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Applic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Research Methods in Plant Pathology
出版时间:2007基因表达是基因在生物体内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的过程,在真核生物中,约有10万个基因,而表达的基因只占基因组的15%左右,了解不同条件下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控制生命过程的机理[13]。对于植物来说,在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的时空表达受到严密的调控。当植物受到病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的侵袭时,植物体内存在防御机制,诱导相关基因表达,或者诱导相关基因表达量增加,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或表达抗性基因,从而抵御病原物的侵袭。因此研究植物基因表达变化水平对于揭示植物抗感病机理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措施中,抗病虫转基因植物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而基因表达分析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检测抗病虫基因能否高效的表达,以及能否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或者特定的组织器官中表达。基因表达研究方法有Northern杂交法、表达序列标签、mRNA差别显示技术、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方法和基因表达芯片等,本文对主要基因表达研究方法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概述。Northern杂交技术是用于测定真核生物RNA样品中特定mRNA分子的量和大小以及估计其丰度的技术,是研究基因转录产物的重要手段[14]。Northern杂交技术是在Southern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体的步骤是首先从要研究的组织或细胞中分离完整的mRNA,然后将RNA根据大小用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再通过毛细管作用或负压法装置使RNA条带转移到纤维膜上,进行必要的处理后,用固相RNA与探针分子杂交,对特异结合的探针分子的图象进行检测、捕获和分析[15]。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主要是应用于检测特异rnRNA,以分析已知基因的表达情况。李子银等[16]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从抗稻瘟水稻品种窄叶青8号第一链cDNA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个与植物抗病基因同源的序列,利用Northern杂交技术,显示其中一个基因在水稻叶片、幼茎和根中均有转录。程志强等[17]利用已知的植物R类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作为随机引物,分析水稻愈伤组织受白叶枯病菌诱导的mRNA表达丰度差异,获得3个差异片段。Northern杂交结果证实该片段受白叶枯病菌诱导表达,且在抗性品种中的诱导表达明显强于感病品种的诱导表达。黄萱等[18]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设计引物,从抗锈病小麦品种西农88基因组DNA扩增触3条与植物抗病基因同源的序列,通过Northern杂交表明其中一个同源序列在小麦中受水杨酸调控,属于诱导型表达的抗病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是由Adams等[1]提出的。典型的真核基因mRNA是由5’帽子,5’-UTR,编码区,3’-UTR,3’polyA尾巴五部分组成,其中5’-UTR和3’-UTR对基因具有特异性,3’或5’端的一段序列就可以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基因的表达情况[19]。表达序列标签即在不同的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不同的克隆,进行克隆的部分测序从而产生的cDNA序列。目前,已经建立了大量的EST数据库,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处理、不同组织,不同条件下EST数据的比对,鉴别特异表达的基因。但是,此技术对实验室的仪器、测序、经费等要求高。马金彪等[20]利用EST技术构建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通过序列分析,了解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表达的基因,为从分子水平揭示寄主与病原菌亲和互作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mRNA差别显示技术,又称差示反转录PCR(differential display of reverse transcriptional PCR),简称DDRT-PCR,它是将mRNA反转录技术与PCR技术二者相互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RNA指纹图谱技术。几乎所有的真核基因mRNA分子的3’末端都带有poly(A)尾巴,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以oligo(dT)为引物合成出cDNA链[21]。此技术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灵敏度高,但同时它也存在局限性,如:假阳性比例高,可达50%~70%;扩增的片段分子量比较小;工作量大等[13]。mRNA差别显示技术最初是为动物研究设计的,但是从其原理来看,在植物基因表达的研究上也存在很大的潜力,可以应用于植物抗病基因的表达研究上,研究发现,抗病基因中很多都是多基因家族,这样的多基因家族在抗、感病品种中都存在,只是其中的成员有所不同,有的基因缺失,这可能就是造成抗病品种抗病、感病品种感病的原因。所以,可以应用mRNA差别显示技术分析比较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差异表达的基因,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黄旭等[22]通过外源DNA浸泡幼胚将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en)抗稻瘟系YD1005总DNA导入受体粳稻寒丰S(Oryzasativa ssp.japonica)育成一抗稻瘟病变异株(D1代),利用mRNA 差别显示技术分离得到一个原品种中没有的与抗稻瘟病相关的一个cDNA。饶志明等[23]人利用mRNA差别显示技术对水稻感病品系G71受苯并噻二唑诱导3天的应答反应进行分析,从抗病及其相关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的10个引物组合的反应中获得11个受BTH诱导的cDNA差异片段,进一步利用Northern杂交证实其中一个阳性片段的表达受BTH和稻瘟病菌的诱导。由于差别杂交技术、mRNA差别显示技术各有缺点,不能够提供全面的表达分析图谱,不能够全面系统的分析基因转录组。因此,在此基础上,1995年Velculesue等[2][3]描述了一种基因表达的序列分析技术(SAGE),该技术能快速详细的分析成千上万个转录子,能够全面的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分析,而无须依赖以前的转录信息。在一个转录物中,可以找到一段特异的序列,这个特异的序列就可以代表这个转录物,该序列即转录序列标签(SAGE标签),一般为9~10bp;SAGE 标签经随机连接、扩增并集中在1个克隆中测序,标签重复出现的次数代表该转录物的拷贝数。根据其占总标签数的比例即可分析出其所对应的编码基因的表达频率。SAGE是分析诱导表达的抗病基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Matsumara等[4]应用SAGE 技术研究水稻在白粉病菌侵染后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旨在发现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新基因;Mitchell 等[5]利用SAGE 方法对水稻与稻瘟病菌之间相互识别及病理反应进行全基因组分析,以了解与病原菌致病力和寄主抗性相关的基因。Mysore 等[6]以番茄为材料,分析了不亲和的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经诱导产生或被抑制的基因表达图谱。基因芯片技术最早是由Fodor[7]等提出的,基因芯片是一种用于合成和分析生物分子的微型装置。其原理是指是指将大量生物讯息密码,以预先设计的方式固定在玻片、硅片、塑料和尼龙膜等固相载体上组成的密集分子阵列。微阵列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反应结果用化学荧光法、酶标法、同位素法显示,再用扫描仪等光学仪器进行数据采集,最后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8]。微阵列芯片主要有两种:基于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和基于cDNA 片段的微阵列芯片。虽然寡核苷酸阵列芯片的检测灵敏度高,可检测出一个碱基的错配,但寡核苷酸芯片的制作是基于DNA 序列已知的基础上,而cDNA 片段可以来自序列未知的cDNA 克隆、EST 克隆,隐含的基因组克隆,或已知的基因组序列的扩增ORFs [24]。因此,基因表达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对两种组织或细胞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并且克服了核酸杂交技术的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检测效率低等问题[19]。Whitham等[9][25]通过使用微阵列技术,对不同种RNA病毒对易感的拟南芥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种RNA病毒在易感植物宿主中诱发相同的反应,此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RNA病毒致病机理。在遗传上有显著差异的植物病原菌Xylellafastidiosa(Xf)的菌株导致了许多种植物病害,在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Nunes 等[10]以Xf 9a5c 菌株(导致柑橘花斑缺绿症)的基因组为参照,使用以微阵列技术为基础的方法,比较了12 个Xf 分离菌株,并对菌株间的基因组组成差异进行全面的评价。定量RT-PCR技术是在反转录和定量PC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特定基因表达量的技术,可以根据PCR扩增产物的量确定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26]。包括相对定量RT-PCR,竞争性定量RT-PCR、比较定量RT-PCR 和实时定量RT-PCR[27]。朱建裕等[28]根据番茄环斑病毒(ToRSV)各株系RNAⅠ聚合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和1条Taqman荧光探针,建立了对ToRSV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Chang JH等[11]根据番茄Pto基因家族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验证了Pto基因家族成员在抗感病番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to基因家族成员LescFen、Lescpth2和Lescpth5在感病番茄Rio Grande 76S中表达,Pto、Fen、Lpimpth2和Lpimpth5在抗病番茄Rio Grande 76R中表达。Gene calling是Shimkets等[12]人于1999年提出的,该技术受专利保护(USPYO5871697和USPYO5972693)。主要分为三步:①限制内切酶双酶切②加接头③PCR扩增,并对每个片段回收测序,测序结果数据库比对。具体步骤如下:合成双链cDNA,限制内切酶双酶切,对酶切产物加接头,然后用接头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引物分别用生物素和FAM标记,扩增产物毛细管电泳分离,并对每个片段回收测序,测序结果数据库比对。它可以对同一位点的基因表达种类和表达丰度进行分析[29]。此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新的、稀少的表达基因;②当植物受到病原物侵袭时,可以快速检测到特异表达的基因;③可以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比较种间基因差异,从而确定基因功能;④可以敏感地确定基因表达的微量变化等。另外,还有一些基因表达研究方法,如差异杂交,但仅适用于基因组基因组复杂程度较低的基因组,如酵母;S1核酸酶保护分析法间接的检测mRNA,适用于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但是费时费力费用高;噬菌斑原位杂交可以分离cDNA中的目的基因,但费用较高;基因表达指纹技术,它采用酶切代替了PCR扩增,所获结果含有一定的编码信息,但是仅能得到高表达的基因,并且受电泳技术限制。在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基因表达分析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病原菌的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检测、植物病原物互作机理的研究以及植物抗病信号转导研究等方面,使植物病理学研究者根据不同时期基因表达的变化,揭示植物抗感病机理、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以及选育植物抗病品种。虽然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是相信随着各种基因表达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上将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报告柿的生产技术
出版时间:2019柿是我国主要果树树种之一,柿树具有寿命长、产量高、收益大、易管理的优点,发展柿树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柿树嫁接后5~6年开始结果,15年后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在100年以上。丰产园3~4年开始结果,5~6年进入盛果期。柿根系分布取决于砧木。君迁子作砧木,根系发达,分枝力强,细根多。根系大多分布在10~40cm深土层中;垂直根深达3m以上,水平分布为冠径的2~3倍。柿根系单宁含量多,受伤后难愈合,发根困难,应注意保护根系。根系春季开始生长晚于地上部,一般地上部展叶时开始生长。柿枝条分为营养枝、结果枝和结果母枝。结果母枝是指着生混合花芽的枝条;结果枝是指由混合花芽抽生的枝条,大多由结果母枝的顶芽及其以下1~3个侧芽发出,再往下的侧芽的抽生为营养枝。营养枝是不能开花结果的枝,其上着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其一般短而弱。柿结果枝第3~7节叶腋间着生花蕾,开花结果,着生花的各节没有叶芽,开花结果后成为盲节。柿在平均温度12℃以上时萌芽。新梢生长以春季为主,成年树一般只抽生春梢,生长量较小,幼龄树和生长势旺的树可生长2~3次梢。柿树顶端优势和层性都比较明显,但新梢生长初期先端有下垂性,枯顶后不再下垂。柿树芽分叶芽和花芽两种。花芽为混合花芽。叶芽较瘦小,着生于1年生枝的中下部,萌发后抽生营养枝。花芽较肥大,位于1年生枝的顶部1~3节,萌发后抽生结果枝。柿树枝条顶芽为伪顶芽。枝条基部有两个鳞片覆盖的副芽,常不萌发而成为潜伏芽,其寿命较长。柿树的花芽分化在新梢停止生长后1个月,大约在6月中旬,当新梢侧芽内雏梢具有8~9片叶原始体时,自基部第3节开始向上,在雏梢叶腋间连续分化花的原始体。每个混合花芽一般分化3~5朵花。柿树的花有雌花、雄花、两性花三种类型。一般栽培品种仅生雌花,单生于结果枝第3~7节叶腋间,雄蕊退化,可单性结实。雄花1~3朵聚生于弱枝或结果枝下部,呈吊钟状。柿树在展叶后30~40d,日均温达17℃以上时开花,花期3~12d,大多数品种为6d。柿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浆果。果实发育过程分为3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开花后60d以内,幼果迅速膨大,最后基本定形;第二阶段自花后60d至着色,果实停长后或间歇性膨大;第三阶段从果实着色至采收,果实又明显增大。柿的落花落果包括落蕾、落花和落果。开花前落蕾,落花在5月上中旬,部分花脱落。幼果形成后有落果现象,以后2~3周较重,6月中旬以后落果减轻,8月上中旬至成熟落果很少。柿树喜温耐寒。在年平均温度10.0~21.5℃,绝对最低温度不低于-20℃的地区均可栽培,但以年平均气温13~19℃最为适宜。并且甜柿耐寒力比涩柿弱,要求生长期(4—11月)平均气温在17℃以上。冬季低于-15℃时易发生冻害。柿树耐湿抗旱。在年降水量500~700mm、光照充足地方,生长发育良好,丰产优质。由于柿树根系分布深广,故较耐旱,一般在年降水量450mm以上地方,不需灌溉,但在开花坐果期,发生干旱,易造成大量落花落果。柿树喜光,但也较耐阴。一般在光照充足地方,柿树生长发育好,果实品质优良。对于甜柿要求4—10月日照时数在1400h以上。柿树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区、丘陵、平地、河滩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1m、土壤pH值6.0~7.5、含盐量0.3%以下、地下水位在1.5m以下,保水排水良好的壤土和黏壤土为宜。柿树开花前疏花蕾。保留结果枝发育最大,开放最早的花蕾,其余疏除。始果期幼树主侧枝上花蕾全部疏除。甜柿品种果园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花期喷0.1%硼砂+300mg/kg赤霉素;或用0.3%尿素+0.1%硼砂+0.5%磷酸二氢钾,以提高坐果率。花后35~40d早期生理落果后疏果。首先疏除病虫果、伤果、畸形果、迟花果及易日灼果,保留不受日光直射的侧生果或下垂果,保留个大、整齐、深绿色,萼片大而完整的果实。保留1枝1~2个果,或15~18片叶留1个果。叶片在5片以下的小枝和主侧枝延长枝上不留果。根据柿果用途适期采收。榨取柿漆用果实在单宁含量最高的8月下旬采收;涩柿鲜食品种在果实由绿变黄尚未变红色时采收;制柿饼用果实在果皮黄色减褪呈橘红色时采收;软柿(烘柿)鲜食,在充分成熟、呈现固有色泽而未软化时采收;甜柿品种在充分成熟、完全脱涩、果皮由黄变红色、果肉尚未软化时采收。采收采用折枝法或摘果法。折枝法是用手、夹杆或挠钩将果实连同果枝上中部一同折下。摘果法是用手或采果器将柿果逐个摘下。二者交替使用。采收时轻拿轻放,采后及时剪去果柄,并在分级时将萼片摘去。 -
报告柑橘采收及贮藏保鲜
出版时间:2018采果时,准备工作是否周全,采果是否适期,方法是否得当,都直接关系到采果质量,影响果品的贮藏保鲜。严格把好采果质量关,减轻果实贮藏期的病害,对搞好果品贮藏保鲜,至关重要。采收前应准备好采果工具。主要工具如下。(1)采果剪。采果时,为了防止刺伤果实,减少柑橘果皮的机械损伤,应使用采果剪。作业时,齐果蒂剪取。采果剪采用剪口部分弯曲的对口式果剪。果剪刀口要锋利、合缝且不错口,以保证剪口平整光滑。(2)采果篓或袋。采果篓一般用竹蔑或荆条编制,也有用布制成的袋子,通常有圆形和长方形等形状。采果篓不宜过大,为了便于采果人员随身携带,容量以装5kg果实左右为好。采果篓里面应光滑,不至于伤害果皮,必要时篓内应衬垫棕片或厚塑料薄膜。采果篓为随身携带的容器,要求做到轻便坚固。(3)装果箱。有用木条制成的木箱,也有用竹编的箩或筐,还有用塑料制成的筐。这些容器,要求光滑和干净,里面最好有衬垫,如用纸做衬垫,可避免果箱伤害果皮。(4)采果梯。采用双面采果梯,使用起来较方便,既可调节高度,又不会因紧靠树干损伤枝叶和果实。采收时期的早晚,对柑橘的产量、品质、树势及翌年的产量均有影响。适时采收,应按照柑橘果鲜销售或贮藏所要求的成熟度进行。若过早采收,果实的内部营养成分尚未完全转化形成,影响果品的产量和品质;采收过晚,也会降低品质,增加落果,容易腐烂,不耐贮藏。适时采收的关键是掌握采收期。柑橘通常在11月中旬至翌年1月上旬成熟时采收。采果时,应遵循由下而上、由外到内的原则。先从树的最低和最外围的果实开始,逐渐向上和向内采摘。作业时,一手托果,一手持剪采果,为保证采收质量,通常采用“一果两剪”法。即第一剪带果梗剪下果实,第一剪齐果蒂剪平。采时不可拉枝和拉果。尤其是远离身边的果实不可强行拉至身边,以免折断枝条或者拉松果蒂。为了保证采收质量,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做到轻采、轻放、轻装和轻卸。对于采下的果实,应轻轻倒入有衬垫的篓(筐)内,不要乱摔乱丢。果篓和果筐不要盛得太满,以免果实滚落和被压伤。果实倒篓和转筐时都要轻拿轻放,田间尽量减少倒动,以防止造成碰伤和摔伤。对伤果、落地果、病虫果及等外果,应分别放置,不要与好果混放。提示:不要在降雨、有雾或露水未干时采摘,以免果实附有水珠引起腐烂。采下的果实,及时地进行防腐保鲜处理、果品分级和包装,对搞好果品贮藏保鲜,提高果品商品价值,是相当重要的。对采下的果实,应及时地进行防腐处理,可防止病菌传染,减少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的腐烂损失;同时可去除果面尘埃、煤烟等,使果品色泽更鲜艳、商品价值更高。对柑橘进行防腐处理用水按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执行,使用的清洗液,允许加入清洁剂、保鲜剂、防腐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通常赤霉素一般为20mg/L,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抑霉唑、噻菌灵和双胍盐为500~1000mg/L。处理时,柑橘常用多菌灵500mg/L (即将药对水成2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1000mg/L (即将药对水成1000~2000倍液)溶液洗果。如果加用赤霉素20mg/L混合洗果,效果更好,既可防腐,又能保持青蒂。药物处理后30天内不得上市。而“叶橘”上市因时间短,一般不用药物处理,采摘后,可用清洁剂清洗,经药物处理,要符合国家最新的无公害食品柑橘类水果农业标准的规定,方可上市。采摘后的柑橘果实,经预冷和挑选后,即可用保鲜剂进行处理。保鲜剂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打蜡可提高柑橘果实的耐藏性及外观,可提高售价和延长果品供应期,是果实商品化处理的重要环节。经涂果打蜡的柑橘果实,能抑制水分的蒸发、保持新鲜,减少腐烂,改善外观,增强商品竞争力。剥皮食用柑橘所用蜡液和卫生指标按农业标准(NY/T 869—2004)的规定执行。目前,使用的有虫胶涂料。它由漂白虫胶加丙二醇、氨水和防腐剂制成。虫胶涂料可与水任意混合。柑橘果实保鲜使用2号或3号涂料。2号虫胶涂料还加了甲基托布津,3号涂料加了多菌灵。贮藏柑橘果实用1:(1~1.5)的比例。使用虫胶涂料处理柑橘果实时,应现配现用。一般1kg原液可涂果1500kg左右。柑橘果打蜡前果面应清洁、干燥。打蜡后一个半月内销售完毕,以免因无氧呼吸而产生酒味,最好在销售前进行打蜡。采用手工打蜡操作时,适用于量少或带叶果实,用海绵或软布等蘸上加入防腐剂的蜡液均匀涂于果面。采用机械操作打蜡时,适用于数量较大和不带枝叶的果实。机械操作时,高效、省工、省保鲜剂。重庆师范学院研制出液态膜保鲜剂,有SM-2、SM-3、SM-6、SM-7和SM-8。其中SM-6用于柑橘果实保鲜,防衰老;液态膜的乳白色溶液,对人体无害。使用时,将SM保鲜剂倒入盆(桶)内,先加少量热水充分搅拌,使之完全溶化,再加冷水稀释至规定倍数,冷却至室温,将无病伤的柑橘果实放入浸泡,并翻动几十秒钟,然后捞出沥干水,晾干后入库贮藏。刚采下的柑橘果实,果皮鲜脆,容易受伤,水分含量高,并带有大量的田间热,未经过预贮,易造成贮藏库内或箱内温度过高,包果纸异常潮湿,有可能在短短几天内发生严重的腐烂,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通常应将采下的果实,放在通风处,经2~4天的预贮,以便散失其带有的田间热,起到降温、催汗和预冷的作用。同时,经预贮的果实,让果皮的水分蒸发一部分,可使果皮软化,并具有弹性,能减少在包装贮运过程中的碰、压伤,并可降温降湿和减缓果皮呼吸强度,后期的果实枯水率可大大减少。另外,经预贮的果实,使果实的轻微伤口得到愈合。这样,果实进入贮藏库内以后,就不至于使贮藏库的温度骤增,影响果实的贮藏性。理想的预贮温度为7℃,相对湿度为75%,经2~4天以后,用手轻捏果实,有弹性感觉,即可出库,进行包装和运输。果品经营要实现商品化和标准化,就必须实行分级。果实分级执行农业部柑橘分级标准(NY/T 869—2004)。分级方法:对无带叶的柑橘果实,可用打蜡分级机进行,整个过程都由机器完成,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漂洗→清洁剂洗刷→冷风干→涂蜡(或喷涂允许加入杀菌剂的醋液)→擦亮→热风干→选果→分级生产“叶橘”时,根据客户或市场需求,采用手工操作。柑橘手工分级操作时,果实大小的横径可用分级板或分级圈进行。果重用称重法计量。将分出的各级果实,按果实大小进行包纸。目前,柑橘的包装应推广纸箱包装,每箱装果10~15kg。经包装的果实,规格一致,方便贮藏、运输和销售。但内销的果实,大多采用竹篓和塑料篓等容器包装,竹篓每篓5~10kg,塑料篓每篓1.5~2.5kg。这些容器材料来源充足,成本低廉。不管采用何种容器包装,对于产自同一产区、同一品种和级别的果实,应力求包装型号和规格一致,以利于商品标准化的实施。应注意箱(篓)底、箱(篓)内应有衬垫物,防止擦伤果实。运输要求便捷,轻拿轻放,空气流通,严禁日晒雨淋、受潮、虫蛀和鼠咬。运输工具要清洁、干燥、无异味。远途运输需要具备防寒保暖设备,防冻伤。果品贮藏保鲜方法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农家简易库贮藏,又有采用现代技术的贮藏方法,如气调贮藏和冷藏等。采用何种贮藏方法,既要从经济技术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又要有长远打算,规模效益。通风贮藏库,主要利用室内外存在的温差和库底温度的差异,通过开关通风窗,来调节库内温度和湿度,并排除不良气体,保持稳定而较低的库温。通风库贮藏,库容量大,结构坚固,产区和销售区均可采用。农家简易库多是砖墙瓦面平房或者砖柱瓦房,依靠自然通风换气来调节库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贮藏。因此,要求仓库门窗关启灵活,门窗厚度要超过普通平房。仓库四周和屋顶应加设通风窗,安装排风扇。入库前,仓库及用具可用500~1000mg/L多菌灵消毒。果实入库前,需要经过防腐保鲜剂处理,并预贮2~3天,挑选无病虫、无损伤的果实,用箱或篓装好,按“品”字形进行堆垛,并套上或罩上塑料薄膜,保持湿度,垛与垛之间、垛与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通风和入库检査。库房的管理与通风贮藏库相似。 -
报告葡萄设施栽培
出版时间:2018葡萄促成栽培常用的设施类型是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常见的塑料大棚是用竹木、钢材等材料支成拱形骨架,覆盖塑料薄膜而成。塑料大棚是寒地葡萄生产的新形式,同温室葡萄相比,具有投资少,效益高,设备简易,不受地点和条件限制等优点。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取材方便、造价便宜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日光温室或称薄膜温室,是由保温良好的单、双层北墙,东西两侧山墙和正面坡式倾斜骨架构成,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而形成一面坡式的薄膜屋面,薄膜上盖草帘或保温被保温。由于它是利用阳光照射的热量使室内升温,故称为日光温室或薄膜温室。设计与建造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时,最重要的参数包括采光参数和保温参数。建造方位、高度、跨度、采光屋面角、采光屋面形状、后坡仰角和后坡水平投影长度及日光温室间距等是日光温室建造时重要的采光参数;而塑料大棚建造时的采光参数主要包括建造方位和大棚高度等。1.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建造方位日光温室建造方位以东西延长、坐北朝南,南偏东或南偏西最大不超过10°为宜,且不宜与冬季盛行风向垂直。建造方位偏东或偏西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温室的主要生产季节确定。一般来说,利用严冬季节进行生产的温室,如当地早上晴天多,少雾,且气温不太低,可充分利用上午阳光,以抢阳为好。这是因为葡萄上午的光合作用强度较高,建造方位南偏东,可提早0~40分钟接受太阳的直射光,对葡萄的光合作用有利。但是,高纬度地区冬季早晨外界气温较低,提早揭开草苫,温室内温度下降较大。因此,北纬40°以北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部、新疆北部和内蒙古等地以及宁夏、西藏和青海等高原地区,为保温而揭苫时间晚,日光温室建造方位南偏西,有利于延长午后的光照蓄热时间,为夜间储备更多的热量,有利于提高日光温室的夜间温度。北纬40°以南,早晨外界气温不是很低的地区,如山东、北京、江苏、天津、河北南部、新疆南部和河南等地区,日光温室建造方位可采用南偏东朝向。但若沿海或离水面近的地区,虽然温度不是很低,但清晨多雾,光照不好,需采取正南或南偏西朝向。塑料大棚建造方位以东西方向,南北延长,大棚长边与真北线(子午线)平行为好。若利用罗盘仪确定建造方位,需要进行矫正。这是因为罗盘仪所指的正南是磁南而不是真南,真子午线(真南)与磁子午线之间存在磁偏角,各地磁偏角见表6-1。建造方位也可用标杆法确定。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度高。具体操作:在地面将标杆垂直立好,接近中午时,观测标杆的投影,最短的投影方向为真南方向,把投影延长,就是真南真北延长线;再用勾股法作真子午线的垂直线,便是真东西方向线。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地名磁偏角北京5°50′(西)合肥3°52′(西)沈阳7°44′(西)兰州1°44′(西)天津5°30′(西)银川2°35′(西)大连6°35′(西)长春8°53′(西)济南5°01′(西)许昌3°40′(西)太原4°11′(西)徐州4°27′(西)西安2°29′(西)哈尔滨9°39′(西)包头4°03′(西)西宁1°22′(西)南京4°00′(西)乌鲁木齐2°44′(东)郑州3°50′(西)武汉2°54′(西)呼和浩特4°36′(西)满洲里8°40′(西)拉萨0°21′(西)漠河11°0′(西)表6-1 不同地区的磁偏角2.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高度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随高度变化明显。以棚膜为光源点,高度每下降1米,光照强度便降低10%~20%。因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高度要适宜,并不是越高越好。日光温室一般以2.8~4.0米为宜,而塑料大棚一般以2.5~3.5米为宜。3.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跨度温室跨度等于温室采光屋面水平投影与后坡水平投影之和,影响着温室的光线截获量和土地利用率。跨度越大,截获的太阳直射光越多。但温室跨度过大,温室保温性能下降,且造价显著增加。实践表明,在使用传统建筑材料、透明覆盖材料,并采用草苫保温的条件下,在暖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山东、山西南部、陕西、江苏、安徽北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新疆南部等)建造日光温室,其跨度以8米左右为宜;暖温带的北部地区和中温带南部地区(辽宁、内蒙古南部、甘肃、宁夏、山西北部、新疆中部和东部等),跨度以7米左右为宜;在中温带北部地区和寒温带地区(吉林、新疆北部、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等)跨度以6米左右为宜。上述跨度有利于使日光温室同时具备造价低、高效节能和实现周年生产三大特性。塑料大棚跨度和其高度有关。一般地区跨比(高度/跨度)以0.25~0.3最为适宜。因此,其跨度一般以8~12米为宜。4.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长度从便于管理且降低温室单位土地建筑成本和提高空间利用率考虑,日光温室长度一般以60~100米为宜。塑料大棚主要从牢固性方面考虑,其长跨比(长度/跨度)以不小于5为宜,长度一般以40~80米为宜。5.日光温室采光屋面角日光温室采光屋面角根据合理采光时段理论确定,即要求日光温室在冬至前后每日要保持4小时以上的合理采光时间,即在当地冬至前后,保证10时至14时(地方时)太阳光对日光温室采光屋面的投射角均要大于50°(太阳对日光温室采光屋面的入射角小于40°)。确定公式如下:式中:h10——冬至上午10:00时的太阳高度角;φ——地理纬度;δ——赤纬,即太阳所在的纬度;t10——上午10:00时太阳的时角*;α——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表6-2、表6-3)。季节夏至立夏立秋春分秋分立春立冬冬至日/月21/65/57/820/323/95/27/1122/12赤纬δ+23°27′+16°20′0°-16°20′-23°27′表6-2 各季节的太阳赤纬δ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季光照良好,日照率高。因此,日光温室的采光屋面角可在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的基础上下调3°~6°。塑料大棚因为建造方位为南北延长,所以不存在合理采光屋面角确定的问题。北纬h10α北纬h10α北纬h10α30°29.23°23.65°36°24.09°29.29°42°18.87°34.89°31°28.38°24.59°37°23.22°30.23°43°17.99°35.82°表6-3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北纬h10α北纬h10α北纬h10α32°27.53°25.53°38°22.35°31.17°44°17.12°36.74°33°26.67°26.47°39°21.49°32.10°45°16.24°37.67°34°25.81°27.42°40°20.61°33.04°46°15.36°38.58°35°24.95°28.36°41°19.74°33.97°47°14.48°39.49°表6-3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采光时段屋面角(续)-16.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温室采光屋面形状与温室采光性能密切相关。当温室的跨度和高度确定后,温室采光屋面形状就成为日光温室截获日光能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平面形(A)、椭圆拱形(B)和圆拱形(C)屋面三者以圆拱形(C)屋面采光性能为最佳(图6-1)。图6-1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在圆拱形采光屋面的基础上,在不改变采光屋面角和温室高度的基础上将温室采光屋面形状由一段弧的圆拱形改为“两弧一直线”三段式曲直形,简称曲直形(D)(即上下两段弧,中间为两弧的切线),将温室主要采光屋面的采光效果大大改善。与日光温室不同,塑料大棚采光屋面形状与大棚采光好坏关系不大。但与大棚稳定性密切相关。以流线形采光屋面的塑料大棚稳定性最佳。流线形采光屋面由以下公式确定(采光屋面曲线的原点是地平线与棚面曲线左端的交点,见图6-2)。式中:y——大棚流线形曲线的纵坐标;x——对应于相应y值的横坐标;h——大棚的矢高;L——大棚的跨度;h/L(高跨比,矢高与跨度之比)以0.25~0.3为宜;低于0.25会导致棚内外差值过大,棚内压强对膜举力增大;高于0.3时,棚面过陡而使风荷载增大两者均影响大棚的稳定性。由上面公式确定的流线形采光屋面是最理想的曲线。但是,它的两侧太低,会严重影响栽培操作。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流线形采光屋面进行适当调整,得到三圆复合拱形流线形采光屋面。图6-2右图是三圆复合拱形流线形采光屋面的放样图。图6-2 流线形采光屋面塑料大棚①首先确定跨度L(米),然后设定高跨比,一般取高跨比h/L=0.25~0.3;②绘水平线和它的垂线,两者交于C点,点C是大棚跨度的中心点;③将跨度L的两个端点对称于中点C,定位在水平线上;④确定高h(h=0.25L),将长度由C点向上伸延到D点(CD=h);⑤以C为原点,以AC为半径画圆交垂直轴线于E点;⑥连接AD和BD形成两条辅助线,再以D为圆心,以DE为半径画圆,与辅助线相交于F和G点;⑦过AF和GB线的中心分别作垂线交EC延长线于O1点,同时与AB线相交于O2和O3;⑧以O1为圆心,以O1D为半径画弧线,分别交于O1O2和O1O3延长线的H、I点;⑨分别以O2、O3为圆心,以O2A和O3B为半径画弧,分别于H、I点相交得到大棚基本圆拱形AHDIB。7.日光温室后坡仰角后坡仰角是指日光温室后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其大小对日光温室的采光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后坡仰角大小应视日光温室的使用季节而定。在冬季生产时,尽可能使太阳直射光能照到日光温室后坡面内侧;在夏季生产时,则应避免太阳直射光照到后坡面内侧。对后坡仰角,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将以前的短后坡小仰角进行了调整。调整为长后坡高仰角(表6-4),后坡仰角以大于当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15°~20°为宜,可以保证10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之间正午前后后墙甚至后坡接受直射阳光,受光蓄热,大大改善了温室后部光照。北纬h12α北纬h12α北纬h12α30°36.5°51.5°~56.5°36°30.5°45.5°~50.5°42°24.5°39.5°~44.5°31°35.5°50.5°~55.5°37°29.5°44.5°~49.5°43°23.5°38.5°~43.5°32°34.5°49.5°~54.5°38°28.5°43.5°~48.5°44°22.5°37.5°~42.5°33°33.5°48.5°~53.5°39°27.5°42.5°~47.5°45°21.5°36.5°~41.5°34°32.5°47.5°~52.5°40°26.5°41.5°~46.5°46°20.5°35.5°~40.5°35°31.5°46.5°~51.5°41°25.5°40.5°~45.5°47°19.5°34.5°~39.5°表6-4 不同纬度地区的合理后坡仰角8.日光温室后坡水平投影长度日光温室后坡长短直接影响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及其内部的光照情况。当日光温室后坡长时,日光温室的保温性能提高。但这样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就会出现温室后坡遮光现象,使日光温室北部出现大面积阴影。而且日光温室后坡长,其前屋面的采光面将减小,造成日光温室内部白天升温过慢。反之,当日光温室后坡面短时,日光温室内部采光较好。但保温性能却相应降低,形成日光温室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也快的情况。实践表明,日光温室的后坡水平投影长度一般以1.0~1.5米为宜。9.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间距日光温室间距的确定原则:保证后排温室在冬至前后每日能有6小时以上的光照时间,即在9:00至15:00,前排温室不对后排温室构成遮光。计算公式:式中:L——前后排温室的间距;D1——温室的脊高;D2——草苫或保温被等保温材料卷的直径,通常取0.5米;h9——冬至9:00时的太阳高度角;t9——9:00时的太阳时角,为45°;l1——后坡水平投影;l2——后墙底宽。塑料大棚间距一般东西以3米为宜,偏于通风透光。但对于冬春雪大的地区至少4米以上;南北间距以5米左右为宜(表6-5)。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30°3~421.24°4.9~6.736°3~416.88°6.7~9.042°3~412.42°9.7~12.931°3~420.51°5.1~7.037°3~416.13°7.1~9.543°3~411.67°10.5~13.932°3~419.79°5.4~7.338°3~415.40°7.5~10.044°3~410.92°11.3~15.033°3~419.07°5.7~7.739°3~414.66°8.0~10.745°3~410.17°11.8~15.7表6-5 不同纬度地区合理日光温室间距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北纬D1(米)h9L(米)34°3~418.34°6.0~8.140°3~413.92°8.5~11.346°3~49.42°12.9~17.235°3~417.61°6.3~8.541°3~413.17°9.1~12.147°3~48.66°14.2~18.9表6-5 不同纬度地区合理日光温室间距(续)-110.透明覆盖材料——塑料薄膜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塑料棚膜主要有聚乙烯棚膜、聚氯乙烯棚膜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棚膜三大类。(1)聚乙烯(PE)棚膜。具有密度小、吸尘少、无增塑剂渗出、无毒、透光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棚膜品种。其缺点是保温性差,使用寿命短,不易黏接,不耐高温日晒(高温软化温度为50℃)。要使聚乙烯棚膜性能更好,必须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许多助剂改变其性能,才能适合生产的要求。主要产品:①PE普通棚膜。它是在聚乙烯树脂中不添加任何助剂所生产的膜。最大的缺点是使用年限短,一般使用期为4~6个月。②PE防老化(长寿)膜。在PE树脂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吹塑成膜,可克服PE普通膜不耐高温日晒、不耐老化的缺点。目前我国生产的PE防老化棚膜可连续使用12~24个月,是目前设施栽培中使用较多的棚膜品种。③PE耐老化无滴膜(双防膜)。是在PE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又加入流滴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功能助剂吹塑成膜。该膜不仅使用时间长,而且可使露滴在膜面上失去亲水作用性,水珠向下滑动,从而增加透光性,是目前性能安全、适应性较广的棚膜品种。④PE保温膜。在PE树脂中加入保温助剂(如远红外线阻隔剂)吹塑成膜,能阻止设施内的远红外线(地面辐射)向大气中的长波辐射,从而把设施内吸收的热能阻挡在设施内,可提高保温效果1~2℃,在寒冷地区应用效果好。⑤PE多功能复合膜。在PE树脂中加入防老化助剂、保温助剂、流滴助剂等多种功能性助剂吹塑成膜。目前我国生产的该膜可连续使用12~18个月,具有无滴、保温、使用寿命长等多种功能,是设施冬春栽培理想的棚膜。(2)聚氯乙烯(PVC)棚膜。它是在聚氯乙烯树脂中加入适量的增塑剂(增加柔性)压延成膜。其特点是透光性好,阻隔远红外线,保温性强,柔软易造型,好黏接,耐高温日晒(高温软化温度为100℃),耐候性好(一般可连续使用1年左右)。其缺点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增塑剂析出,吸尘严重,影响透光;密度大,一定重量棚膜覆盖面积较聚乙烯棚膜减少24%,成本高;不耐低温(低温脆化温度为-50℃),残膜不能燃烧处理,因为会有有毒氯气产生。可用于夜间保温性要求较高的地区。①普通PVC膜。不加任何助剂吹塑成膜,使用期仅6~12个月。②PVC防老化膜。在PVC树脂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吹塑成膜,可克服PVC普通膜不耐高温日晒、不耐老化的缺点。目前我国生产的PVC防老化膜可连续使用12~24个月,是目前设施栽培中使用较多的棚膜品种。③PVC耐老化无滴膜(双防膜)。是在PVC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等),又加入流滴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功能助剂吹塑成膜。该膜不仅使用时间长,而且可使露滴在膜面上失去亲水作用性,水珠向下滑动,从而增加透光性。该膜的其他性能和PVC普通膜相似,比较适宜冬季和早春自然光线弱、气温低的地区。④PVC耐候无滴防尘膜。是在PVC树脂中既加入防老化助剂、保温助剂、流滴助剂等多种功能性助剂吹塑成膜。经处理的薄膜外表面,助剂析出减少,吸尘较轻,提高了透光率,同时还具有耐老化、无滴性的优点,对冬春茬生产有利。(3)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棚膜。一般使用厚度为0.10~0.12毫米,在EVA中,由于醋酸乙烯单体(VA)的引入,使EVA具有独特的特性。①树脂的结晶性降低,使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明性。②具有弱极性,使膜与防雾滴剂有良好的相容性,从而使薄膜保持较长的无滴持效期。③EVA膜对远红外线的阻隔性介于PVC与PE之间,因此保温性能为PVC>EVA>PE。④EVA膜耐低温、耐冲击,因而不易裂开。⑤EVA膜黏接性、透光性、爽滑性等都强于PE膜。综合上述特点,EVA膜适用于冬季温度较低的高寒山区。(4)漫反射棚膜。漫反射棚膜是PE树脂中掺入调光物质(漫反射晶核),使直射的太阳光进入棚膜后形成均匀的散射光,使作物光照均匀,促进光合作用。同时,减少设施内的温差,使作物生长一致。(5)PO农膜。PO系特殊农膜,是以PE、EVA树脂为基础原料,加入保温强化助剂、防雾助剂、抗老化助剂等多种助剂,通过2~3层共挤工艺生产的多层复合功能膜,克服了PE、EVA树脂的缺点,使其具有较高的保温性;具有高透光性,且不沾灰尘,透光率下降慢;耐低温;燃烧不产生有害气体,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可达3~5年。缺点:延伸性小,不耐磨,形变后复原性差。(6)氟素农膜。氟素农膜是由乙烯聚合物为基质制成,是一种新型覆盖材料。主要特点:超耐候性,使用期可达10年以上;超透光性,透光率在90%以上,并且连续使用10~15年,不变色,不污染,透光率仍在90%;抗静电力极强,超防尘;耐高、低温性强;可在-180~100℃温度范围内安全使用,在高温强日下与金属部件接触部位不变性,在严寒冬季不硬化、不脆裂。氟素膜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燃烧处理,用后必须由厂家收回再生利用;另一方面是价格昂贵。该膜在日本大面积使用,在欧美国家应用面积也很大。1.墙体(1)三层夹心饼式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蓄热系数大的砖石结构(厚度以24~37厘米为宜),并用深色涂料涂抹为宜,为增加受热面积,提高蓄热、放热能力,可添加穹形构造;中间为保温层,一般为空心或添加蛭石、珍珠岩或炉渣(厚度20~40厘米为宜)或保温苯板(厚度以5~20厘米为宜),以保温苯板保温效果最佳;外层为承重层或保护层,一般为砖结构,厚度12~24厘米为宜。(2)两层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砖石结构(厚度要求24厘米以上),同样用黑色涂料涂抹为宜,为增加受热面积,提高蓄热放热能力,可添加穹形构造;外层为保温层,一般为堆土结构,堆土厚度最窄处以当地冻土层厚度加20~40厘米为宜。(3)单层结构。墙体为土壤堆积而成,墙体最窄处厚度以当地冻土层厚度加60~80厘米为宜。2.后坡(1)三层夹心饼式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水泥构件或现浇混凝土构造(厚度5~10厘米为宜),并用黑色涂料涂抹为宜;中间为保温层,一般为蛭石、珍珠岩或炉渣(厚度20~40厘米为宜)或保温苯板(厚度以5~20厘米为宜),以保温苯板保温效果最佳;外层为防水层或保护层,一般为水泥砂浆构造并做防水处理,厚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2)两层异质复合结构。内层为承重和蓄热、放热层,一般为水泥构件或混凝土构造(厚度5~10厘米为宜);外层为保温层,一般为秸秆或草苫、芦苇等,厚度以0.5~0.8米为宜,秸秆或草苫、芦苇等外面最好用塑料薄膜包裹,然后再用草泥护坡。(3)单层结构。后坡为玉米等秸秆、杂草或草苫、芦苇等堆积而成,厚度一般以0.8~1.0米为宜,以塑料薄膜包裹,外层常用草泥护坡。3.保温覆盖材料在葡萄设施栽培中,除覆盖透明材料外,为了提高设施的防寒保温效果,使葡萄不受冻害,还要覆盖草苫、纸被和保温被等保温材料。(1)草苫(帘)。草苫(帘)是用稻草、蒲草和芦苇等材料编织而成。草苫(帘)一般宽1.2~2.5米,长为采光面之长再加上1.5~2米,厚为4~7厘米。盖草苫一般可增温4~7℃。但实际保温效果与草苫厚度、材料有关。蒲草和芦苇的增温效果相对较好一些,制作草苫简单方便,成本低,是当前设施栽培覆盖保温的首选材料,一般可使用3~4年。(2)纸被。在寒冷地区和季节,为了弥补草苫保温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保温防寒效果,可在草苫下边增盖纸被。纸被系由4层旧水泥袋或6层牛皮纸缝制成和草苫大小相同的覆盖材料。纸被可弥补草苫缝隙,保温性能好,一般可增温5~8℃,但冬春季多雨雪地区,易受雨淋而损坏,应在其外部包一层薄膜可达防雨的目的。(3)保温被。一般由3~5层不同材料组成,外层为防水层(塑料膜或无纺布或镀铝反光膜等),中间为保温层(旧棉絮或纤维棉或废羊毛绒或工业毛毡等),内层为防护层(一般为无纺布,质量高的添加镀铝反光膜以起到反射远红外线的作用)。其特点是重量轻、蓄热、保温性高于草苫和纸被,一般可增温6~8℃,在高寒地区可达10℃。但造价较高。如保管好可使用5~6年。缺点是中间保温层吸水性强。针对这一缺点目前开发出中间保温层为疏水发泡材料的保温被。4.防寒沟在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四周设置防寒沟,对于减少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热量通过土壤外传,阻止外面冻土对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土壤的影响,保持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较高的地温,以保证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边行葡萄植株的良好生长发育特别重要。防寒沟要求设置在温室四周0.5米内为宜,以紧贴墙体基础为佳。防寒沟如果填充保温苯板厚度以5~10厘米为宜,如果填充秸秆杂草厚度以20~40厘米为宜;防寒沟深度以大于当地冻土层深度20~30厘米为宜。5.地面高度建造半地下式温室即温室内地面低于温室外地面可显著提高温室内的气温和地温,与室外地面相比,一般宜将温室内地面降低0.5米左右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半地下式温室排水是关键问题。因此,夏季需揭棚的葡萄品种,如果在夏季雨水多的地区栽培,不宜建造半地下式温室。1.进出口与缓冲间温室进出口一般设置在东山墙上,和缓冲间相通,并挂门帘保温;而塑料大棚进出口一般设置在其南端。与进出口相通的缓冲间不仅具有缓冲进出口热量散失,作为住房或仓库用外,还可让管理操作人员进出温室时先在缓冲间适应一下环境,以免影响身体健康。2.蓄水池北方地区冬季严寒,直接把水引入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灌溉作物会大幅度降低土壤温度,使作物根系造成冷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形成,因此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山墙旁边修建蓄水池以便冬季用于预热灌溉用水,对于设施葡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3.配套设备(1)卷帘机。卷帘机是用于卷放草苫和保温被等保温覆盖材料的设施配套设备。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卷帘机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顶卷式卷帘机,二是中央底卷式卷帘机,三是侧卷式卷帘机。其中顶卷式卷帘机卷帘绳容易叠卷,从而导致保温被或草苫卷放不整齐,需上后坡调整,容易将人卷伤甚至致死;而侧卷式卷帘机由于卷帘机设置于温室一头,一边受力,容易造成卷帘不整齐导致一头低一头高,容易损毁机器;中央底卷式卷帘机克服了上述两类卷帘机的缺点,操作安全方便,应用效果最好。(2)卷膜器。卷膜器是主要用于卷放棚膜等透明覆盖材料以达到通风效果的设施配套设备。主要分为底卷式和顶卷式两种。底卷式卷膜器主要用于下面通风口棚膜的卷放,而顶卷式卷膜器主要用于上通风口棚膜的卷放。选择适合设施栽培的葡萄品种。在设施内栽植葡萄,因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较多、种植成本高,所以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慎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早熟性状好。设施栽培葡萄的主要目的是提早成熟,提早在市场上供应浆果。不同的设施形式保温性能不同,浆果提早成熟的程度也不同。就同一品种而言,超早期加温可以提早70天成熟;后期加温可以提早40天左右成熟;塑料大棚可以提早20~30天成熟。露地栽培时;不同品种之间的成熟期差异很大,所以,选择品种时尽可能选择早熟品种,避免保护地内种植晚熟品种,使得其成熟期与露地或简易设施栽培的品种的成熟期一致,影响销售价格。(2)品质优良。葡萄的品质包括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保护地种植葡萄因投资大、成本高,所以最好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以便能充分体现其商品价值,使得季节差价增大,最终实现高效益栽培的目的。(3)通过保护地栽培可以提高品质。乍娜、绯红、红双味等很多欧亚种群的品种具有优良的内在品质和外观形象,但露地栽培时裂果极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果实成熟前土壤含水量不稳定。但在保护地栽培时土壤含水量易于控制,湿度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干、湿的急剧变化,裂果轻微,可以恢复到原有的外观形象。(4)耐弱光。设施内由于塑料薄膜的覆盖,其内部的光照度只有露地的80%左右,使葡萄的光合效率下降,枝条徒长,花芽分化及坐果不良。品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选择品种时尽可能选用耐弱光的品种。(5)生长势相对较弱。由于棚内的空间较小,葡萄的生长范围小,加之棚内的生长期较长,葡萄生长量较大,生长旺盛的品种在棚内管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选择棚栽葡萄时最好选择树势中庸偏弱的品种。(6)耐空气湿度。棚内空气湿度高,易于霜霉病、灰霉病等的发生,同时影响葡萄植株的生长。不同葡萄品种或种类在耐湿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选择品种时最好选择耐湿抗病品种。(7)低温需求量少。葡萄从正常落叶到来年春天树液流动前为休眠期。华北地区葡萄的休眠期多在11月上旬至来年4月上旬。一般气温低于8~10℃时,地上部均处休眠状态。休眠分为自然休眠和被迫休眠。自然休眠也称生理休眠。正常落叶后,在0~5℃的范围内经过1个月,即可完成生理休眠。此后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即可萌发生长。棚栽葡萄宜选择需冷量少、自然休眠期短的品种。在生理休眠期内需加温栽培的品种,则需要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解除休眠,才能正常的生长。而在被迫休眠期内随时可以加温栽培。生理休眠期的长短,不同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异。西欧品种群和黑海品种群有较长的休眠期,而东方品种群的休眠期较短。栽培上尽可能选用休眠期短的品种。所以,选用品种时,了解生理休眠期的长短对指导保护地栽培具有重要意义。(8)选用欧亚种品种。一般认为,欧亚种品种的抗病力较欧美杂种差,而在北方的保护地条件下,只要合理地控制负载量,做到架面通风透光,控制好棚内的温度、湿度,并保持棚内地面清洁,在生长结实过程中,也可以在不使用农药的条件下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葡萄果实。无论是从市场的需求和价格上,还是从栽培的角度上讲,选用欧亚种葡萄品种比欧美杂交种葡萄品种更具优越性。一是欧亚种葡萄品质较好,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售价也高,有时比欧美杂交种高2~3倍;二是欧亚种葡萄品种比欧美杂交种更适合保护地栽培,它们萌芽早,萌芽整齐,结果率高,着色一致,糖分高,酸度低,风味好,容易生产出高档果品。适合棚室栽培的主要葡萄品种有夏黑、醉金香、爱神玫瑰、郑州早玉、夏至红、黑巴拉蒂、绯红等。1.园地选择园地选择的好坏与温室或塑料大棚的结构性能、环境调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关系很大。因此,园地选择须遵循以下原则。(1)为了利于采光,建园地块要南面开阔、高燥向阳、无遮阴,且平坦。(2)为了减少温室或塑料大棚覆盖层的散热和风压对结构的影响,要选择避风地带。冬季有季风的地方,最好选在上风向有丘陵、山地、防风林或高大建筑物等挡风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又往往形成风口或积雪过大,必须事先调查。另外,要求园地四周不能有障碍物,以利于高温季节通风换气,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3)为使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基础牢固,要选择地基土质坚实的地方,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方,以防为加大基础或加固地基而增加造价。(4)虽然葡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对土壤条件没有严格要求,但是,设施葡萄建园最好选择土壤质地良好、土层深厚、便于排灌的肥沃沙壤土地构建设施。切忌在重盐碱地、低洼地和地下水位高及种植过葡萄的重茬地建园。(5)应选离水源、电源和公路等较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块建园,以便于管理与运输。但不能离交通干线过近。同时,要避免在污染源的下风向建园,以减少对薄膜的污染和积尘。(6)在山区,可在丘陵或坡地背风向阳的南坡梯田构建温室,并直接借助梯田后坡作为温室后墙。这样不仅节约建材,降低温室建造成本,而且温室保温效果良好,经济耐用。(7)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土地潜力,结合换土与薄膜限根栽培模式,可在戈壁滩等荒芜土地上构建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2.园地改良建园前的土壤改良是设施葡萄栽培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设施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加大建园前的土壤改良力度,尤其是土壤黏重、过沙或低洼阴湿的盐碱地。针对不同的土壤质地,应施以不同的改良方法。如黏重地应采取掺沙、底层通透等方法改良;过沙土壤应采取沙土混泥或薄膜限根的方法改良;盐碱地应采取淡水洗盐、草被压盐等方法改良。但土壤改良的中心环节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高的疏松土壤,不仅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尤其是有利于葡萄吸收根的发生,而且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使地温回升快,且稳定,对葡萄的生长发育产生诸多有利影响。一般于定植前,每亩施入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10000千克,并混加500千克商品生物有机肥,使肥土混匀。3.苗木选择选用根系分布均匀,长于15厘米的主根4~5条,有4个以上的饱满芽体,无严重损伤及病虫为害症状的大苗、壮苗。栽植前用清水浸根一昼夜或用泥浆浸泡,对根系适当短截,栽植时使根系在已挖好的0.3米×0.3米栽植穴中充分伸展,回填细土,填至一半时轻轻提苗,使根土密接,再填土至原苗木地表痕,浇透水,水渗下后,再填土至原苗木地表痕,并用脚踏实后再浇一次透水。栽植后留3~4个饱满芽进行定干,剪口抹油漆保湿,地面立即覆盖地膜,苗木成活后随气温升高再逐步除去地膜。4.架式选择设施栽培因为不需要下架防寒或只需简易下架防寒,因此架式比较灵活,可根据品种特性和设施结构类型来确定。设施内常用的架式有两种。①篱架。由于密植,适于生长势中庸的品种。这种架式有利于逼迫冬芽2次结果,2次果产量较高。②棚架。架面平坦,通风透光良好,枝蔓生长势缓和,适于生长势强旺的品种和宽度较大的设施内采用。行向 设施内葡萄篱架栽培时以南北行向为宜,这样光照均匀,有利于管理作业。棚架栽培则多选择东西行向。5.株行距及栽植方法设施内采用单篱架栽培,株行距以1米×2米较好。塑料大棚内用棚架栽培时,可采用2种栽植方式:一种是在棚中央1个栽植沟内(沟宽 1~1.5米)栽2行,在栽植沟两侧各设2排立柱;后排立柱分别与两边大棚骨架相连,拉好架线后形成两个相反方向的倾斜小切架。另一种是在棚的两侧各栽1行,搭成屋脊式棚架。二者的株距均为0.5~1.0米。温室内采用棚架时,应在温室南边栽植,栽植沟距温室边1米左右,以利于管理。(1)放苗。一般在4月上中旬,待发芽后要及时破膜放苗稳苗,每株留2个新芽。(2)施肥。待苗长到40~60厘米高时,进行追肥,每株施尿素50~100克,或葡萄专用复合肥50~100克,以后进行多次叶面喷施100倍的惠满丰或0.3%的磷酸二氢钾液。秋季建棚前施1次基肥,每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或优质鸡肥1500千克。建棚后,一般在萌芽开花前追氮、磷、钾全营养肥1次,每亩施尿素15~20千克,磷肥50~100千克,钾肥50千克。坐果到浆果开始着色期及果实采摘后,可追肥2~3次,以磷、钾肥为主。秋季施基肥1次,一般施肥量应比露地葡萄增加20%~30%。(3)浇水。应根据土壤、气候和葡萄生长发育情况而定,一般应浇好催芽水、花前水、膨大水、着色水、采果后浇水及封冻水共5~6次,浇水要与施肥结合进行。浇水时,葡萄生长前期要小水浇灌,后期浇大水,以利地温稳定。有条件的提倡滴灌与渗灌。(1)及时选留主蔓。设施促成栽培葡萄,由于其栽植密度大,与传统的整枝方式有很大区别,一般采用独龙干整枝法。即定植后的苗木,一般每株选留2~3个主蔓。定蔓的原则是留下不留上,留强不留弱,多余副梢全部疏除。(2)分段摘心。所留主蔓新梢长到80厘米时进行第1次摘心,摘心后留顶端副梢继续延长生长,其余副梢留1片叶摘心,充分促进主蔓发育。当顶端保留的延长梢长到4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2次摘心,副梢的处理同上。依次类推,进行第3次、第4次摘心。8月以后,如果生长势仍较强,顶端可保留2~3个副梢延长生长,下部萌发的副梢可适当放长,留4~6片叶摘心。(3)及时立柱绑蔓,摘除卷须。主蔓长到30厘米左右时即可绑缚。以后每长30~40厘米绑缚1次。在绑缚的同时摘除卷须。(4)冬剪。葡萄植株落叶后及时冬剪。生长衰弱、枝蔓少而纤细的在近地表处进行3~5芽的短修剪;生长中庸健壮枝蔓,可留50厘米左右剪留至壮芽,水平绑缚在第一道铁丝的两侧。但选用个别强旺枝蔓进行长梢修剪,以达到占领空间,增加前期枝量。结果母蔓上尽量着生饱满的壮实冬芽,为扣棚后丰产奠定基础。萌芽期防治金龟子、象鼻虫等啃食嫩芽。防治方法:可喷布多菌灵+吡虫啉。预防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可喷布200倍的半量式波尔多液。在设施葡萄促早栽培中,葡萄进入深休眠后,只有休眠解除即满足品种的需冷量才能开始加温,否则过早加温会引起不萌芽,或萌芽延迟,且不整齐,而且新梢生长不一致,花序退化,浆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因此,在促早栽培中,我们常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葡萄休眠提前解除,以便提早扣棚升温进行促早生产。在生产中常采用人工集中预冷等物理措施和化学破眠等人工破眠技术措施达到这一目的。1.设施葡萄常用品种的需冷量葡萄解除内休眠(又称生理休眠,自然休眠)所需的有效低温时数或单位数称为葡萄的需冷量,即有效低温累积起始之日至生理休眠解除之日止时间段内的有效低温积累。(1)常用估算模型。①低于7.2℃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7.2℃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始日期,常用5日滑动平均值法确定。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以打破生理休眠所需的≤7.2℃低温累积小时数作为品种的需冷量,≤7.2℃低温累积1小时记为1小时,单位为小时。② 0~7.2℃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7.2℃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始日期,常用5日滑动平均值法确定。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以打破生理休眠所需的0~7.2℃低温累积小时数作为品种的需冷量,0~7.2℃低温累积1小时记为1小时,单位为小时。③犹他模型。第一,低温累积起始日期的确定。以深秋初冬负累积低温单位绝对值达到最大值时的日期即日低温单位累积为0左右时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点。第二,统计计算标准。不同温度的加权效应值不同,规定对破眠效率最高的最适冷温1个小时为一个冷温单位,而偏离适期适温的对破眠效率下降,甚至具有负作用的温度其冷温单位小于1或为负值,单位为C·U。换算关系如下:2.5~9.1℃打破休眠最有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为一个冷温单位(1C·U)。1.5~2.4℃及9.2~12.4℃只有半效作用,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5个冷温单位。低于1.4℃或12.5~15.9℃则无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个冷温单位。16~18℃低温效应被部分抵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0.5个冷温单位。18.1~21℃低温效应被完全抵消,该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1个冷温单位。21.1~23℃温度范围内1小时相当于-2个冷温单位。上述需冷量估算模型均为物候学模型。因此,其准确性受制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究竟以何种估算模型作为我国设施葡萄品种需冷量的最佳估算模型有待深入研究。(2)设施葡萄常用品种需冷量见表6-6。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87-1(欧亚)573573917布朗无核(欧美)573573917红香妃(欧亚)573573917莎巴珍珠(欧亚)573573917京秀(欧亚)645645985香妃(欧亚)6456459858612(欧美)7177171046奥古斯特(欧亚)7177171046奥迪亚无核(欧亚)7177171046藤稔(欧美)756958859表6-6 不同需冷量估算模型估算的不同品种群品种的需冷量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品种及品种群0~7.2℃模型(小时)≤7.2℃模型(小时)犹他模型(C·U)红地球(欧亚)7627621036矢富罗莎(欧亚)7811030877火焰无核(欧亚)7811030877红旗特早玫瑰(欧亚)8041102926巨玫瑰(欧美)8041102926巨峰(欧美)8441246953红双味(欧美)8578611090夏黑无核(欧美)8578611090凤凰51(欧亚)97110051090优无核(欧亚)97110051090火星无核(欧美)97110051090无核早红(欧美)97110051090表6-6 不同需冷量估算模型估算的不同品种群品种的需冷量(续)-12.促进休眠解除的技术措施(1)物理措施。利用夜间自然低温进行集中降温的预冷技术,是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人工破眠措施,即当深秋、初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7~10℃时,进行扣棚,并覆盖草苫。在传统人工集中预冷的基础上,采用三段式温度管理人工集中预冷技术,具体操作是:人工集中预冷前期(从覆盖草苫始到最低气温低于0℃止),夜间揭开草苫并开启通风口,让冷空气进入,白天盖上草苫,并关闭通风口,保持棚室内的低温;人工集中预冷中期(从最低气温低于0℃始至白天大多数时间低于0℃止),昼夜覆盖草苫,防止夜间温度过低;人工集中预冷后期(从白天大多数时间低于0℃始至开始升温止),夜间覆盖草苫,白天适当开启草苫,让设施内气温略有回升,升至7~10℃后覆盖草苫。人工集中预冷的调控标准:使设施内绝大部分时间气温维持在2~9℃,一方面使温室内温度保持在利于解除休眠的温度范围内,另一方面避免地温过低,以利于升温时气温与地温协调一致。(2)化学措施。①石灰氮Ca(CN)2。在使用时,一般是调成糊状进行涂芽或者经过清水浸泡取高浓度的上清液进行喷施。石灰氮水溶液的一般配制方法是将粉末状药剂置于非铁容器中,加入4~10倍的温水(40℃左右),充分搅拌后静置4~6小时,然后取上清液备用。为提高石灰氮溶液的稳定性及其破眠效果,减少药害的发生,适当调整溶液的pH值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在pH值为8时,药剂表现出稳定的破眠效果,而且贮存时间也可以相应延长,调整石灰氮溶液的pH值可用无机酸(如硫酸、盐酸和硝酸等),也可用有机酸(如醋酸等)。石灰氮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浓度因处理时期和品种而异。一般是1份石灰氮对4~10份水。②单氰胺(H2CN2)。一般认为单氰胺对葡萄的破眠效果比石灰氮更好。目前在葡萄生产中,主要采用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含有50%有效成分(H2CN2)的稳定单氰胺水溶液——Dormex(多美滋),在室温下贮藏有效期很短,如在1.5~5℃条件下冷藏,有效期至少可以保持一年以上。单氰胺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浓度因处理时间和品种而异。一般是0.5%~3%。配置H2CN2或Dormex水溶液时需要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般按0.2%~0.4%的比例)。一般情况下,H2CN2或Dormex不与其他农用药剂混用。③注意事项。第一,使用时期。促进休眠解除:温带地区葡萄的冬促早栽培或春促早栽培使休眠提前解除,促芽提前萌发,需有效低温累积达到葡萄需冷量的2/3~3/4时使用一次。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葡萄的露地栽培,为使芽正常整齐萌发,需于萌芽前20~30天使用一次。施用时期过早,需要破眠剂浓度大,而且效果不好;施用时期过晚,容易出现药害。逆转休眠:葡萄的避眠栽培或两季生产(秋促早栽培),促使冬芽当年萌发,需于花芽分化完成后至达到深度自然休眠前结合剪梢、去叶等措施使用一次。第二,使用效果。破眠剂解除葡萄芽内休眠使芽萌发后,新梢的延长生长取决于处理时植株所处的生理阶段。处理时期不能过早,过早葡萄芽萌发后新梢延长生长受限。第三,使用时的天气情况。为降低使用危险性,且提高使用效果,石灰氮或单氰胺等破眠剂处理一般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气温以10~20℃最佳,气温低于5℃时应取消处理。第四,使用方法。直接喷施休眠枝条或直接涂抹休眠芽。如用刀片或锯条将休眠芽上方枝条刻伤后再使用破眠剂破眠效果将更佳。第五,安全事项。石灰氮或单氰胺均具有一定毒性,因此,在处理或贮藏时应注意安全防护,要避免药液同皮肤直接接触。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醇溶性,所以操作人员应注意在使用前后1天内不可饮酒。第六,贮藏保存。放在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于避光干燥处保存,不能与酸或碱放在一起。3.科学升温设施栽培各地扣膜时间都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定,有些品种需要很长时间的休眠,休眠时间的长短又与休眠期间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要在葡萄完成自然休眠后开始扣膜。葡萄从落叶时开始进入休眠期,河南省在1月上旬可以解除休眠;辽宁省熊岳地区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可以解除休眠。如果利用日光温室或加温温室进行栽培,在葡萄的生理休眠解除后即可扣膜升温。如果在生理休眠期内进行扣膜升温,则对开花不利。华北地区一般在1月中下旬进行扣膜升温。利用塑料大棚进行栽培时,由于其保温条件较差,易受外界降温的影响,一般是在当地露地萌芽前的50天左右进行扣膜升温。华北地区一般是在2月下旬开始扣棚。1.温度栽培设施为其中的葡萄生长创造了先于露地生长的温度条件。设施内温度调节的适宜与否,严重影响栽培的其他环节,其主要包括气温调控和地温调控两方面的内容。气温调控:一般认为葡萄设施栽培的气温管理有四个关键时期:休眠解除期、萌芽期、开花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地温调控:设施内的地温调控技术主要是指提高地温技术,使地温和气温协调一致。葡萄设施栽培,尤其是早熟促成栽培中,设施内地温上升慢,气温上升快,地温、气温不协调,造成发芽迟缓,花期延长,花序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葡萄坐果率和果粒的第一次膨大生长。另外,地温变幅大,严重影响根系的活动和功能发挥。(1)气温调控。①调控标准。第一,休眠解除期。休眠解除期的温度调控适宜与否和休眠解除日期的早晚密切相关。如温度调控适宜则休眠解除日期提前;如温度调控欠妥当,则休眠解除日期延后。调控标准:尽量使温度控制在0~9℃。从扣棚降温开始到休眠解除所需日期因品种差异很大,一般为25~60天。第二,催芽期。催芽期升温快慢与葡萄花序发育和开花坐果等密切相关。升温过快,导致气温和地温不能协调一致,严重影响葡萄花序发育及开花坐果。调控标准:缓慢升温,使气温和地温协调一致。第一周白天15~20℃,夜间5~10℃;第二周白天15~20℃,夜间7~10℃;第三周至萌芽白天20~25℃,夜间10~15℃。从升温至萌芽一般控制在25~30天。第三,新梢生长期。日平均温度与葡萄开花早晚及花器发育、花粉萌发和授粉受精及坐果等密切相关。调控标准:白天20~25℃;夜间10~15℃,不低于10℃。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要40~60天。第四,花期。低于14℃时影响开花,引起授粉受精不良,子房大量脱落;35℃以上的持续高温会产生严重日烧。此期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避免夜间低温,其次还要注意避免白天高温的发生。调控标准:白天22~26℃;夜间15~20℃,不低于14℃。花期一般维持7~15天。第五,浆果发育期。温度不宜低于20℃。积温因素对浆果发育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如果热量累积缓慢,浆果糖分累积及成熟过程变慢,果实采收期推迟。调控标准:白天25~28℃;夜间20~22℃,不宜低于20℃。第六,着色成熟期。适宜温度为28~32℃,低于14℃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昼夜温差对养分积累有很大的影响。温差大时,浆果含糖量高,品质好,温差大于10℃以上时,浆果含糖量显著提高。此期调控标准:白天28~32℃,夜间14~16℃,不低于14℃;昼夜温差10℃以上。②调控技术。第一,保温技术。优化棚室结构,强化棚室保温设计(日光温室方位南偏西5°~10°,墙体采用异质复合墙体。内墙采用蓄热载热能力强的建材,如石头和红砖等,并可采取穹形结构增加内墙面积,以增加蓄热面积,同时,将内墙涂为黑色,以增加墙体的吸热能力,中间层采用保温能力强的建材,如泡沫塑料板;外墙为砖墙或采用土墙等),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并正确揭盖、多层覆盖,挖防寒沟,人工加温。第二,降温技术。通风降温,注意通风降温顺序为先放顶风,再放底风,最后打开北墙通风窗进行降温;喷水降温,注意喷水降温必须结合通风降温,防止空气湿度过大;遮阴降温,这种降温方法只能在催芽期使用。如果不注意降温,易产生日烧。(2)地温调控。①起垄栽培结合地膜覆盖。该措施切实有效。②建造地下火炕或地热管和地热线。该项措施对于提高地温最为有效,但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应用。③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合理控温。④生物增温器。利用秸秆发酵释放热量提高地温。⑤挖防寒沟。防寒沟如果填充保温苯板厚度以5~10厘米为宜,如果填充秸秆杂草(最好用塑料薄膜包裹)厚度以20~40厘米为宜;防寒沟深度以大于当地冻土层深度20~30厘米为宜。防止温室内土壤热量传导到温室外。⑥将温室建造为半地下式。2.湿度空气湿度也是影响葡萄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湿度过高,会使葡萄的蒸腾作用受到抑制,并且不利于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体内养分的输送。持续的高湿度环境易使葡萄徒长,影响开花结实,并且易发多种病害。同时,使棚膜上凝结大量水滴,造成光照强度下降。而相对湿度持续过低不仅影响葡萄的授粉受精,而且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由于避开了自然雨水,为人工调控土壤及空气湿度创造了方便条件。(1)调控标准。①催芽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不仅延迟葡萄萌芽,还会导致花器发育不良,小型花和畸形花增多;而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适宜,则葡萄萌芽整齐一致,小型花和畸形花减少,花粉生活力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②新梢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严重影响葡萄新梢正常生长,同时,影响花序发育;而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气湿度过高,则葡萄新梢生长过旺,并且容易诱发多种病害。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为宜。③花期。土壤和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开花、坐果。土壤湿度过高,新梢生长过旺,往往会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养分竞争,不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坐果,导致坐果率下降。同时,树体郁闭,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土壤湿度过低,新梢生长缓慢或停长,光合速率下降,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空气湿度过高,树体蒸腾作用受阻,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导致花药开裂慢,花粉散不出去,花粉破裂和病害蔓延。空气湿度过低,柱头易干燥,有效授粉寿命缩短,进而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5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65%~70%为宜。④浆果发育期。浆果的生长发育与水分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浆果快速生长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促进果实的细胞分裂和膨大,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70%,土壤相对湿度要求70%~80%为宜。⑤着色成熟期。过量的水分供应往往会导致浆果的晚熟、糖分积累缓慢、含酸量高、着色不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因此,在浆果成熟期适当控制水分的供应,可促进浆果的成熟和品质的提高。但控水过度也可使糖度下降,并影响果粒增大,而且控水越重,浆果越小,最终导致减产。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50%~60%,土壤相对湿度要求55%~65%为宜。(2)调控技术。①降低空气湿度技术。第一,通风换气。是经济有效的降湿措施,尤其是室外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通风换气可以有效排除室内的水汽,使室内空气湿度显著降低。第二,全园覆盖地膜。土壤表面覆盖地膜可显著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第三,改革灌溉制度。改传统漫灌为膜下滴/微灌或膜下灌溉。第四,升温降湿。冬季结合采暖需要进行室内加温,可有效降低室内相对湿度。第五,防止塑料薄膜等透明覆盖材料结露。为避免结露,应采用无滴消雾膜或在透明覆盖材料内侧定期喷涂防滴剂,同时在构造上,需保证透明覆盖材料内侧的凝结水能够有序流到前底角处。②增加空气湿度技术。喷水增湿。③土壤湿度调控技术。主要采用控制浇水的次数和每次灌水量来解决。3.光照调控葡萄是喜光植物,对光很敏感。光照不足节间细长,叶片薄、淡黄、光合产物少,易引起严重的落花、落果,浆果质量差、产量低。针对果树设施内光照强度弱、光谱质量差、光照时间短的特点,在光照因子的调控上应采取下列措施:建造优型棚室,减少建筑材料遮光。选择透光率高的覆盖材料,常用的有普通、无滴、漫反射、复合功能的棚膜,可根据经济状况选用;并应经常清洗棚膜上的灰尘、杂物,提高透光率。铺设反光地膜,或在棚内墙上悬挂镀铝膜,增强反射光照。适当早揭帘、晚盖帘,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对树体的综合管理。在阴雨天,应在棚内铺设农用反光膜及吊电灯补光。避雨栽培是以避雨为目的地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树冠顶部的一种方法,它是介于无加温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之间的一种类型(彩图6-2-1至6-2-8)。在中国南方多湿生态条件下,露地葡萄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特别是欧亚种葡萄常被限制在年降水量600毫米以北地区栽培。葡萄避雨栽培在我国经过10多年的实践,已显示出很多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北方发展欧亚种葡萄难度降低。河南、山东、陕西等省的葡萄栽培环境,虽然没有南方的栽培环境条件恶劣,但是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7月、8月,同样处在温度高、雨量大的季节。这些省份发展品质优良的欧亚种葡萄,也会出现病害多、生产难度大的情况,由于病害多喷药,不利于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发展避雨栽培会降低病害的发生,减少打药次数,便于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2)南方可发展品质优的欧亚种葡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方种植的葡萄品种基本上是适于暖湿地区、抗病性较强的欧美杂种巨峰系。品质优良的欧亚种因不耐湿、不抗病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农学院、浙江省海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引进欧亚种采用大棚栽培和避雨栽培相继成功,推动了上海、浙江、苏南地区欧亚种葡萄的发展。浙江省海盐县欧亚种无核白鸡心等品种种植面积达35公顷,占全省葡萄面积25.3%;上海金提园艺公司于1996—1997年建立10公顷单栋大棚和联栋大棚,主栽品种为秋红和意大利,获得成功。使上海、浙江、江苏地区葡萄品种结构得到了调整,对提高葡萄经济效益,调节南方果品市场起到积极作用。(3)避免气象灾害,减少、减轻病害。在葡萄的生长期,尤其是新梢生长、开花坐果、果实膨大直至成熟期,经历春雨绵绵,梅雨集中,大风暴雨,会造成为害葡萄的黑痘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的病菌繁殖快、传播快、为害重,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以及经济效益。采用避雨栽培,覆盖薄膜期避免了雨淋,杜绝了一些病菌的传播途径,能有效地减轻病害的发生。避雨栽培时,雨水直接降在避雨薄膜上,没有降在葡萄植株上,避免病菌随雨水传播。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下部、内膛的叶片干燥无水,仅上部边缘少数叶片有少量雨水。雨后次日早上观察,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正反两面仅有一层薄薄的水膜,露水主要结在避雨棚膜上;而不避雨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正反两面都结有大量的露水。避雨栽培的葡萄叶片上的露水在日出之后迅速蒸发干;而露地栽培的葡萄植株叶片上的露水蒸发慢,在叶片上持留的时间长。(4)减少打药次数,减轻农药污染,为生产无公害果品创造条件。(5)改善品质,提高坐果率,减轻裂果。(6)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技术措施及时实施。(7)提高经济效益。由于葡萄是藤本植物,茎蔓柔软,一般不能挺立生长。在栽培上必须设立支架,才能使葡萄树保持一定的树形,使之通风透光,果实、枝叶才能合理而均匀地分布,生产出的果实才能色泽鲜艳,品质好。架式关系到光能和土地的利用,通风透光程度,工人操作便利与否,规范化栽培程度,葡萄产量与品质等诸方面内容。避雨栽培避雨期光照减弱,架式的选择更为重要。避雨棚结构根据葡萄架式确定。采用何种架式和避雨棚结构应根据品种生长势强弱等特性,当地栽培习惯选定。避雨棚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小避雨棚,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棚宽1.8~2.5米;另一种是大避雨棚,2行葡萄一个避雨棚,棚宽5~6米。单臂篱架是我国葡萄栽培常用的架式。南方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地以单臂篱架为主,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单臂篱架占有较大的面积,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单臂篱架也有较大的面积。1.单臂篱架一般行距1.5~2.2米。一行葡萄立一行水泥柱,架柱高1.8~2.2米(埋入地下的0.5米未包括在内),架头立柱埋时向外与地面呈45°角倾斜,并用8号铁丝加锚石拉紧,埋入地下0.5米深处,夯实。沿行向柱间距离为4米,每行立柱上拉12号铁丝3~4道,第一道铁丝距离地面50~60厘米,往上每隔50厘米左右拉一道铁丝,沿行向组成立架面。枝蔓分布在篱架面上,果穗挂在篱架面上、中、下各部位。该架式适于长势中庸或偏弱的品种和采用自由扇形或单、双臂水平型树形。这种架式栽植密度较高,早期丰产。存在的问题:顶端优势明显,上部枝蔓生长旺,下部枝蔓弱,如果冬季修剪不当,结果部位上移;枝蔓集中在篱面上,光能利用较差;通风透光性较差,易发生各种病害;果实裸露比例较高,西边果实容易日灼;先密后稀,措施不到位,一密到底,若干年后单株的树体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管理难度较大等。2.避雨棚结构(1)避雨棚的宽度。行距2米左右可采用一行一个小避雨棚,利用原有的架柱。行距1.5米左右可采用一行一个小避雨棚或3行一个中避雨棚,利用原有的架柱。(2)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①棚柱。利用单臂篱架的架柱,用竹、木等加高到离地面2.3米,柱顶高度必须一致。②避雨横梁。柱顶下35厘米处架一根横梁,横梁长度视行距大小,横梁长度应小于行距30~50厘米,即行距2.2米,横梁长1.7米;行距2米,横梁长1.6米;行距1.8米,横梁长1.5米。棚膜中间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利于高温期散热,有利通风,覆膜期能增加一些光照。③避雨棚横梁架材。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横梁长度按上述长度决定。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横梁边要对齐,使避雨棚整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再架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采用这种办法架柱横向必须对齐(如立柱横向不对齐的只能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要拉加固钢绞丝,固定在路边埋入50厘米以下的锚石上。一个园两头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④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2条),共3条。用钢绞丝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的固定按用毛竹等横梁的位置固定。柱顶不宜用竹架。3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固定在土中50厘米深的锚石上。⑤拱片。用毛竹拱片。长按横梁长度1:1.25左右计,即横梁1.7米,拱片2.1米;横梁1.6米,拱片2米;横梁1.5米,拱片1.85米。拱片宽度窄的一头2.5~3厘米。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⑥覆膜。棚面的宽度按拱片的宽度,厚度0.03毫米(3丝)。棚面覆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膜要拉紧,盖得平展。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条布按拱片距离斜向将棚面压紧,台风、大风地区应来回压膜。⑦注意事项。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2.5厘米以下的,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⑧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2.0米长的拱片480根(行距按2米计,下同),1.6米长横梁55根,横向毛竹净总长约90米(如用钢绞丝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1000米,2米宽的棚膜350米(厚0.03毫米,重约18千克),竹(木)夹约1900只,压膜带约1000米(台风、大风频繁地区要来回压膜,膜带则需约2000米)。(3)三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行距1.5米左右的高密度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如一行一个避雨小棚搭建成本较高,操作管理也较麻烦,可采用三行葡萄搭建一个避雨棚。①棚柱。利用3行葡萄的架柱,适当加高,中间行的柱加高至2.5米,两边两行的架柱加高至2.2米,加高后各行柱的高度必须一致。②避雨横梁。根据行距两棚中间应不少于30厘米的空间;如行距1.5米,3行为4.5米,避雨横梁应4.2米,即架好后,2根边柱中间向外的距离为60厘米。横梁固定位置为中间棚柱顶下60厘米处。如3行葡萄架柱横向不对齐的,横梁固定在其中两行的柱上;如架柱对齐的,横梁则固定在3根柱上,这样更加牢固。如全园葡萄架柱横向对齐的,可全园东西向拉钢绞丝代替横梁,可节省投资。一个葡萄园两头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柱架连接固定。③拉丝。3行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共5条。柱顶不宜用竹架。用槲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固定的位置在用毛竹等横梁的位置上。5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1米处固定在50厘米深的锚石上。④毛竹拱片。长5.2米,宽为窄头粗不少于5厘米,每隔0.7米1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行的钢绞丝上,然后再固定在其他4条钢绞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⑤覆膜。膜的宽度与拱片的宽度相同,即5.2米,厚度为0.06毫米(6丝)。棚膜覆盖在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按拱片距离斜向将棚膜压紧。⑥ 注意事项。中间高度不能低于2.5米,两棚之间必须留有30厘米的空间,有利于闷热天气散热和通风;拱片粗度不小于5厘米,因5.2米长的拱片,粗度不够不牢固;应用工厂生产的压膜带,不宜用布条。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2.5厘米以下的,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⑦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5.2米长的拱片210根,4.2米长的横梁约35根(如用钢绞丝约200米),葡萄园两头横向毛竹净总长约30米(视葡萄园宽度定),直向钢绞丝约2500米,5.2米宽的棚膜约160米,竹(木)夹约900只,压膜带约1000米。1.双十字“V”形架双十字“V”形架是浙江省海盐县杨治元创造的新型实用架式。至2002年,这种架式已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推广面积达4000多公顷。(1)适用品种。适于长势中等的、偏弱的和稍强的品种。(2)结构。由架柱、2根横梁和6根拉丝组成。①立柱。行距2.5~2.7米立一行水泥柱(或竹、木、石柱),柱距4米,柱长2.9~3米,埋入土中0.6~0.7米,柱顶离地面2.3~2.4米(与避雨棚结合,一步到位)。要特别注意立柱是直向和横向均要对齐,有利于搭避雨棚。②架横梁。种植当年夏季或冬季修剪,每个柱架2根横梁。下横梁长60厘米,扎在离地面115厘米处,上横梁80~100厘米长,扎在离地面150厘米处(长势中庸的品种)或155厘米(长势强的品种)处。两道横梁两头及高低必须一致。横梁以毛竹(一根劈两片)为好,钢筋水泥预制横梁、角铁横梁、钢管横梁均可。木横梁不妥,木横梁易腐烂,使用年限缩短。③拉丝。离地面90厘米处柱两边拉两条钢丝,两道横梁离边5厘米处打孔,各拉一条钢丝。形成双十字6条拉丝的架式。横梁两边4条不宜用拉丝扎在横梁上,否则每年整理拉丝时较费工。6条拉丝最好用钢绞丝(电网上用的7股钢绞丝),耐用而不锈,且成本低。上横梁两边的拉丝可用旧电线,枝蔓固定其上不易断枝蔓,且枝蔓不会移动。需用材料:每亩地的柱65~70根,长、短横梁各65~70根,拉丝1600米左右。(3)特点。夏季护理叶幕呈“V”形,葡萄生长期叶幕形成三层:下层为通风带,中部为结果带,中、上部为光合带。蔓果生长规范,两边的果穗较整齐地挂在离中间架柱15~20厘米处,在避雨条件下,雨水一般不会淋至果穗上。(4)优越性。①增加光合面积。根据测定,叶幕面积为地面面积的110%~120%。②提高叶幕层光照度。据测定整个叶幕层一天中均有半天以上的受光。东边外侧、东边内侧、西边外侧、西边内侧四个侧面的光照度,晴天受光面上部1.5米处叶幕平均光照度为3.04万勒克斯,下部为2.16万勒克斯,明显优于单臂架和棚架。③提高光合效率。④提高萌芽率、萌芽整齐度和新梢生长均衡度。顶端优势不明显。⑤提高通风透光率。有利于减轻病害,有利于提高果品质量。⑥省工、省力、省架材、省农药。规范栽培,操作容易;蔓果管理部位在1~1.6米,操作时不吃力,能提高功效;架柱与避雨棚架柱结合,可减少架材。2.避雨棚结构(1)棚柱。利用双十字“V”形架的架柱。架柱高出地面2.3~2.4米。架柱一步到位长2.9米可直接利用;原架柱离地面不到2.3米的,用毛竹、木等加高至2.3米。柱顶高低必须一致,使避雨棚高低一致。(2)避雨横梁。柱顶下40厘米处架一根横梁。有两种做法。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长度为1.8米。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横梁边要对齐,使避雨棚对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再架1.8米的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采用这种办法架柱横向必须对齐(如立柱横向不对齐的只能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钢绞丝固定在柱顶下40厘米处。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要拉加固钢绞丝,固定在路边埋入50厘米以下的锚石上。这种办法既牢固又投资少(因钢绞丝比毛竹等架材便宜很多)。风力较大的葡萄园在两根架柱中间再拉一条横丝,能提高抗风力。不论采用哪种材料架横梁,一个葡萄园的两头都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避雨棚就比较牢固。(3)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两条)共3条。用钢绞丝做横梁的,两边钢绞丝固定的位置,柱中心点左右各85厘米,即两边钢绞丝的距离为170厘米(与用毛竹横梁距离相等),柱顶不宜用竹架,否则易造成薄膜破损。(4)拉丝牵引锚石固定。避雨棚的3条钢绞丝引到架柱外1米处,挖50厘米深的穴埋入锚石,将3条钢绞丝固定在锚石上,泥土填上敲实。用毛竹等作为避雨棚横梁的,长度超过50米的葡萄园,在东西两边也要拉若干条加固钢绞丝并牵引锚石。(5)拱片。用2.2米长,窄的一头2.5~3厘米宽的毛竹拱片,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两边固定在边丝上。拱片两边应对齐,利于覆膜。(6)覆膜。用2.2米宽,0.03~0.05毫米厚(3丝至5丝)的棚面覆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布条按拱片的距离斜向将棚膜压紧,台风、大风频繁地区应来回压膜。(7)注意事项。①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必须一致,两边对齐,有利覆膜。②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在2.5厘米以下,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③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8)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2.2米长的拱片370根,1.8米长横梁35根,横向毛竹总长约180米(如用钢绞丝作横梁,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800米,2.2米宽的棚膜270米(3丝约16千克,5丝约27千克),竹(木)夹约1500个,压膜带约900米(台风、大风频繁的地区膜带要来回压膜,则需1800米)。毛竹、拉丝可用5年以上,较粗的拱片可用3年以上(每年均要调换少量不牢固的拱片),棚膜用1年,竹(木)夹用2年以上(每年均要调换已坏的竹、木夹),标准压膜带可用5年以上,布条每年要整理。1.高宽垂架葡萄高宽垂架栽培20世纪20年代创始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根廷、巴西、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等国家都相继推广这种栽培方式。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这种栽培方式,逐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湖南省避雨栽培多数用高宽垂架。(1)适用品种。各品种均适用,长势旺的品种最适宜。(2)结构。由架柱、一根横梁和8条拉丝组成。①立柱。行距3米立一行水泥柱(或竹、木、石柱),柱距4米,柱长3米,埋入土中0.6米,柱顶离地面2.4米。纵横距离一致,柱顶成一平面,两头边柱需向外倾斜30°。②架横梁。用2米长的横梁扎在离地面1.7米的柱上。横梁两头及高低必须一致。横梁以毛竹为好,角铁横梁、钢管横梁均可。木横梁不妥,因易腐烂,使用年限短。③拉丝。离地面1.3米处柱两边拉2条铁丝;在横梁离柱20厘米、50厘米和离横梁边5厘米处打孔,各拉一条铁丝,共拉8条拉丝。横梁上的6条拉丝不宜用拉丝扎在横梁上,否则每年整理拉丝较费工。8条拉丝最好用钢绞丝(电网上用的7股钢绞丝),耐用又不锈,且成本低。需要材料:每亩需柱60根左右,拉丝1800米左右。(3)特点。结果部位高(1.5米),叶幕宽(水平2米多),中后期发出新梢下垂。(4)优越性。①枝蔓分两边均衡分布,能提高叶幕层光照度,提高光合效率。②枝蔓在架面上水平生长,减弱生长势,有利花芽分化,适宜用长势强旺的品种。③结果母枝冬剪后水平绑缚,能提高萌芽率、整齐度和新梢生长均衡度,顶端优势不明显。④结果部位提高,减轻病害,避免、减轻日灼。⑤能计划定梢、定穗、控产,实行规范化栽培,提高果品质量。2.避雨棚结构一行葡萄一个避雨棚结构。(1)棚柱。利用高宽垂架的架柱,架柱高出地面2.4米。架柱一步到位3米可直接用;原架柱离地面不到2.4米的用竹、木等加高至2.4米。柱顶高低一致,使避雨棚高低一致。(2)避雨横梁。柱顶下40厘米处(离地面2米)架一根横梁。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用毛竹、角铁、钢管等材料,长度为2.4米。不宜用木料,因木料易腐烂,寿命不长。柱两边等距离,一行的横梁边要对齐。每隔两根柱用长毛竹横向固定全园的架柱(不必用2.4米的横梁),能有效地提高抗风力。二是架柱横向对齐的葡萄园可用粗的钢绞丝全园拉横丝。钢绞丝固定在柱顶下40厘米处。一个园的东西两边,还应用钢绞丝固定在埋入土中50厘米处以下的锚石上。不论采用哪种材料架横梁,一个葡萄园的两头都必须用较粗的毛竹,将各行架柱连接固定。(3)拉丝。柱顶及横梁离顶端5厘米处各拉一条粗的钢绞丝(细的钢绞丝要用2根),共3条。用钢绞丝作横梁的,两边钢绞丝的固定位置,柱中心点左右各115厘米,即两根钢绞丝距离为230厘米(用毛竹横梁距离相等)。柱顶不宜用竹架。3条钢绞丝引到两头架柱外1米处,固定在土中50厘米深的锚石上。(4)拱片。用毛竹拱片,长3米,窄的一头3厘米,每隔0.7米一片,中心点固定在中间顶丝上,两边固定在边丝上,拱片两头应对齐,利于覆膜。(5)覆膜。用3米宽0.03~0.05毫米(3丝到5丝)厚的棚膜平盖在避雨棚的拱片上,两边每隔35厘米用竹(木)夹夹在两边的钢绞丝上,然后用压膜带或布条按拱片距离斜向将塑膜压紧,台风、大风频繁地区应来回覆膜。(6)注意事项。①拱片、横梁、拉丝安装高低要一致,两边对齐,有利于覆膜。②拱片粗度窄的一头应在2.5厘米以上,要抛光,避免棚膜破损。粗度在2.5厘米以下,第二年遇大风侵入有些拱片就会折断,因此用太细的拱片是不合算的。③覆膜要平展,膜带要压紧。(7)需用材料。建1亩地的避雨棚约需3米长的毛竹拱片320根,2.4米长横梁30根,横向毛竹净总长80米(如用钢绞丝作横向横梁,约200米),直向钢绞丝约700米,3米宽0.03~0.05毫米厚棚膜230米,竹(木)夹1300只,压膜带约900米。1.北方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覆膜期和揭膜期北方避雨栽培地区是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山东和华北、东北诸省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集中降雨期是7月、8月两个月,正值葡萄果实膨大期,早熟品种为浆果成熟期,红地球等欧亚种葡萄因多雨而极易发病。这些地区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和揭膜期应根据当地的雨季和发病情况掌握。(1)覆膜期①多数地区应在雨季前覆膜。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和当地的天气预报应在雨季前覆膜,即6月下旬至7月初覆膜;有些年份雨季提前,覆膜期也相应提前。集中降雨期要全期覆膜避雨,确保葡萄安全。②遇特殊病害应提前覆膜。有些年份霜霉病等病害早期发生,就应提前覆膜。(2)揭膜期。①不抗白腐病、炭疽病的欧亚种揭膜期应在葡萄采收后。葡萄浆果上色成熟期,不抗白腐病、炭疽病的品种(如京秀葡萄不抗炭疽病、粉红亚都蜜不抗白腐病)若遇秋雨易导致白腐病、炭疽病发生造成危害。这类品种避雨覆膜到葡萄果实采收后。②红地球葡萄揭膜期应在葡萄采收后。红地球葡萄中、后期继续覆膜不仅可减轻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危害,减少浆果损失;而且浆果成熟期在覆膜条件下,膜下的光照度减弱25%~35%,可减轻红地球葡萄因光照过强而导致上色过重成为紫地球。③较抗病的欧亚种葡萄。较抗病的欧亚种葡萄在集中降雨期后,转为正常的天气时可解除棚膜,如果秋雨经常出现的地区也应在葡萄采收后揭膜。(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北方葡萄避雨栽培地区是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少雨年份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7月、8月集中降雨期,月降水量一般在100毫米以上,少雨年份在50毫米以下。因此在避雨栽培中,应根据当年降雨量情况,不宜全期覆膜避雨,晴云天气时段可揭除棚膜,根据天气情况仅在雨期覆膜,使葡萄较长时间在全光照下生长,同时可延长棚膜使用期,如当年覆膜在2个月以内,还可使用1年,节省成本。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10毫米以下的降水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2.北方欧美杂种葡萄避雨栽培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欧美杂种葡萄较耐湿、较抗病,应根据品种的抗病性和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覆膜和揭膜。①萌芽前覆膜的地区。对黑痘病防治缺乏经验,每年均因新梢生长期发生黑痘病造成一定危害的地区,或上年秋季黑痘病发生严重而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应在萌芽期。新梢生长在避雨栽培条件下可避免黑痘病发生。②开花前覆膜的地区。对容易感染穗轴褐枯病的品种,或春季阴雨天气比较长导致霜霉病早发的年份,避雨栽培覆膜期在开花前。(2)揭膜期。一般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揭膜。在葡萄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继续覆膜,能有效防止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欧美杂种葡萄的抗病性相比欧亚种葡萄要强,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方要少得多。在避雨栽培中期应根据葡萄品种的抗病性和天气情况进行揭膜。如果栽培的品种为巨玫瑰(不抗叶片霜霉病),而生长期雨水又较多,应该全期覆膜。如果栽培的品种抗病性较强,而生长期雨水较少应短期揭膜。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3.南方欧亚种葡萄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①多数地区萌芽前覆膜。欧亚种葡萄不抗病、不耐湿,在南方避雨栽培,多数地区覆膜期应在萌芽前。从萌芽开始就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避免雨淋,新梢生长期就能有效地防止黑痘病等病害的传播和为害。②少数地区可在开花前覆膜。春季雨水少的地区,能控制住新梢生长期黑痘病的条件下,也可推迟到开花前覆膜,使蔓、叶、花序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有利于蔓叶营养积累和花序发育。(2)揭膜期。①一般可在葡萄采收后揭膜。揭膜后几个月,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有利于蔓叶营养积累,有利于花芽继续分化。根据杨治元观察,很多欧亚种葡萄品种在北方花芽分化正常,花序较多,产量年份间较稳定;在南方栽培结果枝率下降,花芽分化不正常,年份间花序不稳定,导致产量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南方光照不足,南方比北方日照时数平均减少1000小时左右(大棚、避雨栽培光照减少25%~35%);日温差较少,南方比北方减少2~3℃,导致树体营养积累不足,影响到当年的花芽分化和下一年的花芽补充分化,这是导致欧亚种葡萄品种在南方栽培花芽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②遇到的问题。葡萄采收后揭除棚膜,遇到的问题是易导致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如不及时防治,易造成秋季早期落叶,也影响花芽分化。如何处理好果实采收后及时揭膜使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又要防治好霜霉病,防止秋季早期落叶,这是南方欧亚种葡萄避雨栽培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③视品种特性掌握揭膜期。根据杨治元的实践、研究和调查,认为应根据品种的特性和当地霜霉病病情科学地掌握揭膜期。第一,结果枝率70%以上的品种可推迟揭膜期。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不大,连续避雨栽培结果枝率仍较稳定。属于这类品种的有87-1、绯红、香妃、秋红、黑玫瑰、瑞比尔等。第二,结果枝率中等或较低的中、晚熟品种采果后应适时揭膜。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较大,在葡萄采收后应及时揭膜,秋季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有利于营养积累,有利于花芽分化和下一年花芽补充分化。对成熟较早的品种,采收果实后可推迟7~15天揭膜,使树体生长有个过渡期。揭膜后及时喷用必备、科博、波尔多液等保护性无公害农药,视天气和发病情况,喷若干次,直至10月上旬控制住霜霉病。属于这类品种的有无核白鸡心、京玉、里扎马特、红地球、红意大利、秋黑、美人指等。第三,结果枝中等的早熟品种采收后可视情况适当推迟揭膜。这类品种在南方避雨栽培,光照较弱条件下生长发育对花芽分化影响也较大。由于成熟早,采收采果后仍是雨季应推迟揭膜期,待雨季过后再揭膜,或夏季高温后再揭膜。在秋季必须控制住霜霉病,保护好叶片。属于这类的品种有早玉、京秀、早熟红、无核白等。(3)覆膜过程中揭膜。欧亚种葡萄在南方栽培,如何提高叶幕的受光量,对花芽分化至关重要,尤其中、晚熟品种,覆膜期较长,由于光照不足,影响树体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对结果枝率中等或较低的中、晚熟品种在避雨阶段的中期,视天气在晴天揭膜,雨天覆膜,增加蔓、叶、果的管理,对蔓、叶、果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是极为有利的。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使蔓叶在全光照下生长。在揭膜阶段密切注视天气变化,根据天气预报,雨前及时覆膜,雨后再揭膜,这样既起到避雨的作用,又能在光照较足的条件下生长发育。4.南方欧美杂种葡萄覆膜期和揭膜期(1)覆膜期。欧美杂种较耐湿、较抗病,各地根据前期黑痘病发生和防治情况合理掌握。①萌芽前覆膜的地区。对黑痘病防治缺乏经验,每年均因新梢生长期发生黑痘病造成一定危害的地区,或上年秋季黑痘病发生严重而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避雨栽培的覆膜期应在萌芽期。新梢生长在避雨栽培条件下可避免黑痘病发生。②开花前覆膜的地区。黑痘病防治有经验,每年在新梢生长期黑痘病完全能控制住的地区,避雨栽培覆膜期应在开花前。萌芽至开花多数品种需40~45天,在这段时间露地生长,光照较足,有利于新梢蔓叶生长,提高光合效率,增加营养积累,并有利于花序的发育。③视情况确定覆膜期的葡萄园。南方春季多雨,黑痘病防治有经验的地区,如遇春雨绵绵,新梢生长期已发生黑痘病,而且很难控制住,应立即覆膜。因覆膜后蔓叶不受雨淋,能有效地防治黑痘病传播,结合药剂防治,能控制住黑痘病。不能死搬硬套等到花前覆膜。(2)揭膜期。一般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揭膜。在葡萄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继续覆膜,能有效防止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3)覆膜过程中期揭膜。南方梅雨明显的地区,一般梅雨结束即转入炎热的高温期,中、晚熟品种在葡萄果穗套袋的前提下,梅雨期(或雨期)过后转入晴热天气,可中期揭膜。其办法:拿掉西边的竹(木)夹,将棚膜推向东边(不要取下棚膜),有利于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膨大,有利于花芽分化,如遇34℃以上的高温天气,还有利于缓解高温障碍,有利于着色。中期揭除棚膜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风雨,在风雨来临前及时覆膜;如果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不必覆膜。揭膜、覆膜视天气变化不断进行,葡萄采收前覆好膜。从萌芽到开花前为露地栽培期,适当的降水对土壤有益,但要注意防止黑痘病对葡萄幼嫩组织的危害。覆盖后,葡萄白粉病和虫害有加重的趋势,要注意做好防治工作。具体的防治方法为:在芽眼萌动前,喷施3度石硫合剂加200倍五氯酚钠,开花后可喷施0.3~0.5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覆盖后土壤易干旱,注意及时灌水,采用滴灌效果最好。注意温度管理,覆盖设施内易出现高温,注意及时通风,其他栽培管理方法与露地栽培葡萄基本相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栽培上的利用,主要在促进芽眼的萌发、坐果、果实的着色、果实的膨大、果实的无核化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效果。(1)促进发芽。葡萄保护地栽培,葡萄的芽眼萌发率较露地栽培低得多。葡萄萌芽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葡萄的产量和效益。打破休眠,使葡萄早发芽、早结果、早上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是葡萄保护地栽培者的心愿。(2)促进成熟。在保护地葡萄栽培中,促进葡萄果实的成熟是很重要的。常用的促进葡萄成熟的生长调节剂为乙烯利。一般乙烯利的使用浓度为30~50毫克/升,处理时间为果实接近成熟时,即从果实转色期到充分成熟期之间。(3)促进葡萄果粒膨大。促进葡萄果粒的膨大,现在有较多的生长调节剂可以使用,且有成品出售,如: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大果宝”、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葡萄膨大剂和赤霉素等。促进果粒膨大在无核葡萄品种上更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葡萄的无核品种果粒都较小,但无核葡萄品种的品质很好,果粒的增大可大大提高其商品性。促进葡萄果粒膨大的生长调节剂的用法为:对于欧亚种的栽培品种处理方法是分两次处理,第一次为盛花期,即每花序上有80%的花朵开放时应用;第二次在开花期后10~15天进行处理。对于巨峰系品种也分两次处理,第一次为开花期后一周,第二次为开花后期15天左右。(4)巨峰系品种的无核化处理。无核化处理是针对有核品种来说的,对葡萄的无核化处理,各个品种的适应性差别较大,较为适合的巨峰系品种有巨峰、先锋、黑奥林、红富士等。处理时间为:盛花前2~5天,尽量接近开花期,以减少处理的副作用。处理方法:用配比好的药剂蘸穗或用小型的喷雾器进行喷洒,常用的药剂为赤霉素等。给葡萄果实套袋可以极大地减少葡萄果实病虫害的发生,减少裂果,防止药剂污染,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给葡萄果实套袋应在果穗整形后立即进行(彩图6-3-1)。(1)防止病、虫为害果实。葡萄的主要病害如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白腐病等,都是传染性病害,其中白腐病和霜霉病是造成近几年葡萄减产乃至导致绝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果实套袋后,由于纸袋的保护作用,使果穗与外界隔离,阻断了病菌对果实的侵染途径,有效地起到防止病菌侵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害虫入袋为害果实,从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有些防病防虫专用袋(如防茶黄螨、蓟马专用袋等)还涂有杀虫剂、杀菌剂,可以有效避免进入袋内的病菌和害虫为害。(2)有效地防止、减轻日灼。葡萄幼果期遇高温天气在强光下果粒易产生日灼。(3)减轻裂果。葡萄果粒裂果的原因:遗传因子,如绯红;病害因子,如白粉病果粒;挤压因子,因果粒膨大过程由于果穗太紧密,中部果粒挤破;生理因子,土壤水分时干时湿,当水分短期大量进入果粒会导致裂果。裂果期下雨,植株根系大量吸水,果穗、蔓叶也会直接吸收少量水分,果穗套袋,免受雨淋,不直接吸收水分,能减轻裂果;但不能防止裂果,因根系吸收水分是主要的。果穗套袋后,果袋不仅阻止了果面直接吸水,而且可以保持果粒周围环境湿度的相对稳定,减轻了果粒的干湿变化幅度,能有效地防止葡萄果顶部的裂果,即使发生裂果,果粒也能形成干缩状,一般不传染好的果粒,危害较小,因而成为防止葡萄裂果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套袋对果蒂部裂果的防治效果较差。(4)防止、减轻鸟类食害。随着保护鸟类的深入开展,麻雀已列为二类保护动物,鸟类食害葡萄果粒日益严重。既要保护鸟类,又要防止鸟类食害,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选用既防病虫、日灼的危害,又能防止鸟类食害的果穗袋,在套袋期间能防止、减轻鸟类的危害。(5)防止果面污染,降低农药残留。一般栽培条件下,葡萄果实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灰尘、杂物、废气等的污染,加上多次喷药,特别是波尔多液等农药,一方面使果穗表面沾满了杂物,食用时脏污难以去除;另一方面果粒中的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因而降低了葡萄的商品价值。而果穗套袋后,由于果穗受到纸袋的保护,与外界环境隔离,不仅避免了灰尘杂物的污染,保持果粒完整,使果面整洁、干净、美观,而且还可以阻隔农药直接喷布于果面,同时还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果实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生产无公害果品。(6)提高果品质量和浆果耐贮性。能提高果穗外观品质。套袋的果穗,防除了药液的斑点和灰尘,使果面洁净,果粒完整,颜色鲜艳,色调明快,展现了该品种的固有色泽,极大地提高了果实的商品价值。(7)增强果实的耐贮性。葡萄果实汁多柔软,无论皮薄还是皮厚,在贮运过程中,都存在因挤压而造成果粒脱落、破损、腐烂等问题。果穗套袋后,一是套袋尽管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提高了果实硬度,增强了耐贮性;二是由于果袋的保护,使果实受到病虫侵染的机会减少,果面伤口少,贮运期间不易受病虫侵害;三是带袋采收可使整个果穗形成一个整体,增强抗压力,减轻挤压损失;四是可以等到适宜贮运的成熟度,进行分期分批的采收,不必担心后期的病虫侵害,从而提高果实的贮运性能。我国葡萄果穗套袋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在应用过程中表现为“应用在先,研究落后”。因而在果袋销售市场中适宜各生产区的系列果袋少,低劣纸袋充斥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规范的套袋配套技术,不合理使用套袋给果农带来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1)低档劣质果袋所占比例较大。目前果袋市场质量良莠不齐,伪劣纸袋大量上市,这些果袋虽然价格较低,但质量较差,生产中应用会带来巨大损失。有的纸袋纸质差,强度不够,风吹、雨淋、日晒极易破损,有的劣质涂蜡纸袋会造成袋内温度过高,灼伤幼果。目前很多果袋是用旧报纸、普通花纸、黄条纹纸等黏糊而成,南方用于巨峰、藤稔、京亚等欧美杂种葡萄的果袋多数是用旧报纸,由果农自己黏糊或缝制,有的欧亚种葡萄也用旧报纸袋。这类果袋疏水差,抗拉力差,极易破损,纸袋没有经药物处理,并有油墨污染,不符合无公害栽培的果袋质量。(2)不分地区、不分品种盲目选用果袋。我国葡萄生产现状是品种多、地域广,气候类型多样而复杂,而各葡萄产区没有研制出适宜不同品种、不同气候类型的果袋。一纸多用、一袋多用极为普遍。果袋厂生产的不同规格的果袋仅以大小而分为小号袋、中号袋、大号袋,这与我国葡萄生产的品种、地域、气候多样性极不适应。美人指、红地球品种果袋防病、防虫、保持果面光洁的同时,防日灼是主要目的,有的用透气塑膜袋,易使袋内温度升高的白纸袋用在这两个品种上会加重日灼。(3)缺乏规范的套袋配套技术。在葡萄套袋应用中,研究和规范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各主要生产区如在套袋时期、套袋时间、摘袋时期掌握不准,套袋前配套技术配合不当,套袋后管理(特别是遭遇异常气候)不到位,都会造成损失。(4)科研滞后,缺乏统一标准。近几年葡萄套袋发展较快,套袋面积迅速扩大,而对套袋生物学研究、果袋质量选择及制造工艺研究,适宜不同品种、地域、气候类型专用袋的生产技术标准参数研究等仅少数科研单位刚开始起步;依据各葡萄主产区的气候特征、品种,总结推广各自独特的配套技术尚未普遍开展,套袋技术培训基本没有进行;至今果袋没有地方质量标准,更没有全国质量标准,果袋质量无序等,均影响套袋的增效增值,有的甚至减效减值。1.纸袋种类的选择葡萄套袋应根据品种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使用适宜的纸袋种类。一般巨峰系葡萄采用巨峰专用的纯白色经过双氧水处理的聚乙烯纸袋为宜;红色品种可用透光度大的带孔玻璃纸袋或塑料膜袋。但生产中应注意选择使用葡萄专用的成品果袋。葡萄用纸袋种类很多,主要依据由原纸质地、透光光谱和透光率、涂药配方、捆扎丝的放置位置、袋子的规格及式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区分。(1)原纸质地。要求重量较轻,纸质经过强化,对果实增大无不良影响;透明度高,能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促进着色,提早成熟;透气性、透湿性强,有效防止日灼、裂果等生理病害。(2)透光光谱和透光率。目前关于光谱对葡萄花色苷形成的影响研究尚嫌不足,一般认为紫外光有利于葡萄的着色。据刘小海(1997年)报道,用原纸色调波长560~580纳米,透光率23.94%~26.43%范围内的果实袋套袋后,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比不套袋果高0.97%~1.58%,说明在一定色调光谱条件下,透光率过高或过低对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调整果实的透光率对提高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一定效果。(3)涂药配方。葡萄用果袋有不涂药普通袋和涂有各种药剂的防虫、防病专用袋。普通袋可通过隔离作用减轻病虫危害,但对进入袋内的病原菌及害虫无能为力,而涂药袋可以有效地杀灭入袋害虫及病菌。当然,即使是防病、防虫袋,在套袋前也要按防治病虫的要求,仔细地喷布农药,并且袋口一定要扎严扎紧。涂药袋在存放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冷凉的暗处密封保存,以防药剂失效。(4)纸袋规格。葡萄用袋的规格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穗形大小来选择,一般有175毫米×245毫米、203毫米×290毫米等几种类型,在袋的上口一侧附近有一条长约65毫米的细铁丝作封口用,底部两角各有一个排水孔。用塑料薄膜制成的果袋还要有多个透气孔。2.套袋时期葡萄套袋要尽可能早,一般在果实坐稳定、整穗及疏粒结束后立即开始,赶在雨季来临前结束,以防止早期侵染的病害及日灼。如果套袋过晚,果粒生长进入着色期,糖分开始积累,不仅病菌极易侵染,而且日灼及虫害均会有较大程度的发生。另外,套袋要避开雨后的高温天气,在阴雨连绵后突然晴天,如果立即套袋,会使日灼加重,因此要经过2~3天,使果实稍微适应高温环境后再套袋。3.套袋方法及注意事项(1)套袋方法。套袋前,全园喷布1~2遍杀菌剂,重点喷布果穗,或用药液浸蘸果穗,待药液晾干后再开始套袋。套袋时先撑开袋口,使果袋张开,两手用手指握住已张开两边的袋口,从下而上将果穗套在袋内,然后将袋口从两边向中间穗轴处折叠,将撕折袋口的铁丝反转将袋口扎在穗轴上,袋边没有黏铁丝的用自备的铁丝或其他扎袋带将折叠好的袋口扎在穗轴上,使果穗悬空在袋中。(2)套袋注意事项。①按果穗大小选用不同型号的袋。大穗形用大号袋,小穗形用小号袋。套袋时要分批操作,先套大穗形或小穗形,不要大小型袋混合套。②袋口要折叠好,扎铁丝时松紧适度。太松,雨水会从穗轴流入果穗内,增加袋内湿度,甚至一些病菌随雨水流入果穗中,导致袋内发病。③穗轴着果部位至穗轴基部较短的果穗,袋口可扎在结果枝上。④两穗紧靠的果穗要单果分开套袋,不宜双果套在一个袋中。⑤套袋结束后检查一遍。袋口未扎好或扎的太松的应重扎,果穗漏套的应补套好。没有几颗葡萄的小穗也应套好,否则会成为病菌繁殖源。4.套袋期的管理(1)破袋及时更换补套。经常检查果袋破损情况。导致果袋破损的原因:①果袋质量差,如旧报纸袋和一些劣质纸袋;②遇大风暴雨,劣质纸袋和旧报纸袋极易破损;③果袋太小,果穗膨大过程中胀破;④鸟害导致破损;⑤果穗由于果粒太紧密,膨大过程挤破果粒,流出果汁,导致果袋破损;⑥果穗内发病导致烂果,流出果汁导致烂袋等。发现破损将原袋除去,烂粒果、病粒果、虫害果、鸟食果剪去,补套新袋。不宜在旧袋外套新袋,一是烂果、病果、虫害果、鸟食果未剪除,还会使好果粒腐烂,已烂果发霉,污染好果;二是套双袋影响袋内光照,影响着色。(2)膨胀袋及时调换。大袋套大穗,小袋套小穗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大穗形品种果实膨大过程中未到成熟采收期,果袋已胀得鼓鼓的,如用劣质纸袋、旧报纸袋会胀破,用塑膜袋、优质纸袋是胀不破的,会影响果粒的膨大。因此在果实第二膨大期要经常检查鼓胀袋,要及时调换,一则不影响果粒膨大,二则袋尚未破还可利用。(3)脱落袋和袋口松开袋及时重套和重扎。经常查看果袋时发现脱落袋及时重套,发现袋口松开袋及时重新扎紧。5.除袋时期及方法葡萄除袋时,不要将纸袋一次性摘除,先把袋底打开,使果袋在果穗上部戴一个帽,以防止鸟害及日灼。去袋时间宜在10时以前和16时以后,阴天可全天进行。设施条件下,由于保温需要,常使葡萄处于密闭环境,通风换气受到限制,造成设施内CO2浓度过低,影响光合作用。研究表明,当设施内CO2浓度达室外浓度(340微克/克)的3倍时,光合速率提高2倍以上,而且在弱光条件下效果明显。天气晴朗时,从上午9时开始,设施内CO2浓度明显低于设施外,使葡萄处于CO2饥饿状态。因此,CO2施肥技术对于葡萄设施栽培而言非常重要。(1)多施有机肥。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补充二氧化碳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棚室土壤中增施有机肥,而且增施有机肥同时还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2)施用固体二氧化碳气体肥料。由于对土壤和使用方法要求较严格,所以该法目前应用较少。(3)燃烧法。煤、焦炭、汽油、煤油、沼气、液化气或天然气等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该方法使用不当容易造成CO中毒。(4)干冰或液态CO2。该法使用简便,便于控制,费用也较低,适合附近有液态CO2副产品供应的地区使用。(5)加强通风换气。通风时要注意开花坐果期以前只开上面的通风口,坐果后温度较高时,除开上部通风口外,还应将下部通风口打开。如棚室持续高温不下,要加大全天通风换气时间,以降低温度和增加室内二氧化碳含量。(6)化学反应法。利用化学反应法产生CO2,操作简单,价格较低,适合广大农村的情况,易推广。目前应用的方法有:盐酸—石灰石法、硝酸—石灰石法和碳铵—硫酸法,其中碳铵—硫酸法成本低、易掌握,在产生CO2的同时,还能将不宜在设施内直接施用的碳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可直接用作追肥的硫酸铵,是现在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但使用硫酸等具有一定危险性。(7)二氧化碳生物发生器法。利用生物菌剂促进秸秆发酵释放二氧化碳气体,提高设施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方法简单有效,不仅释放二氧化碳气体,而且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提高地温。具体操作:在行间开挖宽30~50厘米,深30~50厘米,长度与树行长度相同的沟槽,然后将玉米秸、麦秸或杂草等填入,同时,喷洒促进秸秆发酵的生物菌剂,最后秸秆上面填埋10~20厘米厚的园土。园土填埋时注意两头及中间每隔2~3米留一个宽20厘米左右的通气孔,为生物菌剂提供氧气促进秸秆发酵发热。园土填埋完,从两头通气孔浇透水。于叶幕形成后开始进行CO2施肥,一直到棚膜揭除后为止。一般在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天气条件下于上午日出1~2小时后开始施用,每天至少保证连续施用2~4个小时,全天施用或单独上午施用,并应在通风换气之前30分钟停止施用较为经济。阴雨天不能使用。施用浓度以1000~1500毫升/升为宜。 -
报告三、茄科蔬菜病虫害
出版时间:2015(1)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上部叶片首先表现黄化型花叶,叶片有皱褶,向上卷曲,变小,变厚,叶片僵硬,生长点黄化,上部嫩叶症状明显,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茎秆上部变粗,节间变短,多分枝,生长缓慢或停滞,植株明显矮化,后期发病严重时,开花后坐果困难,果实不能正常转色,导致减产或绝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后期病株(2)药剂防治:可选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烯羟吗啉胍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或者在病害发生前控制传毒介体烟粉虱进行预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田间为害状(1)主要为害作物:该病主要在番茄、茄子上发病。(2)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染叶、茎、果。叶片发病初期呈针尖大小的黑点,后不断扩展成轮纹状,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圈,中部有同心轮纹。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叶柄受害,产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将茎包住。果实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毫米,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提早变红。番茄早疫病病叶番茄早疫病病果番茄早疫病茎部病斑(3)药剂防治: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500~5000倍液喷雾防治。(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番茄、马铃薯等作物。(2)症状:幼苗、叶、茎和果实均可染病。幼苗染病,病斑由叶片向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萎蔫或折倒,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霉。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叶尖或叶缘处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定形病班,扩大后转为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健交界处长有白霉。茎上病斑呈腐败状,导致植株萎蔫。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为棕褐色至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明显,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果实上长有少量白霉,迅速腐烂。番茄晚疫病为害叶正面番茄晚疫病为害叶背面番茄晚疫病病果高湿环境长出的白色霉层番茄晚疫病田间为害状(3)药剂防治: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4000~4500倍液、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200~1500倍液喷雾。(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等作物。(2)症状:苗期至成株期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健交界分明,高湿时表面生有灰霉。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番茄灰霉病病叶番茄灰霉病病果大椒灰霉病病果(3)药剂防治:可选用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600~1000倍液、43%腐霉利悬浮剂900~1200倍液、60%乙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侵染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2)症状:主要为害保护地作物的果实、叶片、茎。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初呈水浸状,暗绿色,无定形病斑,潮湿时长出白霉,后期叶片灰褐色枯死。茎部染病,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病斑大小、形状、长短不等,边缘水渍状,发生严重时,表面和病茎内均生有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果实被害多从果柄开始向果实蔓延,病部灰白色至淡黄色,斑面长出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病果软腐。大椒感染菌核病大椒菌核病病茎和病果番茄菌核病初期病果番茄菌核病后期病果(3)药剂防治:定植前可选用20%辣根素水乳剂5升/亩随滴灌进行土壤处理,待药液全部滴入后覆膜密闭棚室2~3天,揭膜后1~2天即可定植;定植后可选用43%腐霉利悬浮剂900~1200倍液、1×106个孢子/克寡雄腐霉30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2)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和侧根上。病部肿大成不规则一串串瘤状,大小不一,剖开根结有乳白线虫。地上部植株生长衰弱、矮小,生长不良,结实少而小。当天气干旱或水分供应不足时,中午前后地上部常出现萎蔫,严重时植株枯死。番茄根结线虫病地上部植株症状番茄根结线虫病根部症状(3)药剂防治:可在播种前用1.8%阿维菌素乳油1.3~2毫升/平方米对苗床进行处理;定植前1.8%阿维菌素乳油0.9~1.4千克/亩或10%噻唑膦颗粒剂1.5~2千克/亩,拌细(沙)土40千克,撒施、沟施或穴施,进行土壤处理。(1)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番茄。(2)症状: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生白色霉斑,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多时可相互融合,布满叶背,后期病斑转褐色至墨绿色。被害叶片正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斑上长出墨绿色霉层,随着叶背霉斑的扩大,叶面黄色区也扩大直至全叶枯黄,严重时叶片正面也会产生霉斑,导致叶及整株干枯。番茄叶霉病叶正面病斑番茄叶霉病叶背面病斑(3)药剂防治:可选用47%春雷霉素·王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5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000~6000倍液喷雾防治。(1)主要为害作物:可为害番茄、辣椒等作物。(2)为害特点:棉铃虫为杂食性害虫,是喜温喜湿性害虫。主要为害叶和果实,有钻蛀性和转主为害的特性,被其钻蛀过的果实失去商品性。(3)形态特征:①成虫。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长度等于体长,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一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②卵。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③幼虫。体色多变(所谓1龄白,2龄黑,3龄黄绿色,还有淡红、紫黑色);北京地区一年发生4代,露地番茄以第二代,保护地番茄以第三、第四代为害较重。番茄棉铃虫卵番茄棉铃虫为害果实状(4)生物防治:成虫扬飞前在田间悬挂棉铃虫诱芯,配套诱捕器,监测每公顷用1套,防治每亩用3~5套,1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诱芯。悬挂棉铃虫诱芯悬挂诱捕器(5)药剂防治: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6000~8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1)主要为害作物:可为害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2)为害特点:幼虫孵化后潜食叶肉,在叶片上形成蛇形弯曲虫道,仅留表皮,虫道的终端不明显变宽。上部叶片和底部叶片均会发生,发生严重时叶片在很短时间内就被钻花干枯,至叶片坏死,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番茄潜叶蝇为害状(3)药剂防治:可选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8000倍液、10%灭蝇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30%阿维·杀单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对水喷雾。(1)主要为害作物: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等多种茄科作物。(2)发生特点:以成虫、若虫聚集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叶褪绿、变黄、萎焉或枯死。为害时分泌蜜露,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引发煤污病;更严重的是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高温、干旱、强光照的气候条件,利于烟粉虱的发育繁殖和迁飞。(3)形态特征:①成虫。雌虫体长(0.91f 0.04)毫米,翅展(2.13f0.06)毫米,雄虫体长(0.85f 0.05)毫米,翅展(1.81f 0.06)毫米。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复眼红色,肾形,翅白色无斑点,停息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与温室白粉虱的区别)。②卵。椭圆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内,卵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呈琥珀色至深褐色,但不变黑。卵不规则散产,多产在背面。每头雌虫可产卵30~300粒,在适合的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18~30天不等。③若虫(3龄)。椭圆形。1龄体长约0.27 毫米,宽0.14 毫米,有触角和足,能爬行,一旦成功取食合适寄主的汁液,就固定下来取食直到成虫羽化。2龄、3龄体长分别为0.36毫米和0.50毫米。烟粉虱为害大椒烟粉虱为害番茄(4)药剂防治:可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8000倍液对水喷雾。(1)主要为害作物: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等多种茄科作物。(2)发生特点:以成虫、若虫聚集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叶褪绿、变黄、萎焉或枯死。为害时分泌蜜露,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更严重的是传播病毒病,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传播病毒病,造成更大为害。高温、干旱、强光照的气候条件,利于其发育繁殖和迁飞。(3)形态特征:①成虫。长1~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呈平铺状。②卵。长约0.2毫米,从叶背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表面覆蜡粉。③若虫。共分4个龄期,1龄若虫体长约0.29毫米,长椭圆形;2龄若虫体长约0.37毫米;3龄若虫体长约0.51毫米,淡绿色或黄绿色;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毫米,椭圆形,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黄褐色。温室白粉虱成虫和伪蛹温室白粉虱诱发的煤污病(4)药剂防治:同烟粉虱防治方法。 -
报告一、小麦病虫草害
出版时间:2015(1)症状: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为害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期产生黄色小点,后逐步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以后逐步变成灰白色,最后变为褐色,上面生有褐色小点。小麦白粉病为害小麦叶片小麦白粉病为害麦穗(2)药剂防治: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400倍液、30%己唑醇悬浮剂4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5000倍液对水喷雾。(1)症状:腥黑穗病发生于穗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抽穗后至成熟期明显,病穗较短、直立,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后为灰白,颖壳麦芒外张,露出全部或部分病粒。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外包一层灰色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外部仅保留一层麦粒薄皮。破裂后散发出有鱼腥味的三甲胺挥发气体。小麦健穗(左)与小麦腥黑穗病病穗(右)小麦健粒(右)与小麦腥黑穗病病粒(左)(2)药剂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克/升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播种前按照种子重量2‰~3‰拌种。(1)症状:该病发生于穗部,病株较矮,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2)药剂防治:同小麦腥黑穗病防治方法。小麦散黑穗病病株(1)症状: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流行性、暴发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可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是穗腐。在小麦灌浆前呈现半个麦穗发白枯死症状。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用手触摸,有凸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2)药剂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5%戊唑醇乳油800~12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对水喷雾。小麦赤霉病病穗(1)为害特点:幼虫附着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以口器刺伤麦粒表皮,吸食浆液。幼虫侵入越早为害越重,扬花期侵入,1头幼虫可使1粒麦粒受损,一般4头以上造成全穗损失。(2)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5毫米左右,体橘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触角细长,14节,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雄虫体长2毫米左右;触角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②卵。长0.09毫米,长圆形,浅红色。③幼虫。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④蛹。长2毫米,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小麦吸浆虫成虫小麦吸浆幼虫为害灌浆籽粒(3)药剂防治:小麦拔节期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亩,加沙土20~30千克拌匀或3%辛硫磷颗粒剂5千克/亩,均匀撒施;扬花期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300倍液、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000~1500倍液对水喷雾。(1)为害特点:小麦蚜虫分有翅蚜和无翅蚜两种。主要种类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缢管蚜、无网长管蚜,田间以麦二叉蚜和长管蚜为害为主。前期集中在小麦叶片的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发生严重时,使受害小麦叶片变黄、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同时分泌蜜露可诱发煤污病,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小麦蚜虫集中在小麦旗叶为害小麦蚜虫集中在小麦穗部为害小麦蚜虫为害状(2)物理防治:使用高效信息素诱虫板监测和防治蚜虫发生。监测每亩悬挂3~5片,防治每亩悬挂20~30片。(3)药剂防治:可选用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500~600倍喷雾防治;0.3%苦参碱水剂800倍喷雾防治;或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3000倍液对水喷雾。(1)为害特点:俗称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其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小麦,以春、秋两季为害较重。秋苗期串垄为害,造成麦根断裂,形成条状死苗;或为害小麦根茎,受害根部呈乱麻状。春季返青后继续为害,严重造成死苗或枯白穗。蝼蛄蝼蛄为害状(2)药剂防治:播种前拌种可选用种子重量2‰~3‰的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拌种;已发生为害且虫量较大时,选用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500~800倍液灌根处理。(1)为害特点:俗称白地蚕,是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种类很多,成虫通称金龟子。秋季为害小麦时,幼虫在地下为害,咬断幼苗根茎,切口整齐,造成幼苗枯死,严重地块造成缺苗断垄。蛴螬蛴螬为害状(2)药剂防治:同蝼蛄防治方法。(1)为害特点:俗称叩头虫、小黄虫,属鞘翅目叩甲科。以幼虫钻入幼苗根茎部取食为害,造成缺苗断垄。(2)药剂防治:同蝼蛄防治方法。金针虫为害状(1)为害特点:以成、若虫刺吸小麦叶片汁液进行为害,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严重时整个叶片变灰白,后逐渐变黄、枯萎,造成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导致穗小粒轻、千粒重下降。(2)药剂防治:可选用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500~600倍喷雾防治;或用0.3%苦参碱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水喷雾。小麦红蜘蛛为害状(1)杂草种类:麦田杂草简单的可以分为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其中阔叶杂草发生主要有荠菜、播娘蒿、葎草、田旋花等;禾本科杂草主要有雀麦、马唐、芦苇等。播娘蒿田间为害状葎草田间为害状荠菜田旋花田旋花田间为害状雀麦茎雀麦小穗雀麦田间为害状(2)药剂防治:阔叶杂草在小麦分蘖期至拔节期前,杂草2~4叶期,可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亩,对水30~40千克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禾本科杂草如雀麦可在小麦播种后,雀麦2~3叶期,选择无风晴天,用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10000~15000倍液、10%精唑禾草灵乳油3000~4000倍液茎叶喷雾。 -
报告六、有害生物综合防控
出版时间:2015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构架详见下图: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麦田杂草综合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措施:结合田间农事操作,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杂草发生的条件。①清选种子:雀麦等杂草种子往往随小麦收获混杂在麦种中。因此对小麦进行机械筛选或清水选种,不仅能够清除麦种中的病粒、杂粒,而且也会达到筛除杂草种子,杜绝杂草再次进入麦田的目的。②轮作倒茬:看麦娘、野燕麦等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以与油菜、豌豆等作物轮作。当这些作物成熟时杂草种子一般尚未成熟,及时收割和耕翻整地就会有效减轻第二年杂草发生的数量。③合理密植:合理密植能够降低田间空隙度,从而减少杂草生长空间。(2)人工拔除:年前苗期与年后返青期进行中耕,可以有效清除杂草。对于雀麦等发生严重的麦田,应在杂草开花结籽前进行2次人工拔除。(3)化学除草:根据杂草种类与发生程度,选用合适药剂,在适当时期进行化学除草。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包括:(1)选用抗病、丰产优质品种;(2)合理密植,控制群体密度,避免形成通风不利的郁闭环境;(3)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4)适当药剂防治。当田间病株率达50%时或在孕穗末,植株上三叶病叶率达10%~20%时,开展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等。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治,必须在选用优良品种、实行平衡施肥、适期适深播种、合理密植基础上,抓好一拌三喷。药剂拌种:用30毫升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10毫升75%萎·双可湿性粉剂与12.5千克花生种子搅拌均匀,晾干后播种,可防治苗期病虫,促一次播种、一次全苗。生长期喷雾:花生生长期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特点,一般要喷药3次。第一次喷雾:花生齐苗后,亩用寡雄腐霉5克与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3克,对水30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根腐病、茎腐病、病毒病,促苗壮。第二次喷雾:花生初花期,亩用寡雄腐霉5克、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50克和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0毫升,对水30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网斑病、病毒病、棉铃虫、蚜虫,使植株健壮、抗倒伏。第三次喷雾:花生荚果、膨大期,亩用寡雄腐霉10克,加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75克,对水50千克喷雾,可防治花生叶斑病和后期早衰。花生综合防治辣椒疫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无病新土育苗或床上进行消毒。(2)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选择晴天的上午浇水,浇水后提温降湿,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拔除病株并清除出棚室集中处理。(3)药剂防治。定植后可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加以保护,15天一次。发病初期可喷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保护地蔬菜灰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生产中及时清除病原菌是防治灰霉病的有效措施,操作时要身带塑料袋,发现有病果、病花时,立即用塑料袋套上后再摘除,并封闭袋口,带出室外深埋,严防病菌随风或农事操作传播。(2)栽培西葫芦、茄子时,坐果后须及时摘除开败的花冠,可以有效地防治灰霉病发生。坐果后及时摘除花冠(3)在化学防治上可选用啶酰菌胺、嘧霉胺或腐霉利等药剂,低温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可与天达2116一起喷施,增强植株抗逆性。特别注意要轮换用药,以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油菜菌核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耐)性品种;(2)减少初侵染源:包括种子处理、病株残体处理、深耕培土、土壤消毒等;(3)改善生态环境、抑制病害扩展蔓延:可以采取重施茎苗肥、早施茎苔肥、开沟防浸、摘除老叶病叶、调整播栽期等;(4)药剂防治:可以选用25%咪酰胺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甜菜夜蛾主要为害白菜、萝卜、甘蓝、菜花等多种蔬菜。一般7—8月为严重为害期。防治甜菜夜蛾应采取以下综合防控措施:(1)农耕灭蛹:春季除草灭低龄幼虫,减少后期虫源。(2)灯光诱蛾:大面积生产可以利用甜菜夜蛾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每盏灯可以防治30亩地。根据诱蛾情况,判断发蛾高峰,推算产卵高峰,确定防治1~2龄幼虫的关键时期。(3)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在蔬菜生长点上方10~20厘米处,每亩装5~6个性诱捕器,可以有效诱杀甜菜夜蛾成虫。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4)药剂防治:在甜菜夜蛾卵孵化盛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可以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大蒜的主要病害有紫斑病、叶枯病、锈病等。其综合防治技术是:(1)精选蒜种:尽可能采用脱毒蒜、抗病蒜、无病虫健壮蒜种,播前精选蒜种,并进行药剂拌种,可用20毫升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水100毫升拌7.5千克蒜种。(2)药剂防治:①大蒜紫斑病,可在发病初期用1×106孢子/克寡雄腐霉2.5克或50%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15千克后,再加入25毫升天达2116进行喷雾防控,每10~15天1次,连续喷洒2次;②大蒜叶枯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寡雄腐霉6000倍液;③大蒜锈病,可在发病初期用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40%氟硅唑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连喷2~3次。综合防治黄瓜霜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新品种。如津春2号、津杂2-4号、中农12或中农16等。(2)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技术,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3)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温室门窗,使棚室内的温度升到45℃,最高不超过48℃。持续2小时后适当通风,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温度。注意闭棚前一天必须浇水。(4)药剂防治。对于保护地黄瓜,发病初期可选用20%百菌清烟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寡雄腐霉等药剂进行防治。对于露地栽培黄瓜,可选用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6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黄瓜黄化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化瓜率低的品种进行种植。(2)加强田间管理,控制夜间温度,不要过高,以减少呼吸消耗。及时采收下部瓜,避免与上部瓜争夺养分,引起上部瓜化瓜。(3)多施底肥有机肥,及时中耕松土,必要时轻浇水后再追肥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4)因地上部分营养不足出现化瓜,还可适当喷施叶面肥。保护地黄瓜综合防控保护地黄瓜菌核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50℃温水浸种10分钟。(2)加强田间管理,整地前彻底清除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深度要求达到25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土壤。重病棚室,可采用高温闷棚方法处理土壤。(3)棚室内出现子囊盘时,可采用药剂喷雾法防治,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腐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3%多·酮可湿性粉剂、255克/升异菌脲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等。综合防治草莓红蜘蛛应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措施。清除田间杂草,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可减轻为害。(2)生物防治。在红蜘蛛虫口密度高峰期,释放捕食螨。(3)化学防治。乙螨唑5000~7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噻螨酮3000~5000倍、克螨特2000~3000倍液防治,隔7天1次,交替使用,连续喷3次。综合防治大棚草莓炭疽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栽培措施。避免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合理密植,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白天天气晴时,加大通风力度,降低大棚内的温、湿度。注意清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老叶等带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减少传播。(3)化学防治。在大棚发病初期,防治可用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褔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福·福锌8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同时喷药时要均匀,药液量要喷足,棚架上最好也要喷到,以提高防治效果。综合防控草莓蚜虫可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措施。及时摘除草莓老叶、病叶,消除温室周边杂草;在通风位置设置防虫网。(2)物理防治。在温室内设黄板诱杀。从定植期开始使用,每栋温室用10~20块,挂置高度略高于草莓植株10~20厘米,诱杀有翅蚜虫,定期更换。(3)化学防治。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5%啶虫脒乳油1500倍药剂等交替使用,混合使用时掌握好浓度,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以免产生抗药性和药害。注意:喷雾防治,要避开草莓开花期,保护好温室内蜜蜂。综合防治草莓白粉病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温湿度控制,采用地膜覆盖加滴灌技术,覆膜时要求垄、沟全覆到,以最大限度降低温室中的空气湿度,防止早上棚内起雾及棚膜顶部结露;中午温度高时适时通风,阴天也要坚持适当通风。(2)加强田间管理,勤摘老叶、病叶和病果,当天的病残体要及时清出温室,减少侵染源,后期一定要及时摘除过多叶和小果、病果,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高发;注重水肥管理,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要注重提前预防,不要发病才防,要交替使用药剂,防止产生抗药性。进入开花期,是白粉病最易侵染的时期,叶面喷施药剂易造成果实畸形,所以在开花期尽可能不使用喷雾剂,以硫黄熏蒸为主。采收前病害高发期可每隔7~14天喷1次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此外,在前期预防白粉病时,也可以使用百菌清烟熏剂熏棚。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可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防治。①清洁田园。摘除老叶和采收后,尽快清理植株残体,因地制宜无害处理;及时清除蔬菜园区尤其是棚室周边的杂草。②培育无虫苗。育苗时要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应进行棚室表面消毒;育苗期间棚内悬挂少量黄板监测白粉虱,及时防治,风口用40目防虫网隔离;定植时确保移栽苗无虫。(2)物理防治。①覆盖防虫网。在种植棚用30~40目防虫网封闭通风口或设立隔离门。防虫网应定期检查,破损及时修补,防虫门应做好密封。有条件可用两道防虫门设置一个缓冲间,中间悬挂3~4块黄板,效果更佳。②黄板或黄盆诱杀。发生初期使用效果好,每亩放置25厘米×40厘米黄板20~25块,板下端高于植株顶部5厘米左右,视粘虫量及时更换;也可用黄盆盛清水,内放一定量的洗衣粉,放置高度略低于植株生长点,每亩放置直径30厘米左右黄盆15个左右,需及时清除表面漂浮成虫和换水。(3)生物防治。慎用广谱杀虫剂,保护和利用温室白粉虱的天敌,包括草蛉、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等。低密度发生时,可通过人工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成虫在0.5头/株以下时,丽蚜小蜂释放密度为15头/株,发生量大时适当增加释放密度,每隔10天左右放1次,视情况连放3~4次,利于控制害虫种群增长。(4)化学防治。温室白粉虱在田间点片发生时即需着手防治。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瓜绢螟应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清理田园,消灭藏匿于枯蔓落叶的虫蛹。(2)幼虫发生初期及时摘除卷叶,消灭部分幼虫。(3)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喷雾防治。由于斑潜蝇虫体微小。繁殖能力强,成虫飞行,药剂防治极易产生抗性。同时,田间世代重叠明显,蛹粒可掉落在土壤表层。因此要有效控制斑潜蝇为害,必须采取多种方法综合防治。(1)收获完毕后,及时清洁田间病残体。实施与斑潜蝇非喜食蔬菜轮作。夏季深翻土壤高温闷棚。(2)斑潜蝇轻发区加强调查,发现受害叶片及时摘除,并悬挂黄色粘虫黄板,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需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综合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工作。(2)清洁田园。整地前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定植前进行高温闷棚,或采用熏蒸法对棚室表面进行消毒,如10%腐霉利烟剂;作物生长期内及时清除病花病果,避免病菌扩散再次侵染。(3)加强田间管理。遇连续阴雨天或雾霾天气,切忌浇水、喷药,防止湿度再度增加,在保证棚内温度同时适时通风。在番茄坐果后,应及时摘除柱头,防止侵染果实。(4)药剂防治。应重视番茄花期和浇催果水前的防治,针对性地喷花和喷果保护果实不受侵害,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番茄叶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温汤浸种,对种子进行消毒。(2)合理轮作,重病棚室选择与非茄科类蔬菜进行2~3年轮作,减少田间菌源。(3)加强棚室管理,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避免长时间闷棚。及时整枝打杈、植株下部老黄叶片尽快摘除,有利于通风透光。使用配方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4)发病初期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芹菜叶枯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无病种子,用无病株留种。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可采用温汤浸种。(2)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加植株抗病力。合理种植,掌握适当种植密度。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叶。(3)保护地种植应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禁止大水漫灌。(4)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芹菜根结线虫应采取以下措施:(1)彻底清洁田园,在前茬拉秧后仔细清除植株残根,带出田园集中销毁。(2)轮作换茬,实行与葱、蒜、韭菜、辣椒等抗病、耐病蔬菜轮作,可减少损失,降低土壤种线虫数量。(3)客土育苗,选择未发生过根结线虫的地块育苗,防治根结线虫通过土壤传播,可采取穴盘育苗,缩短移栽缓苗期。(4)棚内土壤高温消毒。根结线虫喜温暖干燥的环境,最适生长发育的土温为25~30℃,土壤含水量40%左右。根结线虫在土温10℃以下时,幼虫停止活动,55℃时,经10分钟即可死亡。在盛夏,深翻土壤,挖沟起垄,有条件可将生石灰施入土壤,灌水后盖严地膜,密封棚室10~15天,利用夏季强光高温有效杀灭根结线虫。北方冬季可进行表土层换土,经严冬可冻死大量虫卵。(5)药剂处理,选用15%阿维·吡虫啉微囊悬浮剂沟施,或使用10%噻唑膦颗粒剂土壤撒施,可达控制效果。综合防治芹菜病毒病可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避开蚜虫高发期,防治苗期染病。重病苗及时剔除,减少感染源。(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高温季节及时浇水,注意防旱排涝,增强植株抗耐病能力。(3)芹菜生长期间做好蚜虫、粉虱防治,悬挂黄板诱杀,及时添加防虫网,减少病毒传播。(4)药剂防治,选择适宜的农药每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施2~3次。综合防治芹菜叶斑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无病种子,用无病株留种。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用48~50℃温水浸种15~20分钟,边浸边搅拌,其后用凉水冷却,晾干后播种。根据气候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2)清洁田园。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叶,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叶、病茎等,带到田外集中深埋处理,减收菌源。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大大减少病源数量。(3)加强田间管理。增施底肥,适时追肥,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注意通风排湿,减少夜间结露,禁止大水漫灌。(4)药剂防治。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保护地芹菜蚜虫可采取以下措施:(1)种植前,在田间间隔铺设银灰色膜或悬挂银灰色膜条驱避蚜虫。(2)悬挂黄板诱杀有翅蚜。(3)天敌防治,可在保护地内释放瓢虫、草蛉等食蚜昆虫防治蚜虫。(4)药剂防治,由于蚜虫世代周期短,繁殖快,蔓延迅速,多聚集于菜心或叶背皱缩隐蔽处,应选用兼具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药剂。露地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重点在播种育苗阶段,其后主要是加强管理、适期用药并严格执行用药安全间隔期。(1)播种育苗阶段。①轮作:与适宜作物隔年轮作,可以有效控制多种病虫害。②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此项措施对大多数病害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③苗床选择与消毒:育苗一般要选择新的苗床,老苗床必须换用无病新土或进行药剂处理。④种子处理:蔬菜通常用种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温汤浸种、干热处理、酸处理、碱处理等。⑤嫁接防病:一般瓜类、茄果类采取这种措施。(2)生长期。①加强栽培管理:定植前喷药,带药移栽,防止苗期带病虫进入田间。施足基肥,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控制氮肥用量,以防旺长;深耕减少菌源;合理密植;及时摘除病果病叶,集中销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消除病残体等。②病虫害防治:一般用药处理要掌握防治适期,注意保护天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并严格遵守用药间隔期。保护地蔬菜细菌性病害几乎都能够通过土壤进行传播,防治上可按照防治土传病害的综合措施进行。长期以来在对细菌性病害化学防治上,多用农用链霉素、氢氧化铜、甲霜铜等。由于长时期使用此类药品,多数细菌性病害已经对其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导致再用这类药品防治效果差,难以控制病菌为害与发展。因此防治细菌性病害应该多选用喹啉铜、络氨铜等新型农药,并注意不同类农药交替使用,以确保其防治效果。综合防控桃园主要病虫害应采取以下措施:(1)桃炭疽病、桃细菌性穿孔病。剪除树上的枯枝、僵果和残桩,或在芽萌动至开花前后的初次发病的病枝,消灭越冬病源、防止引起再次侵染;加强排水,增施磷肥、钾肥,增强树势,并避免留枝过密及过长;桃芽萌动时喷洒1~2次倍波尔多液(展叶后禁用)。(2)桃根癌病。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加强果园检查,对可疑病株挖开表土,发现病后用刀刮除或彻底刮除并用KG84浇根消毒,对发生严重植株挖出烧毁。(3)桑白蚧。萌芽前喷洒1~2次石硫合剂,或用100倍机油乳剂,消灭越冬雌成虫。虫体密集成片时,喷药前可用硬毛刷刷除再行喷药,以利药液渗透。综合防治樱桃病虫害应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防治。培育健壮无病毒苗木;合理密植间作;加强管理,保持树体健壮,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利用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线虫等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果树病虫。(3)物理防治。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越冬前,诱集害虫并集中消灭;冬季树干涂白,可防日烧、冻害,也可阻止天牛等害虫产卵为害。(4)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樱桃褐腐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果园,将落叶、落果清扫烧毁;(2)合理修剪,使树冠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3)发芽前喷1次石硫合剂;(4)生长季每隔10~15天喷1次药,共喷4~6次,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对葡萄病虫害可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在休眠期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并烧毁各种病虫枝、叶、干枯果穗,清除地面落叶、残枝、残果,剥老皮、消灭越冬虫卵和病菌。及时绑蔓摘心和疏除副梢,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接近地面的果穗,可用绳子适当高拉,以防病虫为害。结合施基肥深翻,可以将土壤表层的害虫和病菌埋入施肥沟中,以减少病虫来源。并将葡萄植株根部附近土中的虫蛹、虫茧和幼虫挖出来,集中杀死。病害发生前对果穗套袋能有效阻止病菌与果穗的接触,是防治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等病害的有效办法。(2)物理防治。利用果树病原、害虫对温度、光谱、声响等特异性、反应和耐受能力,杀死或驱避有害生物。在害虫的成虫盛发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透翅蛾、吸果夜蛾等害虫的成虫,减少果园卵量,这样既能消灭害虫,又能减少化学农药对葡萄果实的污染。小面积果园还可设置糖醋液诱盆诱杀吸果夜蛾等害虫。(3)化学防治。防治重点包括黑痘病、白粉病、炭疽病、透翅蛾;浆果着色至完熟期主要防治炭疽病、白粉病、白腐病。不同时期的病害选用对症化学药剂,适时防治。在施药时,交替使用农药品种,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综合防治葡萄霜霉病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注意葡萄园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及时摘心抹芽除副梢,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均可减少霜霉病的发生。(2)化学防治。以防为主,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梨病虫害可采取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1)物理措施。①彻底清园,减少越冬病虫源。将留在树上的无用枝条清除(特别是病枝、枯枝);刮掉老皮,杀灭越冬害虫;清除园内杂草,与修剪下的枯枝、烂叶集中烧毁,并将草木灰返园能降低园内病虫基数。②搞好果园水肥管理。尤其按照开花前需水多、花期需水少、果实膨大期需水多、果实成熟期需水少的原则,合理排灌,以增强树势,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状况,在修剪时有选择性地留枝。在生长季节多摘心,及时抹除多余的枝梢,使树冠通风透光,以减少病虫害。④及时除草,降低果园湿度。梨园内若杂草太多,湿度偏高,会使害虫基数提高,并引发多种病害,故要及时除草,但尽量少用除草剂。⑤套袋。套袋能预防梨病虫为害,并能提高梨果外观品质,防止日灼,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用药量及农药残留。套袋时间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套前必须喷1次以水剂和粉剂为主的农药,忌喷乳剂等容易诱发锈斑的农药,干后即套。套袋时应撑开袋体,幼果在袋中央部,避免袋纸与果面接触,袋口扎紧,勿使漏光,并使袋与果位于叶的下面。套袋(2)化学措施。①休眠期喷化学药剂。冬季梨树进入休眠期,彻底清园后,全园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高效杀虫杀菌剂1次,3月初萌芽前再喷1次,可有效杀灭病菌害虫,降低病虫基数。②生长期喷保护剂。对生长期的病虫害,除了有针对性地防治外,还要求定时、定量用药:除了对梨锈病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用2%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外,其余的治虫药剂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防治。综合防治苹果病虫害可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①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根据病虫发生的规律,结合苹果的物候、气象、天敌等进行全面科学分析,预测病虫害未来发展的态势,为及时防治病虫害提供最佳时期和方法。②土壤管理,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增加树体抗性,结合深翻改土,深埋枯枝落叶,减轻食心虫、早期落叶病越冬基数,减轻病虫害发生。③疏花疏果,合理负载。结合疏花疏果摘除病果、病叶、病梢等,合理负载。④冬、夏修剪:通过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剪除病虫枝梢、病僵果等。⑤清园:刮除腐烂病病斑,刮除老翘皮,消除病虫害越冬场所,彻底清扫枯枝落叶,对减轻果园多种病虫为害有很好的效果。(2)化学防治。①疏果定果套袋前的病虫害防治。可于5月中旬左右选择适宜的防治药剂。②套袋后的病虫害防治。果实套袋前后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病害主要有褐斑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炭疽病等;害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蚜虫、潜叶蛾、害螨等。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化学农药防治,一般在6月下旬对套袋苹果进行第二次喷药防治。 -
报告The Gene Encoding CuZn-Superoxide Dismutase from Bacillus cereus 905 and Its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出版时间:2007利用植物有益内生细菌进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和提高作物产量是当前农用微生物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我国,以植物有益内生细菌为主体的植物微生态制剂已经进入田间的农业生产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细菌在植物上发挥其功能的关键是细菌可以在作用部位很好的定殖。研究发现,在细菌与植物相互作用时,会引起该区域的氧自由基浓度的急剧升高;同时植物也会代谢分泌出一些酚类物质,这些物质都会产生氧自由基[1,2]。在该环境中定殖的细菌必须克服这种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毒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细胞抗氧自由基毒性的一种关键酶。SOD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催化O·2歧化为H2O2 和O2。按照结合的不同金属离子,SOD主要分为Mn-SOD、Fe-SOD和CuZn-SOD[3]。其中,Mn-SOD和Fe-SOD在细胞体内发挥功能,而CuZn-SOD定位在胞壁空间或者胞外以清除细胞膜外的氧自由基[4]。Bacillus cereus 905是本研究室从小麦体内分离获得的一株具有很好的促生和防病效果的细菌,在小麦体内及根围定殖能力强。为分析其定殖的分子机制,根据已公布的蜡样芽孢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及本实验室已获得的B.cereus M22的CuZn-SOD基因[5],推测在B.cereus 905中也存在CuZn-SOD基因。本研究试图从氧自由基毒性角度探讨CuZn-SOD在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时发挥的重要功能。比对Genbank发表的几个B.cereus菌株的CuZn-SOD基因序列,根据两端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B.cereus 905的CuZn-SOD基因全长(sodC)。构建表达载体pET-22b-sodC,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化学抑制法验证蛋白种类。以B.cereus 905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得到了B.cereus 905的CuZn-SOD基因全长(sodC)。该基因由537 bp组成,编码179个氨基酸残基。根据该蛋白的分子量大小和pET-22b载体中的多克隆位点上游pelB前导序列和下游His-tag序列,预测表达出的蛋白大小约为23kD。序列比对发现其与B.cereus M22同源性高至96%[5],BLAST结果也显示其与其他的几株蜡样芽孢杆菌的CuZn-SOD基因的同源性在90%以上。在sodC推定的179个氨基酸残基中,甘氨酸(G)含量最高,达到12.29%(22/179,mol/mol),且在序列中均匀分布。在推定氨基酸序列中,不含酪氨酸(Y)和色氨酸(W),这与其他CuZn-SOD序列特征一致。构建表达载体pET-22b-sodC,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NBT反相染色后,较未诱导样品相比,诱导后的细胞裂解液出现一条明显的亮带,表明该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表现出SOD活性(图1)。SOD酶活测定也发现诱导后细胞裂解液的SOD酶活有了显著的提高,化学抑制法得出诱导出的SOD蛋白经KCN和H2O2处理后,其活性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抑制,而氯仿/乙醇对其活性没有影响,确定了诱导表达出的蛋白为CuZn-SOD(图2)。Figure 1 Enzymatic activity tests of E.coli BL21(pET-22b-sodC) by Native-PAGEFigure 2 Identification of CuZn-SOD with chemical inhibitant methods超氧化物歧化酶普遍存在于所有的需氧生物中,从最低等的原核生物到高度复杂的人脑,都存在SOD的防御反应。B.cereus 905是一种植物内生细菌。有数据发现在细菌与植物互作及植物体内都可能有超氧阴离子的存在。B.cereus 905很可能依靠其CuZn-SOD的活性清除胞外的氧自由基以保证该细菌可以在植物体内很好的定殖。作为非病原菌的植物内生细菌,CuZn-SOD可能在其侵入及定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明确的结论需要下一步基因缺失后的定殖能力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