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十一)云斑鳃金龟(Clouded Chafer)
出版时间:2013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laticollis Lewis),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除西藏、新疆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发生。国外朝鲜半岛、日本也有发生。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取食高粱、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树木的叶片,尤其喜食细嫩柳枝的表皮及松树的针叶。幼虫为害果树、苗木和多种粮食作物的地下部分(根、茎)。严重发生年份可全生长季为害,严重受害地块可造成绝产。图3-29 云斑鳃金龟为害状(苗根被切断)(张治良摄)成虫体长28~41mm,宽14~21mm,体多呈暗褐色少数红褐色,上覆白色、黄色鳞毛组成斑纹。足、触角、鳃片为暗红褐色。雄虫触角鳃片部7节,大而弯曲,长大约为前胸背板长的1.25倍;雌虫触角鳃片部6节,小而直。头除覆有黄色鳞毛外,在额区还有竖立的长黄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中间具2个窄而对称、由黄鳞毛组成的纵带斑,其两侧有2~3个纵列毛斑。覆在鞘翅上的鳞毛,组成云状斑纹。前足胫节外齿雄2雌3,中齿显近顶齿。老熟幼虫体长60~70mm,头宽9.8~10.5mm。肛腹片后部覆毛区中间的刺毛列,每列多为10~12根小短锥状刺毛,两列刺毛多整齐平行排列;刺毛列长度未达到覆毛区钩毛群的前缘。蛹体长49~53mm。触角雌、雄异型。发音器2对,位于腹部第4、5节和第5、6节背板中央节间处,腹部第3~6 节背部中央(即发音器外侧处)各具1对弧形凹陷。尾节近三角形,尾角尖锐,呈锐角岔开。雄蛹尾节腹面具2个纵向瘤突,雌蛹尾节腹面平坦。云斑鳃金龟在我国北方4年完成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历期600余天,以第二年秋季和第三年秋季为害重。成虫盛发期在7月。成虫有假死习性,趋光性强,尤其是雄虫。成虫活动可分前、后两段,前段昼伏夜出,后段白天取食,夜间迁飞。图3-30 云斑鳃金龟(左:成虫♂;右:成虫♀)(张治良摄)图3-31 云斑鳃金龟(左:幼虫;右:蛹)(张治良摄)参见东北大黑鳃金龟防治。 -
报告(九)黑绒金龟(Black Velvety Chafer)
出版时间:2013黑绒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除西藏、新疆无报道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在国外,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有发生。黑绒金龟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幼虫取食植物地下部分,成虫取食作物幼芽、叶片、茎秆等。高粱叶片及幼苗被害,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的全株被啃光,仅留秃桩。黑绒金龟成虫还可取食为害多种农作物和林木。图3-23 啃食幼苗造成缺刻成虫卵圆形,前狭后宽,大小6.2~9.0mm×3.5~5.2mm,黑色或黑褐色,有丝绒般闪光。唇基黑色,光泽强,前缘与侧缘微翘起,中间纵隆。触角 9节,鳃片部3节。前胸背板横宽,密布细刻点,两侧中段外扩,侧缘列生褐色刺毛。鞘翅侧缘微弧形,边缘具稀短细毛,每侧具9 条刻点沟,沟间拱起明显。前足胫节具 2 个外齿,爪具齿。臀板三角形,密布粗大刻点。卵长1.2mm,椭圆形,乳白色,光滑。老熟幼虫体长14~16mm,头宽2.5~2.6mm,两侧颊区触角基部上方具一圆形暗斑 (伪单眼)。肛腹片后部覆毛区满布顶端尖弯的刺毛,前缘双峰状,中间裸区楔状,楔尖朝向尾部,将覆毛区一分为二。刺毛列位于覆毛区后缘,由16~22根锥刺毛组成,呈横弧状排列,其中间隔开宽些。离蛹,蛹体长8~9mm,宽3.5~4.5mm。腹部第1~6节背板中间具横峰状锐脊,尾节近方形,后缘中间凹入,两尾角较长。雄蛹臀节腹面可见隆起的外生殖器;雌蛹臀节腹面平坦,生殖孔位于基缘中部。图3-24 黑绒金龟(左:成虫;右:卵)图3-25 黑绒金龟(左:成熟幼虫;右:初龄幼虫)黑绒金龟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1年发生1代,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代数不清,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4~6月为成虫活动期,连续5天平均气温10℃以上,尤其是降雨后开始大量出土,晴朗、风小的天气,午后14:00~17:00时是成虫活动高峰。成虫具趋光性和假死性。6~8月为幼虫生长发育期。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改良土壤,合理轮作,铲除杂草,科学施肥,精耕细作等,恶化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减轻为害。2.人工诱杀成虫 于无风下午14:30~17:00时,在田间分散安插蘸有杀虫剂的新鲜杨树或柳树条把,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趋光性和假死习性,人工捕杀。3.药剂防治 ①毒土法: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ml,拌潮湿细土20kg,高粱播种时随之撒施于穴中或播种沟内,可控制或减轻幼虫为害。②喷雾:在成虫盛发期,用2.5%敌杀死乳油或2.5%功夫水乳剂等药剂,每亩15~20ml,对水40kg,喷雾。 -
报告(六)宽背金针虫(Broadback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13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Fabricius),属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广西和新疆等省区。主要为害高粱、玉米等禾谷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经济作物。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及未出土的幼芽和种子,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后期被害植株干枯死亡。雌成虫体长10.5~13.1 mm,雄成虫体长9.2~12.0 mm,粗短宽厚。头具粗大刻点。触角短,端不达前胸背板基部,第1节粗大,棒状,第2节短小,略呈球形,第3节比第2节长2倍,从第4节起各节略呈锯齿状。前胸背板横宽,侧缘具有翻卷的边沿,向前呈圆形变狭,后角尖锐刺状,伸向斜后方。小盾片横宽,半圆形。鞘翅宽,适度凸出,端部具宽卷边,纵沟窄,有小刻点,沟间突出。体黑色,前胸和鞘翅带有青铜色或蓝色色调。触角暗褐色,足棕褐色,后跗节明显短于胫节。老熟幼虫体长20~22mm,体棕褐色。腹部背片不显著凸出,有光泽,隐约可见背纵线。腹部第9节端部变窄,背片具圆形略凸出的扁平面,上覆有2条向后渐近的纵沟和一些不规则的纵皱,其两侧有明显的龙骨状缘,每侧有3个齿状结节。第9节末端分岔,缺口呈横卵形,开口约为宽径之半。左右两岔突大,每一岔突的内枝向内上方弯曲,外枝如钩状,向上;在分枝的下方有2个大结节:一个在外枝和内枝的基部,一个在内枝的中部。蛹体长约10mm。初蛹乳白色,后变白带浅棕色,羽化前复眼变黑色,上颚棕褐色。蛹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具1尖刺突,腹部末端钝圆状。雄蛹臀节腹面具瘤状外生殖器。图3-15 宽背金针虫为害状(张治良摄)在我国北方约需4~5年完成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春季为害各种旱地作物。5~7月成虫出现,白天活动,能飞翔,有趋糖蜜习性。春季雨水均匀,土壤湿润,有利金针虫发生,而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害虫生存。秋深翻和灌水等均会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图3-16 宽背金针虫(左:成虫;右:蛹)(张治良摄)参考沟金针虫防治。 -
报告(三)沟金针虫(Groov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13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金针虫是叩头虫幼虫的统称。沟金针虫主要为害幼芽和种子,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被害株后期干枯死亡。图3-5 幼苗茎基部被害(底部叶片枯黄,分蘖增多)图3-6 幼苗生长点被害(心叶枯死)除高粱外,沟金针虫主要为害小麦、玉米和谷子等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图3-7 茎基部被钻蛀状图3-8 幼苗茎基部被钻蛀状 (心叶枯死)成虫深褐色,密生黄色细毛,雌雄异型。雄虫大小14~18mm×4mm,雌虫16~17mm×5mm。雄虫体瘦狭,背面扁平,触角较细,12节,第1节粗、棒状、略弓弯,第2节短小,第3~6节明显增长而宽扁,自第6节起至端部略长、渐细,末节顶端尖锐;鞘翅狭长,两侧近平行,前端略狭,末端略尖;足细长。雌虫体宽阔,背面拱隆,触角11节,短粗,后弯稍过鞘翅基部,第3~10节各节基细端粗;鞘翅肥阔,末端钝圆,表面拱凸;足粗短,爪均为单齿式。卵初呈乳白色,球形,直径约0.7mm。老熟幼虫金黄色,长20~30mm;体宽、略扁平,背部中央有1个细纵沟,体表覆黄细毛;头扁平,上唇、唇基和额愈合不分,前缘具齿状凸起;尾节黄褐色,背面呈略近圆形的凹陷,密布粗刻点,两侧缘隆起,具3对锯齿状凸起,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弯曲。蛹纺锤形,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前缘两侧各具一伸向前方的尖刺;腹端部两侧有1对伸向斜后方的刺状凸起。沟金针虫在我国大部地区3年完成1代,少数个体4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因其生活历期较长,幼虫发育不整齐,故有世代重叠现象。老熟幼虫8~9月在地下13~20cm处化蛹,9月初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而越冬,第二年3~4月上升活动,4月上旬盛发。雌虫行动缓慢,不能飞翔,有假死性,在麦根附近交配后于3~7cm土中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200余粒。6月上中旬为卵盛孵期,幼虫在土中活动为害,10月中下旬向深层移动越冬。翌春10cm土温达6℃左右时开始上升活动为害。图3-9 沟金针虫成虫(左♀;右♂)(引自:商鸿生)图3-10 沟金针虫蛹图3-11 沟金针虫幼虫一般春雨较多,土壤湿润,对沟金针虫发生有利,而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害虫生存。秋翻和灌水等均会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减少越冬虫源。田间发现萎蔫或枯死苗,人工检查幼苗茎基部,捕捉幼虫,降低金针虫种群数量。2.药剂防治 采用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死苗,减轻为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1:200的比例拌细土进行田间撒施,然后翻耕;也可在高粱播种时随之撒施于穴中或播种沟中,以减轻为害。 -
报告(二)单刺蝼蛄(Mongolian Mole Cricket)
出版时间:2013单刺蝼蛄又称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Saussure),属直翅目(Orthop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辽宁和吉林的西部地区)、西北、华北、华东部分地区。在国外,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耳其等有发生报道。单刺蝼蛄主要取食作物和林木种子、幼苗的幼根及幼茎等,导致被害处呈现乱麻丝状;而且蝼蛄在地表土层5~15 cm串动,形成纵横弯曲的隧道,使土壤松动风干,幼苗、幼根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条。单刺蝼蛄为害的作物种类和东方蝼蛄基本相同。成虫体长36~55mm,前胸宽7~11mm,黄黑褐色或灰色,密被细毛。头小、狭长,复眼椭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盾形,中央具一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坑斑。前翅鳞片状,仅覆盖腹部1/3,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后翅折叠如尾状,刚超过腹部末端。前足进化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明显;后足胫节背侧内缘具1根棘,个别也有2根的或完全消失。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尾须细长。卵黄褐色至暗灰色,椭圆形,大小1.6~2.8mm×0.9~1.7mm。若虫分13个龄期,初孵时乳白色至黄褐色,随生长蜕皮次数增加,体色逐渐变深。在我国北方,单刺蝼蛄3年完成1代。以老熟若虫和成虫在冻土层下越冬。主要生活习性、为害植物种类与东方蝼蛄相同。图3-4 单刺蝼蛄卵(上)、若虫(下左)和成虫(下右)(张治良摄)参考东方蝼蛄防治。 -
报告(一)东方蝼蛄(Oriental Mole Cricket)
出版时间:2013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Burmeister),属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东方蝼蛄食性杂,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在我国各地高粱及其他作物种植区均有发生为害的报道。东方蝼蛄主要为害高粱种子、幼苗的根及茎等,特点是被害处呈现乱麻丝状。同时,蝼蛄在地表土层2~10cm串行,形成弯曲的隧道,使土壤松动风干,导致高粱幼苗、幼根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条。图3-1 蝼蛄串蛀形成隧道及为害症状图3-2 幼苗萎蔫东方蝼蛄不仅为害高粱,还可取食粮、油、棉、麻、蔬菜,以及果树、林木的种子、幼苗的根及茎等。东方蝼蛄成虫长30~35mm,前胸宽6~8mm,头较小,圆锥形,复眼红褐色,单眼3个,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央具1个明显凹陷的长心脏形坑斑。前翅鳞片状,只盖住腹部的1/2。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后翅折叠如尾状,大大超过腹部末端。前足特化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根。腹部末端近纺锤形,尾须细长。卵,初白色,后变黄褐色至暗紫色,椭圆形,大小2.8~4.0mm×1.5~2.3mm。若虫分6个龄期,初孵时乳白色至黄色,随生长发育体色逐渐加深;老熟若虫暗褐色,体长约25mm。图3-3 东方蝼蛄若虫(左)和成虫(右)(张治良摄)东方蝼蛄在江西、四川等地1年发生1代,黄淮及东北地区2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若虫越冬。1年1代区,越冬成虫于4~5月产卵,越冬若虫5~6月羽化成虫。2年1代区,越冬成虫5月份开始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若虫在40~60cm深土中冻土层以下越冬,翌年春、夏再蜕皮2~4次以后,羽化为成虫。当年羽化的成虫少数可产卵,大部分越冬后,至次年5~6月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60余粒。成虫寿命114~251天。一年中为害春、秋两季作物。主要习性有:群集性,初孵化的若虫有群集性。东方蝼蛄有很强的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和喜湿性。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压低越冬若虫基数。清除田间和周边杂草,破坏蝼蛄活动场所。2.药剂防治 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25%辛硫磷微胶囊剂150~200ml拌饵料(饵料为麦麸、豆饼、高粱和玉米碎粒或秕谷等)5kg,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拌饵料6~8kg,播种时撒施于播种沟内,亩用量2~3kg;或用40%乐果乳油500ml,拌50kg炒成糊香的饵料,亩用量2kg,于傍晚撒在作物行间,或在田间每隔3~5m挖一小坑,放入毒饵,然后覆土。 -
报告二、高粱细菌病害(Sorghum Diseases Caused by Bacteria)
出版时间:2013在引起植物病害的几类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种子植物)中,细菌的重要性仅次于真菌和病毒,迄今已明确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达300多种。高粱上已报道有几十种细菌病害,细菌性条纹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茎腐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等在世界上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细菌性病害症状复杂多样,有的易与真菌和病毒病害及一些生理病害的症状混淆,难以区别。因此,细菌病害的诊断和鉴定,除观察比较症状特点外,还需通过病原细菌的细胞形态、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DNA探针技术、基因序列分析技术进行鉴定。高粱细菌性条纹病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南美、非洲、欧洲,在前苏联、印度、中国、日本、苏丹、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许多种植高粱的国家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损失。目前,许多国家将高粱细菌性条纹病列为检疫对象。高粱细菌性条纹病主要为害高粱叶片和叶鞘,也可为害籽粒、花梗和花序、茎秆。该病害主要特点是病菌侵染叶片产生条纹状病斑,偶见产生斑点症状。病斑条纹状,宽1~3mm,延伸于叶脉间,条件适宜时,病斑可扩展长达200mm。病斑颜色因品种而异,在多数品种上呈深红褐色或紫褐色,少数品种上为黄色、黄褐色,病斑上常见有菌脓溢出,具有光泽,油渍状。高粱细菌性条纹病的致病菌为高粱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ndropogonis(E.F.Smith)Stapp,异名Bacterium andropogonis E.F.Smith〕,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图1-152 叶片条纹状病斑(左:前期;右:后期)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0~1.2μm×0.5~0.8μm,1~2根极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积累多聚-β-羟(基)丁酸酯。在King's B琼脂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果聚糖,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阴性。在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白色,稍有光泽,边缘整齐,光滑,半透明,稍隆起,培养基不变色。在肉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量少,稍混浊,表面无菌膜,底部稍有沉淀。在酵母浸汁液葡萄糖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奶油色。明胶不液化,不水解淀粉,不产生果聚糖。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接触酶阳性,石蕊牛乳变蓝、不凝固。病菌生长温度5~38℃,最适为22~28℃,40℃不生长,致死温度为50℃。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为5~8。接种烟草出现过敏反应。除高粱外,病菌尚可侵染高粱属的一些种类,如苏丹草和约翰逊草等。图1-153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可在病株残体和带菌种子上,也可在杂草和再生高粱植株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病种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田间病菌借助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病菌菌体可通过水孔和气孔侵入寄主叶片引起发病。连续高湿和温暖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相对湿度90%以上和昼夜温度24~30℃最有利于发病。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措施。在各种类型的高粱品种中均可选育出抗病性良好的品种。2.种子消毒 种子于60~70℃干热处理1h,可杀死种子内外携带的病原细菌。也可采用抗菌素药液变温浸种法,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杀死病菌。也可采用环氧乙烷熏蒸,可杀死种子内外全部细菌,但此法对种子发芽有明显影响,故只能用于非种子用的高粱。3.农业措施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秋后及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于土壤中以减少菌源。4.药剂防治 对高粱叶甲等媒介昆虫及早喷洒杀虫剂进行防治。植株发病初期可喷洒农用链霉素,对该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细菌性红条斑病发生于世界各地高粱产区,中国、印度、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等国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个别国家或地区发病严重。细菌性红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受害,初在叶脉间生出水渍状、红褐色小条斑,逐渐扩大,呈间断出现的长卵形、长条形病斑,中心黄褐色坏死,边缘红色。病斑常汇合成斑块扩及大半叶片,在叶片两面的病斑上有大量黄色小粒状菌脓溢出,干燥后变为鳞片状薄层。不同寄主上表现的症状有差异。在某些基因型高粱品种上表现的症状颇似高粱红条病毒病症状,而后者在叶片两面的病斑上无黄色菌脓或鳞片状薄层。图1-154 叶片条纹状病斑(左:初期;右:后期)图1-155 叶片上薄膜状干燥菌痂细菌性红条斑病致病菌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高粱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holcicola(Elliott)Dye〕,属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0.5~0.9μm×1.1~2.4μm,单生、双生或短链状,有荚膜,无芽孢,1~2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瘤状、有光泽、平滑,初透明,后呈蜡黄色,不透明,边缘整齐。明胶缓慢液化,七叶灵水解,淀粉水解。牛乳澄清但不凝固,硝酸盐不还原。能产生氨和硫化氢,不产生吲哚。酯酶阳性,氧化酶、脲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和VP反应均为阴性。能利用葡萄糖、蔗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海藻糖、纤维二糖、果糖等产酸而不产气体。能利用柠檬酸钠、乙酸钠、乳酸盐产碱。不能利用鼠李糖、菊糖、山梨醇、甘露醇、水杨苷、肌醇、酒石酸盐和苯甲酸盐。图1-156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为5.5~9.0,最适pH值为7.0~7.5。适宜生长温度为28~30℃,最高36~37℃,最低约为4℃,致死温度51℃。采用生理生化检测方法不能精确地将该细菌种与Xanthomonas campestris 中其他致病变种区分开,用血清学和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是可行的。1987年Claflin等研究提出的MXP半选择培养基,可用于快速分离鉴别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haseoli。在病原细菌中存在致病性分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高粱品种的病斑型反应不同的致病专化型。该病菌除为害高粱外,尚能侵染玉米及高粱属的苏丹草、帚用高粱和约翰逊草。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菌种子和病株残体可能是远距离传播体。田间病菌借风雨传播,侵染植株引起发病。温暖高湿的天气有利于传播发病。1.种植抗病品种 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病害常发区应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菌源;轮作倒茬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细菌性斑点病分布于世界各地种植高粱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美国、墨西哥、阿根廷、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前苏联和西非的许多国家。在保加利亚的苏丹草上,遇有利的气候条件可暴发流行,严重为害叶片。近年来,高粱细菌性斑点病在我国东北、华北的高粱产区发生普遍,局部地区为害较重。高粱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籽粒。图1-157 植株被害状病斑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直径2~5mm,初呈暗绿色,后中部变淡,边缘红色或红褐色,有黄色晕圈。潮湿时有菌脓溢出,干燥后呈薄膜状。病斑多时常汇合连片,导致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该病在不同品种上的症状表现有差异。病斑有时颇似一些真菌引起的病害、药害或生理性斑点的症状。图1-158 叶片上病斑(左:初期;右:中期)图1-159 叶片病斑(晕圈)细菌性斑点病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syringae van Hall,异名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0.6~0.7μm×1.2~1.8μm,单生,双生或呈短链状。有荚膜,无芽孢,1~4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不具有聚-β-羟(基)丁酸酯积累。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淡灰白色,黏稠光滑或稍有皱褶,凸起,半透明,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混浊,有菌膜和颗粒体。在King's B琼脂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色素。明胶液化迅速,牛乳澄清不凝固。不产氨、硫化氢和吲哚。淀粉水解弱、产生果聚糖。精氨酸双水解酶、氧化酶和酯酶均为阴性。能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油、甘露糖、木糖等产酸而不产气。不能利用麦芽糖、乳糖、鼠李糖、棉籽糖、海藻糖和酒石酸盐。能利用甜菜碱、肌醇和山梨醇产碱。图1-160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30℃,最高35℃,最低0℃。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多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除高粱外尚有苏丹草、约翰逊草、珍珠粟和谷子等多种作物。病菌在遗落于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内越冬,也可以种子带菌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体。在高粱生长季,田间借风雨传播。在干种子上细菌至少能存活3个月。带菌种子发芽3天后,在种皮内、胚根鞘末端和种胚表面可有大量病原细菌,7天后整个种子上都有细菌。病菌通过伤口、气孔和水孔侵入植株体内。潜育期很短,仅2~3天。初始细菌在细胞间活动,后迅速破坏寄主组织进入细胞内。病害发生最适温度12℃。低温、多雨高湿天气病害扩展迅速。高粱和苏丹草全生育期均易感病。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减少越冬菌源,秋后及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于土壤中以便减少菌源。建立无病留种田,种植无病菌种子。3.药剂防治 可用50~100μg/g链霉素溶液浸种30~60min,经水洗后晾干播种。高粱细菌性茎腐病最早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非洲等地有发生,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全世界高粱产区。在我国,一些高粱种植区有发生,局部地区发生较重。植株被侵染后,主要在高粱生长中期发病,中部节位发生腐烂,导致茎秆折断,造成直接的生产损失。在病害常发地块,高粱生长前期即可引起植株近地表茎节腐烂,造成植株枯死。因此,细菌性茎腐病在个别高粱产区对生产具有一定威胁。高粱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在高粱生长中期,症状出现于植株茎秆中部节位。图1-161 心叶枯萎图1-162 茎秆及叶鞘腐烂发病初期,在茎节上产生水浸状褪绿斑块,病斑迅速扩大,变为褐色软腐状;茎秆内髓组织分解和茎表皮腐烂,导致茎秆折断;病株表现心叶卷裹呈鞭状或鼠尾状,卷裹处腐烂。有时植株下部叶片正常,上部4~5片叶死亡,死亡叶片易于拔出,叶底部腐烂。病株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减少,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红褐色。发病部位因细菌的大量繁殖和高粱组织分解产生的一些物质而散发出明显的臭味。在南方一些地区,由于田间病菌数量大,病害在高粱苗期即可发生,引起根、茎基部腐烂,直接造成幼苗枯死。图1-163 植株茎秆腐烂、心叶枯死图1-164 心叶卷裹(左);叶片坏死斑(右)图1-165 茎秆腐烂(剖面图)该病与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病症状相似,两者极易混淆。主要区别: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于植株心叶、茎秆和叶鞘上,腐烂组织有臭味;腐霉菌茎基腐病叶鞘病斑无红褐色边缘,组织软化后略有酒糟味;潮湿时腐霉菌茎基腐病病斑上形成白色霉层。高粱细菌性茎腐病的致病菌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Dimock,异名E.chrysanthemi pv.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Dimock;E.chrysanthemi 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Munoz;E.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欧文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1.0~3.0μm×0.5~1.0μm,周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孔氏液里不生长,费美液生长差,Koser液生长良好。菌落圆形,乳白色,稍透明。在E.M.B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紫红色,无金属色泽。Endo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红色,无金属色泽。在PDA培养基(pH值5.5)培养3~6天,菌落边缘皱褶,似炸鸡蛋状。耐盐性>26%。病菌生长适温32~36℃。硝酸盐还原,能液化明胶,产氨,不产生硫化氢,不水解淀粉,不产生吲哚,不分解脂肪,甲基红测验阴性,VP测验阳性,石蕊牛乳酸性反应,凝固,底层石蕊还原。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果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水杨苷里产酸和产气,在甘油里只产酸。图1-166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病菌在土壤中的植株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病菌通过叶片、叶鞘或茎秆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引起发病。病菌侵染温度为26~36℃,最适温度32~35℃。重施苗肥或偏施氮肥发病较重;反之,前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则发病较轻。田间植株密度大,引起植株徒长,遮阳严重,株间郁密高湿发病重。高粱螟虫和叶甲等为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1.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区,应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细菌性茎腐病的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和降低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抗菌素,如农用链霉素、农抗120等,有一定防治效果;播种前用抗菌素浸种,对于控制经种子传播的病原菌有显著效果。 -
报告苹果树栽培概述
出版时间:2011该苹果生态适宜区位于辽宁南部、华北和中原地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安徽,以及江苏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东南部、湖北东北部和浙江北部。该苹果生态适宜区,包括山西中北部、陕西西部与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新疆的伊犁盆地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喀什、库尔勒、和田和哈密等地。我国栽培的西洋苹果,最早于1871年由美国引入山东烟台。其后又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先后引入,逐渐形成辽南和胶东两大苹果产区,并传入河北、陕西和四川等省。1949年以后,苹果生产发展较快,生产区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共有25个省(区)生产苹果,但苹果产区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等四大产区,其中黄土高原和渤海湾地区是我国苹果的优生区,并以陕西省和山东省的苹果面积与产量最大。该区域中重点区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辽西部分地区和河北的秦皇岛地区,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产量和面积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产区,优质果商品率高。从气候条件的差异上,又可分为辽南与辽西产区、山东产区和河北与京津产区3个小区。本区包括范围很广,东起山西中北部,包括陕西中北部,宁夏、内蒙古阴山以南,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黄河—湟水沿岸海拔低于2000米的地区,西至新疆的伊犁、阿克苏和喀什等地。本区地势高(苹果栽培区平均海拔在800~2000米),纬度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水量少,特别适合苹果生产,果实产量高、品质好,病虫害轻。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也是我国苹果的优生区和主要的出口基地。本区主要的集中产地有延安市、运城市、天水市和庆阳市等,其栽培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本产区以南到淮河、秦岭以北,东起连云港,经徐州、郑州,西至宝鸡,是中国新兴的一条最长的苹果栽培带。该区苹果种植面积较大,但苹果表面果锈较重,同时由于夏季高温和温差小,因而果实品质一般。该产区主要包括黄河故道产区和秦岭北麓产区。本区以四川省为主(四川盆地除外),包括西藏、云南和贵州等地低纬度的高山区。本区早在20世纪初已有零星的苹果生产,品种主要来自美国、法国和印度,但局限于个别庄园或其附近栽植。从20世纪50年代起,才逐步发展起来,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优质出口苹果基地之一,该区主栽苹果品种有金冠、元帅和红星等。苹果树的一生要经历生长、结果、衰老、更新和死亡过程,整个过程称为年龄时期。实生繁殖的果树年龄时期分幼年阶段(童期)、成年阶段和衰老期;无性繁殖的果树年龄时期划分为营养生长期、结果期和衰老期。种子萌发至真叶展开为幼苗期。指从种子萌发起,到具备开花潜能的这段时期。童期是果树特有的生命现象,实生苗在童期时芽小、枝密、多针刺枝。叶小而薄,叶肉发育差、栅栏组织和叶脉都不发达。即果树部分部位开始结果的时期。此期枝条先端开始形成少量质量较差的花芽,能开花结果,坐果率低。结果部位以下枝条仍处于童年阶段。所结果实含水量高、皮厚,味较酸,品质较差。大部分部位都结果的时期,年生长量趋于稳定。叶、芽、花等在形态上表现出该树固有特性。成花容易,结果部位扩大,果实品质达最佳状态,产量达最高水平。生长、结果和花芽形成达到平衡。经过一定的年限后,树势开始衰弱,表现树体骨干枝、骨干根逐步衰亡,枝条生长量小,纤细,结果枝或结果母枝比例下降,果实品质变差,产量下降。树冠更新复壮能力及抗逆性显著下降,果树较易感染各种病虫害。苹果和其他落叶果树一样,在一年中和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相适应进行有节奏地变化,表现为萌芽、展叶、开花、坐果、果实生长和成熟、花芽分化、新梢生长和成熟、落叶、休眠等物候期。各器官的物候期是按一定顺序,而不同器官是相互交错进行的。为了正确地制定年周期中的管理措施,需要正确了解苹果在年发育期中物候阶段性的特点。当日夜平均气温达10℃左右时,叶芽即开始萌动,同一株树萌芽期可延续一个月。强树、成年树发芽早,弱树、幼树发芽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苹果品种萌芽期的先后顺序基本一致。苹果芽萌动后约10天即进入展叶期,鳞片内第1~2片为稚叶,甚小,在展开后不久先后脱落,为非功能叶。展叶是指第一片功能叶平展,全树以5%发育枝顶芽展叶为准。在大于3℃的积温达到214℃以上时,苹果即开花。苹果开花期的早晚,与盛花期前40~50天内的旬平均最高气温的累积值密切相关。如果这一时期旬最高气温累积值高,开花期即早,相反就晚。不同品种所需积温值不同,所以开花早晚不同,早捷、萌、藤牧1号和陆奥开花早,富士、元帅系和津轻其次,国光最迟。开花物候期又分为花簇期、花蕾分离期、蕾铃期、初花期、盛花期和落花期。苹果落花后进入果实发育期,从坐果至果实成熟所经历的天数。不同品种的果实发育期差异较大。果实发育大体可分为果实细胞分裂期与果实细胞膨大期。苹果新梢生长期从新梢开始生长起,到顶芽形成为止。不同枝型生长历期长短不一:短枝、叶丛枝为30天左右;中长枝为45~60天;营养枝则为75~90天或更长。即芽能够分化为花芽的时期。整个植株,枝条是陆续停止生长的,花芽分化也是陆续开始的。盛果期大树短果枝多,分化期集中;初结果树,长果枝、中果枝、短果枝均有,分化期拖延较长;幼树枝条停止生长晚,开始分化的也晚。在华北地区,苹果在6月初开始分化花芽。果实发育至具有一定的果形、色泽、香气和硬度等特征,表现出其品种固有特性的时期。此期果实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果实内的淀粉逐渐减少,糖增多,含酸量降低;叶绿素降解过程加速,果实底色由绿变黄,香气增加,进入生理成熟。温度是影响落叶的主要因素,当旬平均温度低于10℃,日照缩短至12小时,即开始准备落叶。全树变黄叶片开始脱落,至25%的叶片脱落为开始落叶期,正常生长的叶片落完为落叶末期。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苹果落叶在11月份,西南地区在12月份。是指苹果从秋季自然落叶后至春季萌芽止。这一时期外表上看不出任何生长,但树体内部仍然进行着各种活动,如呼吸作用、水分蒸腾、芽的分化和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合成,以及树体内养分的转化等,只是这些活动比生长期微弱很多。根据树体休眠的状态,可分为自然休眠和强迫休眠。苹果树的根系因繁殖方法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由种子实生繁殖所形成的根系为实生根系,如以海棠、山定子等为实生砧木的根系;由扦插、压条繁殖所形成的根系为茎源根系,如一些矮化砧的根系;由根蘖繁殖所形成的根系为根蘖根系。实生根系主根发达,根系分布较深,生命力强,对外界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个体间差异较大。茎源根系和根蘖根系则主根不明显,根系浅,抗逆性较差,但个体间较为一致。地上的所有枝叶组成了苹果的树冠,包括主干、主枝、侧枝和枝组。良好的苹果树冠结构对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净光合速率、促进花芽分化和提高产量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果树整形修剪就是维持合理树冠结构的重要手段。描述树冠结构的主要参数有叶面积指数、主枝数、亩枝量、叶幕厚度、树高和干高等。苹果叶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叶缘有钝锯齿,幼嫩时两面均具柔毛,成长后正面柔毛脱落,叶缘有锯齿。全树总叶片的自然分布构成叶幕。叶幕结构对苹果的产量、果实品质有决定性影响,因为叶幕层的厚度和叶子分布的疏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光合作用效率。叶幕的形状与整形修剪制度有关。苹果叶幕有半圆形、纺锤形等。如采用主干疏层形叶幕为2~3层,纺锤形叶幕有3~5层,开心形叶幕只有1层。从生产实践上看,叶幕厚度以2~2.5米为宜,这样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芽是枝、叶或花的雏体,是枝、花形成过程中的临时性器官,由枝、叶、花的原始体以及生长点、过渡叶、苞片和鳞片构成。芽还具有与种子相似的特点,在繁殖条件下可形成新的植株,芽或带芽的枝可用于嫁接、扦插繁殖。苹果芽依芽在枝上的位置分为顶芽、侧芽和不定芽。依芽的性质分为叶芽和花芽。依芽的萌发早晚可分为早熟性芽、晚熟性芽和潜伏芽。依同一节上芽的主副可分为主芽和副芽。叶芽芽体小,略长而尖,芽内只包含有枝叶原始体,萌芽后抽生出新梢。苹果叶芽除有中间的主芽外,两侧为副芽。一般情况下,只有主芽生长,而副芽潜伏不萌发。苹果的花芽为混合芽,以顶生为主,芽体大,充实饱满,既有花原基,也有叶原基,在春季萌芽后既长枝又开花。苹果花序为伞房花序(图1-1),每序有5~7朵花,当树势衰弱或树势过旺时花芽发育不好,只有3~5朵花。苹果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子房和花托构成。花瓣白色,含苞未放时带粉红色,雄蕊20,花柱5。图1-1 苹果的花序苹果的果实为合生心皮下位子房与花托、萼筒共同发育而成(图1-2)。食用部分主要由肉质花托发育而成,心皮形成果心,所占比例较小,称为仁果,属假果。子房有5个心室,每个心室多有2个胚珠,可形成2粒种子。果实的生长物候期分为果实发育期、萼片闭合期、梗洼形成期、果实色泽变化期、采收期和自然成熟期。苹果树生长季对有效积温的要求为2500~3000℃,不同物候期对有效积温要求不同。苹果开花和果实成熟分别需要419℃和1099℃的有效积温。苹果在冬季最冷月旬平均温度低于-12℃或绝对低温达-30℃以下时,即发生严重冻害。冬季需要≤7.2℃温度1400小时左右的低温,才能满足苹果顺利通过休眠期对低温的要求。生长季(4~10月份)平均气温为12~18℃,夏季(6~8月份)平均气温为18~24℃,最适宜苹果生长,35℃以上则表现生长不良。根系一般可耐-12℃的低温,花蕾只能经受短期-2.5℃的低温,花期遇-1.5~1.7℃的低温,即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幼果期经较长时间0~1℃低温,萼周就会出现霜环。图1-2 苹果的果实苹果是喜光树种,光照充足才能正常生长,一旦光照恶化,就会影响花芽分化和果实品质。所以,要采用高光效树形。红色品种要求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以上,或成熟期日照量不低于150小时。紫外线对节间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树体矮小、侧枝增多,而且可促进花芽的分化,有助于果实花色素的合成,使红色果实的色泽更加艳丽。一般苹果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在800微摩/(平方米·秒),饱和点高的品种补偿点也高。苹果在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且分布均匀的地区生长良好。花期多雨,影响授粉和坐果;夏季、秋季多雨,会造成枝叶徒长,病虫害严重,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春旱和伏旱对苹果产量影响最大。苹果喜微酸性至中性土壤,适宜pH值为5.4~6.8,pH值4以下生长不良,pH值7.8以上常发生严重的失绿现象;土壤含盐总量在0.13%以下时生长正常。苹果树的生长发育,最适宜于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保持在1米以下,富含有机质,心土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风、海拔对苹果栽培也有影响。在大风地区,苹果易出现偏冠、落花落果重的现象,因此栽培时必须营造防护林。海拔高度的差异,造成气温、光照等一系列因子的变化,从而影响苹果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如同一地区,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出现苹果物候期和品质上的差异,海拔高的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类(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果实着色好,综合品质高。我国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800~1500米,非常有利于苹果品质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生产技术规程,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的物质和转基因产品;允许存在有害物残留,只要不超过标准规定就可以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更适合当前国内消费市场,还不能在国际市场通行。无公害苹果生产主要技术包括:基地环境的选择,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和质量检测技术等。涉及苹果无公害生产的标准有:NY/T 5012—2001《无公害食品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3—2001《无公害食品 苹果产地环境条件》等。无公害苹果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区域。此外,对空气的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也有具体要求。无公害苹果产地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日平均低于0.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低于0.1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低于0.12毫克/立方米,以及氟化物低于7微克/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和土壤质量必须符合表1-1和表1-2的要求。项目指标值项目指标值(毫克/升)项目指标值(毫克/升)pH值5.5~8.5总砷≤0.1氟化物≤3.0总汞(毫克/升)≤0.001总铅≤0.1氰化物≤0.5总镉(毫克/升)≤0.005铬(六价)≤0.1石油类≤10.0表1-1 无公害苹果产地农田灌溉水质量要求无公害苹果生产要求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土壤结构,一般生产高档苹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要达到2%~3%,最好能达到3%~5%,而我国苹果产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以下,因而需要进行土地改良。主要通过深翻和果园生草的方法改良土壤。苹果树的土壤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同时,所施用的肥料不应对果园环境和果实品质产生不良影响。项目指标值(毫克/千克)pH值<6.5pH值为6.5~7.5pH值>7.5镉≤0.3≤0.30.6总汞≤0.3≤0.51总砷≤40≤30≤25铅≤250≤300≤350铬≤150≤200≤250铜≤150≤200≤200表1-2 无公害苹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病虫害防治是实现无公害苹果生产最关键的环节。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以预防为主,坚持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如果必须采用化学防治,则应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使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低毒有机合成农药,有限度地使用中毒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无公害苹果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限量要求如表1-3。指标名称汞,铅,镉,砷,氟敌敌畏乐果,杀螟硫磷倍硫磷残留量≤(毫克/千克)0.01,0.2,0.03,0.5,0.50.21.0,0.40.05表1-3 无公害优质苹果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