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5关于小麦产量水平的划分,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至今在小麦界并无明确标准。在河南省以及黄淮麦区,在20世纪70年代一般把亩产400kg作为高产水平。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把亩产500kg作为高产主攻目标。90年代中期以后,全省重点研究大面积亩产600kg的高产栽培技术,出现多点示范达到亩产600~650kg的高产纪录。2003年之后由于全省小麦连年丰收,各地不断出现600~650kg的高产纪录,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都把亩产650~700kg作为超高产主攻目标。2005年全国超级小麦研讨会提出超级小麦育种总体指标,即2006~2010年小麦百亩方平均亩产稳定在650kg。小麦栽培研究也在配合超级小麦育种,良种良法在更高水平上运行,我们习惯称之为高产超高产栽培。所谓超高产栽培,是在一般高产栽培常规技术基础上,物资投入略有增加,关键措施要求做到时效、准确、精细、完善,达到精准栽培的标准。现根据已有超高产田块的技术措施和有关高产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报道,提出有关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几项技术要点,供各地生产中参考应用。2014年黄淮冬麦区高产新闻报道令人惊喜,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出现了一批亩产突破800kg的超高产典型,这对黄淮冬麦区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摘录部分供读者了解。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17日讯 大河网报道:6月14日,“三夏”已近尾声,焦作小麦生产突破6项全国纪录,其中小位村攻关田亩产达821.4kg,这一喜讯很快传遍全国。5月31日,国家小麦专家验收组经实地实打测算,结果让专家们震惊。温县整县建制推进10万亩连片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650.9kg;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7.1万亩平均亩产677.9kg;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97.1kg;修武县周庄乡孟村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13.7kg;修武县周庄乡孟村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55kg;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821.4kg……这一验收结果,让国家小麦专家组的专家们难以置信,该组副组长郭天财说:“今年,焦作小麦生产连破多项全国纪录是一个奇迹,为黄淮海冬麦区乃至全国夏粮生产树立了样板,其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2014-06-17《农民日报》报道:近日,河南省农业厅组织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小麦专家,对焦作市修武县小位村的“周麦27号”110亩高产示范方进行现场实打验收。专家组在示范方中随机收获1.03亩“周麦27号”,现场称重,除去杂质,测定小麦籽粒含水量,按国家粮食入库安全含水量13%计算实际亩产,平均亩产821.7kg,创造了冬小麦单产新纪录。2013年6月5日,河南省农业厅曾组织专家,对修武县周庄乡郜屯村“周麦27号”百亩高产攻关田测产验收和实打验收,实测面积15亩,折合实际亩产为794.8kg,并创造了当年全国测产小麦单产最高成绩。2014-06-13《农民日报》报道:6月12日上午,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局农技专家对永年县刘备村种粮大户武延平的麦田进行“实打实收”,平均亩产达818.6kg,创全省小麦单产新高。武延平流转耕地面积200多亩,为小麦、玉米轮作。这次测产为随机收取地块,经实地丈量、机械清仓、认真称重、监测水分等环节,该麦田长154.8m,宽19m,面积4.41亩,实收小麦3539.55kg,水分11%,折合标准水分13%后,平均亩产达818.6kg。2014-06-09《农民日报》报道:6月7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部分成员和有关专家,对山东省齐河县实施农业部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了实打验收。专家组查看了项目初测验收报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随机选取了焦庙镇周庄村等6个样点进行了小麦实打验收,合计实打面积20.1万亩,平均单产715.97kg。2014-06-18 齐鲁网(济南)消息: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农业部今天组织专家在招远市辛庄镇马连沟村,对招远市承担的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的十亩攻关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经过丈量、机械收获脱粒、称重、水分测定、取样测定杂质率等环节,实收3.14亩,小麦鲜重2558.7kg,按13%标准水含量换算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17kg,创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14-06-16 新农网消息:6月10日,山东省农业厅专家组对桓台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内10亩攻关田进行了实打验收,种植品种鲁原502,实打面积3.16亩,亩产812.2kg,再创鲁中地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辐射带动了全县小麦的高产稳产。2014年6月14日《农民日报》报道:选用国审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亩穗数达到60.7万,穗粒数30.2粒,实收平均亩产814.6kg,创下了经专家实产验收的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也是安徽小麦首次单产突破800kg大关。6月7日,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胡承霖教授一行在对宿州市城东办事处十里村一块100多亩的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进行实产验收后宣布。品种的遗传特性是形成产量的内在基础。据统计,小麦单产增长因素中,品种更换占35%~40%。要想达到超高产水平,必须首先选择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小麦单产由中产向高产、超高产发展,各阶段代表性品种的成产三因素构成有规律的变化,标志着小麦品种生产潜力逐步提高。(1)1987—1991年,代表品种豫麦13,22个高产点平均单产534.7kg/亩,三要素结构为:亩穗数47.45万、穗粒数31.4粒、千粒重38.4g。(2)1997年,代表品种温麦6号,多点示范,平均单产627.5kg/亩,三要素结构:亩穗数48.5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2.6g。(3)2003年之后,全省超高产示范田连续出现,高产品种如周麦16、周麦18、豫麦49-198、矮抗58、徐州9233、周麦22、众麦998等典型,高产块亩产达到650kg以上,它们的三要素构成为亩穗数50万左右、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5g以上。(4)山东省龙口市出现的亩产超700kg的小麦品种8079-2等,三要素构成为亩穗数47万~57万、穗粒34~44粒、千粒重38~44g。显示出随着成产三因素协调增长,小麦生产潜力相应提高。从以上省内外超高产小麦的三要素构成看,多穗是高产的主导因子,而且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每亩穗数由40万上升到50万以上。同时,小麦粒重也明显增高,“高密度、大籽粒、中等穗型”成为超高产品种的主要表征。超高产品种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新品种区域试验的结果而决定。目前,一般认为,高产超高产小麦的形态应当是:株高70~80cm,穗长不低于10cm,结实小穗18~20个,码不宜过密;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叶片斜立,倒一叶基角50°左右,叶长20cm左右;倒二叶基角40°左右,叶长25cm上下,叶片稍窄而较厚。基部第一、第二节间较一般品种短,上部穗下节和倒三节间较长,茎秆粗细适中,韧性好,抗倒能力强。超高产品种要求抗病性较强,不能有某种病害过重发生;同时,籽粒灌浆要快,成熟期不能过晚,落黄较好。小麦一生吸收的营养元素大部分来自土壤。一般中产麦田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约60%以上来自土壤,高肥土壤上小麦一生吸收氮量的80%以上来自土壤。大量的研究证明,禾本科作物要获得高产超高产,必须有高肥力的地力基础。很多县的配方施肥证明,只有当基础肥力(无肥区)小麦产量达到400kg/亩左右,才能实现小麦亩产600kg以上的超高产水平。这些都充分说明培肥地力,创造一个营养丰富、结构良好的高肥力土壤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如果在原有肥力很低的田块,既是当季施用再多肥料,也难以实现超高产目标。为了说明土壤基础与高产、超高产的关系,笔者收集了省内外小麦亩产600kg以上田块的土壤肥力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小麦高产田耕层土壤都具有很高的肥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在1.5%以上,高的达到2%以上;全氮量在0.1%以上。速效氮大多在90mg/kg,最低70mg/kg;速效磷差异较大,低的仅11mg/kg;速效钾普遍较高;微量元素含量也比较丰富。小麦单产要突破650kg/亩,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是首要措施,“没有超高土壤肥力”就不可能获得超高产小麦产量。当前,小麦施肥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有机粗肥越来越少,大多数田块除玉米秸秆还田外,就不再施用有机肥,很多地方玉米秸秆也不还田,只靠化肥攻高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苗全苗匀是小麦群体在田间的有序、规则分布。试验证明,在播量相同、基本苗相近状态下,由于植株分布的均匀度不同,缺苗断垄状况不同而对小麦单株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植株分布的非均匀状态,使部分植株营养面积过小,受光不足,生长受到过分抑制,造成分蘖量减少,个体生育不良,叶片细小,茎秆细弱,显著降低了个体生产力。同时在单位面积株数大致一定的情况下,局部植株过密必然与局部植株过稀相伴生。处于局部过稀状态的植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个体长势强,在同一群体内的个体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对处于过密状态的植株会产生较强的竞争力,进一步抑制那些本来就已经受到抑制的植株的生长,使群体整齐度随生育进展而越来越差。植株分布状况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影响。亩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每穴株数增加而减少。每穴20株与每穴1株的处理相比,上述各项指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2.87%、25.53%、21.59、6.29%、27.97%和34.97%;不孕小穗数随每穴植株数增加而增加。经济系数除每穴20株的处理明显降低外,其他处理间差异不大,表明经济系数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性状,在一定范围内植株分布状态对其影响不大,植株非均匀分布引起的产量下降,主要是生物产量减少造成的。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植株分布状况主要是通过穗数和穗粒数来影响产量,千粒重与植株分布状况关系不大。说明植株分布状况与群体的光能利用和物质生产性能有密切关系。提高植株分布均匀度,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措施,也是提高麦田群体质量的基础。缺苗断垄就会造成小麦植株在田间分布不匀,有的密集成为“堌堆苗”,有的空一定长度没有麦苗。据调查测定,目前大田生产断垄面积平均达到13.5%(7cm以上无苗为断垄),小麦减产10%以上,对高产田而言,即使增施肥料,增加灌水也不能弥补由于缺苗断垄而造成的损失。缺苗断垄已成为超高产麦田达到产量目标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因此,如何提高麦苗分布均匀度已成为今后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把实现苗全苗匀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措施予以落实。要达到苗全苗匀,除了有优良种子和良好播种技术外,最重要的是精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超高产田要求还田秸秆细碎,深耕25~30cm,然后用钉齿耙直耙、斜耙数遍,要耙深耙透,地面平整,上虚下实。禁用旋耕代替深耕。如果深耕后用旋耕机打碎坷垃,必须旋后镇压,或者用钉齿耙耙磨,以免表土过松,造成播种过深,影响出苗;造成冬季幼苗根不沾土而冻害严重。同时,要保证足墒下种。如果播前降雨较少,土墒不足,要浇好底墒水,保证一播全苗。高产超高产田的播种期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而决定,尤其对某些偏春性品种,播期不宜提早,一定要依据有关试验确定最佳播期。关于播种量,根据很多试验结果认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的多穗型小麦品种,每亩基本苗以10万~15万为宜,对中大穗品种,基本苗15万~20万才较好。对于行距配置,目前大多15~20cm行距,比普通大田行距变窄,这有利于植株在田间分布比较均匀,能够吸收更多光照,提高光能利用率。也有的超高产田开始试用加宽播幅的播种方式,但究竟如何配置行距,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搞好小麦生育中后期田间管理,特别是肥水运筹,是实现超高产目标的重要技术环节。对于小麦高产施肥问题,国内外已进行大量研究,尤其对氮肥施用技术的报道最多。近几年,国内外更高产量600~700kg/亩的施肥问题也有不少研究,虽然因地力条件、品种差异、产量水平不同,所得结论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规律是比较一致的。概括而言,超高产小麦的氮肥运筹和施用技术应掌握以下5点。一是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单位小麦产量所吸收的氮素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9000kg/hm2以上)每100kg吸氮量比一般中高产水平的小麦吸氮量约增加10%以上,因而,超高产小麦的施氮量比一般产量水平小麦有所增加。二是多点试验证明,在秸秆还田和有机粗肥基础上,超高产小麦需施化肥氮一般为18~22kg/亩。三是与中高产水平相比,超高产小麦生育中后期吸氮量增高,小麦生育前、中、后期吸氮比例由5∶3.5∶1.5变为4∶4∶2,产量愈高中后期吸氮比例愈高。四是超高产小麦的氮肥运筹原则:适当增加总氮量,氮后移,重施拔节孕穗肥;底氮与追肥氮比例以6∶4或5∶5为宜;基础肥力越高,前期幼苗长势越旺,中后期氮肥比例可适当提高。五是超高产小麦的最佳追氮肥期为幼穗的雌雄蕊分化至药隔形成期,即拔节—孕穗期。具体追肥日期要根据地力基础,底肥数量、前期群体状况的不同,因苗制宜,灵活掌握。追肥数量一般为尿素300kg/hm2(20kg/亩)左右。超高产小麦的磷肥施用量也有所提高,目前一般用量为P2O5 10kg/亩,高的达到20kg/亩,而且多采用优质磷肥或复合肥,最好用磷酸二铵或三元复合肥。为了提高磷肥利用率,促进苗期分蘖,形成冬前壮苗,不少超高产麦田采用分层施肥,在施磷肥总量20kg/亩中拿出20%~30%于耕地前撒施,供小麦幼苗及时吸收,可显著增加冬前大分蘖,提高成穗数,小麦可增产5%以上。随着小麦产量提高,单位产量所吸收的钾素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 600~750 kg/亩)比高产小麦( 500 kg/亩)每 100 kg小麦吸收钾的数量增加20%~28%,在三要素中钾所占比例提高12%~16%。因此,超高产小麦必须增加钾肥数量。多点试验认为,超高产小麦钾肥适宜用量为每亩12~36kg(K2O),产量愈高,钾肥相应增加。超高产小麦钾肥施用方法也应有所改进,要把过去将钾肥全做底肥改为底肥追肥相结合,按底、追比7∶3 的数量,在拔节期追施钾肥(可以和氮肥混合同时施用),试验证明,这种“前钾后移”施肥方法可显著提高钾肥利用率,增加千粒重(2g以上),有良好增产效果,有试验报道,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7.4kg/亩),增产效果可达10%以上。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是一种常用的小麦生育中后期补充磷、钾的施肥措施,超高产小麦也很适用,有试验报道,在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抽穗扬花和灌浆期连续几次喷洒磷酸二氢钾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超高产小麦,如果秸秆还田和增施粗肥,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一般可满足小麦生育的需要,但在一些基础肥力较差的麦田,要重视补充微肥,据试验,在河南省潮土、褐土区,微肥施用效果顺序是锌>铜>锰>铁>钼和硼。因此,多数超高产麦都用锌肥做底肥(1.5kg/亩)。麦田灌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当年的降水状况,土壤保水性能、施肥和小麦产量的不同,对任何一块高产麦田都需要根据当年情况确定合理灌水时期和数量。要做到合理灌水,必须了解小麦的耗水规律和当时的土壤含水量。据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多年研究.麦田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5%~80%为宜,下降到40%~55%就产生轻度水分胁迫,高产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维持在60%。目前公认的高产麦田的优化灌水方案是: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拔节后为小麦耗水的关键时期。对于越冬水(封冻水)各地有不同的试验结果,是否浇越冬水,要根据底墒状况和苗情而定。在正常年份,一次灌水以拔节一孕穗期效果最好,两次灌水拔节和扬花期为宜。同时,灌水必须与追肥相配合。小麦病虫害种类繁多,超高产麦田病虫为害更为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麦高产良种对病虫害的综合抗性较差。在选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时,多偏重是否具有较大的高产潜力,以及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而对其他病虫害,只要是易于防治的,往往不求全责备,故其综合抗性较差,致使病虫害发生较重。二是小麦高产田中前茬作物遗留的秸秆未经充分腐熟而且不能掩入土壤的深层。不少地方只提倡秸秆还田,不注意深埋盖严灭菌。未经高温堆沤或牲畜过腹还田的秸秆,携带有较多的病原菌,易造成病菌传播。三是病原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或病虫抗药性增加。四是在肥水充足和群体较大的条件下,高产麦田小气候恶化,株间光照不足,湿度较大,通风不良,有利于大多数病虫害的滋生蔓延。以纹枯病为例,以往并不威胁小麦生产,但在高产超高产麦田成了严重的病害。通过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确定超高产麦田主要病虫害为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等,其他病虫害如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黑穗病、黏虫、吸浆虫等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为害。所以在夺取小麦高产超高产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尤其是要搞好病虫测报和化学防治,控制病虫为害,确保高产稳产。超高产麦田各阶段应注意监控或防治的病虫害如下。小麦播种前:应注意一些种传的危险性病虫害如腥黑穗病、全蚀病(可通过植物检疫来控制其随小麦种子的传播)及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可通过选用相应的抗病虫品种加以控制)等的防治。小麦播种期:通过土壤、植物残体和田间杂草进行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等;种传、土传以及苗期传播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锈病、病毒病、地下害虫、蚜虫等。小麦苗期(返青拔节):要加强对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红蜘蛛以及传播病毒病的蚜虫和灰飞虱的监测及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点片发生期,控制或推迟其发生为害。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注意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黑胚病、蚜虫、黏虫、麦叶蜂、吸浆虫等。超高产麦田必须把病虫为害控制到最低程度,为此,搞好监测预报,及时防治,把病虫消灭在始发阶段,达到一生全程保健,是超高产小麦栽培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小麦生育阶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高产超高产麦田防治病虫应着重抓好4个关键时期:①切实搞好土壤处理,目前药物用辛硫磷拌干土在犁地前撒施。②采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目前多数包衣剂以防治地下害虫药物为主,对某些病害发生较严重的地块,如全蚀病要用全蚀净拌种。如果采用以防病为主的包衣剂或药物拌种,则必须进行土壤处理,抑制地下害虫为害。③返青起身期重点防治纹枯病,此期喷洒三唑酮或井冈霉素可有效防治纹枯病,对后期的白粉病、锈病及叶枯病防治也有一定作用。在纹枯病严重的地块和品种,应当在第一次喷药后隔7~10天再喷一次。如有红蜘蛛发生,要同时喷洒治虫药物。④抽穗扬花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目前主要采用混合药物同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和蚜虫、吸浆虫等,主要药物有三唑酮、多菌灵、抗蚜威、吡虫啉等,按用药量要求混合成药液在抽齐穗至扬花30%左右及时喷洒,尤其遇阴天湿度大,赤霉病易发生,必须掌握用药时期,及时防治,不能错过日期。为了增加小麦生育后期营养元素,也可以在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0.2%浓度)或尿素(1.5%~2%浓度)叶面喷洒。进入灌浆之后,蚜虫会多次发生,为害很大,因此,要密切关注田间蚜虫发生情况,及时喷药,多次喷药,不能疏忽大意。超高产麦田的田间管理与一般中高产麦田基本相同,除了上述的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外,还应当搞好中耕锄草,目前这是麦田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高产麦田由于肥水充足,杂草也长势繁茂,农民多采用除草剂消灭杂草,人工中耕除草愈来愈少。超高产麦田应当采用人工中耕除草,特别是浇水之后必须中耕,打破表土板结,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最好在冬前和返青拔节期进行两次中耕。超高产麦田预防倒伏是重要环节。预防倒伏是一项综合技术,要选择抗倒性强的品种,掌握好播量播期,控制好底肥用量。如果以上几项未能完全达到要求,必须采取相应的抗倒措施,较常见的技术有两项:一是在冬前、返青起身化控采用15%多效唑每亩30~50g,对水50kg均匀喷雾,或用50%矮壮素水剂500倍液40kg,均匀喷洒,抑制麦苗生长过快,预防旺长。二是冬前镇压,对有旺长趋势麦田于小麦5~6叶期进行镇压,有良好效果。为提高小麦粒重,市场上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洒。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河南农业大学(国麦中心)不同年份试验,各种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年份的效果很不一致,基本趋势是在灌浆期气候条件不好的年份,调节剂增粒重效果较好,气候条件较好年份,调节剂效果不明显,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一辅助增产技术。2015年6月6日,在济源市梨林镇前荣村,省科技厅组织对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千亩示范方进行了机收实打验收。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尹钧宣布:经三个机收点实打测产,千亩方平均亩产达到752.46kg,打破了我国千亩示范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小麦按品质可分为强筋、中筋、弱筋3种。强筋适合做面包,中筋适合做馒头、面条,弱筋适合做饼干。据“郑麦7698”的育种人、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分子育种研究室主任胡琳博士介绍,“郑麦7698”是兼具高产与优质强筋特性的小麦新品种,2011年在商丘市梁园区岳庄村15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756kg,此次千亩方平均亩产达到了752kg,在小面积和大面积示范中均刷新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表明我省优质强筋小麦遗传改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是想不到,一亩地播种25斤(12.5kg)的‘郑麦7698’,比其他小麦一亩地播40斤(20kg)的产量还高!”在实打验收现场,前荣村村民高孝英兴奋地说,她家种了18亩地,每亩要比过去种其他小麦多产三四百斤(一二百千克)。据济源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成冬梅研究员介绍,该院为发展济源市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引入了“郑麦7698”。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认为该品种适宜在济源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
报告六、黑松枝枯病综合治理的效果
出版时间:20152009—2011年对海滨风景区鲁迅公园1 500株黑松进行综合防治,挖复壮沟,施有机复合肥12 t,微生物菌肥1.5 t,施叶面肥0.6 t,喷药防治14次,修剪病枯枝6 000株次,陡坡建鱼鳞坑120个,有效地控制了黑松枝枯病的发生。2012年4月调查防治区1 500株的发病率为4.3%,没有死树。对照区2009—2011年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发病率为100%,死树6株,胸径分别为16.4~21cm。图83 伐除死亡的黑松2012年4月雇佣人员清理对照区黑松枯枝3次,伐死树6株(图83 伐除死亡的黑松),共用120工时,每工时120元;为了保持黑松林的林相,避免造成“天窗”,对照区死亡的6株黑松补植了2株,胸径均15cm,栽植一株胸径15cm黑松综合单价为5 024元;喷药3遍,防治费用每车2 000元,防治1遍,需要喷洒2车次。而采取综合防治技术的黑松,生长健康,仅有少量小枯枝,只需在黑松休眠期3月喷保护性药剂1遍,2012年4月仅对零星出现的枯枝进行了清理,所需雇佣人工较少,仅用20工时(表10)。表10 黑松枝枯病防治费用表10说明采取综合防治技术的黑松年防治费用要比没有采取措施的对照区至少节省3万元/(hm2?年)(每公顷按464株黑松计算)。 -
报告常规小麦栽培技术
出版时间:2015小麦栽培技术,是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态条件的关系,人们采用相应的调控技术,以达到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使小麦的生长发育向高产、优质的方向发展,发挥出品种的最大增产潜力,最终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益的目标。小麦栽培技术包括:耕作整地、选用良种、施用肥料、合理浇水、病虫防治、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由于地形、土壤、气候、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的不同,具体的栽培技术也不相同。小麦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并不严格,不同质地的土壤都可种植小麦,但以中壤和黏壤土最好。实践证明,不同土壤条件下,小麦产量的高低主要与土壤肥力和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有关。如黏性土壤有良好的保肥、保水能力,后期生长良好,形成的粒重高。但由于土壤质地黏重,整地困难,不容易达到苗全、苗匀,而且由于土壤温度上升较慢,幼苗生长较弱,常有“发老不发小”的说法。对这种土壤应十分重视适耕期,看墒抓住时机整地,在适期播种的上限播种,以培育壮苗。砂性土壤则相反,容易整地和保全苗,且土壤温度上升快,有利小麦的幼苗生长。但沙地的保肥、保水能力差,后期容易早衰,常称“养小不养老”。因此,在操作技术上,既要防止后期脱肥早衰,又要防止青枯粒重下降。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适宜于小麦生长发育的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1.1~1.3g/cm3,总孔隙度50%~55%,水稳性的团粒结构40%左右,土壤pH值6~8.5,土壤含盐量低于0.25%。每亩450kg以上产量水平,耕层土壤肥力基础为:有机质含量1%左右,全氮0.07%以上,速效磷20mg/kg左右,速效钾80mg/kg左右。超高产(650kg/亩)麦田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1.5%,可水解部分占50%以上,全氮0.1%左右,水解氮70mg/kg以上,速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钾100mg/kg以上。目前培肥地力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麦田整地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表土结构状况,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相互关系,为小麦播种出苗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病虫的为害。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小麦的出苗率、生长势、分蘖成穗、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结构和产量形成。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06年春季在许昌、太康、长葛3县53块麦田调查,麦田断垄(7cm以上无苗)率平均13.5%,断垄10%~20%的面积占60%。由于断垄小麦平均减产10%以上,断垄达到35%的麦田可减产17.9%~22.2%,造成麦田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是麦田整地质量差,尤其是耙地质量差。因此,整地是小麦栽培技术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环节。随着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变革,目前小麦生产已经发展到“七分种,三分管”的新阶段,而“七分种”的最关键措施是麦田整地。通常麦田整地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耕翻(犁地)、深松耕、旋耕、耙地、耱地、镇压等,这几项措施对土体起到不同的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合理运用,相互搭配,形成一个耕层深厚、地面平整、土块细碎,上虚下实的耕作层。土壤翻耕是最常用的整地基本技术。由于铧式犁翻耕的深度不同,可分为浅耕和深耕,通常翻耕深度达到25~30cm称之为深耕。大量的试验结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深耕可以打破浅耕形成的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增强耕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加快有机质分解和无机营养矿化。深耕可以将有机肥、秸秆、残茬以及表土存留的病菌、害虫孢子等掩埋入土,对小麦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和线虫病防治有重要作用。不论是旱地、灌溉麦田或稻茬麦田,深耕的增产作用是肯定的。因而,深耕是目前实现小麦持续高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经多年多点试验,麦田深耕的适宜深度以25~30cm为宜。为节省能源,浅耕和深耕可以交替进行,采取隔年深耕比较适宜。用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面或间隔深位松土,不翻土层,一般耕深25~30cm,最深可达50cm。深松可以打破翻耕多年形成的犁底层,利于土体接纳更多雨水,又可保持地面秸秆覆盖,减轻风蚀、水蚀和土表水分蒸发。目前深松耕已逐步与条带免耕相结合,用于半干旱区。旋耕可使表土破碎,平整地面,集犁、耙、平三作业于一体,省工省时。但旋耕机械仅作用于表土16~18cm,一般仅有15cm左右,一方面不能疏松耕层,常期旋耕使耕层变浅板结,不利接纳雨水,无法将残茬、秸秆及病虫卵、孢子掩埋入土,造成下茬病虫加重;另一方面旱地麦田因旋耕表土快速失墒,播种过深,严重影响出苗和幼苗生长。尤其在底墒较差情况下,旱地麦田一般不宜采用旋耕。在平原麦田,如果仅用旋耕而不用钉齿耙进行耙、耱,会造成表土过分疏松,小麦播种过深,出苗困难,冬季小麦苗根不粘土,苗长势弱,冻害严重。因此,旋耕必须与耙、耱、镇压相结合。深耕和精细耙地必须密切配合,才能打造成适合小麦播种出苗、苗全苗匀的土壤环境。农谚“秋收一张锄,麦收一盘耙”深刻揭示了耙地对小麦生产的重要作用。深耕后土垡高低不平,相互架空,失墒严重,必须及时耙地。所谓精细耙地就是在麦田翻耕后,要用圆盘耙和钉齿耙直耙和斜耙数遍,达到坷垃粉碎,地面平整、压紧耕层、上虚(0~5cm)下实,使小麦种子播种深度不超过5cm,出苗后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不跷空,不漏风。近几年有些农户用犁翻耕后,再用旋耕机打碎垡头,使表土疏松,而下层跷空,造成播种过深,出苗困难,冬季幼苗根不粘土,冻害严重。这种现象必须改变,旋耕后一定要与耙、磨相结合,压实表土,以利出苗,保证壮苗越冬。合理施用底肥和种肥是种好小麦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小麦增产的物质基础。底肥分布在耕层内,既可保证小麦幼苗生长健壮,又能在小麦全生育期源源不断供应养分。做底肥的有机肥有厩肥、人粪尿、堆肥、饼肥、土杂肥和绿肥等。各种有机肥所含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养分的数量不同,它们的增产作用也有所差别。其肥料质量随牲畜种类、垫圈材料、积存方法不同而有差异。人粪尿是以含氮为主的完全肥料,肥分浓厚,肥效较快,常用作追肥,也可用作底肥施用。饼肥的养分含量较高,其中以含氮为主,也含相当数量的磷、钾和微量元素,经粉碎发酵腐熟,可与粗肥搭配施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秸秆直接还田的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河南省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秸秆还田占面积比较大的是夏玉米茬种小麦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数量据华北几省调查,平均每亩玉米秸秆风干物350~450kg,高产玉米秸秆量可达500kg以上。玉米秸秆还田主要是机械作业,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此时秸秆呈绿色,含水率35%左右,易于腐烂。机械就地切碎,长度小于10cm,配合施氮、磷、钾化学肥料,并喷洒农药防止玉米秸秆带有病、虫,而后立即进行深翻,耕后耙实。如墒不足,秸秆还田后要浇好底墒水,踏实土壤,以利播种。氮肥:碳酸氢铵、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等,目前以尿素为主,其他几种氮肥用得很少,如硫酸铵、氯化铵,目前生产上已很少见。它们的基本特性和含氮量可参看说明书。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重过磷酸钙等。目前以过磷酸钙应用比较普遍。重过磷酸钙养分含量高,应用效果好。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在小麦上两种钾肥都可应用。复合肥:分为二元复合肥和三元复合肥,同时含两种营养元素的称为二元复合肥,含3种营养元素的称为三元复合肥,较常用的有下列3种。二元复合肥:磷酸二铵(含N18%,P2O5 46%),磷酸一铵(含N12%左右,含P2O5 50%左右),硝酸磷肥(含N20%左右,P2O5 20%左右)。硝酸磷肥由于氮素易流失,在降雨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地区不宜做底肥。三元复合肥:氮、磷、钾复合肥(N、P、K含量各15%)。复混肥:目前用量较大的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复混肥。这些肥料是成品的氮肥、磷肥、钾肥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复合肥品牌繁多,质量优劣不齐,购置复混肥一定要弄清氮、磷、钾含量,有无质量检验证明。小麦要选用含氮量较高(N20%以上)的复混肥。在缺钾地区,要选用钾含量较高的复混肥。由于单位(一袋)复混肥含氮量往往不能满足小麦底氮量的要求,一定要按需氮量和复混肥含氮量的差额补充施用氮化肥(尿素)。对一块麦田要确定合理的施肥数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不同麦田的基础肥力、供肥能力、化肥利用率、当年气候、小麦品种以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要准确回答施肥量十分困难。尽管国内外的小麦栽培、土壤肥料专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准确可靠的方法用于确定合理施肥量。目前,确定小麦施肥量主要有两类方法: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二是大量田间试验和大面积生产调查数据确定施肥数量。配方施肥技术所提出的施肥指标,是指在秸秆还田、有机肥基础上所施用化肥氮、磷、钾的数量。概括起来,平原灌区小麦亩产量500~600kg,以施纯N 12~14kg,P2O5 6~8kg,K2O10kg,亩产量416.67~550kg,需施N 11~13kg,P2O57kg左右,K2O 8kg左右。旱地小麦施肥量N10kg,P2O5 6kg为宜。运用第二种方法,即根据多年多点小区试验和生产调查,提出小麦施肥量,早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小麦栽培界提出需肥总量倍数法,即根据调查发现小麦一季总施肥量(包括有机肥)是总需肥量的倍数,即N 2倍、P2O5 3倍左右、K2O 1倍左右,因为当时有机肥占比重较大,化肥量占比例较小。根据估算所需施肥量,将有机肥、磷肥、钾肥等化肥可做底肥一次施入,而氮素化肥肥效快、易损失,应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以及不同土壤质地等条件,采用不同的底、追比例。在中、低产水平下,获得高产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因此,必须进行早促,提高冬前的分蘖数,底氮肥用量要大。生产实践中常常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有机肥、化肥全部做底肥施入土壤,或冬前、早春进行追肥,以促分蘖成穗。随着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已相对比较容易,而防止倒伏、争取大穗、提高穗重则成为实现高产的主攻方向。所以生产中提出采用“氮肥后移”的施肥技术。这对控制冬前群体过大,防止后期倒伏、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据研究氮素化肥,在每亩400kg左右的产量水平条件下,底施应占总施肥量的60%~70%。500kg/亩以上的产量水平底肥可占50%~60%。剩余部分根据苗情、群体发展状况,在拔节期前后追施。砂质土壤透性好、吸附性弱、养分易损失,底施氮素化肥也应少一些,常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丘陵旱地冬春降雨量少,底施化肥量的比例可增大一些。根据生产需要的底、追氮比例和施氮总量,可计算出底氮用量。在犁地前与其他肥料一同施用。播种小麦时,用少量化肥或半速效优质有机肥集中施在种子的附近,或者在播种时和麦种混合播入土中,这些肥料统称为种肥。由于种肥集中在种子附近,对促根增蘖、培育壮苗有明显作用,特别是在土壤瘠薄,底肥不足或是误期晚播的情况下,增产作用尤其显著。具体到每块地种肥的增产效果,与土壤肥力、底肥用量等因子有关。在选用种肥时,必须尽量采用对种子或幼芽副作用小的速效肥料。现有氮素化肥中,硫酸铵吸湿性小,易于溶解,适量施用,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不良影响,适合作为小麦种肥。尿素含氮量高,浓度很大,而且含有缩二脲,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故一般不适合和种子混合播种。但如需用尿素作为小麦种肥时,用量不宜过大,尽量避免种子与肥料接触。碳酸氢铵挥发性强,易灼伤种子和幼芽,而且溶解后呈碱性反应;硝酸铵吸湿性很强,极易吸水溶化,若与种子接触常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氯化铵含有氯离子,对幼芽有伤害作用,所以这些化肥均不宜作种肥。过磷酸钙易于溶解,在土壤中移动性小;钙镁磷肥无腐蚀性,物理性好,都可作为种肥。磷酸铵含氮、磷成分高,作种肥效果最好。也可以选用对种子发芽无影响的有机肥料作种肥。如用硫酸铵与小麦种子混播,每亩地用3~4kg,或者按种子量的1/2与麦种干拌均匀后混合播种。尿素与种子混播,应严格控制尿素用量,每亩以1.5~2kg为宜,最高不能超过2.5kg,要随拌随播并应和种子同时均匀播下。种肥的施用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土壤肥力基础好的高产区也可以不施种肥。目前,很多地方采用氮化肥在犁地后撒在垡头之上,然后耙地,实际也起到了种肥的作用。播种前浇水,保持充足土壤水分,足墒下种,是争取全苗、苗匀、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主要作用表现如下。小麦播种以后,要从土壤中吸收相当种子干重35%左右的水分,才能开始萌动发芽。土壤水分不足种子吸水时间长,发芽慢,出苗时间长影响壮苗和全苗。小麦发芽时长出的根为初生根,每株小麦一般有3~5条初生根,最多可达10条。出苗以后种根的数目不再增加,土壤水分充足初生根数目多。初生根入土很深,最深可达2m以上。据测定,小麦四叶期初生根的长度已达50~60cm。小麦苗不仅在分蘖之前完全依靠初生根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而且在小麦生长后期仍能有很强的吸水作用,特别是丘陵旱地或遇到干旱年份,它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供给植株生长。小麦分蘖成穗主要依靠下位早生分蘖,因而促进小麦下位分蘖的形成是达到预期穗数的关键。为了实现足墒下种,首先应做好蓄水保墒工作。秋作物由于收获以后,气温尚高,天气干燥,土壤板结,蒸发量大,如不及时保墒,土壤水分迅速蒸发。而这一时期降雨往往较少。据统计,河南省除了南部地区外,播种时期干旱年份占50%左右,致使欠墒播种,甚至无法播种。因此,应随收随耙及时保墒,有灌溉条件地区,应抓住时机(尤其秸秆还田地块)浇好底墒水,宁可浇水后赶在适宜播期的下限播种,也不要欠墒播种、因抢墒过早或过深播种。在丘陵旱地,缺墒无法播种时,如果播种适期已过,可采用干土浅播寄种的方法,即播后等雨出苗。或深开沟浅播种的方法,抗旱播种。底墒足不仅促进初生根的生长,而且能增加次生根数量,促根系向纵深处发展,从而增强植株的抗旱和抗倒伏能力。不同的土壤质地,有利于种子发芽的土壤含水量是不同的。如砂壤土为14%~16%,壤土16%~18%,黏土20%~24%。其相对含水量70%~80%为适宜播种的土壤含水量,低于60%播种后种子吸水慢,萌发慢,出苗慢。种子在萌发出苗过程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有试验证明种子含水量由12%增加到17%,其呼吸强度增加1倍。因此,土壤水分不足时,幼苗发根少,苗弱。土壤水分过多,土壤空气不足,影响种子呼吸,不利出苗,甚至会使种子霉烂等。播种阶段栽培的任务是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期和播量以达到苗足、苗匀、苗壮的目标。品种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内在因素,而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选用适宜的品种,并发挥其最大生产潜力,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每一个品种都有它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品种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反应,如对温、光的反应,耐肥性,耐旱性,抗寒性和生育后期耐高温能力等。播种时,首先应了解所用品种冬春性的强弱,这是选择适期播种和确定播量的重要依据。春性品种从播种到开始进行幼穗分化,这一段时间对低温条件要求不严格。据试验,豫麦18在日均温17.5~18℃,播种后24天左右开始进入幼穗分化期;当日均温下降到17℃左右,历时22天左右开始进入幼穗分化,这表明一定低温对春性品种发育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当温度下降到14.5~15.0℃时,播种后26天左右开始进入幼穗分化期。可以看出,春性品种不能播种早,否则冬前就会遭受冻害。半冬性品种从播种到开始幼穗分化,对低温要求相对严格。如豫麦49品种,平均日均温17℃左右从播种到幼穗分化历时30天左右,这就是说当低温不足时历时天数增加。冬性品种对低温条件要求更严格。所以,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可以提早,且冬前不至于受冻害。春性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16日前后,半冬性品种为10月12日前后;由于春性品种分蘖时间短,分蘖成穗数少,半冬性和冬性品种分蘖时间长,分蘖多,成穗多。所以春性品种的播量要大于半冬性和冬性品种;不同品种耐肥性不同,如周麦16、周麦22、新麦26、百农207、豫麦49、兰考矮早8等可以种在单产600kg/亩以上的高产地。适宜500kg/亩左右产量水平的品种目前比较多,如春性品种郑州9023、偃展4110,半冬性品种周麦18、矮抗58等;应根据茬口的早晚不同安排品种。早茬地要选用半冬性品种,可适当减少播量,并能充分利用冬前的光、温等自然资源。晚茬地要选用春性品种,麦苗冬前生长发育快,且不易受冻害。总之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品种,以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为了提高播种质量,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精选、晒种、测定种子发芽率、进行种子包衣和拌种等种子处理工作。在小麦收打过程中,常有籽粒破损、混有草籽、杂物和带有病虫的籽粒,而且同一品种由于不同花位小花形成籽粒大小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多花型品种更明显。据测定一个品种的下位花形成的籽粒千粒重为48.0g,其上位花的籽粒千粒重只有21.5g。如果不进行种子精选不仅影响出苗率,而且大小籽粒的幼苗长势也不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将同一品种籽粒大小不同的种子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大粒种子比小粒种子早出苗2天,早分蘖6天,平均单株分蘖多2.8个,大粒种子幼苗的前3片叶长、宽、面积都大于小粒种子。据河南农业大学测定,籽粒大小不同,形成的初生根数也不同,千粒重42.2g的籽粒初生根6条,千粒重34.0g初生根为4.8条,千粒重21.0g时初生根为4.3条。可见,大粒种子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因此,只有通过精选种子才能为实现苗足、苗匀、苗齐、苗壮创造条件。播前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性、增强种子的活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出苗快、出苗整齐,还可以减少病虫害。晒种的方法和时间,视天气条件而定。在阳光较强的情况下,一般将种子摊成3~7cm厚,晒1~2天即可;阳光较弱时,可适当延长晒种时间。在晒种过程中,要经常翻动,使种子受热均匀。种子在贮存期间,如保管不善,受潮受热,都易引起霉变或虫蛀而降低发芽率。因此,播前做好发芽试验,避免因发芽率过低而造成损失,并为确定播种量提供依据。小麦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种子吸收水分达到种子干重的35%以上,在15~20℃的适温条件下,积温达到50℃即可发芽。发芽试验时,种子吸足水分后,应保持湿润状态,不能用水淹没,以免缺氧烂种。种子发芽的好坏,通常用3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发芽率,指100粒种子中7天内的发芽粒数;二是发芽势,由于种子的成熟度不同,有的发芽早,有的发芽晚,发芽势指100粒种子中3天内集中发芽的粒数;三是发芽日数,指100粒种子中发芽籽粒的所需日数。只有发芽率高、发芽势强、发芽日数短的种子,才能出苗快,出苗齐,长势壮。供发芽试验的种子要有代表性,应从贮存种子容器的各层中多点取样,充分混匀,最后取出200粒,分作两个样品测定(每样品100粒),应标明试验种子的品种名称及来源,以防差错。发芽试验的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有直接法(即常用试验法)和间接法(即染色法)两种。(1)直接法。用培养皿、碟子等,铺几层经蒸煮消毒的吸水纸或卫生纸,预先浸湿,将种子放在上面,然后加清水,淹没种子,浸4~6小时,使其充分吸水,再把淹没的水倒出,把种子摆匀盖好,以后随时加水保持湿润;也可用经消毒的纱布浸湿,把种子摆在上面,卷成卷,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随时喷水保持湿润,逐日检查记载发芽粒数。(2)间接法。来不及用直接法测定发芽率时,也可采用间接法——染色法。由于种子活细胞的细胞壁具有选择渗透能力,有些化学染料,如红墨水中的苯胺染料,不能渗透到活的细胞质中去,染不上色,而失掉生活力的细胞可被渗透染上颜色。将未经药剂处理的种子,先浸于清水中2小时,捞出后取200粒分成等量两份测定。用刀片从小麦腹沟处通过胚部切成两半,取其一半,浸入红墨水10倍稀释液中1分钟(20~40倍液需2~3分钟),捞出用清水洗涤,立即观察胚部着色情况。种胚未染色的是有生活力的种子;完全染色的为无生活力的种子;部分斑点着色的是生活力弱的种子。这种测定结果,与直接作发芽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但连部分斑点着色的种子计算在内时,使此法测定的发芽率略显偏高,因一些发芽率弱的种子实际不能发芽。这是晚茬麦增产的措施之一。播前提早进行浸种催芽,可以加速种子内营养物质的水解,促进酶的活动,使播种后缓慢进行的生理转化过程提前进行,使之早出苗,早开始光合作用,有利于晚苗形成壮苗。据信阳、周口、罗山等农业科学研究所(站)试验,11月上、中旬播种的晚麦,催芽(露白)播种较干种子播种,出苗早3~5天,每亩增产小麦11.7~21.1kg,增产率为4.1%~9.2%。催芽前,将种子浸泡在50℃温水中10~15分钟,捞出后堆放,盖上湿麻袋或湿革袋,半天后翻倒一次,种子萌动前,堆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萌动后保持20℃左右,洒冷温水以调节发芽的适宜温度。经一昼夜,种子即可“露白”萌发,即适宜播种。若当天种不完,剩余种子一定要摊开晾干,避免胚根继续伸长,影响播种质量。为了防治病虫为害,一播全苗,目前生产上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杀虫剂、杀菌剂混合等拌种技术。病虫防治应根据不同地区病虫发生情况,选择适当的种衣剂或拌种农药。如纹枯病、条锈病、全蚀病等多发区,可选用3%敌委丹悬浮剂,2.5%适乐时悬浮剂进行种子包衣。全蚀病、黑穗病发生区,可以分别用全蚀净、2%立克秀拌种,在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为害地区,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用药、水、种比例为1∶100∶1000浓度)。也可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处理,如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3 kg。总之,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种子处理,以保全苗、壮苗。确定合理的播种量,达到适宜的基本苗,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的基础,是协调群体与个体,穗数、粒数、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都能达最大限度发展的基础。适宜播量的确定必须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产量水平、气候特点、播种早晚等因素而定。确定适宜基本苗数与品种特性有密切关系。在同一地区,同样条件下,品种不同,单株分蘖力、单茎叶面积、叶型,单株成穗以及适宜的亩穗数均有很大差别。据试验,豫麦49单株分蘖数比周麦11(豫麦51)越冬期多2.4个,拔节期多1.7个,单株成穗多1.5个,单株分蘖成穗率高9.9%。而与豫麦49冬性强弱相近的兰考906(豫麦66)单株成穗只有1.1个,单株成穗率只有14.7%,比豫麦49少20.8%。因此,必须根据品种的特性确定播种量。多数品种是随着品种的冬性增强,单株分蘖数增加,单株成穗数增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相应地下降。在相同的生态条件下,个体的生长状况,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大,单株分蘖和次生根数减少,苗质变弱,单株成穗少,穗粒数和粒重下降。据崔金梅等试验,在越冬前基本苗5万/亩时,单株分蘖4.3个,次生根8.8条,单位叶片干重为3.92mg/cm2,而基本苗20万/亩时单株分蘖为3.7个,次生根4.7条,叶片干重为3.61mg/cm2。到起身期更为明显,基本苗5万/亩时单株分蘖7.4个,次生根21.6条,叶片干重为3.73mg/cm2。基本苗20万/亩时,分蘖数、次生根、叶片干重分别为4.8个、15.7条和2.85mg/cm2。表明由于密度的增加,植株分蘖数、次生根数明显减少,叶片变薄,特别单株成穗数、基本苗5万/亩与20万/亩的分别为3.2个和1.6个,相差1倍。但从群体发展看则呈相反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增大,单位面积穗数增多,叶面积系数提高,越冬前基本苗5万/亩与20万/亩的,总分蘖数分别为21.5万/亩和64.0万/亩。基本苗5万/亩与20万/亩,到起身期分别达到37.1万/亩和88.0万/亩。最终成穗数分别为17.2万/亩和32.0万/亩。当然这种差异不是等差级数的上升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群体和个体达到协调,3个产量构成因素都获得最大发展,即3个因素乘积最大,产量最高。这是实施栽培措施的最终目标。苗是形成穗的基础,在生产实践中,根据地力水平,提出产量指标,而后再根据品种的特性即单株成穗潜力,确定需要的苗数。如豫麦49品种,要获得7500kg/亩左右的预产目标,需成穗42万~45万/亩,该品种单株成穗一般3.5~4.0个,所以每亩就需要用10万~12万苗。兰考矮早8品种,预计每亩600kg左右的产量,由于该品种穗子大,粒重高,每亩30万穗左右即可以达到预计产量,但该品种一般单株成穗只有1~1.1个,所以要有27万~29万苗,才能达到所需的穗数。目前生产中单株成穗一般3~5个,半冬性品种单株成穗多于春性品种。在基本苗确定之后,根据籽粒的大小、种子的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等,计算出每亩的实际播种量。计算方法是:小麦的单株成穗数,不仅与品种特性有关,而且与播种早晚有密切关系,同一品种因播种晚,冬前积温少,单株成穗数下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差别较大,仅就小麦播期而论,从大的范围看,河南省可划分为北、中、南3个不同区域。本区包括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濮阳、焦作、新乡等市以及黄河南岸的偃师、巩县、荥阳、郑州、开封等市县的北半部。根据地形、地貌和多年生产实践,本区小麦播期又可划分为3种类别。(1)西部山丘区。本区位于省境西北边缘,主要是太行山的东坡和南坡,也可延伸包括豫西北部的高寒山区。该区地势和纬度都较高,气温偏低,秋季降温早,冬季冷期长,年平均气温11.5~13℃,1月平均气温-2℃以下,为河南省最冷的地区,年降水量600~700mm,地下水缺乏,灌溉面积小。土壤类别主要是山地褐土、红黏土和立黄土,肥力中等。如9月下旬播种,冬前一般可满足700℃以上的积温,常年适播期范围为9月20日至10月5日,山区或丘陵旱地宜于“上时”偏早播种,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宜于“下时”播种,若延至10月5日以后播种,冬前壮苗没有保证。(2)豫西北山前平原区。本区地跨黄河,北起太行山东至东南的山前倾斜平地,南至黄河南岸谷地。该区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土层较厚,质地适中,排水良好,土壤肥力普遍较高,年平均气温13~14℃,年降水量600mm左右,大部分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为河南省小麦高产区。该区冬前小麦达到壮苗标准所需0℃以上积温,半冬性品种为660~700℃,弱春性品种为580~620℃,若播种过早,冬前积温多于700℃,容易引起旺长;播期过晚,冬前积温不足580℃,导致麦苗瘦弱,均不能高产。根据积温推算,半冬性品种常年适播期范围为10月8~10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2~15日。(3)豫东北平原区。本区位于河南东北部,包括黄河以北,京广路以东大部地区和黄河南岸的部分地带。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水量600mm左右,土质偏沙,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常年适宜播种期,半冬性品种的适宜播期一般应于9月30日至10月10日;弱春性品种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13日。本区主要指黄河以南、沙河以北广大地带,包括西部丘陵和中、东部黄淮冲积平原,又可分为3种类别。(1)豫西丘陵旱作区。本区位于省境西部,属黄土高原丘陵区。年平均气温14℃左右,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年降水量600mm多,多集中在夏季,80%以上的丘陵岗地,地下水奇缺,历史上干旱频繁,土层深厚疏松,易于耕作,土壤肥力不高。常年小麦的适播期范围为9月25日至10月15日。地势较高或背阴坡可适当早播;肥水条件较好的川地或应用春性品种在适期的下时播种。丘陵旱地小麦适期早播,可以利用冬前积温培育壮苗,扩展根系,利用深层水分,提高抗旱能力。因此,在抗旱播种上,群众素来就有“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的经验,这说明土壤水分是影响播期早晚的主导因素。(2)中部缓坡平原区。本区位于省境中部,地势由西向东渐低,形成缓坡平原。其范围是北起新郑,南至沙河,主要包括许昌、漯河、平顶山等市所辖各县。气候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15℃,常年降水量650~800mm,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该区小麦适播期范围,据多年试验研究,半冬性品种10月8~12日,春性品种10月15日前后播种,能够满足冬前壮苗所需积温,比较稳妥。(3)豫东黄淮冲积平原区。本区位于黄淮大平原西部,省境东部,为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地势比较低洼,部分盐碱。其范围北自中牟、开封,南至周口,主要包括开封、商丘、周口所辖各县,地势平坦,但地力比较瘠薄,有机质含量偏低,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水量650~800mm,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选用抗灾能力强,稳产性能较好,适于中产水平弱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其播期范围,半冬性品种10月5~10日、弱春性品种10月10~15日播种较好。在此范围内,盐碱地因不易发苗,可适当提前播种;肥水条件较好的可适当延迟播种,最迟播期不宜拖过10月20日。本区包括沙河以南、淮河流域及南阳盆地等,从小麦播期角度上考虑,可分为3种类别。(1)淮北平原区。本区位于淮河以北,沙颖河南的广大淮河冲积平原。气候属于暖温带的南缘,具有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4~15℃,年降水量800~1000mm,地面水、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土壤类型主要是砂姜黑土和黄褐土,质地黏重,潜在肥力较高,但有效成分较为贫乏,土壤肥力较低。生产上应用的品种类型以弱春性为主,半冬性较少。适宜播期范围为10月10~25日,弱春性品种近下限,半冬性品种近上限。(2)南阳盆地。本区位于省境西南,以南阳地区为主,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800mm以上,土壤类型主要为黄褐土,低洼地多是砂姜黑土,沿河平原为灰潮土,大多地区肥力水平较低,土壤有机质贫乏。种植的主要品种多为弱春性类型,常年适播期范围,一般为10月15~25日,岗地、砂姜黑土可适当提早。(3)淮南稻麦两熟区。本区位于淮河以南,主要是信阳地区,还有南阳地区桐柏县一部分。该区处于北亚热带的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农业区,年平均气温15℃以上,常年降雨量1000mm以上。本区种植业以水稻为主,稻麦两熟。小麦单产水平不高,但增产潜力较大。由于秋季多阴雨,晚茬麦面积较大,生产上应用的主要品种均属弱春性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常年适播期,范围较大,一般为10月20~30日,山区岗地先种,平川地后种。小麦的播种质量主要是指:播深适宜,深浅一致,下种均匀。根据产量水平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行距和播幅宽度。小麦的播种深度一般要求3~5cm,防止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小麦的下部分蘖出生早,发育健壮,成穗率高。在正常情况下,分蘖成穗的顺序是:单株成两个穗时,由主茎和第一个一级分蘖成穗,成3个穗时第二个一级分蘖可成穗,只有单株成5个穗时,第一个二级分蘖才有可能成穗。可见单株成穗主要靠主茎的第一个至第三个分蘖成穗。播种过深,出苗时间长,地中茎(胚芽鞘节间)伸的过长,由于养分消耗多,历时时间长,营养重心转移,致使第一个一级分蘖甚至第二个一级分蘖不能发生,形成缺位蘖。因而苗弱,成穗少,即使加强管理也很难由弱转壮。精细播种、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使植株生长整齐健壮,这是充分利用个体生长优势,发挥个体的增产潜力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生产中机播面积不断扩大,为实现精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合理的播种方式对培育壮苗,充分利用土壤、光能等自然资源,减轻病虫为害,防止倒伏,有着重要作用。一般生产中多采用约20cm等行距。单产达到600kg/亩左右的高产水平,要根据品种特点可用窄行17cm、宽行23cm的宽窄行播种方式,有利于通风透光。对成穗少的大穗型品种,如兰考矮早八,行距可缩小到17cm等行距。应大力推广宽幅播种技术,宽幅播种将传统的一条线密集条播,改为播幅宽6~8cm的播种方式,克服了缺苗断垄现象。据新乡市农技站近年试验:宽幅条播在同等地力条件下,可增产5%。在稻麦两熟制地区,由于整地困难,整地质量差,多采用撒播方式种小麦,有的在水稻收获之前撒到稻田里,撒播有操作简便、省工、省时、土地利用率高的特点,便于做到适期播种。但撒播常使种子分布不均匀、麦苗生长不整齐、下种量大、不便管理等缺点。小麦生育期一般为220~240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苗情常常发生壮、旺、弱的不同变化。掌握各时期苗情发展动向,加强麦田管理,是达到丰产的关键。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掌握简化、节约、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及时管理。根据小麦器官建成特点和季节变化,将麦田管理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前期管理是指从小麦播种到返青(2月上旬)。该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分蘖高峰期。进入越冬期时春性品种幼穗发育达到二棱期,半冬性品种进入单棱期。小麦进入越冬期之后生长量很少,所以前期管理主要是指冬前和返青期的管理。前期管理的任务是以实现充足的穗数为主攻目标,同时为穗大奠定良好基础。冬前壮苗指标,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品种有所不同。400~500kg/亩的产量水平,弱春性品种主茎叶龄6片叶左右,单株分蘖3~5个(含主茎,下同)。总蘖数65万~70万/亩。一般不要超过90万/亩,半冬性多穗型品种,主茎叶龄7片左右,单株分蘖6~7个,亩总蘖数70万~80万。600kg/亩以上的高产田,单株分蘖7个左右,总蘖数80万/亩左右。为了防止中、后期脱肥或引起倒伏,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冬前一定控制群体总蘖数不要超过100万/亩。冬前管理主要应抓好以下两项措施。(1)保全苗。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如遇雨,特别是短时阵雨,造成地表板结,形成一层硬壳,影响出苗,必须抓住适耕期,疏松表土,保苗出土,但要防止过深伤芽。如雨后地表板结,可进行轻微镇压以破除板结,助苗出土。小麦出苗以后,要进行田间检查,发现缺苗断垄现象,要立即催芽补种。如补种已晚,可在小麦进入分蘖期之后,进行疏苗移栽,栽苗覆土深度以“上不压心,下不露白”为标准,栽后浇水,没有灌水条件的应趁墒移栽,并注意压实。保证全苗对获得充足的穗数具有重要作用。(2)促壮苗。由于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底肥和底墒充足,冬前除了晚播小麦外,一般都能达到壮苗标准。主要管理任务是,防止杂草为害,中耕保墒,特别是没有灌溉条件的麦田,一定注意蓄水保墒,防止春旱。晚播麦田由于积温不足,应中耕镇压,能提高地温,促苗生长。对播种偏早、长势旺、群体超过壮苗范围的麦田,可采用深锄的办法控制旺长,以防后期倒伏或过多消耗地力。对于播种早有拔节趋势的麦田,要进行镇压,抑制节间伸长,并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发现大量主茎、大蘖的幼穗受冻时,根据天气状况(日均温3℃以上)抓紧时机施速效肥料(尿素6~7kg,或相当量的其他化肥),并结合灌水,促进未冻蘖生长成穗。在越冬期间小麦地上部生长量很小,正是根系向纵深发展时期,对麦田仍要加强看管监护,防止人畜损伤麦苗,确保麦苗安全越冬。是指小麦返青到起身期间的管理。早春由于各地区以及同一地区年际间气温回升状况不同,小麦返青时间也不同。一般2月上、中旬气温明显转暖,日均温上升到3℃以上时,小麦心叶加快生长,整个麦田由暗绿色转为青绿色,开始进入返青期。小麦返青之后的生育特点是,生长加快、不断生长新的叶片,并进入分蘖第二个盛期,次生根也进入旺盛增长期。幼穗发育加快,弱春性品种二棱末至护颖分化,半冬性品种进入二棱期至二棱末期。返青期主要管理目标是:既要控制春生分蘖过多滋生,防止群体过大,引起倒伏,又要防止因营养不足,麦苗脱肥发黄,群体小,生长弱,达不到预期的穗数,穗粒数也将受到一定影响。所以返青到起身期是控旺、促弱、保壮苗的关键时期。主要管理措施。对总蘖数达到180万/亩左右,植株生长正常的麦田,此期不再施用肥水;对虽然群体达到要求,但心叶生长缓慢俗称“缩脖小苗”,叶色发黄的脱肥麦田,以及总蘖数有60万/亩左右,群体偏小的麦田,每亩可追施尿素7kg左右,并结合灌水。对晚播麦田为了稳定提高地温,促进麦苗生长,一般不再追肥浇水。对生长偏旺、群体总蘖数达到100万/亩以上的麦田,要控水控肥,深中耕,抑制生长,控制春生分蘖。另外,随着气温的回升,要防止病虫的发生与为害,尤其注意对纹枯病和红蜘蛛、蚜虫的调查与防治。小麦返青期要进行中耕保墒,消灭杂草,特别丘陵旱地,早春保墒十分重要,历史上河南省就有“顶凌耙麦”的习惯。总之返青期要因地因苗制宜,为争取穗多、穗大奠定良好基础。小麦从起身至抽穗为生长中期阶段。此期茎、叶、节间、根等营养器官迅速生长并建成,分蘖数达到高峰,并开始两极分化。到抽穗期两极分化停止,单位面积穗数稳定。幼穗分化,从护颖分化期到花粉粒形成期,是小花分化和退化的高峰期。因此,该时期是决定穗数、穗粒数,为粒重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生长发育快,需水肥量最多,对肥水最为敏感,是麦田管理的重心阶段,该阶段可分为3个时期。该时期是从小麦起身到拔节期,即从节间开始伸长到茎秆总长度达到3cm以上进入拔节期。河南省正处2月下旬至3月中旬前后。此时冬性、半冬性品种植株明显由匍匐状态转为直立。由于生长中心的转移,不再发生新的分蘖,并开始两极分化,自上位蘖开始逐渐死亡,低位蘖加速生长,向成穗方向发展,但如果此时长势强的大蘖(接近主茎)过多,将会引起倒伏,如两极分化过快,要防止撇头多成穗少。所以起身到拔节是争取穗数的关键时期。幼穗发育是从护颖分化到小花分化期末,此时每穗小穗已不再增加,是小花分化最快的时期,也是缩小不同小穗位小花发育进程差距,减少不孕小穗奠定基础的时期。可以看出,该期的营养状况对获得高产至关重要。主要管理措施。对产量水平达到500kg/亩以上的高产田,土壤肥力基础好,起身期不再追肥灌水。对群体超过100万/亩,长势旺,两极分化慢(甚至小分蘖不停止生长)的田块,要早采取措施,防止田间郁蔽,以免导致第一、第二节间生长快,机械组织不发达,引起倒伏,导致病虫发生。对这类麦田,除了控制肥水以外,还应进行深锄或深耙断根,促使小分蘖加速死亡。单产400kg/亩左右的麦田,群体总蘖数80万/亩左右,此时也不再追肥灌水。对起身期叶色变淡,小分蘖迅速死亡的麦田,一般每亩可追施6~7kg尿素,并结合灌水。没有灌溉条件的丘陵旱地,要浅中耕保墒,趁雨追肥。稻麦区除了根据苗情决定是否追肥外,还必须清好三沟(厢沟、腰沟、边沟),排涝防渍。小麦起身期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等。应加强田间调查、及时防治。同时进行杂草防除。当田间有50%的单茎节间长度达到3cm以上时称为拔节期。从拔节期到旗叶叶片全部伸出,这段时间的管理为拔节期间的管理。在这期间两极分化加快,是分蘖死亡的盛期。甚至一些生长发育时期接近主茎的大分蘖,也会因营养不足而成为无效蘖。在此期单位面积穗数基本稳定,所以是争取成穗的最后时期。幼穗分化是从雌雄蕊分化至雌蕊柱头羽毛突起期(雄蕊药隔形成期)。当前生产中所用的多数品种,每穗能分化20~25个小穗,分化180~200朵小花,但由于不同小穗和小花发育进程的差异,以及不良营养条件的影响,一个穗的结实数仅占分化小花数的20%左右,同一品种每穗粒数相差也很大。多数小花是在这一时期退化的。据崔金梅观测,小花退化的高峰出现在中部小穗第一朵小花雌蕊柱头羽毛突起期(雄蕊四分体之前)。此时春性品种的叶龄为11.7~11.9片,叶龄指数97%~98%,穗下节间开始伸长(1cm左右)。半冬性品种叶龄13.6~13.7片,叶龄指数97%~97.6%,穗下节间开始伸长,即开花前20天左右。这一时期的肥水措施具有明显的增粒效果,高产条件下,拔节期追肥比起身期追施穗粒数增加3.7粒。管理措施。凡是播种后一直没有进行追肥的麦田,应将播种时计划做追肥用的肥料量,在此阶段追施,并结合灌水。6000kg/hm2左右的麦田,一般应在拔节初期追施,以促穗数为主,6000kg/hm2以上的高产田,要在拔节中期即第二节间伸长,第三节间开始伸长期前后,进行追肥、灌水,以减少小花退化,促进大穗为主,并为提高粒重奠定基础。对返青期或起身期已追肥灌水的麦田,如此时叶色发黄,长势弱,也应在这期间,每追施尿素7kg左右,以保穗数增加粒数。小麦拔节时,一般正处3月中、下旬,此时的温度条件已有利于病虫活动,要加强病虫调查,如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并做好对吸浆虫掏土检查,为及时防治提供依据。旱地麦田要特别注意长腿红蜘蛛的防治工作,以免造成为害。孕穗阶段是指小麦旗叶叶片全部伸出至抽穗期(田间有50%以上的单茎顶端小穗伸出)。此时两极分化已基本结束,存留的大蘖一般都成穗。幼穗分化从柱头羽毛突起到柱头羽毛伸长期(雄蕊从减数分裂前期到花粉粒形成),是绿色叶面积最大,光合作用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小麦一生耗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期供水充足不仅可以减少小花退化,植株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而且可防止小麦抽穗到籽粒形成期缺水,避免开花期灌水。该阶段土壤含水量,可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田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期,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主要管理措施。浇好孕穗水,以保证小麦孕穗到开花期间对水分的要求,为抽穗、开花创造良好条件。对土壤肥力基础差、前期追肥少或未追肥,植株叶色淡表现缺肥的麦田,应结合灌水每亩追5~6kg尿素或相当量的其他速效性化肥。孕穗期追肥对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有明显效果。没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可进行叶面喷肥。该时期仍要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黏虫等虫害,做好预测预报,进行及时防治。小麦生育中期冻害常导致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甚至大面积麦田不能抽穗。此时,晚霜是造成冻害的主要因素。轻微受冻植株表现新生叶尖受冻,对植株的生长影响不大。造成严重为害的是穗部受冻,特别是幼穗发育到小花分化期至药隔形成初期对低温最为敏感,容易受冻,而此时受冻植株叶片没有明显表现。因此,不易被发现,这在生产中必须引起注意。要在霜后的几天内,连续检查主茎、大蘖幼穗生长状况,发现冻害立即进行灌水并结合施速效肥(每亩施碳铵15kg左右)促进小分蘖成穗,使损失得到一定的补偿。当地上部遭受严重冻害时,分蘖节处的潜伏芽,也能迅速生长开花结实获得一定的收获,所以生育中期的冻害,一定要及时发现。小麦从抽穗到成熟为生长后期,包括抽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生育过程。虽然小麦的生育后期经历天数只占全生育期的1/6左右,但这是产量形成的最后时期,直接影响到收成的高低。此阶段正值4月下旬至6月上旬,后期常有高温、干旱、风、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导致小麦倒伏、青干,影响正常落黄,使粒重下降。这一时期还常发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黏虫、蚜虫、吸浆虫等病虫为害,尽管前期生长良好,仍不能保证丰收。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继续加强后期管理,达到粒多粒饱,丰产丰收。小麦穗从旗叶叶鞘伸出为抽穗,田间有50%单茎抽穗进入抽穗期。从抽穗到开花一般历时5~7天。从开花到成熟一般历时35~40天,可分为籽粒形成、灌浆和成熟3个时期。开花10~12天内,为籽粒形成期,这一阶段籽粒生长很快,此期末籽粒基本轮廊已经形成,约达到最大体积70%,胚已具备发芽能力。此期籽粒干物质积累缓慢,千粒重日增重0.3~0.9g。籽粒含水量70%~80%,开花后的11~30天为灌浆期,该时期籽粒干物质急剧增加,千粒日增重1~2g最高可达3g以上,籽粒体积逐渐增大,并达到最大值,含水率由70%下降到40%左右。在灌浆期末,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逐渐减慢,千粒重日增量下降到1g以下。当籽粒含水率下降到35%以下时(占籽粒烘干重)籽粒灌浆停止。据测定,在这期间当籽粒灌浆强度下降到千粒重日增量0.5g左右时(开花后30~35天期间)又会出现灌浆强度的猛增过程,千粒日增重1~2.5g历时2~3天,这是小麦灌浆后期出现的灌浆强度的小高峰,之后灌浆强度又下降至停止。在小麦植株正常成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后期灌浆强度的小高峰。然而,由于后期植株生命力已经很弱,一旦遇到不良气候条件,如高温、干热风、降雨等都会影响灌浆甚至使灌浆停止,小高峰不会出现。小麦抽穗以后,虽其营养器官基本停止生长,但籽粒干物质积累,半数以上是抽穗以后的光合产物。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所测定,小麦叶片的光合速率在抽穗期达到高峰,灌浆期开始下降,乳熟期相当于最高时期的63.5%。其主要光合器官是旗叶和穗下节间,它们各占光合作用能力的近1/3,倒2叶次之,约占1/4,绿色穗仅占1/6左右。后期保护旗叶,延长其功能期,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这些器官的光合产物早期一部分用于籽粒形成,而另一部分仍在不断积累。籽粒进入灌浆期以后,茎、叶重量有一较短的稳定时期,到灌浆盛期,茎叶干重才开始逐渐下降。这表明此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分,开始向籽粒中转运;氮素营养水平适宜时,运转的量多而速度快,对增加粒重有利;营养水平过低时,茎叶中养分贮存少,粒重不高;氮素营养过高或播种过晚,茎叶中养分向籽粒运转慢,灌浆高峰期向后延迟,遇到高温,就会使灌浆停止,造成青干和粒重下降。生长后期的管理措施。后期管理的目的是保持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和青枯,保持光合器官的完整,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最大限度地将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有机物质转运到籽粒中去,达到籽粒饱满,提高粒重。小麦抽穗到成熟,这一阶段耗水量一般要占总耗水量的1/3以上,日耗水量达1m3/亩左右。适宜的土壤水分,能保证植株生育后期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这一时期即使短时间缺水,也会造成叶片暂时凋萎,光合强度迅速下降,呼吸作用上升,消耗已合成的有机物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灌溉所测定,在小麦抽穗期,当土壤含水量为17.4%时(黏土),旗叶的光合强度比含水量为15.80%的高28.7%;灌浆期土壤含水量为18%时,比含水量10%的光合强度高6倍。同时,水分是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的溶媒和载体,通过酶的作用,将所积累的物质转化为水溶性的糖类和氨基酸,转运到籽粒中去,然后再合成淀粉、蛋白质等。籽粒的成熟与植株含水率有密切关系。籽粒含水率下降到35%以下时灌浆即停止。灌浆期间,茎秆的含水率为70%左右,如下降到60%以下,灌浆速度就非常缓慢,可见小麦生长后期,必须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但后期灌水的增产效果,还取决于灌水时间和灌水技术。据多年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小麦生育后期除了灌好孕穗或抽穗水外,在开花后13天左右即灌浆高峰出现之前浇灌浆水,对提高粒重有明显效果。灌浆期一般浇水愈晚,效果愈差。尤其是浇麦黄水,必须注意土壤水分和灌水时间,一般浇过灌浆水的麦田不要再浇麦黄水。在土壤水分不太缺乏的条件下,浇麦黄水对提高粒重没有明显效果,甚至还会导致粒重下降。这是因为浇水后的一个时期内,灌浆速度降低,推迟成熟,容易遭受干热风袭击和发生雨后青干,缩短了灌浆时间,灌浆期间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后期灌水,由于小麦穗部已经较重,灌后土壤湿软,遇风易发生倒伏,因此,要防止大水漫灌,不使地面积水,并注意大风停灌。后期如灌水量过大,土壤水分过高,不仅影响到粒重,还会导致品质降低。小麦生长后期,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营养水平,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和根系活动,促进物质的合成与运转,防止早衰,提高粒重。后期脱肥,绿叶面积下降快,灌浆期缩短,粒重低。因此,对抽穗期叶色变淡,呈现有早衰趋势的麦田,在抽穗到灌浆期间用2%~3%的尿素溶液,每亩50kg左右进行叶面喷施,可提高粒重。试验与实践证明,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喷施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公顷750kg左右,能补充籽粒灌浆期对磷、钾元素的需求,可提高粒重,改善籽粒品质。小麦生长后期,常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发生。有黏虫、蚜虫、小麦吸浆虫等为害。因此,小麦抽穗后仍应做好预测预报进行及时防治,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50mL加水60~75kg喷施,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60g加水750kg左右喷施,对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均有良好效果,每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35~40g,800~1000倍液每亩用60kg左右喷施可防治赤霉病。防治蚜虫、黏虫、红蜘蛛、小麦吸浆虫等可用40%乐果每亩40~60g,对水40~50kg喷施。实践证明,要实现全苗壮苗,首先应保证足墒下种,土壤水分以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在黄墒(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条件下播种,出苗慢而不齐,苗质瘦弱,分蘖迟缓,且低位大蘖易形成缺位,冬前难以达到壮苗标准。农谚“麦收隔年墒”和“麦收八、十、三场雨”,其中8月(农历)一次降雨就是为小麦播种创造充足的底墒条件,这些传统经验都说明底墒的重要性。播后浇“蒙头水”是一种应变措施。在播种季节,限于水源、提灌动力等原因,不能及时浇底墒水,在播期已到情况下,根据多年经验,应果断采取“时到不等墒”的方针,首先抢时播种,待种子大部萌动后,及时浇蒙头水以保证全苗,解决底墒充足与适期播种的矛盾,但应注意以下3点。第一,浇水时间要掌握在播后3~5天,抓紧进行,这样表土湿润,有利出苗。若播后随即浇水,则为时偏早,出苗前表土就已干涸板结,造成出苗困难,缺苗断垄,特别在黏土地尤应注意。但如浇水过晚,就会延长出苗时间,影响苗全苗壮。第二,灌水量要控制在40m3/亩以下,防止大水漫灌。第三,齐苗后,适时松土保墒,破除板结,保持耕层疏松通气,促进麦苗生长。冬灌须根据气温、墒情、土壤类别、苗情等具体条件进行。灌水技术要求比较严格,掌握不当,则效果不大,甚至还会造成减产。冬灌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促进麦苗健壮生长河南常冬春干旱,但冬季一般并不酷冷,小麦在越冬期间仍能缓慢生长。冬灌后土壤水分充足,有促根增蘖效果,其水分效应可维持到翌年返青以后,起到春旱冬防的作用。这样,返青时结合中耕松土,就可使麦苗迅速恢复生长。2.平抑地温冬灌后虽在一定时期内地温稍有下降,但可减少越冬期地温变幅,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冬灌后土壤含水量增加,热容量加大,地温变幅减小。3.踏实土壤,粉碎坷垃冬灌后土壤踏实,减少了耕层架空不实现象,黏土地表层坷垃通过冻融的机械胀缩作用,变得粉碎,使根系和土壤密接,可显著减轻小麦冻害。为了发挥冬灌的效益,在应用中要注意掌握:在时间上,冬灌偏早,由于气温高,起不到调节地温和粉碎坷垃的作用,地干以后,尚需中耕保墒;冬灌过晚,由于土壤冻结,地面渗水困难,麦根易受“凌抬”,严重的甚至地表形成冻壳,造成死苗。因此,冬灌时间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为宜;同时,要考虑土壤墒情。一般土壤含水率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可以冬灌。麦田肥力水平和麦苗长势是决定冬灌的依据之一。高肥麦田一般需要偏晚浇或不浇,肥力中下等的麦田,结合施肥,应适时冬灌。土地旋耕后未镇压或深耕后未耙实,土壤过于疏松,或耕层坷垃多的麦田,应及早冬灌。下湿地及土壤含水率高的稻茬麦田,一般免浇冬水。返青水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成穗数和穗粒数。因此,返青水的运用要根据土壤水分变化、肥力基础、冬季管理情况和当时苗情等综合条件,瞻前顾后,正确运筹。据新乡农田灌溉所1980—1981年在高肥麦田试验,在返青至拔节阶段,分别保持高水分(田间持水量的70%~90%)、中水分(田间持水量的60%~80%)和低水分(田间持水量的50%~70%)3种处理,而其他阶段均保持中水分(田间持水量的60%~80%)其产量结果,高、中水分两处理仅比低水分处理的增产8.2%和4.9%,增产幅度明显低于其他生育时期的相同处理。产量水平达到450kg/亩以上的麦田,返青后并不需要很高的土壤水分,一般保持中等水分即可。对一般大田,应根据苗情和肥力基础灵活掌握。土壤肥力中等,每亩群体总数不超70万,生长正常的壮苗,可适时浇返青水,促进群体适当发展;土壤肥力偏高,每亩群体在70万以上的,要推迟到起身期浇水,避开二次分蘖盛期,以免造成总蘖数过多。对肥力高的高产麦田,一般不浇返青水,要控制第一、第二节间伸长,防颈倒伏。对土壤肥力偏低的弱苗,可适时早浇返青水,并结合追肥,促使及早转化。由于晚播而造成的弱苗,要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3℃以上,再浇返青水。冰冻初融的早春。给弱苗浇返青水,常因地温降低而造成生长停顿,不利弱苗转化,且易发生春季冻害。年前旺长,越冬期受冻的麦苗,春季生长变衰可早浇返青水,适量追肥,促使部分春蘖成穗,以弥补冻害造成的穗数不足。小麦在拔节至孕穗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河南省北部日需水量由返青至拔节阶段的1~2mm,猛增至4~5mm。及时浇拔节水能减少中等分蘖死亡,提高成穗率。有关试验表明,拔节期浇水,保持高水分条件,穗数增加20%,增产率最高。此期即使保持中水分,也有一成以上的增穗增产效果。晚播弱苗分蘖数少,提早浇拔节水,不但能提高分蘖、成穗率,而且对穗的发育进程也可适当加快。因此,弱苗在返青以后要连续促进,浇返青水后仍要浇拔节水,争取多成穗,增加干物质积累。旺苗群体过大,控制浇拔节水,也就调控了氮素的吸收与代谢,加速中小分蘖的死亡,使群体逐渐趋向合理。挑旗前(倒二叶露尖后)及时浇好孕穗水,有明显增加穗粒数的效应。及时浇孕穗水,还可适当增大旗叶面积,为后期增加干物质积累打好基础。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土壤湿度对小麦生理生态的影响在前期已有详细阐述。在后期干热风严重的年份,灌溉后株间气温下降2~4℃。在灌浆后期灌溉能有效增加田间湿度,降低株间温度,减轻干热风为害的生态效应。节水灌溉就是以较少的灌水量取得较高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节约水资源,还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小麦节水灌溉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大水漫灌,或盲目增多灌水次数,以合理的灌水量取得高产量,避免浪费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的利用率;二是限额灌水,以较低的灌水量配合农业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保证相当产量。当前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已从传统的丰产灌溉向限额灌溉发展,研究不同作物关键需水阶段,寻求不同水文年型主要作物的基本灌溉模式,运用边际产量和生产弹性指标的概念,研究主要作物的灌溉定额与边际产量的关系,提出了作物的经济灌溉定额,即用尽可能少的水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一种灌溉模式。它是遵循作物生长发育需水机制进行的适时灌溉,又是把各种水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的适量灌溉,包含着节水与高产的双重含义。在灌区灌溉管理技术方面,已初步将最优化技术和微机手段应用于制定灌水方案和配水方案。如根据小麦阶段耗水变化和小麦生长期降雨预报,测算田间土壤水分消耗动态,从而预报灌水时间和灌溉量。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运用边际产量原理和方法,得出灌溉水在不同作物之间的合理分配量,再用线性规划法求出不同灌溉制度下灌溉面积的最优化组合。目前,为尽量节约水资源,冬小麦可采用调亏灌溉技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小麦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以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的转化,以及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通过限制对作物的水分供应,巧灌关键水,增加有效降雨的利用,加大土壤调蓄能力,同时对作物进行抗旱锻炼,采用“蹲苗”“促控”等技术,降低田间腾发量,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一般采用低定额灌溉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作物生育湿润层内土壤水分适宜调亏下限值,是实施作物调亏灌溉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灌溉时间早晚、灌溉次数多少和灌溉定额大小,以及作物产量高低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灌溉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过程分析,得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适宜调亏下限指标为:越冬前0~50cm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5%;返青至起身期间0~50cm土壤含水量不低于50%,但高于80%~85%,会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产量降低;拔节期间0~50cm土壤含水量高于田间持水量的65%,孕穗期间0~80cm土壤含水量应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抽穗至灌浆前期应维持0~100cm土壤含水量高于60%,而灌浆后期低于55%~50%将不会造成冬小麦明显减产。沿黄及以北地区冬小麦调控灌溉制度应是:①一般降水年份,灌两次水。这两次水分别在越冬前和拔节期。由于这些年来,北方冬麦区冬季雨雪少,冬灌是必需的,然后在关键期拔节期再灌一次水,就能保证高产。但是如果播种后降水多,越冬时土壤墒情好,可以不冬灌,春季早灌,然后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再灌一次水。②干旱年份灌3次水。除了越冬水和拔节水外,如果降水少,在抽穗和开花期需要再进行一次灌溉。③湿润年份灌一次水。如果遇上多雨年份,结合追肥,冬小麦拔节期灌一次水即可。 -
报告棉花枯萎病的农业防治
出版时间:2012农业防治也称栽培防治,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一项基础措施。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繁育、不利于病虫草共生为害和大量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为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和采用防治病虫草害的栽培技术两方面。这些基本技术不仅对作物本身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是除虫防病不可缺少的具有相当积极意义的措施。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生物与寄主接触和侵入后,在寄主体内发育,而后引起病害发生的过程。但是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必须有侵染的来源,并且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植物上,才能引起侵染。同时,病原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夏和越冬,度过寄主的休眠期,才有可能引起下一季的发病。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侵染循环是植物病理学上的中心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侵染循环的特征拟定的,棉花枯萎病也不例外。棉花枯萎病是为害棉株维管束的病害。在土壤中定殖的枯萎病菌,遇上适宜的温度、湿度,从病菌孢子萌发出菌丝体,接触到棉花的根系,菌丝体即可从根毛或伤口处(虫伤、机械伤)侵入根系内部。菌丝先穿过根系的表皮细胞,在细胞间隙中生长,继而穿过细胞壁再向木质部的导管扩展,并在导管内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小孢子,这些小孢子随着输导系统的液流向上运行,依次扩散到茎、枝、叶柄、叶脉和铃柄、花轴、种子等棉株的各个部位。棉株感病枯死后,枯萎病菌在土壤中,能以腐殖质为生或在病株残体中存活,连作棉田土壤中不断积累菌源,就形成所谓的“病土”,此乃年复一年重复侵染并加重发病的主要根源。枯萎病菌在土壤里的适应性很强,当遇到干燥、高温等不利环境条件时,还能产生厚膜孢子、微菌核等休眠体以抵抗恶劣环境,所以,病菌在土中一般能存活8~10年。棉田一旦传入枯萎病菌,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以很快的速度蔓延为害。枯萎病的侵染循环可用图6-1表示之。图6-1 棉花枯萎病侵染循环示意图植物病害的严重为害,有时是由常年连作引起的。连作除消耗地力、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它的抗病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土壤中病原生物休眠孢子和其他休眠体的积累,病株残体的增加和土壤中病原生物的大量繁殖,所以,轮作对于土壤传染的病害的防治最为重要。轮作防病效果以稻棉轮作效果最佳,其次是棉花与非寄主作物,包括禾谷类、绿肥、蔬菜等旱茬轮作。很多试验证明,稻棉轮作可以明显地减轻土壤传染病害的发生,如前苏联的试验,证明稻棉轮作是可控制棉枯萎病的为害措施。江苏射阳县在射兴2队,自1979年起将重病田改种水稻,以后每年换茬,形成稻、麦、棉、绿肥轮作制,再辅以抗病品种,效果良好。1985年调查,未改种的连作棉田泗棉2号枯萎病发病率85%、病指52;改种水稻2年后,第一年种棉花结果枯萎病病指在0.06~1.12,改水稻2年后第三年种棉花的,枯萎病病指在0.25~2.25。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江苏常熟碧溪10队调查,一年稻、一年棉,棉枯萎病病株率0.1%~5.7%;一年稻两年棉,病株率13.4%;一年稻三年棉,病株率14.6%,表明改种水稻连种棉花,病情亦在回升。若两年稻一年棉,病株率只有0.05%~0.1%。四川、河北、湖北、浙江等地均有与水稻倒茬后种棉花的调查报告,结果一致认为,改种水稻需连作3年以上,对病情的减轻更为明显,而且也有利于生产实施。北方有与玉米换茬的习惯,河南省刘庄大队试验,棉花与玉米倒茬后,重种棉花一年的发病率1%~1.5%,种棉花2年发病率4%~31.5%;死株率4.5%,连作3年病株率为36%~42.0%,死株率4%~9%,连作4年的病株率达58%~77%,死株率 9%~12%。谭永久(1989)于1972~1988年分别对棉枯萎病菌在土壤及病株残体在水中和风干条件下的存活及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枯萎病菌确属生存力极强的一种真菌,无论是生理型Ⅰ号的强菌系,或生理型Ⅱ号的弱菌系,均能在未种作物的干旱土壤中存活5年(表6-1);在自然风干的病茎内存活6年;而淹没在水中的病枝、病茎内的病菌,随着温度的增高其存活期缩短,当平均温度在24℃以上时,淹没10天后,病枝内的病菌无存活,而病茎内要27天后才分离不到病菌,温度下降到15~17℃时,51天病茎内的病菌仍有存活,恰恰相反,仅浸泡浮于水面的病枝、茎,病菌不但没有死亡,反而温度增高,有利于菌丝的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病菌的生存力和致病力,在土壤及病株残体在水中和风干3种不同生态环境中,都是随着保存年限或淹没时期的增长而减弱,即使以保存一年的干病棉秆,病菌的生存力不仅有明显的减弱,而且致病力也有显著减退。测定土壤中,供试的5个菌系随着保存年限的缩短,菌系间致病力相对减退无明显差异;但保存时间不同,菌系间的培养性状表现出一定差异。病田轮作和消灭病株残体是棉枯萎病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病菌的生存力顽强,病田旱地轮作,即使不种寄主作物,也要4年以上病菌的致病力才有所下降。因此,病田轮作,实质上只能起到减少发病的作用,短期的旱地轮作对根除病原是无济于事的。中国有的棉区棉农习惯于将整枝后的棉株枝、叶作泡清粪施于棉田,助长了病害的发生,加重了为害。若将带病枝、叶淹没于清粪水中,在7~8月份的高温条件下,病菌则易于死亡,1个月后施用对防治病害的扩大蔓延将更有效。年份病土保存期(年)川F5陕F9浙F2冀F8新F1新接川F5(CK)病指比1981年±%病指比1981年±%病指比1981年±%病指比1981年±%病指比1981年±%病指19810(CK)91.071.556.463.10.090.01984326.8-70.527.2-62.018.3-67.613.3-78.90.088.2198543.4-96.30.2-99.70.2-99.60.5-99.20.083.8198650.7-99.20.0-100.00.1-99.80.0-100.00.084.6表6-1 不同菌系病菌在土内的存活比较总之,棉花长期连作,地力下降,不仅不利于棉花生长发育,而且减弱其植株的抗病能力。对土传病害、土壤习居菌,由于有寄主作物长期存在,就不断地繁殖积累,从而增加病原物群体的数量,使病害逐年加重。经过轮作倒茬,由于寄主作物的更迭,专性寄生菌的繁殖、积累就受到干扰,经过一定时间,就将逐渐减少或消亡。另外,轮作还可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促使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的加强,从而抑制病原物的滋长。轮作作物的有效性,要依据病原物的寄主范围及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年限而确定。栽培管理措施防病作用,在于调整寄主作物——棉花与寄生生物——病菌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旨在增强寄主作物的抗病性和补偿能力,削弱寄生物的致病性,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减少病害发生为害,从而达到防治棉花病害的目的。这一防病措施尽管不像药剂等防病措施那样立竿见影,完全彻底,但它对病害制约的持久性和对环境无公害是其他防病措施所没有的。更因为这一防病措施是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故无须额外的投入。合理的施肥与灌溉,有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作用,可促进棉株生育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及抑制病菌生长繁殖和侵染为害的效果。水、肥不足或过多,往往削弱棉花的抗逆力,从而诱发多种寄生物的致病为害。肖作敏等(1996)的生物活性磷钾肥(生物活性菌糠+磷、钾肥)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生物活性磷钾肥较施磷钾肥的对照,防治枯萎病的效果为15.46%~38.98%;从剖秆情况看,施生物活性磷钾肥的虽不能阻止枯萎病原菌对棉花的侵染,但能有效地减轻它们对棉花的为害。施生物活性磷钾肥的枯萎病重症株率比对照低3倍以上。加入了生物活性菌糠的磷钾肥,由于其中磷、钾细菌的活动,不仅转化了肥料和土壤中的无效磷钾,为棉花提供养分,增强其抗逆性能,而且还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抑制了枯萎病原菌的活力,所以,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杨火发等(2008)报道,施钾肥能明显地减轻枯萎病的发生;随着钾肥用量增加,枯萎病明显减轻,品种1,缺钾时发病率为5.46%,施钾后发病率减少到4.76%;品种2更为明显,缺钾肥区发病率为7.14%,施钾肥后减少到5.36%,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农田土壤退化是世界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增施有机肥是农作物稳产高产、培肥地力,增强农业后劲的关键。施用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活化土壤养分,从而增加耕层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黄干明(2008)试验结果认为,腐植酸氮磷钾复合肥能有效抑制棉花枯萎病的发生。棉花生长不论在苗期、花期还是结桃期都是叶片浓绿、茎秆粗壮,且坐桃率高,霜前花达80%以上;棉绒长、衣分高、品质好,产量高。腐植酸氮磷钾复合肥的作用在于:一是有抑制病菌的作用。施用腐植酸复合肥使土壤中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增加,使真菌的数量明显减少,这对于由真菌引起的棉花枯萎病原菌无疑具有抑制作用。二是对棉花根系损伤具有愈合作用。腐植酸对根系损伤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能够强烈地刺激愈伤组织细胞的繁殖,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有效地防止真菌从棉花根系损伤处侵入。这对于苗期及中期中耕除草、追施化肥时损伤的根系,有效地避免真菌从伤处侵入,从而降低枯萎病的发生,无疑产生重要作用。三是对棉花生长发育具有刺激作用,增强了棉花的生长能力。腐植酸是作物生长的调节剂,能促进棉籽早生根发芽、提高出苗率,特别在低温条件下明显能刺激棉花根系发育,主根生长快,侧根增多,吸收能力加强,茎叶粗壮,干物质积累多。四是改善棉田的土壤条件。腐植酸肥在土壤中施用,既能补充棉花需要的有机肥,又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良土壤,使棉花有了适宜的土壤条件。灌溉影响棉花枯萎病的发生程度,新疆吐鲁番棉区不同于内地棉区及新疆北部部分棉区,干旱少雨,4~8月降水量不足30mm(1998),降水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极小。在吐鲁番棉花整个生育期,共灌溉4~5次水,在头水灌溉之前,棉田5~10 cm土温随气温的升高而升高,棉花枯萎病发病率随之降低,到6月6日5~10 cm土温达到棉花整个生育期最高值,为38.89℃,5月26日至6月16日棉田棉花枯萎病正处于隐症阶段,6月16日病害发生率最低,为3.26%。由于吐鲁番棉区棉株高大、松散,每亩株数一般为5000~8000株,因此,在6月初后,封行后的棉花遮阳能力强,减少了阳光对棉田地表的直接日辐射,并且伴随头水、二水、三水及四水,甚至五水,每次灌溉间隔期仅差10余天,尽管6~8月吐鲁番气温正值高温期,但田间5~10 cm地温却呈下降趋势,6月6日头水,灌溉前测定5~10 cm平均地温为38.89℃,6月16日地温则为29.17℃,至7月16日地温下降为28.31℃,棉花枯萎病呈上升趋势,6月16日枯萎病发病率为3.26%,至7月16日发病率上升为38.21%。8~9月,棉田停止灌溉,伴随棉花营养生长能力逐渐减弱,叶片老化脱落,阳光对棉田的直接日辐射增大,土温开始逐渐上升。因此,棉花灌溉是造成5~10cm土温降低、棉花枯萎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与生产中反映头水后棉花枯萎病为害突然加重相一致(张升等,2000)。棉田采用地膜覆盖以后,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传导给土壤,提高了地温,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肥料的分解利用,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抑制棉田有害微生物(包括枯萎病菌)的生长发育,使棉田生态环境得以优化。从而促进了棉株根系生长,加速了棉株生长发育的进程。与其他调控技术配合,进一步促进了棉花早发、早熟、优质、高产。在黄河流域棉区,张卓敏等(1987,1991)的试验结果表明,棉田进行塑膜覆盖栽培对枯萎病有明显的减轻作用(表6-2)。盖膜棉田病指为5.39~37.5,不覆盖棉田为11.39~59.11,相对防治效果为23.68%~52.68%,平均为34.97%。不同播期覆盖对枯萎病防治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表6-3),3月27日、4月5日和4月15日相对防效分别为34.20%、35.48%和13.20%,显示出不同播期的处理对枯萎病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以4月5日播期表现更优。从同一播期覆盖对枯萎病防治作用的效果看,虽然覆盖处理发病始期较早,病害初期相对重,但病害发展停止早;而露地(对照)虽发病始期较晚,初期病情相对较轻,但以后病势增长快,最后病情明显增高。覆盖棉田发病始期为5月11日,6月5日达到盛期;而未覆盖棉田发病始期为5月13日,6月10日达到盛期。覆盖棉田病指为63.44,未覆盖田为85.63,前者比后者减少22.19,相对防治效果为25.91%。地点品种处理发病率(%)病指死苗率(%)相对防治效果(%)永济南苏晋棉4号覆盖42.6337.5325.0434.28不覆盖61.8157.1145.22—永济白坊岱字棉16覆盖29.6424.1413.0323.68不覆盖38.0231.6316.62—襄汾文臣盖棉1号覆盖22.9918.309.4829.23不覆盖31.6325.8614.39—平遥丰依黑山棉覆盖7.015.392.8752.68不覆盖14.8711.394.99—表6-2 山西省枯萎病情多点对比试验结果播期(日/月)处理发病率(%)病指死苗率(%)相对防治效果(%)27/3覆盖35.0928.2516.3534.20露地50.0842.9326.92—5/4覆盖26.1720.429.5535.48露地38.9631.6518.72—15/4覆盖42.5734.7118.2113.29露地48.1640.0326.47—表6-3 不同播期枯萎病情统计在长江流域棉区,李经仪等(1983)报道,覆盖棉田土壤中的枯萎菌量较露地明显减少。其原因,一是棉田覆盖地膜后,土温高,湿度大,有利于土壤中病菌的萌发和侵染,所以,覆盖棉花发病早、初期程度重。二是覆盖栽培改善了土壤环境及棉株的光热效应,棉花长势健壮,生育进程加快,增强了寄主的抗病力,延缓了发病速度,减少了感病机会。三是枯萎病菌最高致死临界温度40℃,而覆盖棉田封垄前5cm和10cm地温均低于这一临界温度,说明覆盖棉田枯萎病菌量减少,与高温消毒作用关系不大,而可能与覆盖环境不利于病菌增殖有关。四是覆盖田枯萎病减轻,还可能与覆盖田苗期不中耕断根、从而减少了病菌侵染机会有关。贺忠秀等(1994)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川73-27盖膜与否5月下旬发病率与病指随气温升高而逐渐增加,至7月10日,盖膜的发病率与病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92.9%与28.4;不盖膜的为98.7%与43.3。差异分别达显著与极显著水平。到7月中旬后,由于连晴高湿干旱,发病率与病指迅速下降,但盖膜与不盖膜之间的差异仍达显著水平。在生长前期,盖膜的植株发病率与病指稍高,但与不盖膜的差异不显著。到6月下旬,不盖膜的发病率与病指高于盖膜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感病品种洞庭1号的发病动态与抗病品种川73-27的相似。盖膜与不盖膜处理,7月10日的发病率与病指皆达显著水平(表6-4)。日期(日/月)盖膜不盖膜发病率(%)病指发病率(%)病指川7327洞庭1号川7327洞庭1号川7327洞庭1号川7327洞庭1号23/517.921.24.55.314.016.03.54.02/612.819.93.25.010.312.22.73.011/67.721.81.95.97.118.62.15.420/620.538.55.110.117.343.64.612.9*30/657.776.914.922.681.085.322.628.710/792.4*97.428.4*38.5*98.3*100.043.3*50.1*20/756.487.214.122.675.693.619.928.225/717.9*28.24.5*7.136.5*42.39.1*12.2表6-4 棉枯萎病发病情况在新疆吐鲁番棉区,张升等(2000)研究结果指出,1998年铺膜的小区播种期与大田相同,于4月8日播种,不铺膜的于4月15日播种,铺膜能明显增温保墒,因此,铺膜棉花播种早,出苗快,棉花枯萎病发病时间相对较早,为害程度相对较重,铺膜的棉株4月12日出苗,4月19日发病;不铺膜的棉株4月25日出苗,5月5日发病,铺膜的比不铺膜的提前3天发病,6月5日铺膜棉株发病率为4.6%;不铺膜的为2.4%,前者发病率比后者高2.2个百分点,但到7月初铺膜与不铺膜地温已无太大差异;从发病率看,两者也无太大差异,表明铺膜与不铺膜只在4~6月对植株发病有影响,到7月后对植株发病率已无太大影响,导致最终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999年4月13日,采用铺膜与不铺膜处理同时播种,铺膜提高了。4~5月5~10cm土温,平均为26.33℃,而不铺膜5~10cm土温为24℃,更适宜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则造成不铺膜棉花枯萎病发生相对较重,7月6日之前,不铺膜棉花枯萎病发病率较铺膜棉花高3%~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从棉花枯萎病发病时间看,铺膜棉花枯萎病发病时间及其为害程度与不铺膜相比差异不明显,在吐鲁番棉区,棉花枯萎病发生严重与否,并不与铺膜或不铺膜呈绝对的相关关系,主要影响因子应该是土壤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也就是说,采用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土壤墒情对减轻苗期棉花枯萎病为害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同时表明,6月中旬以前铺膜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铺膜后5~10cm土温(18~34℃)比不铺膜的土温(15~32℃)高2~3℃,6月中旬以后,两者土温已无太大差异。不适宜的播种期对棉花生长的为害是严重的,抑制种子萌动、发芽、出苗,即使出苗,抵抗力也降低。所以,要选择适宜的播期,以使种子萌发,保证一播全苗,并使棉苗生长所需要的温、湿、光3要素达到最适条件,为棉花整个生长发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棉花而言,适宜的苗龄与移栽期可起到抗(避)枯萎病的作用。据沈万陆等(1995)观察,6月7日移栽的棉苗,移栽时苗龄为1叶和1叶的在6月29日发病,苗龄为3叶和4叶的在7月2日发病,5叶以上的移栽时苗龄为5叶、6叶、7叶、8叶均在7月5日发病,但不同栽移苗龄的发病高峰期均在7月10日前后,7月16日以后基本上不再有棉苗发病。6月24日移栽的棉苗发病期、发病高峰期与6月7日移栽的基本一致。表明移栽时棉苗真叶越少,发病越早。适当推迟移栽期(叶龄大些)就能缩短发病期。移栽时棉苗不同叶龄之间的枯萎病病指存在极显著差异。苗龄1~4叶移栽的发病程度重于5~8叶移栽的,以真叶6~7叶移栽的棉苗发病最轻,但与5叶棉苗移栽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棉苗5~7叶移栽,既可降低发病率,亦能显著减轻发病程度(表6-5)。移栽时苗龄病指差异显著性5%1%一叶7.71aA二叶7.40aA表6-5 不同苗龄病指的多重比较(SSR法)移栽时苗龄病指差异显著性5%1%三叶6.25aA四叶5.78dAB五叶2.91bBC六叶2.27bC七叶1.91bC八叶1.25bC表6-5 不同苗龄病指的多重比较(SSR法)(续)-1合理密植,是指棉花既能有效地利用地力,又能有效地利用光能,减少棉田湿度和株间的郁闭程度,保持一个通风透光的良好的环境条件,这对防治棉花病害至关重要。在新疆棉区,稀植是指棉田每亩株数约为5000株,密植约为150 00株。5~6月稀植与密植处理棉花枯萎病发病发生率差异不显著,7月初以后,稀植棉花枯萎病发病率较密植处理相对较高(张升等,2000)。 -
报告微生物肥料与农药的概述
出版时间:2012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农业上施用各种化学物质的增多,在不断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作物品质不断下降等不良后果,而肥料是影响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生产投入品。正确选择和科学施用优质肥料对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势下,微生物肥料部分替代化肥日益受到重视。微生物肥料是指由单一或多种特定功能菌株,通过发酵工艺生产的能为植物提供有效养分或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微生物接种剂,又称菌肥、菌剂、生物肥料、接种剂。它的肥料效应一般认为是广义的,不仅仅是营养物质方面,也包括对作物生长刺激、调控、协助作物吸收水分以及由于接种微生物在作物根际的广泛生长而降低或抵制有害微生物的存活。表现出减轻一些病(虫)害症状的肥效。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很多,如果按其制品中特定的微生物种类可分为细菌肥料(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放线菌肥(如抗生菌类5406)、真菌类肥料(如菌根真菌)等;按其作用机理又可分为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解磷菌类肥料、解钾菌类肥料等;按其制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又可分为单纯的微生物肥料和复合微生物肥料。国外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历史比我国长久,其主要的品种是各种根瘤菌肥。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就开始有根瘤菌接种剂(根瘤菌肥料)的研究和试用,一直到现在,根瘤菌肥依然是最主要的品种,但也发展了许多新的品种。国外除根瘤菌以外,许多国家在其他一些有益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固氮菌肥料和磷细菌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所用的菌种为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他们和前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及印度研究固氮菌的工作者证实,这类细菌能分泌生长物质和一种抗真菌的抗生素,能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的生长。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国家对固氮细菌和解磷细菌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各异,人们对其作用还有相当大的争议。我国的根瘤菌肥料的应用已较广泛,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都是从豆科植物上应用根瘤菌接种剂开始的,起初只有大豆和花生根瘤菌剂。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从国外引进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制剂以来,先后推广使用“5406”抗生菌肥料、固氮绿藻肥料、VA菌根以及作为拌种剂的联合固氮菌和生物钾肥;微生物肥料发展的总趋势是所用菌种范围不断扩大,应用中强调多菌种和多功能的复合,甚至是菌剂与有机和无机物料的混合。20世纪70~80年代中期,科研部门开始研究由土壤真菌制成的菌根,以改善植物磷素营养条件和提高水分利用率。因而,菌肥的概念更扩大到细菌、放线菌、真菌、蓝藻等多种微生物类群。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生产中又相继应用联合固氮菌和生物钾肥作为拌种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相继推出联合固氮菌肥、硅酸盐菌剂、光合细菌菌剂、PGPR制剂和有机物料(秸秆)腐熟剂等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品种。与此同时,我国也根据国际上提出的“可持续农业”理念,相应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规划,大力提倡生物和有机肥料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国内现有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达500家以上,年产量约为500万t。目前,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应用于30多种作物上。其中,禾本科作物应用最多,其次是油料和纤维类作物,应用较少的是烟草、糖料作物、茶叶、中草药和牧草等。但不同作物因不同的生理特点、环境、接种物的种类和农业措施,应用效果也不一样,如菌根菌类肥料,由于其菌丝有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而有利于植物抗旱,用于林业生产上效果较好。糖料作物的增产效果最好,其次为茶叶,微生物肥料对禾本科作物的增幅最低。微生物肥料施入土壤后的作用显著。第一,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如各种自生、联合、共生的固氮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来源,多种解磷、解钾微生物的应用,如芽孢杆菌或类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等,可以将土壤中难溶的磷、钾元素分解出来,从而能为作物吸收利用。第二,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刺激作物生长。许多用作微生物肥料的微生物还可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能刺激和调节作物生长,使植物生长健壮,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第三,对有害微生物起到生物防治作用。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在作物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内形成优势种群,限制了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机会,有的还有拮抗病源微生物的作用,起到了减轻作物病害的功效。第四,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由于微生物肥料的施用,其所含的菌种能诱导作物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植物受到病害、虫害、干旱、衰老等逆境时,消除因逆境而产生的自由基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轻病害。而且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且其不仅用量少,而且本身具有无毒无害,没有环境污染的特点。第五,有利复垦土壤的熟化,复垦土壤尤其是生土中的微生物区系稀少,生物多样性较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不利于植被的恢复,微生物复垦主要是利用菌肥或微生物活化剂改善土壤和作物的生长营养条件,能迅速熟化土壤,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参与养分转化,促进作物对营养的吸收,分泌激素刺激作物的根系发育,抑制有害生物的活动,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可使失去微生物活性的复垦区土壤重新建立和恢复土壤微生物体系,加速复垦地土壤的基质改良,加速植被重建。虽然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但仍然发展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必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系统地阐述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抗菌谱带、功能基因等;不断培育和构建高效菌种,由单一菌肥向复合菌肥发展,由无芽孢菌剂向有芽孢菌剂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和科普宣传,做好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对微生物肥料的认识和使用积极性,合理施用。菌肥就算是效果再好,也不可能替代化肥、有机肥的使用。微生物肥料既有有机肥的长效,又有化肥的速效,还有自身的增效,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目前,微生物肥料只能部分代替化肥,而不能全部代替化肥,菌肥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化肥、有机肥,菌肥也就成了无米之炊。但怎样使微生物肥料更多的替代化肥,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化学农药因其固有的毒性和残留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综合治理越来越受到关注。生物农药又称生物源农药,是指含非人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制剂,包括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和生态农药等,现在也包含这些天然产物的一些简单衍生物,即化学修饰产物,如甲氨基阿维菌素、乙烯利等。生物源农药包括植物源、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是指非人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微生物制剂,包括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生态农药等。它被认为是无公害农药,防治对象不易产生抗药性,不伤害天敌,繁殖快,能利用农副产品甚至是工农业废水、废弃物等广泛生产,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首选药剂。从20世纪60年代的青虫菌到现在的阿维菌素,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有近50年的历史,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微生物农药是目前生物农药的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不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产业化方面均走在了整个生物农药研究领域的前面。能够用于生产微生物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以前三者为主。细菌杀虫剂是其中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一类。按照用途,微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目前,筛选出的杀虫细菌大约有100多种,其中,被开发成产品,投入实际使用的主要有4种,即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缓病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剂是细菌杀虫剂中研究最深入的微生物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依靠其所含有的伴孢晶体、外毒素及卵磷脂等致病物质引起昆虫肠道等病症而使昆虫致死。它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占生物防治剂总量的95%以上,已有60多个国家登记了120多个品种,广泛用于防治农业、林业、贮藏物害虫以及医学昆虫。应用真菌杀虫剂防治害虫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国开展真菌制剂的研究开发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已记载的杀虫真菌大约有100个属,800多个种,其中,约50%集中于半知菌亚门,例如:白僵菌属、绿僵菌属、被毛孢属、蟪霉属、轮枝拟青霉属和棒孢霉属等,研究最多的是该亚门中的白僵菌和绿僵菌。白僵菌杀虫剂是发展历史最早,推广面积较大,应用最广的一种真菌杀虫剂,但是,由于绿僵菌防治效果不稳定,对其研究曾一度陷入低谷。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真菌杀菌剂是木霉菌(Trihoderma),它能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其次是黏帚霉类。我国开发研制的灭菌灵,主要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的霜霉病。真菌除草剂主要属丝孢纲和腔孢纲,其中,17%有良好或极好的实际使用前景。农用抗生素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或杀灭作物的病害、虫害和草害及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抗生素研究以日本最快,已开发出了春日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井冈霉素、灭孢素和杀螨霉素等。其中,阿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Savermitilis)产生的一组广谱、高效、低毒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效的杀虫抗生素。我国多年来开发的主要杀菌剂有:公主岭霉素、春雷霉素、农抗120、灭瘟素和多抗霉素等品种;杀虫抗生素有:浏阳霉素、华光霉素等。双丙氨磷是能产生既抗细菌、又抗真菌的抗生素,并且有强烈的杀草活性,能防除1年生和多年生的农田杂草,是一种速效和持效兼而有之的除草剂。虽然农用抗生素得到一定的应用,但还是有自身的缺点:一是因为抗生素不稳定,在应用时效力下降;二是由于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还有抗生素的毒性的存在。病毒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起步较晚,其基本原理是由病毒感染种群并引发病毒流行病传播,使害虫持续感病死亡,达到调节害虫种群数量、减轻危害的目的。目前,我国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取得了很大进展,棉铃虫杆状病毒杀虫剂是我国第一个商品化生产的病毒杀虫剂,粉剂和悬浮剂都已推广应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另外,利用弱病毒防治番茄病毒病已成为当今温室栽培番茄不可缺少的新技术,在日本已普遍应用于生产,被人们称为植物疫苗。近几年来,我国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效剂和复配制剂方面,如用增效蛋白(En)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 NPV)和Bt的混合物复配后,对靶标害虫的毒力大幅提高。由于多数昆虫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导致病毒杀虫谱单一,但试验发现,个别病毒中具有提高其他种类病毒杀虫活性的增效因子,如黏虫同时感染NPV和GV时,存在增效关系,其增效因子是GV包含体蛋白的一部分,它起分解蛋白酶的作用,破坏围食膜,从而使昆虫免疫力大大降低。所以增效因子作为生物杀虫剂的一种新型的生物活性添加剂,将会受到格外重视。病毒源农药目前主要是利用昆虫细胞增殖的方法来生产,其剂型主要有乳剂、乳悬剂、可湿粉剂和水悬剂等剂型。为了使微生物农药能够便于保存运输,提高药效和便于利用,需要将其制成一定剂型。微生物农药不同于化学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的加工更加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微生物农药都是颗粒状物质,它们是不溶于水的生物体,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这种颗粒性和疏水性直接影响其制剂的润湿性、分散性和悬浮性等物理性能。并且,作为生物体,微生物对外界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比较敏感,制剂贮存稳定性差,田间持效期短,作用速度慢,所以在选择助剂时除需要考虑制剂理化性能之外,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助剂,如防光剂、增效剂等。另外,微生物作为活体,与各种助剂的相容性一般比化学农药都差。影响微生物农药剂型选择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有害生物的生理特性,使用技术及目的,加工成本及市场竞争力,环境保护的要求等。微生物农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几乎化学农药所涉及的剂型在生物农药中都有使用。微生物农药的剂型加工很大部分是模仿化学农药进行的,只有少部分是微生物农药特有的。1.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强,活性高的特点多数生物农药只对某种特定有害生物有效果,自然代谢,残留低、降解快,对非靶标生物、人畜、环境相对安全,并能诱发害虫流行病。2.生物农药开发利用途径较多,如天敌昆虫可人工繁殖或育种,也可利用基因工程开发成天敌生物农药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微生物凡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活体或代谢产物都可以作为研发的材料。3.生物农药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目前,国内生产加工生物农药,一般主要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如玉米、鱼粉、豆饼、麦麸。原料的来源十分广泛,生产成本很低廉。4.开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高效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对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微生物农药的菌种容易退化剂型加工过程若填料、稳定剂、分散剂、渗透剂、保护剂及增效剂等选择不当,就会导致产品易失活,货架寿命短。田间应用时,不仅作用缓慢,而且对环境条件要求较苛刻,尤其是湿度、温度和光照对微生物农药药效影响很大。经常导致田间药效不稳定,从而难与化学农药竞争市场,有害生物较易对农用抗生素产生抗药性。2.转基因作物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抗除草剂作物的基因可能漂移到杂草上,抗病毒作物的可能与病毒发生重组而产生超级病毒,给作物带来毁灭性灾难。3.天敌生物农药制剂化比较困难产品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差,应用推广难度较大。此外,应用天敌生物可能改变原生境中天敌与害虫的比例,导致害虫猖獗。发展生物农药,尤其是微生物农药如农用抗生素方面首先要加强应用研究,重点应放在新药的筛选上,而且在新农药筛选的同时,要加强抗生素化学的研究。虽然微生物农药有以上的一些局限性,但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资源易得、安全、环保、长效、无残留等优点,注重低毒、高效、选择性强,已经成为21世纪研究热点。大力发展和推广生物农药是化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根本保障。 -
报告(二十四)棉铃虫(Cotton Bollworm,Corn Earworm)
出版时间:2013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俗名棉铃实夜蛾,又称高粱穗螟,亦有称玉米果穗螟蛉或番茄螟蛉,属鳞翅目(Lepidopera),夜蛾科(Noctuidae),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不详外,各地均有分布,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多有发生。近年来,棉铃虫为害十分猖獗,对高粱为害加剧,已成为我国华北高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棉铃虫幼虫为害高粱穗部,也可取食叶片,取食量明显较玉米螟大,因此,造成的为害更严重。一般1~2龄幼虫主要为害高粱花序,造成籽粒不实。3龄后的幼虫开始钻蛀穗,造成结实不良、籽粒破碎,加重穗腐病发生。穗柄被害常导致穗倒折,造成更严重的产量损失。棉铃虫的寄主植物极为广泛,可为害棉花、小麦、高粱、玉米、番茄、茄子、芝麻、向日葵、豇豆等多达20多科200余种植物。图3-64 棉铃虫田间为害状图3-65 棉铃虫啃食籽粒、枝梗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一般雌虫黄褐色,雄虫灰绿色。前翅基线不清晰,内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环纹褐边,中央有一褐点;肾纹褐边,中央有一深褐色肾形斑,中横线褐色,微波浪形,外横线双线,亚缘线褐色,锯齿形,两线间呈一褐色宽带,外缘各脉间有小黑点。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卵直径0.5~0.8mm,初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40~45mm,头部黄绿色,有不规则网状纹,体色有淡红、黄白、淡绿和绿色等多种类型。气门线白色,体背面具十几条细纵线条,各腹节上有毛瘤12个,刚毛较长。蛹长17~20mm,腹部第5~7节各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末端具臀棘2个。图3-66 棉铃虫啃食引起籽粒霉烂图3-67 棉铃虫(成虫、幼虫和蛹)在我国各地发生代数因年份、地区而异,1年可发生3~7代。在辽宁、新疆北部棉区1年发生2~3代,山东、黄淮地区1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中5~10cm深处越冬,春季气温15℃以上时开始羽化。一般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豌豆、苘麻等,以后各代幼虫为害棉花、高粱、玉米等。卵多产在高粱穗上,初龄幼虫取食嫩尖或嫩叶,2~3龄后,幼虫蛀高粱小穗,也能转移为害。成虫有趋光和趋杨树枝的习性。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早晨露水干后至9:00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1.农业措施防治 秋后进行土壤深耕和冬灌,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越冬蛹,压低越冬虫口基数。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2、3代虫口的密度。2.诱杀防治 在棉区,可在棉田边缘种植数行春玉米,能够诱集棉铃虫成虫产卵,集中灭杀,对棉铃虫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高粱田周边种植洋葱、胡萝卜,能够诱集大量棉铃虫成虫,及时施药集中灭杀。可利用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技术诱杀成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产卵时,在高粱田摆放杨树枝把诱蛾,进行捕杀。3.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产卵盛期,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能有效减低幼虫数量。也可喷施Bt乳剂,或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进行防治。4.化学防治 在棉铃虫幼虫3龄前,喷施75%拉维因可湿性粉剂,或50%辛硫磷乳油,可有效杀灭幼虫。 -
报告(二十三)桃蛀螟(Peach Pyralid,Peach Borer)
出版时间:2013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Guenee),又称桃蛀野螟、桃斑螟、豹纹斑螟、豹纹蛾,俗称蛀心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桃蛀螟是一种食性极杂的害虫,高粱穗部受害严重。在国外,日本、朝鲜半岛、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亦有报道。在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生,以华北及南方地区较为严重,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山东、河南、四川、广西等地区。桃蛀螟落卵高峰期在抽穗散粉期,幼虫在高粱灌浆期为害较重。初孵幼虫首先取食小花、小穗,当高粱籽粒形成后,很快开始蛀食幼嫩籽粒,并吃空一粒再转一粒。3龄幼虫常吐丝结网,啃食籽粒或蛀入穗柄、中部茎秆等。严重时可将整穗籽粒蛀食一空。幼虫在穗上为害至收获,如不及时收获,将造成更大的损失。籽粒被害,除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可加重高粱穗腐病的发生,相应地增加了真菌毒素在高粱籽粒中的积累,导致高粱品质下降。图3-59 穗部被害状桃蛀螟可为害高粱、玉米、大豆、棉花以及多种木本植物。成虫翅展20~26mm,草黄色,前胸两侧有各带一黑点的披毛,腹部背面与侧面有成排的黑斑,前翅有25~26个黑斑,后翅有约10个黑斑。雌蛾腹部末端呈圆锥形,雄蛾腹部末端较钝,且有黑色毛丛。卵椭圆形,稍扁平,长0.6~0.7mm,宽0.3mm。卵单产,初产时乳白色,后变米黄色,孵化前呈暗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2~25mm,淡桃红色,透绿色光泽,头暗褐色,前胸背板深褐色,腹部各节有粗大的灰褐色瘤点,中后胸及第1~8腹节背面各有褐色毛片8个,腹足趾钩双序缺环。蛹体长10~15mm,深褐色,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背面前缘各生1列小齿,臀棘细长,上生钩刺1丛。图3-60 穗被害状(排出大量粪便,腐生菌侵染)图3-61 茎秆被害状(钻蛀成孔道、茎秆折断)图3-62 桃蛀螟成虫图3-63 桃蛀螟幼虫(左、中)、蛹(右)桃蛀螟在我国北方1年发生1~2代,华北发生3~4代,西北发生3~5代,华中发生5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高粱和玉米秸秆、树皮裂缝、向日葵盘、被害浆果、坝堰乱石缝隙等处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4~5月化蛹、羽化。成虫取食补充营养后产卵。越冬代成虫盛卵期持续时间长,在黄淮海从5月下旬开始可延续到6月中旬,导致后续世代重叠,各代成虫无明显羽化高峰期。6月底至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除在苹果、晚熟桃、石榴等果树上产卵为害外,部分转至春播高粱及春玉米、早熟向日葵上产卵为害。第2、第3代成虫在夏玉米、晚播高粱、向日葵上产卵为害。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第4代幼虫发生为害期。之后随气温下降,幼虫转入越冬。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为-17.6℃。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果树、经济作物和棚室作物的面积增大,为一代桃蛀螟提供了充足的食料及越冬条件。高粱播期的推后和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以及品种的多样化,为桃蛀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继代繁殖条件,并且形成了果树→高粱→果树转移为害的食物链,这是高粱田桃蛀螟逐年加重的主要因素。1.农业措施防治 及时收获,及时脱粒晾晒,及时处理高粱穗轴、秸秆。种植高粱、向日葵的地区,对高粱穗、向日葵盘要及时收获脱粒,及时处理以消灭越冬幼虫。果园区,秋季结合清园收集落地虫果集中深埋,冬季刮除桃、李、梨等寄主植物的粗翘皮,并集中烧毁,用泥浆封堵树木缝隙、洞穴或树干刷白等,以消灭越冬老熟幼虫,减少来年虫源。2.物理防治 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在春季诱杀越冬代成虫。3.性诱剂诱杀 利用人工合成的桃蛀螟性信息素诱芯田间诱杀,对越冬代成虫诱杀效果较好。4.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青虫菌等,按推荐使用剂量喷雾防治。5.化学防治 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及15%茚虫威乳油喷雾。最佳防治时期为各代卵的突增期至孵化盛期。 -
报告(十九)白边地老虎(White Margined Noctuid)
出版时间:2013白边地老虎(Euxoa oberthuriLeech),属鳞翅目(Lepidiptera),夜蛾科(Noctuidae)。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等地,是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主要为害种类。国外,在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发生。参见小地老虎的为害状。成虫体长16~19mm,翅展42~45mm。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微栉齿状。胸红褐色,颈板中央有黑、白横纹。前翅狭长,灰褐色至红褐色,颜色、斑纹变化大,但可分两种基本色型。一种白边型:前缘具明显灰白色至黄白色宽边;中室后缘有白色狭边;基线、内横线、外横线均明显;剑纹黑色,环纹及肾纹灰白色,明显;亚缘线淡色;缘线呈黑褐色。另一种暗化型:前翅全部深暗,无白边、淡斑、黑斑。后翅均褐色,缘毛灰白色,基部有黄白色细线及褐色线。卵球形,直径约0.7mm,初乳白色,孵化前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5~40mm,体表光滑,无微小颗粒;头黄褐色,有明显八字形斑纹;胸、腹部气门线以上区域淡黑色,气门线以下浅褐色或浅灰色;臀板黄褐色,前缘及两侧深褐色,小黑点集中于臀板基部,排成2个弧形。蛹长18~20mm,黄褐色,腹部第3~7节前缘有许多小刻点,末端有1对臀棘。白边地老虎在我国东北1年发生1代。以成熟卵在地埂、地边、林带以及草地的表土层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抗低温、耐饥饿,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3龄后入土,白天潜伏表土下,黄昏后活动取食,为害嫩草和作物幼苗,幼虫的出现及为害时间与气温有关。当春季5天平均气温达4~5℃时,幼虫开始孵化,平均气温达11℃时,幼虫大量进入3~4龄,并开始为害。5~6月为幼虫为害期,盛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潜入土中做土室化蛹,7~8月为蛾羽化盛期。8月初成虫交配产卵,卵产于杂草根茎周围或土壤孔隙中,每头雌虫产卵量为200~330粒,并以卵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趋性很强,对糖蜜亦有趋性。幼虫发生严重程度与前茬和环境条件有关。前茬为麦类、蔬菜等的杂草多的地块以及邻近田埂、林带和背风、向阳等地块受害严重。图3-49 白边地老虎(左:成虫;右:幼虫)(张治良摄)参见小地老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