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图谱:全部
-
报告美国白蛾防治技术与策略
出版时间:2009美国白蛾繁殖量大,发生期长,且发生地点复杂,对其防治在技术上要区别于一般次要害虫的方法,要采取“人工与物理防治相结合、化学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地面与空中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按照“一代为主,地面为主,村庄为主”的防治方针,依照“一挖二剪三喷四飞五放”的防治程序,进行全覆盖、多措施、不间断的防治。美国白蛾化蛹场所主要为树皮缝、墙缝、砖瓦堆下及枯枝杂草下等处,且化蛹比较集中。在越冬、越夏时期,组织人员在这些地方挖蛹,将挖得的蛹集中后埋入沙坑,坑口用网布封口,便于天敌羽化飞出。通过挖蛹可以大大降低美国白蛾发生基数,取得较好防治效果。每年的3月底至5月初、7月上旬、8月下旬,在美国白蛾发生地块,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悬挂高度、挂灯间隔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杀虫灯具体确定。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例:悬挂高度为离地面1.5m,悬挂间隔以100m为宜,每天从19:00至次日6:00开灯。在距离灯中心点50~100m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诱成虫,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即1~4龄幼虫在树上为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因此,在幼虫网幕期(分别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9月上、中旬)人工剪除网幕,就可以达到直接防治的目的。人工剪网防治是一种最环保、最直接和成本最低的防治方法,同时也是效果极为明显的防治手段。具体方法:在美国白蛾各代幼虫4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可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也应立即杀死。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此方法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零星树木。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美国白蛾为害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6月下旬,8月中旬,10月上旬),在树干离地面1~1.5m处,用谷草、稻谷、麦秸、杂草或草帘等,在树干上围绑起来,要求上松下紧,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化蛹期间如果虫口密度过大时,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将换下来的草把集中销毁。喷药防治主要是在人工防治的基础上,在每一代幼虫破网前后进行。药剂选择主要以对环境和人、畜无害的仿生、生物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喷药可根据发生区域分地面喷药和飞机喷药进行。喷药地点:地面喷药主要适用于较低片林、村庄内零星分布疫点,以及飞机不便作业地点。喷药器械:地面喷药器械主要有担架式喷雾器、车载式高压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和喷烟机等。喷药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喷药器械,担架式主要适合于村庄内零星疫点的防治,车载式高压喷雾器主要适合于绿化道两旁林木发生的美国白蛾防治,背负式喷雾器主要适合于较低的花草、绿化带上发生的美国白蛾防治,喷烟主要适合于林分密度较大的片林中发生的美国白蛾防治。喷药方法:对有网幕的树进行两次喷药;对剪除网幕的进行补充喷药;对发生的疫点周围扩大20~30m范围的林木进行预防喷药。喷药时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留死角。药剂选择:在美国白蛾防治上,药剂选择除了选择使用环保、高效和无公害药剂外,还要根据美国白蛾幼虫发育阶段选择长效或速效的药剂。在进行大面积预防或提前喷药及幼虫破网前要选择药效比较长的药剂,在幼虫破网后要选择速效药剂。目前美国白蛾防治中选用药剂和使用浓度:20%除虫脲悬浮剂4000~5000倍液、20%米满胶悬剂1500~2000倍液、25%灭幼脲三号胶悬剂1500~2000倍液、杀蛉脲2000~3000倍液、森得保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4000~5000倍液、1%苦参烟碱1000~1500倍液、1.2%苦·烟乳油1000~2000倍液喷药。选用1.2%苦·烟乳油,在清晨或傍晚气温产生递增时,采用苦·烟乳油:柴油为1:10或1:20的比例喷烟;另外,可使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100倍液;或1.6万单位BT剂1000倍液。飞防地点:飞机喷药防治主要适合于大面积片林、绿色通道和河渠路堤两侧等村庄外窗口地带的林木。飞防机型:目前在林业有害生物飞防中使用的飞机机型有R44直升机、S-300型直升机、蜜蜂轻型飞机、运五型固定翼飞机、B-3105型通用飞机等。目前飞防中运用比较多的是前3种轻型飞机。与其他飞机相比较,轻型飞机在喷药防治中的优越性表现在:一是硬件条件容易满足。轻型飞机机动灵活,作业方便,受机场、跑道等硬件条件限制小,一般就地找一个净空比较好的学校操场,或两侧比较开阔的一段200m长公路,就可以满足轻型飞机的起降点条件,不需要远距离寻找机场或专门修建跑道。二是作业效率高。由于飞机起降点与作业点在同一地区,受气候环境影响小,且空飞路径少,机身小巧灵活,作业点转弯半径小,作业效率高。三是作业准确度高。轻型飞机一般均带有GPS导航仪,不需要人员领航。作业时飞机操作人员根据地面GPS定位图,与机载GPS相对应,进行定点喷药作业,作业准确度高,误差小。四是防治效果好。轻型飞机飞行高度低,一般在树上5~7m,加上旋翼卷风带动树叶翻转,喷施的雾滴均匀,且不限叶正面,叶背面也有雾滴,防治效果好。五是轻型飞机机场与作业点较近,喷药存在问题,可以很快反馈到起降点,及时进行补喷。前期准备要从六方面着手:一要准备GPS定位及绘制飞防作业图。根据调查的虫情及飞防条件,对计划飞防的作业点进行GPS定位,定位结束后,将所有作业点进行绘图,一般以当地行政图为底图在其上绘制飞防作业图。在图上准确绘出每个作业点的形状、位置,标明GPS定位经纬度和作业点面积,以及飞防作业区电塔、高压线、高大建筑物、养鱼、养虾池等位置,并在图上根据每架次飞机作业面积编排好作业架次和顺序。二要制定实施方案。飞机喷药作业是一项大规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为了确保飞防工作顺利进行,保障飞行作业安全,提高防治效果,每一次飞防作业都要根据情况制定飞防实施方案,确定飞防任务、飞防作业区、资金预算、采用飞机机型、使用药剂、地勤服务和保障等方面工作措施。三要租赁飞机和采购药剂。飞防物资的采购招标也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为了确保飞机和药剂及时到位,飞防作业能够按时进行,要提前对飞防物资进行采购。根据飞防实施方案确定的飞机机型和飞防药剂类型,在飞防前一个月进行提前采购。四要选择飞机起降点。不同作业机型选择的飞机起降点不同,轻型飞机起降点条件要求较低,在飞防作业区附近一般能够就近找到满足起降条件的场所。如四周空旷,面积约4000m2的学校操场,或两侧开阔约长200m的宽公路,均能满足轻型飞机的起降。为了提高飞防效率,缩短空飞路径,可根据飞防作业区的大小、远近,选定多个起降点,飞防时可就近起飞作业,节约飞防时间和成本。五要进行飞防公告。飞防作业区一般在郊外,由于这些地方往往有养鱼、养虾养殖场所以及放风筝等情况的存在,为了避免引起纠纷和保障飞行安全,在飞防前要以当地政府的名义在飞防作业区各村街和养殖场所张贴飞防公告,告知群众飞防的时间、范围、使用的药剂以及注意事项。六要进行飞防作业参数测定。由于不同的机型及装载喷药设备不同,所以喷药时的参数不同,为了计算每架次飞防面积、调整喷雾雾滴,必须在飞防开始前对飞机飞防作业参数进行精确测定。飞机飞防作业参数主要有喷管长度、雾线角度、喷药时间、喷药压力、作业高度、作业速度等。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定,计算每架次飞防作业面积,根据每架次作业面积和每亩用药量,确定每架次的加药量和加水量。飞防药剂:飞机喷药作业主要用于有害生物除治和大面积预防,因高空作业,雾滴容易飘散,在飞防药剂选择上主要以药效较长、对环境污染小和对人、畜无害的药剂为主,为了提高雾滴沉降速度,在加药时配合加食盐,一般每架次加盐1kg。飞防作业一般包括作业保障、后勤保障、药滴测试、防效调查四方面内容。飞防时的地面作业保障直接影响飞防作业进度。由于飞机喷药作业受风、雨、雾、气温、气压和高空能见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飞防作业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晨5~9时、下午16~18时,一天当中真正有利于飞防作业的时间为6个小时,当飞防作业面积较大,虫情较紧时,如果地面作业保障跟不上,就会大大影响飞防作业进度,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飞防时要充分做好地面保障。地面保障主要是加药、加水,作业保障人员一般分组轮流进行,每组按加药、加水进行分工。为了提高加药、加水速度,在飞机起飞作业后,就开始准备下一架次的药剂和水,保证飞机一降落立即开始加药和水,不因药和水配制耽误时间。一般正常的加药和加水时间为3~5分钟。药和水准备好后要盖好,以防飞机降落时带起的扬尘弄脏了药和水,堵塞喷头。飞防作业后勤保障主要指飞机安全保障、起降点秩序维护和飞防物资的供应等工作。后勤保障组按分工可分作业区安全保障、起降点秩序维护和飞防物资供应三个小组。飞机安全保障主要是飞行作业区周围放风筝、高空气球等可能影响飞行安全活动的事前勘察和排除。由于飞机喷药对大多数作业区的群众来说是一件新鲜事,围观群众较多,所以要做好起降点秩序维护,要用红色警戒绳划出飞机起降区,派专人负责维护秩序,保证观看群众和飞机起降安全。为了保证飞防物资及时、足量到位,后勤保障组要根据需要及时补充飞防用药和油及其他物资,并根据作业情况,在向下一个起降点飞机转场前把飞防物资及时送到。飞防喷药是现代较高水平的机械喷药作业,由于是树上部较高位置喷药,对喷药雾滴的测试,除了在喷药前测定外,还要在喷药作业区设置标准地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按照喷药要求对喷头和压力进行调整,以达到喷药雾滴大小和数量要求。具体方法:在作业区内的四个角和中间设置5个点,每个点在树下部挂置2~3个硬质黑纸板,飞机喷药过后,检查黑板上雾滴大小,并测量每平方厘米内的雾滴数量。一般以低量喷药为好,雾滴直径0.8~1.0mm,雾滴数量为每平方厘米2滴以上。防效调查是对作业质量和药剂药效的检查。一般在标准地内设10株标准株,每个标准株设置1~3个标准枝(标准枝长50cm)。飞防前调查并记载有虫数及虫口密度,飞防后7日、11日和15日,分别调查标准枝上的虫口数,统计虫口死亡率。飞防条件是指作业区条件和气象条件。作业区条件要求:飞防片林面积应在666.7hm2以上,且郁闭度达到0.5以上;飞防绿色通道、河渠路堤两侧林木宽度不能小于一个喷幅;作业区内不存在高塔和高压线。气象条件要求: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和飞防效果,风速超过5m/s时不能喷药作业;由于降雨冲刷作用,影响药滴在树上着固,根据气象预报在6~12小时内有降雨时不能喷药作业;气温较高、上升气流较强时,雾滴容易飘失,不容易着落,气温达30°C以上时不能作业。天敌防治与病毒防治一样,与喷药防治相比较而言,控制时间长,且防治靶标专一,不会对天敌造成伤害,是一种较经济、防治效果较好的防治方法。美国白蛾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多种,目前能够大量繁育生产,并在防治中大量运用的主要有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放蜂时期: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蛹寄生天敌,在田间放蜂时间的掌握是关键,一般选择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进行放蜂。放蜂条件: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要选择在美国白蛾低虫口密度的地区释放,才能达到较好防治效果。放蜂数量:根据调查的美国白蛾基数,确定防治区的放蜂数量,一般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数量为(3~5):1,为了提高放蜂效果,可采2次放蜂的方法进行放蜂,即在老熟幼虫期和化蛹期分2次放。放蜂方法:确定放蜂地点和数量后,放蜂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9时以后。放蜂时把繁殖周氏啮小蜂的蚕茧用细铁丝或细绳挂在靠近树干树枝上,或用图钉固定在树干上即可。美国白蛾作为世界性检疫害虫,自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市后,经过多年的扩散、蔓延,目前已在我国7个省、市发生,对当地的经济、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几年大力防治,已取得了明显防治效果。美国白蛾防治就是一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攻坚战”,这场“战役”除了把握好战术措施外,还要在战略上到位。美国白蛾是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同时也是我国两种极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之一。防治美国白蛾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属于社会防灾减灾范畴。美国白蛾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坚决措施才能取得真正的防治效果。因此,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条例》的有关规定,美国白蛾防治必须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把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计划,统一部署,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具体实施。一是成立防治指挥部。指挥部由各级政府逐级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财政、林业、农业、园林、水利、交通、教育、房管等相关部门参加,确定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应急组织方案。二是签订防治责任状。按照总体防治指标,划分防治目标和任务,并以此逐级签订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相关部门责任状。责任状明确签订单位的防治任务和完成的防治目标,并明确完成目标或未完成目标时的相应责任。三是组织发起防治动员活动。美国白蛾防治开展前,由政府组织各相关单位领导和下级政府领导参加的防治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美国白蛾防治前期准备工作和防治期防治开展工作,以及全年防治方案和任务。四是政府牵头,进行督导检查。根据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需要,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在防治期巡回督导检查各地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五是防治资金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根据美国白蛾防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美国白蛾防治资金要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做到优先安排,重点保证。美国白蛾主要发生在村庄,在防治上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作用,建立县、乡、村三级专业防治体系,形成组织有效的快速反应防治机制,这样在防治上才能做到及时开展,有效防治。防治网络的建立可以在县级林业部门建立防治技术服务队,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的基础上,按照“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防治战略,以乡、村、户为单位,建立防治体系。在乡级建立2~3个防治专业队,并成立防治组织机构,负责防治专业队统一调配和村防治工作的督导。在村级设置查防员,成立防治小分队,对村内防治任务按片进行责任划分,由责任人每天对责任区进行巡查和防治。进入防治期后,由乡防治专业队根据查防员上报的查防情况,调配防治专业队逐村进行规模化防治。村级防治小分队主要负责村范围内零星疫点除治,村查防员主要负责村内美国白蛾发生情况的查防和上报,以及简单防治(剪网)。县、乡、村三级专业防治网络的建立,形成了“技术一线指导、防治多点开展、查防专人负责”的美国白蛾防治体系,对控制美国白蛾疫情的发生及蔓延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根据美国白蛾第一代幼虫虫口密度小、网幕期长、发生疫点比较零散、且危害林木部位较低,有利于防治的特点,坚持以“一代为主、地面为主”作为防治美国白蛾的整体策略。第一代美国白蛾防治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防治基础,影响到全年防治成果。第一代美国白蛾防治,从越冬蛹开始,在蛹期、成虫羽化期、幼虫期和幼虫化蛹期等美国白蛾发生的各个阶段,先后利用挖蛹、灯光诱杀、剪网幕、地面喷药、释放天敌等多种措施,进行各虫态全覆盖,多环节连续防治的手段,实现“全覆盖、多措施、不间断”的防治战略,重点突出地面防治工作,地面防治开展坚持以树为目标普遍喷药预防,以疫点为中心扩大范围二次喷药,以普遍查防为主消灭死角死面的措施,达到对第一代美国白蛾普遍防治的目的。在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资金的保障是防治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美国白蛾防治投入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应制定完善的资金投入政策,依据“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以林主自筹防治资金为主,省、市、县、经营单位(林主)按比例配套投资,建立多元化、长效型的防治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使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全面提高美国白蛾防治能力。群众对美国白蛾了解得越多,参与得也就越多,美国白蛾防治就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了基层广泛力量的支持,防治工作就更容易开展。美国白蛾基层防治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利用村广播、黑板报、明白纸等形式,大力宣传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状、识别特点,以及美国白蛾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让群众深入了解美国白蛾对林木、人类生活,乃至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和影响。通过深入的宣传,消灭群众对美国白蛾可防可不防的消极思想,树立防治美国白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群众参与美国白蛾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形成美国白蛾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
报告试论“推式”与“拉式”营销战略
出版时间:2009营销的“推”主要是指主动推介销售,是销售人员主动寻找客户,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推”出去。也就是说,“推”的战略主要是借助于强有力的销售队伍,在各种促销措施的支持下,将产品推向各种销售渠道,推上经销商的货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指产品销售网络的渗透。营销的“拉”主要是指企业制定一些营销手段、策略让顾客自动发出回馈,形成互动,找上门来,这样的营销战略就是网络营销的“拉式”策略。也就是说“拉”的战略主要是围绕如何将顾客“拉”进销售点,并鼓励消费者从货架上将商品“拉”走。它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来烘托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客户需求。网络营销的“推”主要是指网络销售,是网络销售人员主动的寻找客户,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推”出去。网络营销的“拉”主要是指企业制定一些网络营销手段、策略让顾客自动找上门来,这样的网络营销战略就是网络营销的“拉式”策略。网络营销的“拉式”策略,是网络营销者应该主要应用的策略。网络营销的“拉式”策略的手段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可以采用搜索引擎优化、博客营销、互动营销、病毒式营销、网络炒作和网络视频营销等。总之,网络营销“拉式”与“推式”策略,网络营销公司在选择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并应用就可以达到网络营销的真正目的。渠道、终端之间进行很好地协调和联动,形成分销推力和零售终端的无形拉力,才会使分销及零售覆盖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在分销管理中,依靠有限的分销商来完成市场的零售终端覆盖总是显得力量比较单薄,需要厂家评估机制,先入为主施加压力。作为销售代表,可能会有一种企业在求经销商的感觉,经销商经常压着企业,给销售代表很大的压力。实际上反而需要给经销商增加压力,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根据每个经销商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同地区市场变化状况,各销售代表要定期地分析现有的渠道是否能满足终端零售覆盖的需求,是否需要开发新的渠道,或增加渠道中的个别经销商,乃至调整整个销售渠道结构等。定期评估该地区的覆盖率,对没有按照合同要求完成零售覆盖的,要求给予正式书面指正,并协助商议解决办法,对于连续多次没有达到零售覆盖标准的,可进行调整。将经销商当作合作伙伴对待,多帮助经销商收集与其自身有关的信息,经常交流,从而拉近与经销商之间的距离,消除猜忌和隔阂。销售渠道差异化:了解竞争对手与本企业所使用的销售渠道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对于主要竞争对手,企业要进行销售渠道差异分析,以了解本企业在业界所处的地位。经营管理专业化:不定期协助经销商开展促销活动;对经销商进行销售管理知识培训,如进行商品陈列、销售技巧、店面管理、库存管理、订货系统等方面的培训。竞争对策有效化:竞争对手开辟了哪些新的渠道,实施了哪些新的销售策略,企业必须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提出应对之策。因为在经销商面前,利益和优惠政策是最有说服力,也是最有效的。渠道信息规范化:销售渠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信息传递功能,企业要通过销售渠道不断地收集和反馈市场信息。利益冲突最小化:销售渠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这是在所难免的,企业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手段,解决销售渠道间的冲突。可能选定的大多数分销商不能完成对所在区域的整个零售终端的零售覆盖,要达到原先的终端规模和数量就必须牢牢抓住县、镇一级二批商,只有通过他们自身固有的渠道才能完成对乡镇一级零售终端的覆盖问题。如果对一些已经停止合作的经销商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加上又不直接供货后,经销商存在的抵触情绪,将会使销售代表望而却步。这样与这些经销商的关系就处理的不是很融洽。所以销售代表对二、三级批发商也要与直供的经销商同样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帮助他们完善网络,整合渠道,通过交流和沟通,消除误会,共同将本区域市场销售稳定和持续发展。二、三级批发商的选择应注意网络覆盖情况、渠道管理理念及发展状况、及资金信誉状况。建立二批商进行网络延伸将我们初步选定的二、三级批发商名单交给分销商,与分销商沟通,说服分销商与其接触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分销商自身的网络下线经销商,如果符合条件,也考虑作为我们的二批商。在选择好二、三级批发商后,就立刻着手进行谈判,可以由经销商负责谈判工作,主要针对价格、回款状况。销售代表走访终端,实现销量及销售四项基本原则(分销、货架陈列、助销、价格管理);树立二批商经营我们产品的信心;帮助二批商制定出一个月的销售计划;把二批商(经销商)当做以前我们公司来作,帮助经销商建立下属终端的资金和信誉调查表,同时设计出经销商送货路线图;对经销商经营我们产品的利润和附带的其它产品所带来的额外利润的经营观念进行引导;让二批商印出名片,名片内容包括经营产品名单和价格单;和二批商一起商量订单设计和送货路线及送货时间、频率;销售代表在定期走访终端时收集订单,订单不光是我们的产品信息还可以收集其它品牌的信息,最后进行订单的归纳整理;对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二批商,并且对我们公司政策比较支持的要加以引导。对于“推”与“拉”战略的应用,不同企业之间有不同的取向。实际上,“推”和“拉”常常是构成企业营销战略中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大量的广告(拉)将会促进产品的销售,而这反过来又会使到销售人员更加卖力地推销产品(推)。必须看到,要想取得长期的市场成功,仅靠推或拉是不够的。任何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一个平衡的市场营销组合。同样地,如果产品已经渗透到各种不同的营销渠道,消费者也被广告吸引到销售点,但缺乏营销组合中的其它要素的支持,如价格太高或销售服务太差等,也可能使消费者对购买该产品望而却步。因此,如果要取得长期的市场成功,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与广告促销中的许诺相吻合。否则,消费者只会购买一次他认为是差的产品。“推”与“拉”是营销战略的两个基本取向,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作中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同时又注意到与其它营销要素的搭配使用,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一些。营销的太极——“推”与“拉”,就是营销过程中的一张一弛,张弛有力有度,方可达到营销艺术的最佳境界。 -
报告Study on Interspecial Transmission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bilitation hyphen Associated RNA virus (SsDRV) to S. nivalis
出版时间:2007真菌病毒缺乏体外传播途径,其传播仅能依赖寄主的繁殖进行垂直传播或通过菌株间菌丝融合(hyphal anastomosis)进行水平传播;多数感染子囊菌的真菌病毒不能通过有性繁殖传播,受菌丝不融合的限制,真菌病毒不能在与寄主菌株处于不同营养体亲和型的菌株间扩散。近年来,有些研究论文报道,感染不同种属,甚至不同纲真菌的病毒具有高度的等同性(identity),表明真菌病毒可能存在一种潜在的有别于菌丝融合的传播途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弱毒株EP-1PN分离自黑龙江佳木斯茄子病残体上,较正常菌株生长速度慢,菌落异常扩展,菌核产量低,致病性弱。前期研究表明EP-1PN菌株中含有3条dsRNA片段,大小分别为7.4kb、6.4kb和1.0kb,证实6.4 kb dsRNA片段与核盘菌Ep-1PN菌株毒力衰退紧密相关;对该dsRNA片段进行了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证明其可能为真菌病毒SsDRV(核盘菌致病力衰退相关RNA病毒)的复制体形式。雪腐核盘菌(S.nivalis)是核盘菌的近缘种,其Let-19菌株分离自湖北省神农架发病莴苣。在PDA培养皿中,将核盘菌与雪腐核盘菌对峙培养,两菌落接触后,形成典型的坏死带(菌丝不融合所致)。我们将Ep-1PN菌株与Let-19菌株于20℃对峙培养,当两菌落接触后,自Let-19菌株的菌落边缘挑取菌丝尖端移至新的PDA平皿中培养,发现Let-19菌株继代培养物的菌落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们较正常的Let-19菌株生长慢,菌落异常扩展、致病力较弱,这些继代培养物的表型与Ep-1PN菌株的类似。将这些继代培养物与Let-19菌株对峙培养,同样可以促使Let-19菌株的表型发生显著变化。表明与Ep-1PN菌株接触后,Let-19菌株获得了具传染性的衰退因子。采用纤维素粉CF-11吸附的方法自Let-19菌株的继代培养物的菌丝中提取获得了大小为7.6kb和6.4kb的dsRNA片段。经过Northern杂交验证,证实其中6.4kb的片段为SsDRV的dsRNA。表明核盘菌Ep-1PN菌株中的SsDRV已经传染至雪腐核盘菌Let-19菌株。为了检测真菌病毒在跨种间传播的频率,我们将核盘菌Ep-1PN菌株与雪腐核盘菌Let-19菌株于PDA平皿上对峙培养,12天后在Let-19菌株的菌落边缘挑取4个菌丝块移至新的PDA平皿中培养,观察继代培养物的表型变化,若出现类似衰退症状的培养物,将用提取dsRNA的方法进一步鉴定和确认,只要4个继代培养物中出现1个感染SsDRV的培养物,即计算为传播成功。试验重复100次,共获得400个Let-19菌株的继代分离物。研究证实,在100个对峙培养的培养皿中,有29个培养皿发生了SsDRV成功传播的事件,即传播频率为29%。 -
报告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Coniothyrium minitans ZS-1 o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Ep-1PN
出版时间:2007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中,其核酸类型多为dsRNA,也有少数为ssRNA。大多数真菌被侵染后不表现症状,但有些真菌病毒可以对寄主造成显著影响,如引致寄主真菌生长缓慢、菌落形态异常和致病力显著下降等,即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由于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原真菌间扩散可导致病原真菌群体出现致病力衰退。因此,与植物病原真菌衰退相关的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害控制中有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证实核盘菌Ep-1PN菌株的衰退与真菌病毒SsDRV(核盘菌致病力衰退相关病毒)有关。但是我们发现Ep-1PN菌株可以通过有性繁殖摆脱SsDRV的为害,而恢复生长和致病,通过RT-PCR检测,Ep-1PN菌株的子囊孢子子代不携带有SsDRV;在Ep-1PN菌株的菌核分离物中,也可以获得恢复正常表型的培养物,这些培养物或携带SsDRV或不携带SsDRV。这即表明,在自然界感染真菌病毒(SsDRV)的核盘菌仍然有可能摆脱SsDRV的影响。带毒真菌的这种脱毒作用对利用真菌病毒控制植物病害造成了潜在的风险。植物病原真菌周遍存在众多的微生物,它们是否对带毒真菌的脱毒作用目前并不明了。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的重寄生菌,其所需的适宜温度与核盘菌的相似,随核盘菌生长而生长。我们推定盾壳霉可能对Ep-1PN菌株的脱毒作用存在一定影响。将核盘菌Ep-1PN菌株在PDA平板上于20℃培养2~4天后,形成小菌落,移走菌落中接种时遗留的Ep-1PN菌株的菌丝块,并在此部位接种盾壳霉ZS-1菌株的菌丝块,继续置于20℃培养7~10天。依据混合菌落边缘的特征将其分成4种类型:A.菌落边缘长出生长速度较快的核盘菌菌丝,出现的频率为16.3%;B.菌落边缘大部分是类似核盘菌Ep-1PN菌株的菌落,出现的频率为47.1%;C.菌落边缘大部分是盾壳霉ZS-1菌株菌落,出现的频率为28.8%;D.菌落边缘全部是ZS-1菌株的菌落,出现的频率为7.7%。对A型菌落,挑取核盘菌菌丝尖端进行继代培养。随机选择34株进行表型分析,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致病力和观察其菌落形态。结果表明这些继代培养物均恢复为强毒力菌株的特性,称恢复菌株。这些恢复菌株的菌落形态正常、生长速度在1.7~3.0cm/天,其中17株培养物集中于2.2~2.4cm/天,8株培养物的生长速度大于2.4 cm/天。它们的致病力较强,病斑扩展速度在1.0~1.4cm/天之间,其中16株培养物的病斑扩展速度在1.15~1.3cm/天之间,有9株培养物的扩展速度大于1.3cm/天;而Ep-1PN菌株仅能形成微小的病斑,或不形成病斑。这些恢复菌株对SsDRV不具有抗性,与Ep-1PN菌株对峙培养后又重新被感染表现弱毒特性。对这些恢复菌株提取dsRNA发现大部分含有7.4 kb的片段,小部分菌株同时含有7.4kb和6.4kp的片段,还有一部分未检测出含任何dsRNA。未发现含有1.0kb或仅含6.4 kb,但不含7.4 kp片段的培养物。我们的研究证实核盘菌寄生真菌盾壳霉对Ep-1PN菌株摆脱SsDRV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盾壳霉促进Ep-1PN菌株摆脱SsDRV的影响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报告Review of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Biocontrol Factor of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
出版时间:2007植物寄生线虫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全世界已报道的植物寄生线虫达200多属5000余种[1],我国粗略统计到2005年底报道的植物线虫约有40属,400种[2]。植物寄生线虫不但为害植物根部,而且还为害茎、叶、花和果实。据估计全球每年因植物寄生线虫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3]。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因子包含天敌(真菌、细菌、病毒、立克氏体、捕食性线虫、涡虫、螨类、昆虫和原生动物等)、动植物、微生物等[4]。1917年美国的Cobb最早提出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1924年Thorne在美国犹他州将捕食性线虫Iotonchus amphiogonicusy引入甜菜地中并获得成功。其后,各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又开始研究利用捕食线虫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在法国Cayrol及其合作者利用Arthrobotrys robusta和A.irregularis首先研制成功防治蘑菇栽培中的有害线虫和蔬菜根结线虫的商品制剂Royal 300[5]和Royal 350[6]。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开始大量调查定殖于固着性线虫卵、雌虫、胞囊上的真菌,国际马铃薯中心组织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对Paecilomyces lilacinus进行了防治根结线虫的试验并取得一定结果[7],Paecilomyces lilacinus被研制成商品制剂应用于根结线虫的防治[8]。90年代之后,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资源挖掘工作大量增加,新的生防因子不断被发现。据统计,关于线虫生物防治的文献中,以真菌为材料的占76%,捕食性线虫占7%,细菌和放线菌占5%左右,其余在3%以下[9]。目前,国内外发现的线虫生防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植物寄生线虫生防真菌包括捕食性真菌、线虫内寄生真菌、卵寄生真菌、产毒真菌、菌根真菌、机会真菌。研究较多的有寡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指状节丛孢(A.dactyloides)、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木霉属(Trichoderma sp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以及担子菌中的粗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等[10]。应用于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真菌有:节丛孢属(Arthrobotrys)的A.irregularis,A.robusta,A.conoides,A.oligospora,A.dactyloides[11]等;单顶孢霉属(Monacrosporium oudemans)的椭圆单顶孢M.ellipsosporium[12];指状节丛孢A.dactyloides[13]。其中不规则节丛孢(A.irregularis)已经制成了商品制剂Royal 300和Royal 350。目前报道的线虫内寄生真菌主要有被毛孢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Hirsutella heteroderea)[14]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15]。轮枝霉属(Verticillium)的8种:V.catenulatum,V.chlamydosporium(厚垣轮枝孢),V.sinensis(中国轮枝孢),V.lamellicola(菌褶轮枝霉),V.leptobactum,V.lecanii(蜡蚧轮枝霉),V.psalliotae(蘑菇轮枝霉),V.inseatorum。还有Drechmeria coniospora等[11]。我国已用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a)ZK7菌株制成了“线虫必克”商品制剂。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该菌是一类广泛存在的线虫卵寄生土壤真菌。不少研究表明,淡紫拟青霉可以寄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16]、胞囊线虫Heterodera spp.等植物病原线虫的卵[17],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高达60%~70%[7]。刘畅在18℃和25℃条件下,室内测定厚垣轮枝菌V10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效果,结果表明,在18℃和25℃条件下,V10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相对寄生率分别为77.22%、73.00%[18]。除寄生作用外,Cayrol等还报道了淡紫拟青霉的培养滤液中含有杀线虫物质。目前,该菌株已被各国学者广泛应用于线虫的生防并成为商品制剂[19]。目前发现的有90多个杀线虫菌物毒素,其中包括担子菌、子囊菌、半知菌中的部分菌物产生杀线虫的毒素。1984年Thorn&Barron报道了侧耳属真菌的5个种具有侵染和消解线虫的活性,1987年他们证明了侧耳属侵染线虫的机制是通过产生毒素作用于线虫,向红琼等的研究也认为糙皮侧耳对腐生线虫的作用机制是杀虫寄生。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侧耳属的P.ostreatus,P.pulmonarius,P.tuberregium,P.strigosus,P.subareo latus,P.cornucopiae,P.cystidiosus,P.citrinopileatus,P.colombinus,P.shodophyllus,P.salmon seostramineus,P.sapidus,P.sajorcaju,P.florrida,P.flabellatus,P.dryinus,P.euosmus,P.eryngii,P.levis,.ferulae,P.spodoleucus,P.memberan cens,P.certicautus等23个种对线虫有活性。汪来发等对草皮侧耳属真菌对松材线虫的作用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对线虫抑制活性的测定中,经过测定的该属的不同种都对线虫有活性,但还没有活性显著强于其他种的优势种,毒力高、活性强的菌株都分属于不同的种[20]。在菌根真菌的研究中,最为关注并被研究最多的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e Mycorrhiza 简称为AM。据报道AM真菌对Globodela rostochiensis,Meloidognearenaria,M.incognita,M.javanica,Heterodera cajani,H.glycines,Helicolylenchus dihstera,Pratylenchus subrachyurus,P.pene-trans,P.zeae,Potylenchulus reniformis,Radopholus citrophilus,R.semilis,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等引起的花生、大豆、蚕豆、鹰嘴豆、棉花、燕麦、番茄、黄瓜、马铃薯、桃、葡萄、柑橘等各种线虫病害,都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为害[21]。机会真菌是可以寄生线虫的卵、胞囊或雌虫的一类真菌,有的学者把这种菌物称为机会真菌。对此类真菌的侵染机制已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和分子机制研究[22]。Chen和Dickson对12种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侵染做了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中10种能够侵染[23]。Galper等报道,Cuninghamella elegans可以产生胶原蛋白酶,其菌物在胶原蛋白培养基上的培养滤液可以抑制爪哇根结线虫卵的孵化,影响幼虫的活动和侵入[24]。1982年Zavaleta-Mejia和Van Gundy首次报道了根际细菌对番茄和黄瓜根结线虫侵染的抑制作用,随后Becker在1988年报道了根际细菌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Jaworski等于1986年将2株对根结线虫具有防治作用的荧光假单胞Pseudomons fluorescens申请了专利。2001年据Copping报道,美国CCT Corp.公司用洋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epacia制成了杀线剂“Deny”。到目前为止,发现有效的根际拮抗细菌有Pseudomons spp.,Bacillus spp.,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Gluconobacter spp.,Sporolactobacillus spp.,Serratia spp.,Acinebacter spp.等,这些根际细菌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都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25]。1906年美国线虫学家Cobb首次报道了巴氏杆菌Pasteuria penetrans对线虫的寄生作用。1996年,Ebert等从水蚤上重又分离到细菌寄生物P.ramosa,并以此作为巴氏杆菌的模式种。现今报道巴氏杆菌可根据其寄主类型及内生孢子分为4个种,即水虱寄生菌P.ramos、根结线虫Meloidogne spp.成虫上的寄生物P.penetrans、仅寄生短体线虫Pratylenchusbrachyurus的P.thornei及可以寄生胞囊线虫Heterodera spp.、球形胞囊线虫Globodera spp.成虫的P.nishizawae。另外有两个未鉴定的种:从德国豌豆胞囊线虫上分离的菌株和从佛罗里达长尾刺线虫上分离的菌株[26]。鉴于巴氏杆菌具备生防菌的诸多优良性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对该菌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距离开发成商品制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广谱微生物杀虫剂,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形成芽孢的同时,也能够形成不同形态且具蛋白性质的伴孢晶体。苏云金杆菌(B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鳞翅目害虫的防治。1990年Davidas报道,苏云金杆菌β-外毒素对南方根结线虫、大豆胞囊线虫有毒杀作用[27]。放线菌和真菌、细菌一样,是植物寄生线虫的重要天敌类群之一。尽管对放线菌研究很少,但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是少数成功例子中典型的一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和分离到阿维菌素产生菌。1994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和上海农药研究所等单位开发成功首个AVM产品—北农爱福丁,到2003年6月登记的AVM产品品种达到658个。近30年来国内外陆续发现了莫比霉素(Milbemycin)、戒台霉素(Jietaicin)、阿维菌素(Avermectin)、南昌霉素(Nanchangmycin)等高活性杀虫杀线虫抗生素[28~29]。病毒作为植物寄生线虫的天敌因子研究甚少。迄今为止发现的受病毒感染的线虫只有6种: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鼠膀胱线虫Trichosomoides crassicauda、异头锥线虫Dolichodorus heterocephalus、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马氏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martini、Thaumamermis cosgrovei等 [30]。1973年Shepherd等首次报道豌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oettingiana和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体内存在有立克次氏体,从而证实立克次氏体是线虫的致病因子。1979年Endo也报道大豆胞囊线虫Heyerodera glycines细胞受到立克次氏体的感染。尽管30多年前就证实立克次氏体能够感染胞囊线虫,但利用立克次氏体进行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至今未见报道。研究发现,一些植物能产生对线虫的行为和发育有较强影响的物质,最终可引起线虫死亡,或干扰卵孵化、蜕皮和激素调控,作用方式也多种多样。目前已知约有75科植物含有杀线虫物质,其中菊科和豆科植物是研究最多的杀线虫植物。非洲万寿菊(Tagetes erecta)的根部、叶部提取物都表现明显的杀线虫活性或抑制卵孵化。日本杉(Cryptomeria japonica)的叶片对南方根结线虫有显著防效[31];毛鱼藤(Derrielliptica)根有极强杀线活性,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茎叶、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树叶、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种子、紫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var.papaveracea)茎的抽提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和水稻潜根线虫具极强的杀线虫活性[32]。众多研究表明,万寿菊是应用植物防治线虫的生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植物[33]。有机改良剂种类繁多,主要有壳质粗粉、植物残体及加工废料、绿肥、饼肥、堆肥和粪肥等。在有机改良剂防治根结线虫病方面国内外也有不少的报道,例如 Singh 等报道了不同植物饼肥提取物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发现菜子饼和棉子饼的水煮提取物可降低孵化率 90%以上[34]。本课题组研究了不同植物有机质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蓖麻叶、麦糠、楝叶和花生饼粕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44%、68.17%、56.09%和54.92%;田间小区的试验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防效较好的有麦糠、楝叶、蓖麻叶和菜籽饼粕4个处理,防效分别达到71.55%、69.99%,63.14%和62.19%[35]。刘辉志研究发现将不同有机改良剂及其生防菌混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36]。捕食性线虫一直是国内外线虫学家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属有Odontopharynx,Butlerius,Onchulus,Mononchuus,Ironus,Labronema,Aporcelaimus,Sectonema,Actinoloaimus,Carcharolaimus和Nygolaimus。此外Discolaimium,Discolaimus,Eudorylaimus,Tripyla中的一些种也捕食线虫。捕食性线虫在土壤中分布广、数量大,Rahaman 和Ahmad从90个土壤样品中分离的64个种中,捕食线虫占第二位,并且Aporcelaimellus密度大,数量多[37]。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研究也很广泛,可取食植物线虫的节肢动物主要有4种功能类型:①普通捕食者:主要有吸食猎物的螨、捕食猎物的蜈蚣、Symphylan也在此列;②线虫捕食者:主要有螨类如犹伊螨属(Eviphis)、异伊螨属(Alliphis)、Crasscheles三类吸食体液的螨类以及Alycus和无爪螨属Alicorhagia;③吸食真菌或线虫体液者:如Tydeus,Eupodes,Tarsonemus,Bakerdania,Pediculaster,Scutacarus,Speleorchestes等;④摄取线虫某一部分:如Oribatula,Zygoribatula,Pilogalumna,Tyrophagus,Folsomia,Isotoma,Oppiella,Joshuella,Ceratocepheus,Anotylus,Tullbergia,Hypogastura 等 [38~39]。经过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大量的生防资源被挖掘出来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生防因子也已被开发利用,除广泛使用的阿维菌素(AVM)和线虫必克外,还有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的Pasteuria penenteans;防治植物根结线虫和胞囊线虫的Paecilomyces lilacinu,Pochonia chlamydosporia;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不产孢真菌(ARF18);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Myrothecium verrucaria和H.rhossilienesis,防治松材线虫的植物杀线剂杀线一号等。线虫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也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线虫生防资源调查、高效生防菌株的选育、基因改良、菌剂研制、抗病育种及线虫与植物的互作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1]。此外,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评价办法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1)在生防因子方面,筛选出的生防因子主要是真菌,而细菌和放线菌很少,并且在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还较匮乏。(2)所开发出的生防制剂仍然存在稳定性差、自然条件下存贮时间短的问题,并且剂型单一,推广应用难度大。(3)优良菌株筛选模型和评价体系不完备。优良菌株筛选模型和评价标准是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及生防制剂开发的基础,但至今国内外仍然没有统一的、科学的筛选模型和评价标准,尤其是生防制剂的安全评价标准。(4)在杀线植物、杀线植物产品和有机改良剂利用研究方面仍较少,一些植物病原线虫如禾谷胞囊线虫的生防研究仍较滞后。(5)在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防作用研究方面,国内外报道较少,如何利用微生物高活性代谢产物为模板,开发出更多的生物源杀线剂,仍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运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包括植物寄生线虫在内,是今后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在自然界,线虫的天敌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有着极大的生防潜力;杀线虫植物在自然界也广泛存在。国内外学者虽然对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生防因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发出一些生防制剂,但在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还较匮乏,对筛选出来的生防因子进行产品开发和利用技术研究还相对滞后,致使能够在生产中应用的生防产品还相对较少,而且效果不够稳定。今后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土壤的抑菌作用问题、生防菌的风险评估、生防制剂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问题等。在生防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应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进行攻关,有关研究单位应加强合作和交流。此外,在利用微生物高活性代谢产物为模板,开发生物源杀线剂,对杀线植物的调查和挖掘工作也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
报告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机制初探?
出版时间:2007黄瓜连作障碍的主要症状为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枯萎病等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导致黄瓜连作障碍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养分供应失衡,土壤中病原微生物、根结线虫增多,根系残茬及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积累。尽管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来自土壤,其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是导致作物减产、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将丛枝菌根真菌,作为缓解连作障碍的有益菌株,利用筛选的合成有机物或菇渣为营养,与培养好的拮抗木霉制剂一起合成生物土壤添加剂,结合太阳能消毒土壤,从改善土壤养分促进养分吸收,抑制土传病害、分解或转化自毒物质,诱导抗性物质等方面,减缓连作障碍的发生。本研究组配制的生物土壤添加剂已在盆栽黄瓜和连作温室内应用,表现较好的抑菌防病作用。有必要对生物土壤添加剂克服黄瓜连作障碍的防病机制,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和诱导抗病性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明确其促进植株生长,抑菌防病的机制,为合理利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供试生物土壤添加剂(Biologic soil amendment BSA)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制的一种由有机物、无机物及生防木霉菌和VA菌剂组成的混合物。生物土壤添加剂中含有机发酵肥60%以上,木霉菌剂的孢子数达106cfu/g,VA菌剂孢子20个/g,具有改良土壤,抑制病害的作用。木霉菌剂(Tr9801)为菇渣培养物含量为107cfu/g。黄瓜品种:津春2号,经25℃催芽露白后挑选发芽一致的种子播于营养钵内。供试土壤采自天津郊区北辰区日光温室,每年春秋两茬黄瓜,黄瓜枯萎病等土传病害严重发生的连作9年的重茬土。供试病原菌: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病害研究室保存。将F.oxysporum用PDA液体培养基25℃ 培养1周后,血球计数板镜检,将孢子悬浮液调整为106cfu/ml,备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分别按1%、3%、5%与土壤搅拌混匀,每营养钵装土400g,以不加添加物的连作土为空白对照。用枯萎病菌的孢子悬浮液浸泡已催芽的黄瓜种子30s,每钵3粒种子,每处理12盆,3次重复。播种后7天、14天、21天、28天调查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区系。取根部样品,自来水强力冲洗后,用滤纸吸干,装入保鲜袋,放入-20℃低温冰箱中保存。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采用土壤稀释分离法。土壤和根际真菌、放线菌、细菌分别以10-3, 10-5,10-7的稀释浓度,分别采用马丁氏培养基、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分离。在26℃,28℃,30℃培养箱内培养6天、8天、10天,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对优势菌属进行鉴定并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对黄瓜枯萎病菌抑菌作用。不同处理根系的酶活性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参照朱广廉的方法,采用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525 nm处的OD值,以每分钟OD值变化0.001为1个酶活单位U;根系脱氢酶采用TTC法。根系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参照Folin 试剂比色法。施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后各种微生物数量明显上升,各处理间真菌数量变化不大,细菌数量明显增加。随施着用量增加,根际微生物总量呈上升趋势,细菌数量增多,放线菌的数量也呈上升状态。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增幅较大,真菌变化相对较小。各处理土壤细菌的优势菌株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不同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可以拮抗黄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真菌主要为半知菌类,是土壤中常见的类群,不同处理产生的真菌类群主要为木霉菌,其次是青霉菌、毛霉属、根霉属、镰孢霉属及曲霉属,其他菌属所占比例较少。优势菌中的青霉、木霉和毛霉对黄瓜枯萎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土壤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其中优势菌为黄孢类群、灰褐类群、白孢类群及粉孢类群,放线菌大多可以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真菌,添加剂处理中黄孢类群、灰褐类群较对照增加,并且这两类菌株对黄瓜枯萎病镰刀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接种后第7天达到酶活性高峰,随着病原菌的侵染,POD酶活性下降,生物土壤添加剂的各处理显著高于对照。根系PPO活性随着添加剂施用量的增加呈现上升,在接菌后7天出现明显的酶活高峰,之后各处理逐渐下降,添加剂各处理的酶活性一直高于仅接枯萎病菌的对照。根系脱氢酶的活性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其活性增强,随着病菌的侵入各处理的根系活力均有所下降。植株根系防御酶系POD酶及PPO酶活性变化与生物土壤添加剂的抗病性有直接关系,即抗病性越强,其植株内这两种酶的活性越高。酶活性含量越高,变幅越小,其抗性越强。生物土壤添加剂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根系脱氢酶的活性。增强了根主动吸收的能力,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在病原菌的侵入期至潜育期总酚含量逐渐下降,但施用添加剂处理其酚类含量始终高于对照,这可有效阻止病原菌的入侵,植株开始发病时,根系酚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酚类化合物是由植物体内自身合成的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次生代谢物质。酚类物质在植株体内的含量会受到外源病菌的侵入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启动自身防御体系有关,以此来抵抗病原菌的侵害。生物土壤添加剂防病机制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既有土壤微生物的调节作用,又有添加物的诱导抗病性。生物土壤添加剂对连作障碍的防治作用可归为: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对土传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增强。②土壤添加剂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可以补充作物生长的需要,促进根系的发育,增强植株的抗病性。③施用添加剂后,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从生态水平上缓解了连作的发生。④生物土壤添加剂具有诱导抗病性,可以诱导植株体内与抗病有关的POD酶、PPO酶及根系脱氢酶的活性,提高植株体内抗病物质酚类化合物的含量。⑤生物土壤添加剂中的一些有机物对土传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 -
报告Control of Wheat and Melons Powdery Mildew by Vegard a Plant Extract
出版时间:2007白粉病是我国小麦、蔬菜及花卉等作物上的一种常见重要病害。气候适宜时,该病在湖北麦区以及大棚瓜类蔬菜上分别造成小麦白粉病和瓜类白粉病流行,损失严重[1~2]。三唑酮、烯唑醇、福美双、氟化硅等是我国防治白粉病的常用药剂,而一些研究表明,在某地区已发现白粉病对这些药剂防效有所降低,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药性[3~5]。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污染的高度重视,开发对环境友好且又能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杀菌剂成为农药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为寻找和开发替代三唑酮的高效、无公害的杀菌剂,由本课题组和内蒙古清源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了用于防治植物白粉病的植物源提取物Vegard(0.5%大黄素水剂),该制剂对黄瓜白粉病和小麦白粉病室内活性明显,为明确该药剂的田间效果,对该制剂进行了防治小麦和甜瓜白粉病的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0.5%Vegard水剂,内蒙古清源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利民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共设6个处理:①Vegard 500倍液;②Vegard 200倍液;③Vegard 100倍液;④Vegard 50倍液;⑤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⑥ 清水对照。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设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南湖试验农场进行。小麦品种为“郑98”,高感白粉病,条播,试验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30m2,小区随机区组排列,亩施5kg尿素作拔节肥。甜瓜白粉病试验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新科源温室内进行,供试甜瓜为感白粉病品种“金红”,营养钵育苗后移植至温室,行距1m,株距0.5m,小区面积15m2,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分别在小麦始见零星白粉病斑期和甜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分别进行施药,施药量为小麦每亩对水50kg,甜瓜每亩对水60kg喷雾,喷药时尽量做到叶面均匀喷透。喷雾器械为426-8型压缩式喷雾器。对于小麦白粉病,药前调查病情基数,药后14天作最终病情结果调查,各小区对角线五点法取样,每点定15株,采用0~9级分级标准,每株调查上3叶。对于甜瓜白粉病,每小区对角线五点法取样,每点取2株,采用0~9级分级标准,调查每株上所有叶片的病情(每小区约调查80~100片叶),调查时期分别为药前,药后7天、10天和14天。病情分级标准、病指、药效的计算方法参照《农药试验田间药效准则》进行,并对防效进行平均值的多重比较(SSR法)。从表1可以看出,Vegard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明显的保护效果,采用该药剂50~500倍液,于始见病期施药1次即可达到76.2%~94.2%的效果,其中该制剂200倍液、100倍液和50倍液药液的防效间差异不显著,该制剂100倍液和50倍液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的防效相当。结果表明,Vegard 50倍液和100倍液两个浓度处理的防效在用药后7天、10天、14天均在90%以上;200倍液处理在用药后7天和10天调查的防效分别为89.9%和89.1%,14天后的防效也达80%以上;500倍浓度在施药后7天和10天的防效分别为84.0%和83.6%,14天的防效下降为77.8%(表2)。三唑酮对甜瓜白粉病防效不理想,该药剂在药后7天、10天、14天的防效为79%、66%和30%,明显低于Vegard的防效。Vegard对瓜类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残效期较长。500倍浓度的残效期为10天,比常规药剂三唑酮的残效长3~4天。100倍液和50倍液处理药后14天绝对病情指数未有发展,表明在这两个浓度下其残效长于14天。处理Treatment稀释倍数Dilution药前病指Diseaseindexbeforeapplication药后14天病指Diseaseindexafterapplication14days防效(%)Effect显著性Significant0.5%Vegard水剂0.5%vegard500倍500×0.221.6476.2c200倍200×0.241.3383.6bc100倍100×0.220.5592.2a50倍500×0.160.3194.2a15%三唑酮可湿粉15%triadimefon1000倍1000×0.160.2495.8a空白对照Watercontrol—0.248.32——表1 Vegard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结果Table 1 Effect of Vegard on wheat powdery mildew处理Treatment稀释倍数Dilution药前病指Diseaseindexbeforeapplication药后7天病指Diseaseindexafterapplication7days防效(%)Effect药后10天病指Diseaseindexafterapplication10days防效(%)Effect药后14天病指Diseaseindexafterapplication14days防效(%)Effect0.5%Vegard水剂0.5%vegard500倍500×7.7011.5584.0c13.2383.6c20.4377.8c200倍200×8.037.5589.9b9.2589.1b16.1383.2bc100倍100×7.053.5594.6a6.5091.5b8.5390.0ab50倍50×7.983.3595.5a3.0096.5a4.9894.7a15%三唑酮可湿粉剂15%triadimefon1000倍1000×7.6014.5379.1d27.3366.0d63.1830.1d空白对照Watercontrol—7.6071.63—81.20—91.63—表2 Vegard防治甜瓜白粉病试验结果Table 2 Effect of Vegard on melons powdery mildew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高度关注,无公害农药的研制成为农药开发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本课题组和内蒙古清源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无公害植物源提取物Vegard田间防治小麦和甜瓜白粉病效果明显。在发病初期喷施,Vegard 200倍液对小麦白粉病可达83.6%的效果,100倍液和50倍液防效可达90%以上的效果,其防效与15%三唑酮1000倍液的防效相当。该制剂对瓜类白粉病防效亦突出,且防效明显超过三唑酮常规用量的防效,持效期长。从防治成本考虑,在防治小麦白粉病和瓜类白粉病上可选用Vegard 100~2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施,10~12天用药1次,则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
报告辣椒“三落”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出版时间:2007辣椒的落叶、落花、落果通称“三落”。这是辣椒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落花率达20%~40%,落果率达10%左右,有的更为严重。引起三落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辣椒生长过程中要求中等强度的光照,光照过强或不足,会引起“三落”。强光直射会造成生长不良,易发生日灼病,导致“三落”;光照不足同样引起生长不良,引发“三落”。温度过低(低于15℃)或温度过高(高于35℃)影响授粉及花粉管的伸长,造成辣椒子房不能受精,引起落花。气候干燥,土壤干旱,造成授粉不良或引起病毒病流行,易引起“三落”。雨涝或灌水不当,根系吸收能力减弱,致使植株生理失调或伤根,引起“三落”或死株。1.4.1 实行间作 每4行辣椒种1行玉米,玉米种在畦埂上,株距1m,每穴2株。可防止强烈阳光直射,灼伤叶片;更重要的是阻止蚜虫迁飞传毒;诱集蛀果性害虫,集中产卵于玉米叶面上,集中处理,减轻蛀果性害虫为害。1.4.2 干旱时要浇水防旱,田间喷清水增加湿度 雨涝或田间有积水时要及时防涝排水。氮肥过多,磷、钾肥相对偏少,使枝叶徒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平衡,引起落花,落果。氮肥过少,使植株脱肥,叶黄枝瘦,造成“三落”。防治方法: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尤其要注意硫酸锌及磷酸二氢钾的叶面追肥。根据情况及时补充磷钾肥(上述两种物质,中、前期不少于3次,后期要增施1~2次)。3.1.1 病毒病 病毒病是辣椒的重要病害。轻型病毒病只出现花叶,不会造成畸形和落叶。重型病毒病会使叶片褪绿、黄化、蕨叶;造成植株矮化、形成丛枝,畸形,引起“三落”。3.1.2 辣椒细菌性斑点病 该病又名“落叶瘟”,属细菌性病害,常会引起早期大量“三落”,影响产量。一般情况会形成疮痂病斑,高温高湿条件下不形成疮痂,而是迅速扩展为叶缘焦枯,成长叶片上形成许多小斑点,之后引起大量落叶。重茬地,生长差的田快发病较重(抗性差)。3.1.3 辣椒疫病 这是辣椒生产中为害最大的病害。常会造成整株枯死,大片死亡。3.1.4 辣椒白粉病 该病能引起叶片早落,严重者可使全株叶片落尽。此病一般在叶背形成白粉状霉层,正面出现浅黄色斑,气温高相对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重,且传播速度快。3.1.5 炭疽病 该病为害叶片和果实,以为害果实为主,严重时会引起大量果实腐烂,造成落果。高温多雨,田间湿度大,氮肥过多会加重此病。该病俗称“撒墨水”,最初病斑呈深绿色水浸状圆点,然后扩大成圆形至椭圆形,并形成同心轮纹黑褐色,湿度大时,果面病斑上出现黑色霉层。3.1.6 蛀果型害虫 主要有棉铃虫和烟青虫,蛀食会引起落果。培育壮苗,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性,特别在炎热的夏季要及时追肥、灌水和排水,及时防治病虫害。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①培育无病适龄壮苗。播种前要用10%的磷酸三钠浸种20~30min捞出,充分洗净(如不洗净会影响种子发芽,漂洗3~4次漂洗1~2h),再催芽播种;用无病土育苗,防蚜,适时定植,壮苗定植。②促发棵,壮棵。③增施有机肥。④搞好中耕除草,及时防治蚜虫(整个生育期都防治)。⑤及时清除田间病叶、果、株残体。4.4.1 病毒病可用1.5%植病灵水剂1000倍液喷雾或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辣椒细菌性斑点病可用硫酸链霉素(200万单位)4000倍液,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辣椒疫病可用72%的杜帮克露800倍液喷雾防治或70%代森锰锌600倍液喷雾防治。辣椒白粉病、炭疽病用55%的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叶面、叶被喷雾。4.4.2 蛀果型害虫可用半枯带叶杨、柳枝,10根一捆,每亩插放10捆,晚放晨收扑,可诱杀一定量成虫(杨、柳枝全枯时要更换);用BT乳剂400~500倍液防治;用敌杀死、杀灭菊酯或灭扫利喷药防治。
