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思南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
出版时间:2010汪志伟作者简介:汪志伟(1985 ~ ),男,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植保技术推广与应用,电话:13638114396,E-mail:swuwzw@163.com。 卢方林 王克贵(贵州省思南县植保植检站 贵州思南 565100)摘要:调查了思南县农作物病虫测报体系人员、监测设备及测报工作开展等基本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发展对策,与同行进行交流,以希促进县级农作物病虫测报系统日趋完善。关键词:病虫测报;测报现状;问题;发展对策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是实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前提,是“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全有效的测报体系是完成测报任务的前提。近年来,受农业生产形势、农村劳动力变化、气候等多因素影响,思南县病虫测报工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摸清本县目前测报工作现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思南县测报体系现状进行调查,并就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1 测报工作现状1.1 基本情况思南县地处黔东北,横跨乌江中游,东经107°52′~108°28′,北纬27°32′~28°11′。全县共27个乡(镇),171个村,耕地面积2.93 万公顷,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马铃薯、豌豆和胡豆等粮食作物,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占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和花生为优势。1.2 测报人员全县有县级植保站和全国区域病虫测报站各1个,共有干部职工13人,其中专职测报员4人,兼职测报员3人。27个乡(镇)均无测报人员。1.3 仪器设备目前全县病虫测报系统有虫情自动测报灯1 台、电脑5 台、数码相机2 台,无其他专业病虫监测设备。1.4 工作开展情况1.4.1 监测对象农作物病虫测报分为系统测报和常规测报,系统测报对象主要有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小麦条锈病,常规测报对象以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油菜等作物重大病虫为主。很少开展蔬菜、果树、茶叶、烤烟和花生等病虫预测预报。1.4.2 病虫情报发布年发布病虫情报20余期,中长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95%以上。主要以纸质病虫情报、手机短信及网络等形式,将病虫发生及防治相关信息发送到各级政府、村委会、乡镇农技站,以及时指导全县大面积防治。年均累计指导防治面积约3.2万公顷。2 当前测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效益农业的发展,病虫测报的范围、要求和目标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县的病虫测报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2.1 乡(镇)无测报人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农技站始终没有植保干部,更谈不上测报人员,病虫监测工作乡镇农技站都是临时安排,测报体系在乡级存在断档现象。2.2 人员结构不合理,且人员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是人员偏少。平均每名专职测报员需要承担0.74万公顷耕地测报任务,面广人少,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难度大。二是结构不合理,人员及知识结构存在严重断档。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的人员比例小,在乡镇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挪用的现象,难以一心一意搞农业工作,搞病虫监测就更谈不上了。三是植保站和测报站都在开展病虫测报工作,造成了部分测报任务的重复,致使人员浪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3 经费不足本县没有测报专项经费,乡级更谈不上测报经费。由于财政经费包干,各乡镇农技站为保“吃饭”,以搞经营为主,正常业务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投入少,监测设备更新跟不上,监测范围受到限制。2.4 病虫历史资料丢失严重病虫历史资料能准确反映各病虫的发生演替规律,是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本县测报人员变动大,测报队伍不稳定,造成大量病虫历史资料的丢失,降低了病虫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的准确率。2.5 监测手段较落后目前病虫测报仍以传统的监测手段为主,全县无一个病虫观测场,除自动虫情测报灯外,无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等专业病虫测报仪器。2.6 病虫情报发布方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传统农业病虫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存在着耗时长、覆盖范围小、人力物力消耗大等不足,且必须依靠各乡镇农技站大力宣传、贯彻,若遇上宣传力度不足的情况,往往会延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异常,突发性害虫、流行性病害频繁发生,仅靠传统方法来发送病虫信息及指导农民进行病虫防治,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3 发展对策及建议根据本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本县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在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3.1 加强体系建设,形成健全的测报网络一是在乡镇设立测报基点。从各乡镇农技站抽调一名技术骨干负责本辖区内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形成省、地、县、乡四级病虫测报网络,以确保了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植保站与测报站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避免测报工作的重复,使测报人员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利用每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选聘高校优秀的植保、农学等专业毕业生,以夯实测报队伍,促进全县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3.2 保障经费供给,确保测报工作顺利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是公益性事业,为确保业务工作正常开展,应将测报经费像执法大队执法工作经费一样列入各级财政预算。3.3 改进测报手段,提高预报准确率随着“思南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病虫观测圃、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器、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移动数据采集及GPS、病虫电视预报编辑制作等仪器设备的应用将大大改进病虫测报手段,提升全县的病虫监测水平,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3.4 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提高病虫情报时效性及覆盖率长期以来,本县农作物病虫预报的发布主要采用印发情报以“接力棒”的方式传递。由于环节多,历时长,传播范围有限,对一些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病虫防治的指导作用收效较小。虽然近年增加了网络、手机短信等病虫情报发布方式,但病虫信息仍难及时到达农户手中,致使病虫预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作物病虫预报可视化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生动,信息传递快捷、时效性强,信息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等显著特点。在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由县植保站和测报站制成电视预报节目,在县电视台和各乡镇电视台播放,使全县广大农户及时了解各时期农作物病虫识别及防治相关信息,提高病虫情报时效性及覆盖率,全面提升全县病虫防治水平。3.5 增加监测对象,拓宽测报范围长期以来,本县病虫测报工作一直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优势作物病虫为主要监测对象。近年来,县委、政府大力发展烤烟、无公害果蔬、生态茶等产业,蔬菜和茶叶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开展烤烟、蔬菜、茶叶、果树病虫测报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王敏杰,李宇,高献国等.濮阳市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现状及建议.现代农业科技,2009,(10):107~108[2]吕国强,赵文新,王建敏等.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中国植保导刊, 2009,29(10):36~38[3]罗凤娟.五华县创新病虫测报公共服务的实践.广东农业科学,2007(11):61[4]亢火明,黄殿瑞,崔会跃.电视病虫预报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开发应用.安徽农学通报,2009, 15(20):131~132[5]张跃进,汤金仪,姜玉英等.农作物病虫可视化发展与应用前景.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 (11):40~42 -
报告从病虫测报着手,浅谈盐津植保现状及发展思路
出版时间:2010刘作文作者简介:刘作文(1970~ ),男,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工作,电话:15012299728,E-mail:yjzblzw@126.com。(盐津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盐津 657500)摘要:通过对盐津基层植保工作现状分析,阐述农业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须立足农村基层,围绕农民需求,以现代推广理论为指导,结合基层调研因地制宜地推进服务创新,提出发展思路,以实际行动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词:病虫测报;植保工作;现状;对策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盐津县的植保工作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查虫治虫,发展成为较健全的为农服务体系,职能工作不断加强,服务领域逐步拓展,除承担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测报、防治技术的指导、有害生物检疫、调查外,还为大面积的病虫草鼠防治组织供应农药、药械等,已成为全县农技推广服务中的重要职能工作之一,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作用。盐津县农业有着自己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是一个很具有特色的农业县。盐津县根据区域实际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确立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信息农业为手段、以品牌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随着时代的要求、农业产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植保防灾减灾的安全保障任务也日趋繁重。为此,我们应该系统地开展植保工作,寻求技术有效、经济可行、安全环保的工作思路,优化管理水平,统一植保硬科学和软科学,深入研究有害生物发生特性、防治技术以及综合防治体系的协调和实施。面对社会要求和植保工作的实际要求,应从测报着手、全面开展植保工作、高效服务“三农”。这一工作又如何顺利有效地开展,将植保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开展植保工作新局面,还有待我们植保工作者共同分析和探讨。1 盐津县植保工作的现状1.1 盐津县病虫测报力量薄弱病虫预测预报是估计病虫未来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以及扩散分布趋势,提供病虫情报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一种应用形式,它有很强的系统性、规范性、准确性和针对性,测报人员通过对稻、麦、油菜等病虫的系统测报及其他作物病虫的观察,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从而指导农民及时用药,把病虫害消灭在发生初期,有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盐津县设一个测报点,1人常年从事病虫测报工作,专业测报人员少、测报基础设施差,测报灯每天诱到的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大,有时,一天能诱集昆虫上万头(大到体长100多毫米的森林害虫,小到只有几毫米的飞虱),要一一进行鉴别,就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基础设施差,专业测报人员少,且队伍不稳定,实践经验不足,很难保证一些具体数据的准确性。同时,由于测报手段和交通工具缺乏,田间调查主要采用人工目测调查,主观性较强,调查的准确性差。根本谈不上系统性和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一些数据和周边县、区相差很大,要经过多次的调查、校对才能应用;在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数量上都达不到要求,这是大宗作物病虫测报情况,在蔬菜病虫测报上是空白,菜农只能是见虫打虫、见病治病,成本高,效率低,治标不治本。1.2 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盐津县总面积 2 09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7 222.66公顷,其中稻田 6 046.66公顷,旱地21 176公顷,总人口38万人,辖6 乡4 镇,这里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 263米,最低海拔330米,县植保站虽有编制10人,但长期从事植保工作的只有7人,乡村没有植保专业人员,应付不了面上的病虫防治工作。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盐津植保站在人员少、经费不足、测报手段落后的前提下,不断努力探索、创新,使植保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三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效地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为害,有效地控制重大病虫为害损失,有效地引用和运用新技术对农作物病虫进行无害化综合治理。当然,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盐津植保工作进步不快,赶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和满足“三农”工作对植保的要求。就目前植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植保知识和工作内容,浅谈我县植保工作在“十二五”期间的基本思路。2 盐津县植保工作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进一步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努力实现防控重点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防控策略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特别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运用,防控方式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水平。2.1 加强植保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植保技术的储备和创新能力盐津县有27 222.66公顷耕地面积,搞好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也是农业技术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由于近几年的机构改革,人员变动很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力量呈明显弱化趋势,长此以往,青黄不接的情况将更加严重,为此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它全面地应用于社会中,才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从盐津县的植保工作现状看,加强乡村植保技术队伍建设,开展各类专题植保新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技能,通过培训,提高田间实际操作能力,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实干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不主动,目标任务不明确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为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做出贡献。2.2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及时准确服务“三农”农作物病虫情预测预报工作是各级植保部门的主体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动及时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预测预报担负着主要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监测任务,植保部门在病虫测报方面,应注重信息的收集,特别是县级和乡级植保技术人员要多深入田间地头注意观察病虫发生为害规律,为有效综合防治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各级政府部门、生产单位及广大农民提供病虫信息服务,指导防治工作。植保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其复杂性在于它所研究的系统是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系统,研究对象病虫具有生命性,且受自然环境、作物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等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以求准确、及时、高效地服务农民,指导农业生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植保部门在原有的测报技术上,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完善改进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病虫测报信息体系:一是扩大病虫测报区域,规范病虫测报调查技术和预报技术,对病虫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调查,结合实际择优运用专家评估法、类推法、数理统计模型法对作物病虫进行短、中、长期预测;二是改善病虫监测和防控设施设备基础条件,建设乡镇监测防控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县“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切实增强对突发性、暴发性和危险性病虫的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三是利用先进技术多媒体手段传递预报信息,做到病虫预测预报信息传递网络化、可视化。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可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形象生动地将农作物病虫特征、为害特征、发生趋势、防治技术措施及时准确地传进农家,正确指导农户适时适期施药,更好地服务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特色产业。2.3 加强新技术宣传,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农业新技术发展和其他新技术发展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增加农民收入。2.3.1 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民培训通过培训让更多人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通过新的农药品种、剂型、复配等形式,实现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残留、方便使用的目的。大力推广性引诱剂、杀虫灯、生态控制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3.2 植保机械的改进和应急队伍建设目前,盐津县农户的植保机械还是以手动的为主,比较落后,而弥雾机又有后期效果不太好的缺陷。从总体上说,发展大机器是方向,应该趁国家一些补贴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植保专业服务队。即在乡村一级以自然村为单位引导兴办村级民办植保组织、植保协会、机防专业队、农药放心店、联合应急防治队等,有效控制重大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疫情封锁,全面提升有害生物预警控制能力和盐津县植保水平。2.4 服务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创新发展每次下乡调查,走到田间地头或多或少都会听到农民如此的怨言“现在肥料农药贵,假冒伪劣多,效果不大好,生产成本高”。这一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由于农资市场放开,农民难买到合格的农药;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农药价格没有得到地方相关部门的有效监控,特别是那些新型高效低毒安全农药通过经商者到达农民手上其价格是出厂价的5倍不等;三是农民对病虫害防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跟从性,迫切需要当地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他们适时适期施药,正确有效防治病虫害。农民是“三农”的主体,是农业服务推广的终端。农业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须立足农村基层,围绕农民需求,以现代推广理论为指导,结合基层调研因地制宜地推进服务创新。为此,植保部门加大服务机构体系的建立并创新发展,以实际行动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起到了加快推动“三大”农业发展的作用。结合盐津县农资市场,有几点看法:一是建立和发展农药技术服务部,向农民供应“平价合格”农药,在这里“平价合格”指的是农药价格合理、其有效成分和防治对象如权威机构农业部农药鉴定所登记公告也就是农药产品质量合格。技术服务部一切工作人员需是专业人员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以避免在售药过程中出现售货提货错误引起作物药害而给农民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再者技术服务部可以以县级为区域实行连锁服务,这样一来方便农民、二来保证农民能购上“平价合格”农药,还有就是对市场上那些非法经商暴利户进行了很大地冲击和打击;二是加强农药市场管理力度,创造“平价合格”农药一条街,优化服务水平,加强农药市场管理,举行定期和不定期普查抽查活动,对那些被查出不合格的农药做出相应的处理,并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希望他们对生产商进行整改,力争从源头上扼制不合格农药进入市场。结合工商行政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假冒生产商、经销商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整改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管理,创造“平价合格”农药一条街。通过评优活动、奖惩措施,优化服务水平。通过整顿引导农药市场沿良性轨迹发展;三是根据创新服务思想和服务创新机制,建立农民、推广、科研统一体,做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物流技术跟踪服务;四是在田间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进行实地培训,结合防治具体讲解农药品名、施药最佳时期、用药剂量;五是施药后效果观察和数理统计,通过区域对照结合实际择优高效经济简便农药进行推广;六是听取农民用药后意见,将田间反馈信息指导技术服务部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 -
报告红河州病虫测报现状及发展对策
出版时间:2010谭涵月(红河州植检植保站 云南红河 661100)摘要:对红河州当前病虫测报现状加以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州今后病虫测报的主要发展对策,即建立健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测报人员素质、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适应结构调整开展新的监测工作。关键词:病虫测报;现状;发展对策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之间,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季候,州内立体气候较为突出,适于农作物生长,作物复种指数高。全州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等,种植面积约33.3万公顷;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甘蔗、水果(香蕉、柑橘、石榴、枇杷、杧果、菠萝等)、蔬菜等,种植面积21.3万公顷。适宜的气候和作物环境十分有利于病虫的发生、为害,全州农作物常发性病虫害有70多种,年发生面积40万~46.7万公顷次,防治面积56.7万~66.7万公顷次,经防治后年挽回产量损失8万~9万吨,仍损失产量1.5万~1.8万吨;其中发生面积大、频次多、为害严重的病虫害有20多种,如粮食作物的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水稻螟虫(二、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粘虫、小麦锈病、麦蚜、玉米螟、玉米锈病等,经济作物的烟草炭疽病、黑胫病、病毒病、甘蔗绵蚜、甘蔗螟虫、香蕉叶斑病、柑橘叶螨、蚧类、潜叶蛾、石榴枯萎病、蔬菜霜霉病、白粉病、疫病、菜蚜、小菜蛾、菜青虫、夜蛾类害虫、斑潜蝇等。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指导好大面积防治的重要手段,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可说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目前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对病虫测报工作要求更高、更细,加之现在所提倡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对测报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全州病虫测报体系现状和发展对策加以分析探讨。1 红河州病虫测报体系现状1.1 测报机构和队伍状况截至2009年底,全州共有植保植检站14 个,州级1 个,县(市)级13 个,下设测报科(组)。2005年国家农业部在本州的弥勒县投资建设区域测报站,2008年又在建水县投资建设区域测报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本州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工作。截至目前,全州有全国病虫区域测报站3 个,省管测报站4个,其他为县级测报站,初步形成健全的州、县(市)二级测报网络系统,共同承担全州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任务。2009年底全州植保系统在职人员130人,其中州级15人,县(市)级115人,专职植保技术人员125人,其中州级13人,县(市)级112人,高级农艺师32人,农艺师65人,助理农艺师24人,技术员4人,而测报人员共有41人,其中专职测报人员22人(州级3人,县级19人);兼职18人,均为县(市)级。1.2 病虫监测点情况全州13个县(市)大小春作物病虫监测点累计达到114个,其中有7个县(市)保留诱虫灯。监测对象涉及20余种病虫鼠害,重点是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飞虱、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粘虫、玉米灰斑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麦蚜、蚕豆蚜、油菜蚜虫、斑潜蝇以及老鼠。1.3 准确发布病虫情报,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率州、县植保部门都把农作物病虫测报作为植保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每年3 月先用其他经费垫支确保县(市)级测报灯能按时开灯。全州建立了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会商预报制度,开展短期和中(短)期预报业务,各县(市)测报站均能做到深入田间调查,根据当地病虫发生规律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情报。全年州、县(市)二级测报站共发布病虫情报约150期,平均每县发布近10期。州级发布病虫情报20期以上,预报准确率均达90%以上。在经济作物栽种面积较大的县(市),部分测报站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在做好粮食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作物结构特点,适当开展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发布经济作物病虫情报,如泸西、蒙自县。近年来,病虫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了重大突破,13个县(市)均配备了电脑,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病虫信息数据及时地传输到州级病虫测报科,大大加快了信息汇报速度,提高了病虫信息的利用率和有效率,为及时准确地预报病虫发生趋势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了病虫情报发布的时效性和利用率。此外,县级测报站还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和宣传农作物病虫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率。泸西县还能做到和当地电视台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放农作物病虫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1.4 指导好大面积病虫防治工作开展全州病虫草鼠年均发生面积46.7万公顷次左右,重发生年份达66.7万公顷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州农作物病虫出现了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防治工作一直处于高压态势,尤其是稻飞虱, 1995年大发生后,每隔2~3年又重发生,2007年特大发生,成为本州有记录以来发生程度最重、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水稻螟虫原来在红河州主要以三化螟发生为主,占90%以上,但随着耕作制度改变、水稻品种更换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二化螟为害逐年上升,现在比例接近50%,使防治次数较原来增加,防治难度增大,但由于全州病虫测报工作扎实,预报准确、及时,对大面积防治工作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全州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采取“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的防治对策,对大面积防治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据植保年报表统计结果,10年来全州病虫防治面积达到应防面积的95%以上,近5年来已达应防面积115% ~130%,常年累计挽回粮食损失8万~9万吨、损回经济作物损失9万~10万吨,确保了农作物产量、农民增收和农业的持续发展。1.5 新型测报工具和技术的应用2010年在金平、个旧、开远三个县(市)安装了新型测报灯,昆虫自动诱测器HJC-3/5型,使测报人员的工作量有所减轻。近年来积极推广频振式杀虫灯(佳多牌),使灯光诱杀技术在果园、菜园应用面积扩大,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昆虫性诱剂(斜纹夜蛾、小菜蛾)在菜园的使用面积不断扩大,生物间栽多样性技术自2000年起一直在各县(市)受到重视和推广,除水稻、小麦外,间栽作物种类在不断增加。2 主要问题2.1 工资待遇偏低,测报队伍不稳从当前的工资收入情况来看,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之间差距较大,加之测报工作本就比较辛苦,这就使测报人员不能安心工作,尤其是年青人,只有有机会、条件合适的都去报考公务员,这对测报队伍的稳定和后备测报人员的储备都存在一定影响。2.2 运行经费不足政府部门领导对农业病虫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对测报工作重视力度尚欠加强,大多县(市)没有专门的测报经费,不能满足日常测报工作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2.3 城建扩张迅速,导致监测点搬迁或停用在2005年以前,全州有9个县(市)设有诱虫灯,主要诱集稻飞虱、螟虫,12个县(市)设21个粘虫糖盆诱集点,但由于城建扩迁迅速,导至搬迁甚至停用,到2010年尚有6个县(市)还保留诱虫灯,除泸西县外,其他县(市)的测报灯都进行了搬迁,象金平、屏边这两个稻飞虱监测点,由于接壤越南,其灯诱数据历来对全州稻飞虱的迁入、发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因城建扩迁缘故,于2009~2010年均进行搬迁,使多年积累的测报数据受到影响;粘虫糖盆因类似原因无法诱到蛾子,也存在搬迁或停用的情况,至2010年只余9个县(市)保留13个粘虫糖盆诱集点,其他病虫监测点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情况。2.4 测报工作开展不平衡近年来,国家、省、州对重点区域测报站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对一般测报站的投入极少,直接影响着全州测报网络的均衡发展。此外,病虫监测力量不足,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部分植保站都存在新老断层,全州13个县(市)病虫测报基本是1~2人承担,许多面上的病虫动态调查无法按测报规范要求进行,致使所提供的发生面积等数据代表性不够,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栽培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蔬菜、烤烟、果树等作物的病虫测报工作亟待展开,但由于测报力量不足,使得这些工作一直难以开展。2.5 测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的测报技术比较成熟,但现在所使用的有些测报调查方法存在项目多、内容全、取样多等问题,大大加大了测报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进行应简化,对于经济作物病虫害还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测报技术,目前少部分县(市)正摸索在做相关经济作物病虫测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3 对策与建议3.1 巩固病虫测报基础,建立健全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当前要以实施植保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全国病虫区域站,对还没有建立区域站但条件已成熟的县要积极申报争取国家投资建站,省管测报站和其他县(市)测报站则要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及配套建设,形成能有效覆盖全州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同时积极引用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3S”(GIS、GPS、RS)技术,构建测报信息化网络,建好病虫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提高全州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水平。3.2 加大投入,健全测报队伍,提高人员素质首先应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的公益性职能,在资金保障上,要建立稳定的财政预算制度,各级财政在预算中要对病虫监测预警提供公共财政支持,确保相应的专项投入,并随着财政的增长而增加,最好以法律形式将上述内容固定下来。省、州财政对于边疆贫困县资金应适当倾斜,确保这些地区测报工作能正常开展。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机构,这应有对应的政策保障,最好能有对应的政府配套措施文件出台,这样能有效地稳定测报队伍。各县(市)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测报人员,尤其是要确保病虫区域测报站、省管测报站有一定数量的测报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病虫测报站也必须稳定测报人员并确保有专职测报人员。三要提高业务技能,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来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技能,同时,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和生产实践等方式切实加强测报人员的业务能力。3.3 加强新技术推广,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现在所使用的粮作病虫调查规范,应针对病虫发生的内在原因和规律性,从病虫抑制因子和农民防治习惯等多个角度分析,确定病虫预测预报办法,改进测报手段,简化调查方法,提高测报调查效率及其实用性。在新规范没有出台之前仍要严格执行现行测报调查规范,认真开展系统调查、大面积普查、资料统计汇总和病虫情况的综合分析,做到调查规范、预报准确、传递及时,提高预报准确率。要充分开展测报信息传递网络化,目前全州13县(市)基本做到测报资料均采用计算机网络传递,在此基础上各地还要学会充分运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如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Net)和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中心信息网络系统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病虫监测手段方面,应加快推广使用新型监测工具,如目前所使用的自动虫情诱测灯,可大大减轻测报人员的工作量,还没有更换测报灯的县(市)应尽快做好更换工作。在病虫预报发布上应有所创新,如加快可视预报发展步伐,在病虫预报结果发布上,除了一直采用的纸质预报外,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提高病虫预报的到位率和覆盖率,病虫监测的目的就是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预报,从而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为农民防治提供依据。3.4 适应结构调整形势,组建经作病虫测报体系随着全州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增加,农民迫切需要经济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服务及防治指导。为此,各县(市)应在不放松粮食作物的同时开展经济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对种植面积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尽力开展预测预报业务,使病虫测报工作适应新形势,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29 (8):28~31 -
报告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出版时间:2012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是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寄主抗性遗传、抗病机制、抗病种质筛选、抗病品种(系)选育等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建立一套准确而快速的鉴定方法对于开展棉花抗枯萎病育种和提高枯萎病综合防治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棉花枯萎病是寄主与病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研究菌系致病力分化和棉花抗枯萎病遗传育种规律过程中,必须使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得到充分体现,才会获得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也就是必须使寄主(棉花)和病原菌(枯萎病菌)均处于良好的生长条件下;接种的病原物必须有适当的浓度和接种量;在寄主发育的适宜时期接种;供试验的寄主应有尽可能大的群体,保证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得以充分体现,还应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寄主个体间的互作和病原菌菌系间的互作,避免非接种病原菌的干扰,保证整套试验条件自始至终得以均一化。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一般很难达到或满足上述鉴定条件的要求。人工病圃则是通过模拟自然病田的发病环境,设计成可添加接种病原物,又可调节水分,并限制病圃内水分流动,使研究者对鉴定条件的调控能力大为增强,所以,从理论上讲,人工病圃鉴定可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结果。在棉花枯萎病区选择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灌排方便、土质适合植棉的病地或重病地,按照植物检疫要求,采用两种接菌方法建立人工诱发病圃。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长20m,宽2m,深0.5m的水泥池,将土壤用氯化苦或氨水进行灭菌处理。人工接入带有棉花枯萎病菌的棉籽或麦粒培养物(菌)。一种方法是在冬耕前,收取感病80%以上的棉秆和残枝落叶,铡成4~6cm长的小节,250~300 kg/亩,均匀地撒于地面,冬耕时翻入耕作层内接菌。若冬耕误了接种时机,可将带病接种用的茎枝,按上法铡成小节后,一层带病茎枝一层土,灌水湿润堆沤,春耕撒于土面,翻耕在耕作层接菌。这种接种方法,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抗性鉴定筛选时普遍采用,效果较好。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制备接种用的麦粒砂或棉籽菌载菌体,播种或移栽时,每穴接种培养好的棉籽菌载菌体20~30粒或麦粒砂载菌体5~8g,25~30 kg/亩。这种接菌方法,我国在70年代应用较多。两种方法接菌建立的大田人工病圃,第一年最好种植感病品种,以检测病圃的均匀性。鉴定应用时一定要种植感病对照,要求用高感品种,发病率达80%以上,病指60以上,以确保病圃鉴定的准确性。接种用的菌种,应选择致病力强的菌系,不仅棉花品种间抗性易于鉴别,而且鉴定出的抗病品种在病区适应性也广。谭永久等(1980)采用川F5(四川射洪)菌系,转接1~5代的菌种,寄主是洞庭一号,测定不同菌种的致病力(表4-1)。结果以选择1~2代菌种致病最强,3~4代菌种致病有所减轻。因此,抗性鉴定用的接种病菌来源,应选择本地区致病性强的菌系,采集当年大田发病3级以上的病株分离纯化制备成接种病原菌。菌种代数发病株率(%)病指病菌含量(%)1100.0093.083.02100.0093.185.9396.071.042.0497.078.046.0591.072.843.0表4-1 菌种转接代数与致病力在棉花枯萎病的盛发期间,采取感病3级以上的棉花枯萎病株,分离时用镊子(镊子在火焰上灭菌)扯去病棉茎表皮,剪成5cm左右的小段,用0.1%的升汞液(升汞1g、浓盐酸2.5ml、蒸馏水1000ml)表面消毒1~2min,或用10%的漂白粉表面消毒3~5min,再用灭菌水冲洗3次,用灭菌剪刀剪成约5mm的小块,放入马铃薯蔗糖琼脂(PDA)培养基上,在25~28℃的恒温箱中培养,3天后长出菌丝,7天后可镜检菌落,挑取典型棉枯萎病菌丝转入PDA培养基斜面试管,在恒温箱中繁殖培养成一级菌种。以8月中下旬制备为宜。实验室内宜用Zepek's培养液培养,大量培养采用浓淘米水加糖5%,装入500ml三角瓶内;或用按麦粒1份,砂2份配制的麦粒砂培养基,先将麦粒煮沸30mm,混合砂后装入广口瓶内。再经压力1.5kg/cm2灭菌1h,接种一级斜面棉花枯萎菌种每瓶1管,在25℃±1℃的恒温箱内培养10天。若采用浓淘米水培养基,每天必须摇振1~2次,以使病菌均匀加速生长,供制备三级菌种用。以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宜。菌种培养基用棉籽或玉米,浸泡24h充分吸水,滤至棉籽稍干无滴水,再用麻袋装入棉籽,每袋装相当于棉籽5~6kg,在压力1.5 kg/cm2灭菌1h。取出后冷至50~60℃时,每5kg棉籽接种二级菌液100ml,在26~28℃室内培养7天。待菌丝长满表面后,才逐渐降温,让菌丝生长深透,供翌年土壤接菌用。谭永久等(1980)报道,用每平方米9g、45 g、90 g和450 g棉籽菌粉及每平方米1800g麦粒砂载菌体等5种菌量,以洞庭一号(感)、69-128(耐)、川73-27(抗)3个不同抗感类型的品种研究鉴定菌量。结果以每平方米接种棉籽菌粉45~90g的菌量能明显区分出不同品种的抗性,是达到早期鉴定的适合菌量;每平方米1800g麦粒砂接种土壤发病过重,病势发展快,把抗病品种鉴定成耐病品种,不能正确反映出品种的抗病性。一般品种的苗期抗枯萎病性鉴定,多在温室或纸钵或营养钵中进行,选用从未种过棉花的深层土壤,将培养出的麦粒沙病菌按土重量2%接菌,或用棉籽菌粉按土重0.5%接菌,充分拌匀,装入废报纸做成的营养钵内(纸钵用高10cm、直径7cm的铁皮卷成圆筒作模子,外面裹上旧报纸抽出后成纸钵),每个纸钵装接菌土250g。田间病床的苗期抗枯萎病性的鉴定筛选,育苗苗床,松土一次后,每平方米均匀撒上棉籽菌粉90g,再松土6~8cm深,灌水后将苗床抹平,划格播种。人工水泥槽接菌按纸钵接菌方法进行。温度对抗性鉴定的影响极大。朱荷琴等(1994)连续6年的鉴定试验表明,播种后1个月内日平均气温22℃左右,棉花出苗快,棉苗发病早,播种后20天见病株且病情发展迅速,播种后25~30天达发病高峰期,整个鉴定周期40天左右;在播种后1个月日平均气温低于20℃条件下,棉花发病缓慢,鉴定周期延长。综合诸多试验结果,在保持一定土壤湿度时,床温日平均20~25℃,经过25天后,感病品种发病病指达75以上;18℃以下发病最慢,25天的病指仅55.3,鉴定时间只好延长;26℃以上棉花长势快,高温高湿病指难升高,棉苗病症掩蔽,发病反而慢,25天的病指仅46.7,鉴定品种的抗性难区分。因此,鉴定中最适合的病床温度在23℃左右。早春播种气温偏低,可采用塑料薄膜盖病(苗)床以有利于提高床内温度。当气温在16~22℃时,盖上薄膜可提高床内温度4~8℃,对病菌侵染诱发病害有利,达到早期准确鉴定抗性。利用不同品种在一定鉴定时期内发病指数的差异,以确定不同程度的抗病类型。朱荷琴等(1994)报道,播种后30天的调查结果抗、感品种(系)差异明显,充分体现出了各品种(系)的抗性水平,且感病对照达鉴定要求(病株率80%或病指50左右)。播种后26天的调查结果鉴别力较差,播种后35天的调查结果掩盖了部分抗病性材料的抗性。因此,棉苗发病后每4天左右调查一次,密切注意棉苗发病情况,掌握好感病对照达鉴定要求时的调查是十分重要的。综合多数试验结果,采用早期病床鉴定方法,感病品种5~10天出现症状,20天达到发病高峰,发病率达95%以上,病指70以上;20~25天增长率不大,只是为害程度加重。耐、抗病品种10~15天见病症,20天内病指分别为48.5和34.4,鉴定25天病指达64.8。说明抗、耐、感病品种早期鉴定的历期以25天为宜。鉴定时间短了,会把耐病品种(系)认为抗病类型,达不到早期快速鉴定目的。苗期与成株期鉴定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975~1979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对503个棉花品种(系)进行苗期鉴定和大田病圃成株期鉴定相关性的测定。其中,392个品种(系)相关性达极显著标准,79个品种(系)相关显著,这两者占93.7%,仅32个品种呈负相关,占6.3%。朱荷琴等(1994)对34个品种(系)同时进行苗期与成株期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7819,达极显著水平。说明苗期鉴定与成株期鉴定的抗性趋势基本一致,苗期表现抗病的品种(系)蕾期仍然表现抗病,可利用早期(苗期)鉴定方法,鉴定品种(系)的抗病性。一般使用年限较长的老病圃棉花发病程度会逐渐减轻,病圃出现衰退现象。谭永久等(1980)于1976~1979年研究病圃连续种植抗病品种后病菌致病力的变异。结果表明,以连续种植抗病品种4年的病土,病菌致病力显著减轻;连续种植5年的病菌致病力减轻达极显著水准(表4-2);在连续种植抗病品种8年后的病土,土壤中病菌的菌量减少显著。说明病圃长期种植抗病品种后,病土中病菌的致病力在逐年减弱,病菌数量逐年减少,致使发病程度逐年减轻。连续种植年数抗病品种(%)感病品种(%)236.441.4352.563.5439.573.5530.159.2625.670.0表4-2 病土连续种植抗感品种后病株率变化朱绍琳等(1985)经多年试验后指出,病田连续种植2~5年抗病品种后,换种感病品种,蕾期发病株率及病指均随抗病品种种植年数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种植年数与病株率及病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r值分别为-0.8571和-0.8358。1983年种植抗病品种2~4年的,换种感病品种后,病株率和病指均显著高于抗病品种;而种植抗病品种5年的,则无明显的差异。1984年在另一块种植抗病品种5年的病田上,重复进行对比试验,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的病株率和病指也无明显的差异。1984年在上年种植抗病品种4年和5年的两块病田上,继续按上年试验地段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换种2年感病品种,发病株率和病指上升幅度不大,两块病田种感病品种的发病株率仅比上年分别高0.82%和1.28%,病指分别高0.92和0.82。不仅如此,种植抗病品种5年的病田,连续换种两年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相比,病株率和病指差异仍不显著。据室内平板测定,病田的土壤含枯萎病菌数也随种植抗病品种年数的增加而有减少的趋势。1983年测定,种植抗病品种2年的土壤枯萎病菌量为5.84×103个/g,3年的为3.75×103个/g,4年的为4.50×103个/g,5年的为0.50×103个/g。同一块病田种植抗病品种的土壤菌量,显著少于种植感病品种。1987~1988年马存等(1992)在枯萎病田种植抗病品种86-1,连作10年后,再种感病品种,病指分别为27.2和6.8,抑菌效果为43.9%和76.2%。1990~1992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连作抗病品种10年以上病圃田间抑菌效果为56.2%,连作5年的抑菌效果为17.6%;测定土内菌量减少45.6%和59.2%。总之,为了防止病圃病菌致病力的减退,影响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可采取每年施入一定量带病棉秆补充接菌。同时,也可在病圃中多种植感病品种(系),借以繁殖病菌。朱荷琴等(1994)于1991年在原病圃基础上进行了加生土(多年未种植棉花的生沙土)和再接菌试验,病圃加生土25%和再接菌与对照(不加生土不接种)相比,各品种(系)的病指没有明显差异,加生土45%处理与对照相比,中棉所12病指差异不明显,冀棉11病指下降14.59,再接菌处理严重影响出苗(表4-3)。由于每年大量种植感病品种(系),在连续使用5年9轮鉴定试验后,仍不需要接菌,未出现病圃衰退现象。品种(系)加生土25(%)45(%)对照接菌5g/m行长10g/m行长86127.83—28.42—×冀棉1172.2261.6176.2077.20×中棉所1230.8130.7328.3430.94×陕115528.74—26.26—×川732735.80—40.30—×北农878249.92—45.74—×表4-3 病圃加生土和再接种后病指(米荷琴等,1991)为减少因每年需大量枯萎病培养物接种于病圃所耗费的人力与物力,邵圣才等(1999)于1990~1995年在病圃进行了两种接种方法试验:①在病圃每年采用通气培养法生产二级枯萎菌种,再用棉籽培养物扩大培养后接种于病圃,每亩接种25kg棉籽(简称病圃1);②在病圃的育种材料两行中间种1行感枯萎病品种,每亩用2.5kg感病品种种子,让枯萎病菌在感病棉株上扩大繁殖,待枯萎病发病达高峰期时,调查感病行和育种材料的病株率和病指后,将感病行棉株翻耕于土中,以扩大土中的枯萎菌量,称为活体繁殖枯萎菌(简称病圃2)。经过6年每年种植统一感病品种,比较两种不同接种方法后可看出,头两年病株率和病指差异不大,第三年后致病力的差异较明显地表现出来,种感病品种活体繁殖枯萎病的病圃,病株率和病指都高于棉籽培养枯萎病菌的病圃(表4-4)。证明生物活体繁殖比试管保存棉籽扩大培养物繁殖的枯萎菌生活力强,致病力高,对筛选抗病品种(系)有利。处理项目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活体接种(病圃2)病株率(%)63.471.293.593.5100.0097.6病指29.526.739.755.860.458.4培养物接种(病圃1)病株率(%)72.168.576.484.379.665.7病指31.227.632.940.839.730.6病圃2比病圃1病株率(%)-7.82.717.19.220.431.9病指-1.7-0.96.8*15.0**20.7**27.8**表4-4 不同接种方法病圃致病力1995年在两种病圃中,均于两行育种材料中间种1行感病品种。6月23日枯萎病发病高峰期调查结果,两种病圃的中间感病行平均发病率和病指差异显著,与种植感病品种地段的表现一致。感病品种活体繁殖枯萎病的病圃致病力强,且发病均匀,病株率53.7%~100.0%,平均89.4%;病指22.3~71.7.平均57.4。而棉籽培养菌种接种的病圃病株率7.2%~100.0%,平均63.4%;病指1.2~53.7平均29.7。中间行种感病棉株繁殖枯萎菌,可以克服土壤枯萎病菌的不均匀性。这是因为每年可将发病重地段的病株在翻耕时移至病轻地段,使之逐渐均匀,而培养物接种无法均匀病圃。1991~1995年分别将上年两个病圃当选的抗病株行(基本无枯萎病)上升为株系,随机种放在两个病圃中继续鉴定抗病性。每年调查结果表明(表4-5),病圃2中筛选出的抗病株行在株系抗性鉴定时有97.3%~100.0%达到抗枯萎病标准,而病圃1筛选出的抗病株行,在株系抗性鉴定时只有82.5%~93.396%达到抗枯萎病标准。由此可见,用活体繁殖病菌的病菌对抗枯萎病鉴定的准确率高。这也与在枯萎病发病高峰时,对材料的抗性选择参照了中间感病行的发病程度有关。处理项目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从病圃2中筛选的株行株系份数110.083.076.065.087.0达标率(%)97.398.8100.0100.098.9从病圃1中筛选的株行株系份数113.094.087.060.075.0达标率(%)82.392.685.193.388.0表4-5 两种病圃对抗病性鉴定的准确率与人工病圃法相比,苗期室内鉴定的优点是比较灵活、易搬动,可人为地控制发病条件,适合于种质资源材料和大批新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用毒素检测棉苗的致萎度能反映棉花成株期在田间病圃对棉花枯萎病的抗性程度,即室内用毒素检测棉苗为抗的品种(系),在病圃内也为抗病型,室内为感病反应的品种(系),在病圃内也为发病重的感病型。用旧报纸或牛皮纸卷成10cm×7cm纸钵,每钵放入菌土250g(棉枯萎菌棉籽或麦粒培养物按土重0.08%~1.0%预先接入经消毒的沙壤土中),将钵放在铁皮框盘内然后播种。种子经温汤浸种并用杀菌剂消毒,每个品种(系)播种15个钵,每钵留苗5株。白天温度要求20~25℃,夜间15~18℃,土壤湿度保持在60%~70%。调查方法、分级标准和抗病类型的划分与人工苗床病圃法相同。人工病圃诱发筛选抗病或耐病的品种(系)资源,都需要有一个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和发病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且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有可能使本来感病的试验材料不能充分表现其感病性,又需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田间鉴定工作。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用凝集素检测棉苗的抗病性,就可克服上述问题,加快育种进程。自1888年StillmarK首次从蓖麻籽中发现凝集素以来,人们从植物及动物中陆续发现了凝集素。凝集素是一类具有糖专一性,可促使细胞凝集的蛋白质或糖蛋白。20世纪70年代以来,凝集素的研究在各个方面进展迅速,用途日益广泛,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中的一类重要物质。一些研究表明,在生物体中,凝集素在寄主与寄生物相互关系的作用中,可能作为对病原微生物的一个防御因素。如草藤(Rleia Cracca)凝集素能抑制土壤中分解其种皮的微生物生长;麦胚凝集素通过与绿色木霉(Trichoderwa viride)和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的菌丝尖端结合抑制其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壳多糖合成,起到保护幼苗免被霉菌侵袭的作用。刘士庄等(1984)研究表明,抗枯萎病棉花品种种子磷酸缓冲液(PBS)抽提液对兔血球的凝集作用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且其对兔血球的凝集力与品种抗枯萎病呈显著正相关。随后,刘士庄等(1987、1989、1996),张久绪等(1989、1990)和李琼等(1991、1992)进行了这方面研究,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因为凝集素能使血红细胞凝集,所以,将棉籽或棉株有关部位浸提液与兔血红细胞发生反应,使兔血凝集。在室温25℃左右,湿度不低于70%的条件下,用显微镜检查兔血球的凝集情况。凝集力强度用正、负符号分以下六级记录(图4-1)。①“-”。血球基本分散(图4-1-1)。②“+-”。血球基本分散,但有2~5个血球凝集(图4-1-2)。③“+”。血球5~10个凝集在一起者较多,但分散血球仍居多(图4-1-3)。④“++”。血球20个以下凝集在一起者较多,分散血球减少(图4-1-4)。⑤“+++”。血球20个以上凝集在一起者较多,分散血球很少(图4-1-5)。⑥“++++”。血球30个以上凝集在一起者较多,基本无单个血球(图4-1-6)。棉花品种(系)对枯萎病抗性强、病指低,其棉浸提液对兔血球的凝集力强,血球分散度低。109个品种(系)蕾期调查的病指与室内棉种浸提液对兔血球的聚集力测定比较,选用部分品种列于表4-6。从表4-6可知,高抗枯萎病的代表性棉花品种(系)86-1、52-128、57-681、73-27、陕836、鲁抗1号的田间病指较低,平均为1.8、5.4、8.9、9.8、7.4和4.2,其棉籽浸提液对兔血球凝集力都强,血球凝集程度达到+++,血球分散度均在1.0以下;高度感染枯萎病的代表品种岱字棉15号、达棉1号、豫棉69、邯郸14的田间病指很高,平均为82.2、65.0、43.6、71.1,其棉籽浸提液对兔血球的凝集力都很弱,凝集程度仅+-或-,血球分散度很高,均在3.5或4.0;对枯萎病抗性一般的棉品种(系)其病指多介于高抗和高感品种之间,其棉籽浸提液对兔血球的凝集力亦介于高抗和高感品种(系)之间。图4-1 血红细胞凝集力强度划分(刘士庆等,1984)棉花品种(系)病指分散度凝集力冀合30185.861.5++~++晋B65.782.5+~++鲁抗1号4.22.0++晋72.82.5+~++中3812.02.0++冀3558.93.0+临汾402310.92.0++表4-6 棉种凝集力与田间病指比较(刘士庄等,1987)棉花品种(系)病指分散度凝集力陕8367.41.5+++川41427.21.0+++521285.41.0+++576818.93.0+73279.83.0+8611.81.0+++C724.73.0+邯郸1471.13.5±豫棉6943.63.5±达棉1号65.04.0-岱棉15号82.23.5±珂31073.73.5±苏344635.83.5±表4-6 棉种凝集力与田间病指比较(刘士庄等,1987)(续)-1李琼芳等(1992)对4个中棉品种,3个海岛棉品种及6个半野生棉品种进行血凝活性测定与田间病圃抗枯萎病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陆地棉中,抗、感品种间血凝活性有明显差异,中棉及半野生棉均有明显的血凝活性,具有一定的抗枯萎病性,海岛棉血凝活性弱,田间表现不抗枯萎病(表4-7)。种子类型血凝活性病指数幅度平均等级幅度平均病指陆地棉~++++0~4.02.40.3~82.227.24中棉+~++2.0~3.02.525.2~45.730.45海岛棉~±3.5~4.03.7545.2~56.655.40半野生棉+~++2.0~3.02.510.7~17.913.23表4-7 棉花种子凝集素的血凝活性与田间枯萎病指数的相关室内测定血凝活性及田间抗性鉴定的相关系数为0.6716(李琼芳等,1992)、0.4937(刘士庄等,1989),均达1%极显著水准。这表明,室内棉籽浸提液对兔血球的凝集力测定,在鉴定棉种抗病性实践中,具有与田间病圃抗性鉴定同样的效果。张久绪等(1990)报道,凝集素对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果与凝集素浓度呈正相关,浓度为4mg/ml、2mg/ml、1.25 mg/ml和0.5 mg/ml抑制效果分别为90.61%、991.98%、80.22%和36.67%。(1)苗期棉花子叶期和1~3片真叶期,抗、感品种各行凝集素的活性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凝集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根、茎内,子叶和真叶含量相对较少,感病品种的根、茎血凝活性弱,子叶和真叶无血凝活性。随着棉株生长,4~6片真叶期凝集素分布于全株,抗病品种根、茎、叶均表现血凝活性强,感病品种根、茎、叶的血凝活性均较弱,表明感病品种凝集素的形成较迟(表4-8)。抗病类型品种子叶期1~3片真叶期4~8片真叶期根茎子叶根茎子叶真叶根茎子叶真叶抗861+~++±++~+++++~+++±~±+++++~+++~++7327+~++±++~+++++~+++±~±++~+++++~++++~+++~++感达棉1号±~+—+±——+±±±726870±—±——±±±±表4-8 棉花苗蕾期各组织凝集素的活性比较(李琼芳等,1991)(2)花铃期在花铃期,抗、感品种间血凝活性差异不很显著,整个棉株各组织均表现明显的血凝活性。感病品种在这一生长发育阶段,凝集物质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是主根和中下部茎皮层,表现出较强的血凝活性。抗、感品种间血凝活性差异逐渐缩小,此时也正值棉田感染枯萎病的棉株在蕾期以后病情开始恢复时期,看来棉花生育过程中凝集素的形成,对感染枯萎病病株有促进恢复的作用(表4-9)。抗病类型品种须根主根中下部茎皮层木质部皮层木质部皮层木质部上部茎皮层真叶抗861+++++++++++++++++++~+++~+++7327+++++++++++++++++++~+++~+++~++感达棉1号+++~++++~++±~+±~++726870+++~++++~+++++表4-9 棉花花铃期各组织凝集聚的活性比较(李琼芳等,1991)(3)吐絮期棉花吐絮至拔秆,几次取样测定结果表明(李琼芳等,1991),皮层、叶、枝、铃柄和铃壳的血凝活性均强,无明显差异。收获时,测定抗、感品种健株的种仁血凝活性,两者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种仁的血凝活性强,感病品种种仁的血凝活性弱。收取抗病品种73—27棉株不同部位的自交铃种子,测定其血凝活性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的棉铃种仁浸提液的血凝活性有明显差异,以中部(3~8台)内围棉铃种子血凝活性强且稳定。棉花凝集素广泛存在于陆地棉、中棉、海岛棉的3大棉种中。抗病品种的根和种仁凝集素粗提物,对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棉花种子内凝集素活性程度与品种的抗枯萎病性呈正相关,血凝活性强的品种,抗性好,反之抗性差。至于棉花凝集素对自身的保护抵抗病原菌的生理功能,以及探索应用棉花凝集素导入组织细胞培育生物技术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镰刀菌酸(Fusaric Acid,FA)是Fusarium oxysporum中的几个专化型所产生的一种非专化型毒素。自1952年高又曼从F.oxysporum f.sp.lycopersice,F.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和Gibberilla fujikuro首次分离并作为致萎毒素报道以来,先后发现镰刀菌酸可以使棉花、番茄、香蕉、亚麻和西瓜等萎蔫(Mace等,1981)。仇元等(1963)报道,棉花枯萎病病菌的培养滤液的50%稀释液,处理棉苗可使其萎蔫。丁正民(1979)和徐孝华(1984)用棉花枯萎病原菌培养滤液的粗提物,同样可使棉苗萎蔫。王贺祥等(1988)认为,棉花抗镰刀菌酸与抗枯萎病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李成葆等(1990)用单一的镰刀菌酸纯品处理棉花,研究了它与棉花抗枯萎病性的关系。结果认为,镰刀菌酸可以用致萎性作为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鉴定的参考指标。棉株根系吸收的FA运输到叶片后,具半透性的原生质膜被破坏,叶片的蒸腾作用所失去的水分远大于根系吸收的水分,破坏了水平衡,造成植株萎蔫。从表4-10可以看出,FA对感病品种的致萎性大于抗病品种。棉苗在100μg/ml浓度的FA溶液中处理6h后,抗病品种中,5173的茎萎蔫率和叶萎蔫率分别为41.2%和20.6%,而感病品种鄂荆92却达99.5%和94.7%。50μg/ml的FA对抗病品种作用小,中棉所12的茎、叶萎蔫率仅分别为5.9%和21.2%,感病品种冀棉11已达31.6%和52.6%。FA处理10h后,高浓度(100μg/ml)下,抗、感品种的茎、叶均已全部萎蔫,这表明,此时FA的作用已超过抗病品种所能忍受的范围,抗、感品种均表现出高敏感性,掩盖了其抗性差异。但低浓度(50μg/ml)下,抗病品种中棉所12的茎、叶萎蔫率分别为14.7%和53.7%,感病品种冀棉11已达68.4%和81.6%。由此可见,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抗性品种对FA的致萎性反应差别很大,且与品种抗枯萎病性呈正相关性。时间100μg/ml50μg/ml中5173鄂荆92中12冀棉11茎萎蔫(%)叶萎蔫(%)茎萎蔫(%)叶萎蔫(%)茎萎蔫(%)叶萎蔫(%)茎萎蔫(%)6h41.220.589.594.75.921.231.6对照0.00.00.00.00.00.00.010h100.0100.0100.0100.014.753.768.4对照0.00.00.00.00.00.00.0表4-10 FA对棉苗的致萎性作用(李成葆等,1990)病圃鉴定是评价新品种抗病特性必须经过的程序,其结果对反映该品种在自然情况下的抗病性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因所需时间长和占据空间多,不适于大批材料的抗病性鉴定,而且,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常常会影响鉴定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受季节限制。探寻和建立高效、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以满足棉花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的需要,实属必要。彭姗等(2008)在总结和吸收以往棉花苗期抗枯萎病鉴定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研究了病圃鉴定法和液体培养棉花苗期孢子悬浮浸根法鉴定棉花枯萎病抗性的效果。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棉花苗期孢子悬浮液浸根法(接种浓度为107个分生孢子)鉴定枯萎病抗性,全周期只需要30天。运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鉴定出棉花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感病性,还可以鉴定不同枯萎病菌菌株的致病力。对比不同浸根接种时间(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对结果的影响,发现浸根接种40min可加快发病,鉴定结果和田间病圃鉴定的比较一致。棉花品种的抗性鉴定,主要是棉花品种或棉株受病菌侵染后不同程度发病的表现,通过发病率及发病强度的调查进行比较鉴别。病害发病高峰期不同,对抗性鉴别时间也有不同要求。成株期鉴定枯萎病一般在花蕾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进行田间调查,7~10天一次,连续调查3次。11月下旬拔秆时再进行剖秆考察,结合各次调查结果对棉花的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苗期鉴定在棉苗开始发病后调查,7天1次,连续调查3次。依棉株的发病程度将其划分为0~4级,共5级,其中,0级为健株,1级发病最轻,4级发病最重,棉株发病分级标准列于表4-11。病级苗期蕾铃期剖秆0健苗、无病状健株、叶片无病状健株、茎秆木质部无病变症状表4-11 棉花枯萎病株分级标准病级苗期蕾铃期剖秆1子叶边缘呈黄色网状或子叶变黄发紫,真叶未显病状病株25%以下叶片表现叶色加深皱缩,叶脉呈黄色网状或叶片变黄,变红紫色等症状茎秆木质部病变(褐色)部分占棉株高度的25%以下2子叶和少数真叶变黄或发紫,叶脉呈黄色网状,株形出现矮化病状病株叶片26%~50%表现病状,株形明显矮化茎秆木质部病变部分占棉株高度的26%~50%3子叶和大部分真叶呈现典型病状,病叶变黄或发紫,叶脉呈黄色网状,株形矮缩或出现萎蔫51%~75%的叶片表现病状,株形矮缩茎秆木质部病变部分占棉株高度的51%~75%4棉苗萎蔫,青枯死亡76%~100%的叶片表现病状,严重时枯焦脱落,枝茎枯死,有时整株出现急性凋萎死亡茎秆木质部病变部分占棉株高度的76%~100%表4-11 棉花枯萎病株分级标准(续)-1根据病圃调查结果,可依次求出以下指标。发病株率能较好反映棉花群体中棉株发病的频率,人工病圃中,以感病对照品种的发病率在75%左右为宜。由于1级病株与4级病株所造成的为害有较大差别,棉花发病率相同,如果棉花发病程度(级别)不同,棉花受病害损失差别较大,所以,发病株率不宜作为抗病鉴定的唯一指标。病情指数,又称病指,能够同时反映棉株发病率和发病程度,较为准确反映出棉花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的为害。但棉株发病程度会因病圃菌量、气候因素和发病条件的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抗病鉴定中,很难控制使感病对照的病指正好在50左右,这样,易造成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或不同年份因棉株发病程度不同而所得的抗病鉴定结果不一致,重演性差,故病指仍然不宜作为抗病鉴定指标。由于以IR或ER作为抗病鉴定指标,其比较标准的对象是感病对照品种,因为对照品种和鉴定材料所处的环境条件完全一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排除鉴定条件对鉴定结果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棉花抗病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大大减少了因鉴定地点或鉴定年份不同而造成的误差,重演性较好。所以,相对抗性指数(IR)和相对抗病效果(ER)最适合作为棉花抗枯萎病的鉴定指标。据吴征彬等(2000)研究结果,用IR和ER作为抗病指标所得抗病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说明这两种指标的抗病分级标准是合适的,两种指标可在抗病鉴定中选择应用。以IR和ER为抗病指标,根据棉花的抗枯萎病程度可将棉花的抗病性分为免疫(I)、高抗(HR)、抗病(R)、耐病(T)和感病(S)5级(表4-12)。指标IHRRTSIR0.00.1~5.05.1~10.010.1~20.0≥20.1ER100.099.9~90.190.0~80.180.0~60.1≤60.0表4-12 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分级标准中文名:棉花枯萎病拉丁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英文名:Cotton Fusarium wilt或Fusarium wilt of cotton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家,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该病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据1982年全国普查,病田面积达2223万亩,占当年棉花种植面积的1/3。20世纪90年代,枯萎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主产棉区呈扩展蔓延的趋势。1995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和田地区因该病绝产3.3万亩,1996年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大面积流行为害。棉花枯萎病可在棉株整个生长季节侵染为害,田间棉苗现蕾出现发病高峰。主要症状有5种。病株子叶和真叶的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但叶肉不变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变色,呈现黄色网纹状。这是枯萎病最常见的症状。病株在5~7片真叶期,上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矮化,表现为皱缩状。这种症状在现蕾期,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田间可经常见到。病株子叶或真叶首先从叶缘开始,局部或整个叶片变黄,但不呈现黄色网纹,严重时叶片脱落。这种症状在温室抗性鉴定中最常见,也是苗期(三片真叶以前)枯萎病的主要症状。病株的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萎蔫,叶片变软,下垂,严重时棉株呈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这种症状在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是大雨之后,气温突然升高的情况下,经常出现。病株的子叶或真叶局部或全部变成紫红色,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从边缘开始凋枯,致使叶片枯萎、脱落,棉株死亡。这种症状较少见,只有在棉花苗期遇较长时间的低温条件下才发生。棉花枯萎病的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以一种症状为主,有时几种症状混合发生,有时前期是这种症状,后期又发展为另一种症状。其症状类型与品种及气候条件更为密切,尤其是气温和降雨。棉花枯萎病的抗性鉴定采用温室苗期纸钵土壤接菌法鉴定,可在任何具有温室(可保证温度在20~25℃)的地区进行,生育期以三片真叶以前的苗期为宜。鉴定中选用一个感病对照和一个抗病对照。抗病对照选择标准:在常规接菌量下病指小于10;感病对照选择标准:在常规接菌量下病指大于50。鉴定材料种植于温室,采用纸钵土壤接菌盆栽法。纸钵为直径6cm,高8cm,随后装入30cm×20cm×9cm的塑料盆中,3次重复,每重复6钵,共18钵,装入一盆中。每个鉴定材料1盆。将经160℃干热灭菌的无菌土与棉花枯萎病菌混匀,枯萎病病菌量为土重的2%~3%。随后装入钵中至2/3高度,放入盆中。播种前先浇300ml自来水,使钵中的土吸足水分,随后将已催芽的种子先拌杀菌剂,再摆放于钵中,每钵6~8粒棉籽。最后用无菌土盖上(高度与钵平齐),再浇入200ml自来水。在我国由于棉花枯萎病菌7号小种分布最广,为此宜选用7号小种,但各地可根据当地的优势小种,选择所用菌系。菌种采用麦粒沙培养(麦沙比为3比1,先将麦粒用水煮涨为止,沥干水分后拌入细沙,装入罐头瓶,湿热灭菌2h;在超净台上将已培养好的枯萎病菌平板或斜面接入其中,随后置25℃温箱培养7~10天。播种后将塑料盆置温室中,进行育苗。温室温度保持在25~28℃之间,切勿超过30℃,进行精心管理。棉苗拱土前,只要钵中土壤不会太干,一般不要再浇水。棉苗出土后,注意保持盆中的干湿度。土壤湿度保持在60%~90%为宜。早晚注意温度变化,防止温度太高和过低。在棉苗第一片真叶长出后,棉花枯萎病陆续开始发生,在播种后1个月左右开始调查各品种的枯萎病发生情况。调查采用V级分级法。可进行数次调查,当感病对照病指达50左右时,即可全面调查各品种的发病率,求出病情指数,进行校正后,评判各品种的抗病水平。温室苗期棉花枯萎病的主要症状为青枯型和黄色网纹型,真叶和子叶发生萎蔫,叶片变软,下垂,叶缘开始凋枯,叶脉变黄色,以致叶片枯萎,棉株死亡。各病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 棉株健康,无病叶,生长正常;Ⅰ级 1~2片子叶变黄萎蔫;Ⅱ级 2片子叶和1片真叶变黄萎蔫,叶脉呈黄色网纹状;Ⅲ级 2片子叶及1片或1片以上真叶变黄萎蔫,叶脉呈黄色网纹状;棉株矮化或萎蔫;Ⅳ级 棉苗所有叶片发病,棉株枯死。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各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简称病指)。由于地区间的鉴定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地点,年度、批次间,由于鉴定的外界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鉴定结果可能有轻重不同。为此,必须对鉴定结果进行校正,即采用相对病指(简称相对病指)进行校正,方法为鉴定中必须设感病对照,在感病对照病指达50.0左右时进行发病调查。由于感病对照病指不可能刚好为50.0。为此,采用校正系数K来进行校正。K值的求法:感病对照标准病指50.0除以本次鉴定感病对照病指。用K值与本次鉴定中被鉴定品种的病指相乘,求得被鉴定品种的相对病指(IR)以K值在0.75~1.25(相当于病指40.00~66.67)的鉴定结果为准确可靠。根据被鉴定品种的相对病指的大小评定品种的抗性级别。各级别评定标准如表4-13所示。序号抗病类型英文缩写病指标准相对病指标准1免疫I002高抗HR0~5.00~5.03抗病R5.1~10.05.1~10.04耐病T10.1~20.010.1~20.05感病S>20.0>20.0表4-13 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评定标准鉴定地点:鉴定时间:年月日K=品种名称总株数0级病株数Ⅰ级病株数Ⅱ级病株数Ⅲ级病株数Ⅳ级病株数发病率(%)病指相对病指表4-14 鉴定结果调查表 -
报告四、高粱线虫病害(Sorghum Diseases Caused by Nematodes)
出版时间:2013植物寄生线虫侵染高粱后可造成产量降低、植株发育不良,表现褪绿和矮化症状。寄生线虫侵染高粱根部,其植株显现症状较慢,有时不引人注意,但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线虫不但直接造成高粱减产,同时,也是病毒的传播介体,传染多种病毒病。侵染高粱的植物寄生线虫,据其取食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寄生线虫,取食于寄主的近表面细胞,或将其头部插入寄主组织内取食,它比内寄生线虫的口针粗而长;另一类为内寄生线虫,必须在活的植株上完成其生活史。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类线虫,又可分为固定寄生线虫和迁徙寄生线虫。固定寄生线虫进入根内或附着在植株组织上保持固着状态,而迁徙寄生线虫则在植株内或植株与土壤之间活动。田间线虫为害状易与植株遭受干旱和某些病虫害、药害时的所表现症状相混淆,在诊断中应予以注意。线虫病害典型症状,是在田间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发病区,病株生长弱、矮小,因根系发育不良多为整株褪绿,植株枯萎。多数线虫取食组织细胞时分泌的消化液进入细胞内,毒害组织细胞,而内寄生线虫造成的真正伤害是线虫在组织内活动的结果。总之,线虫为害导致植株表现多种症状,诊断时不能仅仅以植株的症状为依据,因为线虫病害症状,常与其他因子如缺肥或施肥不匀、排水不良、干旱、地下害虫、根腐真菌为害或除草剂药害等引起的症状相似,故还应全面考虑结合其他特点进行诊断。本节介绍高粱上为害较重的几种线虫病害。高粱矮化线虫病最早于1966年在印度首次报道,其后在肯尼亚和美国等也有发生为害的报道。在非洲半干旱地区至少8种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spp.)的线虫引起高粱矮化线虫病。马丁矮化线虫在高粱根部土壤里常见,为害严重程度取决于土壤内线虫群体数量的多少。在禾谷类作物根际土壤中易发现寄生性矮化线虫,主要为害寄主根部伸长和分生区组织细胞。通常被害植株表现根系发育不良、根数减少、根尖膨大、短小变粗呈毛刷状。植株生活力下降,重者矮化、褪绿变黄。图1-175 田间为害症状图1-176 根部呈毛刷状高粱矮化线虫病由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五沟线虫属(Quini-sulcius)和矮线虫属(Merlinius)的线虫为害引起。三类线虫形态相似,仅虫体侧区的侧线条数不同,分别是4、5 和6条侧线。马丁矮化线虫(T.martini Fielding)具有不重叠的食道和钝的尾部,平均体长 0.75mm,尚未发现雄虫。矮化线虫除为害高粱外,尚能侵染禾谷类作物、豆科作物和多种杂草。图1-177 矮化线虫(扫描图片)高粱矮化线虫为外寄生线虫,在许多植物根围土壤中存在。高粱被害程度与土壤中线虫种群数量关系密切,每250cm3土壤接种线虫量为2000~5000条时,接种区减产可达55%。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发病轻。土壤板结、缺肥,植株生长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在矮化线虫污染的土壤中,施肥区线虫为害明显减轻。高粱品种间的耐病性有差异,高粱品种B35-6和Tx378B对马丁线虫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线虫病害的重要措施。高粱品种对各种线虫病表现不同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但同一个杂交种或品种对各属线虫抗性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应用抗病品种。2.农业措施防治 与抗病的作物或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减轻发病。3.药剂防治 线虫发生严重,且不具备轮作条件的制种田,可用1.8%阿维菌素溶液灌根,降低线虫为害率,减少损失。在高粱根部常见数种根腐短体线虫(Pratylenchusspp.),但其中仅有六裂短体线虫和玉米短体线虫为害高粱。世界上许多地区均有该线虫发生的报道,美国发生严重,造成产量损失。图1-178 田间受害症状图1-179 根部坏死、腐烂根腐线虫在高粱根的外皮层定殖,引起细胞坏死,造成根部腐烂。当线虫群体密度大时常导致植株矮化,叶片呈紫色或淡红色,呈营养缺乏症状。受害植株根系减少,由褐色变黑色,逐渐腐烂。严重时植株地上部褪绿、生长缓慢、黄化、枯死。根腐线虫病主要种类由六裂短体线虫(P.hexincisus Taylor&Jenkins)和玉米短体线虫(P.zeae Grahm)引起。两种线虫多行孤雌生殖,雄成虫极为罕见。六裂短体线虫的体侧区有6条侧线,在唇部有2条环纹。玉米短体线虫的体侧区有5条侧线,在唇部有3条环纹,阴门位于自头部以下体长的66%~76%处。短体线虫成虫长500~800μm。图1-180 根腐线虫(头部)该属线虫寄主范围广,包括多种农作物和杂草。短体线虫生活史与其他寄生性线虫的生活史相似,雌性成虫在病组织或土壤中产卵,初龄和2龄幼虫在卵中蜕皮,从卵中孵化后经3次蜕皮变为成虫。高粱根分泌物刺激线虫孵化。六裂短体线虫和玉米短体线虫的繁殖适宜温度为30℃。参见矮化线虫防治方法。根结线虫病可造成严重为害,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较温热地区为害更重,可导致高粱产量损失30%以上。根结线虫是固定的内寄生线虫,取食维管素的薄壁组织,形成巨型细胞。线虫侵入根尖后使根尖膨大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的虫瘿,其后从虫瘿上又长出许多细小根,须根尖端又被线虫侵染形成新的虫瘿,经过多次再侵染形成毛根,植株严重矮化。图1-181 田间受害症状图1-182 根部根结根结线虫病由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的几个种侵染引起,主要种类有: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Kofoid&White)Chitwood〕、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Neal)Chitwood〕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Treub)Chitwood〕。根结线虫为固定的内寄生线虫。成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钝圆,无色透明。雌虫成熟时膨大呈长颈烧瓶状,老熟时呈鸭梨形,前端尖,后端圆,乳白色。图1-183 根结线虫雌虫(红色)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很广,除为害高粱外,尚能侵染禾谷类、豆类、瓜类、棉花、番茄和马铃薯等多种作物及杂草。根结线虫二龄幼虫从卵中孵化后,侵入高粱根尖部。人工接种感病高粱品种,在26℃条件下,经15~18天后,根部产生球形雌性成虫。在高粱上,26℃条件下,经过34天,完成其生活史,而在30℃条件下需31天。根结线虫病发生于多种类型土壤中,以沙性土壤发生较重。不同季节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同,春季一般分布于深度为0~15cm土层中,而夏季多数分布于15~45cm土层中。高粱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在抗病品种的根上,雌成虫产生慢、数量少。参见矮化线虫防治方法。 -
报告加强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
出版时间:2010苏广艳1 鲁召军2(1.河南省滑县植保站 河南滑县 456400;2.滑县农业局 河南滑县 456400)摘要:全面推进病虫害测报工作数字化首先要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病虫测报的发展和延伸,它体现了病虫测报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变化,是时代赋予了病虫测报更多的责任,对病虫测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植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建立健全测报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测报工作体系,使传统的植保测报方式向数字化发展。关键词:病虫测报;网络建设;数字化当前,世界正处在信息化时代,而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就是依托现有监测预警工作体系,以病虫害监测预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等技术,研发应用系统,构建承载工作平台,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运转机制,实现病虫监测预警数据采集标准化、汇报制度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分析规范化、处理图形化、发布可视化、决策智能化。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是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广大植保工作者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测报网络建设,全面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1 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必要性及意义1.1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给测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测报工作数字化成为必然选择1.1.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发展纲要(2008~2020)》提出,要通过加大监测和防控工作力度,到2020年,使病虫为害的损失再减少一半,每年再多挽回粮食损失100亿公斤。为此,必须加强病虫害监控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和专业化防治,将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粮食年总产量的2% ~3%,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1.1.2 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广的设施农业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实施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对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复杂性。1.1.3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对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深入发展特别要求病虫测报要更及时、更准确,同时,要提高预报信息的到位率,以便科学地指导好防治,减少用药、减少污染,这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艰巨性。1.2 测报工作数字化的意义1.2.1 提高测报能力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变化,以及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等原因,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并呈现出暴发频率逐年提高、重大灾害此起彼伏、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次要种类上升为主要种类、一些已被控制的病虫种类死灰复燃和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六大特点。因此,病虫害监测预警的难度加大,开展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有助于加快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更好地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1.2.2 推进测报技术进步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测报技术进步的有力抓手推进数字化建设,必须做到全国各级测报机构采用统一的测报调查方法、统一的汇报内容表格,在规定时间内采用网络报送,才能实现系统对调查数据自动分析处理。因此,数字化建设不仅规范化了测报数据调查过程,而且推进了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处理自动化、信息发布与查询可视化,从而将全面提高病虫测报技术水平。1.2.3 提升灾情防控水平由于重大病虫害暴发性强、为害性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形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开展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准确地监测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水平,有效控制其为害、降低产量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供给,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推进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信息化,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和科学防控水平,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建设服务能力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4 加强测报宣传通过推进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病虫监测预报的图形化和可视化水平,将病虫监测和预报结果,以期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其预警能力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其在制定防控决策、指导防治工作开展中的信息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信息的入户到位率,达到宣传测报,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测报的目的。2 实行测报工作数字化的有利条件2.1 现代科技发展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对病虫的监测预报和管理能力。2.2 领导重视和支持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机遇公共植保理念的确立,明确了政府部门主管植保工作的职责,政府要管植保工作,必须了解病虫发生趋势。因此,各级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测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为发展测报工作赢得了很好的发展环境。2.3 植保工程立项建设为病虫测报带来了新机遇1998年以来,我国植保工程累计投入33.6954亿元,建设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4大类892个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其中省级监控中心项目26个,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814 个。目前,农业部又在研究制定植保工程三期规划。不久的将来,随着植保工程建设的深入,病虫测报的设施条件和网络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为病虫测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 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推进测报工作数字化加强测报网络建设是测报工作数字化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自动化处理及数据库等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病虫害—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因素—作物联系起来,才能促进测报数字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加强测报网络建设主要从病虫测报基础建设、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加强测报工作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着手。3.1 加强病虫测报基础建设,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是实现测报工作数字化的可靠保证加强测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病虫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病虫测报数字化建设和可视化预报,逐步实现病虫监测预警的网络化、规范化和多媒体化。进一步完善省级重点测报站配套建设,加快全国区域病虫测报站建设,巩固和提高重点乡(镇、办)或主要作物病虫观测点,加快构建覆盖全国、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网络;构建测报信息化网络,建好病虫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根据目前全国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研发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数字化监测预警目前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主要包括病虫调查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以及监测结果的图形化展示和监测工作的职能化管理等方面。3.1.1 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化根据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信息的传输过程,首先要开发建设基层测报站点调查数据录入上报功能,对有关病虫测报调查汇报表格开发出可进行网络填报的模块,以实现重大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传输。该方面需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上报表格的网络填报功能开发,主要包括: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周报表、候报表,以及相关病虫模式报表、监测站点基本情况信息、年度主要气象数据信息等。二是简化填报内容。在建设中要将精简填报内容和程序作为一个重要思想,通过进一步细化、明确病虫调查原始数据和各个上报数据的关系,调整和确定各级病虫监测站点数据上报内容,减少人工二次计算与录入步骤,简化数据上报过程,实现病虫监测数据的实时上报和自动化处理,提高测报工作效率。三是规范填报要求和上报时间。明确每一个病虫害监测数据填报字段的要求,以及不同作物、不同生态、不同病虫的数据上报时间。四是开发监测数据直接导入和批量复制粘贴功能。实现Excel表与系统表格数据双向转换,以便于历史数据的补充录入和监测数据的后期加工与整理。五是开发省级植保机构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汇总整理结果上报功能模块。结合当前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需要,开发设计省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与防治周报上报表格,并与空间分析模块链接,根据各省级植保机构填报的周报相关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专题图,以使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更加直观。3.1.2 监测数据处理自动化在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网络化传输的基础上,要开发调查监测数据网络化自动统计分析与处理功能,提高数据可比性和利用率。主要的开发建设内容:一是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资料的对比功能。开发可选择具体年份和时段的数据比较分析功能,突出当年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与历年、上年,以及特殊年份的同期或某时段的比较功能,用以准确判定当年病虫的发生程度。二是数据自动处理功能。通过该功能的开发,基层病虫测报区域站在上报调查监测数据时,仅需输入原始调查监测数据,其他衍生数据由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减轻数据输入工作量,减少因二次计算出现的误差,并提高数据上报效率。三是数据查询功能。通过应用该系统,可方便地查询了解全国及各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分布范围,以及发生流行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增加病虫害“调查时间”和“调查区域”的排序功能,方便历史数据查询和分析比较;同时,进一步开发“调查时间”、“发生范围”、“田间虫量”等限制条件的查询功能,使用户可对详细数据进行查询汇总。3.1.3 监测结果展示图形化为提高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结果的直观性和警示效果,必须增强空间分析与警示功能,提高系统对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的图形化表达和展示效果。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模块的基础上,优化文字与图形互补、现状与趋势结合的功能,实现重大病虫监测信息可视化报警和预警。因此,在系统的建设上,要突出开发建设GIS对病虫害发生状况的显示功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开发设计水稻种植地区分布图。图层精确到县级,用不同颜色标明水稻种植与未种植区域。二是开发图形和文字互补显示功能。在GIS模块显示各病虫监测站点或各省病虫发生示意图的基础上,能够同时提供田间虫量(病株率)和发生程度等病虫发生实时信息。三是开发病虫发生实时报警功能。通过对当前病虫数据分析与比较,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流行程度划分标准,明确显示各监测点病虫的发生级别,用不同颜色或红色警示闪烁等方式实时显示当前病虫发生达到偏重与大发生级别的病虫监测点。四是开发病虫发生图形预警功能。根据各病虫监测点上报的预测数据,自动生成病虫发生趋势示意图,实现病虫害发生状况的图形显示和发生趋势的图形预报。3.1.4 监测站点管理智能化为规范数据上报过程,实现数据上报工作制度化、数据分析处理智能化,形成国家——省——县三级联动机制,系统建设突出强化省级植保机构对县级监测站点监测数据上报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开发设计数据上报管理功能,自动记录监测站点信息、规范数据上报过程,统计迟报、漏报次数,系统自动提供监测数据上报的提醒、催报功能,确保上报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辅助业务评定,为加强区域站点业务考核提供依据。3.2 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提高病虫测报工作能力,迎接数字化挑战各地要进一步明确病虫测报公益性职能,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新知识的跟进与应用本领。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现代测报工作的作用,应用先进仪器进行有害生物监测,以求更快捷,更精准。3.3 通过完善测报网络,预报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为实现数字化打好基础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在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和建设,在对重大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的联合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9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1991年全国稻飞虱特大发生,全国测报系统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测。对于东亚飞蝗的严重发生蝗区测报部门也已连续多年做到了及时、准确预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和对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深入研究,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国重大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98%以上。特别是近3年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的预报准确率达到了100%。近几年草地螟、条锈病和稻飞虱又处于一个新的暴发周期,全国的病虫测报部门加大了病虫调查监测的力度,比较准确地做出了每年的发生趋势预报,为农业部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防治决策,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信息支撑作用。参考文献[1]刘万才,曾娟,刘宇等.关于农作物病虫测报几个问题的辨识与探讨.中国农技推广,2009,29 (9):31~33[2]刘万才,曾娟,刘宇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中国农技推广,2009,29 (10):11~14 -
报告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出版时间:2010刘莉作者简介:刘莉(1980 ~ ),女,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电话:0311 -86685226,E-mail:liulicbk@163.com。 高军 李秀芹 姜京宇 曹烁 张连生(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河北石家庄 050011)摘要: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准确率,依赖于测报技术水平的整体加强。本文就当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测报技术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测报调查;问题;建议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植保服务工作的关键,其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的重任。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控,首先要有准确的预测预报。要做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就要有精确地调查数据,科学的测报标准,这些都依赖于规范化的、标准化的测报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测报技术水平涉及到理论、方法、设备、人员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就测报调查方法方面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测报技术水平提高。1 当前测报技术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1 测报调查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测报调查规范是农作物有害生物调查的基础,是测报人员进行病虫害监测调查的基本参照标准。工作人员主要依据测报调查规范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病情和虫情的监测、调查、记录,预测。测报调查规范的科学性及实用性直接影响到预测预报工作的准确率。目前测报调查规范中存在主要问题如下。1.1.1 已实施的国家农作物病虫测报行业标准数量有限目前具有统一规范化的测报标准涵盖的病虫害种类还很有限,尤其是对于蔬菜、果树等方面的一些重大病虫害的测报标准很少。国家只颁布实施了30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调查规范》,涵盖的病虫害种类还很有限。随着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及重要地位的提升,蔬菜等经济作物上的病虫害监控在农业生产安全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目前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的《测报技术调查规范》中涉及到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只有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软腐病、小菜蛾、甜菜夜蛾4种病虫。1.1.2 部分规范标准只达到了统一性未达到规范化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差异较大,这就使得同一病虫害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会有自身的发生特点,如果在制定监测标准时只是简单的一刀切的统一化,上报数据将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实际发生情况。比如,对于具有不同数量天敌的地区施行同一样的分级标准,则上报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不同地区的发生程度。1.1.3 测报规范中的一些监测技术未能与时俱进目前,病虫害调查技术中的许多调查方法仍然沿用以前繁琐的病虫调查方法,并且有的调查方法已与现实的种植结构情况不相适应。例如,在对粘虫的监测调查中,河北省多数地区已不多或只有单户很小面积种植谷子、高粱等作物,如果仍然沿用多年前寄主调查范围,调查结果已不能真实反映出实际的发生情况。1.1.4 新发、上升病虫害规范标准制定实施滞后随着种植结构、种植品种等的改变,一些新的病虫害开始出现,如河北省2005年新发生的玉米害虫二点委夜蛾;同时一些次要的、潜在的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随抗虫棉的种植,棉铃虫的为害程度已下降,棉花盲蝽蟓上升为造成棉花损失的主要为害对象。主要病虫害种类出现变化,但这些“新”的主要病虫害的调查规范未能及时制定发布,或各地施行不同的监测调查标准,使得各地在进行调查时采用的监测方法、调查标准、记载内容和统计标准等千差万别,异地监测数据不具可比性,不便于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和省内、省际间资料的交流及更大范围的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2 测报人员对测报规范重视程度问题部分基层人员对规范的认识水平及认识程度还不够。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部分基层测报人员因未能对规范中的一些调查标准等很好地理解及重视,使得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时期、取样方法、调查株数(面积)等方面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从而使调查数据缺乏代表性及统一性。不利于市、省、国家相关部门综合评定某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而影响对防治的准确指导。例如,在进行病虫害的系统监测调查中,如果基层测报站不采用统一的间隔调查时间,有的3天一调查,有的5天一调查,那样在进行不同地区间的横向对比时,数据将不具有可比性。1.3 测报工具中存在的问题1.3.1 测报调查工具研究滞后在实际测报调查中,许多病虫害的调查工具还是沿用多年来应用的人工计数法,调查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这与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发展方式不相适应。1.3.2 部分测报调查工具未能与种植结构与时俱进随种植结构的调整,一些测报调查工具已与现实不相适应。如对于部分昆虫的诱蛾监测中,杨树枝把已不易找到,继续用杨树枝把诱蛾与现实不相符。1.3.3 测报工具规范性较差在进行实际田间调查时,不同地区间调查工具种类繁多,而不同的调查工具所得结果不同,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如何开发出适于多区域标准化的测报工具也将是今后测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任务。2 优化对策和建议2.1 加快对多种作物病虫害测报标准办法的研究与制定各级测报部门要加强同科研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快对于新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特点等的研究。基层测报技术人员要积极进行新发、上升病虫害的影响因子、预测预报因素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上层测报机构要及时组织全国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测报技术人员,对还未制定的但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病虫害进行研讨,及时制定出相关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同时在制定调查技术规范时要综合考虑,不能使技术规范只是简单地一刀切的同一,还应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即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使不同地区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不同标准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分级标准、防治指标等规范标准。2.2 定期对已实施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基层测报人员作为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的实际使用及操作人员,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对简化、优化现行测报调查方法的研究,注重研究病虫害新的为害特点,并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上级测报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测报专家对已成形的调查规范进行研讨、修订,对于寄主作物、栖居环境等有所变化的病虫害调查标准,要及时做出调整,制定出在现阶段更符合科学、合理、简便、实用原则的病虫测报调查规范,从而使调查数据更有代表性,更为准确的反应出实际发生情况,以使测报调查标准最适合当前农业生产调查。2.3 加强区域性农业病虫害监测对象及测报标准的研讨对于不属于全国监测范围的重大、重发病虫害,仅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局部地区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地方各级植保部门应加强对该病虫害测报调查标准的研究,同时加强同发地区的研讨,共同研究调查经验,制定出适于发生区的统一的调查标准。从而使区域性农业病虫害的监测数据资料能形成系统累积。同时,在研讨过程中注意研究病虫害动态变化情况,将基层监测任务及时进行调整,以使监测对象与农作物主要为害对象相一致,加大对农业病虫害防控的指导意义,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2.4 加强对现有预测预报标准办法的指导与应用加强对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推广。各级植保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测报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对于实施病虫害测报标准的重要性的认识。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技术要点进行解释说明,尤其是对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基层测报点,培养出一支具有高技术、高标准的测报专家队伍,进一步提高测报调查数据的规范化,提高测报准确率。2.5 加大对测报工具的研究加强对测报工具技术上的研究,开发新的简便可操作的调查工具、统计工具,提高病虫害观察调查数据的自动采集水平。同时要注重新的监测工具与旧的监测工具所记录数据的衔接性,以保持系统资料的累积。参考文献[1]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植保导刊,2009, 29(8):28~32[2]姜京宇,李秀芹,许佑辉等.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植物保护,2008,34(3):123~126 -
报告苹果园的土壤和水肥管理技术
出版时间:2011对已栽好的树苗要及时定干。一般在栽完后进行,也有的在栽植前就剪截定干。定干高度要根据苗木大小和砧木类型确定,一级苗定干高度要高些,小弱苗定干高度要低些,剪口都要选在饱满芽以上。乔化苹果苗定干高度一般为80~100厘米,矮化苗为60~80厘米。定干高度均包括15~20厘米长的整形带。对于特殊栽植方式苗木的定干高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北方干旱寒冷、风沙大的地方,最好定干后套塑料袋防止抽条。栽后浇水保墒是确保苗木成活的关键。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干旱,一定要及时浇水。在定植前要淹透定植穴,定植后随即要浇定植水。苹果定植水一般不宜过大,春季浇水大影响地温,不利于缓苗。定植水后数天,当小苗发出新叶,表面根系开始恢复生长,苗已缓转时,要浇一次大水,称之为缓苗水。植株缓苗后,根系进入快速生长期,这时根际缺水将直接影响根的发生、生长,因此及时补水是必要的。幼树枝叶少,土壤水分的散失主要是土壤蒸发掉的。覆膜可有效防止水分蒸发,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最好在浇两三遍水后覆盖黑地膜,这样既可保墒,又能增加地温,对于提高苗木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和加快生长等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覆盖黑地膜还能抑制杂草生长。通常在树带或树盘内覆盖地膜,覆膜时要注意先整地、耙平,捡出石块或树枝,使树干周围地面稍隆起。然后平铺地膜,边缘用土压严。注意在树干周围堆个小土堆,压住穿孔处,以免膜下高温蒸汽灼伤树干皮层,导致死树。春季发芽以后,要认真检查苗木的成活情况,对于死亡的苗木要查清原因,及时补栽。当年补栽,一般是利用田间假植的备用苗,在当年雨季的阴天采取枝条带叶、根系带土团,边挖边进行补栽,也可以在当年晚秋或来年发芽前进行补栽。补栽的苗木,其砧穗组合应与死株的相同,树龄一致,以保持园相整齐。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早春常有霜冻,空气干燥且风沙大,而苹果幼树的抗寒性差,容易发生冻害和抽条现象,所以应搞好冬季防寒工作。秋栽幼树最好埋入土中,视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埋土厚度,通常为10~20厘米,第二年春天萌芽前出土。北方寒冷干燥的地区,如黄土高原、河北北部和北京,经常发生苹果幼树抽条现象。对于新种幼苗可以套上塑料袋,既能防止抽条,也能促进枝叶的生长。当新枝长到5~10厘米长时,要及时解膜,先在上部开口,过2~3天再全部撤掉。在易抽条地区要对苹果幼树保护2~3年,幼树入冬前在树干上缠一层地膜是最好的防抽条措施,也可以捆包一些稻草,春季再解掉,或在树干基部培土,以保护根颈,来年再将土撤掉,或培月牙埂等。入冬前灌一次冻水,可减少幼树抽条,同时要增加磷肥、钾肥的施用量,提高树体的营养水平。夏季摘心也可防止抽条。苹果幼树根系浅,杂草的生长会严重影响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所以对幼树要及时中耕除草。当缓苗水下渗后,人员能够进地时,就可以进行中耕。可以在果园悬挂杀虫灯诱杀金龟子。此外,为防止金龟子和象鼻虫等为害,还可在苗干中上部套一个窄长塑料袋,将袋子下面扎严,上端露出小孔,或扎些小孔,以防高温灼伤幼叶,为害过去后,脱除塑料袋。夏季、秋季还要注意防治蚜虫、卷叶虫、白粉病和早期落叶病。如发现病毒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烧毁。果园土壤管理方法,也称土壤管理制度。是指果树行间、行内地面土壤耕作或其他管理措施。下面重点介绍有关的基本方法。1.生草的作用果园生草,就是在果园内全园或只在行间带状种植对苹果生产有益的植物的土壤管理制度。生草制是现代果园最好的土壤管理模式,也是生产高品质苹果的关键性技术之一,特别是进行有机生产的果园必须进行生草栽培。除特别干旱的地区外,我国大部分苹果园都应该大力提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宜选用深根性的草种,可选用三叶草、黑麦等草种。生草法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0.6%~0.8%,远低于国际上生产高档果品对土壤有机质的要求(3%~5%),这也是我国果实品质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据研究,一个中等产量的苹果园,每年需要消耗有机质24吨/公顷,而1/3带状生草的果园就可以满足这种消耗,并有一定的积累。种植白三叶当年就可收获鲜草15吨/公顷,第二年可收获37.5吨/公顷,紫花苜蓿每年可收获鲜草45~50吨/公顷。另外,生草的根系枯死后也可以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连续种植多年可显著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2)改良土壤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和草根的生长,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研究表明,苹果园生草后,土壤的团粒结构可以增加18%~25%,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毛细管的数量。(3)改善果园小气候 生草可以调节果园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同时能调节土壤温度,有利于果树根系生长,如冬季清耕园冻土层(北京)最厚达40厘米,而生草园只有20厘米;果园生草冬天地温可增加1~3℃,早春根系活动提前15~30天;夏季可使地表温度下降5~7℃,这对夏季高温地区的果园有重要意义。(4)改善果园的生态平衡 生草果园害虫天敌的种群多,数量大,可增强天敌控制病虫害发生的能力,减少人工控制病虫害的劳力和物力投入,减少农药对果园环境的污染,创造生产安全果品的良好条件。(5)减少水土流失 生草果园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可以保墒蓄水,减少地面冲刷。有研究表明,生草后土壤表土含水量可增加15%~31%,土壤流失量减少86%,对山坡地果园尤其明显。(6)节省人力物力 生草管理省工高效,尤其是夏季,生草园可有较多的劳力投入到树体管理和花果管理上。2.果园生草方法果园生草可分为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两种。自然生草是指果园自然长出的各种杂草不锄,通过自然相互竞争和连续刈割,最后剩下几种适于当地自然条件的草种,实现果园生草的目的。但其改良土壤的效果较差,通常10年时间有机质含量才提高1%左右。另外,自然生草还会滋生有害杂草;有的草根过深,在水肥条件差的地区会存在与果树争水争肥的现象。人工生草是人为种植有利于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的专用草类,如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紫云叶、黑麦草、毛叶苕子、草木樨、黄豆和豆科类牧草等。在园边、路旁、沟堤和渠边,可选种草木樨、紫穗槐和田菁等;在低洼盐碱地区,应选田菁和柽麻耐盐植物等;山冈旱薄地,可选草木樨和紫穗槐等抗干旱瘠薄的植物。进行畜牧养殖的果园可用部分草喂养牲畜和家禽,实行“过腹回田”,既可获得畜产品,又加速养分的转化,更有利于果树吸收利用,一举多得。平原地区种草一般选在早春和秋季进行。种草时,既可单一播种,也可混播。可采用黑麦草与三叶草混播,黑麦草与毛苕子混播等方式。幼苗期及时清除杂草,是生草能否成功的保证,同时注意对生草施肥浇水。当草长到30厘米高以上、大部分开花时,即应将其刈割覆盖树盘,留茬高度为5~10厘米,一年可刈割3~5次。每次刈割后,借雨趁墒每亩撒施尿素5千克(有机果园要在夏季撒施腐熟好的有机肥300~500千克)。生草3~5年后,草开始老化,应及时翻压,重新播种。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深翻改土是进行土壤改良的有效方法,大量施入有机肥可以迅速地改良土壤,同时为土壤提供肥料。改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施肥,改土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所用材料主要是经过腐熟的有机肥料,可根据土壤情况调节配方;施肥主要是为土壤提供营养元素,可用有机肥也可用化肥,一般也不用深翻。深翻方法有扩穴深翻、隔行深翻和全园深翻等。苹果园深翻改土最好在秋季,采收后就可以进行,一般和秋施基肥相结合,最好一次将基肥施足。每次用腐熟堆肥3000~5000千克/亩,农家肥4000~6000千克/亩,或商用有机肥500~1000千克/亩。为改土施肥的施肥量比正常施肥量高1倍以上,改土时应注意将有机肥和表土混合均匀后施入,施肥部位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沟深60厘米,沟宽60~80厘米,挖沟时表土、里土分开堆放,可先在沟中填入有机物(如树叶、秸秆、杂草等),再把各种肥料撒在表土上,经搅拌均匀后全部回填(最好能先回填2/3,接着浇上配好的微生物营养液,然后再回填1/3)并做成垄状,施基肥后在施肥沟内灌一次透水。间作通常在苹果幼树期进行,幼年期果树,树冠矮小,可以利用行间间作,种植大豆、甘薯、西瓜、花生和马铃薯等一些矮秆作物。对于成年果树,因其行距宽、结果初期时间长,可以与一些生理习性相近的树种或蔬菜进行间作。果园间作的原则是,间作物与果树没有相同的病虫害;苹果树是喜光作物,间作作物不能对树体有所遮蔽;种植间作作物,应留足树盘,新定植幼树的树盘应在1平方米以上。以后随着树冠的增大,行间间作面积应逐步减小。间作的果园最好间作绿肥。绿肥作物根系强大,茎叶茂盛,特别是豆科绿肥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刈割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以氮素为主的多种营养元素,显著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种植绿肥,还可覆盖地面,抑制杂草,调节土温,有利于根系的活动。在山地种植绿肥,可减少水土冲刷,保持水土;在沙地则可防风固沙,对盐碱地有防止返碱、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间种绿肥的种类,有紫花苜蓿、紫穗槐、草木樨、田菁、毛叶苕子、绿豆、荆条和胡枝子等。覆盖制是利用塑料薄膜、作物秸秆、杂草、糠壳、锯末和沙砾等材料,覆盖在土壤表面的一种土壤管理方法。覆盖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1.秸秆覆盖果园可用麦秸、豆秸、玉米秸或谷糠,也可用杂草等取之方便的植物材料,覆盖全园或带状、树盘状覆盖,秸秆覆盖在我国应用较广。秸秆覆盖可以起到春季保墒的作用,也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但秸秆覆盖费料、费工,只宜在劳动力多、秸秆材料丰富又方便覆盖的地区实施。2.薄膜保墒覆盖常用的薄膜材料是0.02毫米厚的聚氯乙烯塑料膜,白色或无色透明,管理好可用2年,一般只用1年。薄膜保墒覆盖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尤其在春、夏季节,保墒效果非常好,胜过2~4次灌溉。北方地区,3~5月份土壤蒸发量为500~750毫米,薄膜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40%~70%,还可提高早春地温、抑制杂草生长。3.沙、石覆盖我国西北地区,如河西走廊的农田,包括果园有用沙、石覆盖的传统。其目的主要是保墒,也有使土壤积温增加的效果,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年积温低的地区是非常有意义的。苹果是多年生植物,进行沙、石覆盖比农作物覆盖更有优势,但其缺点是前期人力投入大。沙、石覆盖,可分为长期覆盖和短期覆盖两种类型。长期覆盖,先在幼树树冠下小面积覆盖,后逐渐扩大面积,至带状覆盖或全园覆盖,覆盖厚度为10~20毫米,施肥时可挪动石块,施肥后恢复原覆盖状。短期覆盖,主要在土壤蒸发量最大、降雨最少的季节覆盖,厚度相同。免耕法或免耕制,即果园全园或只一部分地面(另一部分生草或覆盖)用化学除草剂除草,不耕作或很少耕作(故又称零耕法或最少耕作法)。免耕法果园的土壤结构性能好,无“犁底层”,适于果树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有利于清园作业,果树病虫潜藏的死枝、枯叶、病虫果和纸袋等一次清除,效率高。用除草剂防除杂草,可结合灌溉、地面追肥或喷施农药进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其缺点是,土壤有机质逐年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所使用的除草剂会破坏土壤结构,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动物,破坏了果园的生态平衡。有机生产的苹果园不能采用免耕法。清耕制是在果树行间、行内经常中耕,保持果园地面无杂草和土壤表层疏松的土壤管理方法。清耕的优点是干旱季节可保墒;春季中耕提高土温,疏松土壤,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根系吸收养分;同时可以防除杂草,减少杂草与果树的水分与养分竞争。清耕制的缺点较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肥易流失,表层以下有一个坚硬的“犁底层”,影响通气和渗水;长期清耕,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较快,对人工施肥,特别是对有机肥的依赖性大;清耕条件下,果树害虫天敌少,虽然清耕果园通风透光好,但不是最佳的生态环境;清耕管理劳力投入多,劳动强度大。我国过去一直提倡清耕制,目前大部分苹果园也都实行清耕制,但综合而言,这种方法并不值得提倡。苹果树作为多年生的深根性作物,树体有贮藏养分的能力,因此,施肥既要考虑当年树体的需要和贮藏营养的需要,也要考虑对翌年产生的影响。苹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时期和生长季节,表现出对营养元素一定的选择性吸收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应根据果树不同发育阶段营养特点确定主施肥料种类。幼果期和初果期以促进树体生长和骨架建立为目的,应以氮肥为主,磷肥、钾肥为辅。盛果期树养分需求量最大,养分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树体健壮生长,保证产量,提高果实品质,维持结果年限。此期氮肥施用量要适宜,磷肥、钾肥需求量增大。衰老期树磷肥、钾肥要适量,相应加大氮肥用量,以维持树体不衰,并满足一定产量和树体更新的要求。春季果树萌芽、展叶、开花、坐果、幼果发育和新梢生长连续进行。主要消耗上年树体贮藏养分,养分供求矛盾突出,应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补充一定的养分。仲夏期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期进行,果树物候期发生重叠,出现养分分配与供求矛盾,是苹果树的一个重要的营养临界期,此期追肥应注意氮、磷、钾的平衡关系,增加磷肥、钾肥用量。初秋果实继续发育,花芽持续分化,中熟苹果亦开始着色,此时追肥应以磷肥、钾肥为主,以氮肥为辅,这次追肥将有利于果实后期发育,花芽充实饱满和果实品质的提高。秋施基肥,有利于根系伤口愈合和提高树体贮藏养分。在秋季施基肥。基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基肥施用量占全年施肥量的70%。在生长季进行追肥。如萌芽期、开花前和新梢旺长期,坐果及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及新梢停长期等时期均可追肥。依据树体状况,每年以追肥1~3次为宜。幼树每株施纯氮60克、磷(五氧化二磷)30克、钾(氧化钾)50克。初果期每株施纯氮300克、磷(五氧化二磷)150克、钾(氧化钾)250克。盛果期树每生产50千克果实,施用纯氮0.35千克、磷0.16千克、钾0.35千克、农家肥100千克。施基肥,可采取条沟施肥、放射沟施肥和全园撒施浅锄等方式进行。追肥,可采取树盘施肥、穴施水肥和叶面喷肥等方式进行。1.条沟施肥在果树行间、树冠外缘挖施肥条沟,条沟宽30厘米、深25~30厘米,施肥后将沟填平。这种方式适宜密植果园,便于机械化作业(图4-1)。2.放射沟施肥在距树干60厘米左右处,挖5~8条放射状施肥沟,施肥沟里窄外宽,外宽20~30厘米,里浅外深,外深15~30厘米。这种方式适宜给稀植大树施肥时采用(图4-2)。图4-1 条沟施肥图4-2 放射沟施肥3.穴施水肥这种方式的施肥灌水穴,直径为20厘米左右,深度30厘米,中间置入一个草把。依据每株树树体大小,在树冠下挖3~8个穴。在每穴中用氮肥、磷肥和有机肥按1:2:50的比例配成的混合肥,回填在草把外围,踏实,略低于地面。每次灌水5~10升,并用地膜覆盖(图4-3)。通过肥水的渗透浸润,完成对苹果树的浇水与施肥。4.叶面追肥叶面追肥,是通过对苹果叶片、枝干喷施肥液,完成对苹果树的追肥。苹果树叶片追肥的肥液适宜浓度见表4-1。图4-3 穴施水肥加覆膜种类浓度(%)时期效果尿素0.2~0.3开花至采果前提高产果率,促进生长发育硫酸铵0.1~0.2同上同上过磷酸钙1.0~3.0(浸出液)新梢停止生长有利于花芽分化,提高果实质量草木灰2.0~3.0(浸出液)生理落果后,采果前同上氯化钾0.3~0.5同上同上硫酸钾0.3~0.5同上同上磷酸二氢钾0.3~0.5同上同上硫酸锌3~5萌芽前3~4周防治小叶病0.2~0.3发芽后硼酸0.1~0.3盛花期提高产果率硼砂0.2~0.55~6月份防治缩果病加适量生石灰柠檬酸铁0.05~0.1生长季节防治黄叶病表4-1 苹果树根外追肥的肥液适宜浓度施肥的原则一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心(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达到1.5%以上),重施有机肥;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按照控氮、稳磷、增钾的原则,科学、适时、适量追施化肥;三是重视微量元素的补充。1.无公害果园施用有机肥的作用(1)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果园施入有机肥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有机质,进一步形成一种特殊的黑色黏团状物质——腐殖质。腐殖质可与土粒结合在一起,使分散的土粒相互胶结起来,从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团粒,即我们常说的“团粒结构”。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可以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从而收到以肥调水、以肥蓄水和以肥节水的良好效果。这一点在旱塬地区尤显重要。(2)供给果树多种养料 有机肥营养成分全,含有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有机质在转化过程中除形成腐殖质外,另一途径则是矿化过程。矿化过程能把有机质中果树不能吸收利用的各种养料变为可给态养料,如将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锌等释放出来,供果树吸收。这便是养料的释放过程。而有机质变为腐殖质则是养料的积累过程。积累在土壤中的腐殖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经过缓慢分解而释放出养分,供果树吸收利用。因此,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在较短时期内供给果树养分,又能在较长时间持续发挥作用,从而满足果树对多种营养元素的需要。(3)促进微生物活动 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因而,施入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并增强其活性,进而促进有机物分解,丰富土壤养分。(4)有助于克服缺素症,提高光合效能 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可产生有机酸及二氧化碳。有机酸能改变土壤的pH值,提高难溶性矿化物的溶解度,这对克服缺素症十分有利;而二氧化碳逸出土壤后则有助于提高果树的光合效能。(5)健壮树势,增强抗性,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品质和产量 果园施入有机肥后,由于改善了土壤结构,丰富了土壤中养分含量,进而促进了果树的吸收和利用,树体生长健壮。这样既提高了果实品质和产量,又大大增强了树体抗御不良环境条件和病虫害的能力。这对减少果园的化肥、农药用量,减少环境和果品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生产无公害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可利用的有机肥种类粪尿类包括人粪尿、畜粪尿、禽粪尿、蚕沙(蚕粪)等。这类肥料均为有机质含量丰富,氮、磷、钾等元素全面的完全肥料。(1)厩肥类 是指家畜粪尿和垫圈材料(土)混合堆制而成的肥料。主要包括大家畜厩肥,猪、羊圈肥等。这类肥料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并含有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2)堆肥 是以作物秸秆、杂草、落叶等为主要原料进行堆制,利用微生物的活动使之腐解而成。也属营养成分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完全肥料。(3)饼肥类 是油料作物榨油后剩下的残渣,例如,菜籽饼、棉籽饼、大豆饼、芝麻饼、花生饼等。这类肥料是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并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优质肥料。(4)秸秆类 作物秸秆如麦秸、玉米秆、甘薯蔓、豆蔓、花生蔓等以及杂草、树枝、落叶等。这类肥料有机质含量丰富,营养成分全面。(5)杂肥类 主要包括垃圾、炕土肥、草皮土、屠宰场的废弃物等。这类肥料也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和多种养分,均可广泛收集利用。上述肥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3.果园养猪、鸡广辟肥源,大力发展果园养猪,实现果、畜并举,是解决果园有机肥、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陕西白水、澄城等县果农已在果园养猪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其具体做法是:将猪舍建在果园,猪圈内铺成水泥地面,外侧建一积粪池,粪便排入池内,根据需要随时灌施,极为方便。这样,每头猪每年可满足亩果园有机肥的需求量;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化肥用量。果园养鸡是开辟有机肥源的又一重要途径。为满足有机肥的需求量,养鸡数量以每亩果园20~30只为宜。采用放养的方法。鸡排出的粪便直接为果园增加了有机肥,培肥地力效果非常显著。同时,鸡又是害虫的天敌,不但能捕捉地面的昆虫,还能刨土啄食成虫、幼虫、蛹和卵块,起到生物防治害虫的作用。果园喷药期间,应将鸡群笼养几天,然后再放入果园。如果将果园养殖与沼气设施配套,就能更好地供给果树高质量的有机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参考本章第三节“高效沼气生态果园模式”)。4.无公害果园有机肥施用量施用有机肥应以肥足量饱为原则,并注意混施适量氮素肥料。根据这一原则,现将施肥量按单位面积总量列表于后,具体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栽植密度按每亩施肥总量平均分配于各单株(表4-2)。表4-2中施用有机肥的种类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类。未列入表内的有机肥如堆肥、杂肥类,可参照厩肥施用量酌增。5.施肥时间及方法有机肥应以施基肥方式于秋季果实采收后尽早施入。施肥方法可采用环沟法、条沟法或放射状沟施法。生草果园以放射状沟施法为宜。无公害果园若能按前述要求施用有机肥,就可以不施用化肥。如果未能做到年年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量不足时,还应在生长期追施化肥2~3次。值得注意的是,生长期追肥务必克服以往盲目地施用化肥或偏施氮肥的现象,必须依据果树生长发育对肥料需求的特点,及时而适量追肥,尤其要重视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做到按配方追肥。关于氮、磷、钾的配比问题,因各地土壤条件不同,差异很大。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幼树氮、磷比一般应达2:1;结果期树氮、磷、钾比,黄土高原地区为1:1:1;渤海湾地区及黄河故道地区为2:1:2。现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提出生长期追肥的时期及单位面积上的适宜追肥量。树龄(年)有机肥种类亩施肥量(千克)速效氮纯氮亩施用量(千克)幼树期(1~3)厩肥、绿肥、秸秆类1500~3000粪尿类1000~1500饼肥150~2005.0~10.0初果期(4~5)厩肥、绿肥、秸秆类3000~4500粪尿类1500~2500饼肥250~35010.0~12.5盛果期(6年以上)厩肥、绿肥、秸秆类4500~7500粪尿类3000~4500饼肥450~60012.5~25.0表4-2 无公害果园有机肥施用量值得注意的是,萌芽前追肥以氮为主,花芽分化期以磷为主,果实膨大期以钾为主。同类肥除表4-3中所列之外,还可选用其他种类,但其用量应根据各自的有效成分参考表中用量酌情增减,使其达到表中的施肥量标准。苹果树的具体灌溉时期,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苹果生长发育中需水的关键时期;二是天气干旱、土壤含水量较低,不利于苹果生长发育的时期。苹果生长发育中的需水时期:萌芽开花期,新梢旺长期(需水临界期),果实膨大期,采果后的秋季生长时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80%,有益于果树根系对水分及营养的吸收。若含水量低于60%,特别是恰逢果树生长发育关键需水期,就应该及时灌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0%时,为轻度干旱,低于20%则为严重干旱。在苹果树栽培过程中,要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应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性质,同时也要根据果树大小、栽植密度以及生育期需水特点,综合确定灌水量。其计算公式为:漫灌成年果园。每亩需水30~60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节省用水1/2~2/3。漫灌节水的灌溉方式,有沟灌、滴灌、移动灌溉和穴施水肥等。如图4-4,沿树冠外侧开沟,并在株间连通。沟深20厘米,宽30厘米。沟中起出的土可加在沟边起垄。沟灌水流不宜太快,以保证水分的渗入时间。图4-4 沟灌利用管道将加压的水通过滴头,一滴滴地均匀缓慢地渗入果树根部附近的土壤,使根际土壤经常保持在适宜水分状况的一种先进节水技术。目前,一些简易移动式滴灌系统,由水泵及配套塑料软管组成的滴灌装置已广泛应用。其具体的组成如图4-5所示。图4-5 滴灌系统示意图固定式喷灌设备因投资多而应用较少。移动式喷灌在坡地等不平整土地果园上使用,具有省水、省工等优点。在密植平地果园,现在发展的一种软管移动式微喷系统,很有推广前景。移动式喷灌系统,一般由水源、水泵、干管、支管、竖管和喷头组成(图4-6)。图4-6 喷灌系统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