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Leaf Spot Disease on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出版时间:2007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既能作为调味蔬菜,又能入药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山东省是我国姜的主要产区,近年来,由于多数品种长期无性繁殖及连年重茬种植,出现了一种严重影响姜产量和质量的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姜叶部,发病初期呈现水浸状小斑点,随后变成黄色,逐渐扩大成为椭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病斑,边缘则为黄褐色,病斑继而彼此融合,导致整叶干枯;在老熟病斑上可见大量黑色小颗粒。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认为,引起姜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姜叶点霉(Phyllosticta zingiberiHori)[1],白金铠[2]在《中国真菌志》中描述过Phyllosticta zingiberi的形态特征,而Mathur[3]曾提到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为Phoma zingiberi Khune的基原异名,但关于Phoma zingiberi的产孢细胞等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未见报道。由于茎点霉属(Phoma)真菌与叶点霉属(Phyllosticta)真菌有诸多类似的地方,如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颜色、大小等。因此,Phoma和Phyllostica两属间的分类及属下种的分类问题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Saccardo[4]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寄生部位的不同,即Phoma寄生于植物叶以外的部位,而Phyllosticta寄生于植物叶片上,这种主观的划分受到许多真菌学家的批评。由于产孢方式是Phyllosticta和Phoma两属共同具有的稳定特征。因此,目前已作为被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分类标准。对于植物病原真菌,传统的分类方法多以真菌的形态特征为依据,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为真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多遗传信息方面的依据。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简称ITS)在真菌种间存在丰富的差异,已广泛应用于真菌亲缘关系较近分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目前,对于形态学上难以区分的Phoma和Phyllosticta两属真菌,尚未开展ITS序列的比对研究,其ITS序列资源也有待进一步丰富。本文发现的病害症状与已报道的由Phyllosticta zingiberi引起的姜叶斑病症状基本一致。为了正确鉴定分离到的姜叶斑病的致病菌,本文利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分子手段对该病原菌的分类归属进行了研究。姜病叶采自山东省生姜主要产地莱芜市姜田。1.2.1 病菌的培养及光镜观察 将发病叶片表面消毒后置于PDA培养基上培养4~5天,从菌落边缘取直径为5mm的菌落圆片进行纯培养,在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描述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形态特征,用显微测量尺测定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大小。1.2.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将新鲜的感病叶片切成小于0.5cm×0.5cm的材料,固定于3%戊二醛中,再用1%锇酸二次固定,乙醇梯度脱水、Epon812树脂浸透、包埋、超薄切片,经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JEM-1200EX透射电镜观察、拍照。将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低倍镜下每视野约30个孢子)喷洒在4~5叶期健康的姜新叶上,接种后套袋保湿48h。定期观察并记录发病情况和症状特点。取病斑上产生的子实体镜检,并从发病组织中再次分离致病菌,观察并描述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丝染色体DNA的提取参照何月秋[5]的方法并做适当的修改,质粒提取采用碱裂解法,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感受态制备、连接、转化等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6]。以总DNA为模板,以通用引物ITS1:5′-TCC GTA GGT GAA CCT GCG G-3′和ITS2:5′-GCT GCG TTC ATC GAT GC-3′,ITS3:5′-GCA TCG ATG AAG AAC GCA GC-3′和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分别扩增ITSI和ITSII片段。PCR反应程序如下: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1min,50 ℃退火1min,72 ℃延伸30s,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PCR产物连接到pMD18-T(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转化E.coli DH5α,经鉴定的重组质粒送上海英俊生物技术公司测序。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25 ℃培养20~25天后,逐渐出现分生孢子器。光镜观察分生孢子器为球形、扁球形,暗褐色,直径55~135μm,高75~130μm,器壁褐色,由3~5层细胞组成,壁厚9~13μm,内壁形成产孢细胞,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形,无色,单胞,两端各含有一油球,5~8.5μm×2~4.5μm,其形态与报道的Phyllosticta zingiberi基本一致(Figure 1),但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Figure 2)。Figure 1 Picnidium(Micro)(×400)Figure 2 Morphology of conidiogenous cell(Micro)(×1 000)用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姜嫩叶后,发病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与自然发病株相同。取病健交界处组织再分离,其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与第1次分离结果一致。根据柯赫氏法则,接种菌即为姜叶斑病的致病菌。2.3.1 菌丝染色体DNA的提取与核糖体DNA ITS的PCR扩增 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该菌染色体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域通用引物ITS1和ITS2、ITS3和ITS4分别扩增了茎点霉的ITSI和ITSII,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均为单一条带,大小分别为224bp和343bp。2.3.2 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 将克隆到的ITSI和ITSII测序后进行拼接,确定了ITS片段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408240)。用DNAStar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编辑和排序比对,得出该病原菌ITS序列与叶点霉的同源性最高为58.7%,与茎点霉的同源性最高为95.6%。利用MEGA3.1软件分析核苷酸组成并计算种间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与茎点霉亲缘性更大。以往报道认为,引起姜叶斑病的病原为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Hara记载并描述了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的形态特征:叶上病斑圆形、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直径1~3mm;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暗褐色,直径50~120μm,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形,单胞,无色,两端各含有一油球,5~9μm×2.5~3.5μm。后人Sawada[7]对中国台湾省姜叶上的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戚佩坤等[8]对广东姜叶上的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以及本研究对分离菌的描述与上述基本一致,应视为同种。Ramakrishnan[9]描述的印度姜叶上的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的形态特征为,叶上病斑卵圆形,中央灰白色,可形成穿孔,9~10μm×3~4μm;分生孢子器球形,78~150μm,分生孢子无色,椭圆形,3.7~7.4μm×1.2~2.5μm,两端各含有一油球,此形态与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基本一致。因此,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应视为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的同物异名。Sutton[10]通过对Phoma和Phyllosticta产孢方式的研究,认为Phoma是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Phyllosticta是全壁芽生单生式(hb-sol),这与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九版[11]对两属产孢方式的描述一致,而吕国忠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两属的产孢方式相同,均为全壁芽生环痕式(hn-ann),同样,王琪[12]对龙眼叶点霉(Phyllosticta dimocarpi)研究结果也是全壁芽生环痕式(hn-ann),周永力[13]则认为Phyllosticta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因此,有关两属的产孢方式目前尚有争论。本研究对该病原菌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其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符合Kendrick等对Phoma产孢细胞特征的描述,ITS序列分析结果发现,该菌与Phoma 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5.6%,远远高于与Phyllosticta ITS序列的同源性(58.7%)。本研究结果支持Mathur的观点,认为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为Phoma zingiberi Khune的基原异名。由于Phyllosticta zingiberi T.S.Ramakr.是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的同物异名。因此,引起姜叶斑病的病原菌应为姜茎点霉(Phoma zingiberi Hori)。致谢:山东农业大学张天宇教授、张修国教授对本研究提供了热情帮助,并对论文修改提出了建议。 -
报告观赏海棠轮纹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出版时间:2007多数苹果属植物野生种或栽培种的花和果都具有观赏价值,在观赏园艺花卉树木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以来,国外植物学家从我国引种并进行了大量杂交选育工作,培育了一系列具观赏用途的海棠品种,统称为观赏海棠(Malus spp.)。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国外引进的观赏海棠品种几十个,它们姿态各异,色彩斑斓,大量果实点缀枝头直到深冬,丰富了景观内容。但是,这些观赏海棠不少品种的植株枝干上往往产生大量轮纹状、马鞍形的瘤状突起,严重时,病斑相连,导致树皮粗糙,严重影响树势甚至引起枝干坏死。本研究对其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奠定基础。观赏海棠(M.spp.)植株为山东省泰安市区栽植树种。在6月份从病树上采集病斑,显微切片观察其病原形态,并对其大小进行测定。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并纯化。观察其培养性状和产孢特征。在6月底,将分离纯化的病原菌分别采用烫伤接种法、针刺接种法、喷雾接种法对健康的海棠枝条进行接种,定期观察其发病情况,确定其致病性。设置不同温度条件(5℃、15℃、25℃、28℃、37℃、40℃)、不同pH值条件(pH值4.0、5.0、6.0、7.0、8.0)、不同培养基条件(琼脂、蛋白胨、LB、BPY、PMA、PSA、PDA),用菌碟法分别测定不同条件下病原菌的菌丝生长状况;并在以上不同温度、不同pH值条件以及不同营养条件(0.5%、1%、2%葡萄糖,0.5%、1%、2%蔗糖)下,采用凹穴法测定病原菌孢子萌发情况。受害海棠枝干从皮孔开始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斑点,暗褐色,凹陷,边缘稍隆起;随后病斑中央突起,呈瘤状,质地坚硬,成为灰白色;病健交界处发生龟裂,病皮翘起,有点呈马鞍状,或呈轮纹状;病斑表面产生黑色的小粒点。严重时,病斑相连,病皮粗糙,导致部分枝干死亡。对病斑上黑色粒点切片镜检,发现:子座扁球形,其上分生孢子器1~3个,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42~284)μm×(162~289)μm;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单胞,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一端钝圆,一端截平,大小为(20.1~32.9)μm×(7.6~9.8)μm。从发病枝干上分离培养获得病原菌纯培养,菌落初灰白色,逐渐呈灰黑色,气生菌丝浓密,呈絮状隆起,后期菌落中产生灰黑色子座。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不同方法对海棠进行接种试验,发现烫伤接种法和针刺接种法处理的海棠发病率为100%,而喷雾接种法处理的海棠则几乎没有发病。其症状表现为,伤口先凹陷变黑,后形成褐色小突起。同时发现,在山东省泰安市,在6月底接种,该病原菌侵染的潜伏期为7~10天。经鉴定,认为该病害的病原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病害为观赏海棠轮纹病。25~28℃、pH值4.0~7.0、BPY和PDA培养基等条件,最适合菌丝生长,菌落生长快,且菌丝白色浓密呈絮状隆起,易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器。28℃、pH值7.0、1%蔗糖条件最适合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12h观察孢子萌发率能达到80%左右,孢子萌发芽管较短、粗,多数两端萌发。观赏海棠轮纹病发病严重,目前对其病原鉴定方面未见报道。本研究初步确定其病原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并测定了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也显示该病原菌从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引起苹果轮纹病的病原菌[1]和梨轮纹病[2,3]的病原菌有一定的差异。该菌的寄主范围、对苹果属、梨属植物的致病性、ITS的序列测定等工作正在开展中,这些信息对于该菌分类地位的进一步确定有重要价值。 -
报告板栗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板栗根深叶茂,适应性强,较耐干旱和瘠薄,栽培容易,管理方便,适宜在山区发展。对山区经济的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板栗多为高大乔木,寿命较长,但结果较晚,实生树一般5~8年开始结果,15~20年进入盛果期,50~60年生结实最多,盛果期可延续百年以上。嫁接树2~3年即能结果。板栗为深根性果树,主根可深达4m,但大多数根系分布在20~80cm的土层内,根系分布深浅受土层厚薄的影响。大树根系的水平分布可达1.5m以上,水平根扩展范围可为冠径的3~5倍,强大的根系是板栗抗旱耐瘠薄的重要因素。侧根细根发达,须根前端常有白色菌丝呈分枝状,为板栗的共生菌根,对板栗的生长和结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板栗适应性强的重要原因。板栗根系受伤后再生能力弱,需经较长时间才能萌发新根,在栽植时要少伤根,特别是大根。板栗的芽按性质可分为叶芽、完全混合芽、不完全混合芽和副芽(休眠芽)四种。幼旺树叶芽着生在旺盛枝条的顶部和其中下部。进入结果期的树,多着生在各类枝条的中下部。芽体瘦小,芽顶尖,茸毛较多。多数品种不经短截不萌发或萌发形成弱枝。完全混合花芽着生于结果枝顶端及其以下数节,芽体肥大,发育充实、饱满,芽形钝圆,茸毛较少,外层鳞片较大,部分品种在枝条的中下部也能形成完全混合花芽。完全混合花芽翌春萌芽后抽生的结果枝既有雄花序也有雌花序。不完全混合花芽一般着生于完全混合花芽的下部或较弱枝的顶端及下部,芽体比完全混合花芽略小,萌发后抽生带花序的雄花枝。副芽又称休眠芽或饮芽,着生在各类枝条的基部短缩的位节上,芽体极小,一般不萌发,呈休眠状态,寿命长。遇刺激或前部枝条衰老时,萌发抽生徒长枝。板栗的枝条分为营养枝、结果枝、结果母枝和雄花枝四种。①营养枝由叶芽或副芽萌发而成,不着生雌花和雄花。根据枝条生长势不同,可将其分为徒长枝、营养枝和细弱枝三种。徒长枝由枝干上的副芽萌发而成,年生长量50~100cm,生长旺,节间长,组织不充实是老树更新和缺枝补空的主要枝条,一般30cm以上的徒长枝通过合理修剪,3~4年后也可开花结果;营养枝又称发育枝,由叶芽萌发而成,年生长量20~40cm,生长健壮,无混合芽,是扩大树冠和形成结果母枝的主要枝条,生长充实、健壮的枝可转化为结果母枝,来年抽梢开花结果;细弱枝由枝条基部叶芽抽生,生长较弱,长度在10cm以下,不能形成混合芽,翌年生长很少或枯死。②结果枝是结果母枝上完全混合花芽萌发抽生的、具有雌雄花序能开花结果的新梢。从结果枝基部第2~4节起,直到第8~10节止,每个叶腋间着生柔荑雄花序。在近顶端的1~4节雄花基部,着生球状雌花簇。③结果母枝是指着生完全混合芽的1年生枝条。大部分的结果母枝是由去年的结果枝转化而来。此外,雄花枝和营养枝也有形成结果母枝的,结果母枝顶端一至数芽为混合芽,抽生结果枝,下边的芽较弱,只能形成雄花枝和细弱营养枝。④雄花序由分化较差的混合芽形成,大多比较细弱,枝条上只有雄花序和叶片,不结果。一般情况下,当年也不能形成结果母枝。北方板栗适于冷凉干燥气候,南方板栗适于温暖湿润气候。板栗要求年平均气温为10~15℃,生长期(4—10月)平均气温16~20℃;冬季不低于-25℃;开花期为17~27℃。一般情况下北方板栗产量高,品质好。板栗为喜光树种。当内膛着光量占外围光照量的1/4时枝条生长势弱,无结果部位。光照不足6h的沟谷地带,树冠直立,枝条徒长,叶薄枝细,老干易光秃,株产低,坚果品质差。在板栗花期,光照不足则会引起生理落果。建园时,应选择日照充足的阳坡或开阔的沟谷地较为理想。板栗树虽较抗旱,但在生长期对水分仍有一定要求。新梢和果实生长期供应适量水分,可促进枝梢健壮和增大果实。一般年降水量500~1000mm的地方最适于板栗树生长。板栗树对土壤适应性广泛,以土层深厚、有机质多、保水排水良好的砾质壤土最适宜板栗树生长。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0%~40%。超过60%,易烂根,低于12%,树体衰弱,降至9%时,树可枯死。板栗对pH值的适应范围是4.6~7.0,以pH值5.5~6.5最为适宜;pH值超过7.6则生长不良。板栗正常生长,要求含盐量在0.2%以下,且板栗是高锰作物。pH值增高,土壤中锰呈不溶状态,影响其对锰的吸收,树体发育不良,叶片发黄。板栗自然分布区地势差别较大,海拔50~2800m均可生长板栗。我国南北纬度跨度较大,但在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板栗仍可正常生长结果。处于温带地区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板栗经济栽培区要求海拔在500 m以下,海拔800 m以上的山地出现生长结果不良现象。在山地建园对坡地要求不太严格,可在15°以下的缓坡建园,15°~25°坡地建园要修建水土保持工程。30°以上陡坡,可作为生态经济林和绿化树来经营。花期微风对板栗树授粉有利,但板栗不抗大风,不耐烟害,空气中氯和氟等含量稍高,栗树易受害。板栗园地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高的沙壤土、沙土或砾质土及退耕地等。土壤宜微酸性,要求光照充足,空气干爽。在山坡地造林应选择南坡、东南坡或西南坡为宜。整地一般在板栗栽植前的3个月进行。整地方法常采用水平梯地整地和鱼鳞坑整地。水平梯地整地就是沿等高线修水平梯地。以等高线为中轴线,在中轴线上侧取土填到下侧,保持地面水平,然后在地上挖坑栽树。该法适用于坡度在20°以下的山地。在坡度较陡或地形复杂的栗园,则可采用鱼鳞坑整地。其方法是:按照需要栽植的株行距,以栽植点为中心。由上部取土修成外高里低、形似鱼鳞状的小台田。无论哪种整地方法,挖穴时要将生土和熟土分开堆放,然后施入农家肥或秸秆、杂草、油渣等,再将熟土回填。造林宜采用1~2年生大苗,苗高不低于1m,地径不小于0.8~1cm,根系发达完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板栗栽植密度要根据地形、土质条件及品种特性而定。一般栽植密度以3m×4m为宜。挖苗时应尽可能少损伤侧根和须根,已经损伤的根应剪平伤口,主根过长时可以截短一些。如果挖出的栗苗不能马上定植或需远距离运输时,应进行泥浆蘸根,然后再假植或包装运输。栽植穴宽80cm,深80cm。每穴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30~50 kg,将肥料和熟土混合均匀、踏实即可。栽植在秋季落叶到春季萌发前均可进行。除寒冷地区外,以秋季栽植为好。栽植要求是树要栽端,土要踏实,根要舒展,树苗埋土一半时,将树苗向上轻轻提一下,可使根系舒展。栽植的深度,保持原来的入土深度,栽好后踏实树干基部周围的覆土,并及时进行浇水,以提高栽植成活率。选用2种以上优良品种混合栽植,一般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比例是(4~8)∶1。休眠期进行耕翻,萌芽前每667m2施纯氮12kg,以促进花的发育,施肥后灌水。枝条基部叶刚展开由黄变绿时,根外喷施0.3%尿素+0.1%磷酸二氢钾+0.1%硼砂混合液,新梢生长期喷50mg/kg赤霉素,以促进雌花发育形成。开花前追肥,每667m2追施纯氮6kg,纯磷8kg,纯钾5kg,追肥后浇水;清耕栗园进行除草松土,行间适时播种矮秆1年生作物或绿肥。7月下旬至8月初,果实迅速膨大期施增重肥,每667m2施纯氮5kg,纯磷6kg,纯钾20kg,根据土壤含水量浇增重水。种植绿肥的果园翻压肥田或刈割覆盖树盘。采收前1个月或半个月间隔10~15d喷2次0.1%磷酸二氢钾。果实采收后叶面喷布0.3%的尿素液。10月施基肥,每667m2施充分腐熟的土杂肥3000kg+纯氮5kg。对空苞严重的果园同时土施硼肥,方法是沿树冠外围每隔2m挖深25cm,长、宽各40cm的坑,大树施0.75kg,将硼砂均匀施入穴内,与表土搅拌,浇入少量水溶解,然后施入有机肥,再覆土灌水。雄花序长到1~2cm时,保留新梢最顶端4~5个雄花序,其余全部疏除。一般保留全树雄花序的5%~10%。采用化学疏雄的方法是在混合花序2cm时喷1次板栗疏雄醇。雄花序长到5cm时喷施0.2%尿素+0.2%硼砂混合液,空苞严重的栗园可连续喷3次。当1个花枝上的雄花序或雄花序上大部分花簇的花药刚刚由青变黄时,在5∶00前采集雄花序制备花粉。当一个总苞中的3个雌花的多裂性柱头完全伸出到反卷变黄时,用毛笔或带橡皮头的铅笔,蘸花粉点在反卷的柱头上。也可采用纱布袋抖撒法或喷粉法进行授粉;夏季修剪并疏栗蓬,及早疏除病虫、过密、瘦小的幼蓬,一般每个节上只保留1个蓬,30cm的结果枝可保留2~3个蓬,20cm的结果枝可保留1~2个蓬。 -
报告梨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梨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既营养丰富,又具很高的医用价值。根系分布较深,达2m以上,但大量的水平骨干根和须根分布在距地面15~40cm处。根系生长有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6月上中旬,新梢停止生长时;第二次高峰在9月中下旬,果实采收后。梨花芽分化的时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先开花后展叶,先边花后中间花;大部分品种自花不实;大多花芽顶生。坐果率高,易形成大小年;果柄较长,易受风灾,果实重(大多品种在250~400g),易受风害脱落。分为生长枝和结果枝。结果枝又分为长果枝、中果枝和短果枝。梨花为伞形或伞房花序,在一个花序中外围花先开,中心花后开,一花序着生5~9朵,每朵花有花瓣5~6个。开花需在10℃以上气温。气温低,湿度大,开花慢,花期长。而气温干燥,阳光充足,则开花快,花期短。梨树是自花不实的树种,需要适当配置授粉树,才能达到受精坐果。在生产实践中常看到受精后梨果实形状、色泽、品质上有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花粉直感现象,可见正确选择授粉树和辅助授粉十分重要。梨在年周期中一般有3次落花落果,第一次是落花,第二次是落果,出现在落花后,第三次在第一次落果后1周左右,这次落果多在5月上旬发生。引起落花落果的原因,第一、第二次主要是授粉受精不完全而产生落花落果,第三次落果虽与前者有关,但主要是营养和水分不足,土壤管理不善或氮肥过多,夏梢过量,引起梢与果争夺养分矛盾,均会造成大量落果。我国栽培梨的四大系统。原产黄河流域,500多个品种,著名的有鸭梨、雪花梨、苹果梨、库尔勒香梨、贡梨等。原产于长江以南和日本、韩国。有黄金梨、水晶梨、幸水、丰水、晚三吉梨、黄金20世纪、新世纪等。原产于东北等地,现有150多个品种,著名的有南果梨、京白梨、鸭广梨。原产于欧美等国,抗寒力较低,易生病。如巴梨、茄梨、贵妃梨等。选择较冷凉干燥,有灌溉条件交通方便的地方,梨树对土壤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透水和保水性强的沙质壤土最好。梨大多数品种自花不实,必须配置其他品种作授粉树,授粉品种应选择与主栽品种亲和力强、花期相同或相近、花粉量多,发芽率高,并与主栽品种互为授粉树的优质丰产品种,一个主栽品种宜配1~2个授粉品种,比例为(3~4)∶1。(1)定植时期。一般秋季10月定植最好,也可在春季梨苗萌芽前定植。(2)栽植密度。株行距(2.0~2.5)m×(4~5)m。(3)苗木准备。选用苗高1m以上,干径1cm以上,嫁接口愈合良好,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优质壮苗,苗木根系注意保湿。(4)定植。在改土后挖大穴,将苗木根系舒展、均匀放于坑中,然后回填细表土,边填土边提苗,再踏实,使根系与土壤接触紧密,使嫁接口与土面水平,灌足定根水,待下渗后,再盖一层干细土,用黑色塑料薄膜或稻草覆盖保湿。(1)制订果园管理计划。准备肥料、农药及工具等生产资料,组织技术培训。(2)病虫害防治。刮树皮,树干涂白。清理果园残留病叶、病果、病虫枯枝等,集中烧毁。(3)全园冬季整形修剪。早春喷布防护剂等防止幼树抽条。(1)做好幼树越冬的后期保护管理。新定植的幼树定干、刻芽、抹芽。根基覆地膜增温保湿。(2)全园顶凌刨园耙地,修筑树盘。中耕除草。生草园准备播种工作。(3)及时灌水和追肥。宜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水(人粪尿或沼肥)结合速效氮肥施用,满足开花坐果需要,施肥量占全年20%左右。若按每667m2定产2000kg,每产100kg果实应施入氮0.8kg,五氧化二磷0.6kg、氧化钾0.8kg的要求,每667m2施猪粪400kg,尿素4kg,猪粪加4倍水稀释后施用,施后全园春灌。(1)注意梨开花期当地天气预报。采用灌水、熏烟等办法预防花期霜冻。(2)据田间调查与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喷1次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防治梨蚜、梨木虱。剪除梨黑星病梢,摘梨大食心虫、梨实蜂虫果,利用灯光诱杀或人工捕捉金龟子、梨茎蜂等害虫。悬挂性诱捕器或糖醋罐,测报和诱杀梨小食心虫。落花后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黑星病。梨木虱、梨实蜂严重的梨园加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花期放蜂、人工授粉、喷硼砂。做好疏花。(1)生长季节可选用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防治黑星病、锈病、黑斑病。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苏云金芽孢杆菌、浏阳霉素等防止蛾类及其他害虫。及时剪除梨茎蜂虫梢和梨实蜂、梨大食心虫等虫果,人工捕杀金龟子。(2)果实套袋。在谢花后15~20d喷施1次腐植酸钙或氨基酸钙,在喷钙后2~3d集中喷1次杀菌剂与杀虫剂的混合液,药液干后立即套袋。(3)土肥水管理。树体进入“亮叶期”后施肥,土施腐熟有机肥水(人粪尿或沼液等)或速效氮肥,适当补充钾肥(加草木灰等),每667m2施猪粪1000kg、尿素6kg、硫酸钾20kg,并灌水。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补肥。同时进行中耕除草,树盘覆草。(4)夏季修剪。抹芽、摘心、剪梢、环割或环剥等调节营养分配,促进坐果、果实发育与花芽分化。(1)保护果实,注重防治病虫害。病害喷施杀菌剂,如1∶2∶200波尔多液、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防虫主要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灭幼脲3号每667m2 25g、1.2%烟碱乳油1000~20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或0.2%苦参碱1000~1500倍液等。(2)土肥水管理。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施后灌水,促进果实膨大。结合喷药多次根外追肥。干旱时全园灌水,中耕控制杂草,树盘覆草保墒。(3)夏季修剪。疏除徒长枝、萌蘖枝、背上直立枝,对有利用价值和有生长空间的枝进行拉枝、摘心。幼旺树注意控冠促花,调整枝条生长角度。(4)吊枝和顶枝。防止枝条因果实增重而折断。(1)红色梨品种。摘袋透光,摘叶、转果等促进着色。(2)防治病虫害,促进果实发育。喷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同时混合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果面艳丽、糖度高的品种采前注意防御鸟害。(3)叶面喷沼液等氮肥或磷酸二氢钾。采前适度控水,促进着色和成熟,提高梨果品质。采前30d停止土壤追肥,采前20d停止根外追肥。(4)果实分批采收。及时分级、包装与运销。(5)清除杂草,准备秋施基肥。(1)土壤改良,扩穴深翻,秋施基肥。每667m2秋施秸秆2000kg,猪粪600kg、钙镁磷肥30kg,加适量速效肥和一些微肥。(2)幼旺树要及时控制贪青生长。促进枝条成熟,提高越冬抗寒力。(3)土壤封冻前灌一次透水,促进树体安全越冬。(4)叶面喷布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加吡虫啉3000倍液加0.5%尿素等保护功能叶片。树干绑草诱集扑杀越冬害虫。落叶后扫除落叶、杂草、枯枝、病腐落果等,并深埋或烧毁。树干涂白。 -
报告猕猴桃病害诊断及绿色防控
出版时间:2018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被列为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此病来势凶猛,流行年份致使全园濒于毁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不仅可造成产量降低,而且导致果皮变厚、果味变酸、果实变小、果形不一、品质下降、商品价值降低。(1) 枝干症状。病菌能够侵染至木质部造成局部溃疡腐烂,影响养分的输送和吸收,造成树势衰弱,流出白色至红褐色菌脓,严重时可环绕茎秆引起,形成龟裂斑,甚至致使树体死亡(图9-1)。(2) 叶部症状。在新生叶片上呈现褪绿小点,水渍状,后发展成不规则形或多角形、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较宽的黄色晕圈。在连续低温阴雨的条件下,因病斑扩展很快,有也不产生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卷曲成杯状 (图9-2)。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菌从气孔、水孔、皮孔、伤口(虫伤、刀伤、冻伤等) 等进入植株体内裂殖。传播途径主要是借风、雨、嫁接等活动进行近距离传播,并通过苗木、接穗的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病菌对高温适应性差,在气温5℃时开始繁殖,15~25℃是生长最适宜温度,在感病后7天即可见明显病症,30℃时短时间也可繁殖。所以容易在冷凉、湿润地区发生并造成大的为害。2月初在多年生枝干上出现菌脓白点,自粗皮、皮孔、剪口、裂皮等伤口溢出,并迅速扩散变乳白色,然后变红褐色。3月末以后,溢出的菌脓增多,病部组织软腐变黑,枝干出现溃疡斑或整株枯死,成熟新叶出现褐色病斑,周围组织有黄色晕圈。6月后发病减轻,夏、秋、冬季处于潜伏状态。图9-1 猕猴桃溃疡病图9-2 叶片溃疡病染病状态(1) 叶片发病规律。叶部感病,先形成红色小点,外围有不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扩大为不规则的暗绿色病斑,叶色浓绿,黄色晕圈明显。在潮湿条件下迅速扩大成水渍状大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秋季产生的病斑呈暗紫色或暗褐色,晕圈较窄(图9-3)。(2) 枝干发病规律。溃疡病多从茎蔓的幼芽、皮孔、落叶痕、枝条分叉部开始,初呈水渍状,后病斑扩大,色加深,皮层与木质部分离,手压感觉松软。后期病部皮层呈纵向线状龟裂,流出青白色黏液,后转为红褐色。病斑绕茎迅速扩展,病茎横切面可见皮层和髓部变褐色,髓部充满白色菌脓 (图9-4)。受害茎蔓上部枝叶萎蔫死亡。图9-3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叶部发病规律(1) 病斑处理。此技术主要针对猕猴桃植株的主杆上的溃疡病病斑,目的是减少溃疡病活菌数量及清除发病部位的腐烂组织。①用具与药剂。工具:小刀、酒精瓶 (内装75%酒精)、无菌塑料布条、毛笔等工具;药液:72%的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稀释100~2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100 倍液、1%申嗪霉素悬浮剂100~150倍液等。②实施方案。时间:每年冬季、春季,树干出现病斑、流脓等症状的时期;方法:用消毒后的小刀,刮除猕猴桃树干病斑,包括发病表皮、变色木质部和距病斑边缘0.5厘米左右的健康表皮,选取上述药液涂抹在刮除部分,然后用无菌塑料布包好。③注意事项。小刀用完后及时消毒,避免交叉传染;刮除的病部组织要及时带出园区,集中烧毁。图9-4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白色菌脓(2) 涂干。此技术主要是针对猕猴桃植株冬季越冬制定的。①用具与药剂。工具:水桶、刷子等;药剂:涂白剂可自行配制,生石灰10 份、石硫合剂2 份、食盐1~2 份、黏土2份、水35~40份,也可选商品制剂。②实施方案。时间:每年采果后对树体进行保护,在11月初至12月初进行,猕猴桃植株涂干技术的应在冬季修剪、清园后进行;方法:将调制好的涂白剂用刷子均匀地涂抹在冬剪后主干和主蔓上,以覆盖全部主干和主蔓为准,特别是一些树缝隙处。本方法既可防止病菌浸入树干,又可预防树干冬季冻害。(3) 灌根。①用具与药剂。工具:水桶、量杯、玻璃棒等;药液:72%的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稀释500~1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00~500倍液、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00~500倍液、36%三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1000倍液、荧光假单胞杆菌500倍液等。②实施方案。时间:猕猴桃溃疡病重点发生期,4月初至6月;方法:选取以上药剂两种以上,复配制成上述浓度药液。按每棵猕猴桃树3~5升的施药量进行灌根施用,以湿润猕猴桃根系附近土壤为准,发生严重的果园,每15天施用1次。③注意事项。选择药剂时应选择内吸性较好的药剂,药剂需要交替使用和混合施用。猕猴桃褐斑病又称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枝干,是猕猴桃生长期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时导致叶片大量枯死或提早脱落,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发病初期,多在叶片边缘产生近圆形暗绿色水溃状斑,在多雨高湿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大型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后期病斑中央为褐色,周围呈灰褐色或灰褐相间,边缘深褐色,其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点 (图9-5)。图9-5 猕猴桃褐斑病——叶部病斑在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病部由褐色变成黑色,引起霉烂。严重时,受害叶片卷曲破裂,干枯易脱落 (图9-6、图9-7)。病菌可以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萌发新叶后,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一年内可多次发病。5—6月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易发此病。图9-6 猕猴桃褐斑病图9-7 猕猴桃褐斑病严重时期(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清沟排水,增施有机肥,适时修剪,清除病残体。(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500倍液、25%嘧菌酯1500倍、68%精甲霜锰锌400倍液,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中期使用30%苯甲丙环唑2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1500倍液。在采果前30天,用56%嘧菌·百菌清1000倍液喷1~2次,可延长叶片寿命,提高果实品质。用70%代森锰锌400~800倍液叶面喷施,要均匀周到片片见药或喷洒猕杀粉剂600~800倍液,如发现园内叶片有红蜘蛛,可在药液中加入阿维菌素或阿维甲氰1500~2000倍液,兼杀红蜘蛛。猕猴桃黄叶病在各地普遍发生,造成严重为害,尤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湿地,发病率较高,发病株率占到栽培总株数的20%左右,严重田块发病株率高达30%~50%。发生黄化病的叶片,除叶脉为淡绿色外,其余部分均发黄失绿 (图9-8),叶片小,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发白,外缘卷缩、枯焦,果实外皮黄化,果肉切开呈白色,丧失食用价值,长时间发病还会引起整株树死亡。图9-8 猕猴桃黄叶病叶部症状发病原因发病严重的有5种情况。(1) 进入盛果期的老果园因结果负载量大而发病严重。(2) 以往的上浸地和无法浇灌的干旱果园。(3) 不注意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平衡配套施肥的果园。(4) 忽视防治线虫病、根腐病为害的果园。(5) 管理粗放的果园。以上几种情况都从根本上导致树势衰弱,根系吸收、输送能力下降而发生黄叶病。(1) 农业防治。结合修剪抹芽、疏花疏果,剪除病枝蔓,抹掉病弱芽,合理留花留果,以免果树负载量过大,造成树势衰弱,降低自身抗病能力;注意平衡施肥,结合浇水,在施足氮、磷 (磷肥不宜施用过量) 肥料的同时注意增施氯化钾或硫酸钾,盛果园每亩7千克。(2) 化学防治。中草药保护性杀菌剂靓果安和叶面肥沃丰素配合使用。靓果安重点使用时期:萌芽展叶期、新梢生长期各喷施1次 (4—5月)、果实膨大期6—8月,每个月全园喷施靓果安效果佳。沃丰素重点使用时期:新梢期、花后、果实膨大期使用,按500~600 倍液 (每350 毫升对水200 千克使用)各时期喷施1次。受害叶背面生出许多点状、团块状至不规则形,黑褐色或灰黑色厚而密的扩散霉层。叶片初期生褪绿的黄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至不规则形的黄褐色至深褐色病斑,其上依稀可见许多近黑色小点,一片叶子上有数个或数十个病斑,病斑上有黑色小霉点 (图9-9),后期融合成大病斑 (图9-10)。严重时叶片变黄早落,影响产量。图9-9 猕猴桃黑斑病叶部症状图9-10 猕猴桃黑斑病中期叶背病斑病菌在叶片病部或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天猕猴桃开花前后开始发病。进入雨季病情扩展较快,有些地区有些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栽植过密、棚 (篱) 架低矮、枝叶稠密或疯长而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极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1) 农业防治。建园时选用抗病品种,如梅沃德、建宁79D-13等品种 (株系);生产管理上除做好冬剪、夏剪、落叶后清园外,还应注意防止病菌传入。(2) 化学防治。对发病植株,在发病初期、中期对全植株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主要为害叶片,7—8月发生。叶上初生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枯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有较明显轮纹。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 (图9-11)。图9-11 猕猴桃轮纹斑病病菌在叶片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8月高温多雨季节进入发病盛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1) 农业防治。重病区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于5—6月及时剪除发病枝条;秋冬认真清园,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病残体,消除病源。(2) 化学防治。春季萌芽前喷布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25%苯菌灵乳油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600倍液。为害症状一般从猕猴桃叶片边缘开始,初呈水溃状,后变为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斑后期中间变为灰白色,边缘深渴色。受害叶片边缘卷曲,干燥时叶片易破裂,病斑正面散生许多小黑点 (图9-12、 图9-13)。图9-12 生长期果实炭疽病图9-13 成熟果实炭疽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芽鳞、腋芽等部位越冬。病菌从伤口、气孔或直接侵入,病菌有潜伏侵染现象。(1) 农业防治。注意及时摘心绑蔓,使果园通风透光,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雨后排水,防止积水;结合修剪、冬季清园、集中烧毁病残体。(2) 化学防治。在猕猴桃生长期,果园初次出现孢子时,3~5天内开始喷药,以后每10~15天喷1次,连喷3~5次。使用药剂有 (1 ∶ 0.5 ∶ 200) 波尔多液,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加0.1%洗衣粉,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倍液。猕猴桃灰斑病一般从叶片叶缘开始发病,叶片上有灰色病斑,初期病斑呈水渍状褪绿褐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沿叶缘迅速纵深扩大,侵染局部或大部叶面。叶面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状。病斑穿透叶片,叶背病斑呈黑褐色,叶面暗褐至灰褐色,发生较严重的叶片上会产生轮纹状灰斑。发生后期,在叶面病部散生许多小黑点。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早落,影响正常产量 (图9-14)。图9-14 猕猴桃灰斑病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在春芽萌发展叶后,随风雨传播到嫩叶背面进行潜伏侵染,在叶片坏死病斑上,进行再次侵染。5—6月,病菌开始入侵。到7—8月叶部症状明显,开始是小病斑,之后逐步扩大,叶片后期干枯,大量落叶。到8月下旬开始大量落果。10月下旬至11月开始进入越冬期。被侵染的叶片,抗性减弱,该病原常发生再侵染,所以有时在同一叶片上出现两种病征。(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冬季彻底清园,将地面落叶和枝条清扫干净,集中烧毁。(2) 化学防治。翻土后喷5~6波美度石硫合剂于枝蔓。5月是最佳保护预防期,开花前后各喷1次药会减少初侵染。7—8月,用代森锰锌1000倍液、甲基硫菌灵800倍液进行树冠喷雾,进行2~3次即可。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由于煤烟病病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症状上也略有差异。呈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图9-15)。病菌在病部及病落叶上越冬,翌年孢子由风雨、昆虫等传播。寄生到蚜虫、介壳虫等昆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上,或植物自身分泌物上,或寄生在寄主上发育。高温多湿,通风不良,蚜虫、介壳虫等害虫发生多且分泌蜜露,均加重发病。图9-15 煤烟病(1) 农业防治。植株种植不要过密,适当修剪,温室要通风透光良好,以降低湿度,切忌环境湿闷。(2) 化学防治。植物休眠期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该病发生与分泌蜜露的昆虫关系密切,喷药防治蚜虫、介壳虫等是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防治介壳虫还可用松脂合剂10~20倍液、石油乳剂等;在喷洒杀虫剂时加入紫药水10000倍液防效较好;对于寄生菌引起的煤烟病,可喷用代森铵。主要为害猕猴桃的花蕾、花,其次为害幼果和叶片,引起大量落花、落果,还可造成小果和畸形果,严重影响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受害严重的猕猴桃植株,花蕾不能膨大,花萼变褐,花蕾脱落,花丝变褐腐烂;中度受害植株,花能开放,花瓣呈橙黄色,雄蕊变黑褐色腐烂,雌蕊部分变褐,柱头变黑,阴雨天子房也受感染,有的雌花虽然能授粉受精,但雌蕊基部不膨大,果实不正常,种子少或无种子,受害果大多在花后一周内脱落;轻度受害植株,果实子房膨大,形成畸形果或果实心柱变成褐色,果顶部变褐腐烂,导致套袋后才脱落。受花腐病为害的树挂果少、果小,造成果实空心或果心褐色坏死脱落,不能正常后熟 (图9-16、 图9-17)。图9-16 猕猴桃花腐病引起的果实病斑图9-17 猕猴桃花腐病为害花蕾 (左) 和花 (右)受害严重的猕猴桃植株,花蕾不能膨大,花萼变褐,花蕾脱落,花丝变褐腐烂;中等受害植株,花能开放,花瓣呈橙黄色,雄蕊变黑褐色腐烂,雌蕊部分变褐,柱头变黑,阴雨天子房也受感染,有的雌花虽然能授粉受精,但雌蕊基部不膨大,果实不正常,种子少或无种子,受害果大多在花后一周内脱落。(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土肥管理,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秋冬季深翻扩穴,增施大量的腐熟有机肥,保持土壤疏松,春季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速效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施用,夏季以速效磷钾肥为主,适量配合速效氮肥和微量元素肥;适时中耕除草,改善园地环境,特别在平坝区5—9月要保持排水沟渠畅通,降低园地湿度。(2) 化学防治。冬季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对全园进行彻底喷雾,在猕猴桃芽萌动期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全园喷雾,展叶期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全树,每10~15天喷1次。特别是在猕猴桃开花初期要重防1次。在收获的果实一侧出现类似大拇指压痕斑,微微凹陷,褐色,酒窝状,直径大约5毫米,其表皮并不破,剥开皮层显出微淡黄色的果肉,病斑边缘呈暗绿色或水渍状,中间常有乳白色的锥形腐烂,数天内可扩展至果肉中间乃至整个果实腐烂(图9-18)。该病菌靠风、雨、气流传播,从修剪造成的枝条伤口感染。图9-18 熟腐病(1) 农业防治。谢花后1周开始幼果套袋,避免侵染;清除修剪下来的枝条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菌寄生场所。(2) 化学防治。从谢花后两周至果实膨大期 (5—8月) 向树冠喷布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波尔多液 (1 ∶0.5 ∶ 200),或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2~3次,喷药期间隔20天左右。受害果起初在果蒂处出现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均匀向下扩展,果肉由果蒂处向下腐烂,蔓延全果,略有透明感,有酒味,病部果皮上长出一层不均匀的绒毛状灰白霉菌,后变为灰色 (图9-19、 图9-20)。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通过气流传播。图9-19 猕猴桃蒂腐病图9-20 蒂腐病在花季期的表现(1) 农业防治。搞好冬季清园工作;及时摘除病花,集中烧毁。(2) 化学防治。开花后期和采收前各喷1次杀菌剂,如倍量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采前用药应尽量使药液喷洒到果蒂处,采后24小时内用药剂处理伤口和全果,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2,4-D 100~200毫克/千克浸果1分钟。秃斑表面若是由外果肉表层细胞愈合形成,比较粗糙,常伴之有龟裂缝;若是由果实表层细胞脱落后留下的内果皮愈合,则秃斑光滑。湿度大时,在病斑上疏生黑色的粒状小点,即病原分生孢子盘。病果不脱落,不易腐烂 (图9-21)。病菌先侵染其他寄主后,随风雨吹溅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图9-21 猕猴桃秃斑病为害果实状(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7%碱式硫酸铜悬浮剂600倍液或50%氯溴异清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9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受病菌感染的雌花和雄花都会变成褐色枯萎状,常萎蔫下垂,难以开放。发病花器的病残组织与果实接触后可使果实感染病菌,果实受害后,果面形成下陷褐色病斑,上面覆盖白色菌丝体 (图9-22)。多雨潮湿,温度较低时,有利于菌核萌发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土壤黏重的地方,发病也较重。图9-22 猕猴桃果实褐腐病前期症状大量的菌丝体在受害部位变成黑硬的菌核,菌核落到果园后,病菌继续蔓延,在果园中传播。(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土肥水管理,及时清除树盘周围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2) 化学防治。菌核萌发期、落瓣后及采收前应喷洒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800倍液甲基硫菌灵。展叶前后喷施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为害果实,多在果肩或朝上果面上发生,病斑近圆形,红褐色,较小,突起呈疱疹状,果实上许多病斑连成一片,表面粗糙,似疮痂状。病斑仅发生在表皮组织,不深入果肉,因此,为害较小,但降低商品价值。多在果实生长后期发生 (图9-23)。图9-23 猕猴桃疮痂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越夏,并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温暖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1) 农业防治。及时收集病残物烧毁。(2) 化学防治。结合防治其他叶斑病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多与枝干粗皮、裂口、藤肿等症状相伴生,如膏药一样贴在枝干上。病菌表面较光滑,初期呈白色,扩展后为白色或灰色,病菌衰老时通常在枝干部发生龟裂,容易剥离,受害严重的造成树体早衰,枝条干枯 (图9-24)。图9-24 猕猴桃膏药病在患病枝干越冬,翌年春夏之交,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形成子实体。本病多出现于土壤速效硼含量偏低的猕猴桃植株及含硼较低 (10毫克/千克以下) 的两年生以上的老枝上。本病的发生是土壤和树体缺硼的生理性原因,和弱寄生菌侵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施硼 (萌芽至抽梢期根际土壤每平方米1克硼砂) 和树冠喷硼,以0.2%硼砂液治粗皮、裂皮、藤肿和流胶等现象,减少弱寄生菌侵染的场所。用小刀刮除菌膜,涂抹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涂三灵膏 (凡士林50克,多菌灵2.5克,赤霉素0.05克调匀)。主要在树冠外围结果枝出现枝条叶片萎蔫,继而整枝失水枯死,但结果母枝正常。在一个园中,整园或整株发病较少,往往是局部园或一株上局部枝出现枝枯 (图9-25)。图9-25 猕猴桃发生枝枯病后新梢萎垂状一般发生在猕猴桃新梢迅速抽生期,即4—5月春夏交替期。此期北方地区在春旱情况下,往往是干热风盛行期,给猕猴桃这种阔叶果树带来一定影响。一般在春季持续性干旱时易诱发此病。发生的两个条件:一是春旱,二是强风。在春旱情况下,若出现6级以上强风,持续5小时以上,猕猴桃树即可发病。4年以上未遮阴封行的幼龄果树发病较重,因为该树龄的树生长势较强,对水分要求较迫切,而根系分布较浅,吸收功能有限,抗旱性相对较差,一旦强风天气出现,发病严重。(1) 早摘心。主要针对外围结果枝控制顶端优势,加速枝条木质化,减少迎风面,提高抗风性。(2) 规范绑枝。冬剪后结果母枝必须枝枝绑缚,且排列有序,杜绝交叉、重叠、拥挤,以防结果枝抽生后空间局限,密集生长,遇风移位,增大摩擦,造成伤口,抗风能力下降。(3) 注意灌水。尤其在春旱风害严重情况下,提倡灌水,以减缓强风形成的地面蒸发及叶面蒸腾对树体水分生理平衡的破坏。猕猴桃根腐病为毁灭性真菌病害,能造成根颈部和根系腐烂,严重时整株死亡。初期在根颈部出现暗褐色水溃状病斑,逐渐扩大后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病部皮层和木质部逐渐腐烂,有酒糟气味,菌丝大量发生后经8~9天形成菌核,似油菜籽大小,淡黄色。下面的根系逐渐变黑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脱落,树体萎蔫死亡 (图9-26)。病菌在根部病组织皮层内越冬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土壤病组织中可存活1年以上,病根和土壤中的病菌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翌年4 月开始发病,高温高湿季节发病,由病残体传播,经接触传染。水过多,果园积水,施肥距主根较近或施肥量大,翻地时造成大的根系损伤,栽植过深,土壤板结,挂果量大,土壤养分不足,栽植时苗木带菌,这些情况都容易引发根腐病。图9-26 猕猴桃根腐病(1) 农业防治。实行高垄栽培,合理排水、灌水,保证果园无积水;及时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促进根系生长;科学施肥,合理耕作,避免肥害和大的根系损伤;控制负载量,增强树势。(2) 植物检疫。把好苗木检疫关。(3) 化学防治。在早春和夏末进行扒土晾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然后使用青枯立克300倍液+海藻生根剂——根基宝300倍液进行灌根,小树1株灌7.5~10千克,大树1株灌15~25千克。猕猴桃白纹羽病分布范围广,为害树种很多,是主要根系病害之一。其症状是多从细根开始发病,然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皮层腐烂,病部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后期霉烂根皮层变硬如鞘。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生有黑色圆形菌核。根际地面有菌丝膜,其上有时有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当病部根皮全部腐烂后,在坏死的木质部上形成大量的白色或灰白色放射状菌索。受害植株生长势逐渐衰弱,直至最后死亡 (图9-27、 图9-28)。图9-27 猕猴桃白纹羽病图9-28 受白纹羽病为害的猕猴桃树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温湿度适宜时,菌核或菌索长出新的菌丝,首先侵害新根的幼嫩组织,使幼根腐烂,然后逐渐蔓延到大根。病菌接触传染。(1) 农业防治。加强果园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性。(2) 化学防治。栽植前,红心猕猴桃苗木用10%硫酸铜溶液,或20%石灰水,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小时进行消毒。先为害根的外部,受害根皮层呈褐色腐烂状,病部不断扩展,最后整个根颈部环割腐烂,有酒糟味,从而导致整株死亡。树体发病后使萌芽期推迟、叶片枯萎、叶面积小、枝条干枯,为害严重时因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而使植株死亡 (图9-29、图9-30)。图9-29 猕猴桃疫霉病形成的菌落图9-30 猕猴桃疫霉病的果实在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季节,病菌通过猕猴桃根颈伤口侵染皮层而引起根腐。春天或夏天,根部在土壤中被侵染。(1) 农业防治。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建园。防止植株创伤。(2) 化学防治。当植株感病时,在 3 月或 5 月中下旬用2500毫克/升的代森锌或100~200 毫克/升的瑞毒霉或1 ∶ 2 ∶200的波尔多液灌根部;挖出病部,刮除病部腐烂组织,并用0.1%升汞溶液消毒,后涂上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原液,两个星期后再更换新土覆盖。在植株受害嫩根上产生细小肿胀或小瘤,数次感染则变成大瘤。瘤初期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再变为深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受根结线虫为害的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大量嫩根枯死,细根呈丛状,根发枝少,且生长短小,对幼树影响较大 (图9-31、 图9-32)。图9-31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1) 线虫繁殖生长条件。土壤相对湿度40%~70%、土壤温度0~30℃、土壤pH值为4~8。(2) 其他有利条件。雨季有利于线虫孵化和侵染;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等利于线虫病发生。图9-32 猕猴桃根结线虫为害状(3) 自身传播。自身一年能移动1米的距离,远距离的传播主要依靠灌水、病土、带病的种子、苗木和其他营养材料及农事操作活动等传播。(1) 农业防治。猕猴桃定植地及苗圃地不要利用原来种过葡萄、棉花、番茄及其他果树的苗圃地,最好采用水旱轮作地作苗圃地和定植地,此法对防治根结线虫病效果很好。此外要重视植株的整形修剪,合理密植,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2) 化学防治。患病轻的种苗可先剪去发病的根,然后将根部浸泡在1%的异丙三唑硫磷、克线丹等农药中1小时。对可疑有根结线虫的园地,定植前每亩用10%克线丹3~5千克进行沟施,然后翻入土中。猕猴桃园中发现轻病株可在病树冠下5~10厘米的土层撒施10%克线丹 (每亩撒入3~5千克),施药后要浇水。苗圃地发现病株,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每亩用680克对水200升,浇施于耕作层 (深15~20厘米),效果好,且无残毒遗留,对人畜安全。用3%米尔乐颗粒剂撒施、沟施或穴施,每亩用6~7千克,药效期长达2~3个月。该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往往在幼苗出现2~3片真叶、根颈基部尚未木质化之前发病。苗茎部先出现浸渍状病斑 (图9-33)。图9-33 猕猴桃立枯病病苗多从上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发病时,先变成褐色,后成暗褐色,受害严重时,韧皮部被破坏,根部成黑褐色腐烂。此时,病株叶片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伏。此病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引起叶枯,边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叶和叶柄,造成死腐,病部有时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病菌在残留的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或长期生存。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来源,病株残体、肥料也有传病可能,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菌丝呈蛛网状,围绕寄生的组织。土温在13~26℃都能发病,以20~24℃为适宜。对土壤pH值适应范围广,pH值2.6~6.9都能发病。天气潮湿适于病害的大发生,反之,天气干燥病害则不发展。多年连作地发病常较重。(1) 农业防治。严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浇灌水量,注意及时排水;注意通风;晴天要遮阳,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使病菌易于侵染。(2) 化学防治。对被污染的苗床,如继续用于扦插育苗,或用于扦插的其他土壤,在扦插前,可用甲醛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甲醛50毫升,加水8~12千克浇灌于土壤中,浇灌后隔1周以上方可用于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混合粉剂8~10克,撒施土中,并与土拌和均匀。果实上有明显的日晒伤痕 (图9-34、 图9-35)。猕猴桃日灼病大多发生在高温季节,气候干燥、持续强烈日照容易发生,尤其是在果实生长后期的7—9月,叶幕层薄,叶片稀疏、果实裸露的发生严重。挂果幼园比老果园发生严重。弱树、病树、超负荷挂果的树日灼残果率可达15%~25%。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修剪过重、果实遮阳面少、保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生严重日灼。图9-34 猕猴桃日灼病发病初期症状图9-35 不同程度日灼受害状(1) 夏季修剪在最顶果多留2~3 片叶,可以遮挡直射太阳光。(2) 有条件的早晚隔几天喷一次水,也可配成果友氨基酸400倍液,既可降低果园温度,又可快速供给营养。(3) 果园覆盖,可用麦糠或麦草覆盖,如眉县张江成果园直接覆盖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4) 套袋果打开通气孔,通气孔小时可略剪大,利用通气,降低袋内温度,一般可降低1~2℃。 -
报告柑橘虫害与防治
出版时间:2018柑橘木虱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昆虫媒介,成虫群集吸食嫩芽和叶片的汁液,若虫群集于嫩芽和嫩叶吸取汁液,被害叶片扭曲畸形。若虫分泌的白色蜡丝状排泄物可引起柑橘煤烟病发生(图10-1、图10-2)。图10-1 柑橘木虱成虫、若虫和卵图10-2 黄皮上的柑橘木虱(1)抹除零星萌芽,统一放梢。(2)保护和利用天敌。(3)药剂防治。柑橘木虱防治必须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药剂、统一时间喷药。防治适期:秋冬期(采果后)、春芽萌动前、春梢抽发期、夏梢抽发期和秋梢抽发期。防治次数:采果后和春芽萌动前各喷杀虫剂1次;各次梢期均以连喷2次药剂为宜,间隔时间7~10天。防治药剂: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000~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等。(4)烟雾防治。烟雾防治工具为动力烟雾机。要求在日平均气温15℃以上,有下沉气流的早晚进行,气压较低时施药效果更佳,上午施药时间不能超过10时,下午施药要在16时以后进行。烟雾防治的时期为秋冬期(采果后)、春芽萌动前、春梢抽发期、夏梢抽发期和秋梢抽发期。烟雾防治的药剂及配比:80%敌敌畏乳油、48%毒死蜱乳油、柴油配制,药油配比为1∶1:6。主要为害当年春梢、夏梢、秋梢,成虫群集在嫩叶背面为害产卵,孵化的若虫密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形成黄斑。若虫分泌蜜露诱发柑橘煤烟病,使枝叶发黑,生长减弱,抽梢减少,产量剧减(图10-3)。图10-3 柑橘粉虱成虫、卵和蛹壳(1)栽培管理。适当稀植,加强栽培管理,剪除病虫枝。(2)保护和利用天敌。(3)药剂防治。低龄若虫盛发期喷药,可选用药剂: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99.8%矿物油乳剂200~250倍液加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主要为害当年春梢、夏梢、秋梢嫩叶,成虫、若虫群集在新梢嫩叶背面吸食汁液。成虫在叶背分泌蜡粉薄层,若虫分泌蜜露诱发柑橘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使枝叶发黑,生长减弱,果实外观、品质、产量下降(图10-4、图10-5)。图10-4 柑橘粉虱成虫图10-5 柑橘粉虱座壳孢菌寄生状参照黑刺粉虱防治方法。成虫产卵于果实的瓤瓣和果皮之间,受害果实有针刺状小孔,常有汁液溢出凝成胶状物,小孔周围呈灰色或红褐色斑点,下陷并逐渐腐烂。幼虫蛀食果肉,引起果实未熟先黄,果肉腐烂,脱落(图10-6、图10-7)。图10-6 柑橘小实蝇成虫图10-7 柑橘小实蝇在温州蜜柑上产卵参照柑橘大实蝇防治方法。该虫为害柑橘叶片、枝干和果实,受害叶片卷曲变黄,枝条干枯,果实被害处四周黄绿色,严重时树干爆皮,树势衰退,植株死亡(图10-8、图10-9)。图10-8 矢尖蚧在叶片上的为害状图10-9 矢尖蚧在甜橙上的为害状(1)栽培管理。结合冬春修剪,剪除病虫枝,适当稀植,加强土、肥、水、栽培管理。(2)保护和利用天敌。在害虫虫口密度不大时,保护或人工释放天敌,在天敌繁殖盛期,尽量不用药或选择使用对天敌影响小的药剂。(3)药剂防治。选择在每年第一代卵的盛孵期(4月底至5月初)喷药,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7月底至8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发现第二、第三代幼虫时继续兼治。药剂可选用95%机油乳剂100~200倍液等。金柑受柑橘地粉蚧为害后,树冠内膛老叶(上一年春梢的叶片)呈斑驳状黄化,黄化部分始于叶片基部,并逐渐扩大,在主脉两侧各形成一个大小基本均等的大黄斑,黄斑进一步扩大,最后可导致全叶黄化(包括叶片侧脉),但叶片主脉始终保持绿色。严重时除当年春梢叶片外,其基部以下的全部叶片都表现黄化,受害株树势衰退,新根极少,结果少,果小,产量明显减少(图10-10、图10-11)。图10-10 地粉蚧为害状 (基部黄斑)图10-11 柑橘地粉蚧 为害根部状施药时间掌握在越冬雌成虫产卵前或在连日大雨后。可选用的有效药剂、用量(6年生以上成年树用量及较小的树用量可酌减)及使用方法如下:24%螺虫乙酯悬浮剂50ml对水100kg,40%毒死蜱乳油50ml对水10kg,松土后每株4~5kg树盘泼施;3%辛硫磷颗粒剂100~150g/株,或10.2%阿维噻唑膦颗粒剂10~20g/株,将药剂与1kg干细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树盘后松土。严重发生的果园要用多种农药复配稀释后灌根,如毒死蜱、阿维菌素复配,阿维菌素、敌百虫、辛硫磷复配等。若虫、成虫群集在柑橘的芽、嫩梢、嫩叶、花蕾和幼果上吸食汁液,在嫩叶上多群集在叶背为害。新梢嫩叶受害状有所不同:绣线菊蚜为害幼芽,幼芽生长停滞,不能正常抽梢,为害嫩叶,叶片向叶背横向卷曲,为害新梢,新梢节间缩短,多个新梢集中成球状;橘蚜沿着枝梢和叶脉排列取食,发生严重时可布满枝梢和叶背,叶片畸形扭曲和黄化,但不形成卷叶,新梢不会卷缩成簇;棉蚜除为害嫩叶、嫩梢和芽外,亦可为害正在转绿的叶片;橘二叉蚜的为害症状与橘蚜相似,常造成枝叶卷缩硬化。蚜虫为害时常分泌蜜露诱发柑橘煤烟病,影响树势和翌年产量(图10-12、图10-13)。图10-12 蚜虫成虫、若虫(1)图10-13 蚜虫成虫、若虫(2)(1)栽培管理。结合冬春修剪,剪除虫枝和被害枝梢,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每次新梢抽发期,去零留整,统一放梢。(2)保护和利用天敌。5月以后田间蚜虫天敌数量逐渐增加,此时不喷药、少喷药或使用对天敌影响小的药剂,保护自然天敌,抑制蚜虫发生。(3)药剂防治。当25%~30%新梢有蚜虫为害时喷药防治,可选用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6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等。(4)黄板诱杀有翅蚜。悬挂黄板诱捕迁飞蚜虫。成虫刺吸幼嫩枝梢汁液,使之失水干枯死亡,造成落叶、落果,严重影响当年和翌年产量。雌成虫将产卵器插入柑橘结果母枝、当年春梢或夏梢的木质部,造成裂状产卵痕,长达5~10cm,并产卵其中,产卵痕破坏了水分、养分的输送,致使枝条枯死。若虫潜伏土中,吸食根部汁液,影响树势(图10-14、图10-15)。图10-14 黑蚱蝉成虫图10-15 黑蚱蝉蝉蜕药剂防治。用45%毒死蜱乳油400~500倍液淋树盘,毒杀土中若虫,或在成虫盛发期喷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杀灭成虫。幼虫啮食未老熟的新叶,咬成缺刻、孔洞状或仅存主脉(图10-16、图10-17)。图10-16 柑橘苗圃受害状图10-17 斜纹夜蛾高龄幼虫(1)诱杀、捕捉。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人工摘除附有卵块的叶片并捏死幼虫。(2)药剂防治。幼虫盛发期喷药,可选药剂: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500~2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等。幼虫以卷叶、钻食果实为害植株生长,引起落果,影响产量和品质。幼虫体色为淡绿至黄绿色,受惊能迅速倒退或跳跃吐丝而逃。成虫多为小型蛾类,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图10-18至图10-20)。图10-18 卷叶蛾为害状图10-19 卷叶蛾卵图10-20 卷叶蛾高龄幼虫(1)农业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卷叶虫包,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2)人工捉虫,摘除卵块。(3)利用天敌防治。在卷叶蛾成虫产卵盛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来防治。(4)药剂防治。柑橘谢花至第二次生理落果期和果实着色期是防治关键时期,可选用药剂: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幼虫为害柑橘新梢、嫩叶、花蕾、幼果,甚至为害枝皮和果皮,严重时被害叶仅剩叶柄,形成秃枝(图10-21、图10-22)。图10-21 双线盗毒蛾幼虫图10-22 双线盗毒蛾成虫(1)人工捕杀。冬季摘除越冬卵块;生长季节虫口密度不大时,捕杀幼虫和蛹。(2)药剂防治。低龄幼虫盛发期喷药。可选用药剂: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幼虫为害柑橘的嫩叶、新梢,常将嫩叶、嫩梢吃光或咬成缺刻状,严重时果园嫩梢可被吃光,影响枝梢的抽发(图10-23、图10-24)。图10-23 玉带凤蝶成虫图10-24 柑橘凤蝶大龄幼虫(1)人工捕杀。在成虫盛发期于早晨露水未干时用网捕杀成虫;人工抹除卵粒,查捉幼虫和清理虫蛹。(2)保护和利用天敌。凤蝶类害虫的天敌有寄生卵粒的赤眼蜂和凤蝶蛹金小峰,捕食幼虫的海南蝽、猎蝽等,应对其加以保护。(3)药剂防治。在幼虫幼龄期进行。可选用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等。幼虫取食叶片,使其呈缺刻状,由于幼虫体型大、食量大,严重发生时,可将柑橘整枝、全株或整片橘园的新老叶片一起吃光(图10-25)。图10-25 大钩翅尺蛾雌成虫(左上)、雄成虫(左下)和幼虫(1)人工捕杀。在成虫羽化出土时,可用捕网网杀或用竹帚拍杀;在幼虫发生不多时,可人工捕杀;在成虫产卵盛期,刮除卵块;在越冬代幼虫入土化蛹后至翌年越冬蛹羽化出土前,中耕翻土,挖除越冬蛹,减少越冬虫源。(2)药剂防治。在低龄幼虫期,用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大龄幼虫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幼虫蚕食柑橘叶片,轻者造成缺刻,重者整片叶被吃光,只留下秃枝(图10-26、图10-27)。图10-26 大造桥虫幼虫及其 为害状(1)图10-27 大造桥虫幼虫及其 为害状(2)参考油桐尺蠖防治方法。幼虫为害离地0.5m以内的树干基部及主、侧大根,蛀成许多孔洞,严重阻碍植株养分和水分的输送,以致树势衰退,叶片黄萎,易被大风吹折,甚至整株树枯死(图10-28、图10-29)。图10-28 星天牛成虫图10-29 星天牛幼虫(1)捕杀成虫。成虫盛发期,在晴天的中午捕杀成虫,可减少产卵数量。(2)清除虫卵。在6月常检查柑橘树,树干基部出现稍隆起的产卵裂口或树皮呈湿润状时,用小刀刮开皮部清除卵粒或初孵幼虫。(3)钩杀或药杀幼虫。在幼虫蛀入木质部前,将木屑扒开,捉出幼虫;若已蛀入木质部且蛀道不长的,可用钢丝钩杀;不易钩杀的幼虫,用钢丝将虫孔内粪屑清除,用脱脂棉或废纸蘸药液塞入虫孔或用注射器进行虫孔灌药,再以湿泥封堵虫孔,或将1/8~1/6片磷化铝塞入虫孔,再用湿泥封堵,使幼虫中毒死亡。常用农药有80%敌敌畏乳油10~50倍液。幼虫在土下为害果苗主干,咬食或蛀食大部分木质部,仅留下外层,导致苗木枯死(图10-30、图10-31)。图10-30 蔗根土天牛成虫图10-31 蔗根土天牛幼虫(1)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在果园内随机选点,挖掘直径30cm、深50cm的土坑,晚上可诱到成虫,清晨检查并将其杀死。(2)蔗地改种柑橘树时,应把园地全垦翻晒,清除蔗蔸并烧毁,以消灭蔗茎内的幼虫。(3)药剂防治。种植果树时,在植穴内撒施少量5%毒死蜱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0.5%噻虫胺颗粒剂与周围土壤混匀,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成虫和幼虫为害嫩叶、嫩茎、花和幼果。成虫将叶片咬食成缺刻状或仅留叶面表皮,致叶片枯焦(似被火烧)而脱落,幼果被咬食出小洞造成落果。幼虫常多头集于一嫩叶片上取食并分泌黏液,排泄粪便负在虫背上,故称“牛屎虫”(图10-32、图10-33)。图10-32 柑橘恶性叶甲成虫图10-33 柑橘恶性叶甲幼虫及为害状(1)清除越冬成虫及幼虫化蛹场所。春季萌芽前,彻底清除柑橘树上的霉桩、苔藓、地衣、枯枝及橘园的落叶、杂草,以减少虫源;修平霉桩,残痕伤口可用石灰沙浆抹平,并用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布枝干或涂刷涂白剂。(2)捕杀成虫和幼虫。在成虫盛发期,通过振落捕杀成虫。在主干上捆扎稻草可诱集幼虫化蛹,在确认后将其集中烧毁。(3)喷药保梢。在开花前后幼虫大量出现和5月成虫大量取食时,喷药保护春梢。可喷2.5%溴氰菊酯乳油、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1~2次。主要取食叶片,花蕾和果实有时也受害。成虫取食叶背面叶肉和嫩芽,仅留叶面网状表皮。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叶内潜食成隧道,其中有由幼虫排泄物形成的黑线。被成虫、幼虫为害的叶片不久便萎黄脱落,受害严重时全株嫩叶相继脱落(图10-34、图10-35)。图10-34 柑橘潜叶甲成虫 及为害状图10-35 柑橘潜叶甲幼虫叶内 潜食成隧道(1)减少越冬虫源和入土幼虫。在冬季、春季结合清园清除地衣、苔藓等成虫藏匿之地,在4—5月及时扫除落叶并将其集中烧毁。(2)捕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地面铺塑料薄膜,摇动树冠,收集落下的成虫,将其集中杀灭。(3)喷药保梢。在越冬成虫活动期和产卵高峰期各喷药1次。成虫取食嫩梢叶片和幼果,造成新梢叶片呈缺刻状,影响新梢生长和光合作用,被害幼果伤口凹陷,果肉暴露或果实脱落(图10-36、图10-37)。图10-36 灰象虫成虫图10-37 小绿象虫成虫(1)冬季深翻园土。冬季清园时,深翻园土,将越冬的蛹和幼虫翻出,破坏其生活环境以减少虫源。(2)人工捕杀。在成虫大量出现期,树下铺塑料薄膜,振动树枝,使其掉落在塑料薄膜上,收集并杀死掉落的成虫。(3)树干涂黏胶。3—4月成虫大量上树前,在树干上包扎或涂抹黏胶环,阻止成虫上树,并逐日清除胶环上的虫体,将其集中杀灭。但须注意,当胶环失去黏性时应及时更换或涂抹黏胶(黏胶用蓖麻油或桐油2kg、松香粉3kg、黄蜡0.05kg制作:先将油加热到约120℃时,再缓缓加入松香粉,搅拌至完全熔化,但温度不得超过130℃,最后加入黄蜡,完全熔化后冷却即成黏胶)。(4)药剂防治。成虫发生盛期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杀,也可在成虫出土期,在地面喷洒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使出土在地面爬行的成虫触药死亡。若虫和成虫刺吸果实、嫩梢和叶片汁液,以果实受害为主。被害叶片枯黄、嫩梢变褐干枯。幼果受害后由于果皮油胞受到破坏,果皮紧缩变硬,果小汁少。后期受害果实变黄,引起落果(图10-38、图10-39)。图10-38 麻皮蝽老龄若虫图10-39 九香虫(瓜黑蝽)成虫(1)人工捕杀。阴雨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栖息于枝叶上的成虫,5—9月摘除叶上的卵块和捕杀若虫。(2)药剂防治。在1~2龄若虫盛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成虫和若虫在柑橘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嫩叶、嫩梢、花和幼果。嫩叶受害后叶片扭曲变形,叶肉增厚,叶片变硬,易碎裂、脱落;幼果果皮受害后,在果蒂的周围形成明显的灰白色环状疤痕,产生大量次品果(图10-40、图10-41)。图10-40 蓟马为害状图10-41 茶黄蓟马成虫(1)冬季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杂草及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2)药剂防治。在低龄若虫盛发期前用药挑治1~2次。可选用以下药剂喷雾: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等。成虫和若虫取食为害柑橘嫩叶、嫩梢、花和幼果,嫩叶受害后呈缺刻或孔洞状,少有将叶片吃光的情况(图10-42、图10-43)。图10-42 纺织娘成虫图10-43 纺织娘若虫(1)人工捕杀成虫和若虫。(2)药剂防治。一般蟲蟖类害虫为害柑橘较轻,不造成大的为害,偶尔数量较多。可在低龄若虫盛发期用药挑治,主要药剂有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主要为害柑橘幼苗或衰弱树的树皮或根系,并可在树干表面修筑泥被,向上取食为害,影响树木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嫁接的幼树常被该虫从接疤处蛀入剥食而死(图10-44、图10-45)。图10-44 黑翅土白蚁(有翅蚁)图10-45 黑翅土白蚁(兵蚁)(1)诱杀成虫。在4—6月的白蚁分飞季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有翅繁殖蚁。(2)土坑诱杀。在果园周边每隔10~15m挖一长宽各40~50cm、深30~40cm的土坑,坑内放芒萁草、松树枝、桉树皮等,然后用稻草盖上再覆盖泥土,每15~20天检查1次,发现有大量白蚁时,将坑内材料搬出,让鸡啄食白蚁,再换入新的材料继续诱杀。(3)药剂预防。在种植柑橘树苗时,用48%毒死蜱乳油50倍液淋根,可预防幼苗受害。成虫和若虫咬食新叶叶片,被害叶呈缺刻或孔洞状,严重时仅剩叶柄,形成秃枝。该虫在广西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初若虫孵化,6—7月若虫和成虫大量发生,8—9月为成虫交配产卵期。卵为块产,每头雌虫平均产卵2块,平均产卵量为126粒。若虫共有6龄,1~2龄若虫有群集为害习性,后逐渐分散为害(图10-46)。图10-46 棉蝗成虫(1)人工捕杀。在若虫发生季节,尚处聚集为害时,可用捕虫网将其捕杀。(2)药剂防治。在若虫盛发期选用以下药剂喷雾防治: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等。幼虫在柑橘嫩梢、嫩叶表皮下钻蛀为害,形成银白色的弯曲隧道。受害叶片卷缩或变硬,易于脱落。一般老树受害较轻,幼树、苗木受害较重;春梢受害轻,夏梢、秋梢受害特别严重。被害叶片常是卷叶蛾、红蜘蛛、锈壁虱、黄蜘蛛等害虫的越冬场所,幼虫造成的伤口利于柑橘溃疡病病菌的侵入(图10-47)。图10-47 柑橘潜叶蛾为害状(1)夏梢、秋梢去零留整,统一放梢。(2)药剂防治。当夏梢、秋梢抽发1.0cm长时开始喷药,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可选用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3000~3500倍液、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2年生幼树可用20%吡虫啉可湿性液剂原液涂树干,每株用药1~2ml。幼虫以蚕食叶片为害植株生长。低龄幼虫仅咬食叶肉,大龄幼虫咬食叶片成缺刻状,甚至仅留下叶柄(图10-48)。图10-48 刺蛾幼虫(1)人工捕杀幼虫,摘除虫叶,将其集中烧毁。(2)诱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频振式广谱杀虫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在低龄幼虫期施药。可选用药剂: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200~1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500~2000倍液等。成虫咬食柑橘叶片、花,使叶片产生缺刻或孔洞,甚至将整片叶吃光。金龟子的幼虫为蛴螬,生活在土壤中,取食萌发的种子、幼根等(图10-49、图10-50)。图10-49 白星花金龟成虫图10-50 铜绿金龟子成虫(1)拉网捕杀成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在果园四周挂尼龙渔丝网捕杀成虫,渔丝网高度超过树冠100cm。(2)人工捕杀。掌握各种金龟子羽化为害期,捕杀成虫。(3)冬耕翻土。柑橘园进行冬耕,可杀死土壤里的幼虫和成虫。(4)灯光诱杀。利用成虫有趋光的习性,夜间使用黑光灯、电灯等进行诱杀。(5)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在树冠喷药,可选用药剂: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
报告概述
出版时间:2015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小麦的播种面积一直居谷物作物的第一位,与水稻、玉米、薯类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粮食作物。全球以小麦为主食的人口占35%以上,小麦总消费量占全球谷物消费量的1/3,发展中国家小麦消费量占一半以上。在当前中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小麦占到43%左右。中国小麦在面积与产量上仅次于玉米、水稻,是第三大粮食作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既能在温度较高的南方生长,也能忍受北方-20℃的严寒,无论山地、丘陵、平原的砂土和黏土均可种植。小麦可与多种作物实行间、套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小麦在耕作、播种、收获等环节中都便于实行机械化操作,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化生产。在我国,小麦主要用来加工面粉,是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主要食粮。现代科学证明,小麦籽粒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通常小麦籽粒中营养成分的平均含量:碳水化合物约70%以上,蛋白质13%左右,有些品种高达18%以上,脂肪2%左右,矿物质1.8%左右,此外,还含有纤维素、可溶性糖类、多种维生素。其所含氨基酸种类多,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对人体的健康有益,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能使面粉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加工后副产品中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物质,是良好的饲料。麦秆还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也可作为造纸原料。籽粒含水量较低,易于贮藏和运输,是主要的商品粮之一,在国际国内的粮食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此外,小麦也是酿酒、饲料、医药、调味品等工业的主要原料。我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南界海南岛,北至漠河,西起新疆,东至海滨,遍及全国各地。从盆地到丘陵,从海拔10m以下的平原至海拔4000m以上的西藏高原地区,从N53°的严寒地带,到N18°的热带范围,都有小麦种植。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类型和生产水平的差异,形成了明显的种植区域,既能种植冬小麦又能种植春小麦。我国小麦历年种植面积为全国耕种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我国冬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84%~90%,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主要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其中河南、山东种植面积最大。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主产省有黑龙江、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甘肃、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青海等省(自治区)。我国栽培的小麦绝大部分是冬小麦,它与水稻、玉米、甘薯、棉花等秋季作物配合,可以调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我国小麦种植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可划分为10个生态类型区域,分别如下。包括山东全省、河南除信阳以外全部地区,河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以及甘肃天水地区。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及51%以上,5月中旬至6月下旬成熟。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北部,辽宁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和京、津两市,麦田面积占全国的8%,成熟期通常为6月中下旬。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地区,东至滨海,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12%,成熟期在5月下旬。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麦田面积和总产均为全国的12%左右,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海南和台湾5省(区)及云南南部。麦田面积只占全国的1.6%。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及内蒙古东北部。全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8%。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伊盟及巴盟,北临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7%。7月上旬成熟,最晚可至8月底。全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1%。8月上旬左右成熟。小麦种植面积为全国的4.5%。冬麦品种为强冬性,8月中旬播种,8月初成熟。包括西藏(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0.5%。成熟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世界小麦的种植面积大约为32.43亿亩(15亩≈1公顷,全书同)左右。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荷兰连续多年平均单产名列世界第一,并在1993 年创造了全国平均单产591 kg的世界最高纪录。世界小麦出口大国主要有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美国小麦产量的50%、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产量的70%及加拿大产量的80%以上用于出口。世界小麦进口国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口补充型,也就是本国也生产小麦,但需进口一部分补充国内较高的消费需求,这类国家主要有中国、意大利、巴西和埃及等国;另一类是完全依赖型,也就是本国几乎不生产小麦,但消费需求较高,所需小麦完全依赖进口,这类国家主要有日本和韩国等。世界小麦种植以普通小麦为主,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0%以上,硬粒小麦的播种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6%~7%。小麦栽培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与春小麦的面积比例约为3∶1。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种植面积约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春小麦主产国是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约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很快,全国小麦生产无论面积、单产和总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对保障我国口粮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 年全国平均亩(1亩≈667m2。全书同)产仅43kg,而2012年的亩产达到了333 kg,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7 倍。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推动,中国小麦生产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4 年我国小麦产量高位爬坡,连续11年增产,实现产量12617.1万吨。近年来,我国研究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利用新培育的高产品种,出现了小面积达到亩产800 kg和较大面积达到650 kg的高产典型,使小麦的产量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全国小麦高产创建田的平均产量比全国小麦平均产量高出30%~50%,说明只要改善生产条件,把各项技术落实到位,我国的小麦生产还有很大潜力。2015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4亿公顷,与目前国内良好的小麦长势不同,国产小麦市场仍然处于低迷之中。分析1~3月国家临时贮存小麦竞价交易情况,呈现“三降”格局。一是成交量下降。3个月计划交易量8301270t,实际成交量4396699t,仅占计划成交量的47%。二是成交率下降。从1月6日的89.29%,下降到3月的36%以下,平均成交率48.22%。三是成交价格下降。白小麦成交价格从1月6日的每吨2600元,下降到2400多元,3月24日为2455元,平均成交价2482.7元;混合小麦从1月6日的每吨2598元,下降到2450多元,3月24日为2456元,平均成交价2486.4元。从美国进口小麦价格呈现大“V”字形。1月3日到中国完税后价格,每吨折合人民币2091元,达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下降到1900多元以下,3月初更是下降到1800多元以下。从3月中旬又开始上涨,3月23日达到1992元。与国产小麦相比,美国进口小麦有着多种优势。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小麦基本上是优质强筋小麦,总体上优于国产小麦;美国小麦到中国完税后价格低廉。1~3月,进口美国小麦到我国完税后平均价格每吨1939元,比国产白小麦每吨2482.7元、混合小麦每吨2486.4元,分别低28.04%、28.24%。有关方面预计,今年我国进口小麦将在250万~300万吨。据农业部2014年10月16日农情调查,2015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4亿公顷,较2014年下降0.7%。3月19日,农业部种植业司介绍:“当前苗情长势是近年较好的一年。小麦返青期一二类苗比例达88.8%,同比高1.8个百分点,是近十年同期比例最高的一年。特别是占全国小麦面积40%以上的河南、山东两省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今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虽然略微下降,但从目前形势判断,生产后期若无大的自然灾害依然是一个丰收年。过去的一年,我国小麦生产量、收购量均创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粮食产量公告,2014年我国小麦产量高位爬坡,连续11年增产,实现产量12617.1万吨,较2013年增加404.5万吨,增幅3.5%;小麦播种面积24064000hm2,较上年减少76000hm2。2014年,我国冬小麦产量继续增长,达11989.9万吨,较2013年增加423万吨。至2014年9月底收购期结束,全国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企累计收购新产小麦7363万吨,比2013年增加1973万吨,成为执行托市政策以来进度最快、收购最多的一年。对于2015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简称,全书同)已经明确保持2014年每千克0.59元水平不变。在国产小麦库存增加、进口小麦价格低廉、新年小麦生产形势乐观的格局下,预计今年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将难有起色。中国小麦作物年度产量与面积(1991/1992—20013/2014) -
报告(七)东北大黑鳃金龟(Northeast Giant Black Chafer)
出版时间:2013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Bates),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总称,俗名白土蚕,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国家有发生。东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幼虫为害种子、幼苗及幼根、嫩茎,咬断根茎,咬口整齐,或钻蛀块茎、块根造成减产;成虫取食作物和其他植物的叶片造成为害。除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薯类、豆类、花生、甜菜、棉花、蔬菜、果树和林木等。图3-17 根部被害(幼苗萎蔫)图3-18 幼苗根部被咬折断[黄化(左),枯死(右)]成虫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体长16~21mm,宽8~11mm。触角10节,鳃片部3节,黄褐色或赤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弧扩,中间最宽。鞘翅长椭圆形,1/2后最宽,每侧具4条明显纵肋。前足胫节具3外齿,爪双爪式,爪腹面中部有垂直分裂的爪齿。雄虫前臀节腹板中间具明显的三角形凹坑,雌虫前臀节腹板中间具一横向枣红色棱形隆起骨片。卵发育前期长椭圆形,大小2.5~2.7mm×1.5~2.2mm,白色稍带绿色光泽,后期圆形,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5~45mm,头宽4.9~5.3mm,头部前顶毛每侧3根呈1纵列,其中2根紧挨于冠缝旁。肛门孔3裂缝状,肛腹片后部覆毛区中间无刺毛列只有钩毛群。蛹为离蛹,初白色后红褐色,大小21~24mm×11~12mm。腹部具2对发音器,位于腹部第4、第5节和第5、第6节背部中央节间处。尾节狭三角形,上翘,端部具1对呈钝角状向后岔开的尾角。雄蛹尾节腹面基部中间具瘤突状外生殖器,雌蛹尾节腹面基部中间具1生殖孔,其两侧各具1方形骨片。图3-19 东北大黑鳃金龟(左:成虫♀;中:成虫♂;右:卵)(张治良摄)图3-20 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左:幼虫;中:头部;右:尾部)东北大黑鳃金龟在辽宁2年完成1代,黑龙江2~3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交替越冬。越冬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始现,5月中下旬为盛发期,9月上、中旬为终现期。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每头雌虫平均产卵100余粒,卵期平均19天。幼虫孵化盛期在7月中旬前后,8月上中旬幼虫开始进入3龄,10月中下旬开始下潜到55~145cm冻土层下越冬。越冬幼虫翌年5月上旬开始为害作物幼苗地下部分,为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化蛹盛期在8月中旬前后,蛹期平均为22天。8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初。羽化的成虫(蛰伏在蛹室中)直至翌年4月下旬才开始出土活动。有成、幼虫交替越冬,隔年交替为害现象。成虫昼伏夜出,晴天17:00时后出土取食。土壤含水量10%~20%时,卵与幼虫生存最适。一般油料作物田间虫口密度大,为害重。1.农业措施防治 秋收后深翻土地、改良土壤、合理轮作、铲除杂草、科学施肥、精耕细作等,以破坏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从而减轻为害。2.药剂防治 ①拌种法: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用量拌种,需适当增加播种量。②毒土法: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ml,拌潮湿细土20kg,高粱播种时随之撒施于穴中或播种沟内,可减轻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