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十四)大地老虎(Larger Cutworm,Giant Cutworm)
出版时间:2009大地老虎(Trachea tokilnisButl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日本、俄罗斯等国有发生报道。参见小地老虎的为害状。成虫体长20~22mm,翅展52~62mm,暗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分支较长,向端部渐短小,几达末端。前翅褐色,前缘自基部至2/3处黑褐色;肾纹、环纹明显,周缘围以黑褐色边,肾纹、环纹、剑纹明显,周缘各围以黑褐色边,肾纹外方有1黑色条斑;亚基线,外横线均为双条曲线,但有时不明显;外缘具1列黑点,内侧至亚缘线间为暗褐色。后翅淡褐色,外缘具很宽的黑褐色边。卵半球形,大小1.8mm×1.5mm,初浅黄色,渐变褐色,孵化前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1~61mm,头部黄褐色,额区在颅顶相会处呈双峰毗连。体黄褐色。体表多皱纹,微小颗粒不显。前胸盾褐色。臀板除末端两根刚毛附近为黄褐色外,几乎全部为1整块深色斑,并满布龟裂状皱纹。腹部第1~8节背面的4个毛片前2个等于或略小于后2个。蛹长23~29mm,腹部第3~5节明显较中胸及腹部第1~2节粗。腹端具1对臀棘。图3-37 大地老虎成虫(左♂;右♀)(张治良摄)图3-38 大地老虎幼虫大地老虎在我国各地均为1年发生1代。以低龄幼虫越冬。3~5月越冬后幼虫为主要为害虫态;5~6月温度达20℃以上时,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夏,滞育期长达100余天,9~10月羽化为成虫。卵多产于土表或幼嫩杂草茎叶上。参见小地老虎防治。 -
报告(九)黑绒金龟(Black Velvety Chafer)
出版时间:2009黑绒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除西藏、新疆无报道外,各省(区)均有发生。国外在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有发生报道。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幼虫取食腐殖质及植物地下部分,为害性不大。成虫取食多种农、林植物芽、叶、茎。玉米幼苗茎及叶片被害,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的全株被啃光,仅留秃桩。图3-24 啃食幼苗造成缺刻成虫卵圆形,前狭后宽,大小为6.2~9.0mm×3.5~5.2mm,黑色或黑褐色,有丝绒般闪光。唇基黑色,光泽强,前缘与侧缘微翘起,中间纵隆。触角9节,鳃片3节。前胸背板横宽,两侧中段外扩,密布细刻点,侧缘列生褐色刺毛。鞘翅侧缘微弧形,边缘具稀短细毛,纵肋明显。前足胫节具2外齿,爪具齿。臀板三角形,密布粗大刻点。卵长1.2mm,椭圆形,乳白色,光滑。老熟幼虫体长14~16mm,头宽2.5~2.6mm,两侧颊区触角基部上方具1圆形暗斑(伪单眼)。肛腹片后部覆毛区布满顶端尖弯的刺毛,前缘双峰状,中间裸区楔状,楔尖朝向尾部,将覆毛区一分为二。刺毛列位于覆毛区后缘,由16~22根锥刺毛组成,呈横弧状排列,其中间隔宽些。离蛹,蛹体长8~9mm,宽3.5~4.5mm。腹部第1~6节背板中间具横峰状锐脊。尾节近方形,后缘中间凹入,两尾角较长。雄蛹臀节腹面可见隆起的外生殖器;雌蛹臀节腹面平坦,生殖孔位于基缘中部。图3-25 黑绒金龟(左:成虫;右:卵)图3-26 黑绒金龟幼虫(右:初孵幼虫)黑绒金龟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4~6月为成虫活动期,连续5天平均气温10℃以上,尤其是降雨后开始大量出土,晴朗风小的午后14~17时,是成虫活动高峰。6~8月为幼虫生长发育期。参见东北大黑鳃金龟防治。 -
报告(五)褐纹金针虫(Sweet Potato Wireworm)
出版时间:2009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Lewis),属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广西和新疆等省区。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作物。主要为害幼芽和种子,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后期被害植株干枯死亡。成虫体长8~10mm,宽约2.7mm。黑褐色,生有灰色短毛。头部凸形,黑色,布粗点刻,前胸黑色,但点刻较头部小。唇基分裂。触角、足暗褐色,触角第2、3节略成球形,第4节较第2、3节稍长,第4~10节锯齿状。前胸背板长明显大于宽,后角尖,向后突出。鞘翅狭长,自中部开始向端部逐渐缢尖,每侧具9行列点刻。各足第1跗节至第4跗节节长渐短,爪梳状。卵初时乳白略黄色,椭球形,大小为0.6mm×0.4mm。图3-15 褐纹金针虫图3-16 褐纹金针虫成虫老熟幼虫细长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大小为25~30mm×1.7mm;头扁平,梯形,上具纵沟,布小刻点;身体背面中央具细纵沟。自中胸至腹部第8节各节前缘两侧生有深褐色新月形斑纹;尾节扁平而长,尖端具3个小突起,中间的尖锐;尾节前缘亦有2个新月形斑,斑后有4条纵线;后半皱纹,并密生粗大而深刻点。蛹长9~12mm,初乳白色,后黄色,羽化前棕黄色;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斜竖1根尖刺;尾节末端具1根粗大臀棘,着生有斜伸的两对小刺。褐纹金针虫在我国北方3年1代。以成、幼虫在20~40cm土层里越冬。第1至第2年以幼虫越冬,第3年以成虫越冬。翌年5月上旬,土温17℃时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适温为20~27℃;成虫寿命250~300天,5~6月进入产卵盛期,卵期16天。第2年以5~6龄幼虫越冬,第3年7龄幼虫在7、8月于20~30cm深处化蛹,蛹期17天左右,成虫羽化,在土中即行越冬。成虫出现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幼虫在春(4~6月)、秋(9~10月)两季为害。参考沟金针虫防治。 -
报告(四)细胸金针虫(Narrow-Neck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09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Miwa),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山东)、河南等地。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主要为害幼芽和种子,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被害株后期干枯而死亡。图3-13 细胸金针虫(左:成虫;右:蛹)成虫体长8~9mm,宽约2.5mm,体细长,背面扁平,密生暗褐色细绒短毛。头、胸部棕黑色;鞘翅、触角、足棕红色,光亮。唇基不分裂。触角着生于复眼前缘,被额分开;触角细短,向后不达前胸后缘;第1节粗大,第2节稍长于第3节,自第4节起呈锯齿状,末节圆锥形。前胸背板长稍大于宽,基部与鞘翅等宽,侧边很窄,中部之前向下弯曲,直抵复眼下缘;后角尖锐,伸向斜后方,顶端略上翘;表面拱凸,刻点深密。小盾片略似心脏形,覆毛极密。鞘翅狭长,至端部稍缢尖。各足跗节1~4节渐短,爪单齿式。卵乳白色,球形,直径0.5~1.0mm。老熟幼虫长20~25mm,宽约1.5mm,淡黄色,体细长圆筒形,有光泽。头扁平,口部深褐色。腹部第1~8节略等长。尾节圆锥形,尖端为红褐色小突起,背面近前缘两侧生有1个褐色圆斑,并有4条褐色纵纹。蛹长8~9mm,初蛹乳白色,后变黄色,羽化前复眼黑色,口器淡褐色,翅芽灰黑色,尾节末端有1对短锥状刺,向后呈钝角岔开。图3-14 细胸金针虫(幼虫)细胸金针虫多2年完成1代,也有的1年或3~4年1代。2年1代者,第1年以幼虫,第2年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在土中20~40cm处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出土,为害返青麦苗或早播作物,4~5月为害最盛,成虫期较长,有世代重叠现象。在东北及甘肃主要为害春小麦,末龄幼虫在6~8月化蛹,蛹期10余天,羽化的成虫即在土中越冬,部分幼虫9~10月为害秋播麦苗,11月下旬越冬。成虫在3月开始出土活动,交配后将卵产在3~7cm土中,每头雌虫可产卵30~35粒。卵期19~36天。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常群集在腐烂发酵气味较浓的烂草堆和土块下。幼虫耐低温,故春季上升为害早,秋季下降迟。喜钻蛀及转株为害。在土温17℃,含水量15%活动最适,喜于偏碱性潮湿土壤,在春雨多的年份发生重。参考沟金针虫防治。 -
报告二、玉米细菌病害(Maize Diseases Caused by Bacteria)
出版时间:2009细菌属于包含了繁多种类的一类原核生物,拥有4000多个种。在引起植物病害的几类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种子植物)中,细菌的重要性仅次于真菌和病毒,资料表明,迄今已经鉴定出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多达300余种。玉米上的细菌性病害较多,症状复杂多样,有的病害易与真菌和病毒病害及一些生理病害的症状混淆,难以区别。因此,除观察比较症状特点外,必要时尚需通过病原细菌的细胞形态、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DNA探针技术进行鉴定。玉米细菌性枯萎病,也称细菌性萎蔫病,1897年于美国纽约州首次发现,相继在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秘鲁、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圭亚那、意大利、波兰、原苏联、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法国、菲律宾、泰国、越南、日本、韩国、布隆迪、毛里求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见有发生。枯萎病是玉米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特别是对甜玉米的为害尤为严重。受害植株叶片干枯,有的提早成熟、矮化、不结实、严重者可减产90%~100%。20世纪30年代,该病在美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其后通过应用抗病品种使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在我国目前尚未见发生为害的报道。细菌性枯萎病为典型的维管束萎蔫性病害,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发生,以开花前症状表现明显。被害植株的主要特征是矮缩和萎蔫。幼苗被侵染后,叶片初现水浸状条斑,灰绿色,逐渐变为褐色,严重时幼苗茎基内部腐烂,犹如缺肥失水状,矮缩卷曲、枯萎死亡。成株叶片被害,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灰绿色条斑,逐渐向上下蔓延,形成与叶脉平行纵向扩展的长条斑,边缘呈波浪状或不规则形,后期变黄至黄褐色干枯。高感甜玉米罹病叶片可急剧枯萎而死;马齿型玉米病叶常在昆虫啮食处开始发病,病斑条纹长短不一,扩展较慢,一般不引起萎蔫。轻发病植株生长受阻、矮化、节间变短。重病株整株萎蔫枯死,茎基部变黑,髓部中空。剖茎检查维管束变成黄色,病茎横切面上可见黄色菌脓。图1-160 幼苗枯萎状图1-161 叶片黄褐色水浸状条形病斑图1-162 叶片初期白色条斑图1-163 感病甜玉米品种叶片黄色条斑图1-164 叶片后期病斑图1-165 传病昆虫玉米叶甲及其为害状图1-166 茎秆腐烂发病较早的或感病品种的病株,通常未及抽穗即行枯死;发病晚感病轻的植株可能抽穗,但雄花早衰变白枯死,雌花多不孕而难以结实,形成发育不全的果穗,染病籽粒表皮皱缩,颜色深暗,所结籽粒,内部可能带菌。马齿型玉米一般比甜玉米抗病,发病较轻,但叶部条纹症状明显,病斑发生多时,也可使叶片卷曲枯死。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致病菌为斯氏欧文氏杆菌[Erwinia stewartii(Smith) Dye,异名:Pantoea stewartii Mergaert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欧文氏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0.4~0.8μm×0.9~2.2μm,两端钝圆,无鞭毛,有荚膜,不形成芽孢。细胞单生,或成双,或形成4个一串的短链。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好气性。在肉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形成黄色、圆形的菌落,菌落表面平滑。在肉汁培养液上,生长很弱,具淡白色菌环和黄色沉淀物。在乌兴斯基培养液中生长繁茂,在孔氏和费美氏培养液中不生长或生长微弱。以伊凡诺夫培养基和酵母甘油培养基适宜生长。病菌能利用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半乳糖、木糖、甘露糖、甘油等产酸,但不产气,不水解淀粉,无解脂能力,不液化明胶,不凝固牛乳,不产生硫化氢、氨和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但有报道有些致病性强的菌株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图1-167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生长最低温度为8~9℃,最适温度为30℃,最高温度为39℃,致死温度为53℃,10min。病菌常因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变异或丧失活力。于室温(12~28℃)下保藏存活期可长达3年零6个月左右。病菌存活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种子内部潜带的病菌比外部携带者存活期稍长。贮藏越冬病菌存活期为206~248天,越夏病菌仅能存活104~114天。该菌形态、生理和致病性变异性较大。根据单胞分离菌在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分为A、B、C 3种类型。A型,菌落橘黄色,多数光滑隆起,奶油状,直径为10~12mm;在葡萄糖牛肉汁培养液中7天后呈酸性反应,28天后呈碱性反应;致病力强,而且比较稳定。B型,菌落柠檬黄色,光滑隆起,黏胶状,直径8~10mm;在培养液中7~28天均呈酸性反应;致病性变异较大,经长期培养,有些性状可变为C型。C型,菌落奶油黄色,薄膜状,光滑平展不隆起,直径3~5mm,在培养液中7~28天均呈酸性反应;致病力弱,性状稳定。该菌寄主范围较广,除侵染玉米外,自然寄主还有大刍草、宿根类蜀黍和鸭茅状摩擦禾3种。病菌越冬场所和传播途径有种子、昆虫和病残组织多种。病残组织可成为当地该病的初侵来源,但越冬传病作用远不如种子重要。带菌种子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造成种子带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病果穗苞叶上的病菌粘附在种子表面造成种外带菌;另一种是通过穗轴维管束进入种内导致种内带菌。种子内部带的病原细菌比外部带菌存活期长。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2%~13%的发病率。人工接种测定,该菌可由玉米根部伤损处侵入,害虫咬食伤口且携带病菌,是病菌侵入维管束组织最直接的途径。所以在染病叶片、穗轴的维管束组织内最易分离到病原菌。在疫区,带菌昆虫是重要的病菌传播者。病菌潜伏在昆虫的脏器中越冬,越冬后带菌昆虫取食时即可传播病害。主要传病昆虫有玉米叶甲、玉米啮叶甲和十二点叶甲,三者中又以玉米叶甲最为重要,捕捉冬蛰前玉米叶甲进行病原菌分离,带菌率可达13%。越冬后玉米叶甲取食叶片时引致发病,发病率达19%,在夏天生长季节发病率高达40%~75%。此外,腮角金龟甲的幼虫、长角叶甲、金针虫和种蝇等可从根部传病。在疫区,冬季的气温对翌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决定性作用。冬季温暖利于虫媒越冬,翌年发病早而且严重;冬季寒冷发病晚而轻。该病的发生无需高湿和重露条件,相反,干热的天气加之较低的相对湿度、较大的风速等,加速叶面蒸腾,均会加重症状表现。偏施氮肥或土壤缺钾会加重病情。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致病力强的菌株,能侵染各龄期的玉米,致病力弱者则仅能侵染14天以上的幼苗。品种间对病菌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抗品种接种后约10%的玉米幼苗维管束内发生侵染,但经过2个月后,很少再发生侵染;而高感品种生长的各阶段均可发生侵染。玉米不同品系和自交系对侵染的反应不同,抗病自交系被侵染后,原生木质部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被极厚的木化细胞所代替,而感病自交系未见此现象发生。1.严格进行检疫 该病在我国尚无确实发生的正式报道。应加强口岸检疫,严禁从疫区进口玉米尤其是甜玉米种子。对疑为发生区的玉米种子严禁调出。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治本性措施。在各种类型的玉米中均可选育出抗病性良好的品种。3.种子消毒 种子于60~70℃干热处理1h,可杀死种子内外携带的病原细菌。也可采用抗菌素药液变温浸种法,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杀死病菌,农抗Bo10(1:25)或新植霉素(300μg/g),47~51℃处理1~2h;农抗120(1:20)51℃处理1.5~2h。采用持续恒温杀菌法效果也很显著,处理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0℃、81天,35℃、42天,42℃、20天,45℃、11天,50℃、4天。也可采用环氧乙烷熏蒸,适温15~25℃,有效剂量50~70g/m3,密闭熏蒸3~5天,可杀死种子内外全部细菌,但此法对种子发芽有明显影响,故只能用于非种子用的玉米。4.药剂治虫防病 对玉米叶甲等虫媒及早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00μg/g农用链霉素,对该病有一定控制作用。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最早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非洲等地有发生,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玉米产区。在我国,一些玉米种植区偶有发生,近年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在浙江省,个别地块发病株率10%,高者达20%,对玉米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由于植株被侵染后,主要在玉米生长中期发病,中部节位发生腐烂,导致茎秆折断,造成直接的生产损失。在病害常发地块,玉米生长前期即可引起植株近地表茎节腐烂,造成植株枯死。因此,细菌性茎腐病在局部玉米产区对生产具有一定威胁。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期,症状出现于植株茎秆中部节位。图1-168 植株茎秆腐烂发病初期,在茎节上产生水浸状褪绿斑块,病斑迅速扩大,变为褐色软腐状;由于茎内的髓组织分解和坚硬的茎表皮腐烂,导致茎秆折断;发病部位因细菌的大量繁殖和玉米组织分解中产生的一些物质而散发出明显的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红褐色。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可以通过叶鞘侵染果穗,在果穗苞叶上产生与叶鞘上相同的病斑。在南方一些地区,由于田间病菌数量大,病害在玉米苗期即可发生,引起茎基部腐烂,直接造成植株枯死。图1-169 植株心叶凋萎图1-170 植株腐烂图1-171 植株茎节腐烂图1-172 植株茎部腐烂剖视(后期)图1-173 玉米植株茎秆腐烂图1-174 玉米植株茎部腐烂剖视(左:健株)该病与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病症状相似,两者极易混淆。主要区别:(1)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于植株中部茎秆和叶鞘上;(2)腐霉菌茎基腐病叶鞘病斑无红褐色边缘,组织软化后略有酒糟味;(3)潮湿时腐霉菌茎基腐病病斑上形成白色霉层。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致病菌为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Munoz,异名E.carotovora f.sp.zeae Sabet],属细菌薄壁菌门欧文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0~1.7μm×0.6~0.9μm,周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孔氏液里不生长,费美液生长差,Koser液生长良好。菌落圆形,乳白色,稍透明。在E.M.B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紫红色,无金属色泽;Endo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红色,无金属色泽。在PDA培养基(pH值5.5)培养3~6天,菌落边缘皱褶、似炸鸡蛋状。耐盐性>26%。病菌生长适温为32~36℃。硝酸盐还原,能液化明胶,产氨,不产生硫化氢,不水解淀粉,不产生吲哚,不分解脂肪,甲基红测验阴性,VP测验阳性,石蕊牛乳酸性反应,凝固,底层石蕊还原。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果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水杨甙里产酸和产气,在甘油里只产酸。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玉米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病菌经叶片或茎秆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引起发病。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26~36℃,最适温度为32~35℃。秋玉米发病时期为8月中下旬的玉米心叶末期,而未到心叶末期或已抽雄,一般不侵染或发病很轻。重施苗肥或偏施氮肥发病较重,反之,前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则发病较轻。田间植株密度大,引起植株徒长,株间郁密高湿发病重。玉米螟虫为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浙单4号、丹玉6号等发病轻或不发病,自交系Hi33、B68Ht、H93Ht、B79、Va22、H60、E28、旅28、Mo17、西41331等表现抗病。1.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区,应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细菌性茎腐病的品种。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抗菌素,如农用链霉素、农抗120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播种前,用抗菌素浸种,对于控制经种子传播的病原菌有显著的效果。3.农业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和降低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玉米尼州细菌性萎凋病于1969年在美国尼布拉斯加州中部和东部首次发生,以后陆续在美国的其他州扩展蔓延,可造成50%以上的产量损失。目前除美国外,其他国家也有发生。在我国未见该病发生的报道。植株整个生育期均能受到病菌侵染出现萎凋和枯死。病菌可通过幼株的茎和根侵染或直接侵染叶片,在幼苗或较老的植株上形成病斑,早期侵染可引起幼苗枯死;后期侵染表现矮化、萎凋或不同程度的叶枯,其上具有灰色或淡黄色条斑,在某些杂交种或自交系上偶尔出现淡红色、波纹状或不规则的边缘和沿着叶脉有或无暗绿色至黑色水渍状的多角形病斑,最后全叶枯死。叶片上与叶脉平行的出现分散的水浸状条斑,随着条斑扩大,病斑表面有细菌菌脓溢出,迅速干燥后呈晶体光泽。系统侵染的植株维管束变橘黄色,果穗苞叶和籽粒上可呈橘黄色。受田间温度的影响,根部和茎基部可发生干的或水渍状的分泌黏液的褐腐。横切病茎,从维管束中溢出橘黄色菌脓。图1-175 叶片初期病斑(水浸状)图1-176 叶片中期病斑图1-177 叶片后期病斑图1-178 叶片后期病斑(放大)图1-179 茎秆维管束褐变(右:健株)该病表现的萎凋和叶斑症状有时易与细菌性枯萎病相混淆。玉米尼州细菌性萎凋病的致病菌为密执安棒状杆菌尼布拉斯加致病变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nebraskensis (Vidaver&Mandel) Davis et al.,异名: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subsp.nebraskense (Schuster,Hoff,Mandel and Lazar) Dye&Kemp],属细菌厚壁菌门棒状杆菌属。菌体无鞭毛,不运动,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氧化酶反应阴性,革兰氏染色阳性,多型的杆状,平均大小为2.5μm×0.5μm。菌落颜色随不同培养基而变化,在肉汁葡萄糖酵母浸汁琼脂基上菌落杏黄色或红橙色,黏液状。CNS培养基是该菌的半选择性培养基。图1-180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该菌可分化为不同株系,依据细菌素和噬菌体分型,可划分为8个组和20个亚组。人工接种,病菌还能侵染高粱、美洲长草、苏丹草、甘蔗和大刍草等。病菌在病叶、茎秆、穗轴、病种子,或地表处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在没有病残体的土壤中未能检测到病原菌。病原菌种群数量随冬春季节病残体的分解而降低,夏季种群下降迅速。病菌侵染适宜温度为27℃,温度12℃以下或40℃以上,病菌在植株体内生长缓慢以及死亡。病菌侵染发病与伤口关系密切,风沙、冰雹、暴风雨和大风造成的伤口有利于发病。从生育期看,幼苗比成株易于感病。病菌能侵染马齿型、甜质型、硬粒型和爆粒型玉米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马齿型玉米自交系A632及其杂交种对该病高度感染。1.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区,种植当地表现抗病的马齿型和甜玉米品种,避免种植感病玉米自交系A632及其组配杂交种。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抗菌素浸种,对控制经种子传播的病原菌有显著的效果。3.农业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和降低湿度,减缓发病。细菌性褐斑病早于1926在美国即有报道,随后在世界上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在玉米生长季节,暴雨过后几天玉米叶片即会形成典型症状。在我国,尚未见该病发生的报道。细菌性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在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尖端开始发生,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变为乳白色至黄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斑点,直径2~10mm,后期干枯变褐色,边缘淡红色至褐色。较大的病斑周围显现黄色晕圈。有时病斑易与某些除草剂药害混淆,导致难以明确诊断。图1-181 叶片初期病斑图1-182 叶片中期病斑图1-183 叶片中期病斑(示晕圈)图1-184 叶片后期病斑细菌性褐斑病的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 van Hall,异名:Pseudomonas holci Kendrick],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5~3.0μm×0.6~1.2μm,平均为0.73μm×2.13μm。单生、双生或成短链,有荚膜,无芽孢,能运动,具1根至数根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嫌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白色,平滑、凸起,半透明,有光泽,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呈云雾状,有菌膜和沉淀。在KB培养基上产生散射荧光色素。该病菌产生低分子肽的毒素导致植株组织褪绿。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高温度为35℃,最低温度为0℃。病菌的不同菌系对其他植物的致病性表现有寄主的专化性。除玉米外病菌尚能侵染谷子、珍珠粟、苏丹草、帚高粱、约翰逊草、高粱和小麦等。病菌在作物残体里越冬,通过气孔侵入寄主。玉米生长季节尤其早期遇温暖(25~30℃)、多雨和多风天气,病害易于发生。可参考玉米尼州细菌性萎凋病。玉米细菌性条纹病于1960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目前许多国家将该病列为检疫对象。病菌侵染玉米引起叶片上产生条纹症状,1978年发现该病菌侵染玉米还产生斑点症状。图1-185 叶片斑点状病斑图1-186 叶片条纹状病斑病害症状先从下部叶片出现,在适宜条件下向上部扩展,果穗以上的叶片很少受侵染。叶片上先呈琥珀色至橄榄色、水浸状半透明病斑,具晕圈,后变为褐色褪绿斑,病斑边缘平行,常伸长汇合成条状,后期病斑变为褐色病枯死。病斑还可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斑点,少数感病的自交系在上部叶片表现褪绿条纹或变白。图1-187 叶片中期病斑玉米细菌性条纹病的致病菌为高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dropogonis(Smith)Stapp],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5~2.5μm×0.5~0.8μm,能运动,具1根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可积累多聚β-羟(基)丁酸。在King's B琼脂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果聚糖,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阴性。图1-188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除玉米外尚可侵染高粱属的一些种,如苏丹草和约翰逊草等。叶片有水滴时病菌菌体可通过水孔和气孔侵入寄主。长期温暖多湿天气有利于发病。参照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防治措施。玉米细菌性叶枯病于1949年在美国的中部和南部玉米带发生,目前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玉米细菌性叶枯病初在玉米植株喇叭口的新叶上产生水浸状线条状病斑,病斑逐渐变褐色,有时为灰色或白色,在某些品种上病斑边缘成红色。在成熟叶片上病斑伸长,抽雄后的植株叶片罕见有新病斑。在感病品种上或为害严重的叶片后期易成撕裂状。图1-189 叶片初期病斑图1-190 叶片中期病斑图1-191 叶片后期病斑玉米细菌性叶枯病的致病菌为燕麦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venaeManns;异名:Pseudomonas alboprecipitans Rosen和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Willems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1.6μm×0.6μm,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阴性。在酵母浸汁葡萄糖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奶黄色,中央黄褐色至褐色,中心隆起光滑。适宜该菌生长温度为30~35℃,在30℃里培养3天后菌落直径达2~3mm。在King's B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产生白色沉淀物。SNR培养基是该菌分离有用的半选择性培养基。除玉米外尚侵染燕麦、大麦、小麦、黑麦、珍珠粟、高粱、糜子、谷子和雀稗草等。病菌在土壤中或植株残体上不能持久存活。在美国的佛罗里达雀稗草是病害初侵染菌源的越冬寄主。温暖多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但其发生温度为18~20℃。1.种植抗病品种 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在病害常发区,应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病的玉米品种。2.农业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可减少菌源。轮作倒茬措施对防病有效,但由于该病菌寄主范围广泛,需要与非该病菌的寄主作物轮作才能起到防病作用。玉米细菌性巧克力斑点病,于197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玉米上发现,是散发性病害,在钾严重缺乏的地块发病严重。世界上未见其他地区有发生报道。玉米细菌性巧克力斑点病,在叶片上产生暗褐色、可达3cm的长形病斑,周围有较宽的黄色晕圈。病斑多沿着叶缘向顶端部位形成,似缺钾的初期症状,后期病斑汇合引致叶片大面积枯死。图1-192 苗期为害状图1-193 叶片边缘病斑玉米细菌性巧克力斑点病的致病菌为致黑假单胞杆菌玉米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coronafaciens (Elliott) Young,异名:Pseudomonas coronafaciens pv.zeae Ribeiro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1.0~2.7μm×0.6μm,可形成短链,具1~5根端生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在King's B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色素。以葡萄糖代谢的氧化方式形成果聚糖,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为阴性。该病菌产生烟草素,当渗入烟草叶片里可引起过敏性反应。本病原细菌不同于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细菌性褐斑病菌),因为不能利用DL-乳酸和不能引起豇豆产生坏死斑,及其酪氨酸酶活性不同。病菌尚可侵染燕麦引起晕枯病。该病害仅发生于缺钾的土壤。受风吹造成叶片伤口可促进侵染发病。参照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防治措施。玉米细菌性条斑病于1949年在南非共和国玉米上首次发现,造成玉米产量损失40%,使该国西北部地区因病不能种植玉米。目前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无该病发生的报道。玉米细菌性条斑病典型症状,在叶片上产生黄褐色、与叶脉平行的长条形病斑,宽度2~3mm,边缘呈黄色,不规则。病斑伸长汇合成条状,似干旱所致症状。植株严重受害呈现萎蔫状。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黄色水珠状菌脓。图1-194 叶片中期病斑玉米细菌性条斑病的致病菌为玉米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pv.zeae (Coutinho&Wallis)],属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平均为2.0μm×0.5μm,有单根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物酶反应阳性。产生黄色单胞菌素。在酵母浸汁葡萄糖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浅黄色,黏液状,光滑。该菌半选择性培养基为MXP培养基。适宜该菌生长的温度为28℃。目前发现该病菌仅侵染玉米,未见发现侵染其他禾本科作物。病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存活和越冬。尚未确定种子是否带菌。一些杂草是该病菌越冬寄主。病菌从玉米叶片的气孔侵入,通过细胞间隙和薄壁组织扩展。当病菌侵入髓部堵塞微管组织,造成植株萎蔫。温暖多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但其发生温度为18~20℃。1.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病害常发区应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菌源;轮作倒茬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
-
报告五 田间管理
出版时间:2015在定植好秧苗的基础上,做好定植后每个环节的正确管理,是确保甜瓜稳产、高产,实现甜瓜高效益的技术保障。这就要求调控好每个生产环节的温度、光照、水分、养分,以及放风时间、放风口的位置、放风口大小的调控等。1 定植到缓苗期间 白天气温30~35℃,夜间一般不低于15℃利于缓苗。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短时间内温度也不应低于8~10℃。如果外界气温过低的话,可以采取如下保温、增温措施。◎ 棚室的外围,围靠一层草苫;◎ 在秧苗的垄台上方搭建临时小拱棚,白天揭掉,晚上盖好保温;此期的管理重点是:以增温、保温为主。在温度管理上要以早晨凌晨6点的温度指标为基准,摸清楚棚室的增温、保温性能,调控好白天棚室内的温度指标。如果白天温度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不能满足夜间植株生长发育的温度指标时,白天温度可以提高到40~45℃。◎ 如果棚室内温度过低的话,就应该考虑临时升温错施了,可以设置暖风炉、空气加热线、点燃远红外线煤气灶、搭建临时升温火炉、或者用燃烧酒精来升温等措施,均有一定的增温效果。但一定要注意电路安全、预防火灾、人在棚室里作业棚室封闭过严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等现象的发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白天进行高温管理,只适用于夜间温度不能满足秧苗正常成活和秧苗最低温度生育指标8~10℃时,且要求土壤、空气必须具备较高的湿度,此温度管理方法只适用于定植后短时间内的温度管理。如果温度达到的生长指标则不需要白天进行高温调控。2 缓苗后到瓜定个前 白天气温25~30℃,夜间不低于12℃,有利于壮秧,早出子蔓,早坐瓜,膨瓜快。此期温度的管理重点是:注意夜间不要温度过高,防止秧苗徒长。对于长势过快,不发子蔓的棚室,应加大昼夜温差的管理,夜里短时间内的最低温度可调控到10℃左右;或用控旺药剂5毫升对水15升喷洒生长点1~3次,控制秧苗旺长。待子蔓发出,看到瓜胎时,温度再转入正常管理。对于定植后,由于棚室温度低,秧苗长势弱的,要调高白天和夜间的温度,一般要以夜间凌晨6点(最低温时间段)温度为标准,在正常温度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3℃,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后,再将温度转入正常管理。3 坐瓜期温度调控 白天气温25~35℃,夜间尽量保持13℃以上,以利甜瓜的糖分积累和早熟。此期春棚的温度环境是越来越好,温度的管理重点应该是:不要为了快膨果和为了果实快速成熟,进行高温管理,温度过高,虽然膨果较快、成熟较早,但容易导致植株根系老化,地上部早衰,影响第二、第三茬瓜的正常生长,甚至于造成生理障碍等情况发生。棚膜选择:日光温室选择透光率好、保温效果好的聚氯乙烯无滴膜;春大棚膜易选择三层、保温、防老化、无滴效果好,透光率高的EVA薄膜。内吊的1~3层内幕,也要求选择含有无滴剂和EVA的薄膜。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经常擦净吸附的土尘和其他赃物,保持棚膜面的干净,提高透光率。在能够保持温室内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揭晚盖草苫等保温覆盖设施,以增加光照时间。春大棚,在能够保证棚内温度的条件下,要及时逐层撤掉棚内吊挂的内幕,以保证较强的光照强度。1 缓苗水 定植后7天左右,浇一次缓苗水,这次水一定要浇足,标准一般要求上垄台,以利扎根、发苗和培育壮秧。这次透水,对定植之前浇水不足地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根系下扎的深度和根量的多少,坐瓜后植株的长势和早衰程度。此水,一般不需要带肥。但在遇到低温障碍,根系发育不良时,可适当喷施一些叶面肥。2 花前肥水 是指甜瓜在开花(早春为了促进坐瓜可以考虑雄蜂授粉或激素处理瓜胎)前,施用的一次肥水。此次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地力水平和植株的长势而定。如果这次肥水不及时浇灌的话,到催瓜肥水再追施时,土壤湿度、养分供应、植株长势,将直接受到影响,这次肥水可适当给予少量施用。此次肥水的施用方法:一般不宜过大,可采取隔垄浇灌的方法,每亩随水冲施水溶性冲施肥三元素复合肥8~10千克。3 膨瓜肥水 这次肥水一般是在坐瓜后,当大多数瓜长至核桃—鸡蛋大小时施用的肥水,叫膨瓜肥水。一般亩施水溶肥氮钾复合肥25~30千克,对于种过蔬菜、甜瓜的重茬地块,每冲施1~2次冲施复合肥后,冲施一次海藻菌肥或生物钾肥3~6千克。以期改善根系活性增加根系吸收能力。在节省化肥50%以上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解决土壤盐渍化的问题,提高产量和瓜品质量。从膨瓜到成熟,和第二、第三茬瓜的肥水管理,要根据土壤墒情、植株长势,可参照第一次膨瓜肥水的管理,适量追肥、浇水。此期的管理重点是:要经常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在湿度管理上,既要照顾第一茬瓜的正常成熟和品质,又要兼顾第二、第三茬瓜的膨瓜对肥、水的需求,土壤切忌旱涝不均,以防裂瓜。每次浇水前,都要参考近期天气变化,选择晴天上午浇水,浇水后3~5天没有气象变化时进行,浇水后1~3天上午密闭防风口,将棚、室温度提高正常管理温度的3~5℃,有利于棚、室内的湿度高度气化,再打开防风口,进行排湿,然后再转入温度的正常管理。此法既能解决浇水后地温下降,尽快回升的问题,又能防止棚、室内空气湿度过大,导致病害的发生。一般深冬和早春的放风时间在中午前和中午,要求在打开放风口以后,棚室内的温度能够保持不升不降,温度指标控制在适宜植株生长的范围之内即可。但这个温度指标的掌握,需要自己摸索棚室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出自己棚室的具体放风时间,同时注意早春及时排湿防灰霉病。风口与温度的调控:要根据植株的长势调控放风量的大小及温度高低。植株长势过旺茎节间在13厘米以上,叶片直径20厘米左右或更大、生长点长势过快、茎秆表现过嫩、只长秧子不发子蔓,生长过旺的瓜秧,或经过观察有旺长趋势时,就应该调低正常管理温度指标1~3℃;反之,就应该将温度指标调高1~3℃。待植株正常生长后,再按不同生育时期的温度标准管理。风口管理的注意事项:如果棚室不同位置的温度不一致时,应该先从高温部位放风,后放低温部位。防风时,防风口应该由小到大;关风口时,应该是由大到小。不要一次性开放风口和关放风口,更不要盲从别人的开、关放风时间和放风口大小。吊蔓整枝:定植后5~7叶时,用胶丝绳将主蔓吊好,并随着植株的不断生长,随时在吊线上缠绕。吊蔓整枝方法有两种。1 主蔓单秆吊蔓一次掐顶 即将主蔓一直缠绕到接近吊蔓胶丝绳顶部时,一次性掐顶的方法。此方法适宜于植株不徒长,子蔓发得好,生长正常的管理。该掐顶法,第一茬瓜比两次掐顶的膨瓜速度略慢,但第二、第三茬瓜做瓜较早,植株不易发生老化现象。2 主蔓单秆吊蔓两次掐顶 首先,在主蔓长至13片叶左右时为控制植株旺长,促其子蔓(侧蔓)早发、早结果、早膨果进行的第一次掐顶,然后再用顶部第一或第二叶叶腋生出的一个子蔓,作为龙头(主蔓),继续在胶丝绳上缠绕,其他子蔓留一片叶掐尖,待新龙头长至接近吊蔓胶丝绳的顶部时进行第二次掐顶。此方法的第一次掐顶,最晚必须掌握在发出的子蔓上刚刚见到瓜胎时进行,如果瓜胎过大时再掐顶,由于养分主要供给瓜胎的发育,上部节位的子蔓,就不能萌发,将导致地下部根系老化,植株早衰,直接影响第二、第三茬瓜的生产。一般第4片以下长出的侧蔓全部去掉,从第5~10片真叶叶腋长出的子蔓(侧蔓)上留瓜,一个侧蔓留一个瓜,幼瓜后面留下一叶片后其他叶片与子蔓生长点一起去掉。留瓜子蔓(侧蔓)位置的确定,要根据植株根量(长势强弱)来确定坐果节位的高低和坐果数量。如果定植后瓜秧根量少、长势弱,坐果节位需要高一些,待长势旺盛一些后再留子蔓和留瓜,或少留瓜。整理子蔓时,长势弱时,坐瓜节位以下的子蔓(侧蔓),可以适当晚去掉或留一子蔓,防止根的老化。瓜秧掐掉生长点的高度,一般主蔓长至25~30片真叶接近吊瓜秧胶丝绳的高度时,去掉生长点,以促瓜控秧。一般腰节第11~20节位不留瓜,但生出的侧蔓可留1片叶掐尖。在子蔓(侧蔓)、孙蔓(子蔓上生出的蔓)的管理上,如果每茬座瓜后,可将空蔓用剪子剪掉,以防子蔓太多,瓜秧长势太乱,影响通风透光。如果发生病害,叶片光合作用面积不够,可适当留些子蔓,长出新叶,作为功能叶片,补充光合作用叶片面积的不足。1 瓜茬数与留瓜数量 第一茬瓜可用药剂喷花和处理瓜胎5~6个,留瓜3~4个,待第一茬瓜坐住并膨大时,上部节位生出的子蔓瓜胎容易坐瓜时,可进行人工处理第二茬瓜胎,第二茬处理瓜胎3~5个,留瓜2~3个。第三茬一般在孙蔓上处理瓜胎3~5个,留瓜2~3个。2 保瓜措施 设施甜瓜栽培,一般开花坐果期很难满足其环境条件的要求,坐瓜比较困难,所以,对瓜胎必须采取激素处理的方法,作为保瓜措施。处理瓜胎法花前喷雾法:可采用高效坐瓜灵喷瓜胎,此激素为0.1%的吡效隆系列,一般每袋(5毫升)对水1升(参照说明书使用),当第一个瓜胎开花前一天用小型喷雾器从瓜胎顶部连花及瓜胎定向喷雾。注意最好用手掌挡住瓜柄及叶片,以防瓜柄变粗、叶片畸形。喷瓜胎时,一般一次性处理花前瓜胎2~3个(豆粒大小的瓜胎经处理均能坐住),这样一次性处理多个瓜胎,坐瓜齐,个头均匀一致。为防止重复处理瓜胎而出现裂瓜、苦瓜、畸形瓜现象,可在药液中加入含有色素的2.5%咯菌腈悬浮剂即防治了早期灰霉病的侵染又做了喷花标记。此法较简单,易操作。但是,如果瓜胎受药不均时,易导致偏脸瓜的发生。浸泡法也是采用0.1%的吡效隆系列产品,用同样的药液浓度和同样瓜胎生育指标,将瓜胎垂直浸入配好的激素药液里,深度达到瓜胎的2/3即可。如果浸入过深,接近瓜柄,会导致瓜柄变粗,影响商品性。喷花处理法此方法就是在甜瓜开花后的当天或第二天,用小型喷雾器将药液直接喷向柱头的方法。喷花的时间要掌握在10点以前,或15点以后,以防止高温时间段处理,药液浓度过高,引起裂瓜和苦味瓜的形成。常采用的药剂为2,4-D,施用浓度一般10~20毫克/千克(参照说明书使用),为提高坐瓜率,最好根据棚温的高低,做好试验后再大面积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激素和那种处理瓜胎的方法,都要根据药剂的性能、棚室内的温度指标,调整好药液浓度,尽可能的避开高温时间段对瓜胎进行处理,以防高温时间段处理,药液浓度过高,容易引起裂瓜。蘸花后,如瓜胎上面附着药液过多,及时用手指弹一下瓜蔓,去掉多余药液,减少裂瓜机会。药液要随配随用,这样可以准确掌握药液浓度,保证坐瓜效果。3 疏瓜 疏瓜时间应选择在大多数瓜胎长至核桃—鸡蛋大小时,进行1~2次疏瓜。根据植株的长势和单株上下瓜胎大小的排列顺序、瓜胎生长正常程度进行,疏掉畸形瓜、裂瓜及个头过大、过小的幼瓜。保留个头大小一致、瓜形周正的幼瓜。一般第一茬瓜留3~4个,第二或第三茬瓜留2~3个。疏瓜时,要在膨瓜肥水施用后,坐瓜稳定,植株没有徒长现象时进行,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疏瓜后植株徒长,导致化瓜现象的发生,确保第一茬瓜的适宜上市期,并获得高效益。在寒流、阴雪天、连阴天等天气的情况下的采取如下措施。◎ 采取严格的保温、增温措施:白天减少进出棚室的次数,棚门口加长挡风保温棚膜,夜间封严,覆盖好保温覆盖物。如夜间温度可能将至植株生育的临界温度指标时,可采用临时加温设施,如热风炉、空气加热线、临时火炉等,但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生产安全。◎ 注意采光管理:尽可能让植株多见散射光,可以考虑增加后墙反光膜。揭开保温覆盖物,隔苫揭帘。持续阴天后突遇晴朗天气,切忌全部揭苫,要陆续见光,逐渐揭苫,以防瓜秧突见强光环境下萎蔫。此时因根系功能没有恢复正常,叶片脱水,营养供应不足,可喷施一些叶面肥作为养分的补充。◎ 下雪时及时清扫积雪,以防压坏棚架。◎ 连阴天来临前,叶面喷施抗寒剂碧护4000倍液和防病杀菌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喷施或灌根,可以预防大多数真菌病害,或85%疫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一般冬早春栽培病害防控采取一次性灌根施药阿米西达技术,对后面因阴天棚室内空气湿度过大,空气熏烟剂易造成叶片枝蔓老化的病害防除效果好很多。甜瓜以九成熟时采收最好,这时甜瓜色泽好、口感最甜、香味浓郁,商品价值高。成熟判断,可观看瓜的转色情况,即是否与种子包装袋上瓜的颜色相似。相似时说明已经成熟,即可采收上市。此时采收,一般适宜近距离销售。若远距离销售的话,要根据外界的气温高低和路途远近,做好调整,一般七八成熟就可以采收上市。 -
报告六 田间管理
出版时间:20151 越冬棚室茄子栽培的管理 茄子属典型的喜温作物,生育适温是22~30℃,低于17℃生长缓慢,较长时间处于7~8℃会发生冷害,35~40℃高温对茎叶和花器发育都不利。定植到缓苗温度宜高些,白天28~30℃,夜间不低于15℃,地温20℃左右。缓苗后温度要降下来。为了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光合产物的运转和抑制呼吸消耗,正常情况下,一天之中可按4段进行温度管理:果实始收前,晴天上午25~30℃,下午20~28℃,前半夜13~20℃,后半夜10~13℃。果实采收期,上午26~32℃,下午24~30℃,前半夜18~24℃,后半夜15~18℃。阴天时白天不超过20℃,夜间温度保持在10~13℃。在不加温的日光温室里,冬季很难实现上述温度指标。这段时间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管理的温度必须从低掌握,切不可因天气好而盲目高温。遇有连阴天时,首先要利用各种可行的增温保温设施,尽量不使最低气温低于8℃,争取地温在17~18℃以上。必要时需临时补温的,也只能使温度不下降到最低温度,没有必要使温度很高。否则只有高温,没有相应强度的光照,反而会过度消耗植株体内的养分,对安全度过低温寡照时期不利。严冬过后,春季到来,日照时间越来越长,日照强度也越来越大,天气转暖,气候条件越来越适合茄子生长。这时要逐渐提高管理温度,进而转入按上述指标的正常温度去管理。定植时,如果天气好、光照强,定植后1~2天中午放草苫遮阴。缓苗后嫁接苗生长较快,一定要通过中耕等措施蹲住苗,防止徒长造成的落花落果。随着温度降低,以防寒保温为栽培管理重点,尤其在夜晚,注意增加温室设施的保温性能,例如辽宁海城区域越冬棚室温室配制棉质苫被,山墙外面培玉米秸秆等,后坡覆盖草苫,温室内近门处用塑料薄膜围起缓冲带,门口封严,必要时在棚面近底脚处再加盖纸被或稻草苫围护,防止棚内近底脚处形成低温带。12月上旬开始进入开花坐果期,此期管理重点是强化温室保温,温度通过盖草苫、放风调节。使用放风筒放风,可减少棚内温度变化的幅度。一般在棚内离脊不远处,从东到西每隔3米左右留一个放风筒,支起多少放风筒和放风时间长短,依棚内温度而定。12月下旬至1月下旬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茄秧和果实都生长缓慢,这段时期又叫缓慢生长期,栽培管理的好坏是越冬栽培成功的关键,较寒冷地区更是如此。缓慢生长期的管理目标是茄秧能安全越冬,果实有一定生长量,主要管理措施是保温防寒,若果室内最低气温降至10℃以下就应临时加温,寒潮侵袭期间夜间必须短时间加温。一般情况下白天不放风,上午揭苫子时间以揭开之后暂时能下降1℃左右,20多分钟后又能升温为准,在此前提下尽早揭苫子,使室内早受光并升温。阴天只要不降雪也要揭苫子,充分利用阴天的散射光,室内温度也能上升一些。最忌阴天不揭苫子,防止照不到散射光,室内得不到热量补充,又持续散热,室内温度就越来越低,无光又低温的环境对茄子生长很不利。降雪过后应立即除雪,揭开苫子受光升温。如果是雪后初晴,揭苫子时棚膜上应留一部分苫子,也是菜农常说的揭花苫。遮升~2小时花荫,防止骤然强光、升温使茄秧生理性脱水萎蔫。掌握气温晴天高,阴天低。下午室内气温降至20℃左右就盖纸被和草苫子等,动作要快,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盖完,把较多的热量闷在温室里,但又不能盖得过早,要保证光照时间,一般每天至少要有6小时以上光照时数,短期5小时光照也勉强可以。2月中旬以后,随日照时数增加,适当早揭苫,晚盖苫,增加植株见光时间。2 秋冬棚室茄子栽培的管理 浇完定植水后抓紧中耕。4~5天后再浇一次缓苗水,然后掌握由深到浅、由近到远,反复中耕2~3次,要锄透推绒,并注意向垄上培土,雨后及时松土。缓苗后,喷0.4%~0.5%矮壮素或助壮素(2毫升1支对水10千克),促使壮秧早结果。门茄开花前后各喷1次2500倍液的亚硫酸氢钠(光呼吸抑制剂),门茄开放时用50毫克/千克水溶性防落素(即1毫升防落素对水20000升)加20毫克/千克赤霉素(即50000升水中对1克赤霉素)喷花1次。注意喷杀螨剂防治红蜘蛛、茶黄螨等害虫。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6~18℃时,抓紧时间扣膜(紫色或白色膜)。扣膜初期不要完全封严,要通大风。以后随天气转冷逐渐减少通风,使茄子渐渐适应温室环境,直到封严。扣膜后的管理包括:喷雾或烟剂熏蒸,进一步除治虫害,务求不留或少留残虫;生产年中常在定植时采用植株灌根施药方式,一次性将刺吸式害虫和鳞翅目害虫等统一防除。方法是采用30%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60毫升/亩灌根施药,防控持效期达80天。此时,可用防落素处理花;用双秆整枝;结果期每隔1~2次清水追一次肥。温室内气温原则上不低于15℃,温度不能保证时,要及时加盖草苫、纸被,在前坡底部和后坡覆草,必要时须临时补温。要定期清洁棚膜,适时揭盖草苫,尽量创造有利于茄子开花结果的光温条件。适时通风排湿,白天温度不超过30℃。定期用药,搞好防病工作。3 棚室冬春茄子(1)缓苗期的管理:要尽量创造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定植后5~7天要密封温室和小拱棚,不通风。心叶开始变绿、生长即已缓苗,此时通风降温,并在行间中耕,中耕要由深到浅、由近到远,避免伤根,反复进行。(2)缓苗后至采收前的管理:此期正值早春,气温低,管理上以提高温度为主。夜间一般不要低于15℃,白天也不要超过35℃。不能只顾保温而忽视了通风排湿,高温高湿易引起植株徒长,对结果不利。前期适当控制浇水,到门茄“瞪眼”时开始追肥浇水,一般亩施复合肥15~20千克。开花前后2天用防落素蘸花一次。冬春茬茄子一般采取双秆整枝,用绳吊枝。及时清理下部老、黄叶片,以改善株行间通透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加速结果,促使早熟。(3)结果期的管理:门茄生长时期,掌握白天25~30℃,前半夜16~17℃,后半夜13~10℃,当平均地温20℃时,25~30天可采收。日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5℃以后,可将棚膜撤下来洗净收藏。4 春茬大棚茄子 定植后5~7天内不通风,提高棚温,可以三膜覆盖保温增温。白天保持30~33℃,不超过35℃,以利提高地温,夜间加强防寒保温,促进发根缓苗,但超过35℃应放风降温。缓苗后开始通风,白天保持25~30℃,不超过33℃,夜间保持在15℃以上,尽量不低于13℃,以利开花坐果和果实发育。放风时应掌握先顺风放风,由小到大的原则,不断变换放风口,使棚内植株生长一致。5月以后,当外界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要昼夜放风,防止高温障碍,掌握白天不超过30~33℃,夜间不高于18~20℃。5月中下旬,外界气温显著升高,可撤膜呈露地栽培,有利于果实着色。大棚也可不撤膜,但薄膜要四周高卷形成天棚。多层覆盖定植的,在温度条件可以保证的情况下,要及时撤去小拱棚、草苫等防寒物,以利争取光照。5 秋延后大棚茄子 为了让植株一直适应大棚环境,近几年来,秋延后茄子一般都带棚膜定植,定植时大棚两侧的膜卷起来。定植后因气温高,为了缓苗降温,要浇缓苗水。缓苗后进行蹲苗,要少浇水,多松土、培土。因此时温度高,若土壤水分过大,极易引起徒长。少浇水,及时松土,可控制徒长。最好采用地膜覆盖保湿。带棚膜定植的大棚,9月中旬以前,要将大棚两侧的膜撩起,无雨时开通风口通风,以降温、散湿。高温天气的中午可用遮阳网遮阳降温。9月中旬以后,随着外界气温的下降,要逐渐把大棚的两侧膜放下,白天开口通风,夜间盖严。10月上旬以后,当夜间温度降至15℃以下时,可在棚内覆盖小拱棚;再冷时,在小拱棚与大棚之间盖一层薄膜,即三层覆盖,可适当延长采收期。茄子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太高,光补偿点也相对较低。但在日光温室里,特别是严冬时节,光照条件很难满足茄子正常生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茎叶徒长、花器异常,果实畸形或着色不良等现象会屡见不鲜。因此,在光照调节上,首先,选用采光性能好的温室,使用透光性能好的紫光膜(醋酸乙烯转光膜)、聚乙烯白色无滴膜,并在后墙张挂反光幕来增强光照。其次,应在温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早揭晚盖草苫,特别要注意对散射光的利用,即使最寒冷的时节,阴天时也要适当揭苫见光。同时,及时擦洗、清洁膜和张挂的反光幕,冬天每半月擦洗1次。此外,株行距的确定必须与这种弱光条件相适应,不能盲目缩小行距,增加密度。1 越冬茬茄子 定植水过后5~7天,秧苗心叶开始生长时,视天气、土壤墒情和茄苗生长状况浇缓苗水,开始蹲苗,直到门茄鸡蛋大小前控制浇水、追肥。当门茄长至“瞪眼”时,开始追肥、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亩施水溶肥10千克(氮钾比1∶1)。生育前期和越冬时期水量不宜多,而且越冬时往往放风很少,地面覆盖能减少地面水分的蒸发,尽量使空气湿度不超过80%。1月份是最寒冷季节,尽量不浇水。进入2月,看秧苗看天气浇水,不要等到叶子出现轻度萎蔫时再浇水。3月中旬地温到18℃时浇1次大水,3月下旬以后每5~6天浇1次水,每隔15天追肥1次,亩施水溶肥10千克(氮钾比1∶1。灌水半小时后放风,尽量排湿防病,在保证温度需要时,尽量加大放风量。盛果期叶面喷施90%益施帮生物活性叶面激活素800倍液,或爱多收等叶面肥,补充营养,一般7~10天1次。2 冬春茬茄子 门茄膨大时不能缺水,为防止温室湿度过大,可隔沟浇水,停2~3天中耕松土后再浇另一个沟。对茄膨大时,再次浇水,随水冲入水溶肥10~15千克。门茄收完后,进入了盛果期,外界气温已高,防止高温、高温加高湿的危害,同时要加强水肥管理。一般地表要见湿见干,一次清水一次肥水。此期可喷50%绿宝+0.5%磷酸二氢钾+0.1%膨果素的混合液作根外追肥,7~10天1次。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以后,温室可昼夜通风,可结合浇水多次冲入粪稀,每亩每次1000~1500千克。这时的大水大肥和追用粪稀对加速产量的形成,防植株早衰,延长结果期大有好处。3 春茬大棚茄子 定植后加强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发根缓苗。缓苗后浇缓苗水。水后中耕培土蹲苗,防止徒长。门茄“瞪眼”期结束蹲苗浇催果水,进入开花结果前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要加强肥水管理。结合浇水追施“催果肥”,一般亩施三元水溶肥20~25千克,促进门茄迅速膨大。底肥充足的,这次肥也可不追施。门茄应及时采收,一般单果重0.5千克左右即可采收。以后每隔5~7天浇一水,保持土壤湿润。水后加强通风排湿,减少棚内结露。追肥在门茄、对茄、四门斗茄坐果时分别进行,共3~4次,以高氮肥为主。一般每亩次氮钾比2∶1的水溶肥10~15千克,在对茄和四门斗茄膨大期间可叶面喷洒90%益施帮50毫升对水16升或其他叶面肥,促进果实膨大。4 秋延后大棚茄子 缓苗后进行蹲苗,要少浇水,多松土、培土。因此时温度高,若土壤水分过大,极易引起徒长。少浇水,及时松土,可控制徒长。最好采用地膜覆盖保湿。开花时用防落素蘸花。门茄膨大后可随水冲施尿素每亩10~15千克,对茄膨大时再追肥一次。茄子的分枝结果比较规律,原则上按对茄、四门斗的分枝规律留枝。门茄以下的侧枝全部摘除,留门茄、对茄、四门斗、八面风茄子,但在四门斗生长过程中,要视植株结果情况剪去徒长枝和过长枝条,不留空枝,集中营养以保持连续结果性。越冬茬茄子一般双干整枝,门茄采收后,将下部老叶摘除,待对茄形成后剪去上部两个向外的侧枝,形成双干枝。开春后像黄瓜一样,要栓绳,吊蔓,使植株茎叶在温室空间均匀摆布,保证植株的旺盛生长。嫁接茄子生长势强,要及时去掉接口下砧木孳生出的侧枝。一般株高可长到1.7~2米,每株可结茄子9~15个。冬春茬茄子冬春茬茄子一般采取双秆整枝,用绳吊枝。及时清理下部老、黄叶片,以改善株行间通透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加速结果,促使早熟。春茬大棚茄子茄子高密度栽植是早熟高效益的关键性措施,但应采用相应的整枝方式,双秆整枝,一般只留果5个左右。及时摘除顶部的生长点,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打掉第1侧枝以下的叶片和分枝,以集中养分供应果实生长,促进早熟。分枝不宜过多,否则造成枝叶郁闭,易发生徒长、落花落果、着色不良、病害严重等现象。秋延后大棚茄子密植栽培的(每亩2200株左右)可在对茄瞪眼后,其上留2~4片叶打顶,每株只接3个茄子,果实个大、均匀。一般密度栽植的应双秆整枝。搭架可防倒伏。茄子落花原因很多,除形成花的素质差、短花柱多外,营养不良,连阴天或持续低温、高温、病虫为害均可造成落花。防止落花最根本的措施应从培育壮苗、加强管理、保护根系、改善通透条件和预防病虫等方面做起。棚室茄子生产中为保证产量,多采用熊蜂辅助授粉和外源激素授粉方法进行保花保果。1 熊蜂授粉 棚室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易引起落花落果,设施栽培中使用熊蜂授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熊蜂授粉的优点是果实整齐一致,无畸形果,品质优;人们不受激素的困扰;省工省力,简单易掌握。一般500~667平方米的棚室,一棚放一群蜂,给予一定的水分和营养,将蜂箱置于棚室中部距地面1米左右的地方即可。蜂群寿命不等,一般40~50天,短季节如春季或秋季栽培一箱可用到授粉结束。利用熊蜂授粉,坐果率可达95%以上。2 药剂喷花法 药剂保花保果的方法主要是依靠使用外源激素,也就是生产中常用的2,4-D、防落素、番茄灵等,用其进行蘸花或喷花。重点是防止低温弱光引起的落花。使用激素的适宜期是在茄子花含苞待放到刚刚开放时,过早或晚效果都不太好,一般在8~10时,用毛笔或羊毛脂球将药剂涂抹花柄有节(离层)处,或将花放到药水中浸泡一下,药液中加入3克嘧霉环胺,或2克咯菌腈,并加红色做标记,禁止重复使用。生产中农药企业常有配好的成品沾花药剂供茄农保花保果使用,例如,果霉宁2号、丰产素2号、防落素、2,4-D等。通常使用激素后,往往造成花冠不易脱落,这样一来不仅影响果实表面的着色,而且容易形成灰霉病的侵染源。所以,在果实膨大后还需注意将花冠轻轻摘掉。用于药剂辅助保花保果的药品有果霉宁2号1毫升药液对水1200毫升,丰产素2号20毫克原液对水900毫升,2,4-D 10~20毫克原液对水1升、番茄灵20~30毫克原液对水1升、防落素等20~50毫克原液对水1升。同时对配好的沾花药液每1500~2000毫升加上10毫升2.5%咯菌腈悬浮剂(红色的)或3克50%嘧霉环胺水分散粒剂,或4克啶酰菌胺来进行早期预防灰霉病的发生。使用2,4-D和防落素处理后,果实发育比较快,对肥水需求量增加,应适当加强肥水管理,效果才能好。对于发棵不好的植株,若坐果过早,可能要累住秧子,对以后生长不利,应考虑推迟使用生长调节剂。药剂辅助保花技术,虽可保证产量,但也带来诸多问题,例如,浓度使用不当,造成畸形花果,直接影响品质,价格降低;另外植物激素对人体是否有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浓度与标记:无论用哪种激素,也无论用哪种方法,一定按照产品说明书严格要求的浓度操作。浓度小,影响效果;浓度大,易造成畸形果,直接影响品质和效益。药液中加入红色或墨汁作标记,避免重复蘸、涂或喷花。生产中,常用含有红色颜料的咯菌睛种子包衣剂配置在蘸花药剂中,其红色起标记作用,杀菌的药性预防茄子灰霉病的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建议茄农选择使用这种一举两得的安全措施。避开高温时间:避免中午高温时操作,一般选在10:00前和15:0 0后再操作。防止药液碰到茎叶或生长点:如果药液溅到茎叶或生长点,将导致茎叶皱缩、僵硬,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如果药液溅到茎叶上,及时尽快喷施3.4%碧护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90%益施帮800倍液进行药害解除。二氧化碳施肥是蔬菜保护地栽培中增产极为显著的一项新技术。一般可增产30%左右。同时还能提高蔬菜产品中干物质、糖、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降低纤维素含量,提高品质。二氧化碳施肥以开花结果前期进行,效果最为显著,因每天大约日出后1.5小时,温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低于外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故宜在揭苫或太阳出来后1.5小时进行二氧化碳施肥。二氧化碳施肥以不挥发性酸和碳酸盐反应法较为经济,其中以碳铵一硫酸法取材容易,成本低,易掌握,菜农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