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Cloning and Analysis of 3′-terminal Genomic Sequence of a Beet Mosaic Virus Isolate from Lettuce*
出版时间:2007甜菜花叶病毒(Beet mosaic virus,Bt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它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原,主要由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并可以通过机械接种和嫁接方式传播,但不能通过种子以及花粉传播。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首次报道了BtMV在甜菜上的发生[1]。1981年Liu等报道了BtMV在北京地区菠菜上的发生,是我国对BtMV的首次报道[2]。BtMV寄主主要是藜科植物,可系统侵染甜菜(Beta vulgaris),局部侵染菠菜(Spinacia oleracea)、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等。目前仅有美国华盛顿分离物、德国分离物、中国新疆以及内蒙古分离物的全序列以及英国和斯洛伐克少数几个分离物3′端部分序列被报道,这些分离物均来源于甜菜[3,4]。莴苣(Lactuca sativa)属于菊科莴苣属,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莴苣是我国常见蔬菜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2007年,我们在泰安郊区蔬菜种植区调查病毒病时,发现莴苣上发生病毒病较为严重。感病植株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植株严重矮缩。初步的血清学试验表明,该分离物是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用针对该属病毒的兼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此病毒基因组3′端片段,经序列分析表明为BtMV。1.1.1 供试毒源 莴苣病叶样品采自山东泰安郊区菜田,经枯斑寄主昆诺藜(C.quinoa)单斑分离3次后繁殖保存于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上,并取发病叶用硅胶保存。1.1.2 载体、试剂与菌株 大肠杆菌DH5α由本实验室提供;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PCR产物回收试剂盒购自博大泰克公司;M-MLV反转录酶、RNase抑制剂(HPRΙ)购自Promega公司;无RNase的水,克隆载体pMD18-T、Taq DNA 聚合酶购自TaKaRa公司;硝酸纤维素膜购自Pall Gelman公司产品;碱性磷酸酯酶标记的A蛋白购自Sigma公司;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BtMV的血清由中国农业大学韩成贵教授提供,其余抗血清由本实验室制备。1.2.1 SDS-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 以常规琼脂双扩散法进行,1g病叶样品加1ml PB缓冲液再加1ml 3%SDS研磨,将汁液6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适量加到琼脂糖凝胶中,与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的抗血清反应,加样后在37 ℃下放置,12h后观察结果。1.2.2 RNA提取 采用 Trizol法(Invitrogen)提取总RNA。取0.2g具典型症状病叶于干热灭菌的研钵中,液氮研磨至粉末,迅速转移至1.5ml离心管中,加1ml Trizol剧烈振荡,静置10min;加200μl氯仿后充分振荡15s,静置5min,于4℃、12000r/min离心15min;将上清转移至另一1.5ml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冰冷的异丙醇混匀,室温放置10min,4℃、12000r/min离心10min,沉淀用DEPC处理灭菌水配制的75%乙醇洗涤;室温干燥,加入适量无RNase的水溶解RNA,-80℃保存备用。1.2.3 RT-PCR扩增 以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在Oligo d(T)引物引导下利用M-MLV反转录酶合成第一链cDNA。用针对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3′端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Sprimer和K11465(表1),扩增病毒RNA基因组的3′端序列。扩增条件如下: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60℃退火30s,72℃延伸2min,30个循环;72℃延伸10min。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1.2.4 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PCR产物回收后与pMD18-T连接,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经PCR扩增和酶切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送北京英俊有限公司测序。NamePrimersequenceTmReferencesOligod(T)5′-GGTCGACTGCAGGATCCAAGC(T)15-3′[5]K114655′-GGTCGACTGCAGGATCCAAGC-3′68[5]Sprimer?5′-ATAGGATCCCTGCAGGGBAAYAAYAGYGGDCARCC-3′69~78[6]Table 1 Primers used for cDNA synthesis, PCR amplification and DNA sequencing1.2.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参考文献中[7,8]的方法,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采集的莴苣样品、单斑分离后保存在本生烟上的样品与BtMV血清的关系。第一抗体为原核表达制备的抗血清,第二抗体为碱性磷酸酯酶标记的A蛋白,用BCIP/NBT显色。1.2.6 DNA序列比较与分析 将所得DNA序列输入GenBank进行BLAST检索,采用DNAStar和MEGA3.1软件对所得到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BtMV分离物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感病莴苣植株表现明显的矮缩症状,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叶片变小并伴有明显的皱缩(图1)。Figure 1 Symptoms of lettuce infected by BtMV-SDSDS-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样品与TuMV抗血清和PVY抗血清均有沉淀反应,说明样品中含有马铃薯Y病毒属的病毒。以提取的病叶样品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得到长度约为1.7kb的目的片段(图2),与预期的大小相一致。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经蓝白斑筛选和酶切鉴定,得到含有目的片段的重组子。Figure 2 RT-PCR amplification of 3′-cDNA of BtMV-SD通过测定2个PCR反应克隆到的片段序列,确定了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长度1629bp。序列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EF633501。扩增产物包含630bp NIb编码序列、831bp CP编码序列及168bp非编码区序列(3′-UTR)。在由此推导其氨基酸序列中,NIb与CP的切割位点为VTYQ/G,符合多数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NIb与CP切割位点的保守基序为VXXQ的特征[9]。NIb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保守氨基酸序列GDD。CP序列中含有蚜虫传播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所必需的DAG基序。分离物BtMV-SD 3′ 端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斯洛伐克(BtMV-SL,AF363639)、美国华盛顿(BtMV-Wa,AF206394)、中国内蒙古(BtMV-IM,DQ674263)、中国新疆(BtMV-XJ,DQ674264)、英国(BtMV-UK,AF203540)、中国新疆2(BtMV-XJ2,DQ345522)以及未登录的德国(BtMV-G)[10] 6个BtMV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91.1%、98.6%、97.7%、98.5%、97.5%、98.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2%、94.3%、99.5%、98.4%、99.4%、98.9%、99.5%。除了BtMV之外,马铃薯Y病毒属中的落葵皱缩花叶病毒(Basella rugose mosaic virus,BaRMV)(DQ394891)与BtMV-SD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63.5%。据CP编码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8个分离物可以分为两组:欧亚大陆组(Euroasia group)与美洲组(America group),结果与Xiang等[4]的相一致。其中美国华盛顿分离物BtMV-Wa位于美洲组,包括BtMV-SD在内的其他分离物位于欧亚大陆组(图3)。BtMV-SD与BtMV-SL位于同一分支,两者在进化关系上最为接近。Figure 3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CP-coding sequence of 8 BtMV isolates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自然发病的莴苣样品以及接种发病的本生烟样品均与BtMV血清有较强的特异性反应,而本生烟健康植株则无反应。Figure 4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of BtMV-SD在用有些病毒的多克隆抗体检测样品时,经常会出现交叉反应,这在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中也非常普遍[11]。本研究的样品在SDS-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中与TuMV和PVY的抗血清均有沉淀反应,表明该分离物可能有马铃薯Y病毒属的病毒。通过比较病毒基因组3′端约1.7kb的序列,证明该病毒分离物为BtMV。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证实了该结果。病毒病是莴苣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病毒的复合侵染在田间也非常普遍。已报道侵染莴苣的病毒有莴苣花叶病毒(Lettuce mosaic virus,LMV)、蒲公英黄花叶病毒(Dandelion yellow mosaic virus,DYMV)和CMV。先前报道BtMV寄主主要是甜菜、菠菜等藜科植物,而不易侵染莴苣。本文首次报道BtMV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侵染莴苣并造成危害。 -
报告警惕台湾番茄曲叶病毒病发生为害? 承蒙浙江大学周雪平教授鉴定病原、刘树生教授提供资料和信息,胡丽秋、陈为康、卢启强、夏万青同志协助调查,在此一并致谢!
出版时间:20072006年10月以来,浙江温州市乐清、瑞安、苍南、瓯海、龙湾等地的大棚番茄上相继发生了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病毒病。为此,我们立即分别从不同地点采集了较典型的罹病植株样本送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鉴定,经该所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ELISA和分子水平检测后确认是台湾番茄曲叶病毒(也称烟草曲叶病毒)(TLCV)所致。该病毒病在浙江省系首次发现,经检索国内也鲜有报道。台湾番茄曲叶病毒病是一种毁灭性的蔬菜新病害,是世界许多地区番茄生产上的重要限制因素,该病为害猖獗、蔬菜生产部门及有关方面须高度警惕。据调查,温州地区秋季定植的大棚番茄株发病率一般为3%~30%;严重田块株发病率高达95%以上,当地农民基本放弃管理或拉秧改种。初步统计温州各县(市、区)台湾番茄曲叶病毒病的发生面积约为333.3hm2,其中株发病率在50%的田块约为53.3 hm2以上,给各地番茄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染病番茄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或停滞,顶部叶片大多褪绿发黄、叶变小,边缘上卷,叶片增厚、变硬,叶脉呈紫色。生长发育早期染病的植株严重矮缩,不能正常开花结果;中后期染病的植株仅上部叶片和新芽表现症状,结果减少、果实变小,成熟期果实着色不均匀(红不透),商品价值低;生长发育后期,随着气温上升染病植株症状减轻。该病病原为Tomato leaf curl Tanwan virus,属双生病毒组的一种病毒,据资料报道该病毒只能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毒,土壤、种子和土壤均不传毒。近年来烟粉虱在温州地区的发生为害呈暴发态势,现已证实外来入侵生物B型烟粉虱的入侵蔓延并成为优势种是温州地区烟粉虱暴发的主要起因,估计台湾番茄曲叶病毒由B型烟粉虱带入的可能性较大。2006年秋冬,温州地区总体上呈高温干爽天气,对该病虫媒烟粉虱的发生、繁衍十分有利,虫量发生大、加上带毒种群及其携带病毒的多年积累和扩增,为台湾番茄曲叶病毒病的流行提供了病原数量基础,这可能是该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此外,目前温州生产上推广的大多数番茄品种如红梅王、FA-189、516、托马雷斯、合作903等对该病毒病的抗性较差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据报道,该病极有可能在首次暴发后数年内迅速发展并导致大暴发,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应急防控,以便将该病发生为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内。抓紧引进、筛选抗耐病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强培育适合温州市栽培的抗病品种。对重发田实施与非茄科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①育苗床与生产大棚要分开;②清洁消毒苗床;③使用30~40目防虫网隔离育苗,防止烟粉虱入侵;④苗床挂“黏虫色胶板”诱杀烟粉虱;⑤移栽时带药下田。①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②地膜覆盖,去除边际杂草;③及时去除植株下部烟粉虱虫、卵枝叶;④收获后及时清洁棚室和周围环境。消灭虫媒,及时防治烟粉虱。可选用99.9%绿颖农用矿物油200~300倍稀释液、20%啶虫脒(兰宁)可溶性液剂3000倍稀释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稀释液、2.5%天王星乳油2000~3000倍稀释液、1.8%阿维菌素1500倍稀释液、1%甲胺基阿维菌素2000倍稀释液等进行防治。应在烟粉虱发生初期防治,并交替使用农药。 -
报告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Enterotoxin of the Bacillus cereus
出版时间:2007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产生抗逆性内生孢子的杆状细菌,许多为腐生菌,主要分布于土壤、植物体表面及水体中,其在工业、农业、医学、军事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Bergey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第8、第9版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类地位为芽孢杆菌属的第I群,该群有22个种。根据营养型菌细胞的宽度分为两类,蜡样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属“大细孢菌种”。蜡样芽胞杆菌是一种杆状、产内生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蜡样芽孢杆菌自然界分布甚广,常存在于土壤、灰尘、腐草和空气中,极易在食品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通过苍蝇、蟑螂等昆虫和不卫生的用具和手污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可导致脓肿、脑膜炎、骨髓炎、心内膜炎等报道,但最常见的是导致两种不同类型的食物中毒:腹泻型和呕吐型。关于B.c.引起非肠道感染及食物中毒的例子很多,从1898年起,就有B.c.造成泌尿系统感染及肠胃炎的记载,有些感染的病例甚至很严重,以致造成死亡。在微生物发展的早期,好氧芽孢杆菌就被怀疑可造成食物中毒,Lubenau1906年描述了发生在一家医院的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300名医务人员及病人用餐后出现急性肠胃炎,对剩余的食物进行检测,发现含有大量的好氧芽孢杆菌,该污染菌为B.c.。Seitz 1913 年从一例患肠炎与腹泻的病人分离出B.c.。Brekenfeld 分别于1926年及1959年报道了两起B.c.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1936~1942年,瑞典卫生部对367例食物中毒事件综合分析,证实117例是由B.c.引起,并且认识到被B.c.污染的食物,储藏温度不当时,可能会造成食物中毒,在1973年Bulyba等人报道了污染蜡样芽孢杆菌的乳制品引起食物中毒。由于Smith、Gorden 及其同事在芽孢杆菌分类学上的进展,Hauge 经过对4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于1995年首次确认B.c.是一种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目前大部分国家对各类食品中的蜡样芽孢杆菌数量有所限定,多数情况下,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数量在105~108 CFU/g,常因食用肉类、海鲜、乳品和蔬菜等食物引起,潜伏期一般为6~15h,一般持续24h;而致呕吐的毒素是该菌在食物中预先产生的,该毒素非常稳定,进入人体后在胃中与其受体5-HT3 结合,导致呕吐。呕吐型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0.5~6h,一般限于富含淀粉质的食品,特别是炒饭和米饭。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有时有腹泻、头晕、发烧和四肢无力等症状,引起这两种食物中毒的食品通常都是经过热加工处理的,但蜡样芽孢杆菌具有耐热的芽孢,能在食品加工及烹饪后残留下来,热处理诱发芽孢的萌发,在没有其他微生物与之竞争的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引起食品的腐败。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cereulide,1.2kD)是一种小的十二边形的热稳定性环状毒素,分子式为(D-O-Leu-D-Ala-L-O-Val-L-Val)3。其结构、性质和毒理与缬氨霉素很相似,是特异性的钾离子载体,能将K 转入线粒体内,破坏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该毒素非常稳定,目前的各种食品加工方法,包括灭菌,均无法使其失活(能耐受126℃ 90min),而且还耐强酸(pH 2.0)、耐蛋白酶水解。N.Agata等对多种食品中呕吐毒素的产量进行了检测,发现对B.cereus NC7401来说,在煮熟后的米饭中其产毒量很高,在富含淀粉质的食物中的产毒量也足以引起食物中毒;而在肉类、蛋品和密封的液体食品如牛奶和豆奶中虽可以检测到该毒素,但其含量较低。还发现在与醋、蛋黄酱及酱类一起煮的食物中,该菌株的生长和产毒都受到抑制,推测这可能是醋导致pH 降低的缘故。在12~15℃时该毒素的产量却明显高于30℃时的产量,而且该毒素的产生与芽孢的产生没有相关性。还有报道称该毒素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能产生,所以缺氧条件如:充氮包装和真空包装能有效地防止该毒素的产生和积累。因为该毒素的分子量很小,无抗原性,这使其检测比较难,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最常用是采用HEp-2 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分析。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产毒菌株的报道也较多,如P F Horwood 等人根据NRPS基因的两个可变区的序列,针对产呕吐毒素的菌株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 以检测蜡样芽孢杆菌是否产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法灵敏度高,而且检测速度快。在呕吐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蜡样芽孢杆菌均产生呕吐毒素,而且有着共同的独特表型特征,对其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同源性很高。B.c.所造成的腹泻型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是肠毒素,目前至少已经发现4 种不同的肠毒素,包括2 个三联体肠毒素:溶血素BL和非溶血素Nhe;2个单一亚基肠毒素:细胞毒素K(cytK)、肠毒素T(bceT)。2.2.1 溶血素BL(HBL)Beecher1991年从B.c.菌株中分离提纯了一种具有活性的三亚基肠毒素,命名为溶血素BL(hemolysinBL),能够引起家兔肠段的液体积累,可以改变豚鼠皮肤血管的通透性,具有对vero细胞的溶细胞毒性。其由一个结合亚基B(37.5kD)、两个溶血亚基L1(38.2kD)及L2(43.5kD)组成,编码3个亚基的基因hblA、hblD、hblC经克隆、测序与分析,表明其在同一个mRNA中受一个操众子调控转录如图1。这些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相似,等电点(pI)为5.34,5.33和5.33。其中hblA编码结合亚基B,hblD、hblC分别编码溶血亚基L1及L2,hblB编码B’蛋白,hblC和hblD仅隔37bp个碱基,B、L1、L2蛋白分别有31、30、3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hblD和hblA之间最少有100bp碱基,hblA和 hblB有381 bp的碱基隔开,B’蛋白与B蛋白开始的158个氨基酸非常相似,但其功能尚未清楚。Douglas J.Beecher等人利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和快速蛋白液相层析技术证明单独成分的溶血素亚基并不会在血平板上产生溶血环,只有当3个亚基结合后,才会产生溶血环。图1 芽孢杆菌溶血素BL操纵子图谱2.2.2 非溶血素肠毒素(Nhe)非溶血素肠毒素(Nhe)由45、39和105kD的蛋白组成,其蛋白成分已被分离出来。1999年Granum等给出了nhe操纵子的序列,该操纵子有3个开放式阅读框,相应的3个基因分别是:nheA、nheB和nheC。前两个基因的产物分别为45kD和39kD 蛋白,而nheC 的产物尚未纯化出来,其功能未知。Nhe与Vero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105kD蛋白是复合物的结合部位,而其他两个组分是无法单独结合到细胞上去。该105kD 蛋白是一种金属蛋白,具有分解明胶和胶原的活力。与hbl 基因不同,编码该毒素的基因位于质粒上。图2 芽孢杆菌非溶血素Nhe操纵子图谱溶血素BL(HBL)与非溶血素肠毒素(Nhe)同时受到PlcR的调控。2.2.3 肠毒素T(entertoxin T)肠毒素T为单一亚基的蛋白质,由 bceT基因编码,日本学者Agata对其基因克隆、测序和分析表明其由336个氨基酸组成。并认为其有细胞毒性,可导致家兔肠段的液体积累,可以改变豚鼠皮肤血管的通透性,具有对vero细胞的溶细胞毒性。其产物属于肠毒素蛋白。该毒素同溶血素BL无同源性,而且认为肠毒素T 不会导致食物中毒。2.2.4 细胞毒素K 早期在法国报道过食物中毒,其氨基酸序列显示它属于β-桶孔形成毒素,能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直径至少为7A°的孔,该孔具有微弱的离子选择性,已证实它对人类肠道Caco-2上皮细胞具有毒性。PlcR是条件性人类病原菌B.cereus和共生病原菌B.thuringiensis细胞外毒性因子的一个多效调节子,它在细胞进入稳定期时诱导生长。受到PlcR调节的基因有:plcA编码一个专一性磷脂酰肌醇磷脂酶C(PI-PLC),Plc编码一个改良的磷脂酰胆碱磷脂酶 C(PC-PLC),nhe编码一个无溶血性的肠毒素,hbl编码一个溶血性的肠毒素 BL(HBL);以及推定为S-层类似表面蛋白的基因,以及一个推定为细胞外RNA酶。通过分析37.1kb的hbl,plcA和plcR周围的DNA序列,推定存在28个ORF。3条新基因推定受到PlcR 的调节并编码一个中性蛋白酶,subtilase家族丝氨酸蛋白酶(Sfp)以及一个推定的细胞壁水解酶(Cwh)得到确认。相应的sfp和cwh 基因定位于plcA的上游调节区域,能同时受到位于逆转录基因之间的PlcR结合位点的调控。Sylvie Salamitou等构建plcR基因缺失的突变菌株,该基因编码一个多效细胞外因子的调节子。幼虫期同时取食亲本菌株产生的106孢子亚致死浓度的Cry1C毒性导致70%死亡率,如果使用plcR突变体的孢子,则只有7%的死亡率。小鼠鼻腔灌入108的孢子,亲本菌株导致了100%的死亡率,而灌入相同数量的突变体孢子,死亡率大大降低,甚至没有死亡。应用营养体细胞代替孢子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导致死亡的原因未知,不可能是由于小鼠内细菌的实际增长所导致。由于受B.thuringiensis 过量突变体感染的小鼠产生的病变,说明溶血素参与其中,发生了作用。B.thuringiensis和B.cereus具细胞溶解毒性的特性。这种细胞溶解毒性的水平在plcR基因缺失的菌株中剧烈下降。表明 B.thuringiensis407菌株和B.cereusATCC14579的致病性受到PlcR的调控。由于蜡样芽孢杆菌及其芽孢广泛存在于周围的环境中,它极易污染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因此需要发展一种快速的检测方法来实现对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目前对该类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主要采用生化检测方法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方法,需要长时间的选择性培养过程。现在有两种试剂盒可供选择,但由于价格昂贵且不太灵敏,有些致病菌不能够检测。王利国等人对实验室14株芽孢杆菌溶血素BL的检测结果表明,8株蜡样芽孢杆菌全部检测到溶血素BL的基因且产生溶血环,而其他的蜡样芽孢杆菌只检测到hblA基因以外的基因且不产生溶血环,表明只要检测到hblA基因,证明其为致病性菌株,所以通过设计hblA基因特异引物用PCR或通过血平板培养的方法是既经济又快速的检测方法。对其他毒素的检测目前主要是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来检测。所以对蜡样芽孢杆菌毒素的检测还需要进一步对其研究,确定最佳的检测方法。 -
报告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ion in Pathogenicity of Different Isolates of Botrytis cinerea Pers to Tomato
出版时间:2007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侵染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当前番茄生产上重要病害,尤以设施栽培条件下发生较重,一般引起产量损失20%~30%。灰葡萄孢的寄主很广,已经报道过的寄主至少有235种,能为害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和观赏植物[1]。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温室中蔬菜、花卉、果树轮作、间作日渐频繁,使得同种作物间、不同种作物间交互感染成为可能[2~3]。为了明确来自其他寄主植物的灰葡萄孢菌株能否侵染番茄,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对番茄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生产上包括番茄灰霉病在内的灰葡萄孢所致植物灰霉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作者对不同寄主来源的灰霉菌株对番茄的致病力及其分化进行了研究。2005~2007年,从合肥市、蚌埠市、长丰县、和县等地区的番茄、辣椒、草莓、葡萄等发病寄主上分离鉴定获得18个灰葡萄孢菌株,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分别测定了上述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菌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接种番茄果实后均可引起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有显著差异,提示灰葡萄孢菌株间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按照在番茄果实上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大小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致病力较强、致病力中等和致病力较弱3种类型。总体来说,来自番茄的菌株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较强,来自草莓、葡萄和辣椒的菌株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较弱,但来自相同寄主的菌株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供试灰葡萄孢菌株接种番茄叶片后,除CF1外,均可引起番茄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番茄叶片病斑的平均直径也有显著差异,但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寄主和地域来源无显著相关。本文关于灰葡萄孢不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的研究结果与Kersises[4]的报道一致。Lorenz[5]和Kersises[4]认为灰葡萄孢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的原因可能与异核现象有关。作者也曾采用细胞核染色法观察到部分灰葡萄孢菌株菌丝细胞内存在多核现象,但这种多核现象与异核现象乃至致病力分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有关灰葡萄孢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灰葡萄孢菌株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比较表明,除FQ外,其余各供试菌株对番茄果实所致病斑直径均比叶片病斑直径大,但各供试菌株接种番茄果实和叶片后所致病斑直径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作者认为,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灰葡萄孢菌对番茄的致病力时,以接种果实为宜;由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较大,所以在番茄抗病性测定时,宜选用强菌株或混合菌株。本研究结果指出,来自辣椒、草莓、葡萄等其他寄主植物的灰葡萄孢菌株能够侵染番茄果实和叶片,意味着上述植物上的灰霉病菌(灰葡萄孢)可以成为番茄灰霉病的侵染来源,建议在番茄灰霉病的综合治理中应予以注意。 -
报告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Leaf Spot Disease on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出版时间:2007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既能作为调味蔬菜,又能入药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山东省是我国姜的主要产区,近年来,由于多数品种长期无性繁殖及连年重茬种植,出现了一种严重影响姜产量和质量的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姜叶部,发病初期呈现水浸状小斑点,随后变成黄色,逐渐扩大成为椭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病斑,边缘则为黄褐色,病斑继而彼此融合,导致整叶干枯;在老熟病斑上可见大量黑色小颗粒。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认为,引起姜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姜叶点霉(Phyllosticta zingiberiHori)[1],白金铠[2]在《中国真菌志》中描述过Phyllosticta zingiberi的形态特征,而Mathur[3]曾提到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为Phoma zingiberi Khune的基原异名,但关于Phoma zingiberi的产孢细胞等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未见报道。由于茎点霉属(Phoma)真菌与叶点霉属(Phyllosticta)真菌有诸多类似的地方,如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颜色、大小等。因此,Phoma和Phyllostica两属间的分类及属下种的分类问题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Saccardo[4]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寄生部位的不同,即Phoma寄生于植物叶以外的部位,而Phyllosticta寄生于植物叶片上,这种主观的划分受到许多真菌学家的批评。由于产孢方式是Phyllosticta和Phoma两属共同具有的稳定特征。因此,目前已作为被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分类标准。对于植物病原真菌,传统的分类方法多以真菌的形态特征为依据,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为真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多遗传信息方面的依据。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简称ITS)在真菌种间存在丰富的差异,已广泛应用于真菌亲缘关系较近分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目前,对于形态学上难以区分的Phoma和Phyllosticta两属真菌,尚未开展ITS序列的比对研究,其ITS序列资源也有待进一步丰富。本文发现的病害症状与已报道的由Phyllosticta zingiberi引起的姜叶斑病症状基本一致。为了正确鉴定分离到的姜叶斑病的致病菌,本文利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分子手段对该病原菌的分类归属进行了研究。姜病叶采自山东省生姜主要产地莱芜市姜田。1.2.1 病菌的培养及光镜观察 将发病叶片表面消毒后置于PDA培养基上培养4~5天,从菌落边缘取直径为5mm的菌落圆片进行纯培养,在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描述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形态特征,用显微测量尺测定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大小。1.2.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将新鲜的感病叶片切成小于0.5cm×0.5cm的材料,固定于3%戊二醛中,再用1%锇酸二次固定,乙醇梯度脱水、Epon812树脂浸透、包埋、超薄切片,经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JEM-1200EX透射电镜观察、拍照。将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低倍镜下每视野约30个孢子)喷洒在4~5叶期健康的姜新叶上,接种后套袋保湿48h。定期观察并记录发病情况和症状特点。取病斑上产生的子实体镜检,并从发病组织中再次分离致病菌,观察并描述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丝染色体DNA的提取参照何月秋[5]的方法并做适当的修改,质粒提取采用碱裂解法,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感受态制备、连接、转化等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6]。以总DNA为模板,以通用引物ITS1:5′-TCC GTA GGT GAA CCT GCG G-3′和ITS2:5′-GCT GCG TTC ATC GAT GC-3′,ITS3:5′-GCA TCG ATG AAG AAC GCA GC-3′和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分别扩增ITSI和ITSII片段。PCR反应程序如下: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1min,50 ℃退火1min,72 ℃延伸30s,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PCR产物连接到pMD18-T(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转化E.coli DH5α,经鉴定的重组质粒送上海英俊生物技术公司测序。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25 ℃培养20~25天后,逐渐出现分生孢子器。光镜观察分生孢子器为球形、扁球形,暗褐色,直径55~135μm,高75~130μm,器壁褐色,由3~5层细胞组成,壁厚9~13μm,内壁形成产孢细胞,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形,无色,单胞,两端各含有一油球,5~8.5μm×2~4.5μm,其形态与报道的Phyllosticta zingiberi基本一致(Figure 1),但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Figure 2)。Figure 1 Picnidium(Micro)(×400)Figure 2 Morphology of conidiogenous cell(Micro)(×1 000)用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姜嫩叶后,发病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与自然发病株相同。取病健交界处组织再分离,其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与第1次分离结果一致。根据柯赫氏法则,接种菌即为姜叶斑病的致病菌。2.3.1 菌丝染色体DNA的提取与核糖体DNA ITS的PCR扩增 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该菌染色体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域通用引物ITS1和ITS2、ITS3和ITS4分别扩增了茎点霉的ITSI和ITSII,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均为单一条带,大小分别为224bp和343bp。2.3.2 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 将克隆到的ITSI和ITSII测序后进行拼接,确定了ITS片段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408240)。用DNAStar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编辑和排序比对,得出该病原菌ITS序列与叶点霉的同源性最高为58.7%,与茎点霉的同源性最高为95.6%。利用MEGA3.1软件分析核苷酸组成并计算种间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与茎点霉亲缘性更大。以往报道认为,引起姜叶斑病的病原为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Hara记载并描述了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的形态特征:叶上病斑圆形、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直径1~3mm;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暗褐色,直径50~120μm,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形,单胞,无色,两端各含有一油球,5~9μm×2.5~3.5μm。后人Sawada[7]对中国台湾省姜叶上的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戚佩坤等[8]对广东姜叶上的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以及本研究对分离菌的描述与上述基本一致,应视为同种。Ramakrishnan[9]描述的印度姜叶上的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的形态特征为,叶上病斑卵圆形,中央灰白色,可形成穿孔,9~10μm×3~4μm;分生孢子器球形,78~150μm,分生孢子无色,椭圆形,3.7~7.4μm×1.2~2.5μm,两端各含有一油球,此形态与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基本一致。因此,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应视为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的同物异名。Sutton[10]通过对Phoma和Phyllosticta产孢方式的研究,认为Phoma是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Phyllosticta是全壁芽生单生式(hb-sol),这与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九版[11]对两属产孢方式的描述一致,而吕国忠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两属的产孢方式相同,均为全壁芽生环痕式(hn-ann),同样,王琪[12]对龙眼叶点霉(Phyllosticta dimocarpi)研究结果也是全壁芽生环痕式(hn-ann),周永力[13]则认为Phyllosticta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因此,有关两属的产孢方式目前尚有争论。本研究对该病原菌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其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符合Kendrick等对Phoma产孢细胞特征的描述,ITS序列分析结果发现,该菌与Phoma 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5.6%,远远高于与Phyllosticta ITS序列的同源性(58.7%)。本研究结果支持Mathur的观点,认为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为Phoma zingiberi Khune的基原异名。由于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是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的同物异名。因此,引起姜叶斑病的病原菌应为姜茎点霉(Phoma zingiberi Hori)。致谢:山东农业大学张天宇教授、张修国教授对本研究提供了热情帮助,并对论文修改提出了建议。 -
报告柑橘虫害与防治
出版时间:2018柑橘木虱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昆虫媒介,成虫群集吸食嫩芽和叶片的汁液,若虫群集于嫩芽和嫩叶吸取汁液,被害叶片扭曲畸形。若虫分泌的白色蜡丝状排泄物可引起柑橘煤烟病发生(图10-1、图10-2)。图10-1 柑橘木虱成虫、若虫和卵图10-2 黄皮上的柑橘木虱(1)抹除零星萌芽,统一放梢。(2)保护和利用天敌。(3)药剂防治。柑橘木虱防治必须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药剂、统一时间喷药。防治适期:秋冬期(采果后)、春芽萌动前、春梢抽发期、夏梢抽发期和秋梢抽发期。防治次数:采果后和春芽萌动前各喷杀虫剂1次;各次梢期均以连喷2次药剂为宜,间隔时间7~10天。防治药剂: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000~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等。(4)烟雾防治。烟雾防治工具为动力烟雾机。要求在日平均气温15℃以上,有下沉气流的早晚进行,气压较低时施药效果更佳,上午施药时间不能超过10时,下午施药要在16时以后进行。烟雾防治的时期为秋冬期(采果后)、春芽萌动前、春梢抽发期、夏梢抽发期和秋梢抽发期。烟雾防治的药剂及配比:80%敌敌畏乳油、48%毒死蜱乳油、柴油配制,药油配比为1∶1:6。主要为害当年春梢、夏梢、秋梢,成虫群集在嫩叶背面为害产卵,孵化的若虫密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形成黄斑。若虫分泌蜜露诱发柑橘煤烟病,使枝叶发黑,生长减弱,抽梢减少,产量剧减(图10-3)。图10-3 柑橘粉虱成虫、卵和蛹壳(1)栽培管理。适当稀植,加强栽培管理,剪除病虫枝。(2)保护和利用天敌。(3)药剂防治。低龄若虫盛发期喷药,可选用药剂: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99.8%矿物油乳剂200~250倍液加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主要为害当年春梢、夏梢、秋梢嫩叶,成虫、若虫群集在新梢嫩叶背面吸食汁液。成虫在叶背分泌蜡粉薄层,若虫分泌蜜露诱发柑橘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使枝叶发黑,生长减弱,果实外观、品质、产量下降(图10-4、图10-5)。图10-4 柑橘粉虱成虫图10-5 柑橘粉虱座壳孢菌寄生状参照黑刺粉虱防治方法。成虫产卵于果实的瓤瓣和果皮之间,受害果实有针刺状小孔,常有汁液溢出凝成胶状物,小孔周围呈灰色或红褐色斑点,下陷并逐渐腐烂。幼虫蛀食果肉,引起果实未熟先黄,果肉腐烂,脱落(图10-6、图10-7)。图10-6 柑橘小实蝇成虫图10-7 柑橘小实蝇在温州蜜柑上产卵参照柑橘大实蝇防治方法。该虫为害柑橘叶片、枝干和果实,受害叶片卷曲变黄,枝条干枯,果实被害处四周黄绿色,严重时树干爆皮,树势衰退,植株死亡(图10-8、图10-9)。图10-8 矢尖蚧在叶片上的为害状图10-9 矢尖蚧在甜橙上的为害状(1)栽培管理。结合冬春修剪,剪除病虫枝,适当稀植,加强土、肥、水、栽培管理。(2)保护和利用天敌。在害虫虫口密度不大时,保护或人工释放天敌,在天敌繁殖盛期,尽量不用药或选择使用对天敌影响小的药剂。(3)药剂防治。选择在每年第一代卵的盛孵期(4月底至5月初)喷药,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7月底至8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发现第二、第三代幼虫时继续兼治。药剂可选用95%机油乳剂100~200倍液等。金柑受柑橘地粉蚧为害后,树冠内膛老叶(上一年春梢的叶片)呈斑驳状黄化,黄化部分始于叶片基部,并逐渐扩大,在主脉两侧各形成一个大小基本均等的大黄斑,黄斑进一步扩大,最后可导致全叶黄化(包括叶片侧脉),但叶片主脉始终保持绿色。严重时除当年春梢叶片外,其基部以下的全部叶片都表现黄化,受害株树势衰退,新根极少,结果少,果小,产量明显减少(图10-10、图10-11)。图10-10 地粉蚧为害状 (基部黄斑)图10-11 柑橘地粉蚧 为害根部状施药时间掌握在越冬雌成虫产卵前或在连日大雨后。可选用的有效药剂、用量(6年生以上成年树用量及较小的树用量可酌减)及使用方法如下:24%螺虫乙酯悬浮剂50ml对水100kg,40%毒死蜱乳油50ml对水10kg,松土后每株4~5kg树盘泼施;3%辛硫磷颗粒剂100~150g/株,或10.2%阿维噻唑膦颗粒剂10~20g/株,将药剂与1kg干细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树盘后松土。严重发生的果园要用多种农药复配稀释后灌根,如毒死蜱、阿维菌素复配,阿维菌素、敌百虫、辛硫磷复配等。若虫、成虫群集在柑橘的芽、嫩梢、嫩叶、花蕾和幼果上吸食汁液,在嫩叶上多群集在叶背为害。新梢嫩叶受害状有所不同:绣线菊蚜为害幼芽,幼芽生长停滞,不能正常抽梢,为害嫩叶,叶片向叶背横向卷曲,为害新梢,新梢节间缩短,多个新梢集中成球状;橘蚜沿着枝梢和叶脉排列取食,发生严重时可布满枝梢和叶背,叶片畸形扭曲和黄化,但不形成卷叶,新梢不会卷缩成簇;棉蚜除为害嫩叶、嫩梢和芽外,亦可为害正在转绿的叶片;橘二叉蚜的为害症状与橘蚜相似,常造成枝叶卷缩硬化。蚜虫为害时常分泌蜜露诱发柑橘煤烟病,影响树势和翌年产量(图10-12、图10-13)。图10-12 蚜虫成虫、若虫(1)图10-13 蚜虫成虫、若虫(2)(1)栽培管理。结合冬春修剪,剪除虫枝和被害枝梢,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每次新梢抽发期,去零留整,统一放梢。(2)保护和利用天敌。5月以后田间蚜虫天敌数量逐渐增加,此时不喷药、少喷药或使用对天敌影响小的药剂,保护自然天敌,抑制蚜虫发生。(3)药剂防治。当25%~30%新梢有蚜虫为害时喷药防治,可选用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6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等。(4)黄板诱杀有翅蚜。悬挂黄板诱捕迁飞蚜虫。成虫刺吸幼嫩枝梢汁液,使之失水干枯死亡,造成落叶、落果,严重影响当年和翌年产量。雌成虫将产卵器插入柑橘结果母枝、当年春梢或夏梢的木质部,造成裂状产卵痕,长达5~10cm,并产卵其中,产卵痕破坏了水分、养分的输送,致使枝条枯死。若虫潜伏土中,吸食根部汁液,影响树势(图10-14、图10-15)。图10-14 黑蚱蝉成虫图10-15 黑蚱蝉蝉蜕药剂防治。用45%毒死蜱乳油400~500倍液淋树盘,毒杀土中若虫,或在成虫盛发期喷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杀灭成虫。幼虫啮食未老熟的新叶,咬成缺刻、孔洞状或仅存主脉(图10-16、图10-17)。图10-16 柑橘苗圃受害状图10-17 斜纹夜蛾高龄幼虫(1)诱杀、捕捉。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人工摘除附有卵块的叶片并捏死幼虫。(2)药剂防治。幼虫盛发期喷药,可选药剂: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500~2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等。幼虫以卷叶、钻食果实为害植株生长,引起落果,影响产量和品质。幼虫体色为淡绿至黄绿色,受惊能迅速倒退或跳跃吐丝而逃。成虫多为小型蛾类,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图10-18至图10-20)。图10-18 卷叶蛾为害状图10-19 卷叶蛾卵图10-20 卷叶蛾高龄幼虫(1)农业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卷叶虫包,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2)人工捉虫,摘除卵块。(3)利用天敌防治。在卷叶蛾成虫产卵盛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来防治。(4)药剂防治。柑橘谢花至第二次生理落果期和果实着色期是防治关键时期,可选用药剂: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幼虫为害柑橘新梢、嫩叶、花蕾、幼果,甚至为害枝皮和果皮,严重时被害叶仅剩叶柄,形成秃枝(图10-21、图10-22)。图10-21 双线盗毒蛾幼虫图10-22 双线盗毒蛾成虫(1)人工捕杀。冬季摘除越冬卵块;生长季节虫口密度不大时,捕杀幼虫和蛹。(2)药剂防治。低龄幼虫盛发期喷药。可选用药剂: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幼虫为害柑橘的嫩叶、新梢,常将嫩叶、嫩梢吃光或咬成缺刻状,严重时果园嫩梢可被吃光,影响枝梢的抽发(图10-23、图10-24)。图10-23 玉带凤蝶成虫图10-24 柑橘凤蝶大龄幼虫(1)人工捕杀。在成虫盛发期于早晨露水未干时用网捕杀成虫;人工抹除卵粒,查捉幼虫和清理虫蛹。(2)保护和利用天敌。凤蝶类害虫的天敌有寄生卵粒的赤眼蜂和凤蝶蛹金小峰,捕食幼虫的海南蝽、猎蝽等,应对其加以保护。(3)药剂防治。在幼虫幼龄期进行。可选用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等。幼虫取食叶片,使其呈缺刻状,由于幼虫体型大、食量大,严重发生时,可将柑橘整枝、全株或整片橘园的新老叶片一起吃光(图10-25)。图10-25 大钩翅尺蛾雌成虫(左上)、雄成虫(左下)和幼虫(1)人工捕杀。在成虫羽化出土时,可用捕网网杀或用竹帚拍杀;在幼虫发生不多时,可人工捕杀;在成虫产卵盛期,刮除卵块;在越冬代幼虫入土化蛹后至翌年越冬蛹羽化出土前,中耕翻土,挖除越冬蛹,减少越冬虫源。(2)药剂防治。在低龄幼虫期,用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大龄幼虫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幼虫蚕食柑橘叶片,轻者造成缺刻,重者整片叶被吃光,只留下秃枝(图10-26、图10-27)。图10-26 大造桥虫幼虫及其 为害状(1)图10-27 大造桥虫幼虫及其 为害状(2)参考油桐尺蠖防治方法。幼虫为害离地0.5m以内的树干基部及主、侧大根,蛀成许多孔洞,严重阻碍植株养分和水分的输送,以致树势衰退,叶片黄萎,易被大风吹折,甚至整株树枯死(图10-28、图10-29)。图10-28 星天牛成虫图10-29 星天牛幼虫(1)捕杀成虫。成虫盛发期,在晴天的中午捕杀成虫,可减少产卵数量。(2)清除虫卵。在6月常检查柑橘树,树干基部出现稍隆起的产卵裂口或树皮呈湿润状时,用小刀刮开皮部清除卵粒或初孵幼虫。(3)钩杀或药杀幼虫。在幼虫蛀入木质部前,将木屑扒开,捉出幼虫;若已蛀入木质部且蛀道不长的,可用钢丝钩杀;不易钩杀的幼虫,用钢丝将虫孔内粪屑清除,用脱脂棉或废纸蘸药液塞入虫孔或用注射器进行虫孔灌药,再以湿泥封堵虫孔,或将1/8~1/6片磷化铝塞入虫孔,再用湿泥封堵,使幼虫中毒死亡。常用农药有80%敌敌畏乳油10~50倍液。幼虫在土下为害果苗主干,咬食或蛀食大部分木质部,仅留下外层,导致苗木枯死(图10-30、图10-31)。图10-30 蔗根土天牛成虫图10-31 蔗根土天牛幼虫(1)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在果园内随机选点,挖掘直径30cm、深50cm的土坑,晚上可诱到成虫,清晨检查并将其杀死。(2)蔗地改种柑橘树时,应把园地全垦翻晒,清除蔗蔸并烧毁,以消灭蔗茎内的幼虫。(3)药剂防治。种植果树时,在植穴内撒施少量5%毒死蜱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0.5%噻虫胺颗粒剂与周围土壤混匀,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成虫和幼虫为害嫩叶、嫩茎、花和幼果。成虫将叶片咬食成缺刻状或仅留叶面表皮,致叶片枯焦(似被火烧)而脱落,幼果被咬食出小洞造成落果。幼虫常多头集于一嫩叶片上取食并分泌黏液,排泄粪便负在虫背上,故称“牛屎虫”(图10-32、图10-33)。图10-32 柑橘恶性叶甲成虫图10-33 柑橘恶性叶甲幼虫及为害状(1)清除越冬成虫及幼虫化蛹场所。春季萌芽前,彻底清除柑橘树上的霉桩、苔藓、地衣、枯枝及橘园的落叶、杂草,以减少虫源;修平霉桩,残痕伤口可用石灰沙浆抹平,并用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布枝干或涂刷涂白剂。(2)捕杀成虫和幼虫。在成虫盛发期,通过振落捕杀成虫。在主干上捆扎稻草可诱集幼虫化蛹,在确认后将其集中烧毁。(3)喷药保梢。在开花前后幼虫大量出现和5月成虫大量取食时,喷药保护春梢。可喷2.5%溴氰菊酯乳油、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1~2次。主要取食叶片,花蕾和果实有时也受害。成虫取食叶背面叶肉和嫩芽,仅留叶面网状表皮。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叶内潜食成隧道,其中有由幼虫排泄物形成的黑线。被成虫、幼虫为害的叶片不久便萎黄脱落,受害严重时全株嫩叶相继脱落(图10-34、图10-35)。图10-34 柑橘潜叶甲成虫 及为害状图10-35 柑橘潜叶甲幼虫叶内 潜食成隧道(1)减少越冬虫源和入土幼虫。在冬季、春季结合清园清除地衣、苔藓等成虫藏匿之地,在4—5月及时扫除落叶并将其集中烧毁。(2)捕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地面铺塑料薄膜,摇动树冠,收集落下的成虫,将其集中杀灭。(3)喷药保梢。在越冬成虫活动期和产卵高峰期各喷药1次。成虫取食嫩梢叶片和幼果,造成新梢叶片呈缺刻状,影响新梢生长和光合作用,被害幼果伤口凹陷,果肉暴露或果实脱落(图10-36、图10-37)。图10-36 灰象虫成虫图10-37 小绿象虫成虫(1)冬季深翻园土。冬季清园时,深翻园土,将越冬的蛹和幼虫翻出,破坏其生活环境以减少虫源。(2)人工捕杀。在成虫大量出现期,树下铺塑料薄膜,振动树枝,使其掉落在塑料薄膜上,收集并杀死掉落的成虫。(3)树干涂黏胶。3—4月成虫大量上树前,在树干上包扎或涂抹黏胶环,阻止成虫上树,并逐日清除胶环上的虫体,将其集中杀灭。但须注意,当胶环失去黏性时应及时更换或涂抹黏胶(黏胶用蓖麻油或桐油2kg、松香粉3kg、黄蜡0.05kg制作:先将油加热到约120℃时,再缓缓加入松香粉,搅拌至完全熔化,但温度不得超过130℃,最后加入黄蜡,完全熔化后冷却即成黏胶)。(4)药剂防治。成虫发生盛期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杀,也可在成虫出土期,在地面喷洒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使出土在地面爬行的成虫触药死亡。若虫和成虫刺吸果实、嫩梢和叶片汁液,以果实受害为主。被害叶片枯黄、嫩梢变褐干枯。幼果受害后由于果皮油胞受到破坏,果皮紧缩变硬,果小汁少。后期受害果实变黄,引起落果(图10-38、图10-39)。图10-38 麻皮蝽老龄若虫图10-39 九香虫(瓜黑蝽)成虫(1)人工捕杀。阴雨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栖息于枝叶上的成虫,5—9月摘除叶上的卵块和捕杀若虫。(2)药剂防治。在1~2龄若虫盛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成虫和若虫在柑橘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嫩叶、嫩梢、花和幼果。嫩叶受害后叶片扭曲变形,叶肉增厚,叶片变硬,易碎裂、脱落;幼果果皮受害后,在果蒂的周围形成明显的灰白色环状疤痕,产生大量次品果(图10-40、图10-41)。图10-40 蓟马为害状图10-41 茶黄蓟马成虫(1)冬季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杂草及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2)药剂防治。在低龄若虫盛发期前用药挑治1~2次。可选用以下药剂喷雾: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等。成虫和若虫取食为害柑橘嫩叶、嫩梢、花和幼果,嫩叶受害后呈缺刻或孔洞状,少有将叶片吃光的情况(图10-42、图10-43)。图10-42 纺织娘成虫图10-43 纺织娘若虫(1)人工捕杀成虫和若虫。(2)药剂防治。一般蟲蟖类害虫为害柑橘较轻,不造成大的为害,偶尔数量较多。可在低龄若虫盛发期用药挑治,主要药剂有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主要为害柑橘幼苗或衰弱树的树皮或根系,并可在树干表面修筑泥被,向上取食为害,影响树木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嫁接的幼树常被该虫从接疤处蛀入剥食而死(图10-44、图10-45)。图10-44 黑翅土白蚁(有翅蚁)图10-45 黑翅土白蚁(兵蚁)(1)诱杀成虫。在4—6月的白蚁分飞季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有翅繁殖蚁。(2)土坑诱杀。在果园周边每隔10~15m挖一长宽各40~50cm、深30~40cm的土坑,坑内放芒萁草、松树枝、桉树皮等,然后用稻草盖上再覆盖泥土,每15~20天检查1次,发现有大量白蚁时,将坑内材料搬出,让鸡啄食白蚁,再换入新的材料继续诱杀。(3)药剂预防。在种植柑橘树苗时,用48%毒死蜱乳油50倍液淋根,可预防幼苗受害。成虫和若虫咬食新叶叶片,被害叶呈缺刻或孔洞状,严重时仅剩叶柄,形成秃枝。该虫在广西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初若虫孵化,6—7月若虫和成虫大量发生,8—9月为成虫交配产卵期。卵为块产,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块,平均产卵量为126粒。若虫共有6龄,1~2龄若虫有群集为害习性,后逐渐分散为害(图10-46)。图10-46 棉蝗成虫(1)人工捕杀。在若虫发生季节,尚处聚集为害时,可用捕虫网将其捕杀。(2)药剂防治。在若虫盛发期选用以下药剂喷雾防治: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等。幼虫在柑橘嫩梢、嫩叶表皮下钻蛀为害,形成银白色的弯曲隧道。受害叶片卷缩或变硬,易于脱落。一般老树受害较轻,幼树、苗木受害较重;春梢受害轻,夏梢、秋梢受害特别严重。被害叶片常是卷叶蛾、红蜘蛛、锈壁虱、黄蜘蛛等害虫的越冬场所,幼虫造成的伤口利于柑橘溃疡病病菌的侵入(图10-47)。图10-47 柑橘潜叶蛾为害状(1)夏梢、秋梢去零留整,统一放梢。(2)药剂防治。当夏梢、秋梢抽发1.0cm长时开始喷药,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可选用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3000~3500倍液、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2年生幼树可用20%吡虫啉可湿性液剂原液涂树干,每株用药1~2ml。幼虫以蚕食叶片为害植株生长。低龄幼虫仅咬食叶肉,大龄幼虫咬食叶片成缺刻状,甚至仅留下叶柄(图10-48)。图10-48 刺蛾幼虫(1)人工捕杀幼虫,摘除虫叶,将其集中烧毁。(2)诱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频振式广谱杀虫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在低龄幼虫期施药。可选用药剂: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500~2000倍液等。成虫咬食柑橘叶片、花,使叶片产生缺刻或孔洞,甚至将整片叶吃光。金龟子的幼虫为蛴螬,生活在土壤中,取食萌发的种子、幼根等(图10-49、图10-50)。图10-49 白星花金龟成虫图10-50 铜绿金龟子成虫(1)拉网捕杀成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在果园四周挂尼龙渔丝网捕杀成虫,渔丝网高度超过树冠100cm。(2)人工捕杀。掌握各种金龟子羽化为害期,捕杀成虫。(3)冬耕翻土。柑橘园进行冬耕,可杀死土壤里的幼虫和成虫。(4)灯光诱杀。利用成虫有趋光的习性,夜间使用黑光灯、电灯等进行诱杀。(5)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在树冠喷药,可选用药剂: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
报告柑橘树整形修剪
出版时间:2018柑橘树经合理修剪后,应形成坚实的骨架,能承载较多果实,使树冠紧凑丰满,枝梢疏密得当,增强通风透光能力,形成立体结果。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只有在树冠枝叶量达到一定体积的前提下,柑橘树才能正常开花结果和获得丰产。但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又会抑制生殖生长,推迟结果年限。要使柑橘树保持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应对不同状况的植株实施必要的修剪措施。当营养生长太旺盛时,应采用必要的促花手段,促进其开花结果。当树体开花结果过多,生殖生长太旺盛时,应通过短截、回缩成花母枝,使其抽生营养枝,以增加营养枝比例,达到调节二者矛盾的目的。通过合理的整形修剪,可使树冠甚至整个柑橘园通风透光,有利于减少病虫滋生。同时,通过修剪,及时剪除枯枝、病虫枝,既有效减少了病源、虫源,又降低了病虫基数,从而减少了柑橘园农药的施用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柑橘无公害生产。柑橘树主要依靠新梢结果,保持合理的新梢数量才能确保稳定的产量。长期不修剪,自然抽生的枝条达到一定级数,新梢抽生能力会下降甚至停止,抽生的枝条细弱,结果能力差。柑橘不同的品种,结果母枝的类型不同,一般以春梢和早秋梢为结果母枝。通过不同时期的修剪,促发足够数量的春梢和早秋梢,是保证柑橘丰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修剪方式,如对土层深厚或空气湿度较高的柑橘园,在进行整形修剪时应考虑采用高干树型;坡地、瘠薄地或栽植密度较大的果园,则宜采用矮干、小树冠的树型。进行抹芽放梢时,南亚热带地区可放4次梢,中亚热带放梢3次,北缘产区则只能放梢2次。不同植株因品种、砧木、砧穗组合、树龄、树势、产量等的不同,所采用的修剪方法应各不相同。(1)品种。对乔砧树,或生长势较强旺的种类如柚类,或长势旺盛的甜橙品种,要培育较高大的树型,投产前宜轻剪,注意疏除密弱枝,多拉枝,少短截。对枝条较披垂的品种,如温州蜜柑等,要注意及时对较长新梢摘心或短截。对分枝较小而丛生性较明显的品种,如桠柑、金柑等,要注意以抽心的方式疏散丛生枝,并拉大分枝角度。(2)树龄。幼树宜轻剪,衰老树宜重剪。结果树以疏剪、短截结合的方式促进产量增加和树冠扩大。盛果期树宜加重修剪量,以枝组回缩为主,及时对结果枝组和衰退枝组进行更新复壮,促进丰产稳产;衰老树主要是对大枝、侧枝甚至主枝进行回缩,使之减少结果,促进营养生长,使树体及时更新复壮。(3)树势。对长势强旺的植株宜轻剪少短截,多长放和拉枝,以缓和树势,促进开花结果。对中庸树要注意在及时回缩衰退枝组、结果枝组的基础上,适当短截部分当年生营养枝,维持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对衰弱树应在加强肥水的前提下,回缩衰弱枝组,疏剪密弱枝群,多短截当年生营养枝,以促进营养生长,恢复树势。(4)花量、果量。对翌年花量大、产量多的植株,即大年树,要注意适当重剪。在疏除密弱枝组的基础上适量短截当年生夏、秋梢结果母枝,以减少花量,防止大年过量结果。对翌年花量小、产量低的植株要注意轻剪,尽量保留当年生营养枝,以保花增产。正确应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促、抑结合,以调节生长与开花、产量与品质、当年产量与树体持续丰产等方面的矛盾。要求植株主枝少、枝组多,既保证整个树冠有足量的枝梢,相互又不拥挤,使树冠自上而下、从外到内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以利立体结果。对整个柑橘园而言,既要保证树冠有一定高度和大小,又要保证株间不交叉郁闭,使整个果园的有效树冠容积维持在最高水平,全面开花结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短截、疏剪、回缩、摘心、抹芽、环割、拉枝是柑橘树整形修剪中常用到的几种方法,但多采用前3种。将枝梢剪去一部分,留下基部的一段称短截或短切。一般短截长度不超过枝梢长度的1/4为轻度短截,剪去枝梢总长的1/3为中度短截,在枝梢的中下部短截为重度短截。短截程度越轻,从剪口下梢段抽生的枝梢越多,但新梢的生长势越弱;短截程度越重,从剪口以下梢段抽生的枝梢越少,但新梢的生长势越强。短截可促进营养生长,降低分枝高度。疏剪是将枝梢或大枝从基部剪除。疏剪可改善树体光照条件,可使养分集中供应留下的枝叶,使之生长充实,有利于开花结果。回缩是将两年生以上的衰弱大枝从其上的一个较强壮分枝处减去先端衰退部分,再对剪口处留下的枝梢进行中度短截。回缩主要用于对植株的更新复壮或压缩树冠,防止交叉郁闭。对结果前幼树的修剪,应以促进生长为主,以尽快扩大树冠和增加树冠枝梢数量为目的。在这一阶段,植株生长大多比较旺盛,应以轻剪为主。除对各级骨干枝的延长枝进行短截促进树冠不断扩大外,其余枝梢尽量轻剪,避免过多的疏剪和重短截。注意蓄留内膛辅养枝,以增加枝梢密度,缓和生长势,为实现早结果、早丰产奠定基础。结果前幼树修剪的重点是短截处理中央干延长枝和主枝延长枝。具体做法是:选择骨干枝顶部强旺的夏、秋梢作为延长枝,进行重度短截,通过剪口芽方位的选留来调节延长枝的生长方向,并通过对延长枝短截程度的轻重来调节其生长势的强弱。延长枝附近如出现徒长枝,应及时疏除。摘心在生长季节进行。当春、夏梢转绿时,及时摘去顶端部分。此项技术是促进幼旺树增加分枝数量、降低分枝部位,使树冠紧凑饱满,形成立体结果的重要修剪措施。一般不对秋梢摘心,尤其是在幼树结果的前一年,要控制晚秋梢的抽发,使养分积累,以利花芽分化。幼树树冠枝叶一般都不会过密,外部和内膛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因此,树冠内膛的小枝和披垂枝都是有效的营养器官,制造的光合产物除供自身发育外,还可为根系提供养分。内膛的小枝和披垂枝还是幼树最先开花结果的部位,因此,对这类枝要注意保留。如果盲目剪掉,则减少树体枝叶数量,削弱树势,延迟植株结果年限,还会导致树冠内膛空秃,叶幕层外移。从幼树试花结果到盛果期这一时期为初结果期。在这一时期,树冠仍继续扩大,新梢生长旺盛。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势会逐渐缓和,花芽分化能力增强,开花结果部位逐渐增多。此期修剪的目的是使树冠继续扩大的同时保证产量逐年上升,尽快进入盛果期。随着树龄和产量的增加,修剪程度应逐渐加重,及时回缩结果后的枝组及落花落果枝组,使树体及时更新,维持植株健壮的生长势。对初结果期的柑橘树,仍需要短截骨干枝的延长枝,直至与相邻植株交叉时。对骨干枝延长枝的及时回缩,可以控制树冠继续扩大。结果后的枝组由于果实压迫而下垂,养分也大量消耗,大多会逐渐衰退,如不及时更新,将很快转为衰退枝组,失去结果能力。冬季修剪时可对已结果枝组进行回缩,注意选留较强的枝梢作为剪口枝。为了防止剪口枝开花消耗养分而削弱枝组的长势,因此,应对剪口枝作短截处理。以促发长势较强的营养枝,使枝组得以更新。对于落花落果枝,可在生长季节(6月上旬至7月)及时短截,促发晚夏梢或早秋梢,使其当年更新,翌年结果。已进入结果年龄而不开花或花量少的植株,一般都是由于树体生长势过旺而引起。对这类植株可在秋季进行环割、断根、拉枝等处理,在冬季修剪时尽量避免短截。春季现蕾后,对抽生的春梢营养枝及时抹除,以保证花枝的正常发育。及时处理树冠中部直立枝条和主干,通过拿大枝的方法保持内膛通透性。及时疏除树冠上部徒长枝,防止形成新的带头枝。用多次抹芽放梢的方法处理内膛新梢,培养内膛结果枝组。进入盛果期的植株,树冠仍在继续扩大,尤其是栽植较密的柑橘园,容易发生交叉郁闭。要注意对骨干枝的延长枝及时进行“去头”回缩修剪。过密果园用间伐方式保持行距,基本要求是不封行。盛果期的植株,能抽发较多的夏、秋梢营养枝,这些枝梢翌年会过量开花结果,消耗树体大量养分,使树势逐渐变弱或导致大小年结果。因此,需要对部分夏、秋梢进行短截和疏剪,使花枝和营养枝保持适宜的比例,维持树体稍强的营养生长。 -
报告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出版时间:2018严格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传播蔓延是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目前已公布了19种(属)柑橘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3种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一方面,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加强检疫检验和检疫处理,并通过建立疫区、非疫区和阻截带,杜绝柑橘危险性和检疫性病虫害扩散蔓延和传入新区;另一方面,已发生为害的疫区,应积极开展防治和根除工作,使检疫性病虫害控制在低度流行和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保证柑橘的安全生产。不同于其他作物病害,柑橘病毒病和黄龙病、溃疡病等类似病害的发生与为害有其显著特点。第一,柑橘作为一种多年生植物,一旦感染,终身带毒,为害持久,难以根除;第二,柑橘属于嫁接繁殖,一旦母株带毒,即会通过嫁接、接穗、插条等传播扩散。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柑橘病毒及类病毒有柑橘速衰病毒、温州蜜柑矮缩病毒、柑橘碎叶病毒、柑橘裂皮类病毒,检疫性病害有柑橘黄龙病、溃疡病等,严重影响柑橘安全生产。因此,培育柑橘无病毒苗木并应用是保障柑橘安全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新建果园特别是危险性检疫性病害疫区都应选择脱毒苗。柑橘无病毒育苗的主要方法有热处理脱毒、茎尖培养脱毒、微芽嫁接及化学处理等。热处理脱毒也称温热疗法,是利用病毒等病原与植物的耐热性不同,将植物材料在高于正常温度的环境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使植物体内的病原失活、病毒钝化,使植物的新生部分不带病毒,取该无病毒组织培育即可获得无病毒植株。茎尖培养脱毒也称为分生组织培养或生长点培养,原理是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一般顶端生长点的分生组织病毒浓度低,大部分细胞不带病毒,因此取顶端生长点培养可获得无病毒植株。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生长点部位,不含病毒的部分是极小的(0.1~0.5mm),在常规育苗中无法繁殖利用,现在可通过自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病毒组织培养。微芽嫁接脱毒是组织培养与嫁接相结合,获得无病毒苗木的一种技术方式,通常是在无菌条件下,切取待脱毒样品的微小茎尖嫁接到试管中培养的实生砧木苗上,愈合发育为无毒的完整植株。化学脱毒是指使用能抑制植物病毒复制和扩散的化学物质处理植物材料,处理后,植株的新生部分可能不携带病毒,进而取无病毒部分繁殖获得无病植株。除上述常用脱毒技术外,柑橘珠心胚培养技术也可有效脱毒,珠心胚是由珠心细胞形成的无性胚,由珠心胚培育的植株保持母株的遗传特性,加之胚的屏障作用,珠心胚培育的植株一般不带病毒。农业防治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基础,根据农田环境、寄主植物与害虫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农事活动,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使之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冬春季清园、科学修剪、生草栽培、抹芽控梢等技术。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精耕细作,中耕除草等,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同一品种连片种植,适时施肥、浇水,并通过强树多保果,以果抑梢;慎施稳果肥,强树不施,果少不施,避免因肥促梢;如必要可化学抹梢,实现控梢,使抽梢整齐,减少柑橘木虱、粉虱、潜叶蛾、蚜虫等害虫为害嫩梢;橘园周边可适当种植非芸香科植物防护林和生态隔离带,既可防风,减少柑橘果面机械性伤痕“风癫”,又可阻止或延缓柑橘木虱等病虫害扩散;铲除九里香、黄皮等柑橘木虱寄主,木防己、木通、通草等吸果夜蛾(幼虫)中间寄主等柑橘病虫害寄主或过渡寄主植物等。合理间作或套作,驱避害虫,如东南亚湄公河口地区橘园采用番石榴与柑橘间作有利于驱避柑橘木虱,防治柑橘黄龙病,但是由于番石榴是橘小实蝇最嗜好的寄主,因此该方法在橘小实蝇为害区要慎用,以免加重橘小实蝇的为害;增加橘园行距(40~60棵/亩),以增加橘园通风透光性、降低湿度,改善橘园小气候,使之不利于柑橘粉虱、蚜虫和介壳虫等的发育繁殖而抑制其发生为害。冬季害虫下树越冬前及时对树干束草或用废布片包扎主干,诱捕恶性叶甲、蜗牛等隐蔽越冬的害虫。冬春季及时剪除病虫枯枝、刮除树干老翘皮,清除园内的残枝、落叶、杂草等,挖除黄龙病病株;砍除带柑橘爆皮虫、天牛等的枯枝、虫枝,集中销毁,以消除螨类、粉虱、潜叶蛾、卷叶蛾、蚜虫、木虱、叶甲、天牛和吉丁虫等虫源以及溃疡病、疮痂病、黑点病等的越冬病菌,降低翌年病虫基数。冬季翻耕既有利于疏松土壤,又可以破坏柑橘害虫的越冬环境,消灭实蝇、叶甲、花蕾蛆、橘蕾实瘿蚊等土壤越冬害虫,使其或因机械损伤致死或暴露于地表冻死或被鸟类啄食。在柑橘生长发育期,结合橘园管理,清除螨类、粉虱、潜叶蛾、卷叶蛾、天牛、吉丁虫、蚜虫、木虱、溃疡病、疮痂病、黑点病等病虫枝叶,及时摘除虫果,捡拾烂果、落果,集中除害处理:深埋(>50cm)、水浸(>8天)、塑料袋密封(熏蒸)等处理虫果;也可以倒入沤肥水池长期浸泡或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7500倍液浸泡2天,以降低实蝇、桃蛀螟、橘蕾实癭蚊等蛀果害虫虫口数量;柑橘花蕾期,人工摘除受柑橘花蕾蛆为害的花蕾,园外深埋,减少柑橘花蕾蛆虫口数量。剪除螨类、潜叶蛾、天牛、吉丁虫、木虱、蚜虫、介壳虫类和粉虱类等病虫为害重的枝梢,以及过度郁闭的衰弱枝和干枯枝,及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既可以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又增加树体通风、透光性,改善橘园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橘园生草栽培是在树体行间或全园种植草本植物覆盖土壤的一种生态果园培育模式。生草栽培有着重要的生理生态作用:①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分蒸发。调节土壤温度,缩小地表温度变幅,可栽培百喜草等。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在30cm厚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为0.5%~0.7%的果园,连续五年种植鸭茅和白三叶草,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到1.6%~2.0%。③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橘园种植白三叶草,显著增加了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可食率。④提高橘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为寄生蜂、捕食螨、草蛉等天敌提供补充食物,创造其适合的生存环境,增加天敌数量,提高益害比例,以控制病虫为害。⑤抑制杂草,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夏秋梢期要及时抹芽控梢,摘除过早或过晚抽发的不整齐嫩梢,将零星抽发的不到2cm长的夏秋梢全部抹除,5~7天1次,连抹数次;统一放秋梢,促使秋梢抽发整齐健壮,放梢应根据树龄、品种和嫩梢期害虫成虫发生低峰时间而定,一般立秋前后一周放早秋梢,放梢时喷药保护;避开蚜虫、木虱、粉虱和潜叶蛾等嫩梢期害虫成虫产卵高峰期,缩短新梢嫩叶期,也可以将放梢时间统一掌握在成虫的低峰期,即当新梢顶部5片叶,嫩梢期害虫的卵和初孵数量显著减少时,抹净最后一次芽再放梢,中断其产卵场所和食料来源,抑制其种群的增长。控梢方法:①强树多保果,以果抑梢。②慎施稳果肥,强树不施、果少不施,避免因肥促梢,改一年多次施肥为集中施肥以及配方施肥,防止氮肥过多引起徒长。③人工抹梢。④化学抹梢,较人工抹梢工作量小,成本低,但需注意化学药剂的筛选和浓度,以保证对柑橘果实和老叶的安全。目前有报道采用0.05%和0.10%啶嘧磺隆以及0.010%和0.042%氟磺胺草醚对果实和成熟枝叶安全。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我国柑橘病虫的生物防治历史悠久,公元304年我国就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1888年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是最成功和经典的生物防治案例。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利用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以菌治虫(利用病虫的病原微生物)、利用昆虫激素(如保幼激素和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等。据统计我国柑橘害虫天敌多达100多种,其中以寄生蜂种类居多,其次是瓢虫类、蜘蛛类、捕食螨类、步甲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寄生蝇类、草蛉类以及寄生菌类,这些天敌为控制柑橘害虫、维护橘园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敌等生物防治资源利用方式多样。(1)利用、保护本地天敌。如橘园生草栽培,改善橘园生态环境,为寄生蜂、捕食螨、草蛉等天敌提供补充食物,创造其适合的生存环境;束草诱集,引入室内蛰伏等,保护天敌昆虫安全过冬,挂人工巢箱,招引益鸟等;合理用药,注意用药种类、浓度、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用选择性农药,忌用广谱性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昆虫;人工助迁,如异色瓢虫在山间集中越冬,收集并放到需要的田间。(2)天敌规模化扩繁、病原微生物等商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赤眼蜂、平腹小蜂、金小蜂等,特别是70年代后,开始研究机械化生产赤眼蜂,如俄罗斯等国已实现机械化生产赤眼蜂。苏云金杆菌已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其制剂占生物农药的90%以上。(3)引进、移植外地天敌。我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引入澳洲瓢虫、孟氏隐唇瓢虫、日光蜂、丽蚜小蜂、黄色花蝽等分别防治吹绵蚧、粉蚧、苹果绵蚜、白粉虱和仓储甲虫。在我国,已有记载的柑橘害虫寄生蜂有41种,隶属于5门23属。主要有赤眼蜂科、缘腹卵蜂科(黑卵蜂)、平腹蜂科、缨小蜂科,其中缨小蜂是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能寄生10多个目60多科1000多种害虫的卵,最常见的寄主是同翅目昆虫卵,其次是鞘翅目、半翅目昆虫卵,以及双翅目实蝇类的卵和幼虫。目前已在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有:防治柑橘木虱的亮腹釉小蜂、柑橘木虱啮小蜂;防治矢尖蚧的矢尖蚧蚜小蜂、矢尖蚧金黄蚜小蜂、褐圆蚧纯黄蚜小蜂;防治紫牡蛎蚧的紫牡蛎蚧金黄蚜小蜂;防治红圆蚧的蚜小蜂;防治黑刺粉虱的粉虱细蜂、斯氏扑虱蚜小蜂;防治卷叶蛾类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红蜡蚧的扁角跳小蜂等。亮腹釉小蜂是柑橘木虱的专性寄生蜂,美国佛罗里达已规模化扩繁释放用于防治柑橘木虱。它不仅能寄生柑橘木虱各龄若虫,雌成虫还可以取食低龄的柑橘木虱若虫。据统计,1头亮腹釉小蜂雌虫通过取食和寄生,一生可以杀死500多头柑橘木虱若虫。通过吸取柑橘木虱若虫的血淋巴,亮腹釉小蜂可以获得营养保证其后代卵的发育。亮腹釉小蜂也能取食柑橘木虱分泌的白色分泌物,进而减少柑橘类植物上煤污病的发生。矢尖蚧蚜小蜂是矢尖蚧的优势寄生蜂。此蜂营体外寄生,寄主较为专一,且寄生虫态具选择性,主要寄生于矢尖蚧未产卵雌成虫的前中期,少数寄生于雌二龄幼蚜后期。矢尖蚧蚜小蜂的寄生率高峰出现在7月,寄生率达70%;其次为9—10月。越冬期间的寄生率为17%~25.6%,5—6月则为全年寄生率最低阶段,寄生率仅为0.3%~7.6%,年平均寄生率15.3%。粉虱细蜂对黑剌粉虱的自然寄生率为23.8%~100%、平均为84.2%,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粉虱细蜂将卵产于粉虱一至二龄若虫体内,1头寄主体内产卵1~2粒,多时3~4粒,孵化后便在粉虱体内营寄生生活,将其体液消耗殆尽。粉虱细蜂雌蜂每头能繁殖子蜂71~136.7头,能有效地消灭黑刺粉虱蛹11~204头,平均为62.5~81.7头。粉虱细蜂目前多采用人工助迁和田间保护。即将有被寄生黑刺粉虱的叶片摘下装于开口的纸袋内,再挂于黑刺粉虱较多的柑橘树上让寄生蜂羽化后产卵于黑刺粉虱幼虫体内。松毛虫赤眼蜂在我国分布很广,可寄生210余种昆虫的卵,如松毛虫(枯叶蛾科)、夜蛾科、卷叶蛾科、麦蛾科、灯蛾科、刺蛾科和尺蛾科。它对柑橘卷叶蛾防治效果很好。寄主卵越新鲜出蜂率越高。它对刚产出的松毛虫卵寄生率可达93%,平均每卵可出寄生蜂139头。田间以6—10月为多。松毛虫赤眼蜂目前可在室内用柞蚕卵、米蛾卵、蓖麻蚕卵制成卵卡来繁殖,在害虫卵期释放。在柑橘园主要用于防治卷叶蛾,一般每亩释放25000头,连放3~4次,控制效果很好。捕食性天敌是用来控制柑橘害虫最大的天敌类群。在我国所记载的53种捕食性天敌中,瓢虫科为最主要类群,共占30种。利用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是我国在生物防治方面的成功案例;而捕食螨在捕食性天敌中应用最广。目前已在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捕食性天敌有:防治红蜘蛛的尼氏钝绥螨、纽氏钝绥螨、胡瓜钝绥螨、巴氏钝绥螨、江原钝绥螨、长刺钝绥螨;防治柑橘粉蚧、球粉蚧的孟氏瓢虫;防治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防治非洲大蜗牛的玫瑰蜗牛、加纳蜗牛等。胡瓜钝绥螨是国际上各天敌公司的主要产品,作为商品销售已经有10余年历史。1997年,胡瓜钝绥螨首次被引入中国,用于防治柑橘全爪螨和锈壁虱。胡瓜钝绥螨能捕食各虫态柑橘全爪螨,但喜欢取食其卵与幼螨。一头捕食螨一生能捕食红蜘蛛300~350头,或锈壁虱1500~3000头,或粉虱、蓟马80~120头。橘园释放捕食螨后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控制期达6个月,每年都要释放1~2次,可显著改善柑橘园益害螨的比例,改善柑橘园生物群落。目前,该螨自然抗性种群已被发现,人工大量饲养释放技术也已成熟,应用前景广阔。此外,作为我国橘园捕食螨优势种,江原钝绥螨的释放不但可以防治柑橘全爪螨,还可以降低柑橘粉虱和黄胸蓟马的种群数量,但三者同时存在时,江原钝绥螨捕食的主要对象是柑橘全爪螨,由于属于本地种,相对引进种胡瓜钝绥螨而言,更适合我国橘园环境,因此应该加大江原钝绥螨的规模化扩繁与推广应用。捕食螨易人工驯化与繁殖,一旦在田间、果园、温室定殖能迅速建立种群并自然扩散。一般选择树龄在4年以上且生长良好,适度留草或间作豆科作物的柑橘园释放捕食螨,效果比较好。果园释放捕食螨可参照如下方法。(1)清园。在释放捕食螨前10~15天对橘园当前或近期内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用低毒、低残留、持效期短的化学或生物农药进行全面防治。应选择对捕食螨毒性小的农药品种。一般而言,对捕食螨杀伤力从小到大依次为:植物性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菊酯类农药。(2)调查害螨基数。释放前调查害螨的虫口基数,当柑橘红蜘蛛(包括卵)每叶少于2头时释放(每百叶平均值)。若基数过高,如平均每叶超过2头以上,采用0.3%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和机油乳剂等植物性和矿物性农药喷布1次,以压低虫口密度。喷药后10天左右,害螨达到上述基数时再释放。(3)释放时间。每年的4—9月(温度20℃以上)均可释放,但一般在5—6月进行为宜。晴天要在16时后释放,阴天可全天进行,雨天不宜进行。释放后1周内不宜有雨。(4)释放方法。释放时先将纸袋的背面1/3处轻剪开3~4cm长的小口,以捕食螨不撒出为宜,然后用塑料膜将纸袋上方盖住,避免下雨时雨水淋入,用图钉将纸袋连同塑料膜固定在不被阳光直射的枝杈处,并使纸袋的一面与枝干充分接触,有利于捕食螨从袋里爬出沿枝干到叶面上捕食,每株树挂1袋(500头/袋以上)。(5)释放后的橘园管理。捕食螨释放后40天内是捕食螨与害螨的对抗期,若发现少量红蜘蛛不必担心,更不能急于喷药。释放后,如需防治其他病虫,可选择对捕食螨杀伤力小的低毒低浓度生物农药,或配合使用黄板、诱虫灯、性诱剂等方法,效果更好。释放捕食螨的橘园,如遇伏旱或秋旱应及时灌水,以增加园内湿度,减少捕食螨死亡和增强树势,减少病虫害。花绒寄甲是大型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最为有效的天敌昆虫。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可达60%~70%,但是多年来有效利用这一天敌的限制因素是人工批量繁殖成虫的成本较高。在野外释放花绒寄甲时,一方面应考虑为害橘树不同种类天牛生活史和生态位的差异,而且部分种类世代需跨年甚至多年才能完成,在防治时应尽量选择龄期较为一致的区域和时间段,或通过分阶段多次释放来提升防效。另一方面,应综合花绒寄甲的适生季节和寄生特性,避开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选择日均气温在20~30℃的春季和秋季,在天牛的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天敌。澳洲瓢虫是专食性昆虫,只捕食吹绵蚧,是其特效天敌,是目前生物防治最成功的典范。澳洲瓢虫卵多产于吹绵蚧腹面和背面,初孵幼虫常聚集取食卵粒,稍大后则分散取食害虫各虫态。目前多在室内进行越冬保种饲养,其繁殖适温在25℃左右。由于它繁殖快,在有吹绵蚧时,只要引移少量放于吹绵蚧多的园内,便会很快将其消灭。远距离引种一般用木箱或纸盒装运,但容器内必须要有足够的饲料,封好,以防止它因缺食自相残杀或逃逸,放虫时最好集中放于害虫多的树上以利繁殖。红点唇瓢虫主要捕食矢尖蚧、糠片蚧、桑盾蚧等多种阶类,其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蚧类害虫,一头成虫或幼虫一天可捕食矢尖蚧一龄、二龄若虫7~120头。其卵产在矢尖蚧雌成虫介壳的孔口处最多。可在室内用马铃薯繁殖桑盾蚧后,再用以繁殖红点唇瓢虫,以在20~25℃温度和每日12h以上光照条件下,桑盾蚧和红点唇瓢虫繁殖快,繁殖量最大。田间释放时按瓢虫:矢尖蚧为1:(100~200)的益害比释放经济效益好。两种天敌释放后,在害虫未消灭之前果园最好不施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广谱杀虫剂,以免伤害天敌,降低防治效果。病原微生物是指用来控制柑橘害虫的病毒、细菌、真菌等。据报道,世界上记载的虫生真菌有100多属800多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在我国柑橘生产上应用的有:粉虱座壳孢、汤普逊多毛菌等。粉虱座壳孢可寄生柑橘粉虱、绵粉虱、烟粉虱、双刺姬粉虱、桑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等,尤喜柑橘粉虱。对其寄生率高,控制效果最好。其易侵染一龄至三龄粉虱幼虫,以二龄幼虫的侵染率最高,达到98%,很少侵染四龄幼虫,对其卵和成虫不侵染。粉虱座壳孢侵染率随处理时间延长、接种浓度增加而增大,被侵染的粉虱幼虫通常在处理后的下一个龄期死亡。该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干旱时给树冠喷水有利其侵染寄生。如湿度足够高,菌丝可穿出体表产孢再侵染新害虫。福建省用挂枝法引进粉虱座壳孢,10多年来推广应用面积达6.67万hm2(次),四川省应用推广面积达13.34万hm2(次),有效地控制了柑橘粉虱发生。虫生真菌与肉食性昆虫(天敌昆虫)联合用于控制昆虫数量的报道很多。在我国,应用粉虱座壳孢与蚜小蜂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种群。田间可将粉虱座壳孢较多的柑橘叶片摘下,转移悬挂于柑橘粉虱严重为害的橘园中,让其自然传播,或将带有孢子的叶片捣碎,按1000个菌落加水500~1000ml喷雾,效果均较好,但悬挂叶片或喷雾最好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张宏宇等人研制了粉虱座壳孢的微胶囊悬浮剂。该制剂能稳定储存。汤普逊多毛菌主要用于柑橘锈壁虱的防治,在美国、苏里南、以色列和我国都作为真菌杀螨剂试用于防治柑橘锈壁虱以及其他螨类害虫。目前有研究发现汤普逊多毛菌可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混用防治柑橘害虫。被寄生的螨体体色发黄发锈,行动迟缓,最后死亡。汤普森多毛菌防治柑橘锈壁虱的有效时间在2个月以上,有研究表明施用汤普森多毛菌的橘园不但在当年有效,翌年还有后效。另外还要注意化学农药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橘园杀菌剂如波尔多液、多菌灵、硫菌灵、石硫合剂、敌敌畏等对多毛菌都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杀蚜素则没有或仅有很小的抑制作用;杀灭菊酯对多毛菌也没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多毛菌流行季节,尽量避免使用杀菌剂,特别不宜使用波尔多液等对多毛菌杀伤力强的铜素杀菌剂。汤普逊多毛菌在真菌培养基上培养,每隔6周移植1次,储藏5年之后仍然具有活力。另外,菌株储藏在-20℃条件下能持续保持毒力。玫烟色棒束孢和桔形被毛孢是柑橘木虱的有效病原真菌。在国外对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比较多,在荷兰已经开发出专门防治粉虱类柑橘害虫的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国内外研究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成虫和若虫均有明显的致病力。有研究发现桔形被毛孢可侵染柑橘木虱成虫、若虫,侵染率可达80%以上,被侵染致死的柑橘木虱成虫呈干尸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菌丝。张宏宇等研究了桔形被毛孢、玫烟色棒束孢的发酵条件和制剂。这两种病原真菌对柑橘木虱及黄龙病综合治理,特别是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昆虫性信息素是指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一般是雌虫)的特殊分泌腺体分泌并引起同种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或行为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性信息素具有高度专一性,不同昆虫之间的性信息素不能相互替代。我国已研制出6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并可以大规模生产,在害虫预测预报及防治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果树上防治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天牛等。性信息素已广泛应用于柑橘害虫的防治,橘园中已确定的昆虫性信息素有橘小实蝇、地中海实蝇、红圆蚧、黑刺粉虱、柑橘粉虱、柑橘粉蚧,潜叶蛾等。华中农业大学张宏宇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柑橘大实蝇的性信息素,并在田间应用,效果显著。昆虫性信息素用于害虫防治的方法主要有诱杀法和交配干扰法(迷向法)。诱杀法是在田间大量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虫,导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减少雌雄的交配行为,降低子代种群密度。大量诱捕法在低虫口密度下有效,而虫口密度过高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首先利用性信息素进行预测,施用农药压低虫口密度,再使用大量诱捕法防治,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柑橘害虫大量发生前(尤其是越冬代和第一代)在橘园布置诱杀。可制备诱捕器(诱捕器中通常装有农药或者涂布昆虫胶),在其上方固定性诱剂诱芯,一般每亩挂3~5个诱芯即可达到防控目的。每隔5m放置一个诱捕器,定时检查诱捕虫数,及时更换黏板或清空诱捕器。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橘小实蝇在国内外较为普遍,配合使用自制矿泉水瓶诱捕器和国外的Steiner诱捕器对橘小实蝇的诱杀效果较好。干扰交配法,俗称“迷向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弥漫性信息素的环境中,雄虫丧失对雌虫的定向行为能力,或是由于雄虫的触角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使得雌虫交配概率降低,导致下一代种群密度降低。该法对非迁飞性而寄主范围较窄的昆虫有效。由于性信息素易挥发,一旦打开包装应尽快使用,保存时应远离高温环境,诱芯应避免暴晒。物理防治是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利用物理因素、人工或机械防虫的方法。物理防治技术以灯光、色板的应用最为广泛。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性诱杀害虫,不仅成本低,还有利于保护环境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光近距离、波远距离引诱害虫成虫扑灯,灯外配频振高压电网,使成虫遭电击后落入灯下的专用接虫袋内,以达到杀灭害虫、控制为害的目的。诱虫光源主要有火光与电转换光2类,应用中除沼气灯是火光外,其他基本是电转换光。电转换光主要有3类:①白炽灯:只包括部分可见光段,诱虫种类少,热能散失快,光效率低,能耗高;②汞灯:利用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根据汞蒸气压力大小又可分为低压、高压、超高压3类,其中低压汞灯是一类杀虫效果较好且节能的光源,包括紫外灯(黑光灯,330~400nm长波紫外光,可诱杀多种害虫,是杀虫理想光源)、双波灯(三色灯)、频振灯、紧凑型单端荧光灯(节能灯)和节能宽谱诱虫灯(波长320~680nm,诱虫种类多,效果好,使用方便);③LED灯:节能,但多是单色光,光谱狭窄。杀虫灯可诱杀鞘翅目、鳞翅目等10种以上的柑橘害虫,其中,对金龟甲的诱杀力最强,其次是刺蛾和吸果夜蛾。这3种害虫的数量占总诱虫量的86%,杀虫效果明显。近年来出现一种新颖的理化一体化多功能杀虫灯。其采用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融合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对害虫进行综合诱杀,从而显著提高诱杀害虫的范围和效率,特别增加了对实蝇等日出性害虫的诱杀作用,节约人力物力。灯光诱杀的使用时间大概为3月初到11月,即靶标害虫成虫发生期。灯光诱杀以单灯控制范围3.3hm2左右、装灯高度距地100~120cm、间距控制在20~30m诱捕效果最好,切忌安装过多、过密,实际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开灯期间,每天务必根据靶标害虫活动时间把握开灯时段,无靶标害虫为害的橘园不必安装,否则反而大量杀伤自然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色板诱杀是利用害虫趋向某种特定颜色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杀的技术之一。色板诱杀技术及操作简便,无农药污染,成本低,可用于降低田间相关靶标害虫种群密度,同时也可作为监测、调査害虫种群数量、种群季节消长和迁移规律的有效手段,目前已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色板对多种柑橘害虫也具有引诱作用,但不同害虫趋向的颜色不同,应用时必须根据害虫的趋色特性选用不同颜色的色板,蚜虫、粉虱、木虱、实蝇、蜡蝉等对黄色有趋性,而蓟马则趋向深蓝色、蓝色。每亩橘园可悬挂20~30张色板,挂板高度控制在1.2m,色板间距控制在4~5m诱捕效果最好。应注意在害虫易被诱捕的成虫发生期放置色板,尽量避开其天敌。无靶标害虫为害的橘园不必挂色板,否则既增加成本,又杀伤自然天敌,破坏生态平衡。钩杀使用小钩或铁丝,主要防治天牛等蛀干害虫。我国已有记载为害柑橘的天牛有20余种,主要以幼虫钻蛀枝干和成虫咬食树皮为害,导致树枝枯黄,形成枯梢甚至整株死亡。6—8月注意检查树干,若发现有泡沫状物(内有虫卵和幼虫),用小刀刮除,刮后涂药,防止幼虫蛀入木质部为害。李娜等研制了匙状开孔器,先用开孔器清理天牛粪便及木屑,通过旋转开口器扩大排粪口口径,以便钩杀丝的进入。将钩杀丝头端插入虫主道,顺时针方向旋转钩杀。果实套袋是预防实蝇、吸果夜蛾、食心虫、橘实雷瘿蚊等蛀果害虫在橘果上产卵、取食等为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果实套袋技术可以减轻虫害的发生为害,减少农药防治次数,提高果品质量和销售价格。柑橘树疏花、疏果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果实套袋,套袋前应喷施1次杀虫剂和杀菌剂,彻底清除病虫害,然后及时套袋(果袋口必须向下,若袋口向上,将造成严重落果,降低产量),套袋时间以晴天9—11时和15—18时为宜,为保证果面光洁,果袋最好选择柑橘专用果袋。每年在初夏和初冬对橘树树干进行涂白,防止天牛等蛀干害虫产卵为害,还能减轻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对树干的伤害。方法是先将主干上的青苔、翘皮刷去或刮除,再将涂白剂均匀刷于主干上。一般是用生石灰加水熟化后掺上其他辅助物料(如硫黄、食盐、动物油、石硫合剂原液等)搅拌均匀,配制比例可依据不同用途、不同用药时间予以调整。可参照如下配方配制:石灰硫黄涂白剂(生石灰5kg+硫黄0.5kg+水20kg+盐0.1kg+油0.1kg)、硫酸铜石灰涂白剂(硫酸铜25g+生石灰0.5kg+水1.5~2kg)、石硫合剂生石灰涂白剂(石硫合剂原液0.25kg+食盐0.25kg+生石灰1.5kg+油脂适量+水5kg)。糖醋液是比较传统的害虫食物饵剂,可加敌百虫等农药配制成毒饵,用于诱杀实蝇、卷叶蛾、吸果夜蛾等害虫。利用这些害虫成虫产卵前有取食补充营养(趋糖性)的生活习性,在实蝇、吸果夜蛾、卷叶蛾成虫羽化产卵盛期,用矿泉水瓶自制诱杀瓶或专用诱捕器,配制糖醋液诱杀其成虫,实蝇糖醋液毒饵配方:90%敌百虫1000倍液+3%红糖或者3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3%红糖或甜橙汁65g、酒65g、醋65g、糖130g、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5g,加水670g混合均匀后配成1000g诱杀液;吸果夜蛾、卷叶蛾糖醋液毒饵配方:糖8%、醋1%、敌百虫0.2%配成糖醋液。诱杀瓶挂在橘园行间,每1.5亩10个瓶,每瓶100~200g毒饵,高1~1.5m。每3天检查1次诱杀效果,及时清除虫尸,对被虫尸污染严重的诱杀瓶,视情况及时更换毒饵,这是保证诱杀效果的关键。从1952年Steiner报道用水解蛋白防治橘小实蝇以来,各个国家均用水解蛋白防治实蝇类害虫。在成虫羽化产卵盛期,配制水解蛋白引诱剂:水解蛋白和马拉硫磷以4∶1的比例配制加水或者用酵素蛋白0.5kg+25%马拉硫磷可湿性粉剂1kg,加水30~40kg。李杖黎等通过筛选获得一种能产生芳香性风味物质的酵母菌株JM2,其水解蛋白发酵液对柑橘大、小实蝇均有很好的引诱效果。目前市场上也有蛋白饵剂商业产品销售。水解蛋白诱杀瓶悬挂方式参照糖醋液饵剂。利用植物源引诱剂诱杀成虫具有微量高效、兼容配套、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目前柑橘害虫上已有研究的有橘小实蝇、地中海实蝇、柑橘粉虱等引诱活性物质。植物提取物的浓度也影响引诱作用,高浓度芳樟醇对柑橘粉虱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植物源提取物可直接毒杀柑橘木虱,有研究发现海芋乙醇提取物0.5h内对柑橘木虱有较强的毒杀作用,且接种该提取物后2个月后,树体未检测到黄龙病菌。说明海芋乙醇提取物防治柑橘木虱的同时,遏制了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此外,某些植物提取物对柑橘害虫也能产生胃毒和触杀作用。袁伊旻等发现胡椒、菖蒲、石菖蒲提取物对橘小实蝇成虫具有很好的胃毒和触杀作用。科学精准用药是橘园化学防治的基本原则,目的是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减药增效,避免错误用药、盲目增加用药量,减少农药对农产品、人畜和环境的危害,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柑橘绿色、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应根据当地橘园具体情况,确定施药方案。然后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及其发生规律和动态选择合适的农药,确定施药时期和施药部位,并根据农药特性,选用适当的施药方法。(1)核对药名、剂型及成分。选购农药时要特别注意查看标签上标注的名称、剂型、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对于信息不全的,净含量未标注或标注不明确的农药不要购买。我国从2008年7月1日起生产的农药,不再用商品名,如害极灭、高巧、螨必死等,只用通用名称或简化通用名称,如阿维菌素、吡虫啉、噻虫嗪等。农药的剂型是指工厂生产的原药与其他物质配合在一起,经过加工后,使该药剂有效地具备所应有的作用,也是用户最后购买时的农药形态。我国规定了120个农药剂型的名称及代码(GB/T 19378—2003)。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在册的农药产品约有2.7万个,其中原药/母药约占11.6%。从农药剂型分类统计比例看,乳油(EC)占有最大比重(38%),其次是可湿性粉剂(WP)(24%),再次是水剂(AS)(7%)和悬浮剂(SC)(6%)、水分散粒剂(WG)(3%),以及水乳剂(EW)、微乳剂(ME)、可溶粉剂(SP)、气雾剂(AE)、悬浮种衣剂(FSC)、电热蚊香片(MV)、饵剂(RB)等。农药有效成分指农药产品中对病、虫、草等有毒杀活性的成分。工业生产的原药往往只含有效成分80%~90%。原药经过加工按有效成分计算制成各种含量的剂型,如3%粉剂、15%可湿性粉剂及2.5%乳油。(2)检查包装及三证是否齐全。观察产品的包装和标签外观,合格产品除了质量合格外,产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也应印制清晰,还要查看标签的内容是否齐全。我国农业部规定国产农药必须具备农药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生产批准号“三证”,购买时应向经销商核对农药登记证复印件与药品标签上是否一致,不相符的不要购买。(3)查看使用范围。首先要根据柑橘病、虫、草害的防治需求,选择与药品标签上标注的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一致的农药,不一致的不要购买;其次核实所标注农药的施用方法是否适合自己使用;再者当有几种产品可选择时,要优先选择用量少、毒性低、残留小、安全性好的产品。在柑橘上用药禁止选择高毒、剧毒农药。(4)注意有效期。农药标签上应当标注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净含量,不购买未标注生产日期的农药;不购买已过期的农药。(5)检查产品外观。合格农药产品的外观应具备以下特点:粉状产品应当为疏松粉末,无团块;颗粒产品应当粗细均匀,不应含有较多的粉末;乳油或水剂等流动状态的产品应当为均相液体,无沉淀或悬浮物。(6)参考价格。农药价格与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产品质量和包装规格等有关,要将前面提到的因素综合分析。要选择诚信度高的企业所生产的长期使用的、效果好的农药;避免片面追求价格便宜;不要购买价格与同类产品存在很大差异的农药,价格明显低于同类产品和以往的价格的,假冒的可能性大。使用农药时应当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等使用,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此外不得使用禁用农药,见下表。种类禁止使用的农药限制使用的农药(采收期不得使用)禁限用原因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六六六、艾氏剂、狄氏剂林丹、硫丹高残毒有机氯杀螨剂三氯杀螨醇含有滴滴涕有机汞杀菌剂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剧毒、高残毒氟制剂氟乙酰胺氟化钙、氟化钠、氟化酸钠、氟硅酸钠剧毒、高残毒有机氮杀菌剂双胍辛胺慢性毒性杂环类杀菌剂敌枯双致畸取代苯类杀菌剂五氯硝基苯、五氯苯甲醇、五氯酚钠、苯菌灵致癌、高残毒除草剂除草醚草枯醚慢性毒性卤代烷类熏蒸杀虫剂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环氧乙烷、溴甲烷致癌、致畸、高毒二甲基甲脒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虫脒慢性毒性、致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克百威、涕灭威、灭多威丁(丙)克百威高毒、剧毒表 无公害柑橘生产禁限用农药种类禁止使用的农药限制使用的农药(采收期不得使用)禁限用原因有机磷杀虫剂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灭线磷、硫环磷、氯唑磷、水胺硫磷、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对硫磷、磷胺、苯线磷、甲基硫环磷、地虫硫磷、蝇毒磷、氧乐果、杀扑磷、乙酰甲胺磷、丁硫克百威、乐果乙拌磷、丙线磷高毒、剧毒无机砷杀虫剂砷酸钙、砷酸铅高毒有机砷杀菌剂甲基砷酸胺、福美甲胂甲基砷酸锌高残留有机锡杀螨剂杀菌剂三苯基醋酸锡、三苯基氯化锡、三苯基羟基锡、三环锡高毒、慢性毒性表 无公害柑橘生产禁限用农药(续)-1化学防治在柑橘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如果对病虫害的诊断失误,错用农药,则会贻误防治适期,影响树体生长发育,甚至造成药害和人畜急性或慢性中毒。一般来说,产生药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与农药的使用和操作有关。滥用农药,随意加大用药量,不按农药使用说明书用药,盲目使用不宜在柑橘上使用的药剂,或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防治病虫害,不合理混用农药,随意提高浓度等极易导致药害。(2)与农药剂型和施用方式有关。一般水溶性强的无机农药易产生药害,而水溶性弱的有机农药比较安全;乳剂易产生药害,可湿性粉剂次之,粉剂和颗粒剂比较安全;除草剂和杀菌剂易产生药害,而杀虫剂比较安全;施药方式上多次重复使用,雾点大,喷头太靠近作物等易产生药害。(3)与植物本身有关。禾本科作物、蔬菜耐药性较强,但是柑橘等果树和豆科植物易产生药害,特别是苗期、抽梢期和花蕾期耐药性差。(4)与气候环境有关。一般温度高,阴天湿度大,雾露重,干旱及大风条件下易产生药害;沙质土有机质少,药剂淋溶到植物根部也易产生药害。柑橘一旦发生药害,会出现斑点、畸形、枝叶枯萎、落花落果甚至生长停滞,因此要清楚识别药害的症状,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控制措施。(1)急性药害。一般药害发生快,症状明显,表现为叶片出现麻状斑点,穿孔,焦灼,枯萎,黄化,卷叶,甚至落叶;果实上则出现斑点,畸形,变小,甚至落果;花瓣表现枯焦,落花,落蕾;根部粗短肥大,缺根毛,甚至腐烂;整体植株生长延缓,矮化,茎秆扭曲,甚至枯死。(2)慢性药害。症状不明显,不易判断,一般表现为光合作用延缓,发育不良,果变小,早期落果,品质下降。(3)残留药害。一般施药时,约一半药剂残留到地面,由于长期积累进而影响作物生长,产生药害。药害会给柑橘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但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完全可以防止药害。(1)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剂量。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剂量,合理混用农药,不能任意加大浓度和药量,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合理配合使用,才能提高防治效果。(2)正确的施药方法。喷洒农药要均匀,周到,特别是悬浮性或乳化性不良的一些可湿性粉剂,应边施用边搅动,避免喷药前后有效成分不均而造成药害。(3)作物不同生育期耐药力不同。一般苗期、抽梢期和花蕾期耐药性差,组织幼嫩,抗逆能力弱,容易发生药害,喷药时应尽量避开这类生育期,即使此时用药也应注意用药种类和剂量,适当降低用药浓度。另外,花蕾期和果实着色前期慎用机油乳油。(4)气候条件。气温过高(30℃以上)或干燥(湿度低于50%)天气易产生药害,尽量避开风雨或烈日等气候条件用药。(1)喷水冲洗。若叶片和植株因喷洒药液引起药害,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以减少植株对农药的吸收,反复冲洗3~4次,尽量把植株表面的药液冲刷掉,还可以通过浇水增加细胞的水分,从而降低植株体内药物的相对含量。(2)中和缓解。首先要暂停使用同类药剂。如果用药发生错误,发现又较及时,可在懂药理的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经水洗后进行异性中和。即酸性农药发生药害可用碱性农药中和化解,也可撒施一些生石灰或草木灰,药害较强的还可用1%漂白粉溶液叶面喷施。(3)追施速效肥料。产生药害后,一般可通过浇水并增加追肥来增强作物的长势,提高对药害的抵抗力。此外,还要叶面喷施0.3%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以促使植株生长,提高自身抵抗药害能力,可显著降低药害造成的损失。(4)加强栽培管理。对受药害柑橘树可采取适量修剪,除去受害已枯死的枝叶,防止植株体内的药剂继续传导和渗透,防止枯死部分蔓延或受到感染。加强中耕松土,深度10~15cm,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橘园施药人员应身体健康,且经过培训,具备一定的果园管理和植保知识,施药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老、弱、病、残、孕、小孩和哺乳期妇女不能接触和使用农药。(2)使用安全的施药器械(具)。在喷雾前,应检查喷药器械是否完好。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不要用嘴去吹堵塞的喷头,应用牙签、草秆或水来疏通喷头。喷雾器中的药液不要装得太满,以免药液溢漏,污染皮肤和衣物,施药场所应备有足够的水、清洗剂、急救药箱、修理工具等。(3)施药时要穿戴防护衣具。如帽、口罩、眼镜、橡皮手套、塑料雨衣、长筒鞋等防止药液沾上或吸入造成中毒。如果没有,至少应穿长衣、长裤、戴帽子、手套等,施用高毒农药时应戴护目镜、面罩,防止农药进入眼睛、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施药期间不准进食、饮水、吸烟等。(4)注意施药时的安全。把握喷药时间,注意天气条件,大雾、大风、高温和下雨天,作物上有露水时不得喷施农药,不要逆风施药,否则会造成农药大量流失和飘移,并容易发生人员中毒事故;每次施药时间不要超过4h。(5)施药后做好安全警示。告知无关人员不要靠近或进入施药现场,尤其是熏蒸施药现场,以免对人产生毒害。施药后要用肥皂洗澡、洗衣,注意将防护用品和其他衣物分开清洗。不要在河流、小溪、池塘、井边施药,以免污染水源。(6)施药人员如有头痛、乏力、头昏、恶心、呕吐、皮肤红肿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离开施药现场,脱去被农药污染的衣服,漱口,擦洗手、脸和皮肤等暴露部位,及时送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