缩。图3-10 百草枯药害状图3-11 草甘膦低温残留造成的药害状西瓜在土壤封闭除草或西瓜苗期施用除草剂不当,或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飘移都会发生药害;使用一些对西瓜敏感的杀虫剂、杀菌剂而产生药害;大棚西瓜栽培时熏蒸产生药害;使用农药浓度过高或多种农药混用产生药害;以前种植过水稻或小麦地施用过甲磺隆或绿磺隆等除草剂。清楚瓜田以前除草剂的施用情况,掌握好激素用药时机,准确合理使用,切忌随意增加或减少药剂浓度或混配用药;谨慎使用多种农药混配;大棚熏蒸后要注意及时放风、透气;不要使用草甘膦、乙草胺等易对两瓜造成伤害的除草剂;百草枯等除草剂喷雾时加防护罩。尽量不用腐霉利、三唑酮、马拉松、敌敌畏,乙膦铝、二甲戊乐灵、咪鲜胺(大棚)等对西瓜敏感的药剂。 -
报告西瓜虫害防治
出版时间:2019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金龟甲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3类,植食性种类中以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的一些种类发生普遍,为害最重。蛴螬分布于全国各地。植食性蛴螬大多食性很杂,同一种蛴螬常可为害双子叶和单子叶粮食作物、多种瓜类和蔬菜、油料、芋、棉、牧草以及花卉和果、林等播下的种子及幼苗。幼虫终生栖居土中,喜食刚刚播下的种子、根、块根、块茎以及幼苗等,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则喜食害瓜菜、果树、林木的叶和花器。蛴螬是一类分布广、为害重的害虫。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体大多白色(图4-1)。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刚毛数量多少常为分种的特征。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十节称为臀节,其上生有刺毛,其数目和排列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图4-1 蛴螬蛴螬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这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1年发生1代,或2~3年发生1代,长者5~6年发生1代。如大黑鳃金龟2年发生1代,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1年发生1代,小云斑鳃金龟在青海4年发生1代,长者5~6年发生1代,大栗鳃金龟在四川省甘孜地区则需5~6年发生1代。蛴螬共3龄。1~2龄期较短,3龄期最长。蛴螬终生栖居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关。在一年中活动最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高于23℃,逐渐向深土层转移,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因此,蛴螬在春、秋季两季为害最重。大面积秋、春耕,并随犁拾虫;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成虫产卵。(1)用50%辛硫磷乳油每667m2 200~250g,加水10倍,喷于25~30kg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施入。(2)用2%甲基异柳磷粉每667m2 2~3kg拌细土25~30kg制成毒土,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每667m2 2.5~3kg处理土壤,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并兼治金针虫和蝼蛄。(3)每667m2用2%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g拌谷子等饵料5kg左右,或50%对硫磷或辛硫磷乳油50~100g拌饵料3~4kg,撒于种沟中,兼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蚜虫又称腻虫,是瓜类常见的害虫,应坚持早防、预防的原则,否则,严重影响瓜苗的生长。瓜蚜大多为棉蚜,也称桃蚜,分布广,为害普遍。蚜虫为害多集中在瓜秧嫩叶及生长点和叶片背面,造成生长缓慢和叶片反卷,影响植株生长。因蚜虫为害严重时造成叶片卷曲,不仅给药剂防治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天敌发挥作用。甚至老叶也可能受害,老叶被害后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卷叶,受害叶片汁液被吸吮后很快丧失功能而提早枯死,降低西瓜的产量。蚜虫(图4-2)体长1.5~4.9mm,多数约2mm。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圆圈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锥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节或3~4节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身体半透明,大部分是绿色或是白色。图4-2 蚜虫蚜虫的食性杂,繁殖速度快,通常完成一个世代只需5~6天,而且以5—7月干旱季节虫量较大,为害也最重。温度高,湿度大则蚜虫量大减,不利蚜虫的繁殖,在气温16~22℃时最适宜蚜虫的生长繁殖,超过27℃则受到抑制,有时降水可造成蚜虫不同程度的死亡。发现蚜虫应及时喷药防治,喷药后5~6天后再检查1次叶片背面,若有未死蚜虫再补喷1次。由于蚜虫繁殖代数多、繁殖率高,速度快。所以,在大量发生期间应连续用药,一般每隔5~6天喷1次,连续喷药3~4次即可得到控制。喷药时须对叶背面仔细喷洒,以提高用药质量和防治效果。通常苗期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随着植株生长逐渐加大浓度到800~1000倍,还可使用50%敌敌畏乳剂12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防效更佳。抗蚜威及氧化乐果等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蝼蛄又称拉拉蛄、土狗等,属直翅目蝼蛄科。蝼蛄成虫和若虫喜食种子和幼根、幼苗,造成缺苗断垄。咬食西瓜根部和幼茎,呈现乱麻丝一样的被害状。此外,该虫在表土层穿行,形成很多隧道,使幼苗与土壤分离,失水而干枯。蝼蛄(图4-3)的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属开掘式足前足胫节末端形同掌状,具4齿,跄节3节。前足胫节基部内侧有裂缝状的听器。中足无变化,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脚节不发达。覆翅短小,后翅膜质,扇形,广而柔。尾须长。雌虫产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产卵,卵数可达200~400粒,产卵后雌虫有保护卵的习性。刚孵出的若虫,由母虫抚育,至1龄后始离母虫远去。图4-3 蝼蛄成虫蝼蛄多在春季危害瓜类的幼苗和种子,也咬食幼根、嫩茎,造成缺苗断垄。华北蝼蛄3年左右1代,非洲蝼蛄则2年左右1代,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中越冬。土壤湿度对蝼蛄的活动影响很大,土壤干旱则蝼蛄活动差。久旱不雨,下雨后则蝼蛄的活动最盛。一般10~20cm表土温度接近或超过20℃时蝼蛄活动猖獗,小于15℃时活动较差。因此,低湿地块发生较重。非洲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潮湿。深耕细耙,轮作倒茬,结合中耕除草,合理施肥,能消灭土中部分蝼蛄,减轻为害。在3—4月蝼蛄开始上升地表活动而未迁移前,铲除表土找出洞口,挖出洞中害虫消灭。夏季结合中耕,在蝼蛄产卵盛期挖出卵粒或雌蛄。在日均气温达到15℃以上时,利用成虫趋向马粪的习性,在瓜田挖坑并投上新鲜马粪诱集,并与次日清晨将诱集到的蝼蛄收集杀死。也可利用90%敌百虫拌成毒铒撒于瓜田诱杀,还可以利用黑光灯于瓜田附近诱捕灭虫。在发生严重的地块或苗床,除可用毒铒外,还可以用50%敌敌畏100倍液灌洞,其效果也比较好。以成虫和若虫锉吸西瓜心叶、嫩芽、嫩梢、幼瓜的汁液。嫩梢、嫩叶被害后不能正常伸展,生长点萎缩、变黑、锈褐色,新叶展开时出现条状斑点,茸毛变黑而出现丛生现象。幼瓜受害时质地变硬,毛茸变黑,出现畸形,易脱落。成瓜受害后瓜皮粗糙,有黄褐色斑纹或瓜皮长满锈皮,使瓜的外观,品质受损,商品性下降。蓟马种类很多,其中,为害两瓜的蓟马主要有2种,分别是棕榈蓟马和烟蓟马。棕榈蓟马,别名瓜蓟马、棕黄蓟马,节瓜蓟马。成虫(图4-4)体长1mm左右,全体黄色,前胸后缘有缘鬃6根。中胸腹板内叉骨有长刺,后胸无刺。复眼稍突出,单眼3只、红色、三角形排列,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的外缘,触角7节。翅狭长,透明,周缘具长缘毛,前翅上脉基鬃7条,中部至端部3条,第八腹节后缘栉毛完整。图4-4 棕榈蓟马烟蓟马,别名棉蓟马、葱蓟马。雌虫(图4-5)体长1.2mm,淡棕色,体光滑,复眼红色。触角7节,淡黄褐色,每节基部色浅。特别是第三节基部细长如柄。前胸背板宽为长的1.6倍,整个前胸背板上有稀疏的细毛,后缘接近后角各有2根粗而长的刚毛。翅淡黄,前翅前缘有一排细鬃毛与缘纲混生,前脉上有10~13根细鬃毛,后脉有14~17根细鬃毛。腹部第2~8节背片前缘有1黑色横纹。卵肾形后为卵圆形。若虫初为白色透明,后为浅黄色至深黄色。前蛹和蛹与若虫相似,但翅芽明显。图4-5 烟蓟马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1年发生10~12代,广州市20代以上,世代重叠严重。多以成虫在茄科,豆科蔬菜、杂草或在土缝下、枯枝落叶中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成虫具有较强趋蓝性、趋嫩绿性,善飞,怕光,多在阴天或早晚为害。以7—9月为害最重。1年发生3~20代,东北3~4代,长江流域以南10代以上,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块下、土缝内或枯枝落叶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对蓝色光有强烈趋性。干早年份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严重。温度25℃,相对湿度60%以下,有利于烟蓟马发生,暴风雨可降低虫口密度。清除瓜田杂草,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长旺盛,可减轻为害。于成虫盛发期,在田间设置蓝色诱虫黏胶板,诱杀成虫。瓜苗2~3片真叶期到成株期要经常检查,当植株心叶始见3~5头蓟马时应用药防治,开始隔5天喷药1次,连喷2次以压低虫口数量,以后视虫情隔7~10日喷药2~3次。可选用10%多杀霉索(菜喜)1000倍液,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剂10000倍液,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5%氟虫腈(锐劲特)胶悬剂1500~2500倍液喷雾。黄守瓜的成虫和幼虫都能造成为害。成虫多为害瓜叶,以身体为半径转咬食一周,然后取食叶肉,使叶片残留若干环形食痕或圆形孔洞。果实被害轻者果面残留疤痕或腐烂。幼虫黄守瓜的成虫和幼虫都能造成为害。成虫多为害瓜叶(图4-6),以身体为半径转咬食1周,然后为害远大于成虫造成的为害。图4-6 黄守瓜为害瓜叶黄守瓜(图4-7)体长卵形,后部略膨大。体长6~8mm。成虫体橙黄或橙红色,有时较深。上唇或多或少栗黑色。腹面后胸和腹部黑色,尾节大部分橙黄色。有时中足和后足的颜色较深,从褐黑色到黑色,有时前足胫节和跗节也是深色。头部光滑几无刻点,额宽,两眼不甚高大,触角间隆起似脊。触角丝状,伸达鞘翅中部,基节较粗壮,棒状,第2节短小,以后各节较长。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中央具一条较深而弯曲的横沟,其两端伸达边缘。盘区刻点不明显,两旁前部有稍大刻点。鞘翅在中部之后略膨阔,翅面刻点细密。雄虫触角基节极膨大,如锥形。前胸背板横沟中央弯曲部分极端深刻,弯度也大。鞘翅肩部和肩下一小区域内被有竖毛。尾节腹片三叶状,中叶长方形,表面为一大深洼。雌虫尾节臀板向后延伸,呈三角形突出;尾节腹片呈三角形凹缺。图4-7 黄守瓜成虫黄守瓜是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北方1年发生1代,南方1~3代,中国台湾南部3~4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落叶和土缝间越冬。黄守瓜喜温好湿,成虫多在温暖晴天活动,夜间潜伏,阴雨天不活动,上午10:00至15:00时成虫为害最烈。为害程度与温度关系密切,成虫在0℃时休眠不活动,当土温升至6℃时开始活动,10℃时由潜伏处钻出开始为害,其中,以22~28℃取食为害最盛。成虫有假死现象。黄守瓜成虫迁飞能力强,为了保护秧苗不受危害,应以防止成虫产卵和防治幼虫危害为主。趁早晨露水未干时,根据被害叶片症状,在瓜叶下捕杀成虫。药剂杀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洒防治,也可用2.5%敌百虫粉喷施,每666.7m2用药1.5~2.0kg。幼虫严重为害时,可用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鱼藤精500倍液以及90%敌百虫晶体配成800倍液进行灌根灭虫。也可在成虫产卵期当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瓜根附近土面及瓜叶上撒草木灰、锯末屑等防止其产卵。红蜘蛛主要以成、若、幼螨群聚叶背吸取汁液,为害初期叶面出现零星褪绿斑点,严重时白色小点布满叶片(图4-8),使叶面变为灰白色,最后造成叶片干枯脱落,影响生长,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图4-8 白色小点布满叶片红蜘蛛别名红叶螨,全爪螨、瓜叶螨。有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在我国为害西瓜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为害110多种植物,以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为主。成螨(图4-9)体长0.42~0.52mm,锈红色或淡黄色,椭网形,有4对足,腹背两侧各有1个暗色斑纹,体背毛排成4列。卵圆球形,光滑,无色至深黄色带红。幼螨近圆形,有3对足,暗绿色,眼红色。若螨椭圆形,红色,有4对足,体侧有明显的块状色素。图4-9 成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年发生20代以上。越冬虫态随地区不同而异,多以雌成螨、幼螨和卵在土缝、树皮和杂草根部过冬。翌年早春2—3月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至5月初陆续向作物上转移为害。每头雌成螨平均可产卵百余粒,成螨和若螨靠爬行或吐丝下垂在植株间蔓延危害。红蜘蛛喜温暖、干燥,少雨、干旱的夏季发生严重,以6—8月为害最甚。秋耕秋灌,恶化越冬螨的生态环境;清除棚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天气干旱时,进行灌水,增加瓜田湿度,造成不利叶螨生育繁殖的条件。可选用1.8%阿维菌素4000倍液,或20%速螨酮(果螨特)、5%噻螨酮1500~2000倍液,或24%螺螨酯(螨危)3000倍液。每5~7天喷施1次,连续喷2~3次。重点喷洒植株上部的嫩叶背面、嫩茎及幼果等部位,并注意农药交替使用。瓜绢螟又名瓜螟、瓜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瓜绢螟主要为害西瓜、黄瓜、丝瓜、苦瓜、甜瓜、茄子、马铃薯等多种作物。以幼虫为害叶片,1~2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仅留透明表皮,呈灰白斑;3龄后吐丝将叶或嫩梢缀合,匿居其中取食,致使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幼虫还啃食西瓜表皮,留下疤痕,并常蛀入瓜内为害,严重影响瓜果产量和质量。成虫(图4-10)体长约11mm,翅展25mm左右,头、胸部黑色,前后翅白色半透明状,略带紫光,前翅前缘和外缘及后翅外缘均为黑褐色,腹部除第一、第七、第八体节黑褐色外,均为白色。停留不飞行时,前后翅伸开,翅面与腹部有第2~6节的白色组成一个等边在角形,腹末向上翘起,并不停摆动,末端有一丛黄色或黄褐色相间茸毛。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网状纹。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图4-11)体长23~26mm,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亚背线呈两条较宽的乳白色纵带,气门黑色。蛹长约14mm,体色由淡绿色渐变为浓绿色或深褐色,头部光整尖瘦,翅端达第六腹节,外被薄茧。图4-10 成虫图4-11 幼虫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1年发生4~6代,广东省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寄生的枯卷叶内或土表越冬。其中,第三、第四代为害最重,世代重叠。在广州地区各代成虫发生期如下;第一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代6月上、中旬,第三代7月中、下旬,第四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五代10月上、中旬,第六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弱,白天潜伏于隐蔽场所或叶丛中。幼虫较活泼,遇惊即吐丝下垂转移他处为害,5月开始为害,7—9月为盛发期。采收完毕后,将枯藤落叶收集中沤肥或烧毁,减少田间虫口密度或越冬基数。灯光诱杀成虫。在幼虫发生初期,人工摘除卷叶,捏杀部分幼虫和蛹。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未卷叶前)用药防治,药剂可选10%三氟吡醚(速美效)乳油1000倍液、5%虱螨脲(美除)乳油1000倍液、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500~2000倍液、15%茚虫戚(安打)3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 4000倍液、10%溴虫腈(除尽)1000倍液。地老虎又名土蚕、切根虫等,是我国各类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我国记载的地老虎有170余种,已知为害农作物的大约有20种左右。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为害比较严重。地老虎以幼虫为害西瓜主要在苗期。幼虫3龄前,多聚集在嫩叶或嫩茎上咬食,3龄以后转入土中,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常将幼苗咬断(图4-12)并拖入土穴内咬食,造成瓜田缺苗断垄,或咬蔓尖及叶柄,阻碍植株生长。图4-12 幼苗被咬断状成虫(图4-13)体长16~23mm,翅展42~54mm,深褐色,前翅有明显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幼虫(图4-14)体长37~47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有3条深褐色纵带。图4-13 成虫图4-14 幼虫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杂草的叶背或嫩茎上较多。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的幼嫩部位取食。3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小地老虎喜欢温暖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区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区,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黏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发生。(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及趋化性诱杀。设置糖酒醋诱蛾器诱杀,或用黑光灯诱杀。(2)药剂防治幼虫。小地老虎幼虫1~3龄时抗药性弱,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可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20%戊氰菊酯3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将玉米面、麦麸子1kg炒熟,出香味后拌敌百虫0.1kg,在每天傍晚,即太阳落山前1个小时,撒在距西瓜10~15cm的地膜上,诱杀幼虫,效果较好。温室白粉虱对作物及花卉蔬菜的为害。主要如下。(1)直接为害,连续吸吮使植物生长缺乏碳水化合物,产量降低。(2)注射毒素,吸食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中。(3)引发真菌,其分泌的蜜露适于真菌生长,污染叶片与果实。(4)影响产品质量,真菌导致一般果实变黑。(5)传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种作物病毒病的介体。白粉虱成虫排泄物不仅影响植株的呼吸,也能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白粉虱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蔬菜果实质量,影响其商品价值。卵:椭圆形,具柄,开始浅绿色,逐渐由顶部扩展到基部为褐色,最后变为紫黑色。1龄:身体为长椭圆形,较细长;有发达的胸足,能就近爬行,后期静止下来,触角发达、腹部末端有1对发达的尾须,相当体长的1/3。2龄:胸足显著变短,无步行机能,定居下来,身体显著加宽,椭圆形;尾须显著缩短。3龄:体形与2龄若虫相似,略大;足与触角残存;体背面的蜡腺开始向背面分泌蜡丝;显著看出体背有3个白点:即胸部两侧的胸褶及腹部末端的瓶形孔。蛹:早期,身体显著比3龄加长加宽,但尚未显著加厚,背面蜡丝发达四射,体色为半透明的淡绿色,附肢残存;尾须更加缩短。中期,身体显著加长加厚,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背面有蜡丝,侧面有刺。末期,比中期更长更厚,成匣状,复眼显著变红,体色变为黄色,成虫在蛹壳内逐渐发育起来。成虫(图4-15):雌虫,个体比雄大,经常雌雄成对在一起,大小对比显著。腹部末端有产卵瓣3对,(背瓣,腹瓣,内瓣),初羽化时向上折,以后展开。腹侧下方有两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蜡板边缘的一部分。两对蜡板位于第二、第三腹节两侧。雄虫,和雌虫在一起时常常颤动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的阳茎侧突,中央有弯曲的阳茎。腹部侧下方有四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蜡板边缘的一部分。四对蜡板位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腹节上。图4-15 白粉虱成虫白粉虱、烟粉虱在北方温室和大棚栽培条件下,1年可发生10余代,繁殖快,代次多,世代重叠明显。以各虫态在温室作物上越冬并继续为害。冬天,室外不能越冬,华中以南以卵在露地越冬。成虫喜幼嫩的植物,聚集于叶背为害,趋黄色,卵散产或排列呈环状,多产在植株中部嫩叶上。初孵若虫可短距离爬行寻找取食场所,2龄之后固定在叶背为害,开始营固定生活。春末夏初是露地粉虱种群数量上升时期,在夏季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秋季又迅速上升达到高峰,至10月中下旬由于气温下降虫口数量逐渐减少。秋末至春天为其发生盛期,暖冬发生尤为严重。暴风雨能抑制其大发生,非灌溉区或浇水次数少的作物受害重。(1)培育栽植无虫苗。育苗前清除杂草和残株,通风口设尼龙纱网,防止外来虫源。收获后,立即清除温室内残留若虫的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清除田间及温室四周杂草。(2)轮作。避免黄瓜、西瓜、番茄、菜豆等混栽或轮作,与十字花科蔬菜进行轮作,以减轻发生。(3)熏药灭虫。保护地栽培育苗前,先灭虫后育苗。每667m2可用80%敌敌畏乳油0.4~0.5kg,与锯末或其他燃烧物混合,点燃熏烟杀虫。(4)在温室、大棚门窗或通风口,悬挂白色或银灰色塑料薄膜条,驱避成虫侵入。(5)在粉虱发生初期,利用烟粉虱趋黄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黄板底部与植株顶端平齐或略高于植株顶端,每隔2~3m挂1块。鉴于粉虱繁殖迅速和易于分散,为提高总体防效,应提倡一个地区范围内联防联治,并注意治早、治少。抓住虫体发生初期,虫口密度较低时施药。药剂可选2.5%囔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20%啶虫脒乳油3000~4000倍液、10%烯啶虫胺1000~1500倍液、25%吡虫啉(允美)3000~4000倍液、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5000倍液、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如果虫量较高,可将25%噻嗪酬(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99%机油乳剂(绿颖)400倍液混用,连喷1~2次。每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药和合理混配。美洲斑潜蝇别名画图虫、蛇形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等,原产于巴西,属双翅目、潜叶蝇科、植潜蝇亚科、斑潜蝇属,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为害西瓜、黄瓜、番茄、茄子、豇豆、蚕豆、大豆、菜豆、甜瓜,丝瓜、西葫芦、大白菜等22科110多种植物。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刺伤植物叶片,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形成先细后宽的蛇形弯曲或蛇形盘绕虫道(图4-16);其内有交替排列整齐的黑色虫粪,老虫道后期呈棕色的干斑块区,一般1虫1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图4-17),造成花芽、果实被伤,严重的造成毁苗。斑潜蝇造成的伤口为其他病菌提供了侵入途径及孳生场所,而其本身还可传带多种病毒,加重对西瓜的为害。图4-16 初期为害状图4-17 后期为害状成虫(图4-18)体长1.3~2.3mm,浅灰黑色,额、颊、颜和触角金亮黄色,眼后缘黑色,中胸背板亮黑色,中侧片黄色,下缘带黑色斑,腹侧片有1个三角形大黑斑。体腹面黄色,雌虫个体比雄虫大。卵米色,半透明。幼虫(图4-19)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mm,后气门突呈圆锥状突起,末端三分叉。蛹长椭圆形,橙黄色,分节明显。图4-18 美洲斑潜蝇成虫图4-19 美洲斑潜蝇幼虫1年发生14~16代,在海南、福州等南方各地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世代重叠明显。在北方各地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羽化。美洲斑潜蝇世代短,繁殖能力强,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趋黄性,有一定飞翔能力,在田间仅能进行短距离扩散,主要随寄主植物的叶片、茎蔓、甚至鲜切花的调运而传播。高温、干旱对其发生有利,能导致猖獗为害。(1)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或轮作。(2)把被斑潜蝇为害的作物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3)利用插黄牌、挂黄条诱杀成虫。用长方形木板、塑料板正反面部涂上黄色油漆,再涂上一层机油或黏虫胶,用木棍支撑插在瓜田里或用铁丝绳索挂于田间架材或棚架上。(4)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m2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换1次。也可用斑潜蝇诱杀卡,使用时把诱杀卡揭开挂在斑潜蝇多的地方,室外使用时15天换1次。可在成虫高峰期或见产卵痕,取食孔时,即开始喷药,掌握在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于8:00~11:00时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或者老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时开始喷洒75%灭蝇胺(潜克)可湿性粉剂5000~70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5000倍液。黄曲条跳甲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也为害瓜类、番茄、豆类。成虫、幼虫均可为害,以成虫为害较大。成虫食叶,以幼苗期为害严重,刚出土的幼苗子叶被吃光后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咬食过的叶片有许多小椭圆形孔洞(图4-20),还可为害瓜果、果梗和嫩梢。幼虫生活在土中,只为害根,剥食根皮或蛀入根内形成许多隧道,使植株凋萎枯死。图4-20 叶片有许多小椭圆形孔洞黄曲条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图4-21)体长2mm,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刻点,排成纵行。鞘翅中央有一黄色曲条,两端大,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卵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乳白色。幼虫长约4mm,稍呈长圆筒形,头部淡褐色,胸腹部淡黄白色,尾部稍细,腹部各节有不显著的肉瘤。蛹椭圆形,乳白色,头部隐于前胸下面,腹末有1对叉状突起。图4-21 黄曲条跳甲成虫黄条跳甲1年4~6代,以成虫在残株落叶、杂草及土缝中越冬。翌春温度10℃以上开始取食,20℃以上时为害最盛。成虫善跳跃,能飞翔,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成虫有趋光、趋黄、趋绿性,耐饥力很强,夜间隐蔽。在土下化蛹,夏季高温有蛰伏现象。从初春至秋季均可造成为害,以春秋季发生严重,秋季重于春季。(1)选好前茬。因黄曲条跳甲偏食十字花科蔬菜,应避开十字花科蔬菜等前茬作物,最好选谷茬、玉米茬。(2)清除瓜地残株落叶。铲除杂草,消除其越冬场所和食料基地,以减少虫源。(3)秋、冬季深翻,消灭越冬成虫。播前深耕晒土,造成不利于幼虫生活的条件,并消灭部分蛹。要抓住春夏季的发生始盛期和秋冬季的发生盛期2个重要时期,掌握苗期早治,应从幼虫着手抓起,消火成虫是关键的原则。在成虫开始活动,尚未产卵时用药防治。成虫善跳跃,活动性强,应采用包围式喷药,即应从田块四周向中央喷,防止成虫逃走。并在成虫活动盛期(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早晨和傍晚)用药。药剂可参考黄守瓜。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种类之一。斜纹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多次造成灾害性为害。主要以幼虫咬食叶、蕾、花及果实。卵产在叶背(图4-22),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为害,残留透明的上表皮,使叶片成纱窗状,3龄后分散为害,开始逐渐四处爬散或吐丝下坠分散转移为害,取食叶片或较嫩部位造成许多小孔;四龄以后随虫龄增加食量骤增。虫口密度高时,叶片被吃光。仅留主脉,呈扫帚状。图4-22 为害状成虫(图4-23)体长14~20mm,翅展30~40mm,深褐色。前翅灰褐色,前翅环纹和肾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斜纹,故名斜纹夜蛾。自基部向外缘有1条白纹,外缘各脉间有1条黑点。卵馒头状、块产,表面覆盖有棕黄色的疏松绒毛。幼虫体长35~47mm,体色多变,从中胸到第九腹节上有近似三角形的黑斑各1对,其中,第一、第七、第八腹节上的黑斑最大。腹足4对。蛹长约15~20mm,腹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有一小刻点,有1对强大的臀刺。图4-23 成虫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主要发生期在7—9月,黄河流域则多在8—9月。成虫夜间活动,对黑光灯有趋性,还对糖、醋、酒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卵多产于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反面,多数多层排列,卵块上覆盖棕黄色绒毛。幼虫有假死性及自相残杀现象。日间潜伏于残叶或土粒间或接近土面的叶下,日落前再爬出为害。取食幼苗时,可将幼苗全株吃下。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以第二代(8月)对秋豇豆、叶菜秧苗、瓜、茄为害严重。9—10月上旬的第三代幼虫对大白菜、包心菜、花菜为害最重。(1)清除杂草。(2)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性的特点,可用频振式杀虫灯和糖醋盆等工具诱杀成虫。(3)全面覆盖大棚或大棚顶部覆盖防雨薄膜,大棚四周覆盖防虫网,使害虫无法进入大棚。(4)根据该虫卵多产于叶背叶脉分叉处和初孵幼虫群集取食的特点,在农事操作中摘除卵块和幼虫群集叶,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在卵孵化高峰至低龄幼虫盛发期,突击用药。由于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活动,3龄后分散,且有昼伏夜出的特性,因此,最好在3龄前,傍晚18:00以后施药。低龄幼虫药剂可选用苜蓿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奥绿一号)600~8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雷通)2500倍液、5%啶虫隆(抑太保)、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2000~2500倍液,或10%溴虫腈(除尽)胶悬剂15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高龄幼虫可用15%茚虫威(安打)悬浮剂3000倍液、5%甲维盐4000倍液或5%虱螨脲(美除)1000倍液。成贝和幼贝以齿舌刮食叶、茎,造成空洞或缺刻,或咬断幼苗。可为害多种作物。贝壳(图4-24)中等大小,壳质厚、坚实、呈扁球形。头发达,有2对触角,眼在后触角的顶端,口位于头部腹面,足在腹面,适于爬行。体外有一螺壳,呈扁圆球形或马蹄形。壳稍厚而坚固,壳硬,黄褐色或红褐色。卵圆球形,初产时乳白色,有光泽,孵化前为灰黄色。幼贝体形与成贝相似,稍小。图4-24 同型巴蜗牛一年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贝在瓜菜田等作物根部、草堆石块下及其他潮湿阴暗处越冬,形成白膜封闭壳口。南方棚室2月、露地3月开始取食为害。4—5月成体交配产卵,7—8月为害秋播作物。在北山春季活动期比南力推迟1个月,进入冬眠提早1个月。蜗牛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适于多雨、潮湿的环境条件。阴雨天可昼夜活动取食,干旱时昼伏夜出。(1)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及时中耕,排出积水,可减轻为害。(2)秋冬翻地可消灭越冬蜗牛,地膜覆盖可抑制蜗牛活动和发生。(3)在田间堆积树叶、杂草、菜叶,夜间诱集害虫,白天可人工捕杀。在田边、沟边撒生石灰带或茶枯粉,可防止蜗牛进入为害。可在田间每667m2撒6%四聚乙醛(密达、灭蜗灵)颗粒剂465~665g混干沙土10~15kg,均匀撒施在田间蜗牛经常出没处;还可用2%甲硫威(灭旱螺)颗粒剂330~400g、45%三苯醋酸(百螺敌)颗粒剂40~80g,宜在傍晚施药。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开创邓州植保模式
出版时间:2010陈书焕 丁家虎 张浩(河南省邓州市植保植检站 河南邓州市 474150)摘要:邓州市植保植检站,是国家区域测报站之一,国家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之一。近年来,邓州植保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统防统治、物资供应四大服务体系,市、乡、村、组、户五级植保服务网络。关键词:测报体系;邓州;植保模式1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1.1 汇聚天下人才,凝聚民心先后从北京、上海、南京、重庆、西安、郑州等地高等农业院校引进高科技人才7 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市植保站设立测报科,专职人员5 人,其中本科3 人,大专2 人;乡村级测报点16 个,测报员22人,村级查虫员278人,设立两个标准病虫观测场。每年发布病虫情报50期左右,测报准确率95%以上,向全国植保总站和省植保站上报材料40余次300余份,模式电报24次,指导大田防治1 300万亩次。每年参与制定重大病虫害防治计划5次以上。1.2 努力争取项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测报工作的正常运转先后争取到《国家区哉测报站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南阳市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治设施》、《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现代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设》、《专业化防治示范区项目建设》、《10万亩无公害蔬菜项目建设》等,引进测报先进技术,购买先进仪器设备。1.3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测报人员每年参加国家、省、地、县(市)学术研讨会议,培训会10余项,测报科室人员每人每年发表论文10余篇。1.4 努力改进测报技术改善调查统计、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采用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发布病虫情报。1.5 明确测报任务对主要作物的主要病虫害进行系统调查、普查,对新农药、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2 测报工作扎实有效病虫测报是搞好病虫害防治的基础。近年来针对以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吸浆虫、地下虫为主的小麦病虫害呈严重发生的趋势,本站进一步强化测报工作。2.1 每年年初召开全市测报工作会议,对主要病虫害进行中长期预测预报,制定切实可行的病虫测报制度和病虫测报历,实行目标责任制,要求以小麦病虫害为重点,对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实施区域化、系统化测报,常规品种一周一查一报,重点病虫害三天一查一报,关键时期一天一查一报。2.2 加强测报网点建设,根据本市种植业布局,地势,土质,测报员工作成绩等情况,科学规划,完善测报网络。各测报点配备了程控电话和必要的测报工具,对测报员每月进行一次例会总结和技术培训,提高测报员的技术水平。2.3 要求市站测报人员一周至少下乡三次,深入田间地头,尽可能取得第一手资料,并对各测报点进行检查、指导。2.4 在定点系统测报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开展全市普查,使定点系统测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2.5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传递病虫发生信息,宣传病虫测报意义和方法,发动群众开展测报,使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相结合。2.6 要求市站测报人员,每天对调查、汇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准确发布病虫信息,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方案,及时向领导汇报,向群众宣传,做到调查详实,分析科学,传递及时。2.7 要求及时制作常用病虫害标本,进一步充实完善标本室工作,为技术培训工作打好基础。小麦生产季节常年组织技术人员300人次左右,开展病虫草害普查10次以上,区域性重点普查25次左右,印发趋势预报、急报和中短期预报15期左右,测报准确率都在95%以上;常年向农业部和省、南阳市植保站寄发病虫信息资料400余份;提出病虫害防治意见和建议8次,制定大型防治方案2次,充分发挥了测报工作的参谋作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本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而且为上级植保部门指导全省、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信息。3 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针对本市小麦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形势,本站非常重视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及时向市政府、农业局汇报,成立了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领导机构,协调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做好资金、药、油、械等物资准备。市植保站及时组织了重大病虫应急防治机防大队,及早动手,在准确测报的同时,准备大型施药机械30台,烟雾机200台,弥雾机2 000台,防治用药20余吨。扶持22个植保专业合作社,96个植保技术服务站,组织防治机械300余台,建立机防专业队,并指导帮助各乡镇组织施药机械1万余台,成立民间防治专业队498个,全面开展统防统治。尤其是针对条锈病,坚持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对每一发病点及时进行封锁防治。共出动应急防治小分队30个,弥雾机500余台,开展应急防治30万亩,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传播蔓延,有力带动了全市防治工作的开展。市站技术人员分片包乡,分类指导,确保本市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确保了本市夏粮丰产丰收。据统计,全市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 190万亩次,防治1 088万亩次,其中统防统治270万亩,挽回损失7 700余万公斤,尤其是小麦“一喷三防”期间,全市累计出动植保机械78万台(次),劳力86万人次,农业部门共出动大型施药机械30台,弥雾机2 000台,烟雾机300台,开展“一喷三防”190万亩,占麦播面积的86.4%,统一防治150万亩,其中市机防大队统一防治30万亩。4 对测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测报人员远远不够,测报队伍有等进一步扩大,测报科室应有自主能力,应配备测报专用车,应有2名以上人员有驾驶证。 -
报告(二十)双斑长蚹萤叶甲(Double Spotted Leaf Beetle)
出版时间:2009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名双斑萤叶甲、双圈萤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在我国北方有发生。双斑长跗萤叶甲主要为害玉米、高粱、棉花、辣椒、花生、马铃薯等,还可为害马唐、狗尾草、苋菜等野生杂草。幼虫和成虫均能为害玉米。幼虫期生活在地下3~5cm土中,取食禾本科作物的根部组织,为害不显著。成虫在玉米叶脉间纵向啃食玉米下表皮及叶肉,仅存上表皮和叶脉,形成带状不规则透明斑。严重时斑块相连,表皮干枯脱落,叶片支离破碎。玉米抽雄吐丝后,成虫群集取食雄花小穗、花丝、苞叶及嫩粒。雄穗被害,影响授粉,尤其制种田,受害后使母本结实率低。灌浆初期成虫为害嫩粒,将部分籽粒吃掉,造成籽粒破碎。图3-48 叶片被害状成虫体长卵圆形,长3.5~4.5mm,头、胸红褐色或棕黄色,有光泽。触角灰褐色。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黄白色斑,斑前方缺刻较小。胸部、腹部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足大部黄色,胫节端部和跗节黑褐色。卵椭圆形,棕黄色。幼虫体长6~9mm,白色,少数黄色,前胸背板骨化色深,腹部末端有铲形骨化板。图3-49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我国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期30~40天,经3个龄期。近年来,由于虫量大,幼虫也为害玉米的苗根和嫩茎。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先在地边杂草上生活,6月底至7月上旬转入玉米等作物田中为害,一直可延续到10月。成虫交尾前期约20天,卵散产或几粒黏结产于杂草丛根际表土中,偶见产在玉米花丝和苞叶等处。卵耐干旱,即使卵壳表面干瘪,经吸水后仍可恢复原形,条件适宜时即可发育孵化。春季湿润、秋季干旱的年份发生较重。成虫具有弱趋光性。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性差,有利该虫发生为害。1.农业防治 改造荒地,清理田间、沟旁、渠边杂草,消灭中间寄主。秋翻或春耕,消灭越冬虫源。合理密植。2.化学防治 用20%氰戊菊酯乳油,或20%灭多威乳油,或20%马·氰乳油,于成虫盛发期喷雾,可有效控制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