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构建新型植保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出版时间:2010董风林(固原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宁夏固原 756000)摘要:论述了构建新型植保体系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固原市植保体系现状、综合能力、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新型植保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型植保体系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防治、检疫及新农药、新药械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安全使用等公益性职能,是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固原市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不断增多,为害程度不断加重,对整个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从防灾抗灾方面看,病虫测报工作是现代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屏障;从当地经济发展来看,固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只有稳定农业生产,才能确保固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加强新型植保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末基本建成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的雏形。因此,构建新型植保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 固原市植保体系现状1.1 植保人员结构现状固原市辖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及原州区5县(区)。下设农业乡镇65 个,农业行政村928个。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均设有植保组和植物检疫站,目前全市从事植保植检的人员共43名。其中市级5名,县级25名,乡镇级13名,村级没有植保人员。从事植保植检的人员中,技术干部41名,行政干部2名;学历上,大学本科以上20名,大专14名,中专9名;职称上,高级农艺师13名,农艺师12名,助理农艺师5名;从事专职植检人员13名。各县(区)植保植检人员均为一套人马。1.2 病虫监测体系现状和预警能力全市现有农作物病虫测报站4个,主要开展中(短)期和长期预报和小麦条锈病、麦蚜、玉米叶螨、玉米螟、马铃薯早晚疫病等20多种测报对象的系统观测和当地重大病虫的全面监测、统防统治及信息传递等业务,病虫预报综合准确率达到80% ~85%以上,近年来,彭阳和西吉两县开展了电视预报,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利用率。1.3 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通过“九五”、“十五”期间建设,固原市应对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以“十五”期间为例,全市农作物病虫出现了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如2002年的小麦条锈病在全市大发生至特大发生,造成小麦减产30%以上,部分田块绝产。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使植保工作在政府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重要的作用,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2003~2005年农业部“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和“原州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在西吉县、彭阳县和原州区各投资300余万元,使项目县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应急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显著增强。1.4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力一是新型环保农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面积比2000年增加35%以上。二是新型施药器械,如卫士牌手动喷雾器、泰山牌机动喷雾器得到推广。三是农田草害治理成效显著,全市化学除草面积稳中有升。四是农户安全储粮技术得到应用。五是黄蓝板、杀虫灯、性引诱剂等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受到重视和推广。1.5 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对已经传入的植物检疫对象,如小麦腥黑穗病和豌豆象及时采取了得力措施,降低了为害程度,减缓了传播、蔓延速度,维护了生产和生态安全。2 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植保体系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费不足。除自治区农牧厅每年拨付的几到十几万元的防治经费,再无别的经费来源。二是植保体系网络断层,植保技术力量薄弱。市、县级植保人员亲自到田间进行各项调查,有时候难免会照顾不到面上的工作。乡级植保人员主要从事设施农业、封山禁牧和计划生育等其他工作,基本没有发挥作用。村级没有植保人员。三是植保植检监测与检测手段落后,测报人员到田间调查主要靠目测,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四是人员老化、技术老化、知识老化,知识更新滞后。由于经费不足,编制受限,新毕业的大学生进不来。五是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经费缺少,对重大病虫害无力开展研究。大多数测报人员缺乏先进的测报技术和方法,急需培训。六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大,检测防控手段滞后。检疫工作技术手段、队伍建设、执法力度都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市农业植物检疫没有一个正规的实验室,同时,检疫意识淡薄,检疫工作经费不足,以致有害生物疫情监测面窄、对象少,疫情防控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到位;加之新疆、甘肃、陕西等10多个省的劳务输出,自发串换种薯,携带瓜果,为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等检疫性虫害的入侵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给我市特色产业带来严重威胁。3 对策及建议3.1 政府协调,依法管理,充分体现“公共植保”职能植物保护是关系到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一项关键性和战略性的农业技术措施和管理工作。新型植保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协调,增加地方财政补贴,才能全面提升对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防控能力,确保固原市农业生产安全。3.2 创新机制,争取在3年内在全市健全乡镇或区域性植保服务体系为了在3年内在全市普遍健全新型植保体系,需要政府鼓励在职的市、县有经验的植保人员以科特派的身份携带一定数目的资金协助大学生组建村级植保服务组织,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有偿服务,促进新型植保体系的快速运行。3.3 巩固病虫测报基础,建立健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病虫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全市新增乡镇病虫观测点15个,形成能有效覆盖全市优势农作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病虫监测网络体系。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市县测报站病虫测报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3人,乡镇级及村级病虫测报站要稳定1~2个测报人员。三要加强测报工作标准化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四要在抓好重大病虫监测和预报的同时,密切注视突发性和新上升病虫发生发展动态,防患于未然。3.4 探索防治和服务模式,大力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的植保服务模式。要因地制宜,主动探索防治模式和服务方式,如“统防统治型”专业合作组织、“技术指导防治型”机防队、“农民决策型”田间学校等,政府出资安排一定数量的植保器械,低价租赁给植保服务组织,按照“自愿互利、有偿服务、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组织、统一人员、统一药械、统一配方、统一时间的“五统一”服务,开展社会化服务,确保当地粮食生产安全。3.5 强化植物检疫,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监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高度重视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的普查,做好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善充实有害生物疫情数据库。要狠抓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市场检疫,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同时,加强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检验技术和重大疫情控制、处理技术研究。3.6 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现代植保科技水平为构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持续植保”体系,提高植保常新能力,一是重点研究推广一批以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技术;二是大力开展新材料、新方法的试验、示范,寻找一批适合固原市应用、适应形势需要的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争取项目,要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加快植保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高植保科技贡献率。 -
报告关于完善海南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探讨
出版时间:2010林伯能 王茀望 张曼丽(海南省植保植检站 海南海口 570203)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蓬勃发展,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基础性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病虫调查监测工作的需要。但是,大部地区病虫测报经费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因此病虫测报部门普遍且突出存在运行经费不足问题,难以满足日常测报工作的需要。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病虫测报经费;政府投入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之一,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种植业。海南的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近200万亩,水果面积约260万亩,其中,香蕉面积约60万亩。在2009年海南冬交会上,共签订单505.4万吨,成交金额143.2亿人民币和5.1亿美元。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是天然的温室,四季如春,农作物病虫发生速率高、为害重,因此海南是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严重省份之一,每年农业有害生物为害造成巨大,据统计,2009年全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2 993.47万亩次。近年来海南年防治用药1万多吨,用药量大不仅耗费大量资金,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会造成农产品污染,2010年的海南豇豆事件,令海南省的农民损失惨重。海南西南部蝗区,干旱少雨,食料丰富,气温高,飞蝗繁殖快,因此东亚飞蝗发生密度高。1987年、1988年及1991年,东亚飞蝗大发生时,虫口密度最高的达每平方米2 500多头,大片的水稻、甘蔗被吃光,农民损失惨不忍睹,当时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政府调动部队飞机防治、同时,调动农垦的大量工人及发动广大群众开展防治,终于使飞蝗的为害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其起飞扩散为害。此后,各级政府对海南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更加重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已建设了东亚蝗地面应急站、农作物病虫区域测报站及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0余个,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基本形成。重大病虫的发生信息传输基本上实现网络化,部分市县重大病虫害的预报能做到可视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农民防控工作及时提供情报信息,使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据统计,2009年全省防治面积达3 156.03亩次,粮食挽回损失278 264.50吨,果树挽回损失404 034.48吨,蔬菜挽回损失564 778.09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虽然海南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基本形成,基础性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病虫调查监测工作的需要。但是,海南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够完善,如大部分市县政府还没有将病虫测报经费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因此病虫测报部门普遍突出存在运行经费不足问题,难以满足日常测报工作的需要。许多地方基层测报站基本的办公、通讯、交通费用不足,对于下乡调查、大田普查等测报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难以发挥病虫测报指导防治的作用。海南省目前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建议探讨如下。1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1.1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只有充分发挥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的作用,才能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保海南农业生产安全。海南的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发生范围广,来势猛、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重,威胁海南省农业生产安全,阻碍海南省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其正常运转,对控制重大病虫发生为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1.2 政府应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转承担投入责任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部门的一项公益性职能之一,同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也是政府部门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如气象台风监测预警一样,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无偿为广大民众服务,因此,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正常运行所需经费应该由政府提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监测预警,重大病虫草鼠害的暴发流行将难以有效控制,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历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植保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海南省通过第一、第二期植保工程的建设,基层重点县级植保站,尤其是全国病虫测报网600 个区域站的基础性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病虫调查监测工作的需要。2 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影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转2.1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经费严重不足,监测预警工作开展不平衡据统计,2009年海南全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2 993.47万亩次。如果按平均每亩次损失10公斤算,造成作物产量损失近30万吨。虽然损失30万吨是个大数,几乎没有几个经济实体能承担,但如果损失由所有农民共同承担,平均每个农民的损失数的将会变得很小,因此,往往造成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损失不够重视,政府对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防治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转。当重大病虫暴发成灾时,如1987年、1988年、1991年东亚飞蝗在海南西南地区暴发成灾,大片甘蔗被连片吃光,作物的巨大损失也是由农民承担。其实,对农作物重大病虫的防控,不只是农民的责任,地方政府应在重大病虫害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转投入所需经费,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海南大部分市县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经费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因此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区域站农作物病虫害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工作难以开展,当前我国已制定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及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由于部分地区监测经费不足,因此要执行技术规范相当难。如要开展农区鼠害监测需要交通工具,捕鼠鼠夹及测量用具:游标卡尺或常规直尺、普通天平或电子天平、弹簧秤或克秤,以及解剖用具:医用解剖刀或解剖剪,消毒剂及医用手套等防护用品。对捕获鼠的处理,则需对捕获鼠用乙醚熏蒸5 分钟,以杀死附着在其上的寄生虫,并在鼠解剖后,深埋处理;捕鼠后鼠夹和解剖工具需用医用酒精、新洁尔灭等浸泡、清洗等。每一项都需要经费,但是规范只是下达任务,要求基层同志应该如何做,及如何上报,并不能解决执行规范的人员的实际困难。因此,当地领导对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开展。当地领导对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真正重视的地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开展顺利,否则,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将举步维艰。现在已建成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区域站,有人员、设备不缺,如果只因运行经费问题使国家投入巨资建立起来的监测预警无法工作,将非常令人遗憾!2.2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队伍不稳定随着地方机构改革的深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尤其是乡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2007年底,全国乡(镇)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属于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仅占乡级推广机构总数的13.3%,归乡级政府管理的占70.0%,实行以乡级政府为主,县乡共同管理的占16.7%。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形成了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造成体系管理严重脱节,尤其是乡级和村级植保测报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地方基层没人负责这项工作。目前,海南省大部分市县农技中心人员不属于公务员,也没有绩效工资。因此,测报人员工资待遇较低,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收入越来越低。当前,从事病虫测报工作的研究生一级工作人员,月工资也就1 200元左右,远远低于中专毕业的小学教师的收入,然而,病虫测报工作的责任大、任务重、强度高、时间长。如我国南方负责水稻病虫测报的技术人员在每年5 ~10 月,要天天下田;对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赶蛾调查,更是要在每天早晨5∶30以前下田,十分辛苦。但测报人员的待遇低,甚至不及从事植保其他专业人员。致使病虫测报队伍不稳,问题突出,测报人员流失严重,技能传承断代。3 建议与希望建议地方政府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国发 〔2006〕 30号文件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文件,逐步提高测报人员待遇,稳定测报队伍。特别是要尽快将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重大病虫监测顺利进行,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象气象预报一样,打开互联网就能直观地看到全国各地主要病虫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有重大病虫灾情的潜在危险时,都能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报纸等媒体提醒广大农民不失时机地开展防治工作,将病虫害控制在成灾之前,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参考文献[1]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10-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19/content 10218932.htm -
报告(三十三)中华稻蝗(Chinese Rice Grasshopper)
出版时间:2009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全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其中华东、华中地区发生较重。近年来辽宁稻区发生有加重趋势。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芦苇等及禾本科杂草。成虫和蝗蝻为害玉米叶片时,造成叶片缺刻。严重时,常常将叶片吃光,仅剩中脉。图3-85 植株被害状雄成虫体长18~27mm,前翅长14~24mm;雌成虫体长24~39mm,前翅长20~31mm,黄绿色或黄褐色,头大,颜面略向后倾斜。复眼灰色,触角褐色、丝状。从头部复眼后方至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深褐色纵条,前胸腹板有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达到或刚超过后足胫节中部,雌虫腹部第3~4节背板后下角有1齿突,下生殖板后缘有4齿,各齿距离相等。若虫称蝗蝻,一般6龄,老熟若虫全体绿色,头大,复眼椭圆形,银灰色。卵深黄色,卵粒长圆筒形,长约4mm,中央略弯,端部稍大。卵囊短茄形,大小为9~14mm×6~10mm,有盖,褐色。每个卵囊一般有卵30余粒。卵呈2纵行排列于卵囊中。图3-86 中华稻蝗(上:蝗蝻;下:成虫)中华稻蝗在我国长江以北1年1代,长江以南1年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产于田埂、沟边、湖边以及荒草地等潮湿、疏松的表土中,深度1.2~1.6cm。初孵化若虫先集中在杂草或田边稻株上取食,3龄后活动力增强,向水稻和玉米田中迁移为害。成虫羽化后14~40天交配,交配后10~40天产卵。1.农业防治 进行湿地整治,除草防虫。冬、春季深翻土壤,清除田埂、沟渠边杂草,有条件进行冬灌,可有效杀灭虫卵。2.化学防治 在中华稻蝗发生较重时,选用40%乐果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三氯氟氰菊酯乳油喷雾。 -
报告(三十一)玉米耕葵粉蚧(Corn Root Mealybug)
出版时间:2009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ostisWang et Zhang],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在我国玉米生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地区发生普遍,尤以夏玉米受害较重。图3-80 植株被害黄化(右:茎基部密生虫体)玉米耕葵粉蚧主要为害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若虫和雌成虫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刺吸植株汁液,以玉米4~6叶期发生为害严重。粉蚧群集在地表以下玉米根茎基部和近地面的叶鞘内为害,受害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整株枯萎。受害根部变黑,茎基部维管束呈褐色,部分根系肿大变粗,根尖发黑腐烂。由于其为害部位比较隐蔽,不易发觉,从叶片发黄到整株枯死仅3~5天,因此难以及时发现而延误防治。雌成虫体长3.0~4.2mm,宽1.4~2.1mm,长椭圆形而稍扁平,褐色,全身覆一层白色蜡粉,眼椭圆形发达而突出,触角8节,足发达。雄成虫体较小,长1.42mm,宽0.27mm,深褐色,3对单眼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退化,胸足发达,前翅长0.83mm,白色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卵椭圆形,大小为0.49mm×0.27mm,初产呈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状。若虫共有两龄,1龄若虫体长0.61mm,无蜡粉;2龄若虫体长0.89mm,宽0.53mm,体表出现白蜡粉,触角7节。蛹体长1.15mm,长形略扁,黄褐色,触角、足、翅明显,茧长形,白色柔密,两侧近平行。图3-81 玉米耕葵粉蚧玉米耕葵粉蚧在华北1年发生3代。以卵囊附着在玉米根茬、秸秆等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气温升至17℃时越冬卵开始孵化,若虫扩散寻找小麦及禾本科杂草等寄主为害。第2代若虫孵化盛期一般在6月中旬末,正值夏播玉米2~3叶期,若虫迁移聚集到夏玉米根茎基部和近地面叶鞘内,吸取汁液为害,此时玉米抵抗力差,受害严重。第3代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害玉米或高粱,此时玉米已近成熟,影响不大。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雌成虫形成卵囊在寄主残体上产卵越冬。黄淮海夏玉米区,大多实行冬小麦—夏玉米二熟耕作制。早播夏玉米,常在小麦收获前麦行间点播,则小麦收获后不再翻耕灭茬,故为玉米耕葵粉蚧发生积累了大量越冬虫源。翌年越冬卵孵化后若虫为害小麦。小麦收获后,玉米耕葵粉蚧经过一个世代的增殖,种群数量激增,在玉米上为害加重。近年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耕葵粉蚧为害日趋严重。目前生产上尚无高抗虫品种。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严重发生地区,采用玉米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秋季收获后深耕灭茬,杀灭越冬卵,冬季在麦田浇抗冻水,可杀死部分越冬卵。2.化学防治 用48%毒死蜱乳油,或25%喹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进行灌根,效果较好。也可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 -
报告(二十七)斜纹夜蛾(Tobacco Cutworm)
出版时间:2009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该虫食性较杂,可为害99科200余种植物。幼虫为害玉米,初龄幼虫主要取食叶肉,在叶片上形成许多网状斑块;大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可造成明显的不规则缺刻。幼虫数量大时,由于玉米叶片遭到破坏,造成显著减产。斜纹夜蛾成虫体长14~16mm,翅展33~35mm。前翅褐色,雄蛾前翅带有棕黑色,径脉和中脉基部褐黄色;基线、内横线褐黄色,后端相连;环纹淡褐黄色,中央淡褐色,外侧具1淡褐黄色斜纹自中脉伸至前缘脉;肾纹中央黑色,内缘淡褐黄色,后端淡褐黄色;亚端线内侧具1列黑色尖齿,外横线与亚端线间带紫灰色,端线黑色较粗,内侧有1被翅脉隔断的淡褐黄色细线。雌蛾外横线与亚端线间紫灰色不明显。老熟幼虫体长35~45mm,头部淡褐至黑褐色,腹部颜色多变,一般为土黄色、暗褐色,散生白色斑点,各腹节有半月形黑斑1对。图3-69 斜纹夜蛾(左:成虫;右:幼虫)(引自:张玉聚)斜纹夜蛾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属间歇、多食、暴发性害虫,主要以食叶造成为害。长江以北地区斜纹夜蛾不能越冬,属于迁飞性害虫。1.化学防治 幼虫在3龄前,及时喷施药剂防治,如50%辛硫磷乳油、15%菜虫净乳油、2.5%敌杀死乳油等。4龄后幼虫具有夜间为害特性,施药宜在傍晚进行。2.诱杀成虫 斜纹夜蛾有趋光、趋化性,在成虫阶段,用黑光灯、糖醋液或捆成把的杨树枝诱杀成虫。 -
报告(二十四)棉铃虫(Cotton Bollworm,Corn Earworm)
出版时间:2009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又称玉米穗螟,属鳞翅目Lepidopera,夜蛾科Noctuidae。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不详外,各地均有分布。近年来,棉铃虫对玉米、高粱等作物的为害加剧,已成为我国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图3-61 雌穗被害状图3-62 棉铃虫(下)和玉米螟(上)混合啃食雌穗棉铃虫为害棉花、小麦、玉米、高粱、番茄、茄子、芝麻、向日葵、豇豆等多种植物。幼虫为害玉米主要钻蛀果穗,也可取食叶片,取食量明显较玉米螟大,因此对果穗造成的为害更严重。一般1~2龄幼虫主要为害玉米花丝、雄穗及叶片,3龄后的幼虫开始钻蛀果穗,造成结实不良、籽粒破碎,加重穗腐病发生。图3-63 棉铃虫(上:幼虫;中:蛹;下:成虫)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一般雌虫黄褐色,雄虫灰绿色。前翅基线不清晰;内横线双线、褐色、锯齿形;环纹褐边,中央有1褐点;肾纹褐边,中央有1深褐色肾形斑,中横线褐色,微波浪形;外横线双线,亚缘线褐色,锯齿形,两线间呈1褐色宽带;外缘各脉间有小黑点。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卵直径0.5~0.8mm,初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40~45mm,头部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纹,体色有淡红、黄白、淡绿、灰绿几种类型。气门线白色,体背面具十几条细纵线条,各腹节上有毛瘤12个,刚毛较长。蛹长17~20mm,腹部第5~7节各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末端具臀棘2个。棉铃虫在我国各地发生代数因年份、地区而异,1年发生3~7代。在辽宁、新疆北部棉区1年发生2~3代,黄淮地区4代。以蛹在土中5~10cm深处越冬。春季气温15℃以上时开始羽化。一般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豌豆、苘麻等,以后各代幼虫为害棉花、玉米、高粱等,卵多产在棉株上部嫩叶正面或苞叶上。初龄幼虫取食嫩尖或嫩叶,2~3龄后,幼虫蛀食蕾铃,能转移为害。成虫夜间有趋光和趋杨树枝的习性。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早晨露水干后至9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1.农业防治 秋后进行土壤深耕和冬灌,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越冬蛹,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1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2、3代密度。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2.诱卵诱虫防治 有棉田地区,在棉田边缘种植数行春玉米,能够诱集棉铃虫成虫产卵和大量天敌,集中灭杀,对棉铃虫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玉米田周边种植洋葱、胡萝卜,能够诱集大量棉铃虫成虫,通过及时施药集中灭杀。可利用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技术诱杀成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行之有效。3.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产卵盛期,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能有效降低幼虫数量;也可喷施Bt乳剂,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进行防治。4.化学防治 在棉铃虫幼虫3龄前,喷施75%拉维因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可有效杀灭幼虫。 -
报告(二十二)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
出版时间:2009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又名钻心虫,箭秆虫等,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世界性害虫。我国玉米螟优势种类为亚洲玉米螟,在玉米、高粱种植地区均有发生,而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主要分布于新疆伊宁玉米产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河北等地欧洲玉米螟常与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但以亚洲玉米螟为主。玉米螟食性很杂,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有数十种,主要为害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麻及豆类。玉米螟以幼虫蛀茎为害,一般3龄以下幼虫“潜藏”为害,4~5龄为钻蛀为害。初孵幼虫潜入心叶丛,蛀食心叶造成针孔或“花叶”。3龄后幼虫蛀食,叶片展开时出现排孔。玉米进入孕穗期,幼虫取食雄穗。当雄穗逐渐散开时,幼虫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雄穗柄或转移雌穗着生节及其上、下节处蛀入茎秆。穗期世代幼虫潜藏取食花丝继而取食雌穗顶部幼嫩籽粒,3龄以后部分幼虫蛀入穗轴、雌穗柄或茎秆。受害植株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熟,折蓼掉穗。遇风倒伏则损失更大。此外,玉米螟为害常引发玉米穗、茎腐病的感染,加重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图3-53 田间为害状(植株上部折断)图3-54 叶片蛀成排孔图3-55 幼穗尖部蛀成孔道图3-56 成穗被害状图3-57 玉米螟亚洲玉米螟雄蛾黄褐色,体长10~14mm,翅展20~26mm。喙发达。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前翅黄色,斑纹暗褐色。前缘脉在中部以前平直,然后稍折向翅顶。内横线明显、呈波状纹,有一小深褐色的环形斑及一肾形的褐斑,环形斑和肾形斑之间有一黄色小斑。外横线锯齿状,内折角在脉上,外折角在脉间,外有一明显的黄色“Z”形暗斑,缘毛黄褐色。后翅浅黄色,斑纹暗褐色,在中区有暗褐色亚缘带和后中带,其间有一黄色斑。雌蛾翅展26~30mm,较雄性颜色淡,前翅浅灰黄色,横纹明显或不明显。后翅正面浅黄色,横线不明显或无。卵单粒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半透明。一般15~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体长约1.5mm,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头壳深棕色,体浅灰色或浅红褐色,有纵线3条,以背线较为明显,暗褐色。第2、3胸节背面有4个圆形毛疣,其上各生2根细毛。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的毛瘤,前列4个,后列2个,且前大后小。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型,上环缺口很小。蛹黄褐色至红褐色,长15~18mm,纺锤型。臀棘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欧洲玉米螟虫与亚洲玉米螟虫极为相似,从外部形态一般很难区分,主要需依据雄蛾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及性外激素的不同来鉴别。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1年1~2代,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不同。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粱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虫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重。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春玉米面积小,会集中产卵加重为害。相反夏作面积较大也会扩散发生,为害减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1.农业防治 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压低虫源基数。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采用高温沤肥、秸秆还田、白僵菌封垛等措施,减少发生基数,降低发生程度。利用玉米对螟虫的抗性是综合治螟措施的重要一环,可减少化学防治面积,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天敌,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根本措施。2.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村屯及其附近设置高压汞灯进行大面积诱杀,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设灯时期为6月末至7月末,灯设在较开阔场所,灯距100~150m,灯下建一直径1.2m、深12cm圆形捕虫水池,水中加50g洗衣粉。3.生物防治 (1)白僵菌治螟:在东北地区,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玉米秸秆用孢子含量80亿~100亿/g的白僵菌粉100g/m3,用手摇喷粉器或分层撒布菌土进行封垛。在高湿度地区如广东、四川等地,玉米心叶期可施用白僵菌颗粒剂,用含量50亿/g的白僵菌粉与煤渣或细砂按1:10的比例混匀制成颗粒剂,于玉米心叶期施入心叶内,每公顷用量50~70kg。(2)释放赤眼蜂治螟:在东北地区利用柞蚕卵繁殖的对玉米螟高效寄生的松毛虫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在华南及华北利用人工卵或米蛾卵等繁殖玉米螟赤眼蜂及螟黄赤眼蜂,进行人工田间放蜂治螟。放蜂时期,田间百株卵块1~2块时(即产卵初期)为第一次放蜂的最佳时期,然后隔5~7天再放第二次蜂。每公顷两次共放蜂15万~30万头,每公顷每次放蜂30点,将蜂卡别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大面积连片防治才能保证良好的防效。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性诱剂诱杀雄蛾。4.化学防治 玉米螟属于钻蛀性害虫,掌握施药时期特别重要,必须做到将螟虫消灭在蛀入茎秆或雌穗之前。主要是以颗粒剂心叶投药为主。心叶期投施3%克百威颗粒剂,或0.1%高效氯氟氰菊酯颗粒剂,使用时拌10倍煤渣或细砂颗粒,每株1.5g。或用1%对硫磷颗粒剂或1%辛硫磷颗粒剂,玉米心叶末期每株施颗粒剂1~2g。 -
报告(十八)大灰象(Big Gourd Shaped Weevil)
出版时间:2009大灰象[Sympiezomias velatus(Chevrolat)],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湖北、山西、河南、陕西、安徽、湖北和内蒙古等地均有发生。成虫可取食粮食作物、棉花、麻类、花生、豆类、牧草及各种苗木嫩叶、茎,使植物组织受损,出现缺刻;幼虫取食腐殖质和植物根系,为害作物根部。图3-44 幼苗被害状成虫体长7.3~12.1mm,宽3.2~5.2mm。雄虫宽卵形;雌虫椭圆形。体黑色,密覆灰白色具金黄色光泽的鳞片和褐色鳞片。褐色鳞片在前胸中间和两侧形成3条纵纹,在鞘翅基部中间形成长方形(近环状)斑纹;鞘翅卵圆形,末端尖锐,中间有1条白色横带,横带前后、两侧散布褐色云斑,鞘翅各具10条刻点列。小盾片半圆形,中央具1条纵沟。前足胫节端部向内弯,有端齿,内缘有1列小齿。雄虫胸部窄长,鞘翅末端不缢缩,钝圆锥形;雌虫腹部膨大,胸部宽短,鞘翅末端缢缩,且较尖锐。卵长椭圆形,1mm×0.4mm,初乳白色,两端半透明,经2~3天变暗,孵化前乳黄色,数十粒卵粘在一起,成块状。老熟幼虫体长约14mm,乳白色。头米黄色。上颚褐色,先端具2齿,后方具1钝齿,内唇前缘有4对齿状突起,中央有3对齿状小突起,后方的2个褐色纹均呈三角形。蛹长9~10mm,长椭圆形,乳黄色,复眼褐色。喙下垂达前胸,上颚较大。触角垂至前足腿节基部。头顶及腹、背疏生刺毛。尾端向腹面弯曲,其末端两侧各具1刺。图3-45 大灰象成虫大灰象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成虫隔年交替越冬。成虫于5~6月为害作物苗期,有群居性和假死习性。卵产于叶片上,呈块。参见蒙古土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