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三十三)中华稻蝗(Chinese Rice Grasshopper)
出版时间:2009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全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其中华东、华中地区发生较重。近年来辽宁稻区发生有加重趋势。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芦苇等及禾本科杂草。成虫和蝗蝻为害玉米叶片时,造成叶片缺刻。严重时,常常将叶片吃光,仅剩中脉。图3-85 植株被害状雄成虫体长18~27mm,前翅长14~24mm;雌成虫体长24~39mm,前翅长20~31mm,黄绿色或黄褐色,头大,颜面略向后倾斜。复眼灰色,触角褐色、丝状。从头部复眼后方至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深褐色纵条,前胸腹板有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达到或刚超过后足胫节中部,雌虫腹部第3~4节背板后下角有1齿突,下生殖板后缘有4齿,各齿距离相等。若虫称蝗蝻,一般6龄,老熟若虫全体绿色,头大,复眼椭圆形,银灰色。卵深黄色,卵粒长圆筒形,长约4mm,中央略弯,端部稍大。卵囊短茄形,大小为9~14mm×6~10mm,有盖,褐色。每个卵囊一般有卵30余粒。卵呈2纵行排列于卵囊中。图3-86 中华稻蝗(上:蝗蝻;下:成虫)中华稻蝗在我国长江以北1年1代,长江以南1年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产于田埂、沟边、湖边以及荒草地等潮湿、疏松的表土中,深度1.2~1.6cm。初孵化若虫先集中在杂草或田边稻株上取食,3龄后活动力增强,向水稻和玉米田中迁移为害。成虫羽化后14~40天交配,交配后10~40天产卵。1.农业防治 进行湿地整治,除草防虫。冬、春季深翻土壤,清除田埂、沟渠边杂草,有条件进行冬灌,可有效杀灭虫卵。2.化学防治 在中华稻蝗发生较重时,选用40%乐果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三氯氟氰菊酯乳油喷雾。 -
报告一、玉米真菌病害(Maize Diseases Caused by Fungus)
出版时间:2009自然界中,真菌类别繁多,复杂多样。已经报道或描述的真菌达10万余种,其中已有鉴定明确的植物病原菌即达8000余种。作为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在整个植物病原微生物类别中占75%~80%。真菌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可以侵染寄主植物的各个器官部位,引起复杂多样的病害症状,从根腐、叶斑,到枯萎、矮化和畸形。一些真菌引起局部斑,病斑大小受限制,有的则可在植株体内扩展,引起系统发病症状。某些真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产生毒素或酶类物质,杀死组织细胞,从中获取营养,导致寄主坏死症状产生;而另一些病菌直接从寄主或细胞组织获取营养,而并非立刻杀死细胞,导致植株矮化和变形症状。在玉米生产中,真菌侵染性病害多达50余种,其中生产上常见的病害可达20余种,而历年造成危害损失的病害可达10余种。其中,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等病害,每年均普遍发生,历史上曾有几次反复严重发生、造成较大损失的实例;近年来,根腐苗枯病和穗腐病有加重危害的趋势;霜霉病和锈病在个别年份、局部地区发生较重。这些均为玉米生产上需密切注意的问题。玉米丝黑穗病于1876年意大利首次报道,迄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等玉米生产区域,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该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发现至今,全国各玉米栽培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等发病普遍而严重。一般年份发病率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80%。20世纪60~70年代,该病在我国曾严重发生;80年代由于应用抗病品种使该病一度得到控制;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东北、华北等地玉米丝黑穗病再度暴发流行,并有上升趋势,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威胁之一。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性侵染病害。一般在成株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几乎颗粒无收。图1-1 植株矮化、扭曲畸形图1-2 叶部黄化条斑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即可表现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皱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成株期显症的病穗,症状分为两种类型,即黑穗型和变态畸穗型。图1-3 植株分蘖图1-4 雄穗被害状图1-5 雌穗被害状(1)黑穗型 主要发生于雌穗,受害雌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病穗苞叶内整个雌穗形成一黑粉包,初被灰白色外膜,后期成熟包膜破裂黑粉外散,残存混有寄主维管束的丝状组织,故名丝黑穗病。(2)变态畸形穗 雄穗和雌穗均可受害而畸形。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自穗基部向上丛生,致整个果穗畸形。玉米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为玉米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 Landon and Fullerton,异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on],属真菌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病株黑穗内的黑粉为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褐色、暗紫色或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壁表面具明显细刺,大小7~15μm。冬孢子间有时混有无色、球形或近球形的不育细胞。冬孢子未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具3个分隔的先菌丝,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图1-6 病菌冬孢子及萌发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3~36℃,以28℃为最适宜。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31℃,低于17℃或高于32.5℃不能萌发。冬孢子萌发需要一定氧气,在水滴中,特别是蒸馏水中萌发率极低。培养液中加入1%糖类可明显提高萌发率,尤以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等为佳。我国玉米丝黑穗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5个不同生理小种。研究认为,丝黑穗病菌有两个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种群,分别侵染高粱和玉米。高粱上的病菌偶尔可侵染玉米引起发病。国内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侵染玉米的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粱,侵染高粱的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能力很低。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至少能存活2~3年,有的甚至达7~8年。种子表面带菌率虽然数量不高,却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的种子是重要的初次传播来源。带菌的粪肥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用病株残体或病土沤粪未经腐熟,或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均不能完全死亡,仍能引起田间发病。总之,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为粪肥,再次是种子。玉米丝黑穗病为幼苗系统侵染病害。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侵染的最适时期为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cm时期,故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此病发生适温为20~28℃,土壤冷凉、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土壤中病菌含量以及幼芽出土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出苗快慢等,均与病害的发病率及发生程度关系密切。促进幼芽快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率,可降低发病率。播种时覆土厚度直接影响幼苗出土速度,故覆土过厚、保墒不好的地块,发病率显著高于覆土浅和保墒好的地块。玉米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应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种子药剂处理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关键性措施。2.种子药剂处理 由于该病菌侵染期长,而且带菌土壤是其主要侵染来源,故种子药剂处理是病害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药剂处理可因地制宜采用拌种、浸种、闷种和药土覆盖等方法进行,其中拌种法简便易行,适于应用。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好,大面积防效可稳定在60%~70%。主要药剂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5%拌种;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0.3%拌种;也可选用含有三唑类杀菌剂的种衣剂处理种子,均可获得良好的防病效果。玉米自交系抗药性较差,药剂拌种时应予注意。3.改善栽培管理 (1)轮作:根据各地块多年病情以及当地品种条件合理安排轮作。(2)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期,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薄适宜,促使幼苗快速出土,减少侵染机率。(3)拔除病株:苗期以及生长期病株症状明显时,结合农事操作拔除销毁。生长后期,在病穗未开裂冬孢子黑粉未散之前,及时割除,携出田外深埋,减少病菌在田间的扩散以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积累。玉米瘤黑粉病又称普通黑粉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产区。在我国,该病发生历史较久,分布普遍,为害严重,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对玉米的为害,主要是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形成菌瘿,破坏玉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并且常造成空秆,所致损失也很大。一般大面积估产,减产率为病株率的1/3。生产上一般病田病株率为5%~10%,发病严重的可达70%~80%,有些感病的自交系甚至高达100%。近年来,各地瘤黑粉病的发生呈明显加重趋势,对生产影响很大。玉米瘤黑粉属局部侵染的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过程中可陆续发病,植株的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雄花及果穗等的幼嫩组织均可被害。图1-7 雄穗被害状植株被侵染后,共性特点是受害部位的细胞组织急剧增生,体积增大,发育成瘿瘤。病瘤呈球形、棒形,单生、串生或叠生,生长很快,大小及形状差异较大,直径0.6~20cm不等;幼嫩病瘤肉质白色,软而多汁,外围包被由寄主表皮细胞转化而来的薄膜;薄膜初为白色,后变灰白色,有时稍带紫红色;随着病瘤的增大和瘤内冬孢子的成熟,其质地由软变硬,颜色由浅变深,薄膜破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状冬孢子,故得名瘤黑粉病。通常幼苗长至3~5片叶时即可显症,病苗茎叶扭曲畸形、矮缩,生长缓慢,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小的病瘤,有的病瘤可沿幼茎串生。图1-8 雄穗穗柄被害状图1-9 雌穗被害状图1-10 叶片被害状图1-11 叶鞘及茎秆被害状图1-12 瘤黑粉病与丝黑穗病混合发生成株期发病,叶片上的病瘤多发生在叶片基部;有时叶鞘也可受到侵染发病,病瘤小而多,常串生,直径0.6~1.2cm;茎部病瘤大多由腋芽受侵组织增生突出叶鞘而成,故多生于各茎节基部,很少在节间发生,茎部病瘤由于生长迅速,消耗大量营养,严重影响玉米发育,因此所致空秆率较高;雄穗抽出后,多为部分小花受侵染发病,形成囊状或牛角状小瘤,常多个聚积成堆,一个雄穗上可长出几个至十几个病瘤不等,有时雄花感病后可变成两性花或生出雌穗,上结少数籽粒。雄穗轴及其以下的节也可受侵染而生出病瘤。雌穗受侵染后多在穗顶形成病瘤,一般仅部分小花受侵长瘤,其他小花尚能正常结实,严重者整个果穗变成病瘤而不结实,病瘤一般较大,长角状或不规则形,生长较快,常突破苞叶而外露。玉米气生根被害后产生的病瘤馒头形,表面光滑,外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玉米瘤黑粉病在雌穗上的症状易与丝黑穗病混淆,区别特点是:瘤黑粉病的病瘤成熟前含汁液较多,而后者一般较为干燥;成熟散出黑粉后,前者呈块状、散碎少有残剩物质,而后者残杂有大量的丝状维管束组织。玉米瘤黑粉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DC.) Corda,异名:Ustilago zeae (Beckm.) Unger],属真菌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图1-13 病菌冬孢子及其萌发病瘤散出的黑粉为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暗褐色或浅橄榄色,球形或椭圆形,壁厚,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大小为8~11 μm。冬孢子萌发产生3个隔膜分成4个细胞的先菌丝,在先菌丝顶端和分隔处形成4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梭形或略弯曲。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均可萌发产生侵染丝。病菌冬孢子没有休眠期,成熟后即可萌发侵染。在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均可存活较长时间,干燥后在室内保存4年仍有24%的萌发率。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适温为26~30℃;在水滴中和相对湿度98%~100%下均可萌发。冬孢子萌发的pH值2.5~8.5,最适pH值为4.4。冬孢子萌发后经15~20h便可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6℃,侵入寄主的适温为26~35℃。玉米瘤黑粉病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是容易发生变异的一种真菌,也是植物病原真菌中发生突变频率最高的一种。目前已报道存在多个生理小种。我国对此研究较少。该菌寄主范围较窄,除侵染玉米外,还能侵染两种大刍草。病菌以冬孢子形态越冬。被冬孢子污染的土壤和遗落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或残留在秸秆上的病瘤,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其次,粪肥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混有冬孢子的堆肥或厩肥,如不经充分发酵腐熟,冬孢子仍可发芽产生担孢子,甚至在粪肥中芽殖产生次生担孢子。但是,通过牲畜胃肠道的冬孢子则失去发芽力。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冬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但一般不起重要作用。春、夏季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等传播,落到玉米幼嫩组织上或心叶叶旋内,又可随叶旋内的水移至叶片和叶鞘的基部缝隙中,得以接触叶片基部、茎秆、节部、腋芽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进行侵染。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受温湿度的影响较大。玉米抽雄前后,若遇阶段性生理干旱,植株抗病力下降,此时若再遇小雨或多露多雾,利于冬孢子的萌发侵染,发病严重;暴风雨或冰雹可造成植株出现伤口,为病菌提供侵入途径,会加重病情。连作地块菌源积累量大,发病严重;玉米收获后病残体遗留量大、施用未腐熟的粪肥也会造成菌源积累而加重病害。栽培管理中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氮肥过多、玉米长势幼嫩,以及虫害为害伤口多等,均有利于侵染发病。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玉米瘤黑粉病病菌越冬场所复杂,侵染来源广泛,病害防治比较困难。因此,必须采取以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药剂处理种子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目前生产上虽未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该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所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性措施。2.减少和控制初侵染来源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以上,重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此外,施用腐熟粪肥,及时处理病残体,早期摘除病瘤等措施,均可收到明显效果。3.改善田间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合理密植,注意肥水管理,均衡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料,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加强对玉米螟等害虫的防治等,减轻病害发生。4.化学防治 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或采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药剂拌种,均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此外,在玉米圆锥花序抽出前10天和抽出期间,喷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玉米根腐病为世界性病害,常导致玉米幼苗猝倒、黄化、枯萎和死苗。在我国,玉米根腐病导致幼苗枯死现象在各地普遍发生,但严重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根腐病发病率较低,但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如玉米播种后遇到降雨造成土壤积水,根腐病极易发生,严重者曾有死苗率高达80%的情况。种子质量差,如长期干旱导致植株早衰、收获前早霜为害、收获过早,种子干燥期间温度过高,或其他条件导致种皮或胚损伤,易于使种子或幼根发生腐烂及至苗枯;在水分和温度适宜的土壤中种植健康的种子则很少发生种腐和苗枯现象。玉米根腐苗枯病主要发生在5月中、下旬,幼苗生长至4~7叶期间。为害症状共性特点:叶缘首先出现黄褐色枯死条斑,继之个别叶片或幼苗萎蔫,3~5天后叶片变青灰色或黄褐色枯死;病株须根初现淡黄色至黄褐色侵染点,1~2天后即变为黄褐色水渍状坏死,严重时皮层腐烂,根毛脱落;拔起病株,根部发病部位可见白色、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由于多种病原真菌可引起玉米种腐和苗枯病,各自发病特点不尽相同。图1-14 腐霉菌根腐病腐霉菌根腐病,可有种腐、根腐、猝倒、苗枯等症状。幼苗地上部分症状不显著,多数引起根部腐烂,导致幼苗枯死。主要表现为中胚轴和整个根系逐渐变褐、变软、腐烂,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根尖腐烂,呈树桩状,根部韧皮部组织易于用手捻开;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死亡。图1-15 丝核菌根腐病(左:种腐;右:根腐)丝核菌根腐病,病斑主要发生在须根和中胚轴上,病斑褐色,沿中胚轴逐渐扩展,环剥胚轴并造成胚轴缢缩、干枯。病害侵染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枯死。图1-16 拟轮生镰孢菌根腐病镰孢菌根腐病,主要表现为根系端部幼嫩部分呈现深紫褐色腐烂,组织逐渐坏死;与籽粒相连的中胚轴下部发生褐变、腐烂;植株叶片尖端变黄,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图1-17 拟轮生镰孢菌根腐病图1-18 禾谷镰孢菌根腐病曲霉菌和青霉菌根腐病引起的种腐、根腐和苗枯的症状相似,常见症状为叶片顶端形成褪绿条斑或大面积坏死斑,发病严重者整株褪绿死亡。发病轻者,症状随时间推移可恢复,但在整个生育期间由于病菌产生毒素的影响,导致病株较健株矮小。由曲霉菌和青霉菌引起根腐的幼苗表现症状易与某些除草剂药害症状混淆,在诊断上应予注意。图1-19 青霉菌根腐病(幼苗叶片枯黄坏死)图1-20 青霉菌根腐病(种腐、胚根组织腐烂)图1-21 曲霉菌根腐病(幼苗矮小、叶尖枯黄,种子腐烂)玉米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一或复合侵染所致,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发生的优势病原种类不尽相同。常见的致病菌主要为腐霉菌、丝核菌、镰孢菌、青霉菌和曲霉菌等。腐霉菌:可有10余种,如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Drechs.)、粘腐霉(P.adhaerens Sparrow)、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Edson)Fitzp.]、强雄腐霉(P.arrhenomanes Drechs.)、禾生腐霉(P.graminicola Subramanian)、畸雌腐霉(P.irregulare Buisman.)、喙腐霉(P.rostratum E.J.Butler)、终极腐霉(P.ultimum Trow.)等(图1-22,图1-23)。病菌形态描述见玉米茎基腐病。图1-22 腐霉菌(丝状膨大孢子囊)图1-23 腐霉菌(卵孢子)丝核菌: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图1-24)。病菌形态描述见玉米纹枯病。图1-24 丝核菌(菌丝)镰孢菌:有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图1-25),异名:F.moniliforme Sheldon]、尖镰孢菌(F.oxysporum Schlectend.:Fr.)、茄镰孢菌[F.solani (Mart.)Sacc.]、锐顶镰孢菌(F.acuminatum Ellis&Everh.)、木贼镰孢菌[F.equiseti(Corda)Sacc.]、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 (T.Matsushima)Nirenberg]、亚粘团镰孢菌[F.subglutinans(Wollenweb.&Reinking)P.E.Nelson]、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chwabe)等10余种镰孢菌。病菌形态描述见玉米茎基腐病。图1-25 拟轮生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青霉菌:主要有扩展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N.Link)、草酸青霉菌(P.oxalicum Currie&Thom)和变异青霉菌(P.variabile Sopp.)等(图1-26)。图1-26 青霉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病菌形态描述见玉米穗腐病。曲霉菌:主要有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N.Tiegh)和黄曲霉菌(A.flavus Link:Fr.)(图1-27)。病菌形态描述见玉米穗腐病。病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越冬传带:一是种子表面或内部带菌,二是土壤带菌。腐霉菌、镰孢菌和丝核菌主要为土壤传播,而曲霉菌和青霉菌主要由种子携带。图1-27 黄曲霉菌腐霉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春季适宜的土壤环境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菌丝或通过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玉米幼苗的根系。土壤湿度高、温度低时,有利于腐霉菌的生长和侵染。秋收后,玉米根系遗留在田中,造成病原菌群体逐渐扩大。在排水不良、连作和免耕土壤中发生较为严重。丝核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及其他杂草的根中越冬。次年春季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幼苗的根系。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9个月。引起幼苗根腐的温度为8~28℃,地下害虫和线虫对根系的为害可加重丝核菌根腐病。与豆科作物轮作加重丝核菌根腐病发生。镰孢菌可以厚垣孢子、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玉米根系生长时,与镰孢菌接触,病菌即可侵染。种子自身携带的镰孢菌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镰孢菌可以适应较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侵染可以发生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玉米根系遭受地下害虫为害后,根腐病加剧。青霉菌和曲霉菌在种子表面和内部以及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通常与上年的穗、粒腐病有关。种腐、根腐和苗枯发生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种子收获前和储藏期间种子的腐烂程度。带菌种子种植在不适宜的条件,较种植在适宜条件出苗慢,甚至由于种子内部的真菌侵染幼苗导致腐烂而难以出苗。青霉菌苗枯病在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1.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 品种对病害抗性有差异,但目前缺乏详实的抗性鉴定与评价。应根据当地情况,选种抗病或耐病品种。2.农业防治措施 改善田间排灌能力,防止土壤积水,可减轻腐霉菌根腐病。播前精细整地,防止积水,采取配方施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力。合理轮作倒茬。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阻断肥料带菌途径,减少发病。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灭茬,促进病残体分解,抑制病原菌繁殖,减少土壤带菌量。3.药剂防治 在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区,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或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对于镰孢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拌种。对于腐霉菌根腐病,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和恶霉灵拌种剂等,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玉米茎基腐病,又称青枯病,是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在我国,该病于20世纪20年代即有发生为害的报道,目前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5%~10%,多雨年份发病严重,最高可达80%以上。玉米茎基腐病严重影响籽粒千粒重,病株千粒重比健株减少3.6%,严重的可减少22.4%,目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且在我国玉米产区的为害逐渐上升,已成为继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之后的又一亟待解决的灾变性病害。玉米红色根茎腐烂病,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局部地区严重发生流行,造成产量损失达15%~20%,但该病在我国尚未见报道。玉米茎基腐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病菌可为害玉米茎秆、叶片、果穗苞叶以及根部。图1-28 田间茎秆基部腐烂、倒伏茎秆受害,初在基部茎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斑,很快变软下陷腐烂,内部空松。剖茎检查,可见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产生白色或玫瑰红色菌丝。后期病部茎秆表面产生蓝黑色粒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壳。茎秆腐烂自基部第一茎节开始向上扩展,向第二、三节蔓延,受害严重者可延及全株,使植株倒伏或折断。叶片发病,病斑扩展迅速,无明显界限,表现为青枯型和黄枯型两种症状。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迅速,全株叶片自下而上枯死,水烫状或霜害状,呈青绿色至灰绿色,感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及其利于发病时,易于出现青枯症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展缓慢,叶片逐渐变黄枯死,显症历期较长,一般见于抗病品种上或不利于发病环境条件。果穗苞叶受害,表现青枯,很快失水干燥,果穗松散,穗柄柔韧致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瘪,脱粒困难。此外,多数病株明显发生根腐,初生根和次生不定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致根部极易拔出。玉米茎基腐病常在玉米灌浆阶段(即乳熟期) 开始出现。严重时,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引起玉米大面积枯死。田间外观症状表现:发病初期,玉米茎基部1~3 节及气生根出现不规则水渍状腐烂,之后病斑纵向扩展,逐渐扩大变褐,呈梭形或椭圆形,病部褪绿失去光泽;继之下部叶片出现青灰色干枯,并迅速向上部延伸,仅3~5天整株叶片即青枯凋萎,似霜害或水烫状。病株果穗往往下垂,籽粒松瘪。发病后期病斑环绕茎基部,使茎基部1~3 节变褐发软,严重时明显萎缩,从发病处折断倒伏。拔出病株可见初生根和次生根变为褐紫色,并腐烂破裂,病根皮层剥离,须根减少。解剖症状表现:剖秆检查,茎基病节髓部组织腐烂变褐,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髓部组织变色、分离,内部组织松软变空。有的病株在茎髓空隙或维管束间充满白色菌丝。玉米茎基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茎腐病其为害程度差异较大,症状表现不同。镰孢茎基腐病(Fusarium Stalk Rot)(图1-29至图1-33):多表现为植株叶片逐渐黄化,茎基部节位变软,外观褐色腐烂;果穗倒垂,植株逐渐死亡。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茎腐病的明显特征是茎秆内部髓组织红褐色,部分组织分解,茎秆表面可见黑色圆形小黑点状物(分生孢子器)。图1-29 串珠镰孢茎基腐病图1-30 串珠镰孢茎基腐病(茎秆腐烂,表面着生子囊壳)图1-31 禾谷镰孢茎基腐病(整株腐烂,茎基部剖视)图1-32 禾谷镰孢茎基腐病(茎秆剖视、红色霉状物)图1-33 禾谷镰孢茎基腐病(茎秆和根表产生子囊壳)图1-34 腐霉茎基腐病(茎秆水渍状腐烂,表面产生霉状物)腐霉茎基腐病(Pythium Stalk Rot)(图1-34,图1-35):典型症状为,玉米进入灌浆至乳熟期,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很快变为青灰色并干枯;茎基部1~3节变褐,发软,剖秆后可见茎髓部变褐、组织分解,仅残存维管束组织,植株易于倒折;根系(侧根和支持根)变黑腐烂,失去支撑力;果穗倒挂,植株早衰死亡。图1-35 腐霉茎基腐病(茎秆基部组织溃烂)图1-36 壳色单隔孢茎基腐病(茎基部表面产生粒状物)壳色单隔孢茎基腐病(Diplodia Stalk Rot)(图1-36):通常在吐丝后10天左右出现症状,病株突然死亡,叶片干枯,浅绿灰色,似受霜害,下部节间变褐色至草黄色,疏松易捏碎,髓部分解变色仅维管束保持完好。茎秆表皮下埋生黑褐色粒状物(分生孢子器),表面长有白色菌丝。纵剖穗轴内侧以及苞叶上也生有黑色粒状物。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炭疽茎基腐病(Anthracnose Stalk Rot)(图1-37至图1-40):症状出现在抽雄后,茎秆表皮上形成狭窄、条形或椭圆形水浸状病斑,后期变为褐色至淡红褐色,最后变为暗褐色至黑色,上生黑色粒状物(分生孢子盘)。有时病斑合并形成大型、暗褐色至亮黑色、稍凹陷的斑块或条斑。茎节髓部组织变褐色或黑色,迅速分解。有的品种植株髓部变湿软,易于压碎;感病品种的下部茎节组织严重腐烂并在授粉前死亡;多数杂交种和自交系常在正常衰老前表现症状。田间罹病植株多在蜡熟期发生顶枯症状:植株上部2~3片叶转黄或变淡红色,折断和脱落,下部叶片仍保持绿色。炭疽茎基腐病导致的倒伏率常高于其他茎腐病。图1-37 炭疽茎基腐病田间被害状图1-38 炭疽茎基腐病图1-39 炭疽茎基腐病图1-40 炭疽茎基腐病炭腐茎基腐病(Charcoal Rot)(图1-41):一般侵染幼苗或近于成熟的玉米植株,根部生褐色、水浸状斑,后期变黑色。植株成熟时扩展至茎秆节间,引起早衰,根颈碎裂。茎秆内维管束中形成炭灰色至黑色菌核。茎秆表面和根部也可见有菌核产生。病害也可侵染籽粒使之变黑。图1-41 炭腐茎基腐病(茎秆髓部干腐,维管束上密生黑色菌核)红色根腐病(Red Root Rot)(图1-42):在玉米早衰前根部出现腐烂,因根系和茎基部呈现浅粉红色变色症状而得名。病株根重和生长量明显低于健康植株。随着病情发展,根部变为粉红色至紫红色,组织坏死,根系腐烂。植株变色常见于茎基部地上部分3节以下。地上部分症状出现在植株生育后期,籽粒充实期,植株提前死亡。病害严重发生时,植株叶片和茎秆灰白绿色,叶片总体白色。病害症状发展较快,一般4~5天表现症状,感病品种在一周内植株死亡,随之发生倒伏。红色腐烂病状易与禾谷镰孢菌所致的腐烂混淆,但红腐颜色较之后者所致的腐烂颜色更深。图1-42 红色根腐病(根系暗红色,根毛减少,根皮腐烂)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关于病菌种类国内外报道颇不一致,迄今陆续报道的病原菌已有20余种,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病原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外报道引起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1)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为串珠镰孢菌复合种群中的一个种,属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真菌。有性态为串珠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eWineland,异名藤仓赤霉菌G.fujikuroi (Sawada) Wollenweber]。图1-43 拟轮生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病菌气生菌丝绒毛状至粉状,白色至淡青莲色;在查氏培养基上玫瑰粉色;在蒸米饭上葡萄紫色;小型分生孢子串生,卵形或纺锤形,大小为3.9~14.3μm×1.8~3.9μm;大型分生孢子多3~5个隔膜,大小为19.0~80.6μm×2.6~4.7μm(图1-43)。有性阶段的子囊壳球形,光滑,蓝黑色。子囊长椭圆形,75~100μm×10~16μm;子囊孢子,双行排列,较直,两端渐尖,多为1个隔膜,分隔处缢缩,大小为12~17μm×4.5~7.0μm。(2)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abe,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属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真菌。病菌气生菌丝棉絮状,白色至草珠红色,桔梗紫色;在查氏培养基上呈谷鞘红色;在蒸米饭上粉红至肉红色;在改进的别氏培养基上菌丝稀疏,无色;在高粱粒上培养很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多3~5个隔膜,18.2~44.2μm×3.4~4.7μm。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少见。病菌有性阶段为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在麦粒上培养可产生蓝黑色、球形的子囊壳,163.2~201.0μm×204.0~231.2μm;子囊棍棒形,大小为57.2~85.8μm×6.5~11.7μm;子囊孢子纺锤形,双列斜向排列,1~3个隔膜,大小为16.9~27.3μm×4.2~5.7μm(图1-44)。图1-44 禾谷镰孢菌(3)肿囊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Math.),为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病菌菌丝纤细,直径2.5~4.2μm;游动孢子囊呈裂瓣状膨大,形成不规则或球形突起,34~74μm×7~30μm;藏卵器球形,光滑,直径13~24μm;雄器异丝,10.3~13.8μm×3.4~6.9μm,每个藏卵器上有2~3个雄器。卵孢子球形,光滑,直径12~24μm。(4)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Subram.),为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病菌菌丝直径2.5~8.0μm,不规则分枝。游动孢子囊由菌丝状膨大和不规则的复合体组成,顶生或间生,萌发产生15~49个游动孢子,大小14.8~17.2μm×9.8~14.8μm;休止孢子直径12.3~17.2μm;藏卵器球形,光滑,直径19~38μm;雄器棍棒形、卵形、亚球形或桶形,通常雌雄同丝,偶见异丝,每个藏卵器上有1~6个雄器,大小8.6~12.0μm×6.0~6.9μm;卵孢子球形,光滑,直径18~35μm。(5)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 Fitzp.],为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病菌菌丝发达,白色棉絮状,直径4.2~9.8μm;游动孢子囊丝状不规则膨大,小裂瓣状,分枝简单或复杂,大小为86.5~278.6μm×6.7~18.2μm;泡囊直径18.2~67.4μm;游动孢子7~14个,大小为11.3~13.8μm×8.7~11.3μm;休止孢子直径8.7~11.3μm;藏卵器平滑,直径17.5~27.3μm;雄器多数异丝,很少同丝,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5~15.8μm×7.0~13.3μm。每个藏卵器与1~2个雄器相结合。卵孢子壁平滑,直径14.0~25.2μm(图1-45)。图1-45 腐霉菌(6)玉蜀黍壳色单隔孢菌[Stenocarpella maydis(Berk.) Sutton,异名:Diplodia maydis (Berk.) Sacc.;D.zeae (Schwein.) Lév.],属半知菌亚门壳色单隔孢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烧瓶形。分生孢子椭圆形,正直或稍弯曲,榄褐色至褐色,1个隔膜,大小为25~30μm×5~6μm。偶见分生孢子器含有无色、线形的分生孢子,大小为25~30μm×1~2μm。该菌有性阶段尚不清楚(图1-46)。图1-46 壳色单隔孢菌此外,大孢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a macrosporaEarle)和纵列壳色单隔孢菌(D.frumenti Ell.et Ev.)也可侵染玉米引起茎腐病。(7)禾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G.W.Wils.],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生,突出表皮,黑色,刚毛分散或成行排列于分生孢子盘中,数量较多,暗褐色,顶端色泽较淡,基部稍膨大,顶端较尖,3~7个隔膜,大小为64~128μm×4~6μm;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0~14μm×4~5μm;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7~32μm×3~5μm(图1-47)。图1-47 禾生炭疽菌(孢子盘、刚毛、分生孢子)(8)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Tassi) Goid],属半知菌亚门壳球孢属真菌。该菌引起玉米炭腐茎腐病。菌核黑色,小球形,不规则形,直径50~300μm;一般少见分生孢子器,直径大小为100~20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柱形,纺锤形,大小为14~30μm×5~10μm(图1-48)。图1-48 菜豆壳球孢菌菌核(9)土壤茎点菌[Phoma terrestris(E.M.Hans),异名为土壤刺壳菌Pyrenochaeta terrestris (E.M.Hans) Gorrenz,J.C.Walker&R.H.Larson],属半知菌亚门茎点属真菌。该菌引起红色根腐病。菌丝无色透明,有隔,网状;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散生或常聚生,初埋生,后凸出,暗褐色至黑色,直径为170~350μm,孔口乳头状至稍具壳颈;孢子器成熟时具刚毛,刚毛通常发生于孔口周围,有时也可在整个分生孢子器外部产生,淡色至暗褐色,具1~5个隔膜,长8~120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矩圆至卵球形,大小为4.5~5.5μm×1.8~2.3μm(图1-49)。病菌在病株根部和人工培养条件下,均可产生小型菌核作为休眠体。菌核暗褐色,厚壁,多细胞,最初由菌丝间膨大细胞逐渐分裂形成,是自然界长期存在的重要休眠结构。病菌侵染组织产生红色色素,在Watson 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浅粉红色和草黄色,是病菌鉴定的重要特征。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4~30℃。图1-49 土壤茎点菌玉米茎基腐病为土壤传播病害,病原菌在土壤内和种子上越冬,残留的病茬、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和带菌种子是该病发生的主要侵染来源。腐霉菌为土壤习居菌,可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越冬。翌年玉米生长季节,病菌开始萌发,产生菌丝体或游动孢子,借雨水传播,游动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染玉米根系;卵孢子和厚垣孢子也可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染根系。镰孢菌可以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越冬,条件适宜萌发侵入寄主根系,后扩展至茎基部,造成腐烂。壳色单隔孢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春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病菌在苗期即可侵染,通过根部皮层侵入,沿薄壁组织纵横扩展,进入维管束,向上扩展蔓延。土壤茎点菌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和酸碱条件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病菌可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病菌在玉米开花期从根部可分离到,但后期很难检出。病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25~28℃,病菌从玉米根表皮和皮层组织侵入,通过菌丝产生酶,破坏组织细胞。有报道,腐霉菌侵染后会导致该病提前和严重发生。在高密度、高肥水的高产地块病害发生较重。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条件(主要是降雨)、品种自身的抗性和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降雨是引起该病的重要因素。①降雨:8月份的降雨与该病的发生关系密切,遇大雨、暴雨时病害最易发生。故玉米灌浆至乳熟期间,降雨过多过大是茎基腐病发生的重要条件。②温度:温度骤然变化利于此病发生,尤其在玉米乳熟期,久旱高温突降大雨、气温骤降,雨后突然放晴,温度迅速升高,易于发生严重青枯。总体上,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28~30℃,雌穗吐丝后半个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于发病。③品种抗性:种植感病品种发病严重。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发病因子复杂,应采用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1.选种抗病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许多品种具有高度抗病性,在病害常发区和发病严重地块,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途径。2.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拌种,并可兼防丝黑穗病和全蚀病。3.调节播期 此病在雨季易发生,通过调节播期,使玉米乳熟期错过雨季,以避开病害发生。苗期注意蹲苗,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抗侵染能力。4.栽培防治 有条件的实行2~3年轮作,可与大豆等作物轮作;秋季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发病严重的地块避免收获时将秸秆还田,深翻土壤将秸秆翻至耕层底部;根据品种特性,因地制宜采用防病高产系列栽培措施,合理密植,及时防治病虫害等,对该病均有一定控制作用;施足基肥,增施腐熟有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播种时以硫酸锌作种肥,用量45kg/hm2,或增施钾肥(氯化钾120kg/hm2),可提高植株抗病性,有效降低植株发病率。5.生物防治 增产菌能抑制根部有害病原物对植物的为害,0.2%拌种或叶面喷雾对青枯病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用哈氏木霉菌(Trichoderma hazianum)或绿色木霉(T.viride)等生防菌拌种或穴施等方法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玉米顶腐病于1933年在澳大利亚首次报道,此后在国外许多国家或地区曾有报道。在我国,1998年在辽宁省阜新地区首次发现,其后山东、吉林、黑龙江、新疆等省相继发生。2002年,该病在我国东北春玉米区普遍发生和流行,许多地块因此病造成毁种。据调查,一般发病率为7%左右,重病田发病率高达31%。近年来该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表现不同症状。苗期受害,植株表现不同程度矮化;叶片失绿、畸形、皱缩或扭曲;边缘组织呈现黄化条纹和刀削状缺刻,叶尖枯死。重病苗枯萎或死亡,轻者自下部3~4叶以上叶片的基部腐烂,边缘黄化,沿主脉一侧或两侧形成黄化条纹;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呈蒲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致叶片短小或残缺不全,边缘常出现刀削状缺刻,缺刻边缘黄白或褐色。图1-50 田间苗期症状(叶缘黄化)成株期感病,植株发育矮小,顶部叶片短小、组织残缺不全或皱褶扭曲;雌穗小,多不结实;茎基部节间短,常有似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根系不发达,根毛少,根冠腐烂褐变。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图1-51 植株症状图1-52 根部症状(坏死、基部出现坏死孔洞,主根断折)图1-53 根部症状(剖面坏死斑、形成坏死孔洞)图1-54 亚粘团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为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Wr.&Reink),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镰孢菌属。病菌菌落粉白色至淡紫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至粉末状、长2~3 mm。培养基背面边缘淡紫色、中部紫色,基质不变色。小型分生孢子较小,长卵形或拟纺锤形,多无隔,大小为6.4~12.7μm×2.5~4.8μm,聚集成假头状粘孢子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较直,顶胞渐尖、足胞较明显,2~6个分隔、以3隔者居多,厚垣孢子未见。病菌菌丝生长温度为5~40℃,适宜温度25~30℃,以28℃下生长最快;大、小两型分生孢子萌发温度均为10~35℃,适宜温度25~30℃,低于5℃和高于40℃不能萌发。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可侵染玉米、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谷子、水稻、燕麦、小麦、珍珠粟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狗尾草、马唐草等杂草。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玉米植株地上部均能被侵染发病。长时期潮湿气候有利于发病,在患病处表面可产生粉白色孢子层,病菌分生孢子借助于雨水传播可再行侵染发病。不同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低洼地、园田地发病重,山坡地和高岗地发病轻。玉米不同品种或基因型间发病轻重差异明显,一些杂交种发病较轻。1.选种抗病品种 各地可选择种植对玉米顶腐病抗性好的品种。2.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1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50~180g拌种100kg,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3.改进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提高土壤墒情,减少菌源,兼顾防治其他禾谷类作物上该病的侵染为害,减少互相传播。玉米穗腐病又称玉米穗粒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玉米果穗或籽粒霉烂的总称。玉米穗腐病属于世界性病害,国外早有报道,该病为害玉米果穗籽粒造成直接减产,同时由于种子带菌引起田间大量死苗,加重损失,一般发病率为5%~10%,感病品种发病率高达50%左右,该病曾先后在印度、美国大流行造成毁灭性为害。在国内,1987年,河南省夏邑县玉米由于穗腐病导致种子带菌而引起大量死苗;1988年,陕西汉中地区11个县普遍发生此病,病穗率46%。其后,各玉米产区相继报道穗腐病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10%,重发生年可达70%以上。在云南玉溪地区,作为玉米的主要病害,曾有年损失粮食420万kg的报道。玉米穗粒腐病菌侵染玉米果穗,引起籽粒腐烂,严重影响品质和降低产量;贮藏期间加重玉米籽粒霉烂;而且病菌分泌毒素可导致人畜的中毒和死亡。研究认为,引致玉米果穗和籽粒霉烂的真菌多达20余种,大致可分为3类:(1)根霉、青霉和曲霉等;(2)粉红聚端孢霉、非洲串棒霉、稻黑孢霉、纤细链格孢霉等;(3)串珠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等镰孢菌类。国内外对主要致病菌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国外认为串珠镰孢菌的分离频率最大;徐秀德等对我国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四川、广西6个省区收集玉米籽粒进行分离鉴测,分离鉴定出真菌12个属: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枝顶孢菌Acremonium spp.、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pp.、小核菌Sclerotium spp.、黑孢霉菌Nigrospora spp.、丝核菌Rhizoctonia spp.、附球菌Epicoccum spp.、侧孢霉Sporotricum spp.等。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玉米籽粒携带真菌的种类、分离频率有很大差异,引起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亦有差异;镰孢菌是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菌群,6个省区玉米籽粒平均串珠镰孢菌带菌率为18.40%,禾谷镰孢菌带菌率平均为11.11%;不同省份玉米籽粒携带的镰孢菌的种类数量不同,串珠镰孢菌的比率总体明显高于禾谷镰孢菌。分离频率较高的还有青霉菌、曲霉菌、黑孢菌、木霉菌等。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有关研究报道,我国玉米穗腐病最主要的为串珠镰孢菌穗腐病,其次为木霉菌穗腐病,再次为禾谷镰孢菌穗腐病。不同病菌引起的穗腐病,其症状及流行规律各有差异。主要为害果穗。致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使籽粒发霉。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田间也可发生。图1-55 粉红聚端孢穗腐病(左:症状;右:病原菌)致病菌为粉红聚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Bull.) Link],属半知菌亚门聚端孢属真菌。菌落初为白色,后渐变为粉红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无色,顶端稍膨大,大小为162.5~200μm×2.5~4.5μm;分生孢子顶生,无色或半透明,倒洋梨形,成熟时具1隔膜,隔膜处略缢缩,大小为15~28μm×8~15.5μm,多聚集成头状,呈浅橙红色。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果穗上,从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次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丝核菌侵入玉米果穗后,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粉红色霉层,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致病菌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玉米纹枯病。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籽粒、土壤或植物残体上越冬。该菌大多为表面生。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害扩展。灰葡萄孢穗腐病又称玉米灰霉病。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雌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图1-56 灰葡萄孢穗腐病(左:症状;右:病原菌)致病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Pers.ex Fr.),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淡褐色,具隔膜,直立,较长,大小为1200~2800μm×10~19.3μm,上部具分枝,分枝顶端常膨大,其上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至椭球形,单胞,淡色,大小为6.3~11.3μm×7.5~17.5μm。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的条件,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该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相对湿度高于94%,地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严重。病害常引起果穗和籽粒变黑干腐,生出黑色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由此该病又称“穗黑变病”。图1-57 枝孢穗腐病(籽粒黑腐,表面着生黑色霉状物)贴近穗轴的籽粒近脐部首先受害变墨绿色,向籽粒上部扩展形成污斑,但很少扩展至顶端,受害雌穗变黑变轻。贮藏期间病粒发展引致穗腐。有时在衰老的叶片上亦可侵染为害,但无明显病斑,叶片上布满一层黑色霉层。致病菌为草本枝孢菌[Cladosporium herbarum(Pers.)Link,异名:Hormodendrum cladosporioides(Fresen.)Sacc.],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真菌。有报道尚有枝状枝孢菌[C.cladosporioides (Fresen.) G.A.De Vries]。病菌常形成子座。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中部常有局部膨大,长250μm;分生孢子表面密生细刺,单胞或双胞,大小为5~23μm×3~8μm(图1-58)。图1-58 枝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病害多发生在草本或木本植物上,病残体、土壤及空气中常有病菌残留。病菌从籽粒生长破裂处侵入冠部,繁殖扩展为害。病害主要为害果穗。发病早的果穗苞叶呈苍白色或稻草色,在吐丝后15天内染病,果穗变为灰褐色,整个萎缩或腐烂;重量轻或小的呈挺立状态,穗部内苞叶之间紧密粘附,菌丝在其间生长繁殖,后期苞叶上、花苞上及籽粒边缘产生黑色的分生孢子器。植株生长后期果穗染病,外表症状不明显。侵染始于果穗基部,从果穗梗处向上扩展,剥开果穗或脱粒时,顶部变色,籽粒之间生有白色霉状物(图1-59,图1-60)。图1-59 壳色单隔孢穗腐病(果穗腐烂)图1-60 壳色单隔孢穗腐病致病菌为玉米壳色单隔孢菌[Stenocarpella maydis(Berk.) Sutton,异名:Diplodia maydis (Berk.) Sacc.;D.zeae (Schwein.) Lév.],属半知菌亚门壳色单隔孢属真菌。病菌在寄主表皮下产生较密集的黑色球形至扁球形分生孢子器,直径为350~500μm。分生孢子浅褐色,圆筒形或椭圆形,具1隔膜,双胞,大小为13~33μm×3~7μm;在田间,有时可见无色透明的线状孢子。此外有报道大孢壳色单隔孢(D.macrospora Earle)和纵列壳色单隔孢(D.frumenti Ell.et Ev.)也可引起类似的病变(图1-61)。图1-61 壳色单隔孢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带病种子或秸秆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风传播。玉米抽雄时叶鞘较松散,落入叶鞘内的病菌直接或经伤口侵入,也可从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柄的苞叶间直接侵入。该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8~3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串珠镰孢菌侵染的玉米生长后期的果穗,仅个别或局部籽粒染病,病粒易破碎。果穗表面为粉白色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或灰白色的菌丝所覆盖,严重时籽粒腐烂。病粒上生出粉红色霉状物(多为小型分生孢子),有时可生出橙黄色点状黏质物(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图1-62)。图1-62 串珠镰孢穗粒腐病(籽粒腐烂爆裂,籽粒表面放射状)串珠镰孢菌复合组群中的几种镰孢菌可引起玉米穗腐病,主要为:(1)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异名:Fusarium moniliforme J.Sheld.],有性态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交配型A,称藤仓赤霉(图1-63)。图1-63 拟轮生镰孢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2)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T.Matsushima)Nirenberg],有性态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Wr.,交配型D,称藤仓赤霉。(3)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b&Reinking)P.E.Nelson],有性态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交配型E,称藤仓赤霉。病菌形态描述依次见茎基腐病、鞘腐病和顶腐病。不同种类镰孢菌侵染玉米果穗引致穗腐病,侵染茎部引致茎基腐病。病菌喜于在玉米螟或其他害虫为害后的蛀孔内生长繁殖。湿度大时也为害雄花和叶鞘。干旱、温暖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镰孢菌穗粒腐病的扩展和流行。玉米产生生理裂伤或玉米螟及其他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易被侵染发病。此外,含赖氨酸高的一些玉米杂交种易感镰孢菌穗腐病。发病果穗顶部变为粉红色,籽粒间生有粉红色至灰白色菌丝;受害早的果穗常全部腐烂;病穗的苞叶与果穗黏结紧密,且在果穗与苞叶间长出一层淡紫色至浅粉红色霉状物,有时病部形成蓝黑色的粒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壳(图1-64)。图1-64 赤霉穗粒腐病(果穗籽粒霉烂,穗轴腐烂,产生粉红色霉状物)致病菌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abe),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einitz)Petch],属子囊菌。病菌形态描述见茎基腐病。禾谷镰孢菌侵染玉米果穗引致穗腐病,侵染茎部引致茎基腐病。冷凉、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禾谷镰孢菌穗粒腐病的扩展和流行。玉米生理裂伤或玉米螟及其他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染。玉米青霉穗腐病又称蓝眼病,主要发生在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为害的果穗上,多发生在穗尖端,籽粒上或籽粒间产生青绿色或绿褐色霉状物;掰断果穗,可见穗轴外周呈一灰绿色环带,籽粒基部组织被病菌严重侵染。病菌侵入种胚的,种子发芽时引致幼苗萎凋(图1-65,图1-66)。图1-65 青霉菌穗腐病(果穗顶部和基部籽粒被害状)图1-66 青霉菌穗腐病致病菌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Currie et Thom),属半知菌亚门青霉属真菌。病菌菌落白色至蓝绿色;分生孢子梗帚状二轮生,大小为3~4μm×4.5~6.5μm;分生孢子链长,可达500μm以上;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球形,大小为13~33μm×3~7μm(图1-67)。图1-67 青霉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病原菌多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害,也可通过病健果穗接触传染。病菌发育适温18~28℃,相对湿度95%~98%时利于发病。病害发生轻重与品种特性、植株生长后期的气候条件、玉米收获期果穗水分湿度有关。田间害虫为害、鸟害会加重穗腐病发生。在发病部位的籽粒之间,或着生籽粒的穗轴上,可见黄绿色或黑色的病原菌生出;在潮湿条件下,病原菌产生较多的突出球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籽粒基部因被侵染而呈现黑褐色(图1-68)。图1-68 曲霉穗腐病(籽粒表面形成灰黄色霉状物)致病菌主要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Link:Fr.)和黑曲霉(A.niger N.Tiegh),均属半知菌亚门曲霉属真菌。黄曲霉菌落黄色,黑曲霉菌落黑色。分生孢子梗淡色,多在500μm以上;分生孢子头较大,大小为500~1000μm;分生孢子链较长;分生孢子球形,淡色,单胞,大小:黄曲霉直径为3~6μm;黑曲霉直径为3~4μm(图1-69)。图1-69 曲霉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A、B黑曲霉;C黄曲霉)曲霉菌属于腐生性真菌,能够在土壤和植株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后期,田间的空气中已存在大量的病菌分生孢子。当果穗受到害虫、鸟类及机械损伤等损伤后,很易被曲霉菌等侵染。在潮湿条件下,果穗苞叶外部有大片的深绿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果穗穗轴表面和内部,以及籽粒上均可密生绿色的病菌分生孢子。常导致籽粒发生霉烂。图1-70 木霉穗腐病(左:果穗苞叶腐烂;右:籽粒发芽)图1-71 木霉穗腐病致病菌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Pers.:Fr.),属半知菌亚门木霉属真菌。病菌菌落生长迅速,展生,初白色,后出现松散的絮状气生菌丝,渐黄绿色至蓝绿色;分生孢子梗顶部多次分枝,并形成瓶状或锥状小梗;分生孢子在小梗上聚生,球形,单胞,无色至淡色,直径为2.5~4μm;病菌可产生球形、无色、表面光滑的厚垣孢子,直径为12~14μm(图1-72)。图1-72 木霉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木霉菌以厚垣孢子、分生孢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病菌能够在许多基质上生长。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对玉米果穗的侵染主要发生在灌浆阶段。在玉米收获期表现症状,果穗松软、易断裂,籽粒基部和表面着生灰色菌丝,通常可见大量的黑色、圆形的小孢子。病穗重量减轻,籽粒不充实、无光泽,有条状坏死斑,极易从穗轴上脱落(图1-73)。图1-73 黑孢霉轴穗腐病致病菌为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Berk.&Broome) Petch,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稻虎斯克菌Khuskia oryzea H.J.Hudson,异名:Basisporium gallarum Molliard],属半知菌亚门黑孢属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落初呈灰绿色,后变暗绿色,气生菌丝绒状至絮状。菌丝初无色,后变灰绿色,分枝具隔膜。分生孢子梗单生,正直,有时分枝,具隔膜,长3~7μm。分生孢子近球形、扁球形,初黄褐色,后变黑色,直径10~18μm。有性态的子囊壳球形,直径200μm,子囊孢子双胞,无色,大小为16~21μm×5~7μm(图1-74)。图1-74 黑孢霉菌稻黑孢菌在植株病残体中越冬。该菌为弱性寄生菌,植株生长后期易被该病菌侵染、发病。冷害、干旱、植株根部受害以及叶斑病、茎腐病为害等均导致植株早衰,加重该病害发生。土壤贫瘠、植株营养不良的地块发病重。果穗发病,多始于穗顶部,自上而下逐步发展。受害籽粒行间生出灰白色絮状菌丝层,向周围蔓延覆盖,菌丝层中散生出黑色小球状物(病菌的孢子囊)。病部扩展迅速,受害籽粒逐渐变褐、腐烂、干缩。剖切穗轴,可见松软、变褐、腐烂(图1-75)。图1-75 根霉穗腐病(果穗腐烂,病粒表面和间隙密生霉状物)致病菌为玉蜀黍根霉菌(Rhizopus maydisBruderlein),属接合菌亚门根霉属真菌。病菌易于人工培养,生长迅速。菌丝白色至灰白色,发达,分枝,无隔;具有明显的匍匐菌丝及假根的分化;病菌孢子囊大量形成后,致菌丛呈灰色至深灰色;孢囊梗单生或2~3根丛生,顶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直径为110~165μm;孢囊孢子球形至椭球形,淡色,单胞,大小为4.5~7μm×5.5~8.3μm(图1-76)。图1-76 根霉菌(孢子囊梗、孢囊孢子)相比而言根霉穗腐病不及其他穗腐病发生严重。病菌可在土壤中越冬。该菌为弱性寄生菌,潮湿的气候条件,果穗受到害虫、鸟类和机械等损伤后,遇到早霜为害后,或贮藏不当时,易于被病菌侵染。该病易与枝孢穗腐病及黑孢霉轴穗腐病的症状混淆。广义上的玉米穗腐病还应包括玉米储藏期间的穗粒霉变。收获后及储藏期间的霉变是收获时病害的延续和发展,凡可造成玉米穗粒腐烂变质的微生物均为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故该病的病原菌相当广泛。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的不同,以及品种差异,地域范围不同等,分离到病原菌的种类和比例会有所差异。因此,对于玉米穗腐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病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穗腐病抗性差异显著,发病严重地区,应选种抗性强、果穗苞叶包裹紧的品种。2.农业防治措施 与豆科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避免在低洼阴冷的地块种植玉米;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避开雨季;合理密植、适时追肥、及时收获、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对穗部的为害等措施,均可以减轻穗腐病的发生;采收时果穗水分控制在18%、脱下的籽粒保持在15%以下;做到安全储藏;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病果穗,减少越冬菌源。3.药剂防治 玉米穗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区,于播种前药剂拌种,可减轻发病。玉米灰斑病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具有高湿度环境玉米种植区的重要病害。1925年美国伊利诺斯州首次报道该病发生。目前在北美洲、中美洲、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普遍发生,被称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全球性的重大病害。近年来,随着免耕法的推广,该病渐趋严重,在美国田纳西州病重时可减产20%。在我国,1991年该病在辽宁省丹东地区突然大发生,在很多杂交种上为害严重,致使玉米植株上部叶片枯死。相继,在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山东东部沿海以及辽宁南部沿海、吉林的局部地区持续严重发生。目前该病已向北扩展到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在北方夏玉米和春玉米区具有潜在的威胁性。灰斑病发生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影响光合作用,减产可达5%~10%,已成为玉米上重要的叶部病害。图1-77 田间症状图1-78 叶鞘和果穗苞叶症状图1-79 叶片病斑图1-80 抗病品种上过敏性病斑图1-81 高感品种上后期病斑图1-82 病斑周围水浸状晕圈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叶鞘和苞叶。病菌最初先侵染下部叶片引起发病,发病初期病斑为淡褐色,渐扩展为灰褐色、灰色至黄褐色的长条状或矩形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并受到叶脉限制。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大小为0.5~20mm×0.5~2mm,少数可以长达30mm,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使叶片枯死。通常在湿度大时,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以叶背面产生最多。气候条件适宜时,病斑可扩展到整个植株叶片,造成叶片枯死,最终导致病株茎秆破损和倒伏,籽粒灌浆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玉米灰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表现的病斑大小、形状等特征差异较大,且容易与玉米小斑病相混淆,故对其诊断应予注意。玉米灰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Tehon&Daniels),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其有性态属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sp.)。病菌子实体在叶片两面着生。无子座或仅有少数褐色细胞。分生孢子梗3~10余根丛生,暗褐色,上下色泽均匀,宽度一致,具1~4个隔膜,正直或稍弯,无分枝。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正直或稍弯曲,无色,具1~8个隔膜,基部倒圆锥形,脐点明显,顶端较细稍钝,大小为30~135μm×6.0~9.9μm(图1-83)。图1-83 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玉米灰斑病菌以子座组织在玉米病株残体上越冬,病菌可存活7个月之久。次年条件适宜时,干燥条件下存留的植株病残体的子座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侵染;但埋在土壤内的病株残体中的病菌则很快丧失生命力。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植株病残体上产生的病菌分生孢子被传至玉米叶片上并萌发,通过叶片上的气孔侵入组织内部、扩展形成病斑。病斑在少耕地上发病重,这与田间遗留病株残体多越冬菌源数量大,为翌年提供接种源密切相关。灰斑病发生的轻重程度取决于接种源、植株生长期和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此病多在温暖、湿润、多雨条件下发生。此外,玉米生长后期遇到高温干旱的气候,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植株的抗病性降低,会导致灰斑病大发生。1.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对灰斑病抗性差异显著,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当前控制病害的有效措施。目前,下述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性:东单60、海禾3号、辽613、沈单10号;而农大108、沈单16、屯玉52等具有中度抗性。2.减少菌源 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地促使遗留病残体腐烂。3.农业防治措施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和浇灌,避免田间积水,避免后期脱肥,提高植株抗病性。通过降低田间湿度而创造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玉米大斑病是世界性分布的病害,遍布五大洲各玉米产区。该病主要分布在气候较冷凉的地区,在前苏联、美国、法国、阿根廷等均曾有过严重发生的报道。在我国,玉米大斑病最早于1899年发现于东北,现已遍布全国各玉米产区,主要发生在气候凉爽、昼夜温差较大、湿度大的玉米种植区,特别是东北、华北北部、西北、西南地区及其他海拔较高的春播玉米区发生严重,是春播玉米最重要的病害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除个别地区和个别年份发病较重外,一般为害不大。随着杂交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大斑病的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年份,大斑病可造成减产5%,严重发生年份,如1974年,吉林省曾因发生大斑病而导致玉米减产20%。20世纪80年代,由于感病杂交种被淘汰,大面积流行为害得以控制。近些年,由于病菌新小种的出现和某些感病品种的扩大种植,在部分地区大斑病又有所回升。目前,除春玉米区外,大斑病在夏播玉米区和华南、华东地区也有发生。玉米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自然条件下,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发生较重。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苞叶和叶鞘。病害一般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以后自下而上发展。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点状水浸斑。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0~100mm×5~10mm,有的长度可达200mm。病斑大小、形状与玉米抗病基因型有关。感病品种上,斑点沿叶脉迅速扩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长梭状萎蔫斑,抗病品种上,病斑表现不规则梭状、长条状、点状褪绿斑;发病严重时,病斑常汇合连片,引起叶片早枯。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孢子。叶鞘和苞叶上的病斑开始呈水浸状、形状不一,后变为长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斑块,易与叶鞘和苞叶上发生的其他病害相混淆,后期也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受害玉米果穗松软,籽粒干瘪,穗柄紧缩干枯,严重时果穗倒挂。在抗病品种上病斑长椭圆形,边缘黄绿色,与病斑较大的小斑病不易区分。图1-84 田间症状图1-85 叶片病斑图1-86 含抗病基因品种上的病斑图1-87 不含抗病基因品种上的病斑玉米大斑病的致病菌为玉米大斑突脐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突脐蠕孢属真菌;有性态为大斑刚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 Leonard et Suggs]。病菌分生孢子梗自气孔抽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状曲折,基细胞膨大,顶端颜色较淡,孢痕明显,具2~8个隔膜,大小为35~160μm×6~11μm;分生孢子长梭形或蠕虫形,榄褐色,中央宽,两端渐狭,多数正直;顶细胞钝圆形、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为45~126μm×15~24μ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分生孢子大小和形状变异较大,常因环境条件和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温度较低时呈纺锤形,温度较高时则变细长。病菌的有性态在自然界尚未发现。图1-88 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菌丝体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35℃,以28~30℃为最适。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0℃,最适20℃。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23~25℃。分生孢子的形成,特别是萌发和侵入均需要高湿条件。光线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斑病原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一般认为玉米专化型内有5个生理小种。我国以往认为以0号小种为主,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含有Ht1基因的抗病品种推广后,生理小种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生理小种。目前,在东北春玉米区1号和0号小种为主要的优势小种。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残体内随同散落于田间地表,或堆积在村屯附近玉米秸垛中越冬,作为田间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内不带菌,种子表面可带菌,但带菌率极低。翌年5~6月,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株残体中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新产生的及部分越冬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到田间进行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落在玉米叶片上,遇到田间湿度较大或重雾、叶面上结有游离水滴时,经2h即可萌发侵染。以后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生长期病菌可多次进行再侵染,尤其在春夏玉米混作区,菌源交替,再侵染次数更为频繁。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温度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栽培条件对病害的轻重程度也有一定影响。如单作玉米,由于行间温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比间作套种玉米病重;无论春玉米还是夏玉米在适于播种的期间内,晚播均比早播发病重;育苗移栽玉米,由于植株矮,生长健壮,生育期提前,因而比同期直播玉米病害轻;密植玉米田间湿度大,比稀植玉米病重;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后期脱肥地块病重。总之,凡能促进玉米健壮生长,不利于病菌侵染的栽培措施均能减轻发病,反之,则使病害加重。防治玉米大斑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科学布局品种,减少病菌来源,增施有机肥,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等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耐病品种及品种合理布局 不同品种对大斑病抗性差异显著,但表现高抗的品种较少。长期有效地控制住病害的流行,除采取选育多基因抗病品种改变种质本身的抗性基因单一化外,在生产上应积极有计划地从空间上、在大的区域里合理布局品种,在一定区域里种植一套抗源、或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个区域里种植另一套抗源或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这样既能起到隔离作用,又能限制毒力小种的定向选择,防止优势小种的形成和扩散。在大斑病发生较重的地区,可以种植丰产性好的抗病品种。经鉴定,一些品种如郑单958、农大108、四单19、沈单16、沈单10、吉单180、本玉9号、东单60、吉单209、丹玉39、龙单13、登海11、通单24、川单21、铁单12、吉单342、迪卡3号、银河14、丹科2123、中单9409、强盛1号、川单23、登海3号等对大斑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种推广抗病品种。2.控制菌源 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冬前深翻土地,促进植株病残体腐烂;发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叶,减少后继侵染源。3.农业防治措施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合理密植,改善玉米田的通风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菌侵染。4.药剂防治 由于玉米植株高大,经济效益不高,田间作业比较艰苦,目前生产条件下进行大面积药剂防治尚有难度,但以药剂防治来保护价值较高的自交系或制种玉米和高产试验田等则较为可行。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玉米南方叶枯病,是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为害的一种重要病害。由于感病杂交种的推广,小斑病已成为许多国家玉米生产上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感病自交系的不断引进和感病杂交种的普遍推广,该病逐渐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目前,小斑病分布极为普遍,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辽宁、山西、陕西等地区为病害常发区。通常感病品种在一般发病年份减产10%以上,重发病年份减产20%~30%。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抽雄灌浆期发生严重。主要侵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苞叶、果穗乃至籽粒。病害的侵染部位及叶片上病斑特点因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病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图1-89 叶片初期病斑(黄色小点)叶部病斑症状因品种抗病性的不同表现3种类型:(1)病斑受叶脉限制,椭圆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大小为10~15mm×3~4mm,此为病害的典型症状;(2)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多为椭圆形,灰褐色;(3) 病斑为小点状坏死斑,黄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属于抗病类型病斑。前两种症状类型,在有些玉米品种上遇高温潮湿条件,病斑周围或两端可形成暗绿色的浸润区,浸润区的大小因品种而有差异,此现象在苗期尤为明显,属高度感病的表现类型。这种具暗绿色浸润区病斑的病叶,萎蔫死亡较快,因此又称为“萎蔫型病斑”;坏死小点状的病斑,在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病斑数量多而连成片时,病叶可变黄枯死,但不表现萎蔫状,故称为“坏死型病斑”。以上各种类型的病斑,尤其是前两种病斑类型,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均可产生隐约的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图1-90 叶片中期病斑(黄色椭圆斑)图1-91 叶片后期病斑图1-92 抗病品种叶片上病斑(示晕圈)玉米小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Nisik.)Shoemaker,异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ik.et Miyake],属半知菌亚门双极蠕孢属真菌;其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Drechsler),属于子囊菌。图1-93 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菌分生孢子梗散生于病斑正反两面,从寄主的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长出,单生或2~3根束生,橄榄褐色至褐色,挺直或呈膝状曲折,下部较粗色浓,3~18个隔膜,以6~8个者居多,大小为80.3~155.6μm×5~10μm。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梗常呈不规则分枝,长度可超过1m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正直或略向一方弯曲,中间或中间稍下部较粗,两端渐细,褐色至深褐色,胞壁较薄,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脐点明显,深褐色,凹入基细胞内。具1~15个隔膜,以6~8个者为多,大小为13.8~129.2μm×4.8~17.3μm。分生孢子萌发自两端芽管顶端形成椭圆形的附着胞,长出侵入丝自表皮细胞侵入寄主。在自然条件下,有时在叶鞘和叶片连接部位可生出子囊座。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喙部明显,大小为357~642μm×276~443μm,部分埋在寄主组织内。子囊内有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线形,无色,彼此缠绕在一起呈螺旋状,有5~9个隔膜,大小为147~327μm×6.3~8.8μm,萌发时每个细胞均能长出芽管。小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菌丝的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适温28~30℃。分生孢子形成适温20~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较广,以26~32℃为适,5℃以下、42℃以上很难萌发,45℃以上即丧失生命力。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都需要高湿。分生孢子抗干燥的能力很强,在玉米种子上可存活1年。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可分为具细胞质专化性的T、O、C等3个生理小种。我国主要为O小种,而T小种和C小种出现极少。近年研究认为,O小种内不同菌株间也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玉米小斑病的侵染发病规律与大斑病相似。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残体内在干燥的条件下越冬,在地面病残体上的病菌至少能存活1年以上。次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在病残体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至田间的玉米植株上进行侵染。病菌也可以分生孢子的方式附着在玉米种子上进行远距离的传播。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夏玉米一般在苗期即开始发病,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期。当田间温度高(平均温度高于25℃)、降雨多、相对湿度大时,病害发生严重,叶片的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在植株间快速传播,引起流行。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因布满病斑逐渐枯死。玉米小斑病防治与大斑病防治相似,应采取以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显著,种植抗病品种是当前控制小斑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一些品种对小斑病有较好的抗病性。在推广应用时,应注意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轮换,以避免抗性基因和细胞质单一化,防止新小种的产生或原次要小种变为优势小种,稳定品种的抗病性。2.减少菌源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株茎叶;深翻土地,促使植株病残体腐烂;将玉米秸秆粉碎、腐熟,促使病原菌死亡。3.农业防治措施 施足底肥,生长中期追施复合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或采用间套种方式以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4.药剂防治 制种田于发病初期结合打除病叶喷施杀菌剂。玉米圆斑病于20世纪40年代曾在美国一些州发生流行。在我国,1958年在云南省玉米上首次发现,1965年吉林省曾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相继在我国云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见有发生报道。近年来在吉林等地的个别品种上发生为害严重。圆斑病不仅为害叶片,也为害果穗,果穗黑腐的籽粒既丧失发芽力又不堪食用。发病率轻者为20%~30%,重者病地块可高达70%~90%。病菌可侵染玉米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等各个器官部位。叶片上病斑散生,初呈水渍状,淡绿色至淡黄色小斑点,后扩大呈圆形至卵圆形,微具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有黄绿色晕圈,大小为3~13mm×3~5mm。有时出现长条状线形斑,大小为10~30mm×1~3mm。病斑表面生黑色霉层。图1-94 田间症状图1-95 叶片病斑图1-96 不同生理小种为害症状图1-97 穗部、叶鞘症状图1-98 果穗、苞叶和籽粒受害状果穗发病,开始于穗顶或穗部的外苞叶上发生,后向果穗内部扩展,侵染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籽粒变黑干秕失去生活力,造成穗腐。籽粒表面和籽粒间长有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手捻籽粒即成粉状。叶鞘染病时初生褐色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大型病斑,也具同心轮纹,表面产生黑色霉层。苞叶染病表现不规则形枯斑、深褐色。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T细胞质玉米引致果穗黑腐,易与圆斑病为害玉米果穗症状相混淆,应注意区别。玉米圆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异名:Heminthosporium carbonum Ullstrup,Drechslera zeicola(G.L.Stout)Subramanian and P.C.Jain],属半知菌亚门双极蠕孢属真菌;有性态为炭色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carbonumP.R.Nelson)。图1-99 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分生孢子梗榄褐色,顶端色淡,单生或2~6根束生,直立或有膝状曲折,基部细胞膨大,孢痕明显,6~11个隔膜,大小为117~180μm×6~9μm;分生孢子暗褐色,胞壁较厚,长椭圆形,中央宽,两端渐狭,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多数正直,脐点小不显著,位于基细胞内,4~10个隔膜,以5~7个为多,大小为33~105μm×12~17μm,平均56.9μm×12.4μm。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两端细胞长出芽管。有性阶段为炭色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carbonumP.R.Nelson)。在培养基上子囊座散生,埋生或部分突出,椭圆形、近球形,膜质、深褐色,顶端呈乳头状突起,大小为355~550μm×320~430μm;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正直或微弯、无色,内含1~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丝状,无色,5~9个隔膜,大小为182~300μm×6.4~9.6μm,螺旋状缠绕,子囊之间有拟侧丝。圆斑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已知该病原菌有5个生理小种,我国有2个,即生理小种1号和2号,以生理小种1号为优势小种。玉米圆斑病传播途径与大、小斑病相似。病菌以菌丝状态在田间散落的或秸秆垛上的叶片、叶鞘、苞叶和籽粒里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菌源。第二年7月中旬以后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越冬菌丝开始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和果穗,引起发病。湿度是发病流行的决定性因素,高温多雨、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病害流行,少雨干旱年份发病轻。发生轻重与栽培地势、茬口、土壤耕作状况、播期、土壤肥力、施肥时期、种类和数量关系密切。地势高、通风透光条件好的地发病轻。多年连作田发病明显重于轮作田。施用农肥或测土配方施肥的地块发病轻。深翻地起垄播种比硬板地播种发病轻。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显著,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圆斑病最重要的措施。在应用抗病性品种时,应注意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轮换,以避免抗性基因和细胞质单一化,防止新小种的产生或致病性变异,以延长品种的使用寿命。2.减少菌源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株茎叶及烂果穗;深翻土地,促使植株病残体腐烂;将玉米秸秆粉碎、腐熟,促使病原菌死亡;减少从病区调种,在玉米出苗前彻底处理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3.农业防治措施 施足底肥,生长中期追施复合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或采用间套种方式以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4.药剂防治 制种田或种植感病品种可辅以药剂防治,降低病害发生和损失率。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可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病菌;在玉米吐丝盛期,即50%~80%果穗已吐丝时,喷施20%三唑酮乳油,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间隔7~10天,连续防治2次,有良好的防病效果。玉米褐斑病约在1910年首先发现于印度。在美国南部局部多湿地区有过暴发流行造成严重损失的报道。在我国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也都有过发生的记载,发生极为普遍,是夏玉米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病菌在土壤中积累的速度加快,因而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早且严重,常导致在玉米生长前期病叶快速干枯,造成较严重的产量损失。玉米褐斑病是玉米中后期病害,喇叭口末期始见发病,抽穗期至乳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害主要发生在叶鞘、叶片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的小点,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mm。在叶片上,病菌侵染后,常形成大面积的褪绿小斑点,颜色逐渐加深,为黄褐色,叶片因大面积发病而干枯。图1-100 叶鞘症状图1-101 叶片症状叶片中脉和茎秆上的病斑直径较大,可达3mm,有时相连成不规则的大形斑。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组织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休眠孢子。高度感病品种在植株生长前期,一旦被病原菌侵染,全株叶片迅速发病并变干枯。茎部感染通常发生在节下,易因风吹而在病节处倒折。除褐斑症状外,还有一种整株黄点型症状。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Miyabe)Miyabe,异名:Physoderma zeae-maydis F.J.Shaw and E.J.Butler],属鞭毛菌亚门节壶菌属真菌。图1-102 病菌休眠孢子囊(叶片组织内)玉蜀黍节壶菌是玉米的专性寄生菌,在寄主的薄壁细胞内寄生。营养体为有丝状体相连的膨大的细胞。无性繁殖时,丝状体消解,每个膨大的营养体细胞发育成1个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壁厚,近椭圆形至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20~30μm×18~24μm,黄褐色,一侧略扁平,有(囊)盖,萌发时从盖口释放出20~30个单鞭毛的游动孢子,大小为5~7μm×3~4μm,鞭毛长为孢子的3~4倍。有性繁殖时,游动孢子与寄主接触变为变形体状,并以根状细须侵入叶毛细胞,随后在被侵入的寄主组织上形成配子囊,产生并释放出游动配子。该菌喜高湿和高温,休眠孢子囊的萌发需要有水滴条件和23~30℃的气温。故该病在我国南方发生较重,北方则在7、8月份雨季发生较多。该菌除侵染玉米外,还能侵染大刍草。病菌以休眠孢子或休眠孢子囊的形式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在玉米生长期,越冬的休眠孢子被风雨传播到玉米组织上,在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水滴中移动,并形成侵染丝,通常于喇叭口内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在侵染后的16~20天,进入叶肉组织或薄壁组织细胞里的菌丝形成膨大的营养体细胞,进而形成休眠孢子(囊)越冬。休眠孢子(囊)在干燥的土壤和病残组织中可以存活3年以上。游动孢子侵染一般发生在白天,其保持侵染能力的时间很短,释放出来后几个小时即失去侵染力。病菌喜高温高湿,因此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关。玉米心叶末期至穗期连续降雨和高温天气对该病的发生有利。品种间对该病的抗性差异不明显。1.种植耐病品种 目前对品种的抗病性缺乏系统鉴定和研究,但发现具有黄早四亲缘关系的品种较为感病,在雨水多的地区应避免种植这类品种。2.减少菌源 秋收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并进行土地深翻,以减少次年的侵染菌源。3.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密植,间隔套种。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少田间湿度;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必要时实行3年以上轮作。4.药剂防治 必要时可以喷用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等。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或拟眼斑病,已在我国普遍发生。作为一种主要在亚热带玉米区发生的病害,目前已扩展至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而在辽宁沿海等局部地区已成为主要病害,曾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1996年,辽宁葫芦岛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大流行,绥中县1.8万hm2玉米受害,因此损失玉米800万kg。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病迅速时叶片上病斑相连导致叶片枯死,引起严重产量损失,重病田减产30%以上。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点状褪绿斑,病斑逐渐扩展,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黄白色,边缘褐色或有褪绿晕圈,有些品种仅表现为褪绿斑。病斑一般直径大小为1~2mm,在一些品种上病斑直径可达4~7mm。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密布全叶,每个叶片上的病斑可达几百至上千个,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死。图1-103 田间症状图1-104 初生病斑图1-105 后期叶片病斑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与感病品种上,表现的病斑大小、形状、外围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较大,且容易与其他叶斑病相混淆,故对其诊断应予注意。图1-106 抗病品种叶片上病斑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致病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真菌。图1-107 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性态为新月旋腔菌(Cochliololus lunatusNelson et Haasis),属子囊菌亚门旋腔菌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分化明显,直或弯,上部多呈屈膝状弯曲,褐色;分生孢子较粗壮,多数具4个细胞,两端细胞淡褐色,中间细胞深褐色,有的稍弯,显现出一侧突起、另一侧较平的背腹形状,大小为18~34μm×7~16μm。此病菌除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水稻、番茄、辣椒等多种植物。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的形式在植株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形态通过种子携带而成为初侵染源,但后者对病害流行的作用较小。越冬阶段,病残体被翻入土壤后腐烂,则其上的病菌一般不能存活。次年,在适宜的条件下,未腐烂的玉米病残体上的病斑中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至田间,侵染玉米叶片。经过5~10天,叶片上产生褪绿小点,逐渐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又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向上部叶片扩展,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小而圆的病斑,病斑多时造成叶片干枯,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籽粒灌浆不足,产量降低。当田间温度高、湿度大、夜间叶片上结露时,弯孢菌叶斑病发生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轻重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及栽培措施关系密切。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高的年份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重茬地或邻近玉米秸垛的地块发病重。平地发病重,山地发病轻。不同发育阶段抗病性不同,苗期比较抗病。1.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但表现高抗的品种极少。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选择具中抗水平或耐病性较好的品种,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具有一定抗病水平的品种有:农大108、鲁单981、鲁单50、吉单209、新铁单10、东单13、辽单565、郑单19、农大84、强盛1号、浚单18、金海5号等。2.减少菌源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中的植株病残体;通过深翻,促使病残体腐烂;将收获的玉米秸秆粉碎并充分腐熟以使秸秆上的病菌分解死亡。3.农业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施肥、改善田间通风条件等措施,提高植株抗病性。4.药剂防治 由于药剂防治成本较高,所以一般生产田无需进行药剂防治。在制种田若发生病害,可在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控制病害扩展。玉米纹枯病在美国、新西兰、日本等许多国家均有严重发生的报道。在我国最早于1966年吉林省见有发生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以后,继吉林省之后,辽宁、湖北、广西、河南、山西、浙江、陕西、河北、四川、山东、江苏等省区陆续发生。近年来,随着生产对玉米品种耐密性要求的提高,品种田间种植密度明显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田间土壤湿度相对提高,环境条件更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病害发生早和严重时,可造成显著的产量损失,减产达15%以上。在南方多阴雨地区和沿海地区发生严重,田间发病率达50%以上。在北方,玉米纹枯病菌也可以侵染小麦,在田间土壤和大气湿度高时,纹枯病也会较重发生。由于该病为害玉米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秆,引起茎基腐败,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引起茎秆倒伏,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籽粒形成直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很少发生。主要为害叶鞘和果穗,也侵害茎秆。图1-108 基部叶鞘病斑图1-109 茎秆上病斑病害最初多由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开始水浸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常多个病斑扩大汇合成云纹状斑块,包围整个叶鞘,使叶鞘腐败,并引起叶枯。果穗受害,苞叶上产生褐色云状病斑,内部籽粒、穗轴均变褐色腐烂。茎秆被害,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后期露出纤维组织。环境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到稀疏的白色蛛丝状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周围有少量菌丝体和寄主相连。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多为扁圆形,菌核直径1~2mm,极易脱离寄主,遗落田间。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及菌核大小、数量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一般在感病品种上,环境条件适宜,特别是湿度高时,病斑扩展快,斑块大,颜色浅,菌核形成的数量多而大。纹枯病发生后,病菌破坏叶鞘甚至茎秆组织,导致植株水分和营养代谢的紊乱。若病害在玉米抽雄前即严重发生,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常导致植株倒折,引起玉米倒伏。图1-110 叶鞘上初生菌核(左)、成熟菌核(右)图1-111 叶片上云纹状病斑图1-112 雌穗苞叶上病斑及菌核玉米纹枯病的致病菌有3种:(1)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A.B.Frank) Donk],是引起玉米纹枯病的最主要致病菌;(2)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Voorhees),有性态为Waitea circinata Warcup et Talbot;(3)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Vander Hoeven),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cerealeMurray et Burpee)。图1-113 病菌菌丝(示直角分枝)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淡黄褐色。菌丝初无色,较直,直径4.4~10.1μm,分隔距离较长,主枝长30.5~282.8μm。分枝呈直角、近直角或锐角,分枝处大多有缢缩现象,近分枝处有隔膜。菌核初为白色,随后变为不同程度褐色。在寄主上形成的菌核卵形、椭圆形,褐色,表面粗糙,无内外部分化,大小为0.5~2mm×0.3~0.5mm,切面呈薄壁组织状。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侵染靠营养体菌丝和其组织体菌核。有性态在自然条件下少见,在侵染上作用不大。玉米生长后期,在病组织(或基质)表面或其附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子倒卵圆形,无色,大小为8.3~9.9μm×9.9~21.6μm,顶端有4~5个小梗,其上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卵形、椭圆形,基部尖,大小为3.3~6.6μm×3.3~3.9μm。病菌菌丝生长温度最低7~10℃,最适26~30℃,最高38~39℃。菌核形成温度,最低11~14℃,最适22℃,最高34~37℃,属高温型菌。该菌寄主范围较广,在自然情况下可侵害15科200多种植物,包括玉米、高粱、谷子、麦类、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病原菌以菌核或休眠菌丝在土壤或玉米病残体上越冬。土壤中的菌核是次年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环境湿度和温度适宜时,菌核或休眠菌丝萌发形成新生菌丝。新生菌丝生长扩展至玉米贴近地表的茎基部叶鞘组织,侵染叶鞘后,菌丝在组织中逐渐向上部扩展,在叶鞘上形成大片的病斑,并可以侵染扩展至果穗,在苞叶上产生云纹斑。玉米收获后,玉米茎秆还田或植株收割后的根茬残留田间,这些组织上的病原菌也随之遗留于田间,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中,病菌可借流水、雨水反溅、或接触传播,形成再侵染。纹枯病发生轻重与品种关系密切。不同玉米品种或杂交种对纹枯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生育期中晚熟品种,病害发生期长,发病相应较重。连作重茬增加菌源积累发病重。病害发生轻重还与栽培管理及种植方式密切相关。氮肥施用过多,长势偏旺,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发病重。高肥密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发病。在品种、菌源数量和栽培管理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地区间、年度间发病轻重,主要受气象条件,特别是温湿度的影响。玉米纹枯病防治应采取减少越冬菌源,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喷药保护的综合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或耐病性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但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地区的抗病品种。具有耐病性的品种有:农大3139、吉单342、成单22、濮单6号、雅玉10号、登海3号、成单23等。2.减少菌源 在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表层土壤中的菌核数量;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也可以有效减少田间的菌源数量。在玉米生育前期发现病叶时及时摘除,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3.农业防治措施 不偏施氮肥、平衡施肥以避免植株后期脱肥而增加感病性,合理密植或采用间作方式以降低田间湿度等措施均能减轻病情。4.药剂防治 病害重发区,于玉米生长中期在茎秆下部喷施药剂,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玉米炭疽病广泛发生于全世界各玉米主产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至少28个国家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其中法国、德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发生较重,美国个别年份有的地区在极端潮湿的条件下也曾有过较重发生。我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炭疽病的记录。该病苗期能引起死苗,成株期为害叶片、叶鞘导致叶枯,造成较严重的产量损失。由于玉米炭疽病发病症状与玉米多种叶斑病症状容易混淆,未能被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该病是玉米生产中不容忽视的一种病害。玉米炭疽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引起种苗萎蔫、颈腐、根腐、茎腐、叶枯、顶枯及粒腐等症状。通常习惯上将苗期及成株期叶部斑枯型症状称炭疽病,主要发生在玉米中后期植株的中、下部叶片上。图1-114 叶片上病斑图1-115 衰老叶片上病斑汇合图1-116 病斑上形成黑色分生孢子盘叶片发病,病斑多出现于叶片端部的两面,水浸状,半透明,圆形至不规则形,后变为梭形,病斑大小为2~4mm×1~2mm,中央淡褐色,边缘深褐色,其上密生黑色粒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病斑可汇合成大的斑块,甚至占叶面积的一半以上,使叶片枯死。叶鞘受害,产生的病斑较大,椭圆形,颜色略浅。症状表现和寄主的抗病性有关,据此将病斑分为感病、抗病和过敏性抗病反应3种类型。感病型病斑呈典型的灰绿色特征,椭圆形,病斑上具有扩大形成的同心带,有些品系在病斑周围有褪绿区,而且往往没有典型的灰绿色;抗病型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有黄褐色至褐色的中心,病斑周围常环绕褪绿至淡黄—橙色的变色带;过敏性抗病型病斑很小,而且一般不扩大,除褪绿斑点阶段外,最终发生斑点区坏死。玉米炭疽病的致病菌为禾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G.W.Wils.],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有性态为禾生小丛壳菌(Glomerella graminicolaPolltis),属子囊菌。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黑色;分生孢子盘中具分散或成行排列的刚毛,数量较多,暗褐色,顶端色泽较淡,正直或微弯,基部略微膨大,顶端较尖,3~7个隔膜,大小为64~128μm×4~6μm;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0~14μm×4~5μm;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单胞,微弯,内含物不呈颗粒状,大小为26.1~30.8μm×4.9~5.2μm。图1-117 病菌分生孢子盘、刚毛和分生孢子该菌寄主范围较宽,可侵害高粱及狗牙根草、珠鸡草、稗草、马唐、糖密草、委内马拉草、巴西稗草和狼尾草。玉米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种子上越冬的病原菌可直接侵染幼苗发病,造成死芽和死苗。病株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借气流或雨水反溅将孢子传带到叶片上,遇到适宜的条件萌发后从气孔侵入或从表皮直接穿透侵入。发病后,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引起再侵染。杂草寄主也可能成为该病初侵染和再侵染的菌源。土壤中携带病菌的玉米残体是早期侵染的重要菌源,因此重茬连作的玉米田发病较重。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1.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地区的抗病品种。2.减少菌源 搞好田间清洁,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配合深翻土地,以减少菌源。3.农业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注意通风排水,及时中耕除草,促进玉米健壮生长,以提高抗病性。重病地与非寄主作物轮作。4.药剂防治 应用内吸性药剂或种衣剂包衣种子。田间发病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玉米北方炭疽病亦称眼斑病,早于1959年在日本报道该病发生,相继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南斯拉夫和新西兰等国发生为害,个别品种上可造成50%的产量损失。在我国,该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云南等省的玉米产区。该病在吉林省曾是造成玉米“翻秸”的主要原因,7、8月份气温较低、降雨多的年份可严重为害,使大量植株枯死,造成严重损失。玉米北方炭疽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的中上部叶片,病菌侵染后在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产生病斑。病斑初时很小,水浸状,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2mm×0.5~1.5mm;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或紫色,并具狭窄而带黄色的晕圈,看上去似眼睛,故有“眼斑病”之称。有时病斑一侧因受叶脉限制而表现平直。发病盛期病斑汇合,可使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分生孢子盘大部分生于寄主组织内,肉眼难以看到。由于果穗包裹于苞叶内,籽粒很少受害,通常仅为害果穗顶端裸露的籽粒。图1-118 田间大面积发病症状图1-119 受害植株图1-120 叶片及中脉病斑(灰白色点状、具水浸状晕圈)玉米北方炭疽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常常混合发生,但北方炭疽病菌可以侵染叶片中脉和叶鞘,产生褐色小斑点,而弯孢菌一般不侵染中脉和叶鞘。因此,在病害诊断上应予注意。图1-121 茎秆病斑图1-122 后期病斑连片导致叶枯玉米北方炭疽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球梗孢菌[Kabatiella zeaeNarita et Hiratsuka,异名:Aureobasidium zeae(Narita&Hiratsuka)Dingley],属半知菌亚门球梗孢属真菌。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大部分埋生于寄主气孔下,极小,无色,无刚毛;分生孢子梗短棒形,无色,顶端膨大;分生孢子2~7个聚生于其孢子梗的顶端,镰刀形、长梭形、近棒形,无色透明,单胞,微弯,大小为18~33μm×4~5μm,平均大小为27μm×3.6μm;分生孢子脱落后,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上隐约可见小枝梗。病菌在大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在培养初期菌落略显乳黄色,随着菌龄增加,菌落颜色由乳黄色变为粉红色,进而转为粉红色和黑褐色相间,表面有极短的粉末状菌丝。菌落革质,呈现放射波纹状,难于用接种针挑取。病菌分生孢子在5~35℃范围内均能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高于40℃时孢子不能萌发。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在玉米和高粱上为两个不同的生理小种,玉米的小种可侵染高粱,而高粱的小种,除非有伤口,否则不能侵染玉米。该病菌的寄主范围较窄,在我国除侵染玉米外,还能侵染高粱。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植株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内部和表面也可以携带病菌,但前者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次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在植株病残体上生长出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经风雨传播至玉米幼苗上,并引起发病,叶部受侵染后经4~10天出现病斑。田间再侵染靠气流传播引起。在玉米生长中后期,若遇凉爽高湿的气候,北方炭疽病极易严重发生导致产量损失。冷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北方夏季气温较低、降雨多的年份发病较重。幼嫩叶片比成熟叶片抗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甜玉米比较感病。1.种植抗病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应淘汰感病品种,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以确保在病害流行年分减轻生产损失。2.减少菌源 秋收后及时深翻土壤,促进田间植株病残体的腐烂分解。此措施能够有效促使植株病残体上病原菌的死亡,减少次年初侵染菌源。3.农业防治措施 施足底肥,加强中耕管理,玉米生长中期及时追肥,防止后期早衰,提高植株抗病性。玉米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该病菌最早为害高粱,随着玉米的大面积种植,该病菌侵染玉米。该病在许多国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在某些地区一般可致产量损失3%~8%,严重的可达10%以上。在我国,普通锈病主要分布在气候较冷凉、昼夜温差大的玉米种植区,如东北、西北地区和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普通锈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病害严重时,叶片上因布满褐锈色病斑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代谢,导致减产。玉米普通锈病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图1-123 植株被害状图1-124 叶鞘病斑图1-125 叶片初期病斑图1-126 叶片后期病斑发病初期,叶片上散生浅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渐隆起,圆形或长条形,一般受叶脉限制,多个病斑也可以沿叶脉方向相连;夏孢子堆稀疏分布于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后呈粉状,黄褐色至红褐色;冬孢子堆于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有时相互合并,长椭圆形,初埋生于表皮上,后突破,黑色,长1~2mm。病斑表面的叶片角质层和表层细胞破裂后,从病斑中散出许多深褐色的病菌夏孢子。在植株生长后期,在夏孢子堆中逐渐产生黑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冬孢子。玉米普通锈病的致病菌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Schwien),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图1-127 柄锈菌夏孢子病菌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4~33μm×21~30μm,淡黄褐色,表面具微刺,发芽孔4个,分布于赤道附近,每个孢子内有2个细胞核;冬孢子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顶端圆、少数扁平,顶膜厚4~6μm,表面光滑,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基部圆,少数稍狭,栗褐色,大小为28~46μm×14~25μm,膜厚1~2μm;柄淡黄色至淡褐色,永久性,长达80μm;锈孢子淡黄色,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具疣,大小为18~26μm×13~19μm;性孢子器和锈子器发生于酢浆草属(Oxalissp.)植物上。夏孢子萌发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经3h就萌发伸出芽管,萌发时要求高湿,需要一定氧气,pH值范围在5~9之间,最适pH值为7。光线对萌发无显著影响,水滴中含有养分能提高萌发率。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分化,但国内缺乏相关研究。高粱柄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的锈菌,在生活史中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其中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发生在玉米上,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发生在转主寄主上。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冬季较温暖,病菌可以通过夏孢子越冬。在冬季寒冷的地区,病菌通过寄生酢浆草属植物完成越冬。—般条件下,病菌可以以冬孢子的形式在玉米植株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形成担子并产生担孢子。风雨将担孢子传至酢浆草属植物,完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锈孢子被传播至玉米上,侵染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可以在田间完成多个侵染循环,造成锈病的流行。在我国的研究表明,主要发生在北方的普通锈病的初侵染源可能是通过大气环流从南方病区传入的夏孢子,但目前尚无定论。普通锈病在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所造成的较高相对湿度(100%)下,易于发生和流行。过量的氮肥对玉米锈病的发生有利。不同玉米品种和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较差。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应选择种植在当地生产中表现抗病或中等抗病的品种。2.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等,控制病害扩展。玉米南方锈病是玉米锈病的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美洲中南部等热带、亚热带地区。该病1949年开始持续几年在非洲玉米区暴发流行,产量损失达50%,1972~1974年在美国流行,造成35%~45%的产量损失。该病在我国发现较晚,以往只是发生在华南、西南玉米区的重要病害,仅在海南、台湾两省有过报道,在我国其他玉米产区一般只是偶发性病害,从未造成大的流行。但近年来,气候变化以及含有热带血缘玉米自交系在育种中的利用,使得一些品种对南方锈病表现感病,促使该病害快速向北方玉米区扩展。目前,南方锈病已在山东、河南、河北南部、安徽等主要夏玉米种植省份普遍发生,成为夏玉米主产区的最重要病害之一。由于南方锈病较其他叶斑病发生早,发病后叶片上布满孢子堆,病菌从植株中耗取大量营养,严重影响籽粒的灌浆,导致减产。图1-128 植株被害状图1-129 叶鞘病斑图1-130 初期病斑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也侵染茎秆、苞叶,甚至雄穗。当条件适宜时,玉米大喇叭口期就可以被侵染发病,病害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在发病初期,叶片上散生黄色小斑点并逐渐隆起,形成孢子堆;孢子堆圆形或椭圆形,分散,表皮破裂后,散出大量橘黄色的夏孢子。在玉米植株衰老时,夏孢子堆逐渐变为黑褐色,在孢子堆中可见黑褐色的冬孢子。图1-131 后期病斑(多个孢子堆连汇)玉米南方锈病的致病菌为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Underw),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病菌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至金黄色,大小为29~40μm×20~29μm,具小刺,在赤道上有4~5个发芽孔;冬孢子为不规则椭圆形或倒卵球形,大小为29~41μm×18~27μm,顶端圆或平截,基部狭长,表面光滑,栗褐色,中间具1个隔膜,隔膜处缢缩或不缢缩;冬孢子易破碎,柄较短,长10~30μm,黄色至淡褐色,永久性。目前尚未发现该菌的转主寄主。该病菌有生理小种分化,但国内缺乏相关研究。图1-132 多堆柄锈菌夏孢子目前对南方锈病在我国的大区流行规律尚无研究。北方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时期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南方玉米区,冬季在海南省南繁的玉米所发生的南方锈病无疑对于北方夏季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北方玉米上的初侵染源应来自在南方发病玉米上的夏孢子,病菌夏孢子通过大气环流从南方逐渐向北方漂移。每年1月前后,海南南繁玉米上开始出现南方锈病,所产生的夏孢子被气流带到华南地区的早春玉米上,再传至长江流域的春玉米区,最后传至黄河流域的夏玉米区。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玉米田多在抽雄前后开始明显的大面积发病,并在田间形成多次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发生严重。当玉米衰老后,在病斑的夏孢子堆中逐渐产生冬孢子,但病菌在我国北方条件下不能越冬而形成次年的初侵染源。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病害,防治上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应选择种植在当地生产中表现抗病或中等抗病的品种。目前在生产中表现抗病的品种为鲁单50、鲁单981、豫玉22、会单4号、户单2000等少数品种。2.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等控制病害扩展。玉米霜霉病是玉米上几种霜霉病的总称。作为一类毁灭性的病害,霜霉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有发生的报道。据报道,引起霜霉病的病原菌有3属10种,其中大部分种类严重为害热带地区玉米。霜霉病在印度尼西亚为害较重,减产达40%。在我国,不同霜霉病在各地发生情况不一,广西百色、南宁及云南红河和文山州等地发生普遍,重病田发病率10%~30%,在云南严重地块高达61%,是亚热带湿热地区发生分布为主的病害。各种霜霉菌在玉米上均引起系统症状,共性症状特点:玉米苗期发病后全株变淡绿色,逐渐变黄白色或白色,后逐渐枯黄死苗。成株发病时多自植株中部叶片的基部表现症状,逐渐向上蔓延,呈淡绿色、淡黄色,以后相汇合使叶片下半部或全叶枯死。系统侵染的病株有的表现矮化、不育,常致倒伏,偶有雄穗表现畸形增生、疯顶症状,一般雌穗畸形,不结实,植株多提早枯死。潮湿环境下病叶病部形成白色霉状物。除以上共同性症状外,各种霜霉病的症状表现还因病原菌种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等而有所差异。玉米疯顶霜霉病又称指疫霉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均有报道,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的东南部、非洲和亚洲等。在我国,宁夏、新疆为该病害的常发区,历史上有发生记录的有山东、江苏、云南、内蒙古、河南、陕西、青海等省区。近10年来,河北、山西、辽宁、湖北、四川、重庆、陕西、安徽、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疯顶霜霉病突发流行。许多地区报道一般病田发病株率5%~10%,严重地块高达50%以上,个别田块几乎绝产。由于发病后95%以上植株的雌穗不能结实,田间病株率几乎相当于产量损失率,因此该病害对玉米生产影响极大。玉米疯顶霜霉病菌在玉米苗期侵染,并随植株生长点的生长而到达雌穗与雄穗。病株从6~8叶开始显症,叶片畸形。典型症状发生在抽雄后,有多种类型:(1)雄穗畸形:全部雄穗异常增生,畸形生长,小花转变为变态小叶,小叶叶柄较长,簇生,使雄穗呈刺猬状。(2)雄穗部分畸形: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3)雌穗变异:雌穗受侵染后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而簇生,严重发病的雌穗内部全为苞叶;雌穗分化为多个小穗,但均不结实;穗轴呈多节茎状;发病较轻的雌穗结实极少且籽粒瘪小。(4)叶片畸形:上部叶和心叶共同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穗。(5)植株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叶似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6)植株超高生长:有的病株疯长,植株高度超过正常高度1m,头重脚轻,易于折断。一些玉米疯顶病病株同时伴有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图1-133 疯顶霜霉病苗期症状(分蘖增多)图1-134 疯顶霜霉病田间症状图1-135 疯顶霜霉病雌穗症状(穗头增多)图1-136 疯顶霜霉病雄穗症状(形成刺猬头)图1-137 疯顶霜霉病雄穗症状(刺猬头基部伴生瘤黑粉菌瘿)该病在菲律宾玉米上为害最为严重,产量损失达15%~40%。此外,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泰国也有发生。我国曾在云南省开远县个别晚熟田严重发生,发病率达90%。图1-138 菲律宾霜霉病症状玉米苗期到抽雄吐丝期均可发病,以出苗到3~4周龄期为高感期,幼苗感染可造成系统性侵染。第一片真叶表现系统侵染呈褪绿或褪绿条斑,而局部症状多出现于2~3叶阶段及抽雄吐丝期。被害早的植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上出现黄绿色条纹,变狭发硬,叶背生有灰白色霉层。被害晚的病株与健株高度相近,但病株下部叶片往往自基部向叶尖逐渐产生黄色条纹,严重时叶鞘上也有黄白色条纹产生。发病轻的植株非正常提早成熟,病重植株节间缩短,不抽穗或抽出的雌穗大部分不能结实,茎秆弯曲,叶片卷旋,雄穗变形,不产生花粉。玉米霜霉病又称白苗病、爪哇霜霉病。该病曾在印度尼西亚为害较重,减产达40%。在我国,广西百色和南宁、云南红河和文山州等地发生普遍,重病田发病10%~30%,在云南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61%。据张中义等调查,滇南低海拔1060~1475m的州县发病普遍,但中海拔的1540m地区未见有发病。可见,该病属亚热带湿热地区发生分布的病害。图1-139 玉米霜霉病症状玉米苗期发病后全株变淡绿色,逐渐变黄白色或白色,称白苗病或白包谷,后渐枯黄死苗。成株发病时多自植株中部叶片的基部开始表现症状,逐渐向上蔓延,呈淡绿色、淡黄色,偶有红褐色的长条纹,以后互相汇合使叶片下半部或全叶枯死。系统侵染的病株表现矮化、不育和常致倒伏,偶有雄穗,一般不结雌穗,多提早枯死。潮湿环境下病叶正反面条纹上形成白色霉状物。通常较老植株比幼苗抗病。高粱霜霉病在全世界玉米上普遍发生,非洲、亚洲、澳洲、欧洲和美洲均有该病发生的报道。玉米植株被系统侵染后褪绿,有时矮化,偶见叶上呈白色条纹和畸形雌穗。病叶较健叶窄而直立,病叶两面生白色霜霉层。有的病株雄花呈叶状。在耐病品种上虽属系统侵染,但可正常产生种子,而感病植株则不结实,果穗柄变长。卵孢子多形成于果穗苞叶和产生条纹的病叶组织中。图1-140 高粱霜霉病为害玉米叶片症状1.玉米疯顶霜霉病 致病菌为大孢指疫霉玉米变种[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c.) Thirum.,C.G.Shaw&Naras.var.maydis Liu et Zhang,异名:Sclerospora macrospora Sacc.;Phytophthora macrospora (Sacc.) Ito&I.Tanaka],属鞭毛菌亚门指疫霉属真菌。图1-141 疯顶霜霉病菌卵孢子(病组织透明染色照片)病菌菌丝在组织细胞间生,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在自然条件下少见。病组织在24~28℃黑暗条件下培养,孢子囊梗从气孔生出,单生,短小;孢子囊无色,卵圆形,大小为60~100μm×30~65μm;藏卵器近球形至椭圆形,褐色,大小为65~95μm×63.8~77.5μm;雄器1~4个,侧生,淡黄色,直径为51.3~75μm(图1-141)。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16℃,孢子囊在叶片上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4~28℃。中国的大孢指疫霉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可划分为玉米、小麦和水稻3个变种。病菌能侵染玉米、燕麦、小麦、高粱、水稻等作物和一些杂草。2.菲律宾霜霉病 致病菌为菲律宾霜指霉菌[Peronosclerospora philippinensis(Weston)C.G.Shaw,异名:Sclerospara philippinensis Weston,Sclerospora indica Bulter],属鞭毛菌亚门霜指霉属真菌。菌丝体细胞间生,具分枝,纤细,直径8 μm左右,有不规则缢缩和膨大。吸器小而单生,泡囊状或近指状,大小为2μm×8μm。孢囊梗自气孔伸出,正直,长150~400pm,宽15~26μm,有基细胞,顶端有2~4次二叉状分枝,分枝肥壮,小梗圆锥形至突锥状,略弯曲,长10μm。孢子囊形状多样,椭圆形、长卵球形或圆柱形,无色透明,顶端稍圆,基部微尖,大小为27~39μm×17~21μm。藏卵器壁光滑,大小为22.9μm,常附有藏卵器的柄和雄器的残留物。卵孢子圆球形,直径为135.3~22.6μm,埋生于坏死的叶组织里。夜间温度在21~26℃和有自由水时有利于孢子囊的产生、萌发和侵染。孢子囊萌发温度最适为19~20℃。该病菌主要侵染玉米,也可侵染燕麦、大刍草、甘蔗、甜根子草及玉蜀黍属的一些种,如二色高粱、约翰逊草和假高粱等。3.玉米霜霉病 致病菌为玉米霜指霉菌[Peronosclerospora maydis(Racib.)C.G.Shaw,异名:Sclerospora maydis(Racib.)Butler,Sclerospora javanica Palm.,Peronospora maydis Racib.],属鞭毛菌亚门霜指霉属真菌。菌丝有两种:一种较直,偶有分枝;另一种具裂片,不规则分枝成簇。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基部具基细胞,有1个隔膜,上部肥大,2~4次二叉状分枝。孢囊梗长266.6~305.9μm。小梗近圆锥形,弯曲,顶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长椭圆形、近球形或长卵形,顶端稍圆,基部较尖,大小为23~38μm×15~22μm。未见卵孢子。病菌在24℃以下黑暗和有自由水条件下易形成孢子囊及萌发产生芽管。4.高粱霜霉病 致病菌为高粱霜指霉菌[Peronosclerospora sorghi(W.Weston&Uppal.)C.G.Shaw,异名:Sclerospora sorghi W.Weston&Uppal,Sclerospora graminicola var.andropogonis-sorghi Kulk.],属鞭毛菌亚门霜指霉属真菌(图1-142)。菌丝细胞间生,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孢囊梗单根或数根从叶表面的气孔伸出,直立,纤细,无色,有基细胞,大小为7~9μm×100~150μm,顶端二叉状分枝1~3次,分枝粗短常排列成半球形,小梗尖,长13μm,顶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近球形、卵圆形,无色,顶端圆无乳突,大小为15~28.9μm×26.9μm。藏卵器埋生于叶肉细胞里维管束之间,球形、不规则形,直径为40~55μm。卵孢子无色,球形,壁淡黄色,直径为25~42.9μm。病菌孢子囊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7~29℃,最适温度为24~26℃。饱和湿度下、21~25℃(也有报道15℃)的温度适于孢子囊萌发伸出芽管。孢子囊寿命很短,经3~4h即失去生活力,在11~32℃之间,经4h或更长时间的湿润期,孢子囊侵入后可引起系统侵染。在印度已描述该菌有生理分化,可区分为玉米和高粱致病型。图1-142 高粱霜霉病菌孢子囊梗及孢子囊病菌除侵染玉米外,尚可侵染高粱、约翰逊草、大刍草、苏丹草。玉米不同霜霉病的发病规律不尽一致。共性特点为病菌以种子内潜伏的菌丝体、杂草寄主上的孢子囊和病株残体及卵孢子等多种方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生长期玉米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其侵染途径一般以孢子囊萌发形成的芽管或以菌丝从气孔侵入玉米叶片,侵入后在叶肉细胞间扩展,靠吸器从细胞内吸收养分。然后经过叶鞘进入茎秆,并在茎端寄生,再发展到嫩叶上。生长季病株上产生的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反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1.玉米疯顶霜霉病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和玉米植株病残体中越冬,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种子中有时也可携带病菌的卵孢子,但种子中的菌丝是否可以越冬尚缺乏直接证据。玉米播种后,土壤中越冬后的病菌卵孢子萌发,穿透玉米芽鞘进行侵染。在玉米3~4叶期之前尤其是幼芽出土前,雨水过多或因灌溉而造成田间积水达一定时间,可诱使病害严重发生。病菌可以在植株内扩展并在各器官中形成卵孢子。2.菲律宾霜霉病 以种子带菌和局部叶斑引起系统侵染。夜间温度在21~26℃和有自由水时有利于孢子囊的产生、萌发和侵染。病菌以芽管从玉米叶片的气孔侵入,菌丝在叶肉细胞间扩展,经叶鞘进入嫩梢顶部,在其基部叶片上出现褪绿条纹,以后上部幼叶也出现条纹症状。病菌不侵染根部。在叶和叶鞘的褪绿斑上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借风和雨水飞溅传播。株龄1个月后的植株表现抗病。3.玉米霜霉病 该病以发病玉米植株携带的病菌作为主要的初侵染菌源,而以菌丝体在种子内越冬作为次要初侵菌源。在24℃以下、黑暗和有自由水的条件下易于形成孢子囊并萌发产生芽管,从幼株气孔侵入,形成局部病斑,其后向植株的分生组织扩展,引起系统侵染。若初侵染菌源来自种子,则幼苗常被侵染发病。田间病株上收获的新鲜种子易于传带病菌,而干燥种子不易传带病菌。4.高粱霜霉病 病菌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几个生长季。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染玉米幼苗地下部位引起系统侵染,而不能侵染刚出土的幼苗。叶上产生的孢子囊可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次侵染。在生长1个月的幼株上也能引起系统侵染。在玉米上不及高粱上产生的卵孢子多,且在两种作物上只有系统侵染发病的植株才产生卵孢子。仅在高粱上表现叶片丝裂,孢子囊侵染引起的局部叶斑在玉米上比在高粱上严重。玉米霜霉病的发生,较高的相对湿度尤其是降雨和结露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高发病重,反之发病轻。病害发生轻重还与播种期有关,且主要受当地的雨季影响。植株株龄与感病性关系密切,一般随着株龄的增长,感病性逐渐降低。病害发生轻重与玉米品种关系密切,对于玉米疯顶霜霉病,硬粒种和马齿种比较感病,发病较重。1.加强检疫 一些霜霉病,特别是种子带菌的霜霉病种类在我国尚未发生报道,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对象,而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日本等邻邦国家已经广泛流行,故必须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玉米种子,国内要严格控制疫区种子外流。生长季节注意田间调查,以便及时发现,采取根绝措施。2.种植抗病品种 由于霜霉病在多数地方属于突发病害,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选择种植抗病或发病率低的品种,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3.农业防治措施 注意轮作倒茬,病害发生地区,改变小麦—玉米套作的耕作方式;适期播种,播种后严格控制土壤湿度,5叶期前避免漫灌,雨后及时排出积水;秋收后及时清除病田中的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促进病残体腐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除草等对该病均有一定控制作用。4.药剂防治 选用杀卵菌的药剂进行拌种,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玉米黑束病分布于美国、原苏联、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坦桑尼亚、加纳、埃及、印度等国。我国于1972年在山东省首次发现。1984年甘肃省从原南斯拉夫引进的自交系773,在乳熟期发生大面积枯死,为害严重,发病率66.2%~98.9%。辽宁省于1997年在辽宁省阜新县首见该病。1999~2000年在东北普查发现,该病发生普遍,个别地块发病率达30%~40%。此病目前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由于玉米黑束病发病症状表现多样,且易与一些生理病害症状混淆,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但已成为生产上的严重问题。玉米生长前期无明显症状,于抽穗前开始发病。图1-143 人工接种苗期症状图1-144 成株期症状植株受害后,先在下部叶片叶脉的叶肉组织褪绿,继而整个叶片黄枯,自下而上乃至整株叶片全部提早枯死。在较高的茎节上长出气生根,茎部多呈干腐状,严重时病株早枯,茎秆稍粗,不能正常抽穗。雌穗不育或结实不饱满。有的品种上,病株叶片、叶鞘和茎秆由上向下变成紫红色至褐色。叶片上通常沿主脉先变色,再扩展至叶片其余部分。潮湿时叶鞘患病部位产生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外,病株还有分蘖增多、复穗等症状。剖茎检查,维管束变黑褐色至黑色,故有黑束病之称。图1-145 叶片症状图1-146 茎秆症状(示维管束变色)玉米黑束病的致病菌为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strictumGams),属半知菌亚门顶孢霉属真菌。病菌菌丝纤细,无色,具隔膜,可数根至数十根联合成菌索。分生孢子梗直立,单生,基部稍粗,一般具1个分隔,上部渐细,有时可见二叉状偶见三叉状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大小为2.9~8.7μm×1.5~2.9μm。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梗顶端黏合成头状。图1-147 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5℃,以30℃为最适;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2~30℃;菌丝生长的pH值为5~9,最适为7~8。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作为营养。人工接种,该病菌能侵染玉米、高粱、谷子和珍珠粟等作物,故此在防治上应兼顾多种作物的病害。自然条件下,该病菌除可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高粱、小麦、燕麦和大豆等作物。病菌菌丝体可在种子上和土壤中越冬而传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害的发生流行条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待于深入研究。根据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及田间病害的发生特点,认为病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严重,生产上土质黏重、低洼易涝、排水不良的地块病害易于发生。玉米品种间对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一些生产用玉米杂交种较抗病,如中单2号和中单1号均表现抗病。1.选种抗病品种 各地可选择种植对玉米黑束病抗性良好的品种。2.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1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18%拌种,均具有一定的防病效果。3.改进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提高土壤墒情;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兼顾防治其他禾谷类作物上该病的侵染为害,减缓病害的发生。玉米全蚀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国外报道,小麦全蚀病菌除了为害小麦外,还可侵染燕麦、水稻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在我国,戴芳澜(1979年)曾记载玉米为全蚀病菌的一种寄主植物。该病于1986年在辽宁铁岭首次发现大面积为害,病害导致植株早衰、根部坏死和腐烂、籽粒不实,造成大面积减产,一般减产5%~10%,重病田块减产可达30%。此外,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玉米上也有分离到该病原菌。图1-148 植株根部受害症状(示黑色子囊壳)苗期染病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间苗时可见种子根上出现长椭圆形栗褐色病斑。抽穗灌浆期地上部开始显症,初叶尖、叶缘变黄,逐渐向叶基和中脉扩展,后叶片自下而上变为黄褐色枯死。严重时茎秆松软,根系呈栗褐色腐烂,须根和根毛明显减少,易折断倒伏。7、8月份土壤湿度大时,根系易于腐烂,病株提前20余天早衰。影响灌浆,千粒重下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收获后菌丝在根组织内继续扩展,致根皮变黑、显有光泽,并向根基延伸,呈黑脚或黑膏药状。剥开茎秆基部,表皮内侧生有黑色粒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壳。玉米全蚀病的致病菌为禾顶囊壳玉米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et Olivier var.maydis Yao,Wang et Zhu],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真菌。图1-149 病菌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玉米全蚀病菌玉米变种在自然条件下于茎基节内侧产生大量子囊壳。子囊壳黑褐色梨形,直径200~450μm;子囊棍棒状,大小为60~100μm×9~12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呈束状排列;子囊孢子线形,无色,稍弯,具3~8个隔膜,大小为55.5~85.0μm×2.5~4.0μm。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出灰白色绒毛状纤细菌丝,沿基底生长,后渐变成灰褐色至灰黑色,形成黑色菌丝束和菌丝结。菌丝呈锐角状分枝,分枝处主枝和侧枝各生1隔膜,连结成“∧”字形。菌丝有2种:一种无色,较纤细,为侵染菌丝;另一种暗褐色,较粗壮,在寄主组织表皮上匍匐生长,称为匍匐菌丝。病菌经诱发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附着枝:一种为简单附着枝,似菌丝状,无色透明;另一种为扁球形,有柄,浅褐色,表面略具皱纹。病菌在5~30℃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病菌在苗期接种对玉米致病力最强。除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小麦、大麦、水稻等,不侵染大豆和花生。病菌为较严格的土壤寄居菌,只能在病根茬组织内于土壤中越冬。染病根茬上的病菌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年,罹病根茬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苗期种子根系侵入,后向次生根蔓延,致根皮变色坏死或腐烂,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该菌在根系上活动受土壤湿度影响,5、6月份病菌扩展不快,7~8月份气温升高雨量增加,病情迅速扩展。砂壤土发病重于壤土,洼地重于平地,平地重于坡地。施用有机肥多的发病轻。7~9月高温多雨发病重。品种间感病程度差异明显。1.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 品种对病害抗性有差异,但普遍缺乏抗性鉴定与评价。应根据当地情况选种抗病或耐病品种。2.农业防治措施 改善田间的排灌能力,防止土壤积水,减轻侵染。播前精细整地,配方施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力。合理轮作倒茬。施用充分腐熟农家肥,阻断肥料带菌途径,减少发病。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深翻灭茬,促进病残体分解,抑制病原菌繁殖,减少土壤带菌量。3.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区,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采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和防治地下害虫的种衣剂拌种,可有效减低病害的发生率。近年来,东北玉米产区发生一种新病害,该病主要为害玉米叶鞘,在玉米生育后期发生为害,使受害叶鞘产生黑褐色腐烂状,故称之为鞘腐病。近年该病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造成不同程度玉米产量损失。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病害主要发生于叶鞘部位,形成不规则褐色腐烂状病斑,故称鞘腐病。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籽粒形成直至灌浆充实期。病斑初为椭圆形或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直径可达50mm以上,常多个病斑汇合形成黑褐色不规则形斑块,蔓延至整个叶鞘,致叶鞘干腐。叶鞘背面褐变重于叶鞘正面,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中心部位产生粉白色霉层(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图1-150 田间发病状(右:植株上部)图1-151 雌穗苞叶上病斑图1-152 植株叶鞘症状玉米鞘腐病的致病菌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Nirenberg],属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真菌。病菌小型分生孢子串生和假头生,长卵形或椭圆形、无隔或具1隔膜、大小为7.6~10.7μm×3.6~4.3μm;大型孢子镰刀形,较直,顶胞渐尖、足胞较明显,1~5个分隔、以3~4隔膜居多,大小为27.1~38.3μm×3.7~4.9μm。在PDA或PSA培养基上,病菌在5~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在适宜温度下气生菌丝茂盛、密集,菌落生长厚;在5℃和35℃时菌落生长极慢;10℃时,气生菌丝稍长,但较稀疏;25℃和30℃下培养5天,平均菌落直径分别为97.2mm和74.2mm,菌落呈粉白色至淡橙黄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至粉末状,高2~3mm,培养基背面橙黄色,基物无色。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天后产生橙黄色分生孢子座。图1-153 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人工接种,该病菌能侵染玉米、高粱和谷子等作物。玉米鞘腐病在我国春玉米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在辽宁省田间调查发现,病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严重,生产上土质黏重、低洼易涝、排水不良的地块病害易于发生。东部山区发病严重,中、北部发病偏重,辽西地区较轻,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田间初步观察,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玉米自交系发病重于玉米杂交种。目前该病在我国属新发生病害,并有加重为害趋势,故应积极开展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的深入研究。该病害的发生流行条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待于深入研究。根据对病菌的致病特性的研究以及田间品种的发病情况调查,玉米品种间对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一些生产用玉米杂交种较抗病,如中单2号和中单1号均表现抗病。1.选种抗病品种 各地可选择种植对玉米鞘腐病抗性良好的品种。2.改进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提高土壤墒情;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减缓病害的发生。玉米叶黄枯病于1967年首次在美国北部玉米带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发现,继而在美国中部和南部、阿根廷、巴西、欧洲、非洲以及中国台湾省发生。玉米叶黄枯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玉米早期受害,幼株多呈矮化,叶片变褐枯死,或叶片变黄酷似植株缺氮症。成株期病斑多产生于植株的下部叶片,矩形至长椭圆形,黄色、乳黄色或褐黄色,周围常褪绿,平均大小为13mm×3mm;玉米叶鞘和苞叶发病,病斑常与叶脉平行,中央淡黄色边缘褐色,病斑汇合后引起叶枯。后期病斑上形成黑色小点状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从孢子器里释放出分生孢子。该症状易与小斑病混淆。图1-154 初始病斑症状图1-155 植株下部叶片病斑玉米叶黄枯病致病菌为玉蜀黍叶点菌(Phyllosticta maydisD.C.Arny et R.R.Nelson),有性阶段为玉蜀黍球腔菌(Mycosphaerella zeae-maydisMukunya et Boothroyd.)。图1-156 病菌分生孢子器(左)和分生孢子(右)分生孢子器略球形,淡红褐色,直径60~150μm,具圆形孔口,遇潮湿时从孔向外溢出卷须状孢子角。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多呈长椭圆形至略圆筒形,有2个油球,大小为8~20μm×3~7.5μm。有的孢子微弯,在水中经几小时后膨大。该菌除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苏丹草和狗尾草属植物。病菌在玉米或杂草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子囊座形成于散落的病残体上,翌春产生子囊孢子。叶片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分生孢子是田间的再次侵染菌源。在感病植株上,病菌可侵染植株生长各阶段的叶片。田间遗留病株残体多的地块上生长的玉米幼株上发病尤重。由茎腐病造成植株倒伏后易加重叶黄枯病的病情。冷凉和多湿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展。玉米品系对该病的抗病性受遗传因子和细胞质因子所控制。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比正常细胞质品系感病;自交系比杂交种感病,因此制种田发病重。1.选种抗病品种 各地可选择种植对玉米叶黄枯病抗性良好的品种。2.改进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减缓病害的发生。玉米附球菌叶斑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偶见发生。在日本、加纳、美国、前苏联、匈牙利等有发生的报道。附球菌寄生性较弱,常在玉米衰弱组织或其他叶斑病为害部位随而寄生;一些生理原因造成叶片出现坏死斑时,附球菌也可在这些部位很快寄生,加速病斑扩展,使叶片干枯。潮湿时,病部产生大量聚集成团点状、黑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梗。图1-157 整株被害状图1-158 叶片症状(左:初期;右:后期)玉米附球菌叶斑病的致病菌为黑色网球孢菌(Epicoccum nigrumLink),属半知菌亚门网球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座褐色至黑色,散生或聚生,直径30~240μm,子座半球形至球形。分生孢子梗棒形,褐色,0~2个隔膜。分生孢子球形,近球形,褐色,1~9个细胞,表面有小疣,直径9~22μm,未成熟的分生孢子有无色透明或淡色的基细胞。图1-159 病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病菌可寄藏于玉米种子上,使玉米籽粒产生不规则的紫红斑,但通常斑上很少形成黑色点状子实体。病菌可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遇植株组织衰弱等情况,进行为害。病菌有时还半腐生于衰弱的玉米和谷子叶片或高粱穗上,引起球霉病或红斑病。玉米品种间感病程度差异明显。附球菌叶斑病为偶发性病害,一般情况下不需进行防治。必要时可参考玉米叶斑病。 -
报告猕猴桃虫害诊断及绿色防控
出版时间:2018主要包括桑白蚧和草履蚧,属半翅目。桑白蚧和草履蚧严重影响猕猴桃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花芽形成,削弱了猕猴桃树势 (图10-1)。图10-1 草履蚧雌成虫 (左) 与雄成虫 (右)(1) 桑白蚧。雌介壳圆形,直径2.0~2.5毫米,略隆起,壳点黄褐色,在介壳中央略偏;雄介壳细长,白色,长约1毫米。以若虫及雌成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严重时枝蔓上似挂了一层棉絮 (图10-2、 图10-3)。(2) 草履蚧。雌成虫长10毫米,褐色,被一层霜状蜡粉,体扁,呈草鞋底状;雄成虫,长5~6 毫米,翅淡紫黑色,半透明。图10-2 桑白蚧成虫图10-3 桑白蚧为害状(1) 桑白蚧。一年发生2~5 代。雌虫受精后在枝干上越冬,3月开始群居于枝干为害,5 月繁殖量增加,为害加重,7月达到为害最高峰,部分地区至12月仍有为害。(2) 草履蚧。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夏和越冬;翌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开始在土中孵化,孵化期要延续1个多月。若虫出土后沿茎上爬至梢部、芽腋或初展新叶的叶腋刺吸为害。5月羽化为成虫,交配后,雌成虫潜入土中产卵。(1) 植物检疫。防止苗木、接穗带虫传播蔓延。(2) 农业防治。剪除病虫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果园田间管理,促进果树枝条健壮生长,恢复和增强树势。在草履蚧雄虫化蛹期、雌虫产卵期,清除附近墙面虫体。(3) 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及利用天敌,如红点唇瓢虫及日本方头甲等。在5—6月天敌发生盛期,使用对天敌安全的低毒杀虫剂。(4) 化学防治。①休眠期防治。春季萌芽前喷5%柴油乳剂、95%溶敌机油乳剂5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②生长期防治。桑白蚧若虫分散转移期 (5月下旬、7月中旬)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5%氰戊·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38%吡虫·噻嗪酮悬浮剂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杀虫剂应交替施用,每个孵化盛期 (若虫分散转移期) 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连喷2~3次药,可有效防止桑白蚧的发生蔓延。在草履蚧孵化始期后 40 天左右喷药,药剂选择参照桑白蚧。叶蝉是半翅目叶蝉科害虫的总称,俗称浮尘子。在猕猴桃上为害的叶蝉种类有桃一点斑叶蝉、小绿叶蝉 (图10-4、 图10-5)、大青叶蝉、黑尾叶蝉、葡萄斑叶蝉等。图10-4 小绿叶蝉成虫图10-5 小绿叶蝉若虫叶蝉体小,体长3~12 毫米,外形似蝉,后腿胫节有刺2列,善跳跃,有 “横走” 的习性。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为害,叶片被害后出现淡白色斑点,而后点连成片,直至全叶苍白枯死。叶蝉通常以成虫或卵越冬。越冬卵产在寄主组织内。成虫蛰伏于植物枝叶丛间、树皮缝隙里。3 月中下旬,叶蝉开始活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第一次高峰,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上旬,为第二次高峰,11月中旬以后,叶蝉开始越冬。成虫、若虫均善走能跳,成虫且可飞行迁徙,具有趋光习性。(1) 农业防治。冬季清除杂草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压低越冬虫口密度。(2) 物理防治。黑光灯诱杀成虫,可降低下一代虫口发生的基数。(3)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蜘蛛、华姬猎蝽、寄生蜂、小枕异绒螨等。(4) 药剂防治。各代若虫盛发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0.5%印楝素乳油2000倍液、40%联苯·噻虫啉悬浮剂2000倍液、5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500倍液、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25%丁醚脲悬浮剂5000倍液。周边的杂草和草坪也要注意喷药兼治。吸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主要以刺吸果实汁液为害。猕猴桃上的吸果夜蛾以嘴壶夜蛾、鸟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为主。(1) 嘴壶夜蛾。成虫体长18毫米,翅展34~40毫米,头部棕红色,腹部背面灰白色。老熟幼虫长44 毫米左右,漆黑色(图10-6、 图10-7)。(2) 鸟嘴壶夜蛾。成虫体长23~26 毫米,翅展49~51 毫米,头部及前胸赤橙色,中、后胸褐色。前翅紫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46毫米,灰黄色 (图10-8、 图10-9)。(3) 枯叶夜蛾。成虫体长35~42 毫米,翅展约100 毫米,前翅灰褐色,后翅黄色。老熟幼虫长60~70毫米,紫红色或灰褐色 (图10-10)。当果实近成熟期,吸果夜蛾成虫用口器刺破猕猴桃果皮而吮吸果汁。刺孔很小难以察觉,约1 周后,刺孔处果皮变黄、凹陷并流出胶液,其后伤口附近软腐,并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水渍状的斑块,最后整个果实腐烂。图10-6 嘴壶夜蛾幼虫图10-7 嘴壶夜蛾成虫图10-8 鸟嘴壶夜蛾幼虫图10-9 鸟嘴壶夜蛾成虫图10-10 枯叶夜蛾吸果夜蛾1年发生3~4代,以幼虫或成虫越冬。发生时期从5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害高峰期主要在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9月中旬至10 月中旬。主要以第3 代成虫为害猕猴桃果实。(1) 搞好清园。将果园及其四周的木防己、汉防己等杂草连根铲除。(2) 果实套袋。从幼果期始对猕猴桃果进行套袋。(3) 诱杀成虫。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杀;用8%糖和1%醋的水溶液加0.2%氟化钠配成诱杀液,挂瓶诱杀。(4) 拒避成虫。在每10亩猕猴桃园中,设40瓦金黄色荧光灯6盏,能减轻吸果夜蛾为害。金龟子是杂食性害虫,属鞘翅目金龟科。幼虫俗称 “蛴螬”(图10-11),是猕猴桃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在我国猕猴桃产区发生普遍,在山地果园普遍受害较严重。为害嫩叶、嫩芽。主要有白星花金龟、苹毛丽金龟、铜绿丽金龟、黑绒鳃金龟。(1) 白星花金龟。成虫体长16~24毫米,楠圆形,全身黑铜色,带有绿色或紫色金属光泽,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幼虫体长24~39毫米,头部褐色,胸足3对,身体向腹面弯曲呈 “C” 字形 (图10-12)。(2) 苹毛丽金龟。成虫体长约10毫米,卵圆或长卵圆形。头胸部古铜色、有金属光泽,鞘翅半透明、茶褐色、鞘翅上有纵列成行的细小点刻 (图10-13)。幼虫体长约15毫米,头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各节皆有横皱纹,无腹足。图10-11 蛴螬图10-12 白星花金龟图10-13 苹毛丽金龟(3) 铜绿丽金龟。成虫体长约20毫米,长椭圆形,全身背面为铜绿色,有金属光泽。幼虫体长约30毫米,除头部为黄褐色,其余均为乳白色,身体向腹面弯曲呈 “C” 字形。(4) 黑绒鳃金龟。成虫体长8~9 毫米,卵圆形,全身黑色,密披绒毛,有一定的金属光泽。幼虫体长约15毫米,头部黄褐色,胸部乳白色,腹部末节腹面有刺。金龟子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转移到猕猴桃园中为害嫩枝、细叶和花蕾,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两个为害高峰,9月以后数量极少。金龟子大多种类有昼伏夜出的为害习性。(1) 农业防治。秋末深翻土地,消灭部分越冬幼虫和成虫,并进行人工捕捉。(2) 物理防治。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和趋光性,进行振落捕杀,频振灯诱杀。(3) 化学防治。①蛴螬防治。每公顷用5%辛硫磷颗粒剂30~40千克0.5%阿维菌素颗粒剂30~40千克,拌细土撒施。②成虫防治。最好的防治期在4月出土时和5—7月,可用50%马拉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喷雾。成虫上树为害期,可用溴氰菊酯喷施防治。猕猴桃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中国已知有40余种。猕猴桃透翅蛾双翅狭窄。翅面被稀疏鱗片。喜在白天飞翔,夜间静息。以幼虫蛀食枝蔓内部为害。从蛀孔处排出褐色粪便,被害处膨大肿胀似瘤,叶片变质,果实脱落,最后造成枝蔓死亡 (图10-14)。图10-14 猕猴桃透翅蛾幼虫蛀茎猕猴桃透翅蛾一般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粗枝内越冬,3月起在被害茎干内侧化蛹,4—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将卵产在当年生枝条叶腋或嫩梢上。幼虫孵化后从叶柄茎部蛀入嫩梢中的髓部向下蛀食,形成孔道,被害处上方嫩梢常枯萎或折断,嫩枝食空后,幼虫向下转移到老枝中继续为害,被害老枝常膨大如瘤状,茎干上有虫孔,常堆积大量虫粪。管理粗放,果树生长不良的果园受害严重。成虫羽化产卵期和幼虫孵化初期,对树干1米以下的老树皮、旧羽化孔、被害部位等产卵场所进行刮皮,收集刮下来的树皮、碎屑并集中烧毁,消灭其中的虫卵和初孵出的幼虫;在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诱集成虫;用性诱剂诱杀雄虫。苹小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成虫体长6~8 毫米,翅展15~20 毫米,黄褐色 (图10-15)。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 (图10-16)。初孵幼虫淡绿色(图10-17),老熟幼虫翠绿色,体长13~18毫米,头上黄白色,胸足均是淡黄色。蛹呈黄褐色,长9~11毫米 (图10-18)。一般为害猕猴桃嫩叶、花蕾、果实等。图10-15 苹小卷叶蛾成虫图10-16 苹小卷叶蛾卵图10-17 苹小卷叶蛾幼虫图10-18 苹小卷叶蛾为害果实1年发生3~4代,以二龄幼虫在树干皮下,枯枝落叶上结茧越冬,春天孵化后幼虫主要为害幼芽、嫩叶、花蕾和果实,9—10月作茧。(1) 农业防治。消灭越冬幼虫,摘除叶虫苞烧毁。(2) 生物防治。用松毛虫、赤眼蜂等天敌进行防治。(3) 化学防治。在孵化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400~500毫克/千克。斑衣蜡蝉属半翅目害虫。成虫体长14~15毫米,翅展40~55毫米,体小,短而宽,全体披有白色蜡粉,前翅基部2/3为淡灰褐色,有黑点,端部1/3为黑色,后翅臀区1/3鲜红色,中部白色,有7~8个黑点,端部黑色并有蓝色纵纹,头呈三角形向上翅起。若虫体扁平,初龄若虫黑色有白点,末龄若虫红色有黑斑 (图10-19、 图10-20)。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猕猴桃的嫩叶、嫩枝干,排泄出的粪便可造成叶面、果面污染,可造成树体衰弱、树皮枯裂、甚至树体死亡。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4—5月孵化,若虫常群集在果树的幼枝和嫩叶背面取食为害,若虫期约40天,经过4次蜕皮变为成虫。成虫和若虫后腿强劲发达,跳跃自如,爬行较快,可加速躲避人的捕捉。7—8月是为害果树的高峰期,雌雄虫交尾后,雌虫多将卵块产在树干与枝条分叉的背阴下面,卵块表面外附一层粉状蜡质保护膜。图10-19 斑衣蜡蝉成虫图10-20 斑衣蜡蝉幼虫(1) 农业防治。春冬修剪剪除虫枝,铲除卵块。(2) 化学防治。6—8月,全园喷布氯氟氰菊酯,10~15天喷布一次,杀灭成虫。蝽属半翅目。体形一般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且略带扁平。口器刺吸式,为害寄主植物的茎叶或果实。其若虫、成虫均能造成为害。被害叶片和嫩茎出现黄褐色斑点,导致叶片提早脱落。被害果实常变成畸形果,受害部位果肉硬化,品质变差。为害猕猴桃的蝽主要有菜蝽、麻皮蝽、二星蝽、广二星蝽、紫蓝曼蝽、稻棘缘蝽、斑须蝽 (图10-21) 和小长蝽等。(1) 菜蝽。菜蝽成虫体长6~9毫米,椭圆形,橙黄或橙红色,头黑色,翅的革质部分有橙黄或橙红和黑色相间的色块。足黄、黑相间。(2) 麻皮蝽。麻皮蝽的成虫虫体较大,黑色,密布黑色刻点和细碎的规则黄斑。若虫身体扁洋梨形,前端较窄,后端宽圆,全身侧缘具浅黄色狭边。(3) 二星蝽。体长4.5~5.6毫米,宽3.3~3.8毫米,背面有2个黄白光滑的小圆斑。图10-21 斑须蝽的若虫 (左) 与成虫 (右)(1) 菜蝽。1年发生1~2代,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交配产卵。5—9月是成虫与若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具有微弱的趋光性,灯光下常可捕捉到。(2) 麻皮蝽。1年发生1~2代,发生2代的地区,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出现,4月下旬至7月中旬产卵,第1代若虫5月上旬至7月下旬开始为害;第2代7月下旬初至9月上旬开始为害。有弱趋光性和群集性。(3) 二星蝽。以成虫在杂草丛、枯枝、落叶间越冬。越冬成虫在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中旬至5月中旬产卵。成虫和若虫均喜阴蔽,多栖息在嫩穗、嫩茎或浓密的叶丛间,遇惊吓即跌落在地面。成虫具有弱趋光性,可在黑光灯下诱捕。(1) 农业防治。及时清园,铲除杂草并烧毁,以减少越冬虫基数。对有群集习性的蝽,可在群集时捕捉杀死。(2) 化学防治。可采用50%杀螟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等药剂,喷洒防治。(3) 物理防治。利用蝽生活习性上的某些弱点,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如对有明显假死的蝽,可于出蛰树初期,将其振落捕杀;或于树干上束草,诱集该虫入内越冬,然后将其烧死;对于有集中在树干皮缝中越冬的蝽,则可用刮除树皮或用硬刷刷死的方法进行防治。成虫体长1.2~1.5毫米,口器为咀嚼式,黑褐色或深红色。主要为害两个相邻果,受害后果面出现针尖大小的孔,果面表皮细胞形成木栓化凸起,受害后有明显小孔而表面下果肉坚硬,使口感变差,没有商品价值 (图10-22)。图10-22 猕猴桃东方小薪甲1年发生2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为害高峰期。7月中旬出现第2代成虫,此时对猕猴桃为害较轻。5月中旬当猕猴桃花开后及时防治,比往年提前10天,连续喷2次杀虫药,一般间隔10~15天1次。可临时性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3000倍液+柔水通4000倍液。猕猴桃红蜘蛛体形非常小,呈主要通过吸食叶片汁液或猕猴桃幼嫩组织为害 (图10-23)。受害叶片出现叶缘上卷,叶片褐黄失绿,最后枯黄脱落。为害严重时,叶片焦黄,树势变弱,果实膨大缓慢,形成次果,影响产量。图10-23 猕猴桃红蜘蛛猕猴桃红蜘蛛一年多代,一般的从2月中旬开始活动,6月中下旬开始为害,7月中下旬,高温干旱时是为害的高峰期,到8月下旬至9月初,为害逐渐减轻。环境温度低于26℃,猕猴桃红蜘蛛的繁殖会受到抑制,10月底开始越冬。(1) 农业防治。加强园内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果树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注意冬季清园。(2) 化学防治。在6—8月连续喷药防治2~3次,在6月中旬虫情始发期或发生之前,进行第一次喷药。7月上中旬虫情爆发期进行第二次喷药,8月上旬进行巩固性第三次喷药。冬季全园全株喷施3~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其他代用品,达到病、虫、卵并杀的目的。桑毛虫,别名金毛虫、桑斑褐毒蛾、纹白毒蛾。鳞翅目害虫。成虫白色,体长14~18毫米,翅展36~40毫米。幼虫体长26~40毫米,头黑褐色,体黄色 (图 10-24)。幼虫食害芽、叶,将叶食成缺刻或孔洞,甚至食光,仅留叶脉。1年发生2代,以三龄幼虫在枝干缝隙、落叶中结茧越冬。翌年春天,果树发芽时越冬幼虫破茧而出,为害嫩芽和叶片,5月中旬开始老熟后结茧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背或枝干上,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三龄后分散为害叶片,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为第1代成虫,交尾产卵繁殖第2代幼虫,幼虫为害至10月,以三龄幼虫寻找适宜场所越冬。图10-24 桑毛虫幼虫(1) 农业防治。秋季越冬前,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后出蜇前把草取下,同时采除枝干上的虫茧,放入寄生蜂保护器中,待天敌羽化后,再把草束烧毁。及时摘除卵块,摘除群集幼虫。(2) 化学防治。于幼虫发生期树上施药。猕猴桃蝙蝠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为蛀干性害虫。成虫体长32~36毫米,翅展69~74毫米,体灰褐色;头胸密生灰褐色毛,前翅外边缘有5个枯叶斑,3个黄斑。老熟幼虫体长60~73毫米。头和前胸黑褐色 (图10-25),受惊后吐出黑褐色的黏液。以幼虫钻蛀枝干为害。图10-25 猕猴桃蝙蝠蛾幼虫两年发生1代,9月底至10月初,以卵在地面草丛中或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6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第三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开始化蛹,成虫于5月出现。(1) 农业防治。结合修剪,剪除带虫枝蔓并烧毁。(2) 物理防治。5月雨季后,成虫大量羽化期,到受害猕猴桃蛀孔附近去捕捉成虫;5月上旬之前有新粪排出,判断蛀食部位后,用铁丝刺杀幼虫、蛹。(3) 化学防治。用棉球蘸敌敌畏、氯氰菊酯药液塞入虫道内,并密封虫道,杀死幼虫。鳞翅目害虫,又名莲纹夜蛾,俗称夜盗虫、乌头虫等。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色,前翅灰褐色,花纹多,翅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带纹 (图10-26);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颜色多变,背面各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1对。以幼虫咬食叶片、花及果实为害。图10-26 斜纹夜蛾1年发生4~8代,初孵幼虫具有群集为害的习性,三龄以后则开始分散,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1) 农业防治。清除杂草,破坏化蛹场所,减少虫源;摘除卵块和群集为害的初孵幼虫。(2) 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糖醋毒液诱杀成虫。(3) 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喷施25%马拉硫磷1000倍液2~3次,每隔7~10天喷施1次,喷匀喷足。广翅蜡蝉属于半翅目害虫。为害猕猴桃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八点广翅蜡蝉 (图 10-27)、柿广翅蜡蝉和眼纹广翅蜡蝉等。多数广翅蜡蝉在形态上都相似。成虫体长7~15毫米,翅宽阔,不同的种类翅上的斑纹不同。若虫体宽胖、菱形,腹部末端多有各种形态的蜡丝。以成虫和若虫吸取幼嫩部分汁液为害,成虫产卵也会导致枯枝。图10-27 八点广翅蜡蝉八点广翅蜡蝉1年发生1代,以卵于枝条内越冬。5月间陆续孵化,7月下旬开始老熟羽化,8月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至10 月下旬为产卵期。成虫产卵于当年发生枝木质部内,以直径4~5毫米粗的枝背面光滑处落卵较多,产卵孔排成1纵列,孔外带出部分木丝并覆有白色棉毛状蜡丝,极易发现与识别。(1) 农业防治。冬剪时,剪除有卵块的枝条集中处理,减少虫源。(2) 化学防治。可喷施菊酯类及其复配药剂等,均有较好效果。 -
报告柑橘(砂糖橘)高标准建园技术
出版时间:2018在建园前要根据柑橘(砂糖橘)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建园地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环境条件,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择园地。园地选定后,应根据建园要求与当地自然条件,本着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间和便于经营管理的原则,进行全面的规划。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作业小区的划分、道路设置、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排灌系统的设置以及辅助建筑物的安排等。梯田是山地果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水土保持形式,是将坡地改造成台阶式平地,使种植面的坡度消失,从而防止雨水对种植面土壤的冲刷。同时,由于地面平整,耕作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因而所栽植的柑橘(砂糖橘)生长良好,树势健壮(图2-1)。图2-1 水平梯田图2-2 鱼鳞坑坡度较大、地形复杂的山坡地,不适合修水平梯田和撩壕时,可以挖鱼鳞坑(图2-2)进行水土保持,或因一时劳力不足、资金紧缺等原因,不能及时修筑梯田的山坡,可先修鱼鳞坑,以后逐步修筑水平梯田。(1)定定植点。修筑时,先定基线,测好等高线,其方法与等高梯田相同。在等高线上,根据果树定植的行距来确定定植点。图2-3 撩壕(2)挖坑。以定植点为中心,从上部取土,修成外高内低半月形的小台面,大小为2~5平方米,使之一半在中轴线内、一半在中轴线外,台面的外缘用石块或土堆砌,以利保蓄雨水。将各小台面连起来看,好似鱼鳞状排列。(3)回填表土和有机肥。在筑鱼鳞坑时,要将表土填入定植穴,并施入有机肥料。这样,栽植的果树才能健壮生长。撩壕,是在山坡上,按照等高线挖成的等高沟。把挖出的土在沟的外侧堆成垄,在垄的外坡栽果树,这种方法可以削弱地表径流,使雨水渗入在撩壕内,既保持了水土,又可增加坡的利用面积(图2-3)。(1)确定等高线。其方法与等高梯田相同。(2)挖撩壕。撩壕规格伸缩性较大,一般自壕顶到沟心,宽1~1.5米,沟底距原坡面25~30厘米,壕外坡宽1~1.2米,壕高(自原坡面至壕顶)25~30厘米。撩壕工程较小,简单易行,而且坡面土壤的层次及肥沃性破坏不大,保水性好,还增厚了土层,有利于果树生长,适合于坡度较小的缓坡(5°左右)地建园时采用。但撩壕没有平坦的种植面,不方便施肥管理,尤其在坡度过大(超过10°)时,撩壕堆土困难,壕外土壤流失大。因此,撩壕应用范围小,是水土保持的措施。(3)回填表土。把事先挖出的表土与肥料回填于沟内。回填有两种方式,即将基肥与土拌匀填回沟内和基肥与土分层填入。平地包括旱田、平缓旱地、疏林地及荒地。规模在10公顷以上的果园,可采用重型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犁(30厘米),重耙2次后,与坡度垂直方向定线开行和定坑,根据果树树种确定行株距。如坡度在5°~10°可按等高线定行,按同坡向1公顷或2~3公顷为一小区,小区间留1米宽的小道,4个以上的小区间设3米宽的作业道与支道相连。果园内设等高防洪、排水、蓄水沟,防洪沟设于果园上方,宽约100厘米、深约60厘米;排水和蓄水沟深约30厘米、宽约60厘米。规模在10公顷以下的小果园,由于设在平地或平缓地,应精心开垦和进行集约化栽培管理,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夺取最高效益。开垦中尽量采用大马力重型拖拉机进行深耕并重耙2次,然后根据地形地势和果树树种按等高或直线确定行株距。地势坡度为5°~10°,可采用水平梯田开垦,根据果树树种确定行株距;地势坡度在5°以下,地形完整的经犁耙可按直线开种植畦,畦中开浅排水沟,沟宽约50厘米、深约20厘米,种植坑直径约1米、深0.8~1米。如在旱田或地下水位高的旱地建园,必须深沟高畦,以利排水和果树根系正常生长。在海拔高度为400米以下、坡度为20°以内的丘陵地建果园较为适宜。(1)兴建10公顷以上的果园。坡度在10°~15°、坡地面积在5公顷以上、海拔在200米以下的丘陵地,可采用45匹马力左右履带式或中型机具挖土和推地于一体的多功能拖拉机,先按行距等高定点线推成2~3米宽水平梯带,而后再按株距定点挖种植坑(1米见方)。海拔在200~400米、坡高度在15°~20°、坡地面积在5公顷以下的丘陵地,先按行距等高定点线推成1~1.5米宽水平梯带,而后按株距定点挖成0.6米×0.6米×0.6米的种植坑。(2)兴建10公顷以下的果园。可根据开垦地海拔高度、坡度,以坡面大小进行等高定行距,先开成水平梯带,然后按株距挖坑;或者根据行距等高线定株距挖坑。种植后力求在2年内,结合扩坑压施绿肥、作物秸秆、有机肥改土时逐次修成水平梯带,方便今后作业、水土保持和抗旱。开垦和挖坑应在回坑、施基肥前2个月完成,使种植坑壁得到较长时间的风化。洼地、水稻田地表土肥沃,但土层薄,能否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是种植果树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洼地、水稻田建果园应考虑能排能灌,即雨天能排水、天旱时能灌水,可采用深、浅沟相间形式,即每两畦之间挖1条深沟蓄水、1条浅沟为工作行。洼地、水稻田种果树不能挖坑,应在畦上做土墩,可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进行整地,确定土墩的高度,必须保证在最高地下水位时,根系活动土壤层至少保持60~80厘米。在排水难、地下水位高的园地,土墩的高度最少要有50厘米,土墩基部直径120~130厘米,墩面宽80~100厘米,呈馒头形土堆。地下水位较低的园地,土墩可以矮一点,土墩高30~35厘米,墩面直径80~100厘米,畦的四周要开排水沟,保证排水通畅。墩高确定以后,就可依已定的种植方式和株行距标出种植点,然后筑墩。筑墩时应把表土层的土壤集中起来做墩,并在墩内适当施入有机肥。无论高墩式或低墩式,种植后均应逐年修沟培土,有条件的还应不断客土,以增大根系活动的土壤层,可把畦面整成龟背形,以利于排除畦面积水。选择壮苗是柑橘(砂糖橘)早结丰产的基础。壮苗的基本要求:品种纯正,地上部枝条生长健壮、充实,叶片浓绿有光泽。苗高35厘米以上,并有3个分枝。根系发达,主根长15厘米以上,须根多,断根少。无检疫性病虫害和其他病虫害,所栽苗木最好是自己繁育或就近选购的,起苗时尽量少伤根系,起苗后要立即栽植。营养篓假植苗木与大田苗木直接上山定植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成活率高。春季定植,多数为不带土定植。由于取苗伤根,特别是从外地长途调运的苗木,往往是根枯叶落,加上瘦土栽植,成活率低,通常只有70%~80%。而采用营养篓假植苗木移栽,苗木定植后成活率达98%以上。(2)成园快。常规建园栽植,由于缺苗严重,不但补栽困难,而且成活苗木往往根系损伤过重,春梢不能及时抽发,影响正常生长,造成苗木大小不一,需要2~3年才能成园。而营养篓假植苗木,可充分发挥营养篓中营养土和集中培育管理的作用,使伤根及早得到愈合,春季能正常抽发春梢,不但避免了春栽的缓苗期,同时还减少了缺株补苗过程,可使上山定植苗木生长整齐一致,实现一次定植成园。(3)投产早。营养篓假植苗,由于营养土供应养分充足,避免了缓苗期,上山栽植当年就能抽生3~4次梢,抽梢量大,树冠形成快,投产早。(4)集中管理。由于营养篓假植苗木相对集中,可以采用塑料薄膜等保温措施,防止苗木受冻;同时,还可以集中防治病虫害。由于营养篓假植苗定植时不伤根,没有缓苗期,因此可以周年上山定植。合理密植是现代化果园发展的方向,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地,使柑橘(砂糖橘)提早结果,提早收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早收回投资。提倡密植,但并不是愈密愈好,栽植过密,树冠容易郁闭,果园管理困难,植株容易衰老,经济寿命缩短。通常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气候温暖、管理条件较好的地区,栽植可适当稀些,株行距可采用2.5米×3米的规格,每667平方米栽植88株左右。在山地和河滩地,以及肥力较差、干旱少雨的地区栽植可适当密些,株行距为2米×3米,每667平方米栽植110株左右。柑橘(砂糖橘)的栽植时期,应根据其生长特点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在新梢老熟后至下一次新梢抽发前,均可以栽植。(1)大田繁殖苗木的栽植时期。通常分为春季栽植和秋季栽植。春季栽植,以2月底至3月份进行为宜,此时春梢转绿,气温回升,雨水较多,容易成活,可省去秋植灌水之劳。秋季栽植,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份秋梢老熟后进行,这时气温尚高,地温适宜,只要土壤水分充足,栽植苗木根系的伤口就愈合得快,而且还能长出一次新根,有利于翌年春梢的正常抽生。秋季栽植常会遇秋旱,需要有灌溉保证,而且还有可能遭受寒冻,因此秋季栽植可用营养篓(袋)假植。秋植比春植效果好,这是因为秋季时间长,可充分安排劳力,而且当年伤口易于愈合,根系容易恢复,所以秋植苗木成活率高,翌年春苗木长势好。栽植最好选在阴天或阴雨天进行,遇毛毛雨天气可以栽植,但大风大雨不宜栽植。(2)营养篓假植苗栽植时期。营养篓假植苗通常不受季节限制,随时可以上山定植,但夏秋干旱季节,降雨少、水源不足栽植会影响成活率。所以,最佳移栽时期是春梢老熟后、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1)大田苗木栽植方法。栽植前,解除薄膜,修理根系和枝梢,对受伤的粗根剪口应平滑,并剪去枯枝、病虫枝及生长不充实的秋梢。栽植时,根部应蘸稀薄黄泥浆,泥浆浓度以手沾泥浆不见指纹而见手印为适宜。泥浆中最好加入适量的细碎牛粪,并将1.8%复硝酚钠水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混合,加入泥浆中搅拌均匀,然后蘸根,以促进生根。注意泥浆不能太浓,否则会引起烂根;复硝酚钠加入太多会引起死苗。种植时,两人操作,将苗木放在栽植穴内扶正,理顺根,让新根群自然斜向伸展,随即填以碎土,一边埋土,一边均匀踩实,并将树苗微微振动上提,以使根、土密接,然后再加土填平。栽植后在树的周围覆盖细土,土不能埋过嫁接口部位,并要做成树盘。树盘做好后,充分灌水,水渗下后,再于其上覆盖一层松土,以利保湿。栽植过程,要真正做到苗正、根舒、土实和水足,并使根不直接接触肥料,防止肥料发酵而烧根。树盘可用稻草、杂草等覆盖。(2)营养篓苗栽植方法。定植前,先在栽植苗木的位置挖定植穴(穴深与篓等高为宜),将营养篓苗置于穴中央,去除营养篓塑料袋后,用肥土填于营养篓四周,轻轻踏实,然后培土做成直径1米左右的树盘,浇足定植水,栽植深度以根颈露出地面为宜。树盘做好后覆盖稻草,可保湿、防杂草滋生、保持土壤疏松。柑橘(砂糖橘)苗木定植后如无降水,在定植后的3~4天,每天均要淋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后视植株缺水情况,每隔2~3天淋水1次,直至成活。栽植后7天,穴土已略下陷可插竹枝支撑固定植株,以防风吹摇动根群,影响成活。若发现卷叶严重,可适当剪去部分枝叶,以提高成活率。一般植后15天左右部分植株开始发根,30天后可施稀薄肥,可用腐熟人粪尿加水5~6倍,或0.5%尿素溶液,或0.3%三元复合肥溶液浇施,每株浇施1~2千克。如果用绿维康液肥100倍液浇施,则效果更好,可促使幼树早发根、多发根。以后每月淋水肥1~2次,注意淋水肥时不要淋在树叶上,施在离树干10~20厘米的树盘上即可。新根未发、叶片未恢复正常生长的植株不宜过早施肥,以免引起肥害,影响成活。 -
报告环境条件的影响及柑橘的生物学特性
出版时间:2018柑橘,主要起源于我国南方多雨森林地带,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低温,较耐阴,根部好气好水,要求有机质含量丰富的肥沃土壤。光照,是柑橘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照充足,有利于叶片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产物多,树势强健,花芽分化好,结果多,产量高,果实色泽鲜艳,而且含糖量高,果实品质优良。光照不足,树体营养差,不利于花芽分化,易滋生病虫害,果实着色差,产量低,品质下降。柑橘耐阴性较强,要求适度的光照,尤其是慢射光。日照过弱,对其生长发育不利。但光照过强,易形成日灼果,甚至伤害到树枝与树干。柑橘系亚热带常绿果树,对低温十分敏感,温度是限制柑橘分布和种植的主要因素。适宜柑橘生长的气温是年平均气温15~22℃,生长期不低于10℃的年活动积温为4500~8000℃。柑橘树体生长最适气温为23℃,其生理活动的有效温度为12.8~37℃,低于12.8℃或高于37℃都会使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而停止生长。根系生长要求的土温和地上部相似,但其生理活动的最适土温为17~26℃。冬季低温不低于-5℃才能安全越冬。夏季高温,影响柑橘的生长发育。当气温上升到35℃时,其光合作用就降低50%。温度过高,在水分缺乏时,易造成树体落叶,果实发生日灼。柑橘在花期和幼果期,遇到高温,尤其是在35℃以上的持续高温,加上天气干旱,会加剧花果的脱落,出现异常的落花落果现象。生产上应采取树盘覆盖,并结合灌溉,防止高温干旱造成的落果,对保果意义重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柑橘品质的提高。水分是柑橘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柑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物质的吸收过程等,与水分关系密切。一般枝、叶的含水量为50%左右,果实为85%以上,茎尖和根尖的含水量可高达80%~90%。水分也是柑橘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因素,当水分不足,生长停滞,从而引起枯萎、卷叶、落叶与落花落果,产量下降,并影响到果实品质。当土壤水分过多,造成积水,土壤中氧含量下降,根系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所积累的有毒物质,引起根系毒害,形成黑根烂根现象,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也会引起落叶落果。在年降水量1200~2000mm的地区,且降水比较均匀有利于柑橘的生长。在雨量不足或分布不均的地方,种植时要有水源和灌溉设施。空气湿度对柑橘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空气过于干燥或湿度过低,都不利于柑橘的生长结果,落花落果严重。空气湿度在80%左右时,有利于柑橘的生长。在雨水充足的地区或多雾地区,栽种柑橘,由于空气湿度较高,生产的果品,表现为果形大而均匀,果皮薄而光滑,色泽鲜艳,果汁多,风味佳,落果少,产量高而且稳定。柑橘园应保持适量的土壤水分,通常要求土壤田间持水量保持在60%~80%,这对于枝叶生长、果实发育、花芽分化及产量提高,都极为有利。土壤是柑橘生长的基础。确保土壤的肥沃、深厚和疏松,是柑橘栽培的关键。通常要求土层厚度不少于50cm,有机质丰富,土壤pH值在5.5~7.5,土壤以沙壤土、壤土和轻壤土最佳。含沙质多的土壤,柑橘产量低,果实小,果汁少,风味淡,品质差,而土壤黏重时,则果实偏酸,因此,在瘠薄地建园时,宜行深耕,翻压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为柑橘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保证根系健壮生长,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目的。风是由空气流动而产生的气流。微风能促进空气流动,调节树叶周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浓度比,加强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风媒传粉,提高产量,减少病虫为害,并可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因而对柑橘生长有利。但是,强风却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轻则吹落花果,折枝碎叶,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若风速大于10m/s时,则常使枝干折断,果实脱落,甚至拔树毁园。早春及春夏之交,大风,尤其是狂风暴雨,对柑橘造成很大的危害。若伴随冰雹发生,则受灾更重,影响柑橘的正常生产。此外,冬季大风常伴随着低温寒冷,低于-3℃的低温易出现冻害。因此,在有风害的地方种植柑橘时,必须营造防风林带。一般柑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左右。生产实践证明,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5%时有利于柑橘生长,这是土壤肥沃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柑橘寿命长,产量高,种类、品种繁多(脐橙、甜橙、金柑、椪柑、蜜柑、柚类、柠檬等)。柑橘喜冬暖夏凉,性不耐寒,要求年平均温度为16~22℃。喜漫射光,较耐阴。喜湿润环境(一般甜橙类对水敏感,不耐旱,柑和橘类次之,枳和酸橙耐旱性较强)。(1)特早熟品种。生长周期为120~150天。(2)早熟品种。生长周期为150~180天。(3)中熟品种。生长周期180~240天。(4)晚熟品种。生长周期240天以上。柑橘主要通过嫁接繁殖,砧木则以实生繁殖,实生砧木的主根和侧根构成根系的骨架。侧根上分生出大量的须根,须根是根系吸收营养水分及合成活性物质的活跃部分。须根有生长根和吸收根。每年吸收根多的柑橘树,生长健壮、产量稳定、树体营养状况好。柑橘的根系主要依靠菌根吸收水分和养分,丰富的有机质及土壤中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菌根的繁殖与活动。根系对柑橘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柑橘根系分布依种类、品种、繁殖方法、树龄大小、土层深浅、地下水位的高低和中耕施肥、土壤含氧量等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柚、酸橙、枳橙等根系分布较深,枳、橘等根系较浅;蜜柑、柚子为网状型横生根,栊柑为网状型竖生根。实生苗根系深,而压条、扦插苗根系较浅。实生砧木常有主根入土较深,空中压条苗木或扦插繁殖的砧木,无真正的主根入土较浅。根据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方向不同,将根系分为水平根和垂直根。垂直根分布的范围决定了根系分布的深度;水平根分布的范围决定了根系分布的宽度。柑橘根系的分布,在土层深厚的情况下,根系发达,常具层性。通常有三层,以最上面第一层根系最发达,第二层和第三层根系依次减少。整个根系呈圆锥状,与树冠上部呈对称状态。当土温在12℃左右时,柑橘根系开始生长,通常是先长枝后长根。柑橘的根系在一年中通常是与枝梢交替生长。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根系在2—11月连续生长,根系生长是周期性的,一年内有4~5次生长高峰,并且在枝梢生长期内,根系生长量缓慢、总数降低。在枝梢生长停顿时,根系的生长量增加。因此,在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不受限制时,枝梢生长是控制根系生长强度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土壤含水量明显降低,如土壤水势达到-0.05Pa时根系的生长受到抑制。根系开始生长的土温为12~13℃,适宜生长的土温为23~31℃,土温37℃以上即停止生长。根系生长适宜的土壤湿度,一般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土壤的透气性对根系生长极为重要,因根系的生长及吸收通过呼吸才可以取得能量。柑橘新根的生长要求土壤孔隙含氧量在8%以上;当土壤孔隙含氧量低于4%时,新根的生长缓慢;含氧量低于1.5%时,不但新根不可能正常生长,原有根系也将腐烂。因此,土壤积水或板结时,根系生长减弱,叶片黄化,产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开花结果。芽是柑橘树冠形成、恢复及生长发育与繁殖的重要器官。柑橘的芽是混合芽,既有花原始体也有叶原始体,先萌芽后开花。柑橘芽为裸露的复芽,每一叶腋内着生2~4个芽,分主芽和侧芽。通常只在枝梢上部2~3个叶腋中的主芽萌发新梢。如果抹除早发的芽,可刺激同一叶腋的副芽或附近节位的芽萌发,柑橘的“抹芽放梢”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柑橘的芽具有早熟性,一年可多次发生;同时,顶端优势不强,枝梢上部或顶端几个芽往往一齐萌发生长,因此易形成丛生枝。柑橘的叶芽有很强的潜伏能力,可长期不萌发而保持活力,这是柑橘容易更新复壮的生物学基础,可利用老枝或主干上潜伏芽进行树冠更新。根据新梢在生长结果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营养枝与结果枝两类。营养枝指当年不开花结果的枝梢,包括发育枝、徒长枝、纤弱枝等。结果枝指由枝梢顶端一至数个芽萌发、着生花果的枝梢。柑橘结果枝分为叶结果枝和无叶结果枝两大类。萌发结果枝的枝条称结果母枝。柑橘一年内能抽3~4次新梢,有春梢、夏梢、秋梢、冬梢的区别。幼树一年多次抽梢,随树龄增大,二次和三次梢逐年减少,春、秋二次梢是良好的结果枝。枝梢是树冠的主要组成部分,结果枝与营养枝可以转化。春梢:指立春至立夏前抽生的枝梢。由于气温较低,枝梢生长缓慢,所以,春梢节间短,叶片较小且先端尖,叶色浓、叶脉不明显、翼叶小。发枝量大且抽生较整齐,在中亚热带以北地区是翌年最主要的结果母枝。春梢能继续抽生夏梢、秋梢,结果部位便上移到夏、秋梢部分,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枝梢。夏梢:指立夏至立秋前抽生的枝梢。因处在高温多雨季节,枝条生长快,节间长,但夏梢抽生不整齐。叶色浓绿,肥大而厚,先端微尖、翼叶最大。幼树和生长势旺的树抽生夏梢多,常利用夏梢做骨干枝,使树冠迅速扩大。秋梢:指立秋至霜降前抽生的枝梢。此时气温虽高,但雨水较少,昼夜温差大,枝梢一般比夏梢充实,枝梢粗而节间较短,叶片较春梢大,较夏梢狭长先端较钝微凹。秋梢多在春梢上发生,即春秋二次梢,幼树则有一定数量的春、夏、秋三次梢。生长充实的早秋梢是翌年良好的结果母枝。幼树秋梢结果母枝较成年多,如5年生大红甜橙幼树,夏梢进行摘心,秋梢结果母枝多的达37%,而成年树一般秋梢结果母枝较少。在柑橘栽培的北缘地带要避免9月以后抽发秋梢。冬梢:指立冬后抽生的枝梢。在初冬气温较低的地区,冬梢无利用价值,要避免抽发。由于柑橘一年多次抽梢,据其在同一枝上连续抽发的次数,可以分为一次梢、二次梢、三次梢等。从上一年的枝上抽发一次的即为一次梢。从春梢上再抽夏梢或秋梢即为夏秋梢、春秋梢,都是二次梢。以此类推三次梢即春夏秋梢。在四川盆地,二次梢是甜橙和宽皮柑橘的重要结果母枝,春梢是主要结果母枝。柑橘新梢生长到一定长度以后,前端数节则停止生长,经1~2天,在靠近顶端1~4节处,产生离层而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剪。在下一个季节或翌年,断口下一个或几个叶腋的侧芽代替顶芽生长,形成假轴分枝的特性。由于假轴反复继续分枝,没有明显的主干,树冠的形状多为圆头形或近似圆头形。柑橘的分枝角度因品种和树势不同会有差异,像橘类直立性较强,而温州蜜柑则相对开张。柑橘枝梢生长也具有垂直优势。柑橘直立枝优势强,不利于花芽形成,横生枝和下垂枝有利于营养积累形成花芽。柑橘枝干忌阳光直射。强光暴晒枝干发生日灼。因此,柑橘的修剪不宜过重,要注意枝干的荫蔽。柑橘叶的形状是区别种和品种的重要形态标记。柑橘的叶仅有枳一个种为三出复叶,其余皆为单身复叶。叶身与翼叶之间有节,保留着复叶的痕迹。生产中利用的多数柑橘叶柄有翼叶。柚类的叶片最大,金柑的最小,甜橙与宽皮柑橘居中。同一品种又以夏梢叶片最大,春梢叶最小。叶是储藏养料的重要器官,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都存积于叶片中,储藏的氮素占全树总氮量的40%以上。磷在叶中含量仅次于花,钾在叶中含量仅次于果。一般在正常落叶前养分回流树体,如提早落叶,氮素和其他营养成分损失很大。因此,栽培上要保护叶片的正常生长发育,防止过早落叶才能获得高产。叶片的颜色和矿质元素的含量反应树体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如缺铁叶肉失绿而叶脉仍为绿色为网纹状失绿,这是形态诊断的依据。柑橘类除枳为落叶性、枳橙为半落叶性之外,其余均为常绿性。实际上柑橘的叶片不像落叶果树那样在休眠之前集中落叶,而是一年中陆续发生新叶,陆续脱落老叶从而显示出常绿的特性。柑橘叶片的寿命为12~24个月或更长。1~2年生叶片是叶幕构成主体,叶片寿命的长短与树体的营养状况和栽培条件密切相关。低温、营养或水分不佳,根腐病或叶螨为害等伤害叶片的诸多因素均可导致叶片的异常脱落,严重的异常落叶导致树势衰弱,畸形花增多和花果脱落。通常认为丰产园叶面积指数以4~6为宜。(1)花芽分化。当树体具备成花条件时,营养枝上的某些叶芽分化成花芽。柑橘的花芽为混合芽,花芽萌发,抽出新梢,在新梢上开花结果。花芽分化的时期因种类、品种与产地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异。亚热带地区的大多数柑橘种类是在冬季果实成熟前后开始形态分化,至翌年春季萌芽前花芽内各部发育完成。在同一植株上以春梢分化较早,夏梢及秋梢次之,有时秋梢分化期比春梢晚1个月左右,但可较快地完成整个分化过程。据在重庆地区观察,甜橙在10月大部分进入生理分化初期,2月中旬开始形态分化,3月中旬分化完毕。在同一植株上,各个时期可能重叠。如2月中旬,分化期、花萼期、花瓣期与雄蕊期4个时期同时存在。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①环境条件:在亚热带地区秋冬季2~4个月的冷凉气温是柑橘成花的主要诱导因素;在热带地区生长的柑橘,由于不存在低温条件,其成花的主因是干旱。广州地区,人们为了在春节观赏到金柑和四季橘的金黄果实,最常见的技术就是控水促花。②营养物质:在柑橘的栽培过程中有利于贮存糖类的措施,就有利于促进花芽分化。小年树积累的糖类多,分化花芽多,翌年为结果大年。栽培中常采用的环剥或环割、疏果等技术,能促进分化花芽,都与增加树体内糖类的积累有关。③生长调节剂:在花芽生理分化期喷布赤霉素,会抑制花芽分化。相反,喷布PP333、CCC等拮抗赤霉素的生长调节剂,能明显地促进花芽分化。柑橘的花为雌雄同花,多单生或丛生,为完全花,能自花授粉结实。有些柑橘品种能单性结实或自花授粉不亲和,例如,温州蜜柑的雄蕊常退化,花药缺乏花粉;南丰蜜橘的雌雄蕊也有退化现象,两者都能单性结实产生无核果实。(2)果实发育。柑橘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柑果,连接果柄的部分称为果蒂,近果蒂的一端称为果基,与果基相对的部分为果顶。果实由果皮、果肉和种子三部分组成。果皮由外果皮和中果皮组成,外果皮即油胞层,中果皮即白皮层。果肉由子房内壁发育而成,称囊瓣,内含汁胞或种子。囊瓣壁上的维管束称橘络。中心柱为果实中心的海绵柱状维管束。柑橘果实发育过程分3个时期:一是细胞分裂期,即自开花至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间的时期。在此期内果实各组织如果皮、砂囊细胞反复分裂以增大果实。二是细胞增大期,即自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起,至果实开始着色为止。这个时期果实各部分的细胞迅速增大,果实体积增长较快。此时期与夏梢生长存在养分竞争,同时,对水分的需求比较明显。三是果实成熟期,即从果实开始着色到完全成熟的过程。这一时期果实将发生一系列的明显变化如果皮着色、组织软化、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增加,酸减少,果实风味逐渐变浓并表现出特有的外观和内质。 -
报告柑橘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出版时间:2018我国已知的柑橘病害有150多种,其中,脚腐病、树脂病、疮痂病、炭疽病、黑星病、黄斑病、溃疡病、黄龙病、绿(青)霉病等为害较重。为害柑橘的害虫已知的有200多种,主要有螨类、蚧类、粉虱、蚜虫、潜叶蛾、卷叶蛾、吸果夜蛾、实蝇等。【分布为害】柑橘疮痂病是柑橘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的柑橘种植区都有发生,尤以江浙等省的产区发生严重。【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尤其易侵染幼嫩组织。叶片染病,初生蜡黄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渐扩大,形成灰白色至暗褐色圆锥状疮痂,后病斑木质化凸起,叶背突出,叶面凹陷,病斑不穿透叶片,散生或连片,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图6-1和图6-2)。新梢染病,与叶片症状相似,枝梢与正常枝相比较为短小,有扭曲状。幼果染病,果面密生茶褐色小斑,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质化的瘤状突起(图6-3和图6-4)。近成熟果实发病,病斑小不明显。【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春阴雨多湿,病菌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染新梢和嫩叶,约10天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为害新梢、幼果。果实通常在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感病。以春梢、幼龄树受害较重。在柑橘感病时期雨水越多,发病越重。通常新抽出的幼叶尚未展开前及谢花后不久的幼果期最易发病。图6-1 柑橘疮痂病为害叶片初期症状图6-2 柑橘疮痂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图6-3 柑橘疮痂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图6-4 柑橘疮痂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图6-5 柑橘炭疽病为害幼苗情况【防治方法】合理修剪、整枝,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控制肥水,促使新梢抽发整齐;结合修剪和清园,彻底剪除树上残枝、残叶;并清除园内落叶,集中烧毁。对外来苗木实行严格检疫或将新苗木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30分钟。【分布为害】炭疽病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产区普遍发生,以广东、广西、湖南及西部柑橘产区为害较重。可引起落叶、枯枝、幼果腐烂及将近成熟期引起枯萎而落果,一般落果率为20%左右,最高达70%。贮藏期可引起果实大量腐烂,降低柑橘的商品价值(图6-5)。【症状】可为害地上部的各个部位。叶片受害症状分叶斑型及叶枯型两种。叶斑型(图6-6至图6-8):症状多出现在成长叶片、老叶边缘或近边缘处,病斑近圆形,稍凹陷,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至深褐色;潮湿时可在病斑上出现许多朱红色带黏性的小液点,干燥时为黑色小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状或呈散生。叶枯型(图6-9):症状多从叶尖开始,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渐变为黄褐色,叶卷曲,常大量脱落。枝梢症状分为两种:急性型:发生于连续阴雨时刚抽出的嫩梢,似开水烫伤状,后生橘红色小液点(图6-10和图6-11)。慢性型:多自叶柄基部腋芽处发生,病斑椭圆形淡黄色,后扩大为长梭形,一周后变灰白枯死,上生黑色小点。幼果初期症状为暗绿色凹陷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湿度大时,出现白色霉层及红色小点,后变成黑色僵果。成熟果发病,一般从果蒂部开始,初期为淡褐色(图6-12),以后变为褐色凹陷而腐烂。泪痕型:受害果实的果皮表面有许多条如眼泪一样的红褐色小凸点组成的病斑。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6-13和图6-14)。图6-6 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叶斑型症状图6-7 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叶斑型叶背症状图6-8 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叶斑型叶缘受害症状图6-9 柑橘炭疽病为害叶片叶枯型症状图6-10 柑橘炭疽病为害枝梢急性型初期症状图6-11 柑橘炭疽病为害枝梢急性型后期症状图6-12 柑橘炭疽病为害果实症状图6-13 柚子炭疽病为害枝梢症状【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宜时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可以直接侵入寄主组织,或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引起发病。华南、闽南4—5月春梢开始发病,6—8月为发病盛期。湖南、浙江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上中旬至9月下旬为盛期。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一般春梢生长后期开始发病,夏、秋梢期盛发。栽培管理不善,在缺肥、缺钾或偏施氮肥、干旱或排水不良、果园密度大通风透光差、遭受冻害以及潜叶蛾和其他病虫为害严重的橘园,均能助长病害发生。在温度适宜发病季节,降雨次数多、时间长,或阴雨绵绵,有利于病害流行。图6-14 柚子炭疽病为害果实症状【防治方法】加强橘园管理,重视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雨后排水;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修去树冠上衰弱枝、交叉枝、扫帚枝。冬季清园时喷施1次0.8~1波美度石硫合剂,同时可兼治其他病害。在病害发生前期,可喷施下列药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在春、夏、秋梢及嫩叶期、幼果期各喷药1次,可喷施下列药剂:25%嘧菌酯悬浮剂800~1250倍液;80%福美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甲基硫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00~1600倍液;35%丙环唑·多菌灵悬乳剂840~124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25%溴菌腈·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60%二氯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2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800~1500倍液;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000~7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000倍液;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400倍液;1%中生菌素水剂250~500倍液等。图6-15 柑橘黄龙病为害情况【分布为害】柑橘黄龙病是我国柑橘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和浙江也有发生(图6-15)。【症状】枝、叶、花、果及根部均可显症,尤以夏、秋梢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部分新梢叶片黄化,树冠顶部新梢先黄化(图6-16),逐渐向下发展,经1~2年后全株发病,3~4年后失去经济价值。叶肉变厚、硬化、叶表无光泽,叶脉肿大,有些肿大的叶脉背面破裂,似缺硼状(图6-17和图6-18)。病树开花早而多,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腐烂,其严重程度与地上枝梢相对称(图6-19)。果实受害,畸形,着色不均,常表现为“红鼻子”果(图6-20)。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6-21和图6-22)。【发生规律】病菌在树体内,通过嫁接和柑橘木虱传播。5月下旬开始发病,8—9月最严重。春、夏季多雨,秋季干旱时发病重;施肥不足,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闭,发病重;木虱为害严重的,黄龙病发生亦重。4~8年生的树发病重。图6-16 柑橘黄龙病为害新梢症状图6-17 柑橘黄龙病为害叶片初期症状【防治方法】加强检疫。杜绝病苗、病穗传入无病区和新建的橘园。对幼龄树,在生长季节的4—8月,每月施1次稀薄水肥,年施肥4~6次。对结果树,每年要施好萌芽肥、稳果肥、壮果肥和采果肥。同时,也要科学地进行水分管理,要保证水分及时、适量供应。图6-18 柑橘黄龙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图6-19 柑橘黄龙病为害后期症状播种前砧木种子用50~52℃热水预浸5分钟,再用55~56℃温水浸泡50分钟。接穗选自无病毒的高产优质母树,用1000毫克/千克盐酸四环素液浸泡2小时,取出后用清水洗净再嫁接。图6-20 柑橘黄龙病病果图6-21 柚子黄龙病为害新梢症状防治传病媒介柑橘木虱,嫩梢抽发期可用下列药剂: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400~6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病树治疗。重病树立即挖除;轻病树,可在主干基部钻孔,深达主干直径的2/3,从孔口注射药液,每株成年树注射1000毫克/千克盐酸四环素液2~5升。图6-22 柚子黄龙病为害叶片黄化症状【分布为害】溃疡病在我国柑橘种植区普遍发生,以广东、广西、湖南和福建等地发生较重。发生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植株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品质。【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枝梢。叶片染病,初在叶背产生黄色或暗黄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叶面隆起,呈米黄色海绵状物;后隆起部破碎呈木栓状或病部凹陷,形成褶皱;后期病斑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并在病健部交界处形成一圈褐色釉光;凹陷部常破裂呈放射状(图6-23和图6-24)。果实染病,与叶片上症状相似(图6-25和图6-26);病斑只限于在果皮上,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果。枝梢染病,初生圆形水渍状小点,暗绿色,后扩大灰褐色,木栓化,形成大而深的裂口,最后数个病斑融合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明显(图6-27和图6-28)。图6-23 柑橘溃疡病为害叶片症状图6-24 柑橘溃疡病为害叶片背面症状【发生规律】病菌在病叶、病枝或病果内越冬,翌春遇水从病部溢出,通过雨水、昆虫、苗木、接穗和果实进行传播,从寄主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病菌有潜伏侵染性,有的柑橘外观健康却有病菌侵染,有的柑橘秋梢受侵染,冬季不显症状,春季才显症状。从3月下旬至12月病害均可发生,一年可发生3个高峰期。春梢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旬,夏梢发病高峰期在6月下旬,秋梢发病高峰期在9月下旬,其中以6—7月夏梢和晚夏梢受害最重。在气温25~30℃条件下,雨量越多,病害越重。暴风雨和台风过后,易发病。潜叶蛾、恶性食叶害虫、凤蝶等幼虫及台风不仅是病害的传病媒介,而且其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栽培管理不当,如氮肥过多、品种混栽、夏梢控制不当,有利发病。图6-25 柑橘溃疡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图6-26 柑橘溃疡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控制橘园肥水,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树上与树下的残枝、残果或落地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控制夏梢,抹除早秋梢,适时放梢;及时防治害虫。图6-27 柑橘溃疡病为害枝梢初期症状图6-28 柑橘溃疡病为害枝梢后期症状培育无病苗木,在无病区设置苗圃,所用苗木、接穗进行消毒,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分钟,或用0.3%硫酸亚铁浸泡10分钟。冬季清园时或春季萌芽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50~70倍液。春季开花前及落花后的10天、30天、50天,夏、秋梢期在嫩梢展叶和叶片转绿时,各喷药1次。可用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500倍液;20%噻菌铜胶悬剂300~500倍液;20%乙酸铜水分散粒剂800~1200倍液;64%福美锌·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52%氧氯化铜·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70%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6%氧化亚铜悬浮剂5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300~600倍液;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8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470~750倍液;14%络氨铜水剂150~300倍液;77%硫酸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分布为害】柑橘黄斑病在各产区均有发生,管理水平低,树势弱的果园发病重,受害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症状】主要为害柑橘成熟叶片,有时也可为害果实和小枝,常见有两种症状。一种是黄斑型:发病初期在叶背生1个或数个油浸状小黄斑(图6-29),随叶片长大,病斑逐渐变成黄褐色或暗褐色,形成疮痂状黄色斑块。另一种是褐色小圆斑型(图6-30和图6-31):初在叶面产生赤褐色略凸起小病斑,后稍扩大,中部略凹陷,变为灰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斑,后期病部中央变成灰白色,边缘黑褐色略凸起,在灰白色病斑上可见密生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果实受害,果面产生褐色的斑点,后逐渐扩大,至整个果面。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6-32和图6-33)。图6-29 柑橘黄斑病为害叶片黄斑型初期症状图6-30 柑橘黄斑病为害叶片症状(褐色小圆斑型,正面)【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落叶的病斑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翌春遇有适宜温湿度开始产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附着在柑橘的新叶上,孢子发芽后侵入叶片,致新梢上叶片染病。5月上旬始发,6月中下旬进入盛期,9月后停滞或病叶脱落。一般春梢叶片重于夏秋梢,老树弱树易发病。冬季清园不到位,老病叶多的果园,当年发生病害就会严重。果园管理粗放,树冠郁闭,树势弱,则发病重,落叶多。图6-31 柑橘黄斑病为害叶片症状(褐色小圆斑型,背面)图6-32 柑橘黄斑病为害柚子叶片症状【防治方法】加强橘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松土、排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清除地面的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图6-33 柑橘黄斑病为害果实症状第1次喷药可结合疮痂病防治,在落花后,喷施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间隔15~20天喷1次,连喷2~3次。【分布为害】黑星病又叫黑斑病,各产区均有发生。果实被害最严重。果实被害后,不但降低品质,而且在贮运时病斑还会发展,造成腐烂,损失很大。图6-34 柑橘黑星病柑橘病果黑星型【症状】主要为害果实,症状分黑星型和黑斑型两类。黑星型(图6-34):病斑圆形,红褐色,后期病斑边缘略隆起,呈红褐色至黑色,中部略凹陷,为灰褐色,常长出黑色粒状的分生孢子器。果上病斑达数十个时,可引起落果。黑斑型(图6-35):初期斑点为淡黄色或橙黄色,以后扩大形成不规则的黑色大病斑,中央部分有许多黑色小粒点。病害严重的果实,表面大部分可以被许多互相联合的病斑所覆盖。叶片上的病斑与果实上的相似(图6-36和图6-37)。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6-38至图6-40)。【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果或病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芽管萌发后进行初侵染。病菌侵入后不马上表现症状,只有当果实近成熟时才现病斑,并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春季温暖高湿发病重;树势衰弱,树冠郁密,低洼积水地,通风透光差的橘园发病重。不同柑橘种类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柑类和橙类较抗病,橘类抗病性差。【防治方法】加强橘园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节氮、磷、钾比例;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修剪时,去除过密枝叶,增强树体通透性,提高抗病力;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并清除地上落叶、落果,集中销毁,同时喷洒1~2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初侵染源。图6-35 柑橘黑星病柑橘病果黑斑型图6-36 柑橘黑星病为害柑橘叶片症状柑橘落花后,开始喷洒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图6-37 柑橘黑星病为害叶背症状图6-38 柑橘黑星病柚子病果黑星型初期症状40%多菌灵·硫磺悬浮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液700~9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间隔15天喷1次,连喷3~4次。图6-39 柑橘黑星病柚子病果黑星型后期症状图6-40 柑橘黑星病柚子病果黑斑型图6-41 柑橘青霉病贮藏期为害情况【分布为害】青霉病和绿霉病分布普遍,是柑橘贮运期间最严重的病害(图6-41)。【症状】这两种病害的症状相似:发病初期,多从果蒂或伤口处发病,在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病斑,呈褐色软腐,后长出白色霉层,以后又在其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霉层,霉层带以外仍存在水渍状环纹,病斑后期可深入果肉,导致全果腐烂。不同之处:青霉病以开始贮藏时发生较多,不会附着包装纸,能闻到发霉气味(图6-42和图6-43)。绿霉病以贮藏中后期发生较多,仅长在果皮上,霉层常附着在包装纸上,能闻到一股芳香气味(图6-44和图6-45)。【发生规律】这两种病菌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害,也可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染。柑橘贮藏初期多发生青霉病;贮藏后期多发生绿霉病。相对湿度在95%~98%时利于发病;采收时果面湿度大,果皮含水多发病重。图6-42 柑橘青霉病初期病果图6-43 柑橘青霉病后期病果图6-44 柑橘绿霉病初期病果图6-45 柑橘绿霉病后期病果【防治方法】采收、包装和运输中尽量减少伤口。不宜在雨后、重雾或露水未干时采收。注意橘果采收时的卫生。要避免拉果剪蒂、果柄留得过长及剪伤果皮。贮藏库及其用具消毒。贮藏库可用10克/立方米硫磺密闭熏蒸24小时,或与果篮、果箱、运输车箱一起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消毒。采收前7天,喷洒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采后3天内,可用下列药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抑霉唑乳油1000~1400倍液;14%咪鲜胺·抑霉唑乳油600~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000~2500倍液;40%双胍辛胺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3000~4000倍液浸果,预防效果显著。【分布为害】在我国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症状】橘树染病后致枝叶凋萎或整株枯死。枝干染病,有流胶和干枯两种类型。流胶型:病部初期呈灰褐色水渍状,组织松软,皮层具细小裂缝,后期流有褐色胶液(图6-46),边缘皮层干枯或坏死翘起,致木质部裸露。干枯型:皮层初呈红褐色、干枯稍凹陷,有裂缝、皮层不易脱落,病健部相接处具明显隆起界线,流胶不明显(图6-47和图6-48)。果实染病,表面散生黑褐色硬质突起小点,有的很多密集成片,呈沙皮状(图6-49和图6-50),果心腐烂比果皮快,当果皮1/3~1/2腐烂时,果心已全部腐烂,故又叫“穿心烂”。也可为害柚子,症状同上(图6-51至图6-54)。图6-46 柑橘树脂病为害枝梢症状(流胶型)图6-47 柑橘树脂病为害枝梢症状(干枯型)图6-48 柑橘树脂病为害枝干后期症状(干枯型)图6-49 柑橘树脂病为害柑橘果实初期症状【发生规律】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越冬,翌春产出分生孢子借昆虫或风雨传播,经伤口侵入。在浙江一带柑橘产区5—6月或9—10月是发病盛期,遇冻害、涝害,引起树势衰弱,发病重。管理粗放,肥料供应不足,施肥不及时或配合不当,园中积水,以及天牛、吉丁虫等为害重,均利于发病。【防治方法】加强管理,主要是防冻、防涝、避免日灼及各种伤口,以减少病菌侵染。剪除病枝,收集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图6-50 柑橘树脂病为害柑橘果实后期症状图6-51 柑橘树脂病为害柚子枝干症状可于春芽萌发期喷1次0.8:0.8:100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洒时注意主干及大枝部分。认真刮除病枝或病干上病皮,病部伤口涂抹下列药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图6-52 柑橘树脂病为害柚子果实症状图6-53 柑橘树脂病为害柚子病果流胶状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8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若施药后再用无色透明乙烯薄膜包扎伤口,防效更佳。必要时结合防治炭疽病、疮痂病,于发病初期喷下列药剂:图6-54 柑橘树脂病为害柚子果实沙皮状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6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症状】主要为害根颈部,地上部也可受害。根颈部染病(图6-55),初期病部褐色,湿腐,具酒糟气味,流有胶液。后期如天气干燥,病部常干裂,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严重的环绕整个树干,致橘树死亡(图6-56)。果实发病时,先为圆形的淡褐色病斑,后渐变为褐色水渍状软腐,长出白色菌丝(图6-57),有腐臭味,病健部明显,干燥时病斑干韧。图6-55 柑橘脚腐病为害根颈部症状图6-56 柑橘脚腐病整株受害症状【发生规律】以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借雨水飞溅传播,病菌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为害,后病部菌丝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透光差,发病重。图6-57 柑橘脚腐病为害果实症状【防治方法】选用抗病砧木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措施。嫁接时,适当提高嫁接口位置,不宜定植太深。加强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避免间作高秆作物。发现病树,及时将腐烂皮层刮除,并刮掉病部周围健全组织0.5~1厘米,然后于切口处涂抹下列药剂:10%等量式波尔多液;2%~3%硫酸铜液;8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分布为害】全国柑橘产区普遍发生。影响叶片生长,幼果易腐败,果品质量下降。【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初期仅在病部生一层暗褐色小霉点,后期逐渐扩大,直至形成绒毛状黑色或暗褐色霉层,并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图6-58和图6-59)。图6-58 柑橘煤污病为害叶片前期症状图6-59 柑橘煤污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发生规律】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及闭囊壳在病部越冬,翌春由霉层上飞散孢子借风雨传播,并以蚜虫、介壳虫、粉虱的分泌物为营养,辗转为害。阴蔽潮湿及管理不善的橘园,发病重。【防治方法】及时防治介壳虫、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加强橘园管理。发病初期,喷施下列药剂: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0.5:1:100倍式波尔多液;90%机油乳剂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症状】主要为害果实。果面近脐部变黄,似成熟果,后病部变褐,呈水渍状,不断扩大,呈不规则状,四周紫褐色,中央色淡,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气生菌丝,后转为墨绿色,致果瓣腐烂,果心空隙长出墨绿色绒状霉菌,严重的果皮开裂。幼果染病,多发生在果蒂部,后经果柄向枝上蔓延,造成枝条干枯,致幼果变黑或成僵果早落(图6-60和图6-61)。【发生规律】以分生孢子随病果遗落地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幼果染病后产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适合发病气温28~32℃,橘园肥料不足或排水不良、树势衰弱、伤口多发病重。【防治方法】加强橘园管理,在花前、采果后增施有机肥,做好排水工作,雨后排涝,干旱时及时浇水,保证水分均匀供应。及时剪除过密枝条和枯枝,及时防虫,以减少人为伤口和虫伤。发病初期,可喷施下列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图6-60 柑橘黑腐病为害果实初期症状图6-61 柑橘黑腐病为害果实后期症状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分布为害】在柑橘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枳、枳橙等柑橘品种。夏橙呈快速蔓延的趋势,其中病株率为100%的夏橙园约占30%。病树树势弱,产量很低。【症状】新梢少或部分小枝枯死,叶片小或叶脉附近绿色叶肉黄化,似缺锌状,病树树势弱但开花多,落花落果严重。枝条纤细,丛生,树冠矮化。砧木部分树皮纵向开裂,翅起延至根部,皮层剥落,木质部外露呈黑色。【发生规律】病株和隐症带菌树是初侵染源,可通过苗木或接穗传播外,也可通过工具、农事操作及菟丝子传病。柑橘裂皮病在以枳、枳橙和蓝普来檬做砧木的柑橘树上严重发病,而用酸橙和红橘做砧木的橘树在侵染后不显症,成为隐症寄主。【防治方法】利用茎尖嫁接脱毒法,培育无病苗木。严格实行检疫,防止病害传播蔓延。新建橘园应注意远离有病的老园,严防该病传播蔓延。操作前后用5%~20%漂白粉或25%福尔马林溶液加2%~5%氢氧化钠溶液或5%次氯酸钠浸洗嫁接刀、枝剪、果剪等工具和手1~2秒,进行消毒,以防接触传染。【分布为害】赤衣病在江西、浙江及台湾等地均有发生。在热带高温地区发生较严重。【症状】主要为害枝条或主枝,发病初期仅有少量树脂渗出,后干枯龟裂,其上着生白色蛛网状菌丝,湿度大时,菌丝沿树干上下蔓延,围绕整个枝干,病部转为淡红色,病部以上枝叶凋萎脱落,影响生长发育,降低产量,严重发病时会使整株枯死。【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或白色菌丛在病部越冬,翌年,随橘树萌动菌丝开始扩展,并在病疤边缘或枝干向阳面产出红色菌丝,孢子成熟后,借风雨传播,经伤口侵入,引起发病。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生较烈,尤其多雨的夏秋季,遇高温或橘树枝叶茂密发病重。橘树管理不善、郁闭阴暗处容易发生。【防治方法】冬季彻底清园,剪除病枝,带出园外集中烧毁,减少病源。在夏秋雨季来临前,修剪枝条或徒长枝,使通风良好,减少发病条件。搞好雨季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防止橘树根系受渍害,并降低橘园湿度。合理施肥,改重施冬肥为巧施春肥,早施、重施促梢壮果肥,补施处暑肥,适施采果越冬肥。春季橘树萌芽时,用8%~10%的石灰水涂刷树干。及时检查树干,发现病斑马上刮除,涂抹10%硫酸亚铁溶液保护伤口。每年从4月上旬开始,抢在发病前喷施保护剂。一定要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到橘树中下部内膛的树干、枝条背阴面,每周1次,连续施药3~4次。药剂可选用:15%氯溴异氰尿酸水剂600~8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1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10%增效双效灵水剂250~3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甲基硫菌素·硫磺悬浮剂500~600倍液,对轻度感病枝干,可刮除病部,涂石硫合剂原液,并在干后再涂抹石蜡。图6-62 柑橘根结线虫病为害柑橘枝叶部症状【分布为害】柑橘根结线虫病在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均有发生。【症状】主要为害根部,病原线虫寄生在根皮与中柱之间,致根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新生根瘤,乳白色,后变黄褐色至黑褐色,根瘤多长在细根上,染病严重的产生次生根瘤及大量小根,致根系盘结,形成须根团;老根瘤多腐烂,病根坏死。根系受害后,树冠现出枝梢短弱,叶片变小,结果率降低,果实小,叶片似缺素,生长衰退等症状,根受害严重的叶片黄化,叶缘卷曲或花多,无光泽,似缺水,后致叶片干枯脱落或枝条枯萎乃至全株死亡(图6-62)。【发生规律】主要以卵或雌虫越冬,翌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在卵囊内发育成熟的卵孵化为1龄幼虫藏于卵内,后蜕皮破卵壳而出,形成能侵染的2龄幼虫在土壤中活动,遇有嫩根后即侵入,在根皮与中柱之间为害,刺激根部组织在根尖部形成不规则的瘤状物。在根瘤内生长发育的幼虫再经3次蜕皮则发育为成虫。雌雄虫成熟后开始交尾产卵,该线虫在华南一带完成上述循环约50天,一年可发生多代,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初侵染源来自病根和土壤,病苗是重要传播途径,水流是短距离传播的媒介,此外,带有病原线虫的肥料、农具、人畜也可传播。该病在通气良好的沙质土中发病重。【防治方法】培育无病苗木,前作最好选择水稻田或禾本科作物。对发病轻的苗木,用50℃温水浸根10分钟,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根1分钟,然后栽植。病区播种育苗或栽植新柑橘时,施80%二溴氯丙烷1.5~2千克/亩,加水400~500千克喷淋土壤,耙碎后开穴栽植。橘园中发现零星病株要马上防治。把树冠下6厘米左右深的表土挖开,浇灌5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然后覆土闷杀效果好。【症状】柑橘蒂腐病有两种,即黑色蒂腐病和褐色蒂腐病,都是柑橘重要的采后贮运病害,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黑色蒂腐病:又称焦腐病,此病多发生在果实采收后,病菌从果柄及蒂部伤口侵入。发病初期果蒂周围的果皮出现水渍状、浅褐色软腐的病斑。随后病斑迅速扩展,边缘呈波浪状、病部呈暗紫褐色,极软,果皮易破裂。同时,病菌很快从蒂部向果心蔓延,直至胳部。病果肉黑色,味苦,不堪食用。后期病部密生小黑粒,此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褐色蒂腐病:开始时环绕蒂部出现水渍状浅褐色,逐渐变成深褐色,病部渐向胳部扩展,边缘呈波纹状,最后可使全果腐烂(图6-63)。病部果皮较坚韧,用手指轻压病部,有革质柔韧感。病果内部腐烂较果皮腐烂速度快。在病部表面,有时有白色菌丝体,并散生黑色小粒,此为分生孢子器。图6-63 柑橘褐色蒂腐病为害果实症状【发生规律】柑橘黑色蒂腐病:病菌来源于树冠上枯死的病枝梢,病菌通过雨滴溅散到果实上,病菌潜伏在萼洼与果皮之间。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通过伤口特别是果蒂剪口侵入。柑橘褐色蒂腐病:病菌在病枯枝、病树干及死树皮上越冬,这些越冬的病菌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当果蒂形成离层的时候,病菌从蒂中部的维管束侵入或从果柄的剪口侵入,在贮藏运输期间,若温度高,湿度大,便容易引致严重的蒂腐病。【防治方法】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力;适当修剪,剪除树上的病枝、枯枝,减少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防止果实受伤,采收时要防止果实遭受机械损伤;库房及用具消毒。果实进库前10~15天,对库房或地窖进行消毒,注意通风换气。果实采前喷药,果实采收前7~10天喷药,可用下列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可较有效预防果实贮藏期中该病的发生。果实防腐处理,果实采收后1~3天内用药剂处理,可用下列药剂:25%抑霉唑乳油1000~15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450~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500~1000倍液;14%咪鲜胺·抑霉唑乳油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果,可减轻发病。【分布为害】酸腐病是柑橘贮藏期常见病害之一,用塑料薄膜包装的果实更易发病。【症状】果实染病后,出现橘黄色圆形斑。病斑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使全果软腐,病部变软,果皮易脱落。后期出现白色黏状物,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整个果实出水腐烂并发生酸败臭味(图6-64)。【发生规律】病菌从伤口侵入,故首先在伤口附近出现病斑。由果蝇传播及接触传染,本病具较强的传染力。在密闭条件下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参照柑橘青霉病与绿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烂果与流出的汁液。图6-64 柑橘酸腐病为害果实的症状【症状】地衣是一类菌藻共生物,呈青灰色或灰绿色的叶状体组织附生于果树的枝干上,呈圆形膏药状紧贴于枝干树皮上,不易剥离,青灰色或灰绿色(图6-65)。【发生规律】地衣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树龄,其他如果园的地势、土质以及栽培管理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温暖潮湿的季节,繁殖蔓延快,一般在10℃左右开始发生,晚春和初夏期间(4—6月)发生最盛,为害最重,夏季高温干旱,发展缓慢,秋季继续生长,冬季寒冷,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幼树和壮年树,生长旺盛,所以发生较少,老龄树生长势衰弱,且树皮粗糙易被附生,故受害严重。【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采果后,清洁果园,及时修剪整枝,增强园内通风透光,降低果园湿度;科学施用肥料,增强果树长势。图6-65 柚子地衣病为害枝干症状适度药剂防治:采用挑治法和刮疗法。于春季雨后,用竹片或削刀刮除枝干上的地衣和苔藓,然后用药治疗。刮除下来的地衣和苔藓必须收集烧毁。用10%~15%的石灰水涂刷。或用下列药剂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1%~1.5%硫酸亚铁溶液;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症状】此病因受高温和强烈的阳光照射引致果皮组织灼伤。在果实尚未成熟时,果顶受害部分黄褐色,发育停滞。在果实成熟时,受害部位果皮出现暗褐色,果皮生长停滞,表面粗糖,干疤坚硬,果形不正。果实轻度受害,灼伤部位只限于果皮(图6-66);受害重的,灼伤部位的中央为木栓状,伤及汁胞,汁胞下缩、粒化,汁少而味淡,品质低劣。【病因】该病在高温季节、气候干燥、日照强烈时容易发生。一般于7月开始出现,8—9月发生最多,尤其是西南方向的果实和幼年结果树的顶生果实,因日照时间长,受害程度最重。西向的坡地果园或无防护林的暴露果园也较严重发生。图6-66 柑橘日灼病果实受害状【防治方法】在开园种植时,应在园的西南方向营造防护林以减少烈日照射。选用发生日灼病较少的品种。种植温州蜜柑早熟品系时,宜选用软枝型品系,并适当密植。幼龄结果树在生理落果结束时促放夏梢,以梢遮果,可减轻日灼程度。温州蜜柑抹春梢保果,应适当保留部分春梢营养枝。在果园行间间种高秆绿肥,或提倡园内生草法管理,以调节果园小气候。在高温干旱期利用水源定期喷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相对湿度,降低气温。在8—9月检查果园,发现受害果实,可用白纸粘贴受害部位或涂石灰乳,对轻度受害的果实可恢复正常。图6-67 柑橘果实干疤病为害果实症状【症状】主要发生在果实上,初期仅发生于果皮油胞层上,以后逐渐扩展深入到果皮的白皮层,最后直至果肉,使果肉变质,发生异味(图6-67)。病果蒂缘下陷,褐色,果皮上出现网状、片状、点状等不规则的褐斑。病果被次生性病菌侵入后,可发生果实腐烂。【病因】此病发生与柑橘品种有关。果皮细密光滑、柔软及蜡质层薄的甜橙类发病较严重;果皮较粗糙、蜡质层较厚的品种发病较轻。温度4~9℃时贮藏果发病重;1~3℃和10~12℃发病较。此外,果实迟采收、贮藏时二氧化碳浓度极微时此病发生多。【防治方法】依据品种的成熟期,适当提早采收,以减少发病。图6-68 柑橘裂果症状控制温度。采果后果实经保鲜处理后,在常温下“发汗”,在室温下贮藏1个月,再调控温湿度和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贮藏,可减少此病发生。保鲜处理后进行薄膜袋单果包装,也可用保鲜纸包装保湿,或用水果保鲜剂浸果,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症状】首先在果实近顶部开裂,随后果皮纵裂开口,瓤瓣亦相应破裂,露出汁胞,有的横裂或不规则开裂,形似开裂的石榴,最后脱落(图6-68)。【病因】裂果主要是由于土壤缺少水分和水分供应不均衡,久旱骤雨引起的。干旱时果皮软而收缩,雨后树体大量吸收水分,果肉增长快,而果皮的生长尚未完全恢复,增长速度比果肉慢,致使果皮受果肉汁胞迅速增大的压力影响而裂开。一般出现在9—10月,11月时有发生。【防治方法】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裂果少或不裂果的品种种植。加强栽培管理,果园进行深耕改土,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实行氮磷钾合理搭配的配方施肥和结合适量微肥,提高土壤肥力,创造密、广、深的根群,增强树体抗逆能力,减少裂果发生。图6-69 柑橘缺氮症状8月进行树冠地面覆盖杂草绿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倡生草法栽培,改善和调节土壤含水量的稳定性;壮果期均衡供应水分和养分,是防止裂果的重要措施。【症状】新梢纤细,叶片小而薄,淡绿色至黄白色,落花落果严重。严重缺氮,新梢叶片全部发黄(图6-69),开花结果少或几乎不开花。植株下部老叶先发生不同程度黄化,最后全叶脱落。长期缺氮,树体矮小,枝枯,果小,果皮苍白光滑,常早熟,风味差。【病因】土壤缺乏氮素,氮肥又施用不足;夏季降雨量大,轻沙土壤保肥力差,致使土壤氮素大量流失;果园积水,土壤硝化作用不良,致使可给态氮减少,或根群受伤吸收能力降低;施钾素过量,酸性土壤1次施用石灰过多,影响了氮素的吸收;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微生物在其分解过程中,消耗了土壤中原有的氮素,造成柑橘吸收氮素量减少而表现暂时性缺氮。【防治方法】经常注意施用适量的氮肥。若在结果期间缺氮,应立即使用速效氮。沙质重的土壤应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根系强大,提高吸收能力。在采用青料压绿改土时,应在青绿料中施入石灰粉。搞好果园排灌系统,避免雨天积水。在瘦瘠土壤开垦新园,种植前应施好基肥,并坚持年年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质肥料,可有效避免缺氮和其他缺素症。【症状】成叶和老叶从叶脉开始黄化,终至全叶暗淡黄化,无光泽,向后卷曲,叶肉较厚,主、侧脉木栓化,严重时开裂,叶肉有暗褐色斑点;缺硼伴随缺锰时,出现叶柄断裂。嫩梢顶芽呈水渍状枯萎,嫩叶发生不定形水渍状黄斑,扭曲畸形,有的在叶背主脉基部有水渍状黑点,易脱落。幼果果皮上发生乳白色微凸起小斑,严重时出现下陷黑斑,中果皮和果心充塞胶质,常引起幼果大量脱落(图6-70)。严重缺硼时,叶片大量早落,枝条枯死,有时整株干枯。【病因】在酸性红壤土,因高温多雨的淋失造成普遍缺硼,而沙性土缺失更为严重。过多地施用氮、磷、钙肥,或土壤中含钙过多,均易引起缺硼。高温干旱季节和降雨过多,均会降低根系对硼素的吸收能力,特别是在多雨季节过后接着干旱,常会突然引起缺硼。【防治方法】施用硼肥。将硼肥混入人粪尿中,在树冠下挖沟施入,盖上部分有机肥再覆上土。避免过多施用氮、磷、钙肥。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更应注意不可过多施用氮、磷、钙肥。但是适当施用钙肥,降低土壤酸性对柑橘吸收硼有利。应当施用堆厩肥,或含硼较高的农家肥及绿肥。一般在清园期和谢花期各叶面喷施硼肥一次,可有效地防治缺硼症。图6-70 柑橘缺硼症状【为害特点】成、若、幼螨以口针刺吸叶、果、嫩枝、果实的汁液。被害叶面出现灰白色失绿斑点,严重时在春末夏初常造成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图6-71和图6-72)。【形态特征】雌成螨体椭圆形,背面有瘤状凸起,深红色,背毛白色着生在毛瘤上(图6-73)。雄体略小鲜红色,后端狭长呈楔形。卵球形略扁,红色有光泽,后渐退色。幼螨体色较淡。若螨与成蛾相似(图6-74)。【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5~18代,世代重叠。以卵、成蛾及若螨在枝条裂缝处或叶背越冬。早春3月上旬开始活动为害,4—5月嫩叶展开时达高峰,6—7月气温较高,虫口密度下降,9—11月气温下降,虫口又复上升,为害严重。一年中春秋两季发生严重。温度高,晴天多,湿度低,枝梢生长速度慢,有利于该螨的大发生和为害。修剪不合理,内膛的纤弱枝太多,枝叶量过度,大小年结果显著,生长势较弱,管理较差的果园,叶螨发生为害严重。图6-71 柑橘全爪螨为害叶片初期症状图6-72 柑橘全爪螨为害叶片后期症状图6-73 柑橘全爪螨雌成螨图6-74 柑橘全爪螨若螨【防治方法】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叶螨为害的僵叶,减少越冬虫源。适度修剪,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合理间作,不与桃、梨、桑等混栽。图6-75 柑橘全爪螨为害新梢症状防治的关键时期有3个:①春梢抽生时,越冬卵孵化盛期;②柑橘开花后,温度、湿度都适宜生育繁殖,若螨、成螨混发期,必须重点防治;③11—12月,月均温较低,可选择一些在温度低时仍能发挥药效的药剂,如机油乳剂、石硫合剂等。开花前有蛾叶率65%,平均每叶有螨2头;花后有螨叶率85%,平均每叶5头;盛花期每叶或每果3~5头,且天敌数量少,不足控制红蜘蛛,应用药防治。在柑橘春梢大量抽发期,越冬卵孵化盛期(图6-75),可用下列药剂:5%唑螨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110克/升乙螨唑悬浮剂5000~7500倍液;500克/升溴螨酯乳油800~1600倍液;20%四螨嗪悬浮剂1000~2000倍液;20%双甲脒乳油1000~1500倍液;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30%三磷锡乳油1500~3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5%噻螨酮乳油1600~2500倍液;21%氰戊菊酯·马拉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30%甲氰菊酯·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7.5%甲氰菊酯·噻螨酮乳油750~1000倍液;24%螺螨酯悬浮剂4000~6000倍液;27%联苯菊酯·哒螨灵乳油800~1000倍液;25%甲氰菊酯·三唑锡悬浮剂2000~3000倍液;10%甲氰菊酯·哒螨灵乳油1000~1500倍液;30%甲氰菊酯·炔螨特乳油10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30%甲氰菊酯·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柑橘开花后,若螨、成螨混发期,可用下列药剂:10%阿维菌素·苯丁锡乳油1000~2000倍液;10.5%阿维菌素·哒螨灵微乳剂1000~2000倍液;10%四螨嗪·哒螨灵悬浮剂1500~2500倍液;13%唑螨酯·炔螨特水乳剂1000~1500倍液;10%四螨嗪·三唑锡悬浮剂1000~1500倍液;36%噻螨酮·炔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20%噻嗪酮·哒螨灵乳油800~1000倍液;73%哒螨灵·矿物油乳油2000~3000倍液;22.5%三氯杀螨醇·噻螨酮乳油1000~15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哒螨灵乳油1300~2000倍液;3.5%阿维菌素·氟虫脲乳油700~1500倍液,均匀喷雾,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11—12月,可喷施95%机油乳剂100~200倍液、29%石硫合剂1波美度减少越冬卵、若螨、成螨。图6-76 柑橘木虱为害叶片症状【为害特点】成虫、若虫刺吸芽、幼叶、嫩梢及叶片汁液,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黄化扭曲畸形(图6-76)。若虫排出的白色分泌物落在枝叶上,能引起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形态特征】成虫体青灰色,具褐色斑纹,被有白粉(图6-77);头部灰褐色,前端尖,前方的两个颊锥凸出;前翅狭长,半透明,散布褐色斑纹;翅缘色较深,后翅无色透明。雌螨产卵期呈橘红色,腹部纺锤形。卵近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为橙黄色,孵化前为橘红色(图6-78)。若虫扁椭圆形背面稍隆起,体黄色,共5龄(图6-79)。【发生规律】浙江南部一年发生6~7代,以成虫在叶背越冬;台湾省、福建、广东、四川发生8~14代,世代重叠,全年可见各虫态。翌年3—4月开始活动为害,并在新梢嫩芽上产卵繁殖,以后各次抽梢均可受害。每年可出现3次高峰:第1次在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春梢发芽,成虫开始大量产卵繁殖;第2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成虫在夏梢的嫩芽、嫩梢上产卵;第3次在7月底至9月,第6~7代主要发生在生长势较强的幼年树或整株橘树秋季大枝重截后旺发晚秋的成年树上。以秋梢期为害最重,秋芽常枯死。图6-77 柑橘木虱成虫图6-78 柑橘木虱卵图6-79 柑橘木虱若虫【防治方法】橘园种植防护林,增加阴蔽度,可减少发生。加强栽培管理,使新梢抽发整齐,并摘除零星枝梢,以减少木虱产卵繁殖场所。砍除失去结果能力的衰弱树,减少虫源。根据柑橘木虱各代若虫的发生期与春、夏、秋“三梢”抽发期密切相关的特点,在防治技术上要重点抓住“三梢”抽发期这一防治适期,一般宜掌握新梢萌芽至芽长5厘米时开展第1次防治。若虫口基数较高,且抽梢不整齐造成抽梢较长时,还需防治第2、第3次,间隔7~10天。一般情况下,春梢防治1次,夏梢1~2次,秋梢2~3次,全年防治4次以上,可基本控制柑橘木虱的为害。可喷洒下列药剂:20%双甲脒乳油800~16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1500~2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3000~5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图6-80 橘蚜为害新梢症状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50%丁醚脲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25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000~3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500~600倍液;40%硫酸烟碱乳油300~500倍液,加0.3%浓度的皂液。必要时加入等量消抗液,可提高防效。【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柑橘嫩梢、嫩叶、花蕾和花上取食汁液,使新叶卷缩、畸形幼果和花蕾脱落,并分泌大量蜜露,诱发煤污病,使枝叶发黑(图6-80和图6-81)。图6-81 橘蚜为害果实症状【形态特征】成虫:无翅胎生雌蚜,漆黑色有光泽(图6-82),触角丝状,腹管长管状。有翅胎生雌蚜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体深褐色;翅白色透明,翅脉色深,翅痣淡黄褐色,前翅中脉分3叉。卵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为黄褐色,最后变为漆黑无光泽。若虫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体褐色,有翅若蚜3龄出现翅芽。【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0~20代,以老龄若虫或无翅胎生雌蚜在树上越冬,有的以卵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为无翅若蚜为害春梢嫩枝、叶,春梢成熟前达到高峰。8—9月为害秋梢嫩芽、嫩枝,影响次年产量,以春末夏初和秋初繁殖最快,为害最重。至晚秋产生有性蚜交配,11月下旬至12月产卵越冬。【防治方法】冬夏剪除被害及有虫、卵的枝梢,并刮杀枝干上的越冬蚜卵。夏秋梢抽发时,结合摘心和抹芽,去除零星新梢,打断其食物链,减少虫源。图6-82 橘蚜无翅胎生雌蚜田间新梢有蚜率达25%左右时喷药防治,可用下列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5%吡虫啉·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5%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10%高效烟碱乳油600~1000倍液;40%柴油·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4000~5000倍液;20%吡虫·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0%啶虫脒·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微乳剂1200~1600倍液;图6-83 柑橘矢尖蚧为害叶片症状30%啶虫脒·毒死蜱水乳剂1000~1500倍液;17.5%哒螨灵·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4%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微乳剂1200~16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1500~2000倍液;20%吡虫啉·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500~3000倍液,间隔7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为害特点】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干、叶和果实的汁液,被害处四周变成黄绿色,严重者叶片干枯卷缩(图6-83),枝条枯死,果实不易着色,果小味酸。【形态特征】成虫雌蚧壳棕褐至黑褐色(图6-84),边缘灰白色,蚧壳质地较硬、略弯曲,形似箭头。雄蚧壳狭长,粉白色棉絮状,淡黄色。雄成虫深红色,具发达的前翅(图6-85)。卵椭圆形,橙黄色。1龄若虫草鞋形橙黄色,触角和足发达;2龄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和足均消失。蛹长形,橙黄色。图6-84 柑橘矢尖蚧雄蚧壳图6-85 柑橘矢尖蚧雄虫群聚状【发生规律】每年可发生2~3代,以受精雌虫越冬为主,少数以若虫及蛹越冬。第1代幼蚧5月上旬初见,孵化高峰期为5月中旬,第2代幼蚧盛发高峰期在7月下旬,第3代幼蚧盛发高峰期在9月中旬。初孵若虫行动活泼,经1~2小时后,即定居在寄主上吸食。次日体上开始分泌棉絮状蜡质。虫体居于蜕皮壳下继续成长,经蜕皮变为雌成虫。雄若虫1龄之后即分泌棉絮状蜡质介壳,常群集成片。在橘园中是中心分布,常由一处或多处生长旺盛且阴蔽的柑橘树上开始发生。然后向周围扩散蔓延至整个橘园,山坡呈现出中心点至片的延伸,一般大面积成灾的情况较少;树完全封闭的虫口密度大,受害重;树势弱且管理差的受害也重。【防治方法】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剪除蚧虫严重枝,放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抓住卵孵盛期适期防治幼蚧,尤其是第1代卵孵化较整齐,是全年防治最佳时期。可用下列药剂:30%噻嗪酮·毒死蜱乳油1500~2500倍液;22.5%啶虫脒·二嗪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马拉硫磷·杀扑磷乳油500~1000倍液;35%噻嗪酮·氧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10%吡丙醚乳油1000~1500倍液;40%机油·毒死蜱乳油800~1250倍液;30%吡虫啉·噻嗪酮悬浮剂2000~3000倍液;25%噻嗪酮悬浮剂1000~2000倍液;20%啶虫脒·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0%杀扑磷·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6%阿维菌素·啶虫脒水乳剂1000~2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5000倍液;20%氰戊菊酯·氧乐果乳油1500~3000倍液;52.25%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0.5%烟碱·苦参碱500~1000倍液;图6-86 褐圆蚧为害果实症状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10~15天喷洒1次,连喷2~3次。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油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为害特点】可为害叶片、枝梢和果实。受害叶片褪绿,出现淡黄色斑点;果实受害后表面不平,斑点累累,品质低下(图6-86);为害严重时导致树势衰弱,大量落叶落果,新梢枯萎,甚至造成树体死亡。【形态特征】雌成虫介壳为圆形,呈紫褐色(图6-87),边缘为淡褐色或灰白色,由中部向上渐宽,高高隆起,壳点在中央,呈脐状;雌成虫体呈倒卵形,为淡黄色。雄成虫介壳椭圆形或卵形,色泽与雌介壳相似;雄成虫体呈淡橙黄色,足、触角、交尾器及胸部背面均为褐色,有翅1对,透明。卵呈长圆形,淡橙黄色。若虫呈卵形,淡橙黄色,共二龄。图6-87 褐圆蚧雌成虫介壳【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6代,后期世代重叠严重,主要以若虫越冬。卵产于介壳下母体的后方,经数小时至2~3天后孵化为若虫。初孵若虫活动力强,转移到新梢、嫩叶或果实上取食。经1~2天后固定,并以口针刺入组织为害。雌虫若虫期蜕皮2次后变为雌成虫;雄虫若虫期共2龄,经前蛹和蛹变为成虫。各代1龄若虫的始盛期为5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下旬及11月下旬,以第2代的种群增长最大。若虫孵化后从介壳边缘爬出,在叶面爬行,经数小时即固定。在孵化后至固定为害前,这一阶段称为游荡若虫。游荡若虫生活力较强,在没有食料时,也可存活6~13天,活动最适温度是26~28℃。游荡若虫喜在叶及成熟的果实上定居为害。【防治方法】合理修剪,剪除虫枝。使用选择性农药,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指标为5—6月10%的叶片(或果实)有虫;7—9月10%的果实发现有若虫2头/果。可用药剂参考矢尖蚧。图6-88 红圆蚧为害果实症状【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在寄主的枝干、叶片和果实上吸取汁液(图6-88),影响植株的树势、产量和品质,严重时造成落叶、落果、枯枝。【形态特征】雌成虫介壳近圆形,呈橙红色;有壳点2个,呈橘红色或橙红色,不透明(图6-89);雌成虫呈肾形,呈淡橙黄色。雄虫介壳椭圆形,有壳点1个,圆形,呈橘红色或黄褐色;雄成虫体呈橙黄色,眼呈紫色,有足3对,尾部有一针状交尾器。卵椭圆形,呈淡黄色至橙黄色。若虫初孵时为黄色,椭圆形,有触角及足。2龄若虫足和触角均消失,体渐圆,近杏仁形,呈橘黄色。后变为肾形,叶橙红色。【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明显,以受精雌成虫和若虫在枝叶上越冬。6月上中旬胎生第1代若虫,至8月中旬变为成虫;9月上旬胎生第2代若虫,至10月中旬变为成虫。初孵若虫在母体下停留一段时间后,开始固定,雌虫喜欢固定在叶片的背面,雄虫则以叶片正面较多。若虫固定后1~2小时即开始分泌蜡质,形成介壳。图6-89 红圆蚧雌成虫介壳【防治方法】可参考矢尖蚧。【为害特点】幼虫为害新梢嫩叶,潜入表皮下取食叶肉,形成弯曲隧道,内留有虫粪(图6-90)。被害叶卷缩、硬化,易脱落。也可为害新梢和果实,症状同叶片(图6-91至图6-93)。【形态特征】成虫银白色,触角丝状,前翅披针形,中部有黑褐色“Y”形斜纹,后翅针叶状(图6-94)。卵椭圆形,白色透明。幼虫体扁平黄绿色,头三角形,老熟幼虫体扁平,纺锤形(图6-95)。蛹纺锤形,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深黄褐色(图6-96)。茧黄褐色,很薄。图6-90 潜叶蛾为害柑橘叶片症状图6-91 潜叶蛾为害柑橘新梢症状【发生规律】浙江每年发生9~10代,广东、广西15~16代,世代重叠,多以幼虫和蛹越冬。成虫和卵盛发后的10天左右,便是幼虫盛发期。在南亚热带橘区,2月初孵幼虫为害春梢嫩叶;每年抽梢5~6次,幼虫有4~5个高峰期;在中、北热带橘区,3—4月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为害柑橘嫩梢。成虫多于清晨羽化,羽化后即行交尾。成虫白天潜伏于叶背等处,晚间产卵。幼虫孵出后即潜入嫩叶、嫩梢表皮下取食为害。老熟后即停止取食,在叶片边缘卷曲处化蛹。图6-92 潜叶蛾为害柚子叶片症状图6-93 潜叶蛾为害柑橘果实症状【防治方法】冬季剪除在枝梢上越冬的幼虫和蛹,春季和初夏早期摘除零星发生为害的幼虫和蛹。及时抹芽控梢,摘除过早或过晚的新梢,通过水、肥管理使夏、秋梢抽发整齐健壮。图6-94 潜叶蛾成虫图6-95 潜叶蛾幼虫一般在新梢萌发不超过3毫米或新叶受害率达5%左右开始喷药,重点应在成虫期及低龄幼虫期进行。可用下列药剂:图6-96 潜叶蛾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丙溴磷乳油1500倍液;20%苦皮藤素乳油500倍液;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8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52.25%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1000~125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5%虱螨脲乳油1500~2500倍液;5%氟啶脲乳油2000~3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400~600倍液;10%氯氰菊酯·敌敌畏乳油600~800倍液;98%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000~2000倍液;52.25%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1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800~12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5~10天喷1次,连喷2~3次,重点喷洒树冠外围和嫩芽嫩梢。图6-97 拟小黄卷叶蛾为害叶片症状【为害特点】拟小黄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以幼虫为害新梢、嫩叶、花和幼果,吃成千疮百孔(图6-97),引起幼果大量脱落,成熟果腐烂。【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色,前翅色纹多变。雄虫前翅黄色,具前缘褶;前翅自前缘近基角1/4处有一细而不明显伸至内缘1/3处的褐色斜纹,近前缘1/3处有一较宽伸达内缘中部的黑褐色斜纹,前缘2/3处又有直达臀角斜纹,翅顶内侧有1个浓黑的三角形斑块,后翅淡黄色。卵椭圆形,常排列成鱼鳞状块,初淡黄渐变深黄,孵化前黑色。一龄幼虫头部为黑色,其余各龄幼虫均为黄色,体黄绿色。蛹纺锤形,初化蛹时青绿色,但腹部呈淡褐色,半天后渐呈深黄褐色;胸部背面蜕裂线明显。【发生规律】在广州地区每年发生8~9代,福州7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叶苞及卷叶内越冬,少数以蛹或成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化蛹,3月中旬羽化产卵,初孵幼虫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盛发,4—5月幼虫大量为害花和幼果,引致大量落果;6—8月幼虫主害嫩叶;9—11月为害成熟果,引起采果前大量腐烂和脱落。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趋化性。幼虫较活泼,受惊扰常吐丝下垂,有转移习性。【防治方法】冬季剪除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处理,减少虫源。摘除卵块和虫果及卷叶团。谢花期及幼果期喷药防治幼虫,可用下列药剂: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9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600~800倍液,如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 -
报告柑橘(砂糖橘)生物学特性
出版时间:2018中国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柑橘资源丰富,优良品种繁多,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期栽培、选择,柑橘成了人类的珍贵果品。砂糖橘,因果实味甜如砂糖而得名,且果形美观,优质丰产,因而极具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无核砂糖橘,具有无核化渣的特点,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柑橘的更新换代品种,是柑橘类品种中的“佼佼者”,现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各市、县,并已发展到广西、湖南、四川、福建及江西等省、自治区。柑橘(砂糖橘)为常绿果树。其树势中庸偏旺,树姿开张,树冠呈圆头形。枝条纤细稠密,稍直立,萌芽率高,成枝力强。叶片呈椭圆形,深绿色。果实呈圆形或扁圆形,顶部有瘤状突起,果蒂端凹陷,果面平滑,有光泽,色泽橙黄,油胞小而密,囊壁薄,易剥离。果形指数为0.78,单果重62~86克,可食率71%,含可溶性固形物12.9%~13.8%,糖10.55克/100毫升、酸0.35g/100毫升。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后沁心润喉,耐人寻味。果实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下旬成熟。该品种用枳壳作砧木,适应性广,品质优良,早结丰产,果实淳甜化渣,为柑橘类优良品种之一。图1-1 砂糖橘根系结构砂糖橘以枳壳作砧木,进行嫁接繁殖。其根系包括主根、侧根、须根和菌根等部分(图1-1)。(1)主根。由枳壳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来,向下垂直生长,构成了砂糖橘根系的主根。主根是根系的永久中坚骨架,具有支撑和固定树体,输送与贮藏养料的作用。(2)侧根。直接着生在主根上的较粗大的根系,称为侧根。砂糖橘的各级侧根和主根构成根系的骨架部分,为永久性的根,称为骨干根。侧根也具有固定树体,输送和贮藏养料的作用。(3)须根。着生在主根和侧根上的大量细小的根,称为须根。经过须根的生长,构成了强大的根系,增强了根系吸收和输送养料的作用。(4)菌根。栽培的砂糖橘是经嫁接繁殖的树体,须根发达。其根系一般不生根毛,而是靠与真菌共生所形成的菌根来吸收水分和养分。图1-2 砂糖橘的叶片砂糖橘的叶片为单生复叶,带有较短的叶柄,叶身与翼叶之间有节。叶片的大小和形态因发生时间、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差异显著。春梢的叶片最小,平均长6.5厘米,宽3.2厘米,为狭长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先端较尖,这是区别夏、秋梢叶片的重要标志。其质地也比夏梢叶薄,而比秋梢叶厚。翼叶在三种枝梢中最窄,叶柄基部肥大。夏梢叶片在三种枝梢中最为肥大而厚,平均长7.3厘米,宽3.7厘米,叶色浓绿。秋梢叶片似夏梢,但稍小,平均长6.8厘米,宽3.4厘米,色较浅,质地在三种叶片中最薄(图1-2)。砂糖橘叶片的大小与厚薄,除与抽生季节有关外,还与树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营养条件差,叶小而色浅;肥水管理好,叶片大而厚,色深而有光泽。叶片的多少、大小、厚度与色泽变化,是衡量生长势强弱与产量高低的主要标志。图1-3 砂糖橘的花砂糖橘的开花结果习性,包括花芽分化、开花与结果等方面的特性。1.花的形态结构砂糖橘的花为完全花,花形小,有浓香。发育正常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和花盘等部分构成(图1-3)。(1)花萼。萼片宿存,深绿色,呈杯状,紧贴在花冠基部。萼片先端突出,呈分裂状,有3~6裂,通常为5裂。(2)花冠。花冠有4~6个花瓣,通常为5瓣。花瓣较大而厚,乳白色,革质,成熟时反卷,表面角质化,有蜡状光泽。(3)雄蕊。雄蕊普遍为15~16枚。花丝通常3~6个,在基部联合。花药二室,花粉多,金黄色,带黏性。(4)雌蕊。雌蕊柱头扁圆形,乳白色。柱头上的表皮细胞分化为乳头状突起的单细胞毛茸,能分泌黏液,有利于受粉和花粉发芽。砂糖橘子房上位,但它不是直接着生在花托上,而是着生在花托上面的一个叫作蜜盘的特殊组织上。心室8~10个。大多数砂糖橘种子都是受外来花粉受精由珠心胚发育而成。图1-4 砂糖橘的花芽分化过程(5)花盘。子房的下部有花盘,花盘外部具有蜜腺。蜜腺能分泌蜜液,从开花时起,一直到花瓣脱落为止。2.花芽分化花芽形成的过程就是花芽分化。从叶芽转变为花芽,通过解剖识别起,直到花器官分化完全时为止,这段时期称花芽分化期。砂糖橘开始花芽分化,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作基础,故枝梢上的花芽分化,要待枝梢停止生长后才能开始。花芽分化又分为生理分化和形态分化。砂糖橘花芽的形态分化,分为以下6个阶段(图1-4)。(1)未分化期。生长点凸起,窄而尖,鳞片紧包。(2)开始分化期。生长点开始变平,横径扩大并伸长,鳞片开始松开。(3)花萼形成期。生长点平而宽,两旁有两个突起,成“凹”形,花萼原始体出现。图1-5 砂糖橘果实及剖面(4)花瓣形成期。花萼生长点内另形成两个小的突起,花瓣原始体出现。(5)雄蕊形成期。雄蕊原始体出现,或出现两列雄蕊。(6)雌蕊形成期。生长点中央突出伸长,即雌蕊原始体出现。一般认为,芽内生长点由尖变圆就是花芽开始形态分化,在此以前为生理分化,到雌蕊形成,为花芽分化结束。砂糖橘的果实为柑果,由子房受精发育而成果实。果实着生在结果枝上,由果柄连接,萼片紧贴果皮,果柄与萼片连接处称果蒂。果蒂由萼片、花盘和果柄所构成。果实上相对应的另一端有花柱凋落后,留有柱痕部分称果顶,果顶的两旁称上果肩,果蒂的两旁称下果肩。果蒂到下果肩部之间叫颈部,常有放射状沟纹或隆起。果实横切面称横径,果实纵切面称纵径,纵径与横径之比称果形指数(图1-5)。砂糖橘果实的外形有圆形、扁圆形等。 -
报告猕猴桃花果管理
出版时间:2018在授粉前2~3天,选择比主栽品种花期略早、花粉量多、与主栽品种亲和力强、花粉萌芽率高、花期长的雄株,在傍晚和清晨采集铃铛花或半开放的雄花 (图6-1)。采集量按每亩雌株需求量不低于1000朵雄花计算,约重1.2千克。图6-1 雄花将釆集到的雄花用手在2~3毫米孔径的筛子或铁丝网上摩擦使花药脱离,或用小型电动粉碎机在低转速下进行粉碎,再过筛剔除花瓣和花丝,收集花药。将花药在牛皮纸或开药器上平摊成薄层,自然阴干后散粉。或在22~25℃、湿度50%的干燥箱中放置一昼夜,即可散粉。散粉后,过100~120目筛,收集纯花粉,放入干燥、清洁的瓶内备用。采集到的花粉最好及早使用。若需贮藏的,可放入家用冰箱4℃冷藏箱里,能够保存8~10天。简易的人工授粉法有花对花法、吹风授粉法及用毛笔、棉球、香烟过滤嘴等进行的点授法。操作简单,但只能用于小规模少量授粉。大量授粉采用的主要是喷粉法和液体授粉法。喷粉法是将花粉与滑石粉、淀粉、脱脂奶粉等按1 ∶ 50的比例混合均匀,用电动喷粉器喷花进行授粉。添加剂不能对花粉有伤害。如果花粉与添加剂混合不均匀,一般要补充授粉一次。液体授粉时,要配制花粉溶液,按蔗糖10%+硼砂0.1%+花粉2%,用清洁的水配制。花粉溶液要随配随用,要求在2小时内用完。授粉时,以全树25%左右的花开放时为宜。最好在晴天无风的上午,用雾化良好的喷雾器,对着雌花啧,一般喷一次即可。授粉后3小时内遇雨或在雨停后进行授粉的,要隔天再喷1次。用多个雄性品种 (株系) 的花粉,进行混合授粉,效果会更好。在花芽形成后,确保在正常的开花、结果的情况下,采取人为辅助措施,促使其充分授粉受精,提高坐果率,形成果大质优的果品。具体措施如下。保证花芽形态分化的顺利完成。其中主要是温度,如初冬大幅度快速降温与早春倒春寒,常造成花芽受冻,产生畸形果,甚至冻死花芽,可采取树体上喷水加植物防冻剂或园内熏烟,提高温度,使园内温度维持在0℃以上。最适宜猕猴开花坐果的花期气候条件是:温度20~25℃,风力1~3级,空气相对湿度70%~75%和良好的微环境如叶幕层厚度、雌雄株距离等。但在我国南方猕猴桃花期易遇低温多雨潮湿天气,北方易遭高温干旱大风气候。可于花前7天左右,进行一次复剪,疏除过多的徒长枝蔓、发育枝蔓、结果枝蔓和发育不好的花蕾,并对留下枝蔓进行摘心以控制营养生长,集中养分促进生殖生长,增加冠内通透性,利于昆虫、风媒的访花、传粉活动。并注意花期排水,防止根系渍水。若遇花期高温干燥、风大的地区,则进行花前灌水,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增加花粉活性。猕猴桃是虫媒花,主要靠昆虫传粉,据花期观察,有150多种昆虫在猕猴桃花上活动,但主要靠蜜蜂和熊蜂传粉。风也可传粉,较强的风下,雌花可接受花粉4.2~12.3粒/分钟。但无风条件下,只有20%的雌花接受花粉2粒/分钟。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猕猴桃果实大小和质量与果内种子数目密切相关。美味猕猴桃果实大小与种子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87,中华猕猴桃为0.81。据测定,猕猴桃要达到商品 (出口) 重量标准70g以上的果实,需要520~740粒种子/个果。因此必须要有大量花粉授粉后才能得到预期重量的商品果,只有通过蜜蜂传粉或人工辅助授粉才能显著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大小。由于猕猴桃为雌雄异株异花植物,人工栽培时为获得单位面积较高的产量,雌雄配搭时加大了雌株比例,蜜蜂传粉时采集雄株花粉的机遇相对减少。而雌、雄花均产生花粉,又只有雄花花粉才有生活力,因此蜜蜂即使全在猕猴桃植株上飞,所采的花粉有好大部分也是无效花粉,加之猕猴桃的花粉无蜜腺不产生花蜜,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大。如果附近或园内种有其他蜜源植物,如柑橘、绿肥 (三叶草、毛苕子等) 等花期与猕猴桃相同,柑橘等植物花香,又产花蜜,对蜜蜂的吸引力比猕猴桃大,蜜蜂飞到猕猴桃植株上的机遇少。因此,放蜂时必须采取措施:一是加大蜂群,据国内外调查研究,每1~2亩最好能达到一箱;二是提早在开花前几天或最迟必须在雌花有10%~15%开花时将蜂箱放到果园内,放在向阳、温暖并稍有遮阴的地方,一般都在主防风林带附近。同时,在喂养蜜蜂的蜂蜜中加入猕猴桃的花粉,让花粉的香气刺激蜜蜂的条件反射,可增加蜜蜂对猕猴桃花的访花次数。此外,对于花期与猕猴桃花期相同的间作物,如三叶草、苕子、月季、枸杞、刺槐等,在猕猴桃花期前提前刈割,以增加蜜蜂专访猕猴桃花的机会。蜜蜂不喜在厚厚的叶幕层中采粉,喜欢在阳面采粉。因此,在不影响产量前提下尽量减少叶幕层,或通过整形修剪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既利于蜜蜂传粉,也利于光合作用和减少病虫害。在放置蜜蜂的果园绝对不能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只有将蜜蜂搬走后才能喷洒农药,以免伤害蜜蜂。据研究,猕猴桃每朵雄花约需2500粒花粉,而蜜蜂每次只能传送900粒花粉,因此必须多次传粉才能授粉受精良好。此外蜜蜂常沿树行活动,不太喜欢在树行之间串行,建园配置授粉树时最好每一行里都应合理分布,才能充分保证蜜蜂传粉。猕猴桃的花多集中在5—8时开放,并释放花粉,至13—14时达到顶峰,雄花在开放后5天内都能释放花粉。据研究,雄花花粉的发芽力 (生活力) 在室温下能保持3~5天。若保藏在5℃以下低温可保持10天左右。猕猴桃的花期一般6~8天。但无论雌花或雄花,其单花开放时间一般为2~4天。花期的长短主要与温度、湿度有关。如果花期遇到低温阴雨天气致使昆虫活动受到限制,或雌、雄株花期不遇时,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保证正常结果。人工授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先从雄株上采集即将开放的雄花,带回室内用镊子取出花药 (或去掉花瓣) 置于培养皿内 (或放于纸上),在25℃的恒温箱 (或20~25℃的室温下,翻动干燥) 使花药开裂散出花粉,筛去杂物,贮藏于低温干燥的瓶内备用。待雌花开放时 (1~2天内),于8—10时用小毛笔或铅笔的橡皮头粘花粉点于正开放的雌花柱头上即可。如有条件,最好有多种雄花的花粉混合使用,更利于选择授粉提高受粉率;亦可采用花对花的方法,即于8—12时摘取正在开放的雄花,花药对准雌花的柱头,轻轻将花粉粘于雌花的柱头上,可随采随对,一般1~2朵雄花可授粉约10朵的雌花。手工授粉时,动作要轻,切不可损伤柱头。将备用的花粉按1份花粉、10份蔗糖、89份水重量比的比例配成悬浮液,用干净的喷雾器 (或授粉器) 于9—11时喷到当天开放的雌花柱头上即可。花粉必须随用随配,以免影响生活力。喷时雾点要细,因猕猴桃雌花开放持续时间较长,花期需喷3~4次才能满足授粉需要,因此所采集的花粉当天用不完可贮藏于5℃的低温下保存,以供手工或机械授粉用。各地亦有用生长调节剂处理雌花或小果,以促进坐果率。但不环保,不提倡。猕猴桃花量大,在适宜的条件下,坐果率高,每一个花序都具有结三个果子的潜力,基本上没有生理落果。但坐果太多,势必给树体造成沉重负担,造成小果。而果实的大小,又是猕猴桃生产中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若单株留果越多,在同等条件下,果个越小,并削弱营养生长,造成树体生长势减弱连续生产能力下降,易出现大小年现象,使果实大小不整齐,品质差,商品价值低,树势易早衰。为了均衡树势,达到丰产、稳产、优质、高效,防止早衰,延长结果年限,必须进行疏花疏果。疏花疏果应根据品种特性,管理水平和当时的气候因素来确定其强度和时间。一般讲疏果不如疏花,疏花不如疏蕾。因此一般在现蕾的时候就可开始进行。猕猴桃的雌花有单花和聚伞花序两种。从一个花序来看,一般主花的位置好,生长势强,容易授粉受精,结出的果子生长发育好,个头大,而侧花则相对差。在蕾期先疏除侧蕾,保主花蕾,并剪除位置不好、荫蔽严重、纤细果枝的花序,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枝梢生长。为了避免疏花过量或花期遇雨授粉不良,影响当年产量,保留的花数应比预留的果数多20%~30%。一般健壮果枝留花5~6朵,中等果枝3~4朵,弱者1~2朵。疏果应在谢花后开始,一般在谢花后60天内。幼果的体积和鲜重增长最快,可增至其成熟时的70%~80%。因此疏果越早越好,一般应在谢花后20天内完成,以节约树体的养分,促进果实迅速膨大,提高产量和质量。疏果时主要疏除畸形果、伤果、病虫果、侧生果、果枝基部果。因基部果个小质差,先端果次之,枝蔓中部花序坐的果个大质优,故应尽量留中部花序坐的果。原则上按短果枝留果一个,中果枝留果2~3个,长果枝留果4~5个进行。亦可按植株的叶果比留果,即按 (4 ∶ 1)~(6 ∶ 1) 进行疏花疏果。叶果比大时,果实品质好,比值小时产量高。猕猴桃喜半阴环境,属中等喜光性果树,不少栽培地区常因夏季高温干旱以及强光直射造成落叶,果实产生日灼,严重时造成落果,使产量下降,果实品质降低,耐贮性差,严重损害其经济效益。高温干旱和强光是通过影响果园叶幕层微气候环境,抑制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破坏叶片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等方面来影响猕猴桃的正常生长发育。生产上采取的种植防护林,遮阴等措施就是缓解这一为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也主张在猕猴桃上套袋,以减轻高温、干旱和强光对果实的为害。猕猴桃果实套袋后,能减轻日灼病,防止果面污染,改善果实外观,避免吸果夜蛾及果实病害的侵袭,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果实农药残留量,从而大大提高果实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但套袋后果实中的糖分、维生素等含量有所减少,果实风味变淡,且费工。因此亦可从栽培技术上防止日灼害果,如从幼果开始就对果实遮阴,整形修剪中尽量不要将果实暴露在阳光直射的部位,应叶里藏果。猕猴桃套袋的适宜时间是6月上旬至6月中旬,套袋前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全面喷1~2次药,然后及时选择生长正常、健壮的果实进行套袋,纸套应选用抗风吹雨淋、透气好的专用纸套,套袋后并于采果前10~15天去除。猕猴桃在接近成熟时,由于品种及栽培管理的原因,容易造成采前落果,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采前落果的严重程度,首先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多数品种都有一定的采前落果现象,但有些品种则较少,如魁蜜。土壤水分失调是影响猕猴桃采前落果的重要因素。长期干旱、果园积水或土壤忽干忽湿,都会加重采前落果。因此,要采取措施,维持土壤湿度的相对稳定。例如实行果园秸秆覆盖,采用节水灌溉,浇水时少灌勤灌等。在发生采前落果的时期,要加强新梢摘心,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营养多分配于果实生长,可适当减少采前落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