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苹果腐烂病的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关键技术探讨
出版时间:2007苹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目前全国苹果种植面积达190万hm2以上,产量达2110万t,居世界前列[1]。近几年来,苹果腐烂病在我国尤其是冀北地区,连续多年中偏重到大发生,已成为对苹果生产影响最大的病害,严重制约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目前针对苹果腐烂病的研究较多,但始终未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致使该病发生势头有增无减,蔓延十分迅速,甚至在新栽果园内都能找到大量病株。因此对该病的流行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对防治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势在必行。苹果腐烂病又称串皮湿、臭皮病、烂皮病,是一种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损失极大的苹果树病害,全国各苹果产地均有发生,尤其是近1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蔓延较迅速。该病轻者造成枝干枯死、结果能力锐减、产量和品质下降、结果年限缩短,重者可导致整树枯死,甚至毁园。据笔者近5年来调查,冀北地区苹果园苹果腐烂病感染率几乎达到100%,成龄果树病株率35%以上,严重的果园达到80%以上,幼树病株率也有10%左右,目前已有20%苹果园因此病而毁园。通过对产量损失率的调查,仅该病就达到20%左右,占苹果树整个病虫损失率的50%以上。苹果腐烂病的病原物是苹果黑腐皮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苹果腐烂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弱的兼性寄生菌,具杀生寄生性。该病侵入寄主后,先处于潜伏状态,不立即致病,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或果树进入休眠期,生理活动减弱、抗病力降低时,病菌才由侵入部位向外扩展,进入致病状态[2]。因此,苹果树本身的抵抗能力强弱是该病能否发生的前提条件。2.1.1 施肥水平明显不足 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苹果是冀北地区许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管理比较精细,平均每年每株果树施优质农家肥50 kg以上,夏季还要进行压青草、扩水盘、改良土壤、追施肥料等措施,冬季一般都要进行树干涂白。另外在病虫防治上,也基本上做到了及时防治、统一防治。因此,果树树势较强,各种病害发生均较轻。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近5 年以来,随着果品价格下降,果农积极性下降,管理比较粗放。据调查,目前有90%以上的苹果树不施用有机肥,50%以上的苹果树不追施肥料,20%以上的苹果树不施任何肥料,即使是施肥的,也多是在春季每株基施磷酸二铵等0.5 kg左右,不但养分含量单一,而且施肥量明显不足。2.1.2 掠夺式生产现象比较严重 大多数果农只追求眼前利益,一是不舍得疏花疏果,使果树负担过重,大小年现象严重,使树体过早衰弱,抵抗力下降;二是为了争取多挂果,普遍采取环剥措施,尤其是主干环剥现象还比较常见,造成环剥就有花芽、不环剥就没有花芽的恶性循环,不但造成树体衰弱、抵抗力下降、各种病害泛滥,而且使果树结果高峰期明显缩短。另外,近几年天气干旱,有的果园不能及时灌水,也是粗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防治不当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施药次数不足。部分果农对苹果树重视不够,有的全年只施一、两次药,甚至有的果农完全不施药,也不进行其他管理,早期落叶病、瘤蚜等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树势极度衰弱,进而促使腐烂病大发生,提供了充足菌源,也危及到了整个果园;二是施药时期把握不好。苹果腐烂病萌芽前用药消灭枝干上的菌源十分重要,许多果农不重视此次施药,萌芽后刮除病斑必须进行,而多数果农到了花期以后病斑明显时才刮除,病斑扩展迅速,还会使病原菌大量传播;三是病斑刮除不彻底。发现病斑后,应刮除至木质部,边缘要超过病部1cm左右,而有的果农刮得浅或刮得范围小,造成病斑复发率较高,还有的果农不将刮下的病皮带走,再次形成侵染源;四是药剂选择不合理。目前用于防治腐烂病的药剂较混乱,许多果农选择不当,也是造成防治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五是不注重夏秋季施药。多数果农只注重春季涂药,不注重夏秋季喷药保护和秋季涂药保护,形成新增病斑。20世纪80年代之前,冀北地区苹果主要品种是国光,其次是金冠、元帅、红星、白龙、倭锦、鸡冠等,苹果腐烂病很少发生,但随着品种间异地交流的广泛进行,富士等新品种开始传入,腐烂病也开始迅速发生。随着果农不断栽植和对老树进行改接换头,几乎所有果园均有外来接穗不断引入,目前这些已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菌源的不断传入,因此,品种间异地交流是苹果腐烂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苹果腐烂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加强栽培管理为中心内容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健身栽培是指在苹果生产过程中,利用农业和物理等措施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增加苹果的产量,提高品质。健身栽培是目前生产无公害苹果最有效、最根本、最安全、最经济的手段,也是防治苹果腐烂病的最重要手段。3.1.1 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 在秋季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增施以有机肥为主,N、P、K、微肥配合的基肥,适时追肥,叶面喷施氨基酸叶肥、沼渣沼液等,要根据不同树龄、不同土壤条件、不同时期采取平衡施肥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补充叶肥等手段,增强树体对腐烂病的抵抗能力;萌芽前、春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采果后和封冻前要及时根据灌水指标灌水,保证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尤其要防止春旱,但也要注意雨季及时排水,保证树体含水量正常,降低病菌扩展能力,促进伤口愈合。3.1.2 及时修剪,合理负担 大小年现象是造成树势衰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通过疏花疏果、修剪等措施,合理负担,避免树体消耗过大;适时冬剪和夏剪还可剪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以减轻其他病虫害的为害,从而提高树势。3.1.3 及时清理病虫及残体,减少菌源 病枝、病树皮中有大量的腐烂病菌,因此要及时剪除病枝和病果、及时清理将刮下的树皮,带出园外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止孢子飞散传播。3.1.4 减少环剥,避免树势衰弱 环剥在一程度上可以提高花芽分化率,从而增加挂果量,但也会造成树势衰弱,尤其是主干环剥,后果更严重,因此,应优先选用施沼渣沼液、喷芸薹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涂抹促花剂等方法,尽量少环剥。3.1.5 增加保护,防止冻害发生 冻害是诱发腐烂病的重要因素,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要通过树干涂白等措施,防止冻害发生。苹果腐烂病刮除病斑工作应根据其发生规律,及时进行。当春季气温回升后,树液开始流动,营养向生长点转移,造成树体枝干营养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抗病能力迅速降低,病菌则乘机扩展蔓延,形成春季发病高峰。另外,秋季果实迅速膨大,营养向果实大量转移,也会造成树体枝干营养相对缺乏,形成秋季发病高峰。因此,刮除病斑应在每年春、秋季分别进行。通过实践表明,每年进行3次比较合适,第一次在萌芽期,此时病斑尚未蔓延;第二次在苹果花期,尤其是降过一场春雨过后,此时病斑最容易辨别,可及时发现第一次未发现的病斑;第三次是在9月份,此时是该病蔓延的另一个高峰。刮病斑时,要刮至露出木质部,边缘要超过病部1cm左右,刮好后及时涂药保护。通过笔者调查和试验,目前防效较好的涂抹药剂有:3.315%甲硫·萘乙涂抹剂(灭腐新)原液、2.12%腐殖酸铜水剂(腐烂净)原液、4%腐殖酸铜水剂(843康复剂)原液、21%过氧乙酸水剂(果富康)5倍液、精制木酢液原液、40%氟硅唑(杜邦福星)15倍液等,一般防治效果可达80%~90%。病斑涂药保护时,有一些不易发现的病斑往往被忽略,造成年年涂药年年有新发病斑。因此,全树喷药防治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有效消灭树皮浅层病菌,预防发病。可在萌芽前、谢花后2~4天、落皮层形成期(7月份)、果实生长中后期(8月下旬~9月上旬)各喷一次药,尤其是萌芽前施药尤为重要,可有效消除树体上潜伏的病菌。萌芽前喷施药剂可选用18%过氧乙酸水剂200倍液、石硫合剂5波美度、2.12%腐殖酸铜水剂100倍液、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300~400倍液等;萌芽后喷施药剂可选用18%过氧乙酸水剂500倍液以及腐殖酸铜水剂等;秋季涂抹药剂可选用3.315%甲硫·萘乙涂抹剂(灭腐新)原液、腐殖酸铜类药剂等。另外,在苹果腐烂病发生高峰期,还可用21%的过氧乙酸200倍液进行树干淋洗或3~5倍液涂刷树干及骨干枝、45%代森铵(施纳宁)水剂100~200倍液涂刷树干及骨干枝,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在5~9月份,其中以5~6月份最好,用锋利的刀将所有的病皮、粗翘皮全部刮除,露出白绿或黄白色皮层为止,不要触及形成层,皮层中若有坏死病斑也一律刮除。重刮皮可将多年积累的各种类型病变组织和侵染点彻底清除,且可刺激树体产生愈伤组织,增强抗病力。对于主干上病疤较大、为害较严重的果树,要及时采取桥接或脚接的方式,促进树势恢复。 -
-
报告Primary Study of Oligogalacturonides Inducing Resistance to Tobacco Mosaic Virus
出版时间:2007烟草病毒病有“烟草癌症”之称,一旦发生和蔓延,就难以控制,严重制约烟草的正常生长。目前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是烟草花叶病毒(TMV),其发生范围遍及各烟区,不仅造成烟草产量的损失,而且使烟草品质严重下降,降低烟草的烟叶等级,严重影响烟叶的经济性状。化学药剂所造成的病原物抗性和环保问题,使其应用受到较多限制;由于植物病毒系活体寄生物,侵入寄主细胞后的增殖需借助寄主的代谢,因此至今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剂。而诱导抗性作为对植物病害的诱导应答减少了植物在抗病方面所付出的种种代价,因此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抗病策略,并在作物可持续病害防治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研究寡聚半乳糖醛酸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能力,以期为寡聚半乳糖醛酸用于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1.1 供试药剂 寡聚半乳糖醛酸以及壳寡糖,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20%病毒A可湿性粉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四友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市购)。1.1.2 供试植物 枯斑三生烟(Nicotiana tobacum L.SamSun NN)。1.1.3 供试毒源 烟草花叶病毒(TMV),本实验室保存于普通烟上。接种病毒汁液为每克含TMV的烟草病叶,加入5倍体积0.05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0),在研钵中研磨后纱布过滤。1.2.1 试验处理 供试药剂寡聚半乳糖醛酸设浓度为50μg/ml喷雾;浓度为75μg/ml喷雾;浓度为100μg/ml喷雾。病毒A稀释700倍喷雾。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1.2.2 试验实施 试验设在海南试验地中,土壤为红土。试验每个处理15株长势大小一致的6~8叶期的烟草,叶面喷雾施药。24h后汁液摩擦接种TMV病毒。在病毒汁液中加入少量石英砂,用毛笔蘸取汁液摩檫接种。枯斑三生烟苗采用半叶法接种,每株接4片叶。接种后每天观察发病情况。待全面发病后,调查病斑数。1.3.1 试验方法 选取大小一致、6~8叶期的烟草植株,均匀喷洒供试药剂寡聚半乳糖醛酸50μg/ml。处理24~96h不同时间后,进行接毒试验。采用半叶法摩擦接种。接种7天后,统计叶片上的病斑数。试验重复3次计算防效。抑制率(%)=[(对照叶片病斑数-处理叶片病斑数)/对照叶片病斑数]×100%1.4 抗性相关酶的测定1.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取样叶1.4g,10.0ml 含5mmol/L巯基乙醇的硼酸缓冲液(0.05mol/L,pH 8.8),加入0.5g PVP和石英砂在研钵中研磨,在冰水中研磨成浆。10000r/min 4℃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酶液。3ml反应体系中含50mmol/L磷酸缓冲液,13mmol/L甲硫氨酸,75μmol/L氮蓝四唑(NBT),100nM EDTA,4μmol/L核黄素,加入50μl粗酶,在日光下反应,以黑暗终止反应,立即在560nm下比色。以抑制NBT光化还原的50%为一个酶活单位。以不加酶液的光照管为对照。以磷酸缓冲液调零。1.4.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3ml反应体系中含50mmol/L pH 7.0 PBS1.9ml,45mmol/L H2O2(2%)1.0ml和0.1ml酶液。连续记录240nm吸光度的变化。以每分钟变化0.01为一个酶活单位。试验结果表明,壳寡糖、寡聚半乳糖醛酸50μg/ml,75μg/ml,100μg/ml,以及病毒A稀释700倍都对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产生枯斑有抑制效果。其中寡聚半乳糖醛酸50μg/ml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52.8%,略高于阳性对照壳寡糖(49.7%)以及病毒A(31.8%)。寡聚半乳糖醛酸75μg/ml以及100μg/ml,抑制率分别为49.7%和37.9%,都高于病毒A稀释700倍。寡聚半乳糖醛酸浓度在50~100μg/ml之间是随浓度的增加,抑制率有所降低。取田间试验诱抗效果最好的寡聚半乳糖醛酸浓度50μg/ml进行温室试验,试图寻找诱抗效果最好的时间点。试验结果表明(3次重复),喷施寡聚半乳糖醛酸96h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诱抗效果越明显,枯斑产生的抑制率为62.2%,但是差异不显著,说明96h内寡聚半乳糖醛酸诱导效果基本维持稳定。处理斑点数抑制率(%)寡聚半乳糖醛酸50μg/ml92±40?52.875μg/ml98±47?49.7100μg/ml121±4337.9病毒A稀释700倍133±4031.8壳寡糖50μg/ml98±32?49.7CK195±48—表1 寡聚半乳糖醛酸不同浓度喷施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效(P处理斑点数抑制率(%)寡聚半乳糖醛酸24h89±35?37.648h91±61?36.872h80±35?44.396h54±21?64.4CK143±64—表2 寡聚半乳糖醛酸喷施不同时间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效(P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寡聚半乳糖醛酸处理烟草植株后SOD的活性变化如图1所示。处理烟草15m~12h的时间内,SOD酶活性升高,均高于对照。其中处理1h内就达到一个峰值。8~12h达到第二个峰值。推测寡聚半乳糖醛酸诱导烟草首先能够产生一个快速的SOD活性升高的反应,然后在8~12h时能诱导另外一个途径使SOD酶活升高。图1 寡聚半乳糖醛酸诱导烟草不同时间后SOD酶活2.3.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寡聚半乳糖醛酸处理烟草植株后,CA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处理15m~2h即达到峰值。在处理后的148h内,CAT均可保持较高的活性。说明寡聚半乳糖醛酸在2h内可以快速诱导CAT的活性,并且可以在较长时间保持诱导烟草植株CAT的活性。图2 寡聚半乳糖醛酸处理烟草不同时间后CAT活性变化目前,对于寡聚半乳糖醛酸作为植物诱导子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诱导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室研究了寡聚半乳糖醛酸诱导烟草抗性的最佳浓度为50μg/ml,96h以内的诱导抗性不依赖于诱导时间的长短。本实验室也检测了诱导时间长达25天的诱抗效果,诱导抗性随时间的延长而先增加后降低,在16天达到最高。植物体在抵抗病原菌侵染的过程中,有些保护反应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在逆境条件下,其膜系统的受损与生物氧自由基有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被认为是细胞膜的保护酶。酶活性愈高,消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越强。植物的抗逆性也愈强[1]。抗病毒剂VA诱导枯斑三生烟后,叶片中SOD活性增加,推测VA诱导枯斑三生烟对TMV的抗性可能与活性氧代谢有关,即可减少活性氧对植物的毒害作用[2]。另外,其他的能够诱导烟草抗TMV的诱导子如VFB[3]以及落葵提取液4],均可诱导烟草中SOD酶活性的增加。本文寡聚半乳糖醛酸能够诱导烟草抗病毒,并且也伴随着SOD酶活性的升高,间接说明SOD酶活性的升高与植物抗病毒有关系。过氧化氢酶(CAT)是植物细胞内重要的活性氧清除剂,其生理作用是将H2O2还原为H2O和O2。CAT活性升高或H2O2含量降低意味着活性氧对植物细胞伤害程度的降低。病原菌侵染烟草后,总体上看,抗病品种CAT活性高于感病品种[5]。孔凡明等通过烟草与TMV不同互作体系的研究表明,接种后CAT活性均升高,在非亲和性互作的早期,CAT活性显著高于亲和性互作[6]。因此,我们推测,寡聚半乳糖醛酸诱导烟草植株CAT活性的升高,有利于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但是对于诱导烟草抗性的具体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报告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P Gene of Potato Virus Y Derived from Different Hosts in Anhui Province
出版时间:2007采集安徽不同地区感染马铃薯Y病毒(PVY)的烟草和马铃薯病样,购买美国Agdia公司PVY-N株系试剂盒进行ELISA检测,部分病样检测结果呈阳性,TRIZOL法提取总RNA,根据PVY CP基因两侧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CP/F、CP/R,M-MLV酶逆转录得cDNA第一链,RT-PCR扩增,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PVY-CP-4(来自烟草病样)和PVY-CP-7(来自马铃薯病样)基因全长均为801bp,编码267个氨基酸。利用DNAStar软件对来自两个不同寄主的PVY-CP基因进行序列比较,PVY-CP-4和PVY-CP-7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2.1%,这两个PVY的CP序列与已报道的18个其他PVY CP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5%~99.4%和90.9%~98.3%。构建PVY-CP-4和PVY-CP-7与其他18个PVY CP序列的系统关系树,可以看出PVY-CP-4和PVY-CP-7各自归为一类,两者之间亲缘关系较远。PVY-CP-4基因与PVYO(EF026074)亲缘关系最近,而PVY-CP-7基因与PVYNTN(AJ890347)亲缘关系最近,实际上,PVYNTN株系是PVYN株系的一个变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在寄主症状、病毒长距离和细胞间运输、病毒的介体传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的同源性在病毒株系的划分中已成为主要依据之一。根据ELISA检测结果,PVY-CP-4和PVY-CP-7均属于PVYN株系,这与PVY-CP-7的分子鉴定结果相吻合,但与PVY-CP-4的分子鉴定结果不相符。Potyvirus 属是已确定的植物病毒属中成员最多的一个,有103个确定成员和92个暂定成员,传统分类标准如种传效率、交叉保护、蚜虫介体种类、寄主范围和症状学等至今仍被用作种的分类标准(Bvrunt,1992;Shukla 等,1994)。据报道(Bos,1992;Shukla 等,1992),原来最常用的用于区分相关病毒的标准——血清学关系很不可靠,在现今病毒分类上一般仅具参考价值。目前普遍认为,只有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序列才能真实地反映植物病毒种的分类本质(Ward等,1995)。因此,根据本实验所测出的PVY CP的核甘酸序列比对结果,安徽地区烟草寄主上感染的PVY应属于PVYO株系,而马铃薯寄主上感染的PVY应属于PVYNTN株系。 -
报告Cloning and Analysis of 3′-terminal Genomic Sequence of a Beet Mosaic Virus Isolate from Lettuce*
出版时间:2007甜菜花叶病毒(Beet mosaic virus,Bt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它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原,主要由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并可以通过机械接种和嫁接方式传播,但不能通过种子以及花粉传播。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首次报道了BtMV在甜菜上的发生[1]。1981年Liu等报道了BtMV在北京地区菠菜上的发生,是我国对BtMV的首次报道[2]。BtMV寄主主要是藜科植物,可系统侵染甜菜(Beta vulgaris),局部侵染菠菜(Spinacia oleracea)、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等。目前仅有美国华盛顿分离物、德国分离物、中国新疆以及内蒙古分离物的全序列以及英国和斯洛伐克少数几个分离物3′端部分序列被报道,这些分离物均来源于甜菜[3,4]。莴苣(Lactuca sativa)属于菊科莴苣属,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莴苣是我国常见蔬菜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2007年,我们在泰安郊区蔬菜种植区调查病毒病时,发现莴苣上发生病毒病较为严重。感病植株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植株严重矮缩。初步的血清学试验表明,该分离物是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用针对该属病毒的兼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此病毒基因组3′端片段,经序列分析表明为BtMV。1.1.1 供试毒源 莴苣病叶样品采自山东泰安郊区菜田,经枯斑寄主昆诺藜(C.quinoa)单斑分离3次后繁殖保存于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上,并取发病叶用硅胶保存。1.1.2 载体、试剂与菌株 大肠杆菌DH5α由本实验室提供;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PCR产物回收试剂盒购自博大泰克公司;M-MLV反转录酶、RNase抑制剂(HPRΙ)购自Promega公司;无RNase的水,克隆载体pMD18-T、Taq DNA 聚合酶购自TaKaRa公司;硝酸纤维素膜购自Pall Gelman公司产品;碱性磷酸酯酶标记的A蛋白购自Sigma公司;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BtMV的血清由中国农业大学韩成贵教授提供,其余抗血清由本实验室制备。1.2.1 SDS-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 以常规琼脂双扩散法进行,1g病叶样品加1ml PB缓冲液再加1ml 3%SDS研磨,将汁液6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适量加到琼脂糖凝胶中,与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的抗血清反应,加样后在37 ℃下放置,12h后观察结果。1.2.2 RNA提取 采用 Trizol法(Invitrogen)提取总RNA。取0.2g具典型症状病叶于干热灭菌的研钵中,液氮研磨至粉末,迅速转移至1.5ml离心管中,加1ml Trizol剧烈振荡,静置10min;加200μl氯仿后充分振荡15s,静置5min,于4℃、12000r/min离心15min;将上清转移至另一1.5ml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冰冷的异丙醇混匀,室温放置10min,4℃、12000r/min离心10min,沉淀用DEPC处理灭菌水配制的75%乙醇洗涤;室温干燥,加入适量无RNase的水溶解RNA,-80℃保存备用。1.2.3 RT-PCR扩增 以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在Oligo d(T)引物引导下利用M-MLV反转录酶合成第一链cDNA。用针对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3′端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Sprimer和K11465(表1),扩增病毒RNA基因组的3′端序列。扩增条件如下: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60℃退火30s,72℃延伸2min,30个循环;72℃延伸10min。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1.2.4 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PCR产物回收后与pMD18-T连接,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经PCR扩增和酶切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送北京英俊有限公司测序。NamePrimersequenceTmReferencesOligod(T)5′-GGTCGACTGCAGGATCCAAGC(T)15-3′[5]K114655′-GGTCGACTGCAGGATCCAAGC-3′68[5]Sprimer?5′-ATAGGATCCCTGCAGGGBAAYAAYAGYGGDCARCC-3′69~78[6]Table 1 Primers used for cDNA synthesis, PCR amplification and DNA sequencing1.2.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参考文献中[7,8]的方法,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采集的莴苣样品、单斑分离后保存在本生烟上的样品与BtMV血清的关系。第一抗体为原核表达制备的抗血清,第二抗体为碱性磷酸酯酶标记的A蛋白,用BCIP/NBT显色。1.2.6 DNA序列比较与分析 将所得DNA序列输入GenBank进行BLAST检索,采用DNAStar和MEGA3.1软件对所得到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BtMV分离物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感病莴苣植株表现明显的矮缩症状,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叶片变小并伴有明显的皱缩(图1)。Figure 1 Symptoms of lettuce infected by BtMV-SDSDS-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样品与TuMV抗血清和PVY抗血清均有沉淀反应,说明样品中含有马铃薯Y病毒属的病毒。以提取的病叶样品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得到长度约为1.7kb的目的片段(图2),与预期的大小相一致。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经蓝白斑筛选和酶切鉴定,得到含有目的片段的重组子。Figure 2 RT-PCR amplification of 3′-cDNA of BtMV-SD通过测定2个PCR反应克隆到的片段序列,确定了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长度1629bp。序列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EF633501。扩增产物包含630bp NIb编码序列、831bp CP编码序列及168bp非编码区序列(3′-UTR)。在由此推导其氨基酸序列中,NIb与CP的切割位点为VTYQ/G,符合多数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NIb与CP切割位点的保守基序为VXXQ的特征[9]。NIb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保守氨基酸序列GDD。CP序列中含有蚜虫传播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所必需的DAG基序。分离物BtMV-SD 3′ 端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斯洛伐克(BtMV-SL,AF363639)、美国华盛顿(BtMV-Wa,AF206394)、中国内蒙古(BtMV-IM,DQ674263)、中国新疆(BtMV-XJ,DQ674264)、英国(BtMV-UK,AF203540)、中国新疆2(BtMV-XJ2,DQ345522)以及未登录的德国(BtMV-G)[10] 6个BtMV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91.1%、98.6%、97.7%、98.5%、97.5%、98.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2%、94.3%、99.5%、98.4%、99.4%、98.9%、99.5%。除了BtMV之外,马铃薯Y病毒属中的落葵皱缩花叶病毒(Basella rugose mosaic virus,BaRMV)(DQ394891)与BtMV-SD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63.5%。据CP编码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8个分离物可以分为两组:欧亚大陆组(Euroasia group)与美洲组(America group),结果与Xiang等[4]的相一致。其中美国华盛顿分离物BtMV-Wa位于美洲组,包括BtMV-SD在内的其他分离物位于欧亚大陆组(图3)。BtMV-SD与BtMV-SL位于同一分支,两者在进化关系上最为接近。Figure 3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CP-coding sequence of 8 BtMV isolates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自然发病的莴苣样品以及接种发病的本生烟样品均与BtMV血清有较强的特异性反应,而本生烟健康植株则无反应。Figure 4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of BtMV-SD在用有些病毒的多克隆抗体检测样品时,经常会出现交叉反应,这在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中也非常普遍[11]。本研究的样品在SDS-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中与TuMV和PVY的抗血清均有沉淀反应,表明该分离物可能有马铃薯Y病毒属的病毒。通过比较病毒基因组3′端约1.7kb的序列,证明该病毒分离物为BtMV。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证实了该结果。病毒病是莴苣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病毒的复合侵染在田间也非常普遍。已报道侵染莴苣的病毒有莴苣花叶病毒(Lettuce mosaic virus,LMV)、蒲公英黄花叶病毒(Dandelion yellow mosaic virus,DYMV)和CMV。先前报道BtMV寄主主要是甜菜、菠菜等藜科植物,而不易侵染莴苣。本文首次报道BtMV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侵染莴苣并造成危害。 -
报告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干扰性hp-dsRNA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ABA162)。
出版时间:2007RNA介导的病毒抗性主要是基于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作用,在真菌、植物和动物中有PTGS相关的基因存在,这些基因沉默现象可统称为RNA干扰现象(RNA interference,RNAi)。许多证据表明,RNA沉默是由双链RNA(dsRNA)所引发的,且需要细胞内的多种酶参与。基于dsRNA在RNA沉默中的诱导作用,构建能转录后形成dsRNA的载体,转化植物后可有效诱发基因沉默。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是苹果、梨和多种核果类果树上发生普遍的一种病毒,可降低树势和影响果实品质。本研究根据GeneBank上已登陆的ACLSV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根据载体pDS1301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在引物的两端分别引入了两个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以总RNA或ds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来源于砂梨的2个ACLSV分离物的大小为358bp的片段,该片段位于ACLSV cp基因高度变异区。将扩增片段克隆到载体pMD18-T,筛选阳性克隆后提取质粒,经Kpn I/Bgl II和Spe I/Sac I分别对目标片段及载体pDS1301酶切后,在T4连接酶作用下,将克隆片段以正向和反向方式分别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DS1301一内含子两端的多克隆位点,构建了可转录后形成dsRNA的载体pDR358-SMJ和pDR358-HH。将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后,采用叶盘共培养的方法转化5~6叶期的健康西方烟叶片,经潮霉素抗性筛选获得转基因西方烟植株。从获得的转基因西方烟植株提取总DNA,根据载体pDS1301多克隆位点两侧的序列合成特异引物,采用 PCR方法对这些植株进行了鉴定,已得到了转R358-SMJ的西方烟49株、转R358-HH的西方烟12株(图1)。图1 部分转基因西方烟的PCR鉴定 -
报告猕猴桃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猕猴桃果实细嫩多汁,清香鲜美,酸甜宜人,营养极为丰富。它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100~420mg/100g,比柑橘、苹果等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还含大量的糖、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有机物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1)根。猕猴桃的根为肉质根,外皮层较厚,老根表层龟裂状剥落。主根不发达,侧根和须根多而密集,须根状根系。根系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较浅,而水平分布范围广,成年树根系垂直分布在40~80cm的土层中,一般根系的分布范围大约为树冠冠幅的3倍,猕猴桃的根系扩展面大,吸收水分和营养的能力强,植株生长旺盛。(2)枝。猕猴桃的枝属蔓性,在生长的前期,蔓具有直立性,先端并不攀援;在生长的后期,其顶端具有逆时针旋转的缠绕性,能自动缠绕在他物或自身上。枝蔓中心有髓,髓部大,圆形;木质部组织疏松,导管大而多。新梢以黄绿色或褐色为主,密生绒毛,老枝灰褐色,无毛。当年萌发的新蔓,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生长枝和结果枝。生长枝:根据生长势的强弱可分为徒长枝(多从主蔓上或枝条基部潜伏芽上萌发而来,生长势强,长达3~5m,间长,牙较小,组织不充实)和营养枝(主要从幼龄树和强壮枝中部萌发,长势中等,可成为翌年的结果母枝)。结果枝:雌株上能开花结果的枝条叫结果枝。雄株的枝只开花不结果,称为花枝。结果枝一般着生在1年生枝的中、上部和短缩枝的上部。根据枝条的发育程度,结果枝又分为:徒长枝结果枝,长度为1.5cm以上;长果枝,长度为1.0m;中果枝,长度为0.3~0.5m;短果枝,长度为0.1~0.3m。(3)叶。叶为单叶互生,叶形有圆形、卵形、椭圆形、扇形、披针形等。叶长5~10cm,宽6~18cm,叶片大而较薄。基部呈楔形、圆形或心脏形。叶面颜色深,叶背颜色浅,且有绒毛。(4)芽。芽分为叶芽和花芽。芽为鳞芽,鳞片为黄褐色毛状;复芽,且有主副之分,1~3芽的叶腋,中间较大的芽为主芽,两侧为副芽,呈潜伏状;主芽易萌发成为新梢,副芽在主芽受伤或枝条被修剪时才能萌发。猕猴桃萌发率较低,一般为47%~54%。(5)花。猕猴桃为雌雄异株植物,雌花、雄花分别在雌株、雄株上。雌花、雄花在形态上都是两性花,但在功能上雄花的雌蕊败育,因此都是单性花。雌性植株的花多数为单生,雄性植株的花多呈聚伞花序,每一花序中花朵的数量在种间及品种间均有差异。(6)果实。为圆形至长圆柱形,是中轴胎座多心皮浆果,可食部分为中果皮和胎座。果皮黄色、棕色、黄绿色等,果皮较薄,果点多数明显,果面无毛或被绒毛、硬刺毛。果肉多为黄色或翠绿色,也有红色的,呈放射状。果实大小差异大,一般为20~50g,果实最大的是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大的可达200g以上。中华猕猴桃的初花期多在4月下旬。从现蕾到开花需要25~40d。每个花枝开放的时间,雄花5~8d,雌花3~5d。全株开放时间,雄株7~12d,雌株5~7d。雄花的花粉可通过昆虫、风等自然媒介传到雌花的柱头上进行授粉,也可人工授粉。猕猴桃花芽容易形成,坐果率高,落果率低,所以丰产性好。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主要以短缩果枝、短果枝结果为主。结果母枝一般可萌发3~4个结果枝,发育良好的可抽8~9个。结果母枝可连续结果3~4年。结果枝通常能坐果2~5个,因品种而有差异。猕猴桃从终花期到果实成熟,需120~140d,在此期间,果实经过迅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果实成熟期3个阶段。土壤以深厚、排水良好、湿润中等的黑色腐质沙质壤土,pH值为5.5~7的微酸性土壤为佳。年平均温度11.3~16.9℃,极端最高温度不超过42.6℃,极端最低温不低于-15.8℃,≥10℃有效积温4500~5200℃,无霜期160~240d,年日照时数1300~2600h。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目前,猕猴桃属在全世界共发现66个种,其中,62个种原产于我国。分布在北纬23°~34°的暖温带与亚热带山地,其中,栽培最广泛的2个种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都以长江流域为分布中心。供鲜食和加工的主要有5个种。分布最广,集中于秦岭和淮河流域以南。其果实近球形或圆柱形,果面光滑无毛,果皮黄褐色至棕褐色,果20~120g。主要品种有:园艺16A、魁蜜、红阳、庐山香、金丰、早鲜等优良品种。目前,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种类。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果皮绿色至棕色,果重30~200g,果肉绿色,汁多味浓,具清香。主要品种:海沃德、布鲁诺、徐香、金魁等优良品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其代表品种有福建的沙农18号,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以种间杂交(中华×毛花)培育出的重瓣、满天星、江山娇等观赏新品种。果实重约30g,果肉翠绿色,多汁微酸。如浙江的华特。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地,黄河以南也有分布。其代表种有吉林选育的魁绿。该种类是我国耐寒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猕猴桃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全书简称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四川、湖北、江西、浙江、安徽、台湾等地,果实以富含维生素C而闻名于世,维生素C最高含量可达2140mg/100g。猕猴桃的繁殖方法,常用播种、扦插、嫁接等方式。(1)播种。采集优良母株上充分成熟的果实,自然存放,变软后立即洗种,阴干。播种前进行层积处理,以提高种子发芽率,沙藏时间为40~60d。主要培养实生苗。(2)扦插。猕猴桃扦插因产生大量愈伤组织,消耗过多养分,并在愈伤组织表面形成木栓层,影响插条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使生根更加困难。实践证明,利用当年生新梢即嫩枝扦插生根比较容易。插穗准备:绿枝蔓插穗选用生长健壮、组织较充实、叶色浓绿厚实、无病虫害的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新梢蔓。绿枝蔓插穗不贮藏,随用随采。为了促进早生根,可用生长素类处理下部剪口。常用药剂及处理浓度有:吲哚丁酸(IBA)100~500mg/L处理0.5~3h,或3~5g/L速蘸;萘乙酸(NAA)200~500mg/L,处理3h,ABT生根粉蘸下剪口等。绿枝扦插方法: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可将叶片剪去1/2~2/3,弥雾的次数及时间间隔以苗床表土不干为度,弥雾的量以叶面湿而不滚水即可。过干会因根系尚未形成,吸不上水而枯死,过湿会导致各种细菌和真菌病害发生蔓延。绿枝蔓扦插的喷药次数较多,大约1周1次。多种杀菌剂交替使用,以防病种的多发性,确保嫩枝蔓正常生长。在建立猕猴桃生产基地时,应选择水源、交通较方便的地方。猕猴桃园宜建立在海拔较高的山区,但不宜超过海拔1000m。丘陵地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是猕猴桃较适宜的栽培区。但一定要有水源,以防夏秋高温干旱。山地生态条件非常适宜,但要注意坡度、坡向与坡位的选择。一般尽量选择15°以下的缓坡地或较平坦地段。宜选择南向或东南向的向阳避风坡,忌选北向。不宜选择山顶或其他风口(特别是生长季节的风向)处建园。猕猴桃土壤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又有适当保水能力的微酸性土壤。避免在黏重土壤中栽植。猕猴桃抗风力差,春季大风常折断新梢,损伤叶片及花蕾;夏季干热风降低空气湿度,引起土壤水分大量蒸发而干旱,叶片焦枯,生长受阻;秋季大风,擦伤果实,影响商品价值。因此,建园前就要建造防风林。防风林树种应选择女贞、杉木、湿地松、柳杉、水杉、杨树、樟树、枇杷、冬青、枳壳等,实行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相配合,并以常绿树种为主,以预防4—5月的风害。(1)整形。依据不同品种和不同树龄植株生长发育规律,将各种枝蔓合理地分布于架上,协调植株生长和结果之间的平衡,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篱架的整形:苗木定植后,留3~5个饱满芽短截,春季可萌发2~3个壮梢,冬季修剪时留下健壮的枝条作为主蔓,并在50~60cm处短截。“T”形架的整形:在主干高达1.7m左右,新梢超过架面10cm时,对主干进行摘心,摘心后主干顶端能抽发3~4条新梢,选择2条健壮枝梢作主蔓培养,其余的疏除。平顶棚架的整形:主干高达1.7cm左右,新梢生长至架面10~15cm时,对主干进行摘心或短截,使其促发2~4个大枝,作永久性主蔓。(2)冬季修剪。冬剪最佳时期是冬季落叶后两周至春季伤流发生前两周。过迟修剪容易引起伤流,影响树体。冬季修剪的重点是在整形的基础上,对营养枝、结果枝、结果母枝进行合理的修剪。具体方法是:对生长健壮的普通营养枝,剪去全长的1/3~1/2,促其转化为翌年的结果母枝;徒长形枝对其进行轻剪,促进枝条的充实,以便成为结果母枝;其他的枝条如细弱枝、枯枝,病虫枝、交叉枝、重叠枝、下垂枝均应从基部剪除。对结果母枝的修剪应根据品种特点进行,如金魁的结果母枝抽生结果枝的节位比较高,在第11~13节尚能抽发结果枝,故对粗壮结果母枝可采用长梢轻剪,中等健壮的可留7~8节短截。(3)病虫害防治。树盘表土深翻15cm左右,消灭越冬象甲、金龟子和草履蚧卵块。结合冬剪,清洁果园。及时喷施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1)整形修剪。及时抹除砧木的萌蘖,主干、主蔓上长出的过密芽,直立向上徒长的芽,结果母枝或枝组上密生的、位置不当的、细弱的芽,双生、三生芽(只留1个),然后确定结果枝留量,新梢长到30~40cm长时开始绑枝,开花前10d进行摘心,徒长枝如作预备枝留4~6叶摘心,可促发二次枝;发育枝可留14~15叶摘心;结果枝常从开花部位以上留7~8片叶摘心。摘心后的新梢先端所萌发的二次梢一般只留1个,待出现2~3片叶后反复摘心,或在枝条突然变细、叶片变小、梢头弯曲处摘心。(2)肥水管理。叶片展开时,喷施1~2次0.3%的尿素,花前灌一次水。(3)病虫害防治。黑光灯、糖醋液等诱杀金龟子等害虫。防治花腐病、干枯病、溃疡病、褐斑病等病害,防治介壳虫、白粉虱、小叶蝉等害虫。(1)疏花蕾。侧花蕾分离后2周开始疏蕾,强壮长果枝留5~6个花蕾,中庸果枝留3~4个花蕾,短果枝留1个花蕾。疏除时应保主花疏侧花。(2)花期放蜂。人工授粉,15%以上雌花开放时,每667m2可设置蜂箱1~2个。(3)肥水管理。开花期喷施0.5%硼砂加0.5%磷酸二氢钾。(4)病虫害防治。防治金龟子、白粉虱、小叶蝉等害虫;防治花腐病、黑星病、褐斑病等病害。(1)疏果。坐果后1~2周内完成。一般短缩果枝上的果均应疏去,中、长果枝留4~5个。使叶果比达到(5~6)∶1。(2)整形修剪。5—6月对结果枝和生长中庸健壮的营养枝摘心,生长瘦弱的营养蔓和向下萌发的枝、芽应及时抹除。7月上、中旬对二次梢再次摘心,同时疏除荫蔽枝、纤细枝、过密枝,并结合修剪进行绑蔓。8月中、上旬对三次枝梢摘心。(3)肥水管理。在落花后20~30d施硫酸钾每667m2 30~40kg,9月中、上旬追施纯钾肥或磷钾复合肥每667m2 30kg,施肥后灌水。果实膨大期每3d喷0.3%~0.5%磷酸二氢钾1~2次。(1)采收。采用树体喷布50mg/L的乙烯利催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18%时采收,用于及时出售;9%~12%时采收,可用作短期贮藏;6.1%~7.5%时采收,用于贮藏。(2)催熟。采后用400倍液的乙烯利喷布果实,或贮藏前用500倍液乙烯利浸果数分钟,晾干后贮存。(3)肥水管理。采果后结合深翻改土施入有机肥,根据果园土壤养分情况可配合施入磷、钾肥,每株幼树施有机肥50kg,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各0.25kg;成年树进入盛果期,每株施厩肥50~75kg,加过磷酸钙1kg和氯化钾0.5kg。施肥时,离主干50cm处开20cm深沟,施后覆土,并及时灌水。 -
报告猕猴桃病害诊断及绿色防控
出版时间:2018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被列为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此病来势凶猛,流行年份致使全园濒于毁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不仅可造成产量降低,而且导致果皮变厚、果味变酸、果实变小、果形不一、品质下降、商品价值降低。(1) 枝干症状。病菌能够侵染至木质部造成局部溃疡腐烂,影响养分的输送和吸收,造成树势衰弱,流出白色至红褐色菌脓,严重时可环绕茎秆引起,形成龟裂斑,甚至致使树体死亡(图9-1)。(2) 叶部症状。在新生叶片上呈现褪绿小点,水渍状,后发展成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较宽的黄色晕圈。在连续低温阴雨的条件下,因病斑扩展很快,有也不产生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卷曲成杯状 (图9-2)。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菌从气孔、水孔、皮孔、伤口(虫伤、刀伤、冻伤等) 等进入植株体内裂殖。传播途径主要是借风、雨、嫁接等活动进行近距离传播,并通过苗木、接穗的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病菌对高温适应性差,在气温5℃时开始繁殖,15~25℃是生长最适宜温度,在感病后7天即可见明显病症,30℃时短时间也可繁殖。所以容易在冷凉、湿润地区发生并造成大的为害。2月初在多年生枝干上出现菌脓白点,自粗皮、皮孔、剪口、裂皮等伤口溢出,并迅速扩散变乳白色,然后变红褐色。3月末以后,溢出的菌脓增多,病部组织软腐变黑,枝干出现溃疡斑或整株枯死,成熟新叶出现褐色病斑,周围组织有黄色晕圈。6月后发病减轻,夏、秋、冬季处于潜伏状态。图9-1 猕猴桃溃疡病图9-2 叶片溃疡病染病状态(1) 叶片发病规律。叶部感病,先形成红色小点,外围有不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扩大为不规则的暗绿色病斑,叶色浓绿,黄色晕圈明显。在潮湿条件下迅速扩大成水渍状大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秋季产生的病斑呈暗紫色或暗褐色,晕圈较窄(图9-3)。(2) 枝干发病规律。溃疡病多从茎蔓的幼芽、皮孔、落叶痕、枝条分叉部开始,初呈水渍状,后病斑扩大,色加深,皮层与木质部分离,手压感觉松软。后期病部皮层呈纵向线状龟裂,流出青白色黏液,后转为红褐色。病斑绕茎迅速扩展,病茎横切面可见皮层和髓部变褐色,髓部充满白色菌脓 (图9-4)。受害茎蔓上部枝叶萎蔫死亡。图9-3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叶部发病规律(1) 病斑处理。此技术主要针对猕猴桃植株的主杆上的溃疡病病斑,目的是减少溃疡病活菌数量及清除发病部位的腐烂组织。①用具与药剂。工具:小刀、酒精瓶 (内装75%酒精)、无菌塑料布条、毛笔等工具;药液:72%的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稀释100~2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100 倍液、1%申嗪霉素悬浮剂100~150倍液等。②实施方案。时间:每年冬季、春季,树干出现病斑、流脓等症状的时期;方法:用消毒后的小刀,刮除猕猴桃树干病斑,包括发病表皮、变色木质部和距病斑边缘0.5厘米左右的健康表皮,选取上述药液涂抹在刮除部分,然后用无菌塑料布包好。③注意事项。小刀用完后及时消毒,避免交叉传染;刮除的病部组织要及时带出园区,集中烧毁。图9-4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白色菌脓(2) 涂干。此技术主要是针对猕猴桃植株冬季越冬制定的。①用具与药剂。工具:水桶、刷子等;药剂:涂白剂可自行配制,生石灰10 份、石硫合剂2 份、食盐1~2 份、黏土2份、水35~40份,也可选商品制剂。②实施方案。时间:每年采果后对树体进行保护,在11月初至12月初进行,猕猴桃植株涂干技术的应在冬季修剪、清园后进行;方法:将调制好的涂白剂用刷子均匀地涂抹在冬剪后主干和主蔓上,以覆盖全部主干和主蔓为准,特别是一些树缝隙处。本方法既可防止病菌浸入树干,又可预防树干冬季冻害。(3) 灌根。①用具与药剂。工具:水桶、量杯、玻璃棒等;药液:72%的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稀释500~1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00~500倍液、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00~500倍液、36%三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1000倍液、荧光假单胞杆菌500倍液等。②实施方案。时间:猕猴桃溃疡病重点发生期,4月初至6月;方法:选取以上药剂两种以上,复配制成上述浓度药液。按每棵猕猴桃树3~5升的施药量进行灌根施用,以湿润猕猴桃根系附近土壤为准,发生严重的果园,每15天施用1次。③注意事项。选择药剂时应选择内吸性较好的药剂,药剂需要交替使用和混合施用。猕猴桃褐斑病又称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枝干,是猕猴桃生长期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时导致叶片大量枯死或提早脱落,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发病初期,多在叶片边缘产生近圆形暗绿色水溃状斑,在多雨高湿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大型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后期病斑中央为褐色,周围呈灰褐色或灰褐相间,边缘深褐色,其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点 (图9-5)。图9-5 猕猴桃褐斑病——叶部病斑在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病部由褐色变成黑色,引起霉烂。严重时,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 (图9-6、图9-7)。病菌可以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萌发新叶后,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一年内可多次发病。5—6月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易发此病。图9-6 猕猴桃褐斑病图9-7 猕猴桃褐斑病严重时期(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清沟排水,增施有机肥,适时修剪,清除病残体。(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500倍液、25%嘧菌酯1500倍、68%精甲霜锰锌400倍液,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中期使用30%苯甲丙环唑2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1500倍液。在采果前30天,用56%嘧菌·百菌清1000倍液喷1~2次,可延长叶片寿命,提高果实品质。用70%代森锰锌400~800倍液叶面喷施,要均匀周到片片见药或喷洒猕杀粉剂600~800倍液,如发现园内叶片有红蜘蛛,可在药液中加入阿维菌素或阿维甲氰1500~2000倍液,兼杀红蜘蛛。猕猴桃黄叶病在各地普遍发生,造成严重为害,尤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湿地,发病率较高,发病株率占到栽培总株数的20%左右,严重田块发病株率高达30%~50%。发生黄化病的叶片,除叶脉为淡绿色外,其余部分均发黄失绿 (图9-8),叶片小,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发白,外缘卷缩、枯焦,果实外皮黄化,果肉切开呈白色,丧失食用价值,长时间发病还会引起整株树死亡。图9-8 猕猴桃黄叶病叶部症状发病原因发病严重的有5种情况。(1) 进入盛果期的老果园因结果负载量大而发病严重。(2) 以往的上浸地和无法浇灌的干旱果园。(3) 不注意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平衡配套施肥的果园。(4) 忽视防治线虫病、根腐病为害的果园。(5) 管理粗放的果园。以上几种情况都从根本上导致树势衰弱,根系吸收、输送能力下降而发生黄叶病。(1) 农业防治。结合修剪抹芽、疏花疏果,剪除病枝蔓,抹掉病弱芽,合理留花留果,以免果树负载量过大,造成树势衰弱,降低自身抗病能力;注意平衡施肥,结合浇水,在施足氮、磷 (磷肥不宜施用过量) 肥料的同时注意增施氯化钾或硫酸钾,盛果园每亩7千克。(2) 化学防治。中草药保护性杀菌剂靓果安和叶面肥沃丰素配合使用。靓果安重点使用时期:萌芽展叶期、新梢生长期各喷施1次 (4—5月)、果实膨大期6—8月,每个月全园喷施靓果安效果佳。沃丰素重点使用时期:新梢期、花后、果实膨大期使用,按500~600 倍液 (每350 毫升对水200 千克使用)各时期喷施1次。受害叶背面生出许多点状、团块状至不规则形,黑褐色或灰黑色厚而密的扩散霉层。叶片初期生褪绿的黄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至不规则形的黄褐色至深褐色病斑,其上依稀可见许多近黑色小点,一片叶子上有数个或数十个病斑,病斑上有黑色小霉点 (图9-9),后期融合成大病斑 (图9-10)。严重时叶片变黄早落,影响产量。图9-9 猕猴桃黑斑病叶部症状图9-10 猕猴桃黑斑病中期叶背病斑病菌在叶片病部或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天猕猴桃开花前后开始发病。进入雨季病情扩展较快,有些地区有些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栽植过密、棚 (篱) 架低矮、枝叶稠密或疯长而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极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1) 农业防治。建园时选用抗病品种,如梅沃德、建宁79D-13等品种 (株系);生产管理上除做好冬剪、夏剪、落叶后清园外,还应注意防止病菌传入。(2) 化学防治。对发病植株,在发病初期、中期对全植株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主要为害叶片,7—8月发生。叶上初生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枯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有较明显轮纹。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 (图9-11)。图9-11 猕猴桃轮纹斑病病菌在叶片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8月高温多雨季节进入发病盛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1) 农业防治。重病区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于5—6月及时剪除发病枝条;秋冬认真清园,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病残体,消除病源。(2) 化学防治。春季萌芽前喷布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25%苯菌灵乳油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600倍液。为害症状一般从猕猴桃叶片边缘开始,初呈水溃状,后变为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斑后期中间变为灰白色,边缘深渴色。受害叶片边缘卷曲,干燥时叶片易破裂,病斑正面散生许多小黑点 (图9-12、 图9-13)。图9-12 生长期果实炭疽病图9-13 成熟果实炭疽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芽鳞、腋芽等部位越冬。病菌从伤口、气孔或直接侵入,病菌有潜伏侵染现象。(1) 农业防治。注意及时摘心绑蔓,使果园通风透光,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雨后排水,防止积水;结合修剪、冬季清园、集中烧毁病残体。(2) 化学防治。在猕猴桃生长期,果园初次出现孢子时,3~5天内开始喷药,以后每10~15天喷1次,连喷3~5次。使用药剂有 (1 ∶ 0.5 ∶ 200) 波尔多液,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加0.1%洗衣粉,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倍液。猕猴桃灰斑病一般从叶片叶缘开始发病,叶片上有灰色病斑,初期病斑呈水渍状褪绿褐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沿叶缘迅速纵深扩大,侵染局部或大部叶面。叶面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状。病斑穿透叶片,叶背病斑呈黑褐色,叶面暗褐至灰褐色,发生较严重的叶片上会产生轮纹状灰斑。发生后期,在叶面病部散生许多小黑点。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早落,影响正常产量 (图9-14)。图9-14 猕猴桃灰斑病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在春芽萌发展叶后,随风雨传播到嫩叶背面进行潜伏侵染,在叶片坏死病斑上,进行再次侵染。5—6月,病菌开始入侵。到7—8月叶部症状明显,开始是小病斑,之后逐步扩大,叶片后期干枯,大量落叶。到8月下旬开始大量落果。10月下旬至11月开始进入越冬期。被侵染的叶片,抗性减弱,该病原常发生再侵染,所以有时在同一叶片上出现两种病征。(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冬季彻底清园,将地面落叶和枝条清扫干净,集中烧毁。(2) 化学防治。翻土后喷5~6波美度石硫合剂于枝蔓。5月是最佳保护预防期,开花前后各喷1次药会减少初侵染。7—8月,用代森锰锌1000倍液、甲基硫菌灵800倍液进行树冠喷雾,进行2~3次即可。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由于煤烟病病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症状上也略有差异。呈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图9-15)。病菌在病部及病落叶上越冬,翌年孢子由风雨、昆虫等传播。寄生到蚜虫、介壳虫等昆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上,或植物自身分泌物上,或寄生在寄主上发育。高温多湿,通风不良,蚜虫、介壳虫等害虫发生多且分泌蜜露,均加重发病。图9-15 煤烟病(1) 农业防治。植株种植不要过密,适当修剪,温室要通风透光良好,以降低湿度,切忌环境湿闷。(2) 化学防治。植物休眠期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该病发生与分泌蜜露的昆虫关系密切,喷药防治蚜虫、介壳虫等是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防治介壳虫还可用松脂合剂10~20倍液、石油乳剂等;在喷洒杀虫剂时加入紫药水10000倍液防效较好;对于寄生菌引起的煤烟病,可喷用代森铵。主要为害猕猴桃的花蕾、花,其次为害幼果和叶片,引起大量落花、落果,还可造成小果和畸形果,严重影响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受害严重的猕猴桃植株,花蕾不能膨大,花萼变褐,花蕾脱落,花丝变褐腐烂;中度受害植株,花能开放,花瓣呈橙黄色,雄蕊变黑褐色腐烂,雌蕊部分变褐,柱头变黑,阴雨天子房也受感染,有的雌花虽然能授粉受精,但雌蕊基部不膨大,果实不正常,种子少或无种子,受害果大多在花后一周内脱落;轻度受害植株,果实子房膨大,形成畸形果或果实心柱变成褐色,果顶部变褐腐烂,导致套袋后才脱落。受花腐病为害的树挂果少、果小,造成果实空心或果心褐色坏死脱落,不能正常后熟 (图9-16、 图9-17)。图9-16 猕猴桃花腐病引起的果实病斑图9-17 猕猴桃花腐病为害花蕾 (左) 和花 (右)受害严重的猕猴桃植株,花蕾不能膨大,花萼变褐,花蕾脱落,花丝变褐腐烂;中等受害植株,花能开放,花瓣呈橙黄色,雄蕊变黑褐色腐烂,雌蕊部分变褐,柱头变黑,阴雨天子房也受感染,有的雌花虽然能授粉受精,但雌蕊基部不膨大,果实不正常,种子少或无种子,受害果大多在花后一周内脱落。(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土肥管理,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秋冬季深翻扩穴,增施大量的腐熟有机肥,保持土壤疏松,春季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速效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施用,夏季以速效磷钾肥为主,适量配合速效氮肥和微量元素肥;适时中耕除草,改善园地环境,特别在平坝区5—9月要保持排水沟渠畅通,降低园地湿度。(2) 化学防治。冬季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对全园进行彻底喷雾,在猕猴桃芽萌动期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全园喷雾,展叶期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全树,每10~15天喷1次。特别是在猕猴桃开花初期要重防1次。在收获的果实一侧出现类似大拇指压痕斑,微微凹陷,褐色,酒窝状,直径大约5毫米,其表皮并不破,剥开皮层显出微淡黄色的果肉,病斑边缘呈暗绿色或水渍状,中间常有乳白色的锥形腐烂,数天内可扩展至果肉中间乃至整个果实腐烂(图9-18)。该病菌靠风、雨、气流传播,从修剪造成的枝条伤口感染。图9-18 熟腐病(1) 农业防治。谢花后1周开始幼果套袋,避免侵染;清除修剪下来的枝条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菌寄生场所。(2) 化学防治。从谢花后两周至果实膨大期 (5—8月) 向树冠喷布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波尔多液 (1 ∶0.5 ∶ 200),或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2~3次,喷药期间隔20天左右。受害果起初在果蒂处出现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均匀向下扩展,果肉由果蒂处向下腐烂,蔓延全果,略有透明感,有酒味,病部果皮上长出一层不均匀的绒毛状灰白霉菌,后变为灰色 (图9-19、 图9-20)。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通过气流传播。图9-19 猕猴桃蒂腐病图9-20 蒂腐病在花季期的表现(1) 农业防治。搞好冬季清园工作;及时摘除病花,集中烧毁。(2) 化学防治。开花后期和采收前各喷1次杀菌剂,如倍量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采前用药应尽量使药液喷洒到果蒂处,采后24小时内用药剂处理伤口和全果,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2,4-D 100~200毫克/千克浸果1分钟。秃斑表面若是由外果肉表层细胞愈合形成,比较粗糙,常伴之有龟裂缝;若是由果实表层细胞脱落后留下的内果皮愈合,则秃斑光滑。湿度大时,在病斑上疏生黑色的粒状小点,即病原分生孢子盘。病果不脱落,不易腐烂 (图9-21)。病菌先侵染其他寄主后,随风雨吹溅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图9-21 猕猴桃秃斑病为害果实状(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7%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或50%氯溴异清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9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受病菌感染的雌花和雄花都会变成褐色枯萎状,常萎蔫下垂,难以开放。发病花器的病残组织与果实接触后可使果实感染病菌,果实受害后,果面形成下陷褐色病斑,上面覆盖白色菌丝体 (图9-22)。多雨潮湿,温度较低时,有利于菌核萌发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土壤黏重的地方,发病也较重。图9-22 猕猴桃果实褐腐病前期症状大量的菌丝体在受害部位变成黑硬的菌核,菌核落到果园后,病菌继续蔓延,在果园中传播。(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土肥水管理,及时清除树盘周围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2) 化学防治。菌核萌发期、落瓣后及采收前应喷洒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800倍液甲基硫菌灵。展叶前后喷施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为害果实,多在果肩或朝上果面上发生,病斑近圆形,红褐色,较小,突起呈疱疹状,果实上许多病斑连成一片,表面粗糙,似疮痂状。病斑仅发生在表皮组织,不深入果肉,因此,为害较小,但降低商品价值。多在果实生长后期发生 (图9-23)。图9-23 猕猴桃疮痂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越夏,并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温暖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1) 农业防治。及时收集病残物烧毁。(2) 化学防治。结合防治其他叶斑病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多与枝干粗皮、裂口、藤肿等症状相伴生,如膏药一样贴在枝干上。病菌表面较光滑,初期呈白色,扩展后为白色或灰色,病菌衰老时通常在枝干部发生龟裂,容易剥离,受害严重的造成树体早衰,枝条干枯 (图9-24)。图9-24 猕猴桃膏药病在患病枝干越冬,翌年春夏之交,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形成子实体。本病多出现于土壤速效硼含量偏低的猕猴桃植株及含硼较低 (10毫克/千克以下) 的两年生以上的老枝上。本病的发生是土壤和树体缺硼的生理性原因,和弱寄生菌侵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施硼 (萌芽至抽梢期根际土壤每平方米1克硼砂) 和树冠喷硼,以0.2%硼砂液治粗皮、裂皮、藤肿和流胶等现象,减少弱寄生菌侵染的场所。用小刀刮除菌膜,涂抹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涂三灵膏 (凡士林50克,多菌灵2.5克,赤霉素0.05克调匀)。主要在树冠外围结果枝出现枝条叶片萎蔫,继而整枝失水枯死,但结果母枝正常。在一个园中,整园或整株发病较少,往往是局部园或一株上局部枝出现枝枯 (图9-25)。图9-25 猕猴桃发生枝枯病后新梢萎垂状一般发生在猕猴桃新梢迅速抽生期,即4—5月春夏交替期。此期北方地区在春旱情况下,往往是干热风盛行期,给猕猴桃这种阔叶果树带来一定影响。一般在春季持续性干旱时易诱发此病。发生的两个条件:一是春旱,二是强风。在春旱情况下,若出现6级以上强风,持续5小时以上,猕猴桃树即可发病。4年以上未遮阴封行的幼龄果树发病较重,因为该树龄的树生长势较强,对水分要求较迫切,而根系分布较浅,吸收功能有限,抗旱性相对较差,一旦强风天气出现,发病严重。(1) 早摘心。主要针对外围结果枝控制顶端优势,加速枝条木质化,减少迎风面,提高抗风性。(2) 规范绑枝。冬剪后结果母枝必须枝枝绑缚,且排列有序,杜绝交叉、重叠、拥挤,以防结果枝抽生后空间局限,密集生长,遇风移位,增大摩擦,造成伤口,抗风能力下降。(3) 注意灌水。尤其在春旱风害严重情况下,提倡灌水,以减缓强风形成的地面蒸发及叶面蒸腾对树体水分生理平衡的破坏。猕猴桃根腐病为毁灭性真菌病害,能造成根颈部和根系腐烂,严重时整株死亡。初期在根颈部出现暗褐色水溃状病斑,逐渐扩大后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病部皮层和木质部逐渐腐烂,有酒糟气味,菌丝大量发生后经8~9天形成菌核,似油菜籽大小,淡黄色。下面的根系逐渐变黑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脱落,树体萎蔫死亡 (图9-26)。病菌在根部病组织皮层内越冬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土壤病组织中可存活1年以上,病根和土壤中的病菌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翌年4 月开始发病,高温高湿季节发病,由病残体传播,经接触传染。水过多,果园积水,施肥距主根较近或施肥量大,翻地时造成大的根系损伤,栽植过深,土壤板结,挂果量大,土壤养分不足,栽植时苗木带菌,这些情况都容易引发根腐病。图9-26 猕猴桃根腐病(1) 农业防治。实行高垄栽培,合理排水、灌水,保证果园无积水;及时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促进根系生长;科学施肥,合理耕作,避免肥害和大的根系损伤;控制负载量,增强树势。(2) 植物检疫。把好苗木检疫关。(3) 化学防治。在早春和夏末进行扒土晾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然后使用青枯立克300倍液+海藻生根剂——根基宝300倍液进行灌根,小树1株灌7.5~10千克,大树1株灌15~25千克。猕猴桃白纹羽病分布范围广,为害树种很多,是主要根系病害之一。其症状是多从细根开始发病,然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皮层腐烂,病部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后期霉烂根皮层变硬如鞘。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生有黑色圆形菌核。根际地面有菌丝膜,其上有时有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当病部根皮全部腐烂后,在坏死的木质部上形成大量的白色或灰白色放射状菌索。受害植株生长势逐渐衰弱,直至最后死亡 (图9-27、 图9-28)。图9-27 猕猴桃白纹羽病图9-28 受白纹羽病为害的猕猴桃树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温湿度适宜时,菌核或菌索长出新的菌丝,首先侵害新根的幼嫩组织,使幼根腐烂,然后逐渐蔓延到大根。病菌接触传染。(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性。(2) 化学防治。栽植前,红心猕猴桃苗木用10%硫酸铜溶液,或20%石灰水,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小时进行消毒。先为害根的外部,受害根皮层呈褐色腐烂状,病部不断扩展,最后整个根颈部环割腐烂,有酒糟味,从而导致整株死亡。树体发病后使萌芽期推迟、叶片枯萎、叶面积小、枝条干枯,为害严重时因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而使植株死亡 (图9-29、图9-30)。图9-29 猕猴桃疫霉病形成的菌落图9-30 猕猴桃疫霉病的果实在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季节,病菌通过猕猴桃根颈伤口侵染皮层而引起根腐。春天或夏天,根部在土壤中被侵染。(1) 农业防治。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建园。防止植株创伤。(2) 化学防治。当植株感病时,在 3 月或 5 月中下旬用2500毫克/升的代森锌或100~200 毫克/升的瑞毒霉或1 ∶ 2 ∶200的波尔多液灌根部;挖出病部,刮除病部腐烂组织,并用0.1%升汞溶液消毒,后涂上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原液,两个星期后再更换新土覆盖。在植株受害嫩根上产生细小肿胀或小瘤,数次感染则变成大瘤。瘤初期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再变为深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受根结线虫为害的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大量嫩根枯死,细根呈丛状,根发枝少,且生长短小,对幼树影响较大 (图9-31、 图9-32)。图9-31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1) 线虫繁殖生长条件。土壤相对湿度40%~70%、土壤温度0~30℃、土壤pH值为4~8。(2) 其他有利条件。雨季有利于线虫孵化和侵染;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等利于线虫病发生。图9-32 猕猴桃根结线虫为害状(3) 自身传播。自身一年能移动1米的距离,远距离的传播主要依靠灌水、病土、带病的种子、苗木和其他营养材料及农事操作活动等传播。(1) 农业防治。猕猴桃定植地及苗圃地不要利用原来种过葡萄、棉花、番茄及其他果树的苗圃地,最好采用水旱轮作地作苗圃地和定植地,此法对防治根结线虫病效果很好。此外要重视植株的整形修剪,合理密植,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2) 化学防治。患病轻的种苗可先剪去发病的根,然后将根部浸泡在1%的异丙三唑硫磷、克线丹等农药中1小时。对可疑有根结线虫的园地,定植前每亩用10%克线丹3~5千克进行沟施,然后翻入土中。猕猴桃园中发现轻病株可在病树冠下5~10厘米的土层撒施10%克线丹 (每亩撒入3~5千克),施药后要浇水。苗圃地发现病株,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每亩用680克对水200升,浇施于耕作层 (深15~20厘米),效果好,且无残毒遗留,对人畜安全。用3%米尔乐颗粒剂撒施、沟施或穴施,每亩用6~7千克,药效期长达2~3个月。该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往往在幼苗出现2~3片真叶、根颈基部尚未木质化之前发病。苗茎部先出现浸渍状病斑 (图9-33)。图9-33 猕猴桃立枯病病苗多从上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发病时,先变成褐色,后成暗褐色,受害严重时,韧皮部被破坏,根部成黑褐色腐烂。此时,病株叶片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伏。此病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引起叶枯,边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叶和叶柄,造成死腐,病部有时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病菌在残留的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或长期生存。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来源,病株残体、肥料也有传病可能,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菌丝呈蛛网状,围绕寄生的组织。土温在13~26℃都能发病,以20~24℃为适宜。对土壤pH值适应范围广,pH值2.6~6.9都能发病。天气潮湿适于病害的大发生,反之,天气干燥病害则不发展。多年连作地发病常较重。(1) 农业防治。严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浇灌水量,注意及时排水;注意通风;晴天要遮阳,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使病菌易于侵染。(2) 化学防治。对被污染的苗床,如继续用于扦插育苗,或用于扦插的其他土壤,在扦插前,可用甲醛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甲醛50毫升,加水8~12千克浇灌于土壤中,浇灌后隔1周以上方可用于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混合粉剂8~10克,撒施土中,并与土拌和均匀。果实上有明显的日晒伤痕 (图9-34、 图9-35)。猕猴桃日灼病大多发生在高温季节,气候干燥、持续强烈日照容易发生,尤其是在果实生长后期的7—9月,叶幕层薄,叶片稀疏、果实裸露的发生严重。挂果幼园比老果园发生严重。弱树、病树、超负荷挂果的树日灼残果率可达15%~25%。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修剪过重、果实遮阳面少、保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生严重日灼。图9-34 猕猴桃日灼病发病初期症状图9-35 不同程度日灼受害状(1) 夏季修剪在最顶果多留2~3 片叶,可以遮挡直射太阳光。(2) 有条件的早晚隔几天喷一次水,也可配成果友氨基酸400倍液,既可降低果园温度,又可快速供给营养。(3) 果园覆盖,可用麦糠或麦草覆盖,如眉县张江成果园直接覆盖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4) 套袋果打开通气孔,通气孔小时可略剪大,利用通气,降低袋内温度,一般可降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