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防治效果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七 生理性病害与
防治 出版时间:20151 症状 植株生长缓慢,矮化,叶片肥大,叶色浓绿,花芽、生长点生长缓慢,叶缘呈灰白色或浅褐色枯边。苗期营养土配方施入过量尿素造成盐性土壤导致的生长障碍。连茬土壤种植田块,重症盐化的叶片枯裂。盐渍土壤中的根系溃烂,疏导组织咸化褐变、茎蔓干枯,茎表含有一层白色盐渍霜。2 发病原因 在追求棚室黄瓜高产、高效益的利益驱动下,长期的重茬、连茬,使有机肥严重不足,大量施用化肥种植的地块经常发生黄瓜营养不良或偏施化肥补充营养现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中的硝酸盐在土壤中逐年积累。由于肥料中的盐分不会或很少向下淋失,造成土壤中的盐分就借毛细管水上升到表土层积聚,长久积累的盐分在地表形成厚厚的绿苔。严重的地面呈红褐色。盐渍的积聚使土壤中植株根压的过小造成各种养分吸收输导困难,植株生长缓慢。土壤中植株根压过小,反而向植株索要水分造成局部水分倒流,同时保护地棚室中的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叶片因根压不足吸水和养分不足,呈叶缘枯干,重症呈现盐渍化状态枯萎。3 救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测土施肥,尽量不用容易产生土壤盐类的化肥,例如硫铵。结合高温闷棚做秸秆反应堆进行土壤改良,深翻土壤,增施腐熟秸秆松软性物质,加强土壤通透性和吸肥性能。◎ 可以考虑使用亚联肥改善连作土壤环境。使用松土精或阿克吸改善盐化土壤的吸水和养分输导系统功能。◎ 重症地块灌水洗盐,泡田淋失盐分。及时补充因流失造成的钙镁等营养元素。1 症状 叶片大小正常,叶肉伸展皱缩,叶色稍有褪绿,呈现掌状花叶症。叶脉生长正常,叶脉周围生出点状黄褐色斑点,黄色斑点仅发生在黄瓜的下部叶片,中上部一般没有此类现象发生。叶片深绿,叶缘微外卷,叶肉细胞水分充盈呈泡状,有白化褪绿现象。持续时间越长泡斑会连片。深冬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棚室温度低于生存温度6~8℃或早春季遭遇连阴天,植株停止生长,生长点呈簇状(即瓜打顶)。重度寒冷受到霜冻的黄瓜植株叶片逐渐褪绿白化直至死亡。2 发病原因 黄瓜是喜温作物,它在寒冷的环境里耐受程度是有限的。温度低于12℃时植株停止生长,当冬春季或秋冬季节栽培或育苗时,在遭遇寒冷,长时间低温或霜冻时黄瓜植株本身会产生因低温障碍的寒害症状。黄瓜的生长适温昼温22~29℃,夜温18~22℃才可以充分生长发育。低于15℃发育迟缓,低于12℃时会引起生理性紊乱,茎叶停止生长。低于6℃植株就会受寒害,低于2℃时会引起冻害,生存在寒冷的环境里叶肉细胞会因冷害结冰受冻死亡,突然遭受零下温度会迅速冻死。秋延后季节温差大,夜晚未及时加盖棚膜黄瓜昼夜温差在白天30℃,夜晚6~8℃这样大温差的生存环境里,植株叶片受到短时间的低温伤害,从而引起低温障碍的花叶现象。早春棚室定植时,经常遇到霜冻,夜晚气温急剧下降2~5℃。即温度缓慢降到冰点以下时,被导管输送到叶脉附近的水分会因气温降低输送缓慢或停止,叶片细胞间隙中的细胞壁附近的水分会结成冰粒破坏叶肉细胞受冻坏死。白天升温时冰点融化,叶片呈现冰点黄褐色坏死斑。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如果昼夜气温持续徘徊在8~18℃时,或连阴天,雾霾天气,土壤湿度过大,棚室密闭,光照不足,叶片蒸腾受到抑制,根系吸收上来的水分大量滞留在细胞间隙或之中,造成细胞和叶肉组织水分充盈会形成水浸状泡斑。持续时间越长泡斑连片,叶片渐渐失绿,逐渐变成灰褐色的枯死斑。3 救治方法◎ 选择耐寒、抗低温、弱光的优良品种。如满贯、津优系列、博美系列、博新315、硕研系列等。◎ 根据生育期确定地温保苗措施避开寒冷天气移栽定植。◎ 苗期育苗注意保温,可采用加盖草毡,棚中棚加膜进行保温,抗寒。◎ 突遇霜寒,应进行临时加温措施,烧煤炉,或铺施地热线、土炕等。◎ 定植后提倡全地膜覆盖,或多层保温覆盖,可有效保温增温。降低棚室湿度,进行膜下渗浇,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有利于保温排湿。有条件的可安装滴灌设施,即可保温降湿还有效地降低发病机会。做到合理均衡的施肥浇水,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的必然趋势。◎ 喷施抗寒剂,可选用3.4%碧护可湿性粉剂7500倍液(1克药/袋对水15升,或90%益施帮生命激活剂800倍液,或红糖50克对水15升加0.3%磷酸二氢钾喷施。1 症状 钾可在植株体内移动,植株缺钾时老叶的钾就会移动到生长旺盛的新叶,从而导致老叶缺钾。在生长早期,缺钾的叶缘出现轻微的黄化现象,继而叶缘枯死,随着叶片不断生长,叶向外侧卷曲。2 发病原因 虽然氮钾肥在复合肥的施入量常常是等同和同步的,但是钾在黄瓜中的吸收量是氮肥的1~2倍。因此,在施入有机肥不足,补充含有氮钾的复合肥时,对连年种植地块,钾会越来越少。生长后期出现缺钾现象经常发生。磷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钾肥吸收的减少。在沙性土壤栽培时易缺钾。有机肥和钾肥施用量小,满足不了生长需要。地温低、湿度大、日照不足,会阻碍钾的吸收。施用氮肥过多,也会影响对钾肥的吸收。3 救治方法◎ 使用足够的钾肥,特别在生育的中、后期,注意不可缺钾;每株对钾肥的吸收量平均为7克,确定施肥量要考虑这一点;施用优质生物钾肥;如果钾不足,每亩可一次追施生物钾速效钾肥3~5千克。缺钾时也会影响铁的移动、吸收。因此,补充钾肥的同时,应该及时补铁,二者同时进行。建议用第三代螯合微肥系列,例如螯合铁、瑞培绿、新禾铁加0.3%~1%硫酸钾、氯化钾喷施,或施用生物钾肥及时补充速效钾等。1 症状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下位叶的叶脉间叶肉渐渐失绿变黄,进一步发展,除了叶缘残留点绿色外叶脉间均黄化。当下位叶的机能下降,不能充分向上位叶输送养分时,其稍上位叶也可发生缺镁症;缺镁症状和缺钾相似,区别在于缺镁是先从叶内失绿,缺钾是先从叶缘开始失绿;该症状品种间发生程度及表现有差异。2 发病原因 镁是植株必需的元素之一。由于施氮肥的过量造成土壤呈酸性影响镁肥的吸收,或钙中毒造成碱性土壤也影响镁的吸收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造成叶肉黃化现象。低温时,氮磷肥过量,有机肥的不足也是造成土壤缺镁的重要原因。根系损伤对养分的吸收量下降,其引起最活跃叶片缺镁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栽培土壤中含镁量低的沙土、沙壤土,未施用镁肥的露地栽培地块均易发生缺镁。3 救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底肥施足中量元素硼锌镁钙肥如昆卡2千克。合理配施氮磷肥,配方施肥非常重要,及时调试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避免低温。寒冷季节,除了增加温度或保温外,要及时补充镁肥提高抗寒能力。如缺镁,在栽培前要施足够镁肥;注意土壤中钾、钙含量,保持土壤适当的盐基水平。补镁的同时应该加补钾肥、锌肥。多施含镁、钾肥的厩肥。◎ 叶片可喷施古米叶、镁钙镁和螯合镁、瑞培镁、90%易施帮500倍液等微肥。1 症状 硼可参与碳水化合物在植株体内的分配,缺硼时生长点坏死,花器发育不完全。新叶生长、茎与果实因缺硼生长停止,叶缘黃化并向叶缘纵深枯黄呈叶缘宽带症、果皮组织龟裂、硬化。停止生长的果实典型症状即常说的网状木栓化瓜。2 发病原因 大田作物改种植蔬菜后容易缺硼。多年种植蔬菜连茬、重茬,有机肥不足的碱性土壤和沙性土壤,施用过多的石灰降低了硼的有效吸收。干旱、浇水不当,施用钾肥过多,钾肥过剩都会造成硼素缺乏。3 救治方法 改良土壤,多施厩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建议施用具有保水功能的阿克吸,改善土壤水分持续吸收能力。合理灌溉。及时补充硼肥,叶面喷施建议使用螯合硼系列。例如,持效硼,叶面喷施古米硼、瑞培硼、新禾硼。避免因单一使用化学元素硼砂类物质对土壤造成二次碱性伤害。 -
报告六 生理性病害与
防治 出版时间:20151 症状 日灼病又称日烧病。高温强光条件下果实直接面向太阳,使果实被太阳灼伤。辣(甜)椒的果面初期褪绿、失水,果肉变薄,继而病部凹陷果肉组织坏死呈浅灰白色。病部容易感染杂菌,使其生出褐色霉层,重症时腐烂。2 发病原因 辣(甜)椒是喜温,中等光照的作物。过强的光照对辣(甜)椒生长发育不利。特别是高温、干旱、强光条件下,植株生长缓慢,密度相对稀疏,植株之间遮阴性差,果实直接暴露在强光日照下造成日灼病斑果。3 救治方法◎ 选用抗高温或越夏耐热品种。尤其是露地辣椒栽培,品种选择非常重要。◎ 适当合理密植和及时补充大肥水,植株间能互相遮阴,避免暴晒和果实裸露晒皮。◎ 露地种植实行与玉米高秆作物间作、设施棚室保护地加盖遮阴网,以防护减少日灼病的发生。◎ 增施磷钾肥,促使果实发育。结果期注意及时浇水,避免干旱促大秧,尽早封垄。◎ 及早防虫,避免因虫害引起落花落叶。1 症状 植株整体发黄,叶片叶脉间叶肉有褪绿白化坏死现象,或疑似斑驳花叶病毒症状。2 发病原因 棚室栽培或夏秋种植的辣(甜)椒气温持续高温接近38℃,地面温度会更高时,植株叶片会因高温熏蒸造成叶脉间叶肉褪绿黄化,形成黃色斑驳,叶片部分或整个叶片褪绿黃化。3 救治方法 参照日灼病的防治方法。◎ 选用抗高温或越夏耐热品种。尤其是露地辣椒栽培,品种选择非常重要。◎ 合理密植,适当合理密植和及时补充大肥水,植株间能互相遮阴,避免暴晒和果实裸露晒皮。◎ 露地种植实行与玉米高秆作物间作、设施棚室保护地加盖遮阴网,以防护减少日灼病的发生。◎ 增施磷钾肥,促使果实发育。结果期注意及时浇水,避免干旱促大秧,尽早封垄。◎ 及早防虫避免因虫害引起落花落叶。1 症状 脐腐又称蒂腐。此病多发生在土壤板结、重茬、盐渍化土壤重的地块。在幼果期开始发病。果顶或侧面发生初期呈水浸状病斑,逐渐转化成暗褐色下陷,失水后收缩成皮囊化。重症病斑因湿度大被杂菌侵染生有深褐色或深红色霉状物,果肉腐烂。脐腐有时可扩展到半个果面,发生脐腐的果实没有任何商品价值。2 发病原因 开花期前后,土壤忽干忽湿,气温忽高忽低,水分、气温变化剧烈,根系活力下降,钙吸收受到抑制,会造成钙缺乏。缺钙会使造成细胞间隔膜破坏,细胞四分五裂,组织坏死。幼果最先呈现缺钙坏死症。过量加施氮肥和钾肥,会抑制钙的吸收,也会造成脐腐病的发生。沙性土壤湿度变化大肥易在土壤中流失也容易形成脐腐果。重症盐渍化土壤,土壤盐性浓度过高造成根压吸收无力吸肥困难,也有利于脐腐发生。3 救治方法◎ 合理施肥浇水,杜绝干旱和大水漫灌。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通透力。注意中耕松土,排水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保持土壤中均衡的水分供应。建议使用滴灌技术和营养钵或营养块育苗避免根系受伤害。◎ 移栽田间后不蹲苗,促大秧、大苗,尽早促使根系发达,增强植株吸水能力。◎ 合理使用氮肥,防止徒长和土壤盐化。◎ 花期前后,喷施速乐硼加瑞培钙,或螯合钙,或1%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1~2次。1 症状 病果果实上呈现畸形变色不规则褐色病斑,一般为褐色筋腐型条状不规则病斑,果实坚硬不腐烂。切开病果果肉内可见褐色坏死性筋腐条纹。果实因有病斑而着色不均匀。没有商品价值。2 发病原因 筋腐病多发生在冬季设施栽培低温弱光植株徒长、土壤盐渍化的环境的栽培季节里。与辣(甜)椒植株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不足,代谢失调有关。致使维管束木栓化。此病的发生多与栽培管理不良、过量施氮肥,造成缺钾、镁肥,会使植株体内多项微量元素缺失,保护地棚室如果大棚夜晚温度高,会造成碳水化合物的供给不足,造成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分布不均,糖分转化不均匀造成黑筋果、白化果、青斑果、透明玻璃斑果。未腐熟的肥料以及过度密植、小苗定植,苗弱缓苗期长生长慢的植株易患筋腐病。3 生态防治◎ 抗病品种,可选抗耐盐渍的品种,抗病毒病的品种。尽可能的轮作倒茬,缓解单一种植带来的营养失调症。◎ 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配方施入氮磷钾肥和复合肥。开花坐果期应注意复合肥的施用,尤其是底肥适量施入锌、镁、钙、铁等中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是非常重要的,如螯合锌、螯合镁、螯合钙、螯合铁等。◎ 冬季栽培的辣(甜)椒应该加强采光。◎ 引进品种注意稀植,加强排水,高畦栽培。 -
报告渑池县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原因及综合
防治 技术出版时间:2007小麦是渑池县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渑池县20世纪50~60年代比较普遍,80年代以后大部分地区已基本绝迹。近年来,小麦腥黑穗病在部分地区开始暴发,而且发生面积逐年加大,有大面积漫延之势。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开始大都为零星发生,病株率较低,加上大部分群众对该病害不具备识别能力,早期不易引起群众的足够重视。一般经过2~3年病菌的传播、扩散和病菌的积累后,随着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和田间病穗率的提高。小麦腥黑穗病病穗比正常小麦麦穗落黄时间晚3~5天。当正常小麦麦穗已变黄时,小麦腥黑穗病病穗略显暗绿色,颖壳和麦芒稍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比好麦粒粗短,初为暗绿色,以后变为灰黑色或淡灰色,外面包着一层灰白色膜,里面充满鱼腥味的黑粉(病菌的厚垣抱子),所以俗称腥乌麦或臭黑疸。病株一般比健株矮小,分蘖增多。小麦腥黑穗病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Tilletia 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粉菌),另一种是Tilletia 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 ntraversa 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两种病原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小麦脱粒时,病粒破裂,病菌孢子飞散,粘附在种子表面,调运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病菌的种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群众相互间的种子串换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扩散的主要原因。混有病菌的麦糠、麦秸、淘麦水等沤粪或喂牲口,使粪肥中带有病菌,施入麦地,也可以传病;若多户群众共用一个麦场,在小麦脱粒或晾晒时也可以传病;在个别寒冷干燥的地区,落在土中的病菌孢子存活时间较长,也可传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小麦播种后,当种子发芽时,粘附在种子表面或粪肥、土壤中的病菌孢子发芽并侵入小麦幼芽,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病菌在麦株内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最后到达花部,破坏花器正常发育,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即为病粒。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但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病菌只能侵害未出土的幼芽,而不能侵害小麦的幼苗或植株,小麦一旦出苗后,病菌就不再侵染。所以小麦腥黑穗病防治必须抓好播种期这一关键时期。在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上,一般播种愈深愈晚,出土愈慢,发病愈重。土壤温度在5~12℃、土壤湿度中等时,最容易侵染。因此,冬麦迟播,春麦早播,发病较重。4.1 小麦腥黑穗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种子传播。4.2 受小麦腥黑穗病侵染的小麦,从播种到抽穗前,田间基本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只是到小麦落黄以后症状才表现出来。4.3 当种子发芽时,病菌孢子一旦侵入小麦幼芽使小麦感病,难以用药剂进行防治。4.4 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病菌的小麦有毒,人一旦食用,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引起中毒。5.1 违章调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新的种子法实施后,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私拉乱调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调种单位检疫意识淡薄,逃漏检现象突出,检疫不严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5.2 近年来群众对麦播药剂拌种重视不够,白种下地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连年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5.3 群众更换新品种不及时,自留种现象普遍。一般是购买一次种子,连种3~5年,造成病菌积累,小麦腥黑穗病逐年加重。5.4 农户之间相互串换种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不同乡、村之间快速扩散和严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小麦品种更换上,大部分群众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不到正规的种子门店购种,而是相互之间串换,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在村、户之间或村、村之大面积传播发病,基本上发病一家,传遍全村。5.5 播种晚出苗时间长是部分年份发病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气候原因,部分年份小麦播种期较晚,地温低,小麦在土壤中发芽出苗时间延长,使小麦腥黑穗病病菌侵染机会增加,来年发病就重。6.1.1 加强检疫执法力度,开展产地检疫和种子抽样室内检验,严把引种、调种和种子外调关。6.1.2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重的地区(病穗率超过0.6%,含0.6%)的小麦必须销毁处理,秸秆必须进行焚烧,严禁沤肥或喂牲口。发病轻的地区(病穗率小于0.6%),要及时拔除,毁灭病株,单打单收,禁止留作种用。6.1.3 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及时更换新品种,严禁群众间相互串种。小麦腥黑穗病主要是通过种子传播,实践证明及时更换品种,是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最有效措施。一般做到年年更换新品种,经过3~5年的品种连续更换,即可将小麦腥黑穗病完全根除;购种时必须到正规的种子部门,选购经过检疫部门检疫合格的种子。6.1.4 轮作倒茬、适时早播。发生小麦腥黑穗病的田块可改种其他作物,或与油料、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在小麦播种时,播种不易过迟、过深,覆土不易过厚,缩短小麦出苗时间。6.2.1 药剂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15%的20%的粉锈宁乳油拌种,可防治此病,还可兼防治小麦秋苗期白粉病和锈病。也可用2.5%适乐时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15%拌种,防效均较好。6.2.2 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石灰1kg加水100kg浸小麦,种子60kg,以水淹过种子10~13cm为宜。气温20℃浸3~4天,25℃时浸2天,30℃时浸1天。种子入水后禁止搅动以防破坏水面石灰膜,浸后晒干待播。6.2.3 在粪肥或土壤传染地区,除用药剂拌种外,还需采用以下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每亩用纯六氯代苯0.5kg(50%的用1kg)加干细土2.5~7.5kg,拌匀制成毒土,与种子混合均匀,用耧播下;用豆饼、花生饼、芝麻饼、菜籽饼等油饼磨成粉末,每亩园22.5kg,加入10~15倍细土或土粪拌匀,和麦种同时播下;在病粪中加入人粪尿、油饼、青草等有机质,经堆积腐熟,然后施用。适时早播。注意事项:一切参与小麦收割的农事工具及车辆在离开疫情发生地块前,使用5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消毒处理。 -
报告模块十三 农作物鼠害的
防治 出版时间:2011鼠害常年为害农业生产,从在土壤中盗食种子开始,啮食作物根、茎、叶种果实,直到作物收获后继续为害贮存的粮食及加工的食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无所不害。因此,防治鼠害对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1.掌握鼠情,科学地制定灭鼠方案开展灭鼠前,必须对鼠情做到心中有数。第一,调查了解当地受害作物,受害程度,了解当地主要鼠害的鼠种、数量、分布,制定出可行的灭鼠规划,准确划分灭鼠区及重点消灭对象。第二,调查了解主要鼠害的活动规律、繁殖特点、密度特点、密度消长规律,科学地确定灭鼠时机。第三,调查了解害鼠的食性、生活方式等,以选择适口性好的毒饵及适当的防治方法。第四,计算毒饵用量、投放毒饵用工量以及灭鼠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2.统一行动,大面积连片防治啮齿类动物体型一般较小,到处都有它们栖息的场所,繁殖力强。如果灭鼠效果不好、灭鼠率过低、灭鼠面过窄,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给残留害鼠创造了最适种群密度条件;促使鼠类生长发育良好,数量回升迅速,灭鼠效果很快丧失,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3.采取配套措施,保持害鼠低密度水平首先,必须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宣传普及防治害鼠的知识,提高广大农户对防治鼠害重大意义的认识,并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其次,要加强鼠情测报,准确掌握鼠情。及时组织人力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防治,密度高时应采取突击灭鼠与经常性灭鼠相结合的办法。突击灭鼠中,使用化学药剂,加快压低密度,以减少损失;经常性灭鼠(也可称为生态控制措施),应采取改变适宜鼠类繁殖条件、耕翻土地、破坏鼠巢、灌水、清洁园田,合理地安排作物布局、调整播种期、保护利用天敌等一系列措施,坚持将害鼠控制在低密度水平上。目前,对鼠类的防治方法有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生物灭鼠种生态学灭鼠四种,物理、化学、生物灭鼠则为灭鼠,生态学灭鼠属于防鼠。1.物理灭鼠利用物理学原理(力学平衡原理种杠杆作用)制成捕鼠器械,用于灭鼠。在长期的灭鼠斗争中,人们创造出很多种灭鼠器械,针对不同鼠种用不同的器械进行捕灭。器械灭鼠具有对环境不留毒害、鼠尸容易消除、灭鼠效果明显等优点。缺点是费工、成本高、投资大。现有的灭鼠器械约有两三百种,大致可分为夹类、笼类、压板类、刺杀类、套扣类、水淹类、扣捕类等。许多种类的结构种原理基本相同,易于操作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灭鼠法中又有超声波、电子捕鼠器种粘鼠法等新方法。2.化学灭鼠化学灭鼠法又称药物灭鼠法,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化学杀鼠剂包括胃毒剂、熏杀剂、驱进剂种绝育剂等。其成分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其中以胃毒剂(也称经口药)的使用最为广泛。其使用方式是制成各种毒饵,效果好,用法简便,用量很大。其次是无机化合物种植物及其提取物,还有抗菌素种镇静类药物,近年来也被用于灭鼠。熏蒸灭鼠在野外使用的比较多,主要使用各种化学熏蒸剂种各种烟雾剂。驱避剂种绝育剂也开始在较大面积地试用。3.生物灭鼠自然界生物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联系。利用某些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的方法,就是生物防治,也叫生物防除。鼠类的生物防治,通常是指通过其天敌(食肉动物)种微生物(致病病原生物)抑制鼠害发生、发展种蔓延的手段。4.生态学灭鼠其内容包括环境改造、断绝鼠粮、防鼠建筑、消除鼠类居处所等,以改变、破坏适于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并不能直接或立即杀死鼠类,但改变的环境对鼠类生活不利,可减少鼠类的增殖或增加其死亡率,从而降低害鼠的密度。防鼠虽是治本的办法,但必须与灭鼠兼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四大类(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灭鼠方法各有特点,使用时互相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才能花较少的人力物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
报告模块四 棉花病虫害的
防治 出版时间:2011一、枯萎病1.枯萎病的特征植株矮化,叶色发灰绿色,脆硬,茎秆弯曲,茎结缩短,顶心下陷,茎秆内维管束变成灰褐色或浅黑色。发病条件:高温高湿,连茬种植,雨后晴天,会成行、成片死亡。致病菌为镰刀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6年以上。2.发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已被列人检疫对象,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株一般不矮缩,多由下部叶片先出现病状,向上部发展,病叶叶缘种叶脉间的叶肉产生不规则的淡黄色或紫红色的斑块。3.发病规律发病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枯萎病一般在土温20℃左右时开始显症,土温上升到25~28℃时形成发病高峰,当土温上升到33℃时,病菌受抑,出现暂时性隐症,人秋后待土温下降到25℃左右,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种厚壁孢子在种子内外、棉籽壳、棉籽饼、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发病初次侵染来源。病菌借流水、灌溉水、地下害虫、农具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土温20℃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土温上升到25~30℃时出现发病高峰,土温33℃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秋季温度下降,秋雨多,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在现蕾前后,雨水多,分布均匀,发病严重。连作棉田,施用带菌肥料、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时发病重。4.防治方法(1)改土 在施人有机肥氮、磷、钾的基础上,每亩增施0.5千克重茬剂或肥力宝10 千克然后耕翻,可以杀除大部分土中病菌,并可使土壤中增加透气性,消除土壤中亚硝酸盐含量、破除板结,改良盐碱,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少枯黄萎病为害。(2)适量施用氮肥。(3)适时浇水,棉花单株平均有两个铃天气干旱时浇第一水,提早浇水会促进病害发生。(4)苗期、蕾期种花铃期定期喷洒2~4 次枯黄急救,或抗枯黄萎剂或恶霉灵等防治枯黄萎病,每种药加用一袋复硝酚钠效果更好。(5)对已发病的植株可以动手术防治,既定在棉花基部茎秆上5~6厘米处用小刀开2~3厘米纵口,插人两段用枯黄急救原液浸泡4小时以上的火柴梗,采取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棉花枯萎病的为害,也可以防治其他作物的枯萎病。二、黑腐病1.黑腐病特征在棉花根部表皮呈黑色,略有凸起,无新根长出,植株矮小、叶片绵软、生长缓慢,高温下易死亡,死亡后植株呈黑枯形,直立不倒,发病区呈块状。发病原因:雨后积水时间长,地势低洼,盐碱偏重或施氮肥量大的地块,中耕不及时,前茬种过甘薯、甜菜、大白菜、甘蓝、萝卜地块易发此病。2.防治方法● 整平土地,防积水,及时排水;● 雨后及时中耕松土透气,提高根系活性;● 增施石灰粉每亩15 千克、硫酸亚铁10 千克或施人重茬剂、肥力宝都可以减少种控制此病发生;● 增施有机肥种磷钾肥,控制种适量施人氮肥;● 发病期用枯黄急救、腐烂速康各20克,加水15千克,喷洒叶面或灌根均可有效防治黑腐病。三、棉花红腐病1.发病症状该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在棉苗未出土前侵人。幼芽受害后变棕褐色,直至腐烂死亡;幼苗受害,幼茎基部种幼根肥肿变粗,最初呈黄褐色,后产生短条棕褐色病斑,或全根变褐、腐烂。2.发病规律该病原菌属弱寄生菌,不能直接侵染棉苗,主要从伤口侵人。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苗地病原物积累多、未进行土壤消毒处理、苗期阴雨连绵时易发病。四、棉花黄萎病1.发病症状该病是由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为棉花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国各主产棉区均有发生,常与枯萎病混合发生,为害也较相似,统称黄、枯萎病。一般在3~5 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发生,起初在下部叶片上的叶缘种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项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放,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出现急性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蔫,叶片大量垂落。现蕾期病株症状是叶片皱缩,叶色暗绿,叶片变厚发脆,节间缩短,茎秆弯曲,病株畸形矮小,有的病株中、下部叶片呈现黄色网纹状,有的病株叶片全部脱落变成光秆。2.发病规律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40个科 600 多种植物。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病的主要方式。病株根、茎、叶、铃、壳等均可带菌,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能存活6~7年。在黄萎病田连作年限长、土壤内菌量大的情况下,7、8月份气温高低是当年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五、红叶茎枯病它是棉花中后期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植株停止生长,顶尖封闭,叶片发红紫似火,茎秆出现枯焦状,后期叶片大量脱落,棉铃提早开裂,大部分棉铃脱落,发病原因是前期雨水多,中后期干旱,土壤中严重缺钾、缺锌也易导致此病加速发生。增施钾锌肥,每亩施人硫酸钾15 千克、硫酸锌1 千克、硫酸亚铁10千克,均可减少此病发生。生长前期用强力不早衰预防一两次,亦可控制此病发生。发病后,用红叶茎枯灵0.3%硫酸锌水溶液喷洒叶面,也可以控制种减轻此病为害。六、棉花红粉病1.发病症状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整个铃壳表面呈松散的橘红色绒状,比红腐病的霉层厚,病铃不能开裂,僵瓣上也长有红色霉粉。气候潮湿时,变为白色绒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种分生孢子。2.发病规律红粉病病菌可在病铃上越冬。该菌是弱寄生菌,多从伤口或铃壳裂缝处侵人,借风、雨、水流种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低温、高湿利于发病。暴风雨或害虫为害严重时,发病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整枝不及时、施用氮肥过多的棉田发病重。相关链接黑胫病最新发现的一种棉花新病,其症状是:在植株茎秆中上部果枝分杈处发病,呈黑色病斑,沿分杈处向上向下发展,逐渐形成条形,环茎秆一周,下部病斑不齐,呈锯齿状,黑茎处萎缩顶心叶种根部均无发病。此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亦大量发生。此病易侵染向日葵、烟草,在棉花上也有发生。防治方法:枯黄急救、腐烂速康各20 克,加水15 千克喷洒棉花全株,也可喷洒3%石灰水加500倍抗腐烂剂或腐烂速康20克,加食用醋100克,对水15千克等均可防治。棉花热害棉花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但在棉花生长过程中,往往有超过了33℃的高温天气发生,棉花在大于33℃高温时,会由于高温使植株内大量蛋白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种氨气,二氧化碳种水可以顺气孔流失,而氨气则在植株体内累积,并导致氨害造成叶片干枯、花铃脱落、果实灼伤,形成日烧病,植株停止生长,造成减产。防治方法:腐烂速康20 克,加食醋100克,对水15千克,喷洒叶面即可减轻为害,此方法还可以防治小麦干热风、瓜果灼伤、白菜软腐病、棉花除草剂药害等。棉花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棉刺盘孢菌。棉籽种幼芽受害,变褐腐烂;棉苗受害,幼茎基部初呈红褐色斑,渐呈红褐色凹陷的梭形病斑,病重时病斑包围茎基部或根部,呈黑褐色湿腐状,棉苗枯萎而死;子叶受害,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粘附在棉籽短绒上种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有部分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播种后在种子种土壤中越冬,病菌侵人为害,引起发病。幼苗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种子带菌率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棉田板结,整地粗放,播种过深,盖土过厚,发病较重。播种后遇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棉铃吐絮期,秋雨种害虫多,发病重。一、棉红蜘蛛棉红蜘蛛也叫棉叶螨、棉火龙,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在黄河流域棉区以朱砂叶螨为主,并与截形叶螨混合发生。1.寄主与为害棉红蜘蛛为害棉花、玉米等。2.发生规律在温度24~28℃、相对湿度75%时繁殖最快。(1)成虫 雌虫椭圆形,长约0.5 毫米。体色有红色、锈红色、淡黄色等多种。体背面两侧有大的暗色斑块。有足4 对,各足无爪,跗节先端有黏毛4根。雄虫菱形,体长约0.3毫米。(2)卵 为圆球形,表面光滑,初产时无色透明,后变为橙红色。(3)若虫 体近圆形,暗绿色,眼红色,足3对。3.发生为害特点成螨种若螨聚集在棉叶背面刺吸汁液。朱砂叶螨为害后叶片出现小红点,为害重时,红叶面积扩大,棉叶种蕾铃大量焦枯脱落,状如火烧;截形叶螨为害后,叶片较长时间为黄白点,最后为枯黄斑块而脱落。棉红蜘蛛在北方多以成虫潜伏于杂草、土缝中越冬,南方则以成虫、卵、幼虫、若虫在寄主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先在寄主上繁殖,然后移到辣椒地繁殖为害。初为点发生,后靠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雨扩散传播。开始为害植株老叶,再向上蔓延。当食料不足时,有迁移习性。4.防治方法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三氯杀螨矾1 000倍液,或20%杀螨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螨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二、棉盲蝽1.寄主与为害棉盲蝽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豆类、豆科绿肥、十字花科蔬菜、麻类、向日葵、麦类、谷子、高粱等。2.发生规律棉盲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在70%以上。3.防治方法常用农药有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0%磷胺乳油、50%马拉松乳油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200~1 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50~400倍液,每亩用75千克喷雾。三、棉铃虫1.寄主与为害棉铃虫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小麦、高粱、豌豆、甘薯、苜蓿、番茄、向日葵等作物。2.发生规律棉铃虫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5%~90%。(1)成虫 体灰褐色,长约16 毫米,翅展约34 毫米,前翅具褐色环状纹种肾状纹,肾状纹前方前缘脉上有2条褐纹,后翅黄白,后端黑褐色。(2)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36 毫米,体色变化极大,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3)蛹 长17~21 毫米,黄褐色。腹部第5~7 节的背面种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4)卵 半球形,约0.5毫米,乳白色,壳表具纵横网格。3.发生为害特点棉铃虫在我国由北向南1年发生3~7代,在辽宁、河北北部、内蒙古、新疆等地1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世代重叠,幼蛹在寄主植物根际附近的土中越冬。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越冬1代成虫开始出现,5月上、中旬为发生盛期,第1代卵见于4月下旬至5月末,第1代幼虫为害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中旬;第2代卵高峰在6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第3 代卵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8~9月为第3 代幼虫为害期,一般发生较轻;第4代卵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9月至10月上、中旬为第4 代幼虫为害期,主要为害秋棚番茄,第4 代老熟幼虫产生滞育蛹于10月底开始越冬。在长江流域,5~6月第1 代、第2 代是主要为害世代。华北地区6月下旬至7月,第2 代是主要为害世代。东北南部7、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第2代、第3代是主要为害世代。棉铃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隐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在开花植物间飞翔并吸食花蜜,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种趋化性,对新枯萎的杨树枝叶等有趋性。棉铃虫产卵一般选择长势旺盛、嫩绿的植株,产卵期一般与番茄、辣椒开花期吻合。卵多散产在植株上部的嫩叶及果柄、花器附近。每雌产卵1 000粒左右,最多达4 000余粒。卵发育历期20℃时为5~9 天,25℃时约4天,30℃时约2天。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食附近嫩茎、嫩叶。1~2龄时吐丝下垂转株为害,3龄开始钻蛀番茄果实种大白菜叶球,4~5 龄幼虫有转果为害种自相残杀习性。棉铃虫一生可为害3~5个果实。幼虫时期在25~30℃时为17~22天。老熟幼虫在3~9厘米处的表土层筑土室化蛹。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5%~90%。高温多雨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干旱少雨对其发生不利。4.防治方法成虫产卵盛期为防治适期。常用杀虫剂有4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等,均配成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每亩用药50~75千克,喷雾。四、红铃虫1.寄主与为害红铃虫除为害棉花外,在秋葵、洋麻、洋绿豆种木模上均有发生。2.发生规律较高的适宜温湿度有利于红铃虫的繁殖,温度在20~35℃、相对湿度80%以上适合其发生。3.防治方法在成虫产卵盛期施药杀卵种初孵幼虫。药剂有25%亚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5%来福灵乳油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10%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每亩用药50~75千克,喷雾。相关链接棉蚜棉蚜是多型性的,生活在越冬寄主种侨居寄主上。不同季节里的棉蚜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有卵、干母、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无翅产卵雌蚜、有翅雄蚜、无翅若蚜、有翅若蚜等虫态。并且在不同的季节有苗蚜种伏蚜之分,苗蚜在棉花苗期发生,个体大,深绿色,适应低温;伏蚜即夏型蚜,黄绿色,体形小,适应高温。(1)无翅孤雌蚜 卵圆形,长2 毫米,宽1 毫米,活体深绿、草绿至黄色,以黄色最常见。卵:长椭圆形,长0.5厘米,漆黑色。(2)若蚜 无翅若蚜复眼红色,无尾片,夏季多为黄白、黄绿色,秋季为蓝灰、蓝绿色:有翅若蚜夏季多为黄褐色或黄绿色,秋季为蓝灰黄色;虫体均被蜡粉。(3)发生为害特点 棉蚜以刺吸式口器在棉叶背面种嫩头部分吸食汁液,使棉叶畸形生长,向背面蜷缩。棉蚜为害主要在幼苗期种蕾铃期,幼苗期为害的棉蚜称为苗蚜,一般为害时推迟棉苗发育,造成晚熟、减产,严重为害时使棉苗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蕾铃期为害的棉蚜称为伏蚜,使蕾铃脱落,有的造成落叶而减产;有时在棉花吐絮期还有棉蚜为害,这时棉蚜称秋蚜,污染棉絮,降低棉花品质。棉蚜一年发生10代以上,因地域不同发生代数不同,以卵在寄主芽基部或杂草根部越冬。翌春卵孵化并营孤雌生殖,产生无翅雌蚜,经繁殖2~3 代后产生有翅雌蚜,迁飞至寄主植物上为害,常以群集叶反面刺吸汁液,造成叶片蜷缩成团,植株生长不良,在花上为害造成落蕾落花,排出大量蜜露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小地老虎小地老虎俗名地蚕、切根虫、黑地蚕、土蚕等,其食性极杂,是多食性害虫。可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以及其他多种蔬菜,还可为害多种粮食作物种杂草。(1)成虫 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暗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双齿状,前翅黑褐色,翅面有肾形斑、环形斑、棒形斑各1个,各斑均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侧有3个楔形黑斑尖端相对。后翅灰白色。(2)卵 半圆球形,直径约0.5 毫米,表面有纵横的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灰黑色。(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7~47 毫米,体形略扁,全体黄褐色至暗褐色,背面有淡色纵带,体表粗糙,布满大小不均的颗粒。腹部1~8节背面各有两对毛片。臀板黄褐色,有两条深褐色纵带。(4)蛹 体长18~24 毫米,赤褐色,有光泽。第5 至第7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大。尾部黑色,腹部有黑褐色粗而短的刺2根。(5)发生为害特点 小地老虎在全国各地每年可发生2~7代,江南一带发生6~7代,华北地区发生3~4代,东北地区发生2~3代。南方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成虫也可越冬。小地老虎以幼虫为害棉花、蔬菜的幼苗,将幼苗从茎基部咬断,植株枯死。成虫白天隐蔽,夜间活动,在黄昏后交配产卵。成虫活动受气候影响很大,10~16℃时活动最盛,低于3℃或高于20℃时则活动较少,夜间微风或阴天活动强,遇大风或降雨就很少活动或停止活动。成虫对黑光种糖、醋、酒等物质有明显的趋性。成虫产卵在小旋花科野生杂草上,平均每雌蛾产卵800~1 000粒。卵期4~10天。幼虫共6龄,3龄前大部分集中在植株的心叶里或附近的土表、土缝中吃食植物。3龄后白天潜伏在土下,夜间及阴雨天出土活动,行动敏捷,食量大,密度大时有自残性,为害极大。大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后缩成环形。幼虫期30~40天。老熟后潜人土下5~6厘米做土室化蛹,蛹期12.4~17.9天。成虫寿命10~12天。一、棉花苗期的管理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棉花苗期的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促早发。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病苗、弱苗,带出棉田。及时中耕,以提高地温,减轻苗病。每亩用壮苗型天达2116、恶霉灵各一袋,对水15 千克,采用小喷片,低压慢走,喷施棉苗,并使药液流至茎部。7天一次,连喷两次,可有效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等苗期病害,防病、促长、抗寒、抗旱效果显著。同时对棉花枯黄萎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在苗期用啶虫脒1 000~1 500倍液加壮苗型天达2116喷施,可起到防虫、促长双重作用。注意苗期严禁喷施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以促进棉花壮苗早发。二、棉花蕾期、花铃期的管理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棉花花铃期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管理主攻目标是保持棉株稳健生长、减少蕾铃脱落、提高成铃率、多结铃、结大铃、达到秋桃盖顶、伏桃满腰。主要管理技术有以下几项:1.喷施天达2116调控株型现蕾后的瘦弱棉花,仍要喷施600 倍液抗旱壮苗型天达2116,促棵快长,多现蕾。在棉花生长旺盛,株高超过50 厘米时,要用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喷雾,使棉花株型紧凑,稳健生长,控制旺长,多现蕾、现大蕾。10~15 天一次,全株喷雾,连喷两三次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花徒长,使棉花稳健生长,叶色浓绿,株形紧凑,茎秆粗壮,果枝节间短而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良好,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减少蕾铃的脱落。可以保伏桃、争秋桃,达到秋桃盖顶,伏桃满腰,桃大,不早衰,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在棉花吐絮期喷施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 600倍液,可防棉花早衰,促早熟,增铃重,提高品质,预防、减少棉花烂铃的发生,提高棉花产量,增加经济效益。2.轻施蕾肥,重施花铃肥,巧施盖顶肥地力好、底肥足的棉田可不追施蕾肥,晚发弱苗可追施10~20千克乐喜施肥。在7月上旬进人花期后,应及时重施花铃肥,每亩追施乐喜施肥15~20 千克,加10~20 千克龙珠生物有机肥,以满足开花结铃的需要。如出现脱肥现象,可在8月底前追施少量的盖顶肥,每亩追施尿素5~10千克,也可用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防止棉花早衰,促早熟,增铃重,提高品质。如出现干旱,可隔沟轻浇水,遇雨积水要及时排出棉田积水。3.防治棉铃虫在棉花花铃期,用1 000~1 500倍液高效氯氟氰菊酯加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加灭幼脲1 000~1 500倍液,在防治棉铃虫的同时,兼治蓟马、盲蝽象,并具有防徒长、防脱落的作用,可达到一喷多效。4.如发生棉花红蜘蛛、伏蚜、盲蝽象、棉铃虫可用3 000倍液阿维菌素加1 000~1 500倍液高效氯氟氰菊酯加600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混合喷雾,可互有增效作用。5.棉花花铃期要注意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在喷施600 倍液棉花专用型天达2116 的同时,混合喷施3 000倍液恶霉灵,以互有增效,减轻枯萎病、黄萎病种烂铃的发生,减少蕾铃脱落,增加铃重。6.及时进行整枝、打顶、赘芽、边心,摘拾棉花7月15~20日及时打掉顶心,8月10日及时摘除所有边心,做到“四门落锁”。及时去掉赘芽、边心种无效花蕾。9月10日前后全部摘掉无效花。要及时摘拾前期的烂铃,以后每隔5~7天摘拾棉花一次,并注意分级分存分售。 -
报告冀北地区苹果锈病大发生的原因与
防治 技术研究出版时间:2007苹果锈病在冀北地区历年来均属零星发生,但近2年来在部分果园突然开始大发生,其中,2007年部分果园发病株率达到100%、病叶率90%以上,苹果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经济效益损失接近100%。笔者于2007年对冀北地区苹果主产地的宽城、兴隆、承德等县的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苹果锈病在该地区普遍发生,给当地苹果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苹果锈病又名赤星病、羊胡子,有的地区俗称黄斑病、长毛病。该病可为害叶片、新梢、果实,叶片先出现橙黄色、油亮的小圆点,后扩展,中央色深,并长出许多小黑点(性孢子器),溢出透明液滴(性孢子液),此后液滴干燥,性孢子变黑,病部组织增厚、肿胀(也就是群众所称的叶子上长了黄疙瘩),病斑多呈纺锤形,以后叶背面或果实病斑四周,逐渐长出黄褐色丛毛状物(锈孢子器,即群众所称的长胡子、长毛毛),内含大量褐色粉末(锈孢子);果实发病,多在萼洼附近出现橙黄色圆斑,直径10mm左右,后变褐色,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呈畸形。苹果锈病病原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ouabe)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是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梨树上形成性孢子和冬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以后萌发产生担孢子[1]。转主寄主主要是桧柏,其次是括高塔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2]。该病每年只侵染1次,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天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内的胶状物质遇雨吸水膨胀,其中的冬孢子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不能侵染桧柏,而是随气流传到苹果树上,致使苹果树发病,开始在叶片正面出现性孢子器,以后在叶背面出现锈孢子器,产生的锈孢子再随气流传到桧柏上为害、越冬,从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从苹果锈病的侵染循环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桧柏类植物,苹果锈病就不能完成侵染循环,也就不能发生。据有关资料[3]介绍,桧柏类植物上的担孢子传播距离一般为2.5~5km,最远50 km。因此,苹果锈病的发生与否或发生轻重主要决定于周围5 km有无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存在。该病作为初侵染源的冬孢子角的萌发和冬孢子、锈孢子的侵染都需要适当降雨和相对湿度大于90%的条件。因此,该病的发生轻重和早晚与春季降雨早晚和雨量大小关系密切,降雨早则发病早,雨量大则发病重。据笔者调查,在冀北地区,一般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降雨量达到15mm以上时,桧柏类植物上的菌瘿开始迅速吸水膨大,形成花瓣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随即萌发形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至苹果树染病,一般从5月下旬叶片正面开始出现病斑,6月上旬大量发病,至8月份叶背面开始出现锈孢子器。冀北地区农村历来有翠柏栽植,但一般都长在较偏僻的陡峭山上,距离苹果园较远,而桧柏只是在城镇有少量栽植,即使偶尔有苹果锈病的担孢子飞散传播,数量也相当少。因此,该地区苹果锈病历年均零星发生或不发生,果农对该病也比较陌生。近3年来,各地大搞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了绿化和美化农村环境,开始在农村的路边、房前屋后、群众休闲活动广场等地大量栽植桧柏类植物,这些地点一般距离苹果园较近,给苹果锈病完成侵染循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致使这些地区苹果锈病在2007年偏重发生或大发生。据笔者对冀北地区6个距离桧柏不同远近的果园调查,凡是附近栽植桧柏的果园,苹果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发生轻。一般建在路边距离桧柏近的果园,苹果锈病发生重,建在山坡上距离桧柏相对较远的果园则发生轻,而发生程度与距离桧柏远近呈明显的正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与桧柏距离50m以内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达到90%以上,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3.7个;与桧柏距离80~12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率略有下降,但仍达到7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2.3个;与桧柏距离180~230m的苹果树,全部感染苹果锈病,病叶率为2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1.6个;与桧柏距离500~630m的苹果树,病株率为58.5%,病叶率10%左右,每个病叶上平均有病斑1.15个;与桧柏距离2100~2250m的苹果树,感染率为20%左右,病叶率仅为1.2%,每个病叶上仅有1个病斑;与桧柏距离5100~5200m的苹果树,感染率急剧下降,仅为4.5%,病叶率仅为0.2%,每个病叶上仅有1个病斑。与桧柏距离(m)50以内80~120180~230500~6302100~22505100~5200病株率(%)100.0100.0100.058.519.64.5病叶率(%)91.571.622.610.51.20.2平均百叶病斑数336.2166.736.512.11.20.2表1 苹果锈病的发生程度与距离桧柏的远近关系调查表(2007年6月14日,河北宽城)苹果锈病虽然不是冀北地区果园新发病害,但是由于其具有需转主寄主才能完成侵染循环的特性,发生极少,不如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等常发病害那样清楚,绝大多数果农根本不认识,因此预防意识淡薄,盲目引进了桧柏类植物,而在春季又没有对其进行防范措施,导致了该病的重发生。切断苹果锈病的侵染循环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手段,新建果园时,应当远离桧柏、翠柏、龙柏类植物5km以上,对于5km之内已有桧柏等植物的,有条件的建议彻底清除。对于彻底清除5km之内桧柏等植物有难度的果园,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冬孢子萌发。第一,可以在早春苹果萌芽前,剪除桧柏类植物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或喷药抑制冬孢子萌发;第二,可以喷药清除菌源。应根据天气情况,在苹果萌芽期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尤其是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遇有15mm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时,必须及时在桧柏类植物上及时喷洒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或三唑酮等药剂,清除越冬病菌;第三,苹果锈病发生重的果园,还应在秋季喷药保护桧柏类植物,防治锈病侵染。对于附近有桧柏类植物的果园,除了清除转主寄主的菌源以外,还应对果树进行树上喷药保护,一般在苹果花芽露红和落花后各施一次药,发病严重的还应在落花后10~15天施第三次药。常用的药剂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戊唑醇(富力库)水乳剂1000~2000倍液、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1000~4000倍液、40%氟硅唑(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等。苹果锈病的担孢子可飞散传播5km以上,但由于冀北地区属山区,自然屏障较多,因此,以200m以内传染为害较重,如菌量充足,可使该范围内绝大多数苹果树发病,对产量影响极大,200~500m之间发生程度中等;距离转主寄主5km以上的苹果树虽然也可以发病,但发病率较低,对产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失。切断侵染循环是防治苹果锈病的根本所在,而喷施药剂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
报告美国白蛾
防治 案例——以河北省廊坊市区(县)为例出版时间:20092006年、2007年连续2年发动人工挖蛹取得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的基础上,2008年有偿收购虫蛹215万头,大大降低了美国白蛾的虫口密度,同时增强了群众对美国白蛾属于世界检疫性害虫及其生活习性的认识。,依法治理,保证健康”的方针,本着“谁所有、谁防治”的原则,实行全覆盖、多措施、不间断的防治策略,多措并举全面开展了防治工作,每年组织开展的地面喷药作业面积均超过4万hm2,真正实现了全覆盖、多层次的防治效果 为确保各级各部门防治工作的落实,县林业局制定了《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检查督导方案》,从每年4月开始,在省、市林业局检查督导的基础上,全县各级领导也多次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 进行督导检查。在9月中下旬组织10个检查组,开展美国白蛾防治效果 大调查,边调查,边督导,边防治,促进防治进度和提高防治成效。为了实现“联防联治”,加大防治力度,防治人员利用车载式喷雾器、担架式喷雾器等防治器械,在药剂的使用上,主要采用对人体、牲畜、环境无公害的生物药剂,如灭幼脲3号、除虫脲,达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 -
报告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和
防治 指导,提升植保现代化水平出版时间:20106 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提升农作物植保水平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加强对专业化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组织实施联防联治、统防统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 、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