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马铃薯-线虫感染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对喀斯特山区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思考——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出版时间:2010GB/T 15790~15804—1995主要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一)》和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 395~398—2005 贵州省水稻主要病虫测报技术规范》、《DB52/T 568—2009马铃薯 晚疫病监测技术规范》、《DB52/T 527—2007农田鼠害(黑线姬鼠)监测技术规范》、《DB52/T 528—2007农舍鼠害(黄胸鼠、小家鼠)监测技术规范》等的要求,坚持搞好小麦条锈病、稻瘟病、马铃薯 晚疫病、稻飞虱1.2 监测预报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参加了全国“粘虫迁飞研究”、贵州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贵州省主要地方辣椒品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脱毒马铃薯 主要病害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毕节地区马铃薯 晚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B52/T 568—2009)”、“马铃薯 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DB52/T 569—2009)”的制定并开展广泛应用,进一步规范了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监测预报技术得到不断改进,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毕节地区测报人员始终坚持“抗灾救灾、抗灾减灾”的思想,紧紧围绕全区改种和补种马铃薯 、玉米、蔬菜等作物,通过灯诱、田间调查等方式,切实加强粘虫、“两迁”害虫、稻瘟病、马铃薯 晚疫病、辣椒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工作 -
报告 蔬菜病害防治策略与农药应用技术
出版时间:2008蕨叶型:是系统感染 病害。病株心叶沿叶脉褪绿,变成细长的小叶,有的呈螺旋形下卷,下部叶片卷成筒状。病果畸形,果肉呈浅褐色。花叶型:在叶片出现明脉或黄脉相间的斑驳,叶片皱缩,植株生长缓慢,病重时落花落果。马铃薯 受害,症状主要有花叶、坏死、卷叶3种类型。花叶型:叶片沿叶脉出现深绿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轻花叶斑驳,叶片稍有缩小和一定程度的皱缩。virus Y,PVY称马铃薯 Y病毒等。剖开根结有乳白色线虫 。发病轻时,地上部症状不明显,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变黄,结果小。高温干旱时病株出现萎蔫或提前枯死。病原 Meloidogyneincognite称南方根结线虫 。此病春、秋季都可发生,受烟粉虱为害后即感染 此病,多数棚室发病率很高,受害轻时后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防治方法 调整播种育苗期,避开烟粉虱发生的高峰期。加强苗期管理,把育苗棚和生产棚分开。 -
报告Cloning and Analysis of 3′-terminal Genomic Sequence of a Beet Mosaic Virus Isolate from Lettuce*
出版时间:2007甜菜花叶病毒(Beet mosaic virus,BtMV)属于马铃薯 Y病毒属(Potyvirus)。初步的血清学试验表明,该分离物是马铃薯 Y病毒属病毒。用针对该属病毒的兼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此病毒基因组3′端片段,经序列分析表明为BtMV。用针对马铃薯 Y病毒属病毒3′端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Sprimer和K11465(表1),扩增病毒RNA基因组的3′端序列。在由此推导其氨基酸序列中,NIb与CP的切割位点为VTYQ/G,符合多数马铃薯 Y病毒属病毒NIb与CP切割位点的保守基序为VXXQ的特征[9]。CP序列中含有蚜虫传播马铃薯 Y病毒属病毒所必需的DAG基序。 -
报告一、基础知识
出版时间:2015按照防治对象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杀线虫 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引起农作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 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场所有以下几种:(1)田间病株:在寄主内越冬或越夏是病原物一种休闲方式。线虫 是一类很小很像蛔虫一样的线形动物。线虫 种类有数十万种,常见为害蔬菜的有根结线虫 、根腐线虫 、肾形线虫 等,其中根结线虫 是目前为害最严重的种类。由于线虫 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为害作物后形成的症状与其他病害很难区别,所以人们把线虫 对作物的为害习惯称为线虫 病害。 -
报告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in the Studie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 Patato
出版时间:2007马铃薯 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从20世纪在欧洲暴发引起大饥荒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马铃薯 栽培地区广泛传播。目前利用该标记对来自全世界的成千上万的马铃薯 晚疫病病菌建立了指纹图谱数据库。2001年朱杰华等利用RAPD方法研究了马铃薯 晚疫病病菌DNA多态性与A2交配型的关系[6]。总的来说,分子标记技术在我国马铃薯 晚疫病病菌的研究中应用还很少,今后应进一步将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到马铃薯 晚疫病病菌的研究中。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种分子标记研究马铃薯 晚疫病病菌,预防和控制马铃薯 晚疫病,仍需不断研究。 -
报告棉花枯萎病病原菌
出版时间:2012棉花枯萎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其培养性状,在PDA(马铃薯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丝为白色,若培养时间稍长培养基经常出现紫色,菌丝体透明,有分离。Elbeles(1975)根据枯萎病菌对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及某些作物的侵染能力的差异,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小种1号和2号,来源于美国,严重感染 陆地棉,轻度感染 海岛棉,不感染 亚洲棉,但小种2号尚能感染 烟草及Yel-redo大豆;小种3号为来自埃及的枯萎病菌,感染 海岛棉和亚洲棉,不感染 陆地棉;小种4号为印度的枯萎病菌,只感染 亚洲棉,不感染 海岛棉和陆地棉;小种5号为苏丹的枯萎病菌,感染 亚洲棉,不感染 海岛棉及陆地棉7号小种是我国的优势小种,广泛分布于国内的各主产棉区,对鉴别寄主中的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均表现出高度侵染,不感染 或轻度感染 5个非棉属寄主;而8号小种则不感染 或轻度感染 3个棉种的7个品种,轻度感染 非棉属的秋葵,不感染 非棉属寄主的秋葵、金元烟、白肋烟和大豆,极轻度感染 紫苜蓿(表2-2)。 -
报告克山县病虫测报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出版时间:20102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 、亚麻、小麦、水稻等,常年发生病虫害累计500万~600万亩次,主要有大豆根部病害、苗期害虫和地下害虫、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大豆红蜘蛛、玉米螟、玉米丝黑穗病、小麦黑穗病、马铃薯 早、晚疫病等。如大豆根绒粉蚧、大豆枯萎病、大豆蛀茎蛾、马铃薯 黑痣病、双斑萤叶甲等。 -
报告Re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Resistance of Systemic Fungicides used for Controlling Oomycete Disease
出版时间:2007病害名称病原物病害名称病原物十字花科白锈病白锈菌(Albugocandida)马铃薯 晚疫病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谷子白发病禾指梗霉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Dereviagina等[18]对田间采集的110株马铃薯 晚疫病菌的测定发现,存在0.3%~0.8%的抗烯酰吗啉突变体,但抗性菌株的适合度低,而且在连续转代培养过程中抗性丧失。Bagirova等[19]在室内通过化学诱变获得了马铃薯 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药突变体,但突变频率低,而且突变株的适合度明显下降。王文桥等[20]获得了葡萄霜霉病菌抗烯酰吗啉的突变体,但未获得马铃薯 晚疫病菌的抗药突变体。袁善奎等[21]对马铃薯 晚疫病菌抗烯酰吗啉突变体的研究结果与以上学者的报道一致,没有获得高抗药性水平的突变体,但突变体的抗性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