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四 定植
出版时间:20151 高温闷棚 高温闷棚即在6~8月歇棚期间,利用夏季充足的太阳能进行灭菌的一种简单易行、节本环保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上茬黄瓜收获完毕,拉秧后棚膜不要揭开,将棚膜上的漏洞补好,封闭棚膜10天左右,闷杀棚室内及植株体上的病菌,之后集中销毁,避免病虫再次流入田间,成为新的侵染源。第二步,闷杀土壤中的病菌。首先将粉碎的作物秸秆均匀撒在棚室地表,一般撒5厘米左右,与鸡粪、尿素混合后深翻30~40厘米。深翻后作畦,在畦内大量浇水,使畦内保持明水,盖上地膜,然后封闭棚室。进行高温闷棚处理,形成高温厌氧环境,使20厘米处的地温保持在50℃以上,插上一个地温表随时观察土壤温度,持续20~25天。温室经过高温处理后,室内及土壤内病虫基本被杀灭。但经过高温处理后,土壤中一些有益微生物也受到破坏,高温闷棚后到定植前,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功能性生物有机肥120千克,可有效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同时还有助于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盐分,增强作物抵御霜冻及病虫害的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使瓜果早熟,延长采收期,提高产品质量。2 物理防虫、驱虫措施 在棚室通风口用20~30目尼龙网纱密封,防止蚜虫进入。在地面铺银灰色地膜或将银灰膜剪成10~15厘米宽的膜条,挂在棚室放风口处,驱避蚜虫。目前生产上多采用“黄板诱杀”,将黄色黏虫板悬挂于棚室中距地面1.5~1.8米的高处,每亩放20~25个,对蚜虫和白粉虱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3 施肥 栽培模式不同,施肥方案也不同(表6),黄瓜栽培底肥除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外,还要配合一定量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原则上越冬长季节黄瓜栽培底肥中氮肥的施用量是整个生育期氮肥施用总量的10%;全生育期磷肥用量全部作底肥施入土壤中,追肥不再施磷肥;而底肥中钾肥的施用量占整个生育期钾肥用量的10%~20%。短季节栽培底肥中氮肥施用量是整个生育期总量的20%~30%,全生育期磷肥全部用作底肥施入,钾肥施用量占整个生育期钾肥用量的40%。在生产一线和新品种示范中总结了一套简单易掌握的黄瓜栽培施肥方案,用起来简单易操作。短季节栽培施肥方案(包括日光温室秋冬茬、日光温室早春茬、塑料大棚春提前和塑料大棚秋延后栽培施肥方案)全生育期氮素用量40千克,折合尿素(含氮46%)80千克,磷(P2O5)用量10千克,折合过磷酸钙70千克,钾(K2O)用量40千克,折合硫酸钾80千克。基肥用量:一般每亩施4~6立方米有机肥(鸡粪、厩肥),并根据化肥在基肥中的比例,每亩应施入尿素16千克,过磷酸钙70千克,硫酸钾32千克。长季节越冬大茬黄瓜全生育期化肥方案全生育期氮素用量80~100千克,折合含氮46%尿素约160~200千克,全生育期磷肥用量10~20千克,折合过磷酸钙70~125千克,钾肥用量80~100千克,折合硫酸钾160~200千克。基肥用量:一般每亩施10立方米左右优质有机肥,并根据化肥基肥应占总量的比例,每亩应加入氮肥16~20千克尿素(含N46%),70~125千克过磷酸钙(含P2O516%),32~40千克硫酸钾(含K2O50%)。微型水果黄瓜施肥方案施肥底肥多要求有机肥8立方米以上,复合肥50~80千克。表6 不同栽培模式底肥施用方案4 整地作垄 整地时先将底肥铺施于地面,然后机翻或人工锹翻2遍,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之后搂平地面。5 做畦 一般选用高垄种植,按等行距60~70厘米起垄或大小行距起垄,大行80厘米,小行50厘米,垄高15厘米。水果微型黄瓜品种种植要求宽窄行距,宽行沟间行距80厘米、窄行为垄宽行距70~75厘米。1 时间 种植模式不同,定植时间也不同。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1月中下旬到2月中下旬定植。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8月到9月定植。日光温室越冬茬黄瓜在10月底11月初定植。塑料大棚早春茬黄瓜在3月底定植。塑料大棚秋延后黄瓜在上茬结束,施肥整地完成7~8月均可定植,可根据上市时间向前推1个月定植。2 密度 “密植是个宝,全凭掌握好”;“地肥宜稀,地薄宜密”;“水足宜稀,水少宜密”。在垄上按株距25~30厘米挖穴栽苗。一般越冬茬每亩栽3500株左右(指传统的密刺型黄瓜)。水果微型黄瓜密度保持在1800~2200株左右/亩,宽窄行定植。3 栽植顺序 挖穴—放苗—再覆地膜—盖土—浇定植水。越冬茬黄瓜苗龄不宜太大,以三至四叶一心为宜,苗高10~13厘米。定植后马上浇定植水。灌溉多采用膜下畦灌,有条件的地方可膜下滴灌或渗灌,既可节水,又可避免棚内湿度过高而引起病害的发生。覆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防除杂草,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减少棚内空气湿度,避免蔓接触地,从而也减少了菌核病、白绢病等土传病害。4 栽植深度 “黄瓜露坨,茄子没脖”是菜农民间谚语。坨面应高于畦面2厘米。设施栽培中常有将营养钵穿透底部连钵直接定植田间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秧苗移栽时茎基腐病和立枯病以及菌核病的为害。实践中常采用地面、穴坑喷施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于地表面封闭杀菌来减少土表病菌的为害,收到良好的效果。 -
报告一 黄瓜生物学特性
出版时间:2015黄瓜果实为假浆果,果实内部大部分为子房壁和胎座。黄瓜具有单性结实的特性,这是它能在密闭、无传粉条件温室内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黄瓜的大小、颜色及形状多样。黄瓜根系分布较浅,主要分布于表土下25厘米内,5厘米内更为密集,但主根可深达60~100厘米,侧根横向伸展主要集中于半径30厘米范围内。黄瓜根木栓化早,损伤后很难恢复,因此黄瓜育苗应适时移栽,或采用穴盘无土育苗措施。黄瓜茎上易发生不定根,且生长旺盛,因此,起高垄使土壤疏松,并在定植后培土,诱发不定根,扩大黄瓜根群是黄瓜生产上一项有效栽培措施。黄瓜茎为攀缘性蔓生茎,具有顶端优势及分枝能力,茎蔓长度会因栽培品种和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异。黄瓜叶为五角心脏型,叶及叶柄上均有刺毛,叶片大。叶片是光合器官,使叶片最大限度的接受光照,减少相互遮挡,同时保持适宜夜温,使白天的光合产物及时输送出去,可最大限度发挥叶片制造养分的功能。黄瓜花生于叶腋,黄色,基本属于雌雄同株异花,偶尔也有两性花,生产上也有全部节位着生雌性花的雌性系品种。黄瓜的种子扁平、长椭圆型、黄白色。一般一个果实含100~300粒种子,千粒重23~42克,采种后约有数周休眠期。种子寿命2~5年不等。1 发芽期 自播种后种子萌动到第一片真叶出现,约5~6天。此期应给予较高的温湿度和充足的光照,以防止徒长。2 幼苗期 从真叶出现到4~5片真叶的定植期,约30天。这个时期分化大量花芽,为前期产量奠定了基础。3 初花期 由4~5片真叶经历第一雌花出现,开放,到第一瓜坐住,约25天。4 结果期 自第一果坐住,经过连续不断的开花结果到植株衰老,直到拉秧。1 温度 黄瓜喜温,其适宜生长温度为18~30℃,最适宜温度24℃,黄瓜正常生育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为30℃,温度过高,尤其是夜温过高,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且植株寿命也会缩短。最低温度为5℃,低于5℃,植株出现低温冷害。表现为生长延迟和生理障碍等。2 光照 黄瓜是果菜类蔬菜中耐弱光的一种,在温度和CO2自然状态下,黄瓜光饱和点55000勒克斯,光补偿点1500勒克斯,这是黄瓜适应越冬生产的重要特性。在北方,日光温室黄瓜越冬生产是一年中光照最差的季节,一些区域常因出现连续低温阴雪、雾霾天气,造成黄瓜减产。盛瓜期的黄瓜,连续4~5个连阴天,产量会明显降低。3 水 黄瓜对水分极其敏感,一是要求高的空气湿度,一般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条件下,黄瓜生产正常,但空气湿度高又是病害发生的诱因,因此,黄瓜生产病害要预防为主,但不能盲目控制空气湿度;二是要求高的土壤湿度,以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4 气体 黄瓜光合强度随CO2浓度升高而增加,在大量施用有机肥的温室内,掀草苫时CO2浓度可达到1500毫克/升,配合相应的温度及水肥措施,可大幅度提高黄瓜产量。CO2不足时,需补施CO2肥。5 土壤 黄瓜喜欢中性偏酸的土壤,在土壤pH值5.5~7.2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以pH值6.5最适宜。但黄瓜耐盐碱性差。地温是黄瓜越冬栽培和早春种植的重要生长、生存因素。黄瓜对地温的要求比较严格,生育期间最适宜温度是25℃,最低15℃。如何提高地温是黄瓜越冬生产的技术关键,也是日光温室黄瓜冬早春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报告从病虫测报着手,浅谈盐津植保现状及发展思路
出版时间:2010刘作文作者简介:刘作文(1970~ ),男,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工作,电话:15012299728,E-mail:yjzblzw@126.com。(盐津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盐津 657500)摘要:通过对盐津基层植保工作现状分析,阐述农业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须立足农村基层,围绕农民需求,以现代推广理论为指导,结合基层调研因地制宜地推进服务创新,提出发展思路,以实际行动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词:病虫测报;植保工作;现状;对策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盐津县的植保工作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查虫治虫,发展成为较健全的为农服务体系,职能工作不断加强,服务领域逐步拓展,除承担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测报、防治技术的指导、有害生物检疫、调查外,还为大面积的病虫草鼠防治组织供应农药、药械等,已成为全县农技推广服务中的重要职能工作之一,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作用。盐津县农业有着自己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是一个很具有特色的农业县。盐津县根据区域实际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确立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信息农业为手段、以品牌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随着时代的要求、农业产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植保防灾减灾的安全保障任务也日趋繁重。为此,我们应该系统地开展植保工作,寻求技术有效、经济可行、安全环保的工作思路,优化管理水平,统一植保硬科学和软科学,深入研究有害生物发生特性、防治技术以及综合防治体系的协调和实施。面对社会要求和植保工作的实际要求,应从测报着手、全面开展植保工作、高效服务“三农”。这一工作又如何顺利有效地开展,将植保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开展植保工作新局面,还有待我们植保工作者共同分析和探讨。1 盐津县植保工作的现状1.1 盐津县病虫测报力量薄弱病虫预测预报是估计病虫未来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以及扩散分布趋势,提供病虫情报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一种应用形式,它有很强的系统性、规范性、准确性和针对性,测报人员通过对稻、麦、油菜等病虫的系统测报及其他作物病虫的观察,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从而指导农民及时用药,把病虫害消灭在发生初期,有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盐津县设一个测报点,1人常年从事病虫测报工作,专业测报人员少、测报基础设施差,测报灯每天诱到的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大,有时,一天能诱集昆虫上万头(大到体长100多毫米的森林害虫,小到只有几毫米的飞虱),要一一进行鉴别,就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基础设施差,专业测报人员少,且队伍不稳定,实践经验不足,很难保证一些具体数据的准确性。同时,由于测报手段和交通工具缺乏,田间调查主要采用人工目测调查,主观性较强,调查的准确性差。根本谈不上系统性和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一些数据和周边县、区相差很大,要经过多次的调查、校对才能应用;在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数量上都达不到要求,这是大宗作物病虫测报情况,在蔬菜病虫测报上是空白,菜农只能是见虫打虫、见病治病,成本高,效率低,治标不治本。1.2 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盐津县总面积 2 09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7 222.66公顷,其中稻田 6 046.66公顷,旱地21 176公顷,总人口38万人,辖6 乡4 镇,这里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 263米,最低海拔330米,县植保站虽有编制10人,但长期从事植保工作的只有7人,乡村没有植保专业人员,应付不了面上的病虫防治工作。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盐津植保站在人员少、经费不足、测报手段落后的前提下,不断努力探索、创新,使植保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三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效地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为害,有效地控制重大病虫为害损失,有效地引用和运用新技术对农作物病虫进行无害化综合治理。当然,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盐津植保工作进步不快,赶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和满足“三农”工作对植保的要求。就目前植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植保知识和工作内容,浅谈我县植保工作在“十二五”期间的基本思路。2 盐津县植保工作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进一步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努力实现防控重点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防控策略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特别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运用,防控方式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水平。2.1 加强植保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植保技术的储备和创新能力盐津县有27 222.66公顷耕地面积,搞好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也是农业技术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由于近几年的机构改革,人员变动很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力量呈明显弱化趋势,长此以往,青黄不接的情况将更加严重,为此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它全面地应用于社会中,才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从盐津县的植保工作现状看,加强乡村植保技术队伍建设,开展各类专题植保新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技能,通过培训,提高田间实际操作能力,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实干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不主动,目标任务不明确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为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做出贡献。2.2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及时准确服务“三农”农作物病虫情预测预报工作是各级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预测预报担负着主要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监测任务,植保部门在病虫测报方面,应注重信息的收集,特别是县级和乡级植保技术人员要多深入田间地头注意观察病虫发生为害规律,为有效综合防治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各级政府部门、生产单位及广大农民提供病虫信息服务,指导防治工作。植保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其复杂性在于它所研究的系统是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系统,研究对象病虫具有生命性,且受自然环境、作物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等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以求准确、及时、高效地服务农民,指导农业生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植保部门在原有的测报技术上,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完善改进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病虫测报信息体系:一是扩大病虫测报区域,规范病虫测报调查技术和预报技术,对病虫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调查,结合实际择优运用专家评估法、类推法、数理统计模型法对作物病虫进行短、中、长期预测;二是改善病虫监测和防控设施设备基础条件,建设乡镇监测防控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县“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切实增强对突发性、暴发性和危险性病虫的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三是利用先进技术多媒体手段传递预报信息,做到病虫预测预报信息传递网络化、可视化。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可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地将农作物病虫特征、为害特征、发生趋势、防治技术措施及时准确地传进农家,正确指导农户适时适期施药,更好地服务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特色产业。2.3 加强新技术宣传,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农业新技术发展和其他新技术发展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增加农民收入。2.3.1 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民培训通过培训让更多人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通过新的农药品种、剂型、复配等形式,实现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残留、方便使用的目的。大力推广性引诱剂、杀虫灯、生态控制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3.2 植保机械的改进和应急队伍建设目前,盐津县农户的植保机械还是以手动的为主,比较落后,而弥雾机又有后期效果不太好的缺陷。从总体上说,发展大机器是方向,应该趁国家一些补贴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植保专业服务队。即在乡村一级以自然村为单位引导兴办村级民办植保组织、植保协会、机防专业队、农药放心店、联合应急防治队等,有效控制重大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疫情封锁,全面提升有害生物预警控制能力和盐津县植保水平。2.4 服务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创新发展每次下乡调查,走到田间地头或多或少都会听到农民如此的怨言“现在肥料农药贵,假冒伪劣多,效果不大好,生产成本高”。这一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由于农资市场放开,农民难买到合格的农药;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农药价格没有得到地方相关部门的有效监控,特别是那些新型高效低毒安全农药通过经商者到达农民手上其价格是出厂价的5倍不等;三是农民对病虫害防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跟从性,迫切需要当地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他们适时适期施药,正确有效防治病虫害。农民是“三农”的主体,是农业服务推广的终端。农业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须立足农村基层,围绕农民需求,以现代推广理论为指导,结合基层调研因地制宜地推进服务创新。为此,植保部门加大服务机构体系的建立并创新发展,以实际行动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起到了加快推动“三大”农业发展的作用。结合盐津县农资市场,有几点看法:一是建立和发展农药技术服务部,向农民供应“平价合格”农药,在这里“平价合格”指的是农药价格合理、其有效成分和防治对象如权威机构农业部农药鉴定所登记公告也就是农药产品质量合格。技术服务部一切工作人员需是专业人员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以避免在售药过程中出现售货提货错误引起作物药害而给农民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再者技术服务部可以以县级为区域实行连锁服务,这样一来方便农民、二来保证农民能购上“平价合格”农药,还有就是对市场上那些非法经商暴利户进行了很大地冲击和打击;二是加强农药市场管理力度,创造“平价合格”农药一条街,优化服务水平,加强农药市场管理,举行定期和不定期普查抽查活动,对那些被查出不合格的农药做出相应的处理,并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希望他们对生产商进行整改,力争从源头上扼制不合格农药进入市场。结合工商行政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假冒生产商、经销商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整改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管理,创造“平价合格”农药一条街。通过评优活动、奖惩措施,优化服务水平。通过整顿引导农药市场沿良性轨迹发展;三是根据创新服务思想和服务创新机制,建立农民、推广、科研统一体,做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物流技术跟踪服务;四是在田间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进行实地培训,结合防治具体讲解农药品名、施药最佳时期、用药剂量;五是施药后效果观察和数理统计,通过区域对照结合实际择优高效经济简便农药进行推广;六是听取农民用药后意见,将田间反馈信息指导技术服务部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 -
报告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出版时间:2010刘莉作者简介:刘莉(1980 ~ ),女,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电话:0311 -86685226,E-mail:liulicbk@163.com。 高军 李秀芹 姜京宇 曹烁 张连生(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河北石家庄 050011)摘要: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准确率,依赖于测报技术水平的整体加强。本文就当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测报技术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测报调查;问题;建议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植保服务工作的关键,其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的重任。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控,首先要有准确的预测预报。要做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就要有精确地调查数据,科学的测报标准,这些都依赖于规范化的、标准化的测报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测报技术水平涉及到理论、方法、设备、人员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就测报调查方法方面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测报技术水平提高。1 当前测报技术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1 测报调查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测报调查规范是农作物有害生物调查的基础,是测报人员进行病虫害监测调查的基本参照标准。工作人员主要依据测报调查规范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病情和虫情的监测、调查、记录,预测。测报调查规范的科学性及实用性直接影响到预测预报工作的准确率。目前测报调查规范中存在主要问题如下。1.1.1 已实施的国家农作物病虫测报行业标准数量有限目前具有统一规范化的测报标准涵盖的病虫害种类还很有限,尤其是对于蔬菜、果树等方面的一些重大病虫害的测报标准很少。国家只颁布实施了30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调查规范》,涵盖的病虫害种类还很有限。随着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及重要地位的提升,蔬菜等经济作物上的病虫害监控在农业生产安全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目前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的《测报技术调查规范》中涉及到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只有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软腐病、小菜蛾、甜菜夜蛾4种病虫。1.1.2 部分规范标准只达到了统一性未达到规范化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差异较大,这就使得同一病虫害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会有自身的发生特点,如果在制定监测标准时只是简单的一刀切的统一化,上报数据将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实际发生情况。比如,对于具有不同数量天敌的地区施行同一样的分级标准,则上报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不同地区的发生程度。1.1.3 测报规范中的一些监测技术未能与时俱进目前,病虫害调查技术中的许多调查方法仍然沿用以前繁琐的病虫调查方法,并且有的调查方法已与现实的种植结构情况不相适应。例如,在对粘虫的监测调查中,河北省多数地区已不多或只有单户很小面积种植谷子、高粱等作物,如果仍然沿用多年前寄主调查范围,调查结果已不能真实反映出实际的发生情况。1.1.4 新发、上升病虫害规范标准制定实施滞后随着种植结构、种植品种等的改变,一些新的病虫害开始出现,如河北省2005年新发生的玉米害虫二点委夜蛾;同时一些次要的、潜在的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随抗虫棉的种植,棉铃虫的为害程度已下降,棉花盲蝽蟓上升为造成棉花损失的主要为害对象。主要病虫害种类出现变化,但这些“新”的主要病虫害的调查规范未能及时制定发布,或各地施行不同的监测调查标准,使得各地在进行调查时采用的监测方法、调查标准、记载内容和统计标准等千差万别,异地监测数据不具可比性,不便于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和省内、省际间资料的交流及更大范围的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2 测报人员对测报规范重视程度问题部分基层人员对规范的认识水平及认识程度还不够。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部分基层测报人员因未能对规范中的一些调查标准等很好地理解及重视,使得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时期、取样方法、调查株数(面积)等方面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从而使调查数据缺乏代表性及统一性。不利于市、省、国家相关部门综合评定某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而影响对防治的准确指导。例如,在进行病虫害的系统监测调查中,如果基层测报站不采用统一的间隔调查时间,有的3天一调查,有的5天一调查,那样在进行不同地区间的横向对比时,数据将不具有可比性。1.3 测报工具中存在的问题1.3.1 测报调查工具研究滞后在实际测报调查中,许多病虫害的调查工具还是沿用多年来应用的人工计数法,调查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这与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发展方式不相适应。1.3.2 部分测报调查工具未能与种植结构与时俱进随种植结构的调整,一些测报调查工具已与现实不相适应。如对于部分昆虫的诱蛾监测中,杨树枝把已不易找到,继续用杨树枝把诱蛾与现实不相符。1.3.3 测报工具规范性较差在进行实际田间调查时,不同地区间调查工具种类繁多,而不同的调查工具所得结果不同,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如何开发出适于多区域标准化的测报工具也将是今后测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任务。2 优化对策和建议2.1 加快对多种作物病虫害测报标准办法的研究与制定各级测报部门要加强同科研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快对于新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特点等的研究。基层测报技术人员要积极进行新发、上升病虫害的影响因子、预测预报因素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上层测报机构要及时组织全国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测报技术人员,对还未制定的但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病虫害进行研讨,及时制定出相关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同时在制定调查技术规范时要综合考虑,不能使技术规范只是简单地一刀切的同一,还应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即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使不同地区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不同标准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分级标准、防治指标等规范标准。2.2 定期对已实施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基层测报人员作为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的实际使用及操作人员,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对简化、优化现行测报调查方法的研究,注重研究病虫害新的为害特点,并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上级测报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测报专家对已成形的调查规范进行研讨、修订,对于寄主作物、栖居环境等有所变化的病虫害调查标准,要及时做出调整,制定出在现阶段更符合科学、合理、简便、实用原则的病虫测报调查规范,从而使调查数据更有代表性,更为准确的反应出实际发生情况,以使测报调查标准最适合当前农业生产调查。2.3 加强区域性农业病虫害监测对象及测报标准的研讨对于不属于全国监测范围的重大、重发病虫害,仅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局部地区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地方各级植保部门应加强对该病虫害测报调查标准的研究,同时加强同发地区的研讨,共同研究调查经验,制定出适于发生区的统一的调查标准。从而使区域性农业病虫害的监测数据资料能形成系统累积。同时,在研讨过程中注意研究病虫害动态变化情况,将基层监测任务及时进行调整,以使监测对象与农作物主要为害对象相一致,加大对农业病虫害防控的指导意义,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2.4 加强对现有预测预报标准办法的指导与应用加强对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推广。各级植保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测报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对于实施病虫害测报标准的重要性的认识。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技术要点进行解释说明,尤其是对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基层测报点,培养出一支具有高技术、高标准的测报专家队伍,进一步提高测报调查数据的规范化,提高测报准确率。2.5 加大对测报工具的研究加强对测报工具技术上的研究,开发新的简便可操作的调查工具、统计工具,提高病虫害观察调查数据的自动采集水平。同时要注重新的监测工具与旧的监测工具所记录数据的衔接性,以保持系统资料的累积。参考文献[1]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2]姜京宇,李秀芹,许佑辉等.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植物保护,2008,34(3):123~126 -
报告边远山区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出版时间:2010彭晓明1 黄芝栋1 罗先锋2 颜绿芬3 范明4 (1.叙永县植保植检站 四川叙永 646400;2.叙永县后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四川叙永 646415;3.叙永县两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四川叙永 646406;4.叙永县兴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四川叙永 646400)摘要:通过建立以专业测报、群众测报、乡镇观测相结合的病虫测报网络,有效地提高了边远山区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掌握了重大病虫发生动态,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为政府组织实施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相关政策的支撑下,病虫测报网络的正常运行,对有效控制重大病虫为害,确保农业丰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建设四川省叙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相接,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属边远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幅员面积2 9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94万公顷,旱地面积1.69万公顷。由北到南为丘陵、低山、中山地貌,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南亚热带气候属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发育,呈立体气候下的立体农业种植。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常发性的粮经作物病虫种类约50个,其中包括迁飞性害虫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和流行性病害如稻瘟病等。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防控决策提供依据、为防控实施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历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植保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起,叙永县植保植检站先后被确定为四川重点病虫测报站、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叙永区域站,主要承担了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和马铃薯晚疫病等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任务。1 建设进展本站在1987年成为四川省重点病虫测报站后,在四川省植保站支持下,利用重点测报站建设经费,以县站的专业测报为主,按区域分别建立了4 个群众测报点,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宽泛的网络,主要开展稻瘟病、稻飞虱、水稻螟虫、小麦白粉病、小麦条锈病、粘虫等病虫害的测报工作。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病虫测报区域站后,监测内容有所增加,对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植保工程项目实施,在项目资金投入下,叙永县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时县站有5 人专职从事病虫测报工作,对专业测报点和群众测报点的管理较好,病虫测报网络按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的方式运行,预报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叙永县处于西南出海通道上,近年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乡村级交通状况较差。由于幅员辽阔,农业种植品质较多,重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表现出区域间不同的特点,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区域特点明显而代表性分散。在现有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制下,县级植保站人员变动大,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从事病虫测报工作的专职技术人员已由原来的5人变成现在的2人。原建立的病虫预测预报系统已完全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导致对农业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迁飞性和流行性的病虫监测难度增大,严重地影响着预测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病虫测报网络系统亟待重建。2 建设实践近年来,通过植保植检工程项目投入以及整合其他农业项目,叙永县病虫测报主要仪器设备得到一定的更新。县植保植检站从事病虫测报的技术人员人数虽少但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叙永县完成了乡镇事业机构改革,将原属25个乡镇政府管理的农技人员全部收编归县农业局管理,为重新构建重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提供了条件。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全县农作物种植分布的特点,重大病虫发生规律、测报技术人员情况,确定“多网点、全覆盖”的原则,制定了“1425”测报网络建设策略,即建设以1个专业测报点为主体、4个群众测报点为骨干、25个乡镇观测点为基节的重大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图1)。2.1 构筑专业测报主体县站直接建立和掌握一个专业测报点,安排2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专业测报点建立在海拔600米的叙永镇红岩村,作为丘陵区重大病虫发生动态监测的代表地点。设置病虫观测圃,安装智能虫情测报灯,按照系统测报技术要求,开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水稻螟虫和小麦条锈病等系统测报工作。2.2 培育群众测报骨干根据重大病虫发生分布规律,在县境内由北到南,确定了4 个群众测报点,每个点聘请一名群众测报员负责病虫测报工作。一是海拔400米的水尾点,该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是稻瘟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也是稻飞虱的常发区,安装1台智能虫情测报灯,以稻瘟病、稻飞虱监测为主,作为丘陵区重大病虫害监测代表区域。二是海拔800 米的后山点,该区域处于低山区,历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早、为害重,对掌握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动态尤为重要,安装1 台智能虫情测报灯,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监测为主,代表低山区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三是海拔1 200米分水点,该区域一直是叙永县粘虫监测点,近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大,亦作为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点,代表中山区病虫发生动态。四是海拔600米的赤水点,该区域为干热河谷地带,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是叙永县甜橙产业基地,有柑橘大实蝇的发生为害,主要承担甜橙重大病虫监测。2.3 编织乡镇观测基节据县境内特殊的地理分布,单凭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是无法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的。只有多布观测点,才能对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资料进行更为翔实的补充,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为此,在25个基层农技站每站确定一名技术人员,按照简易病虫测报办法的要求,结合当地病虫发生实际,开展病虫观测工作,并将调查情况及时上报到县站。3 保障机制病虫测报网络建成以后,为确保正常运行,真正发挥作用,针对测报职责不同,建立了网络运行保障机制。3.1 定期培训与现场指导每年3月,将群众测报员、乡镇病虫观测员集中到县站,进行病虫害识别、田间调查方法、病虫资料统计等测报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以提高其测报技术水平。在测报工作开展期间,对群众测报点进行定期现场指导,及时处理测报中出现的问题。对乡镇观测点,则是结合病虫发生情况,由县站专业测报人员在实施大面积普查中,针对各观测点的实际情况,验证和指导各观测点开展工作。图1 叙永县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络示意图3.2 明确工作责任制根据各点测报对象、调查内容,明确调查监测汇报次数,实行定期汇报。群众测报点灯下监测数据每日汇报,田间调查数据按调查技术要求调查后即行汇报。对乡镇观测点调查数据每周汇报一次,若遇突发性病虫害发生,则每3天汇报一次。3.3 制定奖惩制度为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对群众测报员的监测资料,在每年测报工作结束,经县站验证后,完成任务较好的,足额发放误工补助。未按时完成任务,监测数据质量较差的,则给予适当的补助后不再聘用。对乡镇观测员,将监测任务纳入县农业局对基层农技站的目标考核,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由县农业局对该基层农技站在相关工作经费上给予奖励,对承担观测任务的人员给予表彰。4 运行效果自2008年病虫测报网络建成运行后,叙永县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工作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每年各群众测报点和乡镇观测点汇报调查数据累计420次以上,保证了病虫害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3%以上,预警时间提前了7天以上。2008年全年大小春病虫长期病虫预报准确率96.97%,中、短期预报准确率98.33%,综合病虫预报准确率97.65%,全面完成了农作物重大病虫预测预报任务。2009年稻飞虱特大发生,最早发现此发生动态的数据就来自于后山、两河、震东等乡镇观测点,比县专业测报点的监测数据早了10天。随后,各群众测报点、乡镇观测点的调查数据充分表明了稻飞虱的特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可达1.3万公顷以上,将对全县粮食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提出了防控方案,并实施重大病虫值班制和周报制,继续加强监测,为县委县政府的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启动了防控预案,全县筹集组织病虫防治示范经费111万元,组织实施防控示范面积1.3 万公顷,有效地控制了稻飞虱的暴发为害,挽回水稻产量损失1.99万吨。2010年7月,属间隙性暴发为害的粘虫在县内低山区玉米上发生为害较重,后山、分水两个群众测报点和低山区乡镇观测点及时汇报发生信息,为当地政府组织防治,迅速扑灭粘虫为害,确保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 几点思考病虫测报网络的建立与运行,很大程度上稳定了预报准确率,在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纵观3年来的运行情况,一些问题值得思考。5.1 测报人员的稳定性在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县区一级植保植检站作为农业事业单位虽有法人名义,但实质上毫无意义,所有一切都由县农业局管理,人员的变动概由县农业局决定。同时除了自身的植保植检业务工作外,还要承担其他事务性的工作。如县植保站近几年来测报人员的变动就达5 人次,基层农技站的病虫观测人员的变动达11人次。往往是刚掌握病虫测报业务,人员就发生变动。病虫测报人员工作强度大而相关待遇差,传说已久的事业人员绩效工资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大大影响了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5.2 测报技术的操作性目前病虫测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的制定,增强了病虫测报的规范性。有的病虫测报技术规范从理论上讲是先进的,但调查内容太多太细,对从事测报工作的人员数量、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更严。在边远山区县级植保植检站人少事多的工作情况下,无法完全按照测报技术规范逐一实施,实际上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经济作物类的病虫测报技术还未得到更多的应用。5.3 测报手段的滞后性智能虫情测报灯的推广、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有害生物信息平台的开发等,提升了病虫测报的层次,但在边远山区的病虫测报总体而言还得由人具体实施,仍需“两只眼睛一双手”。群众测报点的通讯设备仅是电话而已,乡镇观测点的传真、计算机网络设备尚缺。部分测报仪器设备质量的不稳定,使用年限较长,工作状况不正常,对病虫测报网络的运行制约较大。如2010年,县专业测报点和群众测报点安装的智能虫情测报灯就长期出现故障,经多次维修也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了病虫监测的效果。5.4 测报经费的欠缺性经费不足的问题对病虫测报工作的影响很大。病虫测报作为公益性的事业,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现有的体制下,财政的经费只能“养兵”而不能“打仗”,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即或有点经费,也是数量少、到位迟。病虫测报网络运行经费常常是东拼西凑,难以为继。群众测报员的误工补助低、乡镇观测员的工作费用缺,大多得靠人缘关系工作。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由于交通不便,病虫害大面积普查困难较多。如县站2000年购置的病虫测报用车已不能使用,大面积普查往往是租用车辆,导致测报费用增加。同时花费时间多,调查数据时效性大受影响,又增加了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难度。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技术始终在进步,现代农业建设给病虫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业部又在抓紧研究制定植保工程三期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面政策的支撑和兑现下,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素质;保障工作经费解决测报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测报队伍;加大投入更新和配备先进测报仪器设备,增强测报能力,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将更趋完善,充分发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功能,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起到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戚传勇,张成,方志鹏等.农作物病虫基层测报网络的实践与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8,14 (5):125~126[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
出版时间:2010苏广艳1 鲁召军2(1.河南省滑县植保站 河南滑县 456400;2.滑县农业局 河南滑县 456400)摘要:全面推进病虫害测报工作数字化首先要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病虫测报的发展和延伸,它体现了病虫测报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变化,是时代赋予了病虫测报更多的责任,对病虫测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植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建立健全测报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测报工作体系,使传统的植保测报方式向数字化发展。关键词: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数字化当前,世界正处在信息化时代,而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就是依托现有监测预警工作体系,以病虫害监测预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等技术,研发应用系统,构建承载工作平台,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运转机制,实现病虫监测预警数据采集标准化、汇报制度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分析规范化、处理图形化、发布可视化、决策智能化。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是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广大植保工作者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测报网络建设,全面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1 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必要性及意义1.1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给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测报工作数字化成为必然选择1.1.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发展纲要(2008~2020)》提出,要通过加大监测和防控工作力度,到2020年,使病虫为害的损失再减少一半,每年再多挽回粮食损失100亿公斤。为此,必须加强病虫害监控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和专业化防治,将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粮食年总产量的2% ~3%,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1.1.2 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广的设施农业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实施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对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复杂性。1.1.3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对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特别要求病虫测报要更及时、更准确,同时,要提高预报信息的到位率,以便科学地指导好防治,减少用药、减少污染,这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艰巨性。1.2 测报工作数字化的意义1.2.1 提高测报能力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变化,以及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等原因,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并呈现出暴发频率逐年提高、重大灾害此起彼伏、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次要种类上升为主要种类、一些已被控制的病虫种类死灰复燃和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六大特点。因此,病虫害监测预警的难度加大,开展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有助于加快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更好地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1.2.2 推进测报技术进步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测报技术进步的有力抓手推进数字化建设,必须做到全国各级测报机构采用统一的测报调查方法、统一的汇报内容表格,在规定时间内采用网络报送,才能实现系统对调查数据自动分析处理。因此,数字化建设不仅规范化了测报数据调查过程,而且推进了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处理自动化、信息发布与查询可视化,从而将全面提高病虫测报技术水平。1.2.3 提升灾情防控水平由于重大病虫害暴发性强、为害性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形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开展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准确地监测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水平,有效控制其为害、降低产量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供给,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推进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信息化,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和科学防控水平,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建设服务能力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4 加强测报宣传通过推进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病虫监测预报的图形化和可视化水平,将病虫监测和预报结果,以期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其预警能力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其在制定防控决策、指导防治工作开展中的信息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信息的入户到位率,达到宣传测报,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测报的目的。2 实行测报工作数字化的有利条件2.1 现代科技发展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对病虫的监测预报和管理能力。2.2 领导重视和支持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机遇公共植保理念的确立,明确了政府部门主管植保工作的职责,政府要管植保工作,必须了解病虫发生趋势。因此,各级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测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为发展测报工作赢得了很好的发展环境。2.3 植保工程立项建设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机遇1998年以来,我国植保工程累计投入33.6954亿元,建设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4大类892个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其中省级监控中心项目26个,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814 个。目前,农业部又在研究制定植保工程三期规划。不久的将来,随着植保工程建设的深入,病虫测报的设施条件和网络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为病虫测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 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是测报工作数字化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及数据库等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病虫害—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因素—作物联系起来,才能促进测报数字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加强测报网络建设主要从病虫测报基础建设、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加强测报工作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着手。3.1 加强病虫测报基础建设,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是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可靠保证加强测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病虫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病虫测报数字化建设和可视化预报,逐步实现病虫监测预警的网络化、规范化和多媒体化。进一步完善省级重点测报站配套建设,加快全国区域病虫测报站建设,巩固和提高重点乡(镇、办)或主要作物病虫观测点,加快构建覆盖全国、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网络;构建测报信息化网络,建好病虫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根据目前全国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研发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数字化监测预警目前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主要包括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以及监测结果的图形化展示和监测工作的职能化管理等方面。3.1.1 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化根据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信息的传输过程,首先要开发建设基层测报站点调查数据录入上报功能,对有关病虫测报调查汇报表格开发出可进行网络填报的模块,以实现重大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该方面需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上报表格的网络填报功能开发,主要包括: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周报表、候报表,以及相关病虫模式报表、监测站点基本情况信息、年度主要气象数据信息等。二是简化填报内容。在建设中要将精简填报内容和程序作为一个重要思想,通过进一步细化、明确病虫调查原始数据和各个上报数据的关系,调整和确定各级病虫监测站点数据上报内容,减少人工二次计算与录入步骤,简化数据上报过程,实现病虫监测数据的实时上报和自动化处理,提高测报工作效率。三是规范填报要求和上报时间。明确每一个病虫害监测数据填报字段的要求,以及不同作物、不同生态、不同病虫的数据上报时间。四是开发监测数据直接导入和批量复制粘贴功能。实现Excel表与系统表格数据双向转换,以便于历史数据的补充录入和监测数据的后期加工与整理。五是开发省级植保机构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汇总整理结果上报功能模块。结合当前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需要,开发设计省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周报上报表格,并与空间分析模块链接,根据各省级植保机构填报的周报相关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专题图,以使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更加直观。3.1.2 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在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网络化传输的基础上,要开发调查监测数据网络化自动统计分析与处理功能,提高数据可比性和利用率。主要的开发建设内容:一是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资料的对比功能。开发可选择具体年份和时段的数据比较分析功能,突出当年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与历年、上年,以及特殊年份的同期或某时段的比较功能,用以准确判定当年病虫的发生程度。二是数据自动处理功能。通过该功能的开发,基层病虫测报区域站在上报调查监测数据时,仅需输入原始调查监测数据,其他衍生数据由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减轻数据输入工作量,减少因二次计算出现的误差,并提高数据上报效率。三是数据查询功能。通过应用该系统,可方便地查询了解全国及各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分布范围,以及发生流行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增加病虫害“调查时间”和“调查区域”的排序功能,方便历史数据查询和分析比较;同时,进一步开发“调查时间”、“发生范围”、“田间虫量”等限制条件的查询功能,使用户可对详细数据进行查询汇总。3.1.3 监测结果展示图形化为提高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的直观性和警示效果,必须增强空间分析与警示功能,提高系统对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的图形化表达和展示效果。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模块的基础上,优化文字与图形互补、现状与趋势结合的功能,实现重大病虫监测信息可视化报警和预警。因此,在系统的建设上,要突出开发建设GIS对病虫害发生状况的显示功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开发设计水稻种植地区分布图。图层精确到县级,用不同颜色标明水稻种植与未种植区域。二是开发图形和文字互补显示功能。在GIS模块显示各病虫监测站点或各省病虫发生示意图的基础上,能够同时提供田间虫量(病株率)和发生程度等病虫发生实时信息。三是开发病虫发生实时报警功能。通过对当前病虫数据分析与比较,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流行程度划分标准,明确显示各监测点病虫的发生级别,用不同颜色或红色警示闪烁等方式实时显示当前病虫发生达到偏重与大发生级别的病虫监测点。四是开发病虫发生图形预警功能。根据各病虫监测点上报的预测数据,自动生成病虫发生趋势示意图,实现病虫害发生状况的图形显示和发生趋势的图形预报。3.1.4 监测站点管理智能化为规范数据上报过程,实现数据上报工作制度化、数据分析处理智能化,形成国家——省——县三级联动机制,系统建设突出强化省级植保机构对县级监测站点监测数据上报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开发设计数据上报管理功能,自动记录监测站点信息、规范数据上报过程,统计迟报、漏报次数,系统自动提供监测数据上报的提醒、催报功能,确保上报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辅助业务评定,为加强区域站点业务考核提供依据。3.2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提高病虫测报工作能力,迎接数字化挑战各地要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公益性职能,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新知识的跟进与应用本领。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现代测报工作的作用,应用先进仪器进行有害生物监测,以求更快捷,更精准。3.3 通过完善测报网络,预报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为实现数字化打好基础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在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和建设,在对重大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的联合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9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1991年全国稻飞虱特大发生,全国测报系统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测。对于东亚飞蝗的严重发生蝗区测报部门也已连续多年做到了及时、准确预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和对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深入研究,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国重大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98%以上。特别是近3年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的预报准确率达到了100%。近几年草地螟、条锈病和稻飞虱又处于一个新的暴发周期,全国的病虫测报部门加大了病虫调查监测的力度,比较准确地做出了每年的发生趋势预报,为农业部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防治决策,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信息支撑作用。参考文献[1]刘万才,曾娟,刘宇等.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中国农技推广,2009,29 (9):31~33[2]刘万才,曾娟,刘宇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中国农技推广,2009,29 (10):11~14 -
报告电视铺就顺畅路,病虫预报信息进万家
出版时间:2010韩志梅 韩景红(河南省项城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河南项城 466200)摘要:目前,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传统的文字材料难以迅速快捷地传到农民手中,宣传效果不明显,为了突出预报的时效性,实现迅速快捷指导农民大田防治,项城市植保站创新了预报发布方式,通过电视预报、发送手机短信、植保技术网络及机防队的宣传、示范等多种形式进行病虫信息传递,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普及率和预报的宣传效果,深受群众欢迎。关键词:电视预报;发布方式;手机短信;植保网络;机防队目前,农业安全生产仍是稳固农村经济繁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这一露天工程,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其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日益显现,除不可抗拒的风霜雪雨、旱涝寒冻等自然因素外,病虫草鼠的侵害因素已成为农业大幅度减产和品质严重下降最直接的为害因素,怎样减少这些侵害因素的为害,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实现农业优质高产是植保技术人员经常思索的事情。通过摸索笔者发现,目前农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民有积极性但无技术,致使每年的病虫草鼠害防治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达不到防治效果,而且因乱用、滥用农药造成药害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迅速快捷地把植保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群众学得会、用得上,又成为工作重点。但是怎样“送”又有困惑。面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种植,为突出其时效性,实现迅速快捷指导农民大田防治,本站创新预报发布方式。根据新形势下农民对技术服务的新需求和自身实际,采取电视预报、发送手机短信、植保技术网络及机防队的宣传、示范等多种形式进行病虫信息的发布,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普及率和宣传效果,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本站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争取领导和经费支持,建立预报保障机制项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稳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百业兴。本站在各种可以利用的场合献计献策、宣传领导,争取领导对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视,尤其是对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效果的重视,通过大田试验、示范,做出生动的例子,让领导看到防与不防、管与不管的显著差别,争取领导的支持,实现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一是河南省植保站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扶持本市的机械化防治服务队和示范区建设。二是从1994年开始,每年由市财政拿出3万元给项城市电视台,作为电视预报的播出经费;三是项城市植保站每年出1万元与电信公司合作进行手机短信的发送。由于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本市植保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有力保障。2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植保信息发布2.1 开办电视栏目,进行电视预报由于电视这一新闻媒体普及率高、信息传输量大而快、群众又喜闻乐看,因此,项城市植保站从1994年开始与项城市电视台广泛合作,在项城市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开办了《绿色田园》栏目,在市电视台现有设备的基础上,为更全面、更深入的抓到节目的素材,依托区域站建设项目,新添置了数码摄相机、照相机、刻录机、非线编系统及与之相配套的电脑等设备,基本上实现了自拍自制,制作、运作一体化,简化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加突出了电视预报的时效性和指导性。此栏目根据病虫发生情况每年播10期左右,截止到目前共播出166期,播出时结合农事不定期播出,农忙时每天1次,农闲时每周3次,病虫草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加大播出密度,每天三四次,目前《绿色田园》栏目,已成为全市农民必看的节目。电视预报作为发布病虫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指导广大农民对病虫草鼠害的防治上,取得了实际意义。但是目前农药市场比较混乱,有好的技术而无好的农药相配套,往往造成防治失效。因此,搞好与之相配套、质量保证的农资供应是至关重要的。项城市植保站出于对项城农业和农民负责的态度,每年配合省植保站,依托测报网点和机械化防治服务队向全市广大农民推广新农药品种10余个,植保机械化防治面积100万亩次左右,植保新技术通过各乡村级植保服务网点和机械化防治服务队,迅速快捷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防治效果。通过效益调查,目前全市广大农民通过电视预报和植保站紧紧连在一起,每年通过这座“桥梁”,向农民群众年均发布各类农资信息1 000余条,亩均增收效益60余元,植保站自身年均实现效益10余万元,实现了以预报促推广,以推广促发展的良性循环。2.2 利用手机短信,进行植保信息发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成为传递各种信息的主要工具,其普及率高、信息传递速度快、指导性强。因此,项城市植保站近几年与电信公司进行合作,将病虫信息、植保新技术等编成简单、易懂、适用性强的短信进行发布,服务对象主要有项城市抓农业的市长、各乡、镇、办事处乡镇长、书记、抓农业的乡、镇长,各行政村负责人、种植大户、科技带头人等,既宣传了领导,又服务了群众,普及率高、适用性强,深受群众欢迎。2.3 发挥植保网络优势,提高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普及率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草鼠情报,是确保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对及时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为害十分重要,为提高预测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普及率,项城市植保站加强了植保网络建设,经过培训、整合,在全市建立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市、乡、村三级植保技术服务网络。现有乡、村植保点56个,植保员60名。这些植保服务网络中的植保员既是植保新技术的推广者,又是新农药、新产品的推销者,同时在病虫草害测报中又是测报员。他们分布范围广,调查面积大,在每年的病虫害发生期,要求每个测报员对病虫害的信息调查与反馈实行零报告制度。市植保站20 多名技术人员,分乡负责,下乡指导,帮助搜集整理材料,并将这一信息在全市内进行反馈。尤其是对每年为害严重、难以控制的危险性病虫害,对其发生和为害的规律进行系统预报,并对其病虫形态和为害状画面在电视上反复播出。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做到防有果、治有效,大大提高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短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同时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将植保新技术、新农药、械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递,大大提高了植保信息的普及率。2.4 紧跟形势需求,积极发挥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队的宣传、示范带动作用为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防治成本高、农药污染重、中毒人数多等问题,提高植保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植保新技术的利用率,项城市植保站从2006年开展了机械防治服务。经过几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目前,共18个分队,分布到全市各个乡、镇、办事处,有专业机防队员61名。植保站在病虫防治关键季节把机防队员、群众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培训,开展统防代治。并根据不同季节,主栽作物的不同病害,印发栽培资料、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由各机防队送技术、送物资到田间地头,到千家成户。同时,专业化防治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植保新技术的普及率。 -
报告(二十二)亚洲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
出版时间:2013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又名钻心虫、箭秆虫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世界性害虫。我国玉米螟优势种类为亚洲玉米螟,在玉米、高粱种植地区均有发生,其次为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ubner),主要分布于新疆伊宁地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和河北等地欧洲玉米螟常与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但以亚洲玉米螟为主。玉米螟以幼虫蛀茎为害,一般3龄以下幼虫“潜藏”为害,4~5龄为钻蛀为害。初孵幼虫潜入心叶丛,蛀食心叶造成针孔或“花叶”。3龄后幼虫蛀食叶片,叶片展开时出现排孔。高粱、玉米进入孕穗期,幼虫取食幼穗。当穗逐渐散开时,幼虫开始向下转移蛀入穗柄或转移蛀入茎秆。穗期幼虫潜藏取食穗顶部幼嫩籽粒,3龄以后部分幼虫蛀入穗轴、穗柄或茎秆。受害植株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哀。受害穗柄和茎秆易倒折,遇风则损失更大。此外,玉米螟为害常引发高粱穗、粒腐病,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图3-54 田间为害状(左:叶片上表皮被食呈天窗;右:蛀成排孔)图3-55 植株茎秆被钻蛀亚洲玉米螟为害的植物有数十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麻及豆类等。亚洲玉米螟雄蛾黄褐色,体长10~14mm,翅展20~26mm。喙发达,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前翅黄色,斑纹暗褐色。前缘脉在中部以前平直,然后稍折向翅顶。内横线明显、呈波状纹,有一小深褐色的环形斑及一肾形的褐斑,环形斑和肾形斑之间有一黄色小斑。外横线锯齿状,内折角在脉上,外折角在脉间,外有一明显的黄色“Z”形暗斑,缘毛黄褐色。后翅浅黄色,斑纹暗褐色,在中区有暗褐色亚缘带和后中带,其间有一黄色斑。雌蛾翅展26~30mm,较雄性颜色淡,前翅浅灰黄色,横纹明显或不明显,后翅正面浅黄色,横线不明显或无。卵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半透明,常15~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分5龄,初孵幼虫体长约1.5mm,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头壳深棕色,体浅灰色或浅红褐色;有纵线3条,以背线较为明显,暗褐色;中、后胸节背面有4个圆形毛疣,其上各生2根细毛;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的毛瘤,前列4个,后列2个,且前大后小;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型,上环缺口很小。蛹黄褐色至红褐色,长15~18mm,纺锤形,臀棘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图3-56 穗柄蛀成孔道欧洲玉米螟与亚洲玉米螟极为相似,从外部形态一般很难区分,主要需依据雄蛾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及性外激素的不同来鉴别。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我国东北及西北地区1年发生1~2代,华北平原发生2~4代,江汉平原发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发生5~7代,西南地区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不同。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粱叶片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高粱正处于心叶期,为害严重。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高粱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0~500 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3龄后蛀入为害,穗、叶鞘、叶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图3-57 玉米螟卵(左)及初孵化幼虫(右)图3-58 玉米螟(左:成虫;中:幼虫;右:蛹)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就重。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或高粱混种区发生重。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高粱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有明显差异。1.农业措施防治 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压低虫源基数。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采用高温沤肥、秸秆还田、白僵菌封垛等措施,减少发生基数,降低发生程度。利用高粱对螟虫的抗性是综合治螟措施的重要一环,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天敌,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根本措施。2.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村屯及其附近设置高压汞灯进行大面积诱杀,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设灯时期为6月末至7月末,灯设在较开阔场所,灯距100~150m,灯下建一直径1.2m、深12cm的圆形捕虫水池,水中加50g洗衣粉。3.生物防治 ①白僵菌治螟:在东北地区,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高粱、玉米等秸秆,用孢子含量80~100亿个/g的白僵菌粉100g/m3,喷粉或分层撒布菌土进行封垛。在高湿度地区如贵州、四川等地,高粱心叶期可施用白僵菌颗粒剂,用含量50亿个/g的白僵菌粉与煤渣或细沙按1:10的比例混匀制成颗粒剂,于高粱心叶期施入心叶内,每公顷用量50~70kg。②释放赤眼蜂治螟:在东北地区利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在华南及华北利用人工卵或米蛾卵等繁殖玉米螟赤眼蜂及螟黄赤眼蜂,进行人工田间放蜂治螟。玉米螟田间百株卵块1~2块时(即产卵初期)为第一次放蜂的最佳时期,然后隔5~7天再放第二次蜂。每公顷两次共放蜂15万~30万头,每公顷每次放蜂30点,将蜂卡别在高粱中部叶片背面。大面积连片防治以保证良好的防效。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性诱剂诱杀雄蛾,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4.化学防治 玉米螟属于钻蛀性害虫,掌握施药时期特别重要,必须将螟虫消灭在蛀入茎秆之前。可在心叶期投施3%克百威颗粒剂或0.1%高效氯氟氰菊酯颗粒剂,使用时拌10倍煤渣或细沙颗粒,每株1.5g;或用1%对硫磷颗粒剂或1%辛硫磷颗粒剂,高粱心叶末期每株施颗粒剂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