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九江市植保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
出版时间:2010邱慧芳 陈齐信(九江市植保植检局 江西九江 332000)摘要:近年来,九江植保体系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植保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凸现,植保工作为防灾保丰收、减灾保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因历史、体制、经费等原因,九江市植保体系还存在长效机制与管理体制的缺陷,人员老化、学历、职称偏低现象严重,经费不足、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等问题。今后,植保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巩固设区市一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建设乡一级的关键是人、财、物“三权“必须归县。关键词:九江市;植保体系;调查九江市所辖16个县(市、区、场、山),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0万人,有耕地面积350万亩。其中农业县(市、区)11个,下辖农业乡镇181 个,拥有农村人口360 万。种植农作物种类主要是水稻、棉花、油菜、蔬菜、茶叶、果树(早熟梨)、蚕桑和药材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数量大、为害重,监测预警与防治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九江市各级植保部门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充分发挥市、县、乡三级植保体系的作用,特别注重乡镇植保体系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任务,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为了更好地加强和完善植保体系建设,强化植保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凸现防灾减灾公益性质,我们对全市植保体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述于下:1 九江市植保体系现状整体构架:见图1所示。图1 九江市植保体系构架1.1 九江市1.1.1 机构九江市植保植检站于2008年6月更名为九江市植保植检局,并在1999年9月增挂了九江市农药监理站牌子,由九江市农业局主管,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1.2 职能负责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植保管理、植物检疫和农药监督管理等工作。1.1.3 人员结构在编6人,全为技术人员,其中正高1名,副高2名,农艺师3名。1.1.4 办公条件与设备有700平方米独立办公楼1栋,监测预警指挥车1辆,实验室、资料室、病虫分析室等5间,1 000元以上的设备20台(套)。1.1.5 经费情况财政没独立,工资由财政全额负担,基本福利由主管局负责,但工作经费除有2 万元农药监理预算外,全靠自己解决。2006年以前,从事农药经营的微利可以弥补经费不足,2007年后经营停止,工作经费主要依赖中央和省财政下拨的水稻重大病虫补助和专业化防治经费。1.2 县(市、区)1.2.1 机构各县(市、区)机构名称均为某县(市、区)植保植检站,均由县(市、区)农业局主管,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2.2 职能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指导、植保技术推广、植物检疫等,农药监理职能仅都昌、星子两县承担,其他县(市、区)都由执法大队管理。1.2.3 人员结构全市11个县(市、区)共有植保工作人员55名,其中高级6名,占11%,中级20名,占36%,助理级20名,占36%,其他9 名,占16.4%,本科学历的8 人,占14.5%,专科学历的8 人,占14.5%,中专及以下学历太多39 个,占71%;21 ~30 岁的2 人,占3.6%,31 ~40 岁17 人,占30.9%,41~50岁25人,占45.5%,51岁以上的11人,占20%。可见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的问题突出。1.2.4 办公条件与设备各县(市、区)植保站都有固定办公场所,面积约30~50平方米,其中修水、瑞昌、彭泽、九江县有单独办公楼房,各县都配备了监测设施如测报灯、电脑、数码相机、摩托车等。1.2.5 工作经费部分县如瑞昌、武宁、彭泽、修水等县有0.8万~3万元不等的预算工作经费,其他县(市、区)则基本无预算工作经费。1.3 乡级植保员2005年,九江市政府出台了九府字 [2005]15号文件,主要精神是建立3种机制,即公益性与经营性工作分开的管理机制,本级财政对公益性动植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公开招聘的竞争上岗和工作考核机制,做好“五定”(定机构、定人员编制、定工资待遇、定经费保障、定考核管理办法)工作。按照文件要求,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开展了乡镇植保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全市各乡镇基本明确了1名专职或兼职植保员,个别大乡镇有2名,全市现共有植保员200名,其中聘干身份的64人,乡镇这一级虽建起来了,但在机构、权属管理、工资、工作经费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表1),主要表现在以下各点(表1和图2)。表1 全市县(市、区)植保人员结构调查表图2 九江市植保体系人员结构示意图1.3.1 挂靠机构名称不一有5个县(都昌、武宁、修水、瑞昌、湖口)挂在农技站内,有4 个县(九江县、永修、星子、德安)挂在动植物防疫站内,有2个县、区(彭泽、庐山区)挂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内。1.3.2 权属管理较乱人、财、物三权归县的有5个县(都昌、彭泽、永修、瑞昌、武宁),三权归乡的有4 个县(湖口、庐山区、九江县、星子),还有2个县(修水、德安)是人权在县,工资在乡。1.3.3 工资未全部解决好目前只有6个县、区(湖口、彭泽、九江县、瑞昌、武宁、德安)的植保员的工资由财政全额发放,余下的县区都不能做到全额;都昌县22个聘干植保员每月只600元,永修县只发70%,修水县聘干植保员只发45%;星子县每月由县财政发700元,余下由乡财政补足,庐山区由县财政发50%,乡财政解决50%。1.3.4 工作经费不足或没有武宁、德安、修水、庐山区没有工作经费,都昌、湖口安排了5 000元工作经费,但没有使用到位,瑞昌、星子、永修和九江县分别安排3 300元、5 000元、2 500元和7 500元不等的工作经费。1.3.5 仍有20%的乡镇无办公场地1.3.6 乡镇植保员队伍素质不高表现为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年龄偏大。据统计,初、高中学历的占 34.5%,中专学历的占53.5%,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2%;无职称人员占22%,初级职称人员占53.5%,中级职称人员占23.5%,高级职称人员1%;50岁以上人员占43%,41~50岁占30.5%,31~40岁占22.5%,21~30岁仅占4%(表2、表3和图3)。表2 乡镇植保员基本情况调查表表3 全市乡镇植保人员结构调查表图3 九江市乡镇植保人员结构示意图2 植保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植保体系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植保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凸现,植保工作为防灾保丰收、减灾保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历史、体制、经费等原因,植保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长效机制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2)经费严重不足;(3)学历、职称偏低、人员老化现象严重;(4)工资待遇及工作条件差。这些问题表现出来,就暴露出以下不相适应的状况,即:省级管理有难度,市级监督欠力度,县级工作难主动,乡级工作较被动。省级职责多、任务重、管理面大、人手少、要具体管到全省80个多县确很困难;市级指导、督促、管理10余个县植保站的工作量适中,但无财权、人权、物权,所以对县级的管理空洞乏力;县级有较好的基础,但受工作经费紧张的影响,许多工作难以主动开展,如新问题调研、新技术试验示范、植保技术进村入户、农民培训等;乡镇级存在的问题太多,植保信息、技术难以真正入户到田的“瓶颈”也即在此,当前植保体系建设亟待解决这些问题。3 搞好植保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3.1 确立两步走的目标。植保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是:巩固市一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突破村一级,延伸组一级。但在现阶段村、组二级应放弃,因为村、组二级极不稳定,村、组的建立放在第二步,当前重点是集中精力和财力稳定建好市、县、乡(镇)三级。巩固市一级:市一级应都是区域站,下拨经费要多支持。完善县一级:县一级要全按区域站标准建站。加强乡一级:关键是明确机构及归属、稳定好人员、保障经费、提高待遇,植保员要从农技站或中心内剥离出来,冠以乡植保分站名称,属县植保站分站性质,每乡镇1~2人,其工资由财政全额支付外,国家每年下拨3万~5万元专项工作经费。3.2 实行系统“条管”,是建好植保体系的根本。各级植保体系的建立不实行条管,永远难以建好,即使建好了时间稍长也会被破坏掉,但实行“条管”目前无法律法规保护。3.3 “三权”归县是建好乡级植保体系的关键。只有人、财、物“三权归县”才能稳定队伍和人员,才能使植保员专职专用。3.4 乡级植保体系建设应全国统一模式、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和统一服务标识。3.5 国家应筹备专设植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以维持全国植保体系的正常高效运转,市、县和乡标准各为15万元、10万元和3万元。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开创邓州植保模式
出版时间:2010陈书焕 丁家虎 张浩(河南省邓州市植保植检站 河南邓州市 474150)摘要:邓州市植保植检站,是国家区域测报站之一,国家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之一。近年来,邓州植保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统防统治、物资供应四大服务体系,市、乡、村、组、户五级植保服务网络。关键词:测报体系;邓州;植保模式1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1.1 汇聚天下人才,凝聚民心先后从北京、上海、南京、重庆、西安、郑州等地高等农业院校引进高科技人才7 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市植保站设立测报科,专职人员5 人,其中本科3 人,大专2 人;乡村级测报点16 个,测报员22人,村级查虫员278人,设立两个标准病虫观测场。每年发布病虫情报50期左右,测报准确率95%以上,向全国植保总站和省植保站上报材料40余次300余份,模式电报24次,指导大田防治1 300万亩次。每年参与制定重大病虫害防治计划5次以上。1.2 努力争取项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测报工作的正常运转先后争取到《国家区哉测报站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南阳市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治设施》、《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现代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设》、《专业化防治示范区项目建设》、《10万亩无公害蔬菜项目建设》等,引进测报先进技术,购买先进仪器设备。1.3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测报人员每年参加国家、省、地、县(市)学术研讨会议,培训会10余项,测报科室人员每人每年发表论文10余篇。1.4 努力改进测报技术改善调查统计、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采用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发布病虫情报。1.5 明确测报任务对主要作物的主要病虫害进行系统调查、普查,对新农药、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2 测报工作扎实有效病虫测报是搞好病虫害防治的基础。近年来针对以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吸浆虫、地下虫为主的小麦病虫害呈严重发生的趋势,本站进一步强化测报工作。2.1 每年年初召开全市测报工作会议,对主要病虫害进行中长期预测预报,制定切实可行的病虫测报制度和病虫测报历,实行目标责任制,要求以小麦病虫害为重点,对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实施区域化、系统化测报,常规品种一周一查一报,重点病虫害三天一查一报,关键时期一天一查一报。2.2 加强测报网点建设,根据本市种植业布局,地势,土质,测报员工作成绩等情况,科学规划,完善测报网络。各测报点配备了程控电话和必要的测报工具,对测报员每月进行一次例会总结和技术培训,提高测报员的技术水平。2.3 要求市站测报人员一周至少下乡三次,深入田间地头,尽可能取得第一手资料,并对各测报点进行检查、指导。2.4 在定点系统测报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开展全市普查,使定点系统测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2.5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传递病虫发生信息,宣传病虫测报意义和方法,发动群众开展测报,使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相结合。2.6 要求市站测报人员,每天对调查、汇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准确发布病虫信息,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方案,及时向领导汇报,向群众宣传,做到调查详实,分析科学,传递及时。2.7 要求及时制作常用病虫害标本,进一步充实完善标本室工作,为技术培训工作打好基础。小麦生产季节常年组织技术人员300人次左右,开展病虫草害普查10次以上,区域性重点普查25次左右,印发趋势预报、急报和中短期预报15期左右,测报准确率都在95%以上;常年向农业部和省、南阳市植保站寄发病虫信息资料400余份;提出病虫害防治意见和建议8次,制定大型防治方案2次,充分发挥了测报工作的参谋作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本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而且为上级植保部门指导全省、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信息。3 防治工作成效显著针对本市小麦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形势,本站非常重视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及时向市政府、农业局汇报,成立了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领导机构,协调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做好资金、药、油、械等物资准备。市植保站及时组织了重大病虫应急防治机防大队,及早动手,在准确测报的同时,准备大型施药机械30台,烟雾机200台,弥雾机2 000台,防治用药20余吨。扶持22个植保专业合作社,96个植保技术服务站,组织防治机械300余台,建立机防专业队,并指导帮助各乡镇组织施药机械1万余台,成立民间防治专业队498个,全面开展统防统治。尤其是针对条锈病,坚持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对每一发病点及时进行封锁防治。共出动应急防治小分队30个,弥雾机500余台,开展应急防治30万亩,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传播蔓延,有力带动了全市防治工作的开展。市站技术人员分片包乡,分类指导,确保本市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确保了本市夏粮丰产丰收。据统计,全市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 190万亩次,防治1 088万亩次,其中统防统治270万亩,挽回损失7 700余万公斤,尤其是小麦“一喷三防”期间,全市累计出动植保机械78万台(次),劳力86万人次,农业部门共出动大型施药机械30台,弥雾机2 000台,烟雾机300台,开展“一喷三防”190万亩,占麦播面积的86.4%,统一防治150万亩,其中市机防大队统一防治30万亩。4 对测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测报人员远远不够,测报队伍有等进一步扩大,测报科室应有自主能力,应配备测报专用车,应有2名以上人员有驾驶证。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出版时间:2010王东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物保护站 江苏通州 226300)通州区植保站作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重点区域站之一,不仅担负着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植保新技术的推广、防治技术指导、植物检疫和植保科研等工作,还承担着全国和省重大病虫16个对象的监测上报工作。近年来,本站在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改善软硬件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巩固完善测报网络,在测报、试验任务异常繁重、测报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全体测报人员克服困难、齐心协力,认真细致地开展测报工作,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病虫害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报准确率始终保持在95%和90%以上,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 稳定测报队伍,健全测报网络近年来,基层植保、测报队伍面临着日益缩小的困境。对区植保站来说,测报组已有2 人调走离岗,剩下2人难以承担繁重的测报和试验任务,而现在站上老同志比较多,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6人,不适宜再让他们搞测报,另一方面正大药厂有多人占居植保站的编制,到现在植保站还是超编的,因而也进不了新同志充实测报队伍。针对这个问题,本站充分挖掘潜力,一是将原来植保专业毕业但不在测报岗位的同志调整到测报组来;二是将非植保专业毕业的同志送到高等院校培训,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测报技能后,充实到测报队伍中来;三是主管测报的副站长亲自承担一部分测报任务。这样,本站就有5个人从事测报工作,其中水稻组3人,棉花组2人。对乡镇一级来说,近年来受乡镇体制改革的影响,整个农技网络受到严重冲击,植保服务网络同样受到较大影响。在此形势下,本站善于也敢于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自己,一方面向各级政府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积极宣传反映植保工作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狠抓基层植保队伍的素质培训,每年至少进行2~3次专题培训,不仅提高了基层植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做好服务工作的能力,而且在实践中树立了本站植保人员的良好形象,使工作地位和作用在基层政府和领导中得以肯定和认可。所以尽管机构改革,各乡镇仍保持了1~2名植保干部,并且在村一级都由一名村干部兼任植保工作,确保了全市植保队伍的稳定。通州区作物布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东部的沿海旱粮棉区、中西部水旱轮作区以及南部的特经作物区。不同的作物布局,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不尽相同,如果仅仅依靠市站的测报结果来指导全市不同地区的病虫害防治,难免会失之准确。因此,本站在全市不同区域下设了8 个病虫系统监测点,根据各地作物布局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分别确定重点监测和调查对象。测报点人员,由本站挑选敬业精神强、业务水平高、身体素质好的植保干部担任,人员仍属乡镇管理,业务培训,任务安排由市植保站统一负责,年初明确任务、职责和要求,年终实行统一考评,每年除给予相应合理的报酬外,还视考评结果给予适当奖励,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几年来,大家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也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相应增加了自身收益。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作弥补市站本身调查数据的局限性和代表性的不足,确保了全市病虫调查数据的真实、全面,为正确发布情报、决策指导防治运动提高了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为确保农业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2 注重知识更新,提高人员素质10多年来,本站先后拿出资金10多万元资助12位同志去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其中有3人已获得硕士学位,1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取得研究生毕业证书,6人在读硕士和本科。除此之外,本站还经常派人参加全国、全省的有关专业学术交流会议,与上级业务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更新,使全站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并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站在职的14人中,具有正高职称2人,高级农艺师8人,农艺师4人;其中2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通州区科教功臣”重奖,2人被省“333工程”作为培养对象进行培养,7人分别被南通市、通州区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先后有7人次分别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授予植保信息与农药械推广工作、植保技术与推广、农作物病虫测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3 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测报信息化水平通州区植保站于1992年由部、省、市联合投资建成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通州区域站办公楼,办公室、实验室、档案室、会议室和部分农药械仓库已基本配套,部分交通实验设备也进行了配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设施、设备已难以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广大农民对植保技术的服务需求,必须改进和完善提高本站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因此,几年来,本站先后投资5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和服务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并添置了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随着农业部投资的优粮工程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运营,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装备和改善,已拥有包括佳多诱虫灯、小气候仪等在内的设备70多台套。早在10多年前全站就已经人手一台电脑并通过局域网全部接入了因特网,实现了县级植保站的办公自动化。同时,本站在病虫情报发布手段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是与通州电视台合作,开展病虫害电视预报,年播出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达30期以上,并积累了大量的病虫图片和视频资料。目前,本站能利用优粮工程项目配备的视频摄录和制作设备独立制作电视预报节目,因而电视预报质量不断提高,深受农民欢迎。二是将病虫情报上网发布,每次防治运动前,本站都分别在通州农业信息网和通州党政信息网上发布病虫情报,方便各镇、村农技人员、农药经销商、种田大户及有上网条件的农民及时查阅利用。病虫情报已成为通州农业信息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信息。三是编写了农作物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的电子书,挂放在网上,既方便植保技术人员查阅参考,也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涉农人员、农民群众掌握了解相关知识,普及植保技术。目前已编写了包括粮棉油及蔬菜等作物上的30多种病虫害的电子书,并且在陆续增加中。电子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深受大家欢迎。四是制作了多个服务于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的应用软件,在网上发布后被有关兄弟县、市的植保站和测报站下载使用,反应良好。五是与通州区气象局合作,开通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声讯台,定期发布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预防措施。以后,本站还计划申请短信群发平台,以短信息形式发布防治信息。由于及时、准确、全方位的病虫情报发布手段,使本站病虫预报的时效性提高一倍以上,覆盖面增加了50%左右,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也为各级政府精心组织防治战役、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4 重视植保科研,完善测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植保工作要适应和满足广大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就必须及时掌握新情况,探索新问题,研究新技术,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当好政府参谋,做好植保服务工作。为此,本站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不断研究开发植保新技术。除充分利用历史编研资料,先后建立了多种病虫预报模型,根据历史资料编写了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及35种农业常用统计程序在省内外得到推广应用外,本站还自主或与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南京农业大学、省植保站、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依靠他们的技术支撑,针对本地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几年来完成了一大批技术含量较高、实用性强的科研课题。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省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奖、农业部丰收奖、南通市科技进步奖及农技推广奖等30多项,取得国家专利1项,全站同志每年都有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篇左右。5 坚持统一处方,确保农药使用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如何既要抓好病虫害的防治,确保农业丰产丰收,又要控制农药污染,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本站植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本站一方面大力宣传农业部《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执行农作物病虫预报和警报统一发布制度,全面实施病虫防治统一处方。对于少数农药经营单位及个人擅自向社会公开发布病虫信息,误导农民盲目用药,甚至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则由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查处追究。由于全市防治工作基本实行统一的用药处方,不仅极大地减少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和滥用农药的现象,而且有效控制了病虫为害,同时还减轻了施药成本和环境污染,每年可为全市农民节工省本、挽回损失1亿多元。6 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测报服务水平在全站同志的努力下,通州区植保站病虫测报水平稳步提高,近10 年来,编发病虫情报255 期,预报发生期261项次,预测准确率98.6%,预测发生程度312 项次,预测准确率95.2%。通过及时、正确发布病虫情报,大力推广植保新技术,精心组织防治战役,全市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5 万~20 万吨,挽回油料1万~2万吨,挽回皮棉0.4万~1万吨,为夺取农业丰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站将一如既往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力争在测报手段、测报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更高的提升,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
报告(七)云斑鳃金龟(Clouded Chafer)
出版时间:2009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laticollisLewis),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我国除西藏、新疆未见报道外,各省(区)均有发生;朝鲜半岛、日本也有发生。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取食多种树木及禾本科作物的叶片,尤喜食细柳枝的表皮及松树的针叶;幼虫为害树木、果树、苗木和各种旱田作物的地下部分(根、茎)。严重为害年份可全生长季为害,严重受害地块常造成绝产。图3-22 云斑鳃金龟成虫体长28~41mm,宽14~21mm,体多呈暗褐色少数红褐色,上覆白色、黄色鳞毛组成斑纹。足、触角、鳃片为暗红褐色。雄虫触角鳃片部7节,大而弯曲,长约为前胸背板长的1.25倍;雌虫触角鳃片部6节,小而直。头除覆有黄色鳞毛外,在额区还有竖立的长黄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中间具2个窄而对称、由黄鳞毛组成的纵带斑,其两侧有2~3个纵列毛斑。覆在鞘翅上的鳞毛,组成云状斑纹。前足胫节外齿雄2雌3,中齿显近顶齿。老熟幼虫体长60~70mm,头宽9.8~10.5mm。肛腹片后部覆毛区中间的刺毛列,每列多为10~12根小短锥状刺毛,两列刺毛多整齐平行排列;刺毛列长度未达到覆毛区钩毛群的前缘。蛹体长49~53mm。触角雌、雄异型。发音器2对,位于腹部第4、5节和第5、6节背板中央节间处,腹部第3~6节背部中央(即发音器外侧处)各具1对弧形凹陷。尾节近三角形,尾角尖锐,呈锐角岔开。雄蛹尾节腹面具2个纵向瘤突;雌蛹尾节腹面平坦。云斑鳃金龟在我国北方4年完成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历期600余天,以第二年秋季和第三年秋季为害重。成虫盛发期在7月。成虫趋光性强,尤其是雄虫。有假死习性。成虫活动可分前、后两段,前段昼伏夜出;后段白天取食,夜间迁飞。1.农业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改良土壤,合理轮作,铲除杂草,科学施肥,精耕细作等,以改变和恶化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可减轻为害。2.药剂防治 (1)拌种法: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用量拌种,需适当增加播种量;(2)毒土法:每公项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0ml,拌潮湿细土300kg,玉米播种时随之撒施于穴中,控制为害。 -
报告一、营养失调(Nutrient Deficiencies)
出版时间:2009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的需要量较多,称主要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硫等;有的需要量很少,即微量元素,如铁、硼、锰、锌、钼等。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这些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不足时,就会表现病态,这种病态即通常所说的缺素症。营养失调的为害,在近年的生产上屡有出现。如近几年来,北方春季低温冷凉地区,玉米缺锌症时有发生,为害幼苗,影响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缺苗现象,严重地块可导致减产30%~50%,损失甚至超过某些侵染性病害的为害。因此,应该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缺素病害症状确定土壤营养缺乏状况,提出科学的调控措施,减少营养失调导致的产量损失。氮素缺乏症从玉米幼苗到成熟期的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通常,玉米缺氮时表现植株矮小、叶色黄绿、生长缓慢。若缺氮情况持续不变,下部老中叶片的氮素会向幼嫩组织转移,所以从基部老熟叶片开始,叶尖逐渐发黄,沿中脉呈“V”字形扩展;叶片中心较边缘部分先变黄色,中部叶片淡绿;当黄色扩展到叶鞘时,叶鞘会逐渐变黄枯死,继之整个叶片变黄褐色而死亡。缺氮植株,抽雄期延迟,或雄穗发育不良;雌穗小而籽粒少,产量降低。图2-1 缺氮植株图2-2 缺氮叶片(上)在自然条件下,氮素是一种最容易贫乏的元素。低温冷害,大雨淋溶,淹水潮湿,少雨干旱,有机肥施用不足等都会加重发病。追施氮肥过多、过晚,或磷钾肥供应不足,以及前茬作物施氮过多,土壤残留氮过多等,还会引起玉米氮营养过多产生过剩症。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缺磷症状,以苗期最为明显。受害植株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植株较矮、瘦弱,茎基部、叶鞘甚至全株呈现紫红色,叶尖和叶缘出现黄色,严重时叶尖枯萎呈褐色。幼嫩植株表现尤为严重。随着植株发育生长,下部叶片由紫红色变成黄色,抽穗延迟。缺磷影响玉米授粉和籽粒灌浆,玉米果穗小,秃尖,易弯曲,行列不整齐,籽粒也不饱满,成熟期推迟。图2-3 缺磷植株图2-4 缺磷幼苗(叶片呈紫色)容易发生缺磷的土壤条件主要是酸性土壤,有机质低的花岗岩、砂岩发育的贫瘠土壤,石灰性或碱性土壤磷转化为作物不能吸收的形态,早春气温低(<15℃)、高寒山区、冷浸田土壤等有机磷分解释放慢,或氮肥用量偏大,磷肥用量不足,以及玉米旱期根系遭受虫害和药害、肥害等,均易于出现缺磷症状。图2-5 缺钾植株图2-6 缺钾幼苗(叶片边缘黄枯)近年来玉米田有机肥施用量锐减,土壤缺钾情况普遍发生,且有逐年加重趋势。玉米缺钾苗期即有症状表现,拔节到授粉期更为明显。初期下部老叶尖开始沿叶缘向下变黄,变褐焦枯,并逐渐向整个叶片的叶脉间区扩展,沿叶脉产生棕色条纹,并逐渐坏死。幼苗缺钾后幼叶生长速度减慢,呈黄色至黄绿色;植株生长缓慢,节间变短,矮小软弱,支撑根减少,抵御病虫害能力下降,易发生倒伏。果穗发育不良或出现秃顶,籽粒不饱满。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较低,砂质土壤、钙质土壤和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易于缺钾;长期不施有机肥或不进行秸秆还田的土壤会导致缺钾加重。玉米缺镁症一般在拔节期以后发生。缺镁首先发生于下部叶片,叶脉间失绿而叶脉保持绿色;通常下部叶片前端脉间失绿,并逐渐向叶片基部发展,失绿部分黄化,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或念珠状绿斑,叶尖及前端叶缘呈现紫红色;极度缺镁时,脉间组织干枯死亡,整个叶片变黄,叶尖则变成棕色。由于镁元素能向幼嫩部分转移,故缺镁对幼叶影响较小。因此,常常容易出现老叶枯萎而幼叶残存的现象。缺镁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的砂质土壤,如北方少数淋溶性土壤及南方许多酸性土壤,含钠量高的盐碱土及草甸碱土,大量施用石灰、过量施用钾肥以及铵态氮肥等也容易诱发缺镁;长期不施有机肥料和含镁肥料等,均会导致土壤中有效镁含量不足而引起玉米缺镁。图2-7 缺镁植株(叶肉褪绿)玉米苗期缺硫常导致上部叶片黄化,继之茎部和叶片变红,植株矮小。玉米缺硫时新叶呈均一的黄色,叶尖特别是叶基部有时保持浅绿色,老叶基部变红。生长在缺硫土壤上的玉米,在施用氮肥而不施硫肥时,出苗后30天内即呈现黄化现象。玉米缺硫症状与缺氮有些相似,但缺氮是在较老叶片上出现症状,而缺硫的基本特征则是幼叶失绿。图2-8 缺硫植株(左)缺硫症多发生在有机质少、质地轻、交换量低的砂质土壤,温暖多雨、风化程度高、淋溶作用强、含硫量低的土壤,南方丘陵山区、半山区的冷浸田,长期不施有机肥和含硫化肥的土壤以及远离城镇和工矿区降水中含硫少的偏远地区。图2-9 缺锌植株(条状褪绿)玉米对锌元素反应敏感,常被用于作物缺锌的指示作物。玉米缺锌症在近年生产上多有发生,已造成一定损失而被人们关注。玉米缺锌时,因生长素不足而细胞壁不能伸长,致玉米植株发育缓慢,节间变短。幼苗期和生长中期缺锌,新生叶片下半部显淡黄色,甚至白色,俗称“白芽症”或“花白苗”。缺锌时,新出土的幼苗形成白色芽,叶片成长后,叶脉之间出现淡黄色斑点,或缺绿条纹,有时中脉和边缘之间出现白色或黄色组织条带,或坏死斑点,叶面呈现透明白色,风吹易折。严重缺锌时,叶尖初呈淡白色病斑,其后叶片突然变黑色,几天后植株死亡。玉米中后期缺锌,抽雄期与雌穗吐丝期相隔日期延长,不利于授粉,果穗发育不良,缺粒、秃尖。严重时叶片干枯,常沿叶脉开裂而破碎。玉米缺锌常发生在pH值>6.3的中性和碱性土壤,特别是石灰性土壤,其中有机质贫乏和熟化度低的土壤更易发生缺锌;土壤或肥料中含磷过多,酸碱度高,有机质含量低,冷凉多湿,长期连作等有利于缺锌症发生。玉米缺铁时,新生叶片黄化,中部叶片叶脉间失绿,呈清晰的条纹状,叶脉为绿色,但下部叶片保持绿色或略显棕色。严重时,新叶变成白绿色,或心叶不出,植株生长不良,矮缩,生育期延迟,影响抽穗。玉米缺铁、缺锰、缺锌的症状特点比较相似:缺铁时褪绿程度通常较深,失绿部分黄化与非失绿部分反差明显,均匀,一般不出现褐斑或坏死斑点;而缺锰褪绿程度较浅,且叶片上常出现褐斑或褐色条纹。缺锌常出现白芽、白苗或黄斑叶,而缺铁通常全叶黄白化而呈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时全株黄化。图2-10 缺铁植株土壤有效铁含量低,或土壤pH值较高,呈弱碱性到碱性反应时,易于发生缺铁症状。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石灰性土壤和盐碱土,土壤中的铁主要以 Fe3+和碳酸铁盐存在,难被作物吸收利用,玉米缺铁症状易于发生。南方酸性土壤施用过量石灰,或锰的供给过多,也能引起缺铁失绿症;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或施用磷肥肥料过多的土壤,由于颉颃作用使铁失去生理活性,长期不施有机肥料的土壤,有效铁的供给减少,此外作物根系受损,土壤通气不良等,也能诱发缺铁。玉米缺锰时,初在幼叶上表现症状,新叶失绿,叶片披散不挺立,上部叶片脉间褪绿,呈淡黄色;下部叶片呈橄榄绿色条纹,初为浅绿色,渐变为灰绿色、灰白色、褐色或红色。缺锰严重时,白色条纹延长,症状多出现于叶片中央部位,其他部位叶色正常,植株严重矮化,甚至倒伏和死亡。图2-11 缺锰植株缺锰症状常与缺铁或缺锌症同时发生而相互掩盖和混淆。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上生长的玉米易发生缺锰症。此外,富含钙的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尤其是冲积土和沼泽土容易产生锰缺乏症,酸性土壤大量施用石灰会诱发玉米缺锰。缺硼植株新叶狭长,上部叶片叶脉间出现透明条纹,以后变白变干。幼叶不能展开或薄小,生长点发育不良,形成簇生叶,缺硼严重时,生长点死亡。缺硼时,在玉米早期生长和后期开花阶段植株呈现矮小,生殖器官发育不良,雄穗抽不出,雄花显著退化、变小以至萎缩,易造成空秆或败育。成熟期果穗短小,籽粒稀少、畸形,分布不规则。顶端籽粒空瘪,空瘪部分可达整个穗长度的1/3,造成减产。图2-12 缺硼植株玉米硼中毒时,叶尖及叶缘黄化且与正常组织颜色差异的界限分明,严重时叶尖及叶缘焦枯,叶片上有褐色坏死,有时与玉米缺钾症状相似。硼中毒时果穗多秃顶,植株提早干枯,产量降低。缺硼多发生在土壤水溶性硼含量低、有机质含量少的砂质土壤。如辽宁东、南部地区丘陵花岗岩、片麻岩发育的泥砂土;辽宁西、北地区的碱性、石灰性土壤硼易被固定。高温干燥、干旱和水分过多,尤其是持续干旱条件下容易出现缺硼。酸性土壤过量施用石灰容易诱发缺硼;偏施氮肥,使N/B比过大,促进或加重缺硼。玉米发生的缺素症,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营养供应失调引起的一类生理性病害。解决缺素问题,必须根据生育各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规律,加强栽培管理,调控各种营养成分的数量,平衡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1.轮作倒茬 玉米连作特别是长期连作,是连续消耗土壤中玉米所需营养成分导致缺素的主要原因。轮作倒茬则可以调节微生物种群,活化各种有益生物活动,更换营养成分,恢复调节地力,从而解决缺素问题,特别是和豆科等作物轮作,效果更好。2.适期播种 低温寒害会促进缺氮、缺磷、缺硫、缺锌等多种缺素症的发生。因此,在我国北方诸省及南方山区易于发生低温寒害的地区,应适期晚播,待地温稳定在8~10℃时播种,可有效控制上述缺素病的发生。3.改良土壤,加强管理 改变缺素病发生的条件,土壤过湿或过干易于缺磷,多沙或潮湿板结易于缺钾,酸度过低易于缺钙,pH值高、湿度大、通气不良易于缺铁,含磷过多缺锌等症易于发生,均与土壤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有很大关系。因此,应根据各类土壤的基本性状和缺素的种类、程度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土壤改良,加强田间管理,改变缺素病发生的条件,防止或缓解缺素症的发生。4.科学施肥 应根据缺素症的种类、程度及引发的原因等,进行科学施肥。提倡基肥和追肥结合,有机肥和化肥结合,土壤施肥和根外追肥结合,适时适量,合理施用。(1)土壤施肥 缺素症中有些属于基质中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所致,需通过土壤施肥加以补充;有些则是土壤中并非缺乏某种元素,而是这种元素以不可吸收态存在,或因土壤溶液中含盐类太多,各种离子间的颉颃作用,使该元素不能被利用,如磷酸二铵施用过多,过量的磷影响锌的吸收等。对于后者情况,应设法使不可吸收态变为可吸收态,或采用土壤施肥的办法直接补充可吸收态的该种元素。(2)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即叶部施肥)也可补充营养、缓解缺素症,对微量元素,采取叶面喷施方法更为快捷有效。如缺锌、缺钼、缺锰等,均可通过根外叶面喷施的方法快速缓解。 -
报告三、玉米病毒病害(Maize Diseases Caused by Virus)
出版时间:2009玉米病毒病种类较多,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约有40余种。我国对玉米病毒病研究较晚,20世纪50年代末在新疆报道有玉米条纹病;60年代先后报道了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至70年代这两种病毒病已成为全国性玉米病害;玉米条纹病在甘肃省敦煌地区发生严重;80年代,除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外,由大麦黄矮病毒侵染引起的玉米红叶病遍及全国,夏玉米区发生尤为严重。迄今国内自然或人工接种能侵染玉米的病毒有玉米矮花叶病毒、甘蔗花叶病毒、白草花叶病毒、大麦黄矮病毒、玉米粗缩病毒、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玉米条纹矮缩病毒、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小麦梭条玉米花叶病毒、水稻条纹叶枯病毒、水稻齿矮病毒和水稻瘤矮病毒等12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病毒病有加重为害趋势,尤其是玉米自交系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其中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是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又名花叶条纹病、黄绿条纹病、花叶病毒病和黄矮病等。1963年最早发现于美国,其后很快发展蔓延,迄今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在我国,除东北北部地区发生较轻外,玉米矮花叶病在其他各玉米种植区域普遍发生,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发病较重,一般减产5%~10%,重病年份,可造成明显的生产损失。该病不仅直接为害玉米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而且能加重小斑病和黑粉病的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玉米矮花叶病的症状因病毒株系和玉米品种有很大变化。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苗期侵染受害最重,抽穗后发病受害较轻。一般年份在植株3~5叶期显症、严重发生年份1~2叶期即可表现症状。病苗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大量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驳,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扩展至全叶,在叶脉之间形成长短不一、颜色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脉间叶肉失绿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因而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故有称花叶条纹病。花叶条纹症状在新叶上最为明显。随着玉米生长,病情逐渐加重,病叶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从叶尖叶缘开始逐渐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严重矮化,株高常不到健株的1/2。病株多未及抽穗即提早枯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结籽,但穗小,籽少而秕。轻病株常不形成明显的条纹,而多斑驳,也有不同程度矮化,因此常称矮花叶病。果穗的苞叶及其顶端小叶也表现花叶症状。病株根部生长受阻,吸水能力减弱,易腐烂。后期感染的病株仅上部几片叶表现花叶症状,对玉米生长一般影响不大。图1-195 植株受害症状图1-196 叶片受害症状图1-197 叶片坏死斑由甘蔗花叶病毒所引致的玉米普通花叶病与上述症状有所不同,病株不矮化,心叶基部出现空心的梭形斑,并沿叶脉延伸至全叶,或呈现褪绿条纹状。玉米矮花叶病主要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侵染引起;其次为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山西发现白草花叶病毒(Pennisetum Mosaic Virus,PenMV)也能侵染玉米并引起与SCMV侵染后相同的花叶症状。图1-198 病毒粒体形态玉米矮花叶病毒粒体线状,略弯曲,大小为12nm×750nm。病毒钝化温度为55~66℃,稀释终点1000~2000倍,体外存活期1~2天。曾有报道,MDMV分化为A和B 2个株系,以后相继又报道了C、D、E、F、G、K和O株系;Shukla研究认为,MDMV仅含有C、D、E和F株系,而B、O和K株系是不同的病毒。玉米矮花叶病的初侵染源有两种:一为带病毒种子,种胚带有病毒的种子出苗后形成病苗,而种子其他部位带毒不形成病苗。种子有效的带毒率为0.1%~0.3%,近年研究种子带毒率有升高趋势。带毒种子形成的少量病苗可成为田间的发病中心,通过蚜虫在病健植株间取食而传播病毒,造成大面积发病。另者为玉米田周边被病毒侵染的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尤其是约翰逊草。杂草上的SCMV也能通过蚜虫传入玉米田,引起植株发病,侵染发生早的,病毒在植株体内大量繁殖,少量籽粒也被感染,导致种子带毒。气候条件有利于田间蚜虫繁殖和扩散时,病害普遍发生。带毒蚜虫从南方随气流远距离传至北方,也可能成为北方地区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玉米矮花叶病在田间的发生和流行与蚜虫介体种类、虫口密度及自然带毒率关系密切,在田间扩展主要靠有翅蚜,尤以迁飞蚜虫为主。传毒蚜虫有10余种,主要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桃蚜、棉蚜、狗尾草蚜等(图1-199)。图1-199 传毒媒介蚜虫(有翅蚜)防治玉米矮花叶病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治蚜防病和清除毒源等措施为中心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抗性有差异,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根本途径,应加强品种抗性鉴定筛选工作。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或具有成株期抗病特性的品种,减轻病害损失。2.控制蚜虫,减少毒源传播 玉米苗期,及时根据田间蚜虫发生状况施用杀虫剂,消灭传毒蚜虫。3.农业防治 调节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蚜虫从小麦田向玉米田迁飞的高峰;早播是重要的避病增产措施,尤其是夏玉米早播防病增产效果更好。出苗后,结合间苗,及时拔除病苗;控制制种田的矮花叶病,降低种子带毒率。玉米粗缩病最早于1929年在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的燕麦上发现,当时称黄矮病。其后在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伊朗、以色列、瑞士等国,相继见有玉米上发生为害的报道。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部分夏玉米区粗缩病有逐年加重趋势。近年来山东、河北、河南、江苏、辽宁、甘肃和新疆等省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田间发病株率为3%~15%,在山东和河北等地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在江苏等南方玉米种植区,由于与水稻或小麦轮作,传毒介体昆虫在水稻和小麦上繁殖数量大。因此,在玉米苗期大量带毒介体迁入玉米田,已连续多年导致严重的粗缩病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发病为害严重。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一般在5~6片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图1-200 田间发病症状图1-201 植株矮缩(左)图1-202 中期矮缩植株和心叶脉突状图1-203 后期矮缩植株和叶片脉突症状病株先在心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产生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即脉突。病株叶片浓绿,叶片宽厚,节间变粗、短缩而造成植株显著矮化。病株症状的轻重因感染时期不同而异,一般感染越早发病越重,后期感染的植株发病较轻。轻病株尚可抽穗,但雄花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籽粒减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即使抽出也全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极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足健株的1/2。玉米粗缩病致病毒源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 Dwarf Virus,RBSDV,异名: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一种结构比较复杂的双链RNA,病毒粒体极不稳定,在分离纯化过程中蛋白质衣壳极易脱落。由于病毒粒体结构特殊且不稳定,故粒体大小报道的颇不一致,结构也未完全清楚。钝化温度为80℃。在半提纯情况下,20℃时可以存活37天。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以侵染50余种禾本科植物,包括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高粱和谷子等。玉米粗缩病属于昆虫传播病害,病毒通过多种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毒,主要传毒介体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图1-204),通过刺吸带毒的小麦及其他禾本科杂草,获毒后迁飞至玉米上取食而传播病害。飞虱获毒时间为1天,潜伏期10~15天,传毒时间5h。在我国冬小麦种植区,病毒在小麦及一些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次年春季,小麦开花灌浆后,第一代灰飞虱成虫开始从麦田或杂草中向春播玉米田迁飞,将病毒带至玉米幼苗上,引起发病。第二代灰飞虱成虫又可将病毒传至夏播玉米的幼苗上。在春播玉米与小麦套种区,由于两种作物重叠生长期长,作物紧邻,病毒传播机率高、阶段长,因此玉米发病严重。在自然条件下,未见种子传播病毒的报道,采用人工注射病毒接种种子和幼茎,均可使植株发病。图1-204 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玉米4~5叶期最易感病,10叶期后抗病性逐渐增强,即使受侵染,发病也轻。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灰飞虱关系密切,因此与灰飞虱消长有关的各种栽培措施均与该病发生有关。防治玉米粗缩病应采取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耐病品种 在田间不同品种对粗缩病的抗病性或耐病性表现有差异,病区应选择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病或耐病的品种。品种东单60、西玉3号、农大108在江苏的病区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或耐病性。2.农业防治 改革耕作制度,病区应控制玉米与小麦套作种植面积,减少飞虱在小麦田大量繁殖然后迅速迁飞进玉米田传病的频率;调整播期,尽量使玉米苗期易感期(4~5叶)避开第一代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和地边的杂草,结合定植拔除病苗,减少害虫滋生地和病毒寄主。3.治虫防病 播种前整地灭茬,清除沟边地头杂草寄主,及时防治灰飞虱,压低毒源和虫源数量。在病害重发区,于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在相邻的麦田和田边杂草地喷施杀虫剂,控制灰飞虱的数量;用含内吸性杀虫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以保障出苗后减轻飞虱的为害;发病初期以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g/hm2+5%菌毒清水剂1500ml/hm2喷雾,隔7天再喷1次,连续用药2~3次可以控制发病。玉米褪绿矮缩病于196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发现,其后美国玉米带的南部边缘至东南地区普遍发生,这些地区是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的寄主约翰逊草能够越冬的地区。近年来该病成为美国继玉米矮花叶病毒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的玉米病毒病害。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田间可见该病害的症状发生,但有关的研究资料报道甚少。发病早期,在幼小叶片的叶轮处表现褪绿,被害叶不卷曲,在叶上的二级脉和三级脉之间褪绿条纹明显,叶片黄化可变红,节间中度至严重矮化。其严重程度决定于杂交品种或品种的感病性。在美国东部有褪绿矮缩病毒和玉米矮缩花叶病毒双重侵染,这种双重或混合侵染比单独侵染更严重。图1-205 植株矮缩图1-206 叶片褪绿玉米褪绿矮缩病由玉米褪绿矮缩病毒(Maize Chloronic Dwarf Virus,MCDV)侵染引起。病毒粒体球形,直径30nm,含有单链RNA。玉米褪绿矮缩病毒有2个不同的株系。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为约翰逊草,其他寄主有糜子、珍珠粟、高粱、苏丹草、小麦和谷子。传毒介体昆虫主要为小禾黑叶蝉(Graminella nigrifronsForbees)和索诺拉叶蝉(Graminella sonoraBall)。在自然条件下,小禾黑叶蝉是主要的传毒介体昆虫。叶蝉获得病毒时间小于15min,传毒时间15min。成虫和若虫均可传毒,雌性叶蝉传毒能力较雄性叶蝉强。叶蝉若虫和成虫带毒达48h。汁液摩擦接种不能发病,但人工注射病毒接种种子可使植株发病。玉米品种间对该病毒病抗性差异明显,但未发现免疫品种。防治褪绿矮缩病毒应采取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为基础,防治传毒媒介昆虫,清除毒源等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抗性有差异,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褪绿矮缩病的重要途径,应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或耐病品种,以减轻病害损失。2.控制叶蝉,减少毒源传播 玉米苗期,及时根据田间叶蝉发生状况使用杀虫剂,消灭传毒介体。3.农业防治措施 调节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叶蝉从小麦田、约翰逊草及高粱田向玉米田迁飞的高峰,早播是重要的避病增产措施,尤其是夏玉米早播防病增产效果更好。玉米条斑病毒病于1901年在美国发现,当时被称做“玉米斑病”;1925年被更名为“玉米条斑病”,该病一直是美国玉米上的重要病毒病害。随后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部、印度、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国家相继报道,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在我国玉米田间可见该病害的症状发生,但有关该病研究的资料报道甚少。在植株幼小叶片上初现小圆形、乳黄至白色的分散小斑点,直径0.1~2mm,后延长并汇合成长的不连续的褪绿条纹,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叶面。这些条纹可部分或完全地汇合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绿带或绿岛集中于叶脉之间。条纹症状在幼小叶片上最明显;长大的叶片表现沿叶脉褪绿,形成断续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叶脉的暗绿色呈鲜明对比。早期侵染的高感植株茎的节间和叶片大小都能急剧缩减,后期侵染的植株生长可不受阻碍。在早期侵染植株上形成的果穗多半不饱满,严重影响产量。图1-207 叶片褪绿条斑(初期)图1-208 叶片褪绿条斑(后期)玉米条斑病毒病由玉米条斑病毒(Maize Streak Virus,MSV) 侵染引起。病毒粒体等轴,直径2nm,常成对,大小为30nm×20nm。病毒的核酸呈环状,单链DNA。根据病毒专化性应用鉴别寄主鉴别,已知有不同的株系。病毒除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稻、甘蔗、大刍草、糜子、龙爪稷和许多野生杂草。Baira条纹病(印度)和玉米斑驳病(非洲)是由玉米条斑病毒的不同株系引起的。玉米条斑病毒可由叶蝉属(Cicadulina)中5种叶蝉传播,以姆皮拉叶蝉(C.mbila Naude)为主要传毒介体。叶蝉获得病毒时间为15s,潜伏期6~12h,传毒时间5min;叶蝉一旦获得病毒可终生带毒,在生长发育各个阶段均可传播病毒。一般认为玉米种子不带毒,但采用针刺接种病毒的种子可发病。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可参考玉米褪绿矮缩病。玉米条纹病毒病发生于低洼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最早于1937年在东非被描述,认为有两种症状类型,即宽条纹和窄条纹。其后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州有严重为害的报道。目前已知该病分布于博茨瓦纳、毛里求斯、尼日利亚、秘鲁、委内瑞拉、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等地。在细嫩的玉米叶片基部出现多数褪绿斑和窄条纹,当叶片展开后褪绿斑和条纹汇合形成宽的褪绿带,后期整叶呈褪绿顶端弯曲,矮化,重病株可引起减产。人工接种玉米,叶片上初呈圆形至椭圆形褪绿斑,大小为2mm×0.5mm,沿叶脉扩展。透光观察斑点半透明,浅绿或黄绿色,偶见白色或黄色,斑点边缘界限分明,沿叶脉方向成行排列。随病情发展斑点数量增加,出现重叠现象,呈现重叠圈,轮廓边缘分明。褪绿斑呈平行条点型、条纹型或宽幅很大的带型,致使整个叶片褪绿。图1-209 叶片条纹症状玉米条纹病毒病由玉米条纹病毒(Maize Stripe Virus,MSV)侵染引起。病毒粒体呈长杆状,直径约3nm,单链RNA。从感染玉米条纹病毒病叶片的褪绿区榨出的汁液,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见有针状结晶。针状晶体能在蒸馏水、健叶汁液和pH值6.5磷酸-柠檬酸盐缓冲液里溶解。直接从田间或温室采集表现条纹病毒病症状的玉米叶片,在室温下存放几天,4℃下存放几星期或37℃下存放1h,均可观察到针状晶体。病毒寄主除玉米外,还能侵染高粱和苏丹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还可侵染大麦、燕麦、小麦、高粱和水稻。玉米条纹病毒由玉米短头飞虱(Peregrinus maidis)传播,属于持久性病毒,能经虫卵传播。飞虱获毒时间为4~7天,潜伏期9~16天,传毒时间3~4天。可参考玉米褪绿矮缩病。玉米条纹矮缩病又称玉米条矮病,俗名穿条绒,是甘肃和新疆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1969~1971年在甘肃敦煌县连续3年大发生,产量损失50%。玉米发病后症状特点为节间缩短,植株矮缩,叶片密集,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后期条纹上产生坏死褐斑。根据叶片上条纹宽度及发生部位,可分为两种症状类型:图1-210 植株矮缩症状图1-211 叶片条纹症状密纹型:条纹连续或断续产生在叶脉之间或叶脉上,宽约0.2~0.7mm,两条叶脉之间具1~5条条纹。此类症状出现较晚,最初叶色较淡,叶直立开张角度较小。疏纹型:条纹断续或连续生于叶脉上,叶脉间极少出现条纹,宽约0.4~0.9mm。症状出现较早,初期叶色较浓,叶片开张度较大。发病严重地块出现较多。两种条纹症状均自叶基向叶尖发展,以后条纹坏死呈灰黄色或土红色枯纹。茎秆、叶鞘、苞叶、穗轴上没产生淡黄色条纹或褐色坏死条纹。重病株常提前枯死,轻者或发病晚的植株虽可抽雄结棒,但雄花序短小,开花前便凋枯,果穗亦多空穗或籽粒瘪小。剖开茎秆和穗轴,可见髓部变为黑色。玉米条纹矮缩病由玉米条斑矮缩病毒(Maize Streak Dwarf Virus,MSDV)侵染引起。病毒粒体弹状,大小为200~300nm×75~80nm。该病毒除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小麦、大麦、谷子、糜子、狗尾草和燕麦草等。病毒的传毒介体昆虫为灰飞虱(Delphacodes striatella),蚜虫、叶螨、蓟马、土壤和种子均不能传毒。病毒和灰飞虱的3~4龄若虫二者均在多年生杂草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若虫大量出现,直接为害田间带毒越冬的杂草。因此,越冬带毒杂草即成为第二年该病毒病的初侵染来源。带毒飞虱迁移到临近的麦苗上为害,小麦收割后飞虱成虫又转向玉米、高粱和谷子地迁飞传毒,继续引起玉米等作物发病。该病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虫口密度、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不同杂交种间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很大。灰飞虱虫口密度的大小也是影响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一般虫口密度大发病重。玉米灌头遍水时间早晚与发病轻重关系很大,灌头遍水时间过早或过晚发病皆重。一般贫瘠少水地块发病重。细致整地、增施肥料、增加中耕次数等均可减轻发病。1.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 不同品种在田间表现出对矮缩病的抗病性或耐病性有差异,病区应选择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病或耐病的品种。2.农业防病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和地边的杂草,结合定植拔除病苗,减少害虫滋生地和病毒寄主。3.治虫防病 在病害重发区,于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在相邻的高粱田和田边杂草地喷施杀虫剂,可有效控制灰飞虱的数量;用含内吸性杀虫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以保障出苗后减轻飞虱的为害;发病初期以10%吡虫啉400g/hm2喷雾,隔7天再喷1次,连续用药2~3次可以控制发病。玉米细条斑病毒病发生于中、南美洲和美国南部玉米产区。种植感病杂交种可减产45%~50%。幼苗期受害症状明显。早期症状表现为褪绿小圆点、斑点或短线条,有时覆盖整个幼小叶片,或集中分布于第二和第三叶脉上。小圆点逐渐变多,且纵长合并形成褪绿条斑长达10cm。偶尔可见植株矮化和褪色。抽雄或生长后期被害一般不表现症状。图1-212 植株症状图1-213 叶片细条斑玉米细条斑病毒病由玉米雷亚多非纳病毒(Maize Rayado Fino Virus,MRFV)侵染引起。病毒粒体等轴多面体形,顶部直径33nm,基部直径31.5nm。该病曾被误认为是同一介体昆虫传播的玉米矮化病毒的一个变异株系。一些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玉蜀黍属植物为该病毒的寄主植物。该病毒由叶蝉持久性传毒。自然条件下,玉米小叶蝉(Dalbulus maidisDelong&Wolcott)为主要介体昆虫,研究认为有多种叶蝉可传毒为害。叶蝉获毒时间为6~48h,潜伏期8~37天,传毒时间8h至4天。成虫和若虫均可传毒,若虫传毒能力成虫叶蝉强。病毒在叶蝉体内存在和繁殖,并断续地传播。1.选育耐病品种 不同品种在田间表现出对玉米细条斑病的耐病性有差异,病区应选择种植在当地表现耐病的品种。2.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和地边的杂草,结合定植拔除病苗,减少害虫滋生地和病毒寄主。3.治虫防病 在病害重发区,应进行药剂防虫控病。玉米条斑花叶病毒病,主要分布于加拿大、美国、约旦、原苏联、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等国。玉米幼叶顶端初期症状呈现小的褪绿斑或断续条纹,条纹伸长与叶脉平行发展,较老的叶片表现褪绿,近顶端处带有沿叶脉的绿色边缘。症状依植株的基因型差异很大,高感品系果穗发育不良,很少或不结种子。植株一般黄化,有时发生矮化。玉米自交系幼苗期易感病。图1-214 叶片条斑花叶(初期)图1-215 叶片条斑花叶(后期)玉米条斑花叶病毒由小麦条纹花叶病毒(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WSMV)侵染引起。病毒粒体为长曲杆状,大小为700nm×15nm。病毒除侵染玉米外,尚侵染小麦、燕麦、大麦和黑麦等禾谷类作物,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图1-216 条斑花叶病毒粒体(电镜照片)病毒以小麦叶瘿螨[Eriophyes tulipae(Aceria)Keifer]为传毒介体,若螨获毒时间15min,当若螨获得病毒后,成螨作为主要传毒介体。病毒在小麦叶瘿螨的成、若螨中肠和后肠存留时间为6天。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研究资料表明,许多抗病玉米自交系已经育成,抗病基因定位在玉米的3号、6号和10号染色体上。晚播种玉米,特别是与小麦套种的玉米发病重。1.选育耐病品种 不同品种在田间表现出对玉米条斑花叶病毒抗性明显差异,各地应选择种植在当地表现抗病的品种。2.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和地边的杂草,结合定植拔除病苗,减少害虫滋生地和病毒寄主。控制玉米与小麦套作种植面积,减少叶螨在小麦田大量繁殖迁移进入玉米田传播病害。3.治虫防病 在病害重发区,采用杀螨剂防治。玉米黄矮病毒病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又称玉米红叶病,在我国甘肃、陕西和贵州等地见有发生,个别品种受害较重。世界上大麦黄矮病毒病在多个国家有发生,该病毒可以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玉米受害后,从下部叶片开始显症,多由叶尖沿叶缘向基部渐变紫红色,个别品种变黄色;病叶光亮,质地略硬。发病早的植株矮小,茎秆细弱,叶片狭小。图1-217 黄矮病毒病植株图1-218 叶片红色条纹玉米黄矮病毒病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侵染引起。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4nm,病毒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致死温度为65~70℃。病毒分化为DAV、GAV、GDV和RMV等株系。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雀麦、虎尾草、小画眉草和金色狗尾草等。图1-219 黄矮病毒粒体(电镜照片)病毒经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等进行传毒。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min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min即可传毒。获毒后3~8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约可传毒20天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但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在16~20℃下,病毒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低,潜育期长,25℃以上隐症,30℃以上不显症。病害发生程度与麦蚜虫口密度直接相关。有利于麦蚜繁殖的温度,对传毒也有利,病毒潜育期较短。病害流行与毒源基数关系密切,如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麦蚜虫口密度大,易造成黄矮病大流行。另外,该病发生与品种灌浆快慢有关,当大量合成的糖分因代谢失调不能迅速转化时,则变成花青素,绿叶变红;在玉米灌浆期若遇低温、阴雨,则叶片变红。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2.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严重发生地区,勿在黏湿地块种植玉米;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3.治蚜防病 及时防治蚜虫是预防黄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由寄生线虫侵染玉米根部引起的线虫病过去很少引人注意。目前已报道寄生或伴生玉米根部的线虫达100余种,但真正在田间为害玉米根部的仅有几种。所有侵染玉米的线虫均为专性寄生,必须在活的植株上完成其生活史。线虫为害玉米根部主要有两种机制:一为机械伤害;二是化学作用,通过分泌酶类或注射酶类伤害或杀死根部细胞,降低根部吸收和运输水分及营养能力,破坏根的正常功能,使根系生长停止,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伴随引起植株褪色或其他营养缺乏而减产。线虫为害玉米根部后,不仅降低植株活力而影响生长,同时也削弱对其他病害的抗性,形成坏死斑或瘿瘤及变形、植株矮化、褪绿。此外,线虫还能与病原真菌或细菌复合侵染,加重对根部为害程度。寄生线虫侵染玉米后表现的症状和为害程度,依其种类、虫口密度、株龄和土壤及气候条件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矮化:形成不规则的点片受害,抑制植株生长,使植株高低不齐。褪绿或变色:植株黄化,颇似缺氮、缺铁、缺镁、缺锰或缺锌症状,或似缺磷呈紫色。枯萎:白天日光照射强时表现枯萎,夜间可缓慢恢复。根腐:根部形成暗色的褪色区,随线虫继续为害和其他土壤微生物的侵染,使根上斑痕从针点斑扩展成大的坏死斑,受根腐线虫为害易使根腐和茎腐真菌侵染根组织,加重为害。根肿:根尖细胞过度生长,肿胀明显,整个根系长满瘤状虫瘿,常在肿胀瘤瘿表面形成分枝根(毛根)。根尖伤害或早衰:根尖或近根尖处受线虫为害导致根生长停止,根组织可保持正常色泽或变褐色死亡。早衰常使近土表处根系过度生长。切根:根系由多数短小的树桩状分枝常排列成束组成。粗糙根:根系具有少数或无分枝根或小根。根系减少和变色:整个根系大小减少,同时颜色变淡褐色、暗褐色或变黑色。减产:衰弱植株果穗变小,籽粒减少,籽粒不堪食用,严重植株不形成果穗。总体上,线虫为害玉米导致植株表现多种复杂的症状,同时线虫常与由其他因子如缺肥或施肥不匀、排水不良、干旱、土壤害虫、根腐真菌为害或除草剂药害等引起的症状相混淆,故诊断时不能仅仅根据植株本身的症状,还应全面考虑结合其他特点。本节介绍玉米上为害较重的几种线虫病害。根腐线虫病是玉米上最常见的寄生线虫病害。在美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该线虫为害造成玉米根部腐烂。当线虫群体密度大时常引起植物矮化、营养缺乏症和叶片变成紫色或淡红色,常使根系减少成几根纤维根,由褐色变黑色,逐渐腐烂,严重时地上部萎黄,生长缓慢。图1-220 根腐线虫田间为害状图1-221 根腐线虫为害根部形成坏死斑图1-222 根腐线虫为害侧根腐烂状切根线虫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首次报道,使美国东南部地区玉米遭受严重损失。随着杀线虫药剂的使用,该病害得到有效控制。该线虫为外寄生线虫,不侵入玉米根,而是附在根外为害根尖,抑制根的发育使根变短小,呈树桩根,颇似受除草剂药害状。为害严重时植株矮化,褪绿黄化,常表现像缺氧或缺镁症状,果穗变小。图1-223 切根线虫田间为害状图1-224 切根线虫为害刺线虫病最早于1979年在美国发现,美国东南部沿海的砂质土壤发病严重。该线虫为外寄生线虫,不进入寄主皮层组织,附在根上。在根尖和沿多汁根的侧面为害,偶尔可见线虫侵入根组织内部为害,造成根和根尖形成黑色、凹陷的坏死斑环绕根部致死,或导致根尖早衰、粗糙根和严重矮化。有时严重受害植株高度仅为20~25cm。发病植株在田间表现成丛或不均匀分布。由于这种线虫在为害根时分泌一种强毒素和酶,加重根组织的破坏作用,故土壤中即使线虫数量很少也能引起严重为害。图1-225 玉米刺线虫 田间为害状图1-226 刺线虫为害致须根减少根毛发育不良根结线虫病可造成严重为害,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世界较温热地区为害更重,可导致玉米产量损失30%以上。图1-227 根结线虫为害玉米根部症状根结线虫是固定的内寄生线虫,取食维管束的薄壁组织,形成巨型细胞。线虫侵入根尖后使根尖膨大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的虫瘿,以后从虫瘿上又长出许多细小根,须根尖端又被线虫侵染形成新的虫瘿,经过多次再侵染形成毛根和严重矮化。针线虫病是玉米上为害较重的一种线虫病,主要发生于世界上温带地区。在美国有因该病造成玉米产量损失62%的报道。幼苗出土后1个月即可表现症状。玉米植株严重矮化,症状似严重干旱所致,叶片褪绿,有时叶片变紫色,似植株缺磷症状。严重发病植株40~60天死亡。也有患病植株并不表现矮化,但茎秆细弱、果穗短小。病根变短小,树桩状,肥厚,根尖稍肥肿,变黄。土壤水分较高时,近土层根增生成毛刷状。图1-228 玉米针线虫田间为害状图1-229 针线虫为害根部症状图1-230 针线虫为害致根毛发育不良胞囊线虫病于1981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发现,随后在埃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严重发生,成为玉米上重要的寄生性线虫病害。该病的典型症状是受害植株严重矮化。图1-231 胞囊线虫田间为害状图1-232 胞囊线虫为害根部症状剑线虫病在北美是为害玉米根部最常见的线虫。多发生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被害玉米的根量减少,根朽,植株中度矮化,褪绿。图1-233 剑线虫田间为害状枪线虫病是美国玉米为害较重的线虫病害。该病害引起根腐、根变色,根系减少和植株矮化。线虫主要内寄生,不为害根尖部,多在离根尖一定距离的根上为害,侵入根部的为害过程与短体线虫相似。图1-234 枪线虫为害根部表皮螺旋线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螺旋线虫病引起玉米植株矮小,叶片上有浅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线虫为害根部,通常表皮细胞受害,导致根减少,根朽。图1-235 螺旋线虫头部刺入玉米根皮为害锥线虫病在世界上局部地区发生,主要发生于美国东南部地区。有关该线虫病的报道较少。该线虫主要为害根尖,也能沿着根的侧面及胚轴基部取食为害。根部受害引起根斑、树桩状根。粗糙根和植株矮化如同刺线虫为害症状。种胚受害后种子不能发芽。图1-236 锥线虫图1-237 锥线虫为害1.根腐线虫病 由10余种短体线虫(Pratylenchusspp.)为害引起,主要种类有:短小短体线虫[P.brachyurus (Godfrey) Filipjev&Schuumans-Stekhoven]、六裂短体线虫(P.hexincisus Taylor&Jenkins)、穿刺短体线虫[P.penetrans (Cobb)Chitwood&Oteifa]、玉米短体线虫(P.zeae Graham)和草地根腐线虫(P.scribneri Steiner)。短体线虫成虫长500~800μm(图1-238)。生活史与其他寄生性线虫的生活史相似,雌性成虫在病组织或土壤中产卵,初龄和二龄幼虫在卵中脱皮,从卵中孵化后经3次脱皮变为成虫。玉米根刺激线虫孵化。穿刺短体线虫适宜繁殖温度为24℃,而短小短体线虫、六裂短体线虫和玉米短体线虫的适宜繁殖温度为30℃。图1-238 根腐线虫(头部)该属线虫寄主范围广,包括农作物和杂草。2.切根线虫病 由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minor(Colbran) Siddiqi,异名:P.christiei (Allen) Siddiqi,Trichodorus minor Colbean,T.christiei Allen和T.obesus Razjivin&Penton]和胼胝拟毛刺线虫[P.porosus (Allen) Siddiqi]为害所致。线虫为外寄生。3.刺线虫病 主要由长尾刺线虫(Belonolaimus longicaudatusRau)引起。刺线虫体较大,纤细,长度约2.5 mm,口针长60~150μm。作为外寄生线虫,生活史未见详细研究报道。4.根结线虫病 由数种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侵染引起,主要种类有: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Kofoid&White) Chitwood]、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Neal) Chitwood]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Treub) Chitwood]。属固定的内寄生线虫。成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钝圆,无色透明。雌虫成熟时膨大呈长颈烧瓶状,老熟时呈鸭梨形,前端尖,后端圆,乳白色(图1-239)。图1-239 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2000多种植物。5.针线虫病 由短环长针线虫(Longidorus breviannulatusNorton&Hoffman)为害引起。该线虫是已知的植物寄生线虫中最长的线虫,其长度为4~8mm,具有长口针,为外寄生线虫。有关该属线虫的生活史研究资料甚少。雄性虫体少见。该线虫寄主范围广泛。6.胞囊线虫病 由异皮胞囊线虫(Heterodera zeaeKoshy&Sethi)为害引起(图1-232)。7.剑线虫病 由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Cobb)为害引起。该线虫具有矛型食道和口针状齿针,口针长度达130μm(图1-240)。寄主范围很广,除为害玉米外,还能为害多种农作物。图1-240 剑线虫(头部)8.枪线虫病 目前已知至少有5种纽带线虫为害引起,其中以哥伦比亚纽带线虫(Hoplolaimus columbusSher)和帽状纽带线虫[H.galeatus (Cobb) Thorme]为主。哥伦比亚纽带线虫是美国南部为害棉花和大豆的主要线虫(图1-241)。线虫主要为内寄生,有时为外寄生。图1-241 枪线虫 (头部)9.螺旋线虫病 由多种螺旋线虫侵染致病,主要有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Cobb)Sher]、双角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gonicusPerry)和短尾盾线虫[Scutellonema brachyurum(Steiner)Andrassy](图1-242)。线虫外寄生、半内生和内寄生。虫体中等大小,对玉米都有中度致病性。寄主范围很广。图1-242 螺旋线虫10.锥线虫病 由锥线虫(Dolichodorus heterocephalusCobb.)侵染引起。线虫属外寄生。寄主除玉米外,尚可侵染豆类、番茄、辣椒、芹菜、松树、山核桃等植物。玉米幼苗期最易感染线虫病,随株龄的增长可增强耐病性。土壤板结、瘠薄、干旱和高温削弱植株生长,尤易受线虫为害。1.根腐线虫病 病原短体线虫在根皮层内寄生和繁殖,主要在表皮层组织内移动,不侵害维管束。一些种如短小短体线虫和玉米短体线虫是最常见的线虫,在砂壤土里有利于群体增殖,主要发生于温热地区。而六裂短体线虫和穿刺短体线虫多发生于重黏土里和温暖地区。该属线虫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活动,一般分布于土壤深度0~15cm,有的分布于土壤深度15~30cm,极少在土壤深度30~45cm分布。在玉米上,线虫的生活史历期约20~30天。2.切根线虫病 该病多发生于砂壤土,也有报道发生于富含腐殖质的土壤。在相同土壤中的不同时间线虫种群消长变化明显,7月份线虫数量较多。在生长季节早期土壤深度30~45cm中线虫数量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线虫在土壤中呈水平扩散和分布。3.刺线虫病 线虫在含沙量80%以上的砂壤土地块发生为害。线虫大多在30cm土层中分布,随着生长季农事操作线虫迁移至45~60cm土层,此为线虫为害玉米根部的原因。4.根结线虫病 该病发生于各种类型土壤,以砂土地发生严重。二龄幼虫从卵中孵化后,侵入玉米根尖部。在26℃条件下,接种在感病品种上15~18天后,产生球形雌性成虫。在抗病品种根上雌成虫产生较在感病品种上慢、数量少。根结线虫在春季一般分布于深度0~15cm土层中,夏季多数分布于15~45cm土层中。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5.针线虫病 短环长针线虫一般在土壤砂质达49%以上的地块发生,土壤砂质达90%的地块发生严重。在生长季早期和中期,线虫多分布于0~15cm土层中,生长季中期后可在15~30cm土层中分布。越冬后线虫群体数量明显下降。据报道,每100cm3土壤中含10头线虫,就可导致田间植株矮化,根部表现明显症状;若达到100头线虫,即可导致田间死苗。6.胞囊线虫病 玉米胞囊线虫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3~36℃,最低为24℃。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该线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15~18天。高温有助于加速线虫完成生活史,此为胞囊线虫病成为美国南部玉米重要病害的原因。7.剑线虫病 在玉米田中,线虫多在0~15cm土层中分布。8.枪线虫病 砂土地玉米发病严重。9.螺旋线虫病 大多数玉米田土壤中均有该类线虫存在。10.锥线虫病 多发生于潮湿土壤中。土壤中含有少量的线虫群体即可造成严重为害。1.选用抗病杂交种和品种 选用抗病杂交种和品种是防治线虫病的治本措施。玉米不同品系对各种线虫病表现不同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但同一的杂交种或品种对各属线虫抗性不同。目前应重点选育抗根结线虫病和短体线虫病的品系。2.栽培防治 各种线虫除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其他禾谷类作物和杂草,故应与抗病的作物或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有利于植株根系生长,减轻线虫为害。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追施氮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和根系发育,减轻发病。3.药剂防治 对为害严重、不具备轮作条件、经济价值较高的制种田,可进行土壤药剂熏蒸处理。如砂土和黏重土壤可施用3%呋喃丹颗粒剂沟施或穴施,或用1.8%阿维菌素灌根等,可有效降低线虫为害率,减少损失。 -
报告一 番茄生物学特性
出版时间:2015番茄属于半直立或匍匐茎,多数品种属无限生长类型,侧枝孳生力强,枝叶繁茂。生产上通过不断整枝、打杈、摘心等一系列措施达到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番茄的花为聚伞花序或总状花序,自花授粉,条件适宜时,成花成果率较高。条件不适时,可通过熊蜂授粉、化学调控等措施达到防止落花落果的目的。果实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因品种各异而多种多样。十多年前从国外引进品种以红果为主,随着国内消费者习惯于粉果市场的现实,国内外种子企业培育硬粉果实品种种类推广应用多了起来,目前以适口性较好的硬粉果居多。大果型品种单果重一般在180~220克,小型品种樱桃番茄果实有红色、黄色、粉色、绿色、咖啡色、黑色等多种颜色。番茄从播种到采收结束,可分为4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1 发芽期 从种子发芽到第一片真叶露心10~14天。2 幼苗期 从第一片真叶露心到第一穗花序现大蕾45~50天。夏季育苗仅需20~25天。3 开花期 从现蕾到第一果形成15~30天。4 结果期 从第一穗果坐住到采收结束。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此期为80~100天,而越冬长季节栽培需6~8个月。1 温度 番茄在每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各阶段温度要求见表1。2 光照 番茄是喜光作物,光照有利于花芽分化,促进结果,提高产量和品质。冬季生产由于光照不足,加上植株间密不透风,造成植株徒长、落花落果,且各种叶病发生和蔓延。所以,在棚室栽培中,必须在品种筛选、合理密植、植株调整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创造较好的光照条件,以保证高产优质。生育期气温地温备注发芽期28~30℃,最低温度12℃根系生长适温20~25℃,小于5℃吸收受阻,30℃以上发育缓慢<15℃导致落花落果。<10℃生长缓慢,5℃停止生长。>30℃影响养分积累幼苗期昼温20~25℃,夜温10~15℃开花期昼温20~30℃,夜温15~20℃,最低温度15℃果实发育和着色期昼温24~27℃,夜温12~15℃表1 番茄各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3 水分 番茄较喜干爽的空气环境,相对湿度为45%~55%为宜。空气湿度过大,不仅影响正常授粉,造成落花落果,而且引起灰霉等多种病害的发生。幼苗期适当控水,防止徒长。结果期加大浇水量,以满足果实生长发育需要,但要保持相对稳定,忌忽干忽湿,造成裂果和脐腐病的发生。4 气体 增加二氧化碳(CO2)有利于光合作用,植株生长旺盛,产量增加。棚室番茄生产中常通过增施有机肥,或结合高温闷棚在土壤中增加作物秸秆的方法来增加棚室内CO2浓度,效果很好,并且起到杀菌抑菌作用。 -
报告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5关于小麦产量水平的划分,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至今在小麦界并无明确标准。在河南省以及黄淮麦区,在20世纪70年代一般把亩产400kg作为高产水平。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把亩产500kg作为高产主攻目标。90年代中期以后,全省重点研究大面积亩产600kg的高产栽培技术,出现多点示范达到亩产600~650kg的高产纪录。2003年之后由于全省小麦连年丰收,各地不断出现600~650kg的高产纪录,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都把亩产650~700kg作为超高产主攻目标。2005年全国超级小麦研讨会提出超级小麦育种总体指标,即2006~2010年小麦百亩方平均亩产稳定在650kg。小麦栽培研究也在配合超级小麦育种,良种良法在更高水平上运行,我们习惯称之为高产超高产栽培。所谓超高产栽培,是在一般高产栽培常规技术基础上,物资投入略有增加,关键措施要求做到时效、准确、精细、完善,达到精准栽培的标准。现根据已有超高产田块的技术措施和有关高产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报道,提出有关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几项技术要点,供各地生产中参考应用。2014年黄淮冬麦区高产新闻报道令人惊喜,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出现了一批亩产突破800kg的超高产典型,这对黄淮冬麦区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摘录部分供读者了解。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17日讯 大河网报道:6月14日,“三夏”已近尾声,焦作小麦生产突破6项全国纪录,其中小位村攻关田亩产达821.4kg,这一喜讯很快传遍全国。5月31日,国家小麦专家验收组经实地实打测算,结果让专家们震惊。温县整县建制推进10万亩连片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650.9kg;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7.1万亩平均亩产677.9kg;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97.1kg;修武县周庄乡孟村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13.7kg;修武县周庄乡孟村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55kg;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821.4kg……这一验收结果,让国家小麦专家组的专家们难以置信,该组副组长郭天财说:“今年,焦作小麦生产连破多项全国纪录是一个奇迹,为黄淮海冬麦区乃至全国夏粮生产树立了样板,其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2014-06-17《农民日报》报道:近日,河南省农业厅组织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小麦专家,对焦作市修武县小位村的“周麦27号”110亩高产示范方进行现场实打验收。专家组在示范方中随机收获1.03亩“周麦27号”,现场称重,除去杂质,测定小麦籽粒含水量,按国家粮食入库安全含水量13%计算实际亩产,平均亩产821.7kg,创造了冬小麦单产新纪录。2013年6月5日,河南省农业厅曾组织专家,对修武县周庄乡郜屯村“周麦27号”百亩高产攻关田测产验收和实打验收,实测面积15亩,折合实际亩产为794.8kg,并创造了当年全国测产小麦单产最高成绩。2014-06-13《农民日报》报道:6月12日上午,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局农技专家对永年县刘备村种粮大户武延平的麦田进行“实打实收”,平均亩产达818.6kg,创全省小麦单产新高。武延平流转耕地面积200多亩,为小麦、玉米轮作。这次测产为随机收取地块,经实地丈量、机械清仓、认真称重、监测水分等环节,该麦田长154.8m,宽19m,面积4.41亩,实收小麦3539.55kg,水分11%,折合标准水分13%后,平均亩产达818.6kg。2014-06-09《农民日报》报道:6月7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部分成员和有关专家,对山东省齐河县实施农业部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了实打验收。专家组查看了项目初测验收报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随机选取了焦庙镇周庄村等6个样点进行了小麦实打验收,合计实打面积20.1万亩,平均单产715.97kg。2014-06-18 齐鲁网(济南)消息: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农业部今天组织专家在招远市辛庄镇马连沟村,对招远市承担的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的十亩攻关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经过丈量、机械收获脱粒、称重、水分测定、取样测定杂质率等环节,实收3.14亩,小麦鲜重2558.7kg,按13%标准水含量换算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17kg,创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14-06-16 新农网消息:6月10日,山东省农业厅专家组对桓台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内10亩攻关田进行了实打验收,种植品种鲁原502,实打面积3.16亩,亩产812.2kg,再创鲁中地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辐射带动了全县小麦的高产稳产。2014年6月14日《农民日报》报道:选用国审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亩穗数达到60.7万,穗粒数30.2粒,实收平均亩产814.6kg,创下了经专家实产验收的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也是安徽小麦首次单产突破800kg大关。6月7日,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胡承霖教授一行在对宿州市城东办事处十里村一块100多亩的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进行实产验收后宣布。品种的遗传特性是形成产量的内在基础。据统计,小麦单产增长因素中,品种更换占35%~40%。要想达到超高产水平,必须首先选择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小麦单产由中产向高产、超高产发展,各阶段代表性品种的成产三因素构成有规律的变化,标志着小麦品种生产潜力逐步提高。(1)1987—1991年,代表品种豫麦13,22个高产点平均单产534.7kg/亩,三要素结构为:亩穗数47.45万、穗粒数31.4粒、千粒重38.4g。(2)1997年,代表品种温麦6号,多点示范,平均单产627.5kg/亩,三要素结构:亩穗数48.5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2.6g。(3)2003年之后,全省超高产示范田连续出现,高产品种如周麦16、周麦18、豫麦49-198、矮抗58、徐州9233、周麦22、众麦998等典型,高产块亩产达到650kg以上,它们的三要素构成为亩穗数50万左右、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5g以上。(4)山东省龙口市出现的亩产超700kg的小麦品种8079-2等,三要素构成为亩穗数47万~57万、穗粒34~44粒、千粒重38~44g。显示出随着成产三因素协调增长,小麦生产潜力相应提高。从以上省内外超高产小麦的三要素构成看,多穗是高产的主导因子,而且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每亩穗数由40万上升到50万以上。同时,小麦粒重也明显增高,“高密度、大籽粒、中等穗型”成为超高产品种的主要表征。超高产品种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新品种区域试验的结果而决定。目前,一般认为,高产超高产小麦的形态应当是:株高70~80cm,穗长不低于10cm,结实小穗18~20个,码不宜过密;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叶片斜立,倒一叶基角50°左右,叶长20cm左右;倒二叶基角40°左右,叶长25cm上下,叶片稍窄而较厚。基部第一、第二节间较一般品种短,上部穗下节和倒三节间较长,茎秆粗细适中,韧性好,抗倒能力强。超高产品种要求抗病性较强,不能有某种病害过重发生;同时,籽粒灌浆要快,成熟期不能过晚,落黄较好。小麦一生吸收的营养元素大部分来自土壤。一般中产麦田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约60%以上来自土壤,高肥土壤上小麦一生吸收氮量的80%以上来自土壤。大量的研究证明,禾本科作物要获得高产超高产,必须有高肥力的地力基础。很多县的配方施肥证明,只有当基础肥力(无肥区)小麦产量达到400kg/亩左右,才能实现小麦亩产600kg以上的超高产水平。这些都充分说明培肥地力,创造一个营养丰富、结构良好的高肥力土壤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如果在原有肥力很低的田块,既是当季施用再多肥料,也难以实现超高产目标。为了说明土壤基础与高产、超高产的关系,笔者收集了省内外小麦亩产600kg以上田块的土壤肥力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小麦高产田耕层土壤都具有很高的肥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在1.5%以上,高的达到2%以上;全氮量在0.1%以上。速效氮大多在90mg/kg,最低70mg/kg;速效磷差异较大,低的仅11mg/kg;速效钾普遍较高;微量元素含量也比较丰富。小麦单产要突破650kg/亩,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是首要措施,“没有超高土壤肥力”就不可能获得超高产小麦产量。当前,小麦施肥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有机粗肥越来越少,大多数田块除玉米秸秆还田外,就不再施用有机肥,很多地方玉米秸秆也不还田,只靠化肥攻高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苗全苗匀是小麦群体在田间的有序、规则分布。试验证明,在播量相同、基本苗相近状态下,由于植株分布的均匀度不同,缺苗断垄状况不同而对小麦单株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植株分布的非均匀状态,使部分植株营养面积过小,受光不足,生长受到过分抑制,造成分蘖量减少,个体生育不良,叶片细小,茎秆细弱,显著降低了个体生产力。同时在单位面积株数大致一定的情况下,局部植株过密必然与局部植株过稀相伴生。处于局部过稀状态的植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个体长势强,在同一群体内的个体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对处于过密状态的植株会产生较强的竞争力,进一步抑制那些本来就已经受到抑制的植株的生长,使群体整齐度随生育进展而越来越差。植株分布状况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影响。亩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每穴株数增加而减少。每穴20株与每穴1株的处理相比,上述各项指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2.87%、25.53%、21.59、6.29%、27.97%和34.97%;不孕小穗数随每穴植株数增加而增加。经济系数除每穴20株的处理明显降低外,其他处理间差异不大,表明经济系数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性状,在一定范围内植株分布状态对其影响不大,植株非均匀分布引起的产量下降,主要是生物产量减少造成的。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植株分布状况主要是通过穗数和穗粒数来影响产量,千粒重与植株分布状况关系不大。说明植株分布状况与群体的光能利用和物质生产性能有密切关系。提高植株分布均匀度,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措施,也是提高麦田群体质量的基础。缺苗断垄就会造成小麦植株在田间分布不匀,有的密集成为“堌堆苗”,有的空一定长度没有麦苗。据调查测定,目前大田生产断垄面积平均达到13.5%(7cm以上无苗为断垄),小麦减产10%以上,对高产田而言,即使增施肥料,增加灌水也不能弥补由于缺苗断垄而造成的损失。缺苗断垄已成为超高产麦田达到产量目标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因此,如何提高麦苗分布均匀度已成为今后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把实现苗全苗匀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措施予以落实。要达到苗全苗匀,除了有优良种子和良好播种技术外,最重要的是精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超高产田要求还田秸秆细碎,深耕25~30cm,然后用钉齿耙直耙、斜耙数遍,要耙深耙透,地面平整,上虚下实。禁用旋耕代替深耕。如果深耕后用旋耕机打碎坷垃,必须旋后镇压,或者用钉齿耙耙磨,以免表土过松,造成播种过深,影响出苗;造成冬季幼苗根不沾土而冻害严重。同时,要保证足墒下种。如果播前降雨较少,土墒不足,要浇好底墒水,保证一播全苗。高产超高产田的播种期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而决定,尤其对某些偏春性品种,播期不宜提早,一定要依据有关试验确定最佳播期。关于播种量,根据很多试验结果认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的多穗型小麦品种,每亩基本苗以10万~15万为宜,对中大穗品种,基本苗15万~20万才较好。对于行距配置,目前大多15~20cm行距,比普通大田行距变窄,这有利于植株在田间分布比较均匀,能够吸收更多光照,提高光能利用率。也有的超高产田开始试用加宽播幅的播种方式,但究竟如何配置行距,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搞好小麦生育中后期田间管理,特别是肥水运筹,是实现超高产目标的重要技术环节。对于小麦高产施肥问题,国内外已进行大量研究,尤其对氮肥施用技术的报道最多。近几年,国内外更高产量600~700kg/亩的施肥问题也有不少研究,虽然因地力条件、品种差异、产量水平不同,所得结论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规律是比较一致的。概括而言,超高产小麦的氮肥运筹和施用技术应掌握以下5点。一是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单位小麦产量所吸收的氮素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9000kg/hm2以上)每100kg吸氮量比一般中高产水平的小麦吸氮量约增加10%以上,因而,超高产小麦的施氮量比一般产量水平小麦有所增加。二是多点试验证明,在秸秆还田和有机粗肥基础上,超高产小麦需施化肥氮一般为18~22kg/亩。三是与中高产水平相比,超高产小麦生育中后期吸氮量增高,小麦生育前、中、后期吸氮比例由5∶3.5∶1.5变为4∶4∶2,产量愈高中后期吸氮比例愈高。四是超高产小麦的氮肥运筹原则:适当增加总氮量,氮后移,重施拔节孕穗肥;底氮与追肥氮比例以6∶4或5∶5为宜;基础肥力越高,前期幼苗长势越旺,中后期氮肥比例可适当提高。五是超高产小麦的最佳追氮肥期为幼穗的雌雄蕊分化至药隔形成期,即拔节—孕穗期。具体追肥日期要根据地力基础,底肥数量、前期群体状况的不同,因苗制宜,灵活掌握。追肥数量一般为尿素300kg/hm2(20kg/亩)左右。超高产小麦的磷肥施用量也有所提高,目前一般用量为P2O5 10kg/亩,高的达到20kg/亩,而且多采用优质磷肥或复合肥,最好用磷酸二铵或三元复合肥。为了提高磷肥利用率,促进苗期分蘖,形成冬前壮苗,不少超高产麦田采用分层施肥,在施磷肥总量20kg/亩中拿出20%~30%于耕地前撒施,供小麦幼苗及时吸收,可显著增加冬前大分蘖,提高成穗数,小麦可增产5%以上。随着小麦产量提高,单位产量所吸收的钾素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 600~750 kg/亩)比高产小麦( 500 kg/亩)每 100 kg小麦吸收钾的数量增加20%~28%,在三要素中钾所占比例提高12%~16%。因此,超高产小麦必须增加钾肥数量。多点试验认为,超高产小麦钾肥适宜用量为每亩12~36kg(K2O),产量愈高,钾肥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钾肥施用方法也应有所改进,要把过去将钾肥全做底肥改为底肥追肥相结合,按底、追比7∶3 的数量,在拔节期追施钾肥(可以和氮肥混合同时施用),试验证明,这种“前钾后移”施肥方法可显著提高钾肥利用率,增加千粒重(2g以上),有良好增产效果,有试验报道,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7.4kg/亩),增产效果可达10%以上。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是一种常用的小麦生育中后期补充磷、钾的施肥措施,超高产小麦也很适用,有试验报道,在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抽穗扬花和灌浆期连续几次喷洒磷酸二氢钾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超高产小麦,如果秸秆还田和增施粗肥,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一般可满足小麦生育的需要,但在一些基础肥力较差的麦田,要重视补充微肥,据试验,在河南省潮土、褐土区,微肥施用效果顺序是锌>铜>锰>铁>钼和硼。因此,多数超高产麦都用锌肥做底肥(1.5kg/亩)。麦田灌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当年的降水状况,土壤保水性能、施肥和小麦产量的不同,对任何一块高产麦田都需要根据当年情况确定合理灌水时期和数量。要做到合理灌水,必须了解小麦的耗水规律和当时的土壤含水量。据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多年研究.麦田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5%~80%为宜,下降到40%~55%就产生轻度水分胁迫,高产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维持在60%。目前公认的高产麦田的优化灌水方案是: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拔节后为小麦耗水的关键时期。对于越冬水(封冻水)各地有不同的试验结果,是否浇越冬水,要根据底墒状况和苗情而定。在正常年份,一次灌水以拔节一孕穗期效果最好,两次灌水拔节和扬花期为宜。同时,灌水必须与追肥相配合。小麦病虫害种类繁多,超高产麦田病虫为害更为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麦高产良种对病虫害的综合抗性较差。在选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时,多偏重是否具有较大的高产潜力,以及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而对其他病虫害,只要是易于防治的,往往不求全责备,故其综合抗性较差,致使病虫害发生较重。二是小麦高产田中前茬作物遗留的秸秆未经充分腐熟而且不能掩入土壤的深层。不少地方只提倡秸秆还田,不注意深埋盖严灭菌。未经高温堆沤或牲畜过腹还田的秸秆,携带有较多的病原菌,易造成病菌传播。三是病原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或病虫抗药性增加。四是在肥水充足和群体较大的条件下,高产麦田小气候恶化,株间光照不足,湿度较大,通风不良,有利于大多数病虫害的滋生蔓延。以纹枯病为例,以往并不威胁小麦生产,但在高产超高产麦田成了严重的病害。通过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确定超高产麦田主要病虫害为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等,其他病虫害如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黑穗病、黏虫、吸浆虫等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为害。所以在夺取小麦高产超高产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尤其是要搞好病虫测报和化学防治,控制病虫为害,确保高产稳产。超高产麦田各阶段应注意监控或防治的病虫害如下。小麦播种前:应注意一些种传的危险性病虫害如腥黑穗病、全蚀病(可通过植物检疫来控制其随小麦种子的传播)及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可通过选用相应的抗病虫品种加以控制)等的防治。小麦播种期:通过土壤、植物残体和田间杂草进行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等;种传、土传以及苗期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锈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蚜虫等。小麦苗期(返青拔节):要加强对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红蜘蛛以及传播病毒病的蚜虫和灰飞虱的监测及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点片发生期,控制或推迟其发生为害。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注意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黑胚病、蚜虫、黏虫、麦叶蜂、吸浆虫等。超高产麦田必须把病虫为害控制到最低程度,为此,搞好监测预报,及时防治,把病虫消灭在始发阶段,达到一生全程保健,是超高产小麦栽培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小麦生育阶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高产超高产麦田防治病虫应着重抓好4个关键时期:①切实搞好土壤处理,目前药物用辛硫磷拌干土在犁地前撒施。②采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目前多数包衣剂以防治地下害虫药物为主,对某些病害发生较严重的地块,如全蚀病要用全蚀净拌种。如果采用以防病为主的包衣剂或药物拌种,则必须进行土壤处理,抑制地下害虫为害。③返青起身期重点防治纹枯病,此期喷洒三唑酮或井冈霉素可有效防治纹枯病,对后期的白粉病、锈病及叶枯病防治也有一定作用。在纹枯病严重的地块和品种,应当在第一次喷药后隔7~10天再喷一次。如有红蜘蛛发生,要同时喷洒治虫药物。④抽穗扬花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目前主要采用混合药物同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和蚜虫、吸浆虫等,主要药物有三唑酮、多菌灵、抗蚜威、吡虫啉等,按用药量要求混合成药液在抽齐穗至扬花30%左右及时喷洒,尤其遇阴天湿度大,赤霉病易发生,必须掌握用药时期,及时防治,不能错过日期。为了增加小麦生育后期营养元素,也可以在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0.2%浓度)或尿素(1.5%~2%浓度)叶面喷洒。进入灌浆之后,蚜虫会多次发生,为害很大,因此,要密切关注田间蚜虫发生情况,及时喷药,多次喷药,不能疏忽大意。超高产麦田的田间管理与一般中高产麦田基本相同,除了上述的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外,还应当搞好中耕锄草,目前这是麦田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高产麦田由于肥水充足,杂草也长势繁茂,农民多采用除草剂消灭杂草,人工中耕除草愈来愈少。超高产麦田应当采用人工中耕除草,特别是浇水之后必须中耕,打破表土板结,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最好在冬前和返青拔节期进行两次中耕。超高产麦田预防倒伏是重要环节。预防倒伏是一项综合技术,要选择抗倒性强的品种,掌握好播量播期,控制好底肥用量。如果以上几项未能完全达到要求,必须采取相应的抗倒措施,较常见的技术有两项:一是在冬前、返青起身化控采用15%多效唑每亩30~50g,对水50kg均匀喷雾,或用50%矮壮素水剂500倍液40kg,均匀喷洒,抑制麦苗生长过快,预防旺长。二是冬前镇压,对有旺长趋势麦田于小麦5~6叶期进行镇压,有良好效果。为提高小麦粒重,市场上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洒。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河南农业大学(国麦中心)不同年份试验,各种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年份的效果很不一致,基本趋势是在灌浆期气候条件不好的年份,调节剂增粒重效果较好,气候条件较好年份,调节剂效果不明显,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一辅助增产技术。2015年6月6日,在济源市梨林镇前荣村,省科技厅组织对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千亩示范方进行了机收实打验收。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尹钧宣布:经三个机收点实打测产,千亩方平均亩产达到752.46kg,打破了我国千亩示范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小麦按品质可分为强筋、中筋、弱筋3种。强筋适合做面包,中筋适合做馒头、面条,弱筋适合做饼干。据“郑麦7698”的育种人、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分子育种研究室主任胡琳博士介绍,“郑麦7698”是兼具高产与优质强筋特性的小麦新品种,2011年在商丘市梁园区岳庄村15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756kg,此次千亩方平均亩产达到了752kg,在小面积和大面积示范中均刷新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表明我省优质强筋小麦遗传改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是想不到,一亩地播种25斤(12.5kg)的‘郑麦7698’,比其他小麦一亩地播40斤(20kg)的产量还高!”在实打验收现场,前荣村村民高孝英兴奋地说,她家种了18亩地,每亩要比过去种其他小麦多产三四百斤(一二百千克)。据济源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成冬梅研究员介绍,该院为发展济源市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引入了“郑麦7698”。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认为该品种适宜在济源市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