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加强测报体系建设 高效服务“三农”
出版时间:2010楼爱玲作者简介:楼爱玲(1967~ ),女,和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保和农技推广研究、管理工作,电话:0996-5022123,E-mail:hjnjzh@163.com。 才才 廖广晟 买合土木 李世钧 周琪霞(和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新疆和静 841300)摘要:面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异常气候频发等新情况,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面临更为巨大压力,现有的病虫害测报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植保工作的要求。本文就新疆如何加强测报体系建设,更好的服务“三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围绕病虫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病虫防控的预见性;二是围绕重大病虫防控,提高病虫防控的有效性;三是通过加强测报基础设施、测报队伍和测报工作标准化建设入手,完善新疆测报体系,提高病虫监测预报水平和能力。关键词:测报体系;建设;对策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时代的发展,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植保防灾减灾的安全保障任务也日趋繁重,面对社会要求和植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应从加强测报体系着手、全面开展植保工作,高效服务“三农”。这一工作又将如何顺利有效地开展,将测报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开展植保工作新局面,还有待植保工作者共同分析和探讨。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本地测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三农”做出了较大贡献,有效控制和减轻了重大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当然,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测报工作还存在一定不足,赶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还不能完全满足“三农”发展的要求,现就新疆目前测报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植保和测报工作任务浅谈以下几点。1 测报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措施农作物病虫情预测预报工作是各级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预测预报担负着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任务,为各级政府部门、生产单位及广大农民提供病虫信息服务,指导防治工作。为适应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特别是食物安全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病虫测报体系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植保部门在病虫测报方面,应注重信息的收集,特别是县级和乡级植保技术人员要多深入田间地头注意观察病虫发生为害规律,为有效综合防治收集“第一手”资料。植保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其复杂性在于其所研究的系统是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系统,研究对象病虫具有生命性,且受自然环境、作物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等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为求准确、及时、高效地服务农民,指导农业生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植保部门在原有的测报技术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完善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病虫测报体系,及时、准确服务“三农”。1.1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测报体系农业有害生物测报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健全、队伍过硬的农业有害生物测报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是一项“只投入、不直接产出”的公益性事业,它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自身经济效益低。没有资金支持很难搞好工作。各级财政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病虫害测报工作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农民离不开、工作难开展的矛盾非常突出。测报工作应以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任务和服务宗旨,坚持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突出测报的公益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测报体系建设。1.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以专业化队伍为主体,测报设施为手段,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健全、队伍过硬的农业有害生物测报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争取编制设置,加强队伍建设,各县专职测报人员不少于2人,各测报点至少聘用1名专职技术人员。乡镇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加挂“病虫测报、防控指导站”的牌子,每个指导站设2~3名植保员。对有关测报技术人员特别是农民技术员,应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充实知识,提高技术水平,逐步使这支队伍适应植保新形势的需要,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起重大作用,真正使这支队伍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者和贡献者。1.3 争取国家项目,增强服务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中共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推广服务机构建设,确定在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建全乡镇或区域性动植物疫病防控、测报公共服务机构。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强测报体系尤其是县、乡两级基层测报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几年时间争取在每个县都建立重大植物疫病控制扑灭中心,国外引种隔离监测场,农业有害生物测报、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植物检疫实验室和各处基层有害生物测报监测点,通过软硬件项目建设提高测报体系尤其是基层测报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2 对于新疆如何加强测报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新疆农业有着自己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产业。新疆测报体系建设要以确立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信息农业为手段、以品牌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新疆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提高新疆农民收入。2.1 围绕病虫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病虫防控的预见性一是继续做好小麦锈病、玉米螟、地老虎等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二是继续做好经济作物病虫害棉铃虫、棉蚜、棉花枯黄萎病以及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的病虫害监测;三是继续做好蝗虫、草地螟等暴发性、迁飞性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四是继续开展新病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制定测报调查规范,同时开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害生物和天敌种群数量变化动态的监测。2.1.1 加强病虫预警监测能力确保全年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继续扎实做好“四定一查”工作,加强对重大病虫害的定期普查,加强小麦条锈病、草地螟、棉铃虫、棉蚜等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对小麦锈病、农田蝗虫、草地螟、棉铃虫、棉蚜等重大病虫害要实行紧急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监测和预警水平,为病虫防控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2.1.2 推动数字植保的发展实现病虫数据信息处理的图形化和可视化发布,确保病虫监测和预警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有效性。重点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仪器设备和ArcGIS 9等软件系统,开发3S技术。按照农业部的统一安排,分级、分区域开展3S技术系统培训。在重点区域进行推广试点,运用GPS、GIS等综合技术制做出小麦条锈病、蝗虫等主要病虫害发生分布区域图。2.1.3 要继续抓好病虫电视预报进一步扩大电视预报覆盖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力促本区电视病虫预报工作水平上新台阶。2.2 围绕重大病虫防控,提高病虫防控的有效性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严格遵循“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生物、生态、物理措施为中心,化学防治为辅助”的可持续治理和生物多样性控害的综合防治策略,突出重点,加大指导力度,更好地履行防灾减灾职责。以小麦、棉花主要病虫害和蝗虫等重大病虫害为防控工作重点,尽快掌握病虫在本区的发生消长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狠抓技术措施的到位率,综合防治与应急控制相结合,有效控制重大病虫的暴发和为害。确保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重大病虫绿色防控面积达防治面积的30%,粮食病虫损失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10%以下目标实现。2.3 对于加强新疆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的建议2.3.1 加强测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病虫监测的现代化水平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测报工作的投入,继续加强对基层测报设施、手段的改善和人员培训,巩固和提高重点乡(镇、办)或主要作物病虫观测点,加快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大力推进病虫测报数字化建设和可视化预报,逐步实现病虫监测预警的网络化、规范化和多媒体化,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为农民防治提供依据。2.3.2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提高病虫测报工作能力要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公益性职能,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从业人员创新能力和新知识跟进与应用本领。2.3.3 加强测报工作标准化建设,提高病虫预报准确率要严格执行现行测报调查规范,认真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资料统计汇总和病虫情况的综合分析,做到调查规范、预报准确、传递及时。在抓好重大病虫监测和预报的同时,要密切注视突发性和新上升病虫发生动态,防患于未然。同时,逐步扩大调查作物,增加测报对象,开展果树等作物病虫的预测预报。 -
报告模块八 蔬菜病虫害的防治
出版时间:20111.蔬菜苗期常见病害蔬菜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其主要为害瓜类、茄果类、豆类及十字花科蔬菜幼苗。(1)猝倒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幼苗出土前即可受害,造成种子、胚芽或子叶腐烂,受害幼苗出土后,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绕茎扩展,似水烫状,而后病茎缢缩成线状,幼苗即倒地。空气潮湿时,病苗或土壤表面可出现白色絮状霉层而有别于立枯病。2)发病特点 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种管理水平。病菌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温度15~16℃。发病最适宜土温10℃,低温、高湿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一般秋季夜晚凉爽,白天光照不足,苗床湿度大或早春土温偏低,相对湿度大,通风不良或苗床浇水过多,土温15℃以下,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播种过密,间苗移苗不及时,施用带菌肥料,长期使用同一苗床土壤等都会诱发加重该病的发生。幼苗子叶中的养分已耗完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最易感病的时期。3)防治方法● 苗床处理:用50%多菌灵种50%福美双按1∶1 混合,每平方米用药8~10克或32%苗菌敌10克加细土10~15千克配成药土,播种时将2/3的药土撒于畦面,再用1/3的药土盖种。● 种子处理:可用50%福美双3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25%甲霜灵或65%代森锌1 500倍液与种子按1∶3的比例混配浸种。● 苗期:喷0.2%磷酸二氢钾或0.1%氯化钙等提高抗病力。● 化学防治:发现病苗及时拔出并喷药防治。药剂:甲霜灵锰锌或雷多米尔锰锌或杀毒矾500倍液或普力克或龙克菌600倍液或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5~7天一次,连喷2~3次。(2)立枯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幼苗出苗后即可受害,尤以中后期为重,病苗基部变褐色,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病苗发病初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叶片萎蔫不能复原,直至直立枯死,病斑初呈椭圆形暗褐色,具有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后期形成菌核,是与猝倒病区别的又一重要特征。2)发病特点 是一种土壤习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存活可达2~3年,病菌发育适温24℃,越冬后的菌丝恢复活动种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接触幼苗引起发病。播种过密,间苗或分苗不及时,造成幼苗徒长。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土壤水分忽高忽低易诱发此病,从根部、幼茎种伤口侵染发病。3)防治方法● 苗床处理:参照猝倒病。●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或50%福美双拌种。● 加强苗床管理,提高地温,通风,防止高温高湿。● 苗期:喷0.2%磷酸二氢钾或植宝素7 500~9 000倍液。●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1 200倍液或50%根病克600倍液或敌克松或绿亨一号1 000倍液。猝倒病与立枯病混发时,可用福美双800倍液种普力克600倍液喷淋,一般7天一次,连喷2次。(3)沤根1)症状 低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幼苗(育苗阶段或定植后)根部不发新根,幼根表面初呈锈褐色而后腐烂,导致地上部叶片变黄,严重时萎蔫枯死,极易拔起。2)发病特点 地温长时间处于15℃以下,浇水过量或遇连阴雨天气,苗床湿度种地温过低,幼苗出现萎蔫时常发生沤根,致使生长点停止生长,老叶边缘变褐而干枯死亡。3)防治方法● 合理选地,雨后及时排水。● 控制地温不宜低于12℃,应在16℃左右。● 发现轻微沤根要及时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新根生长,必要时喷生根剂或油菜素内酸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2.蔬菜常见虫害防治(1)蝼蛄、蛴螬 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喷施或浇灌可防治蛴螬为害。用撒毒饵的方法可防治蝼蛄为害,先取谷子、麦麸等5 千克在锅里炒香,而后用90%敌百虫30倍液0.15 千克拌匀,适量加水,拌匀做成毒饵,撒在苗床周围或蝼蛄经常活动出人处诱杀。(2)蚜虫 选择内吸性好、兼备触杀种熏蒸作用的药剂轮换使用,如蚜虱绝(25%乳油)2 000~3 000倍液、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辟蚜雾(50%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爱福丁乳油3 000倍液进行喷雾。1.黄瓜霜霉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成株期发病,在开花至结瓜期较重,叶片染病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蔓延,发病初期在叶背产生水渍状斑点,病斑逐渐变为淡黄色或黄色,最后变为淡褐色干枯。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三角形,病斑边缘明显,潮湿时叶背长出灰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收缩而死亡。(2)发病特点 春季多雨、多雾、多露,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有利于该病发生蔓延,定植过密,氮肥过多,通风不及时,肥力差,地势低的瓜地发病重。(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杂1号、津杂2号、中农1号、中农3号、西农58号。● 选地与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选择地势高燥、通风透光、排水性能好的田块。● 药剂防治:58%甲霜灵锰锌600 倍液或72%杜邦克露或60%霜疫净800倍液或安克锰锌或可杀得1 000倍液喷雾。2.黄瓜(西葫芦)白粉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或叶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圆点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斑,病斑可连接成片,布满整张叶片,受害叶片表现为褪绿种变黄,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褐色的小黑点,严重时病叶组织变为褐色而枯死。(2)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随气流种水传播。气温16~25℃,相对湿度80%以上,因通风不良,栽培过密,氮肥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合理密植,开沟排水,摘除老病叶,通风透气。●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7~10天一次,连续2~3次,药剂有:40%福星600倍液或50%锈粉威1 000倍液或70%护绿或15%粉锈宁1 500倍液等。晴天喷药,喷雾足量、均匀。注意农药交替使用,并根据农药安全间隔期有关规定进行。3.菜蚜(包括桃蚜、萝卜蚜、甘蓝蚜三种)(1)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 毫米,体黄色至深绿色。夏季个体腹部多为黄色,春秋季多为蓝黑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夏季黄绿色,春秋季墨绿色。(2)发病特点 以成蚜及若蚜在叶背种嫩茎上吸食作物汁液,瓜苗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卷缩,瓜苗萎蔫,甚至整株枯死老叶受害,提前枯落,缩短结瓜期,造成减产,此外还能传播病毒病。(3)防治方法 用蓟粉蚜安2 000倍液或大功臣1 000倍液或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氰戊菊酯1 500倍液喷雾,喷药时,喷头应向上,重点喷叶片反面。豆类、瓜类对大功臣较敏感,高温季节慎用。也可采用黄板诱杀。1.番茄晚疫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种青果受害较重。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健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2)发病特点 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利于发病。该病害是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注意通风,采用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整枝种清除中心病株、病叶。●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施药效果好。药剂有50%霜霉疫特净800倍液或25%雷多米尔8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甲霜铜600倍液灌根。2.番茄早疫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轮纹。成株期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发展。初期叶片呈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轮纹斑,边缘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主要症状是病部有(同心)轮纹。(2)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种分生孢子在病残体种种子上越冬,通过气流、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从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人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6~28℃,高温高湿发病重。(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密植,选用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用杀毒矾500 倍液或扑海因或早疫晚疫灵1 000倍液喷雾,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 千克喷粉,7~10天1次,连续3次。3.番茄青枯病(1)症状 属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病株中午萎蔫、傍晚恢复,2~3天后枯死,植株仍为青色,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髓部变为褐色腐烂,用手挤压有白色黏液溢出。高温高湿利于发病。(2)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或马铃薯块上越冬,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人,在植物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或细胞中毒,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30~37℃,最适pH为6.6,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3)防治方法● 水旱轮作,十字花科蔬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石灰调节酸碱度。● 药剂防治:可用农用链霉素或可杀得或绿乳铜灌根,每株0.3千克,每10天1次,共2~3次。或用枯斑黑腐净1 000倍液喷雾。4.番茄病毒病(1)症状 属病毒性病害,有三种类型:1)花叶型 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斑驳,叶脉透明,叶片略有皱缩,多呈花脸状。2)蔽叶型 由上部叶片开始或部分变成条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花瓣增大,形成花“炬”,植株不同程度矮化。3)条斑型 主要表现在果实种茎上。(2)发病特点 高温、干旱、蚜虫为害重、植株长势弱、重茬等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可通过摩擦、打杈等作业时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蚜虫、机械传播。(3)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注意田间操作中手种工具的消毒。● 种子消毒:用清水浸种4 小时后捞出放人10%的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后洗净催芽播种。2)注意防治蚜虫 用10%吡虫啉或0.4%的杀蚜素喷杀蚜虫,减少蚜虫传毒机会。或用病毒希克800倍液喷雾。3)生物制剂防治 田间操作前先喷1%肥皂水加0.2%~0.4%的磷酸二氢钾预防接触传染,在定植后喷1次NS-83增抗剂100倍液,增强植株耐病性,还可提高产量。5.蚜虫防治蚜虫宜及早用药,将其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1)农业防治 蔬菜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败叶,铲除杂草。(2)物理防治 利用蚜虫对黄色有较强趋性的原理,在田间设置黄板,上涂机油或其他黏性剂吸引蚜虫并杀灭。用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的原理,在田间悬挂或覆盖银灰膜,每亩用膜5千克,在大棚周围挂银灰色薄膜条(10~15厘米宽),每亩用膜1.5千克,驱避蚜虫。利用银灰色遮阳网、防虫网覆盖栽培。(3)药剂防治 喷雾用镇蚜(25%吡·辛 EC)1 000~1 500倍液,或20%绿保素2 500倍液,或云大-啶虫脒1 200倍液,或50%抗蚜威2 000倍液,或50%溴氰菊酯3 000倍液。6.红蜘蛛加强虫情检查,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用药剂喷雾防治:1.8%阿维螨清乳油1 000倍液,平螨1 5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2 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1 200倍液。7.番茄(辣椒、茄子)灰霉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黄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健交界分明。(2)发病特点 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易发生,花期最易感病,借气流、灌溉及农事操作从伤口、衰老器官侵人。(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避免阴雨天浇水,发病后控制浇水种施肥,集中处理病果、病叶,注意农事操作卫生。● 药剂防治:抓住移栽前、开花期、果实膨大期三个时期用药,移栽前用速克灵或扑海因1 500倍液喷淋幼苗,花期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加人0.1%的扑海因或0.2%~0.3%的甲霜灵蘸花或涂抹,结果期用20%惠多丰1 500倍液或50%灰霉速净6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倍液喷雾。8.辣椒病毒病(1)症状 属病毒性病害,主要有两种类型:● 花叶坏死型 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病叶出现不规则褪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叶症,有的叶上出现褐色坏死斑,自叶片主脉沿茎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条斑,造成落叶、落花、落果,以致整株死亡。● 叶片畸形丛生 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脉褪绿,皱缩,凹凸不平,呈线状,茎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枝叶呈丛簇状,病果呈现花斑或坏死斑,畸形,易脱落。(2)发病特点 高温、干旱利于蚜虫的发生为害、传毒,可降低植株的抗病毒能力,病毒以接触摩擦、伤口传播(如整枝、摘果)等。(3)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选用清水浸种2~3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浸20~30分钟,洗净催芽播种。● 注意用10%吡虫啉或0.4%杀蚜素防治蚜虫。●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1.8%爱多收600 倍液或0.004%云大120水剂1 500倍液,叶面喷施,提高植株抗病力,化学药剂有20%病毒A、1.5%植病灵、病毒希克等。9.茄子绵疫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果实,果实受害多以下部老果较多,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果实内部变黑腐烂、易脱落,病果落地后,由于潮湿可使全果腐烂遍生白霉,最后干缩成僵果,病叶有明显轮纹。(2)发病特点 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发病适温为28~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发病快。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密、定植过迟、偏氮、重茬、长果形品种发病重。(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增施磷、钾肥,提高抗性,在田外集中处理病果,与瓜类、豆类作物轮作。● 药剂防治:初期喷药保护,用25%甲霜灵 800 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或20%惠多丰1 0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次。1.豇豆锈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背或叶面产生黄褐色或淡黄色小点,后期病斑中央凸起呈暗褐色,即夏孢子堆,周围有黄色晕圈,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严重时整张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2)发病特点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气流传播,发病适温为23~27℃,相对湿度为90%以上,开花结荚期到采收中后期最易感病,田间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连作田发病重。(3)防治方法● 与非豆类作物轮作● 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高畦栽培,增施磷、钾肥,增强长势种提高抗病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40%福星1 000倍液或70%护绿或15%粉锈宁1 500倍液或50%锈粉威800倍液喷雾,并注意安全间隔期,如粉锈宁为7天、福星为18天。2.豆螟(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3 毫米,翅展24~26 毫米,暗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前缘色较淡,在中室端部有一个白色透明斑,在中室内及中室下方各有1个白色透明的小斑纹。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前后翅均具有紫色闪光。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18 毫米,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列成两排,前列4个较大,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较小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有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1根刚毛。(2)发病特点 该虫发育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成虫期7~10 天,卵期7~3 天,幼虫期6~8 天,蛹期7~9天。成虫以夜间活动为主,卵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虫蛀人花蕾,可在花蕾中取食一直至老熟幼虫,然后脱落土地中化蛹,或被害花瓣粘在豆荚顶部或脱落粘在豆荚上,蛀人豆荚为害,3龄幼虫开始大量排粪。(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种豆荚,减少虫源。● 药剂防治:在花期进行防治,从第1次花期每隔5天喷1次药,重点喷花蕾、嫩荚种落地花,在晚上6 时后喷,药剂有30%迅猛1 500倍液、全杀2 000倍液、5%抑太保1 500倍液、2.5%敌杀死3 000倍液等。3.斑潜蝇(1)发生特点 以幼虫蛀食上下表皮之间的叶肉组织,形成干褐区域的黄白色虫道,蛇形弯曲,无规则,虫粪线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降低产量,使蔬菜失去食用价值,世代重叠,可为害多种蔬菜。(2)防治方法● 黄板诱杀:成虫盛发期,用黄板诱杀,每亩15~20个诱杀点。● 药剂防治:一般4~6月底发生轻,7~9月发生重,当作物每叶平均有5头幼虫时,在2龄幼虫期前(虫道0.3~0.5 厘米)喷药7天1次,连续2~3次,药剂:用1%阿维菌素1 500倍液或2.5%敌杀死或75%灭蝇胺3 000倍液或10%万斯3 000倍液喷雾。1.白菜软腐病(1)症状 属细菌性病害,田间植株从包心期开始发病,常见症状是在植株外叶上,叶柄基部与根茎交界处先发病,初水渍状,后变灰褐色腐烂,病叶瘫倒露出叶球,俗称“脱帮子”,并伴有恶臭,另一常见症状是病菌先从菜心茎部开始侵人引起发病,植株外生长正常,心叶逐渐向外腐烂发展,充满黄色黏液,病株用手一拔即起,俗称“烂疙瘩”,湿度大时腐烂发出恶臭。(2)发病特点 病菌在土壤堆肥、害虫体内越冬,借雨水、灌溉水、带菌肥料、昆虫,通过自然裂口种虫伤口侵人传播。(3)防治方法● 品种与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避免与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蔬菜连作,提前翻犁,促进病残体腐烂分解。● 栽培管理:选择地势高、水位低、肥沃的地种植,增施有机栏肥,及时拔除病株后用生石灰消毒。● 防治害虫:及时防治黄曲条跳甲、猿叶甲、小菜蛾等害虫,减少害虫为害种田间作业造成伤口。●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或枯斑黑腐净1 000倍液或加瑞农750倍液,5~7 天喷一次,连续3 次,重点喷洒在病株茎部及近地表处。铜制剂对白菜敏感,不宜在白菜上使用。2.白菜类黑斑病(1)症状 属真菌病害,主要为害结球白菜、普通白菜等叶片。受害叶片多从外叶开始,病斑为圆形的褪绿斑,后变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周边有黄晕圈。(2)发病特点 高温、高湿发病重,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种种子上越冬,借雨水从表皮气孔侵人,先从下部老叶侵染,逐渐向上部向内部叶片发展。发病适温15~20℃、相对湿度75%~85%、春季雨水多、田间湿度大、秋季露水重、肥水管理粗放发病重。(3)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的0.3%的50%扑海因或50%福美双拌种。● 加强田间管理: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增施有机栏肥,消毒田园,深翻晒垡,收获后清除病残体。●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抗霉菌素200倍液或50%扑海因1 000倍液或枯斑黑腐净1 000倍液或70%叶斑叶霉净800倍液等喷雾。3.菜粉蝶(菜青虫)(1)形态特征 其幼虫称菜青虫,全国各地均有发生。(2)发病特点 幼虫食叶,1~2 龄幼虫啃食叶肉,留下一层清而透明的表皮,3龄后可食整个叶片,轻则虫孔累累,重则仅剩下叶脉、叶柄,虫粪污染蔬菜,虫伤易引起软腐病的发生,喜食甘蓝种花椰菜。(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处理清除老叶、残株、杂草,减少虫源。● 药剂防治:在幼虫2龄前,施用三虫剪1 500倍液或2.5%敌杀死3 000倍或菜蛾宝1 000倍液或迅猛等药剂喷雾。使用高频振杀虫灯诱杀或性消息素诱杀成虫。 -
报告对喀斯特山区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的思考——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出版时间:2010吴长松 莫纯碧 熊咏 黎藜 先丹(贵州省毕节地区植保植检站 贵州毕节 551700)摘要: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山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当前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立地、县、乡三级测报体系,建设病虫害标准观测场和监测点,整合植保、气象、科研、专业院校、电视、网络等部门开展联合攻关的发展思路。关键词:病虫害;监测预警;喀斯特地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又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是国家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是植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和“前提”,是“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要载体,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为毕节地区农业生产安全,特别是粮油作物的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抗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毕节地区为例,研究喀斯特岩溶山区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意义重大。毕节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域的腹地,其喀斯特地貌面积占贵州省的73%以上。毕节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类型复杂。随着近年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种植品种类型多样,农产品贸易和货物流通频繁,农业生产朝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毕节喀斯特山区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重大生物灾害发生频率高,具有来势猛,范围广,间歇性暴发为害等特点。加上频发的旱灾、洪涝、冻害、雹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使毕节地区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研究分析当前毕节地区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状况,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积极作用。1 毕节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基本情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节地区病虫测报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以2个全国区域测报站,2个全国测报网点站,9个省级重大病虫监测网点站组成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监测网络。按照国家标准《GB/T 15790~15804—1995主要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一)》和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 395~398—2005 贵州省水稻主要病虫测报技术规范》、《DB52/T 568—2009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规范》、《DB52/T 527—2007农田鼠害(黑线姬鼠)监测技术规范》、《DB52/T 528—2007农舍鼠害(黄胸鼠、小家鼠)监测技术规范》等的要求,坚持搞好小麦条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农田鼠害等重大病虫害的系统监测工作,同时做好其他主要病虫如稻苞虫、稻负泥虫、二化螟、大螟、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蔬菜病虫和果树病虫等以及其他突发性病虫的监测,随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各种病虫情报,长期预报准确率一般在85%左右,中、短期预报准确率一般在90%左右,为各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民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进入21世纪以来,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将植保工作纳入政府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措施之一,测报工作责任重大。1.1 监测预报范围不断扩大全区植保系统根据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种植模式的调整,逐步扩大监测作物范围,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监测对象从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4种粮食作物近20种病虫草鼠害,扩展到玉米、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和果树等10多种作物,100余种病虫草鼠害。有效地指导农民及早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为推动毕节地区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高山生态有机茶叶基地、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基地等名、特、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1.2 监测预报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参加了全国“粘虫迁飞研究”、贵州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贵州省主要地方辣椒品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脱毒马铃薯主要病害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毕节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十一五”期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长基金项目、省农业厅(农委)项目、地区科技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参与了国家标准“粘虫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8—1995)”、全国农业行业标准“内生集壶菌检疫技术规程(NY/T 1852—2010)”和省地方标准“辣椒疫病监测与无害化治理技术规程(DB52/T 558—2009)”、“烟青虫监测与无害化治理技术规程(DB52/T 559—2009)”、“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规范(DB52/T 568—2009)”、“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DB52/T 569—2009)”的制定并开展广泛应用,进一步规范了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监测预报技术得到不断改进,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1.3 病虫情报发布方式多样在病虫情报发布途径上,通过与地区和各县(市)电视台、毕节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网络、中国移动毕节分公司、毕节日报社、毕节地区广播电视局等部门协调,借助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广播和报刊等宣传媒介发布图、文、声、形并茂的可视化预报和病虫情报,并通过已建立的农药公示牌,将病虫情报张贴在村委会所在地及全区的200 多个农药经营点,让广大干部和农民知晓,提早搞好防治指导工作,增强农业生产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多次受到农业部和贵州省农业主管部门的表彰和肯定。1.4 抗灾救灾功能不断显现近年来,干旱、霜冻、低温冷冻等灾害性天气不断袭击毕节地区,尤其是2008年初的雪凝灾害天气,2009年秋到2010年初夏之间的百年不遇的旱灾,对毕节地区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毕节地区测报人员始终坚持“抗灾救灾、抗灾减灾”的思想,紧紧围绕全区改种和补种马铃薯、玉米、蔬菜等作物,通过灯诱、田间调查等方式,切实加强粘虫、“两迁”害虫、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灾后恢复生产当好参谋,为指导农民防治病虫提供技术服务。2 毕节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存在问题2.1 测报网络还需延伸目前在毕节地区构建有以1个地级植保植检机构和8个县级植保植检机构为主体的病虫鼠害测报体系,但在乡(镇)一级无植物保护机构,无人从事病虫测报工作。在毕节地区,测报技术人员较少,能长期坚持从事病虫测报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到70人(含工勤人员),毕节地区耕地面积有103.4万公顷,平均每人要承担1.48万公顷耕地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任务,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喀斯特山区病虫害发生为害点多、面广,监测工作量大,防控难度高。2.2 测报队伍亟需加强一是植保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职称偏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专业性较强,只有植保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才能完全胜任,但在毕节地区植保系统,植保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只占36.2%,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只占15.6%。二是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全区植保系统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40岁以上的占65%,大多毕业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90年代后的比较少,2000年以后毕业的更是凤毛麟角。受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测报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所掌握的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及时接受测报新技术、新理念。三是工资水平低,队伍不稳定。年平均工资收入在2万元左右,面对当前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不断上涨的物价,测报队伍极不稳定,有的自谋生路发展其他产业,有的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有的因病不能正常上班,只有65.3%的技术人员在从事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工作,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资金完成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市政府临时安排的中心任务。2.3 测报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长期制约测报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地方财政只保人员工资,调查经费需要靠项目经费支出,无经费添置仪器设备和改善交通条件,形成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局面。对新出现的病虫害,特别是经济作物生产上的一些病虫害,由于没有经费投入,无从开展其发生为害规律和防治对策研究,难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2.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全区测报工作监测手段较为落后,只有测报灯、黑光灯、诱集器等简单设备,主要是通过测报人员在野外田间地头,全凭“一张嘴”和“两条腿”开展“两查两定”工作,无相对固定的病虫发生为害情况跟踪观测场所和监测点。2.5 测报效能难以发挥受历史、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毕节地区大部分农民群众主动防治病虫害意识淡薄,施药器具落后,不能正确识别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对常见病虫害的防控措施掌握也不熟练,在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未能按照植保部门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预测预报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难以体现。3 对毕节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的几点建议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预警和控制,是植保工作防灾减灾的核心内容。在喀斯特山区,改进和提高病虫测报水平,需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是在体系和队伍建设方面,尽快建立地、县、乡三级测报网点为主体,村级植保员和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监测预警服务体系,稳定测报队伍、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在技术改进方面,建立病虫观测场和观测点,系统监测病虫情发生情况,探索应用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共同组合成的“3S”技术,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处理水平及病虫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整个病虫测报工作的技术水平。三是在创新服务方式方面,探索监测预警经营创收,以增加经费投入的来源,增强测报队伍的实力和活力,促进测报事业的发展。3.1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难以人为控制,但病虫等农业生物灾害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在毕节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达500多种,常发生的有100余种,并且很多次要病虫存在上升为主要病虫的趋势;周边省、地区有稻水象甲、红火蚁、菜豆象等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一旦传入,将迅速传播造成严重为害。各级测报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意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把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作为农业生产抗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在抓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的同时,做好突发性、微小性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工作。促进植保工作由过去侧重于生产过程中有害生物的防控,向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农民培训、咨询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拓展。把病虫测报点办成综合防治技术咨询点和植保新技术推广点,从而将其作用最大化。3.2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植保工作专业性非常强,要抓好测报工作,首先必须建设一支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测报专业队伍。一是将植保机构列为监督管理类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提高测报工作人员待遇,稳定人心,解决后顾之忧。二是扩大地、县植保机构编制数,增设乡镇植保机构,在村级设置监测点。三是向社会公开招考植保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为每个乡镇农技站配备1~2名专职植保技术人员,给各个行政村培训若干名农民植保员。四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测报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理论水平,了解国内外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的研究动向,培养一支业务技能扎实的测报队伍。3.3 增加测报经费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实施“植保工程”和“财政支农”等项目建设的机遇,争取在地区和各个县(市)实施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为乡镇和重点监测点配置病虫调查、监测工具,改善测报工作硬件设施。二是建议各级财政将测报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范围,保证测报工作开展所需经费的投入。三是探索病虫测报有偿服务,从无公害蔬菜、有机茶叶、优质大米等高效益农产品生产基地入手,与基地生产者签订协议,采取“技物结合”、“有偿服务”的方式,负责提供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期和防治适期预报,指导开展防治并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不断拓宽经费来源。3.4 建立标准病虫观测场这是科学开展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做好病虫害发生动态的调查、监测及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等工作,设立地、县(市)两级标准病虫观测场,在各乡镇设置观测点,减少监测“盲区”。毕节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相对高差大,选建观测场和监测点要具有代表性、固定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一是合理化布局,在金沙县、黔西县、织金县等低海拔区域,在毕节市、大方县、纳雍县和赫章县、威宁县等中高海拔地带,充分考虑不同气候特征等生境的影响和不同作物类型、不同种植结构等因素,突出区域性、均衡性,避免重复建设。二是标准化建设,建设地点要远离城市,交通方便,周围无高大建筑物、无强光源等对观测活动产生干扰。标准病虫观测场面积不能小于6 667平方米,四周设通透围栏,建立试验田浇灌和生活排污系统,达到“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场内建设仪器观测区、观测圃、试验圃、温室、网室、办公室及工具用房等;配备自动诱虫灯、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等观测设备以及病虫监测调查专用车辆等。三是规范化管理,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做好观测情况记载、整理分析和报告;定期检测设备仪器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修;做好来访人员登记,严禁闲杂人员进入。3.5 加强技术合作攻关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是一个多尺度、多变量的演进过程,涉及到地理学、天气学、气候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相应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3S”技术的快速发展,急需整合毕节地区地、县(市)各级植保、气象、农业科研、农业专业院校、电视媒体、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部门力量,开展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监测预警方法、病虫情报发布方式等技术研究,共同攻关。当前需要重点研究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为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驾护航。 -
报告(一)东方蝼蛄(Oriental Mole Cricket)
出版时间:2009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Burmeister),属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东方蝼蛄食性杂,以成虫和若虫为害。世界上,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有发生为害的报道。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东方蝼蛄可取食粮、油、棉、麻、蔬菜的种子和幼苗,以及果树、树木的种子、幼苗的幼根及幼茎等。被害处呈现乱麻丝状。蝼蛄在地表土层2~10cm串动,形成纵横弯曲的隧道,使土壤松动风干,幼苗、幼根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条。图3-1 蝼蛄串蛀形成隧道图3-2 幼苗萎蔫图3-3 幼苗根茎部被咬状图3-4 幼苗枯萎东方蝼蛄成虫长为30~35mm,前胸宽6~8mm,浅茶褐色,密生细毛。体略小于华北蝼蛄。头较小,圆锥形,复眼红褐色,单眼3个,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央具1个明显凹陷的长心脏形坑斑。前翅鳞片状,只盖住腹部的1/2,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后翅折叠如尾状,大大超过腹部末端。前足特化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根。腹部末端近纺锤形,尾须细长。卵,初白色,后变黄褐色至暗紫色,椭圆形,大小为2.8~4.0mm×1.5~2.3mm。若虫6个龄期,初孵时乳白色至黄色,随生长发育体色逐渐加深;老熟若虫暗褐色,体长约25mm。图3-5 东方蝼蛄若虫(左)成虫(右)(张治良摄)东方蝼蛄在江西、四川等地1年发生1代,黄淮及东北地区2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若虫越冬。1年1代区,越冬成虫于4、5月间产卵,越冬若虫5、6月羽化为成虫;2年1代区,越冬成虫5月份开始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若虫在40~60cm深土中越冬,次年春羽化为成虫,每头雌虫可产卵60余粒;成虫寿命114~251天。成虫有群集性,初孵化的若虫有群集性、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喜湿性。1.农业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压低越冬幼虫基数。2.药剂防治 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0.3%拌种,或25%辛硫磷微胶囊剂150~200ml拌饵料(饵料为麦麸、豆饼、玉米碎粒或秕谷等)5kg,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拌饵料6~8kg,播种时撒施于播种沟内;或40%乐果乳油500ml,拌50kg炒成糊香的饵料,2.0kg/667m2,傍晚撒在作物行间,或隔3~5m挖1小坑,放入毒饵,然后覆土。 -
报告五 田间管理
出版时间:20151 温光管理 定植后到缓苗可控制温度稍高些,以利于缓苗,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夜间20℃;早春定植后,由于外界温度较低,一般不放风,如果温室内湿度太大,可选择在中午高温时适当放风,潮气放出后及时闭棚。缓苗后(一般7天左右),浇1次缓苗水,要放小风,保持相对湿度在80%以下,温度白天不超过30℃,温度低于20℃时关窗保温,以25~28℃为宜,夜温控制在18℃左右。光照与温度相联,有光,必然有热,光照每天不少于8小时,冬天昼短夜长,可以考虑架设植物生长灯来延长生长时间。一般棚室每5延长米架设一盏生长灯。棚室跨度大于8米的,建议并排双行设立生长灯,以便均匀达到照射光源利于快速生长。阴天也要揭草帘,接受散射光照,要注意,黄瓜刹那间接受晴天光照,务必做到揭花帘。喷温水、防止因强光、骤然升温造成的生理性闪秧、脱水性萎蔫,重症时会造成死秧现象。越冬茬黄瓜从定植到结果期,处在光照强度较弱季节,光合产物低,是前期产量不易提高的主要原因。张挂镀铝聚酯反光幕可起到增温增光效果,增强黄瓜的光合作用强度,显著增产增值,增产幅度可达15%~30%。具体做法是上端固定于一根铁丝上,铁丝固定于温室北墙,将反光幕拉平下端压住即可。2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总原则是苗期要控制浇水,防止秧苗徒长,以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为宜。结果期水量加大,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为宜,且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忽旱忽涝或大水漫灌。棚室内土壤水分过大时,除妨碍根系的正常呼吸外,还会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加大病害发生几率。定植后浇足定植水,7天后浇缓苗水,从缓苗水后到根瓜坐住期间,原则上不浇水,以防止水分过大引起植株徒长,造成落花化瓜。使用滴、渗灌的或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浇一小水,直到根瓜坐住。根瓜坐住后开始膨大时开始浇水,水量要充足,以浇透为宜。进入结果期,由于不同种植模式设施内温度不同,水分管理亦有所不同。冬春茬黄瓜结瓜期由于温度适宜,黄瓜生长量大,一般3~5天浇1次水,进入盛瓜期,黄瓜需水量加大,一般2~3天浇1水;深冬季节黄瓜由于结果初期设施内温度低,光照较弱,黄瓜用水量相对减少,且浇水不当会降低地温,诱发病害,应适当控制浇水,黄瓜不表现缺水不灌水,但要加强中耕保墒,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向深处发展,此时浇水间隔时间延长至10~12天,浇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考虑晒水浇灌。会更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同栽培模式追肥方案依照总的施肥原则,不同模式施肥量也有所不同,见表7。短季节栽培模式(包括塑料大棚春提前、秋延后和日光温室冬春茬和秋冬茬)黄瓜根瓜开始膨大时开始追第一次肥,由于刚开始结瓜,第一次可随水追施少量化肥,进入结果期,可10天左右追施一次化肥,盛果期需肥需水量大,则应5~7天追施一次化肥,但总的追肥原则是,将全生育期尿素总量的70%~80%(56~64千克)和硫酸钾总量的60%(64千克)分次随水追施,短季节黄瓜栽培按整个生育期追施10次计算,平均每次施水溶性氮钾素比例1∶2冲施肥6~7千克,但结瓜初期施肥量较平均值略少,进入结瓜盛施肥量要适当加大,每次追肥量根据基肥用量及植株长势情况而定。日光温室越冬长季节黄瓜越冬一大茬黄瓜结瓜期长达5~6个月,需肥总量多,总的追肥原则是将尿素施用总量的90%(150~180千克)和硫酸钾总量的80%~90%(130~180千克)分次随水追施。施肥规律是根瓜坐住后顺水施肥,结瓜初期因温度低,且需肥量少,可施少量化肥,每亩施氮钾素(1∶2)水溶性肥8千克,低温时15天左右追1次,春季进入结瓜旺期后,追肥间隔时间缩短,追肥量增大,一般5~7天追施1次,每次亩施水溶性速效肥15千克,整个生育期追肥总量氮素不超过150~180千克,注意及时补充生物钾肥和海藻菌生物活性菌肥,以期改良保持土壤根系活力,且施肥时间及施肥量应根据植株长势确定。表7 不同栽培模式追肥方案有的地方在进入盛果期前,还要进行一次“围肥”,即在畦间开沟施肥,以饼肥为主,每亩施150~250千克,加50千克复合肥,再补以一定量的中微量元素,可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在低温季节,由于保护地内CO2(二氧化碳)不能及时得到补充,施加CO2就显得尤为重要。CO2施肥方法很多,一是重施有机肥;二是土壤中结合翻地施入5~10厘米厚的作物秸杆打孔或外置式堆积秸秆,可以释放一定量的CO2;三是深施碳酸氢铵,施入量为10克/平方米,深施5~8厘米,每15天1次。CO2施肥能促进黄瓜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病性。1 吊蔓与落蔓 日光温室多用吊绳吊蔓来固定瓜蔓,吊绳吊蔓在甩发棵初期进行,在栽培行的正上方3米处固定铁丝,当株高25厘米,即有4~6片叶时按株距绑绳,绳子一端固定在铁丝上,另一端绑在植株底部,此端绑口松紧要适宜,要留给植株生长的空间。随植株生长进行人工绕蔓。当植株长到固定铁丝的高度时,要落蔓,不摘心,延长结瓜期,增加结果数。落蔓时要将底部老叶摘除,按顺时针或逆时针一个方向将蔓盘绕在根部,增加空间,增加透光,减少消耗,便于管理。越冬茬黄瓜要不断落蔓延长生育期。2 摘除侧枝及卷须 越冬茬黄瓜以主蔓结瓜为主,所以,一般保留主蔓坐果。要及早摘除侧蔓与卷须,节省养分。根瓜要及时采摘以免赘秧,连阴时间长时要将中等以上瓜摘掉。3 摘叶 20叶后要注意去掉下部老黄病叶。一般果实采到哪里,叶子摘到哪里。一般从开花到采收需要15天左右,个别品种发育快,8~10天即可采收。对采收的要求是早摘、勤摘、严防瓜坠秧。尤其根瓜要尽量及早采收。 -
报告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的考核管理
出版时间:2010刘建文 王华生 谢茂昌(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 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广西实施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已经有20年的历史。管理办法通过制定科学的表格,规范测报调查办法,并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的特点,应用管理学理论,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考核和管理,涵盖:业务工作的量化管理、考核评比、管理实施和奖励机制等4个方面。规范、科学的测报业务管理对于激励基层植保人员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提高整个测报体系的运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关键词:农作物;病虫;测报;考核;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南亚、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长年有农作物生长,病、虫、草、鼠等农作物灾害发生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达200多种,2009年发生面积达2.7亿亩次。为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广西全区在县一级设立了101个测报站,测报技术人员超过500人,测报业务涉及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规范、科学的测报业务管理对于激励基层植保人员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提高整个测报体系的运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下文,作者就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的考核管理情况进行简要介绍。1 考核管理办法简介从1985年开始,广西就组织全区多年从事测报工作的植保科技人员对病虫测报技术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论证,并于1988年制定了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及其管理办法,1989年正式开始实施,应用至今,已经有20年历史。管理办法通过制定科学的表格,规范测报调查办法,并结合病虫观测调查的特点,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对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进行了量化的考核和管理。其主要涵盖:业务工作的量化管理、考核评比、管理实施和奖励机制等4个方面。2 业务工作的量化管理测报业务分为基本业务和附加业务两部分,共10项,各项业务的工作量均用数字化的分值标定。2.1 基本业务它是各专业测报站进行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必需完成的基本业务。基本业务包括下面7 项内容,满分为130分,各测报站在这7项基本业务上的考评得分之和为该站的基本分。2.1.1 业务总结它由技术总结、工作总结、调查汇报等书面材料构成。具体评分标准是,全年业务工作总结10分;上半年的业务工作总结、其他技术总结、调查分析等每份计5分,满分为10分。完成较好的计满分20分,但达不到要求时每一项要扣1~3分;未完成的不计分。2.1.2 病虫情报病虫情报包括重大病虫的实时动态分析、未来趋势预报(或灾变预警)、防治技术指导等内容,满分为20分。2.1.3 系统观测(“五天一报”)系统观测就是通过定期定点观测田间病虫的发生情况,掌握病虫的实时发生动态和演变规律。系统观测的结果通过“五天一报表”来整理、汇总数据并以此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满分为30分。2.1.4 大田普查每个县级植保站上、下半年必须各完成当地5种主要病虫的普查工作,按规定完成了大田普查任务的计满分20分。未完成的,每少普查一种病虫扣2分;超额完成的,每多普查一种病虫在附加业务“大田普查”中加0.2分,最多不超过20分。2.1.5 信息发布与利用信息发布是指在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发布病虫信息一次0.5分,满分为10分。信息利用是指所提供病虫信息被上级业务部门应用的情况,还包括重大病虫发生情况汇报和临时情况调查等内容,满分为10分。2.1.6 植保专业统计主要内容是农作物病虫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统计、农业防治措施、植物检疫、农药销售及库存、药械销售、植保人员分工、植保测报网络建设等,按规定填写的给满分10分,填写较差的扣1~5分。2.1.7 信息卡就是应用历史资料,结合品种、栽培和气象预报等进行综合分析,对病虫发生的长期趋势(1 ~6个月内)进行简要的预报分析。信息卡每年上报4期,每期2.5分,满分为10分,对填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表格每张要扣0.5分。2.2 附加业务附加业务是各测报站追加完成的业务工作,与基本业务一起,构成了基层植保站业务工作的全部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各站的工作情况和工作实绩,构成附加业务的3项内容满分为50分,各站在各项附加业务上的考评得分之和为该站的附加分。2.2.1 同期对比调查虫害主害代和病害主要侵害期的病虫发生实况,并与历史资料进行统计比较,调查统计数据填写在规范的表格上。每份1分,满分为20分,调查填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表格每张要扣0.1~0.2分。2.2.2 普查汇总对农作物病虫防治前后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推算病虫在全县总体发生(为害)程度、面积,损失情况等。普查汇总的调查统计结果填写在一张规范的表格上,一年调查统计2 次(即要填写2张表格),每张10分,满分为20分,对调查填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表格每张要扣1~3分。2.2.3 病虫情报指超过额定发报期数的病虫情报,予以加分,最多不超过10分。2.3 考核内容的变化情况面对测报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的情况,为适应测报工作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管理系统对考核内容做出了适当的调整(表1)。总的变化趋势是,系统观察(“五天一报”)的分值增加,信息利用和发布业务不断得到强化,防治效果评定和预报验证等业务被简化或取消。表1 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业务管理考核内容的变化情况3 考核评比3.1 考核评比流程3.1.1 每年年终,由自治区植保总站测报站组织技术人员将各县测报站完成并上报的各类表格,按统一规定进行整理、统计、评分。3.1.2 凡基本分上线的站可计算总分(基本分+附加分),参加评选。3.1.3 将各测报站总分、基本分、其他单项分输入计算机软件,由软件从高到低自动排出名次。3.1.4 来年的测报趋势会通报考核评比的成绩,同时根据自治区农业厅的要求,确定奖励名额,划分评优获奖分数线。3.2 考核评分办法管理系统针对每项业务都有客观规范的评分标准,而且随着测报业务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评分标准也日趋完善。3.3 考核等级标准由于测报业务考核内容在不断调整,考核等级标准在保持基本原则不变的基础上,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其中2006年以后考核等级标准见表2所示。表2 2006年以后广西各县县测报站测报业务考核等级标准3.4 近年来测报业务考核评比结果3.4.1 病虫情报统计1999~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病虫情报”等级情况(表3),可见,均值除2007年较高外,其他年份维持在均值3.00左右,说明全区各地开展病虫情报业务的水平比较均衡。表3 1999~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病虫情报”等级分布表3.4.2 “五天一报”表统计1999~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五天一报”等级情况(表4),可见,均值除2006年较高外,其他年份维持在均值3.00左右,说明全区各县测报站开展系统观测业务的水平比较均衡。表4 1999~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五天一报”表等级表3.4.3 植保专业统计表统计2004~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植保专业统计表上报情况(表5),可见,2004 ~2007 年这4年,县站植保专业统计表还存在缺报、漏报和迟报的现象。2008年和2009年完成情况良好。表5 2004~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植保专业统计表上报情况汇总表3.4.4 同期对比表统计2004~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同期对比表上报情况(表6),可见,2004~2009年这6年,县站同期对比表上报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缺报、漏报和迟报的现象。表6 2004~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同期对比表上报情况汇总表3.4.5 信息卡统计2004~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信息卡上报情况(表7),可见,除2009年少报2份外,2004~2008年这5年,信息卡上报完成率达到100%。表7 2004~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信息卡上报情况汇总表3.4.6 大田普查汇总表统计2004~2009年各县专业测报站大田普查汇总表上报情况(表8),可见,2004 ~2008 年这5年,县站同期对比表上报整体情况较好,只存在个别缺报的现象。2009年更是超额完成了上报任务。表8 2004~2009年广西各县县测报站大田普查汇总表上报情况汇总表4 管理实施所谓管理实施就是如何使系统在全区整个测报体系中运行起来,保障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为此,自治区植保总站主要采取以下措施。4.1 业务培训1989~2009年间,总站除积极推荐各县站的技术人员参加全国农业技术中心测报处在南京举办的测报技术培训班外,还不定期举办了多期形式多样的测报技术培训班。4.2 督促检查4.2.1 不定期检查广西自治区植保总站测报站在每个正常工作日都会对各县站上报的业务材料进行整理。一旦发现有填报不规范的内容,即通过电话与该站联系,指出不足,并给出正确的方法。4.2.2 定期检查广西自治区植保总站分上半年和全年对全区各县测报站的业务工作进行考评。其中每年7 月中旬主要考核基本业务中的病虫情报和系统观测,以及附加业务中的同期对比表、信息卡等4 项业务;年终对全年业务进行考评。5 奖励机制为了调动广大基层植保工作者参加测报业务评比的积极性,总站在系统内部开展测报业务先进评选,每隔3~5年总评一次,由自治区农业厅进行表彰。此外,自治区植保总站在系统内部达成共识,县站每年测报业务考核成绩是县站申报国家植保、自治区植保项目、植保经费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6 存在问题与成效管理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县站病虫情报预报依据缺乏田间调查数据,或者预报的病虫发生期、发生程度不够明确,原因分析不够充分等;有些县站“五天一报”表填报观测区各病害调查项目栏时,稻纹枯病只填病丛率、不填病情指数,稻叶瘟只填病株率,不填病叶率、病情指数等,从报表上看不出发病严重程度和发生面积;个别县站的测报灯开灯不正常;信息传递不及时。有些县站的病虫信息传递迟缓,情报及有关业务表格迟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但是,更应该看到,该管理系统对于促进广西各地测报工作均衡地向前发展,稳定全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实施整整20年的历史中,各地没有出现因病虫测报失误而造成农作物较大面积的产量损失。每年通过对测报业务考核结果进行内部通报和不定期的奖励,调动了广大基层测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引起了各级农业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病虫测报工作健康和稳定地向前发展。参考文献[1]王华生,廖皓年.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业务管理.植物保护,1999,(1):1~4[2]王凯学等.广西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技术.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廖皓年等.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手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
报告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出版时间:2011果树生病后,在生理上和形态上会表现出与正常植株不同的症状。如叶片发黄、产生斑点、植株矮化、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植株死亡等,依靠人的视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就可以识别出来。果树的这种异常表现就称为果树病害。果树病害与一般的机械创伤是不同的。例如,冻害、雹害、风害、机械造成的损伤以及大多数昆虫和其他动物的咬伤、刺伤等,都是果树在短时间内受外界因素作用而造成的,没有病理变化过程,因此这些损伤都不能当作果树病害。果树病害是由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果树组织形态的改变(即病变),这些病变有一个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的渐变过程,不是突然形成的。果树生病后,其体内外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可觉察到的一切不正常状态称为症状。症状是人们诊断果树病害的重要依据之一。果树病害的症状是其内部发生病变的结果。其中果树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由真菌、细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还可以在病部看见一些病原物的结构(营养体和繁殖体),这些结构称为病征。病毒、类病毒、植原体、螺原体和一些难培养的细菌引起的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征;寄生性线虫引起的病害,一般也无病征;而非传染性病害是由于不利的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所以也无病征。1.病状类型果树病害的病状可以表现在果树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上,例如,枝干、枝条、根、叶、花和果等。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五大类。(1)变色 发病果树颜色发生不正常改变而细胞不坏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叶部。变色又可分为均匀变色和不均匀变色。均匀变色:叶绿素均匀减少,叶片变为淡绿色者称为“褪绿”;褪绿严重,叶片变黄者称为“黄化”;叶片变为白色者称为“白化”。色素积累,叶片变红者称为“红叶”或“红化”。不均匀变色:叶面上出现较大块的黄绿色相间者称为“花叶”;变色部分较碎,形成杂色叶片称为“斑驳”。果实颜色不均匀者称为“花脸”。(2)坏死 发病部位细胞死亡,但组织不解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斑点:依其形状可有圆斑、角斑、条斑、褐斑、黄斑和锈斑等;叶部病斑组织脱落,形成“穿孔”,也属此类。②疮痂:叶、枝、果表面形成局限性凸起或增生,表面粗糙,但不破裂。③溃疡:皮层坏死,形成较大的凹陷和开裂的病斑。④猝倒:幼嫩苗木茎基部组织坏死软化,苗木倒伏死亡。⑤立枯:幼苗皮层坏死,木质部仍有支持能力,幼苗不倒伏而枯死。⑥叶枯:叶片上产生面积较大、边缘不清楚的坏死斑块。⑦枝枯:从顶端开始逐渐向下发展的枝条枯死。(3)腐烂 是发病部位细胞死亡而且组织解体的现象。多肉和幼嫩的组织生病后容易发生腐烂。因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根腐、叶腐、花腐、果腐、枝腐和干腐等;腐烂组织呈烂泥状的称为“软腐”;腐烂组织较干燥的称“干腐”;腐烂组织较湿的称“湿腐”;病组织解体,变成胶质物而外溢的称为“流胶”。(4)萎蔫 植株体内的输导组织受害,导致水分不能正常运输,造成细胞缺水,在外表就表现萎垂病状。(5)畸形 病害使细胞生长过度或不足,造成植株或植株某些器官的外部形态不正常变化,统称为畸形。例如,徒长、矮化、丛枝、肿瘤、卷叶、小叶和缩果等。2.病征类型病征即真菌、细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在病果树上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霉状物 由真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形成,多呈绒毛状。霉状物有多种颜色,而且形态也不相同,常见者有绵霉、烟霉、粉霉、丛霉和霜霉等。如柑橘的青霉病和绿霉病等。(2)粉状物 病原物呈粉状结构,常见的有白粉、红粉、锈粉等。如柑橘的白粉病和葡萄的白粉病等。(3)锈状物 叶上出现的疱状凸起,呈铁锈色或黑色,是多种锈病的特有病征。如梨锈病等。(4)点状物从病部表皮下面生出来的小点状结构,突破或不突破表皮,多为黑色,也有红色或黄色。如柑橘的炭疽病和梨轮纹病等。(5)颗粒状物 附着在病斑表面的球形或近球形颗粒,多为黑色,少数为其他杂色。如果树白绢病等。(6)丝状物 多从点状物上溢出,呈卷曲的细线状。如果树紫纹羽病等。(7)黏液状物 从病斑内溢出,被称为“溢脓”或“菌脓”,是细菌病害的特有病征。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从点状物上溢出,呈黏液状,有灰白、粉红等颜色。如柑橘炭疽病等。果树病害是果树与病原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斗争并导致果树生病的过程。因此,病原、感病果树和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简称果树生病的三要素。1.病原即病害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病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类病毒、植原体、螺原体、难培养细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受到这类生物病原的侵染而引起的病害,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从病株传播到健株,是具有传染性的,称之为传染病(通常称为传染性或侵染性病害)。例如,柑橘的溃疡病是一种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雨水、昆虫及人、畜的接触,由病柑橘植株传到健康植株上。另一类为非生物病原,包括营养物质、温度、光照、有毒物质的污染和农药中毒等。这类病原引起的病害不会传染,称之为非传染病,通常称作非侵染性或非传染性病害。例如,果树的缺素病、日灼病等。2.感病果树果树生病除了必须有病原外,还必须有感病果树存在。也就是说,果树本身在生病的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生病与否常取决于果树抗病能力的强弱,如果果树本身抗病性强,即使有病原存在,也可以不发病或发病很轻。因此,栽培抗病品种和提高果树的抗病性,是防治果树病害的主要途径之一。3.环境条件果树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栽培等非生物条件以及人、昆虫、其他动物和果树周围的微生物区系等生物条件。对于果树感病而言,环境条件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病原物,促进或抑制生长发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果树的生活状态,左右其感病性或抗病能力。因此,只有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果树时,病害才能发生和发展;反之,当环境条件有利于果树而不利于病原物时,病害就受到抑制或者不发生。果树非传染性的病害是由于某种条件不适宜,超出果树的适应能力,引起果树病理变化而成为一种病原。当一种环境因素成为某种非传染病的病原时,其他环境因素就是该病的环境条件。例如,果树日灼病的病因是光照过强,干旱和高温这两种环境条件可增加日灼病的发生。因此,果树非传染病,也是通过对果树的感病性和病原的作用来影响其发生和发展的。昆虫是左右对称的动物,体躯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由一系列连续的体节组成。这一些体节集合成3个体段,称为头部、胸部及腹部。1.昆虫的头部(1)基本构造 头壳坚硬,上面生有口器、触角和眼,是昆虫取食和感觉中心。头壳表面还有许多的沟、缝等,把头壳划分成若干区。这些沟、区在各类昆虫中变化很大,一般可以分成前面的额、两侧的颊、上面的头顶和后面的后头等。(2)眼 昆虫的眼分为复眼和单眼。①复眼:一般昆虫有一对复眼,着生于颊的上方,由许多小眼组成,其数目在各类昆虫中变化很大。复眼具有感受光的强弱和辨别近体物像的能力。②单眼:昆虫的单眼分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背单眼为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类的幼虫所具有,一般与复眼并存,着生在额区的上方,在两复眼之间。一般3个,排成三角形,有的2个,有的则没有。侧单眼为完全变态类的幼虫所具有,着生于头部的两侧,但无复眼。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不能辨别物像。(3)触角 触角是昆虫的感觉器官,主要是嗅觉,有的还具有触觉和听觉的能力,主要作用是寻找食物和配偶。触角一般着生在额基部的一个膜质的触角窝内,由柄节、梗节及鞭节(又分许多亚节)3部分组成。触角的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丝状、刚毛状、念球状、杆状、羽毛状、锤状、栉齿状、环毛状、具芒状、鳃片状和膝状等。(4)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个部分组成。昆虫的口器有下面几种类型。①咀嚼式口器:这类口器为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所具有,如蝗虫、甲虫等。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直翅目、鞘翅目、脉翅目的成虫、膜翅目的大部分成虫和叶蜂类幼虫,以及鳞翅目的幼虫等。此类害虫为害植物后造成植物组织的残缺,并将植物组织切碎嚼烂后吞入,因此可以用胃毒剂来毒杀。如将药剂喷布在植物上或制成毒饵,使药剂和食物一起被吞入而杀死害虫。②刺吸式口器:这类口器为取食动植物体内液体食物的昆虫所具有,如蚜虫、叶蝉、木虱、粉虱和蚊。这类口器的特点是具有刺进寄主体内的针状构造和吸食汁液的管道构造。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主要有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和双翅目的一部分成虫(蚊类)。为害植物后一般不造成破损,只在为害部分形成斑点,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引起各种畸形,如卷叶、虫瘿、瘤等。此外,刺吸式口器害虫往往是植物病毒类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这种为害性有时更大。如柑橘木虱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媒介昆虫,是造成柑橘黄龙病扩散、蔓延的最重要原因。由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是将植物的汁液吸入消化道,因此,可以应用内吸性杀虫剂防治这类害虫。③虹吸式口器:这类口器为鳞翅目成虫(蝶类和蛾类)所特有。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根能卷曲和伸直的喙,食道在其中。④舐吸式口器:这类口器为双翅目(蝇类成虫)所特有。⑤锉吸式口器:这类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2.昆虫的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体段,它由颈膜和头部连接。由3个体节组成,依次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有一对胸足,依次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在大多数种类中,中胸和后胸各有1对翅,分别称前翅和后翅。所以昆虫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1)胸足 生在胸部侧下方,分为基节、转节、腿节(或股节)、胫节、跗节,在跗节末端通常还有1对爪。由于各类昆虫的生活方式不同,胸足可发生特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类型。主要类型有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携花足、游泳足、抢握足、攀援足和净角足等。(2)翅 昆虫一般有2对翅。有些种类只有1对翅,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如双翅目成虫和雄蚧等),有些种类翅退化或完全无翅。①质地:一般是膜质,但不同类型变化很大。蝗虫的前翅是革质的,称为革翅。金龟子前翅是角质的,很坚硬,称为鞘翅。盲蝽等的前翅基半部是革质,端半部是膜质的,称为半翅。有的膜质被有很多鳞片,称为鳞翅。②形状:一般是三角形,有三个边,有三个角。前面的边称为前缘,后面的边称为内缘,连接两者的边即外面的边称为外缘。前缘与胸部间的角称为肩角。前缘与外缘间的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内缘间的角称为臂角。③构造:翅上有许多起着骨架支撑作用的翅脉。这些翅脉的排列方式在各类昆虫变化很大,但仍有一定规律和次序。翅脉又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类。翅脉的排列次序称为脉序,各类昆虫中脉序变化很大。3.昆虫的腹部昆虫的腹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三个体段,前端与胸部紧密相接,后端有肛门和外生殖器等。腹部内包有大部分内脏和生殖器官,所以腹部是内脏活动和生殖中心。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除末端几节外,一般无附肢,只有背板和腹板,两侧为膜质,结构比较简单。腹部节间膜发达,腹节可以互相套叠。因此腹部可以伸缩弯曲,以利于进行交配和产卵等。(1)尾须 这是1对须状的构造,是末节附肢,有感觉的功能。(2)外生殖器 雄性为交配器,一般由一个管状的阳具和一对钳状的抱握器所组成。雌性为产卵器,由2~3对瓣状的构造所组成。在鉴定种类时经常用到。1.繁殖绝大部分昆虫需经过雌、雄两性的交配,卵受精后,才能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两性卵生生殖(或简称两性生殖)。但有些种类,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在昆虫中还有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以上甚至上千上万个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或简称为胎生。孤雌生殖对于昆虫的广泛分布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即使只有一个雌虫被偶然带到新的地方,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就可能在这个地区繁殖起来。2.发育(1)胚胎发育 根据胚胎发育中体节和附肢的发生次序,可以将胚胎发育分为原足期、多足期和寡足期3个连续的阶段。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从卵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称为卵期。(2)昆虫的变态 昆虫从卵孵出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现象称为变态。①不完全变态:具有3个虫态,即卵—幼虫(若虫或稚虫)—成虫,属于这类变态主要有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的昆虫。②完全变态:具有4个虫态,即卵—幼虫—蛹—成虫。属于这类的昆虫占大多数,主要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的昆虫。(3)幼虫 幼虫需要取食、生长和蜕皮,才能转化为成虫或蛹。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虫称一龄,经过第一次蜕皮后的幼虫称二龄,其余类推。两次蜕皮之间的时期称龄期。(4)蛹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转变为成虫必须经过一个静止期,即蛹期;由幼虫转变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末龄幼虫在化蛹前,先停止取食,寻找化蛹场所,缩短身体,停止活动,进入预蛹期或前蛹期,即末龄幼虫在化蛹前的静止时期,此后才蜕皮化蛹。蛹基本可以分为离蛹(金龟子等)、被蛹(鳞翅目的蛹)和围蛹(双翅目的蝇类和一些蚧类等)3种类型。(5)成虫①羽化:昆虫由若虫、稚虫(不完全变态类)或蛹(全变态类)蜕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②交配及产卵:一般成虫性成熟后,立即交配、产卵。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时期称为产卵前期。③产卵次数:往往交配次数多的产卵的次数也多。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称为产卵期。对许多害虫的防治往往是在其产卵高峰期刚过后进行,这样效果才大。④多型现象:指同一种昆虫具有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个体。不仅雌雄间有差异,而且包括同性的不同型。如社会性昆虫中(蜜蜂、白蚁、蚂蚁)多型现象更为复杂。3.世代和生活年史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或简称为“代”)。一种昆虫在一年内发生的世代数,称为生活年史(或简称为“生活史”)。昆虫生活史的计算法,是从卵开始计算的。如越冬后出现的虫态叫做越冬代某虫态,其发育到成虫(称为越冬代成虫)所产的卵,才称为第一代卵,由第一代卵发育的成虫称第一代成虫,由第一代成虫产的卵称第二代卵……依此类推。(1)休眠 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而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不良环境条件一旦解除,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因冬季低温处于休眠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越冬;夏季高温引起昆虫休眠,称为越夏。(2)滞育 某些昆虫在不良环境还未到来以前就进入了停育状态,纵然给予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解除,必须经过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一定时期的低温)的刺激,才能打破停育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滞育。从滞育开始到终止的期间称为滞育期。引起滞育的环境条件是光周期(指24小时内的光照时数),而不是温度。它反映了种的遗传特性。4.昆虫的习性(1)趋性 是昆虫接受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趋向刺激称为正趋性,避开刺激称为负趋性。①趋光性:昆虫对光源的刺激,很多表现为正趋性,即有趋光性,是通过昆虫视觉器官而产生的反应。所以可以用灯光诱集昆虫。②趋化性: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有趋避反应,是通过昆虫的嗅觉器官(触角等)而产生的反应。③趋温性:昆虫是变温动物,本身不能保持和调节体温,必须主动趋向环境中的适宜温度。(2)食性 按照昆虫食物性质可将昆虫食性分为如下两类。①植食性:昆虫以活的植物体为食。昆虫中约有48.2%是属于此类,其中很多是重要的农业害虫。②肉食性:昆虫以活的动物体为食。昆虫中约有30.4%属于此类,其中又可分为捕食性昆虫(捕捉其他动物为食,约占昆虫种类28%)和寄生性昆虫(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外,约占昆虫种类的2.4%)。肉食性昆虫中有不少是害虫的天敌。(3)群集性与迁飞性①暂时性群集:群集的个体间并不营群体生活,个体间并无神经活动的联系,经过一定时期,这种群集就会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暂时性群集。这是因个体大量繁殖造成数量的激增。如柑橘木虱1~3龄的若虫只停在嫩梢、嫩叶上为害。②永久性群集:昆虫个体群集后就不再分离,整个或几乎整个生命期都营群居生活,并常在体型、体色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永久性群集,如飞蝗。③转移与迁飞现象:不论是暂时性或永久性群集,因虫口数量很大,食物不足,而转移或迁飞为害。④假死性:是昆虫用以逃生的一种习性。当虫体受到机械等刺激后,引起足、翅、触角或整个身体的突然收缩,由停留的地方掉下来,状似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假死性。害虫的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物和立克次氏体)、线虫、蛛形纲、昆虫纲(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和一些脊椎动物等。下面简介果树害虫的主要天敌昆虫种类。膜翅目小蜂总科昆虫的总称,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害虫自然控制中起重要作用。1.大腿小蜂小蜂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2~7毫米,黑色或黑褐色,带有白色、黄色或红色斑纹;头、胸点刻粗糙,胸部膨大,盾纵沟明显;后足腿节膨大。主要寄生鳞翅目蛹或双翅目围蛹,有些可寄生叶甲或蜂类。如寄生小黄卷蛾、舞毒蛾等。2.广肩小蜂体长1.5~6毫米,黑色,少数具鲜黄斑纹或略具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宽阔呈方形或长方形,胸部背面点刻粗密,盾纵沟完整。食性杂,一般寄生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3.金小蜂体长1~3毫米,多为金绿色,也有蓝色或虹彩色的;触角12节,具2~3个环状节,盾纵沟常不完整。种类多,寄生广。我国各类害虫多有相应的金小蜂寄生。4.蚜小蜂微小脆弱,体长不及1毫米,黄色至黑褐色,无金属光泽,触角最多8节;盾纵沟发达;前翅缘脉较长,痣脉短,后缘脉不发达;中足胫节较长但不粗大。它是果园蚜虫、蚧虫和粉虱的主要寄生蜂,多数种类能抑制寄主的种群数量。如黄盾蚜小蜂、岭南黄金蚜小蜂和丽蚜小蜂等,在防治果树害虫中作用良好。5.跳小蜂较粗壮,体长一般1~2毫米,大的可达4~5毫米,其深黄、褐或黑金属光泽;触角最多11节;盾纵沟浅或缺;中足胫节距粗而长,善跳;前翅缘脉和后翅缘脉甚短。种类丰富,寄主范围甚广。寄生昆虫的卵、幼虫和蛹。如巨角跳小蜂和扁角跳小蜂防治果园蜡蚧效果良好。6.赤眼蜂体长0.5~1毫米,最小仅有0.17毫米。触角短,柄节较长,与梗节呈肘状弯曲,鞭节在各属之间差异甚大,均不超过7节;前翅边缘有缘毛,翅面上有纤毛;体粗短,腹部与胸部相连处宽阔。赤眼蜂有40余种,均为卵寄生。成虫产卵于寄主卵内,幼虫取食卵黄,化蛹,成虫羽化后咬破寄主卵壳外出自由生活。应用价值很高。7.旋小蜂似跳小蜂,体长2~4毫米,常具金属光泽;触角具1个环状节和7个索节;前胸背板不横宽而向前收窄;前翅缘脉甚长,这些特征可用来与跳小蜂区别。寄生各种昆虫体内。我国常见的主要种为平腹小蜂,如荔蝽卵平腹小蜂寄生荔枝蝽的卵。是捕食类瓢虫的总称,或称肉食性瓢虫,鞘翅目瓢虫科,约占瓢虫科的3/4。成虫和幼虫以捕食叶螨、蚜虫、蚧虫、粉虱、木虱、叶蝉以及其他小型昆虫为主。1.捕食吹绵蚧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和小红瓢虫3种嗜食吹绵蚧。产卵于吹绵蚧背上、腹下或卵囊内,1~2龄幼虫取食蚧虫体液和卵粒,末龄幼虫和成虫捕食吹绵蚧的各虫态。①澳洲瓢虫:成虫体长3~4毫米,密被细毛,背面红色,前胸背板后缘和小盾片黑色,鞘翅前、后各有一黑斑,沿两鞘翅的合缝基部1/3处也有一黑斑。幼虫灰红色,背面有黑点4列。在我国南方一年可以自然繁殖6~8代。②大红瓢虫:成虫体长5~6毫米,红色,背面密被细毛;幼虫灰黑色,体侧枝突较长。在我国南方1年发生4~6代。1932年引移浙江黄岩柑橘区消灭吹绵蚧,1953年移植湖北宜都,1954年移入四川泸州,此后移植福建、湖南、贵州控制吹绵蚧,均获成功。③小红瓢虫:成虫形态与大红瓢虫相似,但体较小,腹面有黑纹;幼虫体侧突较短。在广东、广西、福建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的柑橘园捕食吹绵蚧。2.食粉蚧主要是孟氏隐唇瓢虫。于1955年从前苏联引入我国广州,散放于广东、福建防治柑橘等经济作物上的粉蚧取得成功。广东已经发现有定居的自然种群。成虫体长4.3~4.6毫米,长卵形,体背被灰白细毛。头部黄色,前胸背板红黄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黑色,但末端红黄色;幼虫被蜡条,生活在粉蚧群体间,是典型的拟态。嗜食粉蚧,兼食吹绵蚧和蜡蚧,尤嗜蚧卵,一头四龄幼虫一昼夜可食4000~7000粒粉蚧卵,或200~300头幼蚧,或40~60头成蚧。其他小毛瓢虫:南方常见捕食粉蚧的小毛瓢虫,还有黑方突毛瓢虫、圆斑弯叶瓢虫和台湾小毛瓢虫等。3.捕食叶螨(红蜘蛛)食螨瓢虫属于小毛瓢虫亚科、食螨瓢虫属,是果树和大田作物红蜘蛛有效的捕食者之一。分布我国南方常见的有3种。①广东食螨瓢虫:体长1.37~1.46毫米,唇甚至两复眼之间的下半部黄色,口器、触角、腿节末端、胫节及跗节黄色,基节及腿节的大部分为黄褐色,后基线伸至第一腹板的1/2处。②拟小食螨瓢虫:体长0.98~1.20毫米,末端较狭,触角,口器及足黄至浅黄褐色,后基线伸展超过第一腹板的2/3处。③腹管食螨瓢虫:体长1.2~1.3毫米,触角褐色,口器的浅色部分延至唇基,后基线伸达第一膜板的1/3处。4.捕食盾蚧捕食果树上的黑点蚧、褐圆蚧、矢尖蚧、桑白蚧、梨圆蚧等多种盾蚧以及绵蚧、蜡蚧。①红点唇瓢虫:成虫体长3.4~4.9毫米,黑色,每个鞘翅上各有一红色小斑。②细缘唇瓢虫:背光滑,鞘翅外缘有分界明显的黑色缘纹。5.捕食蚜虫捕食蚜虫的瓢虫大多数属瓢虫亚科,体卵圆形,背面光滑,不被细毛。幼虫身体背面有许多低矮的毛瘤。以捕食蚜虫为主,也常猎食木虱、粉虱、叶蝉和飞虱,主要有4种。①七星瓢虫:体长5~7毫米,前胸背板黑色,前角上有淡黄色斑,鞘翅橙红色,有7个黑色斑点。幼虫灰褐色,前胸有4个红斑,第一腹节、第四腹节各有2个红斑。②异色瓢虫:体长5.4~8毫米,体色橙黄色、橙红色至全部黑色,色斑变化有两种类型:体黄褐色者,前胸背板有“M”型黑色斑纹,鞘翅共有19个黑色斑点,其变化是一对或几对或全部斑点消失;体黑色者,前胸背板黑色,两侧白色,每鞘翅上有6个、4个、2个或1个橙红色斑。共同特征在于鞘翅的末端有一横脊。③角纹瓢虫:体长3.8~4.7毫米,黄色,前胸背板有一大黑斑,两鞘翅上黑色斑纹略呈“出”字形,带一个尾斑。④六斑月瓢虫:体长4.5~6.5毫米,前胸背板基底黑色,前角、前缘及侧缘黄白色,鞘翅红色至橘红色,每鞘翅上有3条不整齐的黑色横带(六斑型)。或鞘翅基部1/4处有一橘红色大横斑,在鞘翅2/3处另有一不规则橘红色斑(四斑型)。做好病虫害田间调查,是进行有效治理的基础。只有通过田间系统调查掌握病虫害的发生状态,通过资料汇总分析作出病虫害发生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评估,才能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田间调查的目的是通过田间实地调查,掌握果园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发生数量、发育阶段、果园害虫天敌的发生情况,以及果树的生长状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根据调查目的,结合果树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时期、为害部位,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以通过有代表性的少量调查,客观地反映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在获得调查结果后还要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客观实际的结论。常见的田间调查方法如下。1.普查主要是进行种类调查。在当地病虫害缺乏系统的资料记录,或不了解当地果园病虫害发生种类时,需要进行普查。根据果树物候期和果树病虫害生物学特点,分阶段进行调查。主要是查清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可造成的为害程度和可整理的记录档案。2.巡查生产中要经常观察果树是否生长正常,了解各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状况,可沿着道路边走边看,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查找分析原因。对发现的一些不熟悉昆虫、异常症状的叶片、果实等样品收集照相,能够保存实物的可带回保存,并做好记录,以备日后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之用。若数量较多,可安排进行详细调查。3.详细调查主要是掌握病虫害的数量,并通过定期调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根据常年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果树发育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主要病虫害进行系统详细地调查,这是生产中制定防治措施的主要依据。根据不同病虫害发生特点,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以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单位面积病虫害发生程度或者数量为标准,并且取得的资料可作为基础数据,从而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比较等。(1)叶部病虫害调查 一般根据果园面积、管理的一致性确定调查数量,在管理一致的情况下,每3公顷可作为1个调查单元,称为1个调查方。在果园采用棋盘式取点,即在果园东、西、南、北、中各选有代表性的果树2株。①叶螨调查:可在调查树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靠近大枝附近的叶丛枝上,各随机取5片成熟叶,调查叶上成螨数量,计算平均每叶有成螨数量。如果要想了解叶螨发生状态,可带回室内镜检调查成螨、若螨、卵的比例,对叶螨近期发生趋势作出预测。②蚜虫调查:可在每株调查树上四周随机调查50个新梢,按照蚜虫数量分级调查,可按1级=0;2级=1~50头/梢;3级=51~200头/梢;4级=201~500头/梢;5级>500头/梢。③卷叶蛾调查:在调查树上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调查100个梢,分别记录虫苞率和有虫数。④食心虫调查:在一个调查方内分别在果园四角距边行5~10株范围和中心地带选取2株调查树,按树冠上部调查30个果,下部调查70个果详细调查卵果率,当卵果率达到1%时,进行喷药防治。虫果率调查,可以结合卵果率调查同时进行。防治效果调查,可在果实采收期,随机选筐,每筐调查100个果有脱果孔的果数,共调查2000个果实。(2)枝干害虫调查 天牛类可调查有虫株率,根据果园环境,选择有代表性的树行,逐株检查被害株,调查200株,统计有虫株率。介壳虫可选取不同粗度、长度枝条调查,如桑白蚧,可选取直径1厘米的枝条,调查长度10厘米内的介壳虫数量。我国于1975年在全国植保大会上提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随着研究的深入,生产的发展,现在更为合适的策略称为“病虫害综合治理”。它的发展经过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虫—病的综合防治,对于某种主要病虫害,采取各种适宜的方法进行防治,把它控制在经济允许为害水平以下。第二阶段是以寄主植物为单元,多种病虫害为对象进行综合治理。目前的综合治理已发展到以生态系统为单元的各种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其基本含义是:从农业生态系整体出发,充分考虑环境和所有生物种群,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因素控制病虫害的前提下,采用各种防治方法相互配合,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为害水平以下,并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从整个果园及其所处的环境作全面的考虑,即对生物系统中生物的、非生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因素控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尽量能够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而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就目前苹果生产现状,在大的方面要考虑果园的环境,周围不能种植易于引发苹果病虫害的作物和防护林,如桃、苹果、梨连片种植,会加重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刺槐、核桃做防护林可加重炭疽病的发生;杨树的溃疡病可引起烂果病等。具体到果园内管理,在不套袋的苹果园烂果病是生产中的首要问题,综合治理体系应以防治烂果病为中心,根据品种特性,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少用高毒广谱杀虫剂,不用有残留的农药。同时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充分利用生物农药和自然天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加强病虫害测报工作,减少盲目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尽量减少用药并使用有选择性的低毒农药。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通过掌握林果生长发育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的防治方法,可避免人为的损害(如药害、肥害等),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可以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植物检疫防治法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法律,通过检查检验,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草人为地从国外传入,或者从外地区传入本地区。在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的携带、异地苗木的交流急剧增多的情况下,植物检疫显得格外重要。当一种生物传入定居后,要想彻底清除这种生物难度很大。有些种类进入新的环境以后,由于缺乏自然天敌抑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蔓延很快。如苹果绵蚜、二斑叶螨等正不断向新区扩散,由于天敌未能及时追随控制种群数量上升,在局部地区往往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2.农业防治法在林果栽培过程中,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林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使林果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提高,同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培育无病毒苗木,特别对于易通过无性繁殖传播的病毒病,选用无病毒的苗木、接穗至关重要;二是选用抗病品种,在建园初选择适宜的品种,可以大量减轻以后病虫害防治的负担,就是在栽培中发现不适宜当地的品种,也要及时进行改接;三是注意果园卫生,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根源,果园中的病枝落叶为翌年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最初来源,及时清除病枝、落叶、落果可以大量减少翌年初侵染源;四是进行合理修剪,不仅可以调节树体负载量、改善通风透光、增强树体抗病虫能力,同时能去除病虫枝、僵果,但要对剪、锯口进行保护;五是合理施肥和排灌,要及时掌握树体和土壤营养状况,科学施肥,多使用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结构,目前多数果园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抗病力,如增施钾肥可提高抗苹果树腐烂病能力,果实补钙不但可防止裂果,也可提高抗轮纹病能力。另外,黏土地注意及时排除积水,深翻土壤,改良土壤透气性,可以预防根部发生根腐病;果实的适期采收和合理贮藏直接影响着商品性能及经济效益,采收、运输中避免造成伤口,采收后尽快降低存放地温度,以延缓果实呼吸强度高峰的出现,减少贮藏期的损失。农业防治法是整个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可避免许多病虫害的发生,如果发生了病虫害,树体的良好补偿作用也可以使经济损失大为降低。3.化学防治法通过使用药剂杀灭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起到保护林果、防止或减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的作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有多种作用方式,如直接杀灭病虫害;对害虫的驱避作用;保护性杀菌剂对病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某些化学药剂还可刺激植物产生保护性反应,使体内产生植物保护素,抵御病虫害的入侵;某些化学药剂可使植物病毒活性降低,起到钝化病毒的作用;有些药剂可以和病菌分泌的毒素反应,使其失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从而起到保护林果不受病虫害侵袭的作用。化学防治法是人们扑灭病虫害的灭火器,在应对暴发性病虫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会产生许多副作用,果品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引起某些次要害虫暴发等,在实践中要科学使用。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可以通过保护利用天敌,也可引进天敌释放,或者通过人工繁殖释放天敌达到捕食寄生害虫的目的;也可以利用生物代谢物防治病虫害,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多氧霉素等通过喷洒防治病虫害;也可利用病菌的拮抗作用,将有益微生物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占据病菌侵染位点,预防有害生物侵染;也可通过在植物上接种无致病力的病原菌近缘种或者低致病力的病原菌,诱发植物对病原菌的抗病性,起到近似植物疫苗的作用。生物防治法有些类似中医中药的作用,多数情况下作用缓慢,但作用持久,生物防治法几乎不污染环境,对生态平衡影响很小,在目前强调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形势下,生物防治法在病虫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5.物理防治法在林果上利用物理、机械的方法防治病虫害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林果害虫;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利用果实套袋防治果实病虫害;利用热处理脱去苗木病毒等。我国苹果分布范围较广,据1990年统计,栽培面积为2533万亩,年产苹果近500万吨。这些苹果大都分布在北部、中部、西北和西南各省,集中的产区有辽宁、山东、河北等沿渤海湾周围的老产区,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南部的黄河故道以及陕西、甘肃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新产区。各主要产区苹果病虫害发生为害和防治各有不同,特别是在综合防治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十年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本地区苹果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分别占全国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50%和60%。由于栽培历史较久,管理果树经验丰富,防治病虫害水平较高,在经济栽培的苹果园里病虫害种类比较少。发生的主要病害有苹果树腐烂病、早期落叶病、轮纹病和白粉病;主要害虫有桃蛀果蛾、苹果树叶螨(以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为主)、卷叶虫、蚜虫和金纹细蛾等。这些病虫害对苹果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影响较大。对这些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的基本策略,是在重视和发挥果园生态系统自控因素的前提下,根据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与病虫害天敌的相互关系,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方法和多种相互协调技术,组建综合防治体系。在综合防治体系中着重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天敌保护、释放和生物农药的应用;低毒选择性农药的合理使用;病虫害监测和害虫经济阈值应用,以及通过生态、生理选择方法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剧毒、高残毒农药的用量,减少对生物防治的干扰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降低防治成本,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为害水平以下,达到综合防治综合增益的目的。渤海湾地区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要点如下。第一,加强苹果栽培管理,合理剪枝、施肥,控制结果量,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病虫害能力。第二,对害虫合理施药,保护害虫天敌,强化生物控制效应。对桃蛀果蛾加强树下地面防治,减少树上施药次数和防治面积。地下防治使用低毒毒死蜱、白僵菌;树上分品种按卵果率防治指标,使用青虫菌6号、苏云金杆菌乳剂进行挑治和防治。对卷叶虫于越冬幼虫出蛰前,用药剂局部封闭剪、锯口杀灭幼虫,压低虫口基数。利用卷叶虫性诱剂诱捕器,监测越冬代成虫发生始、盛期,适时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对苹果树叶螨按防治指标防治,使用选择性杀螨剂塞蟥酮、浏阳霉素、四螨嗪和硫悬浮剂、三唑锡防治。第三,对病害适时施药,提高防治效果,选用生物农药,减轻环境污染。对苹果树腐烂病在苹果发芽前用植物农药腐必清混加低剂量福美胂或腐烂敌铲除菌源。用腐烂敌、腐必清和843康复剂涂抹刮治病部,防止复发。对轮纹病和早期落叶病于病菌大量传播前(6月10日前后)喷布多菌灵、硫菌灵,其后用波尔多液再防治两三次,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对白粉病在开花前彻底剪除病梢的基础上,开花前后各喷硫悬浮剂1次防治。这套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在辽宁南部和西部苹果产区示范防治,在2万多亩苹果园中大都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综合防治示范区比一般防治区的病虫害果率降低64%~72.6%;农药用量下降22%~28%;防治费用与收益比达到1:3.1~5.5,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同时,综合防治区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由于重视发挥病虫害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运用害虫经济阈值合理使用农药,天敌群落组成发生很大变化,天敌种类增加,综合防治示范区天敌数量是一般防治区的1.8倍。益害比例,综合防治区为1:16,较一般防治区(1:157)增加近10倍。综合防治示范区苹果果实农药残留量明显低于一般防治区,都在允许残留标准以下,保证了果实无污染,社会效益也有提高。本地区包括豫东、鲁西、皖北和苏北,属于旧黄河故道冲积或淤积而成的沙地平原,面积约2250万亩。目前果树栽培面积约375万亩,年产果品70万吨,其中苹果栽培面积225万亩,产量30万吨,分别占全国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8.9%和17.8%。这一地区的苹果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栽培的,至今已有30余年,多数苹果进入盛果期。这一地区地处我国中部,苹果生长季节较长,加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苹果病虫害发生、繁殖、侵染和为害。发生的主要病害有轮纹病、炭疽病、苹果腐烂病和早期落叶病,主要害虫有梨小食心虫、桃蛀果蛾、山楂叶螨、卷叶虫和枣尺蠖等,其中以病害,特别是果实病害,对苹果产量、质量影响最大。针对这些主要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基本策略,是以病害为重点,兼治虫害,运用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和人工防治等,按照苹果不同生育期,相互配合合理使用,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为害水平以下,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黄河故道地区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如下。第一,加强苹果栽培管理,合理剪枝,适量少施氮肥,控制旺长,调整结果负载量,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虫害能力。第二,对病虫害适期施药,提高防治效果。对轮纹病、炭疽病提早于落花后半月(一般于5月上中旬),病菌侵染前喷第一次药,及时保护幼果,以后结合防治早期落叶病,在收麦前(5月下旬)、收麦后(6月下旬)以及7月中旬、8月上旬和8月下旬连续喷药五六次。第一次使用多菌灵,以后与波尔多液轮换交替使用。对腐烂病发芽前喷福美胂铲除菌源;病疤刮后用福美胂涂治,防止复发。第三,对害虫合理安排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减少药剂用量、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对枣尺蠖在苹果萌芽前,树干基部缠塑料带环,阻隔成虫上树,开花前带环上涂药,杀灭小幼虫。对梨小食心虫于开花前(4月上中旬)用性诱剂、果醋诱杀成虫。对桃蛀果蛾收麦后(6月下旬)树上喷水胺硫磷防治,以后结合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混加杀螟硫磷等药剂防治。对山楂叶螨在收麦前用硫悬浮剂重点防治。全年共施药七八次。这套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在河南、安徽、江苏苹果产区示范防治,在1.7万亩苹果园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综合防治区病虫害果率在5%以下,好果率较一般果园提高5%~10%。杀虫杀螨剂减少喷施两三次,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4~5),经济效益显著。本地区苹果分布在陕西秦岭北麓渭北高原和甘肃一带,大多栽培在山地上。是20世纪70~80年代陆续发展起来的新兴果区,面积约450万亩,产量44万吨,分别占全国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17.8%和8.8%。这一地区地处我国西北高原,气温较高,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旱,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较前述产区轻。苹果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苹果树腐烂病、早期落叶病、霉心病等,主要害虫有卷叶蛾、山楂叶螨、梨叶斑蛾和桃蛀果蛾。对这些病虫进行综合防治,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西北高原地区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在加强苹果栽培管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以下几种病虫害的防治。第一,对苹果树腐烂病于发芽前喷福美胂铲除菌源,病疤刮后涂福美胂、腐必清和843康复剂。第二,对白粉病在开花前后喷硫悬浮剂各1次。第三,对早期落叶病在收麦前、后各喷1次硫菌灵,8月中下旬喷波尔多液,兼治早期落叶病。第四,对山楂叶螨释放西方盲走螨控制为害,或用杀螨剂控制发生。第五,对桃蛀果蛾加强地面防治,用性诱剂测报成虫发生期,防治出土幼虫;树上按卵果率防治指标施药,用青虫菌或水胺硫磷防治。这套综合防治技术在陕西渭北苹果产区示范防治面积1万亩,大都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示范区虫果率在1%左右,腐烂病病株率降为2%~3%,叶螨、卷叶虫以及早期落叶病均得到有效控制,未造成明显为害。示范区由于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大大提高了苹果产量,增收20%。同时也降低了防治费用,投入与收益比为1:3.3,经济效益较好。苹果干腐病又叫胴腐病,在我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该病为害苹果大树和幼树枝干,造成树皮腐烂;还为害果实,造成烂果。本病还能侵害梨、柑橘、杨树、蔷薇属等10多种树木。【症状】大树发病,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症状(图6-1)。大树主干、主枝、侧枝发病多表现为溃疡型。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形状不规整,表面湿润,病皮较坚硬,常溢出茶褐色至暗褐色黏稠状液体,俗称“冒油”。病皮组织内部也呈暗褐色,质地坚韧,并有白色的木质纤维,呈纵向带状排列。病斑多未烂到木质部,与腐烂病容易区别。病部失水后,干缩凹陷,呈黑褐色,周缘开裂,易翘起,使枝干树皮表层粗糙。发病后期,病皮表面密生隆起的黑色小粒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座。干腐病一般只为害树皮表层,病斑较小,较分散,但发病严重时,许多病斑常连成大片,部分病皮也可烂到木质部,严重削弱树势,甚至造成死枝死树。枝枯型多发生在长势弱的细枝条或侧枝、辅养枝上,病斑呈紫褐色至暗褐色,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深达木质部,使枝条很快干枯死亡,表皮密生小黑点。在干旱地区或土层浅、保水不好的山地果园,长势很弱的大枝发病时,锯口以下树皮常呈条状发病,暗褐色,较硬,凹陷坏死,最后造成大枝或全树枯死,病部密生小黑点。幼树受害,一般在定植后的春季开始发病。多在嫁接口附近或树干上形成不规整或椭圆形病斑,呈暗褐色至黑褐色,病斑扩展到10厘米左右长时,幼树多枯死。发病后期,病斑凹陷,边缘开裂,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座。果实被害,多在果实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其症状与轮纹病所致的烂果无区别。它与轮纹病引起的烂果一起,俗称为轮纹烂果病。【病原】苹果干腐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其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亚门。子囊壳生于树皮表层下的子座内。子座黑色。炭质,内侧色浅,先埋生,后突破表皮,露出顶端。一个子座中有1个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黑褐色,扁球形或洋梨形,具有乳头状孔口,大小(227~254)微米×(209~247)微米,内有许多子囊和侧丝。子囊长棍棒状,无色,顶端细胞壁较肥厚,具两层膜,大小(50~80)微米×(10~14)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16.8~26.4)微米×(7~10)微米,在子囊内排成2行。侧丝无色,不分隔,混生于子囊间。分生孢子器有两种类型:一为大茎点菌属型,无子座,分生孢子器散生于病部表皮下,暗褐色,扁球形,大小(154~255)微米×(73~118)微米,分生孢子单胞,长纺锤形至椭圆形,大小(16.8~24)微米×(4.8~7.2)微米;二为小穴壳菌属型,有子座,多与子囊壳混生于同一子座内,大小(182~319)微米×(127~255)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纺锤形,无色,单胞,大小(16.8~29)微米×(4.7~7.5)微米。分生孢子器在降雨时或空气湿度较高时,从顶端开口处涌出白色分生孢子团(图6-1)。【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部越冬。越冬后的菌丝体于翌春恢复活动,继续侵害寄主枝干。分生孢子器成熟后,遇雨水或空气潮湿,涌出分生孢子团,随风雨传播,经伤口、死芽和皮孔侵入。在辽宁省果区,5~11月均能发病,其中以5月下旬到6月份发生最多,7~8月进入雨季发病明显减少,8月下旬后若遇秋旱,发病再次增多,10月中下旬发病图6-1 苹果干腐病菌逐渐减少,11月基本结束。山东省5~6月、9~10月干旱时,有两次发病高峰。山西省忻州地区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春季发病高峰,6月上旬至8月中旬发病减少,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病较多,10月发病基本停止。干腐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病菌侵入树体后不一定发病,只有当树体衰弱时,病菌才扩展、发病。树皮含水量过低或冻伤和烂根病为害,以及苗木定植后的缓苗期,发病严重。在主栽品种中国光、白龙发病重,元帅、金冠、鸡冠、祝光较轻。山坡丘陵等土层薄的果园发病重。【防治方法】第一,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自身抗病能力。深翻改土,增施农家肥,树盘覆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条件的果园,干旱时灌水,可明显降低发病率。第二,大树枝干部位发病,病斑多限于表层,刮治时只削净上层病皮即可,或用刀尖在病部划道(间隔5毫米左右),然后涂40%福美胂50倍液。第三,对发病重的果园或地块,于春季苹果树发芽前,全树喷洒40%福美胂100倍液,效果良好,同时兼治腐烂病。第四,及时剪除病枯枝并烧毁,降低果园病原菌密度。第五,新栽幼树,应选用壮苗,旋足肥水,缩短缓苗期。苗木栽培深度,以接口与地面相平为宜。秋季加强对大青叶蝉的防治,防止在枝条上产卵而使枝条散失水分,以减轻发病。苹果轮纹病又叫粗皮病,主要为害果实、枝干,也能为害叶片。该病在我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黄河故道和渤海湾苹果产区发生尤为严重。重病树枝干上病斑累累,树势衰弱,甚至造成枝干枯死;果实受害后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其中,感病品种金冠采收时病果率高达5%~10%,贮藏1个月后烂果率往往达30%,甚至高达5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病的为害逐渐加重,特别是近些年各地大量发展的新红星、红富士等优良品种,均为易感病品种,所以该病将对未来的苹果生产具有严重的为害。苹果轮纹病除为害苹果外,还能侵害花红、海棠、梨、桃、杏、李、栗、枣、楹椁、木瓜等多种果树。【症状】枝干发病,最初皮孔稍隆起,不久以皮孔为中心,产生红褐色近圆形或不整形病斑,直径0.3厘米至2~3厘米不等。病斑中心逐渐隆起呈疣状,以后周缘逐渐凹陷,颜色变深,质地坚硬。病斑单生或两三个连生。翌年,病斑的凹陷部散生许多凸起的小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随着枝干的生长、病健部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病斑的失水变干,病部周围逐渐隆起,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逐渐翘起、剥落,严重时许多病斑密集,相互融合,树皮极为粗糙,故称粗皮病。病斑不仅限于枝干表皮,还可侵入到皮层内部,故严重削弱树势,甚至引起枝干逐渐枯死。发病的第三年春季,分生孢子器出现裂口,开始释放分生孢子。果实受害,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初期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稍深入果肉,以后很快扩大,病部果肉腐烂,呈黄褐色软腐,表面有明显的深浅相间的褐色同心轮纹,并常流出茶褐色黏液,烂果肉具明显酒糟味。在常温下,几天内即可使全果腐烂,失水干缩后成为黑色僵果,果面密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器)。叶片发病很少。发病叶片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大小0.5~1.5厘米,后期逐渐变为灰白色,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原】轮纹病是由一种寄生真菌所致,其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与苹果干腐病是一个种,为干腐病菌的一种专化型。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菌丝无色有隔,分布于寄主细胞间隙。分生孢子器扁圆形,大小283~425微米,有乳突状孔口,器壁黑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丝状,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钝纺锤形至长椭圆形,两端稍尖,单胞,无色,大小24~30微米×6~8微米。有性世代的子囊果不常出现。子囊壳与分生孢子器混生于病树皮表皮下,子座不发达,多单生,黑褐色,球形至扁球形,壳壁薄,炭质,顶端有孔口。底部有许多子囊和侧丝。子囊棍棒状,无色,顶端肥厚,侧壁薄,基部较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至淡黄色,椭圆形(图6-2)。图6-2 苹果轮纹病菌【发病规律】轮纹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其中病枝干上越冬的病菌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越冬后的菌丝于翌春恢复活动,继续为害枝干,越冬的分生孢子器,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当气温达15℃以上,并有降雨时,即开始散发孢子,随风雨飞溅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10米,按树行的纵向传播较多,横向较少。一般新病斑上的孢子器开始释放孢子时间较晚,老病斑上的孢子器释放孢子时间较早。田间孢子捕捉结果表明,昌黎地区5~6月孢子增多,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多,8月中旬至9月减少,10月上旬以后很少;山东泰安地区5~6月较多,7~8月为高峰期,8月后明显减少;郑州地区3~11月均有孢子散发,4月中旬后数量剧增,4月下旬至5月中旬达最高峰,随后数量减少,8月中旬后又出现另一高峰,9月上旬后数量减少。各地区病菌孢子均是降雨后释放量明显增多。孢子发芽后经皮孔或伤口侵入果实和枝干。整个果实生育期病菌均能侵染果实,其中从谢花后的幼果期至8月上旬为最容易侵染时期。在该期间,只要有降雨,病菌孢子即散发出来,并很容易在果实上完成侵染,在温湿度适宜时,12~24小时便可完成侵染过程。病菌侵入后,在果点附近潜伏,待果实近成熟时或贮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十天到二百多天不等,病菌具潜伏侵染特点。潜伏病菌在果实上扩展发病,与果实内可溶性糖及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相关。当果实含糖量超过10%时,病菌容易扩展发病,当酚类化合物含量在0.04%以上时(以茶酚计算),能有力抑制侵入病菌的扩展。轮纹病菌对1年生枝条(新梢)最容易侵染,在20~25℃、保湿24~48小时即可完成侵染。对2~4年生的枝条的侵染率则较低。枝条的侵染时期为4~9月份,其中6~7月份最多。侵入新梢的病菌,一般从8月开始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新病斑,第二三年开始大量形成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第四年产生孢子能力减弱,但到第九年仍有少量孢子器有产生孢子能力。轮纹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品种、树势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高温多雨地区,或降雨早、降雨频繁的年份,发病重。主栽及发展品种中,金冠、富士、元帅、新红星、新乔纳金、金矮生、王林等发病重;国光、印度、红玉、祝光、甜黄魁等发病轻,弱树发病重,壮树发病轻。【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 轮纹病菌为弱寄生菌,有潜伏侵染特点,树势强壮则枝干发病较少。因此,要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菌扩展能力,注意控制树体负载量,多施农家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避免偏施氮肥。(2)刮除病瘤,清除树上越冬病源 对重病果园,于早春刮除枝干上病瘤,剪除病枯枝,并于发芽前全树喷洒40%福美胂100倍液,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生长期喷药保护 根据病害的主要侵染时期,在落花后到8月上旬期间,每隔15~20天的降雨之前,喷洒1次保护剂或内吸性杀菌剂。幼果期可喷洒50%多菌灵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80%超微多菌灵1000~1200倍液,锌铜波尔多液(硫酸锌0.5份,硫酸铜0.5份,生石灰2~3份,水200倍)。果实膨大期之后,可喷洒1:2.5~3:240倍波尔多液,也可用波尔多液与上述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在有机杀菌剂中加入0.05%的黏着剂褐藻胶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4)实行果实套袋 有条件的果园,于落花后,疏去边果,留中心幼果,用自制硫酸纸袋或专用纸袋套果,每袋套1个果,扎紧袋口。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防治果实轮纹病,还可防治食心虫等其他病虫对果实的为害,能明显提高果实的质量。苹果疱性溃疡病又名发疱性胴枯病,病区俗称发疱性干腐病。1973年首次在四川茂汶、西昌等地采到病害标本。四川省20多个县市均有分布,其中蓬溪、射洪等地发病较重,被害株率一般为1%~10%,个别果园高达50%以上。云南昆明等地也有此病发生。苹果中金冠(青苹)品种受害较重,其次为丹顶和旭,元帅系品种比较抗病。【症状】苹果疱性溃疡病,主要发生在苹果树的主干和大枝上。发病部位多是衰老树的主干或枯桩的大伤口附近,也可在健全的主、侧枝或与主干相接的大枝上发病。病菌从伤口侵入,先引起木质部腐朽,继而由木质部向外扩展,侵害树皮。发病初期树皮表面出现红褐色水渍状椭圆形或卵圆形病斑,表面柔软光滑。剖开病部观察,树皮内层呈现乳黄与淡褐色交错的斑纹,病部边缘尤为明显,这是识别此病初期的主要特征。以后病部逐渐扩大,失水干缩,表面暴裂,出现许多三角形或星状小裂口,开始形成病菌的子座。初期的子座较小而分散,其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圆形,灰黑色,四周表皮翘起,中央扁平。后期子座四周表皮脱落,边缘略隆起,呈盘状,外观像纽扣。这些盘状物密集连片,暴露在树皮表面状似蜂窝。子座容易与周围的树皮剥离,天气干燥时,周围树皮断裂、脱落,但子座仍固着在木质部。子座脱落后在木质部表面留下一圈黑褐色斑痕,可保持数年不变。横切病枝观察,可见在病枝横断面上被害木质部颜色较深,常呈扇形,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纵切面有暗褐色线纹向上下伸展。病枝的叶片变黄,逐渐枯死。【病原】病原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子座在树皮内形成,成熟后突破表皮露出,单生或数个连生。单个的子座呈盘状或杯状,圆形或椭圆形,大小(3~7)毫米×(5~13)毫米,边缘隆起,中部下陷,灰黑至黑褐色,中央密生黑色小点(子囊壳)。子囊壳长卵圆形至圆筒形,有长颈,孔口外露呈疣状。子囊壳极薄,黄褐色,后期与子座分离成袋状,悬于子座腔中。子囊圆筒形,顶部钝圆,壁较厚,含淀粉质粒,基部较细,有短柄,无色透明,大小(105~165)微米×(12.5~17.5)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单行排列。子囊孢子单胞,幼嫩时椭圆形,无色,成熟后呈球形,暗褐色至黑色(图6-3)。子囊成熟后子囊壁多消解,只见成熟的暗色子囊孢子。侧丝线状,无色,不分隔。分生孢子层在子座表层之下形成,以后外露。图6-3 苹果疱性溃疡病及病原菌【发病规律】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能侵染,但分生孢子寿命短,可能在侵染中起作用很小。子囊孢子可生存3年,在侵染中起主要作用。病菌一般从暴露出心材的伤口侵入。3年以下枝条的木质部不适于病菌侵染,病菌在比较老而干的心材中生长良好。一旦病菌侵入定居后,即由心材向外扩展,导致树皮发病。病菌生长速率与木质部的含水量有关,干旱之后病势加重。病菌在健康的树皮中活动缓慢,而在被害木质部上面的树皮中扩展迅速。子囊孢子周年都能侵染,在川北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病菌的侵染多以较深的裂伤为中心,在平滑的浅层伤口上接种常不能发病。在果园中病菌侵染多发生在劈裂伤或大伤口上。苹果不同品种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倭锦品种最感病。在川北,金冠发病普遍而严重。幼龄树和稳产壮树病轻。衰老树和大小年结果现象明显的不稳产树,土壤板结致使根系生长不良的果园,修剪过重造成大伤口多的树,发病较重。疱性溃疡病除苹果外,还可为害梨树、桦树、榆树和皂角等林木。【防治方法】第一,改善栽培管理技术,10年生以下的幼树很少发病。因此,树体整形宜早,避免在树冠长大后,大拉大砍造成大伤口。第二,注意改进修剪方式,增施农家肥,增强树势,促进伤口及早愈合,防止造成劈裂伤。第三,发现树皮发病时,应在树皮发病部位以下相当距离处,把木质部已经变色的部分彻底锯掉。第四,及时做好伤口的消毒保护,以预防病菌侵染。发病初期及时防治。使用的伤口保护剂以50%甲基硫菌灵100倍液加适量2,4﹣D效果较好。第五,如果病菌已侵入主干,或全园发病已相当严重,则应注意刮除病皮,及时挖除重病树,防止产生孢子传播蔓延。苹果干枯病主要为害苹果幼树,造成枝干树皮坏死,重者死枝、死树。在各果区时有发生。【症状】苹果干枯病多在幼树主干或枝杈部位发生。病斑呈暗褐色,椭圆形,失水后凹陷,边缘开裂。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从中涌出丝状黄褐色的孢子角。【病原】苹果干枯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近球形,大小230~450微米,黑色,顶端有孔口。分生孢子有两种:一种为椭圆形至纺锤形,无色,单胞,有两个油球,大小(4~9)微米×(2~4)微米;另一种孢子丝状至钩状,无色,单胞,大小(14~35)微米×(1.5~2)微米。病原菌的有性阶段田间很少见到。【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病菌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当树势衰弱,枝条失水皱缩及受冻后,易发生此病。【防治方法】第一,加强管理,提高抗病能力。深翻改土,增施农家肥,初冬和早春灌水或树盘覆膜。第二,剪除病枝,刮净病部。病疤涂843康复剂等消毒保护剂。苹果枝枯病主要为害苹果大树衰弱的枝梢,使树皮腐烂枯死,在各果区时有发生。【症状】苹果枝枯病多在结果枝或衰弱的延长枝前端形成不规则褐色病斑,微凹陷,表面散生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后期病皮龟裂,易脱落,往往露出木质部,严重时枯死。【病原】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器褐色、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4.5~6微米×2~2.5微米。【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天气潮湿或降雨时,从孢子器中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该病菌寄生性很弱,只有在枝条非常衰弱时,才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加强肥水管理,修剪更新衰弱枝条。及时剪除病枝烧毁。苹果霉心病在渤海湾、黄河故道、西北高原等主要苹果产区都有发生,元帅系苹果品种受害较重。一般从采收后1个月左右开始发病。常因果实心室发霉或果心腐烂,降低商品价值,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元帅系苹果栽培面积的扩大,霉心病的为害日益严重,病果率常达40%~60%。【症状】在发病初期,剖开病果观察,果实心室内出现褐色不连续的点状或条状小斑,其后多数小斑融合成褐色斑块,心室中出现橘红、墨绿、黑灰和白色霉状物。有些病果,病菌突破心室壁扩展到心室外,引起果肉腐烂,症状发展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一是心室小斑型,病斑直径在2毫米以下;二是心室大斑型,病斑直径在2毫米以上,病组织湿润;三是心室腐烂型,病组织湿润;四是果肉腐烂型,病变果肉轮廓不规则,有时干缩,呈海绵状。在生长期,霉心病果从外观不易识别辨认,病果易脱落,落地后继续霉烂。【病原】霉心病是由多种弱寄生菌混合侵染造成的。据甘肃省天水市果树研究所调查,果心留居菌有10多种,其中出现频率高的依次有交链孢菌、单端孢菌、壳蠕孢菌、镰刀菌、拟茎点菌共5种,都具有潜伏侵染特点。经致病力测定,各种果心留居菌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在霉心果的主要致病菌中,交链孢菌占优势,而在果心腐烂(果肉腐烂)的主要致病菌中,则单端孢菌和壳蠕孢菌占优势,有些留居菌则无致病力。接种试验证明,同一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病程度不同,而不同菌株在相同温度下,发病程度也不同。例如单端孢菌在20℃条件下,接种5天后即可发生心腐,而交链孢菌接种15天后才引起轻微心腐。若把温度降到5~10℃,单端孢菌发病减缓,而交链孢菌几乎已失去引起果肉腐烂的致病力。当贮藏温度控制在5℃以下,则可完全抑制霉心病的为害。【发病规律】当苹果花朵开放后,在树体及其周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真菌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到开放的苹果花、柱等花器组织上,随着苹果花朵开放率的增长和开放时间的延长,花柱被侵染的比率迅速增高。病菌在花柱组织上定居后,逐渐通过枯死的花柱和开放的萼筒与心室之间的通道(简称萼心间),侵入果实的心室,在条件适宜时引起果实发病,导致霉心和果腐。花柱开始被侵染的时间为花朵开放后,直到9月份连续不断地进行侵染,未发现有明显的集中侵染时期。病菌进入果心的时期最早为5月下旬。不同品种的果实形态结构各不相同,因而病菌侵入果心的机会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果实的抗病力与果实自身生活力强弱有关。据对果实萼心间组织切片观察表明,元帅系品种如红星、新红星、红矮生、好矮生、首红、元帅等,萼心间普遍表现为开放型,其开放率高达60%~90%,开放部位褐变枯死,病菌极易侵入,心室带菌率为97.1%。金冠、国光、富士等品种的萼心间均为封闭型,病菌难于侵入,心室带菌极少。由此可见,元帅系品种的果实,花柱易枯死而且萼心间开放率高,是其发病多而重的主要原因。此外,果实着生状况与发病多少也有一定关系。在一个果丛中,边果发病率低于中心果。双果低于单果,三果又低于双果。至于果实着生方向及部位则与发病并无明显关系。【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从果树现蕾期至落花期后10天,连续喷洒3次杀菌剂,有一定防治效果。使用药剂有1:2~3:200~300倍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多氧霉素1000~15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可任选1种。多氧霉素和扑海因,应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最好每年只用1次,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2.合理施肥注意氮肥、磷肥、钾肥的合理配合,增施农家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果实抗病性。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分别喷洒0.4%硝酸钙一两次,增加果实中钙的含量,有助于降低呼吸强度,提高耐衰老能力,减轻果腐菌的侵害。3.改善贮藏运输条件果实采收后,用仲丁胺或福马酸等药纸或药片进行防腐处理,并及时分级装箱,使环境温度尽早降至10℃以下,入库贮存或装车外运,能明显地降低霉心病为害。苹果小卷蛾又名苹果蠹蛾,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是国际上的检疫对象,在国内只分布于新疆,内地果区尚未发现。因此,国内也把它列为检疫对象。寄主植物除苹果外,还有沙果、香梨、桃、李、杏和楹椁等果树,以苹果、沙果和香梨受害最重。幼虫只为害果实,并有转果为害习性,能造成大量落果,对果品质量、产量影响很大。目前,在管理粗放的苹果园,虫果率高达50%以上。【为害状】苹果小卷蛾幼虫蛀害苹果果实,果面有蛀入虫孔,孔口处堆积以丝连缀成串的褐色虫粪。幼虫先在蛀孔表层为害,然后向果心蛀食,并取食种子。果实大多是局部受害,只有虫多时才被纵横串食成“豆沙馅”状。虫果易脱落。【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8毫米,灰褐色带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一圆形深褐色大斑,内有3条青铜色粗纹;翅基部褐色,分布有暗色斜行波状纹;翅中部浅褐色,也布有褐色斜行波状纹。卵 椭圆形、扁平,刚产的卵白色半透明,渐变黄色并显出红圈,近孵化时消失。幼虫 老龄幼虫体长16毫米左右,体背为浅红色。前胸K毛群有3根刚毛。腹足趾钩19~23个。蛹 长9毫米左右,腹部各节背面有刺排列,第二节至第七节为两排,第八节至第九节只1排。末端钩状毛10根。【生活史及习性】苹果小卷蛾在新疆伊宁地区1年发生1~3个世代。以老龄幼虫越冬,多数在树干、根颈和周围土中越冬,也有部分幼虫在堆果场、贮果库以及果箱、果筐里越冬。不同世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为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一代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二代是9月份。翌年春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一直延续到6月中旬,这一时期气温低也不稳定,蛹经过22~31天羽化出成虫。成虫日落后活动,产卵于果表面及叶片上。每雌虫产卵量40~140粒。第一代卵期5~24天,第二代卵期5~10天。幼虫孵出后寻觅适宜部位蛀入果内,先在果皮下部为害,然后渐向果心蛀食果肉和种子。幼虫经过3次蜕皮后开始转果为害,1头幼虫可转移为害1~3个果实,引起大量落果。被害果的蛀孔外边常堆积大量褐色虫粪,并有丝粘连成串,不易脱落。第一代幼虫在果内发育历期一般为30天左右。老龄幼虫从蛀孔附近咬一较大脱果孔脱出果外。部分幼虫于6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场所结茧越夏越冬。另一部分幼虫结茧化蛹,羽化出成虫,继续繁殖发生下一代。第二代幼虫为害脱果后,部分幼虫于8月中旬开始越冬。另一部分幼虫则化蛹羽化出成虫,继续发生第三代,第三代幼虫于9月中旬陆续进入越冬场所越冬。【防治方法】1.实行检疫在疫区加强苹果小卷蛾的检疫工作。严禁将新疆苹果,特别是混入的虫果装箱运出,防止传入内地果区。2.人工防治在苹果发芽前刮除树干老裂、翘皮,同时清除堆果场的虫果、烂果,集中杀灭其中越冬幼虫。在幼虫害果期,经常摘除和捡拾落地的虫果,杀灭果内幼虫。还可以在6月份于树主干分杈处,捆扎浸药草带,诱集越冬幼虫潜入毒死。浸渍用的农药有杀螟松和溴氰菊酯等。3.药剂防治药剂保护果实,主要是杀灭果上虫卵和蛀果前的幼虫。因此,在成虫产卵盛期施药收效最大。但是,新疆5~6月份气温低且又不稳定,虫卵发育历期很不整齐,为指导适期施药,对第一代苹果小卷蛾需要进行虫情调查,具体方法是在苹果园经常检查虫卵发育状况,当发现多数虫卵上出现红圈时,即为施药防治的适期。还可以利用有效积温法测报第一代卵孵化期。苹果小卷蛾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开春后当有效积温达到230℃/日时,第一代卵开始孵化。掌握第一代幼虫出现始期,是决定开始施药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对早熟品种施药两次,中熟品种施药3次,晚熟品种喷药4次。两次药的间隔期,以使用药剂的持效期和卵量多少而定。使用的药剂有50%杀螟硫磷(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这两种药剂杀卵力很强,对初蛀入果内幼虫还有效。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乳剂3000倍液,对初孵幼虫药效高,持效期较长,一般有效期可维持10~15天。还可用20%甲氰菊酯乳剂3000倍液,同时兼治苹果小卷蛾和害螨类。苹小食心虫,又名苹果小食心虫、东北小食心虫,简称苹小,属鳞翅目卷蛾科。此虫分布范围较广,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在北方苹果产区,如河北、辽宁和山东等地,该虫对苹果为害较重,是食心虫的重要种类之一。进入70年代,由于加强了对食心虫的防治工作,特别是使用有机磷杀虫剂防治之后,有效地控制了其发生和为害,近十余年来,管理较好的苹果园,此虫发生很少,有些果园已将其灭绝。但在中部和西北地区,管理粗放的果园仍有发生,是威胁苹果生产的重要害虫。寄主植物有苹果、梨、花红、海棠、桃、山楂、楹椁和山荆子等。【为害状】苹小食心虫幼虫为害果实,被害果上典型虫疤直径1厘米左右,深达果皮下0.5~1厘米,虫疤黑褐色、稍凹陷,有两三个排粪孔,其上堆积虫粪。虫疤上有较大的幼虫脱果孔。【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毫米左右,暗褐色,稍带有紫色光泽。前翅前缘具有7~9组白色短斜纹,近外缘处有数个黑色小点。卵椭圆形稍隆起,表面光滑。刚产时黄白色半透明,近孵化时微显红色,可透视出一黑点。幼虫 老龄幼虫体长6~10毫米。前胸背板浅黄褐色;腹部背面各节具两条深桃红色横纹,可与其他食心虫区别。臀板深褐色,臀栉4~6个。蛹黄褐色,长5毫米左右。腹部第二节至第七节背面有两排短刺,第八节至第十节只有1排稍大的刺。【生活史及习性】苹小食心虫发生世代整齐,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区,1年发生两代,以老龄幼虫结茧越冬。越冬部位大多在树的主干、枝杈、根颈部树皮裂缝内和锯口周围干皮缝内,树下杂草和果筐、吊树绳、支撑竿上也有分布。辽宁、河北苹果产区,翌年5月间越冬幼虫开始化蛹,经10余天羽化出成虫。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期6月中旬;第一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盛期是8月上旬。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交尾、产卵,卵大多数产于果实光滑的胴部。卵经过8天左右,孵出幼虫并从果面上蛀入果内,在果皮下浅处为害形成虫疤。幼虫在果内为害二三十天后,从虫疤边缘处脱出果外,沿树枝干爬到隐蔽处结茧化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出成虫,继续繁殖发生下一代。第二代卵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盛期8月上旬。卵经过4~5天孵出幼虫直接蛀果为害20多天老熟,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期间陆续脱出,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苹小食心虫发生为害轻重与5~6月间降水有密切关系,幼虫越冬后虫体需要吸收充足水分才能顺利化蛹,在化蛹期间,若遇春旱无雨年份,幼虫无水分供应不能正常化蛹,因此,成虫发生量就少,第一代为害很轻,同时发生期也推迟。相反,遇上春雨多的年份,第一代发生量大,为害也重。苹小食心虫成虫对糖醋液或烂苹果发酵水有一定趋性,可利用这一习性来诱杀成虫和成虫发生期测报。【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在春季发芽前彻底清除越冬场所的幼虫;幼虫蛀果期发现虫果及时摘除,以减少虫源。2.药剂防治使用药剂杀灭果上虫卵和防止幼虫蛀果。指导适期施药的虫情调查方法,是在成虫发生期调查国光、金冠苹果小食心虫卵果率,达到0.5%~1%时开始施药。辽宁地区,一般年份6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是成虫产卵盛期,各施药1次可有效控制为害。若在发生重的年份,第一次施药后10~15天,卵果又达到防治指标,需再防治1次。使用的药剂有50%杀螟硫磷乳剂1000倍液,对卵杀灭效果很好,并可杀灭刚入果的幼虫。苹果褐卷蛾又名苹褐卷叶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国内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国外分布在欧洲、西伯利亚、印度、朝鲜、日本。寄主有苹果、梨、桃、杏、樱桃等果树,以及柳、榆等林木。以幼虫为害植物的芽、嫩叶、花蕾、叶片和果实,以叶和果受害最重。在有些地区与棉褐带卷蛾同时发生。【为害状】苹果褐卷蛾幼虫为害叶片与棉褐带卷蛾相似,为害果实时,其舐食的坑洼面积较大。【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18~25毫米,全体棕色。前翅基部有深褐色斑纹,中部有一条自前缘斜向后缘的深褐色宽带,前缘近顶角处有一个半圆形浓褐色斑。雄虫前翅无前缘褶。卵椭圆形,扁平,淡黄绿色,数十粒至百余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8~20毫米,头近方形。头和前胸背板淡绿色,体深绿而稍带白色,毛片稍淡。多数个体前胸背板后缘两侧各有1块黑斑。蛹体长11~12毫米,深褐色,胸部腹面稍带绿色,腹部各节背面有两排几乎等长的小刺,末端有8根刺钩。【生活史及习性】苹果褐卷蛾在辽宁、甘肃天水1年发生两代,在河北、山东、陕西南部发生3代。以幼龄幼虫结白色薄茧越冬,越冬部位、出蛰时期、为害习性与棉褐带卷蛾相似。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6~7月份,7~8月份发生第一代幼虫,8月中旬至9月下旬发生第一代成虫,第二代幼虫于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主要产卵于叶背面,少数产在果上。初孵幼虫群栖叶上取食叶肉,将叶片吃成网孔状,稍大后吐丝连缀叶片,幼虫在其中为害,有时啃食果皮。其他习性与棉褐带卷蛾相似。【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防治时期和应用药剂参考棉褐带卷蛾。2.生物防治苹果褐卷蛾的生物防治技术,不像棉褐带卷蛾那样有专门研究,但在自然界或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褐带卷蛾的苹果园,苹果褐卷蛾和黄色卷蛾的卵也同样被寄生,因此,在释放赤眼蜂防治棉褐带卷蛾时,也兼治了这两种卷叶蛾。苹果白卷叶蛾,又名苹白小卷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果产区。寄主有苹果、梨、沙果、海棠、桃、李、杏、山楂等果树以及多种阔叶林木。以幼虫卷叶为害,嫩叶受害较重,幼虫还为害花蕾。【为害状】苹果白卷叶蛾幼虫吐丝将几片嫩叶缠缀在一起,潜藏于其中为害。常将卷叶中的1个叶柄咬断而成枯叶,其他卷叶仍是绿色,这是该卷叶蛾为害的主要特征。【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约15毫米,灰褐色,前翅基部1/3为深褐色,中部1/3为灰白色,端部1/3为深灰色,近外缘有5条并列的浓黑色条斑。卵宽椭圆形,长约0.85毫米,扁平,乳白色。幼虫老熟时体长10~12毫米,头部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其余为红褐色。蛹体长8~9毫米,黄褐色。【生活史及习性】苹果白卷叶蛾在辽宁、华北、山东等地1年发生1代,以幼龄幼虫在果树芽内越冬,顶芽内较多,比较饱满的侧芽和花芽内也有,但数量较少。翌年苹果发芽后,幼虫出蛰,为害嫩芽和花蕾,并吐丝缠缀芽鳞碎屑。幼虫稍大后,则在枝梢顶部缠缀几个嫩叶为害,吐丝结碎屑成巢囊。到6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内化蛹。6月下旬开始羽化成虫,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叶面,少数产在叶背。7月中下旬孵化出幼虫。幼虫先在叶背沿主脉食害叶肉,并吐丝缀叶背的绒毛、虫粪等做巢,在其中为害。8月上旬以后,则转入花芽或枝梢顶端的芽内为害,8月中旬开始,即在芽内越冬。【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参考棉褐带卷蛾。2.药剂防治越冬幼虫出蛰后卷叶前和7月中下旬的孵化期为重点防治期,使用药剂参考棉褐带卷蛾。一般情况下,可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苹果绵蚜又名苹果绵虫,属同翅目绵蚜科。国内只分布于辽宁、山东、云南和西藏。该虫为国内检疫对象。主要为害枝、干和根部,被害部位形成小肿瘤。受害重的树体衰弱,结果少,果个小,着色差,还能导致早落叶,对产量质量影响很大。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花红、海棠、沙果和山荆子,但不为害中国苹果。【为害状】苹果绵蚜集中于剪锯口、病虫伤疤周围、主干主枝裂皮缝里、枝条叶柄基部和根部为害。被害部位大都形成肿瘤,肿瘤易破裂,其上被覆许多白色绵毛状物,易于识别。有时果实萼洼、梗洼也受害,影响果品质量。【形态特征】成虫 无翅胎生雌蚜长2毫米左右,体红褐色。头部无额瘤,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腹部背面覆盖白色绵毛状物,有翅胎生雌蚜体长较无翅胎生雌蚜稍短。头、胸部黑色,触角6节。腹部暗褐色,覆盖绵毛物少些。翅透明,前翅中脉分叉。有性雌蚜体长1毫米左右。头和足黄绿色,触角黄绿色,5节。腹部红褐色,稍有绵毛物。卵 长径约0.5毫米,椭圆形。刚产卵橙黄色,渐变为褐色。【生活史及习性】苹果绵蚜在辽宁大连1年发生13个世代;山东青岛17~18代;云南昆明为21代。都以一二龄若蚜越冬。越冬部位分布在苹果树枝干裂缝、病虫伤疤边缘、剪锯口周围、1年生枝芽侧、根蘖基部和土里根上。辽宁大连地区4月上旬越冬若蚜开始活动、为害,5月上旬若蚜开始扩散,转移到嫩枝叶腋、芽基部为害,这时以孤雌胎生繁殖,同时出现少数有翅雌蚜,向周围树上迁移。6月份是全年繁殖为害最盛期。苹果绵蚜发生重的树,树上布满蚜虫并有大量白色绵毛状物出现,被害部位皮层肿胀成瘤。7~8月份气温较高,不利于蚜虫繁殖,同时还有重要天敌日光蜂活动频繁,大量捕食苹果绵蚜,使虫口减少,种群数量下降。9月中旬至10月份气温下降,又适于苹果绵蚜繁殖,并产生大量有翅胎生雌蚜迁飞扩散,日光蜂和其他天敌数量减少,虫口又回升,出现第二次为害的盛期。进入11月份气温下降至7℃以下,若虫陆续越冬。在云南昆明地区,春季3月气温上升到5~8℃时,越冬幼蚜开始活动为害。以孤雌胎生繁殖后代,每代历期8~25天。全年繁殖为害盛期是4~6月份和10~11月份。苹果绵蚜还为害根部,浅层根上蚜量大,深层数量很少。根部受害形成根瘤,使根坏死,影响根的吸收功能。一般是沙土地果园根部苹果绵蚜发生量大,为害也重。苹果绵蚜为害苹果,以祝光、红玉和国光品种最重,金冠和元帅较轻。苹果绵蚜的近距离传播以有翅蚜迁飞和作业人员携带为主;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接穗、果实和包装物传递。【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严禁从苹果绵蚜疫区调运苹果苗木、接穗,防止苹果绵蚜传入非疫区。如必须从疫区引种苗木、采接穗时,须经检疫部门检疫,并进行灭蚜处理后才准予运出。2.清除越冬虫源在苹果发芽前彻底清除根蘖。刮除枝干上粗裂老皮,集中烧毁灭蚜。剪锯口和病虫伤疤有苹果绵蚜的,用40%氧化乐果乳剂,杀灭越冬虫源。3.药剂防治苹果绵蚜发生重的果园,在其繁殖高峰期前(辽宁为4月底至5月中旬和8月底至9月下旬;云南为4~6月份和10~11月份)树上喷布40%氧化乐果乳剂,或40.7%毒死蜱乳剂,或50%久效磷乳剂,均为2000~3000倍液。或者枝干涂药环,具体方法是围绕主枝、主干环剥6~7厘米宽,刮皮深度以露出韧皮部为宜,先涂药一遍,干后再涂1次。涂抹药剂为40%氧化乐果乳剂15倍液。另外,树盘里可撒施2.5%乐果粉、辛硫磷颗粒剂,浅耙入土里杀灭根部蚜虫。 -
报告(二十七)粟灰螟(Millet Stem Borer)
出版时间:2013粟灰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又名甘蔗二点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ea)。它是我国北方谷子、高粱上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北部等谷子产区,以及广东、台湾、广西和四川等省(区)的部分甘蔗产区。粟灰螟以幼虫蛀茎为害。初孵幼虫潜入心叶丛中取食,3龄后分散,从茎基或第一、第二节叶鞘处蛀茎为害。蛀茎孔处附近有少量粪便或植株组织碎屑,而玉米螟粪便粒较粗、量多。幼虫在茎内为害15天左右,再转株为害,导致枯心苗。高粱进入孕穗期,幼虫取食穗枝梗及穗柄。受害植株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早衰,遇风倒伏则损失更大。此外,粟灰螟为害常常引发高粱穗、茎腐病,加重产量损失和品质变劣。粟灰螟食性比较简单,在北方主要为害谷子,有时也为害糜黍类、玉米、高粱等作物和狗尾草、谷莠子等禾本科杂草。成虫淡褐色,体长8.5~10mm,翅展18~25mm。前翅中央有1个小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灰白色。卵扁椭圆形,长0.8mm,表面有网状纹,孵化前为铅黑色。幼虫分5龄,灰黄褐色,腹背有5条紫褐色纵向条纹,中线稍细。蛹纺锤形,长12~14mm,腹部5~7节周围有数个褐色凸起,初蛹乳白色,羽化前深褐色。粟灰螟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谷子等根茬内越冬。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越冬幼虫5月下旬化蛹,6月初羽化,一般6月中旬为成虫盛发期,随之进入产卵盛期。第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为害,第二代幼虫为害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华北地区越冬代幼虫4月下旬化蛹,成虫在5月下旬盛发,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幼虫为害期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幼虫为害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后以老熟幼虫越冬。南方主要为害甘蔗,一年发生4~5代,海南省发生5~6代,田间世代重叠,1、2代幼虫为害蔗苗,造成枯心,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蔗笋及残茎上越冬。图3-76 粟灰螟为害状(左:枯心;中:茎基部钻孔;右:钻蛀茎秆)图3-77 粟灰螟(左:成虫;右:蛹)图3-78 粟灰螟幼虫成虫趋光性强,昼伏夜出,卵以块状多产于叶背,少数产于叶正面,卵期2~5天。幼虫共5龄,低龄幼虫喜群集为害,3龄后分散,由茎基或叶鞘处蛀茎为害。幼虫在茎内为害15天左右,再转株为害。老熟幼虫爬至茎基部化蛹,末代老熟幼虫可直接越冬。粟灰螟越冬基数与田间枯心苗率关系较为密切,越冬虫量大,则枯心苗率高。在适宜温度下,雨水多、相对湿度高有利其发生。1.农业措施防治 秋季翻耙,将根茬暴露在地表,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越冬幼虫可大量死亡。人工摘除枯心苗,集中烧毁。2.化学防治 首先要掌握虫情,成虫发生数量及产卵始期,适时指导防治。在卵盛孵期至幼虫蛀茎前施药,每亩用5%甲萘威(西维因)粉剂1.5~2kg,拌细土20kg制成毒土,撒在幼苗根际;每亩用48%乐斯本乳油50~100ml,拌细土15~20kg,拌匀后顺垄撒在苗根附近,形成药带,效果较好;也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喷雾,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