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十五)小地老虎(Black Cutworm,Greasy Cutworm)
出版时间:2013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属鳞翅目(Lepidiptera),夜蛾科(Noctuidae)。该害虫在世界各国均有分布。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各高粱产区,以雨量丰富、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发生量大,东北地区多发生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地区。图3-41 田间被害状(幼苗基部被啃断,叶片呈缺刻)图3-42 地老虎啃食幼苗几种地老虎的为害状基本一致。幼虫啃食植株幼苗茎基部,将其咬断,致使幼苗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可造成毁种。小地老虎食性杂,能为害100余种植物,是对农作物、林木幼苗为害极大的地下害虫。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分枝渐短仅达触角之半,端半部丝状。前翅暗褐色,前缘色较深。亚基线、内横线、外横线均为暗色中间夹白的波状双线,前端部分夹白特别明显;剑纹轮廓黑色。肾纹、环纹暗褐色,边缘黑色。肾纹外侧有1个尖朝外的三角形黑纵斑;亚缘线白色,齿状,内侧有2个尖朝内的三角形黑纵斑;3个斑相对。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黑褐色。卵高约0.5mm,宽约0.6mm,半球形,表面具纵棱与横道,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1~50mm,黄褐色至黑褐色,体表粗糙,布满龟裂状皱纹和大小不等的黑色颗粒。头部黄褐色至暗褐色,额区在颅顶相会处形成单峰。腹部第1~8节背面有4个毛片,后方的2个较前方的2个大1倍以上。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带。蛹红褐色或暗褐色,长18~24mm,腹部第4~7节基部有一圈刻点,在背面的大而深,腹端具1对臀棘。图3-43 小地老虎成虫(左♀;右♂)(张治良摄)图3-44 小地老虎幼虫(左:幼虫;右:头部)小地老虎属南北往返迁飞性的害虫,春季由低纬度向高纬度、低海拔向高海拔迁飞,秋季则沿着相反方向飞回南方。从10月到翌年4月份均见有发生和为害。该虫在全国各地发生世代各异,西北和长城以北地区一般年发生2~3代,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年发生3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沿岸年发生4代,长江以南年发生4~5代,南亚热带地区年发生6~7代。无论年发生代数多少,在生产上造成严重为害的均为第一代幼虫。南方越冬代成虫2月份出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羽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宁夏和内蒙古为4月下旬。小地老虎在辽宁1年发生2~3代。越冬代成虫迁入时间为4月中下旬,第1代发蛾期为6月中下旬,第2代为8月上中旬,第3代(即南迁代)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幼虫于春季为害多种作物幼苗,秋季为害秋菜。1~2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取食为害,3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将幼苗植株从地面处咬断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成虫多在下午15:00时至晚上22:00时羽化,白天潜伏于杂物及缝隙等处,黄昏后开始飞翔、觅食,3~4天后交配、产卵。卵散产于低矮叶密的杂草和幼苗上,少数产于枯叶、土缝中,近地面处落卵最多,每头雌成虫产卵800~1000粒,多者达2000粒,卵期约为5天。幼虫6龄,个别7~8龄。幼虫期在各地相差很大,但第一代为30~40天。幼虫老熟后在深约5cm土室中化蛹,蛹期9~19天。小地老虎对普通灯光趋性不强、对黑光灯极为敏感,有强烈的趋化性,特别喜欢酸、甜、酒味和泡桐叶。成虫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主要是由温度高低差异所致。1.农业措施防治 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围杂草,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在高粱苗定植前,选择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等杂草,堆放诱集其幼虫,人工捕捉,或拌入药剂毒杀。也可在清晨于被害苗的周围寻找潜伏幼虫,进行人工捕捉。2.物理防治 春季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越冬代成虫。也可用发酵变酸的食物如甘薯、胡萝卜、烂水果等加入适量药剂,诱杀成虫。3.化学防治 毒饵诱杀,豆饼(麦麸)20~25kg,压碎、炒熟后均匀拌入40%辛硫磷乳油0.5kg,按600kg/hm2撒于幼苗周围;也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稀释液喷浇地面;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1:200药土,按500kg/hm2撒施。 -
报告(十一)云斑鳃金龟(Clouded Chafer)
出版时间:2013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laticollis Lewis),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除西藏、新疆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发生。国外朝鲜半岛、日本也有发生。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取食高粱、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树木的叶片,尤其喜食细嫩柳枝的表皮及松树的针叶。幼虫为害果树、苗木和多种粮食作物的地下部分(根、茎)。严重发生年份可全生长季为害,严重受害地块可造成绝产。图3-29 云斑鳃金龟为害状(苗根被切断)(张治良摄)成虫体长28~41mm,宽14~21mm,体多呈暗褐色少数红褐色,上覆白色、黄色鳞毛组成斑纹。足、触角、鳃片为暗红褐色。雄虫触角鳃片部7节,大而弯曲,长大约为前胸背板长的1.25倍;雌虫触角鳃片部6节,小而直。头除覆有黄色鳞毛外,在额区还有竖立的长黄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中间具2个窄而对称、由黄鳞毛组成的纵带斑,其两侧有2~3个纵列毛斑。覆在鞘翅上的鳞毛,组成云状斑纹。前足胫节外齿雄2雌3,中齿显近顶齿。老熟幼虫体长60~70mm,头宽9.8~10.5mm。肛腹片后部覆毛区中间的刺毛列,每列多为10~12根小短锥状刺毛,两列刺毛多整齐平行排列;刺毛列长度未达到覆毛区钩毛群的前缘。蛹体长49~53mm。触角雌、雄异型。发音器2对,位于腹部第4、5节和第5、6节背板中央节间处,腹部第3~6 节背部中央(即发音器外侧处)各具1对弧形凹陷。尾节近三角形,尾角尖锐,呈锐角岔开。雄蛹尾节腹面具2个纵向瘤突,雌蛹尾节腹面平坦。云斑鳃金龟在我国北方4年完成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历期600余天,以第二年秋季和第三年秋季为害重。成虫盛发期在7月。成虫有假死习性,趋光性强,尤其是雄虫。成虫活动可分前、后两段,前段昼伏夜出,后段白天取食,夜间迁飞。图3-30 云斑鳃金龟(左:成虫♂;右:成虫♀)(张治良摄)图3-31 云斑鳃金龟(左:幼虫;右:蛹)(张治良摄)参见东北大黑鳃金龟防治。 -
报告(十)白星花金龟(White Spotted Flower Chafer)
出版时间:2013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Lewis),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各省(区)均有发生。国外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发生报道。白星花金龟主要以成虫为害。成虫取食花器和伤口处流出的汁液。在高粱成株期,成虫主要为害幼嫩小穗、枝梗和籽粒,造成穗残缺不全,并由于被害穗产生伤口、籽粒破损,从而加重高粱穗、籽粒霉变。也可啃食高粱茎秆吸取汁液,特别是茎秆的伤口处被啃食,茎秆易倒折。白星花金龟主要为害高粱、向日葵、蔬菜和果树作物。成虫体长18~22mm,宽12.5mm,椭圆形。体表具光泽,多古铜色或青铜色。唇基短宽,前缘折翅且稍中凹。触角10节,鳃片部3节。前胸背板长短于宽,两侧弧形,基部最宽,后角宽圆形,后缘小盾片前部中凹。小盾片长三角形,顶角钝。鞘翅宽大,长方形,除刻点外,白绒斑多为横向波浪形,多集中在中后部。臀板短宽,密布皱纹和黄绒毛,每侧具白绒斑。中胸腹突扁平,前端圆,基部强烈缢缩。腹部第1~4节腹板近边缘布有白绒斑。前足胫节具3个外齿,爪弯曲成对。老熟幼虫体长40~50mm,上唇3裂片状。肛腹片后部覆毛区布满短粗直刺和混杂长针状毛,刺毛列位于后部中间,各由14~22根宽扁而钝的锥状刺组成,呈长椭圆形排列,中部(腰部)部分缢入。肛门孔横裂缝状。裸蛹,蛹黄褐色,体长21~22mm。腹部背面中央具6对发音器。尾节端部半圆形。雄蛹腹面外生殖器瘤突状,雌蛹腹面平坦,生殖孔位于近基缘中间。图3-26 植株被害状(左:啃食茎秆;右:咬食籽粒致霉烂)图3-27 白星花金龟成虫图3-28 白星花金龟幼虫 (张治良摄)白星花金龟1年发生1代,以幼虫于腐殖质和厩肥堆中越冬,幼虫为腐食性。成虫5月份出现,在东北盛发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产卵于含腐殖质多的土中或堆肥和腐物堆中。成虫具有假死性、趋光性和趋化性。1.农业措施防治 消灭粪肥中的幼虫,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诱杀成虫 在田边以黑光灯诱杀成虫,利用白星花金龟对酒醋味的趋性,在地边架置装有糖醋液体容器,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 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喷洒在幼虫较集中的腐殖质或厩肥中,充分翻拌,杀死白星花金龟幼虫。或采用毒土法,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ml,拌潮湿细土20kg,充分混拌入白星花金龟幼虫较多的腐殖质或厩肥中。 -
报告(九)黑绒金龟(Black Velvety Chafer)
出版时间:2013黑绒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除西藏、新疆无报道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在国外,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有发生。黑绒金龟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幼虫取食植物地下部分,成虫取食作物幼芽、叶片、茎秆等。高粱叶片及幼苗被害,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的全株被啃光,仅留秃桩。黑绒金龟成虫还可取食为害多种农作物和林木。图3-23 啃食幼苗造成缺刻成虫卵圆形,前狭后宽,大小6.2~9.0mm×3.5~5.2mm,黑色或黑褐色,有丝绒般闪光。唇基黑色,光泽强,前缘与侧缘微翘起,中间纵隆。触角 9节,鳃片部3节。前胸背板横宽,密布细刻点,两侧中段外扩,侧缘列生褐色刺毛。鞘翅侧缘微弧形,边缘具稀短细毛,每侧具9 条刻点沟,沟间拱起明显。前足胫节具 2 个外齿,爪具齿。臀板三角形,密布粗大刻点。卵长1.2mm,椭圆形,乳白色,光滑。老熟幼虫体长14~16mm,头宽2.5~2.6mm,两侧颊区触角基部上方具一圆形暗斑 (伪单眼)。肛腹片后部覆毛区满布顶端尖弯的刺毛,前缘双峰状,中间裸区楔状,楔尖朝向尾部,将覆毛区一分为二。刺毛列位于覆毛区后缘,由16~22根锥刺毛组成,呈横弧状排列,其中间隔开宽些。离蛹,蛹体长8~9mm,宽3.5~4.5mm。腹部第1~6节背板中间具横峰状锐脊,尾节近方形,后缘中间凹入,两尾角较长。雄蛹臀节腹面可见隆起的外生殖器;雌蛹臀节腹面平坦,生殖孔位于基缘中部。图3-24 黑绒金龟(左:成虫;右:卵)图3-25 黑绒金龟(左:成熟幼虫;右:初龄幼虫)黑绒金龟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1年发生1代,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代数不清,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4~6月为成虫活动期,连续5天平均气温10℃以上,尤其是降雨后开始大量出土,晴朗、风小的天气,午后14:00~17:00时是成虫活动高峰。成虫具趋光性和假死性。6~8月为幼虫生长发育期。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改良土壤,合理轮作,铲除杂草,科学施肥,精耕细作等,恶化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减轻为害。2.人工诱杀成虫 于无风下午14:30~17:00时,在田间分散安插蘸有杀虫剂的新鲜杨树或柳树条把,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趋光性和假死习性,人工捕杀。3.药剂防治 ①毒土法: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ml,拌潮湿细土20kg,高粱播种时随之撒施于穴中或播种沟内,可控制或减轻幼虫为害。②喷雾:在成虫盛发期,用2.5%敌杀死乳油或2.5%功夫水乳剂等药剂,每亩15~20ml,对水40kg,喷雾。 -
报告(六)宽背金针虫(Broadbacked Click Beetle)
出版时间:2013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Fabricius),属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虫科Elateridae。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广西和新疆等省区。主要为害高粱、玉米等禾谷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薯类、甜菜、棉花、瓜类和苜蓿等经济作物。可咬食刚出土的幼苗及未出土的幼芽和种子,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也可蛀入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和幼苗根内取食,蛀成孔洞,后期被害植株干枯死亡。雌成虫体长10.5~13.1 mm,雄成虫体长9.2~12.0 mm,粗短宽厚。头具粗大刻点。触角短,端不达前胸背板基部,第1节粗大,棒状,第2节短小,略呈球形,第3节比第2节长2倍,从第4节起各节略呈锯齿状。前胸背板横宽,侧缘具有翻卷的边沿,向前呈圆形变狭,后角尖锐刺状,伸向斜后方。小盾片横宽,半圆形。鞘翅宽,适度凸出,端部具宽卷边,纵沟窄,有小刻点,沟间突出。体黑色,前胸和鞘翅带有青铜色或蓝色色调。触角暗褐色,足棕褐色,后跗节明显短于胫节。老熟幼虫体长20~22mm,体棕褐色。腹部背片不显著凸出,有光泽,隐约可见背纵线。腹部第9节端部变窄,背片具圆形略凸出的扁平面,上覆有2条向后渐近的纵沟和一些不规则的纵皱,其两侧有明显的龙骨状缘,每侧有3个齿状结节。第9节末端分岔,缺口呈横卵形,开口约为宽径之半。左右两岔突大,每一岔突的内枝向内上方弯曲,外枝如钩状,向上;在分枝的下方有2个大结节:一个在外枝和内枝的基部,一个在内枝的中部。蛹体长约10mm。初蛹乳白色,后变白带浅棕色,羽化前复眼变黑色,上颚棕褐色。蛹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具1尖刺突,腹部末端钝圆状。雄蛹臀节腹面具瘤状外生殖器。图3-15 宽背金针虫为害状(张治良摄)在我国北方约需4~5年完成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春季为害各种旱地作物。5~7月成虫出现,白天活动,能飞翔,有趋糖蜜习性。春季雨水均匀,土壤湿润,有利金针虫发生,而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害虫生存。秋深翻和灌水等均会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图3-16 宽背金针虫(左:成虫;右:蛹)(张治良摄)参考沟金针虫防治。 -
报告(二)单刺蝼蛄(Mongolian Mole Cricket)
出版时间:2013单刺蝼蛄又称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Saussure),属直翅目(Orthop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辽宁和吉林的西部地区)、西北、华北、华东部分地区。在国外,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耳其等有发生报道。单刺蝼蛄主要取食作物和林木种子、幼苗的幼根及幼茎等,导致被害处呈现乱麻丝状;而且蝼蛄在地表土层5~15 cm串动,形成纵横弯曲的隧道,使土壤松动风干,幼苗、幼根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条。单刺蝼蛄为害的作物种类和东方蝼蛄基本相同。成虫体长36~55mm,前胸宽7~11mm,黄黑褐色或灰色,密被细毛。头小、狭长,复眼椭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盾形,中央具一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坑斑。前翅鳞片状,仅覆盖腹部1/3,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后翅折叠如尾状,刚超过腹部末端。前足进化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明显;后足胫节背侧内缘具1根棘,个别也有2根的或完全消失。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尾须细长。卵黄褐色至暗灰色,椭圆形,大小1.6~2.8mm×0.9~1.7mm。若虫分13个龄期,初孵时乳白色至黄褐色,随生长蜕皮次数增加,体色逐渐变深。在我国北方,单刺蝼蛄3年完成1代。以老熟若虫和成虫在冻土层下越冬。主要生活习性、为害植物种类与东方蝼蛄相同。图3-4 单刺蝼蛄卵(上)、若虫(下左)和成虫(下右)(张治良摄)参考东方蝼蛄防治。 -
报告二、高粱细菌病害(Sorghum Diseases Caused by Bacteria)
出版时间:2013在引起植物病害的几类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种子植物)中,细菌的重要性仅次于真菌和病毒,迄今已明确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达300多种。高粱上已报道有几十种细菌病害,细菌性条纹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茎腐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等在世界上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细菌性病害症状复杂多样,有的易与真菌和病毒病害及一些生理病害的症状混淆,难以区别。因此,细菌病害的诊断和鉴定,除观察比较症状特点外,还需通过病原细菌的细胞形态、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DNA探针技术、基因序列分析技术进行鉴定。高粱细菌性条纹病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南美、非洲、欧洲,在前苏联、印度、中国、日本、苏丹、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许多种植高粱的国家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损失。目前,许多国家将高粱细菌性条纹病列为检疫对象。高粱细菌性条纹病主要为害高粱叶片和叶鞘,也可为害籽粒、花梗和花序、茎秆。该病害主要特点是病菌侵染叶片产生条纹状病斑,偶见产生斑点症状。病斑条纹状,宽1~3mm,延伸于叶脉间,条件适宜时,病斑可扩展长达200mm。病斑颜色因品种而异,在多数品种上呈深红褐色或紫褐色,少数品种上为黄色、黄褐色,病斑上常见有菌脓溢出,具有光泽,油渍状。高粱细菌性条纹病的致病菌为高粱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ndropogonis(E.F.Smith)Stapp,异名Bacterium andropogonis E.F.Smith〕,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图1-152 叶片条纹状病斑(左:前期;右:后期)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1.0~1.2μm×0.5~0.8μm,1~2根极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积累多聚-β-羟(基)丁酸酯。在King's B琼脂培养基上不产生荧光色素、果聚糖,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阴性。在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白色,稍有光泽,边缘整齐,光滑,半透明,稍隆起,培养基不变色。在肉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量少,稍混浊,表面无菌膜,底部稍有沉淀。在酵母浸汁液葡萄糖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奶油色。明胶不液化,不水解淀粉,不产生果聚糖。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接触酶阳性,石蕊牛乳变蓝、不凝固。病菌生长温度5~38℃,最适为22~28℃,40℃不生长,致死温度为50℃。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为5~8。接种烟草出现过敏反应。除高粱外,病菌尚可侵染高粱属的一些种类,如苏丹草和约翰逊草等。图1-153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可在病株残体和带菌种子上,也可在杂草和再生高粱植株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病种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田间病菌借助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病菌菌体可通过水孔和气孔侵入寄主叶片引起发病。连续高湿和温暖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相对湿度90%以上和昼夜温度24~30℃最有利于发病。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措施。在各种类型的高粱品种中均可选育出抗病性良好的品种。2.种子消毒 种子于60~70℃干热处理1h,可杀死种子内外携带的病原细菌。也可采用抗菌素药液变温浸种法,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杀死病菌。也可采用环氧乙烷熏蒸,可杀死种子内外全部细菌,但此法对种子发芽有明显影响,故只能用于非种子用的高粱。3.农业措施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秋后及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于土壤中以减少菌源。4.药剂防治 对高粱叶甲等媒介昆虫及早喷洒杀虫剂进行防治。植株发病初期可喷洒农用链霉素,对该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细菌性红条斑病发生于世界各地高粱产区,中国、印度、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等国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个别国家或地区发病严重。细菌性红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受害,初在叶脉间生出水渍状、红褐色小条斑,逐渐扩大,呈间断出现的长卵形、长条形病斑,中心黄褐色坏死,边缘红色。病斑常汇合成斑块扩及大半叶片,在叶片两面的病斑上有大量黄色小粒状菌脓溢出,干燥后变为鳞片状薄层。不同寄主上表现的症状有差异。在某些基因型高粱品种上表现的症状颇似高粱红条病毒病症状,而后者在叶片两面的病斑上无黄色菌脓或鳞片状薄层。图1-154 叶片条纹状病斑(左:初期;右:后期)图1-155 叶片上薄膜状干燥菌痂细菌性红条斑病致病菌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高粱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holcicola(Elliott)Dye〕,属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0.5~0.9μm×1.1~2.4μm,单生、双生或短链状,有荚膜,无芽孢,1~2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瘤状、有光泽、平滑,初透明,后呈蜡黄色,不透明,边缘整齐。明胶缓慢液化,七叶灵水解,淀粉水解。牛乳澄清但不凝固,硝酸盐不还原。能产生氨和硫化氢,不产生吲哚。酯酶阳性,氧化酶、脲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和VP反应均为阴性。能利用葡萄糖、蔗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海藻糖、纤维二糖、果糖等产酸而不产气体。能利用柠檬酸钠、乙酸钠、乳酸盐产碱。不能利用鼠李糖、菊糖、山梨醇、甘露醇、水杨苷、肌醇、酒石酸盐和苯甲酸盐。图1-156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为5.5~9.0,最适pH值为7.0~7.5。适宜生长温度为28~30℃,最高36~37℃,最低约为4℃,致死温度51℃。采用生理生化检测方法不能精确地将该细菌种与Xanthomonas campestris 中其他致病变种区分开,用血清学和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是可行的。1987年Claflin等研究提出的MXP半选择培养基,可用于快速分离鉴别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haseoli。在病原细菌中存在致病性分化,表现在对不同的高粱品种的病斑型反应不同的致病专化型。该病菌除为害高粱外,尚能侵染玉米及高粱属的苏丹草、帚用高粱和约翰逊草。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菌种子和病株残体可能是远距离传播体。田间病菌借风雨传播,侵染植株引起发病。温暖高湿的天气有利于传播发病。1.种植抗病品种 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病害常发区应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菌源;轮作倒茬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细菌性斑点病分布于世界各地种植高粱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美国、墨西哥、阿根廷、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前苏联和西非的许多国家。在保加利亚的苏丹草上,遇有利的气候条件可暴发流行,严重为害叶片。近年来,高粱细菌性斑点病在我国东北、华北的高粱产区发生普遍,局部地区为害较重。高粱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籽粒。图1-157 植株被害状病斑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直径2~5mm,初呈暗绿色,后中部变淡,边缘红色或红褐色,有黄色晕圈。潮湿时有菌脓溢出,干燥后呈薄膜状。病斑多时常汇合连片,导致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该病在不同品种上的症状表现有差异。病斑有时颇似一些真菌引起的病害、药害或生理性斑点的症状。图1-158 叶片上病斑(左:初期;右:中期)图1-159 叶片病斑(晕圈)细菌性斑点病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syringae van Hall,异名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0.6~0.7μm×1.2~1.8μm,单生,双生或呈短链状。有荚膜,无芽孢,1~4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不具有聚-β-羟(基)丁酸酯积累。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淡灰白色,黏稠光滑或稍有皱褶,凸起,半透明,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混浊,有菌膜和颗粒体。在King's B琼脂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色素。明胶液化迅速,牛乳澄清不凝固。不产氨、硫化氢和吲哚。淀粉水解弱、产生果聚糖。精氨酸双水解酶、氧化酶和酯酶均为阴性。能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油、甘露糖、木糖等产酸而不产气。不能利用麦芽糖、乳糖、鼠李糖、棉籽糖、海藻糖和酒石酸盐。能利用甜菜碱、肌醇和山梨醇产碱。图1-160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30℃,最高35℃,最低0℃。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多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除高粱外尚有苏丹草、约翰逊草、珍珠粟和谷子等多种作物。病菌在遗落于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内越冬,也可以种子带菌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体。在高粱生长季,田间借风雨传播。在干种子上细菌至少能存活3个月。带菌种子发芽3天后,在种皮内、胚根鞘末端和种胚表面可有大量病原细菌,7天后整个种子上都有细菌。病菌通过伤口、气孔和水孔侵入植株体内。潜育期很短,仅2~3天。初始细菌在细胞间活动,后迅速破坏寄主组织进入细胞内。病害发生最适温度12℃。低温、多雨高湿天气病害扩展迅速。高粱和苏丹草全生育期均易感病。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减少越冬菌源,秋后及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于土壤中以便减少菌源。建立无病留种田,种植无病菌种子。3.药剂防治 可用50~100μg/g链霉素溶液浸种30~60min,经水洗后晾干播种。高粱细菌性茎腐病最早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非洲等地有发生,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全世界高粱产区。在我国,一些高粱种植区有发生,局部地区发生较重。植株被侵染后,主要在高粱生长中期发病,中部节位发生腐烂,导致茎秆折断,造成直接的生产损失。在病害常发地块,高粱生长前期即可引起植株近地表茎节腐烂,造成植株枯死。因此,细菌性茎腐病在个别高粱产区对生产具有一定威胁。高粱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在高粱生长中期,症状出现于植株茎秆中部节位。图1-161 心叶枯萎图1-162 茎秆及叶鞘腐烂发病初期,在茎节上产生水浸状褪绿斑块,病斑迅速扩大,变为褐色软腐状;茎秆内髓组织分解和茎表皮腐烂,导致茎秆折断;病株表现心叶卷裹呈鞭状或鼠尾状,卷裹处腐烂。有时植株下部叶片正常,上部4~5片叶死亡,死亡叶片易于拔出,叶底部腐烂。病株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减少,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红褐色。发病部位因细菌的大量繁殖和高粱组织分解产生的一些物质而散发出明显的臭味。在南方一些地区,由于田间病菌数量大,病害在高粱苗期即可发生,引起根、茎基部腐烂,直接造成幼苗枯死。图1-163 植株茎秆腐烂、心叶枯死图1-164 心叶卷裹(左);叶片坏死斑(右)图1-165 茎秆腐烂(剖面图)该病与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病症状相似,两者极易混淆。主要区别: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发生于植株心叶、茎秆和叶鞘上,腐烂组织有臭味;腐霉菌茎基腐病叶鞘病斑无红褐色边缘,组织软化后略有酒糟味;潮湿时腐霉菌茎基腐病病斑上形成白色霉层。高粱细菌性茎腐病的致病菌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Dimock,异名E.chrysanthemi pv.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Dimock;E.chrysanthemi 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Munoz;E.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属细菌薄壁菌门欧文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大小1.0~3.0μm×0.5~1.0μm,周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孔氏液里不生长,费美液生长差,Koser液生长良好。菌落圆形,乳白色,稍透明。在E.M.B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紫红色,无金属色泽。Endo培养基上菌落中央淡褐色,边缘红色,无金属色泽。在PDA培养基(pH值5.5)培养3~6天,菌落边缘皱褶,似炸鸡蛋状。耐盐性>26%。病菌生长适温32~36℃。硝酸盐还原,能液化明胶,产氨,不产生硫化氢,不水解淀粉,不产生吲哚,不分解脂肪,甲基红测验阴性,VP测验阳性,石蕊牛乳酸性反应,凝固,底层石蕊还原。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果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水杨苷里产酸和产气,在甘油里只产酸。图1-166 病叶组织切片(菌溢)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病菌在土壤中的植株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病菌通过叶片、叶鞘或茎秆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体内引起发病。病菌侵染温度为26~36℃,最适温度32~35℃。重施苗肥或偏施氮肥发病较重;反之,前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则发病较轻。田间植株密度大,引起植株徒长,遮阳严重,株间郁密高湿发病重。高粱螟虫和叶甲等为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1.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发区,应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细菌性茎腐病的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改善田间通风条件和降低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抗菌素,如农用链霉素、农抗120等,有一定防治效果;播种前用抗菌素浸种,对于控制经种子传播的病原菌有显著效果。 -
报告秦皇岛市植保信息传播现状与对策
出版时间:2010董立新 刘春茹(秦皇岛市植物保护站 河北秦皇岛 066004)植保信息传播是植保技术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暴发性、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频发,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增大。传统的植保信息传播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的需要,这就给植保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创新植保信息传播模式,进一步提高植保技术入户率和农民认知度,从而促进植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了秦皇岛市植保信息传播现状,同时提出了新时期创新植保信息传播方式的对策。1 秦皇岛市植保信息传播现状1.1 推广网络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制约植保信息向基层延伸秦皇岛市共有75的乡镇,有50%左右乡镇存在植保技术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乡、村网络技术断层,新技术、新农药的推广很难到村,更不用说到户发挥应有的作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在基层,持别是在广大农村应用非常有限,很大程度上制约植保信息向基层延伸。1.2 植保技术信息传播手段滞后,植保信息入户率较低以往植保技术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病虫情报》、广播、会议逐级贯彻来传递,中间环节多,历时长,加之网络不健全,传播范围有限,很难传到农民手中,就是传到农民手中,也已是过时的信息,一些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病虫防治信息传到农民时已错过防治适期;其次,农村广播由于多年失修和区域调整,入户率较低。1.3 植保经费投入不足,工作开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秦皇岛市大部分县级植保站没有植保专项经费,设施老化,设备过时,服务功能下降,一些县级植保站没有标本室,化验室,更没有仪器设备,原有的标本,设备也随着人员的更替不知去向,植保技术人员在搞测报时,只能用“一看,二摸,三经验”的原始方式,造成信息准确率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1.4 植保技术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秦皇岛市现阶段基层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中普遍存在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状况,县级植保站自高考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技术人员只出不进,加之植保工作辛苦及农业行政执法和农药检测机构建立,不少专业人员纷纷转向,植保专业队伍己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面对千家万户,目前基层植保队伍,无论在素质和数量上都不适应现在植保工作及植保信息传播的需要。1.5 农资多头经营、技物脱节造成信息混乱农资多头经营,进货渠道、经营范围、经营场所存在混乱现象,品种规格,农药名称多而杂,产品质量良萎不齐,尤其是农资经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个别批发商受利益驱使,擅自发布病虫情报,或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推销自己的产品,干扰了正常的植保信息发布,导致植保信息存在混乱现象。2 对策与措施2.1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不断创新植保技术信息传播模式2.1.1 利用电视节目,实现植保技术信息传播可视化农业部门要主动与广电部门联系,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取长补短。各级植保站要根据农事季节安排,编排栏目播出内容,并提供栏目图像素材,邀请电视台进行配音、编辑及片头片尾制作,然后植保人员审稿。也可利用电视台的现有农业节目在农事季节安排进行宣传。比如2010年上半年本站利用秦皇岛市电视台“走进乡村”栏目,制作13期专题节目,发布病虫信息和进行病虫防治技术宣传,同时开辟了病虫害系列专题节目,由于电视节目图文并茂,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发布快捷、传播面广、时效性强、信息入户率高等特点,及时将病虫预警与防控技术,通过电视传播到千家万户,从而加快了植保新技术的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2.1.2 利用移动短信平台,及时有效提供各种病虫信息移动短信具有覆盖广,信息发布及时,收视率高等特点,深受农民喜爱,2009年开始秦皇岛市对短信业务进行了尝试,成功发送了200多条大田及蔬菜病虫防治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秦皇岛市要充分利用农业局的信息平台,向农民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和植保新技术。2.1.3 开发专家咨询系统,方便农户上网查询各级植保部门要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开发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实用型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平台,方便快捷查询,实现农民自我诊断、自我解决问题的目标。2009年,秦皇岛市开辟了蔬菜病虫专家咨询系统,运行一年来,收到良好的效果。2.1.4 积极推进植保技术集成化、直观化,提高农户接受能力农作物病虫草害识别,是提高农民对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能力的有效手段,做好农作物病虫草的正确诊断,有助于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降低农药残留,今后本站要积极组织植保技术人员走村进户、深入田间地头,积累第一手资料,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通过现代计算机和数码技术,进行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集成化、直观化处理,编辑发放适合当前农村、农业、农民需要的蔬菜及各种作物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提高农户接受能力。2.2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优势,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利用当地报纸、广播、黑板报这一传统方式,使之赋予新内容,同时结合送科技下乡,做好技术咨询服务,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农业局的农业信息网,加快网页更新,增大植保信息量,不断推进信息的普及化。2.3 建立植保技术示范区,使信息传递直观化各地要加快各种植保示范区建设,把示范区打造成为宣传绿色植保的基地,培训植保实用人才的摇篮,示范区内实施各种先进的植保技术,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观摩会,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引路作用,使植保技术、植保信息直观化地展现在农民眼前。2.4 建立“植保协会”等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立植保服务组织,以植保服务组织为基础,上联科研、教学与推广单位,下联广大农户,以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广大农户为载体,全方位,多渠道采集信息,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传递病虫信息,植保新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难题。2.5 推行植保技术人员下村包片制度,提高植保技术信息入户率通过植保技术人员与基地、种植大户、龙头企业联系,下乡包片,搞好示范,以片带面,辐射推广,让农户看得见,做得到。同时能较好掌握田间病虫发生动态和发生规律,提高植保人员的业务水平,了解农民和生产的需要,为制定技术方案提供强有力依据;在病虫发生季节,派专家到各网点座诊,解答疑难和指导防治,可以大大提高植保适用新技术推广,从而提高植保技术信息入户率。2.6 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渠道的优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前覆盖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基本形成,秦皇岛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即每个村都通广播、电视、报纸,农业部门每村有农业信息联络点,党口镇每村都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可实行“多网合一”模式。各级植保部门可充分利用上述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进而拓宽现代农村植保信息服务网络。2.7 加大投入、提高水平植保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植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基层植保服务体系的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病虫监测手段,提高植保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测报准确率,确保植保信息传递准确、及时。2.8 出台“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植保行为2002年,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植物保护条例”,条例的出台对河北省植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地方法规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制定全国性的“植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植保经费来源,稳定植保队伍,提高植保人员待遇,明确植保职责,必将给植保事业带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