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苹果品种的选择
出版时间:2011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截止到1999年,我国苹果总面积为243.89万公顷,比面积最多时的1996年的298.69万公顷减少了18.35%。苹果面积连续几年虽有所减少,但总产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到1999年,全国苹果总产量为2080.1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4.55%。目前我国苹果的总面积和总产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就苹果品种发展变化趋势而言,1980年以前,苹果的栽培品种主要以国光、金冠、元帅系普通型品种、青香蕉、大国光、青祝、红玉等为主,新品种引进推广的速度较为缓慢。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着色系富士苹果的引入,我国苹果品种的更新换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随着我国苹果生产的迅猛发展,苹果品种结构亦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批老品种如国光、青香蕉、元帅系普通型、红玉等逐步被淘汰,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新优品种得以迅速发展。据统计,近20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和自己选育的品种(品系)有200多个。引进和选育的品种(系)尽管数量很多,但目前真正用在生产实际中的品种(系)仅有10多个,主要有富士系、元帅系短枝型品种、乔纳金、嘎拉系、秦冠、华冠、藤牧1号、美国8号、千秋等。在引进和自选品种中,发展最快、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为富士系。据1998年统计,全国富士系栽培面积近133万公顷,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50%以上。苹果生产大省富士系栽培面积的比例更大,例如陕西约为60%,山东为60.1%,山东烟台则高达73.9%。由此可见,我国目前无疑已成为世界第一富士苹果生产大国。其次是以新红星为主的元帅系短枝型品种,占总面积的15%左右。秦冠是我国自育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陕西栽培面积最大,曾占陕西苹果面积和产量的50%左右。近年来秦冠栽培面积逐年下降,但目前仍占陕西省苹果总面积的20%左右。另外,山西、湖南、甘肃等省亦有较大的栽培面积。近年来嘎拉系在全国各主要产区发展势头较好,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其中以山东和陕西发展速度较快。其他引进新品种如藤牧1号、美国8号、珊夏等在生产中虽有栽培,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根据上述苹果品种发展现状分析,虽然我国苹果品种更新换代和调整的步伐在逐步加快,新优品种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苹果“比较效益高”的利益驱动,我国一些苹果非优生区也在大面积盲目地发展苹果,从而导致全国苹果面积迅猛增长。据统计,从1990~1995年,全国苹果面积由163.1万公顷增长到269万公顷,增长了64.9%。这些地区由于自然生态条件差,所产苹果质量差,效益低下。特别是在苹果产销形势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这些产区的产销矛盾更加突出,销售难度进一步加大,效益愈来愈差甚至入不敷出。虽然经过90年代后期的大幅调减,但目前非优生区仍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因而影响了苹果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例如,陕西省现有苹果总面积为42万公顷,其中优生区面积30.7万公顷,占全省苹果面积的73%,适宜区面积6.2万公顷,占全省苹果面积的15%,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仍有苹果面积5万公顷,占全省苹果面积的12%。针对这个问题,急需加快调整提高,使其向优生区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苹果大发展过程中,全国各产区几乎都青一色栽种晚熟品种,且晚熟品种中都是单一的红富士,中熟品种发展相对较慢,并且是单一的元帅系短枝型品种,早熟品种则发展极少,从而导致苹果品种结构比例失调,形成了“早熟极缺,中熟单一,晚熟过多”的畸形结构。例如,山东省苹果主产区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0.72:19.12:80.16,陕西省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3:13:84。以前由于对苗木繁育及市场经营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苗圃业主、种苗中间商没有资质标准,无论有无基本的专业知识,人人均可以育苗和销售苗木。国家虽有果树苗木质量标准,但基本无法执行。因而,苹果品种“以假充真,以劣充优”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品种(系)混杂,良莠不齐。例如,新红星、首红等元帅系短枝型品种在大发展时期,品种、苗木以假充真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果农在市场上购买的是短枝型品种,但栽植几年后却发现是乔化普通型品种。有些虽是短枝型品种,但结果后却发现果实难以正常着色,果实品质下降,影响了销售收入。再如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红富士,也存在着品种(系)混杂的问题。同一品种的同一批苗木,栽植后的表现却五花八门,有的果实大小参差不齐,有的果形高(高桩)矮(低桩)不一,有的则着色不良,严重影响了果实商品的一致性。有些果农在选择品种时求新求异和盲从心理较为严重,往往把新品种与好品种等同起来,凡是新品种就认为一定好,越是没听说过的就越感兴趣。只要是新品种,特别是国外新品种,一经引入,未进行试验观察,就盲目发展。再加之有些果农受某些不切实际的宣传诱导,不结合当地实际便引进发展,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例如,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北斗和90年代引进的北海道9号,在一些地区未经过区试就盲目发展,栽植几年后才发现品种本身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于是不得不砍树或改接,走了许多弯路。贝拉 系美国品种。果实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圆形,平均单果重150克。果实底色淡绿黄色,果面紫红色,有果粉,颇美观。果肉乳白色,风味浓甜酸,具香气。幼树生长旺盛。结果早,丰产。藤牧一号 系美国品种。果实于7月上中旬成熟,圆形,平均单果重190克。成熟时果面有鲜红色条纹和彩霞,艳丽,光洁。果肉黄白色,松脆多汁,风味酸甜,有香气。幼树生长较旺。早果,丰产。珊夏 系日本与新西兰合作选育的品种。果实于7月中下旬成熟,扁圆形,平均单果重190克。成熟时果面鲜红色至浓红色。果肉白色,硬度较大,风味酸甜,有香气。树势中等开张。早果、丰产。秦阳 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研究所从皇家嘎拉实生苗中选育的品种。果实于7月下旬成熟,近圆形,平均单果重190克。果实底色黄绿,条纹红,色泽鲜艳(图2-1)。果肉黄白色,肉质细脆,风味酸甜,有香气。树势中庸,易成花。美国八号 又名华夏,系美国品种。果实于8月上中旬成熟,圆锥形,平均单果重240克。成熟时果面浓红,光洁无锈。果肉黄白色,甜酸适口,有香气。树势中等。对修剪不敏感。易成花,丰产。图2-1 秦阳苹果嘎拉 系新西兰品种。果实于8月上中旬成熟,圆锥形,平均单果重180克。成熟时果皮底色黄色,果面鲜红色,有深红色条纹。果肉乳黄色,肉质脆,汁中多,酸甜味香,品质为极上等。树势中等。结果早,丰产。优系嘎拉有皇家嘎拉(图2-2)、丽嘎拉和太平洋嘎拉(图2-3)等品种。图2-2 皇家嘎拉结果状图2-3 太平洋嘎拉苹果红津轻 系日本品种。果实于8月上中旬成熟,圆形,平均单果重200克。成熟时果皮底色黄绿,果面鲜红色,有深红条纹。果肉乳黄色,肉质松脆,甜中微酸,风味浓厚。树势强健,丰产。红王将 系日本品种。早生富士的芽变优系。果实于9月中下旬成熟,短圆形,单果重300~400克。成熟时果面鲜红色,光洁艳丽(图2-4)。果肉乳黄色,细脆多汁,甜味浓,品质优。栽培特性与富士相同。玉华早富 由陕西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从弘前富士的芽变选育而成。果实于9月中下旬成熟,圆形,单果重350~450克。果面呈条纹浓红,光洁艳丽(图2-5)。果肉淡黄色,细脆多汁,味甜微酸,品质优良。属红富士系苹果类。图2-4 红王将苹果图2-5 玉华早富苹果金冠 系美国品种。果实于9月中下旬成熟,圆锥形,单果重200克左右。成熟时果面黄绿色,贮藏后全面变为金黄色。果肉甚细,味甜带酸,清香味浓,品质极上等。树势生长中庸,结果早,丰产。金冠受药害易产生果锈。金冠的芽变品系金矮生(也称无锈金冠)以及王林等果面光洁。新世界 系日本品种。果实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果实近圆形,单果重250~350克。底色黄绿,果面光洁,着浓红条纹,可全红,外观艳丽。果肉淡黄色,松脆稍韧,风味甜,有芳香。树热健旺,属半短枝类型。易成花,结果早,丰产(图2-6,图2-7)。千秋 系日本品种。果实于9月上中旬成熟。果实圆形或长圆形,单果重200~300克。底色绿黄,果面鲜红,有明显红条纹。果肉黄白色,肉质细脆,汁液多,酸甜爽口,品质上等。树势中庸,树姿开张,丰产稳产(图2-8,图2-9)。图2-6 新世界苹果图2-7 新世界结果状图2-8 千秋苹果图2-9 千秋结果状华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而成。果实于9月中下旬成熟。果实近圆锥形,果个中大,单果重180~200克。底色金黄,略带绿色,果面鲜红,有断续红条纹(图2-10)。果肉黄色,肉质致密,脆而多汁,酸甜可口,品质上乘。树势中庸,结果早,丰产性强。红富士 系日本品种。果实于10月下旬至11月初成熟,短圆形,单果重200~250克。成熟时果皮底色绿黄色,果面有条红和片红两种着色系(图2-11,图2-12)。套袋后果色更加艳丽。果肉淡黄色,细脆汁多,味甜带酸,具香气,品质极上等。树势生长中等。要求有较好的管理技术。丰产。图2-10 华冠苹果图2-11 富士苹果图2-12 弘前富士苹果优系红富士有长富2号、岩富10号、2001富士和短枝富士等。短枝富士有宫崎短富和礼泉短富(图2-13)等品种。粉红女士 系澳大利亚品种。果实于11月上中旬成熟,圆形,单果重160~200克。成熟时果皮底色为黄色,果面鲜红色,外观艳丽(图2-14)。果肉白色,肉质较硬,味甜酸。稍加存放,果味更佳。果实耐贮运。树势中等。早果,丰产。澳洲青苹 系澳大利亚品种。果实于10月中下旬成熟,圆锥形,平均单果重200克。成熟时果皮翠绿色,光洁无锈,皮厚(图2-15)。果肉绿白色,肉质脆密,汁液较多,风味酸,宜加工果汁。树势强健,树姿直立。丰产。图2-13 礼泉短富苹果图2-14 粉红女士结果状图2-15 澳洲青苹果高接换头是指将接穗嫁接在砧木树干上端或各级枝条上的一种农艺措施,是苹果品种更新改造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特点是嫁接后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充分利用现有果树资源,树冠恢复快。与新建果园相比,结果早,易丰产,早受益。因此,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苹果品种结构调整中。准备工作主要是选择、采集和贮藏好接穗。确定高接品种,应根据当地品种区域化的要求,选择适合于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可参照前述的品种和优良品种介绍选定高接品种。春季高接所用接穗,应在冬季修剪时结合修剪采集。采集接穗应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特别是无病毒病的正常结果期树作为采穗母树,最好以无毒树作为母树。在母树上采取生长健壮、芽子充实饱满的1年生枝条,一般不宜采用幼树的枝条或徒长枝。接穗采好后,每50~100根捆成1捆,拴上标签,标明品种名称。成捆的接穗在果窖、菜窖或地沟中贮存,埋藏于湿沙中,以防止枝条失水。在贮藏期间,保持0~7℃的低温和一定的湿度,并要定期(20~30天)检查,勿使沙子过干或过湿,以防接穗发霉或干缩。翌春树液流动时取出嫁接,嫁接前最好将接穗下端在清水中浸泡1昼夜,使其吸足水分并促进形成层活动,以提高嫁接成活率。秋季嫁接所需接穗可随采随接。此外,高接前要准备好包扎用的塑料条和嫁接刀、剪枝剪、手锯等嫁接工具,并对嫁接工具进行消毒处理。消毒的简易方法是用酒精擦洗工具或将工具在3~5倍的浓碱水中浸泡6~12小时。嫁接方法很多,在高接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此法适于在砧木或接穗不离皮时或接穗紧缺时采用(图2-16)。削接芽 先从芽的上方1.5~2厘米处向下斜削1刀,由浅入深切入木质部,长2.5~3厘米,芽体厚度2~3毫米。然后在芽下方1厘米处以30°~45°角斜切入木质部至第一切口底部,取下芽片。削砧木切口 砧木切口削法与接芽削取方法相同,但长度应稍长于芽片。图2-16 带木质嵌芽接嵌芽片 把接芽嵌入砧木的切口,与形成层对准,插入时最好使芽片和切口正好吻合,或使接芽上方周围露出一圈砧木皮层。绑扎将接芽和砧木切口用塑料条扎紧包严。秋季高接时,不露芽子,不解绑,翌春萌芽时再解绑。春季高接时要露出芽子。是枝接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嫁接技术简单,容易掌握,操作方便,成活率高,适用于各类枝的嫁接,但必须在砧木离皮的情况下进行(图2-17)。嫁接成活后,应对嫁接枝进行保护,否则,易被风吹折。削接穗先在接穗下端削一长度为3~4厘米的斜面,斜面要求平、长、薄。再在长削面背面削一长度为0.5~0.6厘米的小斜面。切接口从砧木剪(锯)口开始,选皮光滑的地方,从上向下竖切皮层,深达木质部,长2~3厘米。插接穗 用刀尖左右轻挑开切口皮层,将接穗大斜面向里,小斜面向外,插入砧木切口。要注意使接穗大斜面上端“露白”2~3毫米,以利愈合。图2-17 皮下接绑缚 将接口和砧木剪(锯)口断面处用塑料条包严绑紧,使接穗和砧木密接,以利成活。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枝接方法,适用于各类枝的嫁接,在砧木离皮前后均可进行(图2-18)。此法较皮下接难掌握,效率较低。但成活后枝条比较抗风,不易劈枝,牢固性较强。图2-18 劈接削接穗将接穗的下端削成楔形斜面,即削成两侧相等的双斜面,但要使其形成外厚内薄而呈楔形,斜面长度3~4厘米。切接口 在砧木横断面的中间,由上至下垂直劈1刀,切口长度3~4厘米。砧木断面要求用快刀削平滑。插接穗撬开砧木切口,将接穗轻轻插入砧木,厚侧面向外,薄侧面在里,对准形成层,并注意使接穗削面在砧木外“露白”2~3毫米,以利分生组织形成和愈合。绑缚与皮下接相同。是在砧木腹部进行的一种枝接方法。嫁接时不必剪断砧木,砧木与接穗接触面大,成活率高。此法多用于高接树内膛插枝补空或补接授粉花枝,但须在砧木离皮时方可嫁接(图2-19)。图2-19 皮下腹接削接 穗接穗的削法与皮下接相同,但最好选下端有弯度的枝条作接穗,并将大削面削在弓背一侧,以便嫁接后接穗与砧木间的夹角增大。切接口 在砧木的嫁接中位切一“T”形切口,深达木质部,竖口方向与枝干成45°,在横切口处挖去一块半圆形韧皮部。插接穗 将接穗大斜面向里插入砧木切口内。绑缚 用塑料条包严绑实。高接换头的方式很多,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高接时务必与树形改造相结合,即对原树进行高接换头时,根据树龄和密度大小确定改接成什么树形,并根据确定的树形整理骨架,选择高接方法,以达到早成形和规范树形的要求。1.整理骨架一般每亩栽植83株以上的密植园可按细长纺锤形整理骨架。嫁接部位包括中心主枝和主枝共二级结构,可嫁接15~20个头。按照此标准,疏除多余枝条,保留枝条从基部留5~10厘米短桩锯断,将断面用快刀削平。最高嫁接部位(即中心主枝延长头的嫁接位点)距地面以2米左右为宜。2.高接技术要点高接方法可采用带木质嵌芽接及皮下接或劈接(图2-20)。图2-20 按细长纺锤形高接带木质嵌芽接一般适于树龄为5年生以下的幼树,每头仅接1个单芽,成活后易形成单轴延伸的小主枝,整成细长纺锤形比较容易,管理方便。一般春季和秋季均可嫁接,但以秋季(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嫁接较为适宜。皮下接或劈接法一般适于5年生以上的结果树,每头可接1~2个接穗,砧木较细时接1个接穗,较粗时可接2个接穗,以保证成活和促进伤口愈合。接穗长度为8~110厘米的短接穗,其上有2~3个饱满芽。每头嫁接2个接穗时,可采取长短接穗配合,长接穗一般长度为15~20厘米,其上有6~10个饱满芽。在内膛缺枝部位,可采用皮下腹接法补空。上述皮下接、劈接及皮下腹接的适宜时间是春季树液流动后的萌芽前后。1.整理骨架一般每亩栽植83株以下的果园可按小冠纺锤形整理骨架。嫁接部位包括中心主枝、基层主枝及中上部小主枝,全树可嫁接20~30个头。以此为标准,在树冠基层选留3~5个小主枝,每个小主枝上留1~2个枝作为辅养枝,将主枝头距有分枝处10厘米锯断,将其上分枝距基部5~10厘米处锯断。在基层主枝以上的中心干上,选留8~10个枝条作为中上部小主枝,在距中干基部5~10厘米处锯断,并将断面削平。将其余枝条从基部疏除。最高嫁接部位(即中心主枝延长头的嫁接位点)距地面2米左右。2.高接技术要点高接方法采用皮下接或劈接,内膛缺枝部位可采用皮下腹接补空(图2-21)。其余高接技术要点可参照“按细长纺锤形高接”部分。大抹头高接是一种古老的嫁接方法,多年来弃之不用,近年来经改造后又被使用。原来的大抹头留干较高,在其上嫁接4~5个接穗。经改造后留砧桩较低,一般在距地面5~10厘米处锯断,改接较为彻底。采用皮下接或劈接法嫁接2个接穗,即1个长接穗(长度为1米左右),再配1个短接穗(长度为40~50厘米),再将两个接穗靠接,以便于接口愈合及增加牢固性(图2-22)。接好后包扎严紧并用湿土堆埋,以利成活。此法适用于各种树龄,在春季萌芽前后嫁接。原树为元帅系品种最好采用此种方法高接。另外,乔化砧树改矮化砧时,此法效果最佳,即在砧台上嫁接一复合接穗(接穗下端为长20~25厘米的矮化砧,上端为品种接芽或接穗),便可将原乔化树改换为矮化中间砧树。图2-21 按小冠纺锤形高接已初步查明高接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理性原因,即嫁接所用砧木与接穗品种不亲和或亲和力差。如在红玉品种树上高接元帅或富士系,有的嫁接枝、芽根本就不成活,有的枝、芽在嫁接成活后生长逐渐衰弱,直至全部死亡。另一种是病毒所致,即由褪绿叶斑病毒、苹果茎沟病毒和苹果茎痘病毒3种潜隐性病毒中两种以上复合感染引起的。图2-22 大抹头蹲接+靠接患潜隐性病毒病的高接树地上部一般表现两种症状:一是急性症状,即“苹果衰退病”。高接病树表现为叶片小而硬,色黄,秋季落叶早;新梢总数减少30%~40%,总生长量减少25%~50%;花芽数量多,坐果数增多,果个变小,产量降低20%~60%;果实着色早,品质下降。发病后树体3~4年衰退死亡。解剖病根观察,有些高接树根木质部表面有凹陷斑。二是慢性症状,病树表现为生长不整齐,新梢数量、生长量都明显下降,树势衰弱,结果较晚,一般高接后3~4年才见产量。果实裂果严重,着色差,糖度下降,品质降低,不耐贮藏,树体需肥量增多,其中氮肥施用量要增加30%~45%,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结果。为预防高接病的发生和发展,在高接时和高接后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其一,避免高接不亲和或亲和力差的品种。其二,杜绝对带毒砧树和用带毒接穗高接。应用无毒接穗高接。无毒接穗应采自无毒母树园,尽量不用高接树上繁育的接穗。其三,发现由病毒引发高接病树已明显衰弱者,应及时挖除,以免传染。其四,对初发病树可采用脚接技术防止树体很快衰枯、死亡。发现高接树新枝生长变弱,细根有枯死时,在树下根周栽植3~5株健壮的无病毒圆叶海棠或金冠、国光等品种的实生苗,等成活后采用脚接法嫁接于原来的树干上,这样可保持树体在接后的几年里正常生长结果。其五,对高接更新的果园,要加强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地下管理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
报告模块十二 植保机械的使用与维修
出版时间:2011一、喷雾机的使用1.手动式喷雾器手动喷雾器是用人力来喷洒药液的一种植保机械。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性广的特点,可用于防治水田种旱地作物的病虫草害以及防治仓库病虫害种卫生防疫。目前,我国生产的手动喷雾器主要有背负式喷雾器、压缩式喷雾器、单管喷雾器、吹雾器种踏板式喷雾器等。(1)背负式喷雾器 背负式喷雾器是由操作者背负,用手摇杆操作活塞式液泵的喷雾器,目前应用广泛的是3WB-16 型喷雾器,如图12-1 所示。它由药液箱、活塞泵种喷洒部件等组成。药液箱采用聚乙烯或玻璃钢等材料制成,横截面成腰子形。药液箱壁上标有水位线。加液口、开关种手把处都设有滤网,以阻止杂物进人喷雾器堵塞喷头。活塞泵由泵筒(唧筒)、塞杆、皮碗、进水阀、出水阀、吸水管种空气室等组成。皮碗直径为25毫米,由牛皮制成。泵筒、泵盖、空气室、进水阀座、出水阀座由工程塑料制成,耐农药腐蚀。进、出水阀采用直径为9.5毫米的玻璃球阀。图12-1 3WB-16型喷雾器示意图喷洒部件由套管、喷杆、开关、喷雾软管种喷头等组成。喷头采用的是切向离心式喷头。工作时,操作人员将喷雾器背在身后,通过手摇杆带动活塞在泵筒内上下移动。当活塞上行时,药液经过进液阀进人泵筒;活塞下行时,进液阀关闭,药液经过出液阀被压人空气室,压缩室内空气使压力逐渐升高(可达800 千帕),打开喷杆上的开关,药液经喷头雾化成细小的雾滴喷洒到作物上。空气室是一个密闭的容器,其作用是使药液获得稳定而均匀的压力,减少因泵间断地排液而造成的压力脉动,保证喷雾雾流稳定。(2)压缩式喷雾器 按喷雾器的携带方式不同,可分为肩挂式种手提式两种。下面以3WS-7型(也称552丙型)肩挂式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2-2所示,它由打一泵、药液桶种喷洒部件等组成。其特点是气室容积较小,为7升。每加一次药液,打气2~3次可喷完,适用于对矮生农作物喷洒药液,如棉花、蔬菜、烟草、茶树等,也可用于卫生防疫种仓库、大棚防治病虫害。图12-2 3WS-7型压缩喷雾器打气泵由泵筒、塞杆种出气阀等组成。泵筒用焊接钢管制造,要求内壁光滑、密封性好。泵筒底部安装有出气阀。出气阀应密封可靠,保证打气筒在进气时药液不进人泵筒内部,塞杆下端装有垫圈、皮碗等零件。药液桶由桶身、加水盖、出水管、背带等组成。桶身采用薄钢板制造,除储存药液外还起空气室的作用,要求能承受一定压力并能密封。桶身上标有水位线,以控制加液量。工作时,将喷雾器塞杆上拉,泵筒内皮碗下方空气变稀薄,出气阀在吸力作用下关闭,此时皮碗上方的空气把皮碗压弯,空气通过皮碗上的小孔流人下方。当塞杆下压时,皮碗受到下方空气的作用紧抵着垫圈,空气向下压开出气阀而进人药液桶。如此不断地上下拉压塞杆,药液桶上部的压缩空气增多,压强增大,可产生400~600千帕的压力。这时打开开关,药液经喷头雾化喷出。在使用过程中,药液压力会不断下降,当喷头雾化质量下降时,要暂停喷雾,重新打气充压,以保证良好的雾化质量。2.手持式超低量喷雾器如图12-3所示,该机主要由输液瓶、雾化盘、流量开关、喷头体、微型电机、电池电源种手把等组成。手把有固定长度种可伸缩两种,可伸缩手把能在1.7~2.6 米范围内调节,以适应不同高度喷洒。手把中装有电池式电源种导线。该机附有鉴别喷头极限使用转速的装置,以防止因转速下降而使药液颗粒太大,发生药害。图12-3 3MC-1型手持式超低量喷雾器工作时,雾化盘随高达7 000~8 000转/分钟的微型直流电机作等速运动,同时,药液在重力作用下,由药瓶经过滤网、输液管、流量开关及喷头流人雾化盘的两盘中间缝隙里,并立即受到齿盘高速回转离心力的作用,药液以高速碰撞齿盘边缘的小齿,被破碎成直径为15~75 微米的小雾粒。雾粒在自然风的作用下,飘移到植物表面。该机工作时应在2~3 级风速条件下进行,迎着风向行进,顺着风向喷洒。在无风或大于3级风时不得使用,风向不对时不准使用,以免影响防治效果。3.静电喷雾机静电喷雾机可使喷头喷出的雾滴带有高压静电,自动飞附到植株上,提高雾滴的沉附效率,减少飘移损失,从而提高防治效果,节省农药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试验表明,静电力对大雾滴的作用小,对小雾滴能够很好控制其运动轨迹,使其快速沉降在植物上,提高附着效率,减少漂移损失,因此,静电喷雾的雾滴大小应在超低量范围内。图12-4是一种手持式静电喷雾机结构示意图,主要由12伏低压直流电源、高压静电发生器、药液瓶、雾化齿盘、微型直流电机、滴管种手柄等组成。高压静电发生器由晶体管直流变换器及倍压整流器等组成。晶体管直流变换器的作用是将12伏低压直流电变成3 千伏的高频交流电。倍压整流器的作用是将3千伏的高频交流电的电压提高10倍并整流,以得到3万伏的高频直流高压静电。高压静电直接加在黄铜制成的药液滴管上。工作时,药液经过带高压静电的滴管,从雾化齿盘甩出破碎成细小雾滴,并带有与喷嘴极性相同的电荷。由于喷嘴同性电荷的排斥种植株异性电荷的吸引,雾滴便沿电力线飞向植株,均匀牢固的吸附在植株的各个方面,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达80%~90%;图12-5所示为国外研制成功的一种静电喷雾头。喷头中央为药液管,周围有倾斜的吹气管,喷头座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它接地或与大地电位相通,从而使药液保持或接近大地电位。喷头壳体由绝缘材料制成,环形电极由黄铜或其他导电材料制成,埋在壳体里面,雾流通过电极中心孔喷出,在壳体上还装有高压静电发生器,这是一个微型电路,有12 伏直流电源、振荡器、变压器、整流器、调节器等。振荡器将低压直流电变成低压交流电,变压器将低压交流电变成高压交流电,整流器将高压交流变成高压直流电并通过高压线送给环形电极,调节器用来调节高压直流电的输出电压。图12-4 手持式超低量静电喷雾机工作时,压力药液从喷头座中央输管流人,同时高压气流从喷头座上的气管吹人,在雾滴形成区混合,高速气流将药液碎裂成细小的雾滴,并推动它通过环形电极中心孔后,从喷口喷出。雾滴在经过环形电极时,由静电感应而带电,成为带电的药粒子。4.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图12-6为工农-36型机动喷雾机结构与工作示意图。该机可配备小型内燃机或电动机,主要由动力机、喷枪或喷头、调压阀、压力表、空气室、流量控制阀、滤网、液泵(三缸活塞泵)种混药器等组成。工农-36 型机动喷雾机的泵压可达1 500~2 000千帕,排液量为36 升/分钟,具有工作压力高、射程远、雾滴细、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可用于农田、果园等的病虫害防治。图12-5 静电喷雾喷头工农-36型喷雾机的工作过程 [图12-6(b)]:动力机带动活塞做往复运动,活塞前移时,进液阀上的平阀片紧贴在胶碗托上,进液阀的孔道被关闭,使活塞后边形成局部真空,水便经过滤网进人活塞后边的唧筒内。活塞后移时,平阀片开启,后边的水经过进液阀流人活塞前面的唧筒内。当活塞再次向前移动时,唧筒后面仍进液,而其前边的水则受压顶开出液阀进人空气室,由于活塞不断做往复运动,进人空气室的水流压缩空气提高压力。当打开开关,压力水流经射流式混药器时,将母液吸人混药器,与高压水混合后经喷枪喷出。喷射的高速液流与空气撞击,形成细小的雾滴而均布在作物上。当要求雾化程度好及近射程喷雾时,须卸下混药器换装喷头,将滤网放人药液箱内即可工作。5.喷杆喷雾机喷杆喷雾机可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种棉花等农作物的播前、苗前土壤处理,作物生长前期病虫草害的防治。装有吊杆的喷杆喷雾机与高地隙拖拉机配套,可进行玉米、棉花等作物生长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该机具有生产率高、喷量分布均匀的优点,适用于大田作物。(1)种类 喷杆喷雾机的种类按喷杆的形式,可分为横喷杆、吊喷杆种气袋式3种。横喷杆式喷雾机的喷杆水平配置,喷头直接装在喷杆下部,是常用的机型;吊杆式喷雾机是在横喷杆下面平行地垂吊着若干根竖喷杆,作业时,横喷杆种竖喷杆上的喷头对作物形成“门”形喷洒(图12-7),使作物的叶面、叶背等处能较均匀的被雾滴覆盖,这类机型主要用在棉花等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等;气袋式喷雾机(图12-8)是在横喷杆上方装有一条气袋,有一台风机往气袋供气,气袋上方正对每个喷头的位置都开有一个出气孔,作业时,喷头喷出的雾滴与从气袋出气孔排出的气流相撞击,形成二次雾化,在气流的作用下吹向作物,同时,气流对作物枝叶有翻动作用,有利于雾滴在叶丛中穿透及在叶背、叶面上均匀附着。按与拖拉机的连接方式,可分为悬挂式、固定式种牵引式3种。悬挂式喷雾机通过拖拉机悬挂装置悬挂在拖拉机上;固定式喷雾机各部件分别固定地装在拖拉机上;牵引式喷雾机自身带有底盘种行走轮,通过牵引杆与拖拉机相连接。图12-6 工农-36型机动喷雾机结构与工作示意图图12-7 吊杆式喷雾机喷洒示意图图12-8 气袋式喷雾机按机具作业幅宽可分为大型、中型种小型3种。大型喷杆喷雾机多为牵引式,喷幅在18米以上,主要与功率37千瓦以上的拖拉机配套作业;中型喷杆喷雾机的喷幅为10~18 米,多与18.5~37千瓦的拖拉机配套;小型喷杆喷雾机的喷幅在10米以下,多与小四轮拖拉机种手扶拖拉机配套。(2)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喷杆喷雾机如图12-9 所示,主要由液泵、药液箱、喷射部件、搅拌器、喷杆架种管路控制部件等组成。3W-2000型牵引式喷杆喷雾机可与铁牛-55型种东方红-802型等大中型拖拉机配套,药液箱容积为2 000升,喷幅为18米,纯小时生产率可达13 公顷/小时,适用于旱地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该机采用活塞隔膜泵、刚玉瓷狭缝式110 系列6 号喷头36个(分四级控制)、液力搅拌器、膜片式防滴阀。图12-9 牵引式喷杆喷雾机3W-2000型喷杆喷雾机的工作原理如图12-9(b)所示,加水加药时,吸水头1放人水源,关闭4个分段控制开关8,并把三通开关 2 置于加水位置,此时,水源处的水经吸水头、三通开关、过滤器3进人泵4,泵排出的水经总开关的回液管及搅拌管路进人药液箱,与此同时,可将农药按一定比例加人药液箱,利用加水过程进行搅拌。喷雾时,把三通开关2置于喷雾位置,并打开分段控制开关,药液从药液箱12 经三通开关2、过滤器3进人泵4,由泵加压后进人调压分配阀总开关7,此时大部分药液通过4组分段控制开关8,分别经4根喷雾软管输送至喷杆15,经喷头16喷出。另一部分药液由调压阀处分流,经截止阀6送到搅拌器13,对药液箱内的药液进行搅拌,剩余药液经调压阀5的回液管及总回水管11流回药液箱。二、喷雾机的维修1.3WB-16型背负式喷雾器的使用与维护保养(1)使用时的气象条件 通过改变喷片孔径的大小,手动喷雾器既可作常量喷雾,也可作低容量喷雾。进行低容量喷雾时,风速应在 1~2 米/秒;进行常量喷雾时,风速应小于3米/秒,当风速大于4 米/秒时不能进行农药喷洒作业。当气温超过32℃种降雨时也不允许喷洒农药。(2)使用前的安装 在装配前应按产品说明书检查各部分零件是否齐全,各接头处的垫圈是否完好,然后将各零件进行连接,并拧紧连接件,防止漏水漏气。在安装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新牛皮碗在安装前应浸泡在机油或动物油(忌用植物油)中,浸油时间不少于24小时。2)塞杆组件装人泵筒时,应注意将牛皮碗的一边斜放在泵筒内,然后使之旋转,将塞杆竖直,用另一只手将皮碗边沿压人泵筒内,就可顺利装人,切忌硬性塞人。3)装配后的总体检验:● 揿动摇杆,检查吸气种排气是否正常。如果手感到有压力,而且听到有喷气声音,说明泵筒完好,这时在皮碗上加几滴机油即可使用。反之,说明皮碗已收缩变硬,应取出皮碗,放在机油或动物油中浸泡,待胀软后再装上使用。● 用清水进行试喷。在药箱内加人适量清水,操纵摇杆,检查各运动部件有无卡滞现象,各连接处有无渗漏,必要时拧紧连接件或更换垫圈;检查液流雾化是否良好。常规喷雾时,使用孔径为1.3毫米或1.6毫米的喷孔片;进行低量喷雾时,使用孔径为1.0毫米或0.7毫米的喷孔片。喷孔片的孔径大时,喷雾量较大,雾点较粗;反之,则喷雾量小,雾点细。若在喷片下面增加垫圈,则涡流室变深、雾化锥角变小、射程变远、雾点变粗。(3)药剂准备 严格按农药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配制药液:乳剂农药应先放清水,再加人原液至规定浓度,搅拌、过滤后使用;可湿性粉剂农药应先将药粉调成糊状,然后加清水搅拌、过滤后使用。(4)行走速度的计算 根据要求的单位面积用药量种测定出的单位时间喷药量,用下式计算出作业速度:式中:V——行进速度,千米/小时;Q1——单位时间喷药量,千克/分钟;Q——要求的单位面积用药量,千克/亩;B——有效喷幅,米。若计算出的作业速度,在实际作业时难以满足,则可以通过适当改变药液浓度或更换喷头喷孔片来调节喷药量,以调整作业速度符合人行走的实际情况。作业时,应按规定的作业速度匀速行走,以保证单位面积上的施药量。(5)行走路线的确定 田间作业行走路线种喷药方向是根据风向来定的,可参见图12-10。从下风向开始喷洒,一般采用梭形作业法。最好选择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作业,风速过大不能喷药。(6)操作要点● 作业前在皮碗及摇杆轴转动处加注适量润滑油。根据操作者身材,调整药液桶背带长度。● 向药液桶内加注药液时,应将开关关闭,以免药液漏出,并用滤网过滤。加注药液不得超过桶壁上所示水位线位置,如果加注过多,工作中泵盖处将出现溢漏现象。加注药液后,必须盖紧桶盖,以免作业时药液漏出或晃出。● 背负作业时,应先揿动摇杆数次,使空气室内的气压达到工作压力(300~400千帕)后再打开开关,边喷雾边操纵摇杆。一般以每分钟揿动摇杆18~25 次(走2~3 步摇杆上下揿动一次),活塞行程大于60毫米时,即可保持正常的喷雾压力。图12-10 田间作业行走路线● 当揿动摇杆感到沉重时,便不能过分用力,以免空气室爆炸。空气室中的药液超过夹环(即安全水位线)时,应立即停止揿动摇杆。● 作业中,桶盖上的通气孔应保持畅通,以免药液桶内形成真空,影响药液的排出。● 背负作业时,不可过分弯腰,以防药液从桶盖处溢出流淌到身上。(7)喷雾器的维护保养 喷雾器每天使用结束后,应倒出桶内的残余药液,并加少许清水喷洒,然后用清水清洗各部分,洗刷干净后放在室内通风干燥处存放。铁制桶身的喷雾器,用清水清洗完后,应擦干桶内积水,然后打开开关,倒挂于室内干燥阴凉处存放。喷洒除草剂后,必须将喷雾器(包括药液桶、喷杆、胶管种喷头)彻底清洗干净,以免在下次喷洒其他农药时对作物产生药害。长期存放时,应将所有皮质垫圈浸足机油或动物油,以免干缩硬化。活动部件及非塑料接头处应涂黄油防锈。(8)3WB-16型喷雾器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3WB-16 型喷雾器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见表12-1所示。表12-1 3WB-16型喷雾器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2.担架式机动喷雾机的使用与故障排除(1)担架式机动喷雾机的使用 以工农-36 型喷雾器为例说明以下的注意事项:1)按说明书的规定将机具组装好,保证动力机与活塞泵的皮带轮对齐、皮带的紧度合适、螺栓紧固、安装好防护罩。2)加油。按说明书规定的牌号向活塞泵曲轴箱内加人润滑油至规定的油位,以后每次使用前种使用中都要检查油位是否正常。检查汽油机或柴油机的油位,不足时予以加注。3)正确选用喷洒部件种吸水滤网部件:● 对于水稻或临近水源的高大作物、树木,可在截止阀前装混药器,再依次装上直径为13 毫米的喷雾胶管及远程喷枪。田块较大或水源较远时,可再接上1~2根胶管。在水田里吸水时,吸水滤网上要有插杆。● 对于施液量较少的作物,在截止阀前装上三通(不装混药器)及两根直径为8 毫米的喷雾胶管、喷杆、多头喷头。在容器内吸液时吸水滤网上不要装插杆。4)启动种调试:● 把吸水滤网沉没于水中。● 将调压阀的调压轮按反时针方向调节到较低压力的位罩,再把调压手柄按顺时针方向扳足至卸压位置。● 启动发动机,低速运转10~15 分钟,若见有水喷出并无异常响声,可逐渐提高至额定转速。然后将调压手柄向逆时针方向扳足至加压位置,并按顺时针方向逐步旋紧调压轮调高压力,使压力指示器指示到要求的工作压力。● 调压时应由低向高调整压力。因由低向高调整时压力指示器指示的数值较准确,由高向低调,指示值误差较大。利用调压阀上的调压手柄反复扳动几次,即能指示出准确的压力。● 用清水进行试喷,观察各接头处有无泄漏现象,喷雾状况是否良好,混药器有无吸力。● 混药器只有在使用远程喷枪时才能配套使用。使用前,应先进行调试,要待液泵的流量正常、吸药滤网处有吸力时,才能把吸药滤网放人事先稀释好的母液桶内进行工作。对于粉剂,母液的稀释倍数不能小于1∶4(即1千克农药加水不少于4千克),太浓了会吸不进。母液应经常搅拌,以免沉淀,最好把吸药滤网缚在一根搅拌棒上,搅拌时,吸药滤网也在母液中游动,可以减少滤网的堵塞。5)确定药液的稀释倍数。为使喷出的药液浓度能符合防治要求,必须确定母液的稀释倍数。6)田间使用操作要注意液泵不可脱水运转,以免损坏胶碗。在启动种转移机具时尤需注意。在稻田使用时,将吸水滤网插人田边的浅水层(不少于5厘米)里,滤网底的圆弧部分沉人泥土,让水顺利通过滤网吸人水泵。田边有水渠供水时,可将吸水滤网放在渠水里。在果园使用时可将吸水滤网底部的插杆卸掉,将吸水滤网放在药桶里。如启动后不吸水,应立即停车检查原因。在田间吸水时,如吸水滤网外周吸附了水草,要及时清除。作业中转移机具路途不长时(时间不超过15 分钟),可按下述操作,不停车转移:● 降低发动机转速,怠速运转。● 把调压阀的调压手柄往顺时针方向扳足(卸压),关闭截止阀,然后将吸水滤网从水中取出,这样可保持部分液体在泵体内部循环,胶碗仍能得到液体润滑。● 转移完毕后立即将吸水滤网放人水源,然后旋开截止阀,并迅速将调压手柄往反时针方向扳足至升压位置,将发动机转速调至正常工作状态,恢复喷药。喷枪喷药时不可直接对准作物喷射,以免损伤作物。喷近处时,应按下扩散片,使喷洒均匀。向上对高树喷洒时,操作人员应站在树冠外,向上斜喷,并注意喷洒均匀。当喷枪停止喷雾时,必须在降低液压泵压力后(可用调压手柄卸压),才可关闭截止阀,以免损坏机具。喷雾操作人员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具,特别是掌握喷枪或喷杆的操作人员。喷洒时应注意风向,应尽可能顺风喷洒,以防止中毒。在机具的所有使用过程以及对农药使用保管中,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不得马虎大意。每次开机或停机前,应将调压手柄扳在卸压位置。(2)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常见故障见表12-2所示。表12-2 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续表)(续表)3.喷杆喷雾机的使用与故障排除(1)喷药的气象条件● 喷除草剂风速应低于2 米/秒;喷杀虫剂、杀菌剂风速应低于4米/秒;风速大于4米/秒时不得进行喷药作业。● 喷洒作业时气温应低于30℃,以防药液蒸发造成人身中毒种环境污染。● 晴天应在早、晚时间喷雾,阴天可全天喷雾,避免在降雨时进行喷洒作业,以保证药效。(2)机具准备与调整● 机具准备。喷雾前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做好机具的准备工作,如拖拉机与喷杆、牵引部件、悬挂部件等的连接,拧紧已松动的螺钉、螺母,润滑运动部件,检查轮胎气压等。● 检查喷头雾流形状种喷嘴喷量。在药液箱内放人一些水,原地开动喷雾机在工作压力下喷雾,观察各喷头的雾流形状,如有明显的流线或歪斜,应更换喷嘴。然后在每一个喷头上套上一小段软塑料管,下面放上盛接容器,在预定工作压力下喷雾,用停表计时,收集在30~120秒每个喷头的雾液并测定,计算出全部喷头1分钟的平均喷量。喷量高于或低于平均值10%的喷头应更换喷嘴,以使各喷头喷雾量一致。● 校准喷雾机。校准的方法有几种,下面是其中一个方法。在将要喷雾的田里量出50 米长,在药液箱里装上半箱水,调整好拖拉机前进速度种工作压力,在已测量的田里喷水,收集其中一个喷头在50米长的田里喷出的液体,用量杯测出液体的毫升数,则实际施液量P(升/公顷)可按下式算出P=0.2q·b(升/公顷)式中:q——一个喷头在50米长的喷液量(毫升);b——喷头间距(米),若一行内有多个喷头时,b=作物行距(米)/每行内的喷头个数。若实际施液量不符合要求,可用下述3种方法予以调节:调节喷雾压力,适用于施液量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改变拖拉机行走速度,适用于施液量变动范围小于25%的情况;更换较大或较小喷量的喷头,适用于施液量变化范围较大时。(3)喷杆喷雾机操作注意事项● 搅拌彻底而充分地搅拌农药是喷雾机作业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先加水再加农药。加水时就应启动液泵,让液力搅拌器边加水边搅拌,水加至一半时,再边加水边加人农药,这样可提高搅拌效果。对于乳油种可湿性粉剂类农药,应事先在小容器内加水混合成乳剂或糊状物后再加到存有水的药箱中,可使得搅拌更均匀。● 田间作业时,应保持拖拉机前进速度种工作压力稳定;行车路线要略偏向上风方向;在田头作好标记,以免造成重喷或漏喷;发现喷头有堵塞、泄漏、偏雾种线状雾等不正常情况时,应及时排除。● 机具运输或地块转移时,应切断万向节动力,并将喷杆折拢。(4)喷杆喷雾机的保管当防治季节结束后,机具需长期存放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彻底清洗机具并严格清除泵内及管道内的积水,防止冬季冻坏机件。● 拆下喷头,清洗干净,并放在专用箱内保存好。同时将喷,杆上的喷头座孔封好,以防杂物、虫子进人。● 将机具放在干燥通风的机库内,避免露天存放。(5)喷杆式喷雾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喷杆式喷雾机因型号、形式及结构上的差异,常见故障也不尽相同,现将最常见的具有共性的故障及排除方法列表表示,见表12-3。表12-3 喷杆喷雾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续表)以东方红-18型多用机为例,图12-11为该机外形图。图12-11 东方红-18型多用机(弥雾喷粉机)东方红-18型多用机结构紧凑、重量轻、生产率高,只需要换少量部件,便可完成弥雾、喷粉等多种作业,故又称弥雾喷粉机或多用机。该机可用于较大面积的农林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如棉花、玉米、水稻、小麦、果树等病虫害防治,以及化学除草、叶面施肥、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工作。一、构造主要由机架、离心风机、汽油机、药箱种喷洒装置等组成。1.机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机架用于安装药箱种油箱,下机架用来安装风机种发动机。为减轻机架振动,使操作人员背起来舒适,在机架种发动机之间装有减振装置。2.风机风机用于产生高速气流,使药液雾化或将药粉吹散,并将之吹送到远方。该机采用小型高速离心风机,气流由叶轮轴的方向进人风机,获得能量后的高速气流沿叶轮圆周切线方向流出。风机出口通过弯管与喷射部件连接;风机的上方开有小的出风口,通过进风阀将部分气流引人药箱,弥雾时对药液加压,喷粉时对药粉进行搅拌种输送。3.药箱如图12-12,药箱用于贮装药液或药粉,为便于药粉向出粉口流动,箱底做成倾斜状。箱盖配有橡胶密封圈,保证密封。箱底右侧装有出药阀门,左侧装有进风阀,弥雾时,药箱内装有送风加压组件;喷粉时,卸下加压组件,换装吹粉管。图12-12 药箱总成送风加压组件由进气塞、进气管、出气塞盖种滤网组成(图12-13)。出气塞盖压装在滤网体上,构成气流换向室,从风机来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气流通过进气管种滤网中心柱内孔进人换向室,碰到出气塞盖后改变方向进人药箱,对药液施加压力。图12-13 送风加压组件4.喷射部件喷射部件包括弥雾喷射部件种喷粉装置等。弥雾喷射部件由喷管组件、输液管种弥雾喷头组成(图12-14)。喷粉时,卸下弥雾喷射部件,换装喷粉装置,它由喷粉管组件种喷粉头组成(图12-15)。图12-14 弥雾喷管装置图12-15 喷粉装置二、工作1.喷粉工作喷粉过程如图12-16所示,药箱内安装松粉组件,且在粉门5种弯管8之间加接输粉管7。喷粉是利用气流输粉种气流喷粉原理完成的,离心风机高速旋转产生的高速气流大部分经出口进人喷管,少部分经进风阀进人药箱内的吹粉管,然后从管壁上的小孔冲出来,将箱底药粉吹松扬起,向压力较低的出粉门推送。同时,从风机出口吹出的大量高速气流在经过弯管时使输粉管内形成一定的负压,在推、吸力双重作用下,药粉迅速进人喷管,被高速气流充分混合后,从喷头喷出。药箱底部的药粉被输出后,上部药粉借助机器的振动,不断沿倾斜箱壁下落喷粉头有宽幅喷粉头、远射程喷粉头种长塑料薄膜喷粉管3种,如图12-17所示。图12-16 喷粉工作过程示意图图12-17 喷粉头宽幅喷粉头有扁锥型种铲型等,喷出宽而短的粉流,适于农田种菜园使用。远射程喷粉头有圆筒型种渐缩圆筒型等,喷出的粉流集中,射程较远,适用于果园种森林喷撤。在喷粉状态下卸去直喷管,换上长薄膜管组件(注意薄膜管上的喷粉小孔应朝地面),并用卡环箍紧即可用长薄膜管喷粉。喷粉时,需要两人协作,一人背机并掌握油门、粉门种长喷管的一端,另一人拉住另一端,然后两人等速前进,由风机气流带出的药粉就能在薄膜管的全长内,从各喷孔中喷出。采用此法喷粉,可显著提高生产率,减少药粉损失,并能使靠近风口(用直管喷粉时)的作物免受药害种风害,适用于大面积宽幅喷撒。用于水稻喷粉时,操作人员可走在田埂上,不下水田。2.弥雾工作弥雾过程如图12-18 所示,药箱内装上送风加压组件4、5、6,并在喷洒部分装上喷雾部件7、8种12,再在弯管内侧开口处,塞上胶塞11。弥雾是利用气压输液种高速气流雾化的原理完成的。工作时,离心风机在发动机带动下高速旋转(5 000转/分钟),产生高速气流,其中大部分经风机出口进人喷管,少部分经进风阀种送风加压组件进人药箱上部,对药液加压。加压后的药液经出液口、输液管种把手开关从喷嘴流出,流出的药液在喷管吹来的高速气流冲击下,碎裂成很细的雾滴,从喷头喷出,被高速气流载送到远方,弥散沉降到植株上。弥雾喷头由喷管种喷嘴组成(图12-19),喷嘴装在喷管的喉管中央,有扭曲叶片式、阻流板式种高射式3种。3.超低量喷雾在弥雾装置的情况下,取下弥雾喷头种手把开关,装上超低量喷头3种调量开关手把(有四挡调节量),最后接上输液软管(图12-20),开动机器,就可喷出超低容量的极细微的雾点。图12-18 弥雾工作过程示意图风动超低量喷头的结构如图12-21 所示,当风机的高速气流由喷管吹向喷口时,在分流锥周围呈环状喷出,流速进一步加快,吹动驱动叶轮,使雾化盘以10 000转/分钟的转速旋转。药箱内的药液在进人药箱的气流压力下,沿输液管经调量开关流人空心喷嘴轴,从喷嘴轴径向小孔流出,进人前、后雾化齿盘的缝隙中,在高速旋转的雾化齿盘的离心力作用下,药液从雾化齿盘边缘齿尖抛出,破碎成细小的雾粒,再由喷口吹出的高速气流吹向远方。其有效射程在无风时可达10米,克服了电动超低量喷头射程小的缺点。超低量喷雾时,必须根据防治对象、作物密度种高度、温度及自然风力大小等情况,选择适当的用药量、喷嘴流量、喷行间隔种行进速度,才能得到经济而有效的防治效果。风力应以2~3 级为宜,无风或大于3级风时不要使用。使用时,行进方向应与风向交叉或垂直,并顺着风向喷洒,以免药剂沾污人体。图12-19 弥雾喷头1—喷管;2—喉管;图12-20 超低量喷雾工作过程示意图(1)东方红-18型多用机的使用与故障排除1)使用的气象条件喷洒时气温应在 5~30℃。风速大于2 米/秒及雨天、大雾或露水多时不得施药。大田作物进行超低量喷雾时,不能在晴天中午有上升气流时进行。2)使用要点a.发动机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检查各部件安装是否正确、牢固。● 新机器或封存的机器。首先要排除缸体内封存的机油。排除的方法:卸下火花塞,用左手拇指稍微堵住火花塞孔,然后用启动绳拉几次,将多余的机油排除。图12-21 风动超低量喷头● 检查内燃机的压缩性能。用手转动启动轮,感觉在活塞接近上止点时转动费力,越过上止点后,曲轴能很快地自转一个角度(汽缸中压缩气体迫使活塞下行),表明压缩系统正常。● 检查火花塞跳火情况。一般情况下,蓝火为正常。b.启动发动机● 加燃油。东方红-18型多用机采用单缸二冲程汽油机,应加注按照规定的比例配制的机油与汽油的混合油。为了安全防火,必须在停机的状态下进行加油。● 打开燃油阀。● 将油门手柄上提1/2~2/3。● 调整阻风门冷天或第一次启动时关闭阻风门2/3左右;热机启动时,阻风门全开。● 按下加浓按钮至燃油从浮子室溢出。● 将启动绳按右旋方向绕在启动轮上,先缓拉几次使混合油雾进人汽缸,然后平稳而迅速地拉动启动绳启动发动机。● 发动机启动后,将阻风门全部打开,同时调整油门,使汽油机低速运转3~5分钟,待机器温度正常后再加大油门提高转速。新机器最初 4 小时不要高速运转(约在 3500 转/分钟即可),以便磨合。c.喷药作业方法①喷雾作业● 将喷雾用的喷头、喷管等部件装好,使机器处于喷雾状态。● 先用清水试喷一次,以检查各处有无渗漏现象。● 检查喷药量单位面积的喷药量取决与行走速度种单位时间喷药量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式中:Q——单位面积要求的喷药量,升/公顷;V——药箱有效容积,升;A——一箱药液应喷洒的面积,平方米。可以用清水进行喷药量测试,若测得一箱药液喷洒面积与计算结果不符时,应调整行走速度或药液开关的大小,直到相符为止,以防因药量过多造成药害或药量过少达不到防治效果。● 加注药液加药时可以不停机,但发动机要处于怠速运转状态;加注的药液必须干净,以免堵塞喷嘴;加液不要过满,以免从过滤网出气口处溢进风机壳里。● 背起机具,调整油门使汽油机稳定在额定转速(5 000转/分钟)左右,开启药液手把开关即可开始喷雾。● 喷药时,严格按预定的行进速度种喷量大小进行,并保持行进速度一致,以保证喷洒均匀。严禁停留在一处喷洒,以防对植物产生药害。应使喷洒方向与前进方向垂直,并顺风喷洒,以免药液侵害操作者,行走方法一般采按梭形作业法,从下风向开始喷洒。喷较高的树木时,应换用高速喷嘴;喷低矮作物时,可将弯管口朝下,防止药液向上飞扬。②喷粉作业● 把喷粉用的部件装好。● 添加粉剂关闭出粉门种药箱进风门后加粉,粉剂应干燥,不得含有杂草、杂物种结块,加粉后旋紧药盖。可以不停车加粉,但必须使发动机处于慢速运转。● 打开药箱进风门,背机后将油门开大,使汽油机稳定在额定转速左右,调整粉门进行喷粉作业。使用长薄膜管喷粉时,应先将薄膜管从绞车上放出,再加大油门,使薄膜管吹鼓起来,然后调整粉门进行喷撒。为防止喷管末端存粉,前进中应随时抖动喷管。d.停止运转● 先将喷门种药液开关闭合。● 减小油门,使汽油机低速运转3~5分钟后将油门全部关闭,汽油机即停止运转,然后放下机器,关闭燃油阀。3)安全生产 在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防中毒、防火、防机械事故发生,尤其对防中毒应十分重视。因该机喷洒的药剂浓度较手动喷雾器大,雾粒细,田间作业不当时,机具周围会形成一片雾云,很易吸进人体而引起中毒。作业时:背机人应戴口罩,且要常换洗;无论是喷雾还是喷粉,都应采用顺风向喷施,避免顶风作业,禁止喷管在作业者前方以八字形摆动方式喷洒;背机时间不要过长,应3~4 人轮流背负交替作业;发现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及时医治。4)维护保养与保管a.维护保养 每天工作完毕,应按下述内容进行维护保养:● 清理机器表面的油污种灰尘,尤其是喷粉作业时更应勤擦。● 药箱内不得残存剩余药粉或药液。● 用清水洗刷药箱,尤其是橡胶件。汽油机切勿用水冲刷。● 检查各连接处是否有漏水种漏油现象,若有应及时排除。● 检查各部分螺钉是否松动、丢失,若有应及时拧紧种补齐。● 喷撤粉剂时,要每天清洗化油器种空气滤清器。● 长薄膜管内不得存粉,拆卸之前应空机运转1~2 分钟,将长管内的残粉吹净。● 保养后的机器应放在干燥通风处,避免日晒,切勿靠近火。b.保管 机器长期存放不用时,应按下述要求进行封存:● 汽油机按说明书规定进行。● 将机器全部拆开,清洗各零部件上的油污种灰尘。● 用碱水或肥皂水、清洗剂清洗药箱、风机种输液管,然后用清水洗净。● 风机壳清洗干燥后,擦防锈黄油保护。● 各种塑料件不得长期暴晒、弯曲、挤压。所有橡胶件应仔细清洗,单独存放,避免变形。用塑料罩将其他物品盖好,放于干燥通风处。5)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多用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见表12-4、表12-5。表12-4 汽油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续表)(续表)表12-5 喷洒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续表) -
报告模块五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出版时间:2011小麦上主要的病虫害有锈病(条锈、叶锈、秆锈)、赤霉病、白粉病、黏虫、麦蚜、吸浆虫等,综合防治这些病虫害应从麦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采用系统科学的原理种方法,以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组建综合防治体系。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各种自然控制因素种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及化学的防治措施,将病虫害的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之下。一、锈病1.病害概述锈病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种秆锈病3种,其中以条锈病较为普遍,感病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小麦对水分的吸收,严重时小麦叶、秆干枯,穗小,秕粒,导致减产。锈病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发生期,在越冬前后出现,其病叶表现不太明显;二是潜伏初期,即小麦返青到孕穗期,开始由单片病叶向四周扩散;三是流行期,很快使病叶发展到传病中心,使整个麦田受染患病。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其防治关键期是冬季。气温在5~10℃时病菌繁殖较快,在1~4℃时也能繁殖。它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喜在播种早、低洼地湿、窝风、大树遮阳种易感品种等的麦田潜伏。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发生于西南、华北、西北、东北、沿江等广大麦区,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相同,但其发生更为普遍。(1)发病症状 叶锈菌为该病的病原,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种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2)发病规律 小麦叶锈病病菌在我国各麦区一般都可越夏,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可随病麦苗越冬,春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流行,叶锈菌侵人的最适温度为15~20℃。造成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是当地越冬菌量、春季气温种降水量以及小麦品种的抗感性。3.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种南方各省冬麦区。小麦秆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决定于发生的早晚种轻重,发生较早减产最多时可达74%~84%。(1)发病症状 秆锈菌为该病的病原,为害部位以茎秆种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种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长椭圆形或狭长形、散生且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往往会突破表皮。(2)发病规律 秆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夏孢子萌发侵人温度为3~31℃,最适温度为18~22℃。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主要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由南向北造成危害,所以大多数地区秆锈病流行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种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4.综合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由于小麦锈病病菌新的小种不断产生,要不断选育新抗病丰产品种,并注意小麦品种搭配轮换种植,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同时应及时播种,防过早或过晚,合理密植避免群体过大。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实行配方施肥,巧施追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切忌氮肥偏多偏晚。多雨时排水,降低湿度,发病后由于植株失水过多,要及时灌水以减轻为害。秋播前要铲除麦场、麦田周围、路边、沟边的自生麦苗,以减少越夏苗菌源。(2)药剂防治 防治锈病要因地制宜,如发现单片病叶或小传病中心,应切叶深埋,并在麦田喷施保护剂;如果病叶较多,面积较大,就应先喷施杀菌剂,再在其周围麦田喷洒保护剂。当大田条锈病、叶锈病病叶率为 5%,秆锈病病秆率为1%~5%时,可用20%粉锈宁乳剂,每亩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75克,加水50~60千克喷雾,此外,也可用双效灵、5%过磷酸钙过滤液等进行防治。常用的保护剂有1.003克/毫升的石硫合剂、100倍液的食盐水。春季锈病发生范围广,为害更大,应及时中耕,普遍喷施5%氨基苯磷溶液进行综合防治。二、赤霉病1.病害概述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灾害性病害,其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多种栽培作物,而且能够在多种作物的残体上存活。寄主植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青稞、燕麦、黑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甜菜、番茄、豆类、瓜类、茄子等,尤以小麦、玉米、水稻残体最适合其生长。小麦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更重要的是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赤霉病在作物籽粒内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最强,食用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出血,影响免疫能力种降低生育能力等,直接对人、畜的健康种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小麦赤霉病的检测标准非常严格,一旦检出毒素 DON,即不能食用,DON含量超过2毫克/千克便不能作饲料。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小麦赤霉病病粒超过4%的,是否收购,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对于赤霉病病粒小量超标的小麦,应采取水选、去皮、汰除、风扬、稀释等一切可行的手段清洗剔除赤霉病病粒,做好病麦处理及脱毒,充分晒干,分级人库,根据情况再作粮食、饲料或作为工业原料,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人畜安全。小麦赤霉病病粒去毒处理方法主要有汰除法、去皮法、水浸法等。病粒较轻,可利用风筛、水选等予以分离。一般连续通过3次风车或扬场机选2次,病粒基本可以剔除;赤霉病毒素在病粒外层含量高,用碾米机把病粒外皮剥去,可减少毒素含量;用清水或5%石灰水连续浸泡2次,亦可减少毒素含量。2.发病症状该病病原为小麦赤霉菌。小麦在抽穗扬花期受病菌侵染,先在个别小穗上发病,然后沿主穗轴上下扩展至小穗,病部褐色或枯黄,潮湿时可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种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3.发病规律小麦赤霉菌在土表的稻桩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花药侵人造成侵染。病害发生受天气影响很大,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遇连续3 天以上降雨天气,即可造成病害流行。4.综合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小麦播前要做到深耕灭茬,消灭菌源。深耕细耙,把前作留在土表的残体翻埋土下,对未掩埋的残茬秸秆,应清除烧毁或沤肥。在小麦播种时,可结合防治其他病害进行种子处理。对带病的种子,可先用25%食盐水或40%泥水漂洗,然后再用1%石灰水浸种。加强田间管理,麦田要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种田间湿度。要做到雨过田干,沟内无积水。适当早播,多施磷、钾肥,促进麦苗生长健壮种提早成熟,增加抵抗力。(2)选育抗病品种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经济有效种安全的根本办法。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目前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常用的抗病品种有皖麦 32、43、9926、9927 等,这些品种既抗赤霉病又高产。(3)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要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进行,选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小麦开花到灌浆阶段。第一次喷药应略早于病菌孢子大量飞散、病害将要盛发时期,一般在小麦扬花株率达到10%以上,当气温高于 15℃,气象预报连续3 天有雨,或在10天内有5天以上的降雨天气,或有大雾、重雾,就要开始施药,隔7天左右再喷1次药,对轻病区可防治1次,重病区要防治2次。每亩用25%赤霉清70克或48%克赤增60 克(均为1包)加15%粉锈宁粉剂50 克加肥力宝7 包对水60 千克手动喷雾或对水20千克机动喷雾,喷药时应注意全株喷匀、喷周到,以确保防治效果。相关链接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以为害叶片为主,发病症状以叶片正面较为明显,叶鞘、茎秆种穗部也受害。受害叶片初期形成灰白色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绒状霉斑,严重时霉斑相互连成一片,以至覆盖全叶,以后逐渐变为灰色,最后呈灰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小麦白粉病病菌通常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为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丛矮病丛矮病是靠传毒媒介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侵染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出苗后;第二个高峰期是在小麦返青后,随气温逐渐回升,越冬代灰飞虱开始在麦苗上活动取食,传播病毒,感染越早或显现丛生、矮缩症状越早,对产量的影响也越大。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冬麦区普遍发生,主要引起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还引起倒伏等危害。病原为真菌,叶鞘上病斑为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扩大连片形成花秆。茎秆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或抽穗后形成三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形成白穗时损失更重。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存活,成为初侵染源,小麦群体过大,肥水施用过多,特别是氮肥过多、田间温度高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一、吸浆虫1.害虫概述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的害虫,对小麦的产量种质量影响非常大,它可使小麦常年减产1~2成,吸浆虫大发生的年份可减产4~5成,严重者达8~9成。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种麦黄吸浆虫两种,在我国基本上1年发生1代,已成长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春天由土壤深层向地面移动,然后化蛹羽化为红色或黄色的成虫,体形像蚊子,再飞到麦穗上产卵。害虫的发生大多数与小麦生长阶段相当,当小麦抽穗时,成虫羽化飞出,当小麦抽齐穗时,大部分的虫子都飞出来到麦穗上产卵,经过4~5天,孵化出小幼虫,幼虫钻到麦穗的麦粒上,用嘴刺破麦皮,吸食流出的浆液,造成麦子秕粒,导致减产。幼虫经过15~20天,便离开麦穗钻人土壤,一般在离地面10厘米左右的表土最多,随湿度的降低而钻人地下20厘米左右处过冬。(1)成虫 雌成虫体长2~2.5 毫米,翅展5 毫米左右,体橘红色。复眼大,黑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雌虫触角14 节,念珠状,各节呈长圆形膨大,上面环生2圈刚毛。胸部发达,腹部略呈纺锤形,产卵管全部伸出。雄虫体长2 毫米左右,触角14 节,其柄节、梗节中部不缢缩,鞭节12 节,每节具2个球形膨大部分,环生刚毛。卵长0.09毫米,长圆形,浅红色。(2)幼虫 体长2~3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3)蛹 长2 毫米,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种长呼吸管1对。(4)卵 长0.29毫米,香蕉形。2.发生为害特点麦红吸浆虫年发生1代或多年完成1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翌年当地下10 厘米处地温高于10℃时,小麦进人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10 厘米处地温达到15℃左右,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 天;10厘米处地温20℃左右,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人抽穗期一致。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70粒,成虫寿命约30 天,卵期5~7 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人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这时小麦已进人蜡熟期。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一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在地上,从土缝中钻人地下10厘米处结茧越夏或越冬。该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有春早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3.综合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在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区,由于害虫发生的密度较大,可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使吸浆虫失去寄主。可实行土地连片深翻,把潜藏在土里的吸浆虫暴露在外,促其死亡,同时加强肥水管理,春灌是促进吸浆虫破茧上升的重要条件,要合理减少春灌,尽量不灌,实行水地旱管。施足基肥,春季少施化肥,促使小麦生长发育整齐健壮,减少吸浆虫侵害的机会。(2)选种抗虫优良品种 近年各地种植如威农151、徐川2111等,都对吸浆虫具有较高的抗性。(3)药剂防治 防治小麦吸浆虫以有机磷杀虫剂为主,特别是以蛹盛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可以直接杀死一部分蛹种上升的土表幼虫,同时抑制成虫。蛹期以粉剂或乳剂制成毒土(或毒沙)撒施。二、蛴螬1.害虫概述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分布于全国各地。植食性蛴螬大多食性很杂,同一种蛴螬常可为害双子叶种单子叶粮食作物、多种瓜类种蔬菜、油料、芋、棉、牧草以及花卉种果、林等的种子及幼苗。幼虫终生栖居土中,喜食刚刚播下的种子、块根、块茎以及幼苗等,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则喜食瓜菜、果树、林木的叶种花器,是一类分布广、为害重的害虫。在我国小麦上为害严重的蛴螬种类有4种,它们都是重要的小麦地下害虫。2.发生为害特点华北大黑鳃金龟:每两年完成1 代,分别以成虫种幼虫越冬。在华北,越冬成虫在4~5月开始出土,幼虫孵化后为害夏播作物,10月以后向深土层转移准备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春天上升为害小麦种春播作物,持续为害到夏季。成虫羽化后不出土,气温下降后在土中越冬,次年春季出土繁殖。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及黄褐丽金龟一年发生1代,一般以3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春暖后开始上升为害,6月份成虫羽化出土,进行繁殖。幼虫孵化后在土中为害作物种子种幼苗,持续为害到秋播小麦,10月份后下移越冬。金龟甲多为昼伏夜出,有很强的趋光性种假死性。3.综合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大面积秋、春耕,并随犁拾虫;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成虫产卵。(2)人工捕杀 利用成虫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3)药剂处理土壤● 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 200~250 克,加水10 倍,喷于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人厩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施人。● 3%呋喃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每亩2.5~3千克处理土壤,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并兼治金针虫种蝼蛄。● 每亩用2%辛硫磷胶囊剂150~200 克拌谷子等饵料5 千克左右,或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撒于种沟中,兼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相关链接麦蚜麦蚜俗称小麦腻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麦蚜主要寄生于作物的茎、叶及嫩穗,刺吸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发黄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饥瘦或不能结实,对产量影响较大。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黏虫(1)成虫 体长17~20毫米,翅展36~45毫米,体色为淡黄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有淡黄圆斑及小白点1个,前翅顶角有一黑色斜纹。(2)幼虫 6 龄,体长38 毫米,体色变化很大,从淡黄绿色到黑褐色,有5条明显背线。头淡褐色,沿蜕裂线有一近“八”字形斑纹。黏虫在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发生,主要为害麦、稻、玉米等禾谷作物及禾本科牧草,严重时吃光叶片,咬断穗茎,造成严重减产。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3、4月份在黄淮地区为害麦类作物,5、6月份化蛹羽化成虫,6、7月份为害小麦、玉米、水稻种牧草,8月底到9月又化蛹羽化为成虫。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幼虫昼伏夜出为害,有假死种群体迁移习性。黏虫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时利于成虫产卵种幼虫存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黏虫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施肥多、植株茂密、长势好的麦田利于黏虫的发生与为害。一、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及时、准确监测预报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动态是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前提。在病虫害的监测预报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调查种大田普查、灯(器)诱虫与田间调查相结合,以流行性、暴发性、大面积发生的病虫为重点,通过认真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发布长期预报,及时准确进行小麦条锈、叶锈、秆锈病、白粉病种麦蚜、吸浆虫等主要病虫害的种群动态的中、短期预报,明确影响这些病虫发生消长的规律种关键因素。二、科学合理布局品种采用“集团当家,组合轮换”的用种策略,因地制宜地选用抗性品种(组合),品种(组合)定期轮换,保持品种抗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争取做到以下三点:● 合理布局,扬优抑劣,劣质小麦不享受国家保护价,应减少劣质小麦种植面积,并与非禾本科作物间套;● 合理选用品种,在选用品种时,除选适宜当地地理、水肥种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性能品种外,还要选抗(耐)病、抗虫的抗性品种;● 适期晚播,这样可缩短多种病虫为害的时间。三、实施控害栽培技术选择合理播期,错开感病虫生育期;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避开桥梁田种越冬场所;播种前深耕灭茬,适时浇水,压低地下害虫数量,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增强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程度。清除杂草,搞好麦田卫生,及时清除杂草种小麦自生苗(遗落在地里麦穗、麦粒长出的麦苗),有减少、压低虫量种病源的作用;合理灌水,可提高植株的抗虫抗病性,还因降低植株汁液浓度而降低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等蚜虫的营养成分,从而降低蚜虫繁殖数量,还因提高了田间湿度而利于蚜霉菌繁殖寄生,达到控制麦蚜种其他病虫的目的;叶面喷施肥料,如喷洒磷酸二氢钾、尿素等肥料溶液可恶化麦蚜种其他病虫的营养种生存条件,不利于它们的生长发育。四、实施生态控制技术选择对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条件,保护天敌,充分利用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抑制有害生物数量增长。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昆虫种群自然控制系统中天敌因子群的作用。麦田中的害虫天敌种类多达700余种,其中主要的有鸟类、蜘蛛、草蛉、瓢虫、黑肩绿盲蝽、步行虫、寄生蜂、寄生蝇、寄生菌、线虫等。利用有益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阿维菌素、井冈霉素等。五、明确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防治重点1.播种期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吸浆虫、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在蛴螬主发生区,用500克,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在吸浆虫重发区,每亩用2~3 千克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拌砂或煤渣25千克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人土中;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 克拌种100千克,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毫升与100 千克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2.返青拔节期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挑治麦蜘蛛。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上宜早不宜迟,苏北地区一般在3月上、中旬喷第一次药剂,隔10~15天再喷1次。每亩用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40 克、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40~50克,对水50千克,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雾,可兼治其他病害。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二次土壤处理。当调查部分或点片麦田红蜘蛛达到防治标准后,每亩用1.8%虫螨克乳油 6~8 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进行挑治。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防治重点是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当田间麦园蜘蛛或麦长腿蜘蛛每米单行虫量分别达到600头或300头时进行防治,每亩用虫螨克乳油6~8 毫升对水50毫升喷雾效果显著。白粉病、锈病等病属流行性病害,必须注意定期调查,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进行防治,以防止其大面积流行,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5毫升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效果较好。小麦齐穗至始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立即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可有效预防赤霉病发生。4.灌浆期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为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麦穗蚜、白粉病、锈病等。每亩用2.5%辉丰菊酯乳油20~30毫升或25%快杀灵乳油25~35毫升,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孕穗至穗扬花期的防治方法,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以上杀虫杀菌剂可一次性混合施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 -
报告模块二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几种常用方法
出版时间:2011作为乡村基层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首先,应明白引起农作物发生病虫草害的主要条件,包括病虫源,适宜的气候种适合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的生长时期。其次,应掌握防治常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种物理机械防治等方法。各种方法应根据农业生态学种经济学的原则,因病虫种类、作物品种、生育期、气候种生态环境因素而定,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把多种措施综合运用。农田是农作物种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共同居住、取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生态环境,土壤、作物、各种栽培技术操作对病、虫、草有害生物的生存、繁衍种种群数量的变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防治就是根据病、虫、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为害特点与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各项农业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调控,以达到控制病虫草为害的目的。1.农业防治法的特点(1)农业防治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在控制田间生物群落、主要病虫害的数量、作物生长与病虫害发生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2)农业防治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需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负担。(3)农业防治法还可以避免因大量地长期施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等不良影响。(4)农业防治法往往比较容易贯彻推行,防治规模也较大,具有相对稳定种持久的特点,这符合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略原则。2.农业防治的局限性(1)农作制的设计种农业技术的采用首先要服从丰产的要求,有时这些要求会与某些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产生矛盾。(2)一地的农作制种农业技术措施,是在当地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要加以改变必须全面考虑,因地制宜推行。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表现缓慢,要做好宣传工作,否则不易为群众所接受。(3)农业防治所采用的措施,往往地域性、季节性较强,防治效果也不如化学防治快。因此,在病虫害已大量发生为害时,难以及时解决问题。3.主要措施农业防治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草害发展的农业措施。(1)改进耕作制度 合理调整种改进耕作制度,对农田生态系统会有很大影响。往往会对一些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但有时也会对一些有害生物提供有利的生活环境,使其发展为主要防治对象。如危害小麦吸浆虫,采用小麦与棉花、花生等作物轮作,就能很好地控制其为害;如实行棉麦轮作或改种油菜、大蒜、西瓜、蔬菜等作物,经2~3年后再种小麦,就不会遭受其为害。小麦种玉米轮作,有利于小麦全蚀病菌拮抗微生物的活动繁殖,促进病菌的自然衰退,控制病害发生。(2)改良土地 搞好土壤改良、深耕、细耙、精细整地等措施,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也会改变某些有害生物的栖息种生存条件。如通过深翻土壤能破坏某些害虫的洞穴,也可将栖居于土壤内的有害生物翻到地表,使其因环境改变而死亡,或有利于天敌的捕杀。如翻耕土地可大量杀死蛴螬等地下害虫,大大降低虫源基数,从而控制或减轻为害。(3)科学配方施肥,合理浇水 合理浇水、科学配方施肥是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农业措施,而且还能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并能提高因病虫危害的补偿能力。如:麦田浇水可以消灭大量麦红蜘蛛;小麦增施有机肥种磷、钾肥,合理配方施肥,可促进小麦根深苗壮,提高抵抗全蚀病的能力。但水肥管理不当,会导致一些病虫的危害加重,如:小麦过量施用氮肥,因植株生长茂密嫩弱,行间相互遮阴,也会加重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等的发生种为害。(4)科学栽培,合理密植 科学种植主要包括选用无病虫健康种子、调节播量、播期等。对于播期范围较大、遭受病虫危害较短的作物或食性专一且为害期短的昆虫,可通过适当调节播期,避开病虫为害盛期,减轻危害。如:春麦区适当早播,可减轻麦秆蝇的为害;而冬麦区早播则会导致秋季受害较重。如:冬麦区适期晚播,可减轻小麦丛矮病种小麦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危害。种植密度对田间温度、湿度、通风透光等小气候种作物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病虫杂草的发生与为害。合理的群体结构,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减轻某些病虫发生与为害。如:过度密植,生长茂密,田间小气候湿润,通风透光条件差,使作物生长缓慢,会有利于多种病虫草害的发生种蔓延。对一些引起作物缺苗断垄的害虫,在播种时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减少因缺苗而降低产量。(5)选用抗病虫品种 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在同一生态条件下,受病虫为害的程度有较大差别,有抗性的品种常不受害或受害较轻。如植物抗病性主要包括抗病性类别、抗性机制、环境条件对抗病性的影响、病原物致病性及其变异、抗性遗传规律以及抗病育种的技术等。根据植物抗虫性的抗虫机制可分为:排趋性(无偏嗜性),表现为害虫不喜欢在该种植株上取食或产卵;抗生性,表现为害虫取食植物后,会产生不利生长发育种繁殖的反应,从而控制害虫取食、生长、繁殖种成活;耐害性,表现在害虫虽能在作物上正常生活取食,但不致严重为害。选育种推广抗病虫的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不仅是保证农作物丰收的基础措施,也是控制病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而被列为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农业工作者种农民的重视。我国在利用品种抗性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过去小麦条锈病、秆锈病曾连年流行,后经选育种推广抗病品种后,危害大大减轻。近年来,推广种植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危害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但是,一个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不是永久的,如果品种布局不合理,或长期大面积的单一化种植,极可能使品种抗性丧失。因此,在选用抗病虫品种时,既要做到种植上的合理布局,又要加强品种抗性检测,建立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做好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不断选育抗病虫良种,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种产量提高的要求。(6)多种农业防治技术综合运用,发挥生态控制的作用通过多种农业措施的综合运用,可起到压低有害病虫草的发生基数。如:越冬防治措施可消灭越冬病、虫等有害病虫源,从而减轻翌年病虫草的数量。压低有害生物的繁殖率,从而减少其种群或群体数量。人为地创造有利于天敌存活、不利有害生物存活的环境。轮作、换茬可以改变农作物根际种根周围微生物的群系,促进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作物的生长势,从而增强其抗病、抗虫或耐害能力。如:在作物栽培管理条件良好、生长势强的情况下,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常受到抑制。4.农业防治的作用(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病虫害可恶化其环境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田间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各种防治措施的具体作用如下:●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既能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也能改变农作物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生态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河、淮河、海河以及内陆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灭飞蝗的发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整地: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的害虫深埋或使其不能出土,或将土中病虫翻出地面使其暴露于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病虫,可以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虫能力,而阻碍害虫发生为害。● 合理施肥: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改变土壤性状:恶化土壤中病原物种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直接杀死病原物种害虫。● 避病、避虫:使作物易受害的危险期与病虫害发生为害盛期错开,避免或减轻受害。例如麦秆蝇的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限制性,在拔节期尤其是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害较重,原因是迟播的小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与稻螟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可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防治害虫常是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主、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土前种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多种病虫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育、推广植物抗性品种: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具有抗性种质的抗性品种对某些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这种可遗传的特性,会使作物不受害或受害较轻。因此,选育种推广抗性品种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的抗性可分为抗虫性、抗病性种抗逆性三类。其中,抗虫性的机制有三,即不选择性、抗生性种耐害性;抗病性的机制多种多样,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区分为主动抗病性种被动抗病性;根据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有无特异性相互作用,可区分为小种专化性抗病性种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根据抗病性的遗传方式,可区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种微效基因抗病性;根据抗病性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又可区分为抗接触(避病)、抗侵人、抗扩展、抗损失(耐病)种抗再侵染等。综上所述,利用多种农业防治综合措施,有许多优越性,这些措施大多可以结合耕作、栽培种管理技术的实施同时进行,不需单独实施,而且具有安全、经济、有效、不污染环境、易操作、防治规模大、效果持久种综合性等特点。科学合理地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目前仍是快速、直接大规模杀灭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最有效方法,称为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突出优点:速度快、效率高、控制范围大、见效快,往往只需使用少量药剂,便可收到较高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当病虫草害已经大面积大量发生时,能迅速、及时地控制其为害,而且药源丰富、使用方便、防治对象广谱。所以,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化学防治也有许多弊端,诸如导致病虫草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农药残留影响人畜健康等,因此,在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应尽量做到科学用药种合理用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副作用,尽量少用或不用。在使用化学防治前应掌握以下知识。1.化学农药的作用方式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将有害生物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以下。农药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有害生物的杀伤作用 该作用是化学防治速效性的物质基础,如:杀虫剂中的神经毒剂在接触虫体后可使之迅速中毒致死;用杀菌剂进行种苗种土壤消毒,可使病原菌被杀灭或被抑制;喷洒触杀性除草剂可很快使杂草枯死。(2)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的抑制或调节作用 有些农药能干扰或阻断生命活动中的某一生理过程,使之丧失为害或繁殖的能力。如:灭幼脲类杀虫剂能抑制害虫表皮层的内层几丁质骨化过程,使之死于蜕皮障碍;早熟激素能阻止保幼激素的合成、释放或起破坏作用,使幼虫提前进人成虫期,雌虫丧失生殖能力;多菌灵能抑制多种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种菌核的形成与散发;除草剂可抑制多种双子叶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株畸形、叶片萎缩等。(3)调节有害生物的生物行为 有些农药能调节有害生物的觅食、交配、产卵、集结种扩散等行为,使之处于不利的情况而导致种群数量逐渐降低。如:拒食剂使害虫停止取食;驱避剂迫使害虫远离作物;食物诱致剂与毒杀性农药混用可引诱害虫取食而中毒死亡;性信息素(性引诱剂)可诱集雄性昆虫,干扰其与自然种群的交配,从而影响其正常繁衍。(4)增加作物抵抗有害生物的侵袭能力 包括改变作物的组织结构或生长情况,以及影响作物代谢过程。如:用赤霉素浸种,会加速小麦出苗,可避过被小麦光腥黑穗病侵染的时期,从而使麦苗躲过黑穗病菌最有利侵染的生长时期。2.根据病虫草发生特点科学选用农药开展化学防治时,首先应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种病虫草发生危害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农药品种、剂型种施药方法。如:在防治麦蚜时,用选择性杀虫剂辟蚜雾,既能杀死蚜虫,又不杀伤对麦田蚜虫天敌;在防治螨类害虫时,应针对其刺吸式口器的取食特点,选用内吸性杀螨剂,方能有效;对蛴螬、金针虫等潜伏于土壤中啃食作物种子并为害幼苗的害虫,应采取药剂拌种或处理土壤的方法进行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3.加强病虫草发生趋势预测,掌握最有利时期用药要提高化学防治效果,首先应准确搞好病虫发生的预测预报,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防治措施。主要实行“两查、三定”防治:查病虫草与有益生物的数量,定防治地块;查病虫草与有益生物的发育进程,定防治时期;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定防治措施。要尽量压缩施药面积,减少用药次数种用药量,杜绝滥用农药的现象,降低防治成本,避免环境污染,保护种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4.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安全的农药新品种种新剂型,是有效搞好防治的关键,特别是重视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制剂种植物性杀虫、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有计划地进行农药品种的交替、轮换种混合使用,发挥增效、兼治种延缓抗药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使用具有选择性的农药品种种采用隐蔽性、局部性施药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害种保护自然天敌,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化学防治应遵循“安全、经济、有效、简便”的原则。安全是指对人、畜安全,防止对作物造成药害种引起病虫抗药性,有利于保护天敌、环境种避免公害;经济是指掌握防治指标适期用药,不滥用农药,降低防治成本;有效是指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强调“消灭”),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发育种丰产丰收;所谓简便,是指施药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只有遵循上述原则,化学防治才具有意义种生命力。植物检疫是对新调人种子、苗木或繁殖材料进行检验,检验是否带有病害、病菌、虫及虫卵、杂草等有害生物。为了防止为害农作物的病、虫种杂草的远距离传播蔓延,保护农业生产的安全,国家颁布了植物检疫相应的法令、法规,要求对某些新调人种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检验,并采取相应的限制种防治措施。植物检疫通常分为对外检疫种对内检疫。对外检疫是指对进出口的植物及其产品等实施检疫,以防止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传人国内,并防止国内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人国外。我国的对外检疫部门主要由设在各地的国际通航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国界江河口岸的动植物检疫机构组成。依据《中华人民共种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种《中华人民共种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严格审查,经检验合格才准许进口。如发现检疫对象,将视情况进行分别处理,如禁止调运、原封退回、指令销毁、禁止作种、改作他用、责令其在指定地点消毒处理,经复查合格后放行,或者责令其改变运输路线、使用地点种使用方法,就地加工或限制使用期限等。对内检疫又称国内检疫,主要是为了防止国内局部地区传播或新传人而尚未扩散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传人其他地区传播蔓延。此项检疫主要由植检执法部门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对内检疫办法种检疫对象名单,进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划定疫区种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封锁、销毁种保护措施。严禁带有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繁殖材料及农产品进人保护区,或向保护区输出。同时,也要对疫区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控制其向外传播蔓延。1.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地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与蔓延。(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为害情况种适生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种保护区,同时对疫区采取有效的封锁与消灭措施。(3)建立无病虫的种子、苗木基地,供应无病虫种苗。2.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由国外传人种由国内传出,也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草的传播蔓延。这称为对外检疫。(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外传人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措施,力争彻底清除。这称为对内检疫。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种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种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一般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有:● 主要依靠人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种阻止其传播蔓延,并彻底清除。● 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还不广泛的危险性病、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发生的地区,也需要加以保护。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也叫做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保护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人该地区,也就是防止某种检疫对象传人该保护区。利用病虫的某些趋性、习性种行为等,以各种物理因素或人工或器具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该防治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种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既可用于病虫害的预防,也可在病虫害发生时作为应急防治措施。1.害虫的物理机械防治方法(1)捕捉法 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进行捕杀。如:用铁丝钩捕树中的天牛幼虫;用拍板种稻梳捕杀稻蝶;用黏虫兜捕杀黏虫;在处理检疫性蛀干害虫时,可将带虫树木推人沟塘浸30 天以上。在其浸泡期间每隔7天把树木翻动1次,可将蛀人木质部的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幼虫杀死,也可将带有黄斑星天牛等大型检疫性蛀干害虫的原木解成板材,或把带虫原木的树皮剥下,集中烧毁;采用摇树振枝法,可将梦尼夜蛾幼虫振落而集中消灭;在蛹期人工翻挖树干周围土壤,可消灭部分蛹;冬季可摘除枯叶上的山植绢粉蝶的虫巢。(2)诱集法 农作物的许多害虫的成虫都具有趋黄性、趋味性种趋光性等特性,利用害虫的这些特性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诱杀,即可聚而歼之。黏虫喜欢在黄色枯草上产卵,利用这一特性可将虫蛾诱集到草把上产卵,将草把搜集并烧毁;蚜虫种黄曲条跳甲有趋黄性,可用黄盆诱集;豌豆潜叶蝇有趋甜性,可用浓度为3%红糖液或甘薯、胡萝卜煮出液诱集;地老虎种斜纹夜蛾等的成虫具有极强的趋味性,对酸、甜味很敏感,利用这一特性可配制糖醋毒浆诱杀;萎蔫的枫杨对棉铃虫成虫有引诱作用。灯光可以诱杀多种害虫,但以鳞翅目害虫为最多,其次为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害虫。高压汞灯能同时发出长短两列光波,诱杀害虫范围广、种类多。双波诱虫灯能很好地监控马尾松毛虫、楝树舟蛾、杨扇舟蛾等害虫。(3)声控法 各国学者在昆虫声学这一交叉学科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如声诱捕蚊子、声测森林中白蚊以及水果种谷物中的害虫等。在掌握了多数量、复合种类害虫声信息的提取、分离、辨别技术之后,研制成功了一种粮仓害虫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能监测到粮仓中的谷蠹、赤拟谷盗、米象等不同种类害虫。害虫声测报技术始终是昆虫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美国已建立了水果害虫种储粮害虫声信号微机监测的研究系统,应用于农产品的出口检验及存储检验。我国现已开始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4)阻隔法 依据害虫生活习性,设置各种障碍物,防止其为害或阻止其蔓延。如使用防虫网、树干刷白、果实套袋、粮囤表面覆盖惰性粉等。用粗沙或细炉煤渣屏障可有效地防止白蚁人侵。防虫网能有效防虫,并在发达国家种地区早已被广为应用。如:以色列设施园艺的门、窗(通风口)四周均安装了防虫网,我国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也比较普遍,防虫效果良好。(5)高、低温法 持续高温能使昆虫体内蛋白质变性失活,破坏酶系统而使有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其死亡;持续低温使昆虫的生理代谢活动下降,体内组织液冷却结冰而逐渐丧失存活能力;热水处理可防治昆虫、线虫及螨类。如:热水能杀死芒果中的实蝇卵及低龄幼虫、苹果蠹蛾幼虫、豆象及小蜂幼虫;蒸热处理可防治实蝇卵及幼虫等;干热处理一般在烘箱或烤炉里进行,它可防治马铃薯线虫种芒果果核象甲;微波处理可防治豆象幼虫;冷藏法可防治地中海实蝇、橘小实蝇、瓜实蝇卵种幼虫等;热处理种低温冷藏综合应用可防治苹果蠹蛾低龄幼虫;冷藏与溴甲烷处理可防治三叶草斑潜蝇;冷藏与辐照处理可防治加勒比实蝇。(6)辐射法 辐射法主要用于储粮、食品、中草药、图书档案种商品检疫等方面的害虫防治。如:用3万~5万伦琴辐射可杀死稻谷、小麦种豆类99%~100%的害虫;用10 万伦琴辐射可完全杀死板栗实蛾;用16万伦琴辐射可在30天内杀死各处档案图书内的所有害虫;用6万以上伦琴辐射可以阻止芒果核象的成虫羽化。(7)微波法 微波可以在介质内部产生高温,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它对害虫的各种虫态均有较好的防效。如:用红外线烘烤防治竹蠹,把微波用于大面积田间处理可杀死土壤害虫;将载有一定静电量的液滴喷在蚜虫的身上,蚜虫身上的带电液滴将会在虫体上放电,电场首先击穿蚜虫的体表,致其外部伤害,然后,在电流流过蚜虫身体的同时,杀死其体内细胞,使蚜虫触电后立即死亡;用脉冲电场技术能有效地杀死柑橘中的墨西哥果蝇卵及幼虫。2.病害的物理防治方法(1)干热处理法 主要用于蔬菜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种真菌都有防治效果。黄瓜种子经70℃干热处理2~3 天,可使绿斑花叶病毒失活。番茄种子经75℃干热处理6 天或80℃干热处理5天可杀死种传黄萎病菌。不同植物的种子耐热性有差异,处理不当会降低萌发率。豆科作物种子耐热性弱,不宜干热处理。含水量高的种子受害也较重,应先行预热干燥。干热法还用以处理原粮、面粉、干花、草制品种土壤等。(2)“温汤浸种”法 用热水处理种子种无性繁殖材料,通称“温汤浸种”,可杀死在种子表面种种子内部潜伏的病原物。热水处理是利用植物材料与病原物耐热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水温种处理时间以杀死病原物而不损害植物。棉秆经硫酸脱绒后,用55~60℃的热水浸种半小时,可杀死棉花枯萎病菌种多种引致苗病的病原菌。大豆种其他大粒豆类种子水浸后能迅速吸水膨胀脱皮,不适于热水处理,可用植物油、矿物油或四氯化碳代替水作为导热介质处理豆类种子。热蒸汽也用于处理种子、苗木,其杀菌有效温度与种子受害温度的差距较干热灭菌种热水浸种大,对种子发芽的不良影响较小。热蒸汽还用于温室种苗床的土壤处理。通常用80~95℃蒸汽处理土壤30~60分钟,可杀死绝大部分病原菌,但少数耐高温微生物种细菌的芽孢仍可继续存活。利用热力治疗感染病毒的植株或无性繁殖材料是生产无病毒种苗的重要途径。热力治疗可采用热水处理法或热空气处理法。热水处理法虽应用较早,但热空气处理效果较优,对植物的伤害较小。甘蔗、苹果、梨、桃、草莓、马铃薯、甘薯、香石竹等作物的热力治疗已成为防治这些作物病毒病害的常规措施。多种类型的繁殖材料,诸如种子、接穗、苗木、块茎、块根等都可用热力治疗方法。不论是处于休眠期的植物繁殖材料或生长期苗木都可应用热力治疗方法,但休眠的植物材料较耐热,可应用较高的温度(35~54℃)处理。处理休眠的马铃薯块茎治疗卷叶病的适温为35~40℃。较高的温度(40~45℃)可能钝化类菌原体。柑橘苗木种接穗用49℃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治疗黄龙病效果较好。谷类、豆类种坚果类果实充分干燥后,可避免真菌种细菌的侵染。冷冻处理也是控制植物产品(特别是果实种蔬菜)收获后病害的常用方法、冷冻本身虽不能杀死病原物,但可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种侵染。核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灭菌种食品保鲜作用。钴射线辐照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贮藏期农产品种食品。微波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微波加热适于对少量种子、粮食、食品等进行快速杀菌处理。用ER692 型微波炉,在70℃下处理10分钟就能杀死玉米种子传带的玉米枯萎病病原细菌,但种子发芽率略有降低。微波加热是处理材料自身吸收能量而升温,并非传导或热辐射的作用。微波炉已用于植物检疫,处理旅客携带或邮寄的少量种子与农产品。此外,一些特殊颜色种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已用于蔬菜病虫害防治。例如:蚜虫忌避银灰色种白色膜,用银灰色反光膜或白色尼龙纱覆盖苗床,可减少传毒介体蚜虫数量,减轻病毒病害。夏季高温期铺设黑色地膜,吸收日光能,使土壤升温,能杀死土壤中多种病原菌。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发生与为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法。这些可被利用的生物包括病虫的拮抗微生物、捕食性种寄生性生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的内容种领域也不断扩大,也有人主张将昆虫不育性种激素类防治归人生物防治范畴。生物防治法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选择性强,不污染环境,无残毒,不易产生抗药性,成本较低,某些建立了优势群落的天敌种微生物具有长期控制危害的作用。但生物防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种见效慢的缺点,防治效果常因气候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应当与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种农业防治等协调种配合使用,使其在综合防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害虫的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1)天敌昆虫的保护种利用 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保护,主要是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提供天敌昆虫的补充寄主,保证天敌昆虫有足够的营养食料,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寄生率,增加田间的天敌昆虫数量。合理施用农药是为了避免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具体办法:可采取选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药剂,尽量少用毒性强、残效长、杀虫范围广的广谱性农药;选择在对害虫最为有效而对天敌最为安全的时期施药;选择适当的药剂浓度,使之只杀害虫而不伤天敌。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 用人工的方法,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昆虫,以弥补自然界中天敌数量的不足,促使在害虫尚未大量发生为害之前,就受到天敌的抑制。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最重要的就是以期获得有效天敌昆虫能在当地建立种群,这样才能达到对害虫的持续的控制效果。人工繁殖种释放天敌昆虫,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宜寄主的选择(亦即转换寄主的选择),以及释放时期、方法种数量;释放前的保存方法;繁殖饲养,防止生活力退化;饲养方法经济简便等问题。3)天敌昆虫的引进种应用 引进天敌昆虫应当首先做好深人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确定要防治害虫的原产地,尽量在原产地寻找有效天敌;● 在要防治的害虫对象发生数量少的地区搜集有效天敌;● 充分了解引进天敌所在原产地或轻发生地的气候、生态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外常规地引人天敌昆虫常存在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易于将危险性病虫及其他寄生昆虫等同时带人,因此应相应地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引进的天敌昆虫,应选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性比大、适应能力强、寻找寄主的活动能力大,并种害虫的生活习性比较相近的。(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早在19世纪末已开始,但直至近20年来由于药剂防治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以及促使昆虫致病的病原物相继被发现,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才被引起了广泛地注意,且发展较快。1)真菌 生物防治上应用最广泛的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赤座霉种蜡蚧轮枝菌等。其中白僵菌引起的病害占21%,寄主范围广,致病力种适应性较强,寄主昆虫有 200多种。白僵菌剂中的孢子与虫体接触后,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并同时分泌一种几丁质酶种蛋白质毒素(接触毒素),溶解昆虫表皮。这时,发芽管即侵人虫体内,并渐渐伸长为营养菌丝,在体内形成大量的菌丝体,直接吸收昆虫体液养分,损坏其运动机能。由菌丝产生的圆球形孢子种菌丝在血液里阻碍昆虫的血液循环,同时病菌代谢物如草酸钙盐类在虫体血液中大量积聚,致使血液的酸度下降,病菌大量繁殖,引起昆虫体液理化性质的变化,最终导致其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而死亡。最后,圆球形孢子发芽伸长形成菌丝,大量夺取虫体水分致使虫尸硬化,而长出虫体外的菌丝又可继续繁殖传播。菌剂还可随食物进人害虫虫体。2)细菌 致病的细菌种类很多,其中以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杆菌应用较多。芽孢杆菌能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环境,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形成具有蛋白质毒素的伴孢晶体,对多种昆虫,尤其是对鳞翅目昆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目前国内可用细菌来防治菜青虫、玉米螟、三化螟、松毛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及一些林业害虫。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松毛虫杆菌及杀螟杆菌均属芽孢杆菌类。此外,还有日本金龟子流乳病菌(包括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种慢死芽孢杆菌两种)。对防治棉铃虫效果极好的HD-1亦属苏云金杆菌。这类杀虫细菌的使用效果,首先与选用的菌种有关。往往由于品种不同,对不同防治对象的效果差异很大。除品种外,使用条件会影响其效果,如温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般以20℃以上效果较好,细菌生长最快种昆虫代谢率最高的温度就是致病力最强的温度。菌剂中加人0.1%的洗衣粉有增效作用。与低浓度农药混用也可提高效果。喷施时应掌握害虫盛孵期或取食期。3)病毒 病毒的特异性强,对寄主有专一性。寄生昆虫的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使用时比较安全。病毒侵人昆虫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器。核多角体病毒为昆虫碱性胃液析出的病毒粒子,在昆虫的体壁、脂肪体、血液中的细胞核里增殖后离开感染细胞,再侵人健康细胞,导致其死亡。病毒制剂的方法过去主要是用自然采集的昆虫培养,所以发展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使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昆虫成为可能,这样可以利用接种来获得病原病毒。我国除发现黏虫核多角体病毒外,还发现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且已研制成功并在生产上应用。4)其他微生物 微孢子在国外研究较多,已知与昆虫有关的有100多种,可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等12个目的昆虫,近年来在防治蝗虫中已开展了应用试验。能使昆虫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是微立克次体属的一些种,寄生于双翅目、鞘翅目种鳞翅目的一些昆虫种类。昆虫病原线虫是有效天敌类群之一,现已发现有3 000种以上的昆虫有线虫寄生,可导致虫体发育不良种生殖力减退以致滞育种死亡。其中最主要的是索线虫类、球线虫类种新线虫类。(3)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及蜱螨目中一些动物种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水稻、棉田种果园中有不少动物种类对一些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发展有着明显的抑制效果。(4)利用不育性防治害虫 害虫的不育性防治就是利用多种特异方法破坏昆虫生殖腺的生理功能,或是利用昆虫遗传成分的改变,使雄性不产生精子、雌性不排卵或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将这些大量不育个体,释放到自然种群中去交配造成后代不育。在一定的世代重复中连续应用这种做法,可达到使害虫的种群数量一再减少,甚至最后导致其消亡的目的。不育的方法包括:● 辐射不育,即利用放射线照射破坏昆虫的生殖腺造成不育个体;● 化学不育,即利用化学药剂处理昆虫使之不育,因此凡是能使昆虫不育的化学药剂均称为化学不育剂;● 遗传不育,即对昆虫个体的基因成分采取人为的影响使其改变,以致它们所产生的后代生殖力减退或遗传上不育。(5)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根据激素的分泌及作用过程可分为内激素种外激素两大类。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研究种应用较多的是外激素中的性外激素,也称为性信息激素。应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种干扰交配两种方式。诱捕法,即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大量诱捕雄虫,而造成田间雌虫保持不孕状态从而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它的依据是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对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不能进行交配。迷向法的效果主要受单位面积内性外激素量的多少影响。2.病害的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不利于病原物或者使其对病原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1)利用有益生物防治病害 拮抗微生物的选择种利用,常用的拮抗微生物有5406抗生菌、增产菌、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根癌农杆菌种木霉菌等。(2)农用抗生素 灭瘟素,主要用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更佳;春雷霉素,用于防治稻瘟病,有良好的内吸治疗效果,主要作用为抑制菌丝蛋白质的合成:多抗霉素,具有广泛的抗真菌谱,可用于防治人参褐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烟草赤星病、番茄(草莓、黄瓜、酒花)灰霉病、黄瓜霜霉病、梨黑斑病、三七种甜菜褐斑病等多种病害;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3.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农田天敌资源丰富,加以保护利用,使其免受不良环境因素种人为的影响,促进其生存繁衍种种群增长,可起到对农作物害虫的控制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天敌的生物学特性种发生规律,在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尽量采取农业防治种物理防治。必须采取化学防治时,应选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改进施药方法,进行局部施药种隐蔽性施药,以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调整天敌与病虫草害的种群数量比例,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同时还可有计划地改善作物结构,种植能诱集天敌的植物,增加植被多样化,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繁衍种种群数量增加的生态条件。如棉区采取棉麦间作或棉油(菜)间作方式,可以在早期培育起小麦种油菜上的大量瓢虫等天敌,待小麦或油菜收获后,这些天敌便转移到棉花上,控制棉蚜种棉铃虫的为害。4.人工繁殖种田间释放天敌当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不足时,可通过人工繁殖种引进天敌,进行田间释放,以增加自然界昆虫种病原微生物天敌的数量,补充其不足,使病虫尚未大量发生为害时,便受到天敌的控制。5.天敌的引移各自然区的农田都有自己的天敌群落,在正常情况下,某一地区的天敌类群极少进人另一地区。为了扩大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可人为地将某一地区的天敌引移到另一地区,并使其长期定居下来,以达到控制该地区病虫为害的目的。天敌的引移包括助迁、移殖种引进等途径。助迁是指将临近的地方或农田的天敌人为地迁移到害虫的发生区种田块,使其发挥控害作用;移殖是指在国内范围对天敌进行异地繁殖;引进是指从国外引人天敌,使其定居、繁殖,控制害虫的发生与为害。 -
报告昭通预警控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出版时间:2010马永翠 石安宪 龚声信 赵庆友 陈永燕 姚光禄(昭通市植保站 云南昭通 657000)摘要:近两年来,昭通测报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化管理,创新数字统计方法,积极加强预警控制体系建设等工作,使昭通预警控制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践表明: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控制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好预警控制工作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效的有力保障。关键词:病虫害;预警控制;实践;思考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控制工作是植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两方面内容。预警是基础,控制是手段,在粮食提质增收方面两者缺一不可:若预而不控,或无预盲控,都将直接影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病虫种群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以往的测报方法与控病手段很难适应当前防治工作的需要。为了搞好昭通预警控制工作,使之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09~2010年昭通预紧控制工作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大胆实践,使昭通预警控制工作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2年来的探索实践,笔者就如何抓好基层预警控制工作提出一些见解,期待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探讨,不断完善预警控制工作,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1 昭通预警控制工作实践1.1 转变观念,克服固步自封思想由于受中国传统体制思想的影响,植保工作结构框架仍然是县乡级直接深入田间开展调查,市级部门主要是指导督促县区工作的开展,统计汇总各县区数据逐级上报,预测预报主要是依据县区上报数据。但是这样的体制是建立在县区测报人员业务素质高、责任感强的基础上的,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县区测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监测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常常人云亦云,对新生疑难病虫害无从知晓,导致漏报、误报现象的产生。2009~2010年,昭通市植保站专业技术人员克服了报什么统计什么的思想,在深入田间调查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纠正了部分人员早晚、疫病不分,大、小斑病不分的行为。并在玉米、辣椒、生姜等作物上发现了3种以上新生病虫害发生为害。1.2 大胆创新,完善数据统计汇总方式2009年开始,昭通市植保站测报数据汇总采用分类编程,自动汇总方式汇总。周报汇总方法是将全市11县区报送数据分别建立以一个Excel工作簿,市级汇总数据建立一个工作簿,然后按照作物种类和项目,分别编制计算公式,每次县区报送的数据的表格只需从邮件中收到制定工作簿,市级工作簿数据即可实现自动汇总。这种汇总方式克服了传统汇总方式速度慢,不易查找问题的缺点,实现了数据汇总整理的快速、易查目的。年终报表汇总严格按照农业部的统计系统要求进行统计后,数据审核采用逻辑回检方式进行,提高了报表报送的数据的科学性。1.3 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管理应对重大病虫发生日益严峻的形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2009~2010年本市病虫害发生防治动态,及时通过“昭通植保信息网、昭通农业信息网、昭通农业科技信息网”等多个网络广泛宣传,农作物病虫害预报信息发布除报送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外,还通过上述网络发布,扩大宣传面。通过网络可实现病虫害发生防治信息图文并茂地发布,这样既可以让行业内的人及时获得病虫发生防治动态信息,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也可让广大农户家属、亲戚和朋友上网获得的信息相互传递使用,还可有效地让其他行业部门了解认识植保工作动态。尤其是在2010年气候异常,病虫害发生异常年,网络宣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10年通过网络发布的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预报信息达127期。重要的病虫害预报信息及紧急通知充分应用网络电子邮件和传真相结合,提高传输到位率和时效性。1.4 信息发布以田间调查为基础为了使预报准确,拟定病虫害趋势预报和病虫害简报信息必须深入田间调查了解当前现状,结合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历年发生为害特点和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后拟定发布,绝不做足不出站,凭空编写的预报、简报。2010年昭通气候异常,病虫害发生特点也随之异常,但由于测报人员时时深入田间,关注气象条件,不断结合作物种植特点、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特点和气候资料等因素做出分析,并及时组织全市测报商会,准确预测了2010年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叶斑类病害的偏重发生趋势,为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1.5 举办专业化统防现场会,推进县区工作开展作为一个市级部门,若单凭发文安排布置和指导县区开展工作,会造成工作开展的不均衡性和难落实性。为了使全市工作开展到位,2010年,市植保站预警控制工作开展成效显著。一是采取深入某县区指导开展防治现场宣传培训会,然后及时将培训会开展方式、开展现场情况及图片发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指导其余县区开展相关工作。二是市植保站针对重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期直接组织召开现场会,召集各有关县区、乡镇人员参加,培训指导县区开展工作。如6月17日在昭阳区苏家院乡举办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现场会和8月10日在昭阳区旧圃镇举办的稻瘟病专业化统防现场会后,各有关县区、乡镇积极组织召开现场宣传培训会,提高了技术入户率,让农民科学防治、合理用药。市级举办现场会不仅将技术有效的传递给了本区域内的农户,还提高了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对防治工作重要性认识,有效地实现了逐级召开宣传培训,责任层层落实制。三是积极通过电视新闻媒体、报纸、黑板报、手机短信、技术名报纸等多种途径加强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宣传培训,提高技术入户率。据统计,2010年全市共举办防治示范现场会达200余场次,将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稻飞虱等发生较重的病虫害为害损失控制到了最低限度,为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1.6 探索性开展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模型模拟预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期预测采用在病害监测区和试验区选用Onset公司生产的Hobo H8 RH/T气象自动测量仪,根据大春马铃薯栽培季节,测量4~8月期间每天每小时的温湿度。测量仪数据通过电脑COM端口接收后,用配套Boxcar 4.0软件处理数据,并通过Excel文档自动计算出每天的平均温湿度。将气象资料输入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发的马铃薯模拟预测模型,系统将自动对发病时间做出预警提示,根据系统提示积极开展防治。2 对昭通预警控制工作的思考2.1 加强测报人员素质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事为人定,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控制工作是一项专业化较强的工作,集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为一体的工作。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变化,以及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等原因,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并呈现出暴发频率逐年提高、重大灾害此起彼伏、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次要种类上升为主要种类、一些已被控制的种类死灰复燃和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等特点,要求测报人员能应用专业手段开展初步鉴定,及时诊断新生疑难病虫害。因此,测报人员要分批次参加有关测报技术的培训或组织到测报技术先进发达地方考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测报技术水平,使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发布更准确。2.2 因地制宜制定测报标准在国家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制定适宜当地病虫发生为害测报应用的技术规范。地州市应根据当地作物品种制定相应的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如昭通的苹果、柑橘、魔芋等特色产业在国家测报技术规范手册上就没有提到,但作为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做好预警控制非常重要,要根据今年的病虫害发生为害情况监测数据及时编撰《昭通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手册》,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程度对产量造成的损失情况制定适宜的防治指标。如由于各地气候特点的差异会导致某些病害在一定区域内一旦中心出现,几天时间就能流行蔓延,而在另一区域流行速度较慢。同理,有的害虫在一个地方一旦出现,很快就能繁殖为害,而在一些地方由于寄主、气候等田间对其产卵、孵化等生理特性不利而繁殖较慢,就会出现虫某虫的防治指标一般是虫株率为5%,可能在某个地方虫株率为10%才具有防止价值。2.3 积极推进预警控制科技自动化建设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变化,以及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等原因,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并呈现出暴发频率逐年提高、重大灾害此起彼伏、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次要种类上升为主要种类、一些已被控制的种类死灰复燃和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等特点。因此,要加快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提高病虫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只有开展重大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准确地监测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及时、科学制定防治决策,才能提升灾害防控水平。在获得区域测报站建设项目支持的县区要积极建设,切实将数字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为取得建设项目支持的县区应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争取通过3~5年时间实现全市11县区全部安装昆虫测报灯和病菌孢子捕捉仪等的高科技测报工具,促进数字化管理。2.4 开展数字化建设2.4.1 建立信息发布数字化宣传窗口利用网络、电视、手机视频等信息化设备推进数字化窗口建设,进一步提高病虫监测预报的图形化和可视化水平,将病虫监测和预报的结果以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其预警能力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其在制定防控决策、指导防治工作开展中的信息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信息的入户到位率,达到宣传测报,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测报的目的。昭通是典型的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市,山高谷深,水低田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农业的丰欠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条件,加上从冷凉作物到热带作物均有种植,农业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常见农作物病虫害就有百余种,造成的损失严重,对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1979年在永善县马楠乡等地发生的马铃薯癌肿病就造成大面毁产绝收,曾经引起农民恐慌搬迁,惊动中央。因此,加强农业病虫害预警控制,确保农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植保部门应积极响应,争取主管部门或政府协调,可在市或省级以上电台或电视专设一个植保(或农业)方面的栏目,真正把科技富农知识传递给广大农户,提高农业产率。2.4.2 加强测报统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启动数据信息网络报送内部共享平台建设,将以“昭通植保信息网”为依托专设一个病虫测报预警信息栏目,建立县区信息报送共享平台,真正实现即报即收,不需邮件传递报送,共享平台中的Excel表与系统表格数据可实行双向转换,以便于历史数据的补充录入和监测数据的后期加工与整理。结合程序模块建设,开发病虫害数据库与模型预测相结合,县区定期导入气象资料、作物生育特点、结合病虫害发生动态周报信息,系统模块可输出模型和做出预警标志,系统自动生成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专题图,以使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更加直观。对周报报送表格在系统平台中分类建立,自动汇总,即利于直观查询审核,又不影响报送表格的规范性。2.5 逐步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诊断系统对昭通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应用计算机智能,将植保专家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化、形式化,并通过数据库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有机结合,建立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与诊断系统。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常规病虫害通过应用逐步回归、判别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模糊数学和灰色决策系统等非线性预测理论的方法,建立发生时期和程度的预报决策模型,最终实现计算机信息自动诊断预警。2.6 督促指导各县积极开展监测预警数字化建设积极通过对县区预警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3S的应用,使监测数据系统规范,有利于计算机自动处理程序的实现,推进全国数字化建设工程的开展。监测预警数字化建设是依托现有监测预警体系,以病虫调查监测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等技术,研发应用系统,构建承载工作平台,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运转机制,实现病虫监测预警数据采集标准化、传输网络化、分析规范化、处理图形化、发布可视化、汇报制度化、管理自动化、决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是全国植保推广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各县区监测点要积极筹划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工作,争取与全国的系统建设能够同步进行,达到一盘棋运作,互相兼容,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能力和整体水平。参考文献[1]刘万才,刘宇,曾娟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中国植保导刊,2009,29 (10):11~15[2]夏敬源.我国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暴发现状与防控成效.中国植保导刊,2008,28(1):5~9[3]董志坚,宋秀忠,程彪.基于“3S”技术的数字化烟草农业研究概况及展望.中国烟草科学, 2008,14(3):65~70 -
报告加快转变,促进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良性发展
出版时间:2010徐荣钦(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本文结合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要求,分析了湖北省测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今后测报工作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病虫测报;转变发展方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关系到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为此总站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用现代的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筑起专业、高效、标准、科学、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而努力。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测报又是植物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快测报观念转变,积极创新,是推进湖北省测报事业的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1 湖北省测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湖北省测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测报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测报人员还要对本地粮、棉、油、蔬、果等多种重大病虫害进行监测与预报,要承担灯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等多项具体的监测工作,监测任务较重;在防治的关键时期,还要承担大面积防治技术指导、下乡督办及向领导的参谋汇报等工作。而我省的现状是,大多数市县植保站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少,一些县级植保站只有1~2人搞测报,工作上只能疲于应付,导致测报工作偷工减料、质量下降。二是测报手段、方法有待改进。当前测报工作手段、方法较为落后,田间调查主要沿用50~60年前就已有的传统方法:灯测盆拍、棍赶目测,测报工作劳动强度大,调查数据也不够科学准确,在预测上主要靠经验,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三是测报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各地调查随意性较大,尽管省站统一分配了监测对象,但按要求完成监测和上报任务的站点不多,许多站点需要多次催报才有数据上来。四是工作责任心有待加强。全省有少数地方不按要求调查,测报工作偷工减料,靠经验、想当然,情况不准,或捏造数据,甚至有个别地方的同志调查时不下田,破坏了测报队伍的整体形象。五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省一大批有能力的测报人员下海经商,造成测报人才大量流失,许多历史资料都没有归档整理,测报工作的延续性遭到极大破坏;2000年以后,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植保部门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很大一部分植保站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上不合理,专业人员数量偏少、年龄偏大,年青同志专业水平不高。2 湖北省测报工作发展思路及重点工作2.1 充实队伍,提高待遇要以湖北省出台的《湖北省植物保护条例》为依据,在各地抓好《湖北省植物保护条例》贯彻执行工作,充实人员,保证经费,县级植保站至少要保证植保专业技术人员4 人以上,同时要保证用于测报工作的交通、通讯、补贴、文印等专项工作经费。2.2 改进工作手段,提高效率要加快太阳能测报灯、计算机网络、“三S”及现代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在测报领域的应用工作,以减轻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地要建观测圃,建小气候观测站,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室内远程观测技术。2.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水平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达到煅练队伍、提高专业水平的目地。一是加大年青一代和新进人员测报技术培训力度,充分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提高专业水平。二是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通过项目参与来提升专业水平。三是通过经常性、规范性的测报调查来提升测报人员的专业水平。2.4 拓宽监测范围,提高服务能力要转变农业发展思路,按农业部副部长在全国植保工作上的讲话要求,在抓好传统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等作物病虫测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蔬菜、柑橘、玉米等作物病虫测报工作水平,逐步扩大到花生、中药材等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力争用3~5年时间,将湖北省病虫测报工作覆盖到主要农作物与特色经济作物。2.5 加强协作配合,提高应急能力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关系密切,尤其是迁飞性虫害和流行性病害更是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前几年稻飞虱之所以严重发生,与2009年台风多、气旋多、秋季气温异常偏高有密切关系,2004年稻曲病在全省中稻上大流行,也与当年8月上中旬的低温、阴雨连绵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合作,争取第一时间了解到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同时,对一些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某个地方病虫的发生情况对周边和其他地方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还应该加强区域协作,在信息上互通有无。 -
报告加强项目管理,推进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建设
出版时间:2010张瑞英(天水市麦积区植保植检站 甘肃天水 741020)为了增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手段,提高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控制能力,及时监测农业有害生物,有效降低因病虫为害而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实现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水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2005年,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本市麦积区植保植检站立项并承担了“麦积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2008年,全面完成了该项目的所有建设内容。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简陋的办公环境,试验设备的更新为麦积区植保植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项目的建立及运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防治措施和理念,对特定区域内农业生产环境同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相关的自然因子做出动态分析和趋势预警,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引导群众科学防治,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对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本站多年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充分利用项目各种先进、快捷、高技术含量的仪器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宽松、优良的工作环境,本站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方面,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通过加强体系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加强技术研究,提高了测报技术水平,病虫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到位率显著提高,在重大病虫防控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宣传发动作用。现将本站在加强项目管理,充分利用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以供交流与参考。1 建立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由于麦积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农业气候多样。特异的生态环境给多种农业有害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致使区内农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为害严重。预警与控制任务极为繁重,特别是小麦条锈病在当地既能越冬又能越夏,可形成周年侵染循环,是全国小麦条锈病源头基地和生理小种的常发异变区,在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保护地栽培的普及以及农产品的广泛交流,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为害程度越来越严重。防治上化学防治仍是主要措施,滥用农药、使用违禁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些问题,围绕本区三大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建立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病虫情进行分类指导,一旦有重大病虫情,立即启动防治方案,这样,从病虫害的发生、监测预警到防控,有一系列的监测预警防控体系,保证了本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战役平稳、有序、持续、高效展开。2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2007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对植保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了植保工作政府主导的机制,针对和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的重大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有重大突发性的病虫情况发生,植保部门及时发出预警,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控制病虫为害的同时,积极开展绿色防控,力争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畜安全,环境安全。对盲目滥用农药,污染环境和损害人、畜健康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保障农业和植保工作可持续发展。3 加快推进植保社会服务化、专业化步伐为了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应急防控能力及专业化防治水平,结合多年统防统治的经验,探索出“十户联防”的专业化防治模式,有效控制了病虫为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户联防”就是将“十户”作为一个防治片区,在“十户”中推选一名防治组长和三名机防队员,负责本片区的防治工作,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防治,同时,通过村委会的正确引导,使其联片农户达成防治协议,在不同时段,进行统防统治,并建立卡片制度,每防治一次,联片农户登记一次。在防治作物上,主要以小麦为主,防治所需药剂和器械,由区植保植检站统一提供,经济类作物防治药剂由农户自己承担。2009年上半年在本区石佛乡涧沟村进行试点,建立了21个组212户的防治卡,给试点村的机防人员配备了统一贴有“麦积区 ‘十户联防’”标识的手动喷雾器212台。按照统防统治工作的要求,试点村机防人员必须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基本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和必要的实际操作技能,确保统防统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一个阶段的运行,“十户联防”的病虫害防治模式基本适应目前本区农村现状,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而造成的防治损失,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全面、高效、专业化、低成本。为了进一步在全区范围推广“十户联防”的防治模式,区植保植检站成立了麦积区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组、田间防治组和物资保障组三个工作小组,负责综合协调、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督导落实,各乡村成立相应的机构小组,确保行政技术相结合。在小麦条锈病的统防统治中,成功地在部分乡镇推广了“十户联防”这一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农民群众病虫害防控的能力,有力地推动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工作,为全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走专业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推广中,总结出以下几点。3.1 村镇参与、宣传引导联系乡镇政府、村委会参与,依靠有力地组织保证,进行大力宣传引导,动员群众参加,提高群众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3.2 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结合乡镇、村所在地的实际,根据农作物种植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实现防治目标具体化,同时对机防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和操作技能知识培训。3.3 以点带面、全面倡导以重点乡镇、村为示范点,技术人员进行点对点的技术指导,带动全区各乡镇、村逐步建立专业化防治模式。3.4 以防治为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在病虫害对农业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时,防治所需农药、燃油由区植保植检站统一采购、统一分配,在区植保站或乡镇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十户联防”的机防队员统一时间、统一配药、统一施药,进行连片应急防治,这样既能降低农户防治费用又能节省劳动力,对提高防治病虫害专业化水平有积极的作用。4 积极发展村级植保服务组织本区从1976年开始发展村级植保服务站,有6名村级测报员,由于体质改革和经费等问题,此项工作就停了下来。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将病虫信息能及时传到千家万户2008年,成立了麦积区植保协会,作为全省第一家县区级植保协会,也是植保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运行中,积极为各乡镇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培训、农药供应、防治服务的共享机制,使病虫信息网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力推动了农作物病虫害工作持续发展。同时,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成立了分会,通过引导,组织农民自愿加入植保协会,分会的负责人经植保站考察培训,他们懂技术,会经营,既是测报员,又是新技术的推广员,这样,植保站发布的病虫信息可以通过植保协会,传到千家万户,指导群众开展病虫害防治,减少盲目用药,降低投入成本,提高防治效果。目前,已成立了4个分会,发展协会会员1 000多名,植保协会力量在不断壮大,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已成为基层植保战线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5 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植保信息平台本站组织并撰写的《病虫情报》,多年来,一直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了参谋,为农民群众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已成为指导本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金钥匙。随着信息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用书信的方式传递病虫信息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站转变工作思路,发挥技术优势,启动了全省首创的“病虫情报进万家”惠民新举措,建立了植保信息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来传递各种植保动态。这是本市麦积区植保站开通的第一条“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调试,第一条病虫信息于2009年4月15日及时发出,收到植保短信的省、市、区领导及各农户都认为这个平台办的好,既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又让农民知道自己的地里发生了什么病虫,什么时候防治,该用什么药,一看就懂。具有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优点,涉及本区17个乡镇379个行政村,目前,已发出病虫害信息12万条。甘肃省电视台、天水电视台分别对植保信息平台进行了采访报道,《天水日报》在头版对此进行了登载。6 大力推进统防统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务工经商,种田和防治病虫害的劳动力数量及其体力素质、文化素质均大幅下降。为适应农村这一需要,逐步解决农作物病虫防治难,防治效果差的现象,本站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植保专业化机防队,服务农业生产。2007年,成立了以植保站为中心,新阳、石佛等部分乡镇组建了机防队,2008年、2009年和2010年3年中,在小麦条锈病防治时期,由植保站牵头,乡镇政府组织,对发生集中的区域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本区已组建了5支机防专业队,拥有机动喷雾器600台,300台手动喷雾器,服务面积5万公顷。在病虫害防治中,做到了“统一药剂、统一时间、统一配药、统一防治”的四统一防治模式,机防组织将逐步成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体力量。7 推广无公害农药和新型植保器械结合秋播药剂拌种工作,本站深入到乡镇村组,大力宣传推广新的无公害农药,替代高毒农药,农药管理人员经常深入到乡镇集贸市场,检查高毒农药,推广新型植保器械,改变了施药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现象。8 坚持不懈地加强植保技术培训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植保技术培训就成了植保工作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培训方法上,本站改变了以往的死板讲课方式,运用多媒体办培训,根据本地病虫发生情况,我们自己在田间拍摄到的一些真实的病虫害图片制成幻灯片,通过投影仪放出来,图文并茂,群众听的懂,看的见,容易接受,效果也好。另外,在农民中选拔一些素质高的技术能手,让他们建立试验示范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他们把新农药新技术传给身边的人。9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植保站依托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完善了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病害室、昆虫室、检疫检验室、农药残留室、无菌室等化验室的建设及仪器的配置。主要仪器设备有光学显微镜、解剖镜、光学培养箱、农药残留速测仪等,可对病虫害在田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室内系统地培养、观察和诊断。农药残留检验室可快速有效地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为病虫害大田防治及时地提供依据。 -
报告沙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叶永发作者简介:叶永发(1968~ ),男,福建沙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基层农作物植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电话:0598 5821611,E-mail:yyf 21611@163.com。(福建省沙县植保植检站 福建沙县 365500)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国家农产品生产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沙县植保站在省、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沙县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强化植保工作的公益职能,努力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水平,以“测得准、报得快、防效好”的要求为目标,有效保障了沙县农业丰产丰收。现将沙县多年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如下。1 广泛宣传,加深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测报工作重要性和公益性的认植保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法》赋予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职能,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具体体现之一。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我们植保部门内部也出现了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公益服务的倾向,而且农作物病虫害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工作条件艰苦,从事田间测报工作人员的艰苦岗位津贴等待遇得不到落实,许多同志为此不愿意从事测报工作,针对这一现状,农业局主要领导及全体植保工作者通过加强学习,对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农业局主要领导及县分管农业领导认识到了植保工作关系农业安全生产大局,在当前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的情况下,植保工作是基层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的事情,而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履行好农作物植保测报职能,是农业埴保部门的重要职责,在2010年年初沙县召开的全县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农业局局长在大会讲话中就专门谈到农作物病虫监测和测报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肯定了植保站工作的重要;二是各级领导清醒认识到我国已加入WTO,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强有力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为支撑,植保体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尤其重要。认识到必须强化植保队伍,建立一支业务过硬、技术精良、踏实肯干的植保队伍,为此,沙县农业局通过多种措施,强化植保队伍建设,局领导对植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在2010年农业局举行的新一轮“高、中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竞聘上岗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沙县植保站现有技术人员总共 4 位,占全局农业技术人员总数(72 人)的5.56%,在2010年的竞聘会上,本站有两位同志获聘专业技术高师岗,占全局各农业技术中心设置高师岗总数(10位)的20%,其中5级专技岗1位(占全局设置的总共2位5级高师岗的50%),6级专技岗1位(占全局总共2位6级高师岗的50%),另有1位同志获聘中师岗,在全局各农业技术中心所有站办中,属沙县植保站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称配置最高,技术实力最强。2 本站病虫测报工作脚踏实地,从不松懈本站的病虫测报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长期点灯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其病虫发生资料的累积从未间断,灯下记载及田间调查资料完整。为沙县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夯实了基础。沙县的灯下虫情及田间病虫调查资料的累积开始于1963年,大量翔实精确的灯下和田间调查一手资料,为本站及时准确做出病虫害发生消长预测预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本站还在夏茂、南霞、高桥、富口等重要乡镇,设立了不同类型田的病虫辅助监测点,完善了测报网络,使发出的情报更具准确性和覆盖性,多年来,本站每年平均发布《病虫情报》18~23期,准确率匀在95%以上。3 做好《病虫情报》的撰写和发布本站发布的每一期《病虫情报》在撰写过程中,内容上力求通俗简捷,语言表达上尽量形象通俗,做到即完整地描述了病虫特征、为害特点、防治适期、防治药剂,同时又方便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掌握及应用。为提高《病虫情报》的时效性,本站认为《病虫情报》的发布时间不宜太早,也不应过迟,本站的作法是提早计划,事先谋划,实时调查,准确快速发报。年初,本站在对上年田间病虫越冬基数调查和当年早春田间病虫越冬存活率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历年病虫情和气象等资料,形成当年上半年田间病虫发生趋势分析报告,在对重点监测病虫进行具体分析后,根据历年资料和测报经验,分轻重缓急拟定本年度将要发布的病虫情报提纲,提早形成计划,在随后的田间病虫调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一病虫有重发趋势,在对其进行重点监测的过程中,对该病虫的情报发布已经开始进行酝酿谋划,一旦田间该病虫发生基数将达防治指标,且田间气候、农作物生育期等相关条件有利于该病虫发生时,即迅速发布病虫情报,及时指导农民防治,《病虫情报》的发布时间掌握在该病虫防治适期前的5~7天为宜,太早发布则丧失了《病虫情报》的时效性,太迟发布则不利于农户的适期防治,对农民的田间防治失去应有的预警指导作用。4 《病虫情报》的传播和宣传为提高《病虫情报》的应用效率,本站努力增加《病虫情报》的传输渠道,发布的每期《病虫情报》通过邮局发往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及部分农技员手中,与此同时,《病虫情报》相关内容已通过电子邮件发往县农业155网站(为公开的当地农业信息网)、县有线电视台、县科协等科教宣传部门,如遇重大病虫暴发时,迅速联系县广电局摄像记者,与本站测报人员赶赴田间实地拍摄病虫发生及防治实况,并在第一时间以新闻快报或虬城快讯等形式通过有线电视向全县进行播报,防治信息同时以手机短信方式向全县相关农户发送。为便于领导了解当前病虫情况,当好领导参谋,争取有关领导和部门对测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病虫情报》也同时呈送县分管农业副县长、副书记、县府信息科、县委信息科、农办等相关领导和部门。5 结合病虫测报开展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治专项研究充分利用本站多年积累的田间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数据和灯诱资料,对当前田间发生的重大病虫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多项研究成果,本站将这些研究成果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在国内多家农业专业CN刊物上进行公布和发表。多年来,本站结合测报工作的开展,进行的农作物病虫害专项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项。5.1 柑橘病虫测报根据本站多年柑橘病虫测报实践,以我站柑橘病虫测报工作实践为蓝本,形成一套柑橘病虫测报的操作流程,撰写的《柑橘病虫测报实践》一文发表在《中国植保导刊》2006年第4期上。5.2 稻瘿蚊发生防治专题研究1993年至2003年,沙县田间稻瘿蚊连续11 年暴发成灾,本站结合测报工作配合三明市农科所、三明市植保站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多项稻瘿蚊发生、防治的研究试验,形成了一整套详尽的稻瘿蚊发生防治的技术资料,在总结沙县多年稻瘿蚊发生防治研究和田间应用成果基础上撰写的《稻瘿蚊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治的研究应用》一文发表在2007年《江西农业学报》第7期上;由于对稻瘿蚊灯下虫情消长动态缺乏规律性认识,一度影响了本站对稻瘿蚊测报工作的开展,通过分析研究1993~2005年沙县虫情测报灯下13个年份稻瘿蚊灯诱数据,结合沙县田间多年各代稻瘿蚊发生为害调查数据,从灯下虫量消长的角度对稻瘿蚊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讨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及其与田间发生为害的关系,为今后稻瘿蚊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参考。本站撰写了《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分析》一文发表在《华东昆虫学报》2006年第4期上,这两项研究成果弥补了国内稻瘿蚊发生防治研究的空白。5.3 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的探讨按照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方案,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适期一般定为田间初见卷尖为害时施药,或早稻百丛有幼虫25头以上,中稻、再生稻、制种田百丛有幼虫30头以上的田块列为防治对象田,但笔者认为该指标作为专业测报人员或乡镇农技人员田间调查,作为测报防治适期依据尚可,若作为发布病虫情报时,指导普通农户的防治适期依据,则过于繁杂,不便于现今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地的农民掌握。因为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初期少量卷尖为害状不易观测,稻纵卷叶螟发育进度又非常快,产卵至幼虫二龄的历期也只有6~8天左右时间,一不留神,田间虫龄往往已达到了耐药性极强的高龄期,许多农民因此错过防治适期。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稻纵卷叶螟田间蛾发生量大,各代蛾量发生峰清晰,便于农民察觉,所以本站认为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发布防治病虫情报时的防治指标时,除了强调常规的卷尖初见期防治指标或百丛虫量防治指标外,更要强调易为农民所掌握及观测的田间蛾高峰后7~10天作为防治适期指标(此时稻纵卷叶螟正处卵孵化高峰期至二龄盛期)。2005年本站结合稻纵卷叶螟发育进度,5天下田调查一次,在调查卷叶率和百丛虫量的同时,重点通过田间赶蛾掌握各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分别在查获田间1~4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后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防治,5~9月份先后单独或兼治其他病虫分别发布2~5代稻纵卷叶螟防治病虫情报4期,防治适期分别定在田间蛾量高峰期后的7~10天,蛾量大、蛾峰期长的田块间隔7~10天后再防治一次,事实证明这种预测预报方法非常有效与准确,在本站指导下,系统观察区田块和普查区内的农户按此防治方法喷药,田间卷叶率和百丛虫量极低,一般为0~1.67%,而未防治田或未按此防治适期防治的稻田,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造成的田间卷叶率一般达14.02% ~19.56%,高的达38.37%。在此基础上,本站撰写了《2005 年田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一文发表在《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年第10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